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温变化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范文

时间:2023-12-21 17:18:4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气温变化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气温变化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

篇1

2013年全国各地高考地理试题对气候本体的考查,即对气候要素(气温、降水、风、雾等)的考查有三个特点:一是知识抽样。不同试卷选择了不同考点,主要包括气候类型的名称判读、分布规律判读、成因(或主导因素)判读和特征判读。二是图像承载。各地高考试题所用图像包括分布图、坐标图、示意图、等值线图、遥感影像和表格等。三是能力覆盖。各地高考试题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调用知识能力、描述和阐释事物能力、论证和探讨问题能力。本文选取2013年12道高考真题,主要对气候本体的考查角度进行分析,对提高考生的思维能力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一、以分布图为信息载体,依据气候分布规律,考查气候类型名称和降水成因

例1[2013年高考广东文综卷第40(1)(3)题]印度尼西亚是世界上最大的群岛国家,河流众多而短小,渔业资源丰富。根据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2)题。

材料一:印度尼西亚地理位置示意图。

材料二:爪哇岛地处板块边界上,北部是平原,南部是熔岩高原和山地,山间多宽广盆地,是世界上雷雨最多、土壤最肥沃、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区之一。

(1)印度尼西亚大约四分之三的陆地位于[CD#4]半球,主要气候类型是[CD#4]。

(2)爪哇岛是世界上雷雨最多的地区之一,其原因是什么?

【答案】(1)南热带雨林气候(2)原因:①地处热带;②周围水域广阔;③地形复杂;④空气对流强烈。(第④点为必答要点,其余三点答对任两点即可)

【解析】(1)根据南北纬10°的纬度位置信息,确定该国终年受赤道低压控制,形成热带雨林气候。

(2)根据爪哇岛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信息,推理出其下垫面温度高,多上升气流;水域面积大,水汽来源充足。

【备考启示】1.描述气候类型分布规律的两个要点:一是纬度位置,二是海陆位置。

2.北半球亚欧大陆气候类型分布规律。

3.九种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及主要分布地区。

气候类型分布规律主要分布地区

热带雨林气候南(北)纬0°~10°之间亚马孙河流域、刚果河流域、马来群岛

热带草原气候南(北)纬10°至南(北)回归线之间非洲中部、拉美、澳大利亚大陆北部和南部

热带季风气候低纬度的大陆东岸亚洲中南半岛、印度半岛、菲律宾群岛

热带沙漠气候南(北)回归线至南(北)纬30°之间的大陆内部和大陆西岸撒哈拉、阿拉伯半岛、澳大利亚中西部、纳米比亚、墨西哥、秘鲁、智利

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性湿润气候南(北)纬25°~35°之间的大陆东岸

我国秦岭-淮河以南地区、美国东南部、澳大利亚东岸

地中海气候南(北)纬30°~40°之间的大陆西岸地中海沿岸、南非、美国加州、智利、澳大利亚西南部

温带季风气候北纬35°~50°之间的大陆东岸我国华北、东北,日本,朝鲜半岛

温带大陆性气候南(北)纬40°~60°之间的大陆内部亚欧大陆内陆、北美大陆内陆及东岸、巴塔哥尼亚高原

温带海洋性气候南(北)纬40°~60°之间的大陆西岸西欧、美洲西岸、澳大利亚东南部、新西兰

4.气候类型分布规律的五个区别点。

(1)只分布在北半球的气候类型(或南半球缺失的气候类型)共四种: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亚寒带针叶林气候、苔原气候。

(2)只分布在大陆东岸(大陆西岸没有)的气候类型有三种: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

(3)只分布在大陆西岸(大陆东岸没有)的气候类型有三种:热带沙漠气候、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

(4)气候种类最多的大洲:北美洲。

(5)除南极洲外,在各大洲都有分布的气候类型:地中海气候和高山气候。

例2[2013年高考北京文综卷第36(2)题]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分析南岛降水量西多东少的原因。

【答案】地处西风带,西侧为迎风坡降水量多,东侧为背风坡降水量少。

【解析】依据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可知,新西兰为典型的温带海洋性气候。新西兰南岛西坡位于盛行西风迎风坡,降水量较大;东侧为背风坡,降水较少。

二、以等高线图为信息载体,依据气候分布规律,考查影响气温特征的要素

例3[2013年高考全国文综新课标卷Ⅰ第36(1)题]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居住在成都的小明和小亮在“寻找最佳避寒地”的课外研究中发现,有“百里钢城”之称的攀枝花1月平均气温达13.6℃(昆明为7.7℃,成都为5.5℃),是长江流域冬季的“温暖之都”。图a示意攀枝花在我国西南地区的位置,图b示意攀枝花周边地形。分析攀枝花1月份平均气温较高的原因。

【答案】因地形阻挡,冬季受北方冷空气(寒潮)影响较小;位于河流(金沙江)谷地,山高谷深,盛行下沉气流,气流在下沉过程中增温。

【解析】获取信息:攀枝花位于河流谷地。调用知识:地形的屏障作用使冬季气温高,夏季气温也高。

【备考启示】判断影响气温差异主要因素的五种方法:

(1)如果是相距较远的南北两地,则年均温大小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一般是纬度。

(2)如果是相距较远的东西两地,则年(日)温差大小的主要影响因素一般是海陆位置(距海远近)。

(3)如果是位于大陆同纬度东西两岸的两地,则分析气温差异时一般要考虑洋流因素。

(4)如果是距离较近的两地气温有明显差异,则一般考虑地形因素。

(5)如果某地冬温明显偏高,则可能是地形对冬季风有阻挡作用,常考虑地形因素;如果夏温明显偏低,则可能是位于海拔较高的山地或高原。

三、以坐标图为信息载体,依据山谷风,考查降水成因

例4(2013年高考浙江文综卷第7题)拉萨河流域拥有丰富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资源,拉萨位于宽阔的拉萨河谷地北侧。下图为拉萨7月份降水量日平均变化图。完成问题。

有关拉萨7月份降水日变化成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A.夜晚地面降温迅速,近地面水汽易凝结成雨

B.夜晚近地面形成逆温层,水汽易凝结成雨

C.白天盛行下沉气流,水汽不易凝结成雨

D.白天升温迅速,盛行上升气流,水汽不易凝结成雨

【答案】C

【解析】水汽凝结成雨要有气流上升冷凝的过程,首先排除A、B项。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获取“拉萨位于宽阔的拉萨河谷地北侧”这一信息,增强解题针对性。白天,谷地坡面受热多,空气膨胀并沿山坡爬升,即吹谷风,此时谷底盛行的是下沉气流,水汽不易凝结成雨,晴空万里,C项正确;晚上,大量冷空气沿谷地坡面下沉到谷底,即吹山风,从而导致了谷底的气流上升,水汽容易凝结成雨,D项错误。故选C项。

【剖析错因】考生易错选A项或B项,其主要错因是:解题时不看背景材料,答题缺乏针对性。

【备考启示】形成降水的三个条件:两个物质基础,即充足的水汽和凝结核;一个动力条件,即气流上升冷却。

四、以坐标图为信息载体,依据地形特征,考查影响降水的主要因素

例5(2013年高考重庆文综卷地理部分第1题)下图是47°N部分地点海拔与年降水量对照图,读图回答问题。

与乙地相比,甲地年降水量大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A.距海距离B.地形条件

C.局地水域D.植被分布

【答案】B

【解析】由图可知,甲地海拔高度与降水量呈正相关,说明海拔高的地方降水量多,因此该地降水是地形雨,B项正确。

【备考启示】影响两地降水差异的主要因素的三种判断方法:

(1)根据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判断两地所处的气压带、风带位置,即大气环流的不同。

(2)如果是相距较近的两地的降水有明显差异,一般考虑地形(迎风坡、背风坡)的影响。

(3)如果是分别位于大陆东西两岸的两地的降水有明显差异,除考虑大气环流因素外,一般还要考虑洋流因素的影响。

五、以遥感影像为信息载体,依据植被特征和地形特征,考查影响降水的主导因素

例6(2013年高考全国文综新课标卷Ⅰ第4题)下图为45°N附近某区域的遥感影像,其中深色部分为植被覆盖区,浅色部分为高原荒漠区;终年冰雪覆盖的山峰海拔3424米,距海约180千米。读图,完成问题。

导致图示区域内降水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A.大气环流B.地形

C.纬度位置D.洋流

【答案】B

【解析】由图可知,植被西多东少,说明降水西多东少,首先排除纬度位置,C项错误。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运用求异思维提高答题针对性。由题干可知该区域位于45°N,并且距海(180km)较近,应当受西风带影响。但同样处于45°N,图中西部为植被覆盖区,东部为高原荒漠区,这说明西部为西风迎风坡,降水量大,东部为西风背风坡(雨影区),降水少,形成高原荒漠。由此可见,导致图示区域内降水西多东少的主导因素是地形,而不是大气环流和洋流,A、D项错误,B项正确,故选B项。

【剖析错因】考生易错选A项,其主要错因是:解题时不看背景材料。

六、以分层设色地形图为信息载体,依据植被分布特征和地形特征,考查降水成因

例7(2013年高考四川文综卷地理部分第3题)读图,回答问题。

图示区域从沿海向内陆,陆地自然带依次为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给该区域带来降水的主导风是

A.西北风B.西南风

C.东北风D.东南风

【答案】B

【解析】由图可知,该地处于北半球低纬信风带(0°~30°N)大陆西岸,风向不可能是西北风和东南风,首先排除A项和D项。由图例可知,该地从沿海到内陆地形依次为狭窄的平原、西北—东南走向的山地和高原;又由植被分布可知,该地从沿海到内陆降水逐渐减少。故图中山地的西侧应为迎风坡,所以应吹西南风。B项正确,C项错误,故选B项。

【剖析错因】考生易错选C项,其主要错因:一是受“低纬即信风带(北半球东北风,南半球东南风)”思维定式影响,审题时不抓关键词“降水”。二是解题时不看背景材料和图例,答题缺乏针对性。

【知识扩展】特殊气候类型的非地带性分布。

(1)远离赤道的热带雨林气候。例如,非洲马达加斯加岛东部、澳大利亚东北部、巴西高原东南部和中美洲东北部,这四处气候类型均为热带雨林气候,其影响因素是:来自海洋的信风+迎风坡+沿岸暖流。

(2)赤道地区的热带草原气候。例如,东非高原地势较高,气温较低,上升气流弱,形成热带草原气候,其主导因素是:地势高。

(3)西风带内的温带大陆性气候。例如,南美巴塔哥尼亚高原位于安第斯山脉东侧,受山地阻挡而降水稀少,形成了干燥少雨的温带大陆性气候。

(4)大陆东岸的温带海洋性气候。例如,澳大利亚东南部深受西风影响。

(5)南北美洲西海岸各气候类型的分布范围仅局限于沿海地带,并呈现南北延伸、东西更替的分布特征,其主要是因为受高大的南北走向的科迪勒拉山系的影响。

七、以分布图和坐标统计图为信息载体,综合考查降水特征与成因

例8[2013年高考天津文综卷地理部分第13(2)题]结合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a、b两城市均属于热带草原气候。a城市降水特点与b城市相比,有何不同(两气候统计图中,左为a城市,右为b城市)?为什么?请据图探究并说明。

【答案】a城市年降水量比b城市少;a城市雨季比b城市短。a城市位于南回归线与南纬30°之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影响较大;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影响时间较长。(b城市位于赤道与南回归线之间,受赤道低气压带影响较大;受赤道低气压带影响时间较长)

【解析】本题考查得细致入微,考生应运用求异思维解题。由柱状统计图可知,两地降水的差异表现在降水量的大小和雨季的长短两方面。大气环流和下垫面是影响气候的两大主要因素,因两地下垫面都是内陆高原地形,故导致降水差异的因素只能从大气环流方面考虑。a地接近30°S,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影响明显;b地位于南纬10°~20°之间,受赤道低压影响大。

【备考启示】(1)描述气候特征的思路和方法。

①气温:整体气温的高低;气温的年较差是大还是小,是终年高温,还是终年严寒,还是气温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具体是哪个月份气温高(夏)、哪个月份气温低(冬)。

②降水:全年降水量的多少;降水量的年变化是大还是小,是全年多雨型或全年少雨型,还是夏雨型或冬雨型。

③降水和气温的组合情况,是雨热同期还是雨热不同期。

(2)考特殊、考微观是今后的一大命题趋势。

八、以示意图和坐标图为信息载体,依据气候成因,综合考查气温和降水特征

例9(2013年高考天津文综卷地理部分第1题)读图,回答问题。

下列曲线图,正确反映上图气流运动过程中气温、降水可能性变化趋势的是

ABCD

【答案】B

【解析】由示意图可知,气流由甲到乙是先爬坡再下坡,因为近地面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故温度应先下降再升高;甲位于迎风坡,故降水逐渐增多,乙位于背风坡,故降水逐渐减少。B项正确。

【备考启示】气候的影响因素之地形: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九、以等温线图为信息载体,依据气温分布特征,综合考查气温影响因素和降水分布特征

例10(2013年高考全国文综新课标卷Ⅱ第6~7题)下图示意某地区年均温的分布。读图,完成(1)~(2)题。

(1)影响该地区年均温分布特征的主要因素是

A.台风B.海陆分布

C.地形D.大气环流

(2)图示①②③④四地中,年降水量最低的是

A.①地B.②地

C.③地D.④地

【答案】(1)C(2)A

【解析】第(1)题,依据经纬度位置和海陆轮廓,确定该地区为台湾岛。由图可知,等温线在岛屿中部闭合,数值内低外高,且等温线主要沿东北—西南方向延伸,结合台湾山脉东北—西南走向的特点,确定影响该岛年均温分布特征的主要因素是地形,C项正确;等温线分布是气候规律,而台风是天气活动,因此台风不是影响等温线分布的主要因素,A项错误;岛屿四周都临海,海陆分布不是影响年均温分布特征的主要因素,B项错误;大气环流主要影响降水而不是气温,故D项错误。故选C项。

第(2)题,本题借降水分布规律考查降水的影响因素,并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调用知识能力。首先,考生应明确台湾的降水类型有夏季的锋面雨、夏秋季节的台风雨和迎风坡的地形雨。其次,进行求异思维,即锋面雨和台风雨没有坡向差异,而地形雨有坡向差异。③地在夏季风的迎风坡,夏季多地形雨;②④在冬季风的迎风坡,冬季多地形雨;①地为台西沿海平原地区,无地形雨,降水最少。A项正确。

十、以等降水量线图和表格为信息载体,依据地形分布特征和洋流分布特征,综合考查气温特征及成因,降水分布特点及成因

例11[2013年高考浙江文综卷第36(2)(3)题]根据下列材料,完成(1)~(2)题。

材料一:美国本土年降水量分布及棉花带范围图。

材料二:图中甲、乙两城市气温比较表。

甲(37°48′N)乙(36°54′N)

1月气温(℃)9.34.7

7月气温(℃)17.125.7[HJ2.4mm]

(1)描述美国西部年降水量的空间分布特点,并分析其成因。

(2)据表比较甲、乙两城市的气温差异,并解释其原因。

【答案】(1)分布特点:大致由沿海向内陆递减;西北部降水空间差异较大。成因:西部南北走向的高大山脉阻挡来自太平洋的湿润气流,山脉西侧地处迎风坡,降水多;西部的山间高原盆地,水汽难以进入,降水稀少。

(2)甲城比乙城冬季(1月)气温高,夏季(7月)气温低。甲城气温年较差小。冬季:甲城有高大山脉的阻挡,受北冰洋的寒冷空气影响较弱,气温较高。美国东部为低缓山地,乙城易受北方寒冷空气影响,气温较低。夏季:甲城受寒流影响,气温较低。乙城受暖流和东南暖湿气流影响,气温较高。

【解析】第(1)题:首先读数值,描述美国西部年降水量递变方向,即从某地向另一地逐渐减少。其次读疏密,推理美国西部年降水量的地区分布差异。等降水量线密集,说明降水量的地区分布差异较大,反之则较小。考生需从地形角度阐释美国西部年降水量空间分布特点的成因。

