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贸对经济的影响范文

时间:2023-12-21 17:20:0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外贸对经济的影响,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外贸对经济的影响

篇1

关键词:对外贸易;经济增长;格兰杰因果检验;青海省

中图分类号:F7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31-0193-03

青海尚处于工业化的初期阶段,经济基础薄弱、生产力水平低、二元特征明显、经济结构不尽合理、技术装备落后,难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争得一席之地。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中国加入WTO 和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中央关于西部开发的一系列方针和政策,使青海经济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经济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社会生活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就总体而言,青海省与全国、特别是与东部沿海地区的差距却在继续扩大,而这种差距扩大的态势如不尽快改变,必将关系到中国未来发展和国家安定的问题。因此,研究外经贸发展,对于加快青海省经济发展的步伐、逐步缩小与东部地区差距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青海对外贸易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青海省对外贸易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对外贸易实现了快速发展。青海的对外经济贸易认真贯彻“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的方针,在改革外贸体制的推动下得到了较快的发展。1980年取得省级外贸进出口经营权,以后对具有出口能力的生产企业、内贸企业给予进出口经营权,1998年成立了西宁海关并开关,从外贸体制改革到2008年,青海对外贸易得到较快发展,在西宁海关注册拥有出口权的企业达314家。省政府对外贸商品的生产、出口等企业进行资金支持,积极扩大对外贸易,方便了各进出口企业的业务开展,有力的支持了对外贸易的发展。具体概括如下:

1.对外贸易长足发展。进出口产品结构得到优化,以本地区生产的骨干商品为主的工业制成品出口已居主导地位,出口商品由11种发展到303种,其中铝锭等10种骨干商品出口额达到14 079万美元,占出口总值的94.4%。贸易方式向多元化发展,一般贸易进出口持续增长,加工贸易进出口增长迅速,使过去单一的以一般贸易为主的方式得到初步改变。

2.利用外资明显进展。随着青海省招商引资等优惠政策的重新修订,对于外商的投资领域在不断的拓宽,由餐饮、娱乐、冶炼业为主扩展到现在的制造业、采掘业、矿业、房地产业、服务业等众多领域。

3.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势头增强。国际多双边无偿援助项目具有渠道宽、涉及面广、实施快的特点,涉及青海省卫生、教育、农业、林业、渔业、畜牧业、农村妇女发展、妇幼保健等多个方面,教育、卫生、环保及小额贷款、人才培训等综合性项目做到了当年申报,当年审批。

4.对外贸易水平不高,整体规模比较小。出口商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不高,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不强的问题仍十分突出。

5.利用外资总量过小。外资在地方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不是很明显、利用外资项目基础工作滞后、利用外资工作统筹、协调、配合力度不够,组织机构不健全。

6.国际经济技术合作极为薄弱。在过去的较长的一段时间里,青海虽然在实施国际多双边无偿援助方面做了一些工作,但在项目前期的指导和准备工作还有很多不足,可供选择申报的项目余地也不多。

“十五”期间,全省累计实现进出口总值17亿美元,年均增长20.9%,是“九五”期间的2.2倍,始终高于全省GDP年均增长12%的水平。出口产品也由20世纪80年代自营进出口初期的原材料、初级产品转向以工业制成品为主。这期间,虽然青海外贸取得了快速发展,但总体上外贸出口增长是靠高载能产品拉动的。

二、文献综述

陈文烈(2004)认为,青海在选择贸易战略时要避免与东部的发展战略和政策相冲突,也不能把东部的问题转移到青海,而应该在充分发挥区域优势的前提下,通过分工协作、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促使东西经济协调发展,充分利用广阔的国内市场,创建外向型区域经济网络。

青海商务厅(2006)认为,就工业发展水平、综合经济能力而言,既不能同沿海经济发达省份相比,也不能同经济欠发达的西部其他省区等同,青海有自己的优势和特色,不能脱离实际去谈发展。

杨翠兰(2005)认为,青海对外贸易发展,还必须在特色产业上做文章,优势资源的开发不能停留在低附加值产品的加工上,应把着眼点应放在对资源的深加工和科技投入上,以提高产品的附加值。

三、选取数据建立模型

为了验证进出口额对经济的影响,下面将利用协整和格兰杰因果检验来验证进口额(IM)、出口额(EX)和经济(GDP)之间的关系。

1.变量的选取和模型的建立。在进行经典的回归分析时,要求所用的时间序列数据必须是平稳的,以避免由于“变化趋势”存在而导致的“伪回归问题”。但大多数情况下,时间序列都是非平稳的,不满足经典回归分析中对数据平稳性的假定。计量分析时,首先要对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平稳性检验。本文采用ADF单位根检验法。

选取了1989―2008年二十年的青海省进出口总额和国内生产总值做实证,分析(如表1),为了消除异方差对各个变量取自然对数,分别记为lnGDP、lnIM、lnEX,其中IM为进口额,EX为出口额。

2.ADF单位根检验。我们对数据进行ADF单位根检验,首先是是对原序列水平做单位根检验,若不平稳说明存在单位根,再对他们的一阶差分做单位根检验,若仍存在单位根继续做二阶差分的单位根检验,检验结果(如下表):

从结果可以看出原数据二阶差分平稳的,即I(2)。

3.协整检验。单位根的检验表明,青海的进出口与GDP的对数序列数据都是二阶单整的,对具有同阶单整的数据进行协整检验,判断他们是否具有长期协整关系。本文采用的是EG两步法,首先是证明时间序列存在单位根,然后利用最小二乘法,检验回归残差的平稳性,如果通过了检验就直接运用最小二乘法,否则就要运用误差校正机制建立长期均衡。

Lnex=2.102933 + 0.668907lngdp

从上面的协整检验看出,出口与GDP之间,出口与进口之间,GDP与进口之间存在长期的关系,但是我们无法判断他们之间的因果关系,即谁影响谁的问题,下面我们将进行进一步的验证。

4.Granger因果检验。协整检验只是告诉我们变量间的长期协整关系,至于他们之间存在的因果关系我们在这里继续进行检验,Granger检验可以为我们解决这个问题。

由P值我们可以看出,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了GDP不是进口的原因;出口不是GDP的原因。接受了进口不是GDP的原因;GDP不是出口的原因;出口不是进口的原因;拒绝进口不是出口的原因。对各变量的具体因果检验(如表5所示):

从格兰杰检验的结果可以看出GDP是进口的原因,出口是GDP的原因。

为了进一步分析进出口对经济的影响,根据协整检验,Granger因果检验我们建立协整方程来说明他们之间的具体关系。

协整方程如下:

Dlnim=1.988 dlngdp-0.831w(t-1)

(2.52) (-3.57)

Dlngdp= 0.256dlnex-0.149u(t-1)

(1.96) (-2.70)

从建立的协整方程可以看出,GDP变动一个单位,进口会增加1.988个单位,而出口增加一个单位,GDP会增加0.256个单位。可以看出GDP对进口的影响远大于出口对进口的影响。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由上面的检验我们可以看出,回归方程中的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具有解释能力,且由解释变量前的系数都为正数可以看出,进出口和经济是正相关的关系。通过对相关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本文主要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1.青海的对外贸易与中国的经济存在着正向的长期关系。从上面的检验我们可以看出,青海的出口会拉动经济的增长,同时经济的增长又会带动进口的增加,根据经济增长理论,出口通过增加需求带动经济的增长,提高人们的收入水平,人们就会增加奢侈品的需求,这样进口就会相应的增加。但是从弹性系数可以看出,出口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不是很大,主要是因为青海出口的主要是稀有金属、羊绒、毛毯、牛肉等,服装鞋帽等的出口量较小,总的进出口额占全国的进出额的比例较少。

2.增加外向型产业的发展来提高全省的财政收入。近几年,青海省的外向型经济虽然呈现出逐年增长的态势,但是,还面临着总体规模偏小,主体多元化、市场多元化发展程度不够等问题。特别是近几年,受国家对高耗能、高污染、土地利用等行业的宏观调控措施的影响,全省以氧化铝为主高能耗产品出口迅速下降,利用外资总体呈现出增速放缓的趋势。

由此可见,青海的对外贸易发展应该符合青海贸易战略选择的原则和标准,要发展有利于发挥青海的潜在比较优势,获得动态利益,实现可持续性发展;有利于东西协调,创建外向型区域经济网络;有利于遵守WTO基本框架和规则,适应、利用国际经济大环境,从而把青海的发展潜力转换为现实生产力,把资源优势转换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并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和更强大的推动力。

参考文献:

[1]胡勇.服务贸易对浙江经济增长影响的实例分析[J].亚太经济,2008,(6).

[2]韩国栋.青海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实证分析[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2008,(2).

[3]易丹辉.数据分析与Eviews应用[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

[4]李扬,蔡春林.中国服务贸易发展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8,(5).

篇2

【关键词】循环经济 对外贸易

一、循环经济释义

“循环经济”(cyclic economy)一词,首先由美国经济学家K•波尔丁提出,是指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形增长的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其目的是通过资源高效和循环利用,实现污染的低排放甚至零排放,保护环境,实现社会、经济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20世纪90年代之后,发展知识经济和循环经济成为国际社会的两大趋势。党的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决议中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调整经济结构和布局,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大举措。循环经济的发展将会给中国社会带来深刻的影响,本文仅以循环经济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为主题展开讨论。

二、循环经济对我国对外贸易的负面影响

1.遭遇污染工业的涌入

由于我国环境标准的水平相对发达国家较低,这使得我国在污染品的生产上拥有了贸易优势,从而致使发达国家的将高消费、高污染排放工业自觉不自觉地转入我国。尤其是我国加入WTO以后,不少发展国家凭借中国生产成本低、环保标准低的污染工业贸易生产优势,纷纷以各种贸易形式,将污染工业转入中国生产。李建伟在《循环经济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分析》一文中指出:1991年外商在我国设立的生产企业中,污染密集企业占总数的29.12%,占总投资额的36.80%,主要分布在橡胶、塑料(占污染企业和投资额的28.39%和21.78%)、化工(分别占17.60%和13.10%)、化纤、能源等行业。1995年来华投资的3.2万家企业中,高污染企业达39%。马涛,陈家宽在《中国工业产品国际贸易的污染足迹分析》一文中,从“污染足迹”的概念出发,利用官方统计数据和投入产出分析方法,分析了中国各工业部门的污染状况,核算了1994~2001年间中国工业产品国际贸易的污染成本和收益。结果表明,中国工业产品出口的污染密度要小于进口的污染密度,污染足迹的流入主要来自纺织业和机械工业。从国际贸易发展的角度来看,污染工业的转入,不仅会使我国长期处于贸易分工的不利位置,还将影响到我国产业结构的更新升级。

2.频逢“环境成本转移”

