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资源管理的原则范文

时间:2023-12-21 17:18:5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信息资源管理的原则,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信息资源管理的原则

篇1

关键词 高校 师资管理 道德原则 管理创新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7.02.029

Abstract For the cause of education, not only the strong support of the education sector, but more importantly, it is also necessary to actively cultivate excellent teachers team. Teachers as the main body of the school, as a guide for students to study, is an important force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whole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 the moral principles of teacher management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correspond with the national education concept, not the contrary, the teachers of universities management should be innovated continuously, in order to better enhance the college teachers' ethics and management level, to promote better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in our country. For this reason, this paper mainly analyze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process of teacher management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on management innovation.

Keywords college; teachers management; moral principles; management innovation

1 高校师资管理的道德原则

1.1 人本理念

所谓人本理念,重点是要突出人这一主体地位,突出以人为核心的管理精神要求,也就是说高校师资管理要重点突出教师这一核心,而贯彻人本理念的基本要求有:首先,要尊重教师人格尊严。高校管理者对教师的工作业绩、工作能力给予切实的肯定;对教所从事的教育事业中由衷产生的自豪感、成就感要基于尊重;对教师不断进步和提升的上进感也要给予尊重。尊重教师的这些情感,有利于教师积极参与到高校决策当中,促进高校教育事业的更好发展;其次,要切实维护教师的利益,重视教师实际需求。高校要准确意识到教师在学习进修、生活政治等方面的需求,并支持和强化教师合理的追求与愿望,积极调整教师不符合社会标准需要及其社会条件不相允许的愿望与追求;最后,要促进教师的综合发展。高校若想促进学生的个性与健康成长,就必须要保障教师的健康发展,以此有效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为此,高校必须积极为教师开创和组织活动,让教师的智慧与创造能力有效开发,使教师感受到自己是有思想、有价值的人,真正体现人本理念这一最根本的原则。

1.2 公平公正

公平公正原则,指的是高校师资管理过程中,必须坚持“利害等同交互”的基本原则,并以此来制定和执行科学的管理规章制度,让社会、教师与学生这三者间都能够处于一个平衡合理的状态。公平公正的本质在于促进社会、组织及其个人能够友好相处,而高校师资管理工作的公正公平原则主要包含着以下几点内容:首先,规则要公正。要确定统一的管理标准,对所有教师都应秉承一视同仁,实施统一标准,不能搞双重标准。同时,在管理决策上还要坚持民主观念。要将广大教师及其相关利益者的根本利益与实际需求愿望作为管理制度制定的根本标准。还要注意倾听教师的呼声,不断调整师资管理,将民主决策和集中决策充分的结合起来;其次,权利要平等。教师既有权利享受基本的教师福利,又有尊重他人、培育学生的基本义务。所以,高校管理中不仅要承认教师使用权利的科学合理性,更要帮助教师切实建立正确的义务观念;最后,要均衡结果。高校分配制度应严格按照贡献来进行。其主要评定尺度为对学校及其社会贡献多少,以此来进行公平公正的分配与福利待遇。此外,对于教师考核结果也要秉承公开公正、透明。认真总结考核经验,并在此基础上,依据教师教育教学的实际工作特征,不断完善教师考核评价指标体系,使考核评价体系更加科学、合理及有效和可操作。

1.3 人文关怀

高校在进行师资管理时,应秉承关怀备至的原则。所谓的人文关怀并非是单方面的,而是从多个角度去分析,包含对教师的培养、提供进修机会、进行人事分配及其日常琐碎事件等等,无论是哪一方面,皆需对教师进行充分的人文关怀。同时,师资管理制度也应遵循人文关怀这一原则,并虚心接受教师教育教学等方面的建议,根据不同教师的建议要求而适时的调整并加以改正,以确保每个教师的基本权利都能被履行,让教师们切实感受到学校的真心诚意,在日后的教学工作中更加积极主动,保持上进的心态,全身心的投入于教育工作中,为高校教育事业而贡献自己的力量。

1.4 德才兼备

所谓“德才”便是指“师德”“才能和智慧”,也就是说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不仅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更要具备较高的业务能力和业务素质。教师在职务晋升、评职称等方面,德才是其评定的标准,缺一而不可,不能将二者分割开来。德不足,而教师不足以称优;才不足,德便失去存在的意义。有德有才,才能使教师坚持正确的思想教育观念及其政治方向,才能严格的要求自己;以培育品学兼优的学生为己任,才能逐步提高自身的能力,切实履行好教师的职责所在。所以说,高校师资管理过程中应当遵循德才兼备原则,并将此作为评判教师是否合格的重要因素,既反对重德轻才,又反对重才轻德,如此,才真正有利于师资团队超重更好的方向发展。

2 当前高校师资管理存在的问题

2.1 管理体制相对落后,鼓励式机制没有建立

许多高校在师资管理上仍旧沿用旧的体制制度,并没有顺应时代的要求采用新型考核制度、奖惩和评优制度等,教师们在竞争意识上尤为不足,导致无论教师工作是否付出努力拿到手的工资皆等同,教师们对工作热情度和积极性不高,对学生的责任意识也尤为不足。同时,对于外部引进的教师,高校也没有根据学校的实际状况需求来进行有效筛选,大都是根据相关部门调遣直接接受了外来师资,学校难以创造一个优质平台来促进教师的健康发展。

2.2 管理理念缺乏科学合理性

我国高校大都是在计划经济时代下发展起来的,受其影响,我国大多数高校师资管理理念落后,缺乏科学合理性。师资管理大都是将成本作为主核心,管理内容主要是以降低师资成本,控制成本费用为主,这种理念的产生主要是由于传统高校极为缺乏教师人才,但在当今时代下,这种管理理念显然难以适应当前高校不断发展的人才标准要求,现代高校更加注重师资职业道德素养及其实践操作等方面的能力水平。而传统师资管理缺乏这种观念,只是将其重点放在学生的知识传授上,进行单一化管理,这种理念的遗留致使当前许多高校师资管理出现和人才培养严重不符的现象。

2.3 管理方法相对单一

我国高校师资管理大都是以静态管理方式为主,就相当于将教师视作为教学工具,使其凭借仅有的教学经验和已有的常识便可进行管理和操作,在管理方式上相对单一化和机械化,难以适应当前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的实际需求。然而,由于管理过程中的多方面原因及其条件限制,我国大多数高校师资管理的改革进程相对缓慢和落后,这也是导致高校师资管理方法方式相对陈旧,且仍旧停留于计划经济时代不能够切实跟上现代化教育管理模式的根源所在。同时,教师教育教学思想也没有切实建立起来,与教师相关的利益高校也没有尽全力去做好,致使平等性严重缺乏。在这种师资管理方法方式下,教师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必然会被有所淡化,高校教师工作积极创造性也会遭受打击和影响。

3 高校师资管理的创新方法

3.1 更新管理理念,贯彻人本思想

现代高校师资管理理念应当秉承人本思想,强调教师这一主体,所以也更加重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以便更好地实现师资管理目标。为此,高校师资管理不仅要切实建立起以教师为主体的管理理念,更要积极采取动态管理方式,为教师教育教学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氛围,为促进教师综合发展而创设一定的机会空间,将这两者进行有机融合。如此,才能真正促进教师与学校发展有效结合,最终使高校师资管理质量和水平不断提升。

3.2 提高师资管理人员素养

高校师资管理目的在于促使高校管理效益的提升,以便更好的促进高校教育事业的发展,而若想提高高校管理效益,那么师资管理人员素养的提高是很有必要的。首先,提高师资管理人员的素养便是要积极引进专业化程度高、实践能力较强的人力资源管理且具有思S创新意识的专业人才;其次,对于高校现有的师资管理人员也要加强专业知识技能的培训,通过加强人力资源管理知识学习以有效提高管理业务水平;最后,高校管理人员还要不断提高自主学习能力,自觉和积极摸索管理专业知识及其相关的制度法规的学习,切实提升师资管理质量。

3.3 基于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健全师资管理机制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主要立足于人力资源性的作用和人类具有主观能动性作用,同时兼具多元化发展特点,能够有效协调人的功能发挥及其需求实现。在高校师资管理中便可充分借鉴这种模式,切实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作用。针对教师个人发展需求要给予关注,尊重教师的主体地位,尊重教师的教学教育工作及其教学成果,不断激发教师的内在潜能。同时,还要积极为教师创设进修学习机会,不断提高教师职业道德修养,使教师的积极创造性被充分调动。此外,在完成上述内容后,还需建立起完整的师资管理机制,包含岗位晋升、激励、个性发展及其基本保障等相关机制,使教师的功能发挥和基本需求有机融合,相互协调。

4 结束语

高校师资管理过程必须遵循几个基本道德规则,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创新管理方法,切实树立起“教师为本”的管理理念,充分关注教师的实际需求愿望,积极改变传统的、落后的师资管理方式,使高校师资管理能够真正顺应时代的潮流,与时代接轨,促使高校教育事业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繁荣发展。

参考文献

[1] 林惠.高等专科学校师资管理的道德原则探讨[J].卷宗,2015(5).

[2] 方金.师德建设的道德困境与管理创新[J].新课程研究旬刊,2014(1).

