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医疗行业研报范文
时间:2023-12-21 17:19:5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智慧医疗行业研报,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为了使非典型肺炎(以下简称“非典”)患者得到及时有效治疗,根据市领导指示,现就患“非典”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员和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医疗费用报销结算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参保人员患“非典”医疗费用符合医疗保险规定的,由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支付,对于参保人员支付医疗费用有困难的,由社会医疗救助资金予以救助。
二、参保人员患“非典”住院治疗,可直接住院就治,个人不用交纳住院预交金。
三、各定点医疗机构对患“非典”参保人员住院医疗费用,按规定上报区、县医保中心,经审核后,属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和大额医疗互助资金支付的部分,由区、县医保中心按规定向定点医疗机构支付;属参保人员个人自付、自费部分的费用,由区、县医保中心将参保人员的身份证号或《医疗保险手册》号传真或电话通知市医保中心,直接办理社会救助手续,然后由市社保中心将费用拨付给区、县社保中心,并由其支付给有关定点医疗机构。
四、对患“非典”参保人员个人已支付自付、自费医疗费用,已经办理出院,个人负担有困难,按社会医疗救助的有关规定申请救助。
五、城镇登记失业人员患“非典”医疗费用,由定点医疗机构或失业人员本人到区、县医保中心申报结算,区、县劳动保障局负责对其身份进行核定,由失业保险基金中给予全额补助。属于定点医疗机构申报的,区、县社保中心将费用支付给定点医疗机构;属于失业人员申报的,由其到户口所在地的街道(镇)劳动保障所直接领取。
篇2
“智慧中国(Smarter China)”是以信息化为龙头,以科技为支撑,以创新为驱动,以环境为载体,以智慧为本位,涵盖城乡管理生产、生活、环境、文化等方面的智能化。“智慧中国(Smarter China)”是“数字中国(Digital China)”发展的高级阶段。形象地讲:数字中国+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智慧中国。因之,智慧中国离不开大数据技术,我们必须用大数据技术来建设智慧中国。
大数据的定义及特征
联合国资料显示,全球互联网流量累计达到1EB(即10亿GB或1000PB)的时间在2001年是一年,在2004年是一个月,在2007年是一周,而2013年仅需一天。未来10年里预计数字信息总量将从2009年到2020年增长44倍,全球数据使用量将达到大约35.2ZB(1ZB=10亿TB)。
大数据(Big data)泛指P(1000个T)级以上的数据(包括E(100万个T)、Z(10亿个T)级大数据)。维基百科把大数据定义为一个大而复杂的、难以用现有数据库管理工具处理的数据集。广义上,大数据有三层内涵:一是数据量巨大、来源多样和类型多样的数据集;二是新型的数据处理和分析技术;三是运用数据分析形成价值。因之,业界将大数据的特征概括为4V:Volume(大量)、Velocity(高速)、Variety(多样)、Value(价值)和“1秒定律”。
大数据技术包括信息的采集技术、整理加工技术、存储技术、管理技术、传输技术、搜索技术等各个方面,涉及到数据库、网络、人工智能、通信、地理信息系统、多媒体、仿真等信息技术的各个专业领域,其核心技术是数据挖掘(DM)和数据分析技术,其本质是知识发现(KDD)。
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车联网、手机、平板电脑、PC以及遍布地球各个角落的各种各样的传感器,无一不是数据来源或者承载的方式。在智慧中国建设中,大数据将会如基础设施一样,有数据提供方、管理者、监管者,数据的交叉复用将大数据变成智慧中国的一大产业。据统计,目前大数据所形成的市场规模在51亿美元左右,而到2017年,此数据预计会上涨到530亿美元
大数据对智慧中国建设的推动作用
大数据将对智慧中国的科学研究、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文化生活等各个领域产生革命性的影响;对培育数据产业,服务智慧中国,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将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大数据将改变智慧中国的治理模式、企业业务流程和个人生活方式。大数据时代网民和消费者的界限正在消弭,企业的疆界变得模糊,数据成为核心的资产,并将深刻影响企业的业务模式,甚至重构其文化和组织。因此,利用大数据更加贴近消费者、深刻理解需求、高效分析信息并作出预判,将对智慧中国治理模式、对企业的决策、组织和业务流程、对个人生活方式都将产生巨大的影响。
大数据将引发智慧中国新一轮信息化投资和建设热潮。据麦肯锡预测未来智慧中国大数据产品的潜在市场规模有望达到1.57万亿元,给IT行业开拓了一个新的黄金时代。数据处理技术和设备提供商、IT系统咨询和ERP/CRM/BI改造服务商、智能化和人机交互应用以及信息安全提供商将获巨大需求,相应公司将获得机会。
大数据为智慧中国拥有数据资产的企业提供发展机遇。预计今明两年将是大数据市场的培育期,2015年以后大数据产品将会形成业绩。由于国际巨头在硬件层和基础软件层垄断优势明显,本土企业将主要依靠对客户需求的了解和客户资源优势,以及本地化服务的优势,在应用软件层分得蛋糕,拥有大数据处理、挖掘技术、数据分析人才以及数据资产的公司值得看好,将在智慧中国建设中迎来难得的发展机遇。
大数据反映智慧中国的舆情和民意。网民在网上产生的海量数据,记录着他们的思想、行为乃至情感,这是信息时代现实社会与网络空间深度融合的产物,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和很多规律性信息。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统计,2013年底我国网民数已超过8亿,手机网民已超过6亿,通过分析相关数据,可以了解智慧中国的大众需求、诉求和意见。
大数据将对智慧中国社会发展带来巨大推动作用。企业和政府的信息系统每天源源不断产生大量数据,根据赛门铁克公司的调研报告,全球企业的信息存储总量年增67%。医院、学校和银行等也都会收集和存储大量信息。政府可以部署传感器等感知单元,收集环境和社会管理所需的信息。智慧中国倘若能够更有效地组织和使用大数据,国家将得到更多的机会发挥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
选择重点领域推进智慧中国大数据建设。
用大数据技术建设智慧中国要重点选择以下八个具有大数据基础的领域和具有迫切需求的行业,探索“数据、平台、应用、终端”四位一体的新型商业模式,推进大数据产业发展,促进大数据技术成果惠及广大民众。
城市规划。根据全国城镇化建设工作会议的战略部署,重新搞好各地的城镇建设规划;通过对城乡地理、气象等自然数据和经济、社会、文化、人口等人文社会信息的挖掘,为城镇规划提供强大的决策支持,强化城镇规划的科学性和前瞻性;尽快实施数字化城市管理新模式,使城市管理实现快捷有序科学化。
智慧交通。针对交通规划、综合交通决策、跨部门协同管理、个性化的公众信息服务等需求,建设全方位交通大数据服务平台。整合城乡道路交通、公共交通的大数据资源,汇聚气象、环境、人口、土地等行业数据,逐步建设交通大数据库,提供道路交通状况判别及预测,辅助交通决策管理,支撑智慧出行服务,加快交通大数据服务模式创新。针对现代物流业务的需求,建设物流大数据平台。汇聚整合城乡货物、运输车辆等数据,融合多源物联网、北斗导航等数据,实现货运数据共享服务,建立基于大数据的现代货运物流服务体系。
医疗卫生。针对临床质量分析、医疗资源分配、医疗辅助决策、科研数据服务、个性化健康引导的需求,建设全民医疗健康公共服务平台。在健康信息网已有数据的基础上,汇聚整合医疗、药品、气象和社交网络等大数据资源,形成智能临床诊治模式、自助就医模式等服务模式创新,为民众、医生、政府提供医疗资源配置、流行病跟踪与分析、临床诊疗精细决策、疫情监测及处置、疾病就医导航、健康自我检查等服务。建设完善涵盖城乡所有患者的电子诊疗档案库,形成PB级的医疗健康大数据资源,实现支撑城乡主治医生同时在线诊疗的辅助能力。
食品安全。针对食品安全和管理的需求,建设食品安全大数据服务平台。汇聚政府各部门的食品安全监管数据、食品检验监测数据、食品生产经营企业索证索票数据、食品安全投诉举报数据,建成食品安全大数据资源库,进行食品安全预警,发现潜在的食品安全问题,促进政府部门间联合监管,为企业、第三方机构、公众提供食品安全大数据服务。
数字生活。针对日益增长的现代化生活需求,建设数字生活大数据服务系统。收集整合流行时尚、行业发展指数、用户消费习惯、收视记录、社交媒体、地理位置等大数据,充分挖掘用户的消费习惯和兴趣偏好,提升企业辅助决策能力,形成有市场竞争力的创新商业模式,面向所有消费者提供个性化衣食住行生活互动信息。
制造业。针对科学评价生产系统规划、降低产品缺陷率等需求,建立制造业大数据系统。整合已有的车间制造、质量体系、工序数据、成本核算等建模数据,为工厂生产、实际建设提供决策依据。收集产品生产过程各环节的实时质量数据,实现敏捷的一体化质量监测和管控,并支持产品质量追溯,形成基于大数据的一贯过程质量控制及分析系统,并向第三方提供服务。
公共安全。针对治安防控、反恐维稳、情报研判、案情侦破等实战需求,建设基于大数据的公共安全管理和应用平台。汇聚融合涉及公共安全的人口、警情、网吧、宾馆、视频、人脸、指纹等海量业务数据,建设公共安全领域的大数据资源库,全面提升公共安全突发事件监测预警、快速响应和高效打击犯罪等能力。
科技服务。针对科技服务数据整合、交互式服务、发展趋势预测、战略决策支持等需求,探索科技服务链整合、众包分包、供需对接的交互式平台型服务模式,建立科技服务业资源共享体系,建设跨领域科技服务与工程创新平台。汇聚科技成果、项目、人才、服务、互联网创新创意等大数据资源,支撑研发设计、技术转化、创新创业、科技咨询等方面的科技服务。打造“科联工程”,形成跨领域的大数据服务模式。
依托统计部门为全国大数据采集应用探索新路。
统计部门是城乡大数据采集应用的主导部门,在业务工作中要不断明确工作重点,有条不紊地落实和推进大数据应用工作,为全国大数据采集应用探索新路。一在专业突破方面,以价格统计和贸易统计为例,逐步研究采集互联网信息特别是电商交易数据和价格数据以补充完善调查样本,研究建立商场、超市和电商企业向统计部门提供完整电子化交易记录的制度。二在企业电子化记录应用方面,要与有关高校和科研部门协作,积极研究开发企业电子化生产经营记录自动导入统计联网直报系统的技术,争取2014年在联网直报平台正式加载自动导入软件。三在应用政府部门电子化行政记录方面,进一步加强与民政、工商等部门的协作配合,推进电子化行政记录和统计信息的共享。在居民收入、劳动工资等统计中,要不断研究通过对税务、银行等部门行政记录的分析,评估公民收入、工资、家庭资产等统计数据,特别是评估与校验高收入阶层的相关数据。四在利用大数据开展经济走势预测方面,各级统计部门要与网络公司、科研单位和咨询机构等开展合作,探索利用网络搜索数据建立相关统计分析和计量模型,进行经济形势分析预测,为各级政府决策提供服务。
用大数据建设智慧中国应采取的对策
大数据的应用与分析对做出科学决策具有重要意义,我们从现在开始就应该为数据收集和数据分析做好充分准备,以确保智慧中国快速建设。
建设“大数据”宽带高速通道。大数据如同节假日高速公路上的汽车,如果路面狭窄就会发生严重拥堵。该文原载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主办的《环球市场信息导报》杂志http://总第535期2014年第03期-----转载须注名来源对此,我国电信、移动、联通、广电等电信企业要积极落实“国家宽带工程战略”,争取在“十二五”末建成融合3G(第三代移动通信)、4G(第四代移动通信)、WLAN(无线局域网)、宽带固网及NGB(下一代广播电视网)等城域高速网络,实现高速安全、多层次、立体化网络覆盖;实施“宽带中国”战略,全面实现“百兆到户,千兆到企”的宽带接入能力,城域网全面支持IPv6(国际互联网协议第6版)访问与解析;WLAN热点覆盖广泛,城乡无线宽带网络覆盖率达到90%;力争实现TD-LTE(分时长期演进)网络全面商用,极大满足智慧中国建设的需求,为大数据的广泛应用拓宽通道。
实施“三网融合”和数字家庭试点。推动基于互联网、通信网、广播电视网的产业转型和资源融合,重点发展基于广电网的电信增值业务、互联网接入业务和电信运营商的IPTV(交互式网络电视)业务;开展“三网融合”数字家庭试点示范,普及家庭高清互动娱乐、视频通信、节能管理、安全监控、远程教育、家庭医疗保健等智能化信息应用。到“十二五”末,形成全国统一有线广播电视网,建成IPTV、手机电视集成播控平台和综合业务管理平台,全面实现广电和电信业务双向进入,使数字、图像、视频等大数据公开使用,畅通无阻。
构建各级政府大数据中心。建设和完善人口、法人、空间地理和宏观经济等基础信息数据库,以及市场监管、社会信用等专题信息数据库,制定管理办法,完善信息动态更新机制,依托各级云计算中心建设政府大数据中心,提高从大量数据中采集、访问、组织、分析和可视化处理信息的水平。到“十二五”末,各级要建成多层次的空间信息云服务体系,建成宏观经济数据库,为贮存、计算、处理、分析大数据,满足城乡管理、企业生产经营、公民生活需求和政府智慧决策提供服务。
建立政府和社会联动的大数据形成和应用机制。各级政府部门和各行业要全面实施信息公开制度,推动公共数据资源的开发利用,提高信息资源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积极推行政府网上办事,收集分析挖掘社会政务服务需求,推进公共服务个性化和政府决策智能化。支持公共服务机构和商业机构开放与社会民生密切相关的公共数据。推进国民经济各行业和企业数据开发,发展商业智能。鼓励开展服务大众的大数据应用,提升智慧生活品质。
制定实施大数据的有关政策措施。大数据就是资源,建设智慧中国离不开大数据的开发应用,必须制定有关政策措施,确保大数据这一科技生产力发挥作用,以推动智慧中国建设。
创新体系建设。各省市要成立“大数据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设立“大数据科学实验室”、建设“数据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以大数据技术创新及产业应用为目标、以联盟为纽带促进形成若干引领大数据产业技术创新的企业联合实体;以合同契约为保障有效整合产、学、研、用等各方资源,以技术创新为驱动力、市场刚性需求为推动力,发展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且符合国内外产业发展需求的共性应用技术、产业标准和产品规范。
培养专业人才。开展数据专业领域人才的培养,培训一批资深数据工程师,培育跨界复合型人才,与国内外数据专家形成持续稳定的协作关系。鼓励高等院校和企业合作,开展数据科学和大数据专业学历教育,依托社会化教育资源,提高大数据产业人员的业务水平,发挥大数据高层次引进人才的重要作用,开展大数据专业培训,形成人才梯队。
