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诚信管理体系范文

时间:2023-12-21 17:18:2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科研诚信管理体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科研诚信管理体系

篇1

关键词:信息管理;课程体系;能力;优化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1) 14-0000-02

Information Management Curriculum System Optimization Construction Research

Liu Caixia,Xiang Xuehui,Jiang Wenjuan,Zhang Kaiping

(Zhengzhou Huaxin College,Zhengzhou451100,China)

Abstract:The information industry has become China's strategic industry,the information management in social and economic fields the role is becoming more serious.In the information management professional and there is no uniform standard of teaching plan and syllabus of the premise,each college training direction is self-contained.Watson Zhengzhou Institute of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Department of Henan province and Zhengzhou city information industry development needs,to computer information management professional personnel training mode and curriculum system reform and practice of the.Put forward with ability as the core"three-in-one"computer course system construction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pecialty.

Keywords:Information management;Curriculum system;Ability;Optimization

社会、经济和科技的飞速发展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必然改变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教学过程设计的核心是课程设置,它是高职教育实现职业岗位(群)人才培养目标的主要载体。从理论上来说,课程体系是指教学大纲中开设的教学科目、科目之间的结构关系和各科目的学分与学时比重。当今社会尤其是信息产业和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社会对计算机信息管理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地变化,为了迎合市场的需求,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也要与时俱进,随之专业课程体系也要不断优化。

一、课程体系优化建设理念

课程体系建设要以市场为基础,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职业岗位需要为依据,满足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需求,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需要。因此,课程体系优化建设的基本理念是:(1)以职业生涯发展为目标――明确专业培养目标;(2)以就业岗位职责为线索――确定课程体系设置;(3)以职业岗位能力为基础――组织课程内容;(4)迁移能力为核心――设计教学活动;(5)以职业技能为参考――强化技能训练。

二、郑州华信学院信息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历史沿革

2003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郑州华信学院正式设置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归属于管理系。在学院“理论奠基、强化实践、激励创新、重在应用”的办学方针的指导下,以适应社会人才需要为目标,以培养学生人际沟通能力、业务动手能力和岗位操作能力为主线,依托华信集团,面向各金融机构、全省中小企业,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一线应用型人才,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和国家专业名称的调整,随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名称更名为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并将该专业归属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随着社会对信息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和要求,信息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也与时俱进,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先后进行了三次改革。

(一)以管理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方案

从学科归属来看,信息管理专业隶属于“管理学”门类之下,其学科发展方向则必须以管理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为指导,研究一种特定的管理对象――“信息资源”社会实践的管理,从2003年专业设立之初,我们就确立了以管理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方案。

在专业教学计划制定过程中,在以管理为核心的同时,强调学生职业综合能力的培养,并为学生专业发展和个性化发展打下基础。教学内容选择与确定强调应用性,其中案例教学、实验课、实训课时占总课时的40%以上。在学院强调学生动手实践能力要求下,我们提出了“三个零”培养模式,即:“理论与实践零距离,教师与学生零接触,毕业与上岗零过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二)以计算机和管理双向交叉的人才培养方案

要培养复合型、应用型的信息管理专业人才,就必须要开设一定的操作技能应用性课程,使学生熟练掌握现代信息技术,能有效地设计评估和运行各类管理信息系统,能有效地运用信息系统对信息资源进行组织加工和分析利用。

在被调查企业中,几乎一半的人认为信管专业属于计算机类专业,这显然有违信管专业设置的初衷。但是,企业认为信管专业的各种课程中,最重要的是计算机类课程,从社会调查中企事业单位对信管人才的知识和技能要求看,需要度在40%以上的知识选项中,计算机类知识占46.2%,远远超过经济管理类和信息管理类知识。因此,2006年我们对信管专业中的计算机类课程进行重置与更新,在保证学生计算机基本知识的前提下,将计算机科学的知识与信息的组织、分析与使用的要求结合起来,开发一些新的课程,使学生知识体系的针对性更强。

(三)电子商务信息管理人才培养方案

在企业信息化和电子商务席卷中国企业市场的同时,我们所培养的计算机和管理双向交叉的信息管理人才,在从事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时候比不上计算机人才,在从事企业管理的时候又比不上管理人才,而目前企业信息化建设重点在于建立自己的电子商务网站或者加入B2B交易平台,于此同时企业需要大量既懂计算机和管理,同时又熟悉电子商务的人才,电子商务信息管理人才培养方案应运而生。

篇2

关键词:体验式;ERP沙盘;管理信息系统;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0

一、MIS课程的研究

1.MIS课程的特点

MIS是进行有效管理、正确决策和实现管理现代化的重要手段。该课程表现出来的特点有:

(1)理论性强。该课程涉及管理学、系统科学以及信息技术等相关课程的内容,其中理论知识的阐述较多,理论性较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须有比较扎实的理论基础。

(2)实践性高。该课程不仅注重理论的学习,更加重视理论基础上的实践。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指导实践,组织学生开发中小型管理信息系统。

(3)综合性广。该课程是一门集管理科学、信息科学、系统科学、经济理论和行为科学学为一体的综合性、交叉性的课程。

2.MIS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MIS课程理论性强、综合性广的特点决定了各所高校的教师在讲授MIS这门课程的时候必须重视理论知识的讲解、实践内容的应用。然而,一方面,纯粹的理论教学往往令学生感觉枯燥、乏味、难于理解,最终失去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由于课程时间有限,真正到企业单位去参观会占用大量时间,而且很多企业为了保守商业机密,并不积极配合高校的教学工作。而引用书中的案例,固化学生思维,也存在很大的问题,常常令教师左右为难。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改进MIS课堂的教学效果,我们进行了体验式教学法的尝试。

二、体验式教学方法的优势

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体验式教学注重强调学生是一个主动参与者,而不是一个被动的旁观者与接受者,让学生在具体的学习情境中通过体验来掌握知识。包括情景活动、角色扮演、ERP沙盘模拟等方式,使学生在“全方位体验”中获得自己的知识。

首先,体验式教学能使人的情感和心灵得到升华。可剔除情感中的消极因素,保留积极成分,使情感体验具有更有效的调节性、动力性、感染性、强化性、定向性、适应性、信号性等方面的辅助认知功能;其次,体验式教学可以启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给予其新的灵感,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体验式教学是在对社会和生活进一步提炼和加工后才影响于学生的。在MIS课程的教学中,ERP沙盘模拟无疑是最有效的体验式教学工具。

三、基于ERP沙盘模拟的体验式教学法在MIS课程中的应用

1.ERP沙盘模拟简介

ERP沙盘模拟实验是由瑞典皇家工学院的Klas Mellan于1978年开发而成的,最初源于军事作战指挥,可以清晰地模拟真实的地形地貌,使作战指挥员不需要亲临现场就能清晰地总揽全局,从而运筹帷幄并制定出最优的决策。ERP沙盘模拟实验是基于军事战场和商业战场的某些共性,其最大的特点是采用了体验式教学方式,在体验教学过程中实现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巩固与应用。它通过直观的立体教具――沙盘来营造一个仿真的企业环境,模拟企业实际运行状况,通过对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分析,制定战略、组织生产、策划方案。整个过程涉及了采购、生产、营销等诸多环节。

2.ERP沙盘模拟教学的特色

ERP沙盘模拟作为一种体验式的教学方式,是继传统教学及案例教学之后的一种教学创新。借助ERP沙盘模拟,可以强化学生的管理知识,训练管理技能,使学生具有较强的战略、营销、生产、财务、人力资源等方面的管理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ERP沙盘模拟教学融理论与实践于一体、集角色扮演与岗位体验于一身,可以使学生在参与、体验中完成从知识到技能的转化。

3.ERP沙盘模拟在MIS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通过应用ERP沙盘,既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可以使学生的知识体系得到拓展,恰好填补了MIS课程在教学中存在的不足,进一步优化MIS课程的教学改革。具体实施可分为5个阶段:

第一阶段,MIS课程理论奠基部分。在以往的教学中,由于学生对于企业运营流程的不了解,因此,面对抽象的概念,学生往往照本宣科、死记硬背。ERP沙盘模拟的引入正好弥补了其中的不足,通过角色扮演和岗位体验,让学生实实在在地体验一下制造业企业的完整运营流程,理解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协同作用。

第二阶段,MIS指导管理决策阶段。利用ERP沙盘模拟组织一次对抗教学,让学生充分了解制造资源计划(MRPⅡ)和企业资源计划(ERP)。理解信息系统对管理的支持了解,信息系统对不同决策类型的支持,并进一步了解决策的发展方向,掌握企业变革的方式。

第三阶段,MIS的技术基础阶段。本阶段通过学习要求学生了解数据库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在此基础上,可以突出强调让同学们学习并应用一两门数据库语言,为今后同学们自主设计沙盘系统做好准备。

第四阶段,MIS的分析阶段。引入ERP沙盘模拟以后,可以让学生进行基于ERP沙盘的功能分析,明确系统分析的目标和新系统逻辑设计方法,更加形象地理解为什么系统分析阶段是决定MIS开发成败的最重要阶段,并且能够对所学理论知识有一个深层次的把握。

第五阶段,MIS的设计阶段。通过前期的ERP沙盘模拟教学可以使学生对企业的实际生产流程有一种实质性、直观性的了解,掌握系统设计目标、主要内容和工具,明确如何根据系统逻辑模型所提出的要求进行系统总体结构、代码、数据库、输入输出和系统流程等设计,且设计出来逻辑模型更具说服力。

