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课题研究范文

时间:2023-12-21 17:18:3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国际贸易课题研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国际贸易课题研究

篇1

关键词:国际贸易;人才培养;课程设置

中图分类号:F740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32-0247-03

伴随我国对外经济贸易的迅猛发展,属于应用经济学的国际贸易学科及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也迅速发展起来了。国际贸易学科在我国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分别为建国前的引进阶段、建国后至1978年的探索与建立阶级、1978年至今的发展与繁荣阶级(朱廷1994)[1]。但新形势下我国国际贸易学科的一些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因而国际贸易学科建设与改革迫在眉睫。

一、关于学科及专业的定位问题

我国高校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及相关课程,主要是根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1998年)的要求设置和制定的。在国际贸易学(020206)中指出:“国际贸易学是研究国家(地区)间商品与劳务交换的理论与方法的学科,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具有很强实践性特点的学科。”1998年,国家教育部调整新的专业目录,将国际贸易专业更名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目前,国际贸易学科在理论、政策和实务方面已经成为一个完整的学科体系。

专业定位是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思想,专业建设是高等院校最重要的教学基本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工程,决定着人才培养的格局和办学水平。因此,科学地规划专业建设是每所高校谋求发展,形成自身办学特色和优势的一项战略型任务(屈海群2007)[2]。目前,国内很多高校都开设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专业课程设置大同小异。多年来形成了重点综合院校重理论、专业外贸院校重实践,而一般普通院校无自身特色的局面(张辰利2007)[3]。但是,不同的高校有自身的特色,这种特色是在长期办学过程中积淀形成的、本校特有的、优于其他学校的独特优质风貌。而专业特色是学校特色的一部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重实践及涉外性特点决定了其须努力发挥特长,以差异化竞争策略重塑专业特色,从而赢得生存与发展空间。

二、关于人才培养目标、模式

(一)人才培养目标

孙云辉(2007)[4]认为,要想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定位,必须首先对学校进行定位。也就是说,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设定要结合学校自身的实力和条件,要基于明确的培养环境和培养主体。按照当今世界上通行的高等学校类型分类标准,我国的高等学校一般可分为研究型、研究教学型、教学研究型、教学型四大类。各类型的高等学校承担着不同规格人才的培养任务,所培养的毕业生要能够为社会需要的各种职业岗位服务。同时,人才培养目标也要针对专业进行定位,“国际经济与贸易”是国际经济学和国际贸易的结合,体现了理论和实践能力培养兼顾的指导思想。因此,人才培养目标仍需结合学校特色及专业的特点来确定。

根据明确的专业定位,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基础扎实、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具有市场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5]。通常情况下,国内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培养目标一般都确定为:掌握经济学、国际经济学、国际贸易基本理论,具有一定的理论分析和预测能力,掌握国际贸易实务的专门知识,能够从事外贸实际工作。在人才定位上,各校表述有所不同,有的采用“高层次人才”和“研究应用型人才”的提法,也有的强调“应用型”或“实用型”人才的培养。

李爽(2006)[6]认为,在新形势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努力构建“宽专业、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理论知识,具有较强专业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外向型、复合型、应用型高级业务与管理人才。王涛生则认为,正确定位国际经贸专业培养目标必须综合考虑以下三个方面的需要:分别为必须考虑学生现行就业与未来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必须考虑外贸行业岗位群和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必须考虑社会、科技和经济发展的需要[7]。人才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定位的具体体现,也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前提,制定国际贸易学科的培养目标,需要在按照学校的发展及办学特色并明确具体专业目标的前提下因材施教,体现人本思想。

(二)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教育活动中,在特定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和教育方针指导下,根据各级各类教育单位所承担的教育教学任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为实现这种结构、实现培养目标而采取的组织形式及运行机制。寻舸(2005)[8]认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应包括培养思想、培养阶段、培养途径与方式、培养效果评价等几个方面。

孙云辉认为,在制定教学计划、设置通识课程和选修方向时,强调加强灵活性,强化数学、外语以及计算机教学,力图拓宽专业口径,实现一专多向,使学生打好基础,增强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发展后劲,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沈文莉(2000)[9]提出,人才培养模式的确立则取决于人才需求市场的宏观与微观环境的影响。未来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人才规格和专业教学目标应该是力求培养适合国际和国内市场需求的、以经济理论为基础,以外语为工具,以计算机为手段、以自然科学知识为支撑的经济贸易人才。

蓝伟东(2009)[10]在《关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一文中提出,应建立以学生为主导的人才培养模式,充分调动起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认为要把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建设好,就必须正确对待学生,建立起多层次的专业培养体系,积极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同时,学校也应该在教务服务和评估体系上作出适当的调整,齐头并进,形成以学生为主导的人才培养模式,最终培养出合格的国际商务人才。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来说,在人才培养上,既要保证本科人才的基本素质,又要具有现代职业技术教育的特征。应用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的途径主要为开发具有应用型特点的教学计划;组织实施以应用型能力培养为目标的教学活动;把学生的专业技能训练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点[11]。

三、关于专业课程体系设置

课程体系则是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内容的具体体现。由于历史原因和受原专业设置的影响,目前,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课程结构过于专和窄,即专业主干课方向偏专,专业选修课过窄。目前,许多高等院校已对专业课程体系与设置作了一些调整,在拓展学生理论视野,增强学生实践能力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在课程结构上依然普遍存在着一些问题。如何改革和完善现有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已成为众多高等院校国际贸易专业教学改革的重要问题。

在课程体系的构建方面,根据应用型能力培养的要求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首先,在课程设置上要让学生牢固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知识,将思想品德知识、外语计算机技能以及经济管理理论基础知识,作为第一阶段的前期基础教学模块(也称素质模块)。其次,从专业能力上应注重进出口贸易活动的综合能力培养、经济理论学习及外贸英语应用能力的培养[12]。

龚锋(2009)[13]认为,在对我国高校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进行进一步优化时,为适应国际经贸发展新趋势对高层次应用型国际经贸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应增补或删减一些课程;适当增加应用性、实务性课程,减少纯理论性课程;开设关于当前国际经贸领域出现的现实问题、热点问题的课程(可以以专题的形式),引导学生关注和了解现实问题、热点问题;重视人文艺术类课程的设置,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增强从事国际商务活动的能力。但是,课程体系的优化也是一个动态过程,需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地进行调整,同时课程体系的优化也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师资力量、教材、教学条件和教学手段的配套才可行。

四、关于教学模式、手段

我国高校教学正从传统侧重于理论为主逐渐向培养实际应用型人才转变。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具有专业性强、实践要求高的特点,近年来,国内学者针对国际贸易学科专业的教学改革研究比较广泛,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身就是一个涉外型专业,要求培养的人才必须具备国际交流能力并具有国际竞争力,这不仅需要专业课程体系与国际接轨,同时还应训练学生与国际同步的专业意识和创新性的思维模式。张红霞(2009)认为,双语教学法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应用,对于培养创新型国际竞争人才、提升学科教学的国际同步化水平、促进课程建设的规范化具有重要作用。在课程中通过渐进式增加课堂外语使用比例,开展“走出去引进来”的方式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通过研讨等活动提高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等,可以较好地提高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双语教学的应用效果。

孙阁斐在《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学改革探索研究》一文中认为,国内高校传统的教学方式是填鸭式的教学,在教学中忽视了学生创造能力、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和独立提出见解能力的培养。课堂上教师多为教学过程的主体,师生之间双向互动较少,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教育的社会性。作为国际贸易专业教学,应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调动和培养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采取启发式教学。

除了教学理念需更新之外,有学者提出革新教学手段,建议对国际贸易专业进行实验教学。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科研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根据教学规律和教学内容,从动态的角度设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验教学模块系统,符合开放性教学的要求,能提供培养复合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的技能平台和提高教师专业素质的业务平台。这不仅是理论教学的验证和补充,更重要的是它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14]。詹晶(2008)则提出立体化教学模式,认为立体化教学模式改革是以科学的教学理论为指导,从学生和教师的实际出发,通过合理安排和组合教学各要素,有效利用各要素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优化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果的过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立体化教学模式具有教学目标的立体性、教学内容的兼容性、教学过程的互动性三个基本特征[15]。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是国内大专院校普遍设立的专业之一。尤其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由于中国作为贸易大国对人才的需求较大,国内很多院校均根据时展要求不断对原有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建设与之相适应的先进教学模式,培养具有“扎实专业知识、高技能综合素质、应用型的国际贸易专业人才”成为各大高校进行专业改革的主要目标。目前,关于国际贸易学科发展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我们必须继续进行深入研究与探讨,并最终推动我国国际贸易学科的发展与建设。

参考文献:

[1] 朱廷.国际贸易学科发展的若干思考[J].兰州商学院学报,1994,(3):81.

[2] 屈海群.关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建设初探[J].高教论坛,2007,(2):54.

[3] 张辰利,卢江.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建设问题探讨[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07,9(4):49.

[4] 孙云辉.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中国林业教育,2007,(1):16.

[5] 罗双临.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当代教育论坛,2009,(6):45.

[6] 李爽.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06,(8):31.

[7] 王涛生.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与改革[J].大学交易科学,2009,(1):80.

[8] 寻舸.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的研究[J].中国林业教育,2005,(3):11.

[9] 沈文莉,赖明勇.关于21世纪国际经济与贸易学科新体系及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有色金属高教研究,2000,(5):70.

[10] 蓝伟东.关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丽水学院学报,2009,(2):97.

