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科技知识范文

时间:2023-12-21 17:18:5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林业科技知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林业科技知识

篇1

关键词: 园林工程技术专业 《绿化工程施工技术》 课程改革

课程改革是职业类学校、教师、学生需共同面对和正视的教育现状,是学校、教师、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保证。在我校全面推进课程改革的今日,所有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主要课程标准已经制定,但如何保证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实施到位,体现制定的初衷,达到预期的目标,则需要以具体每门课程的成功实施作为保证。但具体到专业课程如何实施,往往无先例可借签,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和总结。

《绿化工程施工技术》是园林工程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08年秋我在园林05高职一班实施了此门课程,现将实施下来的情况进行总结和思考。

一、课程实施的依据

2007年底经行业专家充分论证的新《绿化工程施工技术》课程标准。

二、课程实施的目标

“行动为导向、具体任务引领”是贯穿教学过程的主线,力求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培养四种能力”、“营造二种氛围”,具体是:

1.培养专业能力,如掌握具体某项专门技术和技能(如施工放样、乔灌木修剪、乔木移植等)。

2.培养方法能力,如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

3.培养学习能力,即培养学生自主积极学习的能力。

4.培养社会能力,如团队能力、沟通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5.营造“在学中做、做中悟”的氛围。

6.营造“快乐学习”的氛围。

三、课程实施的主要方法

指导教学法。全班52人,分为6组(8―10人/组),每组推选一名组长,以团队为单位进行具体任务的实施。

四、课程实施的方案

1.根据课程标准,安排好每次的任务(明确教学目标)。

《绿化工程施工技术》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是两周集中进行的,具体安排如下:

说明:每周26课时,周五下午为体育课,共26×2=52课时。

2.具体的教案、学案及实施过程。

教案、学案内容基本差不多,只是教案在某些地方要写出具体的实施方法、教学如何组织、教师应注意哪些方面等。

(1)教案框架介绍

主要有研究点、行动目标、所需材料和工具、参加活动对象、场所、总时间、课程的具体任务、要求及时间分配、信息来源,参考文献、教师课后感等。

(2)学生对学习效果的反馈

在上述任务实施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反馈较多,这样有利于学生改进自己的行为,但教学是个双向过程,教师也需要听听和看看学生对本次课的评价,唯有这样,教和学方能达到一个良性循环,真正达到“教学相长”。基于此,在每次任务完成后,我都发给每个学生一份“学生反馈评价问卷调查表”,请学生在课后填好。调查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对操作方法、程序及技术要领是否掌握;是否能有重点,有针对性的自主学习;操作技能是否得到了提高;与他人的沟通合作能力是否得到了提高;小组的团队协作精神是否得到了提高;本次课的教学组织形式如何,等等。

(3)课程结束的大反馈

每项任务完成后及时让学生反馈,这有利于教师最快、最直接地了解学生的需求,及时调整自己后面的教学目标和方法,但整个课程结束后,进行一个大总结、大反馈非常必要,旨在课程的组织实施成功与否完全让学生来评判。

从学习效果、学习能力、工作能力、工作责任心、爱岗敬业、表达能力、与人协作能力是否提高、教师施教方式、教师教学内容、教师教学水平十个方面进行评价,共计100分,请学生打分评价。

五、课程实施的结果

1.每次任务完成后收集学生的“反馈评价问卷调查表”,统计相关数据汇总如下。

从上表看出,通过“行动为导向、具体任务来引领”的教学方式,整个课程实施下来,具体各项专门操作方法、技术要领较好及完全掌握的学生达99.57%;98.07%的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得到提高;99.79%的学生操作技能得到提高;99.36%的学生沟通合作能力得到提高;99.78%的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得到增强;96.80%的学生认为这样的教学组织形式很好,94.76%的学生觉得收获大。

2.学生的感悟(摘自学生原始留言)。

(1)夏军(男生):“感觉这种教学方式不错,收获良多。”

(2)某一男生(未署名):“没机会发言,女生抢得太快了。”

(3)李洁(女生):“只要认真,就能做好事情!”

(4)徐丽莉(女生):“这次课,同学们回答问题的积极性有了很大提高,课堂上自主学习气氛high到了极点,我很喜欢这样的学习气氛。通过这样的学习,我们的动手能力也得到了锻炼的机会,收获了很多知识!”

3.课程结束后的大反馈

从学习效果、学习能力、工作能力、工作责任心、爱岗敬业、表述能力、与人协作能力是否提高、教师施教方式、教师教学内容、教师教学水平共十方面计100分进行评,学生评价的平均值是96.46。

为配合全面推进课程改革,我还设计了以下两问,统计汇总如下:

从上表可以看出,只要实施方法得当,绝大部分学生都是非常愿意进行课程改革的。

另外在最后一节课中,除了请学生填调查表外,我还要求他们把课桌沿墙壁围成一个大圈,想表达的学生站在中间,对此他们同样非常积极踊跃,很多学生的发言都非常好,很有条理性,显然社会能力得到了提高,其中张也同学的话使我印象深刻:“这两周我们很快乐!”

六、思考

整个课程实施下来,要经历教案设计、前期准备筹划、具体组织实施、及时反馈评价、最后总结思索等环节,需要花费比传统模式授课多几倍的时间和精力,但辛勤付出,如能换来学生的收获便是丰厚的回报。这门课程实施下来,我一直在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很多时候,我们有太多的怨言:抱怨学生不爱学,学得不好……但如果我们多扪心自问:我采用什么办法才能把每堂课组织好,让学生感兴趣,爱听、愿做、有收获呢?如果每位师者都经常思考这个问题,就一定能建立一个更为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学质量也定能更上一个台阶。

2.以“行动为导向、具体任务引领”模式实施课程,每次任务设置一定要明确、恰当,让学生完成后有成就感,这是保证课程成功实施的关键。

3.任务完成后一定要留出一点时间来点评、总结、反馈,这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核心。

4.教师在安排项目时,一定要注意资源的充分、高效利用,注意节约,因为教师的行为、细节对学生也是一种教育。

篇2

 

    为推进我市碳纤维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做大做强我市碳纤维及复合材料产业,围绕吉林市建设国际碳纤维及复合材料产业基地,根据市委市政府《吉林市产业链链长制工作方案》《全市产业链招商引资攻坚专项行动方案》《2022年吉林市科技创新发展计划指南》文件精神,设立本专项指南,具体如下:

一、项目类别

(一)战略研究软科学专项

1.吉林市碳纤维及复合材料检验检测中心可行性研究和方案设计;

2.吉林市碳纤维产业知识产权战略布局研究;

3.碳纤维及复合材料技术标准研究;

4.利用大数据分析基于丙烯腈价格的下游产品定价机制研究;

(二)中国(吉林化纤杯)碳纤维复合材料设计与应用创新创业大赛为促进吉林市大丝束碳纤维的推广应用,吸引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以及中小企业充分了解和利用大丝束碳纤维进行产品开发与应用创新,支持由中国化纤协会等单位主办,吉林化纤集团公司等单位承办的“中国(吉林化纤杯)碳纤维复合材料设计与应用创新创业大赛。由大赛承办单位吉林化纤集团公司定向申报。

(三)碳纤维及复合材料产业科技创新专项

1.建立碳纤维试验线

解决聚合、纺丝、碳化的试验线,具备配方调整,湿法、干法纺丝,蒸汽牵伸、油剂、上浆剂调配、碳化表征等功能。满足1k-50k碳化需要,且强度能够稳定达到T700级以上,碳化温度不低于1800℃。