第(2)题:直接读表格可知甲城比乙城1月份气温高,7月份气温低,甲城气温年较差小。依据甲、乙两地位置和地形特征进行分析可知甲位于大陆西岸,受海洋影响大,附近有加利福尼亚寒流经过,夏季受寒流影响,气温较低,冬季该地受盛行西风影响,较为温暖,同时北部有高大山脉阻挡了来自北冰洋的寒冷空气;乙位于大陆东岸,附近有暖流流经,夏季受暖流影响,气温较高,冬季东部地区低矮山地不能阻挡从北冰洋南下的冷空气,所以气温较低。

十一、以分布图为信息载体,依据气候分布规律,考查“雾”的成因

例12(2013年高考全国文综新课标卷Ⅱ第9~11题)雾是近地面大气层中出现大量微小水滴而形成的一种天气现象。当暖湿空气经过寒冷的下垫面时,就易形成雾。下图中,S市附近海域夏季多雾,并影响S市。据此完成(1)~(3)题。

(1)S市附近海域夏季多雾的主要原因是

A.沿岸暖流提供了充足的暖湿空气

B.半岛东侧海湾海水温度较低

C.海陆间气温差异较大

D.沿岸寒流的降温作用较强

(2)S市夏季常被雾笼罩,是因为

A.降水较少

B.气温较高

C.风力较弱

D.光照较强

(3)夏季,S市主要受

A.季风影响

B.西风带影响

C.低压控制

D.高压控制

【答案】(1)D(2)C(3)D

【解析】第(1)题,依据图示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特征确定S市附近海域为北美大陆西岸,沿岸有加利福尼亚寒流流经,A项错误;结合材料信息“暖湿空气经过寒冷的下垫面时,就易形成雾”确定D项正确;半岛东侧海湾海水温度受陆地影响大,夏季水温应较高,B项错误;因S市位于半岛,海陆间气温差异并不大,C项错误。故选D项。

篇2

“中国的地理差异”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五章的内容,《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本章教材内容的要求:一是“在地图上找出秦岭、淮河,说明‘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课标重在找出“秦岭、淮河”在我国的位置,明确它是我国重要的自然地理分界线。二是“在地图上指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四大地理单元的范围,比较它们的自然地理差异”,课标重在培养学生学会读图、析图,通过对四个区域的比较,了解其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的差异。三是“用事例说明四大地理单元自然地理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课标重在培养学生学以致用,能解释日常生活生产中的一些自然地理现象,引领学生关注人们的实际社会生活生产,理解人地协调发展的重要意义。

二、 教材分析

本章教材内容“中国的地理差异”是学生在八年级上册学习“中国的疆域、行政区划、人口、民族、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等综合地理知识的基础上,认识我国的地域差异,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为培养学生地理逻辑思维能力创造了条件;它也是中国区域地理学习的开篇,学好了这一课可以引导学生对八年级下册“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学习起到引领打基础作用,更重要的是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教会学生学习中国区域地理的基本思路和思维方法,学好这一课至关重要。它在初中中国地理教材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从教材内容看,本章由“地理差异显著”和“四大地理区域”两目组成,这两目的内容呈现因果或递进关系,可理解为前目是原因,后目是结果,也可认为前目为后目的学习做好铺垫。两者通过自然地理因素“地形和地势、气温、降水”相互联系,形成了一种主要原因下的两种相关的结果:我国幅员辽阔,地域宽广,东西部地区由于地形地势和降水明显不同,呈现出三级阶梯的分布和四大干湿地区的变化;南北地区气温年变化大,划分为五个温度带和一个高原气候区,所以我国自然环境差异显著,主要由于这三方面因素的不同,把我国划分为四大地理区域,要突出地理区域之间的差异性和地理区域内部的相似性和小差异性。

第一目“地理差异显著”由七段正文、四幅地图、一个阅读材料和一个“活动”组成,重点介绍了我国自然环境差异大并分析原因,在此基础上人类活动也呈现明显差异,尤其秦岭―淮河以南以北地区。教材第一段正文开门见山总述了我国自然环境复杂多样、人文现象千姿百态,地理差异显著。然后利用第二、三、四、五段正文配以图5.1“中国三级阶梯、年降水量和一月平均气温的分布”呈现我国气温、降水、地势分布的变化规律,反映我国自然环境的差异显著。接着教材利用第六段正文和轻松的“作息时间差异的对话”及“我国饮食习俗的地方差异”的阅读材料,展示了我国丰富的生活习俗和文化传统,使学生认识我国人类活动也呈现明显的差异。最后教材通过秦岭―淮河以北以南地区的农村生活景观图对比,结合第七段正文和“活动一”三组题,让学生理解秦岭―淮河一线的重要地理意义。此处教学中可采用小组竞赛(赛前明确比赛规则、奖励措施等细则)活动的方式展开学习,可把全班同学分成两大组,分别代表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引导学生在辩论中得出南北方的区域特征和差异,分析导致差异的主导因素。引导学生从学习中感受我国壮美、富有,此目是重要的情感教育内容。

第二目“四大地理区域”由两段正文、一幅图、一个“活动”组成,重点介绍了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教材第一段正文概括说明我国根据不同标准,划分成不同类型的地理区域。教材利用第二段正文结合图5.5“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和上一目的图5.1及“活动二”三组题,认识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名称、位置、范围、分界线、区域特征,并引导学生分析四大地理区域划分的原因,培养学生利用图文资料,获取知识的能力。

三、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阅读5.1“中国地势三级阶梯、年降水量和1月平均气温的分布”等自然地图,指出我国气温、降水、地势的分布呈现的变化规律,进而归纳我国自然环境的特点(差异显著),并促进学生读图、析图、用图能力的提高;知道我国生产(农业)、生活(人口、城市、交通线的分布)、经济发展等人类活动也差异显著;记住秦岭、淮河的基本地理概况,掌握秦岭―淮河一线的重要地理意义;在地图上指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的位置、范围和分界线,归纳每个区域的自然、人文地理特征,用比较的方法分析它们划分的原因和差异;能举例说明四大地理区域的自然地理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实践和逻辑思维能力。

过程与方法:结合生活实际举例,感受我国地理差异显著;通过读图说出我国气温、降水、地势自南向北和自西向东的变化规律,归纳映衬出我国自然环境差异显著;利用图文材料,说出人类活动也呈现明显的差异;通过复习中国的地形、气候、河流、资源等知识,比较秦岭―淮河以北地区和以南地区的自然景观和人类活动的差异,深刻领会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通过读图练习,指出四大地理区域的分界线和范围;会用比较的方法分析四大地理区域的自然、人文地理特征及差异,掌握区域分析的能力。

四、图表利用

本章教材运用了“中国地势三级阶梯、年降水量和一月平均气温的分布图”、“广州人和哈尔滨人的对话图”、“秦岭―淮河以北和以南地区农村生活景观图”、“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分层设色地形图”5幅4类地理图像,为学生复习我国自然环境差异和展示人类活动差异、对比分析秦岭―淮河一线以北以南地区的生活、归纳总结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是本章学习内容的缩影,教师可根据教学实际灵活运用。

五、活动建议

本章教材共设置两组活动,包括6道题目,内容主要是通过对比的方法在复习和巩固我国地理差异的基础上,从表及里层层递进获得新知―“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

活动一:第1、2题属复习巩固类,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图5.1,找出“秦岭、淮河”,运用自主探究及分组、合作学习等教学方法,指图说出秦岭―淮河以北地区和以南地区的范围;我国一月气温分布规律和河流冬季结冰情况及温度带的划分;年降水量分布规律和干湿地区的划分,结合地图册的“中国地形图”和本章教材图5.3和图5.4,采用地图对比、探究归纳等方法,在图上找出秦岭―淮河以北和以南地区的主要地形、耕地类型、农作物及熟制、传统交通运输方式和工具、传统民居特点,让学生通过图书、电视、广播、网络等手段收集两地区饮食、服饰、语言、娱乐、剧种等生活和文化方面的视频和文字资料在课堂上展示交流,让学生直观感受秦淮一线南北的显著差异,既培养了学生动手实践能力,也加深了对秦岭―淮河一线重要地理意义的认识;既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又培养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积极性。这两个题目让学生及时全面复习和巩固学过的知识,还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问题,并运用地理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第3题属知识运用类。让学生运用气候知识,通过对南北方地区两种地理差异(植被类型、河流流量)共同影响因素的思考,从现象到本质推理出导致秦淮南北地区自然差异的主导因素,理解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的重大意义。

篇3

不同种质间果皮热伤害差异

调查的10份枇杷种质对果皮热伤害抗性存在较大差异(表1),抗性强的是‘红猴本’和‘林美晚熟’,均无热伤害发生;抗性中等的是‘大钟’、‘雷公槌’‘木鱼种’和‘红灯笼’;抗性弱的是‘红种’、‘红波罗’、‘五队鸭蛋本’和‘多2号’,其果皮热伤害率为30.00%~41.84%,且‘红种’、‘红波罗’和‘多2号’3级病果所占比例高,分别占病果总数的55.57%、86.96%和54.18%。

不同树姿果皮热伤害差异

从表2中可以看出,抗性强的种质,树姿对枇杷果皮热伤害发生没有影响,抗性中等和抗性弱的种质,不同树姿影响枇杷果皮热伤害发生。在抗性中等的种质中,果皮热伤害率从高到低的是开张≥半开张>直立,树姿的开张程度对1级病果率没有明显影响,在2级、3级病果率存在显著差异的影响;在抗性弱的种质中,果皮热伤害率从高到低的是下垂≥半开张≥开张,树姿的开张程度对1级、2级、3级病果的影响差异显著。可见,树体枝角越大,越开张,受阳光直射的果实越多,越容易发生果皮热伤害。

不同果实着生方位果皮热伤害差异

由表3可知,枇杷果皮热伤害主要发生在树冠南面和西面,与其他方位的果皮热伤害率存在极显著差异,说明枇杷树冠向阳面果实容易发生果皮热伤害,内部、背不易产生热伤害,与苹果[19]上的研究相似。

不同果实发育期果皮热伤害差异

1)田间调查

从表4中可以看出,抗性强的种质在3个发育时期果皮热伤害发生情况表现一致,没有显著差异;抗性中等的和抗性弱的种质在枇杷果实不同发育期,热伤害率存在较大的差异。抗性中等的种质0级果热伤害率的转色期与青果期存在极显著差异,与黄熟期差异显著;1级病果的转色期与青果期和黄熟期差异极显著;2级、3级病果的转色期和黄熟期与青果期差异极显著。抗性弱的种质,0~3级病果的热伤害率在3个时期均存在极显著差异。从调查的10份种质整体来看,转色期果皮热伤害率与黄熟期和青果期均存在显著差异,可认为果实转色期是枇杷果皮热伤害发生的敏感时期。这一结论与苹果[14]上认为同一品种不同时期果实对日灼的敏感性差异不大的研究结果不一致。

2)田间活体诱导

田间活体诱导试验结果(表5)表明,3份种质在果实青果期均没有果皮热伤害,在转色期热伤害率为28.65%~39.77%,黄熟期为3.76%~4.88%,可见果皮热伤害抗性最强的是青果期,转色期的抗性最弱,与田间调查(表4)结果一致。

温度和光照对果皮热伤害影响

1)气温和光照对果实表面温度的影响

在果实转色期,观测‘木鱼种’枇杷果实表面温度、气温和光照强度的变化。由图1可知,三者的变化趋势一致,均是先上升后下降。果实表面温度变化范围为33.7~39.8℃,气温为29.0~36.3℃,光照强度为267~1487μmol•m-2•s-1。果实表面温度最高是在11:35,气温的是在13:15,而光照强度最强的是12:40,三者的高峰时间不一致,且果实表面温度的最高峰比气温早。果实表面温度比气温高1.2~6.1℃,在光照强度上升初期相差最大(10:00),在下降初期相差最小(13:15)。

2)诱导温度和光照对枇杷果皮热伤害影响

篇4

关键词:蓝水足迹;绿水足迹;农业投入;气象因子;结构方程模型;人民胜利渠灌区

1研究背景

在农业生产领域,水足迹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来评估农作物对水资源的利用效率。Sun等[1]498利用历史数据研究表明,1980—2009年河套灌区小麦需水量减少和产量增加导致其水足迹呈下降趋势,小麦水足迹主要受农业管理措施的影响。赵慧等[2]应用CROPWAT模型计算作物生产水足迹,分析了气候变化对作物生产水足迹的影响,研究表明生育期平均相对湿度、平均气温和平均日较差对马铃薯生产水足迹影响较大,生育期平均风速和平均日较差对春小麦生产水足迹影响较大。孙世坤等[3]基于水足迹理论和量化方法,分析了中国大陆小麦生产水足迹空间分布情况和特征,并对造成水足迹区域差异的因素进行了归因分析。水足迹由作物需水量和粮食产量计算得到。各种因素通过影响作物需水量和粮食产量对水足迹产生复杂影响。黄维等[4]研究表明,一定幅度内气温上升和降水增加对我国粮食产量变动有正向作用。崔静等[5]13研究表明,气候变化对于中国北方地区粮食产量的影响以正向为主,而对南方地区粮食产量的影响则以负向为主;除气候因素外,粮食产量还受农业投入因素的影响。李海鹏等[6]通过主成分分析发现:水资源禀赋等自然生产力因子是影响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基本因素;机械化率等技术生产力因子和耕作制度等管理生产力因子是主要促进因素;政策生产力因子影响不太显著,却是保障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稳定因素。综上所述,粮食生产水足迹受气候和农业投入等因子的综合影响。但目前尚未定量探明气候和农业投入因子与粮食产量、作物需水量及粮食生产水足迹间的综合作用关系,不能确定各类因子对粮食生产水足迹的影响程度。针对该问题,笔者以河南省人民胜利渠灌区为研究区,基于灌区长系列粮食产量、气候和农业投入资料,采用时间序列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方法,分析冬小麦蓝水和绿水足迹及其影响因子的变化趋势,定量研究气候、农业投入、冬小麦产量、蓝水足迹、绿水足迹间的相互关系。

2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2.1研究区概况

灌区是相对独立的用水系统,以灌区作为研究对象有利于粮食生产水足迹的计算和影响因素分析。人民胜利渠灌区位于河南省北部,在东经113°31′—114°25′、北纬35°00′—35°30′之间,是后在黄河下游兴建的第一个引用黄河水灌溉的大型自流灌区。灌区属半湿润、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拥有长系列气象观测、粮食产量资料和较完善的农业投入资料,便于分析各种因子对粮食生产水足迹的影响。2.2数据来源研究数据来源于统计资料和实地调查。灌区1961—2013年气象数据来源于灌区监测资料和中国气象科学数据共享服务网,1961—2013年冬小麦的产量来源于灌区统计资料,1999—2013年灌区粮食生产投入数据(农业机械总动力、农用化肥施用折纯量、农药施用实物量、农用柴油使用量)根据《中国农村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和《河南统计年鉴》中灌区相关市(县)的数据折算得到。2.3研究方法采用彭曼公式和CROPWAT软件,根据灌区气象数据计算冬小麦生长季的需水量和有效降水量,运用作物需水量法,计算历年灌区冬小麦的蓝水、绿水足迹[7]。M-K法是一种常用的非参数趋势诊断方法,其优点是不需要样本遵从一定的分布,也不受少数异常值的干扰,其最常用的两个检验指标为Zc(置信区间阈值)和β(Kendall倾斜度,即单位时间内的变化量)[8]1187-1188。采用M-K检验方法对灌区冬小麦需水量、有效降水量、产量和蓝水足迹、绿水足迹、灌区历年气候因子以及农业投入指标进行趋势分析,揭示其变化趋势和突变点。SPSSAMOS21.0是一款通过结构方程建模(SEM)检验变量之间相互影响的软件。运用该软件对冬小麦水足迹与各影响因子间的作用关系进行路径分析,揭示气候因子以及非气候因子变化对粮食生产水足迹的影响规律。

