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公共空间设计方法范文
时间:2023-12-21 17:20:1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城市公共空间设计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地铁站点;建筑空间;公共艺术设计
1地铁站点建筑空间公共艺术现存的问题
1.1地铁功能性的缺失
地铁站点作为城市重要的交通建筑,满足其功能性是一切设计的前提,公共艺术的设计也应当满足地铁站点的功能需求。公共艺术设计的功能性主要是指通过公共艺术设计的手段和方法对城市地铁建筑空间公共艺术中的元素进行改良,使之更好的为广大使用者服务。城市地铁的每一个环节都正常运转,发挥其功能,整个系统才能正常运行,任何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导致整个系统瘫痪。在体验过地铁带来的便利后,很多城市地铁如雨后春笋般成长起来,但很多城市地铁空间系统的公共艺术设计人员都具备相应的知识和能力,对地铁空间的设计往往带有室外公共空间设计的思维习惯,难从城市地铁建筑空间本身出发进行设计,对某些部分的设计状态存在非专业化的现象。
1.2地域文化特征的缺失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本,地域性是一个城市重要的特征。创立具有丰富地域性的文化品牌对提高城市的知名度、竞争力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关于城市地铁建筑空间公共艺术设计,国内的理论大多比较陈旧,没有形成自己独特地域文化特色,没有形成风格和体系,盲目抄袭国外地铁建筑的设计风格个,是我国的地铁设计出现千人一面的风格。研究具有地方特色的地铁站点空间设计,把传统的静态设计转化为动态设计,实现思想模式质的飞跃。
1.3艺术审美的缺失
城市地铁站点空间不仅仅是一个简单人流交换的空间,更应该是传播文化,展现历史,营造艺术美感的空间。目前,我国的铁路空间系统环境的利用还处于初级阶段,在艺术审美方面关注较少,设计的重点仅仅是实现地铁内人流有效的交换,对于艺术感、人文情怀等关注较少,在目前我国地铁功能实现的基础上,建筑空间的艺术设计正在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在对地铁站点空间进行艺术设计时,首先应该考虑的问题就是地铁空间的形态、尺寸、方位、意识形态等特点,以及使用材料的特点和技术是否能够达到,之后再进一步考虑使用者的审美和心理,如果做不到这些就很容易导致空间系统内部公共艺术性的缺失。
1.4人性化设计的缺失
地铁空间的设计应该首先注重“以人为本”的思想,重点研究人的生理、心理、认知、社会背景等特点,考察人与环境的关系。人性化的设计要建立在满足功能化和理性化的基础之上。现代地铁的内部环境中,往往在设计视觉图案上排列单一,尽管有人在维持秩序,仍然不能让人感觉到人性化的设计感,此外,设计师根据自己的主观意识来组织空间,导致使用者对于环境的认同感、场所感消失,相近的空间布置,常常给人不知置身何处的感觉。
2地铁站点建筑空间公共艺术设计的原则
2.1实用性原则
地铁建筑空间公共艺术的设计应该在满足地下建筑空间功能性的前提下开展。通过理性设计,更合理的安排人流在城市地下空间的穿梭,并且保障行人从地下通道顺利到达地面,并且在满足这些需要的基础上,实现使用者休闲娱乐和商业活动的需要。
2.2地域性原则
现在城市地铁空间的设计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功能性的需要,更是一个将城市文化与人文精神相互融合的体现。地铁是一个城市和文化的符号,是体现城市地域性重要的载体,触及一个城市的精神和灵魂,地铁成为一个重要的载体,以地铁来展示城市的形象,基于此,在地铁站点建筑空间公共艺术的设计上应该满足城市地域文化要求和地域的归属,使其成为一个城市的名片。
2.3美观性原则
地铁空间的设计不仅仅应该具有功能性,更应该遵循美观性的原则,具备一定的审美价值。地铁空间是其他城市的使用者了解一个城市的重要途径,城市地铁空间的设计在细节上应该具有一定的内涵,城市的文明程度越高,其地铁的建筑空间公共艺术设计就越应该满足现代人们的审美要求。
2.4个性化原则
人和环境相互影响,环境是人们生活的行为场所,是人生活的物化体现。城市地铁建筑空间公共艺术的设计应该符合个人的心理需求,分析各个层次的使用者的需求,塑造人性化的使用环境,体现人文关怀。地铁作为重要的交通工具,其内涵的表达正在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而深入影响着它的使用者们。
3地铁站点建筑空间公共艺术设计的要素与方法
城市地铁空间体系是一个错综复杂的环境,针对前面提出的功能性、地域性、艺术审美、个性化方面的问题,下面从对地铁站点建筑空间影响较大的引导系统、传媒系统、照明系统、公共艺术系统、通用设计系统几个部分展开研究,分析地铁空间艺术设计的要素及方法。
3.1空间导向设计
城市地铁空间是城市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道路系统殊的构成部分,在满足基本的交通功能的同时,也是城市环境的重要构成要素,地铁站点空间,不仅仅是人流交换的空间,其作用不只是停留在“通过”这一简单功能,它们像城市的建筑一样体现一个城市的精神面貌,是一个综合文化艺术、科技、生态元素、人文素养等多种元素的综合性载体。
3.2空间照明设计
空间照明是地铁建筑空间公共艺术设计的重点部分,是保障空间的实用功能提高公共艺术品质的重要元素。光的选择设计包含了丰富的内涵,它就像一门语言,表达着对停留者的关怀,为使用者带去一份舒适与温馨的感觉,光照环境要做到与空间环境和谐统一。就照明方式而言分为自然光照跟人工光照两种:(1)自然采光:将天然光线引入地铁内部环境,这个过程不仅仅受到建筑的物理环境、地形、采光效果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城市地铁空间应该因地制宜的利用人行道、地面广场等场所,尽可能多的采用自然光线,尤其是应该注意放大光线在调节使用者心理的重要作用,给人以身处地面的感觉,在条件不允许时,即便是只引入自然界的一束光线,也不会给人与地面隔绝的感觉。(2)人工采光:由于地铁空间处于地下空间,其采用自然光的范围受到限制,不能满足照明的功能,因此,必须借助人工采光的帮助,实现视觉效能的需要,并且起到增加车站识别性的作用,通过采光照明提升空间的亮度,给人以空间扩大的感觉。
3.3地域文化空间设计
公共艺术的设计应当根据城市的地域特色,在地铁站点建筑空间的各个部分加以运用,包括建筑公共区各个界面,如墙面、地面、吊顶,公共设施如灯具、座椅、垃圾箱,以及地铁地面出入口地面亭,在材料的选择和色彩的运用上面应当体现当地城市的地域性文化,传承地域性风貌,增强可识别性,形成鲜明的特点,传承地域文化。
3.4艺术空间形象设计
城市公共艺术的设计形态包括运用城市中的各种材料、各种造型、各种功能组合而成的建筑物,此外,还包括城市公共空间放置的各种绘画、装置等艺术作品。公共艺术种类繁多,规范性不强,公共艺术帮助增加空间艺术感,在城市地铁空间中运用的公共艺术包含标识、图示、悬挂等。
3.5通用设施设计
城市地铁建筑空间公共艺术设计少不了通用设施的设计,通用设计的理念是满足各种类型人群的使用需求,将公共艺术与通用设施巧妙的结合,可以在满足使用需求同时将公共艺术在不同类型人群内传播。通用设施涵盖内容广泛,设计对象贯穿整个城市的地铁空间环境,以电梯和动扶梯和楼梯升降机为例。电梯:电梯的设置对残疾人、老人、儿童在空间升降中具有重要作用。动扶梯和楼梯升降机:动扶梯的特性决定其优良的使用特性,既安全又方便。乘轮椅的使用者可以借助升降机实现上行和下行,尽管目前楼梯升降机还不多见,相信在未来的发展中会成为一种趋势。
4结论
篇2
关键词:人防工程;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存在问题;协调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 F29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高层、超高层建筑在全国各大中等城市拔地而起,地铁工程、地下行人街道、地下商场等地下建筑物的大量兴建,人防工程建设逐步走向与城市建设相结合的道路。特别在经济发达的地区,繁华的商业地段成为地下空间开发的热点和焦点,其地下空间的利用离不开以防灾救灾为目的的人防工程,开发利用地下空间是缓解城市发展中各种矛盾的有效措施,可以提供灾害时的避难空间、储备防灾物资的防灾仓库、紧急饮用水仓库以及救灾安全通道。但仅考虑人防作用势必影响其商业、交通、娱乐等功能的发挥,人防工程规划设计应纳入到城市地下空间综合利用中去,努力做到平战结合,使人民防空工程建设迈向健康、快速发展的轨道。
1.人防工程与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相结合的积极作用
1.1 结合人防工程进行城市地下空间开发,能够提高城市的减灾抗毁能力
人防工程与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相结合是高科技局部战争条件下增加城市防护能力,预防和抗御自然和人为灾害的重要手段和措施。人防工程具有极高的抗爆性能,它既可以有效地防护核爆空气冲击波、光辐射、早期核辐射,放射性沾染等杀伤因素的作用,又可以有效地抵御常规弹头爆炸所产生的空气冲击和碎片的杀伤作用,而且能够大大降低战争武器的破坏程度,有效地保护人员和物资设备的安全。同时,人防工程又具有抗震、御风能力,能够有效的保护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达到减灾效果。
