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生洪涝灾害的原因范文

时间:2023-12-21 17:18:2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发生洪涝灾害的原因,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发生洪涝灾害的原因

篇1

关键词:暴雨洪涝灾害;时空特征;脆弱性评价;广西

中图分类号 P5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7)05-0029-05

Abstract:Records for rainstorm-floods in Guangxi in 2015 were analyzed for disaster temporal-spatial distribution and vulnerability assessment of flood disaster. The results show that a total of 14 storm floods in Guangxi in 2015,disasters on international distribution,the summer is most concentrated,the amount of disaster was east>north>central>south>west;the vulnerability assessment and crop vulnerability of flood disaster is the most in Nanning,population vulnerability of flood disaster is the most in Hechi,economic vulnerability of flood disaster is the most in Guilin.

Key word:Flood disaster;Spatial and temporal characteristics;Vulnerability assessment;Guangxi

在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的环境下,我国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和强度及影响范围不断上升[1]。自然灾害引起的直接经济损失、受灾人口、农作物受灾面积也出现不断增加的趋势[2]。暴雨洪涝灾害是由长期暴雨或降水而造成大量积水和径流淹没低洼地区造成的人口、经济财产损失的自然灾害[3],我国的暴雨洪涝灾害大部分是由暴雨引发的,其发生频率高、影响范围大、造成经济损失高[4]。我国每年因暴雨洪涝灾害影响的农田面积平均在70fhm2,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在100亿元以上[5]。

2015年中国有20多个省(区)发生暴雨洪涝灾害,受灾人口约2 000万人,死亡人数108人、失踪20人以上;暴雨洪涝灾害造成的紧急转移安置人口约100万人,农作物受灾面积1 700万hm2,暴雨洪水造成4.4万间房屋倒塌。暴雨洪涝灾害给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人民生命健康带来严重的威胁。而处在我国南部沿海地区的广西壮族自治区降水丰富、暴雨量大,每年因暴雨引发的山洪、泥石流等灾害也给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威胁。据统计,2015年广西洪涝灾害造成约300万人受灾,因灾死亡28人,南宁、百色、梧州等地区紧急转移安置约15万人;暴雨洪涝灾害造成16.7万hm2农作物受灾,其中成灾有8.7万hm2;有7 000多间房屋倒塌。暴雨洪涝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高达2.2亿元,其中农业损失1.3亿元,家庭财产损失3 000多万元。

因此,需要对广西的洪涝灾害进行研究分析,分析其时空特征,找出重灾区在哪里,哪个时段比较容易发暴雨洪涝灾害,切实为广西减灾防灾工作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目前,国内外对洪涝灾害时空格局特征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如陈香等根据福建省气象灾害年鉴提供的数据资料,对福建省的暴雨洪涝灾害时空格局进行研究分析,提出了具有针对福建沿海地区的防灾减灾对策[6-7];杨佩国等利用EM-DAT中的灾害记录数据资料,对亚太地区近20年洪涝灾害的时空特分析[8];廖永丰等对我国21世纪初发生的的自然灾情,进行空间分析[9];还有学者对广西暴雨洪涝的时空分布特征及成因、风险评估与区划、防御对策等进行相关研究[10-16]。Barredo运用欧洲1970―2005年间的暴雨洪涝灾害数据进行研究,发现洪涝灾害出现加重的现象,暴雨洪涝灾害的加重主要是人口的脆弱性增加造成的[17];而SREX报告也指出干旱、暴雨等能否构成灾害,很大程度上由脆弱性和暴露度水平决定,脆弱性和暴露度是决定灾害风险的关键因素。国内学者对暴雨洪涝灾害的脆弱性进行了相关研究[18-23],如尹占娥等利用GIS技术对上海浦东区暴雨涝灾害的脆弱性进行分析[18];王艳君等对我国暴雨洪涝灾害脆弱性的时空特征进行分析[19];金有杰等根据人口、GDP等数据,利用空间化技术对暴雨洪涝灾害的脆弱性进行探讨[20]。分析脆弱性的时空特征和脆弱性的评价是灾害风险评估、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灾害脆弱性的分析研究能够为灾害的预报预警、防灾减灾工作提供依据。本文采用灾情数据的数理统计方法,搜集梳理了2015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暴雨洪涝灾害的灾情数据资料,包括受灾人口、灾害发生的次数以及造成的农作物受灾面积等,从时间和空间角度对暴雨洪涝灾害的特征进行分析,进而对其暴雨洪涝灾害的脆弱性分析评价,切实为广西壮族自治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实施防灾减灾规划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参考。

1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广西壮族自治区位于北纬20°54′~26°24′,东经104°26′~112°04′,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和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暖、降水丰富。各地级市年平均气温16.0~23.0℃,各地级市年降水量均在1 070~

2 000mm,降水时空分布不均,东部沿海地区多,西部地区少,各地级市多年平均水面蒸发量在600~1 200mm,降水量在年内和年际之间的时空分布差异大。广西地貌类型复杂多样,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区内有红水河、南流江、西江等流域,河网密度大,受东南季风的影响,每年暴雨出现的次数较多,而且降水历时较短暴雨量大,区内的河流水位变幅大,喀斯特地区范围广排水不畅,遇到暴雨容易引发洪涝灾害。

1.2 资料与方法

1.2.1 资料来源 根据暴雨洪涝灾害的时空特征与脆弱性评价的基本要素分析和研究目的,应用广西地情网、广西气象局网站的2015年各类暴雨洪涝灾害统计资料,以及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政厅的《灾情快报》中各县的受灾次数、受灾人口、直接经济损失和农作物受灾面积等数据资料。

1.2.2 暴雨洪涝灾害的脆弱性指标及评价方法 在脆弱性指标的选取上,用受灾人口作为人口脆弱性指数VP;农作物受灾面积来表示农作物脆弱性指数VC;各县(市、区)的直接经济损失为经济脆弱性指数VE。依据人口脆弱性指数VP、农作物脆弱性指数VC和经济脆弱性指数VE的等级数构建暴雨洪涝灾害脆弱度指数(V),V=(VP等级数+VC等级数+VE等级数)/3。根据广西暴雨洪涝灾害的实际情况将脆弱性指数分级如表1所示。

2015年广西发生的暴雨洪涝灾害与常年相比,4月中旬就出现了,来的比较早。由图1可知,2015年广西暴雨洪涝灾害发生主要集中在5月、6月和9月,其中5月份发生的次数最多为4次;5月和6月发生的暴雨洪涝灾次占全年灾次的一半。由图2可知,2015年广西暴雨洪涝灾害事件中,有7次造成的损失比较大,经济损失惨重。5月18―20日这次暴雨洪涝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最高达9 500万元;受灾人口最多的是发生在7月22―31日这次暴雨洪涝灾害,其受灾人口高达101.87万人;6月13―15日这次暴雨洪涝灾害造成的农作物受灾面积最大高达4.9万hm2,占全年农作物受灾面积的29.4%。广西暴雨洪涝灾害年内分布不均,夏季最为集中。

直接经济损失对比

2.2 空间分布特征 强降水是引发暴雨洪涝灾害的主要原因之一,广西降水的空间分布受到不同的地形地貌等条件的影响。从地势上看广西西北高东南低,受到地形的影响,全区降水分布差异明显,西北喀斯特石灰岩地区排水不畅,暴雨洪涝灾害频繁发生。利用广西气象局网站2015年各类暴雨洪涝灾害统计资料,以及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政厅的《灾情快报》中各县的受灾次数、受灾人口、直接经济损失和农作物受灾面积的数据资料,分析暴雨洪涝灾害灾次的空间分布。由图3可知,广西暴雨洪涝灾害发生的次数在空间分布上总体表现由东北部地区向西南部地区减小,其中发生灾害的次数中桂东>桂北>桂中>桂南>桂西。桂东地区在2015年共发生28次,发生的暴雨洪涝灾害最多,占总数的27.2%;桂西地区发生的暴雨洪吃趾Υ问最少,仅有13次。由图4可知,广西各地级市发生暴雨洪涝灾害的灾次在空间分布上差异较大,河池、南宁以及百色的灾次位居前3位,发生的暴雨洪涝灾次分别为16次、12次和12次;崇左的暴雨洪涝灾次最少,仅1次。

3.3 农作物脆弱性特征 以各县(市、区)的农作物受灾面积为农作物脆弱性指数,2015年广西14个地级市的平均农作物脆弱性指数为6 000hm2。桂中地区的农作物脆弱性最高,在空间分布上表现为中部东部地区向西南部地区逐渐递减的。南宁市的农作物受灾面积最大,达到19 301hm2;其次为贺州、柳州,分别达到16 000hm2和15 700hm2;玉林是农作物受灾面积最少的地区,农作物受灾面积仅为2 884hm2。

3.4 暴雨洪涝灾害脆弱性评价 脆弱性是决定灾害风险及其影响的关键因素之一。灾害经济损失的增长主要是受灾人口和经济资产暴露度的增加。在暴露度同样的环境下,灾害不利影响的程度和类型取决于脆弱性。本文在脆弱性指标的选取上,用受灾人口的来表示人口脆弱性指数;农作物受灾面积来表示农作物脆弱性指数;各县(市、区)的直接经济损失作为经济脆弱性的指数。依据人口脆弱性指数VP、农作物脆弱性指数VC和经济脆弱性指数VE的等级数构建暴雨洪涝灾害脆弱度指数(V),V=(VP等级数+VC等级数+VE等级数)/3,最后以地级市为基本制图单元编制出暴雨洪涝脆弱性评价图。由图8可知,南宁、贺州、河池的暴雨洪涝灾害脆弱性位居前3位,暴雨洪涝灾害脆弱性分别为5.33、4.67和5.0;其次为钦州、柳州,钦州、柳州的暴雨洪涝灾害脆弱性为4.33和4.0;崇左市的脆弱性最小,仅为1.33。2015年广西暴雨洪涝灾害脆弱性在空间分布上以中部区域为中心,分别向西、向南降低。