篇2

关键词:图书馆;信息;资源管理;策略

图书馆信息资源管理的关键在于对信息资源的挖掘、整理、总结和应用。当下互联网技术已经渗透到生活工作的各个领域,这极大扩展了信息资源管理的范围,信息资源的保存和传递也与以前大不相同。这极大节省了使用者享受信息服务的时间,也为用户带来了更多的便利。然而目前高等院校的图书馆仍然存在着一些不能忽视的问题,包括不同数据库检索方式不一、不同系统对于使用者的身份检验有着不同的途径以及馆与馆之间的数据库内容有重复现象,这给用户在利用资源时带来不小的麻烦,所以推动信息资源管理改进升级便成了重中之重。

一图书馆信息资源管理

从管理的内容来看,图书馆信息资源管理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上只涉及信息自身的内容;广义的内容即包括信息本身,也包括和它有着密切联系的人员、设备、系统和网络,甚至还能够延伸到信息资源的设计和调控。

二图书馆信息资源管理的特征

信息资源管理这一概念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又马钱德和霍顿等人提出来的,在随后的几十年里这一议题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学者参与进来。要想实现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的优化管理,必须深入了解信息资源具备什么样的特征。

(一)稀缺性

当下的社会早已进入信息多样化的时代,信息资源可谓是数不胜数。然而从使用者的角度出发,由于他们在认识、搜寻和使用这三个层面上都有缺失,所以信息资源其实并不充足。人们对于未知的领域有着非常强烈的求知欲,单靠现存的信息资源还远远不够,时间上的滞后性和不可避免的交易费用导致了提供信息的一方无法供给足够的信息。再加上供给方在信息的处理上存在缺陷,所以信息资源并不能得到合理的利用。因为信息也要经历以上的三个阶段才能生产出来,所以信息资源的稀缺性不仅体现在科研者探索未知领域上,还体现在图书馆等信息资源存储方的传输中和信息咨询方搜寻、组织和完善信息的过程中。

(二)体验性消费和准公共物品性

体验性消费和准公共物品的特征是以消费作为探究切入点的。消费者先体验产品,再判断它对自己是否具有价值,这就是体验性消费。因为体验性消费先天存在的缺陷会使消费者更倾向于消费而不去购买,图书租借业务和电子资料馆就是在人们这种心理的驱使下产生的。处于纯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之间的产品就是准公共物品,消费者在对其消费的过程中又没有妨碍其他消费者的消费,医疗和教育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文献等信息资料在传递分享的过程中并没有发生损耗,所以它不具有竞争性——任何人在使用信息资源都不会影响其他人的使用。

三图书馆信息资源管理的策略

(一)管理原则和模式

图书馆内的电子图书、期刊和数据库可谓是浩如烟海,而且它们都处于不同的检索平台,使用者在对这些资源进行查找时必须在多个平台之间跳跃,不能在一个平成所有的检索工作,这就给不了解系统的用户带来了极大的不便,给他们的正常学习带来额麻烦。从本质来说,信息资源的数目和使用者承受的负担是成正比的,倘若信息资源一直处于杂乱无章的状态,使用者肯定不能合理有效地利用信息,这完全不符合“把用户放在第一位”的服务原则,不利于他们的学习和工作。由此整合图书馆的信息资源便成了当务之急。整合后信息资源的开放对象应该是所有的使用者,在管理上要把用户的体验放在首要位置,以用户的需求与图书馆建设为基础有秩序、有条理的开展工作;要将信息服务整体战略贯穿于资源整合的始终,不忽视过程中的每个步骤,由此实现总体的价值增值;整理信息时要将实现资源增殖作为突破口,将实现总体利益的最大化作为重中之重。其次,信息资源整合的相关工作者不能带有私心,要秉持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参与工作,这样才能保证得到的信息是真实客观的。当然,数字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应该面向广大群众,多多和读者进行互动,这就要求信息资源的整合必须提出各种不良信息,将最具含金量的信息呈现在用户面前。这在整合网络资源上体现的尤为明显,因为网络信息在短时间内就能得到更新,所以管理人员应该及时大范围地进行搜索,将含金量更高的信息挑选出来,不间断地进行跟踪,推陈出新,让使用者获取最有价值的消息。我国当前高等院校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管理的模式主要包括OPAC、资源导航、跨库检索和以超级链接为依据的信息资源管理。OPAC存在最大的问题是,对于很大一部分的中文数据库它在开放链接标准上存在很大的波动性,链接地址的稳定性非常不好,当数据源的数据更新换代或地址稍微变化时该链接就无法使用了,给用户带来了极大的麻烦。而使用机读目录的形式对资源进行整合时会浪费大量的时间,也会产生较高的使用费用。以跨库检索为依据的信息资源管理尽管能够实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数据库同时开展工作,然而不同数据库的搜索引擎却并不兼容,只有在各个信息系统的“共性模式”的作用下才能顺利进行,所以原有的独特模式便毫无用武之地;以导航作为设计基础的信息资源管理因为提供的内容较为单一,因此没能成为信息资源整合的高级阶段。

(二)管理技术分析

(1)信息检索智能化技术多语种自动识别技术、文献自动标引技术和信息智能导航技术都属于信息检索智能化技术。近几年多语种识别技术发展迅速,这得益于语料库方法得到了合理的应用,然而中国的词汇博大精深,含义丰富,设备还不能将某些生僻的含义翻译出来,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信息智能导航系统应用了信息资源技术的设计原理,能够以一种嵌入功能模块的形式在信息搜寻中发挥导航的作用,能够对知识和状态做出科学分析、传输知识以及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在图书馆信息资源管理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文献自动标引技术现在已经在我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这种全文检索词检索可以通过多个渠道作为索引的入口,包括公告日、公告号、申请日、申请号、所属类别分类号、关键词等等,这大大节省了使用者搜索信息的时间。(2)通用互联协议OpenURL、Z39.50和ZING协议是当下最为流行的通用互联协议。现在OpenURL协议已经从静态演变为动态,这极大提高了它的开放性,尽管它的设计原理是URL,但OpenURL在功能上较URL有了不小的改进。Z39.50作为一种网络通讯协议是在C/S的基础上进行设计的,由于服务器和客户端能够不依附其它原件单独工作,所以给予用户的接口使用范围很广,它也是联结多个系统和平台的一座桥梁。ZING是Z39.50的改良升级版,它对检索语言、面向对象的实现模型以及简单的Web查询进行了重新定义。和Z39.50相比,ZING的应用范围更广,而且它也弥补了Z39.50的很多缺陷,对其功能进行了改良和升级,ZING也获得了越来越多系统的支持。(3)WEB信息资源管理技术目录服务技术、扩展标识语言XML技术和资源描述框架PDF都属于WEB信息资源管理技术。目录服务表述作为一项存储结构,它体现出的层次是多样化的,它能对不同资源间的关系加以整合,同时还能及时更新信息。网络资源的位置出现变化时,它可以对对应的目录项进行移动完成位置的变更;当出现新的网络资源时,可以加入与之对应的数据对象实现资源的更新。除了以上功能,目录服务还存在一个潜在功能对网络资源进行监管,即把网络的真实状况一一对应于目录的具体内容,这样就能实现对资源的有效管理。XML标准是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的,它能够促进多个平台之间的信息交流,起到了桥梁和纽带的作用,因此可以将信息完整准确地表述出来。因为它的语法功能在设计上坚持了精准性的原则,所以应用程序的负担较小,也简化了智能工具开发繁琐的程序。PDF应用XML数据不是单一零散的,而是经过整合处理的,所以搜索引擎在数据的处理上可以做到零失误,大大提高了搜索的精准度。

(三)管理策略分析

从图书馆信息资源的整体特征和当前的发展状况的角度分析,对于加强数字信息资源管理的问题,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第一是建立异构数据库统一检索平台。此平台的检索模式分为初级和高级,高级检索可供选择的条件更多,最多可达三个。能够充当检索入口的内容很多,包括署名作者、文章名称、关键字/词、来源等,而检索的结果会依照时间顺序和相关性依次向下排列。当将需要检索的内容输入进去后,所有的数据库会将反馈结果呈现出来,统一的界面会将查找到的条目个数显示出来,某些因为服务器忙碌查找不到的资源还能进行二次搜索。统一检索平台将多种不同的搜索系统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整体,大大提高了资源查找的效率,也有利于资源的共享。第二是建立信息资源导航系统,这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二次加工数据库。高等院校的数字图书馆对于综合性和专业型的数据库有着不同的处理,前者以学科属性为依据被列入与之对应的学科目录,构建了树形的信息资源结构,使用者在导航系统的帮助下能够自由搜索自己需要的信息;而后者并没有做出具体的细分,只是被直接列入一级学科中。所以前者比后者更容易受到使用者的青睐,最关键的是在查阅数据库资料时不需要验证自己的身份信息,提高了查阅期刊的效率。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当下高校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管理的发展状况虽然呈现良好的态势,但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为了弥补当前的缺陷,需要大力推动信息资源管理技术的改进和升级,将来源各异、系统各异的数据库和图书馆管理系统联结成一个整体,加强资源的整合和利用;保障信息资源管理的安全,组织外部不法分子的恶意攻击,同时也要加强内部的保密措施,防止信息卸扣,必要时对其实行彻底隔离;遵循科学性和规范性的原则,推动信息资源管理模式的一体化和综合化进程。

参考文献

[1]金咏梅.试论数字图书馆的信息资源管理策略[J].图书情报知识,2013(6):33-35.

[2]楼靖华.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管理策略分析[J].图书馆论坛,2017,27(5):83-85.

[3]殷翠芬.高校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管理的问题及对策[J].图书馆学研究,2018(3):74-75.

[4]田国良.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宏观管理问题[J].情报资料工作,2016(1):77-80.

[5]白淑琴.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管理的发展趋势研究[J].图书馆建设,2012(5):93-95.

[6]胡太元.基于网格的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管理研究[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4(13):124-125.

