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绿地规划设计范文

时间:2023-12-21 17:18:1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城市绿地规划设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城市绿地规划设计

篇1

关键字: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建设;生态对策

Abstract: This paper briefly reviews the development course of city green space system, analyzes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green space in china. And expounds the specific tasks and types of city green space system; form principle and layout of the city green space system planning; city green space system ec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principle of planning and design, and puts forward the countermeasures of city ecological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of green space system.

Key words: city green space system planning;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countermeasure

中图分类号:TU984

当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工业污染等生态破坏现象也由城市逐步扩散波及周边的农村。城市化地区的环境保护问题,显得越来越尖锐,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设计工作已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其背景因素概括起来主要有几个方面:首先,对环境问题认识水准的不断提高包括我国由上至下、从决策者到普通居民环境意识的加强;其次,行政机构的介入与引导,包括“园林城市”的评选、全国绿化工作会议精神的贯彻等;再次,城市经济实力的增强,使以政府投入为主渠道的绿化建设资金有所保证;最后,基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居住环境和生活品质的追求。这些都要求我们从城市与区域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方面去认真考虑解决问题的出路。

一、当今城市绿地系统的发展历程与存在的主要问题

1. 城市绿地系统的发展历程

现代城市绿地经历了由自然萌生到人工创意、公共绿地至生态绿地系统等几个阶段。自然萌生阶段主要是指以狩猎围牧为生存目的的园圃;人工创意阶段是指以满足达官贵人及宗教需求为目的的园林、寺院;自20世纪初,许多国家开始采取措施疏散大城市人口、创建新城,掀起了城市绿地建设的新。之后城市绿地建设进入了生态园林的理论探讨与实践摸索阶段。

2.我国城市绿化存在的主要问题

城市园林绿化与城市建设规模发展上的不同步,缺乏长远规划,侵占绿地、滥伐林木的现象时有发生,还有些城市的规划绿地被随意挪作。近年来大规模的城市升级、改造工程,使得成年树木被大量砍伐,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绿地结构过于单一,生物多样性体现不充分;存在不科学的倾向性;绿化格局的调整改变了原有有害生物的结构;城市环境污染、生态恶化、气候异常等促进了病虫害的发生。

二、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任务与类型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最早是作为总体规划中的一个专业配套内容出现的,自上世纪 90 年代初开始作为专项规划进行独立编制,虽经历了十几年的磨练,至今仍然没有明确的法定地位和相应的法规约束。有鉴于此,各城市的行政主管部门对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寄予了不同的期望,而各规划设计单位编制的规划成果从编制工作的侧重点到规划内容及规划深度也有许多差异,以至于规划与实践脱节产生了各种误区。

1.城市总体规划已确定的城市绿地范围,规划成果虽然华丽,却不实用,导致人们对绿地系统规划的必要性产生了怀疑。

2.城市的主要公园、绿带、绿化广场等设计方案都作为绿地系统规划的内容,缺少大局观,统筹性。

3.单纯地按照人均占有数字指标量化绿地标准。

对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实质缺少基本认识,对中国的城市规划体系缺少足够的了解,以至产生了规划上的错位。需要通过相关的法规或标准明确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法定位置,确定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工作中的基本关系和主要特性,以引导该项工作的正常进行。

在此背景之下,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研究、编制、管理、实施等环节在实施上力度不够。这当中有行政主管渠道不够顺畅,造成规划编制上的困难和管理上的脱节,另外还有规划研究的滞后和规划设计单位业务水平方面的差距,导致规划方案技术水平偏低。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正面临着全面的“质量”提升,需要对政策法规的制定、技术标准的配套、学科理论的建立、规划实践的探索、管理措施的落实等各个环节有针对性的深入研究,寻求解决对策。

三、城市绿地系统的生态特征与生态建设的原则

1. 城市绿地系统的生态特征

城市绿地系统是一个复杂的自然+社会+经济的复合生态系统,它具有抗外界干扰和自我维持的能力。

1.1综合的整体性 城市生态绿地系统中,不同的绿地类型代表不同的景观生态元素,既相对独立是有机的联系,从而发挥不同的作用,这样才能使整个绿地系统发挥更大的综合功效。

1.2有机的关联性绿地系统是一个具有有机关联性的开放系统。绿地系统是城市系统的一个分支系统,与其它分支系统构成城市系统,它们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同时也是城市系统的有机成分,它们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且绿地系统中的各个绿地类型存在着一定有机联系。

1.3 动态的稳定性绿地系统是一种有生命系统。它随着时间、季节的更替在内部发生着相应的变化,但它按照时空序列及整体系统对外却显现着一种相对的稳定性。

1.4 多功能性与功能最佳结合每个绿地类型的功能都不是单一的。在某些具体条件下,就其功能之间关系而言,有的相辅相成,有的相互排斥,或者说二者兼有。使各种功能尽可能融为一体,使相互排斥的功能分开,达到各种功能的最佳结合。

1.5地方特色性每个城市有其自有的地域特征和历史文化特色,因此应充分挖掘城市植被特色、主题文化和环境等重要潜质,营造独特的城市文化、艺术氛围与绿色环境背景。因此,把城市可持续发展要求的地方文化运用到城市生态绿地系统规划中,充分体现城市绿地系统的个性。

2.生态建设的原则

2.1 坚持生态功能优先城市绿地不应局限于视觉的欣赏对象,作为城市自然生产力主体,应成为城市生态支持系统的核心。生态绿化通过构建多样性景观,对绿地整体空间进行生态合理配置,解决好保护与利用、改造与恢复的关系,利用自然生态要素,追求整体生产力,健全景观生态结构,保证城市生态系统物质生产、能量流动及信息传递的高效进行。从而达到城市综合减灾、调节城市水文循环系统、提高绿地对水分的吸收、储存和渗透功能、减少地表径流、补充城市地下水的作用。

2.2充分考虑整体优化原则 城市绿地系统是由各类绿地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绿色有机整体,也就是城市中不同类型、不同性质和规模的各种绿地共同组合构建而成的一个稳定持久的城市绿色环境体系。因此,在规划中应把绿地系统当作一个整体单位来思考和管理,达到整体最佳状态,实现优化利用。

2.3增加物种多样性和地带性植物的应用 要提高城市绿地生态系统功能,维持城市的平衡发展,就必须进一步增加物种的多样性。丰富植物种类,提高空间异质性,提高品种意识,加强地带性植物生态性和变种的筛选和驯化,构筑具有区域特色和城市个性的绿色景观;同时,慎重而节制地引进国外特色物种,重点使用原产我国,经过培育改良的优良品种。

2.4提高植物群落自我维持机制根据土壤、环境、位置和功能等综合因素,适应和利用城市特殊小气候、土壤和地下环境,促进栽植植物及现有群落与城市环境的适应性和稳定性;改善以土壤为核心的立地条件,推广以人工介质为基础的种植土,创造适生环境,提高绿地自我维持机制。城市绿地系统的生态建设应尽量选用与当地气候、土壤相适应的物种,能在当地降雨条件下生存和生长,利用绿地凋落物和绿肥等,进行再循环和再利用,形成群落自养的良性循环机制,减少施肥、除草和修剪等非再生能源的使用,降低绿地建设和维护费用。

2.5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大园林格局 可持续发展必须以资源与环境的合理利用和保护为基本出发点。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也必须在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的指导下进行,以绿化资源的再利用、再循环为指导原则,利用景观生态学的规划方法,将城市与周围郊区作为一个整体,在市区各绿地空间之间,以及它们与城外自然环境之间建立“绿色廊道”,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性的城市大园林开放空间体系,实现城市向自然过渡。

结束语:总之,创造优美自然、清洁卫生、安全舒适的现代化最佳环境,必须充分认识城市绿地系统在城市建设中的重要位置,对绿地系统进行合理布局、科学规划才能保证城市绿地生态调节功能的充分发挥,促进城市未来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城市绿地;游憩;规划设计;功能导向;设计指标

1 城市绿地系统、游憩的概念

城市绿地系统的规划设计包括对于该城市的绿地来进行定性、定位以及定量的统筹安排,使其成为一个具有合理性结构的绿色空间系统,从而使绿地系统实现生态、防护以及景观的功能。其对于城市水土流失的保护有着一定的优势,而且城市的绿化有利于人们的心情舒畅。游憩的基本含义就是人们在闲暇时间里,进行自由的活动及选择性游玩,积极地体验活动,其游憩具有丰富多彩、无组织、无拘束等特点。

2 城市绿地系统的游憩功能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休闲娱乐也成为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人们希望在繁忙的工作之后,对于身心能有一个良好的放松,因此,不仅仅是绿地系统的规划,休闲游憩更加成为了广大群众的普遍需求。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人们生活不拘于温饱问题,将更多的资金来进行享受生活及休闲游憩。对于游憩生活的越来越普及化,相关规划部门要在城市的空间及绿化上进行相应的改变,来满足人们的休闲游憩工作。大面积的绿化规划设计,有利于为居民提供一个良好的活动场所,以提高人们的身心健康、心情愉悦等状况,同时还做到了宣传教育的目的。所以,对于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绿地是载体,而游憩是目的,要将这样的思想深入人心。

3 城市绿化系统中关于游憩的规划设计指标问题

对于构建城市绿地系统游憩规划设计指标体系的思考中,主要有3个问题:(1)是否有足够的绿地空间来满足人们对游憩的需求。(2)空间数量上允许的情况下,对于其能满足游憩的布局问题。(3)怎么合理使用空间,使其游憩功能最大化利用。

3.1 对于游憩绿地的空间不足

人们在日常繁忙的工作之下,往往都是在国家法定休息日来进行旅游休闲行为,由于,人们的集中性参观游玩,造成景区严重拥挤,大大降低了人们的游憩质量,对于人们的生命安全问题更加具有危险性。并且,伴随着时代的进步,城市对于人们的吸引力,导致城市人口剧增,游憩场所的空间远远不能够满足人们日常所需,这些空间的不足是目前面临最为重要的问题。

