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经济的发展史范文
时间:2023-12-21 17:19:5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低碳经济的发展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低碳经济;转型发展
中图分类号:F062.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07-0000-02
一、发展低碳经济的积极意义
生态文明、绿色GDP等以循环经济为主题的思想观念逐步深入人心。早在2003年,“低碳经济”的概念的提出出现在英国政府颁布的《能源白皮书》中。低碳经济的思想主要强调了在市场机制的作用,通过一系列的制度框架和政策制定与创新,不断推动提高诸如可再生能源技术、节约能源技术的创新应用,同时减少温室气体实际排放量。以此推动社会经济逐步向“高能效、低能耗”等低碳排放的模式发展。
二、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短板及对先进国际经验的借鉴
(一)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困境分析
1.环境和资源问题
我国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环境与资源问题,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环境破坏范围的日益扩大和资源供需矛盾不断加深,环境问题受限已经严重影响到社会经济发展。中国气候条件复杂,生态环境相对脆弱,适应任务艰巨。相关研究保守估计,我国的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带来的经济损高达GDP的7%―20%。
2.我国人口
我国庞大的人口基数,相对稀缺的社会资源和较低的生产力,很多人仍然为衣食所困扰,据国家统计局的《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目前全国农村贫困人口5575万人。为此,发展社会经济、扩大就业、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缩小城乡二元差距是实现国民经济现代化的紧要任务。在面临诸多问题之下,中国商业低碳化发展路途艰辛。
3.现代科学技术
我国面临的最大任务是科学技术攻关,技术创新薄弱,技术实施成本较高。低碳技术的研究、开发与应用面临很多困难,而这部分技术创新所需资金仅相当于我国同期GDP的1.5%―2.5%。另外,我国原创性技术少,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相当差距,这些障碍都可能令中国无法实现这些绿色技术的全部潜力。
4.我国经济贸易结构
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发展的快速时期,重化工工业化特征尤其明显,主要以煤炭为主要的能源,与温室气体减排目标相比,形势依然严峻。这种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在二三十年内不会发生根本性改变,节能减排的任务任重而道远。贸易方面我国在2008年以前也一直以碳排放量较高的产品为主,后经国家经济控制出口贸易结构向低碳转型(详见图1)
在中国,人均年二氧化碳排放量2.7吨,粗略例举城市白领为例,即便只有40平居住面积,开1.6L车上下班,一年乘飞机12次,碳排放量就会高达2610吨。2008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定为“转变传统观念,推行低碳经济”。目前,世界各地正以城市为单元实践低碳经济理念。从《京都议定书》到英国的《我们能源的未来》,低碳经济、低碳城市的概念逐步深入人心,也必将成为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的问题。
(二)先进国际经验的借鉴
1.政府的角度出发,推进发展低碳经济
成功建立低碳经济则离不开良好的外部环境,建立适合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法规刻不容缓。因此,实现低碳化的有效途径就是建立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制度体系和市场规则。
(1)建立和完善政策制度体系。为实现低碳经济创造良好的环境,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运用宏观调控和市场机制,推行供给侧改革,淘汰采购过程中质量低劣、不安全、不环保、有污染的产品。
(2)从源头到消费实施“绿色供应链”。政府加大财政资助力度,促使企业走低碳化的道路上,转变旧的经营思想、模式,确保从产品的生产到消费高质量、环保、安全、低碳。
(3)推动低碳经济技术开发。通过改造、革新,技术创新与国际合作“低碳经济”要求社会化大生产以循环经济发展为目标,营造“节能减排” “建设绿色生态家园”的市场氛围。通过利用核能、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拓宽新材料、新装备、新工艺推动低碳升级,无碳替代在生产领域的应用领域。
(4)增强科技原创动力。着眼我国中长期发展战略,提升创新型技术价值链和竞争力。科技创新是“中国梦”实现的原创动力,一方面,要整合国内市场既有的循环替代技术,加速新型低碳技术专利成果的转化实施。另一方面,要积极引进国外先进低碳技术,开创新能源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平台,促进国际间交流与合作。
2.从企业运营过程中,低碳经济的经验借鉴
“低碳经济”对商品流通环节的要求主要反映其企业和行业的特征。在商品流通渠道管理上,要求以低碳标准衡量渠道管理的效率。具体可采用以下方式:采用太阳能或低能耗制冷(制热)设备,采用太阳能、冷热水回收、二氧化碳制冷技术等等。要求废弃传统的、落后的仓储与养护技术,彻底实行技术改造,采用先进的低碳技术。
3.从消费者方面,借“低碳消费”大力拉动“低碳经济”
(1)低碳消费意识建立。中国作为人口大国,消费购买的影响力绝对不可小觑。商业流通是生产和消费的中间环节,其承担着“刺激消费,拉动内需”的重任这对于转变消费观念,向市场传递低碳的理念,建立“低碳”价值观和新的消费观尤为重要,对于消费者来说,转变消费观念,不仅关注产品质量、价格更关注商家生产产品期间低碳、环保、健康、安全的生产过程。对于便捷消费来说,一次性塑料袋、纸巾、瓶装水、一次性餐具在不经意间浪费巨大的能源。据科技部《全民节能减排手册》披露,全国每年减少10%的塑料包装袋,可节省1.2万吨标准煤。减排3l万多吨二氧化碳。随着商品多样化,竞争市场由传统的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顾客是上帝,顾客的消费观念将引领商业发展形势,要求企业必须顺应市场发展的规律。
(2)不健康消费观念的转化。以“低碳经济”的消费概念,重新整理不健康的消费方式,提倡商品的“无包装”和“简单包装”,通过市场机制,逐步形成大众化消费的“简约之风”。对消费者来说,更关注环保、健康、安全,追求“货真价实”的简易包装和装修。对于企业,加快淘汰“高能耗、高污染”的落后产能,生产顺应时展,符合消费者需要的高质量的、绿色环保的、低碳的产品。以此推进低碳经济的发展。
4.创建知名“低碳品牌”
对于市场主体来说,产品质量与企业形象是关乎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因素。“绿色低碳消费”已走入我们的生活,为消费者所追捧。最近,波士顿咨询(BCG)的专家对21800位消费者进行调查,报告称:“消费降级”风暴来临,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寻找降级替代品――“便宜货”来满足消费需求。依据此项调查我们不难看出,在这个“宅生活”“宅节俭”的社会新时尚下。企业在形象宣传上,应积极创建“低碳品牌”,广泛开展“绿色环保”活动,积极与媒体、协会或学界探讨、关注“低碳经济”问题。因此,对商业企业来说,实施商品低碳化品牌,将成为在未来低碳经济时代中,企业生存发展最主要的竞争点。
5.国际先进技术融合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节能减排方面的措施、技术与还有一定距离,我国应重视与发达国家科技创新领域的合作。而在同发达国际进行技术合作和技术转让的同时,我国也要始终保持警觉,避免低碳技术转让中存在漫天要价的问题。当然技术的创新和研发将在今后的经济生产中获得不可估量的经济环境持久效益。
三、小结
我们要深刻地认识到推行“低碳经济”和经济发展并不是相矛盾的,而且是坚韧漫长的发展过程,在此期间需要通过借鉴各国的成功发展经验,学习其精华,积极因地适宜地融入到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建设中,建立起权威性的低碳商业标准。通过政府部门、行业协会以及相关非政府组织之间密切合作,为本国商业企业规划出属于“中国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在今后的国际竞争中赢取主动。
参考文献:
[1]黄耀.中国的温室气体排放、减排措施与对策[J].第四纪研究,2006(5).
[2]李丽平.国际贸易视角下的中国碳排放责任分析[J].环境保护,2009(6).
[3]任力.国外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及启示[J].发展研究,2009(2).
[4]王克群.发展低碳经济的问题与对策[J].广东经济,2009(11).
[5]范钰婷,李明忠.低碳经济与我国发展模式的转型[J].上海经济研究,2010(2).
[6]龚建文.低碳经济:中国的现实选择[J].江西社会科学,2009(7).
[7]庄贵阳.中国经济低碳发展的途径与潜力分析[J].国际技术经济研究,2005(8).
