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资源管理和保护范文
时间:2023-12-21 17:20:0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水资源管理和保护,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我国幅员辽阔,人口基数大,水资源总量为28000亿m3,约占全球水资源的6%,淡水资源的总量居世界第6位,人均淡水资源不足世界人均淡水资源拥有量的1/4,是全球13个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衡,与水土资源不相匹配,夏秋多、冬春少,受海陆因素影响,降水量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长江以南流域多、黄淮海流域少。气候变化等对我国水资源也有较大影响。当前,部分地区发生地面沉降、河流出现断流以及干旱等问题,进一步加剧了水资源短缺问题。我国水资源出现如此危机,一方面是自然原因,另一方面与人为因素是分不开的。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社会化进程日益加快,水资源浪费与破坏也日益严重,主要表现为农业灌溉大多采用漫灌的形式而非滴灌的形式,且工业单位产品耗水率高,居民生活用水浪费严重。再加上水资源污染严重,治理不力,而且人们对水资源缺乏相应的节约与保护意识,导致水资源紧缺状况进一步加剧。因此,采取有效措施解决水资源浪费与污染问题,加强保护水资源,对提高水资源的使用效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水资源保护的重要性
1.1合理构建水资源使用体系
我国水资源的利用主要包括农牧业生产用水、城乡居民生活用水、工业用水、城市管理用水、生态环境用水、其他用水等,可分为强耗水和弱耗水两大体系,其中强耗水需要重点控制。为合理利用资源,必须重视水资源的合理开发与保护,搜集水资源分布情况,研究其运动规律,应用信息化手段为水资源研究与分析提供科学参考。
1.2保障水资源管理工作的成效
我国地域面积广但地形比较复杂,很多地区降水不均匀,由此极易形成南涝北旱的局面。当前,我国水资源短缺及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对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制约,所以必须加强勘测水资源储量、检验水资源质量、污染及用水规划等工作。为此,国家提出人水和谐、水生态文明、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等关于水资源管理的政策方针,出台了“三条红线”“四项制度”,以全新的理念满足新时代水资源管理要求。水资源保护工作并非单纯地保护自然生态环境,承担的社会责任也是非常重要的,只有这样才能全面提高水资源保护及管理能力。
1.3城市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用水污染、内涝及地下水污染等问题备受社会各界关注。应用先进技术手段,了解城市水资源现状与分布,对城市水资源进行合理规划是十分必要的,可以从根本上有效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2水资源保护地综合管理情况
当前,我国水资源管理模式以分散型管理为主,从上到下构建省级—市级—区域的分化式管理部门,通常由国家水利部门统一调配规划各地区上报情况,并为各职能部门分配任务,以此增强各部门间的协作性。该管理模式是在国家水利部门宏观引导规划在进行管理工作,但水资源保护工作仍以当地部门管理为主。当前,我国水资源管理及水污染防控由不同职能部门负责,地方住建、市政部门负责管理规划区域供水与排水系统,水利部门负责对全国水资源进行管理调配、水资源规划等。而地方职能部门之间存在权力重合,部分管理权责模糊,从而分化了主体职能,使得管理权力分散,主管部门实际职能流于形式,如水资源功能划分与生活用水管理保护。另外,各部门间没有及时沟通,出现各自为政的情况,使得水资源管理与布局难以实现统一目标。目前,我国正逐步调整并优化水资源分布形式、管理措施与机制,如水利委员会的建立。但该部门主要职能以防治洪涝、水体自然灾害为主,对水资源调配与保护发挥的作用不突出,使得水资源缺乏完善的管理体系。另外,部分管理部门无法行使自身权力,只能以事业单位形式存在于管理体系中,对辖区内水资源使用情况没有实际管控权。流域性管理模式中,一般政府部门基于经济利益,使得辖区内水资源浪费严重,流域上下游间水资源分配出现问题。现阶段,我国部分地区还设置了水务局,负责管理辖区内用水情况,其依然采用传统管理模式,政企联合制度体系背景中,分化了主体职能权利,对水资源管理造成了一定的制约。
3水资源保护地综合管理模式
3.1行政区域化管理模式
纵观当前我国水资源分析与规划模式,应根据地区用水及水资源储备情况从整体上进行调整,基于行政区域管理模式开展符合模式管理,以此形成部门为核心的阶层式调配体系,集中管理权力。目前,我国现行管理体制模式单一,以地理区域为单位划分,保障中央集权特性的同时,在管理体系下协调各职能部门工作,以提高水资源管理效率。行政区域管理则是以地区为单位划分,通常是国家—省—县,基于不同管理范围构建国家为主的管理体系,以此对水资源进行区域宏观调控与微观管理。为了预防各级别管理职能发生冲突与叠加,我国新《水法》重新划分了各级别管理职能。宏观调控层面上统一划分监管职能,包含水资源管理权限定位、规划措施、用量调控、监测及政策执法等;微观管理层面,详细划分水资源使用、功能及保护等,其管理职能定位准确,有效区分了相关政策制度与具体措施,即分离决策、执行与监管等职能,在此基础上确保各职能部门正确执行权力。此外,国家与市县部门中,省级部门发挥着过渡作用,负责接收并执行上级部门命令,主调控部门宏观调控下,根据自身区域与市县实际情况,科学分配主线任务。表面来看,省级管理模式涉及两项管理行为,从根本上来讲由一个管理机构负责。行政区域管理特点表现为统一、职权、主导及监管性。统一性主要是根据区域发展特点与趋势,明确主体管理模式,确保水资源预期规划目标精准对接管理模式,实现统一管理;职权性是指区域部门对水资源具有广泛使用、规范及保护权力,此部门管理工作中可集中调配资源,对区域管理内水资源环境进行优化;主导性主要指区域政府通过宏观调控行使职能权力,以指向型明确约束各部门工作模式与管理模式,确保各部门不会发生利益冲突问题;监管性使之融合各部门管理模式,通过信息反馈相互监督,实施监管分离,以此确保水资源管理效率的全面提高。
3.2流域化管理模式
(1)流域引导模式。其主要指以水资源保护为主,在区域排水特性需求得到满足情况下制度化管理水资源,确保合理分配区域内水资源。人类生产生活中,水资源是非常重要的资源,流域引导以水资源为单元,结合上下游形成单元整体,利用整体环境保护对管理职能进行分化,以此提高单元内水资源管理效率,为水资源管理构建规划管理模式。调整优化流域引导模式时,通常会准确定位管理机构区域范围所行使的职能,赋予其相应的管理与监督职能,另外,规划管理流域内河流与湖泊分支,明确主要职能,划定各部门权限,确保河务、防汛及水文等机构正确执行命令,独立化管理各分级部门,实现权力与职能的独立。流域引导过程中,对辖区流域空间体系水体进行管理时,正确引导流域内地理与空气环境,融合管理模式与地区流域特点,从整体上提高管理目标。另外,流域引导内容涉及水资源分配、工业产业限制、企业排放基准及流域内上下游关联特点,基于此正确引导合理规划区域环境,具有一定的灵活、指向与可变性,与水资源动态特点保持一致。
(2)契约模式。其主要指基于流域,上下游间制定契约对区域管理行为进行规范。管理流域内水资源过程中,受季节性因素影响,水资源储存与耗损波动大,且流域内水资源管理不会一直保持内循环模式,受不可抗拒因素,承担上游水资源规划压力,在下游管理中发挥流域规划管理效果。所以,流域内上下游间要签订管理条例,结合自身排泄与负荷能力、水质及资源量分配等,基于流域内水资源签订相应的条例,根据综合经济利益调研管理内容与防控措施,获得最佳管理方案。契约模式条款内容要充分考虑地理及流域内水资源动态特性,分析自然灾害造成的影响,以此完善契约体系,保障水资源实际管理效果。
(3)企业模式。其主要指将流域内水资源管理工作承包给独立企业,再由政府调查企业运营资质与技术资质等情况,签订法律合同约束企业运营模式,在此基础上增强流域内精准实现监管目标。另外,企业管理具有一定的透明性,服务主体以水质监测与水资源监测为主,基于公众化监管,规范并约束企业管理行为与监督行为等。企业管理模式利于缓解国家与公务人员等工作压力,在管理权力与管理职能交接基础上,受政府政策制度监管与经济利益驱使,企业管理效率得到明显提高。政策与利润引导下,企业引入先进技术、设备与管理理念,构建规划型水资源管理模式。此作为一种经营模式,水资源管理模式属于其他层面的管理模式,管理模式转为经营模式,溶消了水资源管理成本及治理利润,为经济化管理模式目标的实现奠定了基础。小流域企业管理中,要结合企业模式与流域内发展特性开展试运行,首先制定出管理年限,并分析年限内预期管理效果。年限内规定管理任务目标完成时,比较任务执行实际效果与预期效果,发现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以此对管理体系进行逐步完善,确保小流域管理职责更好地转为大流域管理职责,为水资源管理效率的提高奠定良好的基础。
篇2
1、水资源管理学内涵
加强水资源管理成为有关水资源领域出现最为频繁的词汇。但究竟什么是水资源管理,目前学术界尚未统一,《中国大百科全书》在不同的卷中,对水资源管理有不同的解释。综观传统的水资源管理概念,有以下特点:首先,从整体上来看,他们都是以水资源开发作为主线,“保护”处于被动的地位;其次,视野相对狭窄,大多数概念只局限于水资源本身,缺乏复合系统下对水资源的综合认识,以水论水;第三,缺乏生态环境的和水资源高效利用的内涵。基于此,作者认为,水资源管理就是为了满足人类水资源需求及维护良好的生态环境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的总和。
水资源管理学是从学科角度对水资源管理进行系统研究的科学,是水资源管理知识体系,是建立在水文学、水资源学、管理学等诸多学科基础之上的新的交叉性综合性学科。通过水资源管理学的研究,可以为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和利用效率,保障水资源安全,通过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支撑国民经济健康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基础。
