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型经济范文
时间:2023-12-21 17:18:5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服务型经济,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745(2013)06-0318-02
“庸政”、“懒政”现象成为中国各地政府着力破解的难题,各地掀起了治庸风暴。武汉市以“打造全国发展软环境最优城市”为目标的“治庸问责”行动,坚定的问责决心,完善的查处途径,严厉的问责措施,铁腕推进“治庸问责”风暴,昭示着政府运作模式的转型和变迁,必将催生一个以民为本的服务型政府。这无疑是地方服务型政府建设的硕果,但是我们不可盲目乐观,而应对此热潮进行冷思考,理性分析其中的不足并不断加以完善,使其规范化和制度化,唤起政府官员对自身权力来源、权力行使的宗旨和如何行使手中权力的深刻认识和反省,并内化于政府日常工作中,转化为对人民负责的自觉行动。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服务型政府的政体改革,更加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
一、“治庸问责”推动服务型政府的建设
服务型政府是在我国市场经济转型的时代背景下提出的,经过对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角色定位的长期思考,追求的是是整个政府管理模式从管制向服务的根本性转型,是一种更好、更高形态的政府模式。这种政府应该是是关注服务的政府,是有限政府、透明政府、责任政府、参与性政府、以人为本和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政府。
从2004年提出“建设服务型政府”至今,我国服务型政府的建设实践哄哄烈烈的展开着,从中央国家机关机构改革到地方政府行政管理体制创新,从注重形式性的便民服务方式到内涵式的以人为本思想,可以说,我国服务型政府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成绩是突出的,不足也是存在的:权力异化导致权力寻租现象严重;部分公务员慵、懒、散,公共服务意识淡薄;群众对政府转型缺乏信心,态度冷漠等等都使得政府的社会服务功能受到抑制。
“有权必有责”,一直以来,我们对职能部门工作人员失职的问责往往都局限在一些大的领域,比如,重大事故、城市建设等等,只要不出大的差错,就可“高枕无忧”,这使得一些机关的工作人员得过且过,服务意识淡薄,服务能力低下。“庸”看起来是小毛病,却能直接导致政府职能部门办事效率低下,破坏投资环境,影响政府形象。而“治庸问责”风暴则是在政府职能部门的日常工作中引入问责制,问责“庸懒散”,严惩“在其位,不谋其政”的工作人员,加强对政府部门工作人员的责任约束,使各级政府官员和公务员把公共服务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快捷、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将建设服务型政府真正落到实处。
二、经济法与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契合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根本方针,过多的关注GDP和增长率,长期以来的政府经济强势使我国逐步形成了一个“经济建设型政府”模式。这使政府长期充当了经济建设主体和投资主体的角色,实践证明,经济与社会发展失衡、区域经济发展失衡、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失衡等,都与这种政府模式有直接、内在的联系。我国要实现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必须实现经济发展模式由政府主导型向市场主导型的转变。从“经济建设型政府”转向“服务型政府”,是我国经济社会转型时期市场化改革进程的必然选择。
“服务型政府”应该是对“经济建设型政府”的 “扬弃”:并不否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而是主张政府主要在行使好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管职能的同时,也多关注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领域,创造良好的经济社会环境,以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在一定意义上,经济法视野下的政府在理想状态下就是职能得以合理界定并得到充分发挥的服务型政府。经济法基本原理认为,经济法的主题是合理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其定位在于保障市场经济运行中的市场主体的经济权利,其功能在于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在依法治国的主题下,服务型政府首先必然是法治政府,那么,经济法则在服务型政府的塑造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处在转轨期的中国,更多的是由于政府越位、缺位、错位而导致的市场不完善等现象。基于此,转型期的中国经济法就要求政府模式由原来的管制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型,即政府干预必须做到由权力本位向权利本位的转换,政府干预权必须被界定在有限政府的框架下,严格限定在只涉及社会整体利益的公共事务领域内,不得任意侵害市场主体的经济权利。
三、回应武汉市“治庸”行动,反思服务型政府的建设实践
“治庸问责”是转变政府职能的制度创新,从细节出发,唤起政府官员对如何行使手中权力的深刻认识和反省,并内化于政府日常工作中,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积极尝试。我国虽然着力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但离理想仍有很大的差距。反思我国的服务型政府建设,的确存在许多需要检讨的地方:
第一,我国长期形成的“官本位、政府本位、权力本位”理念,常常出现权力“缺位”、“错位”、“越位”的现象,政府的社会服务功能受到抑制,政府的社会公信力降低。第二,政府不能很好地实现对社会公共领域的关注和介入,公共服务职能不到位,导致贫富差距扩大,地区发展失衡等严峻的社会问题。第三,政府服务效率和质量仍有待提高。由于对政府权力和公民权利地位的认识与实践发生了偏差,当下的政府服务就很难说得上人性化,严重违背了服务型政府的理念和宗旨。第四,服务型政府构建呈现政府热、公民冷的现象。服务型政府建设没有得到群众的拥护和响应。群众的冷淡,是由于建设思路和措施并没有真正反映人民的需求,第五,经济民主观念的淡薄,官员在经济决策时搞“一言堂”,普通民众缺乏民利意识,习惯于被动接受政府的经济决策,在依法实行民主程序时,流于形式和“走过场”等等。
在笔者看来,这与法治不健全有很大的关系,因而,必须在法治视野下反思服务型政府建设的缺失,加强法治建设尤其是经济法治建设是不可忽视的。服务型政府建设是一场革命,需要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政府观念,同时也需要进行制度的创新重构,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把服务型政府建设纳入法制化轨道。虽然我国的经济法制度正逐步完善,管理者管理之法也发挥出应有之用,但服务型政府建设毕竟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复杂工程,因此存在的问题也比较多,比如立法体系比较紊乱,宏观体系构造的松散和杂乱,以及微观制度安排上的偏颇与欠缺等。
四、经济法视野下中国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制度完善
服务型政府必然是法治政府,只有政府职能的法治化,才可能建设真正意义上的服务型政府。从这个意义上说,法治是打造服务型政府的关键,而法治的服务型政府建设还应落实于具体的制度建设中来。在经济法视野下,首先应明确服务型政府的角色定位、权限、法律责任等问题,然后应在经济调节、市场监管和公共服务等领域对服务型政府的建设进行相应的制度完善。
(一)合理定位服务型政府的角色
近代以来在市场经济国家,政府职能的转变基本上都是围绕政府与市场的博弈而展开的。我们充分认识到市场虽然有其内在固有的缺陷,但政府同样是不完美的,政府干预并不一定能矫正和克服市场失灵。只有市场调节和政府干预的有效结合才能更好地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因此,我们要建设的服务型政府正是建立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矫正和克服对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市场的缺陷和不足的有限政府,是以维护社会整体利益为中心并通过构建一套程序民主机制实现公众参与公共事务管理的民主政府,也是对市场负责、对人民负责的责任政府。
(二)明确服务型政府的权限
服务型政府作用于市场经济,主要是运用权力来介入、干预经济运行和为市场提供社会公共管理与服务。服务型政府作用于市场的权力也是通过法律,特别是经济立法被授予的,于是服务型政府干预经济和为市场提供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就具有了形式上的合法性。具体来说,这些权力可以分类为宏观调控权、市场监管权和公共服务权。
(三)确定服务型政府的法律责任形式
在经济法视野下,服务型政府也可能背离服务的宗旨和要求,对市场产生副作用,因此应规定和量化服务型政府承担违法的法律责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政府树立起责任意识,使服务型政府真正具备“责任政府”的内涵。具体来说,在对服务型政府承担责任的追究上,应该建立公益诉讼机制,使公众通过司法手段来追究政府干预权的怠于履行、不适当履行或越权履行,以至无法维护好社会整体利益的法律责任。
(四)相关法律制度完善的具体对策
1.政府经济调节职能的法制完善
经济法视野中,经济调节法律制度主要是对我国的宏观调控进行法制化的表现形式。其中不仅规定了政府宏观调控作用的领域和方式,同时更应通过立法规范其行为使其受到法律的制约,保证国家宏观经济调控行为的合法运行。一套完整的宏观调控法制体系应该包括:一是宏观调控基本法,即对政府宏观调控行为的基本规定,即对宏观调控的指导思想、目标、原则、手段、宏观调控主体的权限职责、具体程序及法律责任等要做基本规定。是此法制体系的核心与总纲;二是分支法,主要有产业调整法、规划计划法、财税法、金融法、价格法、国有资产管理法等。
2.政府市场监管职能的法制完善
经济法视野下的市场监管是通过政府对企业等相关市场主体的监督管理,致力于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在市场经济中,政府对市场的监管是必要的,但必须确定适当的范围,并采取合适的方式。服务型政府应当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主要运用经济和法律手段管理经济,依法履行市场监管职能,保证市场监管的公正性和有效性。目前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了对金融、期货、房地产、产权、信息、食品药品、公用事业等市场的监管布局,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善的分行业监管法律制度。但由于我国的市场监管受计划经济和传统行政模式的束缚,监管资源不能得到有效的整合,出现了许多监管过度与监管真空并存情况。因此,围绕这些问题我们需要实现政府市场监管职能的三个重大转变:一是市场监管主体从主管型向监管型转变,防止监管部门的权力寻租;二是政府监管从行政取向向市场取向转变,淡化监管部门的政治色彩,变监管机构为专业性机构,真正建立起顺应市场经济需要的服务型政府;三是由被监管企业产权与政府脱离,从而真正建立起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市场监管体制。
3.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法制完善
所谓公共服务,就是指政府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而提供的资金、设施等各种公共产品支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政府职能转变也从偏重经济职能向更加注重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转变,把过去由企业承担的和不应由事业单位承担的公共服务供给职能收回来,把市场经济条件下应当由政府承担的公共服务职能承担起来,切实履行应当由政府承担的公共职能,并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地调整和完善社会公共服务职能。注重民生和社会公共利益,建立社会主义公共服务体制对化解社会矛盾和建设和谐社会、缓解地区差距、城乡差距、贫富差距中的作用不可小觑。我认为应当关注公共安全、公共卫生、公共教育,完善公共财政法律制度、就业服务法律制度、公共医疗卫生法律制度,不断推动民生建设,更好地服务公众。
参考文献:
[1]李清伟:“论服务型政府的法治理念与制度建构”,《中国法学》,2011年第2期
[2]苗延波:“论我国市场监管法律体系的构建与完善”,《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5期
[3]王曦:“我国宏观调控基本法的立法研究”,南京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3月
[4]单飞跃、卢代富等著:《需要国家干预:经济法视域的解读》,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篇2
关键词: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西区、服务型、能源供应机制。
一、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西区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改革中确定建立服务型能源供应机制
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作为以投资拉动为主的外延式增长区域,招商引资决定了开发区的发展潜力和前景。全国各地基本上都确定了对外开放发展战略,争夺外商投资,1996年以来,这种竞争日趋激烈。外资在全国各开发区之间进行比较,迫使各开发区不得不提供更好的投资环境并创造更低的经营成本。投资硬环境由原始的 “三通一平”(通水、通电、通路,土地平整),提高到“九通一平”(增加了排水、通讯、燃气、供热、卫星传输和互联网络),区域开发的投资成本陡然增加。为了吸引外资,各开发区要保持较其他开发区低的贴费和使用费,经常采取减免贴费等措施招商,变相加大了政府对水、电、气、热的补贴力度,财政包袱越来越沉重,逼迫各开发区一方面加强水、电、气、热等能源设施的管理,降低成本;另一方面,提高具有区域垄断性的能源供应企业的服务质量。
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西区作为开发区的拓展区,以服务生产加工型企业为主,区域发展要求建立服务型能源供应机制。经过几年的运转,服务型能源供应机制在开发区西区的招商引资和经济建设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原有能源供应企业机制的弊端
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自1984年建区以来,能源供应企业机制大致可以分成三个阶段:政府统管阶段;委托控股公司建设和管理阶段;服务型能源供应企业机制建立。前两个阶段存在的主要问题:
1、 政府统管阶段(1984-2000)
为了保障开发区建设初期经济发展对市政、能源设施的需求,采取政企合一贷款滚动开发的建设模式,设立开发区管委会和开发区总公司,以开发区财政为支撑,靠全资直属国有企业开发区总公司 运作,总公司负责能源设施的建设、运营和维护,管委会财政负责拨款。由于管委会的大包大揽,导致能源供应企业成本核算变得无关紧要,项目建设与分期规划和项目需求情况结合较差,在发展过程中,水、电、气、热等能源设施的需求不足,有明显的“大马拉小车”的现象;同时由于管理粗放存在人浮于事、投资低效、源头价格高、管理费用高、财务费用高、跑冒滴漏严重等弊端。
