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体经济的作用和地位范文
时间:2023-12-21 17:19:4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实体经济的作用和地位,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摘 要 本文拟从实体经济的概念、中国实体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中国实体经济发展问题的应对措施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与阐述,以期加深对这一问题的认识与理解程度。
关键词 中国 实体经济 问题 应对措施 发展
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外国,实体经济发展程度的高低好坏都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与能力的重要因素。不过,在中国,实体经济对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影响更直接、更显著。在对中国实体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中国实体经济发展问题的应对措施这两个问题进行深入分析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实体经济的概念。
一、实体经济的概念
在对中国的实体经济进行分析之前,必须对实体经济这一概念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与把握。对于实体经济的概念这一问题,我们拟从实体经济的定义、实体经济的特点、实体经济的作用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实体经济的定义
所谓实体经济就是指以物质、精神、服务等形式在市场上进行流通的经济活动。它不仅包括农业、工业、交通通信业等物质生产部门,同样还包括教育、知识、信息等精神生产部门以及服务部门等。它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也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
(二)实体经济的特点
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有形性、主导性、载体性等几个方面进行解释。首先,有形性。所谓有形性就是指实体经济是可以体会得到的,它与虚拟经济正好相对应;其次,主导性。所谓主导性主要是指实体经济处于基础性的地位,对其它经济形式具有决定作用或者是较大的影响;最后,载体性。所谓载体性就是指实体经济是其它经济形式的载体,其它经济形式只有在实体经济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发挥自身效用。
(三)实体经济的作用
实体经济的作用是比较多样而又显而易见的。归结起来,主要有提供基本生活资料、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以及增强人们综合素质三个方面。首先,提供基本生活资料。人们吃穿住用行等活动能够得以长久维持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实体经济向人们提供的各种物质条件;其次,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人们除了需要物质方面的满足,精神、服务等方面的需求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增加,实体经济可以满足人们的这些需求,这些需求的满足是人们生活水平得到提高的前提和保证;最后,增强人们综合素质。实体经济的发展还会有效提高人们的综合素质。这主要是从纵向角度来进行说明的。
二、中国实体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对于中国实体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我们主要可以从政府、实体经济转型、金融危机以及企业家素质等几个方面来进行分析和阐释。
(一)政府方面
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的实体经济面临着非常多的挑战,在国际市场的竞争上处于劣势,特别需要政府的支持与引导,而目前一个很突出的矛盾就是国家没有能力或者是没有意识到自身在实体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和价值,这给我国实体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不小的困难。
(二)实体经济转型方面
为了更好的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我国大多数实体经济都在尝试着转型。在进行转型的过程中,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如目标不明确、条件不成熟等,出现了很多转型不成功的例子,给自身发展带来了困扰。事实上,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实体经济的转型是必然的,不过一旦转型不成功也会带来不少的问题。
(三)金融危机方面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深入发展,中国实体经济受到外部力量的影响越来越大。据统计,美国金融风暴给中国实体经济造成了非常深远的影响,比如国内消费者收入预期变差,国内出口企业出口坏账增多以及企业就业形式恶化等。
(四)企业家素质方面
企业家在实体经济发展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企业家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和决定着中国实体经济发展的水平。不过,目前从总体上来看,中国实体经济普遍存在着企业家素质不高的现象,给其进一步发展造成了制约。
三、中国实体经济发展问题的应对措施
(一)加大政府扶持力度
中国实体经济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政府的扶持与支持,包括资金方面、政策方面等等,只有在政府提供较大扶持的基础和前提下,中国实体经济才能迎来比较迅速的发展,并进而增强国际竞争力。
(二)推动实体经济的成功转型
实体经济为了适应时展的新要求,必须不断进行转型,并且必须保证转型的成功率,否则会给自身发展带来较大难题。对此,不管是企业自身还是政府方面,都应该相互配合,从自身实际出发,脚踏实地地完成转型,从而为自身发展开辟道路。
(三)减少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发展的影响
融危机对实体经济发展的影响是致命的,一旦出现国内消费水平降低、企业裁员增多等现象,不仅经济本身会受到较大影响,而且还会在某种程度上带来社会的不稳定。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不可扭转,最重要的是要增强中国实体经济应对金融危机的能力。
(四)提高企业家综合素质
企业家的综合素质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培养,综合素质应该包括专业素质、道德素质、法律素质等等。只有具备了较高的素质,才能为中国实体经济的发展献计献策。具体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来进行,比如定期开展专门的讲座、定期组织企业家出国考察,借鉴外国经验等。
四、结语
在我国,实体经济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实体经济的发展中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严重影响整体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需要相关的单位和个人共同努力,不断克服和解决发展中遇到的困难,从而确保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边群.中国实体经济高负债值得警惕.理论视野.2012,23(9):80-80.
[2]文映先.浅谈企业家在中国实体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9,19(3):178-179.
篇2
【关键词】金融经济;实体经济;分离;成因;防范
1.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相分离的主要表现及其危害
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之间的分离并不是最近才出现的现象,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危机只是二者分离的一个集中反映。随着开端于美国的金融危机的蔓延,世界范围内的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分离又表现出一些新的特征。尤其是在国际金融危机中,在危机发生之前的相当一段时期里一些发达的经济体中出现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发展显著失衡,这是国际金融危机的一个共同特征。这一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失衡有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大规模的兼并行为在大量大型金融企业中出现,导致经济体中出现高度集中的问题。这种因为大肆合并而导致的高度集中进一步又在一定程度上给经济发展带来不利影响,一则金融企业因高度集中而为金融企业的高层管理者带来了追逐高额薪酬的机会,再则是由于高度集中而使得金融机构出现严重的道德风险,即凭借自身不断扩大的经营规模而无需承担破产风险的忧虑,即使有破产的风险和可能,政府也会因为其规模巨大一旦破产就会给整体经济带来灾难性的影响而出手相助,因此,这些大型金融企业就减少了必要的风险防范,甚至会做出一些严重不利于自身发展和整体经济发展的风险经营行为。
第二,由于金融经济大大超过实体经济,导致经济活动中的大量交易发生在金融经济领域,实体经济受到越来越大的挤压,致使金融经济中的交易出现纯粹性的投机行为增加,乃至金融经济彻底抛弃实体经济,脱离与实体经济的正常、必要的联系,致使整经济发生恶化趋势。
