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交通绿色出行总结范文
时间:2023-12-21 17:19:2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文明交通绿色出行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十三五”实施情况
“十三五”期间,认真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践行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理念,坚持走绿色交通、低碳生活、节能环保发展之路,认真实施《公共机构节约能源资源“十三五”规划》。“十三五”期间我市交通领域绿色低碳运输发展较好,主要体现在:
(一)大力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以省级“四好农村路”示范县创建为契机,投入资金4900万元专项用于乡村及通组公路建设,建设里程100公里以上,已逐渐形成村村通、组组通的农村致富路网大格局,并被省政府认定为第三批省级“四好农村路”示范县。
(二)完善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大力发展绿色出行服务。按照相关规定,推广应用新能源和清洁能源达到国六排放标准的燃气车辆,鼓励运输企业淘汰尾气不达标的公交车,更换新能源汽车,截止目前,我市已更换150辆新能源公交车,建成充电桩160个,城市公交和农村客运新能源纯电动公共汽车使用率达80%(还有20%为清洁燃料车辆)。
(三)大力发展绿色低碳货物运输。加快我市传统运输业向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兴远、龙蟒、立可达等货运企业,有力地带动了我市物流产业的发展。“十三五”期间,认真贯彻交通运输部《道路运输车辆燃料消耗量检测和监督管理办法》,严禁高耗能车辆进入运输市场,对能耗高、排放超标的老旧车辆和经综合性能检测车辆的技术状况达不到要求以及已到报废年限或行驶里程的车辆坚决清理出运输市场,新增261辆LNG货运车辆。
(四)大力推进机关节能降耗、低碳生活。认真开展节能宣传周和低碳日活动,倡导绿色出行、低碳办公和生活。在办公区域尽量使用自然光;长时间不用时及下班后,及时关闭空调、计算机、打印机、复印机、取暖器等电器设备;严格公车管理,减少不必要的油耗;严格节约用水,防止跑、冒、滴、漏现象发生。“十三五”期间,全局机关共用电用水、用汽油、纸笔等办公用品费用逐年呈下降趋势。
二、2020年工作
2020年,按照上级部署,瞄准“货运节能、绿色公交、绿色工程、节约机关”四个方面的工作目标,全力推进交通领域公共机构节能工作,取得了较好成效。2020年,积极配合环保部门加强建立I/M站工作,目前已有9家M站通过环保部门资质审核并正常使用,实现对大气污染物排放超标车辆的“检验、维修、复检”工作。同时,根据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深化收费公路制度改革取消高速公路省界收费站》的通知和市政府工作安排,积极推动ETC发行。截止2020年1月,我市已安装ETC55635辆,完成上级下达安装80%的目标任务。
(一)加强组织领导。根据分工安排和人动,调整了以局长为组长、班子其他成员为副组长、各股室负责人为成员的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召开了专题会议,研究、部署和调度节能减排相关工作,明确了工作开展的牵头领导和相关措施,责任到岗到人,为节能减排工作提供政治保障。
(二)加大宣传力度。一是认真开展全国节能宣传周活动。6月29日至7月5日,精密围绕“绿水青山,节能增效”的宣传主题,利用出租车、公交车和交通运输公众号、汽车站场等宣传体,大力宣传城市公共交通对保障民生、推进节能减排、减少空气污染、缓解城市交通拥堵的重要意义。并在城市交通服务中心邀请进站旅客、客车驾乘人员开展了垃圾分类、节能减排有奖知识竞赛一次。二是营造节俭节约的良好氛围。以开展创建节约型机关、绿色出行、低碳生活为抓手,充分发挥公共机构的示范引领作用,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工作和生活方式。7月2日全国低碳日和9月22日是“世界无车日”,全局干部职工带头行动,选择公交、自行车、步行方式践行“135”绿色行动。
(三)推进交通领域节能减排。一是严把营运车辆准入关。以省级文明城市创建工作为推手,推广新能源班车应用,优化公交班线。认真贯彻交通运输部《道路运输车辆燃料消耗量检测和监督管理办法》,严禁高耗能车辆进入运输市场,对能耗高、排放超标的老旧车辆和经综合性能检测车辆的技术状况达不到要求以及已到报废年限或行驶里程的车辆要坚决清理出运输市场。对客运班线实载率低于70%的客运班线不再新增运力和班次。二是继续推广使用新能源公交班车。要求运输企业城区公交车辆尽量全部使用电动力公交车,市内、市域公交班车倡导换置电动力或新能源车辆。引导企业加大对新能源出租车、定制班车、旅游客车的更新力度,逐步提高清洁燃料车辆的占比。三是加强行业环境保护,推动交通污染治理。加强对全市范围内机动车环境污染的监督管理,认真开展机动车排放整治工作,全市已没有黄标车。四是积极配合环保、交警部门对柴油货车、罐车等运营车辆进行尾气检测。今年共检查货车939辆,其中不合格的55车辆。五是推进绿色公路工程建设。工程节能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把合理减少用能、保护生态环境放在重要位置,推广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应用,有效减少了返工现象,降低了原材料的损耗。六是大力创建节约型机关。召开职工大会,学习宣传上级节能减排相关文件精神,利用墙报、微信工作群宣传节能减排工作要求和动态,倡导绿色出行、低碳办公和生活,引导自觉养成节约一度电、一杯水、一张纸、一滴油的良好习惯。七是认真开展了垃圾分类。每个楼层、每个办公室都增设了分类桶,对废纸、废旧灯具、废弃电器及电子产品、废塑料等,做到了分类投放。办公室每月定期检查,督导各个股室实行垃圾分类制度。
三、2021年工作安排
(一)持续推进营运货车节能减排工作。严格贯彻交通运输部《道路运输车辆燃料消耗量检测和监督管理办法》,严禁高耗能车辆进入运输市场,鼓励运输企业更换不符合要求的车辆,提高货运车辆实载率,实现节能减排。
(二)进一步推进绿色低碳出行工作。加强老旧客运车辆清理,积极推广新能源公交、出租车,积极倡导市民选择绿色出行方式。
(三)加强交通污染防治联合执法。建立联合执法常态机制,坚决查处不符合环保要求的车辆及未安装油气回收装置的油罐车进入市场。
篇2
丹麦是一个自行车王国,是骑车人的天堂乐园。在这个童话国度,自行车骑行传统悠久。首都哥本哈根第一条自行车道,早在1920年就建成使用。进入汽车文明时代后,骑自行车也作为丹麦人的一种生活方式而存在。直到上世纪七十年代左右,受能源危机和日益增强的环保约束影响,丹麦公众节能环保意识率先觉醒。公民也积极响应政府号召,自觉地把骑车从一种单纯的生活方式或娱乐情趣,上升为一种普遍的思维理念和行为时尚,一种绿色的、可持续的交通文化,应对气候变化的积极响应和自觉行动。在这种思想转变和文化的孕育、疏导中,自行车已经紧紧附着于丹麦人自信、骄傲的幸福生活。这种自信和骄傲,有如他们眼中的美人鱼雕像、嬉戏的天鹅和醇爽的嘉士伯啤酒一样,那么真实,那么浪漫;也如同他们身边茂密挺拔的森林、清波荡漾的湖面、闲适有序的生活那么清新而自然。
哥本哈根是丹麦的首都,也是该国最大城市及港口,是当今世界绿色城市的典范。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欧洲国家的私人汽车快速增长,但哥本哈根市政府却反其道而行之,开始大力推广自行车,在市区范围内精心规划自行车专用道,推出了自行车复兴战略。你可能难以想像,在这个只有620平方公里的城市,自行车总里程竟然已经达到500多公里!难怪国际自行车联盟授予哥本哈根“自行车之城”称号,这在目前仍是世界唯一!
总结丹麦人的自行车交通,似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拥有量多,使用率高。丹麦人口500多万,家庭自行车拥有量已经超过420万辆,人均拥有率世界第一。很多人拥有功能不一的多辆自行车,分别用于公路旅行、山地游玩和近处交通。在出行距离不到5公里的情况下,30%的人选择以自行车代步出行。首都哥本哈根规划到2025年前成为世界上第一个零排放首都。为了这一目标的实现,有超过三分之一的市民响应政府号召骑车上班、上学。骑车族上至部长、市长,下至普通公众,覆盖了各个阶层、各个年龄的人们。我们行走在哥本哈根的大街小巷,商业区,公园广场,自行车好像无处不在。据介绍,丹麦议会近90%的议员是骑车上班,自行车可以随意出入议会大院,而汽车则被拒之门外。
二是设施完备,通行优先。为了给骑车人提供一个更安全、便捷的骑车环境,哥本哈根政府启动了“超级自行车道”计划,投资修建了数百公里四通八达自行车高速公路,将原有的双向两车道扩建为双向六车道,自行车道上不仅设有明确路标,还设了专管自行车的小型红绿灯。按他们的交通规则,在十字路口,自行车停靠线要比汽车停靠线靠前5米,自行车可以在汽车右转之前优先通过,其他车辆和行人必须让行。在哥本哈根,骑自行车的平均时速为15公里,快速自行车道时速可达20公里,而汽车的平均时速仅为27公里。
三是以人为本,方便舒心。在哥本哈根,有超过九百个免费自行车站,有各种型号的自行车可供选择,并且在自行车把上,设置有当地的旅游导图,详细说明在哪里能找到免费的自行车。你若使用这种自行车,只需将20丹麦克朗硬币(1克朗约合1.1元人民币)放进车链的孔眼内,用完将车锁在任何一个存车处即自动跳出你投入的20克朗押金。在这里,自行车免费停车场随处可见,对违章停放的自行车,管理人员不仅不会罚款,而且还会对它们为车胎打气、上链条油等简单维护,然后把自行车移动到专用停车架上,并留下纸条友好提示你使用自行车停车架。相比国内交通管理者动辄贴条罚款的行为是不是让人觉得人家的管理更人性化呢?
