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与环境研究范文
时间:2023-12-21 17:20:0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城市与环境研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中图分类号:X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683(2014)01-0073-05
城市规划是城市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涉及城市建筑物、产业的区域布局,城市工程的安排以及道路、运输设施的设置等,是城市建设和管理的重要依据。然而,现行的城市规划规范中并未兼顾城市发展对城市水环境的可能影响,使得城市水环境的安全保障压力凸显。近年来,“近自然规划”、“半自然规划”等城市规划理念不断涌现[1],但对城市水环境的影响仍缺少明确的量化评估,因此还无法通过合理利用城市规划模式与城市水环境的响应关系来实现城市水环境安全。另一方面,城市水环境管理和修复基本都是在城市化之后进行的改造建设,不仅滞后于城市发展,而且浪费了大量资源,因此寻求城市规划与城市水环境保障的协同途径成为当务之急[2]。在欧洲,城市规划必须通过水环境影响的预评估后才能实施,而国内的城市规划管理体系中还缺少城市水环境影响的环节。大量研究表明,城市用地规划布局与城市水环境质量存在一定的关联关系[3-6],这些研究都是在多年实测数据的基础上进行的,还缺少预防环境污染的理论研究。本文以自贡釜溪河城市规划为例,在分析城市规划方式与城市水环境关系的基础上,探讨城市规划与城市水环境安全保障的理论评估模式,从而为城市环境管理决策提供参考。
1 流域概况
自贡市地处四川省南部,平均气温17.5 ℃至18.0 ℃,日照1 150~1 200 h,降水1 000~1 100 mm。全市境内地形多丘陵,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开春的时间较早,回温很快;夏天温度高,降水量大且集中;秋天较短,常见绵雨天气;冬天雨水较少。釜溪河又名盐井河,是自贡市境沱江段最大支流。自贡釜溪河城区段控制性景观规划红线范围总用地250 hm2,其中釜溪河水面面积65 hm2。
2 SWMM模型简介与参数选取
2.1 SWMM模型简介
[JP2]SWMM是由美国环保署于20世纪70年代开发的,被广泛用于对排水管网、地面径流以及污水处理单元等系统的水量水质的动态模拟。经过不断的完善和改进,目前己经发展到具备良好通用性的SWMM5.0,对SWMM模型的应用研究逐渐增多。例如,王静曾应用SWMM评估了山地城市暴雨径流的生态化改造响应程度[7];赵冬泉等应用SWMM分析了澳门某实验区流域的径流特性,在研究中引入了GIS(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和DEM(Digital Elevation Model)技术,实现了汇水子流域的自动生成,并与SWMM无缝对接,简化了模型概化的前期准备工作[8];董欣等以深圳河湾地区的排水系统规划为例,应用SWMM 模型讨论了规划布局方案近期(2010年)和远期(2020年)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研究结果为其它地区排水系统的评价提供了参考[9]。[JP]
2.2 模型概化
规划范围内排水体制为分流制,根据规划范围用地布局特点和流域地形地貌特点,将规划范围(陆地部分)划分成了15个子流域。河道部分设置为梯形管道,上游来水设置为零,忽略规划范围之外区域的暴雨径流输入。 SWMM模型概化结果见图1,各子流域用地布局信息见表1。
为进一步提高研究区域的暴雨径流调控效率,本文还分析了规划片区内屋顶绿化、广场渗透措施对规划片区暴雨产流排污的影响。屋顶绿化措施的调控效果评估通过更改SWMM模型中各个子流域内不透水下垫面比例,以及将土地利用类型中屋面更改为绿地的方式实现;广场渗透措施通过更改子流域中不透水下垫面比例实现。屋顶绿化、广场渗透和屋顶绿化协同广场渗透三种措施对规划片区暴雨产流的影响分析结果见图4,对暴雨径流TSS浓度的影响分析结果见图5。
由图4可知,规划后用地属性的进一步优化可以显著降低暴雨径流峰值流量,且组合措施的控制效果优于屋顶绿化和广场渗透两种措施单独应用的调控效果。2年一遇、5年一遇、10年一遇三种降雨条件下,屋顶绿化、广场渗透、屋顶绿化+广场渗透组合三种措施对降雨径流峰值的消减率相对于规划后的暴雨径流可分别降低34%、30%、68%;34%、29%、66%;31%、28%、59%,相对于规划前暴雨径流可分别降低73%、71%、87%;72%、70%、86%;73%、72%、84%。总体上看,随降雨强度的增加,优化措施对暴雨径流峰值流量的消减率略有降低。
近年来,城市内涝的发生几率日益增加,即使小强度降雨也可能造成路面积水,根本原因在于城市化引起的不透水下垫面比例的提高。因此,人们提出很多现代暴雨径流管理措施,如低影响开发、最佳管理措施等,但对于如何通过城市规划途径实现城市暴雨径流的管理一直缺少理论探究与实践尝试,本案例的分析结果无疑为城市规划与城市暴雨径流的量化耦合提供了借鉴。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李渊,张建林.自然中的规整规整中的自然-论自贡市迎宾大道绿化景观规划设计[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6(3):199-205.(LI Yuan,ZHANG Jian-lin.On Regularity of Nature and Nature in Regularity-planning and Design of the Landscape along Yingbin Road in Zigong[J].Journal of Southwe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Edition),2011,36(3):199-205.(in Chinese))
[2] 尹澄清.城市面源污染的控制原理和技术[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YIN Cheng-qing.Urban Diffuse Pollution Control Principles and Techniques [M].Beijing:China Building Industry Press,2009.(in Chinese))
[3] 郭青海,马克明,赵景柱,等.城市非点源污染控制的景观生态学途径[J].应用生态学报,2005,16(5):977-980.(GUO Qing-hai,MA Ke-ming,ZHAO Jing-zhu,et al.A Landscape Ecological Approach for Urban 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 Control [J].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2005,16(5):977-980.(in Chinese))
[4] YEO,In-young,GULDMANN Jean-michel.Land-use Optimization for Controlling Peak Flow Discharge and Nonpoint Source Water Pollution [J].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B:Planning and Design,2006,33(6):903-921.
[5] [JP2]匡文慧,刘纪远,陆灯盛.京津唐城市群不透水地表增长格局以及水环境效应[J].地理学报,2011,66(11):1486-1496.( KUANG Wen-hui,LIU Ji-yuan,LU Deng-sheng.Pattern of Impervious Surface Change and Its Effect on Water Environment in the Beijing-Tianjin-Tangshan Metropolitan Area [J].Acta Geographica Sinica,2011,66(11):1486-1496.(in Chinese))[JP]
[6] TONG Susanna-T-Y,CHEN Wen-li.Model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and Use and Surface Water Quality [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2002,66:377-393.
[7] 王静.基于 SWMM 模型的山地城市暴雨径流效应及生态化改造措施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12.(WANG Jing.Research on the Rainstorm Runoff Effect of Mountainous City and Measures of Ecological Reconstruction Based on SWMM [D].Chongqing:Chongqing University,2012.(in Chinese))
[8] ZHAO Dong-quan,CHEN Ji-ning,WANG Hao-zheng,et al.GIS-based Urban Rainfall-Runoff Modeling Using an Automatic Catchment-Discretization Approach:A Case Study in Macau[J].Environ.Earth Sci.,2009,59(2):465-472.
[9] 董欣,陈吉宁,赵冬泉.SWMM 模型在城市排水系统规划中的应用[J].给水排水,2006,32(5):106-109.(DONG Xin,CHEN Ji-ning,ZHAO Dong-quan.Application of SWMM Model in Urban Drainage System Planning [J].Water & Wastewater Engineering,2006,32(5):106-109.(in Chinese))[ZK)]
[10] [ZK(#]韩娇.城市降雨径流面源污染水质水量动态模型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1.(HAN Jiao.Research of Dynamic Model of Urban Rainfall Runoff 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 Based on SWMM [D].Guangzhou: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2011.(in Chinese))
[11] 祁继英.城市非点源污染负荷定量化研究[D].南京:河海大学,2005.(QI Ji-ying.Quantity Study on 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 of City[D].Nanjing:HoHai University,2005(in Chinese))
[12] 王志标.基于 SWMM 的棕榈泉小区非点源污染负荷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07.(WANG Zhi-biao.Research of the 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 Load in Palm-spring Residential District Based on SWMM [D].Chongqing:Chongqing University,2007.(in Chinese))
篇2
