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特征范文

时间:2023-12-21 17:18:1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特征,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特征

篇1

一、兵团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评价体系构建[1]

1.农业产业化经营评价指标体系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对农业产业化发展阶段的考核也比较复杂,其考核指标体系应遵循客观、系统等原则,将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产业化规模、龙头企业和市场竞争力作为三个一级指标,并由相应的二级指标组成完整的指标体系,具体指标构成情况如下。

(1)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规模

①劳动力规模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劳动力规模是指从事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劳动者占农村总劳动力的比值,它是衡量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指标。其计算公式如下:

上式中,L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劳动力规模,GL为从事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劳动力人数,NL为农村社会总劳动力人数。L越大,则说明农业产业化经营吸收的劳动力越多。

②产值规模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产值规模是指农业产业化经营所创造的总产值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比值,一般来说,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收益要高于单纯的农业生产所创造的收益,因此,农业产业化经营产值规模越大说明农户的收入水平也就越高。

上式中,Y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产值规模,GY为农业产业化经营总产值,NY为农村社会总产值,Y越大,说明农业产业化经营在农村社会生产中所占的比例越大。

③规模收益

规模收益反映当全部生产要素投入量同时按相同比例增加时,产量发生的变动情况。设农业产业化经营的N种可变资源投入量为,产值为Y,则有:

经过变化,可利用统计资料得到的估计值,则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规模收益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初级阶段规模收益应大于1,中级阶段规模收益应等于1,高级阶段规模收益应小于1,因此,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规模既不能太大,又不宜太小,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规模收益在略大于1的一个合理区间内,以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规模经济。

④支柱产业规模

支柱产业能先期推动和向后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它在区域经济中处于主导地位,起着支配作用。支柱产业规模用支柱产业产值率(3种)Z来代替。各地区农业产业化经营中主要支柱产业规模越大,它在区域经济中的主导地位就越强,就越能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

⑤商品基地规模

商品基地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基础和依托。商品基地规模用种植(养殖)某种商品产值与种植(养殖)业产值之比来表示。商品基地规模越大,表明农业产业化经营就越强。

(2)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龙头企业

①龙头企业实力

龙头企业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关键,但其实力很难通过定量化指标显示,大多数情况下通过组织专家对其进行综合考察,采用主观赋值法对龙头企业的实力进行评价,打分范围在0-100分之间,分值越高表明龙头企业实力越强。

②龙头企业对基地农户的带动作用

本指标可用基地农户从农业产业化经营中所获收益率和带动农户比率这两个指标来反映,分别用μ和γ表示。

μ =农户从农业产业化经营中所获得的收益/农户获得收益总和

γ =农业产业化经营带动农户数量/基地农户数量

③龙头企业的平均寿命

企业的平均寿命越长,说明企业把握市场的能力越强,就越具有发展潜力,本文中用n来代表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平均寿命指标。

(3)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市场竞争力

①市场占有率

市场占有率,其中,mi=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中第i个产品的市场销售量/第i个产品的市场销售总量,mi为农业产业化经体系中第i个产品的市场占有率,ωi为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中第i个产品的权重。

②成本收益率

成本收益率反映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经济效率高低,通常用C来表示。

C=获取的利润额/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组织管理成本与生产成本。

③产值增长率

本文用P来反映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产值增长率。

2.指标的量化及权重的确定[2]

根据各指标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各阶段的特征,假设各指标的赋值为f (xi),相应的权重分别为ωi,并将其过程划分为导入期、成长期、成熟期三个不同的阶段,通过德尔菲法(Delphi)调查确定出每个指标在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综合评价中的权重及关于各发展阶段的取值范围,如下表1所示。

通过对以上指标体系和权重的数量化处理,可以计算出兵团农业产业化经营评价指标在导入期、成长期和成熟期的数据,利用农业产业化经营阶段评价公式,计算出兵团农业产业化经营在各阶段的得分区间值分布[3],各阶段的得分评价结果如表2所示。

3.兵团乳业发展概况

新疆具有发展畜牧业养殖的天然优势,但兵团乳业发展市场开发程度明显不够。截止2011年底,兵团有乳制品生产企业15家,拥有各类乳制品生产线63条,日处理鲜乳能力1700吨;液体奶生产线27条,日处理鲜乳能力460吨;酸奶生产线16条,日处理鲜乳能力175吨。按企业性质分,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6家,外商企业2家,民营企业7家。按产品结构分,乳粉企业10家,液体乳企业2家,综合类企业3家。从企业规模看,日处理鲜乳100吨及以上企业11家,合计能力2140吨,占总产能的92%。

二、近几年兵团乳业类上市公司的资本运作概述[4]

作为兵团传统优势产业,乳业一直颇受兵团上市公司青睐,兵团旗下13家上市公司中目前已有3家涉足乳业,其中天润乳业更是专一做乳制品的企业。随着上市公司不断进入该行业,兵团乳业产业内资产并购重组发生频率大幅提高,进而产业整体实力不断提升。

1.以天润乳业为平台的行业整合[5]

虽然,早在2002年新农开发就投资9000万元高调进入乳业,但兵团一直没有一家专业做乳制品的上市公司,这个局面直到2012年天润科技借壳*ST天宏才被打破。

根据公开资料,天润科技是新疆乃至西北唯一一家集科研、生产、销售为一体的专业化生产乳生物制品和牛初乳系列产品的国有股份制企业,市场份额达到全疆30%以上,旗下拥有“天润”“佳丽”“盖瑞”等新疆著名乳品品牌。此外,另一资产瑞缘乳业与天润科技一起被注入*ST天宏,据了解,瑞缘乳业是2001年注册成立的民营乳制品加工企业,旗下产品品种达到九大类近50种规格,其中液态奶产品覆盖南北疆70%的地州县市:显然,天润乳业的起步并不低。

但天润科技借壳只是兵团乳业整合的第一步,2013年,兵团成立兵团乳业集团,并自成立起,由兵团工信委牵头协调兵团十二师(天润乳业控股股东)开展行业整合:2014年,兵团乳业集团通过增资扩股,先后整合七师一三一团牛场、十二师五一农场牛场全部实物资产,成立奎屯润达牧业公司、天澳乌鲁木齐分公司,同时接收七师返租倒包的10万亩饲草地;在销售板块,设立天澳伟业商贸有限公司,收购十二师国资公司华金泰展小贷公司15%的股权、七师国公司锦瑞祥典当公司60%的股权,兵团乳业集团优势资源加快集聚。

经过近两年的并购重组,截至今年7月,兵团乳业集团已拥有7家分公司,整合到集团名下的乳业资产达7.4亿元,集团2014年实现生产总值3.8亿元,集饲草种植、奶牛养殖、原料供应、乳品研发加工、市场营销、金融服务于一体的全产业链基本形成。

完成乳业整合的最后一步,也是核心步骤,就是将由兵团乳业集团整合的资产经过一段时间培育后装入上市公司天润乳业,实现资产增殖,并获得流动性;然后,增殖后的资产可以收购更多的优质资产,最终将天润乳业打造成能肩负新疆乳业发展壮大重任的企业。

2.西部牧业发挥混合所有制经济优势[6]

2011年12月16日,西部牧业以8400万元收购花园乳业60%的股权,迈进乳制品深加工领域,从而使公司向“饲料加工―畜牧养殖―屠宰加工―原奶购销―乳品加工”一体化转型。

2012年至2013年初,西部牧业对花园乳业公司乳粉生产线进行改造,于2013年5月取得婴幼儿配方乳粉生产许可证,成为新疆本地第一家生产婴幼儿配方乳粉终端产品的企业,实现了发展高端乳制品的目标。

在入主花园乳业3年多后,西部牧业又将目标锁定在石河子市伊利乳业有限责任公司(简称“石河子伊利”),今年6月公司公告称,以9046.35万元的价格收购石河子伊利100%股权,通过这次收购,西部牧业可立即形成日处理鲜奶200吨的生产能力,有利于公司有效延伸产业链,做大做强主营业务。

在完成石河子伊利的收购后不到两个月,西部牧业再次公告并购重组动态,称,将收购浙江恒一牧业40%的股权,共同投资建设年进口10万头澳大利亚肉牛隔离、屠宰项目。

根据西部牧业提供的资料,此次项目的签约,是西部牧业落实师市收购并购战略、资源扩张战略的重要举措,公司欲借此机会尽快打通师市肉牛、肉羊产品进入内地市场的销售渠道,为公司与澳洲牧场在乳业方面的合作打好基础。

3.新农开发的内延式扩张[7]

新农开发是最早进入乳业的兵团上市公司,但10年来其乳业并没有发展壮大,在西部牧业、天润乳业、麦趣尔等后期之秀冲击下,乳业经营效益日趋直下。但这并不妨碍公司看好新疆乳业的发展前景。

2013年新农启动非公开发行,募集资金5.9亿元投入乳业综合加工基地建设项目、乳品市场网络建设项目、种业技术中心及配套建设项目、甘草系列产品加工生产线建设项目以及补充流动资金。

三、资本运作对兵团乳业产业化的推动作用小结

2011年,是国内乳业的分水岭,由于国产奶粉安全事件频频曝出,消费者对国内乳制品安全存疑,进口奶粉大幅挤占国内市场,国内乳制品行业一片颓势[8]。

2011年也是兵团乳业的分界点。这一年底,西部牧业收购花园乳业;2012年天润科技成功借壳;2013年,兵团乳业集团成立,由兵团工信委牵头对兵团乳业进行大规模持续性的整合。

2011年起的资本运作对兵团乳业的影响显而易见,西部牧业的业绩增长、天润乳业的崛起是最好的证明,但我们仍需要用相对合理的数量模型对此进行考核。

因此,本文以2012年为界线,用第一章中的模型对兵团乳业产业化水平进行定量评估。

篇2

近几年来,农业生产受市场约束增强,许多农产品加工企业产品雷同,加工能力低,为了各自利益争夺原料、争夺市场、打价格战,严重阻碍了我国农业产业化经济发展。为此,笔者就农业产业化经营问题,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新形势下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意义

第一,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农业经营体制的重大创新。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丰富了为农服务的内容,提高了服务的水平,在更大范围和更高层次上实现了农业资源的优化配置,是对统分结合双层经营体制的充实、完善和发展。农户家庭承包经营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相结合,使农户找到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新的联合与合作形式,是具有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的农业经营形式,是农村社会主义集体经济改革探索的新飞跃。

第二,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带动力量。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是对农产品品种和质量、农业区域布局和产后加工转化进行全面调整的过程,也是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农业劳动者素质、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农业向深度进军的过程。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可以带动千家万户按照市场需求,进行专业化、集约化生产,避免分散的农户自发调整结构所带来的盲目性和趋同性,全面推进新阶段我国农业的技术创新、组织创新和制度创新。