申报要求:申请资金额度不超过600万元,且需要申报单位提供1:1配套资金。

2.新型碳纤维开发

(1)PAN基中空碳纤维原丝技术研发。技术指标:原丝纤度在1dtex左右,空心直径在100nm以下。

(2)沥青基碳纤维原料技术研发。技术指标:标模型拉伸弹性模量220~260GPa,拉伸强度1000~2000MPa,直径11μm。

3.大丝束碳纤维上浆剂树脂体系研发及产业化

(1)拉挤型材大丝束碳纤维专用树脂的浸润及固化优化研究。针对拉型材产品要求,给出拉挤速度(≥0.4m/min)、树脂配比、浸润温度、固化温度最佳工艺参数。

(2)拉挤型材大丝束碳纤维专用上浆剂技术优化研究。技术指标:大丝束碳纤维复材制品层间剪切强度平均值≥60MPa,90°拉伸强度平均值≥50MPa,上浆后的碳丝表面能≥30J/m^2。

(3)碳纤维用聚双环戊二烯(DCPD)上浆剂研发。技术指标:T400级碳纤维/聚双环戊二烯(DCPD)复合材料层间剪切强度≥50MPa;抗拉强度>1000MPa,弹性模量>100GPa,弯曲强度>800MPa。

4.碳纤维原丝及碳丝质量提升攻关

提高大丝束碳纤维强度并缩短预氧化时间的生产技术研发。预氧化时间可控制在40分钟内制得均质碳纤维,均质化后48K大丝束碳纤维的力学性能技术指标:体密度≥1.78±0.02g/cm³,拉伸强度≥4.50GPa,拉伸模量≥230.00GPa,断裂拉长率≥1.80%。

5.碳纤维应用领域技术研发及产业化

(1)速钻碳纤维短纤桥塞技术研发。技术指标:耐井下温度150℃,耐承载压力70MPa。

(2)非金属内胆25K及以上碳纤维缠绕Ⅳ型氢气瓶关键技术研发。技术指标:气瓶的公称工作压力≥35MPa,结构减重30%以上。

(3)下一代动车组转向架碳纤维板弹簧技术研发。技术指标:刚度达到1000N/mm,满足空车载荷52.4kN,定员载荷61.4kN,空车载荷高165mm。

(4)碳纤维直升机防砂滤组件的研发及产业化。技术指标:气体流量:5g/S,压力损失:105mm水柱,分离效率:90%。

(5)碳纤维二维编织复合材料义肢技术研发。技术指标:拉伸强度≥55.2Mpa,弯曲强度≥89Mpa,冲击强度≥12x104J/m2,弹性模量≥980Mpa。

(6)碳纤维箱包制造新工艺研究。

6.PAN基碳纤维生产环节工业废气无害化处理研究。技术指标:满足《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GB14554-93)。

7.其它方面

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等技术建设智能工厂,开展碳纤维产业链装备关键技术攻关;为降低企业用电成本,支持碳纤维产业能源优化系统技术研发。

(四)碳纤维产业链发展支撑

围绕吉林市建设国际碳纤维及复合材料产业基地,支持《吉林国际碳纤维及复合材料产业基地发展规划》编制,吉林碳纤维产业链招商云平台建设,吉林碳纤维产业链招商项目策划包装。本部分项目将根据有关规定公开招标,项目资金数额根据招标结果确定。

二、申报要求

1.驻吉高校、吉林市城区(开发区)企业均可申报,支持高校和企业联合申报,配套资金不低于项目资金50%;

2.申报项目属合作开发的,各方须签订相关技术合同(协议),优先支持上下游产业链和产学研合作项目;

3.项目负责人一般应具备副高级(含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

4.其他申报要求参照《2022年吉林市科技创新发展计划指南》规定执行。

三、资助额度

战略研究软科学专项不超过10万元/项;中国(吉林化纤杯)碳纤维复合材料设计与应用创新创业大赛20万/年;碳纤维产业科技创新专项中行业探索项目不超过20万元/项,产业化中试项目不超过50万元/项。

四、资助方式

一次性给予无偿资金支持。

五、项目执行周期

战略研究软科学专项执行周期1年,中国(吉林化纤杯)碳纤维复合材料设计与应用创新创业大赛执行周期1年,碳纤维产业科技创新专项执行周期2年。

六、申报材料

1.吉林市科技创新发展计划项目申报书;

2.项目可研报告;

3.提学研合作有关协议;

4.中国(吉林化纤杯)碳纤维复合材料设计与应用创新创业大赛提供组织方案。

七、申报截止时间

2021年5月30日;中国(吉林化纤杯)碳纤维复合材料设计与应用创新创业大赛参赛项目申报要求另行发文件通知。

八、受理与咨询电话

碳纤维产业推进处 联系人:任秋丽  电话:62048989

 

 

 

篇3

doi:10.11772/j.issn.10019081.2013.07.2009

摘 要:

针对植物叶片识别中分类器设计和训练识别时间较长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人工免疫系统下的克隆选择算法和K近邻判别分析(CSA+KNN)的叶片识别方法。进行图像预处理后,通过提取叶片的几何特征和纹理特征得到叶片综CSA+KNN进行植物叶片样本训练,并进行植物叶片识别。在100种植物叶片数据库中进行测试,CSA+KNN法识别率为91.37%。与BP神经网络等方法相比较,实验结果表明了该识别方法的有效性以及较高的训练速率,同时验证了纹理特征在叶片识别中的重要性。CSA+KNN法扩宽了植物叶片的识别方法,可应用于建立数字化植物标本博物馆等领域。

关键字:植物叶片识别;克隆选择算法;人工免疫系统;数字图像分析;几何特征;纹理特征

中图分类号:TP391.413

文献标志码:A

英文标题

Plant leaf recognition method based on clonal selection algorithm and K nearest neighbor

英文作者名

ZHANG Ning, LIU Wenping*

英文地址(

College of Information,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3, China英文摘要)

Abstract:

To decrease the time of classifier design and training, a new method combining the Clonal Selection Algorithm and K Nearest Neighbor (CSA+KNN) was proposed. Having the image preprocessed and getting the comprehensive features information from geometry and texture feature, the CSA+KNN was used to train and classify the plant leaf samples. The plant leaf database with 100 leaf species was applied to test the proposed algorithm, and the recognition accuracy was 91.37%. Compared with other methods,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demonstrate the efficiency, accuracy and high training speed of the proposed method, and verify the significance of texture features in leaf recognition. CSA+KNN method broadens the field of plant leaf recognition method, and it can be applied to create digitalized plant specimens museum.

To improve the design of classifier and training time, a new method combining the Clonal Selection Algorithm and K Nearest Neighbor (CSA+KNN) was proposed. Having the image preprocessing and getting the comprehensive features information from geometry and texture feature, the CSA+KNN was used to train and test plant leaf samples. The plant leaf database which had 100 leaf species was applied to test the proposed algorithm, and the recognition accuracy was 91.37%. Compared with other methods,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demonstrate the efficiency, accuracy and higher training rate of the proposed method, and verify the significance of texture features in leaf recognition. CSA+KNN method broadens the field of plant leaf recognition method, and it can be applied to create digitized plant specimens museum.

