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现代服务业体系范文
时间:2023-12-21 17:20:1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构建现代服务业体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现代服务业;经济体系构建;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F7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6)05-0052-02
现代服务业是指由于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用新的现代化的业态、技术和服务方式对于传统的服务业加以改造,根据消费者需求,向社会提供高水平,高层次的生活和生产的服务业。
一、四川现代服务业发展现状
(一)居民生活业层次较低
目前四川的酒店餐饮、美容美发、按摩保健、茶楼水吧、家政服务等居民生活业模式较为单一,水平相对也比较低,还停留在以前的服务意识和服务方式上面,没有较好地适应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而带来的服务需求层次的提高,并且这些行业好多还存在着分布散乱,规模较小等特点,没有制定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因此造成居民消费不安全、不放心。
(二)现代服务业种类相对不均衡
生产业发展相对滞后,而其他的部分服务业发展则较为迅速。金融服务业,信息服务业等还存在信息化水平较低,功能结构不完善,服务体系不合理,运营效率不高等问题,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四川现代服务业体系的不均衡发展。
(三)现代服务业城乡结构不合理
由于四川地缘特征的特殊性,导致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城乡消费结构,消费需求等存在较大的差异,致使四川现代服务业城乡结构和发展不合理,不平衡。
(四)现代服务业缺乏较好的发展环境
由于四川一些地方的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导致这些地方的某些部门观念还比较落后,仍然坚持发展工业,没有意识到现代服务业在增强产业竞争力上面的重要作用,甚至对于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环境人为设置障碍,削弱其在信息化、广泛化等上面的投资,影响整个四川现代服务业体系的完善。
(五)现代服务业对外开放的程度较低
目前四川现代服务业发展规模还较小,服务内容以建筑承包、劳务输出、旅游会展等传统项目为主,高科技、高附加值和高技术的较少。
(六)现代服务行业服务水平较低
由于四川农村务工人员和城市下岗人员数量较多,这部分群体受教育程度较低,她们却是目前现代服务业从业人员的主要构成部分,她们的素质和能力不能适应服务业快速发展的需要,导致了服务水平较低。另外,最近几年由于受到经济发达地区和城市的吸引,四川具有专业技术的现代服务人员流失率比较严重,造成了高技术、高水平服务人才的缺失,这已经成为影响四川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和提高的首要因素。
二、构建四川现代服务业经济体系
现代服务业是四川经济发展和提升的希望。着力提升现代服务业在四川经济总量中的比重,扩展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范围,调整现代服务业的结构水平,对于构建节约型和谐社会,降低资源能耗指标,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
构建四川现代服务业经济体系主要从以下几个层面来进行。
(一)围绕现代服务业产业集群大发展生产业
1.加强物流运输业的发展
协调城镇与乡村之间,省会与地州之间物流体系的构建;加快物流总部,物流工业园地的规划与实施,在全省范围内有效地进行物流资源配置。改善和降低物流环节增加物流费用的因素,提高现代物流的服务意识和能力,提高现代物流企业的经济效益。加快物流信息化建设,提升现代物流水平。
2.强化金融投资业的建设
加快发展金融业。进行金融体制的变革,优化金融行业的竞争环境,采用信息化技术提高金融行业的现代化能力。通过与先进地区和国家的金融合作,引进金融人才和资源,推广多种金融产品,拓展融资渠道,提高金融行业的服务水平。
3.提高信息技术业的水平
完善信息服务业。坚持以信息科技为主的观念,加强讯息基本设施的构建,提高信息科技研发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培养信息科技产业化水平。
发展科技服务业。发挥科技的引领和核心作用,加强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跟企业之间的合作,进一步提升科学研究的应用和创新能力,鼓励推广创新型、专业型、科技型的产业构造、管理服务、教育发展、技术更迭、绿色环保等现代服务业。
(二)立足地方特色大力推进旅游业
1.合理发展,大力开发符合四川特色的旅游项目
一是休闲性度假旅游。以特色鲜明的休闲形式和休闲内容,围绕自然风光、历史人文等挖掘不同主题、不同类型的针对以休闲体验性旅游为目的的度假,实现旅游与生活的完全融合。二是观光性精品旅游。组织不同景点的联合,进行合理建设,深度开发,增加创新,以生态自然类为基础,并逐渐衍生到历史文化类的观光性的精品旅游,形成小而精的模式。三是专题性综合旅游。进一步发掘地方特色、结合四川特有的人文风土和少数民族各种节日的庆典旅游,结合四川白酒文化和餐饮文化的传承、发展的文化旅游和四川三星堆,古金沙等史前科普旅游。
2.开拓延展,深度挖掘四川旅游的相关产业
加快旅游餐饮相关配套构建。扶持景区周边城市和景区内部等中高端餐饮业的发展,进一步完善餐饮行业配套设施的建立和建设,提供吃,住,玩为一体的综合性餐饮设施。
扩大旅游住宿设施规模。根据不同档次和不同需求,一方面大力支持兴建高标准、高质量的现代化星级宾馆,另一方面,鼓励具有地方特色的农家旅店、青年旅馆、汽车酒店和露营宿地等设施的建设和推广,形成消费层级构成完备、经营方式各具优势、综合竞争力较好的旅游住宿网路。
3.引导扶助,全力支持乡村旅游的建设
充分利用国家的惠农支农政策,引导农民科学合理地发展乡村旅游。整合各方资源,出台相关文件,指导四川不同地区结合当地乡村优势,全面普及和提升乡村旅游,形成具有地方特点,地方风情的乡村旅游。
(三)保障民生生活,大力发展生活业
1.优化提升商贸流通业
以成都为中心,进一步简政放权,加大体制创新,着力提高现代服务功能,使成都成为联络川内其他城市的重要现代服务平台。大力拓展商务信息、科技文化、金融投资、地产基建、教育卫生、社区服务等,增大就业岗位供应量,扩展就业服务范围。
2.加快发展民生服务业
将基础性教育和义务教育放到新的高度,深入贯彻教育公平理念,加大政府财政对教育的支持力度,稳定和提升教师水平,增大贫穷和困难家庭子女免费接受教育的比例,落实保障弱势人群接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
贯彻国家社会保障政策,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依法扩大社会保障范围,充分发挥失业保障、工伤保障、生育保障等的作用。进一步完善低保制度,构建低保信息数据库,切实保障群众所应有的基本生活条件。
强化社区服务业发展。根据居民需求,以居民服务为核心,进一步规划社区服务业的结构,设计成立社区便民服务站,快速构造便利店、邮政、维修、育幼、养老、家政、再生资源回收等多功能,完善性的社区服务网络。
3.稳步发展房地产业
规划完善商品房市场,确保商品房的供给和调整。健全以廉租房、公租房等为核心的房屋保障系统,进一步对中等和低收入群体居住条件的改善。提倡“自然建筑”,提高建筑科技水平,加强建筑环保节能。加快建设房地产行业信用体系,完善房地产市场资源体系和预防报警系统,促使房地产行业健康、持续的发展。
三、四川现代服务业经济体系构建和发展对策
(一)制定科学的现代服务业发展纲要,破除体制
各级政府要围绕严格按照四川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总体要求,立足现有基础,着眼未来发展,尽快出台促进和加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制定现代服务业相关的法规,鼓励和支持各类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禁止的服务行业和领域,大力推进现代服务业的集群化,社会化,市场化进程。
(二)因地制宜立足特色,加强现代服务业的角逐力
结合四川省各地市实际情况,优先破除重难点行业的壁垒,才能尽早完成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立足四川的现实状况,发挥特色优势,坚持特色定位、错位创新、差异体现的原则,根据地区自身的资源、产业、和文化等特色,发展具有当地特色的现代服务业。面对经济发展的不断升级,必须加快以基地经济、网络技术、金融投资等为重心的多种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趋势,为第一产业的进一步转型升级构建厚实的基础。要加快提升四川的自主创新能力,科研技术能力,产业服务能力,不断扩大成都作为西部特大中心城市影响力。
(三)加快加强人才培养和支撑,扩大吸引现代服务业人才
现代服务业延续成长的关键是现代服务业专业人才的规模和质量。四川现代服务业人才总体质量不高,尤其是改进型、领导型、标志型和复合型人才严重缺乏,管理研究,商务零售,网络科技,物流商贸等等知识集群型的高端专业现代服务业人才极其缺乏。因此必须加快强化人才培养,把现代服务业人才的培养、引进和使用摆到首要位置,研究制定现代服务业人才的引进和使用等优惠政策,大力改善人才各方面环境。全面推行现代服务业执业资格认证,强化其岗位技能培训,做到持证上岗。大力引进市场营销、商贸流通、文化旅游、教育卫生等行业急需的高层次人才,依托高等院校和职业院校,增设现代服务业紧缺专业,为现代服务业发展构造坚实的基础支撑。
(四)扩大对外窗口,推动现代服务业与全球市场结合
四川现代服务业一定要具有全球眼界和创新思想,通过现代服务业对外发展的放开为契机,进一步提升全球影响力和竞争力,更快速,更高效,更全方位的与世界经济接轨。更要进一步密切与国外大型先进、现代化服务企业合作,借力发展。要加强现代服务业的对外合作力度,集中全省优势资源,以其发展方向有针对性地设定多样化的引资方案。同时鼓励川内企业扩大出口,增设世界工厂,发展成为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大型的区域,甚至全球服务企业。
(五)改革政府机能,加强对现代服务业的指引和扶助
目前四川现代服务业管理职能还存在一定问题,要加快改革政府机能,改进政府管理方法,提升政府运作效率。要深化规划指引,根据四川省“十二五”服务业发展规划的原则和要求,根据省内城市自身的特色和需求,有效地将城市设计规划、土地使用规划和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进行融合。加强政务服务环境的营造,约束完善行政执法,全方位的检查和消除没有依据,胡乱设定的行政事业性收费;进一步深化改革行政审批流程,大力推行网络技术,简政放权,增加效力,提高阳光度。要充分发挥现代服务行业协会的能力,让其在制订行业规范,增强行业约束,维持市场体系,交换行业资源,疏通政企纽带等方面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刘中华.调整经济结构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J].天津人大,2012(5).
[2] 梁吉充.加快推进成都现代服务业发展[J].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09(4).
[3] 杨永生.云南服务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对策研究[J].云南师范大学报,2006(5):123-129.
[4] 王 静.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对策研究[J].中国集团经济,2012(15)
[5] 常宏建,吴 彬,邢蕾.山东省商业发展战略规划及对策研究[J].东岳论丛,2011(3).
