兽医学临床病例分析范文

时间:2023-12-21 17:20:1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兽医学临床病例分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兽医学临床病例分析

篇1

脑梗死、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等常见的脑血管病均可引起癫痫。现将我院神经内科2004年8月~2007年2月收治的以癫痫为首发症状的急性脑血管病32例分析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32例均为我院住院患者。男20例,女12例,年龄42~75岁,平均58岁,均经头颅CT确诊,符合全国第四届急性脑血管病学术会制订的诊断标准。其中脑梗死15例,脑出血12例,蛛网膜下腔出血5例,伴有高血压病史22例,脑动脉硬化病史20例。

1.2 临床表现:32例患者均急性起病,癫痫分类按1981年国际抗癫痫联盟标准[1]。全身强直阵挛性发作10例,复杂部分发作16例, 单纯部分发作4例,癫痫持续状态2例。其中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及混合性卒中以全身发作为主,脑梗死则以部分性发作性为主。所有病例均在入院后6~72小时内做头颅CT或头颅MRI检查,病变定位于额叶5例、颞叶4例、顶叶3例、脑干1例、基底节区12例、蛛网膜下腔2例、脑室2例、小脑3例。癫痫发作后检查发现有肢体瘫痪、失语等神经系统定位体征24例,占75%,仅以癫痫发作为临床表现的8例。

2 治疗效果

经过脱水、抗癫痫和对症治疗后,除1例脑干出血,1例癫痫持续状态患者经抢救无效死亡外,其余30例癫痫症状均得到控制。

3 讨论

以癫痫为首发症状的缺血性脑血管病多在活动状态下起病,与一般的脑梗死有所不同。这是否与其病因中动脉硬化、糖尿病、风心病伴心房纤颤的基础上形成血管源性栓子,在活动中发病导致脑梗死有关[1];脑血管病致癫痫的机制,大多数学者认为这与急性脑血管病产生的脑局部缺血、缺氧所致的病理生理变化有关,是癫痫发生的基础;脑梗死早期,由于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导致钠泵衰竭,钠进入神经细胞内,改变了细胞膜的稳定,使其发生过度去极化。这种致癫痫因素随着脑梗死进展而愈加明显,容易导致癫痫状态。而脑出血、脑水肿机械刺激或弥漫性脑血管痉挛使细胞膜电位不稳,过度去极化引起痫样放电。从本组的初诊情况看,8例单纯部分性发作患者曾被误诊为短暂性缺血发作,均在72小时内确诊。在临床上以癫痫为首发症状而无偏瘫等神经系统定位体征,易造成漏诊、误诊;如果患者是急性脑血管病变,而仅从癫痫的角度去治疗,必将会出现误诊、误治。

有人认为出血性脑卒中以全身性发作为主,缺血性脑卒中以部分性发作为主,本组资料临床表现支持此观点。在急性脑血管病中,究竟出血性和缺血性脑血管病之间何种出现癫痫的几率较多,统计结果不一。本组结果显示病变位于脑叶出血性或缺血性疾病发生癫痫的几率是一致的,而发作类型与病变性质关系不大。此外,年龄及性别与癫痫发生无差异。

脑血管病继发癫痫的治疗应视具体病情而制订治疗方案。本组的大多数患者(91.20%)在经过相应的病因治疗后而终止癫痫发作,未给予抗癫痫药物,主要针对原发病治疗,而部分后遗癫痫持续状态的患者需长期服用抗癫痫药物治疗。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兽医信息学;信息;数据;决策;建模

兽医信息学(VeterinaryInformatics)是一门应用信息科学、工程学和计算机技术来支持兽医学教学、研究和实践的学科。兽医信息学是伴随着信息学和计算机技术的进步而发展起来的[1]。信息和计算机技术在兽医领域的应用开始于上世纪60-70年代,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在信息技术比较发达的国家其研究已经相当深入,应用范围也已经相当广泛。而在一些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普及比较晚的国家,兽医信息学的发展尚处于起始阶段。我国到目前为止,还没将兽医信息学作为一门专门的兽医专业的学科来普及,其发展还处于一个比较低的水平,从应用到相关技术研究还有待于步入一个更高的层次。

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在兽医领域的应用虽然起步较早,但是,在其发展的初期则是经历了一个缓慢的过程,直到最近十多年,才呈现出了蓬勃的势头[2]。在兽医信息学发展过程中,其研究和应用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电子病例记录;疾病诊断专家系统及决策支持系统;图像数据获取和生物统计与建模等。

1.电子病历

在计算机没有引入兽医领域之前,动物病历主要是以人工的方式记录在以纸为主要载体的媒体上。由于载体本身的特性所限,采用这种记录方式进行病例记录,当积累到一定数量后,由于记录载体体积庞大给应用和管理造成很大的困难。电子病例(electronicmedicalrecords,EMRs)[3]的出现有效地解决了这个问题,使兽医能够为用户提供计算机化的标准化的病例记录,实现了对动物的健康状况进行长期跟踪,并提供长期的健康咨询服务和制定保健计划。对于用户,可以在家通过网络随时查看自己宠物的病例记录,从而清楚地了解它们的健康状况。另外,一个养殖场动物电子病例为疾病控制职能部门提供了流行病学分析的原始资料,通过对其进行统计分析,制定科学的疾病控制和扑灭计划,同时电子病例记录也是发现新出现疾病的重要途径。在兽医信息学发展比较早的国家,电子病例记录系统已经相当成熟,已经形成了一系列的行业规范和标准。这种标准的形成,使得在整个国家或者大部分地区均采用同样的标准进行病例采集、管理、交流和分析等,有利于流行病学分析、疫病控制和相关疾病控制措施的制定。目前,信息技术在兽医实践中的应用已经相当普遍。由于采用电子病例记录系统,兽医临床实践在向无纸化方向发展。

2.决策支持系统

兽医决策支持系统(Decisionsupportsystem)是指在动物疾病控制中用于辅助决策者进行疾病控制策略制定的计算机程序系统。兽医领域的决策支持系统主要分为两类:一是疾病诊断系统;另一个是疾病控制决策支持系统。专家系统是疾病诊断决策支持系统最为常见的形式。疾病控制决策支持系统主要是一些流行病学分析系统、疾病控制经济学分析系统、疫情监测系统和疫情预警预报系统等[4]。

专家系统是利用知识和推理解决领域中只有专家才能解决的难题的计算机程序系统。在世界范围已经有大量的动物疾病诊断专家系统投入应用,如牛病诊断系统CaDDiS、禽寄生虫病专家系统PPES、家畜寄生虫专家系统LPES、牛福利信息/专家系统OxWISE等。我国也开发出一些动物疾病诊断专家系统,如北京佑格公司的系列动物疾病诊断专家系统、江苏农科院的鸡病诊断专家系统和东北农业大学的牛、猪和犬病诊断专家系统等。虽然已经有大量的专家系统投入到动物疾病诊断实践中,这并不意味着动物疾病诊断专家系统已经完全成熟,相反,随着专家系统本身的发展和应用的深入,用户对动物疾病诊断专家系统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专家系统将向着诊断过程更加高效、准确、智能程度更高和操作更加方便的方向发展。

疾病控制决策系统因其涉及到疾病控制决策的各个环节,因而有大量的不同类别的决策系统出现,同时也有多种信息技术应用于这些系统中。CareEngine是一个通过对不同用户的当前状况和已有的资料进行比较,分析用户当前的状态,然后根据该分析结果对用户进行分类,对不同类型的用户提出不同的处理措施,以降低疾病诊断过程中的错误和减少用户的费用。疾病流行趋势和模式分析是流行病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在这个过程中,往往需要处理和分析大量的疫情数据,这些数据一般均具有空间属性,如患病动物的分布、运动趋势,疾病的发生范围和危险因素的分布等,而疾病控制策略往往需要在最快的时间内做出,因此,以数据分析和处理为主要功能的决策支持系统应运而生。除了传统的决策支持系统外,地理信息系统当前已经被广泛地应用于疾病控制决策。EpiMAN-TB是一个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决策支持系统,通过对空间数据分析结果,制定新西兰牛和鹿中结核的控制措施。

3.兽医图像数据和信息的获取及分析

在兽医临床实践中,由仪器和设备获得的图像、数据和信息在疾病诊断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相关技术的进步,临床上这种数据的需求将大大增加,人们在诊断决策中对这些数据的依赖程度也在增加。由此伴随着对这些数据的获取、分析、存贮和解释需求也在巨增。在动物疾病诊断中,经常用到的图像有显微镜图片、电子显微镜图片、荧光显微图片、B超图片、X光图片和CT图片等,对这些图片的获取和分析几乎均通过计算机来完成。另外,随着计算机图像处理功能的日益强大和处理技术的日益成熟,通过计算机不但可以处理2D图像,而且3D图像分析技术已经在兽医实践中得到广泛地应用。