总之,利用ERP沙盘模拟对MIS课程进行教学改革,可以通过生动、仿真的模拟来诠释和演绎抽象的理论和过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MIS的基本概念和原理,MIS系统分析、设计、实施和评价的方法。懂得人的因素、社会因素在实现和发展MIS中的重要作用。增强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极大的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思维。这种教学方法,为高校改革MIS的教学方法带来了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课程体系;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913 (2007) 20-0070-04

1引言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以下简称“信管专业”)是隶属于管理科学与工程的专业。该专业是1998年教育部在专业调整中由经济信息管理、信息学、科技信息、管理信息系统和林业信息管理专业合并而成。这种整合对于培养适合我国信息化建设需要的“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的人才具有深远的意义[1]。经过几年的实践和发展,该专业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社会需求也不断增长。但是由于该专业开办时间较短,各学校的专业背景差别很大,对该专业的内涵、培养目标和模式、课程体系设置、教材教法等的理解也不尽相同,因此对该专业的建设就成为各学校研究的重点[2]。

目前,信管专业主要存在3种模式[3]:以清华大学为代表的工商管理模式,专业设在经济管理学院;以武汉大学为代表的信息资源管理模式,专业设在信息管理学院;以中国人民大学和中山大学为代表的技术导向模式,专业设在信息技术学院。此外,信管专业在某些工科院校还以培养某些行业技术型管理人才为主。随着各种学科的相互交融,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呈现出综合化和整体化的特点。人们不但关注信息技术和信息系统(IT/IS)本身的探索和应用,也日益关心IT/IS对组织行为的影响,许多传统的经营战略和业务管理问题现在成为了IT/IS战略和管理决策问题。这反映出当代信息系统专业领域的技术与管理并重的主流趋势[4]。这种趋势对信管专业的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体现该专业的特色、解决人才“通”与“专”之间的矛盾是该专业面临的最大问题。

课程是教学之根本,课程设置状况直接反映了人才培养的方向,人才培养的方向也决定了课程体系的结构[1]。课程体系是由构成一定学校课程的各组成部分按照一定层次结构组成的整体。课程体系建设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课程体系的设计要充分考虑社会的发展要求、科学文化知识的增长、学生成长和能力的提高、市场对专业人才的需求。

本文从该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出发,根据专业人才的需求状况和学科的知识体系,利用系统分析与设计的思路,提出了一种课程体系的设计方法。本文并不是给出一个统一的课程体系,而是从系统的观点出发,给出一种分析与设计的方法,这有利于各高校根据自身的专业历史、现状和发展规划来建设具有特色的课程体系。

2信管专业课程体系的分析

2.1信管专业人才的需求分析

教育部对于信管专业人才培养的总体方向和目标作了明确规定,即培养具备现代管理学理论基础、计算机科学技术知识及应用能力,掌握系统思想、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方法以及信息管理学等方面的知识与能力,能在国家各级管理部门、工商企业、金融机构、科研单位等部门从事信息管理以及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实施、管理和评价等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5]。为了进一步提高我国高等院校信息系统学科课程体系的规划性、前瞻性、专业特点和发展要求,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与中国人民大学信息学院于2004年成立了“中国高等院校信息系统学科课程体系2005(CISC2005)”课题组,该课题组对来自企业的相关人员进行了一次信管专业人才的需求调查。调查共收回有效问卷135份。表1总结了CISC2005课题组调查的关于企业人才需求的一些数据。

从市场需求看,本科生和硕士生的需求量相当高。对于需要信管专业毕业生的企业来说,最多的是需要信管专业的学生去做信息系统的管理与维护工作,也有企业需要该专业的毕业生去做信息系统的开发工作。表2是关于企业对信管专业学生的优势和劣势认识数据。

从表中可以看出,“缺少有效的实践、实习环节”、“专业培养方向不明确”和“过于偏重计算机类课程”是信管专业的最大缺陷。我们进一步分析就可以看出,“专业培养方向不明确”其实是最根本的因素,因为只有明确了专业培养的方向,才能解决关于课程设置和实践环节的问题。为此,我们有必要从分析信息系统学科的知识体系入手来明确专业培养方向。

2.2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学科的知识体系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学科研究关于信息系统建设、管理、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管理理论与方法,它是管理理论、系统科学方法与信息技术相交叉而形成的一门综合性的应用学科[4]。该学科的知识体系如图1左边的虚线框所示。

我们从知识体系上基本明确了信管专业学科的内涵,为明确该专业的培养方向和特色提供了基础。在该学科中,管理科学的理论和方法作为研究背景和分析手段,管理中的问题是信息系统服务的对象;系统科学理论和思想在信息系统学科中也被广泛地借鉴;信息技术,一方面是信息系统可利用的工具,另一方面,它也在理论和实践方面为信息系统学科带来大量研究课题[4]。信管专业的特色在于将管理和信息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如果过分强调技术手段的作用,会使信管专业类似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但是因师资力量、课程设置、教学设施等方面的原因而不能真正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类专业相媲美;如果弱化信息技术在信管专业课程体系中的独特地位,其结果是所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会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工具,不能为信息时代的人才市场所接纳[1]。

3信管专业课程体系的设计

课程体系设计的目标是既要体现本学科的知识体系,又要考虑信息系统的应用趋势和职业发展趋势。

3.1专业核心课程的设计

在对信息系统学科知识体系分析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得出信管专业的课程体系架构,如图1右边的虚线框所示。对于上述课程体系架构中需要设置的核心课程,教育部普通高等院校管理科学与工程类教学指导委员会提出的管理科学与工程类学科的5门核心课程是管理学、经济学、运筹学基础、管理统计学、管理信息系统,其下属信管专业的4门主干课程是信息资源管理、数据库与数据结构、计算机网络基础、系统分析与设计,这对于我们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一些学者对于信管专业应该设置的专业核心课程也进行了研究。张基温[6]认为信管专业一个与信息化密切相关的专业。与信息化有关的几个领域是信息化决策、信息产业及其管理、信息化技术和信息化管理,信管专业应当定位在信息化管理。然后,他提出专业课程应该按照知识和能力的需求确定,并对信管专业的4个专业方向(即信息资源管理方向、信息系统建设方向、信息系统项目管理与监理方向、信息系统管理维护方向)的骨干专业课程进行了需求分析,从而整合出以下10门信管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信息资源管理(信息管理学),信息检索技术,数据组织与存储,信息系统安全原理,信息系统项目管理/监理,管理信息系统/电子商务/电子政务,数据结构与数据库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系统原理,信息系统开发。

CISC2005课题组[4]从信管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方向(即信息系统设计、开发的技术人才,企业信息化管理人才,企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人才)出发,借鉴美国IS2002课程体系的设计思想,同时考虑到我国社会对信息系统专业人才的需求,设计了我国信管专业本科教育的课程体系,并在此基础上设计了11门、近100个单元的相关课程,11门相关课程的具体名称如下:计算机文化基础,管理信息系统概论,企业资源计划初步,电子商务、战略结构与设计,信息资源管理,信息系统项目管理与实践,系统分析、设计与开发方法,数据库设计与管理,程序设计基础与数据结构,计算机硬件与系统软件,网络技术及应用。

这些研究的思路和结果为我们结合各自的专业特点设置专业核心课程提供了参考。

3.2专业课程体系的设计

专业核心课程确定后,就可以以此为基础,扩展出该专业的整个课程体系。

查先进[1]根据教育部本科专业目录对信管专业的要求,提倡采用“知识点知识模块课程体系”这样一种课程设置模式,即根据人才培养的总体方向和目标,结合各自的办学特点和优势,提出学生应当掌握的知识点,然后由知识点组成相应的知识模块,由此构建完整的课程体系。他提出的知识模块主要有4个方面:文化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外语课程、计算机网络课程。

张基温[6]提出了从核心专业课程扩展课程体系的方法:1)从每门骨干专业课向前找必须的先修课;2)整合进没有考虑到的学科标志性课程;3)添加一些公共基础课程;4)添加一些专业领域的必需课程和学校特色课程;5)增添一些能够提高应用层次和向周边专业辐射的课程;6)增加一些能够扩充知识面、提高社会应对能力以及学生兴趣的课程。按照上述原则,他提出了信管专业的课程体系,包括公共基础课程群、学科标志性课程群、核心专业课程群和专业辐射课程群。

此外,董焱在文[2]中考察了美国亚历桑那大学Eller学院管理信息系统专业的课程体系包括以下几方面:基础课、专业核心课程、专业选修课程、人文科学选修课。王学颖和黄淑伟[3]提出信管专业的课程体系应分为5大模块,即公共基础知识模块、信息管理模块、信息技术模块、管理科学模块和教学实践模块。

不论采用哪种课程体系,都应明确各知识模块的地位是不一样的,其中文化基础课程是基础,专业课程是核心,外语课程、计算机与网络课程是主要支撑手段[1]。

4信管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建议

笔者认为,课程体系的建设一方面要确定设置哪些课程,更重要的是需要确定课程的内容和课程之间的关系,对课程进行整合。随着新的信息技术和新需求的不断涌现,信管专业的课程不断增加、课程体系不断膨胀。但是,有些旧的课程往往还不能被淘汰[6]。日益膨胀的信息技术知识与有限课时之间的矛盾越来越严重,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对课程体系进行优化。本文给出了如下的优化建议:

1) 合理设置课程内容

对于课程体系中的计算机类课程,其内容和模式应当立足于应用,围绕信息资源开发和信息系统建设等来设置内容,比如程序设计语言课要围绕系统开发这一中心选取其内容。对于管理类课程,要重视企业信息化战略、组织结构、业务流程等知识的传授。另外,不能过多地介绍已经被淘汰技术,例如数据库中的层次数据模型和网状数据模型。

2) 相关课程的整合

在课程设置上应精选或重建体现学科方法和基本规律的课程。张伟、李丹和戚桂杰[7]提出把相关课程整合成一到几门大课进行教学。

3) 加强实践环节

在教学中绝不能一味地讲解原理,要注重安排实践环节,如通过参与管理信息系统的分析与设计来加强教学实践;参观和调查企业的流程、多了解企业;走与企业联合培养的道路。倪庆萍和汪路明在文[8]中给出了信管专业课程体系中设置的3个实践过程是社会实习、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他们还在实践教学体系中增加了POS商业管理系统实践和ERP沙盘模拟。

5结束语

总之,信管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思路应当从信管专业人才的需求和本学科的知识体系出发,设计核心专业课程,然后扩展出整个课程体系。课程体系的建设并不是一蹴而就、一劳永逸的工作。随着新的管理思想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出现、就业市场的不断发展,课程体系也需要动态地进行调整,以适合时代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查先进.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培养方向和课程体系探索――基于科技信息专业背景的实证分析[J]. 情报学报, 2003, 4 (22):507-512.

[2] 董焱.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建设与课程体系初探[J].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 17(4):93-96.

[3] 王学颖, 黄淑伟.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研究[J].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4 (3): 378-381.

[4] CISC2005课题组. 中国高等院校信息系统学科课程体系2005[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5]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6] 张基温.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课程体系的分析与设计[J]. 计算机教育, 2005,(8):48-52.

[7] 张伟, 李丹, 戚桂杰.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分析[J]. 情报科学,2006,24 (8):1263-1268.

[8] 倪庆萍, 汪路明.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思路[J]. 中国管理信息化,2006,9 (11):89-91.

作者简介

安利平(1971-),男,河北人,博士,副教授,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

电话:022-23507700

E-mail:

篇4

[关键词]管理信息系统 教学方法 体验 参与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4)05-0120-02

管理信息系统(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以下简称MIS)课程是信息系统与信息管理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随着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信息技术的应用在各行各业的应用迅速扩展,因而很多高校的非信管专业也相继开设了MIS课程。MIS是一门综合了管理学、信息科学、计算机科学、系统科学、社会学等多门学科的交叉综合性学科,不是仅面向管理,还与技术有关,且内容更新很快,其教学任务面临着很多挑战。当前的学生正处于“信息时代”,他们对信息技术并不陌生,甚至在某些领域的应用水平超过教师,他们获取信息的途径和能力比以往要多得多。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上好MIS这门课程?一些传统好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在今天来讲显得有点过时,因此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都应该有所变革。

一、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目标不明确

MIS课程涉及教学内容多、范围广,教师在讲授过程感到要讲的内容太多,难以把握重点,课堂教学时间往往不够,因而教师始终是教学过程中的主角,形成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形式;学生大都感觉其教学内容过于抽象,与实际结合得不够紧密,和自身的专业知识相距甚远,或因为前期相关专业知识基础薄弱,因而难以理解、接受相关的学习内容,更不清楚课程学习的最终目的。这常导致学生不能学以致用,教学未能起到应有的效果。信管类学生和非信管类学生学习目的和培养目标截然不同,针对不同专业学生确定明确的教学目标尤其重要。

(二)不注重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

MIS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结合紧密的课程,只有通过实践,学生才能领会相关理论,真正掌握MIS在管理中的重要地位和意义、MIS在不同领域管理中的应用和MIS的开发过程。但目前的课程安排实践环节很少甚至没有,需求分析及系统分析设计的上机环节只能安排学生课后自行完成,这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学生不但不能通过课程学习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工具和技巧,提高自身的动手能力,而且对课程内容仍然不理解或一知半解。

(三)教学过程中的以案例为引导的课程设计不足

案例教学法是MIS课程教学中的重要方法,很多教师也逐渐加大教学过程中案例讲解的比重。尽管有案例,但所附案例的业务背景学生不了解,生产流程不熟悉,学习过程以阅读和教师讲授为主,没有相应的课程设计环节,以至学生没有学习主动性,积极性未能调动起来。学生在没有感性认识的前提下完全被动地接受相关理论和方法,对案例内容不能身临其境,因而感到枯燥和抽象,失去学习兴趣,当面对实际问题时,又往往不知如何分析和解决问题。另外,国内适合本科生教学的案例太少,而引用国外案例又由于其特定的背景知识,也不一定适合国内的教学,因此优秀案例的组织和编写也是教师的教学任务之一。

二、“体验式”教学方法的实践与探索

针对以上所概括的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传统教学方法应朝着学生参与、体验的过程变革。它能让学生身临其境地进行决策,建立真实的实践感受和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1]案例的选择很重要,好的案例可以把很多的内容串起来,并以课程设计等形式把学生放到这个案例的实践当中去,使得教学内容有连贯性。因为所教授内容学生不一定碰到过,鼓励学生提问,提有价值的问题,通过实践的体验就可以建立本领域的概念:它是什么?它能干什么?怎么实现?通过案例引导学生自主设计开发,最终得出相关概念。

(一)体验管理中遇到的问题

用案例将讲授的内容串起来,既便于学生的理解和体会,也容易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案例的选择最好是学生熟悉的,与学生学习、生活息息相关的。学习之前应先让学生体验管理中遇到的问题。例如和学生密切相关的成绩管理信息系统、宿舍管理信息系统,让学生分析总结这些相关工作在开发、使用信息系统之前是怎样的工作流程、管理模式、工作效率等,管理中会遇到哪些问题,这些问题怎样才能得到有效解决等,学生也可以通过实地调研了解到更多信息。案例的选择可以由教师指定,也可以由学生就自己感兴趣的领域自主选择。

(二)体验MIS能够发挥的作用

以成绩管理信息系统为例,让学生体会缺乏系统管理的传统管理模式不利于教师报送成绩、学生查阅成绩、学生学分和学分积点的计算和统计、学院及学校对学生成绩及教学效果的掌握。管理中存在教师报送成绩不及时、成绩填报遗漏和错误、成绩单遗失、毕业生成绩审核出错等问题。通过以上问题的分析讨论,使学生认识到管理信息系统是解决以上问题最好的方式,MIS在数据的收集、整理、存储、查询、统计等方面发挥优势,最大限度地提高工作正确率和管理效率,为广大师生提供便捷。

(三)体验利用MIS如何使业务流程优化和管理效率得以提高

问题提出后使学生的学习更有针对性,让学生针对传统成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系统设计的思路:系统的开发将涉及哪些部门、人员、工作,数据等,如何才能实现工作流程优化和信息共享,最终达到高效管理。这让学生真正理解管理信息系统是服务于管理和决策的,信息化过程不仅仅是技术人员的事情,也不仅仅是少数管理人员的事情,而应该是涉及整个管理环节的,跟每个部门,每个业务流程,每个工作人员都息息相关的事情。教学过程中可以就现有的某个系统进行分析、体验,也可以就目前尚未开发完善的系统让学生分小组讨论。例如的士电召案例,学生先通过调研、阅读了解的士电召目前存在哪些问题,讨论信息系统可否帮助解决这些问题,最终设计出合理可行的信息化解决方案,培养学生运用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优化业务流程,提高部门管理水平和竞争力的实践能力。

(四)参与MIS分析、设计、实施的过程

系统开发工作一般是由一个开发团队通过合作完成的,可以让学生模拟一个开发团队的工作,将5或6人分为一组,要求每一个学生扮演一个角色,承担调研、分析、设计、实现等相应的工作内容。小组长承担项目负责人的角色,负责计划制订、进度安排、过程监督和协调等工作。系统实现阶段,结合每个学生的特长采取分功能模块,各模块开发完毕后,分别进行调试,最后进行系统集成。尤其对于信管专业学生而言,由于有前期相关专业知识及系统开发基础,因而在此阶段要充分发挥团队协作精神,以案例作为一个项目的缩影,充分体验项目开发的整个流程,锻炼和加强实际动手能力,确保系统顺利完成设计和开发。

(五)课程设计的考核

每个阶段的学习都应该以学生为主角,教师在每个阶段应当进行引导和归纳总结,并且建立严格的考评方法,督促每个学生都必须认真完成每个环节的学习任务。学生课程设计成绩可取决于三个部分:实验报告完成情况(个人及小组)、实验任务完成情况、团队人员互相评价情况。其中,实验任务完成情况应由每个小组轮流汇报、答辩,并演示系统功能,汇报结束后教师和其他小组成员都可以进行提问,根据工作完成情况和答辩情况由其他小组成员及教师共同评分。评分要细分到每位同学,因而汇报过程中应由每个同学介绍自己的工作情况,并且每位同学都要回答相应的问题。这样设计的实验管理和成绩考核体系,不仅支持和保证实验的完成,而且并非由教师独立考核,让学生也参与整个评价过程,更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热情,给予学生激励和约束,培养学生的协助意识。[2]

三、小结

MIS课程的教学过程应加大学生的体验式参与环节,学生上机实习也并非是提交实验报告的过程。教师不能只关心如何讲,而是要关心学生如何学,构建整个知识体系和学习模式。要给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和参与机会,这就需要前期的引导和准备,确定教学要达到什么目的,通过案例要讲什么内容,要总结什么,通过实训要培养学生哪些专业素质,要让学生掌握什么,包括考核方法如何设计等。通过课程设计启发学生思考,迫使其阅读材料,课前进行调研等准备工作。体验式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可以使学生真正掌握课程的内容,实现教和学的统一,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为学生后续的毕业设计做好铺垫。

[ 参 考 文 献 ]

[1] 徐超毅.信管专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与创新[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1(11):185-186.

