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设施管理范文

时间:2023-12-21 17:19:5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建筑设施管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建筑设施管理

篇1

关键词: 地铁建筑; 维护; 管理; 模式

中图分类号: U12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2)03-0061-02

一、地铁建筑设施

1.地铁建筑设施的分类

地铁建筑根据设置位置、使用要求及功能可划分为地铁车站、区间、综合基地、控制中心等。

2.各类地铁建筑设施的组成

地铁车站是地铁建筑最为重要的部分,由车站主体(站台、站厅、设备与管理用房)、出入口及通道、通风道及地面风亭等部分组成。

区间是连接两个车站的通道,一般分为地下区间、路堑式区间、地面区间及高架区间。

综合基地包含车辆段、停车场两大部分,一般在线路两端分别设置,主要包括停车列检库、静调库、工程车库、吹扫库、洗车库、变电所、信号楼、综合办公楼等。

控制中心是行车调度、生产调度、运营领导与职能部门办公的场所,一般为三条地铁线路所共用。

3.地铁建筑设施的功能

(1)为地铁乘客、工作人员更好地提供相关服务;

(2)保护地铁结构主体、延长使用寿命;

(3)完善功能、美化空间、改善环境;

(4)提升地铁的整体形象、档次,体现其艺术价值与魅力。

二、地铁建筑设施维护

1.地铁建筑设施维护的含义

地铁建筑设施在使用过程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将产生各种形式的损坏现象,但分析其原因,可分为自然损坏与人为损坏。对于自然损坏可采取养护的措施尽量延长使用期限,而人为损坏或者不再满足使用要求的自然损坏,则进行维修或更换。顾名思义,维护是维修与养护的简称。

2.地铁建筑设施维护的特点

(1)地铁建筑设施维护要求较高,需及时处理,例如卷帘门无法开启或关闭、栏杆脱焊、检修盖板破损等;

(2)使用最为频繁导致装修材料易磨损且有一定的人为损坏,则需要大量的维护工作;

(3)维护项目多、涉及面广、分散零星且建筑结构类型复杂;

(4)原施工的各类装饰材料的品种多、规格多,材料采购难度大,尤其是花色很难与原材料相匹配;

(5)特殊情况的维护需要一定的定制、加工周期,例如钢化玻璃、导向标识的更换等。

3.地铁建筑设施维护的分类

(1)按维护对象分类

1)主体结构类:区间与屋面渗漏、结构裂缝处理、高架支座加固等;

2)装饰装修类:顶棚、楼地面、墙柱面、门窗维护等;

3)辅助、围护设施类:地铁标识牌、票厅、挡烟垂壁、出入口雨篷、防护栏、风亭冷却塔防护设施、基地围墙维护等。

4)卷帘门类:防盗卷帘、防火卷帘、车库折叠门、工业提升门、感应门、伸缩门维护等。

(2)按维护方式分类

1)预防性维护

为了降低故障率或防止设施性能劣化,按事先规定的维护计划和技术要求进行的作业活动,称为预防性维护。它是一种主动的具有预防作用的维护策略,将事故隐患消除在初级阶段,从而提高设施的稳定性与可靠性,保障了设施的正常使用,是主要的维护方式。有以下几种方式:

计划性预防维护,又称定期维护,具有周期性特点。它是根据设施的有形磨损与危险源高频部位,事先规定检查周期、内容及工作量等。例如:区间结构的检查每月至少一次,卷帘门的电机保养至少每季度一次。

状态性的预防维护,这是一种以设施技术状态为基础,按实际需要进行的预防维护方式,是在状态监测和技术诊断基础上,保持其功能参数始终在规定的控制线以上,否则立即进行更换或在线维修。主要形式为设施的检测与试验、区间的变形监测、房屋的沉降观测以及完损等级评定等。

改善性的预防维护,为消除设施的先天性缺陷或陈旧老化等引起的功能不足、故障频发,对设施的局部进行改造。但必须经原设计院或相应资质的设计院进行二次设计,或出具方案。

2)事后维护

又称一般故障性维护,对一些暂时无法列入预防性维护的项目,例如车站设备区、车辆段停车列修区等,可在故障发生后进行维护,其主要来源于车站或调度人员所提报的故障。也包括补修,对正常运营安全不构成直接或间接影响,可以在事后进行的修理。

3)紧急抢修

紧急抢修是对意外事件引发的故障进行的紧急处理,这类事件是偶然发生的,往往不具有预见性,但会对地铁的行车或安全造成重大影响,所以必须要有应急预案并每年要组织一次演练。

(3)按维护类别分类

1)小修

工作量最小的一种维护,内容针对日常点检与定期检查发现的问题,包括测试检查,加油,更换或修理零部件等较简单的维护,以保证设施的正常状态与使用功能,例如出入口卷帘门电机及传动部件加油,修补站厅、站台地砖、吊顶等。并记录设施设备存在问题、缺陷、损坏等状况。

2)中修

工作量介于大修与小修之间,对设施已发生和可能发生较大破损、病害的进行整治,将旧有的装饰设施进行全面涂刷、整治处理。例如车辆段外墙粉刷可5年左右翻新一次。

3)大修

工作量最大的一种维护,它是指在设施的大量装饰材料或重要的结构构件损坏严重,主要性能大部分丧失,安全性与可靠性严重下降,必须经过全面修理或者改造才能恢复其功能的维护方式。例如车站设备房防静电地板可在10年左右拆除、更换一次。

三、地铁建筑设施维护管理

1.设施管理

建设工程管理其内涵涉及工程项目全寿命的管理,使用阶段(或称运营阶段、或称运行阶段)的管理即设施管理FM-Facility Management。地铁建筑设施管理是地铁设施管理的一个专业分支,主要包括制度管理、计划管理、安全管理、技术管理、质量管理、成本管理。

2.制度管理

(1)建立对维修人员的日常管理、培训与考核制度;

(2)有成熟的作业流程制度,例如施工作业令制度、请消点制度、动火令制度;

(3)有完善的建筑设施检修规程、安全规则、作业指导书及台账体系;

(4)建立库房管理与工器具领用保管制度;

(5)制定维修工作回访制度,回访时间与回访率满足生产的需要。

3.计划管理

(1)由地铁公司建筑专业工程师制定年度、季度、月度维护计划与相应的物资采购计划,分管领导审批后,由房建维护班组负责实施。

(2)专业工程师必须按照检修规程的项目内容、周期并结合设施的状态与故障情况制定,且对计划的实施进行跟踪、监督。

(3)班组认真执行各类计划,可根据实际情况对计划适当调整,但必须经过专业工程师的确认,并按规定办理相关手续。

4.安全管理

(1)安全是地铁运营工作的生命线,房建设施的维护工作必须严格执行国家的有关安全生产的法规和法令,严格遵守地铁公司安全规章制度。

(2)必须坚决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把安全工作放在首位,落实到实处,建立安全危险源的识别与风险控制管理机制。对重要部位要有预防措施,还必须有抢修的方案与应急预案。

(3)对危险性较大的维护工作需编制安全专项方案,并对班组进行交底。

(4)各特殊工种必须持证上岗,并进行必须的岗前培训,上岗证应按规定进行审验。

(5)设专职或兼职安全员,负责维护的安全工作及监控工作,与上级部门各级安全员形成安全管理网络。

(6)维护人员必须严格执行“三不动、三不离、四不放过”等基本安全生产制度。

5.技术管理

(1)维护技术管理工作由建筑专业工程师全面负责。

(2)专业工程师加强对本专业技术文件与资料的管理,负责对竣工图、竣工资料、标准化文本以及相关技术资料与书籍的管理工作。

(3)专业工程师应对房建专业提供各类技术支持(故障诊断、维修方案等),并及时协调建筑设施存在的技术问题。

(4)建筑设施以竣工验收状态为基础,以原设计为标准,未经设计的同意,不得更改现有的状态。

(5)应按建筑设施相关的技术要求,收集和汇总有关技术资料。

6.质量管理

(1)建立全面质量管理、全过程控制、全员参与的思想,应用计划、实施、检查与处置的基本方法。

(2)维护前做好技术交底、工器具与材料的准备、作业手续的申报工作;过程中严格按照作业指导书的标准工艺实施,并做好记录台账;完工时做好工完场清,并进行验收与及时回访。

