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数学教学方法范文
时间:2023-12-21 17:19:2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三数学教学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随着中学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数学课堂教学改革势在必行。作为一名初中数学教师,我跟我的同事们经常在探讨这样一个问题,怎样合理地利用教学的原则来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我们的教学活动中来呢?下面,本人将试着结合实际教学例子谈谈我的一些认识。
一、优化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教学方法,组织课堂教学
教师在上课前应认真地钻研教材,探究教材中每个知识点的潜在功能,建立一个充分地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教学模式,使课堂充满活力,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育学家赫尔巴特说:“教育工作如果不能引起各方面的兴趣,讲授教材就易进入睡眠状态。”的确,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我们通过加工教材,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精心组织好每
一节课,学生才会乐学。
多数学生认为,数学是抽象的,但抽象并不等于枯燥无味。在课堂教学中,只有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严谨合理,统一和谐,学生才能自然清晰地接受新知识,达到课堂教学的最佳效果。
二、坚持“双基”教学,注意适当拓展
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是考试的重点,是学生继续学习和发展的基础的基础,学生只有扎实掌握基础的知识和技能,才有能力发展。我们在讲解课本知识的同时,适当地进行引申、拓展,并引导学生在解题后进行反思,注意总结数学规律和解题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创新意识,培养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师要与时俱进
新大纲强调数学教学应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和理解数学,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数学和现实生活是密切联系的。 数学课上不是教给学生多少知识,而要教给他们思维的方法,开发他们大脑中未被开发的脑细胞,要想做到这一点,教师就要不断充实自己。一是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形式。新课标下的数学教学需要教师组织大量的数学活动,让学生体会知识的产生发展过程。二是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语言、素材。三是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手段、掌握数学技术。
新课标下的数学教学只靠传统的粉笔加黑板是无法完成的。有许多图片、图像需要利用多媒体进行展示,许多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需要用电脑演示。在教学中我们会经常遇到用较多的语言说明一些概念、算理、公式等现象,而且它们往往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活化这些现象,而且特别直观、形象,从而不需要教师多言语学生就可以
自己感悟数学知识。教师必须掌握现代化教学手段,才能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知识和素材。从某种角度讲,数学上的每一次重大的发展和突破都是技术(当然包括科学)有大的发展与进步的前奏,而事实是数学的发展往往超前于重大技术的发现。
四、重视信息及时反馈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要求学生数学作业本必须及时上交,目的是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学生作业中存在的问题,认真落实订正,将反馈与矫正落到实处,做到当天的问题当天了解、当天解决,也就是说反馈要适时,矫正要到位。 另外,我们还应注意反馈信息是否真实,矫正的方法是否得力,因为反馈的信息虚假或不真实,我们就发现不了问题,就不能全面地了解学生的情况,也就不会采取及时、正确的矫正措施。我认为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注意反馈矫正的及时性。在课堂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上课集中精力,勤于思考,积极动口、动手。可利用提问或板演等多种方式得到学生的反馈信息,一般我们把提问、解答、讲评、改错紧密地结合为一体,注意辅导其学习方法,并针对其学习上的缺漏予以辅导纠正,作业及时批改,当天问题当天解决,及时做好信息反馈。 做好月考及模拟考试中成绩不理想的学生知识缺漏情况的统计及分析,进行针对性的评讲,要求学生做好纠错记录,准备专门的纠错本,便于学生记住易错的题型。针对性地进行跟踪训练及检查,同时不要把讲评和改错拖得太长,最好当堂问题当堂解决,及时反馈在当日为好。
2、注意反馈矫正的准确性。在教学中我们必须经常深入到学生中去了解他们的困难和需求,积极热情地帮助他们答疑解难,使他们体会到老师的关心,尝到因积极与老师配合、真实地提供信息而学习进步的甜头,从而主动与老师配合,及时矫正作业及考试中的问题。
五、关注后进生
对于后进生,给他们制定的目标不要太高,让他们“跳一跳,够得着”。这样他们才会尝到成功的喜悦。只要他们取得一点点成绩就要适时表扬,让他们觉得老师并没有放弃他们,觉得自己还是很有希望的。用爱心温暖他们,让他们感受到爱。要想他们成功就要在课后多花时间帮助他们。多给他们讲一些非常简单的知识,让他们一点一点地进步。除此之外,教师在上课的时候说话要和声细语,营造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讲课时不管多生气,多着急,都要忍住,要耐心讲解。永远记住: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
六、开展竞赛活动
竞赛可以使参赛者加足马力,铆着劲儿去争、去夺,加快速度、提高效率。争强好胜是青少年的天性,我在教学中经常开展多种多样的竞赛活动,通过这些竞赛活动让后进生有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在多种尝试中寻求到自己的“对应点”,一旦发现自己在某些方面表现突出,而被别人尊重,便产生了上进心,以这种上进心为契机,从而达到进步的目的。但将竞赛法运用于后进生的转化一定要巧妙灵活。 争强好胜本来是青少年的天性,后进生也“爱面子”,如果觉得自己没有取胜的机会,便会自动退出竞赛,这就达不到激励其意志的目的了。要对症下药,针对他们的优点展开各式各样的活动。
参考文献:
[1] 杨麦秀:《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中学数学教学》,2011(03).
[2] 鲁彬:《注重主体性教学的一个案例 》,《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9(12).
