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信技术研究范文

时间:2023-12-21 17:19:5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电信技术研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电信技术研究

篇1

论文关键词:WTO 电信产业 电信标准 电信技术

论文摘要:从引导电信产业的技术发展方向,加大政府投资力度,促进技术发展,积极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基础技术,建立面向通信企业的技术支撑体系,落实人才竞争战略,加强电信网络管理和设备验证工作诸多方面,探讨了入世后政府主管部门在电信技术方面应采取的应对策略。

一、引 言

我国加入WTO以后,将对信息产业产生深刻的影响。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入世将加快我国的电信体制改革,拓宽外资利用渠道,促进电信业的发展。同时,由于我国电信企业的运行机制和市场机制还不很完善,电信企业管理尚不能完全适应WTO规则,电信法规也不十分健全,入世将对我国电信业,包括电信普遍服务、信息安全等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对此,我国政府电信主管部门和电信企业应予以高度重视。政府主管部门已经在公开、透明的基础上逐步落实对WTO所作的各项承诺,加快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完善工作;进一步深化电信体制改革,加大改革力度;加强电信和信息服务监管工作,建立统一、高效的监管体系;建立普遍服务基金制度;加强网络和信息安全工作。企业也都在积极探索、制定市场、营销、人才等方面的应对策略和措施。但在技术应对策略方面还缺乏切实系统的研究。应该看到,入世以后对扩大国际技术合作,促进我国电信知识产权保护管理制度和电信技术创新机制的建立健全,提高电信技术研究的起点和层次,增加我国R&D的融资渠道,利用WTO的有利条款对促进电信技术的发展将产生积极的影响。但是,亦存在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较弱,科技投入和研发水平较低,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和技术标准不多,与国际水平差距较大而技术市场和人才竞争将更趋激烈的现实问题。这是我国电信业入世后所面临的巨大挑战之一,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同时,应研究并提出科学的应对策略,制定相应的措施,才能使我国的电信业能够在新形势下,继续保持健康、快速的发展。加入WTO后,通过技术创新,将促进电信产业的优化升级,实现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国民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的实施,代表国家的电信主管部门将起更为关键的作用。为此,本文就入世后政府主管部门在电信技术方面应采取的应对策略进行探讨。

二、积极引导电信产业的技术发展方向

加入WTO后,我国电信企业将面临日益激烈的国际国内市场竞争。政府主管部门的重要职能之一,就是引导电信产业的技术发展方向。由政府主管部门引导产业的发展方向,世界各国政府都是这样做的,发达国家如此,发展中国家更应如此。例如,韩国在发展3G业务时,经营3G业务的运营商都采用W-CDMA标准,但韩国政府认为标准太单一,市场风险比较大,对企业对国家都不利,韩国政府力主企业采用两种标准。结果LG Telecom公司同意了政府的意见,采用了CDMA2000标准,其它公司则采用W-CDMA标准。美国政府及当时的总统克林顿积极推进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对美国的Internet发展给予了产业政策指导,为Internet迅速走向全球起了重大作用。最近,随着日本IP网的发展,迫切要求使用IPv6,而IPv6的发展又可能为日本企业造就巨大的商机。因而,日本政府大力推进IPv6技术的商用化,从资金和国内企业的协调与国际合作方面给予全面的支持。欧盟、日本、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以及我国政府在推动国家信息化、电子商务方面都起了非常重要的产业导向作用。这些都是政府主管部门引导产业发展方向的典型例子。为此,对政府主管部门引导产业发展方向的具体作法,提出以下两点建议:

(1)主管部门提出导向性的产业发展方向,协调国内企业的开发工作。特别要重视能获得基础知识产权的产业发展方向(如IPv6、3G、IP电信网等),在已确定的产业发展方向上,国家应有强力的投入,以便获取基础技术的知识产权。

(2)通过政策引导,推动电信企业的改革和发展,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和发展后劲。围绕建立以企业为中心的技术创新体系,用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在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中占领制高点,对不同类型企业实行分类指导,集中力量对重点企业、重点产品和重大先进技术装备进行资金扶持,加快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为此,要在WTO相关规定范围内,加快企业技术的创新立法工作,尽快制定《电信发展技术政策》、《电信技术创新指南》等指导性文件。应组织国内电信运营业和制造业大力开发有利于开拓国内外市场和有竞争力的新产品,提高产品的质量档次和技术附加值,开发和应用先进制造技术、工艺和装备,大幅度提高我国的电信技术装备水平,通过产业结构调整,企业合并重组,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竞争优势的高新技术企业。

三、加大政府投资力度 促进技术发展

纵观世界各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政府的支持,包括大量科研经费的投入是分不开的。众所周知,著名的美国贝尔实验室每年的实验经费甚多,除了企业投入外,政府也通过下达重大的科研项目提供了巨额财政支持。在90年代以前,法国政府每年要向法国最大的电信研究机构CNET投入数十亿法郎的科研经费。欧盟统一的标准研究机构ETSI每年得到各成员国一定比例的经费支持。日本、韩国、新加坡对国家信息化工程的支持并不仅仅停留在政策方面,更重要的是实际的经费支持。例如新加坡,早在1996年,该国政府就提出一个了称为智能岛的宏伟蓝图--2000信息技术总体规划,而“国家宽带多媒体网络”计划(Singapore ONE)便是这一总体规划的主要组成部分。这是一个面向21世纪的、为新加坡全民提供宽带服务的信息网。建设这个网的主要目的是,要使新加坡成为世界上第一批通过公众宽带网广泛提供交互型多媒体应用的国家之一。Singapore ONE项目由新加坡政府出面,国家计算机委员会、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NSTB)和新加坡电信署发起,并得到经济开发局和广播局的大力支持。整个项目分两个阶段完成。第一阶段(1996~2001)的任务是确定项目内容和网络宽带应用的研究,开发和推广采用ATM交换技术的宽带试验网,所需投资约3200万新元。第二阶段(1999~2004)将进一步扩大网络容量,实现光纤到户或宽带无线接入方案,计划投资5000万新元,这些投入都是得到政府支持的。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政府加强对电信科研的投入更为必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电信业有了迅猛发展。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无论电信运营业还是电信制造业,其经济实力仍处于劣势,不能要求国内的电信企业象国外大型电信企业那样,无论是短期开发项目还是技术储备性的长期研究项目,主要依靠电信企业自身来解决。在现阶段,国内的电信企业(无论是电信运营业还是电信设备制造业)往往将有限的资金投向近期能见效的项目,而投向影响长远发展和探索性的、风险较大的技术创新项目的较少。这是因为高科技投入非常大,风险也很大。一般来说,只有资金雄厚的大企业才有能力进行高新技术自主开发。发展中国家的企业一般规模不大,人力、财力有限,研发能力不够。一旦不具备条件的企业占用大量资金搞高科技的核心技术研究,企业就无法生产开发市场急需的产品,难以获得足够的周转资金。这将影响企业自身的发展壮大和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因而也就影响企业的自主研究的积极性。要在短期内完全改变这种现状是不切实际的。因此,带有前瞻性、基础性、产业方向引导性的研究工作,主要应当由政府主管部门组织国内电信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集中力量联合攻关,并广开融资渠道,加大国家财政投资,争取在重点领域,取得技术突破,由此来鼓励并引领国内电信企业逐步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同时,政府应积极作好国内电信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间的沟通、联合、协调工作,发挥各自优势,建立战略联盟,共享知识产权,提高投资效益,避免重复、浪费,形成集约式的研究,创造出更多的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高技术成果并转化为生产力,进而构筑电信高技术产业集团,阔步走向国际电信大市场。

四、积极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基础技术

我国是一个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的发展中国家。应该承认,我国电信业在自主创新技术方面,家底是很薄的。我国的电信运营业和电信制造业都几乎没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电信基础技术。由于没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电信基础技术,使得我国电信运营业和电信制造业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不利的地位。电信基础技术是电信业的基本建设,这与国家的高速公路、铁路等基本建设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为了改变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电信基础技术薄弱的状况,应当大力推进基础技术的研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电信基础技术往往是投入/产出周期长,目前国内企业很难独立承担,只能在国家的支持下进行。

为此,政府主管部门要组织各方面的力量,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以促进产业升级的标志性项目为目标,瞄准世界电信科学技术发展的前沿,本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选择我国具有一定优势,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有重大意义的研究领域,重点支持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且市场前景良好的高新技术项目,如信道、信源编码技术、微电子技术、基础通信软件、基础通信理论、宽带光通信技术、宽带移动通信技术等,集中力量,力争取得新的突破和技术跨越,增强电信企业自主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同时,要加强项目的管理和监督检查工作。

五、建立面向通信企业的技术支撑体系

政府主管部门要大力支持有条件的大型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建立和完善设备先进、高技术人才相对集中、具有技术创新条件、面向企业的国家实验室和技术开发基地,为企业技术创新营造优良环境。这些实验室和基地要拥有开发和推广电信行业的共性、关键性、前沿性技术的能力,基本掌握电信行业国际先进水平的关键技术和国家重点建设所需的工艺技术,要依托对产业升级有重要影响的前瞻性项目,着眼于产业化进行研究开发,提高电信行业技术攻关的能力和水平,为企业作好技术服务。同时,要大力推进技术创新的中介服务机构的改革和发展,优化科技资源配置,进一步发挥和完善中介服务机构的桥梁与中介职能,为企业提供技术、咨询、培训等多种服务。

