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探测环境评估范文

时间:2023-12-21 17:19:5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气象探测环境评估,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气象探测环境评估

篇1

关键词气象探测环境;气象探测设施;保护措施;湖南炎陵

气象探测环境是获取气象探测信息的场所,气象探测环境的破坏,将造成观测要素如温度、雨量、风力、风向、气压等气象基本数据出现误差,影响了气象探测资料的准确性、代表性和比较性,进而影响气象部门对天气气候形势的分析和气象预报的准确率及精细化。长期稳定的气象探测数据,也是分析气候变化趋势和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科学依据[1]。炎陵县地处罗霄山脉西侧、南岭山脉至江汉平原倾斜过渡地段,南北跨度长,地形、地貌、地质和气候特征复杂,又是热带气旋登陆后频繁影响的地区,暴雨、山洪、冰雹、强对流性大风、地质灾害等频繁发生。为此,各级政府历来高度重视防灾减灾设施建设,加强气象灾害的监测预警预报、防雷减灾、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等工作。现通过对炎陵县气象探测环境系统性的评估,强调保护气象探测环境的重要性,并将其具体措施总结如下。

1增强法律意识

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护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气象探测数据的代表性、准确性和比较性,关系到天气气候预测预报和气象服务的准确性和针对性,关系到我国气象工作在国际上的声誉和形象。为此,各级气象部门和建设规划部门要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树立科学发展观,保障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促进国防建设和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高度出发,充分认识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护的重要性、紧迫性,要强化法制观念,增强法律意识,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大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护的力度[2]。

2提高对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护工作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

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护直接关系到气象探测基本数据的代表性、准确性、比较性,关系到天气气候预测预报和气象服务的准确性和针对性,关系到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产生活的安全。长期以来,各地、各部门密切合作、相互配合,在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护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充分认识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护的重要性、紧迫性,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大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护工作的力度,确保气象探测工作的顺利实施。

3制定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护专项规划

各级人民政府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和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关于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护的有关规定,划定气象探测环境保护范围,尽快组织编制气象探测环境保护专项规划,并纳入该地区城乡建设总体规划,将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的保护范围作为城乡规划的强制性内容,保持长期稳定[3]。各级气象主管机构应密切配合当地城乡规划部门委托的、具有相应资质等级的规划编制机构,做好有关专项规划编制工作。

4加强部门合作,建立完善相关的备案制度和沟通机制

各级气象部门和建设规划部门要继续发扬密切合作、互相配合的优良传统,建立完善协作沟通机制和相应的工作程序。各级气象部门要主动加强与当地建设规划部门联系,及时将该单位的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的保护范围和保护标准报当地政府和建设规划部门备案,及时将气象探测环境保护的最新信息传递到当地建设规划部门。同时,以台站名称变更为契机,进一步细化探测环境保护的备案工作,重新到国土、规划、建设部门进行备案,并在当地政府网站公示备案内容。

5强化监督检查,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各级人民政府要组织有关部门开展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护的监督检查。对于气象探测环境达不到保护标准的,要组织有关部门对其进行治理。当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因不可抗力遭受破坏时,当地人民政府应当采取紧急措施,组织力量修复,以确保气象设施正常运行[4]。此外,政府和相关部门也要为保护气象探测环境保驾护航,该打击的打击,该拆除的拆除,该事前严格控制的按法规要求进行严格控制。

6加大宣传力度,依法查处相关违法案件

各级气象主管机构要在气象台站或气象设施附近显著位置设立保护标志,标明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的保护范围、标准及要求。气象部门要加大宣传力度,切实做好探测环境保护的备案工作。利用“3·23”气象日对探测环境保护进行大力宣传,每个台站都要在气象局周围的醒目位置涂刷、张贴探测环境保护宣传标语。要与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向社会广泛、深入地宣传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进一步增强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保护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的意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危害、破坏气象探测环境,不得损毁气象探测设施。

7参考文献

[1] 王时引.加强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工作的几点思考[J].现代农业科技,2008(17):335-336.

[2] 许颖.论气象探测环境的法律保护[J].金卡工程:经济与法,2009,13(10):10-11.

篇2

关键词:榆树;探测环境;完整性;一致性

中图分类号:S16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51132053

气象观测是气象业务工作的基础,气象要素资料的代表性、准确性、比较性决定其适用范围和使用价值。气象要素资料的代表性和比较性主要取决于其探测环境。因此,对一个观测站气象要素资料序列完整性和区域一致性的分析是业务服务和研究气候变化的关键。

1 资料和方法

本文资料来源于长春市气象信息服务系统资料库。对榆树1958~2014年间的平均气温、和平均风速的年均值进行序列分析。用其结果分析各气象要素的一致性。对其近邻站同期对应的气象要素资料作相同统计、序列分析。相互比较来考察榆树站气象要素资料的区域一致性。

2 主要结果

2.1 榆树站观测资料序列完整性分析

建站以来观测的平均气温、降水量、平均相对湿度、平均风速按照月值来统计缺测率及数据缺测年月均为0.0%,各要素完整性评估结果均为序列完整,因此认为榆树站现址观测资料序列完整。

2.2 榆树站观测资料序列区域一致性分析

为了更好的做好资料序列区域一致性分析,选择参考站必须严格遵循如下几点:参考站与拟迁站距离较近,属于同一气候区。参考站观测资料序列与考察站序列平行年代长。参考站周边环境较好,多年来探测环境变化少,拔海高度相差较小。因此,综合考虑迁站次数少(1次及以下)、时间序列长、探测环境评分较高的台站,即九台站、德惠站作为参考站。

由表1可见,2个参考站年平均气温与年降水量相差不大,参考站与榆树站均处于季风区温带半湿润地区;资料长度平行时间长、完整性好,现址使用时间均达30年以上;参考站在被选用的时段内探测环境评分均在75分以上,多年来探测环境变化不大,以上各站基本满足参考站的要求。

2.2.1 差值比较

计算榆树站年平均气温和年平均风速与参考站序列的差值比较分析结果如下:

从图1看出,榆树站与参考站年平均气温差值1958年至2014年气温变化不大,差值在-0.2~-0.4之间,2005~2007年平均气温差值异常升高,是因为德惠站2004年迁站,榆树2007年迁站所致,之后气温差值又回落到之前范围内,从温度来看一致性较好。

从图2可看出,榆树站与参考站年平均风速以1980年为中心大体呈波动性变化趋势,但整体是上升趋势,初步分析很可能受城市化影响所致,且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和周边高大建筑物的不断出现,年平均风速差值增加的趋势愈加明显,可以认为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随着时间变化区域一致性缓慢地发生变化。

2.2.2 趋势比较

对榆树站和两个参考站的年平均气温和年平均风速序列分别求取线性趋势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如下:

由图3和图4可知,榆树站与参考站气温随时间变化,趋势线和逐年变化曲线均基本重合,两次迁站对区域一致性并没有影响;从温度曲率上来看,榆树站和德惠站气温区域一致性较好,九台站曲率逐渐增大,说明九台站探测环境恶化比较明显,和实地勘测的探测环境评分也证明了这一点。同时榆树站平均风速减小的速率明显小于其他两个站,表明榆树站受探测环境影响较小,区域一致性较好。

3 结论

本文综合统计分析了榆树国家一般气象站在1958~2014年期间探测环境逐渐变化的地面气象要素资料,列出与之相邻的德惠、九台站同期、同要素的地面气象要素数据作比较分析,根据差值比较和趋势分析两种方法的分析结果表明,榆树站受城市化进程加快探测环境的恶化的影响,风速从20世纪90年代起,出现区域一致性差得趋势;气温基本一致。 4个要素中,榆树站4个要素与参考站差异较小,综合结论认为榆树站具有较好的完整性和区域一致性。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遥感技术;特性;应用

中图分类号:TJ8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2-6908(2008)0720095-01

前言

随着人类生存环境的变化和国际竞争的日益激烈,对自然资源、地理资源和太空资源的开发和争夺已经成为影响人类和民族发展进程的重要因素。遥感正是为了满足这样的需求所产生的一门综合性应用技术,它是以航空摄影技术为基础,在本世纪60年代初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技术。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遥感技术已经从航空时代进入航天时代。由于遥感技术能够全面、立体、快速有效地探明地上和地下资源的分布情况,其效率之高是以前各种技术无法企及的。因此,遥感技术已成为一门实用的,先进的空间探测技术。伴随遥感技术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由此带来了新一轮遥感应用的热潮。现在,卫星应用覆盖了减灾、健康、环境监测、能源调查等,影响了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在许多领域,遥感对地观测技术有着无限光明的应用前景。

1.遥感技术的涵义

遥感是利用遥感器从空中来探测地面物体性质的,它根据不同物体对波谱产生不同响应的原理,识别地面上各类地物,具有遥远感知事物的意思。也就是利用地面上空的飞机、飞船、卫星等飞行物上的遥感器收集地面数据资料,并从中获取信息,经记录、传送、分析和判读来识别地物。

当前遥感形成了一个从地面到空中,乃至空间,从信息数据收集、处理到判读分析和应用,对全球进行探测和监测的多层次、多视角、多领域的观测体系,成为获取地球资源与环境信息的重要手段。

2.遥感技术主要特点

2.1可获取大范围数据资料。

遥感用航摄飞机飞行高度为10km左右,陆地卫星的卫星轨道高度达910km左右,从而,可及时获取大范围的信息。例如,一张陆地卫星图像,其覆盖面积可达3万多km2。这种展示宏观景象的图像,对地球资源和环境分析极为重要。

2.2获取信息的速度快,周期短。

由于卫星围绕地球运转,从而能及时获取所经地区的各种自然现象的最新资料,以便更新原有资料,或根据新旧资料变化进行动态监测,这是人工实地测量和航空摄影测量无法比拟的。例如,陆地卫星4、5,每16天可覆盖地球一遍,NOAA气象卫星每天能收到两次图像。Meteosat每30分钟获得同一地区的图像。

2.3获取信息受条件限制少。

在地球上有很多地方,自然条件极为恶劣,人类难以到达,如沙漠、沼泽、高山峻岭等。采用不受地面条件限制的遥感技术,特别是航天遥感可方便及时地获取各种宝贵资料。

2.4获取信息的手段多,信息量大。

根据不同的任务,遥感技术可选用不同波段和遥感仪器来获取信息。例如可采用可见光探测物体,也可采用紫外线,红外线和微波探测物体。利用不同波段对物体不同的穿透性,还可获取地物内部信息。例如,地面深层、水的下层,冰层下的水体,沙漠下面的地物特性等,微波波段还可以全天候的工作。

3.遥感技术的实际应用

3.1遥感技术在地质灾害中的应用

遥感技术应用于大面积的地质灾害调查,可达到及时、详细、准确且经济的目的。在不同地质地貌背景下能监测出地质灾害隐患区段,还能对突发性地质灾害进行实时或准实时的灾情调查、动态监测和损失评估。为此,我国设立了专门的“地质灾害遥感综合调查”课题,经过近20年的实践,已摸索了一套较为合理、有效的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遥感调查方法。在“5.12”汶川大地震的后续救援工作中,遥感技术就发挥了突出作用,第一时间提供了地质地貌变化情况,为政府作出正确决策提供了依据。

3.2遥感技术在生态环境中的应用

伴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气候变化、环境污染成为了人类世界所面临的发展瓶颈。遥感技术应用于宏观生态环境要素的监测,具有视野广阔、获取的信息量多、效率高、适应性强、可用于动态监测等众多优点,同时其技术方法成熟。为此,采用卫星遥感这一面向全球的先进技术,是环境科学研究的必要途径,它不仅可以为我们提供大面积、全天时、全天候的环境监测手段,更重要的是能够为我们提供常规环境监测手段难以获得的全球性的环境遥感数据,这些数据将成为我们进行环境监测、预报和科学研究不可缺少的基础。