(3)定期做好维护的统计,定性、定量做出分析与总结,对反复出现的故障、重难点故障以专项课题的形式研究、讨论,并得出最终的解决方案,在实践中检验与纠正。

(4)对中修以上或改造的工程,应有国家规定的质量保修期。

7.成本管理

(1)地铁建筑设施成本管理是为降低维修工程成本而进行的成本预测、成本计划、成本控制、成本核算、成本分析和成本考核等工作的总称。

(2)根据往年维护的费用做好年度维护预算,包括劳保、工器具与材料的预算,并分解到各季度、月度。

(3)对物资进行科学地管理,包括控制价格、减少运距、认真保管与盘点、减少有形磨损、材料再利用等。

(4)不断提高维护工艺水平,减少实际消耗;严格控制预算的执行,对工程改造、设备更新进行经济、技术可行性分析。

四、地铁建筑设施维护管理模式

地铁建筑设施维护一般分为自行管理模式、外包管理模式两种。自行管理模式是一种传统的维护模式,是由地铁公司人员负责维护实施与管理的全过程;外包管理模式则是由外包单位提供劳务、机具,甚至提供部分材料,而地铁公司对其维护工作提供便利,并进行管理、监督及考核。以下是对铁建筑设施外包模式分析:

1.地铁建筑设施装饰类维护项目多、分布广,需要较多的劳力、大量的机具;而结构类维护难度高,需要专业的防水堵漏队伍。如采取外包模式,可解决繁重的劳务问题,减少了机具的采购与保管,且克服了一定的专业堵漏困难。

2.目前建筑市场较为成熟,如采用外包模式,外包单位的施工经验可做较好的自控,还能解决劳力的问题且地铁公司和外包单位之间可以明确职责和权限,更便于管理。

3.地铁公司的建筑设施维护人员,基本上是通过社会招聘建筑方面的管理或技术人员,还有校园招聘的学生,而非直接操作的务工人员。如自行维护,操作有一定的难度与危险性,不利于各自优势的发挥,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宜选用外包模式。

4.目前全国大部分地铁还处于运营的初期,采用外包模式可以学习外包单位的经验,逐步培训进行劳务操作,如果日后需转变为自行维护,则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篇2

入世前后的一段时间,各种声音都在提醒大家“狼来了”,狼真的要来了,如果再没有应对措施,五年之后面对强大的对手,我们国内设计企业将难以生存。那时候,大家心里都比较兴奋和紧张,猜想着外企大规模兵临城下时会是什么样一种状况。从政府到协会到企业各种层次的“应对WTO”研讨会几乎是所有会议的主题,各行各业都出台了“应对WTO”的官方报告,民间学术研究成果也颇丰。这是一个很重要也非常有意义的阶段,走出去放眼界,广泛的国际考察和学习,了解“国际惯例”,取人之长,对比自己,各行业都比较系统地对现状进行分析、总结,很认真地发现自己的优势,寻找差距,提出解决问题应对挑战的思路。

时任建设部工程质量安全监督与行业发展司副司长的王素卿于2002年2月发表了《设计行业如何应对WTO》的报告(以下简称《应对》),从设计企业和行业管理两方面寻找差距。报告认为企业的差距主要在于技术水平、质量水平以及体制方面,政府和行业管理的问题在于管理体制还不顺,法律、法规不健全,且执法监督力量薄弱。另外是行业协会发展不够,其职能和作用与国外行业协会相比有较大差距。面对这些问题报告提出企业的对策是加快体制改革,尽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现产权多元化;改革生产经营模式,建立灵活、应变能力强的机制;由单一设计业务向为业主提供多功能、全过程服务延伸,增强企业竞争力;加大技术开发、技术创新和技术基础工作的投入,形成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和专有技术。政府的对策是完善资质管理、改革建设项目组织实施方式,完善市场规则,强化市场监管。建议制定《外国(包括港、澳、台地区)建筑师、工程师及相应设计、咨询机构进入我国设计市场管理规定》,按照WTO的原则进行管理。王素卿在报告别提出,建议制订《建筑(专业)设计招标投标实施细则》,明确建筑工程可试行概念设计招投标(即简化的方案设计招标),重要、大型建筑工程实行方案设计招标;专业工程设计招标重在选单位、选人和选择工艺技术方案,提倡可行性研究阶段招标,不宜搞初步设计招标;经批准对一些有纪念意义的建筑物可直接委托有名望的大师、知名人士进行方案设计;五是“政府采购”不在WTO的多边协议之列,因此可以参照其他成员的经验,给予本土行业适当保护。可制定相关政策限制这类项目的国际招标和境外公司投标。还强调要审慎开展资格互认,依法保护行业利益。

第二阶段转视“敌”营构筑“工事”

在WTO承诺协议中规定“跨境交付”不受限,但市场对此缺乏监管办法,导致多数所谓“外企”其实只是在某中国之外的地区注册之后就在国内从事设计,基本上是全本地化运作。外企在中国享受“超国民”待遇——参加招投标不受限,项目不受限,设计费不受限,有时不仅做方案,连施工图一起完成也不受资质之限。这一切确实严重影响了内企的心态平衡。《应对》报告中所提出的通过对招投标的管理以及通过“政府采购”的方式来对高端项目进行适当的保护,限制境外公司投标的思路也正是针对这种情况。但在整个五年期内,并没有出台类似的文件。

因为外企有超级待遇,因为有“合作设计”的要求,渐渐地内、外企业之间建立起了比较稳定的合作关系,进而发展为合资。开始主要在大公司之间进行,后来一些二线企业为了占得合作先机也主动“引狼入室”,替有意进入中国市场的外企打通各种关节,帮助其快速进入。当然外企主动上门要求合资的也有不少,目的是用最小的代价最快地进入“状态”。

市场既然如此还能保护什么?又能限制什么?政策层面是开放的,而通过合理、合法、合适的方式达到保护自己,阻拦外企长驱直入最直接、有效而且也符合国际做法。企业家们通过多种渠道“上书”,呼吁政府通过制定政策,设立技术壁垒以与入世承诺协议中的条款打“球”。那么,哪种办法最具有杀伤力?中国建设市场实行的是企业资质管理制度,个人注册资格管理也逐渐加强,企业审请资质有一定数量的注册人员的硬性规定。通过对外企实行资质管理,把它们纳入我们的市场管理轨道,他们就要和国内企业一样“享受”国民待遇,接受市场监管。

2002年下半年由建设部和外经贸部接连出台外商投资建筑业、设计、规划企业管理规定(俗称113、114和116号令),按照中国目前实行的企业资质管理办法对外企在国内的“商业存在”提出要求。《外商投资建筑工程设计企业管理规定》(114号令)要求在中国从事设计业务必须取得工程设计资质,外国服务提供者一定要是国外注册人员。而且规定,“成立独资设计企业,取得中国注册资格的外国服务提供者人数不少于资质分级标准中规定总人数的1/4,而且外国服务提供者在中国每年的居住时间不能少于半年”。这些规定被认为是说开放之言,行限制之实,因为首先当时外国人根本无法取得中国注册资格。外企进入中国市场的优势是资金、技术和经验,在人力成本上只有当地化才能有利可图,因此对外方人员的数量、本地居住等要求,难以做到,在国际上引来了抱怨之声,政府迫于压力实行缓兵之计,对出台的政策作了小幅调整。2004年5月建设部出台《关于外国企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建设工程设计活动的管理暂行规定》(78号文),提出只要选择一家够资质的中国企业合作就可以从事工程设计。

所有应对的办法中最根本的是修炼内功,强身壮体。所以政府部门一方面积极推行设计企业的体制改革,鼓励大家搞活机制,明晰产权,留住人才。另一方面大力发展民营、专业设计事务所,以与国外的体制相对应。2000年12月建设部颁布了《建筑工程设计事务所管理办法》、《建筑工程专业设计事务所资质标准》,开始了事务所的尝试,当时提出发展150-200家。2003年11月建设部《关于受理工程勘察、设计企业资质申请等有关问题的通知》中提出“申请建筑、结构、机电专业设计事务所资质不受指标限制”,全面放开了事务所的申请。一大批生机勃勃的民营设计事务所得益于中国入世诞生、生存和发展。

第三阶段拆除防御握手言和

2003年6月,中央政府与香港政府签署CEPA(关于加强内地与香港(澳门)后,同年12月建设部、商务部颁布了113、114、116号令的补充规定,允许自2004年1月1日起,香港、澳门可以在内地以独资形式设立这三种企业。但要求没有改变,只是时间提前。到2005年12月6日,建设部发出“关于落实国务院批准的《<内地与香港(澳门)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补充协议二》有关事项的通知”,对技术人员的当地注册和内地居住时间条件有所放宽,即要取得中国注册资格但没有要求当地注册,在港居住时间亦作为内地居住时间。

