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课程建议范文

时间:2023-12-21 17:19:0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计算机课程建议,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计算机课程建议

篇1

【关键词】中职 计算机课程改革

现在中职类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普遍存在一个问题,在学校所学的计算机课程不少,但一步入社会很难胜任与之有关的工作,学校培养的大量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都被当成简单的劳动力,少量学生在从事计算机技术、录入、文秘等工作。学生在学校中学习的专业知识对他们目前的工作没有多大的用处,与企业要求相差甚远,主要原因是学校课程内容相对陈旧,与实际应用脱离,学生所学内容不专。针对这种状况,我个人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来完成计算机课程的改革。

首先,对课程设置进行改革。从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就业情况看,课程设置与用人单位对人才规格的需求极不合理。在对计算机进行课程设置时,应做好全面调查,包括了解往届生就业、用人单位需求、对毕业生在工作中的表现评价,总结当前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学校培养的学生与企业期望的人才差距在哪里,这样,灵活开设的课程才能让学生学到真本领。例如:计算机硬件维护与销售方面的课,可减少课本过多的理论知识,直接把计算机硬件销售与维护人员所需要掌握的硬件知识、故障检测、软件安装及测试的技能进行重点传授,并注重介绍当前各大厂商特点与硬件的发展趋势。又如,目前市场上缺大量的计算机速录人员。要求学生具备速录技巧和相关的知识,针对这些需求,可开设速录课程,将大大提高学生就业率。还有计算机动画设计和平面设计业是当前比较热门的专业,可我们只是把这两门课单独的来学习,而与之相关的美术基础、色彩知识、三大构成等没有给学生设置相关的课程,这样他们只是会简单地应用这两个软件而不会具备独立的设计能力、创新能力,学生所学远远达不到企业的需求。

第二,对教学内容进行改革。针对一些专业课程章节进行增删,同时调整部分课程章节的教学次序。比如“网页设计”课程中,为增加学生兴趣,避免大量程序编写给学生带来的畏难情绪而丧失对这门课的兴趣,应将部分设计到的脚本语言编程部分压缩,而增加网页美工及设计部分内容。现有的专业课教材,鱼目混珠,让人眼花瞭乱,而传统的教材内容、技术滞后,本校老师应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依据其兴趣以及将来就业所需编写一些校本教材。还应把用人单位需求作为学校培养的目标,作为考核学生的一种机制,应多组织一些岗前培训与测试,内容要结合就业实际,贴近用人单位需求。另外,应结合学校情况,开展一些技能竞赛,以赛促学,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技能的动力和兴趣。

第三,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中职类学生在行为习惯、纪律、自我约束等方面差,我们在课堂上注意应穿插德育方面的教育,做人要比做学问重要,原先的“教书育人”,对中职类学生而言,应是“育人”比“教书”重要。这对他们将来步入社会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失去兴趣的学生,一学期下来,感觉什么也没有学,什么也学不会,过多的理论知识加上教师的传统教学模式,严重打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和能动性的培养。我们应该改变原有的教学方法,采用直观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制作形式多样的课件,使课堂内容丰富起来,不要单拘于黑板、教室,实用动手课都安排在机房。教师可针对该专业学生的工作方向,在介绍基本软件使用技巧后讲解大量与本专业相关的案例,这样使得学生通过具体的应用了解计算机的相关软件,给他们的学习、生活以至工作带来便利。例如在进行Word基本技巧的讲解之后,可通过让学生制作“个人简历”“年度工作计划”“会议备忘录”等,在进行Excel基本技巧的讲解之后,可让学生制作“本班学生成绩表”“员工工资表”等,而利用photoshop为自己或家人的照片修饰、合成等。这种有任务、有目的的教学方法,可使学生容易掌握教学内容,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生主动参与意识,并能培养学生注重掌握方法的意识和创新意识。

加强实践环节教学,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如计算机网络应用技术,本应是培养具备网络构建、布线、配置、维护等能力的技术人员,但由于设备条件的限制,大部分网络课程,如:局域网组建、网络设备使用与维护等,多是在课堂上讲解理论知识,要不就是用多媒体演示一下,学生很难掌握课程内容精髓,毕业时很难达到预期的目标,所以很多学生根本找不到与网络专业相关的工作。曾有一个毕业生,他的打字速度很快,办公软件使用的也很熟练,但在应聘一个单位打字员的时候却被刷了下来,主要原因是因为他不会使用打印机、扫描仪、复印机等一些办公器件。我们中职院校培养的是有一技之长的人,可是如果硬件设备满足不了学生的动手学习机会,“技”从何而来?

第四,教师本身知识体系的提高。计算机专业是目前知识更新最快的一个专业,一些计算机专业老师由于学校缺少对他们进行必要的培训、向他们提供与外界接触的机会,以及老师本身不重视自身能力的提高,知识和观念落后于形式发展,这无法提高计算机的教学水平,又怎么能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呢。

总之,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必须跟着市场走。要想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使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计算机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还必须相互配合,适应市场的需求,紧跟形势的发展,以“学生有一技之长”为主导,通过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不断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发挥其在教学中的作用,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真正能够在残酷的社会竞争下立于不被淘汰的位置。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 构建主义 应用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024-02

为了更好的适应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新理念、新观点、新思想,高职教育工作需要更多扎扎实实的工作,文章将建构主义学习观理念运用到高职计算机课程当中,旨在促进高职计算机课程的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一、构建主义在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的应用优势

1.被动学习主动化,提升学习积极性

将构建主义运用到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能够改变当前计算机应用教学中知识由外到内简单转移和传递的知识学习模式,让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开展。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具体体现在:一,构建主义学习模式让学生在遇到问题时,根据当前所掌握的知识进行问题的解决尝试,如果问题不能得到有效解决,教师适时进行合理的引导,并向学生讲授用于解决问题的新知识点,让学生在问题的解决中掌握新知识,巩固旧知识,并自主的建立两者之间的联系,从而实现学生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的转变。二,将个人学习变为了集体学习,让学生在与其他同学合作的过程中,感受到团结的力量,使学生的合作能力得到锻炼。同时集体学习的形式也会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转变教师角色,提升教学质量

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建构主义的运用能够通过改变课程开展方式,实现教师从课堂主角到课程导演的转变,这种转变对于深化高职高专教学改革,发挥学生主观学习能力以及计算机基础应用课程教学质量的提升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传统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开展过程中,教师一直是课堂的主角,通过语言、板书等多种形式向学生进行知识的灌输,近年来虽然教学改革一直在如火如荼的进行,课堂形式也更加具有多样性,但教师演员的角色一直没有转变,而在计算机基础应用课程中应用建构主义学习法能够从很大程度上改善高职高专教学现状,转变教师角色,提升教学质量。教师角色的转变主要体现在一下两个方面:一、教师的课程作用由主导转变为引导,在构建主义教学中,教师的主要职责便是引导学生顺利的进行课程的开展,虽然学生是课程的主角,但教师仍然需要把控课程的节奏,适时提出自己的建议,确保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二、教师的知识传授形式由灌输转变为指导,由于学生的知识体系尚未完整,在问题的解决时,经常出现思路打不开的问题,教师应当及时给予学生指导,在指导中完成知识的讲解。