英文关键词Key words:

plant leaf recognition; Clonal Selection Algorithm (CSA); Artificial Immune System (AIS); digital image analysis; geometry feature; texture feature

0 引言

篇4

关键词 水平衰减全反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 离散小波特征提取; 人工神经网络; 鳞毛蕨科植物; 识别分析

2011-05-15收稿;2011-09-09接受

* E-mail:

1 引 言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学科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出现了许多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边缘科学。20世纪60年代前后,在植物分类学与植物化学这两门科学之间出现了一门新的边缘科学――植物化学分类学[1]。植物化学分类学亦称植物化学系统学,是利用化学的特征,来研究植物各类群间的亲缘关系,探讨植物界的演化规律。对于一个植物体而言,其化学成分不是单一的,如何利用其复杂的化学成分来进行物种间的鉴别成为一个植物化学分类学的焦点问题[2]。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由于能给出复杂体系的所有物质的化学结构信息,不同植物体具有不同的化学成分或相同的化学成分所占比例的不同,都可以产生不同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因而将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技术作为一种分析工具应用于植物的识别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依据[3]。借助于化学计量学,能够更为准确和快速地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进行植物的分类与识别[4~9]。

蕨类植物早在4亿年前便已遍布地球表面,它同时兼具原始维管束植物与高等隐花植物双重演化的地位。大多数蕨类植物均有药用价值,药用蕨类植物含有黄酮、甾类、生物碱等活性物质,对多种疾病有明显疗效[10]。本研究选择形态较为相似的3种鳞毛蕨科的中型草本植物贯众、阔鳞鳞毛蕨及变异鳞毛蕨为分析对象,采用水平衰减全反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测定FT-IR后运用离散小波进行特征提取,得到特征向量值后进行人工神经网络训练及检验,得到了较高的识别率。

2 实验部分

2.1 仪器与样品

NEXUS 670型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美国Thermo公司),配DTGS 检测器,OMNIC E.S.P. 5.1智能操作软件,水平衰减全反射(HATR)附件,光谱范围为4000~650 cm

Symbolm@@ 1,分辨率2 cm

Symbolm@@ 1, 扫描累加次数64次。

贯众为鳞毛蕨科植物贯众(Cyrtomium fortunei J. Sm)的干燥全草;阔鳞鳞毛蕨为鳞毛蕨科植物阔鳞鳞毛蕨(Dryopteris championii (Bench) C. Chr. apud Ching)的干燥全草;变异鳞毛蕨为鳞毛蕨科植物变异鳞毛蕨(Dryopteris varia (L.) O. Ktze.)的干燥全草。所有样品均于2008年3月分别采自于浙江金华北山及四川峨眉山,并经过浙江师范大学植物学教研室及上海师范大学植物学教研室鉴定。将采得的样品洗净,不经过任何化学处理,于避光处晾干。然后分别裁取样品的根部作为分析的对象,放入粉碎机中粉碎,再置于玛瑙研钵上研磨成约75

SymbolmA@ m的细小均匀粉末。准确称取每种样品8 mg,待测。

2.2 测定方法

在采集数据前,按要求将HATR附件水平放置于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的样品仓中,分别将样品粉末置于锗晶片与校正压力装置之间,转紧压力装置后直接测定样品的FT-IR。为了降低测定误差,每次测定接触面积均固定为0.314 mm.2,图谱基线采用自动校正法进行校正。

2.3 数据处理

通过测定,得到样品的FT-IR。采用Matlab 6.1软件,对拷贝自实验中所给定的样品的FT-IR进行一维离散小波变换,在各个分辨率下观察样品的FT-IR差异程度,从中选择两个具有代表性的分辨率进行提取特征向量值。进行人工神经网络识别时,以3种蕨类根部的FT-IR作为实验样本。样本的训练集和测试集各选取240个,每种植物不同产地的训练数及预测样本数各选择40个,样本经过FT-IR测定后进行一维离散小波特征提取,其所选择的特征向量值作为特征信息进行ANN的训练与预测。

3 结果与讨论

3.1 鳞毛蕨科3种植物根的HATR-FTIR谱图比较

贯众、阔鳞鳞毛蕨和变异鳞毛蕨3种植物根部典型的FT-IR如图1所示。

图1 3种蕨类植物根部的FT-IR

Fig.1 FT-IR spectra of the root of three kinds of pteridophyte plants

a. 贯众; b. 阔鳞鳞毛蕨; c. 变异鳞毛蕨。a. Cyrtomium fortunei J. Sm; b. Dryopteris championii (Bench) C. Chr. apud Ching; c. Dryopteris varia (L.) O. Ktze.

从图1可见,由于黄酮、甾类、生物碱、三萜类化合物、鞣质、甾醇、内酯、氨基酸等是蕨类植物中主要的活性物质,故在3300 cm

Symbolm@@ 1均有羟基伸缩振动吸收峰,并在1030~1200 cm

Symbolm@@ 1间出现不同的CO键伸缩振动吸收峰。在3378 cm

Symbolm@@ 1处的吸收峰为三萜类、多糖类和甾醇类化合物的羟基吸收峰。3328,1612和1434 cm

Symbolm@@ 1处的吸收峰为氨基酸的氨基和酸根吸收峰。1031 cm

Symbolm@@ 1处为糖类的CO吸收峰,由于1031 cm

Symbolm@@ 1处的吸收峰为第一强峰,可推断属多糖类化合物。在2921和1373 cm

Symbolm@@ 1处的吸收峰为CH2和CH3的吸收峰。

由于3种蕨类植物为同科植物,所含化学成分比较相近,所以从所得FT-IR图谱很难直接获得更多分类识别的信息。小波变换是继傅里叶变换后所出现的一种更为有效的信号处理及特征提取方法,素有“数学显微镜”之称。为了更为直观地识别3种鳞毛蕨科植物,采用离散小波变换进行提取特征向量值。它能将图谱变换为一系列小波系数,这些系数可以被高效压缩和存储。提取特征向量后进一步采用人工神经网络进行分类识别。

3.2 3种蕨类植物的离散小波特征提取

在进行离散小波分解时,应该根据信号的光谱特性选择适当的小波基函数和分解层数。在小波多分辨率分解过程中,根据HATR-FT-IR信号的特性并比较不同分辨率下信号分解的效果, 确定合适的小波基及小波尺度。其标准是突出原始光谱中的若干个特征峰,并选取平滑性好的小波基。常用的小波基有Mexicon hat,Meyer,Morlet,Daubechies,Coiflet及Symlets等(图2)。以小波基形状与待分析信号形状是否更接近及衰减信号是否更快作为选择的前提,经比较分析,选取了Daubechies小波作为“分析小波”。本研究提取小波域中原始信号FT-IR中的两个特征峰,以提取其特征值。对3种蕨类植物的FT-IR分别进行了一维离散小波变换,分解的层数为5。经过比较分析,选择其中两层(4和5)提取特征值。

图3为利用离散小波变换分别对贯众、阔鳞鳞毛蕨及变异鳞毛蕨的FT-IR进行多分辨率离散小波变换分解的结果。由图3可见,当离散小波变换的分辨率比较低时,从小波域上无法分辨其光谱的主要特征,因为其中有较多的细节干扰信号。而细节信号对光谱变化比较敏感,对原始光谱中各个特征峰反应过于强烈,不利于特征提取。因此,取第4层和第5层这2个分辨率的离散小波细节信号作为特征变

图2 小波基函数的曲线

Fig.2 Wavelet basis function curves in time domain

(a) Mexicon hat wavelet;(b) Meyer wavelet;(c) Morlet wavelet;(d) Daubechies wavelet;(e) Coiflet wavelet;(f) Symlets wavelet.

图3 离散小波分解3种蕨类根部FT-IR的结果

Fig.3 Result of pre-processed spectra of FTIR spectra of the root of three kinds of pteridophyte plants with multiresolution discrite wavelet transform (DWT)

量提取空间。特征变量定义为离散小波域内第4层和第5层这2个分辨率下光谱的能量。为了有效提取离散小波域内两个分辨率下的具有代表性的特征值,对每个分辨率下的光谱分别划分特征区间。考虑到植物FT-IR谱的复杂性,本研究从区别比较大的两个区域划分了特征区间(图4)。由图4可见,第4层和第5层每层划分为两个区域,每种植物共获得4个特征值,作为人工神经网络的输入与输出值。

图4 3种蕨类植物特征区间划分示意图

Fig.4 Division of two feature regions of detail signal in DWT domain

a. 贯众; b. 阔鳞鳞毛蕨; c. 变异鳞毛蕨。a. Cyrtomium fortunei J. Sm; b. Dryopteris championii (Bench) C. Chr. apud Ching; c. Dryopteris varia (L.) O. Ktze.

