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经济与管理专业范文

时间:2023-12-21 17:18:2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低碳经济与管理专业,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低碳经济与管理专业

篇1

关键词:低碳经济;煤炭企业;企业转型

低碳经济主要是以可持续发展观念作为指导,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产业转型等手段来减少高能耗企业的碳排放量,在保障不会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前提下再来发展经济的模式。它是为了改善全球气候变暖的现状而应运而生的。我国是一个对煤炭资源有较强依赖的大国,煤炭企业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支柱,它对我国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会产生深远的影响。然而煤炭资源无论是在开采及加工使用的整个过程均会有或多或少的碳排放出来,会给环境保护带来严重的威胁,因而,必须在煤炭企业中贯彻节能减排的概念,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提高资源利用率,发展低碳经济。

一、煤炭企业发展低碳经济的限制因素

1.没有树立低碳意识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广大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人们的生产、生活物质资料的需求也越来越高,能源消耗量也越来越大,社会能源消耗构成中的一个很庞大的部分便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能源消耗,面对严峻的环境形势,人们并没有改善的意识,在心中并没有树立低碳的理念。特别是一些大型的煤炭企业,企业上层管理人员并没有形成发展低碳经济的意识,一味地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致使碳排放量过大,从而对环境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2.煤炭能源的主导地位

煤炭企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成分,在电力、钢铁、化工、水泥等大型的工业行业都主要依赖于煤炭资源,煤炭能源在我国经济中的主导地位致使了它的能源消耗量非常大,并不能得到有效的控制,通常来说,会对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

3.煤炭资源不能得到充分的利用

面对进一步严峻化的环境形势,一些煤炭企业虽然也采取了一定的缓解措施,但收效并不明显,推行低碳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前提在于创新与发展,而创新的基础便是建立在拥有良好的技术支持上,但我国许多煤炭企业机械设备落后,从而造成了能源消耗量高,但实际利用率比较低的局面,使资源的得不到充分的利用,因而为了保障经济效益,便会加大煤炭资源的投入,进而产生更高的能源消耗。

二、为促进煤炭企业转型发展,贯彻低碳经济发展的具体策略

1.宣传低碳经济理念,引导人们树立低碳生活的意识

由于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能源消耗量也是全社会能耗的重要构成部分,因此,为了让每个人参与到节能减排的工作中来,必须对低碳生活理念进行广泛的宣传,让更多的人了解低碳生活对环境的重要性,进而在心中树立正确的低碳生活观念,减少生活中的能源消耗,从对一些高能耗产品的依赖转移到对低碳产品的需求上,企业在明确人们的需求后,便会更加积极着手开展产业经济模式转型的工作,开发出更多低碳的产品,满足市场的需求。

2.贯彻节能减排理念,优化企业能源配置

纵观我国能源消费的主要结构,其中煤炭消耗所占的比例是巨大的。从我国煤炭的储存量便可以看出煤炭资源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依托。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采取措施,从煤炭资源本身入手,保障其使用的清洁性,将其转化为对环境污染比较少的资源类型。当前,我国已经在此方面展开了一定的研究,推出了煤清洁的技术,即利用一定的科技手段,将能耗比较大的煤炭固体资源提炼为比较清洁的气态或液态的资源形式。目前我国已经有应用到此项技术,诸如将工业手段应用于煤炭清洁,进而制作出的煤制天然气及油等应用。其主要原理是将煤炭资源中比较丰厚的二氧化碳提炼出来,进而使之转变为较为清洁的能源,再将其投入使用。经过清洁的煤炭资源处理,大大减少了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优化了能源结构,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且这项技术实施过程成本消耗较低,不会给企业的经济效益带来影响,是推行低碳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措施。

同时,除了煤炭清洁技术外,为了进一步推行低碳经济的发展,企业还需要不断开发、研究出新的技术手段,引进外国的先进技术,来为煤炭资源的低碳利用创造良好的技术支持,发展可持续的经济模式。

3.完善国家的政策支持体系

虽然近几年来,我国已经制定了节能减排以及绿色经济发展的相关政策及规章制度,但真正处于建设中的低碳产业依然还只是处于初级阶段。要促使煤炭企业向低碳经济发展模式转型,一方面,国家除了制定相关的鼓励政策外,还需要给低碳经济的发展提供法律支持,另一方面,针对许多由于二氧化碳排放过量而导致环境严重污染的现象,需要出台相关的法律,对该行为实施严格的控制,保障煤炭能源的高效利用,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促使煤炭企业的经济发展模式向低碳、绿色、可持续的模式转型发展。

三、结束语

在严峻的环境形势下,煤炭企业要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贯彻节能减排、低碳发展的理念,不断创新和发展企业的相关技术,提炼出更多的清洁能源,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减少二氧化碳及其他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发展企业的经济。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低碳;旅游;教育

中图分类号:F59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3)01-0128-02

“低碳教育”是一种伴随“低碳经济”而出现的教育理念。低碳经济的主要特点就是“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把这种理念渗入到社会的教育领域,则形成一种由培养低碳人才的新课题、新思路。教育部于2010年3月9日的“关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申报和审批工作的通知”表示,为了加大互联网、绿色经济、低碳经济、环保技术、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培养力度,支持与鼓励有关高校从本科教育入手,积极申报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人才需求相关的新专业。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再次重申“把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规划,促使职业教育规模、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

一、国内外同类研究的综述

“低碳经济”于2003年由英国在《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白皮书中提出。随着“低碳”概念深入人心,国内学者或组织越来越关注低碳旅游的发展方式。蔡萌、汪宇明(2009)认为低碳旅游是在旅游发展过程中通过运用低碳技术、碳汇机制和倡导低碳旅游消费方式;明庆忠,陈英,李庆雷(2009)《低碳旅游:旅游产业生态化的战略选择》在旅游业中发展低碳经济与旅游产业生态化其本质是一致的,核心是旅游产业系统的生态化;魏小安(2010)在《中国旅游报》提出发展低碳旅游包括三个重点:转变现有旅游模式、提升文化的品牌性、加强旅游智能化发展;王娟在《中国旅游报》上指出对碳排放方面的规定还不足以激励旅游企业控制碳的排放,因此还需要其他经济手段以及相应的管理体制作为保障。

在低碳经济的推动和影响之下,如何在现有专业群的基础上,拓展和开发适应低碳经济发展要求的专业,为学校可持续发展做好后备能量,是低碳经济时代培育专业的突破口和增长点。杜学元,刘建霞(2010)认为开展低碳旅游教育,对于人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和谐的相处,具有重要的意义。谢争艳,彭广(2011)认为“低碳教育”将低碳理念与节约教育资源理念相结合而演变出来的概念,旨在提倡建设高效的、避免资源浪费的节约型高等教育,达到办学成本的最低化和教学效果。贡文君(2011)低碳经济背景下,探索低碳教育的更多出路在于职业教育专业建设及专业课程开发。

二、低碳旅游人才培养的意义

发展低碳旅游响应《国际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体现了旅游发展关注社会公平、生态安全等事可持续发展问题的职责与使命,彰显了旅游发展造福人类的最高价值取向。关注低碳旅游教育,对浙江省旅游产业生态化以及低碳旅游发展模式有重大的实践意义,低碳旅游不仅可进一步促进旅游伦理学、产业生态学、低碳经济学等的理论研究成熟起来。开展低碳旅游教育,对于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旅游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也决定着明天旅游决策者、投资者、经营者、消费者的意识、社会行为。因此培养具有低碳素质的旅游专业人才是低碳旅游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三、目前低碳教育存在的问题

发展低碳经济已成为全球各国的战略性选择,低碳旅游的相关研究与实践也应运而生。面对低碳经济及新能源、低碳旅游的快速发展而引发的旅游人才需求缺口,相比而言,我们的人才培养工作就显的相对滞后。

(一)学科配置对低碳人才培养的限制

长期以来,高校院系及学科设置由教育部统一管理,与低碳经济相关的专业一直未纳入到学科体系当中,一直处于缺失状态。由于历史因素的影响,国内低碳经济及再生能源的发展速度较慢、规模较小,对人才的需求量也相对有限。教育部于2010年3月9日的“关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申报和审批工作的通知”表示,为了加大互联网、绿色经济、低碳经济、环保技术、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培养力度,支持与鼓励有关高校从本科教育入手,积极申报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人才需求相关的新专业。

(二)旅游产业生态凸显人才短缺

人才培养跟不上低碳产业的发展步伐,尽管旅游产业发展很快,但是我们的创新能力不足,缺乏对关键核心技术的掌握。

碳技术将成为下一个制高点,低碳人才也将是下一个人才队伍建设和培养的重点。培养更多优秀实用的低碳人才即将掌握话语权和定位权。为此,有必要从现在起就要有意识地做好这方面的工作。

(三)行业、企业、学校在低碳的“产学研”有待深入

目前,关于低碳的“产学研”合作还处于探索阶段,相关的法律法规还没有成文,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低碳人才的开发与培养。“产学研”合作不能流于浅层,要求提高对市场的反应能力,从而促进学科与专业发展,另一方面旅游院校能否够将教学科研成果迅速市场化从而带来效益,促进低碳旅游产业的发展。

作为全国旅游院校的骨干力量,我们应有所反思,职业教育要紧跟国家的宏观发展战略,站在国家宏观经济发展战略下思考,人才培养工作必须具有前瞻性,充分认识到低碳人才培养的重要性,掌控低碳旅游教育的行业话语权。

四、低碳人才培养路径选择

歌本哈根会议已渐行渐远,但是它所倡导的低碳生活和绿色经济的理念却深入人心。企业与高校都把低碳应用到生产和教学中,认识到引进、培养低碳人才的重要性。

(一)企业与学院“战略联盟”开展低碳学科教育

这是培养实用型低碳人才的重要出路,也是目前较为普遍的做法。如何更好地衔接是一个值得长期研究和探索的现实问题。积极寻找大学与行业结合的动因、需求强度、弹性,树立“战略联盟”意识,突破以往产学结合的固式,从战略层面出发,以协议的形式缔结资源共享、风险共担、利益分享的产学研联盟,取得共赢的结果。

职业技术教育要加强学生与实践的结合,不但可以通过师资共享的形式解决师资的来源问题,同时可以鼓励学生走近旅游企业,更多的接触行业,积极参与到实践活动中,走进企业中进行学习。