4 结论与讨论

本次研究采用2015年广西地情网、广西气象局网站的各类暴雨洪涝灾害统计资料,以及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政厅的《灾情快报》中各县的受灾次数、受灾人口、直接经济损失和农作物受灾面积等资料,对广西暴雨洪涝灾害的时空格局和脆弱性进行分析,主要结论如下:

(1)基于灾情数据的数理统计方法,重建了广西2015年4―11月14场暴雨洪涝的时空特征,客观的反映2015年广西暴雨洪涝灾害的分布规律,暴雨洪涝灾害区域涉及14个地级市,其中较大范围的有11场。暴雨洪涝灾害月际分配不均,夏季最为集中,暴雨洪涝主要发生在5―9月,5月和6月发生的灾次占全年灾次的一半。7月22―31日这次暴雨洪涝灾害的受灾人口最多,高达101.87万人。

(2)暴雨洪涝灾害发生的次数在空间分布差异大,总体表现为由桂中桂东地区向桂西地区减小的,暴雨洪涝灾害的次数中桂东>桂北>桂中>桂南>桂西,其中河池、南宁和百色的暴雨洪涝灾害灾次位居前3位。

(3)暴雨洪涝灾害脆弱性在空间分布上以中部区域为中心,分别向西、向南降低;人口脆弱性由中北部地区向西南部地区减小;经济脆弱性由桂东北地区向桂西南地区减小;桂中地区的农作物脆弱性最高,在空间分布上表现由中东地区向西南部地区减小。南宁市的暴雨洪涝灾害脆弱性和农作物脆弱性最高,河池市的人口脆弱性最高,桂林市的经济脆弱性最高。

参考文献

[1]景垠娜,尹占娥,殷杰,等.基于GIS的上海浦东新区暴雨内涝灾害危险性分析[J].灾害学,2010,02:58-63.

[2]孟翠丽,匡昭敏,李莉,等.基于GIS的广西暴雨灾害风险实时评估技术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3,26:184-189.

[3]马宗晋.中国重大自然灾害及减灾对策(总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4.

[4]丁一汇,张建云.暴雨洪涝[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9.

[5]陈J,史培军.自然灾害[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6]陈香. 福建暴雨洪涝灾害时空格局与减灾对策研究[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01:104-108.

[7]陈香,王静爱,陈静.福建暴雨洪灾时空变化与区域划分的初步研究[J].自然灾害学报,2007,06:1-7.

[8]杨佩国,胡俊锋,于伯华,等.亚太地区洪涝灾害的时空格局[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01:74-81.

[9]廖永丰,赵飞,王志强,等.2000-2011年中国自然灾害灾情空间分布格局分析[J].灾害学,2013,04:55-60.

[10]覃卫坚,李栋梁,王慧,等.近50年广西大范围暴雨的大气环流异常分析[J].高原气象,2014,02:515-521.

[11]李梦婕,汪明,史培军.湖南暴雨洪涝灾害损失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04:429-434.

[12]张雅昕,王存真,白先达.广西漓江洪涝灾害及防御对策研究[J].灾害学,2015,01:82-86.

[13]黎琮炜,覃卫坚,高安宁.1961―2013年广西洪涝灾害时空分布特征及成因[J].气象研究与应用,2015,01:80-85.

[14]莫建飞,陆甲,李艳兰,等.基于GIS的广西农业暴雨洪涝灾害风险评估[J].灾害学,2012,01:38-43.

[15]黄明策.广西暴雨时空分布特征[J].广西气象,2006,03:9-13.

[16]梁玉莲,黄丹萍,黎美宏,等.基于GIS的南宁市暴雨洪涝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J].气象科技,2013,05:934-939.

[17]Barredo J I.Major flood disasters in Europe:1950-2005[J].Natural Hazards,2007,42(1):125

[18]尹占娥,暴丽杰,殷杰. 基于GIS的上海浦东暴雨内涝灾害脆弱性研究[J].自然灾害学报,2011,02:29-35.

[19]王艳君,高超,王安乾,等.中国暴雨洪涝灾害的暴露度与脆弱性时空变化特征[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14,06:391-398.

[20]金有杰,曾燕,邱新法,等.人口与GDP空间化技术支持下的暴雨洪涝灾害承灾体脆弱性分析[J].气象科W,2014,05:522-529.

[21]高佳琦,沈天琦,朱晓晨.基于GIS的南京主城区暴雨内涝灾害脆弱性研究[J].湖北农业科学,2015,12:2891-2896.

[22]王豫燕,王艳君,姜彤.江苏省暴雨洪涝灾害的暴露度和脆弱性时空演变特征[J].长江科学院院报,2016,04:27-32+45.

篇2

A.我国东部地区属季风气候,洪涝灾害较少

B.我国的西北干旱地区不会有洪涝灾害发生

C.锋面和气旋都会产生暴雨,形成洪灾

D.洪水的形成只与降水的强度有关,与其他因素无关

解析:我国东部地区处于季风气候区,洪涝灾害频发。西北干旱地区降水较少,防洪工程较少,因此一旦气候异常,降水增加,也会出现洪涝灾害。

答案:C

2.有关暴雨洪涝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我国是世界上多暴雨的国家之一

B.南美洲是每年全球洪水发生最多的地区

C.我国大暴雨和特大暴雨主要发生在东北和西北地区

D.暴雨形成过程中伴有气流的强烈下沉运动

解析:全球洪水发生最多的地区在亚洲而非南美洲;我国的大暴雨主要集中在东部季风区;气流下沉一般不会形成降水。

答案:A

3.常发生在黄河上游和下游的自然灾害是( )

A.干旱 B.水土流失 C.地上河决口 D.凌汛

答案:D

4.下列不属于洪水形成原因的是( )

A.冰雪融化 B.冰凌堵塞河道

C.人为因素导致大坝决口 D.臭氧空洞

解析:洪水形成的原因有很多,如强降水、冰雪融化、冰凌堵塞河道、人为或自然因素导致的大坝决口等。臭氧空洞与洪水的形成没有联系。

答案:D

5.有关流域汇水速度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植被覆盖率越高,汇水速度越快

B.土壤含水率越低,汇水速度越快

C.地面坡度越大,汇水速度越快

D.人口密度越大,汇水速度越快

解析:汇水速度与植被覆盖率负相关,与土壤含水率正相关,与地面坡度正相关。流域汇水速度与人口密度关系不大。

答案:C

6.有关河道排水速度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河谷越顺直、越通畅,排水速度越快

B.纵向坡度越小,排水速度越快

C.河流含沙量越大,排水速度越快

D.河道中障碍物越多,排水速度越快

答案:A

7.下列人类活动有利于防御洪灾的是( )

A.在河流上游滥伐森林 B.大规模地围湖造田

C.兴修水利工程 D.在分洪区种植粮食

答案:C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淮河流域地处我国南北气候过渡带,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匀。年降雨量的50%—80%集中在每年的6—9月份。洪涝灾害主要是由暴雨造成的。如1931年、1954年、1991年以及2003年的全流域性大水,都是由暴雨引起的。

淮河干流全长1 000千米,总落差约200米,平均比降小,尤其是中游许多河段,河道弯曲狭窄,泄水不畅。一旦上游及支流洪水迅速地汇集在一起,极易在中下游地区造成洪涝灾害。

黄河夺淮后,扰乱了淮河原有的水系,淤塞了淮河中下游河道,使淮河失去了入海口,在很大程度上加重了淮河水患。

随着当地人口的持续增长,人与水开始争地。人们围湖垦田,使淮河流域湖泊与河流的调蓄能力大幅度下降。

据记载,近500年间,淮河流域共发生水灾350次。近半个世纪以来,平均每隔11年,淮河就发生一次大洪水。

(1)从自然和人类活动两个方面,分析淮河流域洪涝灾害频发的原因。

(2)(多选)下列措施中,适合在淮河流域治理中实施的是( )

A.开挖入长江水道 B.防止凌汛泛滥

C.上游植树造林 D.利用中下游洼地修建蓄洪工程

答案:(1)自然原因:①淮河流域地处我国南北气候过渡带,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匀,降水集中且多暴雨;②河流落差小,河道弯曲狭窄,泄水不畅;③黄河夺淮后,淤塞了淮河中下游河道,使淮河失去了入海口。人为原因:乱垦滥伐,围湖造田。

(2)CD

我综合 我发展

下图为“我国三个流域水灾受灾比(受水灾的县域个数与总县域个数的比值)多年平均的月变化图”。读图完成9—11题。

9.(双选)三个流域水灾受灾比的特点有( )

A.峰值均出现在4—6月

B.峰值出现月份与降水季节变化基本一致

C.峰值出现的时间由北向南逐渐推迟

D.珠江流域的受灾比最小

10.(双选)当黄河流域水灾受灾比出现峰值时( )

A.我国东部地区雨带推移到华北平原

B.巴西高原草木生长旺盛

C.美国南部飓风活动频繁

D.阿尔卑斯山雪线处于一年中最低位置

11.(双选)关于长江和黄河的叙述,正确的有( )