最近在图像处理技术上的进展不但可以显示机体的解剖结构,而且可以在活体上对生物学过程和事件进行评价。例如,利用磁共振技术和放射性同位素成像技术可以显示机体的功能。这些技术可以对血流和各个器官的功能状态进行显示,对疾病的诊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当前一些在临床上常用的基于计算机的成像技术包括:X线计算机体层成像(X-raycomputedtomography,X-rayCT或CT)、磁共振成像(magneticresonanceimage,MRI)和发射体层成像(emissioncomputedtomography,ECT),如单光子发射体层成像(singlephotonemissioncomputedtomography,SPECT)与正电子发射体层成像(positronemissiontomography,PET)、计算机放射摄影(computedradiography,CR)或直接数字化摄影(directradiography,DR)等新的成像技术。

4.生物统计、分析及建模

生物统计是兽医实践及研究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生物统计,人们可以发现从临床实践中得到的数据中所隐含的意义、发现疾病和致病因素之间的关系,以及疾病发生的规律等,为解释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以及科学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生物统计又是兽医研究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几乎所有的试验数据都必须通过统计分析来发现试验现象和事物本质之间的关系,并且只有经过科学的统计分析之后所得到的结果才能被广大同行所认可,对其所揭示的现象才有科学、客观的认识。基于计算机的统计分析软件已经成为兽医实践和应用中的必备工具,如MS-EXEL、SAS、S-PLUS、MATLAB和SPSS等。除常规的数据统计之外,在流行病学研究中,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统计分析为挖掘疾病流行和扩散的时空特征和模式开创了一个新的视角,通过对分析结果在电子地图上的实时显示,使人们能更直观地了解疾病的流行状况及未来的流行趋势。

建模以其严谨、抽象的特点作为交叉学科在医学领域广泛应用,同时也为其在兽医领域的应用提供契机。近年来,在重大疫病的控制中,数学模型已经被广泛地应用于流行病学分析与研究。

OmairaCeciliaLizarazoHerrera等[5]采用动力学模型仿真模拟口蹄疫的发病过程,为疫病管理提供参考策略;EricP.M.Grist[6]用控制优化模型评估疯牛病可能造成的损失;Trapman,P[7]采用随机过程研究的动物传染病分支模型可分析疾病的发病数量和时间,并评估不同的管理措施的效果,该模型可适用于典型猪瘟、禽流感和口蹄疫等流行病。英国数学家利用模型解决的重大问题是疯牛病。在初期没有有效的抗菌药物,只能检查并杀死所有的病牛,但在最初的15个月,这些方法没有避免疾病的传播。因此,数学家设计了一个针对疯牛病的传染模型,并且发现问题的关键是时间的控制问题。原先检查并屠宰病牛往往是在疾病发现的4-5天——在这段时间疾病已经很大范围地传播开了。这就是不能控制疾病的原因,于是疾病的检查采取了更为果断和迅速的措施,来检查可能被感染的牛并屠宰。两个月后,疾病得到了控制。

另外,基于环境因素和空间因素的疫病传播时空动力学模型的建立也为疫病控制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动物疫病的发生、发展、分布与地理环境关系密切,流行病地理信息系统在疾病控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DavidL.Smith等[8]人调查了康涅狄格州169个镇的浣熊狂犬病的传播情况,同时,还调查了地理、人与动物接触情况等因素。对狂犬病在不同的地形传播的环境危险因素进行定量,建立了狂犬病传播的随机空间模型,结果表明环境因素对该病的空间分布存在显著的影响,河流起着重要的屏障作用,将扩散速度减少7倍。DavisonS等[9]利用GIS对美国宾夕法尼亚州1996~1998年发生的H7N2亚型禽流感进行空间分析与研究,为防疫措施提供参考,EhlersM[10]等利用GIS对意大利1999~2001年发生的禽流感建立以家禽饲养密度为基础的空间分析模型。

5.小结

信息学、计算机和兽医学等学科的高速发展,给兽医信息学的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契机。从国外这些年的发展和应用历程来看,重点的研究方向包括电子病历、决策支持系统、数据和图像的获取、存储和分析以及对疾病和生理等过程的建模等。我国兽医信息学的发展中所研究的主要内容也不外乎这些方面,但是在发展过程中,应根据我国兽医学和信息技术的发展现状,走一条适合我国实际情况的道路。分析我国当前的研究现状,本人认为应该从以下方面逐步开展工作,以促使兽医信息学的快速发展:(1)以建立兽医临床及实验室数据标准为前提,逐步在全国建立和推广电子病历系统,以实现全国动物疾病数据的共享、无缝集成与交流,有利于疾病流行状况分析和疾病控制决策;(2)搜集整理国外的研究资料和相关书籍,编写我国兽医信息学教材,将兽医信息学作为一门单独学科提出,作为研究生和本科生的选修课进行推广,培养后备人才;(3)整合现有资源(人力、物力和资金),提出重点突破方向,逐步展开兽医信息学相关研究;(4)大力宣传信息技术在日常实践中的应用价值,提高养殖单位及用户对信息学的认知程度,同时加快已有的信息技术相关产品在兽医领域应用的推广工作,让用户从效益中认识这些产品的价值,以促进兽医信息学在实践中的推广;(5)以生物信息学的高速发展势头为契机,进行动物病原生物信息学相关研究,为动物疾病的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主要参考文献:

[1]Boschert,Ken.[WWW]12THSeptember1998.VeterinaryInformatics.netvet.wustl.edu/info.htm15THApril2003

[2]Smith,RonaldD.;Williams,Mitsuko.Applicationsofinformaticsinveterinarymedicine.BullMedLibrAssoc.2000January;88(1):0049–0051

[3]Holbrook,Anne,etal.[WWW]Acriticalpathwayforelectronicmedicalrecordselection./Downloads/path.pdf16THApril2003

[4]Boschert,Ken.[WWW]12THSeptember1998.VeterinaryInformatics.netvet.wustl.edu/info.htm15THApril2003

[5]OmairaCeciliaLizarazoHerrera,CarlosAlbertoGonzalezBuitragoy,HugoHernandoAndradeSosa,etal.SystemDynamicsappliedtomodellingandSimulationofFoot-and-MouthDiseaseEpidemiology[A].The17thInternationalConferenceoftheSystemDynamicsSociety,and5thAustralian&NewZealandSystemsConferece:SystemsThinkingfortheNextMillennium,Wellington,NewZealand[C],20-23July1999

[6]EricP.M.Grist.TransmissibleSpongiformEncephalopathyRiskAssessment:TheUKexperience[J].RiskAnalysis,2005(25)3,519-532.

[7]TrapmanP,MeesterR,HeesterbeekH.Abranchingmodelforthespreadofinfectiousanimaldiseasesinvaryingenvironments[J].JournalofMathematicalBiology,2004(49)6,553-576.

篇3

[关键词] 临床兽医学 教学实验改革 自主学习

临床兽医学学科在高等农林教育动物医学专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动物内科学、动物外科学及兽医产科学等课程是专业必修课。重点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对专业知识的综合应用,紧密结合临床实践中动物的疾病治疗展开教学和研究。但随着一些新的疾病的出现,课本内容还没有收录,需要在教学中随时补充;另一方面,传统的课堂教学和临床实验分离教学,造成学生理解困难。如何让学生对课程产生浓厚的兴趣并学好试验,提高自身的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对传统教学方法需要进行一定的改革。培养学生主动的思维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引导学生主动探求寻找疾病的临床表现、发病机理和治疗方法,改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为此,在实验示教工作中,笔者从4个方面进行了探索性尝试。

一、改进课堂教学内容,强化学生思维能力

要进行临床兽医学学科课程的教学实验,首先,教师要认识课程的基本要求,需要掌握的基本理论难点和实验重点。因为是专业课,需要学生对学过知识的融会贯通,还要在具体的疾病机理中运用学习的知识去阐述剖析,彻底对某种病例有清楚的认识,从而在处理及治疗中有“方”可依。还要对疾病进行鉴别诊断,区别不同的发病机理和临床表现,这些需要在课堂上得到巩固提高。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师要强化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多媒体课堂教学中,尽量采用图片等直观的方法进行讲课。能用图表的就尽量用图表表示,每一堂课结束前对所学内容进行几分钟的归纳总结。新课开始讲授前,采用课堂提问的形式,对上一节课的内容先进行一个摸底,然后就是查漏补缺,对提问中学生没有完全掌握的知识点不厌其烦地一遍又一遍悉心讲授。可以列举几个近似的疾病,学生主动思考,主动回答,加以辨别,教师辅地提示和完善。只要学生能把在课堂上学的知识充分掌握了,并在实验中加以锻炼就能达到教学效果。

二、自编实验教学指导纲要

临床兽医学科的教材不断更新,但实验指导书大部分内容陈旧,更新速度慢,实验一般为单独设置,减少了学习内容的综合应用。我国资源广泛,但分布各不相同,特别是各地区农林院校要结合自身地区的特点对教学内容要求不同,即侧重点不同,在这一观念的指导下,本学科组广泛收集相关教材、教学实验指导书和专业期刊等,结合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时补充实验中最新的技术应用、科研动态,在生活实践中多发的疾病的临床特征和诊治方法,编写适合我校学生使用的实验指导手册(报告),对重点实验仍然重视,这样也不失全面性。