[2] 辛云冰.《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实验教学改革探讨[J].教改研究,2011(42):11-12.

[3] 甘明鑫,高学东. 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情境驱动案例教学[J].中国冶金教育,2011(4):37-39.

[4] 王瑞梅,张建林,王锁柱.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改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0(5):14-17.

篇5

关键词:国家科研项目 科研经费 问题 风险管理 诚信管理

中图分类号:C931 文献标识码:A

十以来中央政府提出规范化工作的改革发展方向,指出规范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基础性制度安排,成为与战略、规划、政策同样重要的国家治理手段。曾对规范化治国明确提出,规范化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长远的意义,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可涉及经济、技术、科学等管理范畴。

科研项目管理是从近几十年开始逐步发展起来的,世界各国、各行业所采用科研项目管理系统各有差异,但其基本原则和管理的基本要素是一致的。中国科研管理水平与国际同行相比,差距很大。国家科研经费项目涉及的经费是由国民生产收入重新再分配而来,具有严肃性,因此如何管理在科研领域里的国家经费,是一个非常值得重视的问题。立规矩,就是建制度,是防范风险发生的重要手段。规矩立好了,才有路可走,才能越行越远。

一、规范化科研项目风险管理的必然性

科研项目管理是一个过程管理,包括项目的研究范围、组织、进度、成本、质量和后勤保障等,科研项目管理活动贯穿于项目整个科研周期并通过计划、组织、控制、效果评估等手段达到科研项目目标。

科研项目管理也是一个风险管理、信用管理。规范化科研项目管理是通过一系列规范体系,贯穿从科研项目管理的原则方针、组织要求、科研全过程,从而控制技术、进度、经费等方面的风险,这些准确而可操作的全面的规定,有利于刚性地管理国家经费科研项目,不仅仅要达到科研项目目标,而且还要做到目标的具象化、真实性、可追溯性和科研经费的明晰化、责任化、可审计化、成果化。这需要在科研项目管理中,对重复性的事物和概念,通过制订、和实施规范达到统一,以获得最佳秩序和社会效益。它不是简单的部门行为,而是多个部门综合行为,是经济社会发展、市场化、商业化和国际交流发展的必然结果。

二、传统国家经费科研项目管理风险简述

传统的国家科研经费项目管理存在许多方面没有风险管理机制,包括:重复立项、立的项目需求性不强、经费使用管理存在真空区、项目评审专家评审能力参差不齐、专家立场不中性、项目验收完成后科研设备长久闲置,最终只会报废处置,造成无效用的经费投入,致国家经费损失巨大。

第一,申报项目:项目负责人制定科研项目目标、计划、预算等;其风险是:项目负责人主观上存在风险,重复立项、立的项目需求性不强。第二,专家评审,筛选立项,其风险是:专家权威风险,无法保证立场的中性。第三,项目执行:科研项目管理包括财务管理、人员管理、设备使用管理、中期形式报表,其风险是:经费使用风险。经费管理存在真空区。第四,项目验收:其风险是:验收专家评估风险。立场如何确保其中立性。项目完成后没有技术成果转化的机制,致使研制出的设备长久闲置,成为垃圾,无人问津,多年后报废处置,造成国家经费无效使用。

第二,传统的国家经费科研项目管理方法的弊端是:个人主观因素过多,管理松散,工作衔接不严谨,科研人员与风险管理人员没有明确的组织分工,往往是对立的态度,两者因为关注的领域不同,沟通不畅,造成管理真空区,从而形成风险累积。没有明确的风险管理部门,更没有风险管理者事前、事后参与到科研管理中的可操作的机制,做不到事前、事后管理,而仅仅是财务部门的事中结算管理。缺失风险管理部门的作用。

三、规范国家经费科研项目风险管理探讨

(一)在申报项目阶段

加入科研计划部门深入的市场调研与分析工作报告。科技人员协助风险管理者做出经济和科技的两个方面的可行性分析报告。

规范的科研立项工作是立项时要做大量的调研工作,统计经济数据,做出调研分析报告。科研计划部门要参与进来,科研技术人员协助风险管理者一同搜集相关数据,做出经济需求和技术需要分析报告,以往只是科研项目负责人做科研技术可行性报告。现代国家经费项目更加重视对国家的、民生的需求分析。为了杜绝盲目、非经济立项,需要科技战略部门和科研信息部门提出经济上的搜集要素,如:外界政治经济环境因素、技术的改变因素、新技术的产生因素、经费的变化因素,做好经济和科技两方面的可行性分析报告。要对各种相互有抵触的需要加以权衡。从而帮助决策者充分理解科研目标的需求,准确把握经费投放的靶位。

(二)评审立项阶段

在专家评审立项阶段,建立专家科研个人诚信机制,包括建立科研专家诚信机构、制度、推出守则及惩戒办法、建立科研诚信档案、专家诚信评级、投诉管理等制度。

(三)在项目科研阶段

第一,建立科研项目负责人个人科研诚信管理模式,同样包括:建立科研人员诚信机构、制度、推出守则、惩戒办法、建立项目负责人的科研诚信档案、科研人员的信用评级、投诉管理等制度。

第二,经费统筹部门是事中参与到科研管理中的风险管理部门。国家科研经费使用管理,科研项目人提供需求清单,由统筹部门按清单去市场询价,统筹部门统筹直付,统筹部门做出采购分析评估报告,以备事后审计。

第三,项目负责人的项目管理工作是相对独立的,包括:立项申请、制定合同与计划及费用核算、质量控制、参加人员选择、外部内部沟通等有关项目科研风险控制等综合进行有效的、全面的管理。保证科研技术可描述性文件归档,科研技术的可控性管理,科研成果可追溯性。

第四,网络管理部门是简便并严谨的风险管理工具。还需要建立规范化管理电子网络,划定责任界限,协调相互间接口。在网络的每一级明确控制、评估和证明质量合格的目标。科研项目组织标准化:标准要形式化具有可操作性,明确参与者的职责、相互关系、权限等,协调参与者与现有组织结构间的关系。加强规范化全过程管理。总体上,规范化的国家经费科研项目管理包括风险管理,细分可分为:规范化的财务风险管理、规范化的人员风险管理、规范化的设备使用风险管理、规范化信息/文件管理。

第五,财务部门是记录成本和进度的风险管理部门:不仅仅是为保证人力、设施、材料和资金的最佳使用,提示科研项目负责人项目的可行性,及同类科研项目的可比较性。规范化成本管理,科学化、定量化。在大量数据资料的基础上,制定科学的成本模型并严格成本控制,目前采用粗放型的成本估算,缺乏定量控制办法,科研项目缺乏预算定价依据。因此,加强成本管理和经济精算分析,建立科学的科研经费管理模型,当务之急。

(四)项目验收阶段

项目验收阶段,同样需要建立验收评审专家诚信管理机制。保证专家中立性。确保公正评审。

(五)项目验收后,建立技术成果转化机制,通过市场验证,跟踪评估。

技术成果转化部门是事后参与科研成果价值评估风险管理部门,长期跟踪技术成果,做出技术成果转化情况分析报告,以此也可把它作为以后评估立项目时或验收时对评估专家的诚信评级加分还是减分的诚信数据采集的参数、同时也作为对项目负责人的诚信评级时的诚信数据采集的参数。

三、结束语

本文意在提出未来国家科研经费项目管理工作的发展方向。涉及国家科研经费项目管理模块包括:信息采集及管理系统、市场调查与分析、财务管理、诚信管理体系、信用和市场风险管理、征信数据库应用开发、诚信评估与客户关系管理等诸多方面,以此框架建立严谨的国家科研经费项目管理制度。只有当风险管理部门介入到国家科研经费项目的管理里来,才能在事前、事中、事后对项目的风险做出测量并准确预警,同时提示决策层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与国家经费损失风险,让国家经费高效使用。

参考文献:

[1] David Apgar R isk intelligence: learning to manage what we don’t know[J].Journal of R isk & Insurance, 2008, 75(04):1082- 1085.

篇6

用通俗一点的话来讲,就是要做到:你无我有,你有我优,企业创新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即:营销模式创新、管理模式创新、产品创新。

创新是企业的生命线,因为实践证明,企业无创新,就无持续盈利能力,无盈利企业就无法生存,更谈不上发展。

回顾2014年,你在哪些方面做到了创新并感到自豪?