[11] 陈宏付.应用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及对策[J].科学大众,2006:20.

[12] 赵静敏,范苑苑.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实践与思考[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32):180.

[13] 龚锋.对优化我国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的探讨[J].高教论坛,2009,(4):60-61.

[14] 黄海蓉.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验教学模式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6,(2):27.

[15] 詹晶.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立体化教学模式的思考[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8,(2):21-22.

Research summary of the problem in the international trade subject development

LIU Jun-xia,MA Zhen,CHU Ling-li,LI Na

(Economy management school,Xi'an translation college,Xi'an 710105,China)

篇2

关键词:国际经济与贸易;教学;一体化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0-0130-03

我国大部分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培养目标通常是使学生掌握经济学原理、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基本理论、国际贸易规则和惯例,了解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发展历史、现状。广西民族大学依托泛北部湾经济区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地缘优势,致力于培养服务东盟、服务地方的人才,除培养学生掌握上述知识外,还拓展学生学习了解东盟国家的社会经济情况,同时要求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熟练掌握英语及一门东南亚语言。

一、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设置现状与问题

1.设置情况。目前,广西民族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所修的各类课程包括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及其他教学环节,应修最低毕业学分为170分。然而,在课程的学分设置中,出现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比例失调的现象,其中公共课学分为47分,通识、通选课学分为10分,学科专业课学分为101分,实践课程及其他教学环节所占学分为仅12分,学分具体比例如下图1。

2.存在问题。①“3+1”培养模式下跨文化课程设置较少。国际经济与贸易“3+1”培养模式课程设置中,跨文化课程设置不足。学生所学习的跨文化知识则局限于对留学对象国文化知识的学习。另外,只掌握一门东盟某国的非通用语言,已经无法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②实验课程设置不足,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不够扎实。实验课程的设置不足,没有专门的国际贸易实务实验课,专用的教学模拟实验室则起不到巩固学生所学基础知识的作用。另一方面,国际经济与贸易计算机网络模拟实验室没有开发或引进专业的国济经济与贸易实验软件,学生在实验室不能完成完整的外贸业务流程,局限于主要以教师讲授外贸业务操作流程的实验课上课方式,使得实验课程意义打折。③少数专业技能课教师备课并不充分,相关案例时效性不强。在国际经济与贸易教学中,存在少数专业课教师备课内容不充分,上课局限于对课本知识的讲授,未能充分结合外贸业务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这使得学生所学内容与实际存在偏差,不利于今后从事外贸业务工作。同时,国际贸易案例分析不足,教师无法向学生呈现对外贸易的现状,学生则容易忽略国际贸易中的细节。④学生实践性不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的实践主要集中体现在暑期的社会实践和毕业实习。然而,大多数外贸企业规模不大,提供的工作岗位有限,所以,高校让学生到企业实习实践存在一定的难度。同时,由于外贸行业竞争激烈,学生到外贸企业实习主要从事比较简单的日常内务工作,没有机会深入地涉及到外贸工作流程中,无法完整领会外贸工作的操作规范。

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学一体化的新思路

1.改革完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和完善,应致力于培养学生的专业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以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为目标,广西民族大学国经济经与贸易的教学一体化改革,主要为泛北部湾经济区和中国―东盟自由贸区输送更加适应地方需求的外贸综合型人才。因此,改革的重点在于开创具有东盟特色的特色课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与资源体系的构成如下图2。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和完善应做到以下四点:①以提高国际经贸专业课程建设的知识复合性和人才的社会适应力为切入点,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目前,国内国际经贸专业课程设计内容繁杂、重复、交叉,而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将职业素质的基本要点灌输给学生,教学质量难以保障。因此,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学团队应根据“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的基本要求,召开教学研讨会,准确把握教学对象的认知结构,结合教学规律,调整教学内容,完善“经济学+管理学+国际经贸实务+国际经贸理论+商务英语与技能+东南亚语言”的复合型人才的知识体系、课程建设体系。②做好以《国际贸易实务》与《国际经济合作》为核心的课程建设与改革。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核心课程包括《国际贸易实务》与《国际经济合作》两门课程。将《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作为改革试点,因为该课程兼容了以下主要专业课程:报关实务、外贸单证实务、国际结算、国际商法、国际商务谈判等。以此为牵引点可以推进该专业实务方面的课程体系改革。该课程改革可以牵引以下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国际贸易理论、国际投资、国际金融、计量经济学。《国际贸易实务》、《国际经济合作》的课程改革,集中体现在教材的编写运用。两门核心课程的课程内容都增加“东盟元素”,包含更多的东盟国家贸易知识。《国际经济合作》课程改革,在国际直接投资章节融入“中国―东盟国家间的直接投资”这一小节;在国际技术贸易章节中增加“中国―东盟技术贸易现状”;在国际工程承包与劳务合作、国际证券投资、国际发展援助、项目可行性研究等部分章节中,同样地增加“东盟元素”,具体讲述中国与东盟国家间的经济合作、发展援助情况。这样融“东盟元素”于核心课程之中,核心课程牵引下的专业课程授课内容也相应的丰富了,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沐浴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中,领略国际经济与贸易课程的乐趣。③增设实验和实践课程,使学生通过实验和实践课程提升外贸实践技能。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验课程,主要在校内模拟实验室进行,由学生在计算机上模拟进行对外贸易业务,让学生在体验国际贸易的乐趣与风险的同时,使学到更多解决实际对外贸易中可能遇到的问题的解决方法。国贸专业实验课程需要专业软件的支持,学校应在学校网站中建立专门的对外贸易实验教学中心,引进“Sim Trade外贸实习平台”软件,学生通过登陆软件,扮演进口商、出口商、工厂、进口地银行以及出口地银行四个角色,同时承担四个角色在对外贸易中的工作。在交易磋商、合同签订、履行合同的阶段,学生同样可以通过模拟训练,巩固国际市场营销课程、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国际贸易理论课程的相关理论知识,使学生更加熟悉外贸业务具体流程。在国贸专业“3+1”培养模式下,学生的实验课程应更多地涉及东南亚贸易,学校应引进东盟国际贸易实验教学系统、东盟国际金融投资实验教学综合软件系统等相关软件,为学生开展东盟贸易实验提供良好的平台。④以增强学生的跨文化商务交流的能力为落脚点,完善“3+1”的课程设置。国际经济与贸易“3+1”培养模式出国前的跨文化课程应在原有《东南亚经济课程》的基础上,增设《东南亚政治与文化》课程,让学生在出国前了解留学对象国的政治文化,为出国留学顺地利适应当生活打下基础。学生出国后具体学习留学国家的社会文化。为了使学生的知识结构、专业能力能够适应全球化经济发展的要求,成为涉外经济贸易部门、外资企业从事实际业务、管理、调研和策划工作的高级专业人才,“3+1”培养模式所培养的学生,所学课程应该更加开阔,不应对小语种课程的选择做出出国方向界定,局限于只有到对象国留学的学生才能选修该国的语言。“3+1”培养模式将留学对象国的语言设置为方向必修课的同时,学生应有机会选择学习其他东盟国的语言。越南语、英语、泰语等课程应该设立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任选课程,这样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学习更多的东盟国家语言,选修英语的同学可以更熟练地掌握运用英语。学生毕业时能够熟练掌握一门或多门东南亚国家非通用语言和英语,就业前景会更加开阔。

2.建立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传统的高校教学方式以教师在课堂上讲解为主,学生提问互动为辅。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多元化的课程体系的建立,使得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无法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建立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是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1)形成师生互动、具有先进教学理念的现代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实践教学方式不应局限于校内指导老师制度,高校教师由于长时间从事教学科研工作,对现实工作中的对外贸易执行方式、流程以及政策等方面变化无法像企业管理者一般,第一时间了解对外贸易变化动态。所以,为了使学生更加适应迅速变化的对外贸易行业工作,在学生实习实践时,应采取企业见习导师制度,学校给予企业见习导师一定的报酬,让企业见习导师负责学生的实习实践工作教授与考核,形成学校和企业联合教学的培养模式。图3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学方式方法改革的构思图。

篇3

(一)传统学科体系课程仍然占据主体地位

在江西不少高职院校中,国际经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中传统学科课程形式仍然占据主体,未能真正地从职业岗位要求、工作过程要求对课程设置进行深入的分析。另一方面,虽然已开发或选用了高职专用教材,但教材内容中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技能的问题未能从根本上得到改变。故导致理论与实践教学设计、课时安排、教学资源筹划、教学实施以及考核评价等方面都很难满足江西外贸发展对高职人才培养要求。

(二)教学内容滞后于江西对外贸易发展的实际

随着江西对外贸易的变化和发展,相应的教学内容也必须做适当的调整。但目前我省大多数高职院校本专业教学内容陈旧、滞后,缺乏针对当代对外贸易和江西对外贸易发展实际的教学内容,已远不能适应教学改革与发展的需要。

(三)实践教学滞后于外贸应用能力培养要求

首先,实践教学内容往往从书本到书本,纸上谈兵,没有根据外贸操作实际需要设计相应的实践项目,没有体现江西外贸发展对技能型人才的动态需要,使得实践环节内容陈旧,项目的设计性、综合性和创新性不足。其次,实践设施落后,实践教学形式单一,往往是电脑加简单的模拟软件,同时,校外顶岗实习基地的建设严重滞后。