二、构建主义在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的应用策略

1.构建主义教学模式的设计策略

构建主义理论认为学生的知识体系的建立不是由老师教授形成的,而是学生在学习的环境中,基于自身已有知识准备和社会意识所自主构成的,由此可见构建主义教学模式中学生应当是课程开展的主角[1],因此构建主义教学模式的设计首先应当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结合实际工作经验和知识背景完成后续设计工作,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一切设计都丧失了构建主义教学的初衷。其次构建主义认为知识的建构是在学生和环境交互的过程中完成的,因此构建主义教学模式的设计应当构建适合学生学习的环境,例如可以设置课程小组,让处于小组中的学生用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同学之间取长补短,从而完成学生学习环境的构建。最后应当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毫无疑问学生是构建主义教学模式下课堂的主角,但老师依然在课程的开展中起主导作用,但课堂角色应当有演员转变为导演,和学生建立起亦师亦友的关系,只有这样构建主义教学模式的设计才能有主观依托。

2.构建主义课程的设计策略

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目的便是让学生掌握计算机基本知识体系,并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完成实际问题的解决。而构建主义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了充足的实践机会,让学生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中掌握基础知识理论体系,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构建逐级教学中上述教学任务的完成需要教师进行科学合理的课程设计。在构建主义课程设计中,教师应当以现实案例为载体,增强学生的学习带入感,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要时刻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避免出现课程案例较为复杂,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问题[2]。最后课程的最终目标是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子安进行课程设计时,应当对教学内容有所侧重,防止重理论、轻实践等问题的出现。

3.构建主义课程的开展策略

构建主义教学中课堂依然是教学工作开展的主战场,但课堂的形式有所改变,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教师角色由演员转变为导演,这些转变需要教师使用更多新颖的教学策略来确保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质量。教师应当进行更加充足的教学前期准备,将教学侧重点放在知识点的衔接上,只有这样才能及时的对学生进行引导。此外创设课堂情境,实行学生兴趣分组都是构建主义课程开展中必不可少的课程形式。

三、结论

将建构主义应用于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符合时展的潮流,然而目前在应用过程中还存在着种种问题,克服这些困难需要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 电脑多媒体;和声课教学

我们期待在一节音乐理论课中既能听到教师讲授的理论知识,也能够听到真实而优美的声音和音乐,同时还可以看到直观的文字和图片、生动有趣的动画和影片,进行随心所欲的音乐创作,并聆听个人创作的音响效果。电脑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使这一期待变成了现实。例如,多媒体电钢集体课教学,电脑音乐创作及录音系统,电脑在音乐欣赏课中的应用等等。随着电脑多媒体的飞速发展,它将被广泛地运用到音乐的教学活动中。

有声有色的音乐课,是我们几代教师的追求。21世纪的钏声告诉我们音乐教师造嗓子加粉笔的旧模式已不能支撑音乐教学,感受音乐是进入音乐殿堂的重要环节。随着时代的进步,音乐课堂已逐步运用了录相机、CD机、VCD机、投影机等现代化设备。但我们的教师上课时都有相同的感受,那就是,在操作时由于各电化教学设备相对独立,而难免顾此失彼,手忙脚乱,而且有些资料的编辑和保存也有困难。我们进入了电脑时代,电脑集各种电教媒体功能为一体,只需点击鼠标,就可以调用声音、文字、图片、图象,可以根据需要使这些媒体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而使音乐教学的内容变得更有吸引力、更直观、更有效。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使用视觉媒体的注意率为81.7%;使用听觉媒体怕注意率为56.6%,相同的时间、材料,学生用视觉能记住60%;纯视觉能记住70%;而视听并用却能记住90%。可见视觉媒体注意力高于听觉媒体的注意力,视听并用的记忆力远远大于单项感觉的记忆力。在音乐教学中,若能把学生的各个感官调动起来共同参与学习,课堂教学的效率无疑将会得到很大提高。

音乐是科技进步最大的受益者,科技的飞速发展已使电脑多媒体进入音乐教学成为现实。许多专门人才在这方面做出了各种巨大贡献,开发出了适合于音乐教学的软件。可以说电脑多媒体的运用将对音乐教学模式带来一次飞越式的革命。

在高校音乐专业开设的和声课,尤其是在专科过程中,它是一门重要的理论课,是学生由单线条思维向多声部过渡的重要一环,亦是学习后续课程的基础。在和声课教学中,教师主要的用具就是钢琴及五线谱黑板,但是和声课中许多内容仅用钢琴弹奏不足以达到听的要求,尤其在讲范例及批改作业时,实际上就是一种“纸上谈兵”。许多学生在学习期间因失掉兴趣而掉队,甚至有些学生对学习和声学的目的产生怀疑。因为传统的和声课教学是以黑板为主的视觉及教师讲述的听觉为主,其次是以钢琴的听觉为辅。

而这种以黑板线谱为主的视觉是单调的。有的习题由于排列方式不同而钢琴无法演奏其真实效果,虽然有的教师利用学生嗓音进行试唱,但其音准、速度、节奏等标准不一,而且每个学生只能唱一个声部,达不到视听全部声部的要求。在讲解范例时的抄谱、修改等五一节在黑板上只能用音符讲述,而没有实际音响效果。所以,用“纸上谈兵”来描述当前和声课教学是比较准确的。以上问题,就电脑多媒体在和声课中的作用谈一点个人的意见。

发挥视听作用,提高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对音乐的感受能力,和声课中最让教师头痛的是学生缺少感受能力。和声课中最让教师头痛的是学生缺少感受和声序进中美感的熏陶。学生的感受多了自然就向往它,从而提高学习兴趣。教师可以事先在多媒体中录入一些有代表性的作品、范例,在上课时可以随时调出所需范例进行讲解和分析。范例可以显示出五线谱,让学生看着线谱听觉也得到了满足,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记忆力。例如,在进行属七和弦的应用时,教师可以在多媒体中调出许多大师们运用属七和弦的谱例作品进行即时视听作品。感受对属七和弦不同的运用而产生的不同效果,感受属七和弦产生的魅力。我想这才是学习和声所要达到的视和听并举的效果。通过这样的演示足以让学生从视和听的角度上感受出不同的感觉,教师再丰富的语言也比不上这样的演示。

利用多媒体手段讲解和声序进中不同的排列方式。在和声课的实际教学中,相同的和声序进可以有多种不同的声部进行方式,利用多媒体手段,可以将各种不同的排列方式及不同的声部进行方式演示出来,并体现在线谱上。在讲解时可以用鼠标随心所欲地修改,也可以将所修改的范例随时调出进行视觉和听觉上的比较。例如,S-D-T的和声序进时,既可以做开放排列式写作,密储存排列式写作,亦可以利用音的重用和省略的方式写作,并将几种写作方式即时进行听觉上的比较,有利于解决学生在做习题时方法单一的问题,同时还能够感受到和声序进不同的排列产生的不同风格。

