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温室效应的知识范文

时间:2023-12-21 17:18:1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生物温室效应的知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生物温室效应的知识

篇1

关键词:定向师范生;教学技能;技能训练

      近年来,农村教育已经成为国家在理论与实践上的研究重点,各种探索应运而生。2006年湖南省教育厅开始实施农村小学教师定向培养专项计划,为全省农村乡镇以下小学定向培养五年制专科层次的小学教师。教学工作技能是教师职业技能中最具专业性的部分,是每一位教师都应该掌握的工作技术,对于将来从事教学工作的小教大专五年制定向师范生来说,应加强教学工作技能的训练,提高教学能力,为未来职业的专业化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小学教育专业五年制定向师范生应具备的以下几种语文教学技能:

(一)语言表达的技能

   语言是表达思想的基本形式,是传递知识和影响学生的主要手段,语言素养对教师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就曾鲜明地指出 “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在课堂教学中,教学效果的好坏、教学质量和效率能否得到保证与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密切相关。这里所说的语言表达技能主要包括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和书面语言表达能力。口头表达要求语言清晰、简练、准确、生动、形象、有趣味;条理清楚、逻辑严密、层次分明、重点突出、富有感染力和启发性;语音语调抑扬顿挫、语速快慢适中。书面表达则要求教师具有一定的写作能力,要能够准确、鲜明、生动、简练地运用书面语言给学生写评语、辅导学生写作。此外,教师的体态语也是一种表达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表情、手势、眼神等态势语的运用要恰如其分,以利于学生获得更多的附加信息量并与教师进行情感的交流。教师的语言能力是一种难以言表的高超艺术,教师语言表达能力的水平有赖于教师的思维能力、语文和逻辑的基本知识,有赖于思想及教育理论水平,有赖于讲标准普通话的能力。

(二)独立备课的技能

   独立备课的能力要求教师能根据语文学习规律和小学生的特点,对语文教材进行分析和再创造,从而合理设计教学过程。语文教材反映了语文学科的知识体系,是语文教师传授知识、培养学生能力的依据, 也是小学生获得语文知识的主要来源。因此,师范生在备课时要认真钻研全册教材, 明确本册教材在整个阶段的地位,把握全册教材的教学要求和编排体系。在此基础上, 进一步分析每个单元、每篇文章, 要明确重、难点, 避免平均用力, 不可“眉毛胡子一把抓”。尤其是在当前“一纲多本”的课改形势下, 更要花大力气深入浅出地了解各式版本的教材, 把新的观点、新的理念带入到语文教学中。在正确理解分析小学语文教材的基础上, 还要能够根据小学语文教学目标、语文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 独立地、合理地设计教学过程, 包括导入、讲解、提问、板书、演示、结束等技能的综合运用。

(三) 课堂驾驭技能

这里所说的课堂驾驭技能主要是是指教师能较好地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进行组织、管理和监控,根据课堂上的不同的情况调节课堂节奏,合理安排时间,创设教学情境,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知识和言语作品的热情。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要善于察言观色,关注学生的注意力、兴趣和学习积极性的变化,从而有效地调整教学内容或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此外,由于教学本身的“动态生成”,课堂上存在着许多的变量,教学绝不会按照课前预设的状况按部就班地发生,教师还要具备一定的课堂应变能力。由此可见,课堂驾驭技能对能否建立和谐的教学环境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它是教学的基本技能之一, 是使课堂教学得以顺利进行的保证。它不仅直接影响着整个课堂教学的效果, 而且与学生的思想、情感、智力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篇2

 

我们人类生存的环境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部分.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和社会化的大生产,扩大了人类活动的领域,增强了人类利用改造自然的能力,改变了环境的组成、结构和环境中物质循环的关系,提高了劳动生产力,丰富了人类的物质生活.但与此同时,由于人类某些活动没有遵循自然规律,向自然界索取的物质和能量超过了自然界的自动调节能力,向自然界排放的废弃物超过了自然界的自然净化能力,这就造成了全球性的环境问题.环境的日益恶化,已对整个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敲响了警钟,增强全民环境保护意识已经成为刻不容缓的大事.新的科学课程标准以提高每个学生的科学素养为总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保持对自然现象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养成与自然界和谐相处的生活态度;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并能关注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影响. 因此结合新课程改革要求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势在必行.初中科学与环境科学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初中科学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科优势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使学生在学习初中科学知识的同时,也潜在地受到环境保护的教育.

 

一、在课堂教学中开展环境保护教育

 

1.利用教材内容直接开展环境教育

 

初中科学教材中有关环境教育的内容分散在教材的各个部分中.包括生态平衡、生物多样性、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等.教师在教材涉及到相关内容时应及时进行环境保护教育.例如,在七年级下册中学习《空气》的时候,根据初一学生的心理特点,应选择以生动、活泼的形象教育为此部分的教学手段和方式.如在讲到全球环境问题之一的温室效应时,首先可以给学生提供阅读材料:“温室效应浅析”,让学生思考:为什么会产生温室效应?其次,请学生观看有关 “温室效应影响”的教学录像片,并讨论总结出温室效应的主要影响;最后,观看“关于温室效应发展”的教学录像片,结合已有背景知识思考并讨论:人为因素对温室效应的影响有多大、各种温室气体的主要来源与我们目前的生产生活方式之间有何联系.通过以上的教学活动,使学生深刻意识到温室效应对人类生存发展的不良影响,减轻和消除温室效应是每一个人的责任,并以实际行动为减轻温室效应贡献力量,即将观念和意识转化成实际行动,真正达到环境教育的目的.又例如学习《水》的时候,先通过教材中的数据使学生了解人们能直接利用的淡水只占地球上水的极小部分.再播放有关“水华”、“赤潮”生成及其后果的视频使学生对水体污染有了直观认识.最后又给学生观看非洲等缺水地区人们的生活现状的图片.学生课后感言:想不到看似选择洗衣粉这么小的事情也包含着环境保护的大道理.

 

2.在科学实验操作中言传身教,开展环境保护教育

 

科学实验作为科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担负着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重要职责,并且较之课堂教学更具有直观性.但很多科学实验过程或生成物中会产生污染环境的物质,导致学生认为教师虽然在讲环境保护但只不过是讲讲道理,并没有真正重视环境保护.因此,科学实验教学中教师要言传身教,开展环境保护教育,力求利用最少的实验药品,获得最佳的实验效果,最大限度地减少废弃物,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这是非常必要的,也是切实可行的.在一些涉及有毒物质的实验中,要不断改进实验装置,尽量避免气体外逸或液体泄漏,对有害尾气要增加吸收或转化装置,不能任意排入大气中.如在做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实验时,在尾气处理装置的设计上,作为开放性问题,要启发学生大胆设想,设计出减少有毒气体排放的装置,防止一氧化碳逸散空中污染环境.学生经过热烈讨论后,最后想出再接一导管将一氧化碳回收至酒精灯处燃烧再利用的办法,使环境保护教育落到实处.再例如硫酸铜的制取实验中,原理上有许多种方法,如可用浓硫酸直接和铜反应,也可用将铜在空气中加热,再和稀硫酸反应.这时教师就引导学生从环境保护角度出发,尽量减小环境污染,合理选取药品.在具体的实验操作中,教师还要严格遵守操作规程进行操作,尽量利用少量的反应物来制取少量的物质,使学生从教师的行动中受到教育.在学生实验中,要求学生把每次实验完毕后的废液按指定处倾倒或回收,统一处理,严禁随意胡乱倾倒,力争把污染减少到最低程度.这样既可减少污染,也教育学生环境保护要身体力行,从自身做起,逐渐形成良好的环保习惯.

 

3.在练习题中加深环境保护意识

 

练习是教师教学后学生学习情况的反馈,也是教学中常用的一种具体控制方法.在当前的教学环境中是比较受学生重视的一种教学手段.所以老师也可通过练

 

习,潜移默化,使学生逐步建立环境保护意识.在编制练习时,可将环保理念与具体知识结合去观察解释社会热

 

点问题.特别是一些环境保护中常出现的概念如绿色化学、白色污染、温室效应等.例如:新能源的开发利用是当今全球的一个重大研究课题,发展氢能源有着广阔的前景.练习题如下:有研究人员提出了“利用太阳能,以水

 

为原料,大量生产氢气,并用作各种机械的动力燃料”这一设想.试回答下列问题:

 

(1)你认为这一设想能否实现?若认为能,请写出有关的两个化学方程式_______.