[论文摘要]环境保护作为应对城市环境改良、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方法得到了广泛的重视,随着研究的深入,众多研究者对基于城市竞争力提升的环境保护这一领域投入了前所未有的关注现有国内外研究成果从方法论、城市 经济 和城市环境变化机理的角度剖析环境保护与城市竞争力之间的关系,关于两者之间关系的主要观点是:以波特为代表,认为长期有效的环境政策能刺激技术创新和 管理 创新;基于“囚徒困境” 逻辑 推理出不问国家或地区竞相采取次优的环境政策使得全球环境恶化加剧的“环境竞次理论”;“污染避难所假说”从内在机理剖析环境力对城市竞争力的传导机制,以为重视城市竞争力中的环境力、环境保护提供充足的理论支持,是该领域进一步发展的重点。
城市发展引发的城市生态环境问题早已引起人们的关注。19世纪末期,英 国学 者e.howard首次在其著述《田园城市》中试图用理性的规划方法协调城市化与城市生态环境之间的发展,就此揭开了世界性的城市和生态环境问题研究的序幕。时至今日,关于城市与环境及环境保护的研究已经很多,但涉及的层面极为分散,既有宏观层城市与生态环境发展规律的理论研究,也有微观层环境保护对企业的影响分析;既有定性的机理探索,还有定量化的测度和 预防 研究。更多的学者是就环境、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探讨环境问题,就环境、环境保护探讨城市竞争力作用的学术成果相对较少,研究深度仍有待提高。企业、产业、城市是交叉、更迭、相互依存的系统体系,之间的影响是相互传递和响应的,分析城市竞争力的环境影响问题不可避免地要论及企业、产业、城市,笔者搜集和归纳了相关的研究成果、经验以资借鉴和参考。
一、国外关于环境保护与城市竞争力关系的研究进展
最早把自然环境引入城市竞争力的是美国斯坦福大学的douglas webster(1990),他将决定城市竞争力的要素划分为四个方面:经济结构、区域性禀赋、 人力 资源 和制度环境。他提出城市竞争力是一个城市能够生产和销售比其他城市更好的产品的能力,提高城市竞争力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在他的研究中,首次提出自然环境对城市竞争力有一定的影响,把自然环境纳入城市竞争力的研究框架,从自然环境对不可转移特性的区域禀赋的影响进而推及到城市竞争力的过程进行描述。
在方法论上,以美国学者park为代表的芝加哥学派充分利用生态学和 社会 学 的原理将城市化外部生态问题的研究转向城市内部社会空间结构和土地利用方面,从此城市化及其生态环境问题的生态学研究方法成为主流;berry应用生态因子分析法提取了城市化对城市生态环境影响的主要因子,开创了生态因子研究法的先河;fitter和jovet在实践中分别从生态规划的角度研究了伦敦和巴黎等城市的过度城市化与城市生态环境演替关系问题;i-kharabsheh、deosthal等利用先进的gis与rs、数值模拟等方法对城市发展引致的水资源问题,如水污染、地下水开采过度、水资源绝对与相对缺乏等进行大量的长期定位研究。进行大尺度数据处理,在时空维度进行过程模拟和空间分异;日本学者中野尊正等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系统阐述了城市化对城市自然环境的影响以及城市绿化、城市环境污染及防治等问题。环境经济研究中贡献较大的成果是著名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假设,grossman和krueger用计量 经济学 方法,以42个发达国家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揭示出随着城市经济水平的提高,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呈现倒u型的演变规律。根据对不同国家或地区横截面数据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空气和水污染在人均收入达到5000美元-8000美元之前以增速递增,超过此水平后污染水平开始回落,环境质量逐步好转。这一现象在经验上也得到印证,美国1940年的洛杉矶光化学事件、伦敦1952年的烟雾事件、比利时1930年的马斯河谷事件等等都集中发生,20世纪30至60年代正是这些国家处于环境与经济关系的峰值时期,因此也支持了这一规律。这一曲线无疑带有悲观的色彩,但结局是乐观的,需要经历一个痛苦的过程。许多学者对此进行重新研究和修正,他们认为如果这是一种规律的话,那么占世界大多数地区的发展
值体。城市 环境 质量对城市产业价值体系产生的是直接影响,环境质量差、严重污染对城市企业生产要素资源造成侵损和破坏,导致企业直接的价值损失,影响企业价值创造活动和产品的质量,从而削弱城市产品的竞争力。他还认为城市环境的非流动性对城市吸引人才、吸引高附加值产业都有重要作用,对城市竞争力的提升产生越来越重要的影响。需要动态辩证地考察两者之间的关系,城市依赖环境发展相关产业但可能会丧失其他甚至更高价值的产业机会,同时处在污染情况下的企业经过技术创新,可以形成新的产业竞争优势,在降低企业 成本 的同时扩大产品的 市场 份额,增加城市产业的收益,从而改进城市的价值体系。他的研究特点是沿袭了波特的钻石体系,以企业绩效、效率为城市竞争力的核心体现。他的研究结果是环境力对城市竞争力的相关系数和贡献弹性系数分别为0.063和0.01。然而,其研究也有局限:第一,环境力涵盖面狭窄,没有考虑 工业 化发展对城市的环境压力;第二,没有考虑环境保护对环境力的作用,因此环境力没有体现城市环境改良的潜力和能力;第三,环境对城市竞争力的影响分析局限于企业、人才、产业的吸引,环境力对其他分力的传导机制分析流于一般。
宁越敏考察了城市综合 经济 实力、产业竞争力、企业竞争力、科学技术竞争力、对内对外开放程度、基础设施、国民素质、政府作用、 金融 环境以及环境质量等十个方面对城市竞争力的影响。环境质量是后期加上的,之所以增加这个指标在于我国环境质量普遍较差,有待改善。他认为良好的环境质量不但是创建宜居城市的必要条件,而且对吸引人才、吸引外资也很重要。环境质量中包括了大气状况、水环境质量、绿化情况、垃圾处理情况等。
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iud)以国际竞争力理论为基础,把生态环境列位于对城市竞争力有重要影响的九大主要方面之一,就其对城市所具备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所做出的贡献分别从动力、能力、活力、潜力、魅力和积聚力、扩张力、增长力、控制力的形成过程进行描述。
一 环境 为主体的生态关系放到以人类一环境关系为主体的研究上,使得生态学密切地联系了当代人类活动所引起的环境问题,对解决世界城市化过程中所带来的各种城市生态环境问题有重要意义,也为城市生态环境与城市化的关系研究进一步奠定了理论和方法论基础,同时也掀起了
篇3
关键词:多元性城市功能 生活性 旅游廊道
中图分类号:D267.7 文献标识码:A
城市街道空间一直以来就是城市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从古至今一直是人们城市生活的容器,人们的行、食、穿、娱等相关的事情都发生在街道。之后城市经历了文艺复兴和工业革命,城市街道空间经历了巨大的变革,现代交通的飞速发展使得城市道路在20世纪的发展中城市街道在变得越来越复杂,但却也变得越来越没有生活性,彻底成为现代交通工具的附属品。
上世纪初,国际现代建筑协会在《雅典》中提出了城市的四大功能:“居住、工作、休憩、交通”。现代城市的交通功能被单独提出作为城市四大功能之一,这在之后引发了城市道路反生活化的。1963年《城镇交通》一书中提出了“道路层次结构”,这一理论划分了城市街道的优先级,合理的区分了城市道路之间的功能。但这使得街道的划分以技术至上为原则,等级较高的道路其交通功能主导了街道空间,导致街道的生活空间被压缩,使道路空间变得功能单一化。相比较最初的道路,现代城市街道在变得越来越宽敞的同时,功能变得越来越单一,也变得没有生活性。
进入20世纪后期,人们开始了对城市的反思,从TEAM10到雅各布斯再到芦原义信等,对城市街道生活不断的关注并提出了现代城市设计理论。使得现代城市中城市生活回归了街道空间,城市空间更加的生活化。而随着传统城市的饱和,城市需要开发新的区域,并且重视新区的城市功能。例如,新区的旅游功能等。因此,在新区的街道空间设计中不仅重视城市的基础功能,同时关注街道空间对城市功能补充完善。
下面以偃师市首阳新区中州路城市景观设计为例,分析在田园城市规划理念和旅游城市开发中中州路功能的多元性。即作为田园城市中的核心景观道路,要满足人们对城市生活的要求;同时作为城市旅游开发的重要旅游廊道,又要承担城市旅游功能,展示良好的城市旅游环境。
偃师市首阳新区历史文化及自然环境资源
偃师首阳新区位于华夏文明的腹地偃师主城区西部首阳山镇境内,夏、商、汉魏三大都城之间,规划总面积10.6平方公里,总人口15万人,是一个肩负洛偃一体化重任、承载偃师城市未来的现代化新城区。新区历史文化资源丰富,北侧为邙岭,丘陵横亘,保留有大量古墓群,首阳山为邙山一峰,古代名臣的伯夷、叔齐墓地便位于首阳山巅。西侧是汉魏故城遗址,东侧是商城遗址。南侧是洛水河,临近伊洛河国家湿地公园。境内还有中州渠等数条水系支渠和自然水塘等,境内水资源丰富。
首阳新区及中洲路城市功能定位
偃师市首阳新区由于紧靠洛河,规划中结合城市水资源的优势提出了“山水生态城市”的理念。新区与邙山古墓群、二里头遗址、商城遗址等著名历史遗址都联系紧密,且新区范围内文化遗址等景点众多。城市建设在打造“山水生态城市”的背景下提出了结合旅游开发的步行城市的构想。以步行系统串联所有的城市景点和重要景点,优化城市空间环境,发展城市旅游产业。
中州路打破车行交通为主的传统规划,结合道路景观建设,尤其是在田园生态环境的建设理念下打造宜人的城市步行体系,使中州路成为新区城市公共生活的载体。中洲路作为新区城市主干道五纵三横布置之一,位于新区中心位置,为东西方向布置。东起滨河路,西至汉魏故城遗址,连接多个城市节点。结合城市水系及景观绿带打造城市旅游廊道。成为城市旅游与城市生活
中州路多元功能下的方案规划
方案结合城市实际功能需求。发挥自然及人文资源优势,开发城市旅游资源,以旅游带动城市发展,优化街道公共生活环境,打造宜居宜行的生态田园城市。强调街道空间的城市公共生活功能和旅游步行廊道功能,因而选择将城市绿化带集中布置,形成大尺度的城市绿化带,方便布置城市公共生活的相关场地。同时使功能流线能够多样化,为市民提供多样的公共生活选择。大尺度的城市绿化带也便利于城市旅游景观的打造和展示良好城市旅游形象。将机动车道布置在城市街道空间的一侧,弱化机动车道的存在感。突出街道的景观绿化带,以呼应山水田园城市规划理念,同时也可以满足中州路作为城市旅游廊道的功能要求。中州路城市景观为主体的街道空间,在整体上形成城市的绿脉,与城市景观水系连成一气,形成景观的共生。联通城市汉魏故城和滨河生态景观等城市节点。同时与商业带轴线和行政中轴线形成交叉的纵横城市绿廊,辐射整个新区。
由于中州路街道尺度大,城市空间围合感差,人们在街道空间中容易感到荒凉感和缺乏安全感。因而在绿化带中种植大型乔木,以高大乔木的遮挡限定空间的尺寸,并在乔木边界布置一些临时建筑,与街道界面建筑呼应,围合出舒适的步行空间。另外这些建筑也可作为市民或者游客的服务设施,为市民和游客提供便利。建筑沿街界面采取退台式,建筑塔楼比裙楼相对街道后退距离更大,弱化建筑高度对街道造成的压抑感。沿街建筑的形态参照夏商一些青铜器中的造型,体现出城市的地域文化。在裙楼部分装饰以夏商等的青铜纹饰,同时街道的城市家具和步行道等都以夏商文化为主题,展示街道的城市文脉,与城市旅游环境呼应。
在中州路上布置连续的城市节点和道路节点,形成对步行人群的吸引,使得人们更多关注节点空间而忽略节点之间的距离,消除步行中人们对距离的抵触心理。
小结
在城市新一轮的开发热潮中,决策者更加注重城市的功能定位。新的城市功能要求打破了传统的城市对道路的要求,使得道路在满足传统道路功能的同时兼顾城市功能。这就对道路的景观环境设计提出更为复杂要求,以偃师市中州路为例,在打造田园城市街道的优质公共生活空间的同时,满足城市旅游对空间环境的要求。从街道的空间环境、尺度、形象、基础设施、水环境等多方面提出了设计构思,希望为之后的城市新区发展建设提供参考实例。
参考文献
[1] 扬・盖尔著.何人可译.交往与空间[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2] 简・雅各布斯著.金衡山译.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6.
[3] 芦原义信著.外部空间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5.
