生态学学科体系范文
时间:2023-12-21 17:20:2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生态学学科体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烟草学是农学门类下的国家特色专业(专业代码:090108T),行业特色鲜明,主要培养具备烟草生产、烟草遗传育种以及烟叶质量检测与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烟草及其相关的部门或单位从事与烟草有关的技术与设计、推广与开发、经营与管理、教学与科研等工作的高级科学技术人才。该专业自1975年在河南农业大学首次开办学历教育以来,经过40年的发展,逐步形成了完善的学科教育教学体系。目前,河南农业大学、山东农业大学、湖南农业大学、安徽农业大学、云南农业大学、四川农业大学、贵州大学等高校均开设有烟草学专业,面向全国招生四年制本科生。
生态学(Ecology)是德国生物学家恩斯特?海克尔于1866年定义的一个概念: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体与其周围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1]。目前已经发展为“研究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有自己的研究对象、任务和方法的比较完整和独立的学科,是我国高校生物科学(代码:070401)和生态学(代码:071004)本科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农业生态学(Agroecology)是生态学在农业上的分支,是用生态学和系统论的原理和方法,将农业生物与其自然环境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其中的相互作用、协同演变,以及社会经济环境对其调节控制规律,促进农业全面持续发展的学科[2],是目前农学专业(代码:090101)的重要课程之一。烟草学是农学的二级学科,河南农业大学烟草学本科专业自开设以来就把《农业生态学》作为专业基础课之一。经过数十年的实践,诸多问题逐渐显露,主要表现在烟草不仅是一种特殊的叶用经济作物,而且其品质形成与诸多生态因子关系复杂,《农业生态学》的传统教学体系已不能适应烟草学科的发展需要。鉴于此,河南农业大学烟草学院于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首次开设《烟草生态学》课程,作为烟草学本科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先于烟草栽培学、烟草育种学、烟草调制学等主干课程学习。经过近5年的探索,现已形成较为完整的课程体系,现将《烟草生态学》课程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和优化情况总结如下。
一、课程定义和特点分析
“生态”指一切生物的生存状态,以及它们之间和它们与环境之间环环相扣的关系。如今,生态学已经渗透到各个领域,“生态”一词涉及的范畴也越来越广,人们常常用“生态”来定义许多美好的事物,如健康的、美的、和谐的等事物均可冠以“生态”修饰。独特的自然环境只能靠人们去发现并加以利用。津巴布韦烟叶质量好,与它的自然环境条件是分不开的。根据目前研究来看,生态条件对烟叶特色的影响程度超过50%[3]。我国云、贵、川、鄂等地烟区气候温和,光照充足,温差适宜,有利于烟叶香气物质积累和优良品质形成,适合烤烟生长和干物质的积累。烟草生态学是研究环境与烟草生长及品质形成关系的科学。《烟草生态学》课程开设的目的是使烟草学专业学生掌握生态学的基本原理,能够熟练运用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态学的知识分析烟草学生产和科研中的相关问题,为烟草栽培学、烟草调制学等主干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
《烟草生态学》课程最突出的特点是生态学理论与烟草生产实际的紧密结合,实际生产中大量现象的分析需要建立在明确基本生态关系的基础上。例如,中国烟叶公司目前在全行业推广“烟蚜茧蜂防治烟蚜技术”,我们要求学习过《烟草生态学》课程的学生能够运用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分析该项技术推行的原因以及需掌握的要点。首先,烟蚜茧蜂防治烟蚜是烟田害虫生物防治技术之一,其推行原因是由于化学农业的长期不合理使用,污染了环境,造成烟蚜天敌及一些有益昆虫的大量死亡,降低了农田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4]。烟蚜茧蜂能将卵产于烟蚜体内,幼虫孵化后取食蚜虫的组织和器官,造成蚜虫死亡。可见,烟蚜茧蜂与烟蚜之间是典型的寄生关系,这一种群与种群之间的负相互作用对烟蚜有很好的控制作用。以上是推广“烟蚜茧蜂防治烟蚜技术”的原因。其次,在生态对策方面,烟蚜是一种典型的r-选择生物,具有所有使种群增长率最大化的特征,如快速发育、小型成体,数量多而个体小的后代,高的繁殖能量分配和短的世代周期。研究表明,在温度为20℃~30℃时,烟蚜仅需7d就可以完成世育[4]。正因如此,烟蚜在烟田往往呈现爆发式增长,故烟蚜茧蜂释放时机的把握十分重要。实际操作中,要求在烟蚜呈点片发生(田间烟株平均蚜量≥10头/株)时放蜂。再次,生物因子对种群的调节往往受密度的制约,因此被称为密度制约因子。烟蚜茧蜂即为烟蚜的密度制约因子之一,对烟蚜种群数量影响的强度随其种群密度而变化。当烟蚜茧蜂密度大时,烟蚜种群的个体数量会迅速减少。但烟蚜茧蜂的数量也不是越多越好,因为烟蚜种群和烟蚜茧蜂种群之间存在负反馈关系。负反馈是比较常见的一种反馈,它的作用是能够使生态系统达到或保持平衡或稳态,反馈的结果是抑制或减弱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所发生的变化[1]。因此,如果烟田生态系统中的烟蚜茧蜂过多迁入而数量剧增,烟蚜就会因为受到过度抑制而减少,烟蚜数量减少后,反过来会抑制烟蚜茧蜂的数量。可见,确定合适的放蜂数量是维持烟田生态系统平衡的重点。据此,国家烟草专卖局有关文件(国烟办综〔2015〕232号)规定了具体放蜂量:田间蚜量1~5头/株,亩放蜂量200~500头;田间蚜量6~20头/株,亩放蜂量500~1000头;田间蚜量21~30头/株,亩放蜂量1000~1200头;田间蚜量30头/株以上,亩放蜂量不低于1500头。从以上实例可知,《烟草生态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科学,其主旨是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和运用生态学知识分析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参考教材选择
如何根据专业特点选用合适的教材,关系到学生对知识的把握和理解。但是,目前尚没有《烟草生态学》等专业特色教材出版。针对这一问题,河南农业大学烟草学院多次组织本课程教研室老师讨论,确定了高等教育出版社《基础生态学(第2版)》、中国农业出版社《农业生态学(第2版)》和中国农业出版社《作物生态学》等3本教材为本课程的参考教材。
《基础生态学(第2版)》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是由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孙儒泳院士及具有多年生态学教学经验的3位教授共同编写的。该教材强调对生态学基础理论的理解与把握,内容简明扼要,按照传统生态学的发展顺序,依次分为有机体与环境、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应用生态学和分子生态学与景观生态学几大部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将有机体与环境、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等内容融合成一章,即“第二章 基本生态关系”,着重对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及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态学的基本原理进行学习,作为《烟草生态学》课程的基础理论部分进行重点教学。
《农业生态学(第2版)》也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由华南农业大学骆世明教授主编。全书分理论和实践两部分。理论部分一共有6章,主要阐明农业生态学的基本理论体系。实践部分共有5章,主要针对中国的生态农业建设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实践。在《烟草生态学》的教学体系中,烟田生态系统、烟草种植区划等实践部分的基本原理和教学框架设计即参考该教材。
《作物生态学》由南京农业大学曹卫星教授主编,在概述作物生态学的基本定义、形成发展与研究方法的基础上,根据作物生态学的科学内涵和发展动态,重点阐述了作物与辐射、温度、水分、养分等环境要素的生理生态关系,进而介绍了作物分子生态、群体生态、信息生态、生产生态和安全生态的理论和技术。该书注重生态学原理与方法在作物学领域的拓展和应用,我们在《烟草生态学》的教学中借鉴该书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主旨思想,构建了烟草与光照、烟草与温度、烟草与水分、烟草与土壤、烟草群体生态和烟草安全生态等章节,为实践部分的主体内容,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教学内容体系构建
科学地选择教学内容,合理地设置课程是整体优化人才知识结构的关键环节,需遵循全面发展原则、整体性原则、需要性原则、综合性原则、有序性原则、稳定性与动态性相统一的原则、因材施教原则、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原则等基本原则[6]。烟草生态学研究的对象是烟田生态系统,是基础生态学在烟草生产中的应用。根据上述原则,在理论部分首先介绍了生态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发展阶段、分支学科和研究方法(第一章)后,着重介绍了生态学中的基本生态关系(第二章),包含生物与环境、种群生态学基本原理、群落生态学基本原理和生态系统生态学基本原理四个部分,为实践部分的学习奠定基础。烟田生态系统是人类驯化了的自然生态系统,一方面具备传承了自然的微妙生态关系,另一方面又深深地刻上了人类的印记,因而具备不同于自然生态系统的一些自身规律。在实践部分,首先介绍了烟田生态系统的定义、组成、结构,并着重分析了烟田生态系统有别与其他农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差、重建性明显、社会性强等突出特点(第三章);然后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分别介绍了光照、温度、水分、土壤等主要生态因子的变化特征、生态作用、对烟草生长发育及品质形成的影响及其调控措施(第四、五、六、七章),目的是通过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生态观,并用以分析和解决烟草生产中遇到的问题。种群是物种存在的基本单位,烟田生态系统中最基本的生态关系即烟株之间对空间、营养等的竞争,因此群体生态学的研究和应用对烟田生态系统的构建尤为重要。为此,在第八章着重介绍了-3/2自疏法则、最后产量恒值法则等群体生态学的基本原理,然后介绍了烟草群体特征、个体与群体的关系以及理想群体构建方法;针对生态农业的发展趋势及逐渐提升的烟草安全性要求,安排了第九章的内容,本章在学习作物安全生态概论的前提下,详细介绍了烟草GAP(Good Agricultural Practices)的主要内容及其具体推行措施。第十章在介绍作物生态分布与生产区划的基础上,比较具体地介绍了中国烟草种植区划的成果,包括中国五大烟草种植区的分布、生态条件和烟草种植基本情况,旨在使学生掌握我国烟草生产的基本生态条件、生产状况。
四、教学方法优化
在高效本科教学活动中,没有通用的跨学科的“最好的”和“最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风格影响着教学实践活动[5]。通过实践和思考,我们提倡在《烟草生态学》的教学中将课堂精讲与互动讨论相结合,采用案例教学法、设疑法、多媒体演示授课法、热点问题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融合创新,综合运用。(1)通过多媒体教学以增强直观意识。教学上采用大量的照片、图片、表格,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抽象理论的理解。然而,多媒体教学有时也存在学生被动学习、缺乏思考和互动性等特点,因此必须以其他教学方法为重要补充。(2)以启发互动培养思考能力。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运用启发互动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善于取证的能力。例如,在学习光照对烟草生长及品质形成的影响时,讲到“增加长波光比例可以促进烤烟的碳代谢”,要求学生独立查阅文献资料为这一原理提供佐证。通过此类教学方法的运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仅使学生掌握了知识点,而且培养了其用科学生态观思考问题的习惯。(3)以案例分析激发学习积极性。例如,在讲解动物对温度的适应时,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烟田虫害往往是在湿热条件下发生(或流行)。通过讨论,学生们会发现烟田虫害以节肢动物为主,是一类典型的外温动物,其生长发育及生活史进程都与温度密切相关。这样的方法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效果突出。(4)提倡创新学习。鼓励学生大胆创新踊跃报名参加相关的大学生创新项目、创新实验和挑战杯等活动,这样既可以加强各学科之间的交流,又可以培养学生探索创新、实践动手等诸多素质。