在实验指导的编写中,注重综合性实验的设计,结合教学大纲(进行了全面修订,加强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将以前的实验合并或删减,实验动物对象的重点偏于猪、牛和小动物,压缩特种动物的临床实验,这也为学生的就业导向和地区农牧业服务提供支撑。

三、改进实验示教,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以往的实验课往往是老师在讲坛上先示教一遍,然后让学生自己按照示范进行相关的实验步骤,得到的结果具有预见性,操作过程也较固定死板。实验考核也过于单一化,考查实验报告,对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培养不够重视,这经常会出现对实验考核的过程化。在实践中发现,也许老师上课没有提到过的内容,但生活中需要,这时如何正确引导和鼓励学生自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是我们每一个教师的职责。

采用了分段式实验教学,就是实验分阶段地进行。首先,对实验目的进行讨论,大家各抒己见,制定实验方案,得到最佳的技术流程路线。然后,分组进行实验,教师再指导,因为学生未接触过新的实验内容,在初步思路的指导下开展,这样出现错误后分析这些易犯错误的原因,对以后的实践工作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只有不断发现问题,才能不停地思考问题和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来。这样,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最后,在实验分组中设计内容相同的比较实验结果,设计内容不同的比较实验路线,综合判定学生对实验技能的掌握熟练程度。

四、实验考核多元化,注重后期培养

改进考核方法,注重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考核包括平时操作技能考核、常见疾病的诊断治疗程序、课后动物医院实习报告等,占总成绩的30%。如何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灵活运用生活中,必须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可以布置一个跟现代动物医学密切相关的课题多角度展开讨论,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让其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关注身边的人和事,能用更全面和前瞻的眼光看世界。希望学生把基础知识牢固地掌握好,为今后的临床实习及工作打下一个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郭树东.基于生态学视角的我国研究型大学学科建设对策.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6(4):233-235.

[2]易本驰,魏明奎,郑全芳等.《兽医临床诊疗技术》课程教学的改革与探索.河北农业科学,2008,12(5):171-172.

篇4

统计分析表明,犬肿瘤病可以发生在宠物犬(包括牧羊犬、狮子犬、长卷毛犬、西班牙长毛垂耳犬、波士顿犬、京巴犬、西施犬、博美犬、贵宾犬、苏格兰犬、可卡犬、巴哥犬、吉娃娃、北京犬、藏獒、拉布拉多犬、黑贝犬、窜种黄狼、秋田犬、柏塞犬、凯利蓝犬、虎皮丹犬、杜得兰犬、波尔多犬、沙皮犬、斗牛犬、萨摩犬、马尔济斯犬等)、工作犬(猎犬、导盲犬、警犬等)、中国田园犬等。发生的年龄集中于2岁到16岁。其中6岁到14岁是犬肿瘤病发生的高峰期(表2)。

2犬肿瘤病例发生的地理分布情况

据统计,临床犬肿瘤病例主要分布在我国的吉林省、辽宁省、黑龙江省、江苏省、安徽省、河南省、四川省、新疆省、甘肃省、山西省、湖南省、湖北省、广东省、山东省、北京、上海等地。但必须说明的是地域的统计与当地对犬肿瘤病的诊断水平有密切关系,也与当地临床医生对犬肿瘤病的重视程度有关。

3犬发生肿瘤的可能病因

犬发生肿瘤的原因十分复杂,总的来说与犬的遗传品系(犬种)、当地的环境条件、饲养(饲料)、犬只的管理过程(如犬生长过程的)等有密切关系。由于涉及因素过多,没有办法对犬肿瘤发生的相关风险因素与肿瘤病例之间的关系进行相关性分析。从统计学的角度看,近年来环境污染以及犬食(粮)质量等因素对犬肿瘤的诱发作用日益显著。

4兽医临床上犬肿瘤性疾病的治疗方式

兽医临床上犬肿瘤性疾病的治疗方式是根据肿瘤的性质、大小、发生部位、转移情况及其对治疗的敏感程度决定的。对于犬肿瘤性疾病临床上多采用手术切除的方式进行治疗,良性肿瘤治疗效果好,恶性肿瘤治疗效果差。有一些病例,采用了各种化学治疗甚至放射治疗的手段,使得犬恶性肿瘤病例的临床症状有所缓解,但均以死亡告终。

5讨论

兽医临床犬肿瘤病例的统计结果显示,犬肿瘤病的病种以及发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与目前我国人群逐年升高的肿瘤发生率趋势相类似,病例总量不断上升,罕见肿瘤以及新发现肿瘤近年来越来越多被报道,其原因可能与环境污染和犬食(粮)质量有关。临床犬肿瘤病例呈现典型的上升趋势,2001年后上升趋势更加明显。趋势分析表明,今后的一段时期内,临床的犬肿瘤病例会逐年上升。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犬肿瘤在生殖系统和消化系统的器官内发生最多,占统计总数的89%,尤以乳腺肿瘤、传染媾性肿瘤和肠道末端肿瘤发生为甚;泌尿系统、循环系统以及内分泌系统的肿瘤发病率最低,仅占统计量的1%。犬乳腺肿瘤以及消化系统肿瘤的高发病率与我国人群的肿瘤发病率相似,原因待析。

篇5

关键词:兽医内科学;研究性教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3-0140-03

《兽医内科学》是研究动物非传染性内部器官疾病为主的一门综合性临床学科,运用系统的理论及相应的诊疗手段,研究疾病的发生与发展规律、临床症状、病理变化、转归、诊断和防治等的理论与临床实践问题[1]。是一门解决内科疾病的应用学科,是动物医学专业必修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发现,该课程内容教师难教、学生难学,在临床实践中诊断和治疗动物内科病有难度。《兽医内科学》的教学长期以来采取的都是传统的模式,课堂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参与较少,最终考核成绩主要依据期末书面考试成绩,在学生中出现了“理论巨人,实践矮子”的现象,所以,加强该课程教学模式的探索,已成为该课程教学的内在要求。研究性教学是指教师以课程内容和学生的学识积累为基础,引导学生确定研究专题,以科学研究的方式,创造性地运用知识和能力,自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教学模式[2,3]。研究性教学模式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近年来,按照本校研究性教学要求,本教研室在《兽医内科学》课程理论教学中开展了基于问题和临床病例讨论的研究性教学模式的探索,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兽医内科学课程教学现状

动物医学这一专业是技术型专业,研究性教学的应用是很好的一种途径。研究性教学旨在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亲身实践,综合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解决问题,提升学生各方面素质,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4,5]。随着畜牧业生产的集约化和产业化,动物内科病已成为危害动物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兽医内科学课程内容主要包括动物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系统疾病、血液及造血器官疾病、泌尿系统疾病和神经系统疾病等,具体介绍的是这些内科病的病因、发病机理、临床症状、诊断和防治。该课程介绍的内容是兽医工作者必须掌握的,是从事临床工作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南。一直以来,《兽医内科学》教学方式主要是采用多媒体手段进行课堂理论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的一种教学方式,学生只是被动接受,参与较少,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制约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只有拓宽教学思路,引入研究性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增强学生对本课程知识的认识与理解,为后修课程的学习和临床内科疾病诊疗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研究性教学在《兽医内科学》教学中的应用

1.教学内容的设计:研究性教学内容由任课教师根据教学大纲和计划精心选择,首先,要选择能体现各系统疾病特征的典型病例;其次,选择的病例要难度适中,如果过于简单,没有争议,学生就会失去兴趣,但也不能超出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再次,要选择临床发生率高的病例。对于选择的典型病例,找出学生需要掌握的重点问题,精心设计。如动物胃肠炎病例,临床发病率较高,病因错综复杂,可作为典型病例进行研究性教学。首先有针对性的提出问题,将教学内容划分为若干小问题,如“胃肠炎的病因”、“胃肠炎的发病机理”,“不同病因引起的胃肠炎表现的特征临床症状”、“胃肠炎的鉴别诊断”、“胃肠炎的治疗措施”,再配合相应的临床病例,作为课堂讨论提纲。

2.信息收集和分析:对学生进行分组,分组后由组长向组员分配具体任务,学生结合提出的问题,利用网络资源、书籍和报刊等一些信息渠道查阅相关资料,到动物医院搜集统计病例(如3个月之内来动物医院就诊的表现胃肠炎症状的病例)等途径搜集相关学习资料、图片和视频,教师可提供必要的指导。学生通过查找资料,了解内科疾病的病因、发病机理、临床症状、诊断方法和治疗的最新进展。小组同学在组长的带领下充分交流、讨论形成提纲和讲稿,经老师审阅后制作精美幻灯片。

