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止洪涝灾害的措施范文
时间:2023-12-21 17:18:5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防止洪涝灾害的措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洪涝灾害带来的危害性非常大,所以说洪涝灾害需要及时应对,尤其是在洪涝灾害后需要注意什么,那么下面给大家分享关于洪涝灾害后卫生防病措施,欢迎阅读!
洪涝灾害后有哪些卫生防病措施1、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灾后要彻底清理的室内外环境污泥、垃圾,改善卫生条件,埋葬好死亡动物尸体、疏通沟渠、填平洼坑,清除蚊、蝇孳生地,有目标地进行消毒(如喷洒灭虫剂),防止蚊蝇大量繁殖和传播疾病。
2、清理与清洗饮用水系统:对受洪水损坏的自来水设施要抓紧修整,蓄水池、水井要掏洗干净,并用漂白粉进行消毒,家庭水缸可投放漂白精片或明矾进行杀菌、沉淀,可请有关卫生单位帮助检测,看是否符合卫生要求。
向群众宣传,要喝开水,不要喝生水,预防经水传播的疾病。
3、加强饮食卫生管理与家庭饮食卫生:洪水过后将转来高温天气,食物易变质,洪水期间保存的食品也易霉变,临时性摊点也常不注意卫生,所以要强调吃鲜饭菜,吃煮熟煮透的食品,禁止受洪水浸泡变质的食品上市,禁售溺死的畜、禽肉类。
洪涝灾害卫生应急措施有哪些1、建立灾后疫情监测和疫情报告制度。
乡政府与卫生院实行疫情、行政双值班制度,确保疫情报告渠道畅通。受灾地区在救灾防病特殊时期对甲类传染病和食物中毒实行疫情每日报告和“零”报告制度,在各安置点要建立疫情监测点,主动搜索疫情,加强霍乱、伤寒、痢疾等肠道传染病、腹泻病以及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疟疾、乙脑等虫媒和自然疫源性疾病等重点疾病的监测,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2、开展饮用水消毒和饮食卫生管理,防止水源性、食源性疾患发生。
重点抓好水源保护和饮用水消毒,把饮用水消毒措施、药品落实到每家每户,保证分散式和集中式供水的安全卫生。对地面水井以及分散饮用河塘水、小沟水地区,要想方设法把饮用水消毒工作落到实处。对集中式供水要强化净化消毒处理,乡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同时要在场镇点开展食品卫生监督检查,特别要加强对熟食和卤菜的监督检查,防止微生物和化学品污染食物,防止食物中毒和其他食源性疾病的发生。
3、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搞好环境清理和消杀。
充分发动群众,彻底清理室内外环境,清除蚊蝇孳生地及鼠类栖息场所,加强防蚊蝇、防鼠措施,消灭蚊蝇鼠害。对水淹地区和居民住宅、厕所、垃圾点、临时住所等地全面实施药物喷洒消毒和卫生处理。洪涝灾害后,要组织人力物力认真清理垃圾、杂物、清除污水坑洼,及时清除污泥、人畜粪便、腐烂植物和动物尸体。全力消除导致疫病发生的隐患。
4、开展群众性健康教育活动。
充分利用公益性岗位人员,首先集中对公益性岗位人员进行灾后易发生疾病的预防知识讲解,然后让公益性岗位人员在各安置点多渠道、多形式地向群众宣传灾后易发生疾病的预防知识,重点宣传环境卫生、饮水饮食卫生的重要性和饮用水消毒、环境消毒等具体方法,促使群众自觉提高自我保健意识和自我防病能力,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应对洪涝灾害的措施有哪些1、受到洪水威胁时,应按照预定路线,就近、有组织地迅速向山坡、高地、高楼、避洪台等地转移。
并设法尽快与当地政府防汛或救援部门取得联系,报告自己的方位和险情,积极寻求救援。
2、洪水来得太快,已经来不及转移时,要尽可能地向熟悉的高地跑,或立即爬上大树、高墙、房顶等处做暂时避险,等待援救。
如有可能应找一块有浮力的木板放在身边,准备些吃的。注意:不可攀爬带电的电线杆、铁塔及泥坯房的屋顶等不安全建筑。
3、千万不要游泳逃生、转移,已经受到洪水包围的情况下,要尽可能充分利用准备好的船只、木排、门板、木桶等救生器材转移、逃生。
4、如已被卷入洪水中,一定要尽可能抓住固定的或能漂浮的东西,寻找机会逃生;
如暂无可用资源,那首先应平躺身体,头部向上两手侧平伸,以降低被卷入水底的可能性;同时头部应与上游方向一致,这样洪水下冲时头部不容易受伤;尽可能在身体漂流过程中抓住身边固定的物体或漂浮物以自救。
5、发现高压线铁塔倾斜或者电线断头下垂时,一定要迅速远避,不可触摸或接近,防止触电。
6、洪水过后,做好各项卫生防疫工作。
篇2
1.1对农作物生长过程及产量的影响
洪水会对农作物的生长造成不良的影响,当洪水侵入农田后,会带来大量的石块和杂物,对于一些根系不发达的农作物来说,有被洪水冲走的可能性,这种情况一旦发生,会给农田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失。对于根系发达的农作物来说,农作物的根部会出现腐烂的情况,这需要及时使用农业的科技手段进行恢复,但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农作物生产成本。同时,洪水也会带来各种各样的污染物,这些污染物对于农作物的生长十分不利,使农作物减产甚至使土地无法再种植农作物。此外,污染物会侵入土壤中,继而进入到农作物中,这使得农作物会产生一定的毒性,使得无法再为人类食用。
1.2对农田土壤土质的影响
洪水一旦侵入农田会对农田的土壤产生恶性的影响,洪水会侵蚀农田表面的土壤,农田表面的土壤对于农作物的生长有着关键性的作用,农田表面的土壤有着大量的腐殖质和营养物质,这些物质能够促进农作物的生长。洪水强大的侵蚀力会冲蚀掉土壤的营养部分,这使得农田不能够发挥自身的作用,使得农田不再具有耕作的条件和意义,同时会造成农作物的绝产或绝收,使农民损失大量的经济利益。
2水毁农田水利工程的修复技术
2.1对水毁农田进行受损状况调查
在对水毁农田水利工程进行修复时,应当对水毁农田的受损状况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工作。主要调查农田的实际受损状况,这主要是根据实际的受损状况开展修复工作,确定施工的具体方案和实际的施工时间。同时还要对水毁农田周围农民的实际受损情况和经济、生活的受损状况进行调查,这主要为了在制定相关修复方案时,考虑到修复方案对于农民生活的影响。调查工作主要是为实际工作的开展提供依据,防止在实际的修复过程中造成对于水毁农田的再次伤害,更好地安排修复人员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也能够防止修复工作对周边居民的正常生产生活产生不良影响。
2.2对农田表面杂物进行清理
在对农田进行相关调查后,制定修复方案时,首先应该进行的是对农田表面杂物的清理和整理,因为这些杂物往往含有一些有毒物质,这些有毒物质会对农作物的生长产生不良的影响,生长出来的农作物会含有有毒物质,不能够通过相应的农作物生产质量检查,人们食用了这种土地生产出的农作物后会产生食物中毒,对人们的身体健康产生危害。有毒物质一旦侵入土地,会对土地整体的营养结构造成破坏,使得农田不再适应农业生产,最终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2.3对农田表层土壤进行修复
