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法范文

时间:2023-04-04 05:13:1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历史教学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历史教学法

篇1

一、五步教学法的形成

从2000年起,我对“历史教学如何培养学生智能”做了初步的探讨,在学习教学改革论著的同时在实践中尝试性的推行了“谈谈、议议、讲讲、练练”四段式教学法、这种教学法灵活,学生活动多,提高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学质量,但在推行的过程中面料两大问题:第一,这种教学方法虽好但不检查实际教学效果;第二,无法掌握学生平时学习情况,很难找到好的弥补办法。为此,我在四步教学法基础上,增设了“师生明确教学目标”这样环节。诚然,教学目标不是教学方法,但它是完成教学任务的宏观与微观教学质量管理的规划与手段。因此,在教学中增设这样环节很有必要,从而形成独具一格的五步历史教学法。

二、五步教学法的教学过程

五步教学法是把课堂教学过程分为五个阶段:明确目标、自学阅读、小组讨论、精讲释疑、练习巩固。现将其具体操作加以说明:

第一步:明确目标

教师在备课时吃透《大纲》、教材及教参,在此基础上考虑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水平和层次,结合实际制定出具体可行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可按识记、理解、应用、分析等层次进行制定。教学目标确定后,在上每一节新课前先将教学目标印发或出示给学生并组织学习,让学生对需要进行思考、理解和记忆的内容做到心中有数。

第二步:自学阅读

阅读是学生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一条基本途径。阅读教材内容时,要求学生接合教学目标,做到眼到、手到,读思结合,充分开动大脑,边读边进行分析,综合归纳,并用铅笔在书上做好标记或做点旁批。学生在静静的阅读时,教师应巡回指导。

第三步:小组讨论

让学生小组讨论,讨论时大家可以针对重点难点各抒己见,做深层次的分析讨论。用讨论的方法,可以集思广益,也可以让学生在讨论中学到别人的思维和长处,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提高学生的分析和概括能力。

第四步:精讲释疑

精讲释疑是一节课最重要的一步。教师应结合教材重点、教学难点和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精讲,把学生在阅读和讨论阶段得到的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对学生普遍不能准确回答的问题进行启发诱导,得出正确结论。这一环节也是师生双边活动,但由学生唱“主角”,即先由学生回答教学目标中的问题,之后,教师再进行概括,对重难点的问题着重讲解,并吧要点板书出来。同时,教师应精心设计教学程序,尽量采用图表和演示等直观手段,用谈话的方式启发学生积极参与,以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动手能力,总之,精讲可使课堂重点突出、条理清楚,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第五步:练习巩固

教师精讲后总结,应布置课堂练习,让学生加深理解、巩固知识,这是教学过程的主要环节。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有目的地、有计划地、灵活多样的布置课堂作业,如阅读与众多难点有关的课文内容,或作课后的练习,或完成教师设计的一些表格等。当堂练习,当堂解决问题,既有利于巩固所学知识,有减轻了学生的课外作业负担。当然,选题要典型,对难题要组织学生讨论,取长补短。教师讲评要把握解题关键,传授解题方法,注意提高学生解题能力。

三、五步教学法教改的体会

通过实验总结,我认为五步教学法有四个有利:

1.有利于发挥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作用

五步教学法突破了“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模式,改变了教与学的关系,实现了三个转变:

(1)变“课堂”为“学堂”,吧传授知识变为教方法、教规律,突出“学”字。

(2)变“学会”为“会学”,学生不仅学习知识,而且掌握学法,学会主动学习,突出“会”字。

(3)变“被动”为“主动”,课堂教学改变了学生被动听讲的传统模式,实行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主动学习、积极思维;大胆质疑、互相交流、勇于探索。突出“主”字,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课堂气氛生动活泼,较大幅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有利于从整体上培养学生的能力自学阅读阶段,学生通过阅读、自学,以及对教材的分析,有利于学生的阅读习惯、自学和思维能力;小组讨论阶段,通过学生分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分析和概括能力;精讲释疑阶段,教师通过教具和演示等直观手段,进行师生之间的双向交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和表达能力;练习巩固阶段,学生积极思维、分析问题,交流讨论、解决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应用知识、初步解决问题的能力。

3.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篇2

一、开放型教学法

“开放型教学法”贯彻系统论的开放性原则,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让教材中的理论、观点、基本知识、基本概念走出课堂,走入社会,走进学生的生活中,融入学生的思想中。把学生从教育教学中的被动状态转变为主动状态,在社会实践中,通过交流信息,实现自我教育,从而帮助学生从课堂走向社会。开放型教学就是依认识规律理顺“过程”与“结论”的关系,恢复“过程”的应有地位。在开放的格局中,注入式、教条式没有市场,而启发、讨论、探究、实验、质疑、争论、搜集信息、自主学习等才是教学的基本形式,开放性的思维方式正是从中得到训练与强化的。

“开放型教学”是将静止不变的“封闭式”教学变为动态的“开放型”教学,使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变“静”为动,在动态中不断改进与完善,同时加强发散思维的训练。课堂的提问,作业和考试的编制应特别重视开放性问题。解决一个个开放性问题,实质上就是一次次创新演练。

二、自主性学习法

现阶段自主性学习是培养创新精神的先决条件,对自主性学习的深入探讨是新课改顺利推进的重要课题。所谓自主性学习是就学习的内在品质而言的,它是与“被动性学习”、“机械性学习”和“他主性学习”相对应的概念。其典型特征就是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能自我确定学习目标、制订学习计划、做好具体的学习准备,在学习活动中能对学习进展和学习方法作出自我监控、自我反馈和自我调节,在学习活动后能对学习结果进行自我检查、自我总结、自我评价和自我补救。具体包括自我识别、自我选择、自我培养、自我评价和自我控制五个方面。

