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科技专业建设范文

时间:2023-12-21 17:18:5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金融科技专业建设,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金融科技专业建设

篇1

关键词:经济与金融专业;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9-0160-03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金融市场改革的深入,经济与金融行业对高学历人才的需求增加。金融的发展离不开经济的增长,金融是经济学研究领域应用性强的分支,融合经济学与金融学的学科理论有助于培养高素质的金融人才。在行业人才需求和学科融合发展的背景下,经济与金融本科专业的增设显得尤为重要。2007年,教育部在清华大学试点开办经济与金融专业。至2015年,我国已有18所高等院校正式开设了经济与金融专业。经济与金融专业的建设还处在初步发展阶段,相关研究还很少。课程体系的建设是专业建设的基础,也是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经济与金融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是经济与金融专业发展中首要解决的问题。

一、我国经济与金融专业发展历程

2006年,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获批试点招收经济与金融专业本科生,2007年正式_始招收第一批经济与金融专业学生,这标志着我国经济与金融专业建立并进入试点招生阶段。在建立之初,经济与金融专业的代码为020120S(S表示少数高校试点目录外专业),归属于经济学科(02)经济学类(0201)[1]。2011年,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经济与金融专业第一届学生毕业。据统计,2011年,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本科生就业率达到了100%[2]。清华大学经济与金融专业试点的成功,加之国内其他高校也在积极探索创新经济学与金融学本科教学,教育部开始在各高校逐步推开设置经济与金融本科专业。与此同时,教育部对经济与金融学专业在本科专业目录中的位置也进行了调整。在2012年的新目录中,经济与金融专业进行了细微的调整,虽然还是属于经济学科门类,所授予学位还是经济学学士,但是从经济学类调整到了金融学类。这一调整,表明经济与金融专业的学生培养应偏重于应用型更强的金融学。

目前,我国虽然已有高校12所高校开设经济与金融专业,各高校正处于经济与金融专业建设的起步阶段,尚未在课程体系设置、培养方案等方面形成共识。因此,有必要参考清华大学试点办学的经验和国外经济与金融专业在课程设置上的成果,结合我国高校的实际情况来构建经济与金融专业的课程体系。

二、清华大学经济与金融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

清华大学是我国第一所设置经济与金融专业的高校,2007―2011年间,教育部未批设经济与金融专业。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在我国经济与金融专业的设置与发展上处于先试先行的地位。因此,清华大学经济与金融专业的培养方案对探索我国经济与金融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经济与金融专业招生是文理科兼招,学制四年,授予经济学学士。在培养目标上,清华大学经济与金融专业培养“系统掌握经济与金融学理论和方法,具有国际视野,了解中国国情,能够解决现代经济,特别是金融领域实际问题,有较高的中英文沟通能力,未来能够从事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教学与研究工作,金融机构、企业与政府部门的经济分析与管理工作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在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本科生培养方案中,采用“通识教育与个性发展”相结合的方式,学生在通识教育学习后,可以根据个人兴趣选择专业。在课程体系上,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本科培养方案课程分为三大课程模块人文社会科学基础课程、自然科学基础课程和专业相关课程。人文社会科学基础课程、自然科学基础课程为通识教育课程,大学第一、二学年,不分专业均需修读。第三学年,学生根据个人兴趣选择专业,进入专业课程学习阶段。经济与金融专业的专业课由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构成。专业基础课包括经济学原理(1)、经济学原理(2)、会计学原理、管理学原理、应用数理统计、金融学原理、信息管理导论;专业必修课一共8门,为中级微观经济学、政治经济学、中级宏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1)、公司财务、公共财政学、投资学和货币银行学。专业选修课需修够27学分,学生可以在经济统计学、国际经济学、经济思想史、博弈论、金融数据库、计量经济学(2)、发展经济学、经济控制论、中国宏观经济分析、经济学专题研究、经济学理论与实践、金融学专题研究等课程,或在经济学院其他专业、甚至其他学院的课程中选修。

2007级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经济与金融专业的本科培养总学分不低于170学分,其中春、秋季学期课程总学分不低于140学分,夏季学期实践环节15学分,综合论文训练15学分。在学分的分配上,人文社会科学基础课程40学分,自然科学基础课程31学分,专业相关课程6分,其中专业相关课程又可以分为专业基础课(1分),专业必修课(23学分),专业选修课(27学分)。从学分的配比上,可以看出清华大学的课程设置强调通识课程和专业课程的均衡,专业基础课、必须课和选修课的学分占比也相差不大,这体现了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对经济与金融专业学生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并重的培养原则。

总体而言,清华大学2007级经济与金融专业在课程体系设置上,体现出在宽广的知识面基础上鼓励学生个性发展的培养理念。在专业课程设置上,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点,专业基础课和必修课中包括了经济学、金融学、管理学、会计学的核心课程,在选修课中,不仅开设了众多的经济管理类课程,学生还可以跨专业和跨学院选课。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在我国经济与金融专业的建设和课程体系开发上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也为其他高校进一步结合学校特色建设经济与金融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提供了借鉴样本。

三、国外高校经济与金融专业课程体系设置

(一)曼彻斯特大学(The University of Manchester)

曼彻斯特大学是英国会计与金融学研究和教学最好的大学之一。该校的社会科学学院和商学院联合开设经济与金融专业,学制为三年。课程教学采用讲座、教程和研讨会相结合的形式。课程的考核方式多样,包括考试、完成课题项目以及论文报告。第一年的课程是关于社会科学的通识性教育,同时开设会计和金融学的基础课程,为学生开展第二、三年的学习和研究做准备。通过第一年的学习,学生可以根据个人兴趣选择专业方向,金融经济或会计金融。第二年的课程主要是金融学与经济学的专业课程,难度和深度都有所增加。主要课程包括金融学基础、中级管理会计、金融市场与机构、管理信息系统概论等。第三年开设公共部门会计、审计、公司财务、信息系统案例研究等。从曼彻斯特大学经济与金融学的专业课程设置来看,在突出培养学生国际化的商业思维和视角下,该专业更偏向于金融学理论知识,尤其注重会计学相关理论与实务能力的培养。

(二)布里斯托大学(University of Bristol)

布里斯托大学的经济与金融学专业培养期为三年。该校经济与金融学专业的培养注重数理统计分析在经济和金融学中的运用。该专业要求学生在第一、二学年修读至少一门经济学课程,第三学年至少修两门经济学的课程。从该校经济与金融专业的课程设置来看,该校在以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金融学、会计学等核心课程的基础上,特别注重培养学生运用数理统计分析方法来解决经济和金融实务中的问}。

(三)南安普顿大学(University of Southampton)

南安普顿大学经济与金融学专业注重培养学生综合掌握经济学的原理与分析方法,强调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在金融领域的运用。南安普顿大学的经济与金融学专业学制为三年。在第一、二学年开设课程,每学期四个课程模块,一年共八个模块。第一学年的课程均为必修专业课,包括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经济数学、经济统计分析、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第二学年的课程由必修课和选修课程构成。必修课程为微观应用经济学、投资组合理论与金融市场,选修课包括计量经济学概论、统计学理论等。第三年,学生自选课题独立完成学位论文,相当于两个课程模块。从该校的专业课程开设情况来看,在第一学年注重教授学生经济学基本原理和经济学分析手段的训练,第二学年则促使学生通过计量经济学的深入学习,掌握经济学和金融学的数学分析工具。在此基础上再开设投资组合与金融市场,从而培养学生运用经济学原理和分析工具来认识和解决金融学问题的能力。

(四)兰卡斯特大学(Lancaster University)

兰卡斯特大学开设有金融与经济专业(Finance and Economics),学制为三年。兰卡斯特大学该专业的学生可以从第二学年开始,转入会计与金融专业学习。课程教授采用讲座、团队合作、个别指导、讨论等多种方式。该校在专业课程开设上,第一年必修课包括会计和金融学概论、经济学原理、经济定量方法,注重为学生打下会计学、金融学、经济学的学科基础。第二年的课程以金融学和会计学的课程为核心,必修课包括金融学原理、高级金融学原理、财务报表分析与企业估值、管理经济学、商业和国际宏观经济学、经济数学、经济学概论,学生还需在会计审计信息系统、金融会计原理、商业决策管理会计三门选修课中选修一门。

第三年的必修专业课程包括企业融资、投资学、国际金融管理、计量金融学,这些课程是是对金融学理论和知识的进一步深化。学生还需在高级宏观经济学、高级微观经济学、宏观货币经济学、人力资源经济学、广告经济学、数理经济学、计量经济学、工业组织学、发展经济学、国际经济学、国际商业学中选修4门。从课程设置可以看出,兰卡斯特大学对经济与金融专业人才的培养以金融学的课程为核心,经济学的课程作为铺垫或拓展,始终贯穿了经济数学和定量分析方法的训练。

国外开设经济与金融专业的曼彻斯特大学、布里斯托大学、南安普顿大学、兰卡斯特大学在专业课程设置上各有特色,但总体而言,又有共同之处。在这些学校的经济与金融专业的课程体系中,都是以金融类和会计类的课程作为核心,辅之以经济学的课程,用经济数学或计量经济学的课程将这些课程加以贯通。在培养学生掌握基本经济学原理的基础上,注重教授金融学理论,强调提高学生运用计量经济学的方法分析和解决金融问题的能力。

四、我国经济与金融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当前我国高校的经济与金融专业还处于初步建设阶段,亟需建立经济与金融专业的课程体系。我国高等学校经济与金融专业培养的是具备广泛经济学知识和金融学理论,并能够熟练运用经济学和金融学方法来分析和解决现实经济和金融问题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从这一人才培养目标出发,参考清华大学和国外高校经济与金融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经验,在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原则下,建议采用“经济为基,金融为核,计量为法”的基本思路来构建经济与金融专业的课程体系。

