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在文化中的作用范文
时间:2023-12-21 17:18:2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艺术在文化中的作用,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虽然人们的生活水平在不断的提高,但是同时人们所面临的压力也在不断地加剧。读书时,需要面临着学业的压力;毕业后,需要面临就业的压力;成家后,需要面对家庭的各种压力,于是人们开始寻求精神文化生活,在各种娱乐生活中放松自己,而舞蹈也成为了人们的首要选择。舞蹈起源于民间,有一定的群众基础,在历史的发展中也逐渐从舞台上渐渐的延伸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去,如随处可以见的广场舞成为了中老年人的选择,而街舞等则成为了很多年轻人的选择。舞蹈艺术在群众文化中不断发展,丰富了人们的业余生活。
一、舞蹈艺术的基本概念
舞蹈艺术是以经过提炼加工的人体动作来作为主要表现手段,运用舞蹈语言、节奏、表情和构图等多种基本要素,一般分为六大舞蹈:民族舞、通俗舞、广场舞、古典舞、现代舞、机械舞,都充分表达了人类文明艺术和文化。在哲学家、美学家的眼中,舞蹈艺术已经升化为一种生活,甚至生命的艺术。在远古的社会生活中,几乎没有比舞蹈更重要的事情了,婚丧嫁娶、生育献祭、播种丰收、驱病除邪,一切都离不开舞蹈,舞蹈成为远古先民的质朴的生活方式和感知世界的手段。新喀里多尼亚的北方,市场店铺里商人轮流出来跳舞以展示他们的商品;北昆士兰的居民跳着节日的环舞,一只一只地捕捉虱子;非洲喀麦隆的酋长由于背叛被处死刑时,甚至唱着歌跳着舞走向刑场。现代社会的舞蹈是相对于古代舞蹈的萎缩,因此回忆这位艺术之母的历程成了一场追溯生命激情和复兴人体文化的跋涉。
二、舞蹈艺术存在的意义
舞蹈是人类感情最集中、最激动的表现形式,人们通过肢体动作,在不断变化的音乐当中抒发着自己的情感,表达着对生活、对生命的热爱,所以舞蹈艺术在群众文化中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下面笔者就列举舞蹈艺术存在的意义:
(一)舞蹈可以起到减压的作用
现代人面临着各种各样巨大的挑战和压力,这些压力聚集在一起,如果不采取正确的措施进行抒发,就很容易造成心理疾病。每天因为无法面对压力选择轻生的人不在少数,而近几年因为压力患上了抑郁症的人也越来越多,所以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选择健身、瑜伽、舞蹈等方式来抒发自身的压力,近几年的广场舞也逐渐改变了很多人的生活。
(二)舞蹈在丰富民俗文化的同时还能推动社会文明的发展
我国的舞蹈艺术的发展源远流长,从古代到现代,随着人们的生活方式的改变也在改变着它的形态。虽然现在的舞蹈多半以广场舞为主,但是舞蹈中的民俗的成分也非常的丰富,而群众文化也成为了我国文明建设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因此,舞蹈艺术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社会文明的进步,也成为了群众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
(三)舞蹈艺术是群众文化的先驱者
舞蹈在历史文化中起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人们通过舞蹈能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在各大节庆和庆典中活跃气氛,让现场的人们感受这舞蹈所带来的魅力所在,吸引着人们想要走进去的冲动。而舞蹈本身也源于人们的生活,随着人们的生活而改变,而群众舞蹈与群众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紧密结合、相辅相成。不同地区的不同文化,孕育着不同的舞蹈形式。
(四)群众舞蹈具有强身健体的作用
舞蹈是通过人们的肢体来表达情感,通过不同的肢体动作来抒发不同的感情,在这种肢体的展现中,不仅表展现出舞蹈所具有的魅力,同时也起到了强身健体的作用。现在越来越多的中老年人爱上了广场舞,他们通过跳广场舞来强身健体,同时也丰富了他们的业余生活。
三、舞蹈艺术在群众文化中的发展
舞蹈源于生活,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舞蹈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丰富了人们的生活,而群众文化则影响着舞蹈艺术的发展。虽然现在人们对舞蹈充满了兴趣,积极的参与进去,但是舞蹈艺术在群众发展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文化管理过于守旧
虽然现在很多社区都会提供一些场所供人们娱乐,相关的部门也会进行宣传,组织人们进行社区活动,逐渐形成了现在社区舞蹈。近几年来许多社区在国家的法定节假日上,都会举行相关的舞蹈积木表演,但是由于相关的政府部门的宣传和管理方式都过于形式化和制度化,导致社区的舞蹈节目编排过于死板,缺乏了灵活性和创新性,从而降低了群众的活动积极性,同时也阻碍了舞蹈艺术的发展。
(二)文娱设施的配备不够完善
虽然现在都在提倡社区的文化建设,但是目前社区的文化建设的效果参差不齐,尤其是那些乡镇地区,由于经费不够充足,表演的大型场地太少,群众的积极性不高,大大的制约了舞蹈活动在群众文化中发展。同时又很多的城镇的政府部门由于过于重视景观的建筑建设,大量修建路灯、雕塑、喷泉等,忽略了对文化设施的建筑,如公园、广场等。
(三)在学习舞蹈中缺乏专业的指导
舞蹈的本身的学习就是需要有专人的指导,无论从古至今,无论选择哪一种舞种,没有专人的指导,人们在学习舞蹈时也将面对一些困难和问题,社区舞蹈也不例外。根据资料显示,大多数的小区在组织舞蹈活动时都是一些退休在家的普通群众,他们并没有专业的舞蹈指导,很多人都是看着影像资料来学习,社区办事处也并没有针对性的加强普通群众对舞蹈的培训,这就导致群众在参加舞蹈活动时,动作过于死板、不够规范,导致整体效果不好,这也影响着舞蹈艺术在群众文化中发展。
四、提高群众文化建设中舞蹈艺术作用的对策
(一)社区建立专门的舞蹈机构
虽然很多社区都有修建一些供人们锻炼的设备,但是并没有修建专门的舞蹈机构,甚至也没有供人们跳舞的地方。如现在很多人都喜欢跳广场舞,但是一般多数地方都没有专门的供人们跳广场舞的地方,这就导致很多人为了跳广场舞枪场地挑起这种争端,同时还因此造成扰民等问题,这些都是因为能提供给人们跳舞的场所实在太少。所以各社区其实可以修建专门的供人们进行舞蹈活动的场所,这有利于促进舞蹈在群众文化中的发展。
(二)提升群众舞蹈的编排效果和创新性
舞蹈的编排是舞蹈艺术创作的重要领域,而舞蹈的不断创新也能带给人们不同的艺术效果,但是这些都需要有专人的指导。提高群众舞蹈的编排效果是提高群众文化建设中舞蹈艺术作用懂得前提和关键,所以需要不断加强对群众舞蹈的编排,请专人进行指导,增强群众舞蹈编排训练的专业性和实用性,提升人们参与舞蹈的积极性,同时通过不断的对舞蹈进行创新,使舞蹈在群众文化中不断的发展。
(三)舞蹈的题材更加贴近生活
现在的舞蹈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广场舞,广场舞凭借着自己的动感活力以及动作的简单性,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喜爱。很多群众都积极的参与其中,而广场舞也逐渐成为了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也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很多人也将自己生活中的元素加入到了广场舞当中,从而促进了广场舞形式和动作上的多样性和创新性。
五、结语
从前的舞蹈仅限于舞台,专业性太强,并不适合所有人参与,但是随着群众文化的发展,舞蹈艺术的形式逐渐改变,从舞台走向了人们的生活,成为了人们舒缓压力,丰富了人们的业余生活,也让更多的人领略到了舞蹈的魅力所在。所以舞蹈艺术在日后的发展中,仍旧需要相关的部门针对性的在社会举办一些相关的舞蹈交流会,在社区建立相关的舞蹈机构,促进群众学习舞蹈的积极性,让舞蹈融入生活,让生活促进舞蹈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于澄.关于舞蹈在群众文化中的作用与推广探析[J].大众文艺,2017.具体刊期不详.
[2]王春波.浅谈群众文化活动中舞蹈艺术的审美特征与欣赏[J].大众文艺,2017,(03).
[3]陈文博.浅析群众文化推动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性———以砚山县为例[J].神州旬刊,2017,(02).
[4]蒙丽.试论全民艺术普及———群众文化舞蹈的普及和开展.大众文艺,2017,(05).
