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总结范文

时间:2023-12-21 17:18:1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总结

篇1

关键词:中职;幼儿教育心理学;思考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8-020-01

幼儿教育心理学课程是中职课程体系的重要内容,但就目前的教学情境来看,教学情境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厌学、怕学的学生比比皆是。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幼儿教育心理学课程与其他学科相比,具有一定的抽象性、理论性。学生对课程对象―幼儿缺乏实际的研究,造成了教学内容毫无根据可言。学生缺乏与幼儿接触和相处的经历,对幼儿身心变化规律了解不甚了解,对理解所学的教学内容存在一定的难度。笔者结合多年来的教学经验,从设置活动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优化教学方法,实施项目教学法;拓展教材内容,丰富知识储备量;创新作业形式,提升作业实效等方面,浅析了中职幼儿教学心理学课程教学。

一、设置活动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美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布鲁纳认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教学过程是一种典型的师生双向活动过程。因而,不仅要研究教师如何教,还必须研究学生如何学。一个成功的教学过程,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活动能否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即学生能否以主体角色参与学习,把自身蕴藏的巨大学习潜能开发出来,这在职业中学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显得尤其重要。众所周知,职业中学的学生由于自身的特点,在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方面,和普通中学的学生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因此,在《幼儿教育心理学》这门课的教学过程中,应充分挖掘教材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设置活动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觉性。

二、优化教学方法,实施项目教学法

一个项目的过程包括设定目标、实施方案、评估和反馈教学过程中的项目教学法,需要学生花费课余时间完成项目,教师要随着对学生进行咨询与指导,在“儿童心理健康”的一章中,针对儿童行为的偏差进行矫正,可以将学生划分成小组,六人一组。

1、第一步,由组成员分析项目的任务,利用各种方法收集相关信息,每个小组还要根据成员自身能力确定项目的目标,有的学生选择进入幼儿园焦虑、有的选入攻击行为、有的选入社交恐惧等,这一期间小组要明确任务的要求,对任务有初步了解,还可以到幼儿园内选好目标。

2、第二步,拟定实施项目的方案,分配成员任务,制定任务计划表。实施者要针对幼儿实际情况进行分析,从而制定个性化方案,方案中包括:制定活动的总目标和层次目标,将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培养良好品质作为总目标,层次目标可以有单元目标、动机目标、情感目标、认知目标;活动的步骤,可以使用主体单元等系列方式;选用的方法最好是游戏法,游戏中的玩具和情境能够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游戏中的规则是幼儿容易接受的约束,在轻松的心理氛围下,能够让幼儿保持在自然状态里,不知不觉了解幼儿的行为问题。

3、第三步,以小组完成项目的计划,定期进行检查,例如利用游戏发现社会退缩幼儿干预中的问题,幼儿在游戏内外的表现会不一样,如何在真实生活中引进游戏情境?学生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从象征性维度分析角色游戏、构造游戏、表演游戏的特征,将它们划分成不同层次,学生可以利用游戏情景增加与幼儿之间的接触,减少幼儿退缩行为。.

4、第四步,评估和反馈。师生可以共同评估项目完成的质量和效果,主要有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共同探讨项目中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之间的关系;对幼儿问题调查、矫正训练等经验进行总结,提出改进意见。

三、拓展教材内容,丰富知识储备量

课堂教学内容难免有些是凌乱而不系统的,而幼儿教育的工作又是实用和具体的,因此,教师可以在授课过程中利用多媒体教学将教材内容与实际相结合,进行有针对性地讲解和介绍。例如,在讲授注意力缺失与矫治中,感觉统合训练这一内容时,教师通常会采用讲授的方法向学生介绍感觉统合训练的研究者、研究内容、统合训练的方案,但由于受多方面的限制,无法用实物来演示统合训练中所需要的训练道具、使用方法等,对此,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的定格、慢放、重放等方式逐项播放给学生,学生可以直观地学到每一种训练道具的样式、使用方法及训练目的,为了让学生可以有更加直观和深刻的印象,教师还可以在播放的同时配上视频演示和讲解,从而学生会形成清晰、具体、完整和系统的知识体系,为学生将来的幼儿园教育教学实践做了更加完善的理论储备。

四、创新作业形式,提升作业实效

《幼儿教育心理学》课时少,内容多,部分学生没有兴趣学习,甚至不学,要想改变这种状况,变学生厌学为愿学,改革课外作业方式也是很重要的举措之一。传统的作业是布置课后练习题,学生抄来抄去,意义不大。于是,教学过程中增加了两种作业形式。一是手抄报作业。即每学一章的内容,让学生把重点知识、疑难问题以及从报刊杂志上查阅的幼儿教育心理学知识做成手抄报,定期展评。这一做法,不仅能锻炼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巩固学生所学知识,还能培养学生绘画、书写、排版等能力。二是要求学生课下查找井背诵幼儿教育心理学案例、故事。每次课前让2-3位学生到讲台上或讲或演案例、故事,其他同学总结点评,有效提升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笔者教过的一位同学平时不爱说话,第一次上台讲述案例时,脸羞得红红的,手不自然地抬起又放下,站在那儿好半天说不出话,最终是声音像蚊子似的读了案例,笔者和同学们用掌声鼓励了她。自那次之后,这位同学上台交流时逐步大方起来,毕业后还去了一家知名度较高的幼儿园。

参考文献:

[1] 马军康.《幼儿教育心理学》课堂教学的思考[J].吉林教育.2013(14)

[2] 邓宗君.探讨中职幼儿教育心理学课程教学[J].新课程(上). 2014(12)

[3] 邓宗君.探讨中职幼儿教育心理学课程教学[J].新课程(上). 2014(12)

篇2

【摘要】健全学生人格,培育学习自主性,树立主体意识是学生学会学习的前提;积累经验,扩大知识背景,是学生学会学习的基础;在广泛的不同教学内容中,进行迁移教学,是指导学生学会学习的关键;培养创新精神,开发创造能力,是指导学生学会学习的核心;学会应用知识去分析和解决问题,是学会学习的归宿。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任何知识的学习过程都包含着一系列复杂的心理活动,学习效果如何,与这些心理活动的发展水平有关。师生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只有符合教育心理规律,才能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那么,化学教学中如何依据教育心理规律,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呢?

