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信息服务的概念范文

时间:2023-12-21 17:19:5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地理信息服务的概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地理信息服务的概念

篇1

1.1世界城市的概念与内涵

国际学者在研究世界城市相关概念方面积累了大量的研究成果,表1列举了国际上世界城市相关概念方面有代表性的人物及观点.国内学者在概念方面的提法和解释呈多样化,诸如国际城市、国际化大都市、世界城市、国际性城市、国际性中心城市、现代化世界城市等等,从目前趋势看“世界城市”与“全球城市”逐渐成为国内学界较为一致的概念称谓[4].无论从国内还是国际,对于世界城市的概念的认识是在不断的发展并逐渐趋于一致的认同.陈锐[5]在总结世界城市发展的普遍规律与特征的基础上,将世界城市的概念界定为:依托世界经济网络和城市经济区两大载体,通过培育城市文化主题完善多维创新体系,以新型业态整合资本、人才和技术等高端资源,并在全球范围内实现快速高效集散,以发挥其对世界经济、社会体系的管理与控制作用的国际第一流城市.在世界城市的内涵特征方面,国际学者将观点集中在主要的职能中心、特征及条件与判断标准方面,表2列举了霍尔、弗里德曼、萨森、西蒙等四位国际学者的观点.近年来国内学者对世界城市研究也急剧增温,研究角度也比前期更加细化和深入,如职能体系[6]、空间分散与产业集聚研究[15]、指标体系研究[16]、人口迁移问题[17]、城市发展战略[13,18]、巨型城市区域[19]、国际交通体系[20]、人口分布格局[21]、国际会展业[22]、世界城市网络理论[23]等等.对于世界城市本质的探讨也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主要观点是:世界城市的本质属性主要表现在控制力、影响力、表现力上[14],其本质可概括为一个结点、两个功能、三个特征,是城市发展的高级阶段,是国际城市的高端形态[13].随着世界城市概念与内涵特征的探讨逐渐深入,我国学界的判定标准与国际研究的主流逐渐一致,高级服务业水平、跨国公司总部等因素是公认的判定标准.但应当看到,世界城市理论还存在一些争议[4]:世界城市内涵仍在发展当中,在未来这一问题仍会持续;世界城市研究有西方中心倾向,较少关注中等发达和发展中国家,也忽略了东西方世界城市发展模式的差异;不连续城市发展模式与世界城市区域联系、时间演变观点的发展模式分歧;对城市社会分化、城市社会问题及可持续发展压力等问题的忽视将导致未来的不确定因素;世界城市发展的依托问题.

1.2世界城市的本质

世界城市是城市发展的高级阶段,是国际城市的高端形态.其本质特征首先是拥有全球经济控制能力,这种控制能力主要来源于聚集其中跨国企业和跨国银行总部[7].国际金融中心、决策控制中心、国际活动集聚地、信息中心和高端人才集聚中心影响着全球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强度达到强或极强),而较大的经济和人口规模、经济高度服务化和集聚全球跨国公司总部、区域经济合作紧密、国际交通便利、科技教育发达、人居环境优良等条件支撑着世界城市的这些中心.世界城市的本质可概括为一个结点、两个功能、三个特征[13],即:一个结点,全球经济系统的中枢或世界城市网络体系中的组织结点,整合以人流、物流、资本流、技术流和信息流为代表的现代市场资源;两个功能,对全球政治、经济、文化具有控制力与影响力,是全球战略性资源、战略性产业和战略性通道的控制中心,是世界文明融合与交流的多元文化中心,也是城市硬实力与软实力的统一体;三个基本特征,具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具有巨大的国际高端资源流量与交易,具有全球影响力.当代世界城市的本质体现在[14]:它是全球经济、政治、文化体系的主要节点,是世界体系中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文化指挥控制中心,发挥着全球的影响力、控制力、表现力,欧洲、美洲和亚洲等区域通过世界城市的连接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其本质属性主要表现在控制力、影响力、表现力上.其核心功能主要是世界经济管理控制中心、全球政治中心、世界知识创新中心、世界文化中心、世界航运中心.表3与表4根据郭万超的观点对世界城市的本质属性、核心功能与核心要素进行了整理.

2世界城市本质对城市地理信息的需求

从概念演化到内涵分析,再到本质及核心功能、要素梳理,国内外学者对于世界城市的研究也随着世界城市的发展演变经历了相对漫长的过程.世界城市的本质属性及核心功能对城市地理信息的获取、管理与服务都提出了新的需求(图1).控制力是世界城市拥有的整合和配置全球资源要素、从而实现价值最大化的能力和权力.本方面的城市地理信息需求主要是:聚集要素的表达与空间化管理;要素辐射范围的确定;石油、铁矿石、人才、信息、资本等等作为国际战略资源进行管理;信息产业、新能源产业、文化创意产业等等作为国际战略产业的配套地理信息服务;机场、铁路、港口作为国际战略通道配套信息化监控与管理等.影响力是世界城市拥有的主导和改变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的能力和权力.各种代表话语权的定价、信息权利等,以及代表软实力的跨文化交流、价值观等会形成一些新的地理信息要素,这对城市地理信息的获取方法及服务体系的整合度和服务效率提出更高的要求.表现力是指世界城市使自己的实力(主要是控制力、影响力)得到世界认可的能力,也包括对自己形象的塑造能力.面向国际的政治形象和社会形象的树立对城市地理信息的需求主要体现在管理层面,面向国际形象的诚信环境、公众素质、文明程度、社会风尚等也对城市地理信息管理方式与服务体系提出了更加体现国际化、多元化、人文理念的要求.对于世界经济管理控制中心,全球化公司、跨国公司和世界级金融机构有针对全球或区域产业经济的运行状况进行空间化监管的需求;对于全球政治中心,国际组织、国际机构的空间分布、辐射范围、空间决策等等需要不断完善的城市地理信息服务体系的服务环境;对于世界知识创新中心,新产品、新市场和就业新机会的衍生会不断产生新空间要素,各种新要素的更新、管理方法、服务方式需求是不完全相同的,这就要求城市地理信息服务环境具备开放性,并实时更新;对于世界文化中心,世界级文化资源与品牌改变了传统的文化服务业的发展模式,本地文化与国际化、多元化的文化相互融合,城市地理信息的获取、管理、服务都要适应多元化的需求;对于世界航运中心,当前是航空时代、高铁时代、远洋时代、信息时代,世界城市掌握的世界级交通体系越强大,掌握的人力流、物资流、资本流、信息流、知识流越多越集中,其控制力就越强.世界航运中心不仅要求城市地理信息为其自身运行作保障,还要求在五大流的运行过程中进行全方位的空间化监管,如物资流的地理位置追踪与全过程监管等.

3世界城市建设的城市地理信息需求

世界城市地理信息服务的对象不仅仅是生活其中的人群,还包括其控制力、影响力和表现力辐射范围涉及的国际政治、经济、文化机构,以及重要的国际战略资源、产业和通道.因而,其城市地理信息服务必然要适应这些“对象”的动态变化的需求.世界城市建设的城市地理信息需求主要解决好以下问题:第一,分析世界城市建设与城市地理信息需求的动态关系.世界城市建设是动态变化的,随着其本质属性和核心功能的增强,其对城市地理信息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第二、分析世界城市建设对当前城市地理信息服务体系提出的新的需求,明确其要解决的基本问题在哪里;第三,从城市整体观的角度出发,分析城市地理信息服务体系应考虑的从整体到局部的不同层次;第四,从业务的时空管理视角分析城市地理信息服务体系如何满足世界城市建设中出现的新业务需求.

3.1世界城市建设与城市地理信息的关系分析

从城市地理信息角度看:一体化管理、信息资源整合与融合、新技术服务方式、共享与安全的平衡构建起来的地理信息服务体系应支撑世界城市核心功能、要素层面的各种中心,使其汇聚成体现世界城市本质的控制力、影响力和表现力.从世界城市角度出发:其本质在城市功能层面体现于政治、经济、科教、文化、资源环境、公共服务、城市设施等方面;其核心功能和要素体现在各功能的下级职能,如经济体现在金融、商业、租赁业、商务服务业、智慧服务业、信息业等,这些职能需要实现智能政府服务、智能企业网络、智能交通、智能社区与人口资源管理等智能化的管理;世界城市的建设要求提升已构建的地理信息服务体系的服务效率,多行业、多部门、多系统协同管理,形成对城市地理信息的整理观和立体化管理.在世界城市建设的过程中,随着其控制力、影响力、表现力的不断增强,其各项核心功能和要素的内容、辐射强度和影响范围也在不断变化,他们对地理信息服务体系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因而在城市的功能层面、智能管理层面以及城市地理信息管理的整体观和立体视角也在随之发生内涵上的演化,这个过程是动态变化的、螺旋上升的,与世界城市的建设过程紧密相关.

