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的文化知识范文
时间:2023-12-21 17:19:1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茶的文化知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面对潮州工夫茶现在的传承危机,笔者意识到潮州工夫茶文化的传承刻不容缓,深感有责任有义务去做好这一功在千秋,利在当代的传承文化教育、文化传播工作。
从潮州工夫茶文化的文化内涵中我们应该传承什么呢?笔者认为,潮州工夫茶的文化归结起来有三个方面:礼人、忘我、养生。这三方面集中国茶道文化于一体,蕴含了潮州工夫茶文化深刻丰富的文化内涵。
潮州工夫茶是中国茶道的存在形态。潮州工夫茶之所以能存在,能为潮州人所传承,就在于它能发挥其文化功能。随着潮州以外的地区对工夫茶产生需求。不仅增进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互动,还带来了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本文认为,可从两大方面入手,来更好地传承潮州工夫茶文化。
一、在校园开展茶文化教育培训
各地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创造了许多新经验,把茶艺引进校园,为校园文化增加了新鲜内容,为素质教育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也为普及茶文化拓展了新的空间,这有着积极的意义和良好的发展前景。
(一)潮州工夫茶艺可以与德育结合。潮州工夫茶艺集中体现了工夫茶道的核心思想“和”上。其突出功能是让茶人与茶客融为一体,且有“茶德”、“茶理”之道德导向。一杯好的潮州工夫茶的产生需要集体合作,从布置场地、准备器具、材料,到传杯递盏、分赠客人,收拾场地道具等一系列活动要集体的力量和有效的配合,这是锻炼学生组织协调能力的好途径。茶艺表演则以小组和班级、学校为单位组成,通过组际、班际、校际比赛,激发集体荣誉感,培育团队意识。同时,老师辅以解说潮州工夫茶制作工艺和历史,介绍古今著名茶人,介绍名茶产地和典故,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祖国的感情。
(二)潮州工夫茶艺活动与学习知识、开阔视野结合起来,为学生开辟第二课堂。学茶过程中还可以观察到一系列天文、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现象。还可以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参观茶园、茶厂,参加种茶、采茶、制茶劳动,访问茶馆、茶店,在实践中学习有关知识和技能。
(三)潮州工夫茶艺是对日常生活技巧的提炼,是生活的艺术化。开展茶艺活动,是美的创造。如茶室环境的布置,伴之音乐、花道等艺术形式的配合,茶具茶叶的选配,茶艺员的形象设计,身体动作的韵律,茶叶的变化,品饮的感受等等,每一个参与者都能从不同角度获得审美体验,提升审美水平。在老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可以由浅入深进行美学欣赏和创造。茶艺还可以兼容其它艺术类别,例如歌舞、音乐、朗诵、讲解、对联、谜语、绘画、书法等艺术形式与茶艺表演配合进行,使活动更加丰富多彩,更有文化内涵,特别是为学生提供了多方面展示才艺的舞台。
(四)潮州工夫茶艺是一种艺术性的劳动,是训练劳动技能的有效手段。如针对不同品饮对象、不同茶叶品种的沏泡方式、茶水比例、烧水方式和浸泡时间,都需要根据经验掌握分寸;茶席设计、茶器放置差距、如何移动茶具、冲水投茶的动作幅度与力度也要从实用与艺术的角度准确把握。当一杯好茶从一系列操作过程中产生的时候,学生会由此而获得创造性劳动的成功喜悦,也体会到泡好一杯茶的不易,久而久之,就可以养成乐于动手,认真严谨,规范踏实,敢于创新,追求完美的行为习惯。
传承潮州工夫茶文化精髓,寻回教育之本和文化之根,从校园的教育培训中,帮助他们确立好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在潮州工夫茶文化的熏陶下,将优秀的潮州文化精髓更好地传承下去。
二、利用茶艺馆做为茶文化传承的渠道
(一)开发工夫茶艺馆
茶馆作为茶文化的物质载体,随着茶文化的发展不断变迁,茶艺馆便是现代意义上的茶馆,它将饮茶从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发展成富有文化气息的品饮艺术,对弘扬中国传统茶文化,促进茶叶消费,提高社会休闲生活品质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吸引着越来越多的经营者和顾客。现今都市生活的节奏高压紧张,人们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心灵的距离却越来越遥远。于是,一股飘溢着茶香的清新之风又在各大城市的休闲餐饮业中吹拂,在街市上的茶馆、茶室,也为我们的生活添加了悠然清香。茶不再是闲人雅士的寄情之物,茶馆、茶室成了凡人俗士的归心之所。光顾茶馆、茶室,不单纯是消费,更是为了消闲、怡情、修身。
潮州工夫茶是中国茶道的集大成者,代表中国茶文化的核心,在新的历史时期,借助工夫茶艺馆的经营模式,开发工夫茶艺馆的市场,不管对工夫茶文化本身,还是对中国茶文化事业都有重大的意义。工夫茶艺馆秉承了工夫茶深厚的文化底蕴,在市场开发中突显出与众不同的文化内涵。工夫茶艺馆不同于一般的茶馆。工夫茶艺馆是工夫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重要的是现代工夫茶艺馆的经营目标是向群众传授品茶技艺和传播茶文化知识。因此,工夫茶艺馆可以说是工夫茶文化事业的前哨阵地,对工夫茶文化事业的发展起着积极作用。
(二)工夫茶艺馆开发传播的策略
工夫茶艺馆作为工夫茶文化重要的物质与精神载体之一,能起到了很好的中介传播作用,所以工夫茶艺馆想要真正发展壮大起来,就要深度挖掘和运用工夫茶文化。
1.茶馆选址与设计
茶馆经营的成败主要很大程度取决于室内外经营环境能否给人留下良好印象,“酒香不怕巷子深”的古老经商哲学已经开始受到越来越多人的质疑。现代风水学更重视对茶馆所在地理位置的研究,包括附近商业环境、交通状况、顾客消费圈、竞争店情况、采购环节等综合考虑和理性分析。因此我们要从环境、格调等方面注重茶馆的审美。
2.工夫茶艺馆的市场定位
工夫茶艺馆立足传播工夫茶文化,提供舒适高雅的饮茶环境。一般的情况下,没有人会因为口渴而去茶艺馆饮茶,他们去茶艺馆往往是为了休闲放松和突出自己的文化品位。工夫茶只是一种载体,通过这种载体,工夫茶艺馆需要把一种独特的格调传递给顾客。小巧玲珑的茶具,严格考究的冲泡技艺,谦让融洽的氛围等,构成了高品位的工夫茶文化。因此工夫茶艺馆的目标市场适宜选择知识分子和高收入人群,如对工夫茶文化有兴趣的学者、商人或白领阶层等。目标群体确定为知识分子和高收入人群,是由于这一部分顾客不仅有一定经济基础,承担得起在工夫茶艺馆的消费水平,而且他们的社交或商务活动都追求环境的高品位,工夫茶艺馆正好能够满足人们这种需求
3.工夫茶艺馆的品牌塑造
工夫茶艺馆的主旨就是传播工夫茶文化,其品牌核心就应该把工夫茶文化的内涵和市场需求结合起来,在服务和营销方式上充分体现出“和、敬、精、乐”的文化内涵,突出工夫茶艺馆的品牌核心。随着物质产品的极大充裕,消费者在多样化选择中认同的不再是产品的使用价值,而更注重文化价值。当今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的发展潮流中,每一个市场品牌都有自己的文化内涵,工夫茶本身就已经蕴涵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工夫茶艺馆具备形成自己文化品牌的基础。
4.工夫茶艺馆的绿色营销
茶本身就是一种绿色食品,工夫茶是用乌龙茶叶冲泡的,乌龙茶本身有预防蛀牙、消除危害美容与健康的活性氧的工效,饮用乌龙茶还能瘦身,抗肿瘤、预防老化等作用。但由于工夫茶冲泡程序过于讲究,对水资源造成的浪费较多,因此,工夫茶艺馆在提供优质服务的同时,要形成节约用水的绿色营销观念。比如,可以把洗杯的清水储存起来,用于浇花或清洁卫生;倒掉的茶水经过过滤可以用来洗手,有很好杀菌去污能力。冲泡过的茶叶可以晒干,制作成精美的“茶包”或小巧的“茶枕头”,再把这些当成小礼品赠送给喝茶的顾客,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工夫茶艺馆秉承了工夫茶悠久的历史文化和深厚的精神内涵,是弘扬工夫茶文化的窗口和前沿阵地。潮州工夫茶馆开发是一项长期的综合的工程。所以,需要多方努力进行持续开发,这样,潮州工夫茶将会在持续地展现其魅力同时,为社会创造更多文化和财富。
结语
潮州工夫茶文化,历经岁月洗历而留陈,纵千百年而流传。 “让潮州文化进校园” 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同时提高个人文化素质。而茶艺馆作为文化产业,更能助推茶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潮州工夫茶文化的传承之路在继承其文化内涵之上借助创新文化品牌产业的支持定能蓬勃地发展弘扬。
参考文献:
[1]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潮学研究.1995(4):P29;
[2]陈向军.潮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览.中国文史出版社,2010:P155;
[3]陈香白.潮州工夫茶.汕头大学出版社,2001;
[4]林伦伦,吴勤生.潮汕文化大观.汕头大学出版社,2002年;
篇2
关键词:新闻采编无纸化;信息技术;差错把关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omputer information technology, more and more extensive application of computer, many newspapers in news gathering and editing are also on the computer, the us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an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news gathering and editing, but also brings some new problems. The most typical is the information error, especially the word error, some word error can lead to the whole passage will be quite different. But the network also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igh efficiency, the release of information is very quick, once out irreparable. Therefore, paperless error checks on the news gathering and editing has become a core task.