3气候因子对灌区粮食生产水足迹的影响

3.1粮食生产水足迹的时间序列分析

对计算得到的灌区冬小麦水足迹进行趋势分析,冬小麦蓝水、绿水足迹在53a中均呈显著下降趋势。冬小麦产量显著增加,生长季作物蒸散发量(ETc)无显著变化,表明冬小麦蓝水、绿水足迹下降的主要原因为产量增加。灌区冬小麦的蓝水、绿水足迹在1961—1972年变化显著,原因是该时期灌区冬小麦产量过低,使得单位产量的水足迹过高;1973—2013年灌区冬小麦产量逐年稳定增长,使得冬小麦单位产量水足迹逐年下降到正常值并趋于稳定。图2表明,1972年以前冬小麦蓝水足迹显著下降,但在1972年以后变化趋势不显著,突变点为1972年。图3显示冬小麦绿水足迹1975年以前在0.05置信水平上显著下降,突变发生在1972年。冬小麦绿水足迹在1982—1990年显著上升(0.05置信水平),之后呈不显著下降趋势。2005年以前灌区冬小麦产量在0.05置信水平上显著上升,之后上升趋势不明显,突变发生在1985年。作物蓝水、绿水足迹除受产量影响外,还与ETc、有效降水Peff的大小有直接关系。1961—2013年灌区冬小麦生长季ETc、Peff及二者差值随时间变化情况见图5,ETc在600mm上下波动。图5和图7显示,冬小麦生长季有效降水整体呈不显著的下降趋势,年际间波动较大,突变点较多。冬小麦生长季ETc先上升后下降,存在一个突变点。有效降水下降使得绿水蒸散发呈下降趋势,在产量增加的综合作用下,绿水足迹下降趋势明显。ETc和Peff的差值(蓝水蒸散发)表现为先减小后增大。产量呈持续增长趋势,导致蓝水足迹下降速度先快后慢,最后趋于平稳。

3.2气候因子对粮食生产水足迹的影响分析

由于各种气候因子对作物需水量和产量有直接影响,因此对作物的蓝水、绿水足迹会产生间接影响。1961—2013年灌区冬小麦生长季各气候因子的M-K检验结果,平均气温显著上升,相对湿度、平均风速、日照时数显著下降,其他气候因子变化不显著。丁一汇等[9]研究发现,近50a全国日照时数呈显著减少趋势、近地面平均风速呈减小趋势。Sun[1]500等研究发现,河套灌区1960—2008年平均气温和降水显著上升,平均相对湿度、平均风速、平均日照时数显著下降,其中降水的变化幅度最大,其次为温度和风速。本研究与上述研究结果一致。为了进一步探明各气候因子对蓝水、绿水足迹的影响程度,利用AMOS软件构建各气候因子与冬小麦ETc、产量、蓝水足迹、绿水足迹间的路径分析图。各气候因子对蓝水足迹、绿水足迹的效应分解。平均气温、日照时数、平均风速与ETc正相关,相对湿度、水汽压与ETc负相关,均通过置信水平P=0.001的显著性检验。其中:对ETc影响最大的气候因子为平均风速,相关系数为0.67;平均气温对ETc的影响次之,相关系数为0.55。灌区平均风速增大、平均气温上升以及相对湿度减小,使得冬小麦生长季ETc增大,但灌区日照时数减少使ETc减小,导致ETc虽然呈增大趋势,但不显著。陈博等[8]1194-1196研究发现,华北平原夏玉米生长季水面蒸发量与平均气温、平均风速、相对湿度、日照时数显著相关,与本文的研究结果类似。从表2可见,日照时数、平均风速与作物产量负相关,且均通过P=0.01显著性检验。其中:平均风速对产量影响最大,相关系数为-0.78;其他气候因子与产量的相关性不显著。崔静等[5]19-20研究表明,气候因子对产量的影响在各区域间差异较大,平均日照时数增加对华中地区和西北地区冬小麦单产的边际影响为负,与本研究结果类似。蓝水足迹相关性分析中,ETc与蓝水足迹的相关性不显著,作物产量与蓝水足迹显著负相关。除有效降水外,各气候因子对蓝水足迹的直接效应均不显著,但是各因子通过中间变量ETc和产量对蓝水足迹的间接效应各有差异,从而使各气候因子对蓝水足迹产生的整体效应不尽相同。平均风速是对蓝水足迹影响最大的因子,日照时数和有效降水的影响次之。Sun等[1]504发现风速是对河套灌区作物水足迹变化影响最大的气象因素,并且风速与作物水足迹负相关,与本研究结果相反。绿水足迹相关性分析中,ETc、产量与绿水足迹显著负相关。产量呈显著增加趋势是绿水足迹下降的主要原因,这与Sun等[1]505的研究结果一致。温度、相对湿度、日照时数和平均风速对冬小麦绿水足迹均有显著影响。其中:平均风速对冬小麦绿水足迹的影响最大,有效降水、日照时数、相对湿度、平均气温的影响依次减小。总体而言,灌区冬小麦生长季平均风速是对蓝水、绿水足迹影响最大的气候因子,这与赵慧等[2]414的研究结果一致;日照时数和有效降水对灌区冬小麦蓝水、绿水足迹的影响次之。赵慧等[2]413研究发现春小麦生产水足迹与生育期内平均日照时数的相关系数为-0.472,与本文研究结果相反。

4气候因子和农业投入对粮食生产水足迹的影响

为了确定气候因子和非气候因子对作物水足迹的影响,利用SPSSAMOS21.0软件构建考虑农业投入指标的各影响因子、产量、ETc和蓝水足迹、绿水足迹间的路径关系,得到1999—2013年各气候因子及农业投入指标对蓝水、绿水足迹的效应。在农业投入因子中,影响产量的主要因素为农业机械总动力。气候因子对产量的影响远小于农业投入因子。在引入农业投入指标后,所有因素对冬小麦蓝水、绿水足迹的影响均显著,其中:对冬小麦蓝水足迹影响最大的因素为农用化肥使用折纯量,农业机械总动力和有效降水对蓝水足迹的影响次之。在气候因子中,水汽压对蓝水足迹的影响最大,相对湿度和日照时数次之,平均风速对蓝水足迹的影响较小。有效降水对冬小麦绿水足迹影响最大,农用化肥使用折纯量和农业机械总动力的影响次之。其他气候因子对绿水足迹的影响较小。

5结论

(1)1961—2013年灌区冬小麦生长季蓝水、绿水足迹显著下降,主要原因为产量增加。冬小麦生长季平均气温显著上升,相对湿度、风速、日照时数显著下降,其他气候因子变化不显著。(2)影响ETc的主要因素为平均风速、平均气温、相对湿度和日照时数。在气候因子中,影响产量的主要因素为平均风速和日照时数;在农业投入因子中,影响产量的主要因素为农业机械总动力。气候因子对产量的影响远小于农业投入因子。(3)在不考虑农业投入的影响时,平均风速是对灌区冬小麦生长季蓝水、绿水足迹影响最大的气候因子,日照时数和有效降水的影响次之。考虑农业投入和气候因子的综合作用,冬小麦蓝水、绿水足迹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农用化肥使用折纯量、农业机械总动力和有效降水。

参考文献:

[1]SUNShikun,WUPute,WANGYubao,etal.TheImpactsofInterAnnualClimateVariabilityandAgriculturalInputsonWaterFootprintofCropProductioninanIrrigationDistrictofChina[J].ScienceoftheTotalEnvironment,2013,444:498-507.

[2]赵慧,潘志华,韩国琳,等.气候变化背景下武川主要作物生产水足迹变化分析[J].中国农业气象,2015,36(4):406-416.

[3]孙世坤,王玉宝,吴普特,等.小麦生产水足迹区域差异及归因分析[J].农业工程学报,2015,31(13):142-148.

[4]黄维,邓祥征,何书金,等.中国气候变化对县域粮食产量影响的计量经济分析[J].地理科学进展,2010,29(6):677-683.

[5]崔静,王秀清,辛贤,等.生长期气候变化对中国主要粮食作物单产的影响[J].中国农村经济,2011(9):13-22.

[6]李海鹏,叶慧.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影响因素的系统分析及其政策建议[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7(4):45-49.

[7]HOEKSTRAYArjen,CHAPAGAINKAshok,ALDAYAMMaite,etal.水足迹评价手册[M].刘俊国,曾昭,赵乾斌,等,译.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1-147.

[8]陈博,欧阳竹,程维新,等.近50a华北平原冬小麦-夏玉米耗水规律研究[J].自然资源学报,2012,27(7):1186-1199.

篇5

第一单元

地球

第一课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一、形状

是一个赤道略鼓两极稍扁的不规则球体

二、大小

1、地球的极半径:6357千米

2、赤道半径:6378千米

3、平均半径:6371千米

4、赤道周长:40000千米

5、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

第二课

在地球仪上认识经纬网

一、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1、北极:地轴北端与地球仪表面的交点

2、南极:地轴南端与地球仪表面的交点

3、赤道:从地球表面到南北极点的距离相等且与地轴垂直的大圆圈

二、纬线与维度

1、纬线的定义:

在地球仪上,与赤道平行的圆,叫做纬线

2、纬度的定义:

为了区别每一条纬线,人们给不同的纬线标定了不同的度数,叫做纬度

3、纬度的判读:

(1)

赤道是0°纬度,是划分纬度的起点。赤道以北是北纬,赤道以南是南纬。

(2)

北纬,用符号“N”表示。越往北度数越大。

(3)

南纬,用符号“S”表示。越往南度数越大。

(4)

在没有标示纬度符号的经纬网图中,越往北度数越大的是北纬,越往南度数越大的是南纬。

三、经线和经度

1、经线的定义:

在地球以上,连接南北两极并与赤道垂直的半圆,叫经线,也称子午线。

2、经度的定义:

为了区别每一条经线,人们给不同的经线标上了不同的度数,叫做经度。

3、经度的判读:

(1)国际上规定,已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旧址的经线为0°经线,也叫本初子午线

(2)以0°经线为界,往东为东经度,用符号“E”表示,0°经线向东至180°E是东经度的范围

(3)以0°经线为界,往西为西经度,用符号“W”表示,0°经线向西至180°W是西经度的范围(注意:180°E和180°W是同一条经线,他们是重合的。)

(4)在没有标示经度符号的经纬网图中,越往东度数越大的是东经度,越往西度数越大的是西经度

四、半球的划分

1、南北半球的划分:以赤道为界,赤道以北为北半球,赤道以南为南半球。

2、东西半球的划分:以20°W和160°E组成的经线圈为界,从20°W往东至160°E以西的范围为东半球,从20°W往西至160°E以东的范围为西半球

四、高、中、低纬度的划分

1、低纬度:0°——30°

2、中纬度:30°——60°

3、高纬度:60°——90°

第三课

地球的自传

一、自传

1、自传定义:

地球绕着地轴的旋转,叫做地球的自传。

2、方向和周期:

方向:自西向东

周期:一天(24小时)

二、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一)

昼夜更替

(注意:昼夜交替产生的三个条件:

1、地球不停的自传

2、地球本身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

3、太阳系中只有一颗恒星——太阳)

(二)

时间的差异——地方时

1、地方时的定义:

在东西方向上由于经度不同而形成的不同时刻称为地方时

2、时刻的判读

(1)将昼半球等分的经线其地方时为正午12:00;与其相对的经线其地方时为0:00(24:00)

(2)在赤道上,晨线与赤道相交的地方其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6:00;昏线与赤道相交的地方其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18:00(如图1所示A处18:00,B处为6:00)

3、地方时计算的原则:

(1)东加西减

(2)东早西晚

第四课

地球的公转

一、公转

1、公转的定义:

地球围绕太阳的转动称为地球的公转

2、周期与方向:

周期:一年(约365日)

方向:自西向东

二、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一)

四季的变化

(二)

五带的划分

(三)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带来昼夜长短的变化

(四)

极昼极夜现象的产生

三、四季的产生

由于地球在公转轨道上公转时是倾斜的,且倾斜角度为66.5°,所以造成了地球上不同季节对应太阳直射点的地方差异,太阳直射点在23.5°N和23.5°S之间产生季节性移动。春分日时太阳直射赤道,春分日前后的3、4、5这几个月是春季;夏至日时太阳直射23.5°N,在夏至日前后的6、7、8三个月为夏季;秋分日时太阳直射赤道,在秋分日前后的9、10、11这几个月为秋季;冬至日时太阳直射23.5°S,冬至日前后的12、1、2三个月为冬季。

四、五带的划分

热带:23.5°N(北回归线)至23.5°S(南回归线)之间

北温带:23.5°N(北回归线)至66.5°N(北极圈)之间

北寒带:66.5°N(北极圈)至90°N(北极点)之间

南温带:23.5°S(南回归线)至66.5°S(南极圈)之间

南寒带:66.5°S(南极圈)至90°S(南极点)之间

五、昼夜长短的变化(以北半球为例)

节气段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状况

昼夜长短状况

从春分到夏至

从赤道(0°)逐渐移向北回归线(23.5°N)

北半球昼长夜短,且昼渐长夜渐短

从夏至到秋分

从北回归线(23.5°N)逐渐移向赤道(0°)

北半球依然昼长夜短,只是昼渐短夜渐长

从秋分到冬至

从赤道(0°)逐渐移向南回归线(23.5°S)

北半球昼短夜长,且昼渐短夜渐长

从冬至到春分

从南回归线(23.5°S)逐渐移向赤道(0°)

北半球依然昼短夜长,只是昼渐长夜渐短

两分日

直射赤道(0°)

昼夜平分

两至日

夏至直射北回归线(23.5°N);冬至直射南回归线(23.5°S)

夏至日是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冬至日是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

第二单元

地图

第一课

地图的基本要素

一、地图三要素:比例尺

指向标

图例和注记

二、地图上方向的判断

1、通常,用“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2、有指向标的地图上,用指向标确定方位

3、经纬网地图上,根据经纬线确定方位(经线指示正南正北方向,纬线指示正东正西方向)

三、比例尺

1、概念:比例尺是指图上距离比实际距离缩小的程度

2、公式: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

3、表示方法:

(1)线段式:0_____50千米

(2)数字式:1:5000000或1∕5000000

(3)文字式: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50千米

4、比例尺大小与地图内容详细程度的关系

相同图幅的两幅地图,比例尺越大表示的地域范围越小,所表示的内容越详细,精确度越高;比例尺越小的表示的地域范围越大,所表示的内容越简略,精确度越低。(如下图)

1:20万

1:500万

第二课

地形图的判读

一、海拔和相对高度

1、海拔:是指一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也称绝对高度。

2、相对高度:是指一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垂直距离。

二、五种常见的地形类型

1、类型: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

2、特征:

地形类型

海拔特征

地表形态特征

平原

200m以下

地面广阔平坦

高原

500m以上

地面起伏和缓

山地

500m以上

坡度较陡、沟谷较深

丘陵

不超过500m

相对高度小、坡度和缓

盆地

四周高中间低

三、等高线地形图

1、等高线的概念:

在地形图上,将海拔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的线叫做等高线

2、等高线地形图:

用等高线表示地表高低起伏的地图,叫做等高线地形图

3、六种常见地貌类型的等高线地形图

地形部位

地形部位特征

等高线特征

图示

山峰(山顶)

中间高四周低

等高线闭合,等高线由外向内递增。

鞍部

两个相邻山峰之间的凹地

山谷线的最高点就是鞍部

山谷

两山脊之间低洼的部分

山谷两边高,中间低,等高线是低值凸向高值

山脊

从山顶到山麓凸起高耸的部位

山脊中部高,两边低,等高线是高值向低值凸起

陡崖

近似垂直的山坡或地形倒置

几等高线重叠在一起

陡坡于缓坡

陡坡坡度较陡,缓坡坡度较缓

坡度缓的地方,等高线稀疏;坡度陡的地方,等高线密集

第三单元

海洋与陆地

第一课

海陆的分布

一、海陆分布

海洋占地表总面积的71%,陆地占地表总面积的21%

二、七大洲

1、由小到大(按面积):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

2、各大洲的分界线:

亚洲与欧洲: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土耳其海峡

亚洲与非洲:苏伊士运河、红海

南北美洲:巴拿马运河

亚洲与北美洲:白令海峡

南美洲与南极洲:德雷克海峡

三、四大洋

按面积由大到小: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第二课

海陆的面貌

一、七大洲的地形特征

大洲

地形特征

亚洲

中部高、四周低,山地面积广,地形复杂。

非洲

以高原为主(被称为“高原大陆”)

欧洲

以平原为主,平均海拔最低的大洲

南、北美洲

西部山地、中部平原、东部高原

大洋洲

西部高原、中部平原、东部山地

南极洲

冰雪覆盖,平均海拔最高的大洲

第三课

海陆变迁

一、沧海桑田

1、促使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力:

(1)内力作用(地壳运动、海平面的升降)

(2)外力作用(人类的活动,流水、风力、海浪侵蚀)

二、大陆漂移学说与板块构造学说

(一)、大陆漂移学说(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

(二)、板块构造学说

1、全球分为六大板块:

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南极洲板块、美洲板块

3、板块运动形成的不同地表形态:

(1)

张烈(生长边界)在张力作用的影响下形成裂谷和海洋

(2)

挤压(消亡边界)在挤压力的作用下形成高山、岛弧链和海沟

四、世界的主要火山地震带

1、火山活动和地震出现在地壳活跃的地带(板块交界地带)

2、世界最大的两大火山地震带

(1)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

(2)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

.

