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数学教育的意义范文

时间:2023-12-21 17:18:5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幼儿数学教育的意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幼儿数学教育的意义

篇1

【中图分类号】 G61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10―0065―01

一、游戏在幼儿数学教育中的特殊功能

(一)可以促进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在幼儿数学教育活动中,有许多数学内容都可以通过游戏来完成,它要求幼儿改进思维方式,从多方面、多角度进行观察、思考,加快思维的反应速度,进而促进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

(二)可以促进幼儿分析与综合能力的发展。大班幼儿的分析与综合能力,主要是指幼儿在实际活动中利用表象思维进行的分析和综合能力。教师在传授幼儿数学知识的同时,如果注重对其综合能力的培养,那么许多内容都可以提高幼儿的这两种水平,并且能够促进幼儿学会更高一级的分析与综合。

(三)增强幼儿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幼儿天生就有好奇心。好奇心驱使他们去注视、观察、摆弄、发现、探索,并了解周围的事物和环境,而游戏恰恰给幼儿提供了这样一个实践的环境。

二、在游戏中建构数学教育的意义

(一)是幼儿数学教育生活化的要求。游戏是生活化的、假想的又依托于生活,模拟情景再现生活使数学教育生活化能得到很好体现,有助于幼儿学习有活力的数学;使数学学习化难为易、化繁为简,能让幼儿充分认识到生活处处有数学。

(二)是幼儿数学教育游戏化的要求。借助游戏情节,可将数学教育目标和内容巧妙地转化为游戏本身的内容和规则,让幼儿的生活摆脱过多的“包袱”,并让幼儿从游戏活动中得到心理上的满足。若将数学知识融入各类游戏中,这样一方面能让幼儿在游戏中发现数学、感受数学;另一方面,还能让幼儿在运用数学方法解决游戏某一问题的过程中理解数学。

(三)是幼儿数学教育人文化的要求。幼儿数学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应该给予幼儿更多的人文关怀。因此,促进数学课堂的人文化,有利于幼儿与教师、幼儿与幼儿之间沟通情感,提高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符合幼儿数学教育的发展方向。幼儿数学的学习不只是对数学知识的记忆,它还包括幼儿数学思维的发展,解决数学问题等综合能力的提高以及对数学价值观等方面的认识,这是一个完整的整体,要在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中才能实现,而这些恰好能在游戏中得到满足。

三、如何在游戏中建构幼儿的数学教育

(一)应坚持以下原则

1.联系生活实际的原则。幼儿的一切学习过程均从生活实践活动中获取、得到。大班幼儿数学的学习并不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过程。要在游戏中建构数学教育,那么游戏情节的设计必须贴近幼儿生活,要注意设计幼儿生活中能感受并能唤起相应体验的情节,引起幼儿兴趣。

2.符合幼儿个体差异性原则。大班幼儿是一个参差不齐的群体,由于幼儿所处的家庭环境、社会环境不同,所以每个幼儿的智力发展水平、思维能力也不同。因此,在游戏中建构大班数学教育时必须符合幼儿个体差异性原则。

3.坚持幼儿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相结合的原则。在游戏中,教师要给幼儿提供多动手的机会,及时地为幼儿创造一定空间,使幼儿主动地参与学习,让幼儿主动地提出问题,在“做”的过程中学习数学,强调幼儿主动探索、主动发现、主动建构的操作过程;同时也不能放任自流,教师要在活动过程中引导幼儿,培养幼儿的探索精神,使他们敢于、乐于尝试,并帮助幼儿找到简单易行的解决办法,引导幼儿作为探索过程的一份子参与其中,发挥教师、幼儿双方面的潜能。

(二)应坚持的方法与策略

1.不同的内容用不同的游戏来建构。在游戏式的数学教育活动中,适合建构的数学内容有很多,这些内容涉及到的游戏常常在数学教育中不单独出现,而是渗透于数学课堂之中。

2.创设环境。从生活中挖掘材料,要让幼儿作为一个真正的主体参与到游戏中来,并从游戏中学到知识。

篇2

重庆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学前教育学博士,重庆市社会科学普及专家。主要从事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学前教师教育方面的教学、研究、培训与咨询工作。

近段时间,由于参加了各类幼儿园教师技能大赛和国培项目的现场观摩与研讨,笔者有幸对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有了更多直观而深刻的认知和感悟。这些竞赛和观摩的评价指标和考核要点归结起来有三个核心词语非常明显,即有效性、科学性和艺术性。虽然我们都很清楚它们是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评价的重要指标,但是对于三者的本质性认知或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问题,对于诸多幼儿园教师来讲,却理解得并不是那么全面和深刻。以致于我们所看到的教育教学活动出现目标与内容的偏失,教育方法的不当,甚至活动内容与形式的本末倒置等问题。

所谓幼儿园教育的有效性,乃是针对教育对象而言的。一个教育教学活动是否有效,评价的根本要义在于该活动是否能够促进教育对象的“最近发展区的发展”。它涉及到教育目标的确定和教育内容的选择。如何确定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才是有效的呢?根据不同的教与学理论,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会有各种意见不一的答案。总体而言,笔者比较认同维果斯基的“教学应当走在发展之前”的论述。处理好发展与教学之间的关系对于把握教育的有效性问题至关重要。而突破这一问题的重点在于“学情分析”。就笔者通过竞赛观摩所掌握的现况来看,幼儿园教师在“学情分析”方面普遍存在着不足甚至缺失,以致于这些活动基于“学情分析”的生成性较差,其有效性也因此而大打折扣。所谓学情分析,是指对教育对象(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情况进行具体深入的分析。笼统性和表面性是“学情分析”中老师们表现出来的最大问题。例如,对于一个小班的语言活动,某老师确定其活动来源和目的的依据是“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3岁是幼儿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或《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XXX,所以……”诚然,我们的教育教学活动要依照儿童身心发展的总体规律,要遵照国家和地方的纲领性要求,这些都没有错。但是,这些东西都仅仅是一个总体的参照,而非教育教学活动的依据。真正的依据应该是教师所执教的那些特定儿童的具体语言发展水平、学习特点、学习条件、个性特征等“学情”。没有这些具体的“学情分析”,何来最近发展区,何来“促进最近发展区的发展”的生成性,又何来教育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所谓幼儿园教育的科学性,乃是针对教育方法而言的。有效的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一旦被确定之后,用什么样的教育方法去实现就非常关键了。由于儿童观和教与学的理论流派诸多且观点分歧较大,教育方法的选择也就不一而足。同样一个目标和内容,不同的教育方法演绎出来的效果可谓大相径庭。关于具体的教育方法问题,笔者无意在此赘述。唯一需要强调的是,虽然“教无定法”,但“教学有法”;在一个具体的活动中,无论我们采取什么样具体的教育教学方法,都要遵循教育教学的基本法则。这个法则就是,教育教学方法必须为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服务,且必须在教育法规和伦理道德范围内切实保障教育对象的身心不受伤害。因此,教育教学方法的选择,不能与教育目标和内容脱离,也不能与“学情分析”脱离,更不能有损儿童身心健康。

篇3

(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开封 475004)

[摘 要] 从接受美学的视角看幼儿艺术教育,就应从“接受者中心”出发,以“期待视域”为基础实施幼儿艺术教育;就应在“第二文本”之上拓展幼儿艺术教育,教师要将“幼儿与作者、文本的对话”与“幼儿、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区别开来,在文本的“空白”与“未定点”上有所作为,以让幼儿艺术教育走向“主体间性”。

