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园林和现代园林的区别范文
时间:2023-12-21 17:19:1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古典园林和现代园林的区别,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现代中式;景观;中国文化
中图分类号:TU98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中国风,风靡世界。近年来,随着中国国力的日益强盛,中国文化的复兴也越来越受到世人瞩目;那些根植于中式本土文化,而又加入了时尚现代元素的产品,已经出现在生活的各个领域,并得到了世界性的追捧。无所不至的中国风,建筑、园林景观、家居装饰、餐饮、娱乐、服装等都盛行中式风格。
传统中式园林以再现自然山水为设计的基本准侧,追求景观和自然环境的融合,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审美旨趣。在构图上以曲线为主,讲究曲径通幽的布局形式。庭院多以假山、花木、流水等共同组成,以木质的亭台、廊柱和水榭为主。传统中式园林通常采用框景、障景、抑景、借景、对景、漏景、夹景、添景等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手法,来营造丰富多变的空间形象,达到步移景异、小中见大的设计效果。中国古典园林是历史最久、持续时间最长、分布范围最广,博大精深而又源远流长的风景式园林体系。
清代的乾隆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繁盛时代,表面的繁盛掩盖着四伏的危机。道光、咸丰以后,随着西方帝国主义势力入侵,封建社会盛极而衰逐渐趋于解体,封建文化也愈来愈呈现衰颓的迹象。园林的发展,一方面继承前一时期的成熟传统而更趋于精致,表现了中国古典园林的辉煌成就;另一方面则暴露出某些衰颓的倾向,已多少丧失前一时期的积极、创新精神。
清明民初,封建社会完全解体、历史发生急剧变化、西方文化大量涌入,中国园林的发展亦相应地产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结束了它的古典时期,开始进入世界园林发展的第三阶段——现代中式园林的阶段。
文学是时间的艺术,绘画是空间的艺术。园林静物既需要“静观”,也需要“动观”,即在游走、行进中领略观赏,故园林是时空综合的艺术。中国古典园林的创作充分把握这一特征,使得园林从总体到局部都包含着浓郁的诗画情趣。
现代的中式园林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和影响,大至皇家园林,小至私家庭院,虽受面积、地理条件等约束,很难做到“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意境场景,但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仍被普遍运用到现代的景观设计中。在这种理念的影响下,现代的中式园林景观,常常通过建筑小品、山水、植物的有机融合,在有限的空间范围内打造出自然美景,并在原有的传统布局上,通过加入现代的设计元素,赋予中式庭院更多的时尚气息。无论是南方园林,还是北方园林,都已不拘泥于传统的园林形式。设计手法上融入了更多的现念,既继承了中国古典园林的基本元素及造园手法,又融合了现代简约的几何图案及线条的设计风格,通过对中式园林思想的理解并提炼,用现代的符号将中式园林的神韵体现出来。
景观的色彩是景观表情定位的首要元素,现代中式景观设计主要选用能代表华夏文明的几种色彩,即所谓的“国色”,以中国红、琉璃黄、长城灰、玉脂白、国槐绿为主,结合景观材料及现代中式的表情定位,还常常使用到木原色及黑色,这些色彩共同来营造景观的表情,营造崇高、喜庆、祥和、宁静、内敛的现代中式景观空间。中国红、琉璃黄一般用于大门、廊架、景观亭、景墙等景观建筑上,突显崇高、喜庆、祥和的氛围;长城灰主要用于地面铺装、景墙贴面、景观建筑、座椅等小品上,来突显景观宁静、典雅的氛围;玉脂白主要用于景墙饰面、雕塑、地面散置石等,营造纯洁、吉祥如意的景观氛围;国槐绿主要用于植物色彩的选择,以绿色为主,点缀一些开花植物,为营造宁静、优雅的氛围做好铺垫;黑色常用于铺装、小品、廊架、亭等,营造沉稳、内敛的空间氛围;木原色是体现自然的色彩,与灰色、白色等搭配通常用铺装、临水栏杆、小品构架等,体现现代中式景观设计沿袭中国古典园林“虽由人作,宛若天开”的造园特点。
中国传统符号种类很多,有中国传统的吉祥物: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凤、貔貅、双鱼、蝙蝠、玉兔等;有五行的金、木、水、火、土;有十二干支纪法;有甲骨文、象形文字;有象征民族特色的图案:中国结、窗花、剪纸、生肖、祥云、日、月、山、火、云、水、太极、金乌等;有福、禄、寿等吉祥文字;还有中国传统的宝相植物:牡丹、荷花、石榴、月季、松、竹、梅等。在现代中式景观设计中采用以上传统符号用抽象或简化的手法来体现中国传统文化内涵,运用形式多种多样,可镶刻于景墙、大门、廊架、景亭、地面铺装、座凳上;或以雕塑小品的形式出现;或与灯饰相结合。万科第五园小庭院内用抽象的窗花图案镶挂于实墙上与漏窗形成虚实强烈对比;奥运村四个区域分别用不同的窗花图案出现在座凳、屏风、草坪灯等小品上,来体现四个区域各自的特色,烙上了深深的文化印迹。
植物空间的营造,现代中式景观植物设计区别于中国古典园林植物设计的特点在于,它更为简洁明朗,中国古典园林植物种植以自然形、多层次多品种植物混植,而现代中式景观植物种植以自然型和修剪整齐的植物相配合种植,植物层次较少,多为二至三层,一般为乔木层+地被层+草坪或大灌木+草坪等形式,品种选择也较少。现代中式景观植物设计区别于欧式景观植物设计的特点在于,欧式景观植物种植多采用修剪整齐色彩鲜艳的植物作主基调,而现代中式则主要采用自然与修剪植物相结合,色彩以绿色为主色调,是中国古典园林与欧式园林种植设计手法的结合,营造现代、简洁的植物空间的同时又具有浓厚的中国气息。植物选择枝杆修长、叶片飘逸、花小色淡的种类为主。
现代中式景观设计是现代生活与中国传统文化邂逅、碰撞的结晶。现代中式风格景观延续了古典中式园林中的景观要素并做了一定的改进,因地制宜,根据各地特色吸收当地风格,也随着时代的发展兼容了一些时尚的元素。能从景观的外表捕捉到中式景观的影子,也能从意境上感受到浓厚的中国文化和韵味。
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表明,在新旧文化碰撞的急剧变革的社会转型期,如果不打破旧文化的统治地位,“传统”会成为包袱,一旦旧文化的束缚被打破、新文化体系确立之时,则传统才能够在这个体系中获得全新的意义,成为可资借鉴甚至部分继承的财富。就中国当前园林建设的情况而言,接受现代园林洗礼是必由之路,意味着除旧布新,不仅是技术、材料、形式上的新,重要的在于园林观、造园思想的全面更新。
展望前景,博大精深的中国园林传统必然会发挥其财富的作用,真正做到从中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融汇于新的园林体系之中,发扬光大,并对今后园林文化的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参考文献:
1.《中国古典园林史》周维权
篇2
【关键词】古典园林 现代园林 风格
1. 中国古典园林概述
古典园林的发展阶段主要包括萌芽阶段,转折阶段,兴盛阶段,成熟阶段。园林兴起之初主要是为皇宫贵族提供狩猎等场所,具有一定的原生态特征,仅仅属于功能性园林。园林的转折阶段即中国历史上分崩动乱的年代,园林艺术脱离了打猎的原始作用,而转移到以游赏为主。隋唐时期国力更加昌盛,形成了像大内御苑、行宫御苑等风格的园林。此时的诗人、画家也逐渐参与到造园活动中,形成了鲜明的文人园林风格。成熟阶段则从北宋到清初,这一时期的园林以皇家园林为代表,其在保持庞大规模的同时,也吸收了私家园林的造园风格。园林建筑已经达到了相当完美的境界。
2. 现代园林
早在 1969 年, 美国宾州大学园林学教授麦克. 哈格(IanMcHarg)在其经典名著 《设计结合自然 》(Design With Nature)中,就提出了综合性的生态规划思想。现代的园林设计中,在保护生态与环境思想的引导下,更注重采取一些工程技术措施来保护生态成分。中国的现代园林不仅延续了中国古典园林造园优秀风格,还融入了西方的造园艺术,将大自然与现代科学、艺术等有效结合,形成了当今园林风格多样的新格局。
2.1西方造园思想的影响
西方造园思想的哲学体系主要是来自古希腊发展而来的“维理”学说。它基本的思想是把造园艺术建立在数理关系上,在造园过程中上否定大自然,追求纯粹的几何结构关系。这种哲学思想一直影响着欧洲园林主体设计思想,并对现代造园设计行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2现代园林造园手法
受“维理”思想的影响,现代园林更加突出实用性和功能性,更注重对建筑、雕塑、植物和人工喷泉等因素的引用。在景观性格上,相对于古典园林的内向性格,现代园林更体现出以建筑为中心的外向性格。但其在空间设计上,脱离了人与景之间的交流关系,仿佛是在观赏一幅画品艺术,失去了一些景观带给人们的感官趣味。
3. 古典园林与现代园林的风格比较
园林建筑是一种文化的体现,因此在园林设计上会融入设计者的思想理念,古典园林和现代园林在思想和功能方面强调的都各不相同。
3.1思想方面
园林在各个时期的特点都是各不相同的。古典园林追求的是“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意境。近年来,西方园林建筑风格逐渐进入我国园林中。西方园林追求对称效果,更有甚者将花草树木修剪成各种规整的几何形状,在形式上均衡对称,强调人工美。中国现代园林不仅延续中国古典园林的优秀传统,还融入了西方的部分优秀造园艺术,整体上结合了自然社会和现代科学及艺术,形成了当今园林建设特点众多的新格局。
