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科学的含义范文
时间:2023-12-21 17:19:0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环境科学的含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摘要本文从语言的发展变化出发,重点分析“生态”一词在生态文学中的使用情况,指出“生态”一词的含义在生态文学中是如何被误读的,并找出误读的原因,最后提出消解误读的三种具体措施。
关键词:语言的发展 生态 生态文学 误读
中图分类号:H0-0 文献标识码:A
一 引言:从“言必称生态”说开去
如今的社会,越来越多的人热衷于在谈论事物时加上“生态”二字,可谓“言必称生态”的境地,堪与当年的“言必称希腊”相提并论。不仅如此,各种与生态结合而产生的学科门类层出不穷,如在语言类学科中就有新兴的生态文学、生态语言学、生态翻译学等等。
“生态”一词的广泛应用与社会的发展需求分不开,但是如何把握在这一发展变化中生态一词的确切含义是必须解决的问题。事实上很多人对新兴学科中生态的含义存在误读现象。各个学科中对生态一词的理解有哪些异同,如何解释这些现象并找出解决的办法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先从生态一词本身的含义谈起,然后分析其在生态文学中的使用以及误读情况。
二 关于“生态”
1 生态一词的由来和定义
“生态”一词,词源来自希腊语,是由Oikos派生出来的,意思是住所或房子。在19世纪以前,独立的“生态”一词与生态学学科是不存在的。“生态”一词的诞生以及生态学的兴起,首先应归功于德国学者赫克尔,他于1886 年正式提出了生态学的概念,认为生态学是“关于生物有机体与其周围外部世界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生态是生物在自然界的生存状态。这里的自然界是指野外,即人类居住环境以外的地域除却城镇和村落。生存状态包括适应进化的历史和协调存在的现状格局。
2 生态含义的变化发展
随着科学技术发展的速度加快,“生态”一词远远超出了其原有的基本内涵,含义不断丰富、扩大,词义也不断深化。在20世纪20年代以前,生态的内涵是指生物有机体与周围环境的关系,这时的主体不包括人类。从60年代开始,人们逐渐意识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也认识到必须用系统、整体的观点考虑社会、经济与环境间的相互关系。这一过程中生态的内涵被不断扩大、深化,开始包含人类与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的关系,最后一直到人类环境中各种关系的和谐。同时,生态的主体也转为人类。
在生态内涵演化的过程中,“生态”一词的含义也逐渐由单纯生物学的含义向 “综合的、整体的”含义转变,蕴涵了社会、经济、自然的复合内容。“生态”一词的词性也由单纯的名词转化为形容词。作为修饰定语,“生态”二字包含了“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系统”和“整体”的含义,如生态城市、生态建筑、生态社区、生态文明等等。
同时,由于生态一词的含义不断扩大,其与其他各学科的结合也开始变得可能,于是出现了生态文学、生态语言学、生态翻译学、生态文化等等跨学科性质的新兴学科。
3 生态含义变化的原因
生态一词的含义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对事物认识的不断深入而发生变化,具体原因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1)人类生存环境的日益恶化是促使生态含义扩大的主要原因;(2)就全球而言,环境问题呈现出全球化特点,引起了整个人类对生存环境的关注;(3)从个体国家而言,生态环境问题开始于国家的进一步发展,社会的进步联系在一起;(4)整个人类社会呼唤和谐“生态”系统。
三 生态一词的在生态文学中的使用和误读分析
生态文学是以生态整体主义为思想基础、以生态系统整体利益为最高价值的考察和表现自然与人之关系和探寻生态危机之社会根源的文学。生态责任、文明批判、生态理想和生态预警是其突出的特点。
1962年,美国女作家卡森的长篇报告文学《寂静的春天》的问世,标志着生态文学时代的到来,即作家自觉地表达生态意识、深入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之后,美、英、法等国家纷纷出现各种体裁的生态文学作品,生态文学批评也相应兴盛起来。中国的生态文学思潮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初的台湾,80年代中期,内地文学界亦见生态意识的觉醒。近年来,生态文学思潮可谓形成。各级环保部门纷纷疾呼文学家将写作向生态倾斜,专门发表生态作品的文学刊物也已出现,最为可喜的是一些作家走出书斋、走进自然,被称为生态文学家。
当然,生态文学不仅仅是单纯的描写自然,它主要探讨和解释自然与人的关系,特别侧重发掘人与自然的紧张、疏离、对立、冲突关系的深层根源,也即造成人类特征和掠夺自然的思想、文化、经济、科技、生活方式、社会发展模式等社会根源。有些可以不描写自然景物,但因其深刻发掘导致人类破坏自然的社会原因而出名。
生态文学给人的第一反应是描写生态环境的文学作品,但是生态文学的真正含义并不是指研究生态的文学,或研究文学与生态的关系的文学。从根本上来说,“生态文学”的关键是“生态”,这个限定词的主要含义并不仅仅是指描写生态或描写自然,而是指这类文学是“生态的”――具备生态思想和生态视角的。
而且,生态文学其实是一种哲学思潮,属于文学流派中的一种,是生态思潮在文学中的反映。更确切地说,生态文学指的是一种文学批评理论,是从生态学的角度对文学作品进行批评分析。它因生态思潮的流行和严重的生态危机而产生,但是随着研究的深入,国外对生态文学批评理论的研究已经过了期,即无论怎么谈论都无法走出原有的分析套路,单纯冠上“生态”的名义并无太多的文学价值。而在国内,尽管生态环境保护依然是人们关注的热点,但是由于生态文学批评并没有在理论上取得重大突破,这方面的研究也正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
四 存在误读的原因和解决措施
1 存在误读的原因
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让人们普遍认识到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而在各个领域对生态一词的使用更是成为一种时尚和显示自己符合时展要求的象征。基本上可以说,生态一词的广泛应用,使得人们满眼充斥的都是关于生态的名词和术语。这难免会产生对生态一词含义的不同解读,抑或是误读。以下从三个方面来分析之所以产生误读的原因。
(1)生态一词自身含义的变化
笔者认为,之所以出现对生态文学、语言学和翻译学中生态含义的错误解读,最为根本的原因是很多人并没有真正理解生态一词的内涵。按照生态一词的定义,生态是指生物在自然界的生存状态。其基本内涵是指生物有机体与周围环境的关系,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它的含义已远远超出基本内涵,开始转指人类与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甚至是人类环境中各种关系的和谐。主体也从不包括人类变为以人类为主体。
生态的内涵在变化,词义在扩大、丰富,这种趋势必然导致本属于自然科学的生态学走出自身的范畴,开始于人文科学结合,并寻找契合点。在文学上以《寂静的春天》为标志开始了对生态文学的关注和研究。在语言学上,把语言结构系统与生态系统相类比,能够更深入地认识语言的本质,了解语言的发展变化。翻译中,借助生态的观点,出现了生态学视角的翻译研究,以求通过翻译来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
生态含义的变化为生态与其他学科的结合成为可能,但是由于人们对生态本身的含义理解不到位,从而导致对交叉学科中生态一词的含义把握不准,出现误读现象。
(2)学科命名带来的概念混淆现象
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来说,语言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变化的。作为新兴学科的命名,如何体现语言的简洁性和明确性是在为学科命名时必须考虑的问题。
目前国际学界在命名与生态学有关的跨学科研究时,大多采用“生态+某学科”的方式,如生态哲学、生态伦理学、生态政治学等。在语言类学科中,采用生态文学、语言学、翻译学来命名着实是一种符合命名学原理的方式,但是这样的术语却带来易让人们误解的弊端。因为同样的命名方法得到的术语应该具有基本一致的含义,但是通过分析,我们发现生态文学中的生态和生态语言学中的生态含义是不一样的,与生态翻译中的生态含义更是大相径庭。
毋庸置疑,每一种理论都有一些特定的术语,是形成这种体系理论的重要标志。换句话说,一种理论往往需要“借助于特定的语言”将“自己特有的认识成果”表达出来。命名一个学科必须寻找一个简短而又明了的术语,生态文学这一术语确实可以把体现生态思潮的文学作品与其他类型的文学形式区别开来,也让人们意识到生态的重要性。但是生态语言学中的生态并不表示描述生态系统所使用的语言,生态翻译学中的生态也不是指对那些关于生态方面的作品等的翻译活动。所以,这样的命名就在概念上给人带来易于混淆的问题,从而不可避免地会导致误读现象的产生。
(3)人们的认知心理模式
生态一词的含义不断扩大变化,体现了人类认识上的不断深化,也体现出人们认知心理模式的不断深入。关于认知的性质和发展的观点目前非常流行,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就提出了第一个重要的认知发展理论――他把人类认知看成是一个复杂有机体之于复杂环境的一种具体的生物适应方式。像其他形式的生物适应一样,认知总是表现出提示存在而又互补的两个方面,皮亚杰称之为同化和顺化。
根据这一认知理论,人们在认识一个事物时总是进行着同化和顺化两种认知活动。比如,人们一旦掌握了生态文学的含义,就会采用同化的认知方式去认识其他相似的学科如生态语言学和生态翻译学。按照这样的方式,人们就会把生态文学中“生态”一词的含义照搬到生态语言学等类似学科上,从而引起对不同学科“生态”含义的误读。
2 消解误读的措施
针对上述对误读产生原因的分析,笔者试图找出消解对生态一词含义误读的具体措施。
第一,加强对生态一词本身含义的全面深入的了解。只有不断更新对生态含义的解读,才能在此基础上去理解与生态相结合的新兴学科中生态的真正含义。生态一词的含义早已超越生物学的范畴,逐步具有整体观、和谐的思想,所以这就要求人们在理解与生态有关的学科时顾及到生态的真正内涵,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生态一词在交叉学科中的含义。
第二,科学合理的为术语命名。不断涌现的学科门类令人眼花缭乱,界定一个含义明确的术语就显得格外重要。笔者认为,不要为了创造一个概念而去命名一个新的概念名称。如生态翻译学的命名就不太科学,它不是一个独立的学科,只是从生态学视角进行的翻译研究,既然生态翻译学这一术语容易造成误解,那么不妨把它定义为“生态翻译观”,或“翻译生态论”,或许会更容易令人明白。
第三,提高人们的认知水平,转变认知观念。随着社会的发展,语言在不断的更新,人们对语言现象的认识也应该不断提高,不断学习新的认知理论模式,吸收新的认知模型和隐喻理论中的精华,用发展的观点看待生态一词被广泛应用后的真正含义,减少或尽量避免对此的误读。
五 结语
生态一词的广泛应用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与多个学科结合出现新兴的跨学科研究是生态含义不断扩大和学科发展需求相互结合的产物。本文通过对生态一词在生态文学中的应用,借用社会语言学中的语言发展变化理论,分析了生态一词的真正含义的变化历程和原因,并指出生态一词与文学结合后存在的一些误读现象,归纳出存在误读的三大原因,并在最后提出了几条消解这些误读的措施,以期本文能有助于人们对生态一词含义的准确理解和正确使用,并为跨学科术语的命名提供一些借鉴。
参考文献:
[1] Piaget,J.Piaget’s theory.In P.H.Mussen(Ed.),Camichchael’s manual of child psychology[J],1970,vol.1.
