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茶文化知识范文
时间:2023-12-21 17:18:2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绿茶文化知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律师;律师文化;律师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D926.5 文献标识码:A
“律师文化”的概念是在1999年8月27日大成律师事务所举办的“律师的社会地位和中国社会发展研讨会”上最早提出的[1]。此概念一经提出,即引起了我国律师理论及实务界的广泛讨论。2005年1月10日,德恒律师事务所和“中国人民大学诉讼制度与司法改革研究中心”共同举办“中国人民大学诉讼制度与司法改革中心德恒论坛”,主讲人德恒律师事务所主任、首席全球合伙人王丽博士在演讲中提出了关于中国律师的六大走向,尤其是她提出的“建设中国律师文化”的观点,得到了全体在场专家的高度认同。[2]2006年5月23日,来自全国各地三十多位律师代表来到北京参加了全国律协律师文化建设研讨会,本次研讨会的一个重要议题是研讨《中国律师文化建设纲要》。制定《中国律师文化建设纲要》,这是中华全国律师协会战略发展委员会在综合考虑中国律师业发展的历史与现状、发展前景等基本国情基础上而确定的一项重大研究课题。本课题由全国律协战略发展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市德恒律师事务所主任王丽博士主持。[3]
更令人欣慰的是,2006年4月20日吉林省律协七届十次常务理事会通过了《吉林省律师文化建设纲要》。《吉林省律师文化建设纲要》由六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律师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第二部分为律师文化建设的目标要求。总体目标是:律师文化建设在律师业内形成共识,律师文化理论架构基本形成,律师文化实践活动全面开展,律师文化建设收到明显效果。第三部分为律师文化建设的主要任务。主要任务是:加快建立完善律师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体系,积极为律师业健康发展提供坚强的思想政治保障,努力建设具有较高文化素质的律师队伍,大力创建具有优秀文化品质的律师事务所,全面实施律师文化战略。第四部分为律师文化建设的重点内容。重点内容包括重点抓好律师群体文化建设,努力形成律师集体文化,积极培育律师个体文化。第五部分为律师文化建设的方法措施。包括制定律师文化建设的总体规划和实施办法,发挥典型的示范和带动作用,加强律师文化建设的工作指导,抓好律师文化的理论研究,努力营造律师文化建设氛围,建立律师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第六部分为律师文化建设的全面实施和组织领导。[4]
一、律师文化的内涵及其本质
按《辞海》的解释,“文化”有三重含义:1、广义指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物质、精神的生产能力和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指精神生产能力和精神产品,包括一切社会意识形态。2、泛指一般知识。3、中国古代封建王朝所施的文治和教化的总称。英国人类学家泰勒在其《原始文化》一书中将“文化”阐述为“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人类的精神财富,其内容博大精深,其历史源远流长,任何人也难以穷尽其内涵。
有人认为,律师文化属社会意识形态范畴,即为律师所创造的精神财富,是指律师这一职业群体所共同具备的人文素养和专业水平。具体来说就是律师在执业过程中所积淀的由“服务理念和核心价值、道德、知识、专业素质、语言沟通能力、为权利而斗争的精神及团队文化等”诸元素构成的总和。[5]
另有人认为,律师文化是指律师的行为不同于其他人行为而形成的种种传统与影响的总和,它是律师作为一个职业群体与社会其他群体的区别。[6]还有人认为,所谓律师文化,是律师事务所基于自身的传统特色、价值理念而形成的自己一整套行为规范和思想模式,应由律师的人文精神、服务宗旨、职业道德、行为习惯、品牌形象、管理制度、工作环境、自主知识产权等一系列因素构成。从形式上讲,律师文化应属于人的思想范畴,指律师的价值理念;从内容上讲,则是律师事务所的整体发展战略、管理运作制度、法律服务模式等在理念上的反映,是内在的约束与激励人的一种系统化要求。从广义上,律师文化可称为整个律师群体的律师文化;但狭义上一般理解为关于某一律师事务所的特色文化。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律师文化不仅是涉及律师整体素养能力的提高,关系到民主法制软环境建设的重要因素,也是涉及到一个律师事务所能否高效发展、是否具有竞争力与生命力的重要力点。成熟的律师文化对于一个律师事务所意味着是一笔集合了集体智慧的无形资产,是若干个体文化风格与观念有机融合后在质的层面上的飞跃,其外延极广,内涵丰富多彩,包括所名、所徽、所歌、所规、所风、所刊、所容、所之域名等在内诸多方面均可成为律师文化的载体。对于身处律师文化的每个律师而言,其个体身上积极的人文精神实质上已被整合成集体的人文思想,并且又反作用反规范于每个律师个体,最终,律师文化成为全体律师事业发展的思想根基,成为其行为规范的导航系统,成为律师团队的事业核心与精神支柱,成为对律师个体行为进行评判的价值标准。[7]
还有人认为,律师文化是律师这一社会群体在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制度下,在法律服务实践中形成的,为广大律师认可并共同遵守的价值理念和行为规范的总称,由律师群体文化、律师集体文化、律师个体文化组成。[8]
上述定义,只是表述上的区别,并无内涵上的冲突。根据上述的定义,我们分析,律师文化的内涵集中体现在律师的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两个方面。律师精神文化是律师群体在法律实践过程中受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意识形态影响而长期形成的一种文化观念和精神成果,解决律师以什么样的指导思想和价值观进行法律实践问题,是律师文化的核心。主要通过律师价值理念表现出来,包括律师价值观、律师精神、律师理想、律师宗旨、律师道德、律师哲学等;律师行为文化是律师群体在一定行为规范的制约下,在法律实践中产生的、以人的行为为形态的实践文化,解决律师怎样进行法律实践问题,是律师文化的外显。主要通过律师行为规范表现出来,包括律师执业行为约束、律师制度制定与实施、律师机构管理等。律师文化的内涵集中反映了“知行合一”的理念,体现了一般文化的内在要求和律师文化的特殊属性。[9]
关于律师文化的本质属性,我们认为,任何文化都是一定社会政治经济的产物并为其服务。律师文化产生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础之上,从其共性和根本意义上说,其本质特征必然是社会主义法律文化的组成部分。律师社会主义法律工作者的本质属性,也决定了律师必须树立忠于法律,维护法律正确实施,维护社会公平与正义的价值观和做到在法律实践中严格遵守职业规范,律师行业的宗旨也体现了社会主义文化的本质要求。因此,律师文化必然是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并为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服务,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10]
二、律师职业的定位与律师的职业使命对律师文化建设的要求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法》第2条规定:本法所称的律师,是指依法取得律师执业证书,为社会提供法律服务的执业人员。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律师是社会的法律工作者。这是法治社会对律师职业的定位。这个观点否定了律师是国家的法律工作者。认为律师和法官、检察官在社会角色上是相同的,都是以维护国家的法制和社会的公共利益为己任的观点,在我国20世纪90年代以前相当盛行,并在当时的律师制度中也反映出来,即律师不仅具有国家工作人员的身份,还由国家统一提供工资和各种福利待遇。但实际情况是,律师在法治社会根据国家与社会二元原理,是作为独立于国家权力的为公民和社会提供法律服务的社会工作者。他们通过自己的职业行为来保护公民的权利,防止任何人包括国家任意侵犯公民个人合法的利益或尊严。律师职业在定位上这个变化当然有其深刻的道理,这是法治文明的文化本性所要求的。法治是具有丰富内容的时代命题。[11]法治并不是人类理性随意的创造,它的最为深刻的根据在于社会的经济发展及相关的政治、文化生活发展的内在要求上。市场经济或扩大了的商品经济与法治的联系,不是一种历史的偶合,而是具有内在的必然性的。就运行机制而言,市场经济以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主导方式的经济,这种经济活动看上去只是人们经济生活的方式变化了,其实深入分析则是改变了人的生存方式,即人们的生产不只是为了满足生产者或某些特定社会集团的,生产从一开始就具有交换性、等价性、平等性,开放、流通、竞争等经济活动的特点使一切自然人、法人与国家一样,都必须以独立的权利主体出现,在市场上求得生存和发展。这样,市场经济客观上需要一种表面上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力量,赋予市场主体维护自身利益,保障自己追逐自身利益合法权利的社会力量。市场经济所需要的规则具有一定品格上的要求,只能由法治承担这个角色。人们的经济生活反映到政治及文化上,民主政治、社会正义、公正平等、保障人权等价值原则,就成为这个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客观的要求,并取代把血缘情感、伦理规则、血缘共存等观念绝对化的伦理时代。如此可以看到当代中国正在进行的社会变迁的意义。律师的职业根据法治的要求成为社会的一种独立的力量来维护法治的权威成为可能。律师作为社会法律工作者身份的出现是社会的进步。[12]
律师的职业定位和职业使命要求我们加强律师文化建设。
