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教育校园建设范文
时间:2023-12-21 17:20:1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智慧教育校园建设,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互联网+教育”智慧校园建设工作总结
我校自智慧校园创建开始,学校领导非常重视此项工作,严格按照上级主管部门的要求,积极筹划,仔细部署,认真落实,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现将本学期创建工作总结向领导汇报。
一、已经落实的工作
1.制定了各项规章制度
为确保智慧校园创建各项工作的有序开展,创建领导小组制定智慧校园管理、使用、人员培训等系列制度,从创建之初就从严要求,严格按照制度和要求执行。
2.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智慧校园的建设离不开广大教师的参与,而教师能力水平决定着智慧校园创建的标准。为此,学校多方面结合:第一,学校邀请区教体局领导专家指导我校的创建工作;第二,校内定期开展教育信息化的新知识、新技术及新媒体的应用专题培训,开展各学科优课展示、师徒听课等活动,有效推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机融合;第三,学校安排领导和教师外出参观学习,学习国内智慧校园创建的最新理念,学习外单位智慧校园创建的创新做法;第四,进一步落实完善三个课堂工作,以班带班、以校带校,实现优质资源均衡共享,落实在线互动课堂常态化。另外,学校还邀请合作企业派驻技术人员进行专项培训等,通过培训指导,提升教师的新媒体新技术应用水平。
3.重视对硬件的投入
目前学校现有教师108人,基本实现每人一台笔记本电脑,师机比达1:1,学生1356人,学生机222台,生机比6.5:1。学校有28个教学班均配有班班通计算机、交互式白板一体机。千兆进校,百兆进班,教师办公地点和试点班级安装无线路由,做到无线覆盖。建有基于校园网络的数字监控、智能安防、访客系统等。做到数字资源班班通,学习平台人人通。
4.加强平台的管理应用
在校园教育教学管理中初步使用云校家系统。包括:电子课程表、移动讲台、课前导学、在线检测、课后练习、设备保修、会议安排、场馆申请、问卷调查、电子备课、网络素质评价。智慧管理系统涵盖学校各职能部门、各管理层面的日常管理工作,涵盖校务、教务、资产、人事等业务流程,通过全方位数据采集汇聚和智能分析,为管理决策提供科学支撑。
5.我校认真落实市级、区级学习培训计划。本学期全校教师于5月18日全员参加了自治区统一安排的中教云数字教材入校培训;6月11日,信息部针对全校功能室人员展开了“中小学教育装备管理信息系统”操作培训。校内大力开展计算机网络应用培训、智慧课堂培训、在线互动课堂教学培训等各类信息化培训,为老师更好的使用信息,提高课堂效率打下基础。
6.学校每月定期更新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进展信息系统,及时上报学校的最新数据,为上级部门把握工作进展和部署下一步工作提供参考数据。
7.学校积极推动“个人空间”建设应用。在“宁夏教育云”上共享教学资源,书写教学心得,迸发出教育思想的火花;学生登录“个人空间”,下载教学资源,讨论问题,交流心得,共同进步。
8.在线互动课堂常态化教学
“在线互动课堂”这种新的教学方式,使教师和学生不用出课堂,就可以实现交流和互动资源共享,不仅有利于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有利于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缩小地区教育差距,确保教育的公平。
同时,“在线同步互动课堂”的实施也让教学点的教师改变了传统的教育观念,在教学过程中获得了优质教学资源的同时,教育技能和教学水平均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刚开始我校实施“在线互动课堂”教学时,教师因为不适应这种新的教学模式,加上计算机操作水平不高,导致课堂效果不太好。学校领导及时组织相关学科的教师深入“在线互动课堂”听课,对每堂课的主讲教师进行点评和技术指导,帮助教师答疑解惑。经过一年多的教学实践,教师都能熟练地操作计算机,运用各种网络教学资源,实现“在线互动课堂”的有效互动。教师经常通过“在线互动课堂”教学进行教学交流,相互沟通,进一步促进了教学水平的提高。
9.本学年学校组织了人工智能与教学融合的各类公开课,有骨干教师“教学助手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示范课;高级教师“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观摩课;“在线互动课堂”数学教师联片教研的同课异构课;青年教师“人工教学助手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优质课竞赛。通过各类公开课、竞赛活动促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智能教学助手的应用常态化、自觉化。
二、着眼未来,持续发展,总结反思
创建智慧校园,是为了更好地服务教育教学。着眼未来,我校将智慧校园建设纳入长远发展之中。
1.进一步加大硬件的投入。我校有28个教学班级,其中9个教学班配备了鸿合一体机,其余19个教学班均为以前的希沃一体机,目前部分电脑已经接近使用年限,故障频发。今后将计划为这些教室更新装配新的交互式一体机,为教学提供硬件支撑。
3.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重视平台的融合应用。教师队伍的水平,决定教育教学的质量。我校派出教师学习培训的力度还不够,今后将进一步加大培训,请进专家学者开设讲座,加强自身学习,不断提升教师自身素质,为教学提供人才支撑。
学校现有多项教学平台、同时有些学科还开始使用多种APP教学软件服务教学,今后将继续开发这方面的创新使用案例,进一步探索运用免费资源。
篇2
[关键词]高职院校 创业教育 实践模式
高职院校欲提高创业教育教学的实效,就必需加强和重视社会实践这一重要的教学环节,高职院校必须以从深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入手,一定要将创业教育方案融入到人才培养方案的全过程,构建完整的“(创业)教育—(创业)实务—(创业)实践”完整的三位一体的创业教育教学基本模式,通过创业实践培养学生面对变化的市场应具有的敏锐观察力和实效分析力。因此,在创业教育中进行社会实践的教学,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而言,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1高职院校的社会实践教学是创业教育的重要内容
高职学生要成为社会的有用人才,应不断地使学生自己个体社会化,高职院校教学部门和相关专业应从客观实践出发,根据专业结构的特色,制定切实可行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计划的细则,制定具体的方案并将它融入到学科教育的主渠道中,使高职学生知识技能的学习与创业职业素质的培养有效地融合[1]。
2要充分运用丰富的社会实践教学方式,提高创业教育的实效
创业教育主要目的是培养新型人才并形成创新型人才,它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和形成学生创业的基本素质,通过教学的方式和途径,实现创业的教育目标,这也是创业教育的意义和对应的价值所在。归纳高职院校在创业教育过程中进行社会实践的实施形式,一般有以下三种。
2.1研究调查式
研究调查的方式是高职院校的学生自己到人才中心或者到用人单位,认真倾听并且学习创业型企业家成功的创业经验以及管理企业相关的手段,校方邀请创业优秀的毕业生回学校来畅谈自己创业过程中的切身感受。调查研究的方法应该是一种探究式的学习过程,高职院校的学生与优秀毕业生以及创业成功者等建立相应的联系,校方成立校友会,校友们可以有效地激励高职院校同学的个性发展,但是也要提醒高职院校的学生,任何成功都是不可复制的,所有的创业都是自己摸着石头过河,要有一定的抗压能力和失败的心理承受能力。
2.2社团服务式
社团服务的方式是高职院校以组织相应的社团为载体的方式,校方建立高职院校的学生创业沙龙,并通过充分运用社团载体的作用,直接服务于本校的学生,让有志于创业的学生们在一起共同研究和相互探讨,利用课余时间自由组织校内的创业活动,校方投入一定的资金,为在校的的学生搭好平台,由于志向一致的同学他们创业实践的成功率相对来说会大大提高。校方需要给社团以一定的起步活动费、配套的场地和创业专家指导,通过团委直接推动社团的发展并成熟完善,这个也作为创业教学的主要环节之一,有计划有实施步骤。
2.3 实践模拟式
