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范文
时间:2023-12-21 17:19:1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语文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心理健康教育
阅读教学是指以老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的一种有计划、有组织的实践活动,对学生自主学习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而心理健康教育则是指教师按照小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设定的特殊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以此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和生理素质。将阅读教学渗透到心理健康教育中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素质,为学生日后的学习奠定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根据相关教育理论体系规定,小学语文阅读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主要包括:因材施教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尊重主体原则、面向全体原则等。因此,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依据小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根据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差异对症下药,并以学生为出发点设置合理的教学模式。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分析
(一)小学生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现状
第一,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存在较大的厌倦、焦虑心理。他们年龄较小,好动,在长时间的固定阅读模式过程中思想往往会开小差,无法集中注意力对文章进行仔细分析,并对密集的文字产生厌倦心理,导致文章主旨无法把握,出错率较高。第二,对阅读学习的兴趣较弱。另外,由于课堂上封建、落后的教学模式,导致许多学生积极性不高,甚至产生厌倦心理。除此之外,学生注意力不集中,语文阅读文章质量差等也是影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关键因素,都会对阅读教学水平的提高造成一定影响。
(二)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从目前的教学现状来看,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中主要存在的问题有:教学目标不明确、两者结合程度不紧密、语文阅读教学方法过于传统、对课本研究不够透彻等等。小学生属于智力和心理发展的关键期,教师如果不能合理满足心理发展的需求,在该教学过程中不能领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将会使小学生错过渗透的最佳时期。
三、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策略
(一)创造有趣的课堂环境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开展主要是通过教材上的文章来实现的,为了能够在语文教学中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明确本课的主题,并能够充分利用网络促进语文教学的生动性。就以三年级语文课本中的《翠鸟》为例,教师在上课之前明确本课的教学主题为引导学生亲近大自然,与大自然中的一草一木,每一个生物都能平等对待。在上课过程中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了解翠鸟的外貌特征,可利用PPT来展示翠鸟的外部轮廓,让学生在读完课本后,通过绘画自行填满空余的部分,这样一方面加深了学生对翠鸟的了解度,也有利于学生能够更加了解动物写作需要掌握的顺序与技巧。
(二)为学生创造二次学习的机会
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工作不仅可以在课堂中开展,也可融入课后学习中,为学生提供二次学习的机会。在学习翠鸟的过程中,同学们已经了解到大自然的奥妙以及懂得了应该尊重大自然的每一种事物。就以《翠鸟》学习为例,教师可为学生布置课后任务,让他们寻找自己最喜欢的一个动物,在具体观察后对自己喜欢的外貌进行外貌描写,或是进行简单绘画。以此来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热情与积极性,从而又为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第二重保护。总之,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是语文教学的未来发展趋势,也是突显语文教学优势的重要途径之一,需要教师能够积极专研课本知识,为学生学习创设有趣的课堂环境。
四、小结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作为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对我国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相关教育部门和教师必须结合小学阅读的教学现状,遵循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等原则,将其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环境和氛围!
参考文献:
[1]赵之英.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7,(05):11.
[2]袁丽佳.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5.
篇2
一、依据课程标准要求,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努力营造心理健康教育的氛围
课堂是教师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新课程提出:“要加强对学生思维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培养目标,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健康意识,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解决困扰学习的心理问题,调节和优化学习的心理状态,有效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从而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依据这一要求,语文课堂教学中,我认真备课,充分挖掘课内外有效教育资源,努力创设良好的教育氛围,积极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1.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
古语说得好:亲其师,信其道。课堂心理气氛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率和人格发展。教师是宽松和谐课堂气氛的营造者。在教学中,教师要放下师道尊严,以民主平等的态度对待同学,采用民主的方式指导和组织教学,与学生交流过程中尊重、理解、相信学生,使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感到轻松愉悦。如果课堂上老师保持着微笑、语调和蔼可亲,学生就会感到很轻松、学习没有压力;当学生回答问题卡壳或言语表述困难时,老师鼓励的眼神或话语又可以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实践证明,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和谐、愉悦的学习环境,不但能增强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和学习语文学科的自信心,而且使学生有归属感,学得快,学得轻松。