我国IT产业的研究与发展基本上是各部门、各地方和各企业各自为政的局面,政府管理部门、技术研究部门、产品开发企业相互脱节的现象比较严重,缺乏统一的思路和战略。企业在技术、研究、开发等方面存在很大的盲目性,力量分散,研发水平低,重复投资和建设问题比较突出,从而造成大量资源浪费,也延误了发展的时机。因此,国家应制定科学合理的IT产业长远发展规划。为了使这种规划的制定科学合理,符合国情,国家管理部门可成立IT产业专家咨询委员会,负责组织重大项目的调研和攻关,为IT企业在技术、管理、市场信息、人才培训等方面提供指导,帮助企业协调解决亟待解决的各种疑难问题。政府在制定IT产业方面的政策时,可以充分听取委员会的意见,根据IT产业的特点和实际情况,确定产业发展目标,通过技术政策、投融资政策、税收政策、人才政策、采购与装备政策和外贸政策等引导产业的发展方向。

六、加强标准化工作的力度

标准是一个国家的主权在经济领域的延伸,是一个国家实施非关税贸易壁垒的重要手段,对促进民族工业发展至关重要。标准可以规范电信市场,保护企业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满足市场需求。企业标准一旦上升为行业标准、国家标准或国际标准,会给企业带来无限商机。标准应有利于合理组网、成网,提高网路运行效率,确保全网的互联性和业务的互通性,支持越来越广泛的业务需求。这样,网路资源才能得到充分合理的应用。

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在技术上与发达国家尚有很大差距。加入WTO后,促进民族工业发展的最积极、最有效的办法是广泛地、全方位地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积极采用国际先进标准,并用自己某些领域的创新技术或国家特殊需要去影响国际标准的制定。我国政府应加强这方面的组织引导工作,积极参加国际标准化活动,力争在国际标准文件中反映我国的意见和要求,把我国具有创新技术的科研成果和用户的要求变为国际建议的内容,争取有更多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内标准上升为国际标准,以维护我国权益,保障我国在全球电信环境下能自主发展,在参与国际电信标准的制定中增强中国作为电信大国的地位。为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前提是,对国际标准能消化、吸收和正确理解,合理运用(特别是对建议中可选项的选择)。采用国际标准应从我国国情出发,以国家电信相关政策为指导,不能兼收并蓄,毫无选择。同时,应紧密结合我国电信网发展的实际,为我所用。在积极采用国际标准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和推进制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电信标准。此外,应作好制标和采标工作,以技术创新和科学验证为后盾,以一支素质高而稳定的标准科研队伍为保证。

(2)电信运营企业全网概念强,是制定电信网络技术标准的重要力量。在网络开放、多运营者条件下,这一点显得尤为重要,应充分发挥这些企业在标准化工作中的作用。

(3)电信制造企业是制定电信标准(特别是电信设备标准)的又一支重要力量,也是研制高质量电信设备并迅速推向市场的生力军。但在我国民族企业的发展过程中,特别是以引进技术为主的情况下,要处理好引进设备标准和我国通信行业标准之间的关系,决不能使行业标准被引进设备的标准所左右,从而对全网建设带来损害。

(4)要大力组织好互联互通、网络安全、网络资源合理配置等方面的标准的制定。

(5)我国电信标准应以全球统一的ITU建议为主要依据,积极采用。但也要适时地利用其它可利用的标准资源。

信息产业部的重要职责之一,是加强对国家电信网技术体制和标准制定的管理。加入WTO后,我国电信标准化工作面临着机构/功能的调整和进一步适应市场竞争两大课题,只有通过深化改革才能得以解决。标准化工作要顺应这一趋势,除从思想观念上实现彻底的转变外,还要从组织形式、管理方法、队伍建设等方面探索新的优化标准化工作的路子。即:

根据《贸易技术壁垒协议》及其附件3《关于制定、通过与实施标准的良好作业规则》的规定,修订、完善我国已经制定的有关电信标准化工作的政策、法规,使之尽可能地与国际惯例一致。

成立通信标准化协会是一种很好的形式。近年成立的标准研究组在促进民族产业的知识创新成果对国际标准的贡献率方面,已经开始发挥作用。这些研究组采用成员制度,运营企业、设备制造企业、用户和研究机构在公开、公平和公正的原则下,开放式地研究和制定标准,这与国际惯例相吻合。 转贴于

逐步由政府计划管理向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相结合,开放式地制定标准的方向发展,作到优势互补,共同推进标准化工作。

变单纯计划为市场驱动。今后,标准的制定要以市场为导向,使标准化密切依附于经济。

要充分发挥专业标准化研究机构的作用,成立国家级的电信标准研究院,使之成为政府部门在开展标准化工作方面的得力助手,面向市场,提供多方位服务,为推动信息产业标准化工作的全面持续发展,切实发挥服务、参谋、咨询和协调组织等作用。同时,要积极协助政府部门,在开放式的标准化工作组织内作好协调和服务工作,反映政府的政策和国家的整体利益,密切与运营和制造企业的合作和服务关系,共同提高标准成果的市场针对性,缩短标准制定的周期。作为专业化标准研究机构,有责任协调与国际电信标准化组织的对口研究,加大中国对国际标准的影响力。

要组织、推动企业积极参加国际、国内的标准化活动,发挥其在标准制定中的主力军作用。通过标准研究组或以双边合作的方式,广泛联合国内的电信运营和设备制造企业、科研院所等共同开展标准的研究制定工作,积极与国外的标准化组织和企业交流,以期使研究结果既符合国情又与国际标准接轨,并具有保证可持续发展的科学性和先进性。

在制定和推行国家/行业标准政策时,应执行开放式制定技术标准和规范化的工作模式,将技术创新和标准制定工作有机结合起来,使国内厂商发挥更大作用。尤其在3G、IP电信网、光通信等新技术领域,支持和鼓励国内通信制造商参与,改变以前让国外许多厂商的标准成为我国标准的事实。国内厂商应通过参与国家标准的制定,解决国产设备与国外厂商设备的互通性、兼容性问题,提高国产设备的产业化进程和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近年来,我国在这些方面已有明显的改善。

七、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和管理

1.建立电信知识产权保护机制

为了保护权利人的正当权利,必须建立一套有效的电信知识产权管理机制,研究WTO《知识产权协议》和国际知识产权公约的相关规定,对包括知识产权在内的国有无形资产进行界定和管理,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作好知识产权保护的指导、监督和管理。

2.加大知识产权的宣传和服务

广泛宣传、介绍本行业的技术成果,为科学技术的转化和知识产权管理提供信息、法律咨询等方面的服务。

3.维护电信企业的合法权益

政府主管部门要与WTO的相关机构和我国知识产权的行政司法机关、法律服务机构、法律权威人士、知识产权民间组织建立长期稳定的联系;关注电信行业知识产权侵权案件,协助司法机关对侵权案件进行调查取证、调解、司法诉讼等工作;研究企业在合作开发中的法律问题、商标专利等事务、营销过程中的知识产权保护等问题;提出有利于企业发展的建议,维护电信企业的合法权益;鼓励企业通过采取联合行动维护企业的知识产权方面的利益,共同约束市场行为。

4.加强电信企业资产评估工作

今后,电信企业在合资、合作、联营、投资等方面的事务将不断增加,有形、无形资产评估、界定工作将呈上升趋势,要针对电信行业的特点,加强这方面的工作。

5.建立、健全知识产权管理制度

(1)制定能够激励技术创新和发明创造的政策措施;

(2)制定对外交往中知识产权的管理制度;

(3)制定科技人员流动的管理制度,防止由于人员流动造成的知识产权流失;

(4)制定保守技术秘密和商业秘密制度;

(5)制定知识产权奖惩制度;

(6)健全科技成果管理和档案管理制度等。

八、促进风险投资机制的建立

信息产业是高科技产业,电信高技术创新需要高投入的支持。当然,高投入必然伴随着高风险。政府斥巨资支持高科技项目的力量有限,企业难以独立承担高额研发资金,通过银行贷款也不现实,因为高科技研发企业一般都缺乏抵押资产。因此,建立科技风险投资机制是促进高新技术创新和成果产业化的有效途径。为此建议:

制定有利于电信风险投资发展的政策、法规,营造吸引风险投入的良好环境。

政府主管部门要通过各种方式引导电信高科技企业与国内外风险投资机构加强合作交流,进而规范并合理利用风险投资基金。

建立以政府直接投资为主导,广泛吸纳社会资金的电信科技风险基金。电信科技风险基金的投入和基金管理应分开进行。成立风险基金会和专门的基金管理公司,风险基金委托基金管理公司运行,以股权投资方式投资电信高科技项目,每一项目投资控制在全部基金的10%以内。同时,还应建立完善的基金退出机制,一般可以通过鼓励企业上市或采取股权转让的形式募集更多的资金。

九、加强电信网络管理和设备验证的工作

我国加入WTO以后,为支持政府宏观行政监管,完善市场准入制度,应进一步作好电信网络互联互通管理和设备入网检测,实验验证,进网受理,进出口商品检验等项工作。

电信网络互联互通管理除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外,还应尽快建立相应的中介机构,以第三方身份介入不同运营者网间互联互通监测工作,提高管理的科学性、公正性。