篇3

1公共管理、公共信息资源管理概述

管理是人类社会协同劳动与共同生活的产物。随着社会分工和生产社会化的发展,管理活动已成为人类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广泛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人类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的重要途径。公共管理形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指公共组织有效地提供公共物品及服务。公共管理虽然只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但是它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与创新力。

信息资源是信息时代社会生存与发展的基础资源,在促进生存与社会进步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公共信息资源作为基础性信息资源,已成为关系国计民生的一项非常重要的战略资源。美国早在19世纪40年代就开始重视公共信息管理问题,20世纪90年代以来,欧美各国将公共信息管理纳入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范畴,对公共信息的理论研究也已经比较系统和深入。在我国,对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理论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一些学者从2.1世纪初期开始陆续关注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研究。

2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与图书馆的关系

公共信息资源的特征决定了公共信息资源的管理主体是包括图书馆、政府及其下属事业单位、企业、社会组织等在内的多元化管理主体。图书馆作为社会知识、信息、文化的记忆和扩散装置,在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并且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2.1图书馆是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天然主体

图书馆是社会信息的集散中心,聚集了各种类型、不同行业的大量信息资源。信息的生产、加工、整理等工作是图书馆存在与发展的基础,因此,图书馆具有先进的信息技术与设备,并引进了大量专业人才,这些优势使图书馆成为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最佳选择。

在信息社会中,图书馆积极引进先进的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与图书馆的工作相融合,形成现代化的图书馆。可以说,信息资源的各种处理技术产生于图书馆,发展于图书馆,完善于图书馆,图书馆拥有最科学的信息处理、加工方法,最先进的信息设备以及大量的图书馆专业、计算机专业、信息专业等各行各业的专业人才,能够满足不同类型、不同种类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需要。另外,图书馆作为专门的信息机构与公共服务部门,在公民中取得了良好的信任度。图书馆的群众基础与专业的信息处理技术使图书馆具备了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先天优势。

2.2公共信息资源管理是图书馆的社会使命

图书馆作为人类文明的物质载体与传承媒介,它的直接作用是对人类社会的各种文献信息资源进行收集、组织、存储、传播。图书馆就是在收集、组织、存储、传播等信息资源管理的具体活动中,在发挥自己的社会功能与实现自身社会价值的同时,不断实现信息资源全社会共享和信息资源价值这一社会理想。在信息和知识时代,信息资源管理是社会管理和社会信息化建设的核心领域。公共信息资源管理在社会信息资源管理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图书馆的社会实践活动构成了社会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图书馆尤其是公共图书馆在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中具有举足轻重的社会地位和社会功能。公共信息资源管理是信息时代赋予图书馆的重要使命,是社会发展的要求。

3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社会化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我国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开放起步较晚,20世纪80年代起,才陆续有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开放。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高校图书馆开始为社会提供信息服务,服务内容也从单一的提供馆藏书刊、资料借阅向开展信息检索、信息、信息调研、信息决策,提供特色信息等模式转变。我国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社会化取得了一些成效,与此同时,存在的问题也日益凸显出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现有的高校图书馆管理机制体制束缚了信息服务社会化的发展。我国高校有的隶属于国家部委,有的隶属于省市教育部门,隶属不同,领导的体制也不同,导致图书馆间合作一直没能取得实质性成果。同时,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社会化缺乏相关政策、法规的指导,没有形成一套向社会提供信息服务的运行、激励机制,没能充分调动图书馆管理、服务人员的积极性。

其次,高校图书馆的人员配备是根据学校办学规模、图书馆的藏书量以及为教学、科研服务的目标确定的,在向社会提供信息服务时必然会出现人员紧缺和人员素质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同时,由于高校图书馆主要是为校内师生服务,缺乏与社会上的企业及其他单位的沟通,导致信息服务供给双方存在交流障碍。

最后,高校信息服务社会化面临的外部竞争同样存在。网络环境下图书馆已不是唯一提供信息服务的场所,各种电子学术传播系统、知识网络、商业文献传播系统、电子图书系统给图书馆带来了很大冲击。

4公共信息资源管理在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社会化的应用

4.1公共信息资源的采集

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最核心问题就是信息源的保障问题,如果没有用户关注的信息,无法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公共信息资源管理就成了无源之水,因此,要实现有效的公共信息资源管理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信息源的问题,即公共信息资源采集。公共信息资源的采集是根据特定的目标与要求,将分散蕴藏在不同时空领域的有关信息采掘和积聚起来的过程。公共信息资源属于公共物品的范畴,具有显著的公共性,同时分布广阔,内容纷繁,涉及各个领域、各种类型,必须根据公共信息资源的特点,以及时性、系统连续性、科学性为原则,制定合理的公共信息资源采集策略。

4.2公共信息资源的组织

公共信息资源采集之后需要对其进行序化整理,公共信息资源的整理是依靠专门的技术方法和手段对信息资源进行选择和整理,从而使这类信息资源得以充分利用的工作。公共信息资源整理主要包括分类、标引、描述等工作,并且在此基础上建立公共信息资源数据库,向用户提供检索服务。信息分类是将相关的信息资源集合在一起,形成一个等级体系,使用户更容易地找到所需信息。公共信息资源分类体系的构建要以科学、易用为原则,使任何学历、任何教育背景的人都能通过公共信息资源的分类体系找到自己所需的信息。公共信息资源序化整理后即可向用户提供阅览与借阅服务,同时建立集中、专门的公共信息资源数据库,将本馆的公共信息资源数字化,提供多种检索途径,便于用户在任何时间、地点查找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实现公共信息资源的有效、充分利用。

4.3公共信息资源的服务

公共信息服务是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重要环节,是实现公共信息资源价值的过程。公共信息服务建立在图书馆传统信息服务的基础上,又拥有自己独特的内容,同时将伴随技术与社会的发展、用户信息需求的变化而不断调整。图书馆首先要做的是公共信息资源服务的宣传与推广工作,只有在用户了解与肯定的基础上公共信息资源服务才能顺利开展。在得到有效的宣传推广后,图书馆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公共信息服务。首先,公共信息资源的常规服务,即以图书馆的传统服务方式提供公共信息资源服务。主要包括公共信息资源的咨询、查询、阅览、外借、复印等免费服务,以及一些有偿信息服务,如定题服务、内容服务、决策支持服务等。其次,还应该发挥图书馆的信息中介作用,将图书馆建成真正的社区公共信息资源中心。图书馆为用户提供空间免费和查询个人需要的信息。最后,图书馆还可以向用户提供计算机、网络培训,普及信息意识。互联网接入服务是一项重要的公共信息资源服务,提高了公共信息资源的利用率。

篇4

【关键词】信息资源管理;研究生教学;财经院校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论文编号】1009―8097 (2008) 09―0125―03

信息资源管理(IRM)是为了确保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对信息资源实施计划、预算、组织、指挥、控制、协调的一种管理活动[1]。信息资源管理的理论和实践活动及以后信息资源管理类学科之间的集成和整合的需要,导致了一门渗透性很强的横断学科――信息资源管理学产生[2],其内容涉及信息科学、管理科学、数据处理、通信、计算机科学、文献情报学等各个方面。随着全球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热潮,信息资源管理也成为国内外高校开设的一门重要课程。

一 国内外高校同类课程现状

信息资源管理作为一门新兴边缘学科,打破了原有学科界限,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作为档案学、图书馆情报学和情报学的一个分支领域,多学科综合性、交叉性等特点是其典型特征[2]。在国外大学,IRM课程多设置在信息科学专业,如美国东北大学,或者图书馆学专业,如威斯康星大学。根据学科专业不同,课程侧重点也有所不同,主要可分为三大方向:信息系统学派、记录管理学派、信息管理学派。

90年代初,中国学者孟广均和卢泰宏等人系统地引入了信息资源管理理论[3]。目前,国内很多高校信息管理专业和图书馆情报学专业都开设了信息资源管理课程,大多都设置在本科专业,也有一些设立了硕士和博士研究方向。大部分还是以传统的信息管理为主线,以理论教育为主导,和企业应用及时代特点结合的较少,教学重点也依专业有所不同。

二 课程教学探讨

1 课程定位

我校自2001年开始开设此课程作为信息学院硕士研究生必修课程。不同于其他高校的信息管理专业和图书馆情报学专业,我校是财经类院校,信息学院硕士方向主要为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信息管理,是以管理学、经济学为主、信息技术为辅助实现手段的交叉学科,因此我们的IRM课程定位也是多学科交叉,侧重从管理思维及企业应用而不是技术角度,结合当前知识经济时代特征组织课程内容体系、分析讲解问题,和企业市场对具有复合型知识结构人才的需求紧密结合。

2 体系结构

本课程自开设以来,一直由作者承担此课程的教学及相关研究工作。作者在对当前国内IRM教材著作、教学内容深入研究及6年教学实践体验的基础上,结合在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图书馆和信息科学学院的交流学习经验,提出了适合本专业方向和学生特点的创新课程体系结构,经过多次教学实践,得到学生的认可。我们的课程体系遵循系统性和创新性原则,在保证教学内容所包含的知识是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完整知识体系前提下,区别于以传统信息系统管理为主线的内容体系,采用符合知识经济时代特征的体系结构,反映学科领域最新成果,在这里提出来供大家探讨。

(1) 信息资源管理概述:作为整个课程的基础,这部分主要包括数据、信息、信息资源、信息化、信息产业、知识、知识经济、知识管理等概念及其关联,目的是使学生掌握信息资源从产生到利用到再创造的过程。

(2) 知识管理:知识是从相关信息中过滤、提炼、经过人脑加工得到的有用信息,知识管理是现代信息资源(知识资源)管理的核心。这部分主要介绍知识的生命周期;企业知识管理的原因、目的、工具和手段;知识管理的企业实施和应用;知识管理系统方案和技术平台;北京移动、三星等企业知识管理案例分析。

(3) 数据挖掘:数据挖掘是数据库中的知识发现,是从海量数据中抽取出潜在的、有价值的信息、知识,是针对目前企业面对大量杂乱数据无法辨别有价值的资源进行管理,而提出的方法。本部分主要介绍数据挖掘的特点、原由、过程、人员、环境、相关技术;数据挖掘的商业应用;相关软件(重点SPSS系统);数据挖掘与CRM;数据挖掘在证券行业、网络应用、远程教育等方面的应用案例分析。不同于介绍技术和算法为主的数据挖掘课程,本课程重点在于数据挖掘的商业应用,侧重于分析、管理和应用。

(4) 信息资源规划(IRP):IRP是完全中国特色的信息资源管理内容,是指对企事业单位或政府部门所需要的信息资源,从采集、处理、传输到使用的全面规划,是针对于国内信息化建设的总体规划。主要内容包括:信息资源管理基础标准的讲解及应用;信息资源网;IRP在大型企事业单位的实施(四一三三原则);IRP与ERP;IRP2000系统软件介绍;政府信息资源规划案例。