A.长江和黄河都流经我国地势的第三级阶梯

B.黄河在初春和初秋易发生凌汛

C.治理黄河的关键是不断加固下游两岸大堤

D.三峡工程的建设提高了长江的航运能力

篇3

关键词:气候变化;农业气象灾害;病虫害

中图分类号:S16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132062

引言

农业作为任何一个国家都需要重视的产业,其发展也被格外关注。而农业的发展必须要考虑的重要因素就是气候,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十分显著,虽然会带来更大的产量,但也会使农业产品遭受严重的自然灾害;气候变化所带来的病虫害也会对农业的发展产生非常大的威胁,因为不同的气候变化会引起不一样的病虫灾害,这给农业的治理工作增加了非常大的难度。因此针对气候变化对农业气象灾害与病虫害的影响进行深入研究是十分有必要的。

1气候变化对农业气象的影响

多变性是气候的最大特征,而这一特性也让农业的生产变得有些波动。因为不同地区具有不同的气候变化,因此,气候变化对不同地区产生的农业气象灾害也各不相同。

1.1气候变化带来的干旱影响

在最近几年中,气候变暖问题变得越来越严重,世界各国也开始重视这一问题,而气候变暖对农业也有着相当严重的影响,气候变暖会导致干旱地区经常出现较大区域的干旱,干旱地区水分缺乏十分严重,并且干旱面积一直都在扩大。而在我国,因为受到了气候的影响,降水量总体呈现出“北少南多”的局势,这样一来,北方的旱情更加严重,而这一势态以长江以北的区域最为显著。

通过对北方干旱地区近几十年的数据分析,不难发现,北方农业生产区的干旱情况越来越严重,同时干旱面积也在进一步扩大,而受到气候变暖的影响,我国干旱灾害的发生频率总体呈上升的趋势。干旱会给农产品带来近乎毁灭性的打击,并且这种打击所涉及到的面积非常广。据统计,我国农业因为受到干旱影响而亏损的金额已经高达480亿元,而其中甘肃省又是受干旱影响最为严重的地区。

1.2气候变化带来的洪涝影响

干旱是由于雨水过少而造成的影响,而洪涝灾害则是因为雨水过量导致的。农业受洪涝灾害的影响十分显著,其主要原因在于影响农业生产的直接因素就是降水情况,而洪涝灾害并不是在特定的时节发生,它在4个季节都会突然出现然后给农业造成极大的影响,但是总的来说,洪涝灾害最为集中的还是在夏季,夏季的洪涝灾害不仅频繁且影响力较大。而经常发生洪涝灾害的地区集中在我国的东南部以及沿江、沿河流域,并且随着全球变暖,这些地区的洪涝灾害发生的频率越来越大,势态也越来越严重,其所引发的台风等影响也给当地人们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

1.3气候变化带来的大风冰雹灾害

大风冰雹也是由气候变化所带来的气象灾害,而在我国,每年都会有频率相当频繁的大风冰雹灾害,最多的1a已经高达2000多次,而最少也有400多次。大风冰雹灾害所带来的损失也是极为严重,而其中最为主要的3个影响是暴雨、大风以及冰雹。暴雨灾害的降水量大、时间短促,但造成的伤害非常大;大风则使农作物的正常生长受到影,进而使农作物的产量降低;冰雹会损害农作物的结构,进而影响农作物的正常生长。

2气候变化对病虫害的影响

2.1全球变暖对病虫害的影响

众所周知,病虫害最喜欢在一些温暖的地方繁殖生存,而最近几年全球气候变暖也为病虫的繁殖与生存创造了优越的环境,不仅使病虫的冬眠时间大大减少,病虫的繁殖速度也进一步提高,使病虫灾害的势态进一步扩大。适宜的环境导致这些病虫拥有高繁殖率以及高成活率,害虫数量的持续增加也意味着农作物的生长会受到难以想象的打击,这也给有关病虫害的控制部门的工作加大了难度。在农作物受到自然灾害的前提下,还需要面对病虫害的灾难,农作物的产量可想而知。

2.2暖冬气候对病虫害的影响

病虫害受温度的影响十分显著,而温暖的气候不仅会使病虫的存活及繁殖几率大大提高,其活动范围也会进一步扩大。而冬天作为病虫害冬眠的季节,能够降低其活动频率,但是暖冬气候的出现会导致虫害的发生期提前出现,暖冬气候会让原本难以生存的病虫获得良好的生存条件,病虫灾害的扩散率也进一步的提高,不仅如此,病虫灾害的传播速度也越来越快,农作物受此影响,产量将大大降低。

2.3地区性气候的影响

我国国土面积辽阔,因此南北气候有明显的差异,当温度上升时,各个地区的降水量也不同,因此一些喜欢潮湿的病虫害就会有较高的活跃率与繁殖率,而喜欢干燥环境的例如蚜虫等病虫害的活动率则大大减少。

篇4

一、减去导入环节中不必要的教学步骤

导入好比是提琴家上弦和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或歌唱的成功奠定了基础。同样道理,教师的导入如果能导在学生的心坎上或教材的要害处,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学生的学习动机,使他们进入一个良好的学习情景中,为接下来的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如果在新课导入过程中,拖泥带水,又未揭示教材的本质问题,就既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也不能快速开启他们的心扉,就不利于教学任务的圆满完成。以“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的新课导入为例,我们先来看W老师在新课导入时安排的几个步骤:

1.多媒体呈现1998年长江洪涝视频,2008年汶川地震视频。

2.请同学说说发生在身边的自然灾害。

这一环节共耗时15分钟,很显然,导入部分存在拖沓冗长、穿靴戴帽的问题。一节课才45分钟,单在导入环节就用这么多时间,是没有必要且很不合理的。可以说,精彩的导入一般都是简洁、干净的,而拖泥带水往往是导致一堂课失败的重要因素。W老师设计前两问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导出这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但是很明显,这两者内容重复,而且多个视频很耗时。

再来看看J老师对这一节课的导入:

1.多媒体呈现不同类型的自然灾害图片。

2.请学生说说那个灾害更严重,判断依据是什么?

这样的导入共用了5分钟的时间,简单明了,既让学生感知了自然灾害的类型多样,也让其感知自然灾害危害很严重,往往会造成人员的大量死亡,从而激发其进一步学习的动机。

二、减去授课过程中不必要的教材内容

教材是教师实施教学活动最重要的课程资源,能否正确理解和把握教材内容对课堂教学质量的影响很大。在教学设计时,教师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加工处理,对一些“赘余”的教学内容要大胆减去或一笔带过。在这次活动中,两位老师对自然灾害的概念、特点、危害等内容进行了不同的处理:J老师在上课过程中基本省略了这一内容,而W老师在讲这个内容时却颇为详细。

这一节课的课程目标是“以某一自然灾害为例,分析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从而增强学生的减灾防灾意识”。因此,在讲解这节内容时J老师选取了我国常见的一种自然灾害――洪涝,以本地区的一条河流――曹娥江为例,重点分析了洪涝产生的原因及解决途径。对自然灾害概念、特点、分类、危害等内容,花了四五分钟,简单地交代过了,而把大量的时间放在了洪涝产生的原因及解决措施上,实现了课堂的高效教学。而W老师却把这一内容作为重点知识一一详细讲解,结果整节课的时间安排上就出现了问题,并且还大大增加了学生的记忆内容,这样的处理极大地影响了整节课的教学效果。当然删减教材内容得有一定的依据,既要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要求,还要基于学生的学习特点与需求等。课标中没有要求的内容但课本有的应尽量减去,如,“自然灾害的特征”“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主要的洪涝灾害”这些知识应该是编者为了内容的完整性而加上去的,上课时可以不讲,也可以让学生简单阅读就行。还有学生一看就一目了然的或者在初中时已经掌握了的,再说也并非本课的教学重点的,也可以减去。在减去不必要的教学内容后,就有足够的时间解决本节课的重难点问题了。

三、减去补充知识中不必要的链接与拓展

地理本来就是丰富多彩,但囿于篇幅的限制,教材呈现的往往是高度凝练、概括力极强的语言。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增加了一些阅读材料,如,在“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一节中,就增加了《中国的自然灾害》《20世纪90年代我国洪涝灾害》《1998年长江流域的洪涝灾害》《2003年淮河流域的洪涝灾害》四则阅读材料。用这些阅读材料作为教学案例,既有助于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助于突出学习重点和突破学习难点,培养地理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事实上,引用阅读材料来丰富教学已成为绝大多数教师的共识。但有些教师在引用材料时却出现了一些问题:有动辄就链接材料,一节课下来使学生疲惫不堪的。有链接长篇大论,导致材料与问题不在同一幻灯片上,因操作不便而影响了教学效果的。有同一问题链接多则材料,名之曰加强巩固,实则浪费时间的。不知从何下手的。我们从以上这些链接导致的结果中不难看出,它们或多或少地影响了教学目标的有效实现,因此,在教学设计时对这部分内容应减去或作适当修改。也就是说,在教学过程中链接的材料必须精心选择,要有可读性和针对性。另外,还要控制总量,不能因为链接太多而冲淡教学重点,喧宾夺主。在这方面,J老师在备课时对教学案例进行了大胆取舍,减去了那些不必要的部分,因此,链接就比较合理。如,他在讲“洪涝灾害危害”这一内容时,选取了身边河流――曹娥江,内容如下:

材料一:曹娥江分布图

材料二:曹娥江为绍兴市最大河流之一,发源于金华市磐安县尖公岭,流经新昌、嵊州、上虞,在绍兴县新三江闸以下注入杭州湾,流域面积6046平方公里,涉及绍兴、杭州、金华、台州、宁波等5个市。上游四大支流:澄潭、新昌、长乐、黄泽,先后在嵊县城关附近会合。曹娥江干流(自嵊县东桥始),旧时按流经县域分段命名,嵊县段称剡;上虞段(含姚江)在今百官龙山以上称舜江,上虞龙山以下到三江口,俗称前海,其北,俗称后海,即今杭州湾。东汉江安二年(143年)五月初五日,曹娥之父盱,因龙舟竞渡溺于江苏,尸不得见,投江自溺求父尸,以孝女闻名,始以庙前一段江称曹娥江。民国始,统称自嵊县城关至入海口为曹娥江。