篇4
[关键词]城市环境道路材料影响改进
[中图分类号]TU984.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4)10-0163-02一、前言
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给人们提供了日益丰富的物质生活,但同时也造成了地球上各种资源、能源的过度消耗,人类的生态环境在恶化,尤其是工业废料和生活垃圾的无限制排放,造成生活环境质量下降。从全球的视角来看,资源枯竭、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已成为重点要解决的问题。
事实上,单从城市道路材料选择对环境的影响来看,我们就还有大量的工作需要做。显然,我国国民经济的蓬勃发展带动全球各大城市道路的高速发展。不可否认,城市道路环境逐渐成为城市建设的标志,其保护问题成为众人关注的焦点。
概括地讲,城市道路环境保护的包含道路各组成部分的环保功能和道路建设各阶段对环境的作用与影响两大方面。其中,道路各组成部分的环保功能主要体现在道路建设过程中和之后。从一开始的城市道路的设计,再到道路建设施工及道路正式运营管理,城市道路材料的环保功能都在发挥着作用。也就是说,要做到材料的整体环保,关键在于道路材料的最初选择。要从源头上做好道路环境的环保,以此来对道路建设各阶段中道路材料对环境的作用进行整体把控,减少或杜绝城市道路建设对环境的污染和恢复路域生态损失。
二、道路材料与城市环境的关系
道路材料从生产到使用再到运营管理,整个过程都与城市环境密切相关,同时也深刻影响着城市环境。
首先,道路材料比如生产混凝土的生产要消耗能源和矿物质资源,肯定会产生固体废弃物污染,同时会排放出对生产环境有害的温室效应或对身体有害的气体。
其实,道路材料属于大型建筑材料,从搬运到最后目的地的使用,都会不可避免地产生粉尘、噪音,还有很多会出现物理振动等,这些都是城市环境的污染或公害。主要表现在:
(一)道路材料的生产与施工过程产生城市污染
对城市环境的物理振动和噪音是道路材料如混凝土在运输与施工过程中必然要产生的,这对人们的生活具有较大影响,是城市污染的主要来源。有数据表明,混凝土的搅拌与施工也产生粉尘,130kg的粉尘由1t水泥的生产即可产生,这些都是造成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
(二)CO2 等有害物质的排放
水泥作为道路材料如混凝土的重要组成材料之一,其主要原材料成分是CaCO3。CaCO3是形成于远古时期大约 35 亿年前的物质,它是由大气中的 CO2 常年固化而来的石灰石。在制造水泥时,就是不断地对这种固化物质进行了分解,最后生成石灰,这个过程中不断地有温室气体CO2 释放。水泥的烧成反应在煤炭的燃烧过程中又不断地产生 CO2 和 SO2 等有害气体。
(三)道路材料消耗大量自然资源和能源
砂石骨料是混凝土的主要组成部分,在体积上又占据了 70%~80%。可以看出,天然的石灰石和粘土是胶凝材料水泥重要的原材料构成。按照统计数字,为了大量生产水泥和混凝土,我国每年要大量开采粘土、石灰石和砂石等矿物质材料,基本上都是开采50×108t 以上。这样巨大的开采量严重影响了河床位置及形状,原来既定的自然景观遭到严重破坏,原来很好的水土资源流失现象严重。从另一方面来讲,混凝土要成型,必然要使用大量的模板,而这些模板的制作需要消耗大量木材,木材的取材必然要消耗森林资源,森林资源的开发利用又对生态平衡及野生动物的栖息环境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四)道路材料很难实现循环利用
混凝土材料由多组分构成,一般解体时不可以循环利用,循环利用成本非常高,这与高分子塑料、金属材料等有很大的差别。
(五)道路材料化学成分高,视觉和触觉效果差
道路材料混凝土里面外面视觉和触觉效果差。一方面内在的质地脆硬,化学成分呈强碱性,另一方面表面粗糙,颜色灰暗,在触觉、视觉效果上都很差。
(六)道路材料透水性、透气性都非常差
道路材料结构的密实性是传统的混凝土不变的追求,这样的性能是为了达到强度和耐久性。目前使用的新修建道路的材料大部分是混凝土路面,这种路面占据了整条道路表面的80%以上的面积,由于这种道路材料透气性和透水性都比较差,整条道路覆盖的区域没有空气、雨水,寸草不生。另外,这样的道路受到太阳的照射,升温较快,对附近区域的辐射较强,不仅不利于周边生态环境的美化,反而使周边的环境在气温上高出2-3度,绿色植物无法生存,绿地面积减少,不利于周边生物存活,导致生态系统平衡失调。
三、城市道路材料选择对城市环境所带来的问题
任何的城市道路建设都一定会影响城市的整体环境,尤其是大范围的城市路网建设工程的铺开,更是深刻影响环境的质量。目前的城市化推进注重的是规模,很少也很难使用较好的环保建筑材料。大量的不环保道路建筑材料用于道路建设,必然深刻影响城市环境问题。
(一) 施工时间段道路建筑材料对环境的影响
道路施工需改造当地地理环境,占用沿线土地或临时用地,将原本生态化的资料人工化,改变了沿线生态环境,还需要大面积地改变居民住房,甚至连供电、水利等设施也都受到很大的影响,势必会破坏沿线森林、土壤和植被,引起生态失衡。
(二) 营运时间段道路建筑材料对环境的影响
道路运营后,带来一系列的生活影响,最直接的就是道路上的汽车噪音和尾气,还有就是道路材料不好散发出来的气味,影响对空气质量和沿线环境产生深远影响。
四、新型道路材料对城市环境的影响
(一)新型环保型混凝土及其开发背景
近年来,全世界共同关心的课题是保护地球环境,寻求与自然的和谐,走可持续发展之路。道路材料混凝土作为人类最大量使用的建设材料,除了要求不断改善道路材料混凝土性能之外,还必须考虑道路材料混凝土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主要是资源、能源消费及生态平衡等方面的因素。
(二)环保型混凝土的种类
1、减轻环境负荷型混凝土和免振自密实混凝土,详细见下表1。
表1
■
(三)废弃物再生混凝土
废弃物再生混凝土一般来说分为:生态型混凝土、透水、排水性混凝土、吸音混凝土、绿化混凝土等几种类型。具体的性能和作用详细见下表2。
表2
■
[参考文献]
[1]王艳美.对城市道路施工中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施工工艺的分析[J].广东科技,2011,(12).
篇5
关键词:旅游经济;城市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生态环境是旅游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条件,旅游是现代城市的重要功能之一,尤其对于中小城市而言,发展旅游经济也是促进整体经济发展,提高城市化水平的有力措施。旅游经济的发展对环境有着加大的依赖,也有着对环境消耗的需求,这就决定了旅游经济与城市生态环境之间存在着协调发展的问题。
1.旅游经济与城市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概述
1.1协调发展度的含义
协调发展是一个协调整体性、综合性和内在性的聚合,它不是单个系统或要素的简单意义上的增长,而是多系统或要素良性循环的复杂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强调的是各个要素的综合全面发展和整体水平的提高,这一含义中的发展侧重于动态意义上的发展。协调发展度是综合了系统或要素间的协调状况。
1.2旅游经济与城市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含义
旅游经济发展具有丰富的内涵,尤其是作为城市的旅游经济发展,旅游经济的内容与形式越来越丰富,同时政策、整体经济以及社会因素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的作用,对于衡量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旅游经济作为经济的一项重要内容,不能用单一的要素进行衡量,与发展息息相关的生态环境要素越来越凸显其重要意义。
1.3旅游经济与城市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特点
从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的旅游经济与城市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过程来看,两者之间存在着阶段性的变化特征,都是从最初的初始协调阶段到不协调发展再逐渐协调发展的变化;旅游经济与城市环境协调发展在目标上具有一定的相对性,旅游经济的发展目标与城市生态环境的发展目标在二者协调发展的总体目标下都不是完全各自单纯意义上的最优目标,而是在特定生态环境和社会条件下的实现最适当的旅游经济发展目标以及城市生态环境发展目标;此外,二者之间的关系还具有一定的可控性和持续性,这也表明二者之间发展上的相辅相成,共同发展特征。
2.城市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评价
2.1城市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指标选取与数据来源
旅游经济状况的指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因素,外国游客人数、国内游客人数、旅游外汇收入、国内旅游人均消费、旅游收入占城市GDP的比例、星级酒店的数量、A级以上景区的数量等指标,都能够反映某个城市的旅游经济发展状况。
生态环境发展指标主要包括以下几项指标,污水处理率、生活垃圾的无害化处理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城市绿化覆盖率、自然保护区面积占辖区面积比、二氧化硫年日均值、二氧化氮年日均值、噪声平均值等。
以上指标的数据来源各城市《统计年鉴》与国家统计年鉴,在指标数据的查询和获得问题上,一定要以政府统计部门公布和的数据为准,要通过具有权威性和可靠性的数据进行分析。
需要注意的是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在各自的子系统及系统间指标的量化以及对系统的指向性存在差异,在进行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水平的测度上需要对相关数据进行标准化的处理,一般是需要根据指标的正负向特征,对负向的指标采用与正向指标相反的处理办法。
2.2城市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评价标准
在城市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研究中,对于协调发展的衡量是一项十分重要的环节,而衡量协调发展程度问题上必须依据相应的标准进行评价。笔者认为在城市生态环境协同发展的响应值上,可以比照国家生态市建设指标的响应值,而旅游经济发展的评价标准可以采用各个城市在旅游业发展目标值来衡量。对于城市而言,经济的发展与生态环境的保护对城市整体发展而言,都具有同等意义。
按照评价标准对选取的指标和数据进行分析,对旅游经济和城市生态环境两个子系统的指标进行多重共线性分析,利用数学函数模型等进行协调发展的评价分析。
2.3旅游经济与城市生态环境协调发展评价结论
采用不同的方法在城市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评价上会有不同的效果,由于不同的研究地区也有其特殊性,因此要对不同地区和城市科学的选择评价方法和评价体系,例如现在较为流行的熵值法来确定旅游经济、城市生态环境指标的权重,对旅游经济发展进行综合评价,这样能够得到一段时间内的旅游经济与城市生态环境之间的相互程度与发展,也能够从中反映出未来可能的发展趋势。但是当前大部分的评价研究方法还无法实现对旅游经济与城市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精细化研究,要想实现精细化研究还要在确定权重的方法和过程上加以改进。还要在协同发展度模型和计算方法上进行不断的调整,从而反映出更加真实有效的旅游经济与城市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水平。
结论
综上所述,旅游产业是一项对生态环境有着很大依赖程度的产业,当前我国各城市对于发展旅游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都非常重视,关于二者协调发展的质量还是非常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尤其是将我国城市的旅游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与国外的城市相比,可能存在的差距会更大,但代表我国城市旅游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的潜力和空间是巨大的,还有不断进步的空间和可能。
参考文献:
[1]翁钢民.鲁超.旅游经济与城市环境协调发展评价研究――以秦皇岛市为例[J].生态经济,2010(03)
[2]邹永广.郑向敏.厦门市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性评价研究[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11(01)
篇6
关键词 城市人居环境;能源消费;住宅面积;对比研究
中图分类号 TU984.015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10)04-0023-06 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0.04.005
我国现在住房、道路、公共绿地、生活用水、卫生厕所、有线电视等人居环境与20年前相比有明显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但是这些年中中国所消耗的各种形式的能源均有所增长,2006年中国的能源消费就已经占了全球能源消费的15%以上。随着中国人居环境的改善和提高,能源消耗与污染物排放也大幅度增长,这给资源和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压力。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改善居住舒适度的要求越来越高,制冷取暖、生活热水、家用电器的需求增大。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我国是否要走一条西方国家已经走过的大规模城市开发同时又是大规模消耗资源、产生污染的道路?因此有必要分析和研究能源消耗与人居环境改善的关系,进而提出科学的改进方案,为我国人居环境节能建设提出宝贵建议,使中国人居环境在改善的同时,能够尽可能的减少能源消耗。