3.2功能方面
无论是古典园林还是现代园林,它们的共同功能都是观赏。二者最大的不同点是所服务的对象不同。古典园林服务的对象主要是宫廷和贵族代表的极少数人,实际上脱离了大众化,暴露出了古典园林的局限性。而现代园林讲究更多的是大众化,在保持园林观赏性的同时,更多地考虑人的行为心理需求,注重对人的种种行为现象的研究,来确定不同户外设施的选用设置。现代园林在功能方面,脱离了古典园林风格的单一模式,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
3.3建筑设计
百华先生曾如此评价园林建筑:“于有限中见到无限,又于无限中回归有限”,由此可见,园林建筑的美学精神还是拥有很高的境界的。在建筑设计上,古典园林和现代园林追求两种不同的表现手法,古典园林强调尊重自然和追求自然,在古典园林中,建筑是居于次要地位的,主要追求的是自然的原生态,在局部格式上,它往往又成为构图中心。而现代园林则注重景人结合,追求景外之景。又注重体现出人工美,以达到自然美与人工美的统一的目的。
3.4园林小品
园林小品方面,古典园林和现代园林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如古典园林中雕塑的材料一般都是由石头这一单一的元素组成,现代园林则加入了各种材料的园林雕塑,极大的丰富了园林文化内涵。在园林照明方面,古典园林中照明设施的作用只是在夜间提供光亮,现代园林在照明方面不仅拥有同古典园林相似的作用,还能利用夜色的朦胧与灯光的变幻等一系列效果,使园林表现出来的意境更加深刻。
4. 古典园林思想对现代园林建筑的影响
4.1现代园林的包容性
相对于古典园林,现代园林风格的多元化和边缘化已成为其区别于古典传统园林的重要标志,它更多考虑到社会需求以及确保生态的可持续性发展,所以,它在满足传统艺术美的同时,加入了更多的建造元素,造园的形式也逐渐走向多元化。因此,现代园林在吸收和借鉴古典园林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自身,具有更加强的包容性和创造性,整体风格上也更加多变。
4.2古典园林的指导性
目前,西方造园理论逐渐融入中国现代园林中,不断的的冲击着中国现代园林,许多设计者往往只讲求构图曲线的美丽以及明确的几何关系,而不能在空间上取得创意的效果。而古典园林注重对场地的考量,其设计手法和表现方式对现代园林设计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现代设计者要更加深刻的体会古典园林中的精髓理念,在造园过程中进行改造和创新,从而设计出不仅平面构图优美,同时空间更加合理的优秀园林作品。
5. 结论
古典园林因为受时代的限制和时空的局限,很多方面存在着不足,但若仔细品味,古典园林还是散发着浓厚的诗情画意。我们不应一味的仿照西方的造园艺术,而是应该认真地研究中国古典园林建筑艺术,科学地将其优秀理念与现代造园理念相结合。只要能有效地吸取古典园林的精华,不断进行改造创新,必定能走出一条极富特色的设计之路。
参考文献:
[1]宋丽娜,陈亮明,唐丽.浅谈古典造园思想在现代园林中的作用[J].山西林业,2008,(02).
[2]刘勇,杨莹.中国古典园林与现代园林的风格比较[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
[3]邹伟周.中国古典园林与现代园林的继承与发展[J].现代园艺,2011,(11).
[4]董漪微,刘华.古典园林与现代园林的比较研究[J].青年文学家,2010,(02).
[5]约翰.O.西蒙兹著,俞孔坚译.景观设计学-场地规划与设计手册[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篇3
结合许多学者关于对中国古典园林的历史沿革和西安以及周边地区在历史上园林建筑和艺术发展的脉络归纳,总结西安及其周边地区园林建筑的特色和发展,并浅要分析其对西安当代城市绿化建设的意义。
关键词:
园林建筑;西安;文化传承
西安自古以来就是西北重镇,依托六朝都城,西安及其周边地区的园林建设在我国古代园林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从皇家园林到私家苑囿都有典范代表。作为城市生活展开和衍生的场所,研究西安的园林建设文脉对西安现代城市园林绿化的建设都有重要影响以及对中国古典园林的探究都有重要意义。
1西安及其周边园林建筑发展的文化脉络
1.1卷阿园林景观文化
关于西安地区最早园林营造的记载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100年到公元前600年。《诗经•大雅•生民之计》中描述:“有卷者阿,飘风自南,岂弟君子,来游来歌”卷中“卷阿”就是今天陕西岐山县西北的凤凰山,周成王曾到此处游历,后来此地有周公庙,庙中有石刻、壁画等,并且常有后人来此进行祭祀、朝拜等各项活动。这种民俗风情场所的形成是早期游乐地的原型。
1.2秦汉上林苑文化
西安古时为汉长安城,基于长安城周围水源充足,气候适宜以及汉代生态环境的完整性,西汉的园林建造生机勃勃,以西汉上林苑最为代表。西汉上林苑是沿用秦上林苑建造的,汉武帝时国力强大,建造上林苑以满足汉武帝的奢望,据记载:“上林苑门十二,中有苑三十六,宫十二,观二十五。”除了皇家园林的浩大,西汉茂陵富民袁广汉的私家园林是中国古代私家园林的起源。据记载:此园“东西四里,南北五里。奇树异草,糜不培植。”并且园内配有激水、山石、楼阁,与后世成熟的园林并无大的区别。
1.3隋唐园林文化
唐代园林文化是中国古典园林及其兴盛之时,唐代园林继承隋唐之前所有园林的长处,园林与建筑的营造更加契合与成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强大,唐代逐渐修建了大明宫、翠微宫、曲江池、大雁塔、兴庆池、玉华宫等,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园林建筑文化体系。
1.4明清园林文化
长安城的园林和园林建筑的隋唐繁荣之后,在明朝有了新的发展,明代园林的属性更加明确,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观园林、文教园林、公共园林在此时更是蓬勃发展。明代引龙首渠、永济渠2条水,为明代市民生活和军事防御提供了方便的同时,也使得明代的园林建设因有了水面的点缀而富有生机和活力。以山水为摹本,虽为人作,宛若天开成为这一时期的造园法则,出现了关中书院、兴庆宫、云居寺等园林建筑和公园。园林建筑与绿化共同构成城市的公共活动空间。明代园林在城内繁盛一时之外在城外园林绿化业可圈可点。明代在城外以护城河沿岸和永济渠沿岸修建了2条大的城市绿化带,在军事防御和城市绿化上有积极的作用,也为今天西安城市的绿化提供了历史参考。
2西安及周边园林建筑发展对今天城市建设的影响
现代西安的城市园林建设中依然继承了历史上长安城的自然风貌和人文情怀。如今对历史文物和历史风貌保护日益重视,西安在保护和修复历史遗迹的同时,在城市公园景观建设上积极汲取历史上园林建筑的格局和文化元素,其中尤以唐代园林建筑对西安现代城市建设影响最为深远。其中大唐芙蓉园、大慈恩寺遗址公园、曲江池遗址公园都是结合唐风运用现代造园技术实践的典范。以大唐芙蓉园为例,大唐芙蓉园中以亭廊坊桥等唐风建筑群为主,还有围合的精致小院落,其间曲水环绕,茂林修竹,建筑群和景观环境相得益彰。园中还有许多具有历史形态的雕塑小品和实物展示,如拴马桩和石马等。融入古典元素的同时,为了展示西安文化,园中还加入了许多陕西特色的民俗元素,使得大唐芙蓉园的建造在时间维度上具有前进的意义。西安的城市公共绿化在公园小品上继承了大量唐风元素,在街景的绿化和格局上也极具历史风貌,西安道路呈方格网状布局,道路绿化沿用唐代盛行的柳树、槐树,但是现在自然条件的变化及城市建设的需要使得园林绿化困难重重。
3总结
从历史上的园林建设中汲取长处并结合现状提出了几点关于西安城市绿化建设的建议:(1)对现有珍贵树种进行保护,对现有的绿化园林加强治理和管理。(2)结合汉唐城市建设的风貌,对特色植物进行推广和种植例如牡丹等具有历史意义的物种并结合气候和技术对物种进行适当改良。(3)防止千园一面,城市公园要打造独有的特色,可以以不同植物或水景等定义园林特色,增强城市园林公园的市民活力。
作者:刘逸飞 单位:长安大学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城市园林;建筑造景
Abstract: The artificial environment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refers to the renovation and construction of the original environment, the use of the venues, comedy, lamps and other artificial elements to create a new environment to meet the human will, suitable for the activities, the complex environment is a human-centeredsystems. Artificial participate in the construction process to respect the existing natural environment and make use of co-ordination - Construction - Environment relationship between its harmony and unity to form a complete, beautiful, comfortable and pleasant place to space.
