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教学范文

时间:2023-12-21 17:19:2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浅谈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教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教学

篇1

一、阅读教学的背景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过程中,特别是在小学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手段直接决定了学生能够从中获得有用教学信息的量,阶段教学也可能会获得一定的效果,但是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一般是强调让学生掌握一些词组或者是一些生词,另外就是基本的写作训练等,这种模式虽然能够取得一定的效果,但是它却忽视了语文教学需要学生全面地学习知识,而不是简单地认识一些基本的文字。在这种背景下,语文教学需要强调阅读的必要性,就学生阅读行为的自发性形成上,不管是简单的诗词歌赋还是一些课外文章都直接关系到一般的语文教学在实际行为上的运用,因为传统的教学模式只会让学生对文字有基本的了解。如果学生的自发性没有达到一定的层次,其实语文教学是比较失败的。如果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增加一些必要的阅读教学,那么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就有了一些温习陌生文字以及相关词语的机会,另外这是学生在学习到一些基本的词语后学以致用的良好机会。阅读的行为其实也是加强学生对于语文知识全面掌握的一种基本态度,学生养成了这样的好习惯其实也是科学教学的必经之路。

二、阅读教学必要性的凸显

1.阅读可以帮助学生温习对文字的认知和使用

在小学生眼里,一般的语文教学是他们学习一些新事物的机会,但是如果要将语文知识学好是要花费一定功夫的,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对于小学生来说难度可想而知。在基本的听、说、读写上,基本的语言交流是语文学习的基础课程,但是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我们会发现,在语文的学习过程中,阅读占了很大的比重,首先阅读包含了四要素中的三个要素,而且阅读就是这几个要素

的综合体现,阅读的过程是获取文字以及图片的一个过程,通过这个过程大脑中形成基本的对应面,这时候学生将获取的信息和之前教师教到的词语进行二次温习,那么整个过程就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这个导入导出模式其实就包含了对语文知识的掌握。

2.阅读的过程其实就是学生对课堂所学到知识的二次运用

每一次的阅读过程都是眼睛和嘴巴全面配合的过程。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既可以默默地朗读也可以大声地朗读,不管是哪种形式都能慢慢地掌握好语文知识,无论是眼睛看到的还是从嘴里说出来的词汇都是一次加深,都是对语言词汇的再一次表达,因此阅读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语言学习最为关键的因素,这不仅是由阅读本身的特殊性决定的,也是和具体学习群体的基本状态有关联的,也就是说,小学生刚好满足了这个群体的基本情况,即语文学习的初步阶段也是最为关键的时期,同阅读的契机刚好是比较吻合的。最后,阅读在小学阶段是提升学习积极性一次比较好的机会,因为每一次的阅读过程都是对于学习上的放松。课堂上的阅读固然是十分重要的,但是在课外的阅读其实不光可以将课堂上学习到的知识进行回顾,而且阅读的过程其实也是学生将课堂上相对紧张的气氛转移到了轻松的层面。诸如阅读题材的诙谐以及故事构造的独特都能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这就是阅读对提升学生在学习上的积极性的特有功能。我们不难发现其实小学生对语文知识的运用过程之所以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对于阅读的专注度不够造成的,假如学生需要掌握新的沟通技巧和待人处事的态度,那么阅读或许就是一个不错的

选择。

三、阅读教学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篇2

关键词:讲解;地位;教学;体会

语文教学中少不了阅读教学,这是重点教学。下面就浅谈阅读教学的个人观点。

一、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我们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学生掌握的词汇量不大,往往阅读后难以用文字或流畅的语句表达出文章的意思。面对这种情况,学生为了节省时间,常常会主动讲出问题的答案,并没有设疑的过程;即使有设疑的过程,也没有完全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去思考,去总结。这样长期以来,阅读教学会形同虚设,只是阅读了,却没有学生的教和学生学的过程,学生缺乏一定的独立思考,对作品的内容和和写作特点只是一知半解,完全达不到阅读教学的真正意图。这种阅读教学急需得到改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主性,注重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并采取一些有效措施,让学生阅读后有收获,有感受。比如,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动笔画出自己喜欢的词语和语句,标示出不懂的句子或段落,还可以摘抄自己喜欢的部分内容,鼓励学生组成合作小组,交流阅读感受和心得。必要的时候,学生还可以列出阅读的提纲,起到有效点拨、启发学生阅读思维的目的。对重点和精彩的内容、部分,学生再和学生讲解、分析,让学生真正领会其含义。我们知道:阅读教学是师生和文本之间的对话。这也就指出了阅读教学的基本要求和目的:以教材为根本,有效实现学生、学生、文本之间的交流和对话。在阅读教学中,学生要凸显学生主体地位,以有效阅读为目的,才能更好地搞好阅读教学。

二、学生的意识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体会,学会领悟,学会分析。具体应做到以下几点:

(1)我们要引导学生进入角色,从主人公的角度来认识问题,从而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与作者产生共鸣。阅读过程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比如,当读到不理解的地方,要做下标记;有了感触的时候,要及时在旁写出自己的认识,或赞颂,或痛斥。这样,学生一旦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教学会进行得更加顺利,实现高效阅读。

(2)提醒学生在阅读时要专心、要用心,要做到心无旁骛。

(3)要鼓励学生对阅读的内容产生疑问,允许有不同的想法,这样才能使学生养成思考和分析的好习惯。

三、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学生的识字量有限,我们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要学会利用工具书,或者在阅读前和学生一起动手扫清文章中的“拦路虎”。我们还要及时地为学生讲解这些词的含义和应用的范围,以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另外,学生还可以先以故事的形式,为学生讲解文章的梗概,同时设置悬念或问题,激起学生阅读的欲望和阅读兴趣。学生一旦对阅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觉得读书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在从书中获得知识的同时,越发感觉到书的魅力。久而久之,学生的语文知识就会丰富起来,阅读速度、理解能力都会得到很大的提高。这就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道理。但具体到阅读教学,我们又该如何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呢?我认为应该从三个方面入手:阅读教学前,我们要领着学生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感知,也就是大致地浏览,弄懂文章大意;学生还可以进行简单的设疑,问题要简单、明了,切忌复杂化,否则会影响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的问题要更深一步,让学生经过思考才能找出问题的答案,或采取竞赛的形式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这样学生对文意或问题的答案会更加迫切,就会达到满意的阅读效果。阅读结束后,学生要让学生掩卷深思,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这样写,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你最喜欢文章哪一个情节,为什么?通过这篇文章,我们学到了什么,受到哪些启示?这样整个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对阅读都怀着浓厚的兴趣,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分析能力,都有很大的帮助。