1 我国城市人居环境的改善
“人居”是指发生有组织人类活动的地方,环境是相对于一定主体而言的,一般是指围绕某个中心事物的外部客观存在的总和,现代城市生态学认为,城市是一种以人为主体的复合生态系统。因而城市人居环境是指由围绕城市人群的各种环境因素构成的系统整体。从构成人居环境的基本因素看:建筑是基本因子,它直接提供人类居住、工作的空间;此外具有前瞻性的基础设施是重要因素(包括道路、给排水系统等),如果这些基础不完善或前瞻性不够,会给居民的出行与生活带来不便;而社会的自然系统――生态基础设施是社会及其居民能持续地获得自然服务的基础,因而是人居环境的最基本部分,它不仅包括绿地系统的概念,而且更广泛地包含一切能提供自然服务(包括提供新鲜空气、食物、体育、休闲娱乐、安全庇护以及审美和教育等等)的城市绿地系统、林业及农业系统、自然保护地系统[1]。
人居环境表现了一个时代的文化档次和社会生活水准,凝聚了这个时代的社会文明。因此,优化人居环境是个复杂的工程,它包括城市功能的完善、产业结构的调整、居住条件的改善、综合环境的治理,以及人文景观的营造、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等诸多方面。我国是发展中国家,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居环境的不断改善是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合理规划的需要。十几年来我国城市人居环境发生了显著变化。
1.1 居住面积扩大
1978年,我国城镇新建住宅面积0.38亿m2,城市人均居住面积只有3.6 m2。1990年,我国城镇新建住宅面积1.73亿 m2,城市人均居住面积6.7m2[2]。2004年我国城市人均居住面积13.79 m2。2007年我国城镇新建住宅面积6.88亿 m2[3]。与1978年相比,城镇住宅建设面积平均每年增长2 100多万m2,极大缓解了城市居民的居 住需求,改善了市民的居住环境质量。
1.2 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改善
1980年,中国城市平均每人拥有铺装道路面积2.8 m2,平均每万人拥有下水道长度2. 4公里,平均每人生活用水46.8 t,用气普及率16.8%,每万人绿地面积9.6 hm2[2] 。2007年,中国城市平均每人拥有铺装道路面积11.4 m2,城市排水管道密度8.2 km/km2,城市集中供热面积30.1亿 m2,平均每人生活用水65.1 t,用气普及率87.4%,人均公园绿地面积9.0 m2[3]。城市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的发展,提高了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和舒适度。
1.3 住宅区位向城市外扩展
随着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土地变无偿配给为有偿使用,市场经济杠杆发生作用,地价由城市中心区向外呈递减规律,中心区的居住用地部分让位于土地收益率更高的商业、金融、办公等第三产业用地,城市近郊区由于地价相对较低,适宜于发展住宅产业,从而为城市中心区人口外迁提供了住房选择。例如,1999年处于上海市中心的静安区居住房屋占全市居住房屋面积的2.99%,而离市中心较远的松江区居住房屋占全市居住房屋面积的1.85%[4]。2008年上海静安区居住房屋占全市比例为1.74%,松江区居住房屋面积占全市6.51%[5]。其他大城市的住宅发展也体现了这一特点。住宅区位的向外扩展提升了对交通基础设施以及私人汽车的进一步需求。
1.4 城市住区的综合功能提升
住房成为商品以后,人们对家的主张变得强烈,家的概念也变得丰富起来。人们的品位越来越高,对于住宅的空间功能设计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如今,人们对于住房的设计已提出了新的要求,如:①无毒害、无污染的新型环保绿色建材,建设生态园林住宅,力求实现自然与建筑的和谐。②空间设计上要求大空间,便于人们灵活布置家具,满足自主设计的愿望。③私家车泊位,建立地下停车场是居民的普遍要求。④住宅小区的配套设施要求越来越完善,诸如幼儿园、公园、图书馆、超市、交通换乘等[6]。
陆歆弘:我国城市人居环境改善与能源消费关系研究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0年 第4期2 我国城市人居环境改善与能源消费的关系
2.1 城市人居环境质量指标和人均生活能源消费指标
能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纵观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人类文明的每一次重大进步都伴随着能源的改进和更替。能源的开发利用极大地推进了世界经济和人类社会的发展。显然,我国城市人居环境的改善和居住水平的提高,也需要相应的能源供应和消费作为基础。表1为我国能源消费总量和人均生活能源消费量。由表1可以看出,从1990-2007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从9.87亿t标准煤增长到26.56亿t标准煤,其中生活能源消费量占10%-16%。2007年我国人均生活能源消费已经超过200kg标准煤。
表1 我国能源消费总量和人均生活能源消费
Tab.1 The total energy consumption and life energy consumption per capita in China
年份
Year能源消费总量
(万t标准煤)
Total energy consumption
(104 tce)生活能源消费量
(万t标准煤)
Life energy consumption
(104 tce)平均每人生活消费能源
(kg标准煤)
Life energy consumption per capita
(kg tce)199098 70315 799139.21995131 17615 745130.82000138 55315 965126.42003174 99019 827153.92004203 22721 281164.22005224 68223 450179.92006246 27025 388194.72007265 58326 790203.3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8,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年[3]为了便于研究和发现规律,本文选择城市人均住宅建筑面积、城市人均拥有道路面积、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三个指标的均值来反映城市人居环境质量,所用数据均来自中国统计年鉴1996-2008年历年。计算时各项指标均以1990年为100,计算出的城市人居环境质量指标及人均生活消费能源指标见表2。
表2 城市人居环境质量指标和人均生活能源消费指标
Tab.2 Urban human habitats quality index and life energy consumption per capita index
年份
Year城市人均住宅
建筑面积
Urban house floor
area per capita城市人均拥有
道路面积
Per capita area of
paved roads in cities城市人均公园
绿地面积
Per capita park
green area in cities城市人居环境
质量指标
Urban human habitats
quality index人均生活消费
能源指标
Life energy consumption
per capita index19901001001001001001995118.98141.94138.89133.2793.971997129.93167.74161.11152.9395.622000148.18196.77205.56183.5090.802001151.82225.81255.56211.0693.612002166.42254.84300.00240.4298.352003172.99300.00361.11278.03110.562004182.48332.26411.11308.62117.962005190.51351.61438.89327.00129.242006197.81354.84461.11337.92139.87
2.2 两个指标间的关系
根据表2,我国城市人居环境质量指标和人均生活能源消费指标之间呈现如图1的关系。两者之间适合拟合一条U型抛物线:y=143.94-0.598x+0.002x2, R2=0.984,式中y代表人均生活消费能源指标,x代表城市人居环境质量指标。20世纪90年代格鲁斯曼等人发现了环境库兹涅茨曲线――一条倒U型曲线[7],它描述了部分环境污染物排放总量与经济增长的长期关系,即随着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均收入的提高,环境污染的程度由低
图1 我国城市人居环境指标与
人均生活消费能源指标的关系
Fig.1 The relation between urban human habitats
quality index and life energy consumption per capita index趋高,经过某个临界点后,其环境污染的程度逐渐减缓,环境质量逐渐得到改善。但是本文发现,我国的城市人居环境改善和人均能源消费之间却存在正U型曲线。目前我国所处的阶段是,随着人居环境的舒适程度提高,能源消费水平也在提高。
然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见图2),在人居环境质量指标与人均能源消费指标增长的走势中,两者存在“脱钩”现象,他们之间的依赖关系并不是长久的。人均能源消费的增长速度并没有人居环境质量提高的速度快,因此图2中出现了一种“喇叭口”现象,两个指标之间最大相差2.4倍。
图2 能源消耗与人居环境改善之间的“脱钩”现象
Fig.2 The “decoupling” between energy consumption and
human habitats improvement3 与国际经验的对比
在世界上,我国的人均能耗处于相对比较低的水平,如图3所示。2006年,世界人均一次能源消费为72.4MBtuBtu是英国热量单位。,中国人均消耗为56.2 MBtu,日本和德国分别为178.7和177.5 MBtu,而美国的人均一次能源消费则高达334.6 MBtu[8],接近中国的6倍。
图3 世界人均能源消费量
Fig.3 The global energy consumption per capita
数据来源:Energy Information Administration,International Energy Annual 2006[7]
3.1 与德国比较
从人居生活环境来看,中国的人均能源消耗确和德国有类似经验,如图4。随着户均和人均居住面积的逐步增长,德国的人均能耗也呈现一种U型抛物线关系,而且目前也已经过最低点、处于抛物线的上升阶段。从中国和德国两个相似案例来看,似乎在能源消费和人居环境(居住面积)之间存在一个最优点。据两条曲线推算,在中国这个最优的节能居住面积在人均建筑面积20 m2左右,而德国为户均83 m2左右,人均36 m2左右。但中国由于地理位置等原因,住宅没有像德国那样普遍使用取暖等耗能设备,因此从图1和图4对比来看,德国抛物线的上升阶段要比中国的曲线更陡。说明中国在居住条件改善的同时并没有像德国那样大规模地提高能源消费。
3.2 与日本比较
中国人居环境指标和人均能耗指标之间的“喇叭口”现象,在日本也同样存在。但是与中国相反,如图5所示,人均能源消费指标在户均住房面积指标的上面,显示人居环境(居住面积)的改变不大,但是能源消耗却大量增长。1978年,日本户均住宅建筑面积80.28m2,2003年户均建
图4 德国人居环境与能源消费指标的关系
Fig.4 The relation between human habitats and
energy consumption in Germany
数据来源:根据参考文献[8]和[9]计算。
筑面积94.85m2[9]。按2000年日本户均人口2.67人计算[11],2003年日本人均住宅建筑面积大约35.5 m2。但是日本家庭的能源消耗量却非常大,1980年日本50%以上的家庭有了空调,1984年50%以上家庭有了两台彩色电视机,1987年50%以上家庭拥有微波炉,1992年每个日本家庭都使用一台以上空调。2002年日本家庭的总用电量达1977亿kwh[12]。因此日本正在大力倡导提高能源使用效率、节约能源,例如在商业和居家领域日本现在有18个产品大类(如冰箱、电加热器等)必须满足法定的节能标准。
3.3 与美国比较
美国虽不是全球人均能耗最高的国家,但也属于相对
图5 日本人居环境与能源消费指标的关系
Fig.5 The relation between human habitats and
energy consumption in Japan
数据来源:根据参考文献[8]和[10]计算。比较高的国家。近年来美国的户均能耗得到了有效控制,呈现下降趋势,如图6所示。1980年,美国每户家庭消费能源114.10 MBtu,2005年下降到94.90 MBtu[13]。当然,家庭规模的缩小可能是一个原因,而更主要的是节能技术和新能源的利用和推广,如美国的绿色建筑标准LEED正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业主和开发商购买高效能的住宅建筑器具可以获得政府补贴[14],美国政府在新能源的研发和利用中大力支持,2005年可再生能源占美国能源产量的6%[15]。而这正是中国应该学习的经验。
图6 美国家庭住房和能源消费(1980年=100)
Fig.6 Residential houses area and
energy consumption in the U.S.