[2] 王诺:《欧美生态文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3] 王寅:《语义理论与语言教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4] J・H・弗拉维尔、P・H・米勒、S・A・米勒,邓赐平、刘明译:《认知发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5] 宋言奇:《浅析“生态”内涵及主体的演变》,《自然辩证法研究》,2005年第6期。
篇2
1.忽视对环境成本的分析。在开展林业统计工作过程中,建立科学完善的统计指标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林业统计指标体系在构建的过程中并不完善和全面,尤其是环境成本分析得不到重视,缺乏对土地荒漠化、湿地面积减少、森林资源破坏以及生物减少等因素的考虑,造成林业统计中环境保护目标难以实现。在林业统计过程中,环境成本分析的缺失,造成了当前的林业统计指标体系缺乏全面性、科学性和持续性。在现代林业统计指标体系的设计过程中,由于对环境成本和资源消耗属性的忽视,造成了环境成本在林业发展过程中得不到重视,影响到林业经济增长过程中的环境质量的提升和生态资源的保护。当前的林业统计指标体系当中,只关注林业经济的增长,忽视了对经济增长过程中出现的生态资源和环境质量变化的计量,这不符合科学发展的要求,使得经济增长背离了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因此,为了进一步完善现代林业统计的指标体系,保证指标体系具备科学性和完善性,必须在指标体系中重视和强化环境资源成本,重视对环境成本的分析。
2.部分统计指标解释含义模糊。当前在林业统计指标体系的建设过程中,由于对统计指标的认识和含义解释的模糊,给林业统计工作的顺利开展造成不确定性,影响到了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和真实性。对指标的含义、统计范围没有进行明确。基层统计人员对指标的统计时缺乏科学的统计方法,多采用不科学的估算来确定统计数据并上报,这严重制约了统计指标的准确性。另外,由于对统计指标含义的模糊,造成不同统计指标存在交叉和重复的现象,指标信息存在重复交叉容易影响统计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使得统计结果难以真实地反映林业经济情况,导致指标的评价结果被人为地夸大或缩小。
3.统计数据缺乏时效性。开展林业统计工作,必须保证林业统计数据的真实性和时效性。但是,在实际的林业统计过程中,由于林业统计方法和调查手段采取的是层层汇总的方式,林业统计调查的频率和速度都比较迟缓,经过层层上报和汇总,严重影响到了林业统计工作中的问题的及时反映。林业统计的时效性对林业统计而言至关重要,落后的统计方法和调查手段严重地制约了统计数据的时效性,不利于林业部门进行决策,影响林业统计的目标的实现。
4.缺乏反映民生问题的指标。在当前的林业统计指标体系当中,缺乏对林业地区的居民生活条件和基础设施状况的评价,缺乏深入的调查和研究,关注林业职工的收入、养老、教育等情况。林业统计指标体系的建设过程中,忽视了民生指标,不利于全面的、科学的林业统计指标的形成,不利于提升林业经济发展的质量,影响林业的科学发展。林业统计过程中的民生指标的缺失,不能够真实地反映林业发展中的民生状况,不利于林业统计数据的科学性和完整性,不利于正确的林业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5.统计工作力量薄弱。由于我国基层林业部门的人手和资金缺乏,基本统计力量十分薄弱,而且林业相关的经济项目随着林业的快速发展不断地增加,这给林业统计工作带来巨大的压力。在林业统计的指标体系的建设过程中,由于统计力量的薄弱,许多林业统计调查的难度比较大,所需的费用也比较高,林业统计工作存在一定困难,因此,全面的、科学的林业统计指标体系在执行的过程中难以实现,统计工作的力量的薄弱,调查手段和数据收集方法受到限制,影响到了科学的林业统计指标体系在实际执行过程中的实现。
二、改善林业统计指标体系的建设性意见
1.统计指标体系的构建应该满足宏观管理和政府规划要求。在开展林业经济统计的过程中,应该充分认识到林业统计的基本任务和服务对象,林业统计时为了满足林业发展要求对林业发展情况进行调查和分析,并结合统计结果实施统计监督。因此,在林业统计指标体系的构建中,应该充分认识林业统计的目标和任务,以此为出发点开展林业指标体系的设计,在林业指标体系的设计过程中应该充分体现指标体系的价值和实际意义,保证林业统计工作目标的实现。
2.提高林业统计指标体系设计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开展林业统计是对复杂的林业经济活动的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和分析,以促进林业经济的发展。因此,在林业统计指标的构建过程中,应该充分的认识到指标体系设计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首先,应该完善林业统计指标体系的指标,加强林业统计过程中的环境成本问题和民生指标的统计和分析,通过环境成本的统计,提高林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对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意识的加强,进一步促进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其次,应该完善林业统计的报表制度,建立符合林业企业发展实际的统计报告,促进林业数据信息的有效反映。再次,应该提高统计数据的时效性。通过改善林业统计层层汇总的统计报告方法,提高林业统计的速度,使得林业统计中的关键问题能够得到及时的反映和上报,促进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最后,应该完善林业指标体系的数据收集手段,提高数据收集的灵活性和及时性,有效地降低林业统计的统计成本,加强对林业统计核算制度的完善,建立科学的、合理的林业经济投入与产出的统计方法,以促进林业经济统计目标的实现。另外,在林业统计指标体系的建设中,应该重视对统计指标解释的明确,通过准确地界定和解释不同指标的含义,保证各个指标之间的独立性和稳定性。
3.加强林业统计指标体系的标准化建设。当前的林业经济统计指标体系的建设缺乏规范和标准的约束,造成了林业统计的标准化和科学化程度不够,严重制约了统计数据的质量。因此,林业部门和国家统计部门应该重视对林业统计指标体系的标准化建设,通过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对林业以及林业相关的产业经营范围等进行界定,解决林业统计过程中存在的产业范围模糊和界定不清的问题,提高林业统计的标准化,明确林业管理和林业经营的相关活动。另外,除了加强林业统计指标体系的标准化之外,林业统计过程中,还应该强化对林业统计调查方法以及统计核算方法的标准化,通过一系列的标准化、规范化的操作,提高林业统计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和林业统计工作的科学性,促进林业统计目标的实现。
篇3
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传统旅游方式的弊端越来越多的显现出来,导游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破坏日益严重,一种新的环保方式的旅游景点规划已经迫在眉睫。在这一背景下,出现了生态旅游这一概念。但是我国在生态旅游的理论、大众意识、管理方式及规划研究上都比较欠缺,而把地理学研究自然现象空间关系的“横向”方法同生态学研究生态系统内部功能关系的“纵向”方法相结合的景观生态学,是新一代的生态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把景观生态学应用到旅游生态景点的规划研究中,是保证旅游资源能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景观生态学; 生态旅游; 规划研究
Abstract:
With the vigorous development of tourism industry, the disadvantages of traditional tourism way more and more show, tour guides resources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destruction increasingly serious, a kind of new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way of tourist attractions planning is imminent. In this context, the emergence of a ecological tourism this concept. But our country in ecological tourism theory, the public consciousness, management way and planning research are lacking, the geography and the study of natural phenomena space relation "vertical" with ecology research method of ecological system internal functions relationship "horizontal" method of combining the landscape ecology, is a new generation of ecology, with very strong practicality and applied. The application of landscape ecology to tourism ecological scenic spot of planning, is to guarante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resource can be important way.