“经济为基”是指以经济学的核心课程作为专业基础,培养学生理解和掌握经济学的基本理论。经济与金融专业属于经济学科,是在经济学与金融学不断融合发展的背景下产生的。金融学是从经济学中分化出来的应用性学科,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也是金融学发展的源泉。因此,培养经济与金融专业的人才,首先应该使其具备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在课程体系构建中设立经济类课程作为专业基础课,具体设置课程上,可以在不同学期开设经济学的核心课程,如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等。

“金融为核”是指在专业课程的体系中以金融类的课程作为核心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金融学的理论和方法,具备分析和解决现实金融问题的能力。经济与金融专业从开设之初归属于“经济学科(02)经济学类(0201)”到2012年调整到“经济学科(02)金融学类(0203)”的这一变化,也表明经济与金融专业应以金融学的课程为核心。因此,在课程体系构建中,根据教育部规定的金融学专业核心课程设置金融类课程作为专业核心课。

“计量为法”是通过开设计量经济类的课程,使学生能熟练运用数学工具来解决经济与金融问题。现代经济学和金融学的发展,越来越注重数学工具的运用。掌握了计量经济学的分析技能,才能更为科学的认识和分析经济与金融问题,在投资实践中发现规律,进行决策。同时,计量经济学也是将经济学与金融学理论融会贯通的重要途径。而计量经济学相关课程的学习,需要以高等数学为基础。因此,在课程设置时,要根据学生的数学水平开设相应的计量经济学课程,如经济数学、初级计量经济学、中级计量经济学等。

在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原则下,依据“经济为基,金融为核,计量为法”的基本思路,可以构建由公共基础课程模块、专业课程模块和专业方向课程模块三大课程模块组成的经济与金融专业的课程体系。公共基础课程模块是为通识教育服务,注重培养学生基本的人文社会和自然科学素质,包括政治理论课、数学、英语、体育等课程。专业课程模块是培养学生专业理论知识和能力的课程,由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和专业技能课组成。专业基础课包括经济学类的基础课程,如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宏^经济学、会计学等。专业核心课以金融类课程为主,如货币银行学、金融市场、国际金融、保险学等。专业技能课以经济计量类课程和金融实务训练为主,如计量经济学、经济数学、金融数学、商业银行实务、投资理财实务等。商业,专业方向课程是根据学生兴趣和结合社会需求,来细分的专业方向,如会计金融、金融经济、证券投资等,根据不同专业方向开设理论和实践课程,提升学生的职业竞争力,为学生就业做好准备。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新旧专业对照表,2012.

[2]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11届毕业生就业报告[D],2011.

[3]教育部.教高[2013]4号,教育部关于公布2012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备案或审批结果的通知,附件:2012年度经教育部备案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名单.2013.

[4]清华大学.清华大学2007级本科生培养方案.2007.

Study on Curriculum System of Economics and Finance Specialty in Chinese Universities

TAN Guang-wan,ZHUANG Ping,YU Tao

(College of Economics & Management,Dalian Ocean University,Dalian,Liaoning 116023,China)

篇2

关键词:科技型企业;金融支持;建议

近年来乃至今后更长一段时间,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无疑是我国的一项重要经济工作。而作为创新驱动发展的核心载体和作为实体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科技型企业,无疑需要加快发展步伐和加大支持力度。可见,提升银行机构对科技型企业的支持力度意义十分重大。因此,银行必须重视对科技型企业的支持,在服务机制完善、质押模式探索、担保体系创新、财政资金投入和资本市场建立等方面形成合力,进一步加大对科技型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

一、科技型企业融资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各地银行机构加大了对科技型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取得了较好成效。以某市为例,截至2015年三季度末,该市银行业机构为150多家科技型企业授信130亿元,占全部授信的15%。然而,银行在支持科技型企业发展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制约因素,影响到了科技型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一)企业财务状况或生产经营状况无法满足贷款条件

大部分的科技企业为发展中的中小企业,经营发展不稳定,如某市一家科技研发企业,获取一个项目从研发到投入生产需要大概2年时间,期间客户只预交少量订金,研发成功即可获的全部研发资金,如不成功则合同失效,企业自行承担研发费用,企业因生产周期长、研发费用高、经营风险大,难以达到银行贷款条件。

(二)可供抵押担保的资产少

通常科技企业自有资产少,可供抵押的固定资产少,缺乏有效担保,如某市科创园区为近年来科技企业较为集中的区域,但大部分科技企业为租用园区工厂,自有资产不足以提供抵押担保;另一方面,科技型企业拥有的知识产权因技术性强、专业性高,难以评估作押。

(三)银行服务科技型企业能力和意识有待提升

银行专业化产品和服务差异化、特色化还不够,对科技型企业多样化融资需求还不能完全得到满足。目前,大部分银行基于资金安全方面的考虑,贷款资金必须有符合条件的抵押,某市仅有商业银行在试行开展“专利权”质押贷款业务;且信贷产品、信贷担保、业务流程、风险评价等主要还是面向传统产业客户和传统有形资产,未根据科技企业的特点建立有区别的信贷业务系统,也没有相应提高对科技型企业贷款的风险容忍度考核。

(四)科技型企业信用担保体系还需完善

缺乏再担保机构以及地方担保机构能力偏弱,部分担保机构对企业发展评估专业性有待提高,仍然以企业是否有担保、抵押为评判标准,弱化了为企业提供有效担保的效果。

(五)政府对科技型企业支持有限

虽然有政府“两金”(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和高新技术风险投资基金)的支持,但这些资金在高新技术发展资金中所占比重小、安排分散,不能对一些好项目大项目提供有力支持。

(六)融资渠道单一

调查显示,银行信贷仍是科技型企业融资的主要来源,占企业融资的80%以上。社会性的投融资渠道不畅、方式不多。一方面是大量社会资本积淀,另一方面由于科技型企业投资风险大,易受经营环境的影响,变数大、资产少,相应负债能力也比较低,风险较大,难以吸引投资者。企业获取资金困难,致使一些好项目因缺少资金支持,难于做大做强,不能形成规模效益和实现产业化。

二、银行业金融机构服务科技型企业的实践

(一)加强监管引导

金融管理部门采取措施引导银行加强科技型企业金融服务。一是引导银行建立完善适合科技型企业特点的信用评级制度和信贷业务流程;二是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适当增加基层机构的审批权限;三是在人力资源、财务资源和信贷规模等方面争取更多的政策倾斜;四是对科技型企业不良贷款进行科学考核和及时处置;五是鼓励银行业机构创新科技型企业融资产品、融资渠道、担保机制,最大限度地满足科技型企业发展的需要。

(二)进一步完善服务体系

各地紧紧抓住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历史机遇,积极搭建科技专营支行,某市目前有2家银行机构成立了科技专营支行,并配备了相关专业人才,在建立商业可持续的科技型企业贷款机制方面进行积极探索,科技型企业金融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

(三)大力推动风险补偿机制建设

针对科技型企业贷款风险大的特点,各地政府出台了《科技和金融试点信贷融资业务风险补偿暂行办法》,实现了科技型企业融资风险补偿机制建设的重大突破,对全面改善科技型企业金融服务环境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办法》通过对科技支行提供一定数额的坏账风险补偿和奖励促使银行提高风险容忍度,降低贷款门槛,加大对科技型企业的信贷投入。

(四)进一步丰富金融服务品种

根据科技型企业市场状况,各地银行业机构及时开发出满足科技型企业需求的新产品,如某市商业银行与市中小企业创新中心、市中小企业发展中心合作,推出“专利权”质押贷款业务;并推出针对以企业自有或第三人合法拥有的动产或货权为抵质押担保项下的“仓储通”贷款业务;农村信用社推广互助式会员制担保贷款,为9家科技型企业授信5200万元,累计投放资金3700万元。

(五)对科技型企业开展上市辅导

融资与融智相结合,对有上市预期的科技型企业不仅在资金上给予支持,而且在上市规划与辅导,募集资金监管与使用,后期发展规划等方面给予有效的智力支撑,帮助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以某市为例,在银行的帮助下,该市有2家科技企业将于2年内实现上市,企业发展即将步入新阶段。

(六)积极帮助企业拓宽融资渠道

以某市为例,为帮助企业实现融资方式由间接融资向直接融资转变,2014年度由浦发银行该市支行主承销的1家科技企业的5亿元中期票据成功发行,为企业拓展了低成本资金的来源渠道,有效支持了企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三、对进一步支持科技型企业发展的建议

(一)进一步完善对科技型企业的专业化服务机制,开展好间接融资服务

进一步推动科技专营支行管理规范化、队伍专业化、产品标准化、作业流程化、核算独立化、风险分散化,指导科技专营支行坚持重点服务科技型企业的经营方向、经营理念不变。探索科技支行“一行两制”模式,坚持并完善科技支行“五个单独”管理体制——单独的客户准入机制、单独的信贷审批机制、单独的风险容忍政策、单独的拨备政策和单独的业务协同政策;推动贷款审批权限的下放;坚持信贷评估时财务信息与非财务信息的兼顾、重大项目的联合评审、风险管理前移、团队责任制,完善科技支行风险管理机制。

