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生态学的理解范文
时间:2023-12-21 17:20:1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环境生态学的理解,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生态学;网络课程;教学环境
随着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面向教学的网络平台为高等教育提供了一个崭新的教学环境。网络课程的出现打破了传统的教育模式,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老师和时间来完成学习任务,以此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并且通过利用网络资源提供更加丰富的课程资料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效率[1]。
网络课程的质量是影响网络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因此,网络课程越来越多地用于教学,其质量也逐渐受到高校网络课程执教者的广泛关注。培养优良的教学环境对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推动高等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生态学网络课程建设的意义
生态学是一门综合性、应用性强,内容涉及广泛的自然科学,也是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环境科学、生物科学及地理科学等专业的重要基础课之一。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高校对生态学这门科学的关注度也越来越大[2]。
生态学的教学不仅要求学生掌握生态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还要强化学生的生态伦理观念和环境保护意识。传统的课程教学以说教式授课为主,偏离实用性原则,忽视了对学生学习、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网络课程是利用现代教育手段建立的教学新体系,它有效提升了高校学生的参与度和临场感,是新世纪教育改革背景下的新教学方法的探索和尝试[3]。
网络课程教学因其具有信息储存量大、教学资源共享等优势,可以有效提高现有资源的利用效率,从而有助于缓解高校面临的教育资源及师资匮乏等方面的压力[4]。
生态学网络课程能够充分利用网络教学的优势,将其融入到生态学教学过程中,使之成为教学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所提供的教学环境使得师生之间获得更便捷、更充分的信息交流机会,极大提高了师生之间的协作性和交互性,从而加深学生对生态学课程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
二、生态学网络课程的内容
1.生态学网络课程的内容选择
笔者所建设的生态学网络课程是以淮阴师范学院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中生态学的基本内容为框架编写的,同时,兼顾环境科学、生物科学及地理科学等专业学生的学习需要。
(1)教材选择。教材建设是本科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国内生态学教材强调以教师为本,且不能及时跟上时代节奏,导致学生所掌握的知识相对滞后。和国内教材相比,国外教材具有独特的逻辑结构和创新的思维方式,侧重于对问题、方法和结论的归纳、理解、比较。在引入国外原版教材时,需要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进行选择,在原有教材的基础上加以梳理改进,使之适合国内学生学习。
据此,淮阴师范学院选择了由Aulay M等主编的《生态学》作为本门课的主要教材,并以由杨持主编的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生态学》作为辅助教材,以补充旅游生态学和景观生态学等重点内容,这样将实现生态学教学内容的本土化,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也不至于导致教学内容显得空洞乏味,从而避免学生所学理论知识与实际相脱节[5]。
(2)课件制作。目前,网络资源非常丰富,教材配套资源也很多,教师可以在参考他人成果的基础上,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并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制作适合本校实际教学环境的课件。课件表达方式应以英文为主,但对一些重要的概念及重点、难点问题,要采用中英文对照方式,并根据自己的理解和逻辑对国外原版教材的章节次序重新进行调整来安排课件内容[6]。
为了降低语言难度,应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外国教材,包括图片说明、动画制作等,使概念和理论具体化、形象化,教学内容情景化,并在授课过程中不断更新和补充一些有关最新研究成果的内容,保证每一节课的课件都生动活泼、丰富多彩。同时对重点和难点内容适当播放相关英语视频,以促使学生加深印象,增强学习兴趣;使教师提高授课效率,增强学习效果,拓展学生视野[7]。
(3)教学方法。传统的教学方法忽视了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而最受用人单位青睐的是既有扎实理论功底又有较强动手能力的人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适当开展实验教学,组织学生参与到教师的科研课题当中,启发学生提高科研兴趣,并加强野外实习工作,从而让学生增加感性认识,验证所学的理论知识。教学策略也应倾向于向教学过程转变,教学方法上应更注重采用生动活泼的创造性教学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进行深入分析与探讨,真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在每次课前的五分钟,组织学生进行英语演讲,指出演讲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在授课过程中加入大量国内外案例分析,使得相关内容更加贴近现实生活,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所学知识。还可以指导学生搜集和课堂内容相关的已,然后以PPT的形式来展示,以此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教学效果。生态学网络课程开发的目的是用来促进学生更有效地完成学习任务,所以要求界面设计简约,模块清晰,这样才能保证学生很快熟悉操作过程,并能充分利用这样一个优质而高效的学习咨询平台开展学习,同时为教师提供一种更优良的教学途径,提高了学生综合应用能力,达到教学目的。
2.生态学网络课程教学资源建设
在网络课程教学过程中,网络环境充当更为重要的角色,它为学生提供进行探索的平台。网络教学资源则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源泉,丰富多样的网络教学资源,是发挥网络课程辅助教学功能的基础[8]。生态学教学资源采用模块化组织方法,包括课程介绍、教师信息、教学资料、网上交互和外部链接等模块。
课程介绍模块包括课程简介、教学大纲、教学日历。它使学生在上网选课之前对生态学的教学目标、课程性质、教学内容与安排等进行初步了解。在教师信息模块中,介绍任课教师的基本概况,包括主要开设课程、具体研究领域、研究项目和成果、教学经历及获奖情况等,便于学生了解教师,并就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和教师之间进行互动交流。在教学资料模块中,上传课程教案、课程课件、教学录像、教学笔记、课程作业、在线测试等,便于学生课后开展自主学习,巩固学习成果,获取更丰富的专业知识。网上交互模块中包括课程问卷、教研探讨、答疑解惑、课程通知等。
课程问卷有利于获取学生对本门课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想法和建议,教研探讨有助于提升学生教研和科研兴趣,答疑解惑专区上学生可以提交自己的问题,请其他同学或者教师在线进行解答,解决师生之间交流少的问题,还可以及时了解学生学习过程中碰到的学习难点和共性问题。课程通知用于在临时改变课程教学方式的时候提前通知大家做好准备工作。
由于生态学涉及生物、环境、地理等多个学科领域,学科交叉性特别强,所以,为了加强对生态学知识的深入理解并及时了解生态学的最新信息和发展动态,在建设网络教学资源时设置了外部链接模块。
外部链接模块提供与课程相关的国内主要生态学专业期刊网站链接,如《环境学报》 《环境科学》 《中国环境科学》 《生态学报》 《应用生态学报》《植物生态学报》《生态学杂志》《生态环境学报》等。同时,在外部链接模块中还为学生提供了国际著名生态学专业期刊网站链接,如Plant Ecology、Journal of Ecology、Ecological Research、Ecosystems、Global Ecology and Biogeography、Functional Ecology等,可以保证学生能够快速而准确地获取与生态学相关的国际信息,为实现人才培养国际化提供有力支撑。
三、小结
总而言之,为了建设优质精品的生态学网络课程,应特别注重对教学环境的培养[9]:①采用教学和科研结合的方式授课。在授课过程中,针对课程内容,老师从提高学生科学研究素养的角度来进行授课。分析各个章节的具体内容,筛选和安排合理的实验设计,让同学们亲自动手完成整个实验,这样不仅能加深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还提高了实验操作和分析能力;②加强专业实习基地的建设工作。在课程讲授与指导学生进行毕业论文及设计的过程中,使实验实习与生产实践密切结合,由从事科研的教师和科研合作方建立动态实习基地 [10];③充分利用现代远程教育的办学特点开展教学设计,努力开发出丰富多样的网络教学资源,并不断加以完善和更新,为学生提供多方位的教学服务和教学引导。只有这样,才能创建出一门好的现代远程教育网络精品课程。
参考文献:
[1]王 强,宋 霞.无机化学网络课程建设与双语教学环境的培养[J].洛阳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
[2]刘云超.生态学教学中的多媒体辅助教学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10).
[3]汪坤菊,易西南,吴志虹.网络课程建设在提高系统解剖学教学质量中的实践[J].海南医学院学报,2008(6).
[4]李海霞,杨 薇,宋吉善.从教育经济角度反思网络教育[J].现代教育技术,2002(1).
[5]张 璐,苏志尧.森林生态学双语教学的问题和对策[J].中国林业教育,2007(4).
[6]谈凤笑,冯远娇,曾任森,等.环境科学类专业《普通生态学》双语教学实践与问题探讨――以华南农业大学生态学课程教学为例[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2(10).
