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学科特点范文
时间:2023-12-21 17:20:2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计算机学科特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小学;计算机;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2-355-01
计算机作为现代高科技的产物,其理论性和可操作性很强。并且,教师如果不结合学科特点,不注意教学方法的选择,学生接受起来有很大困难,特别是刚接触计算机学习的小学生,他们普遍出现了学习不够积极、枯燥无味的学习现象。作为一名小学计算机科任教师,我们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结合计算机课程特点,因地制宜地实施有效的教学活动,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愉快地学习,满足他们的求知欲,注重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从而提高计算机教学效率。所以笔者试从计算机的教学特点,从教学实践中去寻找教学的创新点。
一、让学生愉快地学习
学习兴趣是学生基于自己的学习需要而表现出来的一种认识倾向,它在学生的学习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小学生在开始学习计算机课时学生往往怀着好奇、兴奋的心理,但随着学习内容的深入,有的内容需要机械重复地训练,有的内容枯燥无味难度大,这样学生的学习热情就会慢慢下降。所以我们要注意采取有利于激发和保持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方法,例如,小学生刚开始操作鼠标显得极为笨拙,在讲解完鼠标的基本操作后,就让学生玩起了“鼠标点击”游戏,在点击的过程中,学生熟练了单击操作,在移动位置时,又巩固了双击和拖动操作。这样一来,学生不仅玩得欢,而且学得好,进一步激发了他们学习电脑的兴趣。又如学习汉字输入时。有的学生往往在学会了输入方法之后不愿花时间反复练习,这样就不能达到要求的输入速度。这是我们可以创设一种愉快的环境,让学生在玩中学、在练中学不失为一种好方法。首先进行指法训练。对照实物让学生认识键盘,并讲解键位及指法要求,接下来我为每一台学生用机安装打字游戏软件。各式各样的打字游戏马上引起学生的浓厚兴趣。通过几次游戏,学生很快就能记住指法与键位,然后就可以教会学生汉字的输入方法,进行实际训练。之后,可以再安装上汉字输入的测速软件,开展几次分组或全班学生的输入竞赛,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
二、课堂要少讲多练和精讲多练
计算机课是一门重在操作的课程,强调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对于小学生来说,学生的接受和领悟能力是有限的,在课堂上,有些内容讲得越多,学生就会越糊涂,讲一节课不如操作十几分钟,我相信每位计算机教师都有这样的感悟。在许多操作课程中,注重教学质量,采取少讲多练习,通过精心导人,让学生了解本节课学习的基本内容,然后再授新内容,最后进行巩固练习训练。一堂课一般只安排十几分钟进行讲解、示范,空出时间让学生有足够的上机练习,对所学内容得到巩固、操作熟练和理解提高目的。有时也可根据学生的理解知识能力,讲授内容作一些适当调整,着重讲一些重点、难点、疑点。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大限度让学生亲自去操作实习。通过几年的课堂讲授证明,学生在自己操作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远比被动接受教学时多得多,经过这种形式消化了的问题,学生更容易的理解、掌握,大大地促进了学生主动操作性。
三、注重因材施教和分层教学
我们的教育公平的,是面向全体学生的。但是由于来自于社会、家庭、学校、学生本身等因素的影响,我们面对的学生存在严重的差异性,有条件学生在家长的支持下,家里购置了电脑,甚至到各类计算机培训班进行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计算机知识和操作应用能力。但大多数学生,特别是农村家庭学生,家庭贫穷,根本谈不上买电脑,完完全全是"电脑盲"。因此,实施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如:汉字的输入、资源管理器的操作等,对基础好的同学布置测验、小竞赛、提高练习等,并支持他们进行感兴趣的一些操作,如:电脑绘图、打字游戏,鼓励他们自学课本上选学模块,并作一定的辅导,这样就有较多时间对基础差的同学多指导,使他们顺利完成基本教学任务或操作训练。
四、实施小组合作与探究学习
上面我们说了,学生存在个体差异,每个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各不相同。个体的思维有局限性,容易陷入学习的困难中。当学生产生困惑,不知该怎么办的时候,会一带而过。导致知识掌握不扎实。或者丧失了学习的信心。如果教师让学生分组学习,自由讨论,就会提高学生的整体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学习不再是教师讲、台下听的被动学习局面,而是全体学生参与,大家积极发言,互相补充,集思广益,取长补短,激发出思维的火花,形成学习探究的自主意识。开展小组之间的竞赛活动,激起他们的好胜心,自信心也随之增强,能更好地促进学生间的团结协作。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学生的热情。
总之,未来社会是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特征的信息化社会,计算机教育是一项面向未来的现代化教育。小学阶段的计算机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简单的计算机应用常识,还应该把教学重点放在学习能力的培养上,多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发展,同时更要注重学生兴趣的激发。只有这样,才有可能适应多变的教育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 中职学校非计算机专业 《计算机应用基础》 教学方法
一、教学对象的现状分析
近年来,由于各地区信息技术教育发展不平衡,新入学的学生,计算机知识水平大致可分为三个层次:少数学生已经熟练掌握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他们对这门课的学习没有压力;大多数学生在入学前仅限于文档的简单编辑,计算机网络的初步应用即收发电子邮件和网上聊天,但是基础知识仍然未达到计算机教学的目标,但他们很容易满足现状,认为自己游戏玩得不错,就是电脑学得好;还有少数来自边远山区的学生,计算机知识几乎是一片空白,认为计算机很神秘,想学但又有畏惧心理和自卑感。新生入学时的计算机知识水平就呈现了很大的差异,他们想获取知识的要求、程度自然也不同。针对这种现状和计算机基础课程自身的特点和规律,我们对教学方法与课程实验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改进,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教学方法探讨
(一)强化课堂教学内容设计