篇2
在当前的高等艺术教育中,教育者往往过于注重艺术生艺术素质和艺术技能的培训,而忽视了艺术这本学科和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学生对文化总体性的认识和文化素质的养成。提到艺术教育的功能和作用时,教育者们常常提到的是艺术作为整个文化的一部分,成功的艺术教育对于社会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认为 “艺术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形态或文化现象,在整个人类文化大系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艺术的起源同人类文化的起源一样古老,从那时起,艺术作为文化的独特组成部分,始终参与和推动着人类文化的历史发展进程,体现和反映出入类文化的各个历史发展阶段。”其次,目前艺术教育中存在着重专业学科发展、轻视文艺理论研究尤其是文化研究的现象,从而导致艺术教育中研究生的学术视野不够宽广'文化理论方面的知识欠缺等现象。然而,随着文化研究这一学科的发展,人们慢慢认识到,文化本身的理论思考和认知对于当前大学生的艺术教育同样可以起到促进和补充作用。
文化研究肇始于德国的法兰克福学派和英国的伯明翰学派,但是其学科研究范围早已超出了先前的研究范围,涉及到社会理论、经济学、政治学、哲学、文学、艺术学、传媒研究等各个领域,成为一种名副其实的“超学科”和“后学科”。作为一门新兴学科,文化研究具有跨学科性和总体性学科特征,尤其是近年来对文化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与探索,而这一问题也是当前艺术界的热点问题。所以,如果能够在艺术类学生,尤其是艺术类研究生的教育中加入相关课程,不仅能进一步加强和丰富艺术教育的学科设置,而且将大大促进艺术生对文化总体性特征的认知和把握,同时也有助于他们理解当代诸种艺术的外在形态和文化内涵、各种艺术理论的生发和论述,从而更好地思考和认识未来艺术的发展方向和流行趋势,把握艺术创作发展的规律和方向,促进艺术的繁荣与发展。
下面本文将从文化研究的学科发展、近年来研究的热点问题(文化现代性和后现代性问题)等方面论述文化研究对艺术教育的作用和影响。
1 文化研究的学科发展
文化研究这一新兴学科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的英国。1 964年英国伯明翰大学成立了当代文化研究中心,我们今天所说的文化研究,指的就是该中心在这一领域的研究方向和成果。该中心的奠基者也是该理论的灵魂人物包括理查.霍加特(Richard Hoggart)、雷蒙-威廉斯(RaymondWilliams)、E.P-汤普森斯(E.P.Thompson)、斯图亚特-霍尔(Stuart Hall)等人。他们从对工人阶级大众文化的关怀出发,探讨了不同社会集团的文化支配权问题,同时,为研究工业化资本主义社会的当代生活及文化现象提供了新的理论思路,也为世界范围的文化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研究模式。在英国伯明翰当代文化研究中心成立后的几十年里,文化研究这一新兴学科因其跨学科性或者说强大的学科包容性迅速被美国及欧洲其他国家的学者们接受,就此著书立说,从而在世界范围内蓬勃发展起来。如美国出现了一批以格罗斯伯格(Grossberg,他曾在英国伯明翰文化研究中心学习,是霍尔的学生)为代表的文化研究学者。加拿大滑铁卢大学社会学教授本-阿格尔(Ben Agger)出版了《作为批评理论的文化研究) -书,该书从文化取向出发,对伯明翰派文化研究进行了概况总结,认为该学派的文化研究具有如下几个特点:首先是跨学科性;其次强调广义而不是狭义的文化定义;再次拒绝高雅与低俗的文化二分论;最后,文化既是实践又是经验。
20世纪70年代,文化研究的影响范围继续扩大。首先,法国理论家路易斯.阿尔都塞(Louis Althusser,1918-1990)的意识形态理论和意大利工人革命家葛兰西(Antonio Gramsci)的“霸权理论”相继被纳入文化研究的学科领域中来。其次,女性主义和“后殖民文化”研究成为了文化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80年代和90年代以来,后现代文化与艺术研究、传媒研究、同性恋研究、种族与族裔问题研究及全球化问题也成为文化研究的热点问题。至此,文化研究的研究对象和研究领域已经从英国伯明翰学派所关注工人阶级文化、大众文化和精英文化扩展整个人类社会文化的方方面面,成为名副其实的跨学科研究,其综合性(或称学科交叉性)、广泛性和复杂性超过了以往任何一门学科。
2 文化现代性与后现代性问题
当前文化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就是文化的现代性问题,而这一问题也是当前艺术研究与教育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尤其在艺术教育中,这一问题的重要性在于其关系到当代人对艺术的理解和认识。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常常听到有学生抱怨说弄不清当代艺术、现代艺术及后现代艺术到底应该如何区分、如何定义以及如何阐释?其实这个问题也—直困扰着许多中外学者,值得庆幸的是,不同国度、不同学科背景的文化研究学者在经过一番细致的考量之后,对这个问题给出了很有参考价值的意见和解释。
法国哲学家和社会思想家米歇尔.福柯(Michel Foucault)认为应该把现代性看作一种态度而不是历史的一个时期来看待。“我说的态度是指对于现实性的—种关系方式:一些人所作的自愿选择,一种思考和感觉方式,一种行动、行为的方式。”英国文化理论家斯图亚特·霍尔提出了现代性多重建构理论。他认为,现代性是一个复杂的多重建构过程,涉及到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四个主要社会进程,它们的交互作用构成了现代性。同时,也有艺术家主张现代不是一个时间上的概念,而是两种不同的绘画形式或者风格:现代主义取代的是传统的古典主义,打破了模仿写实的绘画原则,各种抽象画派应运而生;而后现代主义用过于局部、纯粹和形式化的风格终结了现代主义宏大叙事的画风,挪用、拼贴、戏仿称为主要的表现形式。
此外,西方文化理论研究者对现代性和后现代性的关系进行了阐述。当代性和现代性著名研究学者齐格蒙特-鲍曼( Zygmunt Bauman)认为后现代性并不必然意味着现代性的终结,或是拒绝现代性。后现代性本质上乃是现代精神长久地、审慎地和清醒地注视自身,注视自己的现状和过去的活动。后现代性就是正在来临的时代的现代性。与此同时,法国著名后现论家让.弗朗索瓦-利奥塔(Jean Francois Lyotard)坚信,现代性总是不断地孕育着它的后现代性,后现代性不过是在重写现代性,而不可能开启一个新的时代。《现代性的五个悖论》一书的作者— 法国理论家安托瓦纳贡·巴尼翁(Antoine Compagnon)则指出了后现代的嗳昧性和矛盾性,认为它—方面极端现代,—方面又反对现代;—方面主张大众的通俗路线,另—方面又坠入精英主义的窠臼。因此在这个意义上,后现代也许代表着真正的现代性远未到来。鉴于现代性内部的诸种矛盾和冲突,美国学者马泰,卡林内斯库(Matei Calinescu)提出了两种现代性——“文化现代性”和“审美现代性”——的理论进行论述。美国另一个学者马歇尔.伯曼则认为现代主义表现为三种形态:“退却的现代主义”,“否定的现代主义”和“肯定的现代主义”。“退却的现代主义”强调艺术的自主性以及生活实践的区别;“否定的现代主义”力图抛弃一切价值,是一种反对现代存在的总体性革命;而“肯定的现代主义”则指普通意义上的后现代主义——打破艺术与生活以及不同艺术形式之间的界线,创造出多元丰富的艺术形式。
德国社会思想家乔治·西美尔(Simmel 1858-1918)非常强调文化对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对现代社会文化中的诸种现象,如时尚、现代文化中的冲突、女性角色、贸易博览会等问题进行了分析讨论,指出现代社会中的文化缺乏普遍价值和意义,不复具有统一社会的功能,不得不沦落为商品,而以商品为主导的文化无休止地刺激着现代人的神经。在此基础上,当代文化理论家哈贝马斯(Jugen Habermas)认为,现代性发展的最终结果是世界的“祛魅”,即一个有着有机结构的自由社会、连同人们对这种有机社会的向往一同离人类而去。现代社会的人们更多关注和追寻的是多元、自治、自由,而不是前现代社会中被高调宣扬的最高价值和对人类的终极关怀。
3 文化研究对当前高校艺术教育的作用及影响
通过上文中对文化研究这一新兴学科的发展历程及其对文化现代性等问题的论述,可以看出这门学科方兴未艾,作为一门具有广泛包容性和整体性的学科对于艺术教育的发展有着不容忽视的借鉴意义。众所周知,艺术这一学科,不是孤立存在的,国内有学者曾提出将艺术教育视为一种综合性教育的观点,认为“综合性艺术教育就是一种大写的艺术教育。在艺术教育中形式下,物物相需的生态关系,不仅体现在各门艺术之间的艺艺相同,更重要的是把这个相互通达的艺术整体与生活、情感、文化、科学联系起来。总之,通过艺术与世界的多元联系,艺术教育不再局限于知识技能,而把艺术放到一个广泛的关系中,从而使学生能生动、完整的艺术,充分感受它的魅力,体会艺术背后的文化及其蕴含的人文精神。”持这种观点的学者强调艺术与世界的多元性联系,建议把艺术放到一个更广泛的关系中去,并将其视为艺术教育的总体发展方向之一。正是在这种意义上,让文化研究走入课堂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其重要性在于让艺术生从艺术各学科与文化的外在联系中理解艺术,从文化的视角观照艺术的特性,在借鉴吸收文化研究领域对于文化现代性和后现代性等文化艺术热点问题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来把握认识各门艺术的特征与技法。另—方面,开设文化研究课程,还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和理解当代诸种艺术的外在形态和内在文化内涵、更清楚地认识未来艺术的发展方向和流行趋势。
其次,在高等艺术教育中加入文化研究相关课程,也有利于完善、丰富艺术类研究生艺术教育的课程设置,使艺术类研究生能够接受更全面的人文学科教育,为继续艺术类各专业学科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学术基础。与此同时,这不仅是对当前艺术教育的一种补充和完善,其实这也有助于提高和拓展文化研究在目前大学艺术教育教学体制中的地位,从而提高该学科的社会影响力、认知度及其应用与实践。因此,文化研究与艺术学科中的艺术素质教育、艺术学理论教育应该是相互借鉴、互为补充的关系。
总之,艺术教育中,文化研究与艺术技巧、艺术素质、艺术学理论的协同发展,将大大拓宽艺术类研究生的学术研究视野,提升学生的学术研究素养,从而取得更优秀的学术研究成果,最终有益于学术知识的传播、新的学术思想的形成及良好学术氛围的建立。
篇3
关键词:雕塑艺术 高校 校园文化
雕塑艺术是造型艺术的一种,指用各种可塑材料或硬质材料,创造出具有一定空间体感的艺术形象,借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艺术家的审美感受、审美情感、审美理想。雕塑艺术是高校校园环境设计中重要的设计元素之一,校园中的雕塑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是校园文化的载体。