2.创设好奇乐学的教学情境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学科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精彩纷呈的教学情境有助于培养学生敏锐的思维力、丰富的想象力和牢固的记忆力。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教材实际内容,编写学生们喜闻乐见的教学情境。如模拟情景再现课文,改变课本剧,让学生亲近课文,学生就会兴趣盎然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来。如:我在讲授《赵州桥》一课时,为了方便学生准确地理解“既减轻了流水时对桥身的冲击力,使桥不容易被大水冲坏,又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节省了用料”这句话的意思,我组织每一个学生都动手用纸作桥,两岸可以用书和字典代替,上面可以放些文具等较轻的东西,学生积极性很高,马上对学课文产生了兴趣。这种良好的课堂心理气氛,让每一个孩子在课堂上都有一种美好的心境,愉悦、上进、勇于探索等健康的心理就孕育在这种心境中。
二、挖掘语文教材,充分利用其所蕴含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小学语文教材文质兼美,一些文章除了反映了自然、社会、艺术、科学之美,同时也塑造了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如有勤奋刻苦,为人类社会的进步作出贡献的科学家;有保卫祖国,忠贞不屈,抛头颅,洒热血的民族英雄、钢铁战士;有心地善良,乐于助人,勤勤恳恳的农民;有热爱学习,人小志大的红领巾;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人民总理等等,这些课文和人物形象为学生认识世界、了解人生提供了一个色彩斑斓的空间,为学生心理品质的优化提供了有血有肉的鲜活事例。
例如在讲授《鱼游到了纸上》一课时,教师把重点放在引导学生感悟文中聋哑青年勤奋、专注的美好品质方面,并通过使用多媒体呈现青年人看鱼、画鱼的画面,让学生明白作者之所以敏锐地捕捉到这样真实的镜头,是因为他具有敏锐的观察力,有丰富细腻的感情,心中充满了对生活的挚爱,能从内心产生对别人的赞赏敬佩之情。当学生理解了之后,就会发现生活是美好的,世界是美好的,勤奋专注的品质是美好的,身残志坚的精神是值得学习的。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帮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去感受、体会生活,又对培养其健康心理大有裨益,使学生心灵得到了净化、情趣得到了提升。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只要教师细心挖掘、善加利用,就一定能挖掘出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丰富内容,真正做到教书育人。
三、以语文学习活动为载体,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
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有时会产生大量的心理困扰,为此我们应精心设计丰富多彩的语文学习活动环节,为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拓展新的空间。
1.利用情境表演,体会人物的品质
为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教材,走近人物的心理世界,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角色表演,这是一个既直观而又有成效的好方法,可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心理健康教育。
如为了让学生体会自私给他人带来的痛苦,更好地矫正和预防学生自私心理,懂得助人为乐,在讲授《蓝色的树叶》一课时,我设计“演一演”“说一说”等情境活动,先组织同桌表演、小组表演,然后让学生谈感受,最后总结出:“帮助了别人,自己是快乐的。”
2.明理分析,培养学生健康心态
由于学生自身的某些不良心态产生的不健康心态如嫉妒、消极、自卑等会影响学生的人格。教师在教学时,尽量多地组织有效课堂活动如小组讨论、观看实例录像、模拟课本剧等让学生体会到消极心态产生的不良后果,对培育学生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会起到相当大的作用。
在教《草船借箭》时,我问学生如果你是周瑜的好朋友你会说些什么?很多学生自然会说“你妒忌别人的才干不好”,“不应该有妒忌心”等,至于妒忌心会有哪些危害他们还是一知半解的。为此建议学生课外读读《三国演义》中其他几则周瑜的故事,课下编成校本剧,尽情展示《三国演义》中的周瑜心胸狭窄、妒贤忌能,结果他的计谋被诸葛亮一一识破,自己反中了诸葛亮的谋算。通过学生亲自表演,在潜移默化中就否定、排斥了妒忌之心,认识到只有健康的心态才能让自己快乐,让别人欣赏。
3.布置特殊语文作业,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在语文作业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渗透,是取得心理教育效果的重要环节。教师精心设计不同的分层作业,可以帮助学习有困难、心理自卑的学生找到自信。如布置《老师,我想对你说》《妈妈,您听我说》这样的作文,可以使学生通过写作来合理表达宣泄自己的情绪,更好地排解心理不适和心理困扰;还可以利用课外阅读训练,帮助学生在文学作品中领悟人世间的真、善、美,探索大自然的无穷奥秘,启迪他们稚嫩的心灵。
4.开展语文实践活动,优化学生个性
实施丰富多彩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可以为更多的学生提供体验成功、增强自信心的机会。如组织开展“社会用字情况调查”的实践活动,让学生自愿结组、自主制定活动计划,并根据计划走进社区,通过综合实践活动,既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组织协调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又为性格孤僻的学生提供了一个与别人交流的空间,并使之从中体验到与他人友好相处的快乐,纠正心理偏差,从而完善健康的人格。
四、通过合理的评价激励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教师对学生适时、恰当、合理的评价和鼓励,会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心理情绪。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评价中要坚持做好以下几点:
1.利用多元化的评价形式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评价语言要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常用的评价方式有:一是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来评价。如对缺乏自信的学生要坚持鼓励性评价为主,如“你朗读的声音真响亮”“你的字越来越漂亮了”等,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对自我意识过强、缺少合作精神的学生以期待性评价为主,如“如果你能和小组里的同学讨论交流一下,相信你的回答会更棒”,让学生体验与别人合作的快乐。二是支持学生进行自我评价。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独特的主观感受和独特见解,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创造力。三是引导学生互相评价。互相评价能实事求是地、中肯地指出他人的优点、缺点,也很容易联想到自己,因而对自己实际上也是一个良好的教育。被评议者也会因自己的优点被同学肯定,而加倍地学习。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使学生多向交流,进行相互评价、相互学习、相互模仿,共同体验和提高心理素质。
2.在鼓励与表扬的评价中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莎士比亚说:“赞赏是照在人心灵上的阳光。”为了让全体学生享受到学习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教师在评价时要“用放大镜”帮助寻找学生的闪光点,哪怕学生的发言中只有一个用得好的词,只有一句话说得好,也要立即给予热情的鼓励。如:“你这个词用得真准确!”“你把这个句子读得真美!”如果学生的发言中实在连值得夸奖的词句也没有,还可夸他们“发言声音响亮!”“真自信!”“你敢于发表自己意见,这就是勇气!”这样可以让每一个学生意识到教师在时时关注着他们细微的进步,并和他一起分享这种进步带来的快乐。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在自信、快乐中提高心理素质。