对设备入网检测、实验验证、进网受理、进出口商品检验而言,应重点作好以下工作:

(1)对照WTO《贸易技术壁垒协议》规定的合格评定程序,修订和完善我国制定的相关程序,包括取样、检测和检查的程序;评估、审核的程序;注册、认证、批准的程序等。

(2)扩展和提升现有检测场所的规模和设备质量,使其成为我国综合性、规范化的电信技术法规、标准研究制订,电信设备入网检测和进出口商品检验,能参与国际电信发展事务的,设备齐全、质量先进的电信网络、设备实验基地。除高质量地完成检测认证工作外,其主要功能还要达到:

①为国内信息产品制造业研究开发、生产和进口的电信新产品提供实验环境,验证产品各项技术性能、功能的一致性,不同厂家设备硬件和软件的兼容性与可靠性;帮助企业缩短产品的开发周期和进网时间,推进新产品尽快投入使用。

②为电信网络运营企业应用各种新技术、开放各种新业务提供实验环境,验证通信设备软件版本升级的兼容性;研究网络发展和运行中出现的问题,提出全面接解决方案。

③为科研单位研究、拟定电信网络技术体制、标准和技术规范,研究网间的互联互通,网络的发展与演进提供模拟实验环境。

(3)政府主管部门要提供资金支持,制定有利于自身发展的政策措施,为其实施跨国检测和扩大国际交流提供便利,简化审批手续。

十、落实人才竞争战略

目前,受国际大环境的影响,信息技术人才需求趋缓。但从长远来看,我国电信业高技术人才仍严重短缺。科技人才跨国流量加大是一股世界潮流,其中一个特征是人才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中国正处在国内外人才争夺的中心。民族企业、科研院所的管理者为人才流失忧心忡忡,而不断增加的外资企业及国外研发机构,却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我国高级人才加盟。如摩托罗拉,其在中国的研发机构已经云集了1000多名高级人才,今后五年内将发展到5000多名。上海贝尔-阿尔卡特已把他们的研发机构的人员编制确定为3500名。我国加入WTO以后,国外的企业和研发机构数量还将逐年明显增加,今后对中国高技术人才的竞争更为激烈。

篇2

目前,汽车信息电子技术化已经被公认为是汽车技术发展进程中的一次革命。信息电子技术的应用程度被看作是衡量现代汽车水平的重要标志;汽车制造商认为增加汽车信息电子设备的数量、促进汽车信息电子化是夺取未来汽车市场的重要的有效手段。据统计,从1989年至2008年,平均每辆车上信息电子装置在整个汽车制造成本中所占的比例由16%增至40%以上。一些豪华轿车上,使用单片微型计算机的数量已经达到53个甚至更多,电子产品占到整车成本的50%以上,目前信息电子技术的应用几乎已经深入到汽车所有的系统中来。

汽车信息电子产品可为两大类:①汽车信息电子控制装置,包括动力总成控制、底盘和车身电子控制、舒适和防盗系统;②车载汽车信息电子装置,包括汽车信息系统(车载电脑)、导航系统、汽车视听娱乐系统、车载通信系统、车载网络等。具体汽车电子各分系统的构成如下示意图。

由于汽车上的电子电器装置数量的急剧增多,为了减少连接导线的数量和重量,网络、总线技术在此期间有了很大的发展。通讯线路将各种汽车电子装置连接成为一个网络,通过数据总线发送和接收信息。电子装置除了独立完成各自的控制功能外,还可以为其它控制装置提供数据服务。由于使用了计算机网络化的设计思路,简化了布线,减少了电气节点的数量和导线的用量,使装配工作更为简化,同时也增加了信息传送的可靠性。通过数据总线可以访问任何一个电子控制装置,读取故障码对其进行故障诊断,使整车维修工作变得更为简单。而这一切都归功于信息电子技术尤其是总线结构的发展。

当前汽车电子技术发展的方向向集中综合控制发展:将发动机管理系统和自动变速器控制系统,集成为动力传动系统的综合控制(PCM);将制动防抱死控制系统(ABS)、牵引力控制系统(TCS)和驱动防滑控制系统(ASR)综合在一起进行制动控制;通过中央底盘控制器,将制动、悬架、转向、动力传动等控制系统通过总线进行连接。控制器通过复杂的控制运算,对各子系统进行协调,将车辆行驶性能控制到最佳水平,形成一体化底盘控制系统(UCC)。

由以上事实分析可知,信息电子技术在汽车领域已经大量使用,作为新时代的汽修技术人员,必须掌握新兴的信息电子技术才能在未来的汽车维修领域发挥更大力量。

2对汽修技工进行新兴信息电子技术培训方案的可行性研究

汽修技术本身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技术。不同车型故障不同;同一车型不同时期的故障不同;同一故障在不同的路面上的反映不同。要诊断和排除故障,必须具有较强的综合分析判断能力。汽车的设计,制造是经过很多专家共同研究试制改进到定型制造出厂的,是集体指挥的结晶;而维修时则是一个人找出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是个体行为。加上维修单位,没有比较先进的检测设备,要在简陋的环境下解决复杂的疑难问题,这就要求维修技术人员的维修技术相当过硬。针对汽车维修行业技术人员的文化知识水平普遍不高的现实情况,对他们进行行之有效的、有针对性的新兴信息电子技术培训,就成为提高汽车维修技术水平的必然选择。现在就以发动机管理系统为例,进行信息电子技术培训方案可行性的讨论。

首先要掌握电子计算机使用技术。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电子计算机为主的高科技术在汽车上应用越来越多。电控汽车是汽车的主导产品和发展方向。因此,汽修技工必须要掌握电子计算机使用技术,会用电子计算机查找维修资料、检测故障代码、寻找故障排除的手段、网上技术咨询和网上修车等。而这一切均依赖于新兴信息技术培训。因此信息技术培训可以采用多种技术方式尤其是结合修车查找资料等网上作业进行实际的操作演练。这样迅速提高维修技术人员的技术水平,因此可以大大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与实际维修效果。比如下载某发动机管理系统的相关程序。可见,对汽修技工进行信息技术培训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其次要掌握好较为全面的电子技术,包括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传感器技术等,这些都依赖于电子技术培训。

ECU是英文单词组合缩写,意为“电子控制单元”,简要的说就是车载电脑。现在很多轿车发动机大都用电子燃油喷射系统,其中有一个形似方盒子的控制元件就叫“ECU”,简单地说,ECU由微机和电路组成。而微机就是在一块集成芯片上集成了微处理器(CPU),存储器和输入/输出接口的单元。所以ECU就是单片微型计算机(简称单片机)。

发动机管理系统就是以单片机为核心,把各种检测器或者传感器采集来的各种信号(比如进气量,项位角等)进行相应的模拟/数字技术处理通过总线传送到单片机(或ECU)里,然后在经过相应的程序控制与数据处理,从而产生相应的控制信号,指定执行机构进行相应的操作(加大节气门开度)。

现在一些中高级轿车上,不但发动机上应用ECU,在其它许多设备上都可发现ECU的踪影。例如刹车防抱死制动系统、4轮驱动模式转换系统、电控自动变速器、主动悬架调节系统、安全气囊系统、以及多向可调电控座椅等都配置有各自的ECU模块对其进行控制。运用修车的现场实例加以指导与讲解,经过事实检验,学习效果相当好。

再次要具有对故障的综合诊断与排除的能力。汽车电控技术设计人员,在进行汽车电子控制系统设计的同时,增加了故障自诊断功能模块。它能够在汽车运行过程中不断监测电子控制系统各组成部分的工作情况,如有异常,根据特定的算法判断出具体的故障,并以代码形式存储下来,同时起动相应故障运行模块功能,使有故障的汽车能够被驾驶到修理厂进行维修,维修人员可以利用汽车故障自诊断功能调出故障码,快速对故障进行定位和修复。因此,从安全性和维修便利的角度来看,汽车电控系统都应配备故障自诊断功能。

依据故障自诊断功能配合相应的解码器,方便的查找出故障的原因所在而不在单单依赖原始经验积累。因此,信息电子技术培训可以大大提高综合诊断与排除能力。经由邯郸北方汽车维修总校教具模型开发部提供自主研发的BF8系列智能电控汽车模型40套(涵盖欧、美、日各大主流车系),又有完好的汽车整车30余台供学生实践所用,学员的综合诊断与排除能力大大提高。

3追踪汽车行业新技术的应用

以汽车安全系统电子技术改进汽车安全性能的发展为例,看看汽车行业新技术的应用。据StrategyAnalytics公司的市场研究报告指出,汽车安全系统是汽车电子领域增长最强劲的需求之一,年平均增幅达到25%以上。杜邦汽车最新调查表明,大部分用户认为最需要考虑的问题是汽车的安全性,它比汽车性能、车载娱乐和燃油效率都更重要,安全气囊和ABS有望成为标准配置。Visteon的研究也表明:安全性是汽车消费者最关心的问题。Renesas对中档轿车的研究揭示:国外1996年就将安全气囊作为标准配置,从2002年起国际上已经将两个乘客测知座椅、预紧式安全带和传感器系统与安全气囊一起作为标准配置,到2006年预紧式安全带和传感器系统将增加到4个,传感器系统更是大幅度增加以提高冲撞检测能力并提高乘车的稳定性,从而有可能构成统一的安全气囊网络。

由此可见,以信息电子技术为核心的新技术已经甚至更快的步伐在改变着传统的汽车行业,已经大大提升了汽车的各个方面的性能。

综合以上分析,信息电子技术目前已经在汽车领域大面积推广使用,未来会发展更快,针对汽车维修人员技术含量不高的现实,汽修专业应加强信息电子技术的培养,以追踪高新技术在汽车领域的应用。为了为顾客提供更好的服务质量,为了更好的提高汽车维修企业的整体实力,为了实现更好的个人理想,努力实现顾客、企业、人员的三赢局面都依赖于加强信息电子技术的培养,因此汽修专业应加强信息电子技术的培养!