1.自我识别。是指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对自己已有知识、技能、能力、意向、兴趣、特长、性格有清晰的认识。

2.自我选择。是指学生能根据社会需求、学习目标或课程内容,结合自身的兴趣爱好来选择学习模式、学习策略或学习方法等。

3.自我培养。是指学生能积极主动地按照全面发展的要求和个人特长的需求进行自我教育,包括端正学习动机、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4.自我评价。是指学生经历一段时间的学习后,对自己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过程、学习方法、学习效果、学习作风、学习态度进行实事求是的全面检查,找出应该肯定和改正的地方。

5.自我调控。是指学生在自我评价的基础上进一步修正自己的学习动机和目标,更好地分配自己的精力和时间,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策略等。

三、研究性学习法

研究性学习是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国际教育界普遍推崇和实施的一种新课程。这种课程源于美国,强调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把科学探究作为获取知识和认识世界的一种方法,突出了学生主动探究学习在整个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新课程倡导把“研究性学习”这一新的教育理念与学习方式引入到教学中,着眼于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研究意识,学会必要的研究方法,形成初步的研究能力,树立平等态度,具备独立精神和相应的实践习惯。狭义的“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选择并确定研究课题,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研究性学习的核心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强调主动探究式的学习,在课堂上应做到以下两点:

1.以课堂为突破口,营造研究性学习的氛围。在教学实践中,学生们在符合身心特点和发展水平的探究活动中,常常兴趣盎然,情绪高涨,接受知识和综合运用知识的效率特别高,而研究性学习更需要学生发挥能动性、创造性。可见要想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能力,首先要充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只有学习者对学习内容充满兴趣和疑问,其思维才会处于积极主动的活跃状态,从而产生研究的欲望,积极主动地阅读思考,对所学知识有较深刻甚至独到的见解。

2.重在调动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充分激活学生的思维,尤其是创造性思维,促进研究性学习向纵深发展,离不开课堂讨论和课堂辩论。

篇3

高一历史组 史晓旭

工作一年有余,在这期间里我不断地思考:教给学生什么,只是单纯的书本知识?新课改下教育理念的更新与应试教育如何结合?这个寒假我读了叶小兵教授的《中学历史教学法》一书。他以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视界,睿智的语言,给我上了一堂关于教师成长的专业课,开拓了我的视野,也解决了我专业发展成长中的很多问题,感触颇深。

一、历史教学是什么

——是职业、是事业、是生命

历史教学是什么?职业乎?事业乎?生命乎?对于大多历史教师来说,历史教学首先是谋生的职业。作为一个社会人,首先要解决生存问题。历史教师和其他职业一样,都是人们谋生的手段。但"教书绝不只为稻梁谋",在从事这个职业的过程中,我们会与很多专业问题碰撞。只有积极地面对这些问题,潜心于深刻的阅读与思考,才会收获荣誉,收获地位,由此才能体会到教师职业的成就感和神圣感,在这个基础上才会致力于历史教育事业。这个时候,我们对历史教学的认识已经从职业上升到事业阶段。这个阶段还是从功利的角度去看待历史教学。如果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我们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成为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的这条幸福道路上来。当我们的教学技能非常精湛了以后,又该出现新的追求。将跳出传统的枷锁,在历史教学海洋中"苦修"、"遨游",深刻体味着经典之精髓和学术之精粹,才能做到掌上千秋史,胸中百万兵。对历史教学由平淡到热爱乃至珍爱,将自身自然地融入历史教学中。此时,又达到了人生的另一境界,即将历史教学视为自己生命的有机组成部分。钱穆在《中国历史精神》中说:"历史便是人生,历史是我们全部的人生,就是全部人生的经验。"又说:"历史是一种经验,是一个生命。更透彻一点讲,历史就是我们的生命。"是的,历史本身就是我们人类共同的生命,只有把历史教学视作我们生命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我们才能真心去呵护它,珍惜它,发扬它,我们的历史教学才会时时焕发出人性的光辉,生命的色彩,理性的灵光。

二、历史教学为什么

——为书、为史、为学生

历史教学为什么?为书乎?为史乎?为学生乎?对于所有的老师来说,在教学之初,一般都认为教材是开展教学最根本的依据,学生要掌握的一切都囊括在教材中。随着时代的进步,教育教学观念的变化,以及历史学本身的发展变化,面对高考试题中频频出现挑战教材、挑战我们原有历史认识的题目,我们逐渐意识到教材并不是教师教学的唯一依据。教材是静态的,而我们面对的是有生命活力的学生。教师不应囿于教材,"唯教材是上",教师要学会开发教材。如何开发教材?最关键的是要回到历史中去重新审视历史。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要阅读大量史学原著,并且带着如何理解教材的角度进行深入的挖掘,把历史教学的着眼点转向客观的历史本体,努力要教给学生真实客观的历史知识。翻开浩繁的历史画卷,崇高与卑劣共存,壮美与丑陋同生,中学生由于心理、生理等各方面的发展尚不成熟,他们的人文素养还在形成时期,审美心理结构不太稳定,因而对同一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的看法、认识会产生迥然不同的观念和反应,有时甚至出现很大偏差。因此历史教学过程不仅是历史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历史意识的培养和历史思维的训练过程,即人文素养积淀的过程。历史教学应借助历史长河中丰富多彩的人物、事件、图片等媒介来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激发他们的感知力、想象力、思考力、创造力,从而释放出感情的力量、智慧的力量、道德的力量,释放出自我实现的力量,提升人文素养。