(5) 首席信息执行官(CIO):CIO在企业的角色主要就是对企业的信息资源进行总体规划、协调、管理,因此这部分主要介绍IRM与CIO;中国CIO面临的挑战和机遇;CIO与IRP的工程化方法;CIO与本组织信息化整体解决方案(IT服务链)。

(6) 网络信息资源管理:适应当前网络发展,介绍通过网络如何对信息资源进行更好的组织和管理。主要包括网络信息资源及信息结构;网络信息资源组织;信息结构(导航、标志、检索等系统)设计;网站资源设计原则;案例分析。

(7) 信息资源安全管理:在信息资源的开发、管理和利用过程中,安全问题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因此本部分主要从管理和技术两方面对信息资源管理中的安全风险及应对措施进行分析,并结合案例介绍对系统进行审计和评价的方法。

3 教学资源

教师注重将所讲授内容体现在教学实践本身,随时随处体现“信息资源管理”观点和方法:利用知识管理理念,整合各方面知识资源,包括各种教材著作、专家渠道、国内外最新研究论文、案例资源等内容,形成资源库。

自课程开设以来,先后使用参考过科学出版社出版孟广均等著的《信息资源管理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王景光主编的《信息资源管理》,武汉大学马费成编著的《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北京理工大学甘仞初主编的《信息资源管理》,电子工业出版社肖明编著的《信息资源管理》等著作,以及Ricks Betty R & Gow, KAY F. Information Resource Management Cincinnati (Ohio)等国外著作。已有教材都对信息管理学科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论述,但内容大都比较抽象,理论性较强,多以信息系统论为核心,和现实企业应用及我们专业特点结合不足。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指定其中两本为参考教材,而围绕课程体系的内容主要来自于教师对国内外研究资料收集整理加工后形成的教案、讲义,资料来源大都为排名行业前列的学术刊物、数据库、著名专家。除了理论知识,资源库还纳入不同企业的案例,以及知识案例获取的各种专家渠道。

4 教学方法

结合课程和中国学生特点,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创新性,借鉴国内外同行的经验,及时引入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手段,采用整合的教学方式“课堂讲授+案例分析+Leading Discussion+小组讨论/作业”相结合,目的在于尽量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区别于以往“高级本科生”似的研究生教育方式。

(1) 教师的课堂讲授主要在于让学生了解知识课程体系结构及关键知识点,特别是重点和难点,引导学生把点串成线,配合阅读资料和案例,进而使知识面立体化。

(2) 案例分析,主要是教师通过企业渠道获得并整理内容详实的企业案例,把理论知识融入到企业实际应用中,加深学生对理论和实践如何结合起来的理解,弥补学生由于条件所限无法亲自参与重要的企业实践环节的缺口。

(3) Leading Discussion是教师借鉴美国大学研究生课程教学方法所得,培养学生独立深度研究分析能力。由于课程内容比现有教材更新,涉及范围更广,仅靠教材难以获取足够知识。教师定期提供国际上较新的研究论文,课下每位同学独立阅读并总结出不超过一页纸的summary,提出2-3个针对性问题。课堂上每次轮流由不同学生主持leading discussion对论文进行分析讨论,并回答问题。这种方式有助于学生开拓视野,了解国际最新动向,督促其主动学习、思考、沟通能力(这正是中国学生普遍缺乏的),还能提高专业英语阅读理解归纳能力和阅读速度。

(4) 小组讨论/作业主要是教师提供案例内容框架及引导问题,学生分组讨论不同案例(课堂或课下,视时间而定),鼓励brain storming,以PPT形式进行课堂演示,实现知识资源共享。最后教师对各组案例分析就行评价总结。

全程采用多媒体教学,教学中始终贯穿着启发式、引导性和参与性的理念。启发式教学:启发学生通过以上各种方式实现自我学习、自我教育,克服教师满堂贯、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注重研究生教育和本科教育的区别。引导性:教师在教学中先引入问题,积极启发学生主动思考,而不是被动接受灌输;引导学生探索性阅读,进入学术研究领域。参与性: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环节,师生互动、教学相长,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5 考核

为体现课程的多学科交叉性、复合型知识能力特点,课程采用多形式考核方式,重在考察学生对企业实际问题分析、提出解决方案的能力,以及此过程中对现代IRM管理理念和知识的理解应用和渗透。在强调“开卷+闭卷”传统考试形式基础之上,将参与讨论、案例分析、Leading Discussion、论文撰写、企业调研、小组作业等综合起来全面考察学生学习情况,这种“非概念记忆”的能力考核方式进一步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三 结言

经过多次教学实践不断改进,教学内容体系和方式方法得到了专家及学生的一致认可:普遍认为课程内容新颖全面,反映信息资源管理领域的最新发展和趋势;国外资源丰富,与国际学科发展接轨;高质量案例的引入恰当充分,和实际企业应用相联系。教师在讲授中补充很多专业领域最新的知识,扩展学生知识面;注重关键知识点的掌握,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判断、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非常适合财经类院校研究生阶段教学的特点。

在教学中,我们也注意及时发现总结问题,充分意识到不足和需要改进之处:

1 教学中很多内容都超出现有参考教材,因此需要将教学内容资源整合成更加系统全面的教材,供学生参考。

2 对于一些最新的较为抽象的内容,以及一些专业术语,还需进一步增加关联性更强的实例,更加深入浅出的进行讲解,让学生更容易理解。

3 信息和网络时代,知识及企业应用的更新频率都在加速,需要及时更新资源库以和现实世界发展保持同步,如何追踪最新的知识资源、企业实践和专家渠道是很大的挑战。

信息资源管理课程是知识经济时代新兴的一门重要课程,教学体系、方法发展还不完善。在北京召开的北京高校信息资源管理专业高级研讨会上,大家也一致认为信息资源管理这门课程的教材的内容和教学方法需要进一步改革。本文提出了适合财经类院校研究生的教学内容体系和教学方法设计,供开设此课程的高校教师探讨,并希望能有一定的启发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 王景光.信息资源管理[M].高等教育出版,2002.12.

篇5

关键词:政府;信息资源;信息管理;电子政务

中图分类号:D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20-0089-02

信息、物质、能源成为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三项基本资源。随着人类社会步入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技术也实现了跨时空的发展,信息呈现出爆炸式增长的趋势,逐渐向不同的领域覆盖,信息资源已经与人力资源一样成为经济活动和社会生活中最活跃、最具有潜力的一种战略性可再生开发资源。而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与管理已经成为现代国家在推动社会经济发展中取得成就的重要助力和关键因素。信息的掌握和占有也成为现代国家之间实力竞争中与人力资源并驾齐驱的重要部分之一,即谁能及时快速尽可能地占有更有效的信息资源并加以合理应用到管理中,谁就有可能取得竞争的优势,就能够拥有生存权和发展权,便可以在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因而也就此出现了国家信息化的发展趋势。而政府作为最大的信息资源生产者、拥有者、处理者和使用者,掌握着全社会信息资源中价值更大、质量更好和可信度更高的信息,不可否认它是国家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加强政府信息资源管理,对完善政府信息资源管理机制,提高政府的决策水平、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确保国家安全,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与意义。

一、政府信息资源及政府信息管理的内涵

政府信息资源是政府所有活动所涉及的信息资源的集合,它包括信息内容资源以及收集、处理、传输、、使用、储存信息内容的技术、设备、网络和人力等资源[1]。根据政府信息资源我们能够简单地判定出政府信息管理就是政府对于所采集处理,利用交换的信息或数据资源进行管理的活动。但在复杂的政府事务中,政府信息管理相比要更加复杂多样,受到多元因素影响,因而我们进一步得出政府信息资源管理是指通过协调和控制政府信息资源的一系列活动,将政府信息资源活动中的各项要素(包括信息、设备、机构、技术、人员、资金等)作为管理对象[1],从信息资源管理的技术、经济、人文等方面去综合管理政府信息资源,以保证政府信息资源能够获得最大限度的合理利用。

二、我国政府信息管理存在的问题

与国外的政府信息资源管理起步早,技术手段先进相比,纵观我国当前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的现状,不难发现,我国政府信息资源管理还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是在20世纪80年代后,在世界范围的信息革命背景下,才开始发展政府信息化管理工作。到今天才三十多年的时间,在信息的采集、处理、利用、交换等环节都不同程度的存在问题。

如政府信息资源共享程度低,人们的意识和观念落后,部门之间条块分割严重,信息互不沟通。如各地建立的119,110,120,122等应急指挥中心,共享意识落后,基本上是分散调度所属资源,缺乏强有力的协调运作机制,不能有效整合,信息无法互通互联,形成一个个“信息孤岛”,无法为政府管理决策提供全面、及时的信息。

再如政府信息公开不够。2005年发生在哈尔滨市的水事件,市政府于停水的次日上午才第一次停水公告,是一种信息公开不及时的表现。对于这类危机事件,应该在出现之时就及时地向公众公开信息,为应对危机首先做好思想上的准备,避免接下来可能会出现的民众恐慌心理和社会秩序的混乱。另外在事件中,政府公告回避了停水原因,检修停水时间“约为”四天的说法也很容易引起市民对停水原因的猜测,导致市民对政府的威信产生怀疑,造成谣传。这种不及时与不透明的信息不公开行为,是导致政府危机处理延时的重要原因[2]。所以说,政府在进行社会管理与服务时如果存在着信息传递不及时,不公开,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就无法将问题控制在最合适的范围内。

特别是在自然灾害和社会突发事件中,政府等公共部门危机管理的第一原则就是及时快速的对信息进行处理与公开,所以在危机事件中公众对于政府的信息公开有着更为严格的要求,2005年“卡特里娜”飓风、2008年的汶川地震、2009年的钓鱼执法、2010年“8・7”甘肃舟曲特大泥石流和广西桂平市“3・11”水上交通事故、温州动车事故,2011年日本海啸引起的福岛核电站泄漏造成的购盐恐慌等突发事件,其中所蕴含的信息内容对公众的公开程度无不影响着政府危机管理的水平。正是由于突发事件本身具有突发性、普遍性、危害性、复杂性等特征,如果政府不能够及时主动的将信息公开,与新闻媒体进行良好的互动沟通和提供准确的事态进展情况,就会使公众很容易听信来自各种渠道的谣言与流言,并且立刻陷入恐慌,甚至引起社会秩序的混乱。因此,我们说政府信息管理的好坏对于政府的行政能力与国家的发展有着极大的影响,政府信息管理的意义与作用需要我们正视。