第三,由于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比例失衡,导致金融经济中的投机因素影响到经济指标,许多价格指数因为实体经济的弱小和金融经济的强大而难以真实反映实体经济的运行现状,这也进一步致使大量价格指数失去了其作为国民经济运行的“晴雨表”的作用。这主要是因为,实体经济由于金融经济的挤压而受到严重损害,尤其是大量社会资本从创造真实价值的实体经济领域流出,而流向金融经济领域,而金融领域由于其投机而出现出虚假繁荣,这又进一步掩盖了实体经济中的诸多问题,进而影响了整个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进入新世纪以来,世界经济发展中的金融经济大大超过了实体经济,金融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和地位显著提升,这是世界经济结构演变中的一个最为显著的特征。这种发展趋势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一方面,由于金融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和地位增加,大量社会资源流向金融经济领域,金融经济在社会经济整体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资金配置和流动指引的中介和配合作用,进而促进实体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如果金融经济和实体经济出现过度失衡,导致金融经济由于过度集中而缺乏约束,甚至因为金融经济的过度发展而损害了实体经济的发展,这对整体社会经济的发展又具有十分不利的影响。金融经济在本质上是服务于实体经济,这是其最为主要的职能,一旦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发生分离,这对实体经济乃至社会整体经济都具有破坏性影响。因此,如何把握实体经济与金融经济之间的比例并防止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分离就显得十分重要,这需要弄清楚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相分离的原因及其防范措施。
2.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相分离的主要根源及其防范
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分离是随着金融经济在数量、规模、地位等方面显著超过实体经济中而形成的,随着这种趋势的延伸,二者的分离必将对社会整体经济发生消极影响。深入分析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相分离的原因,这对于防范因二者的分离而损害实体经济和社会经济具有重要意义。总体看来,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相分离的根源主要有:
第一,金融资产比率增加,风险扩大。在谈金融经济发展甚至超过实体经济时,实体经济的发展是不可回避的问题。无论是在实践顺序上还是在现实贡献上,实体经济都是比金融经济更具根本性,一方面金融经济必须在实体经济有了一定发展之后才能出现,另一方面实体经济在任何经济发展时期都是金融经济发展的现实背景和经济支撑。
因此,金融经济的兴起、发展都是以实体经济的发展、繁荣为基础的。但是在世界范围内,由于实体经济的交易需要外汇,这离不开金融经济的支持,金融交易对于世界范围的实体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中介作用。一旦出现金融经济,各种风险就不可避免。因此,金融交易的增长会比实体经济增长更快,于是就出现了金融资产比率增加,这不仅是经济发展的机遇,也是经济发展的挑战,主要表现为金融经济的过度集中而损失社会经济。
第二,技术和制度因素也是致使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相分离的重要原因。在技术方面,技术发展和创新使得世界各个国家的经济都深受全球化影响而具有国际性,因此金融经济的类型也日益增多,金融经济的发展速度大大提高,金融交易也越来越大,金融资产比率也相应提高。在制度方面,随着金融经济超过实体经济,金融交易中的短期机会主义、各种非理、跟风行为、短期绩效评价等都与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发生分离有关,这些行为都是一定的制度因素的结果。
第三,金融管制的弱化与自由化的膨胀,这是导致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相分离的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甚至是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相分离的直接影响因素。这种金融管制的弱化首先表现在国与国之间的金融管制的解除,使得资本的国际流动越来越厉害,另一方面还突出表现在一个国家内部的金融管制的弱化和解除,这加强的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导致金融交易量的增加。
3.金融经济应以服务实体经济为自身发展的立足点
世界经济的发展和任何一个国家经济的发展都离不开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协调发展,在本质上看,金融经济产生自实体经济的发展,金融经济的发展和繁荣也离不开实体经济的发展。因此,金融经济将自身定位于服务于实体经济对于金融经济自身的发展乃至世界整体经济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这次世界金融危机在表面上看似是金融领域的危机,其根源仍在与实体经济,即金融经济的过度发展和集中严重影响了实体经济,最终又导致金融经济缺乏实体经济的必要支持,进而出现了全球性质的经济危机。这些金融危机出现的表现是金融机构和企业越来越具有自我满足、自我服务、自我强化的倾向,金融经济已经基本上彻底脱离了实体经济的发展,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金融经济还干扰了实体经济的发展。因此,金融危机的根源还是在于实体经济与金融经济的分离,致使金融机构和企业缺乏实体经济的必要支撑。
因此,世界走出金融危机根本出路还在于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并积极引导金融经济为实体经济服务,促进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协调发展,金融机构努力改革做到为人民服务、为中小企业服务、为科技创新服务,根本上是金融经济要为实体经济服务,这既是实体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金融经济走出困境的必由之路,也是世界经济危机走向缓和的重要条件。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实体经济;金融支持;制度障碍
一、引言
实体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础,金融是现代经济发展的核心,二者之间具有相辅相成、相互依存的关系。常态下,金融在经济发展中的核心地位没有改变。实体经济是社会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尤其在新常态下,稳健的实体经济是一国社会和谐健康发展的保障。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增长趋于放缓,同时加之金融改革迅速推进,金融资源供给有所增强,但在服务实体经济中的深层次问题也凸现出来,金融在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障碍依然较多,除了传统的渠道不畅、激励不足,还面临经济增速下降与社会融资多元化的挑战。另外,金融供给不平衡的问题普遍存在。尤其是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凸显,社会资本脱实向虚、虚拟经济过度膨胀风险频繁。鉴于此,本文尝试对新常态下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现状进行分析,进一步指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难点和侧重点,并从政策调控、产业优化升级、增强内生动力等几个方面提出金融支持的政策建议。
二、新常态下我国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难点
总体来看,我国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水平逐步提升,但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存在一定制度。目前我国正规金融占整个社会融资的绝大部分,但正规金融在支持实体经济尤其是服务中小企业方面还存在诸多不足,传统商业银行限于自身体制原因,对中小企业支持不够,而地方金融机构资金来源有限,服务能力有待提升,不能有效满足中小企业多样化需求,造成间接融资渠道不畅。与此同时,我国直接融资渠道还在发展过程中,大部分中小企业尚无法通过直接融资获取资金,与此同时,我国民间融资有待规范,服务实体经济发展也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国家虽然支持民间资本进入金融业但相关制度细则未出台,使得民间资本受到严格的进入管制。
其次,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不够的主要表现为渠道不畅。目前,符合条件的银行业金融机构作可以发起成立中小金融机构,但同样由于银监会对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的政策规定缺乏一定的可操作性,实施效果有限,造成针对中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供给不足。从渠道看,由于制度性的规范,民间资金极易偏离实体经济发展方向而过度追求投机性,以致演变成犯罪行为,反而易造成实体经济和金融发展的不稳定因素。
