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的基本特点范文

时间:2023-12-21 17:18:2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茶的基本特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茶的基本特点

篇1

[关键词]矿产;勘查;资源

中图分类号:F2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4-0048-01

前言:从石器时代到青铜时代,又进入陶瓷时代,然后迎来了铁器时代,纵观历史,人类历史其实也是一部对资源的利用史。特别是进入近代以后,随着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以及科学水平的不断提高,人类充分懂得了利用矿产资源来制造各种各样器具乃至机械。面对越来越大的矿产资源的需求量,原本的发掘矿产资源的技术已经无法满足需求,所以,深入探究目前的矿产地质分析技术,在了解其特点的基础上进行更加科学化、合理化的改造,是对我国目前的矿产资源的形式有很大裨益的。

1.矿产地质勘查的基本特点

1.1 一定的商业性

矿产地质勘查,不同于一般的产业,因为其内容本身具有一些特殊的性质,比如说典型的抽象性,但是这种性质并不妨碍其本身具有的商业价值,所以就矿产地质勘查来讲,商业性是其的基本特点之一。对于企业来讲,在进行矿产地质勘查时,商业性必须是要考虑在内的,当一个企业对于某个可能的矿床进行勘查前,一定会先向相关部门取得许可后,才会尽力去勘查矿藏,以保证其工作的基本利益。说到这里,便不得不谈谈矿产地质勘查的抽象性,因为作为一项勘查性的工作,其工作结果得到是一种“信息”,这种信息,便是虚拟的承载着矿产地质勘查工作的价值,是必须要严格的保密性的。作为一种抽象性的产品,就不能和简单的实物性产品作任何的对比,因为本身就没有可比性,但其在某种情况下的商业价值却是非常的高的。打个比方来讲,某地现有一处矿床,但没有任何组织或企业对其进行过勘查,也没有任何的勘查探索报告,从这点来讲,这个矿床就属于自然之物,于任何人都是无意义的,然而,当这处矿床被某企业看中,并向有关部门通过审批,允许对其进行勘查后,派驻大量人力物力对该矿床进行分析勘查后,确认其中含有某种可利用矿产并进行数字量化分析,这时候,矿产地质分析的商业性便体现出来了,它抽象化,依赖于该矿床,但却极具商业价值,因为一处矿产的发现,之后便会有矿产资源相关产业对该矿产进行商业化开发利用,这便又是矿产地质分析的商业性体现了。

1.2 极大的风险性

矿产地质勘查,其所需要投入的资金,对于任何的企业来说都不是小数目,但同样的,一旦发现可能存在的珍惜矿产资源,那么所得到的利润更是一个天文数字。一般来讲,要开发一处矿产资源,通常的勘查流程都是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这种循序渐进的方式,能够最大程度的勘察出可能拥有的所有矿产资源,但是即便如此,能够真正的开发出具有经济利益的“大矿”,还是很少的。我国的矿产地质勘查技术起步较晚,许多企业对于这方面的投入都很犹豫,根据相关资料的统计,我国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铁、锰、黄金等矿藏勘测成功率仅有10%,这一数据是及其低的,也就是说当企业向可能存在矿藏的地方投入10次大规模的勘测设备,才会有可能找到一个潜在的矿藏,所以对企业来说,矿产地质勘测是一项风险性很高的危险投资。但是归根结底来讲,矿产地质勘查却是一项高风险、高收益并存的投资,很多情况下,矿产地质勘测的负责企业是敢于冒这个险的,因为一旦能有高价值的矿藏发现,其利润也是不可估量的,并且随着勘测水平的提高,相信勘测成功率一定会逐步上升,虽然不可能消除风险性,但减少一些风险性,便能为勘测减少许多资金的浪费。所以,风险性的存在,本身并不会很大程度的影响企业对于矿产地质勘查的投入,毕竟是高风险伴随着高回报的。

1.3 地区的不均衡性

在总体上来讲,矿产的分布虽然具有一定的规律,但是其依然存在这不平衡性问题,因为分布不平衡,所以投入的资金具有差异性,一般而言,矿产的存储量越大,其投入也就越高,反之则不同。这种不平衡性,全归于自然原因,与人为无关,而人为也无法主观的去避免这种不平衡性,所以这种不平衡性会一直存在。面对这种存在的显著的不平衡性,相关企业在进行矿产地质勘查时,投入资金就会存在差异,比如说,矿床面积不大的话,在进行勘查与开发利用上就会投入大量资金,特别是如果发现的是稀有矿床,更是会加大投入资金的力度。地质性的不同,造成了矿产地质分布的不均匀,勘查成本便会各不一样,甚至差距在数倍以上,毕竟只有这样,勘查单位才能规避一定的风险。

2.勘查现状的提升空间

2.1 规范的商业化

矿产地质勘查,其商业性是不可避免的,因为其本身的商业性也是推动其发展的巨大动力,但是就我国现状来讲,企业对于这种商业性,很大程度上只关心了自己的盈利状况,而忽略了他们从事矿产地质勘查本身对于国内矿产资源的重要意义,所以便存在了有些企业为尽快盈利而只勘查表面,未能深入勘查资源,造成我国资源的极大浪费。商业化并没有错,但是国家应该进行规范,其商业性应该建立充分勘查地质资源,发展勘查技术水平的前提之上。

2.2 技术规避风险

矿产地质勘查,通常是风险与利益共存的,为了能够尽可能获利,规避风险便是勘查单位的重中之重,而在这个过程中,勘查技术的提升便是重要的规避措施。例如在中国地质勘查中,有很多地方的矿产分布与其他类似地区的情况是一直的,这时候企业便要懂得去总结一种找矿模式,综合各方面的技术,以求形成一种新的勘测技术,这便对勘查新的矿产能够有效的避免一定的风险。说到底,矿产地质勘查时一项长期积累的工作,在一次次尝试,一次次失败中,就能掌握一定的地质构造成矿规律,利用这种技术,就能在今后避免风险。

2.3 从不平衡到均衡

矿产地质勘查的不平衡,始终使得该行业面临着比较尴尬的境地,因为这种不平衡导致的投资倾斜,是非常有可能错过一些隐藏在深处的珍贵矿产资源,这不单单是企业的失利,更是对于国家资源的极大损失。历经多年的发展,我国矿产勘查技术已经有了像“同位成矿理论”这种经验性提升,这些理论,应该在今后勘查中善加利用,尽可能充分平衡在勘查过程中存在的不平衡现象。

3.结语

矿产地质勘查,注定是一项长期的战略。我国进入现代化以来,工业化的发展,急切需求巨大的资源,矿产地质勘查,对于开发资源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总结当前矿产地质勘查的基本特点,并从中找到提升,是推动矿产地质勘查的重要环节。在当下,矿产地质勘查企业,肩负着解决我国经济发展的十分重要的环节,所以除了国家的帮助之外,相关企业也应该在矿产地质勘查的理论与技术方面早日实现突破性的发展,令我国在未来的经济发展过程中,不会被资源所禁锢。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旅游专业学生 ;人际交往;课例研究