篇2
关键词:发展;低碳经济;途径
中图分类号:X32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自工业革命以来,全球人口与经济规模不断增长,矿物燃料的消耗和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也不断的增加,能源、气候问题已经严重阻碍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低碳经济作为一种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经济模式,对于协调经济社会发展、保障能源安全以及应对气候变化的有效作用,已成为世界各国的普遍共识。下面我就发展低碳经济的现实途径作如下探讨:
1 把发展低碳经济提高到战略的高度
1.1 确立发展经济的低碳目标
要在《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原则下,环保部门制定应对气候变化总体规划与方案,积极开展应对气候变化工作。要结合两型社会建设和节能减排工作实际,研究制定低碳经济发展中、长期规划,确立经济发展的低碳目标。2009年11月26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决定,到2020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到2020年我国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达到15%左右;到2020年我国森林面积比2005年增加4000万公顷,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13亿立方米。这些目标的制定是我国根据国情采取的自主行动,这必将促使我们从全局高度涉及电力、交通、建筑、冶金、化工、石化、国土等领域,部署低碳经济的发展目标,建立长效机制、建立法律体系,保障低碳经济发展的国家新战略。
1.2 调整产业结构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全球严峻的经济形势促使世界经济加速向低碳化深入发展。主要发达国家率先进入低碳市场,凭借在低碳领域的先进技术和节能环保制度的创新优势,构建了新的国际竞争市场格局。我国作为一个发展迅速的发展中国家,在GDP构成中,第一、二、三产业比重为1:5:4, 比起发达国家第三产业占GDP比重在65%以上还有距离,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低碳经济势在必行。要坚决压缩污染环境、浪费资源、低水平的落后产业,加快发展技术含量高、国际竞争力强、短缺的高新产业;通过第三产业提升第一、二产业,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实现生产力跨越式发展。
1.3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我国经济增长“三高一低”特征明显,经济社会发展受到资源和环境的制约将越来越严峻,甚至可能因为超越资源和环境的承受能力而使发展的步伐受到阻挡。十七大后我们作了重新认识,将“增长”改为“发展”,特别强调经济发展过程中质和量的统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是我国必须加以重视的战略问题。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2 要着重优化能源结构
2.1 减少传统能源使用的碳排放
我国当今化石能源在能源结构中占比90%以上,其中煤炭占比69%,预计未来50年间煤炭仍将在我国能源使用中占据重要位置,其低排放使用方式将尤为重要。要对传统煤炭、石油等能源进行高效使用,从煤炭、石油等的开发利用全过程进行加工处理,提高利用效率,减少碳排放。要调整产品结构,注重产品节能环保,通过节能减少碳排放量。要鼓励、扶持生产节能环保产品,对高能耗、高排放的产品要实行限产停产。比如节能灯能节省75%的电力,比普通灯耐用5—10倍,节约能源又节约材料,也即减少了碳排放。
2.2 开发使用绿色能源
我国新能源使用仅占能源结构的7%,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绿色能源又叫清洁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质能、海洋能及地热能等。它具有可再生性、无污染或低污染性,有很高的开发利用价值。要改革限制化石能源使用率,提高绿色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使用比例,鼓励使用可再生能源,加快对绿色产业的投入,采用绿色认证等办法促进使用绿色产品。要不断的研发新的清洁能源,比如采用新技术低成本将水中氢、氧分离,将是未来最好的能源。
2.3 资源循环利用
要在经济活动中走自然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绿色路径。在生产运行中尽可能多次或多种方式的使用物质,以避免其过早成为垃圾。要将垃圾开发成新的可供利用的新资源,实现“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的低碳目标,比如最近我国推出了采用焚烧垃圾发电技术,就是废物利用的好办法。要建立生态工业园,通过物流或能流传递等方式,把不同工厂或企业连接起来,形成共享资源和互换副产品的产业共生组合(生态产业链),使一家工厂的废弃物或副产品成为另一家工厂的原料或能源,实现整个体系向系统外的零排放。
3 要注重保护生态环境
近代世界上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把片面追求物质财富增长作为信条,创造了足以称道的经济成就,但对资源的掠夺性开采以及对生存环境的破坏日益加剧,以至于使人类社会一次次地遭受到大自然的严厉惩罚。“公害”事件就是大自然给人类敲响的警钟,比利时、美国、英国、日本发生的烟雾事件,都因过度排放工业烟雾和汽车尾气,导致大气污染,造成呼吸道发病,致多人死亡。日本米糠油事件、水俣病事件、骨痛病事件更因为工业废水污染水体,引发多人直接或间接中毒,大部分死亡。
3.1 树立生态化发展理念
要遵循人类、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客观规律,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达到经济增长的目的。人类践踏了自己赖以生存的环境,等于给自己挖掘了“幸福的坟墓”。我们对环境要做的是“锦上添花”,而不是“画蛇添足”,要实现的是人与自然的共赢。在城市建设当中,要考虑与环境融合,要考虑环境容量,建设有自身特色的城市。以湖南沅江市城市建设为例,过去走过一段弯路。沅江市地处洞庭腹地,城区内湖汊交错,零散分布,是一座水乡城市,过去为了扩展城市范围,不顾生态环境的特点,湖上建房、填湖办厂,湖水面积缩小,湖汊变死水。现在改变发展理念,根据沅江“两江五湖”的生态特点,将五湖连通,水流而不腐。更建成沿湖风光带,提升了城市品味,突出湖中有城、城中有湖的特点,打造出真正的水乡特色城市。
3.2 有效减排。
要通过技术改造,减少能源消耗、提高产品效能、改用清洁能源等手段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源,实现减排目标;要对某些缺乏竞争能力的焦化企业实施减产限产,实行小厂关闭,大厂兼并,整合资源,对达不到减排要求的企业坚决取缔;要大量植树造林,增加植被覆盖率,加快森林城市建设,通过植物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提高空气质量而实现减排;要加快建设排污工程。在基础建设中重点考虑排污处理,在政策资金方面要作重点倾斜,在排污技术方面要不断创新,创建和谐的生态环境。
3.3 研发和推广碳捕获与封存技术。
要创新发展碳欣喜捕获技术,将排放源产生的二氧化碳等有害物质收集处理避免其排放到大气中。对于大型发电厂、钢铁厂、化工厂、汽车等安装碳捕获装置,让废气等的污染扼杀在摇篮之中。要研制将二氧化碳等封存处理再使用的新技术,减少污染的扩散,保护好生态环境。
4 要积极倡导低碳生活
据测算,在中国,二氧化碳排放的30%是由居民生活行为和为满足这些行为的需求造成的,城市居民成为二氧化碳的排放大户。低碳生活成为我们急需选择的绿色生活方式,中山大学地球环境与地球资源研究中心主任周永章认为“低碳生活代表着最高生态文明的潮流,理应成为人们自然的选择”。
4.1 树立低碳生活观念。
要树立简单生活观念。“少些就是美”, 把追求低碳生活作为一种审美需求。学会放弃许多生活中多余的消费需求,生活作息耗能少,二氧化碳排放少,倡导节俭为荣、奢侈为耻的传统美德。要将低碳生活当成一种新的时尚生活。低碳生活以节能、环保为基础,以自由、健康为目标,符合时代潮流。比如,少花钱去健身房,多去不计成本的大自然进行锻炼,坚持步行上下班,不搭电梯爬楼梯,不买汽车骑自行车等,多参加“健身、省钱、减少碳足迹”的“绿色旅行”,将生活、工作、健康融为一体。
篇3
【关键词】低碳经济;经济价值;模式转型
一、引言
当前,全球正发生着以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气候变化,成为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危机和挑战。目前的研究大多在对国内外低碳经济莅临和实践综述的基础上,论证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发展方向、方式和方法,对经济价值的分析却凤毛麟角。
二、低碳经济的概念
“低碳经济”概念首先由英国在《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的白皮书里提到。《能源白皮书》明确表示,低碳经济是基于更低的自然资源消耗率以及更低的生态破坏程度前提下,得到更高的经济收益;低碳经济是创造更高的生活水平以及更优质的生活品质的渠道以及机会,亦给发展、运用以及输出先进科技创造了机会,并且还可以创造出更多的商机以及更多的工作岗位。
我国学者认为低碳经济的实质是能源效率与清洁能源的结构,而核心为能源技术以及其创新。实行低碳经济的主要目标是通过低碳经济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减缓气候变暖,从而维持人类生存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在其报告中说明,低碳经济是一种新的经济形态,最终要将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量控制在生态环境可以调控的范围之内,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效维护生态环境的平衡。
三、低碳经济的经济学价值
1.经济学奠基
在经济学发展的历史中,世界主义经济学的观点是经济学的探究和发展不但包含本国的经济发展,还应该重视全球的经济发展。而就低碳经济而言,其发展能够使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大幅下降,避免全球生态的失衡,极大的推动了全球经济的增长与进步。
法国政治经济学的奠基人西蒙认为,财富是人类物质享受的一种表现,是人们获得物质享受的一种手段。而政治经济学需要关注的是社会中大部分人的生活福利以及经济发展的问题。在他看来,国家的目的就是要让所有的国家公民享受财富代表的物质生活。他的想法,为现代低碳经济奠定了良好的发展基础。
2.经济学价值分析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对国家经济学合作的相关理论研究分为两种不同的方式:一种是传统的经济理论;另外一种是新国际贸易理论。二者都主张通过国际经济合作来提高国家的经济效益,增强本国的综合国力和经济竞争能力,而贸易只是为了达到这一目标的一种方式与手段。如果从经济效益的角度分析低碳经济,国际经济贸易以及经济合作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各个国家自己进行合作。但是从生态环境的角度来看,国际经济贸易合作在某种程度上会使得生态环境的负担加重,加剧生态问题的产生。