二、构建高职国际经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

(一) 以符合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作为构建专业课程体系的起点

1、主要就业岗位与典型工作任务分析

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对江西省十余家合作外贸企业进行了调研,针对相关工作进行了“工作分析”,了解到我省外贸企业对国际经济贸易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主要集中在外贸单证员、外贸跟单员、外贸业务员三个岗位;通过对这三个岗位深入调查研究,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教学管理人员对岗位所包含的实际工作任务进行认证分析,确定本专业的典型工作任务。

2、职业能力分析

通过调研与分析,企业比较看重从业人员的专业能力,排名前三位的是进出口成本核算能力、进出易磋商能力以及跟单履行合同的能力,其次是函电处理与撰写能力、单据制作与结汇能力以及信用证的审核能力等,受访企业普遍认为专业能力是毕业生胜任职业工作、赖以生存的核心本领;

企业对从业人员的方法能力要求集中在抽象与逻辑思维、信息判断与选择、学习思想、系统认识等方面,受访企业普遍认为方法能力是毕业生的基本发展能力;

企业对从业人员的社会能力要求集中在身心健康、团队协作、交流沟通及表达说明等方面,受访企业普遍认为社会能力既是毕业生的基本生存能力、又是基本发展能力,是从业者在职业活动中,特别是在一个开放的社会生活中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

3、定位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

以毕业生主要就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职业能力分析为逻辑起点,确定了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具有良好职业道德,掌握外贸单证、外贸跟单、外贸业务等外贸操作知识和操作技能,懂银行国际结算、外贸融资等金融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面向外贸单证员、外贸跟单员、外贸业务员等一线岗位,具有金融背景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二)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

1、以工作过程为主线,依托典型工作任务进行行动领域分析

根据岗位的职业能力、素质要求,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教学研究人员、教学管理人员对本专业不同职业岗位工作过程、典型工作任务进一步深入研究。在确定的典型工作任务下,对有关工作行动领域的数量、范围、基本情境、功能、所需资格、工作过程知识与能力等进行界定、描述和评价,以此作为专业课程体系学习领域的初选标准和基础。

2、以工作领域为背景,创设突显工作情境的课程学习领域

依据对典型工作任务下行动领域情境、目标、职业能力要求以及各种职业能力内在关系的分析,进行学习领域研究,将相关工作行动领域分析内容转换为专业课程学习领域,并对各个学习领域进行深入剖析和描述,进一步地进行课程目标、理念、内容、情境、资源、实施和评价等方面的设计,为学生创设突显工作过程情境的国际经济贸易实务专业学习领域,编制专业标准。同时,将职业资格鉴定融入专业课程中,并吸收合作企业的企业文化精髓,将企业文化渗透到学生教育和管理中,探索外贸行业职业人才的新型管理模式,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实现 “企业文化和学校文化融合”,实现毕业生就业的软着陆。

(三)建设工学结合优质专业核心课程

围绕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根据外贸企业生产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校企合作完成一批体现岗位职业能力要求、促进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培养的优质专业核心课程。具体思路为:组织专业教师,邀请合作企业的技术骨干,领会职业与工作过程的关系,基于工作过程,以职业岗位工作要求为出发点,以合作企业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生产任务(产品)作为载体,将工作任务分解成任务模块,每个任务模块对应学习情境,每个模块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安排工作过程,按照六步教学法(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和评价)组织教学,开发教学课件,编写配套教材,引入企业实际生产任务质量考评方法和标准进行考核,实现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的融合,达到促进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培养的目的。

(四)加大课程教学方法、手段改革与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建设力度

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特点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乐于实践,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质量。公共基础课程,灵活运用案例分析法、分组讨论法等教学方法,实践性教学内容在校内实训基地或一体化课堂组织教学,做到精讲多练、边讲边练、讲练结合。专业技能课程(融入职业资格标准)采用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在校内虚拟仿真实训基地、生产性实训基地或项目工作室组织教学,突出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不断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操作的能力。

篇4

关键词:科研促进专业教学

引言

以教学为中心、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是学校工作永恒的主题。而科研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推进器,以科研促进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科学研究是学科建设的核心,它不仅可以增强教学的深度、拓展教学的广度,而且可以更新教师知识结构、完善教师的知识体系,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没有科研的支撑作用,教师便不能对学科的前沿、动态有及时和深入的掌握,无法准确地理解和把握学科特点以及相关学科之问的关系,往往沦为有限知识传授的输送者,难于启发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科学是源,教学是流,只有把教学和科研有机结合起来,才能真正为社会培养所需人才。

一、科研带动了教学改革

现代科学的发展速度惊人,新思维、新方法、新成果、新观点层出不穷,国际贸易学科发展更是如此: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国际贸易学科的发展有了很大变化,主要表现为:第一,国际贸易研究对象出现了新领域、新课题,诸如“跨国公司与国际贸易”、“标准化与国际贸易”、“电子商务与国际贸易”。第二,国际贸易理论出现新理论、新原则。伴随各国经济发展,利用外资理论、新保护主义理论、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国际贸易非零和竞争理论、国际贸易“双赢”理论诞生。第三,国际贸易实务出现了新方式、新岗位。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飞快发展,出现了以计算机为媒介的网络上所达成以货物(或服务)所有权或使用权转移为标志的电子商务。新形势下,外贸行业内的分工趋向细化,新的岗位不断涌现,如外贸跟单员、报检员等等。

如果我们对国际贸易学科发展不加研讨,对社会需求不予荚注,对本校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不进行改革,所培养的学生显然不能适应社会需求。因为国际贸易学科发展对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既能掌握国际贸易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现代化经营管理模式,精通国际贸易相关法规惯例,又能独立完成各类企业的进出口各项环节的运作。而我校原人才培养方案无论在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上还是在专业课设置上都存在很大问题。教学理论与实践环节脱节,专业技能课程缺失。正是从国际贸易学科发展角度探讨我校国际贸易专业教学,我们才大胆提出国贸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包括课程设置要改革。相关论文——“从学科建设的角度探讨我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课程建设”于2007年公开发表。实际上,课程设置是高等学校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也是专业教师科学研究的一部分。更广义地说,教学研究可视为科研的一部分。我校新制定的09版国际贸易人才培养方案,就是本校国贸教研室专业教师深人研讨国际贸易学科发展所完成的科研成果。

通常而言,脱离科研工作的教师,往往没有机会或热情对本学科发展和专业设置、课程建设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索,难以实现对本专业知识的掌握和综合应用。其教学内容必然容易枯燥、过时。专业教学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在其专业方向领域拥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学习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手段,了解最新的学术前沿的动态。这一目的得以实现则需借助科研,科研推动教学与时俱进。

二、科研提升了学生的素质和能力

本科生毕业论文是本科教育阶段中一项重要的工作,是全面检验学生四年学习成果的重要环节。毕业论文指导是高等教育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毕业论文的质量和水平是检验四年教育、教学成果的一个重要指标。认真指导学生毕业论文也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实际能力所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毕业论文的写作是一个收集文献,调查资料,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造,提升学生研究问题能力的一个过程。带领学生参与到教师的科研活动中,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最直接、最重要的举措。人才的培养不仅在于教给学生多少知识,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必须经过实践丁二作的锻炼。在05级国贸专业论文设计中,大多数同学都参与到我的科研课题。如虢威同学毕业论文课题“湖北粮食物流产业外资进人现状分析”正是我所主持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湖北粮食物流安全问题探讨”中的部分内容。梁华迪同学的毕业论文题目“湖北省农产品出口贸易现状分析与对策”同样是我参与的省级项目——“中国农产品国际营销环境研究”中的一个分支。在没有参与论文课题申报前,多数学生对论文的架构、国内外研究现状和论文研究目的是模糊的,对收集的资料也不假思索地填充在论文中。论文没有太强的逻辑性,中心也不突出。通过反复指导并阐述自己在科研论文所表达的观点以及课题研究所要实现的目标,启发引导学生思考,帮助他们归纳提炼论文所要表达的观点,经过多次比较国内外相关论文,激发他们独立研究并找到与课题有关论据,使他们在经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巾得到切实锻炼。这种启发式的指导学生参与科研,并严谨负责地把守论文质量关避免了学生盲目抄袭或草率应付。教师在科研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敬业精神、创新意识、强烈的进取心,往往对学生的创造能力、探索精神、治学态度有着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学生对知识整体把握能力和创新能力在科研过程中得到全面提升。

三、科研有助于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专业课的教学内容往往涉及到本专业的多个领域的专业知识。对于国际贸易专业教师而言,需具有宽广的知识,能够将专业课教学中涉及到的多个领域的知识如国际经济学,国际商法,国际金融,国际商务管理,国际贸易实务,WTO规则等融会贯通。而要做到这些的前提则必须在科研工作中不断了解国内外的最新动态,不断积累丰富的研究成果资料,了解技术发展的现状和趋势,这样才能将专业最新的前沿带进课堂。大学专业教学内容虽有基础性的一面,但其流动性,变异性最强。确保教师和学生一起站到最前沿,其保证就是大力开展科学研究。教材作为知识的载体和传播者,是教学活动中的重要依据,它包含教学的内容并反映学科的最新进展。《外贸函电》是我校双语教学的示范课程,身为主讲教师,在对该课程近40本国内外教材深入学习同时,不断总结并探索新的教学内容,大胆摒弃国内诸多《外贸函电》教材中已完全过时教学内容,例如,电传的格式及运用根据学科发展,把电子商务运用及电子邮件的运用充实到教学中,并主编了《商务英语函电教程》。在完成这本教材的同时,视野开阔了,创新意识、实践精神、独立探索的能力得到提高。由此可见,科研是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增强教师底蕴的重要途径。