3.2世界城市的地理信息服务体系面临的基本问题分析

当前,世界城市的地理信息服务体系面临的基本问题主要体现在城市地理信息的一体化管理与信息资源整合、新技术服务方式、共享与安全的平衡等三个方面.第一,一体化管理与信息资源整合,从离散的分行业部门的城市空间实体要素层管理向连续的一体化管理的方向发展,从单部门、单行业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向多部门、多行业的信息资源整合与融合方向发展.以五大流为代表的现代市场资源,跨地域、跨政区、跨领域的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社会各职能的中心,都要求将原先分散的各类城市空间实体联系起来进行系统化的管理,以支撑各核心功能.第二,新技术服务,从传统的服务方式过渡到新的技术服务方式,如城市地理信息的无线网络服务、智能化的查询与分析、可视化的二维平面与三维立体甚至四维时空展现、便捷的云服务和高效的超并行计算,特别是城市地理信息的物联网应用,借助射频识别技术把所有城市空间实体与互联网连接起来,形成能够智能化识别和管理城市空间实体的物联网应用.第三,共享与安全的平衡,促使城市地理信息共享与安全体系达到平衡,形成开放的、实时更新的信息服务环境.城市地理信息的共享与安全的前提是标准化和规范化,法律环境是其保障,通过政策进行调控.信息共享与安全的标准、政策、法律在各个国家,甚至在一个国家的不同区域都可能会有所不同,而要对构成世界城市核心要素的各种中心进行城市地理信息服务则必须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标准、政策和法律环境.

3.3城市地理信息服务的整体观角度分析

以城市单元为空间尺度,与城市运行、城市功能、城市管理和城市形态等相关的空间实体,即城市生存、发展所依赖的外部自然条件和内部各组成要素以及与城市经济社会活动和运行管理相关的空间实体是城市地理信息服务的主要载体.这些空间实体有着具体和抽象的存在形式,有着相对稳定和相对频繁的变化频率,有着城市上空、城市地表和城市地下的空间层次.空间实体是城市的最小“细胞”单元,同种存在形式、变化频率及同一空间层次的空间实体的聚集构成了某一方面的城市“器官”,如街道和建筑、城市的地下管网和其他设施、城市区域的气象环境等等.不同的城市“器官”构成了城市的“个体”.在世界城市建设过程的前期阶段,大多针对每种城市“器官”建立了城市地理信息管理与服务系统,却没有过多考虑各“器官”之间的关系.在其本质及核心功能扩展阶段需要借助各种城市“器官”逐渐突出某种核心要素时显得力不从心.从该角度出发,世界城市地理信息服务体系应考虑三个层次的实现问题(图3):(1)如何聚集起世界城市建设过程中新的空间实体并使之服务于世界城市的某项核心要素;(2)如何使各项核心要素共同促成世界城市核心功能的扩展;(3)在新的世界城市“细胞-器官-个体”的机制下,如何完善现有地理信息服务体系(软硬件环境)以支撑该机制.

3.4基于城市地理信息的要素时空精细化管理

篇2

关键词:测绘 信息化 保障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各领域各方面对测绘不断提出新的更高要求,测绘发展的机遇和挑战并存。面对新的形势和新的需求,必须坚持走信息化发展道路,加快信息化测绘体系建设,推进测绘信息化进程,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可靠、适用、及时的测绘保障。目前,我国测绘地理信息发展正进入全面构建数字中国的关键期、测绘产品服务需求的旺盛期、地理信息产业发展的机遇期、加快建设测绘强国的攻坚期。

一、信息化测绘体系的基本概念和内涵

信息化测绘是我国测绘实现了由传统测绘向数字化测绘转化和跨越之后进入的又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它代表着我国测绘在进入新世纪后现代化建设总的战略方向。

由于测绘可以理解为一项事业,也可以理解为一种业务行为,还可以理解为专业技术,因此,对信息化测绘体系的认识各有不同。如果信息化测绘体系中的测绘是指测绘事业,那么,信息化测绘体系是个大概念,是与测绘信息化发展相关联的技术、信息、产品、网络、装备和设施、管理与服务等要素所构成的有机整体,是测绘信息化发展的综合体现和测绘事业发展进步的整体性标志;如果信息化测绘体系中的测绘是指测绘业务行为,如地理信息的获取、处理和服务等行为,那么,信息化测绘体系是测绘业务流程和手段现代化的具体体现,是个内涵适中的概念;如果把测绘仅仅理解为一项专业技术,则信息化测绘体系是测绘技术形态的具体体现,强调测绘技术的发展,等同于信息化测绘技术体系,是个小概念。

在实际工作中,既不能把信息化测绘体系作为大概念运用,解释为整体的测绘事业体系,囊括测绘事业发展的全部内容,将数字中国地理空间框架、测绘公共服务等涵盖其中,也不能将信息化测绘体系作为小概念运用,解释为纯粹的技术体系,而失去其真正涵义,弱化其本质内容。所以,信息化测绘体系应该解释为测绘业务手段现代化的综合体现和重要标志,主要强调地理信息获取、处理、服务等过程和手段的信息化。

按照业务流程划分,信息化测绘体系可以分为现代化的测绘基准体系、实时化的地理信息获取体系、自动化的地理信息处理体系、网络化的地理信息服务体系。按照主体功能划分,信息化测绘体系主要由基准体系、技术体系、装备体系、标准体系等组成,其中:技术体系是测绘信息化发展中技术形态变革的体现,是数字化测绘技术体系的升级和扩展,主要包括空间对地观测技术和地理信息处理、管理、显示、服务、应用等技术,核心是快速卫星导航定位技术、精确与定量遥感技术、网络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空间信息网格技术等;装备体系是测绘信息化发展中基础设施和装备条件变革的体现,主要包括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平台、现代测绘基准体系基础设施、航空航天遥感影像快速获取平台、先进野外测绘技术装备、地理信息数据处理技术装备以及地理信息数据交换传输服务网络等。

二、信息化测绘体系建设的总体思路

信息化测绘体系建设要坚持需求牵引、统筹规划,政府主导、企业推进,依靠科技、创新机制,突出重点、协调发展的原则。要紧密围绕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准确把握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对测绘的需求特点,统筹规划信息化测绘体系建设全局。充分发挥政府测绘部门的主导作用,加大财政资金对信息化测绘体系建设的支持力度。充分发挥企业和竞争机制的重要作用,提升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加强测绘科技进步与自主创新,着力解决测绘信息化发展中的重大关键技术问题,大力提高测绘生产力水平,推进测绘生产组织结构调整。要以加快测绘科技进步、提高测绘装备和设施水平为重点,努力实现地理信息获取、处理和服务各环节的协调发展。要着力制度建设和机制创新,为信息化测绘体系建设创造良好环境条件。

未来十年左右,信息化测绘体系建设要实现以下总体目标:测绘科技进步取得突出成效,测绘技术装备和测绘基础设施全面改善,测绘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构成信息化测绘体系的现代基准体系、技术体系、装备体系、标准体系等较为完善,地理信息的获取实时化、处理自动化、服务网络化和应用社会化全面实现,测绘信息化整体水平显著提高。测绘较好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保障能力和服务水平显著提高。

三、信息化测绘体系建设的重点任务

建立适应信息社会要求的信息化测绘体系是测绘信息化建设的基本要求和重要途径,也是一项重大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业、事业单位等各方面共同推进,测绘及相关行业共同参与,尤其要注重发挥测绘相关企业的作用。要充分利用各方面力量,不断提高测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信息化测绘基础设施自主保障能力,全面推进测绘基准体系基础设施、高分辨率立体测图卫星以及测绘卫星应用系统建设,增强地理信息的快速获取和更新能力,充实完善数字化测绘技术装备,促进测绘生产技术及管理手段的优化升级,提高地理信息采集、处理和提供服务的整体实力。信息化测绘体系建设的重点任务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3.1现代化测绘基准体系建设

现代化测绘基准体系是地理信息获取、处理和开发利用的基础条件和基本保障。要利用现代测绘理论和高新技术手段,建立与维护覆盖全国、陆海统一的新一代高精度、三维、动态、多功能测绘基准体系,形成较为完善的现代测绘基准体系基础设施。重点是建设覆盖全国的卫星定位连续运行基准站网和国家空间大地控制网,全面提高高程控制网和重力基本网的密度与精度。

3.2实时化地理信息获取体系建设

实时化和空间化地理信息获取体系是地理信息数据获取手段的重大进步。要着力建设陆、海、空、天一体化的先进测绘基础设施,不断完善自主卫星导航定位系统,研制发射满足测绘要求的高分辨率遥感卫星,发展地理信息数据的快速获取技术手段,主要包括:高精度卫星导航定位系统、高分辨率卫星遥感系统、数字航空遥感系统、重力卫星系统和航空重力系统以及地面移动快速测量系统等。

3.3自动化地理信息处理体系建设

自动化和智能化地理信息处理体系是地理信息数据处理手段的重大变革。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高新技术,研制自动化、智能化的地理信息数据处理平台,发展海量地理信息数据快速、精确处理和集成管理的技术手段,包括:自动化智能化的卫星导航定位、卫星遥感、航空遥感等对地观测数据处理系统,地面测量数据快速处理系统以及地理信息数据管理、保密处理、产品制作等技术系统。

3.4网络化地理信息服务体系建设

篇3

【论文摘要】本文简要介绍地理信息系统的概念和它的基本功能,列举地理信息系统在环境管理中的应用,对国内外环境地理信息系统的研究热点和方向进行阐述,并提出发展环境地理信息系统的策略和建议。

一、地理信息系统的概念

地理信息系统是收集、存储、管理、综合分析和处理空间信息和环境信息的计算机软硬件系统。它是GIS技术在环境领域的延伸。

地理信息系统在环境管理中的应用的主要功能有:

1、基本功能包括对空间和属性数据的输入、存储、编辑,以及制图和空间分析等功能。编辑功能允许用户添加、修改、删除点、线、面或修改其属性信息;制图功能可以灵活多样地制作和显示及输出各种专题地图,如污染分布图、水功能区划图、环境规划图等等,地理要素可放大缩小以显示不同的细节内容,并能够测量地图上线段的长度或指定区域的面积。