从材料一曹娥江分布图让学生认识曹娥江流向,流经地区的地形,气候,及干支流情况。而材料二则具体介绍其流域特征。然后通过这两则材料分析其产生的自然灾害及原因。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增强了其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也使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学会学习,体现新课程“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这一理念。

另外,教学中适时的拓展可以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丰富教学内容,拓展教学空间,同时又能推进教学的顺利进程。但教师一定要注意对教学重难点的把握,所补充的材料要围绕教学目标,切不可冲淡教学主题,更不能让地理课成为故事会。在这次同课异构中,金老师简单补充了泥石流爆发,在山区的你我应该如何逃生这样情景,增强了学生的防灾意识。黄老师在讲解中国洪涝灾害时,对1998年长江的洪涝灾害,淮河洪涝灾害情况做了大量描述,她想通过这些补充内容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洪涝灾害很严重,但其实这块内容在这里中并不是教学的重点,因此,教师只要简单提及一下就可以了,没有必要大篇幅的拓展。这一现象很多教师在新课讲授过程中都时有发生,他们总是对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滔滔不绝地“一泻千里”,其结果往往是“离题万里”。

四、减去辅助手段中不必要的知识呈现

这里的知识呈现主要指的是幻灯片上显示的内容。由于受时间与能力的限制,传统“一支粉笔加一张嘴”的教学方式无法在黑板上手写大量的文字,所以不重要的知识一般也不会在黑板上呈现。但自从有了现代多媒体技术以后,情况就不同了。由于课件都是在备课时制作的,时间相对比较充裕,因此,很多教师喜欢把一些知识的注解、拓展都一股脑儿地呈现在幻灯片上。而在实际操作时,由于时间所限,一些教师还没等学生看清楚幻灯片中的内容就走马观花般地一晃而过,这样,往往造成学生的视觉疲劳;还有些教师恰好相反,他们会详细讲述呈现的所有内容,结果往往是冲淡了教学的重点,无形中增加了学生的负担。如,前面提到的“洪涝的概念、特点”“20世纪以来自然灾害的典型事件”,W老师都一一地呈现在幻灯片上实在有点画蛇添足,极大地影响了一节课的质量,的确有删减的必要。

我们再来看一下J老师对这一内容在幻灯片上的知识呈现:

1.自然灾害概念。

2.自然灾害危害。

3.洪涝灾害。

(1)原因。

(2)措施。

高考答案要求尽量做到高度概括、语言精练,尽可能地用地理学科语言回答。但这些能力的具备不是一蹴而就的,除自己平时的训练积累外,也有教师的引导影响。J老师通过对教材的处理,就自然灾害的概况以两个大标题呈现,灾害的原因最终概括为以上几点,简洁明了、要点清晰,符合高考答案要求,久而久之,就能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而有些教师则喜欢把要讲的重要知识点、课堂设问的答案完整地显示出来,这样既不便于学生做课堂笔记,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因此,我们要减去辅助手段中不必要的知识呈现,也就是说课件也需要简而精。

篇5

关键词:防洪;排涝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flood control word has aroused great attention. In particular, some coastal cities, from the sea is relatively recent, the terrain is relatively low, and relatively dense population of special circumstances such as flood control and drainage work should be strengthened. Next, on to the Tangshan City, for example on this issue and explore.

Keywords: flood control; drainage.

中图分类号:TU998.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近年来,有些地方为了更好的发展经济片面的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了防洪排涝的重要性。由于过分的追求经济的增长从而加重了城市的密集程度和人口基数的持续扩张。这样就会造成一旦做不好防洪排涝工作后果将会非常严重。沿海城市由于处在特殊的地理位置上更应该加强防洪排涝工作。

唐山市防洪排涝工程现状

近年来,在我市市委市政府、水利部门以及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我市的防洪排涝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总体上来看,我国的防洪排涝工作是值得肯定的,但是由于落实不到位等一系列类似问题的出现导致我市的防洪排涝工作还需要近一步加强,争取把每项工作都做足把每个环节都落实到实处,从而与全市人民一道来低于洪涝灾害,一起共度难关。

唐山市在防洪排涝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经过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我市的防洪排涝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由于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还存在各种问题以至于防洪排涝工作进行的不是很好。下面笔者就这些问题来跟大家探讨一下:

城市建筑物过度密集

现在很多城市过度的追求城市的整体形象的而忽略对防洪排涝工作的重视以至于将绝大多数土地都变成了建筑用地。城市建筑物的过度集中将不利于进行防洪排涝工作。

废弃固体物的过度排放

近年来,人们都喜欢将固体废弃物品排入河流或者湖泊当中造成河道堵塞,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河流的流速从而导致水源无法正常排放形成洪涝灾害。

人们的肆意妄为

有些地区,特别是一些稍微偏远的地区,由于人们文化水平不高和道德素质比较低等原因以至于将过度的垃圾排入湖中甚至为了一点私人利益不顾大家的劝阻将河流填平,一旦洪水来袭水源将无法正常疏导造成洪水过度密集形成洪涝。

部分部门领导的不作为

有些领导只注重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于洪涝问题不太关注或者由于执行过程中的某些原因而不敢过度的去关注,这些问题同样造成了城市的洪涝灾害。

防洪排涝设备较差和经费缺失

有些地方的防洪排涝设备比较陈旧,造成在洪水到来后虽然人们都在尽力抗洪排涝,但由于设备的过度陈旧根本无法阻挡洪水的侵袭造成洪涝灾害。再者就是,由于经费的缺失造成很多防汛工作被迫中断。这也是无法正常抵御洪水的一个重要原因。

加强唐山市城市防洪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由于唐山市是一座沿海城市,无论是降水量还是河流的分布情况都远远高于一些内陆城市。除此之外,唐山市还濒临我国四海之一的渤海,并且海域面积占到全市总面积的三分之一,广阔的海洋面积在有利于形成海上贸易促进经济的发展的同时也给城市带来了危害。由于距离海洋比较近并且市内海域面积过多,这些有利的条件一旦不善加利用将会造成很大的水患问题形成洪涝灾害。此外,唐山市特殊的地形分布情况以及降水的不均匀也会在一定的程度上造成水灾。

大家都知道唐山市不仅是一座沿海城市并且地理位置相当重要。它的北面是历史悠久的燕山,南面濒临我国四海之一的渤海,西面是另一座高速发展的海港城市天津和首都北京,东面是经济发达的秦皇岛。除此之外,它还是华北到达东北的必经之路三条铁路与一条公路纵贯全境,这些都预示着唐山这座城市的的重要性。所以说,唐山发展的好坏将会对很多地方造成影响。为了城市的发展市委市政府一定要高度重视唐山的发展,加强城市的防洪排涝工作。

对近年来唐山市加强防洪工作的看法

近年来,我市经过市委市政府的大力领导与全市民众一起在防洪排涝上所取得的成就与以往相比有了显著的成效。这一点是非常值得肯定和自豪的。但是,由于个别地方没有把工作做好,以至于有些地方的防洪排涝工作做的差强人意。接下来笔者就这些问题来跟大家探讨一下,希望对以后的防洪排涝工作能有所帮助。

一座城市之所以被评为优秀城市,比的不仅仅是大楼的数量而是这座城市的综合实力。如果只是片面的注重经济的发展而忽略包括防洪防排涝在内的一些其它的工作,那么这座城市也不可能发展好,只有真正加强防洪排涝工作避免或者减少洪涝的发生这座城市才能更好的发展。

部分领导的不作为或者很少有所作为,再加上过分的放任群众,这些都不利于防洪排涝工作的正常进行。首先说一下部分领导的不作为,如果这部分领导不作为,就算市委市政府和广大市民再努力也不会取得好的效果。俗话说,天高皇帝远上面政策贯彻的再好、准备的再充分,如果下面的领导根本不当回事儿甚至纵容事态的发展,那么也做不好防洪排涝工作。还有,有些领导过分的放任群众任其发展,这也是使防洪排涝工作无法正常进行。这些群众的思想觉悟本来就低甚至有极个别人蛮横不讲理,如果不进行制止任其发展下去后果将会相当严重。如果不对这部分人进行思想教育,让他们知道事态的严重性从而进行改正,那么一旦出现洪涝灾害后果是是不肯设想的,严重程度更是无法预料的。

资金储备不足也是工作无法正常进行的重要原因之一。想法再准确措施在完善的做好战前准备工作,如果没有足够的资金做后盾那么这一切都只是空谈。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与资金是分不开的。如果资金准备不充分那么一切工作都无法正常进行下去,当然也不会对防洪排涝工作起到实质性的作用。

如何做好唐山市的防洪排涝工作

既然防洪排涝工作这么重要,那么在具体的实施过程当中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更好的有利于城市的防洪排涝呢?笔者认为要想真正做好防洪排涝工作必须要做到以后几点。

要做都经济发展与防汛工作一起抓

通过调查发现,我市有许多地方为了片面的追求城市的形象化建设而忽略城市的防汛工作,从城市的长远发展来看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更是不允许的。过度的建设楼房造成大量的湖泊河流消失,致使原本流入河流或者湖泊的水源只能涌向街道和居民区,造成这部分地方的水量持续暴涨从形成水患灾害,给人们的工作和学习造成很大的影响。加快城市的发展多建设一些楼房无可厚非,但是决不能忽略对洪涝灾害的预防。这就要求我们要合理的利用和规划土地,根据土地自身的特点和当地的环境对土地进行合理的利用。真正做到城市建设与预防洪涝相结合。只有这样才会避免或者减少洪涝的发生。