参考资料:

[1]天津大学.姚春德.何邦全.《车用发动机气门间隙的确定与调整》.《岩土工程》.2004.6.

[2]杨信.主编.陈鸣雷.主审《汽车构造》.人民交通出版社出版.

[3]全国汽车维修工等级考试配套教材编写组.编.《汽车维修技师培训教材》.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

[4]桂林第二技工学校.王景华.《关于汽修专业学生素质培养的思考》.《职业技术教育》.

篇3

关键词:用电信息采集系统;低压电力线载波;通信技术

用电信息采集系统作为电网的智能组成部分,不仅为智能用电服务提供技术保障,还可促进我国电网技术的发展。实现电力系统用户的全面支持预付费、全信息采集以及全覆盖是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建设的主要目标。低压电力线载波能够采集用电信息,经处理后推送数据,有助于国家电网公司实现数据共享。低压电力线载波通信技术的使用保障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正常运行。

一、低压电力线载波通信技术的含义及应用的必要性

低压电力线载波通信技术是指采用电力线实现用电通信,其具有使用方便、覆盖范围广以及条件要求低等优点,不仅降低通信线路铺设,还可降低用电信息采集系统运行成本。无论是频率资源还是电力线路,都要充分利用。但在用电信息采集系统中应用低压电力载波通信技术进行信息传输时,易受到噪声、线路变化以及低压配电网信号弱等多种因素的干扰,影响了信息正常传输。窄带载波技术是低压电力线载波常用的技术。由于低压配电网信号相对较弱,阻滞了信息通信,致使低压电力线载波进行通信时,存在局限性,因此,可以采用路由机制,促进通信成功率的提升。就目前而言,低压电力线载波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用电信息采集系统中,其通过降低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电能损耗,进而降低运行成本,采用低压电力线载波技术使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操作更加简单、方便、快捷,不仅有利于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发展,还改善目前用电采集系统存在的问题,促进我国电力事业的发展。

二、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应用低压电力线载波的原理

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应用低压电力线载波的原理主要包括载波路由技术以及载波调制技术。当低压电力线载波进行数据发送时,采用高频率信号完成数据调制,放大成功率后,实施电力线耦合,在传输过程中,与接送方传输的媒介为电力线路,接收方经耦合电路对高频率信号进行接收,并通过电路解调后将高频率信号还原成数字信号。由于低压电力线载波物理层的性能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局限性,而且传输信息距离相对较短,因此,可以将中继技术和路由机制应用其中,促进载波通信能力的提升。用电信息采集系统成功率的高低与路由技术的优劣有关,分布式动态路方式、动态路由方式以及静态路由方式是路由运行的三种主要方式。

三、低压电力线载波的实际应用

为了充分发挥低压电力线载波在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作用,依据低压电力线载波技术的内含、原理以及特点等,将低压电力线载波应用于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并从四个方面进行分析,具体如下。

1组网方案分析。低压电力线载波的组网方案是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应用低压电力线载波技术的具体体现。通常情况下,采集器、电能表和集中器共同组成了低压电力线载波的抄表系统,而电能表又可分成载波电能表和普通电能表,载波电能表比普通电能表在通信方面更具有优势,其主要是采用集中器和载波线进行通信。普通电能表需要在有线的条件下采用集中器进行信息采集,从而经电力线载波将信息传输至系统集中器。

2低压电力线载波的信息数据抄表分析。进行低压电力线组网时,通常情况下,会在变压器的附近安装集中器,从而实现用户所需要的用电提供,而采集器和载波电表的安装通常会在电力用户处,实现变压器输出三项供电。在通信过程中,电网系统中的集中器会发出信息抄读指令,而采集器及载波电表也会根据指令做出相应的反映,并通过电力线相集中器传递信息,随后在集中器的总结分析后,对信息数据进行保存。

3低压电力线载波通信模块的应用分析。低压电力线载波通信模块是用电信息采集系统中载波电表、集中器和采集器的重要部分。通常情况下,载波电表、采集器及集中器都应用各自相应的专用载波通信模块。单相通信载波模块常应用于采集器和载波电表,进行信息传输时,实现三相间的相互通信是通过集中器中的主载波模块完成的,由此可见,要想实现三相间相互通信,就必须同时发送三相数据。而半双向问答是用电采集系统常用的通信方式,因此,需要完善用电采集系统低压电力线载波通信模块,并保证在相同时间内,有某一模块与之相应。

4低压电力线载波技术的优化措施。在电能表的位置分散、用电负荷特性变化较小以及电能表布线存在困难的台区更加实用低压电力线载波通信技术。而对于城市公寓小区、城乡公变台供电区以及别墅区,采用低电压电力线载波技术,不仅能够保证电力通信网络简单、快捷的延伸至低压用户侧,还可有效的采集用户电表数据,并对其进行控制,具有良好的适应性。但在用户信息采集系统中低压电力线载波技术存在负载重、信号弱、干扰性强以及噪声大等问题,导致低压电力线载波技术在信息传输过程中信息准确性较差,给通信信息的可靠性带来不良影响。在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应用低压电力线载波技术时,相关系统操作人员要对低压电力线的组网进行优化,可以采用低压电力载波的硬技术和软技术,实现优化升级,进而提高低压电力线载波技术信息数据传递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四、结语

低压电力线载波技术的应用,促进我国用电信息采集系统水平的提升。但低压电力线载波技术仍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其在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作用。电力企业相关人员要采用科学合理的技术对低压电力线载波技术进行优化,最大限度降低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电能的损耗,降低其运行成本,在用电信息采集系统中采用低压电力线载波技术对我国电力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新型电流电压 传感器技术 应用

变电站是电力行业在发展过程中重要组成部分,其在实际运行过程中主要通过微处理技术、自动控制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的进行,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变电站在运行过程中满足一些二次设备合理、有效运行而提出的一种模式。随着社会不断的发展,我国经济水平逐渐提高,电力行业发展迅速,这对于变电站自动化管理来说提供了很大的帮助。现阶段,我国变电站在发展过程中主要以模块管理的形式进行发展,并对其中的核心危机继电保护的机箱总线到单板总线进行合理管理,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变电站运行时的稳定性、安全性,并保证其在传感技术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一、电压电流互感器在电力系统中的作用

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为电力行业中的继电保护和变电站自动化的发展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尤其是网络技术的发展将变电站以自动化的形势发展下去,并将其中的电力设备进行创新、完善,尤其是新型的电流电压传感器的出现,对于变电站自动化技术与继电保护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电力行业是促进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产业之一,在国民经济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随着社会不断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对于电力的使用需求也越来越高,电力系统中的额定电压和额定电流都在逐渐提升,而原有的电压电流传感器已经不能跟上社会发展的脚步,满足社会的需求,只有将其不断的创新、完善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改变这一现状就应该将现有的传感器进行创新、完善,产生全新的高压设备,而电压电流互感器就是高压设备中的一种。

二、光纤电流电压传感器技术的应用

光纤电流电压传感器是一种全新的传感技术,在其发展初期,主要通过一些空间光路或者玻璃棒的形式进行传播,并将其安装在220kV的电网上进行传播。在其传播过程中还可以有效的将高压电流测量装置中的信息体现出来,只有这样才能方便人们操作。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光纤技术越来越成熟,光纤技术在电压电流传感器中的应用主要通过连接的形式节能型操作,并通过发电机组的电流装置将其中的电流进行测量。而近年来,光纤电压电流传感器技术在运行过程中主要以一些具有一定物质基础的产品进行奠定,尤其是光电晶体的发展,使我国的电流电压传感器技术水平逐渐提升,并为该技术提供了对应的关键敏感元件,并通过晶体的形式进行操作,从而保证电流电压传感器的运行安全。另外,光纤电流电压互感器在运行过程中的主要优点有绝缘性、成本低、低危险等特点,可以在变电站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光纤电流电流互感器在运行过程中主要通过一些常规的电磁式CT在原有的传感器中进行操作,而电磁式CT利用电磁的耦合性质进行操作,只有这样才能形成一个全新的正比电流,并将其中的信号能源应用在对应的电流中。现阶段,光纤电流电压传感器在运行时其中的光纤电流互感器主要通过二次信号的形式将其中的源以一个独立的形式体现出来,从而保证电流电压传感器的运行安全。另外,对于一些包含多种原理的传感器来说,在其运行过程中主要通过一些指定的OCT安培定律进行操作,并利用Faraday光磁效应运行,只有这样才能将其中的测量围绕电流中的光学环路内磁场以一个全新的形式体现出来。