营销模式的创新。通过对产品价格的调整,稳定了经销商队伍,增强了公司盈利能力,积累了公司操作市场的资源。

你认为在创新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障碍是什么?

1.人才相对不足,特别是销售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质量管理方面专业人才的匮乏。2.公司以往遗留的老观念的束缚。

创业以来,企业遇到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公司在调整产品价格过程中,遇到个别经销商的不理解,出现暂时不进货的情况。

作为企业的领军人物,你认为自己在创新上有哪些优势?

1.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我和我们董事长孙伟先生可以说是上世纪90年代唯一的专业人士,具有本科以上学历,学的都是食品专业,科班出身。

2.可用技术支持资源较为广泛。我现在一直在中州大学食品工程系任教,还是工信部食品工业企业诚信管理体系评价专家组成员之一,常言说:近水楼台先得月,所以我与各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的联系及科技交流的机会比较多,现在,我公司与协会(如河南省速冻食品协会、河南省农产品加工与储存学会)、高校(如河南农大、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州大学)已经开展了密切的产学研合作。这种引进、吸收、转化的合作方式在充分展示公司自身硬件的基础上,又能够巧妙地利用高校的技术、人才优势,为公司的转型升级提供较强的技术支持。

展望2015年,你认为企业还应在创新方面有哪些提高?

继续加大对营销模式的创新;集中资源做明星市场,龙头产品;在管理模式上引进更先进的专业团队进行辅导,个别岗位选聘专业人才。

你对企业的未来还有哪些期许?

速冻蒸食成为全国同行业同类产品老大;用三年的时间,将公司打造为高新技术企业;2020年公司整体上市。

你最喜欢或敬仰的创新方面的人物是谁?

中国著名的企业微观经营专家秦俊伦,他将创造学原理与企业经营相结合,提出企业最薄弱的环节是经营,而不是管理,最缺的能力是创新。

创新的路上你还有什么憧憬与期待?

公司的创新模式能够作为一种成功模式让国内乃至国际上的相关企业有所借鉴。

篇7

(昆山市建设工程质量检测中心,昆山 215337)

摘要: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是保障工程施工质量以及施工人员安全的重要手段。本文基于昆山市工程质量检测工作现状,分析检测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薄弱环节,并提出了改进这些不足之处的对策,以建立健全符合昆山市实际的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机制。这对保障工程建设的质量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建设工程;质量检测;质量管理;改进对策

中图分类号:TU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5)26-0233-03

作者简介:顾盛(1987-),男,江苏昆山人,硕士,工程师,研究方向为钢结构及建筑工程检测。

0 引言

建设工程是衡量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载体,而工程质量检测便是确保这一载体稳定发展的最佳途径。建筑质量检测工作为建筑项目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全民对工程建设质量的认识和要求也逐渐提高。经过多年实践经验的积累,建筑质量检测工作早已经成为了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用以加强工程质量管理、保障安全及规范工程质量、技术标准的重要手段之一[1]。

1 质量检测的重要性

目前昆山市的各类建设工程正在飞速发展,在建工程的数量和规模越来越大,仅凭现行的工程质量管理体系还不足以确保工程质量完全达标,需要辅以必要的质量检测手段。质量检测工作是做好工程建设市场质量管理的重要手段和技术基础,质量检测数据可以作为建筑工程质量评估的重要依据[1,2]。

从保障建设工程质量而言,规范、高效的工程质量检测能够有效杜绝不合格的建筑材料进入施工现场;可以从技术层面为排查竣工但质量不达标的工程提供改进策略;可以为建设工程在施工阶段的质量保障体系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为建设工程竣工验收时的质量评定提供技术依据;也可以为既有建筑物的安全性、可靠性提出鉴定意见或危险报告,还可以调查分析建筑工程质量事故的成因,为事故整治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

从现实的角度看,建筑工程的建设规模浩大,人力、物力、资金等各方面资源消耗非常大,所以工程质量与当地的经济发展情况以及社会资源配置情况直接挂钩,并且与居民的生命安全息息相关。质量达不到当相应建设指标的工程必须返修,这必然造成资源浪费,并且很可能对当地建筑市场的有序运行造成一定影响。

因此,必须对建设工程进行规范、严谨的质量检测,以期全程把控工程建筑质量,促进整个建筑行业健康成长、保证工程平稳发展有很重要的作用。

2 检测机构在建设工程市场监管中的作用

建设工程质量检测的目的是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向社会提供关于建筑质量的准确的检测结果,使社会享受质量放心的建筑产品。检测机构所出具的检测报告除了作为建设单位、监理单位和施工单位判定工程质量的凭证或依据来使用,还能为质监部门等相应的行政主管部门提供决策依据。如果建筑工程在使用年限内出现质量事故,质检报告就要作为证据提供给仲裁机构。因此,在工程质量管理中,检测报告作为保障工程质量的一道重要关卡,对质量控制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3]

一般来讲,工程质量检测除了检查建筑物的结构、尺寸和外观质量,还需要对建筑施工所用的水泥、钢筋等原材料进行物理性质、力学特性等方面的检测,所得到的检测结果即为评定工程质量是否达标的判断依据。因此,建筑工程质量检测机构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将对工程项目中质量控制的有效性以及质量评价的符合性产生重要影响。

3 昆山市建设质量检测机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3.1 检测机构现状

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活动直接涉及建设工程质量与安全,是建筑业管理特别是质量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事该项活动的单位称之为检测机构,它从早期的企业内部实验室演化而来,目前作为技术服务机构存在。

截止目前,昆山市共有6家检测机构取得省厅颁发的工程材料等类检测资质,有9家地基基础类检测机构,各家检测机构具体情况见表1。

3.2 存在的问题

3.2.1 检测机构数量众多,竞争激烈

市场的开放导致价格成为市场竞争的主要筹码,低价竞争会导致检测质量无法得到保证,虚假检测、偷工减料都是低价竞争必然会出现的现象。目前昆山市检测市场还比较繁荣,这个矛盾还不是很突出,一旦市场萎缩,低价的恶性竞争必然会愈演愈烈。

3.2.2 资质管理松散,无等级划分

检测市场放开后,新成立的检测机构在获取检测资质后对承接业务没有任何限制,出现了刚刚成立的只有二三十人的小检测机构承接几十万方的大项目的情况。一方面人手不足难以满足项目检测的需求,另一方面部分检测项目无检测能力,出现大量分包的情况。

3.2.3 缺少落到实处的诚信考核体系

江苏省质监总站在2013年之前进行的信用等级评定制度几经修改,从条款设置来说是比较完备的,但由于地方行政主管部门对检测机构的诚信考核、不良行为记录等没有落到实处,虽然考核体系对检测机构诚信经营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效果不是很明显。

3.2.4 人员挂靠情况普遍

工程检测是具有一定专业技术要求的特殊行业,人员的技术能力是保证检测质量的关键。目前的检测资质管理上也对执业资格、人员上岗证有明确要求。但是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管措施,目前的检测市场上注册岩土、结构工程师挂靠非个别现象。同时有些机构为获取特定的检测项目资质,互相调借持证检测人员的现象也有发生。由于人员变更和核发资质分属不同部门管理,目前对与人员转出后机构的持证人员数量是否符合资质要求还没有核查。

3.2.5 基层检测人员专业素质有待提高

一方面,由于检测人员的准入门槛非常低,目前有大量非相关专业的人员从事一线检测工作,这一情况对于保证检测质量十分不利。另一方面,缺少系统的继续教育制度,仅仅靠检测机构本身自发去进行培训,数量和质量都很难得到保证。更有甚者,有的检测人员缺乏服务意识,不认真对待本职工作,所用检测方法不正确,导致对工程质量进行了误判、质量控制存在缺陷、检测和验收操作不符合技术规范等不良现象。

3.2.6 检测的目的模糊

建筑行业检测市场经过多年发展,检测项目不断增多,检测能力不断增强,但对检测的目的却越来越模糊。建设单位委托检测是为了应对验收,检测机构检测是为了完成收费任务,政府监管是为了贯彻规范要求。检测称为形式上的质量控制手段,很多时候只是为了检测而检测。

4 改进检测工作的对策及其效果

4.1 改进对策

为了提升昆山市工程质量检测机构的检测水平,从而保障建设开发项目的工程质量,进而促进昆山市建筑市场健康平稳地发展,检测机构进一步加大工程建设市场的监管力度,分别从行业管理、优化服务、提升技术三个方面制定了积极应对新形势和新任务的一系列具体措施。

4.1.1 加强行业管理

①进一步完善工程质量监管体制,做到“准入严格,监管有力”。建立工程质量网络监管系统,定期披露违章、违建以及劣质工程,同时为相关部门查阅工程质量监测数据或相应资料提供一个快捷、高效的检索渠道,切实提高工程质量监管效率。

②针对工程质量检测机构的质量管理体系建立起相应的监督审核制度,建立切实有效的诚信考核体系,将检测机构诚信管理真正落到实处[4]。

③建筑工程质量检测机构应该按照机构的规模、能力、业绩经验对机构承接检测项目进行限制,从而保证检测的质量。

④上级部门要对建筑工程质量检测机构进行经常性、不定期的审查与考评,提高对建筑工程质量检测机构的日常监查,对于不具备资质条件的检测项目或是检测机构,要给与坚决的禁止和查封。