此后到2006年10月,建设部和商务部再一次对外资企业的商业存在出台文件《外商投资建设工程设计企业管理规定实施细则(征求意见稿)》,在征求意见尚未结束时就于入世五年期结束的当天12月11日开始执行。文件中说可以聘用中国注册人员来达到取得资质所要求的人数。对境外人员在内地的居住时间亦没有要求。至此,外资企业取得资质与中国企业一样毫无悬念。

《应对》提议制定的《建筑设计招标投标实施细则》,是对此前已于2000年10月出台的《建筑工程设计招标投标管理办法》(建设部第82号部长令)的细化。但直到2006年11月9日,建设部市场管理司才出台了《大中型建筑工程项目方案设计招投标管理办法》和《大中型建筑工程项目方案设计编制深度规定》征求意见稿,算是82号令的延续。其中的变化有,82号令中“建筑工程的设计,采用特定专利技术、专有技术,或者建筑艺术造型有特殊要求的,经有关部门批准,可以直接发包”的条文没有下文。“概念招标”被细化,与“方案招标”并列被作为招投标的两种方式。而王司长所设想的“大中型项目以政府采购的方式来限制境外公司投标”也没有了下文。至此,想在方案设计方面对外企有一些限制的想法也“寿终正寝”。

篇3

关键词:设备维护 企业 自主维护

然而,人的思想和企业“体质”不是一朝一夕能够改变的,企业建设设备自主维护模式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笔者所在企业从2011年开展TPM体系建设开始,先后完成了清扫与微缺陷对策,发生源及困难源对策,编制清扫、、点检标准,总点检等过程。目前,企业在总结巩固前期已开展工作的基础上,通过建设TPM活动小组,开展TPM小组活动的形式,努力推进设备自主维护、自主管理工作。TPM小组活动一般以班组、生产单元为基本单位开展,以提高设备运行效率、提高产品质量为工作目标,利用TPM小组活动工具包自主管理,自主开展活动。设备管理部门对小组活动的信息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对设备运行状态数据信息进行统计分析,优化小组活动工具,提供必要技术和管理支持,帮助小组活动健康有序开展。TPM小组活动主要包括“持续改善”、“OPL点滴教育”、“TPM 小组例会”、“管理看板”等主要内容。

1 持续改善完善现场管理

持续改善挖掘企业潜力,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是企业成功的关键。企业在推进TPM体系建设过程中开展持续改善活动,可以采取两种方式进行,一是焦点改善活动,另一个是改善提案活动。

1.1 焦点改善

焦点就是指TPM活动中重点关注的问题或课题,一个TPM活动小组就是一个焦点改善小组,小组成员通过对设备运行情况进行分析后,将发现的主要问题或主要损失确定为焦点改善课题,通过规范化的活动程序,解决这些问题或完成这些课题,以实现设备效率的提升。TPM焦点改善主要着眼于解决停机故障、换模具换刀具、启动预热、点点停、速度低下、不良生产等六大效率损失,同时解决设备重复性故障或慢性故障,改善污染源、点检困难部位,工装夹具设计或改善等。

焦点改善活动的开展要基于PDCA循环,PDCA循环是一种使任何一项活动有效进行的合乎逻辑的通用工作步骤。因此,TPM小组焦点改善活动应根据这一循环,通过选定课题、调查现状、分析原因、制订对策、实施对策、确认效果等主要步骤开展。小组完成改善任务后,企业可进行嘉奖;如果没完成任务,改善小组要分析原因,继续进行改善,必要的话再选择一个课题,开始下一轮焦点改善,启动新一轮PDCA循环。企业在推进焦点改善活动时,可以通过定期开展优秀课题评选、及奖励等措施,提高员工参与焦点改善的积极性,创造良好改善氛围。

1.2 改善提案

改善提案活动是发动员工观察分析现场、现物、现实问题,就设备故障分析与消除、污染源改善、清扫工具与维护工具改进、危险源与安全隐患改善、设备技术改善等内容,以提案形式提出改善建议并自主实施改善的活动。

企业开展TPM小组改善提案活动应做到以下几点:

①建立强制性标准,要求TPM小组和小组成员每月提案达到一定数量,督促、引导员工参与提案活动,调动起员工参与提案活动的积极性。②大力提倡小组成员多提出改善性提案,引导小组成员从问题着手,针对问题提出解决对策,并亲自动手改善。③提案格式标准化,改善提案报告格式统一,必须包含问题描述、对策建议、实施效果等基本内容。没有改善提案标准格式,这不利于提案人清晰表达自己的思路与做法,也不利于知识积累。同时,提案格式标准化,可以引导员工进行结构化思考、结构化描述,促进改善提案活动更深入、更规范。④建立奖励和推动机制,确保改善提案活动全员化、持久化。

通过以上措施使改善提案活动实现制度化、标准化,使之融入全体员工的日常工作中,成为消除设备隐患的有效工具。

改善提案活动是TPM自主管理的一种高级形式,通过改善提案活动,引导和鼓励全体员工主动参与设备管理、参与设备改善活动,达到消除设备隐患,降低故障率,提高设备综合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优化业务流程,提高工作效益等目的。

2 点滴教育促进知识共享

OPL一般被称为“单点课程”,又称“点滴教育”,是一种在现场进行培训的教育方式,是自主维护小组活动中非常重要的一种工具。OPL把大家的智慧与经验记录下来,与其他人分享,达到把个人经验转化为集体财富,进而快速提升全员的操作与管理水平的目的。

TPM活动小组利用班前5-10分钟时间对小组成员进行专项设备维护知识培训,培训教材由活动小组内任意成员编写,培训内容包括设备点检方法、设备故障案例及设备改善案例等,设备部门可以提供必要技术指导。OPL内容要求简单、实用,一个OPL的内容通常只有一张A4纸大小的容量,且一个OPL只说明一个问题。活动小组应定期组织OPL教育,输出OPL点滴教育表,张贴在班组管理看板上,供全体成员及其他班组操作者学习。

开展OPL活动,听课者可以获得知识与经验,提升其参与TPM活动的能力。讲课者通过讲课可以提升其写作和讲解能力,并且有机会展现这种能力。从企业知识管理的角度而言,通过OPL可实现知识积累,把知识从员工的大脑整理到纸上,把一些零散的知识、经验,以文本的形式形成档案,形成企业可以分享的知识。OPL活动就是通过让更多的人参与讲课,鼓励全员参与讲课,以此实现TPM全员参与的特点,强化全员参与TPM的氛围。

OPL活动是让员工能力提升最直接、最简单的方法。企业在开展TPM活动过程中,通过OPL单点教育为员工搭建一个良好的学习、交流的平台,为成功推进TPM奠定基础。

3 小组例会推动业务提升

TPM小组例会是TPM小组活动的重要内容,以一周为周期,TPM小组例会由小组负责人主持,小组全体成员参加。小组全体成员分析业务运行状态,提出存在的问题,讨论对策,制定行动方案,按照PDCA循环工作方法开展付诸实施,以此来保障自主维护工作的顺利推行。TPM小组PDCA循环工作方法内容如下:①每周/每月制订TPM活动计划。②实施TPM活动计划,开展TPM活动。③对小组自主维护活动开展情况进行检查确认,并进行总结。④对检查的结果进行处理,成功的经验加以肯定并适当推广、标准化,失败的教训加以分析、总结,未解决的问题放到下一个PDCA循环里。

例会上,小组全体成员都要发言,发言内容应包括各自所负责设备的运行情况、点检执行情况、OPL授课或学习情况、改善工作情况、产品加工质量、设备故障情况等。小组负责人应对前期小组工作进行总结、点评,并对下一期小组活动进行安排部署。

会议结束后要有专人负责整理编写会议纪要,并在小组活动管理看板上张贴。对于会议上的遗留问题,小组应安排专人跟踪解决,解决情况补充在会议纪要内,对于待办事项要明确完成日期和追踪人,最终完成一个PDCA 闭环。

