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业养殖方案范文
时间:2023-12-21 17:19:3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渔业养殖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遵循“合理规划、尊重历史、照顾现实、方便渔民、有利发展”的基本原则,逐步建立以养殖证制度为核心的水产养殖业管理制度,加强对水产养殖业的有效管理,切实保护养殖生产者合法权益。
二、工作目标
进一步稳定水域滩涂养殖使用权和承包经营权,保持农村基本制度稳定;减轻渔农负担,增加渔农收入;科学规划、依法管理水域滩涂资源,保护渔业水域生态环境;合理安排产业布局,战略性调整渔业结构;提升水产品质量,保障水产品食用安全,增强水产业综合竞争力。
三、发证范围
对全县所有水域滩涂全面实施渔业养殖证制度。
(一)按水域所有制性质分:全民所有的水域滩涂发绿证,集体所有的水域滩涂发红证。绿证确定持证人对水域滩涂的养殖使用权,具有物权性质;红证确定持证人对水域滩涂的承包经营权。在持有《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的农用地上修建的鱼池,养殖户要求发证的,应先经县农业局同意,待收回《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后,再核发红证。以前未经县政府批准,各级非法承包的国有水面,即日终止,不再享有养殖使用权,确实需要延续者,须重新申请,经审核后,发给绿证。
(二)按水域面积和养殖状况分:对全民所有的水域,不管面积大小,只要从事水产养殖生产的网箱、拦河养殖,属强制发证对象。天然河流内所有从事网箱养殖的单位和个人必须在县人民政府规划的养殖区域内,经当事人申请,完善手续后,方可发证,否则,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将按有关法律法规处理。对于集体所有的水域,原则是面积在3亩以上、以渔业养殖为主、且具有渔业养殖承包合同的才给予发证。
四、实施步骤
(一)调查摸底阶段(2004年11月15—25日)。县农业局对各街镇乡的工作人员实行集中培训;各街镇乡对辖区内所有水域滩涂的使用、养殖生产等基本情况进行全面调查摸底,明确水域滩涂四至范围(分红证和绿证),并于2004年11月25日前将有关情况报县农业局。
(二)审查核证阶段(2004年11月26日—30日)。按程序审查核发渔业养殖证。具体程序为:
1、申请。使用天然水域滩涂从事养殖生产活动的单位或个人向县农业局书面申请,并提交养殖者的身份证复印件、集体水域渔业承包合同、与规模相适应的单位资信证明和养殖技术条件等材料。
2、审核。县农业局将根据材料进行现场勘查核实,并确认标界(制作平面界至图)。对不符合规定的,县农业局按规定及时书面告知申请人;对符合规定的,填写养殖证审批表,报请县政府批准。
3、颁证。县政府审核批准后,颁发养殖证,由县农业局统一。
4、注册登记和公告。县农业局对已颁发的养殖证进行登记造册,对颁证的国有水域滩涂作图标志,并及时向社会公告。
5、档案保存。县农业局对每个养殖证收集的相关文件、资料、图片、证件编号等填写档案卡归档保存。
(三)总结验收阶段(2004年12月1日—5日)。县农业局会同县水利农机局等相关部门组成检查验收小组对各街镇乡政府(办事处)的养殖证制度实施情况进行检查验收,并将书面总结报送县政府。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县政府成立以副县长颜三林为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大足县渔业养殖证制度实施领导小组(附后),负责养殖证制度实施工作的组织领导。各街镇乡要高度重视此项工作,成立专门工作机构,明确专人负责,落实工作职责,确保养殖证制度顺利实施。
(二)狠抓宣传发动。水域滩涂养殖证制度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工作量大,与广大水产养殖生产者的切身利益直接相关。各级各相关部门必须全面动员和部署,通过广播、电视、报刊等新闻媒体和印发宣传资料等多种渠道和方式进行广泛宣传,努力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
篇2
关键词:秘书学;人才培养方案;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7)08-0075-02
在教育部2012年制定与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秘书学以特设专业的形式被正式列入文学大类。这意味着当代社会对于文秘人员的需求标准进一步提高,即由大专、中专毕业生升格为本科生。面对这一变化,摆在我们面前最为迫切的问题是如何制定科学合理的本科秘书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探索建构高效务实的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的依据与途径。
一、以“出口”为导向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合理性
一般来讲,高校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依据是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以及学生走出校门后显在或潜在的知识与能力的需要。也就是说,现在的教育活动是面向学生的未来展开的,而未来就是学生离校时的“出口”。只有将“出口”作为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战略意义上的前提,才能够保证学生在离校后顺利工作、学习乃至生活,同时解决本专业人才培养必须应对的问题。
(一)有利于调和不同人才培养观的矛盾
曾经有学者指出过秘书学专业在办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高校在秘书学专业设置的目标上存在两种分歧。一种以理论为导向,一种以市场为导向,并且这种分歧走向对立而不是互相调和”[1]。也就是说,分歧双方前者重视理论教学,后者倾向技能训练。本文所说的以“出口”为导向的人才培养观,事实上超越了上述“二元论”的观念,而是蕴含着一种“多元化”的价值诉求。我们的人才培养活动是以学生的未来为目标,思考问题的出发点不是我们“给”什么,而是他们“要”什么。最大限度保证学生走出校门以后所具有的知识规格和实践能力符合社会对他们的要求或他们选择的从事本专业以外的出路。我们必须面对的事实是,在目前的形势下大学生毕业后的去向具有多样性,升学、创业、移民、海外留学、志愿者……因此,按照“出口”为学生提供理论知识或实践技能,并在一定限度上由其自主选择理论课程或者实践内容,便有效克服了“理论型”或“技术型”这两种单一的人才培养观念,从而解决了上述矛盾。
(二)有利于建构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
哈佛大学的校训是“实现自我,服务社会”,将“实现自我”放在首位,不难看出其教育理念是以塑造学生的“主体性”为重的。早在1990年代,国内就有很多学者提出高校应当实践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认为“今后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调整的必然走向,是由模式化转向个性化”[2]。这一观念最为重要的合理之处在于,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当仁不让的主体,而只有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迎合学生的个性,他们的主体性才能够得以呈现并长期葆有。在精准定位秘书学专业的“出口”后,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分别为各个“出口”设置相应的教学内容。只有这样,在学生入学后的教育实践中才能够真正实现人才培养的个性化转变,才能进一步保证学生在大学的学习过程中学有所得,毕业以后学能所用。
二、对于秘书学专业学生“出口”的认识
准确定位秘书学专业毕业生的“出口”,是有效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前提。新世纪以来,随着我国高校数量的增长、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出口”问题已经成为高等教育必须面对的重大问题。比如本文所讨论的秘书学专业,有学者曾做过统计,截止到2014年,“在我国开设秘书专业的高等院校共800多所”。在这种形势下,秘书学专业学生的毕业去向必然会呈现多元化趋势,求职已经不再是毕业生的唯一选择,考研、自主创业也成为部分学生的选择。
(一)求职
秘书学专业学生的求职方向可以分为3种类型。一是进入各类企业从事文秘、行政方面工作。企业的特点之一是追求效率,因此他们更愿意省去培训或实习环节,希望毕业生具备较高的秘书业务素质和专业技能,要“来之能战、战之必胜”。二是通过各类考试进入国家各级行政区划的党政机关、事业单位从事秘书及相关工作。考试是毕业生进入上述单位的必经之路,这就意味着学生在校期间学习或了解过与考试相关的知识。以长期被社会看好的党政机关公务员为例,取得职位的前提是通过行政能力与申论两个科目的考试。三是应聘本科以下的大、中专院校文秘专业的专任教师。这类岗位除要求毕业生具备一定的秘书工作实践能力外,还需要他们具有深厚的专业理论知识基础,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是登台授课的前提条件。
(二)考试升学
本科生求职压力大,这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在这种情形下,“选择考取研究生,避开就业难关,增加就业砝码,似乎成了他们的理想选择”。秘书学专业学生报考研究生分为两种情况。一是报考本专业对应的应用文体学、档案学、行政管理学等专业的硕士。二是跨专业报考,秘书学专业隶属于文学大类,本专业的学生在积累一定语言、文学知识后,可以报考h语言文学专业对应的学科。在上述两种情况中,前者多属于新兴学科或“冷门”学科,设置硕士点的学校不多,而后者则为传统学科,设点招生的院校数不胜数。因此,笔者认为跨专业报考研究生也不失为秘书学专业学生升学的一条出路。
(三)自主创业
随着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口号的提出,各级政府都在积极出台各种政策为创新创业清障搭台,大学生通过自主创业实现自身价值已不是异想天开。相对于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等门类下设的专业,属于人文学科范畴的秘书学专业,其毕业生在自主创业方面并不占优势。究其原因,“自主创业核心技能尤为重要,一般能够自主创业的人才都是理科类出身,足够用资深技能来领导一家公司……文科创业项目一般是靠创意取胜,技术含量相对较少,但创意是很容易被复制的,所以文科生创业成功的几率不是很大”[3]。但是,文秘书学专业的毕业生如果具备一定的企业经营管理知识和沟通协调能力,就能够和理工等专业的毕业生“组团”创业。
三、秘书学专业课程体系建构的基本思路
本文探讨的以“出口”为导向的秘书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就是要瞄准上文总结的秘书学专业毕业生的求职、升学、创业三个去向来设置课程。由于公共基础课为国家或各地教育管理部门确定,下面我们主要从专业基础课、专业技能课、专业方向课及实践教学等四个方面阐述秘书学专业课程体系建构的基本思路。
(一)专业基础课
