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学特点范文
时间:2023-12-21 17:18:5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病理学特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摘要】 目的 分析前列腺穿刺活检病理学特点及诊断。方法 随机选择来自本院的9例前列腺穿刺活检的标本,行病理学检查,并进行研究与分析。结果 有6个标本为良性前列腺组织,3个标本为前列腺癌。结论 因为所选择的穿刺标本并不能完全的反应该患者的病变情况,所以还应慎重考虑非癌病变的标本,以免误诊或漏诊;若标本诊断为前列腺癌,应注意其组织结构,还应密切观察细胞核的形态。笔者结合Gleason分级标准和WHO分级标准,制定较为完善且实用的前列腺癌的分级标准,对其进行评分,使诊断结果更为可靠。
【关键词】 病理学特点;穿刺活检 ;分级标准
这些年来,医学技术不断提高,前列腺穿刺活检在B超的辅助下,其诊断真确率更加精确。但是所取标本只是病变的一部分,并不能完全的反应该患者的病情,这就对诊断增加了一些困难。所以,笔者针对这种情况,做出了进一步的研究与分析。
材料与方法
一、 材料 随机选择9个于2011年12月~2012年3月来自本院送检的前列腺穿刺活检标本。
二、 方法 活检标本都用福尔马林进行定好,并进行必要的脱水处置,用石蜡进行封闭,用H.E进行染色。所有切片均由2位病理医师进行检查,并作出诊断。根据其他资料做出进一步的研究与分析。
根据Gleason分级标准[1]与WHO分级标准[2]对病变评分。Gleason分级标准可分为五级,一级为一分,每一增加一级增加一分。
Gleason 一级:癌灶结构较单一,边界较清晰;
Gleason 二级:癌灶腺体结构较为单一,但结节边缘有些分散;
G1eason三级:腺体形状与机构有改变,表面欠规则,但未见坏死、润不等表现;
G1eason四级:腺体形状与结构呈条索装及碎片状等明显改变,边缘有明显的浸润现象;
Gleason 五级:腺体机构实变,中央部分可伴坏死,呈针尖状或碎片状改变。
WHO分级标准分为三级,病变的级别即为评分。
一级:细胞核形态结构未见明显改变,但可伴有轻度间变,有时可见核仁;
二级:在低倍镜下可见较多数量的核仁;
三级:可见细胞核形状不规则,体积不等,染色质较深,细胞核可表现为空泡状,其体积可达正常细胞核的4倍,可伴有核分裂甚或细胞核病理性分裂现象。
笔者制定的评分标准为:Gleason标准及WHO标准评分和即为前列腺癌的评分。高分化癌的评分为2~4分,中分化癌的评分为5~6分,低分化癌的评分为7~8分。
三、 结果
(一) 临床资料 在所研究的9个标本,有6个标本为良性病变,其患者的平均年龄为61.3±18.6岁;有3个标本为前列腺癌,其患者的平均年龄为66.8±8.6岁。大多数病人伴有尿急、尿潴留、尿频等表现。
(二) 病理学检查
1. 穿刺所得标本长度可为5mm~23mm,直径约为1mm,颜色为灰白色或灰黄色。
2. 有6个标本为良性前列腺组织,所占比例为66.7%。通过观察前列腺组织可伴纤维、平滑肌或腺体增殖;或可伴有较大的腺体,但其基底膜可未见损伤;或可伴有淋巴细胞及浆细胞浸润。
3. 有3个标本为前列腺癌,所占比例为33.3%。其中1个标本为高分化腺癌,1个标本为中分化腺癌,1个标本为低分化腺癌。
讨论
大部分资料只对良性病变进行讨论,但笔者认为Epstein等学者[3]的观点较为正确,因为穿刺标本只是局部病变部分,而不能客观的反应患者的病情,因此就不能简单的把非特异性或非前列腺癌变等病变称为良性前列腺组织。前列腺非典型腺瘤样增生(AAH)主要表现为较多的小腺体增生,腺体较为稠密,大小不等,其间可伴有正常腺体组织,这样就难以与小细胞性前列腺癌相鉴别。二者之间的鉴别依据为:可根据细胞异型性与CK34βEl2的染色来相区别[4]。因此单纯的依据病理诊断来确诊患者病变情况是不正确的。
Gleason分级标准主要是根据组织结构来进行评分,而WHO分级标准主要是根据细胞核的异型性来进行评分。笔者结合Gleason分级标准和WHO分级标准两者的优点制成较为完善的前列腺癌分级评分标准。这样就避免任何一个标准的缺陷。通过新的评分标准对活检标本进行评分,这样更能全面的反应患者的实际病变情况,使得评分标准更加完善实用,提高了诊断结果的准确性。
参考文献
[1] Mostofi FK, et a1. Histologic typing of prostate tumors.WorldHealth Organization general international histological classificationof tumor,2002;NO.22
[2] 朱延军.前列腺穿刺活检的研究进展.中国临床医学.2002;9(2):191
篇2
【关键词】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临床特点;病理学;抗线粒体抗体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既往曾被认为是一种罕见疾病, 随着免疫学检查和肝穿刺病理组织学检查的普及,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检出率不断攀升。我国是乙肝和肝硬化大国, 如何在早期准确地判断出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是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治疗的关键环节之一。本文回顾性分析本院2010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30例确诊为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临床资料, 总结其发病特征、常见症状及体征、免疫学特征以及病理学特点, 旨在提高对该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能力,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所有患者均来自大连市第六人民医院确诊为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住院患者, 其中男3例, 女27例;年龄40~56岁, 平均年龄(48.0±5.5)岁。诊断标准:①AMA或AMA-M2阳性;②谷氨酰转肽酶(GGT)>正常值5倍上限或ALP>正常值2倍上限;③肝穿刺检查具备特征性病理学改变, 符合以上诊断标准中任意2项即可诊断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1. 2 方法 回顾性分析30例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临床资料, 总结其发病特征、常见症状及体征、免疫学特征以及病理学特点。
1. 3 观察指标 实验室检查:AMA及AMA-M2、ALT、AST、ALP、GGT以及血清胆红素水平。临床表现:症状、体征。病理学指标:所有患者均进行肝穿刺行病理组织学检查, 主要关注是否存在胆管炎症、胆管周围炎症以及胆管损伤等病变。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 1 症状与体征 患者初起临床症状出现率分别为乏力(76.7%)、黄疸(30.0%)和瘙痒(23.3%)。最常见的体征为脾肿大(66.7%), 其他依次为肝肿大(43.3%)和腹水(20.0%)。
2. 2 实验室检查 AMA及AMA-M2阳性率分别为90.0%和83.3%。按照AMA及AMA-M2是否阳性进行分组, 阳性组(27例)患者中出现疲劳、瘙痒、口干、肝区疼痛、黄疸例数分别为19、18、6、5、6例。ALT、AST、ALP、总胆红素分别为(96.5±4.5)U/L、(69.0±4.3)U/L、(280.0±8.0)U/L、(19.0±2.0)μmol/L。阴性组(3例)患者中出现疲劳、瘙痒、口干、肝区疼痛、黄疸例数分别为2、2、1、1、1例。ALT、AST、ALP、总胆红素分别为(95.0±3.0)U/L、(65.0±2.5)U/L、(286.5±9.5)U/L、(21.8±3.5)μmol/L。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指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 3 肝穿刺病理学特点 30例患者分期如下:Ⅰ期6例, Ⅱ期10例, Ⅲ期8例, Ⅳ期6例。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胆管或者其周围炎症, 胆管损伤或减少等胆管本身病变表现。其中3例患者为肉芽肿性胆管炎, 其余27例患者均为非化脓性胆管炎。阳性组患者的病理分期Ⅰ期5例, Ⅱ期9例, Ⅲ期7例, Ⅳ期6例。肉芽肿性胆管 2例, 非化脓性胆管炎25例。阴性组患者的病理分期Ⅰ期1例, Ⅱ期1例, Ⅲ期1例。肉芽肿性胆管 1例, 非化脓性胆管炎2例。两组患者的病理分期及组织学特点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是一种免疫机制介导的, 表现为肝内小胆管及其周围进行性炎症反应, 最终导致肝脏纤维化和肝硬化的一种疾病。