3.在善意的批评中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天真幼稚的小学生,他们总会以不同的方式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小错误。这时候,教师的评价就要是善意的、“甜”的。如一个学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了,老师找他起来回答问题时,他答非所问。这时候,如果教师对他进行斥责,严厉批评,只能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接下来他就不会跟着老师的思路走,内心只想着“我挨批评了”。相反,如果教师这样说:“刚才老师的问题你好像没听清楚,我再说一遍,你试着回答一下好不好?”学生一定会认真回答。接下来,教师就可以根据他的答案帮助学生分析错误的原因,并提出合理的、有针对性的建议。这种情况下,学生很情愿接受批评并努力改正错误,学生在课堂上会感到“安全”,而且不会产生逆反心理。
总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科学性、实践性很强。随着社会的进步,小学生心理问题日益复杂,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是任重而道远。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只有不断加强学习,不断总结教育实践中的经验教训,才会更好地促进学生生理和心理健康和谐的发展。
参考文献:
篇3
一、认识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所谓心理健康指的是人的一种心理功能状态,即能够使人们所具备的全部心理潜能都得到充分发挥的理想状态。英格里士认为:“心理健康是一种持续的心理状况,当事者在那种情况下能做出良好的适应,具有生命的活力,且能充分发展其身心的潜能。”小学生处在少年时期,他们思想单纯,活泼好动,自理能力较差,容易受到社会不良环境、不良现象的影响,加之他们基本都是独生子女,大多受到双亲家庭的溺爱,在幼年期养成了许多不良的习惯,对以后的成长相当不利,心理素质脆弱,必须对他们进行心里素质的培养,进行爱国主义、政治、思想、道德和法纪等教育,使他们逐步成长起来,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树立集体主义思想,克服个人主义,文明礼貌、遵纪守法,养成学习、生活及日常活动的好习惯,为此加强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尤为重要。
二、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与内容
判断一个人的心理是否健康,通常有以下几种标准:一是要有正常的认识能力,能客观地反映外界事物,正视现实,接受现实,并能进行正常的判断和推理;二是要有乐观的情绪和积极健康的情感;三是要有正常的行为反映和良好的意志品质,有较强的耐受挫折的能力;四是要有正常的交往能力,能接受他人,并与周围人友好相处,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五是要有一个正确的自我观念,了解自我,能实事求是地进行自我评价,保持适度的自尊与自信;六是智力正常,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为此,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应包含:智能发展教育、非智力因素教育、人际关系教育、环境适应教育、健康人格教育等。通过教育,使学生了解智力发展规律,挖掘智力潜能,优化智力结构,培养创新能力。要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良好的情操和情感、坚强的意志品质、积极的进取精神、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要让学生学会与人相处,把自身融于集体之中,有充分的心理准备适应环境的改变和所遇的各种困难。
三、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1.提高自身修养,注重人格的表率作用。教育中的一切教育活动都以教育者的人格为基础的,教师的人格影响着学生的情感与个性品质的发展。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注意利用人格的张力感染和教育学生,去消除学生的心理、情绪和学习障碍,以逐步增强学生对人、对社会、对自然强烈的责任感和建设未来的使命感。因此,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不仅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知识,更注重提高自身的修养,力求通过言传身教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2.营造和谐氛围,优化心理环境。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我坚信,常常以教育上的巨大不幸和失败而告终的学校内许许多多的冲突,其根源都在于教师不善于与学生交往。”这一精辟见解不仅强调了师生交往在教学活动中的重要性,更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教师怎样才能善于与学生交往。
2.1以朋友的身份走进课堂。试想:一位摆着架子,整天板着脸不与学生沟通的教师,怎能让孩子们没有心理负担地与你接触?又怎会使他们学会与人交往呢?小学生心理状态还不成熟,遇事容易受挫折,便会产生心理压力,这时,就更需要教师做他们的知心人,耐心倾听他们倾诉,敞开心扉与他们交流,帮助他们解决困难,减轻压力。那样,他们才能逐渐学会与人沟通,敢于面对挑战,适应社会。课堂上,教师与学生间如若建立起了民主、平等的关系,学生发言必将积极许多,因为他们没有太多顾虑。他们在语文课上回答问题是完全不拘束的,胆子特别大,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没有了心理负担,思考的环境也轻松了,自然,效果也就更好了。
2.2以长辈的身份开导学生。教师的身份应是多重的,教师的责任也是多方面的,朋友式的平等关系让学生有了一个轻松和谐的学习环境。然而学习上的困难等还会使他们产生忧虑。如有的孩子,父母对其学习的期望值很高,这些学生每次考查前都会忧心忡忡,怕万一“失手”,该如何是好?教师此时就应以长辈的姿态出现,告诉学生成绩并不代表全部,它只是我们平时学习的一次并不全面的检查,况且,语文这门功课不是一个分数或等第所能测量出来的,只要你认真学习,学得能力,学到本领,不要太在乎这一两次成绩,如果我是你的父母,我会理解你的,相信你的父母也会的。细心开导,孩子们逐渐会对此忧虑慢慢减轻。
3.挖掘教材榜样,培养健康人格。新教材极为重视人的发展,语文教师要在教学中把握关键,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因素,引导学生从中感悟,使心理健康教育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自然地得以渗透。教材涵盖的内容十分广泛,既有语言文字训练的内容,也有思想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因素;它不仅选入了大量文质兼美的优秀篇章,还塑造了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这是一条极其精美、丰富的人物画廊,老师应该让学生在认识这些人物高尚灵魂的同时,引导学生把这些人物形象作为榜样,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心灵得到净化,情操得到陶冶,有利于形成健全的人格。
3.1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高尚的情操。情感教育的主要内容为:培养学生良好的情绪自制力,良好的情感品质,培养学生高尚的社会情操。情感教育的最高要求是培养学生求真、求善、求美的高尚情操。从其内容来看,包括理智感、道德感和审美感。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课文内容表现了对祖国的爱,对民族的自豪感和尊严感,对社会劳动和公共事务的义务感,对社会集体的荣誉感,对同学的友谊感及国际主义情感等,而这正是道德感的主要内容。如教材中《万里长城》、《赵州桥》等课文介绍的都是我国宝贵的历史遗产。让学生为这些宝贵的历史遗产而骄傲,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审美感是一种与人的审美需要相联系,由美、丑现象所激起的一种高级社会情感。小学语文教材中培养学生审美感的课文举不胜举。用这些社会生活中美好的事物教育学生,使他们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乐观、友善、热爱人生、热爱生活。
3.2树立正确的挫折观,培养学生的耐挫能力。耐挫能力的培养要使学生对挫折有正确的认识态度,培养对挫折的容忍力超越力。教材中有许多课文表现主人公遇到挫折后不气馁,以顽强的毅力战胜困难,取得成功的优秀品质。在教学中可引导学生以这些模范人物为榜样,学会处理挫折的技巧和方法,培养克服困难的顽强毅力。可以说,只要真正树立了在语文教育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语文课本就处处皆暗藏心理健康教育的良机。
篇4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学科渗透