2、空间统计分析是指对空间数据库中的专题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包括各种属性数据的集征数、离散特征数及其分类分级统计等。

3、叠加分析功能允许两个或多个图层在空间上比较各空间要素和属性,分为合成叠加和统计叠加。合成叠加得到一个新图层,它将显示原图层的全部特征,交叉的特征区域仅显示共同特征;统计叠加可以统计一种空间要素在另一种空间要素中的分布特征。对不同的图层进行叠加分析,从而获得各种感兴趣信息。

4、缓冲区分析是GIS的基本空间操作功能之一。例如,某地区有危险品仓库,要分析一旦仓库爆炸所涉及的范围,这就需要进行点缓冲区分析,结合与居民地图层的叠加分析,可以获取需要疏散的人口数等等。

综上所述,空间分析是地理信息系统软件的核心,空间统计分析、叠加分析、缓冲分析等功能为地理信息系统提供了强大的环境分析功能与广阔的应用空间。随着其功能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地理信息系统将为环境各部门提供一个功能强大的空间信息服务和管理工具,成为各部门日常工作不可或缺的工作手段。

二、地理信息系统在环境管理中的具体应用

由于地理信息系统具有强大的信息服务和管理功能,具有广泛的应用范围。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它可以应用在环境管理的各个环节,如区域环境规划、环境监督管理、区域环境监测及环境评价研究等;二是它可以广泛应用在国家、省、市等不同层次的管理。下面简单介绍一下它的具体应用。

1、电子地图使环境管理工作变得轻松直观

由于采用空间数据和数据库挂接,改变了传统的信息管理方法,地图由传统的静态纪录变为信息丰富多样的动态的电子地图,实现了数据可视化。它使环境主管部门对各种环境要素的管理变得直观、简单和轻松。如通过直接对地图要素进行查询,可以获得环境监测点位、污染源等的空间分布及其与环境敏感区域的空间关系等信息。可以对各种环境数据进行综合的统计并分析以及采用直观的丰富多样的表现方式进行展示,为环境决策提供科学快捷的支持。

2、强大的环境规划手段

区域环境规划是EGIS应用发展的重点领域之一,目前基于EGIS的环境规划模型还处于深化研究阶段,将环境应用模型与GIS集成为一体,可以为环境规划提供更强大的技术手段。由于应用EGIS能够更好地考虑和评价建设项目对环境的影响,因此在建设项目的环境评价中得到广泛应用。

3、危险物运输管理

借助GIS的运行路径选择功能,可以对危险物转移运输线路进行优化选择,能避开人口集中居住区、饮用水源地等环境敏感区域制定运输计划。并可以通过GPS对危险物的运输线路进行实时监控。

4、环境模型模拟分析

环境模型在环境决策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如可以通过模型模拟出污染事故发生后各个时间的扩散情况,为决策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常用的模型主要有大气扩散模型、1维水污染扩散模型、2维水污染扩散模型等等,实现各种模型的模拟结果的生成、2维和3维的显示等功能。

5、为数字环保提供技术平台

数字环保是最近提出来的终极环境管理系统,它是继数字地球概念提出以后,环保领域提出的新概念,它将是未来十年环保领域信息化建设的终极方向,EGIS作为数字环保的基础平台,将能够为用户提供实时动态环境信息服务,也能够为环境管理者提供决策信息,逐步控制污染,改善环境状况,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三、发展环境地理信息系统的策略探讨和建议

随着国外EGIS技术的逐渐成熟和数据采集技术的快速发展,建立环境地理信息系统的条件开始逐渐成熟,而且将成为我国发展GIS的重点领域,从GIS在我国近几年的发展领域也可以看出这种趋势。

发展EGIS应当采用“统一规划、注重基础、紧密跟进、高起点开发、协调发展”的发展策略。

1、统一规划。

为了降低空间数据资源采集和管理的成本,为了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必须在多方部门的参与下,统一规划和构建EGIS的发展框架。

2、注重基础。

在统一规划的思路和明确的发展框架下,不断加强基础空间数据库和基础环境数据库的积累与建设。

3、紧密跟进、高起点开发、协调发展。

在技术上紧密跟进国外先进的GIS技术,高起点进行系统开发,与我国的信息产业发展速度相协调,共同发展适合我国国情的EGIS。

当前我国各地许多部门虽然已经开展了EGIS的研究与开发,但这些开发均是出于本部门的需要,很少考虑到将来部门之间的数据交流和共享,加上没有全国性的EGIS发展框架和数据标准,数据的通用性将成为影响EGIS开发的关键因素,建议有关部门及时组织开展EGIS发展体系和框架标准的研究。

四、结束语

地理信息系统是近二十年来迅速发展的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应用已经从早期的矿产资源管理拓展到与空间地理相关联的更广泛的领域,特别是在环境领域,原有的多种环境信息处理技术(环境模型、环境规划分析)正在与地理信息系统融合,逐渐形成具有强大功能并具有环境特征的地理信息管理系统,即环境地理信息系统(EGIS)。它将成为各个环境管理部门日常信息处理不可缺少的新工具。它将彻底改变传统的信息处理方式。可以说它是环境管理进入信息时代的标志。

参考文献:

[1]张清宇、田伟利、沈旭,环境管理信息系统[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2]王萌,城市地理空间信息共享与管理办法研究[D],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8

篇4

关键词:GIS RS 空间信息技术 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5(b)-0176-02

地理信息系统是一个新兴的交叉学科,在我国学科设置中,地理学一级学科、测绘科学一级学科、计算机一级学科都设有地理信息系统的二级学科。我国已有近200多所大学设立了地理信息系统专业,我校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也于2002年建立了地理学一级学科下的地理信息系统专业,目前,在教育部新修订的专业目录中,已改为地理信息科学专业。遥感科学与技术是测绘科学一级学科下设立的新专业,我校于2011年正式开始招生。地理信息系统学科和遥感科学与技术的设置也表明了该学科的交叉性,尽管两个专业的侧重点不同,但都涉及到地理学、测绘学、图形图像学、计算机科学等专业相关的各种专业知识。为贯彻“厚基础,宽口径”的教育理念,切实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我们向大一新生开设了“空间信息技术基础”这门课,开设这门课的目的是对新生系统全面地介绍空间信息技术的全貌、各分支学科的主要内容及其之间的关系,阐述空间信息技术的发展历程,并将其经典基础理论与现代应用信息技术有机结合。通过该课程,一方面激发新生对空间信息技术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建立学习本专业的信心,使学生提高对空间信息技术的整体认识,热爱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专业,而且也为通识教育夯实基础。我校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专业主要向全国十多个省市招收理科生,主要存在学生计算机水平与知识不平衡,理科生地理不作为高考引起的地理基础不牢,网络条件下信息服务参与度差别大等特点,而作为交叉学科的空间信息技术涉及到计算机科学、网络技术、地理学、图形图像学等。因此,在大一进行空间信息技术课程的讲授不同于其他专业课重点在专业技能和专业素质的提高,如何在起点不同、网络信息服务逐步深入学生学习生活的同时开展空间信息技术基础的教法研究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1 网络信息服务中的空间信息技术实践教学

我校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科学两个专业招收的都是理科生,在现行高考体制下,理科综合中只包含物理、化学和生物,没有地理学科。同时,不同省份和不同家庭条件的学生中计算机水平和对信息技术的了解水平分异较大,这些都成为空间信息技术基础这门课教学有效开展的障碍。通过与多届学生的教学互动以及与大学一年级新生的深入交流,学生主要有以下一些特点:一是地理知识和功底相对比较薄弱,主要原因是在高考指挥棒下理科生学习地理知识的课时和精力相对较少,特别是在农村地区;二是计算机应用和相关知识分异较大,一些农村地区在高中以前没有使用或者很少使用计算机与网络,而北京城区的学生计算机和网络使用水平相对较高;三是计算机软硬件和网络条件较好,学生使用计算机和网络兴趣浓厚,受考上大学的影响,大部分学生都拥有计算机,同时学校提供的网络上网条件较好,基本能够实现教学区和休息区的全覆盖,使用网络信息服务来引导空间信息教学条件较好。实践教学是加深感性认识、提高课程兴趣的重要手段。通过本课程的积极引导,让网络信息服务不仅成为生活娱乐的工具,也成为专业学习的工具。通过与日常生活相关的实践教学提升学生的专业鉴赏能力。针对以上条件,在实际空间信息技术教学中主要采用以下一些方法与手段来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服务来进行空间信息技术基础的教学工作。

(1)通过分组的方式,利用课堂和课下互动来分享空间信息技术带来的不同的网络体验,提升专业兴趣。在充分了解学生各项基本知识和基本功能后,通过老师引导和学生自愿分组的方式,将学生分成3~5人的一个小组,小组完成以下诸如课堂讨论、课下互助的方式开展各项学习过程,在分组时应注意到学生的地域、计算机基础等的差异。如在第一堂课后,会让学生学会使用googleearth,并在googleearth上找到自己的家,并向第二堂课上向全班介绍自己学习使用googleearth的过程、对它的认识,以及找到家乡的过程。通过几轮的课堂教学效果来看,学生在没有老师引导的情况对空间分布、影像尺度等相关专业知识和思想有了朴素的认识,在课堂介绍阶段通过提问、讨论、点评等方式,能够将朴素的感性认识转化为专业知识和认知能力。在整个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设计了诸如家乡、著名自然旅游景点、热点事件的热点区域等多个课下实践和课上交流的过程,在空间信息网络服务的支持下从不同的知识侧面引导学生从单一的讲授学习到课下实践-课堂交流的互动和主动学习。在此过程中,各小组组员组成的合理性,各个课下实践-课堂交流主题的有趣性,以及选择各小组课堂交流的顺序都成为该方法手段能够顺利高效进行的关键因素。第一次选择小组完成任务的优秀程度可能直接决定了以后几次该方法手段的优秀程度。