课堂教学内容设计,是根据教学大纲、教学目的和对象的特点,结合课程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运用系统观点与方法,把所有教学要素组合到一个优化的教学结构之中,以实现教学内容与教学结果最优化。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的教学内容,除了计算机基本知识之外,它的突出特点在于不断跟踪计算机发展的最新技术、发展动态,以及相关的新知识,并将新知识贯穿于整个教学内容中。因此,教师需要精心设计每一堂课的教学内容。
1.确立本次课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应建立在教学目的的基础上,用具体的、可操作的语言来加以表述,使教学目标具体化、有序化和明确化。
2.确定本次课的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教学设计的核心,教师要抓纲务本,因材施教,紧扣目标,突出重点。由于学生计算机知识水平参差不齐,如果用老办法教学,可能使部分学生满足现状,失去学习兴趣。为了适应各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师要提升教学内容层次,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加入新鲜元素,比如什么是新型标准接口USB,什么是闪存盘,以及移动存储器的使用方法与特点。诸如这些新技术、新知识,是教材中没有的内容,教师通过组织扩充内容,把目前微机最新的技术展现给大家,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强化阶段目标教学内容设计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教师在课堂上既不能连续讲解理论知识,又不能放任不管,让学生自由操作。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首先要有计划地制订阶段教学目标。每节课都要有讲练结合的重点内容,每一章要设定若干个上机操作实验进行练习、巩固,对一些既实用又不熟悉的高级功能与使用技巧,也要有计划、分阶段进行讲解、演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有不断取得成功的喜悦。如在讲Word文字处理应用软件时,大家较熟悉的常用功能以上机实验课为主,对Word提供的非常实用的邮件合并功能进行重点讲解。通过各阶段的操作、演练,不同层次的学生会有不同的收获和感受。
其次,制订阶段目标时还要注意合理分配讲课与操作的时间段,如在讲PowerPoint时教师可采用精讲多练的方法,由于该应用软件理论知识比较简单,讲课时重点强调文档的结构形式、超级链接技术、幻灯片版面设计、多媒体技术的应用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先进行一些简单演示,并提供一些GIF文件类型的动画小图片,然后让学生自由发挥,力求使每个人在最后阶段都能完成一套内容完整,结构清晰、美观,具有音画动态效果的幻灯片演讲文稿。
(三)强化因人施教的个别化教学
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较,计算机辅助教学最显著的优势是有利于个别化教学。在网络资源支持下,学生可共享更多的教学资源,在学习内容的选择、学习进度的控制上,学生有很大的自主性和主动性,由过去的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
(四)强化教学内容分层设计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本课程的教学对象、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资源和条件,充分利用多媒体的集成性和交互性,将教学内容进行分层设计:基本掌握内容、扩充内容、重点和难点,并附有一定难度的操作练习题,制作成操作简单、易于学习的多媒体课件。制作好的多媒体课件放在文件服务器上,作为共享资源。多媒体课件不仅仅应用于上课演示,学生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课上课后都可浏览学习。理解快、掌握好的学生在自行操作计算机进行学习时,可在课件中选择有深度的学习内容或练习内容,而基础稍差的学生则可反复对某一内容进行学习和练习,直至掌握。这样就能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生动活泼的学习局面,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五)采用信息化教学手段
篇3
关键词: 高职院校 会计电算化课程 特色教学
《会计电算化》作为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学生继《计算机应用基础》、《会计基础实训》、《财务会计》之后开出的一门专业必修课,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较强的核心课程,其重要性毋庸置疑。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大专学生对《电算化会计》学习兴趣缺乏、财务知识与会计电算化知识脱节、课堂学习简单地等同于机械化的操作掌握、实践应用能力差等问题。
笔者认为,《会计电算化》在授课内容方面,应保持实用性、应用性和先进性。以会计岗位需求为导向,以学院专业人才养方案为指引,以初级会计电算化国家职业资格标准为依据,以企业会计业务情景资料为载体,总结典型工作任务。从企业实际出发,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以实用的财务软件为实验平台,设计以会计工作任务驱动为导向的学习情景,依托校内实训室、多媒体、校外实训基础等学习环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可从以下方面着手进行特色教学尝试。
一、学习情景企业化
按照会计电算化功能模块、分项目分任务组织教学,使学生的学习内容与企业实际工作内容一致;教学和实训采用的会计软件,与实际工作中使用的软件如用友ERP-U8.72等一致;实训中采用的会计资料是虚拟企业一个会计期间的仿真业务,实训操作时,使得学习情景与工作情景一致,即实现学习情景企业化。
在模拟会计电算化岗位实训中,重视实景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比如为了让学生透彻理解会计电算化在企业中的实际运用情况,虚拟企业会计工作岗位环境,使学生身临其境,体会会计核算在现代化管理中的作用。实践环节模拟企业一个月的会计工作业务,每个学生从建账、初始化、凭证的填制、审核、记账、工资管理、固定资产管理、出纳、往来管理、期末处理和报表的编制等,独立完成整个企业会计业务处理流程。并按照会计核算岗位的基本工作流程,由学生主动地熟悉并掌握一般企业会计制度设计与工作流程、操作方法及基本操作技能。从而具备会计电算化工作各岗位所必需的会计核算能力。
各项目任务改变以往枯燥的文字描述,以形象的单据扫描件替代,如银行回单、工资发放签名表、领料单、专用发票等,既增强了直观性与实用性,又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与相关会计技能赛事接轨,如2012年全国职业技能大赛高职组会计技能赛项会计业务手工处理团体赛样题出题形式。
二、启发与模拟教学,提高学生操作技能
老师在进行任务分配时,明确各自相应的会计岗位职责。即分析出这一任务是什么,具体工作中哪一岗位完成,在电算化中由什么用户(角色)操作,如何操作等。实训操作时,学生分别以不同的会计角色在授权范围内进行会计业务处理,灵活地在不同职能岗位间穿越。如采购付款业务:通过采购订单、到货单、入库单、采购发票、运输发票、付款单等原始单据,分别体验不同岗位职责。采购订单的下达,由采购员完成;采购订单的审批由业务经理负责;采购到货单的签署、采购发票的录入由采购员完成,而验收入库则由仓管员负责,采购付款单业务需出纳签字确认,采购分摊、结算后单据进入应付款管理环节,由往来会计进行核算、制单业务操作,最后生成相关凭证进入总账系统由审核员审核后记账,整个流程体验下来,有助于其提高综合职业能力、岗位适应能力。
