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知识基础范文

时间:2023-12-21 17:18:3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医学知识基础,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医学知识基础

篇1

【关键词】医教协同高职教育基础医学教学改革

根据目前高职基础医学教学现状可看出,仍然有大部分的高职教师在教学中依然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他们过分关注单学科的知识点讲授,而忽视了对学生知识结构的完整性和系统性要求。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并没有和其他学科进行有效融合,最终致使学生对知识结构的掌握缺乏连贯性和完整性,学科之间衔接存在较大缝隙。但是在医教协同模式下开展基础医学教学,不仅能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还能逐渐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进而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基于此,针对医教协同模式下高职基础医学教学改革,展开以下分析。

一、高职基础医学教学改革面临的挑战

(一)课程设置待完善。纵观高职院校的基础医学教学现状可看出,其课程内容大多继承了传统医学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在教学中侧重于单学科发展,只是单纯依据基础医学学科分类内容开展教学,比如:人体解剖学、生物化学和病理学等,因其科目之间存在独立性和系统性,所以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教学内容的拓展。此外,相比较国外的医学教育而言,国外在医学教育中增添了很多实践环节,但是我国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并没有过多增添临床实践环节,存有教学模式落后等问题。对此,根据目前教学形势发展需求,我们需要对现有的教学模式做出相应的改革,以此来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我们要积极学习国外先进教学模式,但并不是完全依照已有的医学知识体系开展教学,而是应当充分结合国内医学教学模式,进行创设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案,进而帮助医学课程教师开展教学体系。

(二)实践教学待加强。现如今,大部分教师都在教学中过于注重理论知识教学,忽略了实践教学指导的重要性,学生长时间处于枯燥且乏味的理论教学中。而导致这一切的根本原因就是理论教学和实际相脱节,因所授基础课程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存在较大差异,衔接性不强,促使学生后期学习临床知识时无法有效衔接,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受到限制。

(三)系统化水平待提升。在高职基础医学教学中,一般都会根据形态与结构把实验课程的设置划分成为:生物学实验、形态实验和功能实验三大点,虽然能让学生掌握充足知识内容,但是这种形式存在的问题,就是每个都注重强调自身的独立性,没能通过相互结合的方式开展教学,最终致使教学整体的系统化水平低,不利于学生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同时对学生专业素养的整体提升也会产生很大影响。

二、医教协同模式下高职基础医学教学改革途径

基于高职基础医学教学改革面临的挑战,对医教协同模式下的高职基础医学教学改革途径,展开较为深入的分析,其内容包含:打破传统学科界限,整合教学内容;搭建实验教学体系,加深学生印象;拓展理论课堂教学,提升学生素养等。

(一)打破传统学科界限,整合教学内容

医学教师要想有效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和学科之前的约束界限,就需要高职院校教师对现有的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优化、改组、整合,通过整合教学内容的方式,彰显出知识的整体性,并提高学生的临床应用水平和能力。针对教学课程整合而言,教师可以通过整合解剖学、病理学和组织学等知识点内容,进行创建以器官系统为核心的课程教学模式,借助此方式开展教学,不仅能充分体现基础医学结构的系统性、完整性,还能让其符合学生的知识掌握特征,进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此外,通过整合基础医学的教学内容和改变课程的授课方式,不仅能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和负担,也为后续的临床治疗教学开展奠定良好基础。

(二)搭建实验教学体系,加深学生印象

众所周知,在高职基础医学教学中,实验教学作为基础医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具有重大意义。同时,实验教学还是临床教学中的后期重要基础,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医学知识和技能。因此,这就需要高职教师对搭建实验教学体系加大重视,通过搭建基础医学整合实验教学的方式,其中包含生理机能观察和正常形态观察等实验,让学生针对相关内容展开深入探究。

(三)拓展理论课堂教学,提升学生专业素养

教师在实際的础医学教学过程时,要善于采用多种模式对学生开展教学。基础医学的课程设计最好能建立在实际临床治疗上,然后在对现有的课程教学进行拓展,促使学生更早的接触临床治疗过程,从而为后续教学工作的开展奠定基础。而且对现有课程进行适当拓展,既能让学生的独立思维得到充分发挥,又可以促使学生自主解决临床中遇到的问题。由此可见,传统教学模式和现代教学模式的有效结合,不仅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能力,还能逐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促使学生实现全面发展。

篇2

医学生基础知识学习体系21世纪是知识化、信息化、学习化的时代,社会对知识分子的要求越来越高。医生从事临床工作需要以丰富的知识和技能为保证,基础教育在医生的学习过程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因此,分析研究强化医学生基础知识学习的重要性,并针对社会背景及存在的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实施计划是非常必要的。

一、研究背景

医学生以其特有的就业前景及医生的行业特性决定了其必须具备扎实的功底,对于基础知识的掌握必须牢靠且能灵活运用到实践操作中去。同时,目前社会中存在的一些形势也警示加强医学生基础教育的必要性。我们通过走访调查,分析总结出目前最主要、最具影响力的因素有如下几个方面:

1.医学生对基础知识学习产生倦怠感

据研究统计,医疗、护理等专业的学生学习倦怠高于计算机、外语等专业,考虑医疗、护理等专业知识繁杂,需要记忆的内容较多,且医护行业服务的对象是人,也给从业者带来较大压力,且医学专业学生同样也要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压力,这些都使得医学专业学生学习倦怠程度较高。此外,部分医学生只注重临床技能,认为基础知识枯燥乏味,而完全忽略了基础课程与临床实践相辅相成的密切关系。

2.医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匮乏导致一系列问题的出现

(1)医学生专业基础知识不足,降低其就业竞争力

近年来,随着医学院校不断扩招,医学毕业生越来越多。但是大部分医学生就业期望值较高,不愿意去乡镇医院,导致基层单位人才缺失。而大中城市三甲及其以上医院却以其独特的地理优势、经济水平以及医疗条件等综合能力吸引着大批优秀的医学毕业生。同时,受金融危机等因素的影响,许多大型医院已经接近“人满为患”的情形,不再广泛接受医学生,而只重点招收以广博的基础医学知识与灵活的实践操作技能兼备的高素质专业性人才,导致医学毕业生就业压力颇大。