四、能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篇3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阅读能力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新课堂中,老师应把阅读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潜心读书,深入思考,让学生真正地与文本对话,与文本交流。语文教学应“读”占鳌头,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读书,让他们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中抒情,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角,有效提高阅读能力。

一、在阅读教学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学生一旦对阅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把读书看成是一大乐事,就会释放巨大的潜能,觉得越读越有兴趣,越读越想读。有了这样的日积月累,何愁语文知识不丰富,语文阅读能力不提高。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引起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呢?我认为要在阅读前、教学中和教学后三个阶段下功夫。阅读教学前,教师要调动学生的已知对课文内容进行预测、产生猜想。最常见的方法是让学生看着课题,想想会产生什么问题,或想知道些什么?或读读课题,猜一猜课文会怎么写?当学生带着一种强烈的疑问进入阅读,其效果必然是最佳的。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围绕文本中心意图,不断提出疑问或话题,使学生不断产生阅读愿望。当学生怀着某种愿望或为达到某种愿望而进入阅读活动时,他的整个阅读过程会始终充满着阅读的期待、思索和探索,始终保持着阅读兴趣,阅读成为学生轻松愉快自主建构的过程。阅读教学结束后,教师要根据所学内容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相关内容的兴趣,将学生阅读的视野拓展到更广阔的领域。这样,学生就会始终保持自主探索的浓厚的阅读兴趣。这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无疑是非常重要的。

二、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阅读习惯的好坏对于学生的阅读效果非常重要。如果不培养学生养成自觉、专心地思考习惯,阅读就会毫无效果。所以,在阅读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首先,要提醒学生在阅读时不要一心多用,要静下心来阅读文章;然后,鼓励学生在阅读中不断提出问题,以达到理解文章的目的;最后,还要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与作者进行情感交流,与作者产生共鸣。 当然,阅读还要培养学生勤动笔的习惯。动笔的方法有很多,可以摘抄优美的词句、段落,也可以在文章中做出记号和批语,有必要的话还可以写读后感。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会让阅读教学更加省力、高效,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在阅读教学中激发学生的阅读思维

从阅读心理看,阅读是期待产生,期待实现,同时产生新的期待这样一个不断推进的心理矛盾运动过程。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从接受到读物的第一个信息时,他的阅读思维活动就启动了。他要对这个信息进行询问、做出猜测、产生期待。正是这种询问、猜测、期待,成为阅读活动得以自主、自由进行的内驱力。教师有热情,学生才会被感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适当的煽情能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增强学生学习的欲望,引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让他们带头积极主动的进行学习。同时,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倍加珍视和把握学生情感活动的脉搏,使其随着阅读过程的推进得到强化。小学生还处于儿童时期,其感情总是处于运动的状态,他们在感受课文形象为之动情时,情感趋向高涨,大脑皮层的兴奋中心开始转向课文本身的语言,老师应从学生的面部表情、朗读的声调、发言的措辞,敏锐地觉察到情感的浪花正在学生心头涌动。教师要适时牵住学生的情感纽带,引导他们去感受、去体验,学生情感的波纹必然会渐渐地涌动起来。如教学《月光曲》中描写《月光曲》的内容时,通过图片、音乐引导学生进入《月光曲》的意境,从而进行感悟、欣赏,再从贝多芬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走进茅屋弹奏——即兴创作的情感变化中找出贝多芬创作的灵感和激情,使学生用整个心灵去感受美妙的《月光曲》,驰而神往,激起孩子极大的兴趣,拨动他们的心弦。

四、教给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

外国有的教育家预言说:“未来的文盲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可见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引导学生寻求正确、科学的学习方法,增进学习效果,达到最后不需要教师到现场,当面督促,步步施教的地步。如果学生把读书当成一件苦差事,被迫应付,收效将甚微。心理学家认为,自觉主动性是一种心理品质,不充分发挥学生的自觉主动性。就谈不上读书,教师必须善于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使之达到“善学”。为此,可在班里每周增添一堂“谈天说地”课,让学生海阔天空地谈论自己学得的新奇见闻和印象特别深的故事,从而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开阔学生视野和眼界,同时也提高其口头表达能力。比如,每次报刊发到后,班主任先浏览一遍,发给学生时,向学生介绍几篇;有时先给学生阅读一部分,学生正注意听时,有意中止,给学生造成悬念。报刊发给学生们后,他们就会迫不急待地去读教师点到的文章。另外,每隔一段时间,就开一次故事会、评论会等。

五、精讲多读,读出情感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最反对的是教师无休止的教授、讲授再讲授,就像一个妈妈,反复唠叨孩子,孩子必起逆反心理,一般达不到预期效果。因此,我在讲课文时,尽量做到精讲多读,在整堂教学活动中,我只当配角,不当主角,只当导演,不当演员,只传授孩子理解课文之方法,不包办代替孩子的主观意识。讲读课文我只引导孩子们理解难懂的重点句、重点段。通俗易懂的句段,则充分让孩子们反复读,反复念,让其读出情感,念出含义。阅读课文我则全权放手,让学生自读、自疑,自己解决问题,遇到较难的先让他们互议,我再做适当点拨。这样以来,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充分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得到了提高,知识水平和能力也得到了相应的升华,教学任务完成得轻松愉快。

总之,对培养小学生阅读能力的教学非常重要,阅读能力的培养对小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等都有很大的帮助,对丰富小学生的思维内涵也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小学时期是培养阅读能力的黄金时期,小学生能在此期间养成独立、自主的阅读习惯,将会对其终身有益。

参考文献:

[1]张兴柱.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创造性思维的培养[J].教育革新,2007.