4 管理看板实现业务明晰

管理看板是TPM管理的重要载体,是TPM小组开展自主维护活动的重要工具,它贯穿于整个活动,是TPM小组各项自主维护活动、管理活动成果的展示空间。

TPM活动小组通过管理看板,记录TPM活动目标,通过设定目标来激励小组成员,使员工看到工作方向,为员工增加动力;记录TPM活动过程、活动内容,让所有成员都知道在做什么,为TPM活动造势、创造氛围。氛围好了,活动就容易开展,就容易维持了;展示现场问题,为员工增加压力,并把压力转换为动力,进行总结和反省,以利于持续改善。

看板整体要结构化,板块标题明显,便于从远处就对看板内容一目了然。看板要图文并茂,管理板上的文件以一页为原则,内容要简化,最好采用数字、图解,字体不要太小,且易看懂。注意:文字不如数据,数据不如图形,图形不如照片,版面尽量丰富,活用颜色。看板要由TPM小组指定专人负责,内容应不断更新,实行动态管理,以体现看板的灵活性和及时性。另外,小组活动管理看板提倡尽量由小组成员亲自动手制作,这样既可以提高员工的投入和关注程度,又能保证内容的真实贴切。

总之,通过管理看板可以使小组成员及其他人员对于小组的活动目标及小组运行情况一目了然,对小组成员起到激励和促进作用。

5 结束语

设备自主维护活动是培养“自行思考并积极采取行动的作业人员”,以及“有良好行动力班组”的有效方式。以开展TPM小组活动的形式推动建立设备自主维护体系是企业提高设备维护管理水平,提升战略实施能力的一个有效手段,有助于增强企业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的竞争力和生存能力。

参考文献:

[1]董金虎.加强设备管理,提高企业效益[J].科技资讯,2011(08).

篇4

因城市人口剧增、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造成的灾害日益突出,已成为阻碍城市经济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主要因素之一。在这种形势下,我国和其它发达的国家一样都非常重视城市的防灾、减灾技术的研究和减灾工作的管理。城市减灾管理既是一门系统科学,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经验科学,其中构造适合城市发展和灾情特征的减灾模式是减灾管理工作顺利实施、展开的前提和基础。减灾管理模式是一项极为复杂的、综合的系统工程,涉及城市管理学、减灾管理学、系统工程学多种学科,到行政、专业和社会等三类灾害管理系统。针对城市灾情特征、发展趋势和城市减灾工作发展的内在要求,城市实施综合减灾管理是在对灾害事故发生发展规律和减灾工作规律充分认识基础上的理性选择,是城市发展到一定规模和阶段的客观要求,是城市减灾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智能建筑作为现代化城市基础单元和设施,是城市减灾管理重点对象之一。本文就城市减灾工作管理与智能建筑之间的关系及智能建筑如何进行减灾设计的有关问题进行探讨。

1.城市的减灾管理与智能建筑

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灾害事故出现新的发展趋势:一是城市重大自然、人为灾害和事故隐患依然存在,并且一些新的致灾隐患还可能不断出现:二是原有的致灾隐患的内涵和外延可能不断扩展、激化,新的致灾因素还在不断呈现(如高层和超高层建筑、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天然气的生产和利用、流行性传染病、雷击对智能化建筑和设施的危害等):三是人为事故在灾害发生次数、灾害损失中所占的比例不断上升。从城市灾害事故和现状特征及发展趋势分析,其灾害事故在产生根源、表现形式、危害对象及灾损程度等方面与自然、技术与社会经济系统非常复杂的交织于一体,使得任何单一、局限某一领域的行政与技术的管理手段都无法应付,必须要求采取综合的减灾管理手段,才能有效地防范与应付灾害事故。从城市灾害事故的现状特征及趋势分析来看,高层和超高层建筑的飞速发展,已成为新的致灾因素和灾害发展的重要隐患之一。因此,智能建筑中灾害的预防和防灾、减灾管理就成为城市防灾、减灾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有的城市防灾、减灾管理应急指挥系统,已经可以把一些大型智能建筑监控系统和车站、码头、地铁、机场一样切入到城市应急指挥中心。对重要的、大型的,高层的智能建筑作为城市防灾、抗灾、减灾的重要目标,强化了城市对灾害控制的实时性。

2.开展智能建筑减灾管理设计的必要性

2.1大型建筑内灾害发生和表现的几种形式

(1)自然灾害

雷击、地震等外界因素引起的突然停电、停水;气体输送管道的破裂引起的有害气体的泄漏供电线路老化引起的火灾,设备老化故障引起的事故,电梯困人:水灾:传染病的流行等都属于自然灾害。

(2)人为事故

人为引起的火灾、盗窃:坏人的破坏引起的停电,停水、有害气体的泄漏、爆炸:操作不当引起的设备故障的蔓延等。

(3)混合型的事故灾害

设计与管理不善引起的火灾、爆炸、停电、停水、有害气体、液体的泄漏;设备故障引起的灾害等。

2.2智能建筑灾害管理的必要性

(1)社会发展城市建设的需要由于致灾因素的相互叠加,城市减灾的群发性还体现在各种灾害的链状的特点,当一种灾害发生后,时常会发生一连串的衍生灾害,这种现象称为灾害链。城市人口、建筑和经济因素的高度密集,相同等级的灾害事故所造成的损失比农村相应增大。建筑的密集,大型建筑的人口众多,当灾害发生时,是灾害容易衍生的场所,可能产生灾害“放大效应”。另一方面,由于城市经济实力强大,决定了城市防灾资源和智力资源非常丰富且相当集中,只要能够有效地加以综合利用,就可以提高综合减灾、综合效益。由于大厦内智能化系统的存在和考虑了减灾管理,又可以体现城市灾害的“缩小效应”。因此,智能建筑必须适应城市发展需要,在设计、建设和管理智能建筑时必须体现减灾管理的理念。作为城市减灾管理的一个单元,通过社会的共同努力使城市尽可能实现灾害“缩小效应”的效果。

(2)智能建筑理论发展的需要

虽然现在各个国家和地区对智能建筑定义说法不一,但都有一个基本的共同点,就是智能建筑一定要给使用者提供一个安全的使用、居住和办公环境。这就是说,提供环境愈安全,智能建筑就愈好。所以说智能建筑的减灾设计和管理是智能建筑发展的需要。

(3)智能建筑减灾管理是大型建筑内灾害隐患增多的需要

3.智能建筑减灾管理设计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3.1防灾减灾内容设计不完全

目前智能建筑防灾减灾设计主要考虑火灾和盗窃破坏等内容,并建立了相应的火灾报警系统和综合保安统。近年来对防雷接地设计也开始了重视,但是对突发性灾害,缺少技术防患和减灾安全管理,目前智能建筑设计中几乎没有这方面的考虑和描述。

3.2防灾系统增多时系统联动关系不清

智能建筑中,当某层发生火灾时,又突然停电(或火灾要切断该层电源),按常规设计,突然停电时为了防止失窃,门禁系统控制门要求处于关闭状态。而同时发生火灾时,为了人员生命,要求火灾层人员能赶快脱离现场,门要迅速打开。由于系统联动设计考虑不周,或没有在集成系统中进行综合减灾管理设计,延误了救灾的宝贵时间,往往会影响急救放行准备和大厦物管人员做急救现场处理工作。这些没有减灾管理设计,与各急救中心不能及时联系,大厦保安人员或物管人员没有准备等,延误了救护的实时性,造成的危险就更大。还有其它一些减灾管理设计,在目前的智能建筑集成时考虑甚少。

4.智能建筑防灾减灾管理设计基本内涵和方法

4.1防灾减灾管理设计基本内涵

智能建筑防灾减灾管理设计内涵从理论上讲它是一个系统工程,又是一个联动过程。它应该以建筑为平台、为基础,包括结构、系统、服务和管理的整个过程。

(1)结构:从建筑结构开始,有建筑抗震设计、防雷设计、防火设计及消防安全通道设计等。

(2)系统:从智能化系统设计上,有火灾报警系统、综合保安系统设计等机房防雷接地系统、不间断供电系统、突发事故的应急指挥系统等。

(3)服务:从服务方面讲,包括提供安全、舒适、便捷和实用办公、生活、居住环境,提供各类信息服务、生活服务、咨询服务,提供突发事件救助服务等。

(4)管理:包括建筑的使用、维修管理,系统使用维护管理,服务、设施和人员管理,防灾、抗灾、减灾管理以及突发事件应急救助等。实质上减灾管理与智能建筑的4项基本要素密切相关。从这个意义上讲,智能建筑的防灾减灾设计是智能建筑基本的设计内容之一,和智能建筑系统集成好坏有关,也是实现系统综合优化、实现系统联动控制、实现系统信息、资源共享,最终实现系统集成达到1+1>2的目的和效果的基本要求。