实践模拟的方式是高职学生通过模拟开办一个小型的公司,并通过调查以及可行性的分析,制定设计小型公司的主要业务、经费来源、人力资源的分配等前期运行的方案,并学习相应的法规,切实地制定公司的发展总体规划,可能创业课堂教学,让学生做好创业的方案,校方向外聘请高级管理人员,创业学生向外聘专家陈述模拟公司的运行的形式,请外聘专家向同学们开展咨询服务,从而有效地帮助学生解决较专业的问题。这种实践模拟的方式可以用到创业教学中。
3高职院校积极探索社会实践教学模式,提高创业教育实效
创业教育是实践性很强的教育教学活动,应以培养本校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创业能力作为重点,创业教育必须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创业中任何成功的经验只能借鉴,它是不可复制。高职院校在创业教育的实践中,针对高职院校的学生的特点一般有三种社会实践教育模式。
3.1基础型模式
高职院校建立了特色的校内外创业基地,并以此为载体组织高职院校的学生参加创业实践,主要方式是:学用结合的校内外实习基地,根据学科和专业的特点,建立与之相配套的校内外专业实习基地,与教学结合起来,实习与生产结合起来,把创业实训基地办成教学示范的场所,高职院校的学生动手实践的阵地和创造经济效益的实体,让高职院校的学生基地边学习,边实践,边创业[2]。
3.2教学+科研型模式
高职院校非常重视教学与科研的结合,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教学基本功、专业的教学知识、专业理论知识方面的塑造以及提升,在教学中不断修正和学习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并结合新的教学方法的运用来提升高职院学生相应的创业能力,把创业创新教育带入课程设计中;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对本专业的兴趣和爱好,在导师的指导下申报校级课题并且立项,让导师带领学生直接参与校级科研,在科研活动中正解引导学生从事相关的研究,提高本专业学生的科研能力,学生们在参与相关的科研过程中接受了全方位的锻炼,能够学到许多工作课堂中学不到的创业创新知识。
3.3高职院校+公司型模式
高职院校以创业型的公司作为依托,根据市场需求以专业为基础,成立生产开发公司,直接使院校与社会、产品以及市场有机地沟通,培养学生创业需求,校方通过联系相关创业型的公司,让学生有目的地去实习,学生学习创办公司的流程和实体的管理经验,借鉴别人的创业经验,在自己创业时可少走弯路。
创业是最积极的就业,社会实践是高职院校的学生知识深化和能力强化及其重要的途径,它对拓宽专业口径和就业渠道以及适应社会需求具有积极的作用。学校必须教育学生有足够的心理承受力和一定的抗压力,如何判断创业项目的可行性,以及如何在可行的项目上,如何正确度过初期的逆境,不断积累创业的经验,提高管理水平,接受市场的检验。
参考文献:
篇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是我们党在思想文化建设上的重大战略任务,它是涉及我们党用什么样的精神旗帜团结带领全体人民开拓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视野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探析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研究 基于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研究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和谐校园文化建设 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下的校园文化建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研究综述 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之魂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模式探索 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实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 基于校园文化建设构架的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探讨 浅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下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途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框架下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分析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民族地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依托校园文化平台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思考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5]沈壮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着力点[DB/OL]..
篇4
关键词:民乐表演;艺术教育;社会运用价值;教材建设;课程设置
中图分类号:j802 文献标识码:a
在中国文化领域面临西风席卷的大环境中,中国民族器乐正艰难地行進在文化“全球化”与“多元化”之间,呈现出复杂的生存状态。因此,艺术院校民乐表演教育需针对学生就业需求,不断变革教育模式,使其教育产品以其自身独特的艺术魅力及专业实力,顺应时代特征,应对社会运用价值的检验。
一、艺术院校民乐表演教育的基本目标
艺术院校民乐表演专业本科生入校时正逢青春年少,精力充沛,由于音乐基础厚实,专业水平较高,充满自信,且乐于接受新的知识信息,对自身发展目标有明确规划。因此,艺术院校需针对其特点,加强专业教学的针对性和特色培养,因材施教,实现艺术院校民乐表演教育专业优势雄厚、文凭含金量高的基本教学目标。
艺术院校民乐表演教育实为整个民乐艺术行业之源头,建设多层面的教学模式,有利于精英人才与实用人才两种培养目标的实现。
1.精英人才的培养
精英人才的教育目标是:培养高素质民乐演奏人才、具有科学研究和艺术院校专业音乐教学能力的高等教育专门人才。
培养此类人才,须充分挖掘其自身肌理条件的潜能,培养优秀的音乐审美品质,使其敢于挑战国家级、高水平艺术比赛且有望收获,同时提升其对自身的学习成果总结、研究的能力,为艺术院校民乐表演教育后备力量做积累。
2.实用人才的培养
实用人才的教育目标是:培养高水平民乐演奏人才、具有独立从事专业活动和创新精神的专门艺术人才。
培养此类人才,须注重其综合运用能力的提升,多融入职业性特征,突出针对性和特色优势。将最前沿的实践内容融人课堂教学,围绕实用型人才所需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个性品质進行培养,引导其走上成才必由之路。实用型创新人才除具备独奏、重奏、合奏能力外,还需具备乐队编配能力、小型作品创作能力,以及具有商业价值的组合表演能力。
二、当今艺术院校民乐表演教育模式的缺失与不足
1.对教育对象就业需求研究不够
艺术院校民乐表演教育对大多数实用型人才的培养通常同归于少数精英人才的单一教学模式,使得技巧娴熟、表演欠佳的中上等学生因不能满足商演而难以实现专业对口的就业愿望,因为两届的评价体系不一致,所形成的教育与就业不能无缝对接的现象也是无法回避的。
(1)多数本科生需面对的观众
从当今民乐欣赏的社会需求来看,其受众面可分为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业内行家,他们需要欣赏的多为传统音乐或严肃音乐;第二层面是具有组织、经济、文化资源的业外中、上阶层,他们以愉悦身心为欣赏目的,期望欣赏具有新型器乐演奏形式的、通俗易懂的民乐作品;第三类是市民阶层,他们将民族器乐欣赏直接融入自娱自乐的生活之中。其中第二层面是最具有广泛性的民族器乐受众者,艺术院校民乐表演教育应当更多的围绕这一受众层面去研究如何满足其需求,進而为即将走上社会的毕业生能留住和培养一批又一批的民族器乐欣赏者做准备,使民族音乐有望更新拓展、后继有人。
(2)多数本科生需掌握的新型表演手段
笔者认为,当下“女子十二乐坊”等组合“多元化形态”虽有市场,但并非振兴民族器乐的终极目标,它是奋斗在演艺市场前沿阵地的业内人士,受艺术产品市场化趋势之影响,为满足民众日益提升的时代审美需求,所采取的探索型应急举措,由此而引发的不同声音——形式重于内涵,为全国的同行们提出了新的课题:中国的民族器乐表演如何在当代的文化语境中,构建符合民族审美