同时,注重财务会计知识与会计电算化知识这二者的有机结合,自然链接,不生硬地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切割开来。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老师起引导作用,精读多练,注重讲“做什么”、“为什么做”,对于“怎么做”点到为止,把学习的自交给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在专题内容讲授结束之后,提出一些富有思考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寻找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资源共享、“教、学、做、用”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结合实际企业会计业务,将项目教学内容分解为具体的学习任务(项目),学习任务完成过程就是职业能力培养的过程,也是企业实际工作过程。授课与实训一体化教学,实现了教、学、做、用一致化目标。通过任务驱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鼓励学生创建一些实用小贴士替代财务软件里的“帮助”菜单,后者讲解类似于产品说明书,内容干巴,不易理解。对于任务完成较为突出的如:总账系统中“冲销凭证”、往来管理中“单据核销”等小项目制成操作视频,在课堂练习中予以加分鼓励,并充实到共享资料中。
篇4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英语 教学改革 培养目标 学科特点
0 引言
伴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计算机行业已经成为我国最热门的产业之一。然而由于计算机学科的特殊性,即绝大部分计算机技术都源于国外,要想快速学习、牢固掌握这些技术和开发工具,必须能够熟练地阅读计算机英文文献,尤其是先进的新技术和工具。无论是学习最新的计算机技术,还是使用最新的计算机软硬件产品,都离不开计算机专业英语的熟练掌握。
为了适应这种需求,国内许多院校曾广泛掀起了开设计算机专业英语课程的热潮。随着课程体系的改革,对于计算机专业英语课程的学科特点、学科定位、教学方法的讨论,一直没有停止。如何更好地讲授好计算机专业英语课程,达到更好地教学效果,是许多计算机学科的教师探讨的课题。
1 计算机专业英语培养目标
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开设计算机专业英语课程的目的就是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计算机专业英语词汇,具有一定的读、译、说、写、听的能力,能借助词典阅读和翻译有关计算机英语资料,从而获得计算机专业知识和处理实际专业问题的能力。但是依据学情、专业培养目标的不同,应按层次确立培养目标。
层次一:培养学生掌握常用学生计算机专业词汇词库。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一定量的现代计算机专业词汇,做到熟练地看懂计算机屏幕信息的英文提示、菜单、帮助文件及出错信息等。
层次二:培养学生掌握英文专业资料阅读能力。能顺利阅读并正确理解本专业资料,能阅读和翻译计算机的软硬件手册、资料和说明书等应用型资料。
层次三:培养英文综合运用能力。具有一定的听说能力。
2 计算机专业英语特点
高职计算机专业英语是科技英语的一种,和普通英语有着本质的区别,计算机专业英语除了具有科技英语的一般特点外,还有其自身的特点。
2.1 语法特点:①长句多。②被动语句多。③祈使语句多。④专业术语多。⑤新词多,且合成新词多。⑥缩略语多。⑦一词多义。
2.2 时效性强 计算机技术发展非常迅速,且新技术市场化周期越来越短,要使学生能够掌握新的计算机技术和新的实用工具软件,就要做到与时俱进。其中缩略语出现的频度高,以及新词(包括新缩略语)产生快和数量多是计算机专业英语区别于其它专业科技英语的主要特点。
2.3 教学和教材的适用性 由于计算机专业英语教材较多,层次不同。同时现在计算机相关专业也越来越多,如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网络工程、信息安全专业、软件测试、图形图像设计等,不同的方向对课程内容的侧重也不同,所以要依据学情、专业培养目标的不同,教学目标层次的不同选择适用的教材,或者,也可以对教材内容进行选择性的取舍。
3 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高职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应以实际岗位需求指导教学。在专业英语教学中存在认识不足、教学考核手段单一、教材建设缺乏差异性的情况。结合教学实践,探索有效的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方法,效果良好,总结如下。
3.1 以具体计算机相关专业知识为线索,引入英语专业词汇及术语的教学 将计算机英语中的专业词汇,以具体计算机相关专业为线索,通过以讲授计算机相关专业知识为主,引入英语词汇。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仅学习了专业词汇,还能够了解有信息含量的专业知识,同时,还可以体会到术语与相关专业知识的语言上的天然关联,能够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比如,在讲授计算机系统的组成时,大家可能已经了解到计算机系统的组成,但是不能和相关专业词汇联系上,通过使用计算机专业词汇来重新描述计算机系统组成图,使学生巩固所学专业知识,又加深了对专业词汇的感性认识。通过这种方式,实现了在计算机专业知识中学习英语,在学习英语中巩固专业知识。
3.2 分模块组织教学内容,按照培养目标选择模块实施教学 依据教学的层次目标和培养方向,可以分为“基础知识模块”、“软件专业方向知识模块”、“网络专业方向知识模块”、“图形图像专业方向知识模块”、“硬件专业方向知识模块”等。
“基础知识模块”的英语知识可包括:
计算机的分类组成、办公软件的应用、网络基础知识、数据库基础知识、常用软件应用等模块。学生在巩固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掌握到了必备的专业英语词汇。各专业学生在学完“基础知识模块”的基础上,根据各自专业方向的不同,学生可以选学相应的 “专业方向知识模块”。
比如,软件方向的就将重点落在不同开发工具软件调试时的出错提示,可以以C语言、C++、JAVA语言为例实施教学,网络方向的可将侧重点放在网络的常用命令,网络的配置命令等知识上。图形方向的将重点放在英文版图形操作软件,如Flash,PhotoShop,Fireworks,3DMax,DreamWaver等软件的菜单及应用上。
3.3 合理设置计算机专业英语课程开设时间 在教学中常常出现计算机专业英语课程与专业课的教学步调不一致的问题,影响教学效果的充分发挥。在这里我们可以灵活设置计算机专业英语课程的开设时间。