一、为自主而育——学生学会学习的前提

教育心理学指出,“学习处于被动状态,依赖性强,还是主动积极、独立性强,它在较大程度上制约了学习的成效。”可见,健全学生人格,培育学习自主性,树立主体意识是学生学习的前提。

1、激发主动性,消除被动状态。学习主动性是学习动机的外部表现,是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内部动力,是学习的首要条件。激发主动性,可以侧重于下面几点:强化学习目的教育,把学好化学与其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结合起来,激发间接动机;讲究导语艺术,巧设悬念,组织讨论,开放实验室,激发探究兴趣;采用目标教学,在讲新课前提出学习目标,并阐明将要学习的内容在本章甚至本册教材中的地位乃至对将来学习的影响及其用途,激发求知欲。

2、培养独立性,消除依赖习惯。独立性是学生主体地位的核心特征,从个性发展来说,学习是一个从依赖走向独立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只能引导而不能代替学生由依赖向独立转化。因此,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勤于思考,勇于质疑,养成遇到问题要先思后问,问后多思的良好习惯,教学过程中,做到精讲精练,善于启发,注重培养学生迁移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后辅导要得法,对学生自主校对或互相校对作业,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让学生自主地完成转化过程。

3、锻炼坚韧性,消除脆弱心态。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处处充满困难和挫折,意志薄弱的人往往一遇到困难就畏惧、沮丧、退缩、逃避,学习也就半途而废。化学教学中应注意遇到困难的时候(如化学用语的记忆及运用),及时鼓励学生克服畏难情绪,并指导学生运用适当方法,采用分散记忆,联想记忆,做到符号、名称、实物及现象等的相互同一,赋予抽象符号一些生动形象内容,多写多用,直到完成任务为止,从而锻炼学生的坚韧性,消除脆弱心态,为自主学习铺平道路。

二、为积累而读——学生学会学习的基础

教育心理学指出,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迁移与应用,而迁移与应用是以经验为基础的,“如果学生的经验不足以掌握某一原则,他的经验背景就必须扩大。”只有积累的经验越丰富,迁移和应用才越有可能实现,而阅读、实验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手段。因此,引导学生多阅读课本及参考资料,多做实验,多做多练,读中悟法,练中巩固,实验中验证,积累解题经验,扩大知识背景,是学生学会学习的基础。

1、抽象,使知识概括化。只有一个人对他的经验进行了概括,才可以完成从一种情景到另一种情景的迁移,才能做到活学活用,融会贯通。化学教学应在学生理解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引导他们用比较法、归纳推理法、联想法、从实验中认识问题等方法。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抽象概括出基本的规律和解题方法。如学了氧气、氢气的实验室制法后,引导学生对比制取两中气体的反应原理,反应装置及收集方法,可概括出如下规律:凡固体与固体在加热条件下反应制气体,都可用制氧气的反应装置;固体与液体在常温下反应制气体,都可用制氢气的反应装置,进一步总结出:反应原理决定反应装置,气体性质决定收集方法这一原则,为学习实验室制取其他气体作好了知识迁移准备。

2、例证,使知识具体化。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只用一个例子来解释原则本身,学生就可能认为只有这个例子适用于这个原则,其他结果就只有很少的迁移效果。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有些同学只知道空气是混合物,当问到由金刚石和石墨组成的物质是否混合物时就不知道了。这除了没有理解或不完全理解概念的原因外,其中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用来解释“混合物”这一概念的例子太少的缘故。因此,化学教学应注意引导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联系新知识去印证已学的概念或一概括出来的规律与方法,使概括化的知识返回到具体实践中去,以求加深、加宽对各种事物的认识,为迁移奠定基础。值得一提的是,为积累而读不应机械重复,应根据保持与遗忘规律,采用科学合理的记忆方式(集中记忆与分散记忆相结合、部分记忆与整体记忆相结合、形象记忆与抽象记忆相结合),在“正确理解”与“高效保持”的前提下,实现知识经验的厚积。

三、为迁移而教——学生学会学习的关键

学生的学习不应仅仅是个别精选出来的教材,而是学习如何把它更有效地迁移到其他有关的学习中去。然而迁移不是自动的,所获得的知识、方法和技能本身,并不能保证它们在任何时候都能得到迁移。只有在广泛的不同内容的教学中,慎重地进行迁移教学,学生才会使已理解掌握的知识与方法得到广泛的迁移。这是指导学生学会学习的关键。

1、分析,使知识类化。桑代克的相同要素论指出:“只有当两个机能的因素中有相同的要素时,一个机能的改变才能改变另一种机能。”但是,即使两种情境之间有同一性,还不能保证迁移的出现。只有这个同一性被学生所感知,对他有清楚的认识,迁移才能有可能实现。因此,化学教学中(不管是新授课还是复习课、练习课)应引导学生对新出现的知识或习题进行分析,再与已有的知识或经验进行比较,找出新旧知识的相同点(如二氧化碳与氢气的实验室制法的相同点在反应原理上都是固体与液体反应,所以反应装置相同)以便找到相应知识的关联点,把新知识纳入已有的知识系统中,使新知识类化,使知识迁移。

2、联想,使旧知识再现。联想是在头脑中由一件事物想到另一件事物的心理活动。教学中要注意指导学生通过接近联想、类似联想、对比联想、因果联想和类属联想,找出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关系,再现同类事物的有关知识,使在某一情景中学到的知识能迁移到新的情景中。比如,教学氢气的物理性质要让学生回忆氧气的物理性质,教学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要让学生回忆氢气和炭单质的化学性质……,由旧促新,促进迁移。

3、顿悟,使旧知识迁移。格式塔关系理论指出:“顿悟关系是获得迁移的一般训练的真正手段。”教学中应注意训练学生凭借着经验去捕捉瞬间即逝的“灵感”,选择某一概念或原理去解释某一现象,或解决某一问题,使已学知识迁移到新学内容或新的问题中。

四、为创造而导——学生学会学习的核心

学生的学习虽然说主要是通过模仿来掌握前人积累起来的知识经验,但是这些人类发现的成果,对于学生来说毕竟是新颖生疏的。学生每获得点滴知识,都必须在模仿中经历前人的创造之路,而且只有创造性高、创造力强的人,才会高效地迁移应用有关知识去解决新问题。因此,培养创造精神,开发创造能力,是指导学生学会学习的核心。

1、提问指导法,练思维广度。化学教学中,仅是单纯的教师精心设计问题学生围绕问题寻找所谓的正确答案的做法是不够的,应注意引导学生在自主阅读中模仿课文的练习题目,抓住重点知识,多方面、多角度提出问题并相互质疑问难,训练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2、导思考方法,练思维灵活性。如:指导学生从不同层次、不同侧面去认识同一物质及其属性,训练发散思维;指导学生从多种物质及其属性可能具有的相似性的思考进行思维集中训练,指导学生从结论出发思考解决问题,训练逆向思维,训练思维的灵活性等等。

3、导提要方法,练逻辑思维。化学教学可以引导学生编拟实验步骤、实验方案等方法,训练思维的逻辑性。

4、导评价方法,练思维批判性。化学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对实验方案的优劣、解题方法的繁间以及学生答题的正误进行评价,训练学生思维的批判性。

5、导想象方法,练思维的独创性。如:针对有些学生易把氧气具有助燃性误记为可燃性,引导学生想象如果氧气可以燃烧,将会出现怎样的后果?又如,在实验过程中,针对某一装置引导学生想象,如果不要这一装置将会出现什么结果?或加上某一装置是否更合理等,启发学生大胆想象,训练思维的独创性。

注意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必将使学生由模仿走向创造,学会自主学习。

篇3

关键词:化学教学;探究式教学;实践;思考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重要任务就是改变课堂上教师单纯灌输、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教学方式,创建学生主动学习、全面发展的科学教学方式。这意味着教师要在探究式教学中作深入的研究,更好地遵循“以学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课改理念,把学生置于一个动态、开放、主动、多元的学习环境中,激励学生积极思维,使他们在有限的时间里能获得更多的知识。本文对探究式课堂教学策略的应用做了初步探讨,现将笔者的认识介绍一下。

