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环境规划范文
时间:2023-12-21 17:19:1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校园环境规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加强生态优势
从整体上把握校园现状的生态优势,进行适当改造和引导后,形成一个功能合理、景观优美的新的生态构架,原有地形地貌尽可能保持,减少土方量;原有水系要有序引导疏通;原有植物,尤其是大树,尽可能保留并养护好,避免施工时的伤害。绿化的比例须达到规范要求,方能强化原有校园生态所具有之优势。
除了尽量保持原有的地形和山水态势外,随着对生态研究的扩展,天空这一元素亦被引入,“缺乏天空的生态系统是不完善的。”人们视平线前上方45度的视野内若无法看到天空,是不符合自然的生态设计。因此设计师需精心考虑教学楼及宿舍楼前方的景观生态环境。国内外著名大学的主要教学楼与宿舍区都重视室内采光与楼间距的控制,尽可能保证在主要教学楼的正南方有大面积的宽广地带,保证充足的日照及开阔的天空视野。
2、创造人工与自然和谐的绿色校园
校园建设中所创造的人工景观必须与保留、改造的自然景观相呼应、协调,形成完整的大景观构架,即天人合一。
校园景观设计的出发点不应是繁复的人工堆砌,清新的空气比人工景观造型本身更有实用价值,大量供氧植物的配置令空气清新,使学生不易因缺氧而贪睡和疲惫,保持清醒的头脑。
在校园四周应尽可能以高大植物加以围合,以植物墙遮挡校园外喧哗的社会环境,以利于内外空间的划分,适当在校园入口处点缀爬藤月季、蔷薇等开花的攀爬植物和花灌木,以色彩强化校园重点部位。坐在校园内部小游园座椅上晨读是学生的最爱,如果所看到的是广阔天空自然为最佳选择。复习疲惫时凝望天空少顷是眼科专家一致推荐的舒目良方,广阔的天空对疏解疲劳的确有神奇的妙用。小游园如坐落于高地或视野广阔之处为最佳,设计者在规划时需详细考察地形。若地形受限,小游园前方有遮挡建筑,仅能“以遮回遮”,整齐的绿篱可收束散乱的心续,但绿篱至少距离座椅三米以上,以免产生压抑。学生在自修疲惫时以凝望绿篱调节身心。绿篱若过于密实,仍会产生压抑感,在修剪上齐中有透,虚实呼应最为上乘。
(二)功能组织合理
校园的功能分区一般分为:校前区、教学区、行政区、文体区、学生生活区、教职工生活区、生态林区、湖泊水体区、科研生产区、后勤区等。
其构成形式可分为全集中型、主集中型、分散型等。校园的外部环境空间包括校前区、入口大门、功能各异的广场、庭园、人行道与车行道、山地、水面、绿地、运动场、展示场、试验场、露天剧场、屋顶平台、屋顶花园等等,其中广场、庭园、露天剧场、展示场等是流线中的“亮点”,吸引学生停留、驻足,并由点带线,引导整个流线。通过道路、广场、绿地等环境元素组织、协调、沟通、运作,对各种功能进行梳理,供学生学习、交流、生活、运动、游戏、种植、饲养、劳动。线、点、面的结合讲求丰富、变化,避免横平竖直式布局,而由各种美观多变的曲线、直线相结合,正向、斜向相搭配,产生丰富的景观视觉效果,符合青年学生的心理需求。
景观的设计完全可以通过对周围环境的调整对同学之内心世界产生引导。在教学楼旁的景观设计必定是全校园最有序的设计,整齐修剪的林荫道,带有竖向拉伸感的植物,厚重的植物色彩,易使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受到场所精神的约束,快速进入严谨认真的学习氛围中。
(三)景观特色明显
校园应充分利用本校地形、水面的优势,并巧妙运用校园外的景观造景、借景,做到崇尚自然,独特,同时,应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和一定的艺术水平,具有较高思想内涵,优先人文、张扬传统文脉,并融入现代精神。
如北京大学的未名湖畔,山水地形富于变化,至今仍不失其名园风采,是学生散步读书、锻炼身体、修身养性的场所。清华大学的清华园和近春园,其中的“水木清华”和“荷塘月色”等景点,由于利用地形优势,植物配置得当,加上朱自清先生所写的“荷塘月色”名篇,成为吸引万千学子、具有无穷魅力之校园景观。
每个校园都有自己的人文历史,新建校园有自己新的奋斗目标,在景观设计上应充分彰显这些个性特色,突出校园精神。可通过景观造景如雕塑、碑刻、小品、标志物等来表现校园人文。校园小品宜简炼含蓄,留给学生多一些思索,多一些想象空间。
校园环境规划原则
(一)生态性原则
生态是环境景观设计永远的主题,尊重、注重保护和利用现有的校园自然景观资源,创造一个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存、相互补充,面向可持续发展的理想校园生态环境是最根本的原则。经济合理地利用土地和其它自然资源,实现向自然适度索取与最优回报间的平衡,共生、共荣、共存、共乐、共雅。
美国的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中国的清华、北大,几乎所有的名校都有着令无数莘莘学子骄傲的校园环境,以校园中固有的山坡、河流、湖泊、凹地、绿地、树林等自然景观作为校园景观环境格局的构架,是建成优美校园的重要而有效的方法,尽量利用原有地形和植被,少动土方,也是减少投入,获取高效益的有力手段,从而营造出一个山青水绿、天蓝云卷、草木迭翠的生态校园。校园景点宜以植物造景为主,且以乔、灌、草复层绿化为佳。
(二)延续性原则
1、与校园总体规划相吻合景观环境规划应在校园总体规划指导下进行设计,应是校园总体规划的延伸和拓展,必须强化校园总规的原则和特色。
2、与校园建筑应有机结合,融成一体,追求建筑“长”在自然环境中的意境。
(1)内外空间交流,绿地可局部伸入室内,延伸至室内空间。
(2)制造一些通透性好的半开敞的“灰空间”,如门厅、门廊、廊架、亭阁、平台等。
(3)在硬质景观(广场、硬地、铺装等)中采用与建筑物相同或类似的建筑材料,作为建筑的延伸处理。
3、原有山林坡地、水面应尽量让其自然融入校园环境中,使绿色楔入校园环境,自然景观延伸到人工景观中。
4、与校园的历史文脉相延续,相拓展。
(三)人本化原则
校园的特点是学生相对单纯一一年龄、文化背景大致相同;使用规律比较简单一一教室、食堂、宿舍三点一线为主;组成的元素较为完整——象个小城市,五脏俱全。
校园的建筑、景观环境都必须以使用者为中心,以他们的行为作为模数和参照,形成完善、安全、舒适的、供师生学习、交流、聚散、步行休闲、文化娱乐、夜间照明及生活的系统。
1、空间分割合理
中心区轮廊明显,方位标志突出,道路直达便捷,色彩对比强烈,视线走廊通透、聚焦。
户外学习空间幽雅、安静,用植物围合成半封闭空间,有可停可歇的坐凳、亭廊、花架等设施,夜晚照明好。
2、尺度舒适、安全、方便管理
教学楼教室边南北向的植物应以低矮为主,形成宽敞明亮的采光环境。所有室外家具和设施必须符合大、中、小学生尺度和行为模式。
主、次干道分明,休闲步道1.5-2.0M左右即可。水边宜建生态性驳岸,可设缓坡草地深入水中,水深处的平台、桥梁一定要设防护栏杆(高1.10M)。如人造水池,水深宜少于0.6M为宜,水中步石为安全起见,在中、小学不宜设置。喷泉水景不宜多设,过于喧哗,且难以养护管理,运行成本也高。
3、可识别性强
由于使用者定期更换(每年都有新生入学),来访者众多,建立识别特征(易于辨认、找路)、结构特征(方向、主次等)、景观特征(主楼、雕塑、主广场等)、标识系统(指示路牌、建筑物标牌、公厕等公共设施标牌)也是必需的。
(四)人文性原则
校园景观环境应能体现各种人文精神,能最大限度地强化激励学生、教师职工的内在精神特质,潜移默化,感染人的情绪,提高人的道德品质、艺术修养,完善人格,保持学校蓬勃向上、清新、净美的气质。一般可运用以下方法将校园精神渗透到物化的环境之中。
1、环境风格的建立
充分利用校区内独特的自然景观和建筑环境,创建风格浓郁的环境特色,是建立富有精神内涵的校园环境的重要方法。
2、历史环境的保护与纪念环境的创造
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历史,将这些历史反映到校园环境中,利用反映校史的建筑、雕塑、碑刻、纪念林地等能帮助学生更好地领悟校园精神。在学校扩建和改建中,尤要注意保留具有历史意义的空间场所和建筑实体,并让新的空间和实体与原有空间和实体相呼应,可设置一些纪念性环境,如杰出人物、教育家的雕像、纪念园、纪念林、壁画、纪念亭、展示廊、小品等来突出文化内涵和传统精神,激励学生。
3、现代精神的融入
在设计中加入能反映现代学校教学宗旨、鼓励学生向科学高峰勇敢攀登的现代精神,体现学校前进的朝气是必不可少的,可用一些抽象的、现代感较强、质朴或现代的材料制作雕塑或标志物。
(五)景观性原则
景观是一种物质和精神的展示,运用视廊、节点、边界、路径、地标、景区、开放、半开放、闭合的空间、主要视点等相关设计元素,运用借景、组景、透景、隔景等设计手法,将天、水、气、山、地、绿引入校园,形成布局紧凑,张驰有致,富于节奏感、韵律感,简洁大方而又丰富多变、引人入胜的校园空间效果。
篇2