3.成果汇报:各小组制作精美幻灯片,每组推荐1名同学作代表进行汇报,通过课堂汇报及答疑来展示研究成果。围绕提纲中提出的问题,汇报人阐述要介绍的某动物内科病的具体内容,可全面介绍疾病的病因、发病机理、临床症状、诊断和防治,也可选择某一方面进行详细阐述,如只选择某内科病的鉴别诊断进行详细介绍。在介绍的过程中结合临床搜集到的具体病例来加深对该内科病的理解和掌握。在此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倾听学生汇报和讨论, 难点或有争议的问题由教师适当启发、引导或解答,并引导学生注意兽医内科学知识与动物解剖学、动物生理学、兽医病理学和兽医药理学等基础知识的纵向联系,及与兽医外科学、兽医产科学、中兽医学、动物传染病学、动物寄生虫病学等相关科目的横向联系。这样既加强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印象,又加深了其对新知识的理解,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对综合知识灵活应用的能力。最后,教师总结该内科病的重点难点,对某些存在偏差的知识点进行纠正,帮助学生正确、科学的认识问题。

4.总结评价:教师对各组的表现进行点评,指出优缺点,提出今后改进的要求。并根据汇报内容和表现,给出该组的成绩。各成员的成绩由组长和教师根据该组成绩并结合个人表现进行评分。研究性教学的成绩计为该门课程的平时成绩。

三、兽医内科学课程研究性教学实施效果

1.研究性教学有利于提高《兽医内科学》课堂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问题引导式教学是以问题为基础、学生为中心、教师为引导的自学教学模式。教师首先根据课程内容引导学生发现若干问题,让学生通过理论查找和实践,独立思考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如对于“如何鉴别诊断动物胃肠炎”这一问题,学生针对这一问题,查阅相关资料,首先了解临床表现为胃肠炎症状的疾病有哪些,这些疾病还有哪些其他的临床特征,实验室指标有什么变化,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学生对动物胃肠炎的常见病因、临床特征和临床诊断手段等方面知识就有了深刻的理解。通过问题引导式教学可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逻辑思维能力,为日后的临床实践打下基础。临床病例讨论是以病例为基础,问题为先导,分析讨论为核心,可使学生从理论提升到实践的高度。教学中发现有不少高分低能的学生,即有些学生理论考试成绩很优秀,但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差。实践证明,在培养实用型人才的教学中,临床病例讨论法在临床课教学过程中将发挥较为重要的作用[6]。扬州大学动物医院为兽医专业学生接触和了解临床病例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学生在动物医院可以真实地接触到动物内科疾病,可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内科疾病的临床症状观察、诊断和治疗,对相关病例进行追踪调查,全面了解疾病的始终,并注意收集典型病例进行讨论,病例讨论中学生可以应用所学的内科学知识对病例进行详细的分析,在讨论过程中做出的一些结论, 教师可应用启发式教学方法使学生再查阅资料、再分析、再讨论,或者让学生进行课堂辩论,从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堂引入病例讨论,能极大地拉近理论教学和实际情境的距离,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提高教学效果,优化教学质量。

2.研究性教学模式有利于提高学生多方面能力。动物医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较强综合职业素质的实用型人才。它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畜禽的养殖技能、动物的防病与治病的能力、经营能力、独立自主、开拓创新精神、较强的适应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而这些技能是无法直接讲授的,必须从切身的体验中去获得。在基于问题引导和临床病例讨论的研究性教学组织实施过程中,指导教师设计的教学内容具有开放、真实、富有挑战性等特点,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并发现问题,让学生从"问题"入手,为了寻找答案,学生必须主动分析并解决问题,有利于批判性思维的养成,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唤起其上进心及求知欲,产生寻求答案的意识。通过教学活动中的分析、讨论、质疑,有助于激发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在临床实践中加以训练,逐渐培养临床创新能力;或通过教师的科研工作把学生带入研究领域,使其在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创新意识,开发创造潜能。学生参与研究性教学的过程中,可直接深入教与学的每个环节,能促成学生养成查阅文献、参与临床实践和撰写论文的好风气,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同时,改变了学生纯被动接受知识的态度,学生能带着问题走进课堂,解决问题走出课堂。研究性教学的组织实施,大大提高了学生对《兽医内科学》的兴趣,学生真正成了教学的主体,充分发挥能动性,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合作能力、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等得到了较大提高。

参考文献:

[1]王建华.家畜内科学[M].第四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

[2]徐凤生.研究性教学的理论探讨与实践[J].高等理科教育,2012,(6):44-48.

[3]刘纯.“研究型教学”之我见[J].商业文化,2010,(12):172-174.

[4]姚利民,史曼莉.大学研究性教学的必要性与可行性[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8,7(6):62-65.

[5]谢秉智.积极推动研究性教学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J].中国大学教学,2006,(2):21-23.

[6]窦学莹.浅谈案例教学法在临床课教学中的应用[J].卫生职业教育,2005,23(17):66-67.

Exploration on Research Teaching of Veterinary Internal Medicine

YUAN Yan1,2, LIU Xue-zhong1,2, GU Jian-hong1,2, BIAN Jian-chun1,2, XIONG Gui-lin1,2, LIU Zong-ping1,2

(1. College of Veterinary Medicine, Yangzhou University,Yangzhou,Jiangsu 225009,China; 2. Jiangsu Co-innovation Center for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Important Animal Infectious Diseases and Zoonoses,Yangzhou,Jiangsu 225009,China)

篇6

[关键词]中职学校 兽医临床诊疗技术 课程建设 初报

中等职业教育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转变教育思想,树立以全面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的新观念,培养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在这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下,职业教育已成为教育的重点。那么,如何培养出更多技能型人才以满足生产岗位的需要已成为中等职业学校面临的瓶颈问题,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广西柳州畜牧兽医学校从1983年以来,仅开设畜牧兽医及其相关专业,原来本课程名称是兽医基础,近几年改为兽医临床诊疗技术。本课程在教学文件及与资料、师资、教材、教学方法、实训条件等方面都要较好的基础,但仍有很多不足。一是教学文件及资料学科体系较多,未能形成系统化、规范化、标准化,行动导向教学文件欠缺,生产一线视频、病例不多;二是师资较溥弱;三是目前选用的教材理论性较强而实践性不够、适用性不强;四是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力度不够;五是实训条件尚未满足教学的需要;六是缺乏科学的课程评价体系;以上这些大大影响了该课程的教学质量。为此,趁我校开展示范校建设的契机,课程组针对兽医临床诊疗技术课程建设进行深入地探索与实践,主要指导思想是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进行本课程的开发建设,通过改革教学模式与教学手段,建设优化教学环境,完善教学质量评价机制,实现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的对接,教学过程与企业生产过程的对接、与社会生活实践的联系,从而促进本课程在教学模式、评价模式、教学环境、教材应用、教学方法、队伍建设、管理制度和优质教学资源共享等方面有所提高,大大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一、课程性质、任务和教学目标

兽医临床诊疗技术是以家畜(禽)为对象,研究疾病疾病诊断与治疗的方法、技术和理论的学科。它是中等职业学校畜牧兽医、畜禽生产与疾病防治专业重要的一门专业技术基础课程,也是从基础课程过度到临床或专业课程的桥梁。它的任务是使学生具备基层动物疾病防治员、动物防疫检疫员和饲养管理人员所必需的动物疾病诊断与治疗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学生学习专业知识、职业技能、全面提高素质、增强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和继续学习的能力奠定基础。本课程本着“够用、实用”的原则来处理知识与能力、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优化理论与实训内容,主要以动物疾病诊断技术和治疗技术的实践学习为主线,学习中以临床诊疗工作为主要内容,力求做中教、教中学、做中会,以达到能胜任应职岗位所需的技术与素质。学完本课程后,学生能独立诊断和治疗动物疾病,胜任基层动物疾病防治员、动物防疫检疫员和饲养管理人员的岗位。

二、课程建设理念与思路

(一)本课程是在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发展、就业岗位需求和本课程自身发展的需要三个方面,优化理论内容和实训项目,选择兽医临床诊断技术、给药疗法和外科手术疗法作为本课程的主要内容,注重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科学素质教育,着眼于培养学生兽医临床诊疗水平及终身学习能力。

(二)开展校企合作,共同开发“理实一体”教学模式。邀请教育教学专家、企业专家及本课程专任教师共同商讨、编写本课程校本教材,修改完善本课程的定位、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计划和授课方案,共同开发实训基地和资师队伍建设,从而充分发挥本课程在临床实际工作中的作用。

(三)本课程教学评价紧扣培养目标,实现课程教学与职业资格证书考核相融通,考核重点要与职业资格鉴定的内容相吻合,提高职业资格证书合格率和就业竞争力。

三、课程建设内容与成效

(一)校本教材建设。

校本教材建设是课程建设的核心。课程组首先通过校企合作,分析动物疫病防治员工作过程和任务(并参照国家动物疫病防治员职业标准),然后依据职业标准,并根据学校现行办学的性质要求,以职业能力为本位,开发兽医临床诊疗技术课程标准,设计项目活动载体,编写了《兽医临床诊疗技术》校本教材。本教材以优化教学内容为突破口,突出能力本位,强化技能培养,符合学校办学特点和学生实际,能满足中职学生对职业的要求,适应劳动力市场的变化。此外课程组增加编写了《兽医临床诊疗技术实训指导书》和《兽医临床诊疗技术习题集》两本校本教材。《兽医临床诊疗技术实训指导书》是讲授和学习兽医临床诊疗技术的必备教材,是教师指导实训和学生进行实训操作的主要依据。《兽医临床诊疗技术习题集》是兽医临床诊疗技术课程教学的配套习题集,是为了帮助学生系统复习,夯实基础,顺利通过期中、期末考试而编写的,也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和为学生布置作业的主要依据。在建设校本教材的基础上,课程组还建立科学的考评机制和考评体系,采用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结合、校内考核与企业考核相结合、课程考核与职业考证相结合的“三结合”方式,形成性考核(平时考核)和终结性考试(期末考试)两种类型。即考核由课堂学习态度10%、单项技能考核30%、综合性技能鉴定15%、校外顶岗实习考核15%、期末考试30%等按一定比例组成。强调“做中考”,重点考核学生的职业能力,达到“以考促学,以考促训”的目的,保障教学效果。