篇2
【关键词】:初中;数学;相似三角形;教学;实地测量
一、前言
笔者曾带过一个班级分组实施实地测量,活动进行经过一段时间后,该班级中的第一名学生跑来向我询问如何测量,而且当下还没有任何一组可以想出如何利用相似三角形法来测量。这场景着实让我感到惊讶,于是乎我将概念图画出给学生提示,没想到他们依旧无法从“平面”图形来应用到“立体”的世界中。从这过程得知或许学生可以从这些应用题中解出答案,但如要在实际的场地中利用相似三角形的概念进行测量时却又令学生难以想象。这凸显学生缺乏“空间概念”及“带的走的能力”。
二、活动设计
笔者曾设计本校的数学步道,其中一项关卡便是测量校内各项建筑物的高度。本活动选定三个主要目标物作测量:升旗杆高度、体育馆高度及旧教室高度等。兹详述如下:
1、活动主题:利用相似三角形法及等腰直角三角形法(横倒法)测量学校建筑物高度。
2、实施年级:初中九年级上学期。
3、配合单元:初中数学第五册第一章第二节相似三角形。
4、实施时机:在上述单元结束后分组实施。
5、活动准备:学习单、笔、尺。
6、课程时间:2节课(九十分钟)。
7、教学理念:笔者第一次实施这堂课时,原以为学生可以将所学直接利用到实体建筑。没想到带领学生走到操场时,皆毫无头绪。推论其原因可能是空间能力上的问题,他们无法将相似三角形的图形套用在实体空间。于是当我对第二个班级实施时,特地先在班级教室以计算机软件及实景照片讲解测量方法,待学生了解后再带出教室开始测量。利用数学原理测量实物方法很多,所采用的方法亦是相似三角形法。笔者碍于时间考虑,选定相似三角形法及横倒法来做测量,各三个测量目标。为使学生更顺利的完成测量,学习单采用最详细的方法来设计。 (此部份教师可依学生程度差异适度增减学习单内容)
8、教学目标:
(1)能利用相似三角形法估算建筑物的高度。
(2)能利用其它方法估算建筑物的高度。
9、教学流程:
待测量完毕,各组回到教室分组讨论结果。教师最后公布三个建筑物的实际高度让学生知道,并计算各组的估测准确率。最后请同学分享测量过程的心路历程以及两种测量方法的比较。
三、结果讨论
笔者在实施两个班级的教学后(第一个班级未作测量说明;第二个班级作测量说明),发现有很大的差异。前者学生只知道按部就班,将测量的各项数据按照公式计算出来即可,很难在其眼中出现“三角形”的立体图像。后者由于笔者有了前车的鉴,利用实验前充分的说明测量细节,学生亦会提出发问,如此师生间的一问一答可以更加确定学生理解的程度。待教师询问各组有无问题后实施测量,果不其然其过程顺利多了。
学生可以理解所测量的数据意义为何?为何要测量这一段?如何测量?如何将数据计算成答案等。然而此项的差异不仅如此,更表现在测量结果上。笔者发现经过测量前的说明后再实施测量的准确率高达八、九成,甚至有的组别接近百分的一百,比没有经过事先说明的班级高出许多。再者,由于横倒法(等腰直角三角形法)的原理比相似三角形要来的简单许多,测量的步骤相对也较少,所以从各组测量结果发现,以横倒法测量出来的准确率较高。
相似三角形法由于需测量的长度较多,所以产生的结果误差较大。另外利用建筑物高度与其影子比等于人的身高与人的影子比来测量建筑物高度也是个可行的道,但是此法必须在天气状况良好、太阳光强的天气下才有办法使用。在测量的部份会用到步伐,有时走的距离很长,但是这样的长度是无法用身边的尺来做测量的。关于这一点走路的距离测量建议教师可以在课程实施前让学生先行讨论。例如:一百公尺÷步伐数=每一步的长度。
四、结语
学习数学的目的就是有一天能够将所学应用到日常生活中,长久以来教师教导的内容大多仅限于教室内的纸上谈兵,殊不知偶尔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学习是件重要的事。教师可在课余时间多设计教学活动以让学生可以藉由这些活动来体验到数学的重要性及实用性。况且,藉由户外的学习方式着实可以让学生体验到学习数学不同的风貌。
篇3
[关键词]小学数学;发散思维;培养基础;激发方式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4)27-0059-02
随着课程改革向纵深推进,小学数学的教学评价(主要是指试题评价)越来越“活”,随之出现的让教师感到头疼的问题是学生一遇到变化的问题就不会解决。于是,教师便产生了觉得学生“笨”“不会变”的心理。这种教学心理是正常的,同时又是不正常的。说其正常是因为这是人的一般心理,即遇到问题总会先归因于外界因素;说其不正常是因为作为教师没有反思自己的教学,从教学的角度去考察这一问题的成因并提出改进的方法。
在笔者看来,形成这一问题的原因之一在于我们的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思维训练的方式过于单一。即使经过了十多年的课程改革,人们对它的争议(尤其是对小学数学教学的争议)也使得小学数学教学改革止步不前,相当一部分的数学课堂又回到了课改之前的状态。于是,课堂上又开始不关注学生数学思维尤其是发散思维的培养,结果造成了学生思维的僵化,遇到变化的问题当然也就无法产生有效的反应。因此,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就成为小学数学课堂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事实上,当部分数学教师意识到学生发散思维培养的重要性时,也会发现这实施起来远不是自己所想象的那么简单,学生的发散思维不会因为单单几节课的训练就能得到有效的培养。因此,本文尝试对发散思维的培养基础与激发方式做出思考。
一、发散思维的培养基础
发散思维的培养是需要基础的,只有在一定的基础上进行有计划的训练,这样的培养才有效。那么,小学数学教学中要关注哪些基础呢?经过梳理,笔者提出如下几个方面供同行们思考。