第三,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提高我国农业竞争力的有力措施。农业产业化经营造就了一批有竞争力的市场主体,龙头企业通过组织农户,实行专业化、标准化和规模化生产,充分发挥家庭经营和农村劳动力成本较低的优势,再依靠精深加工和提高科技含量,创出一批有较强竞争力的名牌农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中参与竞争,既提高了农业的总体效益,也提高了农业企业的经济效益,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第四,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在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家庭承包经营是我国农村最基本的经营制度,是各项农村政策的基石。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由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与千家万户建立多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可以在不改变家庭承包经营的前提下,引导分散经营的小规模农户组成专业生产联合体和大规模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开辟了在小规模家庭经营基础上,有效吸纳先进生产要素,提高农业整体规模效益的新途径,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现实选择。

二、现阶段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农业产业化经营在新阶段健康顺利发展仍面临着许多深层次的问题:

第一,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弱。虽然目前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已达66000多个,但龙头企业没有摆脱“小、散、低、弱”状态。大部分组织的龙头企业还是小企业,经营规模小,经济实力弱,辐射面狭窄,带动能力不强,缺乏抵御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的能力。龙头企业的科技含量普遍较低,科技投入少,在农产品精加工、包装、营销、品牌管理等方面缺乏有力的技术支撑。龙头企业的弱小直接影响了农产品的加工转化率。目前,初加工农产品比较多,精深加工的产品少。加工产品技术含量低,更缺乏有竞争力的名牌产品,品牌效应尚未形成。

第二,主导产业缺乏长远发展能力。尽管各地在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时,都确定了一些主导产业,但多是小规模、不成批量的产业,规模较大、竞争力强的支柱性的主导产业较少。有的地方由于龙头企业重复建设,农产品区域布局不合理,基地生产缺乏规模,资源优势发挥不够。更有部分地区由于信息滞后,或没有结合自身实际、从自身优势出发,在确立主导产业中存在趋同性,缺乏特色,缺乏与市场的紧密联系,导致了主导产业不能发挥在农业结构调整中的主导作用。

第三,组织化程度较低。分散众多的农户直接面对竞争激烈的市场,没有联合起来的强有力组织保护,农户切身利益的维权呼声因势单力薄而被市场变化的浪涛吞没,组织化程度低使农民难以在新阶段得到生存和发展。另外,农业科技教育现状、农民素质、农业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在国民经济格局中的地位等方面,也都与新阶段农业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

第四,利益机制不完善。利益机制是农业产业化的核心。完善的利益机制是农业产业化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一方面,龙头企业扶持生产的机制没有健全,加工、运销企业不能自觉地扶持生产,不能自觉地为生产环节提供资金、技术等各项服务,不能自觉地让利于农;另一方面,龙头企业与农户双方普遍没有结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互助协作、联动发展的关系,因而不能做到同甘共苦,不能形成长久的互惠互利的合作关系。

以上这些问题都是农业产业化发展中的问题。今后,总结经验,强化措施,扬长补短,大力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

三、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措施与对策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目的,以特色农业产业化经营带动农业结构的调整,从而实现农村和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要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本人认为以下措施与对策:

(一)壮大规模 ,增强带动能力。

以壮大规模和增强带动能力为重点,把龙头企业的发展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1、加强标准化体系建设,在产品质量上有新的提高。龙头企业要树立质量意识、品牌意识和名牌意识,采用国际标准、国外先进标准以及出口目标国的标准组织生产、加工农产品,并在包装、储运方面狠下功夫,提高产品质量档次。企业要对农产品生产、加工、包装、运输、销售等环节进行严格的标准化管理,尽快推进标明农产品产地、质量、等级的标识。

2、不断完善和创新利益联接机制。要从企业发展的长远着眼,正确处理好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利益关系,通过建立风险基金和最低保护价收购等方式,与基地农户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机制;龙头企业与农户要在自愿、平等、互利的前提下,发展订单农业,通过订单规范产销双方权利和义务。

3、加大投入力度,使龙头企业的发展能力有新的增强。要引导各类资本向龙头企业集中,做大做强做优龙头企业,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引导、其他社会投入为主体的多元化投入机制。要打破地域、行业和所有制界限,积极鼓励和引导各类资本兴办龙头企业。

(二)建立产业化经营的合作组织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要以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为目标,围绕农业主导产业和优势产品,多类型、多层次、多领域推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1、围绕主导产业和优势产品,突出专业合作社建设。突出农村各类生产大户,贩运大户和经纪人利用其生产、经营、购销的优势组建;加大力度扶持基层农业部门和农技人员利用技术优势组建;积极引导各类龙头企业、工商企业利用其资金、信息、管理和加工、流通优势组建;鼓励基层供销部门、科协和其他部门,利用人员、场地、经营优势组建。同时,突出培育一批加工、流通、信息型的专业合作组织,在强调数量扩张的同时实现质量的新提高。

2、以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为目标,突出标准化的推广和运用。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要坚持以质取胜,注重农业的标准化体系建设,按照市场准入制度要求,统一制定和实施产品质量和安全卫生标准,在合作社内部统一注册商标、统一包装,同类产品的不同合作社之间要互相协调、互相沟通,逐渐形成良好的价格运行机制。

3、努力提高运行水平,突出开展经营活动,在向经济实体型上过渡一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只有向实体化过渡,才能增强服务实力和能力,其自身也才会在带领农民致富的同时得到发展壮大。明晰产权关系,使社员的利益得到充分保护和体观;坚持民主管理、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体观合作制的性质;鼓励企业化经营,把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办成一个实体化的市场主体。

(三)积极探索与内部成员的利益联结机制。

篇3

农业产业化作为农业光明之路很早就为人所知。它的基本内涵是,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依靠龙头带动科技进步,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和企业化管理,形成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生产经营方式和产业组织形式。农业产业化是当前解决“三农”问题,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现代化建设的主要途径。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专家咨询团主任卢良恕在对兵团农业进行考察后指出:兵团农业由传统钓粗敢经营向现代集约经营转变,农业产业化是惟一出路。本文试从兵团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人手进行分析,证明龙头企业的发展,是兵团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关键因素。

一、合同生产模式是适应兵团实际的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

兵团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组织模式,当前主要是合同生产模式,即:由独立的农产品生产经营单位――团场职工、团场、食品加工企业、生产资料生产流通企业、农产品批发和销售企业等,根据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关联需要,彼此签订购销合伺,规定农产品生产的数量、质量、规格、供货时间、价格水平以及生产技术服务等,似确立缔约双方相应的权利义务关系。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公司+农户”模式。通过这种模式兵,团经过几年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通过对食品、纺织、节水器材等行业的整合,形成了以伊力特、新天为龙头的酒业集团;以中基为龙头的番茄酱加工集团;以冠农果茸为龙头的鹿茸、香梨加工销售集团;以天康畜牧生物、农垦乳业、香巴拉为龙头的畜产品加工集团;以天彩、青纺为龙头的纺织集团;以天业为龙头的节水器材集团。截至2004年底,兵团已有8家国家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21家兵团级、系统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29家重点农业龙头企业总资产达113.83亿元,带动兵团、地方和外省区农户40.66万户从事农业产业化经营,兵团从事农业产业化经营职工新增收入6.02亿元,职工户均新增纯收入1730元;建立起一大批优质棉、优质牛羊、马鹿、干果、酿酒葡萄、香梨、酱用番茄等与主导产业相适应的农产品生产基地,生产基地面积达591万亩。

从以上成绩看,兵团选择合同生产模式作为现阶段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组织模式,符合兵。团实际,与兵团当前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农业产业化发展阶段相一致。在以后的产业化经营中,还应继续强化该模式的应用。

二、兵团农业产业化经智发展关键在龙头企业的带动

合同生产模式需要处理的两个关键因素是“公司”和“农户”。“公司”即农业龙头企业,“农户”怀仅包括从事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兵团职工,还包括与之相关的土地生产规模、农业生产力水平等产业化经营链中产前的所有因素。只有处理好以上两个关键因素,使它们都具有较强优势,兵团农业产业化经营才能有大发展。

1.龙头企业的生产经营规模和水平,决定着兵团农业产业化链的规模和水平。

在一定时期内,土地单产很难有较大幅度提高,它在一定时期内为一常量,由此可知土地面积和农产品总量成正比例关系。因此,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生产规模直接决定与之相关联农业土地生产的规模。农业龙头企业的生产规模和水平直接决定农业产业化链上产前(包括:农机、化肥、农药、地膜、种子等)、产中(种养规模)、产后(包括:收集、运输、加工、储存和销售等)所有相关点的规模和水平,从而决定整个农业产业化链的规模和水平。因此,无论从兵团实际条件,还是从龙头企业与农业产业化的关系分析,农业龙头企业都是促进兵团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核心因素。

2.龙头企业能很好地解决兵团农牧团场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在龙头企业带动之前,兵团职工参与市场交易,都是靠个人单打独斗,处于市场竞争劣势。由于市场的多变性,职工也没有稳定的农产品销售渠道,收入状况波动性大,往往得不到自己应得的利益。而龙头企业凭借其强大的资金、技术和市场开拓能力,则可很好地解决以上问题。

龙头企业一头连着市场,一头连着兵团职工,它可以把市场信息、实用技术、管理经验传送给职工,并且通过职工与龙头企业签订的购销合同,很好地解决了广大职工进市场的问题:龙头企业稳定、大量的农产品收购,使职工产品难卖、增产不增收的状况得到改变;合同中有关农产品收购实行保底价、浮动价等条款,也能从某种程度上保护职工利益,并使职工可以参与农产品加工和流通领域的利润分配,增加了职工的收入;通过龙头企业在农产品生产地设厂,实现农产品就地加工,节约了农产品交易成本,提高了资源的综合利用率。同时也对兵团农牧团场工业化开辟新的就业门路、扩大兵团就业容量等起到促进作用。通过龙头企业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使兵团农业产业链得到延长,初级农产晶在深加工中成倍增值,提高了农产品的附加值和农业的比较效益,对于改变兵团农产品深加工能力不足、包装落后、“一车不如一筐,一袋不如一个”的状况都有重大意义。

3.龙头企业具有引导生产的导向功能,有利于兵团农牧团场结构调整。

龙头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都需要与之相关联的,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职工向其提供原材料。随着企业规模扩大,对原材料需求数量也不断扩大,从而带动更多职工或土地参与农来产业化经营。在这一带动过程中,职工根据企业需要不断调整自己的种养结构,从而使兵团农业产业结构逐渐趋于合理化,照以上规律,经过一段时间发展,加上兵团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政策的导向,就能逐步实现兵团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目标。随着产业化经营向前推进,又会带动产前的农机、化肥、农药、地膜、种子、饲料,产中的技术服务和产后的收集、运输、储存和销售及与产业化经营配套的服务性行业发展,形成一大批农业服务性龙头企业。在龙头企业带动下,农牧团场农业、工业、服务业逐步趋于合理比例,最终达到农牧团场三次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