(二)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是课程建设的关键。在课程建设过程中,课程组首先根据学校发展目标,科学预测未来5~10年本课程师资的需求,对教师队伍发展规模、职称、学历、年龄、“双师型”要求等制定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并制订年度工作计划、具体措施、工作进程和考核办法,将师资队伍建设规划目标工作落到实处。其次,课程组注重加强教师素质的培养,对于课程主讲教师则为他们提供参加交流、进修、培训平台,主要帮助教师掌握近年来中职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不断汲取本专业的新概念、新理论、新方法和新技术,以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和专业技术水平;对于青年教师则安排兽医临床经验丰富和教学水平高的教师对他们开展“传、帮、带”活动,具体来说,一是“传师德”,培养新教师爱岗敬业、恪守教师职业道德以及言传身教、以身立教的教育理念。二是“帮教学”,帮助新教师制定教学计划、熟悉大纲、分析教材,突破课程环节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等。三是“带教研”,带动新教师转变观念,树立积极参与教学研究意识,让青年教师承担一些课题任务。另外,我们还利用寒、暑假时间,安排青年教师到企业进行专业实践锻炼,使青年教师在兽医临床工作中学习和掌握现代兽医最新理念、最新发展动态与新进展,提高兽医临床操作技能,切实提高实践教学能力。此外,本课题组按照师资队伍建设规划从企业、科研单位引进理论知识基础较好、操作技术熟练、语言表达能力强的技术专家和高技能人才来校担任本课程的主讲教师或实习指导教师,实现本课程教学与企业实际需求之间的对接。

通过以上师资队伍建设措施,兽医临床诊疗技术课程已基本建设成一支具有先进教育教学理念,具备较强的课程改革能力、实践动手能力、教学研究能力,结构合理优化的教师队伍,达到并超过项目建设要求,推进我校教育教学的内涵发展。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建设。

教学方法与手段建设是课程建设的创新。兽医临床诊疗技术课程已突破了“以教师为中心”、“填鸭”式、“一言堂”式这一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利用现代教学法如项目教学法、角色扮演教学法等各种有效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不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还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是在一种轻松、主动的情景中进行学习,从而有效地改善他们的感知、记忆、想象、思维和实践能力,大大提高教学效率。

1.充分利用多媒体先进教学方式

课程组老师和队员齐心协力,制作一套适用、声形并茂的兽医临床诊疗技术多媒体课件,将多媒体教学这一辅助手段适时地穿插于教学之中,通过视频、图片等多种教学方式,变抽象为直观,便于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理解和掌握,还能调节课堂教学气氛,激起学生学习兴趣,使得视觉、听觉多种知觉系统协同参与学习,有助于知识获得的精确和完善性,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教学效率。尤其是视频教学具有连续性、典型性和重复再出性,是最好的教学辅助方式之一,因此课程组将兽医临床诊疗技术制作成视频资源,并上传课程网站供学生在线观看,有助于学生加深印象,深入理解,开阔视野,锻炼诊断推理思维,对于提高学生的临床实践动手能力及规范操作有着重要的作用。此外,还将整个课堂教学过程及现场诊疗过程制作为视频资源,有助于学生课后进一步学习,提高兽医临床专业知识水平和临床诊疗能力。这样既节省了教师在课堂上的工作强度和时间,又适应了授课学时减少的现状。

2.应用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主张先练后讲,先学后教,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参与,从尝试入手,从练习开始,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积极性等,学生唱“主角”,而老师转为“配角”,实现了教师角色的换位,有利于加强对学生自学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授课教师将《兽医临床诊疗技术》的教学内容中的猪开腹手术、公猪去势手术、公鸡去势术、小母猪去势术实训、羊瘤胃切开手术等采用项目教学法进行教学。这种教学方法最显著的特点是“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被动的教学模式,创造了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索创新的新型教学模式。

3.应用角色扮演教学法

角色扮演教学法属于情境学习,学生通过扮演相应的角色,从而进行体验与思考,构建起新的理解和知识,体现学生为主体及教师为主导的地位。它要求教师创设亲密无间的师生关系、和谐的教学气氛,把教师对学生的满腔热情渗透到课堂教学的控制与设计中,以充分发挥主导的作用,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形成正确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创新能力,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和合作能力。例如,讲授“问诊”这一内容时,授课教师可采用角色扮演教学法进行教学:由学生自由推选出两位学生(一位扮演兽医师,另一位扮演畜主)共同表演“问诊”这一情节。最后教师总结、评价表演情况,进一步讲解问诊应注意哪些问题。这种教学模式是通过学生对兽医师角色和畜主角色的扮演使他们能够在模拟临床的环境下掌握临床辩证思维的方法、实际动手的技能、与病人沟通的技巧,同时也能熟悉疾病的症状、体征以及畜主在求诊时的切身感受,为学生过渡到兽医师的角色起到了桥梁的作用。

4.应用病例现场教学法

病例教学是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要求,教师运用真实的病例或者经过精心设计的病例,将学生引入特定的情景中,引导学生对病例进行分析,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方法。这一教学形式,既能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也有利于实现教学方式从灌输式向启发诱导式的转化,使学生自觉、主动、创造性的学习,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能力。例如,在讲授动物疾病诊断技术时,授课教师常引用牛瘤胃臌气、牛瘤胃积食、牛瓣胃阻塞等这些常见病例,教师通过指导学生进行现场诊断,学生能熟练掌握临床检查基本方法与程序,并能深刻地领会建立诊断的步骤;在讲授外科手术技术时,授课教师引用猪阴襄疝、脐疝等外科病进行现场教学,教师通过一边操作一边讲解,能让学生开阔视野,并熟练掌握手术部位消毒、动物麻醉、组织分离、止血、缝合等外科手术基本操作。这种教学法既能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又能提高教学效果,深受学生的欢迎。

(四)教学条件建设。

教学条件建设是课程建设的实施。兽医临床诊疗技术课程在原有病理实训室、药物实训室、动物外科基本操作实训室、动物医院4个校内实训基地的基础上,又增加建设了动物疫病诊断中心、兽医临床实训室、动物外科手术室3个实训基地。实训室设备先进、齐全,实训动物充足,充分满足了本课程实践教学的需要。同时,课程组依托校企合作平台,与龙头企业、骨干企业及外地知名企业合作,建立以“场中校”为主要模式的校外实训基地。充分发挥“场中校”的教学功能,把本课程教学引入企业,由企业兼职教师指导学生完成技能训练任务。建设期内,在原有校外实训实习基地基础上,新增8个校外实训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了真实的职业工作环境和实施操作练习的场所,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职业能力的培养。

(五)教学管理建设。

教学管理建设是课程建设的保障。为了课程建设工作能有效、持续地开展,我校成立了以教学副校长为组长的课程建设领导小组,加强对课程建设工作的领导,教务科具体负责精品课程的规划和管理,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大力支持和推动课程建设。兽医临床诊疗技术课程受到了学校的高度重视和政策扶持,无论在鼓励科研方面,还是在资金配置方面都有一定的倾斜政策,为本课程的建设提供了一定的制度保障和资源支持。

四、结束语

篇7

【关键词】兽医诊疗;问题;对策

0.引言

畜牧行业在近些年来实现了快速发展,主要表现在养殖动物的种类增多,数量提高。动物的疾病类型也因此大幅度提升,这对于兽医人员的专业水平都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兽医人员要面临更大的工作量与更为复杂的工作内容。在动物医疗形势不断变化的情形之下,兽医人员在进行动物诊疗工作之时面临更多的困难,提出兽医诊疗水平已经成为了畜牧行业发展的必然之举"鉴于我国兽医诊疗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兽医诊疗水平的提高对策已经成为了社会性的话题。因此,本文以兽医诊疗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为题是有一定社会现实价值的。

1.兽医诊疗中存在的问题

1.1兽医诊疗的设备落后

在城市或者较为发达的地区,会有兽医诊疗的专业机构,这些机构有自己的医疗场所与专业的医疗设备。可是,对于我国一些落后的基层地区来说,兽医诊疗人员是没有专业的医疗场所的,更没有进行机构开设的条件与资金,只是依靠自己的药箱与简单的设备解决区域范围内的兽医诊疗活动。一般来说,这些基层的兽医诊疗人员的设备十分简单,听诊器、体温计、注身器与输液器,对于动物疾病的判断,只是依靠自己的个人经验与传统的方法,其疾病的诊疗率低下,对于我国畜牧业的发展有负面影响。