1.2提高城市功能、推进经济发展
开发利用城市地下空间可以为创造一个更适宜创业发展和居住生活的现代化中心城市提供良好的条件。地铁、地下商场、地下商业街和地下停车场等项目不公提高了城市人防战备功能和防护能力。同时改善了城市地面环境,保证地面有更多的绿地,同时也有效的缓解了交通的拥挤状况。而地下室间的恒温性、恒湿性、遮光性、气密性等诸多方面远远优于地上空间,可以达到节约能源,减少城市污染,有利于城市生态平衡等效果。地下商场、地下商业街和地下停车场集中,与地上商场、商业街相呼应,直接扩大了服务业的规模,促进了城市经济发展。
1.3开发利用地下空间可以减缓城市人口增加的压力
由于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使得城市规模需要不断的扩大,然而土地资源的有限性制约了城市水平和周边发展的需要。由于技术、能源的限制以及人们对生存环境和城市生态环境要求的提高,向高空发展,已经不现实,唯一的出路就是向地下发展,进行地下空间的开发与利用,是我们必须面临的选择。
2.人防工程与地下空间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法制不健全,影响地下空间的开发和管理
目前,人防工程主要归属于国家人防办下的各级人防办管理。在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初期,地下建筑以人防工程为主,地下空间资源开发的经济利益不明显,随着城市经济的快速增长所带来的城市地面空间拥挤,地下空间资源的重要性和优越性越来越明显,人防部门和其他地下建筑管理部门在地下空间的规划设计、功能、投资、经营管理等方面或多或少会发生矛盾。导致地面建设与人防结合修建防空地下室,与交通结合修建地下铁路、地下停车场等,修建的地下建筑产权不清晰,资产管理各自为政,反而使建设主管部门与人防、交通、城建等部门主管权限上发生了冲突,并且严重影响到地下工程建设的质量和开发水平。
2.2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人防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不统一
地下空间规划作为对城市关键性资源的战略部署,涉及国土、城建、规划、民防、市政等多个城市行政管理部门,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因此要服从城市总体规划。但我国地下空间资源的开发,并没有长远的考虑,具体地讲没有从战略的高度去制定综合细致的规划,人防从本身的需要出发,和建设、规划等有关部门制定了“相结合”规划,这个规划注重了人防利用地下空间的布局和开发设想,与城市建设结合只是从人防部门与地面建设减少矛盾的角度出发,从战备功能考虑来让资源发挥效益,服从于城市建设,服务于人防建设。
2.3对人防工程认识片面
由于很多人对人防工程的概念还不真正的了解,甚至是误解,对人防工程的作用没有真正的认识。其中有一种观点认为,人防工程建设成本过高,对经济收益不大,建设地下工程时不实用,纯属浪费;另外一种观点就认为,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和人防工程的建设相结合应在经济较发达的大中城市,根本不需要考虑在小城市建设人防工程。
3.人防工程建设与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应协调发展
3.1加强立法,规范开发行为是协调发展的保证。
当前,各地政府越来越重视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地下空间的建设速度也有所加快,但相关法律、法规滞后,一定程度上影响、制约了各方开发利用地下空间的积极性,必须使开发利用地下空间走上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加强资源开发的立法工作。着眼于大局,着眼于未来,从国家战略利益的高度出发,全方位地考虑地下空间资源的保护与开发,突出地下空间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和人防工程建设协调发展,如进一步明确人防地下室的产权处置问题和民间资金投入地下工程建设问题。
3.2提高认识,城市建设与人防建设、地下空间利用相结合规划
城市建设规划是龙头,人防工程建设的规范性主要体现在规划环节上,有了规划才能筹划人防建设的蓝图,避免各项建设互相干扰,充分发挥效益,确保人防工程建设与城市建设同步进行。人防工程规划作为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编制人防建设规划时,应根据城市发展需要,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充分考虑人防工程的具置,各地下空间之间的相互连通方式,与地面建筑的关系,及配套工程的综合布置方案,战备、社会、经济效益指标等。地下工程实行横向连通,地面建筑与地下工程协调配合。按照现代化城市的标准编制城市建设与人防建设、地下空间利用相结合规划,可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3.3突出重点,分步缓和人防工程建设与城市地下空间利用之间的矛盾
人防工程的建设要纳入到城市地下空间综合开发利用中去,应从前瞻性的角度出发做好规划,在地质条件允许的区域重点发展,其他区域满足配套需要,突出城市重点区域以及交通枢纽点的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注重地下空间开发的层次性、设施的安全便利的兼容性和人防项目使用的有效性。人防部门要培养自己的专家,加大对地下空间规划设计、施工、新型建筑材料等科研、新技术开发的投入,造就一支高素质的科研和施工队伍,拥有自身强大的技术支持,才有能力在综合开发利用地下空间资源的领域中拥有发言权,才有能力搞好人防工程建设,才能逐步缓和城市地下空间利用与人防工程建设之间的矛盾
3.4平战结合的原则
人防工程应兼顾平时与战时的双重功能,地下空间开发与人防工程相结合,形成平时与灾时功能可以置换的地下空间。平战结合原则要求人防指挥通信工程(核心人防工程)应以战为主;专业人防工程(重点人防工程)如地下医院、专业队掩蔽部、地下仓储等,应坚持平战并列、二者并重;一般人员、物质掩蔽部(一般人防工程)应以平时为主,兼顾战时;非人防的地下空间,应保证平时,兼顾战时。
4.结束语
人防工程与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作。在城市开发建设中,只有将人防工程建设与地下空间开发统筹考虑才能达到节省资金、有利于人防体系化的目的。城市要防卫,人防建设要继续,只有走与城市地下空间相互结合的道路。
参考文献:
[1]朱立峰 城市地下空间利用规划管理研究 华中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武汉 华中农业大学,2002,1-17
[2]赵宇 人防工程建设与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战略及对策研究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重庆大学,2004,53-6
篇3
公共空间一是居民的社会生活方式对户外公共空间提出的需求;二是市民对户外活动的喜好,比如由于气候条件的保障和支持。特定的社会需求或者说生活方式提出了对城市公共空间的要求,从而推动的城市公共空间的发展,并且随着城市公共空间的不断发展,更随着现代人对于空间品质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审美因素慢慢深入其中。在我国城市建设高速发展的今天,迅速增多的城市公共空间设计引起人们的关注。有些公共空间设计追求西方的各种设计风格,照搬过来并没有很好的做到传统元素的传达,造成很多公共空间的设计只是简单的复制,对于传统元素表达的内容少之又少,这种情况使本来属于公众活动中心的空间,成为了一种外来的不受人群熟知的空间形式,使其失去了其本身具有的特性。传统元素是本土文化的表达方式,基于本土文化具有内在的累积和传承性,而公共空间自身发展和沿革必然与所在地域所具有的历史性和地域性有着不可割裂的有机关系。所以,对于传统民族元素的传达,是现如今城市公共空间设计所需要的重要内容,当传统元素有了有效的运用,那么城市公共空间才能做到更具本土特色,更易被大众广为理解与接受。
二、目脑示栋是传统民族元素的载体,传承着民族的历史与文化
传统民族元素需要各种载体来体现与传达,当我们徜徉在历史悠久、藏品丰富的各类博物馆时,总是能够被那些装饰精美、色彩丰富、造型优雅的展品所吸引。目瑙示栋是景颇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目瑙纵歌广场的核心标志物,也是传统元素的载体,不仅是景颇族人最崇敬的图腾,同时是景颇族历史的一个浓缩与展现,寄托了景颇族人的美好愿望。目瑙示栋作为景颇族特有的一种造型艺术,传达整个民族的历史与文化。景颇族族是喜爱造型艺术并极具艺术鉴赏力的民族,他们注重对于生活美的营造。目瑙示栋传达出来的一切,都是经过时间的洗礼,虽然形式有所改变,但是,它所承载的背后的文化是没有改变过的,所以,目瑙示栋这一祭祀工具承载着景颇族的历史,反过来讲,目瑙示栋是景颇族传统元素的一种视觉化的表达载体。目瑙示栋竖立在目瑙纵歌广场上,在目瑙纵歌节时,数万景颇族人聚集在一起,围绕着目瑙示栋踩着同一个鼓点起舞,规模宏大,矗立在广场中央的目瑙示栋,是整个活动的中心。今天,景颇族文化的传承也得以借目瑙示栋而开拓了一个宽阔而有益的发展空间。随着人们对目瑙示栋的需求发生变化,目瑙示栋也或多或少地体现着人们的这种需求,目瑙示栋是景颇族传统文化的一种具有独特性与民族特性的传统民族元素的载体,我们在公共空间设计时要取其精华、求其精髓,结合设计理念,创新思维,在重新审视传统的同时,学习传承传统民族元素以及精神内涵的方式。我们通过对目瑙示栋的研究,将所获得的规律性的方法与途径,运用到整个社会,设计出能代表和体现特色地域文化的公共空间是具有可行性的。