篇4

下面,结合个人的教学实际,浅谈一下多媒体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优越性。

一、 运用多媒体引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对于语文学习的重要作用毋庸置疑。教朱自清的散文名篇《春》一课时,我借助了多媒体计算机,用超级解霸从歌碟《春天的故事》中截取了VCD片断,做成用于引入新课的电脑课件(截取的四个画面都是慢镜头显示,它们依次是:四片绿叶不断扩长,牡丹\月季朵朵竞相开放,小草一棵棵争先恐后地破土而出,一群小朋友欢喜雀跃地在草地上奔跑),所选画面都有一个共性,那就是让人强烈感受到春天的气息和一种生命力的召唤。利用这个有利的情境,我适时向学生提问:“这些图景描绘的是什么季节?”学生几乎异口同声地作出回答,教学由此导入新课。而学生也就在这样一种诗情画意的教学氛围中,“走进”春天。这样一来,便大大拉近了课本与学生生活的距离。学生对课文的学习兴趣便自然地一触即发,一发不可收,进而自觉地参与课堂,成为学习的主体。

二、 指导朗读,激发学生情感的共鸣。

中学语文课本所选散文都是韵味隽永,语言清丽的作品,本身已独具吸引力,而课堂上给学生播放的又是由名家朗诵的配乐录音,所选画面都是与文章内容相吻合的,这样,由于文章有了一个良好的传播再现媒体,使其内容与形式得到了完美的统一。这样就勾起了学生自己也要配画、配乐为之朗读的欲望,如在教读苏轼的《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时,因这首词思想感情放纵奔流,同时又透出对于人生悲欢离合而产生的淡淡忧郁,所以我选配了二胡曲《良宵》,乐曲与词的意境融为一体,表现出一代文豪豁达超逸、乐观向上的宽广胸怀。试配后,同学们跃跃欲试,朗诵同学很快进入了意境,情和景历历在目,词句自然流畅,学生真正体会到了成就感,这样既帮助学生提高阅读能力,引起联想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又能帮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会作者的感情。在教《爱莲说》时,伴放悠扬典雅的古筝曲《出水莲》,在教《送元二使安西》时,伴放沉郁缠绵的二胡曲《阳关三叠》,让学生沉浸在作品的意境中,引起感情共鸣,进而达到理解的目的。

三、拓展空间,为思维创新带来无限的遐想。

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适当的运用多媒体启发学生的灵感。学生的想象力是无穷的。在当今的语文教学活动中,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已成为首要任务之一。因此,课堂教学要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展开丰富想象的机会,以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多媒体进入课堂,使教学环境焕然一新。教学中,可以把课堂时空还给学生,给学生提供创新思维的感性材料和空间,唤起学生的兴趣,萌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以促进学生的思维积极地开展,产生创新的火花。

古诗的语言非常精炼概括,具有跳跃性,给人留有一个驰骋想象的广阔空间。教师可抓住契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的内容,充分领会诗的美感,并尽情发挥其想象力和创造力。如教《邹忌讽齐王纳谏》可见,学生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关键看教师善不善于利用有利因素来激发学生思维,训练思维的创造性,以达到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优化反馈方法,提高教学效率。

课堂教学中学习积累新知识固然重要,但及时反馈也是不容忽略的。从信息论来看,一堂课其教学内容能引起学生(是绝大多数的)感奋,并通过理解内化为自己的“血肉”(信息储存),再外化为反馈信息及时反馈给老师。这样的传递才是完整的,有效的。

篇5

【关键词】语文教学;计算机;运用

计算机能够随时随地帮助学生进行阅读,而且具有直观性和形象性,是其他方式所不可替代的。下面我结合自己几年来的实践,浅谈计算机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优越性。

1. 激发了阅读兴趣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小学生年龄小,好奇心强,对感兴趣的事物总是愉快的去探究,因此在教学中激发学生兴趣尤为重要。长期以来,小学的各科教学无不把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列为首要任务。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也不例外,但一直以来只是停留在“空洞说教”这一层次,手段单一,方法老套,教具不多,色彩单调,画面缺乏活力,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阅读兴趣,使阅读教学收不到良好的效果。

然而,计算机网络表现手段、信息量和自主性上比其它教学手段更加具有优势,特别是自主性,连多媒体课件都望尘莫及,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课本提供的至多只是一幅彩色的画面,产生的视觉效果差,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而在计算机参与下的阅读教学则不然,它可以利用软件制作多媒体课件,产生生动有趣的画面,再配上音乐,视听感觉新,使学生大开眼界,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良好的视听效果,例如在教小学语文《长城》一文时,使用计算机设计课件,在学生面前展现出气魄雄伟的长城,配上雄壮的音乐,有感情地朗读,图文并茂,这样能给学生带来一种心灵的震撼,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能受到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这样所产生的教学效果生动有趣,让学生在美中享受,在兴趣中全身心的投入学习,大大提高了学习效果。

2. 培养了阅读品质

由于有计算机在课堂教学中的综合应用,真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积极性高,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明显加强,在参与阅读教学活动中生动活泼地发展,在发展中积极主动地参与,并在此过程中,培养了学生良好的阅读品质。

(1)认读品质。即学生熟练的认识语言文字,正确流利地把语句读出来的能力。这是阅读教学深入的前提和基础。在教学过程中,运用计算机,把文字符号和课文语句可以进行再加工,或文字与画面结合,或文字与声音结合,或文字、声音、画面三者结合,形成一个动态的直观形象的多媒体课件,这样能增强阅读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易唤起学生的注意,也易使学生保持较高、较久的注意力,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朗读、默读的习惯,能通过文字了解文章表面的直接的意义,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能力。