三、组合式电流电压传感器技术的应用

组合式电流电压传感器是一种具有一定的抗阻式的分浩鳎其主要通过一些线圈和绕组制造,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可以有效的提高传感器的整体传播效率与准确性。如果组合式电流电压传感器在运行过程中出现一些不确定的来源,其主要原因是:温度变化、搭配出错、受其他电流影响、初级导体的非无限长度等问题。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保证在组合式电流电压传感器的运行安全就应该利用一些体积较小的物理温度系数的特殊材料将其中的稳定进行降低,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该温度达到了制定的传播问题;当传感器装配出错时,可以通过一些机械的安装的形式进行处理,并将传感器中的电流转移到对应的设备中,从而减少装置出错的现象发生;串扰,当其中的电流测量数值较少时,可以通过传感器中的设计方式将其中的数值进行缩小,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传感器在运行过程中防止出现一些干扰的现象发生。组合式电流电压传感器在运行过程中主要有准确的高、兼容性强、尺寸小等优点,可以在变电站自动化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在电力系统运行过程中,需要根据其运行现状制定对应的电流电压传感器制定出对应的运行设计方案,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电流电压传感器在运行过程中的安全性、稳定性。本文对新型电流电压传感器技术的应用进行了简单的研究,文中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希望我国专业技术人员加强对其的研究。

参考文献:

篇5

引言

光纤通信技术的车载电子通信在实际应用中想要拥有良好的性能,就需要具有较为完善的安全技术,让车载电子通信真正将其作用发挥出来,增加通信系统科学性管理。

1 车载电子通信系统定义

车载电子通信系统是在交通技术及传感技术作为基础构成的,在实际应用中主要通过无线通信形式完成。车辆中安装车载电子通信系统能够将让驾驶人员在实际驾驶过程中进行信息智能化及及时性传递。车载电子通信技术在实际应用中能够让驾驶人员对于路况上的实际情况全面了解,增加驾驶人员在车辆驾驶中的安全性能。车载电子通信系统在实际应用中需要信息网络环境作为载体,驾驶人员能够在驾驶中将信息资源及时性共享,降低车辆安全事故。车辆驾驶人员在没有应用车载电子通信技术以前,在实际驾驶中具有较大的安全隐患,造成交通事故较多,对于整个城市交通安全都有着严重性影响。车载电子通信技术能够在车辆驾驶过程中将通信要求进行满足,驾驶人员在有通信要求时仅仅按一个按键就可以完成通信要求,增加了车辆驾驶中的安全性能。

2 车载电子通信安全的重要性

车载电子通信在实际应用中必须具有良好的安全性能,在能够保证驾驶人员在实际驾驶中拥有高水平的数据安全要求,对于数据安全进行保证。现阶段,我国车辆中的车载电子通信主要就是对于道路情况进行监控,驾驶人员对于车辆驾驶周围的情况全面了解,保证车辆在实际驾驶中能够拥有良好的通信环境。车载电子通信想要将驾驶人员对于通信要求全部满足,就需要能够将数据及时性传输并且能够对于数据信息较为精准表现,传输中的数据传输中能够对于外界环境中的干扰具有较强的抵抗能力,保证驾驶人员在传输信息过程中不会保证信息内容的泄漏。因此,车载电子通信在实际信息传输中需要对于信息内容进行加密处理,这样在能够保证驾驶人员的传输的信息不变篡改,增加的数据的稳定性。车载电子通信中对于信息内容的完整性也有一定要求,安全技术对于车载电子通信信息的完整性进行保障。

3 车载电子通信安全需求

车载电子通信想要在车辆内广泛使用,就需要保证驾驶人员在通信中对于信息安全、安全性能的权威性、信息内容完整性、便捷性进行保证。车载电子通信在实际应用中能够对于车辆驾驶中的路况实际情况全天候及时性监控,积极调整车辆驾驶状况,满足人们能够在车辆驾驶中办公的要求,这种就需要车载电子通信在实际应用中能够有较高的稳定性能。车载电子通信在实际应用中需要对于驾驶人员的身份进行验证,防治驾驶人员在信息传递中出现信息篡改的情况,车辆中的信息内容也不会被第三方所侵入。车载电子通信在实际应用中还需要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例如车辆在驾驶中出现交通事故后,车载电子通信还能够保证稳定安全运行。车载电子通信在实际运行中通常都是通过数字形式传输,这就需要对于数字网络环境进行安全性能保护,防治车辆中的信息被复制。

4 光纤通信技术

高速公路信息传输中最核心的技术就是光纤通信技术,对于高速公路信息中整个流程具有重要作用。光纤通信技术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涉及发的范围广泛,因此光线通信系统是一个十分繁琐的系统,在实际运行中需要将多个模块进行协调性使用。现阶段,光纤通信技术主要从通信系统使用的光纤及特种光纤两个方面研究。光线通信技术在实际应用中具有低消耗等优势,因此对于高速公路信息系统能够带来较为良好的经济利益。

5 光纤通信技术在车载电子通信安全技术中的应用

5.1 车载电子通信安全协议

车载电子通信系统的安全协议是较为容易受到攻击的环节。安全协议所受到的攻击主要来自于路由链路。车载电子通信系统无线链路的一个特点就是具有较高的开放性,导致通信过程极其容易受到其他节点的窃听,且这种行为还很难被检测出来。除此之外,路由链路的攻击还会造成安全协议的失效、链路被篡改等。为了有效应对链路攻击。SAODV是利用数字签名来进行信息的安全验证。在这种验证方式下,其他节点是无法对信息进行篡改的,从而起到了防止链路攻击的作用。能够更好地提高节点身份的可靠性以及链路信息的完整性和可靠性,实现信息传输端和接收端身份的同步验证,从而防止恶意节点的入侵。SRP协议则是通过共享密钥和安全链接的方式来防止链路的攻击。SRP协议通过对节点的身份进行一一验证来确保节点身份的可靠性,从而防止恶意节点对服务器的攻击。

5.2 车载电子通信密钥管理安全技术

在车载电子通信系统的安全保护中,加密技术也是最有效和最常用的手段之一。车载电子通信系统研制出特有的密钥管理方式,分别是局部分布式认证、完全分布式认证和自发认证三种方式。局部分布式采用的是公钥加密方式,再使用共享算法的形式进行密钥分配,从而确保每一个节点都能获得相应的安全证书,最终再组合成一个完善的证书。这些证书还能进行定期更新,从而确保证书始终具有较好的可靠性和有效性。但是,这种密钥管理方式也存在自身的缺陷,就是没有证书的撤销机制,且对证书的同步性有较高的要求。一旦处于离线状态,公钥的管理效果就会下降,实用性并不强。完全分布式认证也使用了密钥共享机制,但是不局限于特殊节点,而是将密钥在所有节点中进行平均分配。因此,即使处于离线状态下,管理的效果也有较好的保障。缺陷则在于密钥的初始化和更新过程较为复杂,耗时也较长。自发式认证改变授权中心认证这一流程,而是直接由节点认证,从而提高系统工作的效率和灵活性,大大提高了安全性。

5.3 车载电子通信入侵检测安全技术

入侵检测技术是对上述安全保护技术的补充。它主要是对数据进行检测、分析,一旦发现数据存在不符合安全策略的现象,就能启动安全保护机制,对通信系统进行实时保护。车载电子通信的数据收集和传输都仅限于在无线通信环境下进行,因此对入侵行为的检测就仅仅局限在局部和本地检测,而无法对系统的异常状况进行深入检测,特别是在系统入侵和系统故障的分辨上还存在着较大缺陷。

6 加强车载电子通信安全的措施

6.1 完善车载电子通信系统的安全机制,加大科技创新力度

要建立更加完善的车载电子通信系统,就需要有良好的科技创新水平作为支撑,才能研发出更加优良、更具推广性的安全保护机制。同时,还要不断加强对软件的开发力度,加大对资金的投入。

6.2 做好车载电子通信系统数据资料保密工作

车载电子通信系统通过一定的软件和硬件设备,实现车辆在行车过程中的无线通信。车载无线通信系统的应用能够为驾驶员提供实时的路况和车辆信息,以及车辆周边的环境情况,实现车辆之间的信息共享,提高城市的交通状况和行车的安全性。在这一过程中,数据的安全性起到了重要作用。要确保系统的功能得到有效实行,就要做好数据的保密工作。良好的数据保密工作可以确保信息的安全性、可靠性,更好、更及时地披露信息。

篇6

[关键词] 信息家电 信息技术

信息家电既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家用电器,也不是电脑,它是可以直接与因特网连接的新型家用电器产品。信息家电是信息技术与传统消费类家电技术相结合而产生的新一代家用电子产品, 是集计算机的某些功能、视听功能、通信功能、上网功能于一体的新型数字化家电(蒋和伦,2003)。目前,信息家电存在两种基本形态:一是在传统的家用电器产品上应用信息技术,使之能与网络对接,把微波炉、电冰箱改进为能够上网的微波炉和电冰箱,以更加方便消费者使用;二是赋予传统的家用电器以全新的含义,使之成为连接消费者与信息高速公路的新型终端产品,如掌上电脑、网络电视、智能电话等,属于换代或创新型产品。信息家电概念是1996年8月由美国的NETSCAPE公司提出的,一经问世就倍受瞩目,IT业和家电业普遍认为信息家电将超过现在的传统家电系列产品,成为21世纪家庭信息消费的主流产品。我国现有的生产企业至少都有15个,既有电视机三雄长虹、康佳、TCL,也有中国电脑业精英联想、实达,还有科技界实力派数源科技、上海金陵,更有世界软件之王微软,但是目前各家产品的消费者接受程度都很低,信息家电的年销售量不容乐观。因此,通过研究信息技术采纳模型来解决我国信息家电的接受问题就尤其重要了。