三、加强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的意义和作用

实践告诉我们:政府信息资源管理就是围绕政府信息资源实施全面管理的一种管理模式。它以政府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为核心,信息技术作为基础,信息政策法规作为保障,信息素质的培养作为关键。政府信息资源管理对于提升政府信息资源价值,提高政府信息资源利用率,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3]。

1.加强政府信息资源管理有利于政府决策制定的科学民主性与决策执行的有效性,促进行政的高效运转,有利于行政机关内部信息的交流沟通以及信息的有效传递,并能够使得政府快速准确地掌控大量的外部信息以及公众的反馈意见与建议同时对此进行开发和利用,发挥政府在社会中的正外部性,提升政府信息资源价值,提高政府信息资源利用率,为政府的快速科学决策提供了依据。有助于提高决策水平,科学民主地制定行政决策,同时它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能够有效地提高政府办事效率,增强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因为信息的收集和掌握的多少对于决策的制定阶段起着不容忽视的意义,信息掌握的越详细,在做出决策和计划的时候,考虑的相应也会更多,也越有利于决策的科学和在执行阶段的有效性。

2.加强政府信息管理,更新与改进政府信息管理设备、技术,能使政府充分的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高效地管理信息。能够改变传统的政府管理方式中,因信息不畅导致的重复建设、盲目决策,造成巨大的人力与物力的浪费和由于信息处理手段落后、造成大量的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闲置问题。减轻政府内工作人员的工作负担,减少工作量,节约人、财、物,降低管理成本,节约政府开支,有利于精简机构。政府还可以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把浩如烟海、杂乱无章的信息变为有价值的信息,通过信息的,引导市场竞争向规范和健康的方向发展,有效地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3.有利于政府机构的变革,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特别是当前电子政务的发展趋势,使得政府能够更好地提高自己的执政能力,完善调控能力、宏观运行能力和服务管理能力,促使政府事务公开、高效、透明、廉洁和共享,有利于建设高效、服务型政府和阳光型政府,廉洁政府,有利于我国向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迈进。例如今年上海自贸区开展的“一站式”服务,政府通过互联网打破时空的限制,将各种办事服务和审批服务通过网络技术,提供一个协同办公的环境,在网上为市民和企业提供电子采购与招标服务、电子税务服务、电子证照办理服务、信息咨询服务等服务,逐步实现了政府行政审批等项事务的网上办理,建立并拓展便民、利民的电子政务体系,较好地吸引辖区外的新客户和企业伙伴接入,促进经济贸易区和全球联结的发展。

4.加强政府信息资源管理,实行政务公开,有助于营造公开透明的信息环境,增强政府的公信力。密切政府与民众的联系,保障公民知情权,激励公民参与权力监督,抑制在传统行政方式中容易滋生的公权力滥用现象,改善政府的公众形象,转变政府的传统管理职能,积极发挥政府在社会中的服务职能,同时能促使政府工作人员切实加强作风建设,廉洁自律,真正做到依法行政、公开行政和透明行政。比如,这两年各级地方政府建设的官方网站,使得民众可以通过网络了解政府的政策同时积极建言献策,实行公民的监督权,特别是一些政府官方微博等的普及激发了人们的参政热情,为反腐反贪提供了有力的渠道,所以保持政府与公众、中央和地方之间信息的及时沟通与反馈,对于营造良好的官民氛围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5.政府信息管理是实现政府信息化进程的关键,必将强有力地推动国家信息化建设的步伐。从某种意义上讲,政府是我们这个社会最大的“信息资源中心”,政府管理国家的过程就是搜集信息、加工处理、科学决策的过程。政府职能的正确履行依赖于适时准确的信息。政府信息化无疑对政府搜集处理信息提供了极大地便利,对政府管理乃至整个社会地进步具有推动作用。在政府信息化发展进程中,我们还必须满足社会公众对政府信息的需求,加强政府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以达到“社会公众对公共信息需求满足程度”,“人类绝大多数成员共同平等地享用信息技术的应用和服务”。

四、我国加强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的具体实践方法

我国目前虽然采取了电子政务,开通政府官方网站,但是政府在信息的公开,收集,处理等方面明显的存在不足,如政府网站上大多公布的都是职能介绍,法规政策文件,公告指南等常规内容,并且信息的更新速度比较慢,好多都是两三年以前的信息或者其信息的内容多为大肆宣传政府功绩而民众的意见专栏多成为摆设。

所以,为了保证政府服务与管理职能的实现,保证政府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保证政府行政的高效运转,根据政府机构改革的需要和政府行使公共职能的要求,我国在加强信息管理方面可以根据国情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从而采取多种手段:首先,可以成立专门的政府信息资源管理部门,专门负责对于来自网络、民间的信息进行整理汇总,并及时向上级以及下属部门进行反馈和传递;其次,可以加强政府与民间的非官方思想库的合作以及发挥专家、官方思想库的作用,充分调动民间的力量和资源,鼓舞他们的积极参与性,适当的放权给非政府组织,有利于政府掌握到全面系统的信息资源;再次,按照统一规划标准、突出重点、整合资源、保障安全的原则,建立国家统一的政府信息网络系统,形成全国性的联网,打破各级政府机构之间和机构内部之间存在的信息流阻碍,建立起良好的信息沟通机制,确保尽量不会出现“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现象;第四,加强制定和建设与政府信息资源管理和电子政务有关的法律规范以及与此相关的政策作为支持,并且开发此方面的人力资源作为技术储备,同时加强基础设施和技术条件的建设,广泛地收集且获取丰富的信息资源,以通过对信息的有效管理,实现政府信息资源价值的最大化、最优化,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塑造一个科学、民主、透明、高效的政府。

参考文献:

[1]杨志芳.信息管理基础[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262.

篇6

由于会计存在于企业,因而会计具有相当强的社会经济功能,能对整个社会经济发展作出重大的贡献。企业财务会计所提供的会计信息,是与企业相关的社会经济活动得以开展的基本支撑物。其中有:投资者、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企业,离不开财务会计信息;政府在发挥宏观调控和指导职能时,自然也离不开企业会计信息。

会计信息通过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等四个主要加工程序而生成。依据会计信息资源管理目的要求,加工程序而生成的会计信息必须符合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目前,我们的财务会计在确认方面一般业务事项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而对商品销售收入的确认只有同时符合以下四项条件时,才能加以确认:1、企业已将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转移给购货方。2、企业既没有保留通常与所有权相联系的继续管理权,也没有对已售出的商品实施控制。3、与交易相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4、相关的收入和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会计记录以借贷为记账符号的复式簿记系统。会计报告由会计报表(主要包括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和其他会计报告组成,但随着决策者们对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提高,上述会计程序管理模式应有所变动,以适应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并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

会计机构人员是支撑会计程序运行,生产会计信息的“骨骼”系统。没有健全的会计机构和称职的会计人员,一切会计信息就无法正常、有效地产生。可见,会计机构人员管理是会计信息资源管理的一个重点。为确保会计机构有效运转,应坚持如下管理原则:1、经济有效性原则。企业在生产和利用会计信息资源的过程中,必须讲求经济效益,以最小的耗费获得最有用的会计信息。2、专业化原则。为提高工作效率,确保工作质量,必须把精通或熟悉某一业务的人员,用来生产和利用该业务方面的会计信息。3、权责对等原则。权力是在规定职位上行使的权力,责任是在接受职位、职务后必须履行的义务。会计在处理经济业务时,既有反映的义务,也有监督的权力。只有反映的义务,而没有监督的权力,容易受人操纵,生产出不符合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会计信息。4、才职相称原则。会计人员的才智、能力与担任的岗位和职能设置之后,就要安排相应的会计人员担任工作;通过培训,使其能胜任工作。整个会计机构要尽可能做到才职相称,人尽其才,才得其用,用得其所。

篇7

【关键词】网络;信息资源;信息管理;信息化建设;规划设计

【Abstract】Currently, based on the knowledge economy, information resources in our information society become the most important ones, along with goods and materials, as well as energy power sources. For planning design units, the digital management of information resources is the concordant foundation of information construction and planning. In this paper, in order to furthest realize the sharing and communication for information resources, and finally satisfy the demand of planning design, taking urban planning design units for example, the author analyzed the current problems in the management of information resources ,then put forward feasible proposals to establish the network of information resources management system from the aspects of system location、system architecture、data standards and system construction, etc.