Keywords: News Editing paperles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error control
中图分类号:G2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一、新闻采编无纸化下的差错特点
利用电脑进行新闻采编使得新闻采编脱离了纸和笔的模式,无论是从成本控制还是报纸出版时效都得到了很大的改变,它使新闻采编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然而效率提高的同时其质量不可避免的就有所下降,尤其是我们所使用的文字数量众多,在稿件编辑的时候无法彻底的避免错别字,并且这些错别字还不容易被发现,随着记者、编辑和校对员自身的文字、语法和政策理论水平的提高,这些错误发生率降低了很多,但在无纸化条件下差错产生也出现了一些新特点。
(一)见报差错发生率降低,如今,很多记者都直接采用电脑写稿,稿件的传送、编辑都依靠网络进行,这样就减少了录入程序的环节,因此差错的发生率降低了很多;对于校对员来说也不需要再同原稿进行校对,这样就大大减少了工作量和工作强度,校对员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校对稿件,这两个因素就使得见报差错发生率大大降低。
(二)记者产生的差错是差错产生的主要原因,差错产生的原因可能是各个环节,而出现差错最多的则是记者在输入的过程中产生的差错,其次是编辑加工时出错,最后是排版出错及其他出错,这主要是由于采用无纸化后文字的录入主要是由写稿记者。
(三)同音字错误现象严重,我们所用的很多汉字都有同音字,这些音同字不同的汉字可能意思相近,也可能差别不大,这也是汉语的一大特点。在对无纸化下的差错统计分析发现,无纸化前的差错中出现最多的是形近字差错,因为那个时候文字编辑主要以五笔输入为主。而采用无纸化后,出现差错最大的是同音字差错,因为很多人使用的输入法为拼音输入法,尤其是我们现在采用的搜狗拼音法,因而之前的形近字错误也主要转换为现在的同音字错误了,尤其是那些音同字形和意义相近的字,其出现的错误机率更大。而且这种错误还具有较强的隐蔽性,比如说在校对稿件时,如果语句出现了多字或者漏字就会影响整个语句的通顺,很容易被发现。而如果是同音字错误,则不会影响语句的通顺,再加上校对员在对很多稿件校对的过程中很容易产生疲倦,对这些错误就很可能“相视而过”,就很容易“蒙混过关”。
(四)网络效率快,网络具有高效的特点,稿件一旦就立即能被用户看到,一经用户的转发,则出现的错误便无法修改。而往往记者可能因为工作繁忙而在写稿和交稿的时候比较匆忙,而由于写稿太多就可能出现眼睛疲劳,再加上无纸化下校对员和编辑在校对和审核稿件的时候没有原稿,就很可能忽视了一些错误或漏洞,从而导致了差错发生,最终使得差错见诸报端。
二、新闻采编无纸化下的差错把关策略
新闻稿件出了差错不仅会对用户造成误导,对报社和作者也会造成很大的影响,因此,新闻采编无纸化下必须要对差错严格把关,最大限度的避免或降低差错的发生。
(一)记者严格把关,避免或减少差错的发生。以上所述,发生差错的主要部分就是记者,因为记者就是写稿人,稿件的思想、思路、写作手法都是由记者决定,因此,对无纸化下的差错把关最重要的就是要记者严格把关,写作的时候要字字谨慎,不慌不乱,仔细斟酌,将提高稿件质量作为稿件的终极目标,在写作的时候便避免或减少差错的发生;在稿件写完之后要严格检查,要仔细检查每个字词,再从段落入手,最终再从整体上检查稿件的质量,把自己当做写作者和校对者,以此来提高稿件的质量。
(二)校对员严格把关,避免或减少差错的发生。校对者是监督稿件质量、杜绝差错发生最重要的环节。由于无纸化下校对员校对稿件的时候不再需要原稿,其工作强度和工作量大大减少。因此很多校对员在态度上也相应的降低了很多。其实无纸化下稿件校对虽然减低了工作强度,但对校对员的要求却相应的提高了很多,校对员应保持警惕,本着对社会和读者负责的态度严格做好校对工作,加强学习,提高政治敏感和新闻敏感性,将一切差错消灭在见报之前。
(三)采用人机互校,做好无纸化下的差错把关。采编无纸化为计算机校对提供了基础条件,在稿件校对的时候可以广泛采用人机互校的方式提高校对的效率和质量。目前稿件校对的软件产品很多,它通过大型的数据库存储了丰富的语法分析和语库资料,可以很快速、精确的校对中文、应为、标点、计量单位、数字和重句等各种错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其校对功能更加完善,校对速率和精确度也在不断的提高。因此,在无纸化下的差错把关中要充分利用起这一工具,广泛采用人机互校,提高稿件质量,避免或降低差错的发生。
三、结束语
新闻是人们获取实时信息的重要渠道,因此在新闻采编的过程中应利用各种方法和渠道竭尽全力避免和降低差错发生,提高新闻稿件的质量。
参考文献:
[1] 孙莹.如何在新闻采编工作中实现新闻的美学价值[J].文艺生活:下旬刊,2013(1):262-262.
[2] 郭晓野.浅谈信息爆炸时代时事新闻采编的观念创新[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中旬,2012,28(12):136-137.
篇3
关键词:茶文化产业;知识产权;法律问题;路径选择
最近几年,广大消费者对茶叶的愈加青睐,让茶文化产品得到了迅猛发展,行业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在这种背景下,茶文化产业要想避免那种无序的市场竞争,避免恶意的商业行为,得到长足的健康发展,就需要用从法律角度出发,用知识产权对自己的产品进行更好的保护。这不仅有利于企业的发展,更是茶文化产业发展的必经之路。
1茶文化产业的内涵研究
我国是茶的故乡,同时也是茶文化的起源地。但是也要看到,尽管我国种茶、饮茶的历史十分悠久,但是由于时代限制,长期以来我国只是形成了茶叶的产销链条,也就是单纯的茶产品产业,并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茶文化产业链。我国茶文化产业的形成一直到了现代才逐渐形成,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与日俱增,这就倒逼我国的茶文化开始走入市场,慢慢形成了一套成熟的茶文化产业链条。从宏观上看,我国现在的茶文化产业主要分为三个层次,第一是处于生产链上中游,主要以物质形态呈现的茶文化产品产业。譬如说,与茶有关的图书、杂志、音像制品等。这些茶文化产品,通过不同的载体和不同的呈现方式,将茶文化的内涵、历史等方面内容带给消费者,让他们得到美的享受和艺术的熏陶。第二个层次是以与服务业相融合而出现的茶文化服务产业。比如说,茶艺表演、茶道展示、茶歌茶舞表演等。这一方面的茶文化产品,不再是具体的物品,而是通过人与物的结合,以不同的形态去展现茶文化的艺术内涵。这一层次的茶产业,不再是用流水线和工人去制造产品,而是由受过一定训练的技师或艺术家去表演“产品”。其更加注重消费者的现场感,以及与“生产者”的沟通与互动。第三个层次是茶文化向其它行业输出价值观,提供文化附加值。典型的例子就是茶文化旅游观光业。这一层次将茶文化产业链进行深度整合,无论是茶产品的生产、种植还是制造环节,都不再是孤立的一环,而是被串联起来,成为茶文化旅游的观光项目。如此,便大大提升了茶文化的附加值,让茶文化产品的形态更加立体和丰富。
2知识产权对茶文化产业保护的意义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众多产业都得到了长足发展,茶文化产业同样如此,许多茶文化产品竞相涌现。在肯定进步的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到,我国茶文化产业在发展中仍存在诸多问题。譬如说,一些茶企在进行茶文化产品研发中,几乎是把全部的资金和时间放在了产品的设计、制造、广告宣传、销售上面,但是却对其茶文化产品的知识产权不够重视,甚至是完全忽略,这极易出现一些知识产权纠纷,轻则影响企业发展,重则决定企业的生死。前几年闹得沸沸扬扬的“王老吉”品牌之争,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王老吉凉茶不单单是一种茶饮品,其背后蕴藏的是我国两广一带的凉茶文化,是我国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本世纪初,王老吉商标的持有者将商标授权给鸿道集团使用,试图利用其先进的企业管理和产品营销理念,让“王老吉”这一传统品牌焕发出新的活力。但是两者在该品牌的知识产权上并没有做出明确规定,就导致前两年出现了广受舆论关注的“王老吉”知识产权纠纷。这一案例值得我国茶文化产业警惕和思考。知识产权,简而言之指的有关主体通过智力劳动,所取得的智力劳动成果的所有权。而国家相关部门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则通过法律法规的形式,对有关主体拥有的这一所有权进行了法律上的保护,保护范围包括其占有期限、使用权利、获益权利、转交以及处理权利等方面。