影响一个校园环境色彩规划设计的因素是复杂多样的,在实际操作中如何全面平衡各个方面的制约因素,在提升校园环境色彩品质的同时实现展现校园文化精神,是实现校园环境色彩规划和设计的关键。校园环境色彩规划的过程就是一个解读已存在的条件信息和制约条件,在此基础上依据理想目标创造新信息的过程。因此充分理解影响校园色彩的各种制约因素是进行环境色彩规划设计的前提。首先需要对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进行系统的调研:自然地理条件、人文环境条件,以及收集设计校园环境的色彩现状和信息等(人工色彩和自然色彩信息)。然后对相关色彩信息进行分类整理,我们以表格方式按照环境景观色彩元素的种类进行分类,对调研对象的各种色彩表面材料和色彩测量结果进行记录分析,当一个调研对象包含多种色彩时,要注明主色、点缀色以及各种色彩的大致面积关系,对于某些观测对象出现过于复杂的色彩元素,则需对测量相关色彩元素进行精简,将有代表性的要素纳入色彩数据库。整个测量过程采用孟塞尔色彩体系的标注方法,即色相H、明度V、彩度C,用HV/C的数值描述一个色彩的特征。
二、明确制约条件
北辰校区建筑环境色彩规划设计建立在天津市城市色彩总体规控的基础之上,是城市设计的一部分。因此,在进行北辰校区建筑环境色彩规划设计之前必须对天津市城市色彩总体规划原则进行深入研究,同时需要与北辰校区总体规划设计部门进行紧密配合,从而制定出北辰校区建筑环境色彩规划的总体策略。
(一)城市规划———天津市城市色彩规划设计原则。2009年天津市颁布了天津市中心城区建筑色彩规划控制导则,导则公布了城市色彩的总谱及城市主色调。在天津市中心城区色彩规划中将城市规控结构分为四个部分:历史街区、城市核心区、城市过渡区、城市区。河北工业大学北辰校区刚好位于天津市中心城区之外的区域,因此一般不作强制性的色彩规控要求,主要根据校园环境景观规划的性质、功能、建筑所处的环境进行考量,并依据办公文教区的亮灰彩定位确定建筑主色调和辅助色。
(二)校园规划性质———北辰校区总体规划设计原则。总体构思对校园规划理念的形成来源于对现代校园新老和谐化、生态园林化、专业特色化三大发展趋势的再思考。校园特色形成在于校园历史文脉的发掘与传承,以及时代精神的体现。从新老校园和谐共生、学科专业特色、生态环境特色三个层面入手,寻求校园文化特色与校园环境色彩规划理念共同的文化根源,营造校园历史文脉与时代精神交相辉映的精神家园。
(三)使用者的意向和意见。建筑环境色彩规划设计的最终目的是营造宜人的生存环境,设计师在运用色彩知识进行设计和引导公众审美意识的同时,不可以将自己的色彩喜好强加于人,设计师应该充分了解学校历史传统、校园文化、办学理念等制约因素。因此,广大师生的意见和建议是设计师进行校园环境色彩设计的重要参考依据之一。在确立设计原则之前,可以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对师生对校园环境色彩设计的意见建议进行调查和分析。
三、确立设计概念
确立设计概念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应符合城市色彩规划控制标准以及校园总体发展策略。二是基于色彩美学的基础上以恰当的方式展现历史与校园文化精神。本阶段通过总结归纳前期项目调研成果,结合对北辰校区空间结构和未来发展趋势的判断,力图通过对校区建筑色彩的规划控制展现百年学府深厚的历史文脉及其所蕴含的工大精神,为校区的改造、扩建、修缮所需的色彩管理提供可操作的规控依据,将展现百年工大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营造含蓄恒久、智慧典雅的校园形象为设计目标,逐步形成“一轴、一带、七区”的设计概念。总结归纳出北辰校园建筑环境色彩的设计原则:
(一)展现百年工大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的原则。河北工业大学前身是北洋工艺学堂,创建于1903年,从“始肇清末工学之庠”到“救亡图存兴邦自强”工大精神始终伴随着我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一所百年老校所倾心的色彩,构成了校园色彩的标志及文化基调,体现了校园的历史传统与现代精神,是人文精神与校园环境的结合,有助于增强学习环境的心理认同感和归属感。因此,校园环境色彩设计既是一项提升校园环境品味的工作,也是延续学校历史与未来的重要途径。认真研究河北工大一定数量历史保护建筑的色彩传统,有助于平衡新老建筑之间的文化鸿沟。
(二)保证校园总体色彩印象的延续性原则。由于色彩所具有的情感因素和文化属性,使得色彩承载着更多校友对于过往青春的记忆和情感寄托。对于北辰校区的色彩改造已经超越了色彩理论本身的审美内涵。因此,哪怕是对于校区基本色调的细微改变,都会直接影响校园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因此,必须坚持校园总体色彩印象延续性的原则,在保留色彩的历史记忆的基础上平衡环境色彩中的“噪色”,细化环境色彩中的诱目性等级,努力营造一种智慧典雅的人文校园印象。
(三)把握色彩的整体节奏与质感表现的基础上控制改造成本的原则。建筑色彩离不开追求真实材料质感之美,建筑色彩建构材料肌理的质感表现离不开建筑材料选择的多样性。根据材料本身的性质可以分为石材、木材、砖材、金属、塑料、玻璃、陶瓷、混凝土、涂料等等。每一种材料都具有各自独特构造的表面特征,从而形成一种材料的视觉触感,也可以称为材料肌理或者材料质感。如何平衡材料质感与控制材料成本之间的矛盾,应作为建筑环境色彩设计的一项重要内容予以足够的重视。
(四)注重色彩关联性的原则。人们在对色彩空间的理解上,色彩的现象学比色彩心理学显得更加重要。色彩会因为背景色彩的改变而改变人们对于色彩的印象,因明度和艳度的不同而产生同时对比,会引起对于色相判断的改变。我们把视觉认识与物理现实之间的差距称为误差。色彩心理中的这种色彩感觉或印象日渐成为色彩规划中考虑的重要因素。这便是色彩的关联性。对建筑和大型土木工程来说,建筑物是相对固定的,它所处的环境对于色彩印象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周围环境的颜色就决定了哪些颜色的建筑会与它产生相和谐的视觉效果。例如:要设计一栋住宅的外墙色彩,那么就必须对周边环境的色彩进行调查。
四、归纳总结推荐色谱
分析研究校园建筑环境色彩现状,在校园中长期规划的总则下,初步确定建筑环境色彩的设计理念和指导原则。根据甲方的需要最终总结归纳出校园建筑环境色彩规划的推荐色谱,或者是“禁用”色谱。该色谱的规控原则是以“控制”为目的,在校园色彩规划中对校园建筑及景观的总体色彩进行整体设计,突出校园文化氛围的营造,为校园环境建筑景观中的改造与扩建提供相应的色彩参考依据。值得注意的是,推荐色谱在控制“噪色”的基础上,必须给设计师留有足够的色彩设计空间,帮助设计师在校园色彩规划的总体原则指导下营造和谐统一又丰富多样的色彩景观。结合上述原则总结出河北工业大学北辰校区建筑环境色彩规划的控制基准。
五、结语
篇3
关键词:绿色大学; 校园环境解说; 规划设计
中图分类号:g40-0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
如何创建绿色大学?清华大学首先提出“绿色教育”、“绿色科技”、“绿色校园”。[1]王民等根据北京师范大学的情况,提出以“绿色教育”、“绿色校园”、“绿色行动”及“绿色人格”等作为建设绿色大学的主要内容,并基于校训“学为人师,行为示范”的精神,突出学生的“绿色人格”,建立“绿色文化”,从物质、制度与精神三个层面着手,进行绿色大学的建构。[2]
如何培养学生的“绿色人格”?在绿色校园建设中,进行环境解说是行之有效的方法。环境解说是推进社会环境教育的重要方法,目前主要用于旅游景点,而用于大学校园还较少。
解说是一种教育活动,其旨在通过原始事物,凭借游客的亲身经历,借助于各种演示媒体,来揭示当地景物的意义及其相互关系,而非传达一些事实。美国国家解说协会给出了一个定义:解说是一项有目的的交流活动,它在听众的兴趣和资源固有的意义之间建立情感和智力的融合。通过研究,王民等人提出:环境与遗产解说是一种融教育、信息传递、管理为一体的交流服务过程,凭借原始事物以及游客自身经历,借助各种媒体,通过激励、交流、引导和娱乐等方式来揭示当地景物的意义和相互关系,进而培养人们对遗产、资源及环境保护的道德、行为和价值观。
王民等人开展了博物馆环境解说规划(北京自然博物馆、山东天宇自然博物馆)的研究、河南云台山世界地质公园环境解说评价的研究、环境解说员专业化与解说词规范化研究、北京市世界文化遗产的环境解说研究(颐和园、十三陵、天坛)等。[3]环境解说研究应包括解说调查、解说评价、解说规划、解说设计。
本文旨在通过北京师范大学绿色校园环境解说规划,在潜移默化中加深师生对绿色大学建设的理解,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并促进北京师范大学绿色校园建设和校园环境解说系统建设,以此进行高校校园环境解说系统规划设计的案例实践。这不仅有利于北京师范大学的校园文明建设,也促进了环保理念在学生中的推广,更有益于推动中国高校“绿色大学”建设的进展。
一、校园环境解说规划设计的一般流程
通过概念界定和理解,结合北京师范大学的调查情况,本文提出校园环境解说规划设计的一般流程(图1)。
本文涉及的校园环境解说规划包括以下内容:解说规划任务主题、解说资源调查、解说系统媒介选择、环境解说系统规划方案等。
二、解说规划任务主题
此次解说规划的具体任务及主题:建立北京师范大学基于绿色大学创建的校园环境解说系统,展示节约型校园建设成果,推进绿色校园建设,增进师生对于绿色大学理念的理解,以达到教育和服务的基本功能。