“环境成本转移”是指如果将廉价的初级产品的国际间流动看作“生态流动”,由于环境成本从进口国转移到出口国,那么更自由的贸易可能促使更多的环境负担从进口国向出口国转移。事实上,发展中国家往往是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品的生产承担者和出口方,发达国家以经济利益为诱饵,把污染物以“合理”的方式留在发展中国家,从而改善本国的环境质量,将环境的保护和治理成本于无形中转移到发展中国家。据统计,我国出口产品的污染密集度在30%以上;单位GDP所耗费的能源量是日本的5.7倍,是印度的3.4倍;能源利用率是32%,而发达国家是42%;工业污染排放量则是发达国家的10倍。在循环经济的条件下,我国目前处在以增加环境成本的代价下,换取相对的经济利益的不利形势下,很可能会陷入换进坏破与经济停滞的恶性循环之中。

3.陷入“专业化陷阱”

此外,现存的贸易结构还有可能是的我国陷入“专业化陷阱”的发展怪圈,不利于中国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目前,中国一类的发展中国家仍以资源密集的初级产品为对外贸易的基础,由于工业技术的不断进步,对初级产品的需求相对下降,同时,由于发展中国家对资源的过度开发,使得生产成本却呈现上升趋势,从而导致贸易条件的不断恶化。与此同时,发展中国家埋头专业于初级产品的自然资源密集型欧产品的生产,会使得其逐渐丧失竞争优势。自然资源禀赋在构成一个经济体成长的贡献分布里,始终在呈现边际收益递减的趋势,发挥比较优势,仅仅依靠自然资源优势,只是被动地适应资源禀赋特点,只能是一种不可持续的静态优势。

4.面临“生态倾销”报复

生态倾销是指某国国内厂商使用过低的环境标准在国际上获得某种不公平的竞争优势。这里的“过低的环境标准”是指低于最佳社会福利所要求的环境标准,即没有消除外部不经济的环境标准。目前,不少发达国家常常指责中国产品属于“生态倾销”,并通过PPM标准、征收生倾销税或对本国产品进行生态补贴等形式加以报复,从而削弱了我国的贸易优势。

三、循环经济对我国对外贸易的积极作用

1.保持贸易优势

环保标准与我国经济发展阶段的相适应,使得我国可以在对外贸易保持一定的优势,另一方面,循环经济的不断发展,将缓解由于环保标准的提高而形成的了生产成本的提高的形式,将小循环、中循环、大循环加上资源再生产业进行协调,从而实现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

2.逐步解决“环境成本转移”问题

循环经济的发展,可以促使经济活动形成高效有序“资源利用―绿色工业―资源再生”的物质能量循环模式,在这种模式下,既可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资源的消耗,又可以降低生产成本,以较小的成本,促进经济的增长,最终解决逐步解决“环境成本转移”问题。

3.日益摆脱专业化陷阱

循环经济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内核,其倡导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促使中国企业减少环境污染,降低损耗,从而促进环境资源的保护。同时,由于循环经济的前瞻性和趋势性,其本身就是促进一国充分运用科技手段,发展绿色生产优势,创造竞争优势,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4.打造我国“世界工厂”的基础

所谓世界工厂,简而言之,就是为世界市场大规模提供工业品的生产制造基地,是一个绿色生态工厂。中国作为最大、最富潜力的发展中国家,要在发挥比较优势的同时,努力提高竞争优势,推进产业升级,

在技术密集与知识密集型产业领域,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以“低成本”来增加对外贸易的核心竞争力,建立“世界绿色工厂”。

参考文献:

[1]谭根林.循环经济学原理[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2]李建伟.循环经济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分析[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4,(2).

篇3

关键词:制造业外包;经济全球化;服务外包;贸易与经济

一、外包的发展和背景

(一)经济全球化的背景

在过去30年经济的全面发展中,世界经济以及中国经济的局面正发生巨大的改变。由于便利的交通运输与低沉本通信技术的发展和进步,跨国投资和跨国贸易之间的壁垒得以大幅度的降低。各国分别从相对独立的民族经济体转向成为一个相互依存的一体化世界经济的体系。各国经济分别出现市场全球化以及生产全球化,市场全球化使得产品的国际销售变得更为便捷与高效,生产全球化降低了企业总成本的构成,也丰富了全球市场上商品的种类。

(二)外包的概念与发展

1990年,GaryHamel和C.K.Prahaoad首次在《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中提出了“外包”这个词语的概念。对于外包概念引用的较多的解释为:“外包是在企业内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为取得更大的竞争优势,仅保留其最具竞争优势的核心资源,而把其他资源借助于外部最优秀的专业化资源予以整合,达到降低成本、提高绩效、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增强企业对环境应变能力的一种管理模式。”外包在20世界70年代萌芽,得益于IT行业的迅猛发展,使得外包行业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进入了发展的黄金阶段,这个时期企业逐渐选用外包作为一种新型的管理方式,为其降低成本,提升产品利润以及行业竞争力。

二、外包的分类

(一)境内外包和离岸外包

外包业务可以分成境内外包与离岸外包,顾名思义,境内外包是指外包商与其外包提供者均来自相同国家,同时外包工作也在国内完成的经济活动。而离岸外包则指外包商将其外包活动交付于来自不同国家的供应商,同时外包工作需要跨国完成的经济活动。

(二)制造业外包(生产外包)

正是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无国界竞争悄然形成。各国跨国企业为了实现成本最小化,企业发现生产不能仅局限于一个国家或者地区,于是纷纷开始寻找全球的生产伙伴,以谋求附加值的最大化,促进了国际外包的发展。早期的国际外包主要始于制造产业,以及相关劳动密集型产业。20世纪60年代,新型国际分工和贸易现象出现了;一国生产模式被彻底打破,取而代之的是将产品生产过程进行拆分;让其生产链条进行分工,然后分配到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利用当地优势资源进行加工和制造,达到实现最小的成本,同时提升产品质量的双重目标。制造业外包在90年代末声名鹊起,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开始将其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生产转移到印度或亚洲等发展中国家。由于不同国家人力成本上的差异,外包商通常来自人力成本较高地国家,如美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而提供外包的商人则大多来自劳动力成本较低的国家,如菲律宾和中国和印度。

(三)服务外包

外包的第二个大类则是服务外包,其主要包含的内容有国际服务业转移以及知识密集型产业的外包。具体指的是企业在内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将产业链条中,原本由本企业所提供的,具有共通性且非核心的信息业务、财务结算、人力资源或者其他线上服务业务,通过合同方式外包给企业外部的专业服务提供商进行完成的经济活动。其涉及范围之广,包含金融理财、资产管理、医疗咨询、银行卡服务、顾客服务等多重领域。服务外包的市场发展速度也很快且潜力巨大;在发展中国家如中国、印度都取得了蓬勃发展。根据相关部门资料显示,“全球服务外包的市场规模在3000亿美元至5000亿美元之间,并将在未来若干年继续保持20%至30%的增长速度。”在服务外包中,美国是服务外包最大的外包商,而印度、中国、俄罗斯等发展中国家则是服务外包的主要承接国。服务外包的发展,可以帮助企业优化其产业链条与资源配置,降低了其人力资源的成本,同时帮助其在全球化的市场中提升了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三、外包对中国经济与贸易的影响

(一)就业率与工资水平的影响

由于中国人口众多,以及产业劳动力密集型的特点,许多发包国家会选择我国作为承接国家。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国际外包为我国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充分利用我国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提高我国经济水平。同时,外包可以帮助我国优化其产业结构;国际外包从最初的制造业外包所发展的后期服务业外包,新兴的外包的转变所带来的行业岗位主要集中在知识密集型的行业。服务业外包的转变可以帮助我国提高其人力资源的水平,改善国内就业结构,提升劳动力的整体平均工资。根据相关资料显示,通过对中国1997-2011年相关数据对就业水平进行的分析,其结果证明“离岸服务外包本身能产生大量的就业机会,提高服务业的就业吸纳能力,增加第三产业就业水平,更重要的是增加高素质人才特别是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机会。”

(二)生产力的影响

我国作为其外包的承接国,发达国家将其劳动力密集产业链条转移至我国的同时,协助我国加工贸易的迅速发展,提升我国企业的生产效率;有利于扩大我国企业在国际服务市场的份额,帮助我国实现工业化的进程,同时也提升我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建立企业品牌的知名度与影响力。

参考文献:

[1]王立明,刘丽文.外包的起源、发展及研究现状综述[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7(03):151-156.

[2]李布.“外包”企业经营新模式[J].经济纵横,2000(12):51-53.

[3]尹建华,王兆华,苏敬勤.资源外包理论的国内外研究述评[J].

篇4

关键词 低碳经济 对外贸易 贸易壁垒 产业结构

全球气候变暖、自然灾害频发、能源资源危机,人们的生活逐渐受到困扰,于此相适应,在全球范围内发展低碳经济也是势在必行的。现在是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在全球发展低碳经济,势必带来一系列国际贸易环境的变化,必将对我国的对外贸易产生深远的影响。

1 低碳经济的内涵和特征

1.1低碳经济的内涵

低碳经济是顺应经济发展提出的,是一个需要各个经济体参与的广泛的经济范畴,其短期目标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减缓气候变暖;其长期目标则是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做出贡献。低碳经济是一套绿色经济发展体系,需要技术创新和良好的制度安排,可以循环经济为发展路径,以调整产业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为最终手段,从而实现低能耗、高效益。

1.2低碳经济的特征

低碳经济是一种新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具有与传统经济不同的特征。

1.2.1全球性

低碳经济是在全球气候变暖之时提出来的,是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中诞生的。因此,低碳经济具有全球性,应通过国际合作更好地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发达国家拥有雄厚的物质基础和先进的技术设备,经济发展起步早,对环境的污染长期存在,因此,发达国家有能力也有义务在低碳经济发展的初始阶段利用自身的优势完成自己的目标而又协助发展中国家完成其减排目标。发展中国家技术力量薄弱,经济发展滞后,但拥有更大的减排空间。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通过项目合作,能够共同进步,实现双赢,更能在全球范围内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

1.2.2多重收益性

传统的经济模式是企业一味追求利润的最大化,而低碳经济低碳经济并不把经济利益看做是唯一指标,而是追求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是在保持经济发展的同时,实现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发展的完美结合,使整个社会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2 低碳经济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

我国外贸依存度一直很高,国外市场的需求是我国国内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动力。因此,国际市场上任何的政策变动都可能对我国对外贸易造成影响。低碳经济在全球范围内的发展,必将带来国际贸易环境的变化,对我国对外贸易会造成不利影响。

2.1新增环境要素会降低我国产品的比较优势

古典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DavidRicardo)的比较优势理论认为:“一个国家应通过出口其最大比较利益的产品,进口最小比较利益产品而在贸易中获利。”根据比较优势理论,学者们提出环境比较优势。如果一个国家环境标准较低或具有较丰富的环境要素禀赋,则该国由于相关环境产品价格中所含的环境成本较低就相应地具有环境比较优势;相反,如果一国环境标准较高或环境要素禀赋稀缺,则该国的环境敏感产品就不具有环境比较优势。