Keywords: landscape ecology; Ecological tourism; Planning research
中图分类号:P90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引言:景观生态学是20世纪60年代在欧洲形成的,到20世纪80年代初,景观生态学在北美才受到重视,并迅速发展成为一门很有朝气的学科。景观生态学的理论是复杂而庞大的,经过20多年的学习和实践,中国的景观生态学研究已取得长足发展,景观格局与生态过程、土地利用与动态、景观规划与设计、环境影响评价与自然保护等方面的研究与应用中取得重要进展,本文中从景观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发展历史以及它在生态旅游中的开发应用加以阐述,从景观的角度将旅游与生态有机熔铸。
一、相关概念解析
1.1景观的含义
“景观”一词最早出自于希伯来语《圣经》旧约全书,指的是具有国王所罗门教堂、城堡和宫殿的耶路撒冷城美丽的全景。景观的含义等同于“风景”、“景致”、“景象”等。在英语、德语、俄语中“景观”一词拼写相似,其原意都是表示自然风光、地面形态和风景画面。汉语中的“景观”一词涵义丰富,不仅反映了风景、景色、景致,还表达了观察者的感受和认知。
由于不同学科领域对景现的不同理解,景观的定义存在多种表述。视觉美学意义上景观的含义与“风景”、“景致”、“景色”一致。地理学概念上,景观被定义为地球表面气候、土壤、地貌、生物各种成分的综合体。生态学上,景观有狭义和广义两种之分:狭义景观是指几十平方千米至几百平方千米范围内,由不同生态系统类型所组成的异质性地理单元;广义景观则是从微观到宏观不同尺度上的、具有异质性或斑块性的空间单元。
1.2生态旅游的含义
生态旅游(ecotourism)是由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特别顾问谢贝洛斯•拉斯喀瑞1983年首次提出。 当时就生态旅游给出了两个要点,其一是生态旅游的物件是自然景物;其二是生态旅游的物件不应受到损害。1988年,他又进一步给出了生态旅游的定义:“生态旅游作为常规旅游的一种特殊形式,旅游者在欣赏和游览古今文化遗产的同时,置身于相对古朴、原始的自然区域,尽情研究野生动植物和享受旖旎的风光。”1993年国际生态旅游协会把其定义为: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当地人民生活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生态旅游的内涵更强调的是对自然景观的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旅游。
二、景观生态学在生态旅游规划与开发中的应用研究
2.1旅游规划的景观生态学原则
(1)整体优化原则
从系统论的角度,把景观作为一个系统来规划和管理,从而实现其整体最优化。
旅游规划是对旅游地生态系统及其内部各个部分、多种要素进行规划,平衡宏观和
微观之间的关系;规划者应该站在系统整体的高度上,使规划体现出生态系统的稳
定性和自然规律。
(3)多样性原则
多样性是景观规划设计所依据的原则同时又是对景观进行管理的结果。景观的
多样性对确保景观的稳定、缓冲旅游活动对环境的干扰、提高景观观赏性等方面起
不可替代的作用。景观多样性的维持和旅游空间多样化的创造是旅游地规划的重点。
(4)个性与特殊保护性原则
对某一地区进行景观生态规划设计的时候,对于该地区的一些原始自然地和宝
贵的历史文化遗迹,要绝对加以保护,避免对这些宝贵的自然及历史文化遗产造成
破坏。
(5)综合效益原则
景观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要达到平衡,不能顾此失彼。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
时要体现生态理念,注重生态平衡,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使景区在获得经济利益
的同时又不至于减弱其景观生态美,达到经济与生态的和谐发展。
2.2景观生态学在旅游规划中的应用
2.2.1景观生态学在旅游规划中的宏观应用
景观生态学在旅游规划中的宏观应用主要强调的是景观的自然属性,有效而合理的景观生态规划对保持旅游地的景观质量、景观特色以及确保旅游地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从景观结构和功能上对景区进行景观生态规划,主要包括对旅游产品市场需求和特征的分析,旅游地自然、社会要素等资料的调查搜集,景观分类和对景观结构功能的诊断,然后通过不同类型的景观结构进行规划,设计出不同的功能单元,以整体协调和优化利用为原则,确定景观单元及其组合方式,进而选择合理的利用方式。
2.2.1景观生态学在旅游规划中的微观应用
景观生态学在旅游规划中的微观应用则主要体现在对景观结构要素斑—廊—基的具体设计上, 旅游斑块的设计要体现出与环境的高度和谐统一,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共生程度要高,人造的斑块与天然的斑块要相协调。旅游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要充分实现生态化,并且要注意与当地的自然、人文景观的特征相协调,切忌以商业化、城市化的浓重气息破坏景观原有的文化内涵和特色。基于景观生态学原理的旅游规划与开发首先应把保护思想融入到开发理念中,然后运用景观生态学相关原理,对旅游地的旅游景观、环境景观等进行进一步规划。
三、结论
生态旅游是一种新的旅游形式,生态旅游的开发与规划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用于指导生态旅游开发与规划的理论是学者们研究的重要内容。旅游地景观生态规划是在景观水平层次上对旅游地的旅游景观、环境景观等所进行的一种规划,它本质上是一种包含“旅游”、“景观”、“生态”三方面的综合性规划。景观生态学是地理学与生态学交叉形成的学科,它既包含了生态学的思想又注重景观时空特色,同时又考虑规划地的生态平衡,这与生态旅游的思想不谋而合。所以景观生态学是生态旅游规划的一个重要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傅伯杰等.景观生态学原理及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2]肖笃宁,李秀珍等.景观生态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3]黄锡畴.德意志联帮共和国生态环境现状及保护[J].地理科学,1981:12~15.
[4]刘安国.捷克斯洛伐克的景观生态研究——中国科学院区域环境研究考察组访捷见闻[J].地理科学,1981,(2):18~21.
[5]祁黄雄,林伟立.景观生态学在旅游规划中的应用[J].人文地理,1999,(3):22~26.