(2)通过不同网络服务形式比较,加深学生重点基础知识和重要地学思想的理解。在空间信息技术基础教学过程中,需要学生通过地理对象抽象形成地理数据模型,通过数据模型的抽象形成数据结构,通过对数据结构的实体化形成地理信息等三个步骤,而在空间信息技术的发展过程,对地理对象的抽象、数据模型的类别、数据结构的多样性以及实体数据的海量性等都有不同的认知。在这些过程中,既有丰富的具体形象的对象,也有抽象的模型、数据等,借助网络信息服务下一些具体事例,方便学生更好的加深理解。如我们通过让学生观察自己的校园,并研读百度地图、虚拟城市等不同的网络信息服务工具下的矢量地图、影像地图、三维地图和地势图等不同的地图表现形式,通过比较、讨论、点评等多种方式,对空间信息技术中的矢量、栅格等不同数据格式和结构。

(3)引导学生将学习、生活与网络信息服务中的空间信息技术结合起来,应用专业知识来分析和理解。空间信息技术在当今社会各个领域的部门应用越来越广泛,一些空间信息技术中较为专业的名词简称或者缩写如GPS等经常出现在同学们的身边,教学过程中教师理应通过这些有利的条件引导学生学习、理解和深入探讨相关。我们可以通过比较新闻联播后的天气预报中的气象卫星遥感影像和资源卫星影像来引导学生分析不同对地观测卫星的用途与特点,可以通过googleearth上不同影像分辨率的变化来引导学生理解空间分辨率与地理空间尺度的概念,可以通过矢量地图、影像地图等常用的地图服务引导学生分析两种地图格式的异同等等。教学互动的过程覆盖到了同学的学习与生活的过程,我们在课堂上也积极引导学生将日常生活中观察到空间信息技术的应用与同学们分享,如在事件过程,同学们了解到了利用无人机获取影像的内容,在讨论过程中,学生和老师共同讨论了各种遥感平台、不同遥感影像、获取国家基础地理信息的手段等多种主题,教学效果良好。

2 结语与讨论

空间信息技术已经从专业化的应用向网络信息社会服务方向转化,应用这些基本的素材和网络信息服务的便利,可以有效的提升空间信息技术基础教学手段的效用。在空间信息网络信息服务的支持下通过课堂-课下教学互动能够帮助学生较好的形成空间信息技术的基本框架,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形成良好的专业鉴赏能力。

参考文献

[1] 许捍卫,张友静,张行南.21世纪高校GIS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J].地理信息世界,2003,1(4):27-30.

[2] 王玲,王月健,刘琳.地理信息系统课程实践教学的改革与探索[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07,17(16):55-57.

篇5

关键词: 天地图;省级节点;建设;应用

Abstract: This article describes the "world map • Ningxia provincial target node construction, design principles, data requirements, performance requirements, the overall architecture, construction, the organiz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as well as typical application, outlined the concept of the" world map "strategic significance.Keywords: world map; the provincial nodes; construction; application

中图分类号:D296.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1.引言

2010年10月22日,中国互联网地图服务网站――“天地图”()开通上线。这个中国区域内数据资源最全、全部采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软件产品的在线地图服务网站,是以互联网为依托,把分散在各地、各部门的地理信息资源整合为逻辑上集中、物理上分散的“一站式”地理信息在线服务系统,可以为政府、企业和公众免费提供二维与三维地图浏览、地名分类搜索定位、距离和面积量算、驾车路线规划、中英文地名切换、屏幕截图打印等地理信息服务,专业用户也可直接调用“天地图”资源搭建自己的地理信息系统。国家非常重视天地图建设,力争把天地图打造成为数据覆盖全球、内容丰富详实、应用方便快捷、服务优质高效、具有国际影响力、以在线地图服务为主的综合信息搜索服务平台,成为快捷、简便、好用的地理信息服务国际知名品牌。

“天地图”省市级节点是指国家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公众版的省级节点(分节点)和市级节点(信息基础),是天地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各省市级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的公众版。为了尽快实现全国地理信息资源的高效聚合、协同服务,从而最终形成天地图“一站式”在线地理信息服务和全国“一个平台”的局面,全国各地都在按照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天地图”省市级节点建设方案》的总体部署和要求,积极开展“天地图”省市级节点建设。宁夏国土资源厅于2011年9月立项建设“天地图・宁夏”省级节点,计划2012年6月完成。

2.建设目标

按照提供权威、鲜活、统一、高效的“一站式”地理信息服务的要求,在国家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的总体框架下,遵照“天地图”建设相关技术标准与规范,基于自治区内最新地理信息资源,建成“天地图・宁夏”,实现与国家“天地图”主节点的服务聚合与协同服务,并通过“天地图”门户网站向社会公众提供免费的地理信息浏览查询等综合服务,向企业提供增值开发标准接口。具体目标如下:

搭建符合国家“天地图”省级节点建设要求的软硬件平台;

建设内容完整丰富、现势性强的“天地图・宁夏”框架数据;

建设自治区统一、权威的地理信息数据、服务平台;

搭建满足各类社会专用地理信息服务的功能服务平台;

提供实现全区各类公共地理信息聚合、共享、交互集成的功能;

实现与国家级“天地图”主节点以及地市“天地图”分节点互联互通

3.设计原则

以现实需要为基本出发点,确保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是建设应用信息系统的基本原则,本系统的设计将遵循如下具体的原则:

(1)可靠性:系统应保证长期安全运行。系统中的硬、软件及信息资源要满足可靠性设计要求。充分考虑利用现有设备,合理化的使用现有各种网络资源,同时为不同现存网络提供互连和升级手段。

(2)标准性:系统采用的信息分类编码、网络通信协议和数据接口标准必须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标准和行业标准。

(3)开放性:系统要涉及多种数据库,需要提供开放的接口。要具有多机种、多平台的兼容性,系统在处理能力、数据存储容量、网络技术和数据接口等方面具有良好的互操作性和扩展性,以保证今后的扩展和已有设备的升级。随着技术的发展和信息的增多,系统能够平滑升级。

(4)成熟性:在注重先进性的同时,系统设计和开发平台应采用业界公认成熟,并具备在类似项目建设有过成功实施经验的技术和服务。

(5)安全性:系统应具有切实可行的安全保护措施。对计算机犯罪和病毒具有强有力的防范能力。保证数据传输可靠,防止数据丢失和被破坏,确保数据安全。

(6)容错性:系统应具有较高的容错能力和抗干扰性,对各类用户的误操作要有提示和自动消除能力。

(7)可扩充性:系统的软硬件应具有扩充升级的余地,保护以往的投资,能够适应网络及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和需求的不断变化,使系统中的信息资源具有长期维护使用能力。

(8)实用性:充分考虑社会公众和企业用户需求,以及宁夏自治区现行管理体制、管理模式、业务流程及人员结构的现状。

(9)先进性:根据建设资金情况,应保证在实用可靠的前提下,注重应用成熟技术,尽可能在最佳性价比下选择国内外先进的计算机软硬件技术、信息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使系统具有较高的性能指标。

(10)易维护性:系统采用B/S架构设计,同时采用通用、成熟的产品和中间件技术,同时考虑尽量减少系统的维护工作,尽量减少维护的难度。

(11)应用高效:从实际情况出发设计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紧密结合实际应用需要,保证系统最大限度的符合用户实际应用的要求,同时采用统一风格的界面和操作方式,使系统易学易用,操作简单。

4.数据和性能要求

⑴矢量数据中的交通、地名地址(含兴趣点)、行政区划、水系等的详细程度和现势性须优于“天地图”主节点的同层级线划地图(矢量地图)及地名地址数据;影像数据的分辨率与现势性须优于“天地图”主节点同层级影像地图。在此基础上,道路、行政区划、主要地名等重要要素应保证至少每半年更新一次。根据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的要求,各地可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分区域的方式分批次相应服务,随着本地数据资源的不断更新、丰富而逐渐实现相应层级服务的全覆盖。

“天地图”省、市级节点数据须符合测绘行业标准《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地理实体与地名地址数据规范》、《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电子地图数据规范》要求,其中的道路数据的几何表达与拓扑关系表达应尽可能遵照《导航地理数据模型与交换格式》、《车载导航地理数据采集处理技术规程》要求。所有数据须依据国家有关规定过滤、删除信息内容,降低空间精度,形成可在非网环境中使用的公开数据集,并经地图审核后方可。

⑵性能须满足提供7×24小时不间断服务、满足高服务质量要求。省级节点支持峰值并发用户数为1000,市级节点为500。远距离访问服务等待时间不超过1秒,互操作和信息加载服务等待时间不能超过5秒,平均每个用户(按照标准的GIS桌面用户考虑)每分钟显示8次地理信息图形/图像。同时应能实时检测和抵御黑客攻击,满足国家计算机信息系统等级保护第三级建设的要求。