四是政策扶持,鼓励引导。多年来,丹麦政府一直致力于环境保护,倡导自行车绿色出行是实施绿色环保计划的有力措施之一,而对汽车消费则课以重税。据说在丹麦境内买一辆轿车,通常要付出比其他欧盟国家高出两倍的价格,对新车牌照控制也非常科学和严格,令不少丹麦人望车兴叹。在当地的地铁、轻轨火车、轮渡和长途客车,都允许乘携带自行车上车(船)。这些措施,不仅有效控制了汽车数量的增长,也进一步推动了丹麦自行车交通的发展。
让骑车人享受安全、舒适、快捷的交通生活;让他们感受到比开车出行更有自信和尊严;让他们感知和收获骑车的乐趣和健身成果;让他们意识到每个人对环境改善的责任和担当;让他们体味到绿色出行创造的直观效益和成就!我想这也正是丹麦这个当今自行车单车王国的一大魅力所在吧!
篇3
关键词:LEED-ND;绿色社区;规划策略
中图分类号:TU984.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13)07-0096-03
1.引言
面对环境与气候、能源与资源、人口增长等诸多问题的挑战。改变传统的发展模式,促进生态文明转型,成为世界各国政府的共识。我国“十二五”规划中的绿色发展思想就是可持续发展最新的表达方式。作为城市基本单元的城市社区,提供了加入可持续城市建设的有效平台。绿色社区是实践绿色城市以及绿色发展模式的基本物质载体,更具有可操作性和现实意义,在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
2.关于绿色社区
绿色社区是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作为绿色城市建设的基本功能单元之一,是以促进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应用现代科学技术与规划方法,统筹布置社区内外的物质空间环境,实现最高效、最少量、最低影响地使用资源和能源,营造出一种集约、低碳、健康、舒适、和谐人性化的聚居环境。绿色社区具有低的环境;中击性、资源和能源消耗性,同时具有良好的自然环境亲和性、人居环境的舒适性、经济的高效性以及社会和谐性等特征。
美国、德国、挪威、瑞典等国外绿色社区规划建设取得了一定经验,而我国绿色社区建设起步较晚,且多以环保为主要内容,从政府、开发商、公众到专业人员、技术等都存在诸多问题,表现为概念理解的片面性、参与对象的单一性、操作运营的逐利性等。就规划设计而言,多数方案力求通过配备绿色硬件跃然而出,实则管中窥豹。究其缘由,我国尚未形成一套完善的绿色社区规划指导系统,导致绿色社区建设存在一定的盲目性。本文试图通过吸取当下研究较为成熟,国际认可度较高的LEED评价系统下的LEED-ND来提出绿色社区规划设计策略。
3.LEED-ND引导下的绿色社区规划设计初探
3.1LEED-ND理论简介
LEED-ND(LEED for Neighborhood Development)诞生于美国因长达百年的城市蔓延而导致的土地浪费、生态破坏、能源消耗、人际关系解体以及近年来气候变化等问题。LEED-ND是由美国绿色建筑委员会、美国新城市主义协会以及美国自然资源保护委员会三大团体共同开发的面向社区层面规划设计的可持续发展评估体系,集合了精明增长理论(Smart Growth)、新城市主义理论(New Urbanism)及绿色建筑和基础设施理论(Green Building&Infrastructure)等三大绿色社区规划设计及发展原则。
LEED-ND评价体系由五大类指标构成,分别是精明选址与社区联通性(Smart Location and Linkage)、社区规划与布局(Neighborhood Pattern and Design)、绿色建筑与基础设施(Green Infrastructure and Buildings)、创新设计以及地区特色(1nnovation and Design Process,Regional Priority Credit)(图1)。美国越来越多的开发项目借以LEED-ND的指导,以求提高开发项目的整体品质,使得新的理论思想在整个规划体系中逐渐深入,同时自下而上动态地完善理论的发展。
然而,中美两国在城市建设机制以及基本国情上都存在巨大差异,LEED-ND不能直接用于我国,但是从理论系统更新、规划技术完善、实施手段创新等方面给予我国绿色社区规划设计相关的借鉴经验。笔者从最为直接的规划设计方面总结了以下几点绿色社区规划设计策略。
3.2绿色社区规划设计策略
3.2.1选址——绿色社区场地甄别选择
优先开发建设的场地归纳为三种类型:先前开发型场地(Previously Developed Site)、城市空置型场地(1nfill Site)、临近建成区型场地(Adjacent Site)(图2)。这些类型的场地能够充分利用周边及城市已有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减少项目的建设及运营成本,也更易于融入原有的城市肌理。
3.2.2构架——绿色社区用地功能布局
绿色社区作为绿色低碳城市的子系统,应融合到城市空间结构从分散布局向集中公交走廊式布局的转型中,形成各城市片区以交通枢纽为中心,由公共交通网络连接起来的城市网络嵌套结构(图3)。通过空间整合与鼓励社区内外部各种产业多样化发展,打破僵化的现代主义功能分区。在控制性规划层级中,除必须单独设置的用地外,提倡其他用地进行不同程度的功能混合及立体化的空间利用,缩短工作、学习、休闲、服务和居住地间的路程,实现以短路径出行为主,从而降低能量消耗、减少污染物排放,同时提高了城市运行效率和塑造了城市生活的魅力。
3.2.3控形——绿色社区空间形态控制
为鼓励公众采用步行或自行车的交通模式,街区尺度应满足人性化要求,避免形成以机动车出行为基本尺度的大街区,并与城市道路网布局结合考虑。根据国内研究,居住功能为主的街区规模一般以200m×200m左右为宜,对于步行速度(4-5km/h)较为合适。但仅以道路密度作为衡量地块大小的标准不太完善,还需考略公共交通使用的便利度。建立基于步行和自行车尺度的公交导向街区(TOD),在公共交通站点周边适当地提高容积率和建筑密度,进行紧凑式的开发建设,能够节约土地,并有效地控制街区规模和形态。
3.2.4择径——绿色社区交通系统构架
从某种程度上,交通系统的布局体现了一个城市的空间形态结构及土地开发模式,只有绿色的交通系统作为基础才能构建绿色城市及社区。鉴于我国小汽车使用的增长速度,我国交通出行模式急需转变,具体为:POD>BOD>TOD>XOD>COD,即步行交通优先于自行车交通,再来倡导公共交通发展,其次再考虑结合步行、自行车的公共交通发展和小汽车交通发展。在社区规划设计人性化的交通服务设施(智能化的自行车存放点等),鼓励采用步行/自行车+公交枢纽的服务方式,扩大公交枢纽的服务半径,从而节约高等级公共交通设施的建造,以较经济的公交设施服务更广大的区域(图4)。
3.2.5配器——绿色社区公共服务设施配置
要求人们机械地按照规定的公共服务设施服务半径进行使用是不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规划的地方设施不可能完全满足居民多样化的需求。绿色社区规划中突破传统“干人指标”对配套服务设施的要求,充分分析社区性质、居民构成、社区规模,考虑市场规律、兼顾社会公平和就地平衡等原则“量体裁衣”式地配置服务设施。为了实现服务设施的有效利用,需要在绿色社区与公共服务设施之间创建良好便捷的联系路径。因此,基于如步行、自行车交通等绿色交通出行方式基础上的公共服务设施布局尤为重要。在公共服务设施布点规划时,应考虑到居民与不同服务设施的心理出行距离及联系的可能性(图5),以已形成的、认同度高的、相对集中的服务设施区域为基础,延展布置各种等级规模的绿色社区及其他服务设施。
3.2.6增绿——绿色社区开敞绿地空间设计
绿色社区开敞绿地规划注重社区的自然生态,遵循生态优先原则,在社区规划设计中与其他子项目处于同等地位,甚至优先于其他建设工程。构建多样性的景观,对社区整体空间进行生态合理配置。构筑绿色邻里模式,作为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保留与利用场地内原有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创建生态协调区,保留、修复自然生态系统,维护自然演进过程。采用“立体绿化”,选择攀援植物及其它植物栽植并依附或铺贴于各种构筑物及其它空间结构上,包括立交桥、建筑墙面、坡面、河道堤岸、屋顶、门庭、花架、棚架、阳台、廊、柱、栅栏、枯树及各种景观小品与建筑设施上,通过人工改造和生态要素的添加与优化,改善绿色社区内的小气候。
3.2.7筑体——绿色建筑与街道界面
推行绿色建筑及技术,因地制宜地设计建筑,减少土方量,考虑自然地形和气候条件,注重建筑的朝向、采光、通风等,通过这些最基本设计手法,减少人工照明和通风的能源消耗。此外,可采取一些积极的技术和设备来达到绿色建筑的要求,如太阳能集热装置、水处理和回收利用装置、绿色屋顶,采用保温隔热、隔音、防辐射等新型建筑材料和技术,如低能耗Low-E玻璃等。通过对街道空间的高宽比、沿街建筑立面、界面连续度、窗墙尺度等的设计可以创造宜人的街道空间,丰富街道的内容,提升街道魅力,从而吸引更多的人采用步行的方式出行,减少机动车废气的排放,同时通过步行起到锻炼居民身体的作用。
3.2.8节源——资源及能源管理规划
绿色社区要对资源进行可持续的利用,其中水资源的可持续的利用可通过控制水量需求、雨水收集、废水处理再利用等方式实现。减少对矿物燃料的依赖,逐渐采用可持续的能源消费模式,推广太阳能、地热能、风能等绿色可持续能源,并通过技术和设备改进,提高能源的效率。
篇4
1快速城镇化过程中的生态文明建设经验总结
1.1坚持转型引领,着力提高产业发展水平始终坚持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两手抓、两手硬”,以环境保护优化产业发展,促进发展转型,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
1.1.2突出产业转型升级一方面,通过做“绿”农业、创“新”工业、育“优”服务业,加快构建以新兴产业为主导、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现代农业为基础的现代产业体系。另一方面,依靠人才科技,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生态化改造。通过淘汰落后产能,实施腾龙换凤,狠抓节能减排,加快传统产业生态化、传统产品高端化。