(二)将低碳人才培养融入人才培养方案

针对教育部提出的积极申报与国家低碳领域相关的学科专业,我院可以依据自身的基础条件,结合国际化办学特色,依托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的机遇与平台,充分整合资源,发挥原有各专业的学科基础上而调整。低碳旅游一方面是原有旅游产业的提升,更重要的是相关低碳产业的培育,专业的设置要根据低碳产业的发展需要,培养适应低碳产业发展需要的人才。

(三)推进低碳经济发展中的专业开发。

教育部已经加大了绿色经济、低碳经济、环保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培养力度,有关高校可从积极申报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人才需求相关的新专业。

低碳教育具有前瞻性、综合性、时代性,涉及到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和管理科学,是一门复杂的综合性学科,并且尚未有现成的低碳教育方面的教学标准。这也提供了相关专业教师教学与研究的突破口,可以灵活自编教材作为低碳教育的切入点,统一协调,把专业教学与低碳研究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四)成立低碳研究与教学机构。

国内各高校掀起了一股“低碳研究”热潮,一些本科院校纷纷成立低碳研究所、低碳研究与教育中心等等,开展低碳教育、低碳物流、新能源及可再生资源、节能环保等项目。它将促进低碳技术及经济领域的跨学科研究,并开发有关低碳的课本教材、培养新低碳科技人才。

(五)课程改革与创新

职业教育的以就业为导向,使得在高职院校开设像“低碳生活”之类更具有教育意义的公共课或校本课程成为可能,让学生直接知道在生活中如何进行节能减排,进行高质量的低碳生活。把低碳教育渗透到专业教学中,融知识性、科学性于一体,使学生能够形成系统的低碳意识;同时能够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并把它们作为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要培养学生开放式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常规能源的技术发展相对已发展的较为成熟,而节能环保、减排、清洁等还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鼓励学生不断的探索,勇于创新,着力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五、低碳旅游教育中的评价机制

(一)紧紧围绕关注国家发展职业教育的纲要。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再次重申“把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规划,促使职业教育规模、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

(二)把握产业及行业发展最新动向。在低碳经济的推动和影响之下,如何在现有专业群的基础上,拓展和开发适应低碳经济发展要求的专业,为我院可持续发展做好后备能量,是低碳经济时代培育专业的突破口和增长点。职业教育新专业的设立要建立在国民经济总体发展的态势、地方产业结构的趋向。

(三)把握专业设置和拓展的制高点。随着低碳经济的不断推进,有关低碳教育的专业将成为广大学子和家长关注和选择的专业焦点。因此,专业建设要审时度势,适应国民经济总体发展思路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趋势,又要谋求专业人才的需求市场和创业机会。既要有预见性,又要有客观性和时限性;既要看好大产业的发展,又要着眼大局就业机会和创业平台的趋势;既要有共性,又要有个性,审时度势把握专业设置和拓展的制高点。

六、小结

低碳教育是一种适应低碳经济发展的新型教育模式。高职教育强调的是人才培养的应用性和针对性,应把“低碳教育”理念适时融入到当今旅游教育中,使之内涵更深、外延更广。

参考文献:

[1]Natalia Tabatchnaia-Tamirisa,Matthew K.Loke,PingSun Leung,Ken A.Tucker.Energy and Tourism in Hawaii[J].Annals of TourismResearch,1997,24(2):390-401.

[2]Stefan Goesling.Global environmental consequences of tourism[J].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2002,12(4):283-302.

[3]蔡萌,汪宇明.低碳旅游:一种新的旅游发展方式[J].旅游学刊,2010,25(1):13-17.

篇3

关键词:低碳采购;绿色采购;环境管理;供应链;饭店

中图分类号:F2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972(2010)06-0108-04

一、引言

企业采购的材料和产品在企业生产系统的各个阶段均会对降低环境冲击产生重要影响(全球环境管理倡议,GEMI,2001),故而企业环境管理的有效策略为将环境管理与采购管理结合起来以促进环境管理技术的传播,这是企业提高环境绩效(Robert Handfiel,Steven v Walton,et al,2002)及获得真正的竞争力(GEMI,2001)的有效途径。

尽管饭店采购从传统采购过渡到绿色采购已经经历了一场采购范式的革命,然而,现行的绿色采购由于仅仅关注所采购商品或服务在使用、加工、替代过程中的环境影响,而未能将诸如生产、运输、消费、(废弃物)分解等环节纳入管理范围,因而使采购管理缺乏系统性而难以真正全面满足饭店对经济利益与环境保护的双重需求。这一问题的出现呼唤饭店环境管理的深化,并由此催生出一种更为先进的采购过程和模式的问世。2003年,英国提出了低碳经济,它为包括饭店业在内的诸多业态指明了一条新的企业绿色管理途径。近年来,国内外一些学者开始了低碳经济与低碳物流概念的讨论,这些讨论带给人们诸多启示,并进一步导致了最近(2010年上半年)一个崭新概念――饭店低碳采购管理的出炉。从理论上讲,低碳采购将开启新的饭店管理理念、文化、环境、过程,并将引发经营管理人员行为模式的变迁。

为进一步推进绿色饭店创建及绿色采购工作,厘清饭店低碳采购管理的概念、内涵、模式、必要性与可行性以及实现途径等问题已经正当其时。饭店的低碳采购不仅是绿色采购的延伸,它更是一种管理和商业模式的创新。通过构建饭店低碳采购管理这一更为系统的绿色采购管理机制,既可降低饭店的总体采购成本,又可降低采购过程和供应链中的总体碳排放。有理由相信,这一新型的采购管理方式将成为未来饭店业采购的发展方向,同时,饭店低碳采购管理的普及将使饭店业真正获得一种可持续的、环境友好型的和资源节约型的经营之路。

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已经涉猎有关饭店绿色采购问题的研究,并且在本领域已经有一些典型的研究成果问世。这些研究成果给我们带来诸多启示。然而,随着世界饭店业的快速发展,饭店绿色采购所依存的环境已经发生了多方面的变化,因此,有必要来评估及重新审视现行饭店绿色采购的现状及问题以便找到应对变化的对策。不仅如此,现有的相关研究成果大都以国外的饭店业为研究对象,鲜见针对中国大陆饭店业的相关研究报道。对中国大陆饭店业的低碳采购管理进行探索性的研究,有利于饭店业实业界和学术界加深对这一新型采购管理模式的认知和理解,推动饭店低碳采购管理在国内的实施和普及,同时推动相关学术研究的繁荣。当然,中国饭店业的低碳采购管理的实践和研究对世界饭店业的低碳采购管理的实践和研究也将会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二、饭店低碳采购管理

尽管已有学者就绿色采购和低碳饭店提出了不同的定义,并且已经达成了一定程度的共识,然而“饭店低碳采购管理”的定义直到2010年才由洪文艺提出。在他看来,“饭店低碳采购管理”要求饭店在采购设备、物资、食品时,既要关注商品的质量价格,又要关注所购商品在生产、运输、使用、加工、消费、降解等过程中的碳排放,在综合比较权衡中作出既有益于饭店提高经济效益和服务质量、又有益于环境保护的选择。这一定义较好地把握了饭店低碳采购管理的核心内容,本文采用这一定义。

通过将饭店低碳采购管理与绿色采购管理进行概念对比,可以清晰地了解两者的差别。绿色采购管理在供应链管理中考虑环境因素并作出环境保护努力,有利于资源的再循环、再使用、材料的替代使用和废弃物的减少。当我们选择所关注的环境因素对两者进行比较时,会发现在低碳采购管理与绿色采购管理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对于前者,各个环境因素均被考虑;而在后者,诸如生产、运输、消费及降解等因素并未涉及(见表1)。比较显示,低碳采购管理比绿色采购管理具有更高的系统性、生态性、技术性。

三、饭店低碳采购管理的模式

传统的饭店采购管理流程一般由5个步骤组成:制定采购计划;比较商品的价格和质量;选择采购方式;商品验收、入库和使用的动态管理;总结、修正并制定新的采购计划。“饭店低碳采购管理”的方法是:对应传统饭店采购管理的全过程,在每一个环节(步骤)上实施不同内容的“低碳干预”。即:考虑饭店的环境绩效和减碳目标;比较商品的碳排量;选择低碳排量的采购方式;对商品库存和使用的碳排放进行动态管理和监测;对结果进行总结、调整和修正并制定新的低碳采购管理方案和目标(如图1所示)。干预的结果是:饭店通过自身的低碳采购努力达到减排的目的,并不断提高饭店的整体低碳管理能力和环境绩效,使饭店业为全社会的减排和环境保护作出应有的贡献。

四、饭店低碳采购管理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1 必要性

(1)在气候、环境、能源、人口等世界性的问题不断加剧之时,国际饭店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越来越受到广泛的关注,注重环境意识、实施环境管理、实现饭店业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共识。饭店低碳采购管理是深化饭店环境管理、实现饭店业的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2)中国的人均资源能源拥有量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但消耗量却远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且又处在经济快速发展的阶段,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和发展问题相互交织。传统的发展方式,不仅中国的国情不允许,全球的资源容量也难以承载。因此,饭店业有必要采用低碳采购来降低资源的利用以为国家的资源节约作出贡献。

(3)“全球环境管理倡议”通过研究发现,企业所采购的材料或产品对于企业产品生产系统的各个阶段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均会起到重要的作用。因此,饭店企业为降低环境影响,有必要通过低碳采购来对材料和产品的采购流程加以干预。

(4)绿色采购的有效实施直接决定了供应链的整体绩效,通过绿色供应链管理,包括绿色采购管理可以使企业获得真正的竞争力。饭店低碳采购管理是对现行绿色采购管理流程的革命性再造,饭店企业对

自身真正竞争力的持续追求使得低碳采购成为必然。

2 可行性

同传统的饭店采购比较,低碳采购管理具有“新颖性”、“生态性”、“经济性”、“政治性”、“文化性”等特点,这些特点使得它本身具有很高的可行性。

(1)新颖性。低碳饭店及低碳采购管理均是新生事物,前者以饭店的资源节约性和环境保护性为特点,后者则表现为一种新的采购模式;前者是目标,后者是手段。全球低碳经济浪潮的兴起预示着低碳采购管理在低碳饭店创建的热潮中可能发挥重要的作用而获得较大的成功。

(2)生态性。饭店低碳采购管理最大的特点是低碳排放。饭店要么通过购买低碳材料、商品,要么鼓励提倡消费者的低碳消费行为来实现低碳排放。饭店低碳采购管理最直接的目标便是通过供应链干预来从源头上和全过程降低饭店运营中的碳排放,降低环境冲击。这一环境价值取向顺应了国内建设和谐社会、践行科学发展观以及建设生态文明的潮流,必将受到普遍的欢迎和重视并走向成功。