可以从大学一年级就开设专业英语课,使专业英语、公共英语贯穿大学整个三年的学习,并与专业课程的设置同步,并且专业英语课程的内容应与本学年、本学期的专业课程紧密相关。这样,一方面学生所学的专业英语,学有所用;另一方面,也及时解除了学生在专业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因为英语词意不明确而带来的障碍,对专业课的学习起到积极配合和促进的作用。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专业英语越来越凸显它的重要性及特殊性。牢牢把握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以及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在高职教学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研究计算机专业知识与英语教学的关系,不断修正高职学生学习计算机专业英语的目标,相信会更好地实现计算机专业英语在整个教学体系的教学目的,从而达到相关专业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教学 学生管理 课程改革
计算机基础是高等学校非计算机专业的一门公共基础课,早在几年前,计算机就与英语和驾驶成为现代人必备的三大技能,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发展的突飞猛进,职场对高校毕业生计算机软件应用及简单的程序设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计算机基础教学在高校教学中的地位始终很难得到提高,一方面由于其自身的学科特点所致,更另一方面原因则在于学生管理方面缺乏更为科学化、系统化的经验体系,本文试图在这两方面进行简单论述,最终使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一、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学科特点与存在的问题
1.实践重于理论,教学中二者脱节
计算机基础作为一门应用性极强的学科,在部分高等院校非计算机专业的课程设置上始终是分为理论讲解和上机操作两部分。而在学期考核时往往只将上机操作作为最终课程评估的方式,这就难免让学生产生重操作而轻理论的错误认识,很多在理论课上学的知识由于时间间隔较长,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被逐渐淡忘。
众所周知,理论来源于实践又对实践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如果在课程设置上将计算机基础教学明确地划分为理论课和操作课两部分,教学效果往往低于预期,学生也就很难将实际的应用问题转变成自身的技能。
2.教材更新速度慢,与学科发展不同步
1946年2月14日,世界上第一台电脑eniac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诞生,当时主要应用于军事国防领域,不到一个世纪,微型计算机已经在家庭中普及,这样快速的发展,是其他许多学科无法望其项背的。
然而,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学生所使用的教材并不能跟上学科发展的速度,很多知识随着技术的改进而变得陈旧,这也就导致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会出现一定的偏差,如果教师不能及时跟进,学生就很可能被教材的权威性所误导。
3.计算机等级考试致使教学出现应试性
在很多学校,学生英语等级考试与计算机等级考试的成绩,成为顺利毕业的必要条件,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多的是为了拿到证书而不是真正掌握技能。与此同时,计算机等级考试分为省级和国家级两部分,一般的省部级院校会要求学生通过省级计算机通一考试,文科要求通过省一级,而理科的要求相对较高为省二级。还有一部分学生为了就业时具有一定的优势,会选择计算机国家等级考试。
问题在于,所有的考试都有一定的规律性,学生为了顺利通过考试往往会使用题海战术,但计算机学科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其高速的发展性,这二者之间的矛盾,也就说明了,为什么很多学生通过了考试,而实际操作能力却往往不容乐观。
二、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学生的管理
在学校公共课的设置上,始终存在几种不同的声音,学校及相关领导部门始终认为公共课的设置对所有专业的学生都是必要的,而学生往往会认为,我所学的专业很少会用到公共课上学习的知识,因此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所能够产生的共鸣越来越少,更多的是建立在强制性的基础上。而计算机教学这一课程设置的初衷越来越难实现,针对这一问题,学校可以在学生管理上进行适当的改变。
文章第一部分提到的几个问题有一部分是由于高校教学体制上所存在的顽疾,但如果从学生管理角度进行思考,其中的很多问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改善。
1.布置课外作业,让学生消化知识
由于学校计算机硬件设施资源有限,不可能让学生在每一堂课都有机会上机练习,而课时数的限制又要求理论课是不能偏废的,因此教师可以在理论课之后为学生布置少量的课外作业。例如office操作与简单的编程都需要大量的实践操作,而知识的连贯性又要求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对知识进行温习。
2.加强教师的一对一教学
当前的计算机课堂上,教师往往充当一个讲解员的角色,而事实上,很多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的问题并不能及时得到教师的指导,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的最大化发挥。
所以,教师应该在课堂上走下讲台,积极解决学生在实际操作中遇到的疑惑与难题,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快、更好、更扎实的掌握新知识。
3.加强学生的责任意识,保护教学设施
毋庸赘言,计算机硬件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作用举足轻重,一旦硬件受到损坏,不仅影响实际的教学工作,还会给学校带来经济损失。
因此,在上机操作的课堂上,应该加强学生的责任意识,对号入座,并对自己所使用的机器的健康状况负责。一旦出现损坏,则按价赔偿。这不仅保证了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也是对学生的有效管理。
三、结语
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设置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大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提高学生利用计算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之具有较强的软件应用能力和一定的程序设计能力。因此,我们不仅要在实际教学中保证技能与知识的传授,还要及时发现课程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纠正和改善。毕竟,教与学是两个严密结合的整体,哪一方面都不能偏废,只有把学生当做教学过程中的另一个主题,尊重教育学规律,才能用一种更为开阔的视野审视计算机基础教育,更加理性的对待计算机基础教学。
参考文献:
[1]张辉.e-learning在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实践.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9).