1.1.3持续发展循环经济作为江苏省循环经济试点城市,该市在2003年率先编制了《循环经济建设总体规划》,现建有国家级循环经济试点园区1家、省级试点单位9家,初步构建起企业内部“小循环”、园区工业“中循环”和经济社会“大循环”的循环经济空间布局。如张家港保税区作为国家级生态工业示范园区,以循环化链条为纽带,初步形成精细化工、棕榈油、有机硅等初具规模的产业链条,园区半数以上企业进入循环经济圈。
1.1.4农业产业特色明显全市围绕“一核三区五园十基地”的现代农业布局规划,新建和扩建一批高效设施农业园区,常阴沙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成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全市现有耕地保有量54万亩,基本形成优质稻米、高效畜禽、名特水产、苗木花卉、蔬菜瓜果等五类特色优势产业,主要农产品“三品”种植面积比重达90%以上。同时,通过积极发展休闲观光农业,进一步拓展生态农业功能。
1.2狠抓生态环保,着力优化城乡宜居环境围绕“天蓝、水清、地绿”的目标,该市一手抓源头治污、一手抓生态建设,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生态屏障明显加强、人居环境明显提升。
1.2.1配套完善基础设施全市天然气主管网实现“镇镇通”,城乡供排水一体化实现市域全覆盖,建成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10座,污水处理能力达22.7万t/d,并因地制宜建立有动力、微动力等分散性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污水处理能力近2万t/d。先后建成总库容25万m3的工业固体废物填埋处置中心、总库容220万m3的生活垃圾填埋场、年处理能力6000t的危险废物焚烧处置中心、日处理能力600t的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以及日处理能力50t的餐厨垃圾处理厂。
1.2.2狠抓落实节能减排重点实施“万企节能低碳行动”,大力推进清洁生产审核,持续加快环境污染治理和落后产能淘汰。近年来,全市累计投入70亿元实施了两轮环保“333”工程和工业园区环境专项整治行动,电力行业实现燃煤机组全脱硫,城区建成全国县级市中第一个“清洁能源使用区”。
1.2.3探索推进生态修复成功把废弃窑洼地建成张家港公园,把高速公路集中取土的低洼地建成暨阳湖生态园区,把市区东郊废弃地建成生物多样性的梁丰生态园,把百里沿江湿地建成天然绿色屏障等。
1.3紧扣城乡一体,着力保障资源均等共享牢牢把握“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这个重要着力点,加快建立有利于农村环境的资源配置激励机制,促进城乡环境资源配置均等化保障。
1.3.1服务网络城乡一体率先全面建成“行政办事和服务、医疗保障、文化活动、商贸服务、警务治安”五大中心,形成一套包括“社会福利、医疗卫生、计划生育、法律维权、文体娱乐”等8大类72个项目的社区公共服务体系,较好地满足了群众对“健康舒适、便利快捷、文化活动、个性发展”的需求。
1.3.2生态环境城乡一体围绕建设“城乡一体的宜居城市”目标,持续推进以“三清三绿”(清洁村庄、清洁家园、清洁河道,绿色通道、绿色屏障、绿色家园)为重点的村庄环境整治行动,建成江苏省三星级康居乡村23个、二星级21个和一星级93个,村庄环境整治达标率100%,并在此基础上继续深化“美丽镇村”建设;加强城乡绿地系统和水循环体系建设,基本建成东、中、西部三大水循环体系,初步形成林地、绿地、湿地融合的生态基础空间。
1.3.4绩效考核城乡一体该市始终坚持环保优先与可持续发展的“绿色行政”理念,对各区镇严格实行经济与环境指标“双重考核”,将常阴沙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双山岛确定为“不开发区”,着力发展生态农业和观光旅游。绩效部门对区镇、相关部门实施生态文明绩效考核,定期公布“生态成绩单”,真正使“绿色元素”成为行政决策考量的关键因素。
1.4培育绿色人文,着力营造全民参与氛围将生态文明理念渗透到政府决策、企业行为、学校教育、群众生活各方面,积极引导生态文明的全社会文化自觉和全民化共建共享。
1.4.1普及推广生态教育把生态环保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在全市中小学全力打造“生态课堂”,发动骨干企业积极参与校企合作的“责任关怀”公益活动,培育了青少年社会实践基地等一批有特色的生态教育基地。
1.4.2宣传推介生态文明突出城乡联动的社会化生态文明主题宣传,使绿色人文理念进机关、进社区、进学校、进家庭、进乡村,让垃圾分类、环保购物、绿色出行、“光盘”行动等成为百姓追求的绿色时尚。利用覆盖镇村的网格化文化服务阵地,在镇村、社区巡回展映“生态小戏”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营造全民参与的良好氛围。
1.4.3积极倡导绿色生活健全政府绿色采购机制,推进机关无纸化办公、智能化管理,积极开展节水、节电、节材等节约行动;推行公交优先,倡导绿色出行,使公共自行车服务系统、LNG清洁能源公交系统、城市慢行系统建设等成为“绿色出行”的新亮点。
2对策与建议
2.1加大城镇生态文明建设力度良好的城镇生态环境支持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在城镇化的进程中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绝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边污染边治理的老路。必须立足于区域整体来统筹资源利用、环境保护、产业布局和重大项目建设。加强对政府行为的规范化管理与制衡,减少政府在城镇建设中反复拆建带来的资源消耗;采取阶梯电价、阶梯水价模式,抑制企业和居民对水电资源的不合理利用;提高私家汽车的运行成本,鼓励发展公共交通、自行车出行与步行等绿色交通方式;注重城镇绿地系统建设,增加城市的绿地范围,提高植被覆盖率和人均绿地面积;更多采用绿色生态建筑,广泛采用节能环保保温隔热材料,鼓励开发利用太阳能;通过建设循环型产业园区,促使生产过程中的资源能量多级利用,促进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提高资源能源综合利用效率;通过产业政策积极淘汰落后产能,以更严格的环保标准推动企业减少废弃物排放;加强城镇生活垃圾的回收管理,采取国际先进的处置办法消除垃圾围城现象。
2.2完善新型城镇化生态文明建设顶层设计探讨城镇化进程中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目标和方法。把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引入到新型城镇化的顶层设计之中,以生态文明建设为指针,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差异化协调发展。要坚持与完善现有城乡土地公有制,强化城乡规划调控,为有序城镇化铺设轨道。要规避经济全球化之弊,推进新型工业化,构筑健康城镇化新动力。要多方位推进可再生能源应用,积极推进绿色建筑和低碳城市建设,提升城市以及国家竞争力。要保护和开发利用历史文化与自然遗产。要从合理分配城市空间资源入手,强化交通需求管理,促进城镇化和机动化和谐发展。要积极应对日趋严重的水危机。要坚持践行科学发展观和有序城镇化。按照党的“十”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战略部署,要切实做好城镇化建设的整体规划,把“五位一体”的基本要求引入规划。在城镇规划中,主体功能区规划是实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土地规划“三规融合”的基础和抓手,要以主体功能区规划为基础,实现规划“融合”,确定城镇的主体功能区定位,明确城镇化的发展方向。
2.3探索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城镇化具有较大的作用力,从而具有正、负效应。必须对城镇化的负面效应加以限制,其中关键举措之一是基于生态文明推进城镇化;在推进城镇化的同时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使城镇化的速度、规模、强度与生态环境承载力的演替进程相适应,保证城镇化的发展始终在生态环境的阈值范围内。城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的关键是整体规划人口、资源与环境,促进城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两个系统达到各自功能和整体功能最优,使城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相互促进,在时间、功能、发展速度上交互促进和协同完善。要积极研究探索生态文明建设引领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模式,加强相关模式的探讨、路径的研究、经验的推广,走绿色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城镇化建设道路,形成体现生态文明建设的生活新模式、生产新模式、发展新模式和管理新模式。要从城市的优先发展转向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城市要从高耗能的模式转向低耗能低碳的发展模式;要从传统的大城市扩张转向生态卫星城的建设和小城镇的协调发展;从盲目克隆国外建筑和美国式城镇模式转向文脉的传承和城市特色的创造上来;要从高环境冲击的发展模式、也就是先污染后治理转向低环境冲击,善待生态环境的本质;要从放任式的机动化转向集约式的机动化,发挥集约型的机动化的空间引导功能,实现集约型的城镇化;要从偏好大型、集中式基础设施转向小型、分散、循环式基础设施,要善于将大型的基础设施与小型、循环式和分散式的基础设施互补共生;要从少数人先富的城镇化转向谋求社会公平的城镇化。
篇5
关键词:城市交通;拥堵;成因;治理
DOI:10.16640/ki.37-1222/t.2016.06.226