三、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对律师文化建设的要求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进了我国的宪法,成为我们国家的基本国策。依法治国的核心是依法行政。2004年3月22日,国务院印发了《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纲要》确立了建设法治政府的目标,明确了今后十年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的指导思想和具体目标、基本原则和要求以及主要任务和措施,是建设法治政府的纲领性文件。《纲要》的,是国务院贯彻执行宪法的重大举措,充分表明国务院坚持执政为民,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的坚定决心,对进一步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具有重大意义。在依法行政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律师的作用。当前中国的法治是一种政府主导型的法治,然而法治环境的培育,法律意识的培植,不能仅仅靠政府的主导,更多的还需要法律工作者,包括司法人员和律师以自身的工作,让当事人切实感受到法律的价值与法律工作者的价值。在法律实践本身各个环节上实现各种法律工作者的角色互动的同时,更要注重“把法治的鸟笼做大”。或许是源于一种勤劳自立的传统,中国在面对包括法律在内的很多问题的时候还没有养成适用专业的思路和习惯。社会专业分工日趋细化的潮流正在使专业日益发挥重要作用,作为法律工作者尤其应关注并推动这种潮流,律师如此,法官也应如此。只有将对法律的需求渗透到社会意识的深层次,将法律的影响力扩大到社会问题的方方面面,中国法治建设才有了真正的源动力和本土基础。这项工作绝非一蹴而就,也并非一日之功,要将这种对待法律和法律工作者的态度培育成一种传统,而从律师工作的角度来说,做好这项工作的重要一点就是要积累和传播律师文化。[13]
正如总理所说,政府法制工作的专业性、技术性很强,领导干部工作任务繁重,不可能都成为法律专家。各级政府和各部门要充分发挥法制机构在依法行政方面的参谋、助手和法律顾问作用。[14]律师作为专业法律工作者,应当在依法行政工作中作出自己的应有贡献。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要求我们加强律师文化建设。
四、中国律师行业的现状对律师文化建设的要求
中国的律师制度从1979年恢复以来,已经有了巨大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到现在,全国有律师事务所1.3万家,律师15万多名。[15]律师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工作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发展中也还存在诸多的问题。就职业道德方面而言,主要存在六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少数律师存在拜金主义和商业化倾向,搞不正当竞争,损害当事人合法利益,有的实行吃光、花光、分光,没有谋求职业发展的思路和措施。二是极少数律师知法犯法,甚至走上犯罪道路,在社会上造成了恶劣影响。三是有的律师和律师事务所只注重业务建设,不注重道德建设。四是在执业活动中,由于流动性、自主性以及法律服务的中介性和体制管理不顺等多方面的原因,使律师执业活动缺乏有效监控。有的律师天马行空,独来独往,无人监管。五是有的律师片面追求经济利益,对当事人的委托高额收费,或者收费不办事。六是有的为了打赢官司,不择手段,甚至利诱他人提供虚假证据,隐瞒主要事实,向司法人员行贿。[16]
就律师的执业观而言,主要存在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执业动机功利化。不少人都在想只要做律师就能赚钱,尽管这些年在律师队伍的迅猛发展当中,确实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律师,但不可否认也有一些律师就是为了钱才做律师。二是执业目的庸俗化。某些人做律师为什么?就是为了钱,或者为了堵一口气,或者为了某种可能未必能说出来的愿望。三是执业行为商业化。有的律师把所有执业方面的一案一讼、一点一滴都理解成商业行为。四是执业信仰模糊化。对律师职业的未来毫无信仰,一片模糊。从客观方面看,整体上存在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执业文化建设比较缺乏。不管是律师事务所还是律师管理层面,原来很少考虑过律师文化的问题。从这个角度理解,说明我们执业文化建设还比较缺乏。二是执业管理还有缺位。三是执业环境欠佳。严格意义上说,不管是社会环境还是我们本身的执业环境都出现了非常恶劣的情景,尤其是在刑事业务当中表现更加明显。四是执业规范还缺乏权威。尽管各地律师协会都在不同程度地做了一些可贵的探索,但现在最重要的问题是缺乏权威。亚里斯多德说过,法治就是制定一个大家能看懂的并能得到普遍执行的法律。我们在规则的制定和实施上应该认真研究如何制定一个大家普遍遵守并有权威的规则。[17]
另外,我国律师职业也存在一些不平衡,主要表现为七个方面:[18]第一个是诉讼业务和非诉讼业务的发展不平衡;第二个是刑事业务和非刑事业务的发展不平衡;第三个是律师职业和其他法律职业的不平衡;第四个是律师职业发展的地域不平衡;第五个是律师水平的不平衡;第六个是律师职业所承担的社会职责和执业环境的不平衡;第七个是律师的经济收入和律师的社会评价之间的不平衡。
要想改变上述状况,解决上述问题,要求我们必须加强律师文化建设。
五、律师文化建设的基本途径
(一)进一步加强理论研究,厘清律师文化建设的一些基本问题
目前,我国对律师文化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有关律师文化建设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还没有展开研究,或未形成定论,如律师文化的概念、内涵、本质、特征、分类、目标、任务、要求、内容、建设律师文化的途径和方法以及与其它文化现象的关系等等,都有待于我们从理论上予以探讨。
(二)提高律师的自身素质
优秀的律师当然必须具备法律文化的深厚底蕴,但这还是不够的。要做一个真正的律师,需要过硬的素质,做一个优秀律师更是难上加难了,不仅专业,还需要广博的文化修养以及良好的心理素养。律师的社会定位是属于有文化知识的阶层,又是有文化阶层中专业技能比较优秀的分子。律师不能只把目光驻留在业务知识和业务收入的金钱上,律师不能只满足于有安逸的生活,成为政客宴席上的贵宾。作为肩负推进社会主义民主与政治、促进经济发展的社会使命的中国律师应该举起属于我们自己的精神大旗,指引中国律师发展壮大的道路。在国际间法律服务市场已逐步开放的今天,增强律师的文化底蕴,提高律师队伍的品位和素质已刻不容缓。中国律师的发展要在走专业化、学术化的道路上,还要加强其他方面的文化水平,语言表达、文学艺术、科技天文、民风民俗等等方面的文化都要学习。这些不只是自身的修养,对于律师的诉讼实务也不无好处。因此,要改变中国律师的总体面貌,那就要不光做“法律人”,还要努力做“政治人”、“文化人”,通过每一个个体的努力修为,为整个律师行业带来以文化建设为根本的优良氛围,使之走向良性的快速发展道路。
(三)建设律师事务所文化
律师文化建设的重点是形成律师事务所文化。众所周知,律师事务所确立专业化定位,塑造专业品牌,是现代律师业发展的方向,而律师事务所文化对事务所的发展和专业品牌的建设有着深远的影响。中国律师事务所的发展,需要在借鉴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律师事务所的文化建设,借鉴其他文化形式,探讨发展的渠道是条很好的途径。“律师事务所的文化来源于企业文化”,律师事务所文化建设要以建设团队意识、协作精神为基础,加强凝聚力,再就是打造事务所的品牌,形成统一的精神理念,这些均应该读取企业文化的真经。律师事务所首先应该明确自己的特色和自己的不足,悉心衡量一下自身的优势和劣势,包括人力资源状况、内部管理、业务能力等因素,高度提炼分析,然后确定自己是特色文化,明确事务所文化发展的方向;其次是事务所人员应该协力同心地努力营造适合的文化氛围,将自身的优秀作风和品牌作为向社会宣传的硬件。再就是,律师事务所的文化建设与律师本身不同,它要有自身文化建设活动的载体,需要所训、所刊、所徽等示范性的媒介,同时更重要的是一个事务所要有积极关注社会、关注国计民生的意识,这是一个所在人们心中潜在的心理评价点。
(四)建设律师行业文化
从行业角度方面,律师队伍的文化建设至关重要的一环是整个行业文化氛围的形成。行业文化建设应当是宏观的、抽象的――对全体律师和律师事务所的建设进行调控,根据国家的方针,借鉴先进的经验,切合各地律师工作的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计划和文化制度,从而指引整个行业的文化建设方向,并从制度上保证律师业建设的环境。全国律协会长高宗泽说得好:加强律师文化建设必须要增强律师对职业的认知感、责任感、荣誉感,使律师正正派派做人,认认真真做事,增强律师行业的凝聚力。这段话中肯地指出律师文化建设的重点。文化建设首先从构成文化的个体着眼,律师行业就是要加强律师自身建设和事务所文化建设。当前我国律师实行“两结合”的管理模式,作为管理和服务部门的司法行政部门和律师协会应当为整个行业形成以文化建设为重的进步氛围给予足够的政策倾斜和理论指导。这是一个发展环境的问题,律师行业的文化建设和律师执业一样需要良好的环境。环境的培养,除了需要个体本身努力营造外,作为管理部门的行政机关和行业协会与时俱进、转变观念,加强投入,加强制度和组织保障,往往起到十分关键的作用。[19]
(五)加强律师团队建设,打造大牌律师
律师的业务活动有着浓重的个人色彩,律师习惯于单兵作战而缺乏团队合作精神,可单兵作战是无论如何战不过团体的。在现代信息社会,脱离集体单靠个人力量进行创新也是不可能的。律师事务所的创新越来越依赖于公开的信息共享、优势互补,依赖于律师之间默契的信息交流和信息反馈,越来越需要团队具有共同价值观和共同的目标。要在中国律师中打造大牌律师、品牌律师,就必须走团队发展之路,打造出规模宏大、管理先进、财力雄厚、声名显赫的名牌律师事务所。因为成就一个大牌律师,个人因素固然重要,但更为重要的是要有打造大牌律师的机构。一个律师,他的头脑再好,技能再精湛,如果一生栖身于一个只有两三个人的小型事务所,他终究也成就不了一个大牌律师。律师事务所就像是一家工厂,规模小、档次低的工厂,很难制造出名牌产品。只有当工厂达到相当的规模,它才有可能问鼎“名牌”二字。可以说,大牌律师是个人奋斗的成果,但更是环境铸造的产品,是打造的结果。[20]
(六)我国律师文化的建设,应当是民族特色与国际接轨的结合
文化本身的性质、内涵或者张力,更多地决定了它必须承载着民族、历史的东西,任何文化都不能截然割裂开文化的背景与文化的主体、客体和内容的关系。中国的律师文化在反映出律师行业文化特色的同时,还必须反映出中国律师文化的宗旨、服务对象,反映出律师文化的中国底蕴与特色,例如,在中国特色的法律背景下,《孙子兵法》、《孟子》等有关思辩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财产,诸多更易于被中国人所接受与认同的论辩演讲的技巧,调解、谈判、过程中符合中国人传统心理特点与习惯定势的双赢方式等等,都会通过律师文化的形式传递给当事人以更加容易接受与欣赏的服务模式。
但同时,毋庸置疑的是,加入WTO后的社会要求及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都进一步需要中国律师的人文素质和观念不能只停留在纯粹中国式的、传统的理念上,必须与之相互适应。如,WTO的目标与中国法制改革,都对律师业务发展的国际化、自由化、专业化提出了要求,律师事务所要尽快适应市场竞争的要求,从原始的、小生产的模式中解放出来,引进现代化的经营理念、管理制度、营销手段,实现事务所结构、管理模式、服务方式、业务领域等的根本性转变,走现代型、专业化、协作化的发展之路。所有这些都说明,律师文化的建设必须体现出与国际接轨,体现国际律师主流文化的特点。[21]
参考文献
[1]何谓律师文化..中国律师文化建设研讨会在京召开.