完善制度法规。研究大数据产业相关的政策法规,提出数据资源权益、隐私保护等方面的法规细则建议,制定大数据相关标准,并提出技术解决手段,在保护数据资源的同时,促进数据资源合理有序地开发利用。在人才、财税、科技金融等方面设计有利于数据人才和数据产业发展的政策,逐步建立有利于各地大数据研究与发展、并保障大数据安全的制度法规体系。
篇3
智慧城市是全球城市化演进和信息化发展到高级阶段的交汇,是新一轮信息技术变革和知识经济发展的产物。上海正处于转型发展阶段,同时面临人口膨胀、交通拥堵、环境污染、资源紧缺等诸多问题,推进智慧城市建设不仅能促进云计算、物联网、新能源材料等高新科技的发展,也可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在物流、医疗、建筑、环境、社区等方面的深化应用催生一大批新生业态。
2011年,《上海市推进智慧城市建设2011―2013年行动计划》提出,要通过三年持续推进,基本形成“基础设施能级跃升、示范带动效应突出、重点应用效能明显、关键技术取得突破、相关产业国际可比、信息安全总体可控”的良好局面,为上海信息化整体水平继续保持国内领先、迈入国际先进行列奠定坚实基础。时值2013上海智慧城市体验周活动开幕之际,当下上海智慧城市工作进展如何,值得一一盘点。
信息基础设施:要跑车,先修路
徐家汇商圈里人流如织,但排队侯位的“吃货”们却笃悠悠地刷着微博,他们可不担心刷爆流量,因为随着上海在国内率先推出公共场所WLAN统一公共服务“i-Shanghai”后,市民在有“i-Shanghai”无线网络覆盖场所就可以通过统一登录认证后获得每天两小时的免费无线上网服务。作为现代化城市发展最重要的基础设施之一,上海信息通信基础环境不断优化,“信息跑车”在“信息高速公路”上真正实现飞驰。目前本市在光纤到户覆盖能力和用户规模、WLAN覆盖密度和规模、城域网出口带宽、高清电视和高清IPTV用户数、三网融合试点业务用户规模等方面都走在全国的前列。
稳定高效的城市宽带网络是消灭信息孤岛的基础,截至2013年6月,全市光纤到户覆盖总量约为730万户,光纤接入使用用户超过270万户,光纤用户占全市家庭宽带用户比超过60%。光纤网络覆盖能力和用户规模提前一年完成智慧城市三年行动计划目标,并完成450万有线电视用户NGB网络改造,完成郊区195万有线电视用户数字电视整体转换,成为国内首个下一代广播电视网建设示范城市。通过示范工程建设,也带动实现了网络核心设备、终端以及业务平台的产业化。第三方专业维护工作目前也已初见成效,2011年,上海在全国率先创新网络入户运营模式,成立上海市建筑通信网络有限公司,作为第三方专业机构统一协调网络入户前的“最后一公里”争端,让各家网络运营商有机会在小区网络接入上打破垄断,实现了公平竞争。
随着移动互联网应用的普及,无线网络现已成为不可或缺的信息服务。截至2013年6月,WLAN覆盖场所总量已达1.8万处,AP数近14万个。所推行的统一公共服务“i-Shanghai”已完成全部450处场所建设并投入试运行。同时,上海正积极推进第三代移动通信(3G)网络优化工作,基本实现全市1Mbps以上无线宽带覆盖,中心城区和郊区新城、中心镇3Mbps以上覆盖。自2011年至今,共计完成约1500处移动通信宏基站站点和800处室内覆盖站点建设。随着4G时代临近,在TD-LTE试验网建设等方面上海正加快脚步,现已基本完成700个室外宏基站和300个室内分布系统建设,覆盖面积190平方公里,约占中心城区的30%。
在通信枢纽和功能设施建设领域,本市国际互联网出口宽带超过600G,城域网出口宽带达到3000G,集约化基础信息管线长度超过8000沟公里,接入楼宇超过4800栋。全市IDC机架数已超过30000个,并已基本完成上海超算中心四期建设预研工作。
自2001年“十五”计划纲要首次明确提出“三网融合”理念,至今,上海全市IPTV用户达184万,数字电视用户超过392万。全市高清电视和高清IPTV用户已达135万户。
合理规划是上海信息基础设施下一步发展的保证,《上海市公用移动通信基站站址布局专项规划》、《外高桥保税区信息基础设施专项规划(2012―2020)》、《上海市闵行区马桥旗忠大型居住社区信息基础设施专业规划》等一批重点区域以及郊区新城的信息基础设施集约化专业规划和落实工作正有序开展。高速公路、部分重点产业园区的信息基础设施优化建设方案也正逐步落实。
电子政务:审批“瘦身”更“塑形”
过去注册企业,即便经工商审批通过已核发营业执照,企业到其他部门办审批还需提供相同的数据、信息。但目前,本市已确定可供共享的审批信息2152类,将极大地减少企业提交重复材料,减轻企业负担。这得益于近年政府对审批流程的“瘦身”,更是推广实施的行政审批标准化及信息共享平台为流程“塑形”的结果。上海在推进网上并联审批的基础上,确定了以网上审批平台为依托,以着力推进单部门审批事项规范上网为抓手,以全力打造网上政务大厅一门式网上服务功能为目标,实现全部行政审批事项全程上网,打破各部门间的信息孤岛,形成统一的城市管理平台。
网上行政审批平台自2010年上线至今,全市17个区县全部完成区级平台部署并实现市、区两级业务联动,为全市跨部门协同应用和单部门应用提供统一的基础支持。网上政务大厅于2010年9月1日开通运行,截至2013年6月底,累计访问量超过162万。具体包括6大功能板块,共汇聚了658个行政审批事项和17个区县网上办事平台,1313项政府网上办事服务项目。收录了92个市政府部门、21个区县政府行政服务中心、205个社区行政服务中心受理窗口信息,以方便申请人查询办理点信息,提高办事效率。通过前期准备与研究实施方案,2012年12月初,确定了市质监局、市建设交通委、市环保局三家试点单位共6个行政审批事项以“双轨制”模式进行试点工作,系统于2013年3月1日正式上线试运行。截至6月底,三家试点部门共6个审批事项总办件数为6833条,实现了部门审批信息实时交换,试点初见成效。
“法人一证通”作为三年行动计划中的重要信息化应用项目,以法人数字证书为载体,通过统一证书应用标识和接口,实现各部门业务系统证书互认。至2013年末,将实现各部门业务系统的证书互认,为各类法人在不同政府部门、不同业务系统在线办事提供统一数字认证服务,使大多数行政许可、证照年检、资质管理、信息申报、资格认定、招标采购、项目申报、统计申报、费用缴纳等均可在线办理。截止2012年12月,全年累计发放法人一证通10.2万张,推动了各部门网上办事业务的全面发展。在基础信息库建设方面,法人信息共享与应用系统(一期)现已包括企业、事业单位、机关、社会组织和其它等五大类法人主体,累计入库法人信息达147万户,为20个委办局提供了法人数据的查询应用。2012年下半年启动了法人信息共享与应用系统(二期)建设,完善进一步入库信息和服务方式,充分发挥法人基础库的支撑作用。
诚信是公民在社会的立足之本,上海市公共信用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是一项关系上海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新一轮发展全局的基础性工作,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支撑和关键环节。平台主要采集来自政府部门、司法部门、公用事业单位3个方面与自然人、法人相关的公共信用信息。2013年6月3日,平台已面向政府部门开通试运行,可提供查询的登记类、资质类、监管类、违约类信息已达2.8亿余条。
卫生信息化:联动医疗惠及基层
在闵行区的各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内,居民只需轻轻一刷手中的卡片,按照提示简单操作,就能实现自助挂号、取药、缴费、预约,同时可在闵行健康网上随时查询自己的健康档案,而闵行区任一医院的医生也可以在需要时按规定读取患者的检查结果,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这种信息化医疗方法在上海已不是个例,在闵行、闸北等区开展的区域检验联动工作使社区医院所做诊疗结果通过信息网传输到三级医院,由专家进行会诊,极大地提高了诊断质量和效率,居民在基层就能享受到三级医院专家的服务。这不仅极大地提高了医疗资源的使用效率,也提升了优质卫生服务资源的辐射能力。
这种医疗便利得益于2011年启动的“基于市民电子健康档案的卫生信息化工程”(即“健康信息网”工程),该项目旨在进一步完善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服务信息系统,并通过新建的市、区二级平台实现系统的互联互通和共享交换,建立全体市民的健康档案,并进一步促进健康档案在各项卫生服务的利用。“健康信息网工程”经过两年的建设,已网络覆盖全市近600家公立医疗卫生机构。同时,已完成上海卫生数据中心建设,建成健康档案数据库,实现了健康档案的动态采集、动态维护,初步实现“记录一生、管理一生、服务一生”的目标。目前,上海的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数据库已经建立了3000多万份动态健康档案。电子病历数据库中已经采集24亿多条个人诊疗记录,每天新增1600万条诊疗记录。2012年,“健康网先期试点项目”还当选了年度全国十大最具影响力医改新举措。
此外,“医联工程”作为上海市有关部门为解决看病难问题而实施的大型医疗改革工程,致力于建设一个信息交换共享平台,以此帮助医生提高诊治水平,帮助患者降低医疗费用。目前,基于医联平台的统一医疗预约服务系统已开通运行,市民可通过网络、电话等多种方式进行预约,大大方便市民就诊。
智能交通:城市脉络“疏通剂”
宝山区友谊路东段,10个公交站点的电子站牌正途径的13条公交线路、共227辆公交车辆离停靠站点的距离信息,让市民对路面情况一目了然,能准确把控自己的出行时间。而这只是上海“智能公交”系统的一个缩影。上海市基于物联网的公交基础管理与服务信息系统已基本完成,包括上海市公交线路站点统一编码、公交基础设施数字化管理系统、公交线网规划分析系统、公交车电子营运证系统和电子标签等系统都在逐步完善。2012年底,基于集群调度线路的“掌上公交”手机系统开通,通过智能手机就可以实时查询公交车辆到站信息,受到市民的高度关注和欢迎。除了公交运营管理和调度信息化,轨道与公交换乘信息也正在逐步完善之中,这些都为上海城市交通脉络的正常运行提供了支撑。
对于广大自驾车主,一款名为“智行者”的软件已实现用户对上海市路况的整体了解,方便用户及时掌握市内主要区域的道路状况,根据不同的路况优化行车路线,节约旅行成本。当驾车驶入指定区域时,会提前弹出该区域的交通路况简图,并对事件、施工、阻断等信息进行语音提示,使用户可以提前掌握该区域路况,随时变更行车路线。
自2008年12月31日,上海高速公路不停车收费系统ETC系统开通运行以来,本市已建成184条ETC车道,分布在19个主线收费站和64个匝道收费站。同时,为促进长三角交通一体化发展,于2012年7月底完成沪浙间ETC系统联网测试,8月正式实现泛长三角区域ETC系统联网运行。
停车诱导系统作为城市智能交通的组成部分,能合理安排停车,减少驾驶员寻找停车泊位而产生的时间浪费和附加的交通量及尾气排放,已经成为体现一个城市智能交通水平的重要标志。黄浦区深化2012年原卢湾区域智能停车服务系统一期项目及LED节能改造的建设成果,扩展智能交通信息平台的运用。2013年4月,原卢湾区域智能停车服务系统一期项目已正式通过验收。杨浦区则通过停车诱导三期工程改造9块二级诱导屏,新增10块三级停车诱导屏,使得诱导覆盖面涵盖17个停车场,6838个停车泊位,缓解了交通压力。
智能交通的发展同时带动了车联网技术革新,国产化汽车电子关键技术研究取得突破。本市汽车电子产业成为国内产业门类中最为齐全、配套规模最大的市场。2012年,全市汽车电子产值达830亿元,占国内市场的30%。本市企业运营服务的车载信息服务用户数已达到百万级规模,实现服务收入突破8亿元。
电子口岸:助力港口“大通关”
自从有了“一单两报”试点,专职从事企业报关的工作人员们都舒心了不少,多个部门排队敲章成了历史,现在进出口货物报检、报关信息只需一次录入,即可分别报送检验检疫与海关两个部门。这种以申报信息的兼容共享减少申报信息重复录入的实施方案由市口岸办会同上海海关、上海检验检疫局相关业务部门联手开展,目前试点企业逐步扩大到23家,优化了口岸通关环境,促进口岸贸易便利化进程。电子口岸“大通关”提高了口岸工作效率,为上海建设国际航运中心提供了更合理、规范、畅通且成本更低的物流交接。
除了“一单两报”,上海电子口岸支持推动的全国海关税费电子支付系统已经完成在全国关区的推广工作,从2013年开始网上支付系统及上海EDI电子支付系统均切换到全国版系统。目前,累计用户36641家,2013年累计交易金额达5102.47亿元。同时,集中汇总征税系统、全国海关税费电子支付系统、特殊区域业务新版系统都已完成,并进入了稳定运行期。
检验检疫业务电子一体化监管相关系统经过三年建设,已经基本实现了覆盖企业申报、货物检验检疫审核、放行等环节的全程电子化。相关系统自推广运行后,实现了空港、海港口岸入境货物的全申报,加快了货物在检验检疫的放行速度。
邮政快件应用系统开发改造工作是由铁路检验检疫局、邮政单位以现有空运业务为参考模型,在2013年5月完成应用系统开发改造工作。目前正就统计分析方面的需求做深化开发,待邮政单位接口对接到位后正式启动运转。
中国海事数据备份中心于2012年进入常态化运行阶段。2013年,交通部海事局正式将备份中心升格为“全国海事船舶动态监控中心数据中心”,2013年上半年,基于“全国海事船舶动态监控中心数据中心”,完成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综合信息平台船舶动态系统可行性研究报告,目前该报告已送市发改委评审。
电子商务:“双推”得共赢
上海灯具城在本地市场已打拼多年,随着电子商务兴起,上海灯具城顺应照明行业分工精细化和专业化的趋势建立照明快车网,通过线上线下的资源融合,全力打造整合产业链功能的服务型平台,在研发设计、品牌销售等方面赢得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照明快车网只是众多小微企业触“电”中的一个案例,近年来,本市电子商务一直保持较好发展势头,年交易额从“十一五”末的4253亿元增长到2012年的7815亿元,年均增长超过35%,其中B2B交易额占交易总额比重持续保持在9成左右。电子商务正向本市国民经济各领域加速渗透,成为提升上海企业辐射力和竞争力的重要力量。
为顺应电子商务应用与市场发展的需要,自2010年起,上海连续组织实施电子商务“双推”工程,取得初步成效。4年来,从市信息化发展专项中累计安排4000万元“双推”资金,遴选“双推”工程电子商务服务平台35家,采用“政府贴一点、平台企业让一点、中小企业出一点”的资金支持方式运作。“双推”工程契合了中小企业的实际需要,有效降低了中小企业的电子商务应用门槛,同时助推了电子商务平台企业的市场拓展,极大激发了电子商务服务领域的创新精神,带动电子商务服务市场的快速成长。
“两化融合”:制造变身“智造”
在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里,全球协同设计、以数字化设备提升飞机制造水平已是常态,“两化融合”使商飞集团业务流程、管理方式、节能减排能力提升到一个崭新高度。目前,上海“两化融合”渐入佳境,信息化时代的“制造”正逐步变身“智造”。