21世纪我国的公路发展突发猛进,济南市的公路发展也不例外,而且交通区位优势日益明显,在未来的现代化建设中会依然保持稳定发挥在那,并不断完善道路交通运输网络,登上一个新的发展高峰。不过由于地理和历史等传统因素,济南市的公路建设一支缺乏比较系统性、整体性的规划,这也引发了诸多的问题,其中交通拥堵问题就是最明显的问题之一,亟需解决。文章就是以济南市为了,剖析当前济南市交通拥堵的具体原因并提出针对的策略。
1 济南市交通拥堵现状与类型
济南市当前的道路网交通结构是多条主干道路交叉、数条支干道路呈网状,这种道路结构是由原来的一条“老街”发展而来,在当时确实为居民出行和社会交通发展带来很大的便利,不过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济南的人口数量和汽车保有量数以倍增,济南城市道路的承载能力已经过低,跟不上城市发展的速度要求,因此济南市的城市交通问题越发的严重起来,交通拥堵基本成常态。具体来看济南市的交通拥堵主要有以下四个类型:(1)区域性拥堵。主要是体现在济南市的部分重要路段、商业聚集区等集中区域内,重灾区是在济南的市中区与历下区两个区;(2)高峰期拥堵。主要发生在济南市的早晚高峰时段,尤其是高峰期内的各主干道表现特别明显;(3)节点型拥堵。主要是集中在一些道路的平面交叉路口,比如火车站周围交叉口等;(4)事故型拥堵。当某路段发生交通事故,一旦处理不及时,就会造成拥堵。
2 济南市交通拥堵的原因
导致济南市城市交通拥堵的原因有很多,大致可以将其列为两大类:主观性原因与客观性原因,具体总结出以下四点主要的成因:
2.1 济南市的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济南市正在经历着城市化与机动化的大趋势发展,这就需要高效科学的管理水平,然而当前的城市管理水平不尽如意,表现在宏观的交通管理与社会之间没有默契的协作,城市全局规划与控制性规划没有纳入交通规划全筹,因此综合性机构缺少了科学规划管理的重要依据,降低了管理水平与效率。再有城市管理部门对济南交通的有效引导欠缺,对复杂因素的掌控和判断较弱,有待于继续提高科学精细的交通组织管理与配置。
2.2 城市空间的布局规划不合理
当前已有的城市空间布局规划已经跟不上城市交通发展的脚步,这点已经在城市中心地带表现明显。城市中心区主要土地都用于开发商业或行政办公区,而居民住宅用地都向郊区迁移,因此主城区的交通拥堵是必然的,居民的居住环境也都变得很差,虽然济南市政府已经采取了不少的措施去弥补,但是却没有明显好转,反而负面影响更大。因此城市布局规划的不合理是引起交通拥堵的重要起因。
2.3 交通供需的不平衡
这些年济南市的交通需求可谓是暴增,而且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交通供需不平衡的状态更加突出,矛盾日益加重,交通跟不上经济发展的需求。随着济南机动车数量的增长,导致了一系列的环境、交通、能源等问题,其中对交通的影响最大,尤其是交通基础设施的落后,导致当前的城市交通已经无法满足其要求。
2.4 城市路网不合理
长期以来受“以车为本”的道路管理思想的影响,济南市的路网设计并不合理,机动车拥有更多特权,而其他公共交通、自行车、行人等的利益往往保障不足,路网容量低,层次很单薄,公交基础设施、车辆停车等设施不够完善,主要表现在:“机非混行”的现状很突出,缺少必要的隔离措施,交通秩序很乱;人行道的设计非常不合理等等。因此城市路网结构的不合理也是导致交通拥堵的主因之一。
3 济南市交通拥堵治理的对策
根据以上问题,并结合济南市的交通现状,文章提出以下几个建议,希望对改善当前济南市交通拥堵的现状有所裨益。
3.1 要加强济南市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
完善的交通道路基础设施是形成良通通行能力的重要前提,一定要在现有的路网骨架基础上上,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合理设置信号灯;健全交通标志、标线;做好快速路与不同等级道路的划分,充分发挥快速路的优势等等。同时要做好停车设施的建设,这是重中之重。这就要合理分配利用土地,尽量保持好充足的停车泊位需求,加大力度治理违规乱停现象。
3.2 坚持推行公交优先战略
要坚持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尤其是推行快速公交优先战略,是缓解城市交通拥堵的重要举措,可以充分发挥公交优先的优势,既环保又经济。为此要采取以下举措:(1)要坚持提供优质的公共交通工具,对已有的工具进行定期维修和保养,提升使用质量与寿命;(2)要完善城市公共交通的通行网,建立综合化、一体化的公交网络,加大覆盖城市的范围;(3)提升公交服务水平,包括在票价、换乘衔接、司机与售票员的服务态度与工作质量、保证投入的公交数量、高峰时期开直达车等措施,不断改善公交在市民心目中的形象。
3.3 培育市民绿色和文明出行的交通理念
绿色出行理念需要政策和城市规划中加以引导,要提高自行车的出行比例;要合理规划济南市非机动车的停车系统建设;要设置非机动车的停靠点与换乘点等等。选择公共交通工具与步行也是不错的选择,也要大力提倡。作为济南市民,要提高自己的交通法律意识,遵纪守法,文明出行,为环节交通拥堵尽自己一份绵薄之力。
3.4 要加快交通智能化建设
现代社会是信息化时代,科学技术是最新生产力,将科学技术成果有效转化为治理交通拥堵的良方,加大队交通科技信息建设的投入,推进视频监控、电子警察、智能卡口等科技手段,提高城市交通管理的现代化与自动化水平。
参考文献:
[1]张文富.从汽车消费主义视角谈城市交通拥堵问题的破解[J].商业时代,2011(27).
篇6
道路交通安全宣传活动策划方案1 为推进“文明交通行动计划”,发动全社会共同关注交通安全,提升全民交通安全意识、法制意识和文明意识,公安部决定将每年12月2日定为“交通安全日”。20__年12月2日是全国第4个交通安全日,今年的交通安全日主题为“拒绝危险驾驶,安全文明出行”(即抵制超速、超载、酒驾、毒驾、闯红灯、占用应急车道、不礼让斑马线等突出交通违法行为)。为了深入地推动我校交通安全教育,切实做好学校各项安全防范工作,增强师生在交通事故中的自救和救护能力,最大限度地减少交通事故造成的损失,根据上级文件精神,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此方案。
一、活动主题:“拒绝危险驾驶,安全文明出行”
二、活动时间:20__年12月2日至12月底
三、活动组织领导
组 长:校长
副组长:副校长
成 员:中层及各班班主任
四、活动内容:
1、加强安全宣传教育
(1)、12月1日(星期一)安保主任通过国旗下讲话传达《榆次区教育局20__年“全国交通安全日”主题宣传活动实施方案》精神,全面启动这项活动,并明确这次活动的主要内容:组织各班召开主题班会,针对在道路上嬉戏、骑非机动车不按道行驶、骑车戴耳机听音乐等学生群体多发的不文明行为,开展“知危险、会避险”交通安全
知识普及,同时组织观看交通安全教育片。
(2)、各班召开交通安全主题班队会。对全体学生及家长进行一次乘车安全教育。告知学生坚决不乘拼装车、农用车、货运车和超员车上下学。教育提醒步行、骑车上下学的中小学生遵守交通规则,主动安全避让行驶车辆。提醒学生家长提高安全意识和监护人责任意识,千万不要让孩子乘坐不符合安全规定的接送车辆。运用交通事故案例教育学生,安全文明出行,拒绝乘坐安全隐患车辆。
(3)、各班利用多媒体班班通观看交通安全教育片。
(4)、各班再次进行一次学生到校方式调查要对在校学生上放学乘坐接送车辆情况进行再一次的排查摸底,逐人逐车进行登记,及时完善接送车辆管理资料台帐。
(5)、印发一份交通安全告知书。
通过“小手拉大手”形式,加强学生外出交通安全意识。
五、活动要求:
全体教师尤其各班班主任要高度重视本次活动,作为第4个全国交通安全日,我校师生应认真对待。本次活动由安全办负责制定活动实施方案,活动结束后进行全面总结,并把活动有关图片和视频资料保存归档。
道路交通安全宣传活动策划方案2
一、活动简介
⒈活动主题:平安校园,七雄逐鹿
⒉活动背景:随着经济的快速持续发展,我国交通事业日新月异,各类车辆飙升,然而交通管理面临着前所未见的严峻形势。“车祸猛于虎”,道路交通事故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也给国家造成巨大的损失。道路交通事故成了现代文明社会中最广泛、最常见、最严重的一种灾害。交通安全问题特别是如何加强学生的交通安全教育和管理成为了社会各界和群众普遍关注的热点。
⒊活动目的:为了贯彻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交通安全责任意识!提高我们“平安校园”建设的知晓率和参与率,努力营造“平安校园”建设的良好氛围,进一步加强我院系学生交通安全教育和交通安全管理工作,增强广大学生的交通安全防范意识,提高院系学生的交通安全意识。
⒋举办单位:仰恩大学经济学院国贸系纠察部。
赞助单位:172校园活动网、大学生精英论坛、安徽旅游休闲网
⒌活动对象:经济学院各届学生。
⒍举办时间:20__年3月22日。
⒎举办地点:新区和昌教学楼。
二、活动宣传
⒈召开相关班长会议,传达活动精神,相关班长配合各班级的宣传。
⒉于各学生宿舍班级发放活动宣传单。
⒊于和昌楼悬挂横幅一幅,张贴大型彩喷一幅,在男女生宿舍大门及各大人流点张贴宣传海报。
⒋再利用一张宣传横幅在和昌楼边上举行进行万人签名让全校师生都可以了解我们的活动并参与其中。
三、活动准备
⒈以班级为单位筹建比赛队伍。计划组建七支队伍。
⒉制作比赛材料,并及时发放给参赛选手让他们有充分的准备时间。
⒊准备活动所需材料:项目内容播放材料PPT一份活动材料抢答牌七个宣传材料彩喷1个,横幅2幅,海报3张比赛奖品物质奖品,奖状⒋邀请活动主持,嘉宾老师。
四、举办活动
⒈活动流程:
⑴主持人开场,播放一个五分钟左右的主题短片。
⑵“自由抢答”环节。本环节共分二部分,初始给定分数30分。第一部分有30道单项选择题,在主持人宣读完题目提示开始抢答后抢答开始,答对加3分,答错则扣掉3分。另设5道多选题,答对得5分,答错则扣去5分。第二部分有3道识图题,每题有5个得分点,答出一点得2分,答错扣2分,全部答对得10分。此环节进行结束由主持人宣读至此各队成绩,稍作休息。
⑶“观众互动”环节。本环节设10道考察题,现场提问10名观众。回答正确的观众将获得精美奖品。
⑷“生死一搏”环节。每支队伍可选择一道难度不同的题目进行回答,从难到易对应分数分别为12分、8分、4分。答错扣掉相应分数。
⑹“嘉宾点评”环节。比赛进入尾声,由现场嘉宾对全场比赛进行点评。并为优胜队员颁发奖品及证书。并且,赠送嘉宾纪念品。