Keywords: urban gardens; building landscaping
中图分类号: TU98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 园林建筑造景设计原则分析
1.1 景观的生态性
园林建筑的设计,需要充分考虑景观的生态位、小气候调节、节能环保建材的选用等生态设计内容,营造一种健康的、宜人的、贴近自然的园林建筑空间环境。
1.2 景观的形式美
形式美原则是创造美感的基本法则,多样统一的形式美基本原则具体体现在园林建筑的设计中有以下几个方面:赋予环境要素合理的尺度;控制建筑与环境、以及环境内部的比例关系:控制景观的节奏与韵律感;把握视觉整体感的同时处理好细节。
1.3 行为心理学与设计结合
园林建筑设计,要结合行为心理学,全面考虑人们的行为特征和心理需求,注重人性化原则,合理运用设计材料的形状、色彩、质地、形态、气味等,创造出舒适宜人的空间环境,满足大众休闲、游憩、娱乐、游赏等功能,为人们带来身心的愉悦。
1.4 传承城市文脉,展示地方特色
园林建筑的设计,需要将传承城市文脉作为重点议题,对园林建筑及其注入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内涵,严格避免拿来主义和拼凑主义,使环境配合建筑,共同营造有特色的、文化氛围浓厚的空间场所。
1.5 经济性
园林是动态发展的,为了维持其景观效果,需要进行后期管理和维护。城市园林的建设,很多园林建筑地处堡坎、崖壁,挖山造景难度大,后期维护难度更大,如何顺应山势,节能减耗,并做好预见性设计,降低维护成本,都是值得园林设计者仔细考虑的问题。
2 城市园林建筑造景的运用思路探讨
按本文对园林建筑的定义,可将其分类为游憩性园林建筑和服务性园林建筑。不同园林建筑有不同的功能,对其的具体设计应有所区别,这种区别体现在建筑的可达性、环境内涵的营造、环境要素的选择和利用、平立面布局、文化内涵等诸多方面。针对各种类型的园林建筑,提出一些笔者认为相对合理的设计手法。
2.1 单亭
(1)建筑选址:各景区的中心广场上、绿地中、或堡坎上。
(2)建筑风格:中式古典、现代风格(可融入古典要素)、东南亚风格。
(3)文化内涵:集中表达某一主题,宜以建筑装饰匾额题名或对联进行点景。
(4)环境内涵:结合式、自然生态式、工程营建式。
(5)环境要素:单亭的结合式基本要素包括绿化、硬质场地等,附属要素包括坡地、坡坎、砌石堡坎、园路、梯步、坐凳等;自然生态式基本要素包括绿化、园路等,附属要素包括坡地、堡坎、水体、假山石、景石、雕塑等;工程营建式基本要素包括硬质场地、绿化等,附属要素包括坡地、堡坎、水景、台阶、桌凳、小品等。
(5)植物种植:结合式和自然生态式环境多采用自然式植物种植形式,工程营建式环境则以自然式、规则式、或二者结合的形式进行种植。
2.2 亭廊组合建筑
(1)建筑选址:有山的位置,包括山脊、山腰的坡坎或堡坎上,处于“看与被看”绝佳位置。
(2)建筑风格:中式古典(也可结合现代风格)。
(3)文化内涵:集中表达某一主题,可以建筑装饰匾额题名或对联迸行点景,也可利用植物景观打造文化内涵,还能通过场地功能体现文化性,比如休闲茶饮文化。
(4)环境内涵:结合式、工程营建式、自然生态式。
(5)环境要素:亭廊组合的结合式基本要素包括绿化、硬质场地等,附属要素包括坡坎、自然堡坎、水体、花池、桌凳、假山石、景石等;自然生态式基本要素包括绿化、园路等,附属要素包括花池、景石等;工程营建式基本要素包括绿化、硬质场地、园路或人工水体等,附属要素包括堡坎、折桥、石廊、园墙、塑石假山、花池等。
(6)植物种植:亭廊组合建筑的植物景观以自然式种植形式为主。
2.3 水榭
(1)建筑选址:水岸边。
(2)建筑风格:中式古典(也可结合现代风格)。
(3)文化内涵:亲水文化,也可以建筑装饰匾额题名或对联进行点景。
(4)环境内涵:工程营建式。
(5)环境要素:水榭的工程营建式基本要素包括绿化、水体、硬质场地等,附属要素包括园路、折桥、假山石、景石、花池等。
(6)植物种植:水榭的植物景观以自然式种植形式为主。
2.4 园林建筑组群
(1)建筑选址:视野开阔处、或平坦处。
(2)建筑风格:中式古典。
(3)文化内涵:利用群体建筑及大面积的,可表达多样化的文化内涵,还能表现特殊的造园文化。
(4)环境内涵:结合式。
(5)环境要素:基本要素包括绿化、硬质场地、园路、园墙等,附属要素包括水体、折桥、花池、桌凳、假山石、景石等。
(6)植物种植:自然式、或规则式与自然式结合的种植形式。
2.5 大门服务建筑
(1)建筑选址:平缓处,布设公园出入口,连接城市道路。
(2)建筑风格:现代风格、仿中式古典。
(3)文化内涵:表现公园文化主题,可同时体现多样化的文化。
(4)环境内涵:工程营建式。
(5)环境要素:基本要素包括绿化、硬质场地、主干道等,附属要素包括水景、花池、树池、停车场、台阶、景墙、花坛、坐凳、雕塑、景石等。
(6)植物种植:以规则式种植形式为主,可依据景观要素搭配少量自然式植物种植,例如水景边可自然式种植水生植物。植物品种不宜多,可营造较纯粹的景观。
2.6 茶室
(1)建筑选址:坡坎上,具备良好的景观视野。
(2)建筑风格:中式古典(可与现代风格结合)、民居建筑风格。
(3)文化内涵:以休闲茶饮文化为主,可结合植物景观打造植物主题文化。
(4)环境内涵:前景式、全景式。
(5)环境要素:茶室建筑前景式基本要素包括绿化、硬质场地、桌凳等,附属要素包括坡坎、树池、景石、园路、围墙等;全景式则增加了木平台等要素。
(6)植物种植:采用自然式植物种植形式,可利用原始植被,并选用品种丰富的植物进行造景。
2.7 公厕
(1)建筑选址:各景区的主干道旁,多依附堡坎而建。
(2)建筑风格:现代风格、民居风格、融入建筑覆土或退台处理手法。
(3)文化内涵:以建筑文化表现为主。
(4)环境内涵:结合式、自然生态式。
(5)环境要素:公厕建筑的结合式基本要素包括绿化、硬质场地、园路等,附属要素包括自然坡地、砌石堡坎、建筑外廊、梯步、景石等;自然生态式环境基本要素包括绿化、园路等,附属要素包括坡地、砌石堡坎、花池、梯步、景石、假山石等。
(6)植物种植:合理利用原始植被,采用自然式人工种植形式。
2.8 售卖亭
(1)建筑选址:集散广场边缘或游步道旁,便于服务人群。
(2)建筑风格:现代风格、成品定制。
(3)文化内涵:无。
(4)环境内涵:容留式、流动式。
(5)环境要素:容留式基本要素包括绿化、硬质场地、桌凳等,附属要素包括树池、树阵、花池等;流动式基本要素包括绿化、园路等。
(6)植物种植:规则式、自然式结合的种植形式。
3 结语
园林内的各类园林建筑所需承担的景观性、功能性等也会因园林定位、文化环境和使用人群的需求等而存在不同,对建筑产生的直接影响就是景观的差异化与个性化。这种差异化与个性化的部分就是课题研究的重点,因为除去园林建筑本身,建筑的辨识度也是营造园林特色的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1.罗建伟.植物与建筑造景模式探讨.山西建筑.2011(25)