该疾病通常好发于中年人, 女性多于男性。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临床表现较为复杂, 并不具有特征性[1]。本研究中临床症状出现率依次为乏力、黄疸和瘙痒。最常见的体征为脾肿大, 其他依次为肝肿大和腹水等, 与顾而立等[2]通过一项涉及985例患者的大样本研究报道基本一致。因此, 实验室检查尤其是AMA和AMA-M2检查显得尤为重要, 本研究中AMA、AMA-M2阳性率分别为90.0%和83.3%, 和胡朝军等[3]报道基本一致。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按照其病理学表现可以分为4期:Ⅰ期主要表现为汇管区小叶间胆管炎;Ⅱ期为汇管区小叶间胆管消失, 其周围部分小胆管增生并伴有炎症浸润;Ⅲ期肝组织纤维化变性;Ⅳ期存在再生结节的肝硬化[4]。PBC的病理学特征总结起来主要表现为非化脓性胆管炎或肉芽肿性胆管炎, 当前的诊断标准已不把病理学指标作为必须的诊断指标, 通常情况下患者有相应的临床症状、体征, 实验室检查满足生化及免疫学检查标准(AMA或AMA-M2阳性)即可明确诊断。从本研究可见, 部分患者AMA或AMA-M2为阴性, 对于此类患者肝穿刺取得病理学资料显得尤为重要, 不但可以早期诊断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还可以与其他肝脏疾病进行鉴别诊断, 有助于PBC早诊断、早治疗。
综上所述, 随着对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发生机制及临床表现的进一步认识和免疫学检查普及应用,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早期诊断率将大幅提高。当中老年患者尤其是女性患者出现不明原因的乏力或顽固性皮肤瘙痒等症状时应警惕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可能, 有必要完善相关检查, 必要时进行肝穿刺行病理学检查明确诊断和分期, 指导临床治疗。
参考文献
[1] 王琦夏, 沈镭, 陈晓宇, 等.抗线粒体抗体阴性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的临床及病理学特点.中华肝脏病杂志, 2011, 19(5):340-344.
[2] 顾而立, 姚光弼.中国人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临床特点:52年文献的系统分析.中华肝脏病杂志, 2009, 17(11):861-865.
[3] 胡朝军, 杨国香, 李, 等.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血清自身免疫性肝病相关抗体谱的检测及临床意义.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2010, 33(2):115-120.
篇3
【关键词】胃肠间质瘤;免疫组织化学;病理学
The relationship of clinical symptoms and pat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86 cases of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
LIU Wan-wei,LAI Xiao-rong, HE,Mei-rong,et al.Departments of 1Gastroenterology,The People’s Hospital of Guangdong Province, Guangzhou 51012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histogenesis, immunohistochemical and clinic pat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 Methods The postoperative pathological findings of 86 cases of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 were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Results The 86 cases of GIST were consisted of 10 benign cases, 16 low-degree m alignant cases and 60 high-degree m alignant cases. 53.5% (49/86) of which were from stomach, 27.4% (23/86) from small intestine, 4.7 % (4/86) from colon and 11.6%(10/86) from mesenteric. Innocuousness tumor group had no manifest bleeding and necrosis. Cells had no heteromorphism and less caryocinesia. M alignacy tumor group were abundance of cellulars and haemorrhage,necrosis,heteromorphism, caryocinesia were manifest. The positive rate of CD117(80 cases) was 93.0%,the positive rate of CD34(68 cases) was 79.1%,the positive of SMA(13 cases) was 15.1% and the positive rate of S100(4 cases) was 4.7%.Conclusion Pathologic features are different between benign and m alignant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 and it is necessary to use immunohistochemical marker for differenriation the diagnosis, particurly CD117 and CD34. There is strong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GIST m alignancy and its size, mitomic index and anatomic location.
【Key words】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 Immunohistochemistry; Pathology
胃肠间质瘤(GIST)是指起源于消化道的一种最常见的间质源性肿瘤,临床上常表现为出血或上腹部痛,诊断需通过内镜和影像学检查,但确诊依赖于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现总结我院2006年9月至2009年7月经手术确诊的86例胃间质瘤的临床和病理学检查结果,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生物学特性与临床病理学的关系,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2006年9月至2009年7月经手术后病理诊断证实的86例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和病理资料进行分析。本组患者男43例,女43例,年龄28~88岁,平均56.0岁。原发肿瘤部位包括胃49例(53.5%),小肠23例(27.4%),大肠4例(4.7%),肠系膜、网膜10例(11.6%)。
1.2 临床表现 86例GIST患者从出现症状到来院就诊时间为5 h~24月不等。临床表现主要有腹痛、贫血、黑便、腹部肿块、腹胀、呕吐等,本组患者临床首发症状为消化道出血(包括黑便、头晕和贫血)32例,腹痛34例,腹部包块17例,肠梗阻(包括恶心、腹胀、呕吐)3例。
1.3 普通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测 所有肿瘤标本均经甲醛固定后行HE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免疫组化检测包括CD117、CD34、S-100、SMA等排除平滑肌瘤、平滑肌肉瘤、神经鞘瘤和神经纤维瘤等。GIST良恶性判断参考Lewin标准和有关指南[1]。即将GIST恶性程度分为很低、低、中等和高度四级。很低是指肿瘤大小10。本文统计中将恶性程度很低和良性者纳入为良性组,恶性程度低度者纳入为低度恶性组,恶性程度中等和高度者纳入为高度恶性组。