三、加快发展农业龙头企业的对策和建议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兵团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是兵团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壮大兵团,致富职工群众”总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笔者就如何加快发展农业龙头企业提出以下建议:

1.将培育农业龙头企业作为发展兵团农业产业化的关键工作来抓。

兵团要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一个最关键因素就是要大力促进农业龙头企业的发展,对农业龙头企业应做到思想上重视,政策上扶持。思想上,应看到农业龙头企业对兵团农业产业化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明白龙头企业的重要地位,使其真正成为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龙头”。在政策上,应给予各种有利于和促进其大发展的优惠政策,对龙头企业在税收、资金、技术、人才、土地使用等方面倾斜。建立多元化的投资机制,为兵团农业产业化发展注入更多的资金和技术。

2.督促龙头企业加强自身发展。

龙头企业发展壮大,根本还是要靠自身努力。如果企业内部体制陈旧,管理混乱,官僚风气滋生,技术设备落后,科技创新能力差,人才缺乏,即使管理部门再重视,政策再优惠,其发展壮大的可能性也是微乎其微。所以,龙头企业自身努力,才是其大发展的根本条件。只有龙头企业自身具备优良、适合发展的基础条件,加上兵团党委各项政策扶持,才能达到如虎添翼的效果。

3.推进龙头企业与职工建立起紧密利益共同体。

如果农业龙头企业与职工间利益联结松散,企业与农工只是单纯产品买卖关系,职工不能分享到龙头企业产中、产后利润,则这样的龙头企业与一般工业企业无区别。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一个最主要的目的就是,提高农业的比较效益,使职工获得农产品加工和流通领域的利润。而要使这些成为可能,就要求龙头企业与职工间建立紧密的利益关系。兵团农业龙头企业与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职工建立紧密利益关系,是农业产业化经营内在的必然要求。

4.加大对特色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

篇4

农业产业化经营坚持市场引导生产发展的理念,按照市场需求安排生产,确定主导产业,优化资源配置,开展经济合作,减少了农业结构调整的盲目性,推动了农业结构调整的深化。农业产业化经营坚持用工业化思维引领农业现代化发展,按照工业化的要求推动农业向商品化、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和组织化迈进,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农业产业化经营坚持一体化发展理念,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流通,拓展产业链,推动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构建农业完整的产业体系,提升了农业的整体素质、效益和竞争力。农业产业化经营坚持以农为本、带农富农理念,要求龙头企业必须与农户建立合理的利益关系,通过制度安排把加工销售环节的增值传导到生产环节和农户,使农户通过产业化经营真正得到实惠。农业产业化经营坚持龙头企业带动,互助共赢,和谐发展的理念,既抓住发展龙头企业这个产业化经营的关键,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又大力扶持联结龙头企业和农户的各类服务组织发展,特别是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企共发展,实现企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的目标。农业产业化经营坚持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发展的理念,大力引进开发新产品、新技术,使用新装备,提升了农业的竞争力,提高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2.农业产业化经营走出了一条符合国情的农业现代化发展道路

在家庭经营基础上发展农业现代化,实现规模经营和规模效益是关键,实现小规模分散农户与市场的有效对接是保障。农业产业化经营通过拓展产业链,建立组织链,完善利益链的方式,把分散经营的农户纳入产业化经营体系,实现了小生产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通过扩大农户经营外部规模的方式,提高了农业的规模效益,从而成为在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发展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一个有效途径。

这种生产经营方式,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既可以发挥家庭承包经营的优势,充分调动和发挥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又可以有效地把企业在资金、市场、管理等方面的优势以及各类服务组织特别是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组织带动农户等方面的优势集于一体,成为承载现代物质装备、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组织载体,成为培养新型农民的有效平台。这个制度创新,既符合中国国情,也顺应了世界农业发展的大趋势,对于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农业产业化经营探索建立了企业带农惠农利益联结的新机制

让农民分享到产业发展和市场扩张成果,是让农民共享改革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产业化经营通过合同、合作、股份合作等利益联结机制,将农户融入产业化经营的产业体系之中,农业成为产业体系的第一车间,实行“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使农业和农民可以分享到加工和销售环节的利润,分享产业拓展和市场扩张的成果和利益。这个利益联结与分享机制主要有三种类型:

3.1合同联结利益分享机制 是指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或龙头企业与各类服务组织之间通过签订农产品产销合同的形式实现联结,通过规定交售农产品的品种、质量、时间、收购价格以及龙头企业承诺的服务内容和项目等实现利益的分享。这其中制定合同价格和履行合同是关键。合理的利益分享通过价格调整来实现,目前主要有合同保证价格、市场保护价格+随行就市、优惠提供主要生产资料+高于市场价格收购、二次分配(或称返还利润)等几种方式。

3.2合作联结利益分享机制 是指农户通过组建合作社、专业协会或其他合作组织,以团体的形式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从而达到实现自身利益,提高谈判地位,增强市场影响力的目的。合作社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担任两种角色:一是充当龙头组织,实行产销或产加销一体化经营。有的合作社对社员生产的鲜活农产品实行“四统一”,即统一提供化肥、农药、籽种,统一技术培训,统一防虫治病,统一销售产品;有的合作社还负责对社员的产品实行统一包装,加贴统一品牌;有的合作社还兴办农产品加工企业,并将加工品销到市场或者统一卖给龙头企业。这种情况下,农户是合作组织的成员,联结方式是把农民组织起来加入合作社,利益实现靠全体社员共同努力。另一种是充当中介组织,一是代表社员的利益,与龙头企业进行谈判并签订农产品产销或初加工合同;二是在合作社内部监督社员按照合同完成各自的生产任务。这种情况,农民与龙头企业的联结通过合作社与龙头企业签订合同来实现,利益的分享通过两个步骤来实现,第一步是合作社代表成员与龙头企业鉴定合同,通过谈判协商争取一个好的价格。第二步是将收益按照合作社章程规定的原则和利润反还的分配方式分配给社员。合作的方式,农民与龙头企业打交道,将分散的个体有效组织起来,有利于农民利益的争取和实现,交易成本的降低,也有利于农户和龙头企业关系的沟通与协调,是今后发展的方向。

3.3股份合作联结利益分享机制 股份合作方式下,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利益联结方式更为紧密,是在劳动联合基础上的资本联合,农民既参加劳动,又集资入股,实行按劳分配和按股分红相结合,农民与龙头企业联股联心,“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在这种利益联结方式中,龙头企业一般演化成为股份合作制法人实体,而入股农户则成为企业的股东和企业的“车间”工人。农民既以劳动者的身份获得工资报酬,又以股东身份分享加工、销售环节的利润,企业与农民由彼此独立甚至是相互对立的利益主体变为统一的利益主体。

企业与农民毕竟是两个不同的利益主体,企业追求其利润最大化,无可厚非,但是,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却不同,它与一般意义上的加工流通企业不同。政策要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必须以农为本,通过多种形式带动农户发展生产,并且,还要有明确的制度安排,使他带动的农户实现增收,同时,努力增加产量,保证供给,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这些不是每个企业都能理解和认识到的,有的即便认识到了,也不一定会做。因此,需要引导、示范,也需要监督。引导,就是通过宣传,使企业了解为什么龙头企业要带动农户共同致富,引导更多企业参与进来;示范,就是树立典型,让其他企业有对照,有榜样,看得见,知道向哪个方向努力;监督,就是对于脱离农业,不能带动农户,甚至欺农害农的龙头企业要及时取消资格,并不再享受有关政策。为此,应逐步完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淘汰机制。

2000年,按照中央的要求,农业部等八部门开始联合认定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四批共认定国家重点龙头企业893家。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实行动态管理,优胜劣汰,有进有出,等额递补的管理制度。个别没有能力带动农户,不愿意带动农户,甚至欺农的企业,不能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企业和社会责任意识差的企业,在监测中被淘汰出局,符合条件的递补进来。每两年进行一次监测评估,2002年对第一批151家国家重点龙头企业进行监测评估,经全国农业产业化联席会议认定,有14家企业被取消资格;2004年对前两批372家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进行监测评估,有22家企业被取消资格;2006年对三批582家国家重点龙头企业进行了全面监测,有40 家企业被取消资格。三次监测,共有76 家企业被清退出农业产业化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的行列。各省、区、市也都认定了省级重点龙头企业并建立了监测淘汰制度,许多省份还要求各市、县也要因地制宜地确定当地的龙头企业,这样就形成了国家、省、市、县不同层次的龙头企业群。2006年,省级重点龙头业有4800多家。

4.农业产业化经营创造了带动小农户发展现代农业的多种模式

各地因地制宜、因业而宜,探索创造了包括“公司+农户”、“公司+中介组织+农户”、“农民合作组织+农户”、“专业批发市场+中间商+农户”等多种带动小农户发展现代农业的组织模式。

4.1“公司+农户”组织模式 这是以农产品加工企业为龙头,重点围绕一种或几种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与原料生产基地的农户实行有机联合,实行一体化经营的组织模式。在实际运行中,龙头企业联基地,基地联农户,进行专业性协作。实施“公司+农户”,应具备3个条件:公司设有专门部门负责基地建设与农民打交道;公司有精干的服务体系,或通过社会化服务体系对合同农户进行系列化服务;公司通过保证价格或保护价加市场浮动收购农户产品,确保农户所得。

4.2“公司+中介服务组织+农户”组织模式 这种组织模式与“公司+农户”模式最大的不同,就是公司同中介服务组织签订合同,中介服务组织再与农户签订合同。中介服务组织,有的是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有的是村集体经济组织,有的是农技推广部门、基层供销社,有的是农村中的经纪人或种养大户,这个“加号”很丰富。这些中介服务组织,实际上是连接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其主要作用有两个:按照龙头企业的要求组织、协调和监督农户进行生产作用;通过多种形式对合同农户实行单项、多项或系列化服务。

4.3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户”组织形式 这是一种以农户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农民自愿参加,在一种农产品为主导产品的产前、产中、产后等环节,实行单项、多项或系列化服务的专业性经济组织。这种组织模式,或由农村能人牵头,或由村委会牵头,或依托龙头企业、农技部门和供销社等,发展类型多种多样。近几年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迅速,正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篇5

[关键词] 农业产业化 营销战略

对于农业产业化经营而言,选择正确的市场营销战略意义重大,这不仅关系到农业产业化经营能否进一步健康发展,更直接关系到我国农业能否经得起“人世”以来国际市场的严峻考验,事关中国农业未来的发展,我们应该从时代责任感的高度来认识其重要性。随着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深入推进,客观上迫切要求产业化经营系统全面审视自己的经营思想和营销理念,彻底地从计划经济时代的以生产为中心的农产品营销观念的认知中摆脱出来,全面导入现代市场营销创新,这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客观要求和必然选择。