专业基础课的设置必须满足求职与升学两个群体学生的需求,但鉴于创业的学生也需要知识积累与素质培养,所以此类课限定为必修。设置秘书学概论、中国秘书史、秘书实务、公文写作、文书与档案学、办公自动化、公共关系学等8门课程,以满足专业基础知识的积累需要。为跨专业考研的学生设置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中国文学史(含古代与现当代)、文学概论等4门课程。需要强调的是,后4门课程除满足升学学生的需求外,也能对其他学生的文字能力及文化修养的提升起到重要作用。
(二)专业技能课
专业技能课的设置应同时满足求职与创业两个方向学生的需求,因此此类课可与专业方向课同时设定为选修。计划到企业应聘职位的学生可以修习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市场营销实务、电子商务应用、计算机图文设计等课程。为准备报考党政机关与事业单位的学生设置行政管理学、申论、秘书心理学、社会调查实务等课程。从以往的经验来看,希望去大、中专院校任教的学生并不多,因此建议有这方面意愿的学生自修教育学、心理学,并在毕业前考取相应的教师资格证。对于准备创业的学生,为其开设市场调查与预测、客户关系管理、广告策划、新媒体营销与策划等课程。此外,开设逻辑学、社交礼仪、演讲与口才、基础写作实务、驾驶技术、摄影摄像等5门应用性强的课程以保证学生掌握各种相应技能。
(三)专业方向课
结合学生的毕业去向,分为企业方向、机关方向、升学方向与创业训练方向。
1.企业方向开设经营管理学、政治经济学原理、组织行为学、企业管理学、经济法等课程。2.机关方向开设机关行政法、中华政治经典文献导读、舆情控制与危机管理、社会学、公共政策等课程。3.升学方向开设文体学导论、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美学概论、唐诗鉴赏、电影艺术概论等课程。4.创业训练方向开设大学生KAB创业基础课程、商务谈判技巧理论与实务、企业文化概论、消费者行为学、茶道等。
(四)实践教学
秘书学专业学生的实践教学一般包括社会实践与调研、专业技能训练、专业见习、创新实践、专业实习及毕业论文。基于学生“出口”多样性这一问题,我们应当在各个环节中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学习选择,以保证教学活动的针对性及有效性。本文以面向企业就业的学生为例加以简要探讨。社会实践与调研应当与企业密切相关,以便于学生对今后的工作环境有一个总体认识。专业技能训练应围绕专业技能课加以展开,如进行计算机图文设计、演讲、摄影摄像训练等。专业见习与实习均在企业进行,以便于更好地了解自己今后的工作内容及岗位要求,从而不断调整自己的努力方向。创新实践方面学生则应围绕企业在选聘人才时较为重视的各类证书――如普通话、驾照、秘书资格证等――进行努力。毕业论文的选题也应面向企业,选择企业秘书岗位工作内容、要求等方面的题目。
参考文献:
[1]李玉栓,蔡君威.论当前我国高校秘书学专业设置的问
题及对策[J].课程教育研究,2014,(2).
[2]唐纪南.高等教育人才培B个性化问题浅议[J].中南民
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4).
[3]刘柯.高校秘书学专业管理类课程的设置与教学思考
[J].办公室业务,2014,(5).
[4]徐晓鹃,冯刚,马宏.大学生就业与报考研究生行为选择
的影响因素研究――以北京地区某高校为例[J].教育
理论与实践,2010,(9).
篇3
[关键词]高职商务英语专业 人才培养方案 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12-0194-02
人才培养方案是实施人才培养工作的根本性指导文件,是高等职业人才培养的总体设计与实施方案,是对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以及培养过程和方式的总设计,是安排教学内容、组织教学活动以及有关工作的基本依据,对保证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规格,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首要环节。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应该充分考虑到高端技能型人才这种社会角色价值的需要,要设置有科学的办学理念、正确的培养目标、合理的课程结构体系等。基于人才培养方案对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达成的重要性,各高职院校均十分重视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本文以国家示范高职院校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为例,探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流程。武汉船院商务英语专业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坚持按照“学习——实践——研究——优化”的思路,对人才培养方案已经进行过反复修订,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的道路上探索了一条可行之路。
一、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
(一)行业需求分析
随着中国加入WTO和中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国际各类投资及其贸易趋向活跃,产生了更多的涉外就业岗位。2010年4月18日,在第107届广交会上,商务部公布了一份《后危机时代中国外贸发展战略》研究报告,勾画出了中国外贸的发展战略和宏伟蓝图。报告提出,至2020年,中国货物和服务贸易总额将增长一倍,到2030年要初步实现贸易强国目标。而湖北省积极推动中部崛起战略,将外贸行业作为湖北省重点发展行业之一,湖北省作为中部崛起的“支撑点”,作用日趋明显,对外贸易迅速扩大,对实用型的外贸人才需求也越来越大,为商务英语专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会。
(二)毕业生就业岗位分析
通过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统计以及毕业生回访,分析我院商务英语专业近三届毕业生的职业岗位分布如图1所示:
图1 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近三年职业岗位分布图[1]
通过分析表中数据得知,高职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的主要就业面向为:外贸单证员、外贸跟单员、外贸业务员、报检报关员、国际货代员等。
(三)确定培养目标及培养模式
通过多次走访企业开展调研,请专业委员会专家论证,根据行业人才需求分析以及毕业生就业岗位分析,确定高职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主要面向湖北省、长三角、珠三角地区,服务于国际商务、国际贸易、对外经济文化交流行业,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具备较强英语听、说、读、写、译能力,精通国际商务外贸知识,具有较强的外贸实际业务操作能力和信息技术交流能力,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能够熟练从事国际商务助理、国际贸易跟单、单证缮制和处理、外贸业务开发和维护、外贸管理、报关报检、国际货代等工作,具有职业生涯发展基础“外语优先、外贸熟练、综合素质高、办事能力强”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并确定人才培养主要从如下四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是第1、2学期。以培养扎实的英语基本功为主,以通过英语四六级考试和培养较强的英语语言应用能力为训练目标。同时,进入专业认知阶段,通过进企业参观,由企业人员深入介绍各部门功能、生产流程、产品卖点、报关流程等,使学生接触到真实的工作环境。另外,通过邀请企业专家来校开展讲座,引导学生进行职业规划等方式,使学生产生美好的愿景,增强其对专业的热爱和学习的动力。
第二阶段是第3、4学期。着重进行模拟商务情景训练,以学生未来工作为背景,设计学生在未来工作中可能碰到的情景,并按未来工作过程设计项目,运用所掌握的英语技能和国际贸易知识,完成模拟实训项目,实现英语技能和商务技能的有机融合;同时,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通过软件模拟商务流程,让学生进入更为真实的虚拟进出口业务情景中,提高动手操作能力与素质,更好地掌握专业技能,获得更为真实的职业体验。
第三阶段是第5学期。首先,学生在“校企虚拟电子工作平台”进行实战操作,我们与企业签订工学结合协议,企业在校内建立具有文科工学结合特色的“企业校内电子工作平台”,也就是在学校设置业务后台,企业兼职教师参与到教学、编写计划实施方案、工学结合实训手册等教学环节中,并派出业务员对学生进行培训。让学生成为企业的“校内业务员”,以外贸公司真实业务员的身份参与到企业的业务中去,真枪实战地为企业提品推广、业务磋商、业务跟进等专业服务,从而让学生获得了为真实企业进行专业服务的机会。
第四阶段是第6学期。学生到真正的企业实体去进行顶岗实习,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零距离”就业。
(四)构建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
商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开发是以深入、广泛的调研为基础的。首先,开展细致的行业企业调研以及毕业生跟踪调查,确定目标岗位群以及市场对外贸人才及其岗位能力的需求,随后召开实践专家研讨会分析、提炼、描述典型工作任务及核心职业能力,之后确定商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并邀请专家进行论证。
通过调研获得准确的市场对外贸人才及其岗位能力的需求,调查结果显示,国际商务与外贸岗位所要求的职业能力主要主要集中在三大方面:较强英语语言能力(尤其听说能力和外贸函电运用能力)、商务贸易工作能力、计算机技术与信息获取能力。这样,商务英语专业培养规格的两大能力主线(专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和课程体系的四大能力模块基本确定,见表1。
然后根据商务英语专业人才素质结构,邀请有实际工作经验的实践专家,召开实践专家研讨会,在实践专家的共同参与下,对岗位职业能力进行分析。开发出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最终将其整合为商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结构,见表2。再根据人才培养需求对课程进行授课学期、学时的分配,最终形成商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
表2 商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结构
职业素养模块 团队合作训练、演讲能力训练、交际礼仪训练、生存挑战训练
英语语言能力模块 英语语法训练、英语听力理解、日常口语交际、商务英语交际
商务英语翻译、商务英语阅读、外贸英语函电写作、综合英语能力训练
商务英语
商务贸易工作能力模块 国际市场营销、国际贸易实务、外贸跟单、电子商务与B2B平台推广
国际会展实务、国际商务谈判、国际贸易法、单证与文件制备存档