遥感技术应用于环境监测上既可宏观观测空气、土壤、植被和水质状况,为环境保护提供决策依据,也可实时快速跟踪和监测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的发生、发展,及时制定处理措施,减少污染造成的损失。其从空中对地表环境进行大面积同步连续监测,突破了以往从地面研究环境的局限性。

如赤潮遥感监测。1995年至1997年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开展了“海洋水产养殖区赤潮监测及其短期预报试验研究”,该项目成功地监测和预报了1997年11月发生在广东沿海和1997年7月发生在浙江的赤潮。开创了国内赤潮卫星遥感实时监测和预测的先河。

3.3遥感技术在农业气象灾害中的应用

目前我国农业生产基础设施薄弱,抗灾能力差,对气象环境的依赖性很大。农业气象灾害对国民经济,特别是农业生产造成了极为不利的影响。利用遥感技术,可以绘制更加清晰、形象的气象图;进行气候资源监测评价;气象灾害评估;气象灾害预警、气候分析评价等等气象服务;建设基于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informationsystem)GIS支持下农业气象灾害监测系统开发;利用气象数据,结合GIS背景资料对危害区域、危险程度、受害作物面积进行分析、计算、评估,预测洪涝灾害的演进规律,提供受灾区域、受灾人口与损失估算报告,并根据已有的抗洪措施形成后期应急反应方案以及防灾系统建设方案。

3.4遥感技术在海洋渔业中的应用

近年来,海洋渔业遥感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受到国内外各渔业相关科研单位和大学的广泛关注和重视。遥感技术应用于海洋渔业,具有大面积观测和实时动态监测的优点,可以获取多种海洋环境要素信息,对预报渔场渔情信息是一种十分理想的手段。

3.5遥感技术在流行病学研究中的应用

遥感及其相关分析技术为流行病学研究开辟了新的途径。周晓农等人利用1989年与1995年两次全国血吸虫病抽样调查资料和我国黄河以南1∶100万数字化地图建立了我国钉螺分布的GIS,显示了我国不同地区血吸虫病的流行强度、分布范围、数据来源及时间等。

为应付未来突发,可利用遥感技术提供目标地区的流行病学疾病预测资料,以制订卫勤保障计划,保障部队战斗力。美国军方从1982年以来就运用遥感技术开展了大量研究,他们以降雨量和气温以及从LANDSAT-3MSS获取的数据为参数预测了菲律宾血吸虫病的流行区分布,并用来计算美军军事演习期间可能由于血吸虫病而导致的潜在伤亡数;另外还将遥感技术应用于战争时区别自然状态的疾病暴发与由于使用生物战剂引起的疾病暴发的研究。

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技术方法与手段的日臻完善,遥感技术必将在更多的行业和领域发挥重要作用,从而进一步影响我们的工作和生活。

参考文献

[1]侯春红.公路地质灾害调查中的遥感技术,中国减灾2007,3.

[2]刘爱容.GIS支持下的农业气象灾害监测系统的开发与应用,科技资讯,2007(7).

[3]郑锦秀.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功能和技术,福建气象学报,2001(2).

[4]周金星.山洪泥石流灾害预报预警技术述评,山地学报,2001(19).

篇4

区域站运行监控系统是针对我国现有的3万余套省级台站区域自动气象站和将建的3万多套加密自动气象站及6万余套暴雨监测站而建设的监控保障业务应用系统。系统采用两级部署、多级应用的模式,为国家级、省级和市县级保障人员、管理人员和预报预测人员提供统一的工作平台。整个系统分国家级和省级两级系统(图1),两者功能基本一致,均实现了气象探测设备运行状态、探测数据质量状况、维护维修状况、观测站网信息的实时和非实时监控,对设备运行能力、探测数据质量状况、维修保障能力、观测数据报文有效性、观测站网信息的准确性等的综合分析评估,以及探测产品的分析显示功能。根据实际业务需求,两级系统之间功能上有所侧重但又相互联系:国家级系统主要供国家级相关人员使用,注重全国范围内自动站设备运行状况的综合分析评估、探测产品的综合分析显示;省级系统供本级及以下级别人员使用,注重设备维修保障,两级系统之间可以实现观测数据质量控制结果、维护维修信息、观测站网信息的定时交互。本监控系统是保障我国区域自动气象站、加密自动气象站及暴雨监测站正常运行、提高探测数据质量、缩短保障时间的实时业务平台。系统的建成将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设备的稳定可靠运行能力,充分发挥其建设效益。

系统结构

系统采用两级部署、多级使用、多方共享的逻辑架构(图2),即在国家级和省级部署,国家级、省级、地市级和县级业务管理人员、技术保障人员、监控人员、预报预测人员等多用户群体使用,另外系统还可分别向国家级和省及以下各级相关业务系统共享相关数据。国家级和省级系统分别基于客户端和浏览器的设计模式,国家级与省及以下级别人员可在气象业务系统局域网内分别通过安装客户端和基于网页形式实现对系统的访问。区域站运行监控系统技术架构总体可分为平台和处理平台两部分(图3)。平台是面向用户服务的体系结构,是对外服务的门户,通过各类展现技术(如GIS),将状态监控、产品分析、质量控制、维修管理、分析评估和观测站网等监控结果提供给各类用户,同时接收用户的请求并响应;处理平台主要是数据处理的体系结构,包括数据采集、数据解析、数据分析、产品生成、产品入库、软件管理等。整个系统内部的功能模块是在统一的技术框架下实现,最大程度保证系统的扩展能力和稳定性。

系统主要技术路线

系统采用C/S(客户端/服务器)与B/S(浏览器/服务器)相结合的方式设计,对于比较复杂、通信量高、交互性强的应用,采用客户端模式,实现部分信息的本地化安装,如GIS数据、站网信息数据等,图3系统技术框架图提供快速响应能力和对较大数据的处理分析能力等;使用编程语言方面,系统采用C/C++和Java相结合的语言开发;为便于系统在全国推广使用,在系统软件选择方面,数据库软件兼容SQL和Ora-cle,操作系统采用Linux或Windows,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在国家级系统使用ArcGIS,省级系统根据各省实际情况选用合适的GIS软件,如ArcGIS、Su-perMap等。系统的网络环境主要依托气象业务专用网(DMZ区),但在两集系统之间信息交互方面,考虑到交互的及时性、直接性,建立基于公网FTP的形式进行数据质量控制信息、维护维修信息和观测站网信息的定时交互。此外,考虑到未来加密自动气象站和暴雨监测站监控需求及各省自身实际业务需求,省级系统采用了开放式的设计理念,提供多种标准数据接口,使其满足设备扩充和功能扩展,并且能够实现与其他系统的多方面连接。

系统主要功能

系统总体功能结构可分为设备运行监控、探测数据监控、探测产品分析显示、维护维修管理、站网信息管理和综合分析评估六部分,每一部分下面又可以分为不同的子功能,具体功能结构如图4所示。(1)设备运行状态监控:通过气象业务通信网,接收区域自动站的观测数据文件,在国家级和省级监控中心检查数据文件上传情况、上传观测数据质量状况、数据文件格式情况,实现各级区域自动站运行状态实时监控,并基于地理信息系统实时展示监控结果。(2)探测数据质量监控:在国家级和省级监控中心利用报文格式检查、界限值检查、气候极值检查、内部一致性检查、时间一致性检查、空间一致性检查等数据质量控制方法开展探测数据质量实时监控,并进行质控结果的多形式展示。(3)探测产品分析显示:结合地理信息系统,根据用户需求显示不同范围、不同时间段、不同观测要素、不同站点多种形式数据,如单/多要素色斑图、单/多站曲线图、观测要素实时填图、单/多站不同时间段各观测要素列表等。(4)维修信息管理:国家级利用省级上传的维护维修信息进行设备故障的实时定位、跟踪、查询等。(5)站网信息管理:区域站网信息管理主要包括测站信息、设备信息和人员信息。测站信息包括地理信息、环境信息、站名/号等属性信息;设备信息主要为设备厂家信息、传感器等主要部件型号信息。维护区域自动站的站网信息包括新增站点添加、错误站点删除、已有站点信息的修改及查询等功能;此外,结合电子地图和站点经纬度坐标,还可查看站点分布情况。(6)综合分析评估:主要包含数据文件上传情况、设备运行情况及数据质量情况3方面。数据上传情况主要指文件到报、逾限、缺报,具体的缺报时次查询等;设备运行情况主要是设备业务可用性的统计分析;数据质量情况包括数据文件格式情况、参数信息情况及各观测要素质量情况统计分析。此外,根据实际业务需求,还可实现国家级和省级两级系统之间信息的交互、本系统与其他业务系统共享业务数据等。

系统关键技术

目前为止,全国已建成区域自动站33110套,后续还将建设乡镇自动站32690套,暴雨监测站61336套,移动气象观测站2872套,未来国家级系统中要监控的台站数量将达到13万余套,这些设备的实时观测要素数据、设备运行状态数据以及日常业务数据量小,每个文件基本在几千字节左右,但文件数目总量庞大,日峰值量超过312万条,而业务中对数据传输、处理和显示的时效性要求较高,要求在30min内实现数据解析、质控、入库并在监控系统中显示,这给服务器的处理能力带来很大的挑战。因此,为满足时效性要求,国家级系统中在数据处理方面采用多线程分布式处理技术,即将全国各地设备按照地理分区分成7大区域(港澳台地区除外),分别部署在多台服务器上同时进行数据处理,处理完的数据存入相同数据库、集中显示。系统分别在国家级和省级部署,可同时满足国家级和省及以下级管理人员、技术保障人员、监控人员和预报预测人员的需求,且在信息门户层两级系统分别采用基于客户端和基于浏览器的访问技术,这一方面与两级业务的侧重点相联系,另一方面便于省级发挥自身优势,在现有系统上进行功能和设备的扩展。根据中国气象局信息网络化建设现状和安全要求,相关业务系统必须部署在中国气象局DMZ区,以实现与气象局内部业务系统的逻辑隔离。本系统国家级和省级版本均部署在气象局局域网,相关业务人员也只能在气象局内网进行系统的访问。但基于目前中国气象业务数据传输的流程及两级系统主要部署物理地点的现状,系统在实现国家级和省级系统之间数据质量控制结果、维修保障信息和观测站网信息实时交互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所以,本系统利用Internet和Intranet的优势,将系统部署在气象局局域网,进行日常数据的传输、接收、访问,而将两级系统之间信息交互的部分利用公网,通过FTP的形式实现。

篇5

关键词:自动站气象资料;预警作用;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资料质量控制;气象灾害评估

中图分类号:P412.13 文献标识码:A

自动气象站的引入,使得当前对于气象探测的精准度与实用性能大大提高。现阶段,自动气象站的建立并且加上自动站气象资料传输过程的科学性、有效性,使得自动站气象资料广泛应用于各个方面。例如自动气象站资料在人工影响天气作业中的应用;自动气象站资料在气象预警中的应用;自动气象站在台风预报中的应用;自动气象站在森林火险等级监测预报中的作用等等。

前面所提及的自动气象站在各个方面的应用主要是围绕自动气象站所收集的气象资料传输进行分析得出结论,进而在具体工作中进行气象预测作用。所以,对于由自动气象站替代人工气象站而言,往往会产生某些问题。因而,在气象探测以及资料传输自动化的工程当中,需要对气象探测资料进行加工处理,同时对气象探测资料进行质量控制。只有在这个基础之上,才能使气象探测资料更好地应用于生活的各方各面之中,更好地满足人们的需求,进而达到在最大程度化的基础上为人民的生产生活提供便利服务的目的。

1 对自动站气象资料质量的有效控制

所谓自动站气象资料,从简单程度上来讲,就是通过对各种气象进行探测获得的资料。对于进行气象探测后所得到的资料来说,气象探测资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再现过去的天气情况,进而对当前可能出现的气象情况进行分析预测、达到预警的目的。并且可以为人们的生产生活、建筑工程施工作业等等进行提前预警,进而在某些方面进行预防措施的准备工作。所以,对于如何有效加强对于自动站气象资料质量的控制与管理,是当前气象预警系统所要研究解决的一个重点之一。有效提高气象资料的运输与保管质量主要从2 个方面进行阐述:

1.1 提高气象工作局领导和工作人员对于气象资料管理工作的意识

气象探测资料对于一个乡镇、城市,对于一个时代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因而,对于自动站气象资料的保管必须要严格制度化、规范化,保存自动站气象资料必须达到全面性、完整性的效果。从另一个方面上来讲,经济条件的原因在客观上直接影响限制了气象资料的存放环境,进而对气象资料的保全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所以,只有在提高领导和工作人员思想意识的基础上,才能从主观上有效、便捷地进行自动站气象资料的存管工作。

1.2 要对气象工作局进行完善的气象资料管理规章制度的建设

只有在建立并且完善自动站气象资料管理规章制度的基础之上,并且做到有章可依有章必依,才能使得气象工作局对于所探测到的气象资料的管理更为地规范化,才能从根本程度上对自动站气象资料质量进行管理提升。

1.3 在对自动站气象资料进行交接入库、移交工作的时候,要严格按照气象站入库工作、移交工作的程序来进行

工作人员在进行交接工作的时候,往往会出现资料遗失的情况。所以,严格遵守入库、移交程序,能有效提高自动站气象资料的质量。

2 自动站气象资料的应用

2.1 自动气象站资料在人工影响天气作业中的应用

对于自动站气象资料而言,常常在人工影响天气作业中发挥到了很大的作用。由于气候情况具有不可控制性,在不同的时期会出现诸如多年并未降雨造成地区干旱等事情。所以,如何在合理的范畴以内进行人工增雨作业便显得非常重要。而恰巧自动气象站的资料往往为人工增雨工作提高了合理的参考。

在进行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的过程当中,需要选择最富含水量的云层进行作业。自动站的气象资料往往拟补了预报误差过大这个问题,进而使人们对气象资料进行有效的分析,有利于指导人们选择最佳作业时机进行人工增雨的工作。所以,自动站气象资料对于进行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的工作而言,可以提高选择富含水量的云层区域的工作,使人工增雨作业便捷化。

2.2 自动气象站资料在气象预警中的应用

通常情况下,进行气象分析主要是为了方便人们的生产生活。对于自动站气象的探测分析功能而言,可以对中小尺度天气进行监测。由于某些地区因为中小尺度天气系统造成突发性强、局部性明显的灾害,所以通过自动气象站对该地区进行气候监测并且直接预警能够有效减少中小尺度天气系统对人们的生活造成的破坏。同时,精细化天气预报的功能可以方便人们的生活出行,并且对于其它地区提供公共气象的服务,可以对公共气象进行评估作业,进而提高气象预警的准确性以及稳定性。

2.3 自动气象站在台风预报中的应用

台风往往会使天气迅速恶劣,对沿海地区造成非常大经济破坏。因而,对于台风运行的轨迹以及速度的监测就显得异常的重要。

一般情况下,自动气象站对气象情况的探测情况往往会以文字结合动态图像的方法来进行说明。因而,根据台风的特点以及结构,可以科学合理地分析出台风运行的轨迹、风力和所携带的水量,进而通过广播或者电视等多种方式对人们进行台风的预警,进而促使人们做好防范台风的准备。

2.4 自动气象站在森林火险等级监测预报中的应用

自动气象站在另一层面上还可以通过对降水、气温、湿度以及风速等气象因子的分析计算,对发生火灾的森林进行火险等级的监测预报作业。所以,自动气象站的资料应用对于有效保障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了很大的便利。对于自动站气象资料的质量,要进行严格地控制,用来对人们的生产生活服务。

参考资料

[1] 樊俏丽,黄名慧,龚建堂.如何提高基层台站气象资料的保管质量[J].气象研究与应用,2009.9(增刊1.)

篇6

一、总体要求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依靠科技、依靠法制、依靠群众,统筹规划、分类指导,制订和实施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加大气象灾害防御建设投入,加快县、镇(乡、街道)两级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夯实防灾减灾工作基础,切实增强对各类气象灾害的监测预警、综合防御、应急处置及救助能力,提高全社会防灾减灾水平,促进我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大力提高气象灾害监测预警水平

(一)强化气象灾害综合监测系统建设。要进一步完善综合气象监测网络,加快气象监测与灾害预警工程建设。加快建立和完善雷电、酸雨、臭氧、大气成分、负氧离子、土壤墒情、风能、太阳能、GPS水汽等专业观测系统。尽快做好*多普勒天气雷达系统的延伸工作,充分发挥其监测预报作用。进一步完善中尺度灾害性天气自动监测站网建设,实现每个镇(乡、街道)、每个风景名胜区、重点景区,省级以上森林公园,每一座大、中型水库,境内主要河流上、中、下游地段、重点非煤矿山的每一座小(一)型以上尾矿库,每一处地质灾害重点防御区等至少建立一个中尺度灾害性天气自动监测站的目标,力争今明两年分批再建4个重点地质灾害防御点中尺度灾害性天气自动监测站。尽快建成车载式气象灾害应急观测系统。

(二)加强气象灾害预测预报。尽快建成与县级气象信息处理中心相链接的信息接收与传输系统,建立和完善气象灾害预测预报体系和分灾种气象灾害预报业务系统。加紧完成可视天气会商系统。建设人机交互气象灾害预报预警平台,提高重大气象灾害预报的准确率和时效性;加快建立和完善灾害性天气短时临近预报预警和精细化天气预报系统、相关灾害气象预警服务系统以及农业、林业、水利、粮食、卫生、交通、国土、工矿企业等专业气象预警服务系统,增强应对各种自然灾害和突发公共事件的气象服务能力与水平;重点加强对危害性大的暴雨(雪)、强降水、雷电、大风、冰雹、大雾等强对流天气的短时临近预报和中短期精细化预报,实现对各种灾害性天气气候事件的实时动态诊断分析、风险评估分析和预测预警工作。

(三)提升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的水平。由县气象局牵头,按照集约化的要求,以拓展气象防灾减灾信息系统功能为主要内容的四级公共信息平台,力争2009年汛期前完成全县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系统和不同群体的接收子系统建设。完善和扩充气象手机短信预警系统和专业信息网站功能,与广播电视、报社等社会公共媒体、有关部门和行业内部信息渠道相结合,实现各种防灾减灾预警信息向社会公众的免费。进一步建立和健全重大气象灾害天气手机短信免费群发和广播电视信息接发机制。20*年12月底前开通重大气象灾害天气信息播发绿色通道,实现对不同级别气象灾害发生地手机(小灵通)用户的免费、快捷、定向群发,以及电视全屏覆盖或滚动字幕等接发工作。加快车站、主要交通要道等人员密集公共场所电子显示屏建设,以便和接收气象灾害、地质灾害、交通安全等各类公共预警信息,保障城镇、乡村等区域的预警信息的覆盖率和受众面,全面实现各类预警信息发送接收渠道无障碍。

三、切实增强气象灾害应急处置能力

(一)制订和完善气象灾害应急预案。按照《*县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要求,制订和完善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加强应急预案的动态管理,经常性地开展预案演练,特别要加强人口密集地区、重点保护部位和边远山区的气象灾害预案演练,促进各单位的协调配合和职责落实。

(二)积极开展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要利用有利天气条件,开展对污染物扩散、环境污染等重大突发性公共事件的应急作业;要充分发挥人工影响天气在抗旱、城市降温和绿化、降低高森林火险等级、扑救山火、消雾等防灾减灾工作中的作用。要加强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基地建设,在皂头、花厅等地设人工消雹基地,在中型水库(茗洋、上潭、下会坑电站)、重点林区和灵山风景区等重点地区,建立和完善不定期人工增雨作业基地。

(三)加强防灾减灾信息员队伍建设。各镇(乡、街道)、村(居)委会、生活小区、矿山企业以及学校、医院、车站、码头、体育场馆等公共场所要落实防灾减灾信息员。县减灾办要定期对全县560名防灾减灾信息员进行相关知识和技能培训,确保防灾减灾信息员能够及时准确地接收、传递气象灾害等预警信息和反馈灾情信息,组织采取应急处置措施,帮助群众做好防灾避灾工作。要采取物质和精神激励措施,调动防灾减灾信息员工作积极性。要整合资源,将水利部门的报汛员、森防林护员、义务消防员等其他自愿者队伍有机结合起来,达到一员多能、一员多用的工作要求。

四、全面做好气象灾害防范工作

(一)积极开展气象灾害普查和隐患排查。要认真开展气象灾害风险普查工作,全面调查收集本行政区域历史上发生气象灾害的种类、频次、强度、造成的损失以及可能引发气象灾害及次生衍生灾害的因素等,建立气象灾害风险数据库。要加强灾害分析评估工作,根据灾害分布情况、易发区域、主要致灾因子等逐步建立气象灾害风险区划,有针对性地制订和完善防灾减灾措施。同时,要认真组织开展气象灾害隐患排查,深入查找抗灾减灾工程设施、技术装备、物资储备、组织体系、抢险队伍等方面存在的隐患和薄弱环节,特别要加强对学校、医院、敬老院、监狱及其他公共场所、人群密集场所的隐患排查,制订整改计划,落实整改责任和措施。

(二)不断强化气象灾害防灾减灾基础。要建设和完善水库、城镇防洪排涝设施、紧急避难场所等应急基础设施,及时疏通河道,对病险水库、矿山尾矿库、堤防等重要险段除险加固,保证工程设施防灾抗灾作用的有效发挥。

(三)加强防雷减灾安全工作。要按照国家规定的防雷安全技术标准和设计、施工规范,在各类易遭雷击建筑物、设施和场所安装防雷装置,并加强定期检测工作。要严格执行防雷安全管理“三同时”制度,确保防雷工程与主体建设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加强建设项目的防雷工程质量管理,切实将新建建筑物防雷设计审核和验收纳入建设审批程序中,严格规范防雷设施设计、施工、监理、验收和防雷安全评估等各个环节的工作。要严格落实防雷减灾责任制,将单位、各生产企业应将防雷安全生产纳入各自的目标管理工作中,明确责任,健全雷击事故责任追究制;适时开展防雷安全工作检查,及时发现安全隐患,做好督促整改工作。要认真执行防雷装置定期检测制度,各有关单位和企业要主动申报防雷装置的定期检测工作(即年检),对安装不规范、年检不合格在使用的防雷装置或设施,要及时进行整改,以消除安全隐患,否则将依法查处和追究法律责任。要加强防雷产品质量监督与管理,对使用不合格防雷产品的单位依法进行查处。要重点加强中小学校的防雷安全工作,力争用3-5年时间,对全县初中、高中部、中心小学规模所存在防雷安全隐患的学校都安装上标准化、规范化的防雷设施。

(四)积极开展气候可行性论证。气象部门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等法律法规,对城市规划、重点基础设施建设、公共工程建设、主要农业产业、重点领域或区域发展建设规划进行气候可行性论证和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工作。有关部门在规划编制和项目立项中要统筹考虑气候可行性和气象灾害的风险性,避免和减少气象灾害、气候变化对工程项目实施、重要工程设施及产业发展造成不良影响。

(五)编制和实施气象灾害防御规划。要组织有关部门结合我县的气象灾害特点,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编制实施气象灾害防御规划,明确气象灾害防范应对工作的主要任务和措施,优化、整合各类资源,统筹规划防范气象灾害的应急基础工程建设。

五、切实做好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的保护工作

各有关部门要按照《*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办法》、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护办法》等气象法律法规的要求,做好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的保护工作。规划、建设、国土、环保等有关部门,在审批可能影响已建气象台站探测环境和设施的建设项目时,要事先征得有审批权限的气象部门同意。