一、观念――绿色营销战略

农产品市场经营观念的创新――农产品营销创新的先导。为了实现诸如利润、销售增长率等目标,农产品经营者必须进行市场调研、产品开发与农产品储运、销售等一系列与市场有关的经营活动。在从事这些活动时,应当以什么样的理念为指南,应当如何处理企业、顾客、社会之间的利益关系,就成为任何企业或生产经营者必须首先回答的问题。对于这一问题的回答,就构成一个企业的市场经营观念,也称营销管理观或市场营销观。它是决定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方向的指南,也是为经营者在组织和谋划企业的市场营销时的指导思想和行为准则,概括了企业的经营态度和思维方式,贯彻于企业市场营销活动的全过程之中。

绿色营销是指企业在整个营销过程中充分体现环保意识和社会意识,向消费者提供科学的、无污染的生产和销售方式,引导并满足消费者的有利于环境保护及身心健康的消费需求。企业选择并实施绿色营销战略,在其经营活动中采用现代营销模式,追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因此,绿色营销作为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无疑成为现代企业,尤其是绿色食品生产企业市场开拓的必然选择。

近年来发达国家对有机食品的需求迅速增长,并以每年20%的速度递增,按此增速,预计再过十年,其消费量将是现在的5倍,这种需求将超过其本国的供应能力。目前,西欧是最大的有机食品需求市场,消费量最多的是奥地利、瑞士、英国、德国等,其供求矛盾已日趋突出,由于国内生产能力有限,在相当程度上要依赖进口。而这些国家有机食品供求矛盾的出现,恰恰给我国农业企业带来无限商机。所以,我国农产品生产、经营企业要明确自己的战略方向,也就是说,要进入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必须树立绿色营销观念,大力开发有机食品,获得绿色认证,开展绿色营销。这将是我国农业企业进性战略转型的有利契机,也是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方向。

绿色食品生产企业只有制定明确的绿色营销战略,才能正确实现绿色食品的市场营销管理。首先要根据绿色消费趋势,发现市场机会,确定绿色食品营销的战略任务;其次,根据绿色食品标准,确定绿色食品的业务组合计划,对绿色食品市场进行市场细分后再选择目标市场,并进行产品开发和研制,选择恰当的发展战略,制定包括清洁生产在内的战略规划;第三,根据绿色消费的要求制定绿色营销策略计划。

二、市场选择―― 目标市场营销战略

我国目前的农产品营销基本上还属于粗放式经营,即大量营销阶段。当然,这与我国特定的历史与现实环境是密不可分的。因为我国是占全世界四分之一人口的人口大国,解决13亿人口吃饭问题一向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首要问题。但现在我们早已解决了粮食产量问题,正面临着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与生活质量问题,更面临着国际化问题,面临国外农产品竞争的压力。所以,面对国内外不同市场的不同需求,必须采取不同的市场营销策略,以更好的满足市场需求,赢得竞争。

比如,对于果菜市场来说,不同城市的居民有着不同的消费习惯。象冬瓜市场,南方城市大多喜欢青皮品种,而北方城市则接受粉皮冬瓜;西瓜市场更为复杂,有的城市喜欢黑皮品种,有的城市喜欢青皮品种,还有的城市青睐花皮品种;以前我们喜欢西瓜越大越好,现在则趋向于高品质、小型化等。面对这些变化,果菜市场营销必须提前做好市场调研,对市场进行细分,实行目标市场营销。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农业产业化的目的不是为了单纯地追求产业链的延伸与完善,也不是单纯为了追求提升农产品附加值,而是通过农业产业经营系统内部的整合,使得农产品的品种、规格、数量、质量与服务更好地符合目标市场需求,从而获得组织的壮大和利润的实现。

三、竞争战略选择 ―― 差异化战略

竞争是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我国农业的整体竞争力还很弱。要想取得相对的竞争优势,就必须选择适当的竞争战略。通常来讲,基本的竞争战略有三种:总成本领先、差异化和集中一点。我国农业长期以来更多的是采取低成本战略。这种战略虽然有效,但容易低水平重复竞争,附加值也低,不能充分体现产品价值,经济效益差。我国幅员广阔,各地地理、气候差异大,这种差异自然的战略选择就是差异化。

目前我国的粮食生产(如玉米、小麦等),各具优势。针对各种用途而生产的农产品,经合理调配拥有广阔的市场。比如不同品种的柑桔,有专门用来榨果汁的,有专门供应水果市场的;不同的玉米品种,有的只能作饲料,有的则可以提取生物保健品。因此,有了品种的调配,相对分流了一般品种,既提高了农民的收入,又缓解了单一品种产量过高的压力。除了做好品种调配外,农产品加工业也要发展。政府应出台相应产业政策鼓励农民改良品种,同时给予相应信贷政策,支持有发展的农产品加工业项目。

四、发展战略选择 ―― 一体化战略

所谓农业产业一体化发展就是农业产业链向上游、下游发展或与同一层次相关产业联合,最终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过去,我国农业各产品、各地区基本上都是单独发展,难以形成集群优势,形不成气候,在市场上也就没有更大的竞争力。一体化发展可以把一个产品发展为一个产业,从而提高产品乃至行业的附加值。

“十一五”期间,河南省将积极实施“加工带动”战略,大力发展“厨房经济”、“餐桌经济”,提高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和产业竞争力。例如,漯河市发挥畜产品加工能力强、养殖业基础好的优势,从2001年开始组织实施了“双汇产业化工程”。以双汇集团等食品加工企业为龙头,从名牌带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农副产品加工、畜禽饲料生产等方面,带动全市养殖业、种植业发展。目前,全市辖区内各类畜产品加工企业200多个,其中,中等规模以上畜产品加工企业28个,年加工肉类制品110万吨、乳制品7.7万吨、皮革60多万平方米;年屠宰加工生猪能力达到700多万头;畜产品加工企业实现了高速、高效发展,双汇集团2005年销售收入超过200亿元,汇通集团2005年实现销售收入16.3亿元。催生出了一批具有较强影响力的名牌产品,全市肉类制品行业已拥有“中国驰名商标”2个,“中国名牌产品”3个,“河南省名牌产品”3个。26万养殖场/户从事畜牧业生产,农民来自畜牧业的现金收入占农民现金总收入的三分之一。

五、品牌战略选择 ―― 名牌战略

随着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开展,很多龙头企业开始意识到品牌的重要性,越来越多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系统开始有意识地应用品牌策略,以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例如,河南省就特别重视农产品品牌建设。在中国,每10根火腿肠中,有5根出自河南;每10个速冻水饺中,有5个来自河南……此外,麦当劳、肯德基在中国的主要半成品原料90%来自河南。中国肉类协会公布的42个“2005―2006中国肉类工业影响力品牌”,河南夺得5席(双汇、永达、大用、汇通、志元),成为拥有该品牌最多的省份之一。河南正逐渐成为肉食品名牌的聚居地。畜产品加工业已成为河南工业的第一支柱产业,成为工业反哺农业的主渠道。

创驰名品牌是解决农产品卖难和提高农民收入的根本途径。事实上农业产业化的过程就是一个依靠品牌优势,逐步建立农业产业规模优势,最终使农业产业得到进步和完善的过程。没有农产品品牌的创立和扩张,没有驰名农产品品牌的优势,就不可能有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健康发展,也就不能彻底解决农产品卖难问题以及农业增产与农民不增收的矛盾。

总之,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我国农业发展的基本战略,无疑为我国农业发展确定了正确的方向。但是,究竟我国农业应该如何走产业化发展的路子,还必须明确具体的方向。农业企业以及相关部门只有重视并正确实施与农业发展密切相关的营销观念、市场选择战略、竞争战略、发展战略和品牌战略,才能保证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快速、健康、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先锋等.河南农业产业化发展研究[J].河南省社科联重点调研课题, 2002

[2]曹献存陈先锋王学友:市场营销学[M].天马图书公司,香港,2005

篇6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分包,投包,农业政策。

农业产业化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是农业体制的创新和生产经营方式的变革,是在巩固的基础上,把小生产变为大生产,实现农业规模化、集约化、企业化经营的有效途径,也是农村稳定,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有力措施;扶持、引导扩大农民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走农业产化之路,是当前农村工作重中之重。

一、关于农业产业化经营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资源开发为基础,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的主导产业、主导产品,按照产、供、销,种、养、加,贸、工、农,农、科、教一体化经营的原则,把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各个环节结成统一的利益共同体。在实现形式上表现为生产的专业化,布局的区域化,服务的社会化,管理的企业化。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本质特征是:以市场机制组织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和销售,使三者之间由原来的单纯买卖关系变为以利益为纽带,以契约的方式结成利益共同体,形成促进农业发展的新机制,实现利益一体化。

从制订战略性政策的角度来认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基本内涵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推进农业运行的全过程,其中除农业产品市场化外,特别重要的是作为农业生产资料的土地和技术的市场化;二是推进农业运行的高度化。一方面是将传统的低级产业一一粮食种植业降低比重,通过发展其它种植业,用农业结构调整的方式,促进农业高度化发展;另一方面是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使农业向第二产业延伸提高其附加值,再则是提高农业生产的技术含量和水平,使大工业技术和"实验室"技术能普遍而有效地运用于农业生产的全过程.三是实现农业运行的有序化,不但使农业生产各部门要有组织性地进行局部的分工与协作,而且还要实现全社会范围内农业资源的有序和有效配置。

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农业从传统的产品生产演进到商品生产,农业商品化、市场化经营明显区别于计划经济时期的产品农业。基于这一认识上的转变,将为政府制定和实施农业政策注入新的内容。如何实现农业增产只是问题的一方面,实现农民增收才是我们工作的中心。这是因为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农产品市场已经实现了"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变,农产品短缺的历史将一去不复返。过去一提到农业往往意味着农业生产以产出为首要目标,现在所说的农业产业化经营首先必须认识"经营"农业的真实含义,即搞农业生产要与赚钱挂钩;农业不再是过去的"从田头到地头"只求产出不求收益的统购统销的模式,而是要使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一直延伸到"餐桌",让农业经营者利用市场机制获得和投资其它产业-样的平均利润。农业不仅包括传统的种植业,也涵盖畜牧和水产养殖业的向产前和产后的延伸。在产业化经营农业的观念下,过去单个的某一种农产品都形成了一个产业链或产业体系,整个农业将呈现为众多的各具特色的"链条型经济"格局。积极探索种、养、加相结合,农、工、商综合经营,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产业化经营方式,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从根本上提升农业的经济效益和市场竟争力,实现农业的深度和广度发展,是制订和实施农业产业政策基本点。