在对农田表面杂物进行处理后,就要对农田表层的土壤进行修复,洪水会冲蚀掉农田表层大量的营养元素,还会在土地表面沉降一些有毒和有害物质,因此对于表层土壤的修复就显得十分重要。主要方法是根据实际的调查情况了解表层土壤被侵蚀的深度,对受侵蚀和污染的土壤进行清理,同时要在原有的土层上补充新鲜且有一定腐殖质的土壤。要对新土壤和旧土壤进行充分融合,保证表层土壤具有肥力,能够适应农作物的耕作。整理过的表层土壤要进行一定时间的休耕之后才能够再进行相关的耕作作业,否则会导致农作物生长不良的现象,损害农民的经济利益。
2.4对农田地埂进行修复
在发生洪水时,洪水强大的冲蚀力会对农田地埂造成损害,会出现无法辨认土地,无法进行机械化和正常工作的情况。因此,要对农田地埂进行有效的修复,才能够保证农业工作的正常进行。进行农田地埂修复工作主要是使用石块对地埂进行修复或者重建,保证地埂的整洁性,方便耕作,减少水土和土壤营养成分的流失。要根据土地的范围、受损程度、受损情况和土地当时的环境,根据这些预测工程方案,必要时进行彻底重修。
3减轻农田遭受损害的长效机制和手段
我国的洪涝灾害频发,这对于我国的农业生产造成了不良的影响。因此,只有加强对于恶劣天气的预报,让农民及时了解洪涝灾害的动向,及时对农田进行加固和相应的防护措施,减少因洪涝灾害造成的损失。同时,应当加强对于我国农田的建设,主要是加固农田地埂,对农田进行定期的治理等手段,采用这些手段才能够真正增强农田的抗灾害能力。农业是我国的基础产业,我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只有加快对于水毁农田水利工程的修复,并制定出相应的防护和防治政策,才能够真正促进我国农业的发展。
4结语
篇3
[关键词]防汛抢险 问题
中图分类号:TV8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21-0091-01
一、水利工程
1.调节农业灌溉
我国是农业大国,很多水利设施修建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方便农业灌溉和农村地区生活用水。以农业灌溉为目的的农田水利设施一般规模较小,且多出现在水量较为丰富、地势较为平坦的地区。
2.调控地区用水的大型水利设施
我国是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多发的国家,在近年多地均发生了较大范围的洪涝灾害以及干旱自然灾害,给工农业生产以及城乡居民生活的正常秩序带来了巨大的不利影响。特别是长江中下游、东北多发的洪涝灾害以及华北出现的大规模干旱自然灾害给工农业生产活动带来了巨大影响。因此,调节地区给排水的水利工程设施在多地上马,并逐渐投入使用。
3.开发水资源
水中含有巨大的势能,通过兴建水库提高水位势能的方式可以将蕴含的势能转化成动能,从而供给人类使用。另外,部分地区也兴建了许多以渔业为目的的水利工程。
二、水利工程防汛措施
1.堤坝
在我国内陆地区的大多数河流,特别是东北、华北、中等地区,在夏季多雨季节常会由于河流的汇水作用而导致其河道水位大量上涨,引发汛情。常规的防汛措施是在地势较为低洼地区以及河道水位明显上升地区(根据汇水面以及汇水量分析,结合以往防汛经验确定具置)修建堤坝,以防止河道水大量涌出给沿河两岸的危害。特别对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如开封等地,河道高悬空中,需要对修建大型堤坝来防止汛期黄河漫出河道,引发决堤事故。
2.水库
我国目前较为重要的几个大型水库水利工程设施主要有长江三峡、黄河小浪底等。水库对于汛期河流防汛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特别是三峡工程水库在近几年长江中下游几次大型洪水灾害中的表现是有目共睹的,其在洪水到来之前的应急措施以及洪峰抵达时的削峰、错峰等作用使得长江中下游地区平稳度过了几次重大险情,没有造成过大的洪涝灾害损失。由于水库的特殊防汛地位,以下就其在防汛方面的具体过程进行详细的介绍。
水库地区大范围高强度降水后,水库水位会在水库汇水面雨量汇集的作用下第一次水位上涨,且该上涨较为迅速且猛烈,但由于水库汇水面的大小受到限制,因此其水位上升速度很快达到巅峰。这一阶段主要水量来自于水库库容范围内的降水和上游部分水量增加量,在降水结束后水库库容范围内由于降水的结束而降水供水量减少,由此造成水位上升速度在巅峰点后突然下降,而水位呈现出一次较为陡峭的洪峰。但由于上游河流的汇水面过大而且其汇水量也相对较大,在不断涌入水库的过程中,水库水位会在上游来水增大的条件下进行缓慢增长,但其增长后劲较足,虽然由于水流时间作用上涨速度较慢,但水位洪峰却较高,反映在水库水位曲线上便形成了两个彼此相对独立的峰。客观来说,第二次洪峰虽然坡度较缓和,但其峰值相对较高,是水库防洪的重点控制所在。如图1为汛期水库水量水位曲线。
但在实际条件下,由于地区降水的不平衡导致水库上游汇水面各处汇水量的即时数据较不稳定,这就使得其上游来水量会呈现出不规则的多次峰值,即反映在水库水位曲线上就是明显不同的几个峰值。当然,以上所有的论断均是在水库正常运行且水库下游输水量保持稳定的基础上。因此在实际防汛工作中,常在洪峰到来之前先行大量水库泄水,降低水库水位,在洪峰到达时利用水库的大水量汇集作用降低河道实际下游输水量,从而减轻下游河道水位压力,这种控制措施成为“削峰”。然而,在水库上游来水量过大且时期较长的条件下,水库水量的高蓄积并不能完全解决上游过多的来水量,此时可以对水库水位进行分步骤泄洪处理,以分时段的泄洪和洪水蓄积来使得河道流动水位实现洪峰错开,以此避免大批量长时间洪峰过境给下游带来的防汛压力,这种控制方式称为“错峰”。水库通过合理分配的削峰以及错峰控制,实现对河道洪水的控制。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削峰和错峰均需要上下游相关水利工程设施的配合与辅助,因此上下游水利工程设施间的汛期通讯联络便尤为重要。
3.蓄滞洪区
蓄滞洪区对于河流防汛工作是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在河流洪涝灾害发生时,由于上游来水量过大、过、过急使得水库无法实现对洪峰的完全消除和降低,在这时可以通过在蓄滞洪区蓄积部分洪水的方式来避免大量洪水冲击下游带来的险情。在我国用作蓄滞洪区的地一般为低洼地和河流滩涂地等,在河道堤坝两侧,部分地区在蓄滞洪区的堤坝设计为自溃堤,在大量洪水来临时能够将多余的洪水蓄积在蓄滞洪区,以达到削峰的目的,而事实上,蓄滞洪区形成了无法主动蓄积洪水的作用。另外,在大型水利水电工程设施中,也设置有分洪闸等防汛措施,通过各种水利工程设施的协调使用来实现对汛期防洪的需要。
三、防汛抢险对策
1.完善的气象预警以及历年水文资料分析
在对水利工程进行防汛管理时,首先要时刻注意水利工程上下游的气象预警,在水利设施上下游分别设立足够量的水位、水流量监测仪器,对汛期可能会爆发的洪涝灾害做好前期准备,如水库的清库、堤坝的加固等处理,并结合以往历年的水文资料做好本年度的防汛准备工作。
2.对汛前各水利基础设施进行重点检查与维护
水库堤坝、水闸、泄洪道、放水堤的检查与维护是其中的重点,特别是在得到本次汛期来水量特别大的气象预警资料的提示下,需要对各容易引发溃堤等险情地段进行加固处理。
3.汛期对堤坝、泄洪闸等水利措施的检查与紧急加固
在对汛期各水利设施工程进行重点检查过程中,对发生的渗漏、裂缝、管涌进行针对性的封堵、加固处理,并在汛期过后对其进行针对性的维修保养。
4.应急撤离计划以及响应
对水利工程中,汛期特别大有可能造成该地或下游某地发生较大规模洪水灾害,应该按照经验预先制定好足够的应急撤离计划,对受灾群众进行紧急的撤离、疏散和救援,以最大限度的降低洪涝灾害带来的人员伤亡与财产损失。而对于实际应急抢险中的人员撤离,需要在政府部门的主管与指导下进行,综合协调各方面力量共同应急响应。
参考文献
[1]赵学刚.水利工程防汛措施及抢险方法[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04).