3.引导转变消费方式
目前消费的主要群体是发达国家及其居民,他们的消费从生理需求转向享受需求,如果放任此类需求,不仅会产生更多的二氧化碳,也会造成地球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影响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低碳经济的发展可以促进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的转变。同时低碳经济的发展将经济发展方式从物质需求转化为精神需求,推动经济发展与进步。
4.提供经济发展新模式
工业革命之前,人们在社会经济活动等方面进行的活动相对较少,也就是说,由社会经济活动而造成的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状态的发展是平衡稳定的。但是在工业革命之后,随着社会科技的发展以及经济活动的增多,形成的温室气体等也日益增加,远高于生态体系可以调控的最高限度,导致了生态体系的不平衡,环境遭受非常大的破坏,对于社会经济长久持续的发展有很大负面作用,甚至在很大程度上将使人类陷入生存危机。
我们长期以来对于传统经济学的理论进行探究重点是为了提升中国社会发展的经济财富,特别是物质层面。然而倘若再继续以此种理论观点指导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将会出现更加不可预测的问题。我国甚至是全球目前最重视的一个问题就是温室效应对我们的生存环境的影响,而导致温室效应出现的最根本原因就是社会经济的不合理生产与发展。那么完善低碳经济理论的内容,将目前经济发展模式转化为新的绿色经济模式就是一项新的系统研究工程,用更加科学完善的理论体系进行指导,才能够有效达到预期估计的目标。
四、中国向低碳经济转型的制约因素
低碳经济是国际社会长期发展的趋势。但是结合实际,我国面临着以下挑战:
1.资源禀赋
在我国能源探明储量里,煤炭占据比重为94%,石油占据比重为5.4%,天然气仅有0.6%,基于目前的“富煤贫油少气”能源资源架构,直接导致我国以煤炭为主导的能源生产以及消费格局会存在相当长一段时间。之前的20多年,我国采取各种措施推动能源结构的多元化,煤炭在一次能源里的消费比例由1980年的72.3%降低至2001年的66.7%。然而今年伴随全球石油以及天然气价格的上升以及经济迅速发展的要求,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费里的比例又呈现出回升的态势,2006年其比例高达69.4%。因为煤的碳密集程度相较别的化石燃料要高出很多,单位能源燃煤排出的二氧化碳大约为天然气的两倍,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架构必将伴随着相当高的排放强度。
2.面临巨大的温室气体减排压力
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对能源生产以及消费需求的快速增加。当前,中国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已经高居全球第二。虽然《京都议定书》里并未明确指出包含我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在2012年之前的具体减排量,然而身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应该履行的国际义务,我们国家目前遭遇着非常大的减排压力。我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呈快速增长趋势(年均增长2.6%),2020年将达到81.54亿吨,届时将成为世界第一大二氧化碳排放国。
3.贸易结构
在目前的全球产业分工体系里,美、日、欧等国家已经步入知识经济亦或是服务经济阶段,在全球产业分工体系里处在领先地位,而我国产业依然处在低端位置,不管是技术含量、附加值亦或是竞争水平等层面都和发达国家存在非常大的差距。在国际贸易里,我国出口的产品很大一部分是高能源消耗、对于原料加工高度依赖的劳动密集型以及资源密集型产品。而且,在新一轮世界产业结构调整进程里,我国承接了很大一部分劳动、资本密集型、高能源消耗以及高污染的产业,我国在发展成“全球制造业基地”的时候,亦直接亦或是间接出口了大量能源资源,对于生态体系造成极大的破坏。
五、中国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设想
1.节能优先,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从生态文明的角度来看,更有效地利用每一度电、每一桶石油和每一方天然气比开采更多的煤、石油以及天然气拥有更高的经济以及环境价值。基于提升能源使用效率的前提下,应该始终秉持节能优先的发展战略。从一个层面来说,淘汰高能源消耗的产业以及生产工艺;从另一个层面而言,在照明设备、家用电器等领域展开技术革新,提升热的使用效率以及能源转换效率。唯有持续提升节能水平,才可以促进能源供应安全、生态平衡等目标的实现。
2.化石能源低碳化,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
中国化石能源的“富煤、贫油、少气”的资源架构直接导致我们国家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目前,煤炭在能源消费总量里的比例大约为70%,相较世界平均水平要高出41个百分点。尽管石油的比例略有增加,然而仅能够满足我国的内需,无法用其代替煤炭。所以,煤炭作为能源消费主体的架构在十年内获得根本改变的难度非常大。此就需要碳中和技术,在消费之前对于煤炭展开低碳化以及无碳化处理,降低燃烧环节中碳的排放。基于此格局下,加快发展天然气,科学合理发展核电,大力发展水电,对于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进行深层次的开发,降低煤炭在能源消费架构里的比例,会成为将来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方向。
低碳经济是发达国家为应对世界气候变化而提出的一种新型经济发展模式。我国在发展的进程里,应该积极主动参与到应对气候发展变化的进程中来,在政策机制、发展战略以及技术创新等层面做好全方位的准备。
参考文献:
[1]中国科学院能源战略研究组. 中国能源可持续发展战略专题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2]王云飞低碳经济的理论基础及其经济学价值[J]. 生产力研究.2015(4).
[3]鲍健强,苗阳,陈锋.低碳经济: 人类经济发展方式的新变革[J].中国工业经济,2008(4).
篇4
(一)产业结构不合理,资源利用率较低煤炭资源型城市的产业结构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产品单一,综合开发利用不强。以山西省为例,它是我国煤炭大省,但其煤炭回采率也不超过40%,而那些小矿由于技术落后,设备能力有限,回采率就更低了,每挖1吨煤要耗费5~20吨资源。近几年,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有关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的政策,煤炭企业的发展受到了制约,市场竞争力明显下降。可见,煤炭城市要想取得长远发展,就需要煤炭企业加快发展低碳经济的脚步,尽快调整与优化煤炭产业结构,为其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二)煤炭企业技术人员匮乏,装备落后据有关部门统计,在我国煤炭企业的从业人员中,农民占了相当大的比重,尤其是乡镇煤炭企业,其工作人员中农民所占比例近73%,其中多半都是缺乏技术和经验的人员,这就为煤炭企业的健康的发展埋下了巨大的安全隐患。煤炭企业要想快速发展低碳经济,先进的低碳技术和设备是必不可少的,而相应的员工激励机制也是不可或缺的,只有满足了这两个条件,发展低碳经济才能如鱼得水。
(三)经营压力和减排压力不断增大煤炭行业的价格受政府控制,价格未“开放”。煤炭企业现在正处于转型期,本来就面临一系列的问题,再加上我国的市场与政府调控体系还不完善,这就造成煤炭企业的资源成本、经营成本和安全成本持续增加。同时,相关税收的增加、国际煤炭市场的持续低迷都给煤炭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加之我国二氧化碳减排量指标连年提高,这也给高排放、高污染、高耗能的煤炭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减排压力和挑战。
(四)低碳经济融资模式缺失由于低碳项目所带来的节能减排效应、环境贡献无法外化为经济效益,形成低碳经济的社会效益与金融机构的利润追求两个目标的矛盾。因缺乏现实即期的经济效益,金融机构无力分担应对环境变化所带来的社会成本,以安全性、收益性与流动性为目标的金融监管体制及资本市场对企业利润实现的严格要求,都使得低碳经济的融资环境更加不利。
二、煤炭资源型城市发展低碳经济的战略分析
(一)调整煤炭产业结构,加速低碳化发展引导煤炭产业进行结构调整,加速煤炭企业低碳发展,可提高煤炭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一方面,通过延长煤基产业链,增加煤炭的附属产品,与建材、电力等行业形成循环产业链,提高煤炭的利用价值,形成价值倍增效应;另一方面,转化煤炭资源为其他清洁产品,如煤制氢、煤制二甲醚等清洁能源。另外,通过煤炭的绿色生态化开采、煤炭资源的高效利用及加强煤炭的转化等方式,实现低碳化煤炭资源,促进经济效益、环保效益的共同发展。
(二)加大技术投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煤炭企业发展低碳经济要积极顺应我国的可持续发展计划。我国已参与了国际上的低碳减排计划,煤炭企业就要抓住这次机遇,积极与国外煤炭企业进行技术交流和沟通,引进先进的低碳技术,建立专门的技术研发机构,加大低碳技术研发力度。并且要在国家的资金支持下,全面建立低碳技术开发体系,通过洁净煤技术、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发电技术等低碳技术的运用,合理开采矿井资源,提高资源的回收率和原煤的入选加工率,从而提高煤炭资源的综合利用率,努力实现煤炭的绿色生产。
(三)完善煤炭企业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和管理体系煤炭城市政府要支持和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就要充分了解和利用现在的政策法律制度,在此基础上,结合自身情况,积极借鉴国外低碳经济立法方案,做出科学规划,将发展低碳经济的法律法规制度体系进一步完善。同时,政府要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建设好低碳经济管理体系,制定绿色环保政策,为低碳发展服务。
(四)建立低碳信贷激励机制银行部门可以发达国家绿色信贷标准为参考,为支持和促进煤炭企业的低碳经济发展,制定相关信贷政策和标准,利用一些新技术和新指标,更准确地识别有前景的低碳企业,引导资金的流动,从根源上促进低碳经济发展。
三、结语
篇5
关键词:城市;低碳经济;能源消耗;经济发展
中图分类号:F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731(2012)02-0125-05
一、我国城市经济发展、能源消耗、环境之间现状分析
我国近年来城市化发展速度较快,城市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同时也是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的主体,其发展正面临着交通拥堵、资源匮乏、环境退化等一系列问题。
(一)相关理论基础
国内外学者对于经济发展与能源、环境之间的相关研究较多,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和脱钩理论。