3.3 反向传播(Back-propagation,BP)算法

由于本研究主要用于植物的分类和识别,故采用人工神经网络的反向传播(BP)网络模型。对于反向传播神经元网络,当各节点均采用Sigmoid 型函数时,一个隐含层就足以实现任意的判决分类问题。采用本研究组已建立的算法[11],并采用随机输入方式。

3.4 网络确定与应用结果

经实验确定BP网络结构为4个输入节点、6个隐层节点和3个输出节点,误差0.05, α为0.8,η为0.02。考察训练成功的网络对3种蕨类植物如何进行识别。所用的BP网络结构中4个输入节点依次为归一化为0~1之间的4个特征向量,输出节点按作为教师信号的蕨类植物种类分为:1类(贯众);2类(阔鳞鳞毛蕨);3类(变异鳞毛蕨)。训练后的网络对240个不同产地样品的FT-IR经过离散小波变换后的特征向量数据的预测结果见表1。

从预测结果可见,贯众、阔鳞鳞毛蕨及变异鳞毛蕨这3种蕨类植物均基本上被正确判别,只有采自四川峨眉山的阔鳞鳞毛蕨和变异鳞毛蕨各有一个样本被错误分类,两产地的预测准确率平均值分别达100.00%, 98.75%和98.75%。

3.5 结论

(1)蕨类植物作为药用多使用根部,考虑到根部受环境的影响相对比较小,所以研究时采用蕨类根部作为实验对象;(2)与压片法及液膜法不同,利用HATR-FT-IR法测定蕨类植物,能进行直接测定获得谱图,从而使所得FT-IR有较好的可比性。采用离散小波变换进行数据压缩可以对红外吸收较为相似的贯众、阔鳞鳞毛蕨及变异鳞毛蕨3种蕨类植物的FT-IR进行特征提取。选择第4层和第5层分辨率下的特征值作为分析的基础,从所得特征值进行人工神经网络分类能够较为有效地进行分类。此方法在形态较为相似的同科植物贯众、阔鳞鳞毛蕨及变异鳞毛蕨3种蕨类植物的分类上具有较高的可行性,从而为光谱学与计算机科学技术相结合在植物分类学中的更为广泛的应用提供了较为科学的研究基础。

References

1 LIU Shu-Qian, ZHENG Jun-Hua, GUO De-An, XU Bing-Jiu. Northwest Pharmaceutical J., 1999, 14(5): 222~225

刘叔倩, 郑俊华, 果德安, 徐秉玖. 西北药学杂志, 1999, 14(5): 222~225

2 HUANG Hao, SUN Su-Qin, XU Jin-wen, WANG Zhao. Spectrosc. Spec. Anal., 2003, 23(2): 253~257

黄 昊, 孙素琴, 许锦文, 王 钊.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2003, 23(2): 253~257

3 Lv H F, Cheng C G, Tang X, Hu Z H. Acta Bot. Sinica, 2004, 46(4): 401~406

4 CHENG Cun-Gui, TIAN Yu-Mei, ZHANG Chang-Jiang. Chinese J. Anal. Chem., 2008,36(8): 1051~1055

程存归, 田玉梅, 张长江. 分析化学, 2008,36(8): 1051~1055

5 CHENG Cun-Gui, XIONG Wei, JIN Wen-Ying. Chinese J. Anal. Chem., 2009, 37(5): 676~680

程存归, 雄 玮, 金文英. 分析化学, 2009, 37(5): 676~680

6 Cheng C G, Liu J, Zhang C J, Cai M Z, Xiong W. Appl. Spectros. Rev., 2010, 45(2): 148~164

7 Cheng C G, L J, Wang H, Xiong W. Appl. Spectros. Rev., 2010, 45(3): 165~178

8 CHENG C G, Liu J, Cao W Q, Zheng R W, Wang H, Zhang C J. Vib. Spectrosc., 2010, 54(1): 50~55

9 CHEN Zhi-Cheng, LIU Jun-Xian, HUANG Shu-Shi, TAO Zhan-Hua, WANG Yi-Bing. Com. Appl. Chem., 2009, 26(4): 482~486

陈植成, 刘军贤, 黄庶识, 陶站华, 王一兵. 计算机与应用化学, 2009, 26(4): 482~486

10 CHENG Cun-Gui, MAO Jiao-Yan. Chem. Indu. Forest Prod., 2005, 25(2): 107~110

程存归, 毛姣艳. 林产化学与工业, 2005, 25(2): 107~110

11 CHENG Cun-Gui, Tian Yu-Mei, Zhang Chang-Jiang. Acta Chim. Sinica, 2008,66(7): 793~798

程存归, 田玉梅, 张长江. 化学学报, 2008, 66(7): 793~798

Recognition Among Three Kinds of Pteridophyte Plants Based on

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Discrete Wavelet Feature Extraction

and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 Classification Method

YU Peng.1, XU Rui.2, CHENG Cun-Gui*1

.1(College of Chemistry and Life Science, Zhejiang Normal University, Jinhua 321004, China)

.2(College of Chemical and Pharmaceutical Engineering,

He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uoyang 471003, China)

Abstract 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FT-IR) and horizontal attenuated total reflectance (HATR) techniques were used to obtain the FT-IR of three kinds of pteridophyte plants (the root of Cyrtomium fortunei J. Sm, Dryopteris championii (Bench) C. Chr. apud Ching and Dryopteris varia (L.) O. Ktze.). The similar features of FT-IR among the root of Cyrtomium fortunei J. Sm, Dryopteris championii (Bench) C. Chr. apud Ching and Dryopteris varia (L.) O. Ktze. were extracted by discrete wavelet transform. The scale 4 and 5 were used to extract the feature vectors, which were used to train the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ANN). The trained neural network was used to classify the root of Cyrtomium fortunei J. Sm, Dryopteris championii (Bench) C. Chr. apud Ching and Dryopteris varia (L.) O. Ktze., which were collected from different places. According to 240 prediction samples, we could effectively identify the root of Cyrtomium fortunei J. Sm, Dryopteris championii (Bench) C. Chr. apud Ching and Dryopteris varia (L.) O. Ktze. by FT-IR with discrete wavelet feature extraction and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 classification.