再次,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存在激励不足的问题。一方面,民间融资具有天然的逐利性,更像是一个完全竞争的市场,表现为近年来房地产和艺术品收藏市场的虚假繁荣问题严重,投机性的资金需求持续攀升,社会资本脱实向虚的问题产生,导致民间资金无法有效进入实体经济行业,加之外部需求的萎缩,中小企业的生存环境持续恶化。究其原因,在于民间融资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缺乏相应的回报激励。另一方面,正规金融体系也因为民间融资市场的变化而产生了套利空间,正规金融体系资金通过各种方式流向民间融资市场,使得原本获取信贷较难的实体经济更难生存。综上所述,当前实体经济领域的融资无法形成对正规和非正规金融资源的吸引力。
三、新形势下加强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思路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金融改革日益向纵深推进,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撑作用需要继续加强。总体来看,目前无论是制度,还是渠道不畅和激励不足的问题,都是在传统的金融体系以间接融资模式为主导、风险投资和资本市场发展不足的大背景下产生的。正确的思路应该是在加强上述体系的同时充分发挥间接融资的作用,提高金融服务水平,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主要思路如下。
一是加强政策调整,遏制社会资本脱实向虚。要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适时破除体制机制约束,拓宽资金流向实体经济的渠道,提高实体经济收益水平。既要发挥好正规金融体系作用,又要引导民间融资体系服务实体经济。要重视顶层设计,进一步放宽金融机构准入,在完善监管的前提下继续鼓励民间资本进入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相关领域,要综合采取各类手段降低直接融资门槛,支持创业型中小企业,降低债券发行门槛。规范民间融资发展,尊重民间金融等融资方式在小微企业融资中的作用,引导民间资金设立相关投资管理机构,遏制虚拟经济的严重泡沫化。
二是优化财政和市场支持手段,支持企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大对转型升级领域企业的支持力度,完善相关调控手段。积极运用财政手段,促进金融机构提高风险判断和定价能力,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加大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财政补贴力度,有效吸引金融资源流向实体经济。要完善市场资源配置机制,促进市场正常利润率回归。
三是增强内生动力。要继续调控房地产政策,完善调控机制,引导楼市健康发展,加大处罚违规炒作行为,完善市场监管,强化市场流动性管理。积极运用市场化手段减轻企业负担,加快落实营改增各项要求,清理不合理收费项目,降低实体经济经营成本,切实增强企业自身的发展能力。
四是督促金融机构改进金融服务。要适应当前经济发展对金融的新需求,推进服务创新,金融功能服务。要创新信贷理念,加大加大信贷投入,支持生产流通型骨干企业发展,大力提升小企业信贷服务水平,积极探索和改进小企业贷款管理方法,多渠道支持商户群体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许伟,陈斌开.银行信贷与中国经济波动:19932005,经济学(季刊)(第8卷第3期),2009年4月
[2]周小川.金融政策对金融危机的响应―宏观审慎政策框架的形成背景、内在逻辑和主要内容,金融研究,20lla,第1期
[3]周小川.金融业要注重支持实体经济,金融时报,20llb,12月21日
作者简介:
篇4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速度一度被誉为坐着火箭在发展。三十多年的发展,使得中国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一个贫穷落后的中国发展成现在的第二世界经济体,GDP总量也是世界第二,中国人民也过上了相对比较幸福的生活。而这些成就都得益于实体经济的发展,实体经济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然而,现在实体经济的发展陷入了困境,严重影响到中国经济的发展,甚至是中国的未来。
一、发展实体经济的重要性
实体经济是指物质的、精神的产品和服务的生产、流通等经济活动。 实体经济在经济发展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1.人民的正常生活需要l展实体经济
实体经济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提供基本的生活资料,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增强人的综合素质都离不开实体经济的发展。古往今来,人们总要吃饭、穿衣、行动、居住等,而保证这些活动得以进行的基础,则是实体经济。如果实体经济的生产活动停止了,那么,人们各式各样的消费活动也就得不到保障。有了更高水平的实体经济,人民的生活质量才会提高。所以说,人民的正常生活离不开实体经济。
2.提升国家的国际竞争力需要发展实体经济
自金融危机爆发以后,实体经济的重要性日渐被认可,中国之所以能顺利度过金融危机,得益于实体经济的强大。在金融危机中,中国实体经济受冲击最大的就是制造业,但也只是减少了一部分订单,淘汰了一部分竞争力不强的中小企业。在一个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实体经济才是其经济发展的主力,实体经济做强了才能有资本抗击金融危机带来的巨大冲击力。改革开放后,我国利用我们的廉价劳动力实现了经济的高速发展,一跃成为世界制造大国。GDP总量世界第二,国际竞争力显著提升。所以,提升国家的国际竞争力必须靠发展实体经济,实体经济才能保证一个国家经济稳定向前发展,才能保证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得到不断的提升,才能让国家的老百姓过上永久幸福稳定的生活。实体经济才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础。
二、实体经济面临的困境
1.企业家投身实体经济的精神状态不佳
企业家以最求利益最大化为最终目的。自20世界90年代末期以来,中国经济的发展倡导的是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人们似乎忽视了第二产业,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实体经济。当然,并不是说我们不主张发展虚拟经济,也不是不主张发展第三产业。而是我们似乎在把握经济发展这个天平上有点偏重第三产业。虚拟经济的特点是周期短、赚钱快。商人追求利益最大化争先恐后的将大量资金投入到金融行业、房地产行业、网络游戏行业等。于是,大量的实体企业开始跨入这些行业,用实体经济作为支撑,聚集大量的资金进入到这些所谓挣钱快的行业。资金挪用到这些行业后,则无暇去顾及实体经济的发展,不能很好的去研发实体经济产品。而一旦这些行业有点风吹草动,实体企业则会出现资金链的断裂,严重影响到实体经济的健康快速的发展。
实体企业的荣誉感在减弱,导致企业家精神状态不佳。当然,在普通的劳苦大众身上也体现这个社会怪像,这点从人们的思想意识方面就可以提现出来。过去,我们的父辈的理想是长大当工人、科学家、老师。而如今,我们的理想变了,提起谁是工人好像就是穷人的带名字,且感觉没有什么社会地位,大家的理想变成了要做公务员,要做证券师、金融师,要去从事游戏开发,从事IT业。酷似这些名字听起来很高大上。于是严重打击了有能力的人进入到实体企业,实体企业的荣誉感不强,影响了实体经济的发展。
2.实体经济经营成本大
首先,企业税负过重。社会保险、企业所得税、增值税、贷款所承担的利息等等加一起压的企业基本无利可图。何况还有各种名目繁多的收费项目。其次,生产要素成本提高。原材料价格不断的攀升,再加上劳动力成本增加,企业不堪重负。最后,企业融资困难,迫使中小企业民间借贷,利息高,成本又增加许多。
3.实体经济缺乏创新,产业结构不合理,产能过剩。
因企业家热衷于来钱快的行业,把大量资金抽离实体经济,导致实体企业缺乏资金的支撑,没有能力也没有激情去搞研发新产品。而随着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对产品的需求发生了新的变化,企业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这就出现的产业结构不合理、供需结构不匹配。低端产能过剩,高端产品短缺现象并存的问题异常的突出。
三、振兴实体经济的建议及对策
1.政府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扶持力度,激发其活力。
人的精气神很重要。这个精气神,落实在企业家队伍层面就是对创业创新创优始终充满激情,始终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激情能够调动企业家的创造力、主动性,能够推动企业家克服重重困难创业,能够在企业进入瓶颈期时帮助企业家冲破制约。越是困难时刻,就越要保持和振奋这种创业激情。遇到困难就患得患失,就想减产,就想减员,就想关门,不仅可能丢掉现有的市场,还会失去未来发展的根基。政府对实体经济扶持,提出一系列有利于实体企业发展的政策,会调动大家的创业创新的积极性,会极大的改善企业家的精神状态,更有利于企业的发展。
2.降低实体经济经营成本,重塑实体经济竞争优势
运营成本高有多方面的原因,这需要政府去支持。政府各部门要加强协同配合,建立健全合理的工作机制,最大限度的降低实体经济经营成本。为企业减负减税,提出更加科学的社会保险缴存方式方法,调控原材料的供应,对其配套的相关行业做好科学的引导工作,以达到全面减轻实体企业负担的目标。加强银行对实体企业的支持力度,同时拓宽其融资渠道,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开展涉及企业收费项目混乱的稽查活动,建立惩处机制和多种涉及企业收费项目繁多的维权机制。
3.加快新技术在企业中的运用,提升企业创新力度,促进实体经济转型升级。
篇5
由于国内工业企业竞争日益激烈,许多工业企业为了争夺更多的市场份额,工业产品价格下降成为了竞争的手段,工业产品价格逐步回落成为了必然的发展态势。
工业品出口增速保持稳定状态。虽然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出口贸易的增速有所放缓,但是考虑到我国工业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工业产品出口增速目前保持了较为稳定的状态。