一是“四基”,即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四基”是 “双基”的拓展与延伸。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数学教师将其理解为主要的教学内容,认为数学教学要围绕“四基”来进行,这种认识忽略了“四基”本身具有的基础性的作用。在笔者看来,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是小学生数学素养最根本性的内容,学生所有数学能力的形成都建立在这两者之上。在这两者的基础上,再培养学生的数学认识和思想,这样就会发现数学知识生成的脉络,而这个发现的过程也就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生成的过程。那么,“四基”对于发散思维的培养会起到什么作用呢?众所周知,发散思维并不是胡乱思维,发散思维的特点在于数学研究的焦点并不变,只是问题解决的思路发生质的变化而已,而锁定焦点就必须拥有良好的“四基”基础。因此,培养“四基”是首要的事情。
二是帮学生寻找数学联系。只有在“四基”的基础上,让学生发现数学知识之间的众多联系,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才有可能生成多种解决问题的思路。这种联系主要是通过数学知识之间的对应、等量关系产生的,再加上还原、假设、转换、列举、特殊情形、极限等思想,一般就可以形成一个良好的数学知识网络。如果用比喻来说明的话,“四基”是一张网上的一个个结点,而对应关系和等量关系就是结点与结点之间的网线,这种网线要产生极强的张力(发散思维能力)的话,就具有还原、转换、极限等成分。
三是帮学生建立数学思维的“触角”。发散思维最终表现为学生遇到数学问题时,能将“触角”伸向多元问题解决的方向。可以说这种数学思维的“触角”就像雷达,通过扫射进而发现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那么,学生怎样才会拥有这种“触角”呢?笔者的经验是通过示例、尝试等教学方式,让学生在不断的实践、创新甚至是失败中总结解决问题的思路,逐步生成这种“触角”,那种指望用一两个例子就能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触角”的想法是不现实的。
二、发散思维的激发方式
有了上面的基础,下面要思考的就是发散思维激发方式的问题了。大量的教学事实证明,并不是抓实了上面的三点,学生就能够产生发散思维的。事实恰恰相反,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也都努力抓了“四基”,抓了数学之间的联系与陌生问题的解决,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还是没有能够有效地形成。究其原因,就是发散思维的激发方式出了问题。笔者在梳理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进行不断地探索,认为以下两种方法在培养学生发散思维上可能是有效的。
其一,在数学问题中进行开放性训练。开放性训练是教师比较熟悉的,具体到小学数学问题的解决中,问题的解决总是先提供条件,然后让学生去寻找条件间的关系并解决问题。于是,开放性训练就有两种情形,先说简单的由少数几个条件综合成多个条件。例如在“混合运算”中常常有这样的问题:一本笔记本5元,一个书包40元。一般情况下,给出了这两个条件后就会给出明确的问题,如购买5本笔记本和1只书包,一共需要多少钱?如果在呈现这一问题之前,让学生先就给出的这两个条件进行思考,让学生根据这两个条件去推理出问题,这对学生来说就是开放性训练的机会。而且这样的问题难度不大,学生在思维的驱动下,一般可以寻找到这样的答案:书包的价格是笔记本价格的多少倍?买一个书包的钱可以买几本笔记本?买一本笔记本与一个书包需要多少钱?书包比买笔记本贵多少钱?这些问题其实囊括了原来两个条件可能会产生的大部分问题,但这个过程是由学生完成的,学生的思维就不会集中在原来所呈现的那一两个问题里,这对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有基础性的作用。
其二,在数学问题中进行组合式训练。组合式训练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另一个重要途径。例如有这样的一个问题:条件1,某工人正常每天能够生产20个玩具;条件2,按计划每个工人需要30天才能完成自身的任务;条件3,加班条件下每天可完成25个玩具。在不给出问题的情形下,这三个条件可以组合并提出不同的问题。根据笔者的教学经验,一般情形下学生会将条件1和条件2进行联系,提出一个工人完成任务需要完成多少个玩具,其中会用到乘法知识。而也有学生能够将条件2与条件3进行组合,进而可以求出加班一天比正常工作一天多完成的玩具个数,用到的是减法知识。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提醒学生:条件1与条件3可以组合吗?条件1、2、3可以共同组合吗?这些问题的提出,可以促进学生的思维进一步开放,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三、发散思维教学的反思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首先在于发散意识的培养,这种意识体现在数学问题的解决中,就是在面对数学问题时,是不是只想出某种单一的解题思路。文章开头提到的部分学生在问题发生变化后就找不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其首要原因就是缺少发散的意识,不知道如何对题目给出的条件进行联系或组合,思维空间自然也就比较狭隘。
这里之所以特别强调发散意识,是因为意识本来就是思维的前提,只有有发散意识才有可能有发散思维。在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中,如果发散意识培养到位了,那具体的培养方法就不是难事了。
参考文献:
[1] 茆汉荣.培养学生数学发散思维的路径研究[J].内蒙古教育,2013(11).