篇2
国内外对现代服务业的分类目前尚无定论,一般为分生活型服务业、生产型服务业两类,生活型服务业以提供生活必需品,满足日常衣食住行需要为主,以提升服务质量及完善服务覆盖范围,使生活居住便利,提升生活品质为主要目标,也可以间接满足人群的精神需求。生产型服务业以优化资源配置,提升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推进技术及产品创新为重点。
作为城市新兴区域,面临产业发展滞后、就业不足、人口稀少等问题,单一发展现代服务业存在较多制约条件,通过发展模式设计,我们构建了区域发展的三阶段目标,通过构建必需的生产生活设施,大力改善区域基础设施,改善区域认知,构建产业发展条件;通过招商引资、发展总部经济等举措做实产业,带动其他产业发展;通过发展商贸、物流服务、金融、文化创意等产业推动区域持续发展。通过对现代服务业的整体研究,我们构建了在城市资源评价、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评价等模型,构建了完整的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体系。
阶段一:现代服务业分类研究,核心解决现代服务业指标统计口径不统一,驱动因素错杂的问题。首先,就现代服务业构建了分类标准,理清产业发展的驱动因素,形成产业发展条件矩阵,分析表明,决定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的主导因素是城市经济规模,通常情况下,城市经济规模与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正相关;其次,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后期生产业高度发达,以美国为例,目前其生产业占GDP比重接近40%。
阶段二:城市经济研究。构建了城市资源、发展水平等相关模型,通过研究城市的生产业发展状况,确立区域发展方向。
* 城市资源评价体系,相关指标:城市GDP规模、基础设施、人力资源状况、制造业聚集程度等;
* 生产业发展水平评价体系,相关指标:物流、金融等基础业在城市经济的比重;
* 不同区域产业发展现状评价,相关指标:区域产值规模、技术实力、配套服务、产业链控制点、产品辐射范围等。
* 发展定位:在新兴区域内制造业不发达情况下,结合区域自然禀赋,通过构建产业链的控制点,增强区域辐射力等举措,验证了构建宜居、宜商的第三代新城,成为现代服务业聚集区的可能。
阶段三:城市新兴区域现代服务业发展路径设计。
* 产业选择方法,遵循区域发展阶段模型,结合不同阶段区域发展主导产业的差异,综合评价产业的功能性指标、经济性指标、发展性指标,综合判定主导产业、先导产业及配套产业发展时序。
* 产业发展模式,通过设计强势介入、因势利导、高端切入等模式,借助产业价值链分析、行业盈利性分析、市场集中度分析等手段,切入盈利性高、带动性强的行业。可以通过自主经营、招商引资等手段以点带面,带动区域产业发展。
* 配套产业选择,结合城市、区域未来发展规划,界定区域配套产业发展容量,同时通过弥补城市产业链中某些关键环节,如:制造业的设计研发、展示,消费业的教育、医疗、旅游等产业,在城市新兴区域内构建比较完整的现代服务业体系。
* 产业对于区域价值分析,强调功能性指标,在完善城市功能,带动区域价值提升的维度,界定产业的重要性。如传统的文化创意产业可以界定为两类,即对于土地价值的保健和激励因素,保健因素能够实现一定商业价值的,对区域认知有提升作用的产业,如文化、艺术、新闻、出版等,将动漫、网游等界定为激励因素,保健因素对于完善区域功能产生积极作用,激励因素作为区域新兴产业培育重点,可以进行积极的尝试。
篇3
关键词:张店区 现代服务业 对策
一、张店区现代服务业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经过30多年的快速发展,2009年,张店区人均GDP已经超过1万美元,基本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成为山东地区重要的金融、商务、商贸中心城市。2009年,服务业实现增加值272.1亿元,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GDP比重达到49.11%,同比提高了2.83个百分点,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35.27亿元,占全区固定资产投资的85.1%,服务业从业人员占比达到60%以上,全区现代服务业框架体系初步建立。突出表现在:1)现代物流业快速发展;2)文化创意产业稳健发展;3)会展经济快速发展;4)休闲旅游优化升级;5)增创现代商贸优势。
二、张店区发展现代服务业面临的问题
(一)生产业和制造业之间尚未形成良好的互动机制
几十年来,张店区一直以工业基地而自豪,工业门类齐全、工业基础雄厚、工业竞争力强、工业大企业多,但也由此形成了“工业经济时代”的顽固思维定式。善于抓制造业,不善于抓服务业;习惯于抓工业大项目,不习惯于抓服务业小项目;知道如何做大工业企业,对做强服务业企业还不是那么得心应手。在全区还没有形成与制造业相关联的生产业体系,张店区的生产业发展不足,生产业总量较小,比重偏低。生产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制造业的发展空间和质量。比如,张店区的物流业发展已落后于许多城市,包括临沂等经济欠发达地区,无形之中加大了工业产品的成本。
(二)现代服务业优秀人才缺口较大
高附加值现代服务业需要高技术性、知识性的高级专业人才支撑,需要高薪笼络人才。同时,服务业知识更新较短,需要不断对从业人员进行再培训。目前,张店区服务业从业人员素质相对较低,高级专业人才,尤其是行业领军人才缺乏。长期以来,由于在战略上没有充分重视现代服务业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张店区现代服务业人才队伍结构与工业化进程出现了比较明显的脱节。如现代物流人才严重不足,软件及信息服务业人才每年缺口至少在3000人左右。
三、张店区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思路与对策
(一)率先优化产业布局,放大现代服务业规模效应
围绕城市圈、区域经济、产业中心统筹规划服务业发展,着力构建服务业板块,加快提升服务业的发展水平,提升中心城区的服务能级。一是中部现代商贸板块。对中心商业区实施连片改造,逐步淘汰低层次业态,全面退出工业生产功能,高标准、高档次发展商贸、金融、信息、文化、休闲等现代服务业,打造商业商务高度集聚的现代中央商业区。二是南部商贸物流板块。以淄博商贸物流园区为重点,立足鲁中,重点发展陶瓷、汽车贸易、五金机电、建筑装饰等大型商品集散市场、物流配送中心及关联产业,建成集现代仓储、多式联运、加工配送、商品批发、展览展示、电子商务交易于一园,现代化、综合性、多功能的大型商贸物流基地。三是西部现代综合服务板块。以淄博新区建设为依托,城市和产业同时规划、同时布局,重点发展外向程度高、产业层次高、附加值高的现代服务业,打造集商务办公、休闲娱乐、总部经济、会展经济、文化创意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区。四是东部休闲旅游板块。以淄博动物园、玉皇山游乐园等休闲旅游区为基础。依托炒米山、玉皇山等东部山区和沿路、沿河形成的4万亩林带,加快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大力发展生态观光、文化旅游、休闲娱乐等项目,建成具有较强影响力的城市近郊休闲旅游区。
(二)加强生产业和制造业之间的互动,推进生产业发展
先进制造业是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基础和支撑,现代服务业又为先进制造业发展创造了最佳的条件。要坚持“两轮驱动”,一方面坚持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另一方面扎实推进现代服务业。一是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物流业可以降低产品20%~30%的成本,把现有的物流成本降低1个百分点,张店区的工业销售就可以新增利润4个多亿。要着力构建以大型物流基地为核心、综合性物流配送区和专业性物流配送区为节点的物流网络体系框架,使物流服务直接渗透到企业、园区等各个终端,成为连接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之间的重要纽带。二是积极发展金融保险、信息中介等商务服务业。张店区应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吸引国内外金融、保险机构在张店拓展业务,加快建设区域性金融中心。同时,积极发展地方金融、保险机构,建成全省金融创新发展的先行区。要围绕制造业转型升级和产业链延伸,完善监管体系,加快发展律师、会计、资产评估、策划、中介等新型业态,逐步形成种类齐全、分布合理、运作规范的现代商务服务体系,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
(三)加快培养和引进现代服务业人才
人才是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关键,张店区需要将服务业人才政策提高到与高新技术产业人才政策同等重要的地位。引导高等院校、中等职业学校和社会培养机构增设现代服务业紧缺专业,如物流、软件等专业,且要与实践接轨,构筑社会化人才培养体系,加快培养服务业所需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要建立完善的人才引进机制,充分利用发达国家和国内发达地区的人力资源,重点引进信息技术、国际贸易、现代物流管理、通晓国际通行规则和熟悉现代管理的专业人才,为张店区现代服务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四)多渠道增加现代服务业的投入
区政府要加大财政资金投入的扶持力度,主要用于鼓励发展生产业建设项目的贴息或补助,以更多地吸引银行信贷资金和社会投入。银行要在独立审贷的基础上积极向符合贷款条件的服务业企业及其建设项目发放贷款,鼓励符合条件的服务业企业进入资本市场融资。研发、设计、创意等技术服务企业可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享受相应的高新技术企业优惠政策。
参考文献:
[1].2010年中国人民政府工作报告;2010年3月5日
篇4
【关键词】现代服务业;第三产业;产业集聚
一、现代服务业的含义
现代服务业是指在工业化较发达阶段产生的,主要依托电子信息等高技术和现代管理理念、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而发展起来的服务部门。“现代服务业”的提法最早在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提出:“既要改造和提高传统服务业,又要发展旅游、信息、会计、咨询、法律服务等新兴服务业”。当前,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出现了生态化、知识化、集群化、现代化、功能层次化、社会化以及公共服务均等化等趋势,因此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是每个地区应该关注的核心问题。
二、我市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现状
(1)整体实力增长缓慢,且现代服务业所占比例较低。近几年来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增速一直慢于GDP的增速,占全市经济总量比重,低于全国平均40%的水平。2010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市比重为2.02%,低于GDP和人口所占比重。人均服务业增加值5628元,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70%。(2)产业结构急需优化。我市服务业增加值中,传统服务业占比依然较高,生产业增速缓慢。生产业比整个服务业增加值的增长速度低3个百分点。消费业也低于整个服务业增加值的增长速度2~6个百分点。(3)市场化程度不高。现代服务业市场发育不足,资源优化配置不够,生产要素的市场定价机制和途径尚未真正形成,中小企业发展不充分,产业集聚程度较低,阻碍了服务业的进一步发展壮大。
三、对于宝鸡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对策建议