(2)理解品质。理解是阅读品质的核心,是从形式到内容,再由内容到形式的认识过程。我在执教《江上渔者》这一首古诗时,利用动画设计,生动地把一叶小舟在汹涌的风浪中出没的情景表现出来了,让学生体味出捕鱼这项劳动的危险和艰难,从而进一步升华学生的认识,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

(3)创造品质。学生在对语言文字深刻理解的基础上,通过计算机的演示,丰富了学生头脑中的表象,拓宽了学生的思维空间,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不时地迸出创造的火花。如我在讲《火烧云》一课时,由于学生一般没有仔细观察过、见过火烧云,课上我就可以充分发挥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优势。先通过动画演示课文中描写的几种不同的形状、颜色的火烧云,用逼真画面使学生真切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美丽和作者观察的仔细、描绘的细腻。然后又可出示大量的火烧云图片,让学生欣赏、观察、并模仿课文第4――6节的写作结构练习说话。整堂课,既培养了学生理解课文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学习效果是传统的阅读课所不能及的。

3. 提供了阅读帮助

当我们急需某一方面的知识时,可能要去图书室查阅或询问他人,费时费力,很不方便,计算机阅读则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它可立即为读者提供帮助。通过英特网几乎可以查阅到你想要的一切信息和资料,这是以前所无法想像的,舞网络无限的信息、极快的速度和方便的检索手段是其他工具所不具有的。平时教学只限于课堂,而在课堂使用网络后,使学生延伸到了课堂内外、校园内外,为终身学习奠定了基础。

4. 提高了阅读效率

计算机网络中的资源几乎是无限的。我们平时的阅读只限于书本,虽然有时还要到图书室去查找资料,但阅读面狭窄,也难于提高阅读效率,几乎不是真正的阅读。利用计算机阅读,能拓展学生的阅读面,从而使学生获取大量的、丰富的知识,由此,学生的阅读水平也就自然而然地提高了。

5. 让学生放飞想象,品味意境

在语文教学中,对意境的分析最容易引起学生心理共鸣,然而在实际教学中不少教师仅限于把自己对意境的理解强加于学生,却忽略了引导学生对意境的体验,忽略了由此领会到的想象美。要领会意境,就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巧妙运用计算机教学模式,抓住所描写的事情,结合作者的情感,联系自己的阅读经验,放飞学生的想象,让学生深入作者所描写的事物为纬,让想象的翅膀任意飞翔。

篇6

一、兴趣和习惯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养成阅读的兴趣和习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对阅读没有丝毫兴趣的学生,是不会自觉主动地去阅读的。因此,激发起学生阅读的兴趣,培养学生对阅读的创造欲望,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环节。小学生的阅读兴趣,有显著的年龄差异;小学生低年级的学生对童话故事比较感兴趣;小学中高年级则对战斗故事、英雄人物、惊险故事比较有兴趣。例如,我教苏教版五年级语文第九册《林冲棒打洪教头》一文中“棒打”的激烈场景,我范读时通过调控语速的快慢急缓,可以让学生个体体验到“快如雷鸣电闪大弦切切,慢如清风徐来细雨丝丝”的动感旋律。又如,我对现代诗歌的抑扬顿挫的范读,可以带给学生高山流水的韵致。范读往往会使学生产生一种强烈的模仿冲动。从静气屏声的聆听到情不自禁的仿读,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探究,学生个体的阅读兴趣自然愈来愈浓。这些兴趣,对阅读能力的提高有着积极的影响。阅读习惯是在阅读活动中形成的,而良好的阅读习惯一形成,阅读的效果就迅速提高。所以,有人说,教育就是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过程。“好习惯益终身。”例如除了每天晨读外,我还安排每天下午学生到校至上课这20分钟的时间作为阅读时间,让学生自由阅读;其次是利用学校每周一节的阅读课,指导性阅读;最后是控制学生的作业量,让学生回家后能保证30分钟的阅读时间等等。一是培养学生认真的阅读态度,要求学生阅读时集中精力,全神贯注地投入到阅读材料中,这样有利准确地从阅读材料中获取信息。二是培养学生的动手习惯,即在阅读过程中要做到同时动手动脑。要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对重点词句,不解之处用笔做好记号,待以后请教老师。在阅读过程中遇到不懂的生字新词要勤于动手查阅字典等。这对增长学生知识很有用。三是要引导学生勤做笔记,做好积累。要引导学生及时记下读到的好词好句,优美篇、段、并背诵一些美文,写一些自己的真实感受。这样,长此以往,形成习惯,学生的阅读能力就会不断地提高了。

二、朗读和背诵

小学生朗读技能是影响识记效果的重要因素。背诵对巩固字词句,加深理解课文,提高读写能力,促进记忆的发展均有积极的作用。所以,《语文课程标准》特别重视学生的朗读,“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如朗读《二泉映月》中,“起初,琴声委婉连绵,他爱那照耀清泉的月光…”一段。指导学生理解,想家,感受意境,读出感情,教师随之用势或语言指导朗读。读“前两句话内容要舒缓,抒情的语调,感受乐曲的委婉连绵”。读后面的内容要语速要加快,音调加高,尤其是“他爱…他爱…他爱…他爱…”通过朗读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阿炳通过琴声表达的感情,看看阿炳“积淀已久的情怀”从何而来,让他们从阅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背诵就是在理解基础上的识记,即逻辑识记和机械识记相结合的记忆。记忆是考察阅读质量和衡量阅读能力的重要尺度。如果一味地强调让其苦记苦学,必然使学生感到乏味甚至反感。我上课阅读时就利用竞赛等形式来激趣学生,使小学生能在长时间里保持注意力,兴趣盎然.如果能在“黄连”里适当地加点“糖”,效果应该会好得多。哇啦哇啦喊半天,耗时费力地完成背诵任务,固然是一种方法,但这种“老把式”并非最佳的选择。我根据教材特点和学情,在传统中注入了点创新因子。如:在指导《春光染绿我们双脚》的背诵中,给学生限定时间,让男生组、女生组进行背诵竞赛,每背一段奖100分。谁都渴望着夺魁,于是在你追我赶中产生兴趣,在不知不觉中超额完成了任务——背会了三、四段,一名男同学还背了整篇课文。如果教师是指导背诵的有心人,教学中的“糖”随时会被我们找到或者创造出来。如理解式记背、谐音式记背、扣关键词记背、复述记背等等,都有可能较好地帮助学生完成背诵任务。同时在指导学生背诵过程要做到目标明确,结合实际,激发兴趣,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如《月光启蒙》的背诵,我的要求是能背一段的算是完成任务,能背两段的给予表扬,能背三段的老师跟他握握手,全文背完的做标兵,奉为全班学生学习的楷模。将背诵任务分设为不同的目标,让各层次的学生都有“奔头”,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能够跳起来摘到桃子。让学生反复地背诵和熟练。教师可以通过朗读、背诵,来培养阅读能力。