一、小学语文渗透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对于学生心理发展的最重要因素就是学校教育,因为小学生是处于身心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只有在这段重要的时期抓住机会,对于小学生的习惯、操守以及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都能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只有发展了健康的个性,良好的品质,对于小学生成为全方位的素质人才起到一定的基础作用。语文作为小学教育中的重要学科之一,必须担负起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引导学生全方面发展。语文与人的关系非常密切,我们都知道语文是由生动的文章组成,一般主要反映自然、社会等内容,一般学生可以很容易在阅读中感受到其带来的魅力,老师运用其本身带有的情感引导到心理教育上来,学生从内心更容易接受。
二、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可行性方法
1.自然渗透
在教学中,老师要很自然地把心理教育渗透到学科内容中,而不是生搬硬套、张冠李戴,为了要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而强硬转折,这样过渡很容易造成学生的反感情绪。老师要把握好整个过渡过程,要自然而然结合两个方面的知识。语文学科中存在很明显的心理教育题材,学生可以直接阅读,但有的题材可能就不是那么明显。这样的话,我们老师要找出两者之间的联系进行拓展,来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让学生从最基础的需要去思考,来达到思考问题以及思考的意义。最主要的就是抓住语文学科带来的特点,充分利用学科内容的情感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举个例子,在《落花生》中,我们可以很清楚地思考出在如今社会中是成为花生那样的人比较有用还是苹果那样的人有用。花生朴实无华但缺乏自信,苹果落落大方但略显浮夸。针对两者的特点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做哪种人更好。这样就是以教材为载体,将心理教育很自然地渗透在学科内容中。
2.适度渗透
我们都知道小学n堂一般都只有大概四十五分钟时间,那么如何合理安排这四十五分钟呢?其实我们在实际的教学中可以知道,我们的主要目的是教学生学习知识,让学生掌握语言知识,提高其写作的能力及其对于优秀作品的鉴赏能力,而不是整天进行思想教育。一般心理的教育能力可以维持在三分钟到八分钟,不能拖得太长。时间拖得太长一般会影响学生的情绪,另外,就本末倒置了,忽略我们主要的目标是教学学科内容,影响学生学习。
3.寓教于乐
只有学生能够享受其中,在其中寻找到乐趣,就能够更加投入,学习效率会更高,而取得的效果也就更明显。要想让心理健康教育更好地渗透于学科教育,只有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不断通过学习去塑造自己健全的人格。我们知道现在的学生一般抗压能力比较弱,稍微在学习过程中或者生活中有点挫折,就产生放弃的想法。但是现在的社会竞争力非常大,受到的挫折只会越来越多,如果学生不能够塑造健全的人格,增强自己的抗压能力,那很多事情就很难成功。所以,我们可以通过语文学科的内容把学生带入一定境界,让学生在自己的兴趣中主动思考,引导学生形成独立自主的性格,这样才能够让学生很好地面对学习以及生活中的挫折。
4.拓展渗透渠道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们学到的知识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够变成自己的。实践,一般主要是强化学生对于某件事的认知,深化其对于事物的理解,所以老师要拓展一定的渠道,才能让心理健康教育更好地渗透在学科内容中。当然,老师可以通过一定的平台以及有趣的教学活动来进行。如,运用专题讨论、演讲、课本剧表演等方式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讨论的形式一般是要求学生先准备好相应资料来进行辩论。两方同学可以选择自己持有的不同观点,在辩论的时候阐述自己的观点,这样也可以听到对方辩友持有的不同观点,最后做结辩陈词。这样可以很好地把语言社交能力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在一起。一方面,学生可以很好加深自己对于课本知识的强化,另一方面,学生也可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对于课本中蕴含的知识得到深刻认识。演讲,一般可以通过讲说的形式及其观众的情感共鸣,有益于学生心理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不仅可以让小学生在阅读中享受乐趣,不断健全自己的人格,获得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更能让学生体会到语文的魅力所在。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阅读;心理健康;实践
小学语文学科作为基础学科重中之重,其独特的学科特点,决定了其在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独特优势。小学语文教师应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精心选择切入点,精准找到结合点,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心理教育积极因素,敏锐捕捉学生的心理教育契机,采用多种教育实践活动,让心理健康教育“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自然地、有机地融入到语文教学中。
一、积极学习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提高自身修养,用教师优质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语文教师的教育实践活动应以教育者的人格魅力为基础,优秀的教师其优雅的人格魅力影响着学生的情感与个性品质的发展,对学生良好的精神品质具有启蒙作用。小学语文教师由于其面对的教育对象的特殊性,更应该抓住机遇利用自身优秀的人格的张力感染和教育学生,排除学习障碍,消除消极情绪,培育健康阳光的心理环境,增强学生对人、对社会、对自然强烈的责任感和建设未来的使命感。
所以,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应客观的面对自己所处的地位,肩负的重任,积极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知识水品的同时,更注重提高自身文化素质的修养,力求通过言传身教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二、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小学语文教学中要想更好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民主和激励的方式指导和施教,将教学的知识点贯穿于整个课堂,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体验和对文章的感悟理解,以激励的态度引导学生,鼓舞人心的表扬,耐心真诚的倾听,认真接受学生的表达和建议,引起学生的共鸣,学生才能真实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使学生在轻松和谐的气氛中想说就说,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让学生感觉有成就感,学有所乐、学有所思,积极思考。引导学生对教材中的人物、事件细细体味,以书中的英雄作为自己行动的楷模,正确认识自己,锻炼自己的意志,养成沉着冷静、自信乐观、勇敢坚定等优秀的心理品质。
三、优化课堂教学环节,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一)在阅读活动中,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合理的设置情境,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和能力,达到在阅读中悟理,在评价中审美,正确看待自己,鼓励学生自我评价,发表自己的主观感受和见解,这有利于发展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开展学生互相评价,同学的评价是满足学生“归属需求”的主要途径,教师要通过多种方式让学生进行双向交流,相互评价,共同提高心理素质;
(二)小学语文课本中有许多描写英雄及优秀人物的文章,同时也塑造了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有勤奋学习为人类做出贡献的科学家;有保家卫国的民族英雄;有心地善良的农民等,古今中外无所不包,可采取读中感悟的方法,设计说话练习,抓住描写的语言、动作和神态的语句,引导学生细细体味,使学生油然而生钦佩之情,向英雄学习遇事不慌、沉着冷静、勇敢坚定等心理品质,心灵得到了净化,情操得到了陶冶,胸怀更加宽广,形成健全的人格;