朗读

显示对应的拉丁字符的拼音

字典 - 查看字典详细内容

【Key words】Networks; Information resources; Information management; Information technology; Planning design

引言

信息管理的过程已经经历了传统管理时期、技术管理时期、信息资源管理时期,现在正逐渐向“网络信息资源管理”阶段演进。这种演进和发展对信息管理工作模式和服务模式产生了新的需求,而网络信息资源管理正是这种新需求下的产物。网络信息资源作为一种新的信息资源形式,它能为我们提供更为广阔的信息检索和共享空间。为了对信息资源进行科学、规范、安全、有效的管理,本文拟对建立信息资源管理系统的可行性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

1信息管理现状分析

1.1档案成果中存在的问题

档案信息是信息资源的一种,是信息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特有的原始性而作为唯一的原生信息资源,是其它信息无法替代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电子成果及资料数量越来越多,历史问题逐渐显现出来,由于早期档案制度管理不够完善,容易造成少数归档的电子文件与最终审核通过的图纸不对应等问题。

1.2图书资料的局限性

图书资料借阅管理还停留在手动登记阶段,对于归还时间未作限制,造成图书资料利用率较低,甚至造成部分图书丢失的现象;图书资料分散匮乏、结构单一,缺乏统一的组织控制,共享程度较低。

1.3信息共享面临的困难

各个项目方案阶段,收集到的大量基础信息资料散落在每个项目组手上,信息技术部门无法统一管理,造成再次利用难度较大。

1.4系统重复建设,数据之间难以共享

单位内部建立了多个应用系统,各个系统由不同的公司在不同的时期开发,各系统之间都相对独立,造成重复开发工作量大,管理维护工作量大,经费重复投入。此外,由于当前各应用系统使用的数据库不同,系统的体系结构不同,导致系统之间条块分割,产生了若干个“信息孤岛”,应用系统数据之间难以实现共享。

2信息资料管理系统的组织分析

2.1建立原则

信息资源的合理组织和表达是管理系统实现信息获取、检索的重要前提,是系统实用性、友好性的核心要素。在建立过程中必须遵守客观性、科学性、系统性、标准型、实用性、安全性、发展性和效益性等原则。

2.2建设目标

建立网络信息资料管理系统是对信息进行搜集、整理、存放,便于最大限度的实现局域网内部人员快速提取并利用的活动,是对信息资源进行开发规划、控制集成、利用的一种战略管理。其目的是解决繁杂信息的无序性,并最大限度的实现信息资源和知识资源的共享和交流。

针对信息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目前建立网络信息资料管理系统应实现如下目标:(1)建立局域网内部的信息资料门户系统,为单位内部人员提供各种信息资料收集、存储、查询和利用的平台;(2)建立规划参考资料库和规划成果资料库,为日常规划编制和研究工作提供适用的规划资料;(3)建立规划资料目录树查询、关键字查询和全文搜索,为用户提供便捷的在线浏览查询;(4)通过权限管理实现规划资料的安全管理和共享;(5)制定信息资料管理规范,保证资料更新、入库及信息的及时性。

2.3系统组织理念及功能

信息技术部作为重要的信息基地,拥有丰富的项目档案信息和各种规划信息资料、图纸,但如果不经过合理有效地组织,再多的信息也难以为用户服务。合理的组织信息资源,要求我们从信息交流的角度来组织信息,利用网状结构进行资源组织,坚持做好用户需求调研,并积极引导用户主动参与组织建设活动,建立以用户为中心的信息组织框架。通过对信息资源进行整理、存储、传输、检索、开发等加工处理,实现资源序化、优化,形成融系统性、科学性、知识性于一体的资源体系,实现在线快速查询浏览。

2.5组织流程

网络信息资源的组织是在档案收集基础上进行的信息整理和有序化工作,集信息描述、信息分析和信息存储于一体。组织流程包括:筛选、分类、著录、分析、存储和利用(图1),其中分类排序是整个组织过程的核心内容。

2.6组织方法

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系统的组织方法是根据信息本身的特点,按照一定的划分标准,将大量无序、分散的信息资源,通过加工、整理、排列、组织所选择的各种工具、方式和方法的总称。组织对象有多少种属性,就能形成多少种有序方法。本文将网络信息资源组织方法归类为信息基本分类方法、信息存储揭示方法和信息综合表现方法,三者共同构建集多元性、集成性、交叉性于一体的组织方法体系(图2)。

2.7数据库框架结构

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系统的数据库主要包括5个逻辑子库:规划参考资料子库、规划成果资料子库、公文资料子库、影像资料子库、获奖资料子库、软件下载子库。其中,规划参考资料子库以专题为单位进行组织,规划成果资料子库以项目为单位进行组织(图3)。

3建立数据入库标准化体系

建立数据入库标准化体系是实现数据共享和系统兼容的要求,直接影响到信息系统的性能和运行效率。完善的数据采集、监理、入库、更新、、维护和共享机制,能保证系统数据的完整性、一致性和规范性。

3.1数据转换格式规定

鉴于信息资源管理系统采用在线浏览的方式进行资料查阅,为兼顾网络传输速度及在线浏览文件的质量,必须对不同格式文件转成PDF文件制定相关转换标准。

a、原始DWG文件:一律采用A4幅面、分辨率300dpi的格式标准转换成PDF格式。

b、原始JPG文件:宽度尺寸一律改为1200*,分辨率100 dpi,进行PDF文件转换。

c、原始DOC文件转换后的数据量与转换后的PDF格式文件数据总量相差不大,可以直接转换,幅面控制为A4为宜,分辨率100dpi。

d、原始PDF文件宽度尺寸一律改为1200*,分辨率100dpi;数据量较大的PDF文件应将里面较大的图片全部导出为JPG格式,按以上分辨率进行修改后,再合并成PDF文件。

e、原始PPT文件转换后的数据量与转换后的PDF格式文件数据总量相差不大,可以直接转换,幅面控制为A4为宜,分辨率100dpi。

3.2转换后的PDF格式文件命名规则

a、PDF格式文本文件,采用档案号和项目名称相结合的方式命名。如Zy・2010・Z・9首长服务处茶港片文本.pdf。

b、PDF格式图纸及图册文件,采用档案号和项目名称相结合的方式命名。如Zy・2010・Z・9首长服务处茶港片图册.pdf。转换图册时,需在PDF文件首页添加目录,目录中文件名与每张图纸文件名相对应,编号与相应图纸页面编号相对应。

c、PDF格式演示文件,采用档案号和项目名称相结合的方式命名。如Zy・2010・Z・9首长服务处茶港片演示.pdf。

3.3人工干预信息标引过程

利用搜索引擎来组织信息资源,对用户来说其最大缺陷是查准率很低。许多搜索引擎并没有覆盖所有网络信息资源,许多存储在各类数据库中的信息,搜索引擎无权访问。这些都极大地影响搜索引擎的查全率。对此,我们提出人工干预信息标引过程的方法,提高搜索引擎的准确率。

考虑到JPG、DWG类型文件以图片形式转成PDF后无法按文字进行全文搜索,故将在每份含有JPG、DWG转换后的PDF文件第一页,以人工干预方式按图纸内容添加相关文字做成目录,便于全文搜索。

4信息资料管理的制度建设

网络信息资料管理系统建立后需不断充实完善数据库,为保证基础数据的动态更新、健康发展,保证一线生产人员更方便的利用资料,就必须从政策、体制上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使规划信息化工作可持续发展。

4.1加强数据收集、处理及维护制度

信息资料管理系统核心工作就是数据采集、加工和维护工作。要从经费、人员、制度多方面落实,来保证基础数据的现势性。

a、建库过程中,大量历史数据需分类规整,建议可以通过请实习生的方式分阶段处理历史成果,通过批量处理、批量导入工具将历史数据分类入库。

b、将规划成果管理纳入规划项目合同管理流程,实现规划信息建库和更新日常化。

c、所有在生产项目过程中收集到的具有参考价值的资料必须移交信息技术部统一处理、入库管理。

d、保证各类成果及参考资料都设专人专岗、及时入库。

4.2信息收集标准化

信息化是一项跨部门、跨行业的应用,但目前有关法律制度和信息化技术标准规范的制定泄后于信息化发展的需要。各自为政、互不相通,已造成大量资料的浪费。作为规划设计单位应尽量采用国际标准,同时根据单位自身的特点编制《规划成果归档规范》、《规划成果电子数据格式规范》等相关的专业标准,通过对数据组织、表达方式和电子数据格式等进行统一的规范,来保障各种资料能快速、准确地入库。

4.3建立信息管理系统的评估机制

通过评估,一方面检验信息化建设投入所产生的回报是否达到预期效果,是否提高工作效率,是否产生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加强信息技术部与生产部门的沟通,促进系统的优化完善。

结语

篇8

关键词:公平 效率 结构 政府信息化 构建和谐社会

目前,我国改革已进入关键性时期,从广度上看,我们已经从经济体制改革逐步深入到政治、文化等所有领域,由单纯追求经济方面的GDP转向谋求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从深度上看,改革不仅从根本上动摇了传统的资源配置方式,而且已经影响到人们的切身经济利益。世界各国的发展经验表明,当一个国家人均GDP达到1000-3000美元的时候,就进入了社会矛盾的凸显期。我国已进入了人均GDP1000美元阶段,如何面对可能出现的经济和社会矛盾,是关系到全局的问题。党的十六大把“社会更加和谐”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又把“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党执政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这些对我们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全面进步,以及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构建和谐社会与政府信息化的内涵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任务。总书记明确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为了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要切实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发展社会主义民主、落实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处理好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和治理工作、做好保持社会稳定的工作。

构建和谐社会的核心是解决公平、效率、结构问题。公平是和谐社会的基础,无公平就无所谓和谐;效率是和谐社会的关键,没有发展就失去了和谐社会存在的意义;结构是和谐社会的保证,公平的实现和效率的获取都依赖于一个良好的秩序,而结构正是秩序的基石。由于我国政治、社会领域等各种条件的约束,社会有序运行所需的法律、体制、机制、秩序、规范、组织、管理等还存在许多问题,体制不健全、机制不完善、社会流动性差、利益分配失当等因素制约着社会的健康、稳定发展。这些问题的解决,关键在于改变那些影响和束缚活力的制度供给和政策设定。

推进政府信息化对和谐社会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信息传递速度及方式的改变,为拓宽人们的视野、规范人们的行为方式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使公平原则的实现有了可靠的社会基础 ;网络技术的普及,为提高经济、社会、文化的运行效率创造了条件;网络的特征在于程序和规范,信息化的过程,就是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对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规范的过程,其结果是一个合理的社会结构的建立。从一定意义上讲,构建和谐社会的核心问题之一,就是以社会主义的平等、民主、法治原则来规范政府行为,而推进政府信息化建设正是规范政府行为最有效的手段。

政府信息化的积极作用

信息化是指在经济和社会活动中,通过普遍采用信息技术和电子信息装备,更有效的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信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网络技术的发展,正在改变着人们几千年来形成的信息传递方式、人际间的沟通方式和社会管理的组织方式,并深刻地影响着社会生活和政府运作的方式,以电子政务为标志的政府信息化就是其中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从发达国家政府信息化的进程来看,其作用主要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