(二)探索知识产权质押模式,开发适合科技型企业的金融产品

指导专营机构不断探索和创新符合科技企业特点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推进产品服务创新,满足科技企业的发展需求。组织建立知识产权交易中心,不断健全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的处置方式;简化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业务流程,开通知识产权质押评估“绿色通道”;制定并完善知识产权质押评估技术规范和实施办法;探索“评估+担保+信评+辅导”的知识产权质押评估模式。建立“统借统还”融资平台的模式;探索信贷工厂模式,推进联合互保贷款;探索“贷款银行+助贷机构”的小额贷款模式。推进质押贷款创新,不断创新保理融资模式。推进股权质押贷款、合同能源贷款、应收租金保理、债权保险融资等方面的创新。

(三)完善科技型企业信用担保体系,为企业提供切实有效服务

大力推进科技担保机构的创新。推进科技担保在担保模式和反担保模式方面的创新,包括但不限于企业互助担保、补贴资金贴现,股权质押,应收账款质押,无形资产质押;推进科技担保在业务模式和盈利模式方面的创新,包括但不限于创业担保、担保换分红和担保换期权。探索贷款银行、产业园孵化器、创业风险投资机构、政府专项支撑资金、科技担保机构共同担保的“科技型企业融资联合担保平台”模式。

(四)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创新财政投入方式与机制

统筹市县(园区)两级支持金融、科技等相关资金,市级财政每年安排一定资金,建立政府、金融机构联动的风险共担机制,重点用于信贷风险补偿、创投风险补偿、融资担保债务发展、引导基金资本金注入和科技金融平台建设工作经费,发挥国有资本战略导向作用,以更大的政策力度,支持科技金融体系发展。探索政府购买科技创新成果、服务及采购高科技企业产品的新模式;发挥税收政策的引导作用,探索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和创业投资税收优惠政策,引导企业进一步增加科技投入。

(五)拓宽直接融资渠道,建设多层次资本市场

篇3

一、中小科技企业覆盖范围

中小科技企业是指辖区内的“530”企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兴产业企业,以及年销售收入3000万元以下的其他科技型企业。

二、服务体系建设的具体要求

1、加快服务平台建设。各镇、开发区、街道都必须分别设立服务于自身辖区内的中小科技企业的专业化服务平台,整合辖区内的各类管理资源(如经发局、经贸办、“530”办公室、科技和财政等部门),明确专门部门牵头、专门人员负责,不需要单独设立机构。各镇、开发区、街道10月底组建到位,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太湖城、山水城、蠡园开发区等四个服务平台应设立在重点园区内,其他板块应设立在镇、街道级层面上。区中小科技企业服务平台设在金源公司。

2、明确平台服务内容。

(1)对区域内的中小科技企业的投、保、贷等工作实行归口管理。建立一套信息归集和评估机制,明确相关的工作程序,提供专业化的服务,充分发挥其应有的服务职能。

(2)集聚各类要素资源。服务平台要集聚一批投、保、贷的各类要素资源,与各类金融机构、创投基金、科技小贷公司、银行科技专营机构、担保公司、再担保公司、会计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以签订协议的形式,建立广泛的合作关系,同时明确合作过程中的风险补偿、贴息、贴保等政策扶持,充分发挥政府资本的引导和杠杆作用,把有形要素资源打造成一个无形的投融资专业服务市场。

(3)制定兑现相关政策。各服务平台都必须根据区相关文件要求,设立相应的风险补偿基金和贴息、贴保政策,明确相应的规模额度,制定专门的规范管理办法,对中小科技企业投融资过程中产生的风险,通过服务平台兑付和结算。

(4)提供其他相关服务。根据需求企业信息,做好相关的信息可行性分析和评估,有效对接相应的金融机构,全力配合好金融机构做好项目投融后续管理,帮助中小科技企业做好股权交易、债转股、知识产权质押、企业信用建设等各类服务工作。

三、建立分级管理的服务体系

1、各镇(园区)服务平台负责中小科技企业500万元以下融资需求及500万元以下的股权投资的服务工作,原则上都应在属地专业服务平台上给予解决。

2、各镇(园区)服务平台对中小科技企业500万元以上融资需求及500万元以上股权投资需求报区专业服务平台运作,发挥区级平台自身业务和资源优势,运用市场化手段,对项目进行审核,经一定程序报区同意后,提供专业化服务。

3、区各有关部门,结合自身职能做好对镇(园区)平台条线业务指导工作,同时提供相关企业的需求信息。

四、正确处理政府引导与市场主体的关系

1、遵循市场运作原则。区、镇两级政府做好需求企业和相应机构的推荐、对接工作,提供专业服务平台,企业和机构达成共识按市场化运作方式进行。

2、遵循政府引导原则。区、镇两级政府通过设立风险补偿基金和贴息、贴保政策,有目的地引导各金融机构加大金融产品创新,加大工作流程创新,加大投放力度,适当提高对区中小科技企业风险容忍度。

3、遵循专业化服务原则,为中小科技企业投融资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所需要素,通过服务平台提供最大可能性的专业化服务。

五、相关工作要求

1、坚持为区域中小科技企业服务属地化,各镇(园区)服务平台为本区域内的中小科技企业提供投、保、贷的专业化服务,各区相关部门应积极提供相应职能的条线业务指导。

2、镇、开发区、街道要为服务平台配齐配强人员,落实牵头责任部门,明确专人负责,并根据文件政策的相关要求充分授权于服务平台,服务平台要及时递交经评估的信息供决策层科学决策。

3、服务平台要加强与各类金融资源的合作,通过签订协议把区内外的各类优质资源集聚到服务平台上,为中小科技企业提供专业化服务,尤其要充分利用目前区内现有覆盖全区的金融资源,如科技银行、创业创投、合作基金、科技小贷、农村小贷、担保公司等。通过各类金融资集聚,原则上对建立合作关系的金融机构要加大存款、开户、托管等业务的优先支持。

4、规范服务平台工作流程。

(1)建立信息归集机制。各镇(园区)服务平台对区域内中小科技企业投融资需求,按照相应规模汇集到对应的服务平台。

(2)建立信息评估机制。各镇(园区)服务平台通过一定程序对需求企业进行真实性的调查和风险评估,排出重点扶持的目标企业。

(3)建立科学决策机制。各镇(园区)服务平台对评估后的需求目标企业要及时提交给决策层来科学决策。

(4)建立规范偿付机制。要设立规范的风险补偿、贴息、贴保等运作程序,完善和规范风险补偿审核、拨付的兑现机制。

篇4

建设“科技北京”,就是要充分发挥首都的科技智力优势,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切实把经济发展转变到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的轨道上来;就是要切实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动科技创新,推进高新技术成果在城市管理与群众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加快创新型城市建设。

推动“科技北京”建设,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核心,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发展方向,强化企业技术创新地位是关键,惠及民生是出发点和落脚点。

本期特别报道《让自主创新成为首都科学发展的不竭动力》、《科技创新在大唐唱响》、《中关村科技园区海淀园全力打造自主创新高地》三篇报道,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向您揭示科技北京的丰富内涵。

“科技奥运”作为北京奥运会的三大理念之一,在开幕式上得到了充分展现,北京向世界完美展现了一场精彩的文化视觉盛宴。奥运开闭幕式的总导演张艺谋曾感叹道:“天大地大不如科技大”。

当前,“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三大理念已被传承为建设“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的新理念,使北京能够站在一个历史新起点上,面对国际金融危机所带来的错综复杂的形势,依然沉着冷静,蓄势待发。日前,记者专访了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党组书记、副主任杨伟光。

■ 科技北京的目标和任务

《数据》:建设“科技北京”是市委市政府的一个重大战略决策,“科技北京”的战略目标和重点任务是什么?

杨伟光:北京奥运会、残奥会的成功举办,标志着首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从推动“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建设的战略全局出发,市委、市政府在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于今年4月出台了《“科技北京”行动计划(2009――2012年)――促进自主创新行动》,为“科技北京”建设做出了战略谋划,提出了新的奋斗目标:努力把北京建设成为我国创新发展的核心引领区和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推动“科技北京”建设,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核心,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发展方向,强化企业技术创新地位是关键,惠及民生是出发点和落脚点。为此,《行动计划》提出,推动“科技北京”建设,必须充分发挥首都科技优势,通过积极承接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和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设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大幅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通过大力实施科技振兴产业工程,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推动首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通过加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建设,完善企业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增强企业综合竞争力;通过提升民生科技在首都城市建设、社会管理、教育文化、医疗卫生、公共安全、生态文明、新农村建设等领域的服务水平,为建设繁荣、文明、和谐、宜居的首善之区做出切实贡献。

《行动计划》明确提出了“2812科技北京建设工程”。其中的“2”指“2项对接”,通过积极对接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和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进一步增强首都自主创新能力;“8”指“8大科技振兴产业工程”,集中力量在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和环保、装备制造、汽车、文化创意、科技服务业、都市型现代农业等8大产业集中支持一批产学研用项目,努力在重大关键技术上形成突破,到2012年,力争新增产值超过5000亿元;“12”指“12项科技支撑工程”,即:信息基础设施工程、食品安全工程、农业科技工程、医疗卫生与健康工程、科技交通工程、节能与新能源工程、新能源汽车示范工程、大气污染综合治理工程、水资源保护和利用工程、垃圾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工程、资源综合利用工程、城市安全与应急保障工程。要推广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并能带动形成新的市场需求、改善民生的成熟技术和产品,提升科技惠民能力。

■ 建设科技北京的重要举措

《数据》:建设科技北京,我们的自身优势有哪些?近年来在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发挥科技创新在首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引领和支撑作用方面采取了哪些重要举措?