篇2
关键词:学习状态 ; 化学 ; 课堂效果
中图分类号:G6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3-0071-02
课堂是学生学习知识,培养能力的主要场所。新课程始终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即把学生的学习放在首要地位,一切教学行为均应围绕学生如何有效的学而展开。有效教学理论也告诉我们:一节课的效果如何,不在于教师教授了多少知识或教得多么认真努力,而在于学生学到或掌握了多少知识,能力是否得到了提高,即学生有没有获得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从根本上说,学生在课堂上学习投入的状态恰恰决定了一节课的教学效果。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常常会发现有一部分学生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学习注意力无法集中,学习不能投入状态。比如有的学生容易走神,老师提出一个问题,请一位作沉思状的学生起来回答,他答非所问,甚至反问你刚才提的是什么问题;当老师讲完一个问题后问学生,老师刚才讲的是什么问题,往往会有一部分学生不知老师讲了什么;还有的学生趁教师板书时偷偷和附近的同学小声交谈,做与学习无关的事情;有的学生好像很疲倦,半个身体趴在课桌上,没精打采。这些情况都足以说明我们的部分学生此刻正处于一种“非学习状态”,教师的上课没有引起他们的关注。所谓的“非学习状态”就是指虽然身处课堂,但注意力并没有集中到学习内容上,或没有围绕课堂中心内容展开积极思考,实际上学生个体并没有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的状态。就好像我们生活中常说的一句话“身在曹营心在汉”。这样的一种学习状态,必然会使一节课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影响课堂效果的提高。
经调查,在一般的课堂教学中,有大约10%-20%的学生在整堂课的大部分时间里处于这种非学习状态,一些学习成绩不理想或一些不受学生欢迎的教师的课,处于这种状态的学生人数会更多。进一步的观察,调查发现,造成学生不能进入学习状态的因素很多,综合分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原因造成:1,与初三学生学习心理有关,有一些学生缺乏学习动机,认为化学学得好与不好无所谓,没有责任感;有的学生学习化学有焦虑心理,“未学先怯”,时刻担心化学学不好,造成心理烦躁,精神紧张;2,对课堂化学教学内容不感兴趣,或者课堂教学内容比较抽象,超出学生的认知能力,于是就认为反正听不懂,不如不听;3,教师讲课没有激情,教学过程平淡,缺乏新意,不能感染学生,使学生产生疲倦感;4,教师缺乏威信,课堂管理手段欠缺,有些学生甚至对教师的言行有成见,造成对教师不信任,进而排斥不喜欢这门学科;5,其它因素的影响比如家庭教育环境的影响,学生生病,身体不适,同学之间发生不愉快等等,都会影响到学生学习状态的投入。
笔者以为,要提高化学课堂效果,学生能否投入学习状态是关键。学生学习不在状态,教师授课就像是“对牛弹琴”,没有效果。只有当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得中来,课堂效果才能得到有效提高。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 教师要提高在学生中的威信,加强课堂管理
威信是教师所具有的一种使学生感到敬重而信服的精神感召力,是我们化学教师成功地扮演教师角色并使化学教学取得成效的重要条件。我们化学教师在平时要特别注意处理好师生关系,树立自身的良好形象,做学生的表率和楷模,努力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管理能力,知名度。在做人做事方面在学生面前树立一个公平,民主,负责,耐心,平等待人,和蔼可亲的教师形象。本人在平时教学活动中基本上认真做到了这几点:首先是善待学生,公正地评价每一位学生的学业;对学习困难的学生,不抛弃.不放弃;对犯过错的学生不歧视,用真心、善意去打动他们、启发他们、诱导他们,争取不让一个学生掉队,努力做全体学生的知心朋友。教师的威信提高了,学生就会信服你,它们才会愿意为你所教授的课程付出努力.热爱你所教的课.并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投入学习状态。所谓的“亲其师,信其道”,我想就是如此吧。其次就是加强课堂管理,也就是要让学生的学习活动跟随教师走。我们知道,化学这门课,内容多,知识点繁杂,教师讲几遍,有些学生可能都不清楚。所以教会学生做课堂笔记就显得十分重要。现在我发现做笔记不仅仅是让学生有利于课后复习,更重要的是在课堂上通过观察哪些学生正在做课堂笔记,哪些学生不在做课堂笔记,就可以知道哪些学生在学习状态,哪些学生不在学习状态。进而及时提醒那些注意力分散的学生集中精力,再次进入学习状态。在化学课上做笔记这一点,几年实践下来,个人感觉对促使学生处于学习状态是直接且有效的。
第二,激发并强化学习化学动机,帮助学生认识学好化学的重要性
动机是一切学习的原动力。初三学生在刚刚接触化学时,对初三为什么还要学习化学还不十分了解,许多学生往往认为就是中考的需要。没有感受到化学对我们生活的影响。所以在开始教学时,一定要在培养学习动机,加强学好化学责任感方面下功夫。例如,我在上化学第一节《化学给我们带来什么时》,通过多媒体视频从我国古代的化学工艺成就,现代化学怎样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以及解决目前人类面临的诸多问题必须依赖化学学科的发展等三个角度,让学生去感受化学对社会文明和进步的推动作用,增强学好化学的责任感。接着通过课堂实验探究活动如化肥碳酸氢铵的受热分解,铁丝在食盐水中的锈蚀,含硫火柴的燃烧使高锰酸钾溶液褪色等实验帮助学生养成关心身边物质及其变化的兴趣和习惯;同时介绍一些与生产,生活相关的事实如为什么家庭中常用铁锅烧菜,不用铝锅烧菜;怎样正确使用家中的煤气灶,为什么说吸烟有害健康,钢铁制品在生活生产中是怎样进行防锈的等等,使学生能体会到化学这门学科对正确处理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是有很大帮助的 ,也是非常有意义的。当然,在平时的教学中,也要适时激励,维持强化学习动机。例如我在课堂教学中经常进行鼓励性的评价来激励学生,请一位学生回答较难的问题,回答的好,我会说:“聪明,这样的问题你都能回答,厉害,请坐!”。有时还会伸出大拇指,夸赞一声“牛“;回答的模棱两可,我会说:“你的想法还不成熟,你再想一想,老师相信你能回答出来,请坐下”;即使回答错误,我也会对他说:“你的想法很独特,但与标准答案之间有偏差,让我们一起听听其他同学是怎样理解的”。课后找学生谈话,用一种期望式的口吻表达对学生的信心,激励学生努力学好化学。我常常会对学生说“老师相信你一定能……”,“只要你肯努力,按老师的要求去做,一定会取得好成绩”,“以你的聪明才智,你应该能够……”,这样的做法,对于学生强化学习动机也是很有帮助的。
第三,改进教法,指导学法,提高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培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学习化学的起始阶段,我们会发现很多学生都喜欢化学,热爱化学,化学实验令他们兴趣高涨。但是随着化学这门课新鲜感的消失以及学习难度的逐步增加,在学习过程中,部分学生产生了畏难的心理,他们感觉化学“记忆的内容太多,知识点太零碎,理论性太强”,从而逐渐丧失了学习化学的兴趣,结果课堂上开始消极,注意力不集中,学习不能进入状态。在这种情况下,解决问题的关键就是要进行教学方法的改进。教师要主动采用生动,形象,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进行讲授,使知识点化难为易,化抽象为直观,使零碎的知识形成体系,从而使学生轻松的学好化学。在这些教学方法中,实验教学法在激发学生化学学习中作用最大,不论是教师演示实验,还是学生操作实验,都容易引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
同时也有一部分学生不喜欢化学,其主要原因就是“自己学习化学很努力,但总是不能考到理想的分数,努力付出得不到良好的回报”。长此以往,这部分学生也会逐渐失去对化学的兴趣。此时教师就要及时地加强对学生学习化学方法的指导,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指导学生如何去学习才更有效,做到“因材施教”。使学生通过一段时间改进学习方法,及时提高化学成绩,重新激发对化学学习的兴趣。例如,第二章《我们身边的物质》通过指导学生加强各节知识点的记忆,加深领会,专题训练来提高成绩;第三章《物质构成的奥秘》指导学生要善于结合课本提供的图片去认识微观世界的奥秘,在充分理解概念的基础上做一些针对性的练习,来提高解题能力。第四章的化学方程式计算,首先强调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的重要性,要求学生在熟练掌握已学过的化学方程式基础上,按照计算格式去体会计算过程,然后进一步掌握一些技算的技巧,从而提高计算能力。
第四,课堂教学注意加强对学生学习情绪的调控
沉闷呆板的课堂教学往往是一潭死水,激不起教与学思维的浪花。教师教的辛苦,学生学得痛苦。学生的学习是一个心理认知过程,情感性因素是具有重要影响的非智力因素,所以课堂上进行学生学习的情绪调控是非常必要的。我认为在课堂上,首先教师自身的情绪能否感染学生很重要。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做到精神饱满,情绪激昂,声音洪亮有力,把自己轻松愉快的心情带给学生,让学生在和谐融洽的氛围中学习化学,感受化学的魅力。其次,教师要善于结合教材内容,充分挖掘里面的情感因子,引起学生在情感上的共鸣,唤起学生潜在的内心需求,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缓解学生的紧张感和疲惫感,为集中精力,继续学习提供保障。我在带领学生学习元素与人体健康环节时,结合元素硒对人体的影响,谈到生活中送礼问题,我说:“电视上经常出现某某富硒康保健品的广告,是不是购买大量的这种保健品孝敬老人,就能使他们身体健康呢?”这时学生们开始议论起来,有的说“当然可以了,可以补充硒元素,防癌呀”;有的说:“不好吧,每次都买富硒康,吃多了,没有疾病也要得癌了”。最后我做总结:“营养保健品,要坚持适量原则,如果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是必会对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后果”。这样的教法,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让学生明白“物极必反”的道理。最后,有的学生可能仍然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状况,教师就需要用一些小技巧来提醒他们。比如说,教师的一句意味深长的话语,一个不同寻常的举动,一个不经意似的眼神暗示,都能够让学生知道老师在关注他,从而使他自觉的再次进入学习过程。
总之,教师在课堂上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保障。很难想象,一个心思都不在课堂上的学生能把化学学好。怎样把学生游离状态拉回到课堂上来,则是教师成功教学的一个标志。
参考文献
[1]吴运来初.中化学新课程教学法[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5
篇3
关键词 微博 麻醉学 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5.04.044
Medical Undergraduate Anesthesia Learning System
Based on Microblogging Platform
ZHANG Yong, HE Jiaxuan, CAI Yingmin
(Anesthesiology Department, The Secon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 Xi'an, Shaanxi 710004)
Abstract Specialized education in traditional medicine, especially in the presence of anesthesiology teaching hours, less practical, heavy knowledge, clinical difficult light. The development of micro-blog for today anesthesiology teaching provides a new way of thinking. We have established a system based on undergraduate teaching anesthesiology microblogging platform, and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students' enthusiasm and initiative, and achieved better teaching effect.