三、传统民族元素运用的现代公共空间设计的可行性分析
传统民族元素不是直接可以拿来使用的,需要有一定的调研过程,然后经过总结与归纳才能选出,这是因为地域的各种特色所具有的代表性和文化性是不同的,我们需要对其进行对比与归纳,总结出更适合代表地域的元素,转化为设计语言,具体的方法可以通过四个步骤来解决。
(一)盘点传统民族元素来源
所有在本地域存在的各种该传统地域文化,主要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通常通过不同的形式表达出来,有的是视觉化的可以看得到的,有的通过各种文献资料、神话传说故事传达出来,各种要素都是我们在设计所需的本土语言的来源,在设计之前,首先就应该了解这些地域文化,才能为之后的元素提取奠定基础。例如,景颇族对于黑色、红色、白色尤为喜爱,其由来也是因为景颇族人很早以前就学会了就地取材,其染织主要是红黑两色,所以这两种颜色是景颇族传统基本色。我们在进行设计的时候,要首先提取这两种色彩,作为设计的基本色。
(二)具有地域代表性的民族元素的提炼
通过各种要素的盘点,可以搜集到很多与地域有关的要素,其中,对于之后的设计要做的就是将这些元素中,具有代表性与独特性的元素归纳出来,作为本土语言的来源,其中,应该重视那些具有一定的地域代表性的元素,因为这些元素在该地域具有广泛的公共认同与精神凝聚作用,用在设计时会有更好的效果。在景颇族的民族元素中,有一种元素具有独特的代表性,目瑙示栋上的螺旋纹,在历史上,代表着景颇族祖先的迁徙路线,在我们的设计中,如何将这种具有代表性的民族元素进行提炼,也是一个有效的办法。将二维螺旋纹三维立体出来,并对其进行变形,经过视觉的一个延伸,呈现出一个动感的形态,不仅具有民族特色,同时融入了现代的元素。
(三)将提炼的元素翻译成为视觉化本土语言
对于如何将我们所提炼的语言视觉化,则是技术上的问题了,可以通过各种形式来完成。首先,对于那些比较直接视觉元素,各种装饰图案元素,可以直接的通过二维表现的方式归纳出来,包括对于色彩的选用,其次,地域中很多文化呈现并不是视觉化的,所以针对这些元素,可以采用多种手段进行视觉化的翻译,代表性元素的形象表现和场景的二维形式再现等。第三,对与本地域人群所共同承认的事物,也是一种具有地域性的元素,将其进行视觉翻译是非常困难。能通过一两种事物是无法实现的,这就需要多种元素的共同作用,可能通过纪念馆的设立甚至纪念性影片的拍摄等形式来表达,那么特色广场在这里可以称作纪念性广场所选用的元素,则需要非常强的精神凝聚的作用,才能承载如此深刻的含义。
(四)在公共空间设计中合理运用传统民族元素
篇4
在当代社会中,建筑和城市设计之间的边界逐渐被淡化。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建筑和城市设计发展的主要趋势是立体化的发展,在发展同时,建筑和城市空间的关系会被不断地加强。为了满足城市发展的这种需求,我们就要用科学方法进行城市设计。
商业空间以及垂直维度
1.商业空间的理论
在现代社会中,商业空间主要是指商业综合体,其不仅包含商业的基本职能,还包含着休闲、娱乐、文化、交通等公共职能。商业空间在布置上要依附于城市的公共空间。比如,把商业店铺与中庭、广场、花园等空间结合在一起。这种布置模式有利于商业空间的运营,使商业空间对人们的吸引力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在现阶段,商业空间的职能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拓展,使商业空间具备越来越多的城市职能。商业空间具备多样性和开放性等特征,是现代城市中的重要公共活动领域。
2.垂直维度的概念
在概念上,垂直维度代表空间体的垂直方向。维度一词在不同的领域有着不同的概念,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维的意思是几何学和空间理论的基本概念,空间的每一个构成元素都叫做维。但是在本文中维度的含义只是空间的界定。在空间理论中,垂直维度和水平维度直接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在进行商业空间的垂直维度设计的时候我们不应该把垂直维度当做立体化发展中的一个绝对向量,而是应该把垂直维度理解成为与水平维度相对的一个空间维度。
3.垂直维度的人性化设计
垂直维度设计的人性化,就是指在进行垂直维度设计的时候要使垂直维度的设计能够满足人们的生活和发展需求。
人性化垂直维度空间设计的需要
目前,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性化的垂直维度设计将也变得更加的复杂。在人性化的垂直维度设计中,垂直维度的设计主要是为了满足人性化的需求,但是人性化的需求不是固定的因素,而是会随着生活方式、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变化,不断变化,人性化的垂直维度设计在发展中要不断满足变化的人性化需求。
人性化空间设计的理论
(1)人性化空间设计
人性化的空间设计主要有3个方面的特点。1.内容广泛。在人性化的空间设计中要考虑到人在空间环境中的行为,人们之间的个性和共性,自然生态等多个方面的内容。2.历时性变化。这种特点主要是指人们在不同的时代,在人性化的需求上的侧重点会有所不同。为了适应这个方面的特点,在空间设计中就要以人性化的某个方面的侧重需求作为切入点,结合其他的因素进行空间设计。3.涉及多个学科领域。在人性化的空间设计中,涉及到的知识不仅有建筑学,还有环境心理学、建筑心理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
2.商业空间设计
在进行商业空间设计的时候主要考虑的因素是消费者的因素。为了使商业空间设计更加科学合理,就要在设计的过程中对消费者的心理和消费者的行为进行研究。其中消费者的心理主要是指消费者的消费需求、消费动机、不同消费者的心理差异。消费者的行为主要是指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和非消费行为。
3.基于人性化垂直维度的设计理论
基于人性化垂直维度的设计理论主要有4种,分别是空间活力营造理论、空间联通和渗透理论、空间补偿理论、尺度控制理论。
基于人性化的商业空间垂直空间设计
1.功能与业态组织
在人性化的商业空间垂直空间设计中商业空间的功能和业态组织在垂直维度的分布上都要呈现一定的规律。其中在功能的分布上,应该把零售的功能集中分布在中底层,把休闲服务类的功能集中分布在中高层,把商务办公分布在人流较少的地方;在业态组织分布上,把主力店分布在不同的楼层,同时还可以把一些没有关联的业态组织组合在一起。
2.交通与视线联通
商业空间使交通的汇集地点,在进行交通与视线联通的时候,应该对室内外的东线的组织进行综合的考虑,确保商业空间的交通枢纽的功能能够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3.空间补偿
在人性化商业空间垂直维度设计中,其需要补偿的空间主要是广场、街道、公园三个空间。其用来补偿的空间主要是底层空间、次级空间、地下空间。补偿的方式一般是释放底层空间、利用次级空间、地下看见补偿。
4.尺度控制
在商业空间设计中涉及到的尺度问题主要有四个方面,分别是环境尺度、近人尺度、建筑尺度、细部尺度。其中环境尺度的控制方式一般是统一环境尺度、设计天际线;建筑尺度的控制方式一般是对尺度进行科学的划分;近人尺度的控制方式是建设设施丰富近人尺度空间;细部尺度的控制方式是对细部进行科学的设计。
结束语
篇5
(一)城市公共空间的地域特征趋同
众所周知,不同城市由于地域环境特征、民族历史和居民生活习俗的不同,其文化习俗与城市空间特征也不尽相同,每个城市由此也获得了独一无二的城市特征。然而,在城市化建设高速推进的今天,一些城市在公共空间规划设计过程中缺乏严谨而富有审美品位的明确设计思想的指导,缺乏整体的形象概念与更富美感的环境特征,几乎所有的城市都有一个一模一样的广场,既不能满足城市居民对城市公共空间服务功能的需求,又无法作为有特色的城市名片展示形象。可以说,单调、缺乏地域特色的城市公共空间规划,不利于提升城市居民对城市的满意度与强化其家园观念,不利于推动城市居民精神文化建设。城市公共空间地域特征趋同的主要原因是城市现代化建设对成本的严苛限制。现代工程强调模块化与功能化的设计,在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也使得建筑群区域性的结构趋向一致。由于城市公共艺术系统性设计的缺位与城市规划体系的不完善,目前国内的城市规划部门尚不能有效地进行兼顾艺术性的体系设计,致使城市公共空间的整体规划与设计严重不足。于是,被大小地产项目环绕割裂的城市公共空间,在城市建设的发展规划中处于从动地位,在进行整体设计时,不能与周边环境有效衔接。而且,出于个人利益和压缩成本的考虑,地产开发商往往只注重局部的建筑设计。很多地产项目在进行城市公共空间设计时,并未充分考虑如何表现城市发展的历史文化记忆,也未对城市居民教育水平、民族的区域结构进行系统的调查分析,设计缺乏区域性的变化,在城市历史文化的表现上,生硬地采用大量的文字介绍,缺乏视觉与空间的体验,使得城市公共空间的整体设计既与中国传统设计的审美要求脱离,又不符合现代设计的概念。
(二)城市公共空间的利用效率不高