"经营"农业还体现人们对农业的需求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人们在对农业产品的质量和多样化提出新要求的同时,也要求农业功能的多元化,出现了"生态环保农业","旅游观光和休闲农业"等新的内容,这就要求农业生产者要实现质的飞跃,不仅要懂得农业生产的"田间管理"而且还要懂得农业的经营管理,要树立竞争意识和品牌经营意识,讲究市场营销策略,努力开拓国内外市场,要借用工商企业管理的理念,用工商企业的经营之道去经营农业生产,推进农业的企业化建设。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另一种含义是对农业再生产过程的整合,它包括相关各经济利益主体的明确分工和利益的合理分享,这是"利益共同体"的内在要求,最终能使各相关的利益主体都得到保障的同时实现降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市场成本。目前,农业产业经营实现形式是龙头企业带动农户,实行基地化,集约化生产,这种模式是由具体的农产品生产引发和拓展而成的。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基本上属于这个层次,虽然已取得了初步的成绩,但仍属于起步阶段。"公司十农户","订单农业"多受制于市场开发不力,流通渠道不畅及信用关系脆弱等因素的影响,农民时有增产不增收的现象,靠"田头摆卖",小商小贩式地"惨淡经营"。因此,寻找农户小规模经营与社会化大市场对接的有效途径,通过生产要素的合理流转和配置及在产业链上的分工与合作,将各经济主体的利益有机地结合起来,转化市场风险,提高农户的组织化程度,应成为我国政府农业工作的基本出发点。

农业产业化经营呼唤政府职能的转变,因而对政府指导和管理农业提出了新的要求,政府在农业产业化经营条件下主要是通过相关政府和法律为各参与主体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从制订政策的角度来把握,一是要发挥农民主体精神和首创精神,遵重农民意志,不搞硬性搭配,不搞一刀切,实行自愿、自觉的原则,以典型示范引路,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引导农民调整生产要素结构和产品结构,提高农业效益。二是要加大各级政府农业管理机构的设置和职能定位的改革力度,从创造"产业化"农业和"经营"农业的良好环境出发,切实转变工作思路,为农业产业化发展保驾护航。三是要重视农业产业化经营人才培养。长期计划经济的影响,农业生产产品化的观念使农业商业化经营未能获得全社会认同,农业经营管理人才奇缺。因此,要十分注重发现、培养农业经营人才,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积极引导具有市场开拓能力人才投身农业产业化经营。

二、关于农业产业集约化、规模化发展

没有土地规模经营,就没有高效的农业产业化经营!这是国内外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朴素而宝贵的经验。农业产业化作为我国农业市场取向改革的继续和延伸,必然要求引入新的市场关系。作为生产要素之一的土地市场建设尤其为首,因此,必须加快培育农村土地市场,实现农地流转的市场化。目前我国土地经营大都停留在联产承包责任制基础上的"分包"这一层次上,土地经营规模狭小,地块零散,调整频繁,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没有形成,极大地阻滞了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另外,个体农民无力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和进行农业技术改造,集体组织的弱化难于将分散的劳动集中起来,削弱了农业生产持续稳定发展的后劲。这种分散经营的结果还会引致土地低效率利用,同时也无法满足"大农业"所要求实行机械化,规模化生产的条件。笔者认为:制订相关并实施有关政策,建立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通过土地入股的方式实现分散的土地使用权再次集中,把土地资源的配置问题与农业产业化经营问题结合起来,促进农业土地资源向优势产业和优势龙头企业转移是当务之急,是我国解决农业产业化经营所面临问题的关键性工作。

前提下,平均分包形成的土地使用格局已不能适应社会化大生产、大市场的要求。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土地的稀缺性进一步提高,土地经营格局的相对凝固化使想多耕地的人不能多耕,不想耕地的人又不能不耕;耕地的人不愿增加对土地的投入,不想耕地的人又不愿放弃所承包的土地。这样就不利于土地向农业龙头企业集中,不利于土地的规模化,集约化经营,也不利于农业劳动力进一步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平均分包土地只能解决农民基本生活条件问题,对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土地利用率来说存在明显缺陷:(一)、农业粗放经营,规模过小。(二)、出现农户兼业或弃耕现象,土地丢荒,降低土地效率。(三)、国家集体因发展和建设需要征用农村土地十分困难,不利于农村城市化规划与发展,妨碍农村小城镇建设。(四)、土地开发和流转过程中经济利益分配不公。(五)、因征地完全失去土地的农民的生活难以保障。为此,把解决土地的所有权、使用权、承包权问题作为突破口,改"均田制"为"投包制",实现土地经营从"公平"到"效率"的飞跃,是新时期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结点"。建立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的基本设想是:在不改变原土地所有制的前提下将土地折价入股,农户土地经营权转换为土地收益权,土地经营从实物形态转换为价值形态,使土地收益和分配股份化,从而保证了农民承包土地的收益。,通过股份合作社(村、镇集体经济实体、农业公司)土地所有权的入股,把所有权同处分权分离开来,集体的土地所有权不变,土地处分权在股份合作社里,收益权在农户手中,实现土地"三权"分离,这样使土地可以在股份合作社或更大的范围内集中、流动和合理规划使用,实现更大规模,更高起点上配置土地资源。农业也就能够由粗放经营走向集约经营,由小生产转向大市场。

目前,我国正积极调整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大力发展"三高"农业,逐步形成开发了一批各具特色的农业商品基地,对增加土地效益,实现农业专业化生产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农业基地化、专业化生产并非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终结,它仅仅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前端,是初级阶段。从土地使用权结构上来看,"基地化"生产,是以农户分散生产为特征的,是在有限的土地上集中了大量的农户进行同一品种、类型的农业产品生产。这种以分散农户做主体的生产模式,必然不能适应灵活地变换农产品种的生产。由于分散经营的模式自身存在不能适应市场变化的缺陷,农户的利益只能命系于目前单一市场功能的"龙头企业",而这种带有明显"中介"性质的组织和农户之间并未能达成"共担风险,共享收益"的共识,脆弱的信用关系常常因为市场价格变化的不利影响而相互毁约,使处于相对弱势的农户利益得不到保障。

和我国中西部地区相比,广东顺德、南海、东莞等农业产业化发展程度要高一个层次。这里"农田基础设施的建设较好"、"农业科技投入较大"、"农村信息网建设较快"等。但笔者认为最根本的原因还在于他们敢于大胆革除不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旧的土地管理体制,建立了加速土地使用权有偿流转的机制,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和产出率。顺德、南海在土地使用权流转制度建设中走在全国的最前头,早在1993年便开始了以土地使用权为中心的农村股份合作制改革。这项改革在保证集体对土地的所有权的前提下,改变土地分散经营的格局,从整体上对土地资源进行综合规划和利用,促进土地的合理流转和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并通过向村民配置股权,把土地承包经营权转换为土地收益权,进一步明确了农民在集体经济组织中的地位,明确了产权关系和利益分配关系,保障了村民承包经营土地的收益权。目前他们在进行"固化资产"改革,就是将村里集体资产、土地量化成为若干股,其中20%为集体股,80%为个人股。集体股所得红利用于村里公益事业各项集体福利,个人股按联产承包责任制或现在可以入股的人数平均分配,股份可以在一定的范围内流通、转让。土地管理权归村、镇股份合作社,股份持有人有投包土地使用权的优先权……。他们改革的成功之处在于:(一)、实现了土地资源的重组。由于农户土地经营权由分散承包向投标集中招包方式转变,承包期内农田基本建设投入有了保障,大规模利用土地成为可能,建设农田"园林化、布局区域化、作业机械化、农艺规范化、经营规模化、服务社会化、管理科学化"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便有了条件。(二)、由土地资源的重组引发劳动力资源重组。因为推行股份合作制后,保障了农民对土地的收益权,使土地的承包权与经营权从原来不可分割关系转变为可分离关系,为部分有资金有门路的农民放弃对土地的"依恋"提供了条件。他们从被"束缚"的状态中解放出来,一心一意从事第二、三产业,加快了农村过剩劳动力转移的速度,实现了劳动力资源的优化组合。(三)、一部分有技术专长的农民(当地农民、外地农民和外商等)通过投标获得了发展规模农业和"三高"农业所需的"大土地",使"龙头企业"的成长、发育有了根基。因为建立在土地规模经营基础上的龙头企业(即拥有自有土地使用权、拥有自有生产基地的大型农业经营者)才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主力军,一句话,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最终需要"大农场"的建设来奠基。(四)、实行土地"三权分离",改变了原来因人均分包土地,使土地难于集中规划和合理利用的状况,为土地集中统一规划、统一开发、统一管理创造了条件,加快了农村城市化进程。

目前,我国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基本上没有形成,从全国范围来看,土地在农户之间的调整大都采用行政方式为主。土地作为农业生产中不可替代的生产要素,如果不能实现流转的市场化,那么农业产业化经营必定是残缺不全的。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农村土地市场化问题的研究,发挥政府在农业产业化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在充分照顾我国农民各方面利益的基础上,制定和实施农业土地使用权流转政策,用市场化的理念实现土地资源向大型龙头企业、农业公司集中,进而实现农业土地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三、关于龙头企业培育与建设

培育经济实力较强、具有健全销售渠道和较强农产品深加工能力,与农户结成利益共同体的农业龙头企业是实现农业产业化、现代化的重要基础。在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调整中,龙头企业担负着开拓市场、技术创新、引导和组织基地化生产与农户经营的重任,是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调整的重要力量。

"公司十农户"的经营模式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初级阶段,在这个阶段中,按照"一体化"农业的要求,全面重新配置资源,形成一大批产业关联度大、技术装备水平高、经济实力雄厚、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和企业集团,使其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中占有相当份额,形成农业主导产业和产业开发体系,使农产品加工业增加值在农业增加值中的比重有较大提高,带动更多的农户和生产基地,促进农民收入稳定增长。目前,在未能形成大规模、集约化农业生产的情况下,把龙头加工、流通企业建设好不惜为明智之举。农户可根据加工企业对农副产品原料的需求状况来调整自己的种养结构,将自己的生产进程变成产业链上的一个有机环节。这样,通过龙头企业的组织与带动,使众多的分散经营的小农户逐步走向专业化生产,从而在一定的经济区域内形成了规模化经营。大力发展加工型龙头企业,使更多的农产品在深加工中成倍增值,改变我国农产品加工能力不足,包装落后,销售渠道不畅状况具有积极意义。据了解,发达国家的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大都在农业产值的三倍以上,而我国还不到80%。发达国家农产品的加工程度-般都在9O%以上,我国只有2O%一3O%。因此,必须把培育龙头加工企业作为发展农业产业化的关键工作来抓。从长远的角度来看,我国农业生产应选择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方向,构建拥有自有农业生产基地的"大农场"才是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程度的根本出路。目前,由于我国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带动力弱,普遍存在组织程度低,产品流通渠道不畅等问题。尤其是企业与农户各个环节的联结上没有建立起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稳定机制,影响了农户追求产业化规模经营发展的动力。因此,政府农业工作机构如何转变职能,创造条件,加快龙头企业尤其是具备市场开拓能力的大型企业建设和规范显得特别重要。

目前,我国沿海地区外商投资经营的农业开发企业正发挥着重要的带动和龙头作用,这也是我国龙头企业建设的重要力量。我国政府应充分认识并制订实施优惠政策,大力引进国际先进农业企业管理人才和吸收先进管理技术。学习外商兴办农业企业的管理经验,积极推行农业企业化管理模式。充分利用外商资汛灵活、渠道畅通的优势,,拓宽销售渠道,拓展国内外市场,解决农民"卖难"问题。同时要突破引进外资只兴办工商实业的传统观念,大力倡导引进外商兴办农业。