3.2 不能满足游憩布局的问题

对于空间的不合理使用,即造成浪费,又不美观适宜。我国现行标准规范中,对于公园的绿地数量指标控制还较为完善,对于其布局的控制指标只是在社区的层面有体现,严重缺乏分级分类的控制指标。同时,在实际规划开发时,又拥有着种种限制,只是靠城市公园的绿地远远不能满足居民的游憩需要。

3.3 空间不合理使用

对于开发商建设的不合理性,对于人们游憩空间大大降低。对于相关设计规划部门,游憩绿地的设计过于简单、粗犷,而且严重的缺乏对于细节的推敲,往往草草了事,极大的将使用空间浪费,同时还严重影响对已有建筑空间的制约。其主要表现在对于城市广场、开发区、郊区、风景园区的占用以及浪费用地。将大量的天然资源变相的开发为别墅区,对自然资源的滥用,使人们的游憩空间大大减少。

3.4 传统绿地系统规划不足

对于传统的绿地系统规划设计往往采用“自上而下”的规划方法,由上位规划指导,从而确定城市绿地系统的规划目标以及主要指标。通常是根据分类地形,进行3大指标的确定以及绿地控制。但是,对于现行绿地分类更加需要从城市的建设角度来进行考虑分类。不能只拘于从城市居民的使用角度来作为出发点,更多的从公园的绿化以及生产、防护等更多属性来作为出发点。所以,要尝试在现行的城市绿地规划中加入以功能作为向导的方向来进行规划,使其空间规划性能达到最大发挥。

4 天马山景区综合整治规划

4.1 规划结构

岳麓山风景名胜区的主体确定为居于中央偏北的麓山、桃花岭、石佳岭,3座山岭侧重发展风景游览功能,辅以一定的度假休闲性质,根据资源条件展开相应性质的内容配置。作为风景区有机组成部分的第3个重要内容是建设控制区,具体分为北、东、南3个片区,各有不同的发展、保护控制模式。

4.2 建设控制区

含一定区域的游览区,确定在东部湖大、师大一带,同时,本区在北—东—南方向上具有不同的发展特点和控制要求,作为重点控制和建设的东部湖大—师大一带的近现代文教发育比较完好的风貌区。

参考文献

篇3

中图分类号:S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前言

园林绿地是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工农业生产、人民生活、城市的建筑、道路系统、地上地下管线布局都有密切的关系。为了更好地发挥园林绿地的综合功能,必须在城市中按照一定的要求规划安排各类型的园林绿地,只有形成园林绿地系统,才能保护生态环境、发展旅游、完善投资环境、改善人民的生活条件。二、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存在的问题1、 绿化投入不够,城市环境水平下降 个别地区政府对城区绿地系统和城区的绿化投入不够,对绿色植物存在的价值缺乏统一的指导思想。随着城市建设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环境水平有所下降,水土流失与沙化面积增加,耕地与森林减少,草原退化,淡水短缺,城市大气、水体污染难以得到有效控制。 2、 绿地设计粗糙,规划不合理 城镇内人口稠密的地段缺少公共绿地和城市广场,供居民游憩的地方少。对城市绿色景观景点缺乏精心设计,急切增加绿地和公共绿地面积。三、解决方案1、 充分利用自然条件 从生态园林城市出发,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塑造城市景观特色。分别创造以沿河为主的自然水体景观区及由环城林带组成生态绿色景观区,形成以城区外部绿色林带景观为背景,水体景观为依托,以城区景观轴线为网络骨架,突出城区的重点地段景观风貌,以城区公共绿地系统和城市广场为中心的景观结构。 2、 注意景观衔接与协调 着眼于城区内外绿地景观的衔接和协调,重视对城区出入口、工业区及城区内重点地段和重要节点处的形象设计。 3、 注重以人为本的原则 规划公共绿地活动功能应从人的需要出发,满足居民游憩休闲等多项活动需求,着重建设沿河地带的绿地系统。

四、具体措施1 、沿河绿色景观区 设置滨河林荫路,根据地形采取自然式或规划式布局;临近水面可设踏步与水相连,设小广场或凸出水面的平台,供游人远眺和摄影,对岸边设置栏杆和座椅;宽地带可设一些草坪、花坛、树丛及一些简单的园林小品,如雕塑花架等。 2、 工业绿色景观区 根据城市工业区的地域特点,形成独具特色的工业景观区。工厂绿地规划设计分:①厂前区绿化,多采用混合式布局,厂门到办公大楼的道路上可布置花坛、喷泉及体现工厂特点的雕塑等;②厂内道路两旁绿化一般以疏林草地为主,可种植灌木花卉或草坪,每隔80~100m布置一些座椅、宣传栏和雕塑等建筑小品;③厂内休憩地绿化,内部适当布置座椅、散步小道、休息草坪等;④工厂企业的卫生防护林带,结构有透风式、半透风式和紧密式3种,通常在上风方向设置紧密式林带,并于周围种植乔灌木,建筑物墙壁以攀援植物绿化,地面铺设地被植物,以减少风沙尘埃。 3、 公共建筑景观区 沿主要道路等形成有特色的公共建筑景观带,包括居住区、机关和学校。居住区绿地是城市园林绿地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规定指标:小区公共绿地面积为平均每户1~2 m2,所以小区游园面积应为0.5~1.0hm2,服务半径为800~1 000m,设文化体育活动场地休息设施、画廊、阅览室、小卖部等及儿童游乐场。 由公园、小游园、街头绿地组成的公共绿地景观区:①步行街道路上可铺设装饰性强的花纹路面,还可布置些装饰性小品,可供行人休息的座椅、凉亭、电话亭等,绿化以草坪花坛为主,可能的情况下种植乔木蔽荫;②花园式林荫路立交桥北侧与街道平行,并有一定宽度的带状绿地,可安排儿童游戏场、座椅、花坛、喷泉和小型雕塑花架等,每隔75~100m分段布置,车行道与林荫道绿带之间要有浓密的绿篱和高大乔木组成的绿色屏障相隔。 4、 景观结点 道路交叉口的绿化由道路转弯处的行道树、交通岛及一些装饰性的绿地组成,在视距三角区范围内安全视距一般在30~35m,不种植高于0.65m的植物,位于其中心的交通岛,直径在40~60m,按功能分为如下2种:①中心岛,绿化常以嵌草花坛为主或是常绿乔木组织的简单绿地,中间可设雕塑或种植高大优美的乔木;②方向岛,绿化以草皮花坛为主。 5、 园林绿地养护管理 进行浇水、施肥、松土、修剪,树木的抹芽、涂白等日常养护管理工作。特别是在干旱期,应注意浇水。地下水位下降、土壤盐碱化等都会直接影响园林植物的寿命。在设计园林绿地时,处理好绿地与地上、地下管线及地下工程之间的关系,否则对园林植物的生长会有影响。加强对园林植物病虫害的防治工作,以治早、治小、治了为原则,特别在引用新品种工作上,要注意病虫害的检疫工作,以免病虫害大量发生。 6、 实行科学管理,依靠科技进步,增加科研投入,提高职工队伍素质 改革传统的管理方式,吸收应用科学管理的新成果,改变园林绿化事业的落后面貌。加强园林植物的引种、遗传育种的研究。培育具有特性和抗性的园林植物新品种。实行以植物材料为主进行园林绿化建设的技术政策。针对园林设计、施工、养护、管理、测试监控、专用机械等方面的发展开展科学研究。同时加强园林绿化科技报告工作,开展国内外横向交流,引进先进的园林绿化技术和植物品种。加强园林绿化部门的政治思想工作和岗位技术、职业道德的教育,有计划、多形式、多层次地培养人才,不断提高职工队伍素质。同时也要提高园林绿化职工的工资待遇、住房条件、保险福利等,园林部门内的育种、植保、日常养护、室外高空修剪等工种的职工劳保福利应享受正式职工的同等待遇。

五、城市绿地设计原则 1、坚持生态原则 我们在城市绿化建设过程中,就是要利用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努力使城市生态系统向自然生态系统靠拢,使城市生态系统接近于自然生态系统。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固定太阳能和固定有机物质的初级生产过程,是我们这个世界一切活动所需能量和物质的最初始来源,虽然城市绿化的目的已不是依靠种植植物来提供居民所需物质,但绿色植物对环境的改善作用、对城市景观的改善作用却是当代城市人所最需要的,城市绿化的作用就应是尽量满足人们对绿色的需求,这就要求我们在城市这个有限的人类居住空间里,尽量地多设置绿地,多建设绿地,多增加绿量,使绿地发挥出最大的生态效益,营造宜人的居住环境。 增加城市绿地数量,是增加城市绿量的首要保证。增加绿地数量,首先要靠政府重视,政府要依靠城市总体规划和绿地系统规划,保证城市达到一定的绿地率和公园绿地面积,但是绿地分布的均匀性问题应引起重视,按国家标准,应在500米的距离内有休闲绿地供居民享受,这方面我们还有差距,有待继续努力。 其次是依靠市场经济的杠杆作用,大力引导农民发展苗木生产,增加供应城市苗木的生产绿地。园林部门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法律法规,把好绿地率审核这一关,把城市的绿地面积真正提高上去。 在绿地建设中增加绿量,这一问题现在各方面都重视不够,要真正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增加绿量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一块缺乏绿量的绿地,其生态效益必然不会好。

2、坚持景观原则 坚持景观原则,也就是要有精品意识,在有了绿量的前提下,绿地要有美感,要有赏心悦目的感觉,这样,才会让人心情舒畅,才能达到促进人的心理健康的目的。这就要求我们所种的绿地,不但要有绿量,还要有质量,充分发挥景观艺术手法,通过植物配置,营造出一种艺术化的园林景色。 我们在造景中,可以借鉴组合盆景和山水盆景的制作手法,通过植物种植和植物配置,造出各种各样的富有意境的园林景观,如草地景观、森林景观、灌木景观、沼泽景观、水体景观等,以多样性的生态景观来丰富城市环境,这样才能造出有中国特色的大地景观,这也是当代园林工作者所应追求的目标。 3、坚持经济原则 经济原则也可说是可持续发展原则。人口的可持续发展、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等等。在我们园林建设中,也存在可持续发展问题,尤其是我们园林管理部门,建成的绿地,今后大部分要由我们管理,除了建设费用,养护管理费用问题必须要引起我们的重视。一方面是直接的管理费用,另一方面是种下去的树木今后的发展和利用问题,这些都是园林事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六、结束语