一、高等院校校园文化的内容分析
高校校园文化是由精神文化、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构成的。高校校园文化中的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都是静态的,动态的则是高校行为文化,它是静态文化与动态文化的集合。
高校校园的物质文化是以物质形态存在的一种文化,构成高校校园的物质环境,是高校其他文化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高校校园的建筑、雕塑及教学、科研与生活设备等,都是高校校园物质文化的组成部分。高校校园的物质文化能够通过其物质性的外形特点和一定程序化的组织活动显现高校的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
高校校园精神文化是一种内隐的以意识形态存在和发展于高校校园的文化形式。一所大学的办学理念、文化传统、人文精神氛围、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以及渗透其中的校训、校风和学风等,是大学精神文化的基本组成部分。高校校园精神文化的核心是大学的办学理念和传承的精神。
二、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
高校校园文化是先进文化的重要源头,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承担着育人的重要职责,也承担着引领社会文化的重要任务。校园文化具有凝聚作用和引导作用,可以帮助人们培养良好的道德思想品质,可以对社会建设产生积极影响。高校校园文化是一个民族和国家先进文化的创新地,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和国家兴旺发达的源源动力,也是文化体现先进性和永葆生机的源泉。在传承传统文化和研究先进文化的基础上进行文化创新,是高等教育的基本功能和崇高使命。办好高等教育必须建设好高校校园文化,让学生学习、感悟、理解,从而净化灵魂、陶冶情操。校园文化是一种内在动力,是凝聚人心、鼓舞斗志、催人奋进的旗帜,它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产生深刻影响。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在于营造一定的物质环境、精神氛围和制度环境。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关系到学校的办学理念、学校精神的形成和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更关系到学校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必须考虑学校的文化主题、性质、地理位置、历史文脉等元素,将景观艺术和文化内涵有机结合,使文化内涵物化为可见的校园景观,让具象的校园景观表达出精神层面的文化内涵,构建生态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有生命力的、文化底蕴深厚的和谐校园。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概念,是一个由现实状态向相对理想状态发展的概念,是社会发展对高校提出的客观要求和为实现现代高校功能而导致的高校师生自觉的行为过程。
三、雕塑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高校校园文化是高校内的一种文化环境。培养人才,提升人才的素质,离不开良好的文化环境。高校的校园文化环境在培养高校学生知识、情感、意志、行为的过程中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这种影响表现在使人才自身的言行不断与校园文化相融相通。
雕塑艺术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力量支撑。校园雕塑作品的营造,增加了校园教书育人环境的文化氛围,是校园文化软实力的物化表现,同时也使得校园硬件设施的品位得到提升,使得徜徉于校园中的人都能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校园的文化。雕塑艺术是校园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具有装饰、丰富和美化校园环境空间功能,同时又具有丰富师生精神生活的重要意义。雕塑艺术是一个时代精神和文化状态的体现,它表达着学校时代的变迁、学风学貌以及办学的精神理念。校园是教书育人的地方,好的环境、好的雕塑作品,能够更好地培养人、教育人、陶冶人,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美的教育。优秀的雕塑艺术品会成为校园生活、学习的一部分,其饱含的审美精神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发展。
1.引导作用
雕塑艺术是校园环境中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立体艺术形式,以其突出的视觉艺术效应对校园空间文化的塑造产生重要影响,是文化与艺术的重要载体。装饰校园空间并形成视觉焦点,与周围的环境空间、建筑空间形成视觉场,通过美的形式来影响人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
雕塑艺术在满足高校师生感官追求的同时,还能够体现出时代的特征,表达时代的精神,引导师生的心灵和思想的追求。高校校园环境中雕塑作品考虑的着重点在于创造富有活力的空间环境,这种活泼朝气、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对现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雕塑艺术是校园物质景观的一种表现类型,它集中反映了一个学校文化价值观念的主流,尤其反映了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雕塑艺术的另外一个引导作用是体现在对学生价值观判断的影响上,其中传统的伦理道德和时代思想又表现得尤为突出。雕塑艺术作为一种精神的物质载体,蕴含一定的道德追求,不仅能对学生产生道德潜化作用,同时又能激发学生对道德原则、道德规范在情绪上的认同,并由此产生共鸣和对道德理想、道德建构产生向往。这样的校园文化环境会影响、激励学生进取和勇于创新,使他们的责任感、使命感、荣誉感、自豪感、成就感融为一体。
2.亲近感和文化沟通
校园的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是学校的灵魂,它包含了学校的历史传统和被师生所认同的文化观念、价值观念、生活理念等意识形态,是一所学校有别于其他学校的本质和个性,是校园文化的巨大精神财富,是推动学校发展的无形精神力量,同时具有凝聚力、感染力、震撼力和创造力,启迪了一代又一代的师生为之奋斗。雕塑艺术通过独有的艺术魅力,提高师生的审美意识和艺术欣赏能力。雕塑艺术大多采用接近人的尺度,在空间中与人在同一水平上,可观赏、可触摸,能够增强人的参与感。
3.审美教育功能
就其性质而言,审美教育功能是性情陶冶功能,即性情的培养、陶冶、塑造。雕塑艺术作品是艺术家经过反复推敲和琢磨,从而创造出的生动和富有美感的作品,饱含了艺术家对美的深刻认识和理解,同时也是艺术家审美情感和品位的一种体现。受众在接受熏陶的同时,接受审美教育。作为高等院校来讲,不仅要教授学生过硬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技能,培养学生的各项思维能力,同时也承担着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艰巨任务。优秀的校园雕塑能够将高校文化转换成有形的物质载体,可以凝聚学生的团结力量和激发学生的进取精神,同时又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并帮助他们塑造高尚人格。优秀的校园雕塑不仅美化校园环境,而且能在无言的交流中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它不是简单地直接灌输理念,而是潜移默化地感染人的心灵,其艺术文化内涵能引起学生共鸣,从而激发学生的艺术情感。
在精心设计、精心安排并充满文化气息的校园雕塑艺术群中徜徉,置身其中的人才会不知不觉中受到陶冶。高校雕塑文化作为一种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将深刻地影响高校师生的思想和行为。当其内化为高校自身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后,会激励学子们不断奋发进取。
参考文献:
[1]白同平.高校校园文化论[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
篇4
[关键词]民间文化遗产 保护 文化站作用
民间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发扬,对促进精神文明建设,促进文化、历史的认同感,促进文化多样化的发展以及激发人类创造能力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在抢救、保护、传承民间文化的过程中,个体、社团、社区、基层组织、政府都应负起各自的责任和义务。也可以说,保护民间文化遗产要有一个从个人(团体)到社区(基层组织)再到政府的组织网络,而基层文化站在其中应起到上联下达的中枢作用。
一、民间文化遗产的涵义和特征决定了文化站的中枢作用
(一)、民间文化遗产的涵义和特征
民间文化遗产指的是由社会底层的劳动人民创造的,古往今来就存在于民间传统中的自发的民众通俗文化遗产,是一种“自娱自乐型”文化。它主要包括民间文学、民间表演艺术、民间美术和民俗文化。按照联合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社区、群体、有时是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述、表现形式、知识、技能以及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这种文化遗产世代相传,在各社区和群体提供认同感和持续感,从而增强对文化多样性和人类创造力的尊重”。在这里特别要指出的是民间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上的异同,本文同意冯骥才的观点:“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上有好几种叫法,如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无形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等,我们过去习惯称民间文化。现在为了与国际上的称谓相协调,便称作非物质文化遗产”