(2)医学生专业基础知识学习不扎实导致医患关系的紧张

现阶段,医疗纠纷不断,医患关系日趋紧张,除了患者对医生行业的认识不够、舆论压力、媒体偏激的报道等因素之外,医生的专业技能与人文素养也存在一定的缺陷。一方面,部分医生过分依赖高科技,而忽视传统的体格检查,问诊环节缺少,医患沟通匮乏,医生不能充分了解患者的病史而单纯凭借化验单、检验报告,往往会导致一些患者病情延误。另一方面,部分医生由于知识的欠缺,在选择检查项目上存在疏忽,不能正确选用特异性的检查,患者花“冤枉钱”的同时也可能会导致错误的诊断结论。

二、医学生加强基础知识学习的重要性

医学院校基础课程不仅仅包括细胞生物学、解剖学、遗传学、生理学、分子生物学与生物化学、病理学等,还应该包括思想政治、医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学以及英语等方面的教育。医学生充分掌握这些基础知识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优秀的基础知识是医学生思想升华的知识源泉

思想政治、伦理学等基础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大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有助于培养准医学生们高尚的人文素养,提高其职业道德水平,树立良好的医德医风,弘扬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

2.扎实的基础知识是奖助学金、评模评优的有力依据

医学生由于其培养周期和成长过程较长,费用昂贵,给家庭带来巨大的经济压力。大多数医学生可以在上学期间凭借自己的努力获取奖助学金,来缓解一部分家庭压力。现行大学期间为促进当代大学生勤奋学习、立志成才,各项评优评模的文件都明确要求学生的学业成绩优秀,综合素质较强。医学生只有学好基础课程,才能得到较高的学分,在参评奖助学金时具有超强的实力。

3.稳固的基础知识为进一步深造奠定良好的基础

目前,医学就业形势严峻,医学生们纷纷选择向更高的学历进修。但是,医学研究生考试与其他考试有所区别,其专业性质决定其考查知识点综合且理解难度较大。本科期间基础课程的掌握有利于医学生将知识融会贯通,做到基础课程和临床课程的有机结合,形成以疾病为主干,贯穿各科内容的复线。

4.夯实的基础知识是临床实践必不可少的条件

有效掌握基础医学,首先,增强医学毕业生的职业素质,助其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其次,提高未来医生的专业水平,降低临床误诊率和漏诊率,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再次,能够为临床中出现的相关现象和问题做一些基础性的实验和研究。同时,可以从病因诱因、发病机制、病理生理学改变等方面深入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提出积极有效的治疗和预后措施,提高患者生命质量。

三、强化医学生基础知识学习的途径探究

1.个人方面

(1)提高自我认识

正确认识医学生的身份、肩负的重任以及基础教育对于自身、患者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观念和理想。这样,才能增强学习的自觉性和如饥似渴的求知欲望,并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到基础知识的学习中去。

(2)寻求正确的学习方法

科学的学习方法是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业成绩的重要条件。医学生在学习过程应针对各科目的学科特点,选择恰当的方法,勤于归纳总结,巧妙联系前后知识点。

2.学校方面

(1)稳抓“三风建设”

辅导员老师进行严格的日常考勤,合理运用奖惩制度,并将医学发展需要和发展目标有机结合在一起,指导、训练、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学生干部在教室学习园地和宣传栏实时更新医学前沿信息,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学院适当安排学习经验交流会或举办知识竞赛、讲座等,以达到知识的共享。班级内部也可成立学习探究小组,以优生带动后进生,共同进步。

(2)深化教学改革。教师应一改往日传统的说教形式,采用更活泼生动的方式,如小组讨论等,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有助于激发学习兴趣。在基础课程学习开始及过程中,适当地结合临床内容,由临床问题引出要学习掌握的基础知识,对一些基础理论进行精辟和深入的讲解,使学生真正掌握,增强摄取新知识的本领。

3.社会方面

实践活动是完善基础知识的重要手段。医院应多开展一些志愿活动或组织生产实习,学生才能把理论知识学得更活,而且记忆持久、巩固。同时,医学生把学习到的理论知识与参加各种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其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才比较完善和全面,才能把所学知识转化为各种能力。

医学生承载着未来医疗卫生发展的希望,应加强基础课程的学习,并不断探究创新。只有将理论知识灵活运用于临床实践中,将来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医学事业接班人!

参考文献:

[1]李玲,沈勤,沈梨芳.医学院校大学生学习倦怠现状及影响因素调查研究.中华护理教育,2013,10(5):199.

篇3

一、配伍

配伍就是根据病情的需要,结合药物的性能,有选择性地将两种以上的药物结合在一起应用。在配伍应用时,由于药物与药物之间出现相互作用的关系,所以,有些药物因出现协同作用而能增强疗效,但也有些药物却可能互相对抗而能削弱疗效;有些药物相互配用可以减轻或者消除药物的原有毒性,但也有一些药物相互配用时还会增强原有药物的毒性作用等。对于这些情况的发生,中医把它归纳为七种情况,叫做药性“七情”,内容如下:

1.单行——用一味药来治病,如独参汤就是单用一味人参煎汤服用。

2.相须——功能相类似的药物配合应用后可以起到协同作用,加强药物疗效。如大黄、芒硝都有泻下通便的功效,配合应用后的泻下作用更强。

3.相使——用一种药物作为主药,配合其他药来提高主药的功效。如胃火牙痛,用石膏清胃火,再配上牛膝引火下行,使胃火消除得更快。

4.相畏——一种药物的毒性或者其他有害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抑制或减弱。如生半夏有毒性,可以配用生姜来减弱它的毒性。

5.相杀——一种药物能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性反应。如防风能解砒霜毒。

6.相恶——两种药物配合应用以后,一种药物可以减弱另一种药物的疗效。如人参能大补元气,配上莱菔子就会损失或减弱补气的功效。

7.相反——两种药物配合应用后,可能会发生剧烈的毒副作用。

二、用量

用量就是中草药在临床上应用的分量。一般指重量(如克、毫克)、数量(如几只、几片)、容量(如几汤匙、几毫升)等。

中药的用量直接影响它的疗效。如果应该用大剂量来治疗时,反而用小量药物,疗效就达不到。

另外,一张通过配伍组成的处方,如果将其中某些药物的用量变化以后,它的功效和适应范围也就随着变化而变化。

现在临床处方一般用量规则大致如下:

1.一般药物:干燥的3-9克(如麻黄、荆芥等),新鲜的药物30-60克(如鲜芦根、鲜生地等)。

2.质地较轻的药物:0.3-0.5克(如灯心草)或3-6克(如白残花、薄荷等)。

3.质地较重的药物:9-15克(如熟地、何首乌等)或30-60克(如石膏等)。

4.有毒的药物:毒性较小的用0.05-0.3克(如雄黄等),毒性较大的用0.01-0.02克(如砒霜等)。

5.其他用量:一支(如芦根)、一条(如蜈蚣、壁虎)、三只至五只(如葱白、南瓜蒂)、三片至五片(如生姜)、一角(即四分之一张,如荷叶)、一扎(如灯心草)、数滴(如生姜汁)、十至十二毫升(如竹沥)等等。