首先,有效地推进传统的行政组织的改革,使行政组织趋向精干、高效。信息技术的发展促进了传统行政组织的重构,使传统的金字塔型的行政组织扁平化。在政府的管理体系中,中间管理层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它的存在既减缓了信息传递的速度,又容易造成信息的严重失真。信息技术使决策层与执行层直接沟通,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且,中间管理层的减少和撤销也可以减少同样的工作量所需要的行政人员。而且,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创立全新的行政模式奠定了基础,决策支持系统(DSS)、电子会议系统(EMS)、远距离控制等信息技术,为行政管理提供了新的手段。

其次,加快信息传递速度,提高行政运作效率。政府部门可以通过信息网络,政府文件、公告、通知等,使公众能迅速地得到政府信息。同时,可以通过网络安全技术,将政府内部的信息在网上传输,政府机构或其他组织也可以通过网络传送或反馈信息。政府部门应用信息技术,还可以大大降低信息的传递成本。

第三,降低了政府的行政运作成本,解决政务边际成本递增问题。公众对政府的要求是公正、高效和廉洁。降低政府的行政运作成本,是政府信息化要实现的首要目标之一。在政府信息化的进程中,由于信息技术的应用,使行政管理的组织结构得以优化,使信息传递的速度和效率得以提高,因而会大大减少行政的运作成本,以至致从根本上解决政府在传统管理模式下的政务边际成本递增的问题。

从世界范围来看,信息资源已经成为战略性资源,信息资源管理已经成为国家发展中各个社会层面的核心管理领域,而政府的信息资源也已经成为了关系到社会发展和国民经济运行效率的重要资源和依据。因此,政府有责任向社会开放信息资源,包括统计数据、计划数据、政策、法规、国际协议数据、管理统计数据,等等。应该通过建立一个稳定、可靠、规范的政府信息资源的获取与利用渠道,让大量的政府信息资源能为社会所用,成为保证社会健康、稳定发展和提高全社会经济运行质量的工具,顺应政府公开施政的国际趋势。

推进政府信息化的相关策略

我国政府信息化工作,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其重点工作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个是金字系列工程,一个是政府上网工程。在金字系列工程方面,主要包括:金桥工程、金关工程、金卡工程和金税工程。这几项工程在政府的推动下均取得了一定的进展,而且在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政府上网工程是由信息产业部和相关部委信息主管部门共同组织建设的。目前,国务院几乎所有部委都建立了自己的网站,各省市区政府也建立了政府网络系统。

我国政府信息化建设虽然有了一定的进展,但总体来说,我国的政府信息化建设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还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概括而言,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即:对政府信息化认识层面的问题、体制层面的问题和技术层面的问题。

关于对政府信息化的认识问题

政府部门要树立这样的理念,即政府信息资源的开放是政府职能转变的核心内容之一,信息服务将是一个服务型政府的重要职能,必须以政务信息化的推行为契机,进行政府职能的重塑。目前,在这个方面比较突出的主要问题是观念滞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向社会提供信息资源服务应该是政府的基本职责之一,可是很多干部并没有这种服务意识。同时,政府的工作程序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目前政府的工作条例中,只有信息保密制度,却无信息资源开放的制度和规定,这种政策上的不协调也在严重地制约政府信息资源的开放与服务的进程。

关于现存体制对政府信息化的影响

世界上各发达国家电子政务的建设过程,无不是以法律、法规作为对信息化进程的规范和保障。以美国为例,1980年,美国国会通过了《文书削减法》(Paper work Reduction Act)。该法案是一部完整的有关现代政府信息收集、维护、利用和传播的法律,它明确提出了“信息资源管理”的概念,制定了对政府信息资源实施管理的具体框架,要求将政府信息管理费用纳入政府财政预算。文书削减法特别提出了“制定和推行统一、连贯的信息资源管理政策”,要求行政管理与预算局局长监督这一过程,促进信息管理原则、方针和标准的运用。由于我国在政府信息化进程中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保障,这直接影响到政府信息化的规范化进程。

关于政府信息化中技术层面的问题

对于现有的信息资源而言,如果能够推进信息资源的统一规划和管理,既可以有效整合原有资源,又能及时开发更新的系统。实现信息资源统一规划和管理的关键是树立以信息资源管理为核心的理念,摆脱只注重局部应用或以网络为核心的观念,将各个政府部门信息资源进行后台集中和统一管理。一个完善的政务信息资源管理系统应包括以下三方面内容:一是建立统一的信息管理平台,整合政府的内、外网资源,提高政府面向公众的服务能力,形成具有高度互动与协作能力的政府对外办公环境。统一的信息管理平台是整合信息资源的基础,重点是解决好对分布在政府内网、外网和因特网上的多源异构数据源的整合;二是建立灵活的信息资源的管理机制,使数据获取源、信息管理数量以及信息输出接口等都具备可扩展性。信息资源管理机制的建立,是完善信息资源管理系统的关键;三是建立迅捷、安全、可靠的信息安全机制。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信息的安全保障系统举足轻重,安全机制是信息资源管理系统的保障。从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信息资源管理既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也没有确立子系统之间的有效组合结构和形式。这个问题需要权威部门的统一管理和规划来加以解决。

以上三个层面问题的解决,必将大大推进政府信息化的进程。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是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从社会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也是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增强国际竞争力与综合国力的关键环节。从一定意义上说,信息化是现代化的标志和关键,而不是现代化的内容。信息化已成为现代全球竞争的制高点,是发展中国家努力缩小同发达国家差距的极好机遇。和谐社会所具有的高效率,要依靠信息化来实现。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信息化不仅是一个技术问题,而且是一个经济和社会问题。在一定意义上讲,信息化就是信息资源与信息技术同社会发展相互联系、相互结合的过程。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信息技术的发展,正在改变着人们几千年来形成的信息传递方式、人际间的沟通方式并深刻地影响着社会生活的方式。我们现在面临着精神文明、道德文明建设的历史责任,因此,通过政府信息化进程逐步规范和重塑人们的社会行为准则,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方面。

结论

综上所述,政府信息化是一个长期、艰巨、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在我国仍处于起步阶段。政府信息化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性环节,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构建和谐社会的核心问题是公平、效率、结构问题,公平是和谐社会的基础;效率是和谐社会的关键;结构是和谐社会的保证。针对我国的国情,研究政府信息化在政治领域、经济领域、文化领域的影响,对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可以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篇9

摘要:电力要进入市场,就必须建立起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的制度,遵循市场的游戏规则,这是电力进入市场必须具备的物质和体制条件。

关键词:电力市场意识

中图分类号: F40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电力要进入市场,就必须建立起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遵循市场经济的游戏规则,这是电力进入市场必须具备的物质和体制条件。在现代企业制度确立后,电力企业要实行科学管理和现代化管理,抛弃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政企不分、条块分割的管理模式,破除垄断经营思想,对诸多思想领域来一次深刻的革命。这不仅关系到电力企业能否以积极的姿态进入市场,而且是电力企业能否按照现代企业制度模式健康有序运行的关键。电力企业进入市场应具备什么样的意识、采取何种对策呢?笔者就此作一探讨。(一) 要树立服务意识。当前,电力企业在服务方面要实现以下几个方面的转变:服务范围。要从主要为少数特殊用户服务转变为为整个客户服务、为服务。服务态度。要从被动服务转变为主动服务乃至超前服务,在主动服务中,还要提高服务质量、做好信息反馈和,不断改进服务方式。服务质量。要从单一的、零碎的为用户提供服务转变为提供综合的、系统的、专业的服务,不断提高服务水平。服务效果。要从比较低级的效率转变为高效率。服务途径。要从单纯技术服务转变为技术服务与信息咨询服务相结合,多途径、全方位综合服务。电力企业必须切实扭转严重缺电年代形成的垄断经营思想,自觉增强服务意识,规范服务项目及内容,努力提高服务质量,创新服务水平,最大限度地为用户提供方便、快捷、优质、高效的服务。并加速构建电力系统服务管理体系,加快信息体系建设,机及现代通信技术的蓬勃,为此提供了重要的物质技术保障。(二)要树立商品经济意识。电力既然是商品,就应按照商业特有的经济组织生产,实现商业化运营。我国长期以来实行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政企合一的管理模式,使我们习惯于依靠行政手段来管理电力的生产与销售,电力的商品属性一直不为人所重视。随着电力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逐步过渡。电力的商品属性得以凸现。当前,电力企业不仅要牢固树立商品经济意识,而且还必须严格按照商品经济规律办事。(三)要树立全面质量管理意识。优质、可靠、稳定、连续、经济供电,是电力企业经营的根本出发点和最终目标。电力企业要把“质量第一”作为企业经营管理的指导方针,在电力企业内部实施全面质量管理,包括供电可靠性管理,运行管理,营销管理等方面。供电可靠性是指电网对用户连续可靠供电的水平,也体现电力企业为用户服务的水平,是电力企业全面质量管理的核心。加强可靠性管理,需要电力规划、设计、制造、基本建设、电力生产和营销等各部门的通力合作。运行是发供电生产的第一线,加强和改进运行管理工作,是搞好电力企业全面质量管理的经常性和关键性工作。保证发供电系统具有技术完善、质量优良的设备,是电力企业实施全面质量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为安全经济发供电提供可靠的物质基础。搞好电力企业的全面质量管理工作,还应建立起企业质量保证体系,以提高电能质量为目标,运用系统的概念和,把各阶段、各环节、各部门的质量管理职能和活动合理地组织起来,形成一个任务明确、职责和权限互相协调、互相促进的有机整体。还必须做好质量、标准化、质量信息等方面的基础工作,并建立起质量责任制。(四)要树立人才战略意识。人才是企业宝贵的资源,是企业创立、生存和发展极为关键的战略问题。电力企业实施人才战略应体现如下思想:合理区分人才类型,用好用活各类人才特别是综合型人才;吸引和招聘各类高素质优秀人才,构建企业智囊团和数据库;科学合理地制定企业人才使用战略,贯彻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的分配制度;加强人才培训和智力资源开发,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全面提高企业整体素质;在企业内部培育并坚持市场用人机制,根据市场需求配置人力资源,促进人才合理流动;实施人力资源特别是干部人事动态管理等等,目的是充分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为企业发展服务。

