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工职业技能培训总结范文
时间:2023-12-21 17:20:1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电工职业技能培训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建设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培训。
一、建设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培训的背景分析根据对安全生产伤亡事故的原因分析,90%以上的安全事故是由于人的不安全行为所致,在建筑工地安全生产事故中受伤或死亡的,半数以上是农民工。大部分农民工刚放下农具,就到建筑工地从事建筑施工,未经过职业技能培训,缺少应有基本技能,给安全生产、劳动保护带来隐患。伤亡事故、职业病造成的经济损失、精神负担,又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企业运行和社会生活。这一连串的问题,足以使我们认识到对农民工加强职业技能培训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二、临海市建设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培训的成绩与经验我市建设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培训取得了很大成绩,位居台州市的前列。为加强农村建房施工的安全管理,临海市建设规划局2005年7月份出台《临海市村镇农房建设管理实施细则》,在全市开展农村建筑工匠职业技能培训。2005年12月6日以来,在各镇、街道培训农村建筑工匠共2230人,对培训、鉴定合格的2230名农村建筑工匠核发职业技能岗位证书,有力的支持了农村劳动转移工作。2006年对全市在建工地混凝土工、砌筑工、抹灰工、木工、钢筋工、油漆工、架子工、电工等1110人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其中1108名技术工人通过鉴定,取得职业技能岗位证书。积极开展职业技能能竞赛活动,2006年6月2日至6月3日,临海市建筑业协会组织砌工职业技能竞赛活动,共有三人获一等奖,五人获二等奖。在于2006年6月29日至7月1日举行的台州市建筑业职业技能大赛中,我市共有三人获得二等奖,三人获得三等奖,临海市建设规划局获优秀组织奖。在2006年7月30日至8月3日举行的全省建筑业职业技能大赛中,我市陈章清(钢筋工)、万平(砌筑工)等二人获二等奖,何飞龙(镶贴工)获三等奖。
总结临海市技能培训的成绩与经验,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拥有经验丰富、布局合理的培训机构临海市建设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开展相对较早,临海市建设职工技能培训中心于2004年3月30日被浙江省建筑行业协会确定第一批建筑技工技能等级培训办班点,于2004年5月派出混凝土工、抹灰工、砌筑工、架子工等工种老师到杭州市参加建筑技工技能应知应会讲课教师、鉴定考评员培训班,取得了相关工种的教师、考评员资格证书,拥有临海建设大楼多功能厅1个、大会议室1个、小会议室10个,共1750㎡的教学场所,随时可提供面积达10000㎡以上的在建工地作为实习场所,同时有多媒体教学设备、激光测距仪等先进教学设备,作为建设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培训教学用。
(二)形成了初步的职业技能培训的运行体系在组织方面形成了“一个中心,两个网络”的工作体系。“一个中心”:建立了由分管建筑业的副局长任主任,局办公室、建筑业科、城建科等相关科室成员组成的临海市建设职工技能培训中心,负责全市农民工培训的组织工作。“两个网络”:一是建筑业企业教育培训服务网络,主要是以建筑业企业为服务对象,组织在建工地农民工开展教育培训;二是农村以镇、街道成人教育中心学校为基地的农民工培训网络。对临海市建设职工技能培训中心和各镇、街道成人教育中心学校实行资源整合,实现师资、设备等资源的共享,发挥临海市建设职工技能培训中心的优势,带动各镇、街道成教中心开展培训。各镇成人教育中心学校则发挥贴近农民的优势,负责开展宣传、招生等工作。
(三)探索形成了多种农民工培训模式第一,“职业技能培训夜校”模式。这种培训模式主要是利用市建设职工技能培训中心的职业教育资源,以在建工地民工教育为平台,以“夜校”为主要形式,以公司、项目部、民工三方分担培训费用投入,以满足民工教育需求为基本原则,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如2006年24月10日至6月4日组织的砌筑工、混凝土工职业技能培训班,利用夜间民工休息时间,在不影响授课老师、民工日间正常工作的情况下,在市建设大楼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在建筑工地对民工开展技能鉴定工作。第二,“民工学校”模式。在农民工较集中的建筑工地开办了“民工学校”,把教育服务送上门,把各种教育培训的菜单送到民工手里,受到民工的欢迎。因为集中居住便于组织管理,农民工学习的积极性比较高。如2006年10月,送培训到临海市旭日建筑劳务有限公司分包施工的建筑工地民工学校,集中培训了200名民工。第三,“成人教育学校”模式。在我市各镇、街道开展的农村建筑工匠培训,将职业技能培训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相结合,以政府、建筑工匠分担培训费用投入。其中上盘镇采取镇政府全部买单,该镇农民涌跃参加,共有600多人参加。目前全市共有2300名农村建筑工匠参加培训,使镇、街道建筑工匠整体素质和农民工的就业能力大幅度提高。
三、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对民工持证上岗的检查制度。虽然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积极开展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工作,进行了广泛的宣传活动,对大量农民工开展了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但是后续的检查制度未及时跟上,使施工企业、农民工认为有没有参加职业技能培训都一样,因此他们的参予培训的积极性不高。相比之下,施工企业参加架子工、电工等特种作业的积极性较高,因为《建筑法》、《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都规定,特种作业人员必须持证上岗,并对无证上岗人员的处罚作出了明确的规定。
(二)职业技能培训费用过高。农村劳动力是培训的对象和主体,他们对培训的态度直接影响着转移培训工作的开展,也最终决定了培训的规模和质量。市职业技能培训中心开展的职业技能培训、鉴定费,经临海市物价部门审批共为385元,实际收取300元/人,相当民工5天劳动的工资,高于普通民工的经济承受能力,这使得大多数需受培训的民工不愿或无法参加。而农村建筑工匠培训,因有政府的补贴,只对民工收取135元培训、鉴定费,普通农民工能够承受,农村建筑工匠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也相对高些。
(三)企业对员工的培训投入不够,只使用、不培养。企业在培养民工职业技能方面没有发挥主体作用,对员工技能培训的投入严重不足。因建筑行业流动性较大,民工不稳定,今天这个企业培养的民工,明天可能就跑到其他企业的工地去了,因此大部分企业不愿在民工培训方面加大投入,培养技术工人。
(四)没有形成对技术工人的激励机制。建筑企业内部没有建立鼓励技术工人钻研技术业务,努力提高自身素质的收入分配机制,持有初级以上技能证书的工人拿不到比无证上岗工人高的报酬,因而激发不起民工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的积极性。
四、职业技能培训的对策与建议