篇5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 林业发展 生态环境

新农村建设中的林业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要搞好新农村建设中的林业建设,就要根据党的林业政策,不断探索适合本地发展林业的新途径,围绕有利于发展生产增加农民收入,有利于生态环境改善优化,有利于农民文化、精神生活的提高等方面而展开。

一、建设新农村要统筹规划林业建设

林业是进行现代化农业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必须要有乡村规划,有条件的地方应纳入城乡统筹规划建设中。林业在新农村建设中充当什么角色因地区而有差异,有些地方需要恢复或建设生态系统;有些地方需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有些地方改善生活环境等。发展林业要视当地的具体情况和可能具备的发展前景,科学地统筹规划。规划一定要符合当地实际,要科学,因为规划关系到当地林业的兴衰,关系到人们的生存环境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规划决策要反映社会的要求,应让农民广泛参与。通过规划达到:①保护和优化适地适树的各种生产潜能;②结构多样性,充分利用土地与空间;③生物多样性,注重生态系统功能的建立或恢复;④物种保护与生产相结合;⑤环境治理与文化建设相结合。

经过对我省几个地方的实地调研和问卷调查,当前在一些地区发展林业的突出矛盾或阻力主要来自于思想观念。应通过培训学习宣传教育,通过对具体林业收益、生态效益和优美宜人环境案例的介绍或体验,使农民从思想观念上解决这个问题。同时要有制度保障,在林业发展规划上进行强力介入。对资源、信息等进行统一整合,严格按照规划目标推进建设进程,避免管理上的条块分割各管一摊、各搞一套。在产业林发展中,树木幼林期要注意合理高效利用林间土地,进行立体种植。如养禽、生产蘑菇、栽种中草药或套种其他经济作物。在建设以生态林为主的林业发展规划中,还要考虑本地的规划尺度,景观格局是否能符合当地自然条件要求,是否需要和邻近的乡镇统筹规划连片建设等。只有科学规划,认真组织实施,坚持数年抚育发展,才可能产生效益,特别是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加强培训,提高农民发展林业的知识与技能

在发展林业过程中,应使农民的生态环境意识、林业知识技能等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否则难以实现生态功能和经济效益最大化的目标。我国农业实质上已转入现代农业前期的二元结构的发展阶段,有种植、有经营、有乡镇企业,有外出务工。先进的农机具、良种、化肥农药和先进农技知识都在推广使用。要发展现代林业,要使农民从根本上转变传统的生产方式或某些不适宜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适应新农村建设需求,就要帮助农民转变观念,认识林业在生态环境方面的重要性,确立尊重多样性和以生态为中心的价值观。整体提高农民自身素质,与时俱进地进一步学习有关农林专业技术知识,成为懂技术、会经营、能服务具有时代精神的新农民。建设新农村离不开科教兴农兴林,要向农业专业化、社会化、市场化发展,向生态化转型,就需要农民在干中学,在学中干。要发挥林业站、果树站等职能部门的作用和社会、媒体的力量,通过各种传媒信息或通过观摩、体验、示范和接受培训,使农民提高各项技能。让广大农民了解林业的普通栽培抚育知识、生态系统功能科普知识和专业化扩展的相关知识,让部分农民专业户了解林业的生物技术,生态系统功能知识,才能使农民肩负起责任,担当起发展现代林业应担当的重任,使知识从书本走向新农村建设实践。只有这样,才能使新农村林业建设健康、有序、快速发展。

三、新农村林业建设要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支撑

新农村林业建设有不同的层面和视角,也就涉及不同层次的科技支撑问题。微观视角对于农民或乡村组织来说,在抚林和发展林业事业中,需要有培育、保护、经营和开发等科技知识的支撑,林业专业户还需要有接受科技成果推广应用的能力。宏观层面对于一个乡一个县或更大的区域,所面对的就不仅是产权分散的个体林块,而是要视其为连片的森林生态系统进行研究和营建。使其发挥森林生态系统的生态环境功能,全面发挥生态系统的多种效益。要实现本区域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和谐共荣,就需要宏观层面的相关人员掌握运用林业高科技知识,用现代科学技术支撑和引领林业的建设发展。对本区域林业系统有宏观调控和把握,不断弥补本区域已有森林系统的不足。用林业科技知识和相关政策分地区、分特色、分环境指导林业发展。既要创新也要充分利用前人的成果和科学技术,做到作为产业有良好的经济效益,作为公益事业有良好的生态社会效益。有了不同类型的林业建设定位和发展模式,才能在具体实施中充分运用现代生物科学技术和生态知识,以最小的投入争取最大的效益。

四、培育特色林业为城镇居民服务

我国各地农村自然条件各异,不同地域有不同自然景观和树木森林,形成不同文化现象,多元文化也使人们的生活方式、习俗呈现出多样性。林业纳入生态文化建设,发展如森林文化、花文化、茶文化、湿地文化、自然保护区和野生动物文化等,为城里人提供各种各具特色的文化林副产品和精神文化服务。林业作为生态文化的基础,对繁荣生态文化和推进人与自然和谐有重要作用。在新农村林业规划建设中,特别是离城市相对较近,又具备财力条件和自然条件的农村,要注重休闲农业、观光农业和旅游农业的建设,注重发展景观林、经济林、果树园艺业等。形成特色明显、类型多样、竞争力强的林业景观,为城里人及青少年提供旅游、观光、度假及普及学习现代农业林业知识,增添体验民间生活的实习基地,锻炼他们的自种自收的动手能力,满足人们回归自然体验农村田园生活的需要。这样既可丰富城里人生活,同时也成为农业结构调整的一种产业,为增加农民收入,丰富市场需求开辟新的渠道。农村修复传统文化更有基础,这样能促进城乡居民交流、沟通人们的思想,弘扬并传承先进传统文化并融入到现代生活中,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和谐社会氛围,促进城乡交融、和谐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林业;技术;因素

1 加强林业技术发展的重要意义

技术是林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林业的发展最终要依靠技术进步来推动。当前,我国林业技术总体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仍落后于林业发展的需要,并与林业发达国家还有很大的差距。在已加入 WTO的情况下,发展我国林业,不断加强林业技术的发展尤为重要。从宏观层面看,林业技术发展是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随着生物科技的发展,转基因生物的出现、种质资源的优化及生物病虫害的防治尽管大大提高了林业经营的效率,但也存在生物物种竞争的潜在风险,当一国的林业技术水平严重滞后于世界林业技术时,这种潜在的风险就可能危及一国的林业可持续发展。林业技术促进林业产业结构调整,推动林业从传统林业向现代林业的发展,从粗放林业向精准林业的发展,从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升级;林业技术可以推动林权改革,活跃林权流转市场。由于林业经营者缺乏相应技术,致使他们不敢进行林权流转,林业技术因而成为制约林权流转的因素之一。加快林业技术的发展,向林业经营者提供所需技术以解决其后顾之忧,必然能活跃林权流转市场。从微观层面看,林业技术发展可提高林业企业的竞争力和盈利能力,从而能解决大量的林业问题,如林业保险、林业融资等。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林业取得了飞速发展,已从传统的以木材生产为主发展到现在以林业生态建设为主,兼顾木材生产的新阶段。林业产业结构不断调整,由初期以第一产业为主向第二、第三产业发展,技术也不断升级。当前,林业行业正在实施以大工程带动大发展的新战略,以增强国家生态安全、保障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不断提高林业工艺效益和综合生态生产力,这一任务的完成要依靠林业科技的支撑。随着国家对林业技术的发展越来越重视,对林业科技发展的投入力度不断加大,我国林业技术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在林业育种方面,通过生物科技攻关,培育出很多高产、抗病虫害的优良品种,并从国外引进良种,提高了我国林业种质资源性能。

2 制约我国林业技术发展的因素

2.1 林业技术意识较薄弱

林业技术意识薄弱,是阻碍林业技术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随着经济的发展,世界林业技术取得了迅猛发展,林业高新技术不断涌现,各国林业的发展与竞争越来越依赖于林业技术的进步。重视林业技术革新是现代林业发展的要求,是我国林业加入WTO后在世界林业中立于不败之地的要求。然而,我国部分林农技术意识不强,他们依然坚持采用传统的方式经营林业。一方面,他们的素质较低,对林业新技术接受较难,甚至持怀疑的态度;另一方面,林业的收益较低,他们不愿进行林业技术投入。此外,由于部分地区林业没有形成规模,采用林业新技术的效益低下,因而致使农民淡薄林业技术发展。