[2]李文卷.水利工程防汛措施及抢险策略探析[J].北京农业,2012,(27).
篇4
1、地理概况:康平县隶属沈阳市,位于沈阳市北端。东依辽河与昌图县毗邻,南连法库县,西界彰武县,北与内蒙古科沁左翼后旗接壤。该县地处辽河平原中上游,居辽河西岸。地势为西高东洼,南丘北沙。西及西南部为低山丘陵,中部和东部为平原。辽河为东部界河,其支流马莲河均由北向南注入辽河。境内辽河沿岸土质肥沃,温度适宜,适合种植各类农作物,是粮谷的主要产地。北部地域广大,草场资源丰富,适宜发展牧业和林业。
2、气候概况:康平县地处欧亚大陆东部,位于中纬度黄金气候带内,在亚洲季风气候区北缘,属于受季风影响的湿润、半湿润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其主要特点是:四季分明,雨热同步,干冷同期,光照充足,寒冷期较长,温度的年较差和日较差均大。春季干旱大风,夏季高温多雨,秋季天高气爽,冬季严寒少雪。年平均气温7.4℃,最冷月平均气温-14.3 ℃,最热月平均气温23.9℃,历年平均最高气温13.0℃,历年平均最低气温2.4℃。年平均降水量522.5毫米;其中6-8月降水量350.1毫米,占全年降水量的67 %。年无霜期170 天。年平均日照时数2775.9小时。主要气象灾害有暴雨、大风、干旱和雷暴。
3、水文概况:康平县境内有辽河等8条河流,均属于辽河水系,总长248公里,流域面积1935平方公里。辽河在康平境内长度为52.7公里,流域面积 89.2平方公里,在康平境内经山东屯乡、北四家子乡、两家子乡流至郝官屯镇老山头,接纳公河、八家子河、李家河南流,经孟家船口东南流,至小塔。境内有大、中、小型水库14座,总容量2104万立方米,以中部的卧龙湖为最大,容量为9626万立方米;全县水资源总量为2.62亿立方米,可利用地表水为6220万立方米,可利用地下水为1.34亿立方米。
二、暴雨特征及环流背景
1、暴雨特征:本地受夏季季风影响较晚,雨季较短,暴雨洪涝灾害一般集中出现在夏季的7月和8月两个月份;形成暴雨洪水往往具有突发性特点,给洪涝灾害防御代来较大的困难。资料显示1959-2013年年平均降水量522.5毫米,夏季350.1毫米,占全年总降水量的67 %。55年当中日降水量≥50毫米降水总次数为83次,夏季69次,占总次数的83%。1997年8月20日一日最大降水量达194.8毫米;降水强度: 1小时最大降水量达47.0毫米(1997年8月21日); 3小时降水量达111.1毫米(1997年8月21日)。统计表明,本县暴雨发生无明显的规律,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偏多,60年代和21世纪初偏少。资料记载1984、1985、1986、1988、1993、1994、1998、2005年夏季先后出现较为严重的暴雨洪涝灾害。给全县工业、农业、交通、电力等造成巨大损失,给人民生活带来极大的影响。
2、环流背景:康平县地处中纬度偏北地区,出现暴雨主要有两类天气系统影响。
第一类是西风带低值系统,包括气旋、切变线、低涡、槽和锋等带来的暴雨。这类暴雨影响范围广、持续时间长、降水强度大,可造成大范围的洪涝。
第二类是低纬度热带天气系统,包括热带气旋、东风波等,减弱北上,其低压或云系造成大范围的强降水,导致严重洪涝。
三、暴雨灾害典型事例
1、1984年8月降雨量达346.1毫米,是常年的3倍,相当于常年整个汛期的降雨量,低洼地区发生严重内涝。
2、1985年8月降水218.4毫米,辽河出现多年罕见的洪峰,本县出现历史罕见的外洪内涝。
3、1986年7月-8月上旬,由于辽河上游连降暴雨,本县受外洪侵袭。沿河4乡镇有39个居民组、5万人不同程度受灾,受灾面积达1.5万公顷,其中0.7万公顷绝产。
4、1988年7月16特大暴雨。日降雨量达175.3毫米,县内一些企业受灾,部分仓库、厂房进水,直接经济损失120万元。
5、1993年6月份降水特多,月降水量达238.5毫米,6月23日降特大暴雨,日雨量达133.0毫米,10分钟29毫米。水淹农田8000亩,有四五十户人家进水,倒房十多间,8家企业仓库进水。
6、1994年7月中旬-8月上旬降水持续偏多,7月13日晚有6个乡镇降雨量在100毫米以上,全县大部分乡镇受到不同程度内涝、外洪侵袭。内涝面积2.5万公顷,外洪0.7万公顷。
7、1998年年降水量844.2毫米,为历史极值。其中7、8两月降水特多,月降雨量达292.7毫米和222.9毫米,分别比常年多135.9毫米和105.4毫米。全县大部分地区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内涝,内涝面积2.2公顷。
8、2005年8月13日22时25分至14日凌晨3时19分,我县有10个乡镇普降大到暴雨。其中康平镇、郝官、柳树乡降大暴雨,康平镇雨量达140.2毫米。据调查:全县农田水淹面积29.18万亩,成灾23.3万亩。城乡房屋入水1942间,倒塌1244间。冲毁路面路基5KM,桥18座,涵洞10个,部分乡镇供电中断,导致直接经济损失1120万元。
四、暴雨灾害防御对策
康平县境内有辽河等8条河流和14座水库,以中部的卧龙湖为最大,易涝耕地面积50多万亩。沿河和临近水库的乡镇是暴雨防御的重点。在暴雨季节来临之前,县政府高度重视,把防灾减灾工作作为头等大事来抓,通过召开会议部署,制定防御措施和实施方案,形成多个部门联动的防洪抗涝防线,力争把暴雨灾害降低到最小程度。
1.农业部门:因地制宜,结合实际,检修农田排水设施,保证排水畅通防止内涝;加强农作物防灾抗灾救灾工作。一方面做好农田玉米等农作物的管理,全面开展清沟排渍,减少积水,降低地下水位,预防渍害发生。一方面指导群众做好玉米扶壮工作,对倒伏的玉米,采取支架绑立等措施,尽量减少灾害损失。
2.水利部门:要在洪水即将发生之前,要积极做好抗御暴雨洪涝灾害的物资储备及设施维修工作。检修农田排水设施,保证排水畅通。针对薄弱的水利设施进行修筑、维护和增设。加强河道和水库
的巡查和维护力度,做到排洪或泄洪处于良好状态。在暴雨易发阶段,预先将水库水位排底,防止洪水到来时满堤决坝等事故发生。即将发生洪水之前,加强堤防、河道险工险段、溢洪道、输水洞等安全隐患排查。对水库、涵闸、泵站、农田排涝排洪道及堤围的加固。增加排灌设备,加快内涝的排泄速度。在暴雨来临前做好抢修物质和设备的准备工作。一旦发生洪灾,迅速抢险,做到万无一失。 3.学校、幼儿园:采取适当措施,保证学生和幼儿安全;安排辖区各幼儿园和小学停课,中学和中等职业学校随时做好停课准备,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在校学生安全。城区道路中心区域积水深度超过三十五厘米的路段施行交通管制,禁止车辆及人员通行;协助危险区域人员撤离或者转移;取消大型活动和群众集会,疏散与会人员。
4.交通管理部门:应当根据路况在强降雨路段采取交通管制措施,在积水路段实行交通引导;驾驶人员应当注意道路积水和交通阻塞,确保安全。
5.电力:切断有危险的室外电源,暂停户外作业。
6.城区:在暴雨期间,做好城市排涝,尽量不要外出,尽可能绕过积水严重地段,在积水中行走要注意观察,防止跌入井、坑、洞中;在地势低洼的居民住宅区居住时,可因地制宜采取“小包围”措施,如砌围墙,大门口放置挡水板,配置小型抽水泵等;住宅楼底层居民家中的电器插座、开关等应移装在离地1米以上的安全地方,一旦室外积水漫进屋内,应及时切断电源,防止积水带电触电伤人;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监督建筑施工单位停工;在城市危险路段和危险建筑物附近设立警示标志,并加强警戒。