(一)推行施工操作人员持证上岗制度建议各市(区)、县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建设部关于开展建设行业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工作的有关文件精神,制定相关政策,全面实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有关操作人员必须持证上岗。督促无证操作人员参加培训,接受鉴定,开展技术工人持证上岗情况的专项检查,未持证上岗情况严重的,给予项目经理计分、列入建设工程不良行为记录等处理。为便于施工现场的持证上岗管理,建议各市(区)、县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统一印制持证上岗胸卡,胸卡上印制了持证人近期免冠照片、姓名、技术工种和岗位证书编号,凡进入施工现场的劳务作业技术工人必须佩带胸卡上岗,并建立上岗证网上查询系统,加强对上岗人员的管理。
(二)加大企业培训力度引导企业落实职工工资总额2.5%用于职工教育的社会责任,在企业普遍实行先培训后就业,先培训后上岗。行业、企业集团应建立高技能人才培训制度,开展技能提升和岗位培训,完善名师带徒的措施,广泛开展技术练兵、观摩、研讨、攻关等活动,努力造就一支高技能人才主力军。
篇2
关键词:维修电工 培训教材 技能鉴定 问题建议
维修电工是从事机械设备和电气系统线路及器件的安装、调试与维护、修理的通用性技术工种。该职业分布于各行各业,具有覆盖面广、技术性强、智能化程度高、安全要求高、工作责任重大等特点,是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首批实行劳动就业准入制度的工种之一。诚然,维修电工也是江西铜业集团公司人数相对较多的工种之一,它遍及采矿、选矿、冶炼,铜材压力加工等各个生产单位。由于维修电工的工作质量及其操作的安全技术水平,直接关系到企业生产的正常运行,关系到产品质量与企业经济效益,关系到国家财产和员工的生命安全,因此,公司对维修电工的职业培训十分重视。自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工作以来的十多年里,对该工种的培训与技能鉴定就从未间断过。其间,笔者作为一名考评员多次亲历了维修电工的初、中、高级培训与技能鉴定考核工作,在实践中,不仅对维修电工技能培训与鉴定工作日趋规范有着切身体会,同时也感觉到培训教材及技能考核中存在的一些不足,现提出来与同行商榷。
一、维修电工的培训与技能鉴定日趋规范和完善
由于江西铜业集团公司是一个集采、选、冶、加等于一体的特大型有色企业,技术工种和技术工人都较多,因此,原江西省劳动与社会保障厅于1998年就在江西铜业集团公司设立了职业技能鉴定站,2002年又升格为职业技能鉴定所,其技能鉴定对象主要是本公司技术工人和技校学生,十多年来,仅参与各等级维修电工技能鉴定的就有上千人次。通过技能鉴定,大大地激发了员工崇尚科学和自觉钻研技术的积极性,这对于保证公司的正常生产,提高公司的生产效率,促进公司的经济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讲,其技能鉴定站(所)是一个服务于江西铜业集团公司的机构,因此,多年来一直受到公司领导的重视并得到各厂矿单位的大力支持。同时也正因为这种“服务于江铜”的性质,从而形成了其技能鉴定站(所)“坚持标准,从严把关,不粗不滥”,以公司利益至上,以“鉴定质量”为根本的特质。这一特质,使得鉴定所至今仍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
然而,要做到这一点并非易事,这不仅需要有一支思想素质较高、专业水平过硬的考评员队伍,还要有一套比较科学、规范的培训与技能考核体系。例如,维修电工的技能鉴定就很复杂,不同岗位的维修电工虽然在理论和技能方面有不少共性,但由于不同的生产单位、不同的生产机械其电路功能、电器的种类及技术内涵千差万别,个性十分鲜明,如采矿设备的电路与选矿设备的电路就大相径庭,能娴熟地维修选矿设备故障的电工要去维修采矿设备可能会一时无法应对。因此如何做到比较科学、客观、公正地评判不同岗位维修电工的技术水准的确比较困难。尤其是在起步阶段,由于没有形成权威的职业标准和培训考核体系,使得职业培训与鉴定的组织实施困难重重。回顾维修电工技能鉴定所走过的路程,其实是一个在艰难中前行且日趋规范和完善的过程。虽然1993年国家就颁布了《职业技能鉴定规定》,但维修电工的技能鉴定真正开始步入正轨应是2002年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颁发《维修电工职业标准》之后。有了《维修电工职业标准》,才有了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在2003年组织统编的《维修电工培训教程》,才有了后来与之配套的《维修电工考核题库》。标准、教材、题库三位一体,真正为技能鉴定走向规范,成为以社会化服务为基本特征的职业技能鉴定体系铺平了道路。
二、维修电工的培训与技能鉴定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维修电工的培训与技能鉴定经过十多年的努力探索与实践,已步入了规范化的轨道,其体系也在日趋完善,这为培训与技能鉴定工作的有序开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任何事情都不可能一蹴而就,总会存在一些这样或那样的不足,再说事物总是发展的,也就不可能一劳永逸。因此无论用一分为二的观点还是用发展的观点看,存在问题是必然的,然而只有发现问题并加以改进才能使事物趋向完美。
1.关于培训教材的问题与建议
纵览《维修电工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以下简称《教程》)其特色是十分明显的,概括地说主要有以下三点:一是充分体现了“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职业技能为核心”的指导思想,突出了职业培训特色。二是在具体技能内容的选择上有着突出的通用性与典型性特色。三是具有明显的不同等级对应不同水平的差异性特色。然而,在培训的实施过程中《教程》也存在以下三个比较突出的问题。
一是知识体系与等级模块的关系处理上有失偏颇。由于《教程》是对应《标准》编写的,每一条标准都有教材内容与之对应,如果把《标准》看成是画的圈,则《教程》便是圈内的充填物,这样的充填实际上是对原有知识体系的分解与组合。由于这种分解与组合从根本上打破了原有的知识体系,在一定程度上有悖于学习者的学习思维与认知特点,从而增加了学习上的困难。有些地方因分解过细,不免给人以“碎、散、乱”的感觉。例如,基础知识篇是初、中、高三个等级的必备知识,从等级间知识的兼容性看,高一级应兼容低一级的知识,也就是说,初级的所有知识中、高级都是应当具备的。因此,初级技能篇中的有些相关知识应尽量合到基础知识篇中去,如初级技能的配线与安装相关知识中的“电子电路基本原理及应用知识”与其对应的操作技能并无关联,完全可以放在基础知识篇的第一章第八节,这样还可以避免一些重复。又如整流电路,基础知识篇里有,初、中、高三级的技能篇中也都有,虽然内容不同,侧重点不一样,但这样的分解未免显得过于零碎。再如,中级工的读图与分析中有晶闸管直流调速电路,可相关知识又不讲晶闸管变流技术,而是放到电气故障检修和配线与安装的相关知识里,其实电气故障检修和配线与安装的技能操作内容又与晶闸管变流技术无关。诸如此类问题还有一些,因此建议基础知识篇与技能篇中的相关知识作些调整,在以技能为核心的前提下,还应尽可能顾及到理论知识体系的相对完整性,亦即分解成的模块尽可能大一些,不要太零碎。
二是知识与技能不够匹配,知识相对弱化。由于电路中的电磁物理量的隐形性特点,使得维修电工在电路读图、故障分析与调试等技能上需要足够的理论支撑。然而《教程》中,编入的基础知识未免显得过于简单。例如分压分流公式、基尔霍夫定律、相量、三相负载的联结及相、线电压电流关系等很基本、很重要的知识都未编入。在技能篇中编入的相关知识有不少是以结论性的语言编写的,显得过于精炼,可以说如果没有经历过技校或高职等电工电子知识系统学习的人很难学懂,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讲,《教程》缺乏可读性。所以建议强化基础知识,相关知识也要适当细腻一些,以增强教材的可读性。
三是《教程》中有些内容编排不尽合理。例如钳形电流表、数字式万用表以及电阻、电容的型号标志等笔者认为初级工就应该掌握,而无需等到中级甚至高级工阶段才学习弄懂。因此建议对于此类问题作相应调整。
2.技能考核问题与建议