趣、具有时代感和高品位的新型器乐文化形式。那么艺术院校民乐教育者有必要了解、研究民乐演奏新型表演形式,构建符合器乐表演动作逻辑的身韵教材,使本科毕业生掌握新型的民乐表演手段,应对就业市场需求。
(3)多数本科生急需的新型实践作品
以新创力作带动表演综合水平的提高,是艺术院校民乐表演教育的重要手段。作为艺术院校民乐表演教育者,须多从当代普通民众对民乐族器乐新人、新作、新形式的期盼入手,跨学科整合实力,研创新作品,带动艺术实践水平的提升,以及在赛事活动中提高获奖机律,充分发挥艺术院校民乐表演教育对社会需求及影响的最大绩效。
我国民族器乐历经中国传统音乐的形成期、新生期、整理期三个阶段以后,正通过新创作品中现代技法的引進、表演形式中姊妹艺术的介入、民乐演奏中西化技巧的渗透,不断调整服务意识,面向更广泛的人民大众,努力使作品的呈现形式向多元化拓展。
中国民族器乐的总体发展,更期待创作繁荣的推动力。高校作为创作主力军之一,如果不能把高超的创作技巧服务于演艺市场的需求,更新民乐创作理念,尝试变革民乐创作程序,实为一种资源的浪费。
2.演奏教学模式存在片面性
对大部分选择社会就业的本科毕业生而言,其人才培养方案应以社会、市场需求为目标。由于长期缺乏具体的、不断追随社会就业新要求的配套教育措施,艺术高校民族器乐教育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演奏教学重技术轻技法
从民族器乐演奏技术、技法来看,审美标准向西方偏移,大量照搬西洋小提琴演奏曲目,演奏技术固然得到提升,但忽略了民族乐器独韵丰富的特点,民族器乐演奏中最有味道,最具个性的、传统的、精华的、特色技法训练被淡化了,以至于拥有很高技巧的学生都无法称职地完成传统曲目和风格性很强的曲目演奏。 (2)课程设置重规范轻创新
多年来,高校长期依靠国家下拨的丰厚的教育资金,依靠前辈创下的悠久校牌,其生存状态养尊处优,教育模式长期保持孤芳自赏、一成不变,与差额拨款、自给自足的演艺界相比多有体面,岂不知自身得到演艺界尊重多因潜藏着的羡慕意识,也没留意演艺界在艰难的、自给自足的困境中所积攒的生存能力多么可贵。外加扩招导致的教学任务的繁重,继而没有足够的精力留意自己所培养的、日后将有可能接受演艺界就业挑选的大批本科毕业生的出路问题,故而数年永远抱着单一的、陈旧的授课形式一教到底,完成课时便可交差,学生毕业能否被演艺界所青睐于己无关。偶见媒体新型民乐演奏形式也只是一看了之,或批判否定,或走马观花,也不会追究自己教学配方与市场需求是否有距离。教务管理者也不易想起追随新型表演形式,去尝试一下综艺表演创新课程的研究,越不研究越没有应对的招数,导致教育产品——本科毕业生离社会需求越来越远。当然这里不否认艺术院校民乐表演教育在技巧上“零件过硬”的优势,但是高校尚未将优质“零件”组装成可以高额出口的完整产品。偶尔有一些愿意去尝试创新课程的教师也因多种原因得不到相关支持,因此学生缺乏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过程,导至其大面积就业平台不高,以致影响长远的专业发展。
3.新作品创新意识不足
(1)创作观念重学术轻民众
近年来全国民乐作品比赛涌现的获奖者大多为高校精英,但作品贴近时代、贴近生活的要求,尚未完全融入其创作理念。很多演艺界专家提出,民乐创作要更多地考虑作品今后是否能供院团商演之用,是否能为广大的观众所接受和喜爱,优秀的作品应将学术创作上的技术性和赢得市场的可听性進行有机结合。不能让“新人新作在国内处于孤芳自赏的境地”的局面再延续下去。因为艺术作品是“为工农兵服务的,是为人民大众服务的”,而不是学术权威锁在抽屉里的“古玩”,“学术性”不能经常被少数权威作为守旧的借口,用以对峙艺术创新而忘其“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之原则。一些新作对民族器乐的发展虽然起到推动作用,但民乐作品的可听性仍然要作为衡量其艺术水准的重要标准之一。鉴于民乐赛事获奖作品在很长一段时期,可供观众喜爱的作品并不多,很多专业演出团体苦于没有能使观众们“激动”的好作品而多年徘徊于演出市场的不景气状态之中。高校有责任成为改变这一状态的重要推手。
(2)舞台呈现重技巧轻表演
上文提到民族器乐受众
面的第二层面是具有组织、经济、文化资源的业外中、上阶层,他们以愉悦身心为欣赏目的,期望欣赏具有新型器乐演奏形式的、通俗易懂的民乐作品,这个受众面能否长久地存留与艺术院校民族器乐教育成功与否有着必然、内在、长久的联系。目前艺术院校民乐表演教育还抱着死板、单一、陈旧的教学形式一成不变,尚未创新出能与市场运作接轨、满足民众时代审美需求的规范性表演形式,使得大部分毕业生没有充分的表演竞争实力去面对社会运用价值的考验,毕业生的综合运用技能常在经历就业市场的检验中以不足而告终,更难以获得体面的就业平台,因为用人单位知道这样的学生无望“打通普通大众理解并欣赏民族器乐的任督二脉”,更培养不出兴趣怏然的民乐爱好者。
三、应对社会运用价值检验的几点建议
以新包装的现代民乐组合“女子十二乐坊”为例:在上海举行的“中日音乐产业交流论坛”上,负责“女子十二乐坊”唱片制品日本市场发行的日本皇声音乐公司透露说,这支女子乐队录制的唱盘,在近年里日本音乐市场发售量数一数二。皇声音乐公司市场部渡边裕说,“女子十二乐坊”带来的中国新民乐令日本听众相当着迷,市场调查显示,她们的听众中四成为日本男性,六成为日本女性,而听众群体已经从最初的40岁以下为主,扩展到20岁至60岁的年龄跨度,堪称老少皆宜。中国民乐为何在日本音乐市场如此走红?中日音乐界人士讨论分析说,原因至少有三。首先是日本存在接受“中国新民乐”的市场,这种音乐既富有活力、动感,又能够舒缓人们焦虑紧张的情绪;其次,女子十二乐坊演奏的民乐仍然保留着古典音乐要素,使得日本听众能够迅速接受;再则,乐队包装精美时尚,吸引了一大批原本对古典音乐不感兴趣的人群。
笔者在上文提到:当下“女子十二乐坊”等组合“多元化形态”虽有市场,但并非振兴民族器乐的终极目标,它是奋斗在演艺市场前沿阵地的业内人士,受艺术产品市场化趋势之影响,为满足民众日益提升的时代审美需求,所采取的探索型应急举措。因为“传统民乐曲目的狭窄老化,无法适应当代听众的审美习惯和多元化欣赏口味,无形中打击了大众对民族器乐艺术关注和欣赏的积极性,丢失了大批观众”,造成中国民族器乐欣赏接受比例偏低,加上民族器乐在媒体的生存空间偏小,使得演艺界不得不寻找新型演绎形式做为突破口,向世界演出市场進军,以达到初步改变传统民乐落寞、沉寂的状况。从雅典奥运会闭幕式上的一曲《茉莉花》,以及现代民乐组合“女子十二乐坊”在东南亚的如潮好评可以看出,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第二层面民乐受众群体代表的最广泛民族器乐欣赏的文化心态,正从满足单一的静态演奏形式,向渴求文化创意、借鉴边沿手段充实艺术本体的方向拓展。
艺术院校民乐表演教育要经得起社会运用价值的检验必须创新教育模式。于平在《科技進步引领下的文化创新》一文中指出:教育先行是文化创新应当关注的长远的事情。文化创新并非狭指演艺界“本体”的“自律”,它必须依靠教育、文化、出版等各界共同树立“文化创新”的“自觉意识”,相互促進,铸就创新之大业。课题组一致认为“文化创新”之成果,绝非演艺界即兴实践形成的潮流化形式“引领”所能替代,它必须依靠高等教育这个源头,从根本上改善民族器乐表演的教育功能,拓展民族器乐表演的教育范畴,科学架接课堂与社会的桥梁,使高等教育成为文化创新的动力源。
1.以原创新作带动实践创新
(1)变革民乐创作程序和思路
传统民族器乐的一、二度创作通常为作曲、演奏合力完成,最多加有指挥介入,目前民乐严肃作品仍然保持这个格局。但是,提到冯晓泉、曾格格、谭盾、“女子十二乐坊”等名字,人们都会想到“新民乐”打破传统演绎形式大举進军国际市场,变革民族器乐、娱乐大众的创举,其作品多半是“用中国传统民族民间音乐作为素材来源,用中国的民族乐器结合西方现代音乐文化有的编曲和配器手法、演出形式、多媒体技术以及新颖的包装手法等形成有独特视听效果和时代风格的民乐演奏形式。”并且在织体上加入爵士、摇滚及midi等西方音乐元素,演员一改传统静态坐奏为动态立奏,审美上转向视听并重,且将服装、发型、舞美、灯光合为综艺包装,强化视觉冲击等。通俗化、时尚化、爵士化、摇滚化、休闲化是新民乐的表演特色,它是传统民乐顺应当今传媒语境发展趋势的新
型演变,这对艺术院校民乐教育的传统模式是个挑战:高等艺术院校民族器乐教育须尽快创新课程设置,重新设计产品的加工流程——本科生的教学模式。 (2)以综艺文本策划为抓手
为使大部分本科毕业生踏上社会后,能称职承担中国民族器乐最大限度为广大民众接受、服务的长远任务,艺术院校作为民族器乐人才培养基地,又具备本体艺术最高创作技艺资源的教育单位,在深入市场调查的基础上,自己从一度创作研发开始,学习、发展新型民族器乐创作的途径,跨学科整合资源,从策划台本人手,兼顾编排、表演、情景创意、角色布局、舞美等辅助手段的综合运用,拿出能够代表艺术院校巅峰水平的一度创新作品,作为学生成长的载体,提升其艺术实践的质量和层次,缩短人才培养周期,即为本校毕业生尽早抢占人才高地而付出的前瞻性成本预支。
(3)以主体艺术前卫为原则