篇4
关键词: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生态经济;低碳经济
一、来源及含义
(一)循环经济的来源及含义
20世纪60年代环境保护思潮和运动崛起的时代产生。“循环经济”一词是美国经济学家波尔丁在20世纪60年代受当时发射宇宙飞船的启发来分析地球经济的发展提出生态经济时谈到的。
“循环经济”一词并非国际通用术语,在学术界尚存争议,从各种文献对它界定的共同性来看,就是指通过资源循环利用使社会生产投入自然资源最少、向环境中排放的废弃物最少、对环境的危害或破坏最小的经济发展模式。
(二)绿色经济的来源及含义
绿色经济的“绿色”,不是人们感知意义上的颜色,而是一种象征性用语。一般认为绿色经济是指人们在社会经济活动中,通过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高效地、文明地实现对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使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和生活质量持续提高的一种生产方式或经济发展形态。
(三)生态经济的来源及含义
第一,生态经济是指在生态系统承载能力范围内,运用生态经济学原理和系统工程方法改变生产和消费方式,挖掘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潜力,发展一些经济发达、生态高效的产业,建设体制合理、社会和谐的文化以及生态健康、景观适宜的环境。生态经济是实现经济腾飞与环境保护、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自然生态与人类生态的高度统一和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第二,生态经济是让整个产品的生产、使用和废弃的全过程像生态系统一样形成全封闭循环,最终达到资源的零输入和废弃物的零排放,使生产系统自持,也就是真正的可持续发展,是理想化阶段,在知识经济的后期才有可能做到。目前,各个国家生态经济的发展仅仅是经济活动的生态化趋势。
(四)低碳经济的来源及含义
低碳经济的发展理念最早起源于西方国家。早在2003年,英国颁布的《能源白皮书》,使之成为世界上最早提出“低碳经济”的国家。 低碳经济是碳生产力(单位碳排放的经济产出)达到一定水平的经济形态,它的着眼点是未来几十年的国际竞争力和低碳技术产品市场,目标是低碳高增长。低碳发展通过技术跨越式发展和制度约束得以实现,表现为能源效率的提高、能源结构的优化以及消费行为的理性。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低碳经济实质是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
二、相同的理念、支撑点和追求
(一)新的价值观念和消费观念
新的价值观念包括:在考虑自然资源时,不仅视为可利用的资源,而且是需要维持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在考虑科学技术时,不仅考虑其对自然的开发能力,而且要充分考虑到它对生态系统的维系和修复能力,使之成为有益于环境的技术;在考虑人自身发展时,不仅考虑人对自然的改造能力,而且更重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能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新的消费观念摈弃过渡浪费和奢侈之风,提倡绿色消费,也就是物质的适度消费、层次消费。是一种与自然生态相平衡的、节约型的低消耗物质资料、产品、劳务和注重保健、环保的消费模式。在日常生活中,鼓励多次性、耐用性消费,减少一次性消费。而且是一种对环境不构成破坏或威胁的持续消费方式和消费习惯。在消费的同时还考虑到废弃物的资源化,建立循环生产和消费的观念。
(二)支撑点是绿色科技和生态经济伦理
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生态经济和低碳经济都是以绿色科技和生态经济伦理为支撑点。
绿色科技是指科学技术的生态化,因而又称之为生态科技,主要是针对科学技术的功能及社会作用而言的,它涉及到科技伦理和科技价值问题。绿色科学技术或者生态科学技术是建立在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基础上的,目的是促使人与自然协同演进、共同发展,是在生态自然观指导下,受生态意识支配和生态伦理、生态价值约束的科学技术,这种有利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与统一的科学技术越是发展,人与自然间的关系越融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生态环境优化也就越有保障。自然性和人类性是绿色科技的显著特征。
生态经济伦理是适应当代人类发展的生态经济的新时代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新经济伦理。生态经济伦理的深刻内涵是:生态经济伦理强调环境忧患意识的重要性;生态经济伦理追求平衡、和谐的道德境界;生态经济伦理的根本价值观是可持续发展。
三、不同的侧重点、突破口和核心
(一)研究的侧重点不同
循环经济侧重于整个社会的物质循环,强调在经济活动中如何利用“3R”原则以实现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提倡在生产、流通、消费全过程的资源节约和充分利用;绿色经济关爱生命,鼓励创造,突出以科技进步为手段实现绿色生产、绿色流通、绿色分配,兼顾物质需求和精神上的满足;生态经济则吸收了生态学的相关理论,核心是经济与生态的协调,注重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的有机结合,以太阳能或氢能为基础,要求产品生产、消费和废弃的全过程密闭循环,需要长期的努力和坚持。而低碳经济是针对碳排放量来讲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采用清洁能源,以期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缓和温室气候,使在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上,碳排放量比较低的经济形态。
(二)解决危机的突破口不同
篇5
我对环保意识的了解
可以说公众的环保意识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我国环境保护事业的成败。而提高公众环保意识,培养公民环境道德,最主要的途径就是有效开展环境教育。目前,全世界都在进行环境教育的探索与实践,本文对从我国的现实情况出发,阐释了环境教育的重要性介绍了国际教育的发展历程,初步分析了环境教育的含义和基本内容,并提出环境教育体系构建的设想。
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十分复杂,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都依赖于对环境和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然而正是在人类开发利用环境和资源的过程中,产生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种种环境损害行为归根到底是有人们缺乏对环境的正确认识,要消除对人类生存的威胁,只有通过每一个人的革命性变革,也就是说欲使人们正确认识环境,解决各种环境问题,加强环境教育,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是人们的行为与环境相和谐则是必由之路。
需要说明的是,有些学者认为环境教育是一门理论科学,然而笔者认为定是一门应用科学,因从环境教育的目标可以看出它是通过环境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培养,使人们参与到保护和改进环境的活动和氛围中去。同时,从另一个层面上看,环境教育的目的是传授一种自然和生态平衡的价值观,因而也可以说是一种哲学的体现。
篇6
课程管理系
交通与物流系
教研室
物流管理教研室
适用专业
现代物流
使用范围
执笔:
审核:
审批:
一、课程简介
《物流管理学》是物流管理专业的必修专业课。在物流管理专业中居于主导地位的必修课。物流管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和理论性、科学性和艺术性兼而有之的应用性学科,该课程旨在让学生树立现代管理的思想观念,掌握和运用管理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提高自身的管理素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理论素质和实践技能,并通过实践技能训练,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能力,为学生就业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和职业基础。
二、本课程与专业内其它课程的关系
《物流管理学》在物流管理专业中是一门专业基础课,是其他核心专业课的先修课程,它主要涵盖现代管理学所涉及的四大职能以及管理学科的相关理念。因此,《物流管理学》为其他课程的开设奠定了基础。