三、历史教学怎么教

——到位、到形、到神韵

篇4

【关键词】历史教学问题教学法

问题教学法源远流长,古希腊就有了问题教学法。20世纪初,杜威曾提倡过问题教学。五六十年代开始,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世界性课程改革运动的开展和思维心理学研究的深入,问题教学法受到广泛关注,成为当代教学法中的一朵奇葩。那么,问题教学法核心是什么?中学历史课堂教学能否引入这种方法?怎样在中学历史课中开展问题教学?本文试图对此作一粗浅的探讨。

一、问题教学法引入的必要性

首先,问题教学法的引入是培养新型人才的客观要求。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未来社会对人的要求越来越高。研究者预言新时代所需要的新型人才应当是具有综合素质的人。这种人才不但应具有良好的德、智、体、美、劳基础,而且要有很强的创造和适应的能力。实践表明,问题教学法对培养、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特别是创造性思维能力,是行之有效的。

其次,问题教学法的引入是适应高考历史改革和中学历史教学改革的必然之举。近几年的全国普通高校招生考试历史试卷明显加大改革力度。一个重要的表现就是大大提高了考查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题目在试卷中所占的比例。据比较权威的统计,1991-1992年此类题约占30%,到1995年,已达到80%左右。严峻的事实告诉我们:仍然使用旧的一套“注入式”,“填鸭式”的方法进行教学,把点点滴滴的历史知识和教科书上现成的结论灌输给学生,是无法适应形势发展的。这就要求进一步加大教改力度,注重引入类似问题教学法一类的侧重启迪思维、培养能力的教学方法。

其三,问题教学法的引入也是落实《中学历史教学大纲》要求,培养学生能力的有效途径。“大纲”明确规定:中学历史教学,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的历史知识,了解重要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逐步培养学生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以及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问题教学法的基本精神与“大纲”要求是一致的,就是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启发引导学生主动获取、探究知识和思考问题,从而使学生通过掌握知识提高能力、发展智力。

二、问题教学法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问题教学法的核心是问题情境。它包括:(1)问题情境及其主要成份;(2)问题情境的分类;(3)问题情境的设置;(4)问题情境——诊断智力发展水平和评价教学效果的手段等基本内容。本文着重谈历史教学中问题情境设置的基本方式。问题教学法的创立者总结出一条作为主要的教学原理的问题情境的基本途径:促使学生原有的知识与必须掌握的新知识发生激烈冲突,使学生意识中的矛盾激化,从而产生问题情境。依据这一基本途径,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可通过下列方式设置问题情境。

1.通过对有关的趣味史实的叙述创设问题情境。在讲授《唐朝的衰落》一章时,我向学生出示了一组唐朝人口增减资料:

A.唐中宗神龙元年(705年)37,140,000人。

B.唐玄宗开元十四年(726年)41,419,712人。

C.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52,919,309人。

D.唐肃宗乾元三年(760年)16,990,309人。

E.唐穆宗长庆元年(821年)15,762,432人。然后,提出下列问题:(1)从A至C阶段人口增长的原因是什么?(2)由于什么事件导致C至D阶段人口急剧下降?该事件的原因及后果各是什么?(3)从D至E阶段为何人口继续下降?通过这些问题的设置,引发学生思考,进而通过分析使学生认识到唐玄宗前期由于政治比较清明,经济繁荣,人口增长;后期由于统治腐败,导致安史之乱、藩镇割据,使社会生产破坏、人民流离失所,人口锐减。可见,政治稳定是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的重要前提。

2.通过实物、图片、模型展示等直观手段创设问题情境。如讲北京人的体质特征,我们可以把仿制的北京人的头像模型带入课堂,让学生仔细观察,并与现代人比较,学生就会很快回答并掌握“北京人的基本体质特征”这一问题。再如讲埃及金字塔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观察《建造金字塔》插图,并适时提问从这幅图你想到什么?学生从图上具体形象,如230万块磨光的石块、金字塔的精密度、监工手中的鞭子、奴隶的暴死等,就能认识到金字塔不仅是古埃及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迹,而且是奴隶和农民被残酷奴役的历史见证。

3.通过课文本身所包含的矛盾事实创设问题情境。《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一章,引言中提到“”结束以后,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课本讲历史意义时又说,“标志着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这两者是否矛盾?通过组织学生开展讨论,使大家明确:“”结束,的确使中国十年的动乱局面得到终结,使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入新时期,但当时指导思想上的一些错误并没有及时纠正,只有到,才作出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伟大决策,可见,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此外,教师还可以对学生学习中产生的典型、普通的错误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设置最有利于学生思维发展的问题情境,有时还可以通过当场试验或演示的方法,设置问题情境。

三、问题情境设置的基本原则

问题情境的设置方式尽管是多种多样的,但都必须遵循三条基本原则。

1.必须有概括性的新颖的和未知的东西。这是问题情境的难度标志。要使问题具有新颖性,就不能简单地根据答案直接提问,必须换个角度,换个方法,才能设计出新颖的问题。

未知的东西的最大特点是具有一定的概括性。在问题教学中,教师通过设置问题情境,组织学生对未知东西的探索,使学生有可能掌握比在一般教学中获得更概括的知识。

2.必须能够激起学生学习新东西的愿望和需要。即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H·A·多勃洛留波夫说:“当学生乐意学习的时候就比被迫强制学习轻松得多,有效得多。”