城市绿地规划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这就要求要有计划、有步骤的进行,设计时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结合实际,因地制宜,才能真正提高城市绿化水平,打造宜居城市。

参考文献:

[1] 胡长龙.园林规划设计[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5

篇4

【关键词】杭州城市现状;道路绿地规划;设计内容;方法形式

0.引言

位于长江三角洲的南翼、亚热带北缘的杭州,其具备典型亚热带的季风气候,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全国著名风景旅游城市[1]。具有城市骨架意义的城市道路在杭州城市建设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城市道路绿地规划直接影响着整个城市的形象,是杭州走向国际大都市前进道路上必不可缺的重点建设工程。本文基于杭州城市特色、城市道路绿地规划及存在的一些问题,分析了城市道路绿地规划设计必须注意的设计内容、设计形式及设计方法。

1.杭州城市特色概况

1.1杭州城市气候条件

杭州气候属于亚热带季风性,四季分明,日照充足,湿润温暖且雨量充沛,每年的八月和九月多发生台风和热带风暴。平均城市温度在15℃至17℃之间,最高气温曾达到42.1℃,最低气温有过-10.5℃,平均每年1899小时日照时长,平均每年1399mm降水量[1]。每年时有发生干旱、台风、洪涝和冰冻等自然灾害,严重损害着城市道路绿地建设,给规划设计工作提出挑战。

1.2杭州城市地形地貌

杭州呈现自西南至东北方向的倾斜地形,西南地区山峦起伏,属于丘陵地带,海拔低于500m,东北部城区则地形平坦,河网交叉密布,连接着杭嘉湖平原。杭州城市南北宽为36km,东西长为40km,山峦起伏、湖塘交错、河流纵横,纷繁复杂的地形地貌特点决定其城市道路绿地规划必须因地适宜,综合考虑效益。

1.3杭州城市土层土壤

土壤土层是植被生存的基础,进行城市道路绿地规划设计过程中必须进行实地取样分析,清晰了解具体土壤分布情况。杭州市市区呈典型地带性土壤分布,主要属于红壤、棕黄或者棕红,有着深厚的土层,质地从轻粘至粘,pH值在4.3至5.3之间,部分地段黄壤则呈现非地带性特征,残存石砾和砖块较多,较为影响城市道路绿化的效果。

2.特色鲜明的杭州城市道路绿地规划

杭州城市发展历史悠久,其城区道路绿地规划具有丰富的人文地理特色,众多的文化和自然资源同城市道路绿地的结合使得杭州城市风貌极具特色。滨河路和风景区道路是杭州城市山水园林特征的骨架,两条道路上的绿地建设也成为杭州绿地建设代表性工程。西湖风景区的道路整体上呈现“中”字型的整体格局结构,教工路、西山路和虎跑路等构成中轴道路,灵隐路、满觉陇路和龙竺隧道组成西环线路,东环线路有南山路、湖滨路及北山路等组成。杭州各道路的绿地规划都有自己的特色,其中湖滨路、西山路、南山路和北山路自东、西、南及北对西湖呈三面环抱态势,又具有统一绿地规划风格以雄伟树姿和枝繁叶茂以成就宏大的规模气势。杭州城市人界地灵,古往今来众多的文人雅士所留下的名人故居等也融入到了城市道路绿地建设之中体现出了这座城市外在的良好形象和内在历史底蕴等特征。

3.现存杭州城市道路绿地规划设计存在问题

鲜明的道路绿地规划特色下仍旧存在着众多城市道路绿地规划问题,这些难题一方面关乎到城市的环境和形象,另一方面影响着城市投资的环境建设,必须从城市道路绿地规划的设计细节方法着手加以改良。首先,规划中未能充分考虑多样性建设,很多交通性的道路绿地规划设计雷同,景观没有形成特色。限于城市道路绿地空间原因,道路绿地只能占据很小比重的城市绿地,继而缺乏绿化形式和绿带宽度上的变化,城市发展过程中,道路拓宽改建的同时只保留很小规模进行绿化设置,只能满足道路绿化的最低限度要求。其次,道路绿地中植物的配制缺乏艺术构思,植物间组合缺乏层次和颜色上的合理搭配,不能实现城市四季常青的道路绿地规划效果。再次,城市道路各个区段缺少特色,出现整体道路景观较为单调的情形,很多路段上人行道和车道绿带植物的配置没有变化,只是一个模式化规划设计,这些简单无特色的零乱景观只会影响城市道路美观性和整齐性。还有道路绿地规划中未考虑绿化树种选择,很多路段缺乏常绿树种类,以落叶树居多,必须加大常绿、宿根花卉和相关乔木灌木的设计添加力度。最后,道路绿地规划未明确区分不同道路绿化走向,限于线性的道路空间局势,绿地规划线路也主要呈现带状,方向性明显,但是不同走向道路为形成立体上的配置特色,破坏城市光照雨水充分利用的同时,影响着城市形象建设。

4.城市道路绿地规划设计细节方法

鉴于城市道路绿地规划在杭州园林绿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必须以网状或者线状形式分布道路绿地于城市之中,以点至面组成完整的城市道路绿地系统。城市道路绿地规划设计遵循符合城市道路功能和性质的原则、分区合理的原则、满足用路者视觉和行为规律特性的原则、整体性的原则、个性化的原则、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及公众参与的原则。

4.1城市道路绿地断面的布置形式

考虑到杭州气候条件、地形地貌和土层土壤特点,结合已有的城市道路绿地特色和出现的规划设计不足,城市道路横断面主要采取四种比较适宜的形式。第一种,一板二带式为一条车行道同两条行道绿带组合形式,不单独划出车绿带,较为适合路幅较窄且车流量不大的路段。第二种,二板三带式为在中间设置车绿带隔开车行道成为单向行车车道的形式,较为适合车辆众多特别是夜间交通量较大的道路。第三种,三板四带式为通过两侧的车绿带划分车行道成为三条,以中间作为机动车道,两侧用作非机动车道的形式,这样就形成了四条道路绿地带,较为适宜较宽的路幅,因其安全、交通方便和绿化遮阴效果良好等特点,在杭州城区多处道路皆可应用。第四种,四板五带式为通过三条分车绿带划分行车道成为四条,形成五条绿地带,在城市交通主干道非常适宜。

4.2设计城市道路绿地规划要点

进行城市道路绿地规划设计过程中,必须充分把握交通性道路绿地特点,把握重要的设计注意点,科学合理操作。首先,要尽量充分利用道路两侧较大体型的公共建筑空间,避免硬质的铺装,提高绿化用地面积,通过路侧绿带面积的增加形成同建筑前的绿化相统一相结合的效果。其次,充分考虑当地的植被特色,以细节的树木花卉种类搭配形成整体的城市道路绿地规划效果,图1即为某道路成功搭配效果图,左半边为利用水杉和香樟树形的不同来丰富一板二带式的道路立体效果,同时其上部搭接可形成城市绿色隧道,右半边是通过相同树种交错式的布置,同样可以避免城市绿色隧道缺乏地景,从而形成生动活泼的城市形象。再次,把握城市规划模式中规则式、密林式、自然式、滨河式和简易式之间的优势及不足,单独合理利用的同时可以适当结合。此外,对于较窄车道的城市道路,在两侧设置成排树冠形成相互搭接乔木的效果往往阻塞空气的对流,不利于废气的扩散,设计中可以通过修改成矮篱式绿地规划,或者通过不同乔木交错规划方式进行设计。最后,对于交通性和生活性的道路不可以统一化规划设计,必须充分把握各自的属性,了解具体情况,加以特色化处理。

5.结语

结合对杭州调查分析的实际资料,本文全面总结了杭州城市的气候条件、地形地貌及土壤土层特色,介绍城市道路绿地规划特色的同时,更归纳了其中多项不足,继而从城市道路绿地规划设计的布置形式和设计要点角度分析了道路绿地规划设计主要内容、形式及方法,能够有力的克服大量的规划设计不足,为城市长期的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徐华.杭州城市道路绿地景观规划设计初探[D].杭州:浙江大学,2005:10-25.

篇5

关键词:绿色城市设计;低碳城市规划;可持续发展

Abstract: this paper mainly based on urbanization construction bottlenecks discussed, which focuses on city life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high carbon, high consumption. Furthermore 1025 planning,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green city design and low carbon development of the urban planning, which focuses on the realize ecological city design and low carbon urban planning measures.