自2007年以来,由于技能鉴定考核实行了《标准》《教程》《题库》三位一体,技能考核主要有以下两大特色:一是考核范围比较确定。由于试题均源自于培训教材,而教材的各等级内容泾渭分明,不再有一种漫无边际的感觉,这有利于应试者学习和把握。二是考核形式相对简单。分理论知识与技能操作两个方面,其中理论知识试卷全部采用客观题(单项选择题与判断题)。技能操作题也只需备好一般工量具和相关器材,借助条件较好的实验室便可完成,而无需到生产现场进行,大大减轻了考核的经济负担。
然而,在技能鉴定的实践中也不难发现一些问题有待完善。一是理论考试题基本上是死记硬背的概念或数据,很少有分析计算,几乎没有主观发挥的空间,难以体现理论水准。因此建议理论试题要含有一定的分析计算题或作图题,以更好地体现其相应地理论水准。二是题目内容完全拘泥于教材,使得一些与电路有关的试题也没有电路图,应试者只有完整地记住了该电路(包括文字符号的下标)才有可能答对。例如:高级工的选择题:(1)锯齿波的形成则主要靠晶体管V12、电容C2、电阻R5、电位器RP组成的( )电路;(2)积分电路C1接在V5的集电极,它是( )锯齿波发生器;(3)KC41的输出端10~15是按后相给前相补脉冲的规律,经V1~V6放大,可输出驱动电流为( )的双窄脉冲列。因此建议:出题要完整,所需电路图不能省略,以免增加不必要的难度。
总之,维修电工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经多年的实践与探索取得了不小的成就,有了规矩,成了方圆,但还须百尺竿头,再进一步,对培训教材中的不足进行改进,使之既能体现以技能为核心,又能顾及到了理论知识体系;同时有利于更为科学地加强鉴定题库建设,使培训与鉴定工作更加充满活力。
参考文献:
[1]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维修电工国家职业标准[S].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2.
[2]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维修电工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3.
篇3
*县200*年上半年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工作总结
今年以来,**县县委、政府高度重视农村劳动力培训和转移就业工作,把劳务输出工作作为推动本地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不断提高思想认识,采取有力的措施,全力推进农村劳动力培训和转移工作。通过强化技能培训,促进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就业,带动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农民收入的待续稳定增长。
一、我县200*年上半年农村劳动力培训和转移创收基本情况
**县辖六乡两镇一场,共110个行政村和3个村级农场,384个村民小组,全县耕地面积49.43万亩,农村人均耕地面积4.6亩,全县总人口14.28万,其中农村人口10.5989万人,农村劳动力5.1387万人。200*年上半年全县共举办各类培训班222期,完成农牧民技术和技能培训4.718万人次,其中农民技术培训3.9582万人次,农民技能培训0.7598万人次;200*年上半年全县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完成3434人次,累计创收717.46万元,实现全县农村人口人均创收67.69元。
二、采取有力措施,扎实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
(一)加大工作力度,狠抓劳务输出工作
1、加强领导,建立健全劳动力转移机构。我县积极开展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工作,县委、政府专门召开200*年城乡统筹转移就业和职业培训工作大会,研究农村劳动力培训及转移就业工作,制定具体实施方案,细化相关成员单位的工作职责,成立了以县委副书记、政府县长为组长的城乡统筹转移就业和职业培训领导小组,并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形成了由县长挂帅,各相关部门主要领导主抓,业务部门具体负责,其他部门共同参与、密切配合的工作机制;同时,为了全面做好乡镇劳务输出和职业培训工作,建立健全城乡一体、信息共享的就业服务体系,我县逐步建立了乡(镇)基层劳动保障机构,形成以县人力资源市场为主体、乡(镇)劳动保障机构为依托,最终延伸到村级的城乡统筹转移就业服务体系。在乡镇成立劳动保障工作机构的同时,由各乡镇确定一名乡领导、2--3名工作负责本乡镇城乡劳动力统筹就业、职业培训和劳务输出工作,由县
劳动保障部门对各乡镇确定的劳动保障工作人员进行了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知识的培训。目前,全县各乡镇成立劳务输出工作领导小组8个,并在每个行政村确定了劳务输出信息员,从而形成了县、乡(镇)、村三级联动的劳务输出组织网络。
2、分解目标,明确责任。研究制定了《**县2006年劳务输出工作实施方案》、《**县2006年城乡转移就业和技能培训工作实施方案》和《**县劳务输出目标管理责任制考核办法》,提出了全县劳务输出工作发展的方向、目标、工作任务、具体措施和奖惩办法等一系列要求,将劳务输出工作纳入目标管理考核,把培训、输出、创收等目标分解到相关单位(部门)和乡(镇),建立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责任体系,进一步增强各级干部抓劳务输出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确保农村剩余劳动力培训及转移工作的顺利开展,形成人人关心输出,人人积极参与的良好工作格局。
3、调查摸底,建档归册。积极做好全县各类劳动力的调查摸底、建档归册工作,组织各乡镇劳动保障工作人员结合各自实际,对辖区内的劳动力年龄段人员、农村富余劳动力、贫困劳动力、新成长劳动力等进行全面摸底,建立相应的工作台帐和人员信息档案,摸清农村富余(本文源于文秘城:)劳动力转移意向、培训愿望,从而确保有针对性的为农村劳动力提供转移、培训和劳务输出等服务工作。
4、做好信息服务,有序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继续巩固我县在劳务输出人员已形成规模的武汉、玉林、海口、合肥、长沙等5个城市建立的劳务输出基地,积极主动与当地政府有关部门和用工单位加强协作,建立了稳定的联络方式。目前,我县通过与内地劳务输出基地加强联系,掌握了他们的用工量和用工需求,已经开展了定向式培训,以确保劳务输出人员的质量。据初步统计我县在外地务工人员达3000多人,为我县稳步推进劳务输出工作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5、广泛开展劳动保障政策法规、城乡就业和劳务输出宣传工作,营造宽松的劳务输出、转移就业环境和浓厚的工作氛围。针对我县部分农民恋土守家,受传统农业经营观念的束缚,宁可闲待在家里,也不出门挣钱创收的现象。县委、政府利用电视劳动保障专栏和广播,宣传劳务输出的组织、职业培训、基地建设、维权等方面的内容,大力宣传本地从事劳务输出多年的典型和在内地发展人员的现状,并结合“三下乡”等形式进行广泛的宣传引导,通过农民能够看得见听得到身边事,教育引导农民从思想和观念上进行转变,为做好劳务培训输出工作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6、认真做好全县劳动力资源的动态管理工作。县相关行政部门结合工作实际,制定了劳务输出工作进度统计报表,确立月报、季报、半年报、年报等四种报表形式,并将报表情况纳入年度目标管理考核中,保证其真实性、准确性、及时性,便于全面掌握全县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就业状况。
7、积极引导城郊附近的农民向二三产业转移。充分利用城郊人口多市场旺的优势,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转变观念,依靠自身优势,从事商业、饮食业、榨油、网套加工等,以此增加收入。2006年上半年度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城镇就地转移从事餐饮服务、人力运输、机动车修理、电器维修、农产品加工经营以及季节性劳动力转移的农村劳动力人数达2476人次。