长期来,高校精英的音乐作品极易在国家级音乐创作中荣登金榜之首,其获奖作品受众面多仅限于业内行家。很多专业演出团体仍然苦于没有能使观众们“激动”的好作品而多年徘徊于演出市场的不景气状态之中。所以艺术高校民族器乐创作有必要邀请演艺界具有成功经验的专家共同探讨,就如何能够创作出具有时代气息、形式前卫、艺术内涵深刻,且有商业价值、为广大民众所喜爱的民族器乐作品,理清供需关系,找出对策,以主体艺术前卫为原则,将民乐演奏、文学策划、导演编排等相关手段進行横向打通、兼容,以求达到社会运用价值检验之标准。
2.以创作立项为科研龙头
艺术高校并非艺术生产单位,新作实验须依靠科研立项来确保必要的经费支持及组织保障。针对高校教师长期忙于个体服务社会之现状,有必要对教师進行爱校教育,广泛发动,共同为学校的人才培养做贡献,积极参加新型民族器乐创新综合课题的研究。职能部门对上报的创作台本進行论证选拔,被选中的作品将列入科研项目,并核拨相应的创作经费,规定完成的时间与要求,跟踪实施。
3.以构建新型教材为突破
“准确的外部动作是唤起内心体验的重要手段”。因此,民族器乐演奏艺术教育应当适应时代要求增加形体训练——构建身韵教材。“经过修饰的器乐演奏形体动作,有助于演奏者内心情感体验外部表现的延伸,是表达情感、体现意境、塑造形象的必备手段”,是为表现音乐作品艺术内涵服务的。
民族器乐身韵教材的建设,是对其演奏基本技能的升华,器乐形体强调演示运动符合器乐本体艺术演奏动作的表现逻辑,以便运用中结合演奏技法、呼吸节律、动作美化、服饰包装、舞美配合等手段,构成新的综合表演载体。借助新创力作及身韵表演形式,实现艺术多元化供给,为促進本科生面向社会就业多渠道、多元艺术吸收有选择、高雅艺术技能可胜任而努力。
4.以创新课程设置为基础
健全本科生艺术实践指导教师制度,通过正常、秩序的教学途径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通过教务处向全校艺术表演类全日制普通本科学生开设公共任选课——艺术表演组合公共任选课(含声乐、器乐、舞蹈、影视)。学生选课要经过考试择优录取,继而在老师的带领下有步骤地实施立项项目,并在学期结束时以舞台展演形式做汇报。科研处可组织专家评委对艺术组合公选课進行集体考核打分。各院(系)总分成绩纳入教务处对各院(系)艺术实践活动的检查、评比项目。所有参加展演的学生(包括组织策划实施者)均可申请艺术实践学分。
教务处通过艺术组合公共任选课全面实施新作投排计划,选课通过网上自愿报名,打破年级界线,经公开考试,选拔最适宜的学生進入课堂,挑选最优秀的教师担任主讲,授课计划按公共任选课要求進行教务备案。
5.以舞台艺术实践为检验
经过舞台展演汇报形式检验的新型民族器乐节目,应积极向文化主管部门、演艺市场、社会各界推介自己的艺术产品,广泛听取文化主管部门的指导意见,并不失时机地参加各种赛事,为提高各类赛事的最高获奖机率做准备。原创成品作为与文化职能部门、高校院(系)的共享资源,将有力促進本科生在更高的层面上,更广阔的空间里進行高质量的艺术实践,实践的过程便是积攒个体就业竞争能力的过程,也是艺术院校为优秀毕业生较早地抢占“名人”高地奠定基础,构建本校长效品牌。
6.建立综艺策划工作室
在网络上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实
践型综艺策划工作室,对外承接大型展演、庆典、礼仪、功用等社会文化活动的策划、实施业务,增强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同时为完成艺术院校大型展演、赛事活动积累经验。
篇5
关键词:智慧校园;机制保障;建设
中图分类号:TP3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5)01-0019-03
一、引言
自从2008年11月IBM首次提出“智慧地球”概念后,国内外教育信息化领域有关“智慧校园”的研究分析很快成为热点,许多活跃在教育信息化领域的专家学者纷纷提出智慧校园的内涵和建设方案,并在高校付之于实践,大力推动着我国教育信息化进程。2010年南京邮电大学提出并实施了“智慧校园”建设方案,正式拉开了中国高校智慧校园建设的序幕。经过这几年的积极探索和总结经验,智慧校园建设在信息化教育中的成效有目共睹,然而从理论研究角度来看,以技术角度对智慧校园进行探讨的研究占大多数,在CNKI中以“智慧校园”为关键字对期刊论文和硕博论文进行搜索,找到348条结果,90%以上的论文是从技术角度对智慧校园展开分析。可以说,智慧校园建设依旧还处于起步阶段,作为一项具备基础性、长期性、全局性和先导性的人造工程,其推进过程最大困难不仅仅是技术问题,在提高管理水平方面也势在必行。
智慧校园正逐渐成为教育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取得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诸多问题。为更好地全方位地推进智慧校园建设,适当适时建立有效的保障机制有助于提升教育信息化管理水平,有效促使教育信息化正能量最大发挥,对于今后智慧校园的发展将有着积极作用。
二、建立和完善智慧校园建设保障机制的必要性
制约智慧校园发展的因素各有不同,抛除技术原因,主要表现为:各业务部门沟通协调困难;相关法规制度不健全;持续发展资金不到位;人力资源建设不到位等。
1.信息部门主导项目,全员参与意识淡薄
总结近几年智慧校园建设的经验来看,多数建设的主导负责是技术部门信息中心,其他业务部门项目参与度往往取决于信息部门的倾向性、协调性,这样建设的智慧校园虽然有利于突出新媒体与新技术,但其缺点也日益凸显,主要表现在:(1)信息部门作为一个技术部门,其角色的能力、权力有限。在项目建设过程中,由于缺乏主管校领导的强力参与,在智慧校园的整体管理、沟通和协调方面显得举步维艰;(2)对办公、教学、科研和后勤等业务流程不了解,造成重技术轻应用的倾向,一定程度上忽视教与学等主流服务;(3)其他业务部门人员在思想上存在知识依赖,缺乏主人翁意识,很多日常信息化工作都被动地由信息管理部门承担,不能充分调动每个岗位上业务人员的积极性,致使不能全员参与校园信息化建设。
2.项目一次性投资,缺乏持续资金支持
目前,很多学校以项目方式筹建智慧校园建设初始资金,这种资金是一次性的投入,项目结束也就意味着资金投入结束。这种方式的资金一般投入比较大,主要用于购置软硬件基础设施,无法兼顾资源建设、团队建设、运维升级等方面的持续投入。智慧校园的建设是一个长期持续建设过程,除了初期建设一次性投入,还应该保证每年投入一定的专项资金,用于系统运维、教学资源开发、人员信息素养培训等方面。
3.信息素养偏低,人力资源建设不到位
智慧校园系统作为典型的人造系统,构架图中最上层是应用系统,其主要使用者包括行政人员和教师,他们的信息化水平对智慧校园的推进程度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实践证明,项目团队的整体信息化水平越高,智慧校园的推进越顺利。为提高团队整体信息化水平,必须先梳理目前智慧校园建设团队普遍存在的问题:(1)团队组员的不可选择性。智慧校园建设团队成员一定来自各业务部门,包括办公室、教务处、后勤等。他们来自不同岗位,兼职成为智慧校园建设团队成员,具有不同专业背景和工作背景,年龄、学历、职称等也各有不同。(2)缺乏提高信息素养氛围。业务部门行政人员、信息部门专业技术人员和学校领导的信息化素养均需要提高,必须建立长效保障机制,以营造潜移默化提高信息素养环境。
4.专项政策法规缺乏,激励机制不健全
近几年,教育部下发了诸多教育信息化方面的政策法规,涵盖了教师教育信息化、数字化校园、教育资源信息化方面等建设内容: 2010年1月,教育部下发 《关于印发<教育部2010年工作要点>的通知》,提出:“加强终身学习网络和服务平台建设”, “推进教育信息化和优质教育资源共享”;2010年5月,教育部、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和财政部共同《关于实施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的意见》,提出把建设数字化校园作为重要目标;2011年8月,教育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职业学校数字化资源共建共享计划的通知》;2012年3月,教育部印发《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等等。
篇6
>> 基于自助服务的高校智慧校园构建研究 基于物联网的智慧校园构建研究 基于教育云的智慧校园系统构建 基于ERP的商务智能系统的构建 基于物联网的智慧校园建设与发展研究 基于android平台的智慧校园应用研究 基于智慧校园的数据中心建设研究 基于NFC技术的智慧校园系统研究 基于BIM技术的智慧校园管理系统研究 基于Spark的智慧校园数据挖掘研究 基于智慧校园的PIM流程与数据智能管理平台建设 基于模式的校园电子商务研究 基于模式的校园服装电子商务研究 “智慧校园”的构建与实践 基于主体的商务智能系统设计方法研究 基于智能的电子商务应用研究 基于智能网的校园业务解决方案研究 基于WSN技术的智能数字校园系统研究 成都康赛:智慧计算构建的智慧校园 基于智慧校园的校园视频监控系统的建设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 周红春. 高校教育信息化的新发展:信息化教育——我国高校教育信息化试点学校建设的启示[J]. 电化教育研究,2012(6):5-11,28.