2、委托控股公司建设和管理阶段(2001-2003年)
2001年,总公司改组为泰达控股有限公司,实现政企分开,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管委会负责土地开发和出让,管委会建设发展局制定建设计划,报发展计划局立项,管委会批准后委托泰达控股建设、运营和养护。管委会和泰达控股公司实行了政企分开,财政拨付资金也分成了能源工程建设费用和水电气热等能源运营补贴费用。能源工程建设由管委会批准后委托泰达控股公司建设管理;由于政府定价、贴费减免等因素造成的水、电、气、热等能源公司的亏损,由各能源专业公司上报泰达控股公司,泰达控股公司上报管委会核实后补贴,补贴经泰达控股公司转拨到各能源专业公司,能源设施运营有了补贴渠道,从某种程度上调动了能源运营单位的积极性,对开发区的开发建设起到了巨大的支撑作用。
但能源工程建设费用和水、电、气、热等能源运营补贴费用“打捆”式资金划拨,注资用途不明确、运作不规范、管理不到位,使得补贴和投资的资金去向不清楚,部分补贴资金被挪用,能源运营单位没有足够的资金进行设施改造,对能源型企业运转造成一定的影响;区内能源设施的建设规模、建设标准、建设成本也缺乏控制。
三、服务型能源供应企业机制建立
开发区东区的土地资源制约了天津开发区的发展,扩展区开发区西区总体规划于2003年7月获天津市政府批准并开始开发建设。西区建设之初就面临着巨大的资金压力,没有足够的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和能源设施建设。开发区管委会要求西区的开发建设采取新体制融资,既要满足招商需要,建立以用户为核心体现优质便捷服务的服务型能源供应机制,建立简单便捷的能源供应流程,缩短建设周期,使生产型企业顺利投产;又要在加快开发建设进度的基础上使能源公司微利运营,提高积极性,向用户供应稳定能源使生产持续良性运转,生产型企业早投产区域早收益,实现多赢的局面。
鉴于西区域较小,顾客群体较小,引入过多的能源供应企业会导致市场需求不足,反而增加政府补助的额度。西区对水、电、气、热等能源型基础设施采取了由区属国有企业或区属国有合资企业投资、经营的方式。能源的价格、服务和质量关系生产加工和其它类型企业的运营成本和正常运转,每个企业用户对能源的供应都很敏感。为此首先要建立服务型能源供应企业机制。
1、服务型能源供应企业机制的建立
建立服务型能源供应企业机制首先要打破能源型企业垄断的基础。早在1997年初,开发区核心领导就高瞻远瞩,提出能否通过设定规划建设界面打破能源设施和其它基础设施运营企业的行业垄断基础。笔者和相关工作人员反复考虑和审慎分析,认为由于各类基础设施企业的垄断和盘根错节的关系,红线外的各类能源接引手续过于繁杂,生产加工型企业没有自行接引红线外能源的能力,在开发区微电子工业园区市政工程的规划设计中创造性的提出能源接户管线预留至企业用地红线内1~2米,红线内能源管线实施由生产加工型企业自行负责。多年实践证明能源接入企业用地红线对于打破能源设施运营企业的行业垄断效果显著,并且避免了对道路、绿化以及其它能源设施的破坏。开发区西区在此基础上从2003年开始陆续拓展了能源设施运营企业以下服务功能:
①、能源供应分阶段跟踪,共分为用地阶段能源可供证明、初步设计阶段能源可供证明、施工图设计阶段能源可供证明、临时水电接引、签定能源供需合同五个阶段,明确用户各阶段需提交的要件。通过以上措施,能源供应企业分阶段了解用户的能源需求,根据项目建设进度随时调整完善能源设施;
②、明确接通各类正式能源的贴费、使用费标准,如招商引资需要管委会按相关规定减免客户贴费,由管委会补贴给各能源公司;
③、明确能源型企业和用户分别负责的工程实施界面和个别项目的收费标准;
④、明确能源设施维修公示流程,明确能源设施抢修流程和抢修时限;
⑤、成立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公用事业局。公用事业局建立水、电、气、热等公用产品的动态成本库,紧密跟踪和准确把握相关产品及原材料的市场物价变化情况,结合开发区各能源设施的行业平均发展水平,提出公告价格和公告补贴的建议标准,负责提出各项公用产品的单位价格和单位补贴标准,并报管委会批准后向社会公开。
⑥、财政局设立能源补贴基金专户,对各类能源设施进行专门核算;具体资金的调拨和使用,落实到每个具体项目。
2、能源设施运营标准的确立
2005年开始,公共事业局对当时区内能源公司历年经营状况进行了摸底,通过与天津市和全国同类区域相同产品的比较,发现天津开发区人工成本和管理成本均较高,区属能源设施国有企业缺乏对成本的控制。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公共事业局对天津市及全国同类地区的水、电、气、热等能源设施的社会平均成本进行调查,建立公用产品的动态成本库,跟踪和准确把握相关产品及原材料的市场物价变化情况,结合水、电、气、热等能源设施的行业平均发展水平,对数据库进行及时更新,提出公告价格和公告补贴的建议标准,报管委会批准后,向社会公开。通过公告价格和公告补贴,给区属能源供应企业一定的压力,促使其加强内部管理、提高服务质量、降低运营成本。
3、能源补贴机制
由于贴费减免、物价上涨等因素造成的能源供应企业亏损的现象,开发区建立了能源补贴机制。每项财政补贴不再采取“打捆式”,而是结合以上调研按一定的标准进行量化,对各种类型能源企业分别补贴。能源供应企业以获取足够的收益维持企业的生产和再生产的需要,如需补贴由财政专户直接补到对应能源供应企业帐户,避免专项资金被挪用。
在充分考虑开发区的能源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超前、人工成本较其他区域高、设备比社会平均水平先进、天津开发区特定服务标准较高的前提下,在能源运营企业能够正常运营的前提下,在企业在发展需要的必要的收益率前提下,测算出企业的全口径成本与实收费用的差额,由财政对能源企业进行补贴。能源补贴有利于调动企业积极性,进一步降低损耗成本,提高产销率,促进能源供应企业发展壮大。
4、监督机制
开发区的能源设施顾客监督机制主要建立在投资环境调查基础之上的。管委会每年都要针对开发区的投资环境通过发放问卷、走访企业、网上调查和邮寄多种形式,向区内多家投资者和居民进行调查,能源供应作为调查的第一大项。管委会通过调查,了解顾客对能源设施服务质量和效率的评价,查找问题存在的根源,制定能源供应改进措施。
四、天津开发区能源设施市场化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
1、能源设施的服务标准标准尚需进一步细化和明确。按行政许可程序,个别能源设施在各阶段的供应手续的办结时间不明确。
2、天津开发区是典型的“小政府、大社会”,管委会人员较少,监管力度不够。
五、天津开发区西区能源设施市场化实践的成功之处
开发区西区能源设施市场化实践的成功之处在于:
1、建立顾客为中心的优质服务理念,以合理的成本向公众提供最优质的服务。
2、天津开发区西区对能源设施市场化改革的制度设计着眼点是提高设施供给服务质量和效率,避免能源设施由政府垄断的极端走到市场垄断的另一个极端,降低用户、能源运营企业、政府的成本。
篇3
关键词:现代服务业 产业结构 经济转型
中图分类号:F7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7-224-03
服务经济的迅速崛起成为21世纪中叶以后世界经济发展的显著特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世界经济形成了以知识为基础、以金融活动为中心、以信息技术为主体、以跨国公司为依托的格局。随着信息化和全球化程度的不断加深,现代服务业将适应新的形势向纵深发展,成为推动全球经济发展的基础性力量,为上海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和方向。以世博会为动力,上海建设世界级的经济中心、贸易中心、金融中心和航运中心的步伐将大大加快,进入全面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和现代化水平的新阶段。同时,受土地调控、节能降耗措施、减排和环保等内外环境的约束,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将从以高强度的投资拉动为主,转变为以创新和服务拉动为主,这就为以知识、创新、服务为主要特征的服务经济、虚拟经济、流量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动力。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是增强上海综合竞争力和建设国际大都市的重要产业基础,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现代服务业作为产业基础是否牢靠,将直接影响上海经济转型的成败。
一、现代服务业是促进上海经济转型的重要推动力
现代服务业是伴随着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的发展而产生,用现代化的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服务方式改造和提升传统服务业,向社会提供高附加值、多层次、知识型的生产服务和生活服务的国民经济新领域。现代服务业具有高人力资本含量、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特征,具有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少的优点,是地区综合竞争力和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
从经济史的角度看,人类社会已发生的且被人们认识到的经济成长方式有四种,第一种是只有经济总量的增长而少有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经济成长。这发生在近代以前的社会里,被称为“广泛性成长”。第二种是既有经济总量的增长又有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经济成长。它是专业化和劳动分工水平提高的结果,发生在工业革命之中,被称为“斯密型成长”。第三种是不仅有经济总量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且还伴随着不断的技术革命的经济成长。它主要是技术变革和组织创新的结果,发生在工业革命以后,被称为“库兹涅茨型成长”。第四种是在经济总量、劳动生产率提高和技术革命加快的同时,还伴随着经济制度变迁的经济成长。它主要是通过制度革命和创新来实现的经济成长。这种经济成长发生在后现代化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中,特别是在转轨经济中。可将其称为“转型成长”。对于上海来讲,应该将“转型成长”作为发展目标。
发展现代服务业将是促进上海经济增长和转型的重要推动力。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可以统筹当前与长远,统筹保增长、扩内需与调结构。大力发展服务业,既可拉动消费,又能刺激投资;既可成为发展转型的助力,又能舒缓外部冲击的阵痛;既可支撑经济增长,又能大幅增加就业,缓解资源环境压力。更多地促进产业结构的服务化,可以促使上海增长方式从原先的投资带动的、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向创新带动的、结构优化的增长方式转型。在工业化中后期,结构转型将是推动服务业持续增长并逐步走向转折的基本因素。推动服务业向成为经济增长的主体力量转变,发展服务业实际上已成为经济转型升级的核心。
而从新型工业化和产业融合互动角度来看,服务业的增长事实上已经被纳入到新型工业化进程之中。服务业中间需求结构的转变很大程度上是由新型工业化以及发展先进制造业的导向所决定的,以中间投入服务为特征的生产业已形成潮流。同时在全球化背景下,新型工业化要体现出高端工业化战略,必然要求更高层次的新型服务业为制造业转型提供剂。上海经济结构转换相对较慢,大多数产品附加值很低,依旧徘徊在全球价值链的低端,显然与现代服务业落后有极大关系。如果没有更高的研发投入和技术服务业,离开信息服务业、计算机网络和现代物流等现代服务业的支持,上海经济就难以实现根本转型。
现代服务业既决定着一个地区的市场竞争力,同时也决定着一个地区的产业经济整合能力。这就是上世纪最后20年以来欧美发达国家虽然逐步退出物质生产领域,抢占产业上端研发和下端营销服务,仍然主导世界经济的基本原因。而且基于知识革命发生和全球产业分工重组的国际产业链已经出现明确的升级趋势,即国际产业链中的上端――知识产业和下端――现代服务业成为强势产业并支配全球经济。上海面临更严峻的国际竞争已由生产领域转向商务(如物流、商业、金融等)领域和知识技术领域。加快融入国际高端产业链,实现产业价值高端化,应当从战略高度关注和加速发展知识产业和生产业,突出非物质性的服务产业成长。目前国际服务业转移已经蔚然成风,要求上海在国际分工和产业转移的大潮中承接服务业的产业转移,努力成为国际服务业中心。
上海的战略目标和上海在全国经济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决定了上海城市转型的方向是成为服务型城市。上海城市发展的战略目标是要成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其中的金融、贸易、航运三个目标都是服务性的,而经济中心的目标是综合性的,其主要内容包括先进制造业、支撑制造业的服务业等,这是从上海的实际情况出发,说明上海的服务业发展还有自身强大的先进制造业的支撑。另一方面,上海还担负着率先实现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升级、为长江三角洲和全国的经济发展服务的重任,以及成为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对接的枢纽。这些因素都决定了上海城市转型的方向是服务型城市,也只有抓住上海的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建设这一实质问题,才能使上海在长三角地区同构、均质的产业平台上脱颖而出,从而在经济发展进程中保持领先地位,获得新的、更大的发展空间。上海实现向服务型城市转型,关键是要培育和完善上海的综合服务功能,这不仅仅是发展服务业、提高服务业比例的问题,更不仅仅是抓几个服务业项目的问题。随着发展转型升级步伐加快,研发设计、软件外包、现代物流、商务服务、金融保险等现代服务业处于上升趋势,使服务业的结构出现由低层次向高层次递进的变动规律。创意经济、网络经济、总部经济、空港经济、楼宇经济、服务外包等新型经济业态在上海的不断涌现就是服务业加速升级的重要信号。上海经济的转型升级要首先从现代服务业开始。近年来,人们已经见证了许多新商业模式的成功,它们打破了产业界限,把不同的产业模块联系起来,并与市场需求紧密对接,取得了高速的成长。显然,服务业转型更多的要靠商业模式的创新,不管是领先者还是新来者都需要创新精神,这样才能在服务业崛起和产业融合的新浪潮中取得强势,并主导新一轮发展。
统计数据显示,上海经济增长是制造业和服务业双引擎的共同拉动。近年来,制造业的发展势头更加迅猛,对GDP的贡献更大,服务业的贡献则略有下降。在上海新一轮的发展中,由谁来承担支撑经济增长的主导产业,曾引起大讨论。我们认为,实现向服务经济的转型,迎接国际新一轮的服务业转移,是上海经济保持持续增长的关键。首先,服务经济取代工业经济是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上海的资源条件决定了其必须把高端技术开发和现代服务业作为其产业发展的战略方向。上海的设备资源、人才资源、信息资源和高水平的管理,使其在发展现代服务业方面在全国具有领先优势,而上海在同发展传统加工业有关的土地成本、人力资源成本以及管理成本等方面,则已经难以同国内其他地区进行竞争。值得注意的是,上海工业产值中制造业产品的利润率和附加值逐年下降,产业的发展空间越来越小。因此,通过在制造业中融入服务经济的元素,增加产品的服务功能、技术含量和文化性,实现制造业与服务业的有机融合,从而提高工业制成品的附加值,是走出一条适应上海制造业成功转型的有效途径。第二,服务资源对促进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现代化至关重要。传统产业通过自我升级实现现代化是产业发展的必然。在这一过程中,服务业的作用不可或缺。新型工业化实际上依赖于信息服务业的发展程度,而现代制造业的发展也离不开金融业、保险业、物流业、商务服务、科研服务等服务业的支撑。此外,服务经济具有较强的渗透性,能优化传统产业资源的配置。第三,现代服务业可以强化上海作为长三角龙头的地位。上海作为长江三角洲的龙头,通过现代服务业体系的建立,尤其是以金融、物流、信息等为主的生产业的发展,可以优化大都市的集散功能、资源配置功能和创新功能,为新兴产业发展和经济新增长点的培育创造良好的环境;可以支配与控制区域内的物资流、技术流、资金流、信息流,占领产业链的价值高端,从而提升城市的能级和竞争力,增强大都市的辐射能力,扩大区域影响力,有助于早日实现“四个中心”的战略目标。第四,服务业能直接拉动消费,促进经济增长。长期以来,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是由投资推动的,而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则不强。如果增长靠投资推动的状况不改变,消费率长期偏低,会使快速增长的投资最终失去需求的支撑,形成生产过剩,甚至导致银行坏账,持续长期的增长格局亦将难以维持。服务业是面对生产、市场、直接消费的产业,在需求链上处于末端,属于最终需求,对经济增长有直接拉动作用。可见,上海实现向服务经济的成功转型不仅有利于经济的持续增长,同时对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也有着积极意义。