7.气象部门:在暴雨易发季节,提前做好准备工作,针对技术装备、监测网络、预报服务等工作进行全面检查。积极主动走访县水利部门开展汛前调研,详细了解境内河流和水库重要防汛参数和指标以及除涝能力、防洪能力、河道泄洪量、各闸口的警戒水位高度、险工地段等信息,在暴雨来临前做到心里有数。暴雨易发季节期间,气象值班员密切监视天气变化,每次暴雨来临时,加强与省、市气象台天气预报会商,根据上级预报,并结合实地气候特点,及时预报未来天气,通过传真、气象预警信息平台、显示屏、大喇叭等方式,及时将预报预警信息发送到全县有关部门及领导。出现暴雨天气过程,每隔2-3个小时向县政府及有关部门发送本区域内降水实况,为防御暴雨洪涝灾害,避免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发挥气象部门职能作用。
篇5
1水利工程对农业生态环境的影响
对农业发展最为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水利工程建设,健全的水利工程在建设的过程中始终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因此有利于更好地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为各种各样的粮食农作物的生长创造良好的条件,保证农业生产过程中有足够的水资源进行灌溉,国家统一修建水利工程,有利于降低广大农民群众农业生产的成本,防止农民在开渠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同时也帮助他们避免了自己开渠灌溉的麻烦,降低他们进行农业生产的经济成本;保证农业生态环境中生物的多样,而且有利于改善农业生态国家中的水文,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中的河势,改变农业灌溉的水质和水温,使其变得更加有利于自然灌溉。健全的水利工程更有利于为各种鸟类和水禽类提供更好的栖息地,提供更好的避难所,而各种鸟类又是许许多多农业害虫的天敌,进而更好地保证农业生物链的正常运行,而这则有利于减少农药的使用,进而实现农业的绿色生产,更有利于改善农业的生态环境;于此同时水利工程的部分环保技术措施有利于各种动物的快速成长,有利于各种植物的快速生长,从而有利于维持农业生态平衡,大大改善我国农业生产的生态环境,进而促进我国农业的快速发展。
2防止农业生产遭受洪涝灾害
作为产生农业生产研究人士或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我们都知道农业生产最怕各种自然灾害,尤其是洪涝灾害,对农业生产的破坏力巨大,而国家不断加强水利工程建设,不断完善水利工程措施,不断建立比较完善的防洪体系,而与水利工程有关的各种措施都这些有利于防止农业生产遭受大型的洪涝灾害,在枯水期或干旱季节的时候,水库可以放水为农业提供充足的灌溉水,防止大片农作物枯死;而在洪水期或将于充沛的季节,水库可以贮蓄多余的雨水并对洪水进行拦截,以更好地防止降水过多或洪水泛滥而淹没大片田地,造成农业破坏,同时贮蓄在水库的水更有利于在旱季的时候为农业生产提供充足的灌溉用水,更有利于保证广大农村地区的安全。
3有利于提高粮食的产量,实现粮食生产的多样化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社会生产力大大提高,从而使得广大人民群众对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的要求更高,在粮食方面也要求五谷杂粮都要吃,在蔬菜方面也要求进行绿色生产和多样化生产,以保证身体的健康,而这无形中要求农业生产的多样化,要求农业生产的高产量,而作为促进农业生产高产量的重要因素—水利建设便显得更为重要,不断加强水利建设有利于进一步加强防止和减少自然灾害对农业产生的破坏,而且也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的抗灾害能力,为农业生产提供水利基础的保障,为各种粮食生产和蔬菜生产提供安全保障,改变广大农民群众靠天吃饭的消极现象,提高他们进行农业生产的积极性,从而提高粮食的产量,实现我国粮食生产的多样化。
4为农业经济发展提供经济来源
我们都知道一个行业的发展会带动许多行业的快速发展,并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水利工程的发展当然也不例外,水利工程的建设可以为广大农民群众提供短暂的时间性的就业,增加他们的额外经济来源,而这不仅有利于自己他们的经济收入,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更有利于使他们有更多的资金来投资于自己的农村生产中,为农业生产提供所需要的种子,化肥,农药以及各种农业生产工具,而这些都有利于促进粮食产量的提高,而粮食产量的提高又再一次为广大农民群众带来经济来源,用于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其余的则用于农业生产,这样形成良性循环,以更好地促进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5结语
篇6
【关键词】:城市防洪;排水系统;流量参数;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TU99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
随着我国城市飞速发展和城市人口的急剧增加,对城市的生活环境和基础设施也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特别是作为城市重要的基础设施工程之一的城市排水系统问题日益凸显。近年来,随着全球性温室效应的加剧,降水量的不断攀升,传统的城市排水系统已不能满足现代城市的需求。导致城市洪涝灾害不断发生,造成严重后果。经统计,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洪灾损失呈不断增加的趋势:
城市防洪问题已经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城市的健康发展,探索有效途径解决城市洪涝问题已经显得非常迫切。
一、城市防洪现状
1.城市防洪体系保护区域相对集中
由于城市的人口集中,产业聚集,保护区域相对来说不大且较集中。所以通常情况下城市防洪体系可以进行集中防护,同时对城市防洪进行分区防护提高实施可行性。对城市的核心区域要保持最高的防洪标准,对非核心区域则可以采取相应稍低一点的防洪标准,充分发挥有限资金的最大的效益。
2.城市防洪体系保护对象价值巨大
城市是一个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以及交通枢纽,有着非常重要的战略地位。通常在城市中都会建有一些重要的部门和一些重要的基础设施,需要进行特别保护。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大力推进,大部分的固定资产都集中到了城市,人口密集,因而城市的防洪体系显得尤为重要,一旦城市防洪体系出现问题,将造成重大的生命财产损失。
3.盲目侵占城区河道,破坏生态系统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人口激增、工业蓬勃发展以及对环境的忽视,导致城市在城市的建设过程中破坏了生态环境,由于土地利用价值高,受经济利益驱使,随意的侵占河道,兴建街道和商城等,使城市水面积不断减少,天然调蓄功能缺失,导致内河排水受阻,堵塞洪水通道。遇到暴雨时,加大了城区洪涝灾害的发生率。