[3] 赵卫东. 商务智能[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4] 李艳. 商业智能是一种解决方案[EB/OL]. .
篇7
关键词:职业技术学院;智慧校园;大数据挖掘技术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7)01-0268-02
近年来我国教育部越来越重视高职教育,提出了使用信息网络技术创建数字校园的要求,建设智慧校园时发展数字化学校的基础,它的核心就是智慧,运用全新的云计算、智能网络等信息技术,实现智慧管理服务。在高职智慧校园建设中,大数据挖掘有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大数据挖掘可以有效提高学校教学质量及管理能力,创新学校传统的粗放式管理模式,变为精细化校园管理。本文就以大数据挖掘技术为基础,分析其在高职智慧校园建设中的应用。
1高职智慧校园中大数据挖掘技术的重要性
1.1实现智能化教学
在高职智慧校园中,大数据挖掘技术可以准确的记录每一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行为,学生还可以通过连接校园网,实现课堂互动学习,使学生的学习不仅仅是在课堂上完成,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学生可以自由控制学习时间,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丰富教学活动。另外大数据挖掘技术还可以分析学生的学习行为,使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辅导,创建系统化的学习模式。【1】
1.2实现考学研共同发展
在高职智慧校园中,其可以通过大数据挖掘技术为教师创建教研平台,为教师提供大量的科研资料及技术发展动态。通过使用多媒体技术,与平台中的教研学者进行研究成果的沟通交流,实时的分享科研数据,能够确定教学的发展趋势,使国内外的交流提高一个层次,实现考学研共同发展和创新。
1.3提高学校管理效率
智慧校园中具有大量的数据信息,比如学校网站论坛中的稿子、评论、留言等,这些数据包括了结构化数据和非结构化数据,大数据挖掘技术可以对这些数据进行存储和分析,从大量的数据中找出最有价值的信息及数据,不仅仅能对校园中的人力、财力及物力进行服务,还能够对教育、行政、设备及科研方面进行管理服务,还可以寻找教育中和学习中的规律,对教育及办学趋势进行预测,为高职院校发展提供具有价值的意见,也有效地提高了院校的办学质量及教学效率。【3】
1.4实现智慧化服务
数字管理系统创新了传统的人工管理,大大节省了管理资金及人力,对校园进行智能化、数据化的管理及服务,比如资源的分配、信息化培训、故障响应等等。其中资源的分配包括软件系统的升级优化及IP地址、身份验证的优化分配等;信息化培训包括为学生培训提供文本资料、音频资料及视频资料等等,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师及学生的信息素养,使教师及学生具备的信息化智慧能够满足智慧校园的需求;故障响应指的是在智慧校园发生故障及遇到问题的时候可以及时响应。【3】
2高职智慧校园的建设
2.1何为智慧校园
智慧校园指的是校园的数字化建设,并且与物联网、大数据技术及云计算等一系列的计算机技术相结合的全新校园建设理念。智慧校园主要是以物联网为基础,以大数据及云计算为前提,将高校管理工作、教学、科研及服务相融合的综合智慧校园环境。在智慧校园中,师生可以以手机、电脑等无线通讯设备结合校园网络,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进行学习、教学、生活等一系列的校园活动,实现信息化的校园学习活动,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及校园管理效率。
2.2高职智慧校园的建设架构
高职智慧校园可以将智能传感器安装在校园中各个教室、图书馆、宿舍及实验室等各个场所中,并且将它们进行连接,从而构建物联网,使用服务器和云计算服务将软件管理系统与物联网向融合,全面实现校园智能化管理及教学。并且使用科学有效的管理模式处理这些信息资源,为全体师生及学校工作人员提供全面的信息化服务平台及生活环境。【4】
2.3高职智慧校园建设现状
智慧校园从产生到创建都得到了国家及社会企业的支持,但是由于高职院校本身的管理模式及部门之间的通讯较为复杂,这就使得高职智慧校园在建设以来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1)高职院校中的大量的信息及学生的自律等方面,使得学校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无法实现全面信息化,其中不乏有一部分学校还是通过传统的短信、公告栏的信息为学生传递信息,这就造成学生无法及时的信息,降低了沟通效率;(2)由于学校与行政管理部分的网站并不统一,这就对管理方面造成了一定的难度。不统一的平台使一些具有价值的信息资源无法存储到相同的数据库中,使数据的格式及标准也有不一致,就使得系统中存在大量的无用数据及垃圾数据;(3)这些数据都较为庞大且复杂,目前的管理并没有针对性的对这些数据进行挖掘和信息,比如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没有和毕业方向统一分析、图书馆中的学生解决信息没有与个性化教学相联系等等。【5】
3高职智慧校园建设中的大数据挖掘技术
3.1何为大数据挖掘技术
大数据挖掘技术指的不仅仅是对数据信息进行处理,还是对这些数据进行专业的分析,深入挖掘数据中的潜藏及具深层次的信息。从技术角度来讲,大数据挖掘技术与云计算是有一定联系的,大数据不能单独进行处理,要使用分布式的架构,以此对数据进行挖掘,所以大数据挖掘要依靠云计算进行数据的存储、处理和分析。
3.2大数据挖掘技术智慧校园的需求
目前我国高职智慧校园的建设已经有了良好的效果,比如使用了技术性的教学手段及远程教育等等,在学生的管理方面也使用了监控及一卡通等等,有效地提高了对学生的管理效率,学校行政管理方面也实现了各部门之间的信息互通目的。随着连接的实体越来越多,那么传统的数据架构已满足不了需求,大数据挖掘技术就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对这些数据进行快速有效的分析,进行深入挖掘信息的潜在价值,为校园教育发展提供有价值的信息,w现高职院校的智慧特色。【6】
3.3大稻萃诰蚣际踔腔坌T敖ㄉ杓芄
为了能够使高职智慧校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就在传统的建设基础上应用大数据挖掘技术,深入挖掘传统智慧校园中的智能识别及检测中的数据,并且对其进行统一管理,为高校中的教育、服务、管理及学习提供智慧的应用,实现校园学习智能一体化。应用大数据挖掘技术和云计算,可以先构建一个建设架构,详细见图一,下文对其进行具体说明。
(1)基础设备。其中包括检测设备及感应设备,并且分布在校园的各个角落中,收集校园教师和学生的日常生活数据,使用通信网传送到云存储层,能够全面了解学校中教师和学生的生活和学习。
(2)采集信息及存储层。使用云计算中的存储技术将基础设备中收集的数据进行存储,并且使用虚拟化技术降低空间的浪费,使数据资源可以有效整合,使数据存储具备智能化及自动化。
(3)数据管理及云计算。管理云服务中的信息资源信息,对这些数据资源进行计算,使数据的分析更加精准。
(4)智慧应用层。深入挖掘大数据,并且对其进行分析,为智慧校园中的信息化业务提供数据支持技术,这个也是使智慧校园发挥作用的重要内容,也是高校智慧校园建设中重点内容。【7】
4结束语
为了使高职院校教育模式和理念能够满足现社会形式的需求,智慧校园的建设也得到了教育界人士的广泛支持和认同。将大数据挖掘技术应用到智慧校园中,不仅能够对校园中的数据进行更深层次的分析,深入挖掘其中的价值,还能够对数据进行智能决策。大数据挖掘技术是高职校园建设中的核心内容,能够将智慧校园中的智能化及数字化充分体现。目前大数据挖掘技术还存在一系列的技术性问题,但是相信在今后的发展中,其能够完美的与智慧校园相融合,更加人性化的为校园师生提供服务。
参考文献:
[1] 宿佳宁,赵洪光,杨文.大数据挖掘在高职院校智慧校园建设中的应用[J].福建质量管理, 2016(4).