我国对外贸易产品向来以加工贸易为主,比较优势来源于廉价的劳动力和产品较低的技术含量,而在产品对环境保护的标准上却远远不够。在低碳经济发展趋势逐渐增强的时代,我国产品在新加入环境要素之后,就失去了原有的比较优势,甚至处于劣势地位。

2.2碳关税的征收将会削弱我国出口产品的竞争力

碳关税,是指对高耗能的产品进口征收特别的二氧化碳排放关税。碳关税还没有开始征收,但是欧洲的瑞典、丹麦、意大利,以及加拿大的不列颠和魁北克在本国范围内已开征与碳关税类似性质的碳税。2009年6月美国众议院通过的《美国清洁能源安全法案》条款中规定,从2020年起将对进口产品开始实施碳关税,对进口的排放密集型产品,如铝、钢铁、水泥和一些化工产品,征收特别的CO2排放关税。世界银行的研究报告指出:“如果碳关税全面实施,在国际市场上,中国制造可能将面对平均26%的关税,出口量因此可能下滑21%;碳关税征收对象主要集中在机电产品、钢铁制品、电解铝等高碳产品,从出口产品结构看,这些高碳产品在我国出口产品中占有大量份额。”2008年,机电产品出口额占到我国总出口额的57.6%。从出口国别看,我国出口产品的主要对象是发达国家,美国、日本和欧盟是我国前三大出口国家和地区,2008年对这三个国家和地区的出口额占我国总出口的46.3%。一旦发达国家开征碳关税,我国一半以上的出口产品将受到影响,出口产品的低成本优势将削弱。

2.3非关税贸易壁垒将使我国出口产品的市场准入门坎增高

低碳经济的发展带来新一轮贸易壁垒的增长,绿色贸易壁垒和技术性贸易壁垒可能会被发达国家利用,给我国出口贸易带来诸多影响。

2.3.1绿色贸易壁垒为我国出口贸易带来威胁

“绿色贸易壁垒简称绿色壁垒,又称环境壁垒,是指进口国以保护生态环境、自然资源、人类及动植物健康或保护本国贸易为目的,在对外贸易中通过建立一系列绿色技术标准等制度和方式对来自国外的产品进行限制或禁止的手段和措施。”我国目前出口产品的环保水平在世界上还处于较低位置,随着低碳经济的发展,发达国家会利用自身技术、资金优势提出较高的环境际准,我国产品将面临严重威胁。

我国传统出口产品主要是机电产品和纺织产品,附加值低、技术含量也不高,难以达到进口国尤其是发达国家的环境标准。同时由于绿色贸易壁垒要求我国产品在生产、加工、运输等多个环节中都要符合一定的环境标准,我国产品不得不增加有关环境保护的检验、测试、认证等相关费用,从而增加我国产品的成本,降低原有的价格优势。现在,各国都面临着减排的压力,对产品的环保要求增加,为了保护本国贸易,发达国家将会利用其本身的优势通过绿色壁垒限制发展中国家产品的进口,我国必定难逃此劫。

2.3.2技术性贸易壁垒将成为我国产品出口的重要障碍

“技术性贸易壁垒,是指一国以维护国家安全或保护人类健康和安全、保护动植物的生命和健康、保护生态环境或防止欺诈行为、保证产品质量等为由,采取一些强制性或非强制性的技术标准或措施,以阻止进口产品进入本国市场。”技术性贸易壁垒主要通过两种方式限制我国产品出口。一是市场准入的限制,即进口国家通过立法或制定苛刻的技术标准,使我国产品难以进入他们的市场;二是削弱我国产品的竞争力,即进口国的各种技术性要求使我国出口产品的成本增加,进而削弱此类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目前我国相对发达国家的技术水平较低,

发达国家可能提高有关碳排放等节能减排方面的技术标准,这将成为我国对外贸易的严重障碍之一。我国出口产品附加值较低,技术含量也不高,同时对国外的技术法规、标准缺乏必要的了解,对国际标准、进口国的技术管理措施知之甚少,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损害会比较严重。

2.4新的低碳标准会减少我国出口贸易量保罗・克鲁格曼(Paul Krugnmn)的规模经济理论认为:“在规模经济的条件下,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是生产者和消费者对差异产品的追求。”

随着低碳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低碳产品的消费偏好将会增强,我国高碳产品将会因此丧失部分市场。例如,沃尔玛已要求10万家供应商必须完成碳足迹验证,否则视为不合格的供应商,将中止与其继续合作的权利。在这10万家供应商中,中国的企业为数不少。这一决定已经给我国的出口带来了不小的冲击,将会降低我国产品的出口量。

2.5碳交易权成为我国廉价出口商品

“碳排放权交易是指根据各国政府实现对《京都议定书》的减排承诺的前提下,对本国企业实行CO2排放额度控制的同时允许其进行交易,一个公司如果排放少于预期的CO2,那么就可以出售剩余的额度,并得到回报,而那些排放量超出限额的公司,须购买额外的许可额度,这样它们可以避免政府的罚款和制裁,从而实现国家对CO2排放的总量控制。”而碳排放权交易的国际市场则是指在全球范围内,各国根据国际公认的分配原则获得相应的排放许可证,然后国家之间进行许可证买卖交易。

我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是最有潜力的碳交易资源供给国。但是,目前国际碳交易规则基本上都是西方发达国家制定的,我国在这方面缺乏话语权。例如,我国与发达国家进行碳排放权交易的主要方式是CDM项目。2008年中国CDM项目产生的核证减排量的成交量,已占世界总成交量的84%,但是由于我国缺乏与国际碳排放交易二级市场直接交易的平台,使得这些核证减排量只能以低廉的价格卖给发达国家,从而使国外的交易机构获取暴利,而我国沦为发达国家廉价减排的工具。

3 对策研究

3.1加强低碳技术创新,改造传统高碳产业

发展经济学认为,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主要依赖于资本积累与技术进步,技术进步是国家经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要想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对外贸易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技术创新是势在必行的。因此,推进产业部门的技术进步,改造我国传统的高碳产业,开发低碳含量的新型产品,才能在国际市场上占据领先地位。我国的财政政策也应当向采用低碳技术的企业倾斜,加大鼓励企业发展低碳经济的措施,尽早实现产业技术升级,在适当的时候甚至可以提供财政补贴,以弥补出口企业资金不足的问题。

3.2政府出资,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国家可以通过设立碳基金等方式,筹集资金,并将其注入实体经济,特别是加大对个体民营经济的投资力度,以促进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逐步改变我国出口以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为主的现状,提高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促进产业升级,提升出口企业产品的自主知识产权,逐步减轻和摆脱高新产品出口受制于国外知识产权的状况。同时,鼓励发展先进生产能力,淘汰落后生产能力,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使我国经济结构向节能、高效、低碳的方向发展。

3.3努力占据国际碳交易市场上的主导地位

国际碳交易市场是一个新兴市场,各项规则都不够完善,但由于一般都是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购买排放许可证,很容易形成一个买方市场,使我国缺乏话语权,会对我国不利。因此,我国应当制定碳交易的政策法规,积极参与国际碳交易,争取碳交易的定价权。因此,我们要建立自己的碳交易市场,摆脱对国际碳交易市场的依赖,从而摆脱碳交易产业链的最低身份,掌握更多的话语权,定价权,以保证中国企业的利益。

3.4建立“碳标签”制度

在国际范围内,较成熟的碳标签是由英国发起的。“2007年,英国政府为应对气候变化专门成立了碳基金,鼓励向国内中小企业推广使用碳标签。日本则紧随其后,鼓励本国公司在商品包装上详细标注产品生命周期每个阶段的碳信息。欧盟也积极推出新的规则对生物燃料的碳足迹衡量做出强制性规定。”各国通过推行碳标签制度增强公司的低碳意识,引导消费者关注商品的碳足迹指数。

因此,在将来的国际经济流动中,越来越多的国家会要求对方提供“碳足迹”指标,加注了碳标签的商品也会更加容易进入国际贸易流通领域。我国也应该密切关注这一点,提高产品本身的质量,建立“碳足迹”制度,使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

3.5在国内征收碳税

篇5

关键词:对外贸易 影响 对策

一、前言

经过长期的努力,我国终于在本世纪初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这标志着我国在国际贸易环境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也为我国在国际上的贸易交流提供了一个更为开阔的平台。但在当前的国际贸易环境下,我国的进出口贸易都受到了非常大的影响,使我国自然环境、自然能源等加速恶化、消耗,这非常不利于我国贸易的长期可持续发展。为了扭转这种局面,摆正我国在国际贸易环境中的正确位置,我们应对进出口贸易现状及其原因进行科学性分析,并针对性地制定出改善对策,以确保贸易市场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二、国际贸易环境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

(一)进口

如今,国际市场的大门已经敞开,而我国地域广阔、人口众多,对各类商品的消耗量也非常大。在这样的情况下,各式各样的商品不断进入我国,其中有一部分对我国的资源和环境会造成不良影响。

第一,资源消耗型商品的进口。从最近几年的国家数据统计可以看出,在当前我国的进口商品中,一些较为低级产品的进口数量在逐年降低,而那些资源消耗型商品的进口量却越来越大,比如矿物燃料、油等,其中尤以石油天然气方面的商品进口量增长速度最快。能源消耗型商品的进口是必需的,它一方面能够满足我国的及时性需求,也能够扩大储备,为今后的不时之需奠定基础,但不能忽视的是,这些能源的使用对我国自然环境所造成的损害。从上世纪末开始,我国石油产品的对外贸易开始从净出口变为净进口,而且随着我国社会水平的不断进步及现代化的实现,对油气产品的需求量不断上升,我国对于油气进口的依赖程度也在不断加大。从作者所收集到的数据可以看出,我国2010年的进口石油总量在1亿吨左右,净进口突破了40%。这虽然满足了我国对于油气产品的需要,但也加剧了环境恶化。

第二,环境污染型商品的进口。如今,我国人民的生活质量越来越高,各类家电的进口量不断增长,其中空调和氟氯烃冰箱等家电商品会在其运转过程中产生对自然环境造成污染的物质,给自然生态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使环境问题更加突出。除了这些生活电器之外,部分农用品的进口也会对我国环境造成破坏,比如农用薄膜和化肥等。很多化肥在施用时会引发二次污染,比如致使水体富营养化,导致赤潮现象出现,对生态环境尤其是近海地区的生态问题造成破坏。另外就是部分农用塑料薄膜的进口与使用,也会对自然环境造成长时间内都难以修复的损坏。总之,受国内社会需求的影响,我国对于很多污染型商品的进口数量过大,在其使用过程中或使用后,都会对自然环境造成损坏,这样的现状对于我国贸易市场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有很大的阻碍。