1.4 免疫组化试剂及实验步骤 SP免疫组化试剂盒及DAB显色试剂盒均购自福建迈新生物技术开发公司。实验步骤按试剂盒要求进行。++为阳性表达,+++为强阳性表达,二者之和计为阳性病例。
1.5 统计学处理 应用统计软件SPSS13.0分析研究数据,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与方差分析,以P
2 结果
2.1 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特点 本组86例GIST的恶性程度、发病部位与性别、年龄无显著性差别(P>0.05),见表1与表2。
表1
86例GIST恶性程度与性别、年龄的关系
组别例数性别(男/女)年龄
良性组104/653.7±13.2
低度恶性组167/959.6±11.9
高度恶性组6032/2855.5±14.0
表2
86例GIST发病部位与性别、年龄的关系
组别例数性别(男/女)年龄
胃4926/2357.4±13.5
小肠2312/1151.9±12.7
大肠42/252.0±17.8
2.2 胃肠道间质瘤的大体改变 胃肠间质瘤向腔内生长使黏膜隆起,形成继发性溃疡,肿瘤向浆膜下生长,形成网膜或肠系膜肿块。86例GIST良性10例,均为胃,肿物最大直径0.5~5.2 cm之间,平均2.0 cm。瘤组织呈膨胀性生长,境界清晰,切面多为灰白色,质地中等,无出血、坏死等继发改变。16例低度恶性GIST中,胃15例,小肠1例。肿物最大直径0.5~6.0 cm之间,平均2.9 cm。肿瘤切面为灰白色、灰黄色,质地柔软,编织状,可有出血、囊性变等继发性改变。60例高度恶性GIST中,胃24例,小肠22例,大肠4例,肠系膜10例。肿物最大径0.9~33.0 cm之间,平均8.6 cm。肿瘤切面为灰白色、暗红色,质地细嫩,可呈鱼肉样,多有出血或囊性变。分析良恶性GIST与发病部位的关系,P
表3
86例GIST恶性程度与发病部位的关系
组别例数胃小肠大肠肠系膜
良性组1010000
低度恶性组1615100
高度恶性组602422**410**
注:**发病部位在低度恶性组、高度恶性组vs良性组,P
2.3 胃肠道间质瘤的组织学改变 良性肿瘤位于黏膜下,瘤细胞梭形,大部分胞浆透亮,核轻度异型,核分裂少见,排列呈栅栏状或漩涡状,部分区域疏密不等,未见出血坏死和溃疡形成。恶性肿瘤组织位于黏膜下层,并向上侵犯黏膜层。大部分瘤细胞呈梭形,核中度异型,核仁明显,呈束状或编织状排列;小部分瘤细胞呈上皮样,胞浆丰富、红染。核分裂相常见,可见病理性分裂象及瘤巨细胞,另可见黏液变性、出血、坏死。肿瘤可浸润胃壁全层达浆膜外并瘤结节形成,间质纤维增生伴炎细胞浸润,分析良恶性GIST与瘤块大小和核分裂数的关系,P
表4
86例GIST恶性程度与肿瘤大小、
核分裂数的关系
组别例数平均直径(cm)核分裂数(/10HPF)
良性组102.0±1.50.5±0.9
低度恶性组162.9±1.60.9±1.1**
高度恶性组608.6±6.23.7±7.9**
注:**核分裂数在低度恶性组、高度恶性组vs良性组,P
2.4 胃肠道间质瘤的免疫组化 CD117和CD34阳性肿瘤细胞呈弥漫或片状分布,SMA和S-100呈弥漫或灶性分布。本组86例GIST中有6例(1例胃、4例小肠、1例大肠)SMA强阳性表达,CD117仅2例呈阴性表达,4例呈弱阳性,无1例肿瘤S100为强阳性。CD117阳性80例,占93.0%,CD34阳性68例,占79.1%,SMA阳性13例,占15.1%,S100阳性4例,占4.7%,其中CD117的阳性表达与恶性程度相关(P0.05),见表5。
表5
86例GIST恶性程度与免疫表型的关系
组别例数CD117CD34S-100SMA
良性组10770%880%
低度恶性组1616100%*1593.8%
高度恶性组605795%*4575%
注:*CD117表达在低度恶性组、高度恶性组vs良性组,P
3 讨论
胃肠道间质瘤是表达CD117的梭形、上皮样及多形性的间叶源性肿瘤,且除外平滑肌肿瘤和神经鞘瘤以及神经纤维瘤。最近,人们对胃肠道间质瘤的组织起源、生物学行为的认识不断加深,特别是分子生物学、免疫病理学在临床上的深入应用,使得对GIST有了新认识[2,3]。
GIST是消化道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4]。本组患者共86例。原发肿瘤部位包括胃49例(53.5%),小肠23例(27.4%),大肠4例(4.7%),肠系膜、网膜10例(11.6%)。说明GIST可发生在整个消化道,并以胃和小肠为主。本文未发现1例食管GIST,提示食管的间叶源性肿瘤中间质瘤少见,平滑肌肿瘤较常见,这与文献报道相符。GIST多见于中老年人,本组患者50岁以上占63.9%,男女比例为1:1,但良性与高度恶性比例为1:6,与近来文献报道恶性GIST增多相符,可能与恶性间质瘤临床上腹痛、腹部包块和上消化道出血表现较为突出,促使患者就诊检查确诊和手术治疗的几率较高有关。目前,认为应将全部GIST视为恶性潜能的消化道肿瘤,但其恶性程度的分级尚未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大多数学者认为,肿瘤的大小及核分裂的多少是判断肿瘤良恶性的重要依据。大量文献发现直径大于或等于5 cm和(或)核分裂数大于或等于2/10HPF的GIST具有更高的复发率,而直径小于5 cm和(或)核分裂数小于或等于2/10HPF的GIST预后较好。GIST最可靠的恶性征象是其浸润到周围临近的器官,或向大网膜、肠系膜、腹膜或肝脏等处转移。肿瘤直径(胃大于5.5 cm,肠大于4.0 cm)和肿瘤内的出血、坏死也是判断恶性的依据[5,6]。本组GIST的发病部位和良恶性程度与年龄、性别无关,但肿瘤恶性程度与肿瘤大小、核分裂数密切相关,并且随着肿瘤恶性程度的增加,肿瘤最大径和核分裂数随之增加,尽管无统计学上的差异,也证实了肿瘤大小和核分裂数是判断GIST恶性程度的一个重要和可靠的指标。同时,本文分析肿瘤恶性程度与发病部位的关系时发现高度恶性肿瘤组中小肠和肠系膜网膜的比例较良性肿瘤组明显增多,有显著性差异,提示临床应高度重视小肠和肠系膜网膜GIST的诊治。
本组86例GIST免疫组化指标测定CD117阳性80例,占93.0%,CD34阳性68例,占79.1%,SMA阳性13例,占15.1%,S100阳性4例,占4.7%,检测结果与文献报道相近,提示绝大多数胃肠间质瘤表达CD117和CD34。CD34是一种造血前体细胞抗原,有文献报道在GIST中的表达率达70%~80%,可用于鉴别GIST和典型的平滑肌瘤、神经鞘瘤,但CD34在内皮细胞、纤维源性肿瘤和卡博肉瘤也有表达,其特异性不强,因此,常与CD117联合检测诊断GIST。有报道GIST常同时表达CD117和CD34,本组同时表达CD117和CD34达68例(79.1%),与文献相符,其中CD117阴性2例,均检测到Vim+++,PDGFR++,结合细胞形态最后确诊为GIST。SMA(smooth muscle actin,平滑肌肌动蛋白)主要在平滑肌方向分化和平滑肌神经双向分化的肿瘤表达,在大多数GIST的表达中呈阴性,仅13%~25%阳性。本组病例SMA阳性表达率为15.1%,与文献相近。检测各组的四种抗原表达发现CD117的阳性表达在良、恶性肿瘤间有显著性差异,提示CD117的阳性表达与恶性程度相关,并随着恶性程度的增高,CD117的阳性表达率随之增高,而其余三种免疫标记物表达和肿瘤恶性程度无关,有待扩大样本数进一步验证。
总之,本文证实胃和小肠是GIST最常见的发病部位,恶性GIST有增多的趋势。本组GIST的发病部位和良恶性程度与年龄、性别无关,但肿瘤恶性程度与肿瘤大小、核分裂数密切相关,并且随着肿瘤恶性程度的增加,肿瘤最大径和核分裂数随之增加。高度恶性肿瘤组中小肠和肠系膜网膜的比例较良性肿瘤组明显增多,临床应高度重视小肠和肠系膜网膜GIST的诊断和治疗。免疫组化指标CD117、 CD34、 SMA和 S100有助于GIST的鉴别诊断,GIST诊断时应重点观察肿瘤组织学形态特征,同时联合应用免疫标记来确定诊断。
参考文献
[1] Lewin KJ,Riddell RH,Weinstein WM,et al.Gastrointestinal pathology and its clinical implications.Igaku-shoin,1992,103:284-341.
[2] Shinomura Y,Kinoshita K,Tsutsui S,et al.Pathophysiology,diagnosis and treatment and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astroenterol,2005,40(8):775-780.
[3] Miettinen M,El-Rifai W,Sobin L,et al.Evaluation of m alignancy and prognosis of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a review:Hum Pathol,2002,33(5):478.
[4] Nishida T,Hirota S.Biological and clinical review of stromal tumors in the gastrointestinal tract.Histol Histopathol,2000,15(4):1293-1301.