报关报检业务处理、中国主要贸易国政策与文化、国际货运
专业综合训练、顶岗实习
计算机技术与信息获取能力 信息检索、计算机应用基础、办公自动化训练
Photoshop基础
二、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施保障
(一)双师型教学团队保障
商务英语教师要具备精深的英语语言知识,还要具备广博的商务知识,同时具备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应以全面提高教师素质为中心,以加强专业教师和实训指导教师队伍建设、培养中青年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为重点,坚持数量、结构、质量协调发展的方针,建立一支专兼结合、数量足够、素质优良、结构合理,适应推进职业素质教育和办出专业特色要求的高质量的“双师型”教学团队。在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方面,要建立校企人力资源流动机制,大力推动教师下企业进行实践和邀请企业人员参与教学过程;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主要吸收有企业工作经验的专业人员任兼职教师;加强教师培训和进修力度,尤其是提供更多企业培训、职业教育培训等机会。提升专业教师理论认识,形成良好的团队工作氛围;脱离语言学科体系束缚,加强商务知识和技能学习。
(二)校内外实训教学条件建设保障
项目化课程对实训条件有较高的要求,在高职加强实践性教学过程中,各高职院校建成了一批相应的校内实训基地。但是在课程具体实施过程中,很多高职院校还往往处于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分离的状态,因此,要加强一体化实训室的建设,从就业岗位出发,根据高素质技能型国际商务人才的职业能力要求,建设满足基于工作过程教学和“教、学、做”一体化需要的校内实训基地。比如建设国际贸易综合实训室、商务英语多功能综合实训室、电子商务实训室、办公自动化实训室等,并配有国际贸易操作软件、电子商务软件等虚拟仿真操作软件,创设突出真实的工作环境,让学生在高度仿真的虚拟进出口业务情境中锻炼与岗位需求相适应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
同时,为了配合实践教学环节的开展,商务英语专业还应按照“合作双赢、慎重选择、优势互补”的原则,加大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并构建实习基地评价指标体系,以有效确保实习效果。
三、结语
人才培养方案是保证教育质量的首要问题,高职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要以市场岗位需求分析为依据,充分考虑到市场对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这种社会角色价值的需要,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进行职业岗位能力分析,实施与之相配套的人才培养模式,并结合人才培养方向重构专业课程体系,以而全面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社会适应性。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职业素质培养;高职英语;教学质量;应用研究
高校英语开设的目的是为了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使现代学生在掌握基础的英语知识的基础上,更加灵活的使用现代化的设备,从而全面提升高职人才的竞争力。但是在高职院校英语教学中,存在着较多的功利化因素,这些因素的存在严重阻碍着我国高职英语教学的发展。高职英语教学的开展必须建立在职业素养培养的前提上,旨在培养语言应用能力超强、职业素养较高的现代化人才。因此,我们需要在对高职人才培养设计完整的教学评价体系,以保证高职英语教学的质量,从而保证其培养出来的学生更具社会竞争力。
一、教学质量评价设计必须遵循的原则
一方面,在对教学质量评价进行设计时必须注重它是否能够对学生掌握英语的知识程度进行全面的评价。在现代英语教学中,口语能力的表达已经替代了传统的纸质书写答题,因此,在质量评价设计时必须注重学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的表达,并结合纸质答题对其做到全方位、多层次的评价。在评价标准设立时,教师尽量避免用固定分值约束学生,而是用公司未来对人才的发展需求作为学生学习英语的标准,从而达到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够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目的。另一方面,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还要注意学生的学习过程,而不单单看学习的结果。教师对学生学习英语的过程进行教学评价,可以作为一种鞭策手段,对学生学习行为进行有效的监督,从而使学生借助外界约束力管制自己,并不断提升自己的英语综合能力。但是这两者存在的前提是必须建立在对学生的职业素质教育上,从而全面提升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高职院校基于职业素养培养下的提升教学质量评价方案的有效应用
(一)重视学生学习态度。对于高职院校英语教学评价方案中,把学生学习态度作为一种衡量标准是对英语教学评价的一种创新。自古以来,教师只注重学生学习的结果,很少教师会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但是在学生职业素质培养中,学生的学习态度俨然成为被评测的一种依据,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学习态度和学习的过程,对学生做出最客观、公正的评价。这种评价方式不注重学生的先天能力,更看重的是高职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过程以及前进空间。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重点不应是具备高超的英语能力,而是在对高难度的英语学习中,看学生是否能够面对高难度的学习展现出正确的心态以及学生吃苦能力是否能够符合现代企业发展的需求。
(二)重视学习的运用。在职业素质培养模式下,英语教学已经不只是局限于学生掌握英语书面知识,更多的倾向于学生对其学习知识的运用上。学生英语应用能力作为一种现代化的教学评价依据可以极大的促进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同时也可以极大的使学生由传统死板的英语学习转变成多姿多彩的口语交际,这种交际能力的加强在提升教师教学质量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学生在未来社会发展中的竞争力。并且对于现代化的高职职业素质人才培养有着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
(三)重视学生取得的进步。学生是否在英语学习中取得进步也应是教学评价的内容之一。把学生是否在学习中取得进步作为评价学生学习的参考有着极大的好处,尤其是对于成绩较差的同学,在每次考试中或多或少都会丧失一定的信心,失去学习的动力。但是把取得进步作为评价方式就可以极大的鼓舞英语学习较差的学生,增强他们的学习动力和班级存在意识,使其在英语学习中能够充分展现学习的信心,从而达到提升英语学习成绩的目的。这种评价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鼓励学生不断加强对英语的学习,从而在班级中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升英语教学的质量。但是这种评价方式也存在着严重的弊端,成绩较好的学生进步空间极少甚至没有进步空间,因此,这种评价方式会使成绩较好的学生感受到教育评价体制的不公平,从而在学习中很容易产生沉重的心理负担。因此,教师应对此评价方式做出正确的判断,并要意识到英语学习不单单是提升学生的英语成绩,更重要的是通过学生对英语的学习,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和综合能力。
(四)适当重视学习成果。在学生英语学习中,学习结果固然重要,但是在教学评价时不能只看结果而忽视学生的学习过程。传统的教学质量的评价只是把结果作为评判学生英语学习好坏的一种参考依据,但是这种错误的评价方法使学生在考试时为了荣誉出现了很多抄袭的行为,这些不当的行为的发生严重影响着我国高职英语教学的质量,也严重阻碍了我国职业素养培养人才模式的正常发展。学生学习英语的结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学生对英语的掌握程度,但是这种评价在现代教学综合评价中仍然显得很片面,而且没有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学生在学习英语中取得的进步。要想全面提升我国高职人才的素养,并有效提升高职英语教学的质量,教师在对学生评价时要采用正确的评价方式,并且全面消除学生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取高分的可能。因此,要想在学生职业素养培养中提升教学的质量,教师必须适当重视学生的学习成果,而不是只以成绩论成败。
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英语教学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在新课程改革的趋势下,高职英语教学质量评价方案越来越重视教师职业素养的培养。为培养教师的职业素养,提高高职英语教学质量,高职院校应重视学生学习态度、重视学习的运用、重视学生取得的进步、重视学习成果。研究基于职业素养培养的高职英语教学质量评价方案的应用不仅有利于培养教师的职业素质,而且对英语教学质量的提升有着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 能力本位教育 高职会计专业 培养方案
能力本位教育(Competency Based Education,简称CBE)是从职业岗位的需要出发,确定能力的培养目标。能力本位教育作为世界各国职业培养体系改革的指导思想,具有先进的能力观和完整的课程观,为我国高职会计专业培养体系的研究提供了学习方向和成功经验。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和培养目标,高职会计专业培养体系应以综合职业能力为本位。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是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的主体内容,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应成为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活动的主要目标。培养高职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必须考虑市场(用人单位)的需要和学生(个人)的需要。因此,高职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可以表述为:学生在校期间熟练掌握专业理论知识,走进社会和职场后应当具备或能够满足某一具体工作岗位的需求,同时适应专业领域的发展和未来工作岗位的变化。