三、解说资源调查
北京师范大学进行节约型校园建设,采取了很多有效的节能措施,是很好的环境解说资源,也为“北京师范大学节约型校园建设” 解说系统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这些解说资源主要包括绿地安装使用节水型喷灌或微喷装置、家属区房顶平改坡建设、使用节水龙头和冲厕设备、宿舍使用红外线灯控、宿舍及教学楼使用节能灯具、中水处理和使用、采取分时分区供暖、锅炉房及管道的保温节能措施、采用学生宿舍购电系统、使用一卡通计费系统等一系列的节能设施和节能手段。此外,北京师范大学还具有丰富的自然、文化等其他解说资源,同样应该视情况进行自然文化资源的解说系统建设。
目前,校园内主要的解说标识有北京师范大学平面图、道路指示牌、指示牌、警示牌、友情提示牌、雕塑、布告栏、树木介绍牌等几类。经过实地调查发现,同类解说牌的规格不一,解说内容欠更新,解说标识缺少维护等。将北京师范大学校园现有的解说标识和校园潜在解说资源进行比较,可以发现校园解说资源具有很大的挖掘潜力。
四、解说系统媒介选择
解说媒介选择就是根据解说资源状况、校园受众的需求情况,选择适合校园解说任务主题、便于师生接受的最佳传播途径。[4]选择解说媒介要考虑其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针对大学校园的特
性,并结合校园解说规划调查问卷分析,本文主要考虑了以下几类解说媒介,并进行了比较(表1),其中以牌示解说系统为主。
针对大学校园的特性,并结合校园解说规划调查问卷分析,本文中解说系统以牌示解说系统为主。
解说牌是解说服务中最基本、应用最广的一类设施,具有以下功能及内容:(1)指导:加入口标志、欢迎标志、指示标志(指引方向、距离)等;(2)管理:如法规或规章的明示、警告、限制或禁止等;(3)教育:自导式步道解说牌、一般解说牌、树木名牌等。
解说牌材料的选择很多,如防水纸(布)、塑胶、金属、木材、漆画文字等,也可以做成精细且耐用的展板。此次解说规划建议的材料为木质、石质或其他环保再生材料。适当地使用当地材料,有助于增进环境和解说主题的整体协调感。
解说牌的大小和高度一般设置规范:牌面的大小以能让解说对象清晰看见为首要条件;解说对象与牌面的距离,最远界限是牌面全部的文字均能被判读的距离;通常解说牌设置在离地面45~60cm高度的位置; 室内墙面的展示,以下端离地面95cm、上端在视平线上方27°以内为宜。
为使解说牌易于理解和接受,其文字大小、字间距离、颜色、字体、说明文字的长度、是否使用插图、图的大小色彩、图中文字的大小等均需注意。
解说文字的设计准则:(1)文字设计应力求简洁、清晰、易识、悦目、精确、有条理,让解说对象能清楚地看到解说内容;(2)尽量以日常生活用语来解说要传达的信息,即使专业的内容也要使用平易的语言表述,尽可能避免使用学术名词;(3)文字内容应在游客看完“大标题”及“副标题”后即能了解解说的主题;(4)可能的话,鼓励解说对象参与(如以提问或建议引导其做某事或寻找某物);(5)字体应当尽量使用印刷体,如果使用英文则不可全部用大写字母。 配合环境而不是与环境竞争的颜色。除了警告及管制标志(警告、禁止、限制等)常使用较醒目的原色外,所选择的颜色必须使解说牌更醒目,但又不会破坏整体环境的协调感。
以上解说牌的各项设置实际操作时均需考虑北京师范大学校园的实际情况,并且应与一定的解说内容相一致。
五、北京师范大学“节约型校园建设”解说系统
(一)北京师范大学“节约型校园建设”牌示解说系统应遵循的原则
(1)设立在人流密集处。校园内的几条主干道,以及学生生活区(学生宿舍楼、食堂等四周)、教学楼周围的道路都属于学生人流量较大的路段。解说系统应主要设置在学生人流量比较大的地方,可以吸引更多人观看,达到宣传教育效果。
(2) 选择最需要解说的地点并合理配置解说牌,避免造成过度拥挤的现象。介绍某一处节能设施的解说系统最好设置在该节能设施附近,让学生在阅读观看的同时,也可以看到前方的节能设施,可以把二者对应起来,并且二者之间最好不要有阻挡视线的障碍物。对于不便观察的节能设施,可以在宣传布告栏或是地图等地方进行系统的解说。
(3)方便观看阅读。应该设置在容易发现、方便使用的地方,能够充分代表想要解说的对象并且易于辨认。解说牌设置的位置应该比较显眼,并且便于观看阅读,如在靠近人行道的墙上、草坪靠近人行道一侧等。要避免解说牌离行人可到达处过远、中间有障碍物等情况。同时,解说牌设置的高度、角度等也要适合观看阅读,解说牌及其上面的文字图片要避免过小、不清晰等问题。
(4)解说牌要醒目但不能破坏整体环境,应使用与环境、视觉友好的颜色,使周围环境和谐,避免因设置解说牌而破坏景观。解说牌应设置在比较醒目的位置,以吸引行人的注意。
(5)设置环境解说牌,其重点还是在于陈述事实,进行普适性的介绍和宣传,应尽量避免单调、乏味的口号。
(6)解说牌的设置,应该考虑阅读距离的不同,既要有远距离的,也要有近距离的。远距离的应该考虑使阅读者在5~8米处能清晰辨识和阅读;而近距离的应该考虑使阅读者在1~2米的距离能够清晰辨识和阅读。
(7) 考虑到正常的人的一般阅读速度(6~8字/秒),以及对于一般宣传栏、布告栏(宽3~4米)的有效阅读时间(6~8秒),建议大型解说牌的重要阅读文字在50个字左右,小型解说牌的重要阅读文字在30个字左右。此外,可以有其他辅说明描述文字,供感兴趣的阅读者使用。
(二)牌示解说标识布局规划
经过校园调
和收集资料,归纳得出北京师范大学节能措施共约23大类(若一个点位有几种节能措施,且与其他点位差异较大,则计为一类,如大浴室的几种节水措施)。
根据节能点位的特征和节能措施分布的特征,考虑到设立解说标识时的实际情况,对上述节能点位和节能措施进行了筛选及分类。在进行解说标识建立时,可以将其分为六个系列,每个系列可以统一样式,同时应保证几个系列之间风格上的协调。
系列一为校园绿地的节水型喷灌和微喷装置。
这一系列解说标识应设置在面积较大的草坪边缘、人流量比较大的地段,并且在解说标识前方要能看到喷灌装置。在喷灌和微喷装置前,解说标识分别展示该装置。
系列二为独立的点位,包括浴室、开水房、中水处理站、蒸汽锅炉房、外事锅炉房、供暖锅炉房、路灯控制器、平改坡工程。
这几项内容点位分布相对独立,基本都有独立的建筑。可以在每一项附近设置解说牌,展示节能手段和措施。同样,针对这些位置的解说牌也要满足便于观看、明显等要求。
上述节能措施在空间上的分布独立性较强,并且一个位置上大多有多种节能措施和手段同时使用。因此对于上述节能措施,应该根据其分布的点位进行解说。如在供暖锅炉房,设置针对供暖锅炉房节能的解说牌;在中水处理站外,设置针对中水处理的解说牌;在位于屋顶平改坡工程几栋楼的附近,设置针对平改坡节能的解说牌。
系列三为针对室内分散分布的节能措施的解说,即学生宿舍楼、教学办公楼等建筑内的节能措施。包括学生宿舍楼楼道的红外线感应装置、学生宿舍一室一表、水房的恒压恒流阀、节水冲厕设备、西区公寓的节能型开水器等,以及教学办公楼的恒压恒流阀、高效节能灯具、节水冲厕设备等。
由于这些节能措施分布在各个宿舍楼和教学、办公楼里,因此考虑以楼为单位,设置环境解说标识。如学生宿舍楼可以在进门大厅处设置对楼内节能措施的解说牌,在水房、楼道等处分别设置相对应的节能措施的解说牌。对于教学办公楼,同样可以在卫生间、电灯开关等附近设置相应的解说牌。
系列四为针对其他节能措施,如无负压楼宇设备、变频调速装置、空调制冷节能、透水砖、渗水砖、草坪砖等,由于这些措施本身不太方便观察,在附近设置解说牌可能并不能达到预想的效果。因此,这些节能措施可以统一在宣传栏等处进行介绍,具体安排要视可供使用的宣传栏情况而定。
(三)解说牌规格设计及解说词
针对北京师范大学节约型校园建设中的节能项目,现对各项目拟定以下解说牌规格(表2):
针对上面各系列的项目同时拟定具体的解说词。
(四)针对已有环境解说牌的改进建议
通过对北京师范大学校园内的环境解说牌的调查发现,同类解说牌的规格不一,解说内容欠更新,解说标识缺少维护等(表3),这些不足在后期的解说规划中都应该仔细考虑。
(五)建议新增的其他牌示系统
通过对北京师范大学校园解说牌的调查分析,本规划建议新增两类解说牌:紧急避难场所及相关路径解说牌和针对雕塑的系统说明解说牌。
(六)其他解说系统
文中所指的其他解说系统是指除牌示解说系统以外的校园环境解说系统,具体包括:多媒体系统、解说出版物、网络展示、环境教育活动等。多媒体系统:建议制作有关北京师范大学绿色校园及环境教育的影音资料,并设置专门的展厅或展廊进行定期、系统的多媒体解说。解说出版物:制作相关材料的文字和图片出版物。网络展示:利用网络平台,在更广泛的层面进行绿色大学和环境教育的传播、推广,以达到解说目的。环境教育活动:设立相关的环保社团及组织,并定期开展有影响力的环保活动;加强校际交流,通过活动推动高校环保事业发展。
六、北京师范大学绿色大学校园评估标准规划设计结合前期的实地调查、问卷调查分析及对环境解说标识调查分析,从组织管理(20分)、环境教育(30分)、污染控制与节能(30分)、校园环境(20分)等四方面,构建北京师范大学的绿色大学校园的评估标准,共16条,评估标准总分100分。评估侧重于校园环境教育和污染控制及节能。七、结语
北京师范大学在绿色大学建设的道路上,已经作出了不少努力,也取得了较好的收效。本文以北京师范大学为例从解说任务主题、原则内容、媒介规格、解说词等方面进行规划设计,希望能对各地建
设基于绿色大学创建的高校校园环境解说系统起到促进的作用。参考文献:
[1]王民.我国绿色大学建设与实践[j].环境保护,2010(19):44-47.