1.讨论确定研究主题

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上既学到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又获得人际交往能力的提升呢?美国学者杰克森的“潜在课程”指出:学生在读、写、算或其他学术课程上的进步并没有完全说明学校教育的结果。学生正是从教室生活的经验中获得了态度、动机、价值和其他心理的成长。而且,这些形式教育之非学术的结果比学校主要任务之教学更具影响力。“教学本质交往说”也认为:教学是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是师生之间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交往过程。同时,李镇西、于永正、李吉林、于漪等优秀教师在课堂上与学生之间水融的交往,也让我们坚信:在课堂教学中渗透人际交往理念,培养学生交际能力是完全可行的,于是展开了立足课堂,渗透培养学生交际能力的研究。

2.合作设计教学方案

《茶》是“导游基础”中的一节内容,要求学生了解茶的发展历程,熟悉茶叶品种,掌握中国名茶的特点,为今后的旅游服务与营销打下基础。此前学生已了解了导游专业的基本要求,也有喝茶、敬茶等生活经验,还有的学生有过采茶的经历或见闻。因此,我们设计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态度三个方面的教学目标:能够说出茶的发展历史、茶叶的种类及特点、中国名茶的特点与辨别方法;能够用自己的语言向他人介绍或推销四种名茶;能够主动加入小组讨论,承担一项任务。授课方案从采茶环节开始。

导入:用多媒体播放民歌《客家茶情》,让学生听民歌、观茶景(采茶女在绿油油的茶山上采茶的画面),激发学习兴趣。

新授:①学生自读教材,了解茶的历史与分类,建立茶叶分类的初步印象,列出分类表。②教师讲解绿、红、青、黑四类茶叶的色、性、味等特点,出示相关图片,让学生建立感性认识。③检测,出示表格,通过观、嗅、品三种方法归纳四类茶的特点,建立茶的总体印象。④提升,提供西湖龙井、祁门红茶、铁观音、普洱茶及开水,学生分组抽取一种茶叶观察,根据所学知识判断茶叶种类、名称,并说明理由,向全班介绍。⑤应用,学生将本组茶叶冲泡,按照中国人的礼仪习惯敬茶。

设计意图:通过自学教材、观察图片、归纳特点、介绍茶叶、敬献茶品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在掌握知识、习得技能的同时,锻炼与提高观察、表达、合作等人际交往的基本技能。

3.说课明确设计意图

为了进一步明确教学方案设计的理念,更好地落实教学内容,在教学方案确定后,我们设计了说课环节。着重解决三个问题:①分析教材和学情,弄清教学内容在教材编排中的意义、对于岗位工作的意义及学生生活的意义;②明确课堂教学的目标,学生通过学习能够说出茶的分类、中国四大名茶的特点,能运用茶叶知识识茶、辨茶、推介茶,学习倾听、解说与合作,同时明确专业教学是重点,人际交往能力是在课中渗透的内容,不可喧宾夺主;③明确整堂课要贯彻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思想,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能否自如的说与做是检验教学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

4.观课修改授课方案

我们选取了三个观察点:

(1)教案设计的合理性。课堂上,老师带领学生听茶歌、分茶类、辨茶名、献茶汤等环节,基本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同时结合岗位需要实施了介绍茶叶、敬献茶水的环节,也体现了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的特点,学生大部分积极参与,基本达到教学目标,但对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还有待加强。因此,第一次观课后进行了三方面的修改:①导入环节,改为先放音乐,让学生边听音乐边设想采茶的情景,然后口头描绘,最后播图像,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描绘与图像对照,体会语言的表现力。②介绍茶叶,将“学生读+老师讲”的方式,改为播放录音,学生带着问题倾听,再回答相关问题。③小组合作推介茶叶,改为先小组内介绍,然后推选代表发言,或小组成员共同介绍,给每个人锻炼的机会。

(2)小组合作学生参与情况。第一次观课时,部分学生较活跃,抢走了其他学生表现的机会。于是改为先组内交流,然后推选代表发言,第二次、第三次观课显示学生参与情况明显好转,几乎所有学生都有表现与锻炼的机会。

(3)教师教学语言与学生反应。怎样的教学语言是正向的、积极的、有效的?三次观课比较,我们深有感触。当教师使用抒彩较浓的衔接语时,学生面带微笑,如沐春风;当教师使用单一的评价语言如“正确”“不错”时,学生表情平淡;当听到“真幽默”“太有创意了”等评价时,学生兴高采烈。可见,教师教学语言的优化对学生学习行为具有明显的正向促动作用。

5.反思:如何渗透对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

(1)精心设计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兴趣。听音乐、想画面、说情景,听介绍、观茶汤、连特征,辨茶叶、品香茗、说茶征,泡茶、敬茶、说茶等一系列教学活动,紧紧牵系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学生参与。而且这些活动紧扣文本,知识和技能承载量大;立足学生,学生有兴趣、能参与;面向生活,启发、引导学生走进生活世界;具有职业指向,引导学生了解未来职业,树立职业角色意识。

(2)有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有效的提问具有两个基本要素:一是有质,能引发学生思考。如在学生了解了茶叶的特点和冲泡方法后,可提问“我们怎样向客人推销茶品呢?”可立即引发学生积极思考:怎样介绍茶叶特点?介绍的语言、语调、语气怎样处理?身体怎样配合语言表达?二是有趣,能激发学生兴趣。如我们设计的“谁能选择一位听课老师作为服务对象,向他推荐茶品?”问题,学生兴趣大增,纷纷向听课教师敬茶。

(3)无痕衔接营造温馨课堂交往环境。第一次上课稍显生硬的衔接语与茶歌、茶情、茶味无法协调,学生时有由仙境回到现实的跨越感,改进后的衔接语保持了整堂课的抒情格调,营造了优雅的教学氛围。如将“接下来我们听听茶叶的介绍”换成“听着悠扬的茶歌,看着绿绿的茶园,带着悠悠的茶情,让我们再来听听茶的故事吧”,这抒情味儿浓郁的语言不留痕迹地完成了教学环节的转换,课堂成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充满温情的交际场。

(4)积极评价帮助学生建立自信。中职学生普遍缺乏自信,敏感的他们对老师的评价尤为看重,往往一句评价会让他们对自己全盘否定。因此第三次上课时,去掉了否定性的评价,用“再想想”“还有其他说法吗”等语言委婉指出学生的表达错误。研究告诉我们:积极的评价语的特质有“三度”:有温度,多说鼓励的话,让学生听了感到温暖;有深度,尽量使用专业术语,采用专业表达方式;有高度,站在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高度评价学生,不以一题的对错论英雄,让学生看到美好的职业前景。

参考文献:

[1]富维岳,唱印余.教育学(修订本)[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篇3

2、口感区别:越贵的茶,茶氨酸含量越高,也就是甜度、鲜爽度越高,顺滑度高,口感清淡;便宜的茶咖啡碱和茶多酚含量高,苦涩度高,对味蕾的刺激性大。

3、汤色区别:贵的茶叶汤色透亮,无杂质、无浑浊;便宜的茶叶汤色重、浑浊。

中国六大茶类分为绿茶、红茶、乌龙茶、白茶、黄茶、黑茶。

1、绿茶

绿茶属于不发酵茶,是我国产量最多的茶类,全国大约20个产茶省都生产绿茶。其因花色品种之多居世界之首。以独特的茶香、味醇、形美、耐冲泡,而深受国内外消费者欢迎。

绿茶的基本工艺分为:杀青、揉捻、干燥。杀青又分为加热杀青“炒青”和热蒸气杀青“蒸青”。

代表绿茶有:西湖龙井、黄山毛峰、信阳毛尖、碧螺春等。

2、红茶

红茶属于全发酵茶,基本工艺流程分为萎凋、揉捻、发酵、干燥。所谓发酵,其实是茶叶中本来无色的多酚类物质,在多酚氧化酶的催化作用下,氧化以后形成了红色的氧化聚合产物—红茶色素。这种色素一部分能溶于水,冲泡后形成了红色的茶汤,一部分不溶于水,积累在叶片中,使叶片变成红色。所以红茶的红汤红叶就是这样形成的。

红茶分为工夫红茶、小种红茶、红碎茶。分别代表为工夫红茶:滇红、祁红、川红、闽红等;小种红茶:正山小种、烟小种等。红碎茶:叶茶、碎茶、片茶、末茶等。

3、乌龙茶

乌龙茶属于半发酵茶,是介于不发酵茶(绿茶)与全发酵茶(红茶)之间的一类茶叶。外形色泽青褐,因此也称为“青茶”。乌龙茶冲泡后,叶片上有红有绿,偏重发酵的乌龙茶,叶片中间呈绿色,叶缘呈红色。汤色黄红,有天然花香,滋味浓醇,具有独特的韵味。

4、白茶

白茶属于微发酵茶,基本工艺包括萎凋、晒干或烘干。白茶常选用芽叶上白茸毛多的品种,如福鼎大白茶,芽壮多毫。白茶因采用原料不同,分芽茶与叶茶两类。

白芽茶:白毫银针

白叶茶:白牡丹、贡眉等。

5、黄茶

黄茶属于轻发酵茶,特点是“黄汤黄叶”,这是制茶过程中进行闷堆渥黄的结果。黄茶依原料芽叶的嫩度和大小可分为黄芽茶、黄小茶和黄大茶三类。

代表茶叶有:黄芽茶:君山银针、蒙顶黄芽等。黄小茶:北港毛尖、温州黄汤等。黄大茶:霍山黄大茶、广东大叶青。

6、黑茶

“宁可一日无食,不可一日无茶”这是藏族及蒙古族对黑茶的紧压茶的评价。黑茶的基本工艺杀青、揉捻、渥堆、干燥。因堆积发酵时间较长,因叶色油黑或黑褐,故称黑茶。

篇4

采茶戏这种剧种有很多,主要是流行在安徽、广东、江西、湖南、广西、湖北等省区的一种戏曲,在不同地区其音乐形态也有所不同,赣南戏在清代的康熙和乾隆年问是发展最为兴盛的时期。由于采茶戏的内容和人们群众的生活非常贴近,在布景上比较简单,同时人物角色比较少,相对于其他的戏曲程式而言,更加具有生命力,特别是在山区比较流行,成为了客家人比较喜爱的一种戏曲形式。

赣南采茶戏所采用的舞台语言主要为客家方言,载歌载舞,语言幽默风趣,与民间灯彩、歌舞以及民间的口头文学融为一体,气氛轻松活泼,具有强烈的生活气息,其剧目主要以闹剧和喜剧为主,很少有悲剧和正剧。而在体裁上多是描述下层群众,其表现对象大多是艺匠和手工业工人的日常生活。赣南采茶戏的唱腔属于曲牌体,主要以灯腔和茶腔为主,同时还兼有杂调和路腔,被人们称为“三腔一调”。其伴奏所采用的乐器基本上都是民间乐器,主要有唢呐、笛子、勾筒(一种类似于二胡的乐器)、钹、锣等。

二、赣南采茶戏研究现状

本文笔者赣南采茶戏研究现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赣南客家采茶戏相关资料的收集。赣南采茶戏作为一种小地方戏曲艺术,其音乐主要是建立在赣南民间风俗和赣南民歌基础上的,其中关于茶腔曲牌有51首,路腔曲牌有28首,灯腔曲牌有86首,杂调曲牌有19首,同时还有许多优秀的新腔40首,这些资料为赣南采茶戏的研究有着非常的重要的作用。

(二)赣南采茶戏的特点和音乐形态的研究

1.随着赣南采茶戏的不断发展,采茶戏的特点也开始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在当代有关赣南采茶戏的特点研究,主要有廖军写的《赣南采茶戏探究》、黄玉英所写的的《赣南采客家茶戏的艺术特征》以及苏子裕写的《论赣南采茶戏的艺术形态和艺术革新》等论文,其中主要是从赣南采茶戏的歌舞表演以及丑旦当家等不同方面来对其艺术进行阐述,加深人们对赣南采茶戏的了解。

2.相对于赣南采茶戏的特点而言,有关赣南采茶戏音乐形态的研究相对就比较少,在实际研究中,很多的学者都会涉及到这方面的内容,但是关于这方面内容的专业论文还是比较少。从音乐形态专门研究赣南采茶戏的文章有蒋燮所写的《赣南客家采茶戏路腔曲牌的音乐形态研究》,这篇文章主要是以为实例,从文化学民族音乐学和民俗学等不同角度详细分析赣南采茶戏的,通过不同的文化学角度来对赣南采茶戏音乐进行具体的阐述。

(三)赣南采茶戏的发展研究。有关赣南采茶戏的发展研究主要有冯光钰所写的《采茶戏音乐的生发、传播和变异》,文章主要从采茶戏的源头来进行阐述,通过在不同地域的文化背景下来考察采茶戏的传播、变异和生发,并将采茶戏的传播、变异和生发来看成研究音乐文化来源的基础,从而来研究采茶戏音乐的走向以及未来的发展,其中在文章中着重提到了赣南采茶戏和江西不同区域的采茶戏出现的年代、曲牌来源,同时还阐述了粤北采茶戏和赣南采茶戏之间的关系。

(四)赣南采茶戏的声腔研究。在中国曲艺音乐和戏曲中,声腔是对其的一种称谓,一般指曲种和剧种之间存在的某种渊源,以及二者具有的共同演唱特征的腔调群。声腔作为一种音乐历史产物,是该地区不断发展、不断传播以及世代相承的某种音乐和语言的一种结合体,具有一定地理关联性和历史传承性等特点。据相关的文献资料显示,江西一带的采茶戏的声腔分别是“梁山调腔系”、“调子腔腔系”以及“打锣腔腔系”三种。在刘正维写的《调子声腔系统论证》一文中,学者根据调子腔音乐特点、历史发展渊源以及不同声腔系统的共同音乐基因等相关资料的介绍,通过纵向和横向的论证、比较,得出了赣南采茶戏属于“调子声腔系统”,这对于以后学者研究和学习赣南采茶戏和其他地方戏曲提供了可靠的理论参照。近年来,随着赣南采茶戏的发展,赣南采茶戏的声腔也在发生着不断的变化,要想更好地研究赣南采茶戏的声腔,就必须得加强对其个性声腔的研究。