Key words: the green city design; Low carbon urban plann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一、引言

我国的城市建设步伐加剧,基于低碳理念的城市发展,与传统城市建设发生了碰撞。尤其是关于城市生活和建筑的高碳、高消耗,严重制约着城市的现代化发展。在十二五规划的战略指导下,基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再次成为城市建设的重点,生态城市的打造,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核心内容。其中强调城市产能结构的转型,大力发展低碳节约型的企业模式。

二、城市化建设的瓶颈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基于工业化的城市建设,面临着高碳、高消耗的瓶颈。在国家十二五规划的背景下,城市的不可持续性与国家战略发展相违背,粗放型的城市发展模式,严重制约着绿色城市设计与低碳城市规划。城市化建设中,人类活动与自然的和谐性,是绿色理念贯彻实施的基础。城市在居住、服务空间的配置上,过于物质上的追求,以至于城市的规划设计出现意识和理念上的错位。

城市化建设的瓶颈,主要表现于城市生活的高碳,建筑的高消耗。现代人的生活理念发生了本质性的转变,城市的空间布局,注重功能区的设置,将消费和工业发展,作为带动城市经济建设的动力。城市人生活,尤其是机动运行的规模化,私人汽车成为了城市的主要污染源。城市为拓展内需,将城市周边郊区化,城市人生活的范围离散化,以至于城市发展的高碳化。

我国城市化建设的最大特点,在于城市建设工程化和工业化。这里所言的工程化,是指城市建筑规模的铺天盖地。我国的城市建筑,以高效、高污染为代价,追求建筑层的奢华,城市的规模性发展呈现出表面化,其实质伴随有太多的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的浪费。同时,我国城市的现代化建设起步晚,尤其是建筑产业,基于绿色低碳的建筑理念,还没形成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在建筑的结构设计上,缺乏环保意识,过于的依赖于自然资源。

三、基于“十二五”规划,实现绿色城市设计与低碳城市规划

“十二五”规划再次将重点放置于可持续发展上,注重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尤其是基于生态环境的建设,创设环境友好型社会主义社会。在“十二五”规划的指导下,我国城市化建设,将坚定不移的贯彻绿色低碳的理念,创设环境友好型城市。我国城市快速发展的进程中,关于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的冲突不可避免,只有调整发展策略,以新型发展的观念,调整生态建设与城市建设的冲突。“十二五”规划还强调科技创新的发展的重要性,尤其是基于环保科技产业的发展,诸如新能源的开发,是城市未来设计与规划的重要方面。绿色城市设计与低碳城市规划,本质在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践行好可持续发展战略。因此,基于绿色城市设计与低碳城市规划,是整合城市文明与建设的重要机制,在“十二五”期间,相得尤为重要。

(一)关于生态城市设计。城市设计涉及城市战略发展,尤其是关于人与资源资源的统筹协调,是城市生态设计的基础。生态建设是城市发展的矛盾点,基于生态建设的城市设计,要对于城市效率、环保、交通等方面,完善城市的基本功能。而且,城市生活逐渐分散化,基于综合性城市功能的建设,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并且,城市的综合建设,要符合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将城市的发展趋势,融入于其中。这样,城市的生态设计的动态性满足了城市发展的“演变”,尤其是避免大规模的城市改造而带来的资源浪费。同时,城市的生态设计,离不开建筑结构的环保化,尤其是建筑材料的环保节能型,是城市空间建设的必然趋势,也是城市绿色设计的实质所在。

(二)关于城市低碳规划。城市低碳规划的重心在于经济发展形式的低碳化,居民生活理念绿色化。在政府的政策指导下,实现社会的低碳建设,尤其是设置好规划蓝本,将经济建设的战略价值上升至社会功能之上。城市的发展离不开经济建设,尤其是以最小的生态代价,实现城市经济价值的创造。因此,城市低碳规划的进程中,需要基于低碳理念,打造低碳的产能结构,以资源节约、生态保护、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经济建设的核心价值。城市低碳规划,在于城市发展的定位,低碳的理念要落实至产业发展和居民的实际生活之中,尤其是基于居民的生活理念的转变,有助于低碳规划落实至实处。同时,城市在空间布局和功能的规划中,关于低碳理念的融合,主要体现在各项低碳指标的制定,以规范的规划思想,确定城市低碳规划的定位。加之,将低碳城市规划与城市文化相结合,以文化发展走向,确保低碳城市规划的科学性。并且,基于社会、政府、市民的一体化模式,是未来低碳城市建设的发展趋势。

十二五规划期间,低碳城市的建设,在于社会、政府、市民的矛盾。如果将三者有机的统一起来,构建一体化的建设模式,是处理城市矛盾点的重要举措,也是建设特殊社会的需求。社会要转变消费观念,尤其是基于绿色消费理念,追求城市发展的绿色舒适。设计师要明确低碳理念,在城市设计中,践行好绿色理念,用绿色建筑结构,教育和引导民众的行为和思想,以形成全民健全的低碳理念。同时,政府要强化管理理念,将低碳城市规划作为首要的发展战略,经济建设要服务于生态建设。政府部门制定一些列的优惠政策,鼓励企业产能转型,以发展节约型产业为主。并且,强化相关法制的执行力度,杜绝企业的高消耗、高排放。对于市民的环保意识和环保行为,政府部门要加强环保宣传,强化市民的环保意识,以养成良好的行为准则。

四、结语

我国城市建设的瓶颈,越严重制约着城市的现代化发展。基于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打造低碳的生态城市,是十二五规划,关于城市建设的发展方向,也是我国调整产能结构,尤其是低碳节约型的经济模式,是我国经济建设的核心。

参考文献:

[1]王建国,王兴平.绿色城市设计与低碳城市规划—新型城市化下的趋势[J].城市规划;2011(36)

[2]王建国.走向新世纪的绿色城市设计[J].建筑书摘;2009(03)

篇6

关键词:城市绿地景观;生态化;城市规划;景观设计

城市绿地景观直接影响着一个城市生态系统的质量。设计科学、规划合理的城市绿地景观对城市生态化建设意义重大,这也是一个城市生态环境健康发展的前提。目前,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步入发展快车道,城市绿地景观也面临着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在城市绿地景观规划设计过程中,设计者要明确城市绿地景观的主要目标是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和营造良好的生活空间,达到提升城市外在形象的目的,推动城市园林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增强园林“智慧海绵”设计效果[1]。城市绿地一般包括城市滨水绿地、城市街头绿地、城市生产绿地、城市道路绿地、城市广场及公园等。

一、城市绿地景观概述

1.城市绿地景观的概念

城市绿地是指城市规划中用于绿化的特殊用地。城市绿地作为城市生态发展的重要抓手,存在形态常以绿色植被为主,主要包括花草、树木、其他植被、水体等要素。城市绿地景观种植具有装饰性和观赏性的植物并搭配景观装置物,以达到美化城市环境、改进城市生态质量、提升城市形象的目的。城市绿地景观主要包括城市广场和公园绿地景观、城市街头绿地景观、商业步行街绿地景观、庭院绿地景观及湖塘、滨水绿地景观等。

2.城市绿地景观的作用

在我国城市化建设发展进程中,出现了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如城市生态遭到破坏、城市绿地缺乏规划、城市人居环境难以得到改善、景观多样性缺失等,影响了现代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质量。城市绿地景观是城市绿地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规划科学合理的城市绿地景观有助于提高城市的自然生态质量和城市美誉度。城市绿地景观不但美化了城市绿地的建设空间,而且有助于提升城市生态质量和改善城市景观形象,同时有助于提升城市人文环境,推进城市生态化建设;城市绿地景观项目的建设与后期维护也带动了城市周边居民就业。这在一定意义上推动了城市现代化建设,提升了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

二、城市绿地景观设计存在的问题

1.城市绿地景观分布较为零散

部分城市的绿地景观与建筑空间相比,往往处于次要地位,在规划设计初期往往难以得到重视,常随建筑物形状见缝插针地安排,缺乏统一、科学的规划,随意性较强,难以有效合理利用空间,城市绿地景观呈现效果不明显。

2.城市绿地景观配置较为方式简单

由于前期缺乏统一规划,部分城市的绿地景观呈现效果不明显,常常体现为绿地景观搭配单一,设计美观性不足,制作不够精美,难以引起游客关注,遑论与游客产生情感共鸣。这就难以达到通过城市绿地景观改变城市景观环境,提升城市形象,进一步改善居民生活质量的目的。

3.对城市绿地景观建设后期维护工作考虑不周

部分城市的绿地景观设计完成后,往往出现后期破坏较严重、维护不力等情况,要修复原有的形态功能就得花费大量财力与人力。如,在部分城市的道路改修建过程中往往存在对道路两边树木、景观作品的损毁现象,等改修建工程完工后再想办法补救与修复,无形中增加了城建的人力与经费负担。

4.城市绿地景观设计与地方历史文脉结合度不高

内涵丰富、制作精美的城市绿地景观作品不仅承载着城市的历史文化,而且有助于塑造良好的城市形象。但是在现代城市建设过程中存在绿地景观规划建设盲目,历史性景观作品难以得到有效保护,当地文化的传承发展被忽视,当地传统文化难以很好地融入现代城市绿地景观设计等问题。这导致部分景观设计作品欠缺文化内涵,难以引起人们的文化共鸣。

三、城市绿地景观设计的方法

1.绿地植物景观配置

在植物的配置与选择上,设计者要考虑植物的生活习性与造型,因地制宜,同时要结合景观植物配置和园林布局功能需求选择与配置相关植物,以充分发挥其生态与观赏。如,北方地区可以选择一些耐寒、易生长、观赏性较强的植物互相搭配,拼组成型并辅以平面与立面的构图、色彩、季相变化,或尽量利用植物的自然姿态,营造园林意境。如,在西北部分地区,各类护坡植物的配置就应该考虑适合当地气候的多年生、绿期长的草本植物、灌木或藤本植物(图1)。另外,要考虑到一年四季的景色变化,对植物进行分区段配置,可结合场地地形与周边建筑物相互映衬,在视觉上形成疏密合理、高低错落有致、节奏韵律感强的绿地景观植物场景氛围。