培育龙头企业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真正将农业产业化模式与市场机制结合起来,我国政府农业工作重心应放在支持、引导、协调、规范和服务上。实施政策的着力点应放在为农业发展提供诸如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公益性技术服务,金融、信息服务等"公共产品"上。特别应避免培育龙头企业时政府农业机构具体介入,因为那样做将违背市场经济中市场主体要做到"四自主"的最基本原则。各级政府应清醒地认识到,市场机制的诱导才是企业真正成长、壮大之道。出台引导、扶持政策为的是鼓励农业生产的组织创新和技术创新,使之不断提高和改善农业经济效益,而不是因政策的实施或因政府的硬性捏合,象设立政府工作机关那样"人为造就"龙头企业,最终造成农业"龙头企业"的建设和培育对政府的严重依赖,削弱农业的组织创新能力,并让政府财政背上包袱。

四、关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必然涉及到土地使用结构调整和农产品结构调整。这是农产品市场状况发生变化的结果。目前,我国农业经济所面临的市场格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一方面,表现为农产品的供需状况已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急剧转变。从市场需求的变化来看,在解决了温饱和进入了小康阶段后,在食品需求当中,增长最快的不是作为原料的初级农产品,而是经过多次加工具有较高附加值的农副产品,消费者的食品支出中归初级农产品生产者的份额日益下降。相反,对肉、禽、蛋、鱼和蔬菜、瓜果类副食品的需求明显增加。市场需求的变化方向已通过市场价格机制明确指示农户缩减或淘汰目前已不受欢迎的传统作物和品种,特别是质量低劣的品种,而开发和扩大具有市场潜力的新兴作物或新产品种植成为农业企业家能否在农产品市场中获利的关键。另一方面,农业生产成本发生也发生了变化,农业劳动力机会成本的上升,诱发农业工资的攀升,随着耕作方式的改变,种植业更多地依赖化肥、农药和农膜等现代物质的投入,由于这些投入品的价格不断上升,使种植业在农业产业结构中处在最不利的地位,粮食作物中的一些传统品种,尽管受到强有力的行政干预,种植面积仍然大幅度减少,农户们只好被动地应付那种"用最好的土地来生产最不值钱的东西"的政策。与此同时,新的、比较优势产生,使一大批新兴品种和优质品种的开发和引进,农产品结构正在广大农村发生深刻变化,再考虑到"入世"将带来农产品市场的整体开放,有理由认为,这种市场格局的深刻变化将导致全国性农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调整农业产业和产品结构正好是这一市场格局变化内在要求。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归根结底是实现在新的市场格局中的农业效益和体现农业结构变化中的比较优势。所以,从制定政策的思路上考虑,为保持农业生产的持续增长,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就必须把发展效益农业作为农业生产产业化经营的一项基本政策来实施。因为效益农业的实质是农民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农业,因而必然是以市场为导向的农业,农业生产产业化的变革充分显示了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也显示了效益农业与农业现代化的高度一致性,这启示着我们必须为农业的政策环境的进一步改善作出努力。因此,各级政府要从提高我国农业整体效益的要求出发,制订切合实际的可操作性的政策,鼓励农户对农业结构作深刻的调整。我国目前调整农业结构最大的困难是在对用地结构的调整政策的理解和运用上,系列农业政策中对区域性粮食自给或基本自给目标的追求造成我国农业产出结构调整的范围和灵活性受到限制。如何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政策适应当前农村市场经济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又一重大课题。

主要参考文献

1、广东南海市农村改革试验区资料汇编

篇7

【关键词】 农业产业化 主导产业 龙头企业 对策

农业产业化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它适应了我国农业在经济体制上从传统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的客观要求,它实现了布局区域化、生产专业化、经营一体化、管理企业化、服务社会化,显着提高了农村经济的组织化程度,较好地解决了农户小规模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它提高了农业的比较利益和劳动生产率,有效推进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和生态农业转化的进程。农业产业化是一种新的农业发展观,是农业经历了原始农业、传统农业发展到现在的产物。农业产业化就是以市场为导向,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以地方农副产品为特色,以主导产业为龙头,利用区域优势,依靠龙头企业和各种中介组织的带动,实行多种形式的一体化经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有效地拉长农业产业链条,增加农业附加值,提高农业整体效益的一种新型农业经营方式。农业产业化实质上是对传统农业进行技术改造、推动农业科技进步的过程,通过对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和产业的重新组合,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建设、系列化加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形成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农科教一体化经营体系,实现农业生产经营与社会化大市场的衔接,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整体效应和规模效益。农业产业化所要解决的问题是农业与市场接轨,依据市场的需求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通过农产品加工和农产品贸易使农业由分散的个别生产过程转变为社会生产的过程,把农民的分散经营与社会化大市场衔接好。农业产业化把生产、加工和销售融为一体,通过规模经营和多层次加工,既提高了流通效率,又实现了农产品增值,有效地提高了农业的经济效益。农业产业化是适应市场竞争和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推进农业产业化对于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具有深远意义。

一、培育主导产业,建立产业基地

培育主导产业应当立足本地资源,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创出品牌,形成规模,适应市场需求,打造农业产业集群,使主导产业发展呈现规模化和区域化效应,形成比较稳定的、区域化的生产基地。主导产业要以“名、优、新、特”产品开发为目的,从利用当地资源、发展名优产品入手,对那些资源优势最突出、经济优势最明显、生产优势较稳定的项目,进行重点培育。通过良种扩繁等方式加快发展,树立品牌形象,形成支柱产业,围绕主导产业发展产加销一体化经营模式。

推进农业产业化必须发展农业规模化,建立农业生产基地,通过基地的辐射带动作用,可以有效带动农民大规模生产,从而形成区域化发展、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形成群体优势。在推进农业产业化中必须坚持以市场为导向,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实现产业分布、产品销售和产业发展的多元化模式,通过优势资源的转移和优化品种结构,创品牌、上特色、出精品、增效益,大力发展名、特、优、稀等农产品项目,做到人无我有、人少我多、人多我优,使农产品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

政府要提供良好的产业政策和优质的服务以及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通过制定优惠政策加大对主导产业和龙头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支持力度,促使企业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调整产业结构和经营方向。在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联基地、带农民、进市场,按照农业标准化要求进行生产经营活动,使得农产品生产具有高附加值,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相对集中连片,形成比较稳定的、区域化的生产基地,形成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经营,走区域化、集约化和一体化生产经营的路子,促进农业产业经济持续稳定地发展。

二、壮大龙头企业,发挥龙头优势

龙头企业肩负着带动农民进入市场、共同致富的重任,充当市场的载体和媒介,外联国内外市场,内联千家万户。企业应一头向市场延伸,搜集分析市场信息,疏通流通渠道,开辟国内外市场;另一头向生产延伸,为农民提供准确的市场信息,引导农民根据市场需求进行生产经营,并通过配套的社会化服务,把个体农民联合起来兴办生产基地,从而把农户小生产转变为社会化大生产。必须多形式、多渠道培植壮大龙头企业,以龙头企业为主,围绕一项或多项产品,形成“公司+农户”的产销一体化经营模式,以龙头企业作支撑,带动农民实现规模经营,达到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的目的。加大对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对具有一定规模、成长潜力大、市场前景好的龙头企业予以重点扶持,在金融、财政、税收等方面对龙头企业的发展给予政策支持。把加快龙头企业建设摆在突出位置上,加强与龙头企业的联系,了解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将了解到的信息及时提供给相关龙头企业,以提高企业对市场波动的预防能力,降低风险。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引进新品种、新设备、新工艺、新技术,开展面向基地和农户的技术推广,做好服务、协调和运用工作,指导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建立互惠互利的联结机制,营造共同发展、利益共享的“和谐创业”局面。加大市场开拓力度,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强化龙头企业的品牌意识和质量意识,重视品牌效应,做好龙头企业的宣传包装工作,树立龙头企业的形象,按照国际标准生产加工农产品,对农产品生产、加工、包装、运输、销售等环节进行严格的标准化管理,建立与国际规则接轨的质量管理体系和企业产品标准。

三、拓宽融资渠道,加强资金支持

随着农业产业化的逐步升级,农业也将逐步转化成为技术密集与资本密集型产业,这意味着农业发展需要越来越多的资金支持,从而化解农业产业化的资金“瓶颈”制约,为推进农业产业化提供资金保障。健全农业多元化投资体系,加大财政资金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支持力度,合理规定财政支农支出增长比例,确保支农资金的稳定增长,并通过专项资金、农业发展基金、贴息贷款等方式,重点支持龙头企业和基地的发展。要引导工商企业、吸引外资企业投资农业,工商企业和外资企业进入农业,不仅可以缓解农业资金的问题,而且可以充分利用其营销网络、企业管理经验和先进技术来提高产业化经营的水平和科技含量,充当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龙头企业。必须重视金融机构对农业产业化的支持,对技术含量高、经济效益好、企业信誉度高的龙头企业,适当简化贷款手续,积极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农业产业化经营领域,广泛吸纳社会资金,制定优惠政策,鼓励支持个体私营投资。培育农业资本市场,大力发展上市公司来解决资金短缺问题,扩大农业上市公司规模,通过资本营运的方式增加投入。各级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要积极发挥职能优势,主动与农业部门沟通,加强信贷管理,做好信贷调查、发放和收回工作,对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优势产业,在授信额度和贷款利率上予以适当优惠,努力营造良好的金融服务环境。政府和农业组织应大力宣传信誉美德,确立讲信用、重诚信的理念,建立农户信用等级和生产经营情况档案,有针对性地进行小额信贷的发放。

四、适应产业需要,注重人才培养

农业产业化经营需要依靠龙头企业带动,注重培育和鼓励农业人才脱颖而出,培养具有市场意识强、懂经营、会管理、有技术的农业产业化经营人才与技术人才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关键环节,按照公开、公平、竞争、择优的原则,优化人才资源配置,完善人才流动机制,积极推进企业管理人员与技术人员的市场化、社会化、职业化,让优秀人才流向农业企业,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进程。农业产业化总是伴随着科技进步,而农业科技进步的实践最终是依靠农民完成的,只有通过农民的实践,各种农业科技成果才能转变为生产力,使农业新技术、新成果得到推广应用,实现科学技术成果的转化。农业产业化生产经营需要大量懂得农产品生产、加工与销售各级各类的农业专门人才,推动农业产业由低效益向着高效益产业转变,不断延长农业产业链,增加农产品附加值,满足市场需求。因此,加强农民职业教育迫在眉睫,政府应对农民职业培训加大投资力度,积极开展多种多样的农民职业技术培训,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以社会办学为辅的职业培训体系,使农村从业人员能够及时得到新技术、新成果的应用推广培训。农民职业教育应把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与素质的提高有机结合起来,牢固树立起以全面提高综合素质为目的的素质教育,使其具备能适应多个职业岗位的知识与能力,形成规模化经营、区域化布局,满足农业产业化经营对农村技术人才的需求。

综上所述,农业产业化的实质是把农民和市场联系起来的一种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市场是农业产业化的起点和归宿。农业产业化经营必须以市场为导向,其资源配置、生产要素组合和产品购销等要靠市场机制进行调节,通过在农产品的生产和流通过程中实现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实现生产、加工、销售、服务专业化和生产经营规模化。实现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经营,把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环节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龙”型产业链,使各环节参与生产经营,真正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利益共同体。农业产业化发展应当因地制宜,因势利导,优化配置各种生产要素,确定产业重点,培育和发展优势产业,形成当地特色,运用市场机制和政策导向,促进生产要素流动、集聚与组合,根据资源优势和区域特色调整农业生产布局,以规模开发和基地建设为重点,以农副产品深加工为龙头,以“龙头企业+中介组织(农村合作组织)+农民”为组织形式,实行专业化生产、系列化加工、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形成区域明显、优势突出的产业集团,使农业和农村经济最终走上自我发展、自我积累、自我约束、自我调节的产业化经营轨道,推进农村产业化进程,实现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

[1] 欧淑霞: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农业信息,2010(9).