从以上涵义来看,民间文化遗产有这几方面特征:1、群众性和自发性,是草根文化;2、地域性,在一定的地区流传,是乡土文化;3、时间的连续性,由一代代传承人继承和创新;4、实用性和娱乐性,有利于人们的身心健康,有利于社会和谐和人们的友好交流。
(二)、民间文化遗产的定义和特征特别强调了基层社区的重要性
基层社区之所以备受重视,乃是因为它是各民族和各地方社会之生活方式的重要基础,同时也是民间文化遗产得以产生、传承和发展的土壤和温床,同时,它们也构成了社区民众文化艺术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民间文化遗产的价值,首先是对于社区居民而言的。事实上,社区居民的态度,也从根本上决定着这些遗产之被传承或被废弃的命运,要尊重民间文化遗产在各自社区里的存续状态和传承机制。
(三)、基层文化站具备了承担中枢作用的重要职责
文化站既贴近百姓,面向社区,又紧密联系和挂靠政府,是政府联系大众、推行大众文化的主要桥梁。由于基层文化站基本职能是社会文化服务、指导基层文化和协助管理社区(农村)文化市场,所以,在民间文化遗产保护方面,承担了调查、宣传、建档、评审、展示、交流、建基地等等方面的具体工作。这些职责和作用又可分为两个面向,即面向群众社区和面向上级政府,所以,其在文化遗产保护上的中枢作用便突显了出来。
二、基层文化站在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的主要做法探索
既然基层文化站具备了民间文化遗产的保护重心和中枢作用,那么,他所承担的工作任务主要有哪些?又要注意哪些工作程序和把握方向呢?结合多年在文化站工作的经验和体会,我认为主要应完成好以下两方面的具体工作。
(一)、基层文化站要面向社区、贴近民众做好多项基础工作
1、要做好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工作
第一手资料都是经过深入细致的实体调查研究所直接获得的。作为一个地方的文化遗产,由于它本身的散落性和民间性使它们大多处在一种“不为人所知”的状态之中,如果没有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一些很有价值的地方文化资源项目就会被忽视,就没办法被挖掘并发挥其巨大的文化影响力。
2、做好宣传和培训工作
要使民间文化遗产在社会中得到确认、尊重和弘扬,就要大力向公众、尤其是向青少年进行宣传和传播信息,为此,要制定好有关社区和群体的具体的教育和培训计划,不断向公众宣传哪些方面对民间文化遗产会造成威胁和不利影响。
在培训方面我们特别有感受,每年我站都会在年初制定培训计划,培训麒麟舞和龙行拳的骨干,不但面向发源地的村落招收学员,还扩展到整个办事处,此外,我们还与辖区的大专院校联合,在学生中开展培训和训练。
3、建立和完善资料库
要真正完成好掌握、保护、抢救、利用民间文化遗产的任务,在科学发展的路径中有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就是建立和完善地方民间文化遗产项目的资料库,包括文字、音像、图片乃至它的意义,它的研究价值,它的发展前景,它的保护路径等等。这些立体化的资料库健全了,它的保存、保护、宣传、传承和振兴才能进行。而基层档案的建立,不但使基层政府对文化遗产的延续性、制度化提供资料保障,也为上级各级政府职能部门档案的建立及深入的研究和全面的保护提供了依据。
4、制订好整体规划方案。
如何保护和传承好民间文化遗产,如何组织展示,宣传,争取各级政府的资金支持,如何建设传承基地,进行市场开发等等,都要在整体规划方案中体现出来。规划方案既要贯彻上级精神,也要取得上级的大力支持。
5、组织专家评审小组,参加有利于传承的评审活动。
组织有关专家学者对本地区普查中获得的真实的采录文本,录音进行系统的整理和研究,争取上级指导和支持,有计划地编辑出版。同时,还要积极申报有利于保护的各种称号。如我们小金口街道的就先后被评为“广东省麒麟文化之乡”、“中国麒麟文化传承基地”、“广东省龙行拳传承基地”、麒麟舞和龙行拳分别列入“广东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对小金口民间文化的传承和发扬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二)、基层文化站应紧密依靠政府,面向社会和市场开展有效工作
民间文化遗产要发扬,就要有更大的展示舞台,更多的资金扶持,更好的编排创新,乃至符合市场经济大潮的市场开发。文化站作为最基层,最贴近社区和民众的民间遗产的主管部门,要起到联系上级文化部门,及面向社会,争取社会各方支持的作用。
1、紧密依靠政府创造展示平台
要使民间文化能够传承下去,有强大的生命力,就要有雄厚的群众基础和一代一代的新人,展示是集宣传、练习、培训和交流的不可替代的平台,文化站在这方面应做到:紧密依靠政府组织参加各种展示活动,帮助建立传承基地,走进校园开展传承教学等。以我们辖区的麒麟舞和龙形拳为例,我们在给上级政府提供了大量信息和意见的同时,还积极协助政府组织参加了从区到国家级的各类活动。如上海世博会、广东省第十三届运动会、广东省旅游文化节、全国渔歌邀请赛民俗文化展演及各类民间民俗比赛活动,获得省级以上集体和个人金奖41个,银奖23个。并参加中央台多个栏目拍摄活动,还到马来西亚、泰国、俄罗斯等国进行文化交流。麒麟舞、龙形拳现均已走进校园,在校园设有基地,进行传习。现正帮助龙形拳传承人在其发源地的村建立传习基地。
2、鼓励传承人进行传习活动
由于民间文化遗产的自发性和地域性,传承人缺乏将其发扬光大的自觉意识和广阔舞台。特别是一些传承人受制于自身的文化水平和封闭意识,对传承工作造成负面影响。文化站的工作人员应主动、经常地与他们联系,说服、引导、培训他们,使他们能够认识到民间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并向政府申请资金扶持他们。
3、对民间文化遗产进行创新。
民间文化在时代相传过程中总是在不断变异和创新,这样才有生命力。创新过程中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方面要请专家参与注入新的元素,另一方面不能歪曲和走样,尽量保存其原貌和特色。如麒麟舞,就是对散落在几个村的套路进行整合,又保存了东江麒麟舞原始和古老的特点。即兴发挥,诙谐幽默,妙趣横生,有别于广府、潮汕以及北方各门派的麒麟舞。
4、组织队伍走出去展示交流。
民间文化遗产其特征决定了其有很强的地域性,要想发扬光大,惠及更广泛的人群,就要组织他们走出去、展示、交流和培训。小金口街道的麒麟舞和龙形拳就走了出去,前面已叙不在赘述。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我们每年都组织传承人对游学的东南亚各国华裔青少年、麒麟团、世界龙行拳弟子进行教学,同时也应马来西亚华人社团的邀请,我们派出麒麟舞、龙形拳的传承人赴马来西亚教学。
5、树立文化经营观念,加强文化市场开发。
对民间文化遗产的抢救和保护,有一个认识上的误区,就是政府用钱养起它,要使民间文化遗产有生命力,除了就项目本身来说要改造创新外,还要靠自身对时代、对市场的适应性。在这方面,文化站应发挥应有的作用。
因此,文化站要向传承队伍灌输自己经营意识和市场开发意识,向他们提供各种市场信息,鼓励他们按市场经济规律找合作人。对于政府行为的文化惠民活动,还要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扶持他们。在走向市场的过程中,也特别要强调保持项目本来特色。
综上所述,民间文化遗产的保护文化站有着不可替代的中枢作用,任重而道远。文化站自身应练好内功,为祖国的文化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联合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03年10月17日;
[2]冯骥才.文化遗产与传统节目保护.新华文摘,2007(7);
[3]于群,冯守仁.文化馆(站)业务培训指导纲要.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
[4]联合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第十四条),2003年10月17日;
篇5
关键词:中国文化符号;艺术表现;艺术创作;审美
一、中国文化符号的历史和发展
中华民族传承了五千年多年的文明,创造了精深博大的“中国文化符号元素”。从文化遗产到国学精粹到历史人物,中国文化符号无处不在,它不但没有被历史渐渐遗忘,相反却得到了人们更多的关注和解读。其次,中国当代的文化符号也开始逐渐流行起来,也开始被人们熟知和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和当今现代部分文化符号已经被大众渐渐地推崇。尤其是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喜爱程度,变得越来越高越来越期待。
二、文化符号的特征
在中国文化符号中,龙的存在从古至今都是人类的想象之中。于是人们把龙的符号表现在了各种艺术作品中。这些符号在帝王家尽显。中国文化符号的浓缩型是强烈具有的,能把包蕴无边的内容用最简洁、最形象动人。艺术语言是最直接的形式把文化符号呈现出来,中国文化符号内在部分同时也具备矛盾的和谐性和对比性。在符号内部各种大小不一力量的消涨中形成一股股奇妙的张力,在张力网状作用中达到一种神奇的统一和谐,由此看来文化符号具有经久不息的回味是有说服力的。
三、中国文化符号的运用
中国文化符号运用在各个领域之中,建筑作品上常常会出现中国文化符号的墙饰绘画;衣物上会出现中国文化符号的花纹,例如苏绣;在饰品上也会象征中国文化符号的元宝转运珠等样式。现在满大街的墙体广告牌上也出现了中国年画的形象广告牌。尤其在绘画艺术品中,中国文化符号的元素更是受到了艺术家的各种喜欢和青睐。
四、有中国特色的文化符号及其意义
提到中国传统文化符号,那么一开始映入我们脑海的都会有哪些呢?是孔子、,是长城、故宫,是图腾、年画,是汉字、书法等。这些文化符号代表了中国具有强烈文化神秘色彩的特征。它们深深烙印在一代代人们的心中。用“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来形容或许都是远远不够的。
万里长城是一座承载着两千多年的中华民族最光辉最灿烂的文化艺术的大宝库。绘画雕饰、艺术建筑、歌赋诗词、戏曲说唱、民间习俗,都在万里长城额的脊梁上留下了许许多多的不朽的伟大篇章。虽然现如今科技是非常发达的,可是其他现代建筑依旧无法与其媲美的。龙作为中华民族最古老最原始的一种图腾,从古至今都披着一层相当神秘的色彩。中国历代的君王帝主,都以龙为标志刺绣在龙袍上,以此来表达帝王最高智慧最高权力的集中,龙在广义层面上解释分析来看,也是最能体现中国人所具备的高度智商。龙文化同时还是中华民族大众化的一种文化形态。就比如说《易经》书中的“飞龙在天”、“见龙在田”等等各种不同种类的八卦异象,更深刻体现了龙文化的所存在的历史痕迹是不容忽视的。所以人们从古到今始终喜爱龙、盼望龙、信仰龙。都以自己是龙的传人、炎黄子孙而感到相当的骄傲和自豪。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中便有汉字,汉字是有着非常巨大的周边影响力。民族灵魂的纽带之一便是汉字了,在异国他乡,无论存在何处何时的汉字都会深深吸引着所有中国人的目光,让你感受到一股来自祖国母亲最和蔼的亲切。中国文字艺术相比于世界上其他国家的文字艺术有相当突出的特殊性。中国字没有字母,也不要拼音。也没有任何的文法,更没有所谓的词类,只有四百以上八百以下单节音语,而@些单音语要表现形容40000个以上的汉字,是多么了不起的事情啊。汉字最具古典优雅的东方神气韵味,大概是世界上独一可以成为艺术品的文字吧。中国瓷器是传统文化与制瓷技术、书画艺术与陶瓷艺术的完美融合,中国的瓷,是记载了中华民族非常丰富的历史文化社会信息,展现了高贵典雅的气质、质朴淳厚的传统艺术格调,镌刻了民族文化价值取向和审美情趣,已经成为民族远久的历史文化象征。汉民族的最为传统的绘画形式,便是是用蘸了水的毛笔、墨汁以及不同种类颜料,在纸上或丝绢题字作画,题材分为山水、花鸟、不同人物等,技法分为是写意和工笔,这种画中被称为“中国画”.中国画具有“画、诗、书”等非常明显的民族文化特征体征,体现了古代人们对社会以及与之有着一定关系的文化、宗教、哲学、政治等历史文化的认识。中国画以其自己独有特质的东方神韵走向了世界艺术殿堂,无与伦比的艺术价值引起了全球人们和机构共同关注,成为全人类共同期待的艺术花园。