1.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库兹涅茨曲线是20世纪50年代经济学家库兹涅茨用来分析人均收入水平与分配公平程度之间关系的一种学说。20世纪90年代,在库兹涅茨曲线基础上,美国经济学家Krueger和Grossman提出了环境库兹涅茨曲线,该理论认为一个国家或地区在经济发展的起飞阶段,环境污染趋于恶化,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环境污染达到转折点,在该点以后环境会逐渐好转,整个曲线呈现倒u型形态。但这并不是一个必然的发展趋势,某个国家或地区在达到转折点之前如果不注意环境的保护,为了经济的发展无限制地滥用资源、肆意破坏生态环境,那么它就很容易遇到“倒u形陷阱”。这就要求在经济发展早期就要注重对环境的保护并且防止对资源的滥用,以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脱钩理论“脱钩”(decoupling)源于物理领域,是指使两个或多个物理量间的响应关系尽快分开。国外一些学者通过长期动态观察发现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物质消耗总量在经济发展之初随经济总量的增长而同步增长,在以后的某个特定阶段发生反向变化,出现经济增长而物质消耗总量不同步变化的实质。该理论从一个独特的视角对世界经济进行定性或定量化研究,为世界经济与管理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方法。学者王虹等人经过研究发现我国近20年来经济发展与能耗、经济发展与环境压力均在“弱脱钩”后出现“扩张性复钩”,主要原因是CO2排放量增速过快,因此改变我国的能源消耗结构是关键所在。
(二)我国城市经济发展状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GDP年均增长速度超过9%(按可比价格计算,以1978年为100),比世界同期经济增长速度高出6个百分点,2010年GDP达到了397983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40497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186481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171005亿元。从GDP构成来看,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一直徘徊在40%,说明我国正处于工业化过程中。同期,我国城市化经历了快速发展阶段,城市化率从1978年的17.92%提高到2010年的47.5%,平均每年以9.2%的速度增长,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在287个地级以上城市中,有125个属于大城市,其中百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122个,城市市辖区地区生产总值占到当年全国GDP的62.7%。城市化促进了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房地产建设,有效拉动了市场需求,提高了经济增长活力,据有关部门统计:北京、广州、上海、深圳和天津成为2007年至2010年全球各大城市经济增长活力的前五强,城市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日益增强。
(三)能源消耗状况
能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对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0年来,我国能源消费从1990年98703万吨标准煤上升到2010年324939万吨标准煤,年均增长6%以上,一次能源消费总量占世界总量的20.3%,成为世界最大的能源生产和消费国家。从能源消费构成来看,2010年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一次性能源在能源消费总量中的比重分别为68.0%、19.0%和4.4%。我国以原油为主要能源的城市较少,绝大部分城市是以煤、原油为主或仅以煤炭为主,能源消费状况直接影响城市的环境空气质量。由于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快速推进过程中,未来能源需求仍有较大增长空间,并且可以预计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煤炭仍然是我国最主要的能源消费。
(四)环境压力状况
随着我国城市化水平的快速提高,城市环境面临一系列压力与挑战:城市水资源短缺,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污水排放量和生活垃圾产生量大幅攀升,但是对污水的集中处理率不高,生活垃圾处理设施运行效率低下,造成污染严重;机动车保有数量大幅攀升,造成交通拥堵,其排放的污染物严重影响空气质量;虽然实行了“退二进三”战略,减轻了中心城市的环境压力,但工业污染问题却对周边地区和中小城市的环境产生巨大影响;城市用地增长过快,破坏了原有的生态系统,降低了城市环境承载力。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其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当然也是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的主体,由此导致一系列环境问题。因此,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发展低碳经济,不仅可以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量,还会为城市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二、低碳经济对于城市建设的促进作用
(一)低碳经济能够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国内生产总值的构成发生了重大变化,如果按当年价格计算,三次产业的构成1978年为28.2%、47.9%、23.9%,2010年为10.1%、46.8%、43.1%,即由最初的“二、一、三”结构逐渐演变至今天“二、三、一”结构。在工业结构内部,重化工业所占比例较高,而重化工业必然大量消耗化石能源。低碳经济要求在城市发展过程中走出一条低消耗、低排放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从重化工业阶段向发达经济转型,将原来高耗能的工业生产能力转为更为高效的制造业,打造电子信息产业、装备制造产业、生物技术和医药产业、新材料和新能源等高新技术产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目标。
(二)开发低碳或无碳能源,能够提高能源安全和保障能力
由于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的不可再生性,随着人类无节制的开发和利用,能源危机不可避免。为了提高能源安全和保障能力,实现能源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开发低碳或无碳能源,即积极开发核电、太阳能、风电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提高能源安全和保障能力。
(三)调整能源结构能够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我国目前能源消耗结构很不合理,煤炭、石油与天然气等不可再生能源的消耗比重占绝大部分,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力度不足,造成环境污染,影响城市生态环境。发展低碳经济,调整能源结构,严格控制消耗高、浪费大、污染严重的产业发展,淘汰落后的生产能力,大力实施节能减排,能够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对于我国大部分城市来说,核电装机容量、风电资源量都很少甚至是空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所占的比重非常低,为了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迫切需要突破发展瓶颈,调整能源结构,加快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发展。
(四)低碳经济能够增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我国近年来城市化发展速度很快,基础设施、公共设施也得到了相应改善,但是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是以大量消耗化石能源为基础的,如果不尽快改变这种发展基础和条件,必将陷入能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经济社会发展难以为继的困境之中。这就迫切要求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生态城市,将工业文明和城市文明建立在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为主基础之上,降低化石能源的消耗比重,从而增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五)提高低碳技术自主创新能力,能够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
为了应对气候变化,发达国家已经把重点放在节能、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电动汽车等领域的技术开发上,投入巨额资金,积极研究开发新一代节能技术、核电技术、太阳能、风能、氢能技术、电动汽车等。为了在新一轮的技术竞争中不被淘汰,我们必须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加大研究开发力度,集中力量对关键核心技术进行联合攻关,提高相关技术自主创新能力,抢占技术创新的制高点,夯实低碳城市建设的技术和产业基础,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
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发展低碳经济是全世界的必然选择,城市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必须大力发展低碳经济,降低能源和资源消耗,尽可能最大限度地减少温室气体和污染物的排放,加快生态环境建设,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升城市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
三、城市低碳经济的发展
路径――以iN安市为例
在全国区域经济布局上,西安具有承东启西、东联西进的区位优势,是西部地区重要的金融、商贸中心和交通、信息枢纽,人口、交通、工业相对集中,重化工业特征明显,近年来发展速度较快,是西北地区最重要的中心城市,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具有一定的区域带动作用。
(一)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的主要困难
从西安市目前的经济发展、能源消耗等实际情况来看,短期内发展低碳经济面临许多困难和挑战:
1.工业化、城市化快速推进“十一五”时期是西安市历史上经济总量扩张最大的时期,2010年人口数量达到846.78万,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十二五”期间,西安市会进一步加大国际化大都市的建设力度,积极做大经济总量,确保经济平稳较快增长,预计到2020年末人口总数量将达到1070万人。由此可见,在未来一定时期内,西安市的发展水平必将进一步提升,而工业化和城市化推进是碳排放的重点领域,况且城市化水平越高,对资源环境的索取必然就越多,资源环境所承受的压力也就越大。虽然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有效地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但是处于快速发展阶段的城市必然伴随着各种环境生态问题,不利于低碳经济的发展。
2.能源消费总量稳步增长,人均碳排放量增速较大西安市几乎没有一次能源生产,二次能源生产比较单一,仅有电力、热力和原油加工,况且对外依存度较高。随着近年来经济的快速发展,西安市能源消费总量逐年平稳上升,2005年能源消费总量为1353.35万吨标准煤,2006年比上年增长9.31%,2007年比上年增长8.93%,2008年比上年增长8.57%,2009年比上年增长8.13%。其中:规模以上工业能源消费集中度偏高,从行业大类看,能源消费主要集中在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造纸及纸制品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等五大行业,占规模以上能源消费总量的70.7%。同时,西安市人均碳排放量总体上呈现出不断上升趋势,在1996--2002年间增长缓慢,但在2002年后随着经济迅速发展人均碳排放量呈现增长态势。
3.在低碳技术创新方面存在瓶颈为了应对能源短缺和环境恶化问题,世界各国都在积极研制低碳技术,抢占未来经济发展的制高点。低碳技术具体包括可再生能源技术、新能源技术、煤炭洁净高效利用技术、节能技术、温室气体的减排技术、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二氧化碳捕获与埋存等,涉及电力、交通、建筑、化工、石化、冶金等部门。与发达国家相比,由于我国经济实力不够雄厚,在技术创新特别是核心技术研发方面缺乏人才,研发能力有限,科技水平落后,发展低碳经济存在制约瓶颈。比如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方面,虽然已经掌握了诸如大型风力发电设备、太阳能光伏电池技术、生物质能技术和氢能技术等,但是与美国、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相比,由于整体技术水平偏低、利用成本较高,使得我们的产品竞争力还比较弱。
4.市民低碳意识模糊,存在不良消费习惯
据市场调查发现,西安市很多市民虽然对于低碳经济有所了解,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存在一些不良的消费习惯,如夏季会把空调温度调得较低、经常使用一次性杯子和筷子、家用电器经常处于待机状态、出行时自己开车者较多、对废旧物品再次利用者较少等等。另外,在住房、汽车等高碳排放领域的消费过程中,由于传统文化习惯的影响,存在“过度消费”的问题,攀比心理比较严重。以上这些都说明目前普通市民低碳意识比较模糊,需要进一步加大宣传和引导的力度。
(二)西安市发展低碳经济的路径
西安市要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必须在创新产业和创新人才方面牢牢抓住低碳经济,从而提升创新能力、完善创新体系。而低碳经济涉及许多领域和行业,以西安市目前的财政实力和发展情况,必须选择重点领域,争取在短期内有所突破。西安市在发展低碳经济方面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以低碳为特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虽然近年来西安市的产业结构已经得到了调整,但是在工业结构内部重化工业所占比重较大,因此应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以低碳为特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使之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由于战略性新兴产业涉及面较广,根据西安市的实际情况,应确定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点,将新材料产业、节能环保产业、新能源产业作为发展的重点。因为低碳经济将从新能源产业的发展以及对传统产业的低碳化升级改造两方面带动实体经济的发展,而它们都离不开相关新材料产业的支撑,因此应将新材料产业作为其中的重中之重,培育重点企业,努力将西安建成全国最重要的新材料产业基地。
对于与低碳经济有关的太阳能、生物质能和环保等新兴产业,应增加政策扶持力度,提供融资支
持,比如设立专项资金,重点支持新兴产业自主创新平台的建设;对于新兴产业给予贷款优惠;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发行企业债券;积极筹建高新技术投资担保公司等等,解决其资金需求问题。同时,对于新兴产业提供税收优惠政策,以加快其发展速度。
2.鼓励“产学研金”结合,加快低碳产品和低碳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力度鼓励“产学研金”结合,争取将西安潜在的科技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的产业优势,提升整体产业的竞争力。对于低碳产品和低碳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必须形成统一的资金和政策渠道;深化科研院所改革,打开科技研发的条块体系,形成资源共享的良好氛围,推动高校、科研院所与地方合作,将那些困于高校、科研机构的科技人员请出来,鼓励他们和企业合作;构建企业为主体、有科研机构参加的产业技术联盟,争取在某些关键领域,突破技术发展瓶颈,依靠自主研发而迅速加入到先进技术的阵营中;加快科技成果的就地产业化力度,将西安的科技优势转换成经济优势。
3.加快新兴产业研发人才的引进以及培养力度,为企业提供丰富的人力资源
由于低碳产品和低碳技术属于各个国家未来经济发展的亮点,对于相关研发人才的争夺一定非常激烈。西安的科技人员数量虽然很多,但是有关低碳产品和低碳技术等新兴产业的专业技术人才数量较少、专业配置不均匀,因此,应尽快完善西安新兴产业专业技术人才的引进机制,为新兴产业发展提供丰富的人力资源;对于现有人才,应通过培训、进修和学术交流等多种途径帮助其加快知识更新速度,提高综合能力。
4.在城市化进程中推进低碳转型,解决城市发展中的能源环境问题
首先,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及早布局优化,避免碳锁定,提高基础设施的能源效率,优化城市环境;其次,由于西安市近年来建筑业能源消费增长很快,在建筑设计上引入低碳概念,严格落实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实行专项审查制度,推广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建设绿色建筑示范项目;再次,建立城市公共交通发展专项资金,确保公共交通成为优先发展领域,同时采取有效措施,加快淘汰高耗能汽车,改进汽车的燃油效率,推广节能、环保型车辆。
篇6
关键词:低碳经济,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保障体系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1-0-01
一、低碳经济研究综述
“低碳经济”概念源于英国2003年《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白皮书,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大背景下,低碳经济作为一种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为目标的新型经济发展范式,越来越被世界各国广泛重视和关注。围绕低碳经济,各国学者已经开始了相关方向的分析与研究,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发展低碳经济的经济与技术的定量研究、及各区域选择发展低碳经济路径和模式的规范研究等领域。
其中,国外学者作了大量关于实证方面的分析,通过对温室气体排放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定量研究,论证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代表性观点有:(1)Nicolas(2006)在《气候变化的经济学》中对全球气候变暖可能造成的经济影响进行评估,认为如果不采取任何遏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措施,未来10年内气候变化将给全球带来GDP5%-20%的损失;(2)Grossman(2000)、Friedl (2003)、Ankarhem(2005)等学者对各自所在国家温室气体排放与经济发展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进行检验,认为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与经济增长长期关系是呈倒“U”型的关系;(3)APIO(2005)等学者则对经济增长与温室气体排放同时进行相关的脱钩研究,并对环境压力指标与经济驱动力指标的各种可能组合给出了合理的定位。除此,欧美日等先进发达国家在关于发展低碳经济实践操作层面也做出卓有成效的研究,且提出保障发展低碳经济的各项国家行动计划,例如:英国的《气候变化法案》、美国的《低碳经济法案》、澳大利亚的《碳污染减排计划绿皮书》、以及日本提出《面向低碳社会的12大行动》等。
相较之下,国内学者研究很多都集中在规范分析方面,主要包括对国外发展低碳经济经验的介绍,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现状,中国低碳经济发展道路、模式与机制初探等。(1)国外发展低碳经济的经验。赵娜(2007)全面介绍了英国在发展低碳经济方面的举措与成就;胡淙洋(2008)介绍了发达国家近几年的低碳经济发展历程,并分析了对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启示。(2)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现状。庄贵阳(2008)对中国发展低碳经济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进行了分析;洪大用(2010)从社会学角度讨论当前人类社会面临的气候变化问题,探讨中国建设低碳社会的复杂性以及存在的体制优势。(3)中国低碳经济发展道路、模式与机制初探。陈英姿(2009)通过实现不同地区相应的能源强度改善和能源结构低碳化目标,实现中国低碳经济发展道路;杨万东(2010)从金融危机后产业结构调整的角度,分析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选择;陈文婕(2010)在分析低碳经济的重点是培育和发展新兴低碳产业的基础上,提出构建低碳产业创新系统和低碳产业集群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此外国内还有不同学者分别从倡导低碳消费(陈晓春,2009)、建设低碳城市(陈文艺,2009)、发展低碳技术(杨芳,2010)等视阈,探讨实现中国实现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和途径等。