对于我国茶文化产业而言,知识产权保护的建立和完善,有着非常重要的商业价值和法律意义。第一,利用法律对茶文化产业进行保护,能够更好地激发茶企在茶文化产品研发和创新上的积极性。众所周知,文化产业的产品研发并非易事,尤其是在产品创新方面更是难上加难。它不仅需要很高的人力物力成本,更需要一个漫长的时间过程,呈现出高投入、高风险的特征。因此,大部分的企业在产品的创新研发工作上不仅非常重视,更是慎之又慎。另外,现在市场竞争愈加激烈,市场需求千变万化,对于企业来讲,就必须时刻把握时代脉搏,瞄准市场需求,时时刻刻保持产品的创新研发,如此方能永远走在市场前列,不会落后于时代。茶文化产业也不例外,企业在产品研发等方面同样要始终保持充足的热情和积极性方可。但是想要研发谈何容易,需要企业付出很大的人力财力。因此,在这种情况下,知识产权保护的作用就显得十分重要。可以试想,倘若没有知识产权保护,那么茶企在产品研发上的成果,就极易被一些别有用心的竞争者“一抄了之”,或是模仿制造“山寨”产品,或是奉行“拿来主义”,直接原封不动地照搬过去。这对于那些在创新上发力的企业是极为不公平的,自己辛辛苦苦好几年,别人直接拿走赚钱,这肯定会挫伤其今后自主研发和创新的积极性,甚至使其觉得创新不如抄袭,也开始走上这条“捷径”,引起整个行业的恶性循环。所以说,从法律角度上对茶文化产业进行知识产权保护,可以对茶企的新产品、新专利等内容进行全方位的法律保护,从源头上防止其知识产权被别人抄袭。唯有这样,才能让那些立志创新和研发的茶企,能够心无旁骛地把精力放到其本职工作上,安心研发,不为那些杂七杂八的事情而分心费神。这不仅对茶企大有裨益,更能够促进我国茶文化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第二,知识产权保护的参与,可以进一步增进茶文化产业中的广大企业的交流与沟通,使行业内在技术、灵感上更好地互通有无。从我国茶文化产业的现实情况中可以看到,很多企业是不愿意将自己的新技术和创意拿出来与他人进行共享。即便自己有创意但是没有能力实现,宁肯“闭门造车”,也不愿告知他人。但是现在的市场变幻莫测,技术的更新迭代非常之快,也许今日的创意还十分新鲜,但过半年甚至一个月就成为“明日黄花”。所以,这也就会迫使产业内的一些企业联合起来“抱团取暖”,充分利用各自的优势,将不同企业的技术、创意进行整合和交流,以此来碰撞出更加璀璨的火花,达到一加一等于三甚至更大的目的。但是在这一过程中,没有知识产权保护是绝对不行的,只有从法律上对企业的技术和创意先进行保护,为其穿上一层“盔甲”,才能使企业放心地将其拿出来与他人共享。第三,知识产权保护能够让茶文化产业的内部资源得到最优配置,从而避免资源浪费。因为一旦企业的知识产权被法律保护后,那么其成果必然会被公示,是能够被其它企业所查询到。所以,这就避免了众多企业一窝蜂上马一个产品或项目的无序竞争情况。当一个企业想要朝着某个方向进行研发时,其经营者则可以先对行业内的动态进行查询,一旦发现有企业先行一步,并取得一定进展时,其可以审时度势,选择改变研发方向或是根据自身实力继续研发。这不仅能够让企业少走弯路,更能避免茶文化产业的资源浪费,让宝贵的产业资源得到最优配置,这对整个产业的发展大有裨益。
3茶文化产业在知识产权保护上的现状
近些年,随着我国法制环境的进一步优化和市场竞争的日益规范,茶文化产业的知识产权保护也更加专业和正规。但也毋庸讳言,我国茶文化产业的知识产权保护仍存在一些问题,举例来说,产业内部的一些企业,或是对知识产权没有足够重视,或是缺乏相应的能力,企业内部尚未建立起完善而有效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另外,由于我国茶文化产业形成的时间还不长,所以相关部门对茶文化产业的知识产权保护经验不够,经常会出现“摸着石头过河”的尴尬局面。首先,我国相关法律对茶文化产业缺乏详细的知识产权保护条例,因此就会让一些不法分子大打“球”,利用法律上的漏洞来制作一些傍名牌的“山寨货”。一方面是一些不法分子,奉行“拿来主义”,看着市场上哪一类茶文化产品有创意、受欢迎,直接抄袭,甚至原样照抄。但是由于其生产技术的落后,产品质量必然会有诸多问题,这就会给被抄袭的企业带来不可小觑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是一些不法商家,利用我国法律在茶文化产业知识产权上的一些漏洞,在境外成立一个空壳公司,然后再注册一个与国内某企业十分近似的产品名称和品牌Logo,并通过一些非法渠道转运回来,让消费者无从辨别,很容易上当。这些现象归根结底,都是对知识产权的严重侵犯,其不单单是对某个企业产生负面影响,更会影响到我国茶文化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其次,是我国茶文化产业中的一些企业缺乏足够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一组数据足可以发人深省:我国茶文化产业中七万多家企业,申请和注册商标的仅有几千家。换而言之,十家企业中最多有一家会对自己的知识产权成果进行了法律的申请保护。没有法律的保护,就如同战士打仗没有盔甲和盾牌,也许进攻很犀利,但是一旦受到竞争对手的攻击,其后果是非常严重的。
4茶文化产业知识产权法律问题的融合路径
4.1提升我国茶文化产业的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先学习国际上的一些先进经验“模仿是最好的老师”,国际上一些发达国家的知识产权保护开展得比较早,也较为成熟,我们学习他们的经验,可以避免走一些弯路。在这一点上,以美国为代表的欧美发达国家就有十分丰富的经验和做法。其国内文化产业非常发达,比如说美国的漫威动画,不仅将其影视本身进行知识产权保护,更是未雨绸缪,将每个动画中的人物形象、人物名称、动画元素等内容通过法律进行知识产权上的保护。如此一来,漫威公司便可以将动画延伸到其它产业链条上,如动画的周边产品。而其它公司如果想要用其动画人物形象,则必须要向漫威公司进行申请方可,这就是知识产权保护的力量。欧美的文化产业公司,无论规模大小,都十分注重利用法律去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很多公司会成立专门的法律部门,去深入研究本国甚至是别的国家的法律法规,利用法律填补所有可能出现在自己产品身上的知识产权问题。这就启示我们,今后一方面需要相关部门完善和出台更加详细的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条文,对那些立志创新、公平竞争的企业给予更多的法律保护。并对那些恶意剽窃他人知识产权的不法分子给予法律的打击,将法律变成一道高压线,谁也不能越雷池半步。4.2要填补现有法律在知识产权保护上的缺陷和漏洞,使其更加完善和有效从现实情况看,我国早就出台了关于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法规,如《商标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也对知识产权保护做了较为详细的规定。但也毋庸讳言,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竞争里,各种新问题新情况时时出现,这难免就会让现有的法律条文落后于时代。针对这一点,相关部门就要进一步提升知识产权保护法律条文的针对性和精准性。比如说,茶文化产业的形态各异,呈现出多种产业形态,有的是具体物体,有的则是依托于服务业的文化表演,这就需要相关部门认真研究其内涵和特点,制定更加详尽的法律条文,对茶文化产业的知识产权提供更加完善和全面的保护。4.3相关部门要进一步加大对违法行为的监管和执行力度,让法律真正成为带电的高压线,不能成为“空摆设”从现实看,很多侵犯知识产权的案例,其实并非法律没有规定,而是法律的执行力度不够严,让一些不法分子逍遥法外。对于此,法律的执行部门,就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意识,扛起肩上的职责,增强监管和执法力度,对那些明知故犯的不法分子进行严惩。同时,笔者建议相关部门要在茶文化产业中建立起一个“红黄牌”制度。简而言之,就是对初次犯法的企业进行“黄牌警告”,通过整改、罚款等,使其不敢再犯。倘若还有第二次,那么就直接“红牌罚下”,对其在茶文化产业中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严格限制。惟有如此,才能“杀一儆百”,起到非常好的警示和震慑作用,进而在法律层面上,给我国茶文化产业发展创造一个知识产权保护的良好局面。
参考文献
[1]宋春光,王舒.文化创意产业知识产权保护问题探讨———基于移动互联网视阈[J].学术交流,2013(11):192-195.
[2]李宗辉.王老吉与加多宝之争的法律解读[J].中华商标,2013(9):64-67.
[3]袁珂.茶叶品牌建设中的知识产权保护[J].福建茶叶,2016(3):62-63.