杨伟光:建设科技北京,我们具有非常坚实的工作基础,概括起来看具有两大优势。首先,北京具有雄厚的科技资源优势。大家都知道,北京是世界少有的科技和智力密集的地区之一,每年有三分之一以上的国家科技项目落在北京,两院院士有一半以上工作、居住在北京,众多的国家级科研机构和一流的科学家使北京具有得天独厚的科技优势,每年产生一大批优秀科技成果。据统计,2008年全年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610.9亿元,相当于地区生产总值的5.8%,占到全国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总支出4570亿元的13.4%。 2008年,北京技术市场技术交易合同成交额突破千亿元大关,成交额1027亿元,占全国成交额的比重约为38.5%。其次,北京具有鼓励机制体制创新的政策优势。1988年,国务院批准在中关村建立了第一个国家级高科技园区,从此拉开了建设国家高新区、加快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序幕。20年来,中关村大力推进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组织创新和文化创新,成长为全国最大、最有实力和竞争力的科技园区。今年3月13日,国务院批复同意《中关村科技园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支持中关村科技园区先行先试,进行一系列政策创新,将会极大地调动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步伐。

近年来,全市科技工作紧紧围绕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通过推进机制体制创新激发科技创新,充分发挥首都科技优势,促使科技进步、科技创新成为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工作中主要采取了以下关键性措施:

第一,集中优势力量解决重大关键问题。每年组织一批重大项目,每个项目经费支持强度在千万元以上,通过政府资金的引导,促进产学研优势力量的组合,解决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瓶颈问题。在重点产业领域支持大唐电信、京东方、中芯国际、同仁堂等骨干企业围绕关键技术进行攻关,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在区域发展方面,按照“一区一品”原则重点支持各区县依靠科技进步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例如平谷的大桃、大兴的梨产业。房山的食用菌产业,带动产业升级和农民增收致富;在城市建设、社会发展、奥运筹办等领域围绕一批重点、难点、热点问题组织相关委办局开展科技攻关,建设示范工程。如官厅水库的综合治理、大气污染治理、门头沟等区县的生态修复、智能交通建设、大型公共建筑的节能和新能源利用等项目都取得重要成果,产生深远影响。

第二,不断优化创新环境。北京市人大制定了《中关村园区条例》、《技术市场条例》等科技法规,市政府陆续出台了鼓励软件、集成电路、科技成果产业转化、科技奖励等方面的政策,全方位覆盖科技创新主要过程和重要环节,极大地调动各类创新主体和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2001年至2007年,全市通过落实技术市场政策,共支持4.5万个项目落实免税额达到38.6亿元,为3.4万个技术买方机构落实奖酬金184.7亿元。在落实国家战略部署积极推进软件产业发展的工作中,2001年―2007年间共通过软件增值税退税累计118.7亿元,双高人才(高级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累计获奖人次超过43406人,得到将近5.1亿元的专项奖励。北京市还在全国率先开展了知识产权质押贷款试点,被首批认定为全国科技保险创新试点城市,积极为科技创新提供更加优良的金融环境。探索建立了市场化首都科技条件平台,到目前建设了分布在信息技术、生物医药、农业与农村建设、新材料、文化创意、先进制造、社会发展等领域条件平台及大型仪器、实验动物等基础条件平台共20个,汇聚了价值61.5亿元的可共享科技资源,为2万多家中小企业和科研院所提供了专业服务,有力支撑了科技创新。创业服务体系专业服务能力显著增强,目前全市科技企业孵化器已经超过70家,在孵企业数量总计超过6000家,拥有12家国家级大学科技园,数量全国第一。孵化器的科技条件、技术转移、科技咨询以及专业融投资等专业服务能力不断增强。

第三,积极探索鼓励自主创新的新机制、新模式。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和科技发展规律的要求,加大机制体制创新的力度,完成以大学院所为核心、以技术为导向的科研体制向以企业为核心,以需求为导向科研体制的重要转变,探索实施了吸引国际国内投资者在京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科技资源招商”模式,建立了鼓励实现联合创新的“产业联盟模式”,发展了鼓励资源共享、协作创新的“市场化首都科技条件平台”模式,支持建设了统筹城乡发展的“农村科技协调员”、“创新型乡镇”工作模式等等,一系列机制体制创新催生了科技创新,开创了科技工作新局面。例如,为有效解决病毒性肝炎的防治问题,市科委自2003年启动“病毒性肝炎临床诊断及治疗的一体化研究”项目,共组织了17家中央军队、地方医院96位高水平专家共同参加,建立了统一的研究平台和专家会诊机制,大范围整合了医学研究资源,项目取得了丰硕研究成果,推广到全市近200家二级以上医院,为国家《丙型肝炎防治指南》、《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肝衰竭指南》的起草与推广提供了重要支撑。

■ 支持中小企业以科技促发展

《数据》:面对当前的国际金融危机,在积极扶持中小企业复苏和发展壮大方面,在贯彻执行科技人员服务企业技术创新行动方面,北京市科委将采取哪些措施?

杨伟光:当前,国家把加强科技支撑能力作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重要措施,加快了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重大科技专项的实施步伐,对动员组织科技人员服务企业作了全面部署。围绕市委、市政府的战略决策,市科委将负责对科技北京行动计划进行任务分解,推进中关村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推动科技发展更多地面向市场,面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加速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让科技在化危为机中彰显巨大作用。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一是落实高新技术企业优惠政策。建立“北京市科技型企业”帮扶机制,市科委会同财政局、国税局、地税局、中关村管委会、亦庄管委会等部门积极研究完善认定辅导工作机制,加快推进政策落实工作,重点做好对中关村科技园区内年收入过1000万元且未通过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的2951家企业的“一对一”辅导服务。与此同时,根据北京市企业实际情况,对确有科技含量和市场前景但暂不符合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新办法规定的企业设立培育期,拟认定为“北京市科技型企业”,对培育期内企业25%法定税率与高新技术企业15%优惠税率的差额部分予以补贴。

二是推进自主创新产品认定工作。按照《关于在中关村科技园区开展政府采购自主创新产品试点工作的意见》的要求,市科委会同发改委、建委、工促局、中关村管委会等部门抓紧组织自主创新产品认定工作。认定792家企业的1816个产品为北京市第二批自主创新产品;认定20家单位的20个产品为北京市首批政府首购自主创新产品。目前,正在研究制定第二批政府首购自主创新产品目录。

三是开展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股权激励改革试点工作。市属研究院所、高校和高新技术企业等14家单位被列为首批股权激励改革试点单位,将对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和经营管理人员实施期权、技术入股、股权奖励、分红权等多种形式的激励,进一步创造多方主体共同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的良好局面,推动中关村示范区重点高新技术产业的持续快速发展。

四是推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工作。会同市农委启动“首都籽种产业发展科技行动”,开始建设占地2万平方米的北京国际种业交易中心,建立作物制种、林果苗木、动物良种繁育等三大籽种基地,加快全市籽种更新换代步伐;积极推进全市创新型乡镇建设,形成了多种因地制宜、各具特色的发展模式;依托全市7000多名农村科技协调员,形成与农民经济合作组织、龙头企业紧密结合的工作网络,进一步强化成套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提高京郊农民增收致富能力。

篇5

(一)贯彻落实国发2号文件,推进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

为贯彻落实好《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2号)文件精神,加快推进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形成具有特色的区域创新体系,我局代市委市政府编制完成“全市科技大会暨创新型城市建设推进大会”的主体文件——《关于加强科技创新,推动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代拟稿)、《市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规划(2011年——2020年)》(讨论稿),正式颁布实施《市“十二五”科学技术与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规划》,完成《市科技资源·项目·团队引进指南》、《产业技术发展研究院建设方案》(送审稿)的编制工作,起草编制《市“十百千”科技企业培育工程实施方案》、《市科技局以科技创新促进新型工业化发展工作方案》等一系列配套措施,为我市推进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政策保障;启动了“贵安新区”科技创新先行先试政策研究,得到国家科技部和省科技厅的充分肯定。为争取国家部委对我市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大力支持,在把市列入第二批国家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科技部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试点、“十城万盏”半导体照明应用示范城市以及组建市科技成果转化基金等重大项目和事项上获得了科技部的大力支持。

(二)组织科技项目申报,努力争取上级资金支持

围绕高新技术及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重点领域,组织实施重点科技项目66项,资助资金6105万元,其中,重大科技专项9项,资助资金2311万元;今年共组织我市企事业单位申报国家、省、市科技项目1000多项,争取国家扶持经费11880万元,市本级科技计划立项592项,总投入近10亿元,下达资助金额9005.85万元;我市8个高新技术领域项目进入国家科技部“支撑计划”与“863计划”,获得科技部立项支持,共计获得6104万元。完成了2013年国家“863计划”项目申报培训与组织申报工作,并推荐国家铝镁电解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铝电解强磁场环境下特种机器人与焊接工艺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等10项(含高新区2项)到科技部。

(三)深入实施科技金融,实现科技服务体系的新突破

科技投融资服务体系不断完善,申报国家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城市取得积极进展。制定了《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工作方案(2011-2015年)》,出台《市星级信用科技企业培育计划管理暂行办法》,组织成立火炬信用评价服务有限公司、火炬科技成果评估交易服务有限公司两家科技金融中介服务机构;与银行、招商银行等八家银行共同搭建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型企业贷款合作平台,目前科技贷款合作平台共获授信68亿元,实际贷款近25亿元;会同银行、建设银行开展了5家“科技支行”试点,积极探索“科捷贷”等融资创新产品。截至目前,在科技金融计划的支持下,市共引进参与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建设的社会资金近15亿元(不含银行贷款),组建各类科技金融服务机构20家,累计帮助科技型中小企业获得各类融资服务近70亿元。