第三,废弃物转移进口。客观地说,我国在很多商品的制造上都还远不及其他发达国家,这就导致了一些发达国家采用国际贸易这种方式向我国转移各种废弃物。有数据显示,在2006年的时候,美国的进境废物达进口总量的21.3%,香港的进境废物占进口总量的11.3%,日本的进境废物占进口总量的7.8%。另有数据显示,在2003年的时候单单是英国就向我国倾销了36吨左右的有毒废弃物,其价值在一千万英镑左右。在这些废弃物当中,占绝大部分的是一些有色金属、电池及其废渣等,更有甚者是少量的废弃物中还带有放射性,这些物品进入我国后,必定会我国的自然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部分发达国家为了缓解自身的环境压力,打着销售“资源性废物”的旗号,将一些负面作用很大的废物出口至我国,这不仅对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也对我国消费者的权益构成了威胁,比如曾经出现过的“洋垃圾拼装品牌电脑”事件。还有一些国家,他们将本国不允许的生产、加工过程转移到我国来进行,同时将环境损害也带到了我国。

(二)出口

从改革开放开始,我国对外出口贸易迅猛增长,本世纪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我国对外出口贸易的增长速度更是前所未有。不过在具体的出口操作过程中,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许多的问题需要得到科学、妥善的解决。

第一,自然矿产资源过度消耗。为了获取短期的经济收入,当前我国很多自然矿产资源都被过度地盲目开采,这不仅使得我国的自然矿产资源严重消耗,也在很大程度上对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因为开采方面的技术能力未能达到理想的要求,在开采作业的过程中会不经意释放出许多对自然、人体有害的物质,不仅对出口商品的质量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也加剧了生态环境的污染问题。另外,在对一些稀缺资源的开采上,由于开采所投入的成本大大高于产出利润,往往得不偿失。例如,在稀土的开采上,受管理体制及技术条件的限制,在开采及加工中形成了不必要的浪费,反而更加稀缺。

第二,自然生态资源锐减。同样是为了获取短期的经济收入,我国开始对生物资源进行毫无节制的捕杀。这种单纯以经济收入为目的的贸易出口,使我国的自然生物资源受到了严重破坏,各类自然生物数量急剧下降,比如貂裘、鹿茸等,有的更是在灭绝的边缘徘徊,这对生态平衡破坏极为严重。另外,还有一些自然植物资源的出口量也日益剧增,尤其是某些名贵的中草药材。这虽然换得了一时的经济效益,但却是以牺牲我国的自然生态环境为代价,可以说是得不偿失。

三、改善对外贸易的对策

(一)建立健全进口商品环保监测评估体系

如今,世界各国都在提升对进口商品的安全标准,在这样的环境下,我国也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增强自身对进口商品的环保监测力度与有效性。

第一,对于资源消耗型商品的进口,首先应该做好全面的评估分析,清楚了解具体商品的进口与使用会对环境造成什么影响,然后以实际的数据为基础,确定商品进口政策。

第二,对于环境污染型商品的进口,应该借鉴其他发达国家的经验,建立起一套周全的监测系统,从我国市场需求、自然环境等各方面的实际情况出发,对照国际贸易安全标准搞好细致、严密的科学分析工作,如果该商品的进口和使用会对自然环境造成破坏,要进行严格的控制。

第三,对于废弃物转移的进口。首先要做好评估分析工作,如果商品进口的实质是为了废弃物转移,应当坚决抵制。其次,针对部分进口商品,在评估过程中,应当考虑到其对环境可能会造成的损害,而征收相应的环保税收,所得的税收须用于处理其自身后期加工和销毁所带来的环境污染。

(二)严格把控出口商品的绿色质量

对于我国的商品出口来说,绿色质量问题始终都是一个大问题。要想保证我国能在当前的国际贸易环境中健康、稳步发展,就必须要把控好出口商品的加工和生产,确保资源的绿色、合理开发。

第一,加大绿色商品的制造与出口,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化道路。在出口商品的加工和生产上,要以低能耗、无污染、信息化、高效率为基本思路,开发全新的商品加工、生产模式。引进发达国家那些先进的技术和设备资源,提高国内生产原料的环保性与利用率,确保生产出来的出口商品能够符合国际安全标准,且不会在原料采集、商品加工与生产的过程中对环境造成破坏。这一方面可以减缓国内各类资源的消耗速度,但同时也不会对我国的国际贸易出口造成影响。

第二,强化对商品出口的环境保护。为了追求短期内的经济收入,很多地方的企业都在出口商品的加工与生产过程中忽视了环境问题。对于这个问题的改善,必须要政府部门进行政策上的调控。在稀缺资源的开采过程中,有关部门应该进行严格的监管工作,重视开采技术和程序的科学化、绿色化,防止在开采过程中出现严重破坏环境和资源过度损耗的问题。在生物资源的出口方面,政府部门应该严格控制生物资源的开采力度,对于一些濒临绝迹的生物资源,政府应该出台相关政策来维护这些生物资源的生存环境,对违法的开采行为应该进行严厉的惩罚。

(三)增强自身在国际贸易环境当中的影响力

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增强我国环境贸易的影响力。为了更好地保障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我国应该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增强在国际贸易环境中的影响力。中国应当积极参与到国际贸易环境的合作讨论和政策的制定过程中来,了解国际贸易发展的最新动向和一些政策的潜在影响,表明我国在国际贸易中的立场,以此来增强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力。与此同时,我国应该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交流合作,积极地和发达国家一起制定出更加符合发展中国家国际贸易目标的政策,以此来推动国际贸易的发展。

四、结语

经过长期的努力,我国在本世纪初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这标志着我国在国际贸易环境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也为我国在国际上的贸易交流提供了一个更为开阔的平台。但在当前的国际贸易环境下,我国的进出口贸易都受到了非常大的影响,使我国自然环境、自然能源等加速恶化、消耗,这非常不利于我国贸易的长期可持续发展。所以,我们必须要采取积极的对策,建立健全进口商品环保监测评估体系、严格把控出口商品的绿色质量、增强自身在国际贸易环境当中的影响力来确保自身的国际贸易权益,确保我国贸易市场能够实现健康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吴凌芳,陈燕鸿. 对外贸易对我国 CO2排放的影响[J]. 郑州

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12(5).

[2]陈相芬. 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形势浅析[J]. 黑龙江对外经贸,

2011(11).

[3]张博. 马议进口贸易中存在的风险与防范措施[J].国际贸易

问题,2011(3).

[4]包诗若. 进口贸易的积极作用及发展战略[J]. 宏观经济管理,

2012(5).

篇6

关键词:国际贸易 贸易环境 贸易政策 对策

一、国际贸易的环境效应

传统贸易理论与实践往往集中关注贸易量差、国家福利等方面,常常忽视环境这一重要变量,如以比较利益为基础的李嘉图理论及赫克歇尔-俄林(H-O)的要素禀赋理论均未考虑到贸易可能引发的环境外部性问题。依照这些理论,自由的国际贸易会实现帕累托意义上的经济效率,满足社会需求并增进国民福利。然而,这一观点只是在静态条件和未出现市场失灵的情况下才具有一定合理性,若加入贸易活动可能引发的环境负效应情况要复杂的多。研究和实践表明,一定条件下一国发展某些比较优势的贸易活动可能会给它国带来环境损害,如跨过河流上游国家砍伐森林以推动林业相关产品出口将造成土地沙化和水土流失,从而会严重损害下游国家出口型农业所依赖的环境,导致以邻为壑,破坏国际贸易发展的基础。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OECD)认为,贸易对环境的影响主要集中在4个方面:同产品和服务的交换有关的产品效应;同市场和经济活动扩张有关的规模效应;同生产和消费活动的分布及强度有关的结构效应;同贸易政策和环境政策有关的法规效应。所以这些效应均会对地区生态环境产生长短期的持续作用,进而反转影响贸易利益及国民福利。

以出口为例,由于工业污染密度下降的可能性有限,而出口增长弹性却较大,负的规模效果常常要大于正的结构和技术效果,在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下,一国过度出口往往对环境不利,如资源性产品的跨国贸易常常以资源不合理或过度开发为背景,野生动植物资源及矿产资源产品的盲目出口更极易破坏平衡的生态环境,而当代盛行的转基因产品贸易已日益被证实背后隐藏着不少环境风险。此外,从各国政府贸易政策来看,当今国际贸易中凸显的绿色壁垒、环境关税,一方面反映了贸易保护主义发展的新形式,但另一方面亦侧面反映出不恰当的贸易活动将危害到人类和动植物的健康安全,危害到全球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二、中国进出口贸易中的环境困境

(一)、贸易出口中的环境问题

自上世纪80年代初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口贸易增长极为迅速,出口依存度一直保持较高水平。但是,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出口创汇的单向需求促使我国出口实施了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益的数量型模式,所造成的资源浪费、环境破坏触目惊心。

1、生物资源破坏

就外贸出口而言,由于环境污染和生态平衡受到破坏,一些生物资源因盲目、无节制的捕杀和开采,数量大为减少,相关衍生品质量下降,出口货源已经或濒临耗竭,如盲目出口野生动植物,破坏了地区生态平衡,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影响;还导致产区土地沙化、荒漠化;而名贵中药材出口对资源的破坏更为严重,某些地区人参、杜仲、天麻、砂仁等因采挖过度已濒临绝迹。

2、矿产资源损耗

矿物资源的盲目出口导致盲目开采,不仅因此破坏了宝贵的矿产资源,也使生态环境急剧恶化,一些矿物在选炼过程中释放出有毒物质或放射性物质,严重污染并威胁到环境和成品。一方面,资源密集型产品在生产过程中能耗较大,投入自然资源高于产出水平,使原本稀缺资源更加稀缺。另一方面,高污染产品在生产过程中常具有不经济性,而这一类的产品,如化工、农药、制革、印染等出口却占全部出口额较大比重,尤其是一些外向型乡镇企业盲目开发高污染产品的出口,给生态环境造成严重隐患。

(二)、贸易进口中的环境问题

1、资源消耗型产品进口

国家统计显示,近年来我国进口商品中初级产品的总量在波动中减少,而矿物燃料、油及其他有关原料的进口无论从绝对量还是从所占份额都在增加;尤其是石油天然气工业产品的进口正快速增长。自1993年起,中国由石油净出口国变为净进口国,随着油气需求每年的扩充,中国对国际原油市场的依赖程度加大。据国际能源署(IEA)最新估计,到2010年我国石油进口将达到8000万至1亿吨,净进口率达41%。这种趋势既对国内贸易产生巨大影响,也将加剧我国环境问题。

2、易污染型产品进口

进口氟氯烃和使用氟氯烃的空调器、冰箱等产品,加重了我国环境压力,尤其是国家淘汰此类破坏臭氧物质的难度。此外,进口化肥、塑料薄膜等形成了新的二次污染。特别是氮肥易使地面水富营养化,造成赤潮,使近海生态平衡受到威胁,而最终失去农业价值的塑料薄膜则在自然界中难以分解,形成白色污染。