二、工业经济对国民经济的促进作用分析
考虑到工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较多,目前工业经济的发展对国民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工业经济繁荣,则会带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工业经济低迷,则会拖累国民经济发展。目前来看,工业经济对国民经济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工业经济提升了国民经济的发展水平。从目前工业经济所占比重来看,工业经济占国民经济的比例越来越高,工业经济的发展质量和水平对国民经济产生的影响日益强烈。从工业经济所占GDP总额来看,工业经济对提升国民经济发展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工业经济带动了周边行业的发展,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工业经济的发展不只是某个行业的发展,而是与工业周边多个行业的发展,工业经济的繁荣,必将给国民经济提供有力的支撑,将会对实体经济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从目前工业经济的增长来看,对周边行业的带动是非常明显的。
3.工业经济发展为国民经济提供了手段保证。工业经济在发展过程中,积累了宝贵的发展经验,工业经济属于实体经济的一种,对国民经济形成了有力的支撑,保证了国民经济能够减少泡沫,提高整体发展质量。所以,工业经济发展为国民经济提供了手段保证,提升了国民经济发展质量。
三、工业经济的未来走势预测及分析
考虑到工业经济的发展现状以及对国民经济的促进及其现实特点,随着工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大,工业经济在未来将朝着以下几个方向快速发展:
1.工业经济将成为实体经济的主要发展形式。由于工业经济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业经济在实体经济领域所产生的效益日益增加,在这种局面下,工业经济势必成为实体经济的重要发展形式,并对实体经济的发展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所以,未来工业经济将会演变成实体经济的主要发展形式。
2.工业经济所占的比重将逐步加大。从目前工业经济占国民经济的比重来看,工业经济已经逐渐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领头羊,对国民经济的作用日益突出。基于这一发展现状,在工业经济保持较快增长的趋势下,工业经济占据国民经济的比重将进一步加大,其主体地位将更加突出。
3.工业经济对国民经济的促进作用将会越来越强。考虑到工业经济的现实发展特点以及产业优势,工业经济对国民经济的推动和促进作用是比较明显的。基于这一认识,在未来的发展中,只要工业经济不发生较大的波动,国民经济结构不发生较大的变化和调整,工业经济对国民经济的促进作用将会越来越强。
四、结论
篇6
关键词:房地产业;经济发展;作用
中图分类号:F293.3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15-000-01
一、房地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一个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是指该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处的位置,是该产业在与其它产业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整体结构中的状态。
(一)房地产业是我国的基础性产业
基础性产业,是指在国民经济中能较大程度制约其它产业部门发展的产业,是国民经济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房地产业提供的住房,作为人类社会最基本生活资料,“安居乐业”指的是住宅在社会生产活动中的基础性地位。房地产作为基础型产业,提供的商业设施,能为商业部门的运行提供基础物质条件;房地产业提供更多的商业实施,是商业部门改善运营的基础与前提。
(二)房地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先导性产业
先导性产业,是指在国民经济中,需要先行规划发展以引导其它产业部门往某一战略目标发展的产业或产业群,是国民经济中具有战略地位的产业。房地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先导作用,这是由房地产业与其他产业的关联关系决定的。早在1994年世界银行就已经算出,房地产业的投资拉动约为1:3,销售拉动系数约为1:1.3~1.5。
(三)房地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阶段性支柱性产业
支柱性产业,是指在国民经济中,对经济发展所作贡献较大的几个产业部门。支柱性产业一般有4个特征:高产业比重、高产业关联、高市场需求和高财政收入占比。
根据近几年统计数据估算,仅住宅建设每年消耗的钢材占年产量的14%,水泥占47%,玻璃占40%,木材占20%,运输量占8%。近些年,一般地区的土地使用权出让金收入占地方财政收入的25%左右,发达地区更高,甚至达到了50%左右。对地方税收来说,房地产税收是主要来源。这些数据表明,我国房地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阶段性支柱性产业。
二、房地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作用的基本解释是对事物产生的影响、效果,衍生解释有作为、努力、用意等。房地产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一)房地产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作用有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
前者是指房地产业对国民经济发展产生的不经过中间环节的影响。2003-2010年,全国与辽宁省房地产业对GDP贡献率均值分别为6.3%、5.1%,超过支柱性产业国际通常标准的5%。房地产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直接作用的具体表现还有:房地产业发展对居住条件改善的直接贡献;对城市建设的直接贡献;对劳动就业的直接贡献等等。
房地产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间接作用,是指房地产业对国民经济发展产生的经过中间环节的影响。2009年辽宁金融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为7.71%,房地产业与金融业的关联度系数为0.5468,2009年房地产业带动金融业对于国民经济发展的间接贡献率为4.22%。房地产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间接作用的具体表现还有:房地产业发展在特定时期对实体经济发展的影响;对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影响;税收、就业等方面对房地产业的依赖性等等。
(二)房地产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作用有积极作用和非积极作用
前者是指房地产业对国民经济发展产生的正面促进效果。按2004-2010年我省统计数据估算,“房地产投资每增加1亿元,能增加城镇单位就业岗位78个”,房地产业关联性高,能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房地产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的具体表现还有:房地产业的发展能拉动国民经济的其他指标;改善居住条件;对城市建设的贡献;对劳动就业的贡献等等。
房地产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非积极作用,是指房地产业对国民经济发展产生的非正面促进效果。比如房价上涨速度过快,居民购房的首付款和月供不断增加,严重制约着居民消费的持续扩大。房地产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非积极作用的具体表现还有:房地产业吸纳大量资金,从而占用其他产业的资金;不利于实体经济的发展;制约产业结构调整与产业升级。
三、房地产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作用需要掌控
国民经济的发展要重视房地产业,同时要减少对房地产业的依赖度。即是说,要掌控房地产业对国民经济的作用,做到收放自如,这样国民经济的发展才不会受房地产业发展的左右。
(一)发挥房地产业积极作用,为新兴产业发展赢得时间
房地产业有着自身独特的优势,不需要更多的承载基础,在短时间内能聚集大量的资金,从而拉动无数的投资机会。我国工业承载基础薄弱,发展比较滞后,尤其需要像房地产业这样的能短时间内聚集大量资金、能带动周围经济发展的的支柱型产业。只有房地产业获得稳定发展,才能为经济转型、新兴产业的发展赢得时间。
(二)按国民经济发展要求控制房地产热度
鉴于房地产业与国民经济之间的是一个双向作用关系,即相互促进,又彼此制约。因此需要正确把握他们之间的良性互动及协调发展,既承认房地产业具有国民经济增长点的作用,承认房地产对数十个行业具有明显的带动作用,承认房地产业发展对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也要意识到房地产业对国民经济产生促进作用需要有一定的条件,不可过分依赖靠房地产业来完成经济增长的目标。一旦房地产业出现过热状态,将诱导与其密切相关联的产业畸形过热发展,造成大量资金沉淀在房地产上,影响其他产业和实体经济的健康发展,最终影响国民经济发展。
(三)紧跟随,不异步;大加速,小减速
辽宁房地产在全国范围内起步较晚,属于后发市场,因此应该遵循“紧跟随,不异步;大加速,小减速”的原则。积极相应国家的房地产政策,时间上不拖后;在国家采取促进房地产业发展政策时,加大发展速度;在国家采取减缓房地产业发展政策时,放缓发展速度。
参考文献:
[1]黄志远.房地产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J].现代商业,2011(20).