篇5

【关键词】高中历史;情境教学法;理论与实践

目前我国的课程改革持续推进,高中历史学科也不例外。创设情境教学法越来越成为高中历史教师喜闻乐见的教学方法。高中历史由于学科的纷杂性和知识的丰富性,在没有使用趣味性教学方法的情况下,很容易使学生遇到学习困难,降低学习热情。因此,高中历史教师应当在具体教学中采用创设情境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进入具体的历史情境之中,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控能力,从而提升课堂效率。

一、高中历史教学结合情境教学法的理论

1.情境教学法的内涵

所谓的情境教学法,是指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创设与课本有关的具体情境,将学生带入情境之中,获得情感体验,深入了解课本知识。将情境教学法应用于高中历史教学,是指教师在讲授历史课程的过程中,创设出当时的历史情境,使学生感同身受,在具体的历史阶段中掌握专业知识。

2.情境教学法的作用

首先,情境教学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因自己的兴趣而学习,会充分调动自身积极性,提高课堂的教学水平。创设情境可以使学生的思维达到兴奋状态,学生在此状态下充分发挥想象力,开拓思路,激发学习的兴趣,有利于自主探索新知,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其次,情境教学法可以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老师在创设情境的过程中,必然要做到吸引学生注意力。学生在进入情境之后,投入到老师的讲解之中,与老师达成思想上的共鸣,有利于建立友好的师生关系,保证课堂的顺利进行。

再次,情境教学法可以丰富学生的联想空间。在学生时代,创新性的想象是最应该得到提倡的。只有丰富想象,才能提高创新能力,适应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教师创设具体情境,学生在情境之中要自主展开联想,这样有利于扩展学生的想象空间,保持思维的活跃性。

二、高中历史教学结合情境教学法的实践

1.主要形式

(1)多媒体再现。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教师在课堂上越来越多地使用多媒体方式进行教学。多媒体再现方法是情境教学的重要方法。高中历史由于学科特殊性,有大量的网络历史材料作为教学资源。教师可以把这些资源带进课堂,吸引学生更快地进入情境。比如,在讲秦朝统一六国时,可以先用多媒体的音频、视频等进行背景介绍。教师找来秦统一的历史视频,如纪录片、资料片、影视剧片段等,在课堂上进行播放,让学生先进入当时的历史情境中。在视频播放完毕之后,教师引入课本中的内容,帮助学生快速进入课堂之中。

(2)角色演绎法。角色演绎是指教师在讲解时,创设相关情境,让学生作为历史中的重要人物,进行符合历史身份的思考。学生在对历史人物的演绎过程中,能深切体会到当时的历史事实,获得情感上的共鸣。比如,秦朝在文化上采取了“焚书坑儒”的措施。为了达到思想上的大一统,秦朝摧毁了大量的儒家经典,也杀害了大量儒生。教师可以创设一个具体情境,并让学生以秦始皇的身份进行思考。如果学生站在秦始皇的立场,会不会和他一样,采取“焚书坑儒”的举措来维护统治。学生在对角色的思考中,对史实的把握能更加深刻。

(3)问题探究法。问题探究法是让学生充分发挥主动性的重要办法。在传统的高中历史课堂上,教师口传身授,学生被动式地学习,极大地压抑了其学习热情,不利于专业知识的建构和能力培养。而情境教学法采用问题探究的方法,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比如,教师在讲王阳明的心学时,可以提出相关问题。学生对心学的理解是什么,所谓的心学在现代心理学上指的是什么,心学的作用和局限性等。学生在具体的思考中,把心学和自己了解的知识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备的知识体系,对以后的学有裨益。

2.具体应用

(1)课程导入。高中历史教学中,首先要进行的就是课程导入工作。情境教学法在课程导入的过程中会让学生进入到具体的情境中,从而有效提升课堂效率。比如,在讲五四的过程中,教师首先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鲁迅、等画像,向同学介绍的发起者和参与者。同时,教师让学生辨认自己熟悉的面孔,将学生迅速代入课堂。

(2)介绍背景。在课程导入结束后,教师要向学生介绍这一节课的相关背景。教师可以继续利用多媒体的形式进行介绍,具体包括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背景。比如,以五四爆发的背景为例,教师先展示几张巴黎和会的照片,引出运动爆发的政治背景就是巴黎和会的外交失败。接下来,教师可以介绍伏尔泰等思想家的相关言论,并介绍运动爆发的文化背景,人们受到了当时启蒙思想的影响。在大致的介绍背景之后,教师引导学生详读课文,找出运动中的重要代表、主要思想、活动阵地等等,加深学生的理解。

(3)讲解主要内容。在介绍背景之后,教师可以对课本中的主要内容进行讲解。在讲授过程中,教师应当继续采用情境教学法的方式,让学生始终保持在历史的情境之中,更好地理解当时的史实。比如,五四提倡科学,反对蒙昧,教师向同学们展示传统文化中的“裹小脚”、女子三从四德等内容,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封建落后文化给人们造成的危害。五四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教师在此时可以让学生联想鲁迅先生的《狂人日记》,指出封建道德的本质就是“吃人”。五四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在文言文和白话文的对比中,领会白话文的语言交际优势。此外,教师在具体讲解中必须提出重点问题,如“打倒孔家店”的口号是否准确,这一口号有怎样的历史局限性。“打倒孔家店”在当时的具体环境中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具有反封建的性质,有利于打破封建束缚,促进的发展。但是这种口号显然不适用于今天。传统文化中虽然有糟粕,但也有许多优秀思想值得现代人借鉴和学习。通过设定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思考,提升逻辑思维能力。

高中历史教学是培养学生全面素质的必要环节,由于高中历史知识非常丰富,学生在具体的学习中会出现乏味的情况,为避免出现这种情况,教师必须在具体教学中采用情境教学法。情境教学法有利于学生充分掌握专业知识,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同时,情境教学法也能提高课堂效率和教学水平。教师应当进一步挖掘情境教学的方法,为促进高中历史学科的发展而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李克靖.高中历史教学中情境教学法促进情感教育实施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

[2]曾伊钦.高中历史教学结合情境教学法的理论与实践[D].福建师范大学,2015.