3、废弃物转移进口

近年来,发达国家和地区以直接贸易形式向中国大陆转移废弃物的事件相当严重,2006年从美国、日本和香港入境的占进口总量的21.3%、7.8%和11.3%。另据报道,仅英国在2003年就向中国出口有毒废弃物36.2吨,价值约1155万英磅。这些有毒废弃物种类繁多,主要是有色金属废渣、电池、旧衣物,甚至含放射性废物,其再生过程已对使用地环境造成了极大的污染。

三、我国贸易科学发展的环境策略

实现我国贸易发展的可持续性,必须恰当地引入环境变量,将环境因素纳入政府贸易政策规划的视域范围。在当代全球贸易环境经历深刻变化,“绿色浪潮”汹涌之际,环境效应对促进我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显得尤为紧迫。

(一)、确立环境出口导向、全面推行环境标准制度

出口的规模、速度及质量关系到一国国际收支和产业竞争力,在当前我国出口面临持续性“刚性”顺差但总体附加值不高,频频遭受“绿色壁垒”及倾销诉讼的现实条件下,企业必须彻底扭转传统环境规避的贸易观,确立环境出口导向,将出口产品导入更多的环境质量因子,使之成为产品核心竞争力之一。政府及相关质检部门应积极引导各类企业将环保作为生产经营的重要价值取向,促使环境指标和其它质量指标一起构成优质产品的内涵,大力宣传彰显优质品牌中的环境优势,通过树立若干环境“标杆”型贸易产品带动相关产业部门的转型提升;此外,努力改善出口贸易商品结构,将环保产品提升为国家出口产业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借助财政、税收、金融等优惠政策培植环境型规模经济,[2] 对出口型绿色产业的孵化发展尤其要给予特殊的政策扶持,努力形成企业与社会收集绿色信息、制定绿色计划、开发绿色产品、从事绿色营销、开辟绿色渠道、发展绿色消费的风尚。

鉴于当代国际贸易中突显的环境标准效应,我国必须全面加强与国际环境标准管理制度相衔接的标准认证。首先,要积极推行ISO 14000国际标准认证制度,完整对出口产品从设计、生产到回收过程中绿色方案的施行步骤;其次,积极实施环境标准制,使出口产品在环境认证基础上扩大对环境标准的适应能力;再次,大力拓展与我国主要贸易伙伴国之间在标识认证领域的合作,推进环境标识的多边认可,同时努力扩大标准制订层面的国际发言权,减少不合理的环境壁垒。

(二)、坚定可持续型进口观、规范贸易类投资准入

进口是一国对外贸易体系中不容忽视的重要一极。受历史产业结构和传统贸易政策影响,我国贸易活动中一度存在“重出口轻进口”的倾向,对进口的战略性地位和发展层次的认识相对薄弱,进口中的环境观念更是鲜有涉及。2007年,针对贸易持续性顺差导致的一系列问题,国家商务部明确提出了“扩大进口、优化结构”的口号,同时将环境因素置于政策调整的视域范围,这对于全面理性地开展国际贸易具有重要意义。可持续性进口要求立足国家环境安全的战略高度,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和生物健康标准积极引进环境友好型的产品、技术与设备,尤其要积极引进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的环境产品如污染防治技术及设施,使之成为促进我国环境良性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建立有利于环境保护的进口商品结构,坚决禁止有害废物的进口,对拆船业和废钢、废纸进口要实行专营;严格禁止有害于世界生物多样性的野生动植物的进口;严格管制有害于生态环境的商品进口;加快禁止消耗臭氧层的受控物质及其制品的进口。

(三)、建立环境税收制、培育环境贸易示范区

国际贸易活动中对环境的漠视并引发的诸多环境问题很大一部分源于环境的公共性特征、企业没有将环境成本置于其生产经营总成本框架中,缺乏环境成本内部化的激励和动机,导致高消耗高污染、私人成本较低而社会成本较高的产品在高额利润刺激下盲目发展,现代税收制能够一定程度上弥补这一缺失。经济学理论及西方实践表明,市场经济下税收具有有效的杠杆调节效应,环境税是纠正市场失灵,消除外部性,促进环境良性发展、引导企业从事环境标的生产和经营的有益税种。[3] 着眼于科学发展的时代要求,我国应尽早启动环境税收制,从重点污染源和易于征管的课征对象入手,按照产业特点分门别类征收级差性税收,对不利于环境贸易产品的生产、经营尤其要加强环税调控功能,以促使环境成本内部化,鼓励企业大力发展“清洁生产”和“绿色贸易”。

(四)、拓展国际合作空间、增强环境贸易主动性

贸易的可持续发展是当今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亦是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重要组成部分。鉴于可持续发展已上升为国家战略,我国应积极加入贸易与环境问题的双边及多边谈判,利用WTO舞台努力促成相关贸易与环境协议的达成;在环境检测方面,力争使部分资质佳的专业检验机构通过国际认证并获取可直接颁发国际绿色通行证的权威授权,成为有关国际组织的正式成员。[4]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有责任推进国际有效合作,防止任何严重退化或有害人类及生态环境的活动迁移转让至第三国,尤其严防发达国家通过贸易渠道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污染密集型产业和产品,维护发展中国家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1]赵细康.环境保护与产业国际竞争力理论与实证分析.中国社会科学科学出版社,2003.

篇7

关键词:金融危机 合同履行 贸易保护 政府支持

1 调研背景介绍

2008年以来美国次贷危机逐渐发展为全球金融危机。迅速恶化的外部经济环境,使我国对外贸易遭遇严峻挑战,特别表现在涉外经贸合同履约率大幅下降,纠纷明显增多。为进一步了解我省涉外经贸合同的履约情况,为江苏省外经贸工作和贸促法律服务工作提供决策依据,省贸促会法律部会同全省各贸促支会相关法律工作人员成立了专题调研组,结合自身工作,走访企业、收集案例,取得了较为全面的第一手数据资料,经充分分析讨论,形成本次调研报告。

2 我省涉外经贸合同履约概况

贸促会争议处理手段主要包括仲裁和调解。2009年一季度以来,这两方面案件数量和标的都呈上升趋势。从贸促会的仲裁案件来看,2009年一至五月受案量同比去年上升了16%,但案件标的明显增大,同比去年上升了94%。从我省调解案件来看,2009年一到五月,受理案件数量同比上升了100%,标的额也上升了56%。

从案件违约情况看,2008年9月以来全省贸促系统统计的涉外经贸合同外方履约率明显下降,其中外方当事人违约占90%,外国银行或中介机构违约占10%,中方当事人处于严重不利地位。

从案件类型上看,贸易纠纷占80%,投资纠纷占15%,其他类型案件占5%。从涉案中方当事人性质看,生产型企业占绝大多数,约为65%,其中民营企业占80%,合资企业约15%,其他性质企业占5%;贸易型公司约占35%,基本都是股份制公司。从外方当事人所在国家或地区看,传统违约率较高的中东地区所占比例有所下降,约为40%;一直以来信用度较好的欧洲和北美地区则不断出现违约事项,占40%;值得注意的是2009年以来,俄罗斯、印度等新兴经济区域的合同违约率呈快速增长趋势,占15%;其他地区占5%。贸易纠纷方面,争议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外方要求延期交货甚至拒收货物的占40%,收货后拒绝付款的占50%,信用证开证行拒绝付款的占10%。投资纠纷相对比较简单,多为合资领域清算过程中出现的股权争议。

3 合同违约的成因及企业现有对策分析

3.1 合同违约的成因。调研组根据掌握的案件资料,对合同违约的成因进行了归纳:首先,汇率急剧变化导致利润下降,买方违约。2008年以来,人民币对主要贸易结算货币的汇率不断走强。对于附加值较低的初级产品,进口商利润本来就不高,汇率的持续下降导致其利润空间进一步缩减。在短期内汇率难以稳定的情况下,进口商往往会采取各种措施要求出口商降价或解除合同。此类案件约占10%。值得提出的是,今年以来,美元开始逐步走强,美元指数已从2008 年内的低点71.3 升至88.8,但由于因金融风暴打击而出口骤降的背景下,亚洲各个国家和地区均采取压低本币汇率的措施来提振经济,目前亚洲各国货币贬值的幅度均大于人民币,因此当前美元的走强并未提升我国出口产品的价格优势。

其次,销售市场价格大跌使得进口无利可得,导致买方违约。金融危机直接导致经济发展预期降低,进而引起实体经济的衰退,人们消费意愿下降,失业率增加,进口国内市场需求不振,导致产品价格大跌,这也进一步使得进口商主动违约。此类案件约占48%。

再次,进口国信贷紧缩,买方资金链断裂,被迫违约。此类案件数量也比较多,进口商一般与我省企业保持长期合作关系,信用度也一直比较好。但由于其自身风险管理能力较差,且多为纯贸易型公司,一旦信贷紧缩或其下游买家无力付款时,资金链发生断裂,也会出现违约现象。此类案件约占32%。

最后,进口国银行陷入危机,信用证遭银行拒付。金融危机背景下,一国银行财政方面的政策和法律的变动更可对外贸活动产生直接影响,比如俄罗斯2008年上半年的央行政策就直接影响了俄罗斯银行对信用证的支付。此外,今年以来,我省数家企业都收到了俄罗斯银行暂停支付已承兑信用证项下汇票的通知,理由是银行短期内受到俄罗斯央行的监管,暂停一切对外支付业务。这类案件大约占10%。

另外值得提出的是,当前外方违约已不仅仅是单纯的市场问题,包括欧洲、美国在内的多国对外政策中已经出现较为明显的贸易保护主义倾向。如法国以零配件必须国内采购为条件推出的援助本国汽车工业政策,俄罗斯推出的提高进口关税政策,印度尼西亚推出的强迫公务员使用国货政策,以及美国奥巴马政府在7872亿美元的经济刺激计划中规定的“购买美国货”条款等,这一系列单边贸易保护政策必然会对其本国进口商产生严重影响,从而间接影响到我国的出口。据统计,我省今年一到四月,共遭受30次两反两保措施,涉案金额高达27.9亿美元,涉案企业超过400家,严重影响了我省外贸出口。

3.2 我省企业应对外方违约的措施。我省遭遇外方违约的生产型企业规模普遍不大,多为乡镇企业改制而来,或为纯粹的私人企业,产品单一,产品出口地区单一,风险控制能力较弱。面对外方的违约行为,一方面担心丢失辛苦经营的外销市场,另一方面也缺乏足够的应对手段,因此处于相当被动的地位。其主要应对措施包括:一是竭力满足外方各种要求,如降低售价、延长付款期等;二是当外方当事人拒绝收货时被迫承担大笔码头仓储费用,并想办法转售或退运;三是当外方提出质量异议时据理力争,但缺乏有效手段,争议处于胶着状态;四是事先向外方收取定金,在分期交货情况下,一旦外方违约则停止发货并解除合同。上述第一、第二种措施对于中方企业最为不利,实践中也比较少。第三种措施则比较常见,中方企业强烈要求外方履行合同,但由于缺少强有力的制约手段,效果并不理想。寻求贸促会帮助的企业普遍是这种状况,约占80%。第四种措施则只有一例,中方企业位于南通地区,在向外方发出正式解约通知后,中方及时停止了发货,有效避免了损失的扩大。