[

关键词 ] 接受美学;幼儿艺术教育;主体间性

幼儿园教育不同于其他各级各类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于:在教育目标制定的依据——幼儿、知识、社会这三者中,它更多地考虑幼儿的需要,而不是知识的系统和社会的要求。当前的幼儿艺术教育在指导思想上也是这样,无论是《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还是《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都把幼儿放在首要的地位上。然而,当前的幼儿艺术教育实践仍然存在着很多不尊重幼儿的现象。虽然高结构化的艺术教育活动也未尝不可,但是我们不能让高结构化的活动充斥着幼儿艺术教育,因为在高结构化的活动中,教师确定目标,教师选择艺术文本,教师示范,教师分解教学,教师组织幼儿如何用游戏化的方式模仿、表现,由此在很多艺术活动中,旋律被肢解,音乐被配以教师制造的图谱,本来丰富的想象、多元的表现固化成单一的视觉符号……就连观摩活动中座椅的摆放,也反映出教师头脑中对艺术活动的理解、对幼儿和教师地位的理解。很多观摩活动中,仍然是教师面向观众、幼儿背对观众。在这种情况下,从接受美学的视角深入地思考幼儿艺术教育的实施是很有裨益的。

“接受美学”是德国康茨坦斯大学文艺学教授尧斯(Hans Robert Jauss)在1967年提出的概念。接受美学着意于文本的接受研究、接受者研究、影响研究,重点考虑接受者的感受,而不强调作者试图在文本中写出什么(注:本文中的“文本”指的是其广义的概念,包括任何在时间或空间中存在的能组织体,如乐曲文本、舞蹈文本等)。这个理论在很大程度上解除了“作者”对作品的权威性,而极其强凋审美活动中“接受者”的决定性影响。在接受美学理论看来,接受者才是文艺活动中真正的主体:尽管接受美学的理论来源比较广泛,但是诠释学无疑是其最为重要的来源。“接受美学的提出者尧斯是诠释学代表人物伽达默尔的学生。以至有学者认为,接受美学就是伽达默尔哲学诠释学在美学领域的具体化。”那么,幼儿艺术教育可以从接受美学理论获得哪些启示呢?本文拟对此作出回答,并期待大家的关注。

一、从“接受者中心”出发

接受美学认为,一部文艺作品的历史生命如果没有接受者的积极参与,必将走向死亡。也就是说,只有通过接受者,作品才能在一代一代的接受之链上被丰富和充实,展示其价值和生命。将这一“接受者中心”运用到幼儿艺术教育中,即是要尊重幼儿个体对艺术的感受、表现和创造,倾听、了解幼儿对艺术作品的感受和理解,而不要用教师的想法、做法去替代孩子的想法、做法。

然而教师的困惑是:当“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幼儿对艺术作品没有大体一致的认识时,教师究竟应该扮演怎样的角色?怎样在和幼儿的互动中尽到教师的责任?何为“接受者中心”“多元理解”的边界?因此,需要澄清的是,接受美学的“接受者中心”不同于“接受者至上”。接受美学超越了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摒弃了接受者至上或文本至上,动态而不是静态地理解对文本的解读。接受美学的文本多元解读,实质是不同角度的演绎,不再有所谓的“确定性”。但是,尧斯同时也认为“接受主体在超越文本、对文本进行再创造之外,也必须接受文本的约束。这种制约性集中表现在审美客体中艺术性形象或艺术意境的形式结构对主体的定向导引上。”主客体的这种互动规定了接受主体的解读必须有一定的范围、途径和方向,即多元解读并不意味着解读毫无边界。如幼儿看到色彩明快的作品,感受到欢乐的情绪基调;听到欢快的音乐,产生愉悦的联想,不管联想的内容是什么,都还是在欢快这个基调以内的。

二、以“期待视域”为基础

接受美学认为,任何一个接受者,都是在怀着先在理解或先在知识的状态下理解文艺作品的,新的东西之所以能被经验所接受,正是建立在这种先在理解或先在知识的基础之上的,这种先在理解就是审美的“期待视域”。文艺作品也总是因为既符合接受者的期待,又超越接受者的期待而吸引着接受者。接受者的“期待视域”是其生活中的各种经验、趣味、思想以及观念等的综合体,会随着接受者生活经验的增加、文化艺术修养的提高、接受范围的拓展,不断地调整和发生改变。

幼儿在欣赏艺术作品之前,也必然带着自己的“期待视域”。只有了解幼儿的“期待视域”,才能在此基础上实施幼儿艺术教育,也即只有那些既和孩子的“期待视域”有交集,能满足孩子的需要,又能带来惊喜的艺术作品或形式才能引起孩子们的审美兴趣,让孩子们得到审美的愉悦。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艺术并不“超越”生活,而是“穿越”生活,因此那些贴近生活又有些新奇的主题往往能引起孩子们的兴趣。因此,教师在选择艺术主题时,不妨先了解幼儿的“期待视域”,而每个孩子都有着不同的“期待视域”,所以孩子差异化的感受和表现才是正常的,教师不能也无法用一个标准、一把尺子去横量幼儿。

三、在“第二文本”之上拓展幼儿艺术教育

接受美学的研究者认为,没有与接受者发生联系的作品叫“第一文本”,接受者解读以后的作品是“第二文本”。“第一文本”是艺术家创作的艺术品,“‘第二文本’是与接受者直接发生关系的审美对象。作品的意义不是隐藏在作品中的神秘之物,而是经过接受者感悟、阐释、补充和丰富所形成的,属于接受者与作者共同创造的艺术世界。”也就是说,“第一文本”经过接受者的领悟、解释转化为“第二文本”,才算是实现了自己的价值。因此,要在“第二文本”之上拓展幼儿艺术教育。

首先,教师要将“幼儿与作者、文本的对话”与“幼儿、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相区别。“幼儿与作者、文本的对话”,指对同一文本,不同的幼儿会作出不同的解释,教师要更多地包容、体谅和尊重幼儿对文本的理解。但这并不是说,教师要对来自幼儿的任何理解都表示认可,而应对幼儿进行指导和点拨,发挥其应有的引导作用,如此教师就是以另一重要主体的身份进入到文本解读的过程之中,教师与幼儿各自不同的解读就会有交流呼应,教师更能“设身处地”地理解幼儿的迷茫、误会、独特性、创造性等,并把自己的理解与幼儿分享,呈现给幼儿更多的选择,并引导其分析与发展。

其次,教师要充分认识到“第二文本”的重要作用,一方面教师要珍视、尊重幼儿对文本的多元理解,另一方面对于幼儿过于偏激、极端的理解,要及时地进行纠正和指导。在教育实践中,“美”无处不在、“美”无时不有,因而教师要学会换位思考,站在幼儿的角度去理解和解释什么是美、美在哪里,让幼儿感受多种形式美的熏陶,让幼儿的生活、游戏充满美的浸染。

第三,教师应在文本的“空白”与“未定点”上有所作为,以发展幼儿丰富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文本的空白与未定点就是因文学艺术作品语言文字、形象体系的间断与其含义的不确定,而需要接受者在解读过程中根据自身的经历、经验、素养,去感受、体验、想象、填补和确定的那一部分。”因为艺术作品中存在很多“未定点”和“空白点”,所以接受者解读作品的过程就是不断地寻找和想象、填补“空白点”的过程。教师在艺术教育中要善于为幼儿留下想象、丰富和补充的余地,要留一些时间给年幼的孩子,让他们消化所学的内容,进行创造性地表达、表现。

四、让幼儿艺术教育走向“主体间性”

篇4

【关键词】幼儿数学教育

【中图分类号】0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8500(2013)03-0178-01

随着我国幼儿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幼教工作者对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的研究已越来越深化,一些新的教育观和教学方法已越来越为广大教师所接受,并被运用于教育实践之中。然而,也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在大量的幼儿园数学教学活动中,发现一些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明显地存在着一些值得研究的问题。