五、中国文化符号在艺术作品中的表现
中国文化符号的影响是深入人心的。在卢浮宫第一位举办过古纂书法艺人展的华人艺术家马子恺说,中国古文字的家庭中代表之一便是纂书了,可以说是中国的文化符号的强烈浓缩记忆。他在现场展出的五十多件古纂作品深受每一个观赏者的喜爱。其中古纂书“多彩四季”,尤以“春之韵”最为出彩,是马子恺最得意的作品。其中作品“春之韵”以家喻户晓的丝绸作为一种无与伦比的载体,画面呈现出北斗的形式,瓷器器型是在作品中间部分,并且提有唐诗《春晓》。完美融合了非常具有典型的中国文化符号篆书、瓷器、唐诗、丝绸等。具有东方色彩与艺术元素。是典型的具有中华文化符号元素的艺术作品。
最直白的中国文化符号作品便是杨柳青的版画娃娃了。年画娃娃是一种吉祥的象征。年画娃娃的造型也是不一样的。杨柳青的作品中年画娃娃的颜色都是鲜艳的,使人们的印象会变得很深刻。杨柳青的年画娃娃分为多人或单人的,有的怀抱锦鲤,有的手握灯笼,面部表情憨态可掬,讨人欢喜。色彩也相当饱满的。每到春节人们大多会在自己贴上一幅年画娃娃,寓意一年家中香火旺盛,吉祥如意平安健康恭喜发财。
六、结语
中国文化符号,代表着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优秀文化的精髓。它们是中华民族独自创造出来的,最具有了中国文化经典的优秀特征,最具传统文化民族的优秀元素,蕴涵了文化的原始基因,承载了优秀文化的价值的核心,表达了文化的理想审美,更值得鼓舞地是凝结了中华民族的各种不同的美好集体记忆。
【参考文献】
[1]王炳熹.中国符号(一本书让你领略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12.
篇6
【关键词】艺术 民族性 美学 上层建筑
【中图分类号】J2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0)07-0198-01
艺术作为上层建筑,是随着社会的主流而演绎的,如今整个社会正经历着空前的变革,当然艺术界也在这冲击和摇曳中发生着裂变。
诸子百家,流派纷呈,是当今美术界总的趋向。但在这一绚烂的帷幕下,潜在的问题已日趋尖锐:西方的现代美术思潮席卷而来,滚滚涌入,被冲昏了头脑的现代人奉之为经典和神圣。西方现代派和新思潮美术已占主流。在作品中充斥着迷惘、抑郁荒诞、痛苦等世纪末幻灭的梦想,另外,一种艺术本我论的观念也随之而生。强调个性、本我艺术的回归,意图脱离社会建立自己所谓纯艺术的氛围,提倡世界主义,把民族精神弃之如弊履,本土的文明似乎早已消匿于该世纪嘈杂的市场中。
深刻的美学危机,作为社会精神灵魂的美学,正与我们这个有着数千年文明历史的、面临改造和重新面对世界新格局的国家,以及这个民族所进行的社会变革相割裂、脱节、忧虑、慨叹。
慨叹之余是一种明确与反思,在这场蓬勃的艺术更新大潮中,艺术家们浴血奋战意图在传统和新观念之中杀出一条血路来。诚然这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就是这种力求探新的精神,没有探新便没有创造,就没有艺术史上审美能力的拓展,然而,作为一个艺术家不能因为社会曾封闭过,有压抑人性本能现象的存在,就离开社会属性去宣扬人的野性、兽性。因为个人对新思想、新形势的渴求而否定自己的观众,甚至自己的民族。
作为一门艺术,它总是从属于一个民族、一个国度,总夹带着这个民族的思想和气质,总是与这个民族的整体命运方向紧密相连的。
我们已从倍受西方强权的历史深渊中站立起来,取得了一个历史进程中的胜券,而今面对世界作出的选择,无论从哪个角度,我们的主题都是富强国家、振兴民族的历史基点,而我们艺术的发展和终止也在于此,中国当今美术如何在这场本土进行的改革震荡中确立自己的历史基点,明确自己的历史职责,这是一个迫在明朗的主题。
让我们回头看看艺术在历史发展中的渊源,艺术的发展是和一定历史发展阶段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离开中国的历史环境和社会条件、民族文化,眼睛盯着西方,对于我们整体艺术的发展有百弊而无一利的。
西方的艺术终究是在那块土地上产生的,究其思想来看,现代主义和反现实主义,主要是从柏格森的生命哲学、叔本华和尼采的悲观主义的唯意志论、弗洛伊德的泛主义、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等西方非理性的唯心主义哲学为基础的,在其作品中洋溢着粗狂混乱的热情。
许多现代派作品表达的是对西方资本主义的愤懑和不满,它们所宣扬的悲观主义、消极避世主义、个人主义,使人们精神颓废,悲观失望,丧失对社会的责任感,逃避现实,遁入自我内心放浪形骸,这样在看似自由的艺术中来慰籍十分不自在的灵魂,使人在麻木中生存。
试想如果把这种艺术思想全盘移植过来,后果是不言而喻的。
我们的艺术家,无疑是生活在中国这块土地上的,面对着自己的观众,要在研究自己的民族历史、民族文化传统,研究本民族观众审美心理的基础,创造性的把外国文化中可吸取的营养加以提炼和升华,活化出属于我们民族的真正的艺术品,共同注入我们民族历史的脉搏。
这里我们对艺术的民族历史渊源有了一个明确的认识。我们回到艺术自由论这个话题上来,人类的历史可以说是日趋个体化、日趋自由的过程,艺术的发展亦是如此,但艺术是从属于社会的,社会艺术的自由是要履行自己的社会职责,所以自由同时也是有条件的,东方“从心所欲不逾距”、西方所谓“意志自律”都谈及了自由的限度,艺术的自由是在既定的历史和社会中实现的,它是以道德律为准绳的,也就是艺术的自由要限定在社会所能接受的范围内,只有自身献给社会、民族,才能体味到生活的意义,这才是艺术的境界,抛弃小我,进而意识提升到社会和民族的整体氛围。
这个责任亦是艺术家从单纯个人爱好转至国际民族至上大义上来的源泉和动力。诸多的艺术家也正肩负这个责任,消极避世、游戏人生、唯我独尊的思想都是不足取的,大凡艺术史上伟大的艺术家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的艺术站在其民族的苦难之肩上而树立起来的伟大,国际歌的鸣唱,德拉科勒瓦笔下摆脱奴役对自由的向往。
篇7
关键词:中医 传统文化 调查 图书馆
以古代多学科知识为背景的中医学,体现了科学性与人文性的丰富内涵,具有很强的人文特征,综合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中医药大学生传统文化的底蕴和修养是学好中医学专业的基础和条件。中医药高等教育要培养坚持中医传统理念,具备传统医学知识和技能的中医人才,培养真正把握中国传统思维方法,真正体悟中医真谛和实践中医的人才,就要形成具有中医药特色的教育模式。提高中医药大学生传统文化素质是中医教育体系中重要的内容。然而,实际教育中重视西医、轻视中医,重视专业业务、轻人文素质,重西方时尚文化、轻中国传统文化的状况令人堪忧,中医药大学生存在专业思想不牢固、中国传统文化缺失、中医思维未养成,中医技能不熟练,文字书写错别字多,不工整,标点不规范,语法逻辑混乱,语言表述的知识肤浅、语词匮乏及条理不清等缺乏“文化”的现象普遍存在,严重影响了中医药高等人才的培养和中医文化的继承和发扬。
图书馆是高校文化教育的重要机构,在提高中医药大学生传统文化素质教育中发挥着应有的作用。为了进一步了解学生的现状,有的放矢地开展工作,2011年4月,我们三校图书馆对云南中医学院(简称云中)、湖南中医药大学(简称湖中)、长春中医药大学(简称长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结果对于帮助图书馆制定辅助和促进教学的方案和措施,寻找更多的有效途径和手段加强中医药大学生中国传统文化素质教育,有一定的参考意义。以下就调查结果和如何发挥图书馆应有的作用等问题作分析和思考。
1 调查问卷情况分析
此次调查主要针对学生在中国传统文化素质方面的基础和认识,以及欠缺和需求的方面,获取知识的途径等设置问题,三校共发出问卷900份,每校300份,收回825份,其中云中294份,湖中300份,长中231份。理科学生占55.6%,文科学生占41.57%,调查的几个主要问题结果如下:
1.1 “进入大学前你对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了解”选项中,有3.27%的人选择“系统丰富”,20.46%的人选择“较为丰富”,64.29%的人选择“常识性了解”,11.99%人感到“非常欠缺”。说明新生进入中医药院校时与专业相关的文化积淀明显薄弱,不足以满足中医药专业学习的需要。
1.2 “你认为中医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选项中,认为“非常紧密不可分割”的有56.92%,认为“有一定关系”的占38.96%,认为“没有关系”的占4.13%。说明多数学生对此问题的认识较为明确,但还有极少数学生对中医的学科特征认识不清。
1.3 “你认为你目前了解的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对学习中医学”选项中,49.88%的人“比较欠缺”,8.76%的人“非常欠缺”,34.67%的人“能触类旁通”,只有6.69%的人认为“已经足够”。在“你对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需求”项,14.8%的人“非常需要”,53.31%的人“还想深入了解”,29.96%的人“需要,但不知道怎么学习,学习哪些”,只有1.93%的人“不需要”。以上说明多数学生能够感到自身此方面知识的欠缺,有普遍的学习需求,值得注意的是,不少学生想学习,但不知道怎么学,学习哪些。这为我们教育者提出了问题,应当筛选出中医药大学生必须学习和了解的传统文化知识,并开辟学习的途径和方法帮助他们获取知识。
1.4 “在专业课学习中,授课老师渗透中国传统文化内容”的情况,13.84%的学生感到“很注重、经常性”,61.25%的学生感到“一般性、内容不多”,有23.33%的学生感到“很少”,还有1.69%的学生感到“从来没有”。这说明专业课教学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虽然有,但还不够,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课时紧,不允许教师展开更多教材外的内容,考试也不会涉及;还有教师的教学意识不够强,自身知识底蕴不够丰富,收放自如的能力有限等原因。
1.5 “你现在获得中国传统文化方面知识的主要途径是什么”,37.2%的人是通过“阅读书报杂志”,31.64%的人是在“专业类课程学习中”,15.17%的人是在“人文社科类课堂教学中”,还有12.09%的人是通过“其他途径”获得。说明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获得相关知识的比例不低,图书馆应当是他们学习资料的主要提供者。