[7]庞 玮,王开勇,杨 乐,等.对生态学教学改革的思考[J]. 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6).
[8]温玉清,尚 伟,刘长久.《理论电化学》网络课程建设存在问题及改革措施[J].高教论坛,2014(7).
篇2
《环境生态学》与其他许多学科联系紧密,它更注重生态学基本知识和理论在人类实践中的具体应用。如景观生态学理论在人类对生态系统的利用上的指导作用,生态系统管理理论对城市生态规划的指导,生物种群的种间关系原理对如何更好的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阐述以及可持续发展理论对生态文明社会构建的指导意义等,但目前所用到的《环境生态学》教材多偏重于对生态学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重要理论的介绍和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价值及生态系统管理等内容的阐述,而对具体实践中生态环境类事件的应用却较少。基于这种教学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就要求教师对课堂教学进行及时反思,对该课程教学进行及时改革,以改变目前这种不合理的现状。
针对农业院校环境科学专业的学生大多来自农村的现状,在《环境生态学》课堂教学中,就要求学生对其所居住地区的周边环境给予特别关注,如许多农户养殖畜禽所产生的粪便物如何进行资源化利用;冲洗鸡舍、猪舍等的废水如何进行生态处理,再次回收利用;农作物秸秆如何更有效地利用,甚至变废为宝等,这些都是目前农村存在的重要生态环境问题,如果教师在平时的课堂讲授中,将这些生态学理论与农村存在的实际生态环境问题结合起来,将对解决当前农村的环境污染问题具有重要指导作用。目前城市大量温室气体的排放已经严重影响到了城市的气候(如城市热导效应),并加速了全球气候变暖的进程;城市大量垃圾的堆放,既严重污染了环境、占用了大量的土地又对人类的健康带来了极大的安全隐患等,这些具体的生态环境事件均可以结合课堂基本理论的讲授来进行。这样让学生将理论知识联系具体的生态环境事件来分析问题,从而慢慢培养学生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对于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环境生态学》来说,只有让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具体的实践操作,才能获取最直观、最生动的认识。《环境生态学》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它又是应用生态学的一个分支,因此要求其内容不断地发展和完善,所以只有不断深入地推进教学改革,不断地进行理论知识更新、教学方法探索、实践教学改革,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自觉保护环境的意识,造就具有生态意识和满足社会可持续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
2环境科学专业《环境生态学》课程教学改革
环境科学专业学生对《环境生态学》课程的学习无论在教学内容上及教学实践上均较生态学专业学生有所不同,因此需针对本专业学生对该课程的要求及授课对象的知识背景探索出适合安徽农业大学环境科学专业《环境生态学》课程的教学方法,本研究从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实践教学及双语教学4个方面提出改进方法。
2.1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的改革
安徽农业大学环境科学专业是在大二下学期开设《环境生态学》课程,而在此之前学生尚未涉及任何生态学相关的基本理论知识学习,由于《环境生态学》是由生态学分支而来,掌握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重要理论是学好《环境生态学》的基础,因此应在目前课程的设置上进行适当调整。根据环境科学学科发展的最新动向及结合该校的实际情况,研究设置更符合社会需求及学科发展的专业课程体系,丰富和更新《环境生态学》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对本学科前沿问题的探索,实现对基本理论的巩固和应用。目前国内多数《环境生态学》教材的内容体系主要划分为两大部分,一是生态学原理部分,二是应用部分。对于生态学原理部分,是学生掌握《环境生态学》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这一部分是按照生物与环境及生物圈中的生命系统层次这一主线来阐述的,这部分内容在教学中调整的幅度较小,但应用部分不同教材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如何更好地取舍或融汇这些内容使之更符合环境科学专业适应社会的需求,是该课程改革中必须要考虑的问题。目前联系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的实际内容较少,所以教材课程内容应针对国家环境保护人才培养的要求和国家生态环境建设战略目标,增加生态监测、生态修复及生态恢复与重建等相关内容。
2.2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的改革
2.2.1多媒体授课方式由于《环境生态学》涉及到众多的学科,因此具有较强的深度与广度,课程中许多生态学原理及基本理论比较抽象难懂,如果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只采取传统说教式的教学,则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影响教学效果。为了改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授课教师需要在课堂教学中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采用多媒体教学通过各种声音、图形、图像、动画等方式形象直观生动地展示课程内容,致使教学过程多元化,从而体现出现代化教学手段应有的信息量大、知识面宽、直观、易懂、容易接受的特点。这样大大降低了教师的教学难度,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此外,还可利用Flash、An-imator(二维动画)和3DStudiomax(三维动画)等动画方面的处理软件制作多媒体动画,演示课程中抽象的内容,以加深学生的印象。另外,多媒体课件需要实时更新,同时还要紧跟教材。
2.2.2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探索在《环境生态学》理论课程教学中,引入问题式和探讨式教学,即“设疑自学思考提问讨论学习理论知识总结”的教学模式,从而激发同学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让学生带着问题听课,以加深学生对问题所涉及的理论知识的理解。《环境生态学》中有很多理论较为抽象,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效地结合起来。如教师可给学生设置一些具体的生态环境类事件的专题讨论,让学生通过独立查阅资料,阐述自己的观点,与老师同学广泛讨论,并就所讨论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等。由于教师布置的问题没有标准答案但使学生把书本上的死知识变成了系统地思考环境生态问题的有力武器,激发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学生对该学科内容的关注度和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3实践教学的改革
《环境生态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如果仅通过单一理论知识的传授则很难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往往只是死记硬背,而缺乏深入透彻地理解,因此应加强该课程的实践教学,开展学生研究性、探索性的学习。实践教学是课程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让学生将理论知识联系实践的唯一途径,因此野外的生态环境考察是课堂教学和实际应用的有效结合。在该课程的实践教学中,让学生对合肥周边的自然地理环境或污染严重的水域等进行调查,通过学生对水域水质状况、植被破坏和生态恢复情况等的调查,把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的生态环境问题中去,在实践中提高教学效果。也可以针对教学过程中所涉及的一些重要理论,设置小的研究课题,让学生自己去调研、分析以及验证。在研究性、探索性的学习过程中,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环境生态学》基础理论的理解,也加强了学生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有助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2.4双语教学的改革
双语教学能使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学习和应用英语的能力。它是高等教育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人才的必然要求,也是当前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环境生态学》是一门综合性强、应用广泛的学科,相关新成果、新概念、新理论、新技术不断涌现,为了紧跟国际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把握该学科前沿的发展趋势,培养精通专业与精通外语的双语人才,是环境科学专业《环境生态学》课程教学进一步发展的目标与方向,以提高学生学习《环境生态学》课程的兴趣和英语水平。
3结语
篇3
关键词:中学化学;教育生态学;优化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9-0281-02
中学化学教学大纲对化学教学的目的做了明确规定:“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化学基础知识和化学基本技能;初步了解它们在实际中的应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教育生态学是研究教育与其周围生态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和机理的一门新兴学科[1],也是当下教育学研究中的热点。研究教育生态学的意义是把生态意识融入教育的全过程中去。运用生态学的原理解决中学化学课程教学中存在问题的研究相对较少。