三、课程的教育目标
1、知识目标
(1)管理者的概念及其应具备的管理技能;不同管理流派主要的管理思想;
(2)能够解释古今中外著名的管理案例中蕴含的管理理论和管理思想;
(3)决策的程序、影响因素和决策技术;
(4)
计划的内容、作用与制定方法;明晰实现目标管理的步骤;
(5)组织设计的影响因素、方法、常见形式;
(6)领导威信、领导理论和领导艺术的运用;激励理论及其在管理中的应用;沟通过程、类别及沟通障碍克服的方法;
(7)管理控制的流程和方法;
(8)管理的环境;组织岗位职能分析的方法;
(9)组织中生产过程管理、财务管理、营销管理、人力资源开发的基本内容;
(10)管理创新的理论、战略管理、信息管理的内容以及管理学发展的新趋势。
2、能力目标
(1)能学会组织团体中管理的一般流程;
(2)能熟悉影响管理职能发挥的因素;
(3)能学会计划的程序、方法;
(4)能熟悉理解决策过程和决策技术;
(5)能熟悉组织架构的常见形式,理解组织变革中的动力与阻力,具备初步进行组织机构设计的能力;
(6)能熟悉人力资源管理、领导原理的基本方法,掌握人员配备的技能;
(7)能学会如何运用激励理论进行员工激励,以提高工作效率,并初步具备进行挫折管理的技能;
(8)能学会如何解除管理活动中有效沟通的障碍,并初步具备冲突管理的方法;
(9)能学会衡量工作成效、纠正偏差的控制方法;能熟悉企业文化对企业成长的重要性影响,掌握创建、塑造企业文化的途径;
(10)能学会生产型企业管理、流通型企业管理的基本方法、策略;
(11)能运用创新管理、战略管理、信息管理的方法和技术为从事的管理工作服务,以便适应未来就业创业时管理理论应用的新发展。
3、素质目标
(1)探究问题的能力;
(2)与人沟通的能力
(3)归纳总结的能力;
(4)团队协作的能力;
(5)自学的能力;
(6)解决问题的能力;
(7)信息处理的能力;
(8)创新能力等。
四、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建议学时
序号
章节
学时
教学形式
备注
1
第一章
管理的基本知识
4
理论课
2
第二章
管理学的发展过程
4
理论课
3
第三章
组织环境与组织文化
4
理论课
4
第四章
计划与决策
4
理论课
5
第五章
组织与人事
6
理论课
6
第六章
领导与激励
6
理论课
7
第七章
控制与协调
6
理论课
8
第八章
生产过程的管理
4
理论课
9
第九章
人力资源管理
6
理论课
10
第十章
营销管理
2
理论课
11
第十一章
理财工作管理
2
理论课
12
机动
4
总计
52
五、课程教学设计框架
章节名称
教学目标
学习内容
学时建议
教学方法手段
与资源利用建议
教学环境说明
考核评价
第一章
管理的基本知识
1、了解管理活动、管理意识的含义、特征;
2、掌握管理的定义,理解管理的特征;
3、掌握管理的职能,理解管理的性质;
4、掌握管理学的概念与研究对象;
5、理解管理学的研究方法;
6、了解管理者的定义与分类;
7、掌握管理者应具有的技能;
8、把握管理工作的对象与范围。
1、管理活动、管理意识的含义、特征;
2、管理的定义,理解管理的特征;
3、管理的职能,管理的性质;
4、管理学的概念与研究对象;
5、管理学的研究方法;
6、管理者的定义与分类;
7、管理者应具有的技能;
8、管理工作的对象与范围。
4
1.教学方法
讲授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
展示教学法
2.媒介资源
多媒体
教材与学材
多功能教室
物流实训室
采用过程性考核评价方法,主要从职业道德、平时作业、自学能力、课堂任务等四方面对学生综合职业素养和核心职业技能进行评价。
第二章
管理学的发展过程
1、了解中国传统的管理;
2、了解西方传统的管理;
3、了解西方现代的管理;
4、了解管理的发展趋势;
5、熟悉中国现代的管理;
6、理清管理思想发展的思路。
1、中国传统的管理;
2、西方传统的管理;
3、西方现代的管理;
4、管理的发展趋势;
5、中国现代的管理;
6、管理思想发展的思路。
4
1.教学方法
讲授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
展示教学法
2.媒介资源
多媒体
教材与学材
多功能教室
物流实训室
采用过程性考核评价方法,主要从职业道德、平时作业、自学能力、课堂任务等四方面对学生综合职业素养和核心职业技能进行评价。
第三章
组织环境与组织文化
1、了解组织生存所面临的环境及条件;
2、了解和预测环境,适应环境,争取环境对组织发展起到帮助作用;
3、明确组织文化是企业管理的核心;
4、理解组织文化对组织特别是企业兴衰所起的作用;
5、把握组织文化的发展水平;
6、学会怎样建立适合组织发展、能与国际想融的优秀组织文化;
7、掌握建立和培养组织的信用理念;
8、明确企业管理者在经营活动中应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
1、组织生存所面临的环境及条件;
2、预测环境,适应环境,争取环境对组织发展起到帮助作用;
3、组织文化是企业管理的核心;
4、理解组织文化对组织特别是企业兴衰所起的作用;
5、组织文化的发展水平;
6、怎样建立适合组织发展、能与国际想融的优秀组织文化;
7、建立和培养组织的信用理念;
8、企业管理者在经营活动中应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
4
1.教学方法
讲授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
展示教学法
2.媒介资源
多媒体
教材与学材
多功能教室
物流实训室
采用过程性考核评价方法,主要从职业道德、平时作业、自学能力、课堂任务等四方面对学生综合职业素养和核心职业技能进行评价。
第四章
计划与决策
1、了解计划的概念与特征;
2、熟悉计划的种类与编制计划的程序;
3、掌握编制计划的方法,具体掌握网络计划技术法;
4、了解决策含义与主要特点;
5、熟悉决策分类与影响决策的因素;
6、掌握定量决策法;
7、了解编制计划的前提—目标的含义与性质;
8、熟悉如何确立目标;
9、掌握目标管理的实施与评价。
1、计划的概念与特征;
2、计划的种类与编制计划的程序;
3、编制计划的方法,网络计划技术法;
4、决策含义与主要特点;
5、决策分类与影响决策的因素;
6、定量决策法;
7、编制计划的前提—目标的含义与性质;
8、如何确立目标;
9、目标管理的实施与评价。
4
1.教学方法
讲授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
展示教学法
2.媒介资源
多媒体
教材与学材
多功能教室
物流实训室
采用过程性考核评价方法,主要从职业道德、平时作业、自学能力、课堂任务等四方面对学生综合职业素养和核心职业技能进行评价。
第五章
组织与人事
1、掌握组织的概念,了解组织的作用;
2、掌握组织结构的基本形式;
3、掌握组织结构设计的原则与方法;
4、了解组织中的职权关系;
5、了解组织中人员配置的含义与原则;
6、掌握组织中人员配置的内容和程序。
1、组织的概念,组织的作用;
2、组织结构的基本形式;
3、组织结构设计的原则与方法;
4、组织中的职权关系;
5、组织中人员配置的含义与原则;
6、组织中人员配置的内容和程序。
6
1.教学方法
讲授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
展示教学法
2.媒介资源
多媒体
教材与学材
多功能教室
物流实训室
采用过程性考核评价方法,主要从职业道德、平时作业、自学能力、课堂任务等四方面对学生综合职业素养和核心职业技能进行评价。
第六章
领导与激励
1、了解管理者与领导者之间的差异;
2、了解领导的含义、权力、影响力之间的内在联系;
3、掌握领导的方式及其理论;
4、认识激励的性质,了解激励理论;
5、了解激励的技巧与方法;
6、理解沟通的含义、过程和作用,掌握沟通的类型和方式。
1、管理者与领导者之间的差异;
2、领导的含义、权力、影响力之间的内在联系;
3、领导的方式及其理论;
4、激励的性质,激励理论;
5、激励的技巧与方法;
6、沟通的含义、过程和作用,沟通的类型和方式。
6
1.教学方法
讲授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
展示教学法
2.媒介资源
多媒体
教材与学材
多功能教室
物流实训室
采用过程性考核评价方法,主要从职业道德、平时作业、自学能力、课堂任务等四方面对学生综合职业素养和核心职业技能进行评价。
第七章
控制与协调
1、了解控制的含义、目标、作用和重要性;
2、理解控制与计划、组织、领导的关系;
3、了解管理控制的特点;
4、掌握控制的条件和基本过程;
5、熟悉控制的基本类型;
6、掌握管理工作中常用的一些控制技术和方法。
1、控制的含义、目标、作用和重要性;
2、控制与计划、组织、领导的关系;
3、管理控制的特点;
4、控制的条件和基本过程;
5、控制的基本类型;
6、管理工作中常用的一些控制技术和方法。
6
1.教学方法
讲授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
展示教学法
2.媒介资源
多媒体
教材与学材
多功能教室
物流实训室
采用过程性考核评价方法,主要从职业道德、平时作业、自学能力、课堂任务等四方面对学生综合职业素养和核心职业技能进行评价。
第八章
生产过程的管理
1、了解企业生产过程的概念与组成;
2、熟悉生产计划的内容与制定方法;
3、了解工厂布置及车间布置的原理及方法;
4、掌握生产过程时间组织的内容与方法;
5、了解企业生产调度与生产控制。
1、企业生产过程的概念与组成;
2、生产计划的内容与制定方法;
3、工厂布置及车间布置的原理及方法;
4、生产过程时间组织的内容与方法;