[4]http://省略/gsdisp.asp?jl=578.吉林省律师文化建设纲要出台.
[5]江西东太律师事务所.律师文化之思考.省略.
[6]焦洪宝.律师的角色与律师文化.http://省略/redirect/index.asp?url=http://law.省略/newlaw2002/slc/slc.asp?db=art&gid=335572764.
[7]朱媛,钱剑奎.我国律师文化的与众不同.http://省略/guanzh/07.htm.
[8]宋占文.论律师文化.http://省略/Article_Show.asp?ArticleID=5528.
[9]宋占文.论律师文化.http://省略/Article_Show.asp?ArticleID=5528.
[10]宋占文.论律师文化.http://省略/Article_Show.asp?ArticleID=5528.
[11]李瑜青.法律社会学导论•序[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4.
[12]李瑜菁.法治与律师职业的使命[J].学术界,2005,(4):114-115.
[13]焦洪宝.律师的角色与律师文化.http://省略/redirect/ndex.asp?url=http://law.省略/newlaw2002/slc/slc.asp?db=art&gid=335572764.
[14]参见总理于2004年6月28日在全国依法行政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所作《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努力建设法治政府》讲话第三部分。
[15]全国司法行政工作“十一五”时期规划纲要[J].律师世界,2006,(6):4.
[16]参见黄远志2003年3月7日在湖北律师队伍建设座谈会上的讲话.
[17]刘桂明.我们怎样做律师?[J].中国律师,2005,(1):88-89.
[18]陈兴良.中国律师业发展中存在七个不平衡.http://省略.
[19]鹿存强.加强律师文化建设,推进依法治国进程.http://省略/Article_Print.asp?ArticleID=259.
篇2
近年来,我校紧紧围绕如何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为目标,以人为本,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主题,努力创造适合学生健康发展的教育,做了大量有益的探索,凝聚了我校全体师生的教育智慧。为进一步总结我校在实践中的收获,现将我们的几点做法总结如下:
一、问题的深化探索
针对学生对主食“国家课程的品种单一”,“副食缺乏”的课余文化迫切需要,如何在学生个性发展方面,做到更具体,更全面,面向全体学生,增加参与面是问题的关键。
在突破应试教育的局限性,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通过校本课程的开设,经过深化探究逐步找出了一条适合学生发展的道路。
二、找准支点不断深入
我校位于桃林镇,该镇有一万多亩的茶园,茶叶产业已成为当地的一项特色产业。“诸城(桃林)绿茶”有中国“最北端茗茶”之誉,有五个系列10多个品种,许多品牌被农业部认定为国家有机食品和国家名牌。不少学生家庭种茶、制茶,茶叶与学生平时生活融为一体。本镇多年的茶叶种植管理、生产与开发,形成了丰厚特色的地域茶文化。针对这一有利资源,我校开发了以此为主题的校本课程:《中国最北端茗 诸城(桃林)绿茶》,并以此为支点发展各种社团活动,使校本课程的发展不断深化。
三、创新活动形式
(1)研究课题为先导,社团活动重落实。我校申请的“中国最北端茶特色研究――以桃林绿茶为例”被潍坊市社会科学委员会规划为重点研究课题,通过课题研究,学习研究茶文化知识,了解桃林茶叶的历史、地位和影响。学习桃林茶叶的创业史、了解茶树德栽培、茶树的栽培、茶树的管理、茶叶的采制、学习茶叶初制、加工理论知识、泡茶技艺、学习茶叶的营销知识、科技兴茶等理论知识,积极组织茶文化知识竞赛,为社会实践和探究打下理论基础。
诸城四中茶学社下设了种植与管理小组(促进了家中有种植茶叶同学的学习交流和其他同学对此的热爱)、茶艺小组(培养茶艺表演和学生的礼仪基础)、茶与书法小组(让我校开始《用笔书法》课程多了一份特色)、茶诗词歌赋诵读小组(培养了学生普通话标准的应用)、茶与电子商务小组(为学生在销售和电子商务种下了种子)、茶与画小组(增强学生的绘画基础和师生的灵活性)、“无我茶会”(通过学生自带茶具、茶叶等在学校的文化广角忘我的交流),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发展了学生将来踏上社会的适应能力,让他们不再怕人,敢于和“陌生人”打交道的能力;同时在活动过程中不断渗透道德教育,培养学生能吃苦耐劳精神。
(2)实践和探究为载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掌握茶的基础知识和和掌握制茶工艺理论的基础上深入调查研究,走出课堂,走进田间地头,进入生产第一线。校长和老师导学采茶实践,跟茶农学采茶技巧,跟制茶师傅学习制茶注意事项和制茶工艺,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初步掌握如何利用现代技术,如运用空调机、除湿机改变原来靠天吃饭的不利因素,提高茶叶品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到学习的兴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动手操作的实践和创新能力。
(3)举行“科技致富、科技兴茶”专题采访。此活动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了解社会主义新农村、诸城市北端茗茶叶生产合作社,初步树立科技致富、化零散为整体,抱成团闯市场的意识,并实际接触一些致富的本领技能。①社会问卷调查,了解茶乡经济变化、茶叶信息动态、茶农心声,了解农村科技现状。设计一些社会调查课题让学生回乡调查,从而加深对茶叶生产的了解。②典型采访感受农村科技致富的魅力如对诸城茶业领军人――王景昌的采访,学生写成报告,通过“校园之声”展示探究的成果。通过采访、参观、调查研究学科知识得到了拓展,写作能力、交往能力、探究能力得到了培养。③学科渗透和整合:语文课:诗词歌赋的朗诵于书写;结合所学地理知识分析桃林茶的种植优势条件;生物科:讲述茶苗的培育、病虫害的防治;信息技术课:茶与电子商务,初步了解网络营销技巧;艺术科:让学生欣赏各种茶具的造型美、装饰美;学习茶艺表演,泡饮技艺等使学生全面了解桃林茶文化丰富的内涵,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对生活的热爱。
四、内容及实施所采取的措施
在实践研究的过程中,经过反复筛选确定了该校本课程的主要内容。逐步完善学校的茶文化活动室和校内课堂实践基地的建设,丰富茶文化研究的氛围和力度。
(1)师资课时与评价。由一名中层领导包靠,设一名专职教师和多名兼职学科教师组成,活动课时计入总课时,每周至少一节,日常社团社的各兴趣小组每周至少活动一次,利用周六周日到茶园、茶基地跟茶农和制茶师傅交流学习,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每月根据找学生座谈和调查问卷的方式考评每位参与教师,并及时收集师生更好的建议。不管师生,只要有突出成绩就给予通报表扬和物质奖励,并计入年终考核量化。
(2)茶文化育新人,加强对德育的渗透。本着“尚德、添能、立人”的原则,以茶文化育新人。通过校本课程的开设和活动的开展,师生不仅懂茶、识茶,还充分挖掘茶的内涵,将茶文化教育从课程深入到德育工作中去,通过以茶养德,陶冶性情。培养学生遵纪守法、文明礼貌、热情好客、团结合作等良好品质的培养。
(3)构建校内外茶园实践基地,开发资源。诸城绿茶产业正在蓬勃发展,我校领导先后同怡明茶、颖青茶、德邻茶等多家单位协调,正在建设“茶园实践基地”和“茶文化”展厅,为深入开展以“茶”为载体的实践活动注入新的生机。
(4)家校联姻。学校即课堂,家庭即学校,基地即课堂。使校本课程的教学活动不再局限于校内课堂,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成为学生广泛学习的新内容。我校毗邻北端绿茶的发源地,学校周围就是茶园茶铺,学校里的学生有很多家里有茶园茶铺,积极引导有条件的学生参与家庭种植,到家长茶铺进行冲泡、品赏等活动,将学习活动引入家庭引入基地。深入生产第一线与茶乡制茶能手一起制茶,一起探讨,如何利用现代技术制茶,提高茶叶品质。同时聘请家长中的种茶能手进入课堂给我们讲解种茶、茶苗的繁育、幼苗管理、采摘、病虫害防治、越冬管理等方面的技术问题。
篇3
茶会,一种备有茶点的聚会。宋代朱《萍洲可谈》卷一曰:“太学生每路有茶会,轮日於讲堂集茶,无不毕至者,因以询问乡里消息。”巴金在《家》里写到:“这一次十几个青年的茶会,简直是一个友爱的家庭的聚会。”旧时工商业者以约定的茶楼作为行帮活动的场所,在茶座上互通行情,进行交易。这种聚会,通称“茶会”。
近期,贵州各地企业、茶馆等举行传统系列茶会,茶会中的茶具和泡茶方式皆不受拘束,旨在推广茶文化,让更多的人参与到重现茶文化的队伍中,通过茶会,聊聊琴棋书画,论论儒释道……
普及茶知识 体验茶文化
8月30日,由贵州省委办公厅、贵州省茶产业发展联席会议办公室共同举办的茶文化培训与推荐活动在贵阳市花溪迎宾馆举行,现场普及贵州茶产业的文化知识,让大家领略、体验贵州绿茶风采文化。百余名嘉宾现场向茶艺精英与专家取经,就日常冲泡茶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等进行交流。
贵州省农委常务副主任、省茶办常务副主任胡继承现场解读黔茶故事:
我们为什么要喝茶?茶为国饮,喝茶健康。1992年世界卫生组织的维多利亚宣言,美国时代周刊罗列的健康有机产品绿茶是第一,蓝莓是第二。专家讲茶与健康,茶字就是长寿的意思,喝茶的人都长寿。