总的来说,低碳经济概念提出,到开始应用实践至今,学术界对发展低碳经济的实质可以总结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建立低碳产业结构和低碳技术体系;二是优化能源结构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碳排放;三是建立与低碳发展相适应的政策、法律保障体系。同样由于低碳经济发展会涉及到经济、社会、政治、环境、技术等各层面,低碳经济发展模式需要针对区域经济系统现实状况,才能提出有效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及路径。
二、黑龙江经济的低碳转型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矛盾的不断深化,我国各省份都致力于推进低碳经济发展,黑龙江在提高区域经济整体竞争实力,努力缩小与经济发达省份差距同时,也在积极探索一条符合本省实际的低碳经济发展道路和模式。黑龙江省是我国的老工业生产基地,高耗能、高污染的经济产业结构在当地仍然占主导地位,这导致本地区经济发展一直锁定在粗放型增长模式中,是造成黑龙江碳排放一直高居不下的主要原因。通过合理调整和优化本省区域经济结构系统,加快促进低碳经济转型,已成为黑龙江省发展低碳经济、实现节能减排目标的重要手段。然而,黑龙江目前经济的低碳转型受到产业基础和经济发展的双重约束,黑龙江在调整产业结构过程中,既要考虑原有的产业基础与能源结构,还要不影响区域经济增长。基于此,我们主要提出以下对策:
1.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增加在区域产业经济结构中的比重。已有研究表明,第三产业在能源消耗方面为最少,同时又对经济贡献的拉动不低于第二产业。因此政府应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提高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优化产业整体结构,将有利于促进黑龙江省产业结构整体低碳化和碳减排的实现。
2.加快对第二产业,特别是传统重工业的改造和升级。黑龙江省的产业结构中,第二产业尤其是重化工企业存在技术落后、设备老化和生产条件较差等特点,这些都是制约黑龙江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因素。因此,面对传统重工业,应用低碳技术改造高碳传统产业,提高产能效率,是实现黑龙江产业结构低碳转型升级的主要对策。
3.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黑龙江省的能源消费结构目前以煤炭、原油和天然气等传统化石能源为主,其中煤炭的消费比重占近70%,是黑龙江省的主要能源。而煤炭存在利用率低、污染重的特点,如何解决黑龙江能源消费结构高碳化是黑龙江省从高碳转向低碳经济发展的主要难题。加速能源调整步伐,一方面,黑龙江省应坚持以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代替传统能源和化石能源,逐步提高清洁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另一方面,当前更可行的是提高当前传统能源的综合利用效率,例如,优化煤产业的组织与产品结构;促进煤炭、原油等能源的深加工转化等。
4.建立健全适应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政策法规保障体系。由于碳经济发展模式刚刚兴起,我省乃至我国支持低碳经济发展采取的政策工具主要是财政补贴,而在其他相关方面政策法规基本还是空白状态,例如法律措施、政府采购、转移支付等手段。因此,黑龙江省必须尽快制定出台黑龙江省低碳经济发展的有关战略规划,以及探求在政策法规方面的创新保障路径,从而保证低碳经济得以顺利推行。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发展策略
引言
在现阶段的发展阶段中,全世界都在关注全球变暖的问题,而究其根本它是由于资源的过度消耗而产生的。全球变暖的危害极大,一方面会影响到经济社会的良性发展,更为重要的是其还会威胁到人类的生存环境,如不进行有效的控制,危害往往是难以估量的,也是不可想象的。所以为了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就要找寻到有效解决气候变暖的措施,是需要我们不断研究和思索的问题。低碳经济是现阶段倡导的经济发展模式,也是未来经济发展的趋势,有利于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文章将对低碳经济进行分析和探讨。
1 低碳经济简述
低碳经济讲求的是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低碳经济是人类社会的有一大进步,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低碳经济倡导高效利用有限的能源、开发清洁能源,以绿色经济为导向,加强能源技术以及节能减排技术的创新,传统的产业经济是其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发展的目标是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和谐相处,低碳经济是国家的产业经济与人类的环保和健康需求的根本要求,也是为了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 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性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下,我国的气候所产生的变化也是较为明显的。首先是我国气温的最高值在不断攀升,并且全国性的暖冬发生的频率越来越多。此外,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出现的几率明显增加。水资源更是告急,污染、短缺、不平衡性越来越明显。由于生态环境的恶化,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使r业生产的损失很大,国家粮食安全压力不断增大。海平面的持续上升,长此以往也会影响到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另外,由于环境的不断恶化,空气中的“雾霾”出现的次数也越来越多。这些都是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因素,所以必须要发展低碳经济。
3 绿色经济视域下的低碳经济发展策略
绿色的环保经济理念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前提,切不可以破坏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经济的发展。如果以人类的生命为代价,那么即使经济发展得再快,也没有任何意义。发展低碳经济是当下可持续发展的必然。
3.1 加大宣传的力度
低碳经济要想得到更好的发展,仅凭政府和企业的关注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得到全社会的共同参与,这就需要不断加大对于低碳经济的宣传力度,使低碳经济更加深入人心。通过媒体来宣传,如电视、网络、杂志、报刊等,主要是宣传导致环境污染、气候恶化、自然灾害增多的各种影响因素,这是在全社会形成低碳社会发展的舆论氛围,也是为了使人民群众形成绿色环保意识,使低碳经济能够发展的更好。
3.2 以低碳城市来促进低碳经济
要在城市化的发展过程中,在设计规划中就要融入低碳理念,使城市的布局更加科学合理。设计城市建筑时,要充分利用低碳理念,加大推广使用太阳能,室内要实现充分的自然通风和采光,要选择那些节能的设备来实现整个建筑的制冷和取暖,要多多使用保温材料。也要提倡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中多使用节能电器和节能灯,这样不仅保证了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还减少了日常生活中的碳排放量,达到了环境保护的目的。
3.3 以低碳交通来推动低碳经济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很多家庭都购买了汽车作为代步工具。汽车的增多,使汽车尾气的排放量增大,进而污染了空气,可以说近年来越来越严重的雾霾与汽车增多密不可分。所以,应改善人民群众的出行方式和货物的交通运输方式。(1)倡导人民群众的绿色出行,对于距离近的可以步行或骑自行车,而那些稍远的可以骑电动车,距离过远的再选择开汽车。(2)建立完善的现代物流信息系统,使物流管理更加智能化,减少货物运输工具的空驶率,提高使用效率,降低能源消耗,减少碳排放。(3)加大研发新能源交通工具的力度,提倡使用清洁能源,这样可以降低交通运输对环境的污染,还人民群众一片蓝色的天空。
3.4 调整产业结构
有的专家建议将建筑材料、钢铁等高耗能产业彻底抛弃,这样才能顺利实现低碳经济,但现实情况是我国现阶段处于城市化的发展阶段,很多的基础设施都需要建设,所以还是需要上述材料作为支撑。但仅就现阶段的发展来看,高耗能的产业还是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国际市场难以满足我国的使用量,所以高耗能产业在一段时间内还需要存在。这些高耗能产业不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必须对要调整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我国的经济结构和工业结构,以便最大限度地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
3.5 加大高碳产业技术的研究力度
其实,高碳产业与低碳产业是相对发展的,不是绝对发展低碳经济,就必须要摒弃高碳产业,诚然高碳产业的碳排放量很大,但是也能够通过一些措施来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也就是通过高新技术来使高碳产业的碳排放量降低。这就需要进一步加大关于高碳产业的创新技术的投入力度,通过技术来实现产业升级。另外,还要鼓励企业运用节能减排技术,并加大清洁能源的开发和利用率。
3.6 政府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应进一步发展旅游、文化等现代服务产业,还应发展风能、太阳能、生物产业等低碳产业,这是为了在发展中慢慢减少高碳产业的比重。我国的低碳技术由于起步比较晚,所以还需要进一步研发。要实现以上这些离不开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应加大资金和政策的扶持力度,为企业的低碳开发提供必要的支撑。
4 结束语
通过文章的分析使我们深刻了解到现阶段环境不断恶化,这样我国的生存环境也会受到威胁,如果不进行有效的处理,那么所产生的后果是难以想象的,所以发展低碳经济是大势所趋。应进一步对低碳经济的宣传力,使其深入人心,还要进一步推行低碳城市、低碳交通、调整产业结构的战略,还要加大政策政策的扶持力度,研发各种新型清洁能源,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以便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为我国经济社会的更好发展贡献应有的力量。
参考文献
[1]袁男优.低碳经济的概念内涵[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10(1):43-46.
[2]张珍花,方勇,侯青.我国碳排放水平的区域差异及影响因素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2011(11):90-97.
[3]陈跃,王文涛,范英.区域低碳经济发展评价研究综述[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04).