三、服用法

用清净而无杂质的河水、井水以及自来水来煎药为好。入煎以前先用冷水将药物淹没并略高一些,浸泡半小时后再煎。

篇4

【关键词】知识溢出 经济增长 经济学解释 20世纪以来,越来越多的学者认识到科学技术进步导致了世界性经济的蓬勃发展,而究其原因是有知识溢出的存在,从而把经济增长的创新研究从创造性研究中超越出来,加大了对知识溢出的综合研究,进而知识溢出与经济增长变得密不可分,也为学术研究开辟了新的道路。

一、知识溢出概念界定

知识的再造则衍生出了知识溢出,知识溢出是经济外部性的一种表现形式,也是知识递阶扩散的一种形式。知识溢出概念的提出最早由Mac・Dougall(1960)在研究东道国接受外商直接投资(FDI)的社会收益时,首次把知识的溢出效应视为FDI的一个重要现象提出来[1]。Arrow(1962)最早的解释了知识溢出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并将“干中学”引入新经济增长理论,提出“知识溢出概念”[2]。Griliches(1979)把知识溢出定义为从事类似的事情(即模仿创新)并从其他的研究(被模仿的创新研究)中得到更多的收益[3]。更加凸显了知识溢出作为经济外部性的重要作用。

本文认为知识溢出(Knowledge Spillover),是指某一组织的知识,跳过市场交易的平台与其它组织进行信息交换,在不组织和行业之间被动的、无意识的、非主动的扩散、渗透、吸收和创新,而创新主体并没有给知识创造者以补偿或补偿小与知识创造的价值,造成知识创造者的边际知识收益小于边际知识成本的一种经济外部性现象。

二、经济学解释

新经济增长理论和新空间贸易理论强调国与国之间发展对外贸易不仅可以增加贸易总量,而且能够加快科技,而收敛与否则很好的解释了国与国之间发生知识溢出的有效度。知识和资本(特别是人力资本)在世界范围内的转移,使贸易国双方的科技。知识和资本水平得到提高,进而产生知识溢出效应。了解对知识溢出与经济增长的内在联系,有利于我国进行战略部署,对缩小东中西部的差距具有积极的作用。

(一)新经济增长理论

由Arrow、Romer、Lucas等[3]开启的新经济增长理论,认为知识资本的生产存在规模报酬递增,即随着知识的积累,创造知识的边际成本会下降,从而进一步把技术进步内生化,这样就提高了生产率,促进经济的长期均衡增长。通过知识溢出模型,假定知识是追逐利润的厂商进行投资决策的产物,那么由于会产生知识溢出,资本的边际生产率才不会因固定生产要素的存在而不断降低,造成私人收益与社会收益的不均衡。他们提出的模型的共同点则是:经济增长不受到外生变量的影响,而主要是由经济体系的内生变量而决定的,这种决定使知识溢出与经济增长形成了一种良性的自增长机制。

(二)新空间贸易理论

90年代Grossman和Helpman提出的与“内生增长理论”密切联系的动态贸易模型得到进一步发展,到21世纪随着空间经济学和世界技术边界的缩小,新贸易理论的研究视角应该更多的倾向于空间,因此,新空间贸易理论应运而生。这一理论将知识作为经济增长的内生变量,特别是在国与国贸易之间,充分的通过知识解释了国际贸易,以及知识溢出也促进了当地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将知识视为内生增长变量的贸易增长理论认为知识溢出的获取途径有两方面:一方面是通过经济活动,Arrow则将“干中学”引入增长理论,提出私人资本的积累会引起公共知识资本的增加,进而获取了知识,带来了生产率的提高;另一方面则是自己创造出来的知识,即对知识的挖掘和再造。

(三)收敛性

知识溢出与经济增长存在内置关系,在经济学上,可以用知识溢出效应解释经济增长的收敛性,而这种收敛与否与经济的发展程度有重要的联系。知识与人才层次和数量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并非是越高越好,越多越好,由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的层次不高,产业结构的低端性,知识溢出造成人才浪费现象严重,所以说经济发展具有收敛性。即知识与经济的相关性不是直线相关,是一条收敛曲线。对于发达国家,一般是后工业化国家,其经济发展模式已经进入知识人才驱动阶段,这时的人才培养与知识的爆炸式增长,恰恰给经济的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前景,所以说不具有收敛性。因此,知识溢出与经济增长之间的收敛性可以很好的诠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切合度及发展状况。

三、结论

理论研究表明,知识溢出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的机制,它们是一对内生的过程。这种内生性现阶段还没有真正实现知识溢出或经济增长的内生化,这可以在经济学中的经验曲线去进一步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Mac・Dougall,Gda,the Benefits and Costs of Private Invest

ment from Aboard:A Theory Approach[J],Economic

Record,1960.

[2]Arrow K. The Economic Implications of Learning by Doing

[J],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1962,(29).

篇5

【关键词】医学遗传学;基础知识;前沿知识;基因病;染色体

医学遗传学是医学科学领域中十分活跃的前沿学科,尤其是分子生物学方法的引入,人们对遗传病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不仅对单基因病和多基因病的诊断、发病机理、治疗和预防都已达到分子水平,即使染色体病的诊断,由于显微切割、探针池建立和荧光原位杂交方法的应用,也已深入到相关基因片段的水平。癌基因和抑癌基因作用机理的阐明,不仅对癌的发生发展认识上有新的突破,对癌的基因治疗也提出了新的策略。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提出和研究进展为人类基因组的全部测疗和功能分析,特别是对某些致病基因的确认、表达调控,为遗传病的防治等开辟了光明的前景。所有这些医学遗传学的新成就正推动着医学科学的迅速发展。医学遗传已成为21世纪带动医学科学发展的带头学科之一。作为培养21世纪医学人才的医学遗传学教材,在其内容上也必须进行相应的更新,才能使培养出来的医学人才在知识储备上提高一步,跟上时代的步伐。