2.2 林业技术投入不足

发展林业技术的投入不足是制约我国林业发展又一重要因素,我国对林业技术的总投入不高。林业技术投入不足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一是林业技术 研究和推广的资金投入不足;二是林业科技人才培养的投入不足;三是林业技术推广的投入不足。这些使得我国林业高新技术成果较发达国家少,杰出的林业人才缺乏,林业技术推广的效率低下,技术成果转化率较低,从而严重制约了我国林业技术进步,阻碍了林业的发展。

2.3 林业技术推广的效率和效果较低

林业技术推广的效率和效果低下直接影响着林业技术发展的速度。做好林业技术的推广工作是实现科技兴林的有效途径。然而,我国当前的林业推广工作的效率和效果不高。主要表现为:

一是科技推广不受重视。在林业生产建设中林业科技的重要性、紧迫性没有认识到位,许多地方此重要性的认识还停留在口头上;有关科技推广机构建设、推广经费、推广人员的待遇等一些优惠政策难以落实到位,影响了科技人员的积极性。

二是林业科技推广投入不足和推广网络体系不够完善。投入不足致使推广机构基础设施差,缺少必要的推广仪器设备、交通工具等,示范基地建设发展缓慢,自我发展和辐射带动能力不强,林业科技推广网络体系难以建立。

三是科技推广运行机制相对滞后,推广服务人员的能力有待加强。一方面,科技推广的有效机制尚未形成,重点工程与科技推广结合不紧密,导致成果转化率低,科技推广与知识产权保护、植物新品种保护之间的矛盾也显现出来;另一方面,技术推广人员缺乏知识更新和进修深造机会,对现代林业的新技术、新成果的熟悉程度和操作能力不足,素质有待提高。此外,推广机构专业分工过细,推广人员知识结构单一,不能很好地适应当前市场经济与高效林业多样化的发展要求,对林农而言缺乏足够的权威性。

2.4 林业技术自主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能力较弱

我国林业技术自主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能力弱严重制约了林业技术进步。当前,我国林业技术储备不足,技术底子薄弱,虽然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但是技术水平较发达国家还有一定距离。自主创新的能力较弱,很多高新技术靠国外引进;同时,对引进技术的消化能力也较弱,很多技术仅仅停留在买技术、用技术层面上,没有加以很好的消化,并在此基础上创新。总的来说,引进技术不是我国林业发展的长远途径,况且很多关系到国家保护的技术我们根本引不进来,提高我国林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才是发展林业的长远之计。然而,我国的林业创新体系尚不完善,如林业技术自主创新和引进吸收再创新的关系没有得到很好的把握,技术创新的资金投入机制尚不健全,技术创新的鼓励机制有待完善。

3 加强林业技术发展的对策

3.1 增强科技兴林意识

政府应加强林业技术的宣传和普及工作,以增强林农的科技兴林意识。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是在农村开展林业实用技术培训。结合退耕还林等林业重点工程,以短期实用技术培训的形式,如采取科技讲座、技术咨询、技术指导等送科技下乡的形式,对农民进行培训,让农民接受林业科技知识。只有拥有了林业科技知识,才能从思想上重视它。

二是建立一批林业科技示范点和示范户,推广一批投资少、见效快、市场前景好、带动能力强、适宜农村发展的新成果和新技术,通过示范户带动广大林农学习科技、运用科技的积极性。

三是为农民提供林业科技书刊。组织编辑出版“全国林业生态建设与治理典型技术推介丛书”、“农民致富关键技术问答丛书”、“农家致富实用技术丛书”、“特种经济动物养殖与利用丛书”等林业科普图书;组织编选一批果树、森林食品、森林中药材、竹藤花卉等方面的乡土教材,免费赠送给山区农民。农林的知识水平提上去了,对科技知识的接收能力提高了,看到了林业科技的效益,科技兴林的意识就会不断增强。

篇7

(1)林业政策设计没有充分考虑林业产业发展。福建省在实施林业重点工程后,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天然林的木材采伐量下降,这对林业产业造成一定的影响。就目前实施的林业政策来看,除速生丰产用材林工程以产业发展为主外,其余五大工程都是生态建设,这些工程的实施都有一定的时间期限,无偿的财政资金也有一定额度,工程期满后,财政是否还能保证项目和人员所需经费难以确定。所以,从现在起,就必须考虑林区工人和退耕还林地区农民生计问题,必须注意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林业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不注重生态的林业,是难以持续发展的林业;而不注重产业的林业,是缺乏活力、没有后劲、没有希望,也没有地位的林业。没有林业产业的发展,生态建设难以为继,没有林业产业发展,生态建设的成果也难以巩固。限于资金、资源、技术、市场、人员素质等诸多因素,最可能的选择是依托林区和林木资源,发展林业产业,包括林下种养殖业、林产工业、生态旅游业等。林业产业的发展,有利于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进而缓解人口、经济增长对森林资源消耗的压力,支持生态建设。

(2)林农思想观念更新不到位。随着国家改革不断深入,林业发展方式不断更新,生态林业和民生林业是现代林业经济发展的两大主题。但广大山区林农的思想认识还停留在种树砍树的传统林业上,观念没有紧跟时代潮流,没有很好找到跳出林业搞林业的发展路子。生态补偿和碳汇补偿将是环境保护的一项重要措施,森林旅游以及旅游地产将是林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林业股上市发行前景广阔,林业经济收入将由传统的单一型向现代的复合型转变。因此,要加快发展农村林业经济,必须切实转变林农思想观念,使他们意识到必须从传统型、单一型、粗放型林业经营模式向现代型、复合型、集约型转变,从单纯向木材索取经济效益转为向木材、生态、社会等多种渠道得到效益。只有思想认识到位信心才充足,才能提高林农的务林积极性。

(3)林业生产技术水平不高。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是推动产业变革,促使产业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但就目前我县林业经济的发展现状分析,不管是在林业经济方面的技术性人才储备方面,还是在生产设备、先进生产技术方面,都存在明显的不足,同国外发达国家的林业经济发展水平相比还存在诸多差距。在加之华安县对林业经济基础性研究投入力度不够,很难取得技术上的飞跃。林业生产科技含量不高,研发能力差将成为制约林业经济发展的瓶颈。

2构建华安林业产业体系

(1)在发展林上经济的同时发展林下经济,林下经济是充分利用现有的林下土地资源和林荫优势,借助林地的生态环境,在林冠下开展林下养殖、种植等立体复合生产经营,从而使农林牧各业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循环再生、协调发展的生态农业模式。

(2)发展野生食品产业。一是建设森林食品、林下药材等林副产品加工业。要适应人们崇尚“自然”“、绿色”的消费需求趋势,高度重视发展森林蔬菜、林下药材、食用菌等林副产品加工业。运用现代新技术大力开发以绿色食品、保健食品、长寿食品为主体的森林食品,满足人们对林副产品的消费需求。二是野生动物养殖利用产业。把野生动物养殖利用作为一个产业发展,要将目前零星分散的小规模驯养进一步发展壮大,提升科技含量,提升开发能力,使之成为野生动物繁育、驯养、利用的示范和技术培训基地,培养一批繁育、养殖能手,扩大养殖规模,逐步形成基地和产业。满足社会多方面的需求。

(3)发展苗木花卉产业。要充分利用我省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漳州花卉的品牌,大力发展苗木花卉三大产业。一是苗木花卉基地产业化建设。提升基地生产档次,壮大生产规模,快速发展苗木产业集群。