按照国家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战略部署,加快以“两化融合”促进上海“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探索实践,2012年,上海“两化融合”发展水平指数已达到75.53。随着典型示范效应不断显现,“电梯制造和服务全过程的信息化集成”、“船用大功率柴油机数字化协同设计”、“大型海工装备协同研发与制造”等一批业务协同和集成性信息化项目不断涌现,“多维产销一体化平台”、“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平台”、“时尚产业综合信息化服务平台”等一批平台服务类项目投入运用。2012年,上电科“新一代智能配电与监控系统开发与产业化”等5个项目获得工信部“两化融合”专项支持,上海电气、上汽等13家企业被工信部认定为国家级“两化”深度融合示范企业。
随着《“智慧园区”建设与管理规范通用规范》,上海提出智慧园区建设通用要求。在临港产业园区提出智慧园区标准体系框架和标准列表,实现园区管理标准、工作标准和技术标准的全覆盖。浦东等5个“两化融合”实践区在智慧城市、智慧园区、新兴技术应用推进等方面开展了有益的探索。复旦等4个“两化融合”研究中心和中国商飞等10个重点实验室产学研协作机制进一步完善,推动了一批项目建设。
同时,“两化”深度融合“进区县、进园区、进企业”系列宣传培训活动也获得进展,通过开展小型展览、专题讲座、政策宣讲、企业诊断、参观交流、信息化体验等形式,为上海继续“两化融合”之路提供了保障。
信息产业:好案例引领新实践
“让碧云大管家查一查。”这句话现在经常挂在金桥镇居民的嘴边。这位“大管家”何许人也?原来“碧云大管家”智能家庭终端是在上海浦东新区推出的社区服务平台,上至医疗、交通,下至家政、垃圾管理,“他”能提供的服务一应俱全,而新一代信息技术物联网才是“大管家”真正的智囊。作为上海大力推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制造业已成为智慧城市发展最有力的支撑。至2013年,上海电子信息制造业工业总产值已达6791亿元,在全球经济低迷的大势下,为实体经济企稳起到支柱作用。
作为我国物联网技术和应用的发源地之一,2012年,上海物联网产业在全国率先达到千亿元规模,相关企业数超过300家。在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方面,上海企业拥有的MEMS传感器芯片、工业实时数据库、海量实时图像处理等一批关键技术打破了国外垄断。在应用示范层面,政府搭建公共平台和建设示范工程助推物联网技术的规模化应用,在RFID、手机物联网、车联网等领域产生多个百万数量级终端的规模工程,特别在民生领域,这些规模化示范工程为市民构建起便捷高效的出行网、安全网和健康网。
云计算是被认为继个人电脑、互联网之后电子信息技术领域的又一次重大变革,上海在推动云计算发展和应用上有颇多举措。如推动东方有线等电子政务云平台项目加快实施,已完成首批设备采购;推动中小企业服务云平台建设,组织各类信息服务业企业与中小企业服务云平台对接;组织银联、盛大等国家云计算示范工程项目中期检查,进一步争取国家专项支持;组织开展《上海市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云计算”专项工程实施方案》的媒体宣传;征集编写《上海云计算应用示范案例》。
在TD-LTE技术制造业领域,上海核心芯片的技术水平和产业化进度继续领跑国内厂商,测试仪器的研发在国内率先取得突破。在2011年,获工信部科技司支持成立TD联盟上海分会、上海TD-LTE产业联盟。在2012年深圳高新技术展上,上海专题馆“TD-LTE从上海起航”获得工信部和重大专项组的认可。
在经受2011年和2012年连续两年世界经济增长乏力、全球半导体市场低迷的背景下,本市集成电路产业仍然保持逆势增长,2012年上海集成电路产业实现销售收入668亿元,产业整体实现利润总额42.8亿元,产业销售规模占全球的比例提升到4.0%。在技术层面,2012年上海集成电路设计业开发成功的集成电路产品近120款。在集成电路封装测试技术上,上海不断引进或自主开发先进技术。在装备材料业方面,中微半导体自主研发生产的90nm/65nm和45nm/22nm等离子体介质刻蚀机的整体性能指标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服务业也同步推进。2013年一季度,上海信息服务业实现经营收入975.89亿元,同比增长18.3%。预计2013年可实现经营收入4300亿元,将同比增长18%;而在“十二五”末可实现6000亿元的收入预期。为扶植高端软件建设,上海制订《上海市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软件”专项工程实施方案》(送审稿);在推进正版软件使用方面,签订微软Office365和Windows Azure的部署协议,目前Windows Azure中国运营已正式上线;征集国产基础软件优秀解决方案,对200多家市级预算单位开展国产基础软件宣传与培训;编撰《2013年上海软件产业发展研究报告》。在新兴业态方面,上海提前布局大数据产业,组织企业召开上海发展大数据产业研讨会;积极跟踪了解信息消费,开展扩大信息消费促进上海经济转型发展专题研究;指导网络信贷联盟加强媒体宣传;指导举办首届金融信息服务业论坛,探讨信息技术与金融服务业融合发展的经验。
篇4
关于医疗信息化,国际上有一个数字化医院发展的三个阶段理论,即以财物收费为核心的第一阶段,以患者为中心、以临床为主线的第二阶段,和以区域化、集团化为代表的第三阶段。区域医疗是医疗信息化的最高阶段。
区域卫生信息化缘起(2003年~2006年)
我国卫生信息化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医院信息化、公共卫生信息化和区域卫生信息化。在2003年以前,卫生信息化主要是医院自发建设内部的医院信息系统,也可以称为机构信息化。2003年SARS之后,以政府为主导,重点建设了以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直报为核心的公共卫生信息系统,也可以称为条线信息化。条线信息化的建设与医院信息化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信息化存在矛盾和冲突。对于广大普通老百姓来说,感觉更直接的是“看病难、看病贵”。在新医改之前,部分地区就在自发地探索以居民为中心的区域卫生信息化。
以上海为例,2003年SARS之后,上海市及其下辖各区县开始探索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为核心的公共卫生信息化。其中有些区县不仅考虑政府管理和应急指挥,也在考虑基于健康档案开展社区卫生服务。例如浦东新区在2004年立项浦东卫生信息网一期工程。该项目以应急指挥中心的建设为核心,同时涵盖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妇幼保健、社区卫生服务等业务,是平战结合、一体化的工程项目,在当时是极富超前理念的。不过在工程实践中,一些矛盾逐步暴露出来。以疾病预防控制为代表的公共卫生信息化参考中国疾控的网络直报模式,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都登录到浦东卫生信息网上,报送病例,完成业务流程。而社区卫生服务系统中的传染病管理、慢病管理、计划免疫等与疾控系统中业务重叠的模块,社区工作人员只能放弃。这样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的工作一部分在社区卫生服务信息系统中开展,一部分要在公共卫生信息系统中开展。工作流程不连续,数据要重复录入,数据标准也不统一。这样工作效率、数据质量、工作积极性都很难保障。这就是所谓的条线信息化与机构信息化之间的冲突。
社区卫生服务与医院不同,医院是以疾病为中心,而社区以居民为中心。社区卫生的主要目的是维护居民健康,因此社区全科医生要通过健康档案来维护居民的健康历史和健康状况。在本世纪初,健康档案收集的手段,主要是全科医生上门开展基线调查、主要现状和回顾性调查,但是无法了解居民以往就医的详细情况,并且调查的结果的客观性和真实性也有局限性。在实施了社区卫生服务信息系统之后,居民在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信息有了比较全面的记录,但是居民在医院及其他社区开展的卫生服务记录就无从知晓了。因此社区卫生服务必须依靠区域信息化来支撑。
医疗机构传统上是一道围墙相隔,“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但是三级医疗体系的分工,本来就是要实现“常见病、多发病在社区,疑难杂症在综合医院和专科医院”这种医疗模式,要求医疗机构通过分工合作来发挥各自的优势,即社区发挥可及性、成本及服务的优势,综合医院和专科医院发挥技术和资源的优势。目前“社区门可罗雀,大医院门庭若市”的局面是“看病难、看病贵”的主要现象,这一现象只有通过“分级医疗、双向转诊”才能改变。而“分级医疗、双向转诊”必须依赖区域信息化来支撑。
1.探索实践
在这样的背景下,从原卫生部到地方原卫生部门,以及医疗卫生信息化企业都在自觉或不自觉地参与到这一进程中来。
还是以上海为例。2005年上海率先开始了以“管办分离”为特征的医改探索。作为国务院首批两个“管办分离”试点城市之一,上海借鉴香港医管局模式成立了正厅级事业单位――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由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主持,开始了以“医联工程”为名的区域医疗信息化探索。“医联工程暨上海市市级医院临床信息共享暨协同服务工程”于2006年启动,首要目标就是把申康所属23家市属三级医院互联起来,实现跨医院诊疗信息交换共享,建立就诊患者统一的电子病史档案资料,实现医院之间协同医疗服务,实现申康对所属医院运营及人财物的综合管理和辅助决策,进而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服务。“医联工程“无疑是以医院为核心实现区域医疗的代表。
2.原卫生部工作
原卫生部主要围绕标准规范来推动卫生信息化工作。从2003年开始,特别是“十一五”期间,卫生信息化在国家层面,主要从标准和科研两个角度出发开展了许多积极和有意义的探索。
在2004年底启动了《中国公共卫生信息分类与基本数据集标准》和《医院基本数据集标准》编制工作。其中《中国公共卫生信息分类与基本数据集标准》委托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牵头,《医院基本数据集标准》委托中国医院协会信息管理专业委员会(CHIMA)牵头。2006年启动了《社区卫生信息技术标准》编制工作,由原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牵头。2008年启动了《中国卫生监督信息标准》和《中国妇幼卫生信息标准》编制工作,分别由原卫生部卫生监督中心和中国妇幼保健中心牵头。这些标准范围涉及医疗和公共卫生,大部分是数据元和代码等业务标准。
3.企业发展
在这一时期,一些先知先觉的IT企业开始参与到了相关项目的建设中。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承担了上海医联工程、长宁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和浦东卫生信息网建设的万达信息股份有限公司。万达信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万达信息”)总部在上海,前身是上海市科委下属的上海市计算机软件研究所,该研究所于1995年整体转制为企业,成立了上海万达信息系统有限公司,2001年在国家工商总局备案更名为“万达信息股份有限公司”。万达信息是国内比较早的专业从事以政府信息化为核心的城市信息化的软件企业。1999年承建了上海市医疗保险信息系统建设。依托在政府信息化和医保信息化积累的大型应用软件开发、大型信息系统集成和异构信息整合的经验,万达信息积极探索医疗信息交换和整合技术。
在上海,上海金仕达卫宁公司(以下简称“卫宁”)、上海兰恒公司(以下简称“兰恒”)、上海乙木公司(以下简称“乙木”)、上海易可思公司(以下简称“易可思”)也是比较早就开始在该领域进行探索的企业。卫宁和兰恒最早都是做医院HIS系统的企业。在本世纪初,上海开始居民健康档案信息系统的建设。依托在HIS方面的经验,卫宁和兰恒开始研发健康档案信息系统,承建了上海多个区县的健康档案系统。乙木是上海比较早的专业从事公共卫生信息化的企业,承担了上海市疾控的传染病、慢性病相关系统的开发,并在松江等区县建设健康档案系统。易可思的张少荣总经理从海外归来,带着新的理念来做闸北区健康档案系统。此外杭州创业软件公司(以下简称“创业”)也在上海的闵行建设以健康档案为中心的社区卫生服务系统。
上海的区域卫生和健康档案建设应该是全国的一个缩影。
区域卫生信息化初探(2007年~2010年)
1.工程实践
先以上海市为例。在上海除了长宁区,闵行区和闸北区也开始了区域卫生信息化的探索,但是角度和切入点不同。长宁在建设区域卫生信息化时,先期完成了所有二级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建设,以及部分公共卫生信息系统的建设。其中二级医院的开发商有卫宁、兰恒、军惠,社区HIS系统均由军惠承建,社区健康档案系统由卫宁统一开发。因此长宁区有强烈的把异构信息系统整合、建立基于区域平台的健康档案的需求。在上海市科委“区域医疗信息整合平台的研究与应用”的资助下,长宁区开始了以健康档案为中心的区域卫生信息化的探索。而闵行与闸北的情况不同,闵行主要由杭州创业来建设,闸北的医院、社区主要由易可思复高来建设。
2.课题研究
上海科委牵头,重大科技支撑项目“基于IHE规范的大型城市医疗信息共享服务及示范工程”(以下简称“IHE课题”)2007年在科技部立项。
在前期长宁区域医疗信息整合课题实现一个区内部医疗信息整合的基础上,解决市-区两级纵向医疗信息整合共享,这是IHE课题的核心。以医疗资源共享、医疗信息共享、医疗协同服务共享为目标,解决大型城市区域医疗信息整合与共享体系建设中的关键技术,在市、区、医院集团等之间实现健康档案、诊疗信息、医学影像等医疗信息资源的信息互通和共享,为进一步实现医疗资源共享和医疗协同服务奠定基础。该项目总投资1.45亿,其中中央财政4500万,上海地方配套1亿。
除上海市以外,厦门市也是比较早的以整个城市为单位开展区域卫生信息化的地区。厦门市从2006年开始了市民健康信息系统的探索。恰逢科技部2006科技支撑重大课题“区域协同医疗服务示范工程”的分课题“军民协同共建区域医疗协同示范工程项目”承担单位总医院(以下简称301医院)来厦门选择合作单位,双方很快就敲定了这次合作,将厦门市民健康信息系统纳入该课题的研究范围。
科技部于2006年启动了“区域协同医疗服务示范工程”,2007年启动了“基于IHE规范的大型城市医疗信息共享服务及示范工程”,2008年启动了“国家数字卫生关键技术和区域示范应用研究”。在技术攻关、产品研发和应用示范上,科技部主要从区域医疗协同业务领域入手。在“十一五”期间,科技部启动了三个以区域医疗为方向的科技支撑项目。区域协同医疗服务示范工程总投资1亿,其中中央财政拨款2000万,承担单位配套8000万,承担单位是301医院、华西医院、北京同仁医院、电子科大。国家数字卫生关键技术和区域示范应用研究总投资2.9亿,其中中央财政拨款9000万,浙江省地方配套2亿。
301医院与厦门市卫生局合作的“军民协同共建医疗服务示范工程厦门示范区”,即厦门市民健康信息系统于2009年启用,是中国首个成功投入运行的地级市基于居民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项目。该系统已覆盖占厦门市90%以上医疗资源的医疗卫生机构,并为厦门市一半以上的常住人口建立了个人健康档案(126万份),每月共享调阅万余次。实现了一个中小型城市完整的医疗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