4.2智能建筑系统集成是实现减灾的基本方法

在信息时代,信息技术(IT)与建筑技术(BT)相结合产生的智能建筑在防灾减灾方面的有效结合,就需要系统集成技术来支持。除了结合建筑技术建立必需的电子技术系统外,还要把这些系统结合起来,发挥综合防治效益,对一些没有建立防灾电子系统的灾害。如突然停水、停电、有害气体泄漏、设备故障衍生的突发的灾害等,实现人、机结合的综合减灾、防灾管理设计。在智能建筑管理系统(IBMS)中建立相应的管理应急处理措施和模型,并且实现与城市灾害应急指挥中心互通、互联,作为城市防灾、抗灾、救灾体系的一个结点,充分发挥智能建筑集成系统的作用,这是目前智能建筑实现减灾管理基本方法和手段之一,所以在智能建筑管理系统(IBMS)设计时,必须对减灾管理设计进行考虑。

篇5

关键词 新农村 建设 土地管理

中图分类号:F321.4 文献标识码:A

0前言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仅是战略任务更是实现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基础。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作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决定,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是深得人心,顺乎民意的一项德政工程。这次会议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全局出发,明确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任务,坚持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建设农村和谐社会,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作为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很多工作与之紧密相连,息息相关。这就要求国土资源部门努力提高管理水平,维护农民切身利益,从搞好农村用地规划管理,保护耕地,积极推进土地管理、征地足额补偿等方面,切实将工作做到实处,从而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建设新农村的思路

建设新农村,必须认真贯彻党在农村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和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以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开展先进生产进农家,幸福生活进农家,文明新风进农家,美化整洁进农家,和谐民主进农家的“五进农家”实践活动,在促进农业产业化、改善农村基础设施、促进农村和谐稳定上求突破,促进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协调发展。而土地管理就是要根据新农村建设既定的发展目标,着实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最迫切的耕地保护和节约集约用地问题,切实保障国家和粮食安全,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依法提供用地,把好土地审批关,指导土地整理工作,使新农村建设带给农民实惠,受到农民拥护,扎实稳步的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新农村建设的土地管理措施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是我国发展进程中的一项战略安排,是一项重大而又艰巨的历史任务。在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我们要大胆实践、勇于创新。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职能部门,要加强国土资源管理,在用地保障、土地规划、资金配套等方面积极出谋划策,努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坚持依法管理、贯彻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和严格保护、合理利用资源的方针,落实严格的管理制度,整顿土地市场秩序,大力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1科学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用规划指导新农村建设用地

新农村建设要以村镇建设整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依据,以现代乡村理念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科学合理地确定土地利用战略目标,做好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我县可持续发展,健康协调发展的重要保证。通过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进一步扩大建设用地比例,扩大中心镇建设用地规模,实事求是地确定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保护区面积等,使规划适应发展的需要。特别是要处理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用地需要,认真做好规划,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留足用地空间,从而使新农村居住和产业发展用地得到保障,并引导农村和农民节约集约用地,达到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农村基础设施和农民生活居住条件的目的。

2.2积极推进农村宅基地复垦,推动新农村建设

建设新农村,主体是农民,战场在农村,要千方百计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农村宅基地复垦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一个契机,一是宅基地复垦新增的耕地指标首先用于新农村建设,用地指标得到有效保证;二是拆迁户的集中搬迁有利于新农村的集聚;三是“政府补一点、集体贴一点”的模式减轻了广大农民向新农村点集聚的经济压力,也更为广大群众所接受。

2.3建立和完善农村发展的土地收益分配体系

在我国现行土地税、费体系下,政府土地收益在农用地转用和土地供应环节取得的多、在土地保有环节取得的少。在使用上,投向城市地区的多、投向农村地区的少,投向经济建设的多、投向社会事业的少。这种格局加剧了城乡发展差距和征地引起的矛盾冲突,同时也使地方政府盲目扩张建设用地。新农村建设,要对这种格局进行必要的调整。比如,提高耕地占用税的征收标准,加大力度支持农村综合开发;制定和完善全国性的耕地开垦费征收标准以及使用、转移和监督管理办法,保障对占用耕地的有效补偿;严格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的征收管理,建立土地收益基金专项管理制度,严格规范土地出让收益用于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农村建设用地整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具体标准,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2.4开展农村建设用地整理,改善农村生活环境

近年来,随着农村人口不断外流和迁移,一些农村的住房和宅基地随之废弃或闲置,出现了空心村等现象,而与此同时,大多数生活在农村的居民要求改善生活居住环境的愿望越来越强。在新农村建设中,要在村镇规划的统一指导下,尊重并引导农民积极参与,因地制宜地开展土地规整以及废弃闲置地的开发利用等多种形式的农村建设用地整理。减少农村居民用地的无序发展,确保农村居民点用地,不侵占城镇用地规划指标,使农村用地向中心镇集中,用地指标向工业化、城镇化发展。

3结语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求实创新的态度,全面推进农村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经济建设,进而实现由传统农村向现代农村的转变。而其中涉及到的土地管理问题需要进一步深思和探索,要切实履行保护资源、保障发展、维护权益、服务社会的职责。严格保护耕地,合理利用土地资源,落实严格的管理制度,及时研究解决新农村建设中出现的新问题,积极主动地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住宅小区;工程施工;解决措施

Abstract: to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top residential district, we should attach importance to the residential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In the course of construction, the author puts forward how to strengthen community project management were discussed, this to enhance the enterprise the social benefit and economic benefit has reference value.

Keywords: residential district;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measures

中图分类号:F287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以及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居住环境的要求愈来愈高,这促使了房地产事业的迅速发展,也促使了建筑行业的竞争越来越大。因而,大规模的住宅小区建设越来越多。随之而来的小区工程项目建设管理的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成为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和焦点问题。笔者根据工作经验就江苏兴化锦绣园住宅小区的施工管理进行探讨。

一、小区概况

锦绣园住宅小区位于江苏省兴化市老城区中心地带,占地200多亩,建筑面积11.9237万平方米,由兴化市城市建设综合开发总公司开发建设,兴化市建筑设计院设计,建达监理公司监理,我公司--江苏屹峰建设工程有限公司中标承建。于2006年5月开工,合同竣工日期2007年6月。笔者任该项目的技术负责人,和该项目的技术科科长。

该工程在我们这个县级市属于大工程,大小46幢,每幢楼建设的开竣工日期是不一样的。要在一定时间内保安全,保质量,保效益建成这样大的小区,必须抓好每一个环节。下面就对在施工管理过程中会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

二、关于该住宅小区建设管理存在的问题

1.1施工安全以及文明施工是目前建筑施工的首要要求。在这个工程建设项目中,存在着施工队对安全生产及文明施工工作重视不够。在管理工作中,未能将施工的安全管理工作摆到应有位置,未能真正认识到建筑施工安全生产责任重大。对国家相关建筑的法律、法规、规范、标准和省以及市下发的建筑施工安全生产文件,不能及时传达贯彻和落实到每一个施工现场,安全施工监管薄弱,检查、处罚不到位。建筑施工安全生产体系和建筑施工安全生产责任制不健全。安全生产机构名存实亡,工作无从开展。

1.2在该小区建设工程中,施工队质量意识不强,老师傅凭老经验老方法操作,施工技术落后。年青工人对施工规范理解不深,返工频率太高,细部处理不当,遗留隐患较多。技术人员对易发的质量通病认识不足,对应无方,防治不力。施工队负责人片面追求进度和效益,质量责任制度不够健全,自检.初检.终检的质量保证体系形同虚设。除此以外该小区设计理念新颖,以往住宅的一些施工方法已经不能适应。

1.3在该小区建设工程中,工期紧是该项目的一大特点。经测算共需用工约50万个工日,扣除雨季和其它因素的影响,每天需投放2000个工日。职工素质良莠不齐,部分人员滥竽充数是制约工程进度重要因素。施工队的各单位工程施工进度计划都是“倒排工期”闭门造车,没有实际意义,不可操作。施工队负责人信心不足是制约工程进度主要因素。

1.4在该小区建设工程中,施工队负责人过多的考虑成本,在施工机械.设备上,安全经费投入不足,安全设施、设备、用品、用具等配备不到位。另一方面由于计划不明确,建筑材料二次翻运时有发生。由于保管不妥产生雨淋水泥,由于没有组织流水施工而经常产生窝工现象等,严重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