利用多媒体线谱手段,可将学生习题作录入,并在课堂上进行讲解分析和修改,将修改前和修改后的习题、习作进行即时视听,使学生的习题从音响上体现。亦可将学生的习题进行修改,让学生参与修改,使其习题在全班进视听促进大家相互学习,增强学生创作的欲望,从而提高其学习兴趣。

同样,利用多媒体线谱手段,亦可以将教师预先的范例演示出来,对范例的难点进行修改,将范例写作成多种方式进行比较,从视听中让学生感受几种同题型不同作法的写作区别和听觉区别。例如男高音声部与女高音声部的关系,当上三声部密集排列时男音声部突出,当开放排列的女高凌晨声部突出,这完全可以指导学生追求写作中前后乐句的排列法方面的应用,在视听中教师还可以分别用不同的音色处理,帮助学生更好地记忆所学内容。

利用电脑多媒体可以充分演示和声课中键盘和声的写作和训练,键盘和声的写作是由柱式和弦写作开始的,然后由柱式和弦写作的基础将其演变成分解式、半分解式等其它伴奏音型,通过电脑多媒体演变的全过程,学生可以即时听到所有演变过程中各类音型的音响,教师也可将个人写作的即兴伴奏录入然后进行讲解分析。

篇4

一、现阶段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考核存在的问题

目前,中职的计算机专业的考试内容仍然重在对学生知识积累的考核,主要还是依赖于教材所学的内容。而计算机专业课程考试的模式,也是沿用以前的理论和实作相结合的模式。虽然,现阶段中职计算机专业毕业的学生的就业率不容乐观,但是,在这个人才饱和的时代却出现了技工荒的令人费解的局面。比如,高薪资却找不到能力强的数控技师的情况经常出现。这说明,现阶段,中职计算机专业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从培养目标到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过程都存在着不足的地方。具体到计算机专业课程考核而言,中职计算机专业的课程考核内容因为难以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使所培养的人才不能有效地发挥他们应有的作用,从而与社会的需求相脱节,故而就出现了需求与供应之间的矛盾。这种情况,需要引起我们的密切关注和深刻重视,不然,中职计算机的教学有可能走入死胡同。而我们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往往考核决定了具体教学,所以,我们感到,课程考核方法需要改革,而且是势在必行。之所以要重视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考核的改革,是因为依靠课程考核模式的转变,来推进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的改革,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实际运用计算机能力的目的。

二、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考核的改革措施

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考核的改革措施主要有两个,那就是课程考核内容改革措施以及课程考核方法改革措施。具体内容如下:

1.课程考核内容改革措施。

众所周知,计算机技术正以飞快的速度发展与壮大,在计算机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中职计算机专业所用的教材内容的更新速度远不如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速度。如果中职的教师还是沿用以前的教学模式,依旧只是对现有教材的内容进行教学,那么学生所学的内容就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这就导致这些学生在就业的过程中没有较大的优势,势必要被社会所淘汰。所以,中职院校的教师,要与时俱进,结合教学的实际情况来进行教学设计,同时,还要对学生的职业能力的培养给予足够的重视。现阶段,中职计算机专业的课程管理以岗位课程放开,实行专业的基础统一以及核心精选为原则。值得注意的是,在对中职计算机专业的课程考核内容进行改革的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对岗位课程的内容科学性和时代性的改革,结合现阶段行业的实际需求来进行行业职位的细分,并要根据学生的内在不同的优势,来展开对不同岗位特点和技能的规划,并通过考核的方式来对不同行业的知识和技能进行深入研究。比如,有的学生适合从事文秘工作,那学校就可以对这些学生进行侧重办公自动化等相关课程的教学,并注重对这些学生打字速度以及排版技巧的训练。

2.课程考核方法改革措施。

篇5

【关键词】中职 计算机Flash设计 理实一体化 教学建议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8B-0090-02

“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以能力为根本”的中职办学思想,要求改变过去专业课理论与实践教学相分离的状况,实施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专业操作技能。

一、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含义

理实一体化教学就是将专业理论课与实训课进行组合教学,它不仅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的沟通和联系,而且要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和激情。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既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内容的一体化,又是教师在知识、技能、教学能力上的一体化,同时,还要教学场所的一体化。它强调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设定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让师生双方边教、边学、边做,全程构建素质和技能培养框架,丰富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在整个教学环节中,理论和实践交替进行,可先理论后实践,也可先实践后理论。直观和抽象交错出现,没有固定的先实后理或先理后实。在学中做,在做中学。在学练中理解知识、掌握技能,打破了教师和学生的界限,突出学生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养。

二、建立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计算机室

传统的教学是在教室或多媒体上理论课,在计算机室上操作课,这种教学安排,浪费时间,事倍功半,教学效果不好。理论与实践分割的教学场地安排,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为了搞好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必须打破理论课与实践课地点分离的传统授课模式,建设一体化计算机教室。目前主要采用的方式是在计算机房的计算机网络中加装多媒体网络教室控制软件,通过软件的方式用教师机控制学生机,把教师机的屏幕演示内容投射到各学生机的屏幕上,这个功能也可以实现老师边讲解,学生边操作的目标。这样教师就可以随时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训练穿行,这种教学活动可以更好地将知识与技能紧密联系,增强学生的直观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的目的。

三、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双师型”教师比例

实施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教师是关键,中职学校不像高等学校,专业教师不仅专业理论知识要扎实深厚,而且还要具有娴熟的专业技能,既要能上理论课,又要胜任专业实训教学,指导学生动手操作,这就是常说的“双师型”教师。为了使专业教师达到“双师型”教师标准,学校加大教师培养、培训力度,除了要抓好校本培训,还要积极主动争取国培或区培指标,每年选派4到5位教师到国家级或自治区级职业教育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参加学习,并要求教师参加职业技能鉴定,考取相应的职业资格证,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和专业技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双师型”教师,胜任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

(一)送培教师,提高素质

根据学校专业发展的需要,每年选派4到5位责任心强、有志于职业教育事业、对专业感兴趣的专业教师到国家或省级职业教育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学习,让这些教师通过进一步学习和补充专业理论知识,更新理论,并把重点放在搞好专业技能训练上,考取高级以上职业资格证书,真正地掌握专业技能,回校后能够独当一面,担任理实一体化教师。

(二)到企业锻炼,融入企业

按照上级有关文件规定,专业教师每两年到企业锻炼两个月,每年暑假期间,学校要认真选派专业教师到相应的企业进行锻炼,要求教师要服从企业的领导与安排,遵守企业的有关制度,积极参加企业生产,锻炼自己的专业技能,吸取企业文化,并要求企业对教师的锻炼进行考核鉴定,结束后将鉴定结果带回学校,作为教师年终考核的评定条件之一。