[2] 王民.绿色大学的定义与研究视角[j].环境保护,2010(12):47-49.
篇4
关键词:校园环境,育人,文化,生态
随着时代的发展,高等教育理念也发生了巨大转变,学生的学习已经不再局限于课堂,而是扩展到整个校园乃至校园外面,因此校园环境的质量直接关系着校园内教学活动的开展,以及学生的身心发展。而学校环境氛围的形成对学生的心理素质、审美情趣、人格完善以及生活信念等都有着潜移默化的重要影响。营造具有时代气息、互利共生的校园环境,将有利于促进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1、校园环境的构成要素和作用
1.1校园环境的构成要素
校园环境包括物质和精神双重内涵。就物质形态而言,道路、建筑、各景观节点等是构成校园环境意象的基本元素。校园环境的规划建设,需要对这几个元素进行有机组合,形成有整体性的校园环境意象。精神内涵则是指校园文化的营造。校园文化是一所大学赖以生存、发展的重要根基,它体现了反映了办学理念,展示了校园的历史文化精神,同时成为发展学校价值的推动力。
1.2校园环境的作用
高校是进行高等教育和科学研究的文化场所,承载着为社会不断输送具有高等素质人才的历史责任。校园景观设计通过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舒适的校园环境,使校园景观对学生的行为产生积极的引导作用。近年来,设计师逐步认识到自己的责任不仅是把环境做漂亮的问题,关注的目光已投向更深层的精神内涵上来,并由此提出了“大学校园环境的精神文化氛围创造是整体景观的灵魂”这一设计目标。只有当校园环境具备能够激发参与者好奇心,促进随意交流的特质时,它所营造出的校园精神文化氛围才具有真正广泛意义上的教育内涵。
2、校园空间环境设计趋势
2.1更加注重校园文化氛围的营造
校园规划创造的是一种情景、一种氛围和一种情感。因此,校园环境规划应把无形的精神与有形的物质环境相结合,发挥其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
校园文化是大学间相互区别的重要标志和特征,也是学校特色的核心价值体现。校园环境作为校园文化的表现形式,常以校园的建筑、景观等要素为主要载体表现出来,并通过道路体系、建筑组群的划分和围合,形成了功能不同、等级不同的环境空间,这些不同等级的空间形成了不同尺度的景观区域。这些景观形态可以归纳为“轴、架、群、皮、核”。在校园景观中,其特色文化就是通过这五个空间形态给予表现。因此,“轴、架、群、皮、核”是校园景观设计的核心问题。此外,在校园环境空间尺度方面应注重营造富有亲和力、多层次的宜人尺度,创造多种形式的交流聚会空间,以此满足校园景观的空间特质需求。以达到“环境育人,环境陶冶人”的最终目的。
2.2生态型校园建设趋势
校园环境作为城市环境的一个子系统,理应在校园环境规划中重视生态问题。校园环境作为城市环境的一个子系统,理应在校园环境规划中重视生态问题。生态校园建设的首要作用在于强调校园环境质量的改善,重视校园建设的和谐协调,有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其次,它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教育氛围,并能强化校园文化的中心辐射作用。环境的这种育人性,使生态校园的建设成为了宣传和普及生态意识的重要方式。
在校园建设中,不仅要从校园基地原生状态出发,建设形成一个功能合理、景观优美的新的生态构架。更应考虑室内外空间的灵活性与可变性,使校园空间的使用率得到大幅度提高,以促进学生交流实践活动的开展,为师生之间的交流提供合理的场所。生态校园的建设,还应该考虑资源的合理配置以及可再生能源的回收利用。例如,建筑装饰材料的应选用新型环保的材料,避免使用大面积玻璃幕墙。选择性的将部分生态节能设施外露于建筑外部,并附以标识说明,以此到达宣传普及生态建设的作用。
2.3可持续发展趋势
高校的规划建设是一个长期而充满变数的过程。在有限的地块上展开具有前瞻性和弹性的规划是进行校园规划的重点。
可持续发展校园的建设,可以归纳为 “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建设。“硬件”设施建设是指学校的环境工程建设方面,“软件”设施建设则包括部分“硬件”之外的人文、社会等方面的建设措施。“硬件”措施作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表现形式,应该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对原有生态环境的保持,避免大量的挖填土方。要适当控制建筑密度和建筑容积率,为后续发展留有余地。二是对能源的节约和利用。这又着重体现在节水和节能上。学校节能设计的目的并非仅仅在于节约电费支出而已。在某种意义上,能源只是用来表示环境品质的反面指标而已。可持续发展校园最基本的建设途径在于绿化。但绿化量的提高不应该单纯的只是绿化率的增加。因为近年来,有的学校为了盲目提高绿化率,设置了大量人工化绿地,导致植物物种日趋单调,有违生物多样性原则。另外,还有一点值得提出的是建筑设计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在近年的大学校园建设中,有的学校过分强调建筑造型,忽略了最单纯的生态气候原理。新学校建筑日渐出现单面采光,大面积玻璃幕墙立面,导致学校越来越依赖空调设备和人工采光,从而消耗大量能源。
高校的可持续发展,不仅体现在空间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还体现在对校园文脉的延续,既精神层面的可持续发展。只有开阔发展思路,对地区文化传统予以尊重和传承,才能在预防生态荒漠的同时,预防文化的荒漠。
3.结语
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正进入一个深刻变革和全面发展时期,许多政策、办学理念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高校规划设计师们也在努力通过美学与心理学、生态学、建筑学、风景园林等学科的相互渗透来追求“人、建筑、环境”的融合,从而进入社会与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广阔领域。
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深刻的认识到新时期高校校园景观设计的发展趋势是:创造人文化、生态化的校园空间环境,以满足师生学习生活的功能需求和心理需求,同时考虑校园的动态发展和未来需要,从而最终实现校园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宋泽方,周逸湖.大学校园规划与建筑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2]齐康.城市建筑[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
篇5
一、以文化为主的高校校园环境
1.具有校园文化特点的大学校园
环境艺术设计是对人类生存环境的美的创造,校园环境艺术与环境艺术的关系非常密切,而设计出具有深厚艺术文化内涵、和谐完美的环境艺术作品,关键在于环境艺术人才的培养,在于学校的环境艺术教育。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会发现许多不太理想的环境设计作品,[1]比如形式呆板或空间杂乱,色彩单调或环境界面花哨,比例和尺度不适宜的校园建筑和居室,等等。这些设计作品之所以如此缺乏品位和美感,甚至有的还对校园人文环境造成破坏,主要原因就在于其设计者的文化素养和审美素质薄弱,不能很好地把握当今校园文化,从而造成对设计的创造力和表现力极为有限。
大学校园是各种文化产生和发展的源头和集中点,新时期高校校园的环境规划要体现着社会的文化精神,同时这种文化精神又影响着校园的环境,包括校园的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和谐校园,以人为本,就是要关心人、尊重人,就是要促进人的全面健康发展,就是建立师生员工身心愉悦的物质和精神环境,而这些不是仅仅靠一些管理制度和课堂上的知识浇灌就能做到的。[2]生活和学习的环境才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础,因而在校园环境设计的理念上,应以校园整体环境设计来提升校园的学术气氛,通过景观、建筑、规划的一体化设计让教师、学生和职工在整个学习和生活中感受自然的、优美的、和谐的人文环境。
2.具有历史文化特色和观光特质的大学校园
中国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化向大众化发展,现在正向高质量上发展,但是,高校中还存在着许多影响发展的矛盾和因素。大学在扩招和建设新校区的过程中,没有继承好学校的传统文化,严重缺失校园文化。校园精神文化发展远远落后于校园物质硬件建设。所有人工建造的环境都应该包含文化精神意义,大学校园环境更是一种文化空间环境,它既应体现和延续原有校园的历史文化,又应包含新文化的创造和原生地域文化的包容。古今中外,有很多有智慧的校园文化,这些文化传统通过校园环境及细节的设计得以展现。漫步一所文化名校的校园就像是阅读一本精彩的叙事故事集,引人回味。
要培养学生学习本专业的背景知识和传统文化的兴趣,使学生在校园中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除了给学生讲解专业技术知识之外,还要重点熏陶学生在校园环境艺术中如何向传统学习、向历史借鉴。大学是一个以集聚科研、文化、人才和创造知识的场所。具有悠久历史的大学往往以其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优美的自然和人文景观给人留下深刻的记忆。但是大学管理过度封闭和要求保持传统的人文气质与教学秩序,不容许喧闹与骚动。然而,随着国家科技文化意识的发展和人们对高等教育的越来越重视,大学校园逐渐开始了与外界的交流互动。进入高校、接触高校,显示了社会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变化。
