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效益和社会影响分析范文

时间:2023-12-21 17:17:5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社会效益和社会影响分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社会效益和社会影响分析

篇1

论文摘要:以河南省六高校大学生抽样调查为例,文章对“拒答”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应对措施进行探讨,旨在为今后更科学的进行问卷调查提供参考。

抽样调查是体育社会学中最常用、最重要的方法之一,它的主要优点在于实施便利和成本低廉。使用调查问卷是抽样调查的主要手段和基本特点,但在问卷的发放和回收过程中,被调查者拒绝配合,不响应调查的现象时有发生,而且随着抽样调查技术的广泛应用,拒绝率节节攀升,“拒答”现象已成为阻碍调查正常进行、影响调查质量的主要问题之一。笔者对河南省7所高校的本科生进行了一次调查,抽样方法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本文拟就调查过程中出现的“拒答”现象进行分析,以期对提高体育社会学抽样调查的水平和精度有所帮助。

1“拒答”现象

1. 1涵义

“拒答”现象是指在抽样调查过程中,被调查者不配合或不愿意参与抽样调查的现象,其主要包括拒绝参加调查和调查中断两种形式。拒答是任何类型社会调查中都会遇到的现象,越来越多的实践证明,缺少对“拒答”现象和拒绝率的研究是抽样调查效率和信度降低的重要原因。遗憾的是,在国内的体育社会学抽样调查研究中,焦点多集中在问卷设计和数据分析上,对“拒答”现象的研究少之又少。而在调查后的统计和分析中,还没有针对“拒答”现象的成果出现,更谈不到如何减少拒绝率,以及对“拒答”现象的量化研究。

1.2影响

“拒答”现象的影响首先体现在实地调查方面。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000份,有效问卷1549份,有效率为85.8%,表面看来问卷发放和回收是令人满意的,也达到了统计要求。但在问卷的发放过程中,调查员多次反映被调查者的“拒答”现象。起初,这种现象并没有引起足够重视,仅把被拒绝的问卷交给其他大学生重新进行调查。但随着类似现象的增多,“拒答”现象的后果逐渐体现出来:不但打击调查员的工作积极性,降低调查效率,而且,由于被拒绝问卷的重复发放,实际发放问卷要远多于2000份,导致问卷的发放数量和回收率发生变化,难以准确控制调查。

其次,“拒答”现象使调查偏离了随机选择的原则。根据调查主题,本次调查总体是河南省大学生,但对回收的问卷进行统计后发现,男性(39. 7% )、四年级(9. 87% )以及理科( 20.4%)大学生的比例偏小,这与河南省大学生的实际状况不尽相同。这样的样本选择以及由此所得来的统计数据,与原先的调查假设存在一定偏差。

分析其原因,主要是在调查过程中,为了避免被拒绝,调查员在发放问卷时被迫“以貌取人”和“察颜观色”,即在发放问卷之前就预先判断该被访者能否配合,把“拒答”可能性大的大学生排除在调查之外,而选择那些“看起来”能够配合调查的人群,比如衣着得体,或文质彬彬,甚至“主攻”那些在操场或草地上休憩的大学生,人为减小了调查总体的范围。

可见,“拒答”现象迫使调查员违背了抽样调查基本的随机原则。如果不是随机(而是根据被调查者是否愿意参与调查)来抽取样本,样本的代表性就很难保证,由这样调查得到的数据,也难以反映出总体的情况。既然“拒答”现象是不可避免的,现在需要考虑和着手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减少“拒答”现象,以及“拒答”在多大程度上影响到抽样调查的效果。

1.3量化指标一拒绝率

拒绝率是指拒绝的人数占预期被调查者的比例,用公式表示即为:拒绝率=拒绝调查的人数/预期被调查者。一定的拒绝率是抽样调查允许的,但过高的拒绝率会造成信息失真,甚至导致调查的失败。在本次调查中,通过与调查员沟通,发现拒绝率在5%一35%之间,而且随时空有规律地波动。

2“拒答”原因

2. 1主观原因

在调查过程中遇到的拒答者,其理由主要有以下几种:A.“我没时间”(或许是真的,但被调查者就在旁边坐着休息);B.“我对这类调查没兴趣”;C“让别人填吧”。从这些理由可以看出,“拒答”现象的原因以主观为主。有学者认为,调查时间过长、调查方式的单一、调查员素质低下、缺乏物质补偿等都会影响整个调查的拒绝!。为此,本文结合调查过程中的具体情况,对“拒答”的客观原因做进一步的分析。

2. 2客观原因

2. 2. 1调查地点

寻找被调查对象最多的地方,这是抽样调查的一般认识,即认为被调查对象越多的地方,调查的样本也越大。诚然,大学生越多的地点,完成问卷的数量可能比较多,但这些地方也是拒绝率最高和调查效率最低的地方,事实也证明了这个结论。在本次调查中,自习室和寝室(大学生主要的集散地)的拒绝率一般在25%一35%,而在其他调查点的拒绝率则只有5% -10%。如果考虑到完成抽样调查的质量,自习室和教室无疑是最差的。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就在于只看到大学生的数量,没有考虑到大学生的行为和心理。在自习室或寝室的大学生主要由这样几类构成:刚刚到达,准备学习;正在学习;已经学习完毕,准备离开;忙于上网、聊天等活动的大学生;放松休息的大学生。很显然,只有最后一类大学生才最有可能配合完成调查,即只有那些在寝室休息的或在自习室门口、走廊放松的大学生,才是拒绝率最低的群体。这种现象也为我们选择调查提供了思路,几天下来的调查结果也印证了我们的想法。

此外,人流速度快的地方,拒绝率也较高。这些地方多是食堂或校门口,大学生急于离开或去吃饭,对打断其行程的调查比较反感,即使出于礼貌,偶有配合调查,也是极不情愿,敷衍了事。

2. 2. 2调查时间

整体来看,上午的拒绝率

2. 2. 3校园类型

一般而言,大学校园可划分为理工科院校、文科院校、医、科类、综合类、农学类以及艺术类等,不同类型的校园,其建筑物的空间布局和学生的生活规律都自成体系,也会对调查产生影响。从调查中发现,文科类大学的拒绝率最低,而农科类大学的拒绝率最高。