好的城市公共空间规划,可以通过合理、有效的利用现有空间资源,有机整合公共空间的各项服务功能,使视觉与空间体验设计更加完整、明确,有更强的感染力,从而发挥出城市现有公共空间的真正效能。然而,目前城市中散落的有限公共空间,面临着由于未能被有效利用而导致的功能性不强、审美体验效果不佳的现状。尽管一些城市大楼鳞次栉比,但它们大多都只注重自身的设计与外观,未对个体在城市整体环境中的影响进行评价,以至于一些原应属于公共服务区域的社会公共空间被地产项目割裂,导致功能缺失,空间浪费严重。以城市广场空间为例:城市广场空间本应具备城市区域形象名片、市民公共活动游玩、体育文娱活动、节庆集会、商业展览、公益宣传、审美引导教化等功能,与城市绿化、水体衔接,与城市园林共生。但实际上,大多数具备一定规模的城市广场空间未被有效利用,一些城市广场的设计与规划,不能有效地兼顾各个功能的需求,与城市园林结合生硬。
(三)城市公共空间设计未能与公共艺术系统完美结合
城市公共空间是作为一个整体发挥作用的,其包含的任一结构性元素都应受到整体性设计的制约。公共艺术系统的应用涉及城市形象、城市文化精神的表现水准,直接影响城市整体的空间视觉设计。公共艺术系统设计只有从整体设计理念出发,与城市公共空间充分结合,准确调整和把握各种可变因素,对特定的目标进行有效控制[1],方能产生好的空间视觉艺术效果。目前,有些城市的公共空间设计项目没有较好地结合高水准的、有针对性设计的公共艺术系统,设计出来的公共艺术作品处于较为初级的‚置放状态,与公共设施的结合度不高,缺乏系统性和层次变化。
二、民俗文化在当代城市公共空间中的复兴
为了解决城市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社会问题,一些学者提出了在当代城市中复兴传统文化的设想,即将民俗文化扎根城市空间的需要落实在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中,这为医治城市精神文明建设中出现的社会疾病提供了很好的思路。其实,将传统民俗文化与现代城市公共空间在艺术形式上结合,在城市规划界早有尝试,也不乏精彩先例。但是,如何实现传统民俗文化与现代中国城市精神完美结合,是一个复杂而系统的课题。
(一)民俗文化活动在现代城市发展中的蜕变
民俗文化是一个民族或一个社会群体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并世代相传、较为稳定的文化事项,可以简单概括为民间流行的风尚、习俗[2]108。民俗文化是在中华文明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经过不断的融合与积淀而形成的,并被深深地烙印在人民的文化血脉之中。在近些年的城市现代化建设过程中,随着越来越多的农业人口进入城市生活,许多城市的人口密度大幅攀升。同时,传统民俗文化活动在城市的影响力也逐步扩大。开展民俗文化活动的关键是重内涵。在近年的民俗文化以及‚汉文化活动复兴的过程中,许多的活动组织方,打着复兴传统民俗文化的旗号,却无真正的民俗文化特质,将活动当成了炫富的舞台、表演的秀场。如果把‚诗乐教化称作是带有普遍性与公众性的美育活动的话,它就是对审美价值主体性的扭曲[3],并无更大的推广空间与教化作用。作为一个多民族充分融合的国家,我国的民俗文化源流复杂。城市公共空间设计应在尊重民俗文化特性的基础上,将传统民俗文化内容充分整合,融入城市的社会生活中,使之成为真正长久的社区文化活动,成为社区居民精神交流的平台;在城市公共空间开展经济、环保、高参与度的公共文化活动,推广与传统节日如端午节、清明、中秋节等相关的民俗活动,突出地域文化与民族文化特色。这对城市规划建设与城市公共空间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与民俗文化生态系统
在数千年的中华文明发展史中,中华民族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形成了人与自然稳固而和谐的生态文化关系。中国传统的生态民俗文化强调人对自然的尊重与和谐共生。自然对于人类有着非同一般的重要价值和意义,生态民俗以人类生存需求的方式提醒人类自觉地形成约定俗成的社会行为规范。发展人与自然万物同宗同源、亲密共生的传统民俗文化,将其与现代城市环境妥善融合,使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更容易被公众接受,更加深入人心。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居住区的环境质量直接关系到居民的生活质量。在环境资源矛盾突出的当下,如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社会是城市环境发展研究的新命题。我们应借助于公共空间的设计规划,使城市公共活动空间融入生态环境的框架之中,强调人与自然的亲近,让居民在生活环境中随时深刻体会民俗文化生态系统的传承,主动养成善待自然环境生命的文化观念,从而形成社会性的绿色环保生态观念。此外,城市公共空间的框架设计,也需要充分考虑城市的地理特征,突出广场空间与城市园林环境的结合,突出现代化设施与公共艺术的结合,塑造人与环境和谐共生的生态空间,保持城市环境的生态多样化。
(三)民俗文化与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的整体性把握
篇6
关键词:空间设计;场所精神;设计思路;实例分析
0 前言
中国作为具有灿烂文明的大国,有深厚的历史文脉的积淀,但在空间设计的相关领域仍然面临诸多问题。大量西方夸张诡异的空间结构形式的引进给人带来的仅仅是视觉上的新鲜刺激,这些形式并非是由本土科技和文化演进而来,缺乏相应的文化土壤,对人性漠视,有必要探索“以人为本”的空间设计理念,用空间体验连接起空间的物质属性与精神属性,从而激发人们内心的归属感和存在感。
1 空间设计与场所精神
空间是物质存在的广延性,哲学和科学都与“时间”密不可分,这是广义的空间概念。空间设计中的空间是相对于人的尺度而言的,是人们可以感知和体验的场所空间。“空间的本质是限定”,即通过各种手段将无限的三维空间限定于一定的区域,给人造成一种空间“场”的感受,本质上是一种心理学的空间。空间设计,就是依据特定功能,美学等各种需求,对空间的整体结构,色彩,材质,光线等进行相应的处理,具体设计包括建筑、景观和室内等方向。
1980年挪威建筑理论家诺伯舒慈在其著作《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中提出场所精神的概念。场所与物理学广义的空间概念和原生自然环境有着本质的区别,它是由人与环境长期的相互作用并建立了复杂联系的基础上,思想和情感上产生了对特定地域的方向感、认同感和归属感,并因此综合形成的概念。人们对于场所本质的精神记忆,便是场所精神。
通过对场所概念的解读,将场所结构分为“空间”和“特性”两部分。“空间”包括空间结构、形态、色彩和材质等要素,具体到空间设计,指的是建筑空间、景观空间及界面的质感和色彩等物质属性,具有客观性。“特性”是指特定空间所具有的气氛和特质,反映了人的心理感受,具有主观性。空间设计营造场所精神,是通过人对三维空间及相关要素的综合体验,产生情感要素,继而引发人对于场所特性的思考,最终在体悟场所精神的同时转化为自身的一部分,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
2 场所精神下的空间设计思路与方法
场所精神下的空间设计有两种思路和具体方法:
一是“求同”。首先,要把握场所整体的历史文脉,对城市空间、建筑、街道的肌理结构进行图底分析,使得城市空间形态和肌理得以延续。其次,要注重对形成场所整体“氛围”至关重要的历史印记和老旧建筑进行保留和继承,包括空间形态、装饰艺术、历史事件等要素。例如,吴良镛教授主持设计的北京菊儿胡同建筑改造工程,从宏观上准确把握了北京城市空间形态和肌理,用现代单元式住宅的空间形态完成对于传统四合院空间的结合和创新,从北京传统民居上提取其建筑的色彩、造型、材料等要素并加以运用,在保留传统建筑历史文化符号的同时通过置换的手法,更新了老建筑的使用功能,赋予其新“生命”,重现了老北京四合院的场所精神。
二是“存异”。场所具有时间和空间的双重属性,人的体验是场所存在的必要前提,这决定了场所并不是一直不变。时代的变化,空间的变化,人的改变,都会使得场所本身及精神发生演变。“存异”的思路,是摆脱对于城市历史文脉延续的惯性思维,通过对于场地精神的深度挖掘,真正尊重特定场地本身具体而细微的精神实质,以发展的眼光发现和把握场所精神的演变。例如,中山市的岐江公园项目,并没有延续其作为著名“侨乡”的历史文脉,而是通过对场地内粤中造船厂场所精神的深度挖掘,体现出红色年代人民吃苦耐劳和甘于奉献的精神品质,塑造了一个人民公园。从深层次来说,和中山市城市精神相契合。
3 实例分析与思考
随着场所精神理论传入中国,立即得到了中国城市、建筑、景观和室内等空间设计领域设计师的响应和共鸣,并将其运用到相关领域的设计实践中去,在体现中国民族性、地域性的空间设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也并非完美。主要体现在为了“场所”而场所,外在形式上模仿和再现特定历史场景,缺少对于场地精神的深度解读,无法唤起人对于场所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不免流于肤浅和媚俗。因此,有必要通过对优秀案例的分析和思考,总结经验为当代中国空间设计提供有益启示。
江南大学文浩馆新馆由杨茂川先生主持设计,很好地体现了“求同”的设计思路。首先,对老馆的形式特征、空间形态、装饰艺术、历史事件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取体现老馆场所精神的历史印记,融合在新馆的建筑设计当中。其次,也要与新馆所处的新校区的整体氛围相契合,如新馆“复制”了老馆半圆弧玻璃拱顶采光天棚的中庭空间,保留了老建筑的精华特色,不同之处在于新馆入口空间采用轻盈通透的现代玻璃幕墙,与老馆的实体墙面的厚重产生对比;将老馆“四大发明”的主题壁画和程文浩先生的半身雕塑整体“移植”到新馆的相同位置,并用新的科技成果为主题的壁画与其相对应;将文浩馆历史大事刻于墙面和雕像后部等。新馆的建筑通过对老馆历史印记的保留和继承,延续了老馆的场所精神,带给人们“似曾相识”的场所体验,现代元素的运用,实现了与老馆的对话,使新馆统一于新校区的场所氛围之中。