篇5

关键词:国际贸易人才岗位标准培养模式

河北政法职业技术学院从2004年起开设国际贸易专业,向河北乃至全国输送了大量的国际贸易人才,他们主要从事国际贸易业务员、跟单员、单证员、国际货代员、报关员、报检员等工作。

2011年4月,笔者承担的院级课题《面向河北民营经济的我院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正式启动。此次参与调研的是本课题研究团队老师及我院08级国际贸易专业5个班的部分毕业生,历时6个月,针对河北省内30家外贸企业中对外贸岗位的人员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需求进行问卷调查;同时还针对我院08级国际贸易专业5个班部分毕业生基本素质进行了调查。通过对外贸企业对员工专业知识需求和我院职业教育课程现状分析、总结,设计出适合市场需求和我院学生情况的人才培养新模式。

1 企业需求与我院毕业生素质情况调查结果对比

1.1 企业外贸岗位实际需求

通过我院08级国贸毕业生所在省内30家典型民营中小型外贸企业进行问卷调查和典型企业的实地走访,解决两个问题:一是河北外贸企业对人才的要求是什么?二是按照外贸企业的要求,这些岗位需要的技能是什么?为我院国际贸易专业工学结合人才模式的建立提供依据。调查结果显示 :

①对于企业需求是什么这个问题,企业负责人认为他们在招聘员工时重能力,轻学历,对学历普遍要求是大专。最注重的是员工对企业忠诚度、吃苦耐劳、积极主动工作学习、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在所调查的企业中,有80%以上的企业认为,与专业知识相比较,企业更看重学生的这些能力,这是毕业生尽快适应社会、适应工作岗位的必备素质。因此我们教育的重心应放在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上。

②对于外贸岗位所需要的技能这个问题,调查显示企业认为学生应拥有较强的听说读写能力和外贸实务操作能力,能熟练书写函电,缮制各种单证,企业在招聘应届毕业生时会更注重外贸基本技能的考核,一些情况下会参考学生在校考取的技能证书,如单证员资格证书、商务英语等级证书等。

1.2 我院毕业生的实际情况

我们也对我院08级国际贸易专业5个班的部分毕业生及其就业单位进行了调研。调研结果显示,我院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在校期间已经学过外贸函电、国际贸易实务、国际结算、外贸单证、国际货物运输与保险、电子商务等课程,及外贸综合实训,他们已经能熟练掌握外贸流程,相对来说适应新工作较快,这对实际工作有很大的帮助。

但学生也普遍认为,我们的理论课程偏多,虽然也加入了一定的实训环节,但课时较少,在实际工作中,对书写英文函电能力、外贸单证制作能力、跟单能力和商务谈判能力有较高要求,我们仍然存在一定差距。同时也应该注重增强学生对抗压力的能力、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精神。

根据河北中小外贸企业外贸岗位的需求和我院国贸专业毕业生的综合素质现状调查对比,我院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的知识和能力与企业的要求之间有一定差距,我们应着重从社会需求角度对我院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创新,以适应河北民营经济对复合型人才的迫切需要。

2 我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2.1加强对学生职业道德教育

在此次调查的过程中,各个外贸公司都提到了人员流失严重的问题,社会进步、科技发展以及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都离不开人才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高的人员流失现象将严重制约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外贸企业在使用人才的过程中,对人员的专业技能的满意度要远远高于对职业道德和素养的满意度。

要做事,先做人,因此我们在制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素质教育。并把素质考核纳入学生的成绩考核之内。培养学生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吃苦耐劳、遵守纪律等职业道德,把职业道德教育渗透到各门课程中去,尤其要强化实践环节的职业道德教育,结合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态度,任务完成的情况,实训操作是否符合行业规范等进行测评,真正使学生成长、成人、成才。

2.2 开发就业岗位职业能力标准,逐步形成面向外贸岗位的“课证融合”的教学体系

针对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的综合素质与企业需求不相匹配现状,我们需要重新根据市场要求建立以外贸行业职业生涯的成长规律为主线进行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的构建,我们的整个教学分为第一至四学期的理论实践一体化模块、第五学期在安平玛世等“校中厂”的工学交模块和第六学期的顶岗实习模块组织教学,设置相应课程完成模块任务,真正满足企业与社会要求。

结合行业准入(职业资格证书)标准,细分中、小型企业国际贸易业务链中的主要工作任务,并进行分类,形成外贸从业人员的典型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能力分析体系。通过与行业企业专家一起开发外贸行业就业岗位职业能力标准,按照外贸行业对人才需求,探索建立以外贸职业生涯的成长规律为主线的多元课程体系。重点抓好《国际贸易实务》、《外贸单证》、《外贸函电》、《国际结算》、《国际货物运输与保险》等专业课程的精品课程建设。以外贸公司实际工作流程为主线,进行课程设计与改革,突出实训环节,强调教学做一体化,缩短学生上岗时间,实现学习与工作的零距离,以进一步适应我院建设省级示范校的要求。

2.3 推动多元化实践教学,探索专业实践特色

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构建是高职创新的切入点。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实现实践性、开放性、职业性相统一,在于校内实训、校外实训、顶岗实习三个关键环节。构建 “工学结合”的三位一体立体化实践体系。校内的实验:第一学期到第四学期,我们要求学生在已建成的国际贸易实训室基础上,加大实训课时,增强外贸单证教学系统、SimTrade 外贸实习平台操作训练的功能;进一步推动专业实训室建设,开发《外贸单证》、《国际贸易实务》、《外贸综合实训》指导书和实训手册,并举办学院外贸技能大赛。校中厂的实训:通过直接引进安平玛世公司,建立“校中厂”。要求我们学生第五学期能在教师和企业外贸业务人员指导下开展业务,真正实现做中学;校外的实习:第六学期继续紧密的与我院校外有一定规模的中小型典型企业的合作,进一步拓展稳定且运行良好的校外实训基地,强化实训基地顶岗实习功能作用。继续大力开拓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争取能与外贸公司、工贸一体化企业、国际货运公司等签订校外实习基地协议,满足我们学生实习的要求,也有利于进一步促进我们的教学。

2.4 构建多元的“课证融合”模式

基于我院毕业生工作的方向多为我省中小外贸企业,这些企业要求员工“一人多能”,胜任外贸公司多样性工作,所以我们也应该鼓励学生考取多个外贸相关证书,如单证员、外销员、报关员、报检员等,以适应外贸公司的实际工作需要,也为我们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出路和机会。

2.5 提升师资是保障

作为高职院校,我们要求教师既具有比较丰富的理论知识,又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既是教师,又能做工程师、商务师、会计师。目前我院国际贸易专业的专业教师,比较普遍的是从学校到学校的纯学术型教师,没有企业的实际工作经验。所以,加快国际贸易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建设一支素质较高的教师队伍已显得十分紧迫。学校应采取“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的方式,促进“双师”素质教师队伍的不断壮大。一方面,学校要求教师率先取得各种职业资格证书,并定期轮流选派教师到企业一线熟悉业务,把握最新的外贸动态;另一方面,学校可聘请外贸公司业务人员到校参与授课,进行指导实验实训,建立一支稳定的校外兼职教师队伍。

参考文献:

[1]江文.高职国际贸易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市场论坛.2010(10).

[2]窦建华.论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08(1).

[3]曹娟.对培养应用型国际贸易人才的思考.对外经贸实务,2008.(5).

[4]姚志毅.国际贸易专业人才供需失衡原因及对策分析现代商业.2009(10).

[5]沈王仙子.基于就业为导向的国际贸易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科技咨询.2010(16).

篇6

2008年全国商务财会论文获奖名单

一等奖 (6名)

安宜宽 (河北省冶金矿山管理办公室)

耿明英 (武汉科技学院)

王 芬 (宁波市外经贸局财务处)

崔立中 (中国水利电力对外公司)

李 睿 (中国对外贸易中心(集团))

李 婧 (浙江省粮油食品进出口股份有限公司)

二等奖 (10名)

陆 红 (浙江省粮油食品进出口股份有限公司)

张晓蓓 (山西省商务厅商务研究中心)

张晓东 (扬州中宇进出口有限公司)

张双林 (四川怡和企业(集团)有限公司)

陈艳 (山东省对外贸易集团有限公司)

石天唯 (吉林省国际商务学校)

姜 莹 (北方集团天津文教体育用品进出口公司)

陈嘉雯 (广州轻出集团有限公司)

余孝文 (河南省外贸学校)

叶 欣 (云南冶金集团进出口公司)

三等奖 (14名)

黄东晶 周滨 胡爱荣 (黑龙江科技学院)

阮宏丹 (福建茶叶进出口有限责任公司)

闵 华 (江西省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厅计财处)

宋海宾 胡爱荣 武晶茹 (黑龙江科技学院)

郑 诤 (中国海外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张翠芬 (中交集团公路一局海外分公司)

小 晓 (广东省对外经贸会计学会)

饶 明 (四川川投国际贸易公司)

刘庆权 (湖南省通用工业品进出口有限公司)

钟哲天 (上海外经(集团)有限公司)

郎慧绘 (西安西电国际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周 领 (中国五矿集团公司)

胡爱荣 黄东晶 刘胜 (黑龙江科技学院)

吴 琛 (武汉科技学院)

2008年全国商务财会论文评选工作组织奖名单(排名不分先后)