[2]李建.计算机公共基础教学的困惑与对策.福建电脑,2006,(4):205.
篇6
关键词:中职;计算机;课堂教学
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和重点是以就业为方向,以能力为本位,有别于以升学为导向,以学科为中心,以知识为本位的普通教育。目前,新课程改革如火如荼,但中职计算机课堂教学依旧是被新课程遗忘的角落,存在着种种弊端。
一、中职计算机课堂教学面面观
1.计算机应用教材的更新滞后
社会迅速发展,科技日新月异。但职业学校计算机教材的更新滞后于社会的发展,有些职业学校使用普通中专的教材,起点高,难度大,教材制约教学,学生对书中的内容不感兴趣,教师的教学处于被动的状态。
2.淡化了学科特点,教学方法陈旧
部分教师仿照文化课教学模式,淡化了计算机特殊的“工具”性。在目前计算机教学中,模仿语文、数学等学科的教学方法,注重知识条理及细节,突出了计算机的“学科”性,教师讲得多,讲得细,学生记得多而练得少。长此以往,学生习惯于被动学习,主体性逐渐丧失,学生能力、思维能力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能得到有效的提高。每一堂课无休止的“灌”,使学生根本没有时间去动手锻炼自己,导致课堂教学的恶性循环。
3.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充分重视
因中职学生基础较差,有些教师总是放心不下。教师的责任心都很强,于是在课堂上教师滔滔不绝,甚至妙语连珠,但有些学生在课桌上昏昏欲睡,甚至吵吵闹闹。教师的谆谆教导,他当耳边风;教师的循循善诱,当做过路云;教师的苦口婆心,当作束缚他身心的拦路棍。丰富的知识传授,精巧的课堂设计,对部分学生而言,“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4.课堂管理的难度较大
计算机应用课堂教学主要是在机房进行,课堂时间有限,学生人数较多,学生上机操作不尽统一,错误率高,教师只能逐个详尽检查、因材评改,个别学生操作错了教师也无从知道,致使一些学生在思想上应付了事,时间长了,学生的惰性也就形成了。因此,课堂管理成了计算机应用课堂教学中至关重要的环节。
二、中职计算机课堂教学初探
1.利用学科特点
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我们注意到计算机学科不但是一门既动手又动脑、应用与技术高度结合的新学科,而且还给予我们若干创新的启迪,激起了学生和教师投身于计算机学科研究的极大热情之中。
2.遵循认知规律
教师应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学习的帮助者、促进者,要激发学生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学习动机。在计算机应用教学过程中,一个精彩的新课导入过程是激发学生兴趣的一颗火星,学生对教师在引入中所展示的真理或疑问感到惊奇甚至震惊,学生就会带着一种高涨的情绪进行思考,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便会油然而生。
3.发挥示范作用
范例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所学知识的难度,保持学生学习的信心和兴趣。教师可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认知特点,设计恰当的教学范例来引导学生掌握知识。
4.引进竞争机制
当完成某一课题教学时,让学生自己总结和评价,教师适当指导。同学间、同桌间可以讨论、交流,互相取长补短,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教师可从中启发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自己去纠正错误或片面的认识。
5.改革教学评价
课程考核是检验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主要手段。考核方法设置得是否合理,将直接影响成绩的合理性和客观性。我们培养的学生是直接到社会上去工作,要使他们能适应将来工作的需要,考评学生成绩时就应带着工作实际问题来进行,以培养和提高他们的实际运用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总之,计算机专业的教学改革任务依然艰巨,但我们相信,只要每一位教师都用心去做,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整个计算机课堂教学过程就会变得生动高效而充满活力,取得比较理想的效果。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多媒体 教学 高中数学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大力推进多媒体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教师运用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对教学活动进行创造性设计,发挥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特有功能,把信息技术和数学教学的学科特点结合起来,可以使教学的表现形式更加形象化、多样化、视觉化,有利于充分揭示数学概念的形成与发展,数学思维的过程和实质,展示数学思维的形成过程,使数学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把信息技术和数学教学的学科特点结合起来,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良好的兴趣就有良好的学习动机,但不是每个学生都具有良好的学习数学的兴趣。“好奇”是学生的天性,他们对新颖的事物、知道而没有见过的事物都感兴趣,要激发学生的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就必须满足他们这些需求。而传统的教学和现在的许多教学都是严格按照教学大纲,把学生封闭在枯燥的教材和单调的课堂内,使其和丰富的资源、现实完全隔离,致使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日益衰减。将多媒体信息技术融于教学课堂,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图文并茂、声像并举、能动会变、形象直观的特点为学生创设各种情境,可激起学生的各种感官的参与,调动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激发动机和兴趣。这充分说明了多媒体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
二、把信息技术和数学教学的学科特点结合起来,有利于帮助学生进行探索和发现
数学教学过程,事实上就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数学问题的解决方法进行研究,探索的过程,继而对其进行延拓,创新的过程。于是,教师如何设计数学问题,选择数学问题就成为数学教学活动的关键。而问题又产生于情境,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创设情景就是组织课堂教学的核心。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如网络信息,多媒体教学软件等的应用为我们提供了强大的情景资源。多媒体信息技术创设情景产生的作用是传统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
三、把信息技术和数学教学的学科特点结合起来,有利于帮助学生获取技能和经验