1 教学活动目标单一

《幼儿园教育纲要》中关于数学教育,明确地提出了四个方面的目标,但是我们认为,在幼儿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应该实现激发幼儿的兴趣和求知欲,发展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训练幼儿做事认真细致,具有主动性、坚持性、条理性和创造性,教育幼儿勇于克服困难,培养幼儿学习的毅力和自信心等多项目标,为孩子今后发展打好基础。然而,我们接触到的一些教学活动计划,只提出有关学习数学知识单方面的目标。教师如果对数学教育的目标缺乏全面的认识,每次教学活动仅以学习数学知识为唯一目标,那么,《纲要》所规定的其他目标就无法完成。

2 忽视幼儿的思维特点

幼儿期思维发展和趋势是从直觉行动思维向具体形象思维发展,抽象逻辑思维尚处于萌芽状态。幼儿学习数学,主要通过四个阶段,即实物操作——语言表达——图像把握——符号把握,从而建立数学的知识结构。每一次数学活动都必须由具体到抽象、由低级到高级逐步过渡,而且必须经过长期训练才能达到目标,不是通过一两次活动就能完成的。

有的教师不考虑幼儿的思维特点,忽视幼儿的学习规律,甚至过高地估计幼儿的接受能力,其教学效果当然是不会理想的。我们还发现这样一些现象:有的教师片面依靠自己的演示,把答案强加给幼儿;有的教师设计的活动是跳跃式的,跳过实物操作的环节,直接进入图像把握和符号把握这两个环节;有的设计则是单纯的从符号到符号的过程。然而,数理逻辑顺序的建构决不是这么简单就能完成的,幼儿阶段的思维特点决定了这样的教学是不合适的。

3 数学概念模糊

数学教学是具有高度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的教学活动,它要求教师准确把握数学概念的属性,并能用幼儿容易理解的数学语言来表达。这对幼儿理解和掌握数学概念是极为重要的。但是,有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经常出现概念表述不清和理解错误的情况。例如在教中班幼儿按两个特征进行分类时,先按一个特征分一次,再按另一个特征分一次,活动就结束了。其实,这一活动还应该有一次对同一批物体按两个特征进行分类的活动环节。再如,教幼儿序数时,由于对序数表示集合中元素次序的含义理解不透,在教学过程中,使序数词和物体之间发生固定不变的关系,从而使幼儿错误地认为“小白兔只能住第五间房”。诸如此类的问题在实际教学中较为普遍地存在着。

我们认为,教师加强对数学理论的学习是十分必要的。只有充分地了解数学理论以及科学全面地理解数学概念,才能将数学概念正确地运用到教学活动中去。例如,集合是人们所感知的具有某种共同属性的事物的整体。教师如果充分认识到集合概念在幼儿计数和数概念形成中的重要性,那么就会在多种活动中让幼儿根据着眼点的不同,认识种种不同的新集合。通过对实物的交叉分类,不仅可以活跃幼儿的思维,而且可以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因此,教师仅仅做到知其然是不够的,还应做到知其所以然,这就必须去学习数学理论,弄清数学概念。

4 教师的语言不严谨

教师的语言表达是否正确、明白、易懂,直接影响着向幼儿传授知识的效果,影响到幼儿语言和思维的发展。在数学教学中,数学知识本身的特点和幼儿思维的特点决定了幼儿学习和理解数学概念是有困难的。因此,教师的语言表达对幼儿正确理解数学概念及有关知识是相当重要的。然而,有的教师对数学语言的规范性还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在教学中,语话不作推敲、颠三倒四、前后矛盾等缺乏逻辑性、表达不明确的现象随处可见。如教幼儿感知2的数量时,教师问:“谁能在我身上找出什么是27”这个问题叫幼儿无法理解。又如,在教幼儿按颜色特征进行分类时,当幼儿按要求将相同颜色的塑料片放在一起后,教师又问:“你们为什么这样分?”如果要回答这个问题,那答案就是教师叫这样分的。其实应问:“你们是怎么分的?”诸如此类的问题,问得很不明确,叫幼儿甚至成人也无法解答。有的则表达不明确,语言啰嗦。

5 忽视评价的教育作用

篇5

关键字:幼儿园;教学;非语言艺术

中国分类号:G61

教育是社会进步的基石,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教育。而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幼儿园教育做为早期教育的一个重要阶段,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幼儿园教育中,由于受教育者的年龄较小,教师往往无法仅靠语言实现与幼儿的沟通与交流,这个时候,非语言艺术的作用就凸显出来了。与幼儿进行思想与情感的交流时,语言的作用往往可能收效甚微,教师的肢体动作和面部表情等非语言艺术反而能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

一、非语言艺术在幼儿园教学中的重要性

非语言艺术是一门十分重要的教学艺术,其在幼儿园教学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辅助语言艺术,增强教师与幼儿的互动与交流

在幼儿时期,幼儿准确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还比较差,往往不善于用语言完整的表达自己的想法与态度,也不善于根据不同情景运用恰当的语句向对方作出应答。因此,在幼儿园教学中,除了语言艺术,教师还应辅以非语言艺术,如:手势、目光、表情等,来弥补语言的不足,使语言的表达更为浅显、易懂,从而顺利实现幼师与幼儿思想与情感的交流与互动。

(二)吸引幼儿目光,集中其思绪与注意力

好动和贪玩是儿童的天性,这种天性决定了在课堂教学中,幼儿的注意力能够集中在固定信息源上的时间是非常有限的,要想尽可能长时间的抓住幼儿的思绪与注意力,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运用更多恰到好处的非语言艺术,如,手势、目光、表情等,不断变换注意点,吸引幼儿的注意力,以维持幼儿对事物的新鲜感。在幼儿园教学过程中,非语言艺术往往要比语言艺术的影响和作用更为深刻、对幼儿的内心情感的激发也更为强烈。

(三)维持课堂教学秩序,提高课堂管理水平

儿童贪玩和好动的天性决定幼儿园课堂秩序必然无法像高校教学一样井然有序,这就需要教师对课堂秩序加以维持,这种维持,除了直接的语言表达外,非语言艺术往往能够起到更好的作用。例如:当教师发现有幼儿长时间自玩或闲聊时,向其投以殷切希望改正的目光,能起到阻止幼儿讲话和引导其注意力的作用。这种非语言的表达方式往往要比直接的语言表达更为委婉,也更容易被幼儿接受。

二、非语言艺术的主要构成

教学过程中的非语言行为依据不同的标准主要分为面部语言、手势语言、身姿语言等三类。

(一)面部语言

面部表情是一种十分重要的非语言交际手段,其往往通过眼部肌肉、面部肌肉和口部肌肉的变化来表达各种情绪,如:愉快、轻松、悲痛、委屈等等。人的面部有数十块肌肉,能够产生极其丰富的表情,表达内心的情绪和情感。在幼儿园教学中,由于语言表达能力的欠缺,幼儿更为关注教师的表情,因而,教师面部的每一个细微的变化都能牵动幼儿的注意力。

“此时无声胜有声”,无声的语言能辅助有声语言,增强有声语言的表达效果,美化教师形象,充分反映教师的气质和人格,因此,面部语言是沟通师生心灵、实现教学艺术美的不可或缺的辅助手段之一。

(二)手势语言

手势也是一种无声的语言,人们通过手掌和手指的位置、形状来表达思想情感或传达命令,手势是使用频率较高的体态语言形式之一。

在人际交际中,人们常常会在语言之外借助各种手势以准确表达自己的思想与情感,或传达某种指示和命令。而在课堂教学中,丰富多样的手势可以加强教师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使幼儿的视觉、听觉不断变化集中点,获得新鲜的刺激。由于手势具有形象生动的特点,其表现力、吸引力和感染力很强,往往容易吸引幼儿的注意力,集中幼儿的思绪,表达和交流丰富多彩的思想情感。

(三)身姿语言

身姿语言属于人的躯干所发出的信息,身姿语言信息在塑造个人形象、职业形象,准确传递信息方面的作用非常强。教师是一种社会角色,其一举一动都会对幼儿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一举手,一抬足,都要注意与自己的身份相称。