专业基础知识是为学好专业,能够从事某种学科教学打基础的知识。它是专业主体知识的根基,这个层次的知识越扎实、宽厚,就越能促使专业主体知识的发挥。专业前沿知识是指专业发展的前景,包括对所教学科专业发展趋势的分析和预测。从而了解未来的变化,并以此为依据,对自己的知识储备提出要求。随着研究技术和方法的进步,现代医学遗传学的发展速度可谓是日新月异,而报道这些新发现、新知识的文献也层出不穷。那么,如何在有限的学时内,既让学生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而又了解医学遗传学的最新研究进展?有人认为应当压缩和削减遗传学的基础内容,用足够多的时间向学生介绍现代遗传学的新知识;又有人认为只讲解基础知识,不必介绍新知识。而作者认为,基础知识是“根”,新知识是“叶”,只有“根深”才能“叶茂”,而“叶茂”才能促进整个知识之树茁壮成长,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如“人类基因组计划”是医学遗传学发展的重要里程碑,相关知识属于前沿知识。完成这一计划的重要方法之一是基因定位,而基因定位这一方法的应用离不开对孟德尔遗传定律知识点的掌握。所以离开基础知识而空谈最新知识,新知识也就成为“无源之水”。反之,在教学过程中若不注意介绍科技新发展,知识必将成为一潭“死水”,这样不仅跟不上科学的时代步伐,也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那么,如何在有限的学时内既扎扎实实地打好基础,又能跟上科学的发展呢?

1讲解经典的基础知识要深入浅出医学遗传学的经典基础知识主要包括孟德尔遗传定律、遗传平衡定律、染色体畸变类型等知识。对于这类经典基础知识,在教学过程中,要按照知识发展的规律,知识结构相互依存的关系,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特殊到一般地展现。例如,介绍孟德尔遗传定律时,应首先从孟德尔遗传实验讲起,在实验过程中发现哪些现象?怎样通过这些现象总结出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再进一步引出遗传定律的适用范围、特例等。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2讲解应用性基础要提纲挈领医学遗传学的基础知识还包括许多应用性基础知识,如染色体病。这一部分内容较多,所涉及到的病例有十几种。若面面俱到,学时不够。如果介绍的太简略,一些重点知识就会淡化。在讲解这些内容时,作者提纲挈领,有主有次地进行了介绍。主要介绍4个代表病例:Down综合征、猫叫综合征、Klinefelter综合征、脆性X染色体综合征,它们分别是常染色体数目异常、常染色体结构异常、性染色体数目异常和性染色体结构异常所导致的疾病。Down体综合征是最常见的常染色体病,其染色体异常在21三体,主要核型为三体型,少数为易位型或嵌合型。猫叫综合征染色体异常为5号染色体短臂部分或全部缺失。Klinefelter综合征又称先天性发育不全症。典型的核型是47,XXY。脆性X染色体综合征又称为Martin-Bell综合征,脆性X染色体综合征是发病率仅次于Down综合征的智力低下性疾病,脆性X染色体综合征是由一个基因异常引起的。而对于其他综合征的知识点,则要求学生通过自学掌握并要求他们课外阅读寻找一些生活中的病历材料,使得学生带着趣味和好奇去学习,锻炼了他们的自学能力,也节省了课时。

3讲解与基础知识相关联的新知识要相互穿插随着科技的发展,介绍与遗传学相关的新进展十分必要。如染色体的结构中包含了端粒结构,有关端粒与医学相关的研究目前处于前沿水平。在讲解染色体结构这一知识点时,作者补充了端粒分子的结构组成、端粒酶的作用、端粒与肿瘤发展以及与细胞寿命的相关研究。实践证明,这样不仅有助于丰富课堂教学内容,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总之,在医学遗传学的教学过程中,既详尽介绍基础知识又适当穿插前沿知识,采用形象化的教学方式,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医学遗传学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为他们将来走向工作岗为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婷.在《医学遗传学》教学中的几点体会.中国医学理论与实践,2006:11.

篇6

(一)实验教学的定位比较低。

目前,在许多高职医学教育专业基础体系中,实验教学的地位普遍比较低,大多仍然处于按学科进行实验室设置的阶段。实验课由各教研室独立负责,实验技术人员知识面窄,教学科研能力不高,实验室之间又往往缺乏交流与沟通,导致实验教学的定位较低。在基础医学教学中,实验教学严重缺乏对学生进行科学思维的训练,更少有对学生自学能力、创新精神的培养,而仅仅起到一个验证理论、训练操作技能和培养动手能力的作用,学生对知识的融会贯通根本得不到训练。

(二)教学内容陈旧、运行效率较低。

在高职医学教学专业基础实验教学中,不同学科的实验室都存在实验设备陈旧的现象。而且还往往因为实验设备的重复配置造成资源浪费。除此之外,实验教学的内容也往往没有紧密联系临床。如今,在医学和生物学科学的飞速发展中,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思维大量的涌现了,教学内容时有更新,医学实验的理论和技术也在不断深入,但基础医学的实验教学仍然属于从属学科,仍然在奉行封闭管理。实验教学的教学内容也多是对课程理论的简单验证,内容陈旧、重复且并与医学实践严重脱节。仅有的一些实验教学的内容也缺乏具体的相关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而主要以开设验证性、简单性实验为主。整个基础医学实验的内容安排缺乏系统性,简单的重复和模仿禁锢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以及学生个性发展的要求。另一方面,在建设上存在着投资分散、调配困难、项目零散、重复建设、资源闲置的现象,这种独立设置的“小而全”的实验室不仅占用了大量的资金、设备、场地和人力,而且割裂了学科之间的有机联系,妨碍了学生接受多学科综合的实验训练,影响了医学创新人才的培养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缺乏有效的实验教学质量评价方法。

教学质量的评价除了是教育决策的依据,也实际指导着实际教学过程的方向。而与之极不相应的是,在我国高职医学教育实验教学中,并没有系统科学的教学质量评价方法。对于实验教学的考试,常常只注重考核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记忆和操作技术的熟练程度,形式死板,内容单一,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综合考察几乎难以得到体现。

二、新型实验教学课程体系的构建

在新的实验教学课程体系的构建中,要体现如下几点:

(一)加强实验教学重要性的认识。

首先,要充分认识在医学人才的培养中,实验教学环节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为实验课是医学教学的重要环节,为了培养合格和优秀的医学人才,要积极改变实验教学以往的从属地位和纯验证性。在“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总体要求中,重新确立医学实验教学的教学目标,要适当增加实验课所占的比例。在实验课教学中,除了要帮助学生理解和消化所学的理论知识,还要积极培养学生的思维创新和动手操作能力,提高教学质量。