⑤利用信息化技术、加大检测机构的监管,针对部分检测机构受利益驱动,为了市场竞争,采取弄虚作假出具虚假报告行为,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对地基基础检测采用了远程监控管理系统、对见证取样采用了人脸识别系统,对力学检测数据采取了实时上传。

4.1.2 优化检测服务

①认真推行首问责任制,切实增强主动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

②严格控制业务流程时限,保证在承诺期之内出具检测报告。

③在服务大厅向客户免费发放本检测机构的宣传册,进一步公开服务内容、服务标准、服务程序,便于客户委托和监督。

④为重点工程、保障性住房和安居工程开辟绿色高效通道,保证检测进度按时服务于工程进度。

⑤开通检测试验的预约电话热线及网上预约服务,节约客户时间。

⑥建立不合格报告的实时共享平台,第一时间告知质监部门、监理单位和施工单位。

⑦到施工现场对施工单位进行技术交底,指导检测工作的顺利进行。

4.1.3 提升检测技术

①对检测人员的技术水平、实际操作能力等方面的考核应该建立一套统一的考核标准,由与参与者无利益关系的第三方来实施和评价,使人员考核工作制度化、常态化。

②改善质检软硬件条件,检测机构吸收、引进国内外先进的检测设备和检测技术,不仅有利于提高我国研发检测工具的起点,还能充分利用现代先进手段,科学地做好建筑工程的质量检测工作。

③检测数据的采集应尽可能采用计算机采集技术,以减少人为失误、经验不足等对检测结果造成的影响,降低外界影响因素的不可控性,提高检测工作的效率和检测活动的准确度,尤其在加大检测数据的分析深度上效果明显,可以提供更科学、更可靠的服务。

④坚持通过对先进的检测技术研究来保障检测数据的准确性,可通过邀请外地专家来昆山市进行检查指导及与相关科研院所合作研发的形式,提升昆山市工程质量检测机构检测水平。

4.2 改进效果

以市建设工程质量检测中心(以下简称中心)为例,中心按照上述三个总体改进对策分别在软件及硬件方面进行改善。在软件方面,首先对检测站的人员架构进行了大幅度的调整,对关键管理岗位和检测操作岗位人员进行补充,招聘十多名专业对口的硕士毕业生;同时,中心加大与高校科研院所之间的联系,与江苏科技大学联合组建“江苏省企业研究生工作站”,合作申报省级科研开发项目及相关专利,校企合作的模式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将高校的教学、科研与企业的实践相结合,实现双方互利双赢;加强对管理体系文件的宣贯和实施,发挥内审组、监督组和效能监察小组的作用,及时将收集的意见反馈回来,对存在的各种问题及时纠正、解决;另外,各检测单位成立了技术委员会,由技术负责人组织,委员会成员一般由总工室相关人员、检测组组长和检测相关人员组成,主要对检测站技术管理方面的各类问题进行探讨,如新检测项目的评审、检测方法的确认、仪器设备的更新、改造、选型等一系列技术问题进行评审,确保在检测技术方面不出现问题;在硬件方面,检测单位购买了大量先进的检测设备、检测车辆,淘汰原来的部分陈旧设备,使得整个站面貌焕然一新,大大提高检测效率和检测服务水平。

中心在软、硬件方面所采取的改进措施为企业完善自身的科技创新体系,提高市场竞争力创造了平台,也在科研成果以及经济增长中取得令人满意的成绩。中心自2012年1月起先后立项了“便携式外墙保温抗冲击试验设备”、“围护墙拉接筋检测仪”及“可拆卸式管桩抗弯试验装置”等十余个研发项目,获授权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15项。目前,团队正在研发的基于光纤光栅传感技术的索力监测装置(图1)对于观测索结构体系在运行周期内的安全性能至关重要。中心2012年初至2014年底公司营业收入逐年增加,合计35,566.52万元(表2),研究开发费用合计2017.65万元,研究开发费用占营业收入的比例为5.67%。

坚持从行业管理、优化服务、提升技术三方面提出改进措施,以软、硬件的发展为主要改进对象不断创新升级,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下健康稳定发展的必然要求。在完善的管理机制及科技创新体系下,昆山市建设工程质量检测中心于2015年7月获得“江苏省高新技术企业”称号。

5 结语

目前我国从事建筑行业人员对建筑工程质量检测的认识普遍不足,加之检测监管机制尚未完善,使得建设工程的质量良莠不齐,安全隐患较多。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机构作为质量把关的重要关卡,承担着建筑市场健康稳定发展的重要责任。抓住地区建设工程质量检测的现状,从质量管理、检测服务及检测技术三方面进行改进,不断加强工程质量管理、保障工程安全以及规范工程质量、技术标准,最终为企业更上一个平台,行业更进一步发展提供动力,也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坚实保障。

参考文献:

[1]丛锐.A市建筑工程质量检测中心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D].吉林:吉林大学,2013.

[2]单慧丽,王忠兵.浅析房地产工程质量检测的现状与问题及对策[J].中国高薪技术企业,2013(19):74-75.

篇8

按照可操作、可实施、可落地的原则,要抓紧实施以下重大工程。

品牌基础建设工程

围绕品牌影响因素,打牢品牌发展基础,为发挥品牌引领作用创造条件。

推行更高质量标准。加强标准制修订工作,提高相关产品和服务领域标准水平,推动国际国内标准接轨。鼓励企业制定高于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的企业标准,支持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专利技术向标准转化,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加快开展团体标准制定等试点工作,满足创新发展对标准多样化的需要。实施企业产品和服务标准自我声明公开和监督制度,接受社会监督,提高企业改进质量的内生动力和外在压力。

提升检验检测能力。加强检验检测能力建设,提升检验检测技术装备水平。加快具备条件的经营性检验检测认证事业单位转企改制,推动检验检测认证服务市场化进程。鼓励民营企业和其他社会资本投资检验检测服务,支持具备条件的生产制造企业申请相关资质,面向社会提供检验检测服务。打破部门垄断和行业壁垒,营造检验检测机构平等参与竞争的良好环境,尽快形成具有权威性和公信力的第三方检验检测机构。加强国家计量基标准建设和标准物质研究,推进先进计量技术和方法在企业的广泛应用。

搭建持续创新平台。加强研发机构建设,支持有实力的企业牵头开展行业共性关键技术攻关,加快突破制约行业发展的技术瓶颈,推动行业创新发展。鼓励具备条件的企业建设产品设计创新中心,提高产品设计能力,针对消费趋势和特点,不断开发新产品。支持重点企业利用互联网技术建立大数据平台,动态分析市场变化,精准定位消费需求,为开展服务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提供支撑。加速创新成果转化成现实生产力,催生经济发展新动能。

增强品牌建设软实力。培育若干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评价理论研究机构和品牌评价机构,开展品牌基础理论、价值评价、发展指数等研究,提高品牌研究水平,客观公正的品牌价值评价结果以及品牌发展指数,逐步提高公信力。开展品牌评价标准建设工作,完善品牌评价相关国家标准,制定操作规范,提高标准的可操作性;积极参与品牌评价相关国际标准制定,推动建立全球统一的品牌评价体系,增强我国在品牌评价中的国际话语权。鼓励发展一批品牌建设中介服务企业,建设一批品牌专业化服务平台,提供设计、营销、咨询等方面的专业服务。

供给结构升级工程

以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为主要内容,从一、二、三产业着手,采取有效举措,推动供给结构升级。

丰富产品和服务品种。支持食品龙头企业提高技术研发和精深加工能力,针对特殊人群需求,生产适销对路的功能食品。鼓励有实力的企业针对工业消费品市场热点,加快研发、设计和制造,及时推出一批新产品。支持企业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推进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满足消费者差异化需求。开发一批有潜质的旅游资源,形成以旅游景区、旅游度假区、旅游休闲区、国际特色旅游目的地等为支撑的现代旅游业品牌体系,增加旅游产品供给,丰富旅游体验,满足大众旅游需求。

增加优质农产品供给。加强农产品产地环境保护和源头治理,实施严格的农业投入品使用管理制度,加快健全农产品质量监管体系,逐步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等级,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参照出口农产品种植和生产标准,建设一批优质农产品种植和生产基地,提高农产品质量和附加值,满足中高端需求。大力发展优质特色农产品,支持乡村创建线上销售渠道,扩大优质特色农产品销售范围,打造农产品品牌和地理标志品牌,满足更多消费者需求。

推出一批制造业精品。支持企业开展战略性新材料研发、生产和应用示范,提高新材料质量,增强自给保障能力,为生产精品提供支撑。优选一批零部件生产企业,开展关键零部件自主研发、试验和制造,提高产品性能和稳定性,为精品提供可靠性保障。鼓励企业采用先进质量管理方法,提高质量在线监测控制和产品全生命周期质量追溯能力。支持重点企业瞄准国际标杆企业,创新产品设计,优化工艺流程,加强上下游企业合作,尽快推出一批质量好、附加值高的精品,促进制造业升级。

提高生活服务品质。支持生活服务领域优势企业整合现有资源,形成服务专业、覆盖面广、影响力大、放心安全的连锁机构,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打造生活服务企业品牌。鼓励社会资本投资社区养老建设,采取市场化运作方式,提供高品质养老服务供给。鼓励有条件的城乡社区依托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建设生活服务中心,提供方便、可信赖的家政、儿童托管和居家养老等服务。