(三)结合事例,恰当评价,避免空洞的说教。如《半截蜡烛中》一文主要体现了伯诺德夫人一家在与敌人斗争时的沉着,勇敢和机敏,组织学生对人物的行为评论,体会人物的爱国精神,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四、阅读中要充分挖掘和利用教材内容中的心理因素。语文是文化之根,是人们交往和学习其它学科的基础,是历史传承的载体,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教材中大量典范精美的作品,给学生以心理上的体验。具体的有直取,有些教材中的心理教育因素很明显,可以直接利用,如《一定要争气》一文,童第周成功后的语言,直接表现出了强烈的民族自信心;挖掘,有此教材所包含的心理信息比较隐蔽,须深入分析,细心寻找,挖掘积极的心理教育因素,如复杂的人物性格,典型的细节描写,回味无穷的结尾等;拓展,有些教材包含的心理教育因素不太明显 ,既不能直取,挖掘又不太合适,可以从中拓展,找出言与彼指之间的结合点。如《落花生》一文,字面上写的是花生,实际折射的是那种不求虚名、默默奉献的人生信念。
五、注重行为实践,巩固课堂心理健康教育成果。行为实践是思想的体现,阅读中体会的精神品质,只有通过在生活中实践才能变成自己的。通过实践可以强化学生对事物的认识,深化对事物的理解,同时加强了自控能力,保持良好积极的心态,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让他们在活动中去调节去实践,发现自身的缺点,感受和谐的关系在与人交往的有利作用。因此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要重视课后的延伸,让学生把阅读中所得付诸到实践活动中,让学生在实践中潜移默化地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培养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和教育改革的突破口。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语文学科互动性强,开放多样的课堂优势,将语文学科的人文工具性,载体性发挥到淋漓,巧妙地在其教学过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还能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我坚信,常常以教育上的巨大不幸和失败而告终的学校内许许多多的冲突,其根源都在于教师不善于与学生交往。”可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不能和孩子有效互动,也是实施教学活动中的关键,试想:整天板着脸一副盛气凌人样子的教师,怎能有效的实施心理教育?那些稚嫩的小心灵怎么能将遇到的挫折敞开心扉的倾诉给老师?所以,小学语文老师要以朋友的身份和学生有效交流,掌握其心理动态,结合课堂教学,适宜的将教学任务和人格培养集合起来,关心、维护孩子的心理健康,让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成为建设中有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袁丽佳.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5.
篇6
一、从维护教师自身心理健康做起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语文教师应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如果教师以真诚、信任、期待的目光关注学生的成长,学生蕴含的潜力就会奇迹般地显露出来;反之,一个心理不健康的教师,会源源不断地制造出心理不正常的学生,乃至影响学生的生命历程,妨害学生的人生幸福。教师作为教育实施的主体,其自身的素质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起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很难想象,自身心理健康水平低,对心理健康教育缺乏科学认识的教师,能够培养出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学生。所以重视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是真正深入、有效地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和保障。
1、 愉快接受教师身分。
无论从事什么工作,都必须首先承认自己的身份,按照自己的身分进行各项专业活动。教师只有在思想上承认自己的职业身分,按教师的标准去要求自己,才能对教师工作充满信心,才能约束自己,不参与有失教师身分的不良活动,自觉抵制外界对教师工作的不良刺激。
2、 改善自身心理环境。
一个教师具有乐观积极的自身心理环境,就会对教育工作充满信心,对教育学生有兴趣,以工作的劳苦为欢乐,教学效果就会越来越好;反之,当一个教师的教育心理环境不良,有教育偏见,厌烦学生,他的情绪、教育行为都会有异常表现,对教育教学工作会产生负面影响。教育心理环境的好坏会随着社会大环境、时间、个人阅历、观念的变化而变化,可以在自己的主观努力下得到改善。
3、 提高承受焦虑能力。
教育工作要求教师遇事能控制自己的情绪,保持镇静,能接受困难和挫折的。考验。如果教师毫无承受教育焦虑的能力,一遇到困难就不知所措,稍有不如意就灰心丧气,那是无法搞好教学工作的。有的教师在工作中缺乏魄力,遇事缩手缩脚,不愿管和不想管学生,怕引起麻烦,怕承担责任;或者对学生方法简单,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冲动,均是承受教育焦虑能力较弱的表现。
承受一定的焦虑,有利于教师加强教育责任心,有利于教师心理品质的锻炼,有利于促进教师形成态度温和、乐教善管、诲人不倦的教育风格。可以通过大量的教育教学实践,如主动承担难度大的教学工作、管理工作或担任班主任工作等,来磨练自己的耐性。随着一个个困难的克服,承受焦虑的能力就会不断提高。
4、改进教育人际关系。
教育的人际关系主要是教师和学生、教师和教师、教师和领导之间的关系。这种人际关系构成教师工作、生活的特殊环境,心理健康水平高的教师善于主动搞好和学生、同事、领导的正常人际关系,消除隔阂,相互理解,缩短彼此间的心理距离。
5、 加强心理健康防卫。
虽然教育教学工作与其他职业相比,性质较单纯,校园内的人际关系也相对简单,但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的高低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因为人的内部心理状态是在客观世界的作用下逐步形成的,并随外界因素的变化而变化。教师只有主动调节自己的心理活动,吸收正面的心理健康影响,抵制削弱心理健康的影响,正确对待生活上的不如意和工作中的挫折,加强心理健康防卫,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质量。
6、 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丰富教师的业余生活。
开展各种有益的活动,如文学艺术、体育活动、社会公益劳动等,可以提高教师的思想认识,培养兴趣特长、良好个性、主动精神、审美能力和评价能力,增强社会适应能力、人际关系能力,从而促进教师心理健康。
二、运用教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语文教材本身有许多具有良好教育意义的佳作,只要教学处理得当就能起到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效果。语文新课程标准颁布以来,小学语文教材具有了多样性、人文性、时代性,焕发了新的生机和活力。精选的很多文章具有文质兼美的特点,不仅有很高的文化内涵,而且弘扬很多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语文教师要善于发现其中美的、善的、健康的因素,以一种潜移默化的渗透去影响学生,使之自觉摒弃心理上不健康的因素,逐渐形成积极的、健康的心理结构。
1、 整合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体系决定着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质量规格和水平。传统教学的教学目标多偏重知识的接受,影响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如今素质教育已启示并要求我们对教学目标进行整合。教学目标是个多元体系,涵盖认知、智能、情意三个领域,这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渗透提供了良好背景。
2、 师生共同创设参与情境。
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任何知识、技能乃至情意因素,只有经过主体内化才能养成,这就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杜威说过,兴趣是学生成长中才能的信号与象征,显示着最初的能力。因而创设情境,引导兴趣,无疑是吸引学生主动参与的有效策略。
3、 引导学生进行行为实践。
知、情、意、行是一个整体的不同侧面,其中,行为实践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有助于学生在亲身实践的体验中强化对事物的认识,深化对事理的理解。