8、采取措施,加强引导,积极鼓励广大农牧民参加我县项目工程建设。我县将使用本地农民工作为基本建设工程招标的一个基本条件,在招标过程中明确写入招标书中,使用我县农民工的比例一般不低于承包方普通用工总数的50%。2006年上半年在公路改建工程和水利工程中,使用农民工580余人,累计创收92.4万元。
三、结合实际,开展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
1、整合城乡职业培训资源,加快县域职业技能培训资源整合步伐。我县结合实际,于今年建设“**县职业技能培训学校”,该校占地面积7000平方米,现有校舍、办公室等22间,已初具规模,年可培训人员3000余人。主要面向全县农村富余劳动力和城乡失业失业人员开展职业技能培训。计划培训的工种有计算机、电工、电焊、服装裁剪、木工、瓦工、烹调、特色餐饮和汽车、拖拉机维修等种类。目前,我县已经投入15万元开始对现有校舍进行必要的建设和维修。并增加必要的培训硬件设施等。
2、大力开展劳务输出技能培训工作。一是农业、林业、畜牧、农机等部门积极发挥职能作用,大力开展各项培训工作,提高农牧民素质。共举办种类培训班42期,培训11452人。三是水利、交通、城建等部门开展就业灵活的行业技能培训,在工程施工中大量招收本地农民工并进行相应的技术技能培训,上半年培训1308人;四是为做好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充分发掘社会办学力量,指导各类民办培训机构举办服装裁剪、缝纫、民族烹调、民族特色面食制作、美容美发、木工、家电维修等培训班,一季度完成培训49期1688人;五是各涉农部门结合各自工作职能,组织各乡镇全面开展各项实用技术短期培训班,使我县农村劳动力基本掌握了蔬菜栽培、果树管理、畜牧养殖等技术,今年各乡镇共培训农牧民3.27万人次,农村劳动力素质和技能得到明显提高。
3、大力开展“订单式”和“定向式”培训。我县与内地武汉、玉林、海口、合肥、长沙等5个城市建立了稳定的劳务输出基地。通过与内地劳务输出基地联系,掌握了他们的用工量和用工需求,积极开展定向式培训,聘请具有一定专业知识、教学经验和培训技能的教师授课,有组织、有计划、有针对性的对拟输出人员进行汉语知识、汉语会话和具有民族特色餐饮等实用技能的岗前培训,以确保劳务输出人员的质量。
3、积极配合地区农办大力开展设施农业、林果业工作,组织农民和农村科技人员参加地区的农业科技培训,今年选送设施农业技术人员和农民培训一批次9人,选送林果业农民技术员培训三批次79人,选送大棚养鸡农民技术培训一批次10人,县乡财政共补助伙食费3.39万元。
4、加大农村劳动力培训经费的投入。在我县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凡是涉及培训方面的经费,县财政都给与足额的保障。2006年一季度各类培训,县、乡(镇)财政投入经费72.975万元,其中县财政投入51.735万元,乡镇财政投入21.24万元。
三、农村劳力重点转移方向的分析
通过近年来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我们认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应按照“以近期就近就地转移为主,中远期向外地、城市长期转移为辅”原则,开展劳务输出工作。一方面我县紧密结合农村经济发展和本地区城市经济发展进程,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面向农村富余劳动力积极开展服装裁剪、缝纫、民族烹调、民族特色面食制作、美容美发、木工、家电维修、农业生产技术等职业技能培训,拓宽农民就业的渠道,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二、三产转移,使之就地培训,尽快实现就业创收,增加农民收入。如依其艾日克乡依其力克村农民赛买提,通过参加县、乡举办的烹饪培训班,学习掌握了烹饪技术,在县客运站开了一家小饭馆,生意红红火火,年收入达3万元;新和镇托克苏村农民哈肉2002年种植了6亩红提葡萄,为使其尽快产生效益,通过镇政府举办的葡萄栽培管理技术培训班,掌握了葡萄生产管理技术,2005年产量达15吨,收入突破2万元。另一方面在做好就近和疆内转移的同时,重点做好向内地长期转移的引导工作。充分发挥我县在外务工人员多,信息灵的优势,鼓励亲戚带亲戚、邻居带邻居、朋友带朋友的形式,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长期转移。如新和镇尤鲁都斯村的艾尼瓦尔塔西在长沙经营烧烤,经过几年的辛苦经营,到2004年末已拥有50余万元的家业,他致富不忘家乡,积极为贫困户捐款捐物,并为愿意外出创业的人员提供帮助,在他的帮助下**县有50多人在他经营的餐馆工作。
四、劳动力转移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1、财政困难,培训经费严重不足。目前我县的各项培训计划和实施方案正在有序开展,但是,为了不增加农牧民的负担,各类技术培训经费主要依靠县财政拨付,而我县财政十分困难,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培训工作正常开展。同时,因为经费不足,有些培训还是低层次的,特别是因财政困难,开展高层次农民技能培训工作还较困难。
2、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限制劳动力的培训和转移。我县农村人口99%以上都是少数民族,长期生活在农村,文化素质和汉语水平低,因此能够掌握的技术和劳动技能比较单一,技术含量低;劳动力自身的素质限制了他们掌握高技术工种,不能掌握国家认证资格的职业技能,外出务工就业竞争能力差,这就导致务工机会少,得到高收入工作的机会则更少,阻碍了劳均创收的提高。
3、是部分农民受陈旧劳动观念的束缚,未能充分认识自身劳动力资源的商品价值,大多数农民随遇而安的思想较重,加上自身文化素质不高,职业技能、技术缺乏,难以适应人力市场需求。
4、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不完善。信息服务体系还不完善,信息闭塞,对市场各类用人信息不能及时、有效地收集和公布,影响了富余劳动力的及时转移。
5、目前剩余劳动力转移没有完全形成规模,培育和发展劳务中介组织和劳务输出经济人工作相对滞后,未形成上下联动、内外协调的劳务输出网络。
五、建议
1、进一步加大宣传工作力度,引导农民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破除不适应劳动力转移的一切旧观念,树立劳动力资源转换观念和创业致富的新观念,建立农民新型生产生活方式。聘请劳动力转移带头人和行业的土专家,以他们的亲身体会和丰富经验,现身说法教育广大农民,带动农民学经营、创市场。积极利用农民身边看得见、摸得着的发展林果业、畜牧业、设施农业和转移内地等发家致富的典型,引导农民向附加值高的行业转移。
2、以培训促转移。认真实施自治区、地区培训规划,突出实用实效,开展针对性培训和实用性强的实践培训,大范围提高整体素质,把全面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劳动技能作为一项重大的基础工作来抓,建立健全农村富余劳动力培训体系,安排落实项目经费,力争在农民培训工作上取得新的突破。
4、推动农村劳动力由季节性向常年、由农村向城市、由种养业向二三产业、由本县向县外、由疆内向疆外、由农业向非农业的战略性转移;鼓励支持农民实行就地、就近转移,由从事种植业向养殖业、林果业转移;由原来的自发、分散转移向有组织、有规模转移,采取有力措施,促进农民工参与县域境内的公路、水利、抗震安居工程等建设项目,有利于劳动力转移“离土不离乡”,降低劳动力生活成本,增加收入,力争取得明显成效。
5、要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市和乡村就业、统筹工业和农业发展,把基础设施建设使用本地农民工、农业产业化吸纳农村劳动力政策落到实处。认真落实中央和自治区两个1号文件精神,建立健全劳动力市场和劳动力岗前技能培训,劳动力供求信息传递网络,并切实维护好农民工的合法权益,为不断扩大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和劳务输出工作创造条件。
6、要搞好社会化服务,继续清理取消对农民工的各种政策性限制和不合理收费,落实中央和自治区关于促进农民工进城就业务工的兑现工资、改善劳动条件、解决子女入学、户籍登记管理等政策,实行与城镇失业人员相同的劳动合同、失业求职登记和社会保险制度。