三、赣南采茶戏司鼓论的体会

所谓司鼓其实就是指戏曲中的打鼓佬,俗称鼓师,是戏曲中的指挥,这就要求打鼓佬必须要有深厚的基本功,同时还熟悉戏曲中各种各样的锣鼓,具有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灵敏度。其中鼓点就是指鼓师在表演角度和舞台之间的配合点,而这个点是非常有讲究的,要想抓好这个点,必须要了解戏曲演出的进出场位置,以出场中的人物角色为基础,做好这个点,其中人物角色主要包括老生、老旦、花脸、小生、花旦、小丑以及武生等。

司鼓的技巧,即鼓师的演奏技巧。在赣南采茶戏司鼓中,板鼓的形状为圆形、四边硬、中间软,在演奏的时候,必须要击奏其中间点,如果打偏的话,就会出现没声音和没音色等现象。因此,这就要求司鼓者必须要经过长时间的训练,以臂带腕,以腕带指,以指带槌,使其形成一个连贯的动作,要注意的是,在刚开始训练的时候,其高度不能太高,力度必须要保持一致。

作为一个鼓师,要时刻清醒认识到,节奏是生命,配合是本份,台上演员与台下乐队要起到一个至关重要的连接,指挥整个乐队下来,需要投入全部的精力,整场戏剧演出中,鼓师必须全神贯注,不能走神,一心一意让每段落音乐,每个鼓点连接好,这就是司鼓的最基本也是最应该做到的。同时在演奏指挥中,为了使表演到位,鼓点配合到位,表情到位,音乐感觉到位,板师必须要加强和表演演员之间的合作,熟悉各个行当演员的表演、眼神、动作、台位、台词、情感、音乐节奏,提高其专业技能,用心体会各角色的表演程式和要求。此外,鼓师还要善于感受生活、感受音乐、感受动作、感受角色、感受心灵、感受眼神,具备全面的音乐素质,从而更好地发挥出其作用。

篇5

白茶是什么茶

白茶,属微发酵茶,中国六大茶类之一,是中国茶类中的特殊珍品。白茶,是汉族茶农创制的传统名茶,采摘后,不经杀青或揉捻,只经过晒或文火干燥后加工的茶。具有外形芽毫完整,满身披毫,毫香清鲜,汤色黄绿清澈,滋味清淡回甘的的品质特点。因其成品茶多为芽头,满披白毫,如银似雪而得名。主要产区在福建福鼎、政和、松溪、建阳、云南景谷等地。基本工艺包括萎凋、阴干、拣剔、复火等工序。

白茶类别

采自大白茶茶树的品种叫"大白",采自水仙茶树的称为"水仙白",采自菜茶茶树的称为"小白"。又因为采摘标准的不同,而将选采大白茶单芽制成的称为"银针";将选采嫩梢芽叶,其成品茶茶色如花朵的,称为"白牡丹"。

(来源:文章屋网 )

篇6

【关键词】校本教材;五特;方法;成果

党的十报告提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将职业教育摆在了新的历史高度,为其改革与发展赋予了新的目标和内涵。随着“中国梦、强国梦”的提出,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作用越趋明显,社会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重庆市经贸中等专业学校在示范校建设过程中以“五特”(体现职教特性、强化专业特点、练就教师特长、培养学生特技、形成学校特色)策略思路改革创新促发展,基于“五特”策略进行校本教材开发,实现职业能力系统化,知识技能领域化,成果多样化,资源信息化。

一、构建基于“五特”策略的课程体系

体现职教特性即职业性、实践性、技能性;强化专业特点即深化学校茶叶生产与加工、农业机械使用与维护、会计、电子技术应用4个重点专业内涵建设以凸显各专业特点;练就教师特长即以不同专业属性分领域分方向,通过示范校建设、技能大赛、教学设计大赛、资格证书考取等打造多师型教师队伍;培养学生特技即因材施教、教学多形式、“做、学、教”一体化,培养学生专业技能专一化;形成学校特色即以四个重点专业改革创新的深化和发展形成专业特点、教师特长、学生特技,为社会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从而体现职教特性。

学校茶叶生产与加工专业以以岗位能力培养为核心,按照工学一体化原则,将传统的茶叶加工技术、茶叶审评与检验课程整合,引入茶业行业的操作规程、生产过程的标准化管理体系,与茶业行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对接,从而形成“工学一体,能力本位”课程体系。农业机械使用与维护专业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素质教育为基础、以能力本位为指向”的方针,构建了以“走岗见习阶段、入岗实训阶段、顶岗实习阶段”3个阶段贯穿“基本素质能力、专业基础能力、专业核心能力、专业拓展能力”的“三阶段四能力”课程体系。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校企深度合作,构建了由职业素养模块、基础模块、专业方向模块组成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二、开发基于“五特”策略的校本教材

“五特”策略的最终体现就是学生得技能、学校得发展、企业得实惠。所以,校本教材开发首要解决的就是价值定位问题,以学校为本位,符合社会发展之需求,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地突出教材重难点内容和特色,增强教材适用性。一是以实践技能培养为抓手,以指导学生实际操作为基本出发点,其内容必须以具体的操作项目作为基本内容,在学生的操作技能和能力培养上下功夫,根据学生的基本特点和社会需求为侧重点来组织编写教材;二是当代社会知识经济方兴未艾,新科学、新观点、新理论、新技术层出不穷,知识的更迭速度也不断加快,为此,中职教材也必须与时俱进,根据其职业特性变学科体系为学习领域体系,更新知识,系统规划技能项目,凸显自身专业方向特点;三是要从学校实际出发,在教育实践中努力挖掘、继承发扬并积极创造某一方面的优势,形成个性鲜明,独树一帜,成效显著的办学理念和模式,因此,做好校本特色教材建设是基础,且必须符合学校建设发展和学生职业发展之需求。

(一)加强组织保障,完善制度建设。校本教材开发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其涉及的人员、内容较广,需要上下统一协调,实施过程中又需要思路统一、凸显特色。所以,专门成立教材建设工作小组,由主管教学的校长任组长,负责全校的教材建设工作,具体实施和监督由各系部主任负责,教材开发成员由各专业组核心教师和企业技术骨干组成,并聘请行业和高校专家做指导;在制度保障方面,加强各专业系部对教材的建设工作的统筹规划,制定《校本教材建设管理办法》,并建立激励机制,拨出专项激励资金,充分调动教师编写教材的积极性,并加强监督管理,建立和推行“校本教材质量跟踪与反馈制度”,使教材建设质量有切实保障。

(二)贯通“五特”策略,开发特色教材。如何形成学校特色,最终又能够体现职教特性呢?以学校四个重点专业的《茶树栽培技术实操手册》、《农机电器故障诊断与维修》、《农民专业合作社会计实务》和《SMT工艺》课程为例,就是基于区域经济、行业发展需要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方法的介绍。《茶树栽培技术实操手册》是以当地名茶、茶园为对象开发的特色教材,《农机电器故障诊断与维修》是以符合重庆地区地貌特征的农业机械设备为对象开发的特色教材,《农民专业合作社会计实务》是以重庆城乡统筹发展人才需求为切入点专门开发的特色教材,《SMT工艺》是以校企深度融合、“校中厂”PCBA产线为素材编写的特色教材。内容组编过程既体现职业能力与课程标准对接,又体现教学过程对接生产过程;教师综合能力不断提升,企业参与度更高,以彰显现代职教的职业性、实践性、技能性,形成学校特色。