(四)培育壮大高新技术企业,确立企业创新主体地

2013年开展了一批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培训工作,推荐50家以上家优秀企业参加全国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培育了31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按国家科技部要求,组织新材料、电子元器件、军民结合(装备制造)、动漫数字内容等四个产业基地顺利通过科技部国家高新技术(现代服务业)产业化基地复核;2013年预计全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为630亿元,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30%左右。完成《市高新技术产业统计指标体系》编写工作,健全和完善了全市高新技术产业统计指标体系;组织一批科技型企业申报省创新型企业和市市级创新型企业,新增30家市级创新型企业、13家省级创新型企业,另有3家企业参与国家级创新型企业评审。

(五)加强农业科技园区(基地)建设,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我局大力扶持农业类科技项目,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其中现代农业与农村科技计划项目40个,科技扶贫项目6个;生态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基地)建设项目11个,其中市级生态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试点)3个、示范基地(建设试点)8个;低碳科技计划项目2个,重大农业科技专项1个。完成“特色食品产业现代应用技术研发中心”建设工作,挂牌成立了火炬生科特色食品技术研究开发工程中心;组织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农业科技培训,累计培训农村科技人员、科技大户、农民3300人次;开展“农村科技疑难问题诊疗行动“,引导科技特派员解决14项影响制约农业增产、农民致富、农村繁荣的技术难题。

(六)加大民生科技应用推广,支撑社会管理创新

针对当前“两湖一库”治理的科技需求,立项实施了《流域土壤磷素动态变化、释放机制及流失风险评价》等3个科技项目;下达了“硅系合金烟尘分离提纯粉体新材料矿物外加剂掺合料新技术”、“G模式的低碳社区示范推广”等低碳计划类项目二十余项,支持了资金400万。培育了海天铁合金磨料有限责任公司、山野环保发展公司等6家低碳科技示范企业;在乌当区碧水人家和王岗村以及灵半山社区实施“低碳社区试验研究和示范建设”项目,引导和促进了小区居民低碳生活观念和低碳消费意识的形成。以民办非企业的创新模式组建了现代药业研究院和当代健康产业与养生科学研究院。

科技支撑社会管理创新重点工作取得实效,我局制定了《科技支撑社会管理创新十条措施》,发挥科技在加强和创新我市社会管理工作中的支撑和示范作用;组织实施“公安执法车辆移动视频图像无线传输技术研究”等项目,并建成了省首个妇女儿童多功能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组织市公安局、市审计局、市政务服务中心和社区服务中心等部门立项实施“互动式交通信息系统建设及应用”等12个科技项目,提升和创新基层服务管理水平。

(七)完善区域创新体系,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

2013年,全省新增4家省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大力支持市内7家省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上升为国家级。对原成立的107家市企业工程中心进行考核认定并更名,共计35家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通过认定并授牌,新认定了市标准气体物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7家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立了市大气细粒子与大气污染化学重点实验室等3个市级重点实验室;构建了有利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信息对接平台、评估交易平台、转化应用平台,以及科技成果资源数据库、科技成果转化网等“三台、一库、一网”服务体系;挂牌成立的大学科技园和师范大学科技园成为省级大学科技园,打破了市乃至省大学科技园数量上零的突破。全面完成中国·西部()高新技术产业研发生产基地(二期)的建设。2013年科学技术奖评出科技进步奖一等奖5项,二等奖15项,三等奖16项。为强化科技计划资金对成果转化应用的引导作用,新设了科技成果转化奖,并评出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

(八)开展科技宣传和科普教育,营造良好科技发展氛围

为加强科技宣传和科普教育,我局积极开展科技活动周等相关工作,组织筹备了“科技活动周开幕式”、“中国科技创业大赛分会场启动仪式”、“创新要素对接会(药业专场、IT专场等)”、“市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等一系列大型活动,宣传了科普知识,同时也为企业创业、推广提供了便利条件;2013年共举办10期“科技大讲堂”系列活动,累计培训我市科技工作者和专业技术人才近3000人次;与市委组织部联合组织举办了“市领导干部科技创新专题培训班”;为适应防灾减灾工作新形势,增强全市科技工作部门和应急管理部门防灾减灾意识和提高应急管理能力,我局制定并出台了《市防震减灾“十二五“规划》和《市地震应急预案》。

(九)实施人才引进,构筑科技领军人才高地

深入实施“1020”创业人才引进计划,引进了威客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等7家国内外高层次创业人才团队,支持了吉深地理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等10家高新技术企业开展人才培养;遴选了高新新普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技术总监等50名青年优秀人才开展重点培养。为推动我市政产学研深度结合,推进科技特派员计划项目立项工作,通过项目支持的方式向园区、企业、农村、社区派驻科技特派员,共下派122名科技人员,其中农村23名、社区8名、园区11名、企业80名。

篇6

大力发展智能制造。面向国民经济重点行业领域,发展智能制造单元、智能生产线、高档数控机床和工业机器人,提高重大成套设备及生产线系统集成水平。结合汽车、装备、电子信息、航空航天、纺织服装等行业特点,发展大规模个性化定制、云制造、智能物流管理。推进重点行业智能制造应用示范,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分类开展智能车间、智能工厂、智能企业试点。进一步完善政策环境、健全服务体系、强化产业支撑、建立创新机制,逐步培育形成智能制造生态系统。

着力培育新型工业组织。引导制造企业革新理念,加快向互联网生产方式转型,建立以用户为中心、平台化服务、社会化参与、开放共享的新型组织模式。建设面向制造业的众创空间,为用户深度参与产品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销售服务等全生命周期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网络空间和资源共享空间。鼓励引导制造企业积极应用移动电子商务、在线定制、线上到线下(O2O)等新型业务模式。鼓励发展虚拟企业,支持企业通过互联网形成专业化分工、协同制造和产业链竞争等新型组织。

推动制造业服务化转型。引导和支持制造企业围绕拓展产品功能、提升交易效率、增强集成能力、满足深层需求等,向服务环节延伸产业链条,发展在线监控、全生命周期管理、总集成总承包、融资租赁、供应链金融等新业务。大力发展面向制造业的信息技术服务业,加快提高方案设计和综合集成能力。支持融资租赁产品和服务创新,推广大型制造设备、生产线等融资租赁服务。发展壮大第三方物流、节能环保服务、检验检测认证、电子商务、服务外包、专业金融、培训教育等生产业,创新业务协作流程,提高产业链整体效率。

篇7

在短短半个月时间内,浦东已经连续迎来了两场重量级的中小企业融资峰会。8月底至9月中旬,“上海金融业服务中小企业洽谈会”和“上海银行业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洽谈会”先后在浦东召开,而作为中小企业,尤其是高科技型中小企业主要汇聚地的浦东,更是利用峰会期间推出了一系列的中小企业融资解决方案。

年初还在金融危机的风暴中奄奄一息的浦东中小企业,目前正重新焕发出生机。

中小企业融资难难在何方

中小企业融资难一直是困扰浦东的一个大问题。据年初新区中小企业推进服务中心的一份调查报告反映:要有效解决新区7万家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至少需要100亿元。其中,解决中小企业流动资金问题需60亿元,企业改制上市需40亿元。

那么,浦东中小企业融资难究竟难在何方?据新区中小企业推进服务中心的有关调查显示,缺乏融资抵押物、缺乏银企沟通平台、对新区有关资助政策缺乏了解等均是影响浦东中小企业融资的重要原因。“就我们了解,新区中小企业贷款难主要原因仍然是缺乏质押物,难以取信银行。”浦东新区中小企业推进服务中心主任李家伟表示。据调查,中小高科技企业是新区的融资难大户。

而在不久前举行的“上海银行业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洽谈会”上,700多家中小企业通过现场和网络的模式与银行进行了沟通。据事后统计,超过两成的问题集中在如何帮助企业在缺乏固定资产抵押的情况下获得银行贷款。而企业对贷款的需求额度方面,则主要集中在100万元以下,以及500万至1000万元两个档次。

对此,今年以来,浦东连续推出多项政策,至今已累计为新区中小企业解决融资逾60亿元。

构建多层次融资体系

“作为企业来说,我们最希望的是政府推出的创新融资方式能真正根据企业实际情况来做,能从多个渠道发力解决。”德明通讯(上海)有限公司首席运营官陈承平表示。在陈承平看来,浦东创造的张江小额贷款公司等创新模式正迎合了中小企业的真正需求。

“新区制定的中小企业融资体系都是建立在多次的实地调研基础上的,因而从内容上能最大程度地满足企业需求。目前新区已经初步形成包括贷款、担保、租赁,乃至上市融资在内的多层次、全方位的中小企业融资体系。”新区金融办表示。据介绍,依托浦东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主阵地的资源优势,新区构建的这套中小企业融资体系囊括了银行、政府机构、政策性担保公司、证券、期货,乃至风险投资等多类机构。“我们的设想是,让浦东处于各个发展阶段的中小企业都能享受到金融创新的扶植。”

这其中,既有浦东新区中小企业推进服务中心这样的政府机构进行总的协调,并提供“浦东新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建设专项资金”等政策性资金扶持,也有各类职司各异的金融机构提供多样化的中小企业融资产品。“比如政策性担保公司的张江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中心为企业融资担保,新区3家小额贷款公司可以提供小额贷款,浦东科技金融公司可以为高科技型企业提供委托贷款。”上述人士介绍,此外还有诸如期货公司为制造业中小企业提供材料铜等的原材料套期保值,PE、证券公司为中小企业提供上市融资、中小企业债券承销等服务,乃至远东国际租赁有限公司等部分租赁公司提供融资租赁业务。