篇4
关键词:课程改革;专业发展;科研实力
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是县级中职学校的骨干专业。由于专业核心课程内容过于深奥,而学生文化基础知识薄弱,缺乏传统学习模式下的学习活动的热情。通过社会调研,结合学生的现状,我们提出了构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有利于和高等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相衔接的课程体系的课程改革目标,为此我们在对接职业标准、更新课程内容、调整课程结构、创新教学方式等方面作了探索,并取得了一些成效。
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课程改革科研实力
(一)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是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
实施课程改革,首先要解决教师的观念问题,转变教师的传统教育教学观念,这是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为此,学校专门开展一系列专题学习会,深入学习中职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文件和研究论文,并邀请区内重点中职学校的专家来校讲座。通过这些工作,教师对课程改革有了全新的认识,都愿意参加课程改革。
(二)教师专业能力是推进课程改革的重要保证
教师更新了中职教育教学观念,有了课程改革的需求,但课程改革的成功还需要教师专业能力的大力提高。为此学校开展了以下几方面的培训。
1.教师技能培训
职业学校的部分教师没有接受教育学理论和教学技能训练。为此学校通过举办关于教学理论的专题讲座,让新老教师结对子,开展教学技能竞赛活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2.教师职业岗位实践技能培训
在三年级学生实习期间,学校也派出专业教师作为带队教师参加学生的实习活动,实习期间也聘请企业员工对教师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学校每年暑假期间都派出多名专业教师参加全国和区级中职教师技能培训。
3.教师科研能力培训
教师科研能力的高低决定课程改革的质量,乃至课程改革的成败。为了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学校除了出台一系列建立方案外,还邀请高校专家来校开展科研课题研究的专题讲座,指导教师如何开展课题研究,如何撰写论文。专业课程改革方案出台后,学校专门组织全体本专业教师认真学习课题申请、评审书,给每个教师分配了具体的研究课题,对课题研究的方向、内容、形式都作出了具体的要求。
二、广泛开展社会调研,确定课程改革方向
为了使专业课程改革更具有针对性,学校在改革方案出台之前先开展了一系列社会调查。调查对象包括在校学生、实习生、已毕业学生、学生家长、企业管理人员、企业普通职员、社区居民等。调查问卷结果表明要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必须使专业课程更贴近工作过程,并与职业标准对接,为此必须及时更新课程内容,调整课程结构,创新教学方式,构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的课程体系。例如,在调查已毕业的学生时,90%的学生反映找工作最好有电工证。因此,我们在制订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教学方案时把电工原理和电工实训列为专业核心课程。通过开展社会调查研究,学校逐步明确了工学结合一体化的课程改革思路和方向。
三、深入开展科研活动,促进课程体系建设
以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服务终身发展为目标,贴近岗位实际工作过程,对接职业标准,更新课程内容,调整课程结构,创新教学方式,构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有利于和高等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相衔接的课程体系。这是学校新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
(一)对接职业标准,以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制订专业课程计划
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的主要就业岗位有日用家电维修、电子产品维修、办公设备维修、维修电工,可以考取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工种有电工、制冷设备维修工、家用电子产品维修工、维修电工等,而这些工种都有详细的职业标准或者说是工作任务。达到这个职业标准,或者是完成这些岗位工作任务,所需要学习的课程就是我们需要确定的课程设置。
(二)以岗位职业能力要求为依据确定教学内容
每个工作岗位都有具体的职业能力要求,教学内容必须符合专业对应岗位员工综合职业能力的要求,围绕职业能力的形成确定课程内容,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整合相应的知识、技能和态度。
(三)尝试校本教材建设,完善课程体系建设
我校每年都承担各种职业群体(农民工、退伍士兵、下岗工人)的就业培训。任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自行编制了一些教材。这些自编教材有些可以应用到教学实践当中,称为简单的校本教材。
(四)规范专业技能考核标准
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结合国家职业资格鉴定标准,确定相应专业技能考核标准。
在构建课程体系过程中我们遵循以下几项原则:
1.前后衔接原则
2.定向选择原则
3.有机整合原则
4.合理排序原则
四、课程改革阶段性成果
1.明确了课程改革路线
在课程开发过程中,学校通过对企业实际产品的加工过程进行分析,对企业员工进行调研,掌握了企业员工职业成长规律,进行教学论、方法论处理后,创设学习情境,进行教学设计,指导学生进行工学结合一体化学习。
2.锻炼了师资队伍,促进教师综合能力的提高
教师是课程改革的关键因素。我们坚持在改革中促进教师成长,在教师成长中促进课程改革。主要体现在:课程改革提升了教师的实践能力、教学设计能力、教学方法的选择能力、运用教学载体的能力以及把握课堂的能力。课改同时还提高了教师综合评价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今年有一批教师陆续发表了专业研究论文和课题研究论文。
3.提高了教学效率
经过两个学期以来的教学实践,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改革模式得到学生的认可。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
(1)每个学习任务目标比较明确,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2)学生职业能力明显提高。学生动手、动脑观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有了明显提高,还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4.强化了校企合作,促进人才培养社会化
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就业就是企业的就业。职业教育不能没有企业的参与。在课程改革中,我们始终坚持从企业中来,到企业中去。学校定期派教师到企业学习实践,再实施教学。同时,学校请企业管理人员、师傅到学校指导教学。这些做法使得学校培养的学生很快就能适应企业要求,成为合格员工。
参考文献:
[1]邢晖.中国职业教育,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09.