著名教育家米哈伊尔・伊凡诺维奇・加里宁曾说过:“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书育人是教师的本职工作。做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的一举一动往往体现出他的气质和涵养,无形中影响着幼儿的成长,因此,教师应努力做到自己在各种场合的行为举止大方、得体、自然、不做作。

三、结语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实现国家的可持续性发展要以教育为基石。幼儿园教育做为教育的首要环节,在人一生的发展中起着基础性作用。由于幼儿正确运用语言进行交往的能力还比较欠缺,往往不善于主动地与人交谈并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与态度,因此,幼师在幼儿园教学过程中往往需要借助非语言艺术的辅助作用,结合幼儿的实际特点,准确把握幼儿的心思,以实现与幼儿思想情感的交流与沟通。总而言之,非语言艺术是一门十分重要的教学艺术,在教学中,教师的面部表情、举手投足、身姿体态始终随着他的有声语言向幼儿传递着各种信息。在课堂上,非语言交际在幼儿游戏中的作用通常比语言交际的作用还要大。因此,教师应该学会运用一些非语言交际行为去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非语言艺术只要运用得当,往往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尹琳,幼师“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教学中的非语言艺术,教学园地,2009;

[2]周颖,柳彬,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幼儿园教学的困境及超越,教育与教学研究,2013;

[3]段鹏飞,贾龙真,浅议非语言艺术在教学中的应用,科教创新,2013;

[4]赵堪培,交际的语言和非语言艺术,外语教学,2005;

[5]高明,柳颖,李复然,浅谈非语言艺术在教学中应用,读与写杂志,2011;

[6]吴红勤,教师的非语言艺术――谈礼仪在教学中的运用,消费导刊・教育时空,2008.2;

篇6

一、教师要满足幼儿的学习愿望,引导幼儿积极地参与学习

幼儿的好奇心都比较的强,凡事都喜欢多问几个为什么,有一些看似幼稚、可笑的问题在幼儿那里却成为了积极探究的体现。幼儿刚走近学习的大门,走近生活,缺乏一定的生活与学习的经验,犹如一张白纸,对于他们提出来的各种各样且稀奇古怪的问题我们也就不足为奇了。教师切记不要显得不耐烦,也不要当面指责孩子们笨,因为这样会伤害他们的自尊心。教师要不断地满足他们的这种好奇心,在教育上多给予一些耐心和爱心,能耐心地与孩子们交流,对于幼儿提出来的问题要认真的解答,不要怕孩子多问“为什么”,也不要怕他们总是出错。教师要与小朋友们一起探讨,引起孩子们的探究好奇心,用小朋友们能接受话语让他们都能够学得进去,让孩子们也都有一个正确的学习思路。

每一位孩子的脾气秉性、兴趣爱好以及学习能力等都不相同,这也就使得每一位孩子都有自己的个体,在教学的时候,我们也会发现有些孩子接受新事物比较快,有些孩子却学不进去。

对于不同的科目,同一个学生们会有不同的学习表现。因此,教师要充分地考虑到每一个小朋友的学习情况,然后再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因材施教,不要把孩子都看成是一样的、相似的,不要用相同的教育要求、方式方法来对待不同的儿童,要有区别地对待。首先,要全面了解每一位孩子的个性特点,在日常的点滴观察中,去挖掘他们的学习需求,进而再进行有的放矢的教育,这样也利于让学生更好的接受。其次,在因材施教的过程中,也要争取家长们积极配合与支持,这对于幼儿教育也是很有帮助的。教师也要及时地和家长取得联系,及时地跟每一位家长都交流一下幼儿们在园的具体情况,和家长争取共同对幼儿进行有效的教育,对于幼儿的健康发展都是很有帮助的。

二、让幼儿大胆地、快乐地说,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要想培养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最有效的渠道就是组织孩子通过语言活动进行训练。幼儿园的语言教材充满着意趣、图文并茂,而且还向幼儿展示了一个绚丽多彩的世界。教师们除了依据语言的教学目标、儿童的兴趣以及发展需求选择一些充实教材外,也要在引导儿童理解感受教材的基础上不断地挖掘其内涵,进而再引发迁移的作用,以此来不断地拓展儿童语言的表达空间。

比如,小朋友们在午餐的时间闹哄哄的,这样既会影响孩子们进餐的速度,也不利于他们的肠胃健康。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专门与小朋友展开讨论,然后再组织小小辩论会,请正、反两方阐述一下自己的意见与看法。这样既能够发展、锻炼孩子们的口语表达的能力,而且还能够收到品德教育的效果,比起教师单一的说教效果要好的多。

三、让幼儿养成良好的习惯

幼儿时期的教育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就是习惯的养成。国家素质教育也倡导要培育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现代化的建设人才。在幼儿阶段教育中,需要注意培养幼儿的各项技能,比如说加强对歌唱、跳舞、运动、品德等方面的教育意识。当然,还要一项是不能够忽视的,儿童的纪律观念以及规矩意识的养成。对学习知识来说,帮助儿童养成一个好的生活或者是学习习惯都是非常重要的。孩子一旦养成了良好习惯,在他们之后的学习生活中也就不至于会剑走偏锋,更不可能成为问题少年了。所以说,儿童一旦养成好的行为习惯,对于他们日后的学习和生活都是有很大的帮助的。

总而言之,幼儿是国家民族兴旺发达的希望,是国家未来发展的希望,加强对幼儿教育的投资力度,加强国家对幼儿教育的重视程度,对幼儿教育的发展都是极为有利的。注重幼儿教育,既有利于个体的成长,同时也关乎着国计民生的事业,我国的执政党以及行政机关,还有一些从事在教育第一线的教育工作者的发展,因此要注重对幼儿的科学有效的教育培养,促使幼儿都能够健健康康地成长,促使和谐社会的有效构建。

参考文献:

[1]郝丽红。简论当前幼儿教育中的问题及对策[J].学生之友(初中版)(下)。2011(06)。

篇7

关键词:高中数学;因材施教;有教无类;个性;分层

一个有良知的教师总会本着有教无类的理念来教学,但是如果不与因材施教这一教学方式相结合,势必会“好心做坏事”,割裂学生的个性发展. 因材施教与有教无类相结合的数学教学不仅承认了学生自我存在的价值,而且又符合学生的个体差异及个性发展需求,为教师的“教”及学生的“学”带来福祉和新希望. 但是传统的数学教学课堂,教师常常依个人喜好提问学生,被提问的学生往往是数学尖子,这使数学课堂两极分化. 那些数学成绩平平的学生会觉得受到不公平待遇,渐失对学习数学的兴趣,更有甚者,失去对自己的信心,波及对其他学科学习的态度. 其实,由于生理条件、生存环境、受教育条件、接受水平、心理因素的不同,每个学生都表现出别于他人的个性,这种个性放着自己的光芒,并无好坏之别. 所以,教师要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基础上,根据这些层面存在的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得到平等的受教育权利,使每个拥有不同个性的学生在原有的认知基础和能力上有所发展及提高. 这就要求教师合理搭配教学方法与学生个性,因势利导,使学生学有所用,各有所得.

[?] 遵从个性差异,采取分层评价模式

数学教师常常以成绩和课堂表现作为评价学生好坏的标准,于是数学课堂的受教者被分成三六九等,被认为是好学生的,积极发言,好上加好;被认为是坏学生的,失去信心,坏上加坏,数学课堂出现两极分化. 这是任何一位数学教师都不愿看到的结果,有时教师无意间的行为评判,给一些学生带来了严重的心理伤害. 所以,教师要本着有教无类的理念教学,做一个有良知的教师. 但是仅仅是有良知仍是不够的,教师还应因材施教,在不认为学生分好坏的基础上,遵从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特点,了解学生每一阶段的成绩,对学生的心理素质、智力因素、认知水平加以了解. 尽心尽力,不放弃每一位学生.