为什么说贵州茶好?高山云雾出好茶,贵州是中国唯一兼具低纬度、高海拔、寡日照生产绿茶的全境高原,生产出来的绿茶品质是一流的、业界公认的。2006年到2010年,贵州茶在全中国做万人品茗,喝过的人都说“好”,说贵州茶是生态茶、健康茶、安全茶、品质一流的茶。
为什么要推介茶?都知道都匀毛尖和绿宝石,中办、国办长期喝贵州雷山茶,我们在北京玉渊潭公园做了7年的品茗活动,那一带的人都知道贵州茶。在推介贵州茶上机关要带头、领导要带头,带头做到人人会喝茶、人人会泡茶、人人对贵州茶有自信,推荐、宣传贵州茶。
为什么要为贵州茶“站台、背书”?我们爱茶、喝茶、推介茶的背后,是贵州700万亩的茶园,这些茶山是贵州高原非常美丽的风景线,也是多彩贵州的重要旅游胜地。
茶文化培训与推荐活动现场,在每个茶席旁,都摆放了茶供品茗,每一桌都有一个茶艺师为大家泡茶,用不同方式为嘉宾讲解绿茶的冲泡、饮用方法。
本次普及系列活动是第一期,通过茶话会的形式,将群众与茶艺大师们聚集到一起,品茗贵州的“三绿一红”重点品牌及其它主要品牌的茶。贵州绿茶跃上新台阶,都匀毛尖茶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获奖是其重要标志。都匀毛尖之所以获得荣誉,完全是其优异的品质决定的。1915年在国际赛会上获奖后,即有人称贵州“北有仁怀茅台酒,南有都匀毛尖茶”。
胡继承认为,贵州是中国茶园面积第一省,要从面积、产量大省,做到产业强省,路子还很长。但只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一定会推动贵州成为在面积上、产量上、品质上、品牌上(规模、品质)引领中国的茶产业强省。
申时七杯茶 健康你我他
凉爽的秋日,在美丽的茶乡贵定县云雾镇,聚福轩举行了一场亲近自然的心茶之旅――对话内心的申时茶会。在宁静的下午,听着微风、秋蝉、花开、水滴的声音,遇见那个久违的自己……
古人根据一日间太阳出没的自然规律、天色的变化以及自己日常的生产活动、生活习惯把一天划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两小时。其中,申时(15:00-17:00)又称哺时、日铺、夕食等,此时饮茶补水是对肺经,膀胱经等人身命脉最好的保养,且此时与五行中阳金相应,身体需要充足的水分参与运化,如申时可以让身心停下来,安顿的把茶喝透彻,喝到身体微汗,可以清净身体、平静情绪,可谓是:“申时七杯茶,健康你我他”。
在忙碌的都市生活中你多久没有与大自然亲近?多久没有安静的坐下来喝一杯茶?多久没有与内心的那个自己对话了呢?请停下来,加入我们,一起在大自然中去品茗。
陶瓷与茶文化的碰撞
中国是茶的故乡,饮茶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三国时期,江南人已有了饮茶的习惯。到了魏晋南北朝,士大夫中已形成饮茶之风。唐代中期,一些较大城市开始出现专营茶水的茶肆。可见,茶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久而久之,对于茶的品类、烹茶之水、泡茶之法、饮茶之具、敬茶之礼,都有了许多讲究。于是,产生了丰富多彩的茶文化。
篇4
虽然国内电视剧制作方有着很高的拍摄热情,但是就播出情况仍然存在诸多问题。错误的市场定位和盲目的拍摄制作,都无法从真正意义上使茶文化电视剧受到观众的认可,制片方和地方政府应该从这一问题出发逐步推动茶文化电视剧的发展。本文首先就茶文化电视剧的定义和发展现状进行了阐述,然后在此基础上,从电视剧传播角度分析了我国茶文化的两大特征,希望对我国茶文化电视剧的制作有所帮助。
关键词:
电视剧;传播角度;中国茶文化
随着社会文化的不断发展,电视剧的形式和内容不断丰富,人们通过收看电视就能够得知古今中外的各种信息,从而增加自己的见识,拓宽自己的视野。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必须传承下去。然而,就现阶段而言,国内文化缺失现象较为严重,越来越多的青少年漠视我国传统文化,很显然这不利于国内文化事业的发展。由于电视剧制作单位属于媒体范畴,有着加速信息推广和传播的作用。茶文化通过电视剧的传播,可以使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和认识中国茶文化,从而有利于我国茶文化的繁荣发展。
1茶文化电视剧概述
近年来,茶文化成为电视剧中经常出现的素材。当然,茶文化电视剧的形成和传播受到了我国传统茶文化的影响。茶文化电视剧属于我国文化产业,国内很多茶区对茶文化电视剧的发展十分重视,并以此为平台宣传本茶区的茶文化和茶叶特点,从而提升本地茶叶品牌的知名度。茶文化电视剧有利于茶区文化竞争力的提高,并最终促进茶区茶业经济的发展。四川是我国的重要茶区,然而国内却并未出现以四川茶文化为主题的电视剧,不得不说这是一大遗憾。相比之下,北京不是产茶地区,但其茶文化十分浓郁,很多电视剧中都借鉴了北京的茶文化场景。据调查统计显示,我国茶文化电视剧的产量较少,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一些大型茶区对于茶文化电视剧的重视程度不高,在较大程度上影响了茶文化电视剧的筹划和拍摄工作。从电视剧题材加以分析,我们不难发现我国茶文化电视剧的取材范围十分广泛。茶文化电视题材囊括古今中外的茶文化内容。当然,茶文化电视剧的取材也受到当今电视剧潮流的影响。比如最近,越来越多的观众喜欢收看都市题材的电视剧,因此,以都市题材为主题的茶文化电视剧在所有题材电视剧中是数量最多的。虽然茶文化电视剧的题材涉及范围较广,但是诸如传记题材和军旅题材等题材的电视剧均没有出现茶文化因素。事实上,我国茶文化有着几千年的历史,其与社会各个方面都结合紧密,而电视剧筹划人员并未完全认识到这一点,所以导致国内茶文化电视剧仍旧存在遗憾之处。就电视剧的内容来看,茶文化电视剧表现的内容较为丰富,比如爱情、成长、生活、家族以及友谊等。当然,对国内茶文化电视剧进行分析后,我们不难发现茶人茶事主要是此类电视剧的切入点。也就是说,电视剧并没有单刀直入地向人们阐释什么叫做茶文化,而是借助茶人的事迹和茶事活动进行串联,从而向观众呈现出更加真实生动的茶文化内涵。我国近年来拍摄了很多有关茶文化的电视剧,这些茶文化电视剧使人们更好地认识了茶文化的地域特征和内在魅力。例如,《张三茶庄》借助茶庄的茶事活动向人们展现了国内茶人的精神面貌;国产电视剧《茶花女》讲述了“千两茶”传人的故事,使观众从中体会到革命时期茶人的艰辛;《老铁茶坊》从简单的生活场景出发,向观众勾勒出茶文化的脉络。不同的茶文化电视剧的切入点都有所区别,使观众在收看电视的过程中感受我国茶文化之魅力。
2中国茶文化电视剧传播的现状
虽然我国茶文化电视剧的数量较少,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国内茶文化宣传的热情低。相反,一些地方政府积极支持茶文化事业的发展,而一些电视剧制作方则选择以茶文化为主题制作电视剧,这些事实都是对茶文化推广热情的一种反映。虽然国内电视剧制作方有着很高的拍摄热情,但是就播出情况仍然存在诸多问题。比如说,茶文化电视剧只在一些地方电视台播出,而无法在卫视台播出,因此其受众面可想而知。就众多国产茶文化电视剧来看,其主要受到茶区政府和制片单位的委托,因此电视剧中出现了很多茶文化地域特色,但是这种设计并不能为其赢得国内的广泛观众。茶文化电视剧对于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还有利于茶叶品牌的开发。错误的市场定位和盲目的拍摄制作,都无法从真正意义上使茶文化电视剧受到观众的认可,制片方和地方政府应该从这一问题出发逐步推动茶文化电视剧的发展。为了改变这种状况,电视剧制作方应该与文艺工作人员相互合作,并在电视剧中将茶文化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样就有利于提升茶文化电视剧的口碑,从而使此类电视剧受到越来越多观众的喜爱。
3基于电视剧传播角度的茶文化特征分析
随着茶文化的不断传播,茶文化电视剧的发展是情理之中的事。茶文化电视剧不仅受到茶文化发展的影响,同时还会反过来影响到茶文化的传播和推广。为了使茶文化电视剧符合大多数观众的品味,电视剧制作单位在拍摄电视剧之前就需要进行市场调查,从而了解观众的真实想法。在某种意义上,电视剧影响着观众对于事物的看法,并间接影响着观众的价值观和思想观念。换句话说,电视剧不仅直接向观众传递着各类信息,同时也达到了心理暗示的目的。收看电视剧之后,观众会主动或被动地接受电视剧所要传达的内容。就国产茶文化电视剧而言,茶文化是其重要创作题材,观众收看电视节目后会进一步了解我国的茶文化特征。
3.1我国茶文化丰富多彩
从国内诸多茶文化电视剧来看,我们不难发现国内茶文化有着丰富多彩的特点。茶文化所涉及的范围比较广泛,包括茶艺表演、茶事活动、饮茶历史和茶人精神等,这些因素成为国产茶文化电视剧的重要内容。我国茶叶品种较多,包括红茶和绿茶,还包括黑茶和白茶等。当然,茶人在饮茶活动中会与茶艺活动以及茶事活动相接触,从中领略茶文化的魅力。除此之外,饮茶在古代被看作一种高雅的象征,文人雅士的饮茶活动对市民阶级也造成了较大的影响。我国茶文化历史名人对于我国茶文化的发展有着突出的贡献,其历史事迹也被作为素材应用到茶文化电视剧中。以电视剧《茶颂》为例,其主要讲述的是近代西南地区的茶马互市历史。在清朝时期,我国西南地区的茶叶经济受到英美帝国的打压,但是经过不懈的努力,电视剧中的主人公却带领众人在茶业领域赢得了阶段性的胜利。观众在收看这部电视剧的时候,不仅会对清朝末年的茶政制度有所了解,同时还能够对西南茶区的茶文化习俗有所认识。除此之外,《绿茶情缘》这部电视剧则以20世纪50年代的国内“南茶北引”的事实为背景,山东茶农突破重重困难最终使绿茶在当地成功栽种,从中观众可以体会到我国“南茶北引”的困难和艰辛之处,从而对国内茶叶商品倍加珍惜。
3.2我国茶文化有着浓郁的时代感