[2]鲁力.大数据背景的高职院校智慧校园建设分析[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6(15):48-49.
[3] 程大鸣,刘碧俊,侯松.基于大数据背景的高职院校智慧校园建设的研究[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5(21):71-72.
[4] 陈嘉瑜,陈红慧.大数据时代高职院校智慧校园建设研究[J].信息系统工程,2016(10):147-148.
[5] 许冠军,叶敏.大数据背景下的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探索[J].中国教育信息化(高教职教),2016(9).
篇8
关键词:中小学校;智慧校园;建设;策略;
中图分类号:G7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1-0378-01
"智慧环境"论主要认为智慧校园是由学习空间、工作空间、生活空间、运动空间等若干空间环境组成。布置空间环境的智能设施及后台系统能为校园活动主体提供便捷的感知手段,活动主体对空间进行基于情境的智能感知贡献和获取感知数据,享受空间智慧服务。 "智慧环境"论强调的是智慧校园硬件设施和其配套系统建设,重点主要是教学、学习、生活、管理等智慧环境,较少涉及校园信息化模型、架构、服务集成方法以及学习效果评估等。"智慧学习"论认为智慧校园核心功能是学习,如何利用信息化技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和老师教学水平才是智慧校园重中之重,其核心是基于新型信息技术构建资源共享、智能灵活的教育教学环境,他们注重数据交换、服务总线、基于云化思想软件集成方法论以及智慧教学、智慧学习方法和教学评价、改进等反馈机制的信息化研究。至于网络环境、安全环境、教学环境、生活环境、工作环境等则完全可以借助于传统的智能化理论来解决。
1.教育信息化建设现状
校园网是一个信息交流的平台,它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有其客观规律,具有阶段性的特征。校园网的发展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搭建基础网络环境:初步具有校园网络环境,能实现简单的信息查询服务。 教学应用信息化:具有较多的数字化资源,能实现应用系统集成和相关业务整合,对教学教研、管理和服务有一定的支持作用。 业务系统资源整合:具有丰富的数字化资源,应用系统集成性强和相关业务高度整合,能较好的支持教学教研、管理和服务。教育云服务平台:能够有效支持教与学,丰富学校的校园文化,真正拓展学校的时空维度。以面向服务为基本理念,并基于新型网络技术构建业务流畅、资源共享、智能灵活的教育教学环境。
2.发展智慧校园的必然性
2.1智慧环境。首先对基础的网络建设提出了相应要求,目前各个校的校园网络基础参差不齐,可以根据自身的现实条件进行相应的升级改造,也可以引入最新的下一代网络技术O网络。 其次在各终端也提出了相应要求;如教室、图书馆、实验室等学习场所的温度、湿度自动感知、自动调整、灯光亮度自动调整,自动通风、自动降噪等等。
2.2智慧管理。通过对各个应用平台的整合和管理,形成综合管理和服务平台,网络学习平台,平安校园平台,节能校园平台,和谐校园平台等,也可引入云计算平台。可以实现校园安全自动监控,智能考勤,智能门禁,水、电、暖等能源自动节能监控。办公文件智能流传,重要通知智能提醒,图书智能借阅,网络故障、服务器故障智能报警(故障信息直接发送给网络管理员),网络流量智能管理,教室、体育场、会议室智能管理等。
2.3智慧应用主要体现。(1)教学方面:教学内容的聚合,教学方法、模式的智能推荐,依据学生水平,智能组卷,网络协同备课,老师教学能力的智能训练。(2)智慧学习:学习情境自动识别,学习资料个性化推送,学习过程自动化分析,职业生涯的智慧资询,相同学习兴趣的伙伴智能聚合。(3)智慧科研:科研资料,最新研究进展、学术会议信息的自动推送,科研团队的网络聚合、网络协同。(4)智慧生活,生活、购物及其他需求信息的推送及提醒。
2.4系统运维。以往的信息化校园重建设,轻运维是普遍现象,最后导致网络利用率太低。智慧化校园虽然智能化程度提高,但是随着信息量及终端的增加运维工作必须高度重视,才能保证整个系统的正常运行,提高利用率,真正实现智慧校园。
总之,随着各项新兴的网络技术及硬件技术的发展,校园的信息化已基本完善,人们要求更智能,更人性化的服务网络,让现有的资源具有更高的利用率,变被动式服务为主动式服务。本文旨在提供从数字校园升级到智慧校园的方向及思路探究。各学校应因地制宜,结合现有建设和资源,根据学校的自身情况做统一方向整体规划设计,逐步扎实的分步骤、分阶段、有重点的进行实施,以达到符合本校风格和发展的智慧化校园。相比智慧城市、智慧园区建设,由于智慧校园涉及面和内容不是很庞杂,且学校信息化基础好、人员素质高,容易协调,条块分割在现实体制机制下也容易改观,智慧校园建设将不会像目前智慧城市、智慧园区建设那样普遍受阻、难以落地,智慧校园建设将是实实在在的,而且可以取得成功。
参考文献:
[1]胡钦太.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转型:从数字校园到智慧校园,中国电化教育,2014.1
篇9
关键词:智慧校园;创新应用;模式;实践探究
中图分类号:G62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15)19-0091-04
学校在迈向集团办学过程中,由于时空差异和物理距离等因素,造成多校区管理费时耗力;各校区之间在管理水平、课堂执行力、师资水平和教研能力上存在差异;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共享不够等问题,这些都制约着学校的发展。为此,从2012年开始,学校开始探索“鱼洞二小智慧校园”管理新模式,解决校区之间在管理、资源配置、教育教学质量、师生发展等方面的差距,促进优质教育均衡发展。下面笔者就学校的具体实施过程进行分享。
智慧校园管理模式构建
目前我校共五个校区,对智慧校园的应用与探索重点聚焦于解决学校在多校区管理上存在的诸多问题。其主要操作流程为:①在核心校区(主校区)的资源统一配置、管理下,各校区相对独立、各有特色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②借助智慧校园云计算服务平台的管理功能,将环境、资源、信息及管理活动全部数字化,并通过物联网传感器实现对物理校园的全面感知,利用云计算对感知的信息进行智能处理与分析,实现校园内任何人、任何物、任何信息载体、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的互联互通,完成校园的信息传递和服务,从而实现多校区的智能化管理,突破管理的时空局限,提高管理效率。
1.多校区常规管理模式
要实现多校区智慧管理,需要常规管理方式作为支撑。认真做好、研究好常规管理,搞好这个顶层设计,是实施智慧校园管理的必要条件。目前,我校多校区内部常规管理分为三大管理团队,从上至下,既垂直又交叉,既统一又分散,体现了统筹集中与分散管理相结合的多校区管理方式。但在常规管理模式的实施过程中,还是存在不少问题:由于人力的分散,各个校区的优势和特色打造变难;资源分配、优质资源共享等远不如单校区容易实施;在管理过程中,管理人员要经常奔走于各个校区,浪费了很多的人力、物力资源等。因此,要突破现有的管理瓶颈,我们可以借助多校区智慧校园管理的优势,来实现多校区的高效管理。
2.多校区数字化校园管理
智慧校园是数字校园发展的高端形态,因此对数字校园的分析建构是实施智慧校园建设的基本保障。多校区数字化校园管理是由人、环境、机制三个基本元素组成。人、环境、机制三者是有机的统一体,它们相互影响:环境是基础,是先决条件;机制是管理应用的保障,是必要条件;人是应用者和实施者,是主体;三者缺一不可,必须同时存在并有机协调,才能发挥多校区数字化校园管理的有效性与高效性。