一、中学化学教学课程现状
(一)教学过程缺乏人文素养教育
有研究指出,多数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只是将化学中出现的客观概念和知识作为必学的内容,而对化学的科学历史或者发展史则提的少,缺乏通史教育,他们普遍认为化学史教育提高不了学生的考分[2],中学教学中没有设置专题的化学史课程,对化学家的介绍也仅局限于生平的简介,没有系统性、完整性,没有突出其与化学学科的联系以及解决各种困难和问题的过程。
(二)教学客体思想能动意识淡薄
教学过程中的客体指的是学生,而学生面临高考的压力,且应试心理过重,导致接受知识的主动性不足,存在被动灌输的思想。化学的思想主要是物质的化学组成、结构、反应这三个理论体系组成。例如在介绍氧气能燃烧这一知识点时,学生很容易被铁在燃烧时产生的光和火焰所吸引,但如果没有教师的引导,从分子反应的实质来揭示燃烧现象的原理,学生一般只会注重表象,看热闹,缺乏思考。
(三)教学内容模式设计单一
在中学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多数沿用的是单纯的照本宣科方式,讲授式教学法,即一人讲,众人听,纯粹的灌输理论,不分轻重缓急,平铺直述的单项传授,且在新课改的环境中,课程教学中内容广泛,课时紧张,学生缺乏时间为思考留有余地。
(四)教学过程中缺乏德育教育
德育决定着人的政治方向,是教育目的的灵魂。中学阶段是青少年从幼稚到成熟急剧变化发展的过渡时期,在此期间他们模仿性强,可塑性最大,有着奋发向上的积极进取精神,容易接受教育影响,此时的德育对他们的一生起着定向和奠基的决定性作用。而当前社会处于一个历史发展新时期,许多新思想、新问题不断出现。一些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取向发生倾斜,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抬头。受教育体制影响,应试教育中重知识教育,轻思想品德教育,造成学生价值观淡薄,忽视了教育中先成人后成才的教育主导思想。
二、教育生态学的含义与课程生态学体系构成
(一)教育生态学
教育生态学是门新兴的交叉研究领域,其研究内容既可以是微观的课堂教学,也可以是教学和文化等宏观的教育生态研究。教育生态学的主要特点是应用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探索教育规律的一门新兴学科[3]。
(二)中学化学课程生态学体系构成
《中学化学课程教学要求》中明确指出“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尊重和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帮助学生获得未来发展所必需的化学知识、技能和方法,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在实践中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热爱集体的情操;引导学生认识化学对促进社会进步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方面的重要影响,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作用,形成科学的价值观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从教育生态学角度来看,教师、学生构成中学化学生态教学的两大生态主体,而与教学相关的物质环境、精神环境构成两大教学生态环境,与生态主体共同构成的有机统一体。物质环境包括教学设施、教学时间、空间,精神环境包括师生情感、教学制度、教学内容等元素。上述各元素之间存在信息流、物质流、能力流的持续动态交换,进而为课程教学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生态系统。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教学环境等因子共同构成微生态系统,各种因子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在平衡-失衡-调整-再平衡的矛盾运动中形成一个有机的生态整体。学生通过教师传授知识获得所需,学校为教师和学生提供环境,即教学环境是由此两部分相互作用而组成。中学化学教学作为这一有机整体的组成部分,通过信息的流动以及能量的传播所形成的网状关系联系起来,发挥其所特有的优势来提高和完善课程教学。以生态学的观点来说,人和环境是统一结合的,二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所以,中学化学教学在这一方面是借鉴和应用了生态学的观点。
三、教育生态学视角下提升中学化学课程教学实效性
当前形势下,中学化学教学需要改变固有模式,通过生态学中人本化的教育思想,创建新的教学理念,提升中学化学课程教学的实效性。
(一)以生态多样性理论丰富教育主体的资源建设
中学化学课程的教与学是在一个大的生态环境中进行的,其教学团队是作为生态群落出现,首先要提高化学教师人文素养,丰富生态主体的层次和结构,目的可以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学校或者地方教育部门通过举办相应的专题培训班,不断提升教师的理论水平,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就业指导课程的培训工作,积极创造条件组织参加各类校内外培训、研讨、参观、交流等活动;其次,地方教育局可以聘请社会中化工研究所、优秀化工企业等单位部门的技术专家作为指导教师,定期或者不定期地举办相关技能、知识的讲授和培训,拓展专业教师的视野,丰富教师的知识储备;再次,教师培训机构可以鼓励中学教师申请教育学、心理学相应学历的继续再教育,获得相应的资格证书,做到“一专多能”。
(二)以个体生态学理论指导教育客体的培养
个体生态学是以个体生物为研究对象,研究个体生物与环境之关系,特别是生物体对环境的适应。学生作为中学化学教学环境中的个体而存在,容易受到外界环境中各种影响因子的作用[4]。教育工作者应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年级、不同性格状况的学生,依据不同个体生态的特点,调节教学环境中的影响因子作用,建立新的教学方式来改善教学效果,使其满足学生的需求。在发展教学理念的同时,教学中把握社会对中学毕业生参加高考要求这一主导因子,建立相应咨询工作室、网站聊天室等,并结合心理健康辅导咨询,利用限制因子定律,耐度定律,调节学生心理、情绪等影响因素,满足学生对精神方面的建设需求,帮助学生改变自己的不足,避免教育过程中出现所谓的花盆效应,帮助学生适应社会需求,提升自我的知识水平和技能,从而能够全面发展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只有紧跟时代的步伐,才会使得学生乐于接受,才会有可持续发展的方向。
(三)以族群认同理论协调教育主体和教育客体之间生态平衡
在生态学中,族群认同则是指族群身份的确立,它表示族群成员对所属族群的认知和信赖。在中学化学指导教学中,通过利用生态学中的族群认同理论,使得中学生对教师有认同感,并通过其在知识上的更新,了解中学生的需求来发展化学教学。受教育者和教育者只有彼此之间建立良好的互相信赖的关系,才能更好地发展中学化学教学。第一,在教育之前,为使学生充分理解,先要做好准备工作,即理解和把握学生的需要,以此研究教育发展方向;第二,紧跟社会发展需求,将一些热点或者学生所关注的社会动态加入到教学内容中,吸引学生眼球,从而使学生主动配合教学,或者通过实践与理论相结合,来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第三,增加教师和学生的合作机会,通过教师和学生的互动以及合作来完成任务,并从中获得感想或问题,通过学生的反馈,有老师帮助解决,以实现教育目的。
(四)以最适度法则完善化学教学课程生态体系
中学化学课程教学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随着自身发展,教育生态环境的各种生态因子对于教育生态的个体、群体、系统都有自己适应范围的上限和下限,在此范围内,主体和客体都能很好发展,这就是教育、教学中应该遵守的最适度原则[5]。中学生处于青春期,其不同成绩阶段和年龄阶段的学生对于化学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熟悉程度都不一致,教育者应通过分析不同阶段的中学生在化学知识学习方面上的需求,改变教学单一化,机械化的模式,针对各个阶段学生群体的需求特点来精选教学的内容,以此实现教学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吴鼎福,诸文蔚.教育生态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
[2]邱秀华.教育生态学视角下医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现状及对策[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3,(08).
[3]王凤产.试探教育生态规律[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4):14-16.
篇4
关键词:景观生态学;水土保持;驳岸
Abstract: after more than a century of development, bring forth the new through the old gradually on the basis of absorbing the ecology, systematics and the important thought of human science,, to 80 years of this century, and gradually formed a landscape ecology. Ecological landscape design in entering the field at the same time, but also from the two aspects of landscape and function to consider the city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and inject ecological principle. On the base of landscape ecology knowledge, revetment design for application in practice of landscape ecology in city in the water and soil conservation.