篇4
关键词:跨文化知识;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C91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32-0247-02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通讯技术的飞速发展,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日益加快,不同社会、文化、以及不同地区的人们生存及工作的空间界限也日益模糊。特别是在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和举办奥运会之后,中外交流的需求更是日益增强,跨文化交际已成为不容回避的事实。为此,英语教学也要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与发展,关注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社会语言学家认为,成功的交际除了依靠良好的语言基础以外,还必须正确理解蕴含在该语言结构中的文化因素和有关的文化背景。因此,笔者选择对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跨文化知识进行调查研究。通过对相关数据的整理与分析,以了解当今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对跨文化知识的掌握情况。
二、调查试卷的设计
(一)调查目的
对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进行英、美等国家文化知识的调查,是为了了解其对英、美等国家文化知识的熟识情况,并试图从测试结果的数据整理、归纳、分析中发现一些存在的主要问题,然后,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
(二)调查对象
研究者随机抽取了辽宁省三所大学的非英语专业的本科学生作为样本,进行了测试调查。其中,男生147人,占样本总数的49%,女生153人,占样本总数的51%;各年级所占比例均衡,成绩也基本成正态分布。本次测试调查共发放试卷300份,回收300份,回收率100%。
(三)调查内容
调查内容分为:1.英语国家基本知识;2.社会价值观;3.时间观念及时间价值取向;4.社交规约;5.会话原则;6.言语行为;7.非言语行为。从以上七个方面考察当前大学生对英语国家(主要是英、美等国家)文化知识的熟识情况。
三、调查的结果与分析
(一)对英美等国家文化知识测试成绩与英语成绩的对比
学生对英、美等国家文化知识的了解程度较低。而且文化知识测试成绩普遍低于其英语成绩,而平时的英语考试往往以语言知识测试为主。由此可知,相对于语言知识而言,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对相关文化知识存在缺失。这应引起相关英语教师的注意。
(二)英美国家基本知识
本部分测试的英语国家基本知识都是比较基本的、常见的知识,但全部正确的只占40.7%。由此看来,学生对英语国家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不容乐观。其中,关于耶稣和自由女神像两题是我们日常生活中能够接触到的知识题,正确率较高,分别为85%和67.3%。而关于英国本土构成的问题,只有44%的学生答对,正确率明显偏低。
(三)社会价值观
从文化相对论的角度来看,本部分测试题都是一种相对的观点:即使你认为如此,西方人并非认为如此;而如果双方都将自己的观点带入跨文化交际,其结果可想而知。从整体上看,只有22.7%的学生能正确对待不同文化的社会价值观。而且,从对汉语与中国人的评价两题的调查结果可以明显看出:学生对本民族的评价较高,对异国的社会价值观有明显的民族主义倾向。
(四)时间观念及时间价值取向
本部分的三个题目与时间观念或时间取向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主要考察大学生在当今这个开放的社会中对西方时间观念或价值取向的了解情况。调查结果显示,只有26.7%的学生时间观念与价值取向与英语国家的比较一致。其中,54%的学生认为,只能偶尔违反传统,60.7%的学生认为应该对老人格外尊重,55.3%的学生对于迟到只是感到有点儿不安;而西方人却认为可以随时违反传统,对老人应适当尊重,英美人士对于迟到则会感到十分不安。这显示出中西方对于时间观念及时间价值取向的差异,而且在当今开放的中国,仍然有很大一部分的大学生并未意识到这种差异。
(五)社交规约
本部分调查显示:只有18.7%的学生判断与西方社会的社交规约一致。80%的学生认为,与人谈话时应尽量避免争论;35%的学生认为,与客人告别时应将其送至门外;62.7%的学生认为,打电话时应先询问对方的名字,这些都属于东方人尤其是中国人常用的社交规约,而不属于西方社交规约。显然,中西方的社交规约存在着巨大差异。有些学生会无意识地将中国文化的社交规约“负迁移”到英语文化的社交规约中,这样在与英语人士进行交际时,就很可能引起不快或误解:他们会认为喜欢争论的英语人士过于咄咄逼人,不够友善;会觉得“不愿”迈出家门一步送客的英语人士不够热情;至于应答电话,如果拿起电话就问是谁,而不是先说自己或单位的名字,英语人士就会觉得对方很粗鲁,不懂礼貌。
(六)会话原则
从这部分调查的整体情况来看,只有20.7%的学生的判断与英美国家的会话原则一致。显然,大部分学生对英美文化的会话原则并不清楚。在课堂上回答美籍教师的问题时或接受英国朋友的礼物时,竟然分别有高达72%和41.3%的学生采用了不符合英美文化的会话原则。对于中国学生而言,回答问题时不起立或当面打开礼物是不礼貌的。这是中国文化中的会话原则。但英美人士却认为,课堂上,学生不必起立回答问题;如果学生站起来,反倒会很为难,使交际不够畅快。同样,若不当面打开礼物,可能是对方不够喜欢,从而成为进一步交际的障碍。
(七)言语行为
这部分测试结果相对来说好一些,50.7%的学生能够全部作出正确的选择。其中,63.3%能正确地与英语人士打招呼,并意识到“teacher”是一种职业,而不是称谓;分别有59.3%和55%的学生能恰当地谢绝和称赞。由此可见,随着接触西方文化的增多,学生的日常语言应用能力正逐步提高。但同时也需要注意:仍有为数不少的学生对英语日常言语行为的理解明显受到汉语思维的影响。
(八)非言语行为
学生在非言语交际行为方面的失误比较严重,只有28%的学生能够理解全部测试项目。45%的学生认为,当坐着与美国人士谈话时,绝对不可以翘二郎腿;58.3%的学生不知道正确使用手势语招呼英国朋友;81.3%的学生能正确地理解美国人耸肩的意思。其实,在美国人看来,只要不是很正式或庄重的场合,一般都可以翘二郎腿。这是一种随便、轻松的表露。在英语学习和跨文化交际中,人们往往只重视语言的学习和运用,而严重地忽略了非言语行为。所以,常常会闹出一些笑话和不愉快。实际上,“在跨文化交际中,非语言交际行为和手段比语言交际行为所起的交际作用更大”。
四、结论
由此次调查的结果可知,相对于语言知识而言,学生对相关国家文化知识的熟识程度不高,文化差异的意识比较淡薄,文化差异的敏感度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和提高。毫无疑问,这势必将大大影响其跨文化交际能力。导致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有:
第一,对英语国家的背景知识了解程度不高。英语文化背景知识是影响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形成与提高不是一个简单的语言知识的学习过程,而是一个漫长的异文化知识的积累与运用的过程。
第二,受“民族中心主义”影响。“民族中心主义”指的是人们倾向于认为自己的文化价值观和行为规范优于其他民族。从调查可以看出,“民族中心主义”在学生中普遍存在。这对跨文化交际的负面影响很大,是对跨文化交际影响较大的和最直接的一种心理因素。
第三,受母语负迁移的影响。以行为主义心理学为基础的研究认为,第一语言在第二语言习得中起着巨大的干扰作用,这种干扰又称负向迁移。英语和汉语属于不同语系,存在很大的语言和文化差异。而学生由于缺乏对英语国家文化、交际知识的了解和跨文化交际的经验,所以,他们倾向于借鉴母语学习经验去分析、看待英语的语言现象、文化现象,在跨文化交际时就会不自觉地将汉语的文化习惯和文化模式套用到跨文化交际的场景中去,导致母语文化的负向迁移。通过调查数据来看,母语负向迁移对学生的影响比较严重,这也是学生不能正确地进行跨文化交际的主要原因之一。
参考文献:
[1]陈治安,李力,刘承宇.跨文化交际学理论与实践研究[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5:89.
篇5
关键词:滁州学院;英语专业;母语文化
一、引言
2000年经教育部批准实施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非常注重文化教学在外语教学中的地位,要求英语专业学生要熟悉中国文化传统,要有一定的文化素养;熟悉“英语国家的地理、历史、发展现状、文化传统、风俗习惯。”但是,在我国现阶段的英语专业的文化教学中,大多数教学实践与研究主要是从目的语文化方面着手,对本民族文化的教学与研究确明显不够。既然是跨文化就应该是指目的语文化与本民族之间的关系。目前,关于本族文化在外语教学的输入已经引起不少学者的关注,也产生了不少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姜怡认为大学英语教学缺少本土文化成分,造成了学习者因为对中华文化口语书面语的表达缺乏而形成的交际障碍。叶淑斌指出,我国外语教学届中中华文化学习几近空白,使英语使用者在国际交流中产生的障碍比缺乏西方文化所引起的障碍更加严重。外语教学家张正东认为外语研究的西方中西论使外语教育者及研究者误以为西方外语界流行的一切东西都适合我们,从我使我国的外语研究丢弃了很多好的文化传统。
在这些母语文化教学研究中很少关注独立学院英语专业学生的母语文化教学情况。
二、调查目的
教学在外语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已得到广泛认可,但文化教学的两端即目的语文化与母语文化受重视的程度并不平衡,后者处于被忽视的状态。但是母语文化教学与目的语文化教学同样重要,是保持跨文化交际平衡的重要保证。我们项目以滁州学院外国语学院为例,通过问卷,调查该学院英语专业学生对母语文化的态度、对母语文化的掌握程度、运用目的语表达母语文化的能力,让我们能够在今后学习英语的同时能够不忘自己的母语文化,加深大家的文化自觉意识。对母语文化有一个新的认识,能够在今后的英语学习中重视母语文化。同时也启示更多英语教师重视母语文化,在英语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实现目的语文化教学与母语文化教学的统一。
三、调查内容及调查对象
(一)调查的主要内容
现如今,英语在中国越来越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在学习英语,两种语言的交织肯定会在文化上上出现冲击,此项目主要研究:在英语学习中,我们接受西方的语言,文字,文化,这对我们的母语文化认同感,熟悉感带来怎样的一种变化,是不是现在我们说汉语有点言不达意,提笔忘字,熟悉西方文化而对自己母语文化知之甚少,此项目以滁州学院为例对英语专业学生的母语文化现状进行调查研究。让我们知道自己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缺失了很多母语文化。与此同时也让我们能够在今后学习英语的同时能够不忘自己的母语文化,加深大家的文化自觉意识。对母语文化有一个新的认识,能够在今后的英语学习中重视母语文化。
(二)调查工具
问卷调查
(三)调查对象
滁州学院英语专业二、三年级300 名学生。不选择一、四年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的原因是一年级学生刚刚踏入大学,对许多专业上的问题了解还不是很透彻;而四年级学生把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放在就业与考研等方面,对回答问卷的积极性不是很高。问卷发放 300 份,回收270 份,回收率 90 %。
四、调查结果及分析
(一)学习者对文化教学的态度
把所有参加调查的学生作为一个整体,具体结果如下所示:
34% 66%
结论:大部分学生对母语文化的认同感与接受程度上更高。
(二)学习者对母语文化知识的了解程度
该部分问题要求学习者写出关于母语文化的3个回答。结果表明,整体而言,大多数学习者对母语文化的整体了解程度较低。65 %的学习者能写出 5 部中国文学作品,答案集中在《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这四大名著上。50 %的学习者能写出 7 个中国的传统节日,但也有不少学习者写了诸如教师节、建军节等虽然是我国的节日,但并非传统节日的答案。大约 44 %的学习者分别给出了 5 个关于中国特色的建筑物与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胜地的答案,但是比较两个问题的答案发现,许多学习者将长城、紫禁城、颐和园等历史文化胜地与四合院、牌楼、亭子等中国特色的建筑物相互混淆起来。关于中国特色的乐器,只有 31 %的学习者写出了 5 种答案。对于有中国特色的服饰这种在我们现代日常生活中已经很少见到的事物,只有 11 %的学习者能写出 5种。而对于中国的待人接物礼仪以及餐桌礼仪,只有 7 %的学习者给出了 5 种答案。有许多学习者把诸如“你好”、“对不起”等礼貌用语当作礼仪,但其实这里所说的礼仪是礼尚往来、知恩图报、上行下效之类的行为方式。
(三)学习者易于接受的文化教学方法
结果显示:学生最容易接受的教学方法是教师通过图片、幻灯片、电视、网络等视听直观教具来进行文化教学,其次是通过课外活动,即在课外阅读与文化有关的文学作品或报纸杂志、观看包含文化内容的电影来学习文化知识,再次是结合一些具有文化背景的词汇介绍文化。
五、对英语文化教学的相关启示
(一)培养学生母语文化传播意识
对母语文化应该充分自信,把它融入全球化的文明中。对中国文化传播的正确认识、评价及实现,都离不开母语文化传播意识的培养及外语能力的培养,而这两者都需要大量高品质的信息输入和信息习得。信息输入包含正规的教材、图书等出版物。随着世界经济文化交流的日益全球化,人们已经认识到成功地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是英语教学的主要目标。作为英语教学的主体,高校英语学习者应该提高自身的跨文化交流意识,平等地看待英语和汉语,适当地调整语言学习策略,明确学习英语的目的和用途。同时还要正视中西方文化差异,既要增强对母语文化优势的认同感,又要做到在吸收西方文化中不,不断提高自身的跨文化交流能力,以文化传播为己任,以英语为桥梁,推动中西方文化双向沟通和理解。提高学生对中西文化的敏感性,培养学生的文化传播意识。
(二)提高英语教师自身的母语文化素质
近年来,随着中国文化全球热现象的出现,人们越来越意识到英语教学中母语文化教学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因此,高校英语教学必须要提高教师的母语文化素质。现代高等教育中人文教育的缺失现象已经引起教育界的普遍关注。著名学者王守仁教授指出,中国本土文化需要通过英语来实现“全球化”,如果中国学者不能用英语向世界讲述中国的本土文化,文化对话可能成为自话自说,在世界多元文化格局中就听不到来自中国的声音。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我们应该转变教育观念,调整教学内容,在传授目的语国家人文背景知识的同时,重视母语文化的导入,增强文化的民族性,提高学生母语文化的英文表述能力。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 . 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 M] .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11 .