六、建立和完善稳定增长的气象灾害防御投入机制

要建立气象灾害防御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气象支出基本预算要保持稳定增长。要将涉及民生的公益性气象防灾减灾工程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进一步加大对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应急指挥、灾害救助及防灾减灾工程等重大项目、基础科学研究等方面的投入。要充分调动公民、法人、组织等社会投入气象灾害防御的积极性,逐步形成多元化投入机制。

七、切实加强对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组织领导和宣传教育

(一)全面落实气象灾害防灾减灾责任制。各镇(乡、街道)、各单位要高度重视气象灾害防御工作,建立和完善气象灾害应急处置责任制,切实加强领导和组织协调,尽力解决防灾减灾工作中的突出问题。

篇7

关键词:设施农业;气象服务;防灾减灾

农业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农业气象直接影响着我国农业产业的发展。就设施农业而言,恶劣的气象环境会导致农作物的减产。因此,进行有效的天气预报预警信息,对我国设施农业生产起到重要的作用。然而就当前而言,我国农业气象服务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急需解决。

1我国设施农业气象服务现状

1.1长期预警能力不够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水平不断发展,设施农业得到了很大程度普及。相对于普通农业生产而言,设施农业对天气的依赖程度相对较低[1]。但是,天气因素仍然是其生产中至关重要的因素,例如暴雨发生、温度骤降、大风等,都需要提前预警,并作出一定的防御措施,以降低灾害对农作物的影响。这意味我国气象服务需要更加精确,才能满足设施农业的发展要求。气象服务有多种气象服务类型,为我国设施农业的防灾减灾工作,提供有效的综合服务。气象服务人员要结合当地的农业实际情况,分析当地的地理和气候条件,为农业生产提供更准确的服务,将农业部门和气象部门的工作有效结合起来。气象部门应当为设施农业的生产提供精准的气象信息,预警恶劣天气发生,以帮助农民做好防灾减灾工作。就当前的气象水平来看,短期天气预报相对比较准确,但长期气候趋势的准确预报较为缺乏。这种情况不利于我国设施农业抗灾工作开展和农业可持续发展[2]。

1.2气象观测技术有待提高

我国农业气象服务的气象观测技术虽然相比以往有了很大的改革与创先,但就设施农业的发展而言,仍然不能够满足其需求。目前,气象服务所使用的观测仪器的自动化水平仍然较低,气象数据采集和分析的准确性更是有待提高。如果气象观测技术没有突破性的创新和发展,气象服务将越来越受到局限,不利于为我国农业发展提供服务[3]。

2设施农业气象服务发展对策

2.1确保气象预报的及时性

保证气象预报的及时性,是农业气象服务的基础及关键。气象信息传播途径以往依靠电台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为了加快气象信息传播,应该将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利用起来,设立气象服务公众号及时传播最新气象信息,也可在村民中建立气象微信群。利用互联网技术将气象服务信息转化为图像、视频等更形象的传播模式,提高农业气象服务信息的覆盖率[4]。

2.2提高气象服务能力

当前我国气象数据大部分是依据气象站点的探测数据,其数据的准确性是气象预报准备的重要依据。因此,扩大气象站点的分布范围,加快数据的分析速度,是提高气象预报准确性的有力措施。除此之外,气象预警部门还要不断吸引高素质人才,自主研发新技术,提高气象预警服务水平。研究开发出更有效的气象探测技术,增强数据分析能力,从而更好地开展气象预警服务。

2.3完善气象服务评估体系

建立农业气象服务风险评估体系,能够根据气象数据,快速评估气象灾害,并制定出有效的防范措施,及时有效地评估和防范气象风险。完善气象服务评估体系,能够针对性和规范性的提高气象服务的水平和对气象灾害的防控预警能力。因此,必须完善我国的气象服务的风险评估体系,贯彻和追踪服务过程中的实时监控,从而提高我国气象服务的能力。

篇8

信息化对气象业务可能产生的影响以及目前气象信息化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等,笔者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已有一定程度的分析,不再赘述。本文主要从当前信息化的主流趋势及其给气象信息化建设带来的启示入手,对目前至2020年左右气象信息化的主题、内涵和特征进行研究和探讨,并提出自己的结论和建议。

二、目前信息化呈现的新态势

当前信息化在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以及大数据等声势浩大的技术主题推动下,呈现出纷繁复杂的发展态势,其中尤以四个“无处不在”、德国工业4.0、大平台微应用和智慧城市等内容,以未来发展的标志以及当前信息化的主题而引起人们广泛的关注。

(一)四个“无处不在”

“四个无处不在” (即:计算无处不在、网络无处不在、数据无处不在、软件无处不在)的局面,正在全球和中国形成,并已成为人类进入信息时代的基本特征。

1、计算无处不在

目前,计算机已以各种形式渗透到人类社会和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角落。众所周知,电脑的处理效率远高于人脑。既然计算机无处不在,如何最大限度地用好计算机,便成为衡量一个部门、单位乃至个人能力和水平的标志,“智慧”、“智能”的概念也由此而产生。

既然计算无处不在,那么“智慧”、“智能”也就有可能无处不在;正是在“计算”普及的情况下,各种“智慧”和“智能”的概念才有可能产生和不断发展起来。计算机的应用水平,决定了”智慧”、“智能”的广度和深度,因为“智慧”、“智能”都是基于“计算”的。

2、网络无处不在

几乎所有的信息化向高端的发展都以宽带做为需求基础,宽带是人类走向网络时代的必然结果之一。在宽带网络建设方面.世界各国目前基本上以100Mbps为目标。以美国《国家宽带计划》为例,其目标是到2020年至少1亿家庭实现下行大于100Mbps上行大于50Mbps的宽带接入,德国的国家宽带战略是到2018年实现50Mbps覆盖100%全部家庭,到2020年50%的家庭至少100Mbps接入;而瑞典甚至已于今年提前实现了2015年40%的家庭和企业接入带宽100Mbps的目标。其它如澳大利亚、芬兰、韩国等亦都有相应的国家宽带计划、措施和已实现的宽带接入速率。

在宽带网络发展的汹涌大潮中,移动宽带是引导宽带建设走向广度和深度的重要内容。

中国早在本世纪初,便由国家发改委、中国工程院、科技部、教育部等8个部门于2003年开始酝酿发起基于我国自主研发的有别于目前互联网的下一代互联网,该项工作于近年来取得取得重大突破。下一代互联网的示范工程已于201 3年开始陆续启动,北京、上海、沈阳、南京、苏州、无锡、杭州等22个城市已获批成为第一批示范城市。

3、数据无处不在

在信息社会的今天,数据做为人类不可或缺的基本资源,其重要性已达到空前的高度。因为人类社会所涉及到的一些,从宇宙天体到海滩的沙粒、从自然界的森林湖泊到学校课堂的书桌课本、从人类感官的图像声音嗅觉到情感的喜怒哀乐乃至思维的痕迹和知识的记载,无不可以用数据来加以精确描述,人们已在物理世界和数字世界之间建立起近乎完美的桥梁。而当今我们所面对的浩如烟海的数据,无论这些数据代表的物理现象(温度、气压、雨量、文字、声音、图片、视频、嗅觉触觉等)多么复杂,归根结蒂只有“1、0”两个代码。就是这两个代码的无穷组合代表了极其复杂且变化万千的物理世界、情感世界和精神世界。

毋庸置疑的是,我们今天已处于繁杂缤纷的数据时代,在这个时代里,社会生活所必需的资源除能源物质外,还必须包含信息(即:数据)。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人们可以方便地检索、传播、处理和利用数据。因此,数据时代(或大数据时代),是信息时代固有的内涵之一。

4、软件无处不在

支撑“计算、网络和数据”无处不在,为人类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军事、科技活动做出贡献的是“软件” 软件是信息社会中知识和智慧最重要的载体,计算、网络和数据出现在何处,便一定会有相应的软件在该处运行,否则计算机和网络便无法运行,数据资源也无法利用。没有软件,计算机、网络和数据的价值将无从体现。

在信息社会中,对于基本业务是信息业务的气象部门而言,软件是衡量该部门业务能力强弱的重要维度软件不强,计算、网络、数据、以及探测、预报、服务等都不可能强――因为支撑业务系统运转的是软件。

(二)德国工业4.0

“工业4.O”的基本目标是建立一个高度灵活的个性化、数字化的产品与服务的生产模式在这种模式中,传统的行业界限将消失,并会产生各种新的活动领域和合作形式。

工业4.0的核心是连接,要把设备、生产线、工厂、供应商、产品、客户紧密地连接在一起“工业4.0”将无处不在的传感器、嵌入式终端系统 智能控制系统、通信设施等通过信息物理系统(CPS)形成一个智能网络,使得产品与生产设备之间 不同的生产设备之间以及数字世界和物理世界之间能够互联,使得机器、工作部件、系统以及人类会通过网络持续地保持数字信息的交流.从而实现横向 纵向和端对端的高度集成。

“工业4.0”的要点是:建设一个网络(信息物理系统CPS),研究两大主题(智能生产、智能工厂),实现三个集成(横向集成、纵向集成和端到端集成)。在“工业4.O”的模式下,生产方式将发生革命性变化,由目前的大规模集中式同质化、单向度向小规模、分散式、个性化、参与型转变。

鉴于市面上介绍和分析德国工业4 0的材料日渐丰富,限于篇幅,不予展开介绍

(三)大平台、微应用

1、移动互联推动应用“碎片化”

移动互联技术的迅猛发展极大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模式,已成为最核心的IT变革驱动力 深刻地改变着企业级应用软件。

移动互联的泛在化导致移动智能终端的广泛普及,而移动智能终端在带给企业级软件用户使用便利,个性化体验、业务急速创新的同时,也将以往客户端/服务器运行级别的“大应用”前所未有的碎片化。过去的企业级软件多是“部门级”的 “ 大”软件,这些软件往往模块众多,功能复杂,以适应部门级的企业团队协同工作,但在移动互联的驱动下,人们工作的流程从长流程变成短流程,鼠标点击变成手指触屏,线性协作变成点状聚合 大软件系统不得不为适应这种变化而被拆解为更小功能服务的小软件服务。智能移动设备推动软件碎片化,让工作无时无处都可以被处理,而越来越多的碎片化的需求又进一步反身强化更多智能设备的推广使用。未来,企业级用户将被更强大的移动互联力量夹裹着,进入碎片化应用时代。

2、“碎片化”带来新趋势、“大平台”+“微应用”

碎片化应用的基础是基于可提供良好基础计算能力的应用基础平台。该平台重点解决碎片化的应用间的标准统一、差异屏蔽、组件复用等问题,以实现可持续的软件应用运营与创新支撑。应用软件的碎片化导致应用系统的平台化。

平台化的本质是一个产业成熟到一定阶段后,人们用来简化复杂生产,实现规模化定制的一种方法。企业应用架构的平台化早就发生,但在云、移动互联技术的推动下,这个平台将变得更大和更为有力。

3、DevOps

DevOps应用于应用软件开发项目,其特点是摒弃传统软件工程长周期、里程碑、瀑布式的开发模式,代之以短周期开发、高频率、在用户应用反馈的基础上不断循环迭代,以新功能替代旧功能的开发方式,是一组过程、方法与系统的统称。

DevOps认为,新的软件功能只有在用户手中才能发挥出自身的价值,因此越早新的软件功能越好,因为这意味着新的软件功能所带来的价值实现的越快。DevOps的诉求是 更小、更频繁的变更――意味着更少的风险,让开发人员更多地控制生产环境,更多地以应用程序为中心来理解基础设施,定义简洁明了的流程,尽可能地自动化,促成开发与运营的协作。而要实现DevOps的目标,开发、技术运营和质量保障需要紧密协作,有机运行,从这个意义上说,DevOps体现的是项目承担机构的一种能力。而具备DevOps能力的组织,由于团队间协作关系的改善,整个组织的效率因此得到提升,伴随频繁变化而来的生产环境的风险也能得到降低。