[2]张建虹,李栋学.广西中等职业学校优秀教育教学改革实例:2000-2007.语文出版社,2008-11-01.
篇5
(德州科技职业学院,山东禹城251200)
摘 要:本文主要介绍了德州生物科技职业教育集团的成立背景和运行机制,总结了职教集团建设过程中所进行的探索和取得的成果,最后指出职教集团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为集团的持续性发展提供了方向。
关键词 :德科生物职教集团;校企合作;社会服务;中高职衔接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5)19-0208-02
收稿日期:2015-06-10
作者简介:范松梅(1978-),女,汉,吉林省吉林人,硕士研究生,生物教研室主任,高校讲师 ,研究方向:食品生物技术。
德州生物科技职业教育集团(以下简称德科生物职教集团)是经德州市教育局、德州市经济委员会批准,以协议方式形成的职业教育办学联合体,属于非独立法人组织。集团成员包括高职学院1个,中职学校2个,行政事业单位和科研机构各1个,生物相关企业4个,形成了企业、学校、事业单位、科研机构四方联动的集团化模式。
1集团成立背景
1.1区域经济发展背景
德州市是“中国功能糖城”,并于2008年3月被国家发改委确定为重点建设的国家高技术生物产业基地,是当前山东省以生物制造为特色的第一家专业性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德州市的生物产业在生产规模、企业集聚、市场占有率、国际竞争力等方面均位于全国前列。
1.2德科生物专业发展背景
德州科技职业学院自2001年开始设置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并于2003年确定为学院重点建设专业。经过多年来的建设与发展,该专业不断发展壮大,2009年被评为山东省省级特色专业,是德州地区生物相关专业开设最早、发展最好的高职院校。
结合德州市经济发展特点和自身专业资源优势,德州科技职业学院于2009年7月牵头创建了德科生物职教集团。集团以院校生物类专业为主体,生物相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力量为依托,以共享优化资源为重点,通过校际、校企、企事业单位等之间的深度沟通与全方位合作,充分发挥群体优势和组合效应,优化生物相关人才培养途径,探索生物相关人才培养模式,为实现生物方向职业教育更好地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搭建了平台。
2集团运行机制
为了使不同性质的集团成员单位紧密合作,互利共赢,推进集团可持续发展,集团采用理事会体制,即理事会主导的多元主体共同决策制。集团以德州科技职业学院为主体,联合各成员单位建立了理事会、常务理事会、监事会、秘书处四级组织机构。为了提高集团中院校成员单位的人才培养质量,再引导所培养的人才在集团内部企事业单位就业,成立了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和就业指导委员会。其中,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主要负责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师资建设、课程建设、教学改革、教材开发等方面的工作;就业指导委员会主要负责联合招生、工学交替、订单培养、就业指导、用人招聘等方面的工作。在集团运行过程中,以成员共同获益为目标导向,决策、执行、协商、监督四大机制有机融合,相互促进、相互制衡,形成了独立运作、自我发展、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集团运行机制。
3集团建设的探索与成果
3.1深化校企合作,产学产教融合
集团化办学深化了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提高了资源有效利用率和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德科生物职教集团各成员单位融合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共同组建师资队伍,共同建设校内外实验实训实习基地,共同实施教育教学过程,共同监控人才培养质量,共同解决就业创业问题。
通过校企联动,学校与企业共同确定生物专业岗位和岗位群,共同制定生物专业岗位能力标准和要求,共同设置生物专业课程和设计课程内容,联合编写教材,使学校教育真正融入企业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做到了产学融合和产教融合。截至目前,校企合作开发了《生物工程设备》、《淀粉制品加工技术》、《功能糖生产技术》等专业课程,联合编写了《木糖与木糖醇的生产技术及其应用》、《淀粉制品加工技术》、《淀粉糖与糖醇加工技术》等多门教材。
校企双方发挥各自在人才培养、专业技术和仪器设备等方面的优势,合作建立技术创新与产品研发中心,联合开展教科研项目,使集团成员单位之间在师资、技术、教研、科研、信息、场地、设备等方面实现了资源共享,形成了共赢的局面。截至目前,校企合作开展了山东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立项项目《生物技术及应用省特色专业建设研究与实践》,山东省企业培训与职工教育重点课题项目《创建具有山东特色的职业教育集团模式》和《企校合作建立实训基地的研究》,其中后两项课题还分别获得一等奖和二等奖。
德科生物职教集团通过深化校企合作,实现了资源优势互补,有效构建了产学融合和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发展通道。
3.2发挥集团资源优势,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是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高区域经济发展能力的重要力量;是服务民生、促进就业的重要途径。针对当前城镇职工、未就业人员、农业人员存在文化水平偏低、技术技能水平亟待提高等问题,集团院校成员单位依托德科生物职教集团这一平台,充分利用生物专业建设的优质资源,发挥在人才培养、培训、技术服务、生产示范和成果推广等方面的作用,针对性地开展学历教育、技能培训、技术培养和新技术推广等方式,进一步提高了上述人员的文化知识水平、专业素质和从业技能,为其成功就业甚至创业提供了条件。目前,德科生物职教集团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的规模达到了400人次/年。