多方联手打造金融创新

为解决新区中小企业融资单个企业量小、涉及企业面广、银行操作程序繁琐等难题,浦东正利用先行先试的优势,不断推出金融创新产品。作为全国最早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业务的区域,浦东至今已为59家企业提供了累计7840万元的贷款担保。今年,浦东新区中小企业推进服务中心还与工行浦东开发区支行联手探索,为上海晓舟船舶配件有限公司以订单质押的形式放贷1200万元。

这些做法得到了有关监管部门的肯定。日前,浦东新区政府和上海银监局正式签署《关于在张江高科技园区开展科技金融合作模式创新试点的备忘录》,双方将联手在张江开展科技金融创新试点。

据悉,该《备忘录》主要包含5方面内容,涉及上海银监局为相关科技金融业务创新提供支持,以及浦东新区政府利用新区资源推动相关体系建设和产品创新。通过双方合作,将共同支持科技金融合作模式创新试点;支持营造有利于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信贷的环境;支持试点区域的银行机构准入和业务创新;支持银行创新科技型中小企业信贷管理模式;支持建立促进科技金融发展的长效机制。

“上海银监局这次是给了相当大的操作空间。”有知情人士表示。根据《备忘录》,未来上海银监局不但会优先审批银行在张江高科技园区设立分支机构,更重要的是,还将加速张江创新的科技金融产品的审批流程。

“一个最明显的例子是,各银行设在张江的支行的相关权力将得到一定程度的扩充,将获得更大的转授权,并建立专门的风险定价和管理机制。”相关人士解释,所谓转授权,即分行授予支行一定的经营权限,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减少了报批层次,提高了放贷速度。而建立专门的风险定价和管理机制,等于就是支行在信贷坏账核销方面有了更大权力。“从某种方面说,张江支行将在一定程度上拥有只有总行直属的中小企业信贷中心才能拥有的权限。”

而为了推动科技金融创新品种的开发进度,上海银监局还将牵头组织科技专家,为科技金融新业务审批提供技术支持。同时,还将指导各银行张江分行设立科技专业经理和专家审贷团队。

作为该试点的基础,浦东则将在科技型企业融资最关键的贷款风险补偿和信用互保领域进行突破。浦东将积极探索在张江园区内设立专门的科技担保公司,并将通过建立企业信用档案的模式,率先在张江园区建设区域性科技型企业信用体系,以真正在张江园区内实现科技型企业的信用融资。同时还将与各金融机构共同开发诸如知识产权质押、企业信用担保质押、融资租赁等为科技型企业量身定制的融资新模式。

而有消息称,高新技术产业化投资基金、航运产业投资基金和现代服务产业投资基金三项方案也正在积极研究之中。

打造平台沟通银政企

平时缺乏与银行的互动,关键时刻无门可入,这是中小企业融资过程中经常碰到的难题。一方面是金融机构大力增加中小企业融资服务能级,如数据显示,8月沪上中小企业贷款当月增加110亿元,当月增量占全部贷款增量的23%。而众多银行更是纷纷设立专门的中小企业信贷部门,少数如招商银行、浦发银行为代表的商业银行甚至还建立起了直属总行的中小企业信贷中心。但是另一方面,相当数量的中小企业却往往在与银行的接触中不得其法,而丧失了本来可以获得的融资机会。

对于这一现象,沪上某商业银行中小企业信贷部负责人表示,由于之前银行很少做中小企业融资业务,手边客户积累较少,作为新成立的专门负责中小企业融资部门,他们也是迫切需要开发新客户。但很多中小企业平时很少与银行有融资业务,在银行间的信用度较低,再加上缺乏有效沟通,银行虽然有专门的放贷指标,也不敢对这些企业放贷。这位负责人希望,能借助当地政府对企业的熟识,在政府帮助下积累一批优质的中小企业客户。

“对企业来说,政府搭建的融资服务平台最大的好处是能通过平台接触到更多的银行与担保公司,引导企业进入整个融资系统。”上海天隆五金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天明同样对此深有感慨。

篇8

关键词:中小微科技型企业;科技金融;金融支持体系;作用机制

中图分类号:F27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08-0157-02

引言

目前,我国正在致力于全面深化改革,其中金融体系改革是重要内容。加强金融与科技的结合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目前,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绝大多数为中小微企业,为我国的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但科技型、创新型中小微企业在创业和发展初期虽然智力资源丰富,但缺乏资金以及银行认可的抵押物和信用记录,而且技术发展具有风险性、市场开拓具有不确定性,融资困难一直是世界性难题。十报告中明确提出支持小微企业特别是科技型小微企业发展。全国范围都在积极采取措施解决其融资问题,传统银行贷款特别是中小银行、中小科技银行贷款仍然是中小微科技型企业解决资金问题的一种理想方式,政府也采取政策鼓励银行向中小微科技型企业贷款。但由于融资渠道不畅,中小微科技型企业往往出现短贷长用的现象,银行逾期垫资比例高,对银行,特别是中小银行的储蓄和借出业务具有较强影响,因此,在外部环境与背景因素存在偶然性的前提下,银行应审慎对对借贷企业做出评估。与此同时,中小微科技型企业融并非单纯银行一家之事,目前中小微科技型企业的融资结构仍然以银行贷款、小额贷款公司借贷和民间借贷等间接融资为主,中小微科技型企业的融资渠道应该多元化,在政策性融资、债务性融资和权益性融资等多方面都应该积极作为,尤其是在股权和债券融资方面,小贷公司和融资担保公司等多种支持形式都在探索中。更为重要的是,由于企业所处的成长周期和阶段并不一样,决定了企业的融资渠道和融资结构也会呈现差异性特征,虽然信用评级可以提高信息透明度,但目前我国信用评级发展刚刚起步、信用评级指标体系建设不够完备。在这样的现实情况下,通过对中小微科技型企业成长周期的判别,在此基础上分析融资结构和科技金融体系,进而分析中小微科技型企业科技金融支持体系的作用机制,对于科学建立覆盖包括政府、金融机构、企业在内的诸多利益相关主体的科技金融支持政策,支持真正具备较高成长潜力的企业迅速成长,推动科技创新,促进就业、改善民生意义重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本文在基于中小微科技型企业生命周期分析的基础上,分析了其生命周期与科技金融支持体系的内在关联,进而探讨了中小微科技型企业科技金融支持体系的核心作用机制,以期为构建科学合理的中小微科技型企业科技金融政策体系提供参考。

一、中小微科技型企业生命周期与科技金融支持体系

企业生命周期理论随着西方经济学家在20世纪50年代对“黑匣子”生命现象的思考得以兴起,这对企业管理者制定科学管理决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目前,我国许多中小微科技型企业往往具有有效生命周期短的特点,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未能正确思考和认识企业发展阶段,并采用正确的发展战略。本文综合借鉴了Kazanjian和Drazin(1989)基于预测最优划分法、吴琛越(2008)基于销售额与利润额变化划分法以及左俊红(2011)基于现金流组合划分法。尽管以上对于各个阶段的叫法有所不同,但均将其划分为四大阶段。因此,本文将中小微科技型企业生命周期划分为导入期、增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对其主要特点以及科技金融体系配套性特征进行对比分析,为后续的科技金融体系核心作用机制分析打下基础。

一是导入期。此阶段市场情况不明朗,风险最大,资金来源最困难,资金利用率也较低。此时经营性现金净流往往未负,资金来源渠道单一,主要依靠个人和股东投入、上下游厂商、天使投资的介入,从而使得现金流量为正。因此,该阶段的融资途径就越发凸显重要性,企业在竞争过程中往往需要信用政策的支持,提高资金利用率,从而实现资金的循环利用。政策性融资,包括政府的割裂科技创新基金,科技成果转化、技术专利扶基金等成为重要手段。

二是增长期。由于企业技术性的突破其应用的开展,市场前景得到认识,风险降低,融资渠道得以增多,融资规模扩大,随着产品的生产和应用,规模效益增强,企业的收益能力和投资回报率得以显现。此时往往会争取扩大市场份额,固定资产的投入使得企业着力突破现金流量的缺口。外部融资方面,创业投资开始进入,企业寻求银行的贷款支持。总之,债务融资,包括银行融资贷款,各类中介融资担保、抵押、信托、债转股等成为重要手段。

三是成熟期。市场前景稳定,风险较小,资金来源更加丰富和多样,资金链趋于稳定。与上一阶段突出区别是企业现金流量转正,资产规模趋向稳定。企业会寻求技术上的优势,增加研发投入、或者开拓新的盈利渠道,增加盈利途径和手段,目的是赢得更多的净利润以及保持现金流量。这一时期企业可能重新回归增长期,或者持续停留在成熟期。因此,该阶段企业会着力通过吸引创业投资、创业板市场以及银行贷款等融资渠道推动融资的实现。权益融资,包括股权融资、增资扩股、投资合作、控股参股成为重要手段之一。

四是衰退期。科技更新替代快、工艺过时、同质性的竞争加剧成为企业进入衰退期的重要诱因。成熟期的企业如果不能保持技术优势,或者面临市场上同质化产品竞争压力,可能会造成企业经营业绩下滑,直接导致金融机构信贷收紧,企业的资金筹措能力下降,从而使得企业进入衰退期。企业的生存需要二次创业,因此,在支持体系上需要创业投资的进入和金融机构的持续支持。

二、中小微科技型企业科技金融支持体系核心作用机制

构建起科学、高效地科技金融支持体系,需要针对性地考虑中小微科技型企业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准确把握该体系的核心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信用体系完善促进企业的金融支持,突出风险分散、风险控制、贷款运行以及信用资本形成等方面重要作用,在信用激励,风险补偿,以股权投资为重点的保贷联动,银行、政府、企业多方合作,分阶段持续支持以及市场选择把握重点等方面形成合力。