篇4
为了达到数学教学目标的要求,我的做法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认真备课,制定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计划
做到教学目的明确,重点、难点清楚。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提高每一课时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讲授初三代数积、商、幂、方根的对数第一节课时,其教学目的是: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对数的运算法则,做到:能正确地用式子表示,并会用语言叙述。学会“取式子的对数”的方法。通过对法则的推导,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重点是积、商、幂、方根的对数运算法则。难点是对法则的推导。学生对法则学得好坏将直接影响以后能否正确、熟练地用对数进行计算。因此,必须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牢地记住。教学过程是这样安排的:
复习: ① 对数概念,对数式中字母的取值范围。 ② 练习指数式化成对数式,对数式化成指数式。
新课、积、商、幂、方根的对数。在推导之前先写出MN 、、
四个式子,然后提出怎样用logaM、logaN来表示loga(MN)、logaN、logaMn和loga。老师任选其中一个为例,详细讲解推导思路、步骤和依据,尔后学生自己推导一个。其余两个由老师给出结论,让学生课下做。接着把事先在小黑板上写好的四个对数运算法则显示出来,进行记忆,并让学生试着进行文字叙述。
对数法则的应用等。通过这一课时的教学和学生的练习、作业的信息反馈,基本上达到了目的,教学效果较好。
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其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要想方设法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要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除了进行必要的思想教育外,还要讲究教学方法。例如,我在讲初一代数方程的应用时,先让同学们给我做了这样一道题:李学和王生分别在相距100米的A、B两地准备练习长跑。李学的速度是每秒钟跑8米,王生的速度是每秒钟跑6米,如果他俩同时向同一方向出发,请同学们给我算一下,多长时间李学能追上王生?这时,全班同学都积极思考,争先恐后地演算发言,从而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比较顺利地理解和掌握了迫及间题的解法。
三、发展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1.在教学中我尽力做到不仅要教会学生怎样解题,而且还要教给学生思维的方法,与学生一块对数学问题进行讨论、分析和寻找思路。我认为这样做,既可以发展学生思维,又能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2.在教学中努力做到,不但要重视概念、公式、定理、法则的教学,同时还要注意不断总结解题规律。在对初三学生进行总复习时,我精心组织题组,以便揭示解题规律。例如解选择题的几种常用方法有:直接法、验证法、排除法和特殊值法等。
四、坚持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在平时教学中,尽量采用富有启发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动手动脑,共同思考,尝试练习、分析、比较等,从而让学生掌握带有规律性的东西或结论。并对积极思考,勇于发言的同学进行表扬。我认为这样做学生学的印象深,效果好。例如,在讲授初一代数第一章中的减法法则时,我先让学生练习了如下题目:
①(+3)-(-5)=?
②(5)+?=3(弄清“?”处只能是什么)
③(+3)-(+5)=?
④(+3)+(-5)=?
⑤(+3)-(+5)与(+3)+(-5)有什么关系?
让学生讨论这些运算有什么规律。对于①一开始学生不会做②③④⑤题大部分学生能根据旧知识得出正确答案。并有半数左右的学生发现了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从而加深了学生对减法法则的理解。
五、掌握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我们反地搞题海战术。但是,要学好数学还必须做一定数量的练习。因此,我在选编训练题时注意了以下几点:
针对教材的重点关键内容,针对学生学习的薄弱环节,有变化在反复出现,不断巩固和加深。
注意灵活性。
在习题中将有关知识进行沟通和深化,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篇5
【关键词】中职数学;教学衔接;影响因素
初中生进人中职以后,对数学知识的领会、认知、掌握和吸收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中职与初中的数学学习在很多方面衔接不上,很多学生对中职的数学学习难以适应,而我们中职数学老师的认知也存在一定的误区,这是造成中职新生数学学习困难的主要原因。
笔者从校情和中职数学学科教学具体情况出发,分析学生、调研教师、钻研教材、探索教法,分析了中职数学教师在教与学的教学过程中存在的种种疑惑和影响中职新生数学教学衔接的因素。
一、教学内容差异
实施课程改革以后,初中数学教材把过去一些较难的内容删除了,现行的教材内容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认知规律,比较通俗直观,带有趣味性,而且每一个新知识的引入往往与生活实际很贴近,比较形象,遵循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规律,学生一般都容易理解和掌握,而对于那些在中职学习中经常应用到的知识点,如一次函数、二次函数等要求比较低,二次不等式、分数指数幂等还放到了中职阶段学习,这样初中阶段所学内容就比较少,学起来比较容易,与义务教育阶段的初中课程相比,其教学容量与难度大为提高,甚至还存在着严重脱节的现象,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没有学二元二次方程组,这与中职数学直线与圆锥曲线的关系脱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没有学习三角形的重心和垂心,而这与中职数学中考查“四心”脱节,这样不可避免地造成学生不适应中职数学学习的后果。
中职数学高一新教材融合了近现代数学内容,将旧教材的内容重新整合,与初中教材相比,第一章集合就体现概念抽象、定理严谨、逻辑性强、知识范围广等特点,教材叙述整体上抽象思维和空间想象能力明显提高,知识难度相对加大,题目多变,解题灵活,对初中所学知识掌握不牢或学得较呆板的学生会觉得不适应这种变化,所以大多数对口新生会觉得中职数学比较深、比较难。