⑺比赛结束,嘉宾观众有序退场。工作人员做好后续工作。
五.经费自筹
六、注意事项
⒈提前做好场地不布置工作,实现比赛场地干净整洁。
⒉各项工作的工作人员必须安排到位。
⒊工作人员提前20分钟到场,并佩戴好工作证。
⒋活动人员在整个活动的过程中必须时时维护仰恩大学的形象,维护学生会的形象,维护自身的形象。
⒌要安排专门人员负责现场安全和现场秩序。
⒍活动现场如果出现什么意外情况,工作人员必须马上报告上一级并用正确科学的方法处理方式处理意外。
⒎工作人员要签到和签退。
⒏观众和比赛人员不得无故中途退场。
⒐活动结束后要清洁整理好现场,不能留下任何垃圾,保证活动现场的整洁。
⒑本次活动需要筹集一定的经费,活动结束要认真做好经费总结工作。
⒒负责场地申请以及邀请学校老师和嘉宾的同学,要注意礼貌用语,保持我部良好形象
⒓活动当天所需的所有音响设备必须由比较专业的队员负责,以防在活动中音响出现故障,确保大会的正常进行。
七、活动项目组分工细则
⒈第一组:技术组---制作PPT,制作海报,宣传横幅。
⒉第二组:礼仪组---负责活动申请,场地申请,迎接老师和嘉宾。
⒊第三组:安全组---负责维护活动现场秩序和安全,组织参赛选手和观众有序进退场。
⒋第四组:活动组---主持比赛,计时,操作电脑音响麦克风等。
⒌第五组:签名组---负责当天签名活动的一切事务。
⒍活动负责人:吴露,魏亚祥,寥锦晔。安全责任策划书
⒈安全细则:安全组专门负责活动当天现场的安全。安全组设组长一名,组员三名。
⒉任务:
⑴活动现场若有人员受伤,安全小组人员应及时把受伤人员送至医务室治疗。
⑵在活动现场来回巡逻,如遇以下情况(活动进行时有人大声喧哗;对工作人员或参赛人员进行侮辱或人身攻击;不服从工作人员安排等)应及时进行制止。
道路交通安全宣传活动策划方案3
一、活动主题
细节关乎生命、安全文明出行
二、时间安排
12月2日至12月10日为集中宣传阶段,形成宣传热点;12月11日至年底为持续推进阶段。
三、工作目标
以全面提升师生文明交通素养为主线,统筹传统媒体、新兴媒体宣传渠道,集中开展多方位、全覆盖、立体式宣传教育活动,大力普及交通安全法律法规、弘扬法治交通精神,着力提升师生交通安全意识、法治意识、规则意识、文明意识,为创造有序、畅通、安全、绿色、文明的道路交通环境做贡献。
四、活动内容
1、“指尖上的文明交通”活动。各团学组织要充分发挥微博、微信、微视和客户端等“三微一端”新媒体平台受众广、传播快的优势,开展“指尖上的文明交通”传播,宣传交通法规、交通安全知识、校园交通安全等,并保持话题热度,不断延伸宣传触角和覆盖面。(负责单位:校院两级团学组织新媒体中心)
2、“文明交通,安全出行”活动。目前,我校学生使用电动车的人数越来越多,其中有许多为超标电动车,也有学生开小车到校上课。各班举行一次以关注交通安全为主题的班会课,教育学生注意交通安全,校内尽量以步行为主,不使用不合格、超标电动车,各类车辆按指定地点有序停放。(负责单位:各班级)
篇7
关键词:低碳生态城市;优劣势;分析;对策
中图分类号:F29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我国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的优劣势分析及主要对策
收录日期:2016年6月8日
一、引言
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的中后期,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人口膨胀、建筑密度过大、交通拥挤、资源能源危机、生态环境污染严重等一系列问题,加上温室效应日益严峻,全球气温仍在不断升高,我国城市发展面临阻碍。为实现我国城市的良好可持续发展,并且从根本上降低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就必须转变当前的城市发展模式,寻求新型城市发展模式。“低碳生态城市”这一新型城市发展模式就在“生态文明”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支撑下应运而生,是减轻温室效应、解决当前存在的城市问题的最佳选择,是城市未来发展的必然方向,是城市发展转型的最优模式。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自然生态环境的实际情况出发,对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的优劣势进行分析,并根据所得分析结果提出相应的建设对策和措施,以期为我国低碳生态城市的建设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二、低碳生态城市的概念
仇保兴在2009年的国际城市规划与发展论坛上首次明确提出了“低碳生态城市”这一概念。低碳生态城市是低碳经济和生态城市的结合体,通过努力发展低碳经济来降低城市发展对自然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并且在生态学原理的指导下建设发展生态城市;低碳生态城市是一种建立在对人与自然关系深刻认识基础之上的,以降低温室气体排放量为目的,强调经济发展、城市建设与生态环境平衡协调,促进城乡复合共同协调一体化发展,最终达到城市良好可持续发展目的的城市建设发展新模式。
三、低碳生态城市建设优劣势分析
(一)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的优势
1、“生态文明”理念的逐渐深入人心奠定了理论基础。“生态文明”理念的普及推广使人民群众认识到要想真正实现生活质量的提高,建设良好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就必须转变当前以生态环境为代价的城市发展模式,探求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和谐统一发展的城市发展新模式。低碳生态城市这一城市发展新模式,其建设发展能使人类生活更美好、社会发展更和谐、经济发展方式更低碳、生态环境更美丽,是贯彻落实“生态文明”理念的最佳选择。
2、国家出台的一系列优惠发展政策奠定了政策基础。社会经济和工业化的不断发展给城市带来了经济效益的持续增加,却导致了生态效益的不断下降,出现了大气、水、土壤、工业污染等一系列连锁反应的城市“综合症”。为真正解决日益严重的城市“综合症”和促进城市发展模式转型,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相关优惠发展政策,如对应用可再生能源建造建筑的用户、对推行大型公共建筑节能改造、对建造绿色建筑的予以补贴,对确有示范效应的生态城市予以补助和资金支持等。这一系列的优惠政策都十分有利于建设低碳生态城市。
3、园林城市、山水城市、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县和乡镇、生态示范新城等建设奠定了实践基础。为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我国积极推行了园林城市、山水城市等环境友好型城市发展模式建设,同时从改造现有城市的生态环境和新建生态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的城市两方面出发,在全国普遍开展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县和乡镇的建设命名和生态示范新城的试点建设;生态示范新城的建设也已有天津中新生态城、曹妃甸生态城、太湖新城、深圳坪山新区、深圳光明新区五处试点。这一系列建设所取得的成果为低碳生态城市的建设发展提供了实践经验,避免了多走弯路。
4、我国传统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原始生态观奠定了文化基础。“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是在农耕文明时期形成的原始生态文化观念,从中可以看出,我国一直存在着遵循自然规律、强调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观念,所以低碳生态城市的建设并不是没有事实根据的,而是有着深厚的文化发展基础的,可以将理论观念通过人们的实践转化为实际存在。
(二)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的劣势分析
1、温室效应日益严峻,大气环境污染严重。城市中工业园、工业企业的数量不断增多,小汽车数量不断增加,化石燃料的消耗量日益增大等,带来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却造成了大气环境污染问题。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量虽呈下降趋势,但排放量的总体基数大,城市热岛效应、温室效应难以迅速缓解,平均气温仍在不断升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的大量排放,使酸雨频繁发生,造成了土壤酸化退化、农作物减产死亡、植物被腐蚀等一系列问题;近些年空气中PM2.5含量过高引起的雾霾天气加剧恶化了大气环境质量和危害人们身体健康,大气环境质量呈日益下降趋势。
2、产业结构不合理,碳排放量降低速度过慢。目前,我国的产业发展以第二产业为主,多为高投入、高耗能、高污染的产业类型,多使用石油、煤炭等高污染能源,太阳能、水能等清洁能源使用较少,污染物产生量大,碳排放量多;同时并未形成环环相扣的产业发展链条,上一环节产业建设发展所产生的废弃物无法被下一环节的产业所利用,增大了资源能源的消耗量,也加倍向生态环境中排放了污染物,污染了生态环境。虽然近些年来一直致力于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但难度较大、投入较多、见效较慢,成为低碳生态城市建设发展的一大难题。
3、建设用地面积过大,公园、绿地面积严重不足。伴随城市的不断发展,为追求经济效益的不断增加,建设用地在城市用地中所占比例不断增大,自然的植被、树木、花草被人工建成的密集的高楼大厦、工业企业、居民住宅等所替代,生态保护用地大量被占用,增加了污染物的排放量,降低了生态环境的质量。而公园、绿地所占面积却不断减少,城市绿地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功能逐渐丧失;公园、绿地所占面积过小,既不利于城市中景观格局的构造,也阻碍了其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作用、对二氧化碳的吸收作用、对城市热岛效应的缓解作用的发挥。