上海医联工程于2008年3月正式上线,实现了以患者为中心的诊疗档案的整合。诊疗档案的信息包括患者基本信息、诊疗事件记录、诊断、处方、检验报告、检查报告、医学影像、病案首页和出院小结等主要的诊疗信息。上海市23家市级医院可实现跨院诊疗档案调阅。2009年针对自费患者的“医联卡”系统上线,患者在任何一家医院办卡,可以实现在联网范围医院就诊,并实现诊疗信息共享。2010年7月,治疗安全警示和近期诊疗信息智能提示全面推广。
2007年,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卫生信息学会副会长李兰娟教授联合多位国内知名院士专家学者,本着现代健康维护的理念,结合我国医改的实际需求,针对这些突出问题提出了“健康面对面”行动计划,准备利用计算机和新一代网络技术,开展研究并示范应用,构建区域数字卫生体系,为实现数字卫生、健康中国而努力。这也促成了浙江省人民政府与原卫生部联合向科技部申报的“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国家数字卫生关键技术和区域示范运用研究”项目(即“健康面对面”行动计划)的落地实施。
项目通过构建统一标准的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交互式卫生信息平台、城乡社区与医院双向转诊、远程诊疗、远程教育和健康咨询等系统,进行数字化医疗卫生资源共享、数字化医疗服务、数字化城乡社区卫生服务、数字化公共卫生服务和保障等区域示范,将有效提升疾病预防控制、公共卫生应急处置能力,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改善服务可及性,推进卫生改革发展,从而达到突破信息孤岛、整合医疗资源、优化服务流程、提高就医效率、降低医疗费用,和谐医患关系、保障人民健康,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
国家数字卫生项目的实施得到了各级领导和国内外专家的好评,项目取得的关键技术和成果不仅在浙江省内22个示范区和5个样板示范区得到了广泛应用,也给卫生信息化建设带来了巨大的影响,起到了助推医改、服务健康的技术支撑作用。
3.原卫生部工作
在各地自发实践的同时,原卫生部继续以标准为核心开展探索和研究。特别是2007年原卫生部电子病历委员会和CHIMA启动了《临床检验结果共享互操作性规范》。与前面的几个数据标准不同,《临床检验结果共享互操作性规范》首次在技术架构标准上作了探索,它在技术架构上采用了IHE规范,基于IHE规范实现临床检验结果共享的互操作,并且在规范文本编制完成后启动了配套的《临床检验结果共享互操作性规范》的概念验证工作,为国际规范的落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在这些标准工作的基础上,原卫生部2008年在上海的长宁、闸北、闵行三个区开展了标准化健康档案应用系统的试点,在广东的佛山和江门开展区域卫生信息资源规划的试点。
“十五”和“十一五”期间原卫生部承担了两个关于健康档案和社区卫生的课题。2008年,在基本完成标准化健康档案研究后,时任原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主任的饶克勤意识到:健康档案可以在社区管理,但数据来源不仅限于社区,需要整合医院等区域内的其他健康信息。这就需要建立一个区域卫生信息平台。
区域卫生信息平台是一项开创性的工作,并没有成熟的先例可循。为此,原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开始面向全行业广泛征集《基于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方案》。意识到方案征集工作背后的重要意义,多家国际国内IT公司纷纷提交了自己的答卷。方案提交后首先由部里组织专家对方案进行评审,遴选出十家企业提交的方案。然后请这十家企业的代表到北京讲解方案。由原卫生部专家、全国省卫生厅信息化负责人和部分开展区域卫生试点地区的卫生局信息化负责人组成的评委对各家企业方案最后打分。
2009年4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将信息作为医改方案的“四梁八柱”之一,明确提出建立实用共享的医药卫生信息系统,包括加快医疗卫生信息系统建设,完善以疾病控制网络为主体的公共卫生信息系统。以建立居民健康档案为重点,构建乡村和社区卫生信息网络平台等。原卫生部领导要求必须尽快制定信息化对医改的支撑文件,所以建设方案就精简成《基于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指南(试行)》(以下简称“《指南》”),并于2009年5月完成。该《指南》在技术路线上参考了加拿大Health Infoway电子健康档案蓝图的基础,结合了中国卫生体系和信息化现状及中国健康档案建设目标,提出了我国基于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架构,可以说是一种引进、消化、再创新。
原卫生部《指南》后,启动了《基于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技术解决方案》(以下简称“《方案》”)的编写工作,在《指南》的基础上,在业务方面深化了结合中国业务特点和健康档案要求的业务建模和信息模型;在技术方面强化了区域平台的架构是基于IHE互操作规范的要求。《方案》于2009年12月。广州市基于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一期项目于2009年12月启动,该项目遵循《健康档案基本架构和基本数据集》、《基于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指南》和《基于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技术解决方案》。
区域卫生信息化大潮(2010年至今)
1.原卫生部工作
2009年初,原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提出“打好三个基础,建设三级平台”的顶层设计思路。逐步明确了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在卫生信息化建设中的核心地位。2010年底,我国首个卫生信息化建设规划,即全国卫生信息化十二五规划――35212工程建设蓝图出台。该规划在充分总结“十一五”期间工作的基础上完成,总投资达到800多个亿。该规划概况为医改信息化“3521”工程:“3”即国家、省、地市(区域)三级平台,围绕三级平台建立的业务系统和健康档案、电子病历资源库是其中最核心的部分,国家将投资上百个亿;“5”即五大业务领域,包括医改“四梁八柱”中的“四梁”――医疗、公卫、医保、药品这四大领域和卫生综合管理;“2”即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两大资源库;“1”即医疗卫生信息化基础设施。
从2010年底开始,财政部和国家发改委连续启动多个中央财政转移支付的卫生信息化项目,总投资近100亿。其中与区域卫生信息化相关的是35212省级平台试点,即按照35212规划,在省级层面进行试点,要求建立省级平台,试点若干地市级平台及下属县级平台,在省内建立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资源库,通过试点为国家、省、地市三级平台建设奠定基础。
2010年,第一批五个试点是上海、浙江、安徽、重庆、新疆;2011年,第二批八个试点是北京、内蒙古、江苏、湖南、河南、云南、宁夏、新疆建设兵团;2012年,第三批是湖北、陕西、贵州。截至2012年,全国省级平台试点三批共16个省,相关地市平台超过50个,各地自发投资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上百个。区域卫生信息化从象牙塔走向全国。
国家发改委在2011年启动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信息系统项目(以下简称“发改委基层项目”)建设。表面上该项目主要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使用的业务系统,并不属于区域卫生信息化的范畴。之所以要提这个项目,在于35212省级试点的投资规模是5600万(对中西部地区,东部地区是2100万),一般仅能试点性地建设1个省级平台,2~3个地市级平台,每个地市平台下接2~3个县,即使完成试点,也无法实现地市级和县级的全覆盖。而发改委基层项目县级全覆盖的,即大部分项目以县为单位来建设,部署在县级数据中心,供县内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点、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使用,通过发改委基层项目可以实现县级数据中心全覆盖。
因此部分省开始考虑利用县级数据中心建设的机会,在软件上建设县级区域卫生信息平台,把县内的基层卫生、医院和公共卫生系统互联起来。2011年启动了第一批――四川、贵州、湖北、陕西、甘肃、江西、安徽、浙江、山东、黑龙江十个省的建设。2012年启动了第二批剩余20个省的建设。其中贵州、黑龙江是省级大集中云计算试点省,浙江、甘肃、辽宁、广西是地市级集中云计算试点省。
在区域卫生信息共享互联互通中很关键的一个环节是个人身份唯一识别问题。原卫生部从2010年底启动了居民健康卡标准的编制工作,经过一年多的工作,在2012年初形成了6大类15项标准规范。
原卫生部选定了河南全省、广东佛山、内蒙古鄂尔多斯和辽宁锦州四个试点地区作为首批居民健康卡试点地区。在2012年3月1日,这四个地区同时启动居民健康卡首发仪式。与其他地区不同的是佛山已经建成区域卫生信息平台。从2009年起,佛山项目经过近两年的建设,于2011年1月1日正式上线,并开通佛山健康卡。因此佛山发行原卫生部居民健康卡,主要是替换现有佛山健康卡。居民拿到居民健康卡后,可以通过区域平台开展自助预约挂号、居民健康档案调阅等跨医疗机构的服务。由于佛山在居民健康卡和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中的突出贡献,佛山市卫生局荣获2012年中国卫生信息学会首届“卫生信息化推进优秀奖”。
之后原卫生部又启动了居民健康卡第二批试点,包括以下单位:四川成都、绵阳、雅安,湖北武汉、鄂州和湖北同济医院,湖南湘潭、郴州、株洲和湖南省人民医院,黑龙江哈尔滨,上海闵行,河北石家庄,江苏连云港、淮安、高邮、扬中,山东枣庄,陕西榆林、子长县和安塞县,重庆部分区县和试点医院。
2.课题研究
2011年,“十二五”开局的第一年,科技部启动科技支撑重点项目“跨区域医疗健康协同服务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示范”,中央财政拨款5000万,各地配套1个亿。该项目在“十一五”期间数字医疗三个课题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了在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化领域的探索。可以说“区域协同医疗服务示范工程”完成了一个单一区域内部的医疗信息整合和协同,而“基于IHE规范的大型城市医疗信息共享服务及示范工程”实现了市-区两级互联基础上的大型城市区域医疗信息整合和协同。以上两个课题的重点是一个城市的区域医疗信息整合与协同。在这些工作的基础上,探索了跨城市跨区域的医疗协同和异地医保结算。跨区域医疗医保协同是区域医疗信息化的最尖端。2013年7月12日该课题通过了科技部验收。
2012年科技部又启动了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 计划)生物和医药技术领域“数字化医疗工程技术开发主题项目”。项目主要研究内容:以建立医疗信息标准体系为基础,重点突破医疗信息集成与融合、个人健康信息获取与分析、医学知识库与临床决策支持、区域医疗信息共享等一批关键核心技术, 研发医疗信息集成引擎、功能性临床信息系统、高端电子病历系统、临床信息决策支持系统、个人健康信息系统、区域医疗信息共享系统等产品,设立不同模式的数字化医疗示范工程。
3.各地成效
从2010年起各地自发开展的区域卫生信息化的建设项目中,具有代表性的有:2010年广州市基于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2011年成都市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和2012年武汉市“智慧卫生”一期项目――市级卫生信息平台建设。
广州市一直高度重视区域卫生信息化工作。于2009年12月招标的广州市基于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项目一期对国际标准有较高要求,特别是HL7。广州市也成为首个按照原卫生部平台方案落地的区域卫生信息化项目。2011年11月1日,经过近两年建设,国内首个千万级的全人口基于HL7的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正式上线。2013年全国卫生统计与信息化工作会议在佛山召开前后,原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主任孟群和原卫生部办公厅主任侯岩分别到广州市卫生局调研,对佛山的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
成都市在2011年3月启动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该项目由成都市发改委医改办牵头,业主单位为成都市卫生局,涉及医保、食药监和新成立的医院管理局,因此该项目也成为全国首个面向医改四大体系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项目。通过该项目将形成临床数据一次采集,人社、食药和医院管理共享的局面。
近年来武汉市把“智慧城市”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抓手,结合医改,把“智慧卫生”作为“智慧城市”的切入点。武汉市区域平台与上海、广州、成都等采用的市-区两级平台不同,在一期将以市级平台为中心,市级平台直接接入10家三级医院和40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并通过这种模式实现三级医院与社区的直接打通,实现医疗资源纵向整合。因此也算是区域卫生对区域医疗联合体的支撑。
4.卫生信息标准
区域卫生指南和技术解决方案出台两年后,结合各地工程实践,原卫生部在2011年7月启动了《基于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技术规范》的编制工作。编制该规范的背景是,各地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基本上仍主要从自身的需求出发,基本上处于百花齐放的状态。《指南》、《方案》给出了建设的思路、方法和设计,35212规划给出了各级平台的定位。但是对省市县卫生厅局而言,区域平台在卫生信息化领域中更偏重于技术,区域平台是卫生信息化的金字塔,对建设方有一定门槛;《指南》和《方案》更多地是从如何建的角度、而不是如何评价的角度出发,建设方很难开展对承建方的评价以及自我评价。