Keywords: landscape ecology;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revetment
中图分类号:S15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一、对景观生态学的认识
(一)概念
景观生态学(Landscape Ecology)是研究在一个相当大的区域内,由许多不同生态系统所组成的整体(即景观)的空间结构、相互作用、协调功能及动态变化的一门生态学新分支。景观在自然等级系统中一般认为是属于比生态系统高一级的层次。景观生态学以整个景观为研究对象,强调空间异质性的维持与发展,生态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大区域生物种群的保护与管理,环境资源的经营管理,以及人类对景观及其组分的影响。在景观这个层次上,低层次上的生态学研究可以得到必要的综合。作为一门学科,景观生态学是在60年代在欧洲形成的。早期欧洲传统的景观生态学主要是区域地理学和植物科学的综合。土地利用规划和决策一直是景观生态学的重要研究内容。景观生态学直到80年代初才在北美受到重视,但迅速发展成为一门很有生气的学科。景观生态学给生态学带来新的思想和新的研究方法。它已成为当今北美生态学的前沿学科之一。如今,景观生态学的研究焦点是在较大的空间和时间尺度上生态系统的空间格局和生态过程。Risser等(1984)认为景观生态学研究具体包括:景观空间异质性的发展和动态;异质性景观的相互作用和变化;空间异质性对生物和非生物过程的影响;空间异质性的管理。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发展突出体现其对异质景观格局和过程的关系,以及它们在不同时间和空间尺度上相互作用的研究。理论研究还包括探讨生态过程是否存在控制景观动态及干扰的临界值;不同景观指数与不同时空尺度对生态过程的影间扩散响;景观格局和生态过程的可预测性;以及等级结构和跨尺度外推。尽管这些都仅是理论雏形,但它们确实给生态学提供了一个新的范式(Paradigm)。按照Kuhn(1970)的科学哲学思想,科学的发展总是不断地以新的范式替代旧的范式。新范式提出新的理论、新的概念、新的构架、新的思维、新的方法。景观理论是生态系统理论的新发展。它的新颖之处主要在于景观理论强调系统的等级结构、空间异质性、时间和空间尺度效应、干扰作用、人类对景观的影响以及景观管理。景观生态学的生命力也在于它直接涉足于城市景观、农业景观等人类景观课题。Naveh和Lieberman(1984)指出:景观生态学是生物生态学和人类生态学的桥梁。此外,跨尺度上推(Scaling Up)景观生态学是环球生态学(Global Ecology)的重要一环。
(二)对象和任务
景观生态学主要来源于地理学的景观理论和生物学的生态理论。它把地理学家研究自然现象的空间相互作用的横向研究和生态学家研究一个生态区的机能相互作用的纵向研究结合为一体,通过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及价值流在地球表层的传输和交换,通过生物与非生物以及人类之间的相互作用与转化,运用生态系统原理和系统方法研究景观结构和功能、景观动态变化以及相互作用的机理、研究景观的美化格局、优化结构、合理利用和保护。景观生态学的研究对象是作为复合生态系统的景观,景观是自然和人文系统的载体。景观生态学家对“景观”的理解不尽相同,这些观点既有所联系,又不完全一致,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第一是从景观的直观景象来认识。这是景观的最原始和最普通概念,它主要应用于景观建筑学,这里寓有美学因素。尽管现代景观建筑学对景观的理解不限于此,但它依然是景观建筑学的主要目标。第二是从个体的属性结构上理解景观。在地质学、地貌学、土壤学和植被科学中,景观原理用以说明个体各属性在地表的结构格局,这个属性是这些学科的研究对象,如岩石、地表形态(地形)、土壤个体、植物群落等。地质景观、地貌景观、土壤景观和植被景观常被用来描述格局。第三种观点是景观为一复合生态系统,这是最为综合的概念,包括了上述两种观点。这种观点认为:景观是地球表层自然的、生物的和智能的因素相互作用形成的复合生态系统。景观这一生态系统有别于一般生态系统,它们有着不同的边界。一般生态系统是生物和环境以及生物各种群之间长期相互作用形成的继往开来整体,着重研究生产者、消费者和环境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而景观生态系统是地表各自然要素之间以及与人类之间作用、制约所构成的统一整体。它主要研究自然要素、社会经济要素相互作用、联系以及植物、大气、水体、岩石、动物和人类之间的物质迁移和能量转换,以及景观的优化利用和保护。由于它们的边界不同,研究的范围、内容也不同,一个以生物体为中心,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一个则研究地表各自然要素之间以及人类利用之间的综合作用。景观这一生态系统坚持了自然环境的整体观念,并强调人地关系在其中的地位,将人类作为景观的一个要素,使各个要素得以综合分析,从而研究其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克服了分析上的片面性和孤立性。同时,景观生态学用生态学的观点、方法来研究景观这一客体,使之在综合分析基础上研究景观的动态变化、相互作用间的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以及系统的演替过程。景观生态学不仅要研究景观生态系统自身发生、发展和演化的规律特征,而且要探求合理利用、保护和管理景观的途径与措施。目前,应遵循系统整体优化、循环再生和区域分异的原则,为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不断提高生产力水平、保护与建设生态环境提供理论方法和科学依据;探求解决发展与保护、经济与生态之间的矛盾,促进生态经济持续发展的途径和措施。景观生态学的基本任务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景观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研究。包括对自然景观生态系统和人工景观生态系统的研究。通过研究景观生态系统中的物理过程、化学过程、生物过程以及社会经济过程来探讨各类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稳定性及演替。研究景观生态系统中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和价值流,模拟生态系统的动态变化,建立各类景观生态系统的优化结构模式。景观生态系统结构研究主要包括景观空间尺度的有序等级。景观功能研究主要包括景观生态系统内部以及与外界所进行的物质、能量、信息交换及这种交换影响下景观内部发生的种种变化和表现出来的性能。特别要注意人类作为景观的一个要素在景观生态系统中的行为和作用。对人工景观生态系统的研究,如城市生态系统工矿生态系统,要考虑系统中的非生物过程。这方面的研究工作是景观生态学的基础研究,通过研究来丰富景观生态学的理论,指导应用和实践。二是景观生态监测和预警研究。这方面的研究是对人类活动影响和干预下自然环境变化的监测,以及对景观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可能改变和环境变化的预报。景观生态监测的任务是不断监测自然和人工生态系统及生物圈其他组成部分的状况,确定改变的方向和速度,并查明种种人类活动在这种改变中所起的作用。景观生态监测工作,应在有代表性的景观生态系统类型中建立监测站,积累资料,完善生态数据库,动态地监测物种及生态系统状态的变化趋势,及时发出,为决策部门制定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与保护生态环境的政策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景观生态预警是对资源利用的生态后果、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预测和警报。一是在监测基础上,从时间和空间尺度对景观变化作出预报。这种研究要通过承载力、稳定性、缓冲力、生产力和调控力,分析区域生态环境容量和持续发展能力,对区域生态环境对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和适应性进行评价,对超负荷的区域和重大的生态环境问题作出报警,采取必要的措施。二是对种种大型工程所引起的生态环境变化的预测,如南水北调和长江三峡水利工程的生态环境预测。三是景观生态设计与规划研究。景观生态规划是通过分析景观特性以及对其判释、综合和评价,提出景观最优利用方案。其目的是使景观内部社会活动以及景观生态特征在时间和空间上协调化,达到对景观优化利用,既保护环境,又发展生产,合理处理生产与生态、资源开发与保护、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开发速度、规模、容量、承载力等的辩证关系。根据区域生态良性循环和环境质量要求设计出与区域协调和相容的生产和生态结构,提出生态系统管理途径与措施。主要包括:景观生态分类、景观生态评价、景观生态设计、景观生态规划和实施。四是景观生态保护与管理研究。运用生态学原理和方法探讨合理利用、保护和管理景观生态系统的途径。应用有关演替理论,通过科学实验与建立生态系统数学模型,研究景观生态系统的最佳组合、技术管理措施和约束条件,采用多级利用生态工程等有效途径,提高光合作用的强度,最大限度地利用初级异养生产,提高不同营养级生物产品利用的经济效益。建立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保护区,经营管理和保护资源与环境。保护主要生态过程与生命支持系统;保护遗传基因的多样性;保护现有生产物种;保护文化景观,使之为人类永续利用,不断加强种种生态系统的功能。
二、景观生态学应用——驳岸设计
(一)现场调查及条件分析
包括由设计工程师进行的短期现场检查和由专家进行的详尽的数据资料收集取样和测量。
需要注意的问题:
1工程特性
1)强度
要求所选用的材料必须能够承受最大设计荷载和施工期间施加的任何荷载。此外,对强度的考虑还必须包括整个系统的结构整体性,以及各组成部分的强度。
2)耐久性
工程技术人员不但要考虑全面的防护方法或防护系统,而且还必须考虑其各个构件的性能。根据整个系统的特性确定其使用年限,在使用期间各个构件可更换或修补。
3)透水性
是否采用可透水或不透水材料驳岸,取决于是否有可能在驳岸趾部修筑很好的截水墙,同时要注意土壤特性,为降低驳岸后面的地下水压力需要设置排水设施,此外,还应考虑因河道中行船或波浪运动所引起的水流紊动程度。对透水性能差的土壤,通常采用不透水材料驳岸,并修筑满足要求的截水墙。地下水的排放可通过在驳岸后面或驳岸下面修建排水区并在正常壅水位正上方设置排水孔的方式来解决。
4)刚柔性