五、陆地地形之最

①里海是最大的湖泊。②格陵兰岛是世界上最大的岛屿,位于北极地区,属于北美洲,在美洲版块,是丹麦的属地。③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是由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相撞形成的。④尼罗河是世界第一长河,位于非洲。⑤七大洲中,南极洲平均海拔最高,欧洲平均海拔最低,最热非洲,最冷南极洲。

第四单元

天气与气候

第一课

天气与生活

一、天气与气候

(一)、天气

1、概念:

天气是指一个地方短时间里的状况。是多变的。

2、特征:

(1)、短时间的

(2)、具有多变性

3、描述方式:

(1)、阴晴

(2)、气温高低

(3)、风力大小

(二)、气候

1、概念

气候是指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一般变化不大。

2、特征

(1)长时间的(多年的)

(2)、相对稳定,有规律可循(平均状况)

二、看图识天气

(一)获取天气信息的途径

网络、电视、电话、报纸、短信

(二)、卫星云图的判读

在卫星云图上,绿色表示陆地,蓝色表示海洋,白色为云区。白色的程度越浓,表示云层越厚,云层厚的地方一般为阴雨区。

(三)、大气污染的危害

1、危害人体健康

2、影响动植物的生长

3、腐蚀建筑物

第二课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

一、气温的变化

1、气温的日变化:

以一天为周期的气温变化

2、气温的年变化:

以一年为周期的气温变化

3、气温曲线图

气温年变化图:

气温日变化图:

由气温年变化图判别半球

(1)

在气温年变化图中七八月份气温最高,图示所代表的地区一定是北半球

(2)

在气温年变化图中七八月份气温最低,图示所代表的地区一定是南半球

二、气温的分布

(一)、等温线

1、概念:

等温线是指在地图上将气温相等的各点连接的平滑曲线

2、特征:

(1)在同一条等温线上,各点上的气温相等。

(2)相邻两条等温线之间的温差是固定的。

(3)等温线稀疏的地方,气温差别小。

(4)等温线密集的地方,气温差别大。

(5)等温线成闭合状态,中心气温低,表示这里是低温中心。

(6)等温线成闭合状态,中心气温高,表示这里是高温中心。

3、影响气温分布的因素

(1)纬度位置:受太阳辐射的影响气温从低纬向高纬递减

(2)海陆分布: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影响,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冬季相反

(3)地形:在山地,气温随海拔的升高而降低。海拔每升高100m气温下降0.6°C

第三课

降水的变化与分布

一、降水的变化

(一)、降水的形成

1、陆地水蒸发形成水汽

2、空气中有凝结核

3、水汽随气流上升遇凝结核冷凝

4、小水滴达到过饱和

(二)、降水的表现形式

雨、雪、冰雹等

(三)、降水的变化

1、不同地区年降水量不同(地域差异)

2、同一地区,不同年份降水量不一样

(时间差异)

3、一年内不同季节、不同月份降水量也存在差异

(四)降水量的表示方法——降水量柱状图

二、降水的分布

(一)

等降水量线

在地图上把降水量相同的各点连成的线叫做等降水量线

(二)

读“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

降水量的分布规律:

(1)赤道——多雨,两极——少雨

(2)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多雨,大陆西岸——少雨

(3)中纬度地区:沿海地区——多雨,内陆地区——少雨

第四课

世界气候类型

一、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图

二、各温度带的气候类型、分布及特点

温度带

气候类型

特征

分布规律

热带雨林气候

全年高温多雨。

南北纬10°之间的赤道附近。

热带草原气候

全年高温,干湿季明显。

热带雨林气候的南北两侧。

热带季风气候

全年高温,分雨旱两季。

印度半岛、中南半岛。

热带沙漠气候

全年高温少雨。

南北回归线附近的大陆西岸。

亚热带季风气候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

南北纬25°—35°的大陆东岸。

地中海气候

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南北纬30°—40°的大陆西岸

温带季风气候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南北纬35°—55°的大陆东岸

温带海洋气候

全年温和湿润。

南北纬40°—60°的大陆西岸

温带大陆性气候

亚寒带针叶林气候

冬寒夏热,气温的日较差和年较差大。

冬长寒,夏短暖。

中纬度的大陆内部。

极圈附近

苔原气候

长冬无夏

亚欧大陆、北美大陆北部边缘

冰原气候

全年酷寒

极地附近

其他

高原山地气候

海拔高,终年低温。

高大的山地和高原

三、几种主要气候类型的气候资料图

四、气候类型的判读方法

第一步,根据最高气温出现的时间判定南北半球。

最热月出现在七月或各月气温变化曲线呈峰形,则该地位于北半球;最热月出现在一月或各月气温变化曲线呈谷形,则该地位于南半球。

第二步,根据最高和最低气温的数值判断热量带。

最冷月均温>15°C为热带气候;最冷月均温在0°C以上为亚热带气候(包括亚热带季风气候和地中海气候)以及温带海洋气候;

最冷月气温

第三步,根据降水的季节分配以及降水总量确定气候类型。

夏雨型:所有的季风气候(热带、亚热带、温带)和热带草原

冬雨型:地中海气候

年雨型:热带雨林、温带海洋

少雨型:热带沙漠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极地气候

热带雨林气候:年降水量>2000mm,月降水量>100mm。

热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1000mm—1800mm,夏月降水量陡然超过400mm。

热带草原气候:年降水量在1000mm—1200mm左右,夏月降水量>100mm。

热带沙漠气候:全年降水稀少。

亚热带季风气候:全年降水量>800mm,夏月降水量在100mm以上。

地中海气候:全年降水量在500mm—1000mm左右,冬月降水丰沛。

温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400mm,夏月降水量>100mm

温带海洋气候:年降水量>700mm,全年降水均匀。

(总的判定方法是一看气温,二看降水,三看季节变化。记住:“以温定带,以水定型”)

第五课

影响气候的因素

一、纬度因素

(一)

对气温的影响

受地球形状的形状的影响,不同纬度地带接受太阳热量的多少不同,导致高低纬度之间的气温存在明显差异。(如图所示:三束直径一样的光线,照射在高、中、低三个不同的纬度地带,其所辐射的能量是相等的。但由于照射的角度不同,照射的面积不同,S3>S2>S1。所以单位面积上获得的太阳辐射能不同,温度也就不一样了,T1>T2>T3。

(二)

对降水的影响

1、赤道地区气温高,蒸发旺盛,降水充沛。

2、两极地区常年酷寒,蒸发弱,降水稀少。

二、海陆因素

(一)影响降水

受距海远近因素的影响,离海洋近且能受到海洋湿润气流的影响的地区降水丰富;远离海洋的内陆,湿润气流难以到达,降水稀少。

(二)影响气温

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影响,海水吸热慢,放热也慢;陆地吸热快,放热也快。因此,同纬度地区,夏季陆温高于海洋。冬季相反。

三、地形因素

(一)

海拔对气温的影响

气温随海拔的升高而降低(0.6°C∕100m)

(二)

山脉走向对气温的影响

迎风坡降水充沛,背风坡降水稀少。(以南美洲安第斯山脉东西两侧的萨米恩托和艾森港为例)

第六课

人类活动与气候

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

(一)

有利影响

改善局地气候,促进农业生产。

(二)

不利影响

导致气候恶化,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

1、臭氧层空洞

表现:

2、全球气候变暖

3、酸雨

第五单元

世界的居民

第一课

世界的人口

一、人口的增长

(一)影响人口增长的因素

1、决定性因素:

出生率与死亡率

3、其他影响因素:

(1)生活水平

(2)医疗条件

(3)人口文化素质

(二)人口增长的度量:

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

(三)

人口增长的地域差异:

1、欧洲、北美、大洋洲等发达国家增长缓慢

2、非洲、南美、亚洲等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较快

二、人口的分布:

(一)、人口分布的疏密

表示方法:人口密度

人口密度:是指平均每平方千米内居住的人口数

(三)

人口的具体分布

总体状况:分布很不均匀

1、稠密区:

亚洲的东部和南部、欧洲、北美洲东部等中低纬度的近海平原地区。

2、稀疏区:

极端干旱的热带沙漠去、过于潮湿的雨林区、终年严寒的高纬度地区和地势高峻的高原山区等环境恶劣的地区。

三、人口问题

(一)

总体上看:

人口增长过快,数量过多,严重制约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二)

对策:

控制生育,提高人口素质,使人口增长与社会发展相适应,与自然环境相协调。

(三)

人口问题的差异:

1、发达国家——人口增长缓慢,甚至负增长——导致的问题:(1)劳动力短缺(2)老年人口增多。

2、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过快——导致的问题(1)劳动力过剩(2)就业困难(3)交通拥挤(4)环境污染(5)社会不稳定

第二课

世界的人种、语言和宗教

一、三大人种

人种

肤色

头发

面部

体毛

分布地区

白种人

白色、浅棕色

金黄、波状

鼻子高、嘴唇薄

欧洲、北美洲、大洋洲

黄种人

黄或黄棕色

黑直

扁平

中等

亚洲东部、东南部

黑种人

黑色、黑棕色

卷曲

嘴唇厚

非洲、大洋洲、美国境内

二、多种语言

语言

主要分布区

英语(最广)

欧洲西部、亚洲的南部和北美洲

汉语(最多)

中国及东南亚等地

俄语

欧洲东部、亚洲的西部及北部,主要是俄罗斯

法语

欧洲的法国以及非洲的一些国家

西班牙语

欧洲西班牙及拉丁美洲的许多国家

阿拉伯语

亚洲西部、非洲北部的许多国家

三、宗教文化

宗教

产生地区

创始人

经典

分布区

基督教(信徒最多)

西亚

耶稣

《圣经》

欧洲、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

伊斯兰教

阿拉伯半岛

穆罕穆德

《古兰经》

亚洲西部、东南亚、非洲北部、东部

佛教

古印度

释迦牟利

《金刚经》

亚洲东部和东南部

第三课

人类居住地

一、聚落

1、概念:人类集中居住的地方

2、分类: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

二、聚落与环境

(一)

影响聚落的自然地理环境:

1、地形:地形平坦

2、气候:气温适中,降水适当,气候适宜

3、资源:自然资源丰富

4、水文:水源充沛(河流及绿洲区)

(二)影响聚落的社会经济环境:

1、交通:交通便利

2、政治:政策的影响

3、科技:

4、旅游:

三、保护聚落文化

意义:

篇6

关键词:玉米;籽粒;容重;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S51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332037

玉米籽粒容重是衡量商品品质的重要指标,能够真实地反映玉米的成熟度、完整度、均匀度和使用价值。有关玉米籽粒容重研究大多数集中在影响容重的因素[1-2]、容重与其它性状关系[3]和容重测定方法[4]上。只有张丽[5]对影响容重的因素及调控措施进行了比较系统研究,但是前人是在夏玉米地区进行研究的,本研究是在东北春玉米主产区吉林省中部进行,主要研究玉米籽粒容重的栽培技术,试图为农民提供有价值的指导,通过提高籽粒容重提高产量,增加经济效益。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自然概况

试验于2013~2014年在吉林省公主岭市范家屯镇香山村(N43°45′,E125°01′),年均气温4~6℃,≥10℃有效积温2860℃,无霜期140 d,多年平均降水量为567 mm。试验地土壤有机质含量2.79%,全氮含量0.16%、全磷含量0.05%、全钾含量2.40%、水解性氮含量146.06 mg/kg、有效磷含量29.45 mg/kg、速效钾含量174.11 mg/kg,pH值5.70。

1.2 试验设计

试验1:品比试验设计20个当地主推品种,生育期为125~130d,密度为6万株/hm2,施肥量为纯N 200kg/hm2,P2O5 100 kg/hm2,K2O 100 kg/hm2,磷肥、钾肥和1/4氮肥作底肥施入,其余3/4氮肥在玉米拨节前追施。其它田间管理一致。试验品种见表1。

试验2:密度试验设计3万株/hm2,4.5万株/ hm2,6万株/hm2,7.5万株/ hm2和 9万株/hm2 5个处理,试验品种为先于335,施肥量和施肥方法同试验1。

试验3:肥料试验设计不施肥(ck)、农民习惯施肥、推荐施肥和超高产施肥4个处理,具体施肥量和施肥方法见表2,试验品种为利民33,播种密度为7万株/hm2。

试验4:播期试验设4月20日播种、4月30日播种、5月10日播种和5月20日播种4个处理,施肥量和施肥方法同试验1,试验品种为利民33,播种密度为7万株/hm2。

所有试验小区行长10m,垄宽65cm,每小区6行,3次重复。

1.3 玉米籽粒容重测定

玉米籽粒容重测定在考种时采用GHCS-1000B谷物籽粒容重仪测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品种间籽粒容重差异

由表3可以看出,不同品种籽粒容重有差异,而且同一品种2014年籽粒容重较2013年高,品种间差异是由于遗传因素造成的,2014年籽粒容重高于2013年是由于2014年在玉米灌浆期阴雨天较少,试验地区土壤保水性好,土壤水分能够满足籽粒灌浆需求,玉米籽粒饱满,容重高于2013年。从2a的平均值来看,籽粒容重最高为迪卡516达到751.5g/L,最低为吉单50为682.3g/L。籽粒容重达到720g/L的品种有8个,籽粒容重在700~720 g/L的有7个,籽粒容重低于700g/L的品种有5个。

此外,不同品种年度间CV有差异,CV小于1%的品种有3个,分别为先玉335、良玉99和银河33,其中良玉99 CV最小为仅0.6%,说明这3个品种年度间籽粒容重差异更小;CV在1%~2%的品种有6个,CV在2%~3%的品种有8个,CV在3%以上的品种有3个。

2.2 密度对籽粒容重的影响

由表4可以看出,玉米籽粒容重随着密度的增加呈降低趋势,但是降低幅度不明显,2013年和2014年平均降低幅度为0.91%,说明密度对玉米籽粒容重影响很小。

2.3 施肥对籽粒容重的影响

由表5可以看出,不同施肥水平对玉米籽粒容重影响较大,2014年和2013年籽粒容重变化表现出相同的规律,从平均值来看籽粒容重大小顺序为:超高产施肥>农民习惯施肥>推荐施肥>不施肥,也是说随着施肥量的增加籽粒容重增加,超高产施肥分别较农民习惯施肥、推荐施肥和不施肥籽粒容重增加0.8%、1.6%和4.1%。说明在玉米生育中后期有必要进行追肥和分次施肥,促进光合产物向籽粒运输,提高籽粒容重,增加产量。

2.4播期对籽粒容重的影响

通过表6可以看出,随着播期推迟籽粒容重呈下降趋势,籽粒容重大小顺序为4月20日>4月30日>5月10日>5月20日,5月20日播种较4月20日播种籽粒容重降低1.8%,其原因是5月20日播种较晚,在籽粒灌浆时气温较低,影响灌浆速率,不能保证正常籽粒生理成熟,导致籽粒容重偏低。从试验结果来看,4月30日和5月10播种籽粒容重不是最高,但是能正常生理成熟,4月20日播种虽然籽粒容重最高,但是前期温度较低,不利于出苗,后期提前成熟,不利于高产。综合分析,4月30日~5月10日期间播种有利用灌浆期籽粒容重增加,也有利用提高产量,此期播种比较适宜。

3 结论与讨论

3.1 结论

不同品种间籽粒容重存在差异,同一品种2014年籽粒容重高于2013年,不同品种年度间CV存在差异,先玉335、良玉99和银河33 CV小于1%,说明这3个品种籽粒容重受年度影响较小。

玉米籽粒容重随着密度的增加呈降低趋势,但是降低趋势不明显。

施肥水平对玉米籽粒容重影响较大,随着施肥量的增加籽粒容重增加,超高产施肥分别较农民习惯施肥、推荐施肥和不施肥籽粒容重增加0.8%、1.6%和4.1%。

随着播期推迟籽粒容重呈下降趋势,4月30日~5月10日期间播种有利用灌浆期籽粒容重增加,也有利用提高产量,此期播种比较适宜。

3.2 讨论

在本研究中认为,不同品种间籽粒容重存在差异,随着播期推迟籽粒容重呈下降趋势,这一研究结果与张丽[5]研究结果:播期、品种和播期×品种的交互作用对籽粒容重影响达到显著水平相似。

本研究结果表明,籽粒容重随着密度的增加呈降低趋势,但是降低趋势不明显,与刘海涛[6]研究结果:郑单958、先玉335、吉单257和吉单137籽粒容重与密度关系呈二次抛物线研究结果不同。其原因是本研究是在吉林省中部半湿润地区进行的,而前人是在吉林省西部半干旱地区条件下研究的,试验方法和设计有所不同。

本研究结果得出,随着施肥量增加籽粒容重增加,与张丽[7]研究结果:在不同施氮量条件农大108、泰玉11、掖单4、费玉4号和爆裂1号籽粒容重差异不显著研究结果不同。本试验是在4种不同施肥方法下进行的,而前人是在氮肥不同施肥水平条件下进行的,二者在试验材料和试验方法上有所不同。

参考文献

[1] 陈丽萍.浅析影响玉米容重的因素[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1):67.