2、水资源管理学研究内容
水资源管理学研究对象很明确,就是围绕水资源持续高效利用的而展开的一系列管理活动。目前,水资源危机在世界范围内蔓延,水资源危机的出现和加剧与人类在经济活动中缺乏对水资源的有效保护和管理有着重要的关系。水资源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自然资源,人类的绝大多数经济活动都要涉及水资源。可持续发展是当前和未来人类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基本战略目标。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和解释多种多样,但都基本围绕着“满足目前需要但不破坏未来发展需求的能力”这一核心思想。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实现水资源等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在人类追求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前提下,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要求人类必须正视干旱洪涝灾害、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污染等诸多与水资源相关的问题,这给水资源管理学提出了新挑战和难得的机遇。传统的水资源管理活动无法应对挑战。实现可持续的水资源利用目标必须改变传统的水资源管理活动,必须以可持续发展的、系统的和综合的观点构建全新的现代水资源管理体系,这成为水资源管理学研究的主要研究内容。
具体地说,水资源管理学的研究内容至少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水资源数量管理和质量管理、水资源法律管理、水资源权属管理、水资源行政管理、水资源规划管理、水资源配置管理、水资源经济管理、水资源投资管理、水资源风险管理、水资源利用技术管理、水资源工程管理、水资源数字化管理、国际水资源管理、水资源综合管理、水资源安全管理和水资源数字化管理等等。
3、国内外水资源管理学研究进展
3.1国际水资源管理学研究进展
到目前为止,明确提出水资源管理学的文献极为有限。根据人类开发利用水资源面临的新的问题和挑战以及实际水资源管理活动的特点,国际上也对新形势下的水资源管理理论和体系进行了一系列的探讨和研究,并就一些问题达成了某种程度的共识。他们主要围绕着“可持续发展条件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目标对水资源管理活动的要求”而展开。这些研究活动为水资源管理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的诞生和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1992年爱尔兰召开的“国际水和环境大会—21世纪的发展与展望”上提出了水资源系统及可持续研究的问题。1993年“第二届国际实验与网络资料水流情势学术大会”上探讨了水资源管理的水文学基础和信息资料问题。1994年,联合国教科文主持,国际水资源协会与国际水文科学协办召开了“变化世界中的水资源管理研究规划国际学术研讨会”,探讨了可持续发展水资源管理研究展望、水资源开发中的风险和不确定性、水资源可持续管理的决策支持系统和水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协调四个专题。
1996年在日本京都召开了“国际水资源及环境研究大会:面向21世纪新的挑战”,讨论了流域尺度的可持续水资源系统管理的应用实例等问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国际水文计划工作组1996年将“可持续水资源管理”其定义为“支承从现在到未来社会及其福利要求,而不破坏他们赖以生存的水文循环及生态系统完整性的水的管理和使用”。[1][1]水资源可持续管理要求在水资源规划、开发和管理中,寻求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和人类社会福利之间的最佳联系与协调。与传统的水资源管理相比,可持续水资源强调了未来变化、社会福利、水文循环、生态系统保护这样完整性的水的管理,使“未来遗憾可能性达到最小的水的管理决策”。世界银行将水资源管理定义为一系列水资源相关领域(如水电、水资源供给与供给设施,灌溉与排水等)一体化管理。综合水资源管理的观点应该在水资源管理和利用方面确保考虑社会、经济、环境和技术等多方面因素[2][2]。
1997年召开的第5届“不确定性增加下的水资源可持续管理学术大会”,洪水与干旱管理、水资源开发对环境的影响、水文与生态模拟和环境风险评价等成为重要议题。
1998年在武汉召开了“98年国际水资源量与质的可持续研讨会”,探讨了流域水量与水质的统一管理问题。1998年国际水文学会在荷兰召开了“区域水资源管理研讨会”,探讨了水资源管理的经验和教训、面对挑战的区域可持续水资源管理、水资源管理的研究方法。
2000国际水文科学学会(IAHS)年在美国召开了“水资源综合管理研讨会”。这次研讨会主要探讨了可持续发展条件下的水资源综合管理的内容和目标,以及交流水资源综合管理的经验。此次研讨会达成一个共识:未来水资源管理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流域的统一管理。流域统一管理是流域内土地资源和水资源的统一协作管理,其目的是防止土地退化、保护淡水资源、保护生物多样性、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的基本框架是政府和社区公众的共同管理。会议认为,为了实现流域统一管理的目标,必须做到以下几点:①复杂的水资源管理活动必须建立在有效的科学规划基础之上;②必须显著提高预测各项管理活动结果的能力;③为了达到水资源管理的目的,持续的检测和评估工作十分必要;④水资源管理活动的管理过程必须是透明的和公开的。(MiguelA.Marino等,2001)2001年,国际水文科学学会在荷兰召开了“区域水资源管理研讨会”,会议针对区域范围内水资源管理的有关问题进行了研讨,包括:以往水资源管理活动的经验和教训;面对新挑战的区域可持续水资源管理;水资源管理的研究方法。
伴随着国际学术界对现代水资源管理活动的研究和讨论,近年来,国际学术界相继出版了多部论述“水资源管理活动”的专著,这些专著大多以论文集的形式出版,很少从学科的角度对水资源管理的理论体系进行系统的论述和研究。尽管如此,这些专著还是探讨和研究了大量有关现代水资源管理活动的主要内容,使我们能够大致了解目前国际学术界关于水资源活动的主要理论和具体内容。并且通过编著者对一些论述水资源管理活动的论文的整理和归类,我们可以从中基本上了解到当前国际学术界对水资源管理理论体系的划分。
MiguelA.Marino和SlobodanP.Simonovic在2001编著出版的《水资源综合管理》收录了国际水文科学学会(IAHS)2000年在美国召开的“水资源综合管理研讨会”的文章。MiguelA.Marino和SlobodanP.Simonovic认为,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人类从事水资源管理活动的目标和内容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传统的不可持续的水资源管理方式已经不再适应新形势的要求,而新的管理方式仍在摸索中,水资源管理活动正处在探索过程中。作者认为,在传统的水资源管理活动中,僵化的管理体制(包括法律、政策和管理机构)是实现水资源有效管理的最大障碍。管理体制的官僚作风、不负责任以及缺乏战略性指导原则导致水管理体系效率低下,缺乏远见,并且拒绝与水资源利益相关者就水资源管理问题进行公开的交流和探讨。新的水资源管理最大的挑战是如何寻求实现长期可持续利用水资源的水资源管理方式,为此,他们认为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将是水资源管理活动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新的水资源管理活动必须包含水环境治理和保护问题、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问题、水资源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分配问题以及水资源管理决策中的公众参与问题。
由C.A.Brebbia和P.Anagnostopolos在2002年编著出版的《水资源管理》(Ⅰ和Ⅱ)收集了2000年和2001年两年间国际上一系列关于“水资源管理”国际会议上的文章。C.A.Brebbia和P.Anagnostopolos在本书的前言中指出,当前水资源管理问题在全球变得越来越复杂。水资源管理活动主要面临着的主要问题是:人口的增长和人均水需水的增加正在家具人类对水资源的需求;与此对应的是,水污染、水资源浪费以及气候变迁等因素却正在威胁着水资源的供给。这套书从10个方面论述了当代水资源管理活动的内容,他们是:水资源管理决策支持系统,灌溉水管理,流域管理,生活用水管理,水质管理和水活动管理,废水处置和管理,管道输水和渠道输水管理,水文模型,地下水管理,沿岸和港口水资源管理。(C.A.BrebbiaP.Anagnostopolos,2002)。值得注意的是C.A.Brebbia和P.Anagnostopolos在书中指出,现代水资源管理所涉及学科和领域已经超出了传统水文地质学中关于水资源管理的思考和限制。
由M.AL—Rashed、V.P.Singh和M.M.Sherif合作编著的《水资源发展与管理(Ⅳ)》中从7个方面论述了水资源管理的内容,这7个方面包括:水资源管理的目标、政策和原则,水资源稀缺和保护,用水管理,水资源管理、规划、水权分析和处置的决策支持系统,水电和灌溉的发展潜力,灌溉水管理,水资源稀缺管理。