刚性材料驳岸通常考虑采用更耐久的结构形式,其维护费用较低。如果预计基本会发生沉陷,那么设计的防护结构形式应能跨过无支承力的活动区,或者必须设置有合适间距的施工缝,一旦刚性结构发生破坏,刚性材料常比柔性结构更难修复。柔性驳岸允许基土或垫层产生有限的位移,并且,就铺砌驳岸来说,允许在基土上维持一定的约束压力。采用柔性结构驳岸比刚性结构更容易发现沉陷问题和垫层破坏,并且更容易维护,刚性结构更可能在没有预警情况下发生事故。
5)驳岸重量
驳岸重量在详图设计阶段只是一般的考虑因素,但在极软弱的基土情况下,它很可能影响到初设方案的选择,采用自重很大的材料可能导致大的沉陷或边岸破坏。
6)水力糙率
采用光滑的驳岸可提高河道过水能力和增大流速,导致紧靠驳岸段下游的冲刷。
2环境可行性
驳岸工程与环境潜在的相互作用应加以考虑,对于较大的边岸防护工程,开工之前,必须进行正式的环境影响评价并作为工程设计的一部分。
1)自然环境
设计开始前,向负责自然环境保护的机构作咨询,如果已经对河流两岸进行了勘察,那么,就应当准备出一个初步报告,指明应当更新或保护哪些自然特征以便能够保护现存动植物的生存环境。
2)人类环境
不要过分强调人的视觉感官的重要性,且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设计应适应实际情况,应当考虑到人类活动的影响。
a钓鱼。必须设立钓鱼平台,任何形式的斜坡式驳岸都有可能使钓鱼者非常难于接近水体,若有必要,还要有台阶。
b航运。垂直的墙体驳岸,有利于系泊。
c游泳。应出于安全的考虑,预先设置容易进出的通道,这样,游泳者不仅能够下水游泳,更重要的是能毫不费力的上岸。
d散步。满足人在心理上的亲水性。
有时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即工程需要采取的措施根本无法与所处的位置景观及其视觉环境想协调,在这种情况下,应加以综合考虑。
(二)通过现场查勘和背景分析确定了设计的关键问题后,在考虑到将来需要防护的边岸不同层位情况的基础上,可以简单地列出能提供合适措施的各种方法,一旦确定了基本目标和岸坡外形之后,其他一些与外形不相适应的防护方案即可排除。应根据不同的河道过水层位采用不同的防护方式。在确定采用铺砌护岸和天然材料护岸方案时,应对根据不同过水层位中冲蚀破坏的严重程度而改变防护方案的形式,由此而带来的经济收益问题给予充分的考虑。方案的选择是一个反复的过程,要求同时考虑到岸坡形状和水深,在确定选择最优护岸方案时,还必须考虑与此有关的不同工程、环境、结构和经济等多中因素。建议对一个护岸工程选择多达三个的比较防护方案,对选定方案的初步设计,画出草图并估算造价。
三、结语
合理规划和设计以及管理景观,对生态系统、区域乃至全球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而景观生态设计是运用景观生态学的原理、生态经济学及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与方法,从景观生态功能的完整性、自然资源的内在特征,以及实际的社会经济条件出发,通过对原有景观要素的优化组合或引入新的成分,调整或构建合理的景观格局,使景观整体功能最优,达到人的经济活动与自然过程的协同进化。因此,景观生态学原理在城市水土保持中的应用是实现景观持续发展的有效工具。
参考书目:
肖笃宁主编的《景观生态学理论、方法及应用》(中国林业出版社,1991)
董雅文著《城市景观生态》(商务印书馆,1993),
徐化成编《景观生态学》教材(中国林业出版社,1996),
俞孔坚著《景观:文化、生态与感知》(科学出版社,1999),
肖笃宁主编《景观生态学进展》(湖南科技出版社,1999)。
篇5
关键词:生态学 综合素质 教学改革 生态伦理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4-0070-02
1 引言
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是现代高等教育的目标。综合素质教育主要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专业素质、身心素质和培养实践创新能力等,且这几个方面的教育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更不是几句口号或几个报告所能完成的,而应将这一思想贯穿于学生学习的每一学科中,通过教学改革,潜移默化地在教学过程中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其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随着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的日益加剧,全球变化及其对人类生存和发展产生重大影响,使得生态学成为解决当前世界各国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的有力武器,也使生态学日益成为指导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学科[1]。该学科具有很强的综合性、交叉性和实用性,不仅涉及自然科学,还涉及到哲学、社会科学和经济学等内容,是沟通科学与社会的桥梁,是生物类专业、环境类专业和资源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或专业课[2]。因此,这门课程的学习对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素质的培养具有十分独特而重要的地位。
但是,传统的大学生态学课程教学往往存在着许多问题,如,以理论教学为主而轻实验教学、重知识传授而轻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重传统基础知识的传授而缺乏将前沿和热点问题融入课题、不能有效地对学生进行环保意识教育等,这就可能使学生在分析和解决与专业相关的生态环境问题时的能力与社会期望有一定的距离,远未达到使学生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要求。因此,以培养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人才为目标的生态学课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通过课程教学改革,让学生在掌握有关生态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同时,学会运用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观察、认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并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加强生态伦理道德教育。
2 生态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措施和建议
2.1理顺知识层次结构和优化教学内容以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
生态学课程教学的基本目的就是让学生掌握有关生态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但是,传统的生态学内容广泛、知识分布相对较为零散,使学生不易抓住重点。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帮助学生理顺知识层次结构。尽管目前多数生态学的教材在内容的编排上是按个体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应用生态学和现代生态学的顺序,但学生在刚接触这门课程及学习的过程中,并不一定能理解和看透这种层次结构。因此,教师在教学的开始及讲到每个层次结构时,要反复强调教学内容上的这种脉络关系,让学生一目了然。其次,在理顺知识层次结构的基础上,优化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层次结构上,紧扣知识点,形成问题链,精讲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就能理解和掌握基本知识,以提高他们对专业知识的牢固掌握。
2.2 改进教学方法和方式以增强学生的专业素养
在新的形势下,教学方法的改革必须围绕以学生为中心来进行,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出发点。在具体的教学方法上主要就是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中[3]。那么如何引导学生积极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呢?应通过多种教学方式和手段相结合来完成教学任务。
(1)现场教学法:现场教学是将课堂搬到生产现场的一种教学方法,通过在实际的生产现场实施教学过程,使学生更快更好地学习掌握知识和技能[4]。如在讲个体生态学的部分章节时,当讲授光因子对植物的生态作用及植物的适应时,可以带学生到校园内观察生长在植物不同部位的叶片接受光线的差异及他们各自的形态特征,然后让学生课后根据这些植物的形态、结构特征进行归类分析,每位同学都积极地进行总结,大家相互补充,最后较为全面地得出了阳生植物、阴生植物、耐阴植物的适应特征。
(2)多媒体和网络辅助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由于其内容的丰富性、直观性和趣味性等的优势很快就进人了各级各类学校的课堂。同样,在生态学教学过程中,恰当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图文并茂的展示生态学本身所富有的优美境界及生态学所特有的实用性等,能极大地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与表现力,进而提高教学效果。这对于拓宽生态学教学视野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都是十分有效的。此外,由于目前信息技术的发达,使用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常用的一种交流方式。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建立生态相关网站、设立公共邮箱或QQ群等平台,进行课堂之外的教学活动,如,共享辅导资料、组织讨论、答疑等,这可以突破时间,空间以及人为因素的制约,有效地解决了生态学越来越庞大的知识体系和有限的教学时间之间的矛盾,弥补传统教育的不足,并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生自学、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3 加强实验和实习教学以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