(二)优化组合实验教学内容。

传统的实验教学内容偏重于内容的传授和实验步骤的验证。而在新型的实验教学课程体系中,要遵循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原则,重新优化组合实验教学的内容。要调整原来陈旧、单一的实验教学内容,对其进行合并、压缩、更新和优化。对各学科中零散的实验教学内容要进行重新组合,要建立新的实验教学内容体系,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三)充分利用和发挥实验教学资源的作用。

在实验教学资源的利用中,要建立新的实验教学管理模式,淡化学科意识。要建立多功能组合式的教学实验室群,由学科科研实验室共同组成,以充分利用实验教学资源,发挥实验室效益。为了使实验教学资源得到充分利用,还要建立多功能教学实验室群。建立这样一个群,可以满足各类实验教学需要。对于实验室的管理,也要专管共用,可采取统一调配、全面开放的管理模式,以实现对实验教学资源的充分利用,更好地发挥规模效益。实验教学管理体制的改革,特别是新的课程体系的建立,作为医学基础课实验教学服务大平台,在资源利用方面,采取统管共用,优化配置,使实验室人员、实验经费、仪器设备、实验用房等实验资源得到了充分的利用。

(四)建立适应新型实验教学课程体系的评价指标体系。

篇7

一、“类比——探究”式教学

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挖掘出类比思想,注意问题设计的结构具体性,以启发引导学生,使学生类比前面已学过的知识,学习新知识,达到探究式学习的目的.

以教学“分式的约分”为例,让学生观察、猜想:618=13

是一个怎样的化简过程?这个化简过程的根据是什么? 6ab18b2=a3b

是一个怎样的化简过程?这个化简过程的根据是什么?

先通过“分数的约分”的实例,唤起学生对分数约分概念的回忆,为类比分式的约分打下基础.接着让学生观察、思考:

32=3×42×4=128

是一个怎样的变化过程?这个变化过程的根据是什么?何为分数的通分?通过以上分数的通分,你能得出分式的通分规则吗?

通过创设这样的情境,整个过程完全可以让学生自主探索,教师只需辅之引导.分数和分式在概念和运算上有许多相似的地方,但也有质的区别,由数到字母就是质的飞跃.

二、“猜想——探究”式教学

高斯说:“没有大胆而放肆的猜想,就谈不上科学的发现.”牛顿也说过:“没有猜想,就没有伟大的发现.”可见,猜想是探究性学习的重要一环.当一个解决问题的方案成熟之时,一个新的数学问题也随之而产生.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大胆猜想、推理.

以教学梯形中位线为例.向学生展示:梯子模型(如图1),并提出问题:试猜想中间横杠BB′与上下两横杠AA′、CC′的位置关系和数量关系.学生通过直观的观察,容易猜想出这些横杠的位置关系是平行,而对数量关系,则有的猜想是CC′的二分之一,有的认为BB′是CC′-AA′,这就与学生原有的认知产生了冲突,激发了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

三、“实验——探究”式教学

数学的教学需走进生活,成为生活的数学,实验的数学,应用的数学.学生通过亲自实验,以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去主动探究,积极构建新的认知结构.如,在研究“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时,可以让学生利用几何画板软件先画一个任意的ABC,并作出ABC的中线AD、高线AE、角平分线AF,并测量出AB、AC的长(如图2),然后拖动点C,使得AC=AB,学生会很直观地发现AD、AE、AF互相重合(如图3).并且多次改变位置,实验结果也是一样的.

四、“拓展——探究”式教学

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虽然教学难度不断降低,但是由此生成的题目难度却越来越难,让很多学生不知道从何着手,这就需要教师平时的点拨,发挥“一石激起千层浪”的作用.

例如,A、B两站相距34千米,甲车从A站出发,每小时48千米,乙车从B站出发,每小时36千米,如果两车同时出发,沿AB的方向行驶,则几小时后两车相距50千米?

这本是一个很简单的应用题,学生只要简单地设未知数就可以解决,但是教师只要加以琢磨就能发现,这个题目只要加以简单的修改就可以变出很多问题.如,

将相距“34千米”改成“100千米”,它就会出现多种情况.

将“同向”改为“异向”行驶也会出现多种情况.

将“沿AB的方向行驶”改为“沿AB直线行驶”也会出现多种情况.

篇8

【关键词】小学语文 记忆 语文基础知识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3.09.138

记忆的方式方法有很多,但归结到一点――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学生只有找到适合自己的记忆方法,才能又快又准确地记住知识。并且,每个阶段,每个时期的学生具有不同的特点,不可一概而论。所以,必须分析每一阶段学生的特点后才能使用相应的记忆方法,以达到最佳的记忆效果。首先,小学语文的知识难度并不是特别大,只是在基础知识上增添了一些理解性的知识,但总的来说仍然是以基础知识为主,所以需要记忆。其次,小学生都喜欢统一的学习方法――记忆。对于自己不知道的知识,记住就明白了。记忆这种学习方法在小学生心里仍然占据着主导地位。最后,小学生的思维能力没有达到完全通过理解就能掌握知识的程度。并且对于很多小学生来说,从心底更喜欢记忆掌握知识,而不是理解。在他们心里,记忆是理解的前提,理解是掌握的前提。如果自己没有记住这个知识点,学生是很难理解,并掌握运用的。所以,通过以上三点的深入分析,我们对小学生的学习以及心理性格特点有了一定的了解。下面我们来看看这些记忆方法的具体运用。

一、理解记忆

理解记忆是一种有效的记忆方法,只要学生理解到了这个知识点,就能很快地记住它,并且理解记忆是最长久的。科学研究表明,理解记忆所记忆的知识在人脑中停留的时间,比普通记忆所记忆的知识在人脑中停留的时间要长十倍。理解记忆法也因此被广大教师、学生所推崇。理解记忆法的运用很多。比如,汉字都具有象形的特点,对于一些比较难记忆的汉字,我们可以通过理解记忆法,首先将汉字拆分为几部分,然后教会学生理解拆分后所的字每一部分所表达的意思,最后将整个字的意思合在一起进行理解记忆,这样即使再难的汉字,也能教会学生轻松掌握。除此之外,理解记忆法对于一些较长的基础课文的记忆也很有效。特别是一些较难的诗句,理解记忆法非常有效。并且随着学生对古诗注释地慢慢理解,学生会积累越来越多的古诗词常见字词的中文意思。这样,学习兴趣也会跟着慢慢提升,再也不用担心古诗词读不懂,记不住了。