二、关于该住宅小区的各方面的管理

根据上述分析,只有加强各方面的施工管理,才能解决该小区建设工程中的问题,圆满完成该小区的建设;1 加强项目的安全管理

安全施工不仅仅是个口号,它是一个项目工地的头等大事。确保安全无事故是这个项目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完成工期目标的重要前提。而文明工地的建设是确保安全无事故的重要管理措施。我们首先组织施工队负责人学习相关法律.法规,提高安全意识,充分认识到创建文明工地的重要性,并组织员工进行“三级教育”使每个职工都了解本工地的危险源,教育职工珍惜生命,时刻做好自身防护。设立各项应急预案,经常组织职工进行特发事件的安全救护演练。使每个单位工程文明工地全部达标,有的还被评为兴化市. 泰州市级“文明工地”。从而确保了该项目达到了安全无事故的最终目的。

2加强项目的质量管理

工程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线,这谁都知道,针对该项目的实际问题,首先组织全体职工轮流参加各工种的技术培训,通过学习使职工掌握了本工种的规范要求,通过考试获得了上岗证,全员职工素质有了明显的提升。该项目由于建设单位将桩基工程分包给专业队伍,以及部分拆迁矛盾还在解决中,我们抓住了一个机遇与建设单位协商,帅先将16#楼提前开工建设,精心打造样板工程,以点带面。我们还层层组建了QC质量攻关小组,定期组织活动,寻找施工中遇到的问题及时展开讨论,让全体员工积极参于,不断的解决问题,提升工程的质量,约束工期,降低成本。最终16#楼获得了多层住宅工程的最高优质工程奖“杨子杯”,有12%单位工程分别获兴化市优质工程和泰州市“梅兰杯。” 达到了该项目的质量目标。

3. 加强项目的工期管理;

项目工期是合同约定的,到时必须完成。首先必须树立信心,我们组织各单位工程负责人和技术人员一道细化工程进度,编制逐日进度计划表,充分考虑雨季. 高温. 冬季施工等不利因素,把平面工作面和立体工作面分别分成多个施工段,科学的采取流水施工和交叉施工的方法,设立了冬雨季高温及突发事件施工的应急预案,规避不利因素对工期的影响,这样既保证了工程按期完成,又解决了窝工现象。提醒大家:只要不返工,没有安全事故的影响,按期交付是完全没有问题的。在全体职工的努力下,最终该项目按期竣工。

4. 加强项目的质量管理;

赚取利润是企业的根本目的,当我们意识到“当用不可堪”针对发现的问题,我们首先将“文明施工措施费”增加50%统一管理,保证全部投入到建设文明工地上,对建筑材料实行统一采购,保证原材料质量。对农民工工资做到工完账清。那么钱从哪儿来呢?管理出效益!我们提高了产品质量,降低了维修费用;建设了文明工地,减少了建筑材料的浪费;优化了劳动组合,编制了流水施工,控制了窝工;避免了重大安全事故的发生,减少了不必要的开支。最终为企业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结束语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企业的施工管理水平代表施工企业的管理水平。换句话说,对住宅小区建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只要管理者正确分析出问题的关键所在,有针对性的强化管理,严格执行国家的法律、法规、标准、规范,有能力正确调动全体员工共同参与管理,就能给企业创造出较大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建筑建设;项目管理;问题;创新

任何一个工程项目都是不同的,都具有各自的特色,建筑的外观和规模也各不相同,但是在项目管理上却有共同之处,作为一个建筑工程,其耗费的人力和财力都是巨大的,所以每一笔投入我们都要精打细算,做好资源的合理分配。一个工程的项目管理不仅决定着一个工程质量的好坏,还决定着企业的经济利益,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国家的部分收入,更关系到建筑使用者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因此工程项目的管理有不可或缺的作用。时代的进步要求我们对建筑建设项目的管理不断地创新,走符合社会发展和技术进步的特色道路。但是在目前我国的建筑建设项目管理中还是存在一些问题。建筑建设项目的管理缺乏系统性,影响了建筑项目的质量,不仅给给企业和用户带来损失,同时还造成资源的浪费,成本的提高。建筑项目管理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对地质工程的勘探过于简单应付,对项目工程设计方案的考虑并不周全以及对项目投资过于盲目。首先是项目开始之前并没有经过很好的考证,包括建筑工程的地质考察和项目的可行性方面都没有得到很好的论证,致使项目从施工之前就留下了安全隐患,同时在设计方案时没有很好的考证,不能保证设计方案的深度,导致设计方案在施工的过程中一再的变更,导致施工的费用激增,增加施工的难度。

为了使整个建筑行业得以健康快速的发展,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应该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对此我们应该实现建筑建设项目管理的创新,创新是实现发展的根本动力,有创新才能更好的发展。首先创新是时代的要求,是历史发展、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创新是一个国家不断进步的有力保证,不管在各行各业,都需要创新,同时这也是现代企业的要求,市场经济已经取代了市场经济,企业面对着更多的竞争,只有不断的创新,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才能在众多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占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其次这也是市场不断完善的要求,在我国完全开放市场以来,市场成为最重要的导向,但是一些地区存在所谓的地方保护,同时法律方面存在一些漏洞,法规制度的不健全,导致市场的作用减弱,存在政策性的保护,但是市场化的潮流是不可阻挡的,只有根据市场的要求不断的做出调整,才能得以更好地发展。建筑项目管理中的创新可以从以下几点实施:

首先管理理念的创新是项目管理创新的重要前提

要实现理念的创新就要实现项目管理者思想的转变,所谓上行下效,管理者观念做出改变才能使员工的观念得以变化,将创新的观点运用到实际工作当中,在各种矛盾中妥善处理好项目多重目标的关系。施工企业为了在竞争中求得生存与发展,确保与业主的合同条款中的承诺得以实现,就必须加强项目管理,确定合理的成本目标、工期目标、质量目标。明确和处理好“三大目标”的对立统一关系是项目管理能否成功的关键。确定目标值时,不可能达到三个目标都是最优,也不能使每个目标都绝对满意。在确定每个目标时都要考虑其它目标的影响,进行各方面的分析比较,做到目标最优化。

其次管理机制创新是项目管理创新的基础支柱

项目管理机制是施工企业经营管理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建立了科学高效的项目管理机制,项目才能给企业带来预期的效益,并开拓源源不断的市场。项目管理机制创新,项目部是经济管理组织,企业必须靠制度来规范和约束其管理行为。制度建设,一是企业管理者和职能部门对项目的管理和控制要规范化、制度化,要尽可能统一项目管理模式。二是不断优化企业的基本职能结构,科学界定企业管理与项目管理的关系,强化企业的发展战略研究、技术开发、市场营销以及服务职能,弱化直接指挥控制和行政命令,变行政命令为主的管理模式为以市场化运作为基础的调控模式。三是对项目管理成效的考核要科学化、理性化,必须明确企业本部是投资责任中心、利润中心,而项目是成本中心,要通过项目责任成本的管理与考核,实现项目效益的最大化。按照市场化分工、专业化协作的要求,进一步深化施工管理体制和组织方式的改革,对构成项目生产要素的包括项目经理在内的各种资源进行重新整合,以内部市场化的运作方式代替过去的行政指令,推动企业全要素市场化。项目人才管理机制的核心是项目经理的管理机制,而创新项目经理的管理机制,一是需要企业统一认识,把项目经理真正当作一个职业,并且当作稀缺资源来看待,形成内部的项目经理人才市场,对项目经理实施业绩档案和资质的动态管理,采用市场机制进行调控,促进项目经理整个队伍的职业道德建设。