[3]朱梦怡.论“情境教学”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D].南京师范大学,2015.

篇6

【关键词】初中历史 案例教学法 应用

新课改理念告诉我们,学业评价不仅仅是对学生某个阶段的学习检测结果给一个结论,更重要的是要通过评价激发学生探索新知识的热情。使学生的学习目标更加清晰,学习动力更加充足。总而言之,历史学业评价始终是整个历史教学的一个中间环节或下一次学习的新起点。因此,我们要借新课改的东风对历史学业评价的评价方法、评价内容、评价主体、评价过程等进行创新,目的是要设法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热衷于全面参与历史学业评价过程,让学生在每一次参与中都感觉很有收获[1]。这样,才能真正“使评价成为促进学生反思、加强评价与教学相结合的过程;成为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激励、自我调整与自我教育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成为学生合作意识和技能不断增强的过程。”

1传统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现状

传统历史课堂基本是众多学生面对教师,教师依次完成对历史原因、过程、结果的分析讲解,其间添加师生谈话或一问一答,最后做一个课堂小结。教师在本质上处于君临一切的状态,而学生充当老师的配角,总体上依旧是老师进行“满堂灌”教学,学生进行单一接受性学习。这种传统教学模式虽然有利于学生整体知识框架的形成,但是却忽视了课堂上学生的主体地位,容易使学生形成“接受——记忆——再现”的思维定势。久而久之,学生模仿有余,创新不足,自主探究问题的能力受到限制,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不出来,以致培养的学生无法满足社会的需要。更有甚者,这种一灌到底的教学方式导致部分学生产生了厌学情绪。活生生的学生甚至成了被窒息的人。这就是传统课堂教学的根本缺陷。

传统课堂教学以课本知识为本位导致学生读死书。“课本知识一般表现为概念、原理、定律和公式所组成的系统,主要是一种理论知识,是比较抽象、不容易理解的东西。学生要把这种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成自己的知识,就必须有自己在以往的活动中积累的或在现时的活动中获得的直接经验作为基础。而初中历史课程改革促使历史教育手段信息化、多样化、多元化。尤其强调课堂上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互动、集体参与、思维碰撞、质疑释疑。好处在于可以把历史学习的过程,变成学生不断提高历史能力,促进心理健康、人格发展的过程。教师还要善于根据不同的课程内容,依据历史学习的学科要求和学生的学习特点,引导学生、家长等积极参与学习信息交流与合作。使学生的历史学习不再仅仅是从书本到书本,而是从实践出发;使学生的历史学习过程更加贴近生活、贴近社会[2]。

2案例教学法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案例教学学法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具体应用中分成四个步骤:教学流程是指课中“四步”,即情景问题导入、互动释疑探究、归纳总结拓展、练习巩固提高。

(1)情景问题导入。该步骤明确“学什么”的问题。教师设置契合教学内容的鲜活情景,改变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激发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极大兴趣,从而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该步骤大约需要5分钟。

(2)互动释疑探究。该步骤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解决“怎么学”的问题。首先班内每个小组进行组内合作学习,对大家在自学中存在的疑问互相进行解答。接着,各小组选一名代表在全班进行展示交流,既可以把小组学习成果展现给全班同学,也可以将在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放到全班进行更广泛的讨论交流。通过全体同学的互相释疑和点评,相互借鉴启发,加深对学习内容的印象。该步骤大约需要20分钟。

(3)归纳总结拓展。该步骤主要解决“怎么用”的问题。在课堂上对刚刚学会的知识进行总结和归纳,形成知识网络结构;阅读导学案上的“认知拓展”、“经典史料”,开拓思维、扩大视野。该步骤大约需要10分钟。而初中阶段的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评价意识是极其强烈的,他们关注自己的个性发展与人生设计,他们不再把自己的思维束缚在教材中,束缚在学校里,他们有意识地开始关注国家社会的前途命运与自己的人生价值相结合,他们的自控能力逐步增强,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和批判性也明显增强,初中历史旧课程的教学要求刚好压制了初中学生这些增长的因素[3]。

(4)练习巩固提高。该步骤是对课堂教学效果的评价,解决学得“怎么样”的问题。可以选择课堂习题反馈,课后作业反馈或者章节、单元达标测试,强化学生对课堂知识的巩固。最后分层布置适量的自习作业。该步骤大约需要5分钟。

现在绝大部分学生学习兴趣很高,课堂上愿意与教师、同学进行交流。而且学生的自信心随着大小展示机会的增多和成绩的提高而大涨,人格不断得到完善。尤其是情商大大提高,以前经常发生的顶撞老师、同学打架的现象几乎绝迹,令领导和老师们惊喜不已。学生们总结进步时说:“以前大家都是‘独行侠’,学习上自己管自己或破罐子破摔,即使遇到问题也很少相互探究甚至没兴趣探究;现在分组学习,大家成了‘利益’共同体,不仅要管好自己,还要帮助其他组员共同进步。团队意识促使我们谁也不想拉小组的后腿。而且现在课堂上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使我们由被动接收知识变为主动学习知识、消化知识。我们心里很明白:只有学好了、消化了我们就可以像优秀学生一样在组内、在班级自信地展示自己!坚持到现在,我们觉得自己很优秀,我们的小组很优秀,我们全班都很优秀!”