一、对探究式教学的认识

1.探究式教学的理念

探究式教学是将研究性的思想方法融入教学过程的教学方式,是教学与研究的有机结合,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最佳途径。

2.探究式教学的基本特征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讲究实践性、创造性、民主性、广泛性、自由性,教学方式多样,教学环境开放。

3.探究式教学的目标

探究式教学的目标是使学生通过参与探究获得相关体验,激发兴趣,培养自学能力,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为终身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

4.探究式教学的内容

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探究应该围绕化学基本概念、基础理论、重要元素化合物的重点性质、化学知识在社会和生活中的重要应用等化学核心知识、重点知识来进行,这些知识是值得探究的。

二、探究式教学的实践策略

1.创设教学情境,充分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教育心理学指出,重复、单调的学习刺激容易使大脑疲劳,难以长期保持学习积极性,生动活泼、灵活多变的学习情境容易使学生产生学习的新鲜感,激发他们探究问题的兴趣。美国《科学》教材主编劳伦斯教授曾说过:“教学就是要通过情境在学生的头脑中引起认识的兴奋,产生认知的冲突,形成思维的爆炸,进而引发学生的认知活动,建构新的认知结构。”

创设教学情境,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强化学生的探究意识,是课堂教学中发展学生探究能力的最好环境之一。

(1)通过生活实例创设探究情境

化学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选择日常生活中的化学实例作为探究性教学的切入点,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能增强学生的实践意识。如在讲金属的腐蚀与防护的时候,可以利用生活中一些常见的金属锈蚀现象,探究金属锈蚀的条件,进一步探究金属的防护。

(2)通过化学实验创设探究情境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教学中可以通过演示实验,调整实验步骤,改进实验等方法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如在“钠与硫酸铜溶液的反应”的教学中,让学生通过实验发现它和前面学过的金属与盐溶液的反应的区别,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3)通过材料阅读创设探究情境

在探究教学中,让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阅读理解相关材料,教师利用材料中的内容创设问题和探究情境,使学生明确学习任务。

2.体现新课程理念,让学生充分经历探究过程

杜威的教育理论中有一个重要理念就是“做中学”。知识不是通过简单记忆,而是通过学生的参与、感悟、交往、实践、猜想、探究、归纳等活动探究。现代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认知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结果。”化学教学强调从过程中获取能力和经验,发展学生在面对自然现象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只做学生探究的服务者,这样不仅体现了“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关系,而且大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3.开展交流评价,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叶圣陶曾说过,他并不称赞某老师讲课时有怎样的艺术,“最要紧的是看学生,而不是光看老师讲课”。化学课的探究过程是实现化学课教学目标的过程。在探究活动中,在教师的“引导”下,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设计研究方案,完成探究过程,为学生提供足够的自主时间和活动机会,使学生积极参与,获取知识和体验,促进学生主动发展,这是非常重要的。

交流、评价就是教师要引导学生将探究中所采取的方法、得出的结论进行总结归纳,用简练的语言或图表加以整理,进行交流,相互评价。交流、评价是探究性教学持续运作的保证,在学生通过分析讨论和实验探究获得新知识的基础上,教师因势利导,组织学生交流评价,使学生的探究学生得到进一步落实。

在探究学习中,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对思维方法和学习方法进行总结,使学生遇到类似问题时能很快选择正确的方法,达到“授之以渔,有鱼可食”的效果。

总之,探究性教学是一种重在探究、贵在引导的教学方式,为学生创造了一个很好的平台,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认识自我、发展自我,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同时将学生的认知活动与非智力因素紧密地联系起来,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在化学教学中,开展探究性的学习能使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越来越浓厚,使教学质量大幅度提高。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 教学情境 高效课堂 主体作用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在新课改的要求下,教与学的关系是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关系。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是教学的目的,而要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合适的情境就显得非常重要了。叶圣陶先生也说过“胸有境,入境始与亲”,这句话的主旨就是要实施情境教学。

情境式教学要求从基本材料入手,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能力,通过对情境的分析探究,从而发现概念、规律和方法。在这种教学过程中,重在激发学生不断地提出问题,学会收集各方面的资料和信息,学会对已有的资料作多方面的分析,继而探索事物的内在联系,得出自己的结论和解决实际问题,促使学生的思维不断发展。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以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为课程建构的基础,以教育学生学习做负责任的公民、过有意义的生活为新课程的追求,以坚持正确价值观念的引导与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实践相统一为基本原则,这就要求思想品德课教学应生活化、活动化、情境化,所以情境式教学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的一个重要模式。根据教学的实际经验,在情境式教学中,一定要注意如下要求:第一,针对情境设疑应注意方式的多样性、内容的思考性,问题不应支持对教材知识内容的简单机械的再现,而应支持让学生以学习主人的角色来吸纳和处理有关信息材料并结合书本知识发表自己的观点,鼓励学生开展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第二,在运用情境的具体方法上,一节课中既可以通过创设不同的情境,通过对比、分析说明同一个问题,也可以从头到尾运用同一个情境,分别说明不同的问题。选择哪一种方法必须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需要,一般情况下,不主张一节课运用过多的情境,这样不仅有利于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更有利于在有限的时间内从不同的角度将情境分析透彻,突出过程的分析、方法的掌握、习惯的养成;第三,在情境式教学过程中,最忌讳的就是按照教科书的步骤一步一步地进行教学,没有自己对教科书的再创造,没有贴近学生学习和生活实际,缺乏自己的个性,不能给学生惊喜的感觉。因此开发教学资源,打破教科书的框架,是进行情境式教学的前提之一。

一、采用多种方式,创设教学情境。

浙江刘少兵、江志玲老师的《创设教学情境》一文中指出:课堂教学情境大致有十种方式,即语言描绘、角色扮演、歌曲渲染、漫画剖析、实践体验、电脑模拟、教具演示、比喻迁移、实验操作、有意示错。结合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实际,我觉得语言描绘、角色扮演、穿插歌曲、巧用漫画这几个方式在平时的教学中比较常用。

所谓语言描绘的方式就是教师用规范、形象的语言来叙述趣味性的、哲理性的故事、当前国际与国内包括本地区所发生的事件、相关的经济与政治等社会现象,并且从中引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比如在学习九年级《战胜挫折开拓进取》一课时,上课时我先形象地讲述了一个自己读过的哲理故事:“草地上有一个蛹,被一个小孩发现并带回了家。过了几天,蛹上出现了一道小裂缝,里面的蝴蝶挣扎了好长时间,身子似乎被卡住了,一直出不来。天真的小孩看到蛹中的蝴蝶痛苦挣扎的样子十分不忍,于是……”接着让学生想象:这个孩子会怎么做?结果如何?就这样用生动的语言把学生带入课堂情境,启发学生总结出“要得到欢乐必须能够承受痛苦和挫折”,从而进入学习主题。