1.6 “你最熟悉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哪一方面的内容”,按比例高低依次是:古代诗歌占37.73%,古代历史占28.42%,古代文学占17.29%,古代哲学占11.85%,书法占3.14%,无兴趣不了解的占1.57%。说明学生从幼儿教育阶段到大学前教育阶段接触到的以唐诗宋词为代表的古代文学艺术作品相对较多,比较熟悉;义务教育阶段学习过中国古代史。对于与中医学有很深渊源关系的古代哲学知识反映出非常缺乏,是大学阶段需要重点加强的内容,不成“大儒”,将难成“大医”。
在三校学生的调查中,也发现了一些差异,各校在调查中比例较高的选项有:长中学生在“进入大学前对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了解”认为“系统丰富”和“较为丰富”的共有126人,占本校被测的54.55%;云中有49人感到“非常欠缺”,占本校被测人数的16.67%。“进入大学后你对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增加”的情况,湖中有93人认为“几乎没有增加”,占本校被测的31%。“在专业课学习,授课老师渗透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情况,湖中有118个学生认为“很少”,占本校被测人数的39.3%。“对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需求”,云中最多,56人表示“非常需要”,占本校被测人数的18.67%。“你现在获得中国传统文化方面知识的主要途径”,湖中有165人是通过阅读书报杂志,占本校被测人数的55%,长中有136人主要是从专业类课程中获得,占本校被测人数的58.87%。云中有8人对中国传统文化无兴趣,占本校被测人数的8.27%。
2 以图书馆为主导,搭建中国传统文化学习平台
对于调查反映出的状况,是早已存在的,稍作搜索便可得知。同道们在担忧的同时,不断发出呼吁和建议,不少高校一直在努力,优化课程设置,尽可能地开设《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学》等相关课程,加强教材和教师队伍建设,营造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等等。对学生进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必须形成教育体系,全方位、多途径地培养与中医学相适应的文化素质。但以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为主体的体系构架,要彻底创新和改革,面临着诸多矛盾和冲突,在五年的本科教育中,同时要完成中医和西医二个不同文化背景的教学内容,课程科目多,课时满,有的学校甚至不得已将中医四大经典课程压缩,很多重要内容讲不深学不透,若要再增加传统人文课程几乎没有空间。那么,要努力弥补教育的缺失,除了对现有课程进行优化、教材改革、师资建设等,还应将着重点放在学生课堂之外的自主学习上挖掘潜力。作为拥有诸多资源的图书馆,在学生课外学习活动中应当发挥应有的作用,搭建中国传统文化学习平台,在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的同时,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丰富学生的传统文化知识和系统提升学生传统文化素质,为专业学习夯实基础。
2.1 图书馆的优势和条件
人文修养既是大学生的基本要求,也是学好中医药专业的重要条件。系统全面地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图书馆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义不容辞。组织学生学习并非完全要求图书馆员站到讲台上去授课,而是充分利用各种优势和手段,通过筛选、整合、加工资源,制作分门别类的“学习库”;组织开展各种综合学习活动来提高学生的中国传统文化素质,具有可操作性和良好的效果预期。
资源优势: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浩如烟海,孕育和熏陶中医学的不仅有哲学、历史、文学,还有天文、地理、社会、宗教、军事等。在教学计划中不可能设置大量的课程来学习这些内容,学校的师资也有限,只有通过课堂之外的学习来补充和提高,这些学习资料在图书馆大多都有馆藏,并且可以根据需要不断补充和建全。信息载体的多元化,如图书、期刊、视频、图片、课件等,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自由选择。在问卷调查中,40.81%的学生是通过阅读书报获得相关传统文化知识,反馈出图书馆资源是满足学生学习的主要信息源。尤其是近几年专业公司开发的学习视频库,如《超星名师讲坛》、《网上报告厅》等,其中很多国内一流专家学者的讲座,任何一所学校都不可能聚集所有,视频库却足不出户就能接触到高水平的教学,应将这些优质资源整合为我们的网络课程内容供学生学习。
网络和信息优势:每个图书馆都有自已的局域网,所有的馆藏资源都可以通过不同的检索入口查询借阅。图书馆本身作为信息中心,收集和信息是常项工作,图书馆在整合馆藏资源的同时,及时收集网络虚拟资源,信息传播最快。图书馆的信息管理职能要为提高资源的利用率提供技术支持。
环境优势和多功能:图书馆是学校最具学习氛围的场所,很多学校近几年陆续地建成新馆,功能全面、合理分区,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需要,普遍设有书报阅览室、自修室、电子阅览室、学术报告厅、展览区、检索课教室、讨论区,以及专题研究室、书吧等,是一个综合的文化建筑体,在这里开展各种静态和动态的学习活动容易产生广泛效应和良好效果。
公益优势:图书馆的资源为全校师生共用共享,能够满足不同层次读者的需要,各专业、各年级的学生可同在一室学习,跨学院跨专业的师生也容易在这里汇聚交流。图书馆应当充当起联系师生、学生之间的桥梁作用,联系资源与需求者的纽带作用,即传统意义的“为人找书”“为书找人”。图书馆开办各种形式的文化学习活动能惠及全校学生,信息传递最快,媒体手段最多,参与面最广,受众面最大。
2.2 图书馆搭建中国传统文化学习平台的主要内容
在图书馆网站上专设“中国传统文化自主学习平台”,其中的内容包括:
(1)根据专业学习的需要,筛选出对中医药具有重要影射作用以及中医药大学生必需具备的知识内容,编成《中医药大学生必读传统文化推荐书目》、《馆藏中医文化书目提要数据库》等,放在网站上供学生查询,方便借阅,并且要求在校学习期间应当达到一定的借阅数量。在整理馆藏的基础上,提高图书的利用率,同时还能发现馆藏不足,进而有目的的补充。
(2)将不同载体的资源整合制作成一个个专题资料库和“立体化学习库”,开设网上学习课堂。以文献的种类建设特色库,如“中医文化期刊全文数据库”、“传统文化素质教育专家讲坛视频库”;以学科内容建设专题库,如根据中医学的多学科内涵特点,建设中国古代哲学、历史、文学、诗歌、古代天文、地理、历算、古代军事等学习库,充分利用海量的互联网资源,通过图书馆后台的搜索、整序、链接,以专题目录网提供给用户,各取所需;汇集“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网站”,方便浏览。建设网络考试题库和考试平台,随机组卷考试。
2.3 图书馆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学习活动
配合网上自主平台的学习,图书馆要尽可能多地开展专题读书活动,活跃学习气氛、提高学习兴趣、检验学习效果。如“读名著,品中医”活动,将作品中的有关疾病知识、医林人物、养生防病等内容挖掘出来,譬如读过《红楼梦》之后找出其中的中药方剂和药名,并分析处方用药时的人文意境;读过《三国》之后联系思考周瑜、曹操、华佗等人物情节中的中医药治病知识;在唐诗中学习中医药知识;读《孙子兵法》等联系想象“中医方剂君臣佐使配伍、用药如用兵”等战略思想。通过品读文学作品,不仅能直接学习到古代医学知识,还能充分感受到“医艺同源”和中医药学的多学科背景,彰显出中国文化的无穷魅力。
围绕中医古典医籍开展教学辅助活动。以中医四大经典为代表的古典医籍是中医大学生的必修课,其中孕含的医理医道和文字的音韵美是中华文化的高度结合,对经典的熟读熟记也是学好经典、用好经典的基础,图书馆联合相关的教学部门组织开展围绕经典的课外活动非常有意义,如经典条文、段落的诵读比赛,知识竞赛、书法比赛等等,加深、加强学习的效果,学生将受益终生。
图书馆专辟宣传栏、文化墙展示传统文化的内容,适时更新,使人们一进入中医药院校图书馆就能感受到独特的文化氛围。还可通过馆办刊物、举办讲座、学术报告、读者报告会、展览会等多种途径和方式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
2.4 学习效果的管理和认定
目前高校普遍实行学分制,学生的自主学习完全能够象选修课一样纳入学分制管理。自主学习并非自由学习,需要制定学习的范围任务,并建立考核机制。图书馆联合教学管理部门,制定相关的管理办法,将学生传统文化素质教育列入教学计划,学习的方式以自主学习为主,根据学生网上学习的时数和完成相关的测试情况、借阅推荐书目的数量、积极参加专题读书活动考勤、学习竞赛的得奖情况等,各项综合计算学分,自主性和规定性相结合,才能达到一定的效果。
篇8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 地理标志 知识产权 作用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统知识产权难以承受之重
(一)著作权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一部分,如“口头传说和表述”、“表演艺术”等,与著作权客体具有共通性,因此运用著作权法保护这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一定的合理性。然而其缺陷也是显而易见的,具体表现在:
1、重保护轻开发。兼具人身属性和财产属性是著作权有别于工业产权的典型特征,在权利内容上表现为较强的人身依附性;在权利行使上则侧重强调诸如署名权、修改权及保护作品完整权等精神利益的保护。显然,这种保护模式在实际操作中难以切合国家知识产权战略中关于“开发文化资源,实现经济效益”的理念。
2、保护对象的有限性。适于著作权法保护的对象必须是那些能够承载于固定的载体之上为我们所感知的作品形式,例如根据民间音乐、民间文学、民间美术等演绎而成的作品。然而,对于诸如安塞腰鼓、宝鸡社火这些陕西传统的活表演形式则无能为力。
(二)专利权保护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大家族中,一些成员基于原材料的产地限制而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另有一些成员则凭借别具一格的制作技艺而大放异彩。对于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适用专利或商业秘密等方式。