篇5
中国古典园林文化是园林在发展与演变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中国古典园林文化从自然状况出发,可将其划分为原始状况与农业生产状况,中国园林建设启示来源于大自然,是一种对自然敬意的艺术作品,然而相比西方园林建设,西方园林建设在于对农业生产状况的模仿,这种建设方式也使得中国古典园林区分于西方园林。在园林建设中具备各式优美景色,在中国也被称之为“山水”,或是山水文化,这种山与水相互交融与融合的状态就是一种自然文化的体现。园林文化中的园林艺术,是物质与精神文化的双重体现,在文化特定的含义中,蕴涵着一定的文化精神与古典审美风格,这种方式的呈现是时代文化留给人类的瑰宝。中国古典园林文化是传统文化沉积下的艺术精华,也是一种特定的荟萃文化,在赏析中国古典园林文化时,往往汇集人们对于生活、对于自然、对于生存的情感体验,“寓情于景,情境交融”是中国古典园林文化的一种重要的欣赏方式,从不同的欣赏角度来讲,中国古典园林文化具备着不同的艺术形式,王国维有句诗“以其景雨皆情语”,体现的是古典园林中展现的是人们的情感寄托。
二、影视作品中古典园林文化元素分析
(一)影视作品中古典园林文化元素再现
影视作品是在一定拍摄的物质中,利用伴音与画面呈现出影视作品所要表达的内容。影视作品不是电影剧本或脚本,而是指拍摄完成的影片,通过对显示的画面来表达一定的寓意。[2]很多影视作品中都具备一定的古典园林风景,或是在园林中拍摄,或是借用园林为背景,进行气氛和氛围的烘托。通常影视作品中对于园林的拍摄,包括筑山、叠石、理水,筑山、叠石、理水也是古典园林文化元素的体现,古典园林中一山一石,构成整体园林秀丽的风景线,在古典园林中山水作为园林的主脉,在园林文化再现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电影《西厢记》中曾出现这样一幕,红娘帮助崔莺莺为书生张生送信,红娘在园林中穿梭,最终将信交到张生手中。《西厢记》主要讲述了冲破封建礼教的禁锢而私下结合的故事,整个故事以江南为背景,在影视中经常显现出古典园林场景,古典园林场景的展现,一方面展现江南女子的温婉端庄,一方面渲染故事氛围。“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是对现实的真实写照,也是对崔莺莺与张生爱情的体现。《西厢记》中古典园林的山水柔美,筑山的因地制宜,使得整个园林尽显清雅与高贵。古典园林中的叠石,与水景相互融合,从《西厢记》的古典园林场景中可以看出,园林中采用集中理水的手法,水面倒映着叠山,随着微风的摇曳,使得水体中呈现出水波荡漾的景象,引发人们无限的想象。但是《西厢记》中古典园林全局较小,这一点也烘托出崔莺莺等江南女子的风貌,《西厢记》古典园林呈现出整齐而不呆板的状况,从叠石的状态、筑山的壮丽、理水的有序都体现出整体园林的简约、淡雅,将园林风景有隐有显地彰显出来,这种园林建设使得古典园林别具风格,更加引人入胜。
(二)影视作品中古典园林文化元素构建
在影视作品以古典园林为背景的题材还有《》,提起这部影视作品不得不肃然起敬,心中悲愤也油然而生,清代末期社会矛盾与日俱增,社会难以跟随世界发展方向而进步,致使的历史事件发生。在影视作品中展现了圆明园园林的秀丽风景,圆明园被烧之前,其整体的富丽堂皇是任何一座园林所无法比拟的,圆明园规模宏伟,在修建过程之中融合了多种园林风格,之所以圆明园被称之为“万园之园”,主要因为圆明园是清代皇家御院,整体建设面积为5200亩,在元圆明园建设构成中,主要以水为主题,并先后在圆明园附近构建九个小岛,这种小岛在当时也被称之为九州之相,园内各式风景相辉映,园中不乏具备楼阁、庙宇、廊庑、轩榭等建筑,其建筑之间引用多处园林建设风格,园中各式千姿百态风景之间相互组合,环环相扣,共同构成了园林整体的丰富多彩。[3]在圆明园中整体展现出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和睦共处,圆明园的富丽堂皇、景色宜人也曾得到外国友人的赞叹。在影视作品《》中,将圆明园整体美感尽显出来,这种艺术特征也是对中国古代文化的体现,例如圆明园中的安佑宫鸿慈永祜,这一建筑给人以庄严之感,体态庞大金碧辉煌,尤其当旭日东升之时,袅袅青烟升起,园林中薄雾将园林包围,使得建筑自身若隐若现,仿佛身处仙境之中,这种建筑风格也是区别于其他古典园林建筑。圆明园中最大的建筑特色为海晏堂的正门向西阶前,设定了十二只兽面,这些兽面建筑为铜像,这些铜像为十二生肖,从文化艺术赏析角度,这些文化具有重大的艺术价值。[4]在圆明园被烧毁时,这些建筑都无一幸存,至今连兽面铜像还未全部回归祖国,圆明园作为我国古典园林建筑的巅峰之作,其中也蕴涵着众多园林文化,圆明园自身具备一定的经济价值,但是其自身蕴藏的文化艺术价值是无法用金钱来估量的。
三、影视作品中古典园林中的意境美
中国古典园林中蕴涵的文化与影视作品中所展现的情感体现共同构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特征,在古典园林中其风景展现体现出古典园林中的意境美。在影视作品《红楼梦》中,展现的园林艺术,堪称园林经典。在《红楼梦》中古典园林尽收眼底,将园林的整体布局彰显出井然有序之状,园林布局曲折幽深,在人们欣赏园林美景之时,其意境之中所展现的风格特征也使得人们与园林景观合二为一,在《红楼梦》园林运用中不乏具备自然风景,还包含岛屿、礁石等人工风景,整体园林建设以北方建设风格为主,通过置石法等方式使得园林景观更加的与自然风景之间相呼应。[5]《红楼梦》中曾云“或如鬼怪,或如猛兽,纵横拱立,上面苔藓成斑,藤萝掩映,其中微露羊肠小道”,将人工山石描写得活灵活现,在人工雕琢后,使得山石更加具备动态。园林的意境之美还体现在高檐翘脊之上,这种风格多为古典园林建筑风格,运用相似建筑来构造园林形态之美,所谓的高檐翘脊,顾名思义是指园林建筑中翘正脊、宽檐廊等高建筑,这些高建筑在园林风景的衬托之下,彰显出另一番秀丽风采。[6]在古典园林中窗楣、月梁、女墙等都为建筑的重要题材,在细节中将园林的艺术特征彰显出来,尽显古典园林意境之美感,尤其是在大观园之中“青溪泻玉,石磴穿云”,与“水声潺潺,出于石洞”相结合,共同构成园林的山水之美,使人流连忘返,引人入胜。《红楼梦》中所展现的古典园林,凸显了园林的优雅之情,其中所代表的文化体征,也是为其文化内涵增添姿彩,使人们置身于园林之中,既可陶冶情操,又可与园林文化与其情感内涵达成共鸣,使人们受到精神上的洗礼,尽显中国园林文化的魅力。
四、结语
篇6
【论文摘要】: 文章通过对现代景观设计与中国古典园林在形式、风格、文化内涵等方面的分析与对比,总结出中国古典园林对现代景观设计发展与创新等多个层面意义和作用,使中国园林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展,并逐步完善中国现代景观规划。