服务经济是经济发展阶段的重要体现,发展服务经济必将加快上海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按照国际经合组织(OECD)2000年报告,服务经济是指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超过60%的一种经济状态,或者指服务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重超过60%的一种经济态势。参照国际经验,上海已经到了加快发展服务经济的新阶段。不断深化、强化、细化、优化服务业,尤其要力促与制造业关系密切的服务业快速发展,实现两者交融相长应成为上海发展现代服务业一个重要的战略着眼点。上海服务业的内在增长机制正在形成,产业格局正在悄然改变,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将成为促进经济转型的重要推动力量。上海生产业在行业布局的同时,正在进行空间布局。一方面,上海鼓励企业在全国范围配置生产制造资源,将制造业总部、研发设计部门、管理中心本地化,全市企业每年到市外投资约200亿元;另一方面,上海着力吸引长三角乃至全国各行业领军企业的总部和研发中心等入驻,目前全国服装行业龙头企业美特斯邦威、全国床上用品销量第一的罗莱家纺等都将总部迁至上海。落户沪上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投资性公司、外资研发中心已达500多家,上海成为内地吸引外资总部经济最多地区之一。
未来五至六年是上海基本建成“四个中心”框架的关键时期。上海将紧紧抓住举办2010年世博会的战略机遇,继续发挥浦东开发开放的先发效应,加大开放力度,推进改革创新,以国际化提升上海服务业能级,市场化做大服务业规模,信息化提高服务业发展水平,法治化创造服务业发展环境,着力提升功能型服务业、大力发展知识型服务业、延伸发展生产业、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加快构筑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相适应的现代服务业体系,进一步增强服务全国的能力,提高国际竞争力。
二、上海产业的融合、价值链再造与产业转型的新趋势
基于知识革命和全球产业分工重组的国际产业链已经出现明确的升级趋势,即国际产业链中的上端――知识产业和下端――现代服务业成为强势产业并支配全球经济。在当今信息技术革命并伴随着信息化进程的背景下,正使产业经济活动发生三个根本性的重大转换:一是产业经济中以物质流为主导向信息流为主导的转变;二是产业经济中以工业技术为核心向信息技术为核心的转变;三是产业经济中以物流运输平台为基础向以信息运行平台为基础的转变。在后世博时代,上海经济将转向服务化,形成以现代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实现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融合。服务业和制造业部门表现为相互作用、相互依赖、共同发展的互补性关系。随着信息通讯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传统意义上的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的边界越来越模糊,两者出现了融合趋势。产业之间的技术边界、市场边界开始模糊,其形式主要表现为产业渗透、产业交叉和产业重组。而且,随着经济发展程度的提高,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彼此依赖的程度加深。经济活动由以生产为中心已经转向以服务为中心,体现在制造业部门的服务化上,表现为制造业部门生产的产品是为了提供某种服务而生产的。在许多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目前生产者服务业增加值在服务业增加值中的比重已达40%左右。生产者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关系具体表现在:一方面,生产者服务业依赖制造业的发展而发展。生产者服务业的活动大多数是产品生产的辅活动,其产出的相当比例是用于制造业部门生产的中间需求,没有制造业的发展,它就失去了需求的来源。另一方面,制造业的良性发展离不开生产者服务业的有力支撑。许多生产者服务部门,如金融、保险、电信、会计、法律、技术服务、咨询、R&D、物流等,都是支持制造业发展的重要部门。生产者服务能够提高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和产品的附加值。生产的社会化、专业化发展,使企业在生产经营中的纵向和横向联系加强,相互依赖程度加深。Riddle认为生产业是促进其他部门增长的过程产业,是经济的粘合剂,是便于一切经济交易的产业,是刺激商品生产的推动力。OECD认为,当达国家近20多年来经济结构变化和产业升级中最令人瞩目的戏剧性现象便是生产业发展成为国民经济中的支柱产业。在后世博时代,上海制造业企业的服务化趋势将日益明显,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许多制造业企业纷纷将其业务功能分别向整个产品价值链的上游或下游服务功能转移,以寻求价值增值和保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产业融合将促进价值链再造与产业升级。产业融合意味着传统产业边界模糊化和经济服务化趋势。在信息化进程中,随着信息资源投入增大和信息流规模扩大,把生产与消费、产品与服务更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产业融合将形成一种新型的竞争协同关系,并在信息技术广泛运用形成各类产业自动化、智能化的基础上出现产业结构柔性化的趋势。产业融合意味着更大的复合经济效应。在信息网络化社会中,分属于不同经营领域的复数市场主体通过信息网络异业联手、协同合作,开发新产品,可以更迅速地满足不断变动的多方面的消费需求,获得更大的经济效果,这种“复数主体通过网络联结产生的经济性”被称为“联结经济性”或“复合效应”。制造业是生产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生产业则是制造业提升和高端化的有机补充。随着制造业部门经济规模的逐步扩大,它们对服务业的需求也将迅速增加,并会把这种需求渗透在先进制造业前期研发、设计(培育),中期管理、融资和后期物流、销售、售后服务、信息反馈等全过程中。如此良性互动,不仅会促使企业内部出现产业融合,而且会在产业链上促使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间出现融合,还会使区域内的制造业和服务业在一个特定空间上实现产业融合和集群式发展。从价值链的角度来看,生产业和制造业的融合过程实质就是原有产业价值链的分解和整合。在这一融合的过程中,当原有制造业、生产业的价值链由原来的链式结构分解为混沌的价值活动网络后,散落的价值链条被截取出来并有所取舍地整合到融合产业的价值链里。制造业价值链中原有的一些为生产服务的功能活动,必然会从相关的价值创造环节分离出来,原有产业的价值链断裂分解为散落的价值链条并最终导致原有价值链的分解,形成混沌的价值活动网络。混沌的价值活动网络使得市场将参与融合产业中的一些最优或核心环节截取,一些新的具有成熟、精湛的技术和较低成本的企业在某个环节上有效嵌入了价值链,它们的进入使一些大而全、小而全的企业在竞争中处于劣势,迫使他们不得不放弃某些增值环节,从自己的比较优势出发,选择若干环节培育并增强其价值再创造能力。
企业间按照一定的联系进行价值系统的整合,并形成新的价值链,在产业融合的过程中创造出新的价值。现代服务业和制造业的融合主要是通过服务业价值链向制造业的渗透或延伸来实现的,因而生产业和制造业的融合亦称为“制造业的服务化”过程。现代服务业在产业价值链再造和整合过程中发挥着强烈的关联效应,使服务业融合到各个产业部门,推动着产业结构的高级化。价值创造活动必然要求在原来的生产过程中渗入大量的相关服务环节,从而引起原来制造业企业的价值链的改变,原来被视作成本的服务环节反而成为价值增值最多的利润中心,即产业链的利润由原来的制造环节转移到上游的研发设计或下游的营销和售后服务等环节。制造业的产业价值链断裂分解,并与渗透进来的“片断化”的相关服务业价值链联结,经过价值链的整合后,新的产业价值链的价值增值也重新分布,其结果是价值链产业结构出现了“微笑曲线”化。特别是随着技术经济的进步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上海在国际产业链中的地位在不断提升,承担着国内和国际产业交汇的枢纽地位。在后世博时代,上海的现代服务业逐步实现价值链模块化分解和整合,并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优化配置,改善上海及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环境,通过产业价值链重组与再造,上海经济的服务化能够有力地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将形成以现代服务业为核心的产业体系。
三、上海以现代服务业为主的产业体系
根据上海经济的发展趋势和环境,后世博时代上海的产业定位主要是现代服务业(特别是生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在后世博时代,上海要建立以生产业为核心的现代产业结构,使生产业融合到以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的生产性产业中去,并提升产业能级和国际大都市的地位,实现上海经济的服务化。要立足建设上海国际金融和国际航运中心的国家战略,把生产业放到优先发展的位置,建立以服务经济为主导,生产业和先进制造业相互融合的新型产业体系。
国民经济中的服务业包括很多部门与行业,那些为生产者提供作为中间投入的服务的部门与行业统称为“生产业”(producerservices)。生产者服务业的发展不仅集中反映了其自身专业化分工的广度(服务门类或种类)与深度(服务质量与效率),还反映出与其他产业之间的分工水平。在微观层面上,现代大工业生产的福特主义(Fortism)渐趋瓦解,信息技术革命引发的温特尔主义(Wintelism)悄然兴起。企业的生产模式与业务流程正发生着巨大变化,从大规模生产到定制生产,再到大规模定制,生产环节与业务单元的模块化与外包趋势逐渐增强。微观层面的变革导致了中观层面新的产业分工的形成。新的产业分工不同于传统的“水平分工”和“垂直分工”,而是以“微笑曲线”为代表的分工形式。“微笑曲线”的两端即生产的上下游阶段,是以研发、销售、物流、售后服务等为主要内容的生产,具有较高的附加值。“微笑曲线”的底部即生产的中游阶段主要是制造、加工或组装过程,这一阶段的利润空间较小。生产在其中的作用,不仅体现在其自身作为利润源泉的价值,更体现在其作为各个专业化生产环节的纽带而产生的“粘合剂”功能。
2010年世博会将推动上海成为“服务之城”,促进上海从“规模化发展”向“功能化发展”转变。在后世博时代,上海应紧密围绕“两个中心”的发展定位,加大开放力度,推进改革创新,以国际化提升上海服务业能级,市场化做大服务业规模,信息化提高服务业发展水平,法治化创造服务业发展环境,着力提升功能型服务业、大力发展知识型服务业、延伸发展生产业,加快构筑与国际大都市相适应的“高增值、广辐射、强聚集”的现代服务业体系,进一步增强服务全国的能力,提高国际竞争力。生产业作为上海未来发展的重点产业,成为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的主导力量,进一步提升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根据上海经济发展阶段,在后世博时代上海要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不仅使现代服务业成为先进制造业的强大支撑,而且使先进制造业向服务化方向发展,使服务业和制造业相互作用、相互依赖、共同发展,普遍融合于企业内部、产业链和区域产业集群三个层次。在上海制造业企业生产过程的诸多环节中,需要上游(可行性研究等)、中游(质量控制、会计、人事管理、法律、保险等)和下游(广告、物流等)的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等全过程的有机配合和全程参与,促进制造业和服务业价值链融合。上海可以重点发展电子制造业、汽车制造业、装备制造业等先进制造业,并依托先进制造业形成互联互通的信息流和服务流平台,促进产业融合,实现制造业服务化。
未来上海生产业和先进制造业要实现融合,形成日益深化的互动关系。随着社会分工的深化和泛化,制造业将出现服务化的趋势,使生产功能分化出来。反过来,生产业又将以强大的支撑功能成为制造业增长的牵引力和推进器,通过各种途径提升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生产业与先进制造业将表现出融合与协同效应。上海积极发展生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其直接的推动作用和间接的导向作用必将大大促进上海制造业向高附加值和高市场占有率方面转变,大大促进上海制造业信息化的改造,进一步促进和深化产业融合的趋势。在张江、陆家嘴、金桥、嘉定和曹河泾等高新科技园区,逐步形成的区域集群内部集结了许多先进制造企业和生产企业,他们彼此交流互动,实现了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区域融合。在后世博时代,上海的产业发展趋势将向集群化方向发展,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服务业集群和先进制造业集群。在整个经济网络中,生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将发挥巨大的融合效应。
注:[本文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0702035,7087207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一般项目(编号:07JC630012)、上海市社科基金项目(2010BJB010,2008BJB017,2009BJB030)、上海市重点学科建设项目(B802)和上海财经大学“十一五”“211工程”三期重点学科建设项目)]
参考文献:
1.查志强.嵌入全球价值链的浙江产业集群升级研究―基于原产地多元化视角的分析.华东师范大学,2008
2.陈秋玲,宋晓琳,叶杨.上海城市居民消费结构转型与消费者服务业功能定位研究.经济师,2007(8)
3.陈宪,黄建锋.分工、互动与融合:服务业与制造业关系演进的实证研究.中国软科学,2004(10)
4.陈样麟.融入长三角、加快上海现代服务业发展.现代服务,2006(2)
5.程大中.服务业发展与城市转型:理论及来自上海的经验分析.中国软科学,2009(1)
6.高传胜,刘志彪.生产者服务与长三角制造业集聚和发展――理论、实证与潜力分析.上海经济研究,2005(8)
7.厉无畏.世界产业服务化与发展上海现代服务业的战略思考.世界经济研究,2005(1)
8.刘俊杰,王述英.现代服务业的集聚――扩散效应与城市功能转型分析.太平洋学报,2007(2)
9.周振华.论城市能级水平与现代服务业.社会科学,2005(9)
10.朱欣苑.上海现代服务业集群发展研究.暨南大学博士论文,2006
篇4
一、中国走向服务业大国的历史大趋势