需求结构升级工程

发挥品牌影响力,切实采取可行措施,扩大自主品牌产品消费,适应引领消费结构升级。

努力提振消费信心。统筹利用现有资源,建设有公信力的产品质量信息平台,全面、及时、准确产品质量信息,为政府、企业和教育科研机构等提供服务,为消费者判断产品质量高低提供真实可信的依据,便于选购优质产品,通过市场实现优胜劣汰。结合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建立企业诚信管理体系,规范企业数据采集,整合现有信息资源,建立企业信用档案,逐步加大信息开发利用力度。鼓励中介机构开展企业信用和社会责任评价,企业信用报告,督促企业坚守诚信底线,提高信用水平,在消费者心目中树立良好企业形象。

宣传展示自主品牌。设立“中国品牌日”,大力宣传知名自主品牌,讲好中国品牌故事,提高自主品牌影响力和认知度。鼓励各级电视台、广播电台以及平面、网络等媒体,在重要时段、重要版面安排自主品牌公益宣传。定期举办中国自主品牌博览会,在重点出入境口岸设置自主品牌产品展销厅,在世界重要市场举办中国自主品牌巡展推介会,扩大自主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篇9

升级是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近年来,交通运输部长江航务管理局全面推进“一条主线四个长江”发展战略,长江航运发展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打造长江航运 “升级版”,既要重视长江航运经济的硬转型,也要重视长江航运行业运行和管理模式的软转型。要在以下八个方面综合发力:

一、发展规划要升级

规划引领发展。要把握适度超前的原则,针对沿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并加大规划建设的实施力度,坚决避免长江航运成为沿江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坚决避免丧失宝贵的发展机遇。

提升规划水平。新交通运输部的组建给长江航运发展带来了全新的机遇,也提出了全新的挑战。要站在构建沿江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高度,科学规划长江航运发展蓝图,将长江航运发展规划与沿江经济发展需求结合起来,做好长江航运与铁路、公路、航空及管道等运输方式的有效衔接,进一步发挥长江航运在沿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交通运输主通道作用。目前,特别要抓紧开展好“长江航运发展总体规划纲要”以及“长江航运现代化指标体系”的研究工作。

明确阶段目标。以加大发展规划实施力度为重点,积极谋划将2020年目标提前到2015年实现的中间目标与重点措施;要坚持“适度超前”,组织力量、着手研究长江航运“十三五”规划,提出“十三五”规划的基本思路、发展重点和主要任务。

二、通过能力要升级

通过能力是长江航运发展和转型升级的重要基础。要牢牢抓住这个重要任务,加快航道建设和进一步提高枢纽的船舶过坝能力。

加快航道建设。航道是航运的基础,只有有了现代化的航道,才会有现代化的航运。只有形成干线与支流相沟通的航道网络系统,才能实现干支江海直达运输,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目前要重点加快推进《长江干线航道总体规划纲要》的贯彻实施,继续按照“深下游、畅中游、延上游、通支流”的思路,加快推进航道建设。

“深下游”就是要重点解决下游深水航道建设问题,将12.5米深水航道延伸至南京。目前,正在对“三沙”水道进行整治,有望2015年完工,从而实现与长江口无缝衔接。“畅中游”就是要重点解决中游碍航和不畅的问题,重点是做好中游荆江河段系统整治工程,争取在未来3—5年内打通长期制约长江航运的荆江瓶颈,大幅提升长江中游航道通航标准。“延上游”就是要继续推进宜宾至水富段三级航道整治工程,尽快打通西部地区通江达海大通道,让千吨级船舶尽快通达云南水富。“通支流”就是要逐步提高支流航道等级,以长江干线和京杭运河为主轴,主要支流航道为骨架,基本建成干支衔接、江海直达的高等级长江水系航道网。

提高枢纽的船舶过坝能力。深入研究,积极开展《复杂条件下三峡船闸通过能力提升技术研究》相关工作,开展船舶进闸效率提升技术研究等工作,以及积极进行升船机建设和管理工作,进一步挖潜,最大限度地提高三峡船闸通过能力,并做好与三峡翻坝公路的衔接。同时,尽快启动三峡枢纽船舶过闸新通道建设。

三、安全监管要升级

杨传堂部长指出,“没有安全,就没有发展,没有民生,没有幸福”!打造长江航运升级版,保障船舶航行安全和船员、旅客的人身安全是重中之重的任务。安全是长江航运发展的“牛鼻子”工程,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必须“严”字当头,不能有丝毫的麻痹和松懈。

突出安全工作重点。要结合长江航运行业特点来分析研判目前长江水上安全事故易发多发的薄弱环节,梳理重点,提出对策,细化抓手,突出难点。要开发应用先进的安全技术设备,以技术创新增强长江航运安全能力。要从严、从实落实“两个主体”责任,一旦出现问题绝不姑息迁就。

持续强化安全监管。要加快现代化水上安全监管体系和安全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电子巡航辖区全覆盖,并优化整体功能,形成全方位覆盖、全天候运行、全过程监控的现代化安全监管体系;加强对“四客一危”等重点船舶的监管,牵牢客渡船“牛鼻子”;切实加强长江干线危险化学品运输安全整治,深化安全隐患排查治理。

提高预防预控和应急救助能力。既要防患于未然,也要救急于危难。要合理布局监管救助基地,加快建立长江干线专业应急打捞力量;在主要港口建设危化品运输安全检测设施;加强长江干线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建立三峡等重点区域反恐特勤队伍等,提升应急救助管理能力。

四、港航企业要升级

港航企业是市场的主体。打造长江航运升级版,最大的难点在于港航企业的转型升级。现在,虽然航运市场低迷,但是从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和中央政府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的形势来看,沿江航运市场发展的空间依然很大,前景依然看好。要实现更好更快的发展,关键是要加快转型、加快升级。

推进船型标准化。加快推进船型标准化是提升航运效率和企业效益的重要途径。船舶是长江航运诸多要素中的关键要素。要继续坚持“开前门、关后门、调结构、推示范”的方针,推进船型标准化建设。重点在“推示范”方面下大功夫,推广先进的示范船型,引导船舶技术进步。坚决淘汰落后运力,发展优质运力,努力实现到2020年长江干线船舶运力结构明显改善,船舶安全、环保、节能减排技术水平显著提升,船舶与通航设施适应性显著增强,船员工作环境改善和船舶美观程度显著提高,基本实现长江运输船舶现代化。

推进港航企业加快结构调整。这既是关键的突破口,也是转型的重要抓手。近期以来,受经济发展大环境的影响,煤炭、矿建材料等大宗物资产能过剩,需求不旺,导致以此为主要货种的航运企业严重受挫。企业的经营收入在增长,但是企业的经营成本却高于收入增长,部分港航企业经营遇到了一定的困难。因此,长期以来,长江港航企业靠数量扩张发展的模式将面临终结。从这个方面来看,企业经营效益不高不能简单的归结为市场不景气,这里面自然有企业自身的问题,但主要还是航运市场的集中度不高。航运企业必须主动适应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加快结构调整,主动转型,提升竞争力。

推进沿江产业发展。要大力推进长江上三大航运中心建设,发展专业化、规模化、现代化长江港区。要真正抓好长江航运发展规划与沿江城市发展规划的沟通衔接,积极支持沿江地方依托长江航运调整产业布局,大力发展临港产业和外向型经济,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建设沿江港口物流园区和沿江保税港区,着力提升长江航运对沿江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为长江港航企业提供更多的发展机遇。

五、绿色发展要升级

长江航运升级版必须是绿色的!打造长江航运升级版,要力推长江航运绿色发展、生态发展,把长江航运在节能减排、绿色环保和低碳循环发展中的优势作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中最大的“红利”、最大潜力、最大需求,并努力把一条环境优美、绿色清洁的“美丽长江”留给子孙后代。

促进资源节约。要做到开发与保护、发展与生态有机结合,在长江航运建设发展当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与效益。注重加强港口岸线资源的管理,鼓励发展公共码头,提高港口资源利用效率。严格执行长江干线河道采砂的相关规定,加大打击和处罚力度,有力保护国家航道资源。

加强生态环保。强化危险化学品运输的动态管理,加快建立船舶污染监督管理和应急反应体系,提高防污处置能力。加快干线防污应急、船舶溢油应急和污染监测基地建设,形成长江重点水域1000吨、一般水域500吨的清污能力,加速淘汰“两高一低”(高耗能、高污染、低性能)船舶,优化船舶技术结构、吨级结构和船龄结构,提升船舶技术等级。

推动技术创新。积极推动新能源和绿色环保关键技术在航道、港口、船舶以及支持保障系统内的研发与应用。

六、科技创新要升级

转型升级,根本的动力在科技创新!打造长江航运升级版,必须发挥科技创新的支撑作用。没有创新,就不可能开辟长江航运跨越式发展之路;离开创新,就难以实现长江航运的可持续发展。要始终坚持把科技创新摆在长江航运发展全局的重要位置,巩固和提升长江航运在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构建科技创新体系。要充分发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长江航运技术行业研发中心等平台的重要作用,着力构建“政府主导、依托行业、面向社会、产研结合”的长江航运科技创新体系,为提升行业科技创新能力构建良好的平台。

推进关键技术科研攻关。要围绕航道整治维护、水上交通安全与防污染、信息化与智能航运等重点研究方向,加快新技术、新装备、新结构、新工艺的应用研究、技术开发和系统集成,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科研成果及先进工艺。