篇8
关键词:低碳政策;低碳经济;启示
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人类在对资源和环境进行开发和利用的过程中,造成了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并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环境灾难,使人类的生存环境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威胁。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同时又是温室气体排放的大国,承担着节能减排和发展经济的双重责任,尤其在发展低碳经济方面,没有成功的先例。通过借鉴英美德三国发展低碳经济的经验,既发展经济,又保护环境,不失为一条捷径。
一、英、美、德三国的低碳经济概况
(一)英国低碳经济政策
低碳经济是由英国率先提出的,最早见于2003年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2006年10月英国政府又《气候变化的经济学:斯特恩报告》,呼吁全球向低碳经济转型,主要措施有:提高能源效率;对电力等能源部门“去碳”;建立强有力的价格机制;全球联合对去碳高新技术进行研发和部署等。
2007年英国颁布了《气候变化法案》,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为温室气体减排目标立法的国家。英国政府进一步表示,力求在2010年减排主要温室气体――二氧化碳20%,2050年减排60%。
为了保证低碳政策的顺利推广,英国政府推出了气候变化税。这实质上是一种“能源使用税”,计税依据是使用的煤炭、天然气和电能的数量,使用热电联产、可再生能源等则可减免税收。据测算,截至2010年英国每年可减少250多万吨的碳排放(相当于360万吨煤炭燃烧的排放量)。
通过这一系列的措施,英国初步形成了以政府政策为主导,市场运作为基础,以企业、公共部门和家庭为主体的“低碳经济”互动体系,成功突破了发展“低碳经济”的最初瓶颈,为英国实施低碳计划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二)美国的低碳经济发展政策
美国虽未签署《京都议定书》,但在政策措施上,积极倡导推动新能源产业。
奥巴马政府在其新能源政策中承诺,在未来10年内耗资1500亿美元刺激私人投资清洁能源;实施“总量控制和碳排放交易”计划,到2050年将温室气体排放在1990年水平的基础上降低80%。
为积极应对碳排放,奥巴马政府计划自2012年起,连续10年拨款150亿美元给环境署用于推广新能源市场化,未来10年建立起一支6450亿美元的能源基金,用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清洁环境和推广可再生能源。美国各州政府还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分别制定了地方节能产品税收减免政策。能源部支持美国绿色建筑协会推行以节能为主旨的《绿色建筑评估体系》。
(三)德国的低碳经济发展政策
德国政府采取了限制性和激励性经济措施并举的做法,鼓励企业积极参与环境保护。
自1994年起,德国政府把科技政策的支持重点集中在发展环境保护技术和能源技术上,并且出台了很多新的能源和环境政策,实行此项政策的结果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德国的能源消耗在经济增长的同时不断下降,德国逐步解决了工业化过程中的污染问题,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实现了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
从2001年11月开始,德国对每千克含硫量超过50mg的汽油和柴油每升再加收1.53欧分生态税,从2003年1月起,将含硫量标准调整为每千克10mg,使超过该标准的汽油和柴油每升加收的生态税累计达到16.88欧分,此举使得德国一次能源消耗量不断下降。对于废水排放、固体废弃物倾倒引起的水污染,德国按照一定方式以废水的“污染单位”为基准,实行全国统一税率,并且每年的税率不断提高,每年的水污染税收入全部用于改善区域水质。德国政府从2003年1月1日开始,对无硫燃料征收的燃料税比含硫燃料的税率低1.5个百分点,在税收激励下,德国企业已经放弃使用含硫燃料。
2007年,德国联邦教育与研究部又在“高技术战略”框架下制定了气候保护高技术战略。根据这项战略,联邦教研部将在未来10年内额外投入10亿欧元用于气候保护技术的研发,德国工业界也相应投入一倍的资金用于开发气候保护技术。构成了对德国节能减排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综合分析,英美德三国所采取的措施包括以下几方面:制定有关气候保护和环境保护的法律,通过立法倡导环境保护行为;政府通过科技政策的倾斜、财政政策的支持、税收政策的调节等措施来支持低碳产业的发展;制定有关燃煤、燃油、汽车油耗、水污染控制等方面的国家标准;制定鼓励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给予资金和技术支持。这些措施的推行,有力地促进了这三国低碳产业的发展和低碳技术的研发;同时也为我国发展低碳经济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二、我国发展低碳经济存在的问题
(一)社会公众低碳理念的缺失
在物质生活极度发达的今天,人们在享受生活的同时,往往忽略对环境的保护,这既是生活陋习,更是低碳生活理念缺失所至,而个人低碳生活理念的形成是从一点一滴开始的一个漫长过程。倡导低碳理念、建设低碳社会,每一个人的参与是至关重要的。
(二)我国能源结构的单一性
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是我国向低碳发展模式转变的长期制约因素。煤是我国主要的能源资源,2007年生产煤25.26亿吨,占我国总能源的76.7%左右,当年世界产煤56亿吨,我国占32%,居世界首位(我国能源结构问题及解决对策研究)。据了解,目前全国85%的二氧化碳、90%的二氧化硫和73%的烟尘都是由燃煤排放的,我国已经形成了以煤炭为主、多种能源互补的能源结构,这种状况在目前以及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仍很难改变。而研发低碳燃煤技术,发展利用新型能源就成为发展低碳经济的当务之急。
(三)我国低碳技术开发相对落后、并缺少相应技术标准
在低碳技术的研发上,我们起步晚,而且缺少成熟的技术标准。在低碳经济管理上,我们缺少一个成功的运营模式。如我国的重化工业发展比较迅速,水泥、钢材、电镀等高耗能行业含碳量非常高。如何实现这些行业的低碳生产,目前尚缺少一套成熟的标准。
(四)经济高速增长与节能减排的矛盾
长期来看,我国经济仍将继续增长,能源消费仍会稳步上升;短期来看,节能减排任务艰巨,需要大量地推广节能技术,强制性地限制减排总量,制定节能准入和落后产能退出机制。
三、解决我国低碳经济发展问题的应对措施
(一)政府通过制定法规和政策,制定低碳经济发展的整体规划,推动低碳经济
政府出台鼓励低碳经济发展的财政政策和税收政策。在财政政策方面,增加经济投入和资金支持力度,加大对低碳技术研发的支持力度,鼓励企业的自主创新。在税收政策方面,对于一些高碳排放的企业加大征税力度,限制其碳排放;对于新兴的低碳企业,降低征税,出台相关的补贴政策。
(二)改变我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鼓励发展清洁能源
政府出台鼓励新能源发展的政策措施,促进整体能源结构的改善。低碳经济不同于我国的传统经济,尤其是诸如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产业的应用,在保护环境的同时也推动了资金、技术和人才的集中,形成了新的经济热点。借鉴国外的经验,如英国公布的发展“清洁煤炭”的计划草案,要求英国境内新设煤电厂必须首先提供具有碳捕捉和储存能力的证明,每个项目要有在10-15年内储存2000万吨二氧化碳的能力,政府同时对这些项目提供相关财政支持。
(三)低碳技术是低碳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核心
低碳技术的创新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我们应组织科技攻关,加紧技术研发,力争掌握一定规模的自主技术;同时,整合市场现有的低碳技术,加以推广和应用;加强国际间交流与合作,促进发达国家对中国的技术转让。
(四)培养社会公众的低碳意识
我们认为这是一个简单又长期的任务,需要通过政府的引导,媒体的宣传,民间志愿服务等形式让人们接受低碳理念;要鼓励和引导人们采用低碳生活方式,如城市交通建设方面鼓励居民乘坐公共交通,少开私家车等。
四、结论
实现我们承诺的减排目标,发展低碳经济是唯一选择。通过对比分析三个国家发展低碳产业的情况,可以发现我们在发展低碳经济方面的诸多不足;借鉴其发展经验,提出我们的发展措施,落实好这些措施,将让我们少走弯路,会让我们的经济发展得更加健康。
参考文献:
1、潘家华.英国低碳发展的激励措施及其借鉴[J].中国经贸导刊,2006(18).
2、胡淙洋.低碳经济与中国发展[J].科学对社会的影响,2008(1).