另据调研组采集的数据,有部分企业投保了出口信用保险,有效地减少了损失。如2008年10月,我省一家光伏企业的欧洲买家,因融资银行资金紧张,导致项目延误,2500万美元应收账款无法收回,企业报损后,江苏信保立即启动海外追偿机制,最终在11月中旬成功追回全部欠款,挽回了企业巨大的损失。但据江苏信保的统计数据,目前江苏乃至全国企业的投保比例不到6%,且多为风险控制机制较完善的外贸企业集团,广大中小规模生产型企业投保率仍然非常低。

3.3 我省企业应对违约模式的原因分析。从主观方面看,企业采取上述应对方式主要有三点原因。第一,缺乏必要的外经贸常识,在“订单为王”的心态下,一味地迁就买方不合理的合同条件。在此次调研中发现,大量的外经贸合同都存在不尽完善之处,如缺乏明确的质量标准及质量检验条款,外方得以任意以货物质量不达标为由拒绝付款。再如普遍缺乏买方及时提货条款和未及时提货的违约责任等。这就导致一旦发生纠纷,中方企业难以有效维护自身利益,只能将希望寄予对方当事人的“良心发现”主动履约。第二,缺乏有效的风险防范机制,企业在预留法律风险基金和合同内审环节基本处于空白。目前国内许多大型贸易公司都有专门的法务部门,专门审查各类对外合同,此外公司还每年从盈余中提取一定比例的法律风险基金,用于应对下一年度可能发生的法律纠纷。这些措施能有效地避免或减少经济损失,但广大中小企业则普遍缺乏相应的机制保证。第三,发生争议后,部分企业胆小怕事,不愿通过法律途径解决纠纷,总是幻想政府出面加以协调。此次调研中,我们也发现了不少这样的案例,企业找遍了当地的各个相关政府部门,希望政府出面协调纠纷。事实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不适合也不善于调处商事领域的纠纷,实践也证明政府协调的实际效果并不如法律程序。

从客观方面看,包括诉讼、仲裁等法律措施对境外当事人的实际制约效果有限。对于涉外经贸法律关系而言,赢得官司是一回事,拿到赔偿款又是另一回事。即使有1958年《纽约公约》的保证,有效的外国仲裁裁决在国内法院能否得到全面的强制执行也存在很大不确定性。此外对于许多进口商失踪导致出口货物滞留码头的损失而言,并不是仅仅通过诉讼或仲裁就能弥补得了的。因此,这些实际因素往往是制约中方企业启动有关法律程序的关键。此外,对于广大中小企业而言,资金的匮乏也是阻止他们启动法律程序的因素。此次调研中发现,有约15%的企业在遭遇违约情势时没有采取任何法律救济措施,这是由于这部分中小企业涉案标的普遍不大,面对高昂的法律成本,企业难以承受,只得无奈地选择接受损失。

4 全面应对涉外经贸合同违约的建议

合同违约的原因多种多样,但外在形式都表现为对商事交易主体间已有合同关系的破坏,因此具体的合同违约纯粹是一种市场行为,应对合同违约,最主要的是靠市场主体的自身行为。但从国际范围看,合同违约的发生又是有着深刻的政治经济背景的。在全社会范围内建立一个应对外方合同违约的体系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方面。对于政府主管部门而言,应在建立安全可靠的市场环境、提供有效信息、惩重违反市场秩序的行为方面有所作为,而不应过多地介入市场主体间的具体交易关系。而包括贸促会在内的广大市场中介组织,则理应大有可为。因此调研组认为,当前形势下全面应对涉外经贸合同违约情势,要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4.1 微观层面,广大企业要提高风险防范意识,敢于和善于争取自身的合法权益。一是要切实建立健全完善的信用管理制度,在人力资源、资金、工作流程等方面要舍得投入,以有效杜绝经营风险。二是要密切关注主要贸易伙伴国家的政策变化,加强与国外客户的联系,通过多种方式了解其资信状况,一定要随时了解对方的商业信誉度以及商业资讯。三是要敢于在合同中为自己争取有利的条件。企业在外贸环境宽松的背景下,常常会有意无意地对合作已久的贸易伙伴“放松警惕”,这是非常危险的。因此,企业应当谨慎签约预防违约风险的发生。常见的法律预防措施有很多,如合同签订前必须考察对方的资金链是否完整可靠、企业实际盈利能力如何、管理经营制度是否完善、是否具有抗风险能力、是否具备实际履行能力以及信用情况等等,认真考虑企业自身的实际履约能力、资金链中断后能作出实际有效的应对措施等情况;签订合同时必须约定明确具体的违约赔偿、合同解除、抗辩免责等条款,同时还可以要求对方提供担保以确保对方的实际履约,从而预防对方违约和避免自己违约而产生损失。如前文提到的南通企业,在发生纠纷时利用合同中的定金条款,果断解除合同、停止发货,避免了损失的进一步扩大。四是要尽量改变赊销等风险较大的出口方式,尽可能采取信用证等安全系数较高的结算方式。五是要收集保存好单证及双方的往来函电等资料,以备不时之需。六是要制订最有利的争议解决条款。此次调研中发现,有约40%的合同没有订立仲裁条款,或所订立的仲裁条款无效,主要包括指定的仲裁机构不存在,仲裁事项范围过窄等。此外还有部分合同约定了费用高昂的外国仲裁。作为我国最有影响力的涉外仲裁机构,我们推荐使用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的标准仲裁条款,事先在合同中加入该完备精炼的条款能在争议发生后最大限度地保护中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4.2 宏观层面,有关政府主管部门应切实提供有效帮助企业防范风险的公共服务。具体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政府应牵头,效法美国的小企业署(SBA)和香港特区贸发局,加快建立为企业提供公开、互通、及时的综合信息平台。涉及部门应包括外经贸、海关、检验检疫、银行、信保,以及贸促会,内容应包括国外政策预警、国别风险提示、外国企业信用红黑名单等,该平台数据及信息应免费向企业公开,提供信息咨询、培训等支持和服务。在全国各大城市均可组建该平台的分支机构,向企业提供较强的专业性和学术性帮助,提供经贸法律和商业信息咨询。第二,政府财政应向广大中小企业提供必要的各项援助资金。在政府提出的经济振兴计划中,可以通过直接或间接的财政手段,在WTO允许的范围内给予企业一定资助。例如可以通过贸易促进机构向贸易展览会的本地参展商提供津贴帮助企业在展会上保护知识产权;可以成立“创业风险基金”为新兴企业的创业活动在风险防范方面保驾护航;也可以降低出口信保的保费率,或给予企业涉外仲裁、境外执行费用的补贴等。第三,加快建设将政府公共服务信息及时准确传递给广大企业的通道。调研中发现,金融危机中广大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一方面迫切地需要政府指导与支持,另一方面对政府新近出台的多项优惠政策并不十分了解,特别是在风险提示、预警方面,对于政府部门所作的许多工作甚至完全不了解。贸促会系统作为沟通政府与企业的桥梁,在这一方面大有可为。调研中我们发现,2008年下半年以来,涉及土耳其的贸易纠纷呈明显下降趋势,原因在于中国贸促会法律部于2008年9月了向土耳其出口的预警通告,我也会在第一时间向全省各贸促支会及有关企业转发该通告。许多企业获悉后,提高了对出口的风险防范意识,有效避免了该国海关政策中存在的风险。

4.3 中观层面,贸促会系统要充分发挥自身法律平台的优势,为企业保驾护航。就江苏省贸促会系统而言,横向看有仲裁、调解、法律顾问三大业务平台,包括了法律咨询、仲裁受理、商事海事调解、非诉讼、知识产权保护等具体业务,此外还有正在推出的商会敦促履约、ATA信用评级等新业务;纵向看已经在全省范围内建立了11个调解中心办事处,每个支会都有相应的法律工作人员。调研中,我们也发现,当发生纠纷时,广大中小企业也特别希望得到贸促会此类公共机构的服务,因为一方面贸促会的服务收费明显低于纯市场性的法律机构如律师事务所等,另一方面贸促会的品牌优势与海外影响力,特别是其官方背景也是赢得企业信任的关键因素。当前贸促会系统的法律服务应着重做好以下工作:一是要紧紧围绕全省经济工作的大局,要将保增长促出口作为主要工作方针,想方设法推动各项工作扎实开展;二是要加强各项调研和政策研究,运用自身在外经贸政策和国际贸易惯例方面的优势,为各级政府部门和企业决策提供有建设性的意见;三是要进一步贴近企业需求,将自身各项法律服务深入宣传到各类企业中去,特别是要加强与贸促会其他业务部门的联动,以贸促会的整体品牌来扩大广大企业对贸促法律服务的需求;四是要尽可能以案件项目为单位,为涉案企业向政府申请法律援助资金,或减免其相应的服务费用;五是要在中国贸促会的统一领导下,发挥系统的优势,通过与口岸执法部门、司法部门和银行的合作来加强对海外违约企业的震慑,切实发挥贸促会各项法律手段的实际效用。

参考文献:

[1]宋晓燕.《国际经济法》.上海人民出版社.

[2]陈若鸿,杨桂莲.《国际经济贸易》.机械工业出版社.