三、组织语文实践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篇7
小学教育阶段的学生无论是从生理上还是心智上都比较稚嫩,而且,自觉性差、自我控制能力弱,同时具有较强的可塑性,通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则可以正确利用这种可塑性。以课本和其它儿童读物为载体进行的阅读教学,为小学语文教师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切实可行的途径,在阅读教学中逐渐渗透正确的道德品质等思想能够起到对学生健康心理的引导和治愈作用,为学生从小养成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具有重要的基础作用。因此,本文将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为题,进行如下分析。
关键词: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心理健康教育;方法
为了更好的分析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本文将在简要了解心理健康教育概念和功能的基础上,结合小学生生理及心理上的特点来进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或途径。
1心理健康教育概述
1.1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
心理健康教育是指以不同年龄阶段中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为核心,以相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为指导,以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的一种教育活动,是学生教育的关键环节之一[1]。
1.2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
(1)从学生角度来讲,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帮助学生形成健全人格、减轻学业负担、提高学生适应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素质全面发展的功能;(2)从学校角度来讲,心理健康教育具有推动教育目标实现、减轻教学压力、促进教育创新,从而推进学校素质教育全面实施的功能[2]。(3)从社会角度来讲,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培养全面素质人才、减轻社会负担、提高国民整体素质等长远意义。
2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分析
小学语文教学是学生接受正式义务教育的第一所学校,也可以说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启蒙场所。而小学语文阅读作为重点的教学内容,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展开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为了更好运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这样平台,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探索。
2.1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为长期的心理健康教育打好基础:
课堂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主要场所,同时也是积极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平台,因此,需要从课堂氛围的营造着手,推进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首先,教师要发挥引导作用,以身作则。在日常的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时刻保持积极乐观、平等待人的形象,与学生建立友好的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比如,在每一节课开始前与学生微笑着打招呼,与学生一起分享课后活动中发生的小故事,以亲切的口吻来了解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对上一节学习内容的掌握情况,在轻松的聊天式对话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生活动态和心理动态;在教学过程中要细心观察,耐心解答学生的问题,同时提出自己的“疑问”,寻求学生的帮助,在这种互动交流中完成教学的任务;在每一节课结束后,向学生进行“同学们要记得按时完成作业哦”、“下节课见”等温馨提示,等等。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放松心情,快乐学习,不断进步。其次,教师也可以带领同学们一起动手,打造和谐教室。通过儿童文学板报布置、学生优秀作文张贴等方式来营造适合教学和学习的室内氛围,使同学们在环境和教师榜样的影响下不断端正学习的态度、逐渐爱上语文,在良好的课堂氛围中得到身心的全面发展。
2.2合理的运用语文课本,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提供素材:
从一年级到六年级,小学语文课本中有着上百篇各种题材的课文。有表达感恩情怀的《吃水不忘挖井人》,有表达乡情的《回乡偶书》,有表达助人为乐精神的《“红领巾”真好》,有表达实践出真知的《酸的和甜的》,有表达相互尊重礼节的《陶罐与铁罐》,有表达诚实守信重要性的《手捧空花盆的孩子》等。这些课文大多蕴含着高尚的思想品德和做人的道理,都具有着显著的心理健康教育特征。因此,教师要充分运用教材中的课文进行语文阅读教学,可以让学生在课文阅读和语句理解的过程中受到文中积极思想的熏陶,并配合教师的正向引导,从而实现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渗透。
2.3适当的布置阅读作业,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扩展空间:
阅读作业布置作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不仅能够让学生有更多接触阅读的时间,还有利于小学生课后语文作业结构得到合理的调整。而要更好的在小学语文阅读作业布置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就需要语文教师对作业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比如,教师可以对每一次的阅读作业进行适度的范围约束,比如,教师可以这样布置阅读作业:“请同学们回家后选择一则你最喜欢的关于‘勇敢’的小故事,并能够正确的读出来,在下一节语文课开始的时候跟同学们和老师一起分享”,这样的作业形式不仅能够减轻学生的作业压力,而且“选择自己喜欢的”要求也体现了教师对学生自主性的尊重,“分享”的作业检查方式也更加灵活,有利于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课上教学、课下自主学习的语文阅读教学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2.4灵活的进行阅读评价,为学生主动接受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平台: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成果往往要通过一些随堂测验、阶段性考试来获得。这就需要教师在进行阅读学习成果评价时掌握好分寸,一方面,对于表现优秀的学生要给予适度的赞美和表扬,另一方面,对于表现欠佳的同学给予建议和鼓励。此外,还可以通过阅读教学故事分享过程中的“好人好事”进行整理,进行阶段性的“荣誉榜”评比,让学生能够在享受激励的同时,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人公。
3总结
综上所述,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教育工作,充分运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平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对于促进小学生身心健康的和谐与全面发展具有着重要的作用。
作者:陈敏 单位:四川省内江市市中区全安镇中心小学校
参考文献
[1]王红梅,何亚明.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视野下小学生阅读疗法的实践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11,(9):77-81.