从经济增长的一般规律看,随着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服务业将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引擎。高附加值的现代服务业逐步取代附加值相对较低的传统工业,不仅是一个经济体由工业化中后期走向工业化后期的客观趋势,也是一个经济体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迈向高收入国家的必由之路。2015 - 2020年是我国从工业化中后期走向工业化后期的关键时期。在未来五年,我国能否牢牢把握经济转型升级的大趋势,从工业大国走向服务业大国,既关系到短期的经济增长,也将对中长期的公平可持续的发展产生决定性影响。
1. 工业转型升级的大趋势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智造
对13 亿人的大国来说,实现中国智造,是工业转型升级的一个总目标。在新的发展阶段,如果我国仍是世界工厂,还是以一般性的制造加工为主,即使经济总量做大了,也仅仅是一个经济大国,而不是经济强国。这就要求在十三五抓住转型升级的历史窗口,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推动工业的转型升级。
从现实情况看,我国在十三五期间推进工业转型升级的突出矛盾是现代服务业占比低,尤其是生产业占服务业的比重太低。这是制约工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因素。发达国家有两个70% 值得关注:一是服务业占比在70% 左右; 二是生产业占服务业比重达到70% 左右。相比之下,2014 年,我国服务业占比只有48. 2%,生产业占服务业的比重就更低。为此,十三五实现工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是加快发展现代生产业。通过工业与服务业的深度融合,推动制造业的全球化、信息化、服务化进程。
2. 城镇化转型升级的大趋势从规模城镇化走向人口城镇化
城镇化仍是我国发展的最大红利。一方面,我国正处在由工业化中后期走向工业化后期爬坡过坎的关口, 十三五末期名义城镇化率至少要达到60%以上。但2014 年名义城镇化率仅有54. 8%,估计十三五期间名义城镇化率仍会以年均至少1 个百分点的速度增长。从人口城镇化角度看,2013 年我国人口城镇化率仅为36%,与2012 年世界人口城镇化率的平均水平( 52%) 仍有较大差距。这表明,我国人口城镇化还有巨大的提升空间。另一方面,十三五新型城镇化蕴藏着巨大的内需潜力。我国已经将扩大内需、拉动消费作为发展的突出优势。我国新型城镇化将成为释放巨大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的重要载体,承担着扩大内需的重大历史使命。因此,十三五应当加快推进人口城镇化进程。重点是:让农民工退出历史,基本实现农民工市民化;加大户籍制度改革力度,全面实施居住证制度,让城乡二元户籍制度成为历史; 以公共资源配置均等化为重点,形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新格局。这就要求至少要实现三个统一: 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 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 城乡统一的人口政策。力争到2020 年在打破城乡二元制度、实现城乡一体化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3. 消费结构转型升级的大趋势从物质型消费走向服务型消费
我国正处于消费结构快速升级的新阶段,个性化、多样化的消费渐成主流。消费结构升级呈现出三大趋势: 第一,从生存型消费向发展型消费升级。总的来看,城乡居民的发展型消费不仅在规模上不断上升,而且在消费总支出的比重也在稳步提高; 第二,从物质型消费向服务型消费升级。预计到2020 年服务型消费支出占比可能由目前的40% 提高到40% ~45%左右,部分发达地区可能达到50% ~ 60%,逐步成为消费支出的主体; 三是从传统消费向新型消费升级。人们对信息消费、绿色消费、旅游休闲消费等新型消费业态的需求正在快速增长。正如2014 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所指出的,我国模仿型排浪式消费基本结束,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生存型消费阶段一批一批消费者的时代开始成为历史,服务型消费阶段一个一个消费者的时代开始到来。消费结构升级蕴藏巨大消费潜力。根据麦肯锡2012 年的研究报告,2011 年我国医疗市场规模为3700 亿美元,到2020 年预计将达到1 万亿美元,我国将成为全世界医疗市场增长最快的市场之一。在城乡居民消费总量上,估计到2020 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将从2014 年26. 2 万亿元提高到45 ~ 50 万亿元,有望实现消费规模的倍增,由此成为经济增长重要的内生动力。
二、2020: 形成服务业主导的经济结构
总的来看,到2020 年我国基本形成服务业主导经济格局的客观基础正在形成。十三五应因势利导、顺势而为。牢牢把握经济转型升级的大趋势,加快推动以服务业为主导的转型,不仅将为实现7% 左右的中高速增长奠定坚实基础,还会为我国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跨入高收入国家行列创造有利条件; 如果不能科学谋划并实施好2015 - 2020 这个中期,仍然坚持工业主导、投资主导的传统经济发展方式,不仅会失去转型与改革的主动权,还会进一步加剧投资消费失衡、地方债、产能过剩等系统性矛盾和风险,对我国中长期发展带来重大隐患。对此,我们应当有客观、科学、清醒的估计。建议十三五规划中要把服务业发展作为约束性指标,到2020 年实现服务业主导的新格局。
1. 到2020 年服务业占比达到55%以上
2014 年我国服务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已达到48. 2%,创历史新高。但这一比重不仅低于发达国家2000 年70. 1%的平均水平,与俄罗斯、南非和印度等处于同一发展阶段的国家相比,也有较大差距。例如,2013 年印度、巴西和俄罗斯的服务业占比分别为57%、69. 3%和60. 3%,而南非服务业占比高达70%。从近几年服务业发展情况看,十三五服务业年均增速保持在1. 5 个百分点左右是有可能的。预计2015 年服务业占GDP 的比重将会超过50%,服务业就业占比将达到40% ~ 45%,这是一个重要标志; 到2020 年,服务业占比有可能到55% 以上,基本形成服务业为主导的经济格局,服务业将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新引擎。
2. 服务业实现两位数增长
从统计数据看,扣除价格因素后,2001 ~ 2013 年我国服务业年均实际增速达到10. 6%。初步测算表明,未来几年服务业仍有可能保持年均实际增速10%左右的增长,这将为2020 年服务业占比达到55%以上奠定重要基础。
3. 服务业规模有望实现再倍增
2008 ~ 2014 年,在国际国内环境发生深刻复杂变化的背景下,我国服务业增加值依然保持快速增长,从13. 1 万亿元提高到30. 7 万亿元,扩大了2. 3倍,在规模上实现倍增。十三五期间如果服务业发展仍保持这个速度,或者略低一点,即年均增速达到8% ~ 9%,估计到2020 年服务业的规模将达到47. 3 ~ 51. 1 万亿元。如果十三五能够进一步创新支持服务业发展的体制和政策,服务业发展有望取得新突破,实现服务业规模的再倍增完全有可能。
4. 服务贸易占比达到20%
入世以来,我国服务贸易规模迅速扩大。服务贸易总额从2001 年的719 亿美元扩大到2014 年的5396. 4 亿美元,增长了6. 5 倍。2014 年,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达到6043. 4 亿美元, 同比增长12. 6%。但我国还不是一个服务贸易强国。比如,2013 年美国服务贸易额为11323. 1 亿美元,是我国的2. 1 倍; 2013 年全球服务贸易占全球贸易比重达到20%,而我国服务贸易占贸易总额比重仅为11. 5%,低于全球平均水平8. 5 个百分点。
十三五是我国扩大对外开放的关键时期,基本思路是以一带一路为总抓手: 一方面顺应国内服务贸易快速发展和国际服务贸易跨国转移加速的趋势,把握发展新机遇,逐步扩大服务贸易比重; 另一方面加快实施企业走出去战略,尤其是以生产业走出去为重点推动制造业全球化布局,初步形成中国制造的全球产业链。
要实现这两大目标,需要把握服务业市场开放的主动权,服务贸易仍有较大发展空间。如果服务贸易继续保持10% 左右的速度增长,服务贸易总额到2020 年有可能达到1 万亿美元以上,占外贸总额比重将达到20%。
三、形成服务业主导的经济格局牵动增长转型改革全局
十三五走向服务业大国,基本形成服务业为主导的经济格局,是衡量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标准: 不仅是实现7% 左右中高速增长的前提条件,而且也是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改善劳动生产率的决定性因素; 它不仅是经济结构调整的重大任务,而且也是实现经济增长动力转换的现实出路; 它不仅是经济新常态的重要标志,而且也是适应、引领经济新常态的战略选择。
1. 服务业主导与经济增长新常态
当前,在国内外经济形势发生深刻复杂变化的背景下,我国经济下行压力明显加大,体制机制弊端和结构性矛盾不断凸显,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问题在于,主动适应、引领经济新常态不仅是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更重要的是加快调整经济结构,尽快形成服务业主导的经济格局。目前,在国内制造业全面产能过剩、房地产等衰退性风险不断加大的大背景下,十三五经济增速能否稳定在6% ~ 7% 区间,年均增速保持在6. 5% 左右,在相当大程度上取决于服务业的发展状况。过去10 年,我国服务业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可带动经济增长0. 43 个百分点。十三五期间,如果服务业增加值继续保持10% 左右的年均增长,将会带动GDP 增长4 个百分点左右,再加上农业、工业的增长,这将为我国实现7% 左右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奠定更为坚实的基础。
2. 服务业主导与扩大就业
从近两年的情况看,尽管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就业市场并未跟随经济增速回落而出现较大波动。重要原因在于服务业的快速增长,已经成为扩大就业的主渠道。2013 年我国第三产业就业人员占比达到38. 5%,自2011 年首次超过第一产业,逐年增加,已成为最大的就业稳定器,但与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服务业就业占比大多在70% ~ 80%左右的平均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这表明,不仅服务业发展的潜力巨大,而且服务业吸纳就业的潜力更大。在我国,服务业增加值每增长1 个百分点,将带来100 多万个新增就业岗位。十三五随着服务业主导的经济格局的形成,到2020 服务业领域就业人员有望达到4 亿人,占总就业人员的50%。
在大学生就业压力不断加大、大量在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的劳动力向第三产业转移的大背景下,必须依靠服务业的大发展,才能有效应对中长期的就业压力,逐步形成服务业吸纳新增就业的新格局。
3. 服务业主导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新一轮科技革命引发全球产业发展的方式变革,互联网与传统产业加速融合,互联网+不仅成为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平台,而且成为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重要平台。依托互联网+ ,新业态、新模式将不断涌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浪潮将持续涌现。当前,互联网已经开始全面融入金融、教育、旅游、健康等现代服务业。比如在线教育,即互联网+ 教育,是运用互联网思维改革传统的教育模式;在线租车,即是互联网+ 出租车。这些新的业态给创新创业提供了巨大空间。十三五基本形成服务业主导的经济结构,不仅是形成新一轮创新创业潮的主要推动力,同时也将为打破阶层固化坚冰,促进社会纵向流动和公平正义提供广阔的市场空间。
4. 服务业主导与利益结构优化
加快服务业主导的经济转型,有助于利益结构和社会结构优化的新常态。一是发展服务业有助于提高劳动者报酬。2006 ~ 2012 年期间我国各省服务业占比与劳动者报酬占比之间的相关系数达到0. 97,服务业占比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劳动者报酬占比将提升0. 38个百分点。如果我国服务业占比在十三五能够提高10 个百分点左右,劳动者报酬有可能提高3. 8 个百分点,达到50%左右。这将扭转我国劳动者报酬不断下降的趋势,实质性优化国民收入分配格局; 二是发展服务业有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初步估算表明,第三产业占比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城乡收入差距就缩小0. 014 个百分点。十三五如果服务业占比提高10个点,城乡收入差距有望缩小0. 14 个百分点。三是发展服务业有助于扩大中等收入群体。从国际经验看,无论是金融、现代物流、研发等生产服务业,还是教育、医疗等生活业,都具有培育和壮大中产阶层的巨大潜力。比如,伴随着服务业的主导经济结构的形成,从20 世纪40 年代到70 年代,美国白领阶层的规模在30 年间扩大了5 倍。从我国的现实情况看,虽然目前中产阶层的比重只占25%左右,但随着服务业吸纳就业和创造收入的能力不断提升,预计到2020年中产阶层的比重可能达到35% ~ 40%左右。
5. 服务业主导与绿色发展
从国际经验看,生态环境状况与产业结构高度相关。发达国家在从中等收入阶段向高收入阶段迈进的过程中,通过从工业主导向服务业主导的经济结构转型,大大减轻了经济发展对资源环境造成的压力,较好地解决了生态环境治理的问题。
从我国实际情况看,如果形成服务业发展的大格局,将极大地减轻资源环境压力。例如,服务业发展有助于降低能耗。2015 ~ 2020 年这6 年如果第三产业占比能从48. 2% 提高到55% 左右,按照2012 年的GDP 总量估算,能耗总量将从36. 17 亿吨标准煤下降到27. 65 亿吨标准煤。这意味着,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我国能源消耗总量一年将节约4. 56 亿吨标准煤,下降幅度达到14. 16%。再例如,服务业发展对减排的作用同样显著。初步估算表明,如果第三产业占比从46. 1%提高到55%,以2012 年GDP 总量估算,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将从2117. 6 万吨下降到1731. 41 万吨,减幅达到18. 23%。
四、十三五: 以转型创新为主线的改革攻坚
十三五把握经济转型升级大趋势,加快形成服务业主导的经济格局,着力推进创新驱动,关键在于全面深化改革,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和利益协调机制,全面激发市场的活力、社会的活力、政府的活力,进一步形成推动转型创新的合力和动力。
1. 放开服务业市场
( 1) 服务业领域的行政垄断仍具有比较大的普遍性。改革开放以来的市场化改革,主要放开的是工业领域。工业部门80%以上是制造业,属于高度市场化部门,而服务业虽然已经放宽市场准入,但某些行政垄断仍尚未打破。社会资本进入某些服务业领域,不仅面临着某些政策的制约,而且面临着过多过繁的行政审批。2015 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大幅放宽民间投资市场准入,鼓励社会资本发起设立股权投资基金。政府采取投资补助、资本金注入、设立基金等办法,引导社会资本投入重点项目。这是决策层根据新阶段经济格局变化,着力培育和催生经济发展新动力的重要举措。但在实际经济生活中,由于行政垄断和行政管制的存在和部门、行业利益结构的固化,利益玻璃门依然很严重,社会资本事实上很难进入教育、金融、通讯、医疗、运输等服务业部门。这就导致一些服务业部门难以通过正常的竞争,提高供给能力、创新供给质量和优化供给效率。