现代景观设计的前身是园林设计,其最基本、最实质的内容还是以园林为核心。追根溯源,园林在先,景观在后。园林经过圃—囿—园三个阶段的形态演变,到现代有了新的发展,有了规模更大的环境,包括区域的、城市的、现代的,综上加在一起,就形成了我们今天所关注的景观。
在众多形式和风格殊异的园林设计中,中国的园林以善于表现情景交融的自然景色在世界园林中独辟蹊径,对世界园林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直至今日,有增无减。欧美之园林,以刚制柔,以建筑物为中心,园林陪衬。布局亦受阿拉伯对称和硬直边的影响,使有机之体略显僵化;而日本园林以禅为主干,发展至今,渗入宗教哲学色彩甚浓,园用以助静思,多以静观,少为生活之用;独中国园林可思可用,可观可游,既可脱凡俗,又能使游人置身其中而不损园林之神貌。
各个国家和民族之间不同文化的交流是整个世界和各民族发展的一大动力,可以说,没有交流就没有发展。同样不同文化背景形成的园林风格也可以互相借鉴,但是,没有经过消化吸收的“文化大搬移”在景观规划中必定会产生一些没有生命的景观垃圾,现阶段对各种园林风格的拿来主义,使得我国现代景观设计没有自己的特色,模仿痕迹严重,而通过分析发现,这些外来园林风格带来一些副作用恰好能在中国古典园林的精粹中得到解决:
一、景观设计的过于平面化
人们往往惊叹于设计图纸平面图案的美妙绝伦,但事实上,亲身置身于施工完的景观现场,完全体会不到设计者的“独具匠心”。大尺度的平面布置,使景观设计成为纯粹的装饰品,和人产生了很大的距离。然中国园林注重空间变化,讲究竖向尺度,重视与人的交流与对话。不同境界的次要景象围绕着主要景象,形成一个主次分明,景色多变的园林景观。每种景象本身又是一幅立体式的空间画面,随着观赏方位和角度的改变,都会使画面变化。通过并对景象进行详尽的分析比较和组合,设计出几条最佳的游览路线。这些路线把各种最佳动态观赏点和静态观赏点有机串联在一起,使所观赏的景象形成一幅有开合变化、虚实对比和节奏韵律的、统一的连续画面。现代景观设计者应该把握这其中的设计思想,在设计中把实际情况和平面图纸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从一开始就能从空间的角度、与人的交流方面考虑其设计,这样的设计才能散发出勃勃生机。
二、景观设计过于孤立
这里的孤立是指设计的东西没有与周围的环境和本身的地理条件联系起来。现在的一些建设者常用的方法:先整出一大片平地,然后把景观安排在视线最好,自己认为最满意的位置上,原有的天然石块被推土机埋葬了,原有的涓涓细流泉水都填平了,水进入了地下管道,肥沃的表土连着野花都用洗过的砂砾覆盖,引来一些外来的树木花草代替了原有的植物景观……,这样的“人造的天堂”。实际上是破坏了自然面貌,造成与四周极不协调的“风景污点”。中国园林却崇尚“自然”。从老庄思想到以表现自然美为主旨的山水诗、山水画和山水园林的出现、发展,都贯穿了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哲学观念。这个观念深刻影响了中国园林艺术的创作,强调“法天贵真”、“天趣自然”,反对成法和违背自然的人工雕凿。计成在《园冶》中论及叠山时,提出“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也是把“自然”作为园林景象创作的原则和艺术标准。
景观建设最理想的是利用自然界原有的地形,它是亿万年逐步形成的,具有自然界本身固有的协调,利用起来既省工力又有丰富的自然情趣。景观设计师在设计规划中要借鉴一下前人的思想,注意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 转贴于
1. 向自然风景学习。自然界创造的风景,在宏观方面要了解它的地质构造,了解地形和水系的依赖关系,了解它的形态表现。有一定的熟悉以后,再进一步纪录自然风景在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过程。如果是准备利用开发的自然风景,还要进一步详细调查,要以土地的自然属性来决定它的用途。如果不加调查就武断的决定,它的利用就会遭到失败。
2. 要远近结合。自然地形在必要时可以容纳人为的设施,其中包括各种人文构景。在时间上要远近结合,为考虑将来的发展应留有余地。比如在道路景观设计中,如果设计者没有调查清楚地块的性质,将要拍卖出去的地块当作永久地块进行系统的高造价设计,而不是以临时绿化代替,那么无疑造成了人力和财力上的浪费。在空间上也要远近结合,因为任何一个人文构景既用来观赏风景,又被远处的游人观赏,这也正是中国园林中所说的“借景”的艺术手法。“得景无拘远近”,“嘉则收之,俗则屏之”。借景借得巧妙,就能形成美丽的画面。
三、景观设计内容与思想的苍白
这一点有两层意思:一是设计者本身为建景观而景观,根本就没有想到能结合文化来做点文章;另一是设计者在设计前了解了很多历史文化的东西,在设计说明中也很好的把这些运用进去,并给了它一个响亮的主题,但在最终施工结束后,人们根本不能感受到一点文化的气息,甚至与设计意图大相径庭。换句话说,就是不能把实际的设计与设计思想融为一体。我们自己在学习西方园林的过程中把它的本质和精神丢掉了,只是模仿了一点形式,没有文化底蕴的设计未免显得单薄没有生命力,而且也不利于整个城市,整个社会的发展。而这一点在中国园林中又被诠释的淋漓尽致。
中国园林区别于世界上其他园林体系的最大特点就在于它不以创造呈现在人们眼前的具体园林形象为最终目的。它追求的是表现形外之意,象外之象,也就是所谓意境。意境,实质上是园主所向往的,从中寄托着情感、观念和哲理的一种理想审美境界。它通过园主对自然景物的典型概括和提炼,赋予景象以某种精神情感的寄托,然后加以引导和深化,使观赏者(包括园主本人在内)在游览观赏这些具体的景象时,触景生情,产生共鸣,激发联想,对眼前景象进行不断的补充与拓展,感悟到景象所蕴藏的情感、观念,甚至直觉体验到某种人生哲理,从而获得精神上的一种超脱与自由,享受到审美的愉悦。
现代人生活节奏快,不可能像古人一般整日赏花饮酒,闲情雅致,也不会产生那么多丰富的情感。但作为社会整体的一员,必定时刻与周围的一切产生联系。好的设计能洞察人的情感,体会文化与哲理的审美,其必将与社会单体产生更多的共鸣。
综上所述,中国园林仍然具有的强大的生命力,并应该在现代景观规划中得到新的补充和发展。可以相信,一门新的富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景观设计学将在社会主义现代景观建设的发展中逐渐充实、完善和成熟。
参考文献
[1] 周维权. 中国古典园林史.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9.
[2] 彭一刚. 中国古典园分析.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1.