Key words microblogging; Anesthesia; teaching
近年来,几乎没有一所高等院校不在学生教学效果和开展基于计算机和网络的学习模式方面进行不同程度的改革。现代信息技术正在教育系统中发生一场深刻的变革,经济和科技的快速发展为我国医学教学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新的契机。一方面,新的背景向大学生医学专业课的学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尽管长期接受被动式、填鸭式学习,他们现在却面临是否具备主动学习的能力、理论联系临床实际能力、和思辨能力的挑战。①另一方面,计算机技术被越来越多地运用于医学教育,给医学教育课堂加入了许多新的多媒体辅助学习活动,尤其是一些网上学习项目被证实对提高医学教育质量有显著效果。而受扩招及传统学习思维等因素的影响,目前大学医学教育的学习环境无法满足该课程强实践性的需要。
对于医学专业课一线教师来说,课堂教学的传统模式更为受推崇,因为其在固定学时内完成要求的教学内容,便于操作。医学专业课教师往往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学生第二课堂的教学活动中去。相应地对于医学本科生学习者来说,传统而保守的课堂教学因为其自身的严肃性在授课教师与学生之间无形地设立起了一个无法沟通的屏障,学生从课堂教学中很难感受到学习的兴趣与获得的乐趣,学习合作性与自主性也急剧减少。②怎样把严肃的医学教育第二课堂的专业知识理论的教学过程变得充满趣味,为广大医学学习者营造出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从而用来增加学习者对教学活动积极的参与性,更加有效地促进课堂教学以外的学习者和教师以及学习者之间的交流是亟待解决的非常重要的问题。
在我国当前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微博已成为学生日常使用较为广泛的手机应用之一。而基于微博教育的日臻成熟和相关教学平台应用的成功推广,有关于微博应用于教育领域的研究也逐渐增多,微博客辅助医学教学的研究也逐渐进入了人们的视野。③目前针对微博平台与教育之间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领域:教育相关微博的使用和调查,教育微博应用于实际案例的策略,教育相关微博客的平台功能以及其于教育教学相关特性研究等。目前教育微博平台在网络学习社区别是医学临床专业课的教育中的应用还处在不断进步的起始阶段,目前各高校还没有相对较为成熟的相关案例,查阅检索相关关键字所得的数篇研究论文,主要的着眼点还是将微博平台自身的传播特质与教育应用进行有机的结合,进一步还可以提出一般意义上可供归纳总结的应用策略和相关模式,而这些研究无一例外地并没有深入相关学科的本质与核心,在应用领域也缺乏有效广泛的实证研究,研究本身无论是数量还是深度都未能达到预期。④
本研究着眼于教育微博平台和医科大学本科生麻醉学教学进行有机结合,对微博平台在学科教学中的运用进行了一次有意义的尝试,从微博的特性及功能可以预测其在网络学习社区中广阔的应用前景。⑤
本研究为本校大学本科生麻醉学教学中教学方法在建构主义指导下的拓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为微博平台这一学生喜闻乐见的新兴媒介在麻醉学教学中的应用提供实例,并取得理论和实际的操作经验。
全新学习体系的建立:
(1)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交互式学习体系。(2)实现学习环境个别化。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创造性地为学习者构建出多种学习途径,营造了非闭合型的相关学习环境可供利用,学习者可借助影音、图文、操作系统模拟等多媒体技术能动性地自我学习,不同学习水平的学习者还可以凭自己的兴趣、接受程度、认知风格和专业侧重来选择相关的学习软件。(3)实现情景化学习。交互式学习提供了声音、画面等直观形象相结合的学习情景。既有传统教学具有的描述性语语言、表述性的定义文字,也有新媒体才有的演示类的图像,甚至虚拟动画的场景重现,富有感染力的配音更是将学生的学习氛围变得生动形象,学习者可以充分调动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也可以投入情感以及付诸实际行动。(4)在大学医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充当助手和合作者的角色。
微博在医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1)建立学习社区。网络学习社区中有三种主要的交互形式包括:学习者与平台的交互;学习者与内容的交互;学习者相互之间以及学习者与教师之间的交互。
(2)建立学习资源库。负责平台内容维护的教师可以通过两个途径建立相关麻醉学习资源库:①通过关注相关麻醉学领域的专家或是专业麻醉学学习网站或机构的微博,然后可以将重要的麻醉学学习信息转发给相应学习者;②也通过关注大学生的微博,运用相关技术分析学生的专业知识兴趣点和难点,自己信息提供给学习资源。一段时间的微博平台顺畅运行以后,即可建立一个麻醉学领域既有丰富的内容又有权威专家的引导和讨论的开放性学习资源库;③建立专家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评和反馈机制。
(3)微博系统框架设计主要包括用户层、表示层、网络层、接口层、应用层和数据层等几个层次。
总之,教育微博平台这一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整合了IM、LMS、SMS、MMS、RSS、WIKI、Blog、Tag、Email 各种服务为一体,为用户提供了跨域时空的一体化服务。
综上所述,本研究首次建立以微博为主体的交互式学习体系。以微博为平台的交互式学习体系符合大学麻醉学实践性的特点。医学生在学习麻醉学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在专业操作技术层面上进行反复训练,在专业知识领域则要不断复习和深化,才能达到对麻醉学课程的理论和操作技能充分理解和熟练掌握。而麻醉学作为一门临床专业课,本身重操作、重联想、与临床病例联系紧密、与其他医学相关专业课互为基础的特点,也决定了仅凭课堂教学和有限的见习学时无法达到熟练掌握的教学效果。
将以微博为主体的交互式学习体系应用于大学麻醉学教学环境的建立。微博灵巧便捷的通信优势为传统医学专业学习插上了翅膀,将微博平台这一信息化新技术引入到大学生的医学学习中可弥补传统学习方法中的多种不足,这一点也和医学学科强实践性的特点不谋而合。采用教育心理学评价手段和学生学习能动性的促进方法对微博平台引入医学教学的数据来源的可行性和有效性进行评价和分析。采用教学评价手段对我们实验建立的数据库中的多媒体网络资料进行评价分析和内容调整,使之更符合现代国际教学理念和中国当代大学生所特有的心理和社会特质。本研究为新兴媒介与传统教学法在交叉领域的互相借鉴和发展做出实验性和关键性的一步。为进一步大规模推广微博平台在医学类教学中的应用提供参考,为应用中可能产生的问题提出初步的解决之道,为新兴媒介引入教学法提供基本的理论支持和技术指导,使其成为有准则有可行性并具有积极现实意义的教学改革方向之一。
以微博为平台的交互式学习体系符合麻醉学教学的特点,它的知识的碎片化,实践性,交互性的特点,从根本上改变了以往传统教学模式中较为单一、呆板的单维文字或孤立静止图形作为传递信息的主要载体的固有模式,它创新性地运用自身的多维、多形式、多角度的优点,高效准确地将麻醉学较为抽象的理论知识与临床复杂的操作技能这两方面的学习内容全面展现,对当代大学生形成了传统教学从未具备的强烈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使医学生学习麻醉学专业课的积极性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它集形象、直观、生动、便模仿、可重复、信息容量大、知识更新迅速、反馈快、效率高等诸多优点于一身,可以最大程度地激发起学习者的兴趣,也为大学本科生医学教学方式的进一步深化改革和探索开启了一道新的大门。
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指导实施学习社区与网络资源数据库相结合的教学新模式与学生传统学习模式的整合和平衡。下一步我们的研究将在省内部分高校进行新型教学模式的试点,对试点学生随机抽取与传统教学对类似教学内容的教学效果进行对照,并以教学评价手段对结果进行分析。采用教育心理学评价手段和学生学习能动性的促进方法,对微博平台引入麻醉学教学的数据来源的可行性和有效性进行评价和分析。为了实施本研究,课题组将选取部分高校,不同专业进行调研。调研以问卷和面谈,查阅相关资料库的方式进行,同时辅以利用网络和通讯工具的手段,利用手机,电子邮件,QQ等方式进行。数据调研对象清晰,路径可行,操作性强。采用教学评价手段对我们实验建立的数据库中的多媒体网络资料进行评价分析和内容调整,使之更符合现代国际教学理念和中国当代大学生所特有的心理和社会特质。
*蔡英敏:通讯作者
注释
① 杨九俊.教学评价方法与设计[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② 冀鹏飞,江玲.基于Twitter 的移动学习策略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08.9.