篇9
一般来说,低碳经济主要指的是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优化引导作用下,经过采用开发新能源以及创新制度、创新技术、产业转型等方法,最大限度地实现石油与煤炭等高碳能源消耗的合理减少,降低温室气体排放量,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低碳经济的基本特征是涵盖生产、分配、消费、交换在内的社会再生产全过程中的经济活动生态化能源消费与低碳化经济活动。低碳经济力求将二氧化碳的实际排放量控制在最低限度,甚至能够保障二氧化碳的零排放;低碳经济力求实现获取最大化生态经济效益的同时建设有低碳能源的经济发展体系,让整个社会经济能够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
在低碳经济时代下,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有效转变对于和谐社会的优化构建来说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意义。低碳农业发展理念说的是,规划科学发展政策,提高节能减排技术水平,健全低碳农业发展体系,及时整改农业产业结构,将环境友好型与建设节约型作为主要的根本发展点,提升资源使用率,最终达到获得最大农业经济效益的具体目的。
2 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中所存在的相关问题
2.1 严重的生态破坏与资源浪费问题
由于多年来的掠夺式开发,造成大量的水土流失,草原也出现了严重退化情况,土壤逐步沙漠化,森林面积急剧减少。与此同时,随着人口数量的快速增长以及工业化进程的逐步加快,导致人口、水资源以及耕地之间的矛盾急剧激化,使得耕地资源严重流失。
2.2 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
由于工业三废的污染,导致土地以及水资源中各类型重金属含量严重超标,使得农产品的安全性备受威胁。因为没有合理地针对农药、饲料添加剂、化肥等进行使用,?t已导致水资源和土壤资源富营养化,以及动植物质量降至最低水平,所以,我国的农业产品贸易会遭遇发达国家的技术限制。
2.3 农业发展水平普遍较低
长久以来,我国所实施的农业支持工业发展政策,使得农业投入力度较小,农业生产基础设施仍处于落后阶段,相应的土地产出率也是较低的。对于科技成果来说,不仅转化率较低,其推广能力也非常薄弱,农业设施的机械化程度总体较浅;再者,农村劳动力的科技文化素质相对较低,其不具备较高的生产经营管理水准,导致农业科技人才严重流失。伴随着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力度的逐渐加大,其劳动力逐渐趋向于女性化、兼职化以及老龄化,由于大多数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水平较低,使得农业技术运用受到了严重阻碍。
3 在低碳经济时代下,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有效措施
3.1 通过多种途径来推动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有效转变
第一,在低碳经济时代下,使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趋向于环境友好类型,具体来说,在实际的农业生产过程当中,应该尽可能降低农药以及化肥的用量,摆脱其对化石能源的过分依赖,努力推行生态有机农业。譬如说,可以用堆肥以及粪肥来替代化肥,强化土壤的有机含量,经过合理运用秸秆还田措施来使土壤富含有更多养分,实现入渗的有效增加与径流的合理减少,此外,还可选用深、中耕作为轮作方式,将微生物以及蚯蚓等等进行引入,使其共同作用在土壤中,实现土壤生产力的有效增强以及作物根系营养能力水平的优化提升。
第二,在低碳经济时代下,需努力推行资源节约型农业发展模式,这就需要将农业的剩余能量充分运用起来,通过对作物秸秆资源的充分合理使用,防止环境污染的进一步深化,确保资源最大使用率。譬如说,把作物秸秆资源用来制作肥料以及培养料、饲料,再加之对相关气化技术的合理运用,在相应的高压以及厌氧、高温条件下,使其能够在热作用下气化生成可燃性气体,此外,还可以把作物秸秆资源应用在乙醇燃料发酵中,预防环境污染。
第三,在低碳经济条件下,实现新型能源的有效开发与普及,这就需要在农业生产进程中,努力进行沼气技术与太阳能技术的合理推广,在农村普及太阳能集热器是发展低碳农村的有效途径;在规模化畜牧业养殖中,可利用畜牧粪便生产沼气,获得生物质能。
3.2 开拓循环式农业经济发展道路
依照资源化、以及减量化、循环利用的相关原则,努力号召农业生产人员从节约土地资源以及能源、材料、水资源的角度来实现对资源的综合回收与利用,起到保护生态环境的实际作用,形成高效益以及投入消耗较低的可循环式经济发展方式,构建由资源到产品到废物再运用的循环模式,推动内涵式发展,预防与规避环境恶化以及资源短缺相关问题。
3.3 发展生态化农业
生态农业是依照生态学和经济学原理,利用先进的农业技术,在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同时,将各种生产技术有机结合发展生产,最终建立起人类生存和自然环境相互协调的发展体系,是一种合理开发利用农业资源,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实现农业生产良性循环的生产方式。发展生态农业,可以充分利用我国后备土地资源,减少裸地面积,防止水土流失和荒漠化,减轻洪涝和沙尘暴灾害;可以有效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土地和资源利用率;可以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和提供新的就业渠道;生态农业的无公害无污染绿色产品,可以提供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突破贸易壁垒,增加农产品出口。
3.4 运用科技手段推动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
第一,加大力度投入农业科技教育,加强农业技术的研究开发,促进农业技术的推广和普及;提高对农业从业者的科学文化知识,加强培训他们的农业技术;建立健全农业基础设施;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
第二,需要完善农业经济发展的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包括实施合同化的管理机制,调整和优化农业经济结构,引导农民进行标准化生产;建立农业生产安全保障体系,防止农业从业者承受过多的生产风险。
第三,建立农业信息站。及时实施农业信息公布,做好农业预警工作,保障农业生产能够在较为有限的资源条件下完成更多经济价值的有效创造。
篇10
关键词: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控制;改革
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5-000-01
引言
所谓的低碳经济指的是通过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进行指导,透过制度创新、技术创新、新能源创新等方式,尽量降低煤炭、石油等具有高碳的能源消耗,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实现及社会发展以及生态环境保护的经济发展形势。发展低碳经济是为了提升能源效率以及清洁能源构造,主要是能源技术创新以及制度的创新,以减少气候变化以及加快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
一、低碳经济发展的模式分析
1.源头型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源头性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指的是在生产过程里选取原材料时,通过低碳化以及无碳化的形式生产产品。详细来讲,这个流程就是低碳化的原材料、生产加工、产品、消费。这样形式最大特征是,强调了源头的控制。也可以说,要通过源头来控制二氧化碳和其他污染物质的排放。这样的形式和循环经济的思想大致相同,可是依旧具有一定的区别。首先,两个模式的目的并不相同,循环经济强调的是充分利用资源,低碳经济强调的不只是充分利用资源,还包括强调环境保护,特别是气候环境。其次源头控制的重点并不相同,循环经济采取的源头控制注重的是资源在当前技术环境里是否可以被完全运用,而低碳经济不但要考量资源能否被完全利用的问题,还要考量生产资料的选择性。所以,相对于循环经济来讲,低碳经济更为严格。
2.过程型低碳经济发展模式。过程型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指的是在进行生产加工的过程里,尽量通过低碳化或者无碳化的形式进行生产活动。详细来讲,指的是原材料、低碳型生产加工、产品、消费的过程。在这个过程里最大的优势就是在生产过程里注重技术的作用,也就是低碳或者无碳化的技术。低碳技术包含了电力、交通、冶金、石化、建筑、化工等关于温室气体排放行业的节能以及提升效能的技术,还包含了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煤的清洁高效运用、煤层气的勘探研发、油气资源等方面所研发的技术。总之,只要将温室气体排放现象进行合理的控制,都属于低碳技术。而过程型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是要把各类节能、高效且有利于降低温室气体排放技术进行合理应用。这对于技术的开发、资金投入等给予了新的要求。
3.产出型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主要强调的是所生产的产品污染要小,对人类以及环境影响不大,对于目标方面应当加以控制和管理。在这个模式中,其流程为原材料、生产加工、低碳型产品、消费。对于产出性模式,产品应当加强简约化、标准化、友好性以及实用性。
4.消费性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指的是产品在进行消费时,应当采取绿色、环保、低碳的形式,尽量降低污染或者最好无污染。这个模式的流程是原材料、生产加工、产品、低碳式消费。并且,这个模式将绿色环保作为标准,进行各类消费活动。
5.优化型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注重的是在原材料的获取、加工、产品构成和消费的所有环节当中,都要尽可能做到低碳或者无碳。所以,这个模式的流程是低碳化原材料、低碳型的生产加工、低碳型的产品、低碳式的消费。这个模式对于环境是最好的形式。可是,这个模式一定要存在技术、理论、经济三点才可以推行。
二、实施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措施
1.节能优先,提升能源运用效率。当前,经济发展迅速提高,可是却付出了大量的资源以及使得生态遭受了巨大的破坏。这证明了我国能源利用非常浪费,能源利用效率有待提升。通过生态文明的方向来看,积极运用每一度电、每一方天然气、每一桶石油远远比开采更多的煤、天然气以及石油要有意义和价值。在提升能源利用效率的前提下,一定要本着节能优先的战略方针。不但要将具有高耗的产业及生产工艺进行淘汰,还要对照明设备、家用电器、工业锅炉以及工业电动机等方面的技术加以改进,提升热的有效利用以及提升能源转换效率。只有积极推动节能,才可以通过能源提供安全、环境的保护,并制止温室气体排放的多方面目标的体现。
2.化石能源低碳化,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对于我国化石能源当今这种煤丰富、油贫瘠、气缺乏的状况决定了煤炭可以成为能源消费的主体。所以,以煤炭为主要的能源消费结构在短期内无法进行改变。这就需要在消费之前对煤炭采取低碳化以及无碳化的处理,降低燃烧过程里碳的排放量。在这个形势下,加快发展天然气,适当进行核电、水电、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质能以及地热能等一些可再生的能源,降低煤炭在能源消费结构里的比率,会是开展低碳经济的主要方向。
3.创建碳基金,鼓励低碳技术的研发。碳基金是通过政府基金以及民间基金两个形式进行,政府基金是靠政府出钱,民间基金是靠社会捐赠。碳基金的目的在于注重碳汇的加强,关注透过帮助来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并通过这个过程找到低碳技术的商机,进而有利于我国实现低碳经济社会。碳基金的资金使用在投资方面通常有以下三个目标:首先,加快地毯技术的研发;其次,促进技术的商业化发展;再次,投资孵化器。我国的碳基金模式应当将政府的投资作为主要方式,再通过不同渠道进行筹资,依照企业的模式运行。碳基金公司透过不同的方式获得碳技术,估算减排潜力以及技术的成熟程度,激励技术的创新,不断创建低碳经济市场,用来加快长期的减排。
4.建立国家碳交易机制。对于我国不同的功能区域来讲,有的区域属于生态屏障区、有的区域属于生态受益区、按照国际采用的碳源、碳汇进行规则的平衡,生态受益区在享受生态效益额同时,还要将外部效益多出的合理份额补偿于生态保护区。其原则是碳源比碳汇大的地区应当依照国家制定的价格或者双方协商的价格对碳源小于碳汇的地区进行碳排放额的购买,用来平衡各地区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结束语
低碳经济的各个模式具备各自的特点。因为各地区的情况有别,使得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具备本质上的区别。在选择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时,应当通过实际状况,对区域经济进行综合式考量。
参考文献:
[1]钱笑盈.低碳经济背景下的产业结构调整[J].世纪桥,20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