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大量修建河流和堤坝

我们都知道河流和堤坝可以起到很好的贮水作用,我市很多地方之所以频频发生洪涝灾害也与河流过少或者水坝的贮水量过低有很大关系。我市历史上发生的几次大规模的洪涝灾害,这两方面的缺失几乎占到了所有发生次数的一半还要多。这些都不难看出加强这方面工作的重要性。河流的增多可以使更多的洪水流入河流,筑高堤坝可以防止海水倒灌,从这里可以看出这两方面的建设都可以很好的抵御洪水来袭减少城市无效的贮水量。

保证足够的经费

无论做什么工作都要确保经费的充足,当然防洪排涝也不例外。无论是修建河流和筑高堤坝都需要很大的一笔投入方能完成。因此,要想真正的做到防洪排涝政府和相关部门必须要投入大量的经费来确保这项工作的顺利实施。

总结:

从历史上来看,洪涝已经成为灾害发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危害程度也绝不次于其它灾害的影响力。对于城市来讲它的危害程度更是非常可怕的,将直接影响城市经济的发展和进步。所以,为了使我市的经济能够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必须要加强防洪排涝工作。

参考文献:

篇6

中国年年修水利,为什么年年闹水灾,水利是怎么修的?

社会已快进入21世纪了,防洪抢险怎么还那么落后,看不到现代化技术的影子?

所以我想就这两个问题谈些意见。

社会愈发展,对灾害愈脆弱

许多人会天真地认为,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国力的增强,防灾救灾的能力会逐步提高,各种自然灾害所造成的损失会逐年减少,乃至彻底杜绝各种灾害所造成的损失。实际上,这可能只是一种美好的心愿。事实证明,社会愈发展,相对于自然灾害愈脆弱。其原因在于:

诱发自然灾害的因素具有极大的能量。人类在可以预见的期间内还不可能具备足以与其抗衡的技术和能量。据测算,最大地震的能量相当于2000颗投在广岛的原子弹,最大级火山爆发的能量又是地震能量的10~100倍,而一次台风可带来1000亿立方米的降雨。因此在遭遇大型自然灾害时人类还很难完全控制和防御它。由此而得出的结论是人类必须树立与自然灾害的思想,到任何时候自然灾害都不可能完全杜绝。换句话说,自然灾害将伴随人类社会的始终,人类应当作的不是企望消灭自然灾害,而是学会如何适应自然灾害,在我们力所能及的条件下,把自然灾害所造成的损失控制在最小范围内。

自然灾害损失将随社会发展同步增长。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与资产向洪泛区集中的趋势将有所加强。我国约有1/3的耕地、1/2的人口、2/3的资产位于受洪涝灾害威胁的洪泛区内。一般而言,在沿河两岸平原地区,土地资源及水资源较丰富,交通便利,历史文化悠久,因而人口和资产的密度都远大于山区、丘陵区和干旱及半干旱地区。同时这些地区又多是洪涝灾害多发的洪泛区域。总体来说,沿河两岸地区经济发展快,逐渐形成沿江沿河经济带。城市密集,人口与资产增长迅速。而且老的城区及居民集中区大多首先选择相对安全的地域,而新的开发区、城镇新区则只能向相对风险较大的区域拓展,如低洼易涝地区,泥石流容易发生的沟口地区等,没有更多的选择余地。而且这些地区土地便宜,也诱使一些不了解灾害风险的人前往开发。总之,洪泛区特别是高风险地域内人口及资产的迅速增加,社会总体财富的增加,在发生同样洪水的条件下,所造成的财产损失逐年增加是必然趋势。日本从1973年至1973年的10年间,由台风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增加了一倍。我国90年代初每年由洪涝灾害所造成的经济损失约800亿元左右,近几年都在2000亿元左右。

社会的发展将导致致灾因子增强。社会经济的发展常表现为城市化,即城镇面积增加。相对洪涝灾害而言,城市化将使原有的农田变为住宅区或道路,其结果是城区周围透水地面减少,不透水地面增加。因而在相同降雨条件下雨水向地下的渗透量减少,在地面上流动的水量增加,使城区洪涝灾害致灾因子增强。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地表径流加大,洪水增加,灾情加重;另一方面由于地下水补充减少,使城区地下水位下降,加上超采地下水,引起地面沉降,则更容易产生内涝。

城市现代化使其总体承灾能力降低。越是现代化城市相对于自然灾害越脆弱,这并不是耸人听闻之言。现代化城市人口及财产密度大,地下设施多,立体交叉道路多。而且电、水、煤气、通讯、交通、信息产业发达,而且各自形成网络,这些网络构成了城市的生命线系统,如人体的血液、呼吸、神经系统一样。城市依赖生命线系统维持正常运行,任何一个系统出现故障都可能导致城市某种程度的瘫痪,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而且一个系统出现故障还可以诱发其它系统的故障。例如,一个变电站被洪水淹没可能导致供电系统故障,由此又可导致供水、通讯、交通、信息等系统不能正常工作。1982年日本长崎大水导致交通全部瘫痪,仅汽车就被冲入大海2万余辆,其原因是这些汽车都是所谓新式“全自动汽车”,门窗也全靠电动开闭,突然遭遇洪水使电路集中的底盘被淹,结果电路失灵,门窗无法开启,汽车便如船一样漂如大海,车毁人亡。美国1993年密西西比河发生大水,使信息网络被破坏,完全依赖于计算机管理的厂矿企业及管理部门陷于瘫痪,仅此损失数亿美元。生活生产的现代化,使社会更依赖于各式各样的网络,而一旦这些网络失灵,人们将会手足无措。

当然,上面我所列举的各种观点只反映了现代社会随经济发展而因自然灾害所产生的经济损失会不断增加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随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总体抗灾能力也会不断提高。如自然灾害的预测、预警技术,先进的灾害信息传达技术,现代化的交通、运输工具,住宅及工程建筑物标准的不断提高,都可能使因灾害造成的伤亡人数大为减少。因此在发达国家发生非突发性自然灾害时,其伤亡人数都在数十人范围内。有的国家提出:“即使发生大洪水,也不死一人”的目标,看来也是可以实现的。我国历史上多次发生死亡百万、数十万人的大水灾,但随现代化技术的进步,一般每年因洪水死亡人数已降至2000人左右。

综上所述,面对现实,我们无法防止自然灾害的发生,但是可以通过我们最大限度的努力,使自然灾害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最大限度地减少,特别要把减少灾害伤亡人数作为防灾减灾的首要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一般可以采用两种措施,即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工程措施即通过修建各种防灾工程设施提高全社会生产生活环境的安全度,减少灾害风险。非工程措施即通过各种行政、技术管理手段,制约社会的不当行为,建立与自然灾害特点相适应的生产生活方式,以减少灾害发生时可能产生的损失。工程措施是对自然环境的改善,非工程措施是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两者的目标都是最终减少自然灾害所造成的损失。

新兴科技成果,逐渐溶入古老的防洪技术

防洪技术是一门非常古老的技术,“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筑堤防洪已成定论。因此在长达数千年的中国防洪史中,筑堤技术、堤防抢险技术已成为我国防洪技术的主流,特别是围绕筑堤技术逐渐成为遥堤、缕堤、格堤、月堤、减水坝组成的堤防系统,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提防守护、岁修制度也十分完善,流传至今。但总体而言,至解放前夕,我国的大江大河都未能形成十分完整的防洪工程体系,防洪标准非常低,难以抵挡较大洪水,因此三年两灾,洪涝灾情十分严重。洪水常漫及数省,因灾死亡人数常达数十万人,1939年海河水系大水造成100万人死亡。

解放后,由于国家的统一和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水利事业才取得迅速的发展,设立了七大流域管理机构,实施流域的统一规划和治理。在五十年的时间内建设15米高以上大坝8400余座,修筑和加固江河堤防25万公里,基本形成了完整的防洪工程体系。历来以害海闻名的黄河安然无恙,全国各大江河基本能控制一般洪水,而且防洪标准在不断提高。但由于水利工程建设的特点,如投资大,三峡大坝建设需1500亿,一般在大江大河上筑坝投资总在数百亿;工程量大,长江的堤防建设在解放后动用土方达10亿立方米,每公里堤防加高1米,常需增加土方2~3万立方米。因此,构筑堤、坝等防洪工程体系必须以就地取材、以土石为主,难以大量采用新材料。即使如此,也需要每年数百亿元投资。由于等原因,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水利工程建设投入严重不足,欠债太多,防洪标准比其它国家低很多,出现了经济快速发展及防洪标准偏低的严重矛盾,也是近年来水灾损失不断增加的主要原因。但是,不能对此操之过急,也不能指望在很短时间内就形成我国高标准的防洪工程体系。要根据我国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加对水利的投入,并且要保持逐年稳定的投入,使大江大河的防洪标准逐渐提高。并且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中的新成果,使其不断溶入我国古老的防洪技术,创造出适合我国国情的现代防洪技术。目前在我国防洪工程中已逐渐广泛应用的新兴技术包括:

(一)现代通讯技术

在防洪抢险中,洪水预报、水情及灾情的迅速传达是十分重要的环节。直到八十年代,大部分防洪信息还要靠电话、电报、对讲机来传达。通讯速度慢、可靠性差,服务范围小,一遇汛期恶劣天气,常造成通讯中断。1975年8月河南板桥及石漫滩水库出现险情时,由于电话中断,不能及时向下游传达,发生溃堤后造成8.4万人死亡的惨剧。但随着现代通讯技术的进步,光缆通讯、微波通讯、卫星通讯、移动通讯、流星追踪通讯等广泛在防洪中应用,保证了信息的及时传递。