结论

总之,情景教学法是教学过程中重要的教学方法,只要运用得当,一定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历史课的课堂教学效率。教学是一门艺术,对艺术的探索是永无止境的。笔者相信,经过不断的尝试和革新,案例教学法将会有更多的突破,它的运用将会给历史教学注入持久的活力。

【参考文献】

[1]王树清.新课程有效教学疑难问题操作性解读——初中历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92-93.

篇7

关键词:兴趣和热情;学习效率;读史习惯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问题教学法源远流长,古希腊就有了问题教学法。20世纪初,杜威曾提倡过问题教学。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世界性课程改革运动的开展和思维心理学研究的深入,问题教学法受到广泛关注,成为当代教学法中的一朵奇葩。

现如今,新课程的改革中提出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下的自主式、探究式的学习。因此,如何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创设具有启发性、探究性的问题情境,以问题促思考,进而提高教学效果,在历史教学中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问题教学法成功运用的作用

1.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同时,还必须做到以饱满的热情、生动清晰的讲述并结合现代先进的教学手段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在众多的方法中,设置探究性问题情境促使学生积极动脑探索、激发兴趣的最重要的一个法宝。

2.有利于促使学生掌握循序渐进的读书方法,形成良好的读史习惯

历史教材对人类社会不同时期的历史情况进行具体的叙述和阐释。教材中包括微观的内容和宏观的知识结构,所以,要使学生通过学习历史掌握社会发展规律,就必须按“学一问一思一辨一用”的良好读史方法和习惯进行。在历史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向学生提出灵活多变的不同问题,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使之经过反复有效的练习逐渐养成有条不紊的学习方法与习惯,对于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大有裨益。

3.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提高学习效率

通过提出问题,可在复习旧知识的基础上学习新内容。通过探究性问题的设置,可以提高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发散性的思维。通过提问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概括

能力。

二、目前高中历史教学中问题教学法运用的现状

新课程倡导学生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因此,问题教学法成为教师常用的教学手法。但是,问题教学法在实际运用中却存在很大问题。

问题教学法的关键在于提出问题,在教学过程中虽然很多老师都试图采用问题教学法这一最能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教学手段,但实际上很多师生的问答是假的,因为没有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比如,教师对学生“对不对啊”“好不好啊”之类的提问;问题过浅、无需思考的提问;题意笼统、题目过大的提问等等。“只有教学形式表现而无实质往产生的教学是假教学。”

那么,教师应该提什么样的问题?用什么样的方式提出问题?是一个值得我们探究的问题。

三、历史教师如何设计课堂提问

教师往往只根据教材内容预设了一些问题让学生往里“钻”。新课程倡导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所以问题的设计不仅要从教材实际出发,更要从学生实际出发,也要从现实生活中学生比较熟悉的例子出发进行提问。

1.知识性问题

(1)直观设问法

即直截了当、浅显明白的发问。如:“的指导思想是什么?”“冷战开始的标志是什么?”提问的目的在于检查和强调应该记忆的基础知识。

(2)综合归纳法

如:“中国古代统治者是如何不断加强自身的权利的?”“近代中国人民是如何寻求救亡图存的道路的?”这种提问多用于归类复习或专题训练,其纵横交叉,是建立知识结构的基础。

2.开放性问题

开放性问题为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发展学生个性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在设计这类问题时,要求教师关注史学界的研究动态,了解各种观点,以保证问题设计的质量以及思路点拨的恰当、到位。

(1)逆向思维法

例如:讲完后,可设计问题让学生讨论。“假如光绪帝是一个有才能的皇帝,能不能成功?”这一问题,能引起学生的不同看法。

(2)对比区别法

将相类似或相反的事物进行比较,找出异同,以加深学生对事物本质特征的认识理解。

(3)转换角度法

同一问题,可以从不同侧面提问,提问的角度不同,效果往往就不一样。

(4)联系现实法

是中日关系史中的重要部分,学完这一内容后,我作了这样一段开场白:“目前,日本国内的右翼势力一再抬头,军国主义势力复活,他们否认侵略罪行,否认历史,文部省甚至通过了歪曲历史的初中历史教科书,这极大地伤害了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人民的感情。请同学们运用史实,谈谈自己的感想。”

如:商鞅变法作为我国封建社会形成时期的新兴地主阶级的变革,课本中作了肯定性的评价。学生能不能表达自己对商鞅变法的评价呢?比如:“重农抑商”这一政策显然利弊并存。商鞅最后的个人命运如何?商鞅变法的结果怎样?说明了什么问题?这样,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了训练。

篇8

一、当代高中生特点

高中对于每一个学生来说都是人生最为重要的转折时期,是最能展现青春激扬与活力的重要时期。高中生是处于生理以及心理逐渐成熟、完善阶段的一群人,所以他们会有想要迅速摆脱家长和老师管束的被动地位,但这同时也是人格薄弱的表现。当代的高中生与以前的高中生是不同的,都是伴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成长起来的,所以在眼界上会更为开阔,考虑事情的想法也会更加全面,所以他们会更加注重对知识以及生活个性化的追求程度。但是传统的教育法根本无法满足现代高中生对于知识的追求,而且作为历史课而言教材的总体内容都是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每天的课堂都是关于某一个时期、某一个事件或是某一个条约,所以很难让学生产生兴趣;加上高中生面临着极大的升学压力,所学知识较为系统、复杂,如果在课堂上没有对历史深知熟记,课下根本没有过多的时间进行学习。现在的部分历史老师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死记硬背的教授策略,最后不但收到的效果是浅显的,甚至还打压了高中生应该有的个性和活力。随着人们对历史教学的不断研究,发现高中历史开展实践情境教学法所收到的效果是显而易见的,而且符合现代高中生发展的特点,所以高中历史教学中利用实践情境教学法是十分必要的。