二、教学目标差异
由于应试教育追求中考升学率的影响,在中考指挥棒的指引下,在初中与中考有关的“双基”反复讲,反复练,而与中考关系不大的三言两语带过,而中职数学区别于初中数学,不再需要很强的系统性,无须深入理解,无须考虑在数学方面进一步深造和研究;它有很强的工具性,适合于某种专业的课程需要符合相应职业的最基本需求,所以,中职数学的使命,一定是服务于对应专业的专业课程和职业岗位,教学就应该有服务意识,姑且称为“职业导向”,这样在中职高、初中教材交接处的双基,学生就无法准确掌握,因此人为造成了知识脱节现象。
三、学习方法的差异
很多学生在初中时不经常预习甚至没有预习的习惯,这是具有共性的,但由于初中学习的内容较浅显且容量较少,即使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方面的矛盾还不是很突出,但到了中职新生阶段,问题就显现出来了,表现在学生对数学内容的理解感到困难,对知识点学得太死,不能灵活运用,更谈不上举一反三、迁移运用能力了。
初中三年的学习使得学生形成了习惯于围着教师转,满足于听、记、背,自己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有所欠缺,缺乏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认为一切都会由老师安排好,到了中职还是一如既往沉浸在初中时的学习方法中,不会科学地安排时间,缺乏自学能力,依赖性较强,没有预习、复习、总结等自我消化的环节,致使学习出现困难,这显然不利于良好学法的形成和数学学习质量的提高。
学生在小学和初中阶段的学习是很容易得高分甚至满分的,这是数学学科分阶段传授机制和学生的心智等特点决定的,到了中职,很多原来数学较出色的学生也会感觉没有那么突出,甚至有点不懂数学了,所以自主学习能力的缺乏,学习成绩的不够理想,成功喜悦的减少,都会导致学生觉得中职数学很“难”,逐步失去学习数学的动力和兴趣。
四、学习心理的差异
中职对口新生的年龄一般都在17岁左右,生理上正值青春期,而在心理上也会发生微妙的变化,与初中生相比,中职生有了自己的思维,不喜欢“人云亦云”,多数中职生表现为上课不爱举手发言,课内讨论气氛不够热烈,与教师的日常交往渐有隔阂,即使同学之间朝夕相处,也不大愿意公开自己的心事,心理学上把这种青年初期最显著的心理特征称为闭锁性,中职新生心理上产生的闭锁性,表现在学生课堂上启而不发,呼而不应,给数学课堂教学带来很大的障碍,另一方面,初三一年的奋战,老师、家长、学校三方都对学生提出了升学的奋斗目标,各方面对他们的要求都比较严格,进人中职后,家长认为孩子已长大,自觉能力增强了,没必要管得太多,新生入学后没了初三的紧迫感,在行动上缺少了初三时的冲劲,所以刚步入中职时,新生很容易产生对数学的“畏惧感”,由此影响了数学的学习质量。
五、教学方法的差异
篇6
关键词:数学 教学质量
初中数学素质教育是九年义务制教育的必然结果,它是逐步由“应试教育”转轨而来的,它的主要任务是:更新观念,开拓创新,大幅度提高数学教学质量与学生突际应用能力。
一、重视教学过程,培养学习兴趣
目前,在初中数学学科的教学中,学生的“厌学现象”较为严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偏离和违背教师正确的教学活动和要求,形成教与学两方面的不协调,主要表现在课内不专心听讲,课外不做作业,不复习巩固。这种现象直接影响着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直接后果是不少学生因为“不听、不做”到“听不懂,不会做”,从而形成积重难返的局面。其原因产生于自我因素与社会因素。
初三数学整个复习过程中,怎样才能消除学生的“厌学现象”呢?我的体会是,必须根据教材的不同内容采用多种教法,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复习“有理数”一章时,学生们总以为是复习课,心理上产生一种轻视的意识。鉴于此,我把这一章的内容分成“三类”,即“概念关”、“法则关”、“运算关”,在限定时间内通过讨论的方式,找出每个“关口”的知识点及每个“关口”应注意的地方。如“概念关”里的正、负数、相反数、数轴、绝对值意义,“法则关”里的结合律、分配律以及异号两数相加的法则,在“运算关”强调一步算错,全题皆错等等。讨论完毕选出学生代表,在全班进行讲解,最后教师总结。通过这一活动,不仅使旧知识得以巩固,而且使学生处于“听得懂,做得来”的状态。又如在复习“二次根式”一章时我安排了这样一个游戏:事前我布置学生收集各种有关本章学习中可能出现的错误,并且书写在一张较大的纸上,在上课时由组长在开始前5分钟内召集全组学生把各自找到的错误题拿到一起讨论,安排“参战”顺序。游戏开始,各队轮流派“挑战者”把错误题贴在黑板上,由其它各队抢答,如果出示问题后一分钟之内无人能正确指出错误所在,则“挑战者”自答,并获加分,如果某队的学生正确应战,指出了错误所在,则应战队加分,最后以总分高的队获胜。这一游戏使课堂气氛活跃了,挑战者积极准备,应战队努力思考,把有关“二次根式”一章中的错误显露无遗,其效果比单纯的教师归纳讲述要好得多。这一教学过程仅仅相当于一种游戏,但突出带动了学困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与自觉性,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与成就感。
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多数初中生仍停留在教师所要求和布置的带有一定强制性的学习状态,学习的被动性较强,主动学习和探求知识很不够,还没有掌握适合独立学习的学习方法。这种学习的被动性,表现在学习方法上主要是死记硬背。他们上课抄笔记,课后抄作业,复习考试按教师指定的背课本和笔记,还有许多学生大量地看各类题解,这都抑制了学生的思维和发展。他们的学习缺乏独立性,离不开教师这根“拐棍”;而对教师的依赖性很强,又极大地影响了学生能力的培养。由于中考指挥棒的作用,特别是在初三,学生被迫在课上课下大量做练习,重复性的无效劳动占去了很多学习时间,负担过重,这就显得学习被动和方法过死,严重影响着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在学习过程的各个学习环节上,凡采用具有独立学习特点的学习方法,与其学习效果的相关程度都很高。但是,不同年级的相关点是不同的,它反映了不同年龄段学生自主能力和自控能力的不同。因此,对于初三学生,为了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教师有必要进行学法的具体指导,要开设学习方法课,引导学生寻求合适的学习方法。