5、企业生产调度与生产控制。
4
1.教学方法
讲授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
展示教学法
2.媒介资源
多媒体
教材与学材
多功能教室
物流实训室
采用过程性考核评价方法,主要从职业道德、平时作业、自学能力、课堂任务等四方面对学生综合职业素养和核心职业技能进行评价。
第九章
人力资源管理
1、了解人力资源管理的职能和意义;
2、了解工作分析的含义、作用和方法;
3、了解人力资源规划的意义、内容和控制与评价;
4、了解职业培训的内容以及职业发展趋势;
5、熟悉常用的绩效评价方法;
6、了解薪酬管理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重要意义、薪酬管理原则。
1、人力资源管理的职能和意义;
2、工作分析的含义、作用和方法;
3、人力资源规划的意义、内容和控制与评价;
4、职业培训的内容以及职业发展趋势;
5、常用的绩效评价方法;
6、薪酬管理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重要意义、薪酬管理原则。
6
1.教学方法
讲授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
展示教学法
2.媒介资源
多媒体
教材与学材
多功能教室
物流实训室
采用过程性考核评价方法,主要从职业道德、平时作业、自学能力、课堂任务等四方面对学生综合职业素养和核心职业技能进行评价。
第十章
营销管理
1、了解计划、组织、控制三大管理职能在营销管理中应用;
2、了解市场营销计划制订的程序与步骤;
3、了解市场营销组织的类型,熟悉市场营销组织的设计,理解市场营销组织的控制;
4、理解市场营销组合、目标市场等相关概念,树立现代营销观念;
5、分析如何对营销活动进行计划、组织、实施与控制。
1、计划、组织、控制三大管理职能在营销管理中应用;
2、市场营销计划制订的程序与步骤;
3、市场营销组织的类型,市场营销组织的设计,市场营销组织的控制;
4、市场营销组合、目标市场等相关概念,树立现代营销观念;
5、如何对营销活动进行计划、组织、实施与控制。
2
1.教学方法
讲授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
展示教学法
2.媒介资源
多媒体
教材与学材
多功能教室
物流实训室
采用过程性考核评价方法,主要从职业道德、平时作业、自学能力、课堂任务等四方面对学生综合职业素养和核心职业技能进行评价。
第十一章
理财工作管理
1、熟悉企业理财的目标和基本内容;
2、熟悉企业理财的法规制度及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体制的建立;
3、了解企业理财机构的设置;
4、了解企业理财计划的基本内容;
5、了解企业理财控制体系的建立。
1、企业理财的目标和基本内容;
2、企业理财的法规制度及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体制的建立;
3、企业理财机构的设置;
4、企业理财计划的基本内容;
5、企业理财控制体系的建立。
2
1.教学方法
讲授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
展示教学法
2.媒介资源
多媒体
教材与学材
多功能教室
物流实训室
采用过程性考核评价方法,主要从职业道德、平时作业、自学能力、课堂任务等四方面对学生综合职业素养和核心职业技能进行评价。
六、教学基本条件
1、对教师的基本要求
教授《物流管理学》的教师应具备物流专业知识及核心技能,这将有利于知识的传授,拥有企业工作背景或企业实践学习经历,最好是具有物流相关企业的经历则能更好地在教学中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以提高教学质量。
2、对教学环境的要求
该课程的教学最好在多功能教室、物流实训场地、物流企业等环境中进行。
3、对教学资源的要求
教师通过教学,逐步形成课程讲义、课件等相关资源。
篇7
【关键词】人体工学 室内设计
设计是为人服务的,而室内设计中的人体工学就是帮助我们更科学地创造出能适合于人的身心要求的理想环境。人体工学是二次大战发展起来的一门新科学,它以人—物关系为研究的对象,以实测统计分析为基本的研究方法,广泛用于军事,空间技术,工业生产建筑及室内设计,生活用品等领域。人体工学研究的目标在於让人类工作及生活更有效率,同时促进人类的幸福。这牵涉到一方面建立及维持设备、工具、工作、及环境因子间的相容性,另一方面也考虑人体解剖、生物力学及观念上、行为上的特徵。
1.人体工学的内容
人体工学又叫人类工程学,是以人体测量学,生理学等作为研究手段和研究方法,综合的进行人体结构,功能,心理以及力学等问题的研究学科.实质上,所谓人体工学,在本质上就是使工具的使用方式尽量适合人体的自然形态,这样就可以使用工具的人在工作时,身体和精神不需要任何主动适应,从而尽量减少使用工具造成的疲劳。人体工学是利用生理、心理特徵的资讯,来设计人类使用的装置和系统。其资料和原理,被广泛应用於家庭、工作场所和娱乐,是人和工作及生活环境交互作用的研究。
人体工程学联系到室内设计,其含义为:以人为主体,运用人体计测、生理、心理计测等手段和方法,研究人体结构功能、心理、力学等方面与室内环境之间的合理协调关系,以适合人的身心活动要求,取得最佳的使用效能,其目标应是安全、健康、高效能和舒适。
2.人体工程学的基础数据和计测手段
人体基础数据人体基础数据主要有下列三个方面,即有关人体构造、人体尺度以及人体的动作域等的有关数据。
2.1人体构造
人体构造与人体工程学关系最紧密的是运动系统中的骨骼、关节和肌肉,这三部分在神经系统支配下,使人体各部分完成一系列的运动。人体尺度是人体工程学研究的最基本的数据之一。人体动作域人们在室内各种工作和生活活动范围的大小,即动作域,它是确定室内空间尺度的重要依据因素之一。以各种计测方法测定的人体动作域,也是人体工程学研究的基础数据。如果说人体尺度是静态的、相对固定的数据,人体动作域的尺度则为动态的,其动态尺度与活动情景状态有关。室内设计时人体尺度具体数据尺寸的选用,应考虑在不同空间与围护的状态下,人们动作和活动的安全,以及对大多数人的适宜尺寸,并强调其中以安全为前提。
例如:对门洞高度、楼梯通行净高、栏杆扶手高度等,应取男性人体高度的上限,并适当加以人体动态时的余量进行设计;对踏步高度、上搁板或挂构高度等,应按女性人体的平均高度进行设计。
2.2人体生理计测根据人体在进行各种活动时,有关生理状态变化的情况,通过计测手段,予以客观的、科学的测定,以分析人在活动时的能量和负荷大小。
人体生理计测方法主要有:
2.2.1肌电图方法把人体活动时肌肉张缩的状态以电流图记录,从而可以定量地确定人体该项活动强度和负荷。
2.2.2能量代谢率方法由于人体活动消耗能量而相应引起的耗氧量值,与其平时耗氧量相比,以此测定活动状态的强度,能量代谢率的计算式,以及不同活动的能量代谢率(RMR)。其计算式如下:
运动时氧耗量-安静时氧耗量能量代谢率(RMR)
基础代谢率耗量
2.2.3、精神反射电流方法对人体因活动而排出的汗液量作电流测定,从而定量地了解外界精神因素的强度,据此确定人体活动时的负荷大小。
3.人体工程学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
3.1由于人体工程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人体工程学在室内环境设计中应用的深度和广度,有待于进一步认真开发,目前已有开展的应用方面如下:
3.1.1确定人和人际在室内活动所需空间的主要依据根据人体工程学中的有关计测数据,从人的尺度、动作域、心理空间以及人际交往的空间等,以确定空间范围。
3.1.2确定家具、设施的形体、尺度及其使用范围的主要依据家具设施为人所使用,因此它们的形体、尺度必须以人体尺度为主要依据;同时,人们为了使用这些家具和设施,其周围必须留有活动和使用的最小余地,这些要求都由人体工程科学地予以解决。室内空间越小,停留时间越长,对这方面内容测试的要求也越高,例如车厢、船舱、机舱等交通工具内部空间的设计。
3.1.3提供适应人体的室内物理环境的最佳参数室内物理环境主要有室内热环境、声环境、光环境、重力环境、辐射环境等,室内设计时有了上述要求的科学的参数后,在设计时就有可能有正确的决策。
3.1.4对视觉要素的计测为室内视觉环境设计提供科学依据人眼的视力、视野、光觉、色觉是视觉的要素,人体工程学通过计测得到的数据,对室内光照设计、室内色彩设计、视觉最佳区域等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3.2人体工学在室内设计中的作用
人体工学是室内设计不可缺少的基础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3.2.1.为确定空间范围提供依据.影响空间大小,形状的因素相当多,最主要的因素是人的活动范围以及家具设备的数量和尺寸.因此,在确定空间范围时必须搞清使用这个空间的人数,;每个人需要多大的活动面积,空间内有哪些家具设备以及这些家具设备需要占用多少面积和空间.
人体工学提供了不同性别的人在立,坐,卧是的平均尺寸,提供了人们在使用各种家具设备和从事各种活动时所需空间的面积和高度尺寸等,一旦确定了空间内的总人数,就可以确定出空间的合理面积与高度.
3.2.2.为家具设计提供依据.家具的主要功能是实用,因此,无论是人体家具还是贮存家具都要满足使用要求,属于人体家具的椅,桌,床,要让人坐着舒适,书写方便,睡得香甜,安全可靠,并能减少疲劳感;属于贮藏家具的橱,柜,架等,要有适合贮存各种物品的空间,还要便于人们存取.设计家具时,必须以人体工学为指导,是家具尺寸符合人体的基本尺寸和从事各种活动需要的尺寸.