5.系统总体架构

“天地图・宁夏”省级节点平台主要包括基础支撑层、数据存储层、GIS服务层、服务接口层以及应用系统层,此外还包括安全保障体系和标准体系。

基础支撑层:包括存储备份系统、数据库服务器、GIS服务器和Web服务器以及网络资源设备。

数据存储层:主要包括线划电子地图数据、遥感影像数据、数字高程模型数据、地名地址数据、路网数据、POI兴趣点数据等。

GIS服务层:主要提供缓存切片地图服务、兴趣点查询服务、路网分析服务、缓存区查询分析服务、数据提取下载服务等。

服务接口层:将GIS服务层以OGC、SOAP和REST接口标准提供,并支持多种客户端。

应用系统层:提供兴趣点查询、在线标绘、数据下载、地图浏览等功能。

6.建设内容

⑴标准体系建设: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对《地理实体与地名地址数据规范》、《电子地图数据规范》等进行扩充,并在此基础上制定本地区相关数据生产与整合处理技术流程及操作规程、数据更新规则等。结合实际情况明确本地区信息共建共享、网站合作建设与商业运营服务相关机制与实施办法。“宁夏・天地图”标准体系建设包括数据规范、服务规范、应用规范。

⑵在线服务数据集(框架数据):对本地区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相关专题数据进行整合、处理,形成地理实体数据、地名地址数据、线划电子地图数据、影像电子地图数据、高程数据、元数据以及相关专题数据。“天地图・宁夏”省级节点主要生产15-17级比例尺数据,构建符合要求的相应公共地理框架数据,并切片。

⑶在线服务软件系统:主要包括门户网站系统、平台运维管理系统(包括服务管理、安全管理、系统监控、统计分析、日志管理)、二次开发接口提供、在线服务基础系统等。

⑷运行支持环境:主要包括网络接入系统、存储备份系统、服务器系统、安全保密系统及其它配套系统等,保证“天地图・宁夏”各类服务性能达到“天地图”整体性能的要求。

⑸典型应用示范:基于“天地图”的服务资源和API(应用程序接口),结合本地实际,开发不少于3个典型服务。目前依托“天地图・宁夏”平台开发出了社会经济信息数据展示系统、旅游出行地理信息服务系统、房产信息服务系统等典型应用。

篇6

关键词:GIS;发展;演化

一、前言

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是一种专门用于采集、存储、管理、分析、和表达空间数据的信息系统。其既是表示、模拟现实空间世界和进行空间数据处理分析的“工具”,也可看作是人们用于解决空间问题的“资源”,同时还是一门关于空间信息处理分析的“科学技术”。

二、GIS的提出和迅速发展

50年代,由于电子计算机科学的兴起和它在航空摄影测量与地图制图学中的应用,使人们开始有可能用电子计算机来收集、存贮和处理各种与空间和地理分布有关的图形和属性数据,并希望通过计算机对数据的分析来直接为管理和决策服务,这样就导致了地理信息系统的问世。

1956年,奥地利测绘部门首先利用电子计算机建立了地籍数据库,随后各国的土地测绘和管理部门都逐步发展土地信息系统(LIS),用于地籍管理。1963年,加拿大测量学家R.T.Tomlinson首先提出了地理信息系统这一术语,并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GIS—加拿大地理信息系统(CGIS),用于自然资源的管理和规划。稍后,美国哈佛大学研究出SYMAP系统软件。但是,由于当时计算机技术水平不高,存储量小、磁带存取速度慢,使得GIS带有更多的机助制图色彩,地学分析功能极为简单。当时的系统能实现手扶跟踪数字化地图,进行地图数据的拓扑编辑,分幅数据的拼接,并发展了基于栅格的操作方法。

进入70年代以后,由于计算机硬件和软件技术的飞速发展,尤其是大容量存取设备—磁盘的使用,为空间数据的录入、存贮、检索和输出提供了强有力的手段。用户屏幕和图形、图像卡的发展增强了人机对话和高质量图形显示功能,促使GIS朝着实用方向迅速发展。一些发达国家先后建立了许多专业性的土地信息系统和地理信息系统。GIS这一技术成为一个引人注目的领域。

三、80年代的GIS—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

80年代是GIS在理论、方法和技术上取得突破与趋向成熟的阶段。由于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问世,推出了第四代计算机,特别是微型计算机和远程通讯传输设备的出现,为计算机的普及应用创造了条件,加上计算机网络的建立,使地理信息的传输效率得到极大的提高。另外,软件开发工具的广泛应用和数据库技术的推广,推动了GIS的数据处理能力、空间分析功能、人机交互对话、地图的输入、编辑和输出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并逐步走向成熟。GIS的应用从解决基础设施的规划(如道路、输电线等)转向更加复杂的区域开发问题。当时,GIS已跨越国界,在全世界范围内全面推广,应用领域不断扩大,并与卫星遥感技术结合,开始应用于全球性的问题(如全球变化、全球沙漠化监测等)。因此,国际著名的GIS专家,即前面提到的R.T.Tomlinson认为:“如果70年代是GIS发展的巩固时期,那么80年代则是国际上GIS发展具有突破性的年代”。这个时期,GIS还保留有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的含义和意思。

四、90年代的GIS—地理信息科学(Geographic Information Science,GIS)

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应用大大提高了人类处理和分析大量有关地球资源、环境、社会与经济数据的能力,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及其应用的进一步发展则必须以地球信息机理理论为基础。陈述彭院士在论述地理信息系统发展时强调了对于地球信息基础理论的研究,并指出地球信息基础理论的实质内容:地理信息系统已不仅仅限于物质流与能量流的信息载体,而且包括研究地学信息流程的动力学机理与时空特征、地学信息传输机理及其不确定性(多解)与可预见性等;并认为:Geo-Informatics不同于Geomatics,在于这个Info还包括很多地学规律,其分析模型必须以地学为基础。

Goodchild于1992年提出地理信息科学(Geographic information Science)的概念。地理信息科学主要研究在应用计算机技术对地理信息进行处理、存贮、提取以及管理和分析过程中所提出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如数据的获取和集成、分布式计算、地理信息的认知和表达、空间分析、地理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地理数据的不确定性及其对于地理信息系统操作的影响、地理信息系统的社会实践等。地理信息科学的提出是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及应用发展到相当水平后的必然要求,它是在人们不再满足于仅仅利用计算机技术来对地理信息进行可视化表达及其空间查询,而强调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分析和模拟能力时产生的;它在注重地理信息技术发展的同时,还注意到了与地理数据、地理信息有关的其他一些理论问题,如地理数据的不确定性、地理信息的认知以及社会对于地理信息技术运用于实践的认可等。由此可见,地理信息科学在地理信息技术研究的同时,还指出了对于支撑地理信息技术发展的基础理论研究的重要性。 世纪之交,由于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日益广泛,加上航空和航天遥感、全球定位系统、数字网络(Internet)和地理信息系统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相互间的渗透和整合,逐渐形成了以地理信息系统为核心的地球空间信息集成化技术系统,为解决区域范围更广、复杂性更高的现代地学问题提供了新的分析方法和技术保证;同时,这些现代信息技术的综合发展及其应用的日益深广,掀起了全球变化研究与对地观测计划的新高朝,于是时势造英雄,促使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地理信息科学”的脱颖而出。这个时期,GIS己经渐变地含有地理信息科学(Geographic Information Science,GIS)的含义和意思。

五、现在的GIS—地理信息服务(Geographic Information Service,GIS)

近年来,随着地理信息产业的建立和地球数字化产品的普及应用,GIS的发展进入到各行各业乃至各家各户的用户时代,成为人们生产、生活、学习和工作中不可缺少的工具和助手。这个时期,社会对GIS的认识普遍提高,需求大幅度增加,地理信息系统已成为许多机构(特别是政府决策部门)必备的工作和决策咨询系统。国家级乃至全球级的地理信息系统已成为公众关注的问题,地理信息系统已被列入“信息高速公路”计划,也是美国前副总统戈尔提出的“数字地球”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地理信息系统的研究和应用正逐步形成行业,具备了走向产业化的条件。

近来,个人数字助理(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PDA)、移动电话的普及给新的应用创造了许多机会。这样的应用有流动工作人员和基于位置服务。流动工作人员,顾名思义,他们工作在远程位置,如客户处、分公司或者野外现场。这些工作人员经常要为完成某项任务下载一段所需的数据,在远端使用这段数据,然后在每天工作结束的时候将改动更新(同步地)到主数据库上。这种场景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客户端保留有数据,并以离线方式在本地对数据进行操作。基于位置服务的使用是近年来出现的一个重要趋势,这类服务彻底改变了对用户地理位置的依赖。随着全球定位系统(GPS)的应用,可以很容易确定任何一个客户/使用者的精确位置,并根据用户的地理位置提出最佳解决方案。基于位置服务的影响和重要性促使开放GIS协会(Open GIS Consortium,OGC)提出了开放位置服务(Open Location Service,OpenLS),希望能够将地理空间数据和地理操作的资源集成到位置服务和电信基础设施中去。美国联邦政府已于2001年10月颁布了规定:所有蜂窝电话的位置在67%的使用时间里必须是可追踪的,追踪精度为 125米。这样,一方面人们总在评述着Internet革命“消灭”了地理的概念,与此同时,对于空间技术的需求却在不断增长。位置服务(Location Based Service,LBS)的巨大魅力在于通过固定或移动网络发送GIS功能和基于位置信息,从而在任何时间应用到任何人、任何位置和任何设备上。当前,LBS已成为科学研究、技术发展和市场开拓领域共同的热点话题。此时,GIS已朝着地理信息服务(Geographic Information Service,GIS)的方向发展。