4.城市防洪标准相对较高
根据《防洪标准》(GB50201-94)的规定,对于非农业人口超过150万城市的防洪标准要采用大于200年一遇,非农业人口在50万~150万和20万~50万的城市防洪标准要分别达到100~200年一遇和50~100年一遇。然而在实际建设过程中,我国很多城市都没有达到相应的防洪标准,据不完全统计,到2005年底,在全国639个有防洪任务的城市中,仅有236个城市达到了国家的防洪标准,63%的城市都没有达标。而防洪标准偏低,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一大难题。
5.城市防洪存在二元结构与多方管理并存现象
目前我国的城市防洪体系大致分为内外两部分,两者的关系应该高度统一,但国内大多数城市在防洪体系建设中存在着“二元结构”的现象,即在城市内部除了河道部分归水利部门管辖外,防洪排涝工程主要归城建部门管辖,而城市外周边的防洪则归水利部门管辖。这种管理不统一的模式很容易导致城里城外在河道管理和防汛对接上出现问题,影响城市防洪的整体规划建设。
6.城市防洪受重视程度较低
我国防洪的传统一直集中于对大江大河的整治,而对于城市的防洪工作一直未能受到应有重视。很多城市根本没有稳定的资金投入,在城市防洪建设中,资金缺乏,没有固定的专项工作人员,导致我国城市整体防洪能力普遍较低。
二、我国城市产生洪涝灾害的原因
1.城市防洪排水系统设计不合理
伴随着城市用地的过度开采使用,城市中不透水面积越来越大;并且在规划中为了配合其他建筑工程的施工,随意的更改排水系统。这样一旦出现极端降雨天气,地面径流量大大增加,而排水系统无法满足通排要求,导致安全事故发生率大大增加。
2.现有基础设施达不到标准
很多城市在进行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没有实行管道改建,仍然沿用上世纪留下的管道,这些管道因修建年代久远、内径小,无法满足现代城市的日常排水需求。并且城市的一部分排水管道布局不合理,使新建管道和旧管道无法在运行过程中实现优势互补,发挥共同抵御洪涝灾害的作用。此外,在城市排水系统的规划过程中,忽略了对城市各种自然水体的利用,例如不能合理利用湖泊等这些自身就可作为一个蓄水池功能的天然水体来缓解城市排水压力大的作用。
3.排水管网养护管理缺乏
无论是主管道还是支线管道,每年都必须定期的进行养护管理。清除管道中的污泥等障碍物和杂质,及时修复损坏的排水设施。保证管道的正常排水功能,否则就很难发挥排出管网的防洪排涝作用。
三、城市防洪对策措施
1. 保护环境,控制热岛效应
严格控制城市的能耗排热,倡导节能减排,保护气候环境,防止因城市热岛效应引发气候变化导致暴雨频发。
2.合理布局,避让洪涝灾害段
对于有些城区处于洪水淹没区域或者低洼积水区域的,需要采用相应措施加高加固河道堤防,增加铺设泄洪量大的排水管道,建设抗洪排涝泵站。如果情况允许,进行局部搬迁。此外还要大力开发湿地,共同防御洪水。
3. 保护良好的河流水系,提高泄洪能力
在城市整体规划中要保证城市建设与水利建设协调发展,保护好城市和周边区域的河流水系,拓宽河道,疏浚河流通道,增大泄洪断面,严格按照国家规范标准加强对河流堤防的建设,提高抵御洪水的能力。
4.建设完善的防洪排涝设施,加强管理,提高运行能力
建设完善的城市防洪排涝设施,对于排涝设施应当留有一定的余量,确保城区不受淹。老城区要积极开拓和开发新的防洪体系,对于一些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将原来的雨污合流制管网改为雨污分流制,同时提高设计排涝泵站的能力。由于老城区道路比较窄,可以采用简易共同沟的方式解决因地下管线复杂空间紧张的问题。新城区的开发则必须要按照国家相关规范标准建设配套完善的防洪排涝设施,合理解决外洪内涝问题。此外,例如排水管网、排涝泵站等基础设施在建设过程中要严格保证工程质量,并建立完备的管理体系以确保排涝设施正常工作。
5.增大渗水地面面积,减缓径流速度
扩大绿地面积,倡导建设渗水道路广场等,增大渗水地面面积,使雨水能及时渗入地下,减缓地面的雨水径流速度,减少雨水的聚集。同时,在绿地建设过程中适当的开挖河池水面,纳洪、蓄水,防止周边街区被淹。
6.科学合理处理城区地面标高
对于老城区中一些因地面标高过低而导致常年受淹的地方,可选择在地势最低处开发建设绿地,开挖河池水面,纳水蓄洪,改善城区的绿化环境。紧邻老城区的新建区的地面标高如果高于老城区的标高,应当在新老城区结合处集中开挖河渠,截断新建区的雨水流向老城区。系统有效的解决城市防洪排涝问题。
7.防洪与排涝标准相互匹配
应采用国家标准作为城市防洪排涝的基本保障标准,据此结合各省市区的具体情况,编制相应的规范作为各自城市的标准。特殊地区可视情况,编制特定的标准。在编制过程别要注意的是防洪排涝标准一定要相互匹配,适当的提高排涝标准。
结语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的快速推进, 城市规模和要求不断提高,结构越来越复杂,同时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环境考验,城市防洪体系作为城市最重要的基础设施建设之一, 必须要确保城市的正常运行和发展。在规划设计时, 要充分结合实际情况,合理选择设计排水管网体制和标准进行规划布局。要切实加强管网的养护工作,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强化城市防洪设施的维护和管理。同时还要改造旧管网,建设更多新管网,实现排水管网雨污分流制,充分发挥城市排水管网防洪排涝的作用,保障人们正常生产生活和人们生命财产安全,减少和避免洪涝灾害的发生。我国城市洪水灾害发生频繁,要不断加强我国全民防洪意识的教育工作,加大城市防洪排涝项目的建设力度,使人人爱护堤防建设,有效提高城市防涝整体能力。
参考文献:
[1]方国华,钟淋涓,苗苗,我国城市防洪排涝安全问题研究.江苏南京.灾害学.2008.9.23.3
[2]伊学农,刘遂庆,张敬光.城市防洪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的协调[J].城市道桥与防洪,2002,(4)
[3]黄淑玲,徐光来.城市化发展对城市洪灾的影响及减灾对策[J].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3(2).
篇7
关键词:堤坝;抢险;措施
中图分类号:TV87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Abstract: dezhou all kinds of natural disasters, very frequently, to the people's life in the property caused a great threat, one of the main natural disasters are floods and drought. Therefore, how to strengthen the flood control and flood fighting work management, improve the ability of the emergency rescue of flood control, in order to ensure the people's life properties and minimize flood loss, it is especially important.