角色扮演的方式,就是把教学内容编排成小品、相声、话剧等形式,由学生表演不同的角色,使他们获得真实感受和内心体验,学习知识,培养情感。我在徐州上市评优课时,就让学生自己根据课本上的一幅“父子冲突”的漫画,自编自演剧情,感悟体验逆反心理的表现,学生编演得很好,而且出乎我的意料编出“逆反的”和“不逆反”的两种不同结果的剧情,通过对比,更有利于对逆反心理基本理论的理解和掌握。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发挥了其学习的主体作用,又让学生在角色体验中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穿插歌曲的方式就是在教学中穿插一些相关歌曲,这样既可以把一些事理表达得清晰,富于形象,又可以使课堂妙趣横生,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出一种轻松愉快活泼的氛围。我们思品课教学中有很多内容都能采用歌曲渲染的做法,把学生喜欢的歌曲带进课堂,引发兴趣,启迪智慧。如在学习八年级思品《保持乐观心态》一框时,我先播放了歌曲《隐形的翅膀》,歌词中“我知道我一直有双隐形的翅膀,带我飞飞过绝望”是一种什么心态呢?就是一种乐观坚强的心态。歌曲优美的旋律和富有哲理的歌词很自然地把学生带入了学习情境。

漫画更是思想品德课从教学到知识考查都可以使用的,是思品课重要的教学资源。如果在教学中恰当使用,既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审美情趣,寓教于乐,又能引发学生深入思考,提高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师平时要有意识地搜集一些与教学有关的、具有时代意义的漫画资料,如有关食品安全方面的、权利与义务方面的、法律方面的、自立与自强方面的、环境保护方面的漫画等,并要有选择地用于教学,创设教学情境,引起学生关注和思考。

二、根据教学需要,合理创设教学情境。

教师要从知识的内在联系和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结合书面的学习内容,选择、调整和组织针对性较强的教学资源,创设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情境,适应学生的需要,增强教学的效果。如八年级思品《保持乐观心态》一课,重点知识是“保持乐观心态的方法”,课本上总结了五个方面,如果一个个去分析,不仅时间不允许,而且也不能做到详略得当,考虑了很长时间后,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给学生了一段“自小就患脑性留美博士黄美廉”的事迹材料,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谈谈阅读感悟”,从感悟中总结出保持乐观心态的几个重要方法:“①选择乐观的心态。②善于从身边寻找快乐。③正确看待生活中的不如意。”接着我又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六人小组讨论,尽可能多的说出还有哪些保持乐观心态的方法,由此总结出其他的方法。一个小小的真实故事情境,起到了抛砖引玉的效果,让学生在总结他人保持乐观的方法之后再联系到自己的方法,从而总结出本课的重点知识。而在学习九年级《人生难免有挫折》一课时,我则巧妙地利用了在网络上搜到的一封《挫折的来信》,稍作修改,合理地贯穿全课,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也把所学的知识融于其中,让学生自然而然掌握了本课的知识,最后他们给挫折写回信,这就让学生拓展延伸了所学知识,真正认识到了“挫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自己的畏惧心理”,从而认识到了对待挫折的正确态度。

三、打破教科书的框架,创设有效教学情境。

篇5

关键词 语文;课堂;高效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8500(2012)10-0106-02

一般人认为语文学科的学习见效慢,它需要日积月累基础知识,逐步提高感悟能力。在这种认识的影响下,不少语文老师的教学内容仍停留在注音解词、划分段落、中心思想、艺术手法上,认为灌输得越多越有效,致使语文课堂出现无效教学、低效教学。随着新课改的推进,新的教学理念正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教师的教学,教学方式也发生着根本性的变化。有些教师为追求新的教学模式,用满堂问、满堂论代替满堂灌,只重形式不重效率。更有甚者,部分教师认为只要做题就能提高能力,把语文课上成考试评讲形式,致使学生叫苦连天,失去了语文课堂的人文魅力。我认为课堂要进行高效教学,老师就必须精心组织教学内容,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并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为最高原则。下面我就以《议论文怎样对材料进行分析》一课来具体陈述我是如何进行课堂高效教学的,希望得到交流指正。

1 激情导入,激发兴趣

激情能让语文教学充满活力,它是语文教学的生命,老师可充分利用语言魅力,以生动形象的描述、启人深思的问题、设置悬念的开头、宽松自如的探论、巧妙精彩的衔接等形式,激发学生学习情绪,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到课堂的学习中来。 在教《议论文中怎样对材料进行分析》一课中,我就设计了下面的导入语:“同学们,你认为高考中得分最高的是哪道题?(学生回答:作文)写作文最常用的体裁是哪一种?(学生回答:议论文)而议论文中你知道我们最大的欠缺在哪里吗?(学生争论)不是立意,也不是选材,而是对材料的分析,大多数同学认为议论文只是搭一个架子,有论点论据就够了,其实这好比是恐龙的骨架,空洞无物,我们缺乏的是对材料的分析、具体的论证、精心的搭配、严密的组织。那么怎样对材料进行分析呢?本节课将教会你这种写作能力。”

2 展示问题,精心铺垫

课堂是培养思维能力的阵地,为了搞好高效教学,教师课前要精心备课,特别是备教法。格式塔心理学家柯勒的经典实验表明,学习是通过顿悟过程实现的,人是理性动物,会思考是人的本质属性,行动的勤奋不如思维的勤奋,所以老师要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步步感悟是课堂的关键所在。

议论文分析的角度很多,诸如原因分析法、条件分析法、假设分析法、归纳分析法、比喻分析法、评价分析法、正反对比分析法等,如果老师一一介绍给学生并举例论证,看似精彩的表演,其实学生仅仅是观众,并没有参与到教学中来。我从引导学生感悟入手,设计了七个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为讲解重点做好充分的铺垫。

2.1 孟母为什么要三迁?

2.2 滴水何以能穿石?

2.3 假如李时珍不亲尝百草,结果会怎样?

2.4 周文王、孔子、屈原、孙膑、吕不韦有什么共同之处?

2.5 树根给你哪些启示?

2.6 雷锋精神过时了吗?

2.7 弱者与强者是如何看待困难的?