数学是集严密性、逻辑性、精确性、创造性与想象力与一身的科学,数学教学则要求学生在教师设计的教学活动或提供的环境中通过积极的思维不断了解、理解和掌握这门科学,于是揭示思维过程、促进学生思考就成为数学教育的特殊要求。多媒体信息技术在数学教育中存在深藏的潜力,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学习,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获取技能和经验的能力,帮助学生提高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四、将多媒体信息技术融于教学课堂,有助于减轻教师的教学工作量
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需要查阅大量的相关资料,庞大的书库也只有有限的资源,况且教师还要一本一本的找,一页一页的翻,这个过程耗费了教师大量的时间。网络信息为教师提供了无穷无尽的教学资源,为广大教师开展教学活动开辟了一条捷径,只要在地址栏中输入网址,就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通过下载,获取自己所需要的资料,大大节省了教师备课的时间。随着计算机软件技术的飞速发展,远程教育网校的建立,给教育工作者创建了一个庞大的交流空间,大量的操练练习型软件和计算机辅助测验软件的出现,让学生在练习和测验中巩固、熟练所学的知识,决定下一步学习的方向,实现了个别辅导式教学。在此层次,计算机软件实现了教师职能的部分代替,如:出题、评定等,减轻了教师的负担.因此,教学的发生对技术有较强的依赖性,而作为教学辅助工具的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功能就体现出来了。
五、将多媒体信息技术融于教学课堂,有助于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计算机使用技能
远程教育网校的建立,给教育工作者创建了一个庞大的交流空间,各地各级的优秀教师云集在这个空间中,他们为工作在教育第一线的教师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学支援。通过网络交流,我们可以学习到他们新的先进的教学思想、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实践证明,经常将多媒体信息技术用于课堂教学的教师,他的教学思想、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总是走在最前列的。另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和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就要求教师有相当的计算机使用技能,计算机使用技能的高低是新一代评价个人文化素质的标准。计算机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对每个人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教师,更应该积极的推动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将多媒体信息技术用于教学课堂,这样利人又利己。
六、将多媒体信息技术融于教学课堂的反思
篇8
关键词: 高中计算机 课堂教学 学生需要 高效教学
作为信息时代的产物,计算机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电子设备。计算机对于高中学生来说,更是再熟悉不过了,按理说高中生应该很喜欢上计算机课,可是,实际如何呢?高中计算机教师对这个问题最有发言权了。从高中生学习计算机的情况来看,高中生对于计算机的学习兴趣并不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得越加浓厚,而是恰恰相反。学生对计算机的兴趣随着年龄的增长,反而逐渐减退,甚至失去学习兴趣,对计算机课变得冷漠,不关心,最多只是机械地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高中学生由于过了初中时对计算机课兴趣浓厚的阶段,学习兴趣消退,感觉乏味无聊。对于这种现象,我们不能坐视不理,必须对高中生学习计算机的情况进行研究,找出解决方法,提高计算机课堂实效,使高中生不仅获得计算机知识与技能,而且在学习过程中发展个性与创新能力,形成主动学习、积极进取的情感态度。我们要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想方设法解决高中计算机教学中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下面我结合多年来的高中计算机教学经验,就如何实现高中计算机的有效教学,强化教学效果谈谈自己的见解和体会。
一、高中计算机课程的特点
高中计算机课程与其他学科相比,有其自身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计算机课程是一门具有极强操作性的实践学科。计算机教学主要要求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完成操作教学任务。增长操作性知识,熟练掌握常用的操作软件,完成实际操作。所以,计算机课程教学任务性比较强,目标相对明确,教学模块相对独立。
2.计算机课程教学方法比较丰富,如演示、讲解、练习、网络教学等。可根据实际教学内容,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
3.计算机教学评价方式更灵活,不适用于传统的教学评级方式。计算机课程的学习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动手操作能力和使用计算机完成任务的能力,而这种能力主要体现在学生使用计算机技术完成任务的整个过程中。计算机的评级方式适用于过程性评价和任务完成性评价。
根据以上所列举的计算机学科特点,我们无法采用传统的教学思维指导计算机课堂教学工作,计算机技术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技术,它不仅是简单的技术掌握,还涉及对技术的正确选择。我根据多年的教学高中计算机的经验认为必须把好计算机教学设计这一关,充分利用学科特点,发挥好学科的优势实现教学的有效性。
二、根据高中生的需要,调整计算机教学
学校的教学工作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学生的需要是教师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而且现在的青少年,对自身的需求特别强烈,他们渴望被重视,希望自己能够获得成功,展示自己的能力,体会到成功的快乐。而在学习上,学生也有发表意见的需要,希望教师重视自己学习知识的需求。当教师满足学生的这种需求时,学生会感到自己被重视,身心满足,学习热情高涨,有利于学习效果的强化。但是,当自己的诉求得不到教师回应的时候,学生会感到无比失落,感到自己不受重视,进而对所学知识失去兴趣,学习积极性不高,甚至出现厌学情况。所有教师在计算机课程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学习需要。教师要在进行教学的同时了解学生的需要,针对学生的需要设计教学内容,让学生学得兴趣浓厚。只有这样才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三、高中计算机教学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高中计算机教学的重点是要培养学生计算机操作能力。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们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怎样才能有效提高高中生的学习兴趣呢?教师要把计算机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学生通过计算机解决实际生活中有待解决的问题,使学生感受到学习计算机是有用的,感受到计算机学科的实用价值。这样,高中生才会为教学内容所吸引,引起关注,提高学习积极性。为此,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需要进行电子制作教学。比如:制作电子明信片、电子贺卡、制作学生的主页等。这些内容都是高中生感兴趣的,要开展这样的制作活动,学生必须具备相应的计算机和软件操作知识,为了完成这些作品,学生会乐于完成哪怕是枯燥乏味的学习内容。所以,结合高中生的实际情况开展教学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高中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