自学能力的培养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关键。自学能力的培养,首先应从阅读开始,初中学生阅读能力较差,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教师必须从示范做起,对概念内容逐句、逐段举例、解释,对重要的数学名词、术语、关键的语句、重要的字眼要重复读,并指出记忆的方法,同时还要标上自己约定的符号标记。对于例题,让学生读题,引导学生审题意,确定最佳解题方法。在初步形成看书习惯之后,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接受程度,在重点、难点和易错处列出阅读题纲,设置思考题,让学生带着问题纵向深入和横向拓展地阅读数学课外材料,还可利用课外活动小组,组织交流,相互启发,促使学生再次阅读,寻找答案,弥补自己先前阅读时的疏漏,从而进一步顺应和同化知识,提高阅读水平和层次,形成阅读――讨论――再阅读的良性循环。其次,自主选题、做题,最准确地巩固当前所复习的知识。最后,做好错题集,进一步回顾自已过去解题时忘记了什么,忽略什么,找到最佳方法。
三、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是能力的培养,其中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教学的主要方面。
篇7
关键词:初中数学 分层教学 教学措施 数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11-0087-01
学生的个体差异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进入初中阶段后个体差异性带来的影响逐渐增张并从学生的成绩、学习状态中表现出来。为了让每个学生都得到良好的教育,开发潜能,培养呢你,成为有用之人,采用“因材施教”的分层教学方法势在必行。
1 掌握学生学习状况,制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和方法
分层教学是一个应对学生差异性问题的重要措施。从当前出现数学学生的状况来看,学生的个体差异主要体现在班级、年龄层次、数学知识水平、思维能力、学习能力以及努力程度等方面。分层教学也是依据具体情况对学生进行分层划分,然后制定分阶段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使数学教学方式更符合初中不同层次学生的接受程度,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效果。
例如,依据学生的数学知识掌握程度,对学生进行的分层,主要在同一学校和同一年级中进行。根据学生一段时间内的平均成绩、数学学习能力、学习态度等将某一年级的初中学生划分为优等生、差等生以及中间水平的学生三个层次。
2 充分落实分层教学措施
当前初中数学教学中最适合的分层教学措施有五项。这五项分层教学措施主要有:
第一,学生分层。学生分层主要包括上、中、下三个层次,可根据分层情况对班级学生进行分组教学。第一层次的属于数学基础、学校能力、学校成绩都拔尖的学生群体,第二层次属于成绩中等的学生,第三层次则是学习有困难、需要更多帮助的差等生。
第二,教学目标分层。教学目标分层是在学生分层的基础上进行的,根据学生分层的情况教学目标分层可包含以下两个方向。以初一阶段的初中数学教学为例,首先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共同目标是完成初中数学的基础知识学习。比如初一学生需要学习有关代数的初步知识如有理数、相反数、一元一次方程等;对图形有进一步认识。其次不同层次学生还有不同的层次目标。优等生目标最高、中间层次稍差一些,下等生要求最低,难度最小。当然随着学生能力和成绩的提升,教学目标也会随着发生改变。
第三,教学过程分层。教学过程分层主要体现在数学课堂教学上,主要指的是在数学课堂上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的教学态度和教学要求。教学过程分层其实可以与课堂练习层次进行有机集合,即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不同层次的学生需要回答的问题、习题练习要求也都不同。优等生负责理解难度较高、数学知识点较为负责的问题,难度逐层降低。
例如,在教授因式分解类题型的时候,可同时列出三到四个分解因式题目如:(1)x3-x2+x-1 (2)5ax+5bx+3ay+3by (3)x2-x-y2-y。然后根据题目的难易程度划分给不同组的学生让学生进行分层练习。优等生做第一题:x3-x2+x-1,差等生做最后一题:x2-x-y2-y,中间层次的学生负责第二题5ax+5bx+3ay+3by。练习钱学生可对三种程度数学题的解题思路进行讨论整理和叙述求证,与教师进行良性共同,然后分别开始解题。
(1)x3-x2+x-1
解法=(x3-x2)+(x-1)
=x2(x-1)+(x-1)
=(x-1)(x2+1)
(2) 5ax+5bx+3ay+3by
解法:=5x(a+b)+3y(a+b)
=(5x+3y)(a+b)
(3) x3-x2+x-1
解法:=(x3-x2)+(x-1)
=x2(x-1)+(x-1)
=(x-1)(x2+1)
解题时,不同小组可在解题时间、解题效率等方面进行竞争,增强学生的课堂数学、课堂练习兴趣。
第四,在数学教学中比较常用的分层方式还有作业分层和测试分层。这样的分层也都是以第一点学生分层为依据。主要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数学学习状况来安排分层工作。
3 多种分层教学模式相结合
数学分层教学模式多种多样,根据实际情况将这些教学模式进行排列组合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3.1班内分层目标教学模式与课堂教学的(分层互动)模式相结合
当前大部分学习的分层教学工作都是又任课教师在某一班级中进行,所以最合适的就是班内分层模式。当然在课堂教学中,还要与课堂教学的分层模式进行有机结合,利用
组合作的形式,完成不同层次学生的数学辅导和教学工作,当然也能培养学生的交流互动能力、团结互助精神。例如,在对面临中考的初三学生进行教学辅导工作首先需要通过数学测验等方式对学生进行差异分组,然后知道不同的初三数学教学目标,比如,优等生的教学进度更快,比其他层次学生提前进入复习期,复习教学的内容、难度也都是最高水平。此外还要对学生进行分阶段考核、评价等工作。
3.2分层走班模式与能力目标分层检测模式相集合
分层走班模式时候在全年级进行,形式上类似大学的公共课教学模式,不打破原有班级划分,却在根据层次不同安排不同的教学工作,这样的模式影响下,学生的测验安排自然也要紧随其后,以教学程度为准安排测试。
3.3个别化学习的模式与定向培养目标分层模式相结合
个别化学习模式和定向培养目标的分层模式都是针对学生间个体差异性明显的现象所采取的的措施,也是提升“因材施教”特色的教学模式。这两种模式的针对性向,教学投入相对较大,所以普及程度比之前面几种模式要小很多。而且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这两种教学模式对学生自主参与的要求很高。
此外,在初中数学分层教学工作中还要努力做好对初中数学分层教学管理工作。因为分层教学的缺陷就是在管理上比较麻烦,如果能有一个有效的管理系统,对学习分层教学工作进行优化管理,将有效提升分层管理效率,免除后顾之忧。
参考文献:
[1]胡志远.浅析如何进行初中数学分层教学[j].语教外学习(初中版下旬),2013(08).