六、结 论

篇7

一、我国城市测绘信息系统的现状

我国的测绘信息系统的建设与发展相对较为落后,测绘信息服务的对象越来越广泛,包括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居民生活,这对于城市信息系统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的城市测绘技术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从最早的模拟测绘技术,发展到数字测绘技术,再到现在广泛使用的信息测绘技术。信息化系统的建设逐步涉及城市规划和市民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技术手段逐步先进,产品形式多样化,服务对象越来越广。

(1)模拟测绘技术

城市测绘技术首先经历的是模拟测绘阶段,此阶段使用的仪器主要有经纬仪、水准仪、钢尺和机械仪器等,受到测绘技术发展的限制,测绘仪器较为笨重,携带不便,仪器使用过程中的稳定性较差,使得模拟测绘技术工作效率低、劳动强度大,数据记录方式采用传统的手工记录,人为因素造成的测绘数据存在潜在的误差风险。

(2)数字测绘技术

数字测绘技术和模拟测绘技术有着明显的不同之处,首先是测绘仪器不同,数字测绘技术的数据采集仪器主要是GPS、全站仪、全数字航空摄影测量等;其次是数据处理方式不同,数据处理主要依靠AutoCAD、MicroStation等软件,数据的处理较为便捷,准确度高;最后,数字测绘技术对人员的依赖程度降低,减少了大量的体力劳动。

(3)信息测绘技术的全面发展

现阶段的测绘行业强调面向对象的服务理念,其核心是为了实现地理信息服务工作的实时性和高效率,信息测绘进一步丰富了测绘成果的表现形式及其内容,进一步提高了地理信息产品的覆盖领域和服务效率。

二、城市测绘信息系统的建设内容和方向

(1)生产体系的构建

测绘信息系统的建设离不开生产体系的构建,生产体系的作用在于对基础数据进行加工,并服务于用户。构建测绘信息系统的生产体系建设,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改变测绘行业内部的传统生产模式,全面与社会接轨,根据用户的不同需求,实现空间数据和信息的需求化生产,以服务促进技术革新,提高行业的数据处理能力和处理质量。

构建生产体系的工程中,应以数字化测绘技术为依托,利用用户对信息化测绘产品的各种需求构建测绘产品的数据质量标准,不断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同时不断完善地理信息数据采集和数据加工信息平台,将更多的测绘技术和数据处理技术应用于产品的研发的过程中,让产品具有适应市场多元化需求的能力。

对初级产品的文件形式进行升级和改造,使之可以适应数字化技术要求,实现数据库的建立和更新。在对数据进行加工处理的时候,应按照数据库的标准进行数据生产,增强数据的概念,将生产的数据实时、准确地与数据库对接,通过数据库的操作实现不同用户的使用需求。

(2)健全信息安全系统建设

测绘信息系统的发展不同于传统测绘技术,在信息化时代,网络安全问题始终是需要防范的重点。测绘数据具有精确的空间地理定位信息,这些数据的泄漏会对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造成不可预知的后果。因此,为了方便、快捷、安全地获得有效的测绘数据,建立和健全测绘信息安全系统势在必行。

基于信息安全系统管理基础地理信息的数据可靠性和测绘单位的切身利益,相关部门可采取数字加密、数字认证等技术手段构建信息安全保护屏障,防止测绘数据被改动。同时,信息安全系统还应该具备信息数据软件备份、硬件备份和异地存储的功能,防止数据信息在意外情况下丢失,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3)构建规范信息管理体系

管理体系的完善在系统建设的过程必不可少,它决定着一个行业的发展前景和发展高度。测绘信息系统的完善过程同样离不开管理体系的构建。因此要确立管理体系和完善建立管理体系就应当将对行业定位和目标进行明确。

现阶段,我国的测绘信息系统的构建应确定其发展方向及测绘行业在未来要达到的发展目标,结合自身发展特点制定满足行业发展需求的信息管理体系。在实际的管理中对组织机构管理制度、培训教育、职能划分等进行细致划分,力求达到对人力资源、技术体系、数据管理等的合理管理。

篇8

关键词:地理信息行业;地理信息数据采集;机载激光雷达技术;GI

一、地理信息行业及数据采集概念

地理信息行业是以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导航卫星定位系统等地理信息技术为基础,以地理信息资源的生产和服务为核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按产业链结构分,地理信息产业可以分为地理信息制造业、地理信息软件业及地理信息服务业。地理信息制造业是地理信息产业链的上游,包括如地理影像信息、波形图、碎步点等原始数据采集获取及其设备的生产,信息商品包括各种GPS设备、影像扫描设备、数据采集设备及各种测量原始数据等;地理信息软件业是数据的处理和生产,信息商品包括各种地理信息系统软件、数据采集软件、成果展示软件以及管理和决策软件;地理信息服务业中的信息商品包括各种电子地图和模拟地图产品的增值服务、信息咨询等。

由此可见,地理信息数据采集是地理信息产业的基础环节,是地理信息产业及相关服务的第一步。

二、行业现状

地理信息行业是以现代测绘技术和信息技术为基础发展起来的综合性高技术产业,目前其应用领域已涵盖规划、国土、城管、公安、工商、税务、环保、房产、卫生、药监等30多个领域。

2014年1月《国务院关于促进地理信息产业发展的意见》出台,地理信息产业被纳入战略性新兴产业范畴,上升为国家战略。政策支持相继出台,我国地理信息产业开始进入飞跃期。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国家测绘地信局组织编制印发的《国家地理信息产业发展规划(2014―2020年)》,“十二五”以来,产业服务总值年增长率30%左右,截至2013年底,企业达2万多家,从业人员超过40万人,年产值近2600亿元。到2020年,政策法规体系基本建立,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特色鲜明、竞争有序的产业发展格局初步形成。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核心关键技术研发应用取得重大突破,形成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和较好成长性的创新型中小企业,拥有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自主知名品牌。产业保持年均20%以上的增长速度,2020年总产值将超过8000亿元,成为国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就《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地理信息产业发展的意见》答问指出,近年来我国地理信息产业年均增速超过25%,《意见》根据对地理信息产业发展的预测和我国近年来地理信息产业发展的实际,提出了未来发展目标。这个目标可概况为:一条主线,四大目标。“一条主线”,就是以形成地理信息获取、处理、应用为主的成熟产业链为主线。地理信息应用位于地理信息产业链的下游,是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也是最具潜力的领域。“四大目标”,就是用5~10年时间,在市场主体方面,形成若干个龙头企业和一批充满活动的中小型企业。

三、几种地理信息数据采集方法对比

目前,地理信息数据获取产业中,针对大地工程测量的方法主要包括:传统人工测量方法、航空摄影、机载雷达摄影(LIDAR)、机载合成孔径雷达测量(SAR)等,几种主要测量方法优劣对比情况如下:

四、机载激光雷达摄影技术介绍

激光雷达(Light Detection And Ranging,简称LIDAR)大致分为机载和地面两大类,其中机载激光雷达是一种安装在飞机上的机载激光探测和测距系统,可以量测地面物体的三维坐标。机载激光雷达是一种主动式对地观测系统,是90年代初首先由西方国家发展起来并投入商业化应用的一门新兴技术。它集成激光测距技术、计算机技术、惯性测量单元差分定位技术于一体,该技术在三维空间信息的实时获取方面产生了重大突破,为获取高时空分辨率地球空间信息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技术手段。它具有自动化程度高、受天气影响小、数据生产周期短、精度高等特点。机载LIDAR传感器发射的激光脉冲能部分地穿透树林遮挡,直接获取高精度三维地表地形数据。机载LIDAR数据经过相关软件数据处理后,可以生成高精度的数字地面模型DTM、等高线图,具有传统摄影测量和地面常规测量技术无法取代的优越性。

机载激光雷达系统主要包括:

(1)激光测量装置。它的数据发射量和功率非常大,每秒最多可发射12.5万个激光点,测量距离为离地面30~2500m。测量到地面的激光点密度最高可达65个/m2,正常飞行高度情况下(航高800m),在植被比较茂密的地区也有一定量的激光点射到地面上。

(2)GPS接收机。通过接收卫星的数据,实时精确测定出设备的空间位置,再通过后处理技术与地面基站进行差分计算,精确求得飞行轨迹。

(3)惯性测量装置(IMU)。由装置将接收到的GPS数据,经过处理,求得飞行运动的轨迹,根据轨迹的几何关系及变量参数,推算出未来的空中位置,从而测算出该测量系统的实时和将来的空间向量。

(4)数码相机。采用高分辨率数码相机,在1000m的飞行高度,影像地面分辨可达到250px,可以获得高清晰的影像。通过影像与激光点数据整合处理后,可以得到依比例、带坐标和高程的正射影像图。在不同航高下,可以按需要得到1:250~1:10000不同比例尺的正射影像。

(5)其他相关设备。其他相关装备有飞机、计算机、专业数据处理软件等,用于完成诸如数据解算、图像解压、数据转换、点云分类、影像拼接、影像匀色等主要工序,其技术较稳定、成熟,自动化程度高。

五、未来发展

目前,全国引进激光雷达技术设备的企业不超过30家,真正采用机载激光雷达技术从事测绘生产的更少,如广州建通测绘技术开发有限公司2008年即主要应用该项技术生产,属于该领域先驱,大部分购入设备企业属于科技、学校、国有单位,主要用于研发和作为本单位的生产保障。

由于机载激光雷达技术在地理信息测量方面具有测量精度高、人工投入低、环境适应能力强、产出效率高及数据可编辑能力强的优点,结合灵活的搭载方式,LiDAR技术可以广泛应用于基础测绘、道路工程、电力电网、水利、石油管线、海岸线及海岛礁、数字城市等领域,提供高精度、大比例尺(1:500至1:10000)的空间数据成果。随着市场接受度的不断提高及实践测量经验技术的不断丰富,机载激光雷达技术在地理信息数据采集及分析领域的市场空间将更加广阔。

参考文献:

[1] 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国家测绘地信局.国家地理信息产业发展 规划(2014-2020年)[Z].2014.