(1)现代物流业。大力实施大物流、大交通战略,通过构建“物流网络和设施、物流公共信息、物流研发”三大平台,加快物流服务体系建设。大力推进宝鸡陈仓物流园区建设,建设关中西部现代物流业聚集区。依托“一园四中心”的布局,抓好陈仓现代物流园区和西部物流公司集装箱配送中心、东岭集团和华誉公司金属材料配送中心、秦川机床集团机电设备配送中心、蔡家坡汽车生产及零部件加工配送中心等项目建设。(2)科技信息服务业。依托宝鸡市高新技术开发区与蔡家坡经济技术开发区,大力扶持科技创新型企业,积极承接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增强自主创新和集成创新能力。依托宝鸡高新技术开发区、生产力促进中心、钛谷新材料应用技术研究院、国家快速制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陕西省精密数控机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打造装备制造业服务平台,提升装备制造业水平,进一步建设宝鸡科技信息服务业聚集区。按照服务专业化、经营产业化的发展方向,培育建设一批面向中小企业的配套生产中心。(3)商务服务业。适应产业和市场发展需要,进一步培育发展会计、法律、咨询等中介企业,促进一批中介服务机构向集团化方向发展。大力发展经济鉴证类中介组织,法律中介组织,管理和咨询管理类中介组织,金融和资本服务中介组织,文体艺术服务中介组织。引导中介机构独立、依法、客观执业,规范中介服务市场秩序,提高服务质量。加快电子商务发展,建立健全信用、认证、支付等服务体系,发挥企业主体作用,推进电子商务应用。(4)会展、服务外包业。进一步建设位于眉县的中国砖机城建材机械会展交易服务中心,依托陕西宝深建材机械(集团)有限公司,加快砖瓦机械会展交易中心建设,办好砖瓦机械展会,提升砖瓦机械研发制造水平和知名度,争创中国第一砖机城,并形成了更加严密稳固的生产协作链条和产业体系。(5)文化旅游产业。打造宝鸡特色文化品牌,促进文化旅游产业集聚发展。依托法门寺佛文化景区、太白山景区和姜炎周秦文化、秦岭生态休闲旅游板块,打响“华人老家、佛祖圣地、秦岭云顶”三大旅游品牌,把宝鸡建成西部旅游热点城市。(6)商贸服务业。以开拓市场、扩大消费为主线,改造提升商贸服务业,构建便利化服务体系。在市区重点完善市级商业中心、区域商业中心和社区商业中心三级商贸服务网络。在县(区)大力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积极推进“县超工程”、“农超对接”等,形成以县城为中心、乡镇和村组结合的商品流通网络体系。鼓励本地知名餐饮企业实施连锁经营,积极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名牌餐饮。(7)社区服务业。不断完善社区基础服务设施,加快城市可再生资源回收网络体系建设,理顺社区管理体制,推进社区服务网络化、规范化,促进社区服务业的健康有序发展。大力推进家庭服务业,引导和扶持有条件的家庭服务企业向规模化、品牌化发展。
总之,发展宝鸡现代服务业要依托自身优势,以服务经济、服务城市为重点,积极发展文化旅游,信息产业、中介服务、金融保险和房地产业;将生产业与消费业有机融合,坚持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李原.关于我国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几点思考.经济问题[J].2006(6)
篇5
【关键词】服务业;战略机遇;对策研究
当前,我市正处于加快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振兴服务业面临许多有利条件。沧州地处“两环”区域,随着港口功能的逐步完善和市场准入条件的放宽,国外资本和民间资本加速流向服务业领域;从服务业发展的条件看,全市人均生产总值已超过1000美元,宏观经济处于消费结构转型期,服务业正在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特别是工业化和城市化步伐的加快,进一步拓展了服务业发展的空间,今后应着重在以下领域聚焦突破,引领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和提档升级,快速构建现代服务业体系。
一、宏观方面,制定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1.消除制约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体制。加快对垄断性行业的改革步伐,加大服务业对内和对外开放力度,利用多种渠道和手段吸引生产要素投向现代服务部门,提高竞争程度,推动产业升级。对于有利于制造业升级、解决就业、符合条件的现代服务企业,通过多种方式调动民间资本进入。建立公开透明、高效规范的市场监管体制,加强对产业发展的总体规划和统筹管理,全面清理涉及服务业的行政事业性收费。
2.加大对现代服务业的支持力度。比如,研发、设计、创意等现代技术服务企业可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享受相应的高新技术企业优惠政策;新办从事物流技术和咨询服务、物流信息服务企业在技术改造中使用国产设备时,享受相应的优惠等。应设立现代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主要用于对影响大、带动作用强、具有示范效应的服务业重点项目的贴息或补助,重点扶持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现代物流、金融业、商务服务业、信息服务业等领域的重点项目建设。
3.加强产业关联,构建现代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发展机制。实行主辅分离,推进企业内置服务市场化、社会化,降低经营成本。进一步完善劳动用工制度,强化企业内部资源、业务整合的自主性。引导和推动企业通过管理创新和业务流程再造,逐步将发展重点集中于技术研发、市场拓展和品牌运作,将一些非核心的服务环节剥离为社会化的专业服务,以核心竞争优势整合配套企业的服务供给能力,大力发展产业内部的专业化分工体系。
4.推进现代服务业自主创新,塑造核心竞争力。建立健全技术创新机制,鼓励现代服务业企业建设各类研究开发机构和增加科技投入,使企业成为研究开发投入的主体。支持企业组建各种形式的战略联盟,在关键领域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专利和技术标准。增强企业技术集成与产业化能力,促进各种形式的知识流动与技术转移。广泛普及和应用先进技术,加快电子化、自动化进程,用信息化改造传统服务业。重点扶持技术含量与附加值高、有市场潜力的龙头企业,对品牌创立、管理与延伸进行战略规划,由传统的接单经营转向品牌经营。鼓励现代服务企业以商标、专利等为纽带,进行跨地区、跨行业兼并和重组。
5.加快提升现代服务业在产业结构中的地位。当前,以住房、汽车、旅游、教育、文化为主导的消费结构升级,为提升现代服务业发展规模和质量提供了有利时机。应确立现代服务业的核心支柱产业地位,拓展高附加值现代服务业市场。
6.整合现代服务业资源,加强区域间合作。着眼于现代服务业市场开放的竞争格局,积极盘活现代服务业资源,促进现代服务业集团化、网络化、品牌化经营。同时,加快现代服务业企业内部改革,健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引导企业通过兼并、重组、联合、上市等多种形式,优化资源配置,形成一批上规模、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骨干企业。鼓励企业“强强联合”,组成大型或特大型集团公司或股份公司。立足于自身优势加强与其他地区多途径、多渠道的合作,强化规模经济效应。
二、微观层面,加强重点行业的专项规划
1.研发与技术服务业。企业集群的发展必然要求对上下游产业链的整合,对研发服务的需求会愈来愈强烈,尽快形成研究开发体系和技术服务体系已经成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当务之急。
2.现代物流业。现代化的物流中心是现代城市发展的引擎,对现代城市的发展越来越重要。要迅速转变思路,由传统物流转向供应链管理;积极发展第三方物流,形成物流高端和物流市场的主导力量;优化物流基地布局,建立开放的现代化物流网络体系。
3.信息服务业。现代信息技术使信息服务业日益成为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之一,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愈来愈大的作用。要明确信息服务行业的发展目标,培育新的增长点,应将咨询服务业和网络信息服务业作为信息服务业的增长点;进一步优化信息发展环境;加强信息服务业人才培养。
4.中介服务业。中介服务业是市场经济发展的触媒和放大器,市场越发育,对中介服务的需求越迫切,越深入。工业经济的发展为各类中介服务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社会分工的不断细化将催生出更多新型的流通业态和新兴的服务行业。同时,建立完善的中介服务体系,也是创造具有较强综合竞争力城市投资环境的迫切要求。
5.旅游产业。不断做大做强地区旅游品牌。结合地区旅游资源优势,积极培育旅游经济带,发展特色旅游。推进旅游企业的重组,加速与国内外大型旅游企业的合资合作与战略联盟,实现跨地区、跨行业的连锁化、网络化经营。
6.会展业。会展业作为一种融会议、展览、旅游、商贸、文化于一体的综合业,因其影响大、消费能力强、利润丰厚、综合带动性强而被称为“城市的面包”和“城市经济的发动机、催化剂”。近年来我国会展业以年均20%的速度快速发展,目前已进入多样化、区域性、制、品牌化并存的竞争时代。
7.教育培训业。着力发展现代职业技术培训、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技术培训和行业、企业培训等三种类型的教育培训。广泛开展社会化培训,建设综合性职业培训基地。大力发展成人教育和现代远程教育,形成开放式教育网络。
三、组织方面,着力提高服务业发展的组织程度
1.强化组织领导。各部门要继续加强对服务业工作的领导,明确具体分管人员,健全市、镇、村三级组织管理网络,做到班子健全、责任明确、措施靠实,真正把服务业工作抓扎实、抓牢靠。市新闻单位要努力营造有利于服务业加快发展的良好氛围,大力宣传服务业对经济建设的重要作用,在提升城市功能和满足消费升级等方面的重要意义,及时总结新鲜经验,报道先进典型,增强群众参与服务业发展的热情。
2.强化协调配合。发展服务业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行业较多,部门较多,仅靠一两个单位努力是远远不够的,需要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密切配合,协同动作,加强沟通,加强协调,互相支持,共同努力,解决问题,化解矛盾,推进服务业快速健康发展。
3.强化目标考核。考核是推进工作的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也是检验各方面工作的重要手段,发展服务业同样也要建立考核机制。我们要把发展服务业纳入各镇各部门目标管理,像重视工业那样重视服务业,像抓工业项目那样抓服务业项目,做到服务业与工业经济、招商引资一起部署、一起督查、一起落实。对相关部门主要是考核年度下达的市服务业重点项目建设进度完成情况。应该讲,这样的考核既体现了实事求是、分类指导的思想,又体现了激励争先、奖优罚劣的导向。各镇、各相关部门要围绕目标,强化责任,把任务层层分解,挂图作战,定期督查,努力形成千斤重担大家挑的生动局面。
4.强化政策扶持。为促进服务业加快发展,我市出台了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意见。市里决定,扶持服务业发展,希望各镇、各部门以此为契机,用足用好政策,要落实公平待遇。坚持服务业和制造业并重发展,消除服务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政策差别,为服务业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要落实政策环境。市各有关部门要全面清理服务业税费规定,取消不合理收费,进一步降低服务业发展成本,按照“非禁即入”的原则,进一步放宽服务业企业登记注册条件和经营范围限制,彻底降低服务业的准入门槛,营造宽松的外部环境。
开展产业发展战略研究,是我市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型提升电子信息产业的重要举措,对于保持产业规模稳定,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突破资源环境约束,实现经济社会发展模式转型和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敖慧,刘莉.武汉现代服务业发展现状的实证研究[J].商业时代,2009(2).
[2]徐国祥,常宁.现代服务业统计标准的设计[J].统计研究,2004(12).
[3]郭洪晶,赵玉芬.现代服务业创新能力评价模型的构建[J].经济论坛,2009(20).