针对集团内部院校、企事业单位和科研机构的专业人才特殊要求,德科生物职教集团成立了职业培训中心,对学生、教师、企事业单位员工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岗前培训、岗上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帮助相关人员考取职业资格证书。目前,集团职业培训中心比较成熟的职业技能鉴定工种有食品检验工、药物检验工、化学分析工、化工工艺试验工、制冷设备维修工、营养配餐员、公共营养师等。对集团内部人员进行的相关培训和鉴定规模达到800人次/年,成为当地规模最大的劳动力职业能力“加油站”。集团内部还定期举办生物相关技能大赛,作为展示学生、教师、员工职业技能水平的平台。
3.3依托职教集团平台,中高职实现有机衔接
为了促进集团内部中、高等职业教育的协调发展,德科生物职教集团围绕德州市区域经济建设和生物产业发展的需要,加强中、高职院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实现了中、高职教育的有机衔接。
(1)课程体系设置方面:中职阶段注重基础素质教育,高职阶段注重职业素质教育。集团内部中职学校的化学、物理、生物等课程纳入中高职一体化的学分认可体系,与高职院校的有机化学、无机及分析化学、生物化学、化工原理、微生物检测技术等专业基础课程相对应,已经进行了试点应用且效果良好。
(2)职业资格证书方面:构建中、高职统一的职业资格证书体系,前面所提到的食品检验工、药物检验工、化学分析工、化工工艺试验工、制冷设备维修工等职业技能鉴定工种,中职获得初级职业资格证书,高职获得中、高级职业资格证书。
(3)集团内部施行中、高职教师互聘制度,院校教师入企业挂职锻炼制度和实训、实习基地共建、共享制度。2013年度集团内中职学校教师到高职院校培训进修已达到80人,教师互聘25人,到企业进行岗位实践和挂职锻炼18人。
正是在以上方面所作出的尝试和努力,使得2013年度集团内部中职对口升入高职的学生人数达到494人。其中,德州机电工程学校升入德州科技职业学院438人,禹城市职业教育中心升入德州科技职业学院56人。
4集团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4.1集团合作方式松散
德科生物职教集团采用松散的合作方式,集团成员之间的联系与合作缺乏长效机制和资本纽带,且在法律法规上没有明确集团的地位、运作权限和业务范围,需要建立完善的法人治理机制。
4.2集团覆盖面有待拓宽
德科生物职教集团成员单位集中在德州地区,缺乏跨区域合作。集团应该加强对外联系,吸引更多的院校和企业参与,特别是外地区的国家高技术生物产业基地所覆盖的院校和企业。
4.3集团沟通交流平台有待完善
篇6
论文关键词:企业职工培训管理
0引言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人类社会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竞争焦点不仅是资金、技术等传统资源,而是建立在人力资本基础之上的创新能力。同时经济的全球化发展使得企业间的竞争范围更加广阔,市场变化速度日益加快,面对这种严峻的挑战,企业必须保持学习的能力,不断追踪日新月异的先进技术和管理思想,才能在广阔的市场中拥有一席之地,增加对人力资源不断的投资,加强对员工的培训管理,提升员工素质,使人力资本持续增值,从而持续提升企业业绩和实现战略规划。
1建立科学的企业职工培训体系和有效培训计划
1.1培训需求分析与评估:拟定培训计划,首先应当确定培训需求,从自然减员因素,现有岗位的需求量,企业规模扩大的需求量和技术发展的需求量等多个方面,对培训需求进行的预测,对于一般性的培训活动,需求的决定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①工种、业务分析:通过探讨水电行业未来几年内发展方向及变革计划,确定工种、业务重点,并配合水电行业整体发展策略,运用前性的观点、将新开发的业务事先纳入培训范畴。②组织分析:培训的必要性和适当性,以及组织文化的配合是极其重要的前题,否则培后及组织优劣等也应该加以分析,以确定训练的范围与重点。③工作分析:企业培训体系是根源于企业的发展战略、人力资源战略体系之下的,只有根据企业战略规划,结合人力资源发展战略,才能量身定做出符合自己持续发展的高效培训体系。
1.2有效的培训体系着眼于水电施工企业核心需求有效的培训体系不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救火工程”,而是深入发掘企业的核心需求,根据企业的战略发展目标预测对于人力资本的需求,提前为企业需求做好人才的培养和储备。
1.3有效的培训体系是多层次全方位的员工培训说到底是一种成人教育,有效的培训体系应考虑员工教育的特殊性,针对不同的课程采用不同的训练技法,针对具体的条件采用多种培训方式,针对具体个人能力和发展计划制定不同的训练计划,在效益最大化的前提下,多渠道、多层次的构建培训体系,达到全员参与、共同分享培训成果的效果,使得培训方法和内容适合被培训者。
1.4有效的培训体系充分考虑了员工的自我发展的需要按照自身的需求接受教育培训,是对自我发展需求的肯定和满足,培训工作的最终目的是为企业的发展战略服务,同时也要与员工个职业生涯发展相结合,实现员呀素质与企业经营战略的匹配。这个体系将员工个人发展纳入企业发展轨道,让员工在服务企业推动企业战略止标实现的同时,也能按照明确的职业发展目标,通过参加相应层次的培训,实现个人的发展,获取个人成就。另外,激烈的人才市场竞争也使员工认识到,不断提高自己的技能和能力才是其在社会中立足的根本,有效的培训体系应当肯定这一需要的正当性,并给予合理的引导。
培训要想获得好的效果,培训形式的选择至关重要。培训的形式很多,企业在选择具体方式的时候不必因循守旧,固执地套用已有的既定模式。培训的最终目的是使员工综合素质得到提高,因此,企业应结合其资源优势,员工特点及培训内容,合理选择适合本企业所需的科学的培训系统和有效的培训计划,以便达到最终目的。