4、城市空间结构不合理,不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城市空间结构布局中,普遍存在着“职住分离”的情况,人们工作的地点与居住的地点相隔较远,这就导致了人们为节约上班和下班途中的时间,就会选择私有交通的出行方式,而不会选择公共交通的出行方式,相比之下就增加了汽车尾气的排放量,加重了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并且还存在着居住用地在布局过程中较为分散,未能形成居住组团的情况,在冬天供热过程中,由于距离较远,增加了供送途中的能源消耗量,排放的污染物也相应增加,同样也不利于保护生态环境。
四、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的主要对策
(一)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努力发展生态产业。第一,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生态工业,使我国产业的发展由资源能源密集型向科学技术密集型、生态型转型,降低资源能源的消耗量,降低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量;第二,实现资源能源的可循环利用,形成产业发展链条,产业发展可共享资源能源,做到上一生产环节的废弃物经加工转化成为下一环节的生产加工材料,能有效降低污染物的排放量;第三,普及推广节能技术改造,现有高耗能型工业企业向节能型方向转变,提高资源能源的利用率;第四,实现企业清洁生产,全过程控制污染物的排放量和做到净化处理。
(二)优化重组城市空间结构,实现用地模式紧凑混合化。首先,应制止城市空间的无限制蔓延,禁止建设用地占用包括生态保护用地在内的其他用地,将城市的规模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其次,在城市中规划布局空间结构时,应围绕绿色交通系统来布局城市空间,用地的布置实现紧凑化和功能混合多样化,提高土地和资源能源的利用率;再次,在城市空间中布置建筑物时应控制容积率,建筑物的布局合理适宜,功效作用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最后,应注重城市中高碳汇绿地系统的配套和布局,必须占据一定比例,净化吸收城市中污染物,丰富城市景观类型。
(三)普及建造绿色建筑,构建绿色交通体系。为实现建筑能耗的降低,应做到新建建筑都应严格执行绿色建筑标准,在建造过程中多选用节能、环保、绿色、生态的建材,注重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运用;对于现有的高耗能建筑应利用绿色建造技术予以改造,不能改造的应予以拆除或重建。交通能耗的降低则应大力提倡多采用公共交通、自行车、步行等绿色交通出行方式,减少私家车的使用量,对私家车的出行采取分时段、分日期的方式进行限制和分流;逐步降低汽车的耗油量和碳排放量,安装汽车尾气净化装置,做到汽车尾气净化处理后排放。
(四)建立低碳生态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形成相关支撑体制机制。需借助城市规划、环保等方面的专家针对我国实际情况建立一套中国特色的低碳生态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各城市应编制低碳生态城市创建规划,按照评价指标标准对未达标指标制定相对应措施,努力使未达标指标予以达标。同时,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环保机制、区域协调合作机制等相关支撑体制机制,保证实施的强制力和有效性;区域协调合作机制的建立,能避免区域行政区划影响下形成的地方保护主义,有利于城市之间相互帮助、相互借鉴、优势互补,协调共建低碳生态城市。
(五)形成全民性的生态文明和环保意识,倡导绿色生活方式。一是应加强对政府部门人员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教育,在政府部门内部定期开展生态环保学习会议,在衣、食、住、行、用各个方面形成绿色消费习惯和生活方式,在社会中发挥榜样作用;二是应提高各企业职工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开展生态环保理念学习培训,各企业都自觉做到为贯彻节能减排付出实际行动;三是应在各大、中、小学校普及推广生态环保知识,在学校内开设生态文化体系学习课程,使学生从小养成绿色生活习惯;同时,借用电视、网络、广播等新闻媒体广泛宣传,最终由内而外形成全民参与建设低碳生态城市的良好局面。
(六)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共同建设低碳生态城市。加强与其他各国的交流与合作,派专业人士去国外实地考察调研,吸收借鉴他国城市建设方面的先进技术、方法和经验,并在结合我国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在建设中加以灵活运用;引进国外低碳生态城市建设方面的专家和专业人士,与我国专家和学者一起探讨解决我国低碳生态城市建设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及时总结经验教训,避免问题的再次发生,同时在他国专家和专业人士的帮助下,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合作中,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低碳生态城市建设方法,指导我国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的顺利进行。
主要参考文献:
[1]斌,盛硕,刘嘉.低碳生态城市空间规划途径研究综述与展望[J].城市发展研究,2015.22.12.
[2]仇保兴.我国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的形势与任务[J].城市规划,2012.12.
[3]李迅,刘琰.中国低碳生态城市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城市规划学刊,2011.5.
篇8
一、主要成绩
今年以来,为争创全国文明县城,加强我县城区道路交通安全管理,预防和减少道路交通事故,创造安全、畅通有序的道路交通环境,县委县政府决定对县城区三(四)轮车进行规范整治,为此专门下发文件,成立了领导小组,制订了实施意见,由县综合执法局牵头,公安、交通运输、工商质监局配合成立专门联合执法大队,自6月份开始,开展了为期两个月的集中规范整治。通过近两个月的强力攻坚,目前,集中整治行动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非法载客基本消除,家庭自用规范限行,过去由于三(四)轮车无人管理而造成交通秩序混乱的局面得到了极大改善。
在集中行动中,各部门都能尽心尽力,充分发挥自身作用,尤其是县综合执法局,切实发挥牵头协调作用,强化责任,勇于担当,措施得力,成效明显。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注重宣传,二是分类管理,三是疏堵并举。
(一)注重宣传,营造氛围。通过电视台、微信公众号、网络平台等新媒体以及出动宣传车、张贴通告、发放宣传页、印发《致广大市民朋友的一封信》等形式,进行了广泛宣传。经过多种形式的大力宣传,在县城区基本达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为集中整治活动的开展营造了良好氛围。
(二)切合实际,分类管理。对非法营运、拉人载客的和家庭自用的采取不同措施。非法营运的,坚决取缔,发现一辆,查处一辆,取得立竿见影的实效。对家庭自用以及快递、环卫等特殊行业,限时间、限路段,错峰出行,规范管理。通过对不同类型不同层次采取不同措施,受到各方面的理解和支持。
(三)疏堵并举,以疏促堵。在整治查出非法营运的同时,充分考虑城区居民出行问题,积极与北京ofo小黄车公司对接签约共享单车战略合作协议,前期投放3000辆。开通了城内公交车20辆,为广大群众创造安全、舒适、便捷、绿色环保的城市出行条件,解决居民出行需求,受到各级领导及广大群众的高度好评。
二、问题建议
调研组认为,电动三(四)轮车治理工作虽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需进一步加大力度,个别群众对治理工作还不够理解,非法营运还未杜绝,长效机制还未形成,就下步工作,调研组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进一步加强宣传引导。要采取多种形式,进一步加大宣传引导力度。通过宣传让广大群众了解乘坐非法营运三轮车存在的安全隐患,引导群众拒绝乘坐非法营运车辆,自觉选择安全舒适的出行方式。要深入扎实开展交通安全宣传活动,广泛宣传三(四)轮电动车违法行驶的危害性和严重性,努力形成强大舆论宣传攻势,争取广大群众理解和支持,共同创建平安畅通的交通环境。
篇9
Abstract: Current situation of urban traffic situation was introduced to summarize its characteristics, and analyze problem existing in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 traffic. Therefore, policy coordination and innovation in traffic were put forward to provide soft power support for energy saving and emission reduction in urban transportation.