江苏省对外经贸会计学会

上海市对外经贸会计学会

山东省对外经贸会计学会

宁波市对外经贸会计学会

广东省对外经贸会计学会

广州市对外经贸会计学会

天津市对外经贸会计学会

湖北省商务厅规财处、湖北省对外经贸会计学会

山西省经贸厅财务处、山西省对外经贸会计学会

辽宁省经贸厅财务处、辽宁省对外经贸会计学会

四川省对外经贸会计学会

外经财会专业委员会

篇7

关键词:国际贸易专业;毕业论文;写作

作者简介:胡伟辉(1977-),女,湖南桃江人,重庆工商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重庆 400067)

中图分类号:G642.4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9-0158-02

撰写本科毕业论文是大学生大学学习阶段的最后一个实践教学环节,综合反映了学生对本专业基本理论的掌握情况以及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育部于2004年发出《关于要求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通知》,要求进一步加强本科生毕业论文工作,提高毕业论文质量。本科毕业论文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是学生从理论学习向实际运用转换的重要阶段,[1]是学生进行知识创新、思维创新的重要途径。笔者指导国际贸易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多年,明显感觉近年来学生毕业论文的完成质量有下滑趋势。本文仅以重庆工商大学国际贸易专业为例,分析了学生在毕业论文写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探讨了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相关措施。

一、本科毕业论文写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学生对毕业论文的重视程度下降

重庆工商大学国际贸易专业毕业论文的撰写实际上是从第六学期开始的,重庆工商大学经济学院要求学生在该学期完成学年论文,并写成文献综述的形式,选题就是下学期准备撰写的毕业论文的选题。学年论文实际上就是为毕业论准备。学生正式开始毕业论文的写作是第七学期,而这期间也正是学生忙于找工作、准备研究生入学考试、公务员考试等各类考试的关键时期。随着大学招生规模的扩大以及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学生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找工作以及准备各种考试上,对于毕业论文的写作往往是应付交差。虽然学院有专门的毕业论文指导文件,反复强调毕业论文的重要性,还要求学生和指导教师共同签署承诺书,承诺文章的原创性,但每年由于毕业论文的原因无法顺利毕业的学生几乎没有,毕业论文的质量也不会对学生的前途产生太大影响,学生重视程度普遍不高。有的学生在网上收集了一些与论文题目相关的文章,东拼西凑、复制粘贴,几天时间就可以完成论文初稿;有的学生把学年论文简单修改就作为毕业论文提交;极个别学生根本不按教师的指导意见修改,每次都提交同样的论文。

2.学生参与科研实践的机会较少

毕业论文的写作是一个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丰富的专业实习经验或科研实践经历会为学生完成毕业论文积累题材,有利于学生创作出高质量的论文。大多数学生在写毕业论文之前,没参与过课题研究,没得到过系统的科研训练,没有撰写学术论文的经验。由于校外专业实习基地有限,大学四年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很少有机会进入相关的专业领域实习或实践。一个专业的选题,如果缺乏对相关领域的调研或实践,仅凭期刊杂志或是网络资源等二手资料,往往是人云亦云,很难提出自己独到的观点,也很难有所创新。

3.指导教师精力投入不足

导师的细心指导是保证毕业论文质量的关键。重庆工商大学国际贸易专业专职教师有10人,而近年来随着专业扩招,每届国际贸易专业学生人数超过160人。学校规定一位毕业论文指导教师最多可指导10名学生,国际贸易专业的专职教师基本上都是按上限指导10名学生。按规定,毕业论文写作环节教师指导学生的次数不少于6次,有的学生论文改了7~8稿还是达不到要求,最后勉强糊弄通过。由于指导教师自身的教学科研任务较重,加之有的学生态度不认真,敷衍了事,对教师的评阅修改意见没有认真采纳,致使教师在指导过程中情绪有所松懈。有的教师只把握论文大的框架结构,对于论文的具体内容在审阅时大致浏览,没有仔细推敲。教师对论文的指导大多是通过电子邮件,面对面或小组讨论的机会很少,缺乏有力的交流与沟通,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毕业论文的质量。

4.多数选题缺乏新意

好的选题能够使学生具有足够的信心和动力,充分发挥专业特长和运用综合知识的才能,同时还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潜能。[2]重庆工商大学国际贸易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选题由指导教师与学生共同确定。导师提供的选题通常是自己熟知的研究领域,学生如果认为完成困难或是不感兴趣,会自己寻找相关选题。学生自选的题目通常是已经被广泛研究的,如关于绿色壁垒、人民币汇率变动对外贸影响等方面的选题每年都有很多学生选择。这类选题资料查找非常容易,完成难度较低,研究成果往往很难有突破与创新。在指导过程中经常会发现同一个专业的学生选题非常类似,且很多选题与往届毕业论文的选题重复。

5.对毕业论文的管理监控力度不够

为加强对毕业论文的管理、提高毕业论文质量,学校和学院都出台了不少文件与具体措施。学校和学院的相关文件对毕业论文的指导工作提出了严格要求,学院制定的毕业论文指导方案对论文完成的每个环节包括选题、开题、收集资料、撰写论文、修改论文及最后的定稿、排版打印都规定了具体时间。但是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没有很好地做到层层把关,对毕业论文完成的各个阶段还缺乏有效的考核监控机制,有的环节流于形式。

二、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对策建议

1.提高学生对毕业论文重要性的认识

毕业论文是全面检阅大学生在高等教育阶段整体学习效果和能力培养状况的一个至关重要的教学环节,也是大学教育将学生分散的理论学习凝练成适应社会发展所需的综合能力的最后一站。毕业论文的写作过程是对学生文献检索、独立工作、科研创新等多方面能力的综合考查。经过毕业论文的历练,促使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能进一步深入地研究国际经贸的相关理论和政策,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专业领域的实际问题,为学生继续攻读研究生或从事专业领域的具体工作奠定基础。因此,应加强对毕业论文重要性的宣传,让学生端正态度,认真对待毕业论文的写作。

2.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增强科研能力

学校及学院应积极鼓励本科学生进行科研活动,通过设立本科生专项科研项目基金、组织国际贸易专业学术论文比赛等方式,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提高学生的科研兴趣。重庆工商大学国际贸易专业每个班都有一名专业教师充当班导师,负责对学生进行专业指导。班导师在指导学生时,可以将自己的科研方向、科研课题与学生分享,引导学生进行科研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师的课题,尽早接受科研训练。国际贸易专业实践性强,学生通过参与科研项目,可以获得更多的科研实践的机会;通过进行实地调研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循序渐进的科研锻炼,提升学生的科研和写作能力,提高毕业论文质量。

3.加强教师指导论文的激励约束机制

激励政策可以用来鼓励、调动、激发人们参与各项活动的热情、积极性,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3]健全激励约束机制,可以充分调动教师指导论文的积极性。对于指导优秀毕业论文的指导教师,应给予一定的奖励,并与年度考核、职称评定等挂钩。对于指导论文不合格的教师,应对其论文指导工作量进行一定的减扣,并适当减少下一年度的论文指导数量。让教师与学生双向选择,把学生的选题与指导教师的研究方向联系起来,充分发挥教师的专业特长,避免出现教师对学生论文选题不熟悉,只能从论文结构等形式上提出建设性的意见,无法很好地把握论文实质内容的情况。加强师生互动,保证指导教师与每个学生面对面交流的次数不少于3次。

4.严把选题质量关

确定选题是撰写论文的第一步,“题好一半文”,好的选题是论文成功的关键。学院在征集毕业论文选题时,要求每位具有毕业论文指导资格的教师,都要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拟定毕业论文题目,并注意不与以往年度重复。国际贸易属于应用经济学范畴,指导教师在确定选题时应着眼于现实问题,确保选题的理论与实际价值。导师确定了选题后下发给学生,学生结合自己的兴趣以及能力,在与指导教师充分沟通交流后选择适合自己的题目。对于学生自选的题目,指导教师要严格把关,防止出现大而空的选题。学院在汇总学生选题后,可以成立论文指导小组,对毕业论文的选题进行审查,对有争议的选题或重复的选题,与论文指导教师沟通后再重新确定。

5.加强对论文写作环节层层监管的力度

毕业论文的撰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包括选题、开题、中期检查、论文答辩、成绩评定等环节。只有层层监督,有效落实每个具体环节,有效控制可能影响毕业论文质量的各种因素,才能确保毕业论文的质量。因此,学校及学院可成立论文督导小组,对毕业论文的全过程实行有效的监督和检查,对各环节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反馈并提出指导性的建议;指导教师在学生论文写作过程中应严格按毕业论文指导书的要求,督促学生按时完成每个阶段的任务,对于敷衍了事、态度不认真的学生要特别加强管理。

参考文献:

[1]邵维加,黄建荣.本科毕业论文质量保障体系构建与运用[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0,(7):54-60.