二、怎样实现高中历史的实践情境教学

1. 多媒体情境教学。我们知道《》是中国近代史上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可是对于高中生来说,能够联想到的无非就是条约危害很大,其它的根本毫无所知,整堂课对于他们来说就是死记硬背条约的具体内容,枯燥乏味至极,所以教师为了调动高中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开展历史情境教学。将第一次通过电子媒介为学生进行播放,将历史清晰地展现给学生。对于他们来说,历史的真实反映无疑是震撼的,当看到战争为人们带来的惨烈时,或许第一反应会是愤怒,但是在愤怒的基础上会将历史铭记于心,在视觉的冲击下以一种极端的方式来记住条约的内容。通过多媒体进行情境教学,不但减轻了高中生的学习负担,还收到了极好的学习效果。

2. 进行角色扮演情景教学。高中生之所以无法对历史产生兴趣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无法感同身受,所以作为历史教师,可以抓住这一契机实行角色扮演历史教学。经过实践证明:角色扮演在情境教学中收到的效果极佳。当我们讲到时教师让学生自行选择角色,让他们自己进行工作的分配,学生为了想要演好自己的角色,会在一种毫无压力的情况下加强对历史知识的学习,在表演的过程中他们发挥了团结协作精神,将洋务派和顽固派的观点展开激烈争辩,使得学生真正融入到历史的情境中,不是从一种旁观者的角度来进行知识学习,真正体会到了当时的情境以及情感,有效地缩短了学生对于历史的距离感,让学生在饱满的激情下进行历史学习,深化了教学效果。

篇9

关键词:历史教学;情境教学法;自主学习;多媒体

中图分类号:G4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2)20-0057-02

一、问题的提出

(1)历史知识离学生的生活相去甚远,学生学习起来常感到枯燥无味。

(2)传统历史教学以教师向学生的单向灌输代替学生的思维活动,学生思考得少,被动学习多。

(3)历史知识的呈现具有多面、立体的特点,无论人物或事件,均有一定的场面性、情节性。

(4)把古今中外的各种社会现象、历史事实呈现在学生面前,创造并渲染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的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激起学生的学习情绪和学习历史的动机,增强历史教学的吸引力,提高学生学习能力,是新课标的要求,也是历史教学需要实现的目标。

二、情境教学法在历史教学实践中的具体应用

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结合学情,利用多种手段,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充分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身临其境”地自主思考、学习、探究,自我完成对历史知识、意义的构建,顺利完成历史教学任务。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怎样做才能让历史“死”而复“活”,实现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学习历史呢?

1.回放历史,展现情境

多媒体具有集动画、色彩、声音于一体的优势,它能把带有不同时代特征的表内容的文字与表动态的图形、声音结合在一起,声情并茂地再现历史内容,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这些声音、画面,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如教学“”时,笔者在课前为学生播放《卢沟桥之歌》DV,当悲壮苍凉的歌声萦绕在教室时,学生已“不觉转入此中来”。课未始,情已生。学生不管在情感上还是注意力上,都已做好了准备。课堂展开后,笔者又通过多媒体VOD视频点播电视频道,剪辑“”影片和历史资料片段进行播放,70年后的今天,让学生目睹日本侵略者蓄意挑起事端、野蛮侵占我国领土的滔天罪行,感受我国军民同仇敌忾、对侵略者的顽强抵抗,激发了学生对日寇侵略罪行的憎恨和对我国军民抗击侵略者的英勇行为的崇敬之情。学生群情激昂,自然地融入到这一历史事件中,这节课的成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2.激情语言,渲染气氛

教师根据教材中涉及的历史事实,深刻挖掘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因素,使用与教材内容相符的充满感彩的语言,将学生带入特定的历史时空之中。

如在教学《》时,可以用这样的导言渲染气氛:“同学们,1894年,日本发动了蓄谋已久的——,战后《》的签订,使中国遭受空前的劫掠,中国国势进一步衰落,国际地位一落千丈。给中华民族带来了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和前所未有的耻辱。为了中华民族的腾飞,今天就让我们重翻这段悲壮的历史,从这浸满血泪的国耻中,汲取奋进的力量。”境在语中,语言渲染气氛,学生的思维与课本内容的氛围相融合,学生在情感上、在注意力上,都已做好了准备。

3.追寻历史,亲近生活

学生是历史教学的主体,历史人物离学生的生活相去甚远,传统的教学常要求学生对这些人物的生存年代、功绩、影响等进行记忆,枯燥无味。

历史教学要求我们,还这些历史人物有血有肉的生动个性,让学生从他们身上汲取精华。学习发明大王爱迪生时,学生从小听过爱迪生的很多故事,笔者让学生自己查找资料:爱迪生发明了电灯、留声机等;爱迪生学过母鸡孵蛋;爱迪生8岁上学,但仅过了三个月,就被老师撵出校门;爱迪生从12岁开始就成了聋子;爱迪生救出了一个在火车轨道上即将遇难的男孩……通过这些资料,学生了解了一个平凡的、生动的爱迪生。有的学生说一个平凡的人,只要勤奋,也可以获得成功;有的学生说要学习爱迪生舍己救人的精神、困难面前不气馁的精神……