2.城市绿地景观设施设计

城市绿地景观设计中配置的各类景观设施,是为了方便市民与游客休憩、观赏,活跃绿地景观氛围而设置的特殊景观,设计者在具体设计过程中要充分考虑经济性、文化性、生态性、实用性、艺术性等原则。笔者建议绿地景观设施设计应尽可能挖掘地域人文历史、地理,宣传地域文化,使地域内民众产生历史自豪感和光荣感[2]。因此,设计者应综合考虑各类景观设施的形态和布局,结合当地历史文化与人文环境特色,充分向世人彰显该城市蕴含的历史文化内涵。哪怕是城市中的一座代表性雕塑、一座古建遗迹,都可以给当地居民与游客留下深刻的印象,充分体现景观设施的欣赏价值。如,兰州市滨河路中段有一座表现中华母亲河的《黄河母亲》雕塑,广州市越秀公园内的越秀山木壳岗有代表广州市形象的标志性雕塑《五羊石像》,等等。城市绿地景观规划设计是城市建设规划设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人与自然相互融合、和谐发展的体现。3.绿地景观植物搭配设计根据前期规划设计的方案,设计者可因地制宜选择不同的植物搭配与种植形式。如,在城市道路两边安排植物可采用对称式构图,综合使用各类纹样与图案,主道中间的绿地建议采用不规则的种植搭配形式,可结合连续纹样与图案形成高低错落、相互映衬的种植配置形式。绿地植物应尽量选择生长习性适应当地自然环境的植物,优先选择常绿树种,辅以季节性树种、灌木与乔木相互搭配,以此形成四季常青、月月有花的丰富视觉效果和空间变化。道边树除了按一定规律栽植,还应考虑其遮阴效果,建议选用树干高健、树冠宽大、树形优美、疏密有致的树种。在绿地关键地段,建议种植一组或几棵代表性植物,形成景观视觉中心。四、城市绿地景观规划设计的主要内容1.城市景观道路设计城市景观道路又称园林景观道路,一般指能充分展现城市面貌的主要道路路段,强调道路沿线的城市景观。城市景观道路的设计一般是在满通功能需求的前提下,着力于对路面及其周边路道环境景观的营造,常以生态景观为主,辅以人文景观,是城市绿色景观的基本组成部分。城市景观道路设计不仅能够提升城市的整体形象,而且能够改善道路条件与城市居住环境,对进一步改善城市居民的出行环境意义重大。城市景观道路设计的目的是,以城市道路基本功能为基础,结合周边环境,采用科学的设计方法,把基本交通条件、公共交通设施、人行步道等有机结合,为城市发展与市民生活提供生态、科学、生机勃勃的城市绿地系统。2.城市景观绿化系统设计城市景观绿化的先决条件是,在城市规划过程中有关部门和人员应最大限度地划拨出城市绿地景观用地面积,尽可能形成连片的城市绿化片区,用绿色打造生态城市,用城市绿地人文景观传承城市文脉。同时,要高度重视城市可持续生态化建设,打造良好的城市可持续生态环境。在绿植配备上,尽可能呈现四季四景,形成疏密有致、高矮搭配、树种丰富、多层次的城市绿地景观系统。城市景观绿化系统设计建议采用树、花、草、景观设施科学搭配,形成互补,提升城市绿化空间的层次感与生态环保质量,使完整、连续的城市景观绿化系统既有统一性、协调性,又有层次性、节奏感,增强城市绿地景观的艺术美感与视觉效果。

3.城市绿地景观组织设计

绿地景观首先要有艺术美感,要能吸引人们的眼球,如绿地景观雕塑设计,设计者不仅要使植物雕塑有艺术感,而且要将绿地植物搭配与绿地景观构筑物融合,科学巧妙地将人、动物、植物有效融合在城市绿地景观设计规划之中,形成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动静结合的城市绿地景观优良生态环境,为城市居民提供美观、环保的城市环境。同时,还可将高、中、低层次的景观相互搭配、相互映衬,以改善居住区域的小气候,帮助调节居住区的空气温度和湿度,美化城市环境,形成防护隔离带,减少城市噪音和尘土对居民的影响[3],从而为市民提供优质环保、舒心益人的城市绿地景观系统。

结语

城市绿地景观在城市绿地系统中充当着重要的角色。从城市生态层面看,城市绿地景观系统与人之间形成了生态和谐、协调发展的关系,其不但可以为市民提供优质的娱乐和休闲场所,而且能够改变城市生态环境,提升居民生活质量,对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从城市绿地景观构成层面看,城市绿地景观包括植物景观和人文景观。从社会发展层面看,城市绿地景观不仅可为城市居民提供高品质的休憩、旅游环境,而且可以改变城市的生态环境,形成舒适、环保、具有活力的城市生态空间。因此,城市绿地景观设计只有尊重自然、尊重生态,结合当地地域文化特色,才能构建出体现都市文化和历史文脉的自然、生态、环保的现代城市空间。随着城市化建设进程的不断推进,在城市绿地景观设计中,生态环保理念会进一步得到重视与发展,生态设计将会与传统规划设计有效融合,高质量生态环保型城市将会在我国得到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梁斌.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园林设计探析[J].住宅与房地产,2020(18):56.

[2]倪太林.城市园林绿化修剪及养护管理工作思考[J].花卉,2017(18):42-43.

篇7

关键词:城市绿地;自然灾害;规划;建设

中图分类号:TU98 文献标识码:A

在我国,有关防灾绿地系统规划、设计和建设标准研究严重滞后,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城市防灾绿地建设的步伐。而随着自然灾害频发,在完善城市绿地系统的过程中,一些新建公园绿地开始重视防灾避难功能,但对这些已建和在建的防灾公园绿地在灾难真正来临时究竟能满足多大社会需求量、发挥多大功能、可有效运作多长时间等,决策者和建设者并不十分明确,各地方也没有相应的技术标准可以考量。

一、城市防灾绿地概念

根据《城市绿地分类标准(CJJ/T85-2002)》,城市绿地共分为5个大类:公园绿地、生产绿地、防护绿地、附属绿地和其他绿地。根据各种不同类型的城市绿地,其在城市防灾中所担当的角色也会有相应的差别,故本文中所论述的防灾避险绿地主要是《城市绿地分类标准(CJJ/T85-2002)》中有定义的城市绿地中,具备防灾功能的各种类型的城市绿地,并不是狭义上的防灾公园,防灾公园是防灾绿地的一个类型。基于以上的认识,在本文中所论述的防灾避险绿地是指“在各种城市灾害及其引发的次生灾害发生前、发生时和发生后,为了保护城市和城市居民的生命和物质财产、强化城市防灾构造、建立并完善城市及周边地区的防灾体系与能力而建设的起到减灾与防御工程、广域防灾据点、避难场地、避难道路和灾后恢复据点作用的城市各类绿地”。

二、城市防灾绿地规划的定位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的一个专项规划。防灾绿地体系规划是从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角度,对不同类型、不同地段、不同条件的绿地在非常时期的作用加以研究,建立防灾绿地体系,以寻求灾时绿地功能的充分发挥,是城市绿地规划建设成为提高城市安全性的有效手段。城市综合防灾减灾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的一项重要内容,其规划对策涉及城市的方方面面,以确保城市的安全。因此,城市防灾避险绿地规划应纳入城市综合防灾减灾规划之中,才能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由此可见,防灾避险绿地规划应该是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重要内容之一,纵向上与上位的城市总体规划要有很好的衔接、横向上与相关的防灾减灾专项规划要有充分的协调和融合,同时,它对于每一处避难绿地的规划设计具有指导意义。

三、我国现阶段城市防灾绿地规划建设的主要问题

1、对城市防灾避难绿地的认识不足

如今在城市建设实施过程中,管理者为求“政绩”,往往更注重的是当下的景观效果,并没有从战略高度和宏观整体上对城市绿地的防灾规划给予足够的重视。由于规划设计、建设施工、行业管理等领域缺少相关防灾避难的规范、标准,故规划设计人员从规划定位上很少考虑城市园林绿地所应有的防灾避难功能,且在具体实施层面上,有关城市绿地防灾避难的强制性标准极少,甚至基本没有。

2、适合用于防灾避难的绿地总量不足,分布不均

从整个城市绿地系统的角度看,我国绿地总量和人均绿地面积在全世界处于较低的水平,东西绿地面积失衡,尤其是大城市的公园绿地分布不够均匀,与国外人均绿地面积有很大的差距,达不到防灾避难的效果。我国人口众多,而随着自然生态环境的恶化,自然灾害不断发生,在自然灾害降临时,狭小的绿地空间远远满足不了居民的防灾避难需求。

3、城市防灾绿地配套设施及功能有待完善

长期以来,在绿化建设过程中,各管理单位在某种程度上都忽视了防灾配套设施的建设,大部分绿地都配备了灭火器等简单的消防器械,并未考虑到灾后绿地使用所需要的基础设施;在绿地功能定位上仅停留在美观、休憩、生态、文化的层面,并没有把防灾避难作为城市公园绿地必要和主要的功能。而防灾避难绿地必须具备主要应急避险空间及配套设施,此外对植物的品种的筛选、硬件设施建设也会有一定的破坏。

四、国外城市防灾绿地的发展

1、美国绿地系统中的防灾规划

美国于1871年10月9日发生了著名的芝加哥火灾,中心市区受灾面积达730hm2,导致10 万人无家可归。在灾后重建规划中,美国开始考虑建造防灾绿地系统,以绿地的开敞空间来分隔原先连成一片的市区,以提高城市的抗火灾能力。随后,美国著名的规划师和景观设计师奥姆斯特德在南部公园区的杰克逊公园和华盛顿公园设计中,规划了连接杰克逊公园和华盛顿公园的绿道,并用路中规划方法与思想,极大地丰富了城市绿地的功能,成为后来防灾型绿地系统规划的先驱,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建一条连续的水渠连通了杰克逊公园的咸水湖和华盛顿公园的人工池,以起到疏导洪水的作用。芝加哥公园系统通过公园与公园路来分割建筑密度过高的市区,用系统性的开放性空间布局来防止火灾蔓延,大大提高了城市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

2、日本防灾公园体系的发展

日本是一个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的岛国,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为了解决城市化带来的众多问题,1919 年日本颁布了第1 部全国通用的城市规划法规《都市计画法》,其中,规定各城市必须将城市公园作为一项基础设施列入城市规划。1956 年,在日本政府出台的《城市公园法》中首次出现了有关公园建设必须考虑防灾功能的条款,在1973 年的《城市绿地保全法》中明确规定将城市公园纳入城市绿地的防灾体系; 1986 年又制定了《紧急建设防灾绿地计划》,把城市公园确定为具有“避难功能”的场所。1993年,日本在《城市公园法实施令》中,把公园提到“紧急救灾对策所需要的设施”的高度,首次把震灾时用作避难场所和避难通道的城市公园称作“防灾公园”。一系列的立法行为进一步提高了城市公园的防灾救灾功能,并把防灾列为城市公园的首要功能,进而推进了日本防灾公园体系的形成。