对医疗卫生信息化厂商而言,《指南》和《方案》的外部约束性不强,企业首先考虑如何占领市场,如果采用规范化的手段来开发区域卫生信息平台产品成本较高,则企业趋于规避采用符合标准的技术来开发,最终市场上出现了“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
因此在2011年,原卫生部在《指南》和《方案》的基础上启动了《基于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技术规范》的编制工作。本项目由原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牵头,联合包括上海、四川、浙江、重庆等4省市和医疗卫生IT企业共同参与标准研制工作,并从各参研单位抽组长期从事临床、卫生信息标准化、医院管理以及信息技术等领域工作的专家组成标准研制项目组。在2012年5月通过了原卫生部卫生信息标准专业委员会组织的标准报批会议的评审。
在此基础上,原卫生部于2012年6月30日启动了健康档案标准符合性测试试点工作。到2013年1月完成了健康档案标准符合性测试预实验,出台了《健康档案标准符合性测评方案》、《健康档案标准符合性测试规范》等文件的征求意见稿,并编制了测试中的典型测试用例,开发了用于机器测试的健康档案标准符合性测试平台。
当下的区域卫生信息化(现状)
1.35212工程进展情况
截至2013年8月底,各地工程建设情况概况如下:
第一批:上海健康信息网基本建设完成(万达信息),实现了对全市600家公立医院的全覆盖,接入38家三级医院和17区县平台;浙江省、安徽省(东软)、重庆市(重庆亚德)的平台基本建成,其中浙江省5个地市建立了区域平台,安徽省2个地市建立了区域平台,重庆市若干区县建立了区域平台。
第二批:湖南省(万达)、河南省(蓝海联盟)、江苏省(东软)、内蒙古(用友)建立了省级平台,湖南省建立3个地级市、江苏省已有10个地市建立了市级平台,内蒙古有2个地市建立了市级平台。宁夏、北京、云南在筹建平台。
第三批:陕西、湖北和贵州也在筹建省级平台。
其他省市中,福建省(厦门智业)、天津市(厦门智业)、河北省(厦门智业)、海南省(东软)已经建立了省级平台;四川、广东、江西、吉林、黑龙江、辽宁等地在筹建省级平台。
2.发改委基层卫生项目进展情况
截至2013年8月底,各地工程建设及承建商分布概况如下:
第一批:四川(自建)、贵州(万达信息)、湖北(创业)、陕西(卫宁、天网、世轩)、甘肃、江西(万达、创业等)、安徽、浙江正在建设。
第二批:湖南(卫宁、东软等)、内蒙古(用友)、河北(厦门智业)、云南、重庆(亚德、中联等)、青海、辽宁(东软)、福建、江苏(东软、卫宁、创业、中联)正在建设。
区域卫生信息化的下一步
(三年内的“智慧医疗”)
篇5
关键词:生物医药;竞争力;产业政策;台湾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31.003
1 引言
科技创新是促进经济发展、改善人类生存与健康水平的关键动力。自1953年生物学家James Watson与Francis Crick发现DNA双螺旋结构开始,人类开启了现代生物技术的大门;1973年Herbert Boyer和Stanley Cohen发明基因重组(recombinant DNA)技术成为现代的生物技术产业化的起源;1976年由风险投资家Robert A. Swanson和生物化学家Herbert Boyer共同创立的全球第一家生物医药公司Genentech于美国南旧金山成立,1978年第一个利用基因重组技术研发的生物医药产品人胰岛素(human insulin)由Genentech和Eli Lilly公司生产上市。其后,随着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DNA测序及单克隆抗体(monoclonal antibody)等生物相关技术的出现,使生物医药产业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春天,并对人类的医疗健康事业产生了深远影响。
生物制剂(biologics)作为将生物医药科技产业化的最重要的产品之一,是利用基因工程与细胞工程等技术在微生物、植物或动物活细胞制造所得的蛋白质、多肽及其衍生物,能够作用于人体,并可用于各类疾病的预防、保健、治疗和诊断的各种形态医用制剂,包括细胞活素(cytokines)、生长因子(growth factor)、激素(hormones)、单克隆抗体(recombinant DNA protein vaccines)等。虽然生物制剂在种类上远远少于化学药品,但在一些重大疾病的治疗上,生物制剂显示出了卓越的治疗效果,现已成为临床不可忽视的医疗工具,如生长激素、促红细胞生成素(EPO)、胰岛素和干扰素等,通过重组蛋白的产生,可治疗人类由缺乏活性蛋白质而罹患的各类疾病。此外,随着单克隆抗体和药物靶向技术的广泛应用,生物制剂也显示出对于心血管系统疾病和各类肿瘤等多种恶性疾病的良好治疗潜力。
2 台湾地区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分析
2.1 全球老龄化趋势日益显著
当今全球老龄化趋势日益显著,推动生物医药产品刚性需求的快速成增长。据美国人口普查局(The US Census Bureau)的统计数据显示,全球60岁以上人口在2014年已经超过8亿人,预计未来将以每年64%的速度继续增长,这一比例远远高于全球人口的自然增长速度,意味着全球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将不断上升,人类即将步入全球性的老龄化时代。并且,随着经济发展和人类生活品质的提升,对于医疗卫生的需求将不断高涨。人口高龄化作为全球性的发展趋势,必将带来医疗服务及生物医药产品需求将进一步提升,使其成为推动生物医药产业长期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2.2 人类疾病谱的改变
随着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在过去25年间公共卫生条件的大幅度改善,人类主要面临的疾病威胁将由传染性疾病转向非传染性疾病。而由于在发展中国家吸烟人口的增加、老龄化、饮食习惯与生活方式的改变等因素,心血管类疾病和罹患肿瘤的死亡人数在未来快速攀升。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统计,2004年全球死于心血管系统疾病的人约1,710万,估计至2030年该数字将增加至2,340万;2004年全球死于各类肿瘤的人约740,估计至2030年该数字也将增加至1,180万。世界卫生组织(WHO)预计,到2030年死于心血管系统疾病和肿瘤的患者将占全部死亡人口的46%。此类情形将在中国、印度、巴西、阿根廷和俄罗斯等人口众多的新兴经济体国家中表现最为突出。生物制剂在治疗上述恶性疾病方面的优异表现使得众多医药企业对其未来的市场前景保持乐观。
2.3 生物类似药市场蓬勃发展
生物制剂大多利用基因重组技术在活细胞内合成,故生物类似药(biosimilars)就其结构与组分而言不同于通常意义上的仿制药品,利用化学合成方式可取得相同分子结构的化学仿制药,但由于不同细胞生产的有机大分子结构在蛋白质合成过程会有所差别,因此,利用上述方式只能产生与原药品相近的分子结构,而不能做到真正意义行的完全仿制,因此,生物类似药是“仿原理”而非“仿产品”。医药企业仿制的化学药品在完成生物等效性(bioequivalence)试验后便可审批上市,其仿制技术成熟、审批简化、风险可控且成本低廉,但生物相似药的审批与注册要求更为严格,需要完整的临床试验去证明其安全性与有效性,且由于生物制剂多使用活细胞生产,一旦仿制企业在生产工艺和流程上有所改变,必将影响其安全性和临床疗效。因此,仿制生物类似药对各国的生物医药企业和药品监管部门都提出了更高的技术要求。然而,由于多数生物制剂属于受知识产权保护的专利药品,其价格长期居高不下,给患者和医保部门增加了沉重的经济负担。有鉴于此,目前各国普遍对生物类似药采取鼓励仿制与严格监管并行的政策。
欧盟药品管理局(EMA)于2004年率先拟定《生物类似药指南》(草案),并于2006年核准第一个生物类似药上市,截至目前,欧盟药品管理局(EMA)共授权了21个生物类似药品种(以通用名计为7个品种)在欧洲上市(其中2个现已撤市),包括hGH、EPO、filgrastim。
美国政府则对生物类似药采取更为谨慎的监管政策,其主要措施是奥巴马政府于2010年3月通过的医疗改革方案《病患保护与平价医疗法案》(Patient Protection and Affordable Care Act),其中的《生物药品价格竞争与创新法案》(Biologics Price Competition Innovation Act, BPCIA)已明确定义生物类似药上市审批流程,该法案明确赋予美国食品与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审批生物类似药的新职权,包括颁发注册证和实行上市后药品监测。FDA在2012年公布3项生物类似药注册指南以供仿制企业进行参考。
近年来,全球生物类似药市场的成长动力部分来自于大批生物制剂的专利到期,2009-2015年间全球至少有15个畅销的生物制剂品种专利到期,给生物类似药仿制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而全球销量排名前十位的生物制剂,如Enbrel、Remicade、Humira、Rituxan等将陆续在2017前后丧失专利保护;加之各国为降低日益庞大的医疗保健支出,均已提出了鼓励使用非专利药物的政策措施,将有助于提升生物类似药的市场需求。据IMS的统计,2011年全球生物类似药的销售总额约6.9亿美元,仅占生物制剂市场规模总量的0.4%,预计至2016年将快速增长至30-40亿美元。众多的跨国制药企业纷纷加入到生物类似药的开发,包括:TEVA、Merck & Co.、Novartis、Astra Zeneca和Lilly等均已成立相关研发机构,部分企业更组成战略研发联盟进军生物类似药市场,例如:Pfizer与浙江海正、Amgen与Actavis。
3 台湾地区生物医药产业的监管政策
生物制剂占全球制药行业的市场份额不断攀升,加之生物制剂对于部分恶性疾病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等优势,近年来在医药行业内备受关注。有鉴于此,台湾地区也先后制订相关的产业激励政策,以期在未来新兴高技术产业的发展中占得先机。
台湾地区早在20世纪80年代便将生物技术列为重点发展的十大科技领域之一,在亚太地区率先颁布实施了《加强生物技术产业推动方案》,旨在推动台湾地区的生物医药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建构完整的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环境;2007年台湾地区又通过《生技新药产业发展条例》,并于2008年颁布《营利事业适用生技新药公司股东投资抵减办法》、《生技新药公司研究与发展及人才培训支出适用投资抵减办法》等实施细则,为生物医药企业提业投资抵扣、人才培训以及高级专业及技术人员参与经营等优惠政策措施,2008-2012年,台湾地区平均每年的新增投资金额约60亿元新台币,占产业新增投资总额的19%,显示出对于研发周期长、投入高的生物制剂具有加快资金募集和产品开发的显著成效。而2009年由台湾地区“行政院”颁布《生技起飞钻石行动方案》,以加速生物医药相关产、学、研机构研发成果的商品化,鼓励岛内企业资本对于生物医药产业园区和产业集群建设的投资。随后,推出了《生技医药国家型科技计划》等配套措施,以加速中小型生物医药企业注册和生物医药产品审批,落实产、学、研机构研发成果的产业化。
在药品监管方面,台湾地区卫生署食品药物管理局(TFDA)也仿照欧盟、美国等对生物类似药进行监管规范,针对相关注册登记与审点,并于2010年和2013年先后实施《生物相似性药品查验登记技术性文件审点》和《生物相似性单株抗体药品查验登记基准》,以完善岛内的政策监管环境,为未来生物类似药上市建立一规范机制;此外,台湾地区自2013年起已成为国际药品认证合作组织(PIC/S)成员,按照国际统一的标准实施药品GMP认证,可大大降低药品流通的非关税贸易壁垒,节省人力、时间和物质成本。
此外,台湾地区已与中国大陆分别签署《两岸经济合作架构协议》、《两岸医药卫生合作协议》及《两岸智慧财产权保护合作协议》,就生物医药产品的流通关税、知识产权保护、药品监管法规等议题进行协商。2013年中国台湾基亚生技的肝癌新药PI88被国家食品与药品监督管理总局(CFDA)核准成为《两岸药品研发合作专案试办计划》的标的药物,依照海峡两岸关于医药卫生合作协议,在符合药物临床试验管理国际规范(ICHE6:GCP)标准的情况下,结合两岸生物医药产业各自特有的优势,以减少重复试验为目标,通过试点及专案方式积极推动两岸药品临床试验研发合作,促进新药提早进入中国大陆市场。
4 结语
生物医药是需要持续进行高投入的新兴高技术产业,其产业发展的基础条件包括充裕的资金投入、良好的市场与政策环境、高质量的人才储备等,加之生物医药产品具有研发周期长、风险高和投入大等特点,因此,在产业发展早期,政府的投入和政策推动十分关键,这样才能扶持和激励科研部门和企业进行研发、成果产业化。当前,台湾地区的生物医药产业与其他传统优势产业相比,无论是在产品或产值规模的表现上,仍处于产业发展的初级阶段。近年来台湾地区生物医药产业受到政策推动和多家厂商研发成果取得阶段性进展与技术授权等有利因素,促使资金大量涌入生物医药行业,使台湾地区上市生物医药股的市值急剧增高、市盈率也偏高,行业充斥着一定的泡沫化风险,需要台湾地区经济和行业监管部门予以高度关注。未来,在各项政策推广与科技孵化措施的持续投入,提供行业监管、资金支持和资源整合等外部扶持的同时,台湾地区的生物医药企业必须掌握并强化生物医药的核心科技,以仿制生物类似药为突破口,通过模仿创新逐渐掌握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同时,在当前两岸医药合作政策环境和缓的大背景下,应主动加强与大陆生物医药企业进行合作开发,在降低研发风险的同时,开拓广阔的大陆医药市场,并共同进军全球生物医药市场。
参考文献
[1]苏月,刘楠.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态势与对策[J].中国生物工程杂志,2009,29(11):123128.
[2]李静潭.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模式研究[D].北京:北京化工大学,2006.
[3]王飞,陈建.生物医药创新网络的构建及基本特征[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11,11(6):104109.
[4]伊遥.生物制品脚步越走越快[N].中国医药报,2012286.
[5]台湾经济部.生技产业白皮书[Z].台湾,2012,43.
[6]工业和信息化部.医药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Z].北京,2012.
[7]李清安.μㄍ迳物产业政策之政策分析[D].台湾:成功大学,1999,(98).