③ Micro-blogging, Baike [EB/OL]. ,2010 -09-13/2010-10-02.
篇4
关键词:农业生态学;科研;教学;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4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3)20-114-02
农业生态学是针对当今农业发展所面临的种种生态环境问题,从宏观、系统、整体的角度出发来组织和管理农业,使农业的发展走向良性发展道路而设置的农学、园艺、植物生产类专业本科生必修课程[1]。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从农业生态系统的角度宏观管理农业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生态意识。该课程主要围绕以下几方面展开:(1)农业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功能、关系及调控机制;(2)农业生态学的基本分析方法;(3)国内外宏观农业的发展;(4)我国生态农业的实践。当今,随着社会发展,环境、能源、食品安全、资源等问题日益严峻,新的农业生态问题不断凸显,本课程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2]。因此,为适应新形势下社会经济和农业改革发展的需要,笔者就多年来教学实践体会[3-4],一直在课堂中融入最新科研动态,寓学生科研能力培养于《农业生态学》教学体系中,为本教程进行研究性教学作以下几点探索性思考。
1 围绕知识点阐述国内外科研新动向
在我校本科生一般是在大二学习《农业生态学》这门课程。此时,本科生已学习的大多是公共基础课程,对专业知识了解甚少,对本行业内很多专业知识一知半解。如果教师只单纯向学生灌输书本上的知识,学生掌握的知识面则相对狭窄,不符合本门课程所要求培养达到的宏观管理农业的能力。因此,当讲述本课程体系的重要知识点时,笔者会预先系统地查阅、归纳整理本知识点最新国内外科研动态,以浅显易懂的图文方式做成课件。在课堂上,首先启迪学生围绕知识点进行“头脑风暴”,告诉学生知识点的重要性,再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认知程度,针对性地将相关科研动态告知学生,起到较好的寓研于教的效果。
例如,在讲述温室效应时,以温室效应为中心,从效应后果-原因-解决措施来层层展开。大多数学生都知道全球变暖,但只知道一种温室效应气体CO2。此时,作为教师,需将学生思维逐渐打开,笔者根据自己曾主持全球环境基金项目科研的经验,告诉学生温室效应的后果除了气候变暖外,还有海平面升高、极端气候频发等,对农业的影响效应还有种植制度改变、土壤碳库变化、病虫草害发生率高等。讲解温室效应的原因时,重点讲述6种温室效应气体、研究这些气体的最新科研成果;由此,学生由二氧化碳知道了全球FACE(Free Air CO2 Enrichment,开放式空气CO2浓度增高)研究,中国唯一的FACE研究平台就在我们身边――扬州市江都区小纪镇,我校在FACE研究上也颇有建树。除了CO2外,温室气体甲烷、氮氧化物等也都是农业研究的热点。就解决措施来看,同学们纷纷献计献策,从国家节能减排措施、禁止秸秆焚烧、土壤免少耕等各方面一一道来。由此可见,教师如果单就书本讲述知识点则枯燥乏味,将科研知识融会贯通课堂,则事半功倍。
2 课堂中树立科研偶像
处于大学中低年级的同学往往比较迷惘,对专业努力方向不甚明了,有的同学甚至有厌恶或瞧不起大农学专业类的倾向。作为教师,在教授本课程时,可以列举在某个领域取得成功的科学前辈,让学生认知自己所学专业内的一些名人,如用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农学院士、本校知名教授的成功范例,告诉学生们,学农可以有大作为,是一项光荣的、有前途的事业;而要达到事业的辉煌,这些科研业内名人付出的辛劳、执着的精神都是同学们需要学习的,他们才应该是本专业学生需要努力效仿的科研偶像。由此,给学生灌以科研学习的正能量,及早树立报考研究生的目标,为培养储备未来的科研中坚力量奠定了基础。
3 从生态问题暴发诱导科研动力
由于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国目前生态问题频发。在农业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章节里,讲述到磷循环时必定要提及2007年江苏省无锡市暴发的太湖蓝藻严重污染事件。学生只知道由于水污染了而蓝藻暴发了,也记得当年无锡市生活用水和饮用水严重短缺,超市、商店里的桶装水被抢购一空的系列报道,却并未深入究其原因。有的同学认为是化工厂污染,有的单纯认为是水变脏了。这时作为教师则可以将蓝藻繁殖生活的机理,磷元素是藻类生长的限制因子等科学原理一一道来,学生也因此明白为何洗衣粉优先推荐无磷洗衣粉,原来是为了净化水资源。既然问题产生了,那么接着是引导大家来解决这个突然暴发的生态问题。这时,教师可将江苏省太湖专项基金的一些科研范例来讲讲,比如可以将蓝藻资源化再利用变成有机肥、将蓝藻作为培养食用菌和种植蔬菜的基质等等。举例典型生态问题时,让学生在课堂上明了生态问题产生后,可用科研的力量来解决;学生也由此产生科研的动力,培养认真研学的态度。
4 专题调研讨论科研热点问题
除了在课堂上由教师主动讲解科研动态外,笔者还给学生布置课外科研任务,设置专题让学生分组调研后,到课堂上交流科研热点问题。例如,在讲述生物多样性章节时,首先采取让学生主动调研学习的方式;其次由学生分组比赛演讲;最后教师进行点评归纳。学生按学号进行分组,第一组同学调查什么是生物多样性;第二组同学研究生物多样性的价值;第三组同学调查生物多样性减少趋势;第四组同学提出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具体措施。在调研问题的过程中,这些低年级的大学生不但学会了如何利用图书馆的文献数据库获得专业文献资料,也学会了归纳整理文献,同时学习用精美漂亮的PPT来展示自己的调研成果。小组内成员群策群力,认真准备,推选出一个口才较好的同学上台来展示本组成果,比赛气氛浓烈,学生听讲也极其认真,效果非常显著。因此,让学生作为学习主体参与到课堂中[5],尤其当他们自己去调研取得初步研究成果并在课堂中阐述自己观点时,科研与教学相长则成效显著。
5 多种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科研兴趣
在《农业生态学》教学过程中,除了课堂教学外,我们还采取录相、实验、参观等其他多种辅助教学形式来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6]。通过教学录像的播放,学生形象地知道个体、种群、群落乃至生态系统的层次性,知道地球生态系统不能够简单被创造,生物圈2号的失败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因此,科学研究必须建立在符合自然法则的基础之上。通过生化他感的实验,学生懂得植物通过化学物质的分泌来吸收或排斥其他物种,而这些分泌出来的物质可以被科学家进一步提取,开发其医用或经济价值。在生态农业章节,我们带领学生参观生态农业示范园区,实地观察农业生态科研成果在科技园区中的应用,切实掌握中国生态农业技术和如何对现代农业技术进行生态化改造。通过以上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本学院学生研究生报考率和录取率很高,为本院科研项目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骆世明.中美《农业生态学》教材的比较分析[J].生态学杂志,2010,29(7):1 458-1 462.
[2]骆世明.农业生态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
[3]黄丽芬,庄恒扬,沈新平,等.农业生态学研究性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科教导刊,2011,12:52-53.
[4]沈新平,黄丽芬,庄恒扬.谈农业生态学教学过程可强化育人的环节[J].现代农业科技,2008,20:349-350.
[5]黄亚平,陈小鸿,王慧.研究性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J].中国高等教育,2008,Z2:38-39.
篇5
关键词: 初中地理 生态课堂 主体意识
现在的课程改革已趋于成熟,课堂改革越来越完善,学生的主体地位已经得到教师的重视,生态课堂理念逐渐深入教师心中。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学生的个体体验、学习自主性与教学生态环境密切相关。如何构建生态课堂,调动和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呢?