五、我国防灾绿地规划建设的优化对策

1、健全相关城市的防灾减灾的法律法规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城市开发强度增加,使城市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城市管理者开始重视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并考虑防灾的需要,全国上下陆续建设了多个应急避难场所。应急场所的数量固然重要,但如果没有一个类似日本《防灾公园计划和设计指导方针》的针对城市防灾避难绿地的行业标准,则很难将城市防灾避难绿地系统纳入城市安全的保障体系。当前,我国应尽快组织编制“城市防灾”相关法及有关城市防灾避难绿地的专项条例,各地方也应结合当地情况,相应地组织制定有关防灾减灾的法规,从而将城市防灾绿地置于更具操作性的法律法规的保护之下,以确保对城市防灾减灾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城市绿地不被各种城市建设所侵占等。

2、防灾绿地系统的构建

结合城市绿地的人口服务辐射能力分析,确定各级防灾救援绿地的数量、地点、规模,以及到达防灾基地的防灾路线,构筑结构合理、层次清晰、分布均衡的城市防灾避难绿地系统,以有效地提升绿地的避灾、救灾功能;预防灾后二次灾害的发生,保障灾后重建工作与城市复兴,减轻国民生命财产所受的侵害,并为各级各类具有避震减灾功能绿地的规划设计编制与建设作指导。在“防灾避难绿地”体系中,有暂时避难的邻里公园,也有避灾、救灾及灾后重建的大型公园,大小不同、布局合理的防灾公园在防灾、避灾、救灾及灾后重建过程中承担各自的任务、发挥不同的作用,形成一个层级结构合理、相互联系紧密的防灾避难绿地体系。而绿色通道是逃离危险建筑物、快速到达安全地带( 如防灾公园) 的快速通道。地震发生时,绿色通道的树木可以支撑倒塌的建筑物等,防止对市民的伤害,同时绿色通道又能阻止火势的蔓延,减轻次生灾害。绿色通道主要由防火树种组成交通道路,它将应急避难场所连成网络,具备便捷的出入、集散、停车等交通功能。

3、强化危机管理,变被动抗灾为主动防灾

篇8

汶川大地震等自然灾害不仅引起社会的高度重视与人文关照,同时也使人们对城市景观功能的完整性提出了思考。本文以北京元大都遗址公园为例,分析现在城市景观中对景观功能的完整性,提出了城市景观中美化之外的另一种含义,即环保与抗灾功能。

关键词:城市;景观功能;防灾避险;环保

一、引言

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灾害性事件的威胁日趋严重,城市公共安全体系的建设却远落后于城市现代化进程,在当今人类所面临的诸多环境问题中,有许多是因为我们不合理的设计所造成的。快速的城市化及无序扩展而造成的天地人关系的失衡、岌岌可危的生态环境和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所有这些都对我们习以为常的设计方法提出了重大的挑战。

景观作为一种能容纳和安排各种复杂城市活动的组织结构既是自然过程,又是人文过程的载体,能使两方面交换与融合,能够增加城市文化内涵和改善城市环境;同时,作为能够容纳和安排各种复杂城市活动的组织结构,具有不容忽视的潜在功能。正如澳大利亚景观设计师理查德・韦勒(Richard Weller) 所言: “景观本身就是一种载体,所有生态交替都要从它上面穿过,它是基础设施的未来。\+①

二、对现代城市景观功能的概述

景观[landscape] 指某地区或某种类型的自然景色,也指人工创造的景色、森林景观。从景观的概念就可看出,现在人们对城市景观的认识,往往处于一般的功利和审美认识,而未来的趋势就是对景观功能的更高层次的认识,这里又涉及到了另一个名词,就是景观功能,景观功能[landscape function] 指景观与周围环境进行的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以及景观内部发生各种变化和所表现出来的性能;景观在社会经济中的作用。

近几年自然灾害事件频发,日本7.8级地震、汶川大地震、舟曲泥石流等灾难,给周边人们带了巨大的损失,这无非给中国发展炙热的城市景观业敲了一下警钟,过分强调城市景观的审美性,必将使景观构成中的其他功能弱化,出现一些质的问题,自然灾害带来的沉重损失,证实了这一问题的后果,试想一下灾难发生区域的景观设计,多考虑一点周围景观减灾抗灾的功能,损失会不会少一点呢?汶川地震已经让民众感受到地震灾害的毁灭性,也提醒我们要更加重视城市景观防灾避险功能的建设工作,深入研究这一内容,认真看待城市景观功能的缺失,这个问题在未来景观的发展中会日益突出,考虑到城市景观的连锁效应,对城市景观中防灾避险等功能的强调,势在必行。

三、对现代城市景观中功能缺失现状的分析

伴随高速的城市化进程,城市景观的发展远远落后于城市化进程,以至于现在的城市景观的发展出现了一些严重问题,灾害性事件的频发给人们带来的威胁和损失。目前城市景观的建设,过分重视形象上的视觉形态,讲究城市景观美化,忽视城市景观潜在的功能,较为突出的就是城市绿地的功能,现以城市景观构成中的城市绿地为例,分析对城市景观中功能缺失的现状。

城市绿地的功能,具体有环保功能、生态功能、景观功能、防灾抗灾功能。城市绿地环保和景观功能都是为大家所熟知的,环保功能就是可以净化空气、降低噪音、调节和改善局部小气候等。

绿地的景观功能

城市绿地是城市环境中的重要景观元素,城市绿地可以把城市构成中的其他元素连成一个整体,美化、衬托和改善城市面貌。城市绿地在视觉上能给人以柔和安静感,以树木、灌木、草地、花卉等点缀着城市整体环境,以不同的形状、 色彩和姿态吸引着人们,具有丰富多样的观赏性, 大大丰富了城市景观。

绿地抗灾功能

城市绿地具备特殊的防护功能, 尤其是以乔木、 灌木为主的绿地能有效地起到防风防火的作用;大面积的道路绿地能抗洪防震,起到阻挡洪水和疏散人群的作用, 为城市其他防灾抗灾设施起到辅助作用。

绿地生态功能

城市绿地可以使城市内部的道路、设施、公园等,与城市的田园、 山体、 河流等生态环境联系起来,形成连续的绿色生态系统,为构建城市良好的生态环境、 城市景观起到不可缺少的作用,并起到改善地域小气候生态条件的作用。

城市绿地在城市景观构成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有些城市盲目为了推进城市经济增长,一些部门热衷于城市形象建设,在城市视觉形态上做文章或者城市的一般性的基础设施建设,缺少城市安全意识,忽略了城市绿地具有的防灾避险的景观功能,另一方面,我国城市居民在灾害突况下,应对突发性灾害的心理和行为能力偏弱, 对灾害发生后怎样利用城市绿地避难、逃生和安置缺乏基本的认识,从侧面也可以看出,我国对防灾抗灾知识的宣传力度不够。

从城市景观角度来看,目前的城市景观中适合用于防灾避险的城市绿地数量太少, 而且分布不均。城市绿地中,并不是所有的城市绿地都能用于防灾避险,在以往的城市规划用地选择上, 往往都是见缝插绿,绿地只是城市建设的附属物,将一些不利于作建设用地使用的废弃用地、边角地划作城市绿地,有些城市绿地还与高压线走廊、危险区域或是坡度较大的山地、河滨地带过于接近,安全性和稳定性较差。加之一些风景名胜公园、历史名园、动物园等特殊类型的绿地都不适合用于防灾避险,使真正可在灾害发生时担负防灾避险功能的绿地数量有限,与需求相比严重不足。此外,避灾用地的面积应与人口密度成正比,人口稠密区需要更多的城市绿地和开敞空间。但目前城市中心区、老城区等人口稠密区仍普遍存在着绿地数量相对不足的问题,有限的绿地多分布在城外, 使得灾害发生短期内灾民无处可去,避灾困难。\+②

四、景观构成中环保、抗灾功能的或缺――以北京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为例

北京在2003年10月建成国内第一个防灾公园――北京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它拥有19个疏散区,具备了10种应急避难功能,目前可利用作为避难场所用地的总规模为5312.5hm,可以说北京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是国内最有代表性的防灾避难公园。\+③

在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可以看到,应急避难设施指示牌竖立在绿地内,指示牌上,蓝底白字、或红色或蓝色或绿色代表不同含义的符号,在草坪、绿树的映衬下格外醒目。指示牌箭头指向避难设施所在区域,包括应急棚宿区、应急物资供应、应急供电供水、应急厕所等内容,应急避难设施比较完备。

城市景观中除了公共安全设施外,城市绿地对应急避难也起着同样重要的作用,城市绿地, 拥有较大的开敞空间、完善的基础设施和较大面积的集中绿化带等优势,在灾害发生时能有效发挥其防灾避险的潜在功能, 是作为应急避难场所的最佳选择。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中,用于防灾的公共安全配套设施、城市绿地及功能有待完善,从调查情况看,目前用于防灾的配套设施、城市绿地的防灾避险功能开发往往不尽完善, 往往处于被动避灾的阶段,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公园中普通的设施设置未考虑平灾结合、平灾转换的需要,设施功能较为单一。与之相比,日本公园设计

比我们做的要好很多,日本公园的普通设施的设置也充分考虑到防灾避险的需要,例如园亭用帆布围合, 就能成为临时避难场所,形成独立的避难空间(见图1);花池边的挡土墙式座椅在灾时能够作为炉子使用等(见图2);造景的水池和喷泉在险时能够提供饮用水之外的生活用水(见图3)。