其他一些比较著名的著作还包括B.DattaRay,R.P.Athparia的《水与水资源管理》(1999年);A.FarooqKhan的《水资源管理:挑战与责任》(1998);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出版的《水资源管理:综合政策》(1989)等。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学术界并未明确提出水资源管理学的概念,但在国际上许多大学中,都开设了以“水资源管理”为名称的课程,这些课程的开始以及对水资源管理活动的讲述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水资源管理学的形成。例如在美国特拉华流域委员会计划和行动部部长Dr.KennethF.Najjar在VILLANOVA大学为水利工程学、水文地质学及相关专业的研究生开设的“水资源规划0与管理”课程介绍中,Dr.KennethF.Najjar认为,“水资源规划与管理”是对水资源规划、分析、设计、经济管理的理论和实际方法等综合型课程,主要包括水资源法律和规章条例,流域管理、水资源建模、地下水和地表水需求和共给分析、洪水管理、水资源质量管理、湿地保护。水资源供给规划包括水资源使用、需求项目,水资源配置、水容量扩充。该课程还包括水库运行等相关问题。水资源规划与管理是关于水资源的综合问题的考虑,这些问题来自于从静态的水资源法律和章程到动态的自然资源的应用[3][3]。
3.2国内水资源管学研究进展
我国关于水资源管理理论的研究开始与上个世纪80年代,早期的水资源管理研究主要是对实际水资源管理活动中的管理内容的简单罗列和堆加,并未从理论的高度来对水资源管理的体系和框架进行系统的阐述。随着我国水资源危机的不断加剧以及可持续发展对现代水资源管理的要求和挑战,学术界开始逐渐关注水资源管理理论的探讨和框架体系的构建。
赵保璋主编的《水资源管理》(1994年)是我国出版较早的专门论述水资源管理的专著之一。在这本书中,作者提出,大气降水、地表水、地下水、土壤水分以及废水、污水等水形态都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有机的联系,统一而相互转化的整体。而现实中,长期以来我国水管理体制较为混乱,水权分散,形成了“多龙治水”的局面。该书认为,水资源管理应该以水的资源观点、水的系统观点、水的经济观点以及水的法制观点出发,对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规划布局与调配,以及水资源保护等方面建立统一的、系统的综合管理体制,按照相关法律由水行政部门实施管理。该书认为水资源管理活动主要包括规划管理、开发管理、用水管理和水环境管理(赵保璋,1994)。
冯尚友在《水资源持续利用与管理导论》一书中将水资源管理定位为支持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在水资源及水环境的开发、治理、保护、利用过程中,所进行的统筹规划、政策指导、组织实施、协调控制、监督检查等一系列规范性活动的总称。统筹规划是合理利用有限水资源的整体布局、全面策划的关键;政策指导是进行水事活动决策的规则和指南;组织实施是通过立法、行政、经济、技术和教育等形式组织社会力量,实施水资源开发利用的一系列活动实践;协调控制是处理好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协同关系和水事活动之间的矛盾关系,控制好社会用水与供水的平衡和减轻水旱灾害损失的各种措施;监督检查则是不断提高水的利用率和执行正确方针政策的必须手段。
吴季松在2000年和2002年先后出版了《水资源及其管理的研究与应用》和《现代水资源管理学概论》两本专著。前一部是作者多年来关于水资源管理问题的报告和讲话的汇编(吴季松,2002)。《现代水资源管理学概论》一书中,作者对水资源管理的指导思想、水资源管理工作的基本目标以及主要内容做了较为系统的论述。从整体来看,该书更多的是从水行政管理角度探讨了水资源管理的理论与实践。
左其亭和陈曦2003年合著并出版了《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规划与管理活动》。该书从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出发,对水资源管理理论作了初步探讨。该书专门探讨了现代水资源管理工作的工作流程、管理目标和水资源管理基本内容,并且提出了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管理活动的主要内容,包括:加强教育、提高工作觉悟和参与意识;制定水资源合理利用措施、制定水资源管理政策、水资源统一管理以及实时进行水量分配和调度。根据信息技术发展的特点和现代水资源管理的要求,该书还专门探讨了水资源的信息化管理,介绍了电子信息技术和“3S”(GIS、GPS和RS)技术在水资源管理活动中的应用。
林洪孝在《水资源管理理论与实践》中界定水资源管理活动为:依据水资源环境承载能力,遵循水资源系统自然循环功能,按照经济社会规律和生态环境规律,运用法规、行政、经济、技术、教育等手段,通过全面系统的规划,优化水资源配置,对人们的涉水行为进行调整与控制,保障水资源开发利用与经济社会和谐持续发展。该书对水资源管理的理论和框架体系做了较为全面的探讨,论述了水资源管理活动的目标、原则和方法等内容,并构架了水资源管理活动的主要内容。值得注意的是,该书提出,随着人类水资源问题认识的发展深化,水资源管理逐渐形成了专门的技术和学科,其管理领域涉及自然、生态和经济、社会等许多方面,其管理活动的主要内容包括水资源权属管理、水资源政策管理、水资源综合评价与规划管理、水量分配与调度管理、水质控制与保护管理、节水管理、防汛与抗洪管理、水情监测与预报管理、水资源组织与协调管理以及其他水资源日常管理等十个方面。该书对水资源管理活动的概括和构架基本上包含了但前水资源管理活动的所有内容,是目前比较全面的水资源管理的概括和总结。
姜文来、唐曲等2004年出版了《水资源管理学导论》,本书是国内外首部系统论述水资源管理学的专著。本书在界定水资源管理学基本概念的基础上,对水资源管理学的基本理论进行探讨,然后专题阐述水资源管理的各个领域,最后展开案例研究。全书共分十九章,第一章,水资源管理学概述,界定了水资源管理学的内涵、研究内容、研究进展和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第二章,水资源管理学的理论基础,分别阐述了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理论、水资源复合系统理论、生命周期理论和水资源管理学的管理学基础;第三章—第十七章,专题论述,论述了水资源的数量管理、质量管理、经济管理、权属管理、规划管理、工程管理、地下水资源管理、国际水资源管理、投资管理、行政管理、风险管理、安全管理、数字化管理和其他水资源相关管理;第十八章和第十九章,案例研究,以首都圈农业水资源、民勤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展开研究。
4结束语
由于水资源是与人类生存和国民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自然资源,特别是近年来由于水资源短缺引发的各种问题,长期以来对有关专家学者对水资源管理极为关注,积累了大量的文献资料,水资源管理学产生与发展具有深厚的基础。水资源管理学是水资源管理的知识体系,是建立在众多学科之上的交叉性综合性学科。积极推进和发展水资源管理学,对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管理具有深远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姜文来,唐曲,雷波,水资源管理学导论,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姜文来,初论水资源管理学,中国水利,2004(3);
赵宝璋,水资源管理,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94;
吴季松,现代水资源管理概论,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2;
林洪孝,水资源管理理论与实践,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3;
篇3
【关键词】 水资源 管理工作 探讨
一 概述
三明市区位于福建省中西部,设梅列、三元两个区,总面积1224km2。其城区是三明市辖十二个县(市、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福建省重要的工业城市之一。境内主要河溪有沙流干流及其支流15条,水资源量比较丰富,其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约10.29亿m3。
二 工作回顾
1988年《水法》颁布之后到2002年新《水法》颁布之前,我国对水资源实行统一管理与分级、分部门管理相结合的管理模式,规定了不同部门之间和不同层次之间在水资源管理方面的职责。为了加强全市水资源统一管理的力度,三明市水利局设立了水政水资源管理科,梅列、三元两区水利局也相应设立了水政水资源管理股,履行辖区内水资源管理的职责,使市区水资源管理初步走上了法制化轨道。1988年以后,水利部、建设部、国家经贸委、林业局、矿产部等部门之间进行部分职能调整,水资源统一管理的职能才基本上划归水利部门。但水资源管理在某些方面如城市供水、水环境的有偿使用规定不明确等,仍影响了市场机制下水资源的优化配置。
2002年新《水法》实施后,明确国家对水资源实行流域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的体制,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国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和监督工作。县级以上地方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和监督工作。县级以上地方政府有关部门分工负责区域内水资源开发、利用、节约和保护。笔者认为,水资源统一管理、监督与开发、利用、节约、保护相分离的体制是水资源管理制度改革方面的重大突破。新《水法》的颁布实施,使市区水资源管理工作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水资源管理工作的显著成绩,连续几年获得省、市政府和水行政部门的表彰。
三 存在问题