一、能力本位视角下高职会计专业教学计划的确立
能力本位视角下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应当是掌握现代财务会计的基本理论,有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获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熟练从事审计工作、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工作,并能熟练进行财务会计软件的操作,获得会计电算化上岗证的应用型人才。要实现这一培养目标,首先必须确立高职会计专业的教学计划。因为教学计划从大方向上指导高职会计专业的整个课程体系,为制定每门课程的具体目标提供了依据。基于能力本位的高职会计专业教学计划的确立,需要考虑两方面的因素。
1.教学计划的制定需考虑用人单位的需求。能力本位教育思想是以提高受教育者的从业能力为出发点,以提业界和社会对培训对象履行岗位职责所需要的能力为基本原则,强调学生学完课程以后能够具备从事某一职业所必须的实际能力。因此,为了培养会计专业学生今后从事财务和会计工作所必需的实际能力,高职会计专业方向课程体系首先要能够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并以此目标培养学生胜任会计工作所需的职业能力和相关职业素养。
2.教学计划的制定需满足学生自身职业发展的需求。根据能力本位教育的能力观,学生的职业能力分为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关键能力和创业能力。专业能力主要包括今后从事会计工作所需的财务会计核算能力、成本核算能力等。
二、能力本位视角下高职会计专业教学模块的设置
在能力本位视角下高职会计专业教学模块的设置,需要遵循一条逻辑主线,即“专业面对的工作岗位或岗位群――岗位工作的任务分析――岗位工作的能力分析――学习领域开发”。教学模块设置过程中,要从专业服务的岗位工作任务入手,依据岗位工作任务的能力要求,分析、归纳和总结形成不同的行动领域,再经过科学的分析,实现行动领域到学习领域的转化,使其构成高职会计专业教学模块体系。在能力本位视角下高职会计专业教学模块的设置包括课程内容设置、课程课时分配两大部分。职业教育的生命力在于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这就决定了在能力本位视角下高职会计专业课程的设置必须符合会计人才的供需状况,才能开发出满足其发展需求的专业课程。在课程内容设置前,需要事先对会计潜在就业市场进行调查,以高职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为指导的前提下,将职业能力归类,最后将能力标准转化为课程内容。
能力本位视角下会计专业教学模块的实施必然要打破原有高职会计院校或是专业教师封闭式的框架,要让职业教育课程专家、行业专家、学校决策人员、教师都有效地参与到教学模块中,即各项课程开发、课程结构调整、课程内容选择、课程实施等。让企业的财务人员、学术界的会计专家及学校财务部门的相关人员都参与其中,将“教、学、做”融为一体,使每届学生都获得在企业参与会计实务的锻炼,使得学生的职业能力得到很好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周宏,张舰.企业会计人员能力框架与会计人才评价研究[J].会计研究,2007(4):12-14.
[2]宋伟.能力本位课程观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影响[J].吉林农业大学,2005(6):3-7.
篇6
关键词: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工学结合
作者简介:黄宽(1977-),女,辽宁鞍山人,山东电子职业技术学院自动化工程系,讲师;纪静波(1969-),女,辽宁营口人,山东电子职业技术学院自动化工程系,副教授。(山东 济南 250200)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2-0046-02
一、确定专业岗位及培养目标
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取得了惊人的成就,已经成为高等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由于我国的高职教育起步较晚,发展扩张速度过快,在人才培养方面还存在很多不足。电气自动化专业是很多本科院校普遍开设的专业,也是不少高职院校的核心专业。目前很多高职院校的电气自动化专业沿袭了普通本科高校的“重理论、轻实践”的人才培养方案,然而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目标与强调学科体系的本科院校有明显的区别。
根据“十二五”时期《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及《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16号文件)的精神,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高技能型人才是高职教育的特点。因此坚持以能力为本位是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基本原则,培养实用型技能人才则是专业建设的目标。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的培养目标应兼顾学生职业的可持续发展,培养服务于电气、电子、装备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等行业,适应生产第一线需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具备电气控制系统安装和维护的能力,能够熟练地使用常见电器、电机、PLC、变频器等电气设备,可从事工业生产过程中的自动化生产设备的装配、维护、调试、检验和维修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因此,建立适应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培养方案就成为了当务之急。
二、重构专业课程体系
原有的专业课程结构中理论教学的学时分配过多,实验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的比重较少。而高职院校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动手能力,这就需要给实验实习分配较多的学时,使学生在实验教学环节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另外,原有课程体系是相当封闭的,学校往往只注重课堂教学,学生接触社会的机会很少,沟通能力、合作能力、适应能力等综合素质不高。很多毕业生在毕业后要经过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来适应社会和用人单位的需要。
为了使电气自动化专业的毕业生能够更好地满足地方经济的发展要求,通过对人才需求的调研工作分析,借鉴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并结合学校办学实际,重新修订了电气自动化专业“2.5+0.5”的专业课程体系,即两年半在校学习,半年工厂企业顶岗实习。新的课程内容在保留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删除了理论过深、实用意义不大的内容,对一些课程进行了整合、调整,新增加了一些实用的技能型课程。专业课程改革前后的对比见表1(本文只对专业课程进行了研究,没有涉及高等数学、大学英语等基础课程)。
1.专业课程的整合
专业基础课主要安排在第一学年进行,课程设置以“必需、够用”为原则,吸收学科体系的经典内容,并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将原有的“电路基础”、“电子技术”和“电机与电气控制”课程中的电机部分进行整合,形成新的“电工电子技术”课程。该课程的第一部分即电工电子技术1,主要讲授电路基础知识;第二部分即电工电子技术2,主要介绍模拟、数字电子技术以及电机的简单理论知识。在所有理论课程和实验课程结束后,安排一周的“电工电子技术”课程设计。原有“电机与电气控制”课程中的电气控制部分与可编程控制器应用技术整合成电气控制与可编程控制器(PLC)应用技术,放在专业核心课程中。这样的整合使学生能够把所学的电气控制理论与PLC编程技术联系起来,掌握应用编程技术实现设备电气控制的实用技能,强化了专业技能的学习。
2.专业课程的删减与调整
删除原有课程中“机械基础”、“C语言程序设计”、“液压与气压传动”三门理论难度较大的课程。把“自动控制原理”、“单片机应用技术”放到专业选修课中,以满足一部分希望通过专升本考试继续学习深造或是对硬件设计编程感兴趣的学生的需要。
3.专业课程的扩展
在专业核心课程中,新增加了“触摸屏应用技术”、“工业控制网络技术”、“自动化产品的销售与技术支持”、“节能技术”、“电气国家标准”等实践性、实用性较强且理论学习难度不大的课程。
当今社会信息变化迅速,如何及时准确地获得新知识和新信息是每个社会人都应该掌握的基本技能。所以,在专业选修课中新增加了电子信息检索这门课程,可以培养学生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获得新知识的能力,使学生具备获取高效信息的能力。
4.顶岗实习
为了实现培养实用型技能人才的专业培养目标,借鉴了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经验。双元制职业教育包括工厂企业实践和职业学校学习两个部分。学生在企业接受培训的时间约占整个学业时间的70%,企业中的实践和职业学校中的理论教学密切结合。由于我国的高职教育起步较晚,与职业教育发达的德国还有很大差距,不能照搬照抄德国的模式。因此,结合实际,在五个学期的课堂教学结束后学生进入了顶岗实习阶段。统一安排学生到与专业紧密相关的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实习期满,如果学生的工作能力满足企业要求,学生可以与企业签订正式的劳动合同,成为企业的正式员工。通过顶岗实习,学生可以在企业接受正规职业资格训练,为日后的职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实现了与就业的“零距离”衔接。
三、建立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主题是:将学生的课堂学习与参加实际工作结合在一起,使他们能学到课堂中学不到的东西,并接受一定的职业训练,取得一定的工作经历,从而顺利地进入职业生涯,有利于今后更好地发展。[7]而推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最有效的途径是加强校企合作。
根据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教育部相关文件的要求,结合学院自身发展实际,以山东半岛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为依据,围绕技能型人才能力培养的主线,学院构建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第一,鼓励在地区经济发展中的优势企业参与学院发展和教育教学环节的管理与任务实施。山东电子职业技术学院电气自动化专业分别与山东魏桥铝电有限公司、山东永盛橡胶集团有限公司、山东中德设备有限公司等企业建立了密切的合作,探索建立了“校中厂”、“厂中校”等形式的校内、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强化校内实习实训基地。在现有实验室的基础上,通过学校提供场地和管理、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和师资的方式建立“校中厂”。学生在校内的实验、实习、实训项目全部在实践基地完成。在实践教学方案设计与实施、指导教师配备、协同管理等方面与企业密切合作,为校内实训提供真实的岗位训练。这种将课堂与工厂相互融合的做法强化了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提升了教学效果。