3 先思再议,先合后答

在课堂教学中,要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自主活动,自由地探索知识和交流体验,创设课堂民主和谐的氛围,但要注意,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如果引导不力,学生会陷入自由散漫状态。具体怎样引导呢?我的方法是先思再议,先合后答。首先给学生一段空白时间,保持课堂安静,人人在思考,人人有所得。在此基础上进行自我讲解、互相交流,交流中有的同学因自己的分析赢得大家认同而深感自豪,有的同学在顿悟中收获颇丰。这时就进一步引导他们对所议内容进行整合,形成条理,作出较全面地概括,最后由各组推荐一名成员作汇报总结。

例如针对第一个问题,甲组作出的这样汇报:这是因为一个人的发展与他所处的环境有直接联系,一个人的性格行为不可避免地烙上周围环境的印记,所谓近墨者黑是一种很自然的现象。针对第二个问题,乙组作出这样的汇报:滴水穿石,首先要有毅力,坚持不懈;其次要精力集中在一点。而这一切都是以自信为先决条件。

4 深入设问,重点透彻

一般来说,课堂内容遵循一个循序渐进的原则,由浅入深,环环相扣,这样才能对学生造成刺激性、增强挑战性;所以教师要进一步设置更深入的问题,升华前半堂的教学内容,逐步引导学生对课堂重点难点的把握,这是教学过程的核心环节。

通过小组汇报,我进一步引导学生比较以上七个问题分别从哪些角度进行论证的。通过分析比较,学生得出结论,分别是从原因、条件、假设、归纳、比喻、评价、对比等角度来论证的。至此老师再上升到理论高度。提示同学要通过材料,分析其生活本质规律,从而论证中心。本节课课堂重点知识并不是老师直接告诉给学生的,而是靠他们一点点的摸索,靠自己的思考而获得。

5 学而致用,穿插练习

学生学到一种知识,关键要学会应用。有的老师把练习当成课外作业,然后再收再评再改,个别老师甚至把作业压了下来,一天二天还发不到学生手里,所以反馈不及时,影响了知识与能力的巩固,效率不高。为了提高课堂效率,可以把练习前移,进行当堂训练。

我在讲解了对材料分析的几种常见方法之后,出示一个话题作文练习:“过去,人们常说‘家有梧桐树,自来金凤凰’,随着社会的发展,这话值得商榷。现在社会,个人求职要推销自己的才能,企业发展要推销自己的产品,一个地区招商要推销自己的地域优势,请以‘推销自己’为话题寻找材料及分析角度。”

课堂进入:有的学生举“毛遂自荐“的故事,从条件上分析推销自己要有实力和勇气;有的学生举“海尔集团”广告的例子从原因上分析推销自己是时展、社会竞争的需要;有的学生从比喻角度说草木以花朵来推销自己赢得蜜蜂的青睐;有的从假设角度分析假如你有了发明而不推销自己,你的人生就失去了应用的价值;也有的从姜太公说到白居易再到,归纳分析推销自己对于事业成功具有何等重要的意义。精彩的分析举不胜举。

6 自我总结,构建体系

美国著名的认知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出了构建主义学习论,认为任何一门学科的最终目的是构建学生良好的认知结构。每节课结束前,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本节所学知识进行梳理,使之系统化,让学生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这样便于消化吸收。

对本节课我让学生采用自编顺口溜的形式进行了自我总结,取一例摘录如下:

写议论文要注意 证明论点要论据

论据分析要合理 紧扣中心成一体

原因结果紧相连 事物转换需条件

正反对比观点显 点面结合显周全

假设分析写妙章 比喻论证很形象

旁征博引要归纳 个别举例要评价

篇6

一、潜心钻研、精心备课是前提

备课是上课的前期准备。备课充分,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前提。备课内容主要包括备教材、备学生。一方面是备教材,即熟读教材,钻研课程标准,确定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只有明确新课标的要求,准确掌握三维目标,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另一方面是备学生,即备“学情”。教师必须考虑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才能为提高课堂效率提供前提。例如,高中地理必修一中第一单元学习“地球运动”,在讲授这个知识之前,笔者会给学生复习经纬度和经纬线的知识。与其说是复习,不如说是新课讲授。因为这个知识学生是在七年级学习过的,但因当时学生理解不透以及时隔一年,这个知识绝大多数学生已经遗忘。所以在讲授地球自转线速度和角速度之前,必须复习经纬度和经纬线知识。有了这部分知识作基础,对于地球自转线速度和角速度就容易理解和掌握。所以,潜心钻研、精心备课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前提。

二、合理利用课堂时间是关键

合理利用课堂时间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要从宏观上合理分配一节课中各教学环节的时间,这样能让课堂紧凑有节奏,不至于前松后紧或前紧后松,浪费课堂时间,同时也可以保证学生在不同的时间内均有知识收获。通常笔者在备课时会设计每个教学环节大约花费的时间。例如,讲授新课,一般课前提问约三分钟,新课授课约二十五分钟,小结约两分钟,作业十分钟。第二,从微观上把握好课堂前二十分钟。众多教育心理学家研究得出结论,通常学生在一节课中最佳的思维时间是课堂的前二十分钟。在这段时间里,学生的思维灵活,注意力高度集中。因而,要提高课堂效率就要充分地运用好这前二十分钟,把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安排在这段时间里讲授和解决。第三,要珍惜课堂时间。在课前备课时,教师必须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教学问题、提问方式以及练习和讨论等,尽量把握好课堂节奏,做到课堂上无废话,避免海阔天空、无边无际的“神侃”。课堂时间有限,在每次提问之后都要“等一等”,给学生留出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例如,在学习《大气运动》一节时,先讲授大气运动的原理,然后举例说明如海陆风的形成、山谷风的形成。从原理讲授到举例说明之间要留出时间让学生们思考,并自己画图。通过思考和自己动手,学生就容易掌握这个难点知识,教师的教学工作事半功倍,课堂教学效率也就提高了。

三、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保障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也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教育家们一直都高度重视兴趣这一非智力因素在提高课堂效率方面的作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有很多种方法。教师可以通过个人魅力影响学生,通过新颖多样的教学方式及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的个人魅力在于教师的学识渊博度、亲和力、幽默感等方面。例如,在讲授“光年”这一概念时,笔者提出问题:“有同学问:你今天早晨跑了多少光年?你怎么回答?”学生都会笑起来,学习兴致盎然。此外,多媒体的运用也很重要。在讲授《传统工业区——鲁尔区》一课时,鲁尔区的整治措施这部分知识是比较枯燥的,笔者选用了一段整治后的鲁尔区的视频,让学生得到感性认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四、课后认真反思是升华

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曾提出优秀教师成长的公式:优秀教师=教学过程+课后反思。优秀教师之所以“优秀”,在很大程度上是具有“优秀”的课堂教学效率,教学效果突出,也就是课堂教学效率很高。而课后反思也是提高课堂效率的重要策略之一。一节课后,教师要认真反思在教学中的亮点,包括学生在课堂上讨论的精彩结果,教学中的感悟以及提炼出的教学规律等,总结课堂中的不足,以便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参考。笔者曾经上过一节《中国的主要工业区》,经过精心准备,制作了精美的课件。课堂上通过提问,学生说出了工业区位的主要因素,可是本人没有把这些主要因素写在黑板上。如果在黑板上写上工业区位的主要因素,便可让学生加深印象,学生可一一按照这些因素去分析我国四大工业区的主要区位因素,而不必一一死记硬背。这就是整节课的不足之处——没有板书。这节课的亮点之一是课件中把四个主要工业区的地图放在同一张幻灯片上,有利于学生进行对比分析。由此得出,传统板书与现代手段要有机结合,才能使教学效果更好。课后反思可以为下一节课或后面教学备课提供重要的素材,有利于提高之后课堂的教学效率。