 

(2)氢气作为燃料与现在广泛使用的化石燃料相比有什么优点?(要求答出两点)

 

①_______;②_______.

 

(3)为了降低汽车尾气对空气的污染,可用纳米级的某种氧化物作催化剂,使尾气中的CO与氮氧化物(NO)反应,转化为空气中含有的两种气体(其中一种为单质),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其中NO发生了_______(填“氧化”或“还原”)反应.

 

二、在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中,开展环境教育

 

环境教育本身是一种感知性的教育活动.科学教师要重视“在环境中学习”,可以组织学生参与以环境教育为主题的探究性学习、社会调查、参观采访等实践活动,使学生在环境中真正感受到环境以及环境问题与他们自身是息息相关的,从而在感知中得到了理性的提高.如把探究性实验安排在课外活动中进行,既可补充课堂教学上因时间限制而造成的时间不足,又可使学生加深认识,充分理解污染物对环境的危害.例如探究酸雨对环境的危害:先提供给学生有关的背景资料.指出是排放出的二氧化硫酸性气体或汽车排放出来的氮氧化物烟气上升到空中与水蒸气相遇时,形成硫酸和硝酸小滴,使雨水酸化,这时落到地面的雨水就成了酸雨.酸雨会对环境带来广泛的危害,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如腐蚀建筑物和工业设备;破坏露天的文物古迹;损坏植物叶面,导致森林死亡;使湖泊中鱼虾死亡;破坏土壤成分,使农作物减产甚至死亡.学生以酸雨对种子萌发的影响进行探究,通过喷不同浓度的pH的模拟酸雨,再数同样颗粒的萌发种子喷清水作对照组.经过半月观察酸雨对其的影响,包括量作物茎,叶和根的长度,得出结论.为了让实验更有说服力,可以采用不同组用不同的作物如水稻、菜豆、绿豆、小麦等.学生认识到酸雨对生物的危害,进一步提高了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又如,通过课堂教学学生已经了解到水体污染的危害性,但本地区水体污染的严重程度学生并不是很清楚.教师让学生对本村或本镇河流的污染情况进行调查,写出调查报告.通过一系列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环境实践活动,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环境知识,陶冶环境道德情操,提高环境保护技能和环境宣传能力,养成“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的良好环境行为习惯.

 

通过具体教学实践,证明在新课程标准下的科学教学中环境教育是必要的、有优势的.要把环境教育贯彻始终,使学生在此过程中逐步建立起一种科学的环境保护意识;养成与自然界和谐相处的生活态度;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这也是时代对我们下一代的要求.

篇3

【关键词】中学化学教学;环境化学;环保意识

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已经成为全球各国关注的重点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制定了多项方针政策旨在减少环境污染,保护环境。化学是引起环境问题的重要因素,为了有效的减少环境污染,就必须在化学教育中加强对环境保护的知识宣传教育。因此如何在学校化学教育中加强环境保护教育就成为了学校教学工作的一个不可忽视的环节。在中学向学生介绍有关环境化学与防止环境污染的知识是非常必要的。

一、加强中学生环境化学教育的重要性

环境保护意识的培养是环保教育的第一步骤。在化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首先根据教材的知识内容适当的加入环境保护相关的科学知识,努力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环境保护意识。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改革开放以来,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在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的同时,也给我国广大农村这块净土带来了新的环境污染和劳动保护问题。燃烧煤和机动车辆排放出的废气将对大气造成更为严重的污染,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若不加强环境管理,让不断增加的工业“三废”继续污染环境、破坏生态平衡,就会给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济发展造成严重的后果。所以对全民族进行环境、生态知识的宣传教育是不可缺少的,有必要从中学教育抓起。

二、结合化学教学对学生开展环境化学教育

1.通过课堂教育把环境保护作为小公民自觉行动

环境化学重要内容之一,是研究化学污染物在环境中的变化规律,即在原子、分子的基础上用物理化学等方法去研究环境中化学污染物的来源、迁移、转化过程中的化学行为,以及反应机制、积累和归宿等。由于我国公民环境意识较差,这和日趋严重的环境问题是不相适应的,要提高全民的环保意识,使保护环境成为每个公民的自觉行动,首先就要从学生做起,从课堂做起。

2.通过实验开展环境化学知识教育

中学教育目的之一,就是为社会造就合格的后备劳动者.中学化学教育对环境科学的学习将起着启蒙作用,应很好地利用这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通过实验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环保知识.中学实验室的污染源多,国家提出居民区大气中的有毒物质有21种,中学化学实验室里就有14种。

三、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学习环保知识的认识

1.从人类与大自然的协调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环境化学基础理论知识和原理的学习是十分重要的,应着重于理论联系实际和基础知识面的扩展上,要以地球化学知识为基储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为线索,讲授空气、水体、土壤、森林、植物与人类的关系,展示好的生态小环境和污染严重区的对比,简明介绍当今世界关注的环境问题,以讲座、竞赛等形式让学生提高认识,使学生深切地感到环境化学就在自己身边。

2.针对温室效应引导学生分析此类生态问题

运用学生所获得的知识,引导分析“温室效应”,使他们了解到由于大气层CO2浓度逐年上升,太阳能辐射的一部分――地球红外辐射热不能透过大气层,因而造成“温室效应”,使地球表面升温、冰川溶化,直接影响着现代文明社会发展的情况,以提高对控制“温室效应”等生态问题的认识,还应让学生通过讨论分析得出人类必须控制战争和固体废物燃烧、大力发展森林等结论,以利于生态环境的改善。

3.结合现有法律法规的宣传加深学生对环保意义的认识

组织学生参加环保法律法规的宣传,利用3月12日植树节、5月31日世界无烟日、6月5日世界环境日等纪念日,取得当地环保、水保、森保等部门的支持,让学生们在宣传中了解我国有关这方面的规定和常识,以提高学生在环境管理环境文化方面的认识。

4.结合第二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利用节假日组织学生对本地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区、水土保护区和环境污染区等进行实地考查,使他们认识到人与气温、气候、空气、谷物增产、水土流失、森林砍伐及环境保护等都存在着密切关系,通过现场对比,丰富学生环境方面的知识,结合已学的知识,开展有关环境污染与保护知识的问答。

四、通过学生向社会宣传环保知识促进全民环保意识的提高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据报道1993年全年生产和使用化学农药达25万吨,农村改革后,单纯依赖使用化学农药的单元从过去60万个生产队,扩大分散到亿万农户,直接接触农药的约有2~3亿人,每年全国因农药中毒伤亡人数超过10万人。由于缺乏生态、环境意识与农药常识,环境科学教育又未跟上,因而全国各地滥用剧毒化学农药的现象相当普遍,这不仅危及亿万农民的生命安全,也祸及全社会几亿个普通家庭。通过学生向亲人、朋友及社会各界宣传环保知识,不仅可促进当地环保工作的开展,提高公民的环保意识,而且还可推动无公害生物农药的研究和使用。

保护环境人人有责,学生作为国家建设的接班人,其环境保护意识的高低直接关系着我国的发展进步。因此,化学教师必须充分重视努力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环境保护意识,积极投入到环境保护之中,营造和谐环境。

参考文献:

[1] 中国大百科全书《环境科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编辑部编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3年12月

篇4

其实,对地球生命的威胁不仅来自外太空,更来自地球本身,而我们却熟视无睹,漠然以对——

在2012年12月21日,地球平安无事,人类喧嚣依旧。有意思的是,因为寒潮突降,在瑟瑟的寒风中人们把积聚已久的恐惧忘得干干净净。有人戏称,这是实实在在的彻骨冰冷战胜了虚无幻象的惊悚。

自12月8日起,暴雪和酷寒袭击了巴尔干地区,受灾地区包括克罗地亚、塞尔维亚、斯洛文尼亚、波斯尼亚和罗马尼亚等地,造成多人被冻死冻伤,当地交通陷入混乱,机场与公路被关闭,大城市公共交通陷入停滞。据俄罗斯权威媒体报道,俄罗斯联邦紧急事务部称,入冬以来,俄罗斯的气温连创新低,最低温度达到了-50℃,是1938年以来最低的。莫斯科地区夜里的温度有时也达到了-28℃;伊尔库斯克白天温度-31℃,夜晚则达到-40℃。据统计数据显示,俄罗斯仅12月18日一昼夜就有227人冻伤,其中103人被送往医院治疗,6人因寒冷死亡。俄罗斯气象专家表示:“通常寒流在1月来袭,圣诞节过后的主显节才是最严寒的时期。12月就这样寒冷是很少见的。”韩国气象厅的数据显示,首都首尔在12月上旬已经连续4天气温低于-10%,10日的气温继续降至-11℃。除了首尔以外,春川、大田等中部地区的初冬季节气温也创下历史最低纪录。

同在北半球的中国也不例外,连日来,北京异常寒冷,平均气温是26年来同期最低。重庆西部遭遇百年未遇的降雪与冰雹一起袭来的怪异情景,异常的严寒天气让习惯四季如春的南方人抱怨不已。于是,对地球是否真的进入第五纪冰川期的争论再次响起。

一些不明就里的读者、观众纷纷致电报社、电视台,询问地球是否真的进入了第五纪冰川期,假如情况属实,温室效应是不是就变得无关紧要了呢?