篇6
从目前来看,发展交通运输基础设施,降低单位距离的运输成本,弱化地理位置相对劣势依然是促进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途径之一。但从长远来看,扩大向西开放,强化内生机制,利用外部条件,抓住沿海产业转移机遇,加快构建跨区域一体化的现代产业体系才是提升综合实力的最佳选择。
(一)积极谋划,争取国家政策措施支持
争取融入国家大交通圈,提高交通投入的边际产出。一是积极向财政部申请增加重大基础设施投资补助,加大对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开发支持以及对甘肃均衡性转移支付和民族地区转移支付力度,建立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等。二是向财政部申请落实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快建设我省新能源和有色冶金新材料基地、西北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全国旱作农业示范区和特色农产品与加工基地、华夏文明保护传承和创新示范区、“两个共同”示范区建设,从政府主导层面集中财力办大事,积极谋划大项目,促使现有产业布局更加合理、科学。
(二)发掘潜力,做大做强新兴产业
一是制定有效措施,合理地对具有发展潜力和前途的“幼稚产业”进行必要的保护。以兰州新区为龙头,优先发展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环保、软件和服务外包等产业。二是推进新型有色金属合金材料、稀土材料、新型化工材料、电池材料等新材料产业化发展。三是加快发展生物制药、中药材种植、中药饮片加工和特色中藏药生产基地,支持重离子加速器治癌装置等医疗器械产业发展。四是发展节能环保装备制造业,推广高效节能产品,增强节能环保装备产业竞争力。五是提速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与先进制造业相融合的现代物流、科技服务、信息服务、商务服务等生产业。六是以特色形态为主攻方向,大力推进呼叫中心产业基地、创意设计产业基地、电子商务产业基地、服务外包人才培训基地建设。七是培育和发展金融产业,积极引进金融机构,扶持地方性金融机构发展,建立健全政府投融资平台。
(三)加大力度,提升改造传统产业
一是以高新技术、先进适用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提高企业效益和产品质量,提升产业的整体素质和综合竞争力,做大做强现代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及精细化工,有色金属制品等,全面提升有色冶金产业。二是发展循环经济,重点建设七大循环经济基地,努力形成循环经济产业集群。三是推进石化、有色、化工、建材等传统行业清洁生产,从源头控制污染和保护环境。形成以行业知名企业为龙头、带动特色企业发展的集聚发展格局。四是加快科技进步,大力推动创新体系建设,为产业发展提供基础支撑。狠抓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努力在聚集创新要素、搭建创新平台、探索创新机制、营造创新环境、培育创新文化、建设创新体系上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和成效。
(四)促进合作,发挥政府的牵头协调作用
一是继续大力实施人才强省战略,完善育才、引才、聚才、用才的体制机制,强力推进科技公共服务平台、专业技术测试平台和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加快科技创业服务中心建设步伐。二是加强校企联盟与产学研合作,加大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有色金属冶炼与加工产业、电子信息产业、建筑材料产业、机械化工产业与产学研合作力度,推进重大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三是深入实施品牌和标准化战略,引导企业争创国家和省级名牌,提高知名度、影响力和竞争力。四是充分发挥科技进步奖励基金的激励作用,继续对省、市级立项项目进行匹配资金扶持,对重特大项目引进、企业研发、高新技术产品申报、产学研合作项目、品牌创建等进行相应奖励。
(五)招商引资,致力提升项目质态
狠抓产业招商。一是在招商定位上,既注重做大总量规模,保持领先地位,又注重优化产业结构,致力集聚先进制造业项目;致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低碳产业和循环经济、总部经济、楼宇经济;致力培育金融、服务外包、创意等高端服务业项目。二是在招商标准上,建立了以科技含量、投资强度、产出效益和生态环境为主要标准的项目筛选评审机制,确保招商项目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产业层次高、耗能低和无生态影响。三是组织专题招商活动,大力承接光伏产业、先进制造业、高新产业、现代服务业、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等。
(六)重视软实力,打造文化兴省名片
一是大力发展互联网经济。政府应免费提供宽带,让互联网成为一种基础设施;二是大力资助文化产业的投入。把包括特色旅游、影视、歌舞、戏剧、动漫、《读者》等在内的文化产业作为振兴甘肃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三是拓宽投融资渠道,积极吸收社会资本参与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实施“文化兴省”战略,建立配套管理体制,出台规范化政策和奖励性政策,支持电影、网游、动漫等娱乐产业发展,四是向国内外推行文化战略和商业战略,构筑海外营销网,积极利用网络、商、开发直销、合作经销等多种手段,支持配套等IT产业、技术产业的创新和研发,为甘肃文化名片走向世界开辟途径。
(七)发展农业,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篇7
摘 要 薪酬管理作为高职院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高职院校能否引进人才、激励人才和留住人才。本文通过探讨高职院校教师薪酬体系模型,提出适合高职院校教学工作计酬方案。
关键词 教师工作 薪酬体系 薪酬方案
建立兼具效率和公平的薪酬制度,对于高职院校来讲,是一项具有挑战但必须面临的课题。如何根据自身实际科学构建具有激励效用的薪酬模式,对于引进教师人才、激励教师人才、留住教师人才、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高职院校健康发展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一、高职院校教师薪酬决定因素
构建高职院校新型薪酬激励机制,应该先认识高职教师这一职业的特殊性和复杂性,肯定高职院校教师为院校发展所做出的贡献、对每一个岗位都一个基准的薪酬以确保教师物质和精神的满足,同时通过教师所作贡献不同来拉开不同教师薪酬的距离,来肯定教师的工作。
根据高职院校教师工作内容和工作过程的不同,我们将高职院校教师工作分为教学、科研、育人、教学辅助四大职能:
(一)教学职能
课程教学:备课、授课、课程论文、平时作业练习批改、考试出题、组卷、监考、阅卷、评定成绩等所有教学环节。
实践教学:指完成课内实训指导、实验、实习、课程(毕业)设计/论文等实训教学环节。
开设专题讲座:通过讲座形式将自己对某个专业领域的研究成果与同行业和学生探讨交流。
(二)科研职能
科研工作指从事教研科研与教研科研组织管理的工作。包括申报或参与科研课题(项目)、参加学术会议、撰写专著、论文、译文、编译教材(含案例、习题及其他教学参考材料)等各种专业资料、承担教研科研项目,以及从事教研科研组织管理的工作。
(三)育人职能
学校的教师、干部、职工为了实现育人的目标,在从事自己本职工作的过程中,以一定的形式,对学生进行直接或间接的教育过程,包括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
(四)教学辅助职能
指教务处、系部根据教学需要安排并报教务处审核和备案的工作量。主要包括:实训室筹建、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教研教改活动,经批准的各类教学竞赛和技能培训、在校内进行学术讲座、组织学生参加各类竞赛及常规教学以外的活动、课程理论与技能考核命题、组考、监考、校外送考,第二课堂活动等。
二、高职院校薪酬体系架构
高职院校教师薪酬应该包括经济性报酬和非经济性报酬。
(一)经济性的报酬
经济性报酬包括直接经济性报酬、间接经济性报酬和其它报酬
①直接经济性报酬:基本工资、加班工资、奖金、津贴等
教师的工资体系应执行岗位工资。岗位工资与职位的重要性、工作的难度及责任等因素相关,充分体现职位价值,分为固定工资和绩效工资。
固定工资:是工资中的固定部分。按月发放并且不与员工绩效考评结果挂钩。员工若因违规、违纪而受到经济处罚时,扣减固定工资。
绩效工资:它是员工按照学校的业绩要求,完成其职位绩效目标应获得的收入。主要根据员工每个考评期考评结果计算,它体现了薪酬的激励性,是员工工资的重要组成。
②间接经济性报酬公共福利、培训计划、保险、退休机会、餐饮等
福利是指除了工资、奖金以外,根据国家、省、市的有关规定所应享受的待遇以及高职院校为保障与提高员工生活水平而提供的相关福利措施。福利应是人人都能享受的利益,它能给员工以归属感。福利特别强调其长期性、整体性和计划性。法定福利包括保险(社会统筹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商业险……)、住房公积金等。
除了上述福利外,还应满足高职院校教师对未来发展的要求,根据教师自身特点制订相应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并提供相应的培训计划。
③其它:带薪假期、休息日、病事假等
高职院校教师可享受国家法定节日及寒暑假带薪假期。
高职院校教师应该有合理的休息日。
职工患病或非因工负伤治疗期间,在规定的医疗期内由学校按有关规定支付其病假工资或疾病救济费。
(二)非经济性报酬
①工作本身:有兴趣的工作、成就感、挑战感、责任感等
高职院校教师工作周期长,既要教书、又要育人,要把一定的科学知识教授给学生,同时要树人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就要求在设计教学岗位工作内容时将工作内容丰富化并能促进教师的工作兴趣,并通过激励措施让教师体现到工作的成就、挑战和责任。
②工作影响:社会地位、个人成长、个人价值的实现
高职院校应该通过提高自身品牌来提高学校知名度和美誉度,同时可以提高教师社会地位,将个人成长与学校成长结合起来,通过实现教师个人价值来实现高职院校价值。
③工作人文体现:友谊、关怀、舒适的环境和便利的条件
在高职院校教师工作中,应通过提供给教师相应的硬件条件和软件条件。配备先进的教学设施,提供教师办公室、教师休息和娱乐场所一个良好的环境,给教师提供更多交流的场所以促进教师之间的沟通。
三、高职院校教师薪酬激励方案
高职院校在制定教师薪酬方案时要考虑人员和岗位的匹配度,匹配度是岗位标准加人才测量,或者叫能力胜任模型。高职院校应根据匹配度测量结果确定教师工资。高职院校宜采用3P模型,即根据高职院校的生产经营特点和战略目标进行职位评价(position),明确所有员工各自的职位职责,根据企业的职位评价结果,设计人力资源的工作绩效考核方案和工具(performance),并用这些考核方案和工具对企业所有员工进行定期考核。并根据绩效考核结果,设计工资福利及其奖金发放方案和工具(pay)。
(一)政策选择
高职院校运用薪酬激励时,建议使用高薪酬战略。即高职院校薪酬平均水平高于其它类型的员工,以补偿人力资本在学习知识技能时所耗费的时间、体能、智慧、压力、不愉快等直接成本和因学习而减少收入所造成的机会成本。这样一方面能吸引更多优秀人才,让人才为高职院校创造更多效益;另一方面,可以留住高职院校的人才,以防流失。
(二)动态的基于3E的宽带薪酬方案
高职院校教师宜采用动态的基于3E的宽带计酬体系模型。此模型由四个部分组成:岗位、市场、业绩和能力。其中岗位相对固定,而市场、业绩和能力是可变的,从而达到设计的薪酬具有可变、弹性的效果,另外将原来相对比较多的薪酬级别,合并压缩为几个级别,同时拉大每一个薪酬级别内部薪酬浮动的范围。
第一,确定宽带的数量。
首先高职院校要确定使用多少个工资带,在这些工资带之间通常有一个分界点。在每一个工资带对人员的技能、能力的要求都是不同的。高职院校教学工作岗位等级划分为五等: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和无职称教师。每个岗位薪酬等级分为可分为三等至七等。
第二,根据不同工作性质的特点及不同层级教师需求的多样性建立不同的薪酬结构,以有效地激励不同层次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第三,确定宽带内的薪酬浮动范围。
根据薪酬调查的数据及职位评价结果来确定每一个宽带的浮动范围以及级差,同时在每一个工资带中每个职能部门根据市场薪酬情况和职位评价结果同确定不同的薪酬等级和水平。
第四,宽带内岗位轮换和晋升。
同一工资带中薪酬的增加与不同等级薪酬增加相似,在同一工资带中,鼓励不同职能部门的员工跨部门流动以增强组织的适应性,提高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同时根据教师对院校的贡献鼓励教师向高一级岗位竞聘,教师在满足该岗位工作任务及量化指标的情况下,并在本级岗位工作超过一定年限,可向另高一级岗位申报。
第五,做好任职资格及工资评级工作。
高职院校根据整体目标任务综合考核校内各二级单位,各二级单位负责对本部门教职工进行岗位工作考核。各类人员必须履行岗位职责,年终进行工作考核,考核情况与年度考核结果挂钩。各类人员须接受工作安排,拒不接受安排的,年度考核不能评为合格;经考核未完成岗位主要工作任务及量化指标的,年度考核不能评优。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物联网;财务管理;数据;信息化
本文为安徽财经大学校级教研项目:“MOOC环境下课程设计模式研究”(项目编号:acjyyb2014124)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8月3日
前言
“物联网”一词,美国于1999年提出,当时称为传感网。其定义为:通过射频识别(RFID)、全球定位系统、红外感应器、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概念。自从2005年国际电信联盟(ITU)正式提出了“物联网”概念,物联网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从美国的“智慧地球”和日本的“I-Japan战略2015”以及中国政府的《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可以看到许多国家都已纷纷出台相关政策以支持物联网的快速发展。大到宏观经济,小到企业及个人,物联网可谓是无处不在。然而,物联网的蓬勃发展,也在一步步地影响着企业的运营模式和管理规划,企业财务管理与时俱进显得尤为重要。
一、物联网时代下企业财务管理的变化
(一)感知的全面性使财务管理体系趋于完善。物联网感知的全面性,体现在利用射频识别、传感器、二维码等随时随地获取物体的信息上。其中的一个关键词即为“物体”,而物体又是无处不在的,其所发生的行为更是千变万化,这就使得企业的财务任务变得繁重而艰巨。一次简单的交易,其背后的资金流动状况、客户的反映情况、运输费用、手续费用等等,都隐含着大量信息。再如要对资产进行定价,则影响因素包括市场利率、期间利润等,其在物联网时代下的复杂化使得这些信息难以准确取得。信息的获取程度,影响着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而物联网应用领域十分广泛,在许多行业的应用中具有很大的交叉性,企业如果与供应商、银行、运输等部门大力合作,可以打破行业、区域、部门之间的壁垒,促进资源共享,因此企业的财务管理将会顾及到越来越多的方面,财务管理体系也将趋于完善。
(二)传递的可靠性使财务数据更加真实和完备。物联网传递的可靠性,即通过各种电信网络与互联网的融合,将物体的信息及时准确地传递出去。在物联网环境下,企业的营运从采购这一环节开始已经被刻上射频识别的电子标签,然后在产品、产成品入库、销售等其他环节中,也会被嵌套上感应器以便实时与电子标签进行“互动”,因此所获得的数据信息也将被导入到数据仓库中。这一系列的数据读取和操作在物联网的环境下都不再需要工作人员的参与,其中只有大量物品的自动“交流”,这种方式使得企业的各个部门更容易且方便地获取相关的数据信息,而且极大地确保了数据的真实性。当物流周转于各个环节时,物品电子标签数据的存储量变大,所包含的信息量也更大,这也保证了数据的充分性和完整性。值得一提的是,会计信息系统采用的是“实时处理”,即数据会在所有交易发生时就立即被收集和更新,在时间上不会存在滞后性,因而这些数据库中的数据就具备了及时性,同时也为这些数据的分析增值。
(三)处理的智能化使财务管理更加高效。物联网处理的智能化特点,即利用云计算,模糊识别等各种智能计算技术,对大量的信息进行分析和处理,对物体实施智能化的控制。随着物智能化的发展和物与网络的链接,不仅人的行为会产生大量的数据信息,而且物的行为也产生海量的数据信息。这些数据不仅仅是数字数据等结构化数据,还有声音、图像等非结构化数据。由于企业财务大数据处理条件的困难,这些大数据的处理必须应用智能云计算的模式。对于到底什么是云计算,至少可以找到上百种解释。现阶段广为接受的是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NIST)的定义:云计算是一种按使用量付费的模式,这种模式提供可用的、便捷的、按需的网络访问,进入可配置的计算资源共享池(资源包括网络、服务器、存储、应用软件、服务),这些资源能够被快速提供,只需投入很少的管理工作,或与服务供应商进行很少的交互。企业采用这种云计算模式,可以大大提升数据信息和资料的管理效率。
二、现代企业财务管理发展路径分析及展望
物联网技术和其他基本应用技术如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一样,都具有普通适用性。物联网技术的出现必然会带来社会生活的新变革,如今它已经在物流、安保、交通、智能家居、医疗等众多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由于物联网技术的基础性、普适性以及其与财务数据信息和管理体系等许多要求相契合,它必然会成为现代企业财务管理发展的新动力,为企业财务管理的发展开辟新的领域。
(一)物联网下企业财务管理发展路径
1、财务管理目标多元化。企业财务管理目标主要有利润最大化、股东财富最大化、相关利益者利益最大化和企业价值最大化几种主流观点。由于我国市场经济起步较晚,实务中多把股东财富最大化作为财务管理的首要目标。然而,当很多企业越来越难以独自承担高成本时,物联网所带来的高收益,使得企业与物联网各方合作成为最好的选择。这种情况下,企业需要兼顾各方利益,以企业价值最大化和相关利益者利益最大化作为财务管理的目标。
2、财务管理人员精英化。物联网的使用,必然颠覆原有的财务管理模式。企业应该对财务人员、技术人员和相关管理人员进行培训,使他们能够尽快了解和适应物联网的运作模式,熟练应用物联网进行存货盘存、成本控制、对账报账等财务活动。物联网的使用,大大减少了人工操作,企业在这时可以适度裁员,保留企业的精英部分,节省薪金支出。企业员工的减少也有利于企业组织结构的扁平化,从而进一步降低沟通成本。
3、财务管理数据集成化。集成是实现成本数据、财务数据从业务源头的自动采集,目的是达到资源共享和数出一门。企业应该如何集成数据?这需要清楚管理系统的数据流程。物联网时代下企业财务数据来源于各方面,比以往庞大很多。财务人员必须学会运用物联网模式集成数据,才能化繁为简,提高工作效率。
4、财务管理体系安全化。物联网的应用需在产品中植入智能电子标签,它对于企业而言,可以方便的进行管理。但是,它也存在着一个巨大的问题,其他企业和个人也能对标签信息进行感知和收集,比如某产品的竞争对手。因此,企业应该在物联网安全使用方面下大工夫,形成一套健全的安全体系。为了使企业机密信息不流向共享平台,不被商业竞争对手获取,企业可以根据实际需要组成局域网或专业网。企业还可以聘请一些专业的物联网维护人员,建立一些紧急的处理机制,保证信息传递的安全与稳定。
(二)未来企业财务管理发展前景。物联网技术的发展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改变。在记账方面,我国已经实现了从传统的手工记录账目信息向电算化的会计流程转变,下一步将是计算机化向全面信息化的转变。而物联网在各个领域中的相继成功实现也必然会带给企业财务方面更大范围的影响。在这个信息化的新经济时代,财务管理的全面信息化是企业管理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任何组织、任何单位都需要在财务信息化管理方面投入适当的人力、物力、财力,以赢得财务优势,比如开发科学的财务管理软件,引进或培养兼具会计和网络知识的复合型人才,从而成功地赢在信息化时展的前沿。
物联网的产生是对信息化的量化和标准化,能够实现每一个物体行为信息的准确化。相信我们在不断的探索中一定能够将这些物联网的特点在财务管理信息化过程中得到更好的应用。
主要参考文献:
[1]周洪波.物联网技术、应用、标准和商业模式[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
[2]王洪伟.物联网视域下会计信息化发展展望[J].统计与管理,2014.4.