( 2) 社会资本成为服务业发展的主体力量。从国际经验看,服务业大都是从小企业开始成长的。比如,许多国际服务业巨头起初都是在车库中创业的,比如苹果、谷歌、亚马逊等。从国内实践看,尽管有些大企业可以通过规模扩张进入世界500 强,但由于缺少创新精神和创意上的洞察力,对市场需求的反应能力较低,国际竞争力不强。也就是说,以大企业为主体做强服务业不太成功。从服务业的特点看,服务业门类繁多,个性化、差异化程度较高,中小企业的灵活性更能适应服务业发展的需求。当前,我国服务业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是对中小企业、民营经济开放的程度还远远不够。这就需要进一步加快服务业市场对社会资本的开放程度,尤其是在研发设计、信息技能、电信、邮政快递等领域进一步放开市场准入,取消不合理的限制,尽快从行政监管为主向法治监管为主转变。十三五应当进一步解放思想,适应服务业市场对社会资本全面放开的新形势,以发展政府购买公共服务为重点,加快推进公益法人的立法,更好地发挥公益性社会组织在基本公共服务领域的独特作用。与此同时,加快推进公共资源配置社会化、市场化,在特许经营权出让方面全面引入竞争机制,全面规范和完善政府采购,到2020 年基本形成服务业市场对社会资本全面开放的新格局。
( 3) 尽快打破服务业市场的行政垄断。十三五期间,建议垄断行业竞争环节对社会资本全面放开。例如,推进资本市场的国有股减持,在非自然垄断环节上把一部分国有资本退出,为民间资本进入这些领域腾出相应的空间; 垄断行业的自然垄断环节吸纳社会资本的广泛参与,通过强调国有资本的公益性,以BOT、TOT 等多种形式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投资; 在竞争性环节部分对社会资本全面放开,比如,在银行、航空、保险等行业,加快向社会资本放开。与此同时,还需要不断放开基础领域的准入限制,对垄断行业逐步放松或解除管制,加快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全面引入市场竞争机制,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参与基础领域投资的公平竞争。
2. 形成服务贸易强国的新优势
( 1) 把服务业开放作为加快推进双边多边自贸区进程的战略重点。十三五建设服务贸易强国,关键在于打破服务贸易壁垒,实行更加开放的服务贸易市场准入机制。必须尽快实施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和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只要是国家法律法规未明令禁止的服务业领域,都应全部向外资开放。并保障内外资、内外地企业享受同等待遇; 在外资企业投资项目的审批方面逐步由审批制改为登记备案制,除国家规定的重大项目和限制类项目外,逐步取消外资企业投资项目审批,政府重点把好环境安全评估、事后监管这两道关; 扩大双边、多边和区域域服务贸易协定的规模和范围,打破部分国家和地区对我国服务贸易的壁垒,并率先在新兴经济体和欧洲等实现重大突破,加快拓展与这些国家在金融、物流和信息等现代服务业领域的合作,以服务业市场的开放和服务贸易自由化为重点加大双边或区域合作。
( 2) 以教育、医疗、金融、文化娱乐和健康为重点加快服务业开放。建议不断扩大教育服务市场开放对外资的开放程度,允许和引导国外和港澳台地区知名大学、职业教育机构以控股、参股等方式在我国设立分校; 大力支持民办教育综合改革试点,进一步明确中外资非营利性民办教育机构在人员福利、招生管理、税收、土地、财政补贴等方面与公办教育机构享受同等待遇; 进一步扩大医疗健康服务市场开放,允许并鼓励外商企业在大陆独资创办医疗机构,并将审批权下放给地方,把地方引进的先进医疗技术和医疗设备纳入《鼓励进口技术和产品目录》,并享受税收、财政等优惠政策,对于已经通过欧盟、美国、日本和韩国等国家药监部门依法注册审批的医疗器械和药品,进一步简化通关手续; 扩大文化体育娱乐服务市场开放,进放宽大型国际性文化会展和娱乐节庆活动的限制,在CEPA 框架下允许和支持港澳台符合条件的企业进入大陆文化体育娱乐服务市场。
( 3) 大力发展服务外包业务。当前,伴随着服务业外包逐步取代制造业外包,服务外包业务已经成为我国对外贸易新的增长点。从全球产业的分工格局看,以美国、欧盟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处于全球服务外包产业链的上游,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是服务外包的承接主体。在世界经济深度调整、全球市场趋于低迷的情况下,2014 年我国服务外包合同金额和执行金额分别达到1072. 1 亿美元和813. 4 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12. 2% 和27. 4%,成为服务业对外开放的一枝独秀。尽管国务院已出台发展服务外包的相关意见,但仍需尽快落地,进一步简化服务外包的产业审批程序,普及推广示范城市在技术、品牌、信用方面积累的成功做法与先进经验,加快出台新的支持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知道意见和重点领域的指导目录,充分利用服务外包业务提升我国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力。
( 4) 助推服务业企业走出去。目前,在全球170 多个国家和地区对外直接投资的中国企业已超过1. 4 万家,海外的员工已达到100 万人。这些企业在走出去后,面临着跨国和跨文化管理等一系列挑战,比如,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实施不仅需要加大在海外的金融、物流、交通运输、商贸等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支持力度,也需要尽快在海外设立包括律师服务、管理咨询服务、会计师事务所等专业的服务机构。随着一路一带和亚太自由贸易区战略的加快实施,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不仅将助力制造业企业走出去,更将助力服务业企业走出去。为此,建议十三五把服务业企业走出去作为新阶段对外开放的重点,尽快出台服务业境外投资的扶持措施和国家战略规划,着力培养国际化的服务人才、高素质科技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
3. 以结构性改革破题结构性矛盾
( 1) 完善并优化税制结构。尽快在全国范围内完成营改增改革,切实降低服务业企业税负,逐步削减和取消对重化工业的投资税收优惠; 深化消费税改革,尽快启动消费税立法程序,调整消费税的征收范围,建议修订《消费税暂行条例》,推动由向企业征收改为向居民征收,从价内征收转向价外征收,提高税收的透明度。
( 2) 加快推进金融体制改革与金融政策调整。十三五应进一步减少民营信贷机构设立和发展过程中的不合理限制,简化审批程序,并降低设立门槛和准入的标准,鼓励更多符合条件的民间资本进入金融领域,这不仅能够有效破除实体经济尤其是中小企业融资贵融资难的矛盾问题,而且也为民间金融活动的健康发展创造条件。
( 3) 逐步消除服务业与工业要素之间资源要素价格差异。十三五抓紧落实服务业发展的价格政策,采取过渡式的办法不断降低服务业水电气价格,逐步实现工业、服务业用的用水同价、用地同价、用气同价 对经营业的水、电、气等公共产品的价格,应当比照工业企业产品价格执行标准,逐步实现服务业与工业的资源要素价格的大致相当。
( 4) 推进教育体制改革。目前,我国的教育改革和教育结构调整仍相当滞后。十三五能否将幼儿教育纳入义务教育? 能否普及高中教育? 总的来看,十三五应当把幼儿教育纳入义务教育,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允许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实行12 年义务教育。同时,大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推动高等教育转型升级,形成与经济转型升级相适应的教育结构。加快教育体制改革,推进教育结构调整,尤其是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应当成为教育改革的重大任务。
4. 适应经济新常态的政府角色转变
( 1) 实现发展理念的深刻变革。十三五我国仍处在大有可为的战略机遇期,无论是企业、社会、还是政府,都需要勇于自我革命,进一步解放思想,主动转变传统发展理念。比如,告别总量扩张的模式,追求公平可持续的增长。走向服务业大国的进程中不是以做大总量取胜,而是更多的以质量取胜、以服务取胜、以创新取胜,这就要求不能简单地以GDP 论英雄。再比如,服务业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市场化程度低、难以实现公平竞争。这就需要政府牢牢把握服务业发展的客观规律,以公平可持续作为目标,积极破除服务业领域的行政垄断,努力营造适应服务业发展的市场环境。
( 2) 以服务业为重点加快推进投资转型。投资转型取决于政府改革的进程。在发展型新阶段,与消费结构升级的大趋势相适应,13 亿人的服务需求逐步取代传统的物质需求,应重点加大养老、医疗、健康、文化、体育等生活业领域的投资; 从工业转型升级的大趋势出发,重点是加大以研发为重点的生产业的投资。目前来看,虽然国家已经推出了一批重大项目,但市场开放的空间和潜力仍然巨大,需要尽快在教育、医疗、金融、电信等垄断领域再推出一批向社会资本开放的重大项目。
篇5
回到现实,也许我们身边的故事,没有影片中的如此曲折,甚至我们会觉得每个人也没有那么高尚!每个人在追逐理想的过程中,不得不考虑现实的环境。面对选择,什么是理性?什么是非理性?在很多人眼中,答案也许就是能够满足自己更好的经济需求的选择便是理性的。尤其在眼下高通胀的物质社会中,没有钱似乎真得会失去一切,于是人们为自身的经济利益奔波着,忙碌着!而在这种奔波中,很多人会焦虑,觉得自己在所谓的理性追求中,却俨然成为了经济动物!那么,如果我们在当初选择时做出“非理性选择”,结果又将会怎样?
现实生活中人们的命运不会有假设,然而在多杂万千的现实世界里,我们不乏借鉴,很多人当初的某种选择,如为自由、为爱情、为爱好而选择人生轨迹,都曾经被看成“不理性”。而对于生活中的主人公而言,因为坚持,他们却都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富足与快乐。
“非理性选择”会成为远见卓识
“新浪爱问房地产专家、搜房网特邀房地产专家、搜狐焦点房地产网‘房产专家答疑’在线专家、新浪网评盘台特邀评论员,昨天在网上搜你的资料,发现你的头衔居然这么多!真的都是你么?”见到目前在中易安房地产担保公司作市场总监兼首席培训师的徐东华,记者先是说出自己的诧异。“是呀,我有时差不多一天要回答1000多个问题,不过觉得这样做挺有意思的,所以没觉得有多累!因为这,好多人都说我太会打个人品牌了,不过回想起来才发现,原来自己还真有点品牌效应了!”说话间,徐东华向笔者讲述起自己的入行经历。
原来已经有着10年房地产行业经历的徐东华,大学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竟是律师助理。“当时月薪有两千多,在周围朋友的眼中,薪酬待遇以及未来发展都还挺不错的。不过,我觉得自己的角色跟男秘书似的!”徐东华打趣着,“后来发现自己对销售挺感兴趣的,分析了一圈,觉得卖房子挺有意思。所以就辞掉工作,找到一家一手房产交易公司,做起了售楼销售员。”对于徐东华当时的选择,周围很多人都不理解,觉得他太不理智了。“当时销售在大家眼里就不是正经职业,售楼销售员基本上没有什么薪水,只靠拿提成。一连两个月,我都没有订单。不仅面临着被淘汰的可能,更面临着周围人的舆论压力。还好,第三个月,我便做成一单,一下子赚了3万块!把周围人都震住了!”徐东华很自豪当年的业绩,“在1998年,赚到3万几乎等于很多人一年的收入。接下来的日子,房地产越来越火,而因为销售业绩出色,很快我便成为销售总监。”曾经认为徐东华不理智的人,后来都觉得他太有远见了,居然一下子跳入了房地产这样一个暴利行业。
对于徐东华的第二次转变,似乎又是无心而为。“因为喜欢文字书写,更喜欢总结一些东西。所以在担任销售总监时,我便把自己总结的一些销售经验作为入门培训讲给新人。一些同行看到我的做法,觉得很有效,就让我去他们公司帮着做些培训。就这样,我在培训中找到了自己更大的乐趣。起初,只是出于爱好,都是帮大家免费服务。后来,邀请的人越来越多,有人就直接把我的总结大纲,拿到自己公司做培训。结果,对方为了感谢,送了500块钱作为酬谢!”善于交友的徐东华没想到自己总结的销售技巧居然能带来经济效益,而且不断发展的房地产市场中,他发现很多房产销售公司也确实需要这样的培训。于是,徐东华便潜心作房产研究,2003年,他注册了自己的房产培训公司。“公司经营的效益很不错,不过随着公司的不断发展,我发现自己的培训知识范围有些局限,所以为了获得更高的知识拓展,我将公司交给另外一个合伙人,来到了现在的美国公司。毕竟他们有很长的发展历史,而且有很好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已经在目前公司工作一年的徐东华,谈到自己未来的发展,“希望把房产培训作为自己的事业,而且进一步做大。”
不过对于目前的生活状态,徐东华却是如此的坦然,“对于培训,我觉得作为一种职业不可能赚很多钱,因为你只是作为总结人将别人的经验拿来说给大家而已。不过,这份职业让我很享受现在的生活!”
“非理性选择”却带来品质生活
“上学时,老师们给我的评语很多都是极度自信!自信本来是优点,而在我身上却变成了缺点。”面对笔者对其自信外表的夸赞,马欧边笑边摇头地谈着自己的个性,“我的很多想法和别人都是反着的,不过自己却一直坚持!我觉得自己的判断就是对的,除非有人能够有足够的理由说服我。”
也许正是基于这种个性,她由新疆来到北京。“1995年,我和我爱人大学毕业,当初还是统一分配工作。他被分回北京,而我被分到新疆乌鲁木齐的电信局工作。在当时看来,工作很好,可是工作一年后,觉得两个人要想在一起,只有一个人放弃。于是,我就向领导写了封辞职信。当时领导看后,第一句话便是问我是不是发烧了。因为当时公司正好有个到香港培训的机会,而唯数不多的名额里就有我。看到我的坚持,领导最后给我三个月的假,去北京体验一下。按照他的估计,三个月后,我应该忍受不了那种漂泊感,就自己放弃了。”
回忆着自己当初的决定,马欧有些佩服自己的冲动,“当时就想,既然已经决定了,怎么可能再回去?所以当时将所有的工作都进行了彻底的交接。离开新疆时,我父母都不理我啦,他们觉得我真是疯了!”
到了北京与爱人团聚的马欧,面临现实的挑战远比想象中难得多。原来是事业编制,各种福利都有,上班只要几分钟就能到公司。而到了北京,没有户口,工作要重新找,因为专业限制很难找到对口工作。最终,马欧得到一家杂志社当编辑的工作机会,每天饱受着路上4小时的艰辛,一干就是7年。其间也不乏抱怨,“在新疆好好的,何苦跑到这里受罪!”
当初过分自信的个性而放弃新疆安稳舒适的工作,在常人眼里也许确实有些非理性。然而也是由于这种个性的坚持,马欧在工作中很出色,很快做到了杂志副主编的位置上,薪酬也不少。“2002年,我和我爱人有了自己的第一个10万,买了第一辆车。”马欧很是幸福地说着,“在别人看来,我们是绝对的不理智,为什么不先买房?不过,我觉得有了车就可以到处走,生活质量就感觉一下子高了很多! 2004年我们买房了,确实要比2002年的房价高很多,不过我觉得也没什么惋惜的。现在我们月供2000,30年还清!我觉得房子一点都没有影响我们的生活质量,也还不错。”
生活中的马欧确实显得有些特别,2005年已经做稳杂志副主编位置上的她,却辞职了!“就是觉得每天太疲惫了,没有自己的生活!”于是,自信的个性马欧做起了销售,在一家家具店做销售主管,结果一年多的时间,拓展了6家店,2006年6月,她又辞职了!“回家休息,给自己享受生活的空间。一直喜欢色彩搭配,所以在休息的时间里,就迷上了摄影,在光的体验中,感受着色彩美!”马欧很沉醉摄影带来的乐趣,“我把今年的旅行地点选择在尼泊尔的原因,很多都是摄影的影响,透过摄影了解那里古老的文化,那种感觉很沉醉!”
现在,在朋友的屡次邀请下,马欧又开始工作了!不过,对生活品质的追求,她始终自信坚持着,“我会努力留出50%的时间给生活,只要两人感觉幸福与快乐!没什么理性与非理性而言。”
追寻自由让很多选择有些非理性
“源岸印象!我工作室的名字。”说话有点像大男孩的尹自豪地说着,“我们跳跃在海岸的源头,所有的支干流向都取决于源头的自由流淌,那多好!”当被问到工作室一年的收入情况时,尹有些逃避,因为目前的状况似乎还抵不上他在公司里做创意总监的打工收入高,“不过,我很喜欢这种自由!可能是一直追寻自由的摇滚精神影响了我吧!”