注:本文为2013年沧州市社科联课题《加快沧州现代服务业发展研究》(课题编号:201329)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篇6
一、旅游业对港城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贡献和作用
(一)成为助推港城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动力源
自2009年以来,宁波市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27.6%,快于同期服务业总产出增速9.3个百分点[2]。具体表现为:首先,从旅游经济总量指标来分析,规模逐渐扩大,呈快速增长态势。根据宁波市统计局官方统计数据显示,截止2011年,旅游业已实现增加值317.77亿元,占该市GDP的5.24%,并且,旅游业增加值占全市服务业增加值的12.95%[3]。其次,在2000―2011十二年时间内,接待国内外旅游者年均增速14.07%,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速18.51%,旅游总收入的增速大大超过GDP以及第三产业的增长速度。而且,旅游业也成为外贸创汇的重要领域,增创的旅游外汇收入年均增度尤其明显,高达25.07%。(见表1) [3] 。再者,旅游业日益显现出其在第三产业中的主导地位,政府已确定旅游业为现代服务业的支柱产业之一。
(二)成为拉动港城消费和投资需求的重要力量
2012年宁波国内游客人均花费1420.3元,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144元),表2 显示,吃住行游(住宿、餐饮、景区游览、长途交通和市内交通)等必需旅游花费占到人均花费总额的 69.6%,高出全省人均旅游花费2.9 个百分点[4]。其中,住宿花费与全省平均水平持平,长途交通花费低于全省平均水平1.7 个百分点,文化艺术、娱乐旅游花费所占比例较 2011 年分别上升 0.2、0.8个百分点[5]。分析旅游总收入结构,可以看出旅游活动六要素中食、宿、行的消费比重呈总体下降态势,而游览、购物、娱乐的消费比重则呈缓慢上升趋势,很显然,该市旅游收入的不合理结构已有改善,总体旅游消费水平已经提升,旅游业对商务贸易、休闲娱乐、文化传媒等其他行业的带动性增强。
这几年来,伴随着宁波旅游业的快速发展,现代服务业投资也呈另一大亮点,那就是投资商投资开发旅游项目的力度不断加大。据统计,2012年宁波市共有在建旅游项目98个,计划总投资1242.89亿元,累计完成投资391.98亿元,当年计划投资114.37亿元,实际完成投资115.51亿元,约占全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4%,圆满完成年初预定的目标[6]。并且,在这些旅游项目建设中,除旅游基础设施和传统观光服务类项目外,一些新型的、高端的、跨产业的旅游新业态处于加速推进的态势。这些项目是文化、体育、商贸、农业等多产业联动的新型旅游项目,能实现旅游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互动,新型旅游投资项目联动性增强,休闲业态投资明显增加[7]。
(三)成为港城扩大服务业就业的主渠道
旅游业拓展就业渠道的成效比较明显,主要体现为:一是旅游投资创造的就业比例高;二是旅游业投资创造的直接与间接就业的比例大。2012年宁波市共接待海内外游客5864.5万人次。按国际通行的旅游接待人数与直接就业人数比(国际为15∶1―25∶1,国内为245∶1―40∶1),假定全部按40∶1计算, 2012年宁波市旅游业可提供的直接就业机会为146.6万个。目前全市旅游业直接就业人数超过14余万人,间接就业人数约为70余万人,分别占服务业从业人员数的10.4%和51.9%[8]。
(四)为港城其他服务业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首先,旅游业发展推进了城市生态环境和投资环境的建设。比如,10多年来通过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长三角最佳旅游目的地等活动,政府在城市景观美化绿化、老城改造、东部新城建设、“断头路”改建等基础工程建设方面投入了大量的财力、人力,普遍提高了城市居民素质和文化修养,不但在外观上极大改善了城市环境,塑造了“书藏古今 港通天下” 特色鲜明的城市内在形象;也影响着全市主要服务产业素质的提高 [9]。其次,旅游业为服务业发展起到榜样示范作用。例如,2009年宁波市作为全省旅行社品质等级评定的试点城市开展了积极有效的《旅行社品质等级划分与评定》工作,引导企业标准化管理和做大做强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现在行业外越来越多机关、企事业单位在旅游招标、评选活动时提出星级要求,如总工会的疗休养招标、市质监局的“宁波名牌”评选以及各地的奖励旅游招标等。第三,旅游业发展推动外贸创汇和吸引外商投资。海内外游客在商务洽谈、会展、投资考察中了解和认识宁波,增强投资和贸易经商信心,为服务业发展和利用外资水平创造机遇。例如,2012年宁波利用“浙洽会”吸引浙商回归投资旅游项目,实现了3个项目场外签约,协议利用外资2059万美元,总体上形成了商旅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
二、港口城市旅游业内涵式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综观旅游产品含金量、旅游产业辐射带动性、旅游产品促销机制和高层次旅游专业人才队伍、旅游目的地法律保障机制建设等方面,宁波市还面临着如下不少深层次问题和薄弱环节。
(一)旅游战略定位没有充分体现城市的国际目标
与世界各地其他一些著名旅游城市相比,宁波市的旅游产业战略定位对“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中的“国际”两字没有充分体现。宁波市旅游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提出:到2015年最终实现8.6亿美元的旅游外汇收入,这样的战略目标远远低于其他城市,甚至离厦门、深圳以及杭州三个相似城市的2011年水平都相差甚远。近几年来,与宁波同为港口城市的深圳、厦门、青岛、大连等同类四个城市都明确提出要打“国际牌”,战略目标都紧紧围绕着自身的港口城市定位。在制定城市发展战略上,杭州等城市都已明确提出了休闲旅游国际化战略。相比较而言,宁波提出的战略目标还只是局限于产品提升战略、业态融合战略、机制创新战略和整合营销战略等中观层面,缺乏长远而大气的战略目标。
(二)缺乏具有较强带动和影响力的“拳头”产品
“都市”、“文化”、“海洋”、“生态”四大旅游品牌以及“大桥”、“大佛”、“大湖”、“大山”等景区品牌虽已得到一定的市场认可,但其知名度和美誉度仍局限于区域市场,国内中长途市场和入境市场的认知度依然不高。就入境旅游市场而言,从与5个计划单列城市进行横向比较,宁波入境游客旅游接待规模处于中等水平,接待的外国旅游者数量偏少。与全国同类城市比较,深圳市接待的游客数量是最多的,并且深圳接待的入境旅游者数量、创造的国际旅游外汇收入也是最多的,这两项数据分别是宁波的27.93和5.76倍。厦门市虽然接待的游客数量是同类四城市中是最少的,其中接待的国内游客数量也是最少的,但是,厦门接待的入境旅游者数量并不少,在同类四个城市中居第三位,而且国际旅游收入也居第三位,厦门市接待的入境旅游者数量和创造的国际旅游外汇收入分别是宁波的1.76和1.95倍。
(三)旅游业与高附加值产业的融合度不紧密
中国旅游研究院通过对纽约、巴黎、伦敦、东京等世界闻名大都市进行长期大量市场调查,研究结果发现,这些世界知名旅游城市之所以成为国际大都市,都拥有旅游业基础、经济实力、文化内涵、国际化程度四个共同特征[10]。这些世界知名旅游城市之所以能成为吸引全球游客的重要旅游目的地,城市内在的差异性文化是吸引客源地旅游者的主要因素。比如,前卫、冒险、多元、宽容的城市文化铸就了美国纽约的生命力,同时也造就了纽约城市文化的创新性特征。与上述城市相比,宁波旅游产业尚未充分发挥出其作为现代服务业主导产业的关联和带动作用,与现代农业、海洋业、文化演艺业等相关高附加值产业的融合协调发展水平仍然相对较低。
(四)旅游业转型发展的要素制约比较明显
旅游用地指标供给有限,政府在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方面的投入不足,企业融资渠道不畅,制约了不断增长的旅游项目投资需求。与上海、杭州、绍兴、舟山等周边地区相比,宁波市旅游体制改革相对滞后,缺乏有力的产业发展协调机制和宏观调控手段。比如,一些地方和部门在旅游资源一体化发展中,各自为战,影响了全市“大旅游、大产业”协调发展。造成相关地方和部门在资源挖掘、产品开发等方面缺少合力,一些跨区域的旅游资源还存在区域间的相互争夺。另外,高技能旅游专门人才队伍建设滞后于用人市场需求,高端人才、应用技能型人才、新业态人才匮乏,全市旅游业直接从业人员约为14余万人,但这个数字仅占宁波人口比重的2.3%,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并且全市旅游行业从业人员的薪酬低、社会保障机制不健全,从业人员流失严重。根据抽样调查数据显示,全市人员流动频繁,全市旅游行业员工在现企业工作时间2年以内的占46%,3―5年的占20%,5年以上者占34%。
三、推进港城现代服务业与旅游业互动发展的对策
(一)树立旅游业战略地位的意识,提升现代服务业发展总体水平
首先,地方政府要树立“大旅游”的产业发展理念,在城市总体发展规划中应将旅游业定位为优先发展的综合性大产业。各级旅游主管部门要加强与农业、工业、渔业、规划、建设、交通、文化等相关部门之间的协调管理力度,实施旅游业发展区域战略,形成“合力兴旅”的良好氛围[11]。其次,商务、贸易等管理部门以及会展等相关企业应积极发挥旅游业在现代服务业,尤其是都市服务业和海洋服务业中的关联和带动作用,围绕长三角地区建设世界级城市群和浙江省建设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的国家战略部署,浙江海洋经济发展核心示范区的先导产业的新任务和要求,寻找自身在旅游发展理念、发展方式、体制机制等方面的差距,实现旅游业率先发展。最后,以转变旅游经济发展方式为主旋律,抓住旅游业“保质量、优结构、转方式、可持续”的发展主线,厘清过去多年“重生产轻服务”的传统思想,摒弃低端的传统商务模式,积极引导健康向上的休闲文化消费;树立工业转型升级的同时注重发展服务业的思想,以旅游业为龙头,带动现代服务业提速,提高旅游业在现代服务业中的比重。
(二)延伸旅游产业链,催生新兴服务业态
宁波市应加快构建更加合理的旅游产业体系,健全旅游产业发展要素体系,推动旅游产业升级转型,从单一游玩为主的产业转变为多功能复合型产业,形成“大旅游”发展的产业体系。一是要拓展旅游产业的附加功能,进一步加快完善旅游产业要素的配套建设。二是要拉长旅游产业链,推进旅游业态多元化。大力培育发展休闲旅游、商贸旅游、文化旅游、海洋旅游、温泉旅游、影视旅游、会展旅游、邮轮游艇旅游等新兴业态,形成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多元旅游业态。三是要加强与商务、贸易、金融、通讯、国际航运、影视业合作,不断完善商务旅游、会议会展和都市综合休闲服务功能,不断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和公共服务水平 [12]。四是要整合政府和行业资源,重点开发、建设一批具有高度竞争力的滨海度假、海岛旅游、海洋文化项目,加快培育以邮轮游艇、海上运动为亮点的海洋休闲旅游新型业态,形成休闲、商务、会展、海钓、游艇等特种旅游产品为内容的复合型产业。五是要努力打造“海洋”、“文化”、“都市”、“生态”四张国际港口旅游城市名片,统领“时尚宁波”、“休闲宁波”、“蓝色宁波”、“智慧宁波”、“魅力夜宁波”、“水韵宁波”、“财智宁波”等旅游品牌,着力构建宁波旅游产业集群,促进旅游业与其他文化创意产业的深度融合。
(三)推进旅游商务模式创新,进一步完善现代服务业体系
加强区域资源整合,加快区域交通、信息和现代服务业的一体化进程,为游客提供咨询、观光游览、商务考察、购物、中转等系列服务,打造一站式旅游集散服务中心。一是继续完善城市公交服务体系,加快构建主客共享的以高速、动车、高铁为主体的旅游道路交通服务网络。重点提升高铁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水平,加强站内、车上旅游信息查询服务,完善铁路公路旅游换乘系统建设;加密国内重点旅游城市航班,提高出入境旅游市场输送能力;积极探索推进全市及周边地区建立低空空域管理改革试点,建立市内以及与舟山连通的通用航空航线;开辟宁波―舟山―上海近海游船邮轮线路,争取纳入亚太区域国际邮轮线路。二是要进一步加强城市的主要旅游景区、景点公共信息图形符号及导视系统等基础工程建设,完善景区景点综合经营管理环境。增设主要道路通往重要文化旅游区(点)、旅游特色街区、重要名人故居以及主要乡村旅游点的旅游交通导示牌,制作完善高速公路指示牌,方便游客出行。三是完善旅游信息服务体系,推进现代先进信息技术在旅游消费、旅游生产经营和旅游管理服务过程中的广泛运用。加快完善网站在线资讯服务、景区现场导游、急救信息服务和旅游热线问讯服务,大力推进各类旅游信息服务系统的融合。不断提高旅游公共信息资源的共享程度,带动贸易、商务、地产、信息、文化、金融等其他服务业的进一步发展。
篇7
关键词:现代服务业 发展 现状及思考
中图分类号:F7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5-201-02
(接上期)
四、加快无锡市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对策思考
现代服务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客观要求,也是实现率先发展、加快发展、全面发展的有效途经,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增长潜力大、应该加快发展的产业,要把现代服务业与工业、农业一样放在重要的战略地位来抓。