Key words: the dam; Rescue; measures
中图分类号: TV22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T2012-03(03)8005
德州市属海河流域,位于黄河下游,鲁西北部,地理坐标为东经1154524-1172400,北纬362425-380032。德州市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冬夏受季风环流影响,气候特征显著,表现在春季干旱少雨多风沙,夏季炎热雨多湿度大,秋季旱涝不均,冬季严寒干燥雨雪少,形成春旱夏涝,晚秋又旱,旱涝交替的气候特点。
德州市境内有徒骇河、马颊河、德惠新河三大干流以及漳卫南运河。这几条河流担负着整个德州市的防洪、除涝、灌溉、排水的全部任务。
德州市自然灾害主要是洪涝、干旱灾害.各种自然灾害发生极为频繁,给流域内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造成了极大威胁,严重制约了当地社会和国民经济的发展。
1建国以来德州市洪涝灾害情况
1953年是建国初期的一个大水年,全区年平均降雨量795.8mm(德州市多年平均降雨量568mm),6~9月降雨量674.9mm,7~8两个月降雨量分别为236.4mm和344.2mm,徒骇河、卫运河决口,赵牛河溃堤,徒骇河与马颊河之间一片,平地水深达2.0m。
1961年7月10日至8月底全区有22天普降特大暴雨,6~9月降雨量805mm,全年平均降雨量976.4mm,商河、临邑、禹城、齐河、宁津5县年均降雨量都超过了1000mm,其余各县也多在800mm以上,徒骇河、马颊河等干支流河水暴涨,乐陵、庆云马颊河两岸一片,徒骇河、马颊河、赵牛河多处决口,全区内河干支流河道漫溢决口达158处之多,德州市区大水横流,市内交通阻断,学校被迫停课,工厂、企业停产,市区倒房500余间。全区有4763个村庄被水包围,倒塌房屋158万余间,伤亡153人,全区受涝成灾土地面积830.47万亩,全年粮食总产仅有1.94亿公斤,降至历史最低水平。
1962年、1963年、1986年、1988年、1990年、1994年、1996年、1998年,这几年均发生较大的洪涝灾害,倒塌房屋100多万间,伤亡200多人,1200个村庄受淹,受灾土地面积800万亩。适逢卫运河上游发生特大洪水、岳城水库大量泄洪(最大达4300m3/s),形成卫运河特大洪水,加剧了流域的洪涝灾害。
从统计资料显示,建国60年德州地区较大的洪涝灾害出现过10次,平均6年发生一次,而1840年至1948年资料记载受涝灾56次基本上是二年一次。
2当前我市防汛抗洪的主要问题
2.1防洪能力不足
长期以来河道治理投入不足,特别是中小河流,河道淤积严重,达不到设计防洪标准,防洪工程病险多,蓄滞洪区建设滞后,启用困难,是河道洪涝成灾的主要原因。
2.2缺乏全流域的统一管理
多年来,由于缺乏统一的流域管理,无序开发,加上河道淤积,造成河流在同样洪水条件下,洪水位不断提高。
2.3防洪非工程措施薄弱
防洪保障体系不健全,防洪投入、洪水处置预案缺乏实施保障措施,防洪建设资金投入没有保障,补偿机制不完善,影响防洪调度决策,同时也加大了灾后救助负担,制约了防洪减灾和救灾能力的提高。
3造成堤坝产生险情的主要原因
主要包括:①上游来水流量大于下游河道行洪能力;②由于地质构造的原因,如断层,深层砂石夹层,山体滑坡堆积体等不良地质状况;③河道或水库水位骤降,使堤坝内渗透坡降超过允许渗透坡降,造成滑坡;④由于建筑物反滤失效或被破坏而引起渗透压力加大,造成建筑物失稳;⑤由于防渗设计、施工质量问题,导致发生渗透变形;⑥由于特殊的外力作用而出现险形,如地震,人为破坏,超负荷车辆行驶振动等。
4堤坝抢险的主要技术措施
4.1渗水抢险
对堤坝渗水的抢护,应以“临水截渗、背水导渗”为原则,在抢护渗水之前,应查明发生渗水的原因和险情的程度,结合险情和水情,决定采取“截渗”、“导渗”单一措施或“截渗导渗并重”的综合措施及时抢护。
4.1.1临水截渗
为减少向堤坝的渗水量,降低浸润线,达到控制渗水险情发展和稳定堤坝边坡的目的,可采用临水截渗。一般根据临水的深度、流速,风浪的大小,取土的难易,酌情采取土工膜截渗、抛粘土截渗、土袋前戗截渗等方法。
4.1.2反滤沟导渗
当堤坝背水坡大面积严重渗水时,开挖导渗沟、铺设反滤料。土工织物加筑透水后戗等方法,引导渗水排出,降低浸润线。
4.1.3反滤层导渗
当堤坝透水性较强,背水坡土体过于稀软,采用导渗沟确有困难。同时反滤料又比较容易取得,可采用反滤层导渗。该法是在渗水边坡上铺反滤层,使渗水排出。
4.1.4透水压浸台
当堤身单薄、背水坡较陡、外滩狭窄、内坡产生严重散浸时,可用此法。即先将背水坡渗水范围内的软泥、草皮杂物等清除,然后采用透水性大的砂料填筑。堤脚以外挖一条排水沟,将渗水导排到低洼之外。
4.2漏洞抢险
在高水位情况下,堤坝背水坡或坡脚附近出现横贯堤坝坝体或基础的渗流孔洞,称为漏洞。一般在临水坡水面有漩涡,背水坡有渗水流出。漏洞抢护要“前截后导,临背并举”。
4.2.1临水堵截
当探摸到洞口较小时,一般可用软性材料堵塞,并盖压闭气;当洞口较多情况又复杂时,可采用大面积蓬布或土工膜顺坡铺盖整个区域;当水深较浅时,可在临水修筑月堤,截断进水。或者在临水坡面进行粘土外帮坡,也可铺放蓬布、土工膜以起到防渗或堵截作用。
4.2.2背水导渗
在临水截堵漏洞的同时,还必须在背水坡漏洞出口做反滤导渗,以制止泥沙外流,防止险情继续扩大。采用的方法有反滤围井法,反滤压盖法和透水压渗台法。
4.3管涌抢险
管涌是指在高水位情况下,堤坝下游坡脚附近或更远的地方,发生“流土”和“潜蚀”两种不同险情的统称,又称“泡泉”。管涌险情的发展,以流土最为迅速,管涌抢护要上堵下排,反滤压重,保护管涌出口。
4.3.1反滤围井
在翻沙鼓水处,抢筑反滤围井,制止涌水带沙,防止险情扩大。在背水坡堤坝坡脚附近险情处,抢筑反滤压盖,降低涌水流速,制止地基泥沙流失,以稳定险情。一般适用于翻沙鼓水范围面积较大,漏水涌沙成片的地方。
4.3.2减压围井
在堤坝背水坡脚附近险情处使用土袋抢筑围井,壅高井内水位,减小水头差,降低渗透压力,减小水力坡降,制止渗透破坏,以稳定管涌险情。
4.3.3透水压渗台
在堤坝背水坡脚抢筑透水压渗台,可以平衡渗压,延长渗径,减小水力坡降,并能导出渗水,防止土沙细粒流失,使险情趋于稳定。
4.4滑坡抢险
堤坝出现滑坡或脱坡,主要是边坡失稳下滑造成险情。滑坡的抢护要“上部削坡减载,下部固脚压重”,设法减少滑动力并增加抗阻力。对因渗透作用引起的滑动,必须采取“前截后导”的措施,加强防渗与排水。
4.5裂缝抢险
堤坝裂缝是常见的一种险情,有时也可能是其它险情的征兆,应引起重视。堤坝裂缝宜采用开挖回填法。
4.6决口封堵
江河及水库堤坝受洪水的袭击,发生决口后,对口门进行封堵称为堵口抢险。在堤坝尚未完全溃决,或决口时间不长,口门较窄时,可用大体积物料抢堵,如用蓬布加土袋、石块、铅丝笼等。若堤坝已经溃决,应首先在口门两端的堤头,抢做裹头,及时采取保护措施,防止口门扩大,然后对口门进行封堵。
堵口抢险方法主要有立堵和平堵,也可采用立堵与平堵结合的混合堵方法。
4.7陷坑抢险
陷坑是在持续高水位情况下,在堤坝顶部、边坡及坡脚附近突然发生局部下陷而形成的险情。陷坑抢险采用翻填夯实、填塞封堵、填筑滤料等方法。
4.8漫溢抢险
当遭遇超标准洪水,根据预报,洪水有可能漫过堤坝顶时,为防漫溢溃坝,应迅速进行加高抢护。尽全力在堤坝顶部抢筑子堤,力争在洪水到来以前完成,避免出现漫溢而导致溃坝。子堤有土料子堤、土袋子堤、木板子堤。
5合理调度