最后管理方法创新是项目管理创新的有力保障

管理方法创新是项目管理有机处理和协调好工期、质量、成本多项目标的关键,是项目管理成败的重要保证。任何一个项目都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此要对建筑项目工程的建设设计整体方案。只有这样才能确定一个工程项目各个阶段性的控制点,并从阶段性的成功取得最后的成功。质量是企业的生命,企业要获得市场主要靠质量。质量控制核心是落实质量责任,通过质量控制手段和管理方法的创新,实现不断创优和铸造精品工程的目标,赢得顾客满意,从而不断开拓新领域,占领新市场,最终达到市场创新的目的。成本决定着项目的进度,成本控制是至关重要的。“成本”是企业绩效管理的核心问题,绝大多数管理活动都是围绕成本而展开的。成本管理是全过程、全方位的管理,从投标承揽任务开始到工程竣工验交,每一个环节每一道工序都要事先预测,认真核算和监控。一个工程的成本包括很多方面,有现场成本,通过现场管理降低成本;有机械设备成本,通过缩短机械使用周期来提高效益;有材料成本,通过控制材料的质量,材料的价格,建筑工程中的使用数量来降低消耗;有劳动力成本,建筑工程中的工作人员较多,提高劳动生产率可以降低人员消耗;有质量成本,通过提高产品质量来减少无效劳动;有文化成本,通过提高凝聚力来调动积极性。还有运输成本、财务管理成本、安全成本等。完善的项目合同管理也是成本控制的一项关键因素。项目部做工程,不是简单地按行政指令完成任务,而是依法履行合同。项目管理第一要重视研究合同条款,在执行合同中,要对所有的变更以函件形式备案,不能有随意性。第二要善于运用合同,尤其是要善于运用合同索赔,保护自己正当的经济权益。

总之,建筑施工企业的项目管理创新,必须通过管理理念创新、管理机制创新、管理方法创新来实现。而项目管理的创新,是企业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的决定因素,是建筑企业能够不断发展和壮大的有力保证,更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刘石林.建设工程项目的质量控制.中外建筑,2004

篇8

【关键词】:土木建筑工程;现场施工;安全管理

1、土木建筑工程建设现场施工管理的意义

土木建筑工程建设现场是广大施工人员直接从事施工活动的主要场所,现场施工管理水平的高低与施工成本的高低、工程质量的优劣、施工进度的快慢等都存在着较为密切的联系。大量的生产实践表明:施工企业若能够重视土木建筑工程建设现场施工管理,那么就可有效提高其施工技术水平和施工管理水平,并且获得较佳的经济效益。值得注意的是,土木建筑工程建设现场存在着较多的多工种立体交叉作业、露天作业、高空作业等,只有有效地加强现场施工管理,才可大幅度降低安全事故的发生率。

2、土木工程施工现场管理问题

2.1监督机制不完善

土木工程现场施工单位要合理科学的设计和规划施工方案,科学性的安排土木工现场程施工的进度。为了规范施工现场的各种行为,就要求相关部门的技术人员制定科学合理的土木工程现场施工管理制度,约束现场施工的各项行为,从而预防土建工程中出现各种问题,有利地保证施工质量。然而,目前大多数土木工程现场施工单位对项目经理部的监督机制不健全,不能对项目经理部起到有效的约束作用。

2.2材料管理混乱

我国经济正处于一个飞速发展的特殊阶段,土木工程项目的数量也在不断扩大,其满足了当下的城市发展现状,也导致许多土木工程企业为了抢进度使得原材料的采购、使用、存放和管理等环节上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问题并隐藏着相当数量的危险隐患。监管力度的不足,促使有些施工单位采购相当数量质量不达标的材料。不仅如此,原材料的管理也伴随管理制度的漏洞上出现更多的问题。例如工程现场,土木工程材料乱堆乱放、材料保护措施不足、材料随意取用、材料管理混乱等问题,这不仅影响施工进度、浪费施工原料、加大施工成本更是为施工安全埋下了安全隐患。

2.3现场管理人员专业素质较低

当今,监理人员、施工人员素质普遍偏低的现象大量存在,并且绝大部分人对监理工作有错误的认识,普遍认为监理人员的监管职权仅对施工期间有管理的作用。并且绝大部分的监理人员在监管过程中会敷衍了事,由于现场管理人员素质经验的不足导致他们不能在工程测量、规划和探究方面给出正确的指导监管。由于土木工程建筑需求量之大,直接导致越来越多的人投入到土木工程施工中去,但是从业人员受教育程度和技术掌握程度参差不齐。

3、土建工程施工现场的管理优化措施

3.1 狠抓现场人员安全教育管理培训

土建工程施工现场安全管理水平在很大程度上与现场人员安全教育管理培训力度存在着较为密切的联系。

第一,施工方企业可实行逐级签订责任书,对新进员工必须通过培训考核合格后上能上岗;定期开展消防演练,加强安全教育意识,确保全体员工能熟练操作消防器材。

第二,围绕新《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等法律法规,重点学习土建工程施工现场常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的相关知识,教育广大施工人员必须清楚的认识到土建工程施工现场安全隐患的相关特性,同时结合近年来发生的一些典型安全事故案例,以案释法进行了深入剖析,提醒大家要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切实做到土建工程施工现场安全管理工作永不松懈、土建工程施工现场安全监督检查永不马虎,最大限度地减少直至避免土建工程施工现场安全事故的发生,不断提升施工企业的安全业绩,确保土建工程项目安全生产平稳运行。

第三,还要加强对进入施工现场的车辆和过路群众的安全教育。施工企业要采取悬挂横幅、分发宣传单等多种形式,向进入施工现场的车辆和过路群众宣传油品安全常识,不断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自我防范意识。

3.2 科学编制施工方案

施工方案是指导土木建筑工程项目施工全过程的技术文件,其内容与工程项目的复杂程度、规模大小、性质特征等都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施工方案若能够得以科学编制,那么必将能够合理利用施工企业的财力、物力、人力,发挥出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所以,在土木建筑工程建设之前,务必要结合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召集专业技术人员、质量管理人员、现场施工人员、项目部经理、监理单位等共同来斟酌、优化、论证施工组织设计方案,并且要备案归档。一旦确定了施工方案,那么就务必要在土建工程施工现场中严格贯彻实施。

3.3 加强现场施工安全防护

3.3.1 注重施工环境的安全防护

施工环境的安全对于土木建筑工程建设的安全防护影响较大,因此,施工企业务必要严格管理施工现场,合理、科学布置,并且努力提升施工现场的防火水平。与此同时,基于土木建筑工程建设项目的施工需求来科学划分现场施工区域的作业区、材料堆放区、生活区、办公区等,各个区域保持相应的安全距离。此外,在现场施工区域的危险场所,可设立警示牌提醒施工人员不要靠近。

3.3.2 建立起与国际惯例接轨的安全防护标准

在当前形式下,施工企业务必要与时俱进,与国外同类企业发展同步,建立起与国际惯例接轨的安全管理标准,通过一系列法律化、体系化、科学化和标准化的措施来提高土木建筑工程建设项目的安全防护水平。

3.4 加强土建施工现场材料管理

土建工程施工现场管理离不开科学有序的现场材料管理。务必要将施工材料按照确定好的施工平面布置图来进行堆放。在施工材料进场之前,应该要严格按照规定来对其进行质量检验,只有检验合格的材料才可进入施工现场;若检验结果不合格,那么是不能签收的。对于到场的材料,材料管理人员应该要认真登,并且统计材料的种类与数量;为了防止出现材料浪费或者材料丢失的现象,务必要基于各个施工班组的施工进度来严格凭材料出库单发放使用。

结语

本文通过对于土木工程现场施工中一些问题客观简单的剖析,从而使我们正确的了解和认识到施工现场存在的诸多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们首先要以先进的科学理念去完善土木工程建筑施工的管理制度,提高并加强对施工材料和技术的管理,加强施工现场安全的管理,提高土木工程项目质量控制的力度,从而有效的改变时下土木工程施工现场所表露的问题。

【参考文献】:

篇9

一、建筑施工企业加强管理会计建设的意义

1.有助于提高项目管理水平

建筑施工企业要想保持核心竞争力,必须与时俱进,及时依照实际情况革新企业战略。企业的战略对于企业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随着企业的发展,企业内部会出现许多施工项目,更多的施工项目也需要更多的管理人员。在企业综合实力较强的情况下,企业能够为这些项目提供具有丰富经验的管理人员,但是一些企业底蕴较浅,企业内并没有足够的优秀项目管理者,那么整个项目的实施就会出现很严重的问题,甚至威胁到企业的正常运转。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企业可以向项目的管理者提供相关的台账资料,资料中应该包含所必需的信息。这样,管理者就可以对企业、项目有一个全方位的掌握,进而提高项目管理的水平,避免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2.有助于补足企业信息产品短板

会计需要为企业提供所需的财务信息。管理会计位于财务管理以及财务会计之间,因而对于企业的财务管理来说,管理会计十分重要,起到为企业内部管理服务的作用。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目前的施工过程中,管理会计还存在的一系列的问题。因此,建筑施工企业通过内部管理套表的设计以补足一些必要的信息,为企业保驾护航。