四、创设良好的任务情境,提高高中生的学习兴趣
篇9
【关键词】 多媒体教学;信息技术;数学课堂;作用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推动了教育从目的、内容、形式、方法到组织的全面变革。站在教育第一线的教师,完全有必要对教学过程重新认识。教师运用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对教学活动进行创造性设计,发挥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特有功能,把信息技术和数学教学的学科特点结合起来,可以使教学的表现形式更加形象化、多样化、视觉化,有利于充分揭示数学概念的形成与发展,数学思维的过程和实质,展示数学思维的形成过程,使数学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把信息技术和数学教学的学科特点结合起来,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良好的兴趣就有良好的学习动机,但不是每个学生都具有良好的学习数学的兴趣。“好奇”是学生的天性,他们对新颖的事物、知道而没有见过的事物都感兴趣,要激发学生的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就必须满足他们这些需求。而传统的教学和现在的许多教学都是严格按照教学大纲,把学生封闭在枯燥的教材和单调的课堂内,使其和丰富的资源、现实完全隔离,致使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日益衰减。将多媒体信息技术融于教学课堂,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图文并茂、声像并举、能动会变、形象直观的特点为学生创设各种情境,可激起学生的各种感官的参与,调动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激发动机和兴趣。这充分说明了多媒体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
二、把信息技术和数学教学的学科特点结合起来,有利于帮助学生进行探索和发现
数学教学过程,事实上就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数学问题的解决方法进行研究,探索的过程,继而对其进行延拓,创新的过程。于是,教师如何设计数学问题,选择数学问题就成为数学教学活动的关键。而问题又产生于情境,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创设情景就是组织课堂教学的核心。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如网络信息,多媒体教学软件等的应用为我们提供了强大的情景资源。例如:我在《平面向量的基本概念》及《平面向量的坐标表示》的教学中,利用Powerpoint制作动态的平面向量课件,学生通过探索,发现了平面向量的基本概念,深刻的理解了平面向量的坐标表示的意义和作用。在讲解与《空间四边形》有关的问题时,如果只利用模型让学生观察,在黑板上作出空间四边形的平面直观图,大部分学生在课后解决相关的问题的时候,总自然而然的认为空间四边形两条对角线是相交的。我在教学中利用三维立体几何画板导入基本图形,现场制作旋转运动的空间四边形图形,现场添加线条,在旋转运动过程中让学生感受空间立体图形的形象,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察和思维能力,从而使他们在观察过程中留下空间四边形两条对角线不相交的深刻印象,在解决其它有关问题时不致出错,同时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发现了异面直线的概念,为后面的《异面直线》的教学奠定了基础。由此可见,多媒体信息技术创设情景产生的作用是传统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
三、把信息技术和数学教学的学科特点结合起来,有利于帮助学生获取技能和经验
数学是集严密性、逻辑性、精确性、创造性与想象力与一身的科学,数学教学则要求学生在教师设计的教学活动或提供的环境中通过积极的思维不断了解、理解和掌握这门科学,于是揭示思维过程、促进学生思考就成为数学教育的特殊要求。多媒体信息技术在数学教育中存在深藏的潜力,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学习,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获取技能和经验的能力,帮助学生提高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例如:我在讲解《极限的概念》这一节内容之前,先要求学生自己利用网络查询并收集有关极限的资料,通过整理资料,提出与极限有关的实际问题,在通过我的动画课件,学生归纳出了极限的概念,同时揭示了极限的概念的内涵。更重要的是学生在通过网络查询并收集有关极限的资料的过程中,深深的体会到网络互动交流式的学习环境,视眼开阔,多彩多资,浩瀚无穷。
四、将多媒体信息技术融于教学课堂,有助于减轻教师的教学工作量
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需要查阅大量的相关资料,庞大的书库也只有有限的资源,况且教师还要一本一本的找,一页一页的翻,这个过程耗费了教师大量的时间。网络信息为教师提供了无穷无尽的教学资源,为广大教师开展教学活动开辟了一条捷径,只要在地址栏中输入网址,就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通过下载,获取自己所需要的资料,大大节省了教师备课的时间。随着计算机软件技术的飞速发展,远程教育网校的建立,给教育工作者创建了一个庞大的交流空间,大量的操练练习型软件和计算机辅助测验软件的出现,让学生在练习和测验中巩固、熟练所学的知识,决定下一步学习的方向,实现了个别辅导式教学。在此层次,计算机软件实现了教师职能的部分代替,如:出题、评定等,减轻了教师的负担。因此,教学的发生对技术有较强的依赖性,而作为教学辅助工具的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功能就体现出来了。
篇10
关键词:教学特色;方法;计算机教学;医护专业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1-0084-0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重点要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这就为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教育观念、教育方式、教育水平要适应新的历史时期。本文从医护专业的计算机教学特色出发,在教学中采取了一些教学方法,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一、计算机教学与医护专业相结合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计算机的应用也不断深入各行各业,成为人们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1]。对于中职学校医护专业的计算机教学,不仅要符合计算机基本技能的教学要求,还要符合其专业的特点。