一、生态课堂的内涵
什么是生态课堂呢?首先这样的课堂是和谐、互动和开放的,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师组织的课堂活动都是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教师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挖掘学生的潜能,进行高效课堂教学[1]。
其次,生态课堂是和谐情景的课堂。生态从生态学角度说与环境紧密相关。关注生态就是关注生态环境。人是生活在环境中的,学生的学习同样在学习情境中完成,从这个意义上说,课堂就是学生学习的生态环境,因此生态课堂要创设和谐的教学情境。
再次,生态课堂要注重学生的体验。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是新课标提出的重要要求。学生在体验中探究,在体验中学习,在体验中发展。教师要构建生态课堂,必须重视对学生的体验教学,让学生体验问题的提出、知识的形成、体验问题解决的过程,体验地理知识获得的过程。
最后,生态课堂具有一定的开放性。生态课堂有别于传统课堂的特征之一是开放性,这里的开放指教学方式、方法等。教学手段要开放,不仅局限于教师的讲解,还要让学生自主合作交流,在交流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学生探究活动的开放性,指教师对于学生用什么方式学习不加限制,让学生自主选择。
二、构建初中地理生态课堂的策略
(一)转变观念,立足学生,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素养
社会发展要求学生学会学习,具有自主学习的能力。长期的应试教育使初中地理教师忽略知识的建构过程,只关注学生对于地理知识的记忆程度,认为把该背的给学生划出来,让学生背就可以了,学生不再关注“为什么是这样”,仅关注这样的问题背没背过,主体地位被严重忽视。教师应改变这种观念,积极构建生态教学课堂。如《世界的人口》一节,传统教学需要学生记住三方面的问题:世界人口的增长特点;世界人口问题产生的原因;人口分布的成因。为了让学生了解人口问题带来的影响,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计算机上网搜索世界人口问题,并在小组中形成统一意见,并汇总,然后分小组展示。因为这些知识都是学生自己动手搜索整理的,所以学生记忆深刻、理解透彻。
又如讲解《天气与气候》一节时,我让学生收听天气预报,并记录天气预报中都涉及哪方面信息,安排学生收集灾害天气警报资料。在课堂中,我让学生说出天气和人类活动紧密相关的例子,并给同学们讲一讲。学生会搜集很多,如哈尔滨的冰灯,天气与人的心情,天气与人类的疾病等,从而引出天气不仅和出行有关。我让学生分组汇报自己搜集到的天气预报数据信息,并表演天气预报,看看谁预报的天气信息更全面。这样的课堂生动鲜活,学生自主探究积极性高,这样的课堂才是生态课堂。
(二)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
教学情境等于生态环境,因此生态课堂中教学情境的创设非常重要,好的教学情境能够激发学生自主探究欲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兴趣。任何教师都明白,兴趣是一切学习的根本,没有兴趣的学习是痛苦的,也是低效的。生态课堂首先能够吸引学生,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地理教学中要把地理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让学生感受地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以及掌握一定的地理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意义。我在初中新生第一课时采用故事引入,通过《火烧赤壁》的故事提问学生:“诸葛亮真的能借来东风吗?”学生有的摇头,有的笑而不语,我点出:“诸葛亮在历史上用八个字来形容,是什么?”学生有的回答出“上知天文,下晓地理”,我借此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
又如讲解《非洲》一节时,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非洲的一个短片,非洲的风土人情、气候、神奇的物产等吸引了学生,再给学生读一段台湾著名作家三毛的《撒哈拉沙漠》,展示非洲神奇瑰丽的画面,让学生带着对非洲的好奇进行本节课的学习,极大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
(三)多种教学方式运用,营造开放的生态课堂环境
教师进行地理教学中,要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如多媒体教学、地理知识手抄报比赛、小小地理学家评选等,不断用活动促进学生学习。如在讲《印度》一节时,我用多媒体展示印度的风土人情,以欢快的印度舞蹈带领学生走进印度。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使地理教学生动形象,那些抽象、枯燥的地理知识会在多媒体课件的展示下变得浅显易懂。
如教学完地球仪的内容后,教师可以让学生用乒乓球动手制作一个地球仪,标出经纬度,并进行小组评比,从而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巩固所学知识。
教师要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利用自然环境、人文景观让学生把地理知识和周围生活环境相结合,从而构建开放的生态地理课堂[2]-[3]。
初中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涉及的知识非常多,与其他学科的联系紧密。初中地理教师要立足学生,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构建教学生态课堂,让学生在生态教学环境中不断探究地理知识,提高地理素养,逐渐成为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朱淑春.新课改背景下初中地理生态课堂的有效建构[J].地理教学,2012(12):51-52.
篇6
【关键词】常态课堂 教学细节 执教能力
充满魅力的教学细节,要靠教师精心创设,用心打造。它不是浅尝辄止的表面“作秀”,也不是故弄玄虚,而是对学生、环境深刻理解和把握后的自然而巧妙的“创设”。一堂课的精彩莫过于几个闪光的细节。它的生成离不开对教学过程中细节的精心预设,教师要用开放的胸怀去预设理想的教学情境,这样才会在课堂生成中得心应手,才能画龙点睛,在平淡之处见精彩。那么如何聚焦常态课堂,关注教学细节,提升执教能力呢?下面我就谈几点浅薄的体会:
一、注重语言细节,让课堂更加靓丽
作为一名美术教师如果能使自己的教学语言随着教学内容和教学实际的需要时轻时重、时缓时急、抑扬顿挫、声情并茂、和谐动听,用自己的语言把学生带进瑰丽的艺术殿堂,并开启心智,陶冶情操,获得创作的灵感,那样的美术课堂才是最靓丽的。
教师的语言只有给了学生强烈的感染,才能打动学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教学效果。如教学《美丽的丝巾》这一课时,我对学生说:“同学们,大自然是创作的源泉,只有我们融入自然,感受自然,才会创作出好的美术作品来!”我先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景:一大片碧绿的草地被湛蓝、湛蓝的天空所包围,到处是鲜花烂漫的田野、山坡,然后是千姿百态的鲜花,看了图片,学生才会有创作的灵感。以上虽然只是几幅图片的欣赏,但是我觉得这个教学环节的设置,定能填补学生视野上的空泛。毕竟现在的学生能走出教室的机会太少了,大部分的时间被禁锢在教室里了,对外面世界的美好感受实在太少了。
二、注重教态细节,让课堂更加精彩
所谓教态,就是教学姿态,就是教师在教学中的表情、手势和身姿。教态(诸如表情、举动、姿态、语调、衣着等)直接影响学生听讲的情绪,因而也就直接影响教学效果,而且还会对学生思想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必须讲究教态美,教态从容。教师教态是教师与学生交流中最直接的表现。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举手投足、眼睛面部表情等都反映着教师的修养水平及教学技能。首先教态要有安定感和力度,这样有利于学生提高情绪,振作精神,随着教学内容的变化,要求教师适当变化站姿。其次要有优美的手势正确地表达感情,不能指手画脚,盛气凌人。接着面部表情要丰富,但不做作,要善于运用喜、怒、哀、乐、爱、恨、怒、叹等表情。最好还要具有标准的普通话,力求发音正确,语调流畅,抑扬顿挫。
三、注重互动细节,让课堂更灵动
课堂教学细节,不仅仅是一种过程,更是师生生命活动的状态。按照新课程的要求,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师生互动是指教师在教的时候,要让学生积极参与进来,学生在学的时候,教师要积极参与进去。学生参与教师的“教”既是“教的师生互动”,教师参与学生的“学”也是“学的师生互动”。尤其是进行美术欣赏课教学时,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对绘画作品进行讨论、交流或者引导他们合作探究时,教师不能一味地给学生灌输知识而是要走到学生中间积极地看、积极地听,设身处地地感受学生的所思所想,及时掌握课堂中出现的各种情况,考虑下一步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深入学习。另外还要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慰和精神上的鼓舞,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采用游戏竞猜等多种的方式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探索热情更加高涨。
四、注重“人文化”细节,让课堂充满情趣
珍视教学细节,教师要永远对课堂中的“人”充满真诚的关怀,让灵动的智慧和人文的光辉洋溢课堂。教学细节看似平常,而平常中蕴含智慧;看似简单,而简单中孕育深刻。只有那些心中有学生,充满智慧,对教育教学有着深刻理解,对学生有着真切的爱的教师才能去主动创设、积极捕捉、有效开掘这些精妙的细节。课堂中的教学细节很多,我们不必也不可能什么都去解决,只须抓住“关键性细节”去突破、生成。失败的细节给人以启迪,成功的细节给人以借鉴,我们要记录、交流教学细节,积少成多,聚沙成塔,建立“细节优势”,让我们的课堂更加美丽,充满情趣!