(四)智慧城市

智慧城市是从智慧地球发展引伸而来的。有关智慧城市的参考分析书籍、材料和应用案例俯拾皆是,碍于篇幅,本文对智慧城市不做概述。总之,智慧城市的本质在于信息化与城市化的高度融合,是城市信息化向更高阶段发展的表现。

“智慧城市”需要具备四大特征,即:全面透彻的感知、宽带泛在的互联、智能融合的应用、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创新。

智慧城市理念在我国城市信息化建设中已有较广泛的应用,如:智慧医疗、智慧健康、智慧交通、智慧城管、智慧水务、智慧物流等等。该理念在政府行业部门的信息化建设中亦有一定范围和规模的运用,其中尤以国家林业局2013年8月颁布的《中国智慧林业发展指导意见>为突出。此外,国家电网总公司在智能电网方面的设计和建设思路,对气象部门的信息化建设也有相当的借鉴意义和作用。

三、信息化新态势的影响分析

(一)未来信息化发展的方向

1、移动应用成为优先

智能手机的使用极大地推动了移动互联网的发展:2014年6月,中国手机网民规模已达到5.27亿超过了使用计算机上网的网民数量,预计2020年中国的网民人数因智能手机的普及将超过9亿。

移动互联网的重要性很快将超越固定互联网,而移动互联空间的扩展又促进移动应用的发展。目前,移动应用优先已成为越来越多企业的共识。

2、云计算改变信息化发展模式

云计算是计算技术发展的一次重大变革,必将重塑信息化的发展模式,对我国信息化的未来发展影响深远,也是气象部门业务大发展不可错过的历史机遇。

目前制约云计算发展的主要障碍在于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发展并广泛利用自主可控的核心技术,可以解决我国发展云计算所带来的安全问题

3、信息系统:走向一体化

德国工业4.0强调企业信息系统的一体化,包括横向一体化和纵向一体化。

纵向一体化 整合不同层次(如执行装置、 传感装置、控制、生产管理、制造、执行及企业计划)的各种信息系统。目标是提供端到端的解决方案。

横向一体化: 整合制造和业务规划流程不同阶段使用的各种信息系统,涉及公司内部(如进出厂物流、生产、营销)和公司外部(价值网络)的材料、能源、信息交换。目标同样是提供端到端的解决方案。

一体化将使企业信息系统升级为大系统或超巨系统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4、嵌入式“计算”催生了“智能物理系统”

在很多物理系统当中,由于嵌入了“计算”,使得原有的系统由单一的物理系统变成由两个主要部分组成的系统,即:物理( physical)部分和计算(cyber)部分,由此构成一类新的、工业时代所不曾有过的系统――智能物理系统:Cyber-PhysicalSystem (CPS)。

计算部分与物理部分一起工作,计算部分的计算过程与物理部分的物理过程同时进行,信息、计算、通信和控制在一个系统中完成。物理系统因此智能化了

德国工业4.0要求在企业层面构造智能物理系统,也就是将企业所有的计算机系统、网络,和企业的各种物理系统,如研发、生产、管理、营销等,实现一体化,变成一个大的、企业级的智能物理系统。

5、软件的碎片化和应用软件的去理念化

(1)软件碎片化

所谓软件碎片化,是指软件将会以软件组件群的方式出现在企业或者网络服务领域,每一个软件组件实现特定的有限功能,并在松耦合框架下,支持用户的任意组合以实现其所需要的服务,其中每一个软件组件可以视作一个碎片。

软件碎片化并不意味着碎片之间毫无关联,尤其是企业级的应用,需要组合,需要数据通信,需要数据和计算资源,这就需要一个整体逻辑进行支撑。因此,位于其下以支撑上述需求的应用开发组件(应用基础平台)是必须的,所有的软件碎片的产生与部署运行都依赖于这个组件(平台),软件碎片之间可以在松耦合基础上实现有效共享和整合。 所以说,软件碎片化是实现动态资源伸缩、面向服务基础上的整合。最终软件碎片化的发展将会导向形成大平台+微应用的格局。

(2)应用软件去理念化

个性化定制时代到来,要求企业必须面对企业个性化的挑战,按照长流程、紧耦合搭建的企业级业务系统将会演变为系统的“单元即服务”的方式,如通信即服务、绘图即服务等从这个角度,企业整体设计一套完整的应用系统软件已经没有必要,企业更需要的是面向这些子服务的应用软件,以及实现这些服务可进行任意组合的平台,这就是企业的未来需求。而软件适应这种需求的方式就是按照企业业务的服务单元形成软件组件,在此基础上通过松耦合的方式构建整体业务目标。从气象业务的角度来看原来诸如MICAPS、SWAN、CIPAS等这些庞大系统终将面临碎片化的趋势。而原来这些庞大系统中的每一个功能都可能会成为应用基础平台中的一个服务组件(或者说软件碎片),以搭积木的方式提供给用户并根据需求的变化不断增减“积木”中的组件模块应用系统的边界变得越来越模糊,理念也变得越来越含混。

6、产品生产方式变革巨大

生产方式将发生革命性变化 由目前的大规模集中式、同质化、单向度向小规模、分散式 个性化、参与型转变。产品与用户之间的契合将达到前所未有的深度。

(二)对气象信息化的启示

1、“四个无处不在”标志着环境和方法发生巨大变化

“四个无处不在“说明,与本世纪初相比信息系统在终端处理能力、网络传输能力、系统所涉及的范围以及通过知识创新达到技术创新、业务创新和产品创新等方面,其能力均有大幅提高,并以此提升部门和单位的竞争力。 “四个无处不在”的局面,是关于信息化发展新思维在视角、理念、战略、方法学、标准规范、管理理论等方面的基础。

面对技术、环境和系统能力的深刻变化,气象部门是否依然能够循规蹈矩,墨守成规地埋头继续前行?

以气象通信系统为例:9210工程首次实现了常规观测资料的实时收集和应用,但随着电信公网的广泛普及和能力的急速提升,2002年起气象部门开始改租地面光纤通道作为气象通信系统的主体,9210则逐渐退为辅助通信手段。而面对目前移动宽带的迅速泛在化.气象通信系统是否仍然坚持采用以地面光纤通道作为主体的气象通信专网形式,而不考虑依托互联网的移动宽带的可用性问题7事实上,河南省信息中心早在二年前便已实现了利用GPRS收集全省2000多个地面雨量站实时数据等移动宽带的应用工作,其他省局也有类似的应用,效果良好。

再如:Warehouse-scale computer(wsc,仓库级计算机)是目前云计算背景下大规模云计算数据中心计算资源的一种主流形态,其表现形式是由数千台乃至数十万台基本同构(硬件、软件)的服务器构成一个巨大的计算资源池,以提供诸如搜索、社交网络、在线地图、视频分享、在线商店、电子邮件、文件共享、云计算等等为主要特征的大规模互联网应用服务。

较之普通数据中心,wsc因其规模经济带来的效益是巨大的:存储成本可减少5.7倍,管理成本可减少7.1倍,网络成本可减少7.3倍,等等;这一切都是普通数据中心穷尽各种方法而无法达到的。wsc使云服务成为一种可盈利的商业模式。

2011年亚马逊曾根据用户需要,在其弹性计算云(EC2)上开始提供wsc架构的高性能计算资源服务,一套由17,024颗核、65,968GB内存、Linpack和Theoretical Peak-生能测试值分别为240.1Tflops和364.1Tflops的高性能计算资源,其租价仅为$700/小时,而该套高性能计算资源曾在2011年11月的Top500中排名42,直至两年后的2013年11月中仍排名165。

面对如此态势,以“高性能计算资源永远短缺”为特征的气象数值预报业务,有必要从现在起就开始探索气象数值预报模式在由云计算数据中心所提供的高性能计算资源中运行的可能、方法以及关键技术的解决方案,因为云计算数据中心可提供的高性能计算资源具有组合灵活、弹性巨大、自组带宽、提供迅速、计费合理、免于维护等许多以购买和定制高性能计算机所无法具备的优势。

2、德国工业4.O昭示着智能化是增强企业竞争力的必由之路

(1)整体整合

信息化在各个业务单位发展阶段的水平刻度,就是该单位(或业务版块)内部的集成是在哪一个层次、哪一个环节、哪一个水平上的,是业务系统内的集成,还是业务系统之间的集成,还是整个业务流程的集成。工业4.0所要追求的就是在单位(或业务版块)内部实现所有环节信息的无缝链接,即所谓“纵向集成”,这是所有智能化的基础。

单位(或业务版块)内的纵向集成固然是单位(业务版块)智能化的基础,但在目前需求瞬息万变、市场竞争激烈的当下,需要完成新的目标:从单位内部的信息集成外延到业务链的信息集成,从单位内部协同研发体系发展到单位间的研发网络的重构,即所谓“横向集成”。横向集成是单位(业务版块)之间通过信息网络实现的一种资源整合,为实现各单位间的无缝合作提供实时产品与服务,推动业务管理与业务流程控制的无缝衔接和综合集成,实现探测、预报预测、决策和公共服务以及业务管理等在不同单位之间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

(2)产品与用户的深度契合

通过纵向集成、横向集成以及端到端集成,可以使一个部门在所有业务环节上做到信息的畅通无阻,从而使之能在第一时间获得用户对新产品的需求信息,迅速由最适当的业务部门完成新产品的设计和制作,甚至可以实现与用户在设计和制作过程中的信息交互,从而使得产品更加贴近用户实际需求,而其中的制作过程甚至可选用社会上质优价廉的中小企业承担。由于全面的信息集成,业务链上的各业务节点在地理空间上的聚合变得不再重要,可按专业化分工而更加细碎化,而由于每个节点的更加专业化和节点承担单位候选范围的扩大,那些以专业、灵活、价廉且物美的中小企业成为决策者青睐的目标,从而使得各节点的运行成本更加低廉,导致新产品制作总成本的大幅降低。而产品制作总成本的最低化,又使得产品的盈利不需要依靠规模化生产,从而使得该部门完成从大规模生产向个性化定制的转型、从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的转型,进而实现产品生产方式由大规模、集中式、同质化和单向度向小规模、分散式、个性化和参与型的转变 使部门的产品与用户的需求达到前所未有的深度契合,进而提升部门的服务水平、效果和市场竞争力。

(3)信息物理系统的应用

信息物理系统的普及,使得企业中所有设备均不同程度地具备了智能的基本特征,这为系统整体的智能化奠定了基础

在气象预报产品制作过程中,时常遇到观探测资料数值不可信问题。究其原因,多与探测设备自身的状态不稳定以及周边环境发生异常改变有关,前者可导致气象要素值的可疑甚至错误,而后者的气象要素值则是异常甚至灾害性天气的实况反映,由于这些设备和环境状态信息目前系统是无法得到的,质控系统(数据清洗)一般将这些不可信数据一律标识为“不可信”,从而可能会丧失掉捕捉局地灾害性天气的机会。如果探测设备具备了一定的智能能力.非但探测气象要素,而且能将自身状态及周边环境状态的信息连同气象要素一同实时上传给系统,则“不可信”的观探测数据的身份便可清晰鉴别了

3、软件的服务化使创新环境大幅改善

为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定制化生产模式已成为今天企业和单位必须要面对和采用的方式一个既要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又不相应地增加成本的企业或单位,其生产模式应具备以下特点 生产能力能够动态组合、分工更加细碎但更加专业以及生产组织和管理的网络化等 定制化生产时代的到来,要求必须面对个性化挑战,按照长流程 紧耦合搭建的业务组织将会演变为组织的“单元即服务”的方式,如:数据即服务、接口即服务 绘图即服务、算法即服务等等。如此,在业务版块整体视野内,把业务版块变成由动态的组件网络构成的灵动的业务版块,以便整合版块内外部资源 以应对个性化挑战。此外,在形成专业服务大组件的情况下,这些大组件一般可进一步细分成更多的细分业务组件服务,如:netCDF码压/解码服务、教据库各类资料检索接口服务、等值线/矢量图绘制服务数据统计分析各算法服务等等,这些组件服务可以进行更多的符合逻辑的组合协作每种新的组合都可能意味着一种新的业务能力的产生,业务能力的创新将因此变得更加便捷高效。