1.强化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构。由于服务业范围广、行业多、牵涉面广、政策性强,而且目前的行政体制中没有一个统一的服务业管理部门,因此必须加强领导,统筹协调。建议市、县(市、区)两级政府要尽快建立服务业发展的协调机构和工作机构,规划协调现代服务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进一步明确各职能部门的工作职责和工作目标,定期召开市发展现代服务业领导小组会议,研究制定发展中的重大战略问题和相关政策的调整,强化各职能部门的配合,形成现代服务业发展合力,加强责任制考核,建立无锡市发展现代服务业领导小组,由市政府主要领导挂帅。建立大旅游、大文化、金融服务、商贸与物流、信息服务与软件、中介服务、房地产、社区服务、统计工作领导小组,由分管市领导牵头。领导小组要适期召开会议,解决现代服务业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加强对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协调和指导。
2.加强规划指导,营造良好发展环境。规划是龙头。对重点发展的行业和领域,进一步制定和完善专题规划,指导服务业健康有序发展。在规划的制定和实施中,各地各部门必须树立全局观念,处理好局部和全局、当前和长远的关系,做到“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功能互补,适当错位”,在发挥各自优势的同时,合理布局,准确定位,防止盲目建设,低水平重复建设和过度竞争,促进现代服务业健康有序的协调发展。要不断完善无锡市服务业工作的组织管理体系、项目会办审批体系、统计体系和优惠政策认定四项体系,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充分发挥新闻媒体及其他宣传舆论阵地的作用,通过定期、定量、专刊、专访、专载等多种形式,大力展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成果,大力宣传现代服务业对经济建设的重要支撑作用和对一、二产业的重要联动作用,以典型示范、重点带动、表彰先进的方式,动员全社会共同关心和支持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形成发展现代服务业的良好氛围。
3.实施开放战略,形成服务业集聚效应。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所有的区域和城市都处于开放的全球大市场之中,成为全球网络中的一个节点,所有的产业也都是全球产业价值链中的一个环节。服务业是全球化程度最高的产业,无锡发展现代服务业应该采取开放的战略,积极参与国际竞争,融入世界大市场和产业分工体系之中,争取通过开放提高服务业的竞争力,在服务种类、服务质量、服务创新、服务管理等多个方面跟上世界的步伐。实施对外开放当然先要对内开放,降低准入门槛,让国有的、民营的、本地的、外地的投资者能更自由地进入创业,形成多元投资、多种行业、多层次竞合发展的局面,推进服务业的资源配置由政府为主转向市场为主。主动承接国际服务业的转移,加大物流、科技、金融、商务、电信、旅游、文化等领域的对外开放。加强服务业招商引资工作,大力促进国际生产服务企业进入,吸引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和研发、采购、营销中心等落户无锡。注重引进先进技术和新型业态,提升无锡市服务业的结构和层次。扩大国际服务贸易份额,支持有条件的服务企业“走出去”,拓展无锡市有比较优势的服务产业发展空间。
同时,现代服务业是一个产业群的概念,它们不但为其他产业部门、市场、个人、政府和企业等提供不同的服务活动,其内部不同的产业之间也有着天然的服务关系,彼此间相互提供所需的服务,有着产业集群的组织特征,其内部结构能够通过自我升级不断优化。以产业集群的形式发展无锡的现代服务业,形成规模效应、集聚效应,形成相互间的互动共生和竞争,最终形成适应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的发展需要的多层次的服务业产业体系。在区域布局上,服务产业群也有聚集的特点,中央商务区(CBD)、中央休闲区(CRD)通常是服务业产业群的聚集地,纽约曼哈顿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实施集群战略是遵循现代服务业发展特征和国际经验的战略思路。因而,无锡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可以考虑打造不同层次和特色的CBD、CRD,通过集聚效应带动整个服务业的兴旺。
4.设立引导资金,增加服务业投入。设立市、区两级现代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充分发挥各级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在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积极建立预算内市级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重点支持能够提高制造水平、扩大市场容量、扩大就业、带动作用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有望形成较大规模和较强竞争力、示范作用明显的现代服务业项目。对重大服务业项目的前期论证、公益性强的服务设施设备购置、重点服务技术攻关和产业化推广予以补贴与奖励,增强服务业发展后劲。拓宽投融资渠道,加大对服务业的投入力度。市级财政预算安排资金,重点支持服务业关键领域、薄弱环节发展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引导和鼓励金融机构,为符合条件的现代服务业中小企业提供资金贷款;鼓励各类创业风险投资机构和信用担保机构对发展前景好、吸纳就业多以及运用新技术、新业态的中小服务企业开展业务。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级各类引导资金、专项资金对无锡市现代服务业重点项目的支持。
5.加快体制机制创新,推进社会事业领域改革。从改革入手,以改革增压力,求动力,强活力。可以从三个层面实施改革。一是按照产权明晰化、投资多元化、劳动力市场化、经营者职业化的要求,加快国有(集体)服务企业改制步伐,积极引进境外资本,大力吸收民间投资,促进国有资本从一般服务领域有序退出。二是按照政企分开、政事分开、企事分开、营利性机构与非营利性机构分开的原则,加快事业单位改革改制步伐,将营利性或企业化管理的服务型事业单位改制为产权多元化的企业。非营利性机构也要引入市场竞争机制,面向市场提供服务。三是推进企事业单位和机关后勤服务由为内部自我服务为主向为社会服务转变。按照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的发展思路,积极推进部分公益服务事业领域的产业化和后勤服务的社会化。对机关、院校、医院等后勤服务设施尽可能向全社会开放,统一整合资源,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6.实施品牌引领,构筑人才高地。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品牌是产品的灵魂、企业的生命、进入市场的通行证、占领市场的王牌,从某种意义上讲,品牌不但是一个企业生产形象和经济实力的象征,也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工商业品位高低的标志。要重点支持一批服务水平较高、管理理念较新、经营规模与业绩在行业中排名前列的现代服务业企业,打造全国性、地区性知名品牌。突破所有制、部门、行业和区域的界限,以名牌、名店和上市公司为龙头,通过合资、联合、并购等方式,实行连锁和集团等规模化发展,做大做强现代服务业企业,对现代服务业中规模发展成绩突出的企业给予奖励。培育品牌企业,开展现代服务业示范企业的认定,经认定的企业享受专门的优惠扶持政策,对不同级别的名牌企业,按照经营规模和贡献大小实行奖励。每年对在无锡市举办并取得良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大型会议、展览、文化节庆活动,给予一定奖励,对被评为行业先进单位的现代服务业企业进行奖励。支持品牌企业进入资本市场,对有条件直接上市的企业予以积极培育,享受有关培育上市企业的扶持政策。
在构建人才环境方面,要加快现代服务业人才引进和培训。现代服务业的经营管理人才不同于一般传统服务业的要求,不仅需要专门的技术和专业知识,也需要通晓国际商贸理念和规则,把握现代制造业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技术特点。要加快制定人才引进计划,建立人才引进的激励机制,特别要吸引职业经理、信息技术、国际贸易、现代物流管理、会展策划与管理、高级职业技能、旅游服务等高素质的紧缺专业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加大领军人才开发力度,针对不同服务领域领军人才的特点,制定分类开发计划,在现代服务业各个领域引进培养一批领军人才。要加强服务业岗位职业培训,全面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提高服务业从业人员的职业素质。从而加快服务业内部结构和产业层次的升级,重点培育科技含量较高的行业,提高现代服务业的竞争力。
7.鼓励引进先进技术,强化项目带动。要运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服务业,鼓励服务业大力推广应用信息技术,推进服务业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实现信息管理网络化。以电子商务为龙头,推进服务业企业信息化。加快研发中心和技术开发中心建设,鼓励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的科技力量进入服务领域或创办服务企业,提高服务企业创新能力。对服务业技术改造和服务企业进口高新技术设备按规定给予相应优惠,根据服务产品生产与消费对标准化的客观要求,大力推行商贸、餐饮、旅游、金融、运输等传统服务业标准的制定修订和实施,全面推进服务业标准化。
完善项目生成机制。根据现代服务业发展趋势,结合无锡现代服务业发展特点,研究制定无锡发展现代服务业产业导向目录,明确鼓励类、限制类和禁止类产业,引导资金投向重点发展产业。按照“储备一批、规划一批、建设一批”的滚动发展原则,筹划、论证、筛选、确定好本地本单位的重点项目,建立现代服务业的大项目和大活动的项目库,每年进行筛选、公示并确定为重点发展项目的,实行专项管理,并给予政策扶持。完善项目推进机制。建立健全市、区县(市)两级重点项目责任制,明确分工、落实责任,制定下发领导干部联系重点项目一览表和重点项目目标任务落实一览表。明确项目法人、主管部门、主管领导、承办部门、责任人的目标任务和责任,实行从项目准备、包装策划到资金落实、建设管理的全程服务、全程推动、全程监督,及时研究解决重点项目建设中的重大问题。重大项目建设情况,通过媒体向社会公布,年终进行检查考核并向社会公示。重点项目实行特事特办,开辟重大项目审批“绿色通道”。完善项目保障机制。以市场运作为主、政府投入为辅,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依托资源、政策、交通、区位、环境等优势,以产权换资金,以存量换增量,以资源换技术,以市场换项目,拓宽融资渠道。争取世界银行低息无息贷款,争取更多项目列入国家和省计划,获得国家和省级财政的支持。政府财政资金要向重点项目倾斜,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高标准推进项目实施。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要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品质,现代服务业重大功能性项目要彰显无锡独特优势并带动相关产业发展,重大赛事、节庆活动要着力打造城市品牌、树立城市形象、扩大国内外影响。
8.完善统计管理,严格目标考核。增强对全市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跟踪、监测和调研,及时协调解决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难点、热点问题。建立健全现代服务业统计调查制度,科学设立统计指标体系,如实反映无锡市现代服务业发展全貌,为市委、市政府及时了解进程、发现问题、作出决策提供可靠、详实的依据,也为完善各级考核、分类考核提供确切的依据。市和区、县(市)都要建立现代服务业统计网络,增强现代服务业统计力量,加强对现代服务业统计的监测工作,把现代服务业发展作为各区、县(市)及部门目标责任制考核的重要内容;针对不同地区、不同类别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不同特点,实行分类考核,对取得突出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不简单以引资数量作为考核和奖励的依据,而以包括单个项目或人均创税等内容在内的综合指标为标准;既要考核企业增加数、税收贡献率等各项可量化指标,又要立足优化发展环境和提高增长质量,注重发展氛围、服务质量、可持续发展等方面软指标的考核。要改进考核办法,吸收新闻媒体和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提高考核的公开性、民主性和公正性。
参考文献:
1.2010年《无锡年鉴》
2.2010年《江阴年鉴》
3.2011年《无锡统计》
篇8
一、服务业推动江苏城市转型的新机遇
作为一个城市化水平较高、城市群和都市圈空间覆盖面广的省份,当前江苏的城市转型发展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
国际经济新格局引发城市体系新变化。当前江苏经济增长仍然主要依靠第二产业拉动,与发达国家相比,制造业中传统工业与高耗能工业比重较大,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偏低,产品科技含量不高,严重制约了江苏经济发展方式的进一步转变。尽管近年来江苏服务业发展有所加快,但其现代服务业发展仍然较为滞后,对经济拉动作用不强。因此,江苏要抓住产业转移和结构升级的机遇,融入全球经济体系,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与全球结构变化的互动性,通过大力承接国际服务产业的转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创新驱动发展。