从小在北京长大的尹,曾经喜欢画画,而14岁时却迷上摇滚乐,拿起吉他,组建自己的乐队,更在17岁时迎来乐队发展的小,乐队“ICE炫”的演出越来越多,并在当时《我爱摇滚乐》杂志上崭露头角。“那时就觉得摇滚是最高尚的,坚持原创,自由渲泄,演出就是为了让更多的人看到我们的音乐。”尹沉浸在回忆中,“做摇滚乐,无论你做多久,哪怕是第一次玩摇滚,但只要你的音乐充满渲染力,是真诚的!所有的人都不会去挑剔,只会为感动喝彩!”
一直视摇滚为理想的尹在右手无名指受伤后,重拾画笔,选修广告设计,在艺术的设计中,能够自由发挥自己的想象空间。大学毕业后,走入职场中的尹,虽然在艺术设计上,自己的天分很快得到发挥,工作3年做到设计总监的位置上。然而,在追求摇滚乐自由、原创的精神下,规范的职场生活让他有些不适应。
在一次小型PARTY上,一位瑞典朋友在和他聊设计时,谈到在欧美国家,大家更喜欢把一些产品的设计项目交给工作室而不是那些大公司,因为工作室里自由的创意空间更容易将产品设计发挥到极致。无心的交流,让尹有了自己想法,很快自己的工作室便成立了。当时,很多人对此有些不理解,因为国内不比国外的情况。在国内,大家还是更认可大公司里规范管理流程下的产品设计,工作室几乎不存在机会。在大家的眼里,尹放弃当时的工作,多少有些不理性,更有些冒险。
不过,有着好人缘的尹还是得到朋友们的支持,大家把一些设计项目交给他做。“我的一些想法可能一直受摇滚乐的影响,坚持原创,自由创意!”尹谈着工作室初创时的状况,“对于接到的项目设计,无论谈得价钱有多少,只要接手了,我就会拿出所有的创意做好。工作到半夜三四点真的是很常有的事,不过还是觉得很兴奋!而且因为自己出色的创意和相对低廉的成本价位,更为自己赢得了更多的项目。”
对于目前的生活状态,已近而立之年的尹感觉自己还是很开心的,虽然自己在物质上还不是特别丰裕,但很享受。工作之余去郊外自由感受大自然的风光,因为创作的灵感需要自然的刺激。“与其被别人指挥着怎么做,不如在自由的状态下做自己想做的事。我希望自己的工作室能够发展成为一个艺术精品的集纳地,工作室艺术被越多越多的人认可。”
篇6
上海现有物业服务企业2625家,管理居住房屋建筑面积5.39亿平方米,物业管理覆盖率达到96.25%,从业人员逾40万。其中售后公房建筑面积9720万平方米,分布在4500多个住宅小区,共有居民180万户。随着上海物业管理行业的迅速发展,物业服务企业不断增加,服务内涵得到拓展,产业面积日益扩大,在企业规模、竞争能力、管理水平和社会影响等方面有了长足进步,但在老旧小区物业管理中还存在着不少困难和问题。
(一)成本逐年递增,企业举步维艰
上海职工最低工资从1993年的210元调至2015年的2020元,年均涨幅达到12.02%,让原本就捉襟见肘的物业服务企业举步维艰。据调查,浦东一家拥有194名保洁保安人员、管理着52万平方米售后公房的物业服务企业,由于今年最低工资调整,全年工资较上年多支出46.56万元,加上社保缴纳基数增加55万元,全年多支出费用101.56万元。而从今年9月开始,本市售后公房维修资金不再列支物业服务相关费用,这就意味着原由维修资金分担的费用改由企业自行承担。同样以上述企业为例,预计9-12月份,企业管理所辖的售后公房,需要支出费用52万元。两者相加,该企业今年将比去年多支出费用153.56万元。
(二)标准偏离市场,收费入不敷出
上海职工最低工资逐年增长、水电煤气价格多次调高、企业管理费用不断上升,而物业管理费却维持在较低水平上。调查发现,在一个拥有2000户居民、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的住宅小区,根据规定配置小区经理、收租员、接待人员各一人,全年工资、奖金、加班、福利、津贴、“四金”等费用为20万元;保洁保安人员20人,工资、津贴、节日加班等费用70万元;全年办公费支出为1.15万元;分摊管理人员费用5.1万元,该小区全年正常开支为96.25万元。如果按照平均每平方米0.8元、收缴率74%计算,该小区全年物业管理费收入为71.04万元,全年亏损25.21万元。而居民出租售后公房的租金则达到数千元,与企业的经营窘况形成鲜明的反差。
(三)经营严重亏损,服务质量下降
上海市物业管理行业协会的数据显示,参与调查的95家企业中,亏损企业由2011年的21家递增到2012年的24家。浦房集团7家物业服务企业2012年主营业务亏损达到1835万元。据统计,2011-2012年,浦东物业服务企业受困于经营亏损,抛盘小区达到201个,占全区老旧小区总数的8%。企业利润空间缩小,要靠较低收入来调动物业人员积极性,留住业务骨干,确实有点力不从心。据对上海584家物业服务企业的抽样调查,月收入低于4000元的从业人员占了86.68%。本市一集团由于近年来经济效益不佳而“跳槽”的物业管理骨干达到二十余人。企业经营亏损,直接导致物业服务质量下降,引发居民不满,又令物业费收缴率逐年下降。据统计,全市物业费收缴率从2008年的80%下降到2012年的74%。以上海售后公房平均每平方米每月物业管理费0.8元、建筑面积9720万平方米、收缴率74%估算,居民年欠费高达2.43亿元。
二、老旧小区物业服务转型升级难点研究
(一)物业服务创新能力有待提升
调整售后公房物业收费标准的本意,是理顺物业收费与服务质量之间的关系,增强物业人员市场意识,调动物业人员积极性,促使其管理服务水平提高。但长期以来行政性、福利型物业管理模式下形成的思维定式和陈旧的经营观念束缚了物业人员手脚,加上管理体制、经营机制、服务水平等方面的原因,物业人员缺乏危机感和创新动力,未能达到通过收费调整来改善服务水平的目的。《浦东老旧小区物业达标补贴实践及完善路径研究》课题组的调查显示,52.2%的受访者认为售后公房物业收费标准调整后,老旧小区物业服务水平没有明显改善。
(二)专业人才短缺,竞争能力不强
随着上海物业管理行业的发展,培养了一批经营管理和工程技术人才,人才集聚效应得到初步显现。但总体而言,从业人员年龄趋于老化、专业结构不尽合理、经营人才短缺、维修力量薄弱、后备干部数量不足,难以适应物业管理市场化需要。不少企业规模小,专业化程度低,从业人员缺少系统培训,服务技能较弱,企业竞争力不强,尚未建立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经营和拓展能力受到限制,致使企业发展后劲不足,影响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依赖政府补贴无助企业发展
物业收费与市场脱节,不少企业经营陷入困境。浦东、徐汇、杨浦、闸北等区尝试对老旧小区实行达标补贴,缓解了企业经营状况和物业管理矛盾,居民满意度得到提升。据《浦东老旧小区物业达标补贴实践及完善路径研究》课题组调查,在1361份问卷中,对物业管理现状感到满意和基本满意的占到91.3%。老旧小区物业达标补贴,是基于服务收费和成本支出不相匹配而实行的过渡性临时补贴。但从长远看,它不利于企业发展,会助长企业和从业人员依赖心理,让企业产生“旱涝保收”思想,缺乏生存危机感和紧迫感。企业一旦亏损,首先想到的是要求政府增加补贴,而不是找市场解决难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原本存在于业主和企业之间的矛盾,变成了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博弈,与市场渐行渐远,无法从根本上改变收费标准低、物业服务差、业主拒交费、企业抛盘等矛盾和问题,既不利于增强企业经营服务意识,也妨碍了老旧小区物业管理的市场化。
(四)市场经营社会管理难以结合
如何在老旧小区物业中融入市场化管理,这是物业服务转型升级需要解决的难题之一。如果不能很好地将老旧小区物业管理和市场经营有机结合,同步解决物业服务和市场经营矛盾,光靠收费调整、政府补贴、税收减免,会使企业和从业人员服务意识淡薄、市场观念缺失、竞争能力下降,很难走出一条运用市场机制实行社会化物业管理新路,无法从根本上扭转企业经营窘境。要实现市场经营与社会管理结合,必须采用市场招投标、政府购买服务成果等形式,倒逼企业转变经营方式,逐步走向市场。只有这样,才能破解物业服务和市场经营难题。
三、老旧小区物业服务转型升级路径对策
(一)加快培养物业转型升级所需人才
要着眼于企业长远发展,加快培养适应市场的经营管理人才,提升从业人员业务素质和思想素养;通过市场招聘、企业自培等途径,培育高素质物业招投标、项目经理、市场经营等企业急需人才;推行干部竞聘上岗机制,让更多紧缺人才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完善后备人才培养、实践锻炼、岗位竞争、激励创新机制,对紧缺人才素质要求、选拔程序、带教方式、考核办法、提拔途径等作出规定,将企业发展和其人生价值实现结合起来;不断优化企业人才结构,打造一支适应市场发展、业务技术过硬、综合素质好、相对稳定的经营管理团队。
(二)运用市场机制实施老旧小区管理
可由房管部门、街镇、业委会和物业服务企业共同出资,建立老旧小区物业服务专项资金,按照“封闭运作、物业管理中心监管、政府部门审计”的模式运行,用于奖励为老旧小区经营服务作出贡献的企业和从业人员;以政府出资购买物业服务成果、出租经营性房屋、开展有偿服务等形式,鼓励企业运用市场机制实行社会化服务,保证从事老旧小区物业管理的企业有一定盈利;吸纳社会资金,设立老旧小区物业经营创新资金,鼓励企业创新盈利模式,面向市场寻求发展,探索运用市场机制实行老旧小区物业管理新路。
(三)建立与市场经济适应的经营机制
面对潜在的老旧小区物业管理市场,物业企业要励精图志、夯实基础,汲取万科、上实、东湖、上房、仙霞等沪上物业服务企业的先进理念和管理方法,努力培育强有力的竞争团队,打造有文化特色、地域特征的老旧小区物业服务品牌,建立与市场机制相适应的经营管理机制。在此基础上,发挥企业自身优势,有效整合内部和社会资源,提升核心竞争力和市场盈利能力,抓住物业延伸服务可能带来的商机,推动产业结构调整,拓展市场参与竞争,为老旧小区物业服务转型升级培育更多的经济增长点。
(四)政府购买服务成果,给予财税优惠
要解决目前老旧小区物业管理资金短缺、企业经营亏损的难题,短期内可由政府部门按照市场规则实施公开招投标,以出资购买老旧小区物业服务成果的形式,对管理老旧小区的企业实施经营服务补贴,之后可进一步扩大住房公积金使用范围,鼓励更多居民用公积金缴纳物业管理费。考虑到物业企业规模不大、经营状况不佳、与民生密切相关,可对管理老旧小区的企业实施简易计税方法,与交通运输业、建筑业、邮电通信业、文化体育业等行业一样享受3%的税率;对企业上缴的所得税实施“先征后返”,对考核业绩优秀的企业给予专项补贴和奖励。
(五)延伸物业服务,创建社区商业模式
1.积极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到2015年末,上海户籍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将超过430万,不少老旧小区独居老人已占到六成。为此,物业服务企业可整合社区文化、教物业管理育、医疗、家政、保安、保洁、绿化等资源,探索“家庭式”居家养老服务新模式,即依托社区力量,以家庭为核心,由政府或个人购买服务,企业提供包含房屋维修、生活护理、餐饮配送、家政服务、精神慰藉等内容的“家庭式”居家养老服务。
2.试行物业代行收费职能。小区内水电、煤气、电信、邮电、物业等收费项目繁多,居民每月要多次往返银行、邮电、超市、电信等部门,缴费项目多、手续烦、等候时间长,居民深感不便。政府部门应将实现社区缴费一体化列入便民实事项目,由物业服务企业代行小区收费职能,逐步实行小区各类费用收缴一门式和电子化,并向连锁化、联盟化、集成化方向发展。
3.推出房屋经纪咨询业务。物业服务企业对小区房屋和配套设施设备相对较熟悉,了解房屋管理使用情况和市场价格,而居民对物业人员又较为信任,因而可组建房屋评估队伍,为居民买卖房屋提供咨询服务,推出房屋经租服务,承接业主和企业委托的房屋经营管理业务,并为居民转让房屋的抵押贷款、手续办理等提供专项服务。
4.开展网络通信维修服务。网络通信、有线电视的家庭普及率已近百分之百,随之而来的是故障维修跟不上,居民时有怨言。物业服务企业可与网络通信、有线电视等部门开展合作,由网络通信、有线电视等部门对维修工进行业务培训,授权物业服务企业在小区设立应急维修点,对网络通信、有线电视设施的急修故障实行24小时服务。
5.打造小区物业服务平台。伴随着物流业的发展,送水工、快递员、餐饮配送、产品促销、市场推广人员等频繁进入小区,有时居民家中无人,也给送水工、快递员、产品促销人员和居民带来不便。物业服务企业可以拓展快递收件、上门送水、代送牛奶、报纸、餐饮配送等延伸服务。还可尝试在小区放置自动售货机、银行柜员机,引入农业合作社进小区销售平价新鲜蔬菜,设立实体或网络微型家用品超市,打造社区物业服务平台。
篇7
关键词:经济转型;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15-0115-02
自改革开放以来,第二产业一直处于我国国民经济的主导地位,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服务业在其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已经成为提高区域竞争力的高效途径和加快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力。为了适应产业结构新的发展模式,服务业人才的培养方式也要摈弃之前的传统模式,开发一套新的人才培养体系。首先,服务业的人才要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可以更好的理解发展方向;其次,还要有创新性,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再次,为了可以使团队共同发展,必须要有集体荣誉感,避免个人主义。秉着加强区域竞争力、加快我国经济发展的宗旨,对如何建立一支综合素质过硬的服务人才团队提出探讨。
一、现代服务业在我国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可以起到的重要作用
1.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可以优化产业结构、加快经济发展。“十二五”时期,全球经济面临大变革,国内为了达成经济转型的最终目标,产业发展模式也开始由发展“工业化”逐渐转向发展服务业。之所以要把服务业放到主导位置,是因为它可以有效地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有利于对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增强区域内乃至我国的综合竞争力。进入21世纪后,环境污染问题成为了我国需要迫切解决的难题,同样,粗放型生产模式导致的资源紧缺问题也迫在眉睫。我国现有的产业体系逐渐转向以农业为依托,新兴产业做引导,制造行业做能源,主推服务业发展的模式,就说明了服务业对我国的发展是有长久意义的,一定要紧跟经济结构的调整,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并对其进行精细化管理,以达到快速解决我国资源紧缺、环境改善的目的。
2.现代服务业是发展经济的主要增长点,是区域城市发展的重要杠杆。现代服务业与传统服务业不同,它主要是通过现代化、信息化的方式,向社会提供高附加值、高层次的生产、生活服务,较传统服务业有着更精细化的分工,极少会对资源产生浪费,环境造成污染。各国为了促进本国经济的发展,已经纷纷开始对现代服务业进行系统性研究,研究如何通过创新科技来提高其整体水平。受金融危机的影响,第一、第二产业在发展上呈现疲软状态,相反,现代服务业反而因为其独有的发展特点,更快地形成了服务模式多样化发展的现况。随着高新技术在服务业的发展,使现代服务业更是如虎添翼,强势地展现出其强大的发展潜质。国家的发展要依靠现代服务业,区域的发展也不例外。在目前的新城镇建设中,现代服务业带来的全新动力与其他新兴产业形成了互相促进的有利模式,极大地改善了国民的生活水平及环境质量。现代服务业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强有力后盾,一定会带动各项新型产业的蓬勃发展。
二、目前我国培养现代服务业人才遇到的难题
1.地域性差异大。由于我国的教育水平东、西部不均衡,导致培养出的现代服务业人才层次不等。东部整体经济发展水平较西部要高,同样高等院校的数量也较多,例如培育人才的摇篮清华、北大,全国知名高校复旦大学、浙江大学,他们的教育理念较西部更先M,所以吸引着大批极富创新力的高层次人才,这些高层次人才对现代服务业的深层理念再加以研究,更加推动了东部地区的快速发展。反之,西部地区没有东部地区天然的地域优势,常年处于信息落后,新观念难以进入的环境,导致学校对人才的指导作用弱化,教育等级高的院校更是屈指可数,虽然现在我国对西部地区实行了一系列补贴、扶持政策,但在短期来看,改观并不是很明显,还需要进一步强化西部地区对于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力度。
2.现代服务人才不能完全满足企业需求。日益增多的企业给现代服务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帮助,同时企业对于现代服务业人才素质的要求也较高。但是从目前现状来看,现有的人员还不能让企业完全满意,其中的原因是人员对于任职企业经营的产品、涉及的服务流程还没有充分的了解,对企业的企业文化、企业价值观没有高度的认可,不能在短期内适应其工作的环境。从根本上分析,我国在现代服务业人才的培养上缺乏对学员在团队协作能力、沟通技巧、服务意识及抗压能力等方面的锻炼。