1.教学内容与医护知识相结合。在教学中不仅要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常用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而且还要紧密结合医护知识,把计算机知识作为学习、职业生崖中的一个辅助工具,体现教学实践的双重价值。例如:在进行网络资源下载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时,下载的内容可以紧密结合医护相关知识进行,搜索“护理礼仪”、学习“人体解剖的意义”等相关文字资料,搜索“心脏解剖图”、“上肢解剖图”等图片资料。在Word作品这部分教学时,任务设计以小组为单位,可选内科、儿科、妇产科、外科等科室的病房的温馨提示、健康小知识的设计。在不脱离教学大纲和教材的基本知识点的情况下,紧密结合专业特点,进行计算机教学。
2.教师知识储备与医护专业相结合。计算机教师除了要加强本专业学习外,还要增加医护方面的知识,走访医院和已参加工作的学生,了解医院所采取的先进护理手段与管理手段,了解学生在以后工作中对计算机的实际需求,在教学中才能扩展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顺应时展要求,培养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的复合型医护专业人才。
二、计算机教学需要改革创新、与时俱进
计算机学科以实用性强、更新快为最大特性,这就要求在教学实践中改革创新、与时俱进。
1.结合学生职业特点,开发校本教材。由于计算机发展、更新很快,多年来我校使用过多个版本的计算机教材,现阶段使用的教材是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计算机应用基础(WindowsXP+Office2003)》,此教材在课程结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新的探索与改革创新,更为符合现阶段中职学生的特点,但在卫生学校,还需在教材挖掘的基础上,更多的针对学生职业特点、时代要求和学科特点,深加工教材,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开发出更为符合医护专业学生的校本教材。
2.加强实践课的改革与创新。教学中除注重学生基础能力的培养外,还要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教师在充分研究教学大纲和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情况和实用性,确定出大的任务(主题),在大的任务(主题)下由N个小任务组成,在每个任务呈现前,由学生实际应用中的问题引出学习任务。任务设计中可以跨主题、跨章节,使学生更容易掌握操作。例如:在文件与文件夹管理这部分时,枯燥、乏味,又没有其针对性和应用性,因此,在安排教学中,先讲学生感兴趣的网络资源下载,随后出现实际问题——资料太多、杂乱无章,这时引出文件和文件夹管理这部分内容。实践课的学习任务,要紧紧围绕知识点,结合学生兴趣、专业特点和任务的实用性、趣味性等方面来设计安排,任务评价、学生的参与度等方面来设计教学任务,从而提升实践课的效果。
三、善于应用适合计算机课程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科特点和目标要求,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才能更好地达到教学目的。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认为采用任务驱动—合作学习[2]的教学方法,是比较适合计算机这门操作性、应用性较强的学科。此教学方法是任务驱动与合作学习的整合,任务驱动提升了合作学习的水平和效果,合作学习提高了任务完成的质量和效率,两者相互促进,互为补充,相得益彰。
合作学习—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一般从以下几方面来进行教学。
1.教材分析。教师只有在充分了解教材的基础上,才能针对学生情况,整合教材资源,使教学内容丰富、教学安排合理。
2.教学目标分析。每堂课都应该有明确的教学目标,通过教学目标分析,提出知识点,对于封闭型任务要进行教学目标的分解,对于开放型任务要进行教学目标的整合。在教学目标中要注重学生的情感目标的培养,要让学生知道合作学习对于他们的全面发展的意义。
3.学情分析及学生分组。教学计算机课程是实用性比较强的工具性学科,教学对象为一年级的医护专业学生。学生学习主动性差,计算机掌握水平参差不齐,学生刚入校,相互间不熟悉、不了解。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学生情况,在了解的基础上,按异质分组的原则进行分组,一般为4人一组,好、中、差比例大约为1∶2∶1。笔者一般是采用教师指定和学生自由组合来完成分组,教师指定好的不能同在一组,差的也不能同在一组,每一个组必须要有一个好的和一个差的,其他的学生自由组合。实践证明这样的分组,能使每个小组的水平有所相当。
4.组织教学。(1)创设情境,引入学习任务。创设的情境尽量要围绕学生的职业特点,或是学生的生活实际,这样才能使学生有学习的愿望和兴趣。(2)呈现学习任务。教学任务的设计在任务驱动—合作学习的教学方式显得非常关键。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习效果,笔者结合多年教学实践,提出了合作学习中任务设计原则与模式,任务设计要着重关注:一是小组的互赖目标、互赖奖励,互赖角色;二是要把小组合作学习的共同目标、奖励(评价)和角色进行设计;三是关注学生的合作空间;四是关注个体责任,明确职责;五是关注小组交往技能奖励及培养原则;六是关注小组自评。任务设计要从任务的要求及目的、任务的操作程序、任务的评价及任务的延伸几个方面来考虑。(3)以学生为中心,组织教学。紧紧围绕任务,通过小组合作,取长补短,学会交流、关心、帮助同学,实现小组成绩的最大化。在合作中,教师的作用更重要了,要求更高了,教师角色更多了,他是学生合作的设计者、引导者、帮助者、支持者、启发者等。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每个学生都要参与进去,每个人的努力将决定小组的成绩。要注重用评价提升效果,评价时不仅要考虑到最终的学习效果,还要考虑到合作的过程效果。最终的学习效果不是一个人的效果,而是全员效果,过程要有痕迹记录,并纳入总成绩。(4)进行任务的测试(提交作品)评价。(5)课时允许的条件下,进行任务的延伸。可以组织兴趣小组,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实践操作,巩固和拓展学生知识。
实践证明,应用任务驱动—合作学习的教学方法,可以大面积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知识与技能、培养学生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合作能力及创新能力,以达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
随着医院信息化管理手段的引入,计算机的应用已渗透到护理工作的各个方面,计算机教师要根据时代要求,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注重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创新能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的新型医护人才。
参考文献:
[1]徐西敬.护理专业计算机教学过程中的创新与实践[J].中等职业教育,20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