[2] 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测绘地理信息科技发展“十二五”规划[Z].2012.

篇9

关键词:地理信息系统;电力营销;系统设计

引言

通过将地理信息系统应用到电力营销业务系统中,能够实现客户服务、电力业务、故障服务等智能化管理,形成高集成的自动化系统。通过两者融合,能够实现电力营销业务与其他生产专业的信息共享即业务融合,有利于扩大营销业务的融合力度,让电力营销向更加专业方向发展,有效提升电力企业精细化管理水平。

1地理信息系统的简介

地理信息系统又可以称为GIS,是一种空间信息系统,主要是利用现代网络地理图形技术、数据技术来采集地球表层的地基分布数据信息,并将相关数据进行传输、分析、运算、储存和显示的技术系统[1]。通过在电力营销系统中应用地理信息系统,能够反映出事物的地理空间文字和将其变成可视化图形,能够强化电力营销系统的空间地理环境信息,从而能够为电网规划、灾害预测等方面提供参考依据。将地理信息系统与电力营销系统集成起来,能够将营销资源与设备的属性相连接,构建出网络拓扑模型,便于电网企业可视化管理,能够为空间数据提供高效、精确服务。

2营销业务系统与GIS集成的方式

2.1集成关系

营销业务系统与GIS的集成关系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是电网GIS空间信息服务平台整合、营销平台整合、信息采集系统集成、安全生产管理系统集成。

2.2GIS系统与营销业务应用的集成

在营销业务方面,使用GIS能够营销资源系统维护和图形系统调用两种功能。其中,营销资源图形系统维护功能能够改进功耗业务和增加客户空间及拓扑关系,图形系统调用能够实现营销资产数据的图形管理。结合营销GIS应用模块和营销业务应用模块,能够实现电力营销的可视化管理,方便相关营销人员及时根据图形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这样一来,相关营销人员就可以从系统中了解到更全面的信息数据,进而可以根据数据来进行报障、调度、处理的相关操作,为维修人员提供准确的故障信息,提升营销业务的服务质量。

2.3与电网GIS平台的集成

建立电网模型能够及时了解相关用电设备信息和电网资源数据,采用GIS技术建立电网营销平台,能够将用电设备信息空间位置有效结合起来,然后以图形方式进行展示,方便营销人员进行分析和统计,实现快速报修、抢修、线损管理等业务,是建立网格资产信息数字化管理的关键。

3电力营销地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应用

3.1电力营销地理信息系统的架构设计

电力营销地理信息系统由数据层、数据访问层、应用逻辑层、表现层四个部分组成[2],如图1所示。

3.1.1数据层在设计数据层时,需要围绕电网地理信息系统平台数据和营销地理信息系统应用数据库开展,这样就能建立完善的数据信息服务平台。其中,电网地理信息系统平台数据需要包括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电网拓扑数据、空间数据、电型图数据、属性数据等,从而构建基于信息平台的电网资源图形管理;营销地理信息系统应用数据库是为业管理平台提高可靠数据的模块,需要包括营销业务数据、管理数据等相关信息。

3.1.2数据访问层数据访问层是提供数据接口的地方,通过采用逻辑组件对相关储存数据进行管理和维护,从而为营销地理信息系统、电网地理信息系统提供获取业务数据、图形数据、属性数据即相关电网拓扑数据。相关人员可以通过数据访问层实现对数据、文件的查看和编辑。

3.1.3应用逻辑层应用逻辑层由营销地理信息系统应用业务逻辑组件和地理信息系统平台应用服务组件组成。营销地理信息系统应用业务逻辑组件是基于电网地理信息系统,是数据层与表现层的桥梁,主要功能是业务逻辑功能封装和图形可视化,能够从电网总线实现对其他功能的调用。地理信息系统平台应用服务组件是为系统提供浏览服务、定位服务、电网分析服务等功能的米快,主要包括空闲信息服务组件和图形应用组件,相关操作人员能够在界面层实现对相关业务的调用和控制。

3.1.4表现层表现层是由系统管理工具、电网资源图形管理工具、营销应用框架等部分组成[3]。其中,系统管理工具的作用是对系统进行管理,包括各种数据信息的采集、管理和任务调度。电网资源图形工具的作用是方便营销管理人员通过使用图形进行管理和维护,主要集中于充电设备、服务网店、分布式电源、用户营销资源等方面。电力营销典型应用框架是表现层的支柱,需要采用B/S结构,接着通过利用RIA技术实现对电网图形、定位信息、电网功能的直观展示,实现对业扩包装、报修抢修、配网策划等可视化管理。

3.2应用功能分析

电力营销业务具有负责性,为了能够保证地理信息系统能够与电力营销系统完美融合,就必须实现以下几种功能:业扩管理功能、低压线损管理、负荷分析,如图2所示。

3.2.1业扩管理功能业扩管理是电力营销的重点环节,能够为电力营销系统升级改进提供充足空间。要想做好业扩工作,就必须建立专业的用户报装数据库,从而可以实现接收信息、处理信息、存储信息的功能。通过相关信息,能够实现负荷平衡和路径追踪目的,并能够自动设置路线,能够快速得出相关工程概况。因此,将地理信息系统应用到电力营销系统中,能够提升业扩管理的工作水平和效率,为用户提供高效、及时的业扩服务。

3.2.2低压线损管理在过去,由于传统低压电网管理方式有所欠缺导致低压电网存在很严重的线损问题,给电力企业带来极大损失,且电压电网存在线损问题容易导致电能浪费和危害到电网稳定运行,强化低压线损管理很有必要。而将地理信息系统融入到电力营销系统中,能够采用分台片式方法和分线路方法来对电网线损进行管理,能够将管理精确到每一条线路上,优化电网线损管理效率和质量,极大降低线损对电力系统的影响,确保电网能够安全稳定运行,提升电力企业经济效益。

3.2.3负荷分析由于每种电力设备都有一定的负荷限定,对线路进行负荷分析是确保线路能稳定运行的重要途径。在电力营销系统中采用地理信息系统能够对各区域的电网进行实时监测,能够对不同区域的电网负荷进行分析,特别是设备负荷、线路负荷及负荷密度等,通过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然后将相应的数据显示到地理信息系统的显示层上,能够为用户提供个性化服务,根据每人的用电特定提供相应的电流路径,从而能够提升电力营销服务质量。

4软件平台的规划

软件是实现地理信息系统与电力营销系统融合的重要方式,通过使用软件,能够实现设备操作系统、服务数据管理、数据展示、应用备份等集成,从而为实现电力营销自动化、智能化提供可操作平台。为了确保电力营销系统能够空间信息管理,在选择软件平台时需要选择符合行业标准的主流成熟产品,这样才能确保建设出完善、系统的软件平台。

4.1操作系统规划与设计

电力营销业务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主要分为两个部分,分别是数据库服务器和地理信息系统应用服务器,通过这两种服务器将其建设成为拥有各种集成接口数据的服务器,从而建立一个智能的网点服务运营终端。具体来说,可以使用LINUX系统作为其的数据存储数据库服务器,既支持大型服务平台又能应用到嵌入式系统中,能够优化桌面环境,为其提供完备的图形界面。

4.2数据库软件规划与设计

在数据库软件方面,可以使用Oracle11g版本,其具有上百项功能,并加强软件的高效性和兼容性,能够为电力营销业务地理信息系统提供安全保证,确保其能在普通服务器和存储器中稳定运行。

4.3中间件软件规划与设计

电力营销系统采用的中间件处理方式,营销业务地理信息系统也可以采用这种方式,从而实现应用软件弹性运行。首先,营销业务地理信息系统分为两个部分,系统前端的作用是构建相关的业务组件,系统后端是实现数据查看和编辑的主页面,然后通过中间件开发来提升应用程序的性能,进而构建性能完善的软件服务平台。

4.4备份软件设计

备份软件是确保信息和文件备份的关键,能够确保信息不会丢失。在进行备份软件设计时,需要从服务端、客户端即应用程序出发,规划好服务端的备份平台和客户端选件,从而建设出能够信息共享的备份软件,为营销业务系统保持相关数据和信息,方便日后查询与修改。

篇10

关键词:小城镇;云平台;多规合一;众包模式

为了“优化经济社会结构,促进城市和城镇可持续发展”,国家和各地政府都在积极谋求促进智慧城市(镇)建设的有效方式。同时,伴随互联网时代的深刻变革,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智能化技术也对测绘行业不断地渗透[1],国内许多中心城市,如广州、厦门、重庆[2-4],就通过建设云服务平台降低了政府信息化建设的投入,提高政府服务信息资源的共享水平,为智慧城市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智慧城市建设,特别是规划与管理服务的建设需要有较好的区位条件、基础设施以及大量的经济投入,而小城市(镇)地处偏僻,交通不便,技术人才较少,经济总量也相对较低。为了解决小城镇进一步智慧化发展存在的问题,急需低成本的信息化技术和手段,搭建一个规管部门与公众可互动参与的高安全性和可靠性的时空信息云平台。