(三)校本培训,提高教师技能

根据教师的实际情况,学校每年组织开展一次校本培训,培训的内容主要有师德师风、课件制作、先进的教学方法、课题申报与研究、多媒体应用技术等,通过培训,让教师掌握现代教学手段和先进的教学方法,增强教师高度责任感,提高教学技能,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四、教学内容简述

教学内容要以项目的模式进行教学,经过实践,并不断改进,一般把现有的中职计算机Flash设计课程分为以下九个项目来进行教学。

项目一,动画作品欣赏。主要向学生展示一些优秀的动画作品、动画电影等,激发学生对动画制作的热情。

项目二,Flash CS3动画基础入门。主要让学生熟悉Flash CS3的特点,界面组成及操作,掌握Flas的一般制作方法和流程。

项目三,绘画基础。掌握Flash的基本用法,使用Flash CS3工具箱中的工具绘制出一些简单动画中的图形。

项目四,Flash CS3的文本操作。让学生掌握创建文本的方法,熟练使用文本工具,使Flas更加完美,更加丰富多彩。

项目五,元件、实例和库。掌握创建与编辑元件、编辑实例、使用按钮元件等的方法。

项目六,制作基础动画。让学生掌握动画的制作原理和方法。

项目七,创建有声影片。让学生掌握用户使用多种方法为影片添加各种声音文件,或者导出有声音影片中的声音。

项目八,ActionScript 3.0 基础。掌握处理各种人机交互、数据交互等功能。

项目九,测试、输出与影片。优化动画,对已经制作好的动画进行测试、输出和等,使作品在实际中得到更好的应用。

这样就可以方便地进行理实一体化教学,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计算机Flash设计内容,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五、常用的几种教学方法

(一)任务驱动教学法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它将以往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理念,转变为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主的多维互动式的教学理念。这是专业课理实一体化教学常用的方法,主要由教师设计,步骤有任务布置、发放材料、解读任务、教师示范操作、学生以小组形式完成任务、小组自评与互评、教师小结与点评,对完成任务好的小组给予适当奖励,对完成任务不够好的小组,要多给予肯定,指出做得不好的地方,下次注意的问题。

(二)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是指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在职业学校教学中,项目是指以生产一件具体的、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产品为目的的任务,它要求学生自己计划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自己亲手操作,在具体的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其过程是在教师认真指导下进行,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共同拟定实践计划,按照工作安排完成相应的程序,协作完成整个任务。在这种新型的项目教学模式中,计算机的学习是一种真正的实践演练,其本身的价值就是在完成项目的过程当中学生们真正地领会到的东西远远超过从课本上所学到的。

项目教学法实施步骤如下:

1.确定项目任务。由教师提出一个或几个项目任务设想,然后由学生各小组讨论,最终确定项目的目标和任务。

2.制订计划。由各小组学生制订项目工作计划,确定工作步骤和程序,交由教师审核,计划得到教师的认可后才能实施。

3.实施计划。学生确定各自在小组的分工以及小组成员合作的形式,之后按照已确立的工作步骤和程序工作。

4.督促检查。教师对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进行督促检查,对学生解决不了的问题及时分析研究,给出解决方法。

5.总结评价。先由各小组学生自己进行自我评价和小结,之后再由教师对项目工作成绩进行检查评分。师生共同讨论、总结在项目工作中好的地方、出现的问题、学生解决处理问题的方法以及学生的学习行为特征等。通过对比师生的评价结果,找出造成评价结果差异的原因。

(三)模块化教学法

以现场教学为主,以技能培训为核心的一种教学模式。教学模式具有灵活性、针对性、现实性、经济性的特点。模块化教学的具体方式如下:

1.划分小组。小组人数以3-6人为宜,推选组长。

2.确定内容。确定教学的目标、内容、重点、难点等,找准教学的切入点,要考虑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兴趣爱好,确定相应的任务。

3.布置任务。确定要完成的任务后,教师要向学生具体详细地讲清任务,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4.学生实施。向学生讲明要做什么后,教师不能采取“放鸭式”不管,而是在过程中做好学生的指导、引导工作。

5.评价结果。学生完成任务之后,教师要展示其作品,进行讨论、总结、评比,使教学内容得到进一步强化。

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对理实一体化教学方案不断改进,使其达到最佳状态。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2]胡迎春.职业教育教学法[M].上海:华东师范学出版社,2010

[3]吴映辉,程静.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探讨[J].职业教育研究,2008(6)

篇6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 课程 教学

现今社会的会计工作方法是运用电子信息技术和会计应用软件进行会计的运算、处理,而电子信息技术与会计理论和方法相结合就形成了会计电算化。它的课程集合了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的会计核算基础知识,同时又为审计、管理会计、财务管理等学科奠定基础。高职学生通过会计电算化课程的学习,应该掌握会计电算化的基础知识和通用会计软件的操作应用,具备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利用通用财务软件进行会计核算的能力;应该了解信息技术在会计信息系统及以会计信息系统为核心的管理信息系统中的全面应用,深刻领会这门课程在整个会计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依据行业对人才的要求以及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学目标,结合本人多年的教学经验,就目前在会计电算化课程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谈谈几点改进的措施以供参考。

一、会计电算化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教学目标不够合理。课程教学的目标定位主要取决于专业培养目标,并且专业培养目标应建立在现代社会会计信息化岗位的实际需求上面。目前,会计电算化教学主要分为设计型和操作型两类,设计型是重点培养学生对于会计信息系统的开发能力,而操作型主要是培养学生操作、使用某种或某几种商品化会计软件的能力。而有些高职院校以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为主导来开展会计电算化课程的应用(操作)型教学。这种课程教学目标单一缺乏综合性,不适宜高职学生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二)实践教学内容不够全面。培养目标的不合理直接影响到了教学内容,从而致使教学内容的单一。某些高职院校财会类学生仅在大一时进行了通用财务软件(用友T3)的操作技能的学习,忽视了对其它软件会计处理的学习。而会计电算化的应用技能不仅包括通用财务软件的操作技能,还包括利用常用Office Excel软件处理会计事项(如:Excel在会计中的应用),这样势必造成学习内容的欠缺。

(三)师资队伍实践经验缺乏。就目前而言,大多数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的专业教师都基本不具备实际操作经历,缺少了在实践教学中遇到的解决各种实际问题的能力。且多数的教师都是从学校到学校,虽然属于会计学专业出身,但计算机相关知识薄弱,在教学中遇到的如软件硬件等问题不能够独立解决,不能满足ERP系统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由此可以说,各院校的师资力量是会计电算化实践教学的关键因素之一。

二、会计电算化实践教学改进措施

(一)完善课程实践教学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实际操作能力、管理能力及对相关会计问题的独立处理能力可作为会计电算化的教学目标。而高职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目标应侧重于操作应用型;应在熟悉会计基本原理、基本流程的基础上学会当前通用财务软件的使用及基本护理。能够为会计软件的升级换代提供相关的专业意见,最终把学生培养成能在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运用计算机从事会计和财务管理等工作的复合型财会人才。