徐仁茂:农业产业化与农业推广改革[J].现代农业,2010(10).

苏永:农业产业化的基本特征及其局限性[J].现代农业科技,2010(17).

篇8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主导产业; 龙头企业;融资渠道

Abstract: The industrialization of agriculture based on market-oriented, leading industry-leading use of regional advantages,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various forms of integrated operations is to achieve optimal allocation of resources to effectively lengthen the agricultural industrial chain, increase in agricultural value-added to improve theagricultural overall effectiveness of a new agricultural mode of operation. Promote the industrialization of agriculture, we must cultivate the leading industries, and strengthen the leading enterprises, expanding financing channels. Promote the industrialization of agriculture has great significance in promoting rural economic development.

Key words: 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 leading industries; leading enterprises; financing channels

中图分类号:DF41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农业产业化是以市场为导向,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以地方农副产品为特色,以主导产业为龙头,利用区域优势,依靠龙头企业和各种中介组织的带动,实行多种形式的一体化经营,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有效地拉长农业产业链条,增加农业附加值,提高农业整体效益的一种新型农业经营方式。农业产业化实质上是对传统农业进行技术改造、推动农业科技进步的过程,通过对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和产业的重新组合,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建设、系列化加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形成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农科教一体化经营体系,实现农业生产经营与社会化大市场的衔接,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整体效应和规模效益。农业产业化所要解决的问题是农业与市场接轨,依据市场的需求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通过农产品加工和农产品贸易使农业由分散的个别生产过程转变为社会生产的过程,把农民的分散经营与社会化大市场衔接好。农业产业化把生产、加工和销售融为一体,通过规模经营和多层次加工,既提高了流通效率,又实现了农产品增值,有效地提高了农业的经济效益。

一、培育主导产业

培育主导产业应当立足本地资源,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创出品牌,形成规模,适应市场需求,打造农业产业集群,使主导产业发展呈现规模化和区域化效应,形成比较稳定的、区域化的生产基地。主导产业要从利用当地资源、发展名优产品入手,对那些资源优势最突出、经济优势最明显、生产优势较稳定的项目,进行重点培育,形成支柱产业,围绕主导产业发展产加销一体化经营模式。推进农业产业化必须发展农业规模化,建立农业生产基地,通过基地的辐射带动作用,可以有效带动农民大规模生产,从而形成区域化发展、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形成群体优势。在推进农业产业化中必须坚持以市场为导向,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实现产业分布、产品销售和产业发展的多元化模式,通过优势资源的转移和优化品种结构,创品牌、上特色、出精品、增效益,使农产品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政府要提供良好的产业政策和优质的服务以及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通过制定优惠政策加大对主导产业和龙头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支持力度,促使企业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调整产业结构和经营方向,使得农产品生产具有高附加值,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相对集中连片,形成比较稳定的、区域化的生产基地,形成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经营,走区域化、集约化和一体化生产经营的路子,促进农业产业经济持续稳定地发展。

二、壮大龙头企业

龙头企业肩负着带动农民进入市场、共同致富的重任。企业应一头向市场延伸,搜集分析市场信息,疏通流通渠道,开辟国内外市场;另一头向生产延伸,为农民提供准确的市场信息,引导农民根据市场需求进行生产经营,并通过配套的社会化服务,把个体农民联合起来兴办生产基地,从而把农户小生产转变为社会化大生产。必须多形式、多渠道培植壮大龙头企业,以龙头企业为主,围绕一项或多项产品,形成“公司+农户”的产销一体化经营模式,以龙头企业作支撑,带动农民实现规模经营,达到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的目的。加大对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在金融、财政、税收等方面对龙头企业的发展给予政策支持。把加快龙头企业建设摆在突出位置上,加强与龙头企业的联系,了解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将了解到的信息及时提供给相关龙头企业,以提高企业对市场波动的预防能力,降低风险。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引进新品种、新设备、新工艺、新技术,开展面向基地和农户的技术推广,做好服务、协调和运用工作,指导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建立互惠互利的联结机制,营造共同发展、利益共享的“和谐创业”局面。加大市场开拓力度,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强化龙头企业的品牌意识和质量意识,做好龙头企业的宣传包装工作,树立龙头企业的形象,按照国际标准生产加工农产品,建立与国际规则接轨的质量管理体系和企业产品标准。

三、拓宽融资渠道

随着农业产业化的逐步升级,农业发展需要越来越多的资金支持,从而化解农业产业化的资金“瓶颈”制约,为推进农业产业化提供资金保障。健全农业多元化投资体系,加大财政资金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支持力度,合理规定财政支农支出增长比例,确保支农资金的稳定增长,并通过专项资金、农业发展基金、贴息贷款等方式,重点支持龙头企业和基地的发展。要引导工商企业、吸引外资企业投资农业,工商企业和外资企业进入农业,不仅可以缓解农业资金的问题,而且可以充分利用其营销网络、企业管理经验和先进技术来提高产业化经营的水平和科技含量,充当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龙头企业。必须重视金融机构对农业产业化的支持,对技术含量高、经济效益好、企业信誉度高的龙头企业,适当简化贷款手续,积极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农业产业化经营领域,广泛吸纳社会资金,制定优惠政策,鼓励支持个体私营投资。各级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要积极发挥职能优势,主动与农业部门沟通,加强信贷管理,做好信贷调查、发放和收回工作,对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优势产业,在授信额度和贷款利率上予以适当优惠,努力营造良好的金融服务环境。

综上所述,农业产业化的实质是把农民和市场联系起来的一种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市场是农业产业化的起点和归宿。推进农村产业化进程,对实现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王留印:关于当前农业产业化现状的思考[J].河南农业,2010(17)

篇9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农业现代化;市场经济;农民增收

农业产业化( Agriculture Industrialization)是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主导产业、产品为重点,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建设、系列化加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形成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农工商、农科教一体化经营体系,使农业走上自我发展,自我积累、自我约束、自我调节的良性发展轨道的现代化经营方式和产业组织形式。

一、推进农业产业化的意义

(一)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

农业作为基础产业,既要满足不断增长的市场消费需求,又要不断增加农民收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农村经济作为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把农业和农民推向了市场,一切都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近几年来,我县农村粮食生产喜获丰收,但同时也存在着农民增产不增收的现象,农产品“买难”与“卖难”交替出现,影响的因素自然很多,但根本的还是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和农民市场意识不强造成的农民增产减收、高产低效的后果。通过引导、宣传、培训等手段,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十分重要。

(二)加强规模专业化生产

农业的生产经营要受经济规律的制约、供求关系的影响,农民和农村经济不仅要承担自然风险,还要承担瞬息万变的市场风险。在这种情况下,继续维持一家一户的“小船”状态,很容易被市场海洋的风浪打翻。因此,必须谋求农业的组织化生产,建造农业产业化的“大船”,以提高搏击风浪的能力,有效的预防或分解自然和市场的双重风险。按照农业产业化的要求发展农村经济已成为一种客观必然。农村经济通过产业间的相互关联,把资源配置、产业发展、经营活动、市场容量统一起来,依靠利益这条纽带连接企业与农户、生产与经营、基地与市场,有效的客服盲目生产、产销脱节、生产起伏、效益波动等实际问题,从而快速发展起来。

(三)提高认识增强竟争力

在实践当中经常出现的阶段性剩余,结构性积压,季节性卖摊,实际上就是因为产业间缺少这种内在的联系造成的。比如,一些养鸡、养猪户,效益好时一哄而上,致使市场供大于求,价格下降,效益滑坡。实力较弱的业户,吃了亏退了下来,却又导致市场供小于求,价格上扬,效益看好。那些规模大、竞争力强的业户挺过去了,就实实在在的赚了一笔。这些事例说明发展农村经济不仅要有市场观念,认识市场规律,还要千方百计地创造并发挥好自己的优势,增强市场竞争能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二、农业产业化的基本特征

农业产业化经营与传统封闭的农业生产经营相比,具有以下一些基本特征:

(一)市场化

市场是农业产业化的起点和归宿。农业产业化的经营必须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改变传统的小农经济自给自足、自我服务的封闭式状态,其资源配置、生产要素组合、生产资料和产品购销等靠市场机制进行配置和实现。

(二)区域化

即农业产业化的农副产品生产,要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相对集中连片,形成比较稳定的区域化的生产基地,以防生产布局过于分散造成管理不便和生产不稳定。

(三)专业化

即生产、加工、销售、服务专业化。农业产业化经营要求提高劳动生产率、土地生产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产品商品率等等,这些只有通过专业化才能实现。特别是作为农业产业化经营基础的农副产品生产,要求把小而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进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在保持家庭承包责任制稳定的基础上,扩大农户外部规模,解决农户经营规模狭小与现代农业要求的适度规模之间的矛盾。

(四)规模化

生产经营规模化是农业产业化的必要条件,其生产基地和加工企业只有达到相当的规模,才能达到产业化的标准。农业产业化只有具备一定的规模,才能增强辐射力、带动力和竞争力,提高规模效益。

(五)一体化

即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经营,把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环节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龙”型产业链,使各环节参与主体真正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均沾、同兴衰、共命运的利益共同体。这是农业产业化的实质所在。

(六)集约化

农业产业化的生产经营活动要符合“三高”要求,即科技含量高,资源综合利用率高,效益高。

(七)社会化

即服务体系社会化。农业产业化经营,要求建立社会化的服务体系,对一体化的各组成部分提前、产中、产后的信息、技术、资金、物资、经营、管理等的全程服务,促进各生产经营要素直接、紧密、有效的结合和运行。