关于这一点,教师可以进行学生档案总结,分别将他们的性格(心理特点)、认知水平(接受能力)、各阶段成绩浮动、课堂表现等几方面进行统计,并依照这些资料定期对某方面有所提高的学生进行鼓励、夸奖,对某方面不升反降的学生进行督促. 学生很容易察觉教师的这种关心,这种关心也很容易让学生感觉到温暖,继而不断充实自己,提升自己. 另外,教师不能以名次为评价学生的主要手段,而应将其作为依据,对学习能力低的学生进行表扬,使其萌发学习的热情;对学习能力一般的学生进行鼓励,使其不失去信心,经过不断的努力来寻求进步;对学习能力较高的学生要进行客观评价,指出其优异处和不足处,增强其竞争意识.

[?] 适应学生个性,分层确定目标

有效的教学需要将感性与理性相结合才能实现. 从心理层面入手打通学生与数学学科之间的间隙这一方法是感性的,但仅仅靠感性维持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还远远不够,还应在感性的基础上结合理性,将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理念融入教学当中去. 学生具有个性差异,认知水平及喜好、钻研的方向等等都不会一致,所以教师在确定教学目标的时候,更应有所把握,尽量兼顾到全体学生. 让认知水平有限的学生能完成教学大纲中最基础的学习要求;让认知水平一般的学生完成教学大纲中所有的学习要求;让认知水平高的学生在完成教学大纲中所有学习要求的基础上,涉猎教材之外的一些数学知识,知识范围由自己去定,如有疑惑,可独自向教师解疑. 这样一来,依据学生的认知特点,教师就应确立三种教学目标:低、中、高.

例如,在讲解有关集合知识的时候,教师可以本着遵从学生个体差异的原则进行教学目标设计. 让认识水平有限的学生完成一些基础知识的学习,如理解集合及集合元素的概念,了解集合元素的三个特性,判断元素和集合的关系;对于知识认识水平一般的学生,教师可增加难度,让学生完成有关集合的选择、判断和运算. 如下列不能形成集合的是( )

A. 高一数学中所有难题

B. 所有三角形

C. 大于π的整数

D. 所有的无理数.

而对于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有扩展性的集合运算题目,如使函数y有意义的实数x的集合,不等式x2-x-6

[?] 遵从学生个性,分层采取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本身并无恰当与否之别,当将它应用到学生身上时,会与学生的个性发生反应,恰当、适合与否会通过学生的个性凸显出来. 换句话说,符合学生个体容易被学生接受的教学方法才是好的教学方法. 否则,无论教学方法如何美观、创新都是“空花瓶”,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也是如此,这就是因材施教的最大魅力,学生通过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既学到了知识,又增强了学习信心和热情.

不等式这一知识是高中数学的重难点,这要求教师必须重视之. 基于学生个体认知、心理等特点的差异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例如这一道题:

解不等式-x2+2x-3>0

对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教师要具体引导,使其循序渐进的参悟.

教师:在这一不等式中存在负数形式,为了解题方便,需要变形,怎样变形?

学生:变形之后,不等式为:x2-2x+3

教师:如果x2-2x+3=0,那么Δ的值是多少?

学生:Δ=4-12

教师:Δ=4-12

学生:无实数解.

教师:无实数解,应该怎样表示其解集?

学生:其解集为 .

对于学习能力一般的学生,教师可以揭示方法,然后让其自主探究. 还以这道题为例.

教师:这是一个存在负数的不等式,要求值,必先将其变形,化负为正,化不等为等式.

学生根据教师揭示的方法,便自主探究,解不等式求解. 通过自主解题,更加明确教师所揭示的方法,并在以后的解题中能够举一反三,掌握相似的题型.

对于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教师只要予以启发点拨答疑,尽可能让学生独立完成.

[?] 遵从个性差异,采取分层形式布置作业

认知能力、心理特点等等方面存在的差异性也使得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大相径庭,所以,教师不能忽略他们的个体差异性而只看他们的解决问题能力,或是本着相同的要求,冀望他们会有令自己满意的解决结果. 对于作业的布置,教师无非是想考核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及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考核的过程中,如果教师的作业布置偏于一方的特点,那么可能会违背两方的能力. 比如,教师偏于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布置一些难度大的新题型,这样的题对成绩优秀的学生来说可以开拓其思路,锻炼其思维. 但是,对于处于中低层次的学生却攻克不了,这更使其失去学习信心. 如果教师偏于中下等学生,将一些练习巩固题作为作业,这又使得学习能力较高的学生大失所望,没有难度,太易攻克,消磨激情. 所以,教师要兼顾起每一阶段的学生,设计一些基础题给低等生,设计一些练习巩固题给中等生,设计一些活题给高等生,让他们在适合自己的作业布置中求发展. 当然,每一阶段学生的课后习题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教师要看到学生个体的发展,根据学生个体能力的提高设计相应的作业习题.

关于课后作业,教师可根据每章节的知识点,由易到难进行试卷设计,并分发给学生. 让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做试卷每类题型的前半部分,一般来说,这一部分都是一些基础题,可帮助学生很好地掌握基础知识,而且难度较易,不会让这些学生感到棘手,丧失信心;对学习能力一般的学生,教师可让其做试卷的中段及相对较容易的前三道大题,这些题难度适宜,比较符合该阶段的学生. 而对那些学习能力较高的学生,教师可以让其做余下的最后三道大题,这三道题题型新,而且难度大,可扩展的知识领域宽,适合基础好、思维灵活的学生去做. 当然,课后作业还要有学生反馈的结果. 在这里,教师要利用课堂时间,让学生将自己所做的部分的答案和做法分享给其他没有做该部分的学生,教师要进行对错评判和总结. 在答案和做法分享之后,教师还要利用时间,让学生去做自己没有做的那部分试题.

篇8

(江苏省张家港市梁丰幼儿园,张家港215600)

[摘要] 当前幼儿园艺术教学活动中存在着教师注重示范,轻视创造想象,幼儿不敢表现;注重技能,忽略个性品质;注重效果,忽略过程体验等问题。为提高幼儿园艺术教育质量,教师在艺术教学活动的准备阶段应科学引领,多元导入;在教学过程中应精酌细磨,多招制胜;在评价阶段应注重体验,多元讲评。

[

关键词 ] 艺术教育;艺术教学;教育质量

艺术活动具有典型的创造性和想象性,能够满足幼儿想参与、好表现、乐创造的愿望。良好的艺术教学活动有助于幼儿在生动、形象、灵活、多元的艺术形式中自由、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与体验,塑造健康、自主、好奇、关爱的个性品质,促进幼儿健康和谐发展。但是当前幼儿园艺术教学活动中普遍存在重教轻学的现象,不利于实现幼儿园教育应以幼儿为本的基本理念。本文拟对当前幼儿园艺术教学活动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梳理,并提出解决策略,以推动大家对幼儿园艺术教育质量的关注。

一、当前幼儿园艺术教学活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笔者发现,相当一部分幼儿在创意美术教学活动中不愿画或缺少画的兴趣。此类幼儿主要表现为绘画时注意力不集中、易转移,或在纸上随心所欲地乱涂乱抹。一部分幼儿则不会画,缺乏想象力。此类孩子由于想象力较弱,不善于画,而常向老师求助。还有一部分幼儿不敢画,怕画得不好。此类孩子通常比较胆小、内向,怕画不好而不敢下笔。