(3)文化性。饭店的生产经营是一种生产方式,饭店产品与服务的消费同时又是一种生活、消费方式,饭店的低碳采购管理涵盖了从生产到服务的各个环节。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饭店低碳采购管理实际上是在营造一种新的采购文化、管理文化、服务文化和消费文化。这一文化营造恰好契合了国家对新型旅游文化的弘扬,更具体地说,它是对中央政府于2009年大力提倡“低碳旅游方式”的一种管理响应。文化上的融通可以使饭店的采购部门借助政府对低碳消费文化底蕴的主导式夯实,消除或减少推行低碳采购管理的文化壁垒,培育饭店低碳消费的客源市场。

(4)经济性。采购是饭店运营和成本控制的薄弱环节,同时也是非常关键的环节。饭店低碳采购管理瞄准所购买的产品在生产、运输、使用、消费等方面的经济性,这实际上有助于节约采购成本。降低能源消耗和浪费,有利于饭店企业降低生产经营成本,提高经济效益。显然,这一经济性特点本身便可充分调动饭店业主从事低碳采购管理的积极性。

五、饭店低碳采购管理的实现途径

1 政府创建低碳化的政策体制环境

低碳经济是为了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稳定平衡全球生态系统而提出的。人类是全球生态系统的调控者,具体到一个国家或地区,政府往往是该地区生态系统的主要调控者。企业固然应当承担一定的环境保护社会责任,然而,在环境体制尚未制定和完善以及各种环境机制尚未有效运行,特别是当饭店采购部门的经理认为环境管理的成本高(如认为循环使用意味着不经济等)的情形下,企业的环境行为特别依赖于政府环保政策的引导。当前,中国饭店业低碳化目标的实现,首先离不开包括饭店采购的低碳管理在内的饭店自身的低碳化管理。但仅有饭店自身的努力是不够的,政府鼓励性、引导性政策的出台,公平、合理的协调机制的建立是实现饭店低碳化管理的不可或缺的政策体制环境因素。引导性政策可以使饭店企业明晰努力的方向,鼓励性政策可以激发和调动饭店企业实施环境管理、推行低碳采购管理的潜能和积极性,而合理的体制、机制则可以有效地协调各个阶层和部门实施低碳管理的社会责任。

2 饭店业主及管理者树立低碳理念

高层领导的环境意识是企业绿色采购的动力。国外的实践表明,采购部门及采购经理已经在环境管理中发挥着比以往更为重要的作用。一般来讲,在没有强制性和奖励性措施的情况下,中国饭店企业主动实施低碳管理的可能性较小;而企业缺乏环境意识和低碳理念指导的低碳行为,可能会脱离可持续的发展轨迹和失去正确的发展方向。因此,中国饭店业加强环境绩效、实施包括低碳采购在内的低碳管理的直接动力,往往来源于饭店业主和管理者所持有的低碳理念和他们对饭店环境绩效的不懈追求。

3 选择专业化、集约化的低碳采购方式

由于单体饭店所占比例大,个体采购规模较小的原因,中国饭店传统的采购方式一般以购买式(临时性)采购、比较式采购、招标式采购等方式为主。前两种方式常使饭店采购方在市场交易中处于被动和劣势的状态,招标式采购一般只适用于四、五星级的饭店,更多的中小型饭店无论国营还是民营,一般不会采取开招标会的形式来进行采购。即使是招标式采购,也多以成本和质量为主要追求目标,对环境因素考虑得不多。低碳采购管理对饭店采购方式提出了新要求,其中,委托式采购、网络式采购、集团式采购等专业化、集约化的采购方式有利于饭店采购管理的低碳化,其中,委托式采购是指饭店将采购业务委托给专业的采购公司,并对采购公司提出低碳要求和低碳管理目标;在网络式采购中,饭店企业采用“绿色+资本+网络”这一低碳经济发展模式,通过“绿色”、“资本”、“网络”这三大抓手,可推进中国饭店业实现以环境与经济协同发展为导向的采购流程战略转型;集团式采购,无论是若干个单体饭店组成采购联盟或联合体,还是饭店集团或饭店管理集团的统一采购,均能以集团的优势来提出低碳管理的目标诉求,以达到提高饭店环境绩效的目的。

4 从有关研究机构获得技术支持

尽管低碳理念在全球已经得到了普遍的认可,但各领域、各行业有关低碳技术的研究正处在不断的探索和修正之中。专业技术往往依赖于专业机构的研究,饭店业只能从有关组织和研究机构那里获得专业的低碳技术支持。当前,欧美和日本等发达国家相继推出了在有关商品贴上“碳标签”的做法,中国的一些企业也已经开始了贴“碳标签”的尝试。但由于饭店采购的商品涉及的行业和品种特别繁多而且复杂,因此较为成熟的饭店采购管理的低碳技术,特别依赖于有关环境组织和饭店协会等机构的权威。

5 提供低碳采购管理的专业人才队伍保证

低碳采购管理对饭店采购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专业化的低碳采购管理人才必须做到:掌握丰富的低碳知识和生态学基本知识;有较强的环境意识、良好的环境伦理道德和较高的环境责任感;有追求平衡的心态和工作技巧,即在追求饭店经济效益和环境绩效的平衡以及饭店整体和谐的大前提下,善于追求商品价格与质量的平衡,追求成本与效益的平衡,追求采购成本与服务质量的平衡,同时保持采购人员心理的平衡。只有同时具备了相应的知识、意识、伦理、道德、意志和情商的人才队伍才能为饭店低碳采购管理提供坚实的人力资源保障和智力支撑。

六、结语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企业迫于各方面的压力和自身的责任承担,已经不可能无视环境问题的存在。事实上,许多跨国公司都已经认识到环境管理的重要性并开始将其付诸实施。同时,有关“低碳”的研究也正在成为国内外饭店业研究的热点。饭店环境管理应当注入低碳经济的理念,以推动绿色饭店的创建从理论到实践的双重转型升级;具体到饭店绿色采购,则是推动饭店低碳物流在更广的领域、更深的层次与上、下游企业的低碳管理进行有机的结合。

篇4

1.大类招生,分级培养。大类招生,可以强化人才的综合素质和做事的专业能力,突破单一学科设置模式的弊端,实行按大类专业招生,小专业施教,设置柔性专业方向。在培养上采取分级培养的模式。第一级为本科技能培养,培养学制为4年,采取“2+1+1”的培养模式。其中,前两年用于学习公共基础课和管理大类基础课,第一个“1”用于传统工业工程和现代工业工程课程的学习,第二个“1”以实践类课程为主,与企业对接,将所学理论知识转化为生产力。第二级为研究生培养,依托高校丰富教育资源,设立本硕连读班,培养学制为6年,采取“2+2+2”的培养模式。第一个“2”用于学习公共基础课和管理类基础课,第二个“2”用于传统工业工程课程和现代工业工程课程的学习,第三个“2”深入学习面向低碳的工业工程领域的系统研究方法,并在所学领域进行深入研究。

2.建立与学制模式相对应的“1+X”课程体系。面向低碳经济的工业工程的课程模式,应将基础和通用的知识构成通用课程平台,组成不同的专门化的教学模块。“1”传统工业工程专业人才必备的课程,“X”指低碳经济需要的工业工程特色课程。形成一种“1+X”的课程模式,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能够兼顾共性与个性,兼顾方法与实践,使人才具有扎实的管理类基础知识和实用的低碳领域方法。

3.教学过程中实施全程管理。针对学生在学习期间不同阶段可能遇到的问题,随时调整教学方法,并为学生建立学习档案,便于管理和激励。将教学管理过程分为五个阶段:入学水平测试、学习计划制定、学习计划实施、成绩的考核与评定、教学评价与改进。通过量化的指标,便于指导教师观察指导学生的学习活动。

二、以低碳经济为导向的工业工程教学体系建设

工业工程是一门具有交叉性质的综合性应用学科,必须打破课程设置上的界限,突出实用性和方法论,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实践环节的教学不局限于课内和实验室,而是真正的“走出去”,延伸到直接接触低碳经济的前沿研究和应用工业工程技术的企业中。响应“基础技能+专业技能+特色技能”的人才培养目标,将课程体系分解为“公共基础、专业传统方法论、跨专业云选课、实践”四个模块,其中实践模块贯穿整个体系,其他三个模块依据教学规律循序渐进,形成严密的体系结构。

(一)公共基础课程模块基础课是整体教学的基底,科学合理的知识体系,扎实的基础课程是教学效果和教学成果的保证。增加综合性课程,注重人文素质教育,强化对作为工具类技能的信息科学技术和语言的学习;提高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的课程起点;选用优秀教材,更新教学内容,丰富教学形式,确保教学质量。

(二)专业传统方法论模块对应课程模式中的“1”,专业传统方法论模块主要学习工业工程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使学生具备应用工业工程理论与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课程着眼于生产过程,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保证质量和降低成本为目标,注重研究人的因素,充分发挥投入资源的作用。

(三)跨专业“云选课”模块课程模式中的“X”代表课程复合的多元性和特色化,利用校内与校际资源建立“云选课”机制。“云选课”是基于相关课程的教育资源的共享和优势资源的互补,实行互认学分制度,以便适应综合性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模式,这意味着各学院甚至是学校间的学科交流和渗透,可以是软实力的授课指导,也可以是硬件的共享与学习。

(四)实践模块

1.以面向低碳经济的仿真实验室为载体的教学实践。面向低碳的工业工程实验室主要功能是围绕并服务于专业建设,强化学生应用所学工具和方法的能力,提高学生从事该领域工作所需的系统规划、设计、优化、运作的创新能力和素养。旨在培养适应低碳经济发展,具备工程学和管理科学的基本知识,掌握可持续发展理念下低碳经济发展的专业知识与相关技能,能够把握环保低碳及工业工程相关行业发展方向,运用国内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理念从事面向低碳的工业工程的跨学科复合人才。

2.低碳产业“零距离”对接的教学实践。工业工程的教学环节不应局限于课内,应该延展到学生的课外活动中。可以在生态产业园建立校企合作的“人才孵化器”,将“产学研”与“人才孵化器”有机结合,实现教学与企业及产业“零距离”对接。组织方式可以是建立“统一组织、混合编队、分散实习、顶岗实践、双向管理”的运行机制,将学生分散开来,按岗位编制成实习小分队,使学生在实际生产岗位上全程跟踪生产过程;也可以是假期社会实践方式,即学生利用假期在企业进行较长时间的实习实践。