(4)发展森林生态旅游产业。充分发挥我省森林生态旅游资源丰富的优势,大力加强森林旅游景区、景点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服务功能。加快旅游品牌及基础设施建设,要加强林业部门与旅游等其他部门的联系和协作,把森林生态旅游同田园山水风光游、休闲游等各种旅游活动结合起来,逐步建成吃、住、行、游、购、娱六位一体的服务体系,发展环各省区周边生态旅游,把森林公园和各类森林生态园建设成生态旅游基地、休闲度假基地、科普教育基地和体育健身基地。

3实施科技兴林和可持续发展

(1)依靠科技来发展林业经济。变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为依靠科技的集约型经济发展模式。实现我县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大对林业的资金投人,提高林业的科技水平。开展林业实用技术培训,结合退耕还林等林业重点工程,采取短期实用技术培训形式,让农民接受林业科技知识,只有有了林业科技知识,才能从思想上重视它。建立一批林业科技示范点和示范户,推广一批投资少、见效快、市场前景好、带动能力强、适宜农村发展的新成果和新技术,通过示范户带动广大林农学习科技、运用科技的积极性。政府在政策上应该支持和鼓励林业产业的科技推广,加大投资力度,大力倡导乡镇地区使用现代化技术和科技成果。要划出专项经费用于林业科技引进、开发和推广。对于优秀的科研个人和团队给予一定的奖励,提高科研人员和推广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2)实施林区绿色品牌战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注重绿色消费,特别是食品类。因此,多种经营产业要利用林区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进行无公害种植、养殖,产品要突出绿色品牌,加强绿色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如黑龙江海林“北味”集团生产的“北味”木耳、蘑菇、松籽等各种绿色食品,现已销往全国各地,创造了很好地经济和社会效益。在现有产品的基础上集中资金扶持,加强宣传,依靠科拔,创建更多的名牌产品,努力提高多种经营产品的附加值和科技含量,提高多种经营产品中国内国际市场的知名度和占有率。

篇8

新疆华兴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是一个集农、林、牧、矿产、房产、加工、旅游协调发展的民营科技型企业,公司下设7个分公司。目前已建成占地面积1300公顷的“高效农业种植示范园”,占地面积120公顷的省级林木种苗示范基地和北美优质速杂交杨推广示范中心,占地面积20公顷的“良种畜繁育中心”,国家“863”中试项目牛胚胎移植产业化基地;农业部“948”项目进口牛胚胎建立肉牛种畜基地;国家农业部科技示范场;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形成了以种植业为基础,畜牧业为龙头、林业为主导、旅游为方向的农、林、牧、旅游四大产业体系,对地方农、林、牧产业的发展起到了龙头带动作用。

一、采用“专家科技服务+龙头企业+农户”的模式,提升农业科技含量

作为新疆最早的一批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新疆华兴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在发展过程始终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方针,坚持与新疆畜牧科学院、新疆林业科学院、新疆农业科学院、新疆农业大学和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等科研院校开展技术合作,在农户中采用“专家+龙头企业+农户”的模式,以一户多产为切入点,开展农林牧的良种与良法的推广科技服务和技术开发,形成了专家、企业、农民3种互动的联结机制,既提高了农民的技能和抗风险能力,又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在企业生产经营中,新疆华兴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主要采用订单模式,并在这模式中为农户做好产前、产中、产后的科技服务。如在春耕时节,公司积极为棉农提供农资(种子、化肥)扶持,年均提供约700万元的农资,这样一方面保障了农户的正常生产,另一方面也保障了公司棉籽收购量,有利于以公正、合理的价格使农户与公司的利益得到保障。公司在昌吉市各乡镇及呼图壁县、奇台县等地建立了良种肉羊生产示范推广中心、种畜科技推广服务站及肉牛肉羊收购站,采用“公司+农户+科技服务”方式,前期主要采用无偿赠予种羊方式进行示范推广;中期公司运用肉羊工厂化生产标准和绿色牛羊肉生产管理制度,要求农户进行养殖,提高了农牧民畜牧业生产的技术水平;在后期公司与农户签订肉牛肉羊收购协议,并进行长期的技术服务,把生产与销售有机结合起来,通过上述前期、中期、后期的科技服务,最终在上述各地形成了育肥、良种繁殖、生产加工及科技服务于一体的畜牧产业化生产经营体系,降低了农牧民的风险,确保了农牧民的利益。

二、采用培育绿色有机的方法,发展科技生态农业

新疆华兴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在种植业产业的生产与经营上,已形成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草料并存的三元种植结构,粮食作物(小麦)年均种植2000亩,经济作物(棉花、番茄、甜菜、蔬菜)9000亩,饲草料(苜蓿、育苗)2000亩。年季节用工450人,各类专业技术人员57名,其中国家级专家4名。在千亩良田上,实现了从整地、播种、施肥,到灌溉、收割、打剁等农业的全过程机械化作业。

在实现经济效益和企业利益联结的基础上,公司重视对土地资源的适度开发,应用生物有机肥培肥地力,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确保农业长期增产增效。在农药的使用上,坚持以高效、低毒为使用准则,以生物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农药施用肥的比重从原来的90%降低到现在的30%,有机肥的使用比重占肥料用量的50%以上;采用残膜回收技术,消除白色污染,秸秆利用率达到100%;在水资源利用上,累计完成节水灌溉面积10000亩,修建防渗渠20公里,年节约水资源180万立方米。

此外,公司林业生产利用现代智能温室,采用组织培养、嫩枝扦插、穴盘播种和嫁接等快繁技术,进行林果苗木、花卉种苗的培育与生产,为新疆林业提供新疆特有的生态建设树种、经济林树种、城市绿化树种及花卉。

篇9

现代光影技术包括电脑多媒体、投影、摄像技术等,这些技术把文字、声音、图形、图像等多种媒体综合为一体,并能进行加工处理。它具有多种优势。

1、光影技术具有一定的新颖性

对比与传统的培训方式,光影技术的综合运用使得培训更加精彩、生动,具有极强的吸引力。尤其对于一些落后山区的林农来说,这种技术以及这种技术展示的方式会对他们形成强力性吸引力。从而能吸引很多林农来进行培训学习。

2、现代光影技术具有极强的直观性

传统的培训无外乎这样几种:技术人员到林间现场讲解,这样的方式直接解决问题,但是缺少系统性与普遍性。一种是讲座,纯粹的灌输式教学方式,没有吸引力,尤其对于农民来讲是难以接受这种几个小时的枯燥讲解的,而且其中一些费解的原理无法直观地表示出来,林农不理解。而现代光影技术能综合处理多种形式的媒体,能处理数字、文字、图形、声音、视频等信息,使得培训的展示方式极富直观性,非常逼真地模仿了实际操作的现场,而且还具有现场手工难以达到的效果。如:核桃常见病虫害的生长过程演示等。

3、具有交互性的特点

计算机软件技术的发展实现了人机对话的功能,使得学习过程不再是被动的听讲,而是可以主动地选择性学习。例如现代光影技术中的计算机网络技术,用户可以向系统提出查询,由系统做出回应,解决林农想处理的问题。这样,在自主学习引导下的学习,可增加林农对信息的注意力,延长信息在头脑中的存储时间。同时,还减少培训人员的负担,引导农民走向自主培训的道路。

4、具有集成性、大容量特点

现代光影技术不是一种单纯的技术手段,而是通过计算机、投影仪、音响系统等,把声音、图片、视频、颜色等等结合起来,具有集成性的特点,使得展示更加富有冲击力,增强感官刺激的效应。

二、光影技术在林业技术推广领域的途径

1、录像光盘播放系统

这是光影技术中最简单、最基础、也是最容易操作的手段。通过投影可以播放当前拥有量非常大的林业科技知识光盘。

2、计算机专家咨询系统

专家无法到每一个林农家里去实地咨询,林农也无法都到专家处去诊断问题。软件工程师开发出来的电脑专家咨询系统软件,可以完成与专家水平相当的咨询工作,为林农提供一些基础性的知识咨询服务。通过与计算机的交互,针对不同的林木种类,不同的生长环节,不同的病虫害防治,建立三到四级的子系统内容,让林农通过知识检索,获得专家的建议。例如:核桃栽培、竹子培育等专家系统等。