在奥尔夫音乐教学活动中,笔者发现幼儿存在的主要问题则表现为没有规则意识,如乐器活动时,幼儿不会听指令,该拿乐器时不能及时拿起来,该放下乐器时还拿在手中玩。又如在音乐游戏中,幼儿扮演角色时常不按音乐特性进行表演,也不与同伴合作,特别是中小班幼儿,常常以自我为中心,只挑自己喜欢的角色或乐器,或者缺乏创新能力,在自主选择角色环节,等待他人为自己安排角色。幼儿在小组创作时也没有创新思维,不能发表自己的意见,或者不够自信大胆。此外,还有很多幼儿不能很好地兼顾动作和声音,在歌唱活动中兴趣不高,没有全身心投入。

教师在艺术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注重示范,轻视创造想象。音乐活动中示范表演,美术活动中出示范画,都会束缚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长此以往,就形成了教师不示范幼儿不敢唱不敢表演、教师不出范画幼儿不会画的尴尬局面;注重技能,忽略个性品质。在艺术教学活动中,教师往往注重技能学习,使得幼儿对艺术活动失去了兴趣;注重效果,忽略过程体验。教师只想看到孩子画出令人满意的作品,进行整齐划一的歌唱舞蹈,过分关注预期的效果,而忽略了幼儿在教学过程中创造性的发挥和情感的投入与体验,这是束缚幼儿创造、体验的真正误区。只有做到尊重幼儿的想法,让他们自主学习、快乐表达,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幼儿才会是富有朝气和灵性的。

二、开展艺术教学活动的有效策略

(一)准备阶段:科学引领、多元导入

首先,应选择有趣的内容。一节成功的艺术教学活动离不开优秀的素材,美术活动的表现形式、音乐活动中乐曲的选择尤其重要,它们是整个活动的灵魂。趣味化的内容更能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热情,因此在选材时教师应注意选择富有童趣的内容。

其次,应制定科学的活动目标。《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艺术教学活动应以幼儿为本,强调主动性,要避免仅仅重视表现技能或艺术活动结果,而忽视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态度倾向。这就需要教师切实转变观念,从知识传授转为对人的关注,从技能掌握转为对人的精神、心理的关怀,将情感发展和创造力培养作为教学活动的主旨目标。

第三,应采取多样的导入方法。导入是教学活动的首个环节,导入活动既要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又要使活动切入主题,因此“导入”要讲究策略,以新颖多样、富于变化的手段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如可以采取图片激趣的策略,图片的主题要突出,大小要适宜,呈现方式要能引发幼儿参与的兴趣、打开幼儿创作的思路;可以采取视频引申的策略,视频有利于幼儿产生快乐情绪,并把这种情绪转移到艺术教学活动中去;可以采取情境吸引的策略,真实的情景表演很受幼儿喜欢,能很快将其带人情境中,有利于活动的开展;还可以采取游戏导入的策略,设计与教学主题相关的简短游戏,让幼儿在游戏过程中很自然地进入学习状态。

(二)过程阶段:精酌细磨、多招制胜

1.有效示范、解决难点。

在艺术教学活动中,多种形式的有效示范是对幼儿创作的支持,因此适时、适地、适宜地使用示范,是有利于幼儿充分展示自己对艺术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表达的。教师可以交替采用难点示范、局部示范、合作示范三种方法。所谓难点示范主要是针对艺术教学中某些技能难点所作的示范,如范画或动作等,可以给幼儿提供当下的技术支持或者亲眼所见的机会;局部示范也被称为重点示范,主要是对艺术教学中的核心部分进行适当示范,以帮助幼儿高度集中注意力,学习和掌握新的技能;合作示范是一种师幼之间、幼儿之间相互学习的好方法,能扩展幼儿的自身经验,同时帮助其建构出新的经验,形成可持续发展。

2.多元体验、关注个性。

对幼儿来说,艺术作品中深不可测的感觉和感情,超越了语言范围,因此不易表达。非语言的体验法,正可以最大限度地扩展他们的欣赏视野和表达他们的个性情感。教师可以通过实践体验、情境体验、自主体验等多元体验方式,增加幼儿的自信心、求知欲、审美欲和创作欲。一是在实践体验中建立规则感。很多艺术教学活动需要在一定的规则基础上才能顺利地进行,为此教师可以尝试多种模拟场景,在实践操作过程中让幼儿共同商讨并制定规则。这样不仅有利于幼儿对规则的认识与理解,也有助于提高幼儿的独立自主能力。二是在自主体验中培养合作力。教师要多为幼儿创设自主体验的环节,并鼓励幼儿与同伴协商、合作,由此培养幼儿的同伴交往与合作能力。三是在情境体验中增强自信心。为幼儿创设故事、游戏等情景,能够有效地化解幼儿的紧张感,使其能够更加大胆自信地表达对艺术的感受力与创造力。对于能力强的幼儿来说,教师无需过多的语言和行为的介入,但对于能力弱的幼儿,教师应在他们需要时及时出现,给予适当的提醒或帮助。

3.创意点拨、自主学习。

创意与每个人的生活经验、生活环境相关,生活经验越丰富,其创作灵感也越多。由于幼儿的生活经验有限,教师在幼儿园艺术教学活动中的适度点拨是非常有必要的。这里以创意写生为例来阐述,由于幼儿的写生画与成人的写生画完全不同,它是在幼儿观察的基础上,由幼儿想象、创作的过程。教师应鼓励和支持幼儿凭借自己的感觉和自身独特的视觉角度去自由地表达,并应允许幼儿加入自己的想象,丰富画面,增加创作的乐趣。当然,教师在幼儿创作时可以给予必要的点拨。

这里需要教师注意的是,幼儿的创意可以有很多种形式:一是色彩创意,幼儿喜欢将自己的喜好带人到作画活动中,因此在完成作品的过程中,孩子们通常会毫不吝啬地使用各种色彩,从而使其作品别有一番风味;二是背景创意,幼儿写生画完成后,教师可以引导幼儿用快速背景涂法(如点彩法、圈涂法、睡涂法等)涂出隐约的背景,使画面更加美观;三是添画创意,写生活动是纪实的、枯燥的,但孩子的想象是丰富的,经过教师点拨,幼儿会打破常规,使创意写生画焕发出勃勃生机。另外,创造能力的培养不应止于教学活动中,通过环境也可以进行渗透和熏陶。

(三)评价阶段:注重体验、多元讲评

篇9

关键词:幼儿园 创意美术 主题教学 设计 实施

【中图分类号】G619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一、幼儿园创意美术教学的现状

我国的教育水平不断发展进步,幼儿教育也逐步被人们所关注。近几年,全国各地的幼儿园都在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主体教学,而其中效果最好的就是创意美术教学。这种教学方式更主要就是培养幼儿的创造力与扩散性思维,通过绘画的形式,开发幼儿的想象力,与传统幼儿美术教学相比,更加注重个性。但是,我国的幼儿创意美术教学还在不断地发展阶段,实际应用中还存在很多不足,还需进一步的完善。

二、幼儿园主题教学模式的设计基础

2.1打好美术知识与技能的根基

在美术活动中,常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 幼儿有很强的创作欲望,但由于缺乏一定的技能,幼儿强烈的创造欲望只能用简单的色块表现,简答的符号来表达,在某种程度上抑制了幼儿的表现欲望。所以,打好幼儿美术知识与技能的根基不是美术教育的目的,是幼儿进行美术表现的重要工具。

儿童美术教学大体分为两大类,一是绘画。二是手工。美术教学中手工制作是幼儿非常喜欢的一项活动,它包括: 粘贴、印画、泥塑、折纸、泥工、雕刻、剪纸、编织等。幼儿园教师带领孩子们展开以下活动作为主题教学模式的基础工作。

第一、教师应为幼儿提供一个宽松、愉快的创作环境,如在开展剪纸教学活动中,首先在教室内布置好剪纸环境,这对开发幼儿剪纸的兴趣极其重要。

第二、提供多种材料,引导幼儿进行联想,让幼儿根据自己的意图选择材料,充分发挥想象力,构思出多种制作方案。

第三、手工制作中所需要表象的积累,教师可让幼儿看一看、摸一摸的方式加强对表象形体的记忆。如指导幼儿对一只动物的形象进行分析,教师可启发幼儿思考: 它们的整体形态是怎样的? 头是什么样? 耳朵是什么形状? 尾巴是长的还是短的……