三、结束语

篇5

【关键词】绿色物流 低碳化物流 发展 对策

近年来,随着资源、环境、人口压力的日益增大,资源发展和人口增长对环境的破坏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在最近召开的一系列国际会议上,比如在哥本哈根召开的国际气候大会上,人们开始关注和提倡对环境的保护,希望通过一种环境友好型的经济发展模式来减少人类社会的发展对环境的破坏和掠夺,低碳经济的概念开始被人们所重视。物流对于低碳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物流行业一直以来是碳排放的大户,所以说,只有发展低碳物流,才能真正做到节能减排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目前,虽然大多数国家的绿色低碳化物流发展仍处于探索之中,但是今后绿色低碳化将是物流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必由之路,因此,在发展低碳经济的背景下探讨绿色低碳化物流的发展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

我国发展绿色低碳化物流存在的问题

主观认识程度和思想观念较为落后。虽然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现代物流理论和物流业已经被引入国内,物流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也为人们所认同,但是,在经济发展模式转变过程中,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人们对于绿色低碳化物流的认识尚处于起步阶段。相关行业领域和政府部门,仍未脱离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束缚,对传统产业和经济发展模式过于倚重,在思想认识和政策引导方面仍有待提高。在国内,无论是经营者还是消费者对绿色低碳化物流的认识都有待提高,很多人仍认为发展绿色低碳化物流是政府和企业的事。事实上,绿色低碳化物流作为连接生产和消费之间的绿色低碳通道,是必须引起全社会加以关注的事情。因此,在重视传统物流发展模式的基础上,必须逐步提升对发展绿色低碳化物流的认识水平和重视程度,并把它作为现代物流发展的重大目标之一来加以发展。

主管部门在宏观引导方面仍有待加强。绿色低碳化物流作为连接生产和消费的纽带,它的发展对于循环经济的发展,广大人民的生活品质的提高具有不容忽视的意义和作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绿色低碳化物流的实施并不仅是生产企业本身的事情,需要包括政府和消费者在内的社会力量的参与。特别是在绿色低碳化物流发展的初期阶段,作为新生事物,更需要加强宏观方面的引导和政策上的支持。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在绿色低碳化物流的政策引导方面,能够及时地制订相关政策以提供支持,比如较早地制定了抑制环境污染,大力开发各种支持清洁燃料、调控交通流量方面的政策和法规;在循环物流和废弃物流方面也较为重视,提倡对包装等废弃物品的再次利用。我国从上个世纪90 年代以来,也开始关注绿色物流的有关概念,但在实践中仍然缺乏有针对性的政策法规,现有政策法规也不够细致和完善。另外,由于绿色物流的推进关联到各个行业和不同的职能部门,在现有的体制条件下,部门间由于缺少协作和交流,致使许多物流在建项目的重复,造成了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从这方面来说,加剧了对环境的破坏和资源的消耗。

在实践性及技术实现上仍存在差距。在绿色低碳化物流的发展过程中,现阶段很多部门和企业更多的是从理论上进行探讨,而在实践环节仍有待进一步加强。同时,绿色物流的最终实现,需要大量先进技术的支持。由于起步较晚,我国无论是在物流装备的现代化方面,还是在现代物流理念的实践运用方面,仍与其他一些发达国家存在较大的差距。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物流战略规划与优化方面,仍缺乏先进理论和理念的支持;物流装备和设备、物流设施方面的智能化和自动化水平也较低;在绿色包装材料的使用上也有待提高。而且,大多数物流企业不重视信息技术的开发和有效应用,信息化程度较低,制约了物流效益的提升和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

从上述几个方面可以看出,我国发展绿色低碳化物流的道路仍然漫长,随着发达国家绿色贸易壁垒的建立,我国面临的竞争环境将使得发展绿色低碳化物流日益紧迫。绿色低碳化物流将成为国内企业参与全球性经济竞争的重要依托。因此,转变思想观念,逐步发展我国绿色低碳化物流理论体系,调整和建立适应绿色低碳化物流发展的组织架构,逐步减少对资源和环境的破坏,将从整体上提升国内企业的竞争力,对于经济结构调整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具有重大意义。

我国发展绿色低碳化物流的对策建议

调整和建立一体化的政府管理机构。发展绿色低碳化物流,需要打破部门之间僵化的管理体制,提高行政效率。这也是建立大物流和发挥社会物流效率的重要保证。一些物流较为发达的国家如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在相关运输管理部门的设置上就体现了这一点,通过整体管理部门的相关职能,使得政府在物流领域的管理效率大为提高,管理效率的高低对绿色低碳化物流的发展将起到重要的作用。在美国较早提出了一元化的运输战略,由办公厅、运输管理服务中心、监察局,以及美国海岸警卫队、联邦航空管理局、联邦公路管理局等11个职能部门组成了一个管理权限明确,管理效率极高的运输部,这样的职能组合对于加强各职能部门之间的协作,提高管理效率起到了极大的作用。英国运输部也通过对原有相关职能部门的整合,提高了运输部门对环境的友好程度。

发挥政府的宏观指导和调控作用。物流行业作为服务性的行业,它的覆盖范围涉及许多行业,尤其需要加强和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和指导。作为国民经济运行和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应该结合振兴物流产业规划的出台,相应地制订具体的发展目标,在政府层面上加强对绿色低碳化物流发展的支持。

物流战略规划作为在某个时期内实施物流战略的纲领,在制订过程中应在具体目标、具体步骤和措施等方面,体现出对绿色低碳化物流发展的重视和支持。如美国、英国等国家的有关部门在制定战略规划时均对物流业的发展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在行动上、理念上、资金和具体措施方面都体现了对物流效益的重视,有力地促进了绿色低碳化物流的发展。

优化和调整产业结构。绿色低碳化物流的发展与相关产业的发展和调整密不可分。物流产业本身就是一个综合性的产业,它的发展离不开相关产业的健康发展。国外在这方面的成熟做法也说明了这一点。根据我国人口较多,资源相对较为缺乏的实际情况,在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过程中,要积极利用先进技术改造和发展传统产业并应有利于资源的节约和环境的保护。

同时,应抓住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有利条件,改变投入较高、产出较低和效益较低的现状,走集约化发展的道路,做到统筹兼顾,优势互补,构造有利于绿色低碳化物流发展的产业结构布局。

建立与绿色低碳化物流相适应的组织结构和经营模式。思想是行动的指南,绿色物流的发展和物流效益的提升,与人们对绿色低碳化物流的关注和认识程度有很大的关系。应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引导社会对发展绿色低碳化物流的重视,只有认识提高了,观念转变了,才具备实现绿色物流健康发展的主观条件,才能逐步建立起与绿色低碳化物流相适应的组织架构和动作模式。

国外传统物流向现代物流演变的过程也表明,观念的转变是行动的先导。国外在物流观念的发展过程中也先后经历了从分散管理到综合治理,从功能分离到一体化管理的转变。在经营和动作模式上也从传统的经营模式向现代整体营销和一体化营销转变。政府管理也从之前的单纯的交通运输管理到综合的全方位的管理,实现了管理组织结构的调整,从而有效地促进了物流业的绿色低碳化发展。

推进和解决物流发展的社会化、专业化。绿色低碳化物流的发展从本质上来说是物流业的社会化、专业化、现代化进一步发展的过程。在推动物流社会化、专业化、市场化的进程中,需要不断地规范和引导企业实现物流集约化发展。

当前国内物流业的发展,仍存在着社会化、专业化方面的问题。如很多企业,仍倾向于自给自足的传统运营模式,企业自备车辆在公路运输中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这种运营模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企业提高物流服务水平和在某种程度上节约企业成本,但从整体上来说,仍然存在着资源的浪费和整体社会效益不高的困境。

因此,应从整体效益出发,大力推进和发展物流的社会化、专业化。提升第三方物流企业的效率和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为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和保证。

篇6

低碳经济下发展煤炭物流的意义

“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手段,改变能源结构,尽可能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其实质在于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创建清洁的能源结构。

低碳经济是我国发展必经之路

气候变暖所导致的海啸、地震和恶劣气候等自然灾害日益增多,这些已经引起了国际上越来越多国家和科研机构的重视;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恶化已成为人类发展的共同危机,低碳经济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被提出的。我国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与环境问题矛盾更加突出,在我国运行“低碳经济”的形势任务十分紧迫,而且低碳经济是我国发展必经之路。

低碳经济对煤炭物流形成倒逼机制

随着煤炭物流需求的加速增长,低碳经济对煤炭物流的发展形成倒逼机制。我国的煤炭资源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北部,但其消费重心则在东部和南部,这就形成了我国煤炭物流的特色。现有低水平的煤炭物流破坏了原本脆弱的生态环境,影响了经济整体和长远发展。因此,采取多种科学方式,大力发展更加节能、环保、高效的煤炭物流,已成为我国煤炭物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

发展低碳物流是实现低碳经济的重要措施

煤炭物流业能源消耗大,碳排放量大,煤炭物流在低碳经济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09年我国的能源消耗总量是30.66亿吨标准煤,我国物流行业的能源消耗是2.37亿吨标准煤,因而我国物流行业的能源消耗占全国能源消耗总量的7.73%,据专家推测如果把企业的物流能耗考虑进来可高达10%以上,这与国际平均水平差距较大,意味着我国煤炭物流在节能降耗等方面还有很大的发掘空间。

我国煤炭物流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

煤炭物流存在于煤炭产品的开发准备、生产过程和销售活动的全过程中,它是一个由煤炭的供应、生产、销售、回收和废弃物物流构成的大系统。它具有物流路线长、节点多、运输周期长、仓储限制条件少、作业场所变动频繁、供应物流占主导地位等特点。目前,我国的煤炭物流发展的状况是:

煤炭开采严重破坏生态环境

对水文环境的影响。在煤炭的开采与洗选作业中,矿井排水、洗煤水、煤矸石淋溶的排放等都会对水文环境造成严重污染。

对地表及地质的影响:井下开采煤炭会造成上覆岩层移动、变形、垮落、直至地表塌陷,对地面构筑物、农田、灌溉设施以及桥梁、铁路、输电线路等也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对大气环境的影响。煤炭的储运、破碎、筛选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粉尘和煤灰,这会造成对大气的严重污染,其中部分可吸入粉尘对人体的危害性还很大。

煤炭配送方式粗放,污染现象十分严重

我国目前的煤炭物流经营主体多样化,运营规模差异大,配送体系总体上仍处于粗放型发展阶段。煤炭物流配送的临时计划多、急用料多,加剧了配送资源的整合力度不够、路线规划不科学、车辆配载不合理等现象的出现。大多数煤炭企业仍采用高污染、高损耗、低效率的传统物流运作方式,使煤炭在配送和中转运输过程中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资源浪费和煤质下降等问题,这不仅影响煤炭企业的经济效益且对整个社会资源和自然环境也产生不良影响。