第二,强调实践教学在高职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加大实践环节的课时比例,实践教学的学时数超过总学时数的50%。在教学改革中树立了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实验教学观念,建立了有利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校内实验教学体系。
第三,加强兼职教师的培养和管理。为了培养专业技能型人才,迫切需要打破封闭教学模式,聘请行业的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担任校内外兼职教师。兼职教师的聘任有利于优化高职院校的师资结构,提高教学质量,体现高职办学特色,满足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要。然而在兼职教师的聘任中也存在诸如聘任难度大、只重数量不重质量、教学经验不足以及聘任缺乏规划等亟待解决的问题。为了更好地发挥兼职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学校制定了针对兼职教师的管理制度。首先,加强对兼职教师的教学管理,由系部定期对兼职教师的教学情况进行检查。其次,通过不定期的教学培训和师生座谈使兼职教师了解教学规范和学生的心理特点,积累足够的教学经验。再次,引入竞争和激励机制,吸引行业的顶尖人才、专家到学校任教。另外,建立兼职教师师资储备数据库,对兼职教师进行动态管理,并做出兼职教师聘任的短期、中期和长期规划,使实践教学师资建设工作稳步开展。
第四,为了培养与地方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服务于生产第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把培养和提高职业技能作为教学改革的重点,将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规定的部分职业技能要求纳入教学计划,推行“双证书”制度。学生在毕业时,除了获得毕业证书外,还可获得高级维修电工、CAD绘图员或数控机床操作中级工等职业资格证,实现了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进一步提高了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四、采用多维立体考核方法
在能力本位的课程考核中,依据课程性质可以采取多维立体考核方式。其改革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改变过去期末考试定成绩的做法,考核方式改为过程性考核,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二是注重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考核,理论与实践结合,既要有以测试认知水平为主的理论考核,又要有以考核技能为主的操作考核,并适当增加技能考核的比重;三是考核标准由标准答案向综合评价转变,减少客观题比例,让学生不要把精力放在具体题目的选择答案上,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思考,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
根据课程的性质不同,具体考核方法如下:
理论课程:课程综合成绩=50%考试成绩+50%平时考核成绩;理论+实践课程:课程综合成绩=40%考试成绩+20%平时成绩+40%实践成绩。
对学生实践环节成绩的综合评价不能以实验、实习的最终结果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必须结合整个实验过程综合考虑。实践成绩应由课前预习、实验报告、操作过程、实习、课程设计报告等组成。另外,各实践项目完成的速度也要作为考核的重要因素,因为实践操作速度往往反映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动手实践的能力水平。
五、结束语
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专业建设的方向,决定着学生的知识、技能结构和综合素质水平。而一个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方案常常需要经过很多人的长期共同努力才能逐渐形成。目前的人才培养方案还存在诸多不足之处。如在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上还缺乏足够的经验,与企业的合作还不够深入等等。因此,为了培养更多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电气自动专业人才,还需要不断修改、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共同推动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姜大源,等.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唐立伟.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创新[J].职业技术教育,2009,(29).
[3]李贤政.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核心要素的思考与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0,(2).
[4]纪静波.佛罗里达州立大学实践课程对我国高职实践教学的启示[J].职业技术教育,2010,(11).
[5]陈湘,陈美珠.高职院校电气自动化专业选修课程的设置[J].南通职业大学学报,2010,24(2).
[6]杨建国,张轩.略论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文化建设[J].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26(4).
篇7
关键词:网络专业;培养方案;专业定位;教学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我院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为重庆市确定的教育教学改革试点专业,自2001年招收三年制高职学生以来,结合重庆市人才市场状况,围绕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以基本技能为基础,专业技能为重点,注重技术应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建立了以技术应用能力为中心的高职教学体系,初步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方案。
1找准专业定位,明确专业目标
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与制订首先要解决的是人才培养定位问题,这是专业教育的出发点,关系到方向的选择、角色的定位和办学特色。我们认真学习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精神,认真落实“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相结合的发展道路”的办学指导思想,紧贴重庆市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发展,围绕如何培养第一线工作的高技能型人才,制定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为专业赋以科学合理的内涵和定位,在把握专业定位时我们从以下四个方面考虑:①培养目标应根据专业职业岗位的需求来制定;②培养规格应围绕职业岗位的工作要求来制定;③课程体系应根据职业岗位工作能力的要求来设置;④实践教学环节应围绕职业岗位的实际环境来开展。因此,准确定位专业面向的主要职业或岗位,会使专业设置的目的更加明确、人才培养的目标更加明晰、毕业生特长更加突出。
为保证专业人才培养与职业岗位需求无缝链接,我们积极推进与行业企业的全方位合作,先后与方正计算机公司、重庆亿展网络集成公司、联想(阳光雨露)信息服务公司、中国煤炭研究总院重庆研究院、重庆港澳大家软件公司和重庆能源投资集团公司等企业开展紧密合作,聘请了来自行业、企业的16名专家和校内专家共同成立了“计算机专业指导委员会”,邀请行业、企业专家直接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定期为专业办学定位,为专业发展“把脉”,
一起研究制定专业的培养方案,不断了解企业对人才培养规格的要求,努力把行业企业对人才的素质和职业能力的要求转化成技术教育的课堂内容,始终把满足社会对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作为教学改革的出发点,适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
例如,2005年我们从重庆市及西南地区煤炭行业调研中获息,有3000多家煤炭生产企业急需矿井安全监控网络、产量监控网络的安装、调试、维护人员,由于人才的极度缺乏,造成当时的矿井安全监控网络有名无实。根据这一情况,我们及时调整专业结构,在现有计算机网络专业的基础上,为新的产业岗位提供新的就业知识和技术支撑,增设了相关的煤炭企业专业课程,使计算机网络专业能更主动适应市场需要,满足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因此,近两年来计算机网络专业毕业生因“专业知识牢、动手能力强、适应范围宽”而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欢迎。
通过几年的市场跟踪调研,经过反复研究与实践,我们把计算机网络专业定位在“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以产学结合为途径,面向重庆市区域经济发展和煤炭生产企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生产、建设一线,能够胜任计算机网络岗位的高技能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我们认为,这个定位符合重庆市高职计算机网络专业的实际和发展趋势,突出了区域特色,渗透了与行业的结合,同时也具有动态性与前瞻性,实现了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有机接轨,有利于专业长期、稳定的建设和发展。
2人才培养方案的理论教学体系构建