三、默读和复述

默读和复述是培养阅读能力的方法。默读不仅速度快,而且有利理解课文内容。从小学二年级起都要求默读课文,儿童通过默读理解字、词、句、段、篇的意义。默读时要让学生集中注意力理解课文内容。“理解”是学生掌握阅读技能的最主要标志。因此,默读时要让学生集中注意力,理解课文内容,认真阅读。一是每次默读前先要明确要求。二是指导学生边读书边动笔,视听动觉协同活动,学生会对文本内容的感悟会更加准确和深刻。如教学《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一课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高尔基给儿子信中两个“美好的东西”的意思,我就让学生默读信的内容,用笔画出两个“美好的东西”,把自己的理解写在旁边。然后通过讨论交流,从而明白“‘给’,永远比‘拿’愉快”的含义。三是通过设计各种练习,进一步落实默读的效果。比如,默读后找出课文的中心句;默读后针对课文提出问题;默读后复述课文;默读后分角色表演等。总之,教师要根据文本内容特点、教学目标和班级学生的情况灵活运用。复述的方法有详述、略述、创造复述三种。详述有的几乎接近原文,它主要依靠记忆来完成;略述要求必须抓住原文的主要内容,并按原文的结构顺序用概括性语言来表达:创造性复述,要求学生掌握文章的中心思想,概括原文的内容,以不同的方式改组原文结构,用自己的语言来叙述,这种复述方式对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语言(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写作能力有积极的影响。苏教版教材中有许多课文是根据神话故事改编的,学生在学课文以前已看过含有课文内容的动画片。如《嫦娥奔月》这篇课文。在指导复述这类课文时,我采取看动画片——读课文——讲故事的形式。课前,我在网上下载了动画片段。教学时,我播放了该片段,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课文中分别找出相关的内容多读几遍,然后丢开书本加上动作把这段故事讲给同桌听。当学生准备充足后,以比赛的形式讲一讲每段故事内容,当场评选“讲片段故事能手”。当学生能生动的讲述该片段后,我再一次播放该片段录像引导学生回顾课文内容,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练说这个故事,如能加上动作更好。最后,全班开展讲故事比赛,评选故事大王。这样逐步地提高复述要求,让学生感觉复述课文是件多么愉快的事。教师通过指导学生默读、复述等练习,可以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

四、紧扣课文,精讲多读,培养阅读能力

篇7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审美意识;审美情感;审美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8-0087-01

翻开初中语文教材,我们会发现现行语文教材最大的特点就是让人觉得很美,不仅文字的锤炼达到至美,其中的蕴含的情感之美更是让读者为之倾倒。“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所以新课标把“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定为教学目标之一。因此,对学生进行美感教育,进行美学知识的渗透,就是初中语文教学义不容辞的任务。所以我们语文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努力调动学生丰富的内在情感,使他们去真切地感知课文美的内在,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引导他们去发现美,感知美,提高他们的审美趣味和美学素养,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说审美教育也是一种情感教育,没有美育,人生就会失去一半的美好意义。那么如何把美育的原则贯彻到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去,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获得一种美的享受呢?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审美意识

美育和教育一样也是一门艺术,需要情感的交流和融洽的师生关系。也就是说教师应创设性地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创造出一种有节奏、有形象既和谐又生动的富有感染力的教学情境,创造美的情绪氛围,调动学生的审美需求,诱发学生全身进入文本。在这种生动活跃的教学气氛中,语文课文不再是抽象的条文,而成为一种被学生热爱的对象。使学生的思维进入一种积极活跃的教学状态,真正做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教师要精心设计好导语,教师可以用充满情感、富有诗情画意、能引发学生展开丰富想像联想的导入语来唤起学生阅读的欲望;可以是学生对文本,特别是关键词句的设疑和释疑,来引入文本的阅读;可以是对文本的激情朗读,以读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可以是以故事、诗句、谜语、谚语、生活实例、社会热点等导入激趣;也可以利用多媒体手段创设情景,使学生尽快进入作品所描绘的情境。这些导入手段,有利于积极调动学生的思维活动,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如教《春酒》时,我以《故乡的云》导入,让学生在美好的氛围中感受优美的民风民俗。此外,在教学中声情并茂的朗诵,解析品读精彩的字词句段,都能唤起学生审美的意识,引起学生探寻美的意境。这种“设趣”“激趣”的教学方法,可以引领学生走进祖国丰富的语言文字中,进入阅读的自由王国,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和审美意识。