篇4
【关键词】高血压;心理特点;心理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1【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2-3783(2014)01-0093-01 原发性高血压简称高血压,是全球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其发病原因不明,是以动脉压升高为主的疾病,发病常与遗传、精神过度紧张、肥胖、吸烟、饮酒、高钠饮食有关。患者可出现头痛、头晕、失眠、易怒等症状,若患者血压不能得到及时控制,血压持续增高,可导致心脏、肾等重要脏器的损害,而情绪激动可使血管收缩,导致血压升高,因此进行心理指导,使患者释放压力,以保持血压稳定,减缓疾病的发展。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3年1-7月在我科住院治疗患者中,诊断为高血压的患者82例,其中,男65例,女17例,观察病人对疾病的心理反应,以及对治疗的期望值,根据不同病人,进行个体化心理护理。
1.2方法
1.2.1高血压患者的心理特点 慢性病的特点是有不可逆转的病理变化;症状复杂,变化多端,容易产生并发症;永久性的改变;需要长时间用药,高血压属于慢性病的一种,不仅具备以上的特点,而且高血压服药后见效慢、多反复发作的特点。
高血压病患病初期,有的患者无不适感觉,而且对高血压相关知识缺乏,因此对疾病毫不在乎,淡漠,不配合治疗,但多数患者有一定的情绪波动,存在着焦虑、紧张、恐惧抑郁的心理。
1.2.2心理护理 具体方法如下: (1)、首先应了解患者的年龄、性别、性格、职业、文化程度、、民族,以便于很好与患者做初步的沟通,得到患者的信任。(2)、多与患者交谈,有计划、有步骤、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掌握患者的心理状态。(3)、耐心倾听,掌握不同患者的心理特点,制定个性化的心理护理方案,以满足不同患者的具体需要。(4)、首先使患者学会自我调节情绪,保持情绪稳定,保持心理平衡,正视疾病,不会过分关注血压,也不会毫不在意血压,能积极面对生活。(5)、向病人讲解饮食的重要性、良好生活习惯的重要性,如食盐摄入量过多可导致血压升高,禁止食用动物肝脏,多食蔬菜水果,减轻体重,因为肥胖,可使血压升高,吸烟、饮酒对血压的影响,使患者最终能听取护士的建议,戒烟酒、低盐低脂饮食、控制体重。(6)、多与患者聊聊生活琐事,将不愉快的事表达出来,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绪刺激。(7)、落实好医疗措施,给患者安全感,减轻患者紧张、焦虑,保持病情平稳。(8)、分多次向患者讲解高血压的相关知识,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并能坚持长期服药,坚持长期合理的有效治疗,可以控制好血压,消除紧张、疲劳,放松心身,稳定血压。(9)、与患者交谈,入院后观强战胜高血压病的信心。建议患者有目的的培养一些兴趣爱好,如养花、养鱼,听轻松的音乐,钓鱼等,从而达到消其心理平衡。(10)、坚持合理运动,以有氧运动为主,使病人树立健康积极的生活态度。(11)、建立高血压小组,鼓励患者介绍药物使用经验与心得体会,分享给其他病友,使患者提升自信心。(12)、向患者家属讲解高血压相关知识,鼓励家属参与心理干预。
2.结论:
护士通过了解高血压患者心理特点,对高血压患者进行全面有效的心理护理,能使患者树立自信,正确面对疾病,能坚持终身服药,合理饮食,合理运动,消除焦虑、恐惧心理,有信心、有能力去面对疾病带来的不适,从而提高了生活质量。
3.讨论:
通过对82例不同年龄的高血压患者心理特点研究分析及心理护理,使我们了解到对高血压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可缓解不良情绪的影响,转变认识,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保持乐观积极的态度,改善治疗效果,降低血压,。所以对高血压患者进行心理护理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参考文献
[1]陶敏 周舸 行为转变模式在高血压病患者健康教育中的应用.2013.9.28-17
[2]丁全 陈世才 高血压患者化学服务的临床药师实践 临床药物治疗杂志 2013.11.11-6
篇5
[关键词]布氏杆菌病;流行病学分析;临床特点
[中图分类号] R516.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3)15-67-02
布氏杆菌病是一种由感染布氏杆菌引起的人畜共患传染-变态反应性疾病,主要在内蒙及西北牧区流行[1]。由于近年来畜牧业及交通运输业的迅速发展,牲畜流动性增加,非牧区出现发病率增高趋势,直接影响畜牧业的发展,危害人群身体健康。感染布氏杆菌的牛、羊是主要的传染源。布氏杆菌病可经呼吸道、消化道、破损皮肤侵入人体而引起感染发病[2]。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乏力、多汗、肌肉酸痛、关节疼痛、食欲减退等症状,病情迁延,易误诊误治[3-4]。现将确山县疾控中心布病专科门诊2012年4月~2013年3月确诊的187例布氏杆菌病例调查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 187例病例来源于2012年4月~2013年3月确山县疾控中心布病专科门诊初次就诊并确诊的病例。男142例,女45例。年龄12~81岁,平均(45.4±4.7)岁。
1.2 诊断依据
根据国家布鲁氏菌病诊疗指南(2012试行),采用试管凝集试验(SAT)[5]进行检测,结合流行病学接触史和临床表现进行诊断。
1.3 调查分析方法
对初次就诊确诊的患者详细询问基本情况和流行病学接触史,以及临床症状,建立门诊病历。将数据录入Excel表,用Excel和SPSS16.0软件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流行病学资料
2.1.1 患者性别、年龄分布 187例患者中,男142例,女45例,男女之比为3.161;患者年龄12~81岁,30~60 岁青壮年共152例,占81.3%。详见表1。
2.1.2 患者地区分布 从地区分布上看,确山县122例,主要分布在竹沟镇、石滚河、瓦岗3个山区乡镇,其中竹沟镇
96例,占总病例的51.3%,石滚河镇10例,瓦岗镇9例,刘店镇3例,三里河乡2例,刘庄镇1例,盘龙镇1例。临县(区)共62例,其中泌阳县53例,主要分布在与竹沟镇相毗邻的三个乡镇(王店镇24例、铜山乡21例、高邑乡8例);汝南县4例;驿城区4例;西平县1例。其他省市3例,其中平顶山1例,湖南2例。
2.1.3 患者职业接触及防护情况 185例患者有接触史,主要为与羊接触,从事梳羊绒者132例,占71.4%,从事贩运者27例,占14.6%,养羊者13例,宰牛、羊者12例,与猫狗密切接触者1例,接触史不明者2例。在185例有接触史的患者中,在与羊接触工作时有防护措施的43例,占23.2%,其中防护措施为戴口罩27例,戴橡胶手套22例,戴帽子18例,戴眼镜6例。在接触时有皮肤破损者72例,占38.5%。
2.1.4 发病时间分布 病例发病时间主要集中在3~8月,共136例,占72.7%,4~5月为发病高峰。11月和12月发病较少。详见图1。
2.2 临床表现
187例患者中,发热者165例,占85%,其中体温37.5~38℃者65例,体温38.1~39℃者66例,>39℃者34例;乏力者142例,占76%;肌肉酸痛者132例,占70.6%;多汗者131例,占70%;关节痛者126例,占67.4%,其中71例伴腰关节痛,占关节痛者的56.3%,61例伴膝关节痛,占关节痛者的48.4%;食欲减退者83例,占44.4%;淋巴结肿大者6例,痛者5例。