篇7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批判性思维;培养策略

一、引言

中国的应试教育历来备受世界的关注,学生的惰性思维和惯于接受而不是思考向来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大忌。而今,历史课程的改革也已走进了课堂,生机和活力已成为当下历史课的主题,学生的积极参与改变了传统的一言堂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对于整体知识的统筹和架构能力是当下历史教学的重中之重。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呢?笔者将根据自己多年的历史执教经验,谈谈自己的看法。

二、高中历史课程能力的培养

1、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1)概述

所谓批判性思维,即指在思维活动中能独立思考,严格估计思维材料和精确地检查思维过程.有根据地做出肯定接受或否定质疑的品质。判是为了突破规则,敢于向定论挑战、向权威挑战.批判地对待人类的一切认识成果(包括优秀的文化成果),形成面向未来的态度,对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批判性思维培养的方式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卢姆有过这样的论述:在适当的条件下,95%的学生能够高水平掌握所学的内容,许多学生未能取得优异成绩.原因不在于学生智力方面.而在于他们没有得到适合各自特点所需要的教学帮助。他认为“内部机制的唤醒”,是必不可少的“教学帮助”。只有在“批判意识”情境中,才能使学生处在“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愤悱状态。由于传统教学方式把学生的学习,建立在人的客体性、受动性和依赖性上,其内部激活机制始终处在“蒙昧”状态,窒息了学习者的思维和智力的发展,降低了学习应有的效果,摧残了学习兴趣和热情。一份调查显示“我国21_4%的学生在课堂感到紧张、压力很大。只有48.6%的学生认为课堂气氛愉快、宽松”。

首先,建立民主、平等、教学相长的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每个学生都有特定的权利和尊严,更有自己的思想和需要,教师要改变“师道尊严”的传统观念,充分识到师生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尊重学生的人格,对学生独特个的表现要能接纳。

其次,善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批判精神。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教师要从过去仅作为知识传授这一核心角色中解放出来,努力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一方面,要有意识地削减和消弭学生的“唯书唯上”的思维定势,培养学生勇于质疑的精神。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好教材、教辅和多媒体等教学辅助设备.创设各种有利学生思考的情境,让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善于发现,敢于提问,乐于思考,让课堂成为学生敢于批判性学习的主阵地。

最后,营造快乐、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主要体现在教学的节奏与学生发展的节奏要和谐,师生关系融洽,学习氛围民主,学习方式自由,师生的个性能充分展现。只有在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学生才能摆脱束缚,敞开心灵、激荡智慧、畅所欲言,从而大胆地思考、大胆地批判。这里的“批判”是学习主体的内在“反省”状态和倾向,它的价值不在于解答了多少道题目,而是内化、重新建构和扩展了多少知识。带着这种意识学习,可以突破思维定势和惰性的局限,以敏感和好奇心.积极主动地完成学习任务,在所感、所悟中体验挑战的刺激、成功的喜悦。

2、归纳能力的培养方法

不管运用什么样的教育教学理论,只有让学生在针对性的实战训练中,才能通过不断的教训与经验总结。去巩固与强化自己所学到的知识,进而去提升学习该知识所必备的能力,也即把知识学习与能力训练统一起来。因而,需要从训练的方法上人手,把学科学习、能力培养以及应对高考有机结合,既要照顾到学生学习的兴趣,也要考虑到学生的能力,按照任务的难度梯级去给学生布置训练任务,实现一举多得。

首先,按学生兴趣度训练。学生归纳综合能力的训练过程本身是枯燥的,再加上学生开始时并不具备这样的能力,对他们来说难度较大,因而,要从学生的兴趣人手。第一,要在学生中深入调研,了解学生对哪一类的事件感兴趣,这样可确保训练的针对性。教学不能是教师个人一厢情愿的行为,最起码应立足于大部分或者多数学生的兴趣点。第二,要把学生感兴趣的历史知识进行分类。不是学生感兴趣的知识就适合作为训练内容的,如在事件的焦点时期,所有的学生都感兴趣,却不能作为一个训练的内容展开。因而,要注意分类,如哪些是一般性的知识,哪些是教学中的难点或重点等,做到心中有数。第三,要密切与学习进度结合。任何训练都要与学科教学相关,在确保训练拓展弹性的基础上,也要保证不会干扰正常的教学,如超越教学进度、打乱整个教学计划等。

其次,按知识在高考中的重要性要求训练。虽然是能力训练,但还是要注意与高考结合起来。作为高中历史教学,任何能力的培养都需要在高考中有所体现。因而,在训练中也要注意三结合。其一,把历史知识的归纳综合训练与高考类型题目练习相结合。教师在训练时,要提前把训练形式做好,尽量与高考模式贴近。虽然是能力的训练,但也要与高考的任务结合起来,实现双赢。其二,与教材难点和高考难点突破相结合。这些难点,虽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会采用多种可能的形式领着学生去突破,然而由于如此被动的学习,学生们还是会有夹生现象。在这种能力训练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让他们去按照自己的思路寻求突破,通过自己的努力,不仅可以达到知识的强化,也可以实现内驱能力的提升。

其三,与重点强化相结合。无论是教材中的重点,还是教师根据经验总结出的重点,学生除了死记硬背外,一般很少有其他的方法。因此,教师要注意指导学生,将能力训练与重点的理解与掌握相结合。通过它们的整理,可以把一个单元,或者一个历史时期的重点知识归纳在一起,更直观,线索更清晰。

参考文献

[1] 高国荣.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史料运用的量度问题.教学与管理,2011(31).

篇8

学习策略作为教育心理学的一个新领域,对我们来说不仅要了解它的性质,更重要的是在具体的学科领域里运用这些知识来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从而有力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有关研究表明,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并非是消极地学习,而是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也即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不仅学习知识,而且也自觉或不自觉地学习掌握和运用这些知识的策略,以提高自己的学习质量和效率。

教育和心理科学在以下几个问题上巳取得了共识:首先,传统学校教育未能有效地完成现代社会发展对学生终身学习应具备的学习策略的教学需要,故有必要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学习策略教学和培养;其次,现代人有很大的学习潜能尚未开发和利用,学校教学不应再是简单地向学生传授知识,而要强调传授诸如学习策略这种内隐的认知技能,使教学成为学生认识自己改变自己的工具.因此,它在某种意义上导致了学习策略及其教学工作的产生和发展。

二、学习策略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教学目的的具体化、指标化、规范化,它反映个体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

传统的教学,教师关心教给学生知识,关心学生知识掌握数量及保持性,这样的教学往往是学生记住了公式、原理但无法以此类推,只能死记硬背但无法迁移。学习策略的教学,就是要通过对学习策略知识与技能的传授,提供给学生学习工具,使学生能够自己设计自己的学习策略,能够自主学习、进行信息加工处理和解决问题,能够开动脑筋,积极选择、利用各种策略,在学习过程中体现学习的选择性和思想性。

明确学习策略的教学目标之后,还要对它进行层次分析。对某一特定的教学目标进行层次分析是教学目标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范畴。教学目标经过层次分析后,给教师和学生提供了需要获得各种知识的范围,它既可直接指导课堂教学,又能指导教学效果的测量与评定。学习策略教学目标的层次分析,可以从两个标准去探讨:

一是以认知水平为标准。布卢姆将认知领域分成“知识”和“智慧技能与能力”两个方面,每一方面又分成不同的层次。学习策略属干“智慧技能与能力”方面。根据认知水平的不同,“智慧技能与能力”分成如下的层次:理解—了解或领悟,它使个体知道正在交流的是什么;运用一一将抽象概念用于特定的具体情景中;分析—将一种交流分解成为它的组成因素和组成部份;综合一一将各种组成因素和组成部份组合成一个整体;评价—为了一定的目的,对某些材料及方法和价值作出判断。‘升学习策略的教学目标也应具备理解、运用、分析、综合、评价几个水平层次,以此来设计教学内容。

二是以认知内容为标准。学习策略的教学目标可以分成两个层次—抽象性的目标和操作性的目标。抽象性的目标是整个教学阶段的培养目标,对全部学习策略教学活动的发展具有指导意义,获得抽象性的目标是提高认知水平的一个重要途径。抽象性的目标难以用“行为化”的语言进行描述,更难进行测量,一般通过思维训练的方式来达到这种目标。操作性的目标指师生在教学活动中处理教学材料的目标,是经过详细分解的最小单位的教学目标。操作性的目标具有“行为化”的特征,可通过学习策略课堂教学的形式表达到这种目标。

三、学习策略的教学过程

学习策略的教学过程不同于一般的教学过程,它不是单纯的形式训练所能奏效的,它与学生的学习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是随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活动逐渐深人和丰富而形成、扩展起来的。应该说,学习策略的教学过程是一种由一般到特殊的教学过程。

篇9

关键词:成本会计;教学;差别化

成本会计作为会计学专业的主要课程之一,是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特点是理论性强、方法体系相对复杂且应用性突出,传统的教与学过程中存在着诸多的矛盾,极容易出现学生学习效果差、成绩不理想的现象。而成本会计差别化教学正是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区分出成本会计实务课程知识的基本点和提高点及拓展点,改变传统教学中的“一刀切”模式,以满足社会需要为基本出发点,通过各种途径调动学生的兴趣,完成课程知识结构的自我构建。差别化教学的第一步是要对复杂的学习情况进行分层。

一、分层教学是进行差别化教学的必要途径

所谓分层教学,就是教师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能力和潜力把学生分成水平相近的几组,并区别对待。这些群体的能力在教师恰当的分层策略和相互作用下得到提高。这种教学方法可以改变班级授课制下能力强的学生“吃不饱”、能力弱的学生“吃不消”的不良局面,符合孔子主张的“因材施教”、“因人而异”的教育思想,是进行差别化教学的必要途径。

当然,实施过程中不要过分依赖固定的教学标准,要尝试为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制定一个清晰的奖励机制,要与学生讨论教学内容,要尽力让水平不一的学生都获得提高。要与学生讨论学习目标,要根据学习成绩为每位学生制定学习目标。要在班上和学生讨论学习目标,作重大教学改变时也要征求学生意见,为取得进步的学生建立奖励机制,和学生一起讨论、挑选学习材料等等,要改变教师根据教学计划进行教学,同时,还要鼓励学生自由表达观点或意见。

二、模块教学是进行差别化教学的重要平台

模块化教学是国际劳工组织为提高劳动者素质开发出的能力培训模式,它以专项能力课程内容为单元模块,整个教学过程围绕一个个模块展开,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教师在进行模块教学的过程中起组织、协调、示范和引导的作用。模块化教学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并强调实践操作。一个模块集中在一个时间段内,完成从基本理论知识到操作技能的全部教学内容,循序渐进,边学边练,弥补讲练过分分离的不足,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成本会计是一门集知识性、技术性和实践性于一体的应用学科,因此对它的模块设计应以“突出职校特色,培养职业能力”为总的指导思想,改变传统教学中对于课程安排讲究的一两个工作日的时间间隔,以利于学生较好地消化上节课知识内容的做法,将一周内的两次课程安排在连续的两天或在一个半天内完成,便于教师做出项目训练的安排,避免出现教师在下一次课用较长时间回顾上一次的内容,学生也要用较长的时间来适应这一次课的联系和训练的现象,这样更有利于学生构建连续的知识体系。我们把成本会计的整个内容划分成基本成本项目的核算、制造业成本核算的基本方法、非制造业成本核算的基本方法和几个非制造行业成本的一般核算等四个模块。

三、团队合作是进行差别化教学的重要形式

在进行差别化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也要注意学生能力的培养,把传受知识、技能和发展智力、能力结合起来,发挥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让学生的各种素质都得到有效的发展和培养,团队合作就是一种重要的形式。

合作学习(collaborative learning)是当前教育心理学研究的热点之一,被誉为当代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中影响最大、成果最多的领域之一。合作学习的内涵涉及到以下几个层面的内容:(1)合作学习是以小组为主体进行的一种教学活动。(2)合作学习主要是一种同伴之间的合作互助活动。(3)合作学习是一种目标导向活动。(4)合作学习强调集体受奖励,同时也重视个体责任的划分。(5)合作学习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比较突出。因此可以说,合作学习的概念正在融入团队的理念。 转贴于

把学生划分成学习组,在平衡学生性别、成绩的差异等因素后,仅提供给各学习组核算业务的资料,自行安排组内成员会计职务角色的分配,分角色排演核算程序与口头汇报计算结果,由教师综合评分,奖励优秀学习组,由各组评出优秀组员,改变传统的教师一味讲述“是这样”的被动局面,让接受能力好的学生去辅导和带动接受能力较差的学生,训练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以及对问题的“为什么”和“怎么样”的主动思考。实施过程中可以用注明了最高成绩、平均成绩和进步最大成员的团队成绩登记表实现督促和鼓励学生的目的。

将全书的三个重点知识点(品种法、分批法和分步法)或是更多内容以段考的形式专门地强调与突出出来,在整个测评实施过程中还可以对部分评价采用“同组同成绩”的方式,给同一学习小组下硬性指标,利用学生同班或同宿舍的优势,督促成绩好的学生对其他组员进行学习辅导,利用学生的好胜以及不愿连累他人的心理,在一定程度上对班级整体学风的提升起到积极的作用。

四、快乐学习是进行差别化教学的重要目的

快乐学习的理念就是为学生营造一个生动、快乐的学习环境。快乐学习是将学习融合到游戏情节中,让学生在快乐中接收学习,在学习中感受快乐。例如,在简化分批法下,二级账会计与明细账会计的分角色承担,则有利于学生理解会计中的“平行登记”和“账账相符”的规则,再利用师生互换角色的方式,由小组成员排演整个的账务处理程序,由其它小组的学生以及教师评判改组业务处理得是否正确以及是否流畅,既可以巩固专业知识的掌握,又可以在“演”的过程里活跃课堂气氛,并且还能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提升团队合作精神。

坚持实施这样的计划,既有利于课程的学习还有利于学生个人诸如表达能力和自我管理等能力的锻炼,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有很大益处。

五、总结

综上,笔者以“听、讲、练、演”多方位实现成本会计差别化教学这种方式,关注学生的兴趣、动机,在教学中以“让学生喜欢上成本会计”的理念去设计自己的教学,通过实施差别化教学模式,的确感觉到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成本会计核算能力方面有所受益,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和实现了差别化教学的预期目标。

参考文献

篇10

【教学目标】

1.会列出一些类型的随机试验的所有可能结果(基本事件);

2.理解等可能的意义,会根据随机试验结果的对称性或均衡性判断试验结果是否具有等可能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等可能概念的意义,会根据随机试验结果的对称性或均衡性判断试验结果是否具有等可能性。

【难点】理解等可能概念的意义,会列出一些类型的随机试验的所有可能结果。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教师)

问题情境

情境1:老师手里拿了一块糖,在不知道的情况下,糖在左手还是右手?糖在左手是一个什么事件?糖能否既在左手又在右手呢?糖在左手的可能性大还是右手的可能性大?