二、走近文本,培养审美情感

只有让学生置身于美的世界,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对美产生浓厚的兴趣。学生美的兴趣是在爱学习过程中激发出来的,所以教师的作用在于“引”,即为学生对语文课文文本的感知和体验创设一种情境,指出一种导向,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其接受创造美的氛围,诱发学生全身心地投入,以培养他们的审美情感,使学生带着兴奋之情进入文本。由于学生深深地动了情,他们就获得了难忘的审美体验,感受到极大的审美愉悦,从而在内心深处产生对美和文本的浓厚兴趣。冰心的《观舞记》,描绘了作者眼中飞动的美,将卡拉玛姐妹精湛的舞技描写的淋漓尽致。这正是一个绝好的美育教育机会。而舞蹈灵动的美用语言表达是很苍白无力的。因此,一上课就可以让学生闭上眼,等音乐响起,再让他们睁开眼欣赏印度舞,音乐的感染力加上语言的描述,整个教室似乎成了一个舞台,学生也完全被眼前的舞蹈吸引了,切身体会到了印度舞蹈的魅力。使学生与冰心之间建立了一种共鸣。

要读懂文本,很重要的一个方法就是诵读。我国古代的教育也正是从阅读入手,在学生的启蒙阶段就以大量的朗读、记诵、积累来引路,从而打下坚实的国学底子。“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是对传统朗读意义的很好表述。针对不同特点的课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朗读、熟读、精读、背诵等不同的诵读活动去理解、体验和记忆规范的语言。诵读中,教师应对文章感情基调的把握和语句节奏、轻重缓急的处理等加以示范和指导。笔者听过我县教研员的一节示范课《春》,那声情并茂的美读示范,感情浓烈,回肠荡气,牢牢地吸引着学生,也给听课者以强烈的震撼。此外,在朗读的过程中,教师还要善于引导学生贴近作者,了解作品的背景资料,感触言语形态,扫清字词障碍,洞开情感大门。比如,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初步感受《纸船》《天上的街市》这些现代诗歌的语言美和情感美;感受唐诗宋词的节奏美和韵律美;感受《春》《济南的冬天》的自然美;感受《背影》《百合花》中的人物形象与真挚情感。

三、走出文本,提高审美能力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用“心”创造美的形象,带领学生走出文本,进而认识社会,感悟人生。初中语文文本中存在着很多的未确定、未实现的领域,留有空白是艺术的特性和韵味所在。教师在备课时,应善于发现文本预设的空白点,抓住空白,引导学生发挥想象,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来完成对作品空白的填补,使他们与文本中的主人公接近,填补文本中的空白,学生在想象中获得“创造是快乐”的真切体验,,使其从文本中汲取营养,创造美感。

篇8

当今教师在校本教学研讨活动中,往往评课时,喜欢以“迭起”“异彩纷呈”等词加以赞美。但教师在追求这些效应时,却忽视了语言训练不扎实缺陷,忽略了学生深入地“读”课文的过程,使语文教学架空,也就是忽视了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脱离了语文教学之根本。为此我觉得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的有效的阅读,问一问学生读懂了什么?建立在学生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开展学生、教师、文本的对话,这些“对话”反过来,又促进学生对文章的细读,发展了学生的语感。保证了学生读的质量,使学生更好的得到语言文字功底的扎实训练。故此,本文针对“以读为本”的语文阅读教学谈谈自己的几点尝试。

一、创设情境导读

教师在创设情境时要通过富有情感的语言、音乐、图片、实物、影视片断等真实生动的各种媒介,营造读的氛,激发学生读书的热情,激活学生思维的火花,使学生更好地感悟语言文字的魅力,引起与作者感情的共鸣,达到“语语悟其情”的目的。如小学语文教材第五册《吹泡泡》一课,教师先用多媒体课件向孩子们出示一组美丽、神奇的肥皂泡图片,创设情境,吸引孩子的眼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然后老师用充满激情的语言导入课文:同学们,冰心奶奶小的时候也喜欢吹肥皂泡,她吹泡泡可厉害呢,那小小的肥皂泡,经了她的手,她的嘴,她的眼,她的心,不但吹出了情趣,还吹出了冰心奶奶的梦想!你想知道冰心奶奶吹的肥皂泡是什么样儿的吗?快打开书,读读课文吧!于是老师直接引导学生品读课文描写肥皂泡神奇、美丽的部分。

二、示范性导读

课堂中可采用教师范读,带动学生读,通过优生读,带动差生读,帮助把握感情基调,促进学生思考加深理解。小学课本中有些课文语言优美,情感真挚感人,可以通过教师范读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如《吹泡泡》一文,老师范读意境优美的句子“那一个个球儿,是那么圆润,那么自由,那么透明,那么美丽。它们轻轻地飞越同巅,渡过天河,跟着夕阳西去!”通过老师的读感染学生,带动学生通过多读感悟泡泡的美,感悟语言文字的美。再如教材中有些课文对话较多,可以通过教师读提示语或师生分角色朗读,更好地激发学生读的热情,把握感情基调,从而在读中理解语言文字感染力。

三、角色扮演导读

如小学教材第六册中《翠鸟》一课,可采用角色体会法,使所用的素材活起来,师生扮演不同角色:学生们扮演了一只只可爱的翠鸟,老师则充当世界绿色和平组织的成员。然后身为绿色和平组织成员的老师对可爱的“翠鸟”们进行采访:“翠鸟女士,你们的声音为什么那么好听呢?给我们唱一首好吗?”“听说你们还有一个名字叫‘叼鱼郎’,可见你们的叼鱼本领一定很高超了,给我们介绍一下好吗?”“噢,你说你们本领高,速度快,有什么可以证明呢?”“翠鸟先生,你的家在哪里?能不能去拜访一下?”一系列问题根据需要灵活穿插,有详有略,既把课文内容准确生动地呈现出来,又接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这样一来,多读便不再是教学环节的要求,而成了学生情感发展的必然需求了。最后,老师还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做出总结:“非常感谢你们接受我的造访,最后请问你们对我们人类还有什么好的建议吗?”这样,通过孩子们自己的朗读感悟,思考体会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四、针对练习导读

读练结合。阅读教学离不开语言文字的训练,各种训练都要以读为基础。通过比较读、对比读、换词读、删词读等形式,都是体悟语言,培养语感,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有效的训练。有了对课文内容和作者语言特色的理解,我们就会自然地从心中产生一种与课文内容相和谐的激情,有一种与作者心灵的沟通的需要,这就要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来实现。通过对课文进行品赏玩味,更深入地去感悟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从而更进一步地升华思想,陶冶情感。