尽管校园类型不同,但上述时间段和地点的拒绝率变化规律在每个大学校园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体现。因此,在抽样调查中要做好应对各种变化的充分准备,并在这个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的试调查。本次抽样进行了较大规模的试调查,即使如此 ,拒绝现象也比较突出,这更需要对拒绝现象和拒绝率进行深人研究,在对“拒答”问卷科学处理的基础上尽量减少“拒答”现象,降低拒绝率。

3相关措施的制定

3. 1对调查人员进行专业培训

调查员是实地调查的核心,其素质由两方面构成:首先应当具备体育社会学、统计学等相关学科知识,并经过专门培训,对大学生抽样调查的过程、目的地情况和调查主体有充分的了解。调查员的搭配应以老带新,一方面可以培养新人,另一方面可以充分调动新调查员的积极性,高效率地完成调查。其次要具有责任心,具备优秀的沟通和随机应变能力,热情而不失稳重,只有这样才具有亲和力,能够在短时间内获得被调查者的信任。除此之外,调查员的仪容、仪表,甚至表情和动作都要有相应的规范约束,避免因细节考虑不足而提高拒绝率。在本次调查中,有部分调查员佩带了胸卡,就是这一个细节,使这部分调查员的拒绝率低于其他调查员。一个小小的胸卡使被调查者感觉到专业,能使他们很快消除顾虑。

3. 2精心推敲,设计有针对性的问卷

调查问卷是抽样调查的基础,也是降低调查中断率的重要因素。它的设计要充分考虑到实施过程的可行性。特别要注意提问的方式和深度,可以把确切数据转换为定类或定序数据,减少回答的难度,提高效率。在本次调查中,把学生接受过的相关健康课程的课时数占全部课程的比例用0,5%以下、5一10% ,10 -20%和20%以上5个区间表示,结果显示本项目拒绝率很低,仅有2. 1%问卷缺失该项。问卷设计完成之后,调查员要熟谙相关内容,能够明白无误地解释、回答被调查者提出的问题,特别要让大学生知道:调查的目的是什么,是商业性的调查还是科学研究,需要署名还是不署名等等。

3. 3合理分工,有针对性的调查

在本次抽样调查中,调查员的调查目标未加区分,造成了一个样本被多次询问的现象,或者多个调查员都倾向于同一类人群。针对某些特征样本被忽视的问题,建议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即以大学生的某种特征(如专业、年级等)为维度,把样本总体分成几个群体,根据各个群体的数量、特点分配调查员,有针对性地进行抽样调查。这种方法能够减少非抽样误差,提高样本选择的普遍性和调查精度。此外,尽管有些样本的拒绝率比较高,但为了获得全面的数据,不能回避这些群体,可以让有经验的调查员,特别是女性调查员参与这部分大学生的调查。尽管男性调查员在某些方面有优势,比如体力充沛,但女性调查员总体的拒绝率比较低,这可能与女性善于沟通,亲和力较强有关。

篇2

【关键词】 社会影响 项目社会影响评价 商业地产开发项目评价

一、社会影响框架

1.商业地产开发项目的社会影响。项目的社会影响分析在内容上可分为3个层次4个方面的分析,即分析在国家、地区、项目3个层次上展开,主要包括项目对社会环境方面、社会经济方面的正面影响(通常称为社会效益)和负面影响。(1)项目对所在地居民收入的影响。主要分析预测由于项目实施可能造成当地居民收入增加或减少的范围、程度及其原因;收入分配是否公平,是否扩大贫富收入差距,并提出促进收入公平分配的措施建议。扶贫项目应着重分析项目实施后,能在多大程度上减轻当地居民的贫困和帮助多少贫困人口脱贫。(2)项目对所在地区居民就业的影响。分析预测项目的建设、运营对当地居民就业结构和就业机会的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其中正面影响是增加就业机会和就业人数,负面影响是指可能减少原有就业机会和就业人数,以及由此引发的社会矛盾。(3)面对所在地区不同利益群体的影响。分析预测项目的建设和运营使哪些人受益或受损,以及对受损群体的补偿措施和途径。兴建露天矿区、水利枢纽工程、交通运输工程、城市基础设施等一般都会引起非自愿移民,应特别加强这项内容的分析。(4)面对所在地区文化、教育、卫生的影响。分析预测项目的建设和运营期间是否可能引起当地文化教育水平、卫生健康程度的变化以及对当地人文环境的影响,提出减小不利影响的措施建议。公益性项目要特别加强这项内容的分析。(5)面对当地基础设施、社会服务容量和城市化进程的影响。分析预测项目的建设和运营期间,是否可能增加或占用当地的基础设施,包括道路、桥梁、供电、供给排水、供汽、服务网点,以及产生的影响。(6)面对所在地区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和宗教的影响。分析预测项目的建设和运营是否符合国家的民族和宗教政策,是否充分考虑了当地民族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或当地居民的,是否会引发民族矛盾、宗教纠纷,影响当地社会安定。通过以上分析,对项目的社会影响做出评价。

2.商业地产开发项目与所在地的社会适应性。商业地产开发项目与所在地的社会适应性分析,是指分析预测商业地产开发项目所在地的社会环境、人文条件能否接纳、支持商业地产开发项目的存在与发展,考察商业地产开发项目与当地社会环境的相互适应关系。其分析内容主要有:分析预测与商业地产开发项目直接相关的不同利益相关者对商业地产开发项目建设和生产运营的态度及参与程度,选择可促使商业地产开发项目成功的参与方式,对可能阻碍商业地产开发项目存在与发展的因素提出防范措施。分析预测商业地产开发项目所在地区的各级组织对商业地产开发项目建设和运营的态度。对需要由当地提供的交通、电力、通信、供水等基础设施条件,粮食、蔬菜、肉类等生活供应条件,医疗、教育等社会福利条件是否能够提供,是否能够保障。分析预测商业地产开发项目所在地区现有技术、文化状况能否适应商业地产开发项目的建设和发展。分析当地的教育水平能否适应项目要求,保证项目的有效运作。

二、商业地产开发项目社会评价

1.项目社会评价理论研究回顾。项目社会评价的理论研究,在我国建设和谐社会作为国家发展新型目标的时代背景下,正在成为多个学科,包括社会学科、管理学科、以及技术经济学科研究的中心之一。在这一研究领域,近年来相关研究文献的研究重点,主要集中于三个方面:关于项目社会评价发展阶段的研究、关于项目社会评价内容的研究、关于项目社会评价方法和范式的研究。