我国茶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不同朝代的茶文化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存在区别。现阶段,政府对于文化事业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因此茶文化事业在国内得到了较大的发展。茶文化电视剧反映了茶文化的深层次精神内涵。就我国目前的茶文化电视剧而言,观众从中可以发现我国茶文化有着浓郁的年代感。比如说,国产电视剧《老铁茶坊》借助简短的故事向人们展示了当代茶人的精神面貌,这种真实而简单的信息传达方式赢得了观众的喜爱。当然,茶文化电视剧《十八香》的主角是一群“90后”的小伙伴,制作人通过展现他们的言行举止向观众传递着当前青少年对于茶文化的传承问题。再比如说,《远方来的茶客》这部电视剧涉及到国外饮茶元素,观众通过收看电视不仅可以了解中西茶文化之间的异同,同时还会就目前人们对于茶文化价值的认同问题产生深思。当然除此之外,《功夫茶王》这部动漫主题的电视作品也深得青少年的喜爱。青少年是祖国的花朵,关系到祖国的未来发展。《功夫茶王》既满足了青少年的精神需求,同时还从侧面向他们普及了茶文化知识。虽然茶文化电视剧有虚构成份,但是其内容主要来源于现实生活,所以茶文化电视剧有着较高的文化价值。我国茶文化电视剧都具备一定的时代特征,因此使观众感受到茶文化本身的时代感。
4结语
综上所述,在国内众多茶文化电视剧中,茶文化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观众通过收看茶文化电视剧可以对我国茶文化特征进行认识和了解。我国茶文化电视剧由于还处于起步阶段,存在着诸多问题,电视剧制作方应该与文艺工作人员相互合作,提升茶文化电视剧的口碑。我国茶文化电视剧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其不仅有利于我国文化价值观的重塑和构建,同时还有利于使国内外越来越多的人感受到我国茶文化的伟大魅力。
作者:张帆 单位:徐州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
参考文献
[1]黄会林,受众:艺术创作的起始与归宿———关于电视剧传播与生存的思考[J].现代传播,2003(5):42-45.
[2]王钟陵.20世纪中国电视剧的发展过程及几个理论问题[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53-59.
[3]池建宇.电视观众收视行为的经验分析———基于北京市电视收视市场[J].产业经济评论,2009(3):49-64.
篇5
随着生活水平和文化素质不断提高,人们对产品价值的衡量尺度已发生变化,人的休闲文化体验过程成为消费的主题。因此,人们对体验性、休闲性、参与性、文化性较强的旅游活动产生了越来越浓厚的兴趣。茶文化旅游以其传统的养生保健和自然、清幽、淡泊、恬静的休闲方式、独特的观赏价值和体验价值、高享受的服务及蕴涵于生活方式的文化思想,正迎合了这一心理需求,能满足人们体验特色风俗、提高文化修养,获取人生感悟的需要。
一、汉中茶文化旅游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近年来,在茶界、旅游界等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和推动下,汉中的茶文化旅游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茶文化及茶文化旅游的理论研究随之展开;茶文化研究中心和各种组织团体陆续成立;并举办了影响巨大的汉中茶文化节及相关的茶文化研讨会。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开展茶乡生态游,打造出一批生态茶园旅游品牌
汉中北依秦岭,南屏巴山,气候温润,产茶历史久远,种茶地域广泛,茶园规模空前,如西乡、勉县、宁强、南郑等地,发展茶乡山水生态游,深受游客青睐。西乡、南郑等县以发展生态茶园为依托,开辟了茶园观光旅游线路,推出的茶文化旅游活动集采茶、制茶、品茶、茶艺表演、茶园观光等于一体,让游客在欣赏汉中茶园独特美景的同时,更好地去体验汉中茶文化的独特魅力。较好地实现了“以茶促旅,以旅促茶”的双赢局面,为汉中打造更多的生态茶园旅游品牌树立榜样。
(二)以秦巴茶艺、汉茶茶礼为代表的茶文化活动独具魅力
西乡茶艺,在制茶、烹茶、饮茶方面的技术已有较高的水平,形成了独具地域特色的一门艺术。西乡的“秦巴茶艺”,通过动态的冲泡及表演者服饰的配合与古筝音乐意境的烘托,将秦巴茶艺的大气展现在人们眼前。汉中茶艺表演的汉茶茶礼,展现出了汉朝时代的礼仪和茶文化风情。茶道表演将盛唐宫廷茶道用现代茶道的形式表现了当代的礼茶理念。茶技精湛,动作娴熟,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三)正在打造以欣赏、参与特色茶俗为主题的茶俗风情游
汉中独特的地理环境、饮食风俗及悠久的种茶历史,在长期历史积淀中形成了根植于民间的茶风习俗。汉中人的“罐罐茶”可被视为中国茶文化的活化石,就是煮茶不用壶、锅,专用陶瓷罐在火塘边煨制,茶中加佐料,如糖、大枣、枸杞、桂圆等,此种原始淳朴的饮茶法脱胎于古代的茶粥,实际上一直传承着汉唐时期我国最流行的饮茶方法――煎茶法,此法唯汉中地区独有。
过去关门制茶唯恐“独门绝艺”被人学去,如今聚集一起亮绝艺现场“斗茶”。巴山深处西乡县罗镇数千名茶农聚集在一起“斗茶”,进行采制茶比赛。由制茶历史都在20年以上的“老把式”登台亮相,进行鲜叶杀青、揉捻、初干、复干和足干这些制茶流程,角逐茶叶采制能手。
参加茶俗风情游,旅游者不仅能获得自然美的享受,且还能形成对生活和人生价值的体味,达到高层次的休闲体验。
(四)茶文化节的开展为汉中茶文化旅游发展创造新的契机
中国・陕西(汉中)茶业茶文化节以“弘扬茶文化、打响茶品牌、发展茶产业、壮大茶经济”为主题,节会期间举办了茶产品展示展销、名优茶质量评比、精品茶拍卖、茶艺表演大赛、生态茶园观光旅游、茶历史文化及茶产业发展高端论坛、茶书画及摄影作品展、茶商贸洽谈和签约等活动。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对于展示汉中悠久的产茶历史、独特的茶文化底蕴、加强经济文化互动交流、打响“汉中仙毫”品牌、推动汉中绿茶产业起到重要推动作用。阳春时节,趁着茶叶节的气氛,吸引了更多的游客到汉中体验生态茶园观光旅游。
汉中茶文化旅游虽然已有了一定的发展,但还存在很多问题。如对茶文化资源挖掘不够,尤其对汉中茶历史文化资源有待积极开发;茶文化商品包装没有地域特色;茶文化旅游项目单一,缺乏参与性;宣传营销不够,市场知名度不强;缺乏高素质的专业人才等。
二、汉中茶文化旅游开发对策
(一)更新观念,合理规划,准确定位
作为优秀旅游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汉中政府及业界应更新观念,顺应现代市场需求,努力营造汉中茶文化旅游发展的良好环境,大力发展汉中茶文化旅游。
汉中茶叶产地生态环境良好,这就为茶园茶场观光、茶文化与乡土文化等休闲资源的整合重组提供了条件,将茶文化旅游与农家乐等乡村生态休闲活动结合起来,达到资源互补,双向共赢。如汉中市南郑县罗帐岭茶园,西乡县万亩生态观光茶园―东裕茗园,西乡五里坝镇的有机生态茶园等,这里终年云雾环绕,生态资源极佳,发展乡村旅游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旅游企业应充分依托当地自然生态环境、农田野趣和农家乐雏形,把茶文化旅游产品打造成汉中休闲旅游度假目的地的知名品牌。
通过调查数据分析,汉中的主要客源市场来自本省和周边几个省份,且多数是在春秋两个季节的节假日期间自费旅游,停留时间仅1~2天。因此,目前汉中茶文化旅游应走中低端旅游路线,兼顾高档的市场定位。
(二)科学设计旅游产品,不断丰富和发展茶文化旅游项目
深挖汉中茶文化旅游资源,进行科学包装设计,合理安排,以丰富多样的茶文化旅游项目来迎合和满足不同市场需求。依据汉中茶文化旅游资源的特点,可具体开展茶乡生态游、茶保健游、茶节庆游、茶民俗风情游等活动。
“雨洗青山四季春”的宜茶环境和“高山云雾出名茶”的独特地形,使汉中绿茶具有无可比拟的内在品质。如南郑罗帐岭茶园,2004年主席曾到这里视察并大加赞赏,此举给当地茶农以极大的鼓舞和发展热情,当地发展茶乡山水生态游,深受游客青睐。
近年来,西乡县坚持以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独特的茶叶资源为依托,以建设“中国最美丽的茶乡”为目标,先后投资数亿元完善旅游设施,延伸产业链条,展示茶乡风情,弘扬茶文化,将茶叶产业与旅游产业发展、茶叶深精加工相结合,启动了集茶文化展示、茶园观光、休闲、品茗、购茶为一体的生态观光茶园游。
(三)营造茶文化旅游氛围,加强“汉中仙毫”名茶品牌效应
从调查数据分析来看,“汉中仙毫”品牌知名度低,参与茶文化旅游热情不高,茶文化休闲体验氛围不浓厚。因此,应在“汉中仙毫”整体品牌统领下,整合西乡“午子仙毫”、南郑“汉水银梭”、镇巴“秦巴雾毫”、勉县“定军茗眉”、宁强“宁强雀舌”等子品牌。在各县区茶文化旅游景区道路标识、建筑风格、购物品等方面体现各地域特色,使游客一走进该茶文化旅游景区就能从视觉上有明显的冲击和感受,体验到该茶文化旅游区的特色和气氛,通过电视、网络等主流媒体加强宣传促销,扩大“汉中仙毫”整体品牌形象及各茶乡个体旅游形象。举办茶文化节等节庆活动,开发茶文化旅游形象纪念品,不断提高游客对汉中茶文化旅游活动的参与热情。
(四)加强茶文化旅游研究,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
汉中茶文化旅游正处于起步和发展阶段,应充分利用茶文化研究中心及高等院校等科研机构,加强对汉中本地茶文化旅游资源的深入挖掘和整理,为进一步资源评价、规划、开发和保护做好充分准备。另外,茶文化旅游是高端的文化旅游形式,参加者一般都具有较高的文化知识和素养,所以,需要高素质的专业人员带领游客去深入体会茶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因此,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是实现茶文化与旅游完美衔接,成功开展茶文化旅游的关键所在。
三、结语
篇6
关键词:旅游管理专业;课程内容;课程设计;茶艺课程
作者:马晶(四川商务职业学院,四川成都610000)