(三)紧扣信息化建设,成果多样呈现。校本教材以提升教师综合能力、适应教学需求、培养学生特技为出发点,基于现代职教理论体系的不断完善,信息化建设水平越来越高,即使校本教材也需要整合资源、优化资源,通过学校网络、多媒体形式,成果多样化,使其成为学生、居民、员工与教师、专家之间的桥梁。开发多媒体电子教材时,应遵循一定的设计原则:注意在多媒体教学中设计真实的工作背景;设计学生的合作过程;反思过程和表述过程;设计中有对学生的评价;有灵活方便的“导航”及使用流程提示。无论是电子式,或是纸质式,其主要呈现形式有:项目式课本、手册式实训指导教材、案例式讲义、工作页式任务书等。

参考文献

[1] 陈华安.职业学校校本教材建设问题[J].广东教育(综合版),2007(5).

[2] 熊健民,郭兴红.职业教育校本教材建设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

篇7

关键词: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人才培养模式;专业与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2-0248-03

宁德职业技术学院是福建省闽东唯一的一所具有高等教育招生资格的公办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学院坐落在海西环三滨海中心开放城市的福建省福安市区,福安为全国茶叶产量第三的县(县级市),坦洋工夫等名茶驰名中外。作为闽东地区唯一的高职院校,承担着为茶产业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和为企业提供社会服务的责任。

宁德职业技术学院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专业设置于2006年,一直是学院重点建设专业。前身为宁德市农业学校茶业专业,由茶界泰斗著名茶叶专家张天福创办于1934年,庄晚芳、李联际、庄灿彰等曾任专业课教师。茶业专业创办以来,培养大批茶叶技术人才,成为福建省茶业界的中坚骨干力量。

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专业是中央财政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服务能力专业,秉承中国茶界泰斗张天福老校长提出的“实事求是、身体力行”的办学精神,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的育人思想,坚持厂校一体、工学结合的“做中教、做中学”的教学模式,形成了“产学研结合、强化技能培养”的教学特色和以学生为中心、因材施教、促使每位学生成长成才的教育理念。在高职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实验实训条件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校企合作、科技服务以及学生就业创业等方面形成了一整套改革方案,并成功付诸实践,取得了显著成果,彰显了“校企共建、科教并举、打造茶产业特色专业”的高职茶专业的教育办学特色,创出了一条较成功的高职茶专业教育改革道路,在全省乃至全国高职院校同类专业中处于领先水平,起到了较好的示范带动作用。

一、专业和课程体系的改革建设的思路与措施

1.改革指导思想与基本思路。(1)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高职教育的基本规律,围绕“高等性、技术性、职业性、社会性、区域性”这一高职教育特征,以更新教育理念先行,以工学结合,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切入点,以课程改革建设为核心,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强化教学管理,加大投入,建设和优化教学资源,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办出特色专业和专业特色,办出水平,为海西经济区建设和环三都澳区域建设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2)基本思路。以就业为导向、以素质教育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培养茶叶生产、加工、品质检验、贸易、茶文化传播的一线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以职业能力为主线,以现代茶业(生态茶园建设,茶叶加工及综合利用)为依据,以茶业领域实际需要为教学的主要内容,以校企合作为平台,以工学结合为手段,以教学、生产、技术研发、示范推广相结合为载体,以服务为宗旨,融“教、学、做”为一体,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形成在全国独具福建地方特色的专业。

2.改革的措施。(1)建立人才培养模式。教改过程紧贴生产实际,根据茶叶生产季节性强的特点,充分利用校内外教学资源。采用多样化的结合模式,时间序列上,阶段性与全程性结合,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空间序列上,校内与校外结合;数量序列上,由少渐多,由单项到综合。建立“校企合作,工学交替,课证融合,逐轮递进”的人才培养模式。如图1。(2)专业与课程改革,全面提升学生综合技能。为提高专业教育教学质量,茶叶专业教研室开展了《高职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专业教学改革试验研究》和《(茶树病虫害防治)课程教学改革》等教改课题的研究。课程建设与茶业经济职业标准对接,创新课程体系与教材;以教学做一体为突破口,探索工学结合模式与机制;强化建设,完善人才培养保障体系。主动更新教育教学理念,积极探讨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等项目式教学法在职业技术课程中的应用。并以职业岗位能力为依据,基于工作过程开发制订了《宁德职业技术学院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专业技能训练与考核标准》,加强实践教学。

二、改革实践及取得的成果

通过几年建设,取得的很大成果,产生了很好的社会效应和示范引领作用。

1.专业建设成果显著。全面修订和完善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本专业职业能力标准为主线,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优化的原则,打破原有课程设置,设计综合化改革课程和实践教学的内容体系,构建核心课程和综合实训为主体特征的专业课程体系框架。《茶叶病虫害防治》、《植物与植物生理》、《茶叶加工》3门课程被评为校级精品课程,其中《茶叶病虫害防治》评为省级精品课程,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专业被省教育厅批准为2013年福建省高等职业教育示范专业。2011年至2012年与福建隽永天香茶业有限公司、武夷山市幔亭岩茶研究所等企业合作开发编写并由厦门大学出版社出版了福建省高职高专农林牧渔大类十二五规划富有地方特色的教材《无公害茶园建设管理技术》、《茶叶加工与审评技术》、《茶叶加工与审评技术实训指导》和校本教材《茶树病虫害实验实训指导书》、《茶叶市场营销技术》等6本。2012年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专业获批为中央财政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并于2013年12月顺利通过两部验收,2013年6月茶叶生产加工实训基地获批为福建省高职教育生产性实训基地并于同年获批为中央财政支持的国家级职业教育实训基地;2013年6月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专业被评为省级高职教育示范专业。4年来共为企业培养了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专业毕业生100多人,人才培养质量得到了用人单位的充分肯定。为社会培训实用技术培训28期,受训学员2185人次,为茶业行业、企业培训茶叶加工工、评茶员、茶艺师等工种18期,考核鉴定516人;2013、2014年举办福建省新型职业农民素质提升工程学历教育(茶叶)大专班,招收学员219人。2013年6月成功协办第五届海峡两岸茶业发展研讨会,明显提升了我院在大陆和台湾地区的知名度,产生了很好的社会效应和示范引领作用。