2.项目社会评价的内容。在项目社会评价的内容上,国内外学者、专家的观点不尽一致,所提出的项目社会评价体系的纬度与内容存在着显著的差异。有代表性的观点是:戚安邦(2006)项目社会评价指标体系的内容,包括:项目对社会经济的贡献;项目对资源利用的影响;项目对文化教育的影响;项目对社会环境的影响。王朝纲(2009)出的项目社会评价内容为:对与投资项目相关的利益相关者的评价;对项目地区人口生产活动社会组织的评价。对项目的文化可接受性及其预期受益者需求的一致性的评价。徐莉(2003)提出的项目社会评价指标,包括:项目提供的社会效益,项目的社会分配效益、项目与社会环境、生态环境的协调程度。

3.商业地产开发项目的社会评价体系。从项目社会评价理论的发展,以及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的角度看,结合我国实际,构建科学的外资商业发展项目社会评价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商业地产开发项目社会评价应当从以人为本的原则出发,设计评估内容和指标体系。具体评估内容包括:商业地产开发项目的社会影响分析、商业地产开发项目与所在地区的社会适应性分析和商业地产开发项目的社会风险分析。

篇3

关键词:商业地产 项目评价 社会评价 城市

项目社会评价,主要应用社会学、人类学、项目评估学的一些理论和方法,通过系统地调查、收集与项目相关的各种社会因素和社会数据,分析项目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社会问题,提出尽量减少或避免项目负面社会影响的建议和措施,以保证项目顺利实施并使项目效果持续发挥。近10年来,我国城市商业的现代化在给我国公众在带来生活品质提升的同时,相关利益群体也承受诸多负面效应和代价。如城市中小商业的发展因为大型业态过度发展而受到抑制,大型连锁企业对其供应链上上下游企业的利益压榨问题等等。如何基于我国国情现实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围绕科学和谐新型发展观,构建城市商业开发项目的社会评价体系,具有日趋重要的现实意义。

项目社会评价理论研究回顾

项目社会评价的理论研究,在我国建设和谐社会作为国家发展新型目标的时代背景下,正在成为多个学科,包括社会学科、管理学科、以及技术经济学科研究的中心之一。在这一研究领域,近年来相关研究文献的研究重点,主要集中于三个方面:即关于项目社会评价发展阶段的研究、关于项目社会评价内容的研究、关于项目社会评价方法和范式的研究。

(一)关于项目社会评价的发展阶段

项目社会评价理论和方法随着社会发展观的演变而逐步产生和发展,大致经历了4个发展阶段(朱东恺,2004),见表1。项目财务评价阶段。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只进行项目的财务评价,其特点是寻求项目利润最大化。项目SCBA评价阶段。20世纪50年代以后,在凯恩斯经济理论的影响下,欧美国家政府实行福利政策,大量增加公共支出,对许多文化、教育、医疗卫生、水利和环境等社会公共福利事业进行投资。西方经济学家逐步形成了一种适应评价公共项目的社会费用效益分析方法(Social Cost-Benefit Analysis)。它是从国民经济角度,站在国家立场出发进行评价。项目环境评价阶段。20世纪70年代以来,投资项目的环境评价的理论与方法逐步得到形成并得到发展。但“以物质为中心”的经济评价没有反映分配效果,不能保证项目的最优选择;环境评价经常忽略社会经济影响评价,虽然它能减轻一些项目的主要不利影响,但在引导公众参与、促进信息公开、减少负面社会影响等方面有所欠缺。项目社会评价阶段。随着发展观从“以物质为中心”到“以人为中心”,再到20世纪90年代的“以人为中心的可持续发展”,投资项目社会评价(Social Assessment,简称SA)在国际社会越来越受到重视。项目评价从经济评价发展到环境、经济、社会等方面的评价。社会评价在项目评价体系与决策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二)项目社会评价的内容

在项目社会评价的内容上,国内外学者、专家的观点不尽一致,所提出的项目社会评价体系的纬度与内容存在着显著的差异。有代表性的观点是:

戚安邦(2004)认为项目社会评价指标体系的内容,包括:项目对社会经济的贡献;项目对资源利用的影响;项目对文化教育的影响;项目对社会环境的影响。王朝纲(2004)提出的项目社会评价内容为:对与投资项目相关的利益相关者的评价;对项目地区人口生产活动社会组织的评价。对项目的文化可接受性及其预期受益者需求的一致性的评价。徐莉(2003)提出的项目社会评价指标,包括:项目提供的社会效益。项目的社会分配效益。项目与社会环境、生态环境的协调程度。世界银行(2002)提出的项目社会评价指标体系内容,包括:社会多样性和性别;机构、角色及行为;利益相关者;参与;社会风险。

(三)项目社会评价的研究范式

中西方学者和机构在项目社会评价中采用了不同的研究范式。欧美学者和机构的社会分析或社会影响分析,是以社会学为基础,提出“项目社会”的理念,因而引入社会学家参与分析,应用社会学的方法进行对项目的社会评价;我国的项目社会评价,是以经济学或技术经济学作为理论基础,因而把项目社会评价作为项目国民经济评价中的社会效益分析,项目社会评价成为经济评价的“附属品”(陈阿江,2003),表2。

商业地产开发项目社会评价的必要性

商业地产,是指用于商业服务业经营用途的物业形式,包括零售、餐饮、娱乐、健身服务、休闲设施等,其开发模式、融资模式、经营模式、以及功能用途都有别于住宅、公寓、写字楼等房地产形式。

MALL(音译“摩尔”),被誉为“商业地产最高形式”。它起源于欧美,特指规模巨大、连成一体、包罗众多专卖店和商铺,集购物、休闲、娱乐、饮食为一体的商业中心或加盖的林荫道商业街。在美国,MALL的消费额占消费总额的60%多,在欧洲是29%,在日本是17%,在我国台湾地区是9%。

2002年以来,以大型购物中心为代表的城市大型商业地产开发建设热潮席卷了中国各个主要城市,呈现前所未有的“井喷”行情。据中国商业网点建设管理联合会2005年公布的调查结果显示(见图1),目前全国在建及立项的购物中心多达200余家,总面积约3000万平方米,总投资额超过3000亿。目前世界上最大的10个shopping mall中国就已占有五个(见表3)。