煤炭物流信息化程度低,技术手段落后

目前,虽然极少数煤业集团采用了ERP系统,但大多数中小企业仍缺乏相应的煤炭物流信息交换平台。许多煤炭物流企业采用传统的信息传递和控制方法,无法提供物流监测、订货管理、存货管理等现代物流服务,信息化水平较低、信息共享能力差,不能充分整合资源,从而难以发挥煤炭物流企业间的协同效果,导致煤炭物流成本高、浪费资源严重的问题出现。

另外煤炭物流技术的标准化程度低,各种物流功能要素之间难以做到有效衔接和协调发展。各种运输方式之间标准不统一,不能互相兼容,严重影响了联运装载率、装卸设备的荷载率和仓储空间利用率,因而加重了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煤炭物流立法不完善,低碳物流意识淡薄

中国煤炭立法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煤炭行业的市场准入制度不合理;煤炭资源保护的执法力度弱;煤炭资源保护法制宣传不够等。这将会导致煤炭行业缺乏规范约束和建设标准,一些污染环境的恶劣现象没有得到重视和及时制止。

此外,许多煤炭企业“重生产、轻环保”,导致煤炭的库存量大、仓储设施和运输车辆利用率低的现象出现,进而带来煤炭资源浪费、碳排放量增大的环境问题,煤炭物流的低碳意识淡薄。

煤炭物流认识不足,缺乏供应链管理理念

我国大多数煤炭企业将竞争的焦点放在生产领域的资源扩张、降低成本及提高劳动生产率上,对煤炭物流的认识不足,往往把非生产领域的煤炭物流活动置于附属地位,采购、仓储、运输、配送等物流活动常被分散在不同部门,而没有将其纳入到煤炭物流统一运作与管理的大框架内,缺乏供应链管理的理念。

煤炭物流人才匮乏,教育投入力度不足

煤炭物流的快速发展,需要一大批专业的中高低各个层次的优秀物流人才。随着煤炭物流业的快速发展,对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但就目前情况看,煤炭物流管理人员的素质普遍偏低,有些操作人员是从搬运工、仓库管理员、装卸工而来。这些人员对操作原理、业务环节的衔接、作业流程、行业标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等知之甚少。目前,煤炭物流人才面临较大缺口,教育投入力度不足,这加剧了煤炭物流人才匮乏的现象。

低碳经济下发展煤炭物流的策略

煤炭物流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增强抗御市场风险能力,必须变革思想与认识,进而全面提升和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适应低碳经济的需要,构建具有中国煤炭产业特色的现代物流业,将有利于我国降低碳排放量的国际承诺,为国家长久发展产生积极的深远的意义。

开发煤炭物流专用设备,改善基础设施建设

首先针对不同煤炭加工产品,开发应用煤炭物流专用设施以及与之相关的装卸、仓储等先进物流设备,其次加快煤炭物流基础设施的升级和改造,包括仓库建筑、场站设施、装卸设备、运输工具、运输通道等,促进煤炭物流在运输、装卸和流通加工作业环节的更新,改造淘汰落后的工艺技术和高耗能设备,运用先进工艺和装备,通过技术变革实现节能目标。

例如公路运输应尽量采用污染和损耗少的运输交通工具,采用厢式封闭公路煤炭运输车辆及天然气、电能等新能源汽车;引进煤炭抑尘技术,保护运输通道沿线环境,降低运输过程中煤炭散落造成的损耗与污染;装卸作业中强制配备自动淋洒、流动淋洒等湿式除尘设施,避免粉尘对环境的污染。

建立煤炭物流配送中心,降低碳排放量

煤炭物流业可以按照市场化运作模式,改变原有的煤炭物流组织和运作方式,即引入第三方物流建立煤炭物流配送中心,改变以往煤炭企业自产自销,实现从煤炭企业到配送中心再到用户的现代煤炭物流运作模式。区域性现代化煤炭物流配送中心的建立可加速煤炭物流的发展。其带来的好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煤炭产品在配送中心可以进行流通加工业务,例如除矸石加工、为管道输送煤浆进行的煤浆加工、防止煤炭自燃的流通加工等,它们可以满足不同用户对煤炭资源的不同需求,满足用户多样化需求以提升产品附加价值,从而提高煤炭利用率。

其次,各煤炭物流配送中心可以通过包销或买断方式建立稳固的煤炭资源基地,对煤炭质量进行监控并稳定其价格。而且煤炭物流配送中心可根据煤炭需求企业的具体需求,制定出最佳运输方案,降低运输成本,减少碳排放量。

第三,煤炭物流配送中心通过研发煤炭废弃物流,将利用粉煤灰或深加工的企业纳入煤炭物流行业的服务领域,在提高回收率的同时延长了产业链,进而减少了碳排放量以减轻对环境的污染。

加强信息化建设,减轻生态环境影响

低碳物流信息化是指借助于计算机信息以及网络技术等实现对煤炭物流信息的收集、加工和应用,是有效服务低碳社会的有效途径。通过煤炭物流的信息化,可以降低煤炭物流在服务过程中对有形资源的依赖;通过采用智能信息化手段可以共享煤炭物流供应链信息,提高煤炭服务水平与质量,进一步减少煤炭物流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煤炭物流信息系统包括供应链上相关企业的供应库存、配送、煤炭仓储、运输、销售等主要功能模块以及基础数据维护、综合信息查询、财务管理以及系统维护等辅助功能模块,实现物流、资金流、数据流和信息流的统一。煤炭物流信息系统的建设,需要依托于企业资源管理系统平台,最终实现功能齐全、资源共享、服务便捷的目标。

制定低碳物流政策,加大低碳经济宣传力度

以上观点与建议重在微观层面,相应地宏观方面我们应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抓紧解决影响当前煤炭物流业发展的土地、税收、收费、融资和交通管理等方面的问题。具体的例如:研究制定系统的低碳物流产业政策,清理有关的行政法规,加强对煤炭物流领域的立法研究;引入ISO14064温室气体核证管理,发挥政府在低碳发展方面的导向作用,引导企业开发低碳产品和低碳技术,促进形成低碳的生产和消费模式。

低碳经济倡导的低碳生产、低碳消费以及大力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替代能源的新理念,目的就是要通过减少碳排量,实现经济与环境双赢。低碳经济是一项新生事物,推广应用低碳经济利国利民。因此加大宣传力度,形成政府推动、市场引导、全民参与的浓厚氛围将使低碳经济为广大民众所了解、认知,并使发展低碳经济变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

改进煤炭物流管理,实施低碳供应链战略

在煤炭物流宏观与微观分析建议的基础上,我们提出煤炭物流企业发展战略:实施低碳供应链管理。供应链管理将原材料供应者、产品生产者、商品营销者、最终用户以及物流服务提供商的利益与目标结合在一起,谋求供应链成员共赢。低碳供应链考量的不仅仅是单个企业,而是整条供应链的社会责任与义务,寻求与环境的可持续的和谐发展。所以实施低碳供应链管理是解决我国煤炭物流发展问题的有效手段,它有利于煤炭物流核心竞争力的形成。低碳供应链管理全新的生态发展观点将再造煤炭物流管理,低碳供应链管理战略将影响从煤炭物流企业管理目标的建立,组织设计,运营领导与控制的全过程。

加快煤炭物流专业人才培养

低碳经济条件下煤炭物流发展需要多层次、多技能、多方位的物流行业人才,物流人才培养是发展低碳煤炭物流的必备条件,因此对煤炭物流人才管理有了更高的要求。煤炭物流管理人员特别是高层领导首先应转变思想观念,在掌握物流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明确煤炭物流发展目标的基础上,科学地确定企业发展战略,其次重视煤炭物流人才管理,加快物流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加大人力资源开发力度,做好煤炭行业现代物流专业人才的引进,提高行业物流人才的质量,满足行业物流的快速发展。例如通过多种形式和途径,开展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合作等对员工进行培养,还应该鼓励在职员工进入高校学习,提高其专业水平,进而能够更好地为企业服务。

结论与展望

煤炭物流在低碳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低碳经济也需要煤炭物流的支撑。煤炭物流企业将借助低碳经济的渗透与发展实现行业转型,并不断增强竞争力,从而实现我国煤炭物流业新的、跨越式的发展。在低碳经济的发展要求下,寻求建立适合我国煤炭物流行业的发展策略,对于促进整个煤炭物流行业的低碳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分析了我国煤炭物流发展的现状与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与建议。

未来低碳经济的发展将不同程度地影响煤炭物流企业经营环境,例如将GDP的碳排放量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那么会对企业经营产生重大影响和引导作用。这就要求企业应不断探索和创新,担当社会责任与义务,谋求低碳发展。

篇7

关键词:低碳经济;中小型企业;转型升级

中图分类号:F272.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5)36-0011-02

作者简介:崔乃文(1981-),男,蒙古族,内蒙古赤峰市人,本科,经济师。研究方向:经济

近年来,全球气候的不断变暖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环境造成严重的影响,而造成这一情况的主要原因就是企业大量排放二氧化碳而引起的。因此,全世界都开始高度重视全球气候变化的情况,为了避免气候变暖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造成威胁,低碳经济理念的提出希望能降低世界各国对化石能源的依赖,减少能源与资源的消耗,有效降低温室气体与污染物的排放量,将经济发展转变成为低碳经济发展,把人们的生活也转变成为低碳生活。

一、低碳经济发展概述

低碳经济的概念最早在英国提出,但是至今为止关于低碳经济的定义却依旧没有一个具体的解释。通常来说,对低碳经济的解释可分为三种情况:温室气体排放增长的速度低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速度;零排放;降低碳的排放量。虽然社会各界对于低碳经济的定义有着很多的说法,但是,从总体上来说,低碳经济主要是指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通过进行技术、制度创新、新能源开发以及产业转型升级等方式,降低企业煤炭、石油等能源的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以达到经济与生态和谐发展的目的。从本质上讲,低碳经济就是将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转变成为碳经济发展模式,以达到经济、社会、生态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当前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已经受到各国政府的高度关注,全世界的专家和学者开始对低碳经济进行深入的研究与关注,到目前为止,研究的方向主要是温室气体的排放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低碳经济的激励制度、低碳经济具体的发展路径以及低碳经济在各个国家的发展进程等。近年来,中国紧跟时展的脚步,也开始关注低碳经济方面的研究,在国内大力提倡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发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如我国的相关人员,对低碳经济的内涵、碳市场、实现路径、碳税、国外低碳经济的发展经验以及国内低碳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文章有:2005年,庄贵阳发表的《我国经济低碳发展的途径与潜力分析》,2009年,潘家华发表的《怎样发展中国的低碳经济》以及2010年樊纲等人发表的《走向低碳发展:中国与世界》等。这几篇文章都对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进行了详细的说明与研究,并提出了低碳经济模式的本质内涵与未来发展趋势。