2.3 实验室检查结果
187例患者中,14例患者伴肝功能异常,占7.5%;布氏菌病试管凝集试验结果1100阳性46例,其中肝功能异常者2例占4.3%;1200阳性75例,其中肝功能异常者5例,占6.7%;1400阳性66例,其中肝功能异常者7例,占10.6%。
3 讨论
确山县位于河南省南部,地处山区与平原交界处,交通便利,其西部的竹沟镇、瓦岗镇和石滚河镇属于山区乡镇,畜牧业以养羊为主。20世纪90年代以前,该县布氏杆菌病疫情一直处于一个低水平相对平稳阶段。2000年以后,由于畜牧业及交通运输业的迅速发展,形成了以竹沟镇为中心的北方羊向南方贩运的中转地,同时也带动了以养羊为主的畜牧业发展,并形成了一个新的行业梳绒业,使近年来布病在该地区出现流行趋势。从我国北方疫区大量购进感染布氏杆菌的病畜,造成大量传染源输入,经梳绒、贩运接触病畜是确山县及周边地区布氏杆菌病暴发流行的主要原因,接触者防护意识淡薄及皮肤破损可能增加感染机会。
本次调查显示,确山县及其周边地区布氏菌病疫情呈现局部暴发流行。病例主要为30~60岁青壮年,占81.3%,男女比为3.161。病例主要集中在竹沟镇,与其周边毗邻的瓦岗镇、石滚河镇和泌阳县境的王店乡、铜山乡、高邑乡病例占38.5%,其他病例散在分布。185例患者有接触史,与羊接触,从事梳羊绒、事贩运接触病羊是引起暴发流行的主要原因,以养羊、宰羊接触发病的病例均为散发病例。23.2%有接触史的患者在接触时采取防护措施,38.5%患者在接触时有皮肤破损。发病主要集中在3~8月,4~5月为发病高峰[6],春节前后1~2月是贩运羊及梳绒的高峰期,5~6月为发病高峰,推测布病潜伏期平均为2个月左右,大于一般资料记载平均潜伏期15 d。临床特点以发热、乏力、多汗、肌肉酸痛、骨关节痛、食欲减退为主要表现,关节受累以腰、膝负重关节为主,7.5%的患者伴有肝功能异常。布氏杆菌病试管凝集试验结果阳性滴度越高,伴肝功能异常比例越高,可能与诱导肌体免疫反应强弱有关。
羊是确山县布病的主要传染源,羊应作为布病防治主要的监管对象[7]。依据确山县及周边布病传播流行特征,今后应当从以下几方面采取防制措施:首先加大布病防制知识宣传力度,提高群众的自我防护意识,当出现发热、乏力、骨关节痛等症状时及时就诊;其次积极开展医疗机构人员布病防治知识培训,提高对布病的认识和诊疗水平,对畜牧从业人员进行布氏杆菌疫苗预防接种,提高免疫水平;三是畜牧部门加强对来自疫区牲畜的监管和检疫,减少病畜的输入[8]。
[参考文献]
[1]陈文婿,崔步云,张庆华,等.布氏菌病流行50年特征分析[J].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2008,23(1):56-58.
[2]肖东楼.布鲁氏菌病防治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13-119.
[3]刘艳,刘生云,余祖江.布鲁氏菌病6例并文献复习[J].中国实用医刊,2010,37(9):49-50.
[4]徐楠,李娜.布氏杆菌病流行病学及诊治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医药,2010,5(20):246-247.
[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鲁氏菌病诊疗指南(试行)的通知[S].卫办医政发〔2012〕117号.
[6]王建晔,王新军.522例布鲁氏菌病流行病学分析[J].疾病监测与控制杂志,2009,3(4):200-201.
篇6
关键词 烟雾病MRA CTA DSA
资料与方法
2008年10月~2011年1月收治烟雾病患者30例,男18例,女12例,其中青少年组患者6例,成人组患者24例,年龄5~61岁,平均30岁,发病年龄有两个高峰时段。一个高峰时段5~15岁,另一个高峰时段35~45岁。临床分组:一组为青少年组(≤15岁),一组为成人组(>15岁)。
诊断标准:以日本烟雾病研究委员会在1997年提出的具体诊断标准:①双侧颅底动脉受累;②颈内动脉末端、大脑前动脉和大脑中动脉起始段狭窄或闭塞;③颅底动脉闭塞处附近可见异常增生的血管网。符合上述条件并排除以下疾病:①动脉粥样硬化;②自身免疫性疾病;③脑膜炎;④头外伤;⑤Recklinghausen病;⑥唐氏综合征;⑦头部放射治疗后;⑧脑肿瘤。本组病例均符合此诊断标准。
临床表现:本组病例中19例临床表现为缺血性脑血管病,其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9例,脑梗死10例,11例临床表现为脑出血(7例脑室出血,3例脑实质出血,1例蛛网膜下腔出血)。以上患者经过治疗后,病情明显好转出院。
辅助检查:MRA检查:采用三维时间流逝法成像。多层螺旋CTA检查。DSA检查。
结果
发病年龄:患者发病年龄分布的特点如图表所示:患者发病的年龄5~61岁,平均的发病年龄30岁,本组数据可发现患者发病的2个高峰时段5~15岁和35~45岁,男18例,女12例,男女之比3:2,少年组(≤15岁)6例,成人组(>15岁)24例。
临床表现:阵发性肢体麻木无力6例,头晕头痛的3例,一侧肢体无力7例,癫痫2例,双眼视物不清1例,言语不清的3例,头痛恶心呕吐伴意识障碍的8例。见表1。
辅助检查:①4例行头颅MRA检查:2例双侧颈内动脉末端闭塞,1例两侧大脑中动脉起始部闭塞,1例一侧颈内动脉闭塞伴对侧大脑中动脉狭窄。4例患者均可见到异常增生的烟雾血管。②3例行头颅CTA检查:1例双侧颈内动脉末端闭塞,1例两侧大脑中动脉起始部闭塞,1例一侧颈内动脉闭塞伴对侧大脑中动脉狭窄,其中2例可见大脑后交通动脉瘤。③DSA检查:在动脉充盈期可见阻塞,动脉闭塞近端可见烟雾血管。其中6例一侧颈内动脉闭塞伴另一侧大脑中动脉显影不佳,16例两侧颈内动脉末端狭窄或闭塞。8例双侧大脑中动脉狭窄或闭塞。30例患者中有3例患者大脑后动脉不显影,2例可见大脑后交通动脉瘤,3例为烟雾血管动脉瘤。所有患者基底节区均可见大量增生的形似烟雾的异常血管网造影亦可显示丰富的循环侧支。
讨论
Moyamoya病是由于颅底动脉环前半部慢性闭塞导致的一种慢性疾病,病程时间长,受累的血管不同,程度和范围不同,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儿童期Moyamoya病典型的表现为患者过度通气或大量活动后出现脑缺血性症状,表现为阵发性一侧肢体麻木无力或一侧肢体偏瘫等,有的表现为左右两侧交替的肢体无力,则应高度怀疑Moyamoya病。儿童或青少年患者多以脑缺血症状为主,颅内出血症状并不多见。但近年来有部分学者认为由于成人颅内出现脑缺血症状较颅内出血症状轻,被简单诊断为脑动脉硬化,也未行相关的血管检查。致使部分缺血性烟雾病得不到确诊。随着影像学的发展,我们已经有了多种检测手段如TCD、MRA、CTA等,加之临床医生对烟雾病的认识也已经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所以无症状的烟雾病及缺血性的烟雾病的漏诊及误诊率较前大大减少。颅内出血有的可表现为脑实质出血(额叶、顶叶),有的可出现脑室出血,还有的急性发作为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室及基底节区的出血是最常见到的脑出血,但是蛛网膜下腔及丘脑出血在临床上也不少见。烟雾病在临床上逐渐成为一种常见病,总结和掌握烟雾病的临床特点对以后对烟雾病的诊断和治疗有很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1 高山,黄家星.经颅多普勒(TCD)的诊断技术与临床应用.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4:2-4.