在2010年的国际大学生辩论会中就有一场是关于大学校园该不该开放游览观光。高校游览很有潜力,不仅有丰富的自然资源,而且有丰厚的历史、文化、科技内涵。所以,应将游览观光理念融入高校校园的规划设计中,从而培养出应有的人文态度与关怀。[4]与此同时,在游览观光的环境艺术规划中注重协调人工环境设施与之周围环境,尊重和保护校园的自然、历史、传统、文化和未来的发展。
二、以文化为内涵的景观现状
1.我国特色的高校校园环境
我国高校的环境设计有许多优秀的作品,以其优美典雅的环境和浓郁的人文氛围,提供学生、教师、居民和游客永恒的感应。在将传统文化和现代建筑有机结合,构筑大学校园持续发展的未来各自有着鲜明的中国文化特色的同时,也展现出了不同地域之间的文化特点。北京大学作为中国最著名的高等学府之一,至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在长期的建设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历史风貌和景观特色。如未名湖给北大校园增添了不少的韵味。不只是湖,北大校园也有历史悠久的古典建筑,将传统文化和现代建筑有机结合,能构筑大学校园持续发展的未来。
2.民族文化缺失
我国的校园环境艺术设计也有一些缺陷。近些年,高等院校持续扩大招生,根据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规划要求,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国高校扩大招生的比率还将继续上升。在这种客观环境下,大学城应运而生,发展迅速。大学城地建设离不开建筑景观设计,可以发现在各个地区的大学城,无论是学校广场的布局设计,还是校园园林的风格设计,更或者是教学楼柱样式的设计,都深受西方文化和理念的影响,模仿古希腊建筑艺术中的神庙檐口和山花及柱头上的精美的雕刻,拜占庭、罗马、哥特、巴洛克等风格的建筑和雕塑在我国高校建筑中经常能够见到。[5]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和资源共享,文化和艺术共同发展的社会,我们之所以要研究学习西方的景观设计理念和技法,是因为他们在最近百年内相比较而言是先进的。
三、发展传统民族特色的校园环境艺术
我们不必照搬照抄西方的文化建筑,可以从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吸取养分,发展我们的特色校园环境艺术。比如安徽、山西等地区不少的农村经过多年的建设,已经成为富饶的地区,他们的民居建设影响着世界建筑的设计,虽然历经过风霜,但仍然有经过历史考验的环境优美的古宅和建筑。还有西安大唐芙蓉园的景观设计,也是中国近年来能反映民族文化的景观设计作品中的经典作品。大唐芙蓉园的景观主题全方位展示盛唐时期大型皇家林式文化,主要表现了十一个主题文化,大唐芙蓉园的景观设计传播了中国的传统文化,表现出了中国的文化特色。对我国校园环境艺术设计来说,是可以借鉴的。中国的建筑师、设计师在向西方的环境艺术学习的过程当中,不仅要坚持具有中国特色的设计风格,坚持民族文化的传播,而且要将中国的文化在国际上变为强势文化。环境艺术设计与国民经济发展息息相关,中国的经济发展要走民族工业发展之路,必须依赖民族的文化。
颠覆性的“现代化”,不加选择地吸收,带来的是现代化与传统文化的矛盾。同一化的趋势还在进一步扩大,一步一步地逼向高校校园――我们最后的文化净土。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首先,从事高校校园环境艺术建设设计任务的设计师们及担当校园环境的具体执行者的各级地方院校必须真正确立和强化为广大师生群众服务的社会责任感;第二,设计师们必须通过各种途径提高其设计能力,这也是每一位设计师所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第三,设计师们必须充分了解我国高校的实际情况和广大师生的实际需求,必须在开始设计之前对所设计的对象进行充分的调查研究,以掌握足够的第一手资料。总之,设计师们在进行高校环境艺术设计时,其头脑中必须始终保持民族传统文化的环境艺术设计观,并以此作为大学城建设中环境艺术设计的最基本的出发点。
参考文献:
[1]张斯为.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刍议[J].教育与职业,2006,(14).
[2]尹少淳.美术及其教育[M].湖南美术出版社,1995.
[3]徐勇为.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M].湖北科技出版社,2002.
篇6
关键词:校园雕塑审美功能教育功能 信息传达
中图分类号:D523.3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校园雕塑的概念
校园雕塑就是雕塑家根据校园特定的环境条件、功能要求、艺术要求、技术工艺的可能性等因素,经过综合考虑因素设计的雕塑。校园雕塑是长期置于校园空间中供师生观赏的实体造型艺术,因而有着特殊的置放环境和欣赏对象。其设计需要结合校园的特定背景,以可塑性的金属、岩石、木材等材料,旨在设计出与校园环境相辅相成、彼此强化的雕塑。这类物化了的精神载体以师生等知识人群为展示对象,承载着历史、传统、文化和社会的价值,是建设校园文化环境不可或缺的因素。
2.校园中的雕塑小品
黑格尔在《美学》一书中指出:“艺术家不应该把雕刻作品完全雕好,然后再考虑把它放在什么地方,而是在构思时就要联系到一定的外在世界和它的空间形式及地方部位。”这就是说,特定环境中的雕塑作品必须属于特定环境中的空间构成原则。雕塑适应其所在的环境,同时也影响着环境。
校园肩负着教书育人的双重任务,因此校园中雕塑的题材则应该充分考虑校园的性质以及环境的特殊性。校园雕塑题材应该是健康向上、积极进取的,而不应该是消极颓废的。同时考虑校园的环境要求和不同的学生对象,有针对性地选择雕塑的题材。
3.校园雕塑的应用与信息传达
校园雕塑是学校精神的载体,对校园文化的培养和塑造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当今校园的雕塑在空间和区域内具有显著的作用。就校园总体格局而言,校园雕塑的置放可以在校园环境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可以强化校园的整体格局,凸显现有的空间特征,烘托学校的文化内涵。就雕塑本体而言,校园中雕塑小品的应用往往具有教育、审美、装饰的功能。
3.1校园雕塑的教育功能
校园雕塑在校园环境中的教育功能表现为信息的传达。环境空间的信息传达方式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传达信息,使人们在获得一定信息的基础上具有相互交往的基础;其次是信息沟通,即通过共享信息沟通认识,实现校园的多种信息交往,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需求,沟通的方式包括视觉因素的直接作用、各种媒介的引导等;再次是重构,即通过对信息的沟通,实现对校园空间环境认识的升华,使校园空间环境具有新的意义。列宁十分推崇雕塑的教育功效 ,认为雕塑(尤其是纪念性雕塑)在人民思想审美中具有很重要的意义。雕塑可以集中反映学生这一群体的道德价值观,是进行道德教育的最好素材之一,因此,对校园雕塑的育人作用我们也应该给予充分的重视。
校园雕塑作为校园精神和传统文化物化的载体,不但可以凝聚学生的团结力量,同时可以激发学生的进取精神。学校主要就是要起到教育目的,校园雕塑正是一种了不起的无形的教育力量。校园雕塑塑造学生的感性审美,同时促进着个性生存的协调发展,促进审美创造性的发展。校园雕塑艺术是情感教育和艺术教育的有效途径,这种教育方式会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的心灵,使学生的个性得到不断的完善。如图二是由书本和博士帽组成的,教育同学们要多读书,要不断的充实自己。
3.2校园雕塑的审美功能
校园雕塑的审美功能不仅仅是赋予校园的自然美,还有与之俱来的人文美。校园雕塑是通过艺术化的手法对校园文化进行提炼和升华,把看不见的校园文化物化。艺术家经过反复的推敲和琢磨,创造出生动而富有美感的雕塑作品,其中也包含了艺术家对美的认识和理解。
校园雕塑的审美功能是具有多元性的,可以提供身临其境的时空感受,形态美感的视觉享受,材料肌理的触觉体验。在美化校园环境的同时,为受众的审美体验提供客观的物质载体,使学生能通过真实感受,形成特有的思维模式、心理定势、生活哲学和处事方法。这些不仅使观者在接受审美熏陶的同时也能够达到审美教育的目的。
3.3校园雕塑的装饰功能
现代雕塑在发展过程中与环境的联系越来越紧密。雕塑作为一个整体的空间、一种艺术品,他能对周围的环境起到装饰的作用。如果在一个公共空间内的主体是建筑物,仅仅把它当作单纯的物质空间,那种一览无余的环境便会使人感觉到贫乏无味,更谈不上传达文化意味的象征性精神。所以为了使环境焕发生机而充满活力,便要求有各种雕塑装饰性的东西充实环境,在提供多方面学习空间的同时,显示出主题的丰富多彩,这便是艺术。
一件成功的雕塑作品首先应该看它与整体环境的存在与融合,局部的独立性与整体的统一性。东方古老的文化极其讲究顺应自然,在很早的哲学思想中就讲求“顺物之情、应天之时、达天人合一共融”的境界。雕塑与环境是一个综合的设计过程,雕塑家和现代设计者们都想方设法地把雕塑的形态、色彩、材料语言与环境融合成一体。今天的雕塑家已不是原来意义上的雕塑师,而是一个思想者、美学者与环境规划者、创造者。这种境界电脑和机器是永远难以企及的,因为现代雕塑既是表达人的精神支柱,又是一个美的性格的化身。
校园中的雕塑小品是校园环境中的一个点元素,对于校园环境起到了装饰与点缀的作用。校园中雕塑小品通常设置在休闲空间中以反映校园生活为主,例如学习、交谈、遐想、娱乐、散步和教育为题材的雕塑形式。校园中的雕塑应该是一件艺术品,是艺术家艺术修养的结晶。艺术作品会在实践中越来越成熟,能与校园文化紧密的联系在一起,课本上的知识是不能与它能传递给人们的信息相比较的。
4.校园雕塑的应用研究
4.1校园雕塑的选材