2.“双师”结构师资队伍建设取得成效。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专业现拥有一支结构配置合理、素质高、能力强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本专业现有教师20人,其中专任教师12人,兼职教师8人;高级职称教师14人占70%,中级职称教师6人占30%,其中副教授7人,硕士2人,8人担任茶叶相关工种的考评员,5人兼任企业顾问;双师素质教师达80%以上。同时聘有校外兼职教师8人。已形成层次结构基本合理,教学经验丰富,学术水平较高,科研力量较强,副教授、讲师、高级农艺师、技师、实验师相结合,以中、青年教师为骨干的“双师型”教学团队。茶叶专业教学团队被评为学院首批优秀教学团队。教师主持或参与立项教学科研项目10项,20余篇,其中与福建农林大学、福建隽永天香茶业有限公司合作开展省级重大科技项目《生态茶园套种绿肥与病虫持续调控技术的研究与示范》项目2012年9月通过省级专家评审验收;《高职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专业教学改革试验研究》课题于2012年7月通过专家评审,研究成果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并于2013年获第五届全国农业职业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人工调控白茶萎凋室温湿度试验研究》,2012年4月通过专家评审,研究成果达到国内先进水平;《(茶树病虫害防治)课程教学改革》课题获学院首届教学成果二等奖;2013年本成果获得学院首届教学成果一等奖。一位教师2011年获福建省第七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2013年获第三届全国农业职业教育教学名师奖和宁德市“十佳教师”称号;2013年两位教师获学院首届教学名师奖。建成了一支专业水平高、教学能力强、专兼职比例适当的双师型优秀教学团队。

3.人才培养质量明显提高。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我院09、10、11、12、13级中实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010年、2011年、2012年、2013年就业率分别达到94.12%、97.37%、96%、100%;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专业的毕业生100%获得中级以上职业资格证书。2013年学生参加福建省高职院校职业技能大赛,取得了中华茶艺技能大赛3人3项三等奖的可喜成绩。人才培养质量得到了用人单位和社会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社会声誉不断提升。

4.提升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水准。充实完善本专业实验室、实训室的同时,重建一个按茶叶企业QS认证标准的,融多茶类(绿茶、青茶、红茶、白茶等)加工为于一体,集科研、教学相结合的面积为600m2的茶叶教学实训中心;并在校外建立13个专业实训基地。一是深化校企合作,校企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和参与课程设计等;二是老师与企业师傅共同指导学生顶岗实训;三是校企形成质量契约关系,实质性开展“订单”培养;四是校企合作搞科研和示范推广、研发新产品,学院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和培训企业员工。通过这四方面的合作,走出一条“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共同发展、育人服务双赢”的校企合作新路子。

三、创新与特色

1.创新了“校企合作、工学交替、课证融合、逐轮递进”的人才培养模式,推行“学员制+学徒制”教学模式。通过校企共育,推行“学员制+学徒制”和“校企合作,工学交替,课证融合,逐轮递进”的培养模式;课程建设与茶业经济职业标准对接,创新课程体系与教材;以教学做一体为突破口,探索工学结合模式与机制;强化建设,完善人才培养保障体系。以岗位能力和职业素质为核心主线构建“理论课体系+实践课体系+素质教育体系”相互交融的课程教学体系,并创立以“专业基本操作技能训练与考核标准”为基础的实践课体系。使理论课体系和实践课体系既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打破“实践是理论的延伸和应用”这一传统课程观。

2.针对茶叶有明显的生产季节性的特点进行校内生产性实训的设计和实施,组织开展工学交替的生产实训,突破传统学科的实践教学模式。从茶叶生产加工的特点看,它不同于工业、商业,有着明显的生产季节性,误过生产季节,实训就无法开展。为此,我们根据茶叶生产季节性的特点创新设计校内生产性实训项目,充分利用茶季,组织开展工学交替生产实训。同时利用学院的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专业国家级和省级实训基地优势以及合作企业在学校建立的“校中厂”生产实训车间,实现了专业理论教学与生产工作任务的有机结合,主要形成了以生产工作任务为导向的教学模式,体现了“做中学、做中教”的高职教育特点,突破了传统学科的校内实训以验证性实验为主的现状,在项目选择上突出专业特色和高新技术,管理模式上实行产教结合、工学结合、产学结合,以专业教师领办、学生顶岗实训的形式为主,逐步发展为集教学、生产、科研、示范推广和经营服务“五位一体”特色鲜明的教学实训基地。实现了高职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专业校内实训教学的创新。

篇8

    1.1生源特点

    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专业(原茶叶、茶学专业)创办于1982年。

    信阳农专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专业面向全国招生,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大部分都来自产茶区或茶叶消费区,对茶叶机械有着或多或少的了解,但同时部分是对口生,他们的文化基础较差,对知识的理解和接受能力较慢,给授课带来一定的难度[2]。

    1.2教学目标

    茶叶机械是茶叶专业主要专业课之一,与茶树栽培学、制茶学等茶叶专业课密切相关,现代茶园的建设和茶叶制作都离不开机械,要积极而有效地研制因地制宜的茶园耕作、茶园管理、茶叶采摘和茶叶修剪机械;同时进一步研制适应各种茶类特点的优质、高效、低消耗的茶叶加工机械。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达到以下目标:了解国内外茶叶生产机械化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熟悉茶叶机械的工作原理和基本构造,掌握茶叶机械的操作方法和维修保养知识,掌握中小型初精制茶厂的规划、设计和作业机械的安装技术[3]。

    2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2.1教学方法单一枯燥,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该课程的教学中,教师一般都采用单纯的课堂讲解教学法,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学,即“老师念讲稿,学生记笔记,期末圈重点,考前突击背,考后就忘记。”在课堂讲解中,教师容易照本宣科地讲授,按照教材的章节顺序向学生灌输知识。这种教条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只会孤立、僵化地掌握知识点,缺乏自主性,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独立思考,整个教学过程中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既不利于教学相长,亦不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获取知识、观察分析的能力。

    2.2教学内容更新慢

    该课程教材多参考浙江省农业大学主编的茶叶机械。随着茶产业的发展,茶叶机械也在迅速的发展,有些内容需要及时补充更新,使课程教学内容更具先进性。如随着生活水平提高,人们对茶叶品质要求也不断提高,这几年来,茶叶机械生产厂开始的研制一些名优茶加工机械,市场上已经出现一些名优茶加工机械,并且在有些茶厂开始投入使用。而对于这些新型机械技术,需要适时传授给学生。

篇9

自述:有个疑惑,都说在阴凉、

通风相对干燥的干仓条件下才能保证放出好的普洱茶,

但是发酵是要有较高的的温度湿度条件下才能发生的。

阴凉通风情况下的温度湿度能确保普洱茶上的菌种发生发酵活动吗?

王茶茶王:茶叶的陈化是氧化,微生物在湿热环境,

和茶叶自身的酶共同作用的。

胖子哦:老茶是按一个模子放出来的么?说个不客气的话,

按整件放,整件最中心的那一筒的最中心的,

那一饼的最中心的那部位,

几十年下来,程度绝对差出好几倍。

普洱茶妙就妙在远没有绝对标准,别被他们忽悠傻了。

陈化,是个十分复杂的过程,复杂到这么多专家,这么多年,

仍然无法复制,我说的复制,是指可控的复制,就是想要什么,

基本就能搞成什么。除了很极端的方式――堆数茶除外。

红酒算研究的够多的了,一样要讲年份,而且是碰运气的成分居多,

好象从没哪个专家敢说今年葡萄好,

多少年后一定就好的,控制,顶多也就控制个大方向而已。

茶韵明道:温度,湿度,通风,发酵的三要素,过干过湿都不行,

过干停止转化,过湿伤害茶的内质,仓储是后期转变的关键,

春,夏,秋,冬仓储是不同的,但还是要因地区而论。

普洱茶的可变性太大,这也是值得玩味之处。

天倚:此命题永远无解。

晒青:买个温度湿度仪,挂藏茶室,安全的选择。

茶喝多了,人也变多了!?