(二)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与时间。会计电算化的教学内容一直没能得到统一,是因为它是一门涉及会计学、信息技术、系统学、管理学等多个领域的边缘学科。根据会计电算化教学目标,在具体进行实践性教学时,可借用一中小企业某月份财务业务数据,运用通用财务软件模拟处理企业的经济业务活动,体现以会计电算化基本理论为基础,以通用会计软件操作的教学为主的原则。

在时间上,则应在学习完会计电算化课程后的下一期期初开展为期两至叁周集中的实践教学,从而巩固学生会计电算化应用能力。在大三第一学期,开设Excel在会计中应用的实践性教学课程,增强学生运用信息技术处理会计业务的综合应用能力,提升职业竞争力。

(三)进一步整合实践教学环节。会计学本身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不应该只对学生进行相关理论知识的教学,还应该重视培养与训练实践操作能力。务必要对会计核算的具体操作步骤进行实践教学,在现代信息处理技术的先进情况下已经基本实现了会计电算化,要使学生学会并熟练掌握会计核算的操作方法及使用过程。

1.将手工模拟实践与会计电算化模拟实践环节相结合。模拟某一企业会计数据,把一整套会计业务资料,利用手工处理方法,完成从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的填制到日记账、明细账和总账的登记以及会计报表的编制;然后运用财务软件,首先利用软件的初始化功能进行相关业务处理,完成两种处理方法的衔接,再利用软件完成接续月份的会计业务处理。通过两种实践方法的操作比较,增强学生对两种处理流程的感性认识,进一步巩固会计电算化课程的学习效果。

2.将会计电算化实践性教学合理实施。在教学计划上,应安排实践教学全部贯穿到教学活动上面,合理分配好各个环节,如:教学进度和上机时间等。这样理论联系到实际,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从而弥补教学环节中没有被重视的知识点,更好的对所学课程做出总结归纳。

(四)提高教师实践操作水平。会计电算化是一门应用型学科,实践性非常强,所以,这就要求该学科的教师不仅仅具备丰富的系统理论知识,更要对计算机操作和会计电算化的系统管理有扎实、熟练的技能。

对于教师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滞后的现象应定期进行相关培训,鼓励教师学习,提高自身。教给学生最新知识,促使学生适应社会中会计电算化专业的要求,这样才能更好的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五)注重多种教学方法的有机结合。教学方法指的是用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保证完成教学目标的一种手段。我们应紧扣教学大纲并积极、主动地去培养学生对会计电算化问题的独处能力,最大努力完成教学目标。如: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及多媒体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提高对会计电算化实践问题的处理和操作问题。

总之,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把人类社会带进了一个以计算机及其网络为基础的、崭新的信息时代。现代会计从理论到实务的各个方面都正发生着深刻的变革,会计电算化得到迅猛发展,社会对会计电算化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因此,会计电算化课程实践教学中应突出其实践性和应用性,应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可见,改进会计电算化实践教学显得十分必要。

参考文献:

[1]马雯.对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的思考[J]. 价值工程,2011(9).

篇7

关键词:整合;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  汇编语言

1.前 言

《微型计算机原理及应用》与《汇编语言程序设计》是计算机应用专业的两门较重要的基础课程,是软件专业的必修专业课。它是后继计算机语言课、操作系统、数据库原理等课程的基础,也是教学难度和学习难度较大的两门课程。原来的两门课程虽侧重点不同,但有些内容也有重复现象,况且两者有密切联系,如果分开开设,则不能使学生对计算机的组成框架及系统语言有总体的认识,教学效果也不好。这对本来就难学的《汇编语言》与《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的老师和学生无疑都是一个挑战。面对这种困难, 结合着我们对学生的接受能力以及认知规律的了解, 我们尝试将这两门课程整合为一门《汇编语言与接口技术》, 将它们放在一起可减少两门课程的为数不少的重复内容, 从整体上看学生的课时减少了, 可是对这两门课的学习时间却没有减少, 使教学更加方便, 而且学生的学习效果也会有所提高。我们从以下几方面论述了这项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1.1我校课时压缩迫使课程改革.

[1]好多高校都在加大课程整合的力度, 减少课程总学分, 拓宽基础, 加强通识教育。在这种趋势下,《汇编语言程序设计》的课时不断被压缩。课时减少后, 教师既要介绍复杂的指令系统, 又要介绍程序结构,  难免会顾此失彼。通常学生学习结束后, 还不明白这门语言的用途, 并且容易产生厌学情绪, 对后续课程《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产生畏惧心理。从内容上看《汇编语言程序设计》和《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都对计算机的组成与工作原理、汇编语言源程序的基本构成以及与外部设备的接口问题进行了讲述, 有很多相连之处。因此, 将这两门课程合并, 优化两课内容, 有利于整个教学计划的安排, 也有利于教学。

2.合理安排汇编语言与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的课程内容.

《微型计算机原理及应用》与《汇编语言程序设计》有好多知识点是重叠的,《汇编语言程序设计》中的内容主要是微处理器的结构、8086指令系统和汇编语言程序设计,《微型计算机原理及应用》把这些知识点都包含进去。 (如表 1 所示)

[2]将两门课程合二为一势必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压缩, 那么选择什么样的教学内容较为合适呢? 我们采用的教材是《微机原理、汇编语言与接口技术》该书通过80286、80386、80486、Pentium和Itanium(安腾)微处理器和IBM PC机的硬件和软件分析以及总线技术,阐明微型计算机的组成原理以存储器、输入输出接口芯片与微型计算机的接口方法。同时还包括汇编语言程序设计和接口技术两部分内容。汇编语言程序设计是微机应用系统的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的设计基础,接口技术是微机应用系统硬件组成的基础。该书内容较全面,实例丰富。学习微型计算机的汇编语言程序设计和接口技术必须理论联系实际。该书在介绍基本概念的同时,列举了大量典型而有意义的例题和习题。更加注重实验环节。

[3]这门课程实践环节尤为重要,实验是实践环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可以提前几周把实验题目布置下去,让学生充分准备。一般我们对实验的要求是:硬件原理图、流程图、调试成功的汇编语言程序。从我们实验课堂来看学生都很重视,而且大家对实验的兴趣也非常浓厚,都能积极地参与到实验中去。通过实验的实战练兵,可以进一步巩固所学理论知识,使学生对微机原理系统有了系统的认识,通过实验,使学生对这门课从理论到实践跨出了关键性的一步。这是一个升华的过程,是一个质的飞跃,为学生今后的毕业设计乃至将来的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考试方法.

按照教改计划确定的培养目标和对学生在知识与能力等方面的要求,教师在给学生期末总成绩时,本着重平时、轻期末,既注重课堂教学又重视实践教学的原则进行考核。考核办法:平时成绩+期末试卷成绩=总成绩。平时成绩:作业+课堂表现+实验(20分),共计30分;期末试卷成绩:70分,加大平时的考核力度,作业和课堂表现可以侧重于知识的掌握,实验和期末成绩既有知识的掌握、知识的运用、又有综合性和创造性。这种方式,可以促进学生时时注重学习,有利于学风和考风的好转,可以杜绝仅凭期末一次考试就一锤定音的方式。

4.结束语.