篇7
关键词:全球经济失衡;国际货币体系;权责失衡;虚拟经济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428(2010)05-0069-04
一、全球经济失衡及其表现
当前。全球经济失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美国和欧洲许多国家(如英国、西班牙)的经常项目逆差持续增长。美国的经常项目逆差自1999年突破3000亿美元之后迅速扩大,其中2004 2007年高达6553、7915、8115和7312亿美元,分别占其GDP的5.6%、6.4%、6.2%和5.3%,都超过了5%的警戒线。英国、西班牙、澳大利亚的逆差规模也相对较大。2007年分别达到1150亿、1450亿和570亿美元,占各自GDP的4%、10%和7%。
第二、德国、日本、新兴市场国家(尤其是中国)和主要产油国持续处于经常项目顺差状态。日本一直保持较大规模的经常项目顺差,除个别年份外均超过1000亿美元,2007年更是高达2100亿美元。德国的经常项目自2001年开始从逆差转向顺差后,增长很快,而且近两年的绝对数都超过1500亿美元。中国在2005―2007年的经常项目顺差分别为686.6、1608.2、2532.7、3718.4亿美元;而同期其他新兴市场国家的经常项目顺差分别为5112、6925、7123亿美元。2006―2007年问。中东地区和俄罗斯的经常项目顺差也相当之大,其中俄罗斯为940和780亿美元。
经常项目盈余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出口优势较强的亚洲地区和出口石油的中东地区和俄罗斯等独联体国家。从全球经常项目逆差和顺差的分布情况看,逆差分布主要集中于美国,而顺差分布则呈分散化趋势。
第三、全球资本流动格局的失衡。与全球经常项目收支失衡相对应的是国际资本流动格局的失衡。经常账户收支失衡进一步引发了各经济体间的跨国资本流动,使其资本与金融项目也出现失衡。由于美国与新兴市场国家间的贸易失衡。使这些国家积累了大量贸易盈余,外汇储备迅速增加。而且,各国为了保持本币与美元间的汇率稳定,将大量美元外汇储备输出到美国购买低风险的美元债券,使得国际资本净流入日益集中于美国。与全球经常项目顺差或逆差分布相对应,国际资本净流出的2/3输往美国,而国际资本净流出的一半以上来自日本、德国、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国家以及沙特等石油输出国(毕吉耀,2006)。
二、全球经济失衡的根源:国际货币发行权责失衡
当前的全球经济失衡起源于货币虚拟化。货币虚拟化导致了国际货币与非国际货币的区分,这为国际货币发行国换回大量商品和资源提供了条件,也使得全球经济失衡成为了可能。
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以来。黄金的非货币化使美元摆脱了虚金符号成为未制度化的主要国际本位货币。保住了美元的霸主地位。当黄金的非货币化进程得以在全世界完成后。全世界的货币都不再有含金量。都沦为一种单纯的符号,从而货币被彻底虚拟化。
到目前为止,美元仍是主要的国际计价单位和支付与储备手段。美元作为最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在国际外汇总储备中的比重仍达到2/3左右。在世界经济活动中,各种技术标准的制定权都不能同国际间的价值标准制定权相比,而美国就在为世界制定价值标准,提供价值尺度,提供交易媒介和财富储藏工具。黄金非货币化以后,美国再也不用担心国际收支逆差会导致黄金外流。在世界其它地区不断向美国提供实物商品和资源的同时,美国则不断向世界其它地区输出美元。各国持有美元之后,只能去购买美国的债券和一定量的其他资产。既然美元失去了对外发行黄金的限制,只要有足够的债券可以提供,流出的美元现金就可以债券的方式换回。于是政府债券(主要是各国官方持有)、企业债券和股票(主要是非官方机构和个人持有)这些虚拟资产就替代黄金成了美元对外提供流动性的支柱。
虚拟经济的发展根源于实体经济发展的内在需求,一国范围内虚拟经济的运行需要依赖于一定规模的实体经济。然而在国际大环境下,全球虚拟经济呈现出非均衡的发展状态:美国的虚拟经济是由全球实体经济支撑的,而各国虚拟经济却只能由本国实体经济支撑。现在,美国依然能够维持人们对美元的信心,依然能够维持美元的霸权地位,其占世界GDP近30%经济总量固然重要,但更关键的是其高度国际化的虚拟经济系统。从20世纪90年代起,美国虚拟经济的国际化程度迅速提高,1992年到2006年的15年闭,每年境外投资者对美国债券和股票等虚拟资产的净购买量从700多亿美元增长到1.14万多亿美元,增长了近16倍多。正是规模庞大、国际化程度高、流动性强的虚拟经济系统提供了大量债券、股票、房地产抵押证券等足以支撑其高速增长的货币供应,利用纽约、伦敦、东京、法兰克福等国际化资本市场迅速进行大规模的国际虚拟资产的交易,使得全球虚拟经济系统不断失衡。
近年来,世界经济的不断虚拟化和虚拟经济的全球化,越来越多的新兴市场国家和地区加快了金融改革和开放的步伐,国际资本流动变得更加便捷,客观上为亚洲等拥有大量贸易盈余和外汇储备的新兴市场国家和地区将其闲置外汇资金用于国际金融市场投资创造了条件,而美国和欧洲地区的部分发达国家则凭借其完善的虚拟经济国际化交易平台在规模、流动性、获利性、深度和广度等方面的综合优势,以及美元和其他主要国际货币在国际贸易定价结算、金融资产定价、交易和投资,以及作为储备货币等方面的优势地位,通过货币、汇率和金融政策主导着国际金融市场的运行和国际资本的流动,能够吸引大量的国际资本流入来弥补其不断扩大的经常项目逆差,特别是将亚洲地区的大量贸易盈余及其所形成的庞大外汇储备再以资本流出的方式回流到美国。
这样一来,美国、欧元区等发达国家凭借其成熟和完善的虚拟经济系统为其源源不断地从全球获得虚拟资产的收益,享受世界范围内高增长地区的经济利益,加剧了全球经济的失衡。
三、全球经济失衡的实质: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失衡
在战后的50年代60年代,美国经常项目一直是顺差,金融项目一直是逆差,这个时期美国经济的对外循环方式是:通过资本项目逆差如对外贷出美元和对外美元援助输出美元,得到美元的国家再用美元购买美国制造业生产的产品。从而导致了美国经常项目持续顺差。这种对外的美元循环方式导致对美国实
体经济的持续的外部需求。刺激美国实体经济的发展。1971年美元停止兑换黄金以后,美元流出美国失去了黄金储备的约束,为美国持续经常项目逆差开了绿灯。上世纪整个70年代美国经常项目有五年是逆差。标志着从经常项目顺差的循环方式向经常项目逆差的循环方式演变。1982年以后美国开始了持续经常项目逆差的时代。经常项目逆差的特殊循环方式是指美国通过经常项目逆差用美元现金买回其他国家的产品和资源,其他国家再用得到的美元现金购买美国的债券和其他金融资产。美元现金通过经常项目逆差流出美国,又通过金融账户流回美国。这个过程中,美国一方面消费了别国的资源、商品、劳务;另一方面又在境外留下了越来越大的美元债券和其他美国的金融资产,更为重要的是,通过金融账户不断回流的美元刺激了美国境内可以炒作的“虚拟资本”(包括房地产、股票、债券及其他可以反复炒作的金融资产)的不断膨胀。也就是说这种特殊的循环方式刺激美国虚拟经济的发展,并造成了美国实体经济的衰落。虚拟经济不断膨胀而实体经济不断衰落的趋势,造成了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背道而驰的严重失衡。