篇6
[关键字]园林景观生态学;任务;发展趋势
园林景观生态学以整个景观为研究对象,强调空间异质性的维持与发展,生态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大区域生物种群的保护与管理,环境资源的经营管理,以及人类对景观及其组分的影响。在景观这个层次上,低层次上的生态学研究可以得到必要的综合。作为一门学科,园林景观生态学是在60年代在欧洲形成的。早期欧洲传统的园林景观生态学主要是区域地理学和植物科学的综合。土地利用规划和决策一直是园林景观生态学的重要研究内容。园林景观生态学直到80年代初才在北美受到重视,但迅速发展成为一门很有生气的学科。园林景观生态学给生态学带来新的思想和新的研究方法。它已成为当今北美生态学的前沿学科之一。
1.园林景观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及任务
1.1园林景观生态学的研究对象
园林景观生态学的研究对象是作为复合生态系统的景观,景观是自然和人文系统的载体。园林景观生态学家对“景观”的理解不尽相同,这些观点既有所联系,又不完全一致,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
第一是从景观的直观景象来认识。这是景观的最原始和最普通概念,它主要应用于景观建筑学,这里寓有美学因素。尽管现代景观建筑学对景观的理解不限于此,但它依然是景观建筑学的主要目标。
第二是从个体的属性结构上理解景观。在地质学、地貌学、土壤学和植被科学中,景观原理用以说明个体各属性在地表的结构格局,这个属性是这些学科的研究对象,如岩石、地表形态(地形)、土壤个体、植物群落等。地质景观、地貌景观、土壤景观和植被景观常被用来描述格局。
1.2园林景观生态学的任务
目前,应遵循系统整体优化、循环再生和区域分异的原则,为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不断提高生产力水平、保护与建设生态环境提供理论方法和科学依据;探求解决发展与保护、经济与生态之间的矛盾,促进生态经济持续发展的途径和措施。园林景观生态学的基本任务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景观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研究。包括对自然景观生态系统和人工景观生态系统的研究。通过研究景观生态系统中的物理过程、化学过程、生物过程以及社会经济过程来探讨各类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稳定性及演替。研究景观生态系统中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和价值流,模拟生态系统的动态变化,建立各类景观生态系统的优化结构模式。景观生态系统结构研究主要包括景观空间尺度的有序等级。景观功能研究主要包括景观生态系统内部以及与外界所进行的物质、能量、信息交换及这种交换影响下景观内部发生的种种变化和表现出来的性能。
二是景观生态监测和预警研究。这方面的研究是对人类活动影响和干预下自然环境变化的监测,以及对景观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可能改变和环境变化的预报。景观生态监测的任务是不断监测自然和人工生态系统及生物圈其他组成部分的状况,确定改变的方向和速度,并查明种种人类活动在这种改变中所起的作用。景观生态监测工作,应在有代表性的景观生态系统类型中建立监测站,积累瓷料,完善生杰数据库,动态地监测物种及生态系统状态的变化趋势,及时发出,为决策部门制定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与保护生态环境的政策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三是景观生态设计与规划研究。景观生态规划是通过分析景观特性以及对其判释、综合和评价,提出景观最优利用方案。其目的是使景观内部社会活动以及景观生态特征在时间和空间上协调化,达到对景观优化利用,既保护环境,又发展生产,合理处理生产与生态、资源开发与保护、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开发速度、规模、容量、承载力等的辩证关系。根据区域生态良性循环和环境质量要求设计出与区域协调和相容的生产和生态结构,提出生态系统管理途径与措施。主要包括:景观生态分类、景观生态评价、景观生态设计、景观生态规划和实施。
四是景观生态保护与管理研究。运用生态学原理和方法探讨合理利用、保护和管理景观生态系统的途径。应用有关演替理论,通过科学实验与建立生态系统数学模型,研究景观生态系统的最佳组合、技术管理措施和约束条件,采用多级利用生态工程等有效途径,提高光合作用的强度,最大限度地利用初级异养生产,提高不同营养级生物产品利用的经济效益。建立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保护区,经营管理和保护资源与环境。保护主要生态过程与生命支持系统;保护遗传基因的多样性;保护现有生产物种;保护文化景观,使之为人类永续利用,不断加强种种生态系统的功能。
2.园林景观生态学的未来发展趋势
随着问题的不断复杂化,传统的园林景观生态学已越来越不适应问题的解决。为了保持未来园林景观生态学的活力,园林景观生态学需要发展得更全面和更平衡。园林景观生态学不仅要保持其自然科学的属性,还要加强同经济、社会和政治等其他学科的联系,不断地改造和创新。这样,园林景观生态学才能拓展成为综合的景观科学。发展景观科学遵循的3个途径是:
2.1尺度一致性
即在时间和空间上必须同社会、行政和管理中相关的过程保持尺度一致性。由于景观是处于生态系统之上,大地理区域之下的中间尺度,许多土地利用和自然保护问题只有在景观框架下才能有效地解决,全球变化的影响及反应在景观尺度上也变得非常重要,因而不同时间和空间的景观生态过程研究十分重要。
2.2整体性
即景观科学是①园林景观生态学;②经济学和心理学/社会学;③包括设计、规划和管理的各学科;④决策学的有机统一。
当前人类对地球和景观的干扰日益严重,产生的问题也日益复杂。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经济学、社会学和其他包括公共管理学在内的各学科在景观尺度上同生态学密切合作。尽管园林景观生态学也提出了一些一般原理,但如何在真实的景观中应用这些原理还不甚清楚;同时,由于实际的景观管理需要多部门的协调组织,许多景观模型只是停留在理论水平上。这些迫切需要将传统的园林景观生态学和其他包括设计、规划、管理以及决策等学科紧密联系起来,也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园林景观生态学科研成果和信息在空间规划、决策和实施中的有效性,同时,反过来,提高园林景观生态学在评价各种规划和管理政策效果中的作用。
篇7
2007年世界生态高峰会,来自70多个国家的1400多名生态学工作者欢聚一堂,针对如何运用生态学方法缓解全球气候变化、生态系统退化,以及如何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改善人类福祉进行了富有成效的讨论。与会代表乐意与世界各国民众和决策管理人员分享他们掌握的生态知识。
生态学是众多人们日常关注问题的核心,是解决人与自然系统关系问题的关键。生态学能够帮助人们去设计、规划、管理及保护好环境,以确保世上所有人拥有健康的生命,让子孙后代拥有良好的生存环境。
生态学必须成为决策管理的重要工具。没有对人与环境复杂多变生态关系的深刻理解,我们的决策就有可能出现严重失误,给未来造孽,遭遇从土地功能退化加剧、动植物生境消失到全球气候继续恶化等诸多风险。人类未来的健康取决于我们赖以生存的空气、水体和土壤质量以及微生物、植物和动物之间微妙的平衡关系。
生态学有助于我们理解这种平衡的运行、受扰机制及服务功能,学习如何利用自然生态系统控制和降解污染物,强化我们地球村的生命活力。环境污染威胁了食物链的生态秩序,减少了河流和海洋里的生命,也扰乱了鸟兽鱼虫和人类的繁衍。生态学揭示了污染物在生态圈中迁移累积的规律和影响危害生命的机制,提供了减缓环境影响、维护生态健康的系统方法。人类的食物供应越来越依赖于集约农业的发展和化肥和杀虫剂的大量施用。降低化肥使用量、避免杀虫剂的副作用、利用自然调节手段降低病虫害对作物生长和动物繁殖危害的秘诀,就在生态科学的手中。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正在造成全球气候的变化,其中一个重要来源是由于人类不适宜的土地利用、农业生产和林业经营活动。
生态学研究已经能揭示自然系统固定和排放温室气体的关键过程,以及全球变暖对人类生存的影响。印度洋海啸中,有红树林保护的海岸带所造成的危害甚小。惨痛教训告诉我们,恢复红树林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上世纪30年代,在湿地种植盐草使得中国恢复、保护了大量的海岸带。
实践证明,生态工程可以大大增强人类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
参加第三届世界生态高峰会的科学工作者呼吁人类社会立即行动起来,为防止地球生态的进一步退化而共同努力。为完成这一神圣使命,我们需要建立健全环境法规,积极承诺和执行国际公约,并把生态学原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去,实现民众、政府及科学家之间最为广泛的合作。
篇8
关键词:环境生态学;教学改革;问题;对策
一、环境生态学的相关概述
环境生态学是最近几年才兴起的学科,该科学的综合性很强,通过运用生态学理论对认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发生的变化进行了具体研究,以此来寻求生态系统得以恢复的具体方法,实现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环境生态学主要是根据人文社会和环境生态学而开展的课程,这与当前构建和谐社会、可持续发展、发展循环经济以及环境保护等思想是一致的。该门课程主要讲授的是当前人类正在面临的各种环境危机,必须要提高人类的环境保护意识,具体阐述了环境生态学的基本知识、当前的研究热点以及国际上重大的生态研究计划的具体实施情况和取得的成就。通过阐述以上内容来启发学生对环境生态问题的重视,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环境保护意识,同时也能够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使学生的整体素质得到提高,更好适应今后的社会发展。