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地方利用茶文化资源开发设计旅游活动,把茶文化与旅游业结合在一起,相互融合、相互促进,以实现共同发展。在这种情况下,部分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设置了茶艺课程,以基础课或选修课形式出现在课程体系中,增进学生对茶文化的了解,成为全面发展的专业人才,以便将来更容易就业。
1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设置茶艺课程的必要性
1.1适应旅游业发展的需要
文化旅游是是我国新兴的一种旅游理念,引领了旅游业发展。茶文化作为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以丰富深邃的文化内涵、独具特色的审美价值、修身养生的休闲方式受到国人的广泛喜爱,这使其成为重要的旅游资源。开发拓展茶文化旅游业,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作为支撑。因此,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设置茶艺课程,培养学生茶文化相关知识,掌握茶文化旅游活动设计与开展技能,适应当前茶文化旅游业发展需要。
1.2满足职业发展的需要
茶文化旅游业迅猛发展,是当前国内外游客相当喜爱的一种文化旅游形式。受中国经济形势利好趋势影响,我国很可能成为全球最大的茶文化旅游目的地之一,将来既懂旅游又懂茶文化的专业人才会十分抢手。为适应这样的职业需求,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应当设置茶艺课程。
1.3完善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需要
旅游管理专业不仅包含旅游方面的内容,也涉及文化、经济、管理等方面内容,这使得文化教学是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特别是这些年来茶文化旅游业异军突起,对旅游管理专业的文化教育提出了更要要求。从教学角度看,旅游管理专业设置茶艺课程可以进一步完善专业课程体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茶文化素养。
2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茶艺课程设置分析
2.1课程设计
在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茶艺课程设计的主要思想是理论与实践现结合,以行业发展和职业需求为导向,结合茶文化体系设置课程,传授給学生茶艺相关的知识与技能,实现课程教学目标。
第一,理论教学与实践实训相结合,建立基础知识与能力培训一体化课程。茶艺的自身特点决定了其课程体系必须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理论教学与实践实训无缝衔接。以泡茶为例,了解茶叶的特性、茶具的质地等基础知识是泡好茶的前提条件,掌握泡茶的工序、技巧是泡好茶的必备能力,只有兼具知识与能力才能泡好一杯茶。因此,茶艺课程要采用理论教学与实践实训相结合的课程体系,实现校内教学与校外就业的无缝衔接。
第二,以“茶艺师”岗位为导向设计茶艺课程。根据“茶艺师”的岗位要求、工作内容、工作任务、工作过程等设置茶艺课程,切实培养学生的岗位工作能力,提高未来的就业能力。
第三,在课程设计中融入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按照国家职业标准对“茶艺师”等工作岗位的基本要求设计茶艺课程,使教学内容与实际岗位要求相对接。
2.2课程内容选取与组织
2.2.1内容选取
基于课程设计选取茶艺课程内容,使课程体系符合旅游管理专业茶艺课程定位与教学目标。茶艺课程内容选取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选取的课程内容要能突显应用性与实用性,做到理论知识够用、实践教学切合实际。从课程内容的规划到遴选,再到整合分解,每一个环节都要突显应用性与实用性并重原则,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职业能力。
第二,茶艺课程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兼具的课程,其设置目的是补充旅游管理专业课程内容,培养学生的茶艺技能,使学生成长为未来对口岗位需要的人才。因此,应当根据旅游管理专业相关的对口岗位选择茶课程,如“茶艺师”等。以岗位活动为内容、以岗位要求为立足点,针对实际需求选择适合的课程内容。
第三,结合国家职业标准拓展课程内容。设置茶艺课程,不仅要学习相关的茶艺知识和技能,还要帮助学生掌握实际工作岗位需要的有关能力,取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便于将来顺利就业。因此,茶艺课程选取的内容要与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相适应,实现教育教学与职业资格证书考试接轨。
第四,把学生全面发展需求作为茶艺课程内容选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为了学生全面发展,使学生具备良好的文化素养和岗位从业能力,增设茶艺课程,拓展学生知识与技能的广度、深度。
2.2.2内容组织
根据茶艺课程设计与内容选择要求,结合旅游管理专业特点与教学规律,基于“模块化整合项目遴选任务分解”思路建立茶艺课程体系。主要课程包括茶及茶文化基础知识课、各类茶及冲泡技能课、茶艺服务课。其中,茶及茶文化基础知识课的主要内容是茶叶基础知识、茶文化简史、饮茶的健康性等,教学目标传承茶文化知识,让学生掌握我国的茶文化;各类茶及冲泡技能课的主要内容是绿茶、红茶、白茶、乌龙茶等知识、冲泡技艺,教学目标是让其掌握各类茶叶的特性与冲泡技巧,能够进行茶艺表演;茶艺服务课的主要内容有茶艺接待服务、行茶礼仪、茶叶销售等,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茶艺服务能力、茶礼、接待能力等。
茶叶课程内容要符合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目标,具备实践性、职业性及开放性,能够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职业素养,为未来就业奠定良好基础。因此,课程内容要兼顾理论教学与实践实训两个方面,改变过去重理论、轻实训的教学现状。如,结合冲泡技艺、流程等讲各类茶的知识,将知识讲解与技能训练结合起来,帮助学生把理论知识用于实践,真正掌握茶艺技能。
2.3课程教学
在旅游管理专业中,茶艺课程以基础课或选修课的形式出现,以培养学生的茶艺基本知识、茶艺表演技能及茶叶销售能力等为教学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茶艺课程教学应强调以下三个方面内容。
第一,课程教学要教、学、做相结合,切实践行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设计,实现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所有教学活动都在实训室内完成,先讲解理论再动手实践,学生一边学一边做,将理论知识内化为自身的实践能力。
第二,采用“三段渐进”实践教学模式,实行分段分层教学。在实践实训环节中,根据学生能力发展规律和一般认知规律将实践课程分成三个阶段,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逐步展开具体的教学内容,促进学生能力逐渐提升。第一阶段,在课堂、实训室内开展基础知识学习与技能训练,让学生初步接触茶艺并掌握基本泡茶技能和岗位工作能力;第二阶段,组织学生利用课后时间实训,强化课上所学,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第三阶段,组织学生到合作企业内部顶岗实习,将课堂所学的技能应用于岗位实践,实现从课堂理论知识到岗位实践的顺利转换,培养学生岗位工作的职业能力。
第三,建立科学合理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多渠道、多方式的进行教学考核,客观而全面地反映教学全貌,发现茶艺课程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并深入分析问题成因,及时制定改进措施以优化教学效果。第一,结果考核与过程考核相结合,使考核覆盖教学的全过程,改变过去只注重结果考核的片面做法;第二,理论考核与实训考核相结合,全面考察学生的知识与技能掌握情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第三,课程考核与职业技术鉴定相结合,使茶艺课程教学与国家职业标准对接,培养优质人才。通过以上三个方面的结合构建健全完善的考核体系,发挥考核结果对课程教学的优化、完善作用,不断提升教学水平。
篇7
关键词:茶叶;企业营销;策略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7-0-01
一、我国茶叶产业的基本现状
(一)中国茶叶产业的供给状况
1.茶叶生产规模迅速扩张 近10年以来,我国茶叶种植面积扩大,单位亩产和总产量水平快速提高.根据《2011年中国茶叶行业发展报告》数据显示:2011年,我国茶园总面积达到2112.5千公顷,茶叶总产量达到162万吨,而今年我国茶叶产量持续增长,有望突破170万吨。
2.茶叶品种丰富,区域名优茶发展迅速 我国茶区分布广,资源丰富,茶叶种类繁多,有红茶、绿茶、乌龙茶、黄茶、白茶、黑茶六大茶类。 产品供应充足,品种丰富,消费者可任意选择。