这样有血有肉历史人物的事迹,亲近学生的生活,成为学生的榜样。

4.反思历史,通古知今

的胜利是学生十分感兴趣的内容,学生应怎样认识这场战争和我们的胜利呢?在教学中仅靠倾听教师口若悬河的讲述显然是不够的。如果在讲解的基础上,加入多媒体教学,让学生操作计算机:计算机上出现日本无条件投降;日本首相铃木声嘶力竭地叫喊着;美国在日本广岛、长崎投下原子弹,城市上空卷起蘑菇云;苏联支援作战,进入中国东北;号召“对日寇最后一战”;日本代表在东京湾密苏里号上垂头丧气地签字……这些信息鲜活再现,学生群情激昂、议论纷纷,教师适时地引导学生就战争胜利的话题展开互动讨论,学生通过讨论、探究,总结出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意义。然后笔者将日本政府篡改教科书事件的资料展示给学生,让学生针对日本教科书上的错误观点,寻找日本的侵华史实,还原真实的历史……这一过程,通过向学生提供信息,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究热情,学生经历了“质疑-反思-交流-总结”的过程,从而把所学的知识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激发学生的历史责任感……“以史为鉴”的目的就达到了。

5.体验历史,自我生成

我们知道,书本知识是一种间接的经验传授。在教学过程中,有许多学生觉得难以理解的知识点,利用最佳的教学手段进行呈现,帮助学生体验历史,有利于学生在探究中实现知识的生成。

在学习中国近代史“”时,对于中央和红四、红二方面军等行军路线,因其历时长、跋涉远、路线迂回曲折,学生常感到这一历史事件头绪繁多、错综复杂,很难理清。笔者在教学时,使用自制的多媒体课件,分别演示各路的路径,在中央路经的重要地点,设计出动画效果,醒目地显示途经地点的名称,对重大事件配以历史图片、文字讲解、视频片段等。结合课件的演示,学生亲眼目睹了克服艰难险阻,取得的辉煌胜利。

随后,笔者设计了“重走路”的游戏: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电脑上模拟跨天堑、爬雪山、过草地、渡大河的万里征程……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视、听、触有机结合,学生们体验,在体悟“书山有路‘趣’为径,学海无涯‘乐’作舟”的同时,重点、难点得以轻松突破。

教学中让历史“活”过来,学生得其“情”,观其“景”,置身其间,带着兴趣去参与,随着情境去体验,带着疑问去思考,能激发学生情感,调动学生思维,使其主动地去探究问题、解决问题,踊跃展示,从而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和自主学习能力,展现出历史课堂的动人魅力!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分层教学法;高中历史;教学应用

由于受主观能力与客观环境的影响,在一个班级内,学生们的学习水平参差不齐,若教师继续采用一刀切的教学方式,那教学效果很难明显突出,也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随着素质教育的推广,现代教育的目标是全向全体学生,开始尝试分层教学法,配合因材施教,将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以此落实素质教育的种种要求。分层教学法主要指的是根据不同学生的心理倾向和个性特征,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制定不同程度的教学目标,让学生学生都可以在各自的最近发展区域内得到最大限度发挥的一种教学方式。分层教学的目的,就是使教师的“教”符合学生的“学”,既然学生学习存在差异,那么教师在教学中也要有差异,这种差异主要指的是教学方式的不同,对待学生的态度,教师要始终遵循“公平、公正、平等”的原则对待每一个学生,让学生都能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关心,进而有利的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一、对学生进行分层

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兴趣爱好和认知能力等非智力因素进行分层,以为了学生能得到最好的发展为前提,可以将学生的们的情况分为几种:第一种是优等生,主要指的是历史基础比较扎实,学习能力强,且有明显的求知欲望;第二种是学困生,主要就是中学历史的基础较差,接受知识的能力有限,对历史学习缺乏兴趣;第三种是中等生,主要指的是对历史学习感兴趣,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但是知识基础不太全面。经过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分层,历史教师再根据学生的情况,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这种分层不是固定不变的,要根据学生每阶段的表现进行调整。

二、对教学目标进行分层

历史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要考虑到学生们的实际情况,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确立相应层次的教学计划,撰写不同的教学案例,然后,在根据历史教材,结合学生的特点,制定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教学方法。对于优等生,教师除了要扎实学生的历史知识,还要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对于学困生,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历史知识;对于中等生,要培养这部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加强对历史的学习兴趣,尽量让学生升入优等生的层次。通过这样的分类教学,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课堂上存在的优等生不满足,学困生消化不了的问题。

三、对历史练习题的分层

由于高中生的历史水平不同,所以在布置作业任务的时候,也要进行分层。对优等生,历史基本掌握比较好,在高二或者高三阶段,就可以让这部分学生做一些有难度的综合体,通过运用基础知识来评价和说明历史任务与历史事件;对于学困生,布置的作业主要以训练基础知识为主,以单项选择或者判断这样的题型来帮助学生简单分析和加大历史问题;对于中等生,要训练学生在掌握重要事件和基础知识前提上,帮助这部分学生理清线索。在制定作业中,教师要多下功夫,布置的作业以满足学生的需求为原则,帮助每个学生都能有所提升。四、对教学方法进行分层在新课改的指导下,大多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方式,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历史教师也要根据其发展特点,来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例如,对优等生,要充分顾虑到学生在每阶段的承受能力和学习需求,在此基础上,可以通过任务教学法和案例分析法,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综合运用知识点额能力;对于学困生,历史教师可以采用情境教学法、师生互动等方式,激发学生对历史课的兴趣;对于中等生,教师可以以辩论或者竞赛的形式,使这部分学生的基础知识训练的更加牢固,让他们在锻炼中增加运用历史知识的灵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