[3]李梦云.物联网视角下会计信息化发展路径与展望[J].现代企业,2013.4.
[4]王帅.物联网时代企业财务管理的变革[J].赤峰学院学报,2013.3.
篇9
为加快推进我省家电行业转型升级和智能制造,引导家电行业健康发展,进一步提升行业规模实力、国际市场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特制定本规划。
一、“十二五”发展回顾
(一)主要成就
1.提质增效取得显著成绩。
家电行业是我省优势产业,也是轻工行业的支柱产业。我省是全国四大家电生产制造基地之一,产销额一直居全国前列。按新统计口径,全省家电行业280余家规模以上企业累计实现主营业务收入由2012年的2131.4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2642.01亿元,年均增长7.42%;利润总额由2012年的125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174.69亿元,年均增长11.80%;利税总额由2012年的199.5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260.13亿元,年均增长9.25%。2015年底,全省家电行业规模以上企业累计实现主营业务收入全国排名第四,位居广东、安徽、江苏之后;实现主营业务收入、利润、利税、出货值同比分别增长-0.03%、14.87%、12.59%和1.64%。进入新常态后,家电行业主要经济指标波动较大,生产增速明显回落,但利润、利税累计增速仍保持两位数,家电行业提质增效效果显著。
2.产业体系较为完善。
我省家电行业门类齐全,涵盖了白色家电、黑色家电和米色家电主要领域,电冰箱、冷柜、彩电、空调器、洗衣机、热水器、豆浆机、电热锅、中央空调等产品产销量居全国前列。据欧睿国际统计,2014年海尔品牌全球零售量份额为10.2%,已连续6年蝉联全球大型家电第一品牌;据美国IHS公司统计,2014年海信电视市场占有率位居全球第四位。目前,我省家电行业共有世界名牌2个(海尔的电冰箱、洗衣机),中国驰名商标20件,中国质量奖1项,省长质量奖 3项,山东名牌45个,山东省著名商标48件,山东服务名牌5个。
3.行业技术创新能力较强。
我省家电行业拥有较多的自主知识产权和较强的技术研发能力,总体研发水平全国领先,部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2014年,行业平均研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达到3.8%,其中海尔、海信等企业达到6%以上,全行业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5家,省级技术中心25家。目前,海尔拥有“数字化家电国家重点实验室”、“数字家庭网络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家电模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海信拥有“数字多媒体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4.“走出去”步伐加快。
我省家电企业立足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充分发挥行业领军优势,优化国内外生产布局,积极实施“销地产”,加快一般产品生产环节对外转移。海尔、海信两家企业已经在国外建立了10余个生产制造基地,在国内布局了近20个工业园,全省家电在省内、省外和国外的产量分别占45%、35%和20%。
(二)存在的问题
我省家电行业虽然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但与国际先进企业相比,在产品结构、技术创新、产业配套等方面还存在一些差距。
1.产品结构不够合理。
我省家电行业存在重“大”轻“小”、重“白”轻“黑”现象,小家电、厨房电器、黑色家电发展相对滞后,整体规模偏小。在小家电领域,除九阳一枝独秀外,其他企业的品牌知名度和附加值低,产品档次不高。在黑电方面,我省仅有海信、海尔两家企业,与广东、江苏等省相比产业规模较小。
2.部分优势产品竞争能力减弱。
2014年,海尔、海信的空调产销量均在1000万套以下,居全国第3和第4位,与全国前2名的格力、美的3000万套以上产销量相比,差距在逐步拉大,彩电、冰箱、洗衣机等传统优势产品,也面临着国内外家电巨头的追赶和挑战。
3.核心关键技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
与三星、GE、LG、西门子等全球著名企业相比,我省家电企业在自主创新、研发设计、专利技术等方面还有不少差距,主要体现在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还不够高,如大尺寸液晶面板生产技术主要由三星、LG、友达等企业垄断;龙头企业自主品牌出口比例、国际市场的中高端产品占比偏低;工业设计水平居全球中游水平,与日韩等国际领先企业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产品的质量稳定性和高档产品的品质、精细程度也存在不足,亟待加强。
4.配套产业发展还不完善。
与广东、江苏、浙江等省相比,我省配套企业数量少,省内配套率不足60%,且布局分散,未形成明显的产业链和产业基地,缺乏规模和价格优势。与夏普、三星、LG等企业相比,我省企业在电机、芯片、模具生产、液晶模组等配套产业布局和成本控制方面有较大差距,关键零部件及大宗原材料(不锈钢、PCM、彩晶玻璃等)还必须依靠外地供应商供应,增加了运输成本,制约了我省家电行业的规模扩张。
二、“十三五”发展形势分析
(一)全球家电产业转移速度明显加快
国外家电巨头继续抢占中国市场,扩大中国市场的占有率,一些企业逐渐把研发环节转移到中国。一是高附加值产业环节向国内转移趋势明显。由于产业链完善和市场容量巨大,国际著名家电企业逐渐向中国转移技术研发、工业设计、品牌推广、市场营销等高附加值的产业环节,这将有利于我国家电整体水平的提升;二是制造环节向国外转移趋势已经出现。随着中国土地和劳动力成本的上涨,部分国际企业和中国企业将制造环节向成本更低的印度、越南、墨西哥等国家转移;三是省内企业将产能逐渐转移至综合成本更低或配套产业更加完善的中西部地区。
(二)品牌集中度进一步提高
随着国家对家电产业相关扶持政策的逐步退出,家电企业重新回到新的竞争起跑线,国内竞争日趋激烈,由于两极分化“马太效应”的影响,一线品牌企业越来越强,二、三线品牌企业生存压力越来越大。从2000年到现在的十多年间,我国冰箱品牌从100多个减少至40余个,空调行业品牌从100多个减少至30余个,据国家协会统计,截止2014年底,空调行业集中度(前三甲企业产量比重,下同)已达66.5%,电冰箱行业集中度为52%,洗衣机行业集中度为52%,品牌集中趋势十分明显。
(三)节能、环保、舒适、健康、智能成未来发展潮流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住房条件的改善,消费者对家电产品的技术、功能和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产品更新换代和消费升级成为发展趋势,高效节能、绿色环保、舒适健康、智能互联已经成为消费者选购家电的首选要素。
受国家宏观政策影响,企业必将重视并不断加快节能、环保家电的研发和生产。在“以旧换新”和“节能惠民工程”政策中,我省海尔、海信、澳柯玛等家电企业受益较大,节能产品占比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产品结构调整效果突出。同时,世界各国在能源及环境保护政策方面也对家电产品的待机能耗或能效值提出了更高要求,已有许多发达国家利用环保、节能标准给我国家电企业的出口抬高了技术、质量和环保门槛,迫使我国家电企业加大节能、环保产品的研发投入,提升了产品技术含量和质量水平。
此外,80后群体逐渐成为家电产品的主流消费人群,对家电产品的品牌、质量和服务及产品的智能化、网络化、个性化、多元化、时尚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推动了家电企业重点投入智能家电(家居)和高技术含量产品的研发和生产。同时,由于儿童、老人、单身等细分人群对家电产品功能需求的多样化和分类化,新的家电产品细分市场将越来越大,应引起企业关注和重视,创造新需求,满足新需求,开拓新市场、新空间。
(四)烟机灶具等厨房电器及健康、生活小家电等产品有更大增长空间
当前电冰箱(柜)、洗衣机、热水器、彩电等产品已进入市场饱和期,产品增幅逐年下滑,已从两位数下降到个位数,部分产品甚至出现负增长。与欧美日韩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空调器、烟机灶具、健身健康家电、智能穿戴、小家电(空气净化器、净水器、吸尘器等)等产品的拥有率还存在较大差距,具有广阔的市场发展空间,预计今后一段时期内,上述产品将继续保持两位数的高速增长。
三、“十三五”发展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及十八届三、四、五中全会精神,积极响应国家“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战略要求,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创新是引领行业发展的第一动力,扎实推动智能制造和绿色生产,全面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和行业整体核心竞争力,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尽快实现由家电大省向家电强省转型目标。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掌握核心技术和关键零部件制造技术,稳步提升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提升产品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
2.坚持质量领先和品牌化发展。坚决摈弃原来的低质低价、跟踪模仿的低层次竞争,牢固树立“质量为本”、“做百年企业”的经营理念,用“匠心精神”打造产品,赢得口碑,塑百年品牌,提高品牌影响力。
3.坚持用户和市场导向。推动企业管理变革与创新,顺应时代变迁,以用户为中心,以市场需求为出发点,创新模式,推动企业流程再造,抢占竞争制高点。
4.坚持国际化道路,提升国际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抓住日本和欧美等部分品牌退出家电制造领域的有利机遇,加大国际市场开拓力度,推进国际化收购和并购,提升自主品牌出口比例,提升国际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
5.坚持“互联网+”战略。强化两化深度融合,加大对“互联网+”的研究和探讨,推动管理模式和商业模式创新,加快电子商务的应用。
(三)主要目标
到2020年,我省家电行业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和世界先进水平。全省家电行业主营业务收入达3500亿元,年均增幅不低于5%,利税达330亿元,年均增幅不低于7%,出口达450亿元,年均增幅不低于7%。节能家电占比由2014年的75%提高至90%以上,其中无氟变频空调占比由2014年的46%提升至75%,变频电冰箱占比由2014年的25%提升至55%,节能电视占比由2014年的90%提升至98%以上,太阳能家电一体化产品获得明显增长。
到2020年,山东省家电行业名牌达到60个,山东服务名牌达到10个,省著名商标达到63个。
到2020年,海尔、海信、九阳等企业成为全球领先企业,澳柯玛、小鸭、康泰、海容、多星等企业成为全国著名企业;企业管理水平、自主创新水平、产品质量水平、智能制造(自动化)水平、市场占有率均达到全国先进水平。
四、“十三五”发展重点
(一)加快调整产品结构
围绕我省家电产品结构调整,加强技术创新和品牌建设,巩固提升优势产品规模效益和核心竞争力,培育打造弱势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美誉度,实现产业转型升级。
1.电冰箱(柜)。完善产业链布局,以无氟变频冰箱、除菌保鲜冰箱、多温区转换、智能云冰箱、物联网冰箱、太阳能混合能源冰箱(柜)、深冷速冻冷柜、厨房嵌入式不锈钢冰箱(柜)等产品为重点研发方向,实现用手机等移动终端产品对电冰箱(柜)产品实现智能远程控制,在移动终端上交互显示冰箱内存储的食材等信息,提升产品的人机交互智能化水平和科技含量,提高产品附加值,提升品牌影响力和竞争力。积极重视智能控制、网络互连、矢量变频、无氟替代、除菌保鲜、深冷速冻、热交换技术、保温材料、太阳能混合能源利用等关键技术的研发和创新。重点支持海尔、海信、澳柯玛、海容、宏泰等企业快速发展。
2.洗衣机。以变频洗衣机、健康除菌洗干一体机、无水除菌洗衣机、大容量商用洗干一体机、细分人群专业洗衣机等产品为重点研发和推广方向,提升产品档次和附加值,提升品牌竞争力。积极重视高效变频静音电机、智能感知、投放技术、纳米除菌技术、多功能除菌材料、冷凝直排烘干等关键技术的研发和创新。重点支持海尔、海信、澳柯玛、小鸭、海普等企业快速发展。
3.家用空调器。以直流变频、无氟环保、智能物联、健康除菌、智能感温、空净换风等产品为研发和推广重点,利用智能化探测、控制设备(如空气盒子),了解室内空气质量,并进行快速调温和净化除菌,并将室内空气情况及时反映至手机等智能终端,提高空调产品的智能化、人性化程度,提升科技含量。积极重视智能控制、直流变频技术、热交换技术、无氟替代、太阳能光伏利用、除菌净化等关键技术的研发和创新。重点支持海尔、海信等企业快速发展。
4.中央空调器。学习和借鉴国际先进技术,提高核心技术掌控能力,拉长产业链条,提高产品综合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发挥我省新能源(太阳能、地温、水源)产品、变频多联等中央空调产品优势,鼓励企业研发和生产新能源、高效节能产品。积极重视在变频多联技术、新型冷媒替代技术、热交换技术、智能控制系统、高效离心机组、高效螺杆机组、地(水)源热泵机组、空气源热泵机组等方面的技术创新和突破。重点支持海尔、海信、澳柯玛、荏原、贝莱特、宏力等企业快速发展。
5.彩电。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系统解决方案,以大尺寸液晶模组、ULED电视、4K(8K)高清电视、激光影院、OLED电视等产品为研究和发展方向,重点研发有特色的智能电视操作系统和“内容整合”提供模式,提高产品的人性化、智能化程度,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口碑效应,提高产品附加值。重点支持海尔、海信等企业快速发展。
6.热水器。利用本省的太阳能生产大省的产业集群优势,集中扶持重点企业,做好太阳能热水器、电热水器、空气能热水器等产品研发和技术升级,在热能转化率、保温、节能、防电、智能控制、网络化等掌握核心和关键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通过专项扶持政策,进一步推动太阳能家电一体化、太阳能建筑一体化的发展。重点支持海尔、澳柯玛、皇明、力诺瑞特、桑乐等企业快速发展。
7.小家电。继续发挥我省豆浆机、榨汁机、电热锅、电水壶等产品优势,丰富产品门类、掌握核心技术和关键零部件技术,提高技术含量和质量水平,提升品牌影响力和附加值,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和国内领先水平。重点做好豆浆机、榨汁机、电磁炉、油烟机、电热锅、空气净化器、净水器、吸尘器等产品的研发和技术升级。重点支持九阳、海尔、多星等企业快速发展。
8.健身、健康电器。立足市场消费需求,以按摩椅、按摩垫、跑步机、智能穿戴设备、健康医疗监测设备、家用医疗保健设备等产品为研发和推广方向,掌握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和国内领先水平。重点支持海尔、康泰、泰山体育、汇祥、英派斯等企业快速发展。