二、诵读记忆

理解记忆法的优点有很多,我在前文已经列举过了。但是,不是任何知识都是可以通过理解就能记住的。理解记忆在多数情况下适用于有规律性、结构性、逻辑性的知识,能够被学生的思维过程所驾驭的这些知识。当然,每个学生都有自己无法理解,只能通过死记硬背才能掌握的知识点。这些知识就需要死记硬背,也就是诵读记忆法。诵读记忆发通常适用于学生无法通过理解来掌握的知识,比如一些重点词语,重点词语的解释,古诗词中深奥难懂的字词等。都可以通过诵读来记忆。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诵读记忆适合在早上进行,因为早上空气清新,精力充沛,学生的精力比较集中,能够快速地进入学习状态。但也有例外,有的学生在早上记忆效果不如晚上好,有些学生又喜欢在中午记忆知识。具体情况各有所异,那学生就尽量选择在自己记忆力最强的黄金时段来完成诵读记忆,学生诵读的时候不是完全忘我地诵读,而是要带着思维去诵读,读一遍,在大脑里回顾一遍,这样才会有效。除此之外,诵读记忆法并不是完全要求学生大声朗诵。有的学生习惯于默看、默读来记忆,而不喜欢读出声来,这也没关系,诵读记忆法的关键是重复,重复的越多,记得越扎实。

三、零散记忆

有位非常出色的同僚,是某重点中学的一位语文教师,她的很多教育教学方法都得到了提倡,其中有一点我非常赞同――教会学生利用零散的时间记忆语文知识点。对于学生来说,懂得合理地安排利用时间,比多上几节课更管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才是学生学习的根本动力。我觉得这个方法也可以引入到小学语文教学中来,让学生从小就养成珍惜时间的好习惯,并且学会如何合理有效地利用时间。因此,我建议小学生可以试试这一零散记忆的有效方法。比如,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准备一个方便携带的小本子,在小本子上抄上自己记不住的一些语文知识,利用零散的时间,随时拿出来翻一翻,记一记。每天记一点,每天坚持记忆,相信不超过三个星期,许多学生觉得记忆困难的知识都能顺利攻克。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零散记忆法就是这样一个积少成多的道理。教会学生合理利用时间,即教会了学生一个终身的好习惯,让学生在零散记忆法的指导下要学会合理运用零散时间,珍惜时间,科学安排记忆内容,让记忆变得更轻松。

四、游戏记忆

篇9

【关键词】新形势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展示意义;方法指导

一、新形势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展示意义

高效课堂中,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要想让学生的学习有主动性,我们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中就要给学生一定的空间来表现自我,让他们在学习中觉得有乐趣,有主动性。接下来将对新形势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展示的意义进行探究。

(1) 让学生展示,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传统教学中,教师一言堂,学生被动地接受。看似老师把所有的知识点都讲到了,而且也讲得非常透,但是教学中的效率并不高,原因就是学生没有主动性,只是被动地接受。让学生展示,符合学生爱动的特征,这样就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有主动学习意识,课堂学习效率就会提高。

(2)让学生展示,可以增强学生学习信心。一些学生,特别是学困生,在学习上没有自信心。教学中让他们来展示,可以帮助这部分学生树立自信。要努力为他们创造更多的机会和条件,多给予他们展示的机会。让他们从点滴的进步中,感受成功的喜悦,进一步树立自信心。把平时上课时一些较简单、容易的问题,尽量让他们展示,让他们在同学们面前也能表现自己。老师要及时肯定他们,让他们认识到“我能行”,克服自卑的心理。

(3)让学生来展示,可以检验学生的自主预习和合作交流的成果,检验学生对教材的知识掌握程度。由于我们课堂中的时间有限,不可能所有的问题都在课堂上讲到,对于一些学生可以学明白的知识,教师没必要重复。通过展示,特别是学困生的展示,我们可以了解学生哪部分知识学得好,哪部分知识没有学透。对于没有学透的知识,再通过小组探究和老师的精讲来完成。

(4)让学生展示,可以提高学生综合能力。我们的教育是为了学生的将来的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通过让学生展示,可以锻炼学生的胆量、口头表达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等等,为学生将来走上社会并能更好地适应社会作好准备。

二、新形势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展示方法指导分析

(1)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俗话说的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才会拥有动力去学习数学知识。所以要让学生能够主动展示自己必须要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愿意去主动学习。但是,因为初中数学比较单调乏味,有的章节也特别难学,并且认为初中的数学的一些运算法则特别难于记忆,自然而然的就产生了抵触情绪。再加上目前书店里卖的都有初中数学课后参考资料,学生就更加懒与学习,很多学生干脆就直接放弃。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之中往往也不太注重引导学生,一个人讲到底,没有进行师生之间的互动,学生不能参与进来,认为数学课枯燥乏味,不愿学习,就更不要提学生展示。面对目前的情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多种措施,因势利导,将学生放在主体地位。

如可以使用PPT等辅助设备来帮助学生提高兴趣,增加内容的趣味性,同时还可以穿插做一些实验,让学生主动参与进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例如在讲《等可能条件下的概率》时,老师可以先主动问一下学生,大家现在身上带的有没有硬币啊,可以拿出来抛掷几次,看一下有几次正面朝上,有几次正面朝下。这样学生就产生疑惑,带着好奇心来做实验。等抛掷硬币实验做好之后,老师就可以顺势提出概率的概念,紧紧抓住学生的热情,提高课堂效率。

(2)突破传统的教学形式,联系实际。新课改实施以后,一些教师由于不能正确理解其目的,所以出现了一些形式主义的现象,课堂效率并没有得到有效提高。一些教师还出现了这样的误解,认为只要引入多媒体,和学生进行互动,成立学习小组,就能够保证教学质量,不可否认在的是这样的确有利于激发学生主动性,但是这些教师往往太过于看重形式,大量采用PPT播放,对于一些重难点也不稍加讲解,同时只要学生提出问题,而不管其难易程度,就进行小组讨论,讨论时间也不稍加限制,可能一节课下课之后,答案还没有出来,造成无效率的情况。我们只能说这样的教学方式并没有落到实质,形式主义明显。这就告诉我们广大的初中数学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实际情况,因材施教,注重教学质量,而非流于形式,同时还可以将教学内容与我们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例如在初中的数学课本中有《正数与负数》这一章,就可以导入到一些生活情境当中去,例如可以先行发问,提出生活中的一些例子,如武汉的温度在夏天是30°,但是在冬天却会变成-5°,这个“-”是什么意思呢,之后让学生进行自主交流,引导学生探索一下其它生活中的情景,如海拔高度,盈利亏损等,之后就可以直接的开门见山进行讲解,同时要注意保持幽默性,提高学生学习热情。如此便可以有效利用时间,提高质量,引导学生进行展示。