国家城镇化发展战略推动新一轮城市大发展。城镇化是当前中国改革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量,是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在更高水平上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中央对“十二五”规划中城镇化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指出要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完善功能、以大带小的原则遵循城市发展的规律,逐步形成具有较大辐射作用的城市群,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江苏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背景下,明确提出区域协同发展战略、城乡一体化战略,这将有助于进一步完善城市和城市群的功能、提升城市集聚力和辐射力,加快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真正实现城乡一体。
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建设促进江苏城市整体发展水平提升。“十二五”时期,长三角地区的产业结构被定位为“全球重要的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中心”,这就要求长三角地区要围绕培育区域性综合服务功能,加快发展金融、物流、信息、研发等面向生产的服务业,努力形成以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江苏的城市化率2011年达到61.9%,高出全国10.6个百分点。根据“诺瑟姆曲线”的规律,这一阶段将出现城市群、都市圈联动发展的新动向,区域一体化的进程加快。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能力不断增强,区域间协调发展、相互联系的态势更加明显,地区间发展差距逐渐缩小,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建设带动江苏城市整体发展的态势凸显。
第四,率先基本现代化道路为城市转型提供了强劲动力。“十二五”时期,是江苏全面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并向基本现代化迈进的重要时期。不论从国家高度、长三角区域发展层面,还是自身发展阶段看,江苏已进入全面基本实现现代化阶段。这一阶段,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更高、内涵更丰富,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各个方面都提出了新的要求,苏南转型升级步伐加快,苏中经济国际化水平提高,苏北发展进入快车道,为全省发展增添了新动力。“十一五”末,江苏的GDP已经超过了亚洲四小龙中的台湾、香港和新加坡,仅落后于韩国。苏南地区一系列指标已经达到或接近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水平。同时,在“十二五”规划中,江苏提出了科教与人才强省、创新驱动、城乡发展一体化、经济国际化、区域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六大战略”,为江苏的下一步发展提供了鲜明的发展导向。
可见,无论从国际经验还是现实条件来看,江苏把发展现代服务业放在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首要方式、作为推动城市转型的主要动力,战略性的机遇期已经到来。
二、江苏服务业发展与城市化进程的关系验证
江苏作为长三角地区的重要省份,其城市化和服务业的发展一直处于全国前列。2010年,江苏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调整为6.1:52.5:41.4,城市化率已达60.6%,成为推动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图1表明了江苏城市化率与第三产业的发展关系,可以看到,1999年后,江苏城市化率超过第三产业比值,呈现稳步上升态势。
从2010年江苏三大区域的服务业发展与城市化进程的关系来看,江苏整体样本呈现出正向的线性关系(见图2)。从第三产业占比来看,由于受区位、经济发展等因素的限制,江苏省三大区域在服务业发展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距。
从城市化率看,苏北、苏中、苏南呈阶梯式上升。城市化三阶段论,即城市化水平低于30%为低速增长阶段,处在农业社会时期;城市化水平在30%-60%之间为高速增长阶段,处于工业化前期到工业化后期阶段;城市化水平高于60%为成熟的城市化社会,即进入工业化后期阶段。据此可以判断,江苏整体城市化水平已开始向成熟的城市化社会迈进。然而,苏中、苏北、苏南地区的城市化存在阶段性差异,苏南地区(城市化率为70.29%)已经步入成熟的城市化社会,而苏中(城市化率为56.02%)、苏北(城市化率为51.51%)仍然处于城市化的快速发展阶段。
从较长周期看,江苏服务业发展对城市化有着较强的正向影响,并且非常显著;而城市化与服务业之间不存在协同关系。但从短期看,服务业发展是城市化的原因,而城市化不是服务业的原因。这说明江苏过去的城市化是以工业化为主导来推动的,服务业尚未显现重要作用。根据城市经济理论研究,城市化受到农业、工业和第三产业的推动和发展,随着江苏城市化进程的深入,服务业逐渐发挥重要作用。服务业发展引起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吸纳大量劳动力,促进要素和资源流动,从而推动了城市化进程。而江苏城市化在过去的20年间不显著作用于服务业,这一轨迹表明与国际上城市化基本路径不一致,带有较强的粗放性特征。因此,在当前江苏转型发展、构建服务经济结构过程中,要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和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尤其通过生产业发展,引进国际服务业企业进入,大力发展研发经济、总部经济,即加快服务业的大发展来促进再城市化、城市现代化。
正是基于以上的战略思考,江苏在“十二五”规划中提出,到2015年江苏城市化率达63%,服务业占比提高到48%。要实现这一目标,江苏各城市必须转变观念,协同推进产业空间与城市空间的布局和优化,促进城市化与服务业发展的良性互动,全方位推进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新型城市化。江苏作为长三角的主要区域,在长三角协同发展中,首先,既要树立“全域江苏”的整体发展战略,又要注意苏南、苏中和苏北地区在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发展上的梯度分工。其次,进一步强化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区域性中心城市是服务业的集聚区,在服务业的发展上具有较强的辐射力和集聚力。江苏应以南京都市圈为载体,促进以南京为核心的都市圈地区在高端服务业上的发展提升城市建设水平和辐射带动能力。同时,在省内形成多个服务业的集聚发展区,促进江苏服务业的规模的提升以及集聚能力的提高。在创新经济主导下,促进宁镇扬“同城化”,加强徐州都市圈建设和苏锡常都市圈协调发展,推进南通、泰州等沿江城市跨江联动发展。这种以城市为核心、以城市群或城市圈为主体的新型城市体系的建立,能更好地推动服务业与城市化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再次,要通过科学发展考核体系的落实,来推进江苏区域协同发展。城市化程度相对偏低在一定程度上从需求方面限制了第三产业的发展。而且,城市化发展进程的差异容易导致城市空间落差,加之各地区缺乏实际的协同动作,从而容易产生结构性问题和城市病的蔓延。江苏的国际化战略的实施,应通过全球城市体系、国际产业价值链来整合国际、国内的相关发展要素,形成城市、区域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协同力量,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和集约化主导的新型城市化。
三、探索服务业推动城市转型的“江苏路径”
江苏应立足于苏南、苏中和苏北三大板块协同发展的理念,探索出现代服务业推动城市转型的“江苏路径”:
根据区位发展特点,加快培育三大区域发展新亮点和构建新型城市体系。现代产业分工的不断深化和细化、苏南产业转型升级的迫切要求、苏北承接产业转移的急切需要,以及交通通讯条件的日趋完善,为江苏区域间产业分工与合作提供了有利平台。江苏要立足长三角大都市发展,充分利用与上海毗邻的区位优势,发挥外商投资强度较高、产业基础较好、管理人员较多的有利条件,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同时,根据江苏三大区域的发展特点,加快培育优势主导产业,构建新型城市体系。苏南地区要以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为目标定位,加快现代化建设步伐,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推进产业优化升级,全面提升城市建设水平、综合承载服务功能和辐射带动力。将南京建设成为联结泛长三角地区和长三角辐射带动中西部地区发展的重要门户,打造成为发展创新型经济、在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分工合作的先导区。加强苏锡常都市圈要素整合和协调发展,全面提升与上海的对接与互动水平。大力发展现代商贸、金融保险、旅游等服务业规模,打造服务业精品,培育服务业品牌。
运用政府和市场的合力,扩展服务经济的外部效应。政府应不断提高服务业规律性认识,不断创新服务业发展模式,不断完善服务业发展的政策环境和体制机制,如投融资政策和专项激励政策。同时,加快制定相关行业的服务标准,坚持走现代服务业发展和市场化相结合道路,在放松市场准入条件的同时,引入竞争机制,逐步形成公平有序的竞争环境。通过现代服务业企业的主体培育和集聚区的载体建设来调整产业结构,加快构建“服务型”的主导产业体系,扩展服务经济的外部效应,进而优化城市产业空间,促进城市转型。
利用“市场需求”优势,促进制造业与服务业的良性互动。纵观世界产业发展的历史,制造业与服务业的关系走过了从分工到互补,再到融合的历程。江苏制造业承接国际制造业的不断转移,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世界经济发展进程表明,服务业的发展与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演变具有高度的关联性。长三角是目前我国国内最具经济活力的地区,依托于沿江制造业基地的聚集和以上海为核心的都市圈,长三角地区成为国内生产业和制造业互动发展较为成熟和最具潜力的经济地域。江苏沿江地区已形成一条外向度和集聚度较高、产业密集的制造业走廊,其中装备制造业是这条制造业走廊中最具生命力和市场潜力的产业之一。江苏应充分利用制造业集聚作用,从而形成承接国际现代服务业的比较优势,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实现城市转型。
利用城市化进程加速期,在推动城市化进程中拓展现代服务业发展空间。现代服务业发展与城市化水平相辅相成,发展服务业需要有较高的城市化水平作为支撑。江苏各地区城市化水平存在一定差异,要因地制宜、统筹协调。苏南地区的城市化水平相对较高,处于工业化中后期,因此应大力发展技术密集型、资金密集型的现代服务业来提高城市能级和健全服务功能,如邮电通信、信息咨询服务、金融保险、房地产和文化卫生教育等;苏中地区,特大工业企业较为集中,因此围绕拓宽城市服务功能,可以大力发展房地产、邮电通信、交通运输仓储、商业餐饮等资金密集型、劳动密集型的服务业,以提高工业化水平带来服务业的发展;相对而言,服务业发育程度较低的苏北地区,应着力开拓服务业市场,扩大服务业有效需求,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的商业、农业服务、交通运输等目前比较薄弱的基础和传统服务行业。
篇9
论文摘 要:生态文明已从学术理论研究和建设实践的层面上升到全党的执政兴国战略的高度,生态文明是科学发-展现的具体体现。是指导西部现代服务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先进理念。落实生态文明战略能降低产业发展对资源和环境的冲击与负荷,满足西部转变服务经济增长方式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文化在分析生态文明战略对西部现代服务业发展提出新要求的基础上,提出了西部现代服务业实现绿色增长的途径选择。
十七大报告把“生态文明”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报告明确提出:“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已从学术理论研究和建设实践的层面上升到全党的执政兴国战略的高度,生态文明是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指导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和农村现代化的先进理念,也是指导西部现代服务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先进理念,西部要发展现代服务业,必须以生态文明理念为指导。
一、生态文明战略对西部现代服务业发展提出的新要求
在生态文明战略的先进理念下,将生态文明战略具体化,政策化,紧紧围绕生态文明的几个方面,提出对西部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新要求。