(2)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作为功能特殊的防灾公园,公园中防灾配套设施功能有待完善。以防灾公园中的宣武区万寿公园为例,应急水井平时就是隐藏在假山底下,一旦地下隐藏的自来水管线因为地震等原因出现故障不能正常使用,水井就能发挥作用了。园中的应急饮用水台,虽然伪装巧妙,构思也算完善,但是应急水井与市政供水管网直接,也没有自备井等备用设备,市政供水管网一旦毁坏,就不能正常使用(见图4)。而在日本防灾公园中,应急饮水设施包括地下应急贮水槽, 在灾时即使与市政管网断开, 应急水井可以保证在一段时间内的独立供水。(3)绿地面积与绿地内的防灾避险有效面积未明确区分。防灾避险有效面积应扣除场地内水域占地面积、大于7%的陡坡占地面积、文物古迹保护占地面积,以及建(构)物倒塌影响的面积。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城市绿地内一些不适合用于防灾避险的场地也成为了应急避难场所的一部分,影响到绿地防灾避险有效面积和承载容量的准确计算。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虽然是北京市第一个应急避难场所,但场地狭长,地形落差大,小月河两岸仅通过几座桥梁连接,平坦、开敞、可达性好,易于进行避难、救援活动的安全场地并不充裕。\+④

五、对现代景观中重视景观功能的思考

现今社会,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对城市景观的认知和要求,也不仅仅局限于形象上的视觉形态(城市美一点、绿化多一点、环境好一点等),已经远远超过这个所谓“视觉”体验或者经验,也就是人们的审美水平普遍提高,目前大家对城市设计的理解,就是看城市视觉形态、生态好不好看,广场有多绿,建筑要有花园、密度要减小,这个问题非常普遍,因此当今社会也被定为“大审美时代”,设计工作人员以及受众过多的讲究城市景观美化,忽视城市景观潜在的功能。

北京大学俞孔坚教授曾说过:景观不是花园,景观不是园林,景观不是街头艺术品,景观是城市的基础设施,更确切地说是城市的生态基础设施,是生态过程而非固定的形态。现在的城市规划设计,往往把景观作为城市建筑的陪衬或者附属物,建筑成为城市规划的主体,忽略建筑与周围环境景观的关系,对城市景观其他功能的漠视,让我们景观设计专业的从业人员对这一问题不得不反思一下。

在过去10年内,一种新的关于城市规划设计的理论――景观都市主义(Landscape Urbanism),这一“主义”最早出现在北美和欧洲的景观设计与城市设计领域,由是建筑师和建筑学背景的景观设计学者查尔斯・瓦尔德海姆Charles Waldheim提出的,而使这一主义在全球范围内推广的是建筑学教授Mohsen Mostafavi以及英国AA 建筑学院,同时一些具有建筑学背景的景观设计从业者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景观都市主义的核心论点是:景观,而不是建筑,更能决定城市的形态和城市的体验。\+⑤这一观点把景观设计学推到了城市设计的前沿,可以认为是对景观和景观设计学的再发现。

景观都市主义,使我们认识到城市景观的发展不是建筑的放大或道路的延伸,也不是审美的表象,而是表现城市的透镜,是建设城市的载体,将公共空间作为出发点,而不是建筑体块,并以景观为载体创造一种新的城市形态和空间结构。这一理念的提出,势必会改变城市规划发展的方向,改善城市的防灾避险体系。

在景观都市主义的理念下,建筑和基础设施是景观的延续或是地表的隆起。景观不仅仅是绿色的景物或自然空间, 更是连续的地表结构, 一种加厚的地面, 它作为一种城市支撑结构能够容纳以各种自然过程为主导的生态基础设施和以多种功能为主导的公共基础设施, 并为它们提供支持和服务,这种开放的能预判和参与未来需要并能够行使功能的载体,就是我们所说的景观基础设

施。\+⑥

景观基础设施的地提出,既解决了城市景观形象问题,又缓解了城市景观防灾避险功能缺失的局势,并落实“平灾结合”的设计原则,这也是笔者想要提出的“审美之上,再次功能”,这似是一个口号,但恰恰不是,是一个设想,是一个城市景观发展中解决现存问题的一个方法,也许这种提法会有一些错误,但纵观设计的发展史,无非就是“形式追随功能”的功能主义、“式样决定功能”的样式主义以及“以人为本”的人本主义等等,功能与形式(也是我们景观中提到的视觉形态)的关系问题,那一方面再设计中的占的比重稍微大一点,现在的城市景观现状,就是过分的追求形象工程,城市的审美化,弱化了城市景观的潜在功能,造成的天地人关系的失衡、岌岌可危的生态环境和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所有这些都对我们习以为常的设计方法提出了重大的挑战。

这些挑战也为“审美之上,再次功能”的设计方法的提供出了契机。这个设计方法不是简单的重视功能或形式的循环过程,而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通过不断地解决现实中出现的问题,一步一步的循序渐进,使城市规划设计的水平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推动现代城市高品质、高格调的景观化发展。

六、结论

景观都市主义的提出,给了建筑学与景观设计学一次大融合的机会,它敲打去长期以来审美形式与功能之间的藩篱,同时也为“审美之上,再次功能”的设计方法在现在高速城市化和城市建设中践行创造了最大的机会,使城市景观作为一种能容纳和安排各种复杂城市活动的组织结构既是自然过程,又是人文过程的载体,并能为两者提供相互融入和交换的界面。这种融合和发展,势必改善城市景观的潜在功能的实现,为城市生活提供更高水平、更高档次的城市环境,城市景观在未来城市的发展中的作用,也会日益明显。

注释:

①翟俊.基于景观都市主义的景观城市 [J]建筑学报 2010.09.29

②郑 曦等: 城市绿地防灾规划建设和管理探讨―― 基于四川汶川大地震的思考.[P]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8 年 第18 卷 第6 期

③刘虹.关于城市道路绿地景观规划设计的思考.[J]浙江科技学院学报,第 21 卷第 1 期, 2009 年 3 月

④郑 曦等: 城市绿地防灾规划建设和管理探讨―― 基于四川汶川大地震的思考.[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年 第18卷 第6期

⑤俞孔坚.景观都市主义:是新酒还是陈醋・『国际观察 [世界概览]

⑥王晓胤,林鹏飞.初识景观都市主义.[J].经营管理者.2011 年06期

参考文献:

[1]万艳华著.城市防灾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2]刘虹.关于城市道路绿地景观规划设计的思考.[J]浙江科技学院学报,第 21 卷第 1 期, 2009 年 3 月

[3]李景奇,夏季.城市防灾公园规划研究.[J].中国园林,2007(7):16-22.

[4]王晓胤,林鹏飞.初识景观都市主义.[J].经营管理者.2011 年06期

[5](英)道格拉斯・斯宾赛 著,赵晶 译.AA景观都市主义.[J]风景园林 2009 第三期

[6]郑 曦等: 城市绿地防灾规划建设和管理探讨―― 基于四川汶川大地震的思考.[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年 第18卷 第6期

[7]翟俊.基于景观都市主义的景观城市 [J]建筑学报 2010.09.29

注:

篇9

关键字:城市景观;人性化设计;生态规划

Abstract: This article through planning the city landscape ecology and humanity design, discusses the humanized design and planning the city landscape ecology related concepts and ecological perspective, and explains the humanized city landscape ecological planning principles.

Keywords: city landscape; humanized design; ecological planning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引言

城市要想发展一定是可持续发展;新时代的城市建设一定是整体的设计;所有设计和规划都应遵循“以人为本”,体会人们的最佳需要,城市形象应是“天人合一”的山水、园林、生态城市。城市规划是对城市环境及条件揣摩的设计,是对人类活动区域和各区域空间联系的协调。城市规划能迅速地解决和协调各种类型建筑间的关系、建筑群体的整体形象,用保护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的观点继承城市的历史文化,规划城市的未来。

1生态城市景观规划的准则和要求

生态城市景观规划主要目的在于利用自然生态再循环的规律和过程,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生态城市景观规划的主要特点是维持和保护人类和大自然和谐相处,来强化人与自然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生态城市景观规划的重点在于将保护生态的理念当成一种设计方法,在做生态城市景观规划设计的同时,应该遵守以下几个方面原则和要求:

①为大面积提升城市绿化覆盖面积,积级推动垂直绿化、坑塘湖河的坡岸绿化。②积极推动并使用先进的生态技术除去生活排泄物和垃圾等等。③合理布局,节能、低耗、无污染。从根源上避免因为建筑材料的原因造成的化学污染和放射性污染,在建筑材料的运用上要坚定不移地保护环境。综合各种因素并考虑到城市地理特征和水、气、地质等条件、长远发展的需求,在景观规划设计的同时,要力求做到分布合理。④使用生态理念去探讨、理解和解决矛盾,遵守大自然生态规则、再循环和自我调节规律。⑤在一切都可能的情形之下,应可能地保持原来的地理环境,把自然融入到城市并充分利用当地自然环境,来保持原来自然环境不被破坏的情景,并进行延伸。⑥环境质量的好坏是通过人的生理和心理需要进行评价的,而且环境的好坏会直接作用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2人性化的生态城市景观生态规划方法

2.1生态城市景观规划从根本属性来看,它是属于文化艺术的范畴,它结合多种文化艺术于一体。其规划要体现出以人为本,充分考虑到各园林要素之间的联系。缺少文化内涵和美感的生态景观设计是不能被社会所接受的,生态园林应该也一定是美丽的。为此在保证绿量的同时,其它园林要素同等重要,充分考虑人的因素。园林绿化是保持和塑造城市风格、文脉和特色的重要方面,应该以自然生态条件和地带性植被为基础,将民俗风情、传统文化、宗教、历史文物等融合在园林绿化中,使城市绿地系统具有地域性和文化性特征,产生可识别性和特色性;在传统文化和传统园林艺术中,园林植物往往具有丰富的寓意和象征,如“石头城、鬼脸城景区的建设”,通过合理种植设计,可以在局部地区把园林植物的寓意和规律加以表达,推动植物形与神相结合的表达,服务人民。