(3)师生之间要进行平等的交流。在传统的的教学过程之中,数学教师为了保持作为一名人民教师的形象,往往都是以刻板严肃著称,老师永远高高在上,学生可望而不可即。学生稍一犯错,就严加批评,学生都是望而生畏,师生之间的交流就更无从谈起。老师往往就是一个严肃长辈的角色,而非是一个学习可以相互探讨的小伙伴。在课程改革的新形势之下,打破传统严肃课堂,努力构建师生对等交流的平台显得尤为重要。在课堂的授课过程之中,努力创造出一个生动活泼,温馨美好,相互尊重平等交流的情景,让学生真正融入到课程中去,发挥主人翁的情怀,老师也要对学生的一些奇思妙想加以鼓励,而非轻易捧杀。

例如,老师在讲授《相似三角形的性质》这一节时,老师都是通过上一章节的严密逻辑的推导,一步一步而得来的这些普遍的性质,并将这个作为定理,让同学们进行理解记忆,是禁得起推敲的。而也许就会有同学产生疑惑,既然对应角是相等的,那么为什么对应边是成比例却不相等呢。在这种情况下老师不要用一种很不耐烦的态度去讲解,也不要去批评学生没有用心听讲,连这点知识都不会,因为这样会打击学生的自信心。而是应该向朋友一样去真诚的交流,仔细的回答同学提出的每一个问题,和学生共同探讨这些相似三角形的性质,从定义方面出发,再和学生进行重新推导,再举例分析,让学生把问题弄懂。教师这种平和的态度,使得学生受到极大的鼓舞,同时其他同学的热情也激发了出来。

老师应该先进行反思,平常在教学的过程之中,有没有注重培养学生灵活思维,发展多种解决办法的能力。那么,对此如何进行培养,怎样教会学生进行课堂展示,使其能够主动表现自己,提高课堂效率,是一个需要长期进行探索思考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展示自我,才能够增强其上课的主动性,创新性,进而增强打造高效课堂,为学生课下减负,因此说新形势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进行展示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龙立荣.创造创新条件,培养创新能力――对过程教学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几点认识[J].数学教学通讯,2002(04)

[2]刘伟.浅谈数学课堂教学课题的引入[J].教学与管理,2004(19)

篇10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教学;支架式教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1引言

在当今信息社会,计算机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必要组成部分,在医学领域,计算机的应用也已是无处不在,这就要求高等医学院校的学生必须掌握大量的、必要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与自己专业相关的计算机应用技能。而医学院校的学生具有课时紧张、学业繁忙等特点,怎样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在繁重的学习任务里完成既定的学习目标,就是医学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难点。

教师课堂讲授,学生实习课上练习的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理论知识讲授难、学生学习枯燥、“听教师讲容易,实际操作时就忘”等特点,这些都严重阻碍了学生达到既定的课程目标。支架式教学模式是建构主义理论的成熟教学模式之一,是基于“学生为中心”的现代教育理论,它强调了学生的主动性和教师的指导性相并重。“先建立概念框架,提出问题,独立研究,协作学习,学习评估”的支架式教学模式可以完全实践于计算机教学中,在此种教学模式下,不但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更能增进学生的计算机实践水平,提高他们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认知能力。本文主要是研究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支架式”教学模式在医学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应用。

2支架式教学理论基础

支架式教学(Scaffolding)是建构主义的一种成熟的教学模式,并以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ZPD: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为依据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Constructivism也译为结构主义)是认知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是由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J.PIAGET)提出并在最近20年间兴起的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他人的帮助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建构主义提倡的教学模式是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中心,教师起到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教师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独创精神,最终使学生能够有效地掌握所学的知识。

维果斯基(Vygotsky)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是指学生的认知由“现有水平”发展至“潜在发展水平”。其中的“现有水平”是指学生已有的认知,而“潜在发展水平”则是指学生将要从现有水平发展到新的认知。

支架式教学方式中学生的“学”就是在不断地、积极地建构自身的过程;而教师的“教”则是为学生搭建必要的脚手架,支持学生不断地建构自己,并通过支架作用不停地将学生的智力从一个水平引导到另一个更高的水平,不断建造新的能力,也就是通过教师的支架作用使学生由“现有水平”提升到了“潜在发展水平”。

支架式教学模式主要由以下环节组成。第一:教师搭脚手架。教师围绕当前学习主题,按“最邻近发展区”的要求建立概念框架(Conceptual Framework)。第二:进入情境。教师将学生引入到设定的问题情境中。第三:学生自己探索。探索开始时先由教师启发和引导学生,然后再由学生自己去分析。在探索过程中,教师要适时提示及控制,帮助学生沿概念框架逐步攀升。第四:在工具软件的支持下,学生协作学习,进行小组协商、讨论、取得一致,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第五:效果评价。评价内容应包括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评估,学生分组协作的评估,及是否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评估。

3医学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现状

3.1课程难以掌握

医学院校学生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种类繁多,针对不同专业开设了不同的计算机课程。例如,针对信息专业毕业生今后的工作特点加入了对计算机数据库知识与操作技能的课程。因为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所以现在的计算机基础课都是以讲授应用程序的操作技能为主,其现象是教师课堂讲授学生容易听懂,但是实习时却无从下手,这几乎是所有计算机课的“通病”。另外,传统教学中教师课堂讲授、学生实习课上再练习的教学模式具有重点、难点不清晰,学生难以把握的特点;教师课堂演示速度快,内容多,学生难以记忆等弊端,这些因素让学生难以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

3.2学生的学习要求不一致

学生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有些同学经常接触计算机或者已经学过同样课程,而有些同学从未接触过计算机,甚至连键盘都不认识。教师要顾及基础差的同学讲解入门知识,则会使基础好的同学缺乏学习兴趣,顾及基础好的同学讲解深层次的操作,又会使基础差的同学如听天书,给教师的授课带来很大的困扰。

3.3内容更新快

计算机知识更新很快,讲解的内容总是跟不上时代的发展。计算机技术是当今社会发展最快的技术之一,知识衰减期短,技术淘汰快,而学校的教材却永远就只有那么几套,总跟不上时展的需要。常常会出现当教师备好新课正准备讲授的时候,社会上的主流技术却早已更新换代了。有的学生就此抱怨道“学校学的都没有用,现在用的学校都没教”。