4、“智慧气象”应当成为当前气象信息化的一面旗帜

与“智慧城市”相类似,“智慧气象把气象部门本身看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由单位(人)、探测、预报预测、人工影响天气、决策服务和公共服务等几个核心实体和业务版块组成这些实体和版块形成一个普遍联系、相互促进、彼此影响的整体。

在未来,借助于新一代的物联网、云计算、决策分析优化等智慧技术,可以将气象各业务版块、各业务子系统之间的关系更加协调地整合起来。 如同装上网络神经系统,使整个气象部门像一个有智慧的人那样,具有较为完善的感知、认知、学习、成长创新、决策、调控能力和行为意识,使之成为感知敏锐、理解正确、措施得当,状态健康的具有旺盛活力的生命体。

从技术内涵来说,智慧气象是对现有宽带移动互联技术、气象观探测技术、智能物理系统技术、人工智慧及物联网、云计算等信息技术的高度集成,形成机器“智慧”的综合技术;是实体基础设施与信息基础设施的有效结合,是信息技术在气象业务领域的一种大规模的综合普适应用。

(1)智慧气象的基础

智慧气象是把气象部门看作一个有机体,着力培养它的监控、学习、反应、调整和适应能力。因而有关信息的感知(含探测)、获取、传输、处理和应用的设施及系统构成智慧气象的基础。借助于信息技术,将气象系统中的观探测设备、人影作业设备、信息基础设施和服务基础设施连接起来,成为智慧化的基础设施。

(2)智慧气象的实质

智慧气象理念的实质是借助于信息技术和德国工业4.0智能生产、智能工厂构想,以一种更智慧的方法感测、分析、整合气象运行核心系统的各项关键信息,对各种需求做出快速和智能化的响应,从而提高气象系统的智慧水平。

(3)智慧气象的目的

智慧气象意味着更透彻的感知、更广泛的互联互通、更深入的智能化,也意味着在不同气象业务版块、业务单位和业务系统之间实现信息共享和协同,更合理的资源利用、最优化的决策制定、及时预测和应对自然界和自身潜在风险以及社会不断变化的气象服务需求。目的是协调各业务和决策部门,整合优化现有资源,提供更好的气象服务。

(4)智慧气象的标志

全面互联探测设备、智能传感设备、服务窗口和社会服务需求感知系统等将所有气象设施、系统、单位、个人和社会气象服务受众联接在一起,对自然界气象状态、探测设备自身、业务系统等核心系统实时探测,对外界气象服务需求实施获取,具有更全面灵活的物与物、物与人、人与人、气象业务与服务受众的互联互通和相互感知能力。

充分整合:全面的互联,将数据整合为气象核心系统的运行布局和流程全图。借助于发达的智慧基础设施,提升信息处理和信息资源整合能力。充分的纵向整合,将各业务版块内功能和系统整合成结构更简单、效率更高、成本更低的业务构成。

协同运作:完整的横向整合,基于智慧的基础设施,将各业务版块由业务群岛整合成业务大陆,达到各业务版块之间全面的互联、互通和互操作。各业务版块之间的各个关键系统和参与者进行和谐高效地协作,提高跨单位、多层级、异地的合作能力,实现并保持气象业务运行的最佳状态。

激励创新:大幅降低业务创新的门槛、成本和代价,提供良好便捷的业务创新环境,引导单位和个人在智慧基础设施之上进行科技和业务的创新应用,为业务提供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实现气象事业的可持续的健康发展。

所以,智慧气象应当成为当前和未来气象信息化的一面旗帜。

四、 “智慧气象”的内涵

气象信息化是气象现代化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没有气象信息化,就没有气象现代化。以“气发[2014]92号、98号”文件为内容的气象现代化方案,确定了在2014-2020年期间追赶国际气象先进业务科技水平、提升我国气象业务“硬实力”的纲领性指标,而借助先进理念和信息技术手段,以“智慧气象”为主题,以”高效率、高效益、高效能“为标志、以“全面提升气象业务综合能力”为目标的气象信息化的深度开展和全面贯彻,则可大大加强气象业务的“软实力”,促进气象业务全面、稳步、健康和持续发展。

笔者认为,智慧气象的内涵至少包括“完整适用的感知、全面准确的预测、及时满意的服务、生动持续的创新“等内容。

1、完整适用的感知

其中, “完整”:指气象业务体系非但具有感知自然界气象要素的能力.而且具备感知社会对气象服务新需求、以及气象业务系统自身实际状态的能力。

“适用”.指不盲目追求探测及感知系统的规模,而是根据科学规划以及业务发展对感知系统的相对准确的实际需求逐步科学理性地建设和完善气象感知系统。

具体内容有以下三个方面:

(1)自然界感知(气象探测)

在气象信息资源规划的指导下,适当调整全国地面自动气象站的管理归属格局,以满足国省两级常规气象预报业务对观探测资料的需求,在此基础上,针对灾害性天气、森林灭火、人影作业、特色农业、专业气象服务等特殊业务需求,充分应用物联网、移动互联、大数据等技术,进一步开拓和丰富加密观测、移动观测、临时综合观测等多种观测和通信手段,以适应特殊业务对观测资料在时空密度、观测种类和时效、可移动等方面的特殊需求,同时补充完善与之配套的数据清洗(质量控制)和分析方法,并形成完备高效的协调调度机制,实现“需要的信息可全部及时地感知并获取”。

(2)社会需求感知

通过门户网站、自助式气象服务平台、互联网媒体等多种渠道.及时收集社会上各行业、企业、团体乃至社区和公众对气象服务的需求信息,使具备及时感知社会服务需求的能力。

(3)系统状态感知

借鉴“信息物理系统(CPS)”思路,通过嵌入式技术等方法.研究并改造气象观探测仪器设备使之成为既可感知自然界气象要素的变化、又能真实反映自身状态情况的智能探测仪器设备,在建立并完成气象业务信息系统状态信息规范的基础上,完成对所有气象业务信息系统状态信息的获取能力改造,使所有气象业务系统的运行状态白盒化、透明化、可视化。

2、全面准确的预测

这里的“全面”是指除具备预报业务能力外,还应具备在大量分析用户信息的基础上预测用户潜在的新的服务需求,以及通过分析气象业务系统状态信息的基础上预测系统潜在故障点和影响范围的能力.“准确”则是指上述预测在时效、趋势、范围和量级等方面都能达到精准程度的能力、具体包括。

(1)气象预报

在大力提升天气预报、气候预测科技水平和预报能力的基础上,在强化和提高天气和气候常规业务的同时,稳步提升专业化、个性化的预报预测能力 水平和产品制作时效,全面满足政府和社会等各个层面对气象预报的各种需求。

(2)服务需求预测

通过对各种渠道广泛收集到的气象服务受众的大量行为信息的数据分析,预测出气象服务受众对新的服务在内容、形式和获取方式等方面的需求,为新服务产品的研制提供依据。

(3)系统状态预测

通过网络全面及时地感知部门业务体系和各业务版块整体运行状态,辨识出现的变化,准确预测可能发生的故障及其影响范围,并作出正确反应。

3、及时满意的服务

所谓“及时”,是指气象服务在时效上应达到能充分满足受众的服务时效要求的程度,而 “满意”则是指气象服务单位与用户之间的契合达到空前的深度,以达到服务效果的最优化。

(1)服务团队能力建设

合理运用敏捷制造思路和信息技术手段 构建扁平化的产品制作机构和业务平台,打造水平较高,一专多能、制作迅速、注重研发和具备柔性化服务产品制作能力的技术团队,同时,综合运用各种通信技术手段和分析方法,准确识别受众的身份和服务需求使受众及时得到其所需要的服务产品。

(2)服务产品制作方法

适当吸收德国工业4.0的理念,将服务产品的制作方式由过去的同质化、单向度逐步向个性化参与型方向扩展,使气象服务对每个受众个体都能达到服务有效、充分满足个性化的服务需求,以适应决策服务和预警信息的既需要产品质量优良,更需要制作迅速、及时和受众准确的特征和需求。

(3)智慧人影体系的建立和有效运行

有效运用移动互联和智慧城市等信息化理念和方法,将常规业务与人影作业所需特殊业务相结合,平时各司其职,用时即刻组合并有效运转,通过信息的集约化组合展示以及有效的作业平台,将探测、预报、调度、作业和评估等环节结合成一个有机整体,构成智慧的人影体系,做到 常规与专业观测相结合,以捕捉每一个可能的天气过程:常规与专业预报相结合,以正确识别捕捉到的天气过程,扁平高效的指挥调度和现场监测,以不错过任何一个天气过程,合理有效的作业步骤和手段,以实现预期的人影作业目标,科学的评估方法,以准确评价作业效果,

4、生动持续的创新

创新就气象业务领域而言,除通过科技攻关达到在气象学科和业务能力关键领域接近甚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科技创新外,还包括业务创新和教学创新。

(1)业务创新

通过应用功能构件化和应用系统平台化等方法,优化业务功能的制作能力,简化制作方法,大幅降低业务创新的成本,改善创新环境,并使之以良性循环方式永远持续下去。具体包括:在优化创新激励机制的同时,有效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等理念、方法和技术手段,营造丰沛高效的基础资源环境、完备可靠的数据资源环境,构成IT永远就绪的基础资源服务态势,适时引进并在全部门逐步推广、最终全面应用基于SOA的面向构件的应用开发平台,形成全部门的气象业务构件库,建成基于SOA的应用基础平台,实现气象业务在该平台上基于气象业务构件库的自由组装、便捷测试和快速部署应用,以大平台、微应用的形式大幅降低创新工作的准入门槛和过程成本,丰富创新的工作形式和内容,开放创新的工作环境,以利于部门乃至全行业持续的技术创新、功能创新、系统创新和服务创新。

(2)教学创新

在完善气象培训体系、构建动态典型灾害性天气案例库、雷达典型个例库等基础教学数据资源的基础上,运用先进的虚拟化模拟技术、计算机三维显示技术以及声光电等设备,完成集预报预测、数值预报释用、天气雷达分析应用等功能在内、具有创新应用条件的培训环境的建设,实现搭建教学创新环境的目标。

五、 “智慧气象”的特征和关键点

(一)智慧气象的十个特征

“智慧气象”展现在公众面前的应当是以下十个特征适度灵活的感知、需求引导的预报、敏捷智能的月艮务、智慧有效的人影、充分共享的数据、移动便捷的应用、激励创新的环境、规范标准的技术、集约高效的资源、统一简约的管理。分别概述如下:

1、适度灵活的探测

既满足常规气象业务对观探测资料的需求,也满足灾害性天气、森林灭火、人影作业、特色农业、专业气象服务等特殊业务所需加密时空观测资料的获取,同时还可满足气象科研工作对观探测资料的基本需求:形成固定观测与移动观测相结合、常规观测与加密观测相补充的,平时常规观测,特殊/临时/应急时加密和移动观测予以补充的,管理层级界面清晰、指挥调度灵活、反应快捷到位的气象观探测业务系统。

2、需求引导的预报

在决策和公众服务需求的引领下,构建既能够制作高水平的常规预报产品,也能够快速适应外界变化需求,敏捷地制作能满足各种决策服务、专业服务、公众服务以及个性化服务的高水平的预报产品的预报预测业务系统。

3、敏捷智能的服务

除高水平的常规气象服务能力外,逐步培养具有及时获悉并正确理解公众和社会团体对气象服务的新需求的能力和业务系统,以分布式专业化分工格局制作个性化气象服务产品,并尽可能做到用户在服务产品制作过程中的适当参与,以使气象服务效果在时效和用户需求契合度方面都能达到最优化。