篇7
1954 年维也纳召开的第四届国际风景建筑师联合会上,造园家杰利克提出,“世界造园史有三大系统:中国、希腊和西亚造园系统,即中国古典园林、西方古典园林和西亚园林[1]”。
一、“藏匿”式景观与“炫耀”式景观区别
(一)“藏匿”式景观与“炫耀”式景观概念。“藏匿”式景观是以自然山水式园林为代表的中国园林用自然之物来塑造人们心意中的自然,体味中的自然,“意境”中的自然,把客体的自然山水与人的主体精神思想合二为一,使园林在有限的自然山水艺术中,提供了审美体验的无限可能性。这在一定的思想深度上构筑了文人园林中以小见大、咫尺山林的园林空间。宋代画家郭熙在《林泉高致》风景绘画中,展示出真正能让人享受城市山林之美的艺术应该是园林。[2]”
“炫耀”式景观是以几何规则式园林为代表的法国、意大利和英国园林,其中法国园林更为著名。唯有通过人的加工,使它们严格服从于数、秩序、匀称、整齐等,才能用于园林欣赏。追求园林的整齐、规整和比例、秩序便成为西方造园艺术的审美特征。
(二)“藏匿”与“炫耀”式景观产生背景。中西古典园林在整体形象、风景内涵以及风格情调上均呈现出较大的不同,这种不同,从自然科学的角度来看,受自然条件、时代、社会存在的影响;从社会科学的角度来看更多是受到哲学基础、审美思想、历史文化和艺术的渗透,因而形成了不同的造园思想。中国传统自然观表现为崇尚自然,以亲近、和谐的态度对待自然,提倡自然美。在这种自然观指导下的山水园林艺术着眼于自然美,追求一切服从自然,一切有若自然,把人工美与自然美巧妙结合,力图再现自然界中各种事物的气韵,创造出“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效果,正是中华名族文化对“藏匿”与“防守”行为的偏好物化;西方传统自然观表现为人定胜天的思想,突出人的力量。自然之物大多都被改造、加工、重组,所以西方几何规则式园林艺术强调建筑般的秩序感,处处可见人工雕凿的痕迹,这种欧洲文化中对至高点和视控点的强化特征,正是其“炫耀”和以攻为守的行为物化。
这种“藏匿”与“炫耀”的观点在景观设计中处处可见,中国的造园手法是要将建筑“藏匿”于自然景观之中。一句“深山藏古寺”的画典道出了其中的奥妙。而西方的景观则这所体现的是一种占有欲和进取心,不是乞求对自然的庇护[3]。
二、“藏匿”式景观与“炫耀”式景观植物种植形式所蕴含的美学比较
树木花卉是园林的根本造园要素,俗话说:“无林不成园”。无论中国园林还是西方园林,都离不开树木花卉,但是在这两种园林中我们看到的植物表现形式却是完全不同的。
(一)中国传统园林中的植物种植美学形式。中国传统园林中的树木花卉受到“崇尚自然”观念影响的中国园林,树木花卉强调的自然天成,体现了中国的自然观。感受植物的特点、姿态和色彩而产生比拟和联想,人们常对植物视其为有生命有思想的活物,倾注以深沉的感情,用植物的自然属性比喻人的社会属性,表达自己的理想品格和意志,以寓人格的意义。
(二)西方传统园林中的植物种植美学形式。西方传统园林中的花坛、草坪、整形树重视形式美的西方园林,很少有中国园林中常见的自然生长,姿态随意的树木花草,更多的是按照整体的构图需要,把植物作图案化的处理,修剪成人们需要的形状和图案,这是“唯理”美学思想的表现,是“人定胜天”自然观的体现。以灌木和乔木为例,在法国花园中它们经过人为地加工,修剪成为各种形状,用外力使它们变成人们要求的形状。植坛一般都是方方正正,里面用矮小的常青树盘成规规矩矩的图饰,草坪俨然是经过精心整烫过的绒毯,有室外地毯的美誉。人们所能感受到的不是自然界的千姿百态,而是人类强加于自然的观念和理想,感受到人类征服自然和改造的威力。
三、研究展望
在当今中国的现代园林建设中的植物种植形式面临着发展的困惑,要么在传统中兜圈子,致使仿古之风盛行;要么将西方园林设计方法定于至尊,全盘西化的做法。中国的现代园林中的植物形式之路究竟该怎么走?随着现代技术和环境科学的发展,国际间的相互依赖关系正在日益增长,以视觉景观为主的中西方传统园林已逐渐让位于以自然、生态为主的、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园林。我们只有客观而全面了解双方的优良传统和存在问题,借鉴西方园林的长处,弘扬民族文化,使我国的现代园林建设能够跟上时代步伐。如何继承中国古典园林的精髓而又不乏现代,如何借鉴西方先进的设计理念而又能体现民族特色,如何设计信息时代人们想要的生态型景观。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就是:立足于自己的脚下文化,创造秉承传统理念又富有现代气息,饱含民族特色而又体现世界潮流,绿意盎然而又有良好的生态效益的园林作品。
要坚持融会贯通,探索科学严谨的设计方法。造园既可以遵从古代的方法,也可以借鉴西方的表现形式,两者都不排斥。正如园林师朱建宁所说:“现代设计师寻找中国园林发展方向的最佳捷径就是借鉴西方的方法研究中国的问题。虽然这种方式不一定完全正确,但通过中西的对比找出中国园林的优劣势,从而提出有针对性的改革措施,至少是发展方向之一。[4]”纯粹的模仿和复制往往是不成熟的,对西方及古典园林一知半解而妄加抄袭拼凑是不可取的。在了解中国和西方景观中植物种植的背景,了解其背后的文化内涵,进而加以利用才能更好使民族特色与时代气息的中国现代植物景观艺术在世界上重放光彩!
篇8
关键词:现代景观设计; 中国古典园林; 作用; 传承发展
现代景观设计的前身是园林设计,其最基本、最实质的内容还是以园林为核心。追根溯源,园林在先,景观在后。园林经过圃—囿—园三个阶段的形态演变,到现代有了新的发展,有了规模更大的环境,包括区域的、城市的、现代的,综上加在一起,就形成了我们今天所关注的景观。
在众多形式和风格殊异的园林设计中,中国的园林以善于表现情景交融的自然景色在世界园林中独辟蹊径,对世界园林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直至今日,有增无减。欧美之园林,以刚制柔,以建筑物为中心,园林陪衬。布局亦受阿拉伯对称和硬直边的影响,使有机之体略显僵化;而日本园林以禅为主干,发展至今,渗入宗教哲学色彩甚浓,园用以助静思,多以静观,少为生活之用;独中国园林可思可用,可观可游,既可脱凡俗,又能使游人置身其中而不损园林之神貌。
各个国家和民族之间不同文化的交流是整个世界和各民族发展的一大动力,可以说,没有交流就没有发展。同样不同文化背景形成的园林风格也可以互相借鉴,但是,没有经过消化吸收的“文化大搬移”在景观规划中必定会产生一些没有生命的景观垃圾,现阶段对各种园林风格的拿来主义,使得我国现代景观设计没有自己的特色,模仿痕迹严重,而通过分析发现,这些外来园林风格带来一些副作用恰好能在中国古典园林的精粹中得到解决:
一、景观设计的过于平面化
人们往往惊叹于设计图纸平面图案的美妙绝伦,但事实上,亲身置身于施工完的景观现场,完全体会不到设计者的“独具匠心”。大尺度的平面布置,使景观设计成为纯粹的装饰品,和人产生了很大的距离。然中国园林注重空间变化,讲究竖向尺度,重视与人的交流与对话。不同境界的次要景象围绕着主要景象,形成一个主次分明,景色多变的园林景观。每种景象本身又是一幅立体式的空间画面,随着观赏方位和角度的改变,都会使画面变化。通过并对景象进行详尽的分析比较和组合,设计出几条最佳的游览路线。这些路线把各种最佳动态观赏点和静态观赏点有机串联在一起,使所观赏的景象形成一幅有开合变化、虚实对比和节奏韵律的、统一的连续画面。现代景观设计者应该把握这其中的设计思想,在设计中把实际情况和平面图纸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从一开始就能从空间的角度、与人的交流方面考虑其设计,这样的设计才能散发出勃勃生机。
二、景观设计过于孤立
这里的孤立是指设计的东西没有与周围的环境和本身的地理条件联系起来。现在的一些建设者常用的方法:先整出一大片平地,然后把景观安排在视线最好,自己认为最满意的位置上,原有的天然石块被推土机埋葬了,原有的涓涓细流泉水都填平了,水进入了地下管道,肥沃的表土连着野花都用洗过的砂砾覆盖,引来一些外来的树木花草代替了原有的植物景观……,这样的“人造的天堂”。实际上是破坏了自然面貌,造成与四周极不协调的“风景污点”。中国园林却崇尚“自然”。从老庄思想到以表现自然美为主旨的山水诗、山水画和山水园林的出现、发展,都贯穿了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哲学观念。这个观念深刻影响了中国园林艺术的创作,强调“法天贵真”、“天趣自然”,反对成法和违背自然的人工雕凿。计成在《园冶》中论及叠山时,提出“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也是把“自然”作为园林景象创作的原则和艺术标准。