教师精心设计富有启发性、针对性的练习引导学生自主地读课文,理解课文、领悟规律、并进行迁移运用。如在小学语文教材第五册《锡林郭勒大草原》一文的教学中,学习“草原是一个欢腾的世界”这一部分课文时,教师可有针对性地设计练习,让学生通过自主读懂课文练习:草原上有( )的雄鹰,有( )的百灵鸟,有( )的牛羊,有( )的小马驹,有( )的黄羊,有( )的蒙古包,有( )的牧民等。再如小学语文教材第四册《丑小鸭》一课,通过把“哥哥姐姐欺侮他”“小伙伴们嘲笑他”“连妈妈也不喜欢他”三个句子连成一个句子,通过朗读,比较体会“……连……也……”的用法和作用,然后根据课文内容,再写几句“……连……也……”的句子,如“野鸭不理他,小鸟讥笑他,连猎狗也追赶他。”“冬天到了,天气冷了,连湖水也结了冰。”这样既把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又训练了学生的说话能力。

五、师生互评导读

课堂其实就是同学们相互交流的平台,读书必须与讨论交流相结合,要强调师生、生生互动。当前,《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更少不了课堂的交流。没有交流,与文本的对话就无法开展,交流更能促使阅读活动更加深入,使学习主体优势互补,交流也会使学生在阅读时不会走入误区。再经过教师点拨、导读,正确处理“自主感悟”与“价值观导向”之间的关系,肯定正确,纠正错误,平等对话。读议结合,以议促读,以读促悟,以悟导读,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自由地开展阅读活动

篇9

阅读教学 创新能力 语文教育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语文教学中必须要将阅读教学跨越到一个新的境界。因为,语文能力读为先,阅读教学是语文教育的重心。《初中语文新课标准》中也规定“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因此,语文学习重点在于“读”。好的词语、优美的句子、精巧的构思等,这些都离不开读,让学生在读中去感悟、去品味,可以大大的提高学生语文阅读的能力。

一、通过阅读教学,发展学生储备语言、培养语感的能力

巴金先生曾说:“读多了,读熟了,常常可以顺口背出来,也就慢慢地体会到他们的好处,也就慢慢地摸到文章的调子。”可见,广泛阅读,熟读成诵,是储备语言材料、培养语感、发展语言能力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教师可采用推荐、学生自选、学生与学生交换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广泛阅读自己喜爱的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较强的读物。也可补充与课文相关的阅读材料,以弥补现行教材的不足,让学生在博览群书中提高语文水平。如学习《草船借箭》、《赤壁之战》后,可引导学生读《三国演义》中的有关故事,在引导学生阅读的基础上,让学生记录好词、佳句、歇后语、精彩片断,写读书笔记、读后感等,既积累了语言,又培养了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在此基础上,可让学生把精彩的段落或篇章背诵下来,不断充实语言库存,并从背诵中领悟、体味作者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的匠心所在,悟得表达方法的真谛,使他们终身受益。

二、通过阅读教学,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1.引导求异,促进创新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在做事情和想问题时,按常规思维却解决不了,在这种情况下,就得大胆求异,突破思维定势,从事情或问题的反面去想,以取得成效。求异思维是创造型人才必须具备的思维品质,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这样的课例。如在教学《草船借箭》时,提出如下问题让学生思考:如果三天之内江上没有大雾,诸葛亮“草船借箭”的计划落空了,事情的结果会怎样呢?如果鲁肃事前把诸葛亮的妙计告诉了周瑜又会怎样呢?教师这样精心地为学生铺设求异思维的路径,引导学生多角度灵活地观察、分析问题,提高他们的创造性思维的质量,锻炼他们思维的独创性。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像这样的事例也数不胜数,在教学这类课文时,通过课内启发延伸至课外,鼓励学生大胆求异,用求异思维解决现实的事情或问题,这有助于学生的创新精神的培养。

2.鼓励发散,促进创新

发散性思维是创造思维的基础,主要是引导学生学会从不同的途径、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以求得多种设想、方案和结论,有助于开拓学生的思路,突破单向线性思维的狭隘和保守,以培养思维的广阔性和灵活性品质。在阅读教学中可结合课文让学生说说和课文不同的方法和想法,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如教学《曹冲称象》一文,让学生说说有没有比曹冲更好的称象方法;教学《跳水》一课时,让学生想想当船长的孩子爬上桅杆顶端,情况十分危急时,除了船长用开枪的办法命令孩子跳水外,还有什么办法可救孩子。当然,教师在引导学生发散、想出种种的不同方法之后,还需要再引导学生将他们所想出的众多办法和课文中讲述的办法进行比较、选择,经过讨论,使学生明白课文中的方法是最佳的方法。

3.大胆质疑,促进创新

教学中,通过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问题,教师可以清清楚楚地知道学生有哪些地方不明白,难点在什么地方,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减少无效劳动。对于学生来说,则能够起到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促进主动探索,激活创新思维的作用。如在教学完《鸟的天堂》后,教师引导启发,学生提出了“大榕树为什么会成为‘鸟的天堂’”。通过释疑,既使学生深入体会课文内容,又使学生受到一次保护环境,爱护动植物的教育。所以,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把学生引入问题的天地,让他们各抒己见,这样就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益。

三、通过阅读教学,培养学生的美育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美育是一种心灵的体操――它使我们精神正直,良心纯洁,情感和观念端正。”这一精辟的比喻恰如其分的阐述了美育的重要性。语文学科担负着对学生进行美育的任务,学生通过阅读优美的文章,在接受知识的同时,产生联想,唤起美感,完成美的体验。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各种知识,尤其重要的是在于启发学生、熏陶学生,让他们衷心乐意地向求真、崇善、爱美的道路上昂首前进。”可见,阅读教学与审美教育密不可分。语文阅读教学不仅是简单的语言文字训练,而且还是学生获得文化知识,提高文学修养,培养学生美的感受力、美的鉴赏力、美的表现力的一条重要途径。