4、智慧有效的人影

具备捕捉每一个可能的天气过程、正确识别捕捉到的天气过程的作业潜力、灵活高效的指挥调度和现场监测、合理有效的作业步骤和手段、客观科学的评估方法等方面的能力。

5、充分共享的数据

气象部门和行业内部实现气象观探测数据、预报预测和服务产品数据、科研产品数据等所有信息资源的充分共享,在政策法规范围内,实现气象数据顺畅的对外共享,以及行业间的数据充分共享。

6,移动便捷的应用

气象业务应用系统广泛云端/客户端化,业务人员可使用iphone、ipad等移动智能终端,通过移动宽带网使用云端的业务资源、业务功能和业务系统,在远程和移动中完成业务工作,改善并拓宽国、省尤其是地市和县级气象业务工作者的业务工作环境,实现县级业务系统“零维护”。

7、激励创新的环境

通用和专用气象业务功能模块和气象算法完成功能组件封装,通过逐步积累形成完备的气象业务功能构件库,使业务开发人员在气象业务应用基础平台上可实现基于构件库的可视化拖拽式应用软件组装,在不编写代码的基础上完成气象应用软件的构建,从而大大降低气象应用软件的开发难度,大幅度提高软件的研发速度,使业务创新成本达到最小化。

8、规范标准的技术

以气象探测技术标准规范气象观探测仪器的生产过程和产品规格,以气象数据技术标准规范气象数据的格式、传输方式、处理和存储管理方式、检索方式以及方式,以IT技术架构规范各级业务和科研人员的应用开发产品,以标准使各专业领域之间的工作形成合力,加快业务发展和与国际接轨的步伐

9、集约高效的资源

通过气象云建设.实现气象数据资源、计算资源和存储资源的集约化管理,大幅提高数据 计算、存储资源和场地环境资源的使用效率,大幅降低能耗节省气象业务信息系统运行成本,实现效率和效益的成倍提升。

10、统一简约的管理

在气象数据、计算、存储和场地环境资源集约化管理的基础上,实现气象部门全业务系统的统一管理和运行维护,提高业务系统运维的专业化水平,降低运维成本,提高运维效率。基于设备/系统状态信息的获取和分析,形成气象业务整体和各业务版块的实时运行态势图,进而完成对气象业务整体的监控,以及各业务版块的分级监控。

(二)三个关键点

这里的所谓关键点,是指那些在未来气象信息化过程中作用十分重要,而又被人们长期忽视的环节和技术,已达成共识并已着手开始操作的关键点(如“气象云”等)不再列入讨论。

1、气象信息资源梳理(规划)

气象信息资源梳理(规划)是指对气象部门业务运行及业务管理所需要的信息,全面系统的做好从采集、处理、传输到使用的规划。其核心是运用信息工程和数据管理理论及方法,通过总体数据规划,打好数据管理和资源管理的基础,从而作用到应用架构层次,促进集成化开发应用的实现要使各单位内部,单位之间,部门与外部门的频繁、复杂的信息流畅通,充分发挥信息资源的作用,就必须要进行统一全面的规划。

对于一个气象信息业务系统,必须首先明了系统运行所必需的信息资源情况,即:需要哪些信息(数据),这些信息从哪里来,以及它的时空范围频次、质量等等,如果这些条件无法全部满足 那么对它的最低要求是什么,它的替代信息(数据)是什么,替代的数据源在哪里等等,对于业务单位和业务部门而言,也是如此。

信息资源规划是一个完备的信息化建设体系中不能跨过的工作任务。做好气象信息资源梳理(规划)工作对信息化工作的进一步深入和提高有极其深远的意义:首先,信息资源规划作为气象信息化战略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基石,也是有益的补充,能帮助完善整个气象信息化建设的框架思路.对气象部门做好信息化建设工作提供更好更全面的指导。另外,信息资源规划遵循信息工程原理,强调数据规范化处理在气象信息化建设中的中心和基础作用,强调气象部门中各种业务信息系统和管理信息系统间的协调和信息流的通畅。通过气象信息资源规划建立信息资源管理基础标准,才能进行合理有序的气象信息资源整合,在真正意义上消除“信息孤岛”,为实现应用系统的集成奠定坚实的基础。

通过信息资源规划,可帮助理清并规范表达业务流程上各业务节点做为用户对上游业务节点的信息资源需求,落实“应用主导”,从而完成流程整体的信息需求梳理。在此基础上,建立气象信息标准和信息系统模型,用这些标准和模型来衡量现有的气象业务系统及各种应用,符合的就继承并加以整合,不符合的就进行改造优化或择机重新开发。

2、气象信息化战略规划

进行气象信息化战略规划的目的,一是为了识别气象信息化的关键需求,制定切合实际的气象信息化目标和长远计划,二是为了设计气象信息化体系架构,实现全局性的资源、功能和业务系统的优化整合,三是为了形成气象信息化的治理结构,为具体业务系统的建设提供管理规范和标准:四是为了在气象部门内部达成信息化建设共识,创造变革的有利环境。

气象信息化战略规划至少应包括:

“战略性的气象信息系统计划” 在总的业务规划(含组织计划)和气象信息系统计划之间建立明确的关联;

“业务架构的信息需求分析”:在气象信息资源梳理(规划)的基础上,识别并整理出整体业务架构的完备的气象信息资源需求,建立起战略性的气象信息系统总体结构,以指导具体的气象业务应用系统开发规划;

“资源分配”:对气象业务应用系统的开发资源进行管理。

需要注意的是,气象信息化战略规划不是“大而全”,而是“准而精”,不是“热点组合”、而是“需求点组合”,不是“盲目跟风”、而是“为我所用”,不是“形成报告”、而是“达成共识“。因此,气象信息化战略规划应当是动态的、可变的、渐进的,在基本蓝图明确后,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对细节进行调整,采用逐步迭代方式向目标靠拢。

3、SOA:应用软件碎片化的基石

所谓软件碎片化,是指气象应用软件将会以应用软件组件群的方式出现在气象业务平台或者网络服务等各领域,每一个应用软件组件实现特定的有限功能(如:解码、绘图、数据库接口、特定算法等),并在松耦合框架下,支持用户的任意组合,以实现其所需要的业务功能组合,气象业务的创新环境将因此而变得异常宽松和自由。

SOA主要是用来解决松耦合系统的集成问题的.它把松耦合的应用封装成服务组件,屏蔽掉底层的复杂性,然后在服务组件之间通过简单的精确定义的接口进行信息交互,从而实现应用的集成、SOA不关心底层的变化,即便服务组件内部发生变化,由它封装的服务组件依然能够继续使用。

所以,在气象云平台搭建之后,所谓SaaS层面的具体呈现,是气象业务应用软件的碎片化。而实现软件碎片化的基础和依据,便是SOA的引入和实际应用。

当然,原教旨意义上SOA所提供的服务与云计算提供的SaaS有所不同,但就软件碎片化所能够给气象业务创新带来的蓬勃生机而言,两者在理念和效果上都是相同的、

六、结语

篇9

2、健全气象预报预测系统。按照“业务平台现代化、预报模式数值化”的要求,进一步建设以天气监测、信息分析处理、预报会商为主的预报预测系统,进一步提高天气预报准确率。建成新的气象卫星接收站,更新卫星接收设备,配备高性能计算机,建成大屏幕电子显示屏、投影幕、液晶显示屏等视频会商系统,改造气象信息网络速率,满足大流量的信息传输,使预报预测业务现代化水平达到省内先进水平。推进数值预报模式的业务化,深入应用数值天气预报系统,加大对本地客观化、短时性、精细化预报技术研发力度,提高天气预报特别是灾害性天气预报水平。

3、完善公共气象服务系统。以提供及时、主动、准确的气象服务为目的,依托气象基本业务系统,建立和完善适应本地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公共服务体系,为政府决策和公众防灾减灾提供科学依据。进一步完善包括电视天气预报、电话“12121”、网站、手机短信、气象电子显示屏等公共气象服务传输平台,实现公共气象服务的连续滚动、灵活迅速,提供个性化、数字化及动态跟踪全程服务。深化决策气象服务系统,在常规的基础上,深入了解社会对气象服务的新要求、新需求,提供相适应的气象服务,不断扩大服务范围,不断拓宽服务领域,提高服务质量。

4、建立健全人工影响天气系统。建立规范化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基地,完善炮点建设和作业指挥系统,突出为农服务的工作方向,积极实施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提高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的效益。5、加大为“三农”服务力度。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工程项目气象论证,开展农业气候区划和农产品种植专题气候区划,积极为特色农业、生态农业、旅游农业提供优质的气象服务。在种植密集地建立固定观测点,获得适时气象资料,分析气象条件对其产生的影响,及时提供服务产品。做好农业产量预报业务,发展农业产量预报技术,开展针对粮食安全的气象评估。积极发展农村气象信息员,宣传普及气象知识。

篇10

今年,县气象局紧密围绕县委、县政府中心工作,充分发挥部门科技优势,积极做好“五水共治”、大气污染防治、零审批改革等工作的参与和服务。主要抓以下6项工作。

1.全方位参与“五水共治”工作。一是参与__新城区即__新城的“涉水”规划评审,针对__新城暴雨防御能级提升和设计的适度超前、雨水管网布局走向、泵站设立等重要议事内容提出合理意见建议。二是积极推动县域暴雨精细化监测预报预警工程,被县政府列为“五水共治”重点工程,目前已启动建设。三是参加并做好防汛检查整改工作。深入低洼易涝的镇(街道)及防汛防台重点单位和洪涝灾害隐患点,对各类防汛防台应急预案、防汛物资、在建工程、抢险队伍建设等情况进行了认真检查,从气象防汛角度对存在的隐患进行了反馈。四是深入抓好联挂河道治理工作。对联挂的河道加强走访、“回头看”,并在深化治理成果和长效保洁与河道所在村进行了对接,明确了责任。

2.积极参与大气污染综合防治。今年我局被县委县政府列入__县“五气共治”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与其他县级部门协调推进治气进程。发挥气象职能,推动霾天气防御,新添置grimm180颗粒物分析仪等雾霾监测设备加强霾天气的监测分析和预报预警,今年共雾霾预警提醒短信40余次共计7万余条,根据《__县霾天气应急预案》,启动霾天气二级应急响应1次。同时通过天气预报栏目、电子显示屏、报纸、__天气网、政务微博、微信等多种信息渠道介绍雾霾天气的成因、危害及防范措施,指导公众做好雾霾天气科学防御。与县环保局就环境空气质量预报预警工作进行对接,加强数据共享,继续做好空气污染指数的日测日报。牵头推进大气污染应急与预防,全市率先制定《__县气象局大气重污染应急预案专项行动方案》,后又出台了《气象干预大气重污染应急行动方案》,进一步明确重污染大气预警级别、部门联合会商、总结评估等具体工作。组织人员深入结对镇村开展爱护环境、禁止焚烧秸秆、倡导秸秆还田的文明劝导活动。加强与周边地区信息沟通和协作,认真落实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加强落实监测预警应急等大气污染防治措施。

3.积极参与全县“一创建三复评”工作。一是立足本局营造创建氛围,每两周对局大楼进行了一次办公环境卫生整治活动,确保办公室及周围环境整洁优美。同时,利用楼宇电视、气象电子显示屏等载体滚动播放“倡导文明新风,共建美好家园”等反映“一创建三复评”内容的宣传标语。二是积极参与全县城区市容环境责任包干路段集中整治活动,组织人员向__局责任包干路段沿街商户、群众宣传“一创建三复评”相关情况,与责任包干路段沿街商铺签订《门前三包责任书》、发放公开信、民意调查明信片,开展了文明劝导活动。三是组织党团员积极参与“千人进社区,百日大整治”活动,协助联挂社区清扫楼道垃圾、清理城市“牛皮癣”、清除绿化带内杂草和违规种植的蔬菜,向广大居民发放了文明卫生倡议书。