水资源的统一管理,是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代表国家、政府综合运用行政、法律、经济、技术和教育等手段,对水资源开发利用、保护进行调节的行为。三明市、区两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历来对水资源管理工作高度重视,无论在贯彻执行水法律、法规和政策方面,还是在实施水资源开发利用保护方面,都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切实维护了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态势。但是由于受思想观念、传统水资源管理体制和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制约,在科学可持续发展水资源管理上,还存在许多急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1. 配套法规、规章不健全
建立、健全和完善的水法制体系是加强水资源统一管理、促进水利工作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保证。虽然已颁布实施了《水法》、《防洪法》、《水污染防治法》、《取水许可制度实施办法》等水法律法规,省政府及关部门也配套出台了部分规章条例,但配套的法规条例不够健全完善,甚至滞后,不适应地方国民经济和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影响了水资源统一管理的实施。
2. 水资源规划工作滞后
水资源规划是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重要依据。三明市区是1958年始建的新兴工业城市,城市综合规划和域水资源规划工作滞后。目前,除贯穿市区的沙溪干流已完成流域规划外,其余15条支流没有进行完整的流域综合规划或专业规划,使部分支流、河段水资源开发利用混乱无序。由于缺乏水资源和城市建设统一规划,使城市规模、经济开发区布局与水资源状况不相匹配。根据三明市区“南拓、北扩、西进”的城市发展战略,未来几年将逐步建成7 个工业区。而这些工业区的规划建设,都未充分考虑水资源这一制约因素。城市综合规划不够科学、完整,忽视了水资源的承载能力,使生产、生活供水安全缺乏可靠的保障。以市区饮用水的水源为例,白沙水厂的源水取自沙溪河,沿河两岸有众多工矿企业污废水直接或间接排入,从长远看不适宜作为饮用水水源。下洋、富兴堡水厂的源水来自东牙溪水库。而东牙溪库区右岸及上游有三郊线省道穿过,一旦发生交通事故,有毒物质注入库内,后果可想而知。市区水资源统一规划和新辟城市第二水源问题,已刻不容缓。
3.水资源统一管理不到位
水资源进行分割管理的体制,严重违背了水资源的自然循环规律和整体性。新《水法》尽管在水资源管理制度改革方面有了重大突破,但由于受传统管理体制根深蒂固的影响,水资源分割管理的状况还没有得到彻底改变。县级以上水利部门虽然名义上是实施统一管理水资源的政府行政机构,但实际上有许多部门至今仍介入水资源的管理。目前市区防洪、取水、供水、节水、排水及污废水处理等管理工作,分别由水利、建设、环保、国司等部门分割管理。水资源的统一管理不到位,带来了一系列难以解决的问题: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科学调度不能有效实施;城乡供水、用水难以统筹计划;不同管理部门追求各自最大效益,无法统筹考虑区域水资源的综合利用,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难以形成水资源规划、利用、开发、保护的良好循环机制等。
4.水污染与水环境治理不容乐观
三明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市区水环境治理和保护工作。几年来通过组织实施“一控双达标”、“水环境综合整治”、“蓝天碧水治理工程”及创建文明城等活动,取得了治理工业和生活污废水的明显成效。但市区水污染现象尚未得到有效控制,水环境治理仍不容乐观。据2004年水质监测和评价,市区年工业废水排放量约4300万吨,生活污水排放量约1600万吨,分别占沙溪流域(全流域11793km2,梅列断面9545km2)工业废水、生活污水排放量的33%和40%。沙溪干流市区河段列东大桥监测点水质为劣Ⅴ类,碧口监测点水质为Ⅲ类水。随着市区规模化畜禽养殖业的发展,畜禽养殖场将成为又一主要污染源之一。市区水污染与水环境的严峻形势对水资源的优化配置构成了越来越大的压力。
四 结语
篇4
关键词:水资源 生态系统 可持续
1前言
水是生命的源泉,也是生态系统中最活跃,影响最广泛的因素。当今世界面临的人口,粮食、能源和环境四大问题,都与水密切相关。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水是不可替代的自然资源,水资源已是整个国民经济的命脉。因此,对水资源的保护,已成为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问题。
2目前水资源保护工作存在问题
水资源管理和水文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对照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对照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的要求,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政府职能部门职能交叉现象仍然存在。新的“三定”规定已经出台,但与其它职能部门及流域机构在水资源管理工作上仍存在交叉。
(2)基础工作还不扎实。如水功能区管理比较薄弱,用水量、水质、水源地、用水大户等资料还不够翔实。
(3)技术支撑不强。需要加强紧贴水资源管理需求的课题研究和前瞻性研究。
(4)水文站网和水文监测能力有待完善和加强。我们要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做好水资源管理和水文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各地务必高度重视,科学统筹安排,狠抓措施落实,确保各项工作任务圆满完成。
3 水资源保护的建议
3.1围绕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建立水资源总量控制框架体系
国家明确要求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国务院将要出台指导意见,制定南水北调干线要完成水量分配方案,形成有效的监督机制和科学的管理手段。要以取水许可为抓手,严格控制取水单位的取水总量,通过规范取水许可、水资源论证、地下水管理等工作程序,提高管理水平;要加强行政审批的后续管理和执法监督,避免“只审批不监管”的问题。要加强水资源论证资质单位管理,提高论证工作质量,积极推进规划和区域水资源论证工作试点。要深化地下水总量控制管理,全面推行地下水超采区综合治理和压采工作,年内全省地下水开采总量再压缩360万m3,控制在7亿m3。组织开展地下水科学利用研究和地下水应急备用水源地建设试点,出台矿坑排水、矿泉水、地热水价格政策。同时,要加大执法检查力度,组织开展水资源管理专项执法检查,规范水资源开发利用行为。
3.2 围绕节水型社会建设,健全节水型社会考核管理体系
通过近几年的努力,我省节水型社会建设框架已经形成,正处于不断深化和全面铺开的局面。① 要逐步从试点向全面推开转变,加快推进全省范围的节水型社会建设。②健全节水法规制度体系。加强自来水用水户的计划用水管理。③ 完善节水考核指标体系,建立节水型社会的考核奖惩机制,特别要充分发挥各级政府的主导作用,建立政府主导、部门协作、公众参与的工作机制。
3.3 围绕现代化管理的目标,加强能力建设和推进水务一体化改革
针对县级水资源管理能力比较薄弱的问题,开展县级水资源管理规范化建设,选定一批基础好的地区进行试点,提高管理能力和水平。同时,进一步加大培训力度,组织开展供水、排水、节水、水生态修复等专题培训,继续开展基层管理人员继续教育,提高管理能力和专业水平。加快全省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基本完成遥测站网组建及各级级平台建设,开发部分水资源管理业务系统,初步建成全省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一期工程。
4 加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1)不断完善和创新治水理论,以可持续发展水利的思路指导治水
党的十七大提出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科学发展观强调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强调保护环境和保护资源,提出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根据中央水利工作的方针和可持续发展的治水思路,我们要坚持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原则,实行兴利除害结合,开源节流并重,防洪抗旱并举,对水资源进行合理开发,高效利用、优化配置、全面节约、有效保护和综合治理,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要不断完善和创新治水思路,对洪涝灾害、干旱缺水、水环境恶化等问题进行统筹规划,综合治理,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在防洪体系建设中,重视人与水的和谐,构建人水和谐社会。既要治水又要规范人类活动,给水资源留出足够的空间和出路。要注重水资源的节约,保护和优化配置。要改变对水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观念。建立水资源统一管理体制。实行区域水资源统一管理。以水利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全面提高水利工作的科技含量。
(2)深化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逐步建立水资源统一管理体制