这加速了美国的“去工业化”进程。在去工业化发展的同时,美国经济的虚拟化进程却在不断加快。虚拟经济“用钱赚钱”的利润率要远远高于传统产业。证券化和资本化创造的货币利润是巨大的,它们虽然有很大部分不会记入当年的GDP,却可以创造出更多的货币收入,如炒股、炒房的收入等等,它们可以保证美国的高消费得以持续。包括消费信贷在内的支持消费的货币流不断增长,并不一定需要本国的生产来支持。因为美元是国际货币,美国人可以通过从国外进口来满足人们的大部分消费。美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在这种条件下,就主要依赖于两个关联的环节,一是要有高的货币收入,二是要能买到需要的各类产品。只要有不断增加的货币收入流,只要美元不是过度下跌,美国的消费者就能保证其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因而,美国的高消费不再带动美国的实体经济,而是带动境外那些为美国提品和资源国家的实体经济;同时,境外美元的不断增加也增加了境外对美元金融资产的需求,这又进一步刺激了美国虚拟经济的扩张,导致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进一步失衡,经济的虚拟化程度更加严重,进而加剧了全球经济的失衡。
四、全球经济失衡的影响
全球经济失衡加剧了与美国贸易有大量盈余的对方国的货币供给所面临的压力。为了实现本币汇率的相对稳定。经常账户顺差国,尤其是双顺差国从市场上吸纳过多的美元而不得不投入大量的本国货币。从而。这些国家的外汇占款在不断膨胀,冲销政策实施的成本在不断加大。当双顺差国将美元兑换成本币之后,美元现汇便流到双顺差国外汇当局。当双顺差国外汇当局购买美元债券以后。美元现汇流回到美国,替代现汇的是双顺差国外汇当局手中所持有的美国联邦政府和机构的债券。于是双顺差国的流动性价值就获得了双重存在。为了应对从双顺差国外汇当局回流的美元,美国央行也采取对冲的方法,减少其对美国实体经济的冲击。但是流动性不会因此而减少,美国最终也只能靠增大国内虚拟经济的规模来占用大量回流的美元现金。最终流回美国的美元一部分会聚集到美国各类基金机构和银行手中作为投资和贷款再次前往双顺差国家与其他国家,还有一部分会聚集到政府和美国居民手中通过消费全球产品和服务再次流入双顺差国家和世界其他国家,全球经济失衡继续加剧。
这种全球经济失衡的加剧更多地体现了美国等发达国家的意志和利益。而忽视甚至损害了其他国家的利益。自然,这种以美元为本位的国际货币体系导致的全球经济失衡,说明了当前国际货币秩序从根本上来说是不稳定的,给世界金融市场和现行的国际货币体系带来了危机。
黄金非货币化后,美国持续的经常项目逆差导致了美元资产充斥于全球,美元的命运也就不再由美国货币当局掌握,而是逐渐从美国的境内转到了境外。随着投机活动的规模的增大,美元的命运不但美国官方无法控制,而且各国的官方都缺乏对国际货币美元的控制力。美元命运越来越与投机活动密切相关。国际投资者(包括全球性的财富基金、共同基金和对冲基金等)对美国金融资产(特别是美国国债、政府机构债券等安全性较高的长期债券)是否有信心,就成了美元命运的决定性力量。
然而。美国长期、大规模的经常项目逆差加剧了国际收支失衡和全球经济失衡,势必会在国际金融市场引起高度关注和恐慌,并形成对美元汇率大幅贬值的预期。投资者为规避汇率风险和避免资产损失将减持美元资产,各国中央银行也会调整外汇储备的币种构成,流向美国的国际资本将因此减少。一旦国际金融市场形成减持美元资产的风潮。国际资本就会大规模撤出,美元汇率将大幅贬值,美国的经常项目逆差也就无法持续。现阶段的美国金融危机和美元危机已经证实了这一风潮。
目前国际对冲基金的规模已经达到1.9万亿美元,这些金融大鳄通过杠杆作用撬动的资金量可以超过其自有资金的十数倍甚至数十倍。它们已不再是东南亚金融危机时的“金融大鳄”,与当年相比,它们更加巨大。不会再仅仅盯住泰铢那样的小货币,小的金融风暴已经无法养活它们,它们要在美元、欧元、日元、英镑等主要货币市场上获得营养。它们需要大的金融风暴,它们也完全有力量掀起更大的金融风暴。国际上经营外汇储备资产的财富基金已经达到1.9万亿美元。其中规模在1500亿美元以上的就有五家。这些规模庞大的财富基金已经不是货币汇率的平准基金,而更类似于寻求利润的投机力量。政府建立这些财富基金的目的就是为了在金融市场动荡、汇率波动加大的时候,能够参与投机活动,进行自保。这些政府官方的基金不再是国际金融的稳定力量,而是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许多国家和地区官方拥有的巨额外汇储备是用本国资源(如石油和天然气)和劳动者血汗换来的,一般都要进行保值性的操作。外汇储备越大官方背负的包袱越大,为了保值或少受损失,它们的行为就会具有越来越大的投机性。越是在危机四伏的时期,它们为了自保,越是要抛售弱势货币及其资产。因此,投机者对美元的信心越来越成为美元命运的决定性力量,一旦投机者意识到美国流动性过度膨胀以及经济基本面的问题,开始对美元投机,最初的交易就可能通过金融杠杆被迅速放大,引发国际货币体系的动荡,甚至引发全面的金融危机。
五、全球经济失衡的对策
这种根源于国际货币发行职责失衡的全球经济失衡,又加剧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失衡程度。这使得当前国际货币(以美元为主)由虚拟经济支撑,而不是实体经济。美元的支撑是其债券和其他金融资产,美国债券市场余额就27.4万亿美元,境外债务13万亿美元。美国金融危机的根源在于虚拟经济过大和去工业化,因此它将虚拟经济的不稳定性带给了美元和世界货币体系。这种背景下的全球经济失衡的纠正必须要从国际货币体系自身,以及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上加以解决。
对此,我们要首先正视当前国际货币体系的缺陷,促使国际货币发行国在获取一定利益的情况下要负起应有的责任。应该建立一个顾及全球各国经济利益,特别是中小国家利益的国际货币体系,一个顾及地球上贫困人口的国际货币体系,这将有力地维持国际货币环境的稳定,对国际金融活动的风险进行有效监管和控制,对国际流动性的提供有约束的国际货币体系。
篇8
【关键词】虚拟经济;健康发展;对策
一、促进我国虚拟经济健康发展,要加强对虚拟经济运行规律的研究,为其健康发展提供理论指导
现在,我国虚拟经济发展非常迅速,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已经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有时甚至左右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趋势。但是,由于我国改革开放时间比较短,在虚拟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我们对它的研究却显得相对滞后,我们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对虚拟经济发展规律的把握还不足,而虚拟经济的产生和发展有其自身的运行规律,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因此,我们必须研究和把握虚拟经济的发展规律,总结国外发展虚拟经济的经验和教训,为我国虚拟经济的稳定和健康发展提供理论指导。
二、促进我国虚拟经济健康发展,要以发展实体经济为出发点
一切价值和财富都是由实体经济创造的,也只有大力发展实体经济才能满足人们的物质生活需要。虚拟经济的发展是随着实体经济的深入发展到而产生的,发展虚拟经济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发展实体经济,所以,发展虚拟经济要以发展实体经济为出发点,发展什么样的虚拟经济、怎样发展虚拟经济都必须依照实体经济的实际需要、以服务和推动实体经济的发展为宗旨。
三、促进我国虚拟经济健康发展,要遵循“适度性”原则,适度发展虚拟经济