4.积极争取上级项目资金支持。以“__县域气象科学发展能力建设”为契机,积极争取上级气象部门全方面支持。目前,共争取到中小河流洪涝气象保障工程(国家级项目)、中央财政“三农”气象服务专项(国家级项目)、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全覆盖县建设(省级项目)、县级气象综合业务平台建设(省级项目)、易灾地区粮食生产气象保障服务系统建设(省级项目)、暴雨精细化监测预报预警工程(省级)、气象为农服务社会化试点(省级项目)、民生气象工程(省级项目)等项目落户__,截至目前已争取到位支持资金314.5万元。

5.全力优化审批服务软环境。全力减负增效,根据上级有关要求,防雷装置设计技术评价已委托中介服务机构负责,费用由气象局以购买服务等形式承担,防雷跟踪竣工检测、定期检测等科目则按照原

收费标准的60%收取。今年我局共对全县151项新农村建设、新型产业和政府重大建设工程等实施减免。推进行政审批服务提速提效,通过建立“绿色通道”,开展模拟审批、并联审批等方式不断提升气象审批效率,平均办理时限在法定时限基础上提速90%,拓展服务内容,免费开展保险理赔气象证明网上申报办理、气象预报预警信息查询等便民服务。截止目前,气象审批窗口受理行政许可项目306件,办结306件,办结率达到100%。进一步完善群众监督、反馈机制的建设。深入开展行政审批服务回访制度,回访满意率达到98%以上。6.积极对接改革重点事项。推进气象“简政放权”,贯彻落实中国气象局文件精神,取消了“雷电灾害风险评估”、“防雷产品测试”、“ 防雷装置设计技术评价”等行政审批前置相关中介服务事项的资料审查。开展《__县气象局行政权力清单》的梳理与修订,共确定行政许可事项5项,保留1项服务类事项,对64项行政处罚裁量基准进行修订完善。积极参加全县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建设,继续深化“零审批”、“零土地审批”改革,全年共为喜力酿酒、博能电气等16家零审批企业完成防雷安全审核备案,与索菲亚家居等2个项目签订零土地备案承诺书,加强事中事后部门监管和服务工作,充分履行防雷安全、施放气球安全等各项监管职能,今年共出具防雷安全整改意见书93份,落实整改93项,整改率达到100%。加强防雷技术服务中介机构管理,对第一批进驻“__县中介服务超市”的防雷技术服务机构进行资质审查,依法对中介机构及执业人员的中介执业活动实施有效监督。积极落实县政府关于政务服务应用系统启用工作的相关部署要求,与县审改办主动对接,做好气象行政许可事项应用系统的网上办理和后台管理。

作为气象灾害防御的主管部门,今年我局加强灾害性天气的监测预警,努力推进基层气象防灾减灾体系构建,认真做好“平安__”防雷安全工作,为全社会构筑起了综合气象防灾减灾的坚实屏障。主要抓以下7项工作

1.积极提升气象防灾减灾应急管理水平。协调县政府在全省县级首家出台《__县极端天气灾害防御规则(试行)》(__办发〔2015〕47号),建立以气象灾害预警为先导的全社会应急联动机制。与县教育局联合制定了《关于建立教育系统应对极端天气停课安排工作机制的通知》文件。目前,我局正积极与县安监、交通等部门的对接,争取早日制定极端灾害天气下企业停工、县域内主要交通干线的管制和社会防御的操作细则。年初与县农办联合发文,深入推进气象防灾减灾标准化社区(村)建设,服务、指导全县4个村参与省级气象防灾减灾标准化建设工作,年内完成验收。组织召开人工消霾专题协调会,配合县人影办,开展人工消霾作业演练。与县安监局达成共识,结合危化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推进全县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单位的应急准备工作。

2.积极行动加强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和设施共享。在《国家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办法》新要求出台后,及时与县城建部门协调,采取联合现场办公的方式,对《__国家气象观测站探测环境保护规划》进行修订,对国家观测站周围有影响树木进行修剪,完善国家站探测环境保护安防措施。同时,为加强全县各类气象监测设施和服务设施的统筹建设和综合利用,我局起草了《__县气象监测和服务设施共建共享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目前已进入征求意见阶段,待征求意见修改完善后由县政府正式发文实施。

3.加强基层协理员、信息员队伍建设。加强协理员、信息员队伍管理,召开2015年度全县气象协理员工作总结交流会议,认真总结气象协理员工作的开展情况,听取了各镇(街道)协理员对气象为农服务工作的意见建议。依托乡镇视频会商系统,加强县、镇(街道)气象防灾减灾和服务信息互通,全年针对低温雨雪、倒春寒、梅汛等天气召开视频会议12次,对提升重要灾害性天气基层服务的针对性起到较好作用。

4.做好灾害性天气的服务工作。进入汛期后,继续加强灾害性天气的预测报值守班制度和应急制度建设。今年,针对我县连续出现的阴雨雪、雾霾、寒潮和梅汛天气,气象台共累计向地方党委政府、各级部门和社会决策服务材料166期、预警提醒短信87条次,为全县各类气象灾害成功防御应对工作提供了有效支撑。在全力应对雾霾、雨雪、台风、汛期强降水等灾害性天气的服务工作11次被省气象局宣传报道。制定《__县气象局重大气象灾害业务服务应急响应工作表》,进一步明确在启动各级应急响应状态下、在应急响应解除后、在预警信号后三个阶段的工作职责,全力保障灾害性天气下气象应急服务工作。

5.做好节假日和重要时节灾害性天气的服务工作。继续加强对春节

、清明、五一、端午等传统节日和春运、高考、中考等重要时节气象服务,天气展望与跟踪预测、预报服务信息。在农业生产的重要时节,气象台制作了春耕春播、夏收夏种等一批专题服务材料,加发短时临近天气预报预警信息80余条次,指导全县农户合理安排农事活动。同时,我们还积极为春运、县两会、植树周活动、安全生产月咨询活动等制作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决策服务产品21份,受到各级政府和社会的广泛好评。6.扎实助推“平安__”创建工作。与县安监部门联合下发了防雷重点单位安全工作的通知,公布了2015年全县77家防雷重点单位名单,加强重点单位的监管和隐患督查整改工作,继续保持防雷重点单位年检百分百覆盖。今年新增加了对危险品运输车辆防雷防静电接地安全检测,检测车辆34辆,确保了危险品车辆在运输、操作过程中的防雷安全。深入推进全县亮化工程和__景区的防雷安全工作。积极配合教育部门,认真做好全县42所中小学校的231幢建筑物的防雷安全管理工作。积极参与配合县工业项目竣工验收组现场勘查和联合审查,今年,已对4家企业违规建设项目确权进行现场踏勘和验收,并出具综合验收意见和整改意见,得到企业业主欢迎和好评。

7、积极开展多样化的气象科普宣传。以气象防灾减灾为主要内容,利用“3.23世界气象日”、安全生产月、科普宣传周、防灾减灾宣传周等契机,组织宣传小分队进村、入企、到校开展广泛的科普宣传活动,今年,共开展科普宣传8次,举办科普讲座2场次。局气象地震科普馆接待各类学校、社会团体、社会群众和各级单位参观达到10批次约2000人次。世界气象日前夕,与县__救援中心开展合作,组建本县首支由社会力量参与的气象志愿服务队伍。在今年全县公众科学素质表彰会上,县气象局连续第三年获得__县公众科学素质工作先进单位荣誉。

今年,我局以“项目落实推动能力提升”,通过稳步推进各项重点项目工程建设,不断提升公共气象服务科技能力。重点推进了以下三项工作。

1.推进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全覆盖县工程建设。今年完成__、北鹤区域站建设,并正式接入省网进入业务化运行,天凝区域站正在施工建设中。气象信息多媒体系统正在抓紧开发建设中,预计年内交付使用。继续完善“__县公共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平台”各项功能。与县电视台对接,达成广播、电视、农村应急广播气象信息全覆盖传播和气象影视节目网络传输方案。与县电信、联通两家运营商对接手机预警短信分区全网平台运行事项,移动平台试运行后正式投入使用。积极创新服务模式,借助移动互联媒介,开发农业气象手机app服务平台,向广大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提供实时气象监测信息、预报预警信息、农业小气候监测数据及有针对性的农业气象服务产品等,并提供1对1的交流平台。目前该平台建设方案已制定完成,正处于委托开发阶段。

2.抓好暴雨精细化监测预报预警工程。启动建设突发暴雨监测系统、预报预警及评估系统、次生灾害风险预警系统、预报预警信息服务系统,完成暴雨强度公式的修订,形成《__暴雨强度公式编制技术报告》。完成流域等气象业务服务对象边界划分及相关基础地理信息整理工作。积极与住建等相关部门主动对接城市积涝、暴雨内涝风险普查合作事项,深入推进精细化县级气象综合业务平台建设工作。深入推进灾害天气实时报警系统开发建设。

3.推进中央“三农”气象服务专项工作。作为中央财政“三农”气象服务专项实施县,完成《__县气象局2015年中央财政“三农”服务专项实施方案》的修订并获省局批准通过。加强与县农经局合作,联合组建“农业气象专家联盟”,通过联合下乡、会商、预警、信息互通等方式提升组团式服务能力。开展农业气象实景监控网络建设,在全县范围内针对经济作物、粮食作物、特色农作物建设4个实景监控点,随时掌握农业生产状况。与县园艺所合作,依托双方优势,合作共建农业气象试验基地和农业气象试验室,加强农业新品种的引进试验。加强新型农业主体专项服务,将全县90%以上种养殖大户、专业合作社等重点服务对象纳入气象信息服务库,免费为其提供气象短信信息。气象为农服务社会化成功申报成为全省2家重点试点县,气象防灾减灾信息全网,气象探测设施维护保养,气象知识、防灾减灾科普宣传下基层等成功实施政府购买气象服务,培育3家气象为农服务专业组织。今年11月,局领导赴__参加全省2015年“三农”服务专项总结暨为农服务社会化发展试点交流汇报会,作为全省为农服务社会化发展典型作汇报交流。

2016年,我局将始终围绕全县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以项目推进为抓手,大力提升气象服务能力和水平,全力助推__县域科学发展示范点建设,让气象发展成果广泛惠及全县百姓。

1、紧密围绕县委县政府中心工作做好服务保障。着眼于满足行业服务需求,推进水利、农业、环境、交通、建设等行业中气象及相关类观测信息共建共享。深化与县水利部门联合,开展农村圩区防洪排涝气象预警平台开发等工作,助推全县“五水共治”。加强与环保合作,深入推动与环保大气环境质量监测和预报的技术研究,积极开展灰霾监测设施建设,积极参与好“治气”工作。逐步探索建立环境污染、生态旅游、城市防洪等专业专项灾害预警和行业指数预报服务。继续做好不再审批项目的跟进服务。与农经、民政合作,探索通过网络实现气象公共服务产品和气象灾害证明等产品进驻镇村便民服务中心,实现审批中心气象窗口部分服务关口前移到镇村,方便群众就近办事。

2、不断完善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建设。以“围绕民生需求创建气象防灾减灾__样板”为目标,深化“预警信息为先导的气象灾害应急响应机制”,进一步完善各部门行业和全社会气象灾害的防御规则。加强与县安监、交通等部门的对接,争取早日制定极端灾害天气下企业停工、县域内主要交通干线的管制和社会防御的操作细则。以务实的作风

和简便有效的措施,协助指导基层镇村、重点单位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做好气象防灾减灾应急能力建设,为全县美丽乡村建设和平安建设做好部门保障。3、扎实做好灾害性天气服务工作。继续加强梅汛期、台风、雾霾、寒潮、暴雪、路面结冰等多发灾害天气的监测和预报预警服务工作,开展气象微信平台二次开发,实现气象、农业专家与农业专业合作社、农户面对面的信息互动,深化农业气象灾害联合会商、农作物分类跟踪服务等为农服务做法,进一步畅通预报预警信息的渠道,深入推进__县公共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平台、__县空气质量预报业务平台的开发利用,深化__县农作物灾害遥感监测与预警关键技术研究,切实履行好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