1.2繁多的动物养殖种类

近几年,我国的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并且野生动物资源也面临着灭亡,然而人类对药用以及食用的野生动物的需求越来越大,这就使得供需矛盾日益突显出来。各种野生以及动物养殖业不断兴起,促使兽医诊疗范围不断扩大起来。

1.3变异的示病症状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由于动物的流通频率不断加快,这就促使动物新疫病、新动物疫病不断涌现出来,并且老疫病的病理以及临床症状在不断的发展变化。比如:羔羊的白肌病给兽医人员带来较大的困难。

1.4更新较为缓慢的理论知识

由于兽医人员的家庭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于农业,他们一般将兽医作为副业,随着这些兽医的年龄不断增长以及他们的文化程度较低等因素的影响,此时的他们不能够深入以及系统的学习动物诊疗的理论知识。在实践过程中,兽医人员不能够正确的分析、推理、判断以及诊断疾病中的因果关系,比如:水肿症状,这一症状可能是由心、肝、肾以及营养等原因而引起的。兽医在诊断的过程中,如果没有科学的理论知识作指导,这就使得兽医无法找到真正的病因。

1.5思想比较保守,人为的设置交流屏障

由于一些地方思想比较保守,兽医之间在背后相互进行诋毁,从而不利于诊断工作的顺利进行。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如下:第一,受到经济利益的影响,相互之间开始抢“生意”;第二,一些兽医怕自己的成功经验被同行偷学去,从而使得自身失去竞争力。一些兽医由于自身的技术水平有限,不敢去做外科手术,从而制约了兽医诊断水平的提高,以致于养殖户的经济受到严重的损失。

1.6缺乏完整的诊疗活动记录

医务人员在医治过程中,要记录每一病例、每一次诊疗活动以及每一个体会,通过详细的记录可以肯定医务人员一生诊疗活动价值的肯定,并且也是医务人员总结成功经验以及分析失败的原因的原始资料,从而能够提高兽医人员的诊疗水平。由于一些兽医人员出身于中医家庭,因此在医治过程中,他们主要采取了中医和西医相结合的治疗方法,从而能够在治疗过程中取得较好的效果。

2.提高兽医诊疗水平的措施

在提高兽医诊疗水平的过程中,由于受到动物诊疗条件的限制,因此兽医人员要深入以及系统的学习现代兽医学的理论,并且要充分发扬不怕脏以及不怕苦的精神,将自己投身到诊疗工作中,与此同时在诊疗的实践工作中,要及时总结成功经验以及失败的教训,不断提高自身的兽医诊疗水平。

2.1加大动物诊疗设备的投资

动物诊疗相关部门,特别是基层地区的上级动物诊疗部门与政府,应当重视起动物诊疗水平的提高工作,加大资金投入,为基层动物诊疗机构提供先进的动物诊疗设备,改变现有兽医诊疗设备水平"使基层的兽医诊疗人员可以利用较为先进的仪器与设备对动物的疾病进行准确的判断与治疗,促进兽医诊疗水平的提高。

2.2养成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

基础医学、临床医学以及预防医学这3大医学体系之间的关系是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关系。如果其中一个体系比较薄弱,这就会影响到整个诊疗的质量,从而制约了诊疗水平的提高。兽医人员在深入以及系统的学习动物疾病诊疗理论的时候,要督促自己学习新知识以及新技能,从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兽医通过学习到相关的知识,从而能够把握疾病发生、流行以及演变的新特点以及新动态,最终不断提高兽医人员的诊疗水平。

2.3优化兽医传统思想

许多兽医认为将自己的动物诊疗经验传授或者分享给他人,会使自己的动物诊疗业务减少,会损伤自己的经济利益,这种想法是非常狭隘的"因此,动物诊疗部门应当加大对正确思想的宣传,使兽医能够了解到自己进行诊疗方法与经验分享时的重大意义,加强与同行业专业人员的讨论,可以使正确的动物诊疗经验得以传播,不正确的动物诊疗方法得到纠正。其次,在专业知识的交流与讨论中,兽医还可以吸取他人的先进理念与方法,分享与获得是成正比的。加强正确思想的宣传,使兽医摒弃传统的思想,提高兽医队伍的整体诊疗水平。

2.4大胆进行实践

在归纳、整理以及推断感性材料的过程中形成了科学,并且科学的理论是指总结事物的发生、发展以及演变规律的一般性。因此在诊疗活动中要遵循唯物辩证法的原则,并且能够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进行实践活动,最终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结合起来,以致于理论能够丰富以及完善起来。与此同时,兽医人员要充分结合理论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诊疗水平。

2.5掌握正确的诊断方法

兽医诊断过程中,要将唯物论的方法论作为指导,并且要全面调查第一手资料,从而能够得出科学的诊断。除此之外兽医人员不仅要具备专业的理论知识,而且要掌握正确的诊断方法。第一,推论诊断法。推论诊断法主要是指从一个假定的可能性疾病出发,并且比较、审查、分析以及研究收集到的资料,然后再分析造成这些疾病的原因,如果能够明确病因,要及时采取相关的措施来进行。第二,鉴别诊断法。如果在病症资料提出了好几种相似的可能性疾病的时候,这就要比较以及推理这几种可能性疾病的病因、症状以及发病过程,这样做可以及时的处理各种疾病。

3.结语

在兽医诊疗工作中,出现失误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因此兽医人员要总结以及归纳诊疗失误的原因,并且要找出诊疗失误中的内在规律,不断降低诊疗活动中失误率,确保畜牧业向着健康化、安全化的方向发展。[科]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兽医影像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S854.4-4 文献标识码:A

随着我国兽医诊断技术的快速发展,兽医影像学作为一门新的技术取得了长足进步。兽医影像学不但在社会服务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其作为一门新兴边沿学科自身也得到了发展。兽医影像诊断学是利用不同原理的成像方法,使动物体内部器官和结构影像化,来推断机体形态及病理变化,以达到诊断的目的现代化诊断方法。兽医影像技术包括传统X线摄影技术,X线计算机体层成像,实时超声扫描技术,磁共振成像技术,热记录摄影,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介入放射学,内窥镜技术和心电图技术等[1]。目前,全国很多高校及职业学院开始设立了兽医影像学课程,有些院校把其作为专业必修或限修课。

随着计算机技术融入到兽医影像学当中,影像诊断学涉及到知识容量更大、相关学科很多,使得这门课程在教师讲授和学生学习过程中难度较大。笔者结合近些年影像学的发展和教学实践,摸索了一些经验和方法,总结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教学内容

1.1 重点讲授常用的影像学成像基本原理

成像原理是学习影像诊断学的基础,学生对设备的主要功能及成像原理有一定的了解,才可能使他们对各脏器在各种影像技术下的影像学表现有所辨析,真正做到知其所以然。但是兽医影像诊断学为新兴学科没有所开设的专业基础课作为支撑,而且一般学时较少。这样就要求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尽量把实践中常用的成像原理进行讲授。在教学实践中笔者主要侧重于X线和超声波成像原理的讲授,而诸如CT、MRI等没有在兽医临床广泛应用的成像手段仅简单介绍。X线诊断是目前兽医影像诊断中应用最多、最广泛的检查手段,同时X线诊断对学生打好整个影像学基础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国内,超声诊断在兽医临床诊断上的应用发展较缓慢,主要应用在一些科研院所或较大型动物医院有所应用。所以在成像原理教学中重点讲授X线成像原理,超声成像做一般讲解。

1.2 以解剖学、病理学等课程为基础

影像学是以不同的成像手段来显示不同部位、不同断面成像的特征。因此,掌握大体解剖、断层解剖等相关知识,才能对病变部位、病理变化、位置改变等异常做出准确判断。学生以前的解剖、病理等基础课程的学习往往停留在形态、位置和眼观病理变化上,而影像学需要有立体、断层解剖和病理密度改变等更深入的基础知识上。所以,在讲授各部位的病理影像改变前,应简要回顾一下各器官正常解剖以及断层解剖等相关知识。从而正确认识正常的影像结构,以便对病变做出准确定位和判断。

1.3 理论和具体影像图片相结合

影像诊断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为临床兽医提供有效、准确的辅助检查手段。学生们在经过专业基础课和一些临床课程的学习后,对影像诊断学充满好奇,开始学习时往往很有兴趣。但经过了诸如影像成像基础、断面解剖、影像病理等知识学习后会感到影像学其实很枯燥乏味。例如,在讲授X线的成像原理时,很多同学感到理论索然无味。他们更愿意亲自拍片、体验暗室技术或直接进行读片等实践活动。所以,我们在讲授理论的同时,通常先选择一个与主讲理论相关的临床病例作为引线,通过这些病例图片来说明要讲授的理论。这样,学生即学习了枯燥的理论又为以后的读片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4 影像表现为教学核心