以大型购物中心为代表的城市大型商业设施开发,对我国城市商业的发展和城市社会系统的变迁产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影响,直接改变了我国城市商业的格局和城市发展空间布局。在促进我国商业发展和社会城市化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负面影响(见表4)。从投资项目社会评价理论和我国构建和谐社会国家发展目标的角度看,目前我国城市商业开发项目中存在着显著的不和谐现象,有必要开展城市商业开发项目的社会评价工作。

商业地产开发项目的社会评价体系

从项目社会评价理论的发展,以及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的角度看,结合我国实际,构建科学的外资商业发展项目社会评价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商业地产开发项目社会评价应当从以人为本的原则出发,设计评估内容和指标体系。具体评估内容包括:商业地产开发项目的社会影响分析、商业地产开发项目与所在地区的社会适应性分析和商业地产开发项目的社会风险分析。

(一)商业地产开发项目的社会影响

商业地产开发项目的社会影响分析(social impact analysis,简称sia),旨在分析预测商业地产开发项目可能产生的正面影响(通常称为社会效益)和负面影响。其主要内容有:

商业地产开发项目对所在地区居民收入的影响。分析预测由于商业地产开发项目实施可能造成当地居民收入增加或者减少的范围、程度及其原因。

商业地产开发项目对所在地区居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的影响。分析预测商业地产开发项目实施后居民居住水平、消费水平、消费结构、人均寿命的变化及其原因。

商业地产开发项目对所在地区居民就业的影响。分析预测商业地产开发项目的建设和运营对当地居民就业结构和就业机会的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正面影响是指增加新的就业机会,吸纳就业人员;负面影响是指可能排挤掉的原有就业机会及人数,以及由此引发的社会矛盾。

商业地产开发项目对所在地区不同利益相关者的影响。分析预测商业地产开发项目的建设和运营使哪些人受益,哪些人受损,以及对受损群体的补偿措施和途径。

商业地产开发项目对所在地区弱势群体利益的影响。分析预测商业地产开发项目的建设和运营对当地妇女、儿童、残疾人员利益的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

商业地产开发项目对所在地区文化、教育、卫生的影响。分析预测商业地产开发项目建设和运营期间可能引起的当地文化教育水平、卫生健康程度的变化和对当地人文环境的影响,提出减小不利影响的措施建议。

商业地产开发项目对当地基础设施、社会服务容量和城市化进程等的影响。分析预测商业地产开发项目建设和运营期间,可能增加或者挤占当地原有的基础设施,包括道路、桥梁、供电、给排水、供气以及服务网点的影响。

商业地产开发项目对所在地区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和宗教的影响。分析预测商业地产开发项目建设和运营是否符合国家的民族和宗教政策,是否充分考虑了民族地区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宗教信仰,是否会引起民族矛盾、宗教纠纷,影响当地社会安定。

(二)商业地产开发项目与所在地的社会适应性

篇4

第一章 总论一、项目背景

(一)项目名称

(二)建设性质

(三)项目建设单位

(四)项目拟建设地点

(五)可行性研究编制单位

(六)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依据

(七)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范围

(八)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原则

二、可行性研究报告结论

(一)项目建设规模

(二)建设内容

(三)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

(四)结论

(五)建议

第二章 项目背景及必要性一、项目提出的背景

二、项目发展概况

三、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及意义

(一)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二)项目建设的意义

第三章 项目选址及建设条件一、场址现状

(一)地点与地理位置

(三)场址土地利用情况

二、场址建设条件

(一)地形、地貌条件

(二)气象条件

(三)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

(四)周边建筑物与环境条件

(六)交通条件

(七)社会环境条件

(八)基础设施条件

(九)征地拆迁条件

第四章 项目建设方案一、建设标准和规模

(一)建设标准

(二)建设规模

二、项目工程布局及设计方案

(一)总平面布置

(二)工程设计

(三)节能设计

第五章 环境保护一、建设地点环境现状

二、主要污染物和污染源

三、治理方案

四、环境监测

五、环境影响评价

第六章 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一、投资估算

(一)估算范围

(二)编制依据

(三)编制方法

(四)总投资

二、资金筹措方案

第七章 财务和社会效益评价一、财务效益分析

二、社会效益和社会影响分析

第八章 项目组织与管理一、项目管理措施

二、劳动保护与安全施工

(一)劳动保护

(二)安全施工

四、招标方式和招标范围

五、项目实施进度计划

年产480万吨矿渣微粉生产线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1 项目申报单位情况

1.1 项目概况

1.2 投资方基本情况

1.3 投资方式

1.4 经营期限

1.5 项目提出的依据及必要性

1.6 报告编制依据

1.7 工作范围

1.8 设计原则及指导思想

1.9 设计特点

1.10 建厂条件

1.11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2 拟建项目情况

2.1 产品市场分析

2.2 生产工艺技术方案

2.3 电气及自动化技术方案

2.4 建筑结构技术方案

2.5 给水与排水技术方案

2.6 通风及空气调节技术方案

2.7 劳动安全及职业卫生

2.8 消 防

2.9 组织机构、劳动定员及人员培训

2.10 建设进度设想

3 建设用地及相关规划

3.1 厂区概况

3.2 总平面布置

3.3 竖向设计及场地雨水排除

3.4 交通运输

3.5 绿化

3.6 总图运输技术指标

3.7 土地综合利用

4 资源和能源耗用分析

4.1 原、燃材料

4.2 供电

4.3 供水

4.4 建设用地

4.5 节约与合理利用能源

4.6 合理利用资源

5 环境影响评价

5.1 概述

5.2 设计依据及环境保护标准

5.3 主要污染物种类及性质

5.4 环境保护措施及预期效果

5.5 环保管理及检测机构

5.6 环保投资

5.7 环境影响评价

6 拟建项目招标方案

7 经济与社会效益分析

7.1 投资估算

7.2 财务评价

篇5

一、项目申报单位概括

包括姓名申报单位的主营业务、经营年限、资产负债、股东构成、主要投资项目、现有生产能力等内容。

二、项目概括

包括拟建项目的建设背景、建设地点、主要建设内容和规模、产品和工程技术方案、主要设备选型和配套工程、投资规模和资金筹措方案等内容。

第二章 发展规划、产业政策和行业准入分析

一、发展规划分析

拟建项目是否符合有关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区域规划等要求,项目目标与规划内容是否衔接和协调。