篇8
关键词:学习压力;心理健康;语文教材
在小学的时期给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对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在进行课程改革之后,也明确指出教学需要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主要宗旨,使学生可以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当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有效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
1小学高年级心理健康存在问题的原因
1.1小学生学习压力过大: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需要各种各样的优秀人才,因此许多学生家长对孩子有着过高的期望,使得许多小学生在假期和周末均需要上许多的补习班,使得学生拥有过多的压力,很快就需要面对选择何所初中的问题。
1.2过于看重语文学习成绩:受到应试教育的过多影响,小学语文老师在教学当中常常将关注度放在如何提高语文成绩上,而没有意识到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一些小学语文老师多将注意力用于提高学生对诗词文章的掌握程度,教学模式比较单调,使得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积极性不高。而老师为了使学生可以更加重视语文学习,会使用一些比较强硬的方法,这样不仅不会提高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也影响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1.3学生逆反心理较强:在小学高年级阶段学生的心理开始逐渐成熟,是成长的重要时期。而且小学生在这个时期当中开始逐渐形成自我意识,学生对外界的压力也比较敏感。当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出现交往问题的时候,可能会由于逆反心理,做出一些比较反常的举动,甚至沉迷于打游戏等活动当中,不仅影响学生语文成绩的提升,也影响了学生的心理健康。
2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渗透心理教学的策略
2.1营造心理健康教育氛围,提高心理教育的效果:课堂心理气氛的营造对提高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以及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在语文教学当中,老师需要为学生营造比较欢乐的课堂气氛,并且使用比较平和的态度对待学生。另外需要增加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使学生可以在和老师的交谈当中获得更多的学习和生活经验。比如在学习《“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篇课文的时候,老师需要按照学生的思维进行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的生活经验进行理解课文,如当主人公写了一首诗,其母亲说这诗精彩级了,而父亲却说这首诗糟糕透了。老师可以向学生进行提问,这种情景不知在生活中是否发生过。然后让学生带着这个疑问深入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其中蕴含的亲情,从而使学生联系生活中父母表现的爱,最终养成健全的人格。
2.2挖掘语文教材的内容,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在小学语文课文当中有许多文字优美的篇章,不仅有涉及自然、社会等方面的内容,也有许多有关人物形象的文章,其中包含为国奉献的英雄,可爱活泼的红领巾,辛勤劳作的农民等,这些人物的描写,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心理健康教育材料。例如学习《鱼游到了纸上》这一章的时候,老师可以把教学重点放在如何引导学生了解文中聋哑青年所具有的勤奋、努力的美好品质,并且可以采用多媒体技术把青年人看鱼和画鱼的画面展示给学生,使学生可以清楚地感受到青年对绘画的热爱和不服输的精神,从而使人不由自主地产生敬佩之情。另外这种身残志坚的精神也非常值得学生进行学习。通过这种潜移默化的学习,对净化学生的心灵,培养健康的心理具有重要的作用。
2.3开展语文学习活动,提高心理教育的有效性:由于小学高年级学生积累的生活经验越来越多,更加关注生活和学习当中的细节,使得学生心中的困惑逐渐增多,从而引发心理上的困惑。同时在小学高年级当中需要面对升学的选择,使得许多小学生出现烦躁等情绪,影响了学生的心理健康。在这种时候,老师可以通过语文活动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性格,使学生得到健康成长。例如老师可以充分的利用语文课文当中的内容,开展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最好将课文的情节进行重现。比如在学习《月光曲》一文的时候,可以安排学生根据文中情节的发展,选择不同的角色进行扮演,使学生了解到贝多芬对音乐的喜爱,并且了解到贝多芬不向命运低头的品格。通过这种可以亲身经历的主人公生活的实践活动,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消除对生活或者学习的消极心理,也可以提高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最终使心理素质教育的目标得以完成。
3总结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包含着许多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老师需要充分挖掘有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语文内容,使学生获得更好的教育,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进行实践活动、挖掘教材内容等方法,从而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作者:王萍 单位:山东省临沂胜利小学
参考文献:
[1]许文珍.渗透培养:心理健康教育的一剂良方———浅议小学语文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J].新课程导学.2015(17):75-76.