冰川期与小冰期

在漫长的地质史上,地球曾历经了三次温度持续下降的时期,地理学家将之称为冰川期,其中前寒武纪与古生代的冰川期持续了几千万年,新生代的冰川期则持续了200万年。

冰川学的专家认为,全球气候在漫长的地质年代中曾有数次冷暖变化,冰川作用随之重复发生。气候寒冷时,降雪量增加,发育成大规模的冰川,巨大的冰盖掩盖地球,称为冰期。当气候变暖时,冰川大规模消退,叫做间冰期。

在5.7亿~6.8亿年前的前寒武纪里,地球经历了第一纪冰川期,那次的冰川大规模覆盖了澳洲、欧洲、美洲和亚洲部分地区;在4.1亿~4.7亿年前,地球遭遇第二纪冰川期,此次冰川覆盖了非洲、南美洲、欧洲、北美洲北部地区;地球经历的第三纪冰川期是在2.3亿~3.2亿年前,冰川覆盖面积扩大至整个南半球;著名的第四纪冰川期是从250万年前开始并一直持续至今,我们现在就生活在第四纪冰川期里。在第四纪冰川期之初,冰川覆盖了整个北半球。当时地球的年平均气温曾经比现在低10℃~15℃,全球1/3以上的大陆被冰雪覆盖,冰川面积达5200万平方千米,冰层厚达1000米左右。在第四纪冰川期之后,自然就是第五纪冰川期了。

有少数科学家猜测,地球自1970年之后便进入了第五纪冰川期,以此解释近年来频繁发生的极端严寒天气。因为证据不足,这一观点目前尚未得到科学界的普遍认可。

关于冰川期的成因,科学界至今仍无定论,部分学者认为,可能和地球自转时地轴周期性倾斜角度的改变导致的阳光照射量减少有关。冰川期的发生及其规律,至今仍是自然科学的一个未解之谜。虽然科学家已经相当肯定地球的绕日轨道和自转轴变化与冰川期的发生有密切的关系,但这些变化并不会改变太阳的入射能量,只是改变了入射阳光的分布。这种改变为什么能引起地球气候的极大变化,令科学家感到十分困惑。

美国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和麻省理工学院的两位气象学家彼得·惠波斯和卡尔·文茨于6年前发现,在冰川期内,差不多每10万年都会发生一次小冰期,也就是在冰川期的中晚期大背景下的一些气候变化规律。大约每隔10万年,就有一段升温期,极地冰川融化,海平面上涨,接着另一个小冰期如期而至。这一过程循环往复。

对所有这些气候变迁,人们给出了不下30种解释。根据沉积物的记录确定了最近7次解冻的时间,然后和先前计算好的地球轨道变化进行对照。最后,他们发现地球的倾斜起着主要作用。惠波斯说:“地球沿中轴线倾斜,可却不总是完全一致的角度。轴线以4万年为一周期上下挪动几度。”他接着解释:“当倾斜度最大时,更多的阳光投向高纬度地区,融化冰川。”

卡尔·文茨表示,地球最近的一次解冻发生在2万年前,因此,要是真有什么天灾的话,我们也是朝着另一个小冰期前进。所以,与其说我们已经进入了第五纪冰川期,不如说我们可能正在迈向下一个小冰期。

难以遏制的劫难

尽管动用了所有的高科技手段,但科学家对远古地球气候的认识仍处于初级探索阶段,对6亿年前地球的气候情况,我们还知之甚少,只知道绝大多数地球生物无法躲过那些漫长寒冷的日子,很快便灭绝了。无论是食草动物还是食肉动物,概莫能外。

以最近的第四纪冰川期为例,第四纪冰川期导致了90%以上生物物种的灭绝。因为在第四纪冰川期之前存在一个比较长的间冰期,那时气候温暖,整体环境特别适宜生物生存,可以说是一个很舒适的生物乐园。但这却为绝大多数生物走向灭绝埋下了隐患。原来,恶劣的生存环境才是生物进化的催生条件,优越的生存环境使得生物的适应性逐渐变差,它们的进化不仅终止,甚至退化,结果在大规模冰川来临的时候,很多物种便走向灭绝。比如现在我们在化石中看到的长毛象、剑齿虎等,就曾大量生活在第四纪冰川期来临之前的间冰期。令地球欣慰的是,在冰期里既有部分物种灭绝,也会有新的物种诞生,比如现在地球上最高等的生物——人类,就是在第四纪冰川期的晚期诞生并进化的。

但是,正如第四纪冰川期中大量动物因不适应新环境而灭绝一样,我们似乎也正面临生死挑战。最近有美国专家称,人类进化正趋于停止。若果真如此,这对人类本身来说是一个非常危险的信号——停止进化就是退化的开始。如果人类不能不断地提高自身肌体的抵抗能力,而只满足于享受惬意的自然环境和高科技带来的种种舒适,那么,在下一次大冰期来临之际,我们面临的极有可能就是毁灭。

用一个人类最后迁徙的例子说明这个道理。9000余年前,人类走出非洲散布世界的过程已经基本完成,唯有一支行动格外迟缓的队伍仍在艰难的跋涉途中,他们不仅要为果腹忙碌,还要应对来自定居者的袭击骚扰。因为当时的人类祖先还不懂得耕种饲养,地上的野果和生物是有限的,因此竞争异常激烈,成群结队的过客自然是不受欢迎的。温暖、适宜生存的地方都被先来者占据,他们已无立足之地。

误打误撞、漫无目的游走的他们来到寒冷的北极。那时的白令海峡初步形成,但陆地还连在一起,使得他们能够不费太大力气就踏上美洲,并向北美腹地挺进。遗憾的是,当时强悍的印第安人早已世代生活在北美家园,拒绝异族加入的态度异常强烈。所以他们对这支队伍的追杀毫不留情,直至将他们赶到今天阿拉斯加最北端的巴罗角。当时正值隆冬,那里的气温低至零下五六十摄氏度,印第安人知道不用再打他们也会很快被冻死,于是才罢手收兵。

谁能料到这支队伍绝处逢生,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中进化出异乎寻常的适应能力。他们挖雪屋,缝皮衣,捕猎鲸鱼和海豹,在天寒地冻的北极站稳脚跟,并繁衍生息。他们就是今天生活在北极地区的因纽特人,也叫爱斯基摩人(后者是印第安人对他们的谑称,意思是吃生肉的人)。

由此可见,艰难困苦对人类的进化至关重要,而安逸享乐却是祸害我们的无形陷阱,虽然说不准我们掉下去的确切时间。

温室效应与地球冰期是什么关系

主流科学家认为,目前地球正处于第四纪大冰期的后期。最近一次冰川广布的情况是在10000余年前结束的,与人类文明的兴起恰好吻合。此后,气候总体来说在逐渐变暖,冰川逐渐消融,规模变小,现在冰川的面积只占陆地面积的10%,而且是逐年缩减。观测数据显示,阿尔卑斯山上的冰川在过去的150年里差不多缩减了35%,喜马拉雅山上绒布冰川的冰舌中部减薄了近100米。虽然气候的变化不是呈直线上升或下降的,可总体趋势是变暖了。这一点是不容置疑的,更不是几场极端寒流天气就能否定的。