企业培训管理要取得成效,重点要把握以下要点:第一,要切实把握好“三性”。①系统性:根据企业现状及发展目标,系统制定各部门,岗位的培训发展计划。企业管理者必须对培训的内容,方法,教师,教材和参加人员,经费,时间等有一个系统的规划和安排。培训内容的适当与否是培训能否有效的关键因素,为此必须作好培训前的需求分析。个人分析就是找出某一员工现有的技能水平与要求的技能水平的缺口。培训就是要填补这一缺口,雪中送炭。②前瞻性:企业培训不仅仅是为了目前的需要,更要考虑将来的长远发展。③针对性:要“有的放矢”,把握好培训的主方向,主目标,不能“漫无目的”的所有项目一起上,一定时期内,还需主题明确,中心突出。第二,要有广泛的员工参与。认清员工的需求,针对不同的培训对象,采用适当的主题,深度及培训形式是很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对管理者和普通员工一样,进行全面培训。企业应把所有那些合乎条件,渴望学习的员工都纳入培训的范围,尤其是企业的高级主管人员应首先接受培训。真正影响培训和开发效果的人不是培训人员,而是受训人员的直线管理者,如果他们没有这方面的意识和技能,培训与开发的措施往往落空。第三,要有反馈与交流。每次培训结束后都要做培训效果评估,对培训内容本身的可实践性,对员工工作绩效的影响程度进行全面的评价,为以后的培训具有更好的效果奠定基础。
2搞好水电施工企业员工培训应处理好两个关系
2.1近期效益和长远效益的关系一个企业要想在竞争中获胜,应该从长计议,设计员工教育的方案。从世界上成功的组织或企业看,可以发现,他们开始并不急于求成,而是注重发现,组织和运用好企业的人力资源,要求员工通过学习,创造,挖掘,发挥自己的潜力。在一些发达国家,尤其是在日本,德国等一些比较重视企业员工团队精神,敬业精神的国家,企业历来重视员工培训教育,为了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他们在教育上的投资从不吝啬。上海航空公司曾因更新飞机,有约一年半时间成为“无机公司”,面对极大的经济压力,当时有人建议将技术工人劳务输出,赚一笔钱,也有人提出让一部分职工待岗回家,省一笔线。但是公司最终没有赚那笔钱,也没省那笔钱,却投入资金搞全员培训,把公司变成了一所大学校,从而为迎接一流飞机,提供一流服务,作了人才,智力准备。从长远眼光看,这是最终出高效益的手段。
2.2在岗员工的职业教育与员工的职务,职称升迁的联系水电施工企业开展员工职业培训教育,不是纯粹为教育而教育,其最终目的是根据水电施工企业的发展目标,提高员工整体素质,挖掘,培养人才,调动,激励员工的上进心和责任感。将在岗员工接受职业教育与其职务,职称升迁联系起来,是及时“兑现”企业和员工教育投入的重要环节。因此,要把企业的职业教育与企业的人事管理作为一个系统,设计一个“学习——提升”的闭环结构。即企业员工的每一次提升,都须经过相应等级的培训,而每一项培训,都是为学习者的进一步发展作准备,这样循环重复,螺旋式上升,使受教育者不断地从接受教育中得到激励,明确自己的发展定位。
3制定适合水电施工企业的培训方法与技术
人员培训是一项在时间和金钱等各方面花费都比较大的工程,在企业实际工作中,对不同人员的素质提高也有轻重缓急,同时,企业培训的对象主要是成年人,且成年人一般都具有一定的社会经历及成熟的思维能力。因此,为了最大限度地提高培训的投资效益,就必须根据企业发展的需要和个人发展的具体情况,合理地确定培训对象和选择培训方法和技术。归纳起来,笔者认为员工的培训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
3.1在岗培训:在岗培训是指员工不脱离岗位,利用业余时间和部分工作时间参加的培训,这是企业应用最普遍的培训方式。
3.1.1根据新的技术和职业发展要求来调整,提高在岗员工的职业技能水平。如资兴焦电股份有限公司为了提高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从近两年来,花费大量的人力和财力,由党务工作部牵头,先后举办了的初级和中,高级管理人员培训班,每周利用一至二天的时间对车间副主任以上的初级管理人员和公司副部级以上的中,高层管理人员进行现代企业知识,管理知识,财务知识,人力资源管理,领导艺术和市场营销等知识进行了专题的培训。
3.1.2满足在岗员工要求掌握更高技能的职业要求,为其成为中等专业人员及基层管理者(如中,高级工,技术员,班组长等)作好准备。由于公司的发展,去年来,资兴焦电股份有限公司企业管理部,技术发展部和生产安全部联合在各分厂开展的员工岗位技能培训,利用工余时间对岗位员工进行了系统的岗位知识,质量管理和设备操作技能的培训,有效的提高了员工的综合技能,促进了公司各项工作的有序进行和公司的发展。
3.2脱产培训:脱产培训是指员工离开工作岗位,去专门从事知识技能的学习。如资兴焦电股份有限公司联合湘潭矿院举办的煤化工研究生班培训,集中时间组织相关人员脱产进行培训。
无论是何种培训,下面的一些方法和技术在日常开展的培训工作中也应用得比较广泛的,如课堂教学,视听技术(电视,录像,电影,录音带),计算机辅助指导,情景模拟,学术会议与讨论,角色扮演,案例研计,高级游戏,讲座,多媒体技术,新员工培训等。
3.3部门互动式培训:设置培训主题后,根据部门员工特点,将培训内容分解到部门相关人员,各自进行学习:培训由大家共同参与,每位员工都是老师,各负责主讲部份内容,每讲完一部份,全体员工就其授课内容及方式展开集体讨论。总结长处,改进不足,以不断完善:此种培训所产生的效果是多方面的,既可促使大家认真学习,努力掌握培训内容精要,又可提高授课者语言表达及文字组织能力,还可通过讨论阐述不同观点,帮助大家共同理解,从而使所有参与者获得提高。如“TCL电工集团”采取此种培训方法,培养并形成了水电员工自觉学习的良好氛围。通过互动式的培训,让员工在平常的生活与工作中不断积累知识,提高综合素质。
3.4岗位复训:在岗员工在从事一定时间相同的职业工作后,往往会渐生惰性,操作由熟练而变得机械,麻木,甚至将规定的程序简化“吃掉”。因此,对于在某一岗位工作一段时间后的在岗员工进行岗位复训,以温故而新知,是必要的。岗位复训应紧密结合生产实际,按需施教,根据实际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和需要,缺什么补什么。复训的内容包括:规范的职业技能培训,职业道德培训,实际工作中存在问题的研讨。每期复训,都应要求每位学员必须提出其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具体案例(在实际工作中处理成功的,失效的事例)进行讨论交流,相互启发,从而不断积累岗位工作范例。
3.5导师带徒:此种方法主要适应于新员工和员工晋升,岗位轮换,当员工缺乏岗位经历或对岗位情况不熟时,可采用此种方法,通过其带岗者的言传身教,使员工获取实践经验,以尽快达到岗位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