校园雕塑的研究不应局限于“就雕塑论雕塑”的微观层面上,应该坚持将宏观格局的把握同微观环境的塑造相结合,将环境规划同雕塑创造相结合。拓展校园雕塑的选题范畴,增设反映当前人们关注热点和焦点的雕塑,以确保雕塑与充满前瞻性、敏感性的校园环境相对应。校园中的雕塑一般可以分为人物纪念、历史发展、科技教育、文化艺术、人文精神等。校园中的雕塑小品可以根据校园的功能分区来进行设计。拿一般的高校来举例,一般都分为教学区、生活区、运动区、行政区等基本功能区。相对而言,教学区的雕塑选材范围更为广泛。
4.2校园雕塑与环境的色彩关系
校园中的雕塑小品还应该注意周围植被或建筑与雕塑的色彩关系,因为色彩是设计的一个重要因素,要处理好它们之间的色彩关系。雕塑作品就个体来讲,一般是单色的,但由于材质的不同,个体之间在色彩上则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就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应注意环境与雕塑色彩的关系,熟悉各种雕塑材料之间的色彩差异或者关于植物、建筑的色彩搭配,以便处理好它们之间的关系。
4.3校园雕塑的高度
校园雕塑的垂直高度,要根据不同的植物环境和场地面积和周围建筑的高度来决定。周围环境的高度对雕塑的高度有很大的制约作用,在既定的环境中置放雕塑要注意观众的视角要有一定的空间。
雕塑是校园物质文化景观的一种表现类型,积淀着历史、文化和传统,集中地反映了一个学校的核心文化价值观念。校园雕塑这一校园文化的缩影,以其丰富的艺术内涵和文化价值对校园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是校园文化建设中不可忽视的一环,需要我们身处校园中的每一个人用心去解读和体会。通过对雕塑的理解和审美过程,可以让身处校园中的每一个人获得潜移默化的影响。不仅能培养学生的生活情趣及对真善美的感悟,增强校园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也可以使师生们从紧张的工作学习中得到放松和休息,营造良好的生活氛围。
参考文献:
(1)王建国.从城市设计角度看大学校园规划.长春:城市规划,2002.5
(2)陈绳正,刘昌明. 建筑与雕塑.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5
(3)王绍军.认识雕塑.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1
篇7
所谓边缘是一个事物区别另一事物的空间界定,边缘空间可以理解为两种或以上不同性质的实体在衔接时产生相互作用的特定区域,是空间内既对立又调和的焦点。边缘空间能建立起异质间的良好联系,特别是其对心理上的向心作用能促成人与人之间的接近行为,使人们的交往活动得以自然而然的发生。边缘空间景观环境的合理营造将为校内人员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使在校师生获得物质、精神上的双重愉悦感,能够更好的教学、学习和生活。因此,大学校园边缘空间的景观设计研究,不仅可以填补高校环境规划设计在此领域的空白,对高校教育的健康发展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宁波大学校园边缘空间景观设计现状研究
在高校改革、调整教育机制等宏观形势下,高等教育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与此同时也引发了高校校园建设的热潮。宁波大学作为国内众多高校中的一员,同样有校园环境建设的长期规划,并具备经济上的实力。我们因其发展模式兼具普遍性和地域性,把宁波大学作为研究校园边缘空间景观设计的典型案例。
第一,我们对宁波大学进行了细致的实地考察:整体来看,宁波大学边缘空间涉及的范围较大,主要包括本部、西区、北区等三大区域,相互间通过绿化带、河流和围墙等实体的形式实现区域划分,在这些河流、绿化带和围墙的周围,是生物交换、互动交往的理想环境;宁波大学边缘景观空间的构建方式较为单一,主要依靠大量的绿化来完成,绿树成荫的环境适宜各种生物的生存繁衍,对校园的生态环境建设大有裨益;边缘空间的使用对象多为宁波大学广大在校师生和周边少数的村民,景观主要以静态为主。宁波大学作为一所建校近30年的高等院校,长期的建设积累了较为厚重的校园文化。但相对于其他历史更为悠久的高等院校,宁波大学显得年轻许多,其边缘空间景观环境构建具备更大的拓展空间。
第二,宁波大学校园边缘空间的景观架构现状值得我们深思:首先由于校园规划方案缺乏灵活性,没有很好体现宁波大学的地方特色,建设成了模式化,导致宁波大学校园边缘空间景观的简陋与单一;其次是校园中的水体、绿地、广场等景观设施没有真正的联系起来,形成连续的边缘空间景观,每个景观空间都相对独立,缺乏过渡的缓冲区域,当我们行走其间,感受到的是凌乱和突兀;再者在宁波大学校园规划的过程中,设计师虽然注重功能分区、交通组织、空间结构、形式美学等物质环境方面的问题,同样也考虑了“以人为本”,但在实施的过程中却没能更好的和“人”联系一起,造成了目前校园边缘空间尺度冷漠、内容枯燥等不良情况,起不到吸引逗留、促进交往的边缘效应,甚至成为卫生死角。总体来说,宁波大学校园环境的整体性、连续性及层次性受到边缘空间无序性的影响:边缘空间没有创造出轻松、流畅和交融的建筑内外环境;师生在边缘空间内感受不到放松、舒适的景观环境。
第三,基于对宁波大学边缘空间景观环境诸多问题的分析,我们更加坚定了找寻高校校园边缘空间景观设计法则的决心。“人性化”的边缘空间环境对广大师生尤其是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良好的环境和学生的学习、生活息息相关,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静态的”的空间氛围,对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精神风貌,具备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缓解学习、生活、情感以及就业等方面的压力都起到巨大的作用。
三、大学校园边缘空间景观设计发展策略
大学校园边缘空间是从校园建筑空间分化出来的一种特殊空间形式,起到异质过渡和缓解冲突的作用。所以,景观设计师在设计的时候要分清校园内不同空间的功能属性和主次关系,以学生和教职工为主,面向社会,整体规划。第一,随着校园的城市化和社会化,校园边缘空间的营造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并适当面向社会群体,分清主次,在强化教学、科研等方面的同时更要重视校园的边缘空间景观设计。第二,加强校园边缘空间的核心景观位置,加强步行系统与边缘空间之间的关系。将步行系统和建筑围合的驻留空间结合成整体,保证校园边缘空间的易达性;在各个校园边缘空间的景观节点处强调便捷性,以步行系统串联,增强边缘空间景观的变化和范围。第三,对于某些具有特色的校园边缘空间景观营建,如以人文、历史为主或以自然美景为主的,我们都要极大地增强其识别性和凝聚力。比如有的建筑物或建筑小品,由于具有较高的艺术品位,或者具有较为深厚的文化历史内涵,从而能够成为校园边缘空间的形象代表;而在低层、多层为主的校园边缘空间里竖起的塔状建筑景观小品,更容易成为视觉的焦点。第四,合理运用校园边缘空间中的植物和建筑之间的关系,以不同的植物来进行多层次的绿化设计。植物在提供建筑的背景色彩和环境的质感等方面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作为边缘空间景观设计中的重要元素,植物的选择需要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综合考虑。在大学校园里,边缘空间景观环境营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我们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应谨记事物的可持续性发展规律;以人为本的标准进行景观设计;顺应高等教育理念的转变,塑造出能促进广大师生全面发展、互动交往的充满文化与活力的边缘空间景观环境。
四、结语
篇8
【关键词】高校;人文景观;环境建设
前言
一直以来,大学是无数人向往和追求的地方,它做为一种特殊的场所,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追求进步、渴求知识的青年一代,被誉为“象牙塔”。校园是学校教育的基本载体,哺育各类人才的摇篮,优美的校园环境给人以高层次的享受,而优美的校园环境,离不开人文景观建设。
1.人文景观的内涵及特点
1.1 内涵
高校人文景观的内涵,即:高校校园内建筑、雕塑、植物等园林要素形成的具有校园特色、符合本校园所处地域的人文特征以及能反映本校园历史背景和办学理念的园林景观。
1.2 特点
校园是育人的环境,是培养学生具有健康的体魄、丰富个性的空间,它应使受教育者感受到一种个性成长的需要和心灵成长的力量。它应是积极向上、充满知识和趣味的室外大课堂。校园环境应寓教于绿、寓教于乐,它应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自然环境。
2.校园人文环境的影响及作用
“人类与环境是对立统一的,人类是环境的产物,人类可以适应环境并改造着环境,环境反过来影响着人类。” [1]我们可以通过校园建筑物和环境的规划设计将人们所希望的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哲学取向以及道德准则、行为规范、意志品格等融入规划设计之中,传达给在校园中学习、生活学子,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完善塑造自己的人格和品质,在熏陶激励中激发他们产生学习知识、探索未来的激情。
3.高校人文景观建设的成功与不足