说到地球冰期与温室效应的关系,其实二者之间不存在必然联系。前者是行星乃至太阳系、银河系的整体所呈现出的规律性变化,其中的很多奥秘尚不为人所知。往更深里说,即使我们的文明再进步,科学再发展,对此大背景下的自然规律,我们所能做的唯有祈祷,祈祷自然魔法的垂爱眷顾,祈祷曙光再现的好运气。因为,即使人类的科技水平再发达,对地球冰川期的降临也是无能为力的。

既然冰川期将临,那温室效应是不是就无关紧要了呢?恰恰相反,近年来的一系列异常气候现象,都可以在背后看到或隐或现的温室效应的阴影,都与两极冰山加速消融息息相关。遏制温室气体排放仍是我们必须严肃对待的生存课题,来不得半点松懈与麻痹。

德国科学家拉姆斯托夫通过计算模型证明,温室效应如果不能获得根本好转,将改变海湾暖流的流向,从而导致欧洲大陆率先进入冰期。根据拉姆斯托夫的研究,全球气温升高最终可能导致欧洲出现区域性冰期。可靠数据证明。海湾暖流热效应在大西洋北部海域已明显减小,未来欧洲的气候会变得越来越反复无常。

一语成谶。2012年冬天,欧洲诸国再次遭遇百年未遇的严寒侵袭,超过一半的国家发生了致人伤亡事件,故而提醒全世界务必绷紧遏制温室效应蔓延的这根弦。

篇5

关键词: 中学环境化学教学 环保意识 和谐社会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当今世界发生了不同以往历史的三种影响深远的变化:其一是科技的高速发展和生产力水平的极大提高,在大大增强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的同时,也使人类的发展达到了足以影响自己生存的程度;其二是人口的爆炸性增长使人均耕地迅速减少,地球的载荷能力已近乎极限;其三是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与消耗和污染物质的大量排放,造成大量动植物资源的消失和灭绝,并导致水污染、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酸雨等严重的环境问题。人类以科学技术改造自然,推动社会进步,但同时却给自身带来环境污染的不幸。近代以来屡屡发生的公害事件终于使人们承认了这一事实,并发现化学品造成的环境污染最为严重。治理已发生的污染固然重要,而根本大计在于防患于未然,使人们在建设的同时考虑到环境的影响,树立“环保意识”。可见,向中学生介绍有关环境化学与防止环境污染的知识是非常必要的。

1.加强中学环境化学教育的重要性

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改革开放以来,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在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也给我国广大农村这片净土带来了环境污染和劳动保护问题。到上世纪末,燃烧煤和机动车辆排放出的废气已对大气造成极为严重的污染。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若不加强环境管理,让不断增加的工业“三废”继续污染环境、破坏生态平衡,就会给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济发展造成严重的后果。经济的发展,必须与人口、环境、资源统筹考虑,不仅要安排好当前的发展,而且要为子孙后代着想,为未来的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绝不能走浪费资源、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因此对全民族进行环境、生态知识的宣传教育是不可缺少的,务必从中学教育抓起。

2.结合化学教学,对学生开展环境化学教育

环境化学重要内容之一,是研究化学污染物在环境中的变化规律。我国公民环保意识较差,这和日趋严重的环境问题是不相适应的。要提高全民的环保意识,使保护环境成为每个公民的自觉行动,教师首先要从学生抓起,从课堂做起。当学生在做制取等有毒气体实验时,教师应强调学生注意对制取气体装置的气密性进行了检查,注意化学药品的用量要适当(尽量采用微量,只要达到实验效果明显即可),以及必须设计吸收尾气的装置,等等。实验完毕,还应将废液集中倒入废液缸中,可回收的尽量回收,以养成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

3.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学习环保知识的认识

3.1从人类与大自然的协调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新的《化学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十分注意联系实际,以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以及这些知识和技能在工农业生产、第三产业、科学技术和日常生活的应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联系实际的教学内容应有所增加,可以充实包括环境保护、新内容、新能源、海洋、卫生保健、食品等方面内容,但应限于有关的化学基础知识范围之内。”可见,学习环境化学基础理论知识和原理是十分重要的,并应着重于理论联系实际和基础知识面的扩展上。教师要以地球化学知识为基础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为线索,讲授空气、水体、土壤、森林、植物与人类的关系,展示优良的生态小环境和污染严重区的对比,简明介绍当今世界关注的环境问题,以讲座、竞赛等形式让学生提高认识,使学生深切地感受到环境化学就在自己身边。

3.2针对温室效应引导学生分析此类生态问题

教师可运用学生所获得的知识,引导学生分析“温室效应”,使他们了解到由于大气层浓度逐年上升,太阳能辐射的一部分――地球红外辐射热有很大一部分不能透过大气层,因而造成“温室效应”,使地球表面升温、冰川溶化,直接影响着现代文明社会的发展,以提高学生对控制“温室效应”等生态问题的认识。教师还应让学生通过讨论分析得出人类必须控制固体废物燃烧、扩大森林面积等结论,以利于生态环境的改善。

3.3结合现有法律法规的宣传加深学生对环保意义的认识

教师可组织学生参加环保法律法规的宣传,利用3月12日植树节、5月31日世界无烟日、6月5日世界环境日等,取得当地有关部门的支持,让学生们在宣传中了解我国有关这方面的规定和常识,以提高学生在环境管理环境文化方面的认识。

3.4结合第二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可结合学生已学的知识,开展有关环境污染与保护知识的问答。例如,酸雨是如何形成的?造成大气污染的主要物质是什么?防治途径如何?等等,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为今后工作奠定良好的环保基础。

4.通过学生向社会宣传环保知识,促进全民环保意识的提高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由于缺乏生态、环境意识与农药常识,环境科学教育又未跟上,因而全国各地滥用剧毒化学农药的现象相当普遍。这不仅危及亿万农民的生命安全,而且祸及全社会几亿个普通家庭。教师通过学生向亲人、朋友及社会各界宣传环保知识,不仅可促进当地环保工作的开展,提高公民的环保意识,而且可推动无公害生物农药的研究和使用。

和谐社会强调的是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追求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其核心思想是:健康的经济发展应建立在生态持续能力、社会公正和人民积极参与自然发展决策的基础上。它所追求的目标是:既要使人类的各种需求得到满足,社会得到充分发展,又要保护生态环境,不对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危害,它特别关注的是各种经济活动的生态合理性,强调对环境有利的经济活动应予鼓励,对环境不利的经济活动应予摒弃。为此,中学化学教育应该把环境保护的知识贯穿于始终,激励学生勤奋学习,刻苦钻研,用先进的科学知识指导工业生产,优化产业结构,变废为宝,保护环境,美化地球,促进社会平稳、健康、和谐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仲崇立主编.绿色化学导论[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0.

[2]胡国杰.中学化学实验室污染状况调查及防治措施[J].化学教学,2004,(11):9.

[3]王祖浩.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必修1)[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101.

篇6

关键词:农业生产、环境成本问题

1农业环境成本的内容

农业环境成本与企业环境成本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根据联合国国际会计和报告标准政府顾问专家工作组第15次会议文件《环境会计和财务报告的立场公告》:“环境成本是指本着对环境负责的原则,为管理企业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而被要求采取的措施成本,以及因企业执行环境目标和要求所付出的其他成本。”由此可见,企业环境成本是企业内部成本核算的一个方面,是企业的实际成本支出,属于会计范畴;农业环境成本不仅包括预防性的成本支出,更重要的是分析农业生产行为实际对环境造成损害,是整个社会共同承担的环境代价,属于公共环境经济问题。农业环境成本可以分为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直接成本是指农业生产本身所产生的环境成本,间接成本是指上游与下游产业所产生的环境成本,如化肥、农药的生产,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企业因使用原料的特殊性所产生的环境成本,如皮革加工、秸秆造纸等。根据不同的生产部门,农业环境成本还可以分为种植业环境成本、畜牧业环境成本、水产业环境成本等。本文所分析的农业环境成本是指种植业部门的直接环境成本,包括动植物资源成本、土壤资源成本、水资源成本、大气污染成本、生命健康成本等。