位于丹麦哥本哈根的超级线性公园的设计则完美地体现了“存异”的设计思路。丹麦作为历史悠久的“童话王国”,城市的空间形态和肌理具有鲜明的特色。该项目却没有延续丹麦的城市文脉形象,而是通过对于场地精神细致入微地挖掘,塑造了一个体现全球文化多样性的城市公共空间。超级线性公园长约800米,其位置处于哥本哈根市一个多民族聚居并且治安不佳的地区,项目正是准确抓住基于文化多样性的场地精神。用来自60个不同国家的物质文化展品,与当地居民的国籍相对应,并置在由红色块状空间与白色流畅线条叠合的线性公园场地中,营造了一种极具人文深度的场所精神,引发人们对自身价值的思索,也为这个相对古老和封闭的城市空间增添了一抹鲜活的亮色,这正是“存异”思路的魅力所在。
4 结语
卢梭说过:“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中。”空间设计艺术和其他艺术一样,都是“带着枷锁的舞蹈”,然而真正高明的艺术,却让人感觉不到“枷锁”的存在,达到“似是而非”的艺术效果。因此,场所精神下的空间设计,不应流于形式地模仿和再现,而是要通过对场地精神的深度理解,创造能让人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的精神家园,这也是时代赋予每个中国设计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参考文献:
[1] 诺伯舒慈(挪威).场所精神[M].施植明,译.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2.
[2] 徐磊青,杨公侠.环境心理学[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2.
篇7
关键词:湖南:中心城市:边缘区:空间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84.1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10)06-0134-03
2010年是“转方式,调结构。促发展”的关键之年,湖南作为中国中南部省份。在中央“中部崛起”的号召之下,不但经济处于转轨过渡的重要时期,城市建设也随之在加速发展,城市整体结构形态变化迅速。2008年末,湖南省总人口6845.20万人。其中,城镇人口2885.25万人,比重已达到42.15%。城市化已进入快速发展时期。中心城市边缘区是城乡建设的活跃地带,是城市的新发展用地。是下一阶段湖南城市化的主要动力。它的良性发展有助于中心城市的经济发展、中心城市的功能完善、城市空间结构的合理性调整、城市的区域辐射能力的提高。合理有效地对这一特殊地带的城市空间进行设计,对于城市、区域的发展。以及城乡、区域一体化的进程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1.湖南中心城市边缘区界定
中心城市是指城市整体实力具有区域影响力的城市,它是与一定的辐射区域相联系而发展的。边缘是与中心相对的概念。从地域上来说,是指的、远离中心的,从经济上来说,是指落后的、不发达的,从政治上来说,是指弱势的,从文化上来说,是指少数的、非主流的。相较于农村,城市由于区位优势而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总体实力上处于强势地位。一般认为,城市是中心,而农村是边缘。中心城市边缘区位于从城市到农村的过渡地带。就湖南而言。行政上的地区级城市都辐射到一定的区域,是一定区域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都具备了作为区域性中心心城市的基础条件。
2.湖南中心城市边缘区空间设计
中心城市边缘区空间设计必须以具体的城市设计手段解决由边缘区动态发展而引发的具体空间环境问题,引导边缘区空间向功能和谐、空间人性化和具有独特的文化特色方向发展。
2.1边缘区空间结构的清晰度。
湖南中心城市边缘区的城市化发展中,边缘区景观变化迅速,造成人们对空间环境感知上的混乱与不稳定。这就需要通过空间结构设计增强人在环境中的方位感、认知感。也就是要确定空间的易识别性和可意向性。
人的发展需要一种相对固定的场所体系,这种需要给形体空间带来情感上的重要内容一一种超出物质性质、边缘或限定周界的内容,即场所感。人们通过场所与场所意义,在心理上与空间上建立稳定的联系。在边缘区保留和’发展有代表性的、互相之间有所联系的场所空间,对于在边缘区城市空间的发展中强化空间的结构和清晰度有着重要作用。在城市边缘区的开发中新建的一些标志性的建筑或广场等也起到形成新的场所空间的作用。
2.2整体空间的品质特色
引导空间景观形态统一协调有助于形成整体空间形态的品质特色。湖南地区中心城市边缘区的空间设计。由于普遍缺乏整体空间的全局设想,即使局部重点地段空间品质高。但彼此之间比较独立,也难以形成有机联系的整体空间形态。因此,只有在总体城市设计的指导下,对城市边缘区的空间形态各构成要素进行构思与布局,使各构成要素彼此协调促进,才能形成健康、美观、功能合理、具有自身特色的整体空间形态。
2.3土地利用台理、功能协调
土地的合理利用,引导开发活动的有序进行是边缘区城市设计及空间设计的重要内容。城市设计根据城市总体设计等确定的原则、发展方向。对土地的开发使用进行预先的分析研究,为所需要的土地建立特定标准,特别应注意实施的可行性和使用的充分性。最后制定详细的开发计划,明确土地使用格局、建筑布局意向、交通出入口等。在城市设计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土地的综合使用。土地在使用中应是多种用途的合理交织,要充分考虑人的社会生活的多样性与活力,注意多时间段进行多种活动的适应性,避免功能过于单一的街区。另外在布局上应使相关功能接近产生关联效益。综合使用的另一层含义是对设计用地进行必要的调整,立体使用土地,以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率,如边缘区较优区位的地段或交叉路口应考虑立体利用土地或预留发展空间。
2)控制虚假的开发和盲目的开发,由于边缘区地价较低,而开发前景较好,存在着许多虚假的开发项目,实际上是以倒卖土地使用权来赚取差价为根本目的。这种假开发使得土地资源闲置、空间景观凌乱,破坏了边缘区的正常发展。另外,在开发中有一些项目没有作充分的市场调研,匆匆上马,而最终却被闲置,既影响城市景观又浪费土地资源。应根据实际需要来控制土地的开发,防止各种各样的开发区盲目占用土地,占而不用。
3)针对不同地段、根据不同具体情况制定指标控制体系,既要达到集中的目的又能相对分散。在边缘区的指标控制体系中,应根据区位、用地性质和自然环境的不同,体现在建筑高度、密度、容积率以及建筑的外观要求上。另外边缘区还应设置永久绿地。
2.4交通的便捷可达性和舒适感
增强交通的可达性,改善交通环境的舒适感,可减少交通不利因素对边缘区的消极影响。现代城市设计应担负起为人们的各种流动形态(人流、车流等)的和谐交织而努力的责任,同时应使建筑群与交通系统有机结合。注重交通的便捷可达性和舒适感是城市设计以人为本的重要体现,也是边缘区快速发展的必要条件,是边缘区环境质量建设的重要指标。
1)交通的便捷可达。指人们能够在交通方式多选择的情况下,方便快捷地到达目的地,同时交通的可达性也是一定的场所是否被频繁利用的重要因素。比如边缘区的人们可以通过公共交通的形式便捷地到达中心城区某特定场所,或以步行的方式到达边缘区的具有场所意义的空间一广场或绿地等等,选择多种交通方式均能便利地到达。边缘区吸引城市中心区市民的活动设施如生态景区等,更应注重交通的便捷可达性。大力发展边缘区的公共交通,逐步建立区域步行系统与公共交通系统有机交织的完善的交通网络,是湖南中心城市边缘区快速发展的重要条件。
2)交通的舒适性。城市边缘区由于向外推进扩张时过于注重大的形象,道路修得宽敞漂亮,但是行人很少,失去城市应有的活力和魅力,城市边缘区的发展永远只是期货性质而难具有中心区的吸引力。如长沙市城南边缘区的长沙大道路幅宽100m,道路两侧的步行联系几乎
无法沟通(图1)。湖南城市居民仍以公共交通和步行为主要出行方式,在中心城市边缘区的空间设计中,要考虑到车行的舒适感,更要考虑到公共交通和步行交通的舒适感,如遮荫的行道树,候车处的休息座椅,市民广场上的饮水处、洗手处(图2)等等。
3)减少过境交通的影响。湖南中心城市边缘区的过境交通量较大,且相当一部分是噪声尾气污染严重的货物运输。由汽车交通带来的步行安全问题、有意义的空间被汽车交通切断、以及噪声污染,尾气污染等都严重地影响了城市边缘区空间环境,应针对边缘区的过境交通带来的不利影响制定出对策与实施办法,采取一些措施。如边缘区的发展应尽可能避开全封闭的过境高速公路,在边缘区的重要地段考虑过境交通以高架的形式穿越以免阻断人行活动,尤其是城市快速交通最好全程高架或局部采用地下形式。
2.5多样化的公共活动空间
湖南地区中心城市边缘区的人口来源和构成主要是本地和进城务工的农民以及部分从城市中心区向外疏散的经济状况较差的市民,生活环境的变化容易导致社会行为心理的变化。因此,在边缘区的空间结构布局中,应建立多层级、富有特色的公共活动空间体系,注重公共活动空间的氛围营造。既可减少因缺少而引发的一些社会问题,又可以提高边缘区居民的生活质量,满足居民各种活动的需求。
根据活动规模和需求等实际情况的不同,在边缘区范围宜设置规模不同,环境品质特征不同,地位与作用不同的,大小相宜的公共活动空间系统,并通过步行系统有机联系,以满足居民室外活动需求的多样性。具体有:1)大型活动广场,风格上宜稳重大方,有一定的纪念意义和文化内涵;2)休闲型中小广场和绿地,结合公共建筑或重要景观等设置的大小适宜、层次丰富的游憩空间,如长沙沿湘江的风光带等(图3)临近建筑的小型活动场地,如居住区内的小型游乐场所等(图4)。