篇8

关键词:国际经济集团化;外经贸战略;影响

一、引言

现阶段,世界经济发展中集团化区域趋势不断加强,对全球的贸易与投资均有着深刻的影响,本文将分析目前国际经济集团化的趋势,及其对我国对外经贸战略制定的影响,并阐述在新的环境下我国对外经贸制定的战略。

二、目前国际经济集团化的基本趋势

在20世纪90年代,世界经济呈现出了国际经济集体化的趋势,同时此趋势在不断增强,在此环境下,中国对外经济贸易也在快速发展,进出口的总额在全球的贸易总额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现阶段,国际经济集团化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其一,国际经济集团化有着较为显著的中心国,中心国在集团化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基本中心国的角色均由大国在承担。其二,国际经济集团化的规模在不断扩大,涉及的国家逐渐增多。

目前,国际经济集团化中影响最大的便是欧洲共同体、东亚经济一体化与北美自由贸易区,这三个国际经济圈的作用是显著的,对国际经济的发展有着促进的作用。在国际经济集团化中其中心国是由大国承担的,同时发挥其积极的作用,其中欧共体的发展速度是最迅速的,北美贸易区的经济实力最突出。在北美贸易区,其中心国为美国,美国具有较强的经济实力;在欧共贸易区,其中心国为德国,德国在统一后,其经济实力大幅度提升,同时其领土、人口等方面均有所增长,德国作为中心国的作用日益显现。[1]

三、国际经济集团化对贸易与投资的影响

随着国际经济集团化趋势的逐渐增强,对贸易与投资均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部分国家在其影响下,获得了更快的发展,但部分国家受其影响,其贸易与投资受到阻碍,制约着其发展,主要是由于国际经济集团化在地理结构、供求关系与贸易保护主义等方面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首先,在地理结构方面,目前,国家间为了促进其区域贸易的发展,从而建立了区域贸易,区域贸易在世界贸易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同时,在国际经济集体化中区域贸易是一种最为重要的发展形势,对经济活动的诸多方面均有着不同的影响。其次,在供求关系方面,国际经济集团化中最为明显的问题便是集团中各个国家在经济发展方面其速度不统一、其水平不均衡,为了实现集团统一的速度、均衡的水平,国际经济集团要不断调整其发展的对策,对欠发达的国家给以适当的扶持,从而促进其经济速度的提升与经济能力的提高,这种扶持政策将改变国际市场上的供求关系,进而将产生各种新的变化。最后,在贸易保护主义方面,国际经济集团为了促进其内部国家经济的发展,均采取了不同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在其集团内部建立自由贸易与统一市场等,对外部国家制定严格的限制政策,其中对发展中国家的限制政策,严重制约着发展中国家的发展,使其贸易与投资未能得到快速的发展。[2]

四、在国际经济集团化的环境下我国制定的对外经贸战略

在国际经济集团化的环境下,为了促进我国对外经贸的发展,需要不断调整其发展的战略,进而适应国际经济集团化所带来的影响。我国面对国际经济集团化的趋势,其贸易保护主义制约着我国外贸经济的发展,面对着巨大的挑战,调整对外贸易战略是发展的必然,通过调整与改进,使我国适应国际经济集团化的发展。

首先,促进亚太地区经济一体化。我国要对国际经济集团化进行全面地了解与分析,进而把握发展的机遇,在经济集团化、一体化的环境中,我国处在亚太地区,其经济的一体化与集团化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我国作为亚太地区的大国,要积极促进亚太地区经济一体化,主要是保证我国经济的发展与加强亚太地区经济各个国家的合作,从而才能实现亚太地区经济一体化。亚太地区各个国家进行区域经济的合作,将为我国的发展提供必要的发展氛围,我国要积极参与亚太地区的经济合作,进而将我国融入经济集团化与一体化的环境中,进而享受区域市场的保护与优惠政策等。[3]

其次,创新我国对外经贸战略。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我国对外经贸战略要不断调整,才能适应新的环境与新的局势。目前,我国采用进口代替与出口导向的发展战略,这一战略的主要优势便是利于国内市场与企业的保护,利于国内产业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但其劣势是减少了我国的外汇支出,同时最为严重的影响是不利于国内贸易市场与国际贸易市场的联系,从而制约着我国贸易市场的国际化发展,同时我国的生产技术与生产效率等方面均未能得到发展,使我国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环境中处于劣势,为了扭转这一局面,我国对外经贸要创新其发展战略,积极利用先进的、现代化的科学技术,从而提高其效率、保证产品的质量,积极利用网络等,通过一系列的手段进而提高其综合竞争力。同时,我国对外贸易战略的创新要根据国际经济的环境与国际市场的需求,从而采取效益竞争型的发展战略,进而促进国民经济整体效益的增加,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等。这种战略的主要内容是发展我国具有竞争优势的产品、产业等,加大工业制成品出口,提升出口产品的质量,同时积极吸收海外投资,最终利于国民经济效益的增长。

最后,促进我国对外经贸的发展。我国可以组建外向型的企业集团,也可以组建跨国公司,从而保证我国的综合竞争力。外向型的企业集团就是集中几个规模较大、实力较强的企业,将其组建成一个集团,进而进行国际化的经营。同时,在投资方面,我国要加大对外投资,积极发展海外企业,从而保证出口。对外投资与海外企业将能够实现对生产力的转移,进而加大产品在国际市场的占有率。各个省份要积极寻求具有市场潜力的海外项目,对其进行投资或创办海外企业等。[4]

五、总结

随着国际经济集团化趋势的不断加强,对我国对外经贸有着深远的影响。主要是由于国际经济集团化使其在地理结构、供求关系与贸易保护等诸多方面发生了变化,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需要不断调整其发展的战略,文中主要阐述了促进亚太地区经济一体化、创新我国对外经贸战略与促进我国对外经贸的发展等对策,相信,通过我国对外经贸战略的不断调整与创新,其综合竞争力将有所提高,进而将适应世界经济的发展,促进我国整体经济的进步。

参考文献:

[1] 徐康宁.国际经济集团化与我国对外经济贸易战略的调整[J].经贸论坛,2011,12(12):2-3.

[2] 牛利民,徐洁昕.浅谈新世纪我国的大经贸战略[J].市场经纬,

2013,7(02):41-42.

篇9

关键词:经济增长 贸易条件变化 价格贸易条件 收入贸易条件 实证分析

学术理论研究领域对于经济增长受到来自对外贸易条件变化影响的认识有很大的不同,第一种观点认为贸易条件变化与经济增长存在正相关的关系,贸易条件的改善和上升与技术进步具有类似的效果,从来带来经济增长中生产效率和资本积累的快速提升。另一种观点认为贸易条件变化与经济增长呈现负相关关系。我国学者对这个问题的研究多集中于中国贸易条件变化的长期趋势上,较具代表的研究学者有赵玉敏(2003)、张素芳(2006)和邓晓红(2009),他们的总体结论为尽管在价格贸易条件呈现总体下降的条件下,由于出口总量的大幅度攀升,收入贸易条件仍呈现持续上升的势头,同时对外贸易在推动我国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拉动作用,因此其对我国经济增长呈现出较大的相关性。

实证研究样本数据的说明和基于贸易条件变化调整的GDP

价格贸易条件、要素贸易条件和收入贸易条件构成了传统贸易条件理论下贸易条件的三要素,其中价格贸易条件是要素贸易条件和收入贸易条件的基础,同时考虑到要素贸易条件的样本数据收集具有一定难度,因此价格贸易条件和收入贸易条件是本文分析的重点。其中1990-2010年的价格贸易条件和收入贸易条件的样本数据依照联合国相关部门网站的数据为准,GDP样本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局的相关数据,同时为了消除价格因素变化的影响,以2000年的GDP作为基数进行不变价格调整,采取的统计分析软件为Eviews.。

贸易条件变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一般会通过一系列的动态转换过程而发生作用,要更准确地研究贸易条件变动与GDP经济增长变化的关系就必须首先要根据贸易条件变化来对GDP进行调整,为此定义如下指标:

贸易条件调整的实际GDPt=不变价格GDPt-不变价格出口t+以进口价格指数平减的出口t=不变价格GDPt-Xt /Ptx+Xt /Ptm

=不变价格

式中Xt为t周期内的出口贸易额,Ptx为t周期内的商品出口价格指数,Ptm为t周期内的商品进口价格指数,Ptx /Ptm为t周期内的贸易价格条件指数。从中可看出一个国家的贸易条件恶化即价格贸易条件指数小于100,那么依据贸易条件而调整的GDP就会小于调整前的GDP,即贸易条件的恶化导致经济增长率降低,反之则结果亦反之。从表1可以得出1990-2010年经济增长与贸易条件变化的关系:整体上价格贸易条件变化与经济增长呈现出负相关的关系。价格贸易条件变化对经济增长的平均影响幅度为-0.37%,年均影响绝对数量总额为-849.09亿元。2000年之前由于出口贸易在经济总体中所占的比重相对不大,使得价格贸易条件变化给经济增长带来的影响幅度一般不超过1%,2000年后价格贸易条件变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为正值的较多,但到了2005年后价格贸易条件普遍小于100,于是这种影响作用又呈现出负值。其中值得注意的是,2004年以来价格贸易条件恶化明显,随着出口总规模的不断扩大对于经济增长的负面作用和影响也不断扩大,2008年价格贸易条件的恶化给我国经济增长带来的GDP损失达到了9.13%的高额幅度。

样本数据单位根检验、协整分析和Granger检验

(一)样本数据的单位根检验

本文采用ADF方法来检验样本数据的平稳性,以AIC最小准则来确定最优滞后期。表2给出了1990-2010年GDP、价格贸易条件和收入贸易条件样本数据的单位根检验结果。检验结果说明LnGDP、Ln价格贸易条件、Ln收入贸易条件三个变量的ADF统计量均大于0.001-0.1显著水平下的临界值,说明这些变量的样本数据都不平稳,但这些变量的一阶差分数列均为平稳数列。因此认定GDP、价格贸易条件和收入贸易条件三个变量均为一阶单整序列。

(二)样本数据的协整分析

尽管GDP、价格贸易条件和收入贸易条件三个变量均为非平稳序列,但如果其某种线性组合有可能呈现出一定的稳定性,那么就可以认为其存在协整关系。本文采用Trace Test法来分析LnGDP、Ln价格贸易条件、Ln收入贸易条件三个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协整关系,如表3所示。在5%的显著性检验水平下三个变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可大致确定经济增长协整关系式:

LnGDP=0.18Ln价格贸易条件+0.18 Ln

(-1.56) (-2.54) (-7.71) (II)

收入贸易条件+0.07t+8.54

式中括号中的数字为各个变量的t统计量,由此可以看出价格贸易条件的系数在0.1的显著性检验水平下并不显著,在0.05的显著性检验水平下收入贸易条件的系数呈现出较高的显著性。从协整关系式中可看出长期发展趋势上经济增长与价格贸易条件和收入贸易条件都呈现正相关的关系,两者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大致相同,即价格贸易条件和收入贸易条件每1个百分点的提高会带来GDP约0.18个百分点的增加。价格贸易条件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不显著主要是因为价格贸易条件对经济增长的中间载体或渠道不够畅通,如实际经济发展中价格贸易条件对储蓄、消费和投资等因素的作用不能很好地直接转化为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三)样本数据的Granger检验

协整分析的结果显示经济增长与价格贸易条件和收入贸易条件之间存在着长期均衡的关系,Granger检验弄清楚这种关系是否具有因果关系。由于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对滞后阶数要求较高,因此本文采取选择多滞后阶数进行结果检验和比较,如表4所示。价格贸易条件在滞后期1-4的情况下不是经济增长GDP的Granger原因,这一点与协整分析的结果相一致,同时经济增长GDP变化不是价格贸易条件的原因。一般来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增长会直接对该区域内的商品进出口供给和需求产生直接影响,从而间接引起该区域出口进口供给需求的变动,并进而对价格贸易条件产生影响,但关键的和重要的问题是这种影响作用性质和结果等并不确定,从而使得经济增长对价格贸易条件的影响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收入贸易条件在滞后期1-2的情况下不是经济增长GDP的Granger原因,但在滞后期3-4且显著性检验水平为0.1的情况下却是经济增长GDP的原因,但经济增长GDP仅在滞后期为2的情况下才是价格贸易条件的Granger原因,这说明经济增长GDP同样对于价格贸易条件的影响具有不确定性。