[2] 车海先,李海玉.玉米容重影响因素浅析[J].粮食与食品工业,2011,18(1):56-57,61.

[3] 王琳.玉米容重相关性分析[J].粮油仓储科技通讯,2009(3):37-38.

[4] 高清海,吕宏.对GB 1353―2009玉米容重测定方法的探讨[J].粮食与饲料工业,2011(7):61-62.

[5] 张丽.玉米容重差异的形成机理及措施调控[D].山东农业大学,2008.

篇7

OF BUILDING ENVELOPE:THE CHARACTERISTICS OF

EXTERNAL SURFACE TEMPERATURE AND AIRFLOW

图 4 西墙外表面垂直温度变化的标准偏差

Fig.4 Standard deviation of the vertical temperature

variations along the external surface of a west oriented wall

如图5所示,在太阳辐射下西墙的外表面温度沿垂直方向呈现出一定规律:即约从下午14:00开始,1层外表面温度均普遍高于其它各层。这种情况一般可延迟到第二天凌晨5:00左右;而在其余时间内,多数情况下3、4层温度略高,而2层温度略低。另外,在不同时段内西墙外表面随高度变化的趋势不同:在中午到晚上20:00-21:00之间,尽管依然是1层表面温度最高,但受无规律外扰的影响,外表面温度随高度的分布曲线还是扭曲变化得很厉害。

图5 西墙外表面温度沿垂直方向的分布

Fig.5 Vertical temperature distribution of

the external surface of a west oriented wall

图6所示为一段时间内西外墙各层外表面温度之间的温差变化情况,分别以各层的温度减去1层温度而得。由图可知,一天绝大多数时间内各层之间的温差都在1.7℃以上;在下午16:00-17:00后,各层的温降趋势则明显不同;图中数据也表明多数时间内西墙1层外表面的温度最高。另外,在不同天气状况下外墙表面温度的平均温差在不同时段也不相同(以西墙为例说明),如表1所示。从表中可以看到,只要不是阴雨天气,12:00-20:00之间的外墙平均温差总是较大,在1.6℃以上;而凌晨以后的温差较小,一般在1℃以下;在太阳辐射较强时外墙表面各层之间的平均温差可保持在3℃以上。

图6 西墙各层与1层外表面温度的比较

Fig.6 Temperature differences of external surface

between 1st floor and others of a west oriented wall

表1 不同气候情况下西墙外表面温度的平均温差

Table 1 Mean surface temperature differences of west wall at different climate conditions

0:00~12:00

dT/℃波辐射不同的影响

西墙各层与建筑前混凝土路面的辐射角系数相差较大,而尤以1层和混凝土路面的角系数最大。这样当路面温度高于外墙温度时,各层外墙所吸收的路面热辐射热量也就不同,1层吸收热量较多因而使得1层温度略高;结果导致在9:00~14:00,尽管高层的温度相对较高,却是2层的温度最低,因为1层从路面获得了额外的长波辐射热量。而当路面温度低于西墙温度时,如果没有太阳辐射的作用,则是1层外墙辐射冷却较快,这就是为什么1层的天空可见度较2、3各层低,其温度下降幅度却大于2、3层的原因。但是1层外墙外表面温度在如此长的时间内始终高于其它各层,原因并非仅受路面长波辐射影响。从图7中可知,路面温度在下午14:00(最迟可延迟到下午16:00左右)就和外墙平均温度相差不多,此后则一致低于外墙平均温度;因此如果考虑路面与外墙之间的长波辐射,不可能导致1层外表面温度在此后的时间内始终高于其它各层。分析可知,在这一时段内主要是对流换热及其它因素起作用。

外墙外表面温度在凌晨以后所体现出来的底层温度略高,而高层温度略低的原因则是各层的天空可见度不同的结果。高层的天空可见度好,与天空之间的长波辐射作用大于低层,因此降温较快。结合天空长波辐射和地面长波辐射在不同时间内的作用效果,可解释为何凌晨以后是中间层外表面的温度相对较高。

3.3 对流换热效果不同的效果

在街道楼群附近,由于受到太阳直接照射的时间和部位不同,局地气温亦有明显。这种差异以在近地面1~2m的高度内尤为突出[6]。原因在于西墙前的混凝土路面长期受太阳直接照射,并且没有耗于蒸发的热量,而混凝土材料又特别地善于吸收贮存日射热量,因此在太阳照射的时间内, 贴近地面的空气温度往往比高层空气温度增长更快,结果可使上下层空气温差达1℃以上。这样由于底层外墙周围空气温度相对较高,外墙散热不如上层有利,结果会使下层外墙外表面的温度相对略高。

另外,当环境风速较大时,即为混合对流时,由于建筑上下层风速不同,在外墙与空气温差较大(即西墙各层太阳辐射较强的时段内,二者温差在10℃以上)时,将直接导致外墙和周围大气的对流换热效果不同,结果底层温度高于高层;环境风速越大,高层与低层(1、2层)之间的温差则越大。若是无风自然对流时,1层处于层流区,其对流换热也弱于上层。结果也可导致1层温度在较长的一段时间(这段时间同样也是外墙和空气之间温差较大,对流换热较强的时间)内高于其它各层。晚上由于外墙和室外大气的温差较小,对流换热的效果已经变弱,这时起主导作用的是长波辐射。值得指出的是,在第二、三点上东墙情况与西墙不同。由于周围建筑和树木的遮蔽作用(参见图1),东墙前的地面长期处于背阴地区,地表与各楼层温度相当,两者之间的长波辐射较小;同时背阴处的空气温度较低,对流换热效果不明显,因此各楼层外壁面之间的温差较小。

由于围护结构内表面温差的变化幅度在0.5℃以下,因此可不考虑内外表面热传导的影响。结合以上分析可知,尽管太阳辐射和宏观气候是影响建筑外微气候的重要因素,但由于建筑结构、尺寸及布局之屏蔽作用等因素的影响,使得建筑外不同表面附近的气候情况趋于复杂(如西墙外表面温度分布曲线并非单调增减)。简言之,辐射和对流是影响外墙表面温度分布的直接原因:即在白天外墙外表面温度和空气温度相差较大时对流换热起主要作用;晚上则是长波辐射起主要作用。因此,建筑周围各表面(包括外墙、屋顶及地面等)的材料对太阳辐射和长波辐射的吸收率对局地微气候的影响也就相对重要。另外,影响外墙表面的温度分布的这些因素并非独立作用的,它们之间也相互耦合影响,使得在不同时段内外墙表面的温度分布更趋于复杂。

尽管上述分析针对一栋具体的低层的建筑而进行,但是以下两点结论可推广到一般的中低层板楼建筑中:

1) 在夏季太阳辐射下,建筑不同朝向的外墙表面温度随高度变化有所差别,而尤其以西朝向外墙的表面温度差别较大。

2) 多数时间内(主要为下午14:00左右到次日凌晨),西朝向底层楼层的外表面温度将持续地高于其它楼层温度。

3) 对于其它朝向外墙,如果其周围建筑布局情况以及接受太阳辐射的情况和西墙相似,可得到类似结果。

4 结论

影响建筑外微气候的因素众多,除了宏观的气象条件如太阳辐射、气温、风速外,还有建筑结构形式、尺寸,小区布局、绿化以及各表面材料性能等。本文只是初步探讨了在夏季太阳辐射较强及环境风速相对较小的情况下建筑外微气候的变化,并总结出规律如下。

不同朝向的外墙表面温度随高度分布的情况不同,西向外墙表面温度随高度变化幅度最大,其平均温差可高于2℃,标准偏差约在0.6℃以上;在12:00~24:00内西外墙各层表面温度之间的差别一般在1.5℃以上,最大时可达3℃;而其余时段内各层之间的温差较小,基本在1℃以下。

在阳光直射到西墙以后的大多数时间内(主要为下午14:00左右到次日凌晨),1层外表面温度高于其它各层,这种情况一般可延迟到第二天凌晨4:00~5:00左右;而在其余时间内,多数情况中间楼层(3、4层)温度略高。

太阳辐射下建筑热外表面会产生诱导贴附上升气流,其风速变化较环境风速相对稳定。

在测试的基础上讨论了太阳辐射、长波辐射及对流换热对形成外墙表面温度分布的影响,指出导致外墙表面温度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是长波辐射和对流换热,并且由于不同时段内这几个影响因素的作用效果不同,使得外墙表面的温度分布趋于复杂。

后续工作将接着对建筑小区内不同位置的表面温度、空气温度湿度、辐射以及风速等参数继续进行系统的长期监测,在此基础上建立数学物理模型并结合CFD模拟结果进行分析比较,以便更深入地了解建筑环境参数和小区热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参考文献]

[1] 洪天真.江亿.低能耗健康建筑与可持续发展[J].暖通空调,1996,(3):30.

[2] 赵荣义.太阳辐射对建筑物自然通风的影响[A] .南方建筑降温论文集[C]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59.23-25.

[3] 马克斯·莫里斯.建筑物·气候·能量[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0.158.

[4] Sonne J K, Vieire R K, Rudd A F. Limiting solar radiation effects on outdoor air temperature measurement [J]. ASHRAE Transactions,1993,99:23-27.

篇8

学习并不是人生的全部。但既然连人生的一部分——学习也无法征服,还能做什么?下面好范文小编为你带来一些关于山东省临沂市2020届上学期高三期末检测地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试题考生注意:1.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内容。

I卷(选择题 共45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019年8月,苹果公司供应链数据显示,在巴西和印度建立代工厂并未减轻苹果公司对中国的依赖。在中国,富士康、和硕等代工厂雇用了上百万工人为苹果组装设备,其中富士康目前在中国有29个生产点,和硕有12个。除代工厂外,中国占苹果公司的全球供应商比例由2015年的44.9%上升到2019年的47.6%。据此完成1~3题。

1.苹果公司在印度建厂的直接目的是

A.利用当地原料 B.降低生产成本

C.提升产品性能 D.规避关税风险

2.富士康、和硕等代工厂的生产特点是

A.劳动力需求量大 B.研发能力强

C.空间布局集中 D.原料来源广泛

3.苹果公司难以撤离中国的主要原因是

①对中国供应商依赖性强

②中国有巨大的消费市场

③对中国矿产资源依赖性强

④对中国代工厂依赖性强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简称“六普”),广东省流动人口分布在珠江三角洲、东翼、西翼和山区。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简称“五普”)相比,“六普”广东省内流动人数从598.92万增至989.27万,省外流入人数由1506.49万增至2149.78万。下图示意广东省流动人口迁移原因(单位:%)。据此完成4~5题。

4.“五普”至“六普”期间,广东省流动人口

①规模大、增长快 ②以省内流动为主

③以青壮年人口为主体 ④流入地区分布均衡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5.与其他省份流入人口数相比,广东省内流动人口数占流动总人口比重较大的主要影响因素有

①经济因素 ②家庭因素

③社会因素 ④历史因素

A.②③ B.②④ C.①④ D.①③

下图为我国部分省市2000~2014年油菜、小麦、豆类、玉米、水稻等农作物秸秆总量区域分布图。据此完成6~7题。

6.农作物④是

A.水稻 B.玉米 C.油菜 D.小麦

7.福建省各类农作物秸秆占比相对山东省较均衡,表明福建省

A.农业经济效益高 B.自然环境更复杂

C.农业专业化明显 D.农业种植结构合理

壶穴主要是由水流挟带砾石或粗沉积物研磨基岩河床形成的凹坑,壶穴易在强急流或瀑布前方形成。下图示意某喀斯特地貌区壶穴的形成过程。据此完成8~9题。

8.a时期壶穴形成地点

A.地表起伏大 B.含沙量大

C.水温高 D.地表多裂隙

9.喀斯特地貌区有利于壶穴形成的条件是

A.降水更丰富 B.地势落差大

C.岩石抗蚀力弱 D.全年气温较高

西藏色季拉山位于青藏高原的东南部,地处东94°28’~94°5l’,北纬29°21’~30°50’,最高海拔为5300m,被誉为“世界植物的博物馆”。由于雅鲁藏布江及其支流谷地对印度洋暖湿气流的引导作用,该山东坡降水比西坡丰富。下图示意色季拉山土壤垂直分布。据此完成10~11题。

10.与西坡相比,东坡总体上

A.土壤淋溶作用较强 B.土壤类型稀少

C.不利于植物的生长繁殖 D.植物种类少

11.色季拉山被誉为“世界植物的博物馆”的主要原因是

A.光照条件好,光合作用强

B.地形平缓,土壤肥力高

C.水分充足,草类生长快

D.相对高差大,气候垂直差异显著

雾是空气中的水汽凝结成细微的水滴悬浮于空中,使近地面能见度下降的天气现象。调查发现福州市雾日多发于冬春季节,下图是福州市2005~2017年间,每年11月至翌年6月雾的平均出现率(出现率是指某时刻雾出现的次数占总雾次的比率)日分布图。据此完成12~13题。

12.福州市出现雾的概率最高的时间及其原因组合正确的是

A.日出前后—近地面气温最低

B.14时前后—水汽最充沛

C.日落前后—近地面气温最低

D.子夜前后—空气中凝结核最多

13.雾日当天的天气状况一般是

A.阴雨无风 B.太阳辐射弱

C.气温日较差大 D.大气逆辐射强

冰泡景观是指水体底部产生的气体,受浮力上升,在水面因气温迅速降低而被冰冻在冰层中的奇观。近年来,某些区域水体中冰泡景观(如图)呈现增多的趋势。据此完成14~15题。

14.冰泡景观主要形成于

A.高纬度的湖泊 B.低纬度的河流

C.低纬度的湖泊 D.高纬度的河流

15.冰泡景观增多的年份,所在区域

A.气温年较差变大 B.年降水量剧减

C.水生植物生长旺盛 D.冰川反射增强

15.冰泡景观增多的年份,所在区域(

)

A.气温年较差变大 B.年降水量剧减

C.水生植物生长旺盛 D.冰川反射增强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55分)

二、非选择题(共55分。)

1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4分)