9.智能家电(智能家居)。根据消费需求,大力开发互联网/物联网技术、传感/控制器技术、人机交互技术、数据安全(加密)、大数据分析应用技术,提高产品的互连通用性,提高用户的便捷舒适度,引领和创造用户新需求,掌握核心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和全国领先水平。重点支持海尔、山东智慧生活数据系统公司等企业快速发展。
(二)加大核心技术和关键零部件技术的掌控能力,提高自主创新水平
1.变频节能技术。加大技术研发投入力度,充分整合和利用社会和行业科技研发资源,在空调、电冰箱、电冰柜、洗衣机、吸油烟机用压缩机、电机变频节能技术和控制芯片上实现突破,达到国产或省内采购;在电/太阳能热水器、中央空调、燃气灶等节电、热转换效率等方面掌握核心技术,达到全国领先水平,在洗衣机的节水方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2.新材料、新工艺。在产品外观材料、保温材料、抑菌除菌材料、净化净水过滤材料、食品安全材料、绿色包装材料等方面达到全国先进水平;在提高产品稳定性、可靠性和生产效率的工艺方面达到全国领先水平。
3.环保及可循环利用技术。在产品电磁安全控制、有害物质释放控制、食品加工使用材料安全试验、可循环回收利用制冷工质(材料)等方面加强研究,争取达到全国先进水平。
4.新能源技术。在热泵、太阳能、地下水源、热源、余热回收综合利用等方面取得新突破,达到全国领先水平。
(三)进一步完善产业体系
引导和扶持一批具有较强品牌意识和发展潜力的中小企业(如淄博多星、滨州佳佳恋、青岛海容、烟台宏泰、潍坊润泰、济南得象、菏泽海普、济南豪客、淄博创尔沃、潍坊宏力等),加大科技投入和品牌建设力度,提升企业规模和产品竞争力,使之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成为壮大我省家电产业规模和实力的新生力量。围绕龙头生产企业加大资金、土地、税收等政策扶持和招商引资力度,完善和拉长产业链,重点发展变频压缩机、变频电机、高档面板、液晶模组、控制芯片等关键零部件的配套产业。逐步提升省内配套率,提高我省家电行业综合实力和产品竞争力。
(四)强化科技创新和技术(产业)联盟建设
积极推动“技术创新”战略实施,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一是建立完善的政策支持体系,加大对企业科研开发经费的投入和奖励,大力引进科技人才,加快企业技术创新;二是以现有骨干企业技术中心、院校及科研机构为依托,整合现有社会科技资源,利用企校合作、企研合作,发挥“产学研”结合优势,提高家电行业研发能力、创新能力和关键技术掌握能力;三是以协会、科研机构为纽带,联合和吸收我省家电企业组建技术(产业)联盟,开发基础(共性)技术、申报专利、创建标准,减少重复建设和浪费,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五)加强产业集群、优势产业基地和园区化建设
结合各地产业发展情况,加大产业集群培育力度,加强企业引导,树立品牌和质量意识,提升产品档次,提高技术含量,指导企业做强做大,抱团发展。结合区域经济发展思路,加强园区建设,搭建专业性和综合平台,进一步加大招商力度,吸引更多、更优秀的配套企业、专业服务机构入驻,提升行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同时积极推动淄博、滨州、临沂等条件成熟地区和集群创建国家和省级产业集群。
(六)加强“中国制造2025”研究和应用
加强国际先进制造技术和模式的跟踪、研究、学习和借鉴,制定适合我省家电行业发展的目标和路径。通过政策措施和资金扶持措施引导各家电企业重视“机器代人”等智能制造的研究和应用,按照国际先进标准和技术进行生产线改造,采用先进装配工艺,提高生产效率和合格率,提升产品的可靠性和稳定性,提升我省家电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提高国际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
(七)抢抓“互联网+”发展新机遇
顺应互联网发展趋势,在两化深度融合的基础上,充分利用互联网和大数据,以用户和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强创新资源共享与合作,提高企业的效率和运营能力,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利用互联网采集和分析用户需求,推进产品的精确设计、定制生产、质量控制、供应链管理、精准营销、无缝服务等创新,开展管理模式和商业模式创新,加强与用户的互动,增强用户粘度,提高用户忠诚度。在模块化设计和生产的基础上,推动智能制造和柔性制造,大力发展大规模个性化定制来替代大规模单型号生产,满足消费新需求,抢占行业竞争制高点。
(八)加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加强省市级行业公共服务平台和产业集群内产业子平台的建设和投入,集中有效政策扶持资金用于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减少重复研究和资源浪费。集中优势资金开展企业所需共性和基础性技术研究,为企业提供科研及咨询、质量控制、成果推广、专利保护、标准制定、人员培训、对标检测等方面的支持,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和困难,为家电企业调整产品结构和产业升级提供新“助力”。进一步加大行业公共服务平台投入和建设力度,大力发展家电产品生产业。重点做好家电售后服务、电子商务、废旧家电回收处理、家电总集成(总承包)平台建设,促进我省家电行业生产业的发展和提升。
五、保障措施
(一)重视和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建立行业公共服务平台
1.筹建山东家电发展研究院,设立山东家电行业转型升级发展专项基金,搭建行业综合性公共服务平台。借鉴广东、安徽等家电大省建设家电公共服务平台的成功经验,以山东省家电行业协会为依托做大做强省级行业公共服务平台,并积极应用省转型升级专项基金,为我省家电行业特别是广大中小企业提供技术研发、产学研合作、标准制定、知识产权保护、质量检测、成果推广、管理咨询、品牌塑造、人才培训、融资服务、企业孵化等服务。引导和推动我省家电行业企业尤其是第二、三梯队的企业扎实练好内功,尽快实现提质增效和品牌飞跃,与政府、职能部门、企业一起努力实现我省家电产业转型升级和“二次腾飞”。
2.建立山东省家电维修服务公共平台。由省家电行业协会牵头,联合日日顺、赛维、三联等家电服务经营企业和互联网公司、第三方投资机构建立山东省家电服务公共平台,应用省转型发展专项基金或引入社会第三方投资基金做大做强,尝试平台实体上市,探索借势发展新路子。
3.建设山东家电行业信息服务平台。在山东省家电行业中小企业服务平台、山东家电网的基础上,搭建行业信息服务平台,为行业企业开展信息服务,如数据统计、经济运行分析、市场预警、经验介绍、产品、品牌宣传、项目推介、资质查询、人员信息查询、产品信息查询、企业信用情况查询、人才招聘、产品众筹、企业维权等,用信息化手段助推企业发展,提高企业和品牌的影响力。
(二)加强技术创新合作和专利保护工作,筹建技术(专利合作)联盟
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综合运用政策、规划、标准、资金等多种手段,引导支持优势企业兼并重组、做大做强,推动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技术联盟体。在遇到国外专利诉讼时,联盟体可以从战略高度积极面对,在重视专利技术开发、专利申请的同时,企业可以紧密依靠联盟的大力支持,建立我省家电企业自己的专利池,促进保护知识产权,兼顾产业的发展和消费者的权益。
(三)以能效“领跑者”计划为依托,提升行业节能产品整体能效水平
建立我省家电节能产品目录,鼓励企业研发和生产超高能效节能家电,加快推广超高效产品。根据市场和行业情况,分批能效“领跑者”目录和指标,发挥标杆作用,引导企业、行业开展能效对标,符合条件的,即可获得节能产品推广销售资格。同时,由省质监局、省家电协会、能效评测机构对入选目录产品进行严格的监督和抽检,打击能效虚标,规范市场行为,强化事后监管。
(四)加强标准体系建设
通过资金、人才等方面的专项扶持政策,加强我省家电标准化体系建设。加强山东省家电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建设和提升,由其牵头组织我省家电企业积极参与制定符合国际通行规则的产品标准、管理标准和服务标准等地方标准和国际性标准,掌握标准话语权,抢占国际竞争的制高点,塑造“山东标准”金质品牌,实现家电行业由“山东制造”向“山东创造”转变。
(五)加强国际发展战略
鼓励企业实施国际化战略,拓宽企业发展空间,培植更多国际知名企业。一是通过补贴资金的形式,鼓励企业通过参加境外展会、推介会等形式,收集市场需求信息,为进入国际市场打下基础。二是通过资金扶持或补贴政策,鼓励有经济实力、有技术和品牌优势的企业到国外建设生产基地、营销机构,抢占国外市场、扩大国际贸易。三是通过出口退税和自主品牌出口奖励政策,鼓励企业扩大出口,优化出口产品结构,扩大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自主品牌产品的出口,提升山东家电在全球的知名度。
篇10
记者:新媒体指数平台成立不到一年,已经成为企事业、各类传媒、研究机构等单位和部门研究、学习新媒体的重要平台。
沈阳:是的。新媒体指数创立于2014年10月,由清华大学沈阳教授牵头的团队打造,拥有中国第一个免费、共享、开放的新媒体指数平台()。新媒体指数平台以大数据为参考和依托,为广大新媒体、自媒体用户提供大数据挖掘和服务。目前收录了1.5亿个微博数据、92万个微信公众号数据(日常监测29万个)、84万个APP数据,已经有国内200多家媒体和机构采用了该平台的数据榜单,与国资委、、中央网信办等展开了密切的合作。此外,沈阳团队开发出了微信传播指数(WCI)和微博传播指数(BCI),为业界提供了科学的微信与微博影响力评价指标。
据新媒体指数的统计,我国500强企业中有189家开通了微信、211家开通了微博。我国31家省级党报除青海日报社外,都开通了微信公众账号和官方微博。数据表明我国传媒企业的新媒体应用还处于初级阶段,新媒体生态有待激活。
记者:有的人在微博中每月抽奖6000元左右,“抽奖一族”说明新媒体生态不平衡,具体表现是什么?
沈阳:新媒体生态环境亟须提高。在微博营销中,企业活动、转发抽奖和O2O活动备受关注,在微博里已经形成“抽奖一族”,有的人每月抽奖收入能达到6000元左右,已经有企业开始研究如何防止红包被“抽奖一族”抽中。
新媒体生态环境从地域属性来看,企业微博呈现出北京、江苏、广东三地领衔,东南沿海向内地延伸的基本态势,这恰好与人口分布情况类似。从企业新媒体的行业属性来看,金融企业领跑新媒体应用、第二产业的新媒体应用有待开发。其中,金融企业在微信方面相对活跃,产生了9成左右的10万+阅读量文章,但金融企业的微博影响力不足,相对而言家电企业的微博属于“量少质高”。
根据统计,目前,微博内容中互动营销活动占92%、行业资讯占4%、新闻资讯占2%、知识百科与心灵鸡汤类内容各占1%;而微信内容中优惠活动占37%、送礼品占24%、免费活动占18%、赠送积分占12%、业务介绍占6%。可以看出,互动营销和活动资讯占据了微博与微信营销的90%,微博互动已经成为企业线上营销的主流方式、企业微信营销则侧重“福利”策略。
记者:如何制作传播力强的微信内容?
沈阳:微信内容要倡导“简”而“精”,即内容要精炼和简单。就内容而言,发挥企业的专业性和传统优势非常重要。读者和用户希望看到企业自媒体能够在某个领域处于权威地位,能够就某方面话题进行诠释,并按老百姓的语言解读专业信息和知识。
记者:“互联网+”延伸出“新媒体+”。传统媒体的“新媒体+”什么,才能有赢利模式?
沈阳:当前,随着新媒体与企业的日渐融合,出现了“新媒体+”式企业创新。在多元创新模式和创新动力驱动下,移动互联网与越来越多行业展开深度融合,而在微信与微博推出更多移动服务功能的前提下,企业新媒体已经从内容营销走向内容营销+服务营销,开始向自商业与自服务转型。
走“新媒体+”式企业创新道路,需要从服务模式、营销推广、技术手段、理论思维、市场定位和组织制度等几个维度的创新进行综合考虑,最终影响到用户、流量、收益和口碑,从而产生创新效益。
在服务模式创新方面,微信抢红包也有心理学。观察嘀嘀打车的策略,如果经过数据分析以后发现用户是草根和潘浚那么嘀嘀打车配送的补助就会比较实惠;如果经过分析发现用户是一个土豪,那么嘀嘀打车会采取其它的福利政策。
记者:目前,随处可见二维码,怎样使用才能“码” 到成功?
沈阳:在新媒体导流方面,企业需要关注不同的导流方式。名片上印二维码,然后再写上诱导性的话语,这种方式的转化率可能高达70%。而在PPT幻灯片的边上放一个二维码,转化率可能只有30%。因此,需要企业细心观察和统计不同方式的导流效果。新媒体的运用就在细节当中,细节决定成败,对细节进行迭代和改进是非常重要的。
在新媒体时代,企业需要服务模式的转变、技术手段的转变、思维方式的转变,而“新媒体+”式企业创新已经率先在汽车、金融、教育、泛娱乐、智能硬件和O2O等行业或领域展开。
记者:传统纸媒开发新媒体广告有没有出路?
沈阳:在新媒体时代,商务活动去中介化越来越明显。以前购物要到商店,现在直接可以在自媒体里接触到产品,形成闭环销售,这是自媒体最重要的发展方向――自商业。传统媒体的新媒体,如果单纯走广告路线的话,收益相对较低,因为新媒体往往在产业链中的作用有限。而如果把新媒体的用户导流到实体经济中,收益将非常可观。比如,通过新媒体导流,带着200个人免费看房子,假如最终有20个人买了房子,收益可想而知。新媒体与实体经济对接,是创造利润的有效途径之一。
记者:微信营销有哪些方式,自商业和自服务是高度自动化的产物,请您分别介绍一下。
沈阳:在自服务化方面,政府和企业越来越转向把内容营销与服务营销相结合。特别是随着微信支付公布了“微信智慧生态”全行业解决方案后,以微信公众号+微信支付为基础,传统行业正在把原有的商业模式“移植”到微信平台上。企业双微的服务化转型渐成趋势,实现了线下商业模式的线上仿真升级。
自商业及自服务的企业模型分五层:感知层、网络层、平台层、应用层和门户层。其中,感知层是基础,包括了PC、手机、PAD、摄像头和可穿戴设备等感知设备。网络层在感知层基础上,通过移动互联网、物联网、行业专网与网络安全等连入平台层。平台层则围绕移动互联网平台,重新构建了客户关系维护、售后服务、移动支付、移动电商、用户识别、数据分析与挖掘、社交推广、微店入口等企业运营环节。应用层则在平台层的基础上,支持酒店、餐饮、百货、快递、票务、景点、医疗、校园、娱乐、政务、缴费等应用场景。最后,消费者和用户通过门户层(政府、企业、金融机构)等与应用层展开互动。
随着自商业和自服务的出现,现在用手机在影院买了票之后,不需要取票就可直接拿手机刷机进影院了。而用微信订酒店房间,不需经过酒店前台,就可直接到房间用手机刷开门锁。微信的使命就是要彻底变革商业,随着技术平台的升级和企业意识的进化,今后将进入高度自动化的世界,而这个世界在欧美已经部分地实现了,中国才刚刚开始。
记者:传统纸媒的新媒体应用的趋势是什么?
沈阳:现在整个社会大环境相比过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前是从传统思维角度看互联网,现在是从互联网角度看传统社会。今后,社会必将步入虚拟网络与现实生活完全结合在一起的时代。大数据、私人定制、社交化和媒介功能放大将是企业新媒体应用的四大发展趋势。
在大数据方面,企业利用新媒体平台统计用户订单、产品销量、备货库存量、供货补货、物流配送、会员信息、账户资金、付款金融等数据,帮助企业减少人力投入,帮助商户找到新的突破口和增长点。
在私人定制方面,个性化服务是基本,企业要重视每一个用户的需求。大数据时代,是每个用户的“小时代”。
在社交化方面,企业利用新媒体对用户数据进行分析、梳理、为特定的用户群推送其需要的商品信息、服务内容、信息反馈,实现精准营销,优化客户服务,形成“口碑营销”模式,从而带来新的客户增长点和忠诚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