进入21世纪以后,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日益恶化,资源出现严重匮乏,社会各界对环境保护和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呼声越来越高。从长远的目光来看,只有重视发展环境生态教育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才能实现人与社会的和谐持续发展。作为高校的学生,是未来社会建设的接班人,只有提高其环境生态意识,认识到生存环境的时代紧迫感,不断提高自身能力,才能更好推动社会的发展进步。
二、环境生态学教学改革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2.1在教学内容的调整和优化方面存在不足
当前我国关于环境生态学的教材有很多版本,但是大体上该教材的内容主要由生态学原理和应用这两大部分构成。在生态学原理这一部分内容中,内容都是根据生命系统的层次进行讲解的,在高校授课的过程中一般很少进行调整,但是对于应用这一部分却有很多出入,不同版本有不同的侧重点,因此当前该门课程在进行改革的实践中遇到的最大难题就是怎样取舍或者融汇内容,从而使学生更好更快地接受新知识。
2.2教学过程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存在的问题
随着现代化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在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开始使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很多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不使用教材,而将课程内容放映到多媒体屏幕,而教师则按照屏幕上的内容进行授课,实际上老师的角色变成了复读机。环境生态学的教学离不开多媒体,很多图片和影像都需要使用多媒体进行,但是对于那些基础知识则不需要,那些需要理解或者死记硬背的知识通过多媒体教学起不到应用的效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一大问题就是如何实现传统教学手段和现代教学手段的融汇,实现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2.3学生成绩考核中存在的各种问题
多年以来,在环境生态学教学中对学生的考核只是通过期末考试的成绩进行评定,之后经过不断完善,开始根据平时的考勤、作业和期末考试通过一定比重进行综合来评定,但是这样的考核方式也存在很多问题。例如,在考勤中很多学生替其他学生答到,作业不认真完成,相互抄袭,在最后的期末考试中打小抄等,这些都是一些非常突出的问题。所以今后应当不断完善学生的成绩考核方式,使学生真正学习到专业知识和技能。
2.4实践内容的设置缺乏科学合理性
环境生态学这门课程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不仅涉及环境工程、植物、土壤、地理学和水土保持等学科,还涉及生物、化学以及经济学知识,知识点比较繁琐复杂,而且研究对象空间和时间的跨度比较大,很多知识需要在野外的实习的过程中慢慢理解,而在课堂上的教学有一定的局限性,不仅受到课时的限制,进行实验的条件也有限,因此今后在设置实践内容的过程中也需要进行改进。
三、解决环境生态学教学改革实践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3.1调整好教学内容
今后在环境生态学教学改革中,为了更好地适应对环境保护人才发展的需求,应当根据岗位需求和专业的方向来调整教学内容,其中调整的内容主要是为了突出环境生态学等相关内容,并且重视生态监测和生态恢复等,这与未来培养人才需求和建设国家生态环境项目的目标是一致的,更好实现人才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求。在授课的过程中,教师应当抓好重点,除了讲解课本上的知识以外还应当穿插他各类相关学科的背景知识,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好消化和吸收各种知识。
3.2采用多种教学方式相结合的教学手段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进步,今后教学过程中应当重视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但是不能盲目应用,而是应当根据课程内容和教学需要采用多种教学方式相结合的方式。具体来说,可以采用学生自学、PPT课件以及影像视频等。为了更好地掌握知识,学校应当通过各种网络教学平台来为开通教学网站,也可以通过该网站布置作业或者相互交流,学生有问题可以直接找老师咨询,教室也能够随时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以及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然后据此调整自己的授课内容,将学生不懂的知识进行重点讲解,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3不断完善考试考核方法
为了不断完善当前的考试考核方法,今后可以实现期末考试试题的多样化,不仅考理论知识,还可以通过做实验来考核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在中期考核中,教师可以不采用留作业的形式,可以让学生自己制作PPT或者进行知识总结、案例分析等,然后在课上进行分享。对于平时的考勤,教师应当严格把握,对于课堂表现好的同学可以适当奖励,对表现不好的做出提示,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4科学合理设置实践内容
为了更好实现环境生态学的教学改革,应当将理论和实践课程进修结合,尤其要科学合理设置实践的内容,根据各个地方的具体条件和特色选择各自的教学内容,同时学校应当加大实习基地的建设力度,根据当前的就业形势和岗位特点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从而实现学生今后的更好发展。
四、总结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对环境生态学教学改革实践进行了研究,从当前教学实践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入手,找出科学合理的解决措施,这样不仅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而且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更好适应今后的工作以获得更好发展。
参考文献:
[1]牛晓音,郑家文,刘家第.环境生态学教学改革实践中的问题与对策[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1,04:44-45.
[2]何永美,李元,湛方栋,陈海燕,祖艳群.《环境生态学》实践教学改革的探讨[J].农业教育研究,2010,01:21-23.
篇9
【关键词】生态学理念;高校英语;教学启示
一、教育生态学理论
生态化已经渐趋成为了当前高校教学的一种趋势,关于生态学的研究也层出不穷,这些与教育以及教育学相关的研究为教育生态学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基础条件,进一步的促进了教育学的研究与发展。
生态学原本是研究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理论。基于这种研究内容,教育生态学研究的是教育与所在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变化规律。根据教育生态学的理论,高校的英语教育研究不仅要着眼于师生之间的关系、生生之间的关系还要注意对师生与他们所处环境之间的关系,通过这种全方位的考虑与研究,来促进教学方法的改革。
二、当前高校英语教学中阻碍生态教学实施的障碍
(一)生态因子之间不平衡
作为生态教学理论的构成因子,教师与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处于不平等的地位,教师在教学实践工作中始终处于主导地位。
目前的高校英语教学仍以教师的讲授为主,教师是课堂的主导以及中心,对教学活动进行着全面的掌控。而处于被动接受地位的学生不仅没有表达自己意愿的机会,也不会在思想表达方面受到教师的重视,长时间的不平等关系,使学生产生了厌学的情绪,教学效率便难以提升。
(二)认知程度的不平衡
理想状态下的教育生态学理论条件下,各个因子之间应该是和谐而平等的相处模式,但是当前的高校英语教学工作中,师生之间以及生生之间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在认知方面并不平等。
教师按照教学大纲的指导进行教学的设计以及安排,由于学生的认知能力以及学校水平不同。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一部分学生会认为教师教授的内容过于简单,而另一部分则会认为教授的内容具有一定难度。
(三)教学环境的束缚
生态因子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相互影响会对环境造成反作用,影响与塑造着生态环境,进而形成生态环境的动态变化。但是当前的高校英语教学并不具有在动态中发展变化的性质,难以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
高校的英语教育工作基本都具有几年之内不会变动的特点,加上教学工作不能够与时代接轨,致使高校的英语教学工作几乎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这种不具有动态发展的环境限制了教学工作的改革与创新。
三、生态教学理论对高校英语教学的启示
通过以上的分析与探讨,我们可以看出生态教学理论强调的是外部教学环境对高校英语教学的帮扶与促进,强调的是通过师生以及生生之间关系与地位的改善来推动教学环境的改善。这种相互关系的阐述与注重,为当今的高校英语教学工作带来了启示与灵感,为教学工作的改革提供了方向。
(一)提升师生之间关系的平等性
教育生态学理论认为在同一个生态环境中每一个环境因子都应该具有平等的地位,通过相互之间的作用与影响,改善生态环境的同时也能够促进自身的发展。为此,需要通过以提升师生之间的平等性的方法来提升高校的英语教学水平。
知识是连接师生之间的纽带与桥梁,所以知识的传授过程是提升与改善师生之间平等关系的主要环节。虽然教师在知识的储备以及知识的理解程度等方面都要高于学生,但是这不意味着教师就能够将学生视为简单的知识接收者,进行硬性的灌输,忽视了学生的兴趣与能力。生态教育学强调的是环境因子之间的平等性以及相互促进性,目前的教育体系中的教师处于主导地位的现象难以适应生态教育学理论的要求,急需院校进行改革与完善。