《水法》强调了水资源的统一管理,规定“国家对水资源实行流域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要贯彻落实《水法》,用足、用好现有的法规与规范性文件。根据《水法》,深化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坚持对洪涝灾害、干旱缺水和水环境恶化等问题实行统筹规划、综合治理,实行水资源统一管理体制,实现城乡水务一体化管理。
(3)创新建立节水防污型社会的运行机制,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
节水型社会建设要依靠制度建设和体质创新,要实行以用人和排污总量控制与定额管理相结合的管理制度,全面实行定额用水和计划用水,建立总量控制与定额管理相结合的管理机制。在建立节水防污型社会的运行机制的同时,注重经济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环保产业,优化配置水资源:保护水环境,促进生态修复;建设科学合理的水资源利用体系,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4)加大水利投入,支持环保工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治理保护和管理是公共财政支持的重点领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需要加大公共财政的支持力度,并建立长期稳定的投入保障机制。继续把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列为长期建设国债投资的重点,力争用于水利建设的比重有所提高。稳定水利建设基金政策,扩大基金筹集范围。建立投资主体多元化、产业发展市场化、行业监管法制化的城市水务的运行机制。
篇5
【关键词】水资源管理;现代化;指导思想;可持续利用
1 前言
水资源管理已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现代水资源管理理念应运而生。水资源管理现代化是各级水行政部门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和现代化技术等手段,对大气水、地表水、地下水和污水进行系统分析和统一规划,并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配置、节约、治理和保护进行统一科学管理,将水资源管理工作提高到现代化水平,保障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 水资源管理现代化的指导思想
2.1 现代水利观念
要实现水资源管理现代化,首先要实现管理思想现代化.水利作为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产业,是其他部门实现现代化的支撑和保障.没有水利的现代化,就难以实现安全水、资源水和生态水的目标,更谈不上实现国家现代化.因此,必须以现代水利观念为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为理论基础,将传统水利单纯为社会保障和农业服务转变为现代水利为社会提供安全水、资源水和生态水,实现水资源与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2.2 两个突出
(1)突出水资源管理的宏观战略决策.这就要冲破过去狭隘的界限,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将水资源管理看成是一个多因素、多层次复杂的大系统,结合相关的社会经济、技术、环境问题考虑其为国民经济发展所做的贡献,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基础,强调水资源的利用要限定在其可承载的能力之内,以现代技术为支撑,为开发利用、配置、节约和保护水资源做出总体战略规划。
(2)是突出水资源的动态管理.这就要打破过去静态的界限,注重水资源管理这个大系统在时间序列上的动态行为.如某区域的水资源管理在社会经济、技术、环境变化的情况下呈现什么样的特征,随时间的变化水资源在数量和质量上有什么变化,从而深刻地认识水资源管理大系统的总体性、复杂性和发展趋势,以便适时改进管理策略、组织结构和管理的方法和手段,达到高效管理的目的.这种动态管理不仅表现在对现行系统的动态研究,还包括对未来情况的预测和模拟。
3 水资源管理现代化的目标
水资源管理现代化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建立在确保安全水、资源水、生态水的基础上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配置、节约、治理和保护进行统一管理,将现代先进科技运用到水资源管理的各个领域,实现社会经济和环境、资源相互协调发展,保障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4 水资源管理现代化的主要内容
4.1 管理理论的现代化
管理理论的现代化就是要注重水资源管理的基础理论研究,在理论上不断创新,加强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的研究与应用,为实现水资源管理现代化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并提供技术支持。
现阶段应加强对水文气象基本演变规律、水资源生成、迁移、转化机理及调控、管理规律等基本理论的研究.其中,应重点关注以下几方面科学问题的研究:①我国特大洪水特点与规律及对策研究,②流域洪水灾害孕灾环境的变化及其洪水响应,③灾害性水文气象形势监测、预报与防洪调度现代化研究,④流域水资源演变规律与科学调控,⑤水文过程与生态系统演替的藕合关系及生态环境需水量,⑥水资源承载能力、合理配置及科学调度,⑦水资源保护和饮水安全的科技支撑,⑧水资源循环再生利用、综合节水和水资源高效利用技术,⑨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⑩大范围干旱的动态监测和定量预测,?水资源管理制度安排和政策设计的科学基础,?人类活动影响下的水文水资源预测和分析方法。
4.2 管理组织的现代化
(1)建设高素质的水资源管理人才队伍.根据目前管理队伍的不足和发展要求,可采取如下对策和措施:①要把人才资源的开发摆在现代化建设的突出位置,提供优惠条件,培养和引进品学兼优的优秀人才,特别是高层次、复合型的管理人才;同时要注意人才的比例、人才层次结构的合理性;②改革用人制度,建立公开、平等、竞争机制,建立人才激励机制,真正打破论资排辈格局,做到量人聘用、竞争上岗、能上能下,充分调动人才的积极性。
(2)进行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实行水资源统一管理.笔者认为要理顺水资源管理体制,应以流域为单元,由流域水管机构对水资源进行统一管理,实现水资源的统一规划、统一调度、统一发放取水许可证、统一征收水资源费、统一管理水量水质,克服部门分割、条块分割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建立对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实行统筹调控的管理体制,即统筹管理城乡范围内供水、用水、节水、排水、排污和污水处理回用,统一调配城乡地表水地下水,统筹规划和管理供水与排水、排污基础设施建设,将水资源费、水费征收管理与排水、排污费征收管理相统一,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水的利用率,提高经济效益,使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保护行之有效。
4.3 管理手段的现代化
4.3.1 完善的法律手段
首先是加快水资源管理的立法工作,结合各地水资源管理的实际,切实提高立法质量,使法律内容尽可能定量化,具备可操作性,增加罚则.同时尽快清理与水资源统一管理不协调的地方性法律法规,适时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取水许可制度实施办法》等现行法律法规。
其次是加大执法力度,维护水资源管理秩序,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及各地实施办法等法律法规.建立一支高素质的行政执法队伍,依法治水,使水资源管理工作真正纳人法制化轨道。
第三是健全水资源管理目标责任制,取水许可审批、年审、水资源费征收和使用监督管理制度,使水资源管理向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发展。
4.3.2 健全的水市场
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水市场,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把水资源管理纳人市场经济管理的范畴.水是商品,也是资源,要完善水资源的有偿使用、有偿转让和保护水环境的有关政策.逐步建立“消耗水量要补偿,污染水质要补偿,破坏水生态和水环境也要补偿”和“谁用水谁交费,谁污染谁治理”的机制。
4.3.3 制定合理的水价
如何科学合理地制定水价以有利于水资源管理现代化的推进,也是一个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水价应按照补偿成本、合理收益、优质优价、公平负担的原则确定.值得注意的是,水价跟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密切相关,制定水价既要考虑需求,也要考虑社会承受能力.同时还需指出,水市场是一个准市场,水资源的不可替代性使水资源在需求方面的调节余地有限,在价格方面的反应也是迟缓的,必须对水资源进行宏观控制。
4.3.4 优化配置水资源
运用系统工程、运筹学、生态经济学等先进的科学理论,合理规划、优化配置水资源.在科学分析供水和需水情况的基础上,按经济、合理、可行等原则全面规划、统筹兼顾,实施跨流域调水或区域内配水工程,使我国短缺的水资源得到合理的利用,从根本上解决我国部分地区干旱缺水问题.
参考文献:
[1]左其亭,陈曦.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规划与管理[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2003.