(一)要求西部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的先进理念
四川大学邓玲教授认为,“生态文明是指人和自然和谐发展、协调发展而取得的积极成果与进步过程。生态文明作为一种独立的文明形态,具有丰富内涵,强调当代人与当代人,当代人与下代人,人与自然和谐相融,是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的根本理念。”从历史演进的角度看,人类文明经过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正在迈入生态文明,因此,生态文明是迄今为止人类文明发展的高级阶段。从历史的断面来看,人类社会包括了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几种文明形态,生态文明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基础和前提。按照历史唯物主义观,生态文明可以分为四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意识文明(即思想观念);第二个层次是行为文明(行为方式);第三个层次是制度文明(社会制度);第四个层次是产业文明(物质生产)。生态文明战略要求在西部现代服务业发展过程中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的观念,就是要正确认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以利于人类自身发展与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
(二)要求形成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型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
树立生态文明的基本理念,结合西部具体情况,将生态文明具体化,需要形成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型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
1.要求构建生态产业结构
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产业结构,就是构建“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从三次产业间的关系看,生态产业是生态农业、生态工业和生态现代服务业以及它们之间的互动耦合构成的产业体系。第一,要建立绿色现代农业。生态农业是生态产业体系的基础、生态的源头。要坚持生态文明的理念,建立以农户、企业、销售商、政府、消费者为主体的产业链;实行以食品加工业为导向的农业结构调节机制。第二,需要建立“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工业。需要对产品的生产过程进行严格控制,将传统的“资源一产品一废物”单向流动经济模式转变为“资源一产品一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动经济模式。第三,要构建生态现代服务业。根据服务的对象,“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现代服务业可以分为生产性生态现代服务业和消费性生态现代服务业。前者是为生态农业和生态工业服务的,如生态信息的传播、管理与咨询业,后者是满足消费者生态需求的服务产业,如生态旅游业、生态商贸现代服务业、生态房地产业等。西部发展生态现代服务业,可从服务主体生态化、服务途径清洁化、服务模式绿色化等方面着手。
2.要求以生态文明的理念转变服务经济增长方式
经济增长方式,是指推动经济增长的各种生产要素投入及其组合和作用的方式。从要素配置状况出发,经济增长可以衍生出两种不同的方式,一是以增加投入和扩大规模为基础、强调增长速度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二是以提高效率为基础、强调增长质量的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当前,应实现向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西部可从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两方面人手:(1)西部以科技创新提高效率,带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能源的节约。确立知识自主创新的意识,推动科技创新,同时重视公共教育和高新技术产业的作用,提高对教育和科技的公共支出。(2)西部以体制创新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体制创新的一个重要基础,西部要塑造集约型增长方式的微观载体,依托区域内的科研机构及其他科研企业,完善微观载体的治理结构,改进内部管理制度,使企事业单位主动成为追求集约经营和提高效率的微观主体。同时,体制制度创新必须塑造效率主导型的投融资机制。目前政府仍是社会投资的主导性力量,通过创新现有投融资机制,提高资产配置效率,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3.要求倡导绿色消费模式
消费者的消费方式对服务企业研发服务产品具有很大的引导作用。绿色消费,也称可持续消费,是指在消费过程中,适度节制消费,避免或减少对环境的破坏,保护生态等为特征的新型消费行为和过程。符合“三E”和“三R”原则,西部的消费性现代服务业在现代服务业中所占比重较大,在服务客体中倡导绿色消费,加大绿色消费模式的宣传力度,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从如下几个方面来人手:一是要引导消费者转变消费观念,崇尚自然、追求健康,在追求生活舒适的同时,注重环保、节约资源和能源,实现可持续消费;二是倡导消费者在消费时选择环保产品或有助于公众健康的绿色产品;三是在消费过程中注重对废弃物的处置,不对环境造成污染。
(三)要求西部大力推进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是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的简称。它把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生态设计和可持续消费等融为一体,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因而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循环经济包括了“循环”和“经济”两个方面的内容:不经济的“循环”是不可能持久的,不循环的“经济”也不是循环经济。西部发展循环经济,既是一个重大的理论课题,又是一项具体的实践任务。在西部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过程中,应坚持“点、线、面”三路并进,使循环经济在企业、园区和社会三个层面扎实展开。一是坚持从“点”上突破,积极构建服务企业“小循环”。在服务企业内通过推行清洁生产工艺、推行污染排放的生产全过程控制,全面建立节能、节水、降耗的现代化服务产业工艺,以达到少排放甚至零排放的环境保护目标。二是坚持从“线”上链接,积极构建服务行业“中循 环”。通常以生态服务链或生态产业园区的形式出现,把不同的服务企业联接起来形成共享资源的产业共生组合。三是坚持从“面”上推进,积极构建社会“大循环”,以实现消费过程中和消费过程后物质与能量的循环。
(四)要求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
西部作为生态资源富集区,包括西南是奇山异水民俗风情生态旅游大区(包括四川、贵州、云南、重庆和广西),西北是大漠黄河丝路文化旅游大区(包括陕西、甘肃、新疆、宁夏和内蒙古),青藏高原是生态及文化旅游大区(包括西藏、青海)。这地区都是长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是我国生态安全的大后方,在发展现代服务业的过程中,需要发挥其生态泉眼的辐射功能,需要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体现西部水域、林地、绿地等生态资源优势以及优美的人居环境。
二、西部现代服务业实现生态文明的途径选择
(一)构建西部绿色服务经济制度
要发展西部绿色经济就要构建绿色经济制度,从制度层面上构建绿色经济的增长模式和运行机制。建立一系列的绿色制度如绿色资源制度、绿色市场制度等等,将构建绿色制度的意识深入到各个层面;建立绿色规范制度是离不开生产的。而生产同样需要管理制度的约束才可以更好地发展,好的制度决定了好的发展,各种绿色制度决定了绿色的发展模式如绿色生产、管理、消费、贸易等制度,使得发展成为整个社会的共同意识;建立绿色激励制度,在金融、财政、税收上运营激励方式促进发展,使绿色发展模式更深更广。
(二)对服务主体实施生态化管理
现代服务业的服务主体主要是服务企业,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清洁生产促进法》,了《环境保护违法违纪行为处分暂行规定》,《绿色市场认证实施规则》、《绿色饭店评估细则》等相关行业标准,要求现代服务业主体实施清洁生产。就目前来看,与现代服务业各行业相关的法律法规还不完善,现代服务业本身行业门类较多,法律法规和相应的行业标准有待进一步细化。另外,对现代服务业中各行业的管理还有待进一步加强,现代服务业中的商贸业、旅游业、物流业、餐饮业等应该开展诸如工业企业中开展的生态审计、IS0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环境标志认证、生态文化创建等企业生态管理措施,从企业层面上贯彻生态文明理念,抑制污染发生,实现生态文明。
(三)在服务客体中倡导绿色消费
生产决定消费,消费反作用于生产。消费者的消费方式对服务企业研发提供服务产品具有很大的引导作用。绿色消费,也称可持续消费,是指在消费过程中,适度节制消费,避免或减少对环境的破坏,保护生态等为特征的新型消费行为和过程。符合“三E”和“三R”原则,即经济实惠(Economic),生态效益(Ecotogical),符合平等、人道(Equitable),减少非必要的消费(Reduce),重复使用(Reuse)和再生利用(Reeycle)。在服务客体中倡导绿色消费,一是要引导消费者转变消费观念,崇尚自然、追求健康,在追求生活舒适的同时,注重环保、节约资源和能源,实现可持续消费。考虑社会消费不光满足这一代人的需要,还要满足子孙后代的需要。二是倡导消费者在消费时选择未被污染或有助于公众健康的绿色产品;三是在消费过程中注重对废弃物的处置,不造成环境污染。因此,引导消费者改变传统消费模式,推行绿色消费是服务企业生态化建设的重要途径之一。
(四)提供绿色服务和绿色产品
服务企业是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者,要在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中发挥的积极作用,踏实做好绿色服务和绿色产品。绿色服务的英文释为:Environment Friendly Service,即对环境友善的服务。也就是说一切服务过程均围绕生态、环保这一主题展开。绿色服务是在服务提供和消费的过程中,遵循环境资源可持续发展原则而展开的服务提供和服务消费活动。绿色产品是指无污染、安全、营养(绿色食品)的产品。绿色产品是经国家相应部门根据国家相应标准和法规经评定认可并冠以标准的产品。比如我国绿色食品是经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定并冠以绿标后,在市场上流通的称为绿色食品。为确保绿色服务和绿色产品,应充分发挥企业和市场两个主体的作用,政府引导,市场推动。通过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使企业认识到绿色经营的重要性,保证服务企业落到实处。同时,也是绿色企业展示服务质量的重要方面,企业要积极塑造绿色企业的形象,建立绿色产品服务和品牌,并自觉加大绿色企业运营的投入。
(五)同其他产业实现生态耦合
Shelp曾指出,“农业、采掘业和制造业是经济发展的砖块,而现代服务业则是把它们黏合起来的灰泥。”服务企业在生产和经营的同时必然要与其他产业进行资源、产品、人才的交错流动,因此,进行现代服务业与其他各生产企业间的生态化耦合也是行业生态化必不可少的因素之一。从实物产品的四环节看,产品包括了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四个环节,产品四环节都在产业链条中来完成,农业为实物产品提供最初的原材料,工业对原材料进行加工,完成生产环节,形成成品,现代服务业完成产品交换、分配和消费环节,产业部门间紧密相连。因此,要发展生态现代服务业,必须加强不同产业间企业间的合作,实现产业部门之间以及与生态系统之间的生态耦合、资源共享、物质循环和能量梯级利用,构建工业、农业和现代服务业部门之间经济链,逐步形成三大产业循环圈,在宏观层次上实现循环经济的同时也促进服务企业自身生态化建设。
(六)构建现代服务业生态补偿机制
发展循环经济和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逐渐形成对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和消费方式,根据高新科技技术的发展对资源的循环利用,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加强生态保护。西部现代服务业的现状是资源高消耗、生态高污染,环境高破坏的发展方式,现在要逐步向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发展方式过渡,生态补偿机制尤其重要,可以以多种方式进行生态补偿。如发展西部高新技术产业,采用激励式的政策、资金、技术补偿来推动服务生态化进程。
参考文献
[1]徐竟成,范海青,论传统服务业的生态化建设[J]四川环境,2006,(2).