篇8

论文关键词: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就业岗位;专业能力;职业素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2008年4月,笔者承担的院级重点课题《国际商务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正式启动由于我院国际商务专业的培养方向为国际贸易,学生就业目标主要是珠三角地区的外贸企业,因此掌握珠江三角洲地区外贸企业对高职国际贸易类专业人才的需求,对我院国际商务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至关重要。课题研究团队的老师及我院07级国际商务专业2个班的学生共同参与,完成了对珠江三角洲近200家外贸企业的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186份。

一、调查问卷说明

1.调查目的

通过调查,了解珠江三角洲地区各类外贸企业对国际贸易人才的总量需求,了解这些企业国际贸易岗位的设置情况以及这些岗位对人才能力、素质的要求,为我院国际商务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建立提供依据,并以之指导我院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教学内容的设计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使我院培养的国际商务专业人才更加适应社会的需要。

2.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对象的主体是从事进出口产品生产加工与贸易的中小型民营和三资企业。我们将从事进出口生产、加工与贸易业务的民营和三资企业中进出口额在1000万美元以下的这类企业数相加,发现这类企业共有126家,占总体调查样本数的68%。这一数字与我们近几年对国际商务专业毕业生就业方向的跟踪调查结果基本吻合。这也说明本次调查对象的选取是合理的,对这些企业的调查结果完全可以反映珠三角地区外贸企业对高职国际商务专业人才的需求状况。

3.调查内容设计

调查问卷设置了以下7个方面的主要内容:

(1)外贸企业的类型,包括企业的性质、规模、进出口业务比重等;(2)外贸企业在今后三年内对国际贸易人才的需求量;(3)外贸企业获得国际贸易人才的主要途径;(4)外贸企业设置的主要国际贸易业务岗位;(5)外贸企业对主要岗位人才的能力、素质要求;(6)外贸企业对现有岗位人才能力、素质的满意情况;(7)外贸企业对高职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的建议。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

1.外贸企业国际贸易人才需求与来源分析

1.1总体需求分析

对问卷的统计结果显示,186家企业3年内对国际贸易岗位人才的需求数量为2076人,平均每个企业需求11.2人。根据这一数据,我们可以大致估算出未来三年内珠三角地区对国际贸易专业人才需求的数量。

据有关资料提供的数字,到目前为止,广东有近4万家加工贸易企业…。按这一数字计算,广东的外贸企业总数应在4万家以上。而这些企业大部分集中在珠三角地区,因此这些企业对国际贸易人才的需求基本能反映珠三角地区对国际贸易人才的需求。按照每家企业需求11人计算,可得出珠三角地区未来三年内对国际贸易人才的需求在40万人以上。而2009年广东共有各类型高校112所、在校大学生约133万人,近几年内每年毕业的大学生约40万人,国际贸易及相关专业的高校毕生每年不超过2万人,高职毕业生不超过1万人。即使考虑省外人才的流入和省内其他层次毕业生的就业等因素,珠三角对国际贸易人才的需求仍然可以为广东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

1.2岗位设置与岗位需求分析

问卷结果显示:外贸企业设置的国际贸易岗位主要有外销业务员、跟单员、单证员、报关员、商检员等岗位。约65%的企业分别设置业务员、跟单员、单证员、报关员、报检员等岗位;约25%的企业则采取“一脚踢”的岗位设置方式,即由业务员兼做其他岗位的工作;还有约10%的企业只设置业务员、跟单员等个别重要业务岗位,单证、报关、报检等工作采取委托或外包的形式请他人代劳。大中型企业多采取第一种方式,采取后两种方式的主要是中小型的民营企业。

问卷还显示,外贸企业对不同岗位人员的需求有较大差异。在未来3年预计需要招聘的2076人中,外销业务员1059人、跟单员374人、单证员270人、报关员166人、报检员145人、其他62人,分别占51%、18%、13%、8%、7%和3%。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珠三角的外贸企业在未来3年中对各种岗位人员都有一定的需求,但需求的主体还是外销业务员。高职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目标应该是以外销业务员为典型岗位的包括跟单员、单证员、报关员、报检员等岗位在内的岗位群。广东的高职院校应该根据这一目标岗位群对就业人员素质、知识与能力的要求,制定出合适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符合企业需要的合格人才。

1.3岗位人才来源与要求分析

在回答“企业获取国际贸易岗位人才的主要来源”这一问题时,186家企业有110家选择向社会招聘、61家选择院校毕业生、9家选择企业内部培养、6家选择其他途径,分别占59%、33%、5%和3%。在回答“企业主要录用哪一类院校毕业生”这一问题时,选择“硕士或以上研究生”的仅有2家、选择“大学本科生”的有66家、选择“普通大专生”的有61家、选择“高职大专生”的有50家、选择“中专或职中生”的有7家,分别占1%、35%、33%、27%和4%。

在回答“企业录用院校毕业生时,对人才的专业要求”这一问题时,有9家选择“必须是国际贸易、国际商务等相关专业”、151家选择“国际贸易、国际商务等相关专业优先考虑”、26家选择“不考虑专业背景”,分别占5%、8I%和14%。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以下几点:

首先,外贸企业获取业务人才的来源偏向于社会聘用,直接从院校招聘毕业生处于次要地位。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1)外贸业务对从业人员的工作经验与实际操作能力要求较高;(2)外贸企业的现职员工流动性较大、跳槽频繁,企业员工流失多,但从社会招聘也相对容易;(3)院校毕业生缺乏社会工作经验、动手能力差、上手慢,不大适应企业的用人需要。

其次,大专层次的院校毕业生是外贸企业向院校招聘一线员工时的首选。调查数据显示,接受调查的186家企业中有111家在招聘院校毕业生时主要面向大专层次的毕业生。这主要是外贸业务的工作性质决定的,因为外贸业务主要是操作层面的工作,企业对一线业务人员的学历要求并不高。

第三,高职大专毕业生在外贸企业的招聘中显示出了较强的竞争能力。虽然外贸企业在用人时仍然偏向普通高校的本科和专科生,但愿意聘用高职大专生的比例也高达27%,与本科和普通大专相比差距并不十分明显。

第四,外贸企业招聘业务人才时普遍重视专业背景。调查统计显示,考虑应聘人员专业背景的企业占比达到86%。这说明外贸业务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对从业人员的业务知识、工作技能有较高的要求。

2.外贸企业岗位能力素质要求与满意度分析

为了了解外贸企业对业务岗位人员能力与素质的要求,问卷设计了适应国际商务环境、专业技能、组织管理能力等三大类共21个能力项目,还设计了敬业精神、忠诚度、吃苦耐劳精神、团队合作精神等4个职业素质项目,要求接受调查的企业对这些能力与素质项目进行评分。每个能力或素质项目依据其重要性最高可以给10分,最低1分。

为了了解外贸企业对现有在岗业务人员能力与素质的满意度,问卷还就上述能力与素质项目要求受调查企业对现有员工进行评分,满意度最高值为l0分,最低值为1分。这两个调查内容的问卷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

另外,我们还在每类能力及职业素质下提供了“其他”选项供企业补充和评分,但极少有企业增加能力和素质项目。因此,我们没有在表1中统计“其他”选项的得分。这也反映出列表中所选取的能力与素质项目基本涵盖了外贸企业对业务人员所要求的能力与素质。

2.1重要性得分分析

首先,从表1可以看出,各项能力或素质重要性得分情况是:最低6.04分,最高8.91分,中值为7.57分,平均值为7.55分。以上数据和情况表明:这些能力与素质项目都比较重要,企业对所有的能力与素质都有较高的要求;外贸企业的业务人员必须具备较强的综合能力与素质。

其次,表1得分在8以上的项目有运用外语能力、建立与维护客户关系能力、开拓新业务能力、商务谈判能力、敬业精神、忠诚度、吃苦耐劳程度、团队合作精神。这表明:外贸企业特别重视上述4种能力与4种素质;业务人员在注重综合业务能力的同时还必须在运用外语进行客户管理、业务开拓、交易磋商等方面有突出的优势;业务人员在进行业务能力培养的同时,还必须加强个人职业素质的修养,改善自己的工作态度与人际关系。

2.2满意度得分分析

首先,从表1可以看出,各项能力或素质的满意度得分情况是:最低6.08分,最高7.94分,中值为7.22分,平均值为7.11分。以上数据和情况表明,外贸企业对业务员不同能力与素质的满意度差别不大且普遍偏低。

其次,表中数据显示,企业对业务人员适应国际商务环境的几项能力不太满意,这几项的得分没有一项超过7分。而企业对业务人员专业技能的满意度都在7分以上,在各类能力与素质中得分最高,说明企业对业务人员的专业工作能力是比较满意的。第三,表中数据还显示,企业认为非常重要的职业素质项目,企业对员工的满意度并不高。这表明员工在职业素质方面的表现与企业对员工的期望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

3.院校毕业生使用中的问题与培养建议分析

问卷中设置了两道陈述题,希望企业就院校毕业生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高校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的建议进行陈述。186家企业中有132家在问卷中提出了问题与建议。我们可以将这些问题和建议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3.1不会做人的问题,包括职业忠诚度不高、频繁跳槽、浮躁不踏实、不虚心学习、人际关系差、没有团队合作精神等。绝大多数问卷都提及这些问题,并建议加强学生的素质修养与职业道德教育。

3.2外语能力差的问题。132份问卷中有87份提到了院校毕业生存在外语应用能力不强的问题,建议加强专业外语能力的培养。

3.3动手能力问题。132份问卷中有66份反映院校毕业生的岗位专业能力不强,建议加强专业技能培训和职业资格考证。

3.4适应能力问题。132份问卷中有43份反映院校毕业生适应能力差,不能很快适应岗位要求,建议加强课程设置的针对性。

三、对我院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启示与建议

从上述问卷结果的分析可以看出,我国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的培养与企业实际需要之间还存在较大的差距。我院国际商务专业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也存在同样的不足。对此,我们提出以下改进建议:

1.明确专业培养目标

作为高职国际贸易专业,在培养目标的定位上除了要符合高职教育自身的规律和要求外,最为关键的就是要以服务社会为宗旨、以学生就业为导向。通过本次调查,我院国际商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应该明确定位为:服务于广东外向型经济,培养具有良好综合素质、掌握国际贸易领域理论知识、具有进出口业务岗位操作能力、面向珠三角中小型外贸企业的一线业务人才。