为了提升因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水平以及平等地位,需要教师在教授的过程中能够与学生之间进行恰当适度的情感交流,以平等对话的方式促进教学环境的发展。
(二)开放教学环境
生态环境具有较明显的内部性,但是在自然界中,任何一个生态环境都在与周围的环境进行着物质的输入与输出,进行着能量的交换以及信息的交流,这种开放式的环境特征不仅促进了个体生态环境的发展,更提升了整个大环境的质量,进而实现了和谐共进。
这种道理也同样适用于教育学的研究,需要高校为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创造出一个开放的教育环境。不仅表现为鼓励教师创新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更加真实的语言环境、丰富教学手段,提升课堂效率,同时也表现为对师生之间交流与沟通的鼓励。
根据生态学的理论,交流能够促进生态环境的改善,而开放的生态环境也能够提升师生之间沟通交流的水平。为此,教师可以在学期开始的时候便公布本学期的教学计划,让学生对学习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并能够及时的提出自己的见解,促进教学计划的完善;增加英语教学课堂中师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促进师生之间的合作,促进英语教学在师生共同努力的条件下实现发展进步;同时也可以通过校际之间的交流与竞赛的方式,激发本校教学理念的完善以及教学方法的改革,提高教学水平。
四、结语
篇10
关键词:课堂生态 英语听力 教学启示
“生态学”一词最早是由博物学家索罗(Thoreau,N.D.)于1858年提出的,德国生物学家和哲学家Haeckel于1868年为生态学下了较明确的定义,即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体与其生存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学术界对生态学较普遍的解释是:“研究有机体或有机群体与其周围环境关系的科学。”
1976年,美国教育家、前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院长Lawrence Cremin在其所著《公共教育(Public Education)》中率先提出教育生态学(ecology of education)概念。首次以生态学的角度提出关于教育的新定义:“我把教育看作一个审慎的、系统的和通过不断努力去得出或唤起知识、态度、价值、技能和情感的过程。”在Cremin看来,“教育”主要是指人们有目的、有计划地改变自己或他人思想、行为方式或情感的行为。也就是说,“教育是通过周密的、系统的和持久的努力来传播、激发或获取知识、态度、价值、技能和情感;教育是由这种努力所产生的所有结果。”Cremin认为,教育生态学把教育看成一个有机的、复杂统一的生态系统,强调教育与环境之间、教育系统内部子系统之间的物质、能量、信息交换过程及相互影响和相互适应的关系。
英语课堂生态是一个人工构造的特殊生态系统,它由课堂生态的主体的教师、学生和客体性课堂环境三种生态因子所构成。这三种生态因子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适应,在合作与共生中使英语课堂成为一个有机的、不可分割的生态共同体,以完整和谐的形态完成英语课堂生态的育人功能。作为英语听力这门英语专业基础课,如何利用课堂生态研究成果提高教学质量呢?本文将以生态研究理论来透视英语听力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一、听力理解概述
作为交际工具的语言,首先是个有声系统,听力是言语交际能力的重要方面,是获得语言感受的最主要途径,是提高“说、读、写”能力的基础,是语言交际的重要组成部分。听力理解(Listening Comprehension)是有目的地运用储存在大脑里的缘由信息对于所听到的新信息进行选择、整理和加工的过程。因而,听力理解具有下几个基本特征:
1.听力理解是个体积极主动参与语言交际的过程
在听力理解过程中,听者不是消极被动地用听觉来接受信息,而是运用自上而下、自下而上或交互式三种模式对输入信息进行加工处理。
自上而下模式指的是听者运用背景知识从篇章层次上对听力材料进行辨认、理解话语的句法和意义,该模式以遵循言语交流的现实原则和合作原则为前提。自下而上模式指的是利用语音、词语和句子本身的知识以及对语言因素的分析来进行听力理解,即听者利用感知知识,在音素、词、句子层次上依次对听力材料进行辨认和理解。交互模式把听力理解看作是大脑长期记忆中的背景知识与听力材料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无论采用以上哪种模式,都是听者主动参与的语言交际过程。
2.听力理解是一个创造性的过程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个体在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在英语听力教学中,意义并不是现成地存在于语言材料之中的,不同的听者对于同一单词或句子可能会有不同的理解。听者需要根据语言材料所提供的线索以及自己的社会经历和背景知识创造性地建构意义。
3.听力理解是一个互动的过程
语言交际涉及说话者和听者双方,两者在语言交际中是一个互动感知对方意图的过程,并伴随着相互的表情和体态来表达意义。听者在日常交际过程中,除了要“采集”言语信息外,还要注意说话者的情感态度及肢体语言。
基于上述的基本特征,不难看出听力理解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它涉及语言心理、文化、社会知识、所谈话题的熟悉程度等各种因素。
二、传统的听力教学存在的问题
语言教学的本质是使学生能够用所学语言进行交流。在传统听力教学模式中,教师往往采用模拟应试教学模式,注重了语法知识,突出了重点词汇和结构,而忽略了语言的交际功能;人为地割裂听、说的互动关系;忽视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培养。因此,导致的具体问题主要有:
1.教学模式单一,学生焦虑情况严重
传统的英语听力课通常采用“听录音-答题-校对答案”的教学模式。学生因为担心在答题过程中出现听不懂的尴尬场面,情绪紧张,而无法集中注意力有效理解录音材料。
2.教师一言堂,学生“一片躺”
传统英语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以教师为轴线展开的填鸭式教学,加之语音实验室的特殊环境因素,使教学活动中的师生互动大幅减少,学生在课堂中被动接受教师的“满堂灌”,课堂反馈情况得不到重视,学习情绪低迷,在课堂上昏昏欲睡。
三、利用课堂生态研究提高英语听力教学的探索
从生态学的观点看教学,师生是生态系统的主体,师生之间的关系应该是互相协作,互相尊重;教学过程应注重多样性、灵活性,着眼于未来的发展,使课堂成为具有开放性、整体性和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系统。
生态化教学可以解决传统英语听力教学的弊端,使学生学会认知,学会与人沟通,学会共同生活,进而学会与他人、社会、自身以及自然的和平共处。
1.突出学生在课堂生态中的主体地位
生态化教学强调主体性参与,强调“体验”,这种课堂生态的自主性,是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学习个体根据各自不同的学习需求、动机、目标,对自己的学习活动具有积极主动的、创建性的、独立自主的、有意识的支配和调控的权利和能力。
2.改革语言输入渠道,打造开放课堂生态环境,提高英语听力教学效果
英国著名英语教学法专家Penny Ur (1984) 认为长时间地使用听觉器官容易使学生感到疲劳,而一旦疲劳产生,就会影响学习效果;被广泛应用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也提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
英语听力教学应改变传统教学只有声音,没有文字和图像,不具可视性,缺乏生动的交际环境的单一手段。通过声音和图像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创设一定的情景,视、听、动结合,提高英语听力教学效果。
生态知识观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特征是开放性。所谓开放,就是与外界经常性的多样交换。开放多样的英语课堂生态为学生提供了多种多样的课程资源、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课堂活动。这种轻松的学习环境,使知识的构建再构以及获得认知的、主动进行的语言学习活动变得更加容易。
3.评价标准弹性化,评价形式多样化,促进正确的评价体系的形成
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破坏了以生命个体和谐发展为本的课堂教学生态系统,忽视了教育过程的真实价值,忽略了学生语言技能的培养。为避免应试教学目标与生命全面发展失衡,这就要求教学的评价标准的弹性化,评价因人而异,不搞一刀切,允许不同听力水平的学生根据教学进度,制定个人学习进度,注重形成性的评价。通过学生自评、生生互评、师生互评的方式,促进个性充分发展,营造创新人才成长环境与氛围,帮助创新人才脱颖而出。
改变传统英语听力考试中“听录音,做题目”的形式,采用突出语言交际功能的评价形式,如,英文影片模仿配音、复述新闻广博内容、听指令行动等,提高学生的听力实际应用能力。
课堂生态学以回归自然为宗旨,强调“人与人、人与环境”的和谐,组织一个健康的课堂生态系统,给学生以全面发展和发展个性的机会,给学生以可持续发展、终生发展的机会。其主张的和谐、互动、平衡等教学模式,对英语听力教学的改革有积极的参考意义。
参考文献:
1.范国睿.教育生态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4,19,23,233-254.
2.Cremin, L. A. Public Education [M]. New York: Basic Books 1976.
3.刘凤杰.课堂生态对大学英语教学效果的影响研究[J].教育探索.2006.10
4.谭玮.英语课堂生态与学习个性的培养[J].课程・教材・教法.2008.04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环境污染整治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