3.茶叶生产布局不断调整 绿茶种植面积快速上升,红茶稳中有降,乌龙茶,普洱茶不断扩展。统计资料表明,2000—2008年间我国茶叶种类的产量中,绿茶在整个茶叶中占有绝大部分的比例,乌龙茶次之,红茶在整个茶叶产量中只有很小的一部分。
4.茶叶企业快速发展 近几年我国茶叶行业发展速度较快,受益于茶叶行业生产技术不断提高以及下游需求市场不断扩大,茶叶行业在国内和国际市场上发展形势都十分看好。
(二)我国茶叶产业的市场需求状况
1.茶叶内销稳定增长,逐年上升,空间巨大。在过去10年间,世界茶叶产量和消量都在逐步增长。2010年,我国茶叶消量111.5万吨、我国茶叶人均消费量0.76千克。
2.名优茶消费迅速增长。目前茶市产量无法满足市场需求,无论普洱、乌龙还是龙井,全国各地“涨”声一片。然而,高价并没有削弱今年茶市的热度,今年网上买家的热情有增无减。
3.茶叶消费结构和群体不断变化 。绿茶、花茶、红茶、乌龙茶、普洱茶很受消费者的青睐,从淘宝近期的茶叶消费结构分布来看,25-34岁之间的买家是绿茶的主流消费人群。更年轻的一般选择花草茶,而更年长些的,喝铁观音、红茶会比较多。
4.市场消费趋势不断变化。目前茶业消费市场的发展趋势变化:从单一走向多元化;从名茶走向名牌;从奢侈品走向必需品;从时尚走向保健;从业务考察走向大众旅游。
(三)我国茶叶市场的流通状况
1.茶叶专卖店 茶叶专卖店最初的产生是由于流通体制改革后市场的开放,一些茶场、商贩在销区或产区设立茶叶专卖店推销茶叶产品。目前,茶叶专卖店已经成为消费者购买中高档茶叶的理想场所,也成为生产者推销茶叶的理想场所。
2.茶馆、茶会所 茶艺馆是近年来新兴的一个消费场所。与传统茶馆类似,茶艺馆一般都具有喝茶、休闲、会友、沟通信息等功能,所不同的是,现代的茶艺馆更讲究茶叶冲泡的技艺以及富有艺术情趣的饮茶方式,环境设备也趋于高档,并具有浓厚的文化色彩。
3.商场、超市、便利店 因为购物的便利性,目前相当一部分人会选择在商场、超市、便利店去购买茶叶。
4.网上销售。网上商城与实体店的差距不仅在逐步淡化,甚至在某些方面,还体现出实体店无法比拟的优势。因此,不断有茶叶企业开始尝试采用电子商务模式来扩大茶叶产品销售。
二、传统优势产业中的基本营销理论
(一)市场营销策略
市场营销策略(简称 4P's)是企业以顾客需要为出发点,根据经验获得顾客需求量以及购买力的信息、商业界的期望值,有计划地组织各项经营活动,通过相互协调一致的产品策略、价格策略、渠道策略和促销策略,(现代市场营销策略还要加上 政治权利、公共关系策略简称6P's)为顾客提供满意的商品和服务而实现企业目标的过程。
(二)市场营销的几个新理念
网络营销。网络营销是建立在互联网基础上,以营销型页面为载体产品信息,由营销人员利用专业的网络营销工具,面向广大网民开展一系列营销活动的新型营销方式。其主要特点是成本低、效率高、效果好。
整合营销。是制造商和经销商营销理念上的整合,两者共同面向市场,协调使用各种不同的传播手段,发挥不同传播工具的优势,联合向消费者开展营销活动,寻找调动消费者购买积极性的因素,达到刺激消费者购买的目的。
(三)品牌策略
品牌对营销者的作用:(1)有利于促进产品销售,树立企业形象。(2)有利于保护品牌所有者的合法权益。(3)有利于约束企业的不良行为。(4)有利于扩大产品组合。(5)有利于企业实施市场细分战略。
品牌对消费者的作用:(1)有利于消费者辨认、识别及选购商品。(2)有利于维护消费者利益。(3) 有利于促进产品改良,满足消费需求。
三、现代营销策略在传统优势产业中的运用
(一)价格策略
实行高品质低定价战略。追求稳定、可靠的产品质量;公道、合理的价格;便捷、优质的服务。按照商品价值与价格规律,市场经济规律,紧紧依靠最为广阔的终端消费市场,结合产品的生产成本,坚持高品质低定价,实现顾客让渡价值最大化,以赢得最多的终端消费者和争取最大的市场份额,让利于分销商。
(二)渠道策略
1.线上销售。在网民增长速度逐步放缓的背景下,网络购物应用依然呈现迅猛的增长势头,手机网络购物成为拉动网络购物用户增长的重要力量,2012年手机网购用户年增长 136.5%,达到5550万人。
2.线下销售。主要依靠自营店及加盟店开展终端零售业务;针对单位采取团购销售;积极寻找线下加盟商及商;与知名商业连锁企业进行战略合作;建设营销体验中心来宣传茶饮、茶文化知识、展示公司产品、提升公司品牌形象。
3.品牌营销。基于目前茶叶市场秩序混乱,品质参差不齐,品牌经营商定价的主观性、随意性、波动性,坚持塑造、宣传、推广自己的品牌,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引领和规范茶叶的行业标准、规范价格体系、职业操守、普及茶叶品饮知识,从而使得品牌广泛宣传,深入人心,赢得广阔市场及最广大、最忠诚的终端消费客户。
4.体验式营销。现代快节奏的生活、喧嚣的都市、污染的空气,人们难得觅一休闲去处,以形象体验店来展示公司的形象与产品,鼓励广大的消费者前来进行体验式营销。
篇8
摘要:文章通过对龙岩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找出了对龙岩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有利和不利的因素,并进一步提出了促进发展龙岩市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若干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龙岩市;专业合作社;发展;对策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者同类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建立和发展,是农业现代化和农民参与市场竞争的客观要求,对推动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农村经济,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龙岩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
龙岩市位于福建省的西部,通称闽西,东与福建省泉州、漳州两市接壤,西与江西省赣州市交界,南与广东省梅州市毗邻,北与福建省三明市相接,地处南亚热带北缘,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面积1.91km2,占全省土地面积的15.7%。森林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72.3%,是福建省三大林区之一。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经济作物有烟叶、茶叶、油菜等。畜禽饲养量等十一项畜牧业生产指标均居全省第一,特别是生猪产业,产业链长、优势突出,为全省之最。龙岩市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开展了试点示范,通过强化各项政策、项目开展、安排专项资金、人才培养、技术培训等方面的支持,有力地推动了当地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同时也提升了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和农民组织化程度,走出了一条引领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新路子。截至2010年6月底,已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642个,其中新罗区66个,长汀县89个,永定县90个,上杭县87个,武平县114个,漳平市96个,连城县100个,比2008年的193个增加了449个。2010年1-5月新增119个,入社农户1.83万户,带动农户10.78万户,出资额6.84亿,帮助农民增加收入5.12亿。注册商标66个,无公害认证22个,绿色食品认证5个,QS认证2个。
(一)农民专业合作社形式多样化
办社主体呈现多元化,主要由涉农部门如供销社、农业、林业、畜牧水产等单位和农村种养大户、营销大户、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村两委等牵头引办,充分发挥各种投资和合作主体积极性。漳平永福以台湾农民为主体成立的“闽台缘分高山茶产销专业合作社”属全省首例。采取“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公司+农户+专业合作社+基地”、“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等多种产业化经营模式;实行劳动技术、产品的联合以及资本的联合的合作机制;服务内容向标准化生产、无公害基地认证、品牌包装等方面拓展;合作内容扩大到种植、养殖、加工、销售、资源开发、农机服务、信息中介等多方面,涉及了龙岩市主要的优势农产品和特色农产品,如新罗区花生、漳平水仙、武平绿茶、连城地瓜干等。
(二)政府支持多样化
近年来各部门对合作组织积极做好拓展服务工作和人才、技术、资金等多方面支持。供销社系统,利用自身条件与优势,指导创办专业合作社和产业协会。如龙岩市的新罗区、上杭县、武平县针对新办农民合作组织均给予0.5万元-1万元不等的补助。培斜天然竹业专业合作社、中都诚福果品专业合作社、中山鲤龙渔业专业合作社、南洋北寮水仙茶专业合作社等获中央财政配套项目资金229.5万元。合作组织向农户供应优良的种子、种畜和种禽,按优惠价格供应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免费提供技术指导和培训,帮助农户营销农产品。
(三)培养典型专业合作社,示范带动作用强
目前,武平中山绿露仙草、连城曲溪笋竹等13个专业合作社被列入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千社千品”富民工程项目,4家专业合作社列入国家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项目。中山绿露仙草专业合作社推广“五新技术”,扎实推进仙草种植、加工、营销的规模化和产业化,提高产品质量。2010年,省级“一村一品”示范村东坑村蔬菜专业合作社引导专业合作社规范建设,壮大示范专业合作社队伍。龙岩市重视典型合作社的引路作用,通过逐级抓试点,及时总结经验,宣传推广,指导农民进行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帮助农民增产增收。