通过对基础理论的讲解,学生对影像学有了一定的认识。这些认识是为影像诊断作为铺垫,影像诊断的核心是对影像进行分析、归纳从而对疾病做出客观、准确的诊断。兽医影像诊断学涉及的动物种类很多,同种动物的个体差异也较大。所以,要培养学生对图像的观察和分析,以不变应万变才是教学的核心。在教学中从正常图像的导入入手,让学生观察正常的图像,用学过成像原理、解剖等基础知识分析这些正常的图像。在学生全面掌握这些正常的影像之后,在从病理改变、病理成像特点等方面来分析疾病的病理变化在影像成像上的变化。例如,在讲解关节疾病时,根据以往的基础知识引入正常的关节X线解剖和成像的基础知识,再对表现在 X 线片上的形态学改变的原因和病理意义进行推导和理解。这样对病理的X光片学生有了一定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引入病例进行讨论。培养学生对X光片进行独立的思考和分析,使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巩固了基础知识,提高了学生对图像的分析能力。在整个的影像学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围绕着图像进行学习,图像成为整个教学的核心。

2 教学手段

2.1 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优势,提高教学效率

图像是影像诊断学的主要内容,影像学的教学核心是使学生对图像理解、提高阅片能力。传统的影像教学对影像基础知识往往采取黑板讲解,到疾病各论部分讲解时才接触到真正的影像学图像,且需要大量图像进行对比和观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理论和实践发生脱节,很难达到教学效果。教师在授课时需要整理片子、挂图等大量的图像资料工作费时费力。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大多数院校都配备了计算机投影多媒体教室和实验室。多媒体教学在兽医影像诊断中的应用越来越多,传统的板书教学往往只在遇到重点、难点问题或对多媒体幻灯内容进行补充时应用。多媒体这种教学形式信息量非常大,丰富的影像画面在兽医影像诊断学中教师可以随时从基础理论联系到图像、再从图像到理论进行交互。学生不再为生硬的基础理论感到头疼,也不再为冰冷的影像画面感到枯燥乏味。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中的应用极大提高了影像诊断教学效果,使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变得清晰、易懂。但通过近几年的应用多媒体教学也发现存在一些问题。如初期教师对多媒体相关知识掌握不够,图像转化为多媒体课件质量不过关,多媒体课件制作粗糙、播放过快学生跟不上课程进度等问题尤为突出;后期则出现教师过度依赖多媒体课件忽视备课,学生课堂不做笔记、课后拷贝课件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针对多媒体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总结问题主要从教师自身和本校实际情况结合进行改进,使教学逐渐走入正轨收到了满意效果。

2.2 充分利用网络技术

在多媒体教学的基础上,网络技术的发展又使兽医影像诊断学的教学发生了变化。网络技术使教学不再受时间、空间等限制,对传统的课堂教学起到了很好的补充作用。把教学课件、真实病例、习题等教学资源放在学校校园网上,各年级、专业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进行自主学习和复习。为了增强互动,应用网络开通了微博、微信等互动手段,教师和学生的联系更加紧密、及时。可以说网络虽然极大丰富了教学,学生获得了比课堂教学更多、更实际、更直观、更迅捷的获取知识手段;教师解答学生问题更加广泛和深入,对教师的综合业务素质也有很大提升。但网络教学互动的出现了过学生度依赖网络,忽视了课堂教学;网络内容鱼龙混杂、良莠不齐学生和教师不能把握;知识抄袭、篡改等现象严重等问题在教学中相继出现。针对这种情况,更要求教师做好引导、提高自身专业素质来更好的应用网络这个新兴的教学手段。

3 改革教学方法

3.1 理论和实践综合化教学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认为在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中,学生都要经历将教学内容加以内化的过程,即把新的教学内容结合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去。只不过前者的学习内容是教师以定论的形式传授给学生,而后者的学习内容需要学生自己去发现。因而,二者的过程可以说是基本相似,只不过后者比前者多了一个发现的阶段[2]。兽医影像诊断学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能独立合理应用影像诊断手段来解决实际临床病例,并对图像进行综合分析判断形成准确的诊断。对于这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在课堂教学中在讲解理论的基础上,利用多媒体、网络等适时技术引入实际病例、影像图片等内容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析。例如在教学中教师导入同种疾病的影像图片,组织学生进行分析、归纳找出诊断要点,再由教师总结完善。这样理论和实践教学同步进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3.2 采用开放式实验教学

以往的实验教学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先对实验的目的、原理、步骤等进行讲解,学生按部就班进行机械行操作,教学效果一般。针对存在问题在实验设计上进行创新,开设了一些开放性实验。所谓的开放式实验教学就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实验教学,教师对学生的实验不能包办,而是让学生放手去做[3]。

例如,以往暗室技术实验,由教师进行按照摸索好的条件进行药物配制、装片、曝光、显影、定影、晾干等操作,学生只是旁观或参与简单操作。改革为开放性实验后,教师只负责讲解其基本原理,具体实验条件由学生根据曝光量、温度等条件在理论范围内自己调节。实验结束后,组织学生对实验进行总结,探讨出现的问题。这种开放性实验虽然增加了耗材的用量,但学生掌握了本实验的精髓、培养了创新能力,在从事以后的临床工作中能应对各种复杂情况。

3.3 加强临床实践

兽医影像诊断学是实践性较强的学科,教师在课堂和实验教学中所讲授的病例往往是典型和常见的病例。在实际的临床工作中许多病例是不典型或有其他并发症的病例,所以在切实掌握基础知识、理论同时,更应将知识应用实践。在教学中充分依托附属动物医院作为实习基地,对学生开放动物医院影像诊断室。学生在课余时间接触具体病例,将讲课的理论知识消化理解,在实践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分析问题能力。

4 建立科学的考核机制

考核是督促学生学习的最佳方式,既是对教与学的检验,又有对教学的导向作用[4]。科学的考核机制可以使学生加强对基础知识和实践技能的掌握,同时提高对于这门学科的重视程度。在教学中采取考试和实践考核2种方式对学生进行综合考核。考试主要是对学生基础知识、基本原理进行测试,采取闭卷考试的方法进行。实践考核重点是对学生的读片能力进行测试,实践考核是学生对影像知识综合的考核,对教师自身综合素质有较高要求。

提高教学质量是教学改革永恒的主题[5]。影像诊断技术日新月异,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上述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考核方法的改革和实践,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解决问题、分析问题和创新能力,教学质量和效果得到明显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谢富强,邓干臻,邓立新.兽医影像学[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3.

[2] 奥苏贝尔.教育心理学-认知观点[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55-60.

[3] 杨笃宝,雷留真,王振勇,等.兽医临床诊断学实验教学改革探索[J].实验室科学,2009(6):47-49.

篇9

1创新教学方法

1.1直观教学法

采用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在教学过程中结合使用直观教具的方法,用挂图、动物标本和模型、幻灯、录音、录像及多媒体课件的演示,使研究生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有利于将理论知识和实际事物密切联系,以帮助研究生形成科学的概念。如,把动物医院门诊、校内外实训基地提供的以及教师在对外技术服务和外检中收集到的典型病料带进课堂,向研究生进行直观讲解[4];也可以播放提前录制好的各类听诊声音,让研究生在听觉上掌握钢管音、浊音、清音,然后结合挂图指出每种器官发出的声音,并在动物模型上指导研究生听诊的位置,最后带领研究生进行临床实践应用。这样多角度、分层次地深入教学,可使研究生更直观、形象、生动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1.2多导师合作教学法

研究生导师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直接关系到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同时他们在科研和学科建设中也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5]。多导师模式则以研究生为本,在培养研究生综合能力的同时,鼓励其个性化发展,不仅能够提高研究生在科研方面的能力,而且在合作导师的指导下,研究生在其他方面的特长能得到相应的拓展,从而促进研究生个性化发展。兽医专业在进行多导师合作教学过程中,做到导师组指导与主导师指导相结合,在该导师组指导下的研究生虽然有各自名义上的主导师,由主导师来主导研究生的生活、学习与研究工作,但是实际上可以不区分导师,统一由导师组进行指导。如,兽医专业实验指导教师负责该研究生的实验教学及设计工作,使研究生的动手能力得到提高;临床指导教师负责临床动物诊疗方面的指导,使提高研究生的临床实践能力,为研究生今后就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1.3角色转换教学法

角色转换教学法,即在训练中将部分研究生转换成教师角色,临时行使教师的职责;将教师转换为研究生角色,从研究生的角度体验教学过程。兽医专业研究生是该学科未来发展的主要力量,将会充实到科研、教学、临床各个方面,这种角色转换能够锻炼研究生的讲解能力以及对疾病的认知。第一,创设训练情境,注重角色转换的切入点,使研究生容易理解训练内容;第二,选择操作技能和语言表达能力较强的研究生作为角色转换的对象;第三,设计现场训练情境,突出“角色转换的学生”的作用,给他们创造观察、点评的平台;第四,教师不仅要对“角色转换的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还要对其他研究生的操作表现进行评价;第五,教师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与研究,以形成规律性的认识[6]。通过角色转换,使研究生体验教师角色,了解教师从备课到讲课的全过程,这将更有利于研究生今后的工作需要及个人发展。实践表明,角色转换教学法极大地激发了兽医专业研究生的科研兴趣,促进了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1.4网络辅助教学法