3.有助于提供决策以及必要信息

建筑施工企业依据实际情况制定了多种报表,以向企业的工作人员反映真实的企业财务情况。这样就给企业的管理者降低了管理难度,即使管理者专业素质不强,也可以通过这些报表掌握企业情况,科学决策。企业还可以通过建立内部管理表对企业的各个项目进行对比以便于企业管理者了解企业管理现状。这样,企业规避风险的能力也会大大提升,发展的道路更加顺畅。

4.有助于企业跟上大数据时代潮流

建筑施工虽然属于传统行业,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企业也要跟上时代潮流,近年来,大数据技术异军突起,施工企业也要积极融入大数据时代。传统的财务报表比较复杂,反映信息全面,在一定程度上会给企业带来信息泄露的风险,企业的财务安全也会随之受到严重威胁。所以,在大数据时代,企业的财务报表必须更加细化,在反映信息的同时增加信息安全性。

二、建筑施工企业财务管理现状

1.行业竞争日趋激烈,利润低微

建筑施工行业在改革开放后取得了较快的发展,相关企业大幅度增加,资本也大规模进入这一领域,这些因素不可避免地为企业带来了严峻的市场形势。部分企业为了争取项目,提高经济利润,在招标竞标中往往位于弱势地位,企业惯用的手段就是降低标价以取得项目。这样造成的结果就是技术企业得到了项目,但是由于价格极低,企业在工程建设中实际得到的利润微乎其微,有时甚至威胁到了企业的正常运营。企业为了提高项目利润往往会大幅度地压缩施工成本,甚至会使用一些低价低质量的原料,给项目的安全带来巨大隐患,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如果企业正常施工,就会面临资金短缺的问题,长此以往,企业的经营也会面临巨大压力。

2.拖欠工程款和垫资现象较为普遍

企业为了中标会采用降低标价或是现行垫付一定比例的工程款的手段,这使得建筑施工企业经常会出现资金周转困难。因而在一个项目的建设过程当中,企业面临严重的财务压力出现拖欠工程款和垫资现象的概率较大。在项目进行中,业主一般都会等待项目完成才会进行付款,这就使得工程进度款的供给出现很大问题,给项目和企业的生命力带来极大威胁。

3.施工企业内部缺乏奖惩机制,人员良莠不齐

一般情况下,建筑施工企业中的管理者是来自于基层的技术人员,这些员工具备丰富的工作经验,但是理论层面上相对薄弱,缺乏系统的培训,导致其管理水平不尽如人意。再加上企业内部缺乏合理的奖惩机制,员工工作的主观能动性不高。

4.项目成本管理水平低下

就目前来看,有一部分建筑施工企业忽视项目的成本管理。管理者往往只关注施工的进展和安全生产,对于成本控制不够重视,经常是项目即将结束时才对成本进行核算,在漫长的项目进行过程中完全忽视了成本管理工作,这给企业的项目进行带来了严重的问题。由于企业必须要应对市场上的竞争,再加上成本要求对于建设市场的重要性日趋增加,成本管理制度的缺失直接导致了部分企业成本管理水平的低下。

除此之外,一些企业在施工时没有注意工期的限制,致使项目超出预算周期,工期延误,进而导致施工企业的成本增加。

三、建筑施工企业加强管理会计建设应用分析

1.加强招投标的管理工作

由于市场竞争的压力,许多建筑施工企业在招投标之中处于被动地位,主动降价即使获得了项目,但也给企业未来的正常运转带来了隐患。这就需要企业利用管理会计对招投标进行科学管理。在实际工作中,依据企业自身的情况对可能的招投标进行预算测算。对于项目成本进行分析,力图精确地预测建设的成本以及可期望利润,以报表的形式呈现重要信息,为管理者提供有效参考,尽量避免盲目地参加招投标活动以及不合理竞争。

2.加强质量控制工作

任何一个领域的企业,其生产的产品或是提供的服务只有保证质量,才能在市场竞争中永葆生机,建筑施工企业也是一样。管理会计可以对质量进行有效的管控,同时稳定质量与工程进度的关系。这一方面对于企业提高施工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另一方面还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防止主体被孤立。

3.加强时间管理

一般情况下,产品的寿命和生产周期是可以通过管理会计反映出来的。建筑施工企业可以加强时间管理以达到控制生产周期的目的,将工期网状化,最终完全掌握工期。这样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因工期延误而增加的项目成本,降低企业面对的财务压力,使得企业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项目的建设之中,间接提高了项目的施工质量。

4.建立奖惩制度,完善人才队伍

人力资源是企业最为重要的资产之一,管理会计作为一种新兴概念,在国内普及较晚,具体工作与发达国家也还存在一定差距。目前在高校中关于管理会计的课程也刚开始发展。在这一背景下,企业要加强管理会计建设就必须加大对人力资源的建设工作,从学校和社会千方百计吸纳人才,占据人才优势。加强人才考核,重心应该放在专业知识、相关经验以及思想道德水平三个方面,争取为企业选拔出最适合的优秀人才。企业应该鼓励员工自主学习,参加相关资格考试,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除此之外,企业必须制定科学的奖惩制度,对表现出色的员工给予一定的奖励,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篇10

1设计理念

百年的历史、百年的变迁,该图书馆位于该市文苑小区商业一条街附近,周围的建筑带着历史的痕迹,形成了不同的风格。本次改造设计充分遵循“尊重历史、尊重环境”的原则,将图书馆作为重要的文化建筑,以其建筑体量、形态起到统一全局的作用,在建筑文脉延续的基础上,体现一定的时代精神、文化底蕴和地域特征。立面设计采用砖灰色整体色调,延续了当地传统建筑代表色,朴实深沉、宁静致远,与周边明清商业街的灰墙、青瓦相互呼应。整体立面划分为三段式,屋顶采用传统歇山顶与平顶结合,体现了历史文脉的延续。建筑一二层墙体使用灰白色蘑菇石贴面,中间墙面使用同色调石材饰面。为了凸显建筑高耸挺拔的造型,利用窗间壁柱强调竖向划分。建筑主入口前加设直跑大楼梯直通二层门厅,气势恢宏,丰富了室外空间的节奏感,有利于人流疏散,同时增强了空间导向性,导引人们进入知识的殿堂。图3是图书馆立面改造设计前后对比。

2平面功能改造

建筑平面改造设计考虑现代图书馆大容量、多功能的要求,在建筑层数上采用局部加层的处理,切实增加图书馆建筑的使用面积。平面布局设计打破原有严格划分的借、阅、藏三大空间模式,采用较灵活、紧凑而多样化设计。管理模式上改变原有图书馆“以藏为主”的闭架式管理模式,实现每个阅览室“借、阅、藏”一体化的开放式管理模式,让图书馆的馆藏尽可能地接近读者,最大限度地方便读者,充分体现人性化的设计意图。平面布局设计遵循高效率、节约读者和工作人员的时间为改造设计原则。合理设计读者、书籍和馆员的三条流线,使之相互联系,但避免流线互相冲突和交叉。建筑功能以文献信息、试听教育、科技档案、学术报告为主。改造后建筑首层主要为办公、管理部门、编目、采编等主要办公用房。考虑儿童阅览方便,将综合儿童阅览区域也放在首层。二层到六层平面内部布局将实用性与智能型相结合,分别设计为电子阅览室、期刊室、地方资料、学习室、多功能大厅等,局部采用通透开放的格局,将空间灵活划分,使各个单元既相互独立又密不可分,不仅适应时代开放性的需要,同时也有利于消防疏散及设备管线的布置。

3网络化综合设计

设计同时考虑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使用,在普通阅览室设计中考虑网络综合布线的有关要求,统一考虑照明电源线、动力电源线、网络线、通讯线和闭路电视线等,图书馆内设有电子阅览区的信息点、公共检索区的信息点、藏书区数据的信息点、各个阅览区的检索信息点、内部业务工作区的信息点等,使整个图书馆形成高度整合的网络,该系统功能的发挥和正常运转是图书馆工作的关键。

4室内设计

室内环境设计力求强化图书馆建筑的文化内涵,为读者创造简洁明快、典雅大方的助读环境。设计利用室内家具、灯饰、字画、雕塑、绿化等的色彩、造型丰富了建筑内部空间环境,营建空气清新、环境明朗、良好的学习氛围。

5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