改革理论教学体系,优化课程内容,是高职计算机网络专业培养模式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我们坚持“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注重课程体系的职业性和开放性,本着精简、合并、优化的
原则进行课程内容的更新改造,构建和完善以提高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质量为目标的理论课程体系。
(1) 整合部分课程,调整知识结构。从培养计算机网络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出发,我们对原有必修课程进行了整合,对基础课程内容以“必需、够用”为度,删减与专业教学内容中没有直接关系的课程内容,同时从人的可持续发展和全面发展的高度理解基础理论“必需、够用”的原则,在众多基础知识中圈定最为核心和基础的内容,在知识传授与激发创造性之间求取平衡;对专业课程内容以掌握概念和强化应用为主,增加适应专业发展的新技术和岗位需要的课程内容,如将煤矿安全、煤矿产量监控网络技术等内容融合在课程体系中。经过整合后的课程,课程内容更具有实用性和针对性,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课时及课程设置更加符合人才培养目标。
(2) 以“网络工程与管理”的核心能力及工作过程为依据,构建“大平台+小模块”的课程体系。我们在调研的基础上进行职业岗位工作分析,建立了专业基础课大平台和由专业指导委员会研究设置的专业方向课程小模块的课程体系。各个小模块的课程既相对独立又有机统一,学生可通过选修某一专业方向的课程模块来确定自己的专业方向。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必须明确小模块在整个人才培养计划中的地位、作用及其与其他课程的关系,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与专业特色的形成。还可以根据企业需求情况进行动态实施,即根据岗位和技术领域的要求及人才市场的信息反馈,调整小模块中相应课程教学内容,并根据市场需求状况不断修正培养目标的能力结构,使得在专业技能知识上与企业接轨,以适应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满足职业岗位的需求变化,从而使学生顺应科技发展的潮流。
(3) 以就业为导向,推行“双证书”制度。我们在教学上坚持以素质教育为核心,以岗位工作技能和技术应用能力为本位,以“双证书”制为框架构建人才培养方案。
推行“双证书”制度的目的就是使专业教学与职业岗位具体要求密切结合,旨在更直接、更准确地反映职业实际工作的技术标准和操作规程。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我们明确规定毕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的“双证”要求,学生都必须参加职业资格证书考试或职业技能鉴定,取得相应证书才能毕业。在推行“双证书”制度过程中,做到教学计划与证书标准有机结合,教学与职业技能鉴定的内容相衔接,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就业,形成了学历证书教育与职业技能鉴定和职业资格证书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互动局面。
(4) 增加选修课,拓宽学生个性化发展空间。学生能否获得可持续发展能力已经成为衡量教育是否成功的重要指标。高职教育不是定格型教育,而是职业导向性或支撑性教育,所以选修课必须具有满足企业和学生特殊要求的功能。为体现尊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更好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我们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增加了大量的选修课程,分为职业拓展课程和非专业素质课程。学生可依据自己的兴趣或将来就业的方向有针对性地选择,让学生有更大的个性发展空间,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以此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化。
3人才培养方案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是计算机网络专业建设的重点,也是培养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的关键。我们在设计人才培养方案时,始终将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放在首位,以计算机网络专业技术岗位对技术应用能力和职业素质的要求为依据,以教会学生“能做什么”为根本目标,构建了与理论教学有机结合、相互渗透而又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该体系由基本技能、专业专项技能、专业综合技能三个层次组成。这三个层次的实践教学内容,既层层递进又有机结合,使能力的培养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整个体系由实验课、实训课、课程设计、生产实践、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六个环节来完成,实践教学的目标和任务都具体落实到各个实践教学环节中,我们的实践教学体系有如下特征:
(1) 实践教学比例显著提高
为提高学生的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大了实践教学在教学计划中所占的比重,如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课则结合实际,增加实践学时,制定专门的实训计划。现在,实践教学周数占教学总周数47%。其中基本技能实践占34%,专业专项技能实践占37%,专业综合技能实践占29%。
(2) 具有硬件支撑的实践教学保障体系
建立了具有真实实施网络架构、计算机硬件维护和软件开发能力的计算机网络工程实训基地、计算机综合布线实训基地、笔记本电脑维修实训基地、计算机实训基地、煤矿瓦斯远程监控系统实训基地(中央职业教育专项资金建设)等5个校内实训基地。现有路由器、三层交换机、二层交换机、网络防火墙、光纤熔接机、煤矿安全监控系统、产量监控系统、综合布线实训装置、传感器原理综合实训装置等总值1025万元的设备和软件。
我们还与广州唯康网络公司合作共建了1个网络综合布线实训室,与锐捷网络公司合作共建了1个网络交换设备实训室,与TCL重庆客服中心、联想阳光雨露信息服务公司、重庆大佳软件公司、重庆访问科技有限公司等9家企业建立了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这些实训基地和实习基地的建立基本满足了校内外实践教学的需要,有效地解决了“教、学、做”一体化,真题实做等问题,为学生提供了优越的实训、实习环境,实现了理论知识传授与实践能力培养有机结合的问题,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教学质量。
(3) 有实践教学管理体系和考核体系的保证
对实践教学进行有效的管理和考核,有利于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和提高学生在真实工作环境中履行岗位职责的能力。我们制定了“实践教学管理办法”、“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与管理办法”、“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办法”及各种关于实践教学管理和考核的文件,通过这些文件的制定与实施,加强了实践教学的管理,规范和引导了实践教学工作,保证了实践教学工作的良好运行和学生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
(4) 组成了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团队
在教师团队建设上,以“双师型”队伍建设为核心,制定了《师资队伍建设方案》,建立教师发展规划和激励机制。一是采取“培养和培训”的办法,借助行业、企业、国家职业教育培训基地等资源,以轮岗的形式安排教师进修培训,在学习和实践中学习掌握前沿知识、先进技术,参与企业科研项目、技术服务,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特别将教师深入企业一线的经历和时间纳入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考核的重要内容。二是采取“积少成多”的方式,坚持每学期从企业聘请一流的技术骨干,他们具有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利用他们的休假时间,实质性地投入到我们的教学与科研活动中,为产学研高起点的运作提供强有力的保证。通过多种途径的培养促使我系青年教师快速成长脱颖而出。
(5) 积极推行实践教学方法改革
在实践教学中,改变过去传统的教师讲、学生练的方式,积极推行任务驱动、项目教学,将实际案例或真实的项目引入课堂,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共同讨论,整个实施过程以小组合作形式开展,由于案例和项目都是来源于企业现实中的,针对性强,学生的学习目标明确,能使学生获得亲自参与知识学习探索的积极情感,逐步形成喜爱质疑、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和人际交往能力,深受学生欢迎。
4结束语
经过几年的实践,我们的人才培养方案已经初见成效,计算机网络专业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欢迎,近三年毕业生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5%以上,专业和岗位对口率在80%以上,企业和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率90%以上。同时校内外实践教学条件的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的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也推动了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
在学院建设示范性高职院校的大背景下,顺应计算机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趋势,满足国家发展对高职人才的需求,构建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这个课题的研究任重而道远,我们将孜孜以求,不辱使命。
参考文献:
[1] 孙涌等.高职院校IT类专业内涵定位研究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1).
[2] 廖东进等.高职高专自动化类专业实践课程体系改革探索[J].职业教育研究,2007,(11).
[3] 王效杰.探讨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国家标准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2006,(15).
[4] 李庆.工业设计专业教学计划的修订[J].机械职业教育,2008,(4).