2.2幼儿园美术活动的游戏化

在进行幼儿美术教学的过程中,游戏是其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将游戏与教学进行合理的融合,有利于带动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营造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

第一、 美术材料的多样选择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进行幼儿美术教学所用的材料也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与传统的美术教学材料相比,种类变得更加齐全,功能变得更加多样性,这些新材料的应用对于现阶段实行的创意美术教学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促进作用,不仅增加了美术创作的形式,也满足了孩子们的创作需求。

第二、 美术环境的创设

在进行幼儿创意美术教学的过程中,要积极进行美术环境的创设,这对培养孩子们的观察力与感受力是非常重要的。创造丰富多彩的教学环境,让孩子们通过自身的体验与理解去进行美术创作,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的发挥。

第三、 让幼儿在游戏中进行美术活动

将游戏与美术教学相结合,孩子们盛行活泼好好动,喜欢玩游戏所以我们要利用他们的这一性格特点,在教学中加入游戏环节,通过游戏的形式进行创意美术学习,这样不仅能够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还能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三、幼儿园主题教学模式的实施

3.1创设情境,引人入胜

在进行幼儿创意美术教学的过程中,就要充分发挥创意的作用,设计引人入胜的美术教学情境,通过丰富有趣的活动,让孩子们能够真正的感受到美术给生活带来的色彩,有利于孩子们对美术产生浓厚的兴趣,并通过自己的创造力与想象力为生活增添颜色。教师的主要作用就是引导与启发,让孩子们学会用自己的方式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进行必要知识的教导时还可以通过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让孩子们更加直观立体的去学习,例如运用多媒体放映有趣的短片、播放音乐等方式营造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有利于孩子们的理解与记忆。

3.2 放松身心,快乐学习

幼儿美术教学的特点就是“在玩中学,在学中玩”,学与玩是相互融合的,也就是通过轻松有趣的教学内容,让孩子们快乐学习。幼儿创意美术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培养孩子们的想象力,让他们在玩中将自身的性格特点表现出来,并将这种个性运用在美术作品的创作中。幼儿教师在幼儿教学的过程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还需要一定的技巧,因为他们面对的是一群智力发展不够完全的幼儿,经常会因为一点小事就哭闹,所以幼儿教师要在教学的过程中让孩子们放松身心,给予他们足够的空间发挥想象力与创造力,并对他们所创造的那些具有个性的作品予以表扬,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都要让孩子们保持愉悦的情绪。

3.3积极评价,展示自我

要在进行创意美术教学的过程中对孩子们的作品进行积极评价,并对那些具有独特个性的作品进行表扬,让孩子们能够充分的展示自我。虽然孩子们的美术作品一般都比较幼稚,创造出来的作品也都是千奇百怪。但是我们要换个角度去欣赏这些作品,其中表达的是孩子们独特的欣赏水平与表达方式。所以,幼儿教师要对孩子们的作品进行积极地评价,这样才能进一步促进孩子们的创造力与想象力,对有些作品也可以适当的提出一些小建议,帮助他们完成具有更高难度的美术作品,这样不仅有利于开发孩子们的创造性思维,也能加强他们学习美术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篇10

一、深入学习、领会“整合点”的理论内涵,熟悉其操作要领,为开展整合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科学是艺术的灵魂,艺术是科学的最高体现。科学教育与艺术教育的整合,是以科学教育内容为主线,艺术教育内容紧紧围绕科学教育内容进行,在进行活动的同时,渗透道德情感教育,实现真善美教育的统一。科艺整合不是两者的简单拼盘,是科学的艺术教育和艺术的科学教育的有机结合。而实现科学教育与艺术教育的有机整合,关键是正确把握两者之间的整合点。

所谓科艺整合点,概括起来说就是自然与心智之间本质的联系点、教与学中的矛盾点、教材与生活的接触点。

自然与心智的联系点。世界万物都是联系着的,自然与人是联系着的,科学与艺术、科学教育与艺术教育是联系着的。自然与人的联系,其联系的“通道”是人的身体感官,通过感官感受自然,引起人的“心智”的反映。而现实的教学中往往存在着“身”与“心”隔离的现象,孩子的身体活动与孩子的“心智”没有联系,他们只是机械地模仿着老师动手操作,没有动脑、没有用心,久而久之使孩子养成不爱动脑的坏习惯,以至耽误孩子一生的“心智”发展。

教与学中的矛盾点。这些矛盾主要蕴含在知与情、知与行、求同与求异关系之中。科学教育与艺术教育的整合是认知与情感的统一,其目的是使学生的心灵净化,情感升华。科学教育与艺术教育的整合是知与行的统一,其最终目的是使幼儿的思维即内在的“心智”得到发展。科学教育与艺术教育的整合,是求同与求异的统一,是聚合思维与发散式思维的统一,科艺融合的共同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教材与生活的接触点。进行科学教育与艺术教育整合的教学,不但要注意领域与领域、同一领域活动与活动之间的联系,而且更应寻找教材内容与生活的接触点。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指出,最好的一种教学,是教师牢牢记住教材和现实生活二者相互联系的必要性,使学生养成一种态度,习惯于寻找这两方面的接触点和相互的关系。

如何正确把握科艺之间的整合点?最直接、有效的途径就是预见整合点、强调整合点、反思整合点。所谓预见整合点,指教师在教学之前对幼儿的能力和预设教材的内容,尤其是对孩子们容易出现问题的整合点有一个预先的估计。所谓强调整合点,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紧紧围绕教学的“整合点”强化、突出之,做到精问、精练、精讲、精评。所谓反思整合点,指教师在教学后对孩子的作业进行分析,反思、验证教学的“整合点”,进而调整或改进对整合点的把握。

二、根据幼儿教育整合性、生成性、情景性的特点,研究探索幼儿科学与艺术教育整合课程的正确思路

幼儿科学与艺术启蒙教育整合课程,具有整合性、生成性、情景性的特点。根据幼儿科艺课程的这三个特点,我们在探索实施课程的过程中注重了两个结合:

(一)生成课程与预置课程相结合

所谓预置课程就是预先设计好的课程,是有准备、有计划的课程。所谓生成课程是教师没有预先准备好的课程,是在实践活动中,发现儿童的兴趣和需要,进行随机教育,自然生成的课程。如何处理预置课程与生成课程的关系?我们的做法是以预置课程为主要内容,在活动时要求教师注意观察、记录、分析幼儿感兴趣的问题,随机进行生成课程的实验。

(二)个人课程与集体课程相结合

所谓个人课程是教师根据自己的经验和本班幼儿认知发展情况,自己创编的课程。集体课程是幼儿园课题组的预置课程。

对预置课程,我们以周为计划单位设计了简案,提供每周的一个主题,一次活动。为了发挥实验教师的能动性、创造性,丰富课题课程内容,我们要求实验教师在完成预置课程实验的基础上,每周根据本班孩子的具体情况,创编自己的课程,进行科学与艺术整合教育研究,进一步拓展了研究思路。

三、依据“明了—迁移—表现”的教学模式,着力把握整合点,促进科学教育与艺术教育的有机整合

(一)艺术地实施科学教育过程

真善美高度统一和完全交融是教育追求的最高境界。真善美统一在教育中,有许多对应的关系:

客观世界:真—善—美

人的精神活动:知—意—情

教育实践:智育—德育—美育

教育形式:科学教育—道德教育—艺术教育

教学过程:明了—迁移—表现

对应图表,其真的教育、知的教育、科学教育的目的是让人科学明了;其善的教育、意的教育、道德教育的目的是让人“迁移”或“转换”;其美的教育、情的教育、艺术教育的目的是让人“审美表现”。