五、注重常规细节,让课堂更加规范
“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做出相应的变动。”(苏霍姆林斯基语)发现和关注细节,反映了教师的睿智和思想;捕捉和利用细节,是体现教师的实力和功力。关注教学细节,就是关注新课程的理念能否落实到位以及教学行为能否根据新课程的要求重新塑造;关注教学细节,就是要用新的教学理念去反思“过去”的教学细节,改造“惯常”的教学细节,创造崭新的教学细节。关注教学细节,其实就是关注学生的生活、知识、情感、体验和生命发展的过程,就是舒展智慧、落实理念、改变行为、提升教育品质的过程。
篇7
关键词:旅游可持续发展;理实一体化;生态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6-0152-02
《旅游概论》这本书是中职旅游服务与管理规划教材,其中第六章《生态旅游与可持续发展》,旨在通过学习,指导学生领会生态旅游及旅游可持续发展知识,学会理论联系实际的认识及解决旅游业现实问题。《旅游可持续发展》是《旅游概论》第六章第三节的教学内容,通过对学生生态旅游及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启发,本课的教学应承担起整合旅游可持续发展知识,提升学生的旅游可持续发展理念在实际旅游活动中的活学活用能力的责任。
一、教学目标、重难点设计
1.教学目标定位。旅游可持续发展,是旅游业与自然、文化和人类生存环境协调发展的一种旅游经济发展模式。旅游从业人员应完全树立旅游可持续发展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据此,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态度目标三个层面的要求,具体体现为:
知识目标:(1)理解可持续发展和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内涵;(2)掌握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和方法。
能力目标:通过教师指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运用理论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及小组协作能力。
态度目标:培养学生的环保观念,增强学生的绿色旅游意识,培养学生的旅游可持续发展理念。
设计依据:生态课堂提倡“自主,合作,探究”,本课力求通过学生社会调查实践,促进其旅游专业理论的深刻理解以及旅游可持续发展实际应用能力的提高,从而改变课程实施过程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的现状,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自主学习及旅游课程生态教学进程中。
2.教学重点确立。教学重点:理解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及其实质。设计依据:教学目标中对知识目标的要求。同时,这也是实现能力目标的基本出发点。
3.教学难点突破。教学难点:掌握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和方法。突破点:结合秦淮河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具体案例去具体分析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和方法。设计依据:在本课教学中,通过实地调查、社会实践等无标准答案的学案设计,养成学生乐于探究、勤于实践的态度,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能够解除学生思维的禁锢,发挥集体优势;同时,通过组织学生讨论,引发其对于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途径与方法的思考,使其创新能力得以培养,绿色旅游意识得到强化。
二、教法设计
1.理实一体化,即“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法。该法是本课的主导教法,贯穿于整堂课的课前、课中、课后的生态教学实施过程中。设计依据:本课通过将课前社会调查实践、课堂分组呈现、课后再实践联系在一起,使学生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得益彰,使其在实践―认识―再实践的生态学习过程中,更加牢固地掌握了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知识。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学生所展示的秦淮河可持续发展情况的社会调查案例,提供正反对比,引发学生思考并明确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以及途径和方法。
3.情境引导法:在研习的过程中,提供特定社会情境,学生以联合国、政府官员的角色进行思考、论辩、剖析,强化学生对于各种社会专业角色的认知,训练学生换位思考旅游可持续发展问题。
4.小组合作法:小组合作的方式,对于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的能力极为有效。
三、学法设计
学情分析:本课的教学对象是旅游专业中专一年级学生,因生活阅历所限,其对地球生态环境与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发展现状的认识不够深入。根据本课教学目标及学生特性,特确立如下学习方法:
1.任务引领法:课前、课上、课后分别布置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社会实践或学习任务,引领学生的自主合作及探究学习。设计依据:社会实践等学习任务的设置,使得学生能够深入到社会及实际生活中,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抽象、枯燥的理论知识化为生动、具体的感性材料,学生乐于接受,易于掌握。
2.实践感受法:课前布置的任务给予了学生实践学习的机会,利于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的确立,同时也帮助学生积累了感性认知材料,为顺利进入深层次的理论学习提供了可能。
3.问题探究法:本课的学法设计安排是遵循着“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一思路进行的。只有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而后带着问题进入课堂,才可能让学生真正地实现自主学习、探究思考。
4.小组讨论法:讨论对于提高思辩能力,锻炼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培养探索精神是极有效的;同时,小组讨论的形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及团队意识。
设计依据:课前,通过布置学生媒体学习、社会调查、社会实践,学生达到“学中做,做中学,知行合一”;课堂上,学生是合作者、整合者、探究者、建构者;最终达成理论的学习“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完全理实一体化的生态教学过程。
四、教学程序设计
为便于学生对旅游可持续发展有一个感性直观的认识,课前安排学生分组,分别去旅游景点实地调查。在此过程中,教师根据具体情况设置任务,各组在上课前将完成任务的情况,形成书面材料并汇总制作成PPT交给老师。课前准备的充分与学案指导的详尽,也是本堂课生态教学设计的一个显著特点。
本课的生态课堂教学包括导入新课、任务引领、探究研习、拓展总结、布置作业五个环节:
1.导入新课。以FLASH动画(我们只有一个地球)生动形象地直接导入可持续发展理论。设计依据:通过FLASH动画的播放,营造气氛,从视觉上刺激学生的感官系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认识到学习本课题的重要性,为开展生态教学活动奠定情境基础。
2.任务引领。各小组依次汇报完成课前任务情况:第一组:展示人类面临人口、资源、环境生态的严峻形势;第二组:展示南京秦淮河旅游可持续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第三组:展示秦淮河周边景区环保实践活动及旅游可持续发展宣传活动情况;第四组:展示旅游发展与环境保护都达到双赢的现实案例。设计依据:以学生媒体学习、社会调查、社会实践反馈的形式导入各知识点学习任务,有助于调动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
3.探究研习。四个小组汇报调查研究的结果,引出课堂的四个学习任务:(1)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内涵;(2)旅游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内涵;(3)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和方法;(4)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在研习的过程中,教师是引领者、指导者、组织者。学生则以联合国、政府官员的角色进行情境思考、论辩。小组内合作、探究、讨论;组与组之间则是竞争者。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到生态教学活动中来,学生的语言应变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得以有效培养。设计依据:从四个学前任务引出对知识目标的学习,有助于帮助学生建立新的知识体系,为完成本课教学任务奠定基础。但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学生课前社会实践、体验、感受,课堂反馈、交流,形成了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良好生态学习氛围,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为实现本课的有效生态教学提供了有力保障。
4.拓展总结。拓展:借用训练团队凝聚力的拓展游戏(最小的空间站最多的人)来说明资源、环境承载力有限,要合理保护、开发、利用,从而使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及理解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游戏环节同时组织其余学生分组讨论并点评,教师小结。设计依据:在课堂上设置拓展游戏,一米的空间可以容纳N多人的呈现方式,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和体验到了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有限,它既是一种对理论知识的及时巩固,又是一种对教学内容的再呈现、再认识。总结:结合拓展游戏的情况,总结巩固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针对课前、课中出现的问题,运用理解、尊重、关爱的态度对学生进行正面激励,要求学生在实际应用中善于活学活用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和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真正促成学生在知识、技能和思想情感等方面有所收获与提高,从而使本课教学目标得以全面实现。
5.布置作业。(1)书面作业:试运用网络资源搜集相关资料并结合社会实践,分析论证、探讨南京市旅游可持续发展模式。(2)自主研究:继续通过网络等媒体收集一些世界著名的旅游发展与环境保护都达到“双赢”的现实案例,并将此案例交流共享。设计依据:要通过教学,为学生树立“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学习观念。让学生在再实践中更深地体悟授课内容。至此,本课教学从实践到理论,到再实践的生态教学过程得以完整呈现。
课堂教学过程,采取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领者、指导者、组织者的新型生态教学模式,充分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最终使学生从秦淮河可持续发展的感性认识升华到对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理性认识。
本课的完整教学过程,采取“学中做”、“做中学”、“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深化理论”等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生态教学策略,鼓励学生发散思维、创新思维,达到学生自主学习并理解掌握知识的目的。
通过与传统理论教学相比较,本课理实一体化的生态教学设计,探索能充分体现出职业教育本质特征的、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及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专业课教学新模式,从而提高旅游服务专业学生综合职业能力,提升就业竞争力,真正实现旅游职业教育的本质功能。
参考文献:
篇8
【摘要】 目的:探讨人胎儿和新生儿小脑皮质发育的变化规律。方法:应用体视学方法对30例6~10月龄胎儿及6例新生儿小脑皮质分子层细胞、内颗粒层细胞密度、尺寸和分布参数进行观测。结果:小脑皮质分子层细胞的平均体积、平均自由程均逐龄增大,体密度、数密度、表面积密度、核体密度则逐龄减小,但足月胎儿和新生儿期相对恒定;内颗粒层细胞的体密度、数密度、表面积密度、平均体积逐龄增大,核体密度和平均自由程均逐龄减小,7~8月期间变化较明显。结论:胎儿小脑皮质分子层细胞的迁移、增值和分化在出生前、后基本完成,颗粒层细胞出生后仍持续,小脑皮质的发育在7~8月期间是重要时期。
【关键词】 小脑皮质;发育;体视学;胎儿;婴儿,新生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development of cerebellar cortex of human fetal and newborn infants. Methods: The parameters of density, size and distribution of the molecular and granular layer cells of cerebellar cortex of 30 human fetuses (6-10 months old )and 6 newborn infants were studied with stereological methods. Results: The values of mean volumes and mean free path of the molecular layer cells increased while their volume density(Vv), surface density(Sv) and nucleusvolume density(Vvn,c) decreased as the fetal development, but these indexes were stable for mature fetal and newborn infants. The values of the volume densities, numerical densities, surface densities and mean volumes of the granular layer cells increased while their mean free path and nucleusvolume density decreased as the fetal development, especially during the 7-8th month. Conclusion: The transfer, proliferation , differentiation of the cerebellar cortex molecular layer cells were complete before and after the birth; but the transfer, proliferation , differentiation of the cerebellar cortex granular layer cells continued after birth. The important phase for cerebellar cortex development is the 7-8th month in fetal phase.