[2]姜怡 . 不可忽视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双向文化交流[ J] . 江苏外语教学研究,2005(2):14-16 .
篇6
摘 要 本文从体育组织文化的角度对“观众行为失控”问题进行分析,并且从体育组织文化的角度来分析“观众行为失控”问题产生的原因,为解决“观众行为失控”问题的解决提供一些理论指导。
关键词 体育社会问题 社会问题 体育组织文化 观众行为失控
一、相关概念厘定
(一)社会问题
社会问题,是社会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指社会关系失调,影响社会大部分成员的共同生活,破坏社会正常活动,妨碍社会协调发展的社会现象。
(二)体育社会问题
体育社会问题作为社会问题的一个小分支,具有社会问题的普遍性,但是体育社会问题也具有它的特殊性。体育社会问题的构成要件主要有以下三点:1.必须有与体育相关的社会现象产生了失调情况。2.体育现象失调影响了很多人的生活,并引起多数人的注意。3.体育社会现象失调必须运用社会的力量才能解决。以上三点必须同时满足才能称为体育社会问题。
二、观众行为失控问题的现状分析
观众行为失控是指在观看比赛时,由于各自的意见不和而产生的不文明的语言与行为冲突,导致现场混乱的局面。常见的有球迷骚乱、辱骂裁判员等。观众行为失控一般和本地区和本国家的体育风俗习惯有关。目前,在我国的球迷骚乱、辱骂裁判员的现象比较多见,裸奔事件的现象没有发生过。
三、观众行为失控问题的危害
观众行为失控问题的危害比较广泛,首先它直接影响了该项目自身的形象,对本项目的开展是一个桎梏。观众行为失控会让体育参与者对该项目有不好的现象,以后就会对其有一定的看法,甚至不会去参加该项目,直接影响了该项目参与的人数。由于观众行为失控,政府会加入到其中对其进行干涉,运动项目原本的特性就会受到影响。另外,观众的不文明行为对运动员和裁判员的心理健康照成一定的影响,甚至会危害到运动员和裁判员的身体健康。
四、观众行为失控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对观众行为失控的打击力度不够
观众的不文明语言是不可以通过强制方式进行制止的,但是观众的不文明行动可以用法律或者条文规定进行制止。以球迷骚乱为例来说,为什么球迷骚乱屡禁不止?究其原因就是惩罚的力度达不到一定程度。在惩罚的力度和冲动的行为之间存在着博弈的关系,你惩罚的力度轻,一些球迷觉得无所谓,不就是罚钱或者拘留,对他本身的影响不大,他就会为了一时痛快,不够后果的去制造球迷骚乱。如果惩罚的力度达到一定的程度,球迷就会引以为戒,以后就会敬而远之。
(二)体育风气不正,体育风俗习惯的影响
观众行为失控与当地的体育风气和当地的体育风俗习惯存在一定的关系。比如在外国,他们受开放的西方文化的影响,球场的裸奔事件是经常发生的事,而在我国,受传统教育的影响,裸奔事件在我国没有发生过。另外就是体育风俗习惯的影响,体育风俗习惯直接决定了该地区或国家的体育参与者与体育观众的素质和体育素养,体育的风俗习惯比较好的地区或国家就会尊重对手和裁判员的感受,不会出现辱骂裁判员和运动员的现象,而体育风俗不好的地区或国家就会截然相反。
(三)观众自身的因素
观众的自身的体育意识和体育思想比较低下。观众自身对体育的认识不足,没有对体育有一个全面认识,对体育的认识过于片面。对体育的认识只是停留在最低的层次,不能正确认识体育的价值,另外观众本身缺乏一定的体育思想。
五、解决观众行为失控问题的策略
(一)加大观众行为失控的打击力度
针对观众行为失控事件,要加大惩罚的力度。不能简单的罚款或者拘留就了事。要出台新的政策法规对其进行约束,避免再次发生。针对个人,拘留和罚款不是目的,要对其进行教育,首先让他在思想上有一定的觉悟,如果再犯不只是拘留的问题,要上升的个人的刑事责任;针对俱乐部,如果出现观众失控行为,要对俱乐部进行警告和停赛处分,在同一俱乐部,观众行为失控事件达到两次就要终身取消俱乐部的参赛资格,甚至解散俱乐部。
(二)加强良好的体育风气和体育风俗习惯的建设
加强各地区的体育风气的建设。针对不良的体育风气,要及时拿出解决的方案,摒除不好的社会风气,加强良好社会风气的引进,正所谓“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另外,还要加强各地区的体育风俗习惯的建设,体育风俗习惯虽然是一个长期以来的产物,能够渗透到人们的内心深处,所以要加强良好的体育风俗习惯的建设,让其对观众的行为起指导的作用,避免观众行为失控行为的发生。
(三)注重观众自身体育意识和体育思想的培养
注重观众自身体育意识和体育思想的培养。观众作为观众行为失控的主体,有着其能动性,加强观众自身体育意识和体育思想的培养,主要是让观众该如何去认识体育的价值,不是用不文明语言和不文明的行为去伤害对手,而是相互尊重,公平竞争。观众的思想觉悟如果达到一定的层次,观众行为失控事件就不会发生了。
参考文献:
[1] 仇军,钟建伟.论体育社会问题[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9.11(第21卷第6期).