囊谦县位于青海省东南部,澜沧江上源多条支流斜穿而过。囊谦县已发现盐泉29处,其中8处被建为盐场。盐场采用传统手工制盐工艺,盐卤从泉口涌出,流入人工修筑的储卤池,然后引入依山就势修筑的盐田,经晾晒结晶成盐。囊谦县位于两条西北偏西向的特大型区域断裂带之间,属于盆地地形,在主断裂带周围还发育有很多次一级的断裂带。周围山地年降雨量约为530mm。1949年以前,贩盐使囊谦成为玉树地区的经济商贸中心。贩盐交易多在春末夏初或秋末冬初进行,来自周围地区的皮草、羊毛、药材云集囊谦,多以以物易物的方式进行。近年来,囊谦盐场经营惨淡,销量锐减,因缺乏劳动力,一些盐田已被废弃,退化成盐渍荒地。下图为囊谦位置和盐场分布示意图。

(1)阐述囊谦盐泉的成因。(6分)

(2)说明囊谦贩盐交易选择在春末夏初或秋末冬初进行的原因。(4分)

(3)指出近年来囊谦盐场衰落的原因。(4分)

1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

焚风是出现在山脉背风坡,由山地引发的一种局部范围内的空气运动形式,是过山气流在背风坡下沉而变得干热的一种地方性风。太行山东坡的焚风是当地气候的显著特征,对太行山东坡及山前平原有明显的增温效应。下图为冬季某月太行山东坡地形暖脊示意图。

(1)指出图示该月太行山东坡地形暖脊的空间分布特征。(4分)

(2)分析图示该月太行山东坡地形暖脊的形成过程。(4分)(3)研究发现,冬季太行山东坡夜间焚风强度明显大于白天。试说明理由。(4分)

1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3分)凤堰古梯田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水利风景区、国家森林公园,被誉为“中国最美田园”。凤堰古梯田依山傍水,主要分布在海拔500~650m之间,连片共1.2万余亩;该梯田级数均在300级,梯级层高0.3~1m,级宽3~15m,最长达600m。凤堰古梯田灌溉系统完备,依靠黄龙、茨沟、冷水和龙王4条沟的溪水自流灌溉,潺潺流水,四季不绝。凤堰古梯田于清代修筑而成,200多年来至今持续使用并不断发展。近年来,当地越来越多的梯田由种植水稻改为油菜和果树。下图为凤堰古梯田景观及周边地区示意图。

(1)简述凤堰古梯田修筑后对水稻种植所起到的积极作用。(3分)

(2)分析该地有利于梯田灌溉的自然条件。(4分)(4)凤堰古梯田作为具有重要意义的农业文化遗产,试提出促进其可持续利用的措施。(6分)

1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6分)

2018年12月,澳大利亚政府决定拟建一条服务于该国东部沿海地区,连接悉尼、墨尔本和布里斯班的高速铁路。下图示意澳大利亚铁路分布情况。

(1)指出澳大利亚东部地区拟建高速铁路的优势社会经济条件。(4分)

(2)说明高速铁路建成后对沿线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4分)(3)对比指出澳大利亚西部沿海和东部沿海地区铁路线路布局的特点,并说明其原因。(8分)

地理答案解析版1.【答案】

B

【解析】

解:根据材料可知,苹果公司在印度建立的是苹果组装设备的工厂,因为,印度劳动力更加丰富且廉价,可以降低生产成本。

故选:B。

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自然因素:普通影响因素如原料、能源、土地、水源等;特殊影响因素如某些工业对矿产、水能、空气或气候等有特殊要求;社会经济因素:劳动力、市场、交通运输、政府、科技等。

本题难度小,属于基础题,解题的关键是从材料中获取信息和掌握影响工业区位因素的相关知识。

2.【答案】

A

【解析】

解:跟据材料可知,富士康、和硕等代工厂雇用了上百万工人为苹果组装设备,可知,该工厂属于劳动密集型工业,劳动力需求量大。

故选:A。

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自然因素:普通影响因素如原料、能源、土地、水源等;特殊影响因素如某些工业对矿产、水能、空气或气候等有特殊要求;社会经济因素:劳动力、市场、交通运输、政府、科技等。

本题难度小,属于基础题,解题的关键是从材料中获取信息和掌握影响工业区位因素的相关知识。

3.【答案】

B

【解析】

解:苹果手机公司属于技术指向性的工业,对矿产资源的依赖性差,故排除③;

中国经济发展快,人口多,市场广大,①、②对;

与美国相比,中国工人的工资低、地价低,对对中国代工厂依赖性强,④对;

故选:B。

影响工业的区位因素很多,不同的工业部门所要考虑的因素是不同的,有原料指向型、市场指向型、动力指向型、劳动力指向型和技术指向型等。

本题难度较小,主要考查了影响工业的主导因素,获取文字材料中信息即可。

4.【答案】

C

【解析】

解:材料提到”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简称“五普”)相比,”六普”广东省内流动人数从598.92万增至989.27万,省外流入人数由1506.49万增至2149.78万。,由此可知,“五普”至“六普”期间,广东省流动人口,规模大、增长快;且图表得流动人口迁移以务工经商为主,这部分人大多以青壮年为主,①③正确;

图中省外人口明显大于省内人口,②不正确;

由材料知广东省流动人口分布在珠江三角洲、东翼、西翼和山区,所以流入地区分布不均,④不对。

故选:C。

结合图象可知,我国人口迁移的原因多样化,但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务工经商,其他的人口迁移原因比例大致相同。

本题属于基础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人口迁移的原因,需要结合材料所给的图象进行综合分析判断。

5.【答案】

A

【解析】

解:由人口迁移主要原因示意图可知,广东省省内学习培训、随迁家属、投亲靠友的原因均大于省外人口迁移中相应的比重,说明这些原因是广东省人口流动的主要原因,而结合这些主要因素主要是家庭和社会因素,而不是经济和历史因素,故②③对,①④错。

故选:A。

结合图象可见,省外务工经商比例高达80%以上,而广东省务工经商比例不到60%,其次寄挂户口,婚姻嫁娶及等他等方面的迁移原因全国也高于广东省。

本题属于基础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人口迁移的原因,需要结合广东省和省外的原因进行对比从而选出正确答案。

6.【答案】

A

【解析】

解:读图可知,农作物④主要分布在浙江省,浙江省位于秦岭-淮河一线以南,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所以适于喜欢高温多雨的水稻的生长,故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不同的气候条件下,适于种植不同的农作物,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读图析图能力,属于基础题,根据省区的位置结合课本内容即可解答。

7.【答案】

B

【解析】

解:读图可知,福建省各类农作物秸秆占比相对均衡,主要是福建地区自然环境更复杂,农作物种类更多。

故选:B。

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气候:包括光照、热量、水分等要素,它是影响农业生产的基础因素。地形:平原地区地势平坦,土层深厚。适宜发展种植业,山区耕作不便,且不利于水土保持。适宜发展畜牧生、林业等。土壤:农作物生长的物质基础。不同土壤类型适宜生长不同农作物,如酸性红壤种茶树。水源:尤其对干旱地区的农业发展显得更为重要。市场:市场的需求量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交通运输:对商品农业,尤其是对花卉等园艺生和乳畜业的生产非常重要。政策:起鼓励或限制作用。如商品性农业生产基地建立。劳动力、科技、冷藏保鲜技术等。

本题难度一般,学生只要能抓住题干的基本信息,结合影响农业生产的主要区位因素分析即可。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是解题的关键。

8.【答案】

D

【解析】

解:读图a可知,近地表岩层产生节理、裂隙,是a时期壶穴形成地点。

故选:D。

喀斯特地貌是喀斯特作用形成的一种独特的地貌类型。喀斯特作用的本质是含有二氧化碳的水对可溶性岩石的溶蚀和淀积作用。岩石的可溶性是喀斯特地貌发育的最基本条件。

本题难度较小,主要考查了地质构造和构造地貌,获取题干中信息即可。

9.【答案】

C

【解析】

解:壶穴主要是由水流挟带砾石或粗沉积物研磨基岩河床形成的凹坑,壶穴易在强急流或瀑布前方形成。喀斯特地貌区岩石抗蚀力弱,岩石容易被溶蚀,有利于壶穴形成。

故选:C。

喀斯特地貌是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大多为石灰岩)进行溶蚀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又称溶岩地貌。除溶蚀作用以外,还包括流水的冲蚀、潜蚀,以及坍陷等机械侵蚀过程。

解题关键是对地表形态的形成原因和地质构造基本概念的了解,能够区分外力作用和内力作用的表现,并能在不同的图中熟练应用。

10.【答案】

A

【解析】

解:由材料可知,色季拉山位于青藏高原东南部,纬度位置较低,受西南季风影响大。与西坡相比,东坡降水较多,地表易积水,土壤淋溶作用强,A项正确;

据图可知,东坡土壤类型比西坡多,B项错误;

色季拉山东侧降水多,利于植物的生长繁殖,C项错误;

东坡相对高差比西坡大,气候、土壤类型复杂,因此东坡植物种类比西坡多,D项错误。

故选:A。

同一山地,因坡向、相对高度差等的不同而引起水热条件的差异,使得同一山体不同坡向的气候、植被、土壤等也存在明显差异。根据图文材料可知,色季拉山的东坡的相对高度差大、降水多,因此东坡的土壤类型、植被种类都比西坡要多。

本题以西藏色季拉山土壤垂直分布图为背景材料考查不同山坡自然环境特征的差异,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山地垂直自然带的地域分异规律。

11.【答案】

D

【解析】

解:结合题干可知,色季拉山位于青藏高原的东南部,最高海拔为5300m,该地被誉为“世界植物的博物馆”,说明植物种类丰富,因此主要原因为相对高差大,气候垂直差异显著,D正确;

该地晴天多,光照条件好,光合作用强,但是不是植物种类丰富的原因,A错;

该地为山地,土壤肥力较低,B错;

该地为高原高山气候,降水较少,C错。

故选:D。

地域分布规律主要:由沿海向内陆的的地域分异规律,由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山地的垂直地带性分异规律。

本题主要考查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较为简单,关键是结合该山地的所处的地理环境进行分析。

12.【答案】

A

【解析】

解:根据雾气形成的原因可以推断,当近地面气温低时更容易出现雾气。日出前后是一天中气温最低的时刻,水汽凝结成雾气。

故选:A。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有:

1、纬度位置。

通常情况下,赤道地区降水最多,两极附近降水最少。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降水较多,西岸降水较少。

2、海陆分布。

温带地区,沿海地区降水较多,内陆地区降水较少。

3、地形地势。

通常情况下,山地迎风坡降水较多,背风坡降水较少。

4、洋流因素。

暖流对沿岸地区气候起到增温、增湿的作用。寒流对沿岸地区的气候起到降温、减湿的作用。

5、人类活动。

通过改变地面状况,影响局部地区气候。

本题主要考查雾气形成的原因,掌握相关知识结合图象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即可。

13.【答案】

C

【解析】

解:据雾的形成条件可推知,下垫面增温,雾滴蒸发;风速增大,将雾吹散;大气不稳定,水汽上传,热量下逆,使雾滴蒸发。结合图象中雾气出现的时间分布可知雾气在凌晨,中午出现最少,可以判断当天的气温变化较大。

故选:C。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有:

1、纬度位置。

通常情况下,赤道地区降水最多,两极附近降水最少。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降水较多,西岸降水较少。

2、海陆分布。

温带地区,沿海地区降水较多,内陆地区降水较少。

3、地形地势。

通常情况下,山地迎风坡降水较多,背风坡降水较少。

4、洋流因素。

暖流对沿岸地区气候起到增温、增湿的作用。寒流对沿岸地区的气候起到降温、减湿的作用。

5、人类活动。

通过改变地面状况,影响局部地区气候。

本题主要考查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掌握相关知识结合图象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即可。

14.【答案】

A

【解析】

解:结合材料可知,形成冰泡景观需要该环境纬度高、海拔高,具备迅速封冻的气候条件,因此高纬度才可达到条件,BC错;

湖泊底部的生物量高于河流底部,因此更容易形成冰泡,A对,D错;

故选:A。

由材料可知,冰泡湖的形成条件是:①要有可在水中释放气体的源头。②湖泊地温度急速降到冰点以下(湖面冰封的速度要快过湖底气泡冲向水面的速度),这样气泡才能被“锁”在冰层之中。

本题属于基础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冰泡的形成原因,需要结合区域环境特点进行综合分析判断。

15.【答案】

C

【解析】

解:“冰泡”景观最基本的形成条件:一是湖底腐殖质丰富,能分解形成甲烷等气体;二是湖泊当地气温急速降到冰点以下。读图看出,该区域有丰富的腐殖质,说明该区域水生生物生长旺盛,形成了腐殖质。

故选:C。

冰泡景观是指水体底部产生的气体,受浮力上升,在水面因气温迅速降低而被冰冻在冰层中的奇观,结合试题的要求分析解答。

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了冰泡景观,解题的关键是从图文中获取信息并调用相关知识进行解答。

16.【答案】

解:(1)读图可知,大气降水在囊谦盆地西北部海拔较高地区沿地层裂隙渗入地下,由于地势高差而产生的水压使水流沿断层向东南方向运动,在运移过程中,地下水不断与周围岩层发生物质交换,溶滤了地下含盐层,并最终沿着裂隙上升,出露地表,形成盐泉。

(2)据图可知,囊谦位于青海省的南部,夏秋季节受夏季风影响,降水多,冬春季节受冬季风影响,降水少,光照强。

(3)据材料1当地的盐场仍在沿用传统的生产工艺“可知生产设备和生产技术落后,市场上出产的盐变多,竞争力大。

故答案为:

(1)①大气降水在囊谦盆地西北部海拔较高地区沿地层裂隙渗入地下;②由于地势西北高东低,使地下水沿断层向东南方向运动;③在运动过程中,地下水不断与周围岩层发生物质交换,溶解了地下含盐层;④并最终沿裂隙上升,出露地表,形成盐泉。

(2)冬春季。囊谦地处季风区,夏季多雨;冬春季降水少,晴天多,蒸发强有利于晒盐。

(3)①生产设施落后,生产规模小,生产效率低;②传统的手工生产,生产技术落后,产品质量较差,市场竞争力弱;③随着交通的发展,海盐进入内地,市场竞争压力增大。

【解析】

(1)主要的地质作用有地壳运动、风化作用、风力作用、流水作用、海浪作用和冰川作用。

(2)影响盐场的因素,主要因素有太阳辐射、天气、海拔、地形、土质。

(3)影响工业的社会经济条件,主要因素有市场、交通、政策、技术、劳动力。

本题难度中等,需掌握工业的知识,并具备一定的提取信息和分析信息的能力,才能解决问题。

17.【答案】

解:(1)根据上图可知,该月太行山东坡地形暖脊南高北低,而且大致与太行山平行,等温线向北凸出。

(2)根据气温分布可知,该月是冬季,太行山受来自蒙古-西伯利亚的西北风的影响,西北风先到达太行山西部,一部分受山脉阻挡,另一部分沿着山脉爬升到达山顶,然后下沉形成“焚风”,所以太行山东侧气温明显高于西部。

(3)夜间主要是山风,能抵消焚风;白天是谷风,能增强焚风效应,所以冬季太行山东坡夜间焚风强度明显大于白天。

故答案为:

(1)南北狭长分布;平行于太行山走向(或呈东北-西南走向);暖脊等温线数值南高北低,等温线向北凸出。

(2)冬季,来自较高纬度的冷气团移经太行山区时,一部分在山脉西侧受阻挡堆积;另一部分受山地抬升作用翻越山顶到达东侧背风坡,在太行山东坡及山前平原地区下沉,增温明显,形成暖脊。

(3)夜间太行山东坡坡面辐射冷却快,气流沿山坡下沉,形成山风,与焚风风向一致,焚风随之加强;白天山地东坡增温快,气流沿山坡上升,与焚风风向相反,有抵消和抑制作用,故焚风强度较弱。

【解析】

(1)空间分布特征主要从哪里高哪里低,整体走向等分析。

(2)暖脊是指从高温区中延伸出来的较狭长区域,说明暖脊气温较高,结合太行山地形特征分析。

(3)冬季太行山东坡夜间焚风强度明显大于白天主要跟山风、谷风有关系。

本题难度适中,属于能力题,解题的关键是从材料中获取信息和掌握区域差异的相关知识。

18.【答案】

解:(1)凤堰古梯田主要分布在海拔500~650m之间,属于山区,地形起伏大,所以坡地改梯田可以减轻水土流失,有利于蓄水保肥;该梯田级数均在300级,梯级层高0.3~1m,级宽3~15m,最长达600m,则梯田面上地形平坦,有利于耕作和田间管理;坡地改梯田可以增加耕地面积,提高水稻产量,增加经济收入等。