1小城镇发展时空信息云平台的现状分析

湖北省神农架林区(副地级)是国内小城镇的突出代表。湖北省统计局的相关数据显示,该区城镇化水平低于全国及全省平均水平[5],存在有效的信息服务资源匮乏、信息化普及水平不高、政府规管机构众多但服务效能低下以及信息服务平台集成水平不高的问题。在神农架示范区发展城镇智慧化建设,存在的问题既符合自身条件,又具有普适代表性。1.1多源时空数据融合和多规合一问题。在当前的智慧城市建设中,为了优化测绘地理空间数据结构,对原有的基础数据进行数据扩充和重组,并引入了时间概念,形成新的时空数据。升级后,时空数据的公共服务能力和业务范围更广泛。而神农架林区还是按照“数字神农架”建设要求建设区域地理空间框架和地理信息服务平台,并没有解决数据标准落后、不统一、数据分散、时间不一致等问题,且在时间域与空间域上部分业务数据缺损,给数据融合带来困难[6]。针对这一现状,在形成神农架地区时空数据的基础上,在国家“多规合一”政策的支持下,研究制定对国土、规划、水利、交通等规划行业数据的整理、融合、更新和应用的解决方案,建立多规冲突检查规则,并确定冲突解决方案,推动国土、规划、水利、交通等公共地理空间信息的整合与融合。1.2信息更新与通达性要求。神农架由于区位、资金、技术与人才资源的瓶颈,采集地理空间数据与社会经济数据等基础数据的难度大,更新周期长,入库的成本难以支付。将“众包模式”引入时空信息云平台建设后,利用成本相对低、便利泛在的公众信息更新平台数据,革新了原有的地理数据和业务数据的采集更新方式,降低了平台建设与运维的成本[7],同时驱动普通民众加入到城镇监管中来,对小城市(镇)建设中的各类规划工程进行实时监督,提高了小城镇规划管理建设的动态处理快速与反应能力。1.3规划管理公共服务的集成需求。我国基层信息技术和基础网络设施建设发展势头强劲,但由于缺乏统筹规划和设计,信息服务体系普遍存在“信息孤岛”问题,即信息资源、信息产品虽多,但共享性差,各系统相互独立,未能协同高效利用。因此,急需低成本信息化建设手段和技术,快速搭建一个政府管理人员、执法人员和公众人员能够互动参与的总体集成的技术平台,能够及时、有效地为神农架小城市(镇)规划、管理、决策提供技术支持和相关支撑服务。

2云平台的建设内容

2.1服务环境的搭建。神农架小城镇时空信息云平台集成了湖北省时空信息云平台的应用成果,并采用通用的VMware虚拟化软件,将4台服务器以及相应的硬件存储设备集合成云计算平台的虚拟资源池;利用原网络系统,充分整合现有资源,节省了路由器、核心交换机等网络设备;安全设备上也共享了防火墙、VPN、入侵防御等网络安全设备资源。此外,基层部门节省了设立机房、购买硬件等基础设施资源及软件使用许可证的花费,代之以在云服务供应商的基础架构上搭建应用平台,并通过网络的方式直接从服务器上传递给用户。虚拟化的系统服务具有故障漂移、高速、冗余备份等优越功能[8],而且大大降低了云平台的建设维护成本,提高了平台的应用服务效率。2.2时空信息数据的融合与集成。神农架时空信息云平台在形成的时空数据基础上,采用统一口径、同一标准的底图和基础数据,融合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等多个规划业务数据,形成同一基底的规划底图和“多规合一”成果数据[9],推动了国土、规划、交通等公共地理空间信息的整合与融合。依据统一标准采集自移动终端的众包数据也加入进来,经技术处理后与已有的数据格网整合,并与国土、规划等各个部门的数据进行同步,实现监督反馈数据的联动更新。在此基础上,神农架时空信息云平台建立了集合基础地理信息、规划信息、公众反馈信息“三位一体”的业务数据中心,并建立动态机制,通过应用服务接口与现有的系统进行业务数据交换。同时,为了实现规划成果的共享,还提供各部门规划信息的查询服务,并引入专家决策系统进行综合分析,发现规划冲突并及时给各部门传递信息,从而建立多规信息管理汇通机制,实现各部门在数据上的互联互通,深化信息技术在国土资源和城乡规划编制工作各个环节的应用。2.3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应对神农架地区的实际情况,在互联网环境中,利用众包技术搭建规管公共服务体系,综合利用众源地理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现代测绘技术实现地理信息资源的互联共享[10]。规管部门实时众包任务信息,并提供可视化的背景底图作为参考,公众上传的数据经审核后也将在底图中进行更新。互联网+众包模式的规管服务系统的构建还可利用泛在网络使规管业务深入基层,为公众监督提供有效的渠道[11]。系统提供已审批的土地规划方案、建设用地规划方案等的在线浏览服务,公众可以以此为依据对实际建设进行监督。如若发现违规行为,可立刻申请提交检测数据。经相关部门审批核查后,在系统及门户网站上对违规行为进行公示。继规划数据的融合、众包数据的加入后,在云平台的服务层应用ArcGIS云管理系统及Skyline全景可视化系统。ArcGIS云管理系统充分整合了底层的基础设施资源,实现了多租户资源隔离和管理机制,同时,在其自服务系统中可以进行站点创建及策略配置,并进行数据服务及使用。经站点发送的数据服务,在全景可视化系统中结合矢量图层、DEM数据为用户呈现基于规划数据的二、三维场景,如图1、2所示;并在此基础上添加了动态图层,可实现在线标注;规划数据或相关社会经济发展数据中的隐含知识经分析挖掘后,也将以可视化的形式展现。图1神农架Skyline在线全景可视化系统(三维)图2神农架二维可视化系统2.4总体技术路线。神农架小城市(镇)规划建设和管理时空信息云平台以湖北省时空信息云平台框架为基础,集成众包规管系统、云套件以及Skyline全景可视化系统。在上述各子系统研发的基础上,进行应用整合和门户集成,将孤立的各子系统及业务数据中心以统一的数据标准和接口规范集成起来,形成一个协调的可相互通信的运行系统,并在用户权限、资源管理、安全管理、信息检索上开展协同整合,最终形成统一界面的一体化平台,通过门户系统实现对分散的信息源和应用系统的集中[12]。最终,构建了数据互通、业务互联、资源共享的一体化云服务平台,从数据采集存储、服务与管理、应用定制与使用,形成了一套新型的一体化按需服务的云服务流程,如图3所示。2.5主要创新点。1)在示范区对象的选择上,选择了城、镇共存的最基层地理单元——小城镇组群,有利于研究城、镇协同规划管理应用示范,并与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产业结构的要求十分契合。2)在多源、异构、不同时相的业务数据的处理上,利用数据格网、数据融合、多粒度并行计算等技术,完成了多规合一工作,实现了时空数据的实时管理和同步更新。3)在新技术的应用创新方面,云计算、互联网和众包技术等前沿技术的应用借力远程智力和技术资源突破了小城镇信息化建设面临的经济、技术等方面的瓶颈,极大地提升了区域信息服务水平,提升了城镇规划管理效率。

3结语

在已有“数字神农架”、“湖北省时空信息云平台”的基础上,提出小城镇智慧规划与管理服务时空信息云平台的建设方案,重点解决了时空数据资源标准不一致、缺乏规划建设和管理服务集成的问题;创造性地利用互联网和众包技术加入了公众信息,低成本地获取数据信息,实现了小城镇的精细化管理和泛在化服务;并有效地集成了已有的信息服务系统,构建了开放、高效的一体化云平台运行框架。综合上述成果,在神农架林区开展示范,满足了各规划管理部门的建设、管理和共享需求,对小城镇时空信息云平台在全国范围内的推广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参考文献

[1]肖建华,彭清山,李海亭.测绘4.0:互联网时代下的测绘地理信息[J].测绘通报,2015(7):1-4

[2]王俊.基于智慧城市时空信息云平台的广州智慧城乡规划实施研究[J].地理信息世界,2015,22(4):23-27

[3]王蒙徽.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实现城乡区域资源环境统筹发展:厦门市开展“多规合一”改革的思考与实践[J].城市规划,2015,39(6):9-13

[4]林立勇,邓仕虎,朱俊丰.数字规划视角下时空信息云平台的建设模式及规划应用:以重庆市两江新区为例[J].规划师,2015(1):42-46

[5]湖北省统计局.神农架林区新型城镇化建设情况探索与与研究[EB/OL]./wzlm/tjbs/fztjbs/3490.htm,2011-08-10/2016-02-03

[6]周丹.基于MapGIS多规合一信息系统建设的研究与设计[J].工程建设与设计,2016(16):179-180

[7]孙良俊,王慧琨.基于众包模式的智慧城市时空信息云平台建设研究[J].地理信息世界,2016,23(3):91-96

[8]张艳军.基于云平台的重庆环境监察移动执法系统集成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5(6):6-8

[9]袁源,王履华,王亚华,等.基于“一张蓝图”的多规合一信息平台建设研究:以南京市为例[J].地理信息世界,2017,24(1):18-24

[10]李林,李仕峰,梁星.智慧城市时空信息云平台建设研究[J].地理空间信息,2016,14(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