篇7
关键词:教育国际化中外高校人文素质教育
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人才需求的国际化不断加强,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为提升本国竞争力以适应全球化挑战,纷纷掀起了新一轮教育改革潮流,分析和借鉴世界各国人文素质教育的经验教训,对推进我国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人文素质教育的内涵
素质是心理学上的一个概念,是指人的先天解剖生理特点,主要是神经系统、大脑及感受器和运动器官的特点。人的基本素质包含德智体美劳等诸多方面,涵盖了政治素质、身体素质、业务素质、道德素质、文化素质等。大学素质教育就是在大学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利用教学和环境的积极作用,以全面发展的教育理论为指导,通过合理科学的教育活动,使每个学生都形成符合社会需求的素质结构,成为有较高综合水平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
人文,简单地说,就是人性与教养,人之所以为人,就是因为人通过教育而获得了人性与教养,具有了人文素质,否则与动物并无区别。[2]所谓人文素质,是指由知识、能力、观念、情感、意志等多种因素综合而成的一种人的内在品质,表现为一个人的人格、气质、修养。人文素质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传统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及自身实践使其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气质。它是一种后天素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3]
二、中外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差异
(一)培养目标之间的对比。
中西方人文素质教育虽然在培养目标上存在着意识形态上的巨大分歧,但在很多方面仍然具有可比性。一些发达国家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大都已经用法律法规的形式固定了下来,例如美国教育部制定的总体性教育目标,各高校据此制定本学校的人文素质教育培养目标,[4]这样就使人文素质教育培养目标成为由国家强制力作为后盾的国家意志,而我国的培养目标,国家只是从宏观上表示将其作为一个战略意图,还未能真正上升到国家意志;国外人文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对各高等院校教育教学活动的约束或指导能力比较强,而我国人文素质培养教育的目标,除了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外,对各高等院校并没有太大的实际约束力;国外人文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大都具有非常明确的目标指向,具有明显的可操作性,而我国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则大都仅仅是一种原则性很强而操作性很弱的指导性规定;国外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基本上已经在高等院校取得共识,并在这个层次上得到进一步的分解和细化,而我国的人文素质教育目标则基本上还处于一种“各自为战”的局面。
(二)教育主要内容的对比。
由于受全球化的影响,我国人文素质教育内容设置的状况已经有了改变。现在我国核心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包括政治理论教育、道德与法制教育、现代历史类教育等课程,占据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半壁江山。但是,与国外人文素质教育内容的设置相比较,我国人文素质教育内容的设置还存在着如下问题:尽管许多高校在开设人文素质教育课程方面热情很高,但课程仓促上马多,精品课程少;临时起意多,长远打算少;随意性强,目的性弱。所以,总体的教育教学效果并不十分明显。与西方一些国家的做法相比,我们在人文素质教育内容的设置方面仍然不成熟,许多方面仍需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三)教育基本方法的对比。
我国人文素质教育的方式方法既有与国外人文素质教育方法上的共性,又具有鲜明的自身特点和优势,但比较起来我国的人文素质教育有许多方面需要改进: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纳入课程体系的方式仍显得过于单调,除了国家教学计划规定的人文素质教育核心课程的强制性纳入和大量的人文素质教育选修课程的随机纳入之外,并没有更多途径使学生接受人文素质教育,这种状况与大学专业划分过细的弊端相映衬,往往会造成学生在不同学年段接受人文素质教育“苦乐不均”的问题。在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设置上缺乏科学性,没有考虑大学生的身心发展及知识结构的特点和规律,更多的是教育者的一厢情愿和“单边主义”行为,这样的课程准入方式显然不可能达到好的预期效果。在教学方式上,过于强调灌输而忽视启发,其结果是学生日渐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
三、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发展的对策
鉴于我国高校人文素质教育与西方发达国家之间的差异,在下面方面进行改变,对于我国的人文素质教育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一)确立科学素质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和谐发展的战略。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在科学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以及二者的有机结合上还缺乏系统的规划,对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相互依存、结合和互补关系还缺乏明确的认识。由于没有理清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关系,科学教育得不到人文教育的支撑与补充,使科学教育缺乏人文文化的根基。因此,加强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整合研究并在此基础上理顺科学文化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二者之间的关系,为人文素质教育进行动态定位,是规划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发展的首要前提。[6]
(二)提高认识,更新大学教育理念与目标。
大学教育的核心是坚持科学、创新、人文精神的统一,在市场经济改革、社会分工细化的情况下,知识体系也在发生改变,人文学科被忽视,在教学实践中,出现重智育轻德育、重理科轻文科的现象,教育的功利主义变得日益突出。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如何把握住前进的方向?作为未来社会的希望,当今大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间接主导了这个社会的大方向。这就要求各高校领导要根据时代的变化,坚持发展观,进行教育理念的创新,指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发挥人文素质教育的作用。
(三)改革完善高校教学体制。
当前,在我国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中,对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和评估比较少,这在一定程度上就已经落后于其他发达国家,当务之急是改善高校教学体制,大力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的设置。完善文化课程的设置,使大学生得到系统的人文素质教育,应多设一些人文社会科学和文学艺术的选修课,如唐诗宋词、艺术史论、影视、音乐等,不要形同虚设,要有相应的学分。同时,实行辅修专业制,使学生在主修一门专业课的同时,能够选修一些人文社会科学专业。目前,许多学校都在实行这种制度,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实践表明,这种做法对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具有很大的益处。
(四)努力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大学校园是大学生培养人文精神、思想道德情操的重要场所,是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课堂。大学的教化程度很大方面取决于大学的文化氛围,学校要定期开展文化艺术节和电影节等校园文化活动,举办各式各样的人文学科讲座,鼓励、扶持大学社团开展征文、辩论等活动,使大学生在寓教于乐中丰富情感、陶冶情操、净化心灵。还应重点进行校园人文景观建设(如历代名人的雕塑、具有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建设的亭阁等),这样既可美化校园环境,又可对大学生进行历史文化教育,间接提高人文素质教育。加强校园文化环境建设是培养大学生人文素质不可忽视的环节。
(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进一步提高教师的人文素质。
篇8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 跨文化意识 培养
世界经济快速发展,全球经济的快速进步,国家之间的交流越来越紧密。中国的发展迅速,在国际社会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为促进国际间的交流,我国急需培养一批高素质的跨国新型人才。
对于我们来讲,国与国之间交流质量的好坏取决于我们英语语言交流能力的高低。而当前我们在学校中教师讲授的英语语言文化知识以及国家与国家之间文化习俗的交流是主要培养方式,这一要求对于大学的英语教师在英语教学如何正确实施是一个全新的挑战。换句话说,大学英语教学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是大学生获得国家之间文化差异交流学习能力的最终目的,我们的英语学习应向实用性和交际性方向发展。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的培养在英语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除此之外我们还要注重提高大学生英语学习者学习国家与国家之间文化差异的意识培养,实现大学语言教学与外国传统文化差异教学的有机结合,让我们大学生深入了解并掌握本国文化与其他国家文化的差异之处,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学习外国人传统的国家文化与传统习俗,正确运用英语进行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全力避免我们的学生在交流过程中因为文化差异造成的交流障碍,给学生以至于国人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1什么是国家与国家之间文化差异交流意识
这种国家与国家文化交流意识可分为四个方面:首先是语言学习者对于异种、异族文化中出现的显著特征有所了解,但感觉这种习俗怪异,甚至是无法理解。其次是要让学生了解其他国家传统文化与我国传统文化之间存在的差异,了解外国人代表在为人做事方面所表现出的一种极其微妙而又代表一种特殊意义的异种、异族文化特征,这些特征对于中国人来讲又在某一方面让人难以理解。再次,是我们教师在给学生讲述的时候,让学生认知到这种习俗的存在,通过学生英语语言的学习来理性地认知这样习俗的存在、认真而又正确地对待和分析这种习俗存在的真正含义,从理解的角度认识到外国传统习俗文化是我们学生可以接受,并能充分理解的。第四,语言学习者通过深入体验目的国家语言文化,可以使我们的学生从情感角度、行为角度设身处地从外国传统文化出发,来感知国外人民在某些方面所拥有的立场,来认识和感知这种文化习俗的存在,充分理解外国传统文化、习俗。这样我们培养的学生才真正地在国际舞台上发挥主导作用,发扬我们中华民族的五千年的优秀文化传统。