(五)要树立信息管理意识。信息资源和人力资源、物力资源、财力资源被称为管理的四大资源,是企业生存和必不可少的重要资源。信息资源在企业运行中发挥着物质资源无法发挥的作用。企业信息资源管理,是企业整个管理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贯穿于企业管理的全过程,是企业管理化的一个重要标志。由于企业信息是利用数据、情报、报表、凭证、指令等信息载体反映出来的,因此,企业信息资源管理,就是运用的和手段,收集、存储各种经济信息并按照不同需要,对其进行加工、选择整理和传递使用的工作过程,充分发挥其最大效用,为企业经营和管理决策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处于现代经济中的各种企业,都面临着一个复杂、开放型的外部环境,且与这个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加强信息资源管理,对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具有特殊的意义。首先,信息资源管理是企业进行科学决策的基础;其次,信息资源管理是企业增强竞争能力和应变能力的重要手段;第三,信息资源管理是企业协调和控制生产与经营活动的有力工具;第四,信息资源管理有助于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由于管理的过程就是取得适用信息和做出决策的过程,而管理的职能是借助于信息来实现的,所以,信息资源管理就成为现代企业管理的“神经中枢”。(六)要树立效益意识。追求效益的最大化是企业从事一切经济活动的最终目标之一,电力企业也不例外。电力进入市场后,必须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加强全面经济核算,加强生产成果、劳动工资、偿债能力、营运能力、资金收益水平与获利能力等指标的核算与分析,以尽可能少的物质消耗和活化劳动消耗,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促进企业健康发展。(七)要树立法制意识。市场经济也是法制经济。电力企业进入市场后,必须坚持各竞争主体平等竞争原则,遵循市场经济的游戏规则,反对相互倾轧和不公平竞争。企业的一切经济活动,必须在国家和政策允许的范围内进行。因此电力企业必须牢固树立法制观念,加强企业法制建设,树立依法治企思想。(八)要树立现代营销意识。电力企业应树立现代电力营销意识,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电力营销机制。搞好优质服务,树立电力企业良好的形象;做好市场策划、开发与需求预测管理;充分利用机及现代通信技术,建立现代化的电力营销,尽量为广大客户提供优质、可靠、经济的电能。要树立全员营销观念,不断充实和配备善经营、会策划、懂法律的专业人才,加强营销人员的思想工作,强化营销人员专业技能培训,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电力营销队伍。(九)要具有开拓进取、创新意识。要在激烈竞争的环境中生存和发展,企业必须具有开拓奋进、勇于改革、锐意进取的企业精神和科技创新意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是物质基础不断获得提高和发展的前提条件。电力企业必须加强新技术开发与引进,重视科技情报和科技人才管理,加强技术经济分析和科研成果的转化利用,把最新的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以推动科技进步和企业的发展。(十)具有竞争意识。电力市场的竞争,包括电力市场同业之间的竞争,以及电能与其它可代替能源之间的竞争。电力市场的同业竞争主要在发、配、售三个环节,其目的是打破垄断,最终实现“网厂分开、竞价上网,输配分离、竞争供电”。售电过程中的服务是同业竞争的重要手段,电力企业要创新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最大限度地为广大客户提供方便、快捷、优质、高效的服务。电力与其它可代替能源的竞争,是以提高电能的终端能源市场占有率为目标的不同行业之间的竞争。电力企业必须努力实施环保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积极推进电能消费,不断推进用电技术进步,提高全社会终端电能效率。

作者:赵景利 工作于北京龙源冷却技术有限公司

篇10

【关键词】信息资源管理;网络信息资源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现代通讯技术的发展人类已经步入以数字化和网络化为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为了保持我国的国际竞争能力,特别是提高我国的创新能力,我们政府特此制定了由“知识成产系统,技术生产系统,知识传播系统和知识应用系统”4个良性循环的子系统所形成的国家创新体系中的知识传播系统,已经被纳入国家创新体系当中。经过100多年的发展,信息管理的过程已经经历了传统管理时期,技术管理时期,信息资源管理时期,现在正逐渐向“网络信息资源管理”阶段演进。这种演进和发展对信息管理工作模式和服务模式势必造成巨大的变化,产生新的社会需求,而网络信息资源管理正是这种新需求下的产物。

1.网络信息资源含义

在探讨网络信息资源的含义之前,我们首先应明确对信息资源(IR)概念的理解。目前关于信息资源的含义有很多种不同的解释,但归纳起来主要有两种:一是侠义的理解,认为信息资源就是指文献资源或者数据资源,或者像,印刷品,电子信息,数据库等,这都是限于信息本身。而广义的理解,认为信息资源是信息活动中各种要素的总称,这既包含恶劣信息本身,也包含了信息相关的人员,设备,技术和资金等各种资源。

随着互联网发展进程的加快,信息资源网络化成为一大潮流,与传统的细细资源相比,网络信息资源在数量,结构,分布和传播的范围,载体形态,内涵传递手段,等方面都显示出新的特点。作为知识经济时代的产物,网络信息资源也称虚拟信息资源。它是以数字化形式记录的,以多媒体形式表达的,存储在网络计算机磁介质,光介质以及各类通讯介质上的。并通过计算机网络通讯方式进行传递信息内容的集合。简言之,网络信息资源就是通过计算机网络可以利用的各种信息资源的总和,目前网络信息资源以因特网信息资源为主,同时也包括其他没有;连入因特网的信息资源。

2.网络信息资源的特点

2.1存储数字化

信息资源由纸张上的文字变为磁性介质上的电磁信号或者光介质上的光信息,使信息的存储和递,查询更加方便,而且所存储的信息密度高,容量大,可以无损耗地被重复使用。以数字化形式存在地信息,既可以在计算机内高速处理,又可以通过信息网络进行远距离传送。

2.2表现形式多样化

传统信息资源主要是以文字,数字形式表现出来的信息。而网络信息资源则可以是文本,图像,音频,视频,软件,数据库等多种形式存在的,涉及领域从经济,科研,教育,艺术,到具体的行业和个体,包含的文献类型从电子报刊,电子工具书,商业信息,新闻报道,书目数据库,文献信息索引到统计数据,图表,电子地图等。

2.3以网络为传播媒介

传统的信息存储载体为纸张,磁带;磁盘,而在网络时代,信息的存在是以网络为载体,以虚拟化的姿势状态展示的,人们得到的是网络上的信息,而不必过问信息是存储在磁盘上还是磁带上的。

2.4数量巨大,增长迅速

CNNIC一年两次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全面反映和分析了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以其权威性著称。从本次报告中可以看出,截至到2002年12月31日,我国上网计算机数量为2083万台;CN下注册的域名数量达到17.9万个;网站数量达到了37.1万个;国际出口带宽总量为9380M。

2.5传播方式的动态性

网络环境下,信息的传递和反馈快速灵敏,具有动态性和实时性特点。信息在网络中的流动性非常迅速,电子流取代恶劣纸张和邮政的物流,加上无线电和卫星通讯技术的充分运用,上传到网上的任何信息资源,都只需要短短的数秒钟就能传递到世界各地的每个个角落。

2.6信息源复杂

网络共享性与开放性使得人人都可以在互联网上索取和存放信息。由于没有质量控制和管理机制,这些信息没有经过严格编辑和整理,良莠不齐,各种不良和无用的信息大量充斥在网络上,形成了一个纷繁复杂的信息世界,给用户选择,利用网络信息带来了障碍。

3.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的内容核心是数据库建设

在网络信息资源管理活动中,数据库技术具有非常广泛的应用领域,它是实现资源共享,节省开支,提供系统的反映能力,工作质量和服务水平的重要手段和技术保证。世界提供的大型数据库有万余个,总记录数几十亿,这些数据库通过发达的网络向机关,团体,学校,公司以及个人提供各类科技信息,金融信息,商业信息,文化信息等。从目前的状况看,我国可供服务的信息资源显的比较匮乏,我国现在有可读的资源还是很少,占世界数据库总量和总记录数的百分之几。

虽然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数据库建设还不太令人满意,但是我国的网络信息资源的开发建设工作也有相当的成就。如:国家科委西南信息中心,重庆维资资讯公司出版的’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集团公司推出的“万方数据库”等,特别是中国学术期刊电子杂志社开发的“中国学术期刊光盘数据库”等更是将我国的网络信息资源开发与建设工作推向一个新的阶段。

4.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的理论核心是“三维结构论”

20世纪90年代初,卢泰宏教授提出,IRM是三种基本信息管理模式的集约化。即信息资源的技术管理,信息资源的技术管理,信息资源的经济管理和信息资源的人文管理,它们分别对应不同的背景,即信息技术,信息经济和信息文化,三个的集成构成IRM的三维构架。

从技术角度来看,人们除了利用信息科学的原理研究解决大系统的稳定性,网络结构的有序性和高速率传输中的各种问题外,主要是用情报学的理论方法研究高速信息网络特点的信息系统,信息媒介和利用方式。即对应于网络技术的技术管理模式,其研究内容是新的网络信息系统,新的信息媒介和网络信息环境中的信息资源分布,采集,组织,存储,检索,传播与服务。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高速信息网络是一个巨大的社会经济系境,这个系统将计算机,通讯网;信息资源网,信息生产者(提供者),信息消费者(用户)融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信息生产,分配,流通和利用模式。引起整个信息产业革命,以高速信息网络为基础的信息活动具有与经济活动相同的特征,过程和媒介,存在着供求关系,投入产出关系和费用效益等方面的问题。需要用经济学的理论,原理,原则和方法研究网上的各种复杂的经济关系。有必要按照经济规律,遵循经济规律,运用经济杠杆,对网络信息活动进行经济管理,使网络信息资源的实现最优配置,获得最大限度的利用,发挥最佳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