无论是清华“尊贵与和谐”的建筑,还是那些有着深刻纪念意义的雕塑和石碑……,以及北大的燕园广场,或是民族风格的建筑群体和诗情画意般的园林艺术融为一体的武大校园,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莘莘学子报效祖国的“红楼”……,国内的高校人文景观建设有许多的成功之处,武大校园充分利用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人工造景与天然景观有机结合,形成其优美的自然风景和秀丽的山水风光而蜚声中外,中国地质大学特有的化石林和中南民族学院具有强烈民族特色的围墙等一些校园景观也充分体现了其各自的特色,是很多综合性大学不具备的。
与上述相反,大学校园人文景观的建设也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根据对武汉各高校校园建设的调查、总结,这些问题集中反映在以下几方面:一,人们看重的往往是校园够不够漂亮,够不够气派,够不够现代,从而在建设过程忽略了最初办学的理念,无法形成特色。二,国家宏观调控不力,大学城遍地开花,简单的几栋教学楼和几栋教工、学生宿舍,再加上毫无创意和含义、仅仅是为了绿化而绿化的园林设计就组成了一个所谓的大学,在精神上完全没有属于自己的东西。真正的大学在于大气,要给人一种博大的感觉,即在这里可以索求真理,开创大业的感觉;同时,真正的大学还要有自己的人文特色,一种对人的行为和心理起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的氛围。这种一走进校园便自然而然产生的感觉,没有人文景观的刺激是不会凭空产生的。三,过于追求图面的轴线和形体视觉艺术效果,随当代高等教育思想理念的改变、景观设计中新技术的运用、设计内涵及人际互动需求却考虑较少。此外,在进行建设时,对基地及周边环境的自然要素往往“重改轻保”。事实上,世界上许多大学校园都保持着基地原有的自然地貌和生态印痕,并形成特定的环境特色。
4.高校人文景观建设的思路及原则
校园环境,作为大学生的第二课堂,对青年的健康品质的塑造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寄教学于课堂之内,寓学习于环境之中”,是体现现代学校设计思想的重要方面。因此,在校园环境中应力求塑造高品位的文化氛围。在校园景观环境规划设计中,要注意人文与自然的融合。校园建设在总体上应该给人一种精神感召,制造一种整体的环境氛围,够成一种整体育人气氛,这就需要与大学的办学理念结合,营造实现大学理念的氛围。
4.1 确立高校人文景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思路
高校人文景观建设是一项动态发展的系统工程,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具有一定历史的高校,本身就是一部文化发展的历史教科书, 其校园中有许多有价值的文化遗迹, 包括自然形态、建筑风格和人工纪念物等等,它们总是伴随着学校的发展在不断创建、整修和维护。因此,高校人文景观的可持续发展思路是学校制定高校人文景观建设长远发展目标的依据。
4.2 以人为本的原则
师生员工是校园环境的真正使用者,设计者根据他们的各方面的需要来规划设计校园景观,“校园环境作为培养高级人才的特殊环境,其环境空间应是一种物质的三维空间与历史的时序空间、精神审美空间相互统一的多元化的人文空间。” [2]因此,要创建富有高校特色的人文景观,就必须挖掘出其特有的校园文化特色,作为创造的主题,创造适宜师生活动的环境空间;就必须把校园环境提升到环境艺术设计的高度来重视,依据艺术的原理和法则来进行组织和设计。使人们在环境中体现出其所蕴涵的文化气息,人文精神及较高的审美情趣。
4.3 人文性、艺术性、实用性相结合的原则
人文景观作为大学校园里一个必不可少的环境组成部分,其建设受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如:校园环境现状的制约、建设资金的有限等。遵循人文性、艺术性、实用性相结合的原则,就是要让资金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通过对校园环境进行合理的改造和调整使其美化和人性化。在人文景观设计的过程中要摒弃粗放型的设计观念,从环境总体规划到一草一木都要反复推敲,巧妙安排。遵循这一原则则可有效避免因盲目改造、设计失误而造成的不良后果,使校园环境建设形成整治见效果、投入有回报的良性循环,形成具有高校特色的人文景观 。
5. 结束语
高校的校园环境和和一般的环境有区别,它具有鲜明的教育属性,高校人文景观设计与实施以及达到的成果直接影响着广大学子的身心。高雅的艺术设计可以改变人们的观念,影响人们的心理,造就良好的素质,即“有形的景物陶冶无形的精神”[3],也形成学校的文化底蕴和历史积淀。因此,高等院校人文景观的设计应遵循园林美学原则,运用多种园林手法,并紧密结合高校自身特点,集中体现个性化的人文景观,努力为师生员工营造出一个优美、怡情的学习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1] 陈岳堂. 高校校园环境建设刍议.高等农业教育. 2002.11:88-89.
[2] 王雄. 大学校园环境建设的探讨.本溪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1.1:70-72.
[3] 孙晓林.关于大连大学校园文化环境建设思考.大连大学学报.2002.5:74-78.
篇9
【关键词】消极空间;以人为本;开发利用
Improve the negative space of the campus of
Li Sheng-nan,Ma Yu-bin
(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Hohhot Inner Mongolia 010000)
【Abstract】Truly people-centered communication space from the lack of campus space, the negative space of the campus buildings, according to the status of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modern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to analyze the practical reasons, and classify proposed on the campus,analysis and evaluation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negative space, come to improve with the use of negative space is the construction of high-quality learning environment and improve campus environmental quality.
【Key words】The negative space;People-oriented;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对于知识与科教兴国时代的来临,我国高校的建设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期,大规模的校园建筑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的同时,依靠规划结构仍沿用机械的功能分区思想,出现了许多大构图,大尺度的综合性建筑,缺乏强调适宜尺度的设计原则,从而在使用的过程中发现了诸多问题。在对生活环境和环境品质的需求日益增长的现今,校园生活、学习环境也同时在与时俱进,校园的使用者在不仅仅满足基本物质需求外,同时也从校园环境的艺术、美感、人的心理感觉等内在角度去审视,随即消极空间便不可避免的出现了。
1. 对校园消极空间的定义
我国传统的教育模式深受到儒家文化的哲学思想影响,这种单项传授知识的传统教育模式导致了以往教育建筑过于端庄,古典,严整的秩序,缺乏了几分生气。这种教育建筑的空间往往是分离,呆板,枯燥的,缺少学生们驻足小憩,谈天说地交谈的人性化空间。建筑师也将人性化的设计融入到校园建筑之中,当建筑师意识到将人性化设计融入到校园建筑中的热潮中,一时间校园内出现了大量的因为过于盲目追求优美的内庭院,广阔的大草坪,宽敞的下沉广场这些华丽的公共交往空间,缺很少看到这些空间里出现师生促膝长谈的景象,找不到真正能让学生谈谈心,聊聊天的小环境。这样的空间毫无指向性,,缺乏安全感和变化,只能沦为一大片通过性空地,单一的交通空间,成为校园建筑群的奢华配镜,并非人性化的交往空间。渐渐的这些被建筑师一厢情愿指令性冠以的功能往空间,在经过现实的检验后沦为的了消极空间。
2. 消极空间的形成原因
消极空间是校园空间环境不同发展阶段之后遗留下来的,造成校园空间利用率低下,促使校园生活环境的消极化,并深刻的影响校园环境的舒适性和依人型。不同程度的损坏着校园空间的品质,逐渐失去了应有的活力。因此,如何认识校园中消极空间的,发挥其潜在价值。首先对其形成原因简要归纳与下:
2.1 校园环境规划的趋同性。
在我国建筑事业的高速发展大环境下,现代的校园建设也就具有速成型的发展特质,诸多新建校园之间都存在着很多抄袭现象,缺乏个性和校园特点,校园文化的历史延续在校园建设中体现和显现的越来越少,校园的差异性越来越小。建筑外部空间的设计手法简单,粗略,难以吸引校园内师生驻足停留,生发自发性的交往活动。
2.2 校园建筑非人性化。
近些年来,由于国家对教育的重视提升,高校建设发展迅速,校园土地总规划设计深度不够,致使校园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利用率低,校园内的交往空间形态相似,设计乏味,使用率低下,缺少人气。再有,现有校园建筑的布局盲目追求抽象概念,过于追求建筑造型的美感和强调大体量大尺度的视觉冲击,缺乏人文关怀,这种仅仅“形式上”和“视觉上”的空间难以与师生日常生活融合在一起。
2.3 校园建筑空间设计空白。
针对现有出现的大尺度大体量的教学建筑来说,为了满足建筑内部房间的采光和通风要求,由此出现了许多内庭院和半围合的建筑外部空间,由于这些不得不出现的空间大多数没有经过专门的精心设计,缺乏明细场所功能和相应配套的设施。这样的空间有的因停留在视觉美的绿化层次上,有的则因为建筑使用要求沦为停车场。究其原因,空间缺乏整体统一的面貌,缺少与时俱进的观念,导致空间封闭,呆板,没有活力。