篇6
关键词:水资源;管理;生态文明
中图分类号: P641.8 文献标识码: A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水生态文明是生态文明的重要组成和基础保障。宝贵的水资源不仅关系到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粮食安全,而且关乎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国家安全,是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国梦不可或缺的重要保障和支撑。
一、加快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意义
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共同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反映了一个社会的文明进步状态,核心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健康持续发展。
水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的经济资源,体现在自然和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我国历史上历来是善治国者必重水利,中华文明实际上是治水文明,也正是因为重视水的价值,中华文明才能绵延数千年,不断繁荣发展。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工业文明带来的环境污染、资源枯竭、极端气候、生物物种锐减等问题不断加剧,人们愈来愈清晰地认识到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水作为生态系统控制性要素的重要地位更加突出。不解决好水的问题,就无法克服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过程中的各种矛盾,就无法实现工业文明到生态文明的蜕变,也将无从谈起生态文明。
可以说,水生态文明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础和保障。与此同时,现阶段水问题的复杂性也决定了必须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宏观框架下,在更深层次、更广范围、更高水平上推动形成适应节约水资源和保护水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从源头上扭转水生态环境恶化趋势,才能系统科学地解决水的问题。因此,大力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推动全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
二、水生态文明建设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一)坚持人水和谐,科学发展
牢固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理念,尊重自然规律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充分发挥生态系统自我修复能力,以水定需、量水而行、因水制宜,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水环境承载力相协调。
(二)坚持保护为主,防治结合
规范各类涉水生产建设活动,落实各项监管措施,着力实现从事后治理向事前保护转变。在维护河湖生态系统的自然属性、满足居民基本水资源需求基础上,突出重点,推进生态脆弱河流和地区水生态修复,适度建设水景观。
(三)坚持统筹兼顾,合理安排
科学谋划水生态文明建设布局, 统筹考虑水的资源功能、环境功能、生态功能,合理安排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协调好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关系,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
(四)坚持因地制宜,以点带面
根据各地水资源天赋、水环境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形成各具特色的水生态文明建设模式。选择条件相对成熟、积极性较高的城市或区域,开展试点和创建工作,探索水生态文明建设经验,辐射带动流域、区域水生态的改善和提升。
三、给水资源管理与生态文明建设一些建议
(一)加快构建最严格水资源管理目标体系
将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控制指标及阶段性管理目标逐级分解,形成覆盖全省、州(市、地)、县三级行政区域的水资源管理硬约束指标体系。完善用水定额指标体系,严格用水定额管理,提高各行各业用水的准入门槛。核定水功能区水域纳污能力,明确各流域、区域水功能,构建出最严格的管理目标体系。
(二)大力推进重点流域和区域水生态修复
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全面规划、统筹兼顾,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科学管理、注重效益,加快构建科学完善的水土流失综合防治体系。统筹推进东部黄土丘陵沟壑区、三江源地区、环青海湖地区水保生态建设,加快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黄土高原淤地坝坝系、坡耕地综合治理试点、长江黄河源区预防保护、基本口粮田等重点水保工程建设,加大重要生态保护区、水源涵养区、江河源头区的生态自然修复和保护力度。
(三)切实做好水资源节约保护
规划建设一批农业、工业、生活等各领域节水示范工程,把节约用水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生产生活全过程,争取到2015年末,各项节水指标有新的突破,流域用水效率有较大提高。加强水功能区监测站网建设,建立水功能区水质达标评价体系,力争到2020年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到80%,到2030年水质基本达标。落实最严格的饮用水源保护措施,开展水库等三处等重要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达标建设,初步建立城市饮用水的安全保障体系,全面提高饮水安全保障水平。
(四)强化水资源监控能力建设
建立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从今年起用3至5年时间,基本建立起全省重要取水户、重要水功能区和主要省界断面三大监控体系,保障“三条红线”控制指标可监测、可评价、可考核。进一步优化现有水文站网布局,提高水文监测、监控预报能力。推进水资源管理体制和机制创新。强化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加强境内黄河流域、内陆河流域水资源的统一规划、统一管理和统一调度。加快推进城乡涉水事务一体化管理,对城乡供水、水资源综合利用、水环境治理和防洪排涝等实行统筹规划、协调实施。加快完善分级管理与属地管理相结合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建立事权清晰、分工明确、行为规范、运转协调的水资源管理工作机制。强化水资源管理科技支撑。充分借鉴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国先进的水资源管理和技术经验,进一步加强沟通、交流与合作。广泛开展宣传教育。开展水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提升公众对于水生态文明建设的认知和认可,倡导先进的水生态伦理价值观和适应水生态文明要求的生产生活方式。通过典型示范、专题活动、展览展示等方式,鼓励社会公众广泛参与,提高珍惜水资源、保护水生态的自觉性。大力加强水文化建设,采取人民群众喜闻乐见、容易接受的形式,传播水文化,加强节水、爱水、护水、亲水等方面的水文化宣传教育。
(五)准确把握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科学发展观是我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不断总结、丰富、发展并确立的指导思想,要求坚持以人为本,树立起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要求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科学发展观强调尊重客观自然规律,是有效应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资源、能源和环境等突出问题,进一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动经济社会改革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大战略思想。
党的十把科学发展观作为党和国家长期执政的重要指导思想写入。开展水生态文明建设必须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在指导思想上要贯彻党的十关于生态文明建设战略部署,把生态文明理念融入水资源开发、利用、配置、节约、保护与水害防治的各方面和水利规划、建设、管理的各环节,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和自然修复为主的方针,以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为核心,通过优化水资源配置、加强水资源节约保护、实施水生态综合治理、加强制度建设等措施,大力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完善水生态保护格局,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提高生态文明水平。
总之,水生态文明建设是新时期规划建设的主题,还需要更多方面的努力和思考。要动员全社会力量,从节约、爱护每一滴水做起,全力建设好水生态文明,为实现生态文明中国梦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城市水管理;城市建设;扬州市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5.08.184
[中图分类号]TV213.4;X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5)08-0238-02
1 扬州城市水管理的实践
1981年成立扬州市城市供水节水管理办公室(原扬州市节约用水办公室),主要负责城市节约用水、计划用水及城市供水行业管理。1986年,成立单独建制办公室,性质为全民事业,隶属市建委。
2003年,市委市政府以南水北调工程为契机,认真执行《南水北调东线水源地国家级生态功能保护区规划大纲》《扬州市沿江开发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文件,通过实施面源污染控制工程、生态林网与生态廊道建设工程等4大类生态工程项目,有效保护了源头地区水质。2006年,与德国开展了“生态城市规划与管理”技术合作项目,对瘦西湖17个断面、大运河(扬州段)103个断面的水文资料和重点排污企业污染排放的数据进行了采集分析,并建立了扬州河流水质模型基础。2007年,水利局等三部门联合出台《扬州市行业节水行动实施方案》,对火电、化工、造纸、机械等高耗水行业实施节水行动。2008年3月,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意见》,从指导思想和建设目标、保障体系等4个方面对全市节水型社会建设进行了阐述;5月,印发了《扬州市节约用水规划》,为扬州市未来节水工作的总体思路、目标、措施和指标体系提供了重要依据。2012年,下发《扬州市节水供水管理办法》,为全市节水供水工作提供了法律依据。
2014年,市政府正式印发《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事项的通知》,对用水总量、用水效率和水域纳污总量“红线”进行控制,并明确规定了考核的主体、对象、内容和方式。
虽然扬州在水资源管理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依然面临着比较严峻的水管理挑战。主要体现在水质达标率不高、湖泊综合营养呈轻度富营养状态等。2011-2013湖泊综合营养状态评价结果见表1。