1.通过诵读体验情感美

朗读不仅使学生体会语言文字的韵律美,同时把语言文字化作鲜明的视觉形象再现在学生面前,唤起学生的想象,激发学生情感中真、善、美的因素,让学生与作者、与文章产生共鸣,情感得到美的感召和升华,从中受到教育和感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辅以多媒体课件,展示课文优美的画面,使课文形象化,让学生的思维和课件情景充分的融合。最后再指导学生通过品读、轮读、个人读、配乐读等多种形式,以读为主,将课文的情感渗透于学生的心灵,使其体会到生命的律动,心通其情,意会其理,产生无穷的美感。

2.在反复的推敲中体验语言美

语文学科最大特点就是用语言再现事物形象。教材中入选的课文文辞优美,都是作者精雕细琢的精华。而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易犯的毛病是不求甚解,只浏览情节,对一些精彩的细节描写、景物描写总是一掠而过。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文中词句认真琢磨,反复推敲,仔细品味。让学生通过比较、推敲、讨论,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体会遣词造句的精妙。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语感,使学生得到美的感受、美的陶冶,从而提高学生对美的表达能力。

篇10

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创造性地采用多种方法,多角度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从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

【关键词】语文阅读 能力培养 创新性实践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在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而且又能启知拓思,巩固知识开拓视野?因此,如何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阅读能力成为语文教学的关键?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创造性地采用多种方法,多角度地对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培养?下面试谈笔者在这方面的一些认识和思考?

1.运用多媒体画龙点睛,突破教学重点?难点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突破教学的重点?难点?而将多媒体技术应用在语文课堂的最大特点便是可以极大限度地扩充知识面,链接相关信息,进行广泛阅览?借助多媒体技术这一手段,可以促进教学思想和观念的转变,引起教学内容?方法?模式的更新,也形成师生角色的新转化?语文教育教学过程是传播教育信息的过程,从而引起学生思想?行为的变化的过程?多媒体技术在综合处理和控制符号?语言?文字?声音?图像等方面具有高超的能力,运用这一特有功能,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从而化枯燥为生动,化静为动?在教学《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时,为了让学生领会演讲的特点,我通过课件播放一小段演讲影片,是《康熙王朝》中康熙在正大光明殿教训大臣们的情景?学生很快总结出了康熙演讲的特点?有学生说:声情并茂,加上皇帝的权威,看得人心惊胆颤;有学生说:态势语言相当丰富,有手势?走动?落座,表情有愤怒?无奈?失望等?既形象地掌握了演讲的文体知识,又加深了对演讲这一活动的理解?并且学生下课后,很多同学在教室里模仿康熙演讲,像模像样的?不用说,这堂课成功了?

2.借助网络提升学生听说水平,发挥学生的创造性

“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培养鹦鹉学舌的模仿者,而是培养能够自己独立思考的创新者?”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地让学生放飞思绪,各抒己见,进行创造性解读?要让学生把所学?所思?所想,转变成言行举止,达到提高自身文学素养,升华为做人的境界,是需要一个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听说训练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学生的说话?演讲?辩论是听说训练中深层次的内容,它要求“话”?“表”结合,不仅要借助有声语言,还应运用动作?表情?姿态等态势语言?这若单从理论上阐明操作要领,而没有可参照的示范,要让学生在此项训练中有所成就是很难的?网络的介入,则增强了它的可感性和可仿性,便能使学生演讲时侃侃而谈?

我曾开设了一堂《怎样讲故事》的示范课,由于运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这堂课上得十分成功?首先从理论知识上让学生知道讲故事的要领,接着播放中央电视台刘纯燕讲故事的录音带,体会在语气?语调?语速?节奏的要求,然后播放中央电视台动画城中董浩叔叔讲故事的录像,着重注意其中的表情?动作?姿态,再让学生讨论?分析所看所听范例的优点及其可借鉴之处?最后组织学生模仿着讲故事,要求“话表”结合?大家现“炒”现卖,现学现用,成熟而又形象的表演赢得了热烈掌声?

3.教学内容要寻找动态生长点

从文本寻找三维教学目标的生长点?如,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生长点,如时代精神?人生智慧?人生价值的感悟;知识与能力的生长点,如,篇章的整体把握与诵读等;方法的生长点,如,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方法,质疑的方法,联系生活实际感悟体验课文思想内容的方法,比较揣摩?归纳概括的方法等?特别是要寻找体现三维目标的整合的精神与语言同构共生的最佳结合点?如,《我与地坛》,史铁生到地坛时的神情?动作就是语文素养动态生成的最佳结合点,运用质疑?朗读的方法去感悟,体现的是方法,能找出重点语句,理解句段中的重点词语和句段的意思,体现的是知识与能力?找到语言与精神同生共构的最佳结合点,课堂的动态生成才有可靠的生长点?生长点在文本中的位置,可能是言外之意蕴藏丰富处,感情抒发强烈浓郁处,表达描写突破常规处(如用语看似矛盾处,用词造句反复处等),空白省略展开想象处等?

4.引导学生对艺术形象进行多元思考

美国现代作家海明威,把艺术形象比喻成漂浮在大海上的冰山,形诸文字的东西是看得见的“八分之一”,而作品隐藏的内容则如同冰山下的“八分之七”?这就是所谓的思想大于形象?换句话说,文字总是能提供比其形象更多的意蕴?因此在进行艺术形象分析时,教师应尽量撤去定格好了的框框,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再想象?再创作的空间,努力启发,精心点拨,巧妙引导,放手让他们讨论争鸣?比如将《我的叔叔于勒》中“我”的父母分析成为了金钱而六亲不认的势利小人可能过于粗率?小说中的“我”不清世事的艰难,对有血缘维系的“叔叔于勒”怀有同情心固然可以理解,但“我”的父母一次次饱受于勒所带来的痛苦,对她避如瘟神是不是可以谅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