数据来源:Energy Information Administration,Department of Energy, U.S., Residential Energy Consumption Survey (RECS),1980-2005[13]
4 结 论
居住条件改善、生活水平提高、出行道路便利,是近20年来我国居民的明显感受,在中国改革开放取得人居环境改善的明显成就同时,对于能源的依赖也越来越强,本文通过国内外人居环境改善与能源消费的关系对比研究,取得了以下结论:
总的来看,中国的人均能源消费水平并不高,中国的节能效果也是明显的。由图2的“喇叭口”可以看出,人居环境的改善并没有伴随人均能源消耗的同幅增长,这与我国居民的用能习惯和地域分布有关。与1990年相比,2006年中国人居环境改善指标提高了3.38倍,人均能源消费提高1.46倍,两者已经形成了“脱钩”趋势。
人们对舒适生活环境和便利居住条件的追求是可以理解的,但改善人居环境的同时,盲目扩大居住面积、提高城市建设水平,也是不利于减少能源消耗的。2006年中国城市的人均住宅建筑面积已经是27.1 m2,但是通过图1的曲线回归发现中国最优的节能居住面积在人均建筑面积20 m2左右,德国也存在类似的U型抛物线。这给了众多房地产开发商一个提示,大面积别墅、高档住宅的开发从长远来看不是适宜之举。
但是与美国相比,中国在节能工作上不能放松,中国的能源消费总量是非常高的,对人居环境的舒适性改善必然伴随着更多能源的消费。石化能源的节约有利于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也有利于人居环境的优化。中国也正面临着发达国家提出的碳减排压力。以太阳能、风能、核能、生物质能为代表的新能源为家庭供能是首要的变化和趋势。在一定时期,中国应当出现人均能源消费曲线向下移动的趋势(见图6)。
中国正处于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的建设和人口压力为节能带来了巨大挑战。本文期望为我国人居环境的节能建设提供参考和借鉴。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吴良镛. 关于人居环境科学[J]. 城市发展研究, 1996, (1):1-5. [Wu Liangyong, Science of Human Settlements [J]. Urban Studies, 1996,(1):1-5.]
[2]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1996[M/OL].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6[2009-05-05]. /Ndsj/Information/Zh1/i011a [National Bureau of Statistics of China. China Statistic Yearbook 1996[M/OL]. Beijing: China Statistics Press, 1996[2009-05-05]. /Ndsj/Information/Zh1/i011a]
[3]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8[M/OL].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2009-05-05] /Tjsj/Ndsj/2008/Indexch.Htm [National Bureau of Statistics of China. China Statistic Yearbook 2008[M/OL]. Beijing: China Statistics Press, 2008[2009-05-05]. /Tjsj/Ndsj/2008/Indexch.Htm]
[4]上海市统计局.上海统计年鉴2000[OL]. 2000[2009-08-12] /Shtj/Tjnj/2000/Tables/6_5.Htm [Shanghai Municipal Statistics Bureau. Shanghai Statistic Yearbook 2000[OL]. 2000[2009-08-12]. /Shtj/Tjnj/2000/Tables/6_5.Htm]
[5]上海市统计局.上海统计年鉴2009[OL]. 2009[2009-08-12] /2003Shtj/Tjnj/Nj09.Htm?d1=2009tjnj/C1006.htm [Shanghai Municipal Statistics Bureau. Shanghai Statistic Yearbook 2009[OL]. 2009[2009-08-12]. /2003Shtj/Tjnj/Nj09.Htm?d1=2009Tjnj/C1006.Htm]
[6]张勤. 适应市场需求,改进住宅设计[J]. 住宅科技, 2001, (1):23-25. [Zh ang Qin. Adapting to the Market Demand and Improving House Design [J]. Housing Science, 2001, (1): 23-25.]
[7]Grossman G M,krueger A B. Economic Growth and the Environment[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e,1995,110(2):353-377.
[8]Energy Information Administration,Department of Energy, US, Internat ional Energy Annual 2006 [R], 2008-12-19.
[9]Bundesministerium für Verkehr, Bau und Stadtentwicklung. Wohnen und Bauen in Zahlen 2008/2009 [R], 2009-01-18. [Transportation, Construction and Urban Development Ministry, Germany. Housing and Construction Statistics 2008/2009 [R]. 2009-01-18.]
[10]日本NFDC0务省统计局调查部国势统计 课「住宅•土地统计调查报告[R/OL]. 2003[2009-07-08]. Stat.Go.Jp/Data/Nenkan/Zuhyou/Y1801000.Xls [Statistical Survey Department, Statistics Bureau, Ministry of Internal Affairs and Communications, Japan. Housing and Land Survey [R]. 2003[2009-07-08].Stat.Go.Jp/Data/Nenkan/Zuhyou/Y1801000.Xls]
[11]日本NFDC0务省统计局调查部国势统计课「国势调查报告[R/OL]. 2005[2009-07-08]. Stat.Go.Jp/Data/Nenkan/Zuhyou/Y0216000.Xls [Statistical Survey Department, Statistics Bureau, Ministry of Internal Affairs and Communications, Japan. Population Census [R]. 2005[2009-07-08]. Stat.Go.Jp/Data/Nenkan/Zuhyou/Y0216000.Xls]
[12]Agency for Natural Resources and Energy, Ministry of Economy, Trade and Industry, Japan. Energy in Japan 2006 [R], 2006-03: 4.
[13]Energy Information Administration,Department of Energy, U.S., Residential Energy Consumption Survey (RECS), 1980-2005 [R]. 2008-05.
[14]李忠东. 美国如何推动建筑节能[J]. 建筑,2009,(11):56. [Li Zhongdong. How USA to Impel Architecture Related Energy Conservation [J]. Construction and Architecture, 2009, (11): 56.]
[15]周篁. 美国可再生能源和节能情况考察[J]. 中国能源, 2006, 28(12): 15-19. [Zhou Huang. Review of Renewable Energy and Energy Conserv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J]. Energy of China, 2006, 28(12): 15-19.]
[16]马琼,杨可晗,买英.塔里木灌区土地人口承载力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0,(S2):98-99.[Ma Qiong, Yang Kehan, Mai Ying. Population bearing capacit y of Talim irregated area[J]. China Population,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2000 ,(S2):98-99.]
[17]王玉平.矿产资源人口承载力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1998,(3):1922. [Wang Yuping. Population carrying capacity of mineral resources[J]. China Pop 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1998,(3):1922.]
[18]宋健,于景元.人口控制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5.[Song Jian,Yu Jinyuan . Population Cybernetics[M].Beijing:Science Press,1985.]
[19]Kraft J, Kraft A.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nergy and GDP [J]. EnergyDevelopment, 1978,(3):401-403.
[20]王南丰,鲁玲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差距变动分析[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09,2 2(5):30-34[Wang Nanfeng, Lu Ling. Analyze for the Change of theIncome GapBetween China s Urban Residents[J]. Journal of Xi'an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Economics, 2009,22(5):30-34.]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mprovement of Urban Human Habitats and
Energy Consumption in China
LU Xinhong
(School of Real Estate, Shanghai University, Shanghai 201702, China)
篇7
关键词:城市化;环境地质;城市型洪水;地面沉降;透水性铺装
城市是一个复杂的地域综合体,环境地质问题作为人们生存发展关注的重要问题,在城市化进程中发生了较大的改变。城市化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生活的同时也造成了环境地质恶化,生态环境被破坏等问题。面对城市环境质量下降的现状,提出了生态城市建设的计划。近年来,生态环境的概念得到了全世界的普遍关注。因此,从生态环境建设的角度出发,为城市防灾减灾工作及城市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提供一种新思维。
1城市化进程中的环境地质问题分析
1.1城市化引发城市地面沉降问题
地面沉降是指在一定地表面积内出现水平面下降的现象,是自然灾害的一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规模的增加,地面沉降问题越来越严重,沉降面积也越来越大,人为原因是造成自然沉降的主要原因。据有关统计显示,我国已经有95个城市不同地区发生了地面沉降现象,其中80%分布在城市地区,并且地面沉降速度在不断加快。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人为开采地下水资源,而地壳活动、工程建设以及自然作用造成的地面沉降仅占20%。在城市化发展较快的北京地区,地面沉降现象更为严重。据有关调查显示,北京市的地面沉降量已达到350 km2。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地下水开采急剧增加,降水大量流失,地下水补给的水量明显减少,从而形成了多个沉降中心。
1.2城市化引发城市型洪水
城市化的发展主要表现为人口增长、城市空间扩大以及城市经济发展3个方面。而城市化和生态环境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的关系,通过城市人口增加、能源消耗量增大以及空间扩张对生态环境产生了威胁,而生态环境又通过资金争夺、政策干预等对城市发展产生约束。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中原有的天然土壤逐渐被建筑物所取代,出现了非透水性硬化地面,从而改变了自然土壤植被下的天然可渗透性。城市地面的硬化导致地下水补给量减少,同时也降低了自然土壤以及植被截留量,增大了城市的地表径流总量,容易导致城市型洪水的发生。
1.3城市化引发的工程滑坡、边坡、崩塌问题
在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工程建设数量增多,规模不断壮大,对原有的地形地貌进行不同程度的改造,使其趋于平坦。但这种改造对自然环境造成了重大的影响,导致水土流失、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频发,工程活动所引发的不稳定斜坡以及崩塌等问题逐渐突显出来,对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严重的威胁。为了改善这种状况,需要重视城市化进程中的地质问题,加强对地质灾害的预测和评估。
2改变城市环境地质现状的有效策略
2.1铺设透水性材料预防城市型洪水
透水性沥青混合料是一种环保型材料,具有高强度、高透水性等特点。在城市地面硬化中使用这种材料,可以使降水迅速下渗到地下,补充土壤水和地下水,保持土壤的湿度,同时减轻城市排水压力。透水性沥青混合料的孔隙主要由闭孔隙、连续孔隙以及半连续孔隙组成。水流可以在透水性沥青混合料的内部孔隙中流动,以混合料作为铺筑结构,从而将其表面上的雨水渗透到铺装下面,达到减小地面积水的目的。通过相关验证得知,透水性沥青混合料的孔隙与其渗透系数之间有很好的相关性。只要确定混合料的孔隙率,就可以保证透水性铺装的透水能 力。透 水 性 沥 青 混 合 料 的 孔 隙 率 的 计 算 公式为:V径流设≥10.2269lnQ径9.3×10-2BL(1)式中Q径为径流量,L/ s;B为铺装宽度,m;L为铺装长度,m。只要将混合材料的孔隙率设计为V径流设,由其铺设的路面在暴雨强度为q时,可以将产生地表径流量的雨水透除,使铺装表面不产生地表径流,从而避免城市型洪水的发生。此外防治工程中出现边坡问题时,可以通过修筑挡土墙和护墙等方式支持不稳定岩体,也可以利用钢筋混凝土抗滑桩支撑工程,加强岩质边坡的稳定性。
2.2做好城市地质环境保护立法工作
针对城市环境发展过程中对地质环境的破坏行为,应该以立法的方式加以制止。为此,需要加强城市地质环境保护立法工作,地方立法机关也要因地制宜,出台相应的地方性法规政策,同时加强执法队伍的建设,依照相关法规严格执法,从而制止城市发展建设中对地质环境的破坏行为。此外,还应该大力开展宣传教育,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对地质环境保护的认识,让人们充分认识到自然环境和生态平衡性之间的关系,避免盲目改变自然环境造成的生态失衡现象。在环境保护中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将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贯彻到人们的思想中,从而确保城市发展中的地质环境质量。针对城市化过程中工程滑坡、边坡、崩塌等问题,需要通过法律规范相应的责任人,落实相关人员的工作责任,加强他们在工程施工方面的检测和检查力度,依照相关法律制止违规施工作业,避免因为工程违规操作带来的边坡、坍塌事件的发生。
2.3加强城市地质灾害的预测和评估
城市地质灾害的出现给城市带来较大的危害,需要通过建立城市地质灾害评价体系,采用地质监测和环境预测等方式提高城市的防灾能力。如果在检测过程中发现地质灾害问题,需要查明城市的地质环境背景和地质灾害发生的原因,综合评估地质灾害的危害性,同时预测在人为活动下可能出现的地质作用强度,这样才能采取相应的策略,为防灾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城市地质灾害评估中还需要加强信息化监测系统的建设,利用信息化技术进行相关数据的检测,将监测到的数据共享,为城市规划建设提供信息依据。为了避免工程滑坡和坍塌事件的发生,在施工过程中应该加大对工程边坡的测量,及时获取准确的测量数据,同实际规划中的数据进行比较,从而预测实际边坡的倾斜度,避免边坡严重倾斜的情况下出现坍塌现象。
3结语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对城市环境地质中的城市型洪水以及地面沉降问题构成了严重的威胁。为了解决环境地质问题,城市化发展应该坚持生态规划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本着防灾减灾的理念,有效减轻和缓解城市型洪水的发生。控制地面沉降问题,需要从地下水开采入手,采取限量开采和人工回灌的方式,调整地下水的开采层次,以地面水源取代地下水源,尤其注重开发、利用天然雨水资源达到控制地面沉降的目的。此外,可以选择透水性材料铺设城市道路,防治和缓解城市环境地质灾害问题,减轻生态环境恶化对城市发展造成的影响,为现代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发展途径。
参考文献:
[1]董好刚,黄长生,陈雯,等.珠江三角洲环境地质控制性因素及问题分析[J].中国地质,2012(2):539-549.