(四)实施农民专业合作社品牌战略,增强竞争力
有关部门积极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申报绿色、有机食品认证等服务,帮助创建品牌,提升农产品商品档次。新罗区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商标注册,打造名优品牌,注册了“龙锦”生猪、“闽西好”食品、“月桂”农家鸡等15个商标,打造“一村一品”黄坂月桂鸡、培斜茶叶、洋畲柑桔、梅花山蔬菜4个项目,龙岩咸酥花生被评为“福建省名牌农产品”。2009年恒发脐橙专业合作社“才溪”牌纽荷尔脐橙荣获“福建省名牌农产品”称号。连城兰花、漳平水仙茶获国家地理标志商标,连城地瓜干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漳平木村公司被授予省品牌农业企业金奖。永福高山茶在2009年上海国际茶叶博览会和中国山东国际茶文化博览会获得“一金二银”奖项,漳平软枝乌龙茶获得一项“金奖”。武平绿茶在2010中国(上海)国际茶业博览会获奖。通过实施品牌战略,不仅增加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提高产品知名度,同时扩大市场营销,促进产业的快速发展。
二、龙岩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存在的问题
龙岩市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对于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推进特色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都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组织机构不健全
有些专业合作社和内部管理制度不完善,虽然制定了合作章程以及理、监事会等组织机构,但形同虚设实际运作起来没有起到作用。一些专业合作社民主管理制度没有很好落实,有些财务人员文化素质低,没有专业知识,对专业合作社的运行机制学习不够。成员与合作社的利益联结不够紧密,财务管理不够规范透明,盈余分配落实不健全不到位,对成员未进行利润二次分配,大多收益对龙头企业、运销大户手中,农民得到的实惠较少,造成农民的利益得不到合理保证。
(二)专业合作社贷款、融资困难
由于合作社内部现金入股较少,专业合作社运作资金缺乏。扶贫项目、农业标准化生产、农产品认证、无公害基地建设、“一村一品”建设等项目资金,难以与专业合作社实现有效对接。在政府的扶持政策和资金不到位,商业银行在农村领域的贷款份额大大降低,农村信用社的贷款非常有限的情况下,合作社能获得外界资金支持的机会很少。
(三)政府优惠政策尚需妥善落实
随着《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颁布实施,政府对合作社高度重视,各种扶持优惠政策相继出台,实际上许多政策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在有些基层没有很好地落实到位,税收优惠政策各地执行不统一,造成许多合作社不敢建账,担心健全的财务制度会被作为征缴更多税的依据;用电优惠政策得不到落实,使合作社运作成本提高;支农项目资金难以与专业合作社实现有效对接。
(四)专业合作社的科技、管理人才短缺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经营管理者主要是由合作社内部人员担任,其文化知识、经营管理能力、技术水平等相对较低,造成对现代农业技术、生物技术、新品种的种、养、加模式技术缺乏,对政府及政府部门的依赖性增强,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合作社的创新和发展。而日益加剧的市场竞争也使得合作社更加需要有专业的技术人员、经营人员和管理者加入进来,但合作社的自身条件难以吸引到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三、龙岩市农民专业合作社持续发展的对策
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加快农业、农村经济和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农民专业合作社代表了农村经济组织化、规模化、市场化发展的方向,对提高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健全制度,建立科学完善的运行机制
加强专业合作社的指导服务,促进其按《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的要求,规范运作,规范发展。在利益分配上,强调对社员实行二次返利,使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与农民社员的利益紧密连接在一起。按照“自愿互利”和“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在强化规范登记的基础上,引导合作社根据有关规定设立理事会、监事会、成员大会等法人治理机构,形成自主管理、自我发展的运行机制。
(二)科技兴社,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快速健康发展
鼓励有条件的合作社开展一体化经营和深加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增加技术含量,提升产品质量。紧紧围绕“一乡一产业、一村一品”发展规划,因地制宜积极推动特色产业发展。积极对接科研院所,不断引进新品种、新技术,拓展新市场,鼓励农产品争创名牌产品和无公害、绿色、有机产品,推进合作社的品牌建设,鼓励有能力的合作社注册商标,申报国家级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和无公害食品农产品认证。
(三)解决担保难题,加大信贷支持力度
合作社的资金短缺一直困扰着合作社的发展,仅靠合作社自有资金自然发展是很困难的,各级政府要加大资金扶持力度。政府应指导和促进农村金融体系的健全,提供良好的信贷环境,使农民专业合作社能得到有效的资金保障。不断优化投融资环境,扩大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额度,解决好农民贷款难的问题。农村信用社对符合贷款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贷款给予优先支持,在各种贴息贷款项目和小额贷款上向农民专业合作社倾斜。
(四)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
政策扶持是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重要动力。切实落实税务、工商、信贷等优惠政策引导,税务部门要落实好农民专业合作社享受国家规定的对农业生产、加工、流通、服务和其他涉农经济活动相应的税收优惠;金融部门要积极为符合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贷款服务,切实解决农民专业合作社季节性、临时性所需资金;工商部门要依法做好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的管理,依法免收登记费用,指导品牌建设等。
(五)培养各类合作社人才,提高合作社社员的素质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提升农民素质,培养新型农民的有效载体。通过开展专家授课、示范指导、技术交流,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鼓励农技人员到合作社任职,加强农民合作社建设带头人、发起人的教育与培养。加强舆论宣传,积极开展专题研讨,提高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认识。由政府组织,建立合作社人才培养基地,对合作社社员进行技术、管理等知识的培训,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
参考文献
1、李玉秀.关于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社的思考[J].现代农业科技,2009(14).
2、宋妍.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经济师,2009(6).
3、高凤桐.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与金融支持问题研究[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9(9).
4、赵福玲.关于丹东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几点建议[J].农业经济,2010(5).
5、王玉妍.规范管理依托科技打造品牌——兴城市三道沟果树专业合作社的工作实践[J].农业经济,2009(2).
6、王礼辉,杨小琴.农村专业合作社促进经济发展的研究[J].农技服务,2008(10).
- 上一篇:足球运动训练方法
- 下一篇: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