情境2:一只不透明的袋子中装有3块除颜色外都相同的糖,颜色分别是红色、黄色、蓝色,搅匀后从中任意摸出1块糖,会出现哪些可能的结果?这些结果出现的可能性一样吗?

变式:将其中的一块蓝色糖换成红色,此时袋中有一黄两红,摸到黄色则男生获得奖励,摸到红色的则女生获得奖励,你们同意吗?

情境3:一枚质地均匀的骰子,6个面分别标上1~6这6个数,抛掷一次,会出现哪些可能的结果?这些结果的出现是等可能的吗?

情境4:如图所示,当转盘停止转动时,指针落在三种颜色区域上的可能性一样吗?

学生活动

仔细阅读,积极思考,踊跃回答:

1.在左手或在右手,随机事件,不可能,一样大。

2.会出现3种可能的结果:摸出黄色糖,摸出红色糖,摸出蓝色糖。

变式:不同意,将红色糖分别标为1,2。

3.会出现6种可能的结果:正面朝上分别是:1,2,3,4,5,6,这6个数中的任意一个。

4.指针落在两种颜色区域上的可能性不一样。

设计思路

在本章第一节新授课中,呈现本章节的典型情境。

四个情境,分别从正反两方面让学生充分感悟事件的等可能与不等可能,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探索活动

归纳小结:一般的,设一个试验的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有n个,它们都是随机事件,每次试验有且只有其中的一个结果出现。如果每个结果出现的机会均等,那么我们说这n个事件的发生是等可能的,也称这个试验的结果具有等可能性。

反思、提炼,形成概念。

举例、交流。

从丰富的情境中提炼出等可能性的基本特征。

让学生通过充分交流、讨论、探究,深化了对等可能意义的理解,发展了学生的数学能力。

让学生尝试举例,感悟事件的等可能与不等可能,加强对事件等可能性的理解。

例题讲解

例1:从一名男生和两名女生中任选一名学生,帮助学校图书馆整理图书,会有哪些可能的结果?这些结果是等可能的吗?

例2:A、B两地之间的电缆有一处断点,断点出现在电缆的各个位置的可能性相同吗?

例题选讲,规范答题格式。

关注事件描述的完整性,为后续事件的规范描述作铺垫。

拓展延伸

1.感受四个问题情境,它们有怎样的内在联系呢?

2.如图2,抛掷一个质地均匀的正十二面体,12个面上分别标有1-12这12个整数,抛掷这个正十二面体1次。

(1)朝上一面的数会有哪些?它们发生的可能性相同吗?

(2)朝上一面的数是奇数与朝上一面的数是偶数,发生的可能性相同吗?

(3)朝上一面的数是4的倍数与朝上一面的数是6的倍数,发生的可能性相同吗?积极动脑,找寻情境间的内在联系,主动建构知识体系. 再度体验问题情境,感悟模型之间的内在联系。积

极动脑,找寻情境间的内在联系,主动建构知识体系。

再度体验问题情境,感悟模型之间的内在联系。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你还想进一步研究什么?对所

学知识进行反思、归纳和总结。让学生对知识进行提炼,体会数学知识的应用,将感性的认识升华为理性的认识。

作业布置

同步练习4.1等可能性。独立完成。了解教学效果,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

案例反思

奥苏贝尔说过:“如果我不得不把全部教育心理学还原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最重要的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原有的学习对新的学习的影响,就是已有的认知结构对新的学习的影响,这也就是心理学上所说的迁移。”在数学教学中,要通过知识对比,寻找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探求它们的共同特点、共同原理、共同规律,进行知识梳理,然后运用这些特点、原理、规律指导学生去学习新的知识,达到“一把钥匙打开多把锁”的目的;同时抓好对数学核心内容、基本能力、基本技能和基本思想方法的教学,加强课内到课外的延伸,对学得的知识和技能的重组和拓展,实现知识的横向迁移,“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从而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课堂教学是实施数学新课程的主阵地。培养学生数学知识的迁移类推能力,当然也离不开这个主阵地。因此,必须切实转变教学方式,在优化数学课堂教学上狠下功夫,特别要通过抓好数学课堂教学各个环节,促进学生数学知识迁移类推能力的培养。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把“能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类比等获得数学猜想”作为推理能力的一种表现。类比是一种相似,它是从一种特殊到另一种特殊的推理,实现从具体到抽象。从旧知识到新知识、从已知领域到未知领域的迁移过程,这个过程要经过分析、类比、猜想得出新结论,这就是创新的过程,数学知识的迁移过程。知识掌握是知识运用的前提,知识应用是知识掌握的归宿。知识掌握是学习者单向的内化建构,而知识运用是逆向外化于物。在日常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以便有效地促进知识的迁移。

要想在课堂中顺利实现各知识点间的迁移,我们的数学课堂还应该是民主的、自由的、活动的。首先,民主是现代课程中的重要理念。民主最直接的体现是在课程实施中学生能够平等地参与,只有被动接受,就没有民主可言。相反,如果没有民主,学生的参与就不是主动参与,而是被动的、消极的。教师在课堂中应该形成一种利于学生人际关系的氛围。尊重每一个学生,只有尊重学生,才能理解学生,才能做到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学生才会感到被尊重,才不会出现有的学生被冷落、被讽刺,甚至被耻笑的现象。

其次,教师在提问时,应该设计开放性的问题,让每一个学生能有发挥的空间和时间,并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思考、讨论、探索,让学生在这个空间和时间里可以按自己的方式展开想象,才能使他们畅所欲言,学有所获。

最后,作为教师,我们不能忘记“十个手指有长短,学生的能力各不同”。我们要能及时发现“学困生”的闪亮之处,并能及时给予他们鼓励和肯定,让他们也能以积极的态度面对学习和生活中的各种问题。

更重要的是,在平时的训练中,教师首先要让学生学会把零散知识变成结构知识,考查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分辨、归类并总结同类知识的特点和内在规律;其次是学会将考点知识变成题型知识,考点知识是很抽象的,要具体通过题目才能得以体现;最后就是学会把缺漏知识变新增知识,把残缺知识变成系统知识,也就是查缺补漏,综合运用。这些是知识迁移的基石,通过长期的不断训练,就能提高他们的思维水平,提高他们数学知识的迁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