[2]王春辉.浅析初中数学分层教学的实施及效果[j],赤字,2013(06).
篇8
一、巧借信息技术的交互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1.人机交互是多媒体计算机的显著特点,多媒体计算机可以产生出一种新的图文声色并茂的、感染力强的人机交互方式,而且可以立即反馈。这种交互方式对于数学教学过程具有重要意义,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因而形成学习动机。
2.人机交互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传统的数学教学,教师是主宰,学生是配角,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甚至练习作业都是教师事先安排好的,学生只能被动参入这个过程。而优秀的多媒体课件所提供的交互式学习环境中,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所学的内容的深浅,来选择适合自己水平的练习作业。
二、巧借信息技术提供的外部刺激的多样性,有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获取与保持
信息技术提供的外部刺激是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它既能看得见(视觉),听得着(听觉),还能用手操作(触觉),这种多样性的刺激,比单一地听老师讲解强得多。同时信息技术的丰富性、交互性、形象性、生动性、可控性、参入性大大强化这种感官刺激,非常有利于知识的获取和保持。
1.化无形为有形。初中数学理性知识成分太重,传统的教学只片面强调逻辑思维训练,缺乏充分的图形支持,缺乏供学生探索的环境,于是只能靠学生的死记和教师的说教了。比如,初三几何“点的轨迹”,学生最终会认识“轨迹”是一些直线或射线,但学生对“轨迹”是毫无想象力的。《几何画板》能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它显示的“点”一步步地动态有形地组成直线或射线,旁边还能显示轨迹中“点”的条件,这种动态的有形的图形是十分完整的,清晰的,它远远超出老师“把轨迹比喻成流星的尾巴”。
2.化抽象为直观。初中数学的概念教学是教学中的难点,学生几乎被动地从教师那里接受数学概念,只有靠强化记忆知道概念的共性和本质特征。初三代数“函数”,就是一个典型的概念教学,关键是让学生对“对于x的每一个值,y都有唯一值与它对应”,有一个明晰直观的印象。运用多媒体的直观特性,分别显示解析式y=x+1,数学用表中的平方表,天气昼夜变化图象,用声音、动画等形式直观地显示“对于x的每一个值,y都有唯一值与它对应。
3.化静止为运动。运动的几何图形更加有效地刺激大脑视觉神经元,产生强烈的印象。初中几何《圆》这一章,各知识点都是动态链接的,许多图形的位置发生变化,图形间蕴藏的规律和结论是不变的。熟悉《几何画板》的教师,无一例外会用《几何画板》来演示“圆幂定理”,即相交弦定理割线定理切割线定理切线长定理,鼠标一动,结论立现,效果相当好。
4.化繁琐为简明。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一个重要出发点是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初三代数“频率分布”,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引着学生在“60名女学生身高”数据中,找最大值,最小值;再分组;一个一个地数出每组中数据的个数;计算频率;绘频率分布表,画频率分布直方图,既繁琐又费时。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简洁明了,把60个数据输入Excel,排序,最大值和最小值,各组中的频数,一目了然,用Excel还能方便地绘出柱状图,类似频率分布直方图。
三、巧借信息技术的丰富资源,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发现式学习
信息技术的丰富资源,能为数学教学提供并展示各种所需的资料,包括文字,声音,图片,视频等,能创设、模拟各种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情境,为所有学生提供探索复杂问题、多角度理解数学思想的机会,开阔学生数学探索的视野。
篇9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12―0058―01
数学难学是高中学生普遍反映的问题。一些学生在初中数学成绩较好,在中考中数学取得了优异成绩,经过高中一段时间的学习后,数学学习兴趣丧失,数学成绩大幅度下跌。笔者认为,这一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过渡不到位所致。那么,如何搞好初高中数学教学的衔接过渡呢?