3、林业问题诊断系统

对于林农来讲,每一个问题都请技术人员上门成本太大,效率不高。我们可以在特定地点放置计算机,安装问题诊断系统,就像windows帮助系统一样。让林农输入关键词,自主寻找自己在林业种植中发现的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一些常见的问题完全可以通过这种形式予以解决。如:核桃的病虫害类型及其用药指南等。

4、实用林业技术教学系统

对于集中进行的林业技术推广教学来说,传统的讲解模式往往效果不佳。利用多媒体技术开发的CAI课件和光盘能将课程内容系统化、形象化,能降低知识难度,易于理解和掌握;同时可进一步激发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现在这样的教学光盘很多,例如:果树修剪多媒CAI课件、《园林树木学》CAI课件等。

5、林业技术推广网站

近年来,各类科技推广专业网站不断涌现,地方林业科技部门可以根据地方林业种植的特色,建立自己的科技推广网站。

三、在运用光影技术过程中应该注意的几点

1、要进行光影技术基础知识的培训

一些地区的农民对基本的DVD播放等知识都欠缺,甚至连光盘中的普通话都听不懂。所以,技术培训应该立足于新生代的农民群体,逐步引导其掌握新的光影使用知识。可以适当加强这些方面的知识引导与宣传。

2、要立足当地实际使用光影技术

有的技术如一些计算机交互系统等,如果缺少网络的支持,缺少农民一定的电脑知识为背景,这样的系统是排不上用途的,所以一定要根据农民及地域特点,采用最适合的方式进行培训。

3、要发挥林农在学习中的自主作用

当前,林业科技人员人数少,农民居住分散,进行个别指导以及集中指导的难度较大。所以这些光影技术的使用,除了要采取一定的集中方式以外,主要要靠农民进行自主学习。林业技术部门主要是要提供学习的平台,如:软件、光盘、网站等。

篇10

农村林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必须依靠科技进步,才能振兴林业,保证生态体系的完整性,才能加快生态文明建设,促林业增效、林农增收,保证林业的可持续发展。乡镇林业站是林业科技服务的主要力量之一,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乡镇林业站的成效,直接关系到科技成果的运用,直接影响到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快慢。以某镇为例,该镇岭根村猕猴桃生产基地,从2002年开始,科技人员先进行试点,在阳坡与阴坡采取搭架与不搭架,施肥与不施肥等方式对猕猴桃进行对比无公害栽培试验,结果发现:北坡搭架施肥到第5年,产量9480 kg/hm2,平均市场售价5元/kg,产值达到4.74万元/hm2,投入与产出比例是9∶1左右。岭根村群众在掌握栽培技术的同时,全村猕猴桃也达到无公害栽培标准,到2009年,该村栽培猕猴桃面积扩大到30 hm2,年均产值90多万元,该产业成为岭根村农民重要的经济收入来源。林业科技人员的技术推广,不仅加快了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也促进了林农增收。

任何一种林种或水果,都有各自的生长特性,对土壤气候条件有特定的要求,而农民却缺乏这方面的科学知识,需要林业科技人员发挥应有的作用。例如本镇某村一位村民1998年盲目引进油桃栽培,选择在海拔高、晚霜期长、pH值大的潮湿地种植,结果造成8万元的经济损失。可见,加强农村林业科技体系建设十分重要。

2 乡村林业科技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1)体制问题。《国家科技进步法》《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及《农业技术推广法》都明确了农村科技服务相关的管理体系是各级政府及其主管部门。然而,实际工作中,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存在多头领导,往往造成事出多门,结果却不能各负其责。有关部门对农村科技服务工作实际上停留在口头上、纸头上、形式上,没有真正摆上议事日程,没有切实解决实际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村级科技服务更是一片空白。

(2)资金问题。当前科技投入资金的主要问题一是少,二是不到位,三是使用分散。目前乡镇本身经费普遍短缺,很难对林业服务体系进行多渠道、多元化、多层次的投入。另外,乡镇林业站的办公经费也十分短缺,组织农民培训、印发科普资料等都需要大量的资金,这使得乡镇林业站工作很难有效运行。

(3)科技成果转化率问题。科技成果转化主要涉及科研项目的立项、科技成果的市场推广、成果转化后的跟踪服务等方面,但是由于农村普遍存在信息闭塞、农民文化及素质普遍不高等问题,导致科技成果推广应用于生产第一线效率慢。

(4)科技人员使用问题。一是上级领导为缓解财政困难,大幅压缩科技人员的使用经费。如1998年某县政府对乡镇农、林、水等各大科技人员分流,政府只补助每年3000元的基本生活费,连养老保险都要想办法解决,要求他们自主创业,进行有偿服务,造成基层科技人员为生活而奔波,被迫放弃职责,使得农民对有偿服务产生疑惑,影响了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心中的形象。二是由于上级有关部门对基层科技人员的培训、知识更新缺乏主动性,乡村基层部分科技人员缺乏钻研精神,科技人员自身的业务能力水平很难跟上新农村发展的需要。同时很多地方对科技人员没有考核、绩效评价等方面的激励机制,做多做少,做好做差一个样,极大地挫伤了科技人员对林农进行技术指导、技术培训、技术推广工作的积极性。

(5)科技服务内容问题。目前许多山区乡镇林业科技服务设施陈旧,内容欠缺,实用性差。技术偏向实用少,与服务对象的目的有很大差距,从而影响整个林业科技体系的成效。

(6)有偿服务与无偿服务问题。山区农村经济条件相对较差,若采用有偿服务,一部分群众会放弃,认为林业是粗放经营,即使按照传统的方式经营,也有收益。同时,由于林农自身并不富裕,若采用有偿服务,林农会无力进行投入。所以许多乡镇基层科技人员只能利用召开村干部以上会议之际宣传、普及、推广一些实用科技知识,或者利用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宣传推广。

3 建议与对策

(1)加强领导,做好各方面协调工作。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是一项集社会、经济、科技发展于一体的复杂系统工程,乡镇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涉及到财政、科技、科协、主管部门等方方面面,如何协调并形成合力极其重要。各级政府应该负总责,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分工,协调相关部门关系,重点抓好法律、政策、资金的落实,并从农民的基本利益出发,发挥各自的职能,为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建立做好组织管理工作。

(2)解决好科技服务体系的资金问题。考虑到现阶段农村经济的实际情况,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属于农村社会化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无偿服务的基础上,逐步增加有偿服务内容,作为乡镇林业站的科技人员,要发挥政府桥梁和纽带作用,并需制定预算,积极争取经费。

(3)不断提高乡镇林业系统人员业务水平。乡镇林业站的科技人员,要加强学习,不断更新知识,提高自身的科技水平,增加适用于现代农村林业实际的科普知识。

(4)乡镇林业科技人员要重调研干实事。乡镇林业科技人员要深入农村调研,掌握农村林情,广泛收集信息,把市场的需求与农村林业的开发相结合,使林地生产力效益最大化,使经济效益高效化,使林农增收快速化。

(5)给予林业科技服务体系一定政策上的倾斜。上级部门应对乡村镇科技人员及农村林业科技服务工作给与政策性倾斜,保证基层单位科技人员的待遇和必要的工作经费,在晋升技术职务时,以考核其科技服务推广业务水平和实绩为主,对学历、论文、成果、外语等适当放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