(一)风险分散机制

第一,政府主导整合区域优质企业资源和技能服务资源,打造专业的金融服务公司,形成担保、创业投资、投资管理和小额贷款子公司模式,针对性不同生命周期类型的公司提供相应的服务板块,通过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以及专业化的服务类分散金融风险;第二,政府科技主管部门联合金融机构,建立相应的贷款风险补偿基金或者风险备偿基金,降低和分散金融机构对中小微科技型企业贷款的风险;第三,政府联合企业建立面向中小微科技型企业的成果转化基金,设计各类贷款的资产证券化业务,利用金融衍生产品为低信用客户提供融资支持,实现有限信贷资金的放大和风险分散;第四,通过集合保理融资化解中小微科技型企业的流动资金占用问题,将应收账款转让给商业银行批量处理,缓解自身压力,并由保险公司为应收账款提供担保,这也会有效分解银行信贷风险。

(二)风险控制机制

风险的控制需要建立专业的科技评估体系以及搭建专业的科技金融服务平台,对不同生命周期和中小微科技型企业提供针对性的服务。首先,设立统一的金融服务申请通道。通过通道的统一来集中分析中小微科技型企业的融资需求特征,发挥金融结构和中介机构对接和聚集的综合优势;第二,通过专业化的信息联通完善中小微科技型企业信息共享、信用监督机制。突出科技专家在发现价值客户中的重要作用,行业协会在科技部门、银监部门支持下建立科技专家库,科学评估客户价值;第三,银行与风险投资机构、担保公司、保险公司、高科技孵化器、专利公司合作,形成风险共担和控制机制;第四,通过化解融资贵的问题,尽可能降低中小微科技型企业的融资风险,针对不同发展周期的企业实行差异监管,实行差异性准备金、多元风险定价和分类信用评估。第五,保险机制介入中小微科技型企业融资,承担信用违约责任,通过信用风险的分散和补偿,降低放贷银行和融资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降低银行放贷风险。企业无需额外抵押、质押或担保就能获得银行贷款,政府、银行、保险公司和企业多方合作,采取企业申请,科技主管部门委托专家、银行和保险公司功能进行贷款程序。

(三)贷款运行机制

政府层面,突出优化信贷融资规模和结构这个着力点,通过法律、组织和考核等制度安排促进商业银行的信贷供给。鼓励发展专业化的政策性金融机构,设立中小微科技型企业专营机构;银行层面,创新科技金融服务,开展股权、知识产权、订单合同、库存等资产的银行信贷业务,通过风险投资后的再投资形式,降低贷款风险;在贷款对象上,可以通过金融租赁的形式,贷款给具有一定基础的租赁公司,由租赁公司将设备等租赁给中小微科技型企业,中小微科技型企业还款给商业银行;在贷款形式上,突破单一的贷款形式限制,创新直接投资加贷款的综合金融服务来平衡收益与风险,银行内部可以设立专门的科技直投基金,通过两者的收益差来平衡银行整体效益;在风险监控上,加强对中小微科技型企业的风险监控,形成针对性的风险过滤、风险预警制度,根据企业不同发展周期,形成差异化的风险监控办法,并加强贷款后的动态追踪。总体上,银行对中小微科技型企业的贷款运行机制,应从设置专业化的运营机构,打造专属性的金融产品,形成专业性的业务流程,创立专属的专项补偿等方面着力完善运行效果。

篇9

科技自主创新,强烈召唤“中国硅谷银行”

所谓“中国硅谷银行”,是汉口银行针对武汉尤其是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内的科技型企业的金融服务需求,积极借鉴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美国硅谷银行服务科技型企业的经验与模式,结合实际、大胆创新、先行先试,搭建新平台、开发新产品、形成新机制、培育新模式,破解“融资难”,在支持科技型企业发展的同时,打造具有自身鲜明特色的科技金融服务品牌。

首先,打造“中国硅谷银行”,是践行国家自主创新发展战略、促进武汉创新型城市建设的重大举措。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二五”规划建议提出:在“十二五”期间,要“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近期,武汉市委也明确提出:推进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要“用足用活用好先行先试权,大胆进行科技金融创新、科技成果转化、股权激励、政府采购等方面的试点,以改革创新推动各方面工作的开展”。可以说,“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改革创新”、“科技成果转化”将是贯穿未来五年包括武汉在内的各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不论是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还是加大自主创新步伐,以及尽快实现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都离不开创新型金融服务的支持。汉口银行积极践行“先行先试”理念,打造“中国硅谷银行”,大力支持科技金融创新,充分发挥科技金融助推科技产业发展的牵引作用,进一步促进金融服务资源分布和金融服务供给结构的优化,将有力地促进武汉区域金融中心建设,进而支持武汉建设创新型城市,融入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大潮流。

其次,打造“中国硅谷银行”,将为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注入强大动力。

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是武汉建设创新型城市最为强大的引擎。通过金融创新打造“中国硅谷银行”,发挥金融对各类资源的整合优势,促进国家、省、市对示范区的各项产权制度改革、知识产权质押、激励机制改革等倾斜政策顺利落地;重点支持发展光电子信息、生物、新能源、环保、消费类电子等为支撑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振兴,有利于促进武汉实现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同时,通过“中国硅谷银行”的打造,将逐步形成具有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特色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和创新模式――“东湖模式”,这一模式将会成为武汉金融创新面向全国的一张亮丽的“名片”。

再次,打造“中国硅谷银行”,将大力推进破解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瓶颈。

科技型企业具有知识密集型、资本密集型的特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发展导向,市场空间广阔,发展潜力巨大,但目前面临着一系列困难,其别是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尤其突出。这一问题被业界称为“哥德巴赫猜想”,其根源在于我国传统银行体制与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需求之间的内在矛盾:一是由于科技型中小企业与银行间存在信息不对称,在科技型企业没有取得商业成功之前,银行难以评估科技成果的货币价值和企业的风险特性;二是科技型企业发展具有的“高风险、高收益”特点与传统银行“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的经营准则之间存在难以调和的矛盾。所以从很大程度上讲,没有金融创新,科技型企业的发展壮大将寸步难行。因此,有效解决科技与金融相结合的难题,必须建立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结合的新模式。完善制度设计、政策制定和金融创新,整合各类金融经济和政策资源形成合力,是打造“中国硅谷银行”的出发点和基本思路。

最后,打造“中国硅谷银行”将形成金融支持科技发展的示范效应。

“中国硅谷银行”建设,有助于汉口银行凸显经营特色,形成以金融支持科技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也有助于引导更多的金融机构进一步转变经营观念和服务理念,积极开展科技金融创新,进一步加大金融资源投入及其与科技型企业的融合,在促进科技型企业自主创新和科技产业持续快速发展的同时,更好地服务于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进一步支持武汉“两型社会”发展和“区域金融中心”构建,从而充分发挥金融支持科技发展的“示范效应”。

打造“中国硅谷银行”,是汉口银行重大发展战略

作为武汉本土银行,汉口银行自1997年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探索适应自身发展的道路。打造“中国硅谷银行”对于汉口银行塑造特色、提升品牌,逐步成长为一家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区域性银行、上市银行具有战略意义,是汉口银行勾画未来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

第一,打造“中国硅谷银行”,是汉口银行推进战略转型,实现差异化、特色化发展的必由之路。

在同质化竞争程度依然很高的市场环境下,特色化、差异化发展,是汉口银行实现科学发展、卓越成长的必由之路。作为武汉本土银行,汉口银行的发展与武汉区域经济的发展紧密相连,而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建设、武汉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是汉口银行坚持走特色化、差异化道路,积极开展科技金融创新所必须牢牢把握的重大历史机遇。

第二,汉口银行具备打造“中国硅谷银行”的巨大动力和强烈愿望。

20世纪上半叶,汉口的金融机构和规模仅次于上海,是当时中国的第二大金融中心。2008年6月,原武汉市商业银行更名为汉口银行,就是希望汉口银行能承续“天下四大名镇”及老汉口百年金融传统和深厚金融底蕴,重塑武汉金融重镇的辉煌。

近两年来,汉口银行坚持差异化、特色化的发展模式,竞争实力和品牌形象显著提升。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获批后,汉口银行紧紧抓住拓展差异化发展的重大机遇,举全行之力打造科技金融服务特色,积极参与到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中来,立志打造“中国硅谷银行”,形成科技金融服务的特色和优势。同时,汉口银行也有信心、有决心承担起武汉金融振兴的重任,一定会通过自己的克难创新、拼搏奋进与跨越发展,在武汉经济社会发展以及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第三,持续深入的改革与快速发展奠定了汉口银行打造“中国硅谷银行”的基本条件。

通过十多年、特别是近两年来的精心经营和跨越发展,汉口银行已迈上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发展之路。一是成功引想控股、武钢集团两家国际知名大型企业集团作为战略合作伙伴,资本金进一步充实,股本结构趋于优化,发展品牌进一步提升;二是深入推进跨区域发展,按照“扎根武汉、渗透全省、进军全国”的总体战略部署,相继在鄂州、重庆、宜昌开设了异地分行,并正在积极筹备开设黄石、郑州、北京等异地分行;三是全面启动上市准备,力争尽快成长为一家上市银行;四是正在考察并拟引入外资银行战略投资者,将引资、引智、引技相结合,通过与外资合作,完善公司治理,提升经营管理能力;五是各项业务快速发展,盈利水平显著提升,资产质量不断优化,主要经营指标的增幅目前均超过武汉当地同业和全国城商行的平均水平,已经成长为中部地区颇具实力的区域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具备了打造“中国硅谷银行”的各项基础条件。