二、产业政策分析

拟建项目是否符合有关产业政策的要求。

三、行业准入分析

项目建设单位和拟建项目是否符合相关行业准入标准的规定。

第三章 资源开发及综合利用分析

一、资源开发方案

资源开发类项目,包括对金属矿、煤矿、石油天然气矿、建材矿以及水(力)、森林等资源的开发,应分析拟开发资源的开发量、自然品质、赋存条件、开发价值等,评价是否符合资源综合利用的要求。

二、资源利用方案

包括项目需要占用的重要资源品种、数量及来源情况;多金属、多用途化学元素共生圹、伴生矿以及油气混合矿等的资源综合利用方案;通过对单位生产能力主要资源消耗量指标的对比分析,评价资源利用效率的先进程度;分析评价项目建设是否会对地表(下)水等其它资源造成不利影响。

三、资源节约措施

阐述项目方案中作为原材料的各类金属矿、非金属矿及水资源节约的主要措施方案。对拟建项目的资源消耗指标进行分析,阐述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资源消耗等方面的主要措施,论证是否符合资源节约和有效利用的相关要求。

第四章 节能方案分析

一、用能标准和节能规范

阐述拟建项目所遵循的国家和地方的合理用能标准及节能设计规范。

二、能耗状况和能耗指标分析

阐述项目所在地的能源供应状况,分析拟建项目的能源消耗种类和数量。根据项目特点选择计算各类能耗指标,与国际国内先进水平进行对比分析,阐述是否符合能源准入标准的要求。

三、节能措施和节能效果分析

阐述拟建项目为了优化用能结构、满足相关技术政策和设计标准而采用的主要节能降耗措施,对节能效果进行分析论证。

第五章 建设用地、征地拆迁及移民安置分析

一、项目选址及用地方案

包括项目建设地点、占地面积、土地利用状况、占用耕地情况等内容。分析项目选址是否会造成相关不利影响,如是否压覆矿床和文物,是否有利于防洪和防涝,是否影响通航及军事设施等。

二、土地利用合理性分析

分析拟建项目是否符合土地利用规划要求,占地规模是否合理,是否符合集约和有效使用土地的要求,耕地占用补充方案是否可行等。

三、征地拆迁和移民安置规划方案

对拟建项目的征地拆迁影响进行调查分析,依法提出拆迁补偿的原则、范围和方式,制定移民安置规划方案,并对是否符合保障移民合法权益、满足移民生存及发展需要等要求进行分析论证。

第六章 环境和生态影响分析

一、环境和生态现状

包括项目场址的自然环境条件、现有污染物情况、生态环境条件和环境容量状况等。

二、生态环境影响分析

包括排放污染物类型、排放量情况分析,水土流失预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因素和影响程度,对流域和区域环境及生态系统的综合影响。

三、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按照有关环境保护、水土保持的政策法规要求,对可能造成的生态环境的影响因素和影响程度,对治理方案的可行性、治理效果进行分析论证。

四、地址灾害影响分析

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建设的项目和易诱发地质灾害的项目,要阐述项目建设所在地的地质灾害情况,分析拟建项目诱发地质灾害的风险,提出防御的对策和措施。

五、特殊环境影响

分析拟建项目对历史文化遗产、自然遗产、风景名胜和自然景观等可能造成的不利影响,并提出保护措施。

第七章 经济影响分析

一、经济费用效益或费用效果分析

从社会资源优化配置的角度,通过经济费用效益或费用效果分析,评价拟建项目的经济合理性。

二、行业影响分析

阐述行业现状的基本情况以及企业在行业中所处地位,分析拟建项目对所在行业及关联产业发展的影响,并对是否可能导致垄断等进行论证。

三、区域经济影响分析

对于区域经济可能产生重大影响的项目,应从区域经济发展、产业空间布局、当地财政收入、社会收入分配、市场竞争结构等角度进行分析论证。

四、宏观经济影响分析

投资规模巨大、对国民经济有重大影响的项目,应进行宏观经济影响分析。涉及国家经济安全的项目,应分析拟建项目对经济安全的影响,提出维护经济安全的措施。

第八章 社会影响分析

一、社会影响效果分析

阐述拟建项目的建设及运营活动对项目所在地可能产生的社会影响和社会效益。

二、社会适应性分析

项目申请报告书分析拟建项目能否为当地的社会环境、人文条件所接纳,评价该项目与当地社会环境的相互适应性。

三、社会风险及对策分析

篇6

关键词:土地整理;实践;效益;可持续性

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标识码:A

土地整理是一种可持续性的手段,能够促进土地的合理利用,同时,也能够是土地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能够增加土地的生产量,促进农业的发展。现在土地整理越来越被重视,人们也越来越看重土地整理的效果。经过不断的实践,我们能够发现,理论的整理远远不如实践,对于实践的发展,没有促进的作用,现在仍然是一个比较不合理不完善的学科。这就需要经过不断的实践,不断的进行研究,找出相应的措施,不断地提高理论的价值,让理论能够促进实践的发展。土地整理效益是一个非常具有关键性的作用,能够促进经济的不断的发展,生态环境的不断的改善,同时还能够促进社会的发展,提高社会效益。实践得到了不断的发展,那也会促进理论的不断的进步,不断的适应社会的进步,同时也具有很重要的实践意义。土地整理,能够让土地得到更好的发挥,让土地不断地为人们的生活来服务。生活水平能够不断的提高,也就是环境得到不断的改善,土地整理现在已经不断的发展,不断的应用,得到了很广泛的推广。

1 土地整理的经济效益

土地整理是一项非常大的劳动力的投入,同时也是一个耗资比较大的资金投入,在经济方面有着很典型的行为,属于经济行为,这种行为在经济方面的效益也是很多突出的,如果土地整理的比较好,能够促进经济的发展。土地整理同样也是一个需要技术的过程,技术能够促进土地整理变得更加的科学化,合理化,能够在土地整理方面减少失误,以便能够正确指导土地整理实践的合理有序的进行。土地整理的行为是一种集资金、劳动力、技术为一体的投入,这样才能够获得经济效益。在我国,土地整理的投入主体是国家,得到的经济效益也是在国家,这里的国家包括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经济效益多数都在国家之中,其他的经济行为的主体在于整理的农户手中,他们一般投入的是劳动力,得到的经济效益并没有技术方面得到的多,他们得到的是直接的经济效益,而国家的到的既有直接的经济效益,也有间接的经济效益,在整个国家的经济体系中也处于一个比较重要的地位。