虚拟经济是市场经济与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现代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它意味着经济形态的多样性和高级化,适度发展虚拟经济有助于改造和提升实体经济。但是,虚拟经济是一把双刃剑,它既能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又会给实体经济带来损害,因此促进虚拟经济健康发展,要遵循“适度性”原则,适度发展虚拟经济。目前,我国虚拟经济的运行已给国民经济带来了潜在的风险,这严重影响了我国经济的良好发展,因此,必须抑制虚拟经济的过“度”发展,防范和化解虚拟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各种风险,完善资本市场运作机制。要坚持渐进式原则,适度发展虚拟经济。要积极发展实体经济,促进实体经济的货币化和资本化,使社会闲散资金为实体经济服务。只有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相结合或为产业资本服务,才能形成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良性互动,更好地促进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更好地健康发展。
四、促进我国虚拟经济健康发展,要建立健全信用、金融机制
虚拟经济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健全的信用、金融机制,但是,我国现在的信用、金融制度还不够健全,对金融行为、金融市场的监督管理还不够到位,为了能够稳定国家经济安全,需要我们在宏观经济政策上加大对虚拟经济的控制力度。在发展虚拟经济时,应该加强监管政策和措施的修订与完善。加大对非银行金融机构的监管力度,促进我国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适度协调发展。在制定货币政策时,应该包括对虚拟经济的控制性政策。通过金融监管、社会监督和税收政策等,打击金融市场的投机活动,防止资产价格的大起大落,消除泡沫因素和泡沫现象。
篇9
【关键词】金融结构 经济结构 市场化导向
一、引言
伴随着我国金融化程度的不断提高,金融结构存在的问题越来越成为金融发展,甚至是经济发展的制约性因素。金融结构是指一个国家现存的构成金融总体的各个组成部分的存在形式、分布、相对规模、相互关系及配合的状态。一般而言,金融体系结构、金融工具结构、利率结构被用来集中反映国家的金融结构状况,更确切的说,银行、证券、保险、信托及租赁等金融机构的组织状况、现金、支票、股票、汇票以及证券等金融工具使用范围及其在金融交易中所占比重,金融商品价格的构成状况,金融业务活动等要素之间的不同组合形式与状态影响着国家金融体系的发展状况。
二、我国金融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一)金融结构与经济结构不匹配
金融结构与经济结构的发展息息相关,金融总量的增长与金融结构的优化不仅能够从微观金融运作上产生重要的影响,同时也对宏观经济调控,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有着及其重要的作用。从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实体经济体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如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企业市场化、产权多元化等,实体经济领域的活力不断增强;与此相对应的是,金融体系方面的变化并不十分明显。我国金融结构在转型期难以适应当前经济发展的需求,从一定意义上看,金融结构与经济结构之间存在不匹配性,金融结构相对滞后于经济结构发展,致使很多经济主体的融资需求无法得到应有的满足。具体地说,金融体制与实体经济体制的不匹配性,金融所有制结构与实体经济所有制结构不匹配,金融机构规模与实体经济企业规模结构不匹配,金融机构利差收益与实体经济企业资金购买力不匹配等构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
(二)金融系统资源配置效率不高
在全球范围内,金融结构的演变与发展存在某些共同特性,但金融结构在一国发展的个性化空间也十分关键,就我国而言,金融结构具有银行主导型与政府主导型双重特征。其中,政府主导型的金融结构特征在很大程度上造成政府对金融领域的过多干预与控制,政府在各个层面保持着对金融体系的垄断性控制,以金融资产价格控制、信贷配给机制等方式进行政策性干预。政府主导型的金融结构特征使得金融市场在很大程度上依然带有计划经济的色彩,市场主导的多元化占有比率较低,金融价格的市场化程度也受到相应的影响,导致资源配置效率的低下。目前为止,我国金融机构的种类呈现多元化发展,但机构内部结构却并不合理,银行业尤其是国有银行的垄断性地位依然存在,而其他例如信托、租赁业等发展及其缓慢,金融机构内部结构性矛盾也十分突出。整个金融市场(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外汇市场和黄金市场等)在参与者结构、种类结构、融资方式结构方面都存在不平衡问题。
三、金融结构优化遵循的基本原则
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在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金融体系应该成为经济发展的领航产业,以其强大的引导与促进功能提升实体经济发展的活力。处在转型期的我国金融结构优化需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统筹兼顾,一方面要坚持金融对经济发展的条件性功用,与实体经济发展保持一致性,将金融结构调整与满足经济发展需求的目标结合起来,满足不同经济主体的融资需求;另一方面金融结构优化需要坚持市场化导向,提升金融市场的占有份额,增强金融体系的创新能力与对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进一步提升金融价格的市场化程度,构建合理的市场化价格形成机制,提升市场资源配置的效率。另外需要注意的是,金融结构优化与调整需要综合考虑一国的国情与经济发展的具体阶段,切勿只关注金融结构的深度。
四、金融结构优化的具体策略建议
我国银行主导型的金融机构特征规定了银行业在资金融通方面的垄断性地位,金融业过度依赖于间接融资,直接融资比例过低的金融结构失衡问题十分严重。因此,以构建相对均衡、分散化的金融结构作为基础,大力扶持金融市场的发展,提升金融市场的直接融资能力是我国金融业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同时,中央银行要合理运用货币政策工具,积极推进以市场为导向的利率形成机制改革,激发利率对市场资源配置方面的重要作用。对金融机构中的内部结构性矛盾也要进行相应的政策安排,从长期来看,我国金融体系中高度集中的银行主导型特征不会发生明显的改变,当前要实现对金融机构内部的相对均衡,采取多种措施鼓励、支持中小银行及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发展积极性,并将国有大型银行的市场占有份额限定在一定的区间内,如国家财政政策提升对债券市场的扶持力度,我国债券市场的发展缓慢,难以实现对银行业金融风险的有效分散,提升债券市场的直接融资能力可以更大程度上满足经济主体的资金需求。以金融创新为内在动力,提高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在优化金融机构的基础上,要注意防范与化解金融风险。
五、小结
金融结构与经济发展存在显著的相关性,我国当前的金融结构难以适应经济发展的内在需求,构建与适应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相对均衡的金融结构,是我国金融体系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
参考文献
[1]刘骁毅.中国金融结构与产业结构关系研究[J].财经理论与实践,2013(03).