通过计算机专业课程的整合,开拓了整体教学的新视野,同时也给我们许多新的启示,给教学工作增添了活力。课程优化是我们教改工作的具体体现,今后,我们还需进一步研究与探讨课程整合的新思路,以培养出更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许颖梅. 对汇编语言和微机原理课程整合的探讨[J]. 福建电脑,2007.01.

篇8

关键词:医学专业;信息化;计算机教学;课程体系

随着计算机技术在医学领域中的广泛应用,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应用技能,已成为现代医学人才必备的基本素质。为了适应医学现代化的迫切需要,根据现代教学理念设置科学的计算机课程体系已成为当务之急。

1 我国医疗卫生行业信息化现状

1.1 医院信息化建设

目前,医院信息化已成为医疗活动中必不可少的支撑和手段,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2007年对全国3765所医院信息化的调查显示,以费用和管理为中心的全院网络化系统应用已经超过了80%,甚至连PACS(影像归档和通信系统)、PDA(个人数字助理)、TabletPC(平板电脑)、服务器集群等先进的系统和lT技术也已经开始应用。显然,医院的信息化已成为社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1.2 医院信息系统的应用

调查显示,截至2007年年底,在我国已建成医院管理信息系统的医院中,医院管理信息系统得到有效利用的仅为65%左右,有部分医院管理信息系统形同虚设。在乡镇以及社区等基层单位,信息化普及率更低,医院服务质量和医疗管理水平的提升受到严重阻碍。

2 医学信息化给医学人才培养带来挑战

医学的健康发展,依赖于掌握人最最新信息技术并将其应用于医学领域的复合型技术人才。信息系统利用率偏低,从一个侧面反映山医院缺乏这方面的应用型人才,因此,在现阶段卫生信息人才培养计划中,高职院校应将培养应用型卫生信息人才的任务放在首位,使之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以适应卫生信息化建设发展的需要。

3 医学专业计算机课程改革设计

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的研究成果显示,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课程的典型设置为“计算机基础+软件基础”。其中,计算机基础主要包括计算机软硬件基础知识、操作系统、常用办公软件应用、计算机网络等内容;软件基础主要包括以Visual FoxPro、Visual Basic为代表的程序设计语言。

3.1 课程设置的设计思路

人才职业化的思想认为,高等职业院校应根据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实际需要,将职业道德教育与职业素质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加强学生职业能力与职业养成教育,教材内容紧密结合生产实际,并及时跟踪先进技术的发展。随着社会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人才需求的不断变化,计算机课程的定位也在不断发生变化,鉴于其内容的不断更新和自身特点,我们将其定位为“双基、一技、一拓展”的交叉型课程,“双基”即信息知识基础、信息素质基础,“一技”即职业信息技能+信息生存技能,“一拓展”即职业拓展素质,淡化与各专业课之间的界限,逐步加深信息技术对专业的渗透,所以应根据医学生以后岗位的需求,补充计算机在医学领域应用的相关知识。

3.2 以就业为导向,适时调整教学内容

3.2.1 课程知识体系

培养应用型人才是高职人才培养方案的总体目标,我们将本课程的总目标设计为“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以职业信息能力培养为中心”。教学内容以知识点和技能点为单元,以其相关性和内聚性为依据组织成7个互相联系又独立成章的模块,每个模块又以其自身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体系。我校本课程教学时数为84学时,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针对医学专业实际应用,结合全国和本省的等级考试要求,整合相关医学信息知识,打造了一个面向高职层次的计算机课程知识体系,如表1所示。

3.2.2 文献检索的教学改革

在我校,有些专业的课程设置中有医学信息检索课程,该课由图书馆教师授课,但从以往上课的情况看,该课往往成为学生上网娱乐时间,在我们的提议下,学校将医学信息检索内容纳入计算机课程,既避免了重复开课,又满足了计算机教学改革的需要,教学效果较好。

3.2.3 课外拓展计算机知识

为了突破传统课堂讲授的限制,我们建立了本课程的网络教学平台,并将课程标准、教学课件、习题、参考资料等内容上网,将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同时,为了营造学习计算机的良好氛围,我们确保一年开展两次与计算机相关的竞赛,如计算机知识竞赛、网络游戏、网页制作、程序设计等竞赛,并不定期开设计算机相关知识讲座,让学生了解计算机行业发展的最新动态,满足他们进一步学习的需求。

3.3 精选教材

卫生部明确指出:卫生职业教育的指导方针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岗位需求为导向,以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重点”。我们在教学内容和教材的选用上紧跟计算机技术发展的最新动态,积极引进知识结构新颖、符合高职医学生特点的教材。2006年我校将原有的《计算机文化基础》教材调整为《信息技术基础教程》,在原来内容的基础上增加了信息技术和多媒体应用的内容。随着信息技术在医学领域中的发展,在对医学岗位进行充分的调研之后,我们于2007年将教材再次更改为《医学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应用基础》,在之前的基础上加入了医学信息检索、电子病历等医学信息内容。

4 改进教学方法

4.1 教学方法设计思路

在教学方法的设计方面,我们从两方面进行考虑。一是学生方面,因为我校学生来自全国多个省市,所以,其计算机基础参差不齐;二是课程方面,计算机是一门理论和实践高度结合的学科,高职生应更多地培养动手能力。鉴于上述两个因素,我们对教学作如下安排。

1)少讲,这样学生容易接受,同时可留更多时间练习。

2)操作实践,这是将计算机知识内化为学生自身能力的必经之道。

3)精讲,在教学过程中重点讲授难点和重点。

4)辅导,在学生训练的过程中,采用“师一生”和“生。生”的辅导模式。

5)总结,教师对每次课进行内容总结,并E升到理论或规律认识。

4.2 融“教、学、做”为一体

计算机是一门知识覆盖面广、强调学生动手能力的学科。传统授课方式一般是教师先进行理论讲授,再利用下一次课上机实践。这样的教学方式存在一定的弊端:一次性灌输的内容太多,而且由于不能及时上机练习,许多内容学生已经淡忘,因此教学效果不理想。为此,我们的理论和实践课都在计算机房进行,并以典型案例为任务驱动。在任务的准备上,我们针对不同基础的学生制作难易程度不一的案例。在教学的过程中,由教师布置任务,并由学生自主选择与自己基础相当的习题。操作完成后,学生将文件以自己的姓名为文件名存储到教师机的指定文件夹中。在学生操作过程中,教师在机房巡回指导,及时掌握课堂动态,并进行适时指导。在任务基本完成后,教师将 学生现场操作情况和学生操作结果汇总,精选共性问题进行讲解,最后总结本次课的重点和难点。这种以“提出问题一解决问题一归纳分析”三部曲_3]的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的“提出问题一分析问题一解决问题”课堂教学方式,既做到了精讲多练、讲练结合,集“教、学、做”一体,又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3 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