二、低碳经济条件下我国中小企业转型升级面临的问题

1.经营理念落后与资金缺乏,降低了企业转型升级的主动性

对国内大部分的中小型企业而言,企业规模相对较小、资金少以及力量相对薄弱等特点,为了企业能够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就必须缩短企业生产的周期,以确保投入的资金能在最短的时间得到收益,才能确保企业的资金链能维持企业的正常运行,由于长期受到管中运营观念的影响,有些中小型企业管理人员的目光不够长远,难以为企业制定出长远的发展目标,资金投入也都以短期投入为主。但就实际情况而言,中小型企业向低碳方向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就像是一项资本性的支出,投入资金数额比较大,并且在短时间内不会取得明显的经济效益,属于一个高投入、长收益的投资项目,这一特点让我国很多的中小企业都不愿意向低碳经济转型,降低了中小型企业向低碳经济转型升级的积极性。

2.低碳转型升级投入成本过大,中小型企业无法接受

企业的转型升级,就是对企业内部所有设备进行更新,置换企业内部的员工或进行再次培训。尤其是对低碳经济发展环境下的中小企业而言,对企业设备上进行置换或更新时,置位的设备必须能满足高水平生产的要求,也要达到低碳排放的相关标准,做到企业发展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这就需要投入大量的成本。在员工方面首先要让转型后的员工能更好地适应新设备和新岗位的实际需求,还应该提高企业员工环保、低碳意识,也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

3.专业人才缺乏、技术创新能力较低,行业起步太晚

在我国大部分的中小型企业中,专业技术人员在全体员工中占的比例非常小,专业人才比较缺乏,创新能力也非常薄弱,这一情况对中小企业的低碳经济的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制约,成为中小型企业无法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国际上普遍认为:一个企业如是在技术开发上的投入资金在该企业的总销售额中占到了1%,那么该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将非常困难,如果占了销售额的2%,只能维持正常发展,只有点到了5%以上,企业才具备一定的市场竞争能力。但就目前而言,我国大多数的中小企业,都没有设置相应的开发经费,就算有,也占不到整个企业总销售额中的1%,专门的研发部门更是缺乏,因此,投入低、技术创新能力低等因素都严重阻碍了我国中小企业向低碳经济的转型和发展。

三、低碳经济条件下国内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的对策

1.转变传统经营理念,提高企业低碳转型的主动性

国内的中小企业,如果想要完成低碳转型,就需要转变原有的经营理念,强调低碳经济发展的发展战略。企业的管理层应该更新自己的发展理念,明确企业的战略发展目标,全面掌握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为企业制定一个长期的战略发展目标,充分了解低碳转型投资成本虽然比较高,但是却能为企业带来长久的经济收益,坚持以积极、主动的态度进行企业低碳转型升组,努力朝企业低碳经济目标发展。

2.抓住低碳经济关键点,占领市场,拓展企业的资金来源

低碳经济发展,强调的是新能源产业和环境和谐发展,我国的中小企业想要在这个低碳经济时代长远、稳定的发展,就面要抓住低碳经济发展的制高点,提升企业的竞争能力,优先抢点低碳经济商品市场。如面对当前制造行业相对饱和的状态,我国的中小企业就需要开辟出一条全新的发展途径,在现存生产水平条件下,往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方向发展。另外,为了促进行中小型企业顺利的低碳经济转型升级,走可持持续发展道路,中小企业就必须不断拓展企业的资金来源,扩大企业的融资方式,确保有充足的资金为企业的转型升级提供资金保障。如,采用中小型合并企业的方式扩展企业规模,抓住低碳经济的增长关键点,依据关键点制定出合理的发展计划,提升企业借债的能力等[2]。

3.确保转型步伐的稳定,对企业转型的成本进行严格的控制

转型成本是所有企业进行转型升级必不可少的投入,尤其是对力量薄弱且资金缺乏的中小型企业而言,控制好转型的步伐至关重要,转型升级应该有计划的顺利开展。企业应该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不但要确保企业具备足够的收入来源,对企业进行分层转型,先对企业的生产设备进行更新,对一些陈旧的设备进行及时的更新处理。例如,企业可采用融资方式,租入更多的新型设备,对财务分配情况进行正确的把握,缓解企业的财务压力,对企业转型的成本进行科学、合理的控制。

4.加强人才培养,创新生产技术,构建低碳经济发展机制

人才与技术是中小企业向低碳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性因素,在人才方面,企业需要加强低碳经济的宣传力度,吸收更多优秀的技术、管理人才进入企业。在企业构建相关的激励机制,激发企业所有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创新意识,为企业的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提供良好的环境。此外,还需要加强企业内部员工的培训,大力提升员工的专业知识与技能,确保企业员工能适应低碳经济条件下企业发展的实际需求。就技术方而来说,中小型企业需建立一套全新的创新机制,加大技术研发的资金投入,注重低碳技术的研发,让企业由传统的生产型转变为技术型,把技术创新与企业生产的实际需求有效的结合起来,为中小型企业的低碳转型升级提供有力的人才和技术保障。

四、结语

在低碳经济条件下,我国的中小型企业应该对世界各国低碳经济转型成功的经验进行合理借鉴,依据国内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注重环境友好型产业的发展,加强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沟通与互动,推动我国绿色商业的发展。此外,中小企业还应该提倡低碳技术的研发,了解人们的消费模式,创造更多的低碳产品,推广低碳经济、低碳生活观念,促进我国的企业经济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王鄂湘,杨亦民.低碳经济背景下的中小企业转型升级[J].经营管理,2013(20).

篇8

关键词:临汾市;低碳旅游;实现途径

中图分类号:F57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3)02025703

1引言

低碳旅游是指在旅游业不断发展的前提下,通过调整制度、技术创新、转变传统观念,以减少碳排放量为目标,降低旅游过程中的能源消耗,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旅游发展模式。低碳旅游不仅提倡一种低碳理念,更倡导以实际行动加快将传统的旅游发展模式向低碳化旅游发展模式转变。低碳旅游的发展道路是旅游业对低碳经济的积极响应,更是旅游业选择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途径。因此发展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主要特征的低碳旅游是临汾地区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2临汾市旅游发展现状

临汾市位于山西省西南部,地处黄河中游,东倚太岳,西傍吕梁,中部是河谷平原,汾河干流纵横南北,两岸土地肥沃。临汾市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雨热同期。临汾市气温特点是冬寒夏热,气温的年较差和日较差均大,年平均气温12℃,年均降水505mm。南同蒲铁路、大运高速公路及108、209国道南北纵贯,侯月、侯西铁路、309国道、晋韩高速公路横穿东西。现辖2市1区14县和两个经济技术开发区,总面积20275km2,总人口415万人。

2.1旅游产业地位快速提升

“十一五”以来,临汾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加快发展旅游的战略部署,明确了旅游业作为新兴支柱产业的定位,提出了由旅游资源大市向旅游经济强市跨越的奋斗目标,霍州、洪洞、襄汾、古县等县市相继做出了发展旅游业的决定,政府主导、市场主体、社会参与的社会氛围已初步形成。2010年,临汾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意见》,涵盖了多项促进旅游业发展政策,把旅游业作为新兴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加以培育和重视。

2.2旅游收入逐年增加

根据临汾市统计年鉴数据,临汾市近年来接待游客数量和实现的旅游综合收入逐年上升,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逐年增加,2000~2011年,临汾市累计接待海外游客达563694人次,国内游客8124.58万人次,海外创汇11727.99万美元,国内收入363.11亿元(图1)。

图12000~2011年临汾市旅游收入情况折线图2.3旅游宣传促销成效明显

为推进临汾市“中华根·黄河魂·尧乡韵”的旅游主题形象,临汾市连续三年与太原、渭南、三门峡、咸阳、阳泉、天水等市联合推出“四省七市一证游”;指导举办了洪洞大槐树祭祖节、乡宁云丘山中和文化旅游节、安泽荀子文化节、古县三合牡丹节、蒲县东岳文化节等旅游节庆活动;成功引进了四川旅游专列、台湾包机和北京环保自驾游;组织旅游企业参加了国际旅交会、国内旅交会、北方旅交会、北京旅游博览会等旅游会展,取得了良好促销效果。

2.4服务保障质量明显提升

“十一五”期间,临汾市旅游行业树立诚信服务、质量第一的理念,在壮大服务队伍、健全保障体系、提高服务质量。旅行社、旅游星级饭店由“十五”末的30家和29家,发展到了52家和43家,旅游运输车队由1家发展到了5家,运输车辆达到了100余辆次,旅游从业人员达到万余人。市旅游局制定了《临汾市旅游景区安全责任制度》、《临汾市旅游运输车队安全管理办法》和《临汾市旅游安全事故应急预案》,每年与各县旅游局、旅游企业签订《旅游安全责任书》。

3临汾市低碳旅游资源概况

临汾市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有着五千年浓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黄河魂·中华根·尧乡韵”旅游主题形象和尧文化、晋文化、黄河文化、根祖文化、宗教文化等。临汾市现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2960余处,其中国家级28处,省级67处。现有全面对游客开放的景区(点)26处,其中,国家4A级旅游景区5处(壶口瀑布、古大槐树、尧庙-华门、云邱山、古县牡丹园),2A级旅游景区2处(仙洞沟、苏三监狱),有国家级、省级农业旅游示范点10处。有旅行社51家,旅游星级饭店44家,旅游直接从业人员2.1万余人。临汾市主要景点主要分布在尧都区、吉县、洪洞县、襄汾县、霍州市、侯马市、汾西县和蒲县,其他地区旅游资源特色不明显,数量较少。临汾市主要旅游景点及功能如表1所示。

2013年2月绿色科技第2期

解智涵,等:临汾市低碳旅游及其发展策略研究自然与旅游

表1临汾市主要旅游景点及功能

重点旅游区1213范围1213主要景观、景点1213功能黄河壶口

旅游区1213古县、蒲县、隰县、乡宁县、大宁县1213壶口瀑布风景区、晋陕大峡谷、克难坡、人祖山、高祖山、东征纪念馆、小西天、东岳庙、云邱山等1213自然观光、人文观光、休闲度假、考古研究中镇霍山