[KEY WORDS] Cerebellar cortex; Development; Stereology; Fetus; Infant; Newborn
小脑是较高级的躯体运动调解中枢,有关各种动物小脑皮质的发育方面的报道较多[13],但对于人胎儿小脑皮质神经细胞发育的研究很少,特别是应用体视学方法研究更是少见,国外Gudovic B[45]等人应用图像分析技术对不同时期小脑皮质蒲肯野细胞和橄榄核神经细胞的发育进行体视学研究。我国钱雪松[6]等应用HE染色和超薄切片技术,对4~8月人胎儿小脑皮质细胞构筑和神经细胞的发育进行了定性研究。但未见有关人胎儿小脑皮质分子层细胞、颗粒层细胞发育的体视学(定量)研究。本研究应用图像分析技术[7],即借助显微摄像和计算机细胞分析系统软件对人胚胎小脑皮质分子层细胞、颗粒层细胞发育进行定量分析,从中获得不同月份人胎儿小脑皮质分子层细胞、颗粒层细胞的体密度(Vv)、数密度(Nv)、表面积密度(Sv)、核体密度 (Vv n c)、平均自由程( )等参数,探讨其发育规律,为国人胚胎学神经系统的发育提供体视学参数和添补新内容,为胚胎脑组织移植的研究提供形态学资料。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及标本制备
取药物引产新鲜胎儿30例及新生儿6例(出生4~13 d,平均7. 5 d),胎龄19~38 W,按每4 W为一胎龄组,每组4~7例。6~10月胎龄为第1~5组,新生儿为第6组。每例随机取小脑组织2小块, 10%甲醛固定后,酒精脱水,石蜡包埋,随机定位方向,连续切片厚4 μm,每隔20片裱片1张,每块组织裱片3张, HE染色后观察。每例标本取1块组织测量其固定前、后大小,计算收缩系数。
1.2 观察与测量
应用Motic公司生产的数码显微镜照相系统观察,放大40、100倍物镜下随机拍下图像,每张切片摄取小脑皮质图像10张。然后应用Motic公司研制的2003 2.0版测量软件系统进行测量。分别以小脑皮质分子层、颗粒层为包容空间,测量分子层细胞、颗粒层细胞及细胞核的大小和X相内的细胞数。测量前进行图像放大倍数校正。软件系统自动显示其细胞截面长半径、短半径、周长及截面积等。以电子表格格式导出并保存。最后根据相关公式[5]计算各项参数,并进行切片厚度校正。所得数据均进行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计算结果显示,分子层细胞体密度、数密度、核体密度随胎龄增加而趋于减小,平均体积和平均自由程均逐龄增大, 其增加或减少在7~8月间均有显著性差异,经t检验P0.05。见表1。
颗粒层细胞数密度、体密度、表面积密度和体积均随胎龄增大而增大,核体密度、平均自由程则随胎龄增大而减小, 其中数密度、体积、核体密度3项参数在7 ~8月间均有显著性差异,经t检验P
3 讨论
小脑皮质发生不同于中枢神经其他部位,小脑板神经上皮细胞增生并通过中间层迁移到边缘层表面,形成一薄的细胞层称外颗粒层,部分细胞从室管膜层迁移到外颗粒层下方,形成蒲肯野细胞层。20周以后,外颗粒层细胞迅速增生,同时一部分细胞又由表面向内迁移,分别形成分子层的蓝状细胞、星形细胞和内颗粒层细胞。我们观察到分子层细胞密度早期增加而晚期细胞密度下降,可能是细胞增殖、迁移与调亡共同作用的结果,与程相树等[1] 观点一致。分子层细胞数量在出生前、后保持恒定,表明分子层细胞的迁移、增殖及分化约在出生前、后完成,与刘斌[8]的观点一致。
颗粒层细胞密度自8月至出生,其数密度、体积不断增加,出生后仍然有增加的趋势,表明颗粒层细胞的迁移还在继续。程相树等[1]观察小鼠小脑皮质的组织发生认为小鼠颗粒层细胞的迁移和分化在出生后70 d完成,钱雪松等[6,8] 认为,人胚胎颗粒层细胞的迁移和分化可能持续至出生后6个月~2年,究竟这些细胞的迁移和分化持续多长时间,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颗粒层细胞的数密度变化较复杂, 呈S型生长,先下降后增加,表明胎儿小脑的发育呈现快慢交替、不均速发展。分子层和颗粒层细胞体积和数量均在 7~8月间变化较大,表明7~8月间是神经细胞发育的重要时期,与钱雪松[6] 等观点一致。 分子层和颗粒层细胞核体密度随着小脑的发育而逐步减小,这表明细胞质增大的速度大于细胞核,原因是细胞质内各种细胞器特别是尼氏体的逐步增多,意味着细胞的功能已逐步建立和完善。
参考文献
1 程相树,蒋杞英,胡艳秋,等.小鼠小脑皮质的组织发生[J].解剖学杂志,2007,30(5):576581.
2 徐永平, 张涌,郑月茂,等.山羊胚胎小脑皮质的形成和发育[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32(2):8790.
3 邢洪涛,吕永利,张丽颖. 大鼠胚胎小脑的发育学研究.中国医科大学学报,1997,26(4):543.
4 Gudovic R, Milutinovic B . Regressional changes in inferior olivary nucleus compared to changes of Purkinje cells during developmnt in humans[J]. Hirnforsch,1996,37(1):6772.
5 Milutinovic B, Gudovic R, Malesevic J. Regressional changes of human erebellar cortex and hypoglossal nucleus during development[J]. Hirnforsch,1992,23(45):357360.
6 雪松,李陈莉,仝宇红,等. 人胚胎小脑皮质神经细胞的发育[J].解剖学进展,2000,6(3):283285.
篇9
关键词:德育答辩;河北科技大学理工学院;德育评价体系;
作者简介:张立忠:河北科技大学理工学院党委书记,副研究员河北石家庄050018
多年来,高等学校坚持对大学生进行德育、智育、体育等全方面教育,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但相对于智育、体育的评价手段与体系而言,德育的评价体系相对薄弱。如何评价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效果,是长期以来摆在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者面前的问题。
为了对学生思想政治状况进行全面考核,检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效果,完善学生德育的评价体系,河北科技大学理工学院开展了德育答辩活动。实践表明,德育答辩不失为构建大学生德育评价体系的重要平台,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有益探索。
一、德育答辩的实施过程
德育答辩是指应届本科毕业生将自己在大学学习生活中接受政治、思想、品德、法纪、心理等教育的效果,按照规定的格式,以总结报告的文体进行全面系统的总结,形成个人德育状况论文,并以班级为单位,通过答辩会的形式,向班级的同学、答辩委员会成员宣读,同时接受提问,回答问题,由同学和答辩委员会就其德育表现作出评价。
(一)精心组织、严格要求,确保德育答辩教育效果
为了上好德育答辩这堂“课”,理工学院结合本院实际情况,制定了德育答辩实施方案,成立了由院领导、学工部(团委)负责同志、学部书记、辅导员、“两课”教师为成员的毕业生德育答辩委员会。按照学院的总体部署,德育答辩分为撰写论文、审核评阅、现场答辩三个阶段。
撰写论文阶段。学院要求每个毕业生认真回顾自己四年的学习、生活,对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进行全面总结,寻找并弥补不足,调整发展方向,达到树立正确价值观的目的。2010届2196名毕业生全部撰写了德育论文。
论文评阅阶段。学院专门安排了德育答辩论文导师,对毕业生德育论文进行指导、审核、评阅,并写出评阅意见。大部分学生结合自身实际,从思想认识、道德品质、人际关系、未来发展等方面做了认真总结,写出了有质量的论文。
现场答辩阶段。在德育答辩会上既有毕业生们的真情告白,也有献给学校建设发展的合理建议。学院毕业生德育答辩委员会成员分组深入各学部,听取学生陈述,进行现场提问,根据德育答辩评分标准评定现场答辩成绩。
(二)根据学生在校思想政治表现,评定德育答辩教育成绩
学生德育答辩的成绩由现实表现、书面总结、现场答辩、毕业离校期间表现四部分成绩组成。其中,现实表现的成绩占50%(辅导员打分)、德育论文的成绩占20%(指导教师打分)、现场答辩的成绩占30%(答辩评委打分)。
德育答辩的成绩分为四个等级:优(90分以上)、良(75分以上)、合格(60分以上)和待考察(60分以下)。对于成绩评定为待考察的学生,指导教师给予相应的指导和帮助,进行二次答辩;二次答辩不及格的,按结业处理。
2010届有2196名毕业生,其中有248名毕业生因工作需要(顶岗实习)不能回校答辩(但均提交了德育论文),在校答辩1948人,占毕业生总数的89%;有81名学生第一次答辩成绩不合格,进行了二次答辩。
(三)发动低年级学生参与,延伸德育答辩教育效果
现场答辩阶段,学院鼓励低年级学生旁听。对于毕业生本人来说,这是对自己大学四年的总结和人生的升华,而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这是最好的心灵鸡汤,为他们的大学之路指明了方向。答辩结束之后,德育答辩委员会评选出优秀德育论文,将其集结成册,提供给在校学生阅读,进一步扩大德育答辩的影响力。同时,学院围绕德育答辩成果开展新生入学教育,使毕业教育和入学教育首尾相连,把优秀毕业生在德育答辩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和感悟传递给新生,进一步促进了学院优良学风、校风在高低年级间的传承。
二、德育答辩的实际成效
实践证明,德育答辩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加强德育工作的有效方式,是对大学德育实施效果的全面检验,是对毕业生在高校学习阶段的最后一个综合性、总结性的考核评价环节,是对学生在校期间思想状况的全面考核,是大学毕业生德育状况评价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一)德育答辩成为加强毕业生离校教育工作的有力方式
相对于专业答辩,德育答辩形式更加灵活,更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因此更具吸引力。这种新颖的毕业教育方式在毕业生中引起了强烈反响。一位毕业生的感触颇具代表性:“在离校前夕,能有这么一个机会与教育、帮助、关心我们四年的老师进行一次坦诚的沟通,实在是很难得。老师们不仅帮我分析了优缺点,还给了不少中肯的建议,对我走向社会大有益处。”
通过德育答辩,学校全面考核了学生在校期间的思想政治表现,进一步掌握了学生的成长轨迹,全面检验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施效果,进一步提高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学校德育答辩工作还吸引了其他专业课教师和“两课”教师,德育答辩的过程成为师生真情话别共叙情谊的过程,进一步密切了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增强了教育的感染力和亲和力,及时疏导了离校前学生中存在的各种不良情绪,2010届毕业生成为历年来毕业离校期间表现最好的一届毕业生。
(二)德育答辩成为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途径
为学生提供一个量身定做的教育环境是德育答辩工作的出发点之一。按照教育规律,大学教育是通过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相互作用,最终以学生自我教育来实现的。而毕业生德育答辩活动的形式特点是,它从毕业生的思想和行为特点出发,充分反映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作用,强调学生的参与和体验。答辩会的时机、内容及形式为毕业生的思想教育提供了一个个性互动的教育环境。学生有机会自我总结、交流、答辩、阐述,使学生在浓郁的人文氛围中自觉地投入。经过学生入脑、入心的理智思考获得的心灵体验、思想升华的效果是任何灌输式、说教式的教育方式所无法比拟的。
同时,学校注重将德育答辩理念加以推广,发动低年级学生现场旁听毕业生德育答辩,以德育答辩成果开展新生入学教育,使德育答辩成为贯穿所有年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纽带,成为学校德育教学和学生德育实践的载体,成为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真正有效途径。
(二)德育答辩成为构建大学生德育工作体系的重要载体
如果说专业答辩是学生完成学业的检验,那么德育答辩就是对学生思想品德的综合考核,是学习期间思想状况的展示和总结。通过德育答辩,学校增加了一道“出口”检验关,改变了以往学生重专业、轻德育的思想。与专业答辩相比,德育答辩更多的是一种思想与实践的总结和展示。通过这种“出关”,更增强了大学生理性思考的能力,更增添了大学生毕业走向社会的信心。
按照河北科技大学理工学院的安排,在2010年毕业生德育答辩的基础上,已组织新生结合入校以来的所感所想,在辅导员和个人成长导师的指导下,撰写德育论文开题报告,认真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活,为自己4年的大学生活打下基础,也为学习4年后的德育论文答辩积累资料。从入学教育时的“德育论文开题”到毕业教育时的“德育论文答辩”,毕业教育和入学教育首尾相连,同时辅以二、三年级德育论文的阶段答辩,一个完整的本科生德育工作体系正在该校逐步形成。
事实表明,河北科技大学理工学院以德育答辩为载体,以学校德育理论教学和学生德育实践活动为核心,以学校教师评价和学生自我评价为支撑的模式,成为评价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重要平台,“下得去、上手快、用得上、留得住”,成为学院毕业生的普遍特点。学院2010年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到94%,受到社会、同行和教育主管部门的广泛肯定。
三、德育答辩的实践启示