积极探索打造“中国硅谷银行”的新模式

在充分学习借鉴美国“硅谷银行”模式和国内其他科技金融创新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发展实际,利用自身的有利条件,汉口银行初步形成了打造“中国硅谷银行”的总体构想:按照“科技银行”的目标定位,创新体制机制、构建合作平台、创新产品服务,建立科技金融发展新模式,全力率先打造“中国硅谷银行”。

创新体制机制

建立科技金融发展新模式,经营管理体制和机制的创新是前提和基础。现阶段,汉口银行不断通过建立适应科技金融需求的“新机构、新机制、新人员”,打造权责利相统一、人财物相对独立的科技金融专营模式。

首先,创设新机构。一方面,设立汉口银行科技金融服务中心。去年12月1日,汉口银行科技金融服务中心正式成立。该中心成立后,将成为一家立足光谷、辐射全市的科技金融服务业务操作平台、信息共享平台、金融合作平台、政策支持平台。汉口银行科技金融服务中心将邀请战略投资合作伙伴――联想控股旗下的投资和咨询公司入驻,同时联合政府、风投、担保、保险、中介服务等各类机构实施现场办公、协同作业,通过积极尝试与建立“中心直接融资、贷投联动合作、政策性金融服务、各类增值服务”四条金融服务流水线,为科技型企业提供信贷工厂式的全方位、一站式金融服务。

另一方面,大胆探索创新,积极争取支持,寻求深度合作,逐步探索股权投资公司和科技银行的运作模式。

一是探索股权投资公司的运作模式。在积极争取政策支持、逐步创造条件的基础上,尝试通过以直接出资等方式,联合战略股东单位――联想控股,创设股权投资公司的运作模式,以突破传统商业银行经营方式和风险偏好的局限,在对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时,利用股权投资公司代持部分股权或取得认股权、期权等,享受其上市或股票升值所带来的增值收益,覆盖科技融资业务的高风险,并以此种模式运作大力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科技成果转化。

二是探索创立专业化科技银行的运作模式。即通过不断的探索创新与争取支持,致力于创设一家自有控股、具备法人资格、独立运行、市场化运作、专业化管理的科技银行,专注于为科技创新和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具有鲜明特色的金融服务。

其次,建立新机制――建立八项独立机制。2009年9月29日,汉口银行在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率先成立了湖北省第一家专业科技支行――光谷支行,专注服务于科技企业。与科技金融服务中心同步,汉口银行将在光谷支行尝试建立与实行独立的考核与激励约束机制、独立的客户准入标准、独立的信贷审批机制、独立的风险容忍度政策、独立的财务核算机制、独立的专项拨备机制、独立的风险定价机制、独立的先试先行机制等八项机制,以进一步突破传统的银行经营管理模式,尽快形成光谷支行的科技金融专营模式。

最后,培植新人员――塑造科技金融人才队伍。汉口银行将按照市场化原则积极引进具有高科技行业、风险投资及投行业务工作经验的专业人才,建立一支金融与科技紧密结合的专业化、复合化人才队伍,为打造“中国硅谷银行”早日奠定新型的人力资源基础。

构建合作平台

建立科技金融发展新模式,搭建政府、银行、风投、担保、保险、中介等机构的合作平台是必要条件。汉口银行正在积极整合各方资源、开展多方联动,建立一个“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信息共享、风险分担”的多元化科技金融合作平台。

第一,银政联动。汉口银行将积极参与信用贷款、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绿色信贷等创新试点;参与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中小企业担保融资基金的整体运作;支持筹建示范区科技专家顾问委员会;为示范区“新三板”的开通和建设提供配套服务;为光谷联合交易所配套开展并购贷款业务;与省科技厅、市科技局建立“项目对接、专家咨询、业务联动、联合创新”的常态化科技金融合作机制。

第二,贷投联动。汉口银行将充分发挥战略合作伙伴――联想控股在科技与风险投资上的资源优势,积极引进联想控股旗下投资机构进驻示范区,合作开展金融创新实践;借鉴硅谷银行的经营模式,充分利用风险投资公司在科技企业服务方面的专业优势,通过与综合实力突出的风险投资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合作开展业务。

第三,项目联动。汉口银行将与担保公司、风司、信托公司合作开展桥隧模式和路衢模式业务;联合其他金融机构发行集合债券和集合票据等科技中小企业集合融资产品;与保险公司联动创新保险融资业务;与国际金融公司(IFC)合作开发节能减排项目贷款。

创新产品服务

首先,研发“投融通”。汉口银行将与联想控股加强合作,充分借助联想控股及旗下企业在科技、投资领域的专业优势,创新开展“贷投联动”,研发“投融通”特色产品,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股权融资、债权融资相结合”、“引资、引智相配套”的科技金融服务,以突破银行对科技企业成长初期融资支持的瓶颈。

其次,创新信贷产品。汉口银行将大力开展信贷产品创新,发掘科技企业的未来市场价值,把握企业经营现金流,重点加大对信用贷款、知识产权质押贷款、股权质押贷款、供应链融资业务等产品的推广力度。

篇10

从2009年10月启动,到2010年8月4日正式投入运行,“二地三中心”灾备系统的成功部署,实现了农发行核心业务系统数据多重备份、异地保存,有力提升了农发行关键业务系统防控运行风险的能力。为农发行的业务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运行平台。四是内部管理平台和决策支持平台的研发工作日益深化。目前农发行已完成了数据处理中心的建设和业务数据的集中处理,建立了信贷管理、统计报表等业务平台,为决策支持平台的建设提供了数据基础。五是培养了一支过硬的信息科技队伍。总行党委始终坚持“以人为本”,重视对信息科技人员的培养,明确提出了培养科技精英的“十百千”工程,在系统内选拔一批技术骨干,到境外大型IT企业或金融企业培训学习,同时以系统带培训的形式,举办了涵盖信息安全、项目管理、网络规范管理等多种培训班,开展了全球思科网络认证、惠普操作系统、甲骨文数据库等专业技术培训,为科技人员的快速成长提高提供了技术基础,也为农发行提高核心竞争力提供了人才储备。

当前农发行信息科技存在的主要问题

就农发行的信息化信息科技发展来看,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明显的成绩,但就农发行要成为现代农业政策性银行来看,与国内外同业比较,农发行信息化建设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和不足,以及不适应发展的方面。一是服务理念还有待进一步提升。“十二五”时期信息技术工作的总体目标之一是实现“五个转变”:从更注重系统功能的外延扩展向更注重提升系统内在价值转变;从分散孤立的业务条块信息化向整体协同的业务流程信息化转变;从以提升生产经营能力为目标向以提升管理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为目标转变;从业务驱动技术的单向驱动模式向业务与技术双向驱动互相融合的发展模式转变;从追求快速发展向追求可持续发展转变,这都充分反映了农发行的服务理念还需进一步提升。二是农发行业务的快速发展和配套改革的不断深化,对信息科技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信息技术在银行业的应用已从业务作业层向经营管理、决策支持层快速推进,并全面渗透到经营管理的各个领域,农发行的业务范围将不断拓展,客户需求将更加多元化,经营管理的复杂程度将不断提高,管理决策精细化、科学化要求也将大大增强,对信息系统的响应支撑能力、持续运行能力将提出更高的要求。不仅如此,同业信息化水平快速提升,给农发行信息技术发展能力和信息系统建设水平也带来了巨大压力,只有坚持与时俱进、锐意进取的开拓精神,跟上金融业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步伐,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三是服务手段和产品还有待进一步优化和丰富。目前,农发行的核心业务系统主要还是立足于内部安全运营管理,运作模式需要适应日益增长变化的市场环境,运行流程也需要进一步优化,支付结算手段有待进一步丰富,金融产品还不够完善丰富。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市场需求的日益个性化和多样性,使得金融业面临的营运环境变得异常复杂,尤其是作为国家农业政策性金融主体的农发行,正处在改革与发展的关键时期,必须加快运行机制的完善,不断拓宽支农领域、极力增强竞争实力,以适应经营环境的不断变化,高效地发挥支持“三农”的作用。面对当前的形式,我们只有始终把客户放在农发行生存和发展的首位,敏锐捕捉市场行情,深入挖掘新的利润增长点,借助科技的力量,为客户提供更加丰富、便利、可靠的金融产品服务,同时,优化现有金融产品的服务流程,留住客户,才有生存之本,赢得客户,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四是金融创新的力度还不够。苹果公司的成功给了我们一个启示:只有始终坚持科技创新,重视客户体验,才能形成核心竞争力,只有创新,才能赢得客户和市场,我们才有持续发展的力量源泉。目前,农发行在金融创新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仍然表现得不够。五是信息科技队伍的力量仍然很薄弱。主要体现在人员数量少,技术力量不强。尤其是基层行,信息科技人员变动频繁,没有专属机构,无法独立开展工作。就全行来看,相当部分的二级分行及以下支行均没有专属机构,信息科技工作的开展往往“随人走”,多数二级分行信息科技人员并入财务会计部管理,少数行并入计划部门或办公室管理,只有少数二级分行能真正做到专职,多数信息科技人员兼有统计及其他重要业务岗位工作,经过多年培养的一些技术骨干力量也大多已转岗,造成目前基层行技术力量上的“青黄不接”,既难以保证信息科技工作的稳定开展,也难以适应日益增长的业务发展需求。六是信息科技营运和管理能力需进一步提升。主要体现在广大员工的安全意识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安全防范的技术手段也需进一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