作为科学启蒙教育,在“明了”阶段,我们只是让孩子完成对科学现象的初步认知。例如在《小鸟的乐园》教学中,我们先是由孩子们自己想出的一个活动主题:为小鸟建造一座真正的乐园,然后组织孩子们为小鸟做水车和喷泉。在制作、探索和实验过程中,孩子们明白了做喷泉和装满水的水槽的一些方法,最后孩子们做成了水车和喷泉。从完整的教学过程角度看,只完成了“明了”的教学阶段任务。

如果说在“明了”引导幼儿求真,那么在“迁移”阶段,就应让孩子通过相类的经验,发生相类的联想,实现情感、态度的升华。例如,针对近期持续多日的雾霾天气,我们及时组织了一次科学教育活动。通过多媒体课件演示,孩子们明白了雾霾天气的种种表现,在此基础上,发动孩子说说雾霾天气里自己身体的种种不适应情况,并且深入探究造成这种天气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大街上奔驰的各种汽车、摩托车排放了大量的尾气,造成了环境的污染。当孩子们明白汽车尾气是造成雾霾天气的重要因素时,其情感态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有的孩子当即表示,以后再也不让爸爸妈妈用私家汽车接送自己上幼儿园了。

“表现”强调的是将内在的东西表露、外显、展示出来,《明了—迁移—表现》的教学过程和真善美统一过程一样,审美表现这一教学阶段是其他两个教学阶段的最高目的。它将孩子通过明了、迁移这两个阶段而获得的知识、情感生动地展示出来,实现了科学与艺术教育的完美融合。在“认识雾霾天气”活动的最后阶段即表现阶段,孩子们纷纷拿起彩笔,画出他们心目中最美的城市:蓝蓝天空、轻飘的白云、翱翔的雄鹰、飞鸟,地面上是绿油油的草坪、清澈的湖泊……再也没有以往的高楼大厦、密集行驶的汽车。这一教学阶段,将孩子科学的探究和发现借助艺术的手段,创造性地表现出来,使其进入一个充满审美情感体验的境界,又能使孩子加深对科学知识(明了阶段)原理的理解,达到了知与行的统一。

(二)认真研究整合点、着力把握整合点

1.遵循知情统一的原则,把握整合点。

教学科学活动《声音》在“辨别好听与不好听的声音”时,有的孩子说老师放的噪音的录音“好听”,教师问他们“为什么?”他们回答“好玩儿!”孩子对噪音的错误认知(认知冲突),是教师在课前备课时没有预料到的。如何使孩子对噪音与乐音有正确的辨别与认识,是此活动突如其来的教与学的“整合点”。教师抓住这一整合点,给全班孩子每人发了4张纸和彩笔,放了四段声音,第一段是抒情钢琴曲《致爱丽丝》,第二段是噪音,第三段是欢快、节奏感强的歌曲《小朋友爱祖国》,第四段是悲哀、伤感歌曲《放牛郎》,让孩子分别听这四段不同情感的声音画出自己的感觉。第一段声音放后,孩子们都画出了微笑的小人,第二段声音放后,孩子们有的画小人生气,有的画小人两手堵上了耳朵,第三段声音放后,孩子们大都是画的小人旋转,张着两手跳舞,第四段声音放后,孩子们有的画小人愤怒,有的画小人哭泣。那几位说噪音好听的孩子,都自然的表达出自己的情感。此次声音活动,孩子的认识与情感得以统一,理智与感情完全融洽一致,孩子才对噪音与乐音有了正确的判断。

2.遵循自然与人的心智联系的原则,把握整合点。

通过调查发现,每天来园、离园,多数幼儿都由家长用汽车或电动车接送。车辆为什么能行驶,为什么不同的车行驶的速度不同?这些问题的提出,使孩子们的关注点都集中到了各种不同车轮子这一重要且外在部件上。于是老师们设计了《车轮滚滚》这一科艺整合活动。老师鼓励孩子们运用各种美术工具及辅助材料表现汽车的轮子,如用橡皮泥捏一个轮子,找来卫生纸筒当做轮子等。在艺术表现中,一系列问题又不断产生:车轮子是圆形的所以可以滚动,那只要是圆的就能做汽车轮子吗?轮胎上为什么要有花纹呢?这种反复论证式的艺术表现形式,逐步将科学与艺术实实在在地融合到了一起,也契合了教学身与心的联系点:轮胎是圆形的可以滚动,但却不能太光滑,需要有凹凸不平的花纹才能有摩擦力,保证速度能够有效控制。

3.注重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整合点。

每次户外活动中,孩子们都会三两成群地聚在一起,围着地上的小蚂蚁认真观察:“小蚂蚁有几条腿啊?为什么是黑色的?怎么运食物?为什么都往树上爬呢?”一系列的问题中包含着诸多科艺整合的信息。通过认知小蚂蚁的外形特征,我们引导幼儿迁移到其他特征类似的昆虫,用绘画等方式展示奇妙的昆虫世界;通过了解小蚂蚁用触角传递信号的本领,我们引导迁移到更多人们传递信号的方式,如间谍用密码传递信息,小朋友们玩游戏时的手势等。这些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兴趣点,其实就是我们科艺活动的整合点。

4.根据整合点的不确定性,及时调整科艺整合教学策略。

在科艺活动中,对“整合点”教师不易把握的主要原因是这个整合点易变化。我们根据这种不确定性,对教学进行及时调整。例如教学“太阳光”,教师原想把整合点定为“七色光”,即在科学活动中通过小实验让孩子了解太阳光能呈现出七种颜色,然后在艺术活动中让孩子用七种颜色表现(绘画)在太阳光照耀下的各种物体。但在真正进行这个主题活动时,天阴了,外面下起了雨,教师只能在室内进行活动。这时教师把“太阳光”主题活动重新进行了反思、调整,将整合点定为“太阳光与人、动物、植物的关系”。教师准备了两盆一样大小的花和两盆一样颜色的金鱼,一盆花和一盆小金鱼放在床下,另一盆花和一盆小金鱼放在阳台上,在教学时拿出来,让孩子观察这两盆花、金鱼有什么不同。孩子们一下明白了人、动物、植物离不开太阳光的道理。然后她让孩子们画两张画,一张画“如果有阳光,你、小动物、植物会怎样?”一张画“如果没有阳光,你、小动物、植物又会怎样?”由于孩子们明白了万物生长靠太阳的道理,所画的两张画截然不同:阳光下的小朋友、动物植物精神饱满、生机勃勃,而没有阳光的动植物画面黯然失色。

四、创设丰富多彩的科艺整合环境

一是创设优良的物质环境。我园在环境创设中充分体现以幼儿为主体的原则,注重科学的含义和审美感。楼道内分别以 “迷幻的海底”“多彩的大地”“神秘的天空”为主题,奇特的海底动植物、丰硕的的果实、美丽的星球,无不显示着大自然的神奇,激发了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科技人文走廊”,精选了40多位中外古今科学家、医学家、文学家的画像和简介,孩子们每天从这里走过,就好像每天都与这些科学大师对话交流。

二是配置多元化的活动区。各班教师根据孩子的兴趣和年龄特点都设置了科学区、表演区、美工区、种植区,利用楼道及活动室创设了全园共用的区域:有玩具分享区、世博展区、科学发现室、美术创意室、小小扮靓厅、读书长廊、民俗一条街等。为便于幼儿操作、探索、发现,我们建立了“科学材料库”,分为水域区、电磁区、声光区、能量区4大区域。为让幼儿了解古代浇灌农田的方法,了解过去人们汲取生活用水的方式,我们在水域区制作了水车、辘轳井。在声光区,我们利用各种材料制作了乐器,让幼儿在敲敲打打中感知声音的奥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