科学合理的德育评价对于高校优化育人过程、提高育人效果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然而,目前不少高校的德育评价缺少人性化、动态化和多元化,影响了评价结论的客观性、全面性、合理性和公正性,进而影响了德育的实效性,高校德育评价体系亟待改革。河北科技大学德育答辩工作的实践表明,德育答辩正是实现高校德育评价体系改革的重要平台。
(一)德育答辩能够实现德育评价的人性化
重视人的差异性,突出人的主体性,这是人性化评价理念的基本要求。德育答辩认可了个体的差异性,注重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德育论文的开题报告、中期答辩、毕业答辩组成一个完整的道德评价过程。这个过程立足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通过评价前、评价中、评价后的全过程跟踪管理,激起学生的主体参与积极性,提高他们自我检查、自我分析、自我教育的能力,促使学生由对德育的外在要求转化为内在的动力,促使评价活动成为学生自我教育、自我调节的有效载体,最大限度地发挥德育评价的导向功能、调节功能、启动功能和激励功能,实现德育评价育人育才的真正意义。
(二)德育答辩能够实现德育评价的动态化
长期以来,高校德育评价注重静态取向,重视的是评价的判断和鉴定功能,并进一步异化为片面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作用,以终结性评价结论来区分学生道德素质的高低,而忽视了大学生的心理与生理还处于成长的动态过程中。因此,教育者必须以发展的目光、前进的观念来看待每位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与行为表现,对学生的评价不能只看最终结果,而应关注其成长过程中取得的每一点成绩,指引他们看到自己发展过程中的成功方向。通过对学生阶段的、单元的和局部的道德发展水平评价,不仅能够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全面发展,也能对德育工作进行不断调整,改进德育体系及其手段方法,甚至重新构建。这样,在学生自我发展和学校德育评价的互动中,学生不断取得进步,德育工作目标也能够最终实现。
(三)德育答辩能够实现德育评价的多元化
篇10
关键词:农业生态学;多媒体;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5-0173-02
多媒体辅助教学作为科学技术成果在高等院校教育教学中被广泛应用,已成为我国现代教育的重要手段。多媒体教学在农业生态学教学中的应用改变了传统教学中教师主宰课堂、以老师为中心、“黑板+粉笔”的灌输式教学模式,有利于针对学生开展个性化教学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随着我国新农村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进程的加快,农村生态环境问题已受到各界人士的广泛重视。因此,提高高校农业生态学的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从农业生态学课程的性质着手,分析了多媒体环境下农业生态学教学模式的优势;同时对《农业生态学》多媒体教学模式的改变提出了几点建议。提高农业生态学教学的效果,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以满足社会的发展需要。
一、农业生态学课程性质
农业生态学是运用生态学和系统论的原理和方法,把农业生物与其自然和社会环境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其中的相互联系、协同演变、调节控制和持续发展规律的学科[1]。农业生态学既是生态学在农业生产领域应用的一个分支学科,也是农业科学的一个分支学科[2],对农业生产、农业环境保护乃至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3]。《农业生态学》已成为农业院校农业资源与环境、农学、园艺、植物保护、园林设计、农村区域规划等专业的专业课或专业基础课。2011年,生态学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正式调整为一级学科,体现了国家对生态学学科的高度重视和对该专业人才的迫切需求,意味着生态学学科的教育教学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4]。
二、多媒体环境下进行农业生态学教学的优势
1.多媒体环境下,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农业生态学》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应用性学科,传统的教学过程只注重课本知识的学习,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学生只能被动接受,使课堂氛围既枯燥又乏味,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多媒体教学集声、像、图于一体,直观、形象、新颖的将教学内容展现给学生,使教学过程更主动、具体、全面且富于感染力。多媒体环境下,可以根据不同专业学生课程学习的差异,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的灵活多样,生动逼真的优势,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自主学习能力。
2.多媒体环境下,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拓宽学生知识视野。《农业生态学》是介于农业科学和生态学之间的交叉学科,涉及土壤学、植物学、动物学、微生物学、栽培学、环境学、地质学、经济学、管理学等等诸多领域的知识。课程内容多,信息量大,如何在有限的学时内最大限度的传授知识,是《农业生态学》课程教学所面临的一个问题。借助多媒体技术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多媒体教学信息量大、资源丰富、形式多样、效率高以及包容性强。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完成大量知识的讲解和学习,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和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3.多媒体环境下,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多媒体信息技术提供的丰富的学习资源,更多的教学内容可以由学生自主学习完成,从而可以有效调节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更好的培养学生的获取信息的能力、独立思考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教师通过设置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后提出解决方案。例如,在《农业生态学》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以小组的方式调查分析一个特定区域农业生态系统的物流和能流,并对该农业生态系统进行优化设计,最后由学生以多媒体的形式进行汇报。
4.多媒体环境下,有利于实现“教”与“学”的双向互动。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教学的中心,以“教”为主,学生被动地“学”,灌输式的单向传授知识,这种教学模式无疑禁锢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学生失去了学习的积极性,无法实现教学过程中的师生间的信息反馈与交流。借助多媒体和网络信息技术,完全能实现教师与学生的双向互动教学。学生可以通过网络信息手段将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反馈给教师,教师可以第一时间掌握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从而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取得满意的学习效果。
5.多媒体环境下,有利于教学资源的共享和再利用。采用多媒体技术制作的《农业生态学》教学课件是数字化的教学材料,便于保存和携带,并且可以通过网络信息技术或其他通讯手段进行共享,便于知识学习和交流。随着知识的更新,可以方便的添加和删除教学内容。通过多媒体课件,学习过程可以重复再现,有利于学生自学,达到了理想的教学目的。
三、建议
多媒体环境下,学校、教师和管理制度和手段等方面的共同作用是保证多媒体教学质量重要因素。为确保《农业生态学》多媒体教学的有效推进,需要从思想观念转变、提高教师素质、加大教学投入、改善教学氛围和完善多媒体教学评价体系几方面着手进行改革。
1.转变观念,避免形式化。转变观念应以《农业生态学》的教学目的为指导,从学校的教学管理观念、教师的教学观念和学生的学习观念进行彻底转化。教学过程就是教师和学生双方相互作用的过程,学生的学习观念受教师教学观念影响很大,因此教师应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观念,由主体地位转变为主导地位,发挥引领者的作用。多媒体环境下,教学模式应体现《农业生态学》教学的实用性、知识性和激发性相结合的原则,以提高教学效率,强化学生综合素质为根本目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避免完全抛开黑板和粉笔,追求形式化。有些教师在制作课件时将重点放在色彩搭配,图文声音和界面设计上,而忽视了教学的本质目的。
2.加强教师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多媒体环境下,对教师的全面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专业学科知识,还要具备对现代多媒体技术及网络信息技术熟练运用的技能。总的来看,教师的多媒体课件制作技术参差不齐,多数教师没有接受过系统的理论指导,部分教师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就是将教案电子化,机械的材料堆积,忽略了课件的教学质量,缺乏广度和深度,从而影响教学效果[5]。目前大多教师普遍采用PowerPoint制作教学课件,而对于Flash、Authorware、3DMax等制作软件的掌握程度较低,学校应组织相应的培训,提高教师运用多种课件制作工具的能力。
3.改善教学环境,加大教学投入。多媒体环境下,教学过程需要有相应的软件和硬件建设。软件建设指多媒体课件、教学资源的开发、制作和利用;硬件建设包括各种多媒体教学设备设施,是开展多媒体教学的基础。学校应出台相应政策为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提供软硬件平台,鼓励教师制作高质量优秀的教学课件,同时完善教学过程中的硬件设备和校舍内的网络通信设施,配套硬件设施设备的维护和维修经费,确保多媒体教学的顺利实施。
4.优化课堂教学过程。多媒体环境下,要充分发挥其优越性,达到教学目的,不仅要求教师使用好多媒体手段,还需要教师对课堂进行有效的组织和引导。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状态和知识水平,设计合理的《农业生态学》教学方案。在多媒体教学的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围绕主题开展讨论活动,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积极主动回答问题,活跃课堂学习氛围。另外,通过网络平台,加强师生交流,强化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时,可以在相关论坛上或QQ群中提出疑问,从而获得老师和同学的帮助。教师也可以在网上课堂中开展小组活动,并且对教学活动作以评价,有效的提高教学效果。
5.建立多媒体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目前,我国大多院校都开设了多媒体授课,因此,很有必要建立一套科学、合理、客观和有效的多媒体教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和方法,为多媒体教学提供一个可量化的依据,以便评价多媒体教学的效果。通过建立和完善多媒体课件教学评价体系,把多媒体课件教学评价体系的建设纳入教师个人、科系、学院及学校教学工作评价方案中,真正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多媒体评价体系应该是综合的、系统的、全面的,以便更客观的评价多媒体教学质量的优劣。
随着计算机和多媒体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应用,不仅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和教学手段等,同时对教师和学生也提出了新的挑战,转变了传统的教学理念。因此,我们在《农业生态学》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借助现代科技成果,以积极的态度,根据课程教学内容的具体要求,采用多媒体教育模式,大胆尝试力求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骆世明.农业生态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
[2]陈阜.农业生态学[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2.
[3]王松良.农业生态学:学科的角色[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1,19(2):484.
- 上一篇:计算机学科特点
- 下一篇:化学工程与工艺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