加强信息化建设。要加强长江航运信息系统建设,形成开放、兼容的长江航运现代化信息网络,加快长江航运物流公共信息平台试点工程建设,充分发挥长江电子航道图、电子巡航等信息化建设项目的作用,强化危险货物运输信息化监管,以信息化带动长江航运现代化。

七、政府管理要升级

打造长江航运升级版,必须要围绕提升服务管理水平做文章,这是长江航运“交通运输”属性的必然要求;同时还要从体制机制上推进改革,以更快更好地适应构建沿江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需要。

转变政府职能。纸上谈兵不如下马服务!政府转变职能,就是要让越位的归位、缺位的到位、错位的正位。我们要始终坚持“服务长江航运、服务沿江经济、服务流域百姓”的“三个服务”宗旨,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按照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要求,加快建立和完善体系全面、机制灵活、制度规范、执行有力,符合长江航运特色的高效管理体系。坚持依法行政,着力厘清政府与社会、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推动政府职能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转变。坚持以法规规范市场,以政策引导市场,以信息服务市场,维护市场秩序,建立经营者诚信管理制度,开展行业诚信评价,为长江航运市场提供一个公平、正义、健康、有序的良性环境。深入研判沿江地方政府和社会公众对长江航运的新需求、新期待,研究提出提高服务水平、便民利民惠民的重点和措施,为沿江人民群众提供更高效率、更高水平、更优品质的航运服务。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打造“升级版”,要坚持市场化改革,挖掘市场的力量,用政府权力的“减法”,换取市场活力的“乘法”,为硬转型和软转型清除障碍、提供动力。要以更大的决心、更大的气力深化体制机制改革,要靠新的改革红利赢得未来,促进长江航运持续健康发展。重点是深化长江航运体制改革,配合抓好长江航运管理体制改革的总体规划和顶层设计,统筹推进各项配套改革,特别是优化管理机制,更好地适应长江流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八、民生改善要升级

打造升级版,要让民生需求引领转型,让长江航运升级的过程成为民生同步改善的过程。要把推动民生改善和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作为长江航运升级的核心内容。

服务社会民生。要把沿江经济社会发展和流域百姓的需求和期望作为奋斗目标,努力提高服务能力与水平,为沿江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提供更有力的服务保障。

保障行业民生。要继续深化 “春暖行动”,固化机制、完善内容、细化措施、实化效果。

改善职工民生。要持续开展“春晖工程”、“春雨计划”,不断改善长航局系统基层职工的生产生活条件和加强基层文化建设,不断提高职工的福利待遇,不断丰富职工的精神文化生活,不断增强职工群众的认同感、归宿感、成就感和幸福感。

篇10

一、全市建筑业的基本情况

目前,我市共有施工企业308家,其中一级资质企业5家,二级资质企业52家,三级资质企业203家,组建了187家专业、劳务公司。资质结构呈现一种金字塔形,队伍结构基本趋于合理,逐步形成总包、专业承包分包、劳务分包同步发展的格局。1-9月份共完成建筑业总产值100.7亿元,建筑业增加值约24亿元,同去年同期增加了25%和24%。从业人员13.1万人,营业利润2.4亿元,建筑业施工企业基本保持正常发展。

二、建筑施工企业5个显著特点

1、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建筑业发展。建市以来,市委市政府制定建筑业发展年度目标任务,并进行考核。20__年出台《市政府关于加快全市建筑业发展的意见》(宿政发〔20__〕15号)、20__年出台《市政府关于加快建筑业改革与发展的意见》(宿政发〔20__〕135号),有力的推动我市建筑业的快速发展。

2、产业结构趋于合理。建筑业产业关联度高,就业容量大,是拉动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建市初,我市建筑施工企业主要是从事房屋建筑施工。经过近十年发展,产业结构更加合理,截至20__年10月,房建总承包 121家,市政总承包23 家,水利总承包9家,公路施工总承包5家,专业承包钢结构企业13家,装饰装修企业55家,园林绿化企业2家,劳务企业55家,企业施工能力逐步覆盖了大建筑业。

3、一业为主,产业触角不断延伸。我市建筑企业以前主要是从事建筑施工单一产业,经过多年的培育,现呈现出一业为主,多业并举的格局。部分房屋建筑施工企业涉及市政、装饰、钢结构、水利、园林等利润空间较大的行业,相应的装饰、钢结构、商品混凝土企业、建筑智能化等专业承包企业也得到蓬勃发展,部分企业着手申请增项公路桥梁资质,更有的企业成功转型为房地产开发企业,带动建筑施工企业发展的新局面。

4、外埠市场开拓成绩显著。__劳动力资源较丰富,素有外向开拓建筑市场的历史。20世纪70年代后期即组织成建制施工人员开赴新疆南疆油田;80年代初期就组织人员北上,参加首都建设,至今果实累累。目前在新疆、北京两地完成产值近20亿元,在黑龙江、内蒙古、宁夏等地都有所建树。外出施工占我市建筑施工总产值超过20%以上。广泛带动了农民工就业,每年增加农民收入3亿元多元。

5、骨干龙头企业带动明显。__拥有一级资质企业5家,分别是__市建设工程(集团)有限公司、江苏铭豪建设工程有限公司、江苏兴邦集团有限公司、__中厦建设工程有限公司、江苏恒通市政工程建设有限公司,均在省外开拓。目前,江苏铭豪建设工程有限公司房屋建筑一级总承包资质,同时具有建筑装饰、机电设备安装、防腐保温三个专业承包一级资质,主要在省外承接业务,每年承接10亿元以上的业务,是典型的“外向型”企业。__市建设集团在北京也得到了较好的发展,发展势头强劲。龙头企业带动了大批农民走出家门,发家致富。

三、__建筑业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我市建筑施工企业具备良好的发展前景,但约束建筑业发展的“瓶颈”仍然突出,主要表现在:一是政府相关部门对建筑业发展的扶持力度不够 。建筑业后发强劲之势的浙江省,从上到下、从省到市县有专门负责建筑业的领导,在企业的发展壮大、政策扶持、企业融资等方面得到了有力的支持,使得浙江建筑业蓬勃发展,迅猛的占领上海乃至国内的主要建筑市场。我省南通市,建筑业的发展在全省遥遥领先,也都有专门的市县领导分管。我市建筑业总体规模小,建筑施工企业没有得到象重视工业企业一样来发展重视建筑业。在现实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筑企业存在垫资、压价、拖欠、乱收费等众多问题。税务部门征收的企业所得税,由于计税方式问题,给建筑企业的生存发展,带来了不可估量的影响。在清欠农民工工资方面,出现了“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模式,没有从体制上来解决问题,政府的拖欠,开发商及其多数业主采取不验收、不结算等手段拖延时间,恶意拖欠施工企业资金,造成了施工企业负债累累,劳动部门按工程造价收取农民工工资保证金,雪上加霜的加大施工企业周转资金的困难,工商部门在企业的营业执照年检过程中,采取变相手段收取企业的费用,招标等许多建设费用应有业主支付移嫁到施工企业。施工企业承接一个工程,缴纳各种保证金占到工程造价的10%以上,使得施工企业不堪负重。二是企业规模小,综合实力弱。我市虽然有5个一级施工企业,但整体规模不大,资金匮乏、人才奇缺、装备不足,科研几乎没有投入,建筑经济增长方式落后,承接高、大、难的高利润工程能力不强,多元化经营尚没有形成规模,企业抗风险能力低。三是建筑市场不规范,建筑市场无序竞争。建筑施工企业上规模的少,小而全的企业多,造成“僧多粥少”,恶性竞争,制约了建筑企业的健康发展。

四、__建筑业发展思考

1、全方位多层次开拓省内外建筑市场。我市建筑业要快速取得发展,就要以5家一级企业龙头企业,大张旗鼓地开展宣传活动,在一些大中型城市举办__市建筑业优势企业推介会,市政府及建设主管部门要加强同外地建筑主管部门的联系,对外地的市场规模、发展潜力进行调研考察,进一步提高我市骨干企业在省外重点市场的知名度和覆盖率。还要以依据市建设集团对 外签约权的优势,在境外市场开拓承揽境外工程。

2、规范建筑市场,树立诚信企业。建筑施工企业已经走入低谷,政府主管部门出台相应的规章制度,加强执法检查,规范各方责任主体行为,加大对招投标等中介机构监管力度,实行建筑业企业信用管理制度,完善企业诚信管理体系,实施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制度,建立健全企业自律。在监督检查中,对企业的不良行为列入“黑名单”,在媒体上曝光。及时对责任单位和责任人进行严肃处理,限期整改。促进建筑市场走上健康发展轨道。

3、加大科技投入和人才开发,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新技术的应用,对于提高工程质量、降低成本、缩短工期起到了积极作用,取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非常显著。__建筑业的发展,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科技创新和人才积聚为基石,是__建筑业做大做强必由之路。鼓励建筑施工企业积极开展省级施工工法、qc成果的申报与应用,有条件的应积极申报国家级工法。为加大科技投入,促进建筑业科技进步,建设主管部门、建筑业协会可设立专项资金,用于奖励科技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积极同科研部门、高校加强合作,促使科技进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在人才开发方面,继续加强培养和造就各个不同层面的优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