2农业环境成本的核算方法

核算环境成本的方法很多,如预防费用法、恢复费用法、生产率变动法、机会成本法、间接替代法、市场价值法、人力资本法等。不同的环境成本,可以选择不同的方法进行核算。

2.1动植物资源成本核算

动植物资源的减少,其造成的损失是无价的,同样,各种动植物资源的恢复和保护也蕴藏着不可估量的价值。核算动植物资源的环境成本可以采用恢复费用法和维护成本法。

恢复成本取决于恢复的面积和单位面积恢复的费用,恢复费用的具体费用包括土地费用、劳动力费用、动植物资源引进培育费用和相关的技术费用等。其中动植物资源的引进培育费用是关键,对植物的稀有程度越高,费用就越大,一般常见的资源引进,费用很低,甚至不需要具体的费用。恢复成本既可能是一次性的,也可能是长期的,但保护成本是长期的,同样道理,动植物资源的稀有程度越高,保护的费用就越高,常见的动植物资源只需保证其生产空间,一般不需要额外的保护费用。相反,如果需要对野生动植物生长进行控制,费用另当别论。

2.2土壤资源成本核算

土壤资源成本的核算方法常用的有两种,一是恢复费用法,即将土壤的自然生产能力恢复到一定水平的费用;二是生产率变动法,选择不同地区或同一地区不同年份,核算由于土壤自然肥力不同或变动而引起生产率变动所产生的净收益差异(E)。

式中,P为产品价格;Q为产量;C为单位成本;i为产品种类。

使用恢复费用法计算土壤资源成本,关键在于选择恢复土壤自然生产能力的方法和要求达到的技术指标。如果采用休耕的方法,其成本就是正常耕种的净收益,如果采用种植绿肥等方法,在以上基础上,其成本还应该包括种植绿肥或其他方法所产生的净费用。

由于技术进步等因素的干扰,采用生产率变动法很难直接测定由土壤肥力下降所引起的单位面积净收益的变化。土壤肥力的下降主要是由于大量施用化肥造成的,因此可以通过单独测量化肥的超正常施用量,判定土壤资源的环境成本。首先是确定在现有技术水平条件下,单位面积净产值最大时化肥的最小施用量,然后计算化肥实际施用量与最小施用量之间的差额和相应的价值,最后将差价扣除因减少化肥施用而采取的其他环保手段的费用,就是使用化肥而产生的土壤资源成本。

如果替代费用超过减少化肥施用节省的成本,就会出现替代不经济,所以替代品的经济性和环保性同等重要。用同样的方法可以核算农药投入对土壤所造成的环境成本。事实上,无论化肥和农药的投入量如何减少,都不可避免地会对土壤造成一定的损害,关键是把这种损害控制在一定的水平,一是可以由土壤自身进行修复,二是可以通过其他比较经济的技术手段实现修复。

2.3水资源成本核算

水资源环境成本有三项内容,核算也分三个方面。

核算水资源的浪费成本,关键在于确定水资源的价格、节水灌溉的用水标准以及相应所增加的灌溉设备费用,如果价格较低,水资源的浪费就是经济的。提高水价,水资源的环境成本就会由外部成本转化为内部成本,节水灌溉的经济性就会增强。

2.3.2地质灾害损失的核算

在我国北部平原地区,农业灌溉用水主要来自于浅层地下水。由于地下水严重超采,目前在山东、河南、河北等19个省区共形成了59个漏斗区。并引发了比较严重的地质灾害,如地陷、裂缝等,造成了一定的经济损失。地质灾害损失的核算,一是通过调查统计计算已经造成的经济损失,二是预测灾害发生的概率和将来可能造成的损失。

2.3.3水污染环境成本的核算

农业生产对水资源造成的污染主要来自化肥、农药、除草剂的使用,因此水污染环境成本的核算方法与土壤资源的环境成本核算方法类似。二者的差别在于水的流动性较强,水资源的污染会进一步对动植物资源和人体健康产生危害,由此造成的二次污染和损害的核算,可以分别参考动植物资源的环境成本核算和生命与健康成本核算。

2.4大气污染环境成本核算

2.4.1温室效应的成本核算

农业生产的温室效应损失=温室效应造成的净损失×农业生产对温室效应的负责系数

农业生产对温室效应的负责系数=农业生产N[,2]O排放量占N[,2]O总排放量的比例×N[,2]O对温室效应的负责系数

2.4.2秸秆燃烧的环境成本核算

首先确定秸秆燃烧所造成的损失项目,如交通事故、高速公路关闭、飞机停飞、火灾等,其次统计和计算相关项目的实际经济损失,最后将这些损失合计就是秸秆燃烧的环境成本。其中涉及生命与健康方面的损失,核算方法参见关于生命与健康成本的核算。

2.5生命与健康成本核算

在生产中与农药的接触对人体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危害,可以致病、致残甚至致亡,相应发生的医疗费、误工费,以及由于劳动能力的部分或全部损失所造成的经济损失,都属于生命与健康成本核算的内容。与农业生产不相关的行为,如服药自杀所造成的损失不是环境成本核算的内容,精神损失由于没有统一的标准且难以衡量,也不在核算的范围。通常使用人力资本法核算生命与健康成本。

人力资本法也叫工资损失法,它是通过市场价格和工资多少来确定个人对社会的潜在贡献,并以此来估算生态环境变化对人体健康影响的损益。

进一步计算疾病成本和劳动能力丧失成本:

式中,R[,j]为农药对伤残的负责系数;Y[,0]为期望寿命(参考“WHO推荐的标准期望寿命表”);Y[,j]为第j人的实际年龄;E[,j]为劳动能力损失系数(死亡者系数为1,伤残者根据伤残轻重确定,具体可参照GBD伤残等级分类);W[,y]为年人均收入;D[,j]为年陪护费用。

3农业环境成本的控制

3.1维护土地的多样性

目前,农村土地耕地化现象非常严重,不仅边边角角都被利用,就是原来的河道、林地、草滩甚至坟地也被开垦变成了耕地。土地的过度利用将造成十分严重的后果,一是使许多动植物失去了生存的空间,农作物一统天下,不利于生物间的竞争与进化;二是土地耕地化使水土流失问题更趋严重,农作物的耕种具有很强的季节性,在春播与秋播期间,地面没有任何植被覆盖;三是提高了旱灾与涝灾的成灾率,因为大量的水塘、沟渠甚至河道都被平整开垦为耕地,排涝蓄水以及灌溉的能力大大减弱。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我们在保护耕地的同时,一定要保护农村土地的多样性,林地、草地甚至荒地也要得到一定的保护,对池塘、河道、沟渠进行全面规划,禁止耕地对其侵占。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应该主要依靠技术与资金投入,而不是耕地面积的无限制扩张。

3.2科学施肥,减少无机肥施用量

全面使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避免化肥的盲目使用。发展复合肥、生物有机肥,压缩无机肥的施用量。生物有机肥技术是以畜禽粪便为原料,以秸秆、豆粕等有机废弃物为辅料,配以多功能发酵菌种剂,通过连续池式好氧发酵,使之在5~7天内除臭、腐熟、脱水,最终成为高效活性生物有机肥。有机肥内含有多种有益微生物,能不断释放出植物生长所需的营养元素和多种植物生长刺激素。肥中除含有氮、磷、钾三大元素外,还附有含钙、镁、硫、硅、锰、锌、硼等中量和微量元素。能增加土壤团粒结构,提高土壤保肥、保水、保温能力,减少病虫害,改善作物品质。施用有机肥料的土地比施用传统化肥的土地一般增产10%以上。现在,生物有机肥的生产技术比较成熟,市场供不应求,发展生物有机肥,可以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赢。

3.3发展生物农药和物理捕虫技术

生物农药是指利用生物资源开发的农药,包括植物农药、微生物农药和抗生素等,生物农药具有对人畜的毒性较小不污染环境以及病虫不易产生抗药性等优点。由于技术上还存在一些问题,生物农药在我国的推广和利用受到了一定的制约,许多生物农药的有效成分为活体微生物,其产品制剂化技术要求高,而我国生物制剂的剂型及其工艺水平落后,致使活体微生物农药的制剂化成为生物农药发展的一个瓶颈。因此要加强技术攻关,使生物农药产业不断取代化学农药,成为农药的主体。同时,应重视物理捕虫技术的普及和应用,如使用灯光、振频等物理方法诱虫、杀虫。根据昆虫趋光的天性,在其成蛾期间,在田间布置具有诱虫和杀虫功能的频振杀虫灯,杀虫效果不亚于使用农药,并且没有污染,还可以大大节约成本。山东龙口市在果树和蔬菜生产中推广频振式杀虫灯技术,全市目前已应用频振式杀虫灯3000多盏,控制果蔬面积6000多hm[2],每年可减少农药使用150t,节约成本上百万元。