景观建设最理想的是利用自然界原有的地形,它是亿万年逐步形成的,具有自然界本身固有的协调,利用起来既省工力又有丰富的自然情趣。景观设计师在设计规划中要借鉴一下前人的思想,注意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
1. 向自然风景学习。自然界创造的风景,在宏观方面要了解它的地质构造,了解地形和水系的依赖关系,了解它的形态表现。有一定的熟悉以后,再进一步纪录自然风景在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过程。如果是准备利用开发的自然风景,还要进一步详细调查,要以土地的自然属性来决定它的用途。如果不加调查就武断的决定,它的利用就会遭到失败。
2. 要远近结合。自然地形在必要时可以容纳人为的设施,其中包括各种人文构景。在时间上要远近结合,为考虑将来的发展应留有余地。比如在道路景观设计中,如果设计者没有调查清楚地块的性质,将要拍卖出去的地块当作永久地块进行系统的高造价设计,而不是以临时绿化代替,那么无疑造成了人力和财力上的浪费。在空间上也要远近结合,因为任何一个人文构景既用来观赏风景,又被远处的游人观赏,这也正是中国园林中所说的“借景”的艺术手法。“得景无拘远近”,“嘉则收之,俗则屏之”。借景借得巧妙,就能形成美丽的画面。
三、景观设计内容与思想的苍白
这一点有两层意思:一是设计者本身为建景观而景观,根本就没有想到能结合文化来做点文章;另一是设计者在设计前了解了很多历史文化的东西,在设计说明中也很好的把这些运用进去,并给了它一个响亮的主题,但在最终施工结束后,人们根本不能感受到一点文化的气息,甚至与设计意图大相径庭。换句话说,就是不能把实际的设计与设计思想融为一体。我们自己在学习西方园林的过程中把它的本质和精神丢掉了,只是模仿了一点形式,没有文化底蕴的设计未免显得单薄没有生命力,而且也不利于整个城市,整个社会的发展。而这一点在中国园林中又被诠释的淋漓尽致。
中国园林区别于世界上其他园林体系的最大特点就在于它不以创造呈现在人们眼前的具体园林形象为最终目的。它追求的是表现形外之意,象外之象,也就是所谓意境。意境,实质上是园主所向往的,从中寄托着情感、观念和哲理的一种理想审美境界。它通过园主对自然景物的典型概括和提炼,赋予景象以某种精神情感的寄托,然后加以引导和深化,使观赏者(包括园主本人在内)在游览观赏这些具体的景象时,触景生情,产生共鸣,激发联想,对眼前景象进行不断的补充与拓展,感悟到景象所蕴藏的情感、观念,甚至直觉体验到某种人生哲理,从而获得精神上的一种超脱与自由,享受到审美的愉悦。
篇9
关键词:现代艺术;现代园林;艺术观念;设计手法;平面形式;立体空间
现代园林设计从19世纪末期发展至今,不同于中国古典园林“师法自然”的造园风格,打破了欧洲传统规则图案式风格,超越了英国自然风景园的浪漫情怀,经过一个世纪的发展,形成了新的审美趣味与形式风格。
影响现代园林设计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注重社会与功能的园林设计,二是采用生态的方法进行设计,三是从现代艺术和现代建筑中吸取养分。这里主要从现代艺术的角度出发来探讨对现代园林设计产生的影响。
一、现代艺术的发展
20世纪的西方现代艺术形成了与以往3000年的西方艺术完全不同的艺术观念、思维和形式,艺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艺术的写实性、唯美性、叙述性和传统的美学观点被全部推翻,艺术的非写实性、反唯美性、非叙述性已经是有目共睹的当前艺术的主流内容。
抽象主义建立在秩序法则上的形式逻辑;立体主义分解重组后得到的多视点角度;表现主义对自我情感的宣泄及对艺术张力的追求;抽象表现主义中对下意识运用和掌握的行动绘画;波普艺术中对大众生活的世俗化反映,对不同媒介的拼贴与融合,对绘画和雕塑等艺术界线的消解和清除;极少主义艺术中对艺术客观性的展现,对非表现性的把握,对“少”的极端表达;观念艺术中对生命的体验和思考,对思想的锻炼和表现,对自然的塑造和异化,对行为的梳理和张扬等都展现出现代艺术的发展与传统艺术的区别。
西方现代艺术这种异彩纷呈的现象不仅为现代园林设计的发展提供了设计灵感的丰富来源和审美旨趣上的某种倾向,同时也为园林设计的实践提供了大量丰富而具有启发意义的艺术思维和艺术形式语言。
二、艺术形式的思维更新在园林中的表现
1.抽象主义美学思维在园林中的表现
现代艺术形式方面的思维更新是从抽象主义运动开始的。“抽象”的目的就是要区别于现实“具象”的艺术自身的语言及表达方式。“抽象”思维可以说是对西方传统艺术思维的首次冲击,许多现代派画家在创作过程中都力求实现自然物象与抽象视觉符号之间的“语义转换”。传统的再现性形象被彻底地抽象了,点、线、面、体、色彩等抽象的元素(视觉符号),已不是作为屈从于现实对象的模仿手段而出现在画面上了,其本身就是画面的主体,就体现着作品的内容。
这种现代艺术形式上的思维更新影响到现代园林设计中设计思维。传统园林中的模仿自然已不再是设计思维中的唯一设计手法,从巴黎“国际现代工艺美术展”开始,费拉兄弟(AndreVera和PaulVera)与莫劳克斯(Jean CharlesMoreaux)设计的“瑙勒斯花园”的设计就步人人们的视野,标志着抽象性思维在园林中的体现。其花园构图与立体主义绘画有异曲同工之妙,冷峻的几何构图构成作品的平面图形,植被与灌木的几何配置形成花园独特的视觉效果。
2.非理性主义美学思维在园林中的表现
抽象性的思维体现着一种理性的思维形式,但是这种执著于简单明了的确定性和秩序性的思维定式干扰着艺术家的艺术想象力和创造才能的发挥。而艺术创造的脚步是永不停止的,叔本华(ArthurSchopenhauer)因此提出了非理性的美学思维。非理性的美学思维强调否定性、非中心性、破碎性、反正统性、非连续性以及多元性为特征,以此来消解理性思维中的抽象性的思维模式。
非理性设计思维在园林设计上的运用虽不如在建筑界那样引起巨大的变革,但作为园林设计的思想基垫,他们为当代园林设计思潮的未来发展确实架构起更广阔的平台。西班牙天才建筑师高迪(AntoniGaudiiCornet)的居尔公园、乔治·哈格里夫斯完成的位于美国丹佛市的哈乐昆广场、伯纳德·屈米的拉维莱特公园无一不是非理性思维指导下的产物。在拉维莱特公园的设计中,屈米提出三项创造原则:(1)拒绝“综合”观念,改向“分解”观念;(2)排斥传统的使用与形式间的对立,转向两者的叠合和并置;(3)强调片断,叠合和重合,使分解的力量突破原有的限制,提出新的定义。屈米在设计中将点线面体系之间安排一种富有张力的冲突与对抗,通过取消建筑的确定性的形式,赋予建筑无限的生机和活力。这种方式和特征我们可以说是屈米将解构主义建筑设计理论直接应用于园林设计中使得园林的设计具有明显的解构主义建筑的特征。
三、艺术语言引起园林设计形式语言的变革
现代艺术运动对现代园林设计产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艺术思维的影响,再者是艺术语言的影响。艺术与艺术语言是不可分离的,它对设计师有着某种潜移默化的启示作用。在很多设计师的作品中,可以清晰地看到艺术语言的景观转化,而这种转化也使我们认识到在对艺术与园林进行平行思考过程中的巨大潜能。这无疑极大地丰富了园林的形态世界,也为现代的园林形态研究指明了某种方向。
1.平面形式层面上的设计手法
(1)秩序的法则。现代主义景观设计师对平面的处理不少呈现出几何的抽象,简洁的规整线形组合中隐含着平面构图的内在秩序。这一处理手法源于蒙德里安(PietMondrian)的抽象画。蒙德里安在继承康定斯基所开创的抽象风格后,探索和发展出一套与前者的那种浪漫抽象主义完全不同的几何抽象画风,从而使得绘画成为一种更加纯粹的形式表达。在景观设计平面中,这种对抽象秩序的法则受到设计师的青睐,得到广泛运用并加以推广变化。