技术采纳理论(Technology Adoption Theory)是近年来技术创新领域的研究热点,它以行为科学和社会心理学为基础,从用户的角度,研究技术在被采纳的过程中的组织行为与个体行为,总结技术采纳过程中的行为规律,并从而反过来为“技术”的开发、推广、采纳提供依据(宋振晖2005)。按照Rogers(1995)的定义,“采纳是个人或组织在意识到创新时,形成一定的态度、决定采纳或者拒绝、进行实施等决策的过程”。其中由Davis F.D(1989)提出的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TAM)是简单易用、高效合理的计算机实用模型典范,并且也是迄今为止描述采纳行为的应用最为广泛的模型。TAM模型的理论基础是源于社会心理学Fishbein和Ajzen(1975)等提出的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TRA)理论,TAM在此基础之上,替换了TRA理论中的态度因素,加入了有用认知和易用认知两个重要变量,为外部变量解释内部决策态度等提供了一个基础。2000年,Venkatesh 和Davis又把诸如主管规范、印象、产出质量、工作相关性等社会和组织因素引入模型。从而提出了所谓扩展的技术采纳模型(TAM2)。Venkatesh(2003)等人又提出了整合八个重要信息技术采纳模型思想的技术接受使用统一理论(Unified Theory of Acceptance and Use of Technology,UTAUT)。其中对经典TAM模型的研究最为广泛,研究对象涉及范围包括电子邮件、语言邮件、文本编辑、传播表单、图像显示等办公室自动化,还包括教育网站、远程医疗、网上商店、企业用商务系统等。研究结果在相当程度上肯定了模型的解释能力和有效性,从而奠定了该模型在理论上的重要地位。

国际学术界对娱乐性信息系统的采纳研究开始于2002年前后,并且逐渐成为娱乐性信息系统领域热点领域之一。娱乐性信息系统是指与家庭生活联系紧密,用来满足使用者娱乐需求的信息系统(Heijden2004)。国外研究的一个比较突出的特点就是:对经典理论的扩展和修正。例如:Moon, J.-W.和Kim, Y.-G.(2001)的“TAM在万维网的拓展”、Bruner. Kunmar(2005)的“对手机冲浪设备的采纳”和Astrid.Dickinger(2006)的“对移动娱乐科技在社交生活应用的采纳过程的再思考”等都是在对经典采纳理论模型扩展和修正的基础上完成的。Hans van der Heijden Heijden Heijden(2004)对娱乐信息系统接受者的文章,发表在MIS Quarterly上,可见理论界对该类研究的认可。

国内对采纳理论的研究起步比较晚,但是很快成为信息技术研究的热点领域。近几年,研究者进行了一些系列相关的研究和应用。如宋振晖和邓超在我国信息产业部企业信息化标准研制过程中,依据创新扩散理论提出了我国企业信息化标准技术采纳实证框架并进行了实证分析。张朋柱、王刊良和李霆利用Davis模型研究了社会规范对技术接受行为的影响机制和影响用户接受信息技术的关键因素。刘文雯、高平和徐博艺介绍了国外技术接受模型的研究状况,并将Davis模型与任务技术匹配模型整合起来,研究我国企业中影响ERP采用和实施的行为因素等。而且目前理论模型与技术采纳场合的深入结合逐渐成为新的热点,因此,针对信息家电的娱乐性信息系统的采纳研究是符合我国采纳研究发展趋势的。

参考文献:

[1]Astrid. Dickinger, Mitra. Arami, David. Meyer Reconsidering the Adoption Process

[2]Enjoyment and Social Norms -Antecedents of Hedonic Mobile Technology Use System Sciences,2006

篇7

关键词:电气设备检测;信号处理;信号数字化

随着我国工业企业事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电气设备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同样带给我们的问题就是,在电气设备大规模应用的今天,电气设备的检测和故障诊断显的尤为重要。如何快速有效的对电气设备进行及时检测,成文了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电气设备检测与故障诊断系统的组成

电气设备检测与故障诊断包括以下基本过程:信号检测、数据采集、数据处理、诊断。基本过程如下:通过各种传感器(如光、电、温度、振动、流量、化学等)检测出设备的状态信号,并使其可被传输,转换,采集,处理。然后由数据采集单元采集并存储于存储器中。传送载体可以是电缆或光缆,为了其提高抗干扰能力,多采用光缆或采用数字信号传输。数据采集可以采用三种方式:采集信号波形,采集信号峰值或记录峰值超过阀值的脉冲。进行数据处理时,主要为抑制干扰,保留或增强有用信号,提炼信号特征。依据所得的特征信号,采用各种诊断方法,如模糊逻辑,人工神经网络,专家系统等得出诊断结果。

二、信号处理技术在电气设备检测中的应用

通过信号处理,能够抑止干扰、保留或增加有用的信号,提炼信号特征,从中获得与故障相关地征兆,利用征兆进行故障诊断。时域分析、快速傅立叶变换频域分析、小波分析、小波包分析等信号处理提取技术的发展为电气设备的检测诊断提供了前提条件。

利用小波变换的多分辨率性质,基于信号和随机噪声在小波变换域中不同的模极大值系数特征,提取信号和噪声在多尺度分辨空间中的波形特征,而且根据表征该特征的小波系数模极大值传播特性的不同,来实现对信号波形的有效检测。小波分析能准确的反映故障发生的时间、位置等信息,并能对电气设备进行实时有效的状态检测和故障诊断。

三、电气设备检侧技术的发展方向

1、电气设备检测的信息融合技术发展

在电气设备检测中引入多传感器与数字化信息融合技术,首先是可以拓宽信息来源渠道,其次是可以改善信息处理的质量,提高诊断的准确性,以便对设备的运行状态有整体的、全面的了解。这种技术最大的优点是能够提高测量抗干扰的能力,因为不同的传感器对干扰的反映灵敏度不同,尽管在某些传感器中可能存在比较强的干扰信号,但是当与其他对电磁干扰反映不灵敏的传感器信息进行融合之后,就可以剔除其中所包含的干扰信号分量。

2、基于虚拟信号技术的发展

虚拟仪器技术是当前测试与控制领域技术的研究热点,它是以计算机及网络为基础,以软件为核心的自然科学信息测试、分析、存储、传输与控制系统。通过虚拟技术,系统的界面更加形象逼真,具有良好的可视性和交互性,可以明了的表现电气系统的状态。

3、远程电气信号检测和网络化跟踪

随着分布式计算技术、大型数据库技术、面向对象的软件技术和宽带数字通信技术的长足发展,基于因特网的电气设备故障检测将成为现实,将设备诊断技术与计算机网络技术相结合,采集设备状态数据,实现对设备故障的早期诊断和及时维修。远程监测和诊断可实现全国范围内的诊断知识与数据共享,远程协作诊断以因特网为桥梁,必将在时间和空间上缩短电力设备和诊断专家的距离。

4、基于人工智能的信号数字化检测系统开发

所谓的人工智能是以模型化的计算机来代替人的思维方式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专家系统实际上是人工智能计算机程序系统,通过汇集和管理不同来源的众多专家知识,用仿人类专家推理过程的计算机模型来解决现实生活中某些复杂的重要问题,而目前专家系统的问题是缺乏有效的诊断知识表达、不确定性的知识推理及知识获取困难;神经网络的兴起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途径,它是由大量处理单元互连而成的网络,是在现代神经生物学和认知科学对人类信息处理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的,具有很强的自适应能力、学习能力、并行能力、容错能力和鲁棒性,从而可以代替复杂耗时的传统算法,使信号处理过程更接近人类思维活动;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中经常用模糊的自然语言来说明状态的特征,为了准确有效的判断具有模糊征兆的状态,必须用模糊集合的概念对其是否属于某个状态的原因进行描述,特别对于一些征兆与状态之间无法确定的数学模型的复杂的机械系统,只有在获取系统状态的综合效应、积累维修经验和集中专家意见的前提下,用模糊的方法进行状态监控。

5、开放式电气信号数字化故障诊断系统

开放式电气信号数字化故障诊断系统是通过网络连接的远程故障诊断系统,与传统的故障诊断系统有着本质的区别。传统的故障诊断系统的数据库是封闭或半封闭的,其构造和输入都需要设计人员来修改,而远程故障诊断系统的知识库必须是基于Web数据库的开放式体系结构,设计者只需完成一个简单的系统框架,知识库的填充是在系统的维护与使用过程中不断充实的,从而使整个系统具有灵活性,可扩展性。