旅游区1213霍州市、汾西县1213霍州署衙、陶唐峪、七里峪、女娲庙、师家沟居民、千佛崖石刻等1213自然观光、人文观光、休闲度假、生态旅游古大槐树

旅游区1213洪洞县、安泽县1213大槐树祭祖园、广胜寺、苏三监狱、历山、青龙山、安泽生态度假村1213人文观光、民俗风情、寻根祭祖、休闲度假、生态旅游帝尧圣祖

旅游区1213尧都区、襄汾县1213尧庙、尧陵、丁村文化遗址、陶寺遗址、元代戏台、汾城古建群等1213人文观光、自然观光、休闲度假、科考、古建名居考察古晋文化

旅游区1213侯马市、曲沃县、翼城县1213晋国遗址、太子滩、温泉度假村、晋侯墓群、景明瀑布、绵山、舜王坪等1213人文观光、自然观光、休闲度假、考古研究

4临汾市低碳旅游发展现状与问题

临汾市旅游产业发展迅速,结合临汾市旅游发展的实际,研究结果发现,尽管临汾市在发展旅游问题上作出了较大努力,但由于低碳旅游的发展理念、发展途径、发展机制尚未完全确立,因而导致现阶段临汾市的旅游产业发展依然存在较多问题。

4.1低碳旅游意识薄弱,缺乏社会责任

旅游业作为一种绿色产业,对于保护当地的文化和自然环境作用重大,但临汾市旅游资源的开发包括政府、企业、旅游者都未能把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融入到旅游的过程当中。因此,要促进临汾低碳旅游的发展,加强人们的低碳意识和社会责任的培养尤为重要。

4.2旅游产品开发滞后,产业链条尚未形成

目前已经开发和正在开发的旅游产品基本停留在开发初期,市场吸引力不足,旅游企业、旅游景区、旅游酒店、旅游车队和旅行社各个元素间缺乏良好的沟通;未能建立合作共赢的利益同盟,旅游线路价格居高不下,临汾市旅游产业发展链条尚未形成。

4.3专业人才紧缺,政策保障体系不完善

由于低碳旅游推行时间尚短,而临汾市发展低碳旅游缺乏政府的保障政策和专业人才,尚未建立有效的推广机制和企业低碳管理、技术人才培养模式,缺少低碳项目策划、低碳产品设计、低碳企业发展的政策资金支持,与低碳化发展水平较高的旅游地之间缺少经验交流。

4.4旅游市场不规范,市场管理体制不顺

临汾市旅游景点目前采用的是计划经济管理体制,多数景点分别由文化、文物、林业、水利、城建等政府部门直接管理,没有统一的协调机构,临汾旅游产业发展的根本障碍是市场管理体制不顺,要解决体制僵化、机制不活、部门分割的问题,就要通过改革激发活力。

4.5旅游配套服务设施滞后,宣传力度不足

临汾市旅旅接待能力明显滞后,多数景区、饭店、宾馆、旅游车队等都不具备大批量接待游客的能力,制约了各地游客进入临汾地区;旅游指引标识、游客咨询中心、旅游购物、旅游消费、文化展演等都未形成规模;在市场宣传和产品营销上,缺乏专项经费和有效措施。

5临汾市低碳旅游发展策略

旅游业低碳化发展需要当地政府、旅游企业、旅游者的共同参与。临汾低碳旅游资源丰富,应积极引导企业开发低碳旅游产品,提高经济收入,保护当地的自然、文化环境和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促进临汾地区旅游产业低碳化的发展。

5.1培育旅游者低碳意识,倡导低碳旅游方式

旅游者与社区居民低碳意识、行为培育可通过政府、企业、大众传媒等渠道倡导低碳生活形式,发展低碳旅游设施,使旅游者意识到旅游过程中带来的污染与破坏以及低碳生活方式所产生的积极影响。同时减少一次性用品的使用、选择节能环保照明工具与交通工具、使用环保购物袋等。节约能源和资源,促使旅游者将低碳环保视为一种自觉的行为规范。

5.2加大低碳旅游宣传力度,发展循环经济模式

临汾市旅游管理部门应该定期对导游进行与低碳旅游相关的知识培训,对景区内的当地居民和游客进行相关知识的宣传。要使低碳旅游成为临汾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经济战略之一,必须转变现有旅游模式,发挥临汾市旅游资源的功能性,提升文化品牌,加强旅游智能化发展,全面引进节能减排技术,降低碳消耗,最终形成全产业链的循环经济模式。

5.3培育专业人才,建立严格管理制度

低碳人才是发展低碳旅游产业的重点,低碳人才要有思维创新和技术创新,提高资源利用率,实现节能减排,政府与企业应共同出资开办低碳管理、技术培训班,建立专业人才培训基地,培养所需的技术型和管理型人才,同时建立严格的管理制度,设立专门的节能管理岗位,设立节能减排标准体系以及各部门的目标与实施职责。

5.4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构建低碳发展政策体系

旅游业低碳化发展,需要政府运用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完善政策,落实责任、强化监管,营造一个助推社会经济低碳化发展的制度环境,加大投入、加强宣传,努力做好旅游企业的节能、减耗与减排工作。将旅游业低碳化发展纳入政府节能减排工作政策体系,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5.5创新旅游产品,推进旅游业低碳化发展

临汾地区政府部门应积极开发低碳线路或游览模式,把低碳、环保作为引领发展的核心理念,使旅游景区从观光型旅游向休闲度假型旅游的方向转变,设计对自然资源损害较少的游乐活动,安排低能耗交通工具,实施原材料低碳采购、产品低碳设计与包装,发挥自然、文化资源的优势,开发生态和文化旅游型的发展模式,推进旅游业低碳化发展。

6结语

临汾市发展低碳旅游,不仅顺应临汾市经济转型的方向,也能带动相关产业低碳化的运行。临汾市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以及旅游规划的实施为发展低碳旅游奠定了良好基础。同时,发展低碳旅游让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亲身体验低碳生活,了解低碳理念,理解低碳旅游发展的重要性,有助于旅游者塑造低碳生活习惯和消费习惯,培育低碳消费市场。通过提高服务效率、降低碳排量,形成循环经济模式的旅游产业链,促进临汾市低碳经济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蔡萌,汪宇明.低碳旅游:一种新的旅游发展方式\[J\].旅游学刊,2010,25(1):13~17.

[2]谢园方,赵媛. 国内外低碳旅游研究进展及启示\[J\].人文地理,2010,15(5):27~31.

[3]肖建红,于爱芬,王敏.旅游过程碳足迹评估——以舟山群岛为例\[J\].旅游科学,2011,25(4):58~66.

篇9

[关键词]和谐会计;和谐社会;会计

中图分类号:F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03-0256-01

一、和谐会计构建的时代背景分析

(一)企业效益受宏观经济的影响

宏观经济作为外部大坏境,对个体即企业的发展必然有一定的的制约和影响。影响企业的宏观经济环境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国际经济形式的影响。世界经济发展趋势以及周边邻国的经济发展情况会给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一定的影响。如果企业不能提高信息的获取能力,及时地了解国际形式并可以快速地做出相应的应对策略,那么就会可能会面临国际经济形式变化的影响带来的风险。二是国家政策的不完善带来的影响。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处在发展阶段,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共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国家侧重宏观上调控经济,关于经济方面的政策难免不够完善和健全。这给企业的一系列管理和运作活动如消费市场、进出口贸易等带来了不便。三是市场经济波动的影响。市场经济变化莫测,各种因素如政治、技术和人为等的单一因素或多个因素共同作用,都有可能带来市场经济的大幅度波动,从而给企业带来一定的风险。

(二)微观经济环境影响着企业的财务

微观市场的经济主体――企业,其内部的经济环境极其细微的变化都可以给企业带来巨大的影响。其影响来自三个方面:首先是企业管理方面的漏洞。很多企业对于财务管理方面由于信息获取不全,造成在财务分析上形成分歧,使会计之间产生不和谐的现象。并且,一部分的财务管理人员只看到眼前的情况,缺乏长远的眼光,风险意识薄弱,无法在风险来临时及时做出评估和决策,这种企业管理上的滞后将给企业的营运带来重大损失。其次,财务人员的专业素质欠缺。有些企业的财务人员并不是经济财务专业,很自然就不熟悉金融方面的业务。加上会计行业在新时代也是不断地知识更新和发展,复合型人才更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最后是企业内部职能划分的界限不请。财务是一个企业的重心,,其担负着将资金集中并采取相应的方法以提高对资金的管理水平和使用效益。令人担忧的是,大多数现行企业的财务并没有起到对实质资金的管理作用,只是简单的资料整理,更多是由决策者来管理分配,财务本身却成了执行者。

二、低碳经济与和谐会计的关系分析

(一)和谐会计在低碳经济目标下应运而生

随着当今经济的迅速发展,会计行业越来越受到重视。当经济发展到低碳的阶段,便催生了和谐会计。和谐会计是指对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的以资金活动为主要内容的会计行为,采用会计手段进行规范,以便促进民主、法治、公平、诚信、有序与协调的会计”。个人认为,和谐会计是各种会计理论、会计方法、会计思想融合的总称。和谐会计的构建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对社会经济的稳定和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也是对和谐社会的一种回应,有助于建立和谐的社会主体利益关系。

(二)低碳经济与和谐会计的交集

首先是关于环境和资源的方面,保护环境和资源是低碳经济的主题,而如果会计忽略企业的环境资源成本,那就使低碳经济的理念付之一炬了。其次,社会大众都逐渐意识到低碳消费的重要性。市场只有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才能持续发展,所以说,消费者在经济发展模式上起着重要作用,对会计行业也产生一定的影响。低碳经济的主体内容离不开消费者的参与,因此,消费者的支持是低碳经济的实现的保证。最后,低碳经济要求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减轻环境和资源的压力,即要求加大人力资源的投入和技术的研究开发,以此来减少产品对资源的过度消耗。而和谐会计就是对人力资源的确认,对低碳经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低碳目标下构建和谐会计的若干建议

(一)树立和谐会计理念,营造和谐的会计环境

构建和谐会计,首先要树立正确的和谐会计的理念,注重对和谐会计环境的优化。和谐会计的内容包括多个方面,如会计人际关系和谐、会计环境和谐、会计信息系统的和谐、会计规范系统的和谐、会计工作内部和谐、会计工作与外部工作和谐、会计管理系统的和谐等等。