2.2城市生态绿地系统的构建是寻求各种绿地长期以来自然演化生态规律的过程。它使用生态学的原理和技术,在创造融合大自然的生态休息娱乐空间和稳定绿地面积的基础之上,提高城市生态环境效应。建立健全的生态城市景观规划的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需求,是崇尚生态城市的需求,是追崇城市特色的需求,更是以人为本、崇尚城市绿地复合能力的需求。

2.2.1生态绿地系统构建的内容

①目标——根据城市绿地的总体状况进行规划,统筹城市现代化建设,创立生态城市等标准,总结城市生态绿地规划的状况以及绿地利用的潜力,建立一个科学、合理、可实施的生态绿地情形。②结构——城市生态绿地结构的关键是依据城市的自然条件、生态、景观和城市绿地自身的使用能力需求,城市生态绿地结构要和城市生态结构、景观结构严谨的结合在一起,建全城市生态绿地体系的大体结构。③布局——城市生态绿地布局的关键是依据城市的大体状况规划,要考虑到绿地性质的可变性和复合功能,强调各种绿地场景的安排和设置之时,对城市各种绿地实行场地布置,搞好绿地的规划和开放。

2.2.2城市生态绿地系统构建的原则

1、功能原则:必须把维护人类身心健康、维护自然生态过程作为园林的主要功能来评价。 2、经济与高效原则:强调用最少的投入来健全自然生态过程,满足人类身心再生功能;强调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来实现上述功能。3、循环与再生原则:强调利用生态系统的循环和再生功能,构建城市园林绿地系统。如水循环的利用,避免对不可再生资源的利用。4、乡土与生物多样性原则:强调城市园林绿地系统是以乡土植物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最后堡垒之一,应节制引用外来树种,保护和发展乡土树种。5、整体和连续性原则:园林绿地不是一个独立的游赏空间,而是城市与大地综合体的有机部分,应作为人类生活空间和自然过程的连续体系来设计和管理。总而言之,生态学原则已成为城市生态规划和生态设计的基本原则,绿地容纳率指标系统作为对城市生态绿地的科学评价体系,二者侧重点不同,但核心都是控制人类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和建设,以获取最大效益的生态环境,保护人类拥有高质量、高标准的自然环境,维护人类身心健康。

3、总结

城市生态绿地规划对城市环境的综合质量的评定有一定的影响,因此在探究城市生态绿地的生态效果和它的规划的同时,可以透彻地分析城市生态绿地的生态环境的具体涵义,在规划城市生态绿地环境时要讲原则,严格按照人性化城市生态绿地规划方法进行设计,这样就会令城市生态绿地规划更合理、更科学。

参考文献:

[1]张梦琪.生态城市规划准则与设计问题[J].中华建设,2011,(O8).

[2]黄光宇.中国生态城市规划与建设进展[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

2001,(03).

[3]黄光宇,陈勇.生态城市概念及其规划设计方法研究[J].城市规划,

1997,(O6).

[4]杨金凤.浅谈生态城市规划设计[J].中国建设教育,2007,(021).

[5]朱锡平,陈英.生态城市规划建设与中国城市发展[J].财经政法资讯,

2007,(02).

[6]汪天雄.生态城市的规划原则探讨[J].中国建材资讯,2006,(O5).

[7]孙景江,王汝江.小议生态城市规划设计[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16).

篇10

关键词:城市;景观布局规划;景观生态学

Abstract: Through the study of the origin, development and basic principles of landscape ecology theory, introduces the application of landscape ecology in city landscape planning from the aspects of planning and overall planning model

Keywords: City; landscape planning; landscape ecology

中图分类号:TU-85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引言

景观生态规划模式是继I. McHarg的“自然设计”之后,又一次使城市绿地景观规划在生态规划方向上发生了质的飞跃。自然设计模式摒弃了追求人工的秩序和功能分区的传统规划模式,强调各项土地利用的生态适应性和体现自然资源的固有价值;而景观生态规划原理则强调景观空间格局对过程的控制和影响。

景观生态思想与景观布局规划

2.1景观生态思想及其发展

“景观生态”一词最早是由Troll于1939年提出的。当时,航片开始普及,使科学家们能有效地在景观尺度上进行生物群落与自然地理背景相互关系的分析。但直到80年代之后,景观生态学才真正在把土地镶嵌体作为对象的研究中逐步总结出自己独特的一般性规律,使景观生态学成为一门有别于系统生态学和地理学的科学。

景观格局是景观元素的空间布局,这些元素一般是指相对均相的生态系统和水体,森林斑块,农田斑块,建成区等。而无论景观的格

局或是过程,都随时间的推移而变化,所以,景观生态学是研究景观格局和景观过程及其变化的科学。

2.2城市绿地景观规划

城市绿地景观规划主要解决的是城市地区土地资源的生态化合理利用问题,总体上要按照功能为主、生态优先的原则进行空间布局,并应充分考虑满足城市景观审美的需要进行相应的规划设计。景观生态学注重研究景观结构单元的空间格局、类型组成及其生态过程的相互作用,通过保护和营造不同层面的生态绿地,建立纵横有致的物种生存环境结构和生物种群结构。这些基于生态学原理的城市景观规划方法,正在各种层面的城市规划实践中逐渐得到认同和应用。景观生态学的“斑块―廊道―基质”理论、斑块动态和复合种群理论、景观异质性理论、景观连接度及渗透理论,更为景观结构规划提供了新思路和新视角因此,城市绿地景观规划应该引入景观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在景观生态学的指导下进行。

景观生态学的基本原理

3.1“斑块-廊道-基质”模式

斑块、廊道和基质是景观生态学用来解释景观结构的基本模式,普遍适用于各类景观,景观中任意一点或是落在某一斑块内,或是落在廊道内,或是在作为背景的基质内。这一模式为比较和判别景观结构,分析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和改变景观提供了一种通俗、简明和可操作的语言。这种语言和景观与城乡规划师及决策者所运用的语言尤其有共通之处,因而景观生态学的理论与观察结果很快可以在规划中被

应用,这也是为什么景观生态规划能迅速在规划设计领域内获得共鸣的原因之一。

3.2基本原理

绿地景观规划及其实施最终必须以地表空间为对象,因此,对规划最具指导意义的景观生态学基本原理,则是其理论组成中具有空间意义的部分。

3.2.1关于斑块基本原理

斑块指与周围环境在外貌或性质上不同,但又具有一定内部均质性的空间部分,其大小、类型、形状边界、动态以及内部均质程度对城市景观系统有特定的生态学意义。

3.2.2关于廊道基本原理

廊道指与基质有明显不同的狭长带状地表空间。其重要的结构特征包括:宽度、组成内容、内部环境、形状、连续性及与周围环境的相互关系等。廊道功能上的复杂性要求在廊道规划时最好具有原始的本底及乡土特性。通常情况下,带状廊道较宽,内部包含一个有丰富物种的中心环境,对周围环境的干扰有一定的抵抗性,因而带状廊道对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有重要意义。

3.2.3关于基质的基本原理

基质是景观的本底,也是景观中面积最大、连接度最好、对景观控制力最强的景观要素。

景观生态学在城市绿地景观规划中的应用

4.1景观生态规划总体格局模式

在上述有关景观结构与功能关系的一般原理基础上,Forman等人又提出了下列两个绿地景观整体模式,以作为景观生态规划的总体原则,景观规划中作为第一优先考虑保护或建成的格局是:几个大型的自然植被斑块作为水源涵养所必须的自然地;有足够宽的廊道用以保护水系和满足物种空间运动的需要;而在开发区或建成区里有一些小的自然斑块和廊道,用以保证景观的异质性。

“集聚间有离析”被认为是生态学意义上最优的景观格局。这一模式(原理)强调规划师应将土地利用分类集聚,并在发展区和建成区内保留小的自然斑块,同时沿主要的自然边界地带分布一些人类活动的“飞地”,集聚间有离析的景观格局有许多生态优越性,同时能满足人类活动的需要。这一理想景观格局又能提供丰富的视觉空间。这一模式同样适用于任何类型的景观,从干旱荒漠到森林景观,到城市和农田景观。

4.2绿地景观规划中的景观生态学特征

景观生态学的发展为城市绿地景观规划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与空间模式:它把水平功能流,特别是生态流与景观的空间格局之间的关系作为研究对象,强调水平过程与景观格局之间的相互关系,把“斑块―廊道―基质”作为分析任何一种景观的空间模式。其中,廊道是斑块之间空间联系的主要载体,如水系廊道、防护林廊道、道路绿地廊道等。这一空间模式体现在城市绿地景观规划中,则表现为“核―带(轴、廊)―网”模式。

核:指的是具有相当面积的大块绿化空间,对调节城市气

候,提供生物活动空间具有重要意义。“核”可以看作景观生态学中的“斑块”。

(2)带(轴、廊):即区域或城市建成区范围内的线状或带状城市绿地。“带”可以视为景观生态学中的“廊道”。

(3)网:由纵横交错的绿带、绿廊和绿轴组成,并串连各类“斑块”的绿化网络。“网”是绿地系统“基质”的骨架。

核―带(轴、廊)―网模式的提出,为在绿地景观规划中应用城市景观生态学原理提供了基本的结构模式。

结语

景观生态学为城市绿地景观规划提供了一个新的思维模式――景观生态规划。它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科学发展及对大地结构和功能认识的深入的必然。并在城市绿地景观规划等多个领域应用。

但是,同其它多种规划理论和模式一样,景观生态规划模式会有其局限性。特别是在中国土地资源极其贫乏,人类活动强度异常巨大的前题下,在欧美大地上发展起来的景观生态规划模式的适用性如何还需经广大景观及城乡规划师的实践检验。

参考文献

①刘青昊,城市形态的生态机制,城市规划,1995.2

②周劲松,基于景观生态学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探讨,城市,2005.5

③陈孝青,城市生态景观道路设计的探讨,林业经济问题,2001.6

④齐康,城市的形态,南京工学院学报,19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