一、做好教材内容的衔接
就教材内容而言,高中数学的内容更多、更深、更广、更抽象,尤其在高一学生刚接触代数,其概念抽象、知识密集、理论性强,同时高中数学更多地注意论证的严密性、叙述的完整性、整体的系统性和综合性。因此在高中教学中,教师要利用好初中知识,由浅入深过渡到高中内容。
二、做好学习心理的衔接
有些学生把初中的那一套思想移植到高中来。他们认为自己在初一、初二时并没有用功学习,只是在初三临考时才发奋了一、二个月就轻而易举地考上了高中,因而认为读高中也不过如此。存有这种思想的学生是大错特错的。中考的题目并不具有很明显的选拔性,但高考题却不相同。如果心存侥幸,想在高三时再发奋一、二个月就考上大学,那到头来就会后悔莫及。
三、衔接好教学方法
1. 应根据学生思维发展阶段的特点组织教学,促进思维过渡。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要注重提升学生抽象、概括、推理能力的训练,而高中数学教学,则要进一步注意理论观点对数学思维活动的指导作用。所以在衔接阶段,要使学生的思维训练和思维发展阶段相适应。过难、过急是不行的,过易、过慢也是不行的。要设计好教学程序,使教学既符合学生思维结构所具有的水平,又要有一定强度和适当难度。
2. 注意加强化归思想方法的训练,培养学生联想、转化的能力。把一个复杂陌生的问题转化为简单熟知的问题加以解决,这就是化归思想,它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这种方法在数学中应用十分广泛,如立体几何研究的虽是空间图形,但它的大多数问题都可以归结为平面几何问题来解决。
3. 重视知识归纳,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在教学中不仅要指导学生掌握好各章节的基础知识,还要让学生学会归纳、整理,真正做到“由薄到厚”又“由厚到薄”。在复习中要找到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清晰的知识结构图表,以便理清概念,使其系统化,便于记忆、掌握及运用。同时对所学的思维方法和解题方法也应进行分类总结,找出其共性与个性、区别与联系,进而透彻理解所学知识。
四、做好学习方法的衔接
初中生在学习上的依赖心理是很明显的。第一,学生习惯于套用教师提供的题型“模子”;第二,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回家后辅导也是常事。升入高中后,教师的教学方法变了,套用的“模子”没有了,家长辅导的能力也跟不上了。许多学生进入高中后,有很强的依赖心理,跟随教师惯性运转,没有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外在表现为:不制订学习计划,坐等上课,课前不预习,对教师将要上课的内容不了解,上课忙于记笔记,忽视听课的主要内容。因此,做好初、高中学生学习方法和态度的衔接工作非常重要。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一定要重视学生良好习惯和自学能力的培养,并结合数学学习的基本方法,将学与问、学与练、学与思、学与用有机结合起来。
篇10
关键词:初中教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2-376-01
由于初中生正处在由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心里发育不很健全,而初中数学比较抽象,学习任务又比较重,要全面提高初中数学教学质量必须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有时还不尽如人意,这就促使我们不得不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下面就本人在初中数学教学实践中如何提高初中数学教学质量,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
一、以数学课程标准为依据,改变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水平
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关键在课堂,我们要认真研究课堂教学,认真备课,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避免课堂不用功,课后拼命补的不好做法,努力形成群体讲求课堂教学质量的舆论氛围。一方面要切实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教学。要从教材的整体上来理解、把握数学知识,基础知识和基本训练的复习,不只是简单的重复,加强记忆,更重要的是深化认识,从本质上发现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加以分类、整理、综合、构造,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结构系统。一定要克服“眼高手低”的毛病,先抓好那80的基础分,做到基础知识和基本训练常抓不懈。另一方面重视知识的归纳总结和问题的发现、设置、探索与解决。切忌就事论事,然后通过大量的练习来“掌握”概念。我们要充分利用问题情景来引导学生参与完成解决问题的探究活动,在知识的发生过程中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及数学思想方法,提高数学能力。
二、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推动学生数学学习的一种最实在的内动力,是影响学习效率的一个重要因素。学生只有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才会表现出高度的自觉性、积极性和持久性。对于初中学生来讲,数学本身是一门枯燥的学科,并且其难度较大,在学习过程中相当一部分学生会感觉学习负担重,学习压力大,从而产生厌学的现象,影响其整体成绩的提升。基于这一考虑,在初中数学教学阶段,应将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做,要结合初中学生的实际特点,对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全面培养和提高,主要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根据学生特点设置课堂问题
考虑到课堂提问的重要性,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实际特点,设置特色问题,提高问题的针对性,有效检验课堂教学效果。
2、以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为主,选择课堂教学重点
初中数学在课堂内容选择上,要突出教材的实际作用,应以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为主,使课堂教学内容既能满足教学大纲要求,有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3、活跃数学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考虑到初中数学课堂的现状,为了达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老师应采取积极措施活跃数学课堂气氛,使学生能够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三、精选作业,狠抓落实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并非作业做的越多越好,实际上,由于作业多,学生不堪重负,被逼抄袭,就连成绩好的学生也不能幸免,这样作业做得再多,也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反而形成恶性循环,把师生都拖得疲惫不堪。作业数量一定要控制好,这就必须精选习题。习题的选编要知识面广,题型全面,重点突出,具有典型性和一定的梯度。课堂练习,课外作业,阶段练习和单元练习要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落实“双基”的基础上,发展学生的能力,这样才能做到“精”。精选了习题还要落到实处。作业要求独立完成,不能拖欠。所谓独立完成并不是不能讨论,而是不能照抄照搬,如果拖欠了,要及时补上,不能形成练习的空当。作业中的错误要及时纠正。一般来讲,普遍错误在课堂上集中纠正,个别的简单错误只需批改,带根本性的错误要当面纠正,必要时,要补充练习。
四、题组训练,强化技能
对于一些关键性的重要技能,可以进行题组训练,这对于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和解题速度是非常有效的。例如有理数的加减运算,整式的乘除和分式的化简,解一元一次方程,列方程解应用题,全等的证明,相似的证明,切线的证明等等,都必须安排专门的时间以题组的形式强化训练。一节课安排3~4组,每组2~3题,题目由简单到复杂。题组训练的形式是每一组由2~3名学生演板,其余学生独立练习,根据情况可作必要的提示,然后对照演板讲解订正,订正要指出错误的原因,讲解要鼓励学生提出自己不同的解法,对难度大的题目,也可先讲后做。在我们做了一番归纳总结的功夫后,发现有些题目之间存在着某种内在联系,将它们“一线串珠”,作题组训练,可使学生豁然开朗。
五、注重能力培养,训练学生思维
初三是初中数学学习的重要阶段,也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收获季节",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培养学生观察、操作和探究数学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一个题目,可以引导学生从各种不同角度,寻求不同的解(证)法,也可以进行"一题多解"的训练,还可以改变条件进行"一题多变"和"多题一解"的训练。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解题思路,使学生思维活跃,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使学生变学为思。因此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应注重能力培养,训练学生思维。主要可以采取以下几方面的措施:
1、注重解题方法教育
要想训练学生的思维方式,就要从解题方法开始,应对解题方法教育引起足够的重视,并采用具体的定理和例题,为学生重点讲解解题方法。
2、引进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思维
- 上一篇:国际贸易中的跨文化管理
- 下一篇:水文与水资源工程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