3.4推广与普及节水灌溉

根据预测,到2030年我国农业用水将短缺600亿~700亿m[3],推广和普及节水灌溉势在必行。截止到2002年,全国节水灌溉工程面积只有2000万hm[2],约占农田有效灌溉面积的36%。其中防渗渠灌溉的面积1000万hm[2],管道输水灌溉面积150多万hm[2],喷灌面积230万hm[2],微灌面积30万hm[2]。节水效果越好的方式,其应用面积越小。发展节水灌溉,一要解决技术问题,开发和推广适合不同地区使用的节水灌溉设备与技术,在华北平原地区,应推广和普及管道输水灌溉技术,在城市郊区,发展喷灌和滴灌技术等。二要解决制度问题,建立农业用水的市场机制,有偿用水,利用价格杠杆,使农民自觉使用各种节水设备。

3.5全面建设农村生态文明

篇7

齐:同学们好!伴随着轻快的旋律,我们的广播又和大家见面啦!

甲:大家好,我是主持人xxx

乙:我是xxx

齐: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环保小世界”。

甲:在浩渺的宇宙空间,在广阔的太阳系中,有一颗特别引人注目的小行星,她像一颗白纱缠绕着的蓝宝石镶嵌在茫茫苍穹之中,这,就是我们人类共同的家园——地球。

乙:我们只有一个天,只有一个地,我们只有一个太阳,只有一个地球。为了我们共同的家园,我们要热爱地球,保护地球,让地球充满绿色的生机,使地球成为当代和后代人安全而宜人的家园。

甲:但是,由于长期以来人们对环境保护的问题重视不够,人为的破坏和自然生态的退化迭出,现在,世界上已经出现了影响生存的诸多危机。

乙:是啊,人类在开发、利用、建设地球的同时,也在无情的破坏、污染 和摧残她,虽然人们已经认识到了这一点,并采取了一些补救措施,但是人类的生存环境还是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甲:环境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因此,我们要重视环境保护。

乙:你说得很对!环保,已被越来越多的人重视,大人要环保,我们高中生,也要注意环保!

甲:下面,就让我俩为大家介绍一些环保小知识。

乙:让我们一起走进环保小世界!

甲:我们所说的“环保”,是指人类为解决现实的或潜在的环境问题,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保障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称。

乙:我国环境保护的三大政策是

1、预防为主;2、谁污染,谁治理;3、强化环境管理。

甲:污染是环境污染的简称,指由于某种物质或能量的介人使环境质量恶化的现象。

乙:全球十大环境问题指:

1、全球气候变暖 2、臭氧层的耗损与破坏 3、物多样性减少 4、酸雨蔓延 5、森林锐减 6、土地荒漠化 7、气污染 8、水污染

9、海洋污染 10、危险性废物越境转移

甲:环境的十大威胁指:

1、土壤遭到破坏 2、气候变化和能源浪费 3、生物的多样性减少 4、森林面积减少 5、淡水资源受到威胁 6、化学污染 7、混乱的城市化 8、海洋的过渡开发和沿海地带被污染 9、空气污染 10、极地臭氧层空洞

乙:污染大气的主要元凶有颗粒物质、硫氧化物、氮氧化物、一氧化碳、碳氢化合物等。

甲:“温室效应”的形成,与我们可是息息相关。煤、石油、天然气等燃烧产生的过量二氧化碳就像玻璃罩一样,阻断地面热量向外层空间的散发,将热气滞留在大气中,就形成“温室效应”。

乙:同学们可别以为现在大冬天的,天气越暖和越好,其实,“温室效应”的危害可大呢!“温室效应”会使全球气象变异,产生灾难性干旱和洪涝,并使南北极冰山融化,导致海平面上升。

甲:环保,其实它并不空洞。我们也可以为环保尽力。想当好一名“环保小卫士”吗?请听以下建议:

乙:在上厕所时节水。一般的马桶水箱中约存有10公升清水,完厕后当然不可以一按了事。这里提供两个省水方案,第一、在马桶中放置几个盛水的瓶子,只要不浮起就可以,以不妨碍浮球运作为原则,这样每次耗水就少一两公升。第二、改用二段式马桶水箱,大便后全放,小便后则放一半的水。

乙:卫生纸是所有纸类中最不可能回收的,而且对纸力的要求也最低,一般再生纸的最后一次循环就是制成卫生纸。不要购买原木浆制造的卫生纸和有压花纹路、淡彩图案及香味的纸,这些纸对使用者亳无助益,却徒然浪费能源。印在卫生纸上的香味是粗劣色素及香料,印染过程中也会产生较多的污水,所以最好买白净无味的卫生纸。

甲:不要到处乱丢垃圾,要把它们丢进果皮箱里,如果附近没有果皮箱也不要乱扔,你可以在身边带一个小的垃圾袋,用它来盛放垃圾,再一起丢进果皮箱。

乙:拒收“垃圾广告”信函,浪费纸张、能源、人力的广告信函看也不要看。

甲: 使用可再充电的电池。

乙: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许多小事都对环境造成潜移默化的破坏。"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些一点一滴的小事,一点一滴的破坏,会影响我们的生活,甚至可以结束地球的生命。地球不是你的,也不是我的,而是我们从我们后代手中借来的!因比,我们有义务从现在开始,保护环境,捍卫我们共同的家园!

篇8

关键词 中学化学教学 环境化学 环保意识

人类以其科学技术改造自然,推动社会进步,但同时却给自身带来环境污染的不幸。近代屡屡发生的公害事件终于使人们承认了这一事实,并发现化学品造成的环境污染最为严重。治理已发生的污染固然重要,而根本大计还在防患于未然,要使人们在建设的同时考虑到环境的影响,树立“环境意识”。可见,在中学向学生介绍有关环境化学与防止环境污染的知识是非常必要的。

一、加强中学生环境化学教育的重要性

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改革开放以来,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在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的同时,也给我国广大农村这块净土带来了新的环境污染和劳动保护问题。“八五”期间报道,当时我国大气污染程度已相当于世界发达国家50~60年代污染最严重时期,每年的排尘量为2300万吨,年排放SO2量达14610万吨。到本世纪末,燃烧煤和机动车辆排放出的废气将对大气造成更为严重的污染。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若不加强环境管理,让不断增加的工业“三废”继续污染环境、破坏生态平衡,就会给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济发展造成严重的后果。所以对全民族进行环境、生态知识的宣传教育是不可缺少的,务必从中学教育抓起。

二、结合化学教学对学生开展环境化学教育

1.通过课堂教育把环境保护作为小公民自觉行动

环境化学重要内容之一,是研究化学污染物在环境中的变化规律,即在原子、分子的水平上用物理化学等方法去研究环境中化学污染物的来源、迁移、转化过程中的化学行为,以及反应机制、积累和归宿等。由于我国公民环境意识较差,这和日趋严重的环境问题是不相适应的。要提高全民的环保意识,使保护环境成为每个公民的自觉行动,首先就要从学生做起,从课堂做起。当学生在做制取Cl2、NO2、H2S等有毒气体实验时,应强调学生注意对制取气体装置气密性的检查、化学药品用量的适当(尽量采用微量,只要达到实验效果明显即可)、以及设计吸收尾气的装置等。实验完毕,还应将废液集中倒入废液缸中,可回收的尽量回收,以养成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

2.通过实验开展环境化学知识教育

中学教育目的之一,就是为社会造就合格的后备劳动者。中学化学教育对环境科学的学习将起着启蒙作用,应很好地利用这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通过实验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环保知识。中学实验室的污染源多,国家提出居民区大气中的有毒物质有21种,中学化学实验室里就有14种。例如,制取溴苯实验过程中逸出的臭味是溴蒸气,它既污染了教室环境又严重地影响了师生的身体健康。针对这一问题,利用所学知识引导学生认真分析,找出原因是制取溴苯的装置不够严密,因此在反应过程中逸出的Br2通过长玻璃管时不可能完全被冷凝成液体,因而会从导管口逸出。要避免实验中Br2的逸出,就应设法改进实验装置,使整个涉及Br2的反应过程在一个密闭系统内进行,即将反应安排在“Y”形管内进行。在反应装置和HBr气体的吸收装置间串联一个洗气瓶,内装四氯化碳以吸收气体中的Br2。