3.综合素质较弱、人才培养难度大。我国社会现在处于高速发展阶段,与此同时,现代服务产业也有着翻天覆地的变化,随之而改变的是服务业对从业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判断是否符合人才需求的指标,主要是从业人员所处定的年龄段、文化教育程度、工作经验、身体情况以及对行业未来发展趋势的判断力等方面进行考虑。虽然我国服务业人才的文化度日益提高,从业年龄也步入年轻化,但人的观念及重要思想往往是最难改变的,也是难以获得突破的。国内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的局限性过大,多缺乏从业经验,尤其是对行业内整体发展战略以及独立的见解尤为严重。从国内角度分析,现代服务行业在国内的推广时间较短,与之衍生的现代服务行业人才的培养暂仍处于发展初期,行业范围内与此有关的课程,例如管理、营销等学科,也就是在最近十年以来才开始在国内院校开设课程,对人员综合素质与行业的发展的影响还没形成较大的辐射面。要想改善目前我国现代服务业的现状,必须要让人才培养向标准体系化、形式规模化转型。
篇8
关键词:服务区域经济;应用型人才;本科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在教育体制深化改革的背景下,高等教育的特点表现为差异化的教育模式、多元化的教育层次、大众化的教育对象、扩大化的教育规模。这就需要应用型本科院校主动适应教育市场的发展变化,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发展目标,致力于应用型专业人才的培养。
一、服务区域经济的应用型本科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一是培养定位不准。营销作为宽广的专业,如果其缺乏清晰明确的定位和培养目标,则会严重影响营销专业的建设。当前部分本科院校在应用型营销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难以清晰界定培养目标,无法形成完整科学的课程体系,不能结合市场的实际需求制定合理的培养目标。同时本科院校制定的培养目标过于宽泛,多是培养具备法律、经济、管理等方面的能力与知识,使学生能够从事营销管理工作,忽视学生的实际情况,难以兼顾学生的专长,无法培养出应用型的营销专业人才。
二是缺乏鲜明的特色。应用型本科营销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与大多数院校的课程设置、培养方向和培养目标相同,缺乏自身的特色和科学的研究,导致人才培养仍然处于营销专业必备能力与核心能力的培养层面。当前社会对应用型营销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增多,许多本科院校过于重视专业人才的培养,而对人才特色和适应性的研究加以忽视,导致就业供需错位。如果本科院校无法明确自身的定位,不能形成自身的特色,则会在营销人才培养竞争中处于劣势,不利于自身的长远发展。
二、服务区域经济的应用型本科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一)准确定位培养目标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本科学校在营销专业教学过程中,需要找准自身的定位,明确人才培养的目标,结合学生的实际特点来强化学生的营销业务技能,培养出应用型的营销专业人才。同时本科院校应以人才培养目标为依据,积极创新人才培养的方式,深入研究应用型营销人才的素质、能力和知识构成,培养出具有良好理论素质与知识结构、现代化营销意识、高水平专业实践能力的应用型营销人才,使其能够从事营销机构、管理部门、服务型企业和工商企业等部门的销售工作、营销创意、市场开拓、市场策划执行等一系列工作。
(二)课程体系的科学构建
应用型本科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表现就是课程体系的构建,这也是本科学校办学特色定位和人才培养理念的载体。本科院校在构建营销专业课程体系时,可以在市场调研为前提,构建具有应用属性和本科属性的人才培养模式,形成“融会贯通、一主两翼”的课程体系。主要课程体系的实施可采用“模块+平台”的模式,结合因材施教原则和人才知识结构,将其划分为专业课程平台、学科课程平台和公共课程平台,明确学生需掌握的技能及知识,使其达到各阶段的素质及目标要求。如培养市场营销专业学生时,可从连锁经营方向、网络营销方向、汽车营销方向等方面进行针对性培养,重点突出某一方面的能力,形成竞争优势。
(三)合理构建实践教学模式
许多本科院校对人才培养方案加以制定时,仍然沿袭传统的学科本文取向和办学理念,过于重视知识的传授,而对创新能力与应用技能的培养加以忽视。要想培养应用型营销专业人才,需要构建“四维一体”的教学模式,即实操教学、模拟教学、案例教学、理论教学,适当减少直接讲授学时,增加情景模拟、营销研讨、案例分析等环节的学时,不断缩小职业时间与课程教学之间的差距,使学生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了解营销问题,促进学生应用能力与实践能力的提高。当前许多本科院校在营销专业教学活动中,存在“重硬件投入和实验室建设,轻软件投入和实习基地建设”的现象,严重缺乏实习基地,在实地基地建设方面的投入经费不足,影响实践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这就需要本科院校加强校内外实践基地的建设,积极落实实践教学,以营销专业定位为基础,科学选择行业内的知名企业,与企业进行一对一对接,从企业经营特点出发,合理安排学生实习,从而形成运转良好、双向互动、长期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网,保障营销专业学生实习的同时,契合企业的实际需要。另外,本科院校应该鼓励和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寒暑假与课余时间,积极参与到营销实践和实习活动中,要求学生在学习期间参与营销调研、各种创业设计大赛、企业兼职等营销实践活动,并以实践成果为依据给予一定的学分奖励。
结束语
本科院校在应用型营销专业人才的培养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培养定位不准、缺乏鲜明的特色等,严重影响了人才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面对这种情况,本科院校需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积极构建应用型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准确定位培养目标、科学建设课程体系,创新实践教学模式,从而有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满足社会和企业对应用型营销专业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宋[或][或] ,王轲柱.应用型本科市场营销专业“3+1”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01:135-137.
篇9
稳中提质 调整结构
记 者:《指导意见》出台的背景是什么?其指导思想和总体思考有哪些?
杨家才:当前,我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经济增速仍处于合理区间,但经济运行中不确定、不稳定的因素也在增加,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金融和实体经济密不可分,对于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都具有重要作用。现阶段金融运行总体稳健,但资金分布不合理现象仍然存在,部分领域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尚未解决。《意见》的出台就是为了深入贯彻党的十、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国务院常务会议精神,更好地发挥金融对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支持作用,推动解决制约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结构性问题,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质量和水平。
指导意见的目的是切实解决经济运行中的结构性矛盾和资金分布不合理问题,把加强和改进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服务有效聚焦到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上来,主题是统筹金融资源,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核心是盘活存量、用好增量。基本思路是,按照稳中求进、稳中有为、稳中提质的要求,继续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不因经济增速放缓转向宽松,也不因当前一时货币增长较快而转向紧缩,同时坚持有扶有控、有保有压的原则,着力调整优化金融资源配置,盘活存量资金,用好增量资金,有效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按照这一思路,《意见》综合提出了货币、信贷、证券、保险、外汇等多方面政策措施,围绕继续执行稳健货币政策,引导推动重点领域与行业转型和调整,加大对小微企业、“三农”等国民经济薄弱环节的支持,对推动消费升级,支持企业“走出去”等重点领域做出具体规定。
《意见》制定过程中主要考虑到:一是要充分发挥市场作用。优化金融资源配置,首先要让市场在金融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高度重视推进金融领域的市场化改革,释放金融改革红利。如提出要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更大程度地由市场来决定资金价格。二是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提出按照政府职能转变“该放的权力坚决放开放到位,该管的事必须管住管好”的要求,一方面积极放宽管制,例如提出要扩大民间资本进入金融业,探索民间资本发起设立自担风险的民营金融机构,要扩大银行不良贷款自主核销权限等;另一方面强化政府维护产权和公共服务职能,如鼓励地方人民政府建立小微企业信贷风险补偿基金,支持小微企业信息整合,加快推进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支持地方人民政府加强对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性担保公司的监管,鼓励地方人民政府出资设立或者参股融资担保公司等,积极弥补小微企业融资问题上市场失灵的缺陷。三是注重政策协同配合。金融政策要充分发挥作用,必须与财政政策和产业政策等其他政策衔接配合,形成合力。如对于化解产能过剩,《意见》配合“消化一批、转移一批、整合一批、淘汰一批”的产业政策要求,提出相应的金融政策,共同促进抑制消化过剩产能,支持先进产能。四是要坚持防范风险与促进发展两手抓。防范风险是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题,促进实体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是金融业的重要使命。必须坚持一手抓金融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一手抓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严守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风险底线。
盘活存量 用好增量
记 者:《指导意见》的主要政策导向是什么?主要在哪些方面加大引导支持力度?
杨家才:当前我国经济增长总体平稳,物价形势基本稳定,稳健的货币政策符合我国宏观经济形势,政策实施效果良好。继续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一方面要统筹兼顾稳增长、调结构、控通胀、防风险,通过综合运用数量、价格等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合理保持货币总量,适时适度地进行预调和微调,保持金融市场的总体稳定。另一方面,要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积极盘活存量,用好增量。充分发挥运用再贷款、再贴现、差别存款准备金等政策工具对资金流向的引导功能,同时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更大程度由市场决定资金价格。通过货币政策引导和市场价格机制将资金资源配置到符合经济规律、亟待转型升级的领域中,配置到更具经济效率、能够创造就业的企业中,加快资金周转速度,提高实体经济资金使用效率。
在加大对重点领域和行业金融支持方面,要大力支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大对有市场发展前景的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信息技术产业和信息消费、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以及绿色环保领域的资金支持力度,保证重点在建续建工程和项目的合理资金需求,积极支持铁路等重大基础设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保障性安居工程等民生工程建设。
与此同时,要大力支持化解产能过剩矛盾。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把化解产能过剩矛盾作为工作重点。金融支持化解产能过剩矛盾,关键是区分产能过剩行业的不同情况,分门别类地执行差别化政策,对于产能过剩行业中产品有竞争力、有市场、有效益的企业,继续给予资金支持,帮助其加快发展;对于产品虽然在国内供大于求,但是在国际市场上有销路、有市场的企业,通过各种融资方式支持其跨境投资经营;对于实施产能整合的企业,通过探索发行优先股,定向开展并购贷款等方式,促进其实施兼并重组;对属于淘汰的落后产能的企业,通过保全资产和不良贷款转让、核销等方式支持压产退市;对产能严重过剩行业违规建设项目严禁提供任何形式新增融资,防止盲目投资加剧产能过剩。
小微企业和“三农”是国民经济的两个薄弱环节。《意见》从改进金融服务和改善外部环境两方面着手,提出了相关要求。在改进金融服务方面,《意见》明确了力争小微企业贷款增速和增量“两个不低于”的工作目标,支持金融机构延伸服务网点以贴近小微企业,拓宽服务内容以满足小微企业多元化需求,严格规范收费行为以降低小微企业融资成本,不断推动加强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意见》还优化完善相关监管政策,包括继续支持发行小微企业专项金融债,从而增加小微企业信贷资金来源;逐步推进信贷资产证券化常规化发展,从而推动金融机构盘活资金支持小微企业;适度放开小额外保内贷业务,从而扩大小微企业融资来源;适当提高对小微企业贷款的不良容忍度,从而提升金融机构从事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积极性。
在改善外部环境方面,《意见》以解决小微企业信用难题为突破口,提出要支持小微企业信息整合,推进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破解银企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支持地方人民政府加强对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性担保公司的监管,鼓励地方人民政府出资设立或参股融资性担保公司,引导融资性担保公司健康发展,从而帮助小微企业增进信用;鼓励地方人民政府建立信贷风险补偿基金,有效分担小微企业的信用风险。
对于“三农”金融服务,《意见》围绕力争全年“三农”贷款实现“两个不低于”的目标,从三个方面加大对“三农”的金融支持:一是推进农村基础金融服务全覆盖。通过鼓励在金融服务空白乡镇设立服务网点,在尚不具备设立标准化网点条件的少数乡镇,鼓励采取各种形式简易便民服务,或者利用科技手段等实现基础金融服务全覆盖。二是推动农业现代化。顺应农业生产组织创新趋势,积极开发符合专业大户、家庭农场、新型农民合作组织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农业农村新型经营主体和农产品批发商特点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并对其加大支持力度。三是加强涉农金融服务的改革创新。创新融资担保方式,扩大林权抵押贷款,探索开展大中型农机具、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宅基地使用权抵押贷款试点;拓宽支农资金来源,推出“三农”专项金融债;发挥农业银行“三农金融事业部”管理专业和政策优惠的优势,扩大县域“三农金融事业部”试点省份范围等。
记 者:除了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外,还要对哪些领域加大支持力度?