篇7
关键词:手足口病;病原学;临床特点
Abstract:Objective To understand the pathogen types and epidemiology characters of hand,foot and mouth disease(HFMD)within Guanghan city;to analys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ifferent pathogen types and clinical peculiarities.Methods To analyse the pathogen types of 161 hand,foot and mouth disease(HFMD)cases which happened in Guanghan city from 2011-2014;to compare the differences among different pathogen types and clinical peculiarities.Results Among 161 hand,foot and mouth(HFMD)cases,the pathogen types and ratio numbers were:55 cases were caused by enterovirus 71(EV-71),34.16 percent;54 cases were caused by coxsackievirus A16(Cox A16),33.54 percent;the rest 52 cases were caused by other enterovirus and the ratio was 32.30 percent.From 2011 to 2014,the pathogen types changed gradually,the incidence rate of enterovirus 71(EV-71)showed the tendency of decrease.For the most severe 48 patients,there were 27 cases with enterovirus 71(EV-71)positive;13 cases with coxsackievirus A16(Cox A16)positive;8 cases with other enterovirus infectionConclusion There were different types of enterovirus led to hand,foot and mouth disease(HFMD)in Guanghan city in different years;which induced different clinical symptoms.Most severe cases were caused by enterovirus 71(EV-71).Early diagnosis,early intervention are suggested to reduce death ratio of severe patients.
Key words:Hand,foot and mouth disease(HFMD);Pathogen;Clinical peculiarity
手足口病是由一组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多发生于5岁以下婴幼儿,以手、足、口腔等部位皮肤粘膜的皮疹、疱疹、溃疡为典型表现,少数患儿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脊髓膜炎、脑炎等并发症,个别重症患儿病情发展快,导致死亡。自2008年将手足口病纳入丙类传染病管理后,我市手足口病发病呈逐年上升趋势。抽取我市2011~2014年161例手足口病实验室确诊病例对病原学分型、临床特点进行分析,现将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数据抽取我市2011年~2014年的手足口病实验室确诊病例共161例,其中重症患儿48例,死亡1例。161例患儿中男性98例,女性63例,年龄在0~6岁。所有病例均有手或足部疱疹,部分患者存在发热、口腔损害。所有病例在征求家长同意后均采集了咽拭子标本。
1.2方法 161例患儿均在就诊当天采集咽拭子标本,用专用采样棉签,适度用力拭抹咽喉壁和两侧扁桃体部位,应避免触及舍部,迅速将棉签放入专用采样管。-20℃以下低温保存并送德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做病毒核酸检测。收集161例患儿的临床资料,包括患儿姓名、性别、年龄、住址、发病日期、临床表现、转归等。
2结果
2.1病原学分型 2011~2014年我市161例手足口病实验室确诊病例中EV71分型55例,占34.16%,CoxA16分型54例,占33.54%,其他肠道病毒52例,占32.30%。由此看出,我市2011~2014年各病原学分型差异不大;2011年我市手足口病实验室确诊病例28例,其中EV71分型26例,占92.86%,其他肠道病毒2例,占7.14%;2012年我市手足口病实验室确诊病例32例,其中EV71分型7例,占21.88%,CoxA16分型16例,占50%,其他肠道病毒9例,占28.15%;2013年我市手足口病实验室确诊病例38例,其中EV71分型12例,占31.58%,CoxA16分型1例,占2.63%,其他肠道病毒25例,占65.79%;2014年我市手足口病实验室确诊病例63例,其中EV71分型10例,占15.87%,CoxA16分型36例,占57.14%,其他肠道病毒17例,占26.98%。2011~2014年各病原学分型见表1。
由此可见,我市2011~2014年总体各病原学分型差异不大,但每年病原学分型所占比重有所不同。2011年我市以EV71型为主,占92.86%,2011~2014年我市EV71型总体呈下降趋势,到2014年仅占15.87%。2012年和2014年以CoxA16为主,2013年以其他肠道病毒为主。
2.2发病季节分布 2011~2014年我市手足口病发病均呈现5~8月及10~12月双高峰。
2.3发病性别及年龄分布 161例患儿男性98例,女性63例,男女性别比为1.56:1;年龄在0岁组到6岁组之间,其中0岁组9例,1岁组46例,2岁组52例,3岁组37例,4岁组12例,5岁组4例,6岁组1例。以1~3岁组患儿最多,占83.85%。
2.4发病城乡区别 161例患儿城镇患儿69例,农村患儿92例,城乡比例为1:1.33,可见农村地区发病高于城镇地区。
2.5临床特征及与病原学分型的联系 所有161例病例均有手或足部疱疹,其中126例有发热,占78.26%。131例有口腔粘膜疹,占81.37%,其中口唇周围疱疹43例,检测均为其他肠道病毒。48例重症患者中30例为EV71阳性,占56.25%,15例为其他肠道病毒,3例为CoxA16阳性。48例重症病例中,神经系统并发症20例,其中EV71阳性17例,其他肠道病毒阳性3例;循环系统并发症22例,EV71阳性10例,其他肠道病毒10例,CoxA16阳性2例;呼吸系统统并发症6例,EV71阳性3例,其他肠道病毒2例,CoxA16阳性1例。重症病例中1例死亡病例为EV71病毒所致的脑干脑炎。重症病例病原学分型见表2。
3讨论
手足口病全年均可发病,在我市呈现5~8月及10~12月的发病双高峰。手足口病传染性强,发病主要为5岁以下婴幼儿,尤以1~3岁发病最多,在托幼机构容易引起聚集性病例[1-6]。农村发病高于城镇,说明手足口病的发病与居住、生活条件及卫生习惯有着密切的关系。手足口病以发热和手足口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临床特征,重症患儿可并发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等并发症。手足口病的病原体多样,有肠道病毒71型、柯萨奇病毒和埃可病毒的某些血清型。EV71容易导致重症病例。因EV71具有嗜神经性,更容易引起神经系统并发症,可引起致命性脑病;柯萨奇A组感染不引起细胞病变,故一般为轻症患者;而EV71可引起细胞病变,可表现为严重病例[7-9]。手足口病目前尚无特效治疗,研究疫苗的价值显得尤为重要。早期诊断,对有重症倾向的病例早期干预,可以降低危重患者的病死率。加强疫情监测、做好幼托机构管理、对婴幼儿家长做好健康教育,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对预防手足口病的流行起着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李兰娟,任红.传染病学(第8版)[M].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3:125-130.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年版)[S].2010,04,19.
[3]刘东旺,李颖.手足口病340例临床及病原学分型[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2012,6.
[4]李丽红,张晓杰,孙立伟,等.长春市小儿手足口病临床特点及病原学分析[J].中国小儿急救医学,2011,12.
[5]赵慧欣,张艳玲,张奕,等.2007年北京儿童中流行的手足口病病原学及临床特点[J].临床儿科杂志,2008,6.
[6]杜曾庆,吴茜,王美芬,等.1764例手足口病的临床诊治特点及病原学研究[J].中华妇幼临床医学杂志,2012,2.
[7]杨坤,赵东赤.EV71感染致重症手足口病的研究进展[J].国际儿科学杂志,2010,37(2):199-202.