在大学教学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够正确地让学生认识到这种国家与国家传统文化差异的存在,那么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特别是和外国人交往过程中就会遇到因传统习俗和文化的冲突而带来的种种坎坷和障碍,造成对方的误解,甚至造成交流的中断,失去朋友,给国家造成损失。如,中美文化、习俗差异造成的冲突。在中国大学食堂,中国教师、四五个学生和一名美籍教师在排队打饭。排在学生后面的一位中国老师抢在学生前面优先打饭。这种情况在中国人的眼中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学生也没有提出任何的异议,中国遵循孔孟之道。但是外国人讲究人人平等,中国老师的做法是他们所不能接受的,如果他不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他就会提出抗议。相反,我们的老师在国外遇到这种情况,学生不给老师让位置,老师不了解国外的情况,也对学生会产生“不尊师重教”的想法。这种国家与国家传统文化认知上的差异,需要我们老师在课堂上对学生加以引导,师者为尊,老者为上、尊卑有别、长幼有序是中国的传统思想,国外强调的是人人平等。如果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好好的讲授传统文化习俗,我们的学生就不能很好地了解外国的传统习俗,在为人处事中就不能做到相互理解,相互关照,就容易造成误会,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2国家与国家传统文化交流意识的内容
作为大学的教师,如何在学校课堂教学过程中把国家与国家传统文化知识融入到课堂教学中,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而这种文化知识的融入主要包括以下一些内容:首先是教学过程中英语语言词汇中的文化底蕴的分析;其次是在非言语交流过程中,或行为语言交流过程中,实施体现外国传统文化知识,以自己的行动展现外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如利用教师的肢体语言、行为语言等展现异情异俗;第三是外国传统习俗、风俗现象的展现,通过网上的教育片等形式来让学生有所认知;第四是外国社会意识形态,思维方式和价值体系等等的展现,这个需要我们教师能够充分认识到这种教育教学方法的重要性。我们认为语言词汇中的文化内涵分析;非言语交流,或行为语言交流,如肢体语言等展现;异国社会风俗习惯现象;属于表层文化意识,差异较为直观,比较容易接受;而异国的社会意识形态,思维方式和价值体系则属于深层次的传统文化交流范畴,在学生的认知上比较容易被我们所接受,但在我们中国习俗文化的情感层面上接受起来则会有一定难度。
3大学教学中国家与国家传统文化交流培养的教学现状
在现在大学的课堂,由于大多数的任课教师为我国自己培养,没有去国外接受过国外文化的熏陶,这种受中国传统教学思想影响教育出来的教师,往往注重语言知识本身的讲述和语言技能及其语法的培养,而忽略了国家与国家传统文化知识教学疏导工作,讲课中忽略了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而且,在当前我国现行的应试教育制度的调控和制约下,学校在对学生的要求上往往片面追求4级和6级的通过率,这种要求下的课堂教育往往会使课堂教学更加倾向于对大学生应试培养,老师要求大学生在英语学习中主要以句法、语法、词汇的单一性学习和考试过程中的应试技巧的掌握,有些大学生由于受过级压力的影响,甚至认为大学老师在大学课堂上过多地讲授国外传统文化传统知识是一种浪费。诚然,大学中也有一部分学生意识到国外传统文化知识和习俗学习的重要,对于国家与国家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有极度的渴求。
4大学教学中国家与国家传统文化交流培养的途径
(1)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方法。在当前的形势下,教师应摒弃传统的“一言堂”的教学形式。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师的角色应主动发生改变,由主导者转变成引导者,注重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探索为学生为中心的新型教学模式,确定学生在课堂中的主角地位,多多引入外国传统文化的内容。
(2)在课堂教学中灵活使用教材。当前大学教材提供了大量外国传统文化知识的内容,大学教师在备课和上课过程中,适时引入与教材涉及主题相关的目的国家传统文化和习俗知识,包括社会习俗、非言语交流知识、词汇文化背景等浅表传统文化和相对应习俗知识,这里面还用包括对应国家人民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意识形态等深层隐含的知识热荨T诖笱Э翁媒彩诠程中实时通过中西方文化对比和习俗引导,使学生认识到外语学习不光是知识的学习,更重要的是文化意识的培养,以此来培养学生对外国传统文化、习俗差异的敏感度。在引人外国传统文化知识时,我们应遵循相关性、阶段性、实用性和适度性,潜移默化、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意识。
(3)提高任课教师自身的文化素养。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重要引导者是我们的任课教师,所以任课教师的自身修养的提高非常重要。大学英语教师应利用自身有利的条件,在备课过程中挖掘一切可以利用的外部资源,逐步提高自己的国外传统文化意识。通过网络、报纸来获得外国传统文化知识的文字或音像资料来学习目的国家的语言文化、习俗,体会两者之间在文化、习俗上的差异。除此之外,任课教师应努力为自身文化素质的提高创造实时的语言环境,争取多和外国人接触,争取多出去走走看看,在实际行动体验国外文化、习俗的变化,从中获益。
(4)在大学英语考试中将外国传统文化知识和习俗纳入相应的语言测试体系。要想提高外国传统文化知识在英语语言教学理念与教学内容的重要性,首先就是对英语的考试形式作出相应的调整。在我国现行的教育教学制度下,只有教学内容和考试内容相对应了,才能发挥学生和老师的主观能动性。以考促学,以考代学。如在英语结业考试中加入外国传统文化知识和习俗的内容,加大大学英语4级、6级考试中外国传统文化,美国语言习俗的测试比例。
(5)通过课外活动提高学生对国家与国家传统文化的培养意识。大学的课堂受到空间、时间等的种种限制,许多传统文化的讲述很难在课堂上完成。在这种情况下,大学教师应充分利用课外时间,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英语课外活动来弥补课堂教学时间的不足。如在课余时间定期开展英语角活动,在活动中邀请外国留学生和外教,在国外获得学位回国人员等参加,在活动中,每次我们都确定一个文化主题作为活动主要话题。除此之外,还可以邀请有海外经历的人士给学生做关于国外传统文化和习俗的讲座;也可以通过组织开展英语戏剧表演,英语沙龙,英语电影配音比赛等的趣味传统文化、习俗交流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氛围里自然学习国外传统文化知识。
篇9
关键词: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数字资源整合;信息组织方式
中图分类号:G250.7;G25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68/tsyqb.1003-6938.2016022
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是将公共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美术馆、文化馆等公共文化服务机构中相对分散的数字文化资源,通过一定的方式进行融合、类聚和重组,使其集成到一个统一的平台上,为公众提供“一站式”的信息服务。自20世纪90年代,欧美等发达国家就开始了公共数字文化资源的整合。近年来,我国的大陆与台湾、香港地区也相继启动了若干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项目。
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可以采用不同的信息组织方式,而不同的信息组织方式也有各自的优势和不足。对信息组织方式的研究实质上是为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寻求更有效的资源优化重组方法,这也是资源整合项目建设的关键性问题。本文将对我国大陆和台湾、香港地区有代表性的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项目的信息组织方式进行调查,分析各自的优势和不足,并为进一步提升信息组织质量提出优化建议。
1.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以我国大陆和港台地区具有代表性的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项目为对象。其中,“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是我国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项目的标志性工程。由于“共享工程”主站与地方分站在资源平台设计中具有相似性,因此本文只将“国家数字文化网”(“共享工程”主站)作为该项目的代表性成果列为本次调查对象。此外,大陆和港台一些文化记忆工程,如“广州记忆”“香港记忆”“台湾记忆”等也体现了资源整合思想,本调查对这些项目的信息组织方式也进行了调查(调查对象见表1)。调查数据主要从项目的官方网站和相关文献中获取。
2.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中的资源组织方式
大陆和港台地区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项目收集了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文化馆、美术馆等公共文化服务机构中能展现我国历史文化特色的数字文化资源,并通过信息的多维导航、关键词检索、可视化信息查找、专题信息门户等4种方式进行资源的融合重组,从而实现异构资源的“一站式”查找。
2.1多维信息导航
2.1.1多维信息导航的应用情况
多维信息导航系统是引导用户浏览、选择和搜寻数字文化资源的信息组织方式。它将我国各个历史时期、各地区、各民族的文化资源组织成一个多层次的信息集合体,从而满足用户多角度地进行文化资源的查找。从国内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项目中多维导航方式应用现状的调查结果(见表2)可以看出,各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项目普遍采用了多维导航的信息组织方式,在导航方式的选择中主要采用了分类导航、热门资源导航、缩略图导航三种方式,主题导航、标题字顺导航、时间导航、机构和资源类型导航则运用的较少。
(1)分类导航。分类导航在各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项目中应用较为广泛。除了“中国记忆”项目是以缩略图浏览的方式进行信息组织外,其它项目都根据自身资源组织的需要设计了各自网站的分类体系。
“国家数字文化网”的分类导航系统是参考《文化共享工程分类体系》而设立的。《文化共享工程分类体系》设置了三级类目,一级类目由知识讲座、舞台艺术、农业专题片、电影、文化专题片、电视剧、动漫、其它8个大类组成。该分类体系适应了“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以地方特色资源、红色历史资源、多媒体资源、少数民族语言资源和“进村入户”专项资源为主的公共文化资源分类需求。
由香港赛马会慈善信托基金和康乐及文化事务署联合推动的“香港记忆”项目系统收集了香港的博物馆、档案处、新闻传媒公司的历史和文化资料。“香港记忆”项目所收藏的资源以公共数字文化领域中的香港历史和文化遗产资源为主,它将这些资源按照历史与社会、地理与环境、艺术与文化、传播与媒体4个大类进行划分。4个大类下的特藏资源和图片展览资源都以专题名称加以标识。
“广州记忆”由广州市档案局主持建设。它系统收集了能反映和代表岭南历史文化记忆的文本、地图、照片、影像等资料。“广州记忆”项目设计了适应本站资源组织的二级类目体系。一级类目包含城市变迁、重大事件、历史名人、广府文化、名胜古迹、历史典故、影像记忆等7个大类。在一级类目下又设置了二级类目,如名胜古迹大类下又进一步划分为学府书院、宗教建筑、历史文物、古代遗迹、著名景点等5个子类。清晰明了的类目结构和类名让用户能够快速找到感兴趣的广州历史文化资源。
“台湾记忆”项目系统收集了关于台湾历史文化的80余万条图书文献、史料、图像、新闻影音及历史人物数据。“台湾记忆”网站通过分类体系对台湾历史文化资源进行有序地梳理和呈现。如“台湾记忆”项目在“日治时期台湾图像写真”和“台北市老照片”两个栏目的资源组织中,为了能够将大量的图片资源进行有效组织,设立了两级分类体系。一级类目由通论、台湾历史、地理山川、人文地理和文化风土、经济产业、名胜古迹与旅游指南、人物文献、其它等8个大类组成。在每个类目下又根据资源划分需要设置了若干个二级类目。如地理山川大类下细分了河川湖泊、山与丘陵、平原和盆地、舆图、动植物、聚落等6个类目。