[2]巴曙松,吴博,刘睿.金融结构、风险结构与我国金融监管改革[J].新金融,2013(05).
篇10
【关键词】水路运输 特征 地位
一、中国水路运输的特征
(一)水路运输的特点
一是水路运输成本低、运输能力强。与其他运输方式相比,水路运输中所用的货船,能够一次性运载大量的货物,从整体运输能力来说,一条河流的运输能力相当于铁路的十几倍甚至几十倍。在我国,水路运输的货运量仅次于铁路和公路。同时,由于水路运输能够利用河道、海洋等自然环境,大大地减少了建设成本投入。二是水路运输易受自然条件限制。由于水路运输是借助于河流、海洋等天然水道,因此,很容易受到地质、水文、气候等因素的影响,当某一中或某几种因素不利时,则水路运输无法顺利进行。另外,由于水路运输航线无法任意延伸,因此,水路运输必须与铁路、公路等其他运输方式进行配合,才能完成整个运输路程。三是水路运输涉及面广。在我国,由于海岸线长、内陆河流、湖泊众多,因此,我国的水路运输能够覆盖的范围非常广泛,同时,由于我国古代曾开凿了多条人工河流,使得我国的水路运输四通八达,我国大范围的面积都在水路运输的覆盖之下,因此,水路运输成为了我国主要的交通运输方式之一。
(二)水路运输业的特点
一是非实体性的特点。水路运输行业在实际的运营过程中,并不会生产出新的实体产品,而是为客户提供商品运输服务,也就是要将商品从某一地点运输到另一个地点。在这个过程中,既不需要生产产品的原材料,也不会有相关产品的积累,因此,水路运输行业具有非实体性的特点。二是先行性特点。水路运输实际上是由两种不同性质的经济活动所组成的:一种是商品的交易行为,也就是将商品的所有权从某人或某个单位向另一个人或另一单位转移;另一种则是使商品的位置发生变化的运输行为。水路运输实际上是将商品交易与运输服务结合在了一起,在经济发展中,具有一定的先行性。三是非储存性的特点。水路运输的过程中所生产出来的产品就是运输服务,这种特殊的产品无论在时间上还是在空间上,生产与消费都是同一个过程,水路运输所生产出来的产品在产出的同时也被消费掉了,不会出现产品的积累,因此,水路运输所生产的产品具有非储存性的特点。四是服务性特点。水路运输渗透进了各行各业之中,在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对外贸易过程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水路运输对于不同的行业所带来的影响都非常广泛,其服务作用是使其成为我国基础产业的重要因素。因此,水路运输具有明显的服务性的特点。
(三)水路运输能力的特点
一是具有综合平衡性的特点。水路运输能力与整个水路运输系统中不同环节各自的能力有着直接的关系,其中任意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严重影响水路运输能力,降低水路运输综合能力的发挥。二是具有动态发展性的特点。由于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技术、人才、经济发展环境等都是影响水路运输能力的因素,因此,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水路运输能力都有着很大的差别,因此水路运输能力具有动态发展性。三是受水运运量限制的特点。当水运运量大于水运运力时,水运企业能够获得更高的经济利益,但国家为了促进经济的发展,将会采用宏观调控的手段,加快水运运力的发展。反之,水运企业经济效益降低,国家则会刺激经济发展,实现水运运力与水运运量之间的平衡。四是社会运力具有两重性的特点。非专业的水运企业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水路运输的压力,同时,也会使专业的水运企业面临更大的竞争压力,有可能会激发不正当的竞争现象发生,因此,社会运力具有两重性的特点。
二、中国水路运输的地位
(一)水路运输是世界经济发展的纽带
水路运输能够通过海洋与河流的联合运输,将整个世界上不同的国家和地区联系在一起,使世界上处于不同大陆、岛屿上的人民能够通过水路运输进行经济交流,国与国之间不再彼此封闭与独立,而是实现了经济与文化的交流、沟通。同时,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水路运输的作用也原来越凸显出来,一些航空运输无法进行的运输任务,均通过水路运输来实现。由于水路运输可以一次性运输大批量的货物,且运输费用低廉,不少企业选择将水路运输作为主要的运输方式,尤其是进出口贸易中,水路运输更是成为不可替代的运输方式。由此可见,水路运输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纽带。
(二)水路运输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动力
水路运输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水路运输的商品运输作用。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商品运输范围较大,且一些量大、性质特殊的商品无法通过陆路、航运等方式运输,那么,这些运输任务就落在了水路运输之上。水路运输为我国的商品运输发挥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水路运输涉及到各个行业,不仅造船业、建筑业等相关产业与水路运输有着直接的联系,其他的诸如金融业、保险业等也与水路运输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不仅促进了多种行业的发展,也为我国人民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是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三)水路运输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先行条件
水路运输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与其他行业都有着很大的区别。水路运输自身所具备的基础设施并不具备生产能力,而是将运输服务作为主要的服务产品。正是由于水路运输的这种特殊性,使其在成为经济发展中重要的服务部门的同时,也成为了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基础产业。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初期,由于当时我国并未能意识到水路运输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地位,一些基础设施未能及时建立起来,使得我国在国际贸易方面不仅受到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并且使我国的声誉受到了极为不利的影响。从过往事例中吸取经验和教训,我国开始重视水路运输行业。一般来说,水路运输能力发展的先行期为3-5年,因此,率先发展水路运输业,对于我国经济的发展将会发挥到领航作用。
参考文献:
- 上一篇:保护生态多样性的根本措施
- 下一篇:科学与环境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