他们的出现不仅仅暴露了当今建筑设计和校园规划中的不足,更是影响了在校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质量。通过对校园消极空间的认知与分析,意识到重视校园消极空间的再造与利用,不但使建筑空间和校园环境的过渡产生丰富的层次感,渐进感。增添校园空间环境的内容,还可以提高校园建筑的经济性。为实现校园空间的可持续利用与开发,就应该充分挖掘校园的消极空间。达到人性化校园环境的回归。
3. 校园消极空间的再造与利用
学校的最主要的功能是为传道、授业、解惑之用,而实现这一切功能作用都依赖于人与人的交往,情感的交流。所以提供良好的交往空间是校园建设的重点和关心的焦点。充分利用校园消极空间的转化,争取营造更多的交往活动空间,使校园的学习氛围蔓延到每一个角落,激发起师生互动的激情,增添校园内浓郁的学习氛围。对于消极空间的再造提出了要求和明确了目的。这就要求空间在保证必要性活动的基础上为营造自发性、娱乐性活动提供适宜的条件。由此对校园消极空间的再造与利用的设计对策:
3.1 单一功能空间转化为积极多功能空间。
校园环境中许多消极空间的产生多半是因为空间的单一功能所导致的,空间围合过于封闭,与周围环境缺少整体性的设计,也没有将人的日常生活融入其中。缺少人气。这样的空间改造的方法就是通过充分利用好建筑的各种组合元素,使空间与周边环境相统一,将校园活力注入其中,引起师生的关注,最后把师生的日常生活与该空间联系起来,最终实现消极空间转化为积极空间的目的。例如,现代校园建筑常采用开敞的大空间,但利用率不高,大规模使用机会小,此种情况就就可根据不同的需要借助于家具和活动隔板等分隔成各种用途的空间,可以提高使用者的选择性及布局的可变性。大大提升了空间的利用率。不适宜的大尺度消极空间被巧妙的分隔成小尺度多功能空间,同事也解决了大空间闲置的问题。
3.2 积极空间的延伸与渗透。
积极空间的延伸与渗透体现的是整体统一的设计原则,要将积极、明朗的情绪显现在校园环境中的每一个角落,把积极的空间氛围引入到容易产生消极空间(此时的消极空间属性为边角空间,以其他的空间的存在为前提,被一个或多个功能空间体分割后所剩余的活两个空间交互形成的难以使用的空间,具有两个空间或多个空间的共同属性)的地段,在此设置必要的活动设施,进行更精心的设计。使这些空间场所具有整洁、舒适、优美的环境,宜人的空间尺度,限定明确的功能属性等特征。具备这样的特征,就能吸引师生在其中活动,促进彼此交往。
3.3 氛围营造与细部处理。
空间营造要充分发挥人性化设计的原则,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从小尺度空间入手,以人的尺度,比例为依据来设计小尺度的消极空间。通过以小见大的手段,既看到校园整体环境特色气质的同时,又可以体验小空间的怡人,安心的感受。在小尺度空间中细节设计是场所精神的关键,确立空间的可识别性,并体现可引起共鸣的特质,吸引人去感受,引起联想,留下深刻印象。营造出具有一定私密性的非正式的,活泼的,弹性灰空间,形成宜人小环境,引导人们驻流。
3.4 以人为本的绿化景观设计。
校园环境设计是以人为本的设计。因此,首先考虑满足人在物质层面上对于使用和舒适程度的要求,国外一些学者从“舒适”和“亲切感”的角度,对公共绿地进行“宜人尺度”的量化研究,结果表明:校园绿地空间尺度过大,会形成不适宜使用的空旷的消极空间。因而失去了存在的现实价值。校园的绿化是满足师生不断提高的物质和精神的需求。提高绿化景观的趣味性和观赏性,将校园学术的氛围渗透在室外,把富有朝气的绿化植物引入室内,并布置一些精细图案的铺地,趣味性的坐凳,雕塑小品。为校园中的师生提供设计良好的绿化环境,提高校园环境质量的同时,美化城市形象,将学生从室内吸引到室外,调动户外活动情绪,增加学生们户外活动锻炼的机会,也同时凑近了相互间的交流,提高传播知识的机会。
3.5 活动设施。
对于校园内使用空间的多样化,不同的使用功能空间就有不同要求的活动设施,消极空间出现在不同的功能性质的建筑内应对的设施需根据具体环境布置,如在教学楼内偏隐蔽的角落,可以安设健身活动设施如乒乓球、健身器材等。化解了建筑背阴面给人带来阴冷的感觉,又提高了空间的利用率,改善了校园环境。
4. 结语
校园空间就如同一个小型的城市空间,在现代对城市空间环境得到广泛重视和关注的同时,校园建设也势必进入我们研究的范围。
篇10
论文关键词:资源环境 资源与环境法 课程
论文摘要:目前,资源与环境法课程已经在资源环境类专业中开设,这门课程虽说是法学类专业的核心课程,但是对于资源环境类专业而言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开设资源与环境课有利于丰富教学授课形式,有利于学生了解常识,有利于强化学生的法制教育,有利于完善资环类专业的科学体系,有利于大学生参与保护环境的实践活动等等。
一、引言
由于城市化,工业化的迅速发展,世界人口的迅速膨胀,全球的环境急剧恶化,由此引发的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比如:土地的退化,水资源的缺乏,大气污染,温室效应等……中国作为全球的一个发展大国,更是面临这样的环境问题,我国的水土流失面积已达到了367万平方千米,并且还在增加。荒漠化也在迅速扩展,每年由于酸雨的破坏造成50亿美元的损失,并且殃及其他相邻的国家。1997年,世界银行的一项研究表明,我国每年由于水、气的污染,经济损失高达540亿美元,这还仅仅只是间接损失。若是更为详细全面的考虑,直接经济损失2-3倍,甚至10倍。环境问题影响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的生活和健康,国民尤为关注。为此,我们国家将保护环境制定为一项基本国策。
资源与环境法是一门新兴的学科,是一种边缘学科,也是交叉学科。其内容涵盖了伦理,生态,环境等多方面的知识,所以在高校中开设资源与环境法是很有必要且具有意义的。
二、开设资源与环境法课的作用
(一)开设资源与环境法课程有利于帮助大学生了解环境法常识
资源环境法中有许多基本的常识问题,人们通过资源环境法了解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自觉加入到环境保护的行列中来。了解了这方面的常识,详细分析我国目前的环境问题如此恶劣,开设资源与环境法课程对于实现可持续发展有着重大的积极
意义。
(二)开设资源与环境法课程有助于强化学生的环境法制教育
开设资源与环境课有助于强化学生的法制教育。环境问题如此的严重,进行保护和管理必须采取有效的手段:法律手段用其强制性,权威性等特征,成为主要手段。当代大学生应该具备较高的法律意识,更容易的约束其破坏行为,在高校开展能起到很好的宣传作用。
(三)开设资源与环境法课程有助于完善资源环境类专业的学科体系
开设资源与环境课有助于完善资环类专业的科学体系,资环类专业课程开设多方面学科,而资源与环境法内容与其密切相关。如环境管理制度制定,农用保护,总体规划等解决环境问题,涉及了自然科学的诸多领域。要加强这方面的专业人才的相关知识学习……要想保护环境,纯粹的自然学科知识远远不够,因为它涉及到了人口、经济、政治、文化、技术等方面。所以,社会科学的知识学习也是必不可少的。法律手段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手段,以及资源与环境法教育对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改变,法律意识,知识水平等能力的提高等重要作用。资源与环境法应该作为高校的一门必修课开设,去增强大学生的保护环境的意识。
(四)开设资源与环境法课程有利于大学生参与保护环境的实践活动 人类要可持续发展下去,必须推进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大学生扮演着主要角色,通过开设资源与环境法课程树立大学生价值观、环境观、伦理观。积极开展资源与环境法,有助于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推进素质教育。而如今,许多高校正在扩招,校园就得增设面积,校园就得规划,其中包括环境规划,环境影响评价。通过多方面的措施,引导大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比如说,爱护花草树木,垃圾分类投放,尽量少使用一次性餐具和塑料袋,节约用水,用电等等。在实践过程中养成保护环境的日常行为习惯。
(五)开设资源与环境法有助于优化校园环境,创建“绿色大学”
“绿色大学”的创建,需要我们每个人自觉的保护环境,保护我的的校园。在环境幽雅,有着丰富文化底蕴的校园环境下我们能够更好的学习知识。古语曾说“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创建好的校园环境,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和谐价值观有机的结合,也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不可以只让创建“绿色大学”只注重形式,要付出实际行动,让校园成为学生们发展的良好平台。
总之,在高校中开设资源与环境课程非常有必要。在资源与环境法课中,有些比较抽象的理论,所以可以采用非富多彩的方式授课,寓教于乐。大学生代表着祖国的希望,进一步加强校园环境的改善,推进学生的素质教育。在我们加大立法执法和宣传力度的同时,在高校的教学过程中,加入提高大学生的环保意识,改善客观生态环境也是必不可少的。
参考文献:
[1]蔡守秋.论环境安全问题[J].安全与环境学报,2001,(5).
[2]才惠莲,王宗廷.高校环境法制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6,(1).
[3]金瑞林主编,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 上一篇:创新的社会意义
- 下一篇:医学检验swot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