然而,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往往是某一族群在世世代代的生产、生活过程中不断积淀的结果,且仍将继续传承、繁衍下去,故无论是采用著作权还是专利权保护,均无法解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期限问题。此外,若某一产品的制作技艺被授予专利权,这意味着除在法定期限内享有垄断专有权外,权利人须承担的一项义务即是按期缴纳专利年费,加之前期申请、审查以及获得权利所付出的成本,显然是不经济的。
(三)普通商标权保护
普通商标所表征的商品或服务往往旨在实现商业化和产业化,这与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关于“开发文化资源,实现经济效益”的理念庶几相同。然而,普通商标权的主体具有排他性,即商标权人有权禁止他人在未经其许可的情况下对该商标进行商业性使用,而非物质文化遗产往往由一个甚至若干个族群经历世代繁衍共同创作而成,体现整个族群的共同意志,每个个体在创作的过程中所做出的贡献都不可或缺,因而其权利主体具有群体性的特点。两者在主体上的不和谐音注定了普通商标难当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任。
二、契合:地理标志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妥适性
(一)自然因素与人文因素的结合
非物质文化遗产往往由特定族群在其生活的地域范围内世代繁衍而成,其所体现的风格无不深深地打上了所处地域的烙印。地理标志目前在我国《商标法》中主要受到集体商标和证明商标的保护,它一方面用于表征商品或服务的产地,同时向世人昭示来自该地区的特定商品或服务与同类其他商品或服务相比,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而这一优势恰恰取决于该地特有的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
因此,具有强烈地域色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旦与地理标志亲密接触,必然会唤醒潜在的巨大商机。由于地理标志在原材料、生产地域、生产工艺等方面有特定的量化标准,这就客观上防止了粗制滥造的出现,反过来又进一步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二)主体的群体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经年积淀而成的集体智慧的结晶,反映了整个族群共同的生活方式、心理特征与审美取向。个体在世代繁衍的过程中相互影响,最终形成整个族群的共有特征。从这个意义上说,每个个体所做出的贡献都不可或缺。目前保护地理标志的集体商标和证明商标,其主体往往为某一地域所属行业的行业协会或对产品具有监督能力的组织。两者在主体上的趋同性为地理标志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了有效的保障。
(三)保护期限的永久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作须在人类发展的漫漫长路中不断沉淀、积累而成,并将随着时代的变迁而生生不息,演进不止。我国《商标法》虽规定注册商标的保护期为自核准注册之日起10年,但是通过履行法定的续展程序,可以变相地实现无限期保护。从这一点来看,地理标志满足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永久保护的需求。
三、掣肘:地理标志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限性
(一)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非商业性使用难尽其能
作为商业标志,地理标志主要作用于商业领域,其首要功能在于防止混淆商品或服务的来源,遏制他人以营利为目的,假冒商品的原产地。而当地理标志遭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非商业性使用,其保护就显得捉襟现肘。有鉴于此,对于那些不适于商业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须采用其他模式进行保护。具言之,对于那些能够固定于特定载体的口头传说与表述,因其符合作品的构成要件,宜适用著作权保护,而这一点在前述《著作权法》第6条的规定中已得到印证。
(二)难以解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技术窃取问题
前已述及,地理标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主要体现在商业化使用过程中的防止来源假冒方面,而对于他人通过不正当途径获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制作技艺等技术领域则难当其任。这一现象如不遏制,随之而来将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濒临失传的境地。此时,运用专利权以及商业秘密权等其他知识产权予以保护不失为一剂有效的良方。具言之,对于那些包含有独特制作技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方法可申请发明专利或视为商业秘密保护,依该技艺生成的产品可申请专利。
四、展望:非物质文化遗产地理标志保护制度的构建
篇9
【关键词】 群众文化 美术活动 范畴 作用
所谓群众文化,从广义上说,主要就是指除去人们职业以外,自我参与、自我娱乐、自我开发的一种社会性的文化。群众文化是以人民群众的活动为主体的,以人民群众自身的自娱自教为主导,以满足人民群众自身的精神生活需要为目的,以人民群众中开展的文化娱乐活动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历史现象。美术作为艺术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美术活动当然也就成为群众文化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如何发挥美术活动在群众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美术活动在群众文化中的重要意义和为什么要在群众文化活动中开展美术活动,都是本篇论文需要研究的重点所在。
一.群众文化中美术活动的范畴。
群众文化中的美术活动其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说,美术活动在群众文化中的范畴是很广泛的。并不是说,美术活动仅仅是我们狭义上说的绘画,而是包括舞台美术、绘画、摄影、工艺美术等多个方面。作为群众文化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美术活动的表现形式的多样化,有助于增加参与群众的人数,并在群众参与美术活动的过程当中,起到积极鼓舞的作用。在群众文化中的美术活动里,我们要着重提倡真善美的美术创作,宣传有积极意义的美术作品,摒弃低级趣味。只有这样,才能发挥美术活动在群众文化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二.美术活动在群众文化中的重要作用。
美术活动对于群众文化来讲是非常重要的,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丰富了群众文化的内涵。
对于更多的群众而言,美术活动是隶属于高雅艺术的组成部分,而群众文化活动中更多的是下里巴人。如何将“下里巴人”和“阳春白雪”的艺术形式融合在一起,是开展好群众文化中美术活动的关键所在。近几年来,群众文化活动中的美术活动越来越丰富,从最初的单纯的绘画展览、图片展览等简单形式,逐渐扩展为舞美设计、工艺美术设计,不少地方还有民间组织的各类摄影等美术活动的竞赛。这些活动的出现,大大地丰富了群众文化的内涵。
2.拓展了群众文化的审美眼界。
审美是文化活动中的一项重要的意义所在,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很大意义上就是为了进一步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审美素质。随着DV、单反相机等现代器材的普及,大部分美术活动的开展已经降低了门槛,广大群众能够很容易得参与到美术活动中来。例如广大群众都很喜欢的京剧表演,最初的时候只是三两票友聚在一起进行活动,但是随着美术活动的融入,京剧表演就丰富起来了。通过舞台的设计,背景的烘托,京剧表演逐渐焕发出新的艺术光彩,在群众文化活动中也展现出来新的活力。由此可见,正是因为美术活动的深入开展,促使其他相关的艺术活动具有了更深层次的审美意义,发挥出了更大的艺术魅力。因此,在群众文化活动中开展美术活动,对于进一步弘扬群众文化是有着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的。
三.如何开展群众文化中的美术活动。
在群众文化中开展美术活动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
1.开展绘画活动:绘画是群众文化中美术活动里最为大家所熟悉的一种艺术活动类别。绘画是典型的美术活动,它是作者运用线条、色彩等美术语言,通过构图和造型等美术手段,塑造的一种视觉形象。在群众文化中,绘画活动几乎涉及了所有的种类。其中最著名的有中国画、油画、水彩画、粉笔画等这些林林总总的形式。在群众文化活动中开展此类的绘画活动,不仅是老少皆宜,而且能够调动绝大多数群众参与的积极性,是开展群众文化中美术活动的最佳选择。
2.开展雕塑活动:雕塑是除了绘画之外群众文化中美术活动里的另一种主要艺术类别。雕塑与绘画有着最大的区别是绘画是二维空间艺术,而雕塑是三维立体的空间艺术,很大程度上,雕塑是空间艺术和视觉艺术的结合。我国有很多雕塑的精品,正是这些雕塑精品的存在,代表着美术活动在群众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和水平。例如秦代的兵马俑、敦煌莫高窟中的石雕佛像、广东石湾的陶塑、福建德化窑的瓷塑等等,这些杰作大多是出自民间艺术家之手,充分体现了群众文化的内涵。除此之外,我国北方群众文化中的美术活动里的雕塑活动,最著名的是冰雕和雪雕,这二者是北方群众文化中美术活动的杰出代表,是冰雪文化与冰雪艺术的重要载体,是北方特有的审美艺术的体现。
3.开展书法活动:书法艺术也是群众文化中美术活动的一种主要艺术类别之一。书法艺术是中华民族所特有的一种传统的艺术类别,可以说,用毛笔写字在西方人眼中是充满了神秘和美感的艺术行为。我国的书法艺术已经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由此可见,它所具有的独特的艺术地位和艺术作用。民间书法大家有很多,通常人们认为练习书法是修身养性的一种上佳方式,因此,书法不仅在内容上是一门体现民族精神的艺术,而且在形式上,它是一门全民喜爱的艺术行书。书法作为美术活动中最具有文化底蕴的形式之一,其在群众文化活动中开展的次数和规模可以大大提高,让群众喜闻乐见的这项艺术形式成为美术活动开展过程中新的重点。
群众文化中的美术活动,当然还包括其许多其他的艺术形式,例如摄影、篆刻、工艺美术等,这些艺术形式的存在大大地丰富了群众文化的内涵,发挥了重要的文化意义。
参考文献
[1]黄玉才.试论群众文化的艺术教育[J].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06).