当遭遇超标准洪水时,应事前作好坝顶溢洪的准备,并对下游洪水预报和紧急警报,以便居民尽早转移。对分洪或决口的洪水可能流经的线路、淹没范围和洪水到达时间,尽可能地迅速作出分析判断,及时准确地洪水预报和紧急警报,使洪水淹没区的居民、财产等在洪水到来以前,有计划地转移到安全地区。
(1)根据预报估算洪水到来的时间和最高水位,做好抢筑子堤的料物、机具、劳力、进度和储料地点、施工路线等安排。在抢护中要有周密的计划和统一的指挥,抓紧时间,务必抢在洪水到来以前完成子堤。
(2)抢筑子堤务必全线同步施工,突击进行,不能做好一段,再加一段,决不允许中间留有缺口。
(3)筑子堤要保证质量,要经得起洪水考验,绝不允许子堤溃决,造成更大的灾害。
(4)在抢筑子堤中,要指派专人严密巡视检查,加强质量监督,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防汛抢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科学调度,科学防洪,在流域生态系统重建的大框架下,部署防洪减灾工程建设,运用系统工程理论和风险管理方法,从被动应对向主动引导转变,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参考文献及作者简历:
1丹保宪仁《环境情报科学》,1981,10(1):17
2丹保宪仁 《必要的水量水质都市问题的研究》,1995, 47(5):34
备注:
作者简介:郑绪刚男 1975年3月 汉族 山东德州市 大学专科工程师
篇8
关键词:水稻 灌溉技术 原则 技术要求 涝灾补救
1、引言
人类种植水稻的历史悠久。重庆巫山县大溪遗址发掘的新石器时代的大溪文化遗址中出土了世界上早期的人工栽培稻。反映了从那时起我国重庆等长江流域以南的广大地区以及黄河流域的灌溉区,水稻已成为极普遍的粮食作物,而且当地的原始居民已经掌握了水稻的种植技术。数千年来,水稻已成为我国人民的主要粮食之一,它是高产而稳定的粮食作物,它的栽培面积在作物中居全国第一。南从海南岛的三亚市,北至黑龙江的漠河;西起新疆,东至台湾,甚至在2400米以上的云贵高原上都有种植。
水稻在其正常生长发育的各个时期,对周围环境有着一定的要求,尤其是对水分的要求。如何提高灌溉技术对提高水稻产量有着重要意义。同时,因自然灾害的影响,水稻的水管理方面还要考虑到洪涝灾害的影响。下面,文章即对这些内容进一步详细探讨。
2、灌溉技术的原则
在水稻生育期合理灌溉,是夺取水稻高产的一项不可缺少的重要技术措施,其基本原则是:深水返青,浅水分蘖,有水壮苞,干湿壮籽。
2.1 深水返青
水稻移栽后,根系受到大量损伤,吸引水分的能力大大减弱,这时如果田中缺水,就会造成稻根吸收的水分的能力大大减弱,叶片丧失的水分多,导致入水分不敷出,轻则造成返青期延长,重则卷叶死苗。因此,水稻禾苗移栽后必须深水返青,以防生理失水,提早返青,减少死苗。但是,深水返青并不是灌水越深越好,一定要适度。
2.2 浅水分蘖
水稻分蘖期如果灌水过深,就会土壤缺氧闭气,养分分解缓慢,稻株基部光照弱,对分蘖不利。但分蘖期也不能没有水层。一般以保持1.5厘米深的浅水层为宜,并要做到“后水不见前水”,以利协调土壤中水、肥、气、热的矛盾。
2.3 有水壮苞
水稻稻穗形成期间,是水稻一生中需水最多的时期,特别是减数分裂期,对水分的反应更加敏感。这时如果缺水,就会造成颖花退化,穗短、粒少、空壳多等。所以,水稻孕穗到抽穗期间,一定要保持田间有充足的供水。
2.4 干湿壮籽
水稻抽穗扬花以后,叶片停止长大,茎叶不再伸长,颖花发育完成,禾苗需水量减少。为了加强田间透气,减少病害发生,提高根系活力,防止叶片早衰,促进茎秆健壮,应采取“干干湿湿,以湿为主”的水管理方法,以期达到的以水调气,以气养根,以根保叶,以叶壮籽的目的。
3、灌溉技术的要求
首先,不同灌溉供水来源对米质的影响。一般灌溉水有库水、井水、河水、污水及天然降水等。库水、河水对米质具有良好或无不良影响;井水有深井和浅井两种,深井水的温度偏低,对水稻生育有延缓作用,特别在气候不正常的年份里,深井水对水稻生育影响更加明显,因而必须采取增温措施予以解决,否则将影响稻谷成熟和米质的优劣。
污水分为工业污水和城市生活污水两大类。一般生活污水在污染物含量方面较安全,随着生活中化学用品如洗涤剂类对人类健康有害物质的减少使用,其污水的污染物不至超标,可以用于灌溉;最为重要的是工业污水,必须进行严格测试和监控,特别是有害的重金属污染物含量即使不超过标准的也不宜用于灌溉。因为它具有在土壤中的积累污染作用。特别是对人类健康有害的非营养性元素如镉、汞、砷、铅等。
其次,灌溉方法对水稻生育有直接影响,进而对米质产生影响。采取节制灌溉,在不影响水稻正常生长的前提下,尽量减少灌溉用水是非常有意义的。因为灌溉水,特别是现阶段水质污染普遍比较严重的情况下,减少灌溉用水自然会减少土壤和水稻对污染物的吸收。所以,坚持推行节水灌溉栽培对保证优质水稻生产是有利的。
控制灌溉用水还有一个重要作用,就是使水稻健康稳健生长,避免水稻疯长,既有利于减轻病虫害发生,又可以防止倒伏和后期早衰,这对生产优质水稻也是十分有利的。
4、水稻涝灾的补救措施
水稻受到涝灾后,要及时采取补救措施,以最大限度地降低经济损失。具体补救可采取以下措施:
4.1 抢排积水
排出积水是当前灾后恢复水稻生产的紧迫任务,也是最有效的抗灾措施。排水时要注意天气情况,如在阴天,可一次性排完、落干,争取早日恢复生长;若遇晴天高温,可分期排水,先是植株上部露出水面,下午再排至浅薄水层,逐步落干,以免高温伤苗。当淹水过深,排水较晚时,看起来原有叶片全部枯死,应及时鉴别稻株是死亡,只要根、生长点、叶心尚存活,则表明稻株有生机,仍可长出新叶。待稻色好转以后,坚持干干湿湿或浅水勤灌,间歇灌溉新鲜水,既保持土壤通气,又满足稻苗用水需要。
4.2 洗苗扶理
受淹水稻在退水时,要随退水捞去漂浮物,减少对稻苗的压伤和苗叶腐烂现象。在退水刚露苗尖时,要进行洗苗,可用竹竿来回震荡,洗去沾污茎叶的泥沙。
4.3 补施肥料
水稻受淹期间,营养器官受到不同的损伤,出水后植株重新恢复生长,需要大量的营养,同时,要根据灾情及时施肥,促进水稻灾后恢复生长,提高成穗率。当受淹水稻排水后稻苗恢复生机,即进行一次轻露田,以增强土壤通透性和根系活力,轻露田后结合灌浅水补施一次速效肥料。后期坚持浅水湿润灌溉,以保持根系活力,提高结实率和粒重,从而弥补因涝灾造成的有效穗不足和穗粒数减少的损失。
4.4 除虫防病
淹水后,恢复生长出的叶嫩较嫩,易遭纵卷叶螟等虫害的危害,叶片受损,通气不良,易发生纹枯病、白叶枯病,因此,要及时用药防治病虫害。
篇9
1 旱灾应对实用技术
夏玉米进入拔节期后,茎叶生长快,对水分需求量大,是需水高峰期,尤其是抽雄前10天到开花后的20天,是玉米需水临界期。此阶段缺水严重时,雄穗抽不出,雌穗吐丝迟,导致不能正常受精,造成缺粒、秃顶多、空秆多,使玉米减产。有资料显示,灌拔节水可增产22%左右,灌抽穗水可增产70%以上,灌攻粒水可增产50%。由此可见,玉米灌拔节、孕穗、攻粒水是多么的重要。
1.1 灌好拔节水 夏玉米拔节期,以营养生长为主,地上长叶、长茎秆,地下盘根,对水分需要量加大,应在玉米7~9片叶或播后25天左右灌好玉米拔节水,促苗健壮发育。
1.2 饱灌抽雄灌浆水 抽雄前半月左右,正是雌穗小花分化期,此时如遇干旱,应人工饱灌,防止“卡脖旱”;灌浆水也很重要,此时如果墒情不好,天气干旱,易出现“晒花”而大幅度减产。
1.3 浇好高产攻粒水 浇好攻粒水不仅能提高粒重,还可增加玉米产量。因此,水源充足时,要及时浇好攻粒水,保持田间持水量75%~80%,以满足籽粒生长对水分的需求。
2 风灾、雹灾应对实用技术