当代景观设计师彼得·沃克将这种法则运用得淋漓尽致,并更加简洁纯粹。由他设计的剑桥中心屋顶花园进行了大胆的抽象艺术尝试。矩形的屋顶花园采用的是一种带有艺术性的平面构成布置手法。平面上以紫色砂石做底,中心部分用淡蓝色预制混凝土方砖按网格点缀,东西两侧以低矮带状花坛交错组织成一幅几何线条图案。
篇10
[关键词]大园林;园林与城市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27-0227-01
1.大园林理论的3个阶段
1.1 传统园林――园林与城市建筑和城市设施的混合阶段
传统园林是城市发展过程中,由于人们的需要而专门建立的模仿自然,供人观赏、游憩的场所。这个时期,主要是借鉴古典园林的造园思想,在一个个独立的地域内建造一些公园、花园和纪念园等。事实上,这个时期很多的园林就是古典园林经过简易的改造后,对外开放而形成的。这时的园林虽然结束了园林为少数人服务的狭隘,打开了对外开放,为大众服务的“园门”,但毕竟园林还只是一个个独立的园子,与城市建筑、街道等城市设施没有形成相互的联系。园林、建筑、城市设施都是城市建设中的独立体,是一种简单的混合,是园林发展的初级阶段。。
1.2 城市园林绿地系统――园林与城市建筑和城市设施的磨合阶段
随着我国城市建设的进一步发展,生态恶化导致人们对绿色植物的渴望,因此产生了城市园林绿地系统理论。该理论强调城市园林建设点、线、面的结合,主张城市园林绿地要呈网状、放射状等系统方式渗入城市中。此时的园林虽然注重了改善环境的生态功能,但仍以观赏为主,缺少多重功能兼顾。这个时期,园林开始探索服务大众、与城市结合的途径,有了较大的发展。园林与城市建筑和城市设施虽然还存在距离和区别,但已有了一定的联系,形成了相互的渗透和磨合。这是园林发展的中级阶段,园林研究也进入了生态研究和城市园林系统研究等方面。
1.3 大园林――园林与城市建筑和城市设施的融合阶段
近年来形成的大园林思想,是在传统园林和城市园林绿地渐成系统的基础上,继承和借鉴古典园林理论、前苏联城市系统绿地规划理论和起源于美国的Landscape Architecture理论发展起来的。其核心是建设园林式的区域、城市甚至国家。实现大地景观规划,其实质应当是园林与建筑及城市设施的融合,也即是说,将园林的规划建设放到城市的范围内去考虑,园林即城市,城市即园林。它强调城市人居环境中人与自然的和谐,以满足人们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回归自然、亲近自然的需求;满足人们对建筑室内外空间相互交融,以提供休闲、交流、运动、活动等工作和生活环境的需求;满足人们对建筑等硬质景观与山石、水体和植物共同构筑的环境美、自然美的需求,创造集生态功能、艺术功能和使用功能于一体的城市大园林。
2 大园林理论的内容
2.1 大园林理论的核心
大园林理论的核心是指园林不仅仅是要在有限的绿地上建造公园,也不仅仅是要规划一个城市的园林绿地系统,而是要规划一个区域、城市乃至整个国土的大地景观,即大地景观规划,将整个区域、城市乃至整个国家建设成为一个大园林,实现城市、区域乃至整个国家的园林化。也即是说,现代园林应当结合城市规划和建筑,将它们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而不是单独割裂开来谈园林。吴良镛教授也曾呼吁实现城市规划、建筑设计与园林设计融为一体的整体性城市建设,并在山东曲阜孔子研究院外环境规划设计中,做了成功的尝试。
2.2 大园林理论的内容
大园林理论的实质是园林内涵的扩大,使园林从狭隘的造园转入整个区域或城市乃至大地的园林化,是园林与城市的融合,是由园林绿地系统向系统化城市大园林的转化。大园林理论认为,园林应当是对一个区域或城市人居环境(包括自然的和人工的环境)整体的规划和设计,并将重点放在城市开放空间上,用建筑、山系、水体和植物等园林要素,构建具有生态、艺术和使用三大功能的城市大园林。因此,大园林理论应当建立在统领城市建筑室外空间的基础上,通过对城市规划和城市建筑的协调性研究,进行包括城市道路、路灯、构筑物及其他市政设施等城市设施和绿地,并包括城市依托的自然环境在内的开放空间的环境设计,并积极参与城市规划和建筑外观设计,构筑园林化的城市空间。
2.3 大园林理论的宗旨
(1)大园林是园林生态功能、艺术功能和使用功能的和谐统一 园林是艺术和功能的结合,具有改善生态、净化环境的生态功能,创造意境、美化环境的艺术功能,以及供人游憩、交流等等的使用功能。建设城市大园林就是要利用现代设计理念,结合现代城市建筑、设施等,在首先满足城市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充分利用植物、山石、水体和建筑,构筑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生态的、满足人们生活需要的城市人工环境,以实现园林三大功能的有机结合。
(2)大园林是城市建筑、城市设施与园林艺术的和谐统一
我国传统的城市园林只局限于城市的建筑、道路及其他设施之外的空余地块,也即“建筑优先,绿地填充”。而大园林理论要求园林去关注整个城市的整体性,即在规划设计的城市生态环境中,科学地设置建筑、道路和城市设施。换一句话说,就是要用城市的建筑、城市道路、广场等城市设施,与城市绿地共同构筑一个整体性的城市大园林,实现“城市即园林,园林即城市”的构思。
(3)大园林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人居环境是一个囊括人类生活方方面面的复杂体系,其中最具人情味,最能体现人与自然合作的便是园林。园林是人工创造的,源出自然,高于自然的模拟自然生态的人居环境,园林创造过程实际上就是人与自然直接发生作用的过程,大园林思想就是要力求在人与自然之间找到一个结合点,使人与自然共享与交融,以达到重塑人工模拟自然的城市环境,走出私密性的园居小圈子,走进人与人、人与自然共享与交融的人居环境的大天地。
3 传统园林与城市绿地系统理论
3.1 传统园林理论是大园林理论的立足之本
中国5000年的文明史,为我们留下了灿烂的文化遗产,也为我们留下了辉煌的园林遗产。中国的古典园林,尤其是私家园林,在明清时达到登峰造极的程度,在造园上深受绘画、诗歌的影响,讲求师法自然,重在诗情画意,以创造意境为园林设计的核心,其实质是以“咫尺”塑造“自然”,表达了古人顺应自然、利用自然,将人工美融入自然美,使园林成为大自然的组成部分的天人合一的园林观。在园林设计中,讲究以人为本,人与自然要素以及自然要素之间的有机结合,形成一系列的景观构图,彼此协调互补,在园林总体上达到人与自然高度和谐的境界,满足园主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需求。大园林理论作为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园林理论,就应该继承和吸收古典园林的创作理念,结合现代工艺和手法,根据现代人行为模式和欣赏水平,在园林的内涵和思想方面下功夫,创造出人、自然、建筑彼此和谐的、具有丰富内涵的城市开放空间。
3.2 城市绿地系统理论是大园林理论的生存之道
城市园林绿化系统理论,强调从生态学的角度深化园林理论的研究,力求建立生态健全的城市园林绿地系统,希望通过不断延伸和渗透,有效地拓宽园林的范围,增加城市绿量;并通过研究,在城市环境下改善园林植物生存条件,发展适应城市生态环境的园林植物种类与品种,以保证绿地的质量。强调一个城市,首先要拥有相当的绿量,并通过合理布局,达到良好的改善环境质量的目标。净化环境,改善环境质量,是绿色植物特有的功能,是园林的三大功能之一,也是现代园林研究的重点,大园林理论必须注重生态研究,也要采用屋顶花园、垂直绿化等方法,尽一切可能扩大绿量并构成有机的系统。
4 结语
因此,大园林理论是城市建设发展的必然,也是园林发展的必然,它使园林进入了与城市建筑和城市设施融合的高级阶段,也使园林进入了对园林艺术、园林生态和园林功能综合研究的大园林阶段。
参考文献:
- 上一篇:农村特色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 下一篇:环境保护意识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