6、基于数字化的寿命周期成本管理

篇8

[关键词]网络技术;电力数据通信;应用研究

中图分类号:TM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23-0389-01

1 电力数据通信网络创建的重要性

数据的采集、传输形式,随着网络技术的进步而改变,并且网络技术也是实现智能化电力的重要环节,在电网建设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大量应用数据网络技术,大幅度增强了电网建设的管理能力,对发展数字化有效管理有大大的促进作用;其二,网络数据技术的使用,开发了电网企业开展革新道路,优化了电力建设技术与方式,增进了电力企业之间的沟通交流,对建立电力发展的新形式有推动作用;其三,应用网络技术,增强了电力建设的控制能力,促使供电企业、发电公司和用电单位建立更为和谐的关系,提高互动沟通,有效进行电网企业的集中化管理建设。除此之外,数据网络技术的使用,通过提升企业内部与外部的合作能力,提高了科技的统一性,对顺利进行电力建设和运行有重要意义。同时使用网络信息科技,能够更好地对供电网络实施安全管理,在保障电网系统稳定运行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 网络科技应用于电网数据通信中隐藏的问题

2.1 电网通信系统网络结构不科学

目前,我国的电网通信平台的网络结构多是树形和星形,这些类型结构的缺陷是信息共享困难、可靠性性不强,极易在运行过程中发生故障。另外,电网通信网络管控结构复杂,电网通信网络大体分成三级,由于网络分层多、结构繁复的原因,因此给网络控制工作也带来了困难。但随着变电站数量的增加,变电站以前的DSH环网也引入了新型的DSH设备节点,针对这些变化,缺少相关的网络拓扑系统优化方法,这也使得电力通信网络控制越来越复杂。按照目前电网通信网络的状况,多使用的是线路倒换维护,环形网维护模式未实现,电网通信网络控制结构的问题,给电网数据通信网络工作造成了困难。

2.2 电网通信网络传输能力差

现阶段,电网通信网络隐藏着传输质量差的缺陷,电网通信网线水平上有待提高。普通的网线隐藏着共模干扰,由于缺少屏蔽层。并且网线是单股铜线受压力较脆弱,开裂情况频发,同时由于路径过细,造成网络输送距离受限。各区域因为经济发展水平差距,电网需求差别也很大,所以电网通信网络DSH节点不但多而且繁复,在抵抗多种失效问题上,水平不够导致电网通信网络输送质量也受到限制。

2.3 缺少科学的管理规范

在目前通信网络的控制上,内部缺少科学的管理标准。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科技标准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但是整个通信网络中的设施更新如果无法保障及时、高效,就会使得网络控制效率降低,管理规范不统一,管理效率不全面等相关事件。

2.4 总体管理状况比较复杂,结构比较繁复

在目前的电网通信网络中,总体的运行控制层级不够清楚以及明确,具体的控制层次划分不够合理。尽管已经根据一般性要求对于通信网络的控制层级进行了初步的分类,可是在复杂的设计下,许多结构体系的规划缺乏相应的修正和优化。随着网络系统的不断发展与需求的变化,目前的电网通信的要求满足方面遇到了一系列的限制。

3 网络科技应用在电网数据通信中的可行措施

3.1 电网数据通信结构的功能实现

在目前电力数据通信平台中,调度作用的实现是总体系统的重点。在以往的调度行为中,语音功能的实现主要是通过调度电话和行政电话来得到,电话是主要的通信设备,其对于通信的有效性、可靠性以及安全性的要求很高,并且具备迅速的调度速度。总体通信平台中,要针对视频监控数据、自动化工作实时数实现统一管理,而且对于所涵盖的参数与信息实行统筹管理控制。使用网络科技,能够将以往的调度频率进行提升,通过时分复用科技与IP技术等网络科技的应用,能够对于调度工作的类型实现扩展,而且为通信数据的传输提供更多的选择。

3.2 增强对网络技术使用优势的认识

相对于以往的电力数据通信科技而言,通过网络科技的运用,能够有效的提高整体的数据管理水平,而且将智能化建设作业实现较好的推进。这对于优化电网的总体控制效率,提升管理能力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网络科技的应用,也能够促使电网企业的内部控制模式实现转变与发展,为我国电力建设管理作业的开展带来了新的想法。通过应用计算机网络来实施数据的处理,能够有效的对数据网络实施维护与运行管理,这对于增强整体服务水平与质量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3.3 科技改进和发展

在目前电力建设改革作业实施的过程中,许多电网企业已清楚认识到网络科技应用所表现出来的优势,而且初步的实施了相应通信网络的建设任务。可是,尽管网络科技已成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使用,但是总体通信网络系统的设计上,还隐藏着一系列的问题。

3.3.1 结构合理性问题

在目前网络系统中,链状系统是大部分网络结构的主要形式,其本身的稳定性还有待进一步的增强。在网络拓扑系统上,通信网络数据传送线路和供电线路的布设相同,缺少对整体环形网络的全面保护,极易出现一系列的可靠性事故。

3.3.2 网络业务支持方面的问题

当前电力数据通信网络中,对于网络工作的支持方面还保留一些问题,IP工作的实施受到多方面条件的制约。在当面的通信网络系统中,大部分依然采用分时复用的方式来实施相关数据的船从。这类传输方式和新型的数字传输方式表现出一定的差异,而且数字传输的模式表现出一些复杂性,需要使用集中供应与强化管理来实行保障实现,这对于IP工作的突发性特征与不平衡性特征来说很难得到充分的满足。随着电网通信技术质量的发展与相关要求的变化,IP工作的重要性也慢慢得到凸显,若想全面有效的处理上述问,就必须不断地对新技术实行开发与应用。目前电网通信平台中,密集型光波复用工艺、基于SDH的多作业传送系统和弹性分组环科技的应用,能够有效地对IP作业的实现要求进行满足。在某些经济发展程度较好的区域,支持同步数字结构的网络已经投入实施,而且在初步应用的过程中。针对新型网络平台规划需求,要在最大程度上使用当前先进的通讯设备,选择科学的升级方案,全面实现与满足IP功能的承载要求。在通信网络创建中,相关网络科技的应用,要护实际工作需求相满足,选择符合网络创建需求以及通信需求的科技。电网数据通信网络的发展趋势是在确保稳定传输TDM业务的基础上,能够实现支持IP以及以太网功能的接入。

4 结束语

随着网络数据科技的发展与应用,电网系统也开始向着智能化的方向发展。网络科技对构建电网数据通信结构,起到了不可取代的作用,将来的发展前景也非常广阔,重视研究网络科技的创新与应用,对未来智能化电网系统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曹军威,万宇鑫,涂国煜,张树卿,夏艾u,刘小非,陈震,陆超.智能电网数据系统体系结构研究[J].计算机学报,2013(01):143-167.

[2] 姜羽,华俊,胡静,宋铁成,刘世栋,郭经红.电力数据通信网络流量识别技术研究[J].数据化研究,2015(01):10-14+18.

篇9

[关键词]计算机、电子信息技术、工程管理

中图分类号:TP399-C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44-0294-01

一、前言

工程管理属于一门复杂的学科,涉及到土木工程技术、经济学、管理学和外语等领域知识,由于工程管理涉及到众多的领域,应用的范围非常广,因此当计算机电子信息技术出现以后,人们意识到,如果将计算机电子信息技术应用到工程管理中将有可能解决工程管理的复杂繁琐的问题,有助于对工程管理进行更好的规划。

二、计算机电子信息技术的特点

1、共享性

计算机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和发展主要依赖于数据库的支撑和保证。而计算机信息技术工程能够实现数据库系统的实时共享。计算机信息技术的数据必须具备较高的准确定和真实性。数据库的系统是保证整个计算机电子信息技术在社会各个领域广泛应用的最为基础的保证,其是实现计算机电子信息技术全面应用的关键性技术。计算机电子信息技术能够提高数据检索、查阅、统计、审核的效率。可以实现数据的组合、条件检查和模糊条件检查等,这种优势的存在就为计算机电子信息技术实现共享机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准确性

计算机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和发展主要依赖于计算机程序软件的操作,人的操作不是客观条件,而只是主管条件,这种优势的存在就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工作人员因为对计算机电子信息技术和系统的不了而出现错误判断和时间延误等认为的因素造成的经济损失。计算机电子信息技术能够依依靠模拟技术为统计项目工程统计数据提供准确的信息依据,计算机电子信息技术的这种特点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提高计算机电子信息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和发展。在社会中积极的应用计算机电子信息技术能够提高社会各个领域科学化决策水平,切实保证决策的准确性。

3、智能化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学信息技术的进步,我国的计算机电子信息技术主要向着集约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而计算机电子信息技术发展和应用主要是建立在科学技术的基础之上。最近几年,智能化成为了计算机电子信息技术领域一个十分热门的话题,其逐渐向着智能化方向发展。现代计算机电子技术具备了模拟人类思维的和行为的能力。并实现了对信息的智能化和逻辑化分析,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信息的分类和综合处理能力。

三、计算机电子信息技术对工程管理的影响

1、技术创新

工程管理已经出现了很多年了,在工程管理中的技术创新也随着其他科技的出现不断涌现,随着计算机电子信息技术在工程管理中的逐渐应用,工程管理也开始逐渐演变出一些技术创新,比如工程管理不在局限于人为的处理,开始逐渐利用计算机等机器资源进行控制。随着计算机电子技术在工程管理过程中的应用,工程管理技术也在不断的进行技术创新,以便于提供更好的工程体验,满足人们对工程管理的技术和便捷性的需要。

2、自动化和高效管理

在工程管理中,通过应用计算机电子信息技术,可以将工程管理的数据共享起来,通过网络平台,将工程管理的各项数据共享给需要的用户,这样就不需要设定专门的管理人员来进行信息的传递,也避免了信息传递过程中的错误。通过将电子信息技术应用到工程管理中,保证了工程管理中数据整理、数据采集和数据共享上的高效性,从而提高了效率,保证了工程的高效管理。