Research and Practice of Cultivating Scheme on Computer Network Students of Vocational College
HE Tong-lin, Feng Dan
(Chongqing vocational institute of engineering, Chongqing 400037)
篇8
关键词: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电能变换与控制方向;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实践环节
作者简介:巫付专(1965-),男,河南安阳人,中原工学院电子信息学院,教授;王耕(1967-),男,河南郑州人,中原工学院电子信息学院,副教授。(河南 郑州 450007)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7-0018-02
近年来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传统能源消耗量大幅增长,引发的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等问题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瓶颈。为此,发展新能源产业势在必行。《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至2015年底并网风电累计装机容量要达到1亿千瓦,年发电量要达到1900亿千瓦时。光伏发电装机要达到1400万千瓦,光热发电装机100万千瓦,太阳能热水器推广面积要达到4亿平方米。政策上还首次提出地热能、潮汐能和海洋能的发展目标。《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与安全报告(2011—2012)》指出,我国新能源产业总体而言对外依存度较高,风能产业、光伏产业、生物质能产业与地热产业的关键设备及核心技术尚需从欧美输入。
电能变换与控制技术作为新能源产业关键设备的核心技术之一,随着我国新能源产业的迅速发展、国家科研投入的不断加大,高校和科研院所近年来也研究出了大批科研成果。例如仅2012年11月19~20日在福州大学召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电工学科2008/2010 年度批准项目交流会就有研究成果120余项,其理论水平和实验室级的成果已接近或达到欧美水平。然而这些成果工业化的过程中却严重滞后于世界先进水平。造成这种局面固然有很多原因,但是人才培养“频谱”的欠缺也是其中的原因之一。这些科研成果主要由教师、博士和硕士来完成,本科生很少涉足,国内高校开设相应本科专业方向的学校也很少,这就造成了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工业产品人才的匮乏。2012年11月16日《江南时报》报道:“能源动力类(就业率94.71%)、材料科学类(就业率93.71%)、电气信息类(就业率92.70%)等与新能源、新材料、服务外包等新兴产业相关专业的毕业生就业优势明显。”“良好的产业发展不仅给相关专业毕业生带来了就业底气,也给薪资待遇提升留下了想象空间。”据统计,近两年内电气信息类毕业生的平均工资为3778元,仍有很大的上升空间。省内电气信息类企业将传统的电工技术与计算机、电子、自动控制、系统工程及信息处理等新技术相结合,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规模正不断壮大,就职毕业生对该类企业的发展趋势充满信心。”其他地区的招聘也有同样信息出现。对于快速发展的新能源产业而言,应用型人才供应面临严重不足。因此,亟待加大该产业人才的培养力度,以满足新能源产业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求。
一、目前相关专业开设的现状
近几年国内仅有十几所高校增设了核能相关专业,大多数高校是在原有热能与动力工程等专业基础上增设了部分与新能源有关的选修课程作为对新能源领域知识的一种补充,或进行了专业名称的更改。所有这些无论是课程内容设置的科学性还是人才培养的专业性,尚不能适应完全国家对新能源领域专业人才的需求。对于新能源产业关键设备及核心技术之一的电能变换与控制更是涉及很少。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在1998年国家教育目录合并前包括电力系统自动化、电机、绝缘技术等强电专业。由于其涉及的专业领域非常宽泛,所以各高校培养方案的设置通常分方向设置,即在专业课学习阶段按专业目录合并前的专业进行设置。与能源产业关键设备及核心技术之一电能变换与控制相对应的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二级学科由于相对传统电机电器、电力系统自动化等学科发展较晚等原因,开设电能变换与控制专业方向的高校很少。
由于新能源产业迅速发展,与之相适应的电力电子技术也得到了迅速发展与完善,为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阶段开设电能变换与控制提供了理论基础。
二、专业培养目标及规格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电能变换与控制方向面向新能源产业,根据能源领域的发展趋势和国民经济发展需要,需培养在新能源科学中电能变换与控制研究及其利用的技术开发与实施等方面既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有较强实践和创新能力的专门人才,以满足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对该领域教学、科研、技术开发、工程应用、经营管理等方面的专业人才需求。本专业培养掌握电路电子与电工技术、控制理论与系统、计算机与微处理器应用技术,强调强弱电点结合、元件系统结合、软硬件结合和基础知识,体现了强电与电力电子、自动控制、计算机等技术相结合的专业特点。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与能力:具备较扎实的本专业领域必需的自然科学基础理论知识和较好的外语综合能力;系统掌握本专业技术基础理论知识和必要的专业知识;掌握电能转换与控制、信号分析与处理、电机学、新能源发电、电气工程方面等方面的知识;了解本专业学科的前沿与发展趋势;获得电能变化与控制系统的分析、开发与研究方面的工程实践训练;能从事新绿色能源的研发工作(例如光伏发电、风力发电、混合动力汽车);能从事电力系统的分析预测试;能从事电能质量分析与调节系统的研发与设计工作等;具有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经济管理知识及相关工程技术知识,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一般方法;具有较强的工作适应能力;能从事新能源领域里的科学研究与管理工作。
三、专业课程体系
1.培养方案课程安排
针对本专业的特点,所以教学计划安排应该使得在专业教学阶段的理论与实践并重。专业课阶段课程安排的建议如下:
公共基础课:“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大学英语”等。
人文通识课:“原理”、“法律基础”、“艺术鉴赏”等。
专业基础课:“电路”、“模拟电子”、“数字电子”。
专业平台课:“自动控制控原理”、“电机拖动基础”、“单片机原理”、“自控原理”、“C语言”、“可编程控制器PLC及系统集成”、“信号分析与处理”等。
专业必修课:“电力工程”、“新能源发电”、“电能变换与控制(上、下)”、“DSP技术”等。
专业任选课:“微型电网工程”、“柔性输配电技术”、“人工智能与智能控制”、“智能电网”、“电力系统网络通讯”、“变配电运行自动化”、“电气CAD”、“检测技术与仪表”、“电动汽车概论”、“电能质量与谐波治理”等。
工具课:“MATLAB”、“AotoCAD”、“protelXP”、“Proteus”、“multsim”等。
本培养方案将课程分为上述6个部分,其中公共基础课、人文通识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平台课的设置与目前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保持不变。专业必修课和专业任选课是电能变换与控制方向的主要专业课程。“新能源发电”主要讲述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太阳能热发电技术、风力发电技术、生物质能发电技术的原理;“电能转化与控制”(上)主要讲述电能变换的基本原理,包括DC/DC、AD/DC和DC/AC变换,可采用传统电力电子的教学内容与教材。“电能转化与控制”(下)主要讲述PWM的控制方法(包括SPWM、SVPWM、滞环控制和三角波比较控制以及瞬时无功理论等)以及在新能源(光伏发电、风力发电等)中的应用实例分析。DSP技术主要讲述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TI公司TMS320LF2812的原理与应用。工具课“MATLAB”可在第二学期开设,“AotoCAD”、“protelXP”、“Proteus”、“multsim”放在期末实践环节结合课程设计进行。专业课设置如表1所示。
2.实践环节设置
实验教学环节改革将注重培养学生的工程系统能力、实践中运用知识的能力、解决较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管理决策能力,还有创新研发能力等。通过合理统筹优化实践教学部分激发学生的工程实践兴趣和勇于创新的精神,使学生的专业素质满足电能变换与控制工程师培养标准。
(1)实践教学环节改革将关注以下几点:
1)加强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开发,在统筹优化、合理安排所有实验课的基础上提高实验课质量,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增强学生动手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增设企业中常用仿真软件的教学实践课程,提高学生多种仿真软件的应用能力。
3)增设工程能力综合训练内容。
(2)本计划实践环节主要分两个阶段实施。
1)第一阶段:工程能力基本训练阶段。内容:金工、电工实习、各门主要课程课内实验、电子技术的课程设计、单片机课程设计、PLC的课程设计、工程制图、制板及仿真软件的应用等。目标:达到初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备实际工程所需的基本技能。
2)第二阶段:工程能力综合训练阶段。内容:取消单门专业课的课程设计,增设综合课程设计,在第7学期期末进行,时间为3周,题目结合新能源发电所需的技术选定,要求学生按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的型式提交作品及实验报告。目标:使学生具备对所学知识和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具备初步电能变换与控制系统设计与调试能力。
3.校企联合毕业设计