2.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学生职业素养

外贸企业在引进和使用人才时,对职业道德与素养的要求已经远远超出了对专业技能的要求,而对员工在职业道德与素养方面的不满也超过了对员工在专业技能方面的不满。因此我们建议在我院国际商务专业的教学与管理中,强化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择业观念、吃苦耐劳的工作作风和良好的敬业精神。

3.根据外贸企业岗位能力与素质要求优化课程体系

国际贸易业务岗位是一种操作性、技能性非常高的岗位,对从业人员的学历要求不高,但要求从业人员具有较强的

位技能和综合素质。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依据外贸企业业务岗位的设置和各岗位的能力与素质要求来设置相应的课程或课程模块,同时进行课程教学内容的调整与教学方法的改革。

4.加强学生职业资格考证工作

外贸企业的大部分岗位都需要从业者具备一定的职业资格,调查也反映出了院校毕业生动手能力与适应性不强的问题。这些问题都可以通过职业资格考证来加以解决。通过考证的培训,加深学生对行业与职业岗位的了解,使学生掌握职业岗位必备的基本技能,有助于实现教学与就业“零距离对接”,学生更好、更快地适应岗位的需要。

5.加强外语教学,提高学生专业外语应用能力

本次调查反映出来的院校毕业生外语应用能力偏低的问题与我们对我院国际商务专业前几届毕业生就业调查的结果是可以相互印证的。这说明我们的外语教育确实存在不足。对此,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改进:1)增加教学计划中外语课程的门类与比重,增强学生在听、说、读、写方面的能力;2)增加专业课程中双语教学的比重,让学生用外语学习专业知识与技能;3)开展多种形式的外语第二课堂活动,改善外语学习的环境。

6.改善课堂教学中的实践环节,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院校毕业生动手能力差的问题,与学校课堂教学中实践教学薄弱是分不开的。因此,我们要努力增加学生课堂上的动手机会,改善课堂实践教学效果,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要实现这一目标,主要要抓好以下两项工作:一是要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二是要加强校内实训室建设,为学生进行国际贸易仿真模拟实训创造条件。

篇9

关键词:女性商务人才;商务英语专业;职业发展;偶像效应

引言: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的经济、社会、文化事业产生了方方面面的影响,而且必将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战略产生巨大的冲击。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和交往的不断扩大和升级,由此对从事经济和国际贸易人员不仅数量上要求日益增加,而且对从业人员的专业知识、素质和技能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最重要的是随着从事经济和对外贸易从业人员的增多,近几年来进入这个行业的职业女性也越来越多。随着经济的发展,不仅有越来越多的女性进入到传统上一直以男性作为绝对主导地位的商圈和贸易圈,而且在这个领域涌现出越来越多的女性精英,她们的参与、努力和奋斗改变了这个行业的人员结构,给这个领域注入了新生力量和蓬勃生机,有的甚至成为了这个行业颇有影响力的领军人物。

一、研究基础

女性从事经济、商务和国际贸易的人员不断增多,高校报名学习商务、经贸的女性人数也越来越多。以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为例,目前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女生占到95%的比例,她们是未来中国商界不可忽视的一支生力大军,更是商务界宝贵的人才潜在资源。因此,女性商务人才的培养和开发也必然会对中国未来经济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而问题是:一方面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必然选择”和“路径依赖”,是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人力资本投资的“重要途径;另一方面职业教育理论研究“严重滞后”和职业教育学科建设“身份缺位”或“身份危机”。女性商务人才培养的教育学科体系的建设和女性职业生涯发展构建研究更是滞后或空缺。一方面因为商务就业市场的巨大需求和升职空间,进军商务领域的人越来越多,报考商务英语专业的人员也越来越多,并且以女性为最多;另一方面,商务英语专业的女生整体却呈现出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差,学习动机缺失,考级考证过级率低下的极不景气的局面。

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明确指出该专业培养的目标是培养外经贸部门及涉外企事业单位等领域第一线需要的技能型人才。商务英语专业学生未来职业岗位多半与商务和外贸有关,如外贸业务员、商务秘书、商务翻译和涉外管理人员等。但令人费解的却是商务英语专业的很多女生,她们一方面蜂拥而入地报考这个专业,另一方面在校学习期间却很少主动阅览、涉猎与她们未来职业生涯相关的经济类、商务类、经贸类方面的专业书籍和课外书报。很多时间她们不是在电脑或手机上聊QQ、玩游戏,就是在网上无休止地看韩版电视连续剧;上课经常开小差,玩手机、打瞌睡,周末到处瞎逛,寒暑假也很少参加与专业相关的社会实践,就这样毫无职业和人生目标,在学校混完两、三年,走上社会......

近几年来,高职院校一直在加大改革力度,为了给社会培养更多更好的人才,一边抓学风建设,一边抓师资队伍的建设;教师不断地进行教学改革,完善专业学科与课程体系建设。而以上所叙述的学生状况却依然没有太多的变化。对于女性商务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出现的这种现象和状况的成因,国内目前既没有一个综合的调查和全面客观的分析,解决问题的途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也就是说,目前国内对商务界女性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和研究方面严重滞后。

人才的培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人才的成长与发展和现有的社会环境有着密切的横向联系,会不断受周围环境的影响并塑造、改变自己;从历史的发展观来看,商务英语专业的女生,她们现在的学习和生活也是她们过去学习和生活历史的延续,她们现在的学习生活习惯、思维模式、学习动机兴趣、学习目标和人生梦想等等,都和她们的过去有着千丝万缕的纵向联系,也必然会影响和制约着她们的未来。《女性商务人才现状调查分析与偶像效应研究》项目就是首次从女性特有的成长历史和性别建构角度,通过横向的社会环境影响因素和和纵向的生活历史线索,客观地分析制约着女性专业学习动力、妨碍女性能力发挥和职业发展的各种因素。通过调查女性商务人才成长和发展现状、分析问题成因,本课题将进一步通过商务界成功职业女性性别认同和偶像参照效应研究来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法案。而研究的具体方法、途径和步骤,就是本课题研究的重点内容和任务。

二、究目标:

《女性商务人才现状调查分析与偶像效应研究》课题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中国对外经济贸易迅速发展,商务、经贸人才结构发生快速变化,对商务人才素质和技能提出新的要求背景下,对女性商务人才培养和发展问题进行研究,是女性职业生涯发展研究的一个新内容,也是当前中国职业教育理论研究和职业教育学科建设的一个新目标,最终为中国职业教育和人才战略建设提供新的研究视角和借鉴。

本课题主要以职业技术学院女性为主导的商务英语专业学生作为研究对象,载取经济社会的一个特殊断面,通过追踪她们的学习成长轨迹和职业发展动态,调查分析女性商务人才培养和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和成因,研究相对应的解决方案和策略。因此整个课题研究目标和任务分成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入学前后的学习生活状况和毕业后职业生涯发展状况调查及其成因分析;第二部分是商界成功职业女性的个案与共性分析和对商务职业女性发展具有启示和借鉴意义的偶像参照效应研究。

由于学习生涯和职业生涯是人的发展不可分割、且有机联系的两大体系,将它们分设研究目标是基于本课题研究的策略选择,以便清晰地彰显不同阶段和情境下的人生轨迹和发展脉络。本研究所涉及的学习生涯和职业生涯发展的主体是以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学生为例的未来潜力女性商务人才,学习生活和未来职业都是她们人生体系的组成部分,两者有着紧密的关联和互动。本研究属于过程性研究,因此研究目标和任务具体可以分解为以下子目标:

(1)女性选择商务英语专业的动机和优势研究(促进女性生涯发展的社会经济环境因素研究);(2)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学习习惯和学习策略研究(女性学习行为方式研究);(3)商务英语专业学生阅读兴趣范围研究 (女性阅读思维和认知结构特征研究);(4)商务英语专业学生课外活动和兴趣爱好研究(女性社会交际活动能力研究);(5)商务英语专业学生择业类型意向研究 (女性职业规划个体研究);(6)商务英语专业学生专业学习成效研究(制约女性专业学习动力因素研究);(7)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工作状况追踪调研 (障碍女性职业能力发展的主、客观因素分析研究);(8)商界成功职业女性故事汇编和商务英语专业优秀校友信息记录存档 (成功职业女性个案、共性分析和偶像参照效应研究)

三、项目研究意义:

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给中国女性职业的选择和发展提供了丰富多样的机会,使越来越多的女性进入到过去一直以男性为主导的商务领域,成为这个行业大军中的重要成员。对于女性来说,商界职业生涯既充满各种机遇,也面临各种挑战。在充满激烈竞争的商务行业求职谋生,从女性自身来说要经历比男性更加艰苦的自我证明和努力过程。女性生存的外部环境和整个社会背景对其学习行为和发展模式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人及人生存的实际情况日益严重,生活的急剧变化促使人们思考自身生存的内涵,职业女性也不例外。因此,商务专业女性人才的成长经验需要得到深入的理解,其学习、生存和发展状态需要教育研究的新思考。众多女性选择商务英语专业的动机是什么?为什么选择了这个专业又对这个专业学习缺乏动力?制约女性专业学习兴趣、妨碍女性潜力发挥和职业发展的因素有哪些?商界那些业已成功的职业女性是如何走上成功之路的?她们的职业生涯都经历了哪些艰难和坎坷?商界女性职业生涯发展和成功对个人主体和社会进步的意义和启示又是什么?没有对女性商务专业学习者以往和当下学习生活状况的了解和研究,就难以把握学习者的真实需求和动机,最终将会使提高学习效率成为空洞的说辞。《女性商务人才现状调查分析与偶像效应研究》课题对商务女性人才现状和问题的研究,有助于学校、社会、家长和教师客观、包容地看待女性学习生涯和职业生涯存在出现的各种问题,有利于促进个人和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

《女性商务人才现状调查分析与偶像效应研究》课题是一项具有时代感的女性发展问题研究,有助于充分认识丰富而立体的中国现代女性在社会转型中的生存和发展。本课题研究希望在深刻了解和体察商务英语专业女性学习和工作状况的同时,研究成果也能有助于女性群体增进对自身和所处群体的了解和认识。本研究还是一项颇具新意的职业教育的研究。通过商务界成功职业女性性别认同和偶像参照效应研究,对商界成功职业女性和商务英语专业优秀毕业生校友进行案例分析和研究,另劈溪径,用偶像参照效应和榜样的正能量来影响和引导商务专业女性职业生涯的规划和发展,藉此帮助商务英语专业女性摆脱传统的偏见和束缚,克服自身存在的思想瓶颈和精神包袱,充满自信,树立目标,勤学苦练,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为未来职业生涯和人生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杨燕 职业女性生涯发展研究 [D].厦门大学 2001,(4).