(二)水情预报技术。

要准确预报水情,必须正确预报降雨。对降雨预报分为长期、中期、短期预报、实时预报。长期预报是跨年度预报,中期预报是跨月预报,短期预报一般是指近1~3天内的预报,实时预报是近1~2小时内的预报。目前全世界都还没有解决长期预报问题,中期预报的可靠性也很差,短期预报的精度不断提高,实时预报已有较好的精度。但是随着雷达测雨、卫星云图、全球气象数值模型等新技术的应用,降雨预报的预见期逐渐加长,精度不断提高。对1998年洪水的预报应当说是十分成功的。在5~6月份气象和水利部门就发表了在长江流域可能发生1954年型大水的预报,防汛部门召开了全国防汛工作会议进行了紧急部署。由于在人力物力上有了充分的准备,保证了98全民防洪斗争的胜利。

雷达测雨在欧美及日本已广泛应用,它可以精确地预报数小时后流域内降雨强度、分布、移动方向及移动速度等,是实时降雨预报的有力工具。

利用卫星云图通过对云层厚度、温度等方面的分析,辅以其它气象因素的判断,可以较好地进行短期降雨预报。

利用全球气象数值模型,对全球水、汽输移进行计算模拟,可以进行全球气象形势分析,再与历史上类似年份的气象形势对比分析,可以进行中、长期降水预报。

在雨情预报的基础上,由于现代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河道洪水演进,即洪水预报以及洪水灾情预报技术都有很大提高。流域产汇流模型、水文学预报模型、水力学预报模型、人工神经网络预报模型等都在不断完善。针对黄河含砂量高,河床冲淤变化激烈的水沙预报模型也投入使用。江河洪水预报技术将日臻完善。

(三)信息管理技术。

在防洪决策过程中,将会涉及大量水文、气象、工程、社会经济等方面的信息。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与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办公室联网的信息管理系统,由水利部信息中心负责信息管理。

在信息管理中还广泛地应用了地理信息系统、卫星定位系统、多媒体等新技术。在北京可以及时获得全国各地的水情、灾情及有关的各类信息。

(四)遥感监测技术

在洪水发生时,对洪水的举动、灾情等实行大范围的监测是十分必要的。而利用卫星遥感、机载遥感对灾情进行实时监测已取得十分重要成果,已实现在多云天气、夜间的成功监测。监测的画面可从现场直接向北京传送。不仅可准确判断淹没范围,还可以判断淹没水深,以及淹没农田的减产幅度等,水利部遥感中心已成功地对辽河、淮河、长江洪水进行了有效的监测。与地理信息系统相结合,还可以通过遥感技术准确地判断洪水灾害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及受灾人口等。

(五)防洪决策技术

集通讯、信息管理、洪水预报、灾害监测、洪水优化调度等新兴技术为一体的防洪决策支持系统已在各大流域内逐渐形成。黄河、长江、淮河等都已初具规模,目前国家防洪抗旱总指挥部正集中全国专家在制定全国防洪决策指挥系统的实施方案。防洪科学决策已指日可待。

(六)推广洪涝灾害风险图。

利用数值模拟技术可以准确地预见各江河遭遇超标准洪水或工程失事情况下可能发生的洪涝灾害,包括可能发生的淹没范围、水深、持续时间、洪水流速等。据此可推断各地域遭遇洪涝灾害的危险程度。以此为依据,可制定各地的土地开发利用规划、确定防洪标准、洪水保险收费标准、堤防保护范围等,对洪涝灾害实行有效的风险管理。除上述在管理方面的软科学技术进步之外,在防洪工程建设技术中也取得了较为明显的进步。

(一)筑坝技术

已初步实现了机械化实行和科学管理。在混凝土重力坝建设中目前成功的发展了混凝土碾压筑坝技术,加快了施工进度,节省了投资。在土石坝方面成功地应用了面板堆石坝技术和无纺布防渗土坝施工技术,都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在建设超200米高大坝时,溢洪道下游的消能防冲技术我国已领先于世界水平。近年来在我国广泛应用的宽尾墩消能为代表的收缩式消能工以及掺气减蚀等技术属我国首例。

(二)堤坝防渗技术

篇7

关键词:德惠市;农业气象灾害;分析

中图分类号:P429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德惠市位于吉林省中北部,地势平坦,坡度不大,平均海拔高度为205m,其中平原为175m,丘陵平均为234m。属季风区温带半湿润地区,气象灾害种类多,发生的频率较高,季节性强,危害大。近年来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有明显上升趋势,制约着我市的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分析1958年以来本市发生的重要气象灾害,为提高气象灾害防御能力提供可靠的依据。

1 气候概况

德惠市属季风区温带半湿润地区。大陆性气候明显,四季分明,春季干燥多风;夏季炎热多雨;秋季温和凉爽;冬季漫长寒冷,降雪稀少。年平均降水量为520.3mm,主要集中在汛期6~8月,其中,又以7月中旬~8月中旬降水量最多,是暴雨多发时段。年平均温度为4.4℃,年平均日照时数2695.2h;无霜期平均为143d。极端最高气温为39.8℃,极端最低气温为-39.9℃,年最大冻土深度182cm,年最大积雪深度23cm,年最多雷暴日数54d,最多大雾日数24d,年最少大雾日数3d。

2 德惠市农业气象灾害特点

德惠市气象灾害种类多,季节性强,发生频率高,主要是5~9月农作物生长期,以洪涝、干旱、低温冷害为主,其次是冰雹、雷电、大风天气等,洪涝灾害损失最大,占到气象灾害损失的42%以上。洪涝灾害的成因,气象因素造成的,德惠市主要降水集中在6~8月,占年降水量的69%,这期间多局地大到暴雨;地形条件造成的,沐东涝区三面环水,一面是坡地;其余六片涝区均为一面靠江河而另一侧是坡地;外水顶托,“一江四河”河水经常出槽,且持续时间较长,外洪的顶托使内水不能及时排除造成内涝。其次为干旱,德惠市素有十年九春旱之说,4~5月多风少雨,因干旱造成灾害的比例占21.7%,另外还有大风、冰雹、雷电和霜冻等自然灾害的影响。

2.1 暴雨洪涝

每年6~8月是德惠市暴雨发生时期。多局地大到暴雨,平均每年0.81次暴雨日,最多年份达3次,从1958~2010年,有20a没出现过暴雨。遇有暴雨多的年份,松花江和饮马河上游放流,过境客水峰高量大,易发生外洪内涝。自58年以来,德惠市共发生暴雨洪涝灾害22次,一般洪涝17次,较重洪涝5次。

2.2 干旱

干旱是由于降水少,土壤干燥,满足不了农作物正常生长发育的需求,造成芽干,缺苗、植株矮小、授粉不良、籽粒干瘪,而导致农作物产量下降的一种气象灾害,各季均可发生,但春季干旱影响最为严重,主要是德惠的地理位置和气候原因造成的。德惠市发生干旱主要年份有1966年、1976年、1984年、1988年、1993、1997年、2000年、2009年、2015年。

2.3 大风(含龙卷风)、冰雹

德惠因属大陆性季风区,四季多风,尤以夏、秋影响最大。春季大风多出现在4~5月。在东北地区及海上出现南高北低的气压形势时,由于松辽平原的地形风洞作用,市内往往出现西南大风。当西部有冷锋逼近时,地形的风洞作用加强。此时,锋前的西南风与海上高压环流的西南风合流,因而风力急剧增大。如果这种气压形势维持较久,便会出现连续数日大风天气。年极大风速为34m/s,致灾性大风(≥12m/s)每年都能发生,6~9月风灾和雹灾常同时出现,给工农业生产造成巨大损失。受灾较重的年份为占17%。

2.4 低温冷害

德惠市低温冷害发生比较频繁,几乎每年都有不同程度发生。受灾面积在2000hm2以上的年度有1991、1993、1994、1995、1996、1997、1998、1999、2000年,成灾面积在1000hm2以上的有1991、1994、1996、1998年,造成部分绝收的有1996、1997年。

2.5 霜冻

农作物生长期内,地表温度下降到使农作物遭受伤害或死亡的短期低温为霜冻。境内作物生长天数一般在130~145d,无霜期90%的年份够用。在低温年,作物生长期往往因积温不够,要延长到平均生长日数以上,特别是低洼地块中的晚熟作物,时常要到9月底才成熟,而有49%的年份在9月24日前就有初霜出现。因此,秋霜在低温年份,对农作物的危害尤为严重。

3 小结

以上几种气象灾害是制约德惠市经济发展的主要气象灾害,由其是对农业生产影响较为严重, 因此建立气象灾害防御长效机制是农民增收的重要保证。

3.1 加大农业科研开发

培养能抵御风灾和抗低温品种。

3.2 应把防涝、抗旱作为农业重点工作

采取修堤、挖排涝沟、节水灌溉等措施。

篇8

一.叠置分析

叠置分析是通过叠加含有不同信息的各个数据层面产生一个新的数据层面,这个新的数据层面综合了原来各个数据层面所具有的属性。

以ArcGIS为平台,选取湘教版地理必修三区域发展差异中探讨我国东中西区域差异形成原因为例。形成我国东中西三大地带的原因有很多,下面将从自然因素(地形、气候、自然资源)社会因素(城市化水平)经济因素(交通运输状况)三个方面来探讨。