三、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学习环保知识的认识

1.从人类与大自然的协调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新的《化学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十分注意联系实际,以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以及这些知识和技能在工农业生产、第三产业、科学技术和日常生活的应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联系实际的教学内容应有所增加,可以充实包括环境保护、新内容、新能源、海洋、卫生保舰食品等方面内容,但应限于有关的化学基础知识范围之内”。可见,环境化学基础理论知识和原理的学习是十分重要的,并应着重于理论联系实际和基础知识面的扩展上。要以地球化学知识为基储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为线索,讲授空气、水体、土壤、森林、植物与人类的关系,展示好的生态小环境和污染严重区的对比,简明介绍当今世界关注的环境问题,以讲座、竞赛等形式让学生提高认识,使学生深切地感到环境化学就在自己身边。

2.针对温室效应引导学生分析此类生态问题

运用学生所获得的知识,引导分析“温室效应”,使他们了解到由于大气层CO2浓度逐年上升,太阳能辐射的一部分——地球红外辐射热不能透过大气层,因而造成“温室效应”,使地球表面升温、冰川溶化,直接影响着现代文明社会发展的情况。以提高对控制“温室效应”等生态问题的认识。还应让学生通过讨论分析得出人类必须控制战争和固体废物燃烧、大力发展森林等结论,以利于生态环境的改善。

3.结合现有法律法规的宣传加深学生对环保意义的认识

组织学生参加环保法律法规的宣传,利用3月12日植树节、5月31日世界无烟日、6月5日世界环境日等纪念日,取得当地环保、水保、森保等部门的支持,让学生们在宣传中了解我国有关这方面的规定和常识,以提高学生在环境管理环境文化方面的认识。

4.结合第二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利用节假日、夏令营,组织学生对当地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区、水土保护区和环境污染区等进行实地考查,使他们认识到人与气温、气候、空气、谷物增产、水土流失、森林砍伐及环境保护等都存在着密切关系。通过现场对比,丰富学生环境方面的知识,结合已学的知识,开展有关环境污染与保护知识的问答。例如,酸雨是如何形成的?造成大气污染的主要物质是什么?防治途径如何?等等。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为今后工作奠定良好的环保基础。

篇9

一、加强中学环境化学教育的重要性

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改革开放以来,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在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的同时,也给我国广大农村这块净土带来了新的环境污染和劳动保护问题.据报道,上世纪末我国大气污染程度已相当于世界发达国家上世纪50~60年代污染最严重时期,每年的排尘量为2300万吨,年排放SO2量达14610万吨.到本世纪末,燃烧煤和机动车辆排放出的废气将对大气造成更为严重的污染.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若不加强环境管理,让不断增加的工业“三废”继续污染环境、破坏生态平衡,就会给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济发展造成严重的后果.所以对全民族进行环境、生态知识的宣传教育是不可缺少的,务必从中学教育抓起。

二、结合化学教学对学生开展环境化学教育

1、通过课堂教育把环境保护作为小公民自觉行动

环境化学重要内容之一,是研究化学污染物在环境中的变化规律,即在原子、分子的水平上用物理化学等方法去研究环境中化学污染物的来源、迁移、转化过程中的化学行为,以及反应机制、积累和归宿等.由于我国公民环境意识较差,这和日趋严重的环境问题是不相适应的.要提高全民的环保意识,使保护环境成为每个公民的自觉行动,首先就要从学生做起,从课堂做起.当学生在做制取Cl2,NO2,H2S等有毒气体实验时,应强调学生注意对制取气体装置气密性的检查、化学药品用量的适当(尽量采用微量,只要达到实验效果明显即可)、以及设计吸收尾气的装置等.实验完毕,还应将废液集中倒入废液缸中,可回收的尽量回收,以养成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

2、通过实验开展环境化学知识教育

中学教育目的之一,就是为社会造就合格的后备劳动。中学化学教育对环境科学的学习将起着启蒙作用,应很好地利用这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通过实验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环保知识.中学实验室的污染源多,国家提出居民区大气中的有毒物质有21种,中学化学实验室里就有14种.例如,制取溴苯实验过程中逸出的臭味是溴蒸气,它既污染了教室环境又严重地影响了师生的身体健康.针对这一问题,利用所学知识引导学生认真分析,找出原因是制取溴苯的装置不够严密,因此在反应过程中逸出的Br2通过长玻璃管时不可能完全被冷凝成液体,因而会从导管口逸出.要避免实验中Br2的逸出,就应设法改进实验装置,使整个涉及Br2的反应过程在一个密闭系统内进行,即将反应安排在“Y”形管内进行。在反应装置和HBr气体的吸收装置间串联一个洗气瓶,内装四氯化碳以吸收气体中的Br2。

三、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学习环保知识的认识

1、从人类与大自然的协调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新的《化学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十分注意联系实际,以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以及这些知识和技能在工农业生产、第三产业、科学技术和日常生活的应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联系实际的教学内容应有所增加,可以充实包括环境保护、新内容、新能源、海洋、卫生保舰食品等方面内容,但应限于有关的化学基础知识范围之内”。可见,环境化学基础理论知识和原理的学习是十分重要的,并应着重于理论联系实际和基础知识面的扩展上。要以地球化学知识为基储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为线索,讲授空气、水体、土壤、森林、植物与人类的关系,展示好的生态小环境和污染严重区的对比,简明介绍当今世界关注的环境问题,以讲座、竞赛等形式让学生提高认识,使学生深切地感到环境化学就在自己身边。

2、针对温室效应引导学生分析此类生态问题

运用学生所获得的知识,引导分析“温室效应”,使他们了解到由于大气层CO2浓度逐年上升,太阳能辐射的一部分――地球红外辐射热不能透过大气层,因而造成“温室效应”,使地球表面升温、冰川溶化,直接影响着现代文明社会发展的情况,以提高对控制“温室效应”等生态问题的认识。还应让学生通过讨论分析得出人类必须控制战争和固体废物燃烧、大力发展森林等结论,以利于生态环境的改善。

3、结合现有法律法规的宣传加深学生对环保意义的认识

组织学生参加环保法律法规的宣传,利用3月12日植树节、5月31日世界无烟日、6月5日世界环境日等纪念日,取得当地环保、水保、森保等部门的支持,让学生们在宣传中了解我国有关这方面的规定和常识,以提高学生在环境管理和环境文化方面的认识.

4、结合第二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利用节假日、夏令营,组织学生对当地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区、水土保护区和环境污染区等进行实地考查,使他们认识到人与气温、气候、空气、谷物增产、水土流失、森林砍伐及环境保护等都存在着密切关系.通过现场对比,丰富学生环境方面的知识,结合已学的知识,开展有关环境污染与保护知识的问答.例如,酸雨是如何形成的?造成大气污染的主要物质是什么?防治途径如何?等等。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为今后工作奠定良好的环保基础。

篇10

关键词:二氧化碳;教学流程;设计思路

文章编号:1008-0546(2014)04-0064-02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2013年11月27日,本人有幸参加了由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主办的教学新时空初中化学“名师课堂”研讨活动,活动中展示了我的录像课《二氧化碳的功与过》,活动现场的点评专家和参与活动的很多老师都提出了“为什么开设这样的一节课?”、“开设这样一节课是基于什么考虑?”的问题,现将本人在完成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时的思路与同行们交流,希望能与同行们共同进步。

一、教学设计

《奇妙的二氧化碳》是沪教版第二章第二节内容,教材从二氧化碳的性质和制法的角度带学生认识二氧化碳的奇妙之处。实际上学生在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中已有认识,其中第一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中已涉及到利用小苏打和食醋产生二氧化碳、在装有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倒入澄清的石灰水、向阶梯小蜡烛的烧杯中倒入二氧化碳气体;在初二生物中,学生也通过学习知道了二氧化碳是参与光合作用,并在呼吸作用中产生,用澄清的石灰水可以证明它。