篇8
血吸虫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民身体健康的人蓄共患寄生虫病。根据感染血吸虫后出现的临床症状和体征不同而分为急性血吸虫病、慢性血吸虫病、晚期血吸虫病。芜湖县位于皖东南沿江地区,历史上血吸虫病流行严重,今年初,全县有螺面积305.5万m2,6个镇77个村流行血吸虫病,其中二类村5个、三类村17个、四类村40个、五类村15个,流行区人口18万人。县血防站收治的血吸虫病患者大多数是农民,由于其文化水平、心理素质、家庭环境和病情程度的不同,则护理需要也应有所不同。长期以来,我们对血吸虫患者的护理措施多限于常规护理方面,而在病后期间对患者的心理动态方面研究不多,心理护理工作做的更少。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一方面对医疗保健服务的质量需求不断增长,另一方面对医疗保健过程中的人文关怀的要求亦日益增强。有鉴于此,笔者依据本站收治的血吸虫病患者的心理状况观察资料,浅谈血吸虫病不同期患者的心理特点及护理对策。
1临床资料
2003年以来本所收治血吸虫病患者252例,其中急性血吸虫病患者20例,男16例,女4例,年龄12~53岁;慢性血吸虫病患者200例,男125例,女81例,年龄8~77岁;晚期血吸虫病患者3例,男1例,女2例,年龄44~65岁。
2血吸虫病不同期患者的心理特点
2.1急性血吸虫病患者这类患者由于发病突然,病情重,来势凶猛,医护人员及家属的一举一动直接影响其心理活动,患者常表现为恐惧、紧张、忧虑等,具体表现为:情绪紧张,经常找医生打听病情,担心病情过重而难以医治,因此造成失眠、纳差、情绪不稳定,植物神经功能紊乱。
2.2慢性血吸虫病患者这类患者多数为20~50岁的青壮年。他们是家庭的支柱或是主要劳动力,因生产生活接触疫水较多而造成重复感染。由于年轻力壮,抵抗力强,患者临床表现不明显,且年年检查年年治疗,吡喹酮副作用少,大多数患者与正常人一样,能吃、能睡、能劳动,常常表现为无所谓,漠不关心,进而降低其全家人的血防依从性。
2.3晚期血吸虫病患者这类患者病情重,病程长,体质弱,尤其是顽固性腹水反复发作,对治疗丧失信心,自认为无药可救,只等死神的到来。常常表现为情绪低落、焦虑渴求以至悲观绝望,对低钠饮食厌恶,这些心理活动对疾病的治疗转归起着消极作用。
3护理对策
3.1对急性血吸虫病患者应多给以关爱,入院后医护人员应迅速热情地接待患者,为患者提供一切可需服务;以美好、和蔼、诚恳、充满信心的语言、举止和态度,使患者从心理上感到被护理人员重视,受到人格的尊重,从而建立了对护理人员的亲切感和信赖感,可起到积极配合医治护理的作用。同时做好精神安慰工作,调整心态,消除恐惧紧张等不安情绪,也是身心护理的关键。根据患者的职业、爱好、态度、文化水平和性格特点,选择一种适当的时间、谈话内容与语调,给患者讲解焦虑情绪带来的危害性,让患者消除消极情绪,增强治愈疾病的信心。
3.2对慢性血吸虫病患者应多给以说理开导,做好宣传教育工作,安排他们看图片、画册、录像等,使他们知晓血防知识,增强血防意识;针对他们对血吸虫病危害性认识不足,请同住的晚期血吸虫病病友进行现身说教,介绍其不治或延误治疗导致因病致贫的严重后果,使患者认识血吸虫病的严重危害性和及时治疗的重要性,进而改变其卫生行为,提高其全家血防依从性。
3.3对晚期血吸虫患者必须从整体护理出发,根据不同患者的病情和心理活动制订合理的护理方案。对出现悲观绝望、焦虑渴求心理的患者,要关心安慰他们,使患者坚持住院,心情宽裕,配合治疗。千万不能歧视患者,对患者提出的要求表示理解,尽可能给予满足。通过护理措施调动病员的积极情绪,利用其积极作用提高治疗效果。同时动员家属多向患者进行开导,使其安心治疗养病。对腹水患者讲明限钠或限蛋白质饮食有利于腹水消退和防止肝昏迷的意义,解除其心理压力,以积极的心态接受治疗。
4小结
心理护理是护理学中一门较新的学科,尚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基础和临床模式。开展血吸虫病人的心理护理,必须深入病房,善于发现,全面了解,讲究方法,解决问题,根据其心理特征制定切实可行的护理计划,并不断修正总结。
参考文献:
[1]黄峻.人性化服务――现代护理的发展趋势.中国护理杂志,2007,42(5):391.
[2]帅勤然,余文杰,陈兰.吡喹酮的三日疗法治疗102例急性血吸虫病临床观察.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007,18(3):84.
篇9
【关键词】 脑出血; 脑疝; 临床特点; 护理干预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8年10月至2011年10月来我院就诊的脑出血并发脑疝的患者40例,所有患者均进行头颅CT检查,均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其中男25例,女15例。年龄45~67岁,平均年龄61岁。脑部出血的部位:双侧基底节区出现出血的患者有20例,占50%;丘脑出血的患者有10例,占25%;小脑出血的患者有10例,占25%。出血量:5~30 ml 30例,31~60 ml 15例,60 ml以上5例,有明显高血压病史的患者有35例。
12 治疗方法 40例患者进行保守治疗有10例,采用开颅去骨瓣减压血肿清除术患者有30例,术后进行常规止血,脱水,抗感染,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抑制胃酸,营养支持等对症治疗,所有患者均进行有效的护理干预。
13 疗效评价标准 按以下标准评价治疗脑出血合并脑疝的临床疗效。治愈:功能缺损的评分降低幅度≥91%; 显效:功能缺损评分降低幅度在46%~90%;有效:功能缺损评分降低幅度在18%~45%;无效:功能缺损评分减少幅度
2 结果
21 临床特点 脑出血并发脑疝的患者临床特点为头痛、呕吐及中枢性偏瘫、意识障碍、感觉障碍、脑疝形成、精神行为异常。主要情况见下表。
22 治疗结果 按制定的标准评价治疗和护理干预的效果。40例患者治愈4例,显效10例,有效20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85%。死亡原因主要为肺部感染、肾功能衰竭以及消化道出血、多器官衰竭。
表1 脑出血并发脑疝临床表现情况表
临床表现 例数 占比率(%)
头痛 12 3000
呕吐及中枢性偏瘫 19 4750
意识障碍 5 1250
感觉障碍 2 500
脑疝形成 1 250
精神行为异常 1 250
3 预防和护理干预措施
31 一般状况及生命体征的观察 脑出血患者应绝对卧床休息,取侧卧位,去掉义齿,避免呕吐物及异物误入呼吸道而发生窒息。保持室内安静,避免血压过高再次发生血管破裂出血。对于伴有意识障碍及精神症状的患者应适当给予镇静剂和约束,防止意外损伤。密切观察患者的体温、呼吸、血压和脉搏情况,可用心电监护仪进行实时的监测,保持呼吸道通畅,给予吸氧。体温升高说明可能存在感染,应积极使用降温措施。
32 基础护理 脑出血发病的24 h内应禁食,以后如果生命体征平稳,无颅高压及消化道出血等症状,可行鼻饲流质饮食,每日保证足够的蛋白质、维生素及热量的摄入。给患者建立良好的静脉通道,遵医嘱及时、准确给药,保证降压药剂脱水机的应用,以保证持续、平稳降血压,降颅压的效果,避免脑疝。同时做好皮肤、口腔、呼吸道及尿道的护理。长期卧床的患者容易发生褥疮,故应保持床上卫生,每天定时翻身,按摩,动作要轻柔。
33 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 高血压脑出血因为并发症死亡的人数很多,所以并发症的预防也非常重要。脑出血后脑组织受压使呼吸中枢受抑制,容易出现缺氧及呼吸道的感染,应勤拍背,有助于咳痰排除,避免发生坠积性肺炎及肺部感染,必要时可行雾化吸入及预防性应用抗生素[6]。
34 出院指导 出院时应向患者及家属做好健康教育,保证患者在出院后能够按时服药,定期监测血压,保生活及饮食习惯,坚持适当的运动,保持良好的情绪,避免和减少不良刺激,坚持锻炼身体,合理搭配饮食[7]。家属应理解患者的特殊处境,并给以配合,共同帮助患者恢复和健康的生活,密切关注患者的病情变化,如果发现有异常情况应及时就诊。
综上所述,脑出血并发脑疝是由于多种因素所引起的,发病时病情较重、致残率较高,极大地影响了患者的健康和生活质量。实施有效的防控措施,对患者进行积极的护理干预能有效减少致残率和致死率,提高临床疗效。
参 考 文 献
[1] 马鸿章超早期手术治疗脑出血并发脑疝47例分析.基层医学论坛,2011,8(15):736737.