[2徐改 成功职业女性的生涯发展与性别建构:基于生活历史法的研究 [M].上海社会科学 院出版社. 上海.2008

篇10

关键词 应用型院校;俄语人才;国际化复语型;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4)11-0016-03

收稿日期:2014-03-14

作者简介:马晓华(1970- ),女,吉林集安人,吉林建筑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

基金项目:吉林省教育厅“十二五”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依托东北亚经济发展 构建对俄人才培养的新模式》(〔2012〕第162号),主持人:马晓华。

近年来,中俄关系保持良好交往,双方互办语言年和旅游年,东北亚经济快速发展,中俄双边贸易交往日趋频繁,这些举措为吉林省高校对俄人才培养提供了良好空间,同时也为对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新的要求。本文以吉林省应用型院校非外语专业大学生为研究对象,探讨适应吉林省对俄经济发展形势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一、创新型俄语人才培养的基本依据

人才培养模式是造就人才的组织结构样式和特殊的运行方式,是学校在一定培养目标基础上,为实现目标并且围绕目标组织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教育教学活动的结构样式[1]。应该说,人才培养没有统一的模式,不同的大学、不同的专业,其人才培养模式随着吉林省经济在各领域对外交流不断扩大,社会对俄语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但部分应用型院校俄语教学指导思想、目标定位、课程体系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等缺乏特色,甚至是以语言、文学相结合的教学形式为主,难以满足社会需求。

从每年全国大学俄语教学研讨会获取的数据和与兄弟院校沟通、座谈、调研所获得的信息表明,吉林省应用型院校俄语教学面临一定困境。相对于其他语种,俄语教师地位不被重视并且缺乏进修机会,职称基本为副教授和讲师,俄语教师事业发展前途不乐观,教师队伍人数日趋减小,应用型院校俄语生每年基本十名左右,生源水平不高。在东北亚经济快速发展条件下,发挥应用型院校的办学优势,培养有特色、就业力强的俄语人才是现实所需。面对人才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应用型院校要冷静思考,积极推动对俄人才培养模式的建构,培养创新型人才。创新型人才与通常所说的理论型人才、应用型人才、复合型人才等是相互联系的。创新型人才是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当前,国际化复语型人才培养已成为一种发展趋势,国际化复语型人才应该是创新型对俄人才培养模式的最终培养目标。

二、创新型对俄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一)确立人才培养目标,加强师资、学生队伍建设

创新型对俄人才培养模式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一是国际化涉及人才培养内容的跨学科性,对掌握一门非语言类理工专业知识的学生进行国际化培养;二是复语型指所培养人才除母语外能比较熟练地掌握两种以上的外语,具有跨文化外语交流的能力,其具体理解就是要求具有理工专业基础,掌握两门(俄语、英语)外语的涉外人才。国际化复语型人才培养目标的优势和创新之处是专业知识扎实,国际知识丰富,语言沟通顺畅,跨文化工作能力较强,能够适应全球化背景下对外人才的需求[2]。

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在现有的条件下,各校教授俄语的教师是首选,国际贸易及国际法等国际知识教师必选,后备的中青年骨干教师,外聘的客座教授、专家、学者也是选拔对象,他们将会在学生学习的不同阶段发挥不同作用。教师的选配还必须考虑教师的责任心和创新意识,这些要素将影响教学及研究效果。

学习俄语的理工专业学生全部划入教学范围,学习英语有兴趣或者有机会去俄罗斯深造的理工专业学生部分划入。各专业学生选拔出后分成两个班级,有俄语基础的学生和无俄语基础的学生,对其进行英语(俄语)基础教学。选的学生分成从大一开始培训和其他阶段开始培训两种形式。选的学生人数不易过多,每次最多2个班,每个班以15人左右为上限(国际交流学院特招班级不限,大概为每班30人左右)。

(二)创新教学制度

对俄国际化复语型人才培养的教学管理及培养方案应是稳定的有序制度,不能因为某个课题研究而随意改变,课题研究是为了促进教学改革和帮助学校改进教学计划,在不影响正常教学秩序下课题组小范围的科研实践活动得到学校鼓励,并给予特殊培养人才的政策支持和环境保障。

(三)规划教学环节,合理设置课程

适应吉林经济发展,构建对俄国际化复语型人才培养模式,必须树立科学教学质量观。根据对俄国际化复语型人才培养目标及不同教学阶段特色,设置与学生专业相关联的外语专业技能课程及选修课,原则上贴近本校的主要专业和特色专业并为之服务。所学专业课程设置需要和学生所在系部达成一致意见,培养出来的学生其所学专业为第一位。列入国际化复语型人才培养计划中的各专业学生其专业成绩要达到一定要求(一般要求专业平均分80分为标准),专业课程按照所在系部的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进行,对相关国际课程的学习利用周末时间进行统一授课,这样不耽误其正常学习,这部分课程是教学计划外课程,要根据市场需求制定,及时调整课程内容。

俄语课程设置。第一步,俄语基础知识的学习,主要任务是对学生进行俄语基础知识的传授,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日后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奠定良好基础。研究中发现,第一步的学习时间半年基本足够,教师课上精讲与学生课后自主学习相结合,利用网络随时辅导,效果明显。第二步,专业方向培养,学校除了继续对学生进行俄语基础知识及能力培养外,还要进行外贸俄语、专业俄语方面理论知识及能力的培养。这需要在重视理论知识传授的基础上,通过讲座、实训等方式,增加学生实际应用语言能力锻炼的机会,达到巩固理论知识又提升实践技能的目的。

英语课程的设置。成熟的英语教学给予俄语生英语学习充分支持,无论是上课时间、使用教材还是选派教师方面,都是研究中最易环节。

实践教学体系。制定实践教学方案,加强实习基地建设。采用课堂加校外实训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即将学生在校的时间分为两部分,学生在校的时间主要为在课堂上接受理论知识,夯实理论基础;参加校外或外贸单位的工作实践、业务实训,在此基础上完成整个学习计划。模拟实践环节,加强网络教学资源建设。利用毗邻俄罗斯的优势,利用网络,与相关企事业单位联系,建立商务模拟实验室,实验室由各校外国语学院语音室为依托,部分教师参与小课件的编写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的商贸俄语实际应用能力水平。

专业外语课程的设置。在学好俄语(英语)的基础上,如何设置好专业外语课程存在很多困难,原因在于懂俄语的专业教师少,公外俄语教师又不懂专业知识。研究中发现,整合全部资源,两类教师共同上好一堂课的模式暂时有效。

(四)改进教学方法和学习策略

国际化复语型人才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其成败不仅取决于学习者自身的策略行为,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学环境和教学方法。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根据教学方法的形态分类,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和国际化复语型人才培养模式要求突出几个教学方法,并在教学方法中融入合适的教学手段,即,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法中突出讲授法和讨论法;直观演示的教学法中突出参观法;实际训练的教学法中突出学习法和实验法,加之教师有效的教学手段和鲜明的个性教学,使得教学效果突出。第二语言习得模式调查显示,学习观念、情感因素和课堂教学模式是制约学习策略选择和使用的主要因素。提高外语学习效果,需要加强学习策略的运用,学习过程中涉及多种学习策略的运用,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质量是课题研究过程中始终遵循的理念和把握的准则,单纯的教学方法很难融合在课堂和实训中,因此,需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综合运用教学方法[3]。

三、结语

培养创新型人才是社会经济发展和综合国力竞争的需要,吉林省应用型院校应该培养具有过硬语言能力、胜任多种语境的立体人才。要实现应用型院校俄语人才培养模式的突破,就一定要有自己的特色,将专业特色与俄语学科相结合,既有利于大学的特色学科跟上国际潮流,又有利于培养学生成为本专业的外语人才。

参考文献:

[1]马廷起,史加翠.创新人才培养与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现代教育科学,2011(5):104-107.

[2]王雪梅,徐璐.国际化复语型人才的内涵与培养模式探索[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1(1):9-12.

[3]郑淑红.地方本科院校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09(5):785-787.

Analysis on the Innovative Russian Talents Training Model in Application-oriented Colleges in Jilin Province

MA Xiao-hua

(Jilin Construction University, Changchun JiLin 130118,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