本节课是在教材中已学习了二氧化碳的性质和制备后展开的一节有关二氧化碳的知识拓展与联系,一方面是在已学知识的回顾的基础上进行生活中二氧化碳的应用,另一方面是从二氧化碳与自然、社会的角度进行不同话题的讨论与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对二氧化碳的再认识,了解二氧化碳与自然、生活和社会的关系;通过对人吸入的气体和呼出的气体的成分探究,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体验实验探究的乐趣;通过二氧化碳的性质小结物质的用途,学会由物质的性质小结归纳出用途的方法和能力;通过对二氧化碳的再认识,培养学生客观地认识事物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通过二氧化碳的多与少的分析,培养他们认识事物的平衡观点,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的高度和谐。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通过实验探究人呼吸过程中产生的气体与原来相比有什么不同点;在“做科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科学、辩证地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方法。

本节课主要以合作学习、小组探究学习为主的课堂学习方式。

本节课的课堂教学流程如下:

以视屏引入,视屏中展示出关于干冰的两个有趣实验,学生从梦幻变化中很快地能猜出相关的物质为干冰。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为了引起同学们的好奇,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能带着问题很快进入到课堂中来。

教师抛出问题:生活中还有哪些二氧化碳的相关应用呢?你能知道哪些二氧化碳的应用是对我们有利的呢?即哪些是二氧化碳的功?哪些是二氧化碳的过呢?本环节中给出的问题是学生的已然知识,二氧化碳也是同学们比较喜欢谈论的话题,因此在给定时间进行讨论的过程中,同学们始终很兴奋,也很有话题。设计本环节的意图是想在基于学生前概念的基础上进行二氧化碳的知识的拓展,同时也想通过问题的讨论来实现课堂教学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也正因为同学们的积极讨论,因此在后续的学生汇报中很快地提出二氧化碳用于灭火、二氧化碳参与植物的光合作用、二氧化碳用于人工降雨等。

在二氧化碳参与植物的光合作用的话题中,同学们从光合作用的原理上分析出该变化中的反应物、生成物、反应条件等,在此基础上教师给出问题:“你觉得二氧化碳参与光合作用的意义有哪些呢?”,设计意图是想从同学们的已然知识进行迁移,进入同学们的未然知识,学会从能量、粮食、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与氧气的平衡等方面来进行分析,从而达到掌握新知识的目的,并形成人与自然的平衡观。

在二氧化碳用于灭火的话题中,同学们都很活跃,能从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角度进行全面的分析,教师从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的角度给出新的问题,即“现代焊接”,同学们从二氧化碳的性质上来分析采用二氧化碳保护焊的原理,设计意图是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学习知识,并用学过的知识解释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也更加坚定化学是研究我们身边的物质,化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接着给出话题二氧化碳用于储存粮食,由二氧化碳不能供给呼吸,带学生分析小结出二氧化碳的用途,设计意图是通过已知的知识中分析出二氧化碳的浓度增大,抵制呼吸作用,达到保存粮食的目的,再由呼吸作用引出二氧化碳的增加,给我们的生活等方面带来的过,培养学生关心生活、关心自然、关心社会的生活观。并在教材知识的基础上加以拓展,介绍二氧化碳的增加给人体体质的影响,设计意图是引导学生由学习过的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分析出二氧化碳在体内排出不畅时,酸性体质对人体的影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上面几个话题的讨论,我们都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来解决身边的问题,并带着学生由物质的性质分析物质的用途,逐渐形成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用途的内在联系观。

由二氧化碳是呼吸作用的生成物,向同学们提出:人吸入的气体与人呼出的气体相比,哪些成分的含量发生了变化?如何变化?设计意图是引导同学们通过讨论,利用呼吸作用的原理解决问题,并提出其中可能发生变化的有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的含量,同时能就提出的问题阐明自己的观点,即用学习过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环节中设计了用简单实验验证人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氧气、水蒸气的含量变化,设计意图是用真实的实验让同学们体验出其中的变化和不同点。也进一步诠释实验是化学学习的基础,并在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小组合作能力、基本实验操作能力等,更多地培养学生在化学学习“体验实验”,在“做科学”中获取知识并提高能力。

同学们对实验进行小结与汇报后,提出问题“我们能不能有一个更准确一点的实验来证明人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究竟增加了多少呢?”,在同学们都觉得困惑时,向同学们介绍二氧化碳传感器,并请一位同学完成测定人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浓度变化的实验,实验中同学们能从屏幕中清晰地看出人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变化的曲线图,并能看出上升到最高点时其浓度是原来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几十倍,设计本实验的意图是通过敏感程度高的数字化实验调动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让模糊知识更加具体化和准确化,同时也让同学们认识到化学实验中很多的实验将来可以通过数字化实验来进行,也坚定了同学们学习好化学的信心和决心,培养学生热爱化学、热爱科学的情感。实验中我们还根据实验中的现象,结合辅助实验的同学吹过气体后要深呼吸的动作引导同学们分析,为什么人工呼吸时给病人吹入的二氧化碳较大时,病人反而能自主呼吸呢?并适时地给出问题,即二氧化碳的浓度是越大越好吗?设计意图是由问题的讨论引导同学们去分析与思考,二氧化碳的增加给我们的我们的生活带来的有功也有过,培养学生客观地、辩证地看待物质,形成认识物质的唯物观和量变引起质变的变化观。

在对二氧化碳进行功与过的讨论中,学生必然会提出二氧化碳与温室效应的关系,我们再给出与温室效应有关的几个问题,即温室效应会带来哪些危害?温室效应如何来缓解?温室效应就是二氧化碳的过吗?设计意图是带学生用学习过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在第三个问题中给出二氧化碳并不是引起温室效应的唯一气体,并向同学们介绍一些科学家提出的有关温室效应的其它观点,即认识物质不能只看它的功或只谈它的过,我们在将来的学习中认识物质或变化都要分析并注意它的两面性,人类只有利用好它们,它们才能真正地为人类所用。也只有这样,化学才能真正地走出今天这种尴尬的境界,而成为人类科学发展的工具。

二、选择本课题是基于这样几点认识

1. 民众对化学的误解

在各地中考分值的调整中,部分地区将化学分值降低了,有些地区化学与物理的分值比为6∶9,有些地区变为7∶8,也有一些地区变为6∶10,这些都使得身边很多不懂化学的人更加误解,很多人会提出化学不就是从“苏丹红”事件、“三聚氰胺”事件、“瘦肉精”事件,到“工业明胶”事件吗?甚至于有人提出,化学除了给人类带来危害,还能带来什么呢?身边的很多人对化学是害怕、怀疑、否定的态度。我始终认为,化学之所以有着现在这样的被误解,那是因为身边的人们不懂得化学,某些不法分子之所以能将这些明令禁止的物质添加进食品中,也是抓住人们不懂化学的软肋。作为一名化学教师,我们怎样来改变目前的状况呢?我们不能去一一监督所有的食品加工厂,我们不能去一一研究每一种食品中的所有物质,我们不能一一去教给民众所有的化学知识,但是我们可以利用我们的力量去教学生和他们的家长去认识生活中的化学物质、了解常见的食品添加物质、读懂食品中的营养物质,辨别化学在我们身边究竟是功大于过还是过大于功?我相信,只要我们坚持做下去,人们会逐渐地了解化学,用好化学,会客观公正的评价化学以及化学带来的功与过。

2. 基于学生化学前概念的认识

化学分值的变化必然会引起时间的减少,我们考虑能否将学生已有的知识进行梳理、调查,并在此基础上提高课堂效率?另外因为时间的减少,很多化学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的目标性和目的性很明确,中考考什么我就讲什么!甚至有老师向教研员提出,你能不能具体地讲一下哪些是中考不要的,哪些是要重点讲的?重点讲的内容我们要达到什么度?我想如果化学教学真的变成这样的话,我们何以去发展学生的能力呢?何以去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呢?我们的教育谈何明天?

3. 为二氧化碳鸣不平

二氧化碳是身边的常见物质,但更多人对它的认识都停留它是温室效应的元凶,环境恶化都是二氧化碳的错,人们感觉越来越不适也都是二氧化碳的原因。实质上二氧化碳对于我们的生活、生产都是必不可少的,因此本节课旨在基于学生化学知识前概念的基础上,对二氧化碳公正、客观的再认识。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