教学准备:教师在课前准备好本节课所需的地图数据:中国东中西分区图、中国地形图、中国气候分布图、中国自然资源分布图、中国大中城市分布图、中国交通分布图。

教学过程:在ArcGIS中加载中国东中西分区图(如图1),引导学生熟悉每个分区的的省区范围;打开全国交通分布图(如图2);将两个图层叠加(如图3),分析东中西部的交通分布特征。按照同样的方法,将东中西分区图与中国气候分布图、中国大中城市分布图、中国自然资源分布图、中国地形图依次叠加,让学生分析东中西部的地形特征、气候特征、自然资源特征、以及城市分布特征。最后让学生总结归纳东中西部的自然,社会,经济特征,明确其区域发展差异。通过多图层叠加分析,提高学生信息提取与分析的能力,增强学生的探究意识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缓冲区分析

缓冲区分析是对点、线、面按距离设定条件,在其周围一定宽度范围内自动建立缓冲区多边形图层,实现数据在二维空间的扩展,并进行分析得到所需结果。

以ArcGIS为平台,研究我国洪涝灾害的影响。我国位于最大洋与最大陆的交界位置,季风气候显著,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长江是我国的黄金水道,但同时又是我国洪涝灾害最为严重的地方,尤其是有“九曲回肠”之称的荆江段,更是成为洪涝的重灾区。下面将以荆江段的洪涝灾害为主,介绍缓冲区分析的应用。

教学准备:获取我国的河流分布图以及全国市级行政区划图,准备研究区域相关的河流水文数据以及气象资料。

教学过程:打开我国主要河流分布图以及行政区划图(图4),通过ArcGIS的查询功能让学生对我国的河流分布状况进行动态学习;提取出长江荆江段及其所流经的省市(图5),让学生分析荆江段河流的特点,加深对九曲回肠的认识;每年5-8月,季风气候给我国长江流域带来丰沛的降水,根据雨量的大小以及汛期的长短,荆江段的洪涝影响范围也会发生变化,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荆江段的洪涝影响区域;在ArcGIS中制作荆江段的洪水范围缓冲区(图6),分析不同雨量的受灾面积以及主要的受灾区域,分析洪涝灾害对江汉平原和洞庭湖平原的影响。通过缓冲区的建立,学生可以动态的了解不同降雨量的影响范围,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以及获取信息的能力。

三.数字地形分析

数字地形是GIS中地形起伏的数字化表达和存储形式,常见的地形模型主要是数字高程模型(DEM)。

教学准备:获取某一区域的DEM,准备研究区域其他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资料。

篇9

【关键词】上海;水灾;风险识别;致灾因子;孕灾环境;承灾体

上海北濒长江,东临东海,南依杭州湾,是长江流域出海的门户,位于太湖流域的尾闾。上海在尽享水资源带来的水土膏腴和舟楫之利的同时,临江濒海的特殊地理位置和低洼的平原地形使得水灾成为该市的心腹之患。

一、上海市水灾概况

上海水灾根据形成原因不同,分为洪灾、涝灾与潮灾三类。洪灾是指主要由于黄浦江上游地区受太湖流域洪水下泄引起的水灾,涝灾主要是因为本地暴雨径流不能及时排除而积水形成的灾害,潮灾主要发生在沿海沿江地区,是受风暴潮影响而造成的水灾[1]。历史上,洪、涝经常同时出现,如果正赶上台风引起的风暴潮,陆地大面积强降水,上游来水、本地暴雨积水与风暴潮袭击同时出现、发生“三碰头”现象,就会出现严重的水灾。汛期台风、暴雨、风暴潮和上游下泄洪水如发生“四碰头”情况,灾情后果将会呈现倍增效应,给这座城市造成重大经济损失。自60年代后,因防汛墙的建设逐步提高了防潮能力,潮灾和洪灾发生频率明显减少,造成损失日趋减轻。但是,近年来,由于中心城区地面下沉、河道填塞以及排水设施老化等,暴雨积水成为市区的主要水患。

二、上海市水灾致灾因子辨析

1、台风

台风是造成上海暴雨的主要原因,同时也会引起内河水位骤涨,加大洪涝发生的可能性,还往往导致风暴潮。上海地区受台风影响较多,平均每年有2~3次,最多的一年可出现6次,台风是每年都要严加防范的重大灾害,上海抗台防风(灾)任务艰巨。上海地区在历史上曾发生多起非常严重的特大风暴潮,目前还几乎每年都会遭遇风暴潮,强烈的风暴潮能量虽不及海啸,但影响和破坏力巨大。历史上,潮灾因危害最大、突发性强,是诸害之首,也是上海地区防御水灾的重点。

2、暴雨

上海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海陆交汇的沿海地带,受冷暖空气交替影响,汛期降水集中,四月到九月,集中了全年70%的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匀。由于台风、梅雨和强对流的影响,上海地区的暴雨发生频繁。近年来,随着海平面上升、全球气候变暖的加剧,市区暴雨强度加大、极端暴雨出现的几率越来越大,近几年局部地区小时降雨量100mm左右的雨屡见不鲜,仅2008年上海市就遭受两次百年一遇暴雨袭击,由此而导致内涝灾害加剧。

暴雨是造成城区内涝的主要原因,上海地区形成暴雨的地理条件包括以下三个方面:①海陆温差效应;②海陆摩擦差异;③城市的“热岛效应”。根据上海市水文总站暴雨普查资料,上海市暴雨类型有静止锋、静止切变、热带气旋、冷锋、暖锋、冷区、暖区、低压、东风波扰动、辐合线等等。各种天气型出现的季节不同,不同季节出现暴雨原因有很大差异[1]。

3、过境洪水

历史上,风暴潮和源自太湖的洪水过境往往是引起上海市水灾的主因。上海是一个洪积型的冲积平原,地势低平易积水,感潮河网密集,属典型的平原感潮河网地区。该市又位于太湖尾闾,黄浦江、苏州河贯穿市区,加之上游太湖流域洪水下泄过境,若上游洪水发生时赶上位,则排水历时加长,灾情加剧。由于海平面上升、地面沉降和中、上游工情、水情的变化,水位呈逐年上升趋势[2]。

三、上海市水灾孕灾环境分析

1、地形因素

上海地区处于太湖为中心碟形洼地的东缘,地势低洼,大部分地区处在位以下,河流泄洪能力有限,受水涝威胁甚大。上海虽处冲积平原,但地势高低不平,最高处与最低处相差3m左右,总趋势逆流而由东向西微倾,地理特征也决定其易受洪涝灾害的侵袭。

2、全球变暖

全球变暖对许多地区的灾害发生有很重要的影响,其突出的表现就是:由于海平面上升,沿海城市被淹的可能性越来越大;全球变暖导致天气和气候极端事件增多,城市遭受暴雨袭击的频率也大大增加。

3、海平面上升与地面沉降

海平面上升和地面下沉是上海水灾频繁发生的背景,地面沉降,加之外河或出海口水位抬高,增加排涝困难,两者共同作用,不仅会引发洪涝灾害,而且会因海水入侵导致地层盐渍化,恶化城市生存环境。

地面下沉对洪涝灾害发生造成的影响主要包括:严重降低市区地面标高,区域地貌形态发生显著变化;直接降低防汛(洪)设施的防御能力,防汛工程建设投入增加;内河水位相对抬高,增加排水的难度,造成内河漫溢、倒灌;内河水位相对抬高,增加引发管涌隐患;地面沉降对防汛(涝)的影响在相当长时期内不会改变,市区内大范围地面沉降,形成更多排水困难的洼地,也增大了内涝发生的可能性[3]。

4、不透水面积增加、“热岛效应”和“雨岛效应”越加明显

高速的城市化进程改变了地表形态、引起了城市水文特性的显著变化,市区面积逐年扩大,混凝土覆盖面积大增,市区不透水面积比例迅速提高,从而减少雨水渗透和滞留,降低了土壤的调蓄功能,使得下渗量减小,产流大、汇流快,而城市的排水能力有限,暴雨易引起城市积水,造成浸水灾害最为突出。

上海高速城市化的发展,使得“热岛效应”日益明显,白天市区温度比郊县升高得快,城市周围气流汇向市区辐合上升,在大气不稳定的条件下,常易形成暴雨。在特定的天气背景条件下,多种因素的综合结果可能使市中心或下风方向雨量增加,即形成所谓的“雨岛”现象[4]。“热岛效应”和“雨岛效应”造成市区降水频率增大、雨时延长,容易导致内涝。

篇10

一、河流水文特征和水系特征的

描述及成因分析

在考试所给的题目中,往往结合区域图、等高线图、气候资料统计图和文字材料等,来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描述和阐释事物、调动和运用知识、论证和解决问题等方面的能力,是近年来高考考查的重点方向之一。如2013年高考北京卷第1题考查我国内外流区域分界线和松花江干流春季凌汛现象;2013年高考海南卷第22题以法国罗纳河圣贝内泽断桥为背景,考查河流凹岸和凸岸的侵蚀和堆积作用的差异、河流地貌成因等均属于河流水文、水系特征的考查。在此,我们可以通过下列表格内容,进一步分析影响某一河流的水文特点和水系特点的因素:

1.河流支流多少与所在地区的地形、气候特点密切相关,一般以雨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流量受降水量、流域面积的影响;汛期出现的时间、长短受雨季的早晚和雨季长短影响。如热带雨林区的亚马孙河,流域面积广、支流多、径流量大,且径流的季节变化小,没有明显的丰水期和枯水期,没有结冰期等。