3.智慧校园管理模式构建
经过近几年的探索,学校逐步形成了智慧校园管理模式,即借助物联网和云计算技术,将学校常规管理方式与数字化、智能化结合,形成了鱼洞二小智慧校园七层管理结构模型(Seven Layer Management Model,简称SLMM),通过七层管理结构的实施,实现多校区的高效便捷管理。其结构图如图1所示。
结构图共七层,自上而下,中间部分有交叉,形成管理逻辑结构图,简称七层管理模型图,每层的具体功能及应用阐述如下:
第一层:校长是首席执行官,具有最高管理权限,是管理体系的决策人。
第二层:信息部是管理CEO,直接为校长提供管理思路及策略,负责信息化管理的统筹规划,并分别与课程部、德育部、服务部、幼教部衔接与沟通,深入了解课程、德育、服务、幼教的应用需求,制定相应的应用及管理策略,是管理机制与保障机制的起草者。
第三层:在多校区常规管理模式中,管理团队是校长的智囊团,是学校课程、德育、服务的顶层设计者,在虚拟的数字化环境下,管理团队给信息部提供应用需求分析,为顶层设计提供建议和策略,同时为下层管理部门提供理论指导,督促与检查部门应用情况,实时回传并统计数据。
第四层:管理部门是具体应用执行机构,对下层的应用模块进行具体操作,总结好的应用措施提供给上层分析。管理部门与管理团队是管理的中间层,也是管理应用的核心层,两者既交叉又并列,可直接作用于应用模块和应用对象,对上提供应用思路及决策,对下进行应用检查、督促管理。
第五层:应用模块部分直接面向应用对象,是多校区智慧校园管理探索的重点,含办公、教学、教务、德育、学习、教研、科研、资源建设、评价、后勤等10个管理模块,涵盖学校管理的方方面面,怎样把这10个管理模块用好,真正发挥它们的实效,才是实施智慧校园的关键。
第六层:应用对象是虚拟数字化管理终端应用的执行者与作用者,师生及家长会在这个虚拟的管理环境中受益,同时也会促进这个虚拟环境中各大管理平台的应用。
第七层:基础环境是智慧校园基本架构,是底层建筑,要实施多校区智慧校园管理,只有上层建筑是无法完成的,必须要有基础设施支撑,即智慧校园基础设施建设及管理平台的支撑。
在上述SLMM结构图中,第一、二、三、四、六层应用主体都是“人”,第五层是应用服务的管理平台,第七层是应用及实施的环境,每层既相互关联,又相互影响,管理实施的内在关联是管理机制和保障机制。
智慧校园环境支持
结构图中的第七层是基础环境,是实施多校区智慧校园管理的基本保障,包含基础设施建设和基础服务。
1.后台环境
后台环境包括云计算服务器、分布式文件服务器、非关系数据库服务器等;智慧校园云服务平台包括综合数字校园管理系统、智慧课堂教学系统(优课、易教)、智慧课堂备课系统、作业管理系统、网络辅导与自主学习系统、互动教学数据分析系统、电子书包等。
云计算服务平台的搭建是智慧校园的重要支撑,是智慧校园“智慧”的体现。云计算平台是支撑智慧校园的高集成、高效率、高智能的网络数据平台。[1]环境支持结构由信息服务层、应用服务层、基础服务层、数据层、基础设施五层组成(如下页图2),其中第五层基础设施是实施多校区智慧校园管理的基础保障。
2.硬件环境
硬件环境包括传输系统、感知系统、终端设备。物联网技术为智慧校园提供了一个开放、互动、协作的智能化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使师生全面地感知教学资源,有效地采集信息,获得智慧化的学习、教学、管理和生活服务。物联网的感知系统,是利用传感器、采集器、RFID、二维码、高清视频监控等感知技术和设备,实现校园环境的数字化管理和全天候监控,使校园管理科学化、智能化、人性化和智慧化。[2]
智慧校园具体应用
1.智慧办公
通过智慧办公系统(hppt://),教师只要利用移动终端就可以在校园任何位置实现无线办公。智慧办公系统主要包括个人事务、工作流程、行政办公、人事资源等模块,模块可根据管理需要动态增减,其中个人事务包括邮件、手机短信、公告、通知、新闻、考勤、工作安排等项。智慧办公基本涵盖了常规办公管理,能实施真正意义的数字化办公。
2.可视化应用
借助五个校区的阶梯教室、会议室、礼堂的高清摄像头、无线话筒、音箱、投影机等多媒体设备,依托五校区的网络基础、感知系统、可视化会议管理系统及云计算服务平台,能够实现多校区的可视化会议和互动教学教研。视频会议有效地解决了目前学校多个校区开会、培训、研究等难于集中进行的问题,提高了多校区管理的有效性、统一性。
3.智慧科研
全面实施科研管理数字化,主要应用为科研档案管理,校本教研、校级课题、区级课题、市级课题、国家级课题等全面数字化、系统化,并进行数字化归档等。数字化归档包括音频、视频、图片、文档类及Flas等,并实现分级、分层、分类或按关键词进行查询;同时包含在研课题研究,管理平台提供后台分权限实施动态管理。智慧科研管理,能使研究成果“活”起来,让更多的人能够受益于我们的研究成果,而不是让研究成果“长眠”于档案室。
4.智慧服务
一是通过手机、笔记本电脑等移动终端,随时共享教学、生活和服务信息,和接收任务。二是借助移动终端支付、远程无线抄表等方式,方便地完成校园各项费用的支付。三是利用移动终端的短信、彩信等功能享受校园和公众的各项服务。四是实验设备智能检修提醒、自习教室照明设施智能感应操控、门禁安全智能防范等。五是利用数字化的视频监控、无线定位、空气检测、红外感应等技术,实现对校园及周边环境的全天候监控检测,预防犯罪。
这种基于角色的智慧校园个性化服务,除以上应用外,目前学校还有智慧学习、智慧课堂、智慧德育、智慧评价、资源建设等模块正在建设及探索,这些也是智慧校园创新应用的重点,能为学校的多校区管理提供实时的智能化管理。
实践反思
对智慧校园创新应用的探索是针对我校逐年扩大办学规模,形成集团化办学后带来的管理瓶颈所提出的,目的是解决跨校区管理存在的问题,以促进多校区协调发展,使我们的管理更有效、更高效、更便捷。目前智慧校园的建设尚处于初级阶段,所以在探索过程中我们也遇到了一些问题和困惑。
1.标准规范问题
智慧校园的建设过程中既要有宏观的建设标准规范,也要有细节的标准规范。[3]一是国家在推进智慧教育发展的过程中,务必重视相关保障机制,如资金、队伍、制度、组织机构等的建立与有效运行。[4]二是地方教育机构在进行智慧教育规划设计时,务必重视相关标准,如环境、资源、管理、服务、评价等方面标准的制定。只有这样,智慧校园才有实施的肥沃土壤。
2.安全性、可靠性问题
智慧校园建设涉及基础设施、系统运行及信息数据的安全性、可靠性等问题,尤其是信息数据的安全性问题。[5]如将资源存储在云端,这些资源就涉及第三方,且对第三方是完全透明的。同时,在智慧校园中全面感知数据的处理过程有很多环节,服务系统的成熟度以及对无线通信的广泛使用,都增大了信息泄露的可能。
3.系统整合问题
智慧校园是在数字校园的基础上建立的,因此在智慧校园的建设中要考虑与原有基础设施的兼容问题,避免对数字资源的重复开发和浪费。
4.经费保障问题
智慧校园建设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工程,每年用在教育信息化建设上的费用相当可观,加之信息化技术发展和变化日新月异,设施设备和技术的更新需要大量资金,所以智慧校园建设必须要有大量的资金支持。
5.教师应用问题
“建”是基础,“用”是关键,一线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意识相差很大,学校需要加大师生对智慧校园的应用力度。
总之,中小学智慧校园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既对传统教育模式、管理体制及业务流程有巨大的冲击,又面临着来自管理机制、成本控制、信息安全等方面的诸多问题与挑战[6],学校领导要清醒地认识到技术推动学校改革的根本趋势,对智慧校园的建设与发展进行顶层设计,不盲目跟风,要因地制宜,探索适合本校的最佳应用模式。
参考文献:
[1]许晓冯.浅谈云计算及其应用[J].信息化研究,2010(11):5.