篇9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11―0052―01
近年来,小学生因各种心理障碍而产生的过激行为,给教育者敲响了警钟。经调查表明:我国小学生中有10%~30%的人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个别学生还相当严重,这种问题随着年龄的增长还有上升的趋势。因此,在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可是,把心理健康教育单独作为一门学科,就我们本地现状来看,受制于师资、场地等因素,同时会加重师生负担。因此,在各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就成为一种有益的、必要的探究。
一、在建立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是创建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的基础。人本主义心理学家指出,人有自尊的需要,而实现自己的潜能是人的最高需求。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关心理解学生,用一份童心去认识他们,而不是用成人的思想去约束他们。在宽松和谐的语文课堂上,学生没有了心理负担,回答问题才能没有顾虑,各种学习活动才能顺利开展。此外,教师还应本着是教育者而不是命令者的原则,在人格、权利上与学生享有同等地位,不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这样,才能创造更加和谐良好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得到良好的心理教育。
二、在挖掘教材的基础上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适合心理健康辅导的内容和素材,虽然它们不是直接有序地表达出来的,而是和其他教育因素综合并存的,但是如果深入挖掘,就会创设出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情境。例如,在教学《落花生》一文时,针对“你愿意当苹果那样的人还是愿意当花生那样的人”这个问题,让学生进行辩论,各抒己见。这样,以教材为载体,通过教师的引导,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教学中,让学生学会如何客观全面地评价别人,同时也明白:做人既要做到外表美,又要做到内心美,还要勇于展示自我,恰当地表现自我。相信只要教师能充分挖掘教材并善加利用,就一定能挖掘出适合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丰富内容。
三、在指导习作的过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学生是有自己独特、个性的鲜活生命,他们的世界是一个亦真亦幻的奇妙世界,他们有自己的欢乐和痛苦,有自己的希望和失望。如果因势利导,把学生常思常想的话题纳入作文教学之中,既可以满足他们倾诉的需求,又能在指导作文的过程中解开他们的心结。在写作过程中要给学生松绑,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让学生不受拘束地写下见闻和感受。教师要正面引导和点拨学生,让学生大胆抒发自己的感想,对学生的习作给予肯定和鼓励。这样不仅能唤起学生写作的自信,也可以使他们积郁的情感得到宣泄。
四、在实施评价的过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教学评价是对学生学习行为或结果的反馈,是学生获取认同感的重要途径之一,在教学评价过程中,心理健康教育尤其不可忽视。在教学过程中,面对相同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步骤,学生的表现是千差万别的:思维活动的方式不同,情感活动的样式各异,意志活动的强弱也不一样。因此,教师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及时加以引导,促使学生的心理状态向健康的方向发展。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自我评价,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独特的主观感受和见解,这有利于发展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创造力。教学中教师对学生中肯的评价是教师与学生最直接的交流和对话,对学生的心理具有极大的影响。如果正确利用,将会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使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
篇10
关键词:语文课堂;实践活动;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12-0350-100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除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外,更应该加强学生的品德修养、重视他们意志品质的形成和审美情趣的提高,使其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和健全的人格。可见,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完成小学语文教学任务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一、让语文课堂教学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
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多种多样,如针对不同学段学生开设的心理健康课,定期开展的心理咨询活动,以及 “悄悄话”信箱的设立、“爱心辅导员”热线的开通等不一而足。但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更有其无法比拟的优点,那就是可以达到面向全体、正面引导、潜移默化、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语文学科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只要注重挖掘,就会发现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在众多的阅读作品中,不乏脍炙人口、文质兼美的文章,它们或在文理上让人顿悟,或在情感上让人共鸣,或在思想上给人启迪,或在心理上让人感染,读之有共鸣,有陶醉,有感悟,有启迪,从中悟出做人的道理,心灵得到慰藉,从而提高生活品味。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就显得特别重要。
(一)积极挖掘文本中蕴涵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
语文教师只有真正树立了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才会发现文本处处皆藏心育的契机。
例如,在《触摸春天》一文中,那个天真可爱的盲女孩安静,本着对春天、对生活的热爱使得她极其准确地抓住了落在花瓣上的蝴蝶,这一细节足以引起学生的好奇,触动他们内心深处最柔软的地方,从而引起共鸣。教师通过成功的教学,可以使学生的心灵受到强烈的震撼,在学生的内心播下自强不息的种子。
又如,前苏联著名长篇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读后可以让人更坚强、更诚实、更有理想;《桃花心木》则启发学生做人当如桃花心木,要学会在不确定的生存条件下自立、自强……
由此可知,学生可以通过文本学习中外古今优秀文学作品,了解作品中再现的社会生活和塑造的各类典型形象,从中汲取“心育养料”,树立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逐渐形成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世界观、人生观。
(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健康心理品质
首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尊重、关心、理解学生,努力创设“关爱、理解、尊重、信任、激励、愉快”的课堂氛围,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使课堂教学成为学生潜能发掘和展示的好场所。
其次,是对学生进行严格的课堂常规训练,如回答问题时声音要响亮,语言要流畅……这些能让学生更自信,自信是成功者的铺路石。因而,课堂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
(三)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注重人格的健康发展
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重知识轻能力,而对于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就更漠然了。同时以教师为中心的“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更使得学生对学习缺乏兴趣,由于没有兴趣,那么他们的心智、意志、性格等精神世界被压抑,从而阻碍了人格健康发展。
如果结合学生特点,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运用不同的教育方式、教学手段,效果会好得多。为此,大力倡导“先学后教,自主互助”的学习方式,重视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和心灵沟通。以合作的理念,科学定位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民主合作关系,以互动的理念,科学促进教与学之间的“教学合一”关系,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适合自己的层面上得到相应的发展。这样不仅激发学习兴趣,而且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和人格,促进他们心理健康成长。
二、让语文实践活动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补充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要培养语文实践能力必须通过语文实践活动这一有效途径来实现。语文实践活动具有开放性、自主性、愉悦性等特点,它是语文课堂教学的有益延伸,它的开展为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拓宽了渠道。在教学中,以活动为载体,寓心理健康教育于活动中,学生乐于参与,更易于接受,同时,通过这些语文实践活动,使学生体会到心理健康教育来源于生活、实践于生活的基本道理。
(一)利用语文活动课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语文教学要树立“大语文观”,不能仅限于课堂,还应当开展适当的语文活动,通过语文活动拓宽视野,提高教育效益。在教学中,以“活动”为“教材”,敏锐地把握心理健康教育契机,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在活动中愉快地体验、感悟。如组织学生开展朗诵、演讲、辩论、扮演“小老师”等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展示真实的自我,满足自由表达的欲望,享受摆脱功利的愉悦,让他们的心灵在这一刻是放飞的!让学生的心灵在语文活动的世界里自由翱翔!
(二)在课外集体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教师可组织学生适当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活动中了解社会,并学习运用语文能力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这也是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有效手段。如开展社会规范用字调查、日常频繁用语调查等活动,组织学生撰写书评、影评,出板报、自编小报等语文活动,促使学生关注社会现实,感受时代气息,了解社会最新的科技信息,培养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利于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的形成与发展。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语文教学只有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为学生的心灵松绑,才能发挥其作用,使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和健全人格的形成统一起来,让他们在享受语文旅程中健康成长,让他们生活的每一天都成为阳光灿烂的日子。
参考文献:
- 上一篇:语文教学常见的教学方法
- 下一篇:养老护理和老年护理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