关键词:城市交通;政策协同;创新驱动
Key words: traffic;policy coordination;innovation driven
中图分类号:F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22-0049-02
1 我国城市交通节能减排政策的现状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任何事物都是在矛盾双方相互依赖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城市交通亦然。21世纪是城市化浪潮汹涌的时代,但与此同时,生态污染、交通堵塞等问题日益显现,城市交通如何做到既快速发展,又节能减排,就亟需寻找矛盾的平衡点,实现城市交通更快、更稳地发展[1]。
我国城市交通的特点:
1.1 交通拥堵严重
随着汽车保有量的增多,城市病拥堵日趋严重。根据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清华大学等权威机构披露的《2016年度中国主要城市交通分析报告》,2016年,我国济南、哈尔滨、北京为全国最为拥堵的三座城市,其高峰拥堵延时指数分别为2.173,2.116,2.061,平均r速仅为19.853,21.477,23.144km/h。以江苏南京为例,在2014年第一季度,南京的拥堵延时指数为2.29,平均延迟时间、平均速度分别为21.74分钟、24.18km/h。同年二季度,南京已退出前10名,至第三季度,南京在39个参与排名的城市中已退至第21位,拥堵情况大为改善。在2016年,南京的拥堵排名进一步下降,已降至第27位,全天平均拥堵延时指数为1.771。
1.2 环境污染加重
交通环境污染物主要为汽车尾气、颗粒物、声污染等。根据环境保护部的《2016年中国机动车环境管理年报》,我国已连续七年成为世界机动车产销第一大国,2015年,全国机动车保有量达到2.79亿辆。随着机动车保有量快速增加,我国部分大城市空气污染呈现复合污染格局,如监控的北京、上海等9座城市的移动排放源对PM2.5的贡献范围为15%-52.1%。2015年,全国机动车排放污染物如图1所示,其中NOx排放高达76.37%。而汽车排放的污染物在机动车排放污染物的比例均超过八成。
1.3 交通事故增多
随着我国进入汽车化社会进程的加快,道路交通事故频发。图2 显示2007-2012年我国道路交通事故以及死亡人数,2012年发生道路交通事故204196起,共计有59997人死亡,平均每天死亡59997人,预计随着我国进入汽车社会,城市规模的增加,在今后相当长时间内,交通事故发生次数和死亡人数将进一步上升。
2 我国城市交通节能减排政策
“十三五”时期,我国社会、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交通运输也将进入新的发展时期,依据国务院的《“十三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的通知》, 交通运输是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产业,是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国家重大战略实施,支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客观要素。交通运输,节能先行。作为国家节能减排和应对气候变化的重点领域之一,交通运输要真正成为发展的先行官,必须大力发展绿色交通,这是全面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加快建设生态文明的客观要求,是交通运输业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动行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必然选择,也是建设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必然途径。
“节能减排”源自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2007年,国务院《关于印发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再次将“节能”、“环保”的重要性提到了崭新高度,城市交通节能减排的思想应运而生。2011年,交通运输部印发“十二五”公路养护管理发展纲要,明确十二五期间研究推广符合资源节约、节能减排的绿色养护技术,如沥青路面再生和温拌、水泥路面就地利用、废旧轮胎橡胶利用等循环利用技术。同年10月,交通运输部印发“道路运输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的通知”,提出今后需强化节能减排制度,加强节能减排政策引导,加快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推广节能管理经验来大力发展绿色道路运输,实现城市交通运输行业节能减排。2012年,国务院“关于城市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的指导意见”,明确发展公共交通,建设综合交通枢纽,优化换乘中心,提升公交分担的总目标。2016年,国家发改委《关于切实做好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启动重点工作的通知》专项支持碳排放权交易相关工作。
3 政策建议
为了能够实现最大程度的城市交通节能减排,同时又能够合理地调整交通结构,提高城市交通的运行效率,减少拥堵和环境污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决:
3.1 坚持生态本位
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城市道路交通不仅是一个功能性的空间载体,更是一种安全、舒适、宜行的环境,同时,城市交通发展必须充分考虑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承载力,尊尚自然发展规律,使得交通发展被生态环境承载所制约。毋庸置疑,交通发展肯定会向周遭环境排放一定量污染物,但不能突破环境容量,必须与环境承载力相平衡,减少索取,节约资源[2]。
3.2 推进公交优先
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是当今世界的共识,通过加大城市公共交通运力,加强城市轨道交通、有轨电车建设,同时通过“城市交通政策与城市交通战略、公共政策体系的衔接”,引导广大居民理性选择公交出行,提高公共交通服务质量,增强公共交通分担率,从而保障政策的前瞻性[3]。
3.3 深化科技创新
2017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重要一年,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也是推进交通运输改革发展的重要一年。根据政府工作报告,交通运输在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方面继续承担先行官作用。如何加快综合交通,提升智慧交通,打造绿色交通,构建平安交通,实现面向世界和面向未来的交通运输,政策驱动、科技创新是主攻方向,这就需要加强重大关键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大力推进“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在交通运输领域的应用,促进智慧交通与绿色交通的深度融合;加强绿色交通科研基础能力建设,健全技术创新和服务体系,全面提升科研水平;组织实施绿色交通科技专项行动,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和企业的主体作用,建立绿色交通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
参考文献:
[1]陆化普,毛其智,李政,贺克斌,帅石金,张希良.城市可持续交通:问题、挑战和研究方向[J].城市发展研究,2006(5):91-96.
篇10
关键词 生态文明;风景园林;人与自然;生态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 A
1.什么是“生态文明”
学术界对于“生态文明”的定义有很多,各自的侧重点也不尽相同,笔者阅读各家观点后总结出:“生态文明”是一种以环境和资源承载力为基础、遵循自然生态法则、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规律,以绿色科技和生态生产为重要手段,以人、自然、社会的共生共荣作为人类认知决策行为实践的理论指南,以人对自然的自觉关怀和强烈的道德感、自觉的使命感为其内在约束机制,依靠社会强有力的物质、制度保障,以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共生、永续发展、全面繁荣为理想目标的全新文明形态[1][2][3]。
“生态文明”是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之后,迄今为止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最高阶段。“生态文明”社会的目标是文明、高效、和谐、发展、可持续。建设“生态文明”,已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污染控制、生态修复,而是要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观念和生活模式,使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20 世纪60 年代开始,生态危机逐渐成为全球性问题,人们开始对传统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主导下的工业革命进行批判与反思,寻求新的发展模式。从《寂静的春天》《增长的极限》所引发的环境运动,到1972 年著名的《人类环境宣言》探讨如何能在不破坏环境的状态下实现可持续发展;20 世纪80 年代崛起的“生态经济学”开始对工业文明的经济增长方式进行革命性的反思,到1987 年、1992 年联合国围绕可持续发展分别与制定《我们共同的未来》和《二十一世纪议程》,生态文明逐渐成为全球共识。1995 年《生态民主》中明确提出了生态文明 (Ecological Civilization)这一概念[4]。
2.“生态文明”背景下的风景园林
建设“生态文明”是一场涉及价值观念、空间格局、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发展格局的全方位变革和系统工程,它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融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全过程: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发展循环经济、绿色产业、低碳技术,以及提高管理水平。
2.1“生态文明”之路任重而道远
“未来的城市是新桃源城市,或新田园城市。确切地讲是低碳或零碳的城市,是生产性的城市,更是节约型的绿色城市。雨水不再通过市政管道排出,而是被留在城市的鱼塘中或补充地下水;街道上的绿地里长满庄稼和果树,不再是只开花不结果的园林花木;稻谷和高粱在社区和学校的绿地中生长、成熟,在成熟的季节里,鸟兽和人类共同在那里收获并欢庆丰收;建筑由会光合作用的表皮构成,屋顶是养育池,不但保温节能,而且生产食物;城市地下室是巨大的蘑菇工厂,繁育最富营养和健康的蘑菇”[5]。这是目前中国景观生态主义的旗手俞孔坚教授对未来生态城市的畅想。
但当前中国的城市发展现状是:城市建设区迅速增长,无边蔓延,大量农田被侵蚀,山林被砍伐,自然状态的绿地不断被蚕食,河流被填埋,河道被渠化,地下水位下降、水量平衡失调,洪水发生频次倍增。城市化之后的绿地已经完全被人工化,被城市道路割裂,或形成条条框框、边边角角里的公园绿地,或被围合起来形成住宅私家绿地、工商业单位的附属绿地。公园作为城市绿地里最大的公共资源,只能局部具备生态功能,与水系的交换、物种迁徙的路径都已经被切断,渐渐成为人工次生态的孤岛;道路绿地服从于快速交通的线性排列,廊道的功能被弱化;居住区里极尽奢华的绿地带给人们无尽的占有欲望,成为开发商赚钱的手段。