(八)企业化

即生产经营管理企业化。不仅农业产业的龙头企业应是规范的企业化运作,而且其农副产品生产基地为了适应龙头企业的工商业运行的计划性、规范性和标准化的要求,应由传统农业向规模化的设施农业、工厂化农业发展,要求加强企业化经营与管理。

三、在农业产业化发展中采取的措施

近年来,我国各级政府把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手段,以基地为依托,以企业为平台,以产业为支撑,积极发展粮油、果蔬、禽畜等重点产业项目,加快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发展区域主导产业,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形成了龙头企业催动、农产品市场拉动、农民专业组织带动的产加销龙型产业链。

(一)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促进农业产业化快速发展

一是建立健全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政策支持体系。针对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园区建设、主导产业发展、龙头企业引进培育、农产品市场发展等方面制定了财政、税收、服务、奖励等一系列扶持政策。如东明县为鼓励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的发展,财政每年拨出100万元专款主要用于鼓励企业扩大规模、上档升级,支持基地农户采用新技术新品种、开展标准化生产,对企业获得有关产品认证、出口创汇等,财政还另外给予重奖。二是建立了与政策体系相配套的组织领导体系和考核体系。组织领导体系建设中,先后设立农业产业化经营领导小组、农业园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及园区管委会、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发展协调领导小组等,有力的协调和组织了产业化的发展工作。在考核体系建设中,将园区建设、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主导产业发展等工作纳入对部门、镇的考核。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极大地调动了各方面发展农业产业化的积极性。

(二)科学选项立项,扶持农字号龙头企业做大做强

为提高农业龙头企业的综合竞争力,东明县坚持以争取产业化经营项目扶持资金,作为加强对农产品龙头企业扶持的重要举措,解决了影响企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立项过程中,坚持以带动力强、辐射面广的企业为扶持目标,以科技含量高、管理运行好的新技术为推广核心,以市场前景广、发展潜力大的产业为培育重点。严格执行选项程序,整合资源、集中资金、重点投入、连续扶持,通过不断完善产业化经营项目库,动态管理,择优立项,保证了项目的可实施性和实效性。

(三)创新利益联结机制,促进企业和农业双赢

在扶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的同时,东明县积极发挥项目管理的作用,引导企业建立“公司+基地(合作组织)+农户”、“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基地+农户”、“专业合作组织+农户”等多种有效组织形式,强化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能力,与农民群众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大力发展“合同农业”、“定单农业”,提高企业的当地原料采购量占所需原料的比重,带动全市农户发展产业种植。这样既能保证企业的原材料供应,降低企业的成本,又可以保证农户稳定的经济收入。为促进农民增收,即墨市一方面突出资源优势,围绕花生、甘薯、果蔬、茶叶、花卉、畜禽、特色农产品等优势主导产业,大力培育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增强对农民致富的带动作用。另一方面,积极把产业化经营项目与土地治理项目进行结合试点,对优势农产品的主产区加大中低产田的改造,改善农业生产基础条件,组织带动农户建设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的种养基地。优先扶持与农民订立规范收购合同、按照保护价收购基地农产品的龙头企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达到农民与企业双赢的效果。

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的对策

农业产业化作为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大创新,是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带动力量,已成为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实现农业最大效益的必然选择。但是,当前农业产业化发展仍存在着重生产、轻加工和流通、龙头企业带动力不强,产业基地规模较小,利益机制不完善,市场中介组织和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较松散等问题,制约着农业产业化健康发展,影响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因此,在农业产业化发展上,关键要创新服务形式,重点是完善运行机制,才能实现带动产业全面发展的目的。为此,在农业产业化发展上,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培育主导产业和产品,抓好规模化生产基地建设

推进农业产业化就要积极培育有特色、有优势的主导产业和产品,以市场为导向,立足本地资源等优势,以效益为中心,科学确定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主导产业,选择市场容量大、发展前景好、单位产出高、经济效益好的产品,进行重点扶持,重点开发,尽快形成区域性产业优势和产品优势。

(二)培育扶持壮大“龙头”企业,发挥“龙头”带动作用

培育和发展一批经济技术实力雄厚、市场影响力大、能带动一方经济发展的龙头企业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关键。对于各领域中具有“龙头”作用和具潜力的企业予以政策、资金、技术、物资等方面的倾斜扶持,使一批经济实力雄厚、带动能力强、经营机制灵活、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龙头”企业脱颖而出,发挥带动作用。当前应坚持国营、集体、私营、联合体、合资一起上,谁有能力谁牵头的原则,重点培育农产品加工和流通企业。同时要发挥农业部门的优势,扶持各级农业部门兴办各类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农产品购销服务公司等经济实体,并通过推行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办法,使各类农业企业不断扩大规模,尽快起到强有力的牵引带动作用。

(三)建立完善的农产品市场体系,加强市场信息网络建设

市场体系是农产品迅速进入市场并实现其价值的条件,也是产业化的最终要求。要坚决克服重生产、轻流通的旧观念,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规模适度、功能完善的原则,在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和集散地,建立以农产品批发市场为中心,以产地市场为骨干,以集贸市场为支点,以市场中介组织和农民经济人队伍为纽带,以大中城市直销直供市场为补充的农产品销售网络,形成开放、统一、竞争、有序的农产品市场体系。同时,要加强信息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农业信息网络,利用现代化信息工具,形成遍布全国、产销联动的销售网络,及时准确地收集和传递市场信息,将生产与市场紧密联系起来,以利于指导生产,促进流通。

(四)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

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载体,要按照“民办、民有、民营、民管、为民服务”的原则,大力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支持鼓励中介组织和经纪人队伍建设,加强指导规范,促使其健康发展。

(五)建设农业标准体系,提高农产品质量

农产品标准化是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产品进入市场的基础。要加强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和质量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加强农产品产地环境管理和农业生产过程的管理,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强农产品市场的竞争力。

(六).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建立农业产业化的良性运行机制

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运行机制,实现农户与市场的有效衔接。一要建立新的经营管理体制。打破原有的从生产、加工到销售过程中管理脱节的体制,建立新的一体化管理体制,由一个机构或实体统一管理其过程,以提高产出效率,减少经营损耗。二要建立完善利益分配机制。龙头企业、生产基地和农户之间的关系是靠经济利益这根纽带联系在一起的,共同的经济利益是农业产业化形成和发展的内在动力。必须坚持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原则,建立完善的约束机制和利益调节机制,实行契约化经营、合同化管理,合理确定各方的责权利,以法律的形式明确界定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强化双向约束,使其真正结成稳定的利益共同体。

(七).大力实施科技兴农战略

要通过科技培训、科技教育、科技引进示范、科技推广应用,把农业产业化转变到依靠科技进步的轨道上来。积极开展农业新技术、新产品的研究、开发、引进、推广工作。要着力培育一批规模大、效益好、科技含量高的示范项目基地,发展一批科技示范村、科技示范户和科技示范园,加快农业新技术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并使之真正产生效益。培养一批服务农业生产的稳定的高水平科技服务推广队伍,推动农业科技水平的迅速提高,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八)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为农业产业化提供保障

篇10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 农业 产业化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其方针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新农村建设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新农村建设需要物质基础和经济发展水平作支撑,需要公共财力和农村集体财力投入,更需要千家万户的农民出资、出劳,同心协力。农村经济要得到迅速发展,必须走农业产业化之路。笔者认为农业产业化是引导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围绕主导产业和产品,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组建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种养加、产供销、内外贸、农工商一体化的生产经营体系;为农户解决家庭经营的外部环境(增强掌握信息的能力,提高谈判地位等)而进行的组织创新;以市场化、社会化和集约化为特征的农业纵向合作化的过程。同志曾指出:“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促进农业结构战略快调整的重要途径,是提高农业效益、增强农业市场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举措,一定要作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中一件带有全局性、方向性的大事来抓”。近几年来,农业产业化的实践已使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整体上有了明显的提升,并且正以磅礴的态势向深度、广度发展,将在当前和今后的新农村建设中发挥着积极作用。

1.农业产业化能够促进农业生产发展

新农村建设要求生产发展,而生产发展是夯实建设新农村物质基础根本前提,提高生产力则是发展生产的重要手段。而提高生产率最终必须主要依靠科学技术。但是,目前我们国家农业产业化的主要发展方式仍然是各家各户的小规模生产,用龙头企业引航的很少。这种发展方式和现实严重阻碍了科学技术的推广和使用,以户为单位的农户获取现代信息技术的渠道比较狭窄,农民接受科学技术的能力较差,而产业化经营以龙头企业引领则克服了小规模生产的诸多弊端。在这方面,辉南县杉松岗镇域内的省卓越牧业有限公司就是一个较好的例子。该公司为使养肉鸡户接受先进的养肉鸡技术,重视对他们的技术培训工作,采取技术员包养鸡户、举办培训班、设立技术服务网点、印发养鸡技术资料等方式,提高了养鸡户的技术的含量,提高了他们的收入,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2.农业产业化是农民生活宽裕的重要途径

新农村建设要求生活宽裕,而农业产业化是农民生活宽裕的重要途径。如近两年来,辉南县杉松岗镇在各村积极推广实施绿优种植业、园艺特产业、精品加工业、劳务输出业、科学养殖业、时尚服务业等6大主导产业,迅速拓宽了农民致富的视野,促进了农民增收,使这里的农村经济得到了发展,农民过上了宽裕的生活。乡镇正在不断创新农业产业化的思维方式,已经在原有的产业链条上,用工业化思维谋划农业产业化发展,谋划农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使农民增收的机会越来越多,“农”字和“工”字在农民生活宽裕的道路上已经结伴同行,可持续性也大大增强。实践证明,农业产业化经营在确保农民增收方面发挥了很大作用,使农民生活宽裕有了可靠的物质保证。

3.农业产业化可以促进乡风文明

在新农村建设中,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是确保其取得实效的关键。而一村、一屯农民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与其乡风文明现状有很大关系。现实是一家一户、一村一屯乡风是否文明与其经济发展水平有很大关系。农业产业化是农民致富、快富、共同富的有效途径,可以提升农民的综合素质,可以促进乡风文明。农民富了,农民素质提高了,他们才能主动关心与有能力参与所在村的新农村建设。

4.农业产业化有利于农村的村容整洁

进一步完善农村的公共基础设施是新农村建设的一项先行工作。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在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协调下,分散经营的小农户,从本村屯的资源优势、市场优势、自身优势、区位优势出发,组成专业联合体,建立规模较大的农产品生产基地,或“一乡一品”,或“一村一品”,逐步发展成为种植或养殖的专业村、专业屯。这里的农民收入比较高,人的综合素质也比较高。将富裕起来的农民组织起来,通过集资、捐资等形式,统一改水、改路、改厕,完善、新建农村基础设施和各种文化娱乐设施,使农村道路畅通,饮水安全,房屋整齐,能源清洁,环境卫生,在一定范围内实现了村容整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