(2)读图可知,凤堰古梯田位于汉江北岸,属于依山修筑,根据等高线数值可知,其地势北高南低,可依靠溪水自流灌溉;凤堰古梯田灌溉系统完备,依靠黄龙、茨沟、冷水和龙王4条沟的溪水自流灌溉,潺潺流水,灌溉条件便利;该梯田北部是秦岭南坡,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山区植被茂密,涵养水源的能力强;秦岭山脉呈东西走向,该地地处夏季风的迎风坡,溪水的补给量大,灌溉水源充足,所以该地有利于梯田灌溉。

(3)凤堰古梯田于清代修筑而成,200多年来至今,时间长,存在自然耗损,需要整修梯田及灌溉系统;随着人口的增加,人类的影响加大,需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利用该地优良的自然环境发展生态农业绿色农业;恢复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凤堰古梯田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水利风景区、国家森林公园,被誉为“中国最美田园”,所以可以发展古梯田生态旅游等。

故答案为:

(1)坡地改梯田可以计算水土流失,有利于蓄水保肥;梯田面上地形平坦,有利于耕作和田间管理;增加耕地面积,提高水稻产量。

(2)梯田依山修筑,地势北高南低,可依靠溪水自流灌溉;临近溪流,灌溉条件便利;北部的秦岭山区植被茂密,涵养水源的能力强;地处夏季风的迎风坡,溪水的补给量大,灌溉水源充足。

(3)整修梯田及灌溉系统;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利用该地优良的自然环境发展生态农业绿色农业;恢复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发展古梯田生态旅游等。

【解析】

(1)凤堰古梯田修筑后对水稻种植所起到的积极作用主要是增加耕地面积、减轻水土流失等。

(2)梯田灌溉的自然条件是水资源的多少和变化及其地势的高低等。

(3)促进凤堰古梯田作为农业文化遗产,可以采取环境保护、维修和维护、促进经济发展、古为今用等。

本题组以凤堰古梯田为切入点,考查区域地理的自然环境和开发,属于基础题,根据题干内容结合图示分析解答即可。

19.【答案】

解:(1)读图可知,澳大利亚地区人口、城市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因此对交通运输的需求量大;且经济发达,技术先进,为高速铁路的建设提供的资金和技术。

(2)高速铁路的特征之一是速度快,因此高铁建成之后会缩短出行时间;环境交通压力;促进地区的人口流动和文化交流,促进经济的发展。

(3)读图分析可知,东部沿海地区的铁路线密集,形成交通网络;而西部地区铁路线稀疏,线路单一;主要是由于东部地区人口、城市密集,需求量大;西部地区主要是由于矿产资源丰富,铁路线主要与港口连接。

故答案为:

(1)人口、城市密集,交通运输需求量大;经济、技术发达,可为高速铁路建设提供技术和资金保障。

(2)节省沿线城市居民出行时间;缓解交通运输压力;促进城市人口流动和人文交流,加快城市经济发展速度。

(3)特点:西部沿海地区铁路线稀疏,线路单一;东部沿海地区铁路线密集,形成铁路运输网;

原因:西部沿海地区铁矿资源丰富,铁路线连接矿区与港口,东部沿海地区人口,城市密集,客运和货运均发达,形成铁路运输网。

【解析】

(1)澳大利亚东部地区拟建高速铁路的优势社会经济条件主要从人口、城市、需求、经济、技术等方面分析。

(2)高速铁路建成后对沿线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主要从出行时间、交通压力、人口流动、文化交流、城市发展等方面分析。

(3)澳大利亚西部沿海和东部沿海地区铁路线路布局的特点主要从图中分析即可,原因主要从人口、城市、资源的分布分析。

篇9

一、解答技巧

自然灾害与防治部分的高考试题,一般会选择具体的事件作为案例,以分析某一突发事件的成因设计问题,命题特色明显。解题中考生首先要把握住考查的目标,是什么自然灾害?然后回忆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或危害,推测防御措施。突破方法在于对试题所给信息的准确分析,找出试题中灾害的分布特征、推测其产生的自然与人为原因,说明其可能产生的危害与相应的治理措施。

遇到“自然灾害与防治”类试题,要有正确的分析思路。要把具体的灾害放到中国或世界自然地理背景之中分析,孤立地分析会导致答题不全面。如地面沉降的问题,需要与我国水资源的利用状况相联系;城市内涝问题,需要与我国目前的快速城市化导致的城市容量相对降低联系;地面塌陷,需要与工程建设不当相联系;煤矿坑道突水、突泥、突瓦斯既需要联系自然特征,又需要联系目前中国能源需求的增加。

二、分类解答

近几年“自然灾害与防治”类的高考地理题常见的设问主要有三种类型:成因(自然、人为)、影响(正面、负面)、措施(生物、工程、技术),其中关于自然灾害成因的考查方式最多。自然灾害就高频考点而言,以下两种题型和考法最多。

(一)主要地质灾害的成因及防治

以某地的地质灾害事件为切入点,考查“主要地质灾害的成因及防治”,是高考的高频考点。这类考题要从题目给出的材料中挖掘信息,结合具体地区的实际情况,由问题找对策,如采用工程措施或非工程措施。以下是地质灾害问题的分析思路:

1.地震的成因及防御

(1)形成原因:位于板块交界处,地壳活动剧烈。

(2)造成重大人员和财产损失的原因可能有:①震级大,破坏性大;②震中附近城市分布多,人口集中;③浅源地震;④地面建筑的抗震能力差;⑤发生的时间可能在夜间;⑥震区交通不便;⑦诱发其他灾害等。

(3)减轻灾害的措施:①积极开展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防灾减灾意识;②建立灾害监测和预报体系;③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④提高建筑物的抗震强度;⑤加强国际合作等。

2.造成滑坡的主要原因

(1)组成山体的岩石是一些古老的岩系,如千枚岩、片麻岩等,经过多次地质构造运动的作用,破碎严重,容易发生滑坡。

(2)岩层的倾斜方向和山坡方向一致,往往会造成顺岩层滑坡的现象。

(3)地下水和地表水浸湿坡面物质,使其软化,降低了黏聚力,所以在大雨后的地区和地下水丰富的地区容易发生滑坡。

此外,风化作用、人为因素和地震等也会促使滑坡发生。

3.形成泥石流的主要条件

(1)山坡上有松散的土层和风化物质覆盖,为形成泥石流提供了丰富的固体物质。

(2)陡峻的地形,沟谷上游有一定的汇水面积,下游窄小,沟床纵剖面坡度较陡直。

(3)在中、上游地区有暴雨或冰雪大量消融及湖泊的溃决等形成补给水源。

此外,强烈的地震、植被的严重破坏等都可能引起泥石流的暴发。

例1(2014年高考全国新课标文综卷Ⅰ)图1所示区域地处青藏高原东部边缘的断裂带。2013年4月20日,这里发生了7.0级强烈地震。2013年4月21日夜至24日,震区出现多次降雨。本次地震后,图示区域发生了严重的次生地质灾害。

说明本次地震后图示区域次生地质灾害严重的原因。

【参考答案】图示区域(地处断裂带)岩石破碎,山高、坡陡、谷深,强烈地震造成震区岩体松动、破裂,形成崩塌、滑坡等次生地质灾害;降雨致滑坡、崩塌加剧,引发泥石流

【解题思路】根据材料可知,图示地区发生地震,导致岩层破碎,土层疏松;地震后出现了多次降雨,加上该地区地势起伏大,为滑坡和泥石流次生灾害的发生提供了条件。

(二)主要水文灾害的成因及防治

我国危害最大的两种水文灾害有洪涝灾害和风暴潮灾害,其中洪涝灾害是造成我国经济损失最严重的灾害。答题要牢牢把握洪涝灾害的答题思路,即从“天、地、人”三个角度综合分析:我国东部地区处在季风气候区,降水变率大,而西高东低的地形地势特点又决定了我国河流自西向东流的水文特点,因此东部季风区降水多,且暴雨集中,加上地势低平,河流排水不畅,洪涝灾害严重,而东部地区是我国人口密集区,乱砍滥伐,植被破坏,导致水土流失加剧,泥沙淤积,河床抬高,围湖造田,使湖泊对干流的调蓄能力下降,洪涝灾害越来越严重。我国东部海岸地带同时还受台风带来的风暴潮的影响,这里人口密集、经济繁荣,又加大了灾情的严重性。以下是洪涝灾害的成因与防御措施的分析思路:

1.河流洪涝灾害发生原因的分析

(1)来水量大。影响因素:气候――降水多,降水变率大,如季风气候;水系――流域面积大,支流多,入海口少;植被――植被覆盖率低。

(2)排水不畅。影响因素:地形――地势低洼,不易排出;河道弯曲,排水不畅;河道淤积;占用河道。

(3)调洪蓄洪能力差。影响因素:围湖造田;泥沙淤积。

2.洪涝治理措施的分析

可从拦洪、蓄洪、行洪、分洪、泄洪等方面来思考,具体要求是:上游――修水库蓄洪和植树造林,保持水土;中游――利用低洼地建蓄洪、分洪工程;下游――整治河道,开挖新河、加固堤坝、疏通河道,加快分洪、泄洪。但对黄河的洪涝治理还要与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和防沙治沙相结合,对长江的洪涝治理还要与荆江河段的裁弯取直、中上游退耕还林、中下游退耕还湖结合起来。

例2(2012年高考山东文综卷)图2为我国某区域图。读图回答问题。

(1)指出A地洪水灾害多发的月份,并分析其气候原因。

(2)指出A、B两地预防洪涝灾害应采取的不同措施。

【参考答案】(1)6月份。受夏季风影响,进入梅雨季节,降水量大,多暴雨。

(2)A地:植树造林;修建水库。B地:退耕还湖,疏浚湖泊;修建排水、分洪、堤防等水利工程。

【解题思路】第(1)题,首先根据图中经纬网判断该地位于我国东部季风气候区,属于长江流域,再结合我国雨带移动规律判断其气候成因。第(2)题,结合A、B两地的地形、地势特征差异,以及人类活动对湖泊的影响等方面,从造成洪涝灾害的原因差异方面进行分析,可总结得出措施。

三、能力测试

不同区域受自然灾害的影响是不同的,同一种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也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据此完成1~2题。

1.导致自然灾害危害程度地域差异的原因主要是()

①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②灾害强度的差异③自然灾害孕育在不同的地球表层环境中④个人对灾害的应急反应不同

A.①③B.②④

C.③④D.①②

2.在灾害强度相同的情况下,如果某一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高且防抗灾能力强,关于其灾害危害程度的描述,正确的是()

A.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高

B.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低

C.损失数量大,影响程度小

D.很难确定

读“自然灾害与中国奶牛业发展示意图”(图3)。据此回答3~4题。

3.关于草场自然灾害的叙述,正确的是()

A.草原雪灾、火灾直接损毁草场资源,对奶牛业的发展没有影响

B.草原雪灾、旱灾直接影响奶牛业的发展,对草场资源没有影响

C.草原鼠害、虫害通过破坏草场资源,间接影响奶牛业的发展

D.草原病害、酸雨对草场资源和奶牛业的发展没有直接影响

4.关于我国奶牛业发展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过度放牧,使奶牛数量增多,促进奶牛业的发展②乱采、乱挖,导致鼠害猖獗,制约奶牛业的发展③奶牛业的过度发展,会加剧草原人为灾害的破坏④影响奶牛业发展的因素有草原灾害、社会化程度、奶牛品质等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

读长江流域水灾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年际变化图(图4)。据此回答5~6题。

5.从图中看,长江流域1950-1990年间水灾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较严重的两次是()

A.1954年、1990年B.1989年、1990年

C.1954年、1983年D.1967年、1971年

6.长江流域成为水文灾害多发地区的人为原因是()

①滥伐森林②围湖造田③位于我国经济核心地带④位于季风气候区⑤东部临海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③④⑤D.①④⑤

GIS中,不同类型的地理空间信息储存在不同的图层上。叠加不同的图层可以分析不同要素间的相互关系。据此回答7~8题。

7.洪水前的某湖泊图层与洪灾期的图层相叠加,可以()

A.分析洪水灾害的成因

B.预测洪灾期结束时间

C.了解洪水淹没范围

D.计算洪灾损失

8.在发生地震灾害时,利用GIS可以进行()

A.预测地震灾害发生的时间

B.了解灾情状况

C.分析地震危害

D.计算灾害损失

9.图5为中国部分区域水土流失状况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示区域中,水土流失地区的分布规律是什么?

(2)分别说明A、B两地区地质灾害类型及其成因;C地区为什么多洪涝灾害?

10.图6示意我国部分地区冷冻灾害发生频次分布,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冷冻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并分析图中P区域冷冻灾害高发的原因。

(2)简述该区域农业生产预防冷冻灾害可采取的主要措施。

【参考答案及解析】

1.D2.C

第1题,灾情是由致灾因子强度、受灾体特性共同决定的。灾害强度越高,导致的灾情越大。第2题,在灾害强度相同的情况下,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高,则损失绝对数大,对减灾防灾投入大则抗灾能力强,从而大大降低灾害影响程度。

3.C4.C

第3题,草场自然灾害对草场资源和奶牛业的发展均有影响。第4题,过度放牧会损毁草场资源,从而影响奶牛业的发展;乱采乱挖破坏草场,制约奶牛业的发展。

5.C6.A

第5题,结合图示可知直接经济损失较严重的两次是1954年、1983年。第6题,结合选项可知属于长江流域水文灾害多发的人为原因是①②③。

7.C8.B

第7题,洪灾期湖泊面积大于洪水前湖泊面积,因此可了解洪水的淹没范围。第8题,GIS的主要功能是空间数据分析,分析地震危害、计算灾害损失并非是GIS空间数据分析的范畴。

9.(1)多分布于第二级地形阶梯上;大致呈东北―西南方向延伸;最严重的地区集中分布在黄土高原地区。

(2)A地区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等;土质疏松,降水季节变化大。B地区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等;地壳活动强烈,岩石破碎;暴雨集中。C地区因黄河从纬度较低处流向纬度较高处,在春初和初冬有凌汛;降水集中在夏季;地势低平,河道淤积。

篇10

新高考版(二)(辽宁专版)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下表表示有生产联系的甲、乙两个工厂单位产品部分成本在过去10年间的变化(+10表示增加10%,-10表示减少10%,0表示没有变化)。读表,完成下列小题。

原料

原料(零部件)运费

﹣15

﹢10

能源

能源运费

﹣5

﹣2

劳动力

﹢2

﹢5

地租

﹢6

产品运费

﹢5

﹣15

广告费

﹣5

排污费用

﹣6

1.据表中甲、乙两工厂成本变化情况推测,引起甲工厂原料(零部件)运费变化的主要原因最可能是(   )

A.交通发展

B.信息网络发展

C.科技发展

D.产业集聚

2.下列关于甲、乙两工厂组合最合适的是(   )

A.甲—汽车厂   乙—煤炭厂

B.甲—芯片厂   乙—硅片厂

C.甲—钢铁厂   乙—焦化厂

D.甲—纺织厂   乙—服装厂

为缓解城市停车困难的问题,许多城市试行“错时共享”停车位的模式,根据城市不同功能区在不同时段对停车位的需求量不同,鼓励城市不同功能区分时段提供空余停车位,实现车位的有偿“错时共享”。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3.下可城市功能区中最适于协商“错时共享”停车位的是(   )

A.商业区和行政区

B.住宅区和行政区

C.文化教育区和商业区

D.行政区和工业区

4.车位“错时共享”主要利用了城市各功能区(   )

A.人口密度的差异

B.人口容量的差异

C.人口流动的差异

D.人口素质的差异

四川德昌地处横断山区康藏高原东缘、安宁河谷地带,低纬度高原河谷的独特位置是种植草莓的“天然温室”。德昌草莓在每年11月中旬开始成熟,陆续上市,一直持续到翌年5月底才结束。通过专业合作社参与生产经营,德昌草莓远销海内外,成为当地一张亮丽的农业品牌名片。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5.德昌被誉为种植草莓的“天然温室”,其主要理由是(   )