通过多媒体教学可以把研究生从抽象思维带到感性认知,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把视听合一的抽象思维相结合,产生一种更合乎自然的交流环境与方式,在教学过程中能有效地激发研究生对科学探索的兴趣,使其有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端正学习动机[7]。兽医专业课程的多媒体课件通过清晰的画面,将生物分子通过计算机模拟放大化,将抽象思维上升为理性认识,从而使研究生深刻理解和掌握兽医学进行科研探索及研究所应具备的思维和方法[8]。在兽医实验与临床教学实践过程中,一方面,收集和整理大量文字、图片、音频及视频资料,重视采用幻灯、电脑投影、三维动态模拟、电视录相等多媒体辅助教学,为构建兽医专业课程体系奠定了良好基础。根据多媒体信息的集成性、超文本的结构性和友好的交互性等优势,结合先进的教学思想和理论,培养研究生敏锐观察、丰富想象、求异思考、个性化表达等良好的思维品质,使其学会利用信息手段获取、分析、处理和交流国际相关领域研究的前沿信息,使得研究生的自我发现和探索地位得到充分体现,也使得教师的主导作用得以充分发挥。另一方面,引导研究生深入了解“三大检索”,该检索系统能够快速地获得相关研究的科研论文,如,免疫学相关研究的先天免疫为研究热点,让研究生通过“三大检索”平台了解兽医领域先天免疫的情况,相关受体TLRsNODRs等的发现及其功能。

2加强实践

教学研究生阶段的实验教学是由基础理论学习向深层次专业学习的过度阶段。本科阶段的实验教学主要使学生掌握疾病发生的基本机理,而研究生阶段的实验教学更为细致,针对性更强,更侧重于引导研究生结合自己的研究领域探索和发现问题。吉林大学动物医学学院从如下两个方面对实践教学改革进行了探索。一是在实验教学过程中精简重复实验,整合相关性实验,探索创新型实验,例如在病理学实验课中增加“临床病例的病理学切片的制作与诊断技术”、“实验性肾功能不全病理模型的建立”;生理学实验中可增加“大脑皮层运动机能定位”、“蛙心起搏点的观察”等探索创新型实验[9]。同时,将动物公共卫生与实验动物专业的实验课程与实验项目并入实验教学中,依照研究生各自的特点因材施教。对于研究生的实验教学做到综合性与设计性实验相结合,课堂实验与生产实践结合,科学研究与探索发现相结合,必做实验与选择实验相结合,以巩固并逐步提高研究生分析和解决相关动物疾病的综合能力,使研究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升。二是加强临床实践教学,使研究生掌握基础临床病症,并能将其准确地应用于有代表性动物疾病的临诊实践中。

兽医专业临床实践教学是实现研究生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它对提高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培养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都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因此,应坚持以研究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充分发挥研究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性。吉林大学动物医学学院在临床实践教学过程中,安排研究生进入临床教学动物医院,要求其在熟悉畜体正常状态的基础上,能发现和辨认常见的临床症状与病理现象,并将产生的原因、条件或机理联系起来,然后分析确诊并最终提出处置方案,教师仅对其进行指导。在临床实践过程中,运用所学的动物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等知识进行深入剖析,例如临床病畜血、尿、粪的常用实验室检查结果与血液生化、肝功、瘤胃内容物等检验结果结合分析后,进一步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深入研究相关的目的蛋白或基因,如核转移因子、免疫相关蛋白及转录表达相关蛋白的DNA、RNA等。

3结语

篇10

关键词山羊痘病;发病情况;临床表现;诊断;防治措施

自2009年8月26日,濉溪县双堆集镇陈桥村、卢沟村发生山羊零星死亡现象,接到反映后,县动物疫控中心立即组织专家组,对羊只死亡现象进行调查和现场临床分析。

1发病情况

专家组调查了双堆集镇的陈桥村、卢沟村、双堆村3个村5个养殖户。5户共存栏山羊62只,发病26只,死亡5只。经调查,发病起始时间为2009年8月26日以后。这些羊只均为农村散养,在春季集中强制免疫时,只是接种了羊的口蹄疫疫苗,其他疫苗没有接种过。发病养殖户均地处偏远地带,陈桥村位于双堆集镇的西南部,紧临蒙城县的赵集村,省级宿蒙公路贯穿其中。调查表明有1户经常沿着宿蒙公路两边放羊,首先被感染,其中已经死亡4只,已经做了无害化处理。对走访的农户询问了羊只的防疫、饲养管理、发病、治疗、来源等情况。

2临床表现

发病初期,病羊体温升高达40.7~41.7℃,精神沉郁,少数羊食欲下降,饮水量减少,多数羊采食、饮水停止,拱背,发抖,有的呆立或趴卧在地;呼吸急促,伴有喘息气:从鼻孔、眼角流出浆液至黏液性分泌物,最后多呈脓性;流黏液性呈灰白色口涎[1]。个别羊只还有轻咳、结膜潮红、面部浮肿等症状。2~3d后,全身皮肤,特别是乳房、阴门、口角、耳廓、四肢内侧和尾侧等少毛或无毛区,出现黄豆或蚕豆大小的红斑,并相继发展成凸出于皮肤表面的灰黄色实硬丘疹。有的羊,病变部丘疹相互融合,使皮肤凸凹不平,严重者出现化脓和坏死,常有鲜血流出。随后,部分病例在丘疹中央出现灰白色水疱,此时体温开始恢复。其中有5例在水疱的基础上,发展成脓疱,这些病羊体温再度升高,可达41℃以上,持续2~3d,然后形成黑褐色或褐色痂皮,经7~8d痂皮脱落,留下灰褐色斑痕。

3剖检变化

通过对死亡羊只的剖检发现,羊只明显消瘦,体表皮肤呈典型的病理变化;喉及气管黏膜充血,并有浓稠黏液附着,前胃和第四胃的黏膜常发现有大小不等的圆形或半球形坚实结节,有的融合在一起形成糜烂或溃疡[2]。咽和支气管黏膜也常出现痘疹,肺部有干酪样结节和卡他性炎症变化。

4诊断

通过流行病学调查、临床诊断、病理变化、饲养管理、防疫卫生、治疗过程及效果等情况,诊断为山羊痘病感染。

5发病原因

一是饲养管理水平低。发病养殖户多为散养户,养殖设施较差,卫生消毒条件跟不上,饲料单一,营养不良,体质瘦弱。二是高温多雨。近期多雨连绵,持续高温,加上发病村庄地势低洼,到处积水,造成蚊蝇滋生,又由于没有防蚊蝇设施,可能造成山羊痘病的发生。三是外来疫源。据反映与濉溪县相邻县正在发生以山羊痘病为主的流行病。特别是陈桥村位于双堆集镇的西南部,宿蒙省道贯穿其中,紧临蒙城县的赵集村,赵集村首先发生该病,该村的病羊及死亡羊只通过羊贩子销往宿县,途中经过陈桥村,拉羊车辆往返频繁,给该病的传播提供了很好的机会。四是病死羊只无害化处理程度低。发生该病的村均地处偏远,病死畜禽的监管难度较大。在利益的驱动下,有收购病死畜禽现象,可能进一步造成疫病的传播蔓延。

6防治措施

一是加大科技宣传,改善饲养管理。针对目前情况,进行广泛宣传,要求农户加强圈舍通风、消毒工作,消灭蚊蝇,正确对待生病羊只。采取综合手段提高养殖户饲养管理水平,预防疾病的能力。加强隔离、消毒工作,将病羊隔离饲养,并对圈舍、运动场、剖检现场进行彻底清理,粪便堆积发酵。羊舍内外及用具用二氧化氯消毒剂消毒,隔天1次。尸体作深埋无害化处理。二是强化防疫。要求各乡镇对全镇的羊只进行1次普查、统计,从省动物疫病预防与控制中心调进10万mL山羊痘活疫苗紧急下拨各乡镇,进行紧急免疫接种;每只羊皮内注射1.5mL,起到了很好的预防效果[3]。另外,增强抵抗力,避免其他疫病的发生。三是加大检疫力度。进一步加强产地检疫、运输检疫、市场检疫力度,病死畜禽100%作无害化处理,杜绝疫源扩散。四是病羊的护理及对症治疗。对隔离羊舍采取保暖措施,午间晒太阳,饮温水,对病情较重的羊,每天投喂2次小米糊、山羊乳等流食。病羊每天用0.1%高锰酸钾清洗口腔2次,黏膜溃疡部位涂抹碘甘油;对皮肤上的病灶(丘疹或痘疹)涂擦5%碘酊[4];为防止继发感染,应用复方磺胺-5-甲氧嘧啶15~20mg/kg体重,肌肉注射,每天1次,连注3d。

7参考文献

[1] 杨衡,罗仁芳.山羊痘病的诊断及其防制[J].云南畜牧兽医,2009(5):18.

[2] 吴莉芬.山羊痘的诊治[J].云南农业,2009(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