4.3.1 任务驱动法

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满堂灌式的教学方法,实行“任务驱动法”。讲授每一个知识要点之前,老师都以任务的方式提出问题,要求学生通过自我探索、网上搜索、共同讨论等方式解决问题,如将Word中字体、段落、邮件合并等知识点设置成单一的任务由学生完成,这样既明确了教学目标,又强化了课堂学习效果,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

4.3.2 案例教学法

与其他传统的必修课程教学相比,计算机课程难度较大。由于学生之间计算机水平差距较大。传统的学方法已不能满足其教学的需求。所以,我们在详细分析和研究教材的基础上,结合医学专业的特点,精心选取实际应用中的典型案例,如毕业推荐表的设计排版、药店销售数据的分析处理、医院办公软件的模拟应用等,让学生感到学有所用。

4.3.3 异步教学法

在教学内容的准备上,我们将实训内容制作成难易程度不一的案例,在课堂中要求学生自主选择。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我们只要求其针对考试内容的基础案例进行学习,注重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我们则要求其从综合性的案例着手,注重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这样既增加了学生的信心,又增强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5 改革考核方式,优化成绩评定方案

5.1 改革考核方式

我们在本课程的考核方式上始终坚持“以学生职业信息能力为中心”,其目的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运用知识的能力。针对高职计算机课程应注重实践性、应用性和技能性的特点,我们取消了不必要的“期末一张卷”的传统考核方法,实行以能力为本位的机试考核方式,并做到“三取消三强化”:1)取消死记硬背的概念,强化实践。2)取消没有实际意义的作业,强化技能。3)取消难于理解的抽象理论,强化应用。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我们采用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相结合,过程考核是指平时作业、到课情况等考核,结果考核与过级成绩相关。

5.2 优化成绩评定方案

我校学生参加省级计算机等级考试已经成为惯例,我们认为,该等级考试内容涵盖了整个计算机课程的教学内容,且能客观、恰当地评定学生的计算机知识掌握情况。所以,我们将期末考试改为成绩评定。具体方案如下:通常56分为合格线,而60÷56≈1.1,即“过级成绩×1.1”能较客观地替代结果考核的成绩,学生的最终成绩为“过程考核×20%+结果考核×80%”。这样的成绩评定方式,使学生重视学习的过程,并减轻了他们的考试压力,也为学校节约了教学成本。

篇9

关键词:教学做一体化;情境教学;定额预算

0 引 言

《建筑工程定额预算》 这门课程,是工程造价专业的核心课程,该课程阐述的造价原理,不仅是建筑工程预算的理论基础,同时也是其他专业课程的理论基础,是一门专业性非常突出的课程[1]。针对《建筑工程定额预算》课程内容丰富、综合实践性强的特点,从造价专业人才培养的总体要求,根据我校“工艺非学不兴,学非工艺不显”的办学理念,秉承“开放办学、产学结合、崇尚实践、强化应用”的办学特色,通过加强对《建筑工程定额预算》理论教学与实践环节有机结合,我们对其进行了“教学做一体化改革”,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了重新整合,改变过去以教师讲授为主的课堂模式,多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注重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

1 根据建筑行业发展需要构建教学模式

《建筑工程定额预算》这门课程的目标使学生通过“边学边做,学做结合”,深入理解并掌握各个工程构件的造价计算和灵活掌握定额原理。我们通过分析建筑行业企业的发展需要,根据造价员工作岗位所需要的知识与素质要求,确定了本门课程的教学体系。基于专业人才培养能力体系的要求,通过分析编制预算书的工作过程整合选取了本门课程的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情境,选择教学模式。我们修订了课程标准,改变了以往单纯的按照课本章节授课的教学模式,根据造价员岗位的实际工作内容,将课程内容分为三个学习情境:砖混结构工程定额预算、框架结构工程定额预算、剪力墙结构工程定额预算。每个学习情境学生有不同的学习任务,教师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学习资源与引导,学生在老师的讲解指导下独立完成学习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掌握相应的专业知识,收获相应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使授课内容符合建筑行业发展需要,在授课过程中采用最新的行业标准,这样学生能够在步入工作岗位后,以最快的速度适应工作的需求。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使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教学情境与工程造价专业的职业标准相一致,实现教学体系与行业职业要求的良好衔接。

2 “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改革

“教学做一体化”概念最早是由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的[2]。“教学做一体化”的模式中,教师是整个教学过程的导演,对学习目标和学习任务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将专业知识很好的融入到学习情境的设计中。

《建筑工程定额预算》这门课程采用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教学模式——三个工程项目即三个学习情境,递进技能训练。整个课程的教学,选取三套典型实际结构工程的施工图纸作为教学载体,构建三个学习情境,每个学习情境的过程包括:接受工作任务和工程图纸、施工图识读、工程量计算、费用计算、造价汇总五个主要过程。每个学习情境都是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其工作任务都是按照由简单到复杂,采用递进式的技能训练,使学生能够从“在教师指导下完成简单工程预算”到“学生能够熟练完成复杂工程预算”的操作能力。如在学习情境2中,将教学内容划分为4个任务(见下表1),每个任务都设定了具体的任务目标,学生按照熟悉图纸、计算工程量、套取定额项目、确定工程造价、编制预算书的程序,将所学的专业知识融入到各个具体的工作任务中,以获得相应的专业能力,为以后步入工作岗位打下基础。课程改革以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 以工学结合为手段,实现“教学做一体化”,增强课堂教学内容的知识性与可接受性,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态度。

3 教学方法与教学评价

在教学过程中,坚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针对课程内容和学生特点,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多媒体课件教学、板书教学、角色扮演、实景教学、案例教学、任务驱动教学等,让学生在学习中参与,在参与中学习,增强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改变以往仅仅以期末试卷成绩决定学生成绩的做法,实行过程控制与考核,采用笔试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根据学生在平时课程中的表现,如:课堂提问、出勤、工作任务的完成情况等;采用学校考核与社会认证相结合的考核方法,将造价员职业技能资格证书的获取,作为课程考核的要求,全面综合地评价学生的能力。

4 结束语

《建筑工程定额预算》课程的“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改革,以实际工程图纸为教学任务,学生在教师的讲解与指导下,最终能够完成一套完整的土建工程预算文件。在整个过程中,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自主解决问题,能够更好的掌握专业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很好的提高,比以往传统的仅仅依靠教师讲授的教学模式效果提高很多。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改革;医学教育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09)05-1277-02

The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Computer Programming Courses Teaching in Medi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LIU Fang, NI Fei-zhou, ZUO Xiang

(Anhui Medical University, Hefei 230032, China)

Abstract: Computer programming courses is generally considered as the most difficult courses to understand and study. We have carried out some reforms in teaching experiment: making learning objective clearer to stimulate students' learning desire; adjusting teaching content and methods to enhance the students' learning interest; combining teachers' accessible elucidation with students' operation in the class to improve both the teaching effect and students' comprehensive application capability.