梦里茗落知多少:普洱茶不是香得刺鼻,

而是有一种让你想要继续去深思它,揣摩它的感觉,

喝多了自然心就变得随行了。就像有朋友说的,不喝就会很无聊。

有茶有爱有家:发现很多喝普洱茶的人感觉修养不错,

是茶引起的吗?

易武高山普洱:茶和人一起慢慢变老,一边藏茶,一边喝,

体会其变化,其乐无穷。

失去珍惜:接触普洱两年,人变了很多,

我个人感觉茶可以让人安静很多,不再那么急躁,茶真是好东西,

只有你进入了,才会发现其中的美妙。

大洋芋:有志者饮酒,无聊人喝茶。

lyjysy:和性格有关,和喝茶真的无关,无神论者。

问一问洗茶

韦小宝:洗茶,只能是心理上的,其实也洗不出什么来,

说是醒茶可能更恰当。

明茗的茶壶:非自己做的茶洗!熟茶洗!苦涩重的茶洗!

深度沉沦:摸啊,晒啊,挑啊,放啊,不洗你喝得下去么。

月静茗香:个人意见,熟茶是一定要洗的,

陈老茶洗茶出汤要慢点,不是太老的茶出汤可以快些,

100°水温洗茶的话,最好5秒左右出汤,洗两次茶。

生茶建议快速出汤,洗一次即可。

lyjysy:我洗茶的目的就是洗去制茶过程中的灰尘。

菜地里刚采摘的蔬菜,有人会不洗就下锅吗?

洗菜能洗掉蔬菜的味道吗?

知茶乐生:多年习惯,喝普洱茶不仅要洗还要醒,

一般两次,头次5--10秒,是为洗茶,二次20--30秒,是为醒茶。

茗卿茶厂:功夫茶还是要先洗的,洗洗更健康。

分辨易武茶真伪些许心得

chren:业界向有班章为王、易武为后之说,

列为普洱茶“至柔”之典型代表。

是因其特点显著,为市场所公认。

总结心得,从最基本的三点入手,可辨析易武茶之真实性。

其一,茶汤入口是否绵柔。(刺激性较低,比较顺口)

其二,回甘之后是否清甜。(清甜近似清爽的冰糖味)

其三,久泡之后甜韵仍存。(冲泡约十几二十道仍显甜韵)。

“易武为后”的美誉,个人觉得还有另外一层理解:

易武茶刚开始入口表现绵柔,但后劲足,久泡仍有甜韵。

如此独特茶性,无可比拟。

如有以上三点的综合特性(缺一不可),

几可判定其为真正的易武茶。其独特茶性,

乃其所处生长环境的气候、海拨、土壤、水份、

生态条件等所决定,无可复制。

冒充易武茶、且较易混淆的是毗邻易武茶区的江城茶和尚勇茶。

但其特点再类似,也很难同时满足以上三点综合的特性,

更逞论其它茶区的茶了。

江城茶口感与香气更为薄弱,耐泡度差,后劲不足。

篇10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reactive power compensation mode in railway power system, and introduced and compared the features and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different types of the reactive power compensation device. On this basis, the way of reactive compensation for the self-closing power supply system in Chawu distribution substation and the existing problems are analyzed, and puts forward the solution.

关键词: 配电所;供电系统;无功补偿

Key words: distribution substation;power supply system;reactive power compensation

中图分类号:TM7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01-0112-03

1 概述

大秦铁路自1988年开通以来,得到了快速发展,铁路电力设备和线路也发生了较大变化。目前,大秦铁路电力系统电力线路基本由架空线路和敷设电缆两种方式构成,现有的无功补偿方式为传统固定式静态电容器补偿。存在的问题是补偿模式选择不合理,欠补偿或过补偿经常发生,设备用电利用率下降的同时也影响电力线路供电质量。茶坞配电所地处山区和平原衔接区域,在自闭馈出的两条供电臂上,输电线路也有很大区别。延茶供电臂穿越燕山山脉隧道众多电缆是此段输电线路主要部分,茶大供电臂在华北平原架空线是此段输电线路主要部分,自闭线路在实际运行中功率因素较低,绝大部分时间呈容性状态。

国内电力系统电力无功补偿技术发展迅速,为铁路电力无功补偿方式的选择和设备的选型提供了良好的技术环境。无功补偿方式在铁路配电系统有多种运用,不同系统或不同设计部门在无功补偿的方式和补偿设备的选型上,各不相同,各有偏好。本文依据当前无功补偿研究成果结合茶配自闭线路设备分布和实际供电情况,总结出适用于茶配的无功补偿方案,为大秦线电力配电所无功补偿方案的设计和设备的选型提供基础研究和参考。

2 无功补偿在高速铁路电力供电系统的应用现状

2.1 补偿方式

高速铁路配电所馈出贯通线路,一般采用10kV全电缆沿铁路线两侧敷设的方式,对于馈出线路大量使用电缆的高速铁路配电所常用的补偿方案一般有以下模式,具体如下:

①将无功动态补偿装置集中设置在配电所母线段,这种补偿方案在实际安装方式又有两种模式,模式1:在10kV贯通母段上安装无功补偿装置,这种模式能够很好地补偿贯通线路上的电容电流,同时贯通线调压器也不穿越容性电流。模式2:在10kV电源母段上安装无功补偿装置。这种模式在补偿贯通线路电容电流的同时也提高了电源侧的功率因数,存在的不足是容性电流会穿越贯通调压器。不管那种模式都存在占用较大安装空间的缺点。

②将固定式电抗器安装在配电所贯通馈出端进行补偿,可以做成单台大容量电抗器集中补偿,也可以做成小容量电抗器多台集中补偿,存在的不足是占用较大空间,不能根据用电负荷的变化进行更随性补偿,馈线上会流过比较大的容性电流。

③在区间将小容量的固定电抗器分散设置在贯通线路上,在配电所将小容量的动态无功补偿装置集中设置在母线段。这种方式的优点是利用铁路电力远动控制系统进行及时跟随性投切,能够及时补偿馈线上的容性电流同时提高了电源侧的功率因数。

2.2 动态无功补偿装置的类型

2.2.1 静止无功功率补偿器(SVC)

①晶闸管控制电抗器(TCR)。晶闸管控制电抗器+固定电容器补偿方式,由于晶闸管的触发角α可以连续调节,通过晶闸管触发角α的改变,电抗器的感抗发生变化成为连续可调节的电感器。同时装置并联上电容器(FC)后,除具有良好的滤波效果,也使得总的接入的补偿容量为TCR 与并联电容器无功功率抵消后的净无功功率,可以连续跟踪负载的变化。

②自饱和电抗器。自饱和电抗器主要有可控饱和电抗器(MCR)与自饱和电抗器(SR)。MCR的饱和程度通过改变可控硅触发角来改变直流励磁的大小,改变铁芯的饱和度,绕组的感抗得到改变,达到控制无功电流的大小,以并联电容器和快速响应的磁饱和式可控电抗器组成无功功率补偿装置,能够快速补偿电力系统无功功率。