[2]李朝鲜,理论与量化——现代服务业产业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10,
篇10
1.1高职创业教育文献回顾
国内关于高职创业教育的研究成果颇丰,王中军(2005)[1]率先提出基于校企合作的创业教育的双赢模式;李刚等(2008)[2]根据高职教育特点设计了“创业理论教学+创业模拟+创业实践”的创业教育模式;胡伟等(2009)[3]认为,在创业教育中,创业基本素质是共性目标,开创型个性是个性目标;胡宝华等(2010)[4]参照国际创业教育经验和我国高职学生特点,依据创业流程提出了创业过程模式的创业课程体系结构;刘子明(2010)[5]构建了“KAB+SYB”的创业教育实践模式;李昆益(2011)[6]从构建了适合中国特色的高职创业教育课程的角度出发,设计了“创业素质―创业过程―课程类型”模型。
1.2高职创业教育研究述评
综观国内外高职创业教育研究成果,大部分文献和学者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过于侧重微观层面,而对宏观层面着手进行探讨则比较少。因此,本研究将创业教育与当前经济发展形势相联系,特别是现代服务业作为今后大学生创业的主攻方向,有必要结合这一背景对学生创业能力要素体系进行创新。通过本研究,将有助于我们专业服务产业,将使我们的创业教育行为更具针对性,进而最终提高学生的创业创新能力和创业成功率。
2高职创业教育现状分析
2.1兄弟院校创业教育发展现状
目前,我国创业教育开展得较好的高校大都成立了创业学院。省内高职院校创业教育首推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的创业学院,该院成立于 2008 年 10 月,已经发展成为了集教学、实践、考核为一体的创业平台。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2004年5月与共青团温州市委合作成立温州市大学生科技创业园。该院以创业实践作为创业教育的核心,以科技创业实践基地为依托,通过工学和创业课程教学相结合的手段,推进高职学生大学生创业实践能力的培养。温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从2009年开始,实施“导师+项目+团队”的创业教育模式,以各类创新、创业项目为依托,强调通过激励教师在创业团队中的引领作用。
2.2我院创业教育现状
根据《2014 届毕业生职业发展状况及人才培养质量调查报告》,我院2014届毕业生自主创业仅4人,占当年全院毕业生人数0.32%。在课堂教学方面,以工商管理系各专业为主专门开设,创业课程总体上课时较少。作为公共课,我院各专业均开设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该课程属于基本素养模块,根据该课程授课计划,创业教育仅有4学时。作为专业课,工商管理专业的“创业管理”课程作为素质拓展模块选修(三选一)课程,共计36学时;电子商务专业的“网络创业与创新”作为职业技能模块开设,共计72学时;投资与理财专业的“创业(风险)投资”课程作为素质拓展模块选修(三选一)课程,共计36学时;市场开发与营销专业专业开设“网上创业项目策划”实训项目,共计12学时。另有文秘、物流管理两个专业的培养目标中提到了创业能力的培养。在课外实践方面,创业孵化中心近三年来累计仅有约20家学生创业开设的门面,在2014年浙江省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中,全院共有4支队伍参与,其中创业规划类仅有1支队伍参赛,学院及系部日常学生管理中难觅具备创业元素的集体活动。可见,创业教育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目前处于较低的发展水平。
3现代服务业及其对高职创业教育的影响
3.1关于现代服务业
“现代服务业”最早出现在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根据2012年2月国家科技部的70号文,现代服务业的定义为:以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网络技术为主要支撑,建立在新的商业模式、服务方式和管理方法基础上的服务产业。2005年,孙小中首开国内学者关于现代服务业研究的先河,当前该领域研究主要集中在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模式、现代服务业人才开发、现代服务业人才区域发展现状及相关政策研究等方面。服务业的概念与第三产业关系紧密,随着国内外关于第三产业理论的繁荣,我们可以借鉴第三产业的成果来探讨现代服务业。
3.2现代服务业与高职教育
现代服务业涉及通信、金融、物流、批发、电子商务、教育、住宿、餐饮、文化娱乐、旅游、房地产、商品零售等领域,当前高职教育专业设置是根据社会需要所设置的,相对其他类型的高等教育具有更强的耦合性。现代服务业发展为高职学生创业提供了广泛的空间。
尽管关于现代服务业的概念,有诸多争议,但是技术和知识密集型作为现代服务业的特征得到了较为统一的认可。人才作为现代服务业中集能动性、创造性为一体的主体因素,以推进现代服务业为基础,研究大学生创业问题,在目前就业形势严峻,高职大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缺失的今天,可以有效扩大大学生就业渠道和缓解就业压力。现代服务业与高职创业教育互为支撑,现代服务业为创业教育提供了土壤,创业教育则为现代服务业带来了生机和活力,是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动力之一,二者协调发展是大势所趋。
4现代服务业背景下高职创业教育发展策略
4.1发掘学生创业能力要素
高职学生创业能力应符合现代服务业对人才的需求。大学生的创业能力,体现了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的各项素质,这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而不是简单的一种技能。可以通过对成功创业的大学生的深度访谈和调查,明确大学生创业现状和原因,以总结和归纳高职学生创业过程中所需具备的创业能力要素,找出高职学生创业能力的特点,探索适合高职学生的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提升高职学院创业教育水平。
4.2创建创业人才培养体系
从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现状看来,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学生普遍存在就业率不高、就业质量低的问题,工商管理专业教育定位面临困境,高职学院表现更为明显。为突破现实困境,高职学院可以以工商管理类专业为基础,发展创业教育专业,通过创业能力的培养提升该专业的发展水平。其他专业培养方案的设计按照大一突出通识教育,重点培养创业意识;大二突出专业教育,重点培养创业技能;大三突出创业实践,重点是出现创业成果,全程推动创业教育。各专业创业教育协同发展,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创业教育模式,营造创业型校园环境,形成具有我院特色的创业体系。
4.3构建创业教育运行机制
创业学院是当前国内创业教育比较先进的管理机制。高职学院引进这种运行机制要结合实际情况调整:首先,要更新理念,将创业教育的重要性提升至时代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要求的层面,在高职学院中形成创新创业教育的浓厚氛围,从而深入到教学管理、课程设计、后勤保障等环节的全程创业教育思维。其次,要健全与创业学院相适应的制度。这里涉及传统专业教学中人才模式的设计、课程体系的调整及教学评价方式的转变等问题,由于牵涉面广,应从制度上进行改进和调整。最后,还要引入创业教育评价机制,以创业学院为中心,对相关教学单位的创业教育开展成效进行评价,以促进创业教育的规范、有效的开展。
5我院创业教育发展的建议
5.1优化高职学院创业环境
良好的创业环境是促进高职学院创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条件,营造创业环境有赖于创业实践活动的开展。在我院现行课程体系条件下,日常教学安排与师生开展创业实践存在较大的冲突,学生周课时普遍在20节以上,另外大一、大二的学生每周还有5个早自习和2个晚自习,教师除了日常教学任务外,还要承担2周的坐班、周例会、校外实训、企业挂职及科研等任务。高职学院可以尝试学生创业实践换学分、教师横向课题换教学任务等措施,促进常规课程教学和创业教育的协调发展。
5.2成立创业学院
近年来,国内多所高校先后成立了创业学院。关于创业学院有诸多争议,大多集中在创业学院的功能定位、机构臃肿等方面。笔者认为,创业学院是落实上述几条建议的基础,通过创业学院机构的设立,围绕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师资队伍建设和创业实训实习活动来确定创业学院的功能。同时,应避免兄弟院校的失败教训,在机构设置上要尽量简化人员配置,充分发挥工商管理类专业师资力量的基础性作用,借助校企合作基地的外部力量,发挥我院创业学院在创业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5.3探索高职学院创业教育模式
我国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发展的时间还不长,尚无权威模式,但部分先进院校形成了可供借鉴的一些特色。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的网络创业、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的团校合作创业园区以及温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的教师驱动是高职学院创业教育模式的探索。由于资源禀赋的差异,不可能有通行的模式,各学校须根据自身特点,借鉴先进院校的成功经验,在创业教育工作中探索适合各高职学院的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