参考文献
1.《住宅室内设计》,苏丹,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篇8
关键词:现代林业 高等林业教育 林业经济管理 学科建设
伴着现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的材料技术在林业中的发展及广泛应用,促使着林业在发展的方式上有了很大的变化,尤为突出的就是生产力的提升,同时在林业的生态环境和区域经济方面也得到了更深层次的认识。这些方面的进步带动着林业迈向了现代化阶段。为了更好的推动现代化建设中生产要素的增长和各要素之间的组织利用率的提高。所以,在加大建设林业管理学科,进行创新理论实践指导,加大培养在林业方面的高素质实业人才,都具有重大意义。剖析现代化林业建设的实质意义,对现代化林业建设的特点和性质进行分析,针对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现代化林业建设提出了挑战同时也带来了促进林业经济管理学科进步的方案策略。
一、现代化林业建设的本质含义
随着现代化林业理论实践相结合的广泛应用,结合在长期发展中的不均衡性等特征,我们将现代林业的含义定义为:在现代社会深入的了解森林演变规律的情况下,以互相了解社会经济体系和森林生态环境体系的基础下,现代科学普遍应用进行生产、应用、保护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体系。来提高整体的林地生产力高度,提高民众参与度和认知生态文明知识的程度;并且创办科学的现代林业发展体系和有效的利益分配制度,达到在利用森林资源来满足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目的进行的可持续发展程序。
从林业的地位功能、经营理念。发展的源动力、发展的环境上来讲,与过去的林业相比较,现代林业建设发生了很多变化。主要取决于国家政策的调整。在此基础上,保护以及改善生态环境并以完善的生态环境体制与发达的体制目标来达到林业的长足快速的发展则是林业产业的重中之重。
二、林业经济管理完善的体系保障建设和侧重点
林业经济管理学科面临着压力,主要是由于快速发展和变更的林业经济活动内容、形式和程序的变化。所以,一个完整的工程体系必须具有主要的工作重点,且利用这个系统有重点的开展工作加强保护措施。
(一)林业管理学科建设的重点内容
培养优秀的林业人才,加强教育。主要是依据发展要求,在以培养先进的林业人才为主的前提下,对人才制定发展方向;在教程的整合别注意对经济学和实际方法论知识的普及,侧重培养人才的思辨和研究能力;注重理论及实证研究的学习。在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学习中,侧重与林业有关联的现代管理经济和政策的理论学习,构建起一个关于林业管理、政策、经济基础、森林资源、林业社会学、生态经济学的整体框架,为以后的林业理论研究课程做铺垫。同时结合国内前沿热门研究课题进行系统的研究讨论,依据本源特色做出整体的规划格局;加强学术交流和队伍建设。注重培养一批有学科教研能力的且在林业方面具有影响力的人才,加强国内外林业人才的学术研讨和交流,注重引进国际上的前眼睛里理论思想,以此来提升我国在林业经济管理领域的实力以及国际影响力。
(二)林业管理保障体系如何建设
在开展培养优秀人才和加强学术教育的重点的同时,更应该注重加强建设和完善林业经济管理学科体制,有力的保障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建设。对于现代化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建设来说,加大创新力度,培养创新意识,将教学内容和现代林业建设实际相结合,加大培养出一批符合现代化林业建设要求的,具有很高林业时间能力的全方位人才。加强推进全面建设,提高人才服务现代林业实践的技能和理论结合实践的能力,对于现代林业教研而言是非常必要的。
目前,高层领导非常注重现代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进程,已经把对现代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学习列为了国家非常重要的学术学科研究,同时也得到了教研体制建设方的大力支持。但是,现代林业经济的社会地位而言,只有北京林业大学唯一一所高等院校进入了国家大力培养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高校,这还是不能满足现代林业建设的真正需求。面临着各种困境的林业经济管理学科体制建设,还应需要更大的时间和空间去克服困难。所以,身为现代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一员科教人员,更应该持续认真专研且始终致力于为林业建设做贡献的科研工作中去。
三、结束语
在现代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建设的大时代背景下,只有把握住林业建设中的特点及属性的基础上,将学科应用到经济学的范畴中去,努力加强培养一批有利于现代林业建设的实干人才,努力致力于科学研究和学术交流与合作,汲取国内外最先进的林业建设教学体制和科学研究意见,来促进我国现代化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长足发展,使我国现代化林业建设基业长青。
参考文献:
[1]谢屹,温亚利,刘俊昌.试论现代林业建设背景下的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建设[J]. 中国林业教育. 2012.(01)
[2]徐寿军.我校首次学科建设工作会议隆重开幕[J].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 2011.(05)
篇9
[关键词]语言环境;文学作品;影响力;分析
一部文学作品的好与坏,常常由多种因素共同决定,并且在创作者本身所选主题已经下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性。为了更加透彻地理解文学作品的创作意图,我们不仅要掌握作品本身的创作内容,还要对作品中所用语言文字进行详细地揣摩。语言环境是文学作品构成中的核心要素,不同作品对语言环境提出的要求也不一样,深入探讨语言环境对文学作品的影响力,可更加深入地感受作品的文学艺术价值。
一、语言环境概述
广义上来说,语言环境即指说话时,人所处的状况和状态;狭义上来说,语言环境即人说话时的状态。语言环境主要指语言活动赖以进行的时间、场合、地点等因素,也包括表达、领会的前言后语和上下文。语言运用包括听、说、读、写四个方面,从交际过程来说,听、读是理解语言的过程,属于接收信息;说、写是语言表达的过程,属于发送信息。理解和表达虽属于交际过程的不同阶段,但都受制于语言环境。近年来语言环境不仅是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文学作品赏析中需考虑的一大要素,透过语言环境也能更加清晰地掌握文学作品内涵,感悟作者笔下所塑造出的种种形象。
二、语言环境的特点分析
相比于行为活动中产生的语言环境,文学作品对语言环境的要求十分严格,必须要符合作者创作时的意境要求,才能彰显出作品本身表达的主题思想。语言环境并非简单的语境构造,而是要根据整个编排后形成相关的环境,进而表达出文学作品内在的文学元素。新时期人们对文学作品理解层次进一步提高,语言环境所呈现出来的特点更加明显,主要包括语言性、文学性、针对性、多边性等。
1、语言性。汉语言是中国古典文化中基本构成要素,文学语言同样是有不同形式汉语言组合而成,这是文学作品语言环境的本质特点。为了更好地彰显作品文学理念,创作者常常根据作品内容选择不同风格的语言环境,与作品形成相互对应的衬托关系,进而展现更多的语言文化特色。塑造语言环境必须遵循语言性准则,对字、词、句及语法等均详细琢磨。
2、文学性。发展至今,我国汉语言文学作品主要有诗歌、散文、小说等不同类型,其中散文、小说是主要文学载体。从现当代文学创作历程可看出,小说、散文等在中国文学变革阶段占据主导地位。语言环境作为文学作品的一种意境,具有文学性的特点。这种特点来源于文学作品的类别、内容、主题等,在不同作品条件下产生的语境效果也不一样。
3、针对性。按照时间划分,中国文学经历了古、近、现、当代等四大历程,这一时间段内文学作品所处的创作环境不一样,决定了语言环境在文学作品中的演变过程。但是,作者们无需考虑语言环境变动会影响到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因而语言环境具有针对性特点,可这对不同作品、特定条件等起到艺术性作品,帮助作者塑造文学语境条件。
4、多变性。与文学语境针对性相比,当代文学语言环境更具有多变、多样等风格,这是多变性特点的具体体现。一般情况下,文学作者不会拘束于某一个题材的创作,起作品最终要呈现出“丰富多样”的艺术姿态。语言环境可随着作品小说人物、诗歌元素、散文故事等灵活调整,进而为书写作品之人给予更多的文学思路。
三、对文学作品“表现力”的影响
分析语言环境对文学作品的影响作用,不仅是汉语言文学专题探讨的主要内容,也是广大读者理解文学作品内涵的必然要求,只有掌握语言环境带来的艺术效果,才能更加客观地体会作品寓意。笔者认为,“表现力”是语言环境对文学作品的主要影响之一,语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作品表现出来的效果,而表现对象可以是一个人物、一个主题、一个情节。当然,表现力并非随便书写语言文字便能呈现出来的,而是要按照作品本身构思去逐一摸索,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作品结构体系,注重“语言场合”是增强语境表现力的关键。同样一句话,在这个场合由这个人说出,与在另外一个场合由同一个人说出,表达的意思可能不同;同样一个意思,在这个场合对这个对象说,与同样在这个场合对另外一个对象说,使用的语言也可能不同。一般来说,在口语交际中,有了狭义的语境,再加上谈话时的一些辅的非语言手段,如表情、手势、态度、语调等,要达到相互理解并不难。
例如,“我到了自家的门外,我的母亲早已迎着出来了,接着便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鲁迅《故乡》)写出来这个动作,母亲是“迎着出来”,八岁的孩子则是“飞出”,恰到好处地表现了不同人物的年龄特征和动作特点。如果说成“我的母亲早已出来了,接着八岁的侄儿宏儿也出来了”,语言不仅单调、呆板,而且不足以表现出宏儿年龄小、动作快、活泼、天真等人物特征。从鲁迅文学创作方式可以看出,语境环境对于人物动作表现具有很强的影响力,在描述人物时选择与人物相对应的语言文字,可以把故事情节展现的更加精彩,这是现代文学创作比较重视的一点。
四、对文学作品“文字寓意”的影响
无论是散文、小说、诗歌或其他类型的载体,文学作品总是在表达着某个主题、寓意,为文学作品艺术价值提供了语言方面的保障。语言环境是贯穿作品全部的核心要素,文字语言塑造环境促进了寓意的客观表达,让作者个人思想意识与文字语言紧密地联系起来。根据文学作品表述过程来看,作品人物与语言环境基本处于“同步”状态,这种同步是相互统一、协调利用的表现,即语言环境随着文学作品的变化而变化,时刻保持着高度的统一性。借助语言环境发挥创作寓意,让小说作品内在渲染更加多样,读者们对作品产生的阅读兴趣更加浓厚,在品读文字语言时也掌握了作者的文学寓意。
鲁迅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先驱者”,其在创作散文、小说等作品时,则擅长于把语言环境跟人物情节相互联用,让个人创作意图在小说里得到充分展现。例如:“第二次行礼时,先生便和蔼地在一旁答礼。他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镜。我对他很恭敬,因为我早听到,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的人物描写,鲁迅对“教书先生”的描述颇具内涵,首先,从文字语言上描述了先生的容貌,“高而瘦、须发白、戴眼镜”等是对教书先生最直观的表达;其次,在行礼前后,教书先生都给予相应的答礼;这些都是对作品人物的详细描述。进一步分析,鲁迅所用的汉字、词语,都是按照当时年代教书先生的实际形象来写的,同时利用语言交流环境表现了先生的和蔼、礼貌等,以对中国传统教育给予了认可,这也正是鲁迅在三味书屋度过快乐时光的潜在要素。
五、对文学作品“词义”的影响