在工程管理中,通过应用计算机电子信息技术,可以建立一个工程管理的软件,利用工程管理中各部分之间的组织关系,将其形成一定的最优算法,然后通过计算机软件的形式将其最优算法进行实现,确保在工程管理的过程中,各部分都会在最优状态中执行,同时工程管理的过程中,将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突发事件,这些突发事件有很大一部分都是在曾经的工程实施过程中所遇到过的,因此就可以将这些曾经遇到过的工程管理问题以及解决办法通过软件的形式进行存储,当以后的工程管理中一旦遇到此类类似事件,就有相应的解决办法,确保工程能够自动化的执行下去,当然也会有一小部分问题,是曾经没有遇到过的,就需要人工进行处理,此次软件将会拥有自动记录功能,方便以后遇到类似的事件时可以进行解决,因此将计算机电子信息技术应用到工程管理中,将会有助于工程管理的自动化管理。

3、风险控制

传统的工程管理都是在人为的作用下进行实施,当遇到重大项目时,首先要预估工程的可行性,以及风险的发生情况,然而在人为的风险评估情况下,将会由于各种不确定因素,以及知识或经验缺失导致风险评估的不准确性。应用现在的计算机电子信息技术,尤其是现在的大数据技术,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控制工程的风险,随着一个工程项目的实施,就会将此工程项目的各种风险特性分析出来,这样一方面有助于工程实施整体上对工程的把握和价位的设定,同时也有助于工程最终的实施成功,防止最终发生工程实施失败,浪费大量人力、物力的情况。

四、结束语

本文重点对计算机电子信息技术和工程管理展开研究,工程管理是长期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的,尤其是各大公司及事业单位,对于每一个国家任务或者公司业务都相当于一个工程,如果将一个工程按时、安全和完整的实施,是我们所关心的问题。然而随着计算机电子信息技术技术的发展和在工程管理中的应用,工程管理发生了各种变化,本文首先对计算机电子信息技术和工程管理的特性进行分析,然后将计算机电子信息技术应用到工程管理中以后所带来的好处进行分析,通过对计算机电子信息技术和工程管理的研究,计算机电子信息技术在工程管理中的应用对工程管理起到了重大的影响作用。

参考文献

[1] 佟文.探讨计算机电子信息技术与工程管理[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2(02):28-28.

篇10

关键词:用电信息采集;电力企业;电网系统;关键技术

中图分类号: TM9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35-159-2

0 引言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生产对电网系统不断提出更高的要求。智能电网的构建是为了满足电力用户的更多需求,实现电力运输以及电力控制的信息化、智能化,提高电网运行系统的安全可靠性,提升电力行业的经济效益。更进一步地说,我国在推行智能电网这一标准方案下,全力建设用电信息采集系统,以实现及时的采集数据、准确的数据计量、高效的服务方式等,全方位地实现电网系统与用电用户之间实时互动的电力信息业务。

1 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基本概述

用电信息采集系统是电力系统营销管理体系中的重要环节,也是该体系中关键的自动化系统部分,主要负责监测用电用户的实时用电情况。其主要功能包括:电力数据的自动采集、数据计量、数据处理、数据在线监测以及电力质量的在线管控等。依据系统的构成划分,用电信息采集系统主要由主站系统、终端设备、电能表以及通信系统构成。主站系统是集“集抄系统、负控系统、配变检测系统”于一体的,满足“全覆盖、全采集、全预付费”功能需求的系统。终端设备包括负控终端、集中器、采集器。电能表包括变电站关口表、台区表和居民用户表[1]。

2 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关键技术分析

2.1 通信技术

2.1.1 本地通信技术

本地通信网络用于现场终端与电表计量的通信连接,主要包括RS485通信、低压电力线载波、M-BUS总线和微功率无线通信四种方式。下面依次做出简要介绍。①RS485通信。此种通信应用较为广泛,是采用电表与多个采集的并向连接,通过两条RS485线将计量表与终端设备直接连接在一起,实现采集设备与电表之间的通信。其优点是:传输速率高、抗干扰性好,可应用于多种传输系统。其不足之处是:如长距离布线带来的不便、线路容易受损而很难定位故障点等。②低压电力载波。在用电信息采集系统中,对电能表中数据的采集时依靠载波采集设备进行采集的,低压电力载波将采集到的数据传输到主站系统进行数据的处理。此种通信具有投入成本低、维护成本低的优点,其缺点是受负载影响大、信号衰减大等,此种通信适用于偏远农村或偏僻的别墅区。③M-BUS总线通信。此种通信方式较为开放,可实现电能计量表的自动抄表,与RS485较为类似,且具有通信效率高、抗干扰性强等优点。④微功率无线通信。此种通信与低压电力载波相似,采用数字信号单片射频收发芯片将数据信号通过调制、解调、放大、滤波等数字处理后转换为高频交流的电磁波进行传输。主要适用于农村中单户单表的情况。

2.1.2 远程通信技术

远程通信网络主要应用于集中采集器与主站系统之间的传输,目前较为广泛应用的是无线公网、有线通信和光纤通信,下面做出具体介绍:首先是无线公网。无线公网即GPRS通信技术,在用电信息采集终端安装SIM卡,便可产生通信编号与地址,来进行与主站系统之间的通信,并可快速与主站进行数据传输。此种通信技术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其次是有线通信。有线通信即有线电话通信,是利用分频技术将电话线分为三个独立的通道,增加其抗干扰能力,通过调制调节器拨号有线电话,将采集到的电能数据传送至主站系统,同时等待主站系统下达的指令。最后是光纤通信技术。此种技术是具有光波载体的信号传输,可有效满足电能数据的大量传输以及长距离传输,并且具有很好的抗干扰能力,保证电能的传输质量。无线通信和光线通信也是智能电网发展的主流方向。

2.2 数据处理技术

2.2.1 集群技术

集群技术同样是输用电信息采集系统中的核心环节,通过集群技术将多立网络中的计算机连接成整体,进行统一管控,最终实现电能数据的大运量计算,可面对大量数据的共同访问,对数据流量进行合理分配,有效提升了信息数据的计算效率,并可保证其准确性。

2.2.2 内存数据库技术

内存数据库技术是提升对信息采集数据处理能力的有效途径,内存数据库技术即从内存中直接进行采集数据的存储,优化了采集数据的信息读写能力,有效提升了数据信息的访问性能,最终实现电能数据的实时查询,很好地完善了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数据处理能力,尤其是对大批量数据的集中处理。在对大批量数据进行集中处理的同时,还要对数据库的SQL语句以及数据库的表结构进行优化处理,比如说,对每个数据表格中的数据限定在2GB的存量范围,并将数据信息进行分类存盘保管,以方便后期的查询等。

2.3 设备关键技术

在设备关键技术中重点介绍用电信息的安全防护技术。用电信息采集系统所面对的电力数据信息量较大、其覆盖范围较广,在系统运行过程中可能会接触到众多的安全隐患问题,因此,针对系统各阶段面临的安全隐患,对用电信息采集系统摄入了安全防护技术。此项技术主要是由系统主站、密码机和采集终端三部分构成。在系统主站中设置具有高速运行特点的密码机,用来完成主站系统数据的加密、解密,具体是进行身份识别认证、核心数据的加密解密、密钥的协商和更新以及数据信息的校验等功能。除此之外,还要对系统的采集终端、智能电表和集中器中设置密码加密模块,用来完成主站、采集终端和电表之间的身份认证、核心数据的传输,以及系统内部数据的加密、解密等,总体来讲就是保证了系统数据的安全性和保密性。这里密码加密机和终端系统的加密块都是由国家密码管理局认定的密钥加密算法和硬件加密,此外,安全防护系统使得采集终端的监控功能、数据传输功能以及数据交换功能等更加完善,有效起到了防御预警作用。

2.4 业务处理技术

业务处理技术主要介绍智能费控技术和移动作业技术。第一,智能费控技术。用电信息采集系统中智能费控技术的运用主要是实现用电用户先交费后用电的管理模式,通过系统对用户用电量的采集监控,在电费余额不足时提醒用户充值缴费,并在余额为零时自动跳闸停止使用。智能费控技术与安全防护技术同样,贯穿系统主站、采集终端和智能电表中,其中主站费控技术主要适用于居民用户和各类专变用户,采集终端费控技术适用于专变用户,智能电表费控技术适用于居民用户,并在用电量大的情况下减轻主站的压力。除此之外,费控技术对本地通信的电力线载波通信的工作要求较高,载波通信工作必须具有极强的可靠性、稳定性以及实时性,才能为费控技术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持。第二,移动作业技术。传统的电表计量作业是在打印好工作单的基础上采用人工抄表的形式进行数据登录,其工作效率低,且不能保证准确性,而现阶段广泛应用的是移动作用支持系统,移动作业平台可实现电表抄收、电表计量以及业务办理等功能,有效降低人员的劳动力,提升了工作效率,实现了计量作业的精细化管理。

3 结束语

本文通过对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各环节以及各项关键技术的研究得出,用电信息采集系统是构建智能电网系统的必然要求,可更好地实现电力营销业务的自动化处理,做到优化资源配置,提升电力企业的工作效率。因此,继续加强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技术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