2.6完整的居住空间结构
居住空间的完整,是指作为居住功能的载体:1)空间组织的完整,即入口区,中心区以及各组团之间的层次性和有机联系。2)空间功能的完整,道路系统、绿化系统、居住系统结合成的完整体系。而边缘区居住空间由于开发和土地权属的关系,往往用地形式复杂,道路系统不完善,边界犬牙交错,缺乏完整的室外活动空间。
在边缘区居住空间的城市设计中,应完善居住区的空间结构体系,建立有层次的户外活动空间系统和步行交通系统,使居住区空间秩序明确,空间结构清晰。应改善居住区空间环境。通过高品质的环境、人性化的空间促进居民的交往,增强空间的凝聚力。通过提高基础设施水平,积极改善环境空间品质,避免消极的空间影响,逐步形成稳定。安全,有凝聚力的居住空间组织结构。
2.7丰富的空间文化内涵
边缘区的发展应改变文化精神生活缺乏和单调的现状,增加文化场所,提高空间环境的文化内涵。湖南中心城市边缘区的精神文化生活单调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缺少文化活动场馆和文化活动;2)由于接近城市,受到一些不健康活动的影响,文化活动层次水平低3)本地传统的文化风俗未得到足够的重视。
针对此现状,湖南中心城市边缘区空间设计可参考的设计手段有:
1)在公共活动空间的设计中满足一些文化活动的要求,如展览展示的功能、表演演讲以及娱乐活动的功能等,使各种文化活动都有其相应的活动空间,以促进文化活动的健康发展,尤其应注意活动空间的可达性。
2)在管理上限制一些不健康活动内容的建设,以城市设计和管理的手段引导资金流入健康文化场馆的建设,如促成文化中心、图书馆等的建设开发。
3)在外部环境的空间设计上注重文化内涵。应多借鉴具有地方传统文化色彩的民俗和民间艺术,展现浓厚的地域特色和历史氛围,赋予环境以浓郁的文化气息。如岳阳市的南湖广场的设计,以历史名人屈原的“吾将上下而求索”为主题,很好地体现了地方文化特色(图5)。
2.8保护有历史传统价值的地区
城市边缘区的发展和扩张必然会破坏传统社区或场所的稳定性,甚至导致它们的消失。一些有历史保护价值的地区和有场所意义的空间会消失,有的有纪念意义的建筑被拆除,边缘区原有的建筑文化形态遭到破坏a它所造成的消极影响是空间地域文化特色丧失,长期以来形成的历史、社会有机的联系被破坏,人们对于环境的认知感下降,普遍缺乏归宿感。
在保护边缘区传统地区方面,城市设计应采用如下方法:
1)限制开发规模,避免大规模的扩张重建,提倡小规模渐进式更新。在边缘区传统地区的开发中,应针对保护对象划分保护区域,城市设计管理鼓励温和改造,包括制订更新改造的分期计划,划分不同开发程度的区域范围等,分阶段逐步实施改造更新计划。
2)在边缘区传统地区的更新改造中。重点在于改善基本生活条件。建设和更新基础市政管网设施、改善道路交通、通风采光等物质条件,对于传统地区的整体空间形态、传统居住模式和建筑风格予以保护和适当的发展,使之既更新了使用功能,满足现代生活要求,又能保持传统风貌,延续地区的传统。
3)应切实制定公众参与的实施办法,聆听和尊重使用者的要求。鼓励居民在设计人员的指导下自我改造,吸收社会各界资金,推动各种融资渠道,使居住区向自筹资金、自我建设、自我管理方面转化,充分发挥社会群体的力量。在维持与管理方面,应制订共同协商下的地区开发控制协议,由全体使用者共同遵守,以维护业已形成的空间品质不被新的开发影响。
发展的过程中如何对待有保护价值的地段,如何在保护的同时不阻碍正常的发展是很值得探讨的。经验表明,一些城市边缘区在发展中对历史地区成功地实施了城市设计。并带来了许多文化的、社会的、经济的效益,岳阳市湖滨的圣安寺地区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保护的目的仍是发展,保护的方法不是模仿与抄袭,而应通过新老协调,互相促进,在保持传统风貌的基础上,丰富新的功能。
2.9保护生态环境
保护农田、耕地、树林、湿地、水资源等,保持有特色的自然地形地貌。进而形成中心城市边缘区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系统。在边缘区发展的初期,掠夺式的野蛮开发和缺乏规划管理的有力手段,使得边缘区的生态平衡系统遭到严重破坏。大规模的开发建设使边缘区起伏有致的地形,弯曲迂回的河流等自然风貌遭到无情的整治。甚至大量的耕地弃而不用,并由此引发出很多社会问题。
每个城市都有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充分利用现有环境的空间结构设计保持和突出城市的独特风貌,对于中心城市总体环境品质的构成是十分重要的。如长沙市的“山水洲城”的城市风貌等。
农田和耕地的保护是现阶段湖南中心城市边缘区发展中最为迫切的问题。西方发达国家已越来越重视在都市中保留农业用地的生态意义,而我国却仍然发生着大量侵占良田的现象,不仅严重破坏城市生态环境,同时也引发大量社会矛盾。农田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应是边缘区的一大优势。对于城市边缘区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不仅是基本农田的保护和风景区的环境保护,以及一些具有特色的自然地形地貌的形态保护,荒地、沼泽、湿地等对于生态环境平衡的重要因素也应得到保护。
除了保护现有的生态资源优势之外,中心城市边缘区的绿化系统的建设也是边缘区生态环境的重要内容。应结合城市总体的生态规划,建立点、线、面有机联系、并与自然的绿化系统相互渗透、具有一定文化品味和空间特色的边缘区绿化体系。
2.10平等的空间结构体系
平等是一个广泛的社会问题,现代社会中存在着明显的人群分层现象。通常社会阶层是以职业、收入以及受教育程度来划分的,不同的阶层有不同的价值观念,对城市的发展有不同的认识和不同的期望。城市边缘区的居民由于其人口构成的复杂性,在文化层次上、收入水平上、思想观念上有极大的差异,最显著的是以农村人为代表的社会边缘人群和城市社会的中上阶层人群之间的对立。城乡之间的对立,使得城市边缘区的居民在交往中产生大量的矛盾和冲突。因此,城市设计中综合分析各阶层的利益要求和行为方式便成为一个重要内容,P.Daviddoff的“规划选择理论”主张规划依据不同阶层和社区的利益提出方案,提供多种选择的可能,扩大选择的范围,为各阶层社会服务。湖南中心城市边缘区空间设计可以采取一定的措施:1)提供多样性的活动空间;2)打破不同阶层人群居住隔离的状态。
2.11空间的安全设计
由于边缘区现有空间形态较为混乱无序、人员构成的复杂和不平衡性以及边缘区的治安管理不规范,给各类违法犯罪行为带来可乘之机,针对边缘区社会治安差,有必要进行边缘区空间的安全设计。空间的安全设计包含着减少空间对人的犯罪心理暗示与诱导的作用。在空间设计中,美观、功能使用的合理固然重要,但防范犯罪、减少环境的心理诱导,保证边缘区人们的安全一样不容忽视。
篇8
众所周知,商业建筑入口空间的设计已经成为了一个具有很多因素影响、涉及面特别广并且十分负责的技术性工作,因此,要求我们在进行商业建筑入口空间设计的时候,必须要对设计过程中所涉及到的各种设计的因素全面的进行考虑,目的就在于能够使其综合效益满足人们的各种要求,还要求我们必须要对商业建筑入口空间设计方案进行评价,因此,我们必须要掌握一些商业建筑入口空间设计的方法,只有掌握了各种方法,我们才能够从本质上保证商业建筑入口空间设计的质量,本文中,笔者就探讨和研究商业建筑入口空间设计策略。
1商业建筑入口空间设计策略之充分发挥社会监理作用
商业建筑入口空间设计这一项工作的覆盖面比较广,在整个设计工程监督系统中,社会监理是最为重要的单位,要求这些单位必须要拥有完整检测的设备和具有丰富经验工作的人员,因为进行商业建筑入口空间设计项目的人员并不多,这些人员在做好设计工作的同时还必须要起到一个监理作用,就需要不断的科学完善监理规范,对于相关的监理人员要进行检查和严格的考核。
2商业建筑入口空间设计之严格执行相关设计规定
大家都已经熟知无规矩不成方圆这一个道理,商业建筑入口空间设计这一项工作必须要遵循这一个重要的原则,要求我们根据商业建筑入口空间设计合同的文件和标准进行严格的执行,并且要按照商业建筑入口空间设计技术规范进行设计,想要保证商业建筑入口空间设计的质量,要求我们必须要认真,科学的进行设计管理,规范商业建筑入口空间设计技术,严格控制商业建筑入口空间设计的质量,任何一个商业建筑入口空间设计在设计之前都必须要进行认真、全面的调查,制定出一份详细的商业建筑入口空间设计计划,在做好相关的审查工作以后,再进行商业建筑入口空间设计,在设计的过程中,必须要拥有一个很高的标准和要求,根据相关的商业建筑入口空间设计标准来进行设计,不能够不经过相关人员的同意就对商业建筑入口空间设计方案进行更改。
3商业建筑入口空间设计策略之提升设计队伍质量
我们究竟如何才能够保证商业建筑入口空间设计的质量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在日常的实际操作过程中,需要我们注意很多方面,想要保证商业建筑入口空间设计能够顺利开展,起到其自身应该有的作用,就必须要认真,要求我们必须要拥有高度社会的责任感,并且要对商业建筑入口空间设计这一个事业高度热爱,在日常工作中要深入到商业建筑入口空间施工现场之中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从根本上保证商业建筑入口空间设计这一工作的顺利进行。