2.地貌特点决定着河流的流向、水系状况、流域面积等。例如,河流的流向主要受河流所在地区的地势的影响,我国地势西高东低,使得大部分河流自西向东流动;盆地地形常形成向心状水系,山地高原常形成放射状河流水系。

3.河流含沙量,取决于流域内的土质、植被、降水强度和土地利用方式。若土质疏松、植被稀少、降水强度大、滥垦陡坡等,则河流含沙量大;反之,则含沙量较小。

4.河流结冰期,最冷月气温在0℃以下,则河流会结冰,并且低温持续的时间越长,结冰期也越长;最冷月气温在0℃以上,则无结冰期。

二、河流洪涝灾害的成因分析及治理措施

导致洪涝灾害的原因,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分析:

1.自然原因:包括流域面积、支流的多少、干支流构成的形状、河道的弯曲度、河流落差的大小等,这些是河流的水系特征;另外还有汛期的长短、流量的大小及水位变化、含沙量大小及河床泥沙淤积情况、有无凌汛现象等,这是河流的水文特征。另外还有河流所在地点的气候特征,如降水量变化及变率的大小,厄尔尼诺现象等;地形地势特点,如地势低洼,排水不畅通等都会影响洪涝灾害。

2.人为原因:破坏植被、围湖造田、陡坡开荒、开矿等等。

河流的治理措施:在上游地区,修水库、植树造林,保护水源地的生态环境;中游地区则以分洪、蓄洪为主,修建水库等分洪蓄洪区;在下游地区,治理原则是泄洪、束水,裁弯取直,加固大堤,清淤疏浚河道,开挖入海河道等。

三、河流水能分析

主要从两个方面分析:即落差和流量,如下表所示:

落差取决于流经地区的地形地势,如位于阶梯过渡地带或从高原、山地向平原、盆地的过渡地带,河流落差就大,水能就丰富。比如我国的长江三峡工程和巴西的伊泰普水电站就是选择在了这样的地点,因而经济效益非常显著。

流量的大小和变率也影响着河流的水能,因为流量越大,动力就会越强,所以降水量大,变率小,流域面积大、蒸发量小的地区的河流,流量大,水能就丰富。

四、对聚落选址的影响

河流是影响聚落分布的重要自然因素。河流对于聚落的影响主要在于两个方面,即供水(或用水防卫)功能和航运功能。综观世界上的城市分布,对于沿河设城的区位类型主要有五个,即:①位于河流水运的起点或终点(便于客、货物的转运),如赣州;②位于两河的交汇处,如长江沿岸的武汉、宜宾、重庆等;③位于河口处(河流腹地宽广),如上海、新奥尔良;④河流曲流处或河心岛(天然河面利安全防卫),如伯尔尼、巴黎;⑤位于陆路交通线的过河点位置(渡口),如哈尔滨、南京、伦敦等。

五、河流航运条件的评价

1.自然条件:

(1)气候因素中的降水量大小影响河流的流量,决定河道的宽度、河流水位;气温则影响河流的结冰期有无和长短,河流是否四季通航;

(2)地形,落差大小,决定水流是否平稳,主要出于对航行安全的考虑;

(3)通航里程的长短;

(4)植被覆盖率,影响着河流的泥沙多少,影响船只的吃水深度等。

2.经济条件:河流沿岸经济发达,城市众多,运输量大。

举例:西欧内河航运发达,主要是因为:

(1)平原地形,水流平稳,运输安全;

(2)温带海洋性气候,降水量大且均匀,径流量季节变化小;

(3)经济发达,运输需求量大,航运价值大;

(4)运河沟通天然水系,形成发达的运输网;

(5)没有结冰期或结冰期比较短,通航时间长;

(6)植被覆盖率高,河流含沙量小。

需要注意的是,河流航运价值的高低,还受其流域或沿岸人口、经济的影响。如亚马孙河由于流经湿热的热带雨林气候区,人口密度小,且流域内经济欠发达,货运量和客运量均较少,因此航运价值比较小;相反,流经西欧地区的莱茵河,由于流经欧洲人口密度、城市密度都大且经济发达的地区,因而航运价值比亚马孙河高很多。

另外,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的三条大型河流虽然流量和流程也比较长,但航运价值也不高,究其原因,主要是:(1)纬度高,气温低,导致河流封冻期较长;(2)大部分河段流经亚寒带针叶林地带,工农业不发达,人口、聚落数量少,运输需求量小;(3)俄罗斯的工业、人口等主要在欧洲部分,而资源主要分布于亚洲部分,运输方向以东西向为主的,而三条河流流向是南北向的,使得运输方向与河流流向不一致,故航运价值较低。

六、河流的补给类型

河流补给主要有雨水、冰川融水、湖水沼泽水和地下水补给等形式。

雨水是大多数河流的主要补给水源。一般以夏秋两季为主。河水的涨落与流域的降雨量大小密切有关。我国东部季风区河流洪水期与夏秋多雨相一致,枯水期与冬春少雨相符合。

由冰川融水补给的河流的水文情势主要取决于流域内气温的变化。气温高,冰川融化量大,河川径流量就大。

湖泊和沼泽对河流径流有明显的调节作用,因此由湖泊和沼泽补给的河流具有水量变化缓慢,变化幅度较小的特点。

地下水补给是河流补给的普遍形式,地下水对河流的补给量的大小,取决于流域的水文地质条件和河流下切的深度。以地下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水量的年内分配和年际变化较均匀。

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主要发生在春季。这类补给的特点具有连续性和时间性,比雨水补给河流的水量变化来得平缓。

七、针对性训练

(辽宁鞍山一中2013届三模)下图反映了世界某地区土地利用状况由图甲到图丁时期的历史变化过程。(图甲时期到图丁时期气候变化甚微,可忽略不计;图中河流断面位于中游处。)判断1―2题。

1.造成该河流下游地区洪涝灾害多发的主要人为原因是( )

①过度放牧致使草场涵养水源、调节径流的功能下降

②围湖造田导致湖泊调蓄洪峰的能力降低

③过度砍伐、开垦山地,地表植被减少,水土流失加剧

④城市面积扩大,雨季时加大了地表径流量和径流汇集的速度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2.若村落和城镇在此处布局比较稳定,且有不断向沿岸靠近的趋向,则图中村落可能位于( )

①北半球的右岸 ②南半球的右岸 ③凸岸 ④凹岸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3.2013年春季,东北大部分地区气温偏低、降水偏多,积雪较深;而进入夏季,又遇到强降雨过程,降水量偏大,松花江流域发生自1998年以来最大洪水,嫩江上游发生超50年一遇的特大洪水。强降雨引发了严重的洪涝灾害,给工农业生产和群众生活带来严重影响。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A字母代表的地区是指 平原,该地是 、 、 三条河流冲积而成。

(2)A地区的河流沼泽广布,试分析该地区沼泽形成的原因有哪些?

(3)A地区2013年夏季以来发生了严重的洪涝灾害,试分析其成因。

4.读下列世界某区域图,完成下列要求。

(1)A河支流的水能资源主要分布在 地形的接触带上。

(2)从位置、地形方面分析A河成为世界上流量最大的河流的原因有哪些?

(3)分析A河航运条件及形成原因。

5.下图为“我国黄河下游和荆江河段及部分水利工程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长江荆江河段和黄河下游河段河床的共同特征是 ,共同原因为 。

(2)长江荆江河段汛期在 季,成灾的原因是 。

(3)三峡水利工程的建设,对于缓解荆江河段洪涝有什么作用?除此之外,还可以采用哪些措施防治荆江水患?

6.(2012-2013学年河北唐山一中调研考试)读我国某区域图,回答问题。

(1)试从含沙量、汛期、结冰期分析M河水文特征。

(2)河流含沙量是影响河流综合开发的重要因素,分析河流含沙量大对河流综合开发的不利影响。

(3)分析水土流失对M河流域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

【参考答案】

1.D 2.C

3.(1)三江 黑龙江 乌苏里江 松花江

(2)①降水集中于夏季,且多暴雨;

②纬度高,气温低,蒸发弱;

③地势低平,排水不畅;

④土质黏重,且具有永久性冻土层,地表水不易下渗;

⑤春季,大量积雪融化,河流开冻,容易发生春汛。

(3)温带季风气候,季风气候的不稳定性,使得降水的季节变率大,夏季降水量大;副高持续偏北,使中高纬的弱冷空气与副热带高压西侧暖湿气流交绥,产生强降水。

4.(1)支流由山地、高原进入平原

(2)从位置看,亚马孙河流域位于赤道附近,多对流雨;从地形看,亚马孙河流域以平原为主,北、西、南为地势较高,东部较低,开口朝向大西洋,易形成地形雨。

(3)亚马孙河的航运条件优越,但是航运价值不高。主要因为:该河流经亚马孙平原,地形平坦,水流平稳;流经热带雨林气候区,降水量大,河流径流量大;终年高温,没有结冰期,可四季通航;植被覆盖率高,河流含沙量小。但流域内人口密度小,经济欠发达,货运量和客运量均较少,因此航运价值比较低。

5.(1)均为地上河(悬河),从第二级阶梯进入第三级阶梯,水流速度迅速降低,泥沙在河床大量沉积,使得河床抬高,为了束水,人们把堤坝加高,使得水位比两侧堤坝下的地面要高出许多,这样就形成了地上河;上中游地区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大量泥沙进入河流。

(2)夏、秋 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量大,水量多,河道弯曲,水流速度慢,排水不畅,泥沙易沉积。

(3)拦截水源,调节河流径流量的季节变化。措施:裁弯取直,加固堤坝,河道清淤,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还湖,分、蓄洪工程,增加滞洪场所等。

6.(1)M河含沙量大;汛期集中在夏季,比较短;M河有结冰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