从以上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项目的分类导航方式的调查发现,由于各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项目资源建设规模较小,在资源分类目录体系的设计时主要根据本项目的资源收藏范围进行类目划分,并没有参考已有的文献分类法将资源按照学科分类体系进行归类。这些资源整合项目的分类体系虽然体现了较强的实用性,但是在标准化和分类的整体性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
(2)缩略图导航。缩略图导航是选取能够代表数字对象内容的标志性图片,通过引导用户浏览图片来实现信息查找的资源导航方式。在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项目平台中,缩略图导航通常以滚动条或静态图片列表的形式出现。
“中国记忆”项目试验网站记录了中国历史和文化中的重要事件和人物,它主要以动态缩略图变换和缩略图列表的形式向用户展示已建成的专题资源门户。用户从缩略图中可直观地了解每个专题的主题内容,从而根据个人信息需求进行深层次的信息利用。“香港记忆”项目首页主要以缩略图滚动条和缩略图表格的形式展示了关于香港历史的特藏资源和精选资源。“广州记忆”网站首页的“名胜古迹”、“影像记忆”和“广府文化”栏目也采用滚动条和缩略图列表的形式展示岭南文化历史资源。“台湾记忆”资源平台首页的“特展馆”栏目同样以缩略图变换滚动播出的形式展现其建成的14个专题知识门户,用户点击图片便可进入相应的资源门户了解更详细的信息。
对项目调查可以发现,大陆和港台地区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平台普遍应用了缩略图导航方式。缩略图导航方式相较于传统的以文字形式表达的分类导航、主题导航等方式而言具有更加动态和直观的特征。当用户没有明确的资源查找目标时,往往会被缩略图中的内容所吸引,进而以图片为线索查找到相应的数字资源。因此,资源整合项目应对缩略图的质量进行严格把关,使缩略图导航方式在资源查找和发现中发挥更大作用。
(3)热门资源导航。热门资源导航是对一定时期内用户点击率较高或最新的资源进行汇总并推荐给其它用户使用的参考系统。国家数字文化网为了传播人民群众最喜闻乐见的文化资源以及全国各地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广电、教育、科技等部门最优秀的数字文化资源,专门设置了本周推荐、每月一荐、点击榜、新上资源榜、热门标签、精品资源库等热门资源导航栏,为用户在信息资源的选择和查找中提供参考。“广州记忆”项目的热门资源导航并没有在网站首页出现,而是安排在了检索结果页面。当用户完成了相关数字资源的阅读后,需要重新查找其它的数字对象目标,热门资源导航便可向用户推荐目前最受欢迎的数字资源。“广州记忆”项目设置了热点文章、热门视频、热门图片的资源导航,用户可根据不同的资源类型偏好来选择合适的导航方式。
热门资源导航是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浏览方式中一种补充性的资源导航方式。当用户没有明确的资源查找偏好时,用户就可以根据热门资源导航来查看当前热门的公共数字文化资源,适应了普通社会公众以娱乐消遣为目的的文化需求。
2.1.2多维信息导航应用中的不足
在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平台的信息组织中,多维信息导航不仅能够多维度展示历史文化资源建设成果,同时也能满足用户在没有明确的信息查找目标时进行信息的浏览和漫游,在大陆和港台地区资源整合项目中得到了普遍的应用。但是目前各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项目的信息导航系统以分类导航、缩略图和热门资源导航三种导航方式为主,导航维度比较有限,难以满足用户根据资源的主题、时间、地点、语种、资源类型特征进行资源的多途径查找。在分类体系的设计中,“国家数字文化网”“香港记忆”“广州记忆”“台湾记忆”项目都主要根据本项目的资源收藏范围和用户使用习惯来设计分类体系,较少参考目前已有的标准化的分类工具。分类系统虽然具有较强的实用性,但在类目体系的完整性、类名的规范化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有待在将来得到进一步完善。
2.2关键词检索
2.2.1关键词检索系统的设计
关键词检索是与多维导航方式优势互补的一种信息组织方式,也是人们进行海量信息筛选的有效方法。各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项目为了满足用户对来自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海量信息资源进行精确查找开发了信息检索系统。
从对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项目信息检索系统的简单检索与高级检索功能的调查结果(见表3)看出,除了正处于试用阶段的“中国记忆”网站尚未开通关键词检索功能外,其它资源整合平台均提供了简单检索与高级检索两种检索方式。
“国家数字文化网”开发了关键词的简单检索和高级检索功能,其中高级检索功能提供了搜索字段和搜索资源的时间范围两种方式的限定检索。“香港记忆”项目为了提高用户的信息检索效率,将网站藏资源和口述历史两个栏目的类目体系与关键词检索系统相结合,实现了类目指引下的资源快速搜索。“广州记忆”项目的高级检索功能与“香港记忆”相类似,提供了题名、关键字、时间三个字段的限定检索,同时也借助“广州记忆”网站本身的资源分类体系设计了特定资源类别下的关键词检索功能。
与大陆的资源整合项目比较,“台湾记忆”的检索功能设计得更为细致,它提供了简单检索、进阶检索和延伸检索三种检索方式。为了提高检索结果的全面性,“台湾记忆”项目设计了同义词、同音词、近义词等相关检索功能。同义词检索是在同义词库的帮助下实现检索词和其对应的同义词的扩展检索。如输入“AIDS”进行检索,系统除了返回含有“AIDS”字符串的数据外,其它含有如“艾滋病”“爱死病”“后天免疫不全症后群”“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等同义词的数字对象会一并被查询出来。同音查询功能实现了检索词的同音及多音字的合并检索,如在检索含有“蔡”的数字资源时可同时查出含“药”字的数字资源。模糊查询则是将检索词以近似词的方式进行扩展检索。系统将通过相邻与加权的计算,检索出所有可能相关的数据,如当用户检索“电子图书馆”时,相关字段中含有“电子化图书馆”或“计算机化图书馆”等近义词的资源会同时出现在检索结果列表中。“台湾记忆”项目的进阶检索功能则是在简单检索功能的基础上增加了布尔逻辑组配检索、资源类目限定检索、资源年代限定检索的功能。延伸检索是在实现对“台湾记忆”网站中资源检索的基础上实现资料库和网页资源的延伸查询。
在设计检索结果处理方式(见表4)上,只有“国家数字文化网”和“香港记忆”两个项目开发了检索结果排序功能。在检索结果精炼方面,只有“香港记忆”项目设置了分类、主题、时间、地点、资源类型的筛选功能。其它资源整合项目均不支持对检索结果的再处理。
2.4.2文化专题信息门户应用中的优势与不足
专题信息门户从本质上说是通过对一次公共数字文化资源的二次开发,将不同文化机构收藏的历史文化资源进行整合,使用户能够从历史文化“专题信息超市”中获得丰富的专题文化资源。用户在专题信息门户内进行资源查找时所获取的资源质量更好,相关度也更高。但是目前我国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项目在建设中也存在一些不足。如文化专题的划分较为粗糙,在一些重要的历史文化专题下并未划分子专题,模糊了资源组织中的层级界限。这说明目前资源整合项目的专题信息门户的资源组织和挖掘的深度仍有待提高。
3.我国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中的信息组织方式优化策略
针对目前我国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平台的信息组织方式的应用情况,笔者提出了以下几点优化策略,以期为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平台的信息组织工作提供参考。
3.1多维导航系统的完善
在目前以传统的信息组织方式为主的网络环境下,多维信息导航系统仍是重要的信息组织方式。在目前我国的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项目中,多维导航系统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也存在导航维度不够多样化,分类导航体系建设不够完善的问题。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项目首先应该不断丰富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内容,扩大可获取的数字资源的规模,为构建层级分明的多维导航系统奠定基础。此外,为了减少分类、主题、时空、语种等导航维度在类目划分中的随意性,应该在受控词表的帮助下建立更加系统性和标准化的数字文化资源导航系统,提高资源导航的质量和用户在资源层级浏览中的信息查找体验。
3.2信息检索功能的拓展
在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平台中,信息检索能够满足用户对数字文化资源的全面和快速查找,是一种必不可少的资源组织方法。在目前已建成的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项目中,高级检索和检索结果处理功能虽然得到了初步应用,但是检索功能还不够健全。未来资源整合项目除了要完善基本的检索功能外,还应该积极应用新的技术成果。如引入基于内容的图像检索(CBIR)技术来实现对多媒体资源的精确查找:通过跨语言检索技术实现多语种资源的快速查询:或是通过开发嵌入式的浏览器检索软件来提高用户对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平台的使用频度,通过拓展检索系统的功能来提高检索系统资源查找效率和用户适应性。
3.3文化专题知识的深入挖掘
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项目通过建设文化专题信息门户将专题资源进行了系统地组织。但是目前专题信息门户的建设还存在一些不足。从专题信息门户的资源组织层次上来说,历史文化专题的划分还较为粗糙,应该通过在一些大专题中下设子专题的形式来加深资源组织的层次。此外,专题资源的组织应努力实现从传统的信息组织向专题知识挖掘的方向转变。通过对数字文化信息进行深加工,更好地实现专题知识的抽取和揭示,从而给予用户“所得即所要”的信息资源。
篇10
1. 以中国传统文化·茶文化为载体,以学习茶知识为主体,以有奖竞猜的形式,向广大的同学们传播茶文化知识,让同学们在了解茶文化的同时能更深刻的领悟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同时,激发起广大同学对茶文化的学习热情,为中国茶文化复兴贡献一份力量。
2. 喝茶可以减肥、喝茶可预防蛀牙、茶有预防心血管疾病的作用、喝茶提神醒脑,使人精神振奋,增强记忆力、茶叶是肠道疾病的良药。喝茶有这么多的好处,我们要让更多的人认识茶,了解茶,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接触茶和茶艺术方面的知识。
3. 在活动中检验协会工作的成效。也作为协会对本届助理能力考核的一项活动之一,为协会理事层提供锻炼自己的平台,提高协会理事层成员的工作能力,为日后更好的为广大同学服务。
4. 希望通过这样一个活动,能够为协会的理事层及会员提供一个交流平台。
二、 活动预期效果
让更多的同学认识茶文化协会,了解茶文化的相关知识,对茶文化、对茶文化协会能够有一个更好的宣传。让饮茶成为更多人日常生活中的一个习惯,希望茶让大家更健康,同时也是茶文化知识的一种传承。
三、 活动内容简介
活动名称: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茶文化协会茶文化知识有奖竞猜
活动时间
活动地点: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尧山校区食堂中央及东区东园餐厅
活动对象: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全体同学
活动策划小组:茶文化协会全体理事层人员
尧山负责人:梁欢欢
东区负责人:蒙湘
注:尧山的在食堂拉线或用展板,东区的使用展板。
四、 活动各项工作安排及主要流程
1. 前期工作安排
主席团:
1) 监督,指导和协助各部门的工作;
2) 把各部门的具体工作明确的安排到各部门部长处,再由各部长做具体安排。
宣传部:
3) 设计和制作2款圣诞卡片和4款书签样式(我们可以设计和制作,打上赞助商的信息,要以外联的情况而定)
外联部:
1) 为活动拉奖品和宣传单的打印的费用,奖品可以是:茶叶,笔,糖果哦,圣诞卡片和书签(我们可以设计和制作,打上赞助商的信息)等。外联要在20日晚确定下来。
2) 申请活动所需的桌子,用于兑奖。如果用到展板,还要负责借展板。23日前确定。
3) 负责与赞助商的接洽。
财务部:
1) 准备小礼品,看外联的前况而定,具体在另行通知,23日之前确定好。
2) 负责打印东区的“茶文化知识小百科”传单100份和100题竞猜题和答案集,由秘书处和宣传部提供。
秘书处:
2) 打印“茶文化知识小百科“传单100份。
新闻部:
1) 负责拍照,记录本次活动。
茶艺表演队和网络技术部:
配合各部门工作,活动当天负责发传单,引导同学们来参加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