毕业设计是学生能力培养最后一个环节,主要锻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分析并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进行设计、技术改造与创新的初步能力。[2]毕业设计安排在第8学期进行,此环节时间为15周。采用校内指导教师和企业指导教师共同指导的方式。毕业设计题目的选取可以紧扣新能源发电中电能变换与控制关键技术,突出电能变换与控制常用控制策略、信号检测方法等的应用,强调硬件电路的设计与调试、软件的编程。目的是使学生在毕业设计的过程中初步掌握新能源发电中电能变换与控制的关键技术。
四、结论
我国新能源产业正在迅速发展,该方面专业技术人才的缺失已成为其进一步发展的瓶颈。高等学校应认真研究,及时培养出社会急需的人才,服务社会。本文就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基础上开设电能变换与控制方向进行了分析;针对新能源发电所需的知识结构提出了主要课程的设置,并对实践环节和毕业设计进行了详细分析;给出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开设电能变换与控制方向的培养方案。要想将培养方案落实到实处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比如师资的建设、实验室的建设、教材的建设等等。
参考文献:
篇9
什么样的课程体系才更适合高职教育?这已经成为教育部和高职院校关注的问题。然而,纵观高职课程体系的设计,大部分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注重的是到底设置什么样的课程,要实现什么样的培养目标,将目标设定为统一的、死板的规格,而忽视了对学生个体优势和行业、岗位对学生能力需求的培养。特别是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旅游行业的特点决定了其专业课程体系的设计更应注重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学校人才培养和行业需要实现零对接。
一、基于职业技能培养的课程体本文由收集整理系设计的理念
将职业技能培养与职业标准紧密融合则是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计的核心。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设计应注重与行业、企业专家的合作,与行业、企业专家共同研讨并确定学生实习与就业的主要岗位群,分析岗位群的工作任务与能力需求情况,归纳出典型工作任务与主要岗位知识与专业能力及素质,确定行动领域,将其转化成学习领域。在设计的同时,应考虑到岗位职业技能的训练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不同特点,融入“岗位对接、因材施教,发挥优势”的理念,让不同类型的学生在后期有一个方向的选择。
课程体系中课程的选取要针对高职学生的特点,常规课程以外,根据不同企业特点,校企共同开发企业特色课程融入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
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计的依据
(一)基于旅游管理人才培养的目标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道德高尚,具备旅行社运营、景区策划及酒店管理等基本知识和沟通协调、营销策划、团队协作、开拓创新的职业能力,面向旅游管理、景区管理和酒店管理等行业,从事导游、旅行社计调、旅游产品设计与销售、会议旅游策划、酒店服务等工作的精服务、懂管理、善策划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课程体系的设计应将人才培养目标中的内容作为主要的着眼点,将目标分解,确定课程内容。分解来看,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让学生能够具备较高的道德,较强的技能,较好的心理素质与较高的创新能力,因而,课程的选取应充分考虑这几部分的有机结合。
(二)学生就业岗位工作要求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未来从事的岗位的工作任务对学生素质与能力的要求有相同之处,又有各自的特殊需求。旅游行业是窗口行业,各工作岗位都十分注重员工的道德情操与方法能力,员工的形象代表的就是企业的形象,企业希望从业人员能够以企业为家,讲诚信,应变能力较强,能够灵活处理问题。然而,每一个工作岗位对员工又有相应的岗位要求,如导游员岗位要求员工有较高的文化内涵,熟知旅游地理,表达能力强,有较高的审美水平,周到热情,身体素质也要好。旅游营销人员要求员工熟悉旅游产品,心理素质好,思维灵活,口才好,有较强的抗挫折能力。而星级酒店服务人员则要求员工热情有耐心,
因而,为了培养旅游行业适用人才,应以旅游管理专
业岗位能力分析为基础,对接职业标准,根据旅游管理专业主要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和工作任务,创建人才培养方案,构建课程体系。
三、“树形”课程体系设计和实施
所谓“树形”课程体系,即把对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培养比作树的成长,打好根基,丰富养分,明确方向,最终实现枝繁叶茂。
(一)夯实根基
“树形”课程体系的根基主要着眼于学生入学的第一和第二学期,这两个学期里,要为未来旅游从业人员打好旅游知识文化基础,培养高尚的职业道德与职业素养。因而,在这两个学期主要设计知识文化与素质培养课程。
除了教育部要求的必修公共课程之外,应加入服务礼仪、旅游职业素养等课程,这些都是对学生道德与素质的培养。旅游从业人员,应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与审美水平,因而,在这两个学期里要加入中国旅游地理、旅游基础知识等文化课程,为了学生考取资格证书的需要,还应融入资格证书考试课程。
(二)给足养分
第三学期,在打好根基的基础上补充养分,并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锻炼这个学期里,应设计专业技能课程,包括旅游计调业务、旅游市场营销、会展策划等课程。这些课程的设计主要目的是锻炼学生的操作技能,更重要的是,这些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采取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这更容易将学生身上的特点与优势显露,为下一步发挥个体优势,进行职业定位,做好准备。
(三)方向明确
第四学期,通过第三学期里的课程,专业教师会根据学生在技能课程上的表现发现学生的不同特点。教师会结合学生的特点,将学生进行分类,这是一个教师指导,学生自行进行选择的过程,学生根据自身优势,在第四学期选择分方向课程进行学习,此时的就业方向也渐渐明晰。
(四)开枝散叶
篇10
关键词:高职院校 非英语专业 英语学习 培养方案设计
英语是当今世界上主要的国际通用语言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广泛使用的语言。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英语越来越获得理性上的优势地位,互联网上85%的信息是用英语表达的。英语成为人们从事工作、学习和科学研究的必要工具。同时由于社会对掌握外语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加大,英语能力成为一项重要的求职和生存技能。基于此,大多数国家都普遍重视英语教育,并在诸多考试中设置了英语科目,而学生也都把英语作为“主课”来对待,大学生更是花大量时间来学习英语,以应付大学四六级、研究生、自考等考试,以至于有“上N年大学就是学了N年英语”的说法,大学生英语学习状况令人担忧。高职院校学生亦不例外。因而,在当下的高职院校,就学生的学习这一主要的教学活动和环节而言,从英语学习这个节点上可以凸显和折射出各种所存在的棘手问题。这个问题的解决将产生极大的“学习效率倍增”效益。
一、高职院校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学习现状及原因分析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发展,既掌握专业知识又精通英语的复合型人才越来越受到青睐。从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各高校到广大师生、家长对高职院校英语教学都投入了极大的热情和关注。近几年来,我国大学生英语水平不断提高,英语教学也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与社会的发展和需要相比仍存在诸多问题,急需对当前的高职院校英语教学进行改革,提高高职院校学生英语语言运用的综合能力。
1.英语学习现状
高职院校学生英语学习存在“先天不足”──基础普遍较差、“后天缺乏”──英语学习氛围不好、激励机制缺乏等情况。学生花掉大量时间学习英语,然而效果很不理想,事倍功半。学校由于没有大学英语四六级评比上的竞争压力,也往往缺乏像本科院校那样的重视程度。这种局面带来了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高职院校学生的英语学习效率一直处于较低的水平;二是英语学习效率低下往往会引起英语学习时间的增加,并进而影响到专业课的学习和其他课外知识的涉猎。
2.原因分析
对学生的英语学习问题,高职院校重视程度远远不够,体制、机制和软环境层面的东西更是严重缺乏,一些部门作出的些许尝试也根本无法满足高职院校学生对英语学习环境日益增长的需求。而平时掌握学生英语学习情况较多的公共外语老师,也仅仅是从英语学习过程当中遇到的问题着手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指导,而这种指导的收效往往是非常有限的。因为英语学习与学生的语言基础、生活状况、学习动机、学习态度、职业规划及学校英语学习氛围这些外在考量因素不无相关,公共外语老师仅是在英语学习自身内在层面予以指导,所以往往不能对高职院校学生的英语学习情况有全面的掌握,其采取的方法也往往因为缺乏可行性而“夭折”。公共英语老师付出许多努力,然而,学生的英语水平依然是“涛声依旧”。所以,一方面学生的英语学习存在诸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而学校、公共英语老师似乎又没有采取被证明是有效的手段和方法来加以解决;另一方面,就此问题理论层面的研究也鲜有深度的成果,即使有不多的几篇论文,往往也是出于科研的目的而不是从解决问题的初衷来定位,更是缺乏多部门联动作业、不同专业教师深度合作、英语学习过程内外两重监测及纵横双向突破的研究模式。
二、高职院校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学习改革的必要性
高职院校英语教学在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培养了大批有专业懂外语的复合型人才,促进了我国改革开放和对外交流。但当前高职院校英语教学仍存在很多问题亟待解决,这主要体现在教学指导思想、教学模式、教学管理体系和教学测试手段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