[2]宋庆丰,黄小芸.城市化建设与城市地质环境相互作用的探讨[J].绿色科技,2015(5):215-216.
篇8
论文关键词:外商直接投资,污染天堂假说,环境污染,环境库兹涅茨假说
一、引言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与此同时,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不容小视,环境承载力对经济增长的制约日益严重。在追求经济增长的同时,人们对清洁环境的需求日益提高。追求鸟语花香、蓝天碧水、空气清新的生存环境。“城市,让生活更美好”-2010年上海世博会主题节能减排论文,反映了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诉求。
经济学家一直关注环境的承载力变化。罗马俱乐部的世界末日模型体现了经济学家对经济增长的一种极度悲观的看法。库兹涅茨提出了环境库兹涅茨假说,环境污染与经济增长呈现一种倒U型曲线,即在经济发展的初期,环境污染会随经济增长而增加;但到达一定收入水平后,环境污染会随经济增长而减少怎么写论文。
对于FDI、污染行业转移与环境的关系研究的结果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污染天堂假说”,即外商直接投资与东道国的环境污染是有关系的,并且东道国较弱的环境规制会吸引环境管制较高国家的外商直接投资,从而使东道国成为“污染避难所”;第二类“污染光环假说”,即进行投资的跨国公司总是倾向于对投向东道国的公司散播绿色技术,通过运用统一的环境标准而有利于东道国的环境污染减少;第三类则认为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促使东道国产出大量增加,从而引致相应污染的增加。国外的学者进行了大量实证研究。Mani,M.和D. Wheeler(1997)的研究表明,绝大多数污染产业投向了发达国家,而非发展中国家[1]。Eskeland和 Harrison(2003)的研究表明,外资企业比国内企业排放污染明显要少[2]。JieHe(2006)利用中国数据研究节能减排论文,发现 FDI资本每增加1%,工业SO2排放量增加 0.098%,FDI对经济增长和结构转换引起的污染排放增加完全抵消了FDI对环境管制影响引起的污染减少[3]。杨海生、贾佳、周永章和王树功(2005)根据1990~2002年中国的相关数据进行研究,其结论是FDI与污染物排放呈现显著的正相关[4]。潘申彪、余妙志(2005)利用1986~2003年江浙沪三省市数据,进行了外商直接投资增长与环境污染加剧的因果关系检验,发现三省市吸引的外商直接投资增长是导致该区域环境污染加剧的原因[5]。沙文兵和石涛(2006)利用中国30个省市、区1999~2004年的面板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生态环境具有显著的负面效应[6]。陈凌佳(2008)利用2001~2006年全国112座重点城市(均为地级市)的面板数据研究发现三个地区的FDI对环境均产生负面效应,外商直接投资每增加1%,东部、中部和西部工业SO2污染强度增加0.0316%,0.0568%和0.0716%[7]。贺文华(2010)利用东部十一省市的面板数据研究发现,中国东部的数据不支持“污染天堂假说”[8]。因FDI主要集中于东部地区的上海、浙江、江苏和广东,本文在环境库兹涅茨假说基础上,以FDI为污染输出变量,利用长三角和珠三角的城市面板数据研究FDI对环境的影响。
二、污染指标选取及模型构建。
(一)数据来源和污染指标选取
因2004年前后中国城市统计年鉴的统计口径发生了变化,考虑统计口径一致及数据的连续性,本文数据全部来自2004~2009年的中国城市统计年鉴。以上海、浙江、江苏代表长三角节能减排论文,以广东省代表珠三角怎么写论文。以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元)代表经济增长,外商直接投资(万美元)表示污染输入的变量,根据中国城市统计年鉴提供的数据,以工业废水排放量(万吨)、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吨)和工业烟尘排放量(吨)代表环境污染指标。
上海的工业废水排放量呈递减趋势,从2003年的61112万吨减少到2008年的44120万吨;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从2003年的300734吨增加到2005年375231吨,而后递减,到2008年为298000吨;工业烟尘呈现递减趋势,从2003年的49671吨减少到2008年的40629吨;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和FDI呈现快速增长趋势,分别从2003年的46718元、585022万美元快速增加到2008年的73124元和1008427万美元(见图1)。
图1 2003~2008年上海市环境污染指标、人均地区生产总值、FDI变化趋势
注:坐标轴单位为千,即坐标轴上100是100*1000。 图2和图3同
浙江和江苏共有24个城市,分别是江苏的南京、无锡、徐州、常州、苏州、南通、连云港、淮安、盐城、扬州、镇江、泰州、宿迁和浙江的杭州、宁波、温州、嘉兴、湖州、绍兴、金华、衢州、舟山、台州、丽水。2008年工业废水排放量超过4亿吨的有江苏的无锡、苏州和浙江的杭州,杭州达75585万吨;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超过10万吨的有江苏的南京、徐州、苏州和浙江的宁波、嘉兴,苏州达176990吨;工业烟尘排放量超过4万吨的有江苏的无锡、苏州,无锡达44487吨;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6万元的有江苏的南京、无锡、常州、苏州和浙江的杭州、宁波,苏州达106863元;外商直接投资超过20亿美元的有江苏的南京、无锡、常州、苏州、南通和浙江的杭州、宁波。引进外商直接投资最多的是苏州节能减排论文,达813260万美元。从2007至2008年,三大污染指标都减少的有江苏的南京、无锡、苏州、镇江和浙江的温州、绍兴、金华、丽水;除江苏的南通和浙江的温州、嘉兴、湖州、绍兴、台州的外商直接投资有所减少外,其他城市的外商直接投资呈现快速增加趋势(见图2)。
2007~2008年浙江和江苏24市环境污染指标、人均地区生产总值、FDI变化趋势
广东省共有21个城市,它们是广州、韶关、深圳、珠海、汕头、佛山、江门、湛江、茂名、肇庆、惠州、梅州、汕尾、河源、阳江、清远、东莞、中山、潮州、揭阳、云浮。2008年工业废水排放量超过1亿吨的有广州、韶关、佛山、江门、肇庆、东莞、中山,东莞达33359万吨;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超过10万吨的有东莞、佛山,佛山达124100吨;工业烟尘排放量超过2万吨的有佛山、江门、茂名、东莞,东莞达41612吨;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6万元的有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深圳达89814元,东莞和中山都低于6万元,分别为53285和56106元;外商直接投资超过20亿美元的有广州、深圳、东莞,吸纳外商直接投资最多的是深圳,达402018万美元。从2007至2008年,三大污染指标都减少的有韶关、深圳、佛山、江门、湛江、梅州;除云浮的外商直接投资有所减少外,其他城市的外商直接投资呈现增加趋势(见图3)。
2007~2008年广东21市环境污染指标、人均地区生产总值、FDI变化趋势
用FS、SO2、GYYC、Y和FDI分别表示工业废水、工业二氧化硫、工业烟尘、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和外商直接投资,为了消除序列相关节能减排论文,把数据取自然对数,用LNFS、LNSO2、LNGYYC、LNY和LNFDI分别表示FS、SO2、GYYC、Y和FDI的自然对数值。利用Eviews6.0对长三角和珠三角污染指标、人均地区生产总值、FDI进行统计分析得表1,从表1可以看出长三角所有指标的均值、中位数都高于珠三角指标的对应值;除工业废水排放量的最大值是珠三角高于长三角,其他指标值均低于长三角;除FDI的最小值是珠三角高于长三角,其他都比长三角的对应值小;其他如标准差、峰度、偏度和JB值都存在较大差异。
表1 长三角和珠三角污染指标、人均地区生产总值、FDI的数据分析
长三角
珠三角
FS
SO2
GYYC
Y
FDI
FS
SO2
GYYC
Y
FDI
Mean
20412.62
88902.54
24157.65
31444.96
135035.6
8622
44570.37
10106.2
25262.12
72592.93
Median
11601.5
68778.5
19384
26628.5
73068
5449.5
33775
8176
15493
20373
Maximum
85735
375231
61606
106863
1008427
91260
197500
41612
89814
403018
Minimum
958
6269
2797
5400
1245
220
924
47
4111
2118
Std. Dev.
20004.63
74157.97
14660.33
19957.31
187197.6
10103.19
44421.6
8174.932
20870.59
99027.69
Skewness
1.5486
1.9216
0.7381
1.1892
2.4204
4.7855
1.7104
1.2361
1.1934
1.8052
Kurtosis
4.3719
7.010
2.5440
4.3536
8.8407
36.990
5.3677
4.6722
3.1731
5.3140
Jarque-Bera
71.7175
192.8161
14.9192
46.8043
359.671
6546.445
90.8637
46.7687
30.0658
96.5423
Probability
0.000576
Sum
3061893
13335381
3623648
4716744
20255335
1086372
5615867
1273381
3183027
9146709
Sum Sq. Dev.