A.低纬度的高原河谷,冬春季光热资源较丰富

B.草莓生长期阴雨天多,大气保温作用强

C.地处河谷,热量不易散失,保温效果好

D.位于高原河谷,气温较高

6.德昌露天冬草莓上市早、鲜果供应时间长的原因是(   )

A.空气清新,光合作用充分,草莓生长旺盛

B.冬春季节气温较高且稳定,持续时间长

C.水质优良,草莓生长速度快

D.河谷地带冲积土壤深厚肥沃,环保无污染

“你妈喊你穿秋裤啦!”2017年11月16日,中央气象台友情“秋裤”预警:11月18—19日,全国大部分地区将被“秋裤”占领,特别是东北部分地区,甚至需要“棉裤”登场救急。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7.导致“秋裤”预警的“罪魁祸首”是(   )

A.蒙古—西伯利亚高压

B.阿留申低压

C.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D.江淮准静止锋

8.“秋裤分割线”在M处向北弯曲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海陆位置

B.地表形态

C.大气环流

D.人类活动

2021年1月7日,鄂州在建机场经国家民航局同意正式命名为鄂州花湖机场(EZHOUHUAHUAIRPORT),将于今年年内投入使用。天河机场与花湖机场将分别主要承担客运和货运,并联动互补,武汉城市圈双枢纽航空运输网隐约成形。下图左示意为花湖机场位置、下图右示意武汉国际航空港双机场位置。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9.花湖机场是我国第一个专业性货运枢纽机场。它将(   )

A.推动周边地区产业升级,降低第一产业的产值

B.为鄂州黄石等传统资源型工业的发展提供新的机遇

C.推动周边区域临空农业的发展,鲜活农产品生产规模扩大

D.促进区域产业升级,导致失业人员增多

10.在已有天河机场的情况下,仍投320多亿元巨资并选择鄂州建设花湖机场,主要目的或原因是(   )

①合理布局交通运输网

②提高铁矿石、水泥等运输的时效性

③水陆交通等基础设施较完备

④鄂州高新技术产业发达

⑤与天河机场分工联动,提升国际航空港地位

A.①②③

B.②④⑤

C.①③④

D.①③⑤

山地不同坡向的气候、植被的分异会导致土壤有机质积累的差异。如图示意西藏昌都地区山地阴、阳坡土壤表层有机质含量(g·kg-1)。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1.图示昌都地区(

)

A.海拔越高,土壤有机质含量越低

B.土壤有机质含量与坡向无关

C.阴坡土壤的有机质含量高于阳坡

D.迎风坡土壤的有机质含量高于背风坡

12.推测山地森林带可能位于(

)

A.海拔3700m以下

B.海拔3700~4200m北坡

C.海拔4600~4900m南坡

D.海拔4900m以上

米线由优质大米经过发酵、磨浆、蒸煮、压条、晾晒等工序制作而成,新鲜大米制作的米线口感最佳。因其吃法多样、口感独特,深受攀枝花市民的喜爱。攀枝花市某中学地理学习兴趣小组在研学旅行中,发现盐边县某村生产的米线畅销市内外,下图为该村局部等高线分布及晒制米线示意图。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3.正常年份,该村最适合晒制米线的月份是(

)

A.1月

B.4月

C.7月

D.10月

14.晴朗的下午,图中最适合晒制米线的是(

)

A.甲地

B.乙地

C.丙地

D.丁地

2020年7月23日12时41分,我国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用五号遥四运载火箭将“天问一号”探测器发射升空(见图)。“天问一号”探测器将在地火转移轨道飞行约7个月后,进入环火轨道,并择机开展着陆、巡视等任务,进行火星科学探测。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5.“天问一号”探测器发射升空时(   )

A.太阳直射南半球

B.太阳直射点北移

C.北半球昼长逐渐变短

D.郑州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增大

16.进入环火轨道后,“天问一号”探测器和火星组成的天体系统,其等级相当于(   )

A.地月系

B.太阳系

C.银河系

D.总星系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52分。

1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定西市位于甘肃中部,为半干旱地区,降水少,地下水埋藏较深,作物生长期缺少水分是造成农业损失的主要原因。据统计,定西市在裸地起垄(乡村田间种植作物的土行,中间以土高高填起来,高于两侧的土地)耕作方式下,3~5月份降水量增加,表层土壤储水量反而下降,为此当地多以防草地布(多孔,且可多年使用)覆垄方式进行农业生产。下图示意定西市部分气候要素分布状况。

(1)分析甘肃省定西市露水主要产生在6~10月份晴朗微风夜晚的原因。(6分)

(2)甘肃省定西市在裸地起垄耕作方式下,3~5月份降水量增加,表层土壤储水量反而下降,分析其原因。(6分)

(3)说明甘肃省定西市农耕区使用防草地布覆垄方式的原因。(4分)

1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巴布亚新几内亚地区(下图)的岛屿主要由板块俯冲形成,中部多为连绵的高山,岛屿上河流虽然短小,但输沙量巨大。新不列颠海沟位于新不列颠岛的南缘,其表层沉积物主要来源于周围岛屿的火山物质。其中,新不列颠岛虽然离海沟很近,且火山活动频繁,但在地形、洋流的影响下,其火山物质对海沟的沉积物影响非常有限。

(1)在图上标注出板块的大致边界,并用箭头表示板块的运动方向。(4分)

(2)分析该地区河流短小但输沙量巨大的主要原因。(6分)

(3)分析新不列颠岛的火山物质对新不列颠海沟沉积物影响有限的主要原因。(6分)

1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

巴尔喀什湖是中亚地区的第三大内陆湖,该湖最重要的补给源是伊犁河,伊犁河三角洲内存在大片的沼泽湿地。20世纪60年代,哈萨克斯坦在该流域大规模兴修水库、灌渠等水利设施,导致巴尔喀什湖水位、盐度发生变化,造成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20世纪80年代,为减少水在伊犁河三角洲的非生产性消耗,当地采用了机械化清淤、水力冲沙等措施,加深伊犁河三角洲所有汊河的河床,当年湖泊水位有所上升。下图示意巴尔喀什湖和伊犁河三角洲。

(1)与我国东部地区河流相比,伊犁河流量的季节变化较小,从河流补给的角度分析其原因。(6分)

(2)从自然角度分析伊犁河流域兴修水库、灌渠等水利设施易造成巴尔喀什湖水位、盐度变化的原因。(7分)

(3)机械化清淤和水力冲沙等措施对伊犁河三角洲的生态环境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请指出其生态环境的变化,并说明理由。(7分)

答案以及解析

答案:1.D; 2.C

解析:1.甲工厂原料(零部件)运费、能源运费降低,而产品运费增加,说明该类企业发生集聚,由于集聚效应导致上述变化。故选D。

2.甲、乙两工厂具有生产联系,且能发生大规模的集聚,结合其成本构成可以推测甲为钢铁厂,乙为焦化厂。故选C。

答案:3.B;4.C

解析:3.住宅区白天空余车位多,晚上车位紧张,而行政区则白天紧张,晚上车位大量空余,二者互补性好,B正确;商业区、行政区、文教区、工业区都是白天紧张,晚上车位大量空余,没有互补性,ACD不选。故选B。

4.白天人们上班,行政区、工业区等车位紧张,住宅区可提供空车位;晚上人们下班之后,住宅区车位紧张,行政区等可以提供空车位,这是适应人口流动差异的影响。故选C。

答案:5.A;

6.B

解析:5.由材料“德昌草莓在每年11月中旬开始成熟,陆续上市,一直持续到翌年5月底结束”可知“天然温室”主要强调草莓栽培区冬春季节温暖。相对于周围高原,河谷地带主要是由于地势低,热量条件好;背风坡,雨影区,光照条件好。故A正确,B、C、D错误。故选A。

6.德昌露天冬草莓上市早、鲜果供应时间长的原因是冬春季节气温较高且稳定,持续时间长,B正确。 空气清新与光合作用没有直接; 水质优良也不能导致草莓生长速度快;河谷地带冲积土壤深厚肥沃,环保无污染,不是上市早、鲜果供应时间长的主要因素, A、C、D错误。故选B。

答案:7.A; 8.B

解析:7.“秋裤”预警主要是由于气温降低产生的,此时在亚欧大陆上为高压天气系统,受该高压的影响,导致该出冷空气不断南下,从而产生大幅度降温。故选A。

8.读图分析可知,M处为四川盆地,由于地势较低以及北部山脉对冷空气的阻挡作用,使得该地的温度比同纬度地区较高,因此导致“秋裤分割线”向北弯曲。故选B。

答案:9.C;10.D

解析:9.花湖机场可以推动周边地区产业升级,但是不会降低第一产业的产值,A错误;传统资源型工业原料及产品的运输量比较大,一般采用水运或者铁路运输,不会采用航空运输,所以花湖机场的建设对传统资源型工业的发展影响不大,B错误;花湖机场的建设将扩大临空农业的消费范围,推动周边区域临空农业的发展,从而带动鲜活农产品生产规模扩大,C正确;机场的建设将促进区域产业升级,为当地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D错误。故选C。

10.“天河机场与花湖机场将分别主要承担客运和货运,并联动互补”,表明建设花湖机场可以合理布局交通运输网,①正确;铁矿石、水泥不采用航空运输,②错误;据图可知,水陆交通等基础设施较完备,具备了建设机场导航、供油、供电、供水、供气、通信、道路、排水等设施、系统的条件,③正确;根据材料无法判断鄂州高新技术产业是否发达,④错误;“天河机场与花湖机场将分别主要承担客运和货运,并联动互补”,花湖机场与天河机场分工联动,可以提升国际航空港地位,⑤正确;综上,①③⑤正确。故选D。

答案:11.C;12.

B

解析:11.气候和植被都是主要成土因素,因此,山地气候与植被的坡向性分异必然导致土壤的坡向性分异。由图可知,相比山地中部,西藏昌都地区山地基带土壤有机质含量较小;阴、阳坡土壤有机质含量存在着明显的坡向分异,阴坡土壤的有机质含量高于阳坡土壤,图中阳坡为西南季风的迎风坡,阴坡为西南季风的背风坡,迎风坡土壤有机质含量低于背风坡。故选C。

12.土壤有机质的含量与水热条件主导的阴、阳坡植被变化密切相关。阴坡光照少,蒸发弱,水分条件好,生物量大于阳坡,因而土壤有机质含量高,据图中土壤生物量的高值区(143.0g∕kg)可推测,山地森林带位于海拔3700~4200m北坡。故选B。

答案:13.D;14.C

解析:13.由材料及所学可知,晒制米线应选择降水量较小、气温较高的月份,且新鲜大米制作的米线口感最佳,因此,该村最适合晒制米线的月份为10月,D正确;1月份为冬季,气温低,不适宜晾晒米线,A错误;4月份当地无新鲜大米供应,B错误;7月份为雨季,不适宜晒制米线,C错误。故选D。

14.晴朗的下午,太阳位于西南方位,位于山地西南坡的丙地光照充足,最适合晒制米线,C正确;甲地位于山地的西北坡,光照条件不如丙地好,A错误;乙地光照易被西南方向的山峰遮挡,B错误;丁地位于东南坡,但下午太阳位于偏西方位,D错误。故选C。

答案:15.C; 16.A

解析:15.“天问一号”升空时间是7月23日,此时太阳直射北半球且直射点向南移动,北半球昼长逐渐变短,郑州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减小。故选C。

16.火星是行星,进入环火轨道的“天问一号”探测器可以看作是火星的卫星,二者组成的天体系统等级和地月系等级相同。故选A。

17.答案:(1)6~10月份降水多,大气中的水汽多;(2分)晴朗的夜晚大气逆辐射弱,降温快,水汽易凝结;(2分)风力小,利于辐射冷却,且可使贴地空气得到更换,保证有足够多的水汽供应凝结。(2分)

(2)该时期气温回升快,蒸发强烈,蒸发量大于降水量;(2分)此时期为农作物播种和生长季,农作物耗水量大;(2分)此时地面植被覆盖率低,涵养水源作用不明显。(2分)

(3)防草地布覆垄可减少土壤水分蒸发量;利于地表水下渗,土壤水分增加;使用成本低,污染少;可控制杂草生长。(任答2点,共4分)

解析:(1)露水的形成条件是大气中有一定的水汽,天气晴朗,风力小,利于夜间降温。(2)可从蒸发量、农作物的需水量、植被的涵养水源能力方面分析。

(3)由材料可知,防草地布覆垄可减少土壤水分蒸发量;防草地布多孔,说明利于地表水下渗,土壤水分增加多;可多年使用,说明成本低。

18.答案:(1)作图如下。[沿海沟或者火山边画出板块的边界即可;(2分)(箭头大致垂直海沟,不能穿过海沟)(2分)]。

(2)岛屿面积小,且中部有山脉分布,故河流短小;(2分)火山活动频繁,地表多火山沉积物;(2分)降雨量大,河流落差大,侵蚀搬运作用强烈,河流含沙量大。(2分)

(3)火山主要位于岛屿北部,岛屿中部有分水岭(山脉)阻挡,火山物质主要汇入北部海洋;(3分)南赤道暖流受海陆轮廓影响,在该海域自南向北流,阻碍了新不列颠岛火山物质向南汇入海沟。(3分)

解析:(1)海沟是大陆板块和大洋板块碰撞挤压,大洋板块俯冲到大陆板块之下形成,故板块边界可沿海沟边或者火山边大致画出即可;另外,板块运动方向应与海沟垂直,且示意板块运动方向的箭头不应穿过海沟。

(2)河流短小的原因主要考虑岛屿面积及山脉分布。该地区的岛屿大多面积较小,且岛屿中部有山脉分布,因此河流短小。输沙量大的原因主要从径流量、泥沙来源等方面分析。该地区位于热带雨林气候区,河流径流量大。由材料可知,该地火山活动频繁,地表多火山物质,地势起伏大,河流落差大,河流侵蚀搬运作用强烈,因而输沙量巨大。

(3)新不列颠岛的火山物质对新不列颠海沟沉积物影响有限的主要原因可从火山位置、洋流等方面分析。由图中信息可知,火山位于新不列颠岛的北部,由于中部山地的阻挡,火山物质主要汇入北部海洋,很难到达南部的新不列颠海沟。流经该海域的洋流主要是南赤道暖流,由于受海陆轮廓影响,在该海域的流向为自南向北流,因而阻碍了新不列颠岛火山物质向南汇入海沟。

19.答案:(1)春季以季节性积雪融水为主,夏季以高山冰雪融水、山地大气降水为主,冬季以山地降水为主;(3分)各补给水源集中于不同的季节,减小了河流流量的季节变化(伊犁河的主要补给来源为季节性积雪融水、高山冰雪融水与山地降水)。(3分)

(2)气候角度:流域内大部分地区气候干旱,蒸发强烈;(2分)上游修建水库、引水灌溉易因蒸发与下渗加强导致入湖水量减少,湖泊水位下降、(盐度升高)。(2分)

土壤角度:干旱区多盐碱化土地,灌渠中的河水易携带(土壤中的)盐分入湖,导致湖水盐度易升高。(3分)

(3)三角洲:生态环境总体趋于恶化。(1分)理由:(从整体性、水循环角度考虑)①清淤和水力冲沙可加深河床,加快河水通过三角洲的速度(河道加深),三角洲滞留的水量减少,土地趋于干旱;(减少三角洲河水泛滥),②部分深水湿地水位下降,由水生生态环境逐渐向旱生环境转变③部分浅水湿地干涸,出现盐碱化;④三角洲的湖沼湿地萎缩,生态系统规模缩小,生物多样性减少。(任答3点,共6分)

解析:(1)伊犁河流量季节变化较小的原因可以从河流补给的角度进行分析。据材料可知,伊犁河流域处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区,发源于天山山脉,纬度较高,海拔较高,春季积雪融化,以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为主;夏季气温最高,以高山冰雪融水补给和山地大气降水补给为主;冬季受西风影响,以山地降水为主,各种补给水源集中在不同的季节,减小了河流流量的季节变化,因此伊犁河流量的季节变化较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