总之,上述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弊端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无法得以改进,所以很有必要对现行教学方式进行改革。研究如何将支架式教学应用于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就是希望这种先进的教学模式能带来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变革。

4支架式教学模式在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教学实践

Office系列办公软件的讲授是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中普遍采用的部分。以下用Office中的Excel教学实例来探讨如何运用支架式教学模式,并评价其教学效果。Excel支架式教学模式将分为四个环节:教师建立概念框架;进入情境;学生自己独立探索和学生协作学习;学习效果评价。同时根据教学水平的不断深入将学生的学习水平划分为三个教学阶段:基础阶段、进阶阶段和能力培养阶段。

4.1教师建立概念框架环节

教师为学生收集、设计、准备好Excel课程中所需的各种学习素材、资料,为学生提供一个资源丰富的学习环境,并根据学生的“现有水平”设定一个“潜在发展水平”,即制定好课程的多层次的学习目标和概念框架。

在此环节下,教师不仅要收集各种学习素材,更要设计好各阶段Excel学习的目标。例如Excel学习将分为三个阶段水平:

第一阶段为基础阶段。目标为掌握基本的知识和技能,包括对Excel界面、Excel基本组成、Excel数据类型及输入、Excel格式设置、Excel表和工作簿的基本操作、Excel公式和函数的基本使用、图表基本制作等。第一阶段的设计目标为教材中的所有例子。

第二阶段为进阶阶段。阶段水平为对Excel综合使用的掌握,包括对前一阶段知识的高级和综合的使用。第二阶段的目标实例可以采用“思考Excel表格自动套用格式中‘三维效果’的实际设置方法(自己实现表格的三维效果)”、“用Excel制作美观日历或九九乘法表”、“求出三角函数在限定周期、限定i长值递增的函数值,并制作出函数图表”、“用Excel统计数据”等同等难度的综合实践题目。

第三阶段为能力培养阶段。主要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和学生自己的认知形成能力。目标实例可以采用要求学生根据Excel的帮助系统或者是网络资源,“对Excel的某些复杂函数进行自己学习”,“对Excel的宏命令和VBA自己学习”,“对Excel中的‘自动填充方式’进行分类、归纳”等议题。阶段目标是使学生具备自己学习和归纳总结的能力,并形成自己对Excel的认知。

教师在不同的阶段设计不同的“脚手架”,以让学生能够循序渐进地上升认知水平为目的。

4.2进入情景环节

在第一阶段教学中,因为学生的初始水平差异悬殊,所以在授课前教师应对学生的水平加以划分,因材施教。划分水平的方法可以依据前面课程中对学生授课的经验,也可以在课前做个小测试。通过划分将学生的Excel操作水平划分成高、中、低三个层次,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内容,也就是搭建不同的脚手架,采用异步化教学策略。层次处于高、中水平的学生应使他们处于基本概念和操作技能的“查漏补缺”状态,也就是对已具备的Excel知识进行回忆、整理、补充和完善。层次低的学生则使他们掌握Excel的基本操作和概念。此部分学习可以在机房内完成,对高、中层次的学生提供第一阶段Excel的素材、阶段目标和课件让其自由学习,而低层次的学生则采取教师讲授的方式达到第一阶段学习目标。通过分组学习的异步化教学策略,努力缩小学生水平的差距,为后续教学创造基础。

在第二阶段教学中,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学生情景的创建。第一阶段中层次差的学生以教师为主导,到了第二阶段则要变为所有学生的学习都要“以自己为中心”。当然教师始终要充当“导演”的角色,并不是完全放手让学生在支架上自己攀爬,而是要不断地、及时地给学生加以指导和帮助。教师是整个过程的参与者,不但要随时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以确保每一个学生都参与了独立攀登支架的过程,还要对层次不同的学生适当地给予不同的指导,以保护和提高每个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4.3学生自己独立探索,分组协作的学习环节

在第二阶段,学生已逐渐转入独立学习模式。到第三阶段则要由学生完全独立地进行探索。教师在第三阶段授课前,应先进行学生水平测试,给学生分组的工作。分组依据为每组均含初始水平高、中、低三个层次的同学,力求组间水平差异不大。

第三阶段教学中,应根据已设立的命题,要求学生独立地探索,并依靠协作完成。建构主义理论重视学习的协作性,认为虽然理解由个人建构,但是理解和学习应产生于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学生与教学内容以及教学媒体的交互作用中,即在交互协作中建构更加准确、全面的概念和意义。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协作学习的工具,如在线分组交流软件(类似MSN等即时交流软件)、在线自主测试、网络发问和回答(类似“百度知道”)、博客等。

学生通过小组的协商、讨论、各抒己见,使原来已经确定的、与当前所学概念有关的内容增加或减少,使原来在多种意见下相互矛盾、态度纷呈的复杂局面逐渐变得明朗、一致起来。通过对不同观点的交锋、补充和修正,加深、完备了每一个学生对当前问题的理解,在共享集体智慧成果的基础上,对当前所学概念产生了一个比较全面、正确的理解,最终帮助学生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在三个学习阶段中,教师应视实际情况动态地、逐渐地撤走脚手架,将学习的任务转移给学生。

4.4学习效果评定环节

根据三个阶段的学习情况和阶段目标的实现情况,给予学生学习效果的评定。前两个阶段的评定主要是对自主学习能力的评定,第三阶段的评定则加入了对小组协作学习做出贡献的评定,主要是以是否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为评定标准。

5支架式教学模式的效果评定

5.1确立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确立了学生的学习主体

地位,极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变教师的“灌输”式教学为“引导”式教学,强调了学生和教师都是学习的主体。学生通过自己建构知识的概念、主动获得知识,便利对知识的记忆更加牢固,更易于掌握和运用。

5.2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要求

由于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了异步教学的方式,解决了学生计算机初始水平参差不齐,学习要求不一致的问题。而采用协作的学习方式,则使高水平的学生在学有余力的情况下,帮助了起点较低或进展较慢的同学,从而提高了整体的教学水平。

5.3强调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在知识经济高度发展的当今社会尤为重要

计算机及医学科技的迅猛发展不仅要求学习者快速学习,更要求其终身学习。“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知识会更新,但是学习能力的提高却能使学习者终身受益。

5.4学习效果评定更为客观和公正

通过增加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定环节,以及对学生的学习过程的详实记录,可以真实地反映出学生计算机知识掌握的程度和计算机的操作水平,摒弃了以往计算机考试“光以结果论水平”的弊端。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