想要做到商业建筑入口空间设计高效率,方案质量优秀,就要求商业建筑入口空间设计人员必须要具有奉公廉洁、团结协作和开拓进取的精神,要求这一个商业建筑入口空间设计人员必须要拥有精湛的商业建筑入口空间设计技术水平,具有不怕累不怕苦乐于奉献的精神,此外,该工程的设计队伍必须是经验丰富的。任何一个优秀的商业建筑入口空间设计方案都是人们设计出来的,保证商业建筑入口空间设计的质量最为关键的一步就是要选择质量高的设计人员,任何一个商业建筑入口空间设计取得成功必要的条件都包括商业建筑入口空间设计队伍必须能够有序的进行商业建筑入口空间设计,在工作过程中,顺利的沟通和交流能够使我们轻松地对设计人员进行管理,使得整个商业建筑入口空间设计的质量能够在得到保障的同时进行精致有序的安排,相反的,如果我们不能够拥有一支高质量的设计队伍,一定会为商业建筑入口空间设计埋下各种各样的隐患和安全问题,所以,在实际操作商业建筑入口空间设计中,必须要按照商业建筑入口空间设计合同规定来对中标的企业员工的素质和数量进行保证,特别是要注意对于商业建筑入口空间设计人员在上岗之前进行培训。
4结语
因为对于商业建筑入口空间设计工作方面一直都具有综合实施这一个特性,所以,我们应该在商业建筑入口空间设计工作的过程中选择综合实施的方法,要求我们必须要建立健全一套十分适用于商业建筑入口空间实际工程决策的机制和方法,这样能够从根本上提升商业建筑入口空间设计的质量,将投资效益提升,避免了铺张浪费,最终对人们需求的满足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李博闻.空间的本质回归是对人类潜意识需求的关注―― 以跑酷城市体验引发的人与空间关系的思考[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1).
[2] 朱琦.基于TRIZ理论设计和营造心灵的空间[A].Proceedings of the 2006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dustrial Design & The 11th China Industrial Design Annual Meeting(Volume 2/2)[C],2006.
[3] 黄凯旗,吴延.21例明式家具造型比例的解析[A].第二届中国林业学术大会―― S11木材及生物质资源高效增值利用与木材安全论文集[C],2009.
[4] 李皓,弓弼,樊俊喜.浅谈人性化景观设计与城市公共空间活力营造―― 以西安大唐通易坊商业街景观改造设计为例[J]. 安徽农业科学,2008(10).
篇9
Abstract: Construction and utilization of public space plays a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role in the plan and construction of modern city. It embodi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ity, and is the ties of human and nature. The use of bionics riches the designing method of city public space, and is the headspring of design innovation. It promotes the use of ecological idea in landscape design, which is significant and has vast potential for future development.
关键词: 仿生设计;城市开放空间;生态设计;可持续发展
Key words: bionic design;city public space;eco-design;sustainable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TU984.1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3-0083-01
0 引言
城市公共空间是城市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城市文明的不断发展和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对城市建设有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而囊括了所有供城市居民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公共使用的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则是城市设计的重中之重。设计师们从自然界中汲取灵感,以求通过模仿大自然的设计过程来解决环境所面临的问题。
1 仿生设计
自然界是人类科技进步的源泉。自然界的生物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为了自身的生存与发展,逐渐进化出适应自然界变化的各种本领。为了使人类更优雅地生存在地球上,设计师们开始尝试向自然界中的其他物种学习,听取他们设计上的建议。仿生设计便由此应运而生。仿生设计是以自然界万物为设计源,以其“形”、“色”、“音”、“功能”、“结构”等为研究对象,有选择地在设计过程中对这些特征原理进行综合、利用及改进,为设计提供新的思想、新的原理、新的方法及途径,以实现人类社会和自然的和谐统一。
2 仿生设计在城市开放空间中的应用形式
我国早在原始社会就有了仿生学的雏形,如古人们模仿飞禽学会了筑巢,由此躲避野兽的袭击;模仿鱼类学会了造船,由此取得水上运输的自由,等等。仿生设计发展到今天,更是在多个领域都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仿生设计的源物体为自然界中的一切物种,包括人类自身。而涉及景观领域的仿生设计,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2.1 形态仿生 形态仿生是对具有美感的生物体的线条、形态、色彩等的直观模仿或对意境的提炼和升华。它用一种直白的方式蕴含自然哲理,表达出对自然的向往。由于具象形态容易表现情趣性、亲和性、自然性,直观地对自然对象的外观进行再现和模仿,可以传达出浓厚的情趣感和亲和力。故多应用于一些景观小品中来营造活动的氛围。如居住小区中用苗木修剪造型而成的鸟类、动物形象, 用石材等制作的人物塑像,以动植物形态塑造的园林小品等。
2.2 材料仿生 材料的仿生,就是通过对生物组成、形态、结构的研究和分析,研制出具有一定功能的人工材料,使之与周围环境协调。城市环境中最简单也最常见的一种就是仿木、仿竹、仿石材料的运用,能给人朴实、自然的感觉,可缓解人们因工作而引起的疲劳与压力,还能达到良好的视觉效果。
2.3 结构仿生 结构仿生是建筑仿生学中一个成熟的分支学科, 也是运用最为广泛的。结构仿生通过研究生物整体或部分的构造组织方式,对其力学结构和组织原则进行模仿,以解决问题。例如城市广场中常用的张拉膜结构,其灵感便是来自于昆虫轻盈的翅膀通过张拉产生力学美这一自然现象。
2.4 功能仿生 功能仿生是从功能出发,对生物的形态和结构、群落的生理机能或自然力的作用规律进行模仿。生物模拟学家Benyus认为“我们必须具备一种与这些生物体更相近的能力,那就是找到一个方法,减少材料用量,那种我们所用的材料,然后加上设计。”例如,人们模仿萤火虫的发光原理制成的冷光源可将发光效率提高十几倍,大大节约了能量;模拟自然界水体自净的过程来实现景观中水生系统的自我净化等等。
2.5 布局空间仿生 对空间布局的仿生常融合了形态、材料、结构和功能等多项仿生设计,使空间布局具有优美的构图、强烈的逻辑、完整的结构,并能够表达一个明确的主题。例如成都活水公园利用“鱼水一家”这一自然生态原理,在外形上采用了仿鱼形设计,为世人展示了模拟与再现自然环境对污水净化处理的全过程。
3 仿生设计运用于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的意义
“想象要设计一个春天,想象一切和谐编排,想象那些时机、那些巧合,完全没有上对下的法则规律,或政策,或气候变迁草案,每年都这样发生。有很多争奇斗艳……空气里充满爱,有很多盛大的开场。而这些生物体,他们全都井然有序。”这是Benyus在TED演讲中描述的自然界,在这一描述中我们看到了人类所追求的和谐。大自然给我们的灵感是不会枯竭的,我们要向自然界中的生物学习如何与我们的生活环境和谐相处。仿生学的发展为我们提供了这一契机,它丰富了设计的形式语言,成为设计创新的源泉,促使生态理念运用于景观设计的更深层次。
4 仿生设计在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中的发展前景
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使绿色未来、节能经济成为大势所趋。随着时代的变迁,环境的变化,人类逐渐发现生物界能够教给我们很多东西,仅仅认识这些生灵是不够的,与它们共处一室,不仅是为了研究,而是要从它们那里学到东西,以能够应用到人类的生活中,这可能帮助全球能源问题,减少浪费,提高能源的可持续性利用。德国著名设计大师路易吉·科拉尼说:“设计的基础应来自诞生于大自然的生命所呈现的真理之中。”自然给设计的启示不应仅仅只是视觉上的,环境系统中的仿生更重要的是研究自然生态系统如何维持自己,使人造环境具有与自然环境一样出色的功能。城市公共空间设计应将这些自然造物法则穿插运用,最大化的为人们营造接近自然的户外环境。当前人们都在追求低碳生活,但我国的城市共空间设计中还存在着许多关于环保节能方面的阻碍,但这可能是短暂的,随着材料、技术和设计水平的不断发展与提高,随着仿生设计的不断渗透,相信未来的城市公共空间一定会为人们追求低碳生活开辟更加广阔的道路。
5 结语
社会是不断发展进步的,环境的好坏可以做为衡量发展的标尺。通过向大自然学习,设计师可以模仿自然系统,不断设计出更高效的社会环境。
参考文献:
[1]申益春.论仿生形态设计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J].规划师,2007,6:95-97.