[2]冀翠萍.智慧校园信息化运行支撑平台的建设[J].现代教育技术,2012(1).
[3]曹春梅.云计算、物联网及其在智慧校园建设中的应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12).
[4]唐斯斯,杨现民,单志广,代书成.智慧教育与大数据[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5.
篇10
一、高起点智慧教育谋划,夯实信息化建设根基
近年来,于洪区委、区政府在创建教育强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教育信息化助推教育现代化等方面积极投入,保障机制完善,特色应用创新,使教育现代化资格准入和信息化建设两项阶段性工作走在了沈阳市的前列。2016年11月15日,沈阳市教育局、沈阳市政府教育督导室对于洪区推进教育现代化第二阶段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进行了督导验收,全体评估组成员和来自全市14个区县(市)教育局领导对于洪区的工作进行了赞扬与肯定――于洪区的智慧教育集中代表了沈阳市智慧教育的整体发展水平,为沈阳智慧城市的创建树立了榜样。
为推进沈阳智慧城市建设,于洪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智慧城区建设。区教育局科学规划论证,动员全区校长、教师积极打造智慧教育平台。区电教馆依托沈阳市教育城域网,搭建了“精细管理――桥之脉、教研培训――桥之魂、资源共享――桥之基、教学互动――桥之眼、育人可――桥之灵、保障服务――桥之堤”的智慧管理、智慧教研、智慧评价、智慧科研体系的智慧教育平台。2016年9月26日,在黑龙江、辽宁、吉林三省召开的信息化工作研讨会上,于洪区电教馆馆长石猛代表沈阳市进行了经验交流,受到了与会者的好评,区电教馆也被授予“东北地区教育信息化工作先进单位”的荣誉称号。沈阳市的智慧教育走在了东北地区的前面,而于洪区更是沈阳智慧教育的示范基地。
“十二五”以来,于洪区委、区政府坚持以“教育信息化,推动教育现代化”为创建教育强区目标,按照“统筹规划,分步实施;重点扶持,以点带面;软硬并举,全面推进”的工作思路,对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及硬件环境建设累计投入资金1.02亿元,面向多领域、把握关键点,先行先试、超前布局,逐步夯实教育信息化根基。并依托沈阳教育城域网建立二级站,每年投入36万元租用联通公司裸光纤53个点位,全部实现区内所辖学校“校校通”,这标志着于洪教育又向信息化迈出了一大步。如今,于洪区49所中小学共计998个班级全部实现了“班班通”,投影白板互动教学成为常态,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全面整合;全区2784名教师全部开通了“人人通”,通过个人网络空间不断提升专业化素养,大大地提高了教书育人质量。截至2015年底,全区所有学校实现了多媒体数字校园全覆盖,为实现“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的智慧教育发展奠定了基础。微课平台系统、远程互动教研系统等平台体系的打造,强有力地支撑了师生品德发展水平、学业发展水平、身心发展水平、学业评价水平、特长养成水平,为“智慧于洪”的创建提供了发展空间和人才保障。
二、高标准智慧教育创新,
抢占信息化制高点
一是服务一线,为学校发展提供平台。于洪区智慧教育工作依托沈阳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围绕“一个核心,两个突破,三个服务”工作思路高水平创新,以应用为核心,以课堂教学改革和数据采集为突破,坚持为学生成长服务,为教师发展服务,为领导决策服务。依据国家“三通两平台”建设要求,全区教师在沈阳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上全部开通了“人人通”空间,通过网络空间随机开展区级、校级、班级三级网络平台互动对接。现已在沈阳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上传信息资源16531条,下载资源55389次,教师空间开通率100%,班级空间开通率100%。各学科教研员将本区优质资源上传到教育资源服务平台进行共享,校级管理员把校本特色资源上传到班级网络平台,不断丰富区、校资源库,使优质资源得到充分共享。
二是以智慧资源建设为重点,为教师提供教学融合平台。于洪区电教馆积极推进沈阳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融入教研培训之中,在保证平台基础数据操作上加大与各学科教研员的通力合作。充分发挥“名师社区”和“教研社区”的引领、带头与辐射作用,实现线上智慧教研,提高智慧教研效率。智慧教研的本质是以教师专业成长为中心,通过信息化手段构建并创新有效的智慧教研模式,以实现个性化、智能化和体验化成长环境,形成智慧教研培训内容和优质教研资源科学共享机制,多层次、多角度培养并提高教师和学生的信息化应用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如沈阳市一七中学开通“名师社区”26个,涵盖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等全部学科,通过教研员带动教师应用好智慧教学管理功能,通过教师引领学生使用好智慧课堂空间,形成了师生互动、生生共享,提升了课堂效率和教学质量。智慧教育资源在大数据时代实现了学习者打破时空界限,随时随地利用收集的数据分析挖掘数据背后的深层次知识,促进了教师专业化的智慧建构。如东平湖街第一小学(以下简称东平湖一小)校长佟立东利用智慧教室大屏幕为来校调研的国家及省市领导和专家亲自演示的“转变管理方式、实现网络办公、提高课堂效率、助力教研科研、畅通家校互动、拓展育人途径、提升培训质量、科学评价师生”智慧管理模块,就彰显了“用诚心酿品位、用恒心塑品牌、用爱心铸品行、用信心砺品质”的数字校园建构特色。
三是智能维护,为智慧教育发展筑建桥梁。于洪区以建设“数字校园”助推智慧教育发展,加大教育信息化的投入,把教育信息化作为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全面加快教育现代化进程的一项战略举措。目前,该区已经实现了“光纤千兆进校园,百兆到桌面;班班通,堂堂用”的目标。为确保教育信息化应用的时空性和效益性,于洪区推出了高端智能维护先进举措。区教育局根据数字校园的建设要求,结合基层学校的实际需求每年拨款40万元专项经费,依托沈阳市信息技术支持与运营维护平台,对全区信息化设备进行管理和维护。创新了依托支持服务平台、组建专业维护团队、形成维护机制的制度化和常态化三项智能维护举措,保证了全区智慧教育体系的高效、畅通、安全运行。于洪区作为沈阳市信息技术支持与维护试点工作的示范区,得到了中央电教馆领导与专家的高度评价,先后接待了来自湖北、江西及省内各市从事信息化工作的校长和教师的参观学习。
三、高水平优化智慧教育资源,
全面提高智慧教育水平
于洪区高水平整合优化智慧教育资源,打造出“市教研院专家引领、区教育局行政推进、区电教馆组织落实、各学校实践研究”的智慧教育发展模式,推进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使智慧教育整体水平全面提升,更好、更快地推进本区教育均衡发展。
一是区域智慧教育环境全面优化。于洪区顺利完成了教育云数据中心、网络安全与监控中心、数字校园运营维护中心和教育资源云平台的打造,为全面提升区域智慧教育整体水平提供了保障;实现智慧教育的大数据管理和高效的资源共享服务,科学统筹市、区、校三级交互式教学设备、校园网站、电子备课、电子阅览等资源,实现了无线网络系统无盲点、全覆盖。目前,于洪区以“云服务”理念创新构建的智慧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形成,基于网络的业务平台和工作模式运行顺畅,基于数据采集和分析的监测评价系统日臻完善。
二是教师队伍的智慧教育能力不断优化。于洪区与沈阳市教育研究院学习科学委员会共同开展的“基于信息技术的新教师培养”已深入推进,课程以智慧教师养成为目标,主要围绕“信息技术背景下回归教育本源,关注个体成长与能力获得;基于课程教学实践开发学生智力,让学生身心协调成长,提升教育教学效果;数据思维视角下的学生身心发展数据的挖掘与应用”三大智慧能力提升主题,形成了以全区教师智慧教学学科全覆盖为基础,以“交互式教学”“计算机大赛”“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大赛”为突破点,以教师“个性化学习”为切入点的教师智慧教育素养发展与提升的新常态。
三是智慧培训方式的不断优化。于洪区依托沈阳教育公共资源服务平台,在“十三五”规划中提出培养一批具有智慧教育理念和智慧教研实践操作经验相结合的省内领先、市内示范的教师队伍,采取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形式,用线下的实际教学活动资源,丰富线上的网络研讨交流活动,用线上开放性的免费资源补充线下触及不到的知识。这种线上与线下的融合互动,更有效地保障了智慧培训对教师专业化成长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