5.96E+10
8.19E+11
3.20E+10
5.93E+10
5.22E+12
1.28E+10
2.47E+11
8.35E+09
5.44E+10
1.23E+12
Observations
150
150
150
150
150
126
126
126
126
126
Cross sections
25
25
25
25
25
21
21
21
篇9
【关键词】地下空间;环境岩土工程问题:地质灾害:优势面
引言
在现代化的环境建设中,城市的竖向发展显得尤为重要,城镇化、现代化的建造中,地下的工程发展十分迅速,这就不乏产生了安全隐患的问题那就是城市环境岩土工程问题,而且还会发展的愈演愈烈,虽然城市地下空间的发展给我们带来很多的方便优势,但是不断发展的岩土问题给我们人类的生存和物质文明带来层层的影响和伤害。因此,在地下空间开展的过程中就要进行技术性的分析和精湛的决策。
1 21世纪是地下空间开发的世纪
1.1 地下空间利用的重要性
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的已规划面积已经达到很高的比例,而我国人口基数大,这样人均使用面积就小了,要使人们过上幸福舒适的环境,所以合理开发城市空间是城市化发展的大趋势,因而城市的竖向开发就显得尤为的重要。经济的飞速发展也就成为了隧道工程活动进入最高点的助推剂,这也是在2004年国际隧道协会的前主席Hack所预计的。
在我国近几年来,各大城市也纷纷开始了惊醒了多层次的交通网系统建设,主要是以轻轨、地铁为主。而我国的开发空间不仅仅只向地下发展,也向上发展,那就是高层建筑深地基,还有地下资源的开采,铁路地铁的修建,西部水电工程的完善,国防军工业这些建设等等,而我们的国家也随着这样的改变而逐步变得强大。
1.2 地下工程引起的环境岩土工程问题
1. 2. 1 地下工程引起的主要环境岩土工程问题
(1)软土地下工程施工变形,引起地面沉降、地面塌陷:浅埋隧道塌方引起房屋道路开裂:管线破坏引起次生灾害。
(2)钦土盾构法地下工程施工:盾构顶底层的破坏突水涌水,引起地面沉降、塌陷;盾构隧道使土体上隆或挤入盾尾内,引起土空隙水压变化和地层固结变异。
(3)砂土液化、渗透变形、粘土触变塑流。
(4)地下水问题:地下排水引起大面积水位下降、地面沉降、地裂、积水。
(5)有害气体,例如沼气。
1. 2. 2 环境岩土工程问题演化为地质灾害问题
地质灾害问题是在环境岩土工程中常常发生的,这是由于对环境岩土工程缺乏了解,缺乏知识研究,所以不同深度下的开发都应该注意其可能会发生的灾害,并作出总结,反复的推敲认证研究。在地下工程的开发中,往往会导致岩体隧道和土体隧道两种灾害问题,而岩体隧道灾害会导致水害地卖弄不均变形、水环境恶化、围岩变形失稳塌方或其他的灾害等等;土体隧道灾害会导致地面变形和塌陷、渗透变形、沙土液化等等,这些都应该引起大家注意,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总结。
1.3 地下工程研究思路
1. 3.1 四个基本影响因素
(1)有结构缺陷(2)流变特性(3)地应力作用(4)地下水作用
1.3.2 优势面分析观点学术思路
(1)研究目标和重点:研究目标宏观地质安全、整体稳定性、局部稳定性和突水分析。重点是:关键在于找优势面、优势层(结构性研究);核心在于抓软岩、软土(物力性研究);决定因素在于水对稳定性的影响。
(2)背景研究是基础:区域结构与场地结构研究。
(3)建立围岩失稳地质概化模型(f尤势分离体)和围岩突水涌水模式(富水优势断裂):优势面和优势分离体是模式化、模型化、量化评价和数值分析的基础。
2 地下工程优势面和优势层判定
2.1 地下工程优势面判定
优势面判定地质法:硐室的优势面有数量优势面和地质优势面两类。数量优势面包括节理裂隙带、风化破碎带、断层破碎带、缓倾角断裂等;地质优势面包括活动性断层、软弱夹层、层间破碎带等。
2.2 优势层的确定
2.2.1 优势层是优势面观点在边坡、桥梁和地下工程工程地质研究中的扩展。
2.2.2 优势层的确定 可用层组结构和优势持力层量化分析法。层组划分重点研究优势层,如在硬土层中寻找优势持力层;在软土层和液化层中寻找优势敏感层。
2.2.3 用地质法、岩土分析法、优势指标法等量化可找出优势层。
3.1 围岩稳定性评价方法
稳定性分为宏观地质安全,整体失稳和局部失稳三类。围岩稳定性评价方法主要有:地质分析法、围岩稳定性分类(分级)评价法、计算法(理论模型)评价。
3.1.1 地质分析方法
(1)松弛质块体稳定性分析:基础主要是结构面组合的几何解析,是一种几何力学方法。(2)地质分析法围岩稳定性评价:有优势分离体,是成硐条件不好,发生塌滑或塌落和产生超挖现象的重要因素。
3.1.2 围岩稳定性分类(分级)评价法
(1)国外岩体质量分级法。(2)中国工程岩体基本质量BQ分级,确定BQ需要两个指标:岩体单轴饱和抗压强度(Rc)和岩体完整性指数(Kv)。(3)毫值法分级与风险分析分级
4 支护设计方法和施工方案
确保地下工程设计成功的方法就要依据天时地利人和的原则进行勘测研究、设计、施工和支护治理的工作。
4 1 支护设计方法
主要是有工程地质类比法、弹塑性理论数值分析法(荷载结构模型――松散地压理论)和新奥法(喷锚支护法)以及现场监控反馈法。
现今,围岩稳定性分类法、新奥法和数值分析方法是最常用的评价和结构设计法。
4.2 施工法 主要施工法:矿山法、新奥法、浅埋暗挖法、盾构法。辅助工法:冻结法、管棚支护法、注浆加固法。地下结构施工和地质灾害常相伴共生,支护和治理很重要。
4 3 支护和治理
4 3.1 人地谐调观点
(2)计对性治理(2)地质工程的治理观点(3)生态化(色设计、美化设计)治理。
4 3.2地下工程支护和防水的人地调谐设计
(1)注意超前预报(2)主要的超前预报方法有:超前导坑法、工程地质素描法、超前水平钻探法、台车钻速测试法、超前综合物探法。
5 结语
为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在施工过程中要抱有严格精益求精的态度,那么对待地下工程要遵循在勘测、设计、施工管理以及管理规章制度上的严格性。对于地下工程的多元复杂性,在面对问题的时候要具有精密的决策,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从理论出发,用以往的经验技艺保驾护航,要在实际的环境下对监测和地质研究要进行强化施工,至于反馈的设计就要用到综合集成模型,这就是为保证我们的工程能够保质保量的完成。这样完美的城市规划空间发展,四通八达的交通就指日可待。
参考文献
[1]罗国煜,李晓昭,闫长虹,地下工程研究的基本地学观点和原理[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4,23(1):124 - 128.
[2]罗国煜,陈新民,李晓昭,等,城市环境岩土工程(国蒙“九五”重点图书项目)[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 第1期罗国煜等:地下工程环境岩土工程问题研究与认识
[3]陈宗基.地下巷道长期稳定性的力学问题[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1982,l (1):1- 20.
[4]李晓昭.地下工程优势面控稳控水机制及其数值分析[D].南京:南京大学博士后研究工作报告,1998
[6]王思敬,黄鼎成.中国工程地质世纪成就[M].北京:
地质出版社,1994
篇10
(四川理工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自贡 643000)
摘要: 凭借良好的城市投资环境吸引外来投资者,以此引进资金促进城市经济发展已成为当前城市发展的新途径。基于此,从投资者关注的风险、成本及收益三个方面出发构建城市投资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对自贡市投资环境的实证分析,找出影响投资决策的主要因素,并提出改善城市投资环境的合理化建议及对策供城市建设者参考。
关键词 : 投资环境;投资环境评价体系;层次分析法
中图分类号:F830.59;F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5)02-0004-04
0 引言
城市化进程直接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状况,加速城市化发展已被认识到是促进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和拉动内需的有效途径[1]。随着市场经济的持续发展,资金对于拉动城市经济发展极其重要,而良好的城市投资环境是吸引资金的必要条件,这就要求城市投资环境建设不断完善。创建良好的投资环境,首先应建立科学的投资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对城市投资环境进行正确的评价,然后依据评价结果了解城市投资环境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最后才能有效地改善城市投资环境。政府和投资者对于同一投资环境的要求不同,所需要的投资环境评价指标体系也会有所不同,基于吸引更多投资者的目的,从投资者角度出发的城市投资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这样的评价指标体系不仅可以满足投资者的评价需要,而且还可以为政府建设城市投资环境提供参考。
自贡市地处四川盆地南部,东邻隆昌、泸县,南界江安、南溪、宜宾,西与犍为、井研毗邻,北靠威远、内江,辖区面积4372.6平方公里[2]。从2004年到2013年,自贡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从286.77亿元增加到1001.60亿元,平均增长率达到54.6%;企业数从215家增长到510家,并实现企业利润总额从4亿元上升为81.37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从51亿元到320.09亿元;外商直接投资额实际使用额从1995万美元增加到2062万美元[3]。以上数据表明,自贡市经济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投资对于促进该城市经济发展至关重要,改善城市投资环境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环节。
基于此,本文拟从投资者角度展开城市投资环境评价研究,运用AHP方法、问卷调查法和专家评分法构建城市投资环境评价指标体系,以自贡市投资环境为例进行实证分析,找出影响投资决策的主要因素,并提出改善城市投资环境的合理化建议及对策供城市建设者参考。
1 城市投资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1.1 城市投资环境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投资环境是由多因素组成的复杂综合体,使得选择正确评价指标成为城市投资环境评价的关键环节。为了得到客观现实的评价结果,在设计评价指标体系时应遵循如下原则:①相关性原则。即每个评价指标的选择都充分反映投资者在决策过程中所关心的投资环境因素。②重要性原则。基于投资者角度出发评价城市投资环境,指标的选择应该主要针对投资者关注焦点,基于此设计的投资环境评价指标体系,为提供更好的投资环境的策略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③可操作性原则。投资环境评价指标应该具有可行性和实用性,优先选取通过科学计算的,并拥有准确数据来源的指标。另外,对于定性指标可以使用调查问卷及Delphi法进行量化,使评价结果更科学。
1.2 城市投资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城市投资环境是由受资方和投资方双方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政府出于发展城市的目的,而投资者出于利益最大化的目的,所需要的评价指标体系的针对性也不同。但建设城市投资环境主要是为了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基于投资者构建的投资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就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对于城市建设者也有重要的参考价值[4]。
为构建科学合理的投资环境评价指标体系,以自贡市为例发放调查问卷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200份,由于部分填答不完整,最终回收有效样本156份,回收率达78%。依据调查结果,分别从风险因素、成本因素、收益因素三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如图1)。