篇10
关键词:建筑综合体;开放;同构;空间设计
一、引言
城市建筑综合体并非是封闭自足的体系,建筑综合体对应干城市,以多样的空间形式进行延伸、穿插、渗透,形成变化丰富而又有序的空间体系,并与城市外部空间体系相结合,因此,对于建筑综合体空间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建筑综合体空间设计分析
(一)建筑空间的围与透
水平方向上的通透。采用玻璃、隔断、柱廊等材料对空间进行水平方向的分割与限定,形成较大范围的视觉通透;并利用多重玻璃不仅向室内、向庭院而且向另一室内空间乃至更远的景观渗透。
垂直方向的渗透。空间的渗透不仅意味着同一层内部空间的相互渗透,还可通过楼梯、错层、中庭空间使建筑内部空间上下层乃至许多层之间相互穿插,以取得垂直方向的空间渗透效果。
水平、垂直方向双重的渗透。造成这种渗透往往是使用中庭、坡道甚至中庭与坡道相结合的设计元素,这种双重方向上的渗透最大程度上体现了空间的流动性,是建筑综合体空间特点的典型反映。
内外空间的渗透。建筑综合体的室内、室外空间彼此交融穿插,不能截然分开。为了不受天气影响,建筑综合体经常采用玻璃拱廊将街道的局部或全部覆盖起来,从而使这些室外空间带有很多室内空间的特征。在建筑内部留出大空间或中庭,布置树木、流水等,营造出室外空间的意境。
(二)过渡空间的处理
在建筑中,由于多种功能的分工与联系,就出现了大量的过渡地区,而单纯的交通往来,不是过渡空间的全部意义。过渡空间是一个边缘的,意义丰富的,充满了不定性的区城,各种不同的信息在这里交融。
(三)预留生长的空间
尽管我们在建筑综合体的设计中,会运用适宜的规模,并充分考虑它今后自我调节的可能,但是建筑今后的扩建仍然势所难免,适当地留出增建、改建的余地,使建筑具有一定的生长可能是很有必要的。留有余地的设计,能将建筑自由的蔓延纳人因势利导的发展中,在获得更多的使用空间的同时,进一步完成建筑空间整体的塑造。
三 建筑综合体空间设计手法
(一)建筑综合体空间的开放
建筑内部空间的城市化
悬挑与柱廊。在建筑物底部做收进处理,形成既内又外的模糊空间,有利于吸引人流,促进底部商业功能的发挥。城市建筑综合体建筑1-2层多为商业设施,采用骑楼的形式,尤其在炎热多雨的南方城市,一则保证商家的营业不问断进行}二则在寸土寸金的商业地段里争取到上部的空间利用。同时,在一些老城区的城市建筑综合体设计中,采用骑楼的形式,还有助于实现新老建筑的协调与共生。
底层架空。利用结构的手段,挖去建筑物底层全部或部分空间,形成城市空间的穿越和渗透,通常表现为支柱层的空间形式,也有的为大面积无柱空间。与柱廊形式相比,架空手段形成更大规模的城市公共空间,可以引入大面积的绿化、休闲设施,成为喧嚣城市中安宁的休息场所。架空的手法常用在办公综合体建筑中,因为这类建筑的底层经济价值相对较低,通过主动创造城市空间可以给上部楼层带来更高的人气。
室内广场与中庭。将广场空间引入室内。融合了室外空间流动、开敞与聚集的作用又将建筑室内空间的稳定与安全感于一体的空间形式。通常以一个公共活动中心将建筑的底部连结成一个整体,织织综合体内部的各个功能空间以及交通流线、联接各功能建筑,是一种复合的城市空间形态。中庭营造一种与外部空间既隔离又融合的特有形式,形成建筑内部的室外空间。
退台与屋顶花园。退台的处理手法因为没有结构的限制,又创造了立体式的开放空间,它提供了开阔的景观和行进的乐趣,因而很受人们欢迎。除此之外,台阶式建筑对地面城市空间也有很大影响,它常常是在特殊场合下解决矛盾的一种手段。比如在建筑密度较大的情况下获得阳光,取得开放感;又比如丰富城市的轮廓线,改变空间的围合效果等。
(二)建筑外部空间的城市化
建筑外部空间也是建筑物的一部分。在《外部空间设计》一书中,芦原义信把它称之为“没有屋顶的建筑”,要达到建筑外部空间的城市化,通常的设计方法有退让式、围合式和穿越式。
退让式。主动将城市建筑综合体退出用地红线一段距离,在建筑物前端形成城市公共空间的做法。这样既满足人流疏散,又可以避免大量人流涌入街道;另一方而还增加了城市空间层次,丰富城市空间内容。
围合式。“u”形围合产生一个内向性的室外场所。这种围合方式既明确限定了一个空间,又因为开敞边与城市相连而具有城市公共空间的性质,在城市建筑综合体的外部空间设计中很常见。“口”形围合是四边都由建筑实体围合而成,是一种最强的建筑限定空间的方式。采用这种方式应特别注意开口处的处理。因为它们是该空间与城市唯一的联系点。“L”形围合即去掉“u”形一翼形成两条边开放的外部空间。这种围合方式只有两个边缘受到建筑明确界定,而另外两个边缘则相对模糊,因而具有极大的灵活性。
穿越式。“穿越”式有三种作用:一是把一部分建筑用地还给城市;二是增加建筑公共性以便在社会生活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三是使建筑尽可能地吸引人流,带来直接的商业利益。它避免一些综合体建筑因为缺乏对城市整体结构的思考,过于关注临街立面设计,而忽略了内部空间的创造,造成用地内部空间成为无人问津的场所;还有的则以破坏城市原有结构如道路等为代价,从而造成城市结构性的交通不畅和空间感的断裂等。
(三)建筑综合体空间同构
“同构”的设计,目的是在城市建筑综合体中通过进行城市形态的空间围合与形体构成来组织人的活动路线,或者在其形态上引进城市语言,使人在行进与使用的过程中,感受和体验城市空间与集体记忆,把城市生活带进建筑.使城市建筑综合体内部充满城市的气氛,拥有城市的活力与生机。在这一设计过程中有几个需要注意的地方:
尺度的把握。在把城市空间形态引入建筑内部时,仔细掌握尺度是重要的。作为城市建筑综合体的室内步行街和中庭,需要同时考虑城市与建筑的双重需求,根据不同的使用需求对高宽比的要求也更加灵活,往往不拘泥于常规的尺度标志和比例限制。在整体“建筑尺度”把握的基础上,某一部分“城市尺度”的创造可以造成强烈的冲突感,给人们带来心灵上的“震撼”效果,使人们更加真切地感受到城市空间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