“生态”宣传的外衣下却隐藏着严重的生态危机:盲目追求大树、豪树、珍品树,大部分原来生长在乡村的大树被掠夺,斩首斫足移植到为让少数人拥有的私家绿地里、市政大楼前的广场上,奄奄一息,成为生态造城的牺牲品。追奇猎艳的景观大道上的外来品种代替了乡土植物,绿地率单一指标追求下的大草坪、单群落等“伪生态行为”充斥城市;生态社区、生态广场、生态公园等概念大量涌现,拦河筑坝搞生态漂流等恶行愈演愈烈,严重误导损毁了公众心中的生态形象。
这主要是由于公众普遍缺乏“生态文明”意识,市民的生态觉悟不高,政府的政治关注与宣传不够,国家的“生态文明”教育还不到位。同时自然生态作为一项资源或财产,缺乏明确的产权主体,在公共利益没有代言人、维权人的情况下(很大程度是由于规划行业、政府的忽视甚至误导),自然容易被人忽视甚至恣意破坏,成为城市建设的牺牲品。
2.2风景园林引领“生态文明”建设
风景园林作为协调人与自然关系为根本任务的学科,一直致力于两个层面的问题研究:如何有效保护和恢复人类生存所需的户外自然境域?如何规划设计人类生活所需的户外人工境域[6]?完全从事着人居环境的生态建设工作,使人在冷酷的钢筋混凝土丛林里维持着和自然的丝丝联系。
可以看到,从风景区规划、区域生态系统规划、城乡绿地系统规划到城市公园设计、居住区绿化、室内植物栽培,风景园林一直以来都在践行生态实践,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者。可以相信,“生态文明”时代下的风景园林必然会探索出更优、更全、更适合自然发展规律的人居环境生态理论,为全面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社会做出巨大贡献。
笔者认为,在生态学原则的指导下,满足“生态文明”的风景园林还有大量的基础工作和深化研究要做。在此就其工作重点与发展方向提出自己的几点意见:
2.2.1提高风景园林的社会关注,树立“生态文明”的崇高理想
城市的生态化发展模式是在传统工业化发展模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对工业化发展模式的重新审视与辩证否定,是对工业文明深刻反思的结果。风景园林作为生态城市建设的一部分,是城市实现“生态文明”的重要支撑。
提高风景园林的社会关注有助于培养人们对自然的关怀,提升“生态文明”的社会价值观:丰富的景观要素和物种多样性的环境为宣传生态和倡导“生态文明”提供了机会和场所。通过组织植树、认养树木、放养鱼苗、观察动物生活习性和参与生态观测试验、拍摄风景和动植物主题的影像作品、制作标本、落叶书签等各种活动,把生态公园办成人们走向自然的第一课堂;作为宣传自然生态知识的载体,启迪人们与自然生态环境共存的意识,让游客在公园中领略生态美的同时,树立正确的绿色、环保、生态的生活观念、消费观念,真正将生态意识植入每个人的生活中。从而更好地为我们的城市创造一个生态和谐的人居环境。
给予风景园林以更多的社会关注,将更加有利于风景园林学科在更加广阔的视野和更高的平台上汇聚优秀人才、凝练学科发展方向、构建研究平台和基地,以进一步整体提升我国风景园林学科水平,服务于我国迅速发展的资源环境保护和人居环境建设[6],为“生态文明”建设多作贡献。
2.2.2将生态系统规划提升到城市规划咨询的优先位置
传统城市规划表现为对自然生态的胁迫,自然要素更多地被视为城市建设的限制和约束条件,而生态城市规划内在的要求是建立在自然生态规律之上的,反映到空间建设上,就是对自然生态格局、过程的尊重[4]。在城市规划中应始终把生态建设作为核心思想,把对自然生态格局、过程的尊重和模拟作为生态城市规划的重点,全面推动城市环境生态化、工业生态化和社会生态化的宏伟蓝图。
在人居环境大学科的学科分工中,风景园林应该首先统筹国土生态安全,充分考虑生态廊道贯通,生态敏感和脆弱区域、地质构造异常地区、动植物繁衍、栖息和迁徙地区、水源发源地的保护控制,干旱地区的合理规划,严格划分耕地保护区和文物保护区。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在城市规划中应优先考虑编制,在与其他功能相冲突的时候享有优先权重,充分建立生态优先的价值观念;城市规划应该提高城市用地的产出,研究复合功能高效生产;建筑学应该结合生产力的高端技术,往空中要空间,向地下要空间,让更多的地表与建筑表皮披绿挂绿。
建成区需要从细部开始绿色革命,将城乡各角落的微绿地块组织起来,成为城市发展和城市更新的单元核心,动员连接其他附属绿地,蔓延建筑立面,包裹建筑顶面,覆盖街道基础设施,修复水岸水底。绿地不断产生、顽强生长,最后连成一片,成为“燎原”之火。
人们在城里生产,到城外生活,可以将主要功能集约于合适的场所,主要的交通设施合理埋设于地下,地面让出大量的绿色空间给自然,让鸟儿飞翔、花儿盛开,让动物可以有足够安全的距离,有自己的生态圈。人们可以在优美的环境里享受慢生活,有自由的、安全的、畅通的路径分别导向旅游点、文化馆、书店、工作场所,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多元生活,可以有时间关注心灵,有空间关注生态,从而实现人类社会的永续发展[7]。
2.2.3大力推行“城市绿道”运动
近几年在个别城市兴起的绿道建设不失为风景园林人士对生态人居环境不懈探索的优秀成果。
绿道首先有利于生态环境的建设,通过对河流绿地、城市公共绿地、居住区绿地、高速公路隔离带、乡村自然绿地等的整合修补,将整个区域的绿地系统联合起来,打通生物之间迁徙、交流、栖息的生命通道,起到生态廊道的作用。绿道同时能缓解城市交通压力:从城内交通来看,“绿道”连接地铁等公共交通,起到了分流作用。从城外交通来看,“绿道”连接港口、码头、铁路、公路客站,起到沟通连接的作用。从绿色交通来看,自行车道、电动自行车道,都可以利用风力及太阳能发电,为电动自行车充电,是低碳、零碳的出行方式,有利于推动节能减排。通过提供便捷而又赏心悦目的“绿道”来使人们能到一个身心放松的绿色空间健身、交流、郊游、散心,能够在紧张的都市生活与宽松安静的乡村之间找到一处心灵与身体都得到恢复的地方,促进身心健康。“绿道”将文化自然遗产、生态保护区、公园绿地等串起来、联起来、围起来,是对当地的景点、文化自然遗产以及其他不可再生资源恰如其分的、有效的保护。而且使这些景点的服务功能极度放大,使这些平常藏在深山、躲在乡下的资源可进、可观、可游、可学,使人们认识到自然环境对于城市现代化的均衡互补作用[8]。
“绿道”必然成为现代汽车交通分流的慢行系统的典范,从而减少交通拥堵与污染排放,改善人居与生物生态环境、成为实现“生态文明”的巨大推手。
2.2.4掀起“农村包围城市”的大革命
无组织、无计划、无视交通和服务设施的城市盲目扩张,消耗了大量农田和自然资源,严重损害了环境、经济、社会等各方面的利益,对生态与人文环境造成不可挽回的破坏。农田、牧场、森林被蚕食,空气、水资源质量下降,湿地被破坏,导致城市绿色空间减少、环境恶化,富有地方特色的乡村景观和人文风貌也随之消失,进而影响城市生活的环境品质与城市社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是农耕文明历史最长的国家,农耕文明的特点就是在一个地方长期定居,并与周围生态环境和谐共存。我国的村落、历史文化名城一般都有两千年以上的历史,定居一个地方那么悠久,必然会创造出一整套与周边环境友好相处、天人合一的生存和生产理念。这些生存理念包含有呵护环境、敬畏自然、节约建筑模式和生产与生活的习俗经验,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传统智慧的结晶。
现代城市规划学的创始人、社会学家霍华德在考察英国上百年城市化利弊之后总结认为,“城市与农村必须结为夫妇,这样一种令人欣喜的结合将会萌生新的希望,焕发出新的生机,孕育新的文明”。城市跟农村应该是阴阳互补,协同发展,即城乡一体化互补协调发展[9]。
农村与城市发展要相互间隔,互相支持、互为依托。农田的包围要限制城市的无限蔓延,同时为城市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支持与生活物资保障;城市的组团式集约发展为农村提供技术支持与相应平等的社会服务,城市与农村各自分工明确、地位平等、消除二元经济体系差异、保持动态平衡。
2.2.5倡导“生产型”的城市美化运动
人口危机、能源危机、粮食危机、生态危机是当代世界最为严重也亟须处理的全球性问题。如何同时解决诸多的环境问题,成为各个国家共同探索的主题。
改变工业文明以来对农业文明的逐渐抛弃与轻视,对原始美学、农耕美学的鄙视与不屑,改变城市边角美化为大尺度的生态规划、调整传统单纯装饰作用的园林植物的使用向既有生态价值、美学价值、又有生产价值的都市丰产农业景观,为解决现代生态问题、粮食问题、及创新思维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考方式。原始并不丑陋,传统并不过时,生产并不可耻!
城市融于自然,自然融于城市,“生态文明”需要自然、经济、文化、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面对人口基数越来越大,可用耕地越来越少,单纯起美化作用的城市园林建设逐渐变得不可持续起来,这就需要我们创新思维方式,改革传统做法,寻求新的、适合社会发展的景观途径。城市群要凸显绿色主题,行绿色交通,住绿色建筑,吸绿色空气,吃绿色食品,构建城市大生态的支撑系统,提升城市生态足迹的环境与社会承载力。
应积极推广垂直绿化和屋顶绿化,鼓励室内绿化,开展立体绿化及空中绿化,这样可使墙面温度降低、噪声减少、还有净化空气、降低粉尘、美化环境等功效。可采取围墙绿化、窗台绿化、檐口绿化、高架桥悬挂绿化、破墙透绿等装饰绿化,这些绿化设施都可以和日常生活所必须的蔬菜、水果、药用植物等结合起来,在取得生态成效的同时要积极研制新的生产转化型园林物种,争取获得更多的收益、更大的成功。
当代的一些景观实践已经证实该路径的可行性,经过技术的不断进步,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当代一些巨型建筑和城市空间及大马路将被改造成新的田园景观,为新田园城市提供绝好的生产和游憩场所。
2.2.6利用高新技术加速“生态文明”进程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类文明有了越来越多的选择性与可能性。风景园林应充分利用已有的先进技术,结合日常的规划设计工作,加速实现“生态文明”进程。
例如在园林规划设计中太阳能、风能的合理利用可以减少对城市电网的需求甚至可以生产盈余能源;可以用生物综合防治来减少有机高污染农药的使用,维持生态平衡;结合城市街区改造工程,对道路红线以外的部分进行硬化地面的复原性改造,增设透水性路面砖提高地表降水的下渗率,既可以提高城市地下水位,又可以减少强降雨时地表水对城市排水管网的压力,减小市区内发生洪涝灾害的危险;尊重城市河湖水系的原生状态,尽量采用自然式生态驳岸护坡,在不得已实施水利工程建设的时候多采用可进行物质能量交换与植物生长的仿生麻袋、护坡植草网、植草砖等高新技术;利用现代无土栽培与仿生材料等技术最大限度地实现城市建筑的绿化覆盖与生产转化;利用高新建筑技术,向地下和空中要空间,把地面空间更多的留给培育生态环境的绿地建设;利用现代生物与材料技术制造一系列可降解、可循环利用、无污染的生态建筑材料。
3.总结
“生态文明”是到目前为止人类文明发展进程的最高形式,其中的发展规律及理论研究还在不断的深化拓展当中,风景园林应该紧紧抓住“生态文明”建设的良好机遇,以建设“美丽中国”为己任,创新发展,迎接挑战,团结奋斗、开拓创新,做好“生态文明”建设的领跑者,提供“生态文明”的核心支撑,践行“生态文明”的生产主力军作用。
参考文献
[1] 陈薪, 刘德顺.构建“生态文明” 造福千秋万代[J].低碳世界.2013(2):044-047,2013.02
[2] 方精云, 朱江玲等.从生态学观点看“生态文明”建设[J].中国科学院院刊.28(2):182-187,2013.02
[3] 邓永芳, 胡文娟.当前国内关于生态社会研究的文献综述[J].安徽农业科学.41(3):1409-1410,2013.03.
[4] 杨培峰, 易劲. 生态理解三境界――兼论“生态文明”指导下的生态城市规划研究[J].规划师.29(1):5-10,2013.01
[5] 俞孔坚.低碳美学下的新桃源憧憬和中国实践[J].广西城镇建设.2012(1):46-49,2012.01
[6] 增设风景园林学为一级学科论证报告[J].中国园林.2011(5):4-8, 2011.05
[7] 庄荣. 生态关怀与城市绿色革命[J].风景园林,2012(6):153, 20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