Key words: computer programming courses; teaching reformation; medical education

计算机程序设计作为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核心课程,主要为学生讲述程序设计语言的基本知识和程序设计的基本方法步骤,但是对医学生而言,过去很长一段时间程序设计课程与医学专业的学习相对比较脱节,使很多学生疑惑于“学习程序设计课程到底有什么用处”的问题,这也是目前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中应该首先让学生明白的问题。

1 医科学生学习程序设计课程的必要性[1]

程序设计课程是从编写程序的角度进一步了解计算机的工作原理,同时培养自顶向下、逐步求精和模块化的程序设计思想,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而且可以提高医科学生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

1.1 综合素质培养的要求[2]

医生在诊疗工作中面对突发性的、不可预见的问题时,往往需要很快作出正确决断。程序设计课程可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理论联系实际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逻辑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并激发学生实际开发创造的意识和能力, 对提高医学生的综合素质大有帮助。

1.2 医学和计算机技术结合发展的要求[3]

目前计算机的数字处理技术、生物电信号处理技术、图形图像处理技术等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中已得到广泛应用, 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远程医疗、计算机辅助诊断、仿真医疗等新的医疗模式正在形成。如果具备一定的编程能力,学生就能在本专业前沿知识的获取和新技术推广应用等过程中占有极大的优势。

1.3 后续课程学习的需要[4]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初步掌握程序设计的基本方法,可以为后续课程的学习、为今后的工作储备使用程序设计类应用工具的能力。例如, 医学基础课程之一的《医学统计学》中涉及到对收集的信息进行大量的统计学处理,课堂上会学到多种统计软件的使用,如果学生在学习《医学统计学》的过程中能利用自己掌握的程序设计方法编写一些针对性较强的程序来解决其中的某些问题,不但可以减少计算的工作量,还可以加深对统计方法的理解。对医学实验中收集到的某些数据, 也可以自己编程处理。

2 针对医学专业程序设计课程的改革

2.1 教学目标的调整

培养学生程序化设计的思想和严谨的态度作为教学目标的重点。对于医科学生这是非常重要的,这不仅仅是计算机知识的学习,而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培养。通过计算机程序设计的系统学习,不仅和死记硬背的专业知识学习形成有益补充,而且大大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自顶向下、逐步细化、模块化的程序设计思想,有助于学生更好的处理学习工作中遇到的各类问题。实践证明, 对于不同专业的医科学生应该有的放矢开始不同的程序设计语言,并且把计算机程序设计知识和其专业相结合,不仅可以极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有助于培养计算机和医学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为学生在交叉学科中学习和工作拓展更加广阔的空间。

2.2 教学内容的调整

就医学生程序设计能力培养的目标上来讲,对于学生设计出的程序在硬件和运行速度方面的要求并不高等特点,对C语言、VisualFoxPro、Visual Basic 等语言进行了比较,选择VisualBasic 语言作为医科学生的程序设计学习内容。Visual Basic 具有语句少、结构简单、所见即所得的用户界面设计等特点, 并且引入了面向对象的编程思想和事件驱动的编程机制,相对而言简单形象易懂,易于调动广大医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更加有利于医科学生了解熟悉Windows 环境下的大型程序设计的方法步骤等。

目前出版发行的Visual Basic 程序设计的教程很多,但普遍在教材的前一、二章都是介绍Visual Basic 的发展、特点、安装、开发环境、面向对象程序设计, 什么是对象、属性、时间、方法等内容,如果照本宣科的按照教材顺序授课, 容易使学生感觉内容抽象、不易理解。考虑到相对其它非计算机专业而言, 医学生在大学期间要学习的内容多、进度快,需要记忆背诵的知识点也比较多,我们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对课程内容的讲授顺序进行了调整。在教学中第一次课程的内容主要介绍VisualBasic 的集成开发环境,然后通过各种Visual Basic 程序的演示让学生了解面向对象程序设计中对象、属性、时间、方法的概念, 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针对学生的好奇心,第二次课程讲授Visual Basic 的常用控件,通过对窗体、命令按钮、文本框、标签、图片框控件的学习, 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可视化编程的理解,同时又增加了学生对Visual Basic 编程中模块、过程、事件驱动概念的了解。由于介绍了这些常用控件, 在以后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使例题更加丰富、生动,学生也可以在编程中利用这些控件。同时在课程中采用案例教学,不是单纯按照课本上的例题来讲述,而是根据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相应专业特色的案例。

2.3 教学思路的改变

由于计算机程序课程最终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实际的编程能力, 而理论学习又是必不可少的基础, 因此我们在理论教学上采取“精讲”的办法, 重点讲述核心概念、重要知识点和解题思路等, 通过提出一个医学案例,然后引导学生分析理解,制定相应的解题思路和步骤,画出程序流程图,讲述相关知识点,再引导学生用新知识解决此医学案例,形成程序,调试分析运行结果,回顾调整解题思路和步骤,直到完全实现医学案例要求。强调学生对解题思路和解题技巧的把握,并布置相关上机练习案例,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自学扩展知识,进行更深入的学习。

上机课不再是课本上例题的简单验证,而应该是根据布置的同步教学练习,独立思考,分析锻炼独立解决医学案例的过程。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实现理论是实践的紧密结合,必须在理论课上完后的两天内安排上机课,这样学生才能在保留理论课知识记忆的情况下,对上机内容进行精练,并彻底搞清楚程序的每个步骤每条语句和每个属性的设置。要求学生撰写解题思路和解题步骤,并附上程序说明书,和程序实现情况,以此来评定学生的上机完成情况,并将此纳入其期末考试成绩。这样不仅可以较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可以系统地培养学生的编程思想和动手能力。

2.4 教学方法的改变

多媒体教学是目前的主流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是目前教学的主要形式。基于程序设计的特殊性,医科学生的程序设计课程不能一概使用包含课本所有知识点的多媒体课件进行满堂灌,而应该只是借助于多媒体课件把重要的知识点进行详细讲述,利用幻灯片来带领学生进行案例分析,思路讲解,然后主要在程序设计的编译环境下来编写计算机程序设计,调试程序,运行程序,修改程序等。或者设计带有程序设计编译环境的多媒体课件进行形象、生动的表达及多种媒体形式的整合,多角度、多侧面地刺激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感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并在适当的时候结合黑板教学,形成“多媒体+编译环境+黑板”教学的多维教学模式,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教学效果。

3 结束语

实践证明,通过切实加强各个教学环节,加大上机辅导力度, 及时了解学生学习进度,加强作业要求和反馈等教学改革明确了医科学生的学习目标,调动了医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医科学生的问题求解和编程能力,锻炼了医科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塑造了医科学生严谨治学严格行医的态度,真正实现了计算机课程作为医科专业的有益补充作用。

参考文献:

[1] 胡建华,海滨.药学类专业程序设计课程教学过程中的几个问题的探讨[A].2005年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报告论坛论文集[C].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78-181.

[2] 孟民果,李雯娟.面向医学专业的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改革[J].医学教育探索,2007,6(5):434-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