2 新加坡城市水管理模式简介
作为一个面积680 km2,人口400万,工商业和金融服务业发达的城市国家,由于国土面积有限,不能大量贮存雨水,致使新加坡水资源严重缺乏,人均水资源量仅为211 m3,世界倒数第二,有超过50%的供水从马来西亚进口。因此,水资源管理已成为事关国家经济发展和公众社会生活的战略性问题。目前,新加坡在水管理方面已取得了显著成就,成为世界上最优秀的水务管理国家之一。
2.1 管理机构
2001年以前,新加坡的供水和污水处理是分别由不同的机构来管理的。贸易与工业部(MTI)下辖的公共事业局(PUB)负责饮用水管理;环境部(MTE)负责整体环境管理,涉及污水排放及处理、水资源收集等与水环境相关的事务。2001年,公用事业局从环境部手中接管污水排放和处理的职能,其责任从水资源管理和供水,扩展到包括废水处理和回用、洪水控制和废水系统等领域,现在,公共事业局是负责与水有关事务的最主要的综合管理机构。下设供水(水厂)处、集水区及水道处等12个业务部门和财务部、人力资源处等5个办公部门。此外,1979年,设立负责制订节水计划、调查节水方面违法活动等工作的节水监查办公室;1981年,成立负责向用水大户提供节水措施的建议、对公众进行节能宣传和教育等工作的节水办公室。
2.2 法律法规
先后制定出台了《环境污染控制法》《环境公共健康(有毒工业废物)条例》《废水和排水系统法》《公共设施法(2002)》《公共设施(供水)条例》《公共设施(中心集水区和集水区公园)条例》等一系列系统全面的环境法律法规体系,这些法规条例明确规定,在新加坡,水是公共财产,政府通过行政和法规手段对水问题的公众利益进行干预。
2.3 具体措施
为改变日常用水和工业生产用水主要靠收集储存雨水和从邻国进口的状况,政府从开源和节流两方面入手,推进水资源管理。一方面,通过实施天然降水、进口水、新生水和海水淡化等4大“国家水喉”计划,增加水资源供应;另一方面,政府不仅投入巨资对与水有关的基础设施进行升级或新建,减少水流失量,还通过采纳梯级水费和征收水保护税减少民用水使用。如用水户除了交纳水费、水保费外,还要交纳污水处理费和清洁费,用于污水处理和对现行排污系统的维护与保养。
2.4 奖惩机制
通过大力推行节水项目投资补贴计划(IAS)、单位资源生产率计划(RPS)、单位资源生产率研究计划(RPFS)等节水补助计划,减少小企业大幅升级节水设备时遇到的资金困难,提高其节水的积极性。对超标排放污水的,则采取第一次最大罚款5万新元,以后每次超标给予10万新元的严厉处罚。且为取得更有效的投资效果和促进地方水工业发展,政府在1995年将公用事业局企业化的同时,还鼓励私人参与城市卫生基础设施建设。
2.5 教育培养
公用事业局联合学校、工业协会等机构,每年投入数百万新元,开展一系列旨在加强普通民众对于环境的公共意识,尤其是水资源的公共意识培养的活动;主要包括“让新加坡清洁”特别运动、教育体系和“清洁和绿色周”。“让新加坡清洁”运动主要通过介绍环境或公共健康法律,帮助公众形成对环境和水问题的认知;学校是环境信息的重要传播体。因此,教育体系发挥着重要作用,儿童在幼儿园和小学阶段就被要求了解节约用水的基本做法,以便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自1990年起,每年举行不同主题的“清洁和绿色周”,通过努力,民众节水意识很强,连导游、出租车司机也会对游客进行节水、环保教育。
3 对扬州的借鉴与启示
3.1 加强水资源管理机构之间的协调协作
新加坡大力推进水资源管理机构改革,将所有与水有关的行政部门整合起来,特别是将水资源和水环境两个问题的管理协调起来,新的公共事业局除负责水资源管理和供水外,还扩展到废水处理和回用、洪水控制和废水系统等领域,大大提高了行政管理效率。针对当前扬州水资源管理与水环境问题责任部门不同的现状,建议借鉴新加坡的做法,通过加强部门间的沟通与协作,有效解决水资源管理中存在的管、治两张皮现象。
3.2 着力构建健全的水资源管理法律法规体系
新加坡高度重视水资源管理的法制化,先后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水管理的法律法规,基本形成了一个系统、全面的环境法律体系。不仅水资源管理、水污染防治等大的方面,有详细的规定;并且节水龙头、马桶节水等小的方面,也有具体的规范。建议借鉴新加坡的做法,在严格执行中央、省有关水资源管理法规的同时,出台扬州用水节水的具体标准,从小处抓起,从细节着手来推进水资源管理。
3.3 推进水资源管理与综合土地规划的有机结合
综合水资源管理与土地规划紧密联系是新加坡水管理的特点。2002年颁布的《土地管理机构法》为协调水资源管理与土地规划提供了法律基础。二者的结合使得水资源的管理特别是在集水区规划和管理方面,更具有可操作性。这种规划具有在集水区不能建设有污染的项目(主要指工业),重新设计住房和垃圾收集中心以减少垃圾污染,严格实施污染控制法规,将分散的雨水收集系统和池塘等连接成一个网络体系等几个重要特点。
3.4 采取广泛的经济手段来推动水资源管理
新加坡在通过采用阶梯水费、鼓励使用回用水的收费体系、节水减免税、超标排污罚款、鼓励私人投资等手段管理水资源的同时,还在海水淡化、污水截流和净化、水库联调等技术方面加大研发和投入力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5 加强公众环境和水资源意识的教育培养
篇8
关键词:水资源管理;基本体制;核心制度
Basin water resources management system to its core systems
Ai ze zi•A bu du re xi ti
Abstract: In the whole process of human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water resources, water resources management wear them only through effective management measures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efficiency targets. Currently, the vast majority of inland arid zone river over-exploitation of water resources utilization, diversion uncontrolled, no protection measures, the management has no effect, which caused many water disputes, bad environmental problems and social conflicts. Currently, we are not missing in th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water resources, the capacity, but the missing management performance constraints of human misconduct, water resources management system reform and innovation is a very urgent event. The current water resources crisis the root cause of the problem is the water management system under the traditional water resources management thinking and practice no longer suited to the new era of water resources management the shape need, they would have to change the traditional ideas Oh, and establish a new water management ideas.
Key words: water resources management; basic system; core system
1.流域水资源管理的基本体制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规定,目前我国水资源管理的基本制度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水资源属国家所有,其所有权由国务院代表国家行使。②国家鼓励单位和个人依法开发、利用资源,并保护其合法权益。开发、利用水资源单位和个人有依法保护水资源的义务。③国家制定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定。开发、利用、节约、保护水资源和防治水害,应当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题兼治、综合利用、讲求效益,发挥水资源的多种功能,协调好生活、生产经营协和生态坏境用水。④国家对用水实行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相结合的制度,国务院发展计划主管部门和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国水资源的宏观调配。⑤国家对水资源依法实行取水许可制度和有偿使用制度。直接从江河、湖泊或者从地下取用水资源的单位和各人,应向水行政主管部门或流域机构 请取水许可证并缴纳水资源费。⑥大力推行节约用水措施,推广节约用水的新技术、新工艺。提高农业用水效率和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用水实行计量收费和超额累进加价制度,加强城市污水集中处理,提高污水再生利用率,建设节水型社会。⑦其他一些河道、水域和水工程保护的基本制度。⑧国家对水资源实行流域管理与行政区与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⑨水利为基础产业,国家实行优先发展水利产业的政策,鼓励社会各界及境外投资者大力兴办水利。
2.流域水资源管理的核心制度
水资源的稀缺性决定了水权管理的必然性。在干旱地区,水资源的稀缺性是十分显著的,不可能极大地满足人们“以需定供”的愿望,将有限的水资源理清权属关系,按照以供定需的配置原则,协调好各方的矛盾,约束人类过渡的水事行为,规范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这对于维护流域良好秩序,科学有效地管好水,用好水是十分必要的,也是资源管理的核心制度。随着人口的增加、经济的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重要性的提升,水资源的稀缺行将更加突出,水权管理的体制绩效将更加显著。没有水权制度作保障,水权的不明晰,任何地区任何人都可以不顾他人的用水需求,随意地从河道中引水,其结果必然是上游地区占尽区位优势,中、下游地区饱受害之苦,生态坏境成为最大的受害者。
水资源的稀缺特性决定了水权管理的必要性。共同使用稀缺的公共资源,其悲剧的结果必然是资源的过度利用,直至枯竭,并引发更大的争执和矛盾冲突。在水权没有明确之前,谁都可以任意地取用河水,但水权一旦明确,水就成为私人拥有、私人享用的物权,受到法律保护。同样的道理,在排污权未受到严格控制之前,任何排污者都可以随意地向河道排污,但一旦排污总量限定后、水功能区划确定后,排污权也就成为私人拥有、私人享用的物权。唯有这样才能避免水资源悲剧的发生。现实主义、功利主义始终是可持续长远利益的大敌,流域内的经济主体从自身的现实利益出发,在追求资源的占有量、谋求财富的最大化方面,其投机心理和机会主义是难以克服的,让他们自觉做到有限度的,顾及全局的,兼顾他人的经济活动是很不现实的。因此,实施水权管理,加强约束机制,是提高水资源管理效果的必然选择。
水资源的不可替代性决定了水权管理的重要性。水资源有别于其他资源的最大特性,就是它的不可替代性,拥有了水权就意味着拥有了未来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如今大到国家,中到省区,小到部门和行业都在强调和争取所拥有的水权,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都在为可能获得的水权录取各自的适宜度发展空间。水权的拥有、水资源的合理配置的的确确已成为利益攸关、效益攸关的敏感问题。为此,许多国家都不惜动用武力,直至战争。因此,对于干旱地区来讲,水权的拥有和水权管理是极其重要的。
水权管理是加速推进水资源管理制度建设的基本途径。中国未来的水管理制度,应实施以水权管理为核心的战略,对于干旱内陆地区更应如此,要在全社会与水有关的各个环节,建立节水和精心用水管水的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水权制度建设的重要意义在于有效地扼制水资源;公地悲剧的发生和发展,为水资源的合理配置确立一套制度框架。随着水资源的日益稀缺、水权主体的明晰、法规制度的健全,制度的创新和技术的进步,水资源通过市场配置的收益会越来越高,水权市场将会呈现出越来越发达的趋势。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第47条规定,国家对用水实行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相结合的制度。这是建设以总量控制、定额管理为核心内容的水权管理体制的法律依据,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的实施,为水权管理体制的建立提供了更有力的法律支撑。