进入七、八月份,冰雹、大风等强对流天气会经常出现,对秋作物正常生长造成较大危害,尤其对高秆作物夏玉米造成的危害及损失则更大。
2.1 冰雹灾害应对技术 其一,当夏玉米在拔节到抽雄前时,特别是大喇叭口期以前时,雌雄穗及部分叶片还未抽出时遭受雹灾危害,而未抽出的叶子并没有受到损伤,应积极采取中耕、散墒、提高地温,促进根系恢复生长;追施速效氮肥,尿素或碳铵均可,每667平方米穴施10~15千克尿素或等养分量的碳铵。田间管理到位,一般仍可获得较好收成。其二,玉米抽穗后遭受雹灾为害,植株恢复生长的能力变差,对产量影响较大。如果穗节没有受到冰雹危害,仍然完好,应及时加强管理,促进植株恢复生长,减少产量损失;如果穗节被冰雹砸断,则不能恢复生长,应及时采取其他补救措施,如有水浇条件的种一茬速生蔬菜,以减少生产损失。
2.2 大风灾害应对技术 夏季七、八月份,还经常出现大风暴雨天气,常造成玉米倒伏或茎折。对于成熟前倒伏或茎折的玉米,应及时扶起,以免植株间相互倒压,影响光合作用。仅是倒折的玉米,如果只是根倒,及时采取根部培土扶正植株即可;若是茎折,可将邻近3~4株玉米顺势扶起,捆扎在一起,使植株相互支撑,免受倒压,维护其生长,以利于灌浆成熟,减少产量损失。
2.3 洪涝灾害应对技术 夏玉米是一种需水量大而又不耐涝的作物,尤其是在生长中、后期高温多雨的条件下,田间持水量超过85%时,玉米根系常因缺氧而窒息坏死,造成活力迅速衰退,植株未熟先枯,对玉米的产量影响很大。据调查,玉米在抽雄前后一般积水1~2天,对产量影响不太明显,但积水3天后减产20%,积水5天减产40%。对于遭受涝灾的玉米田,主要应及早排除田间积水,降低土壤湿度,促进玉米植株恢复生长;当排除积水后能正常下田时,应及时进行中耕、培土,破除板结,改善土壤通透性,使植株根部尽快恢复正常的生理活动,同时补充一定量的速效氮肥,加速植株生长,以减轻洪涝灾害损失。
篇10
关键词 气象灾害;水稻种植;影响;生产建议;河南范县
中图分类号 S511;S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10-0223-01
范县位于河南省东北部,属于冲积平原,为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温度适宜,光照充足。水稻是范县主要粮食作物,发展迅速,种植规模不断扩大。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加剧,范县干旱、洪涝、低温冷害等各类极端灾害性天气频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水稻的品质和产量。因此,加强对范县水稻气象灾害分析探讨,找出科学有效的防御对策及水稻种植发展思路,对于推动范县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1 水稻种植的气象条件
水稻喜温、喜湿,其产量及质量除了与自身品种和农艺措施相关,气候变化对水稻布局、生长发育及产量也可产生重要影响。水稻播种要求日平均温度>10 ℃。3―5月日均温度为12~14 ℃时水稻开始育苗,日均温为20~25 ℃时稻苗茁壮成长。6月上旬日均温>20 ℃时可进行移栽;7―9月水稻进入生殖生长期,水稻分蘖期要求气温24~28 ℃;幼穗分化期要求气温25~28 ℃;灌浆成熟期适温为15~35 ℃,乳熟期适宜温度为20~28 ℃,气温下降到15 ℃以下时,水稻停止生长,10月收获。水稻生长发育期内对水分要求较高,全生育期需要超过80%的水量。范县属于黄河冲积平原,地下水丰富,夏季水稻需水多时降水多,有利于水稻生长。范县水稻生长发育期要求日照时数6~7 h[1-2]。
2 气象灾害对水稻种植的影响
2.1 干旱
春旱和夏旱对范县水稻影响较大。每年3―5月持续无有效降雨,影响水稻播种、育秧以及打田。范县夏季降水充足,不会出现干旱情况,但个别年份6―8月降水不均匀,在高温的作用下蒸发量较大,引发伏旱。夏季是水稻返青、分蘖、孕穗、扬花至灌浆的关键生长期,若水分不足,会导致水稻植株发育不良,降低穗粒数及千粒重,增加空秕率,造成水稻严重减产[3-4]。
2.2 暴雨洪涝
范县夏季降水量约占全年降水量的61%,易引发暴雨洪涝灾害,导致大面积稻田被淹,冲毁稻田,引发病虫害,致使水稻产量降低,甚至绝收。1998年7―8月范县普降大到暴雨,降水无法及时排出,造成大面积的洪涝灾害。濮阳县、范县、台前县3个县农田受灾面积达82.85 hm2(占农田总面积的59.2%),成灾面积66.71 hm2,绝收面积39.17 hm2。
2.3 倒春寒
范县每年3月中旬至4月下旬发生倒春寒天气几率较大,倒春寒往往伴随大风或降水天气,日照时数偏低。范县几乎每年都会出现倒春寒天气,严重影响水稻适时播种、出苗,造成水稻秧苗烂种、烂芽、死苗,推迟秧苗移栽期,影响水稻产量。
2.4 高温
范县夏季常出现高温天气,此时水稻正处于孕穗期至抽穗扬花期,孕穗期遇35 ℃以上的连续高温天气会影响水稻花器正常发育,导致花粉发育不良,造成活力下降。抽穗扬花期若遇持续高温,会对开花散粉及花粉管伸长不利,导致无法正常授粉,或花还未开放就枯萎而产生空壳粒,降低水稻产量。
3 生产建议
3.1 加强气象预报预警系统的建设
气象部门需要加强气象预报预警系统的建设。主要涵盖短时临近预报业务系统、中短期预报业务系统、短期气候预测业务系统以及灾害性天气预报业务系统等,以全面提升基层气象预报的精细化水平。尤其是水稻生产关键期,要提高对干旱、暴雨、低温冷害、高温等灾害性天气的短期预报准确率,进一步提高针对水稻种植关键季节以及具体安排的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以及评估能力。
3.2 加强农业气象适用技术示范推广
伴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趋势加剧,各类极端灾害性天气发生频率大大增加,气象灾害对水稻种植的影响以及造成的损失也愈来愈大。气象部门要结合当地气候特征,积极开展气象为农服务工作,组织编制水稻规模种植的气候适宜性区划以及农业气象适用技术推广手册,大力推广干旱、涝渍、低温冷害以及高温热害等气象防灾减灾技术,为农户种植水稻提供精细化指导,推动范县水稻种植的大规模发展。
3.3 多措并举防御气象灾害
针对干旱天气,气象部门要重视以及加强人工增雨工作的开展,充分利用以及开发空中云水资源,增强干旱防御的主动性以及有效性。同时,要联合相关水利部门指导农户修筑水库、蓄水池、囤水田等,为水稻需水期提供有利灌溉条件,降低干旱造成的损失。针对暴雨洪涝灾害,要加强植树造林,减少水土流失,保持生态平衡,修筑防洪堤,疏通河道,确保江河畅通,增强排泄洪水能力。在涝渍灾害过后,要在晴好天气及时喷施农药,防止水稻出现流行性病虫害;针对倒春寒等低温冷害,要大力推广地膜育秧、温室育秧、两段育秧以及旱育秧等新技术,保证秧苗不会受到低温冷害天气的影响。另外,要科学选育抗灾性较强的水稻品种,加强稻田的肥水管理,增强水稻的抗灾能力,最大程度地减少各类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
4 参考文献
[1] 彭春瑞,刘小林,李名迪,等.江西水稻主要气象灾害及防御对策[J].江西农业学报,2005,17(4):127-130.
[2] 江和文,李春,曹士民,等.盘锦水稻产量灾损风险及气象影响因子分析[J].气象,2008,34(5):38-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