[2] 王浩高血压脑出血临床特点与微创治疗优势临床观察.山东医药,2011,32(51):7677.
[3] 郭荣江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特点及疗效分析.中国健康月刊,2011,9(30):117.
[4] 王翠萍高龄脑出血急性期临床特点及防护对策.现代医药卫生,2008,21(24):32003201.
[5] 杜秀梅高血压合并脑出血的临床特点分析.医学信息,2011,2(24):694.
篇10
【关键词】
早产儿;缺氧缺血性脑病;CT诊断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preterm hypoxic ischemic en-cephalopathy,HIE)是新生儿窒息后的严重并发症,在早产儿尤为严重,是其死亡及严重神经系统后遗症的主要原因。笔者对本院2007年6月至2010年9月期间55例早产儿HIE颅脑CT进行回顾性分析, 以便临床对早产儿HIE做出诊断及预后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7年6月至2010年9月HIE早产儿55例,男29例,女26例,胎龄217~269 d,胎龄28~31周的17例, 32~37周的38例,出生体质量1730~2450 g。生后1 min Apgar评分:4~7分31例, 0~3分14例。临床表现发绀、呼吸表浅、意识障碍、原始反射减退、肌张力异常、尖叫及抽搐等。
1.2 检查方法
初次检查在生后1~7 d,第二次复查在纠正胎龄为40周,复查病例53例(2例因放弃治疗未作复查)。所有病例均采用GEPROSPEEDAⅡ螺旋CT扫描仪,层距8~10 mm,层厚8~10 mm,扫描层数8~10层,窗位35 Hu,窗宽75 Hu。熟睡后扫描,未用镇静剂。CT的HIE诊断及分度标准根据中华医学会儿科学会新生儿学组所制定标准,分轻、中、重度[1]。
1.3 结果
55例患儿脑实质内均可见低密度影,胎龄越小,窒息越重,低密度范围越广泛。
CT分度轻度者26例,占47.3%,表现为低密度影分布2个脑叶内, 边界欠清, CT值15Hu-18Hu之间,其中累及额顶叶19例,累及额叶7例;合并脑室管膜下出血14例,脑室内出血5例,蛛网膜下腔出血7例。CT分度中度者16例,占29.1%,表现为低密度影分布超过2个脑叶, CT值12-16Hu之间,其中累及额枕顶叶者6例,累及额顶颞叶者10例;合并室管膜下出血4例,脑室内出血7例,蛛网膜下腔出血5例。CT分度重度者13例,占23.6%,表现为低密度影弥漫分布于脑白质, CT值8-12Hu之间,灰白质界限模糊, 脑窄,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3例,脑室出血5例。纠正胎龄40周复查CT结果:轻度HIE患儿CT正常21例,脑积水5例;中度HIE患儿CT正常10例,脑萎缩2例, 脑积水2例,脑室周围白质软化2例,脑穿通畸形1例;重度者均见不可逆改变,包括脑萎缩5例,脑室周围白质软化4例,脑穿通畸形2例,2例因放弃治疗未作复查。
2 讨论
脑缺氧缺血后,脑血管内皮细胞紧密连接松解,通透性增加,水、钠离子和蛋白质漏出,导致脑水肿发生,因此HIE早期脑损害的主要表现为脑水肿,影像学表现为密度减低[2]。早产儿和足月新生儿HIE的影像学表现有所不同。足月儿HIE的损伤部位在大脑皮层和皮层下的动脉供血分水岭区,表现为对称性大脑镰旁脑皮层密度减低,且皮髓质分界处模糊。本组早产儿CT检查均有白质低密度的表现,且胎龄越小,窒息越重,低密度范围越广泛。轻度见脑室周围白质可见多发枫叶状、斑片状低密度阴影, 分布在二个脑叶,CT值在15Hu-18Hu, 灰、白质边界稍不清,本组26例有此表现;中度脑室周围白质片状、花瓣状低密度影,分布超过两个脑叶, CT值12-16Hu之间,灰、白质分界模糊,本组16例有此表现;重度为弥漫性脑实质密度减低, CT值8-12Hu, 灰、白质弥漫性分界不清,可出现圆形软化灶以及“双圈征”, 本组有13例有此表现。
早产儿HIE常合并出现脑室周围白质软化。脑室周围白质软化常因大脑前、中、后动脉的深支终末供血不足导致的局部区域缺血性梗死[3],多为凝固性坏死,后期液化形成囊腔,囊腔逐渐汇入脑室使脑室局部扩大,外形呈花边样或不规则改变,局部形成瘢痕和胶质增生[4]。CT对早期的脑室周围白质软化不敏感,后期则有诊断价值,本组资料显示脑室周围白质软化多发生在中重度HIE,缺氧越重,发生率及程度就越重。早产儿HIE也常合管膜下-脑室内出血,多发生在中重度HIE,主要是缺氧缺血后再管注损伤,导致终末端血管破裂所致,CT表现为脑室周围室管膜下区域圆形高密度阴影,出血穿破室管膜后,在脑室内形成高密度阴影。另外也可发生蛛网膜下腔出血,出血部位多在小脑天幕、矢状窦、脑表面沟及直窦[5],CT表现为额叶小片状低密度影, 边缘模糊,多见于纵裂池后部,出血主要成线状或窄条状高密度影,宽度一般直径>0.5 cm, 出血原因常为缺氧缺氧后局部毛细血管内液体外渗所致。本组中重度病例多合并以上类型颅内出血,且预后不佳。
CT在早产儿HIE的诊断中有重要地位,有研究表明头颅CT,头颅MRI,头颅超声,三者相比较对诊断HIE的阳性率及正确率,依次为CT>MRI>US,相对于MRI及头颅超声,CT优势在于简便、容易确定病变位置、范围及大小,对于早期判断脑室内出血及脑实质出血也比较敏感,CT缺点是对早期无囊变脑室周围白质软化的分辨率明显不如MRI[6]及超声,而且X线辐射较多。目前仅凭影像学检查尚有片面性,仍需紧密结合临床资料综合分析,且跟踪随访及功能评估,才能做出较客观的评价。
参 考 文 献
[1]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会新生儿学组.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诊断依据和临床分度.中华儿科杂志,1997,35(2):99.
[2] Ballabh P, Braun A, Nedergaard M. Anatomic analysis of blood vessel singerminal matrix, cerebral cortex, and white matter in developing infants.PediatrRes,2004,56(1):117-12.
[3] 李玉华.早产儿缺血缺氧性脑损伤的CT与磁共振诊断.小儿急救医学,2004,11(4):214-215.
[4] Madan A, Hamrick SEG, Ferriero DM. Central nervous system injury and neuroprotection.Taeusch HW, Ballard RA, Gleason CA.Avery Diseases of the Newborn.8th ed.Philadelphia:Elsevier Saunders,2005:970-9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