①风险因素。风险可以使企业环境本身发生变化,选取政治环境、竞争环境、社会环境作为二级指标。政策稳定性和政策执行程度是投资者首要考虑的问题,政府对投资者的服务意识可以有效地提高政府服务效率和质量,降低投资者的投资风险。日益完善的市场经济中,竞争环境的公平性备受重视,市场准入与公平竞争以及社会诚信程度反映城市竞争环境的公平性。社会环境可以为企业的长期投资确保可能性,由城市设施水平、城市治安、文化与风俗习惯3个三级指标来反映。
②成本因素。成本是制约企业投资效益最大化的关键因素。依据调查结果,设置人力成本和非人力成本2个二级指标。人力成本主要指普通职工平均工资水平和高管人员平均工资水平,职工平均工资越低,则劳动力越低廉,对外商的吸引力就越大。非人力成本下设定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额、人均土地面积、供水电气总量、税收占销售收入比重、公路货物周转量、邮电业务量6个三级指标。
③收益因素。获得良好的收益是投资者投资最终的目的。通过调查,选取经济发展状况、经济结构、市场规模及潜力3个二级指标。经济发展环境体现城市经济综合实力,决定城市投资环境的优劣,选取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指数及地区财政收入作为三级指标。第二、三产业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反映了该市经济结构。社会销售品零售总额、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反映了该市市场规模及潜力,城市的市场潜力越大,对投资者的吸引力就越大。
2 城市投资环境评价指标体系模型的选择
城市投资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具有多层次、多指标特征。并且评价主体对投资活动目的与角度的差异,产生同一指标的不同评价结果。针对不同的评价结果通过模型计算出每个指标的相对权重,这样就可以比较客观地评价城市投资环境。鉴于城市投资环境指标体系的特征,运用层次分析法和专家评分法确定各个指标的权重。
模型构建思路:首先通过层次分析法和专家评分法计算出各个指标的权重,然后将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最后对每个评价对象进行加权综合评分。根据综合评分结果排序,分值越大则表示该指标对投资者投资决策的影响力越大,城市投资环境建设过程中应加以重视。
2.1 层次分析法 层次分析法(AHP)在1973年由美国匹兹堡大学教授萨蒂率先提出,该方法不仅综合了专家们的经验和观点,而且还在一定的数学基础上,通过建立判断矩阵,逐步地将众多因素综合起来,将复杂问题从定性分析转化为定量分析。运用层次分析法的基本操作步骤为:
第一,将待解决的问题划分为不同的组成因素,并根据不同因素间的相互关系构建层次结构模型;
第二,依据1-9比率标度法(见表1),对同一层次下的两两因素进行对比分析构造判断矩阵A;
第三,代入公式(1)求出同一层次下判断矩阵A的特征向量Wi,并根据公式(2)计算出各层次下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根λmax,运用公式(3)进行一致性检验,其中RI在表2中取值,如果经检验具备满意的一致性,则该特征向量Wi即为同一层次下各因素的权重值;
第四,指标体系的层次总排序及一致性检验。
2.2 数据标准化处理
2.2.1 采用极大值标准化和极小值标准化两种办法,进行数据标准化处理,解决由于各评价引资计量单位不一致问题。
3 自贡市投资环境的AHP法实证分析
3.1 构造同一层次下的两两判断矩阵并确定指标权重 各目标两两比较其重要性得到判断矩阵。在矩阵的理论计算中,要求判断矩阵应给出不同目标重要性相对比率的精确数值,但实际操作中很难达到此要求。为了能更精确的反映实际问题,通过咨询专家,判断同一层次下两两子系统、因素间的重要性来构造A-B,B-C,C-D各层次判断矩阵。由于篇幅限制文中仅列出A-B,B-C层判断矩阵。
①A-B层判断矩阵的构建及指标权重计算。根据1-9比率标度法(如表1)和专家评分法,得到B层中风险因素B1、成本因素B2、政策因素B3相对于A层的判断矩阵(如表3)。
根据计算得到的最大特征根,进行一致性检验,即将一致性指标CI计算出来,再选取相应随机一致性指标RI(见表2),依此计算出随机一致性比率CR。
由层次分析法理论可知:当CR?燮0.1时,认定判断矩阵满足一致性要求,反之对判断矩阵再进行调整,直到满足一致性为止。经检验,当判断矩阵满足一致性要求时,计算得到的特征根即为每个指标的权重值。
②B-C层判断矩阵的构建及指标权重计算。同样,依据1-9比率标度法(如表1)和专家评分法构建各层的判断矩阵。B-C分别包括:风险因素层、成本因素层和受益因素层。其判断矩阵如表4-表6所示。
同理计算得到:λmax=3.011,CI=0.005,RI=0.52,CR?燮0.1,通过一致性检验。
由矩阵理论可知,二阶矩阵总是满足完全一致性。
λmax=3.003,CI=0.0005,RI=0.52,CR?燮0.1,通过一致性检验。
注:各因素相对重要值根据问卷调查得到。
同理计算得到C-D指标权重:
C1-D:W=(0.332 0.254 0.424)t,λmax=3.01;CI=0.005;RI=0.52;CR?燮0.1,满足一致性检验。
C2-D:W=(0.643 0.357)t,根据判断矩阵理论,二阶矩阵总是满足完全一致性。
C3-D:W=(0.322 0.254 0.424)t,λmax=3.01;CI=0.005;RI=0.52;CR?燮0.1,满足一致性检验。
C4-D:W=(0.4 0.6)t,根据判断矩阵理论,二阶矩阵总是满足完全一致性。
C5-D:W=(0.145 0.241 0.276)t,λmax=3.104;CI=0.021;RI=0.52;CR?燮0.1,满足一致性检验。
C6-D:W=(0.409 0.314 0.276)t,λmax=3;CI=0;RI=0.52;CR?燮0.1,满足一致性检验。
C7-D:W=(0.529 0.471)t,二阶矩阵总是满足完全一致性。
C8-D:W=(0.353 0.449 0.198)t,λmax=3;CI=0;RI=0.52;CR?燮0.1,满足一致性检验。
③层次总排序及其一致性检验。依据上述计算结果,综合得出自贡市投资环境评价指标总排序(如表7)。
3.2 数据标准化处理 进行城市投资环境综合评价时,将成都、自贡、泸州、绵阳、内江、乐山、宜宾以及眉山8个城市作为评价对象。因为这8个城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相近,地理上相邻,城市间竞争激烈,对它们进行城市投资环境的综合评价可以为投资者和城市建设者提供参考。
为了便于比较与分析,采用极大值和极小值标准化两种数据模型对评价指标进行数据标准化处理。极大值标准化使用于正指标,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指数指标,指标值越大则表明该城市的经济水平越高,则采用极大值标准化处理。比如8个城市中2013年泸州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指数最高达到14.3%,以此为分母,根据公式(4)计算得到成都2013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指数标准值为12.5/14.3=0.8741。极小值主要针对逆指标,例如普通职工平均工资指标反映投资的成本因素,指标值越小越好,则根据极小值标准化处理,8个城市中2013年乐山市的普通职工平均工资最低为30406元,根据公式5计算得到成都市普通职工平均工资标准值为30406/45665=0.6658。
其他数据处理同上(如表8)。
3.3 综合评分及相关性分析 所得的标准值Eij和权重Wi,按公式Fij=∑Eij·Wi得到各个评价对象的综合评分,再根据公式Pj=∑Fi得到8个城市的最终得分,最后依据分值进行排序。并且根据表7中24个三级指标的排序,可知各个指标的相对重要性程度,只选取相对重要的前19个指标进行综合评分。依次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指数、市场准入与公平竞争情况、第二产业产值比重、地区生产总值、供水电气总量、社会销售品零售总额、高管人员平均工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邮电业务总量、土地资源、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额、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城市设施水平、税收占销售收入比重、普通职工平均工资、公路货物周转量、财政收入,以此得到城市投资环境综合评分表(如表8)。
根据上述综合评价结果,将评价结果与2013年各城市外商直接投资额实际使用额进行相关性分析(如表9),发现评价结果排名与实际排名基本相同,说明此次评价结果与情况基本相符,表明评价方法客观合理。
3.4 城市投资环境评价结果分析 层次分析法计算结果表明:投资者进行投资环境评价时,收益因素是最主要的关注因素,所占比例为41.2%;其次是成本因素,所占比例为31.4%;最后是风险因素,所占比例为24.6%。具体而言,24个指标中前十大指标分别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指数、原材料资源及价格、市场准入及公平竞争情况、人均土地面积、第二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财政收入、第三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社会销售品零售总额、高管人员平均工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换而言之,地区总体经济发展水平是吸引外来投资者的关键因素,经济发达城市较能吸引外商的投资。并且优惠政策及基础建设等投资硬环境的建设在各城市间的差异逐渐变少,吸引投资者主要靠城市软环境的建设。
通过对综合评分结果可知:投资环境排名前4的分别为成都、绵阳、乐山及眉山,而自贡和宜宾相对较差。自贡市投资环境主要是在地区生产总值、第二产业产值比重、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城市设施水平、财政收入及公路货物周转量指标上相对其他城市较弱。
4 改善城市投资环境的对策建议
通过对城市投资环境的评价结果,可以发现,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指数、原材料资源及价格、市场准入及公平竞争情况、人均土地面积五个指标是投资者投资决策时最为关心的因素。政府担负着改善城市投资环境的职责,本文基于研究结果提出以下几点对策建议供政府部门参考。
4.1 提高城市基础设施水平。加大城市交通、水电、通讯及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努力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污水处理率和生活垃圾处理率,力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使城市经济的发展与城市生态环境的建设齐头并进。
4.2 推动城市间的联合发展。努力推动相邻城市间的联合发展,积极发挥各个城市地理、资源、低劳动力成本等优势,并相互弥补不足,力争城市投资环境的不断完善,达到招商引资的突破性发展。
4.3 为企业创造良好的公平竞争环境。首先要加强市场建设,调整和完善市场结构,规范市场行为,对于不正当竞争应该严加惩罚。其次对于招商引资的政策制定上,尽量避免特殊优惠政策,给所有的外来投资者一个公平的社会环境。
4.4 培养高素质人才。人才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基础,应该重视教育和科技的发展,加大相关方面的投入,力求提高全民素质,并积极引进优秀人才。与此同时,要完善职工的就业培训制度,培养高素质、实用型技术人才,从而吸引外来投资。
4.5 加快城市第三产业的发展。在优化城市产业结构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城市第三产业的发展,特别是服务业的发展。改变传统的经营模式,引进先进的经营理念,发展现代化服务业。
参考文献:
[1]江筠.区域投资环境评估与分析[D].浙江大学,2004:14-15.
[2]自贡市人民政府.自贡市概况[ED/OL].zg.gov.cn/zjzg/zjzg/zggk.aspx.
[3]四川省自贡市统计局.自贡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D/OL].drcnet.com.cn/eDRCnet.common.web/DocSum mary.aspx?docid=3169108&leafid=14012.
[4]李瑞兰.基于投资者视角的投资环境评价研究[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1):5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