会计与政治和谐,可以贯彻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观,有利于民主政治建设的推进,从而有助了和谐会计的构建。会计和经济和谐,会计工作的出色可以推动经济的健康快速可持续展,而经济的发展也带动着会计事业的发展。会计与社会和谐,加强会计与社会其他行业的交流,可以提供正确实际有价值的会计信息给利益相关人,促进社会的公平公正,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推广。总而言之,和谐会计的构建是满足政治、经济以及社会需要的必然趋势。

(二)和谐会计职责的明确

财务是一个企业的重心,其担负着将资金集中并采取相应的方法以提高对资金的管理水平和使用效益。企业会计基本职能提供真实准确的会计信息给利益相关人,在现有的会计职责中加入对资金以外的部分的核算,如生产消费、人力资源、物力资源等等的价值,而不是单一只对资金进行核算。随着低碳经济的推广,和谐会计建立在低碳经济的目标下,企业会计的任务也因此要扩展,主要是注重低碳资产的核算,以及扩展低碳成本、低碳利润或者低碳负债等,进而达到节能减排的效果。

(三)健全和谐会计相应的法律法规

任何一个政策的落实和推行,都需要法律法规做根本保障。因此,和谐会计的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迫在眉睫,利用完善的法律法规对会计制度和准则进行确认,为企业会计人员提供理论和法律依据,形成一系列的强有力的处理措施和惩罚体系。

结语

随着低碳经济的不断发展,和谐会计的构建越来越受到重视。虽然我国的会计行业仍存在着一定问题,和谐会计的构建的路上会有阻碍和艰难。但是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创新,会计的综合素质有所提高,和谐会计的构建会有更好更有效的方法策略来推动,与低碳经济相辅相成,共同发展,实现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郭印,王敏洁.国际低碳经济发展经验及对中国的启示[J].改革与战略,2009;10.

篇10

关键词:低碳经济;国际贸易发展;影响

低碳经济是现阶段我国工业进步和社会发展普遍采用的一种经济模式。这种模式的突出特点是能源的高利用率和有害物质的低排放量。简而言之,此种经济发展模式具有非常好的环境效益。国际贸易是在国际间开展的贸易活动,主要目的是进行全球范围内优势资源的利用和特色产品的输出。我国目前是国际贸易中的重要角色,在贸易舞台上有着重要的地位。过去,我国的商品凭借价格优势在国际贸易舞台上大放光彩,但是随着低碳经济的发展持续,过去的风光有所收敛。之所以出现这样的局面主要是因为在过去的产品贸易中,我国主要是用薄利换多销,对于产品生产的成本控制和环境控制重视度比较低。但是,在目前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下,这种产品生产方式显然已经不再适用,所以我国产品的价格优势在一步步地减弱。简而言之,低碳经济对于国际贸易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所以分析这种影响价值巨大。

一、低碳经济在短期内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一)产品的生产成本加大

低碳经济在短期内对国际贸易形成的影响是造成了产品生产成本的加大。在我国过去的产品生产中,注重的是企业的生产效率和规模,对于生产中形成的生态破坏以及环境污染等问题的重视度严重不足。所以,企业在生产中对于环境污染方面的管理控制和技术控制方面的投入比较少。现阶段,在低碳经济的要求下,企业生产的碳排放量需要达到规定的标准或者更低,一旦超出,企业需要支付额外的环境治理费用。而为了达到碳排放量的标准,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的技术投入以及管理投入都会得到增加,这些因素的增加会导致企业生产成本的显著提升。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在低碳经济推行的大环境中,企业在技术和管理方面的投入有了显著的增加。通过与过去的生产投入对比发现,企业生产成本在短期内的上涨幅度超过了13.27%,最高已达21.32%。

(二)企业的管理成本提升

企业生产成本的增加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的,而从目前的企业发展现状来看,低碳经济的发展会造成短期内企业管理成本的上升。管理成本的上升主要是因为两个方面:第一是在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下,原有的管理方式以及管理机构等都已不具备适应性,所以要想实现管理强化,需要将原来的管理进行拆除重建。因为企业全新的管理并非朝夕之间可以建设完成,所以在新的管理模式建设中需要不断进行成本投入,这就使得管理成本有了显著的增加。第二是在低碳经济模式下,企业管理不仅需要机构重建,还需要专业人员的利用,所以在持续的人员专业化引进和培训当中,企业用于管理的成本得到提升,这也就造成了企业管理成本的显著上涨。就目前的调查来看,由于管理改革造成了成本的提升,不仅总管理成本出现了7.84%的上涨,管理成本在整个企业成本中的占有率也有了6.24%的上涨。

(三)企业利润被进一步地压缩

企业利润被进一步地压缩是低碳经济模式对于企业的另一个显著短期影响。之所以会出现企业利润的压缩,主要是基于三方面的原因:第一是我国传统的对外贸易产品一直秉承着“薄利多销”的理念,所以产品本身的利润空间十分有限。第二是在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下,企业为了实现碳排放量的减少,在生产中需要大量的技术投入,这些技术投入抵消了企业经济效益,所以使得企业的利润进一步降低。第三是在企业生产中,由于全新的管理模式以及管理人员的完善和提升,进行了大量的管理成本投入,这就使得企业的效益被进一步压缩。在调查中发现,过去我国的外贸产品,其利润空间维持在3%至5%之间,在推行低碳经济的大环境中,利润率在持续下降,甚至跌破1%。

(四)国际贸易的规模会减小

国际贸易的规模减小是低碳经济模式对于国际经济贸易短期内最为显著的影响。从目前的国际贸易来看,参与贸易的主体主要是一些外贸企业,但是从上述分析中发现,在社会广泛推行低碳经济模式的时候,外贸企业自身的发展模式在进行转变,技术投入和管理投入都有了大量的增加,这种成本的提升使得外贸企业的生产规模在逐渐下降。在国际贸易中,外贸企业是贸易主体,外贸企业的产量与国际贸易的规模成正比。由于成本提升的因素,我国外贸企业的生产量在减少,可供出口的产品规模在减少,所以国际贸易的规模也在不断缩减。简而言之,由于企业生产在短期内难以实现规模恢复,所以国际贸易的规模在短期内受到影响会出现明显下降。

二、低碳经济在长远发展上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一)促进国际贸易的质量化发展

低碳经济虽然在短期内会对国际贸易造成不利的影响,但是从长期发展来看,其对于国际贸易的质量化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第一,在现代化发展中,能源紧张问题越来越突出,低碳经济的发展可以有效缓解能源紧张问题,由于能源问题的缓解,经济可持续的目标便可以实现,而可持续经济的发展,对于经济的质量化进步意义重大。第二是随着低碳经济的持续发展,国际贸易经济主体的基础现状会慢慢转变。在这个转变的过程中,贸易主体的稳定性以及各方面的能力都会得到提升,在综合能力提升的基础上,贸易质量化发展的目标得以实现。简言之,在现阶段,我国的对外贸易企业大都处于结构调整和模式改革的阵痛期,等度过这个阶段,国际贸易的基础会更加稳固,质量化发展便可以顺利实现。

(二)强化了企业的现代化进步

从长期发展来看,低碳经济的持续运行可以强化企业的现代化进步。首先,低碳经济的运行使得企业的管理模式发生了改变。而在现代化的发展环境中,企业通过现代化管理理念的运用,管理水平有了明显的提升。过去的管理漏洞在目前的管理中已经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其次是企业生产的方式有所转变。过去的生产追求效率和产量,但是目前更注重质量。所以在生产中,企业考虑的因素更加多元,无论是产值、产能还是环境效益都有了明显的改善。第三是在企业生产中,现代化元素的应用有了大面积的提升。总之,各种现代化理念与方法的运用,使得对外贸易企业有了质的改变,现代化程度明显提升,综合效益也有了极大改观。

(三)提升了国际贸易中技术因素的比例

从低碳经济对国际贸易的长远影响来看,另一个显著表现就是提升了国际贸易中技术因素的比例。在过去的国际贸易中,我国对外的产品主要是加工密集型产品,这些产品主要利用的是我国较为低廉的劳动力。随着低碳经济的持续发酵,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在我国的优势地位慢慢消失,在这种情况下,利用技术因素进行生产改进便有了积极的意义。在投入大量的技术要素之后,我国出口产品中的技术附加值显著提升,而随着技术比例的不断攀升,在国际贸易中的技术因素所占比例也越来越高。简言之,我国过去的产品出口是“薄利多销”,但是在技术因素比例逐渐提升的基础上,这种理念被打破,我国产品的质量有了明显提升,利润空间也明显增大。

(四)推动国际贸易的规模化发展

推动国际贸易的规模化发展是低碳经济对于国际贸易最为突出的长远影响。在上文中提到过,对外贸易的规模化与生产的数量化有关,而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因为长期的低碳经济发展,使得社会形成了普遍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在这种模式下,技术利用更加娴熟,而且在成熟度不断提升的基础上,技术成本的投入有了逐渐的缩减。在低碳经济运行初期,管理模式需要重建,但是在长远的发展下,管理建设更加完善,其成本投入逐渐降低。而就产品本身而言,因为强化了技术生产,改变了生产理念,所以产品的质量得到了提升,价值空间也在不断上升。综合来讲,产品的价值在提升,但是技术投入、管理投入等成本在不断下降,所以企业的经济效益越来越好。在经济效益提升的基础上,对外贸易企业的生产规模扩大,并推动了国际贸易的规模化发展。

结束语

低碳经济是现阶段我国重点强调的经济发展模式。此种经济发展模式的运行对我国各个行业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下,因为产业结构改革和企业生产改革带来的阵痛使得我国企业在短期内呈现出低迷的状态,但是随着阵痛期的结束和全新发展模式的确定,企业进步必然会重新起航。

参考文献:

[1]李丽.低碳经济对国际贸易规则的影响及中国的对策[J].财贸经济,2014(9):114-123.

[2]周杰,李金叶.低碳经济对国际贸易规则重构的影响与中国面临的挑战[J].对外经贸实务,2015(10):45-48.

[3]郑峥.国际贸易规则视角下低碳经济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J].商业经济研究,2016(6):145-146.

[4]郑欢.探讨低碳经济对国际贸易规则的影响及中国的对策[J].现代经济信息,2016(4):139.

[5]李秋燃.低碳经济对国际贸易规则的影响及中国的对策[J].中国商论,2016(8):130-131.

[6]张蒙.浅析低碳经济对国际贸易规则的影响及中国的对策[J].商场现代化,2016(9):11-12.

[7]董宇.低碳经济对国际贸易发展的影响及发展策略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6(14):138-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