杨家才:除了上述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外,《意见》还就支持扩大消费、企业国际化经营、扩大直接融资、发挥保险保障作用、吸引民间资本等提出了明确措施。
党的十报告指出,要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要加快建立扩大消费需求长效机制,释放居民消费潜力。《意见》在支持扩大消费方面主要强调了以下几方面:一是培育消费金融的新增长极。随着居民收入的增长,消费结构不断改善,新型消费业态不断涌现,金融机构要适应和促进消费升级,在做好传统消费金融业务的同时,加强对新型消费品,以及诸如文化、教育、旅游、养老等服务消费领域的信贷支持,同时推进消费支付方式现代化,完善银行卡消费服务功能,优化使用环境。二是发展消费金融的新型机构。目前,北京、上海、天津和成都4个城市共试点成立了4家消费金融公司,起到很好的“拾遗补缺”作用。《意见》提出要逐步扩大消费金融公司试点城市。三是开辟消费金融的新着力点。我国正处于加速城镇化进程之中,做好城镇化金融服务是金融机构的新课题。《意见》提出要根据城镇化过程中进城务工人员等群体的消费特点,提高金融服务的匹配度和适应性。
就支持企业国际化经营,《意见》提出下列措施:一是鼓励金融机构为企业“走出去”提供便捷高效的金融服务。二是实施便利“走出去”的外汇管理制度,推动人民币跨境使用,完善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外汇管理制度,逐步开展个人境外直接投资试点,进一步推动资本市场对外开放,改进外债管理方式,加强外汇市场基础设施建设。三是拓宽“走出去”外汇资金来源。通过创新外汇储备运用方式,拓展外汇储备委托贷款平台和商业银行转贷款渠道,为用汇主体提供融资支持。
《意见》提出要大力发展直接融资,拓宽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分散金融风险。一是完善资本市场体系建设。促进主板、中小企业板、创业板各层次资本市场均衡发展,进一步发挥期货市场定价、分散风险、套期保值等功能;二是优化资本市场制度安排。完善资本市场发行、定价、并购重组等方面的各项制度,适当放宽创业板对创新型、成长型企业的财务准入标准,扩大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试点范围,促进债券市场互联互通等;三是加强资本市场主体建设。规范非上市公众公司管理,同时规范发展各类机构投资者,探索发展并购投资基金,利用资本市场推动企业并购重组,鼓励私募股权投资基金、风险投资基金产品创新,助推创新、创业型中小企业融资发展。
同时,《意见》提出发挥保险对经济转型发展的保障作用。要扩大农业保险覆盖范围,鼓励为企业“走出去”提供一揽子保险服务,试点推广小额信贷保证保险,推动发展国内贸易信用保险等。
《意见》还提出要进一步推动民间资本进入金融业,发挥民间资本在村镇银行中的积极作用,尝试由民间资本发起设立自担风险的民营银行、金融租赁公司和消费金融公司等金融机构。关于具体的探索方向,可以考虑通过有关制度安排,确保主发起人拥有承担相应的风险管理、化解和承担经营失败风险的能力。之所以强调投资者要自担风险,主要是为了防范风险外溢,损害存款人、债权人和纳税人的利益。这既符合投资收益和风险承担相一致的市场原则,也避免在金融机构市场退出机制还不健全的情况下,出现风险处置真空,或者演化成依赖国家信用提供隐性担保。
防范化解金融风险
记 者:《意见》对防范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中的金融风险有哪些要求?
杨家才:《意见》提出以下三点要求:
一是提高风险预警与处置能力。金融业要深入排查各类金融风险隐患,适时开展压力测试,动态分析可能存在的风险触点,及时锁定,及早预警。对已暴露的风险,处置时要稳妥有序,加强疏导,避免因处置不当引发新的风险。
篇10
[关键词] 经济型 酒店 有限 服务 优势
经济型酒店(Economy Hotel)产生于上世纪80年代的美国,是相对于传统的全服务酒店(Full Service Hotel)而存在的一种新的酒店业态,近几年引入中国后,发展势头强劲。一方面,世界著名的经济型酒店品牌陆续进入,如雅高集团的宜必思(Ibis)、方程式1(Formula 1),温德姆集团的速8(Super 8)、天天客栈(Days Inn),洲际集团的假日快捷(Holiday Inn Express)等,另一方面,中国本土的经济型酒店品牌也迅速发展起来,如“锦江之星”、“如家”、“城市之家”、“莫泰”、“格林豪泰”、“7天”、“都市客栈”、“南苑e家”等。据2007年4月商业部商业改革发展司与中国饭店协会的《2007中国经济型饭店调查报告》提供的估测数据,截止到2006年底,中国住宿业市场上共有现代意义上的经济型饭店连锁品牌近100家,开业店数已超过1000家,开业客房数已超过100000间。我认为,经济型酒店之所以发展势头如此强劲,主要要归功于其“有限服务”的特征。下面我就“有限服务”的表现形式以及市场的优势谈谈自己的看法,不足之处请多多批评指正。
一、“有限服务”的表现形式
众所周知,“有限服务”的Economy是“经济”、“节约”,即不浪费的意思。但绝不是简单意义上的“便宜”,也不是单纯的减少功能,降低服务,而是要提高性价比,强调服务的实用性,这是“经济型酒店”有别于“全服务酒店”的标志性特征。经济性酒店的优势必须强调一个实用性,避免质量过剩,我认为主要应体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1.功能简化
传统的星级酒店设施、设备齐全,部门设置完整、服务周到。而经济型酒店的服务功能主要集中在住宿上,并且在这个核心的功能上尽可能做得更好,而在餐饮、会议、娱乐等功能上大大压缩,甚至根本不设,这也是为什么经济型酒店在国外称为B&B酒店的缘故,也就是一般只提供床(Bed)和早餐(breakfast)。虽然,目前一半以上的经济型酒店,已经引入了24小时接待、公共休息区域设置,电话、电视、免费上网、自助烹饪设施、室内音像设备、自助洗衣服务、室内卫生间、公共卫生间、分体空调、中央消防系统,整体浴室、24小时热水供应、吹风机、熨衣服务、电热水壶、自动售货等服务项目。但其目的还是为了加强住宿功能,为了让客人住得更好,把现代家居的卫生、简约、清新、温馨、舒适、实用等特点融入客房,努力给客人营造一种“家”的感觉。
2.性价比高
任何产品,不能单纯谈论价格的高低,只有性价比高才有生命力。目前市场上经济型酒店的门市价格,大致是每间每日100元左右到300元左右(其中中小城市大多控制在200元以内),也有少数“豪华商务房”超过了300元。这个价格相当于我国中低档星级酒店的价格,由于我们淡化了除住宿功能以外的其他方面的功能,使经济型酒店的住客享受到高于中低档星级酒店的客房服务。2006年的一份正式资料显示,中国目前共有星级酒店11828家,客房平均出租率为60.96%。星级越低、价格越低的星级饭店,出租率越低(其中三星级出租率为61.21%;二星级出租率为57.11%;一星级出租率为49.60%。相形之下,中国经济型酒店却是一片光明。另一份正式资料显示,中国经济型酒店,2006年的平均出租率为82.4%;GOP竟然高达44.47%。同样的价格,大家更愿意选择经济型酒店,认为经济型酒店更能满足其在外出差和旅游的需要,能得到更多的关爱和照顾,更加的物有所值。
3.成本节约
与传统的星级酒店相比,经济型酒店不追求高档、豪华,而是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如何提高客人的舒适度上,注意客人入住时的细节享受。所以,在投资上,基本上是采用租赁方式或是对老宾馆进行改建,一般规模较小、建筑物楼层不高、且大多数没有地下室、大大降低了建筑成本;在设施上,舍弃了酒店利用率低的设施,实行“有限硬件配置”;在经营模式上,利用连锁优势,降低了采购、培训、宣传等营运成本;在服务项目上,压缩或取消了餐饮、会议、娱乐等功能,只为客人提供住宿与早餐等有限服务;在能源、水资源、人工、各种用品等消耗上都高度节省,以保证提供给客人的房价是“经济的”。如人工一项,星级酒店的客房数与员工数的比例通常在1:1.2以上,而经济型酒店仅为1:0.5以下,大大降低了人工成本。所以,与传统的星级酒店相比,成本更低。
经济型酒店的“有限服务”是区别于“全服务酒店”的标志性特征。经济型酒店之所以能在竞争激烈的酒店业市场异军突起,我认为主要是因为其“有限服务”更能满足市场的需要,更能顺应消费的发展趋势。
二、“有限服务”的市场优势
1.市场定位准确,填补了市场的空缺
经济型酒店的出现,对中国人的出行住宿理念是一个巨大的冲击。自市场经济出现以来,虽然住宿业也开始了向买方市场转化,但是选择的空间仍然是有限的。因为此前市场供给的主体,主要是两种格局,一是星级酒店,另一个是社会旅馆和单位的招待所。星级酒店,服务多是全方位的,但是价格不菲;招待所却因为工作系统的不对口而无法入住;社会旅馆往往环境、卫生等状况又不尽如人意。老百姓希望有宾馆的住宿条件,但又常常无须那么多用不着的设施,从而也就不愿意支出那么多的花费;想少花一点钱,但又不愿意忍受交通不便,以及陈旧设施和不卫生带来的烦恼。这常常使消费者感到“豪华的价格高,住不起;便宜的不实用,不愿住”。经济型酒店的出现,给中国居民的出行带来了价廉而且适用的选择。它有星级酒店对住客现代生活必需的关注,又考虑到了住客对价格的敏感和接受力。因此,尽管经济型酒店在我国出现较晚,但一开始就吸引了中国住客的注目,并且迅速形成了它的核心消费群。所以经济型酒店在中国一现身,人们就发现了其成长的巨大空间。
2.顺应了当前消费行为的发展趋势
随着社会进步带来的交际的扩展,收入增加和闲暇增加带来个人旅游需求的增长,人们对出行的选择和对出行住宿的选择也越来越成熟。调查结果显示,将近一半的受访群体对生活状态的最大的追求是舒适,其次是稳定、自然、充实、独立、休闲与放松。正因为人们的这种认识趋同,导致对酒店期望值的认识也是趋同的。通过对受访者的询问,“环境干净、整洁、卫生”、“价格比同档次的传统酒店更优惠”、“在各大城市都有网点,可以享受统一会员服务”、“所在地段交通方便”、“连锁经营,服务更加规范化、高效率”、“酒店内部环境安静”等六项排在最前列了。显然,这正是经济型酒店所显现的性价比特征,是在合理而低廉的价格下所追求并且正在积极实现的特征。而且、在消费潮流日新月异的时代,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希望得到更多的精神满足,希望消费过程也是愉快的过程。调查结果显示,“价格合理、物有所值”是消费者在酒店消费中最高兴的(占53.4%);其次是“服务过程透明、感受尊重”(占43.1%)、“服务快速准确”(占30.4%)和设施符合要求(占25.6%)。而这些消费的愉悦因素,都正在成为经济型酒店的优势。为满足消费者对愉悦的追求,酒店经营者在“家”的细节上下了很大功夫:客房墙面以淡粉色、淡黄色为主色调;床上用品、窗帘、装饰画的色调和图案都透着家居的格调;卫生间配备两种颜色的毛巾牙具,可避免两位客人同时入住时的麻烦;在顾客睡觉前,会给他们送上一杯有助于睡眠的牛奶。这些细节都有如家庭主妇般细致入微。
3.顺应了当前旅游者结构的变化趋势
经济型酒店不接待旅游团队是全球惯例,一般只接待散客,因地段和设施水平,散客档次虽有高有低,但一般都是在中等收入水平以上的人群。2006年,中国经济型酒店住客中,商务散客占43%;公司协议客户占22%;会议团队占5%;旅行团队占4%;休闲散客占8%;其他占8%,这与当前旅游者结构的变化趋势是相吻合的。随着中国旅游业快速发展,国内旅游与入境旅游人数大幅度增加。2006年,国内旅游者为13.94亿人次,比上年增长15.0%;入境过夜旅游者为4991万人次,比上年增长6.6%,这些都为为经济型酒店的发展打下了广阔的市场基础。而且随着旅游市场日趋成熟,旅游消费日趋个性化,追求新、奇、特、异,并重参与的消费心理,使自由自在按自身意愿随意出游的散客式旅行渐成为旅游市场的主潮流。另一方面,随着入境口岸、国际航线的增多,国内交通、住宿设施以及相关服务改善,海外游客来华愈益方便自如,由此产生了大量的商务、公务散客。这些国内、国际的散客无论是为了商务、公务、会议或者展览,还是为了观光、购物、度假或者是探亲访友,抑或是为了经济、文化、体育等等的交流,他们都是经济型酒店的顾客。
在现代需求刺激下的住宿业,从传统酒店中滋生出了它的“经济型”。而当经济型酒店一诞生,就获得了广大消费者的迅速认同,一发而不可收。它的全球性的扩展,也让它在中国市场上迅速蔓延。中国传统住宿业的弊端和现代全服务酒店与需求的契合度,都为经济型酒店的成长带来了极大的机遇,经济型酒店正在引起中国传统住宿业和现代全服务酒店的“裂变”。虽然经济型酒店在其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不少问题,如:资金不足、人才的匮乏、行业规范管理薄弱等。但我们相信:经济型酒店会凭借其天生的优势――没有追求大而全的规模与设施;有适应现代人生活的观念;瞄准的是着最广大的消费群体;关注的是细分化的市场和个性化供给等,经济型酒店将会成为住宿设施中增长最快的类型。
参考文献:
[1]《中国酒店业发展绿皮书》[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