语境对语言运用的限制作用,首先表现在对词语的理解和选用上。同样一个词语,在不同的语境中,表达的意思可能不同,这时就要依据具体的语境作出准确的理解。一个句子,表达的可能只是很简单的字面上的意义,也可能是语境所赋予的一种深层的含义,还有可能是一种言外之意。字面义的理解比较容易,只要弄懂每个词的意义以及词与词组合起来的意义就可以了。字、词、句是汉语言文学的三个语言层次,每一个层次可灵活选用汉字、语言进行组合,而语言环境对“词义”表达的影响也是颇为明显。正常情况下,文学作品词义都有固定的模式,但在语境变化状态中,词义也出现了不同的变化,在变化中提升了文学作品的艺术价值。
回顾我国优秀的文学作品,其中不乏词义多样性的表现方式,这些都是借助语言环境才能体现艺术魅力的作品典范。例如:“我们以我们的祖国有这样的英雄而骄傲,我们以生在这个英雄的国度而自豪。”魏巍在《谁是最可爱的人》中对词义的掌握十分精准,用了两个“英雄”,前一个作“有”的宾语,受“这样”修饰,指英雄的人;后一个是定语,修饰“国度”,是指所具有的英雄品质。另外,“骄傲”是相对英雄说的,又与下文的“自豪”对称使用,表达的也是自豪的意思。实际上,魏巍之所以构造如此巧妙的语境,关键在于其对汉语言词义的透彻分析,把“英雄、过度、自豪”等词语设置在特定的语境下,才使得作品显现出不同的艺术姿态。
六、对文学作品“意境补充”的影响
语境对语言理解的补充作用,主要表现在对语言的深层含义和言外之意的理解上。语言的深层含义和言外之意则不同,必须结合具体的语境,透过字面所表达的意义去深入理解。多数情况下,由于语境所起的补充作用,人们都能理解语言的深层含义和言外之意。“意境补充”是文学创作革新的常用方法,借助革新方式摆脱了传统文学的固定语言模式,为现当代文学创作与突破提供了意境指导。仔细说来,意境补充也是符合了中国人语言表达的习惯,常常会在语句表述之后,又重新补充对某个事物的描述语句。
在文学作品里,作者也习惯用意境补充来表达主观思想,前提是必须有语言环境作为补充条件。朱自清《荷塘月色》:“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描述荷塘之后,作者又用“曲折、幽僻”补充说明了核桃周边的环境,对小路进一步描述,让读者有了更加详细的认识。然而,语言环境对文学意境补充需要读者细细品读内容,否则很难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例如,路怎么会“寂寞”呢?这就需要了解当时的社会环境,了解作者当时的心境。作者对现实不满,幻想能够逃避,在苦闷中彷徨。“寂寞”一词正是作者当时这种心境的写照。因此,从这一点来说,语言环境用作意境补充必需做到“精、准、好”才能提升作品的艺术价值,真正塑造符合作品情节的意境形象。
七、结论
文学是人类社会精神文明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注重文学作品内涵分析有助于提升文化涵养及文学素质,满足现代人生活中的精神文明需求。我国从古展至今,已有无数文学作品诞生,每部作品都在其特定历史条件下彰显出时代特色,都是作者个人主观思想的表达。语言环境对文学作品具有深厚的影响力,其介于汉语言文学理论下呈现了不同的艺术风格,这也恰恰是文学作品的精妙之处。
参考文献:
[1]王汶成.中国古代文学语言研究的五条路向――兼论其对当代文学语言研究的借鉴意义[J].齐鲁学刊.2002(01)
[2]王汶成.西方20世纪文论中的文学语言研究述评[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02)
[3]王培基,秦红月.文学语言的丰富性特征综探──文学语言特征研究之四[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2000(01)
[4]张瑞德.二十世纪西方诗学中的文学语言研究述要[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01)
篇10
本文通过简要分析循环经济的具体含义,说明循环经济下企业财务计划经济管理的目标,并且提出企业实现循环经济财务管理目标的具体途径,以期能够提高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提升企业的竞争实力。
目前,在科学技术水平快速提高的情况下,循环经济将取代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而且,在我国工业化步伐逐渐加快的背景下,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带来的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等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经济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因此,走环境污染少、资源消耗低,科技含量高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成为当今社会的共识。在循环经济的模式下,重视财务管理的作用,不断提高财务管理的水平,成为企业进一步发展的动力【1】。
一、循环经济的具体含义
作为一种新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循环经济是指在物质在利用、再生、循环的基础上发展经济,它坚持再利用、资源化、再循环的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生产特征,注重资源的回收与循环再利用。循环经济的核心是降低污染物的排放量,实现资源资源使用价值的最大化,以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简而言之,循环经济的主要目的是最大化的降低资源的投入,在提高资源利用率的同时,提高资源的循环利用限度,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取得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和谐、统一发展的双赢结果。
二、循环经济下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
(一)不断更新财务管理理念
企业是一种以营利为目的的经济组织,追求经济效益是企业产生和发展的动力。一旦企业盲目追求经济效益,肆意开发资源、破坏生态环境,就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致使生态环境退化,影响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的统一协调发展。因此,在循环经济的新形势下,企业应该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念,不断更新财务管理的理念,提高资金的利用率,降低企业的成本投入,从而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共同提高的目标。企业在认识到原材料、员工、机器设备等物质资本的重要性的同时,应该重视生态环境的重要价值,在财务管理过程中,企业应该树立起生态环境也是一种资本的科学观念,将经济资本、社会资本和生态资本有效结合起来,综合、全面的考虑三者之间的联系,采用成本—利润的分析方法,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最佳经营方式,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促进企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二)树立正确的企业价值观
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企业应该树立新的价值观念,正确看待山川、河流、森林等自然资源,把它们当做维持企业生存和长远发展的良性循环生态系统,以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企业应该用长远的眼光看问题,不能只考虑眼前的短期利益,而应该看到企业的长期发展方向,不能为了追求眼前利益而牺牲生态环境,进而给企业的长远发展带来负面影响。因此,在循环经济的视角下,企业应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原则,大力开发环境友好型的技术,通过技术创新,提高财务管理的水平,从而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共赢发展。
(三)树立新的消费理念
环保观念不仅应该贯穿在企业财务管理活动的整个过程之中,而且应该深入到企业员工的心里,因此,在循环经济的背景下,企业应该大力倡导绿色消费,引导员工树立新的消费观念,促使员工适度消费,从而提高员工的思想道德素质。同时,在产品的设计、生产过程中,企业应该尽量节约原材料,用易分解、可降解、耐用性强的材料代替难分解、高污染、不可降解的材料;在产品的广告宣传过程中,企业应该积极倡导正确的消费理念,促使消费者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从而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提高企业的竞争实力【2】。
三、企业循环经济财务管理目标实现的具体途径
(一)合理发挥政府部门的指导作用
以空气、水等公共物品为代表的生态环境,具有不可逆性,一旦遭到破坏或者污染,就很难恢复,并且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在利用空气、水等公共物品时,不会受到任何约束,当资源配置不合理时,就会出现严重的资源浪费现象。因此,在循环经济的背景下,政府部门应该制定合理的发展战略,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以促进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政府部门应该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要求企业制定绿色财务管理计划,科学审查企业的财务管理计划,以提高企业财务管理的科学性。同时,政府部门可以根据企业的生产情况,采用补贴的形式,引导企业改制或者重组,以减轻环境压力,维护生态环境的稳定。
(二)不断提高财务管理的质量
技术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动力,因此,在循环经济的背景下,企业应该大力引进人才和技术,不断提高财务管理的水平和质量,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实力,促进企业的持续稳定发展。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企业应该通过技术创新,改进产品设计、提高生产效率、减少资源浪费、提高产品的利用率、优化企业的组织结构,制定科学的财务管理制度,从而形成科学的财务管理体系。
(三)实现财务管理与企业内部管理之间的和谐统一
在循环经济的背景下,企业应该树立正确财务管理理念,采用科学的管理方式,提高财务管理的水平,实现财务管理与企业内部管理之间的和谐统一,以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实力。在进行成本预算时,企业应该考虑环境因素,建立完善的环境成本控制系统,提高预算的科学性,从而提高财务管理的质量。
四、总结
总而言之,财务管理企业管理中的重点部分,关系着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因此,在循环经济的视角下,企业应该树立正确的管理理念,积极创新财务管理模式,不断提高财务管理的水平和质量,节省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从而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3】。
- 上一篇:计算机课程建议
- 下一篇:对室内空间设计的理解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环境污染整治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