[2]范宁宁.先进文化背景下的群众文化艺术教育探索[J].理论界,2010,(08).
[3]刘野萍.浅谈群众文化的未来发展[J].戏剧之家,2010,(03).
作者简介:
篇10
一、艺术元素融入动画设计教学的作用
(一)动画故事情节设计教学中艺术元素融入的作用分析所谓的动画情节,就是动画角色之间的关系,动画情节是由不同动画角色的行为而形成的。每一个动画故事情节都展现着动画角色的性格特征。加强艺术元素与动画故事情节设计教学情节的融合,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加强中国文化与动画的结合,使动画真正成为传播文化的重要凭借。动画故事情节之所是成为动画设计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因为每一个时代的动画故事情节都具有时代性,对于当代人的生活环境与生活水平进行客观的反应。中国传统艺术元素的融入,可以加强动画故事情节的寓意性,使动画片具有教育意义,引导当代青少年或者社会大众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与人生观。艺术元素有许多,可以作为动画故事情节被引入的也不在少数。比如说中国民间的传说,诸如梁山伯与祝英台以及牛郞织女等;一些具有教育意义的寓言故事,诸如守株待兔、亡羊补牢等;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像《三国演义》《西游记》等。这些艺术元素的融入,可以大大提高动画故事情节设计的艺术性与文学性,对于动画设计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更新具有重要的作用。(二)动画音乐设计教学中艺术元素融入的作用分析动画音乐,就是那些提高动画片表达效果的背景音乐与动画角色的配音等。说到动画音乐,可以联想到的艺术元素就是大量的音乐作品与音乐风格。不同的音乐风格可以与不同的动画人物性格进行匹配,还可以为动画故事情节烘托不同的气氛。中国具有不同的剧种,每一个地区几乎都有符合当地文化的特色乐器。比如说在新石器时代,像陶埙与石馨都是具有代表性的乐器,商代有和与竽等挖古簧管。每一个时代的乐器都可以被用来服务于当代的动画音乐设计教学,这些传统与现代化的艺术元素的融入,对于丰富动画音乐教学的素材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三)动画场景设计教学中艺术元素融入的作用分析动画通过一个故事的展现来为人们说明某个道理,或者提供娱乐,丰富人们的文明生活。动画故事的发生需要特定的动画场景,这也是进行动画制作的重要基础。就动画场景设计教学来讲,主要有两点内容。其一是影视动画场景的设计,其二是游戏动画场景的设计。场景的存在,是用来对故事发生的时间与地点以及具体环境进行铺垫与介绍的,所以动画场景的设计工作,也是一种时空造型艺术,主要服务于故事情节的展现与戏剧冲突的完成以及人物性格的刻画等。就艺术元素来讲,有许多艺术元素可以被选择性地融入到动画场景设计教学当中。中国的传统建筑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其可以作为一种重要的艺术元素被移植到动画场景设计教学当中去。中国其他的艺术文物形态也可以在动画场景设计教学中被充分利用,使这些有形的物质艺术元素成为无形的文明载体,作用于动画场景设计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艺术元素融入动画设计教学中的意义
艺术元素多种多样,可以在动画设计教学的不同教学内容中得到应用。艺术元素在动画设计教学中的应用,可以大力促进动画设计教学质量的提高。(一)促进艺术形象的丰富艺术元素,来自于不同的艺术作品当中。现存的艺术作品都已经具有一定的欣赏与观看人群,这些艺术元素在社会大众心中都有一个基本的概念与构成,其印象已经深深存在于社会大众的心中。用《西游记》当中的观音菩萨与齐天大圣来讲,人们通过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已经基本了解到这两个人物形象。而将这些艺术元素融入到动画设计教学当中,不仅可以促进动画设计艺术形象的丰富,还可以促进动画形象深入人心。一般来讲,传统的艺术形象都是通过长期塑造而成的,人们对其了解较为深入,将其加入到动画设计教学当中,使其成为动画作品中的一员,可以为动画形象提供新的创造契机。另外,受到原本认知结果的影响,人们会对这些艺术形象具有偏爱。加强艺术元素在动画设计教学中的应用,可以使观众将动画作品与其原型进行联系,更好地理解动画作品,与动画作者产生共鸣,提高动画作品的社会价值。中国具有大量的优秀文学作品,其中文学形象数不胜数,艺术元素在动画设计教学中的应用,可以大大丰富动画形象设计内容,提高教学内容层次的提升。(二)促进民族文化的传承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文明的民族,其文化的保存现状良好,这些文化都是中华民族历代人民的智慧结晶,需要利用不同的形式进行保存与传承。而艺术元素在动画设计教学中的融入,可以对民族文化的传承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并具有传统文化性质的艺术元素融入到动画设计教学当中去,实质上就是为传统文化提供了一个新的展示平台,可以使其转换为当代儿童乐于接受的形式。动画片主要面对人群就是儿童,动画片是儿童的小伙伴,将中国文化作为一种艺术元素融入到动画当中,可以使儿童在娱乐过程中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从而培养当代儿童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艺术元素在动画设计教学中的融入,可以使动画设计教学者对中国的文化具有全新的认识,发现其内在价值,改变不正确的文化观念,使中国文化得到传承。(三)促进动画设计教学氛围的活跃在进行动画设计教学之时,许多教师都引导学生就一个话题进行思维风暴,独立进行动画形象与动画音乐等设计。这样的教学方法对于当代动画设计学习者来讲是极为枯燥的,他们希望在教师那里得到进行动画设计的方法,而不是在老师的引导之下,利用课堂时间进行练习。而当艺术元素在动画设计教学中融入之后,动画设计教学的方法与氛围会发生很大的变化。教师可以利用一个具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或者文化产品进行艺术元素的引入,使学生自己进行其所要使用的艺术元素的挖掘,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的捕捉能力,更能够大大提高学生对于已有文学作品与文化产品的利用能力。对待同一个艺术要素,不同的学生可能有不同的设计切入点,教师可以利用师生间或者学生间的有效互动,来活跃动画设计课堂气氛。设计活动需要灵活的大脑,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对于学生设计能力的开发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另外,教师也可以利用成功引入艺术元素的动画成品给学生欣赏,使其在动画片当中找到艺术元素应用的时机,规范自己的设计理念与思想。这样,艺术元素在动画设计教学中的融入对于当代动画设计人员专业素质的提高起到重要促进作用。综上所述,动画片的设计对于动画片质量的提高有重要作用,对于中国动画片国内外市场的开发与扩展尤为重要。加强艺术元素在动画片设计教学中的应用,不仅使动画设计人员素质提高,更有助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宣传。希望当代动画设计教学工作者重视艺术元素的作用,使其服务于动画设计教学工作。
作者:陈诚 单位: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 艺术设计系
- 上一篇:人工智能对社会就业的影响
- 下一篇:金融科技研究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