③晶闸管投切电容器(TSC)。晶闸管投切电容器(TSC)是利用双向晶闸管或单向晶闸管反并联构成的交流无触点开关,在线路上快速投入或切除多组电容器的动态无功补偿装置,可以根据负荷的变化快速平稳地投入或切除补偿电容器组,实现动态补偿,保证系统中的功率因数要求。它的应用形式很灵活,能够实现高压(6~35kV)补偿和低压(1kV)补偿。

2.2.2 静止无功功率发生器(SVG)

SVG 的电气系统比较复杂,变流器是系统中的核心器件,基本原理是通过可控关断电力电子元件来生成与系统电压成一定角差的信号注入电力系统,构成任意范围的连续补偿,SVG从设计原理上可以有效避免发生谐振,极大的提高了供电系统的安全性。由于SVG实际设备不需要大容量的储能元件,通常其占地面积要比相同容量其他动态补偿装置少一半以上。SVG存在的最大问题是设备发热,目前还在不断探索和研究中。

3 无功补偿在普速铁路电力供电系统的应用现状

3.1 补偿方式

普速铁路电力线路大部分是以架空线路为主电缆为辅的混合线路,目前在普速铁路电力系统常用的补偿方案,基本采用传统并联电抗器和并联电容器补偿。依据各种补偿装置的补偿特点,选择用并联电抗器和并联电容器实现无功补偿从技术性和经济性都是合理的。但目前由于在补偿容量的选择上与实际存在差异,导致在实际运行中大量补充装置闲置停运。

3.2 并联电抗器补偿方案

普速铁路电力系统贯通线基本为架空线路,但在困难地段或特殊地段会采取敷设电缆的方式。由于电缆线路呈容性,常用并联电抗器对容性无功功率进行补偿。区间并联电抗器的安装方式主要有箱式电站式和户外杆架式,其中户外杆架式由于电抗器安装在支柱上,常年在自然环境中,选用油浸铁心式电抗器能够更好的适应相对恶劣的运行环境。

3.3 并联电容器补偿方案

3.3.1 补偿方式及补偿地点

普速铁路电力系统中,车站集中负荷较少, 并且实际负荷率较低,冲击性负荷也不多, 应根据负荷特点采用集中补偿方式。有配电所的车站,高压并联电容器一般设置在配电所的站馈母线段,满足区间供电线路的补偿要求的同时又保证了站馈供电线路的补偿。箱式变电站一般设置集中低压并联电容器补偿。

3.3.2 投切方式

目前,在配电所补偿用并联电容器组的投切方式主要有2种:自动投切方式和人工投切方式。铁路电力系统中,低压负荷变化较大,同时低压无功补偿装置技术成熟,性价比高,安全性好,低压电容器宜采用由动态功率因数调整装置自动投切的控制方式实现集中补偿。高压负荷的变化很小,高压电容器宜采用分组人工投切的方式实现集中补偿。

4 茶坞配电所自闭线路无功补偿方式的选择

4.1 自闭供电系统现状

茶坞配电所地处山区和平原衔接区域,在自闭馈出的两条供电臂上,一条从茶坞配电所至延庆配电所,穿越燕山山脉,供电线路中有大量电缆。一条从茶坞配电所至大石庄配电所,处于平原地带,供电线路中基本是架空线路,具体如表1所示。

自闭线路的负荷特点是以铁路运输生产用电一级负荷为主,负荷小且稳定,变化率小,利用率低,线路整体表现为容性属性。目前,配电所自闭母线现有手动投切的并联电容器组式无功补偿装置长期停运。

4.2 存在的问题

由于自闭线路负荷稳定,负荷小,同时供电线路大量使用电缆使得线路长期处于容性状态,导致功率因素很低,长期稳定在0.6~0.7之间。所内目前配置的补偿装置,因为是并联电容器组,主要提供容性无功,这样就造成了不投无功补偿装置功率因素低,投入无功补偿装置后为自闭线路提供了更多的容性电流,使系统功率因素更低,导致现有的以电容器组为主要设备的无功补偿装置不能投入使用,形同虚设。随着供电系统要求的提高和节能型社会的发展思路,目前存在的矛盾将会越来越突出,急需解决。

4.3 无功补偿方式的选择

大秦铁路是我国重要的运输大通道,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其重要的要求就是安全和稳定,因此在设备的选型上应该首先突出安全性、可靠性,其次是技术先进性和经济性。本着这个原则,依据茶坞配电所的实际供电情况,参考以上高速和普速铁路电力系统无功补偿方案,作出适合茶坞配电所特点的自闭线路无功功率补偿方案。

4.3.1 补偿针对性

通过对茶坞配电所,自闭线路功率因素实际运行结果统计结合馈出线路的构成分析,可以看出自闭线路长期处于容性状态,同时由于自闭线路所带负荷均为行车相关一级负荷,负荷小且稳定,因此无功补偿以针对容性特点,兼顾安全、可靠、简单、有效的原则设计。

4.3.2 无功补偿设备的选择及配置

由于自闭线路是容性特点,无功补偿只需要补偿感性无功,因此在设备选型上,选择电抗器作为无功补偿装置的主设备。在补偿方式上采用以线路区间分散补偿为主与配电所就地集中补偿为辅相结合的形式进行,补偿后的功率因素达到0.95。

①线路区间分散补偿。由于茶坞配电所自闭线路茶~延区段内,一半线路为电缆,这也是自闭线路呈容性的源头,为此宜在这个区段内采用固定投切电抗器进行补偿,每10km电缆线路设置1处。在茶~大区段因为主要为架空线路,在这个区段不采取任何补偿措施。茶~延自闭线路补偿设备的分布及投退方式详见表2所示。

由于大秦铁路是运煤大通道,在隧道区污染较为严重,为了保证设备安全运行,设在区间的补偿装置,要能够存分适应复杂的山区环境和运煤通道带来的粉尘污染,选用干式铁芯式电抗器并安装户内或箱式建筑内是比较适宜的。

②配电所集中补偿。线路区间分散补偿与配电所集中补偿要整体考虑,通过计算合理配置,在保证功率因素达到0.95的前提下,其补偿容量的75%放在区间分散补偿,25%的容量放在配电所集中补偿。整体补偿要使线路始终保持在弱容性,防止由于补偿和负荷的变化,使补偿过零点,造成系统震荡,为此配电所集中补偿宜采用由无功补偿装置自动控制器控制的分组投切电抗器来实现,并防止由于负荷变化造成过补,线路由容性向感性过渡,过零点引起系统震荡的风险。

5 结语

本文主要从安全、可靠、技术、经济的角度出发,结合当前高速和普速铁路电力系统无功补偿方式的应用和茶坞配电所实际供电特点,对茶坞配电所自闭供电系统的补偿方案进行了研究和探讨,为茶坞配电所实施无功补偿方案,形成了初步的研究结果,也为整个大秦铁路如何有效实施电力无功补偿,奠定一定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孙元新.铁路10kV供电系统的无功补偿分析[J].上海铁道科技,2010,3:98-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