水权管理机制的建立是事关塔里木河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的重大问题。以前,我们曾绞尽脑汁,苦思冥想地寻找流域管理与区域管理的链接点,小心谨慎地把握水行政管理与兵团用水管理的全属范围和尺度,结果始终无法突破源流与干流水量分配有效调控这一关键问题,随着水权理论的研究与实践,许多复杂问题由繁化简,许多难题都迎刃而解。科学合理地界定流域的初始水权,依据初始水权制订水资源统一管理适时调度方案,将实施水权分解并人流域的四级水权管理体系中去,各部门、各用水户在权属范围内各司其责,这种总量分解控制、目标分级管理、权责明晰到位、全流域水量统一调度的水资源管理新机制,已被实践证明在塔里木河流是极为行之有效的。
篇9
取水口位置比选涉及用地审批、投资经济性、水厂与供水区位置关系等诸多因素。水资源论证应主要从水量、水质可靠程度,水功能区管理、建设达标水源地可行性、应对突发性水污染事件能力等方面进行分析论证。
2现状供水工程处置方案
现状供水一般由若干分散地下井水厂分块供应,水质水量保证程度低,这也是新建水厂实施区域联网供水的主要原因之一。新建、改扩建水厂将成为区域联网供水主要水源。论证报告应分析水厂新建后现有小水厂处置方案(封填或封存作为应急备用水源)。封填或封存后置换的水量应在区域用水总量中扣除。处置方案分析,应在与地方水资源管理部门充分沟通基础上,按照布局合理、科学可行、实事求是的原则进行。实践中,很多区域联网供水工程建设的前期论证没有包含现有供水单元处置方案,推进区域联网供水与现有供水单元处置方案制定往往同时推进,甚至处置方案制定还要滞后。水资源论证承担着推进水资源管理水平提升的职责,论证单位可发挥资质、人才优势,为论证区域水资源系统化管理从技术角度提供合理化建议。
3应急备用水源
新建扩建取水工程是提高供水保证率根本途径。区域联网供水工程往往同时建设若干应急备用水源。论证报告应分析应急备用水源与论证取水厂联合调度方案,以及应急备用水源的应急能力等,应包含应急水源的分布、类型、水量来源、水质状况、水功能区划分、可供水量等内容。
4综合用水量定额选取
综合用水量指标取用主要依据:《城市给水工程规划规范》(GB50282-1998);城市供水规划,如《江苏省城市供水“十二五”规划》规定:苏北地区现状人均综合用水量较低,规划可参照苏中、苏北的发展变化规律,合理确定苏北用水指标;区域现状用水量指标;区域供水规划;项目《可研》采用指标。综合用水量指标取用应进行合理性分析,尤其要分析与现状用水量指标衔接关系,对于远大于现状用水量指标的定额,应从相关规范、规划、本地用水规划等多角度优选。
5节水潜力
水厂自身节水只是节水潜力的一个方面。地区工业、农业用水量在区域用水总量中占有更大的份额。农业种植结构、耕作制度的调整优化,能使用水总量获得更大数量减少。工业结构调整、用水大户的节水,也是不可忽略的节水途径。由此,水资源论证报告应在对上述因素充分分析基础上,提出节水潜力的结论。
6水资源保护措施
篇10
关键词:现状;措施
中图分类号:TV21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我国受自然条件、经济发展及水资源管理水平等方面的影响,洪涝灾害、水资源短缺与水环境恶化等问题日益突出。而水资源管理体制、机制、法制在许多方面与水资源可持续发展战略不相适应,使在解决这些问题当中存在较大难度。因此,结合国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对中国水资源需求管理问题进行研究和探索,提出相应的对策和措施,将对水资源管理工作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水资源需求管理,是现代水利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现代水利的关键所在。
1水资源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水资源管理现状 1949年以来,我国进行了大规模的水利建设,开发利用水资源,治理水旱灾害。这一时期,中国水资源管理体制的特点是采用分级、分部门的管理模式。按照行政区划在各级政府设立了水利部门,负责水利建设和水资源的管理,并且在各级政府的水利、电力、农业、建设、矿产、环保、交通等部门之间划分水资源管理职能。例如,水利部门负责农村水利和防洪,建设部门负责城市供水,矿产部门负责地下水勘察,交通部门负责航运、航道建设和管理等。在这种管理体制下,往往只重视本地区或本部门的利益而忽视水资源的整体性和多功能性,忽视水资源的综合效益,并且各个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协调,影响了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 20世纪的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以及出现了连续干旱,我国北方和许多沿海城市水资源严重不足,水污染日趋严重,有些城市和地区出现了地下水过量开采、造成水源枯竭、地面沉降、海水入侵等问题,地区之间、部门之间的水事纠纷时有发生。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一方面是我国的人均水资源量不足且时空分布不均,增加了水资源开发利用的难度;另一方面,水资源管理体制存在缺陷,导致水资源的无序开发,用水效率低下,不重视水资源的节约和保护,也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1988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水法》,提出要对水资源实行统一管理,即“国家对水资源实行统一管理与分级、分部门管理相结合的制度”。实行水资源统一管理的核心问题是理顺不同部门和不同层次(中央、流域、省、地方)之间在水资源管理方面的职责。但从10多年的实施情况来看,水资源管理体制不顺的问题尚未真正解决。 1998年以后,中央政府实行了机构改革。在水资源的管理方面,水利部和建设部、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国家林业局、地质矿产部之间进行了职能的调整,本着一事一部的原则,基本上把水资源的统管职责划归水利部门。但由于种种原因,水资源分级、分部门管理的基本格局尚未真正改观。
1.2水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造成水资源问题除了自然因素外,人为因素特别是水资源管理上的不足也是影响水资源问题主要原因,它们包括:
①水资源管理政策法律法规尚不健全,未能形成良好的法规体系和政策监督机制;
②水资源行政管理体制关系不顺,水资源统一管理的管理模式并未形成,也难以形成;
③水资源权属管理滞后,水权制度尚未形成,影响水市场运作和发展;
④取水许可制度的实施与贯彻不完善,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尚未全面实施;
⑤用水方式落后,用水效率低下,水资源短缺与水浪费和污染并存;
⑥水资源管理仍处于粗放、落后状况,缺少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
因此,加强水资源管理是抑制不合理的水资源需求、缓解水供需矛盾、防止生态环境系统持续恶化的有效途径。
2实行水资源管理的措施建议
2.1水资源管理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进入21世纪,水问题日益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目前我国在推行水资源管理中面临的主要挑战是:
①如何改善水资源与环境的管理;
②如何缓解水资源短缺、用水竞争激烈、水污染严重、水环境恶化的矛盾;
③如何实现水资源的合理配置;
④如何防止浪费和污染水资源,普及推广节水减污高效的用水方式;
⑤促进国际合作,协调参与者之间的关系。
目前我国政府正在积极推行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和城乡水务一体化管理的水管理体制,对洪涝灾害、干旱缺水、水环境恶化等问题进行统筹规划、综合治理,做到除害兴利结合,防洪抗旱并举,开源节流并重,强化流域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建立权威、高效、协调的水资源管理机构,提高水资源管理的整体水平,使水资源得到优化配置、合理开发、高效利用、全面节约、有效保护和综合治理。在国际上,面临日趋严重的水问题,联合国及其所属机构和其他国际组织频繁举行水问题方面的国际会议,实施各种水管理项目,采取行动,帮助各国政府解决水与贫困问题。因此,当前国际、国内的形势都为中国推行水资源需求管理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2.2加强水资源管理的具体措施建议
针对当前水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应采取下列措施逐步加强水资源管理:
2.2.1 健全水资源管理的政策、法律和法规,形成完善的法规体系和政策监督机制。立法规划既要体现新的治水思路,也要根据不同时期的工作中心,分清轻重缓急,统筹安排。加强水资源需求管理,应该修订水法规体系,突出重视水资源合理配置、节约保护、高效使用和抑制不合理用水需求等方面的内容,以及有关水权、水市场的法律法规内容,用法规推动水管理体制的改革。
2.2.2 理顺水资源行政管理体制。理顺不同部门和不同层次(中央、流域、省、地方)之间在水资源管理方面的职责,划清水资源管理与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界限。加强流域统一管理和城乡水务一体化管理,真正形成“一龙管水,多龙治水”的格局。在水管理体制改革中还应当重视建立有效的协调机制,认真总结以往在部门之间进行协调方面的经验教训,并对如何建立这种机制进行深层次的探讨。
2.2.3 加强取水许可制度改革。理顺取水许可制度管理体制,由水行政主管部门代表国家行使水资源权属管理,对水资源实行统一规划、统一调度、统一发放取水许可证、统一征收水资源费、统一管理水量水质;完善取水许可监督管理制度,强化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制度和取水许可申请报告的审批制度;建立水资源使用权转让制度;维护生态水权和环境水权等自然水权。
2.2.4 加快建立健全水资源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指标体系与合理的水价体系,有效抑制低效用水和水污染严重的用水需求,建立起鼓励节水减污、高效用水的激励机制。
2.2.5 采用先进科学技术手段管理水资源。采用诸如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实时监控系统、水资源定额管理等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综合运用运筹学、计算机科学和管理学等各学科知识来为水资源管理服务。
2.2.6 提高公众参与程度。通过用水者协会、节水志愿者组织等方式,提高人们对水资源的重视程度和对水资源管理的参与意识,保障贫困人口的用水需求。
当前,我国水行业正处于从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转变、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和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的进程之中,此为契机,通过对水资源需求管理模式的研究,建立起适合我国国情的水资源需求管理的理论框架、体制模式和方法措施,从管理领域为水资源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 . 加强水资源管理 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中国房地产业.,2011(2) :16-18.
[2] 顾巧玲. 阿拉善左旗巴彦诺日公地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对策及建议. 现代农业. 2007(3):78-80.
[3] 张书田. 天水市秦州区水资源利用探讨. 甘肃水利水电技术.,2009(7) :27-29.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水资源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