样本数据的VAR模型和方差分析

本部分在上述因果检验的基础上利用ΔLn价格贸易条件、ΔLn收入贸易条件和ΔLnGDP来构建VAR模型,采用脉冲响应、方差分解的方法来定量地研究价格贸易条件和收入贸易条件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因果关系。因此构造VAR模型:。

式中:

(一)脉冲响应函数

根据文中数据可以绘制出基于1990-2010年我国经济增长数据样本的VAR模型脉冲响应函数曲线,横轴为追踪期数,纵轴为因变量对自变量的响应程度。从函数曲线中可以看出ΔLnGDP对自身的脉冲响应中的一个标准差冲击有着比较敏感的反应,第1期达到最大值并迅速回落,第3期开始为负值并在第4期出现了最大负值,然后开始回升并在第7期开始为正值并持续回升并保持稳定;ΔLnGDP对ΔLn价格贸易条件的一个标准差冲击反应为负值并在第3期达到了最大负值,之后开始回升并在第6期为正值,之后保持缓慢的变化;ΔLnGDP对ΔLn收入贸易条件的一个标准差冲击的反应与来自ΔLn价格贸易条件的反应类似。从VAR模型脉冲响应函数的曲线变化来看,价格贸易条件和收入贸易条件对GDP增长的初始影响为负值,不同期数变化基本相同,但两者对经济增长的影响都表现出了很大的不稳定性。

(二)方差分解

本文采取方差分解技术分别研究了经济增长中价格贸易条件和收入贸易条件的影响程度,如表5所示。第1期的经济增长GDP变动原因均来自其自身因素,随后比例不断下降,直至第7期基本维持在了67.7左右,价格贸易条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在第4期达到了最大值20.506%,之后一直维持下降趋势直到第6期基本上在18.6%左右,收入贸易条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呈现逐步上升趋势,并在第7期开始基本保持稳定在13.3%左右。方差分析的结果表明我国经济增长中受到来自价格贸易条件和收入贸易条件的影响作用十分有限,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因来自经济本身,但就价格贸易条件和收入贸易条件的比较上来看,前者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大于后者。

相关建议

在出口贸易环节中加大资本节约型的技术研发,加大国际贸易中的培训和教育投入,更多地以技术和资本要素来参与国际竞争和贸易分工,对进出口关税税率进行合理调整,致力于合理产业保护政策的制定,加强对国外产品倾销行为的反倾销力度,加强对外资流向的引导,使其向资本技术密集型的进口贸易环节中流动。另外要采取多种投资、消费、储蓄等措施来理顺价格贸易条件变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对于收入贸易条件要调整优化,升级我国出口商品的结构和组合,改变主要依靠低技术、低附加值、初级加工产品等单纯的出口数量扩展模式,提高出口商品中的价值含量和优化商品种类组合。

参考文献:

1.曹秀芬,杨桂元.科技投入对经济增长贡献的计量分析—基于安徽省数据的实证研究[J].皖西学院学报,2010(6)

2.赵磊,全华.中国国内旅游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J].经济问题,2011(4)

3.向书坚,平卫英.外商直接投资与中国经济增长关系的多重协整分析[J].统计与信息论坛,2009(04)

篇10

【关键词】经济增长 单位根检验 协整检验 误差修正模型

一、数据来源及变量的相关性

本文使用的是2000~2014年中国西部地区进口额(M)、出口额(X)以及国民生产总值(GDP)共计15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对外贸易值是经过平均汇率处理后的以人民币表示的数据。为了消除价格变动因素对西部省区GDP和对外贸易的影响,利用以2000年为基期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对西部12省区的GDP、M和X进行缩减求得实际值,然后把实际值进行加总的到西部地区总体的数据,用CPI进行缩减可以使数据更具有可比性。为了避免数据存在异方差问题,这里对GDP、M、X的实际值进行了取对数处理,即:

LnGDP=log(GDP/Pt),LnM=log(M/Pt),LnX=logX/Pt),

为了验证所选变量之间的线性相关性,这里使用线性相关系数ρ来判断变量之间线性相关性的强弱,其公式为 。我们用EViews软件对处理后的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和M、出口数据进行相关系数计算

从上表可以看出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与进、出口之间的相关系数均大于0.986,由此可判断出变量间存在强相关性。

二、传统计量分析方法评述及优化

传统计量分析在对变量进行回归分析时,一般先使用OLS普通最小二乘法对经济模型进行简单估计,通过系数估计值的t统计量来判断其是否具有显著性,然后根据R2或T统计量值的大小来判断变量之间的相关度,也就是用变量的水平值来判断变量间的均衡关系,最后在回归系数不为零的基础上用经济知识来解释回归系数的估计值。

序列的平稳性、正态性等假设是直接使用传统方法进行回归分析的前提。直接将时间序列的数据进行回归分析等同于承认了序列的平稳性、正态性等假设前提成立。回归结果的可决系数R2和F、t统计量的可信度是建立在假设前提成立的基础上的。研究表明目前许多计量研究中所涉及的时间序列数据不具有序列平稳性。因此,在没有进行检验的前提下默认时间序列数据具有平稳性直接进行分析,会导致伪回归结果的出现。为了充分了解伪回归现象的存在,这里利用传统计量方法对变量进行回归,把LnGDP作为被解释变量,LnJCK作为解释变量,建立线性回归方程: ,α、β为回归系数,μ为随机误差项。

从表2可以看出,两个R2(可决系数)都大于0.97,表明至少有97%离差平方和能被样本回归直线解释,且LnGDP和LnM的t和F统计量的值都很大,由此可见上表中的模型(1)能够较好地说明变量之间的关系。但事实上,这里所选取的时间序列数据带有明显的变化趋势,是非平稳的,不满足平稳性假设(下文将对此进行解释)。所以,表2回归计算是错误的伪回归现象,所以传统的计量回归分析不能反映出西部地区经济增长与对外贸易之间的真实关系。

为了让回归结果更加准确和可信,在回归前必须对时间序列的数据施行平稳性检验;若通过了平稳性检验,可以直接利用传统的计量方法对数据进行回归分析;若未通过平稳性检验,必须对时间序列的变量施行平稳化处理。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是改进传统计量的主要方法,下面将对此进行一一研究。

三、基于时间序列的实证研究

(一)单位根检验

我们借助ADF单位根检验法来检验LnGDP、LnM和LnX原始序列、一阶差分序列和二阶差分序列是否平稳。通过EViews软件得到如下的检验结果。

从上表可以看出:原始序列的LnGDP、LnM、LnX在1%、5%和10%显著水平下均不平稳;对各变量进行一阶差分处理后,除了LnM和LnX在5%和10%的水平下是平稳的,在其他条件下也均不具有平稳性;再对各变量进行二阶差分处理后,除2LnGDP在1%显著水平下不具有平稳性,在其他任何条件下均是平稳的,即在5%和10%显著水平下存在单位根。所以LnGDP、LnM、LnX都是二阶单整序列。

(二)协整检验

通过上面的ADF检验可知LnGDP、LnM、LnX均是二阶单整的,故可继续进行协整检验。这里借助EG两步法对变量数据施行协整检验:第一步,使用OLS方法估计出方程 的结果,得到残差序列: ;第二步,对回归残差进行ADF单位根检验,检验其平稳性,结果见表4。

(三)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由协整检验的结果可得出在长期内我国西部地区的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间存在均衡关系。为了进一步研究它们之间是否具有因果关系,这里借助格兰杰因果检验法进行进一步研究。确定一个合适的自由度会让模型的参数更具有说服力,这里根据施瓦兹准则(SC)和赤池信息准则(AIC)确定各变量的滞后阶数为一,具体结果见表5。

从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可以发现,在5%显著水平上,西部地区的出口与经济增长之间不存在格兰杰原因;进口与经济增长之间互不为格兰杰原因;西部地区的出口不是进口的格兰杰原因,但是进口却是出口的原因。所以说中国西部地区的进口带动了出口的增加,但是出口对进口的影响却不大。

(四)误差修正模型

从上面的协整检验得到的西部地区GDP、M和X的协整回归方程为:

从上式可知,LnXt的回归系数为-0.0438,表明出口与经济增长具有负向相关关系,出口对LnGDP的弹性为-0.0438;而LnMt的前回归系数为0.8729,表明进口与经济增长具有正向相关关系,LnGDP对进口的弹性为0.56598,因进口对经济的影响要比出口对经济的影响大。又出口的回归系数的t的绝对统计量太小,没有通过t检验,因此在统计上是非显著的。格兰杰定理表明,通过协整检验的变量一定存在误差修正模型。我们用ecmt来代表式(1)的残差μt,建立初步的误差修正模型:

上述模型中的误差修正项系数为负数,与误差反向修正机制相符,但是LnXt所对应的t统计量为-0.7523,未通过显著性检验,因此把它从上面的模型中剔除,得到改进后的模型:

上述模型中的回归系数均通过了t检验,且ecmt-1的系数为负数,与反向修正机制相符。

四、研究结论

通过对中国西部地区2000~2014年经济增长和对外贸易数据进行ADF检验、协整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构建并改进了误差修正模型进行研究,可得到以下4点结论:

一是从各变量的ADF单位根检验结果可以看出LnGDP、LnM、LnX的原始序列和一A差分序列皆是不平稳的,其二阶差分在5%显著水平下是平稳的,故西部地区的GDP、进口、出口是二阶单整的。

二是从协整检验和协整方程式来看,虽然短期内西部的经济增长和对外贸易之间不存在平稳性,但从长期来看它们之间是平稳的,存在动态均衡。由模型(1)可以看出,西部地区经济增长与进口存在正相关关系,进口的增长能有效的拉动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进口每增长1%,西部地区的GDP将增长约0.8729%。但是经济增长与出口是负相关关系,弹性为-0.0438。

三是从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结果来看:西部地区的GDP与出口,GDP与进口之间不存在格兰杰因果关系,但是在5%的显著水平上,西部地区的进口与出口之间存在单向的格兰杰因果关系,即西部地区进口的增加能带动出口的增加。

四是从误差修正模型来看:从短期动态关系来看,西部地区的经济与对外贸易间具有密切的联系,但总的来说进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要大于出口的拉动作用,这与“出口促进经济增长”的假说相违背。由于从数学的角度来讲LnGDPt本身是增长率的概念,所以就增长率而言,进口对经济的增长具有更重要的影响。进口增长率每增长1%,GDP的对数将增长0.2789%,而出口每增加1%,GDP对数减少0.0421%,且上一年的经济与进、出口非均衡误以0.2467的比率对本年度的经济的增长做出反向修正。剔除出口项得到的误差修正模型为(3),短期内不考虑出口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时,进口增长率每增加1%,GDP对数的增长率将增长0.2268%,且上一年度的GDP与进、出口的非均衡误差以0.242的比率对本年的经济增长率做反向修正。

参考文献

[1]刘晓鹏.协整分析与误差修正模型――我国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J].南开经济研究,2001(5).

[2]杜江等.计量经济学及其应用(第2版)[M].机械工业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