土地整理的经济效益有一部分是在于整理区域的农户手中,这种经济效益是一种直接的经济体系,对于农户来说,有利于增加农户的收益。在农户的经济效益中,主要是表现在土地整理后产量的增加与生产成本的降低,这样农户的投入减少了,对于收入来说就变得多了,这样就会增加农户对于土地整理方面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农户的收入。分析产量增加的原因,一是土地整理后,有效的土地面积增多,耕地的数量增多,这样就会有利于农产品的产量的增加,从而提高经济效益。对于那些荒废的土地,道路,沟渠,被毁坏的防护林,废弃的池塘等,都会被整理恢复,对其可利用的土地进行利用,通过整理土地,能够发现这些废弃的土地中可利用的资源,能够更加的充分的利用,并且通过不断的整理,不断地调整土地的使用,来不断增加耕地的面积。

2 土地整理经费支出分析

国家投资土地整理项目规划设计的分析得出,土地整理项目的经费支出主要包括工程施工费、设备购置费、其他费用与不可预见费,其中工程施工费是经费支出的大项,一般占总支出的70%~90%。土地整理主要进行的工程包括土地平整工程、农田水利工程、田间道路工程和其他工程。土地平整工程一般包括土石方开挖、土石方回填、土石方运输、平整土地等;农田水利工程是对水土资源、排灌渠系统及其建筑物等进行改造;田间道路工程主要是指直接为农业生产服务的田间道路和生产道路的建设。

3土地整理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土地整理需借助一系列的生物、工程措施,在此过程中必然打破一定区域内土地资源的原位状态,会对该区域内的水资源、土壤、植被、生物等环境要素及其生态过程产生诸多直接或间接、有利或有害的影响。

4土地整理的社会效益

土地整理不仅仅能够在经济、生态方面取得效益,能够对社会产生影响,而在社会效益上,土地整理同样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土地整理之后对社会的环境系统产生的影响以及产生的宏观的社会影响,都会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关键。为了实现社会发展的目标,促进农村经济的不断的发展,增加就业机会,缩小城乡的差距,不断的促进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土地整理的社会效益所涉及的范围十分的广泛,并带有间接性、潜在性和滞后性的影响,并且还与生态环境,经济效益等等的交叉联系在一起,一旦出现问题,就很难进行分辨,这样对于社会的不断的发展,都具有很大的影响。土地整理的社会效益有土地整理对于农村的社会环境的影响,能够提高农村的生活环境。土地整理对于农村经济的影响,能够增加农村的收入,提高整个农村的生活质量。土地整理能够更加合理的使用自然资源,让自然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

5 土地整理的综合整理

土地整理的综合效益是土地整理经济效益、生态环境效益、社会效益与景观效益四者的综合。土地整理具有效益的统一性:就土地利用的基础来看,自然因素( 生态因素)是制约土地资源利用的主导因子,追求生态环境效益和景观效益是土地整理的基础与前提;就土地利用的服务对象来看,社会因素成为土地利用系统的主导因子,社会效益是土地整理的目的所在; 而追求经济效益是土地整理的中心内容, 也是土地整理生命力所在。

结语

土地整理是一个具有各种效益的统一体,能够做到生态,经济,社会上的平衡,能够增加农村的经济收入,提高农村的生活质量,同样,也能够促进土地资源得到合理的利用,更加的合理合法的使用,节约资源。同时,也能够不断地提高经济效益,让我国这个耕地大国能够在耕地方面有一个质的飞越,能够不断地进步,符合社会的发展,符合现代化的建设,能够在经济与生态方面得到进步,不断地满足人们的需求。

参考文献

篇7

一、对项目立项的科学性评价领域尚待开拓

目前审计人员在关注项目立项问题的时候,往往把主要甚至全部精力集中在项目立项决策程序的评价,而对于项目立项本身的科学性评价较少涉及,即对于项目“不可行性”的风险因素分析过少,而忽视“不可行性”因素往往会导致决策的失误。如 某国外贷款加工厂项目,立项的程序都到位,在立项文件中对于加工厂项目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都有详细的分析,但是忽视了“不可行性”因素(此种加工方式对于产业链的要求高,国内并无此等上下游产业链配套措施)的存在,造成项目的失败。

二、项目期中绩效审计尚未形成制度化

目前对于国外贷援款项目的期中审计尚停留在公证性审计的阶段,国外贷援款项目审计虽然已经有要求对项目年度计划和资金年度计划进行关注,但在实践中,很多项目执行单位根本没有严格执行,而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往往也没有在这方面进行更多的关注。

三、项目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在绩效评价中的权重问题没有解决

国外贷援款项目,包括赢利性和非赢利性项目都会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在两种类型的项目评价过程中,各种效益所占权重存在差异的问题在目前的国外贷援款项目绩效审计过程中尚未得到很好的解决。

四、国外贷援款项目绩效评价标准和指标体系没有建立

国外待援款项目涉及的行业多,项目单位包括企业、政府机关和社会团体等等,每个行业的项目都有各自的行业标准且可能不唯一,而国外贷援款机构在设定项目目标的时候,对于项目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这方面的内容往往缺乏有指导意义的定量评价指标。这就造成在对国外贷援款项目的绩效进行审计的过程中,审计人员有时候采取的评价标准不同,往往会得出不同的审计结论,增加了审计的风险。目前,绩效审计中经济效益的定量评价指标基本已经建立,但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评价指标以定性的指标居多。

五、审计发现问题多,分析较少,提出实质性建议更少

在目前的审计实践中,审计人员发现问题较多,但分析较少,更难以提出可操作的建设性的审计建议,如:项目执行过程中,审计人员发现配套资金不到位,但往往没有分析不到位的原因及可能产生的影响,只是提出建议有关部门促使配套资金到位这样模糊的建议,并不具有可操作性。

六、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不合理

审计人员目前缺乏比较全面的宏观经济管理知识和相关的专业知识,如工程建筑知识、资金管理知识,金融外汇知识等等,目前审计人员往往仅从财务数据的基础上对项目绩效进行评价。

针对以上的问题,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深化和解决:

(一)时间上前移国外贷援款项目绩效审计的关口

要对项目的科学性进行评价,最重要的是要对项目的性质、建设内容,程序有非常深入的了解,笔者建议在审计制度设置上将审计关口前移,审计人员在项目立项的前期就应该介入,并征求独立的相关行业专家的意见。这一方面要求在具体操作上将审计参加项目前期工作列入相关的文件和制度;另一方面在审计机关每年制定审计计划的时候,要和发改委和财政部门相互沟通,充分考虑对那些社会影响大的国外贷援款建设项目进行前期介入。

(二)制度上确立国外贷援款项目绩效审计的地位

将对国外贷援款项目进行年度绩效评价列入到相关法规当中,使其制度化,并明确制定年度绩效评价标准、指标和方法等,短期内财政部门可以考虑在签订转贷协议的时候将年度绩效评价内容加入到协议内,或者另外颁布文件,作为绩效衡量的一个部分,对那些执行计划比较好,效益比较高的项目单位贷款条件方面提供一定优惠政策,对于执行计划不好项目单位给予一定的惩罚措施,这样的激励机制在一定的程度上能促进项目单位更好地注重项目绩效。

(三)方法上拓展国外贷援款项目绩效审计的标准、方法

国外贷援款项目涉及的行业非常广泛,项目产生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权重也各有不同,很难有一个大一统的标准文件。笔者建议采用权重分析法,用德尔菲法确定赢利性项目和非赢利性项目中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各自的权重,可以考虑搜集一批工程建筑专家、财务专家、社会学者、环境专家的信息,特别是参加过世界银行项目、亚洲开发银行项目或者其他国际金融组织,外国政府贷款项目立项评估和中期评估的专家,建立一个国外贷援款项目的专家库,在需要对某一个项目确定绩效权重的时候,在充分听取专家组的意见的基础上与被审计单位商定项目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权重。

对于项目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缺乏定量化标准的问题,笔者认为在项目文件没有对社会和环境效益明确提出量化标准的情况下,审计人员可以根据项目执行阶段国内外同行业的一些标准,包括政府部门一些执行效果较好的项目的标准,如,在评价一个项目能创造就业机会时,可以参考同样投资额度的建设项目创造的就业人数作为评价指标,在与被审计单位进行沟通确认后作为本次绩效审计的评价标准和指标。

篇8

Abstract: A social befefit evaluation of wind farm project was established with consideration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ssessment, engineering energy-saving and environmental benefits assessment, and socio-economic assessment. To deal with the mutual contact and mutual influence for indicators, the AHP method was used to determine the weight of a single element and combination, and ultimately determine the weights of the index. A fuzz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model was established for the evaluation. Finally a example verified the feasibility of the method.

关键词: 风电场项目;社会效益评价;AHP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

Key words: wind farm project;social benefit evaluation;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fuzz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中图分类号:TM6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29-0037-03

0 引言

一般地,任何一个投资项目的建设和运营,不仅会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还必然产生一定的社会效益。对项目社会效益的考察就是社会评价。风电场项目社会评价旨在系统调查和预测拟建风电场项目的建设、运营产生的社会影响与社会效益,分析风电场所在地区的社会环境的适应性和可接受程度,通过分析风电场涉及的各种社会因素,评价风电场的社会可行性,提出项目与当地社会协调关系,规避社会风险,促进项目顺利实施。

风电项目社会评价的指标涉及自然、社会、环境等多个方面,所以必须对多个目标进行综合全面的分析。而社会效益的评价指标中往往很难用明确的数值进行定量,这就给风电项目的社会效益的评价增加了难度,为了更准确地对项目的社会评价予以确定,应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来评价。层次分析法是一种新的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系统分析方法。针对一个复杂的待解决的问题,层次分析法将决策有关的元素分解成目标、准则、方案等多个层次,通过对各个层次上的各个要素以上一层次中的要素为准则进行判断,确定出判断矩阵,从而对问题进行分析。层次分析法适用于存在不确定性和主观信息的情况,适用于多层次、多方案、多指标的综合评价和决策。本文引入AHP方法,并结合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得出一种新的风电场社会效益评价方法。

1 风电场社会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风电场项目社会效益指标从风电场的环境保护、工程节能和社会经济三方面建立指标体系,这些指标将全面系统地评价项目社会效益,从而为项目的投资者提供理论依据和重要参考。风电场社会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

2 风电场社会效益评价模型的构建

模糊综合评价是在模糊环境下,应用模糊关系合成的原理,将多个边界模糊、难定量的因素定量化,从对被评价事物隶属等级状况进行综合性评价的方法。其中各指标的权重的确定会严重影响评价结构的准确性,为了保证评价的科学合理性,使用AHP确定权重。

2.1 评价层析结构的建立 根据AHP原理以及指标体系,以风电场项目社会效益为目标层,以环境保护、工程节能和社会经济3个一级指标建立准则层,并建立由10个二级指标组成的指标层,如图1所示。

2.2 指标论域和等级论域的建立

指标论域 X={A,B,C}

评语等级论域 Y={好,较好,一般,差,较差}

2.3 权重集的建立

①根据已确立的指标体系,利用调查评估及专家打分法,得到判断矩阵。求解判断矩阵A=(aij)m×n,对应于最大特征值?姿max的特征向量W,经归一化后即为同一层次相应因素对于上一层次某因素相对重要性的排序权值,这一过程称为层次单排序。

②一致性检验。权向量的一致性检验是对于每一个判断矩阵计算A最大特征根,利用一致性指标、随机一致性指标和一致性比率做一致性检验。

具体来讲,将A的列向量几何平均,归一化后得到权重向量w=(w1,w2,…wn-1,wn),其中wi表示下层第i个因素对上层某因素影响程度的权值。其中,一致性检验指标CI=■,随机一致指标RI=■,CIi为随机构成的比较矩阵的一致性指标,CR=■

③单要素下的权重排序。在判断矩阵基础上,就可计算一组要素,A1,A2,…,An,关于其上层某要素Cj等重要程度排序,即权重Wi(i=1,2,…,n)。根据矩阵理论,Wi是其判断矩阵最大非零特征根对应的特征向量分量,这可采用矩阵特征向量数值方法计算。

④全要素下的综合权重排序。全要素下的权重排序是指对上一层所有要素,下层要素的相对优先序。若已知某层要素为C1,C2,…,Cm,则该层各要素在其上层全要素下的综合权重为b1,b2,…,bm,其下层要素为A1,A2,…,Am,各要素Ai在其上层某要素Ci下的权重Wij(j=1,2,…,m),则对C1,C2,…,Cm,全部要素的综合权重分布为:

■biW1j,■biW2j,…,■biWmj。

2.4 模糊关系矩阵的建立

采用专家评分法按层次建立模糊关系矩阵R。

R=■

其中,rij表示第i个因素,隶属于第j个等级的程度。

2.5 模糊综合评判 B=A?莓R=(b1,b2,…,bm)

利用R确定的模糊变换做综合评价,评价结果为其中B为决策集。根据最大隶属度原则,就可以得到综合评价结果。

3 算例

以新疆某风电场项目为例,方法应用如下:

3.1 准则层权重的计算

根据图1可知,准则层中的一级指标相互独立,可用AHP法获得其相应的权重。计算结果如表3所示。

W1=(A,B,C)T=(0.6480,0.2298,0.1222)T

最大特征根为:?姿max=3.0037

一致性检验为:CI=■=0.0019

求解得:CR=■=0.0032

这表明社会效益指标判断矩阵满足一致性,计算结果可靠。

3.2 指标层权重的计算

类似准则层权重的计算,可用AHP算法求解权重,计算A1,A2,A3,A4相对于A的权重。计算结果如表4所示。

W11=(0.4824,0.1575,0.0883,0.2718)

最大特征根为:?姿max=4.0145

一致性检验为:CI=■=0.0048

求解得:CR=■=0.0053

这表明环境保护措施指标判断矩阵满足一致性,计算结果可靠。

同理计算得出工程节能指标和社会经济指标的判断矩阵,并进行一致性检验。

W12=(B1,B2,B3)=(0.6232,0.2395,0.1373)

W13=(C1,C2,C3)=(0.5572,0.1226,0.3202)

计算得出指标层权重W2。

W2=■×W1T=■■

3.3 单因素模糊综合评价

以环境保护措施指标的二级指标为例,选取有关专家组成评审团,运用德尔菲法,对评价指标体系中各个指标做单因素评价,得到的风电场项目的单因素评价矩阵为:

R1=■

对环境保护措施指标进行模糊关系合成:

B1=W11?莓R1=(0.4982,0.2568,0.1471,0.0550,0.0429)

其中,算子采用加权平均算法。

同理可得工程节能指标和社会经济指标的模糊关系:

B2=(0.5581,0.2775,0.1142,0.0411,0.0091)

B3=(0.8201,0.1761,0.0038,0.0000,0.0000)

3.4 多因素模糊综合评价

B=W1?莓R=W1?莓■

=(0.5513,0.2517,0.1220,0.0451,0.0289)

其中,算子采用加权平均算法。

按照最大隶属度原则,从计算结果可以看出该风电场项目的社会效益评价结果属于好的隶属度为0.5513,故该风电场项目社会效益的评定等级为好。

4 总结

由于风电场项目社会效益评价体系内一些指标是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的,其发展的结果是各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用AHP确定这些指标的权重,比较具有合理性。研究从风电场项目的环境保护措施、工程节能与环保效益、社会经济三方面综合考虑,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个指标的权重,通过多因素模糊综合评价法来评价风电场项目社会效益,最后通过算例证明本方法的有效性。当然,在分析不同的风电场项目时,指标体系和指标内容等方面可能还需要进行相应的补充和丰富。

参考文献:

[1]秦寿康.综合评价原理与应用[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

篇9

关键词:环境污染 经济学分析 污染治理 环境管理

1.环境污染的经济学分析

1.1 外部性

1.1.1外部经济(正外部性)

当生产者在生产过程中给他人带来有利影响,而生产者不能得到补偿时,便产生了积极的外部经济性。

以林业生产为例,企业的目标是销售树木得到直接的经济效益。但造林绿化本身还有着显著的生态价值,如防止水土流失、净化空气、提供深林旅游等,这些都属于外部经济性即正外部性,也称外部效益。

1.1.2外部不经济(负外部性)

当生产者在生产过程中给他人带来了损失或额外费用,而他人又不能得到补偿时,就产生了外部不经济性。

假设一条河流流域内存在一个游乐场和一个印染厂,并且印染厂位于游乐场上游,河流无自净能力。印染厂将未处理的印染废水排入河流,导致娱乐场无法正常营业,此影响即为外部不经济或负外部性。

1.2市场失灵和资源配置

1.2.1外部费用和环境费用。某一种经济活动的外部经济性或外部不经济性就是该种活动的社会影响与私人影响之差,就费用而言社会费用与私人费用之差就是外部费用,“社会费用=外部费用+私人费用”,社会费用就是社会真正承担的全部费用。当外部费用表现为环境污染、环境破坏时这种外部费用就是环境费用。

边际费用是指增加单位物品时所追加的成本费用。“边际社会费用=边际外部费用+边际私人费用”。

1.2.2 外部效益和环境效益。外部效益是与外部费用相对应的一个概念,是一种经济活动的社会效益与私人效益之差,即外部经济性的货币衡量,“社会效益=外部效益+私人效益”,当外部效益表现为环境质量的改善、健康水平提高、美学享受等即为环境效益。

同样“边际社会效益=边际外部效益+边际私人效益”。

1.2.3 市场失灵

1.2.3.1 负外部性导致的市场失灵

一般来说,单个企业在完全自由竞争的条件下,其商品数量在市场中所占的份额是有限的,从而很难影响产品的市场均衡价格,所以单个企业的产品需求曲线相当于一条水平直线,市场平均价格P=P0。

假设这个企业就是前面举例的印染厂,由于其只考虑边际私人费用,生产产品市场价格为P0时,该企业利润最大水平产量Qe,产值P0Qe;从社会角度来看,考虑到边际社会费用,该企业合理产量Qn,产值P0Qn。Qe-Qn代表了企业的“过剩”产量,就是说该企业用于生产Qe-Qn产品的资源可以在别的生产部门或企业具有更大的纯生产价值。这就意味着在这个经济系统中一些物品生产不足或根本没有生产,资源没有达到最佳配置,所以市场失灵。

1.2.3.2 正外部性导致的市场失灵

以上述林场为例,林场植树造林可以防止水土流失.却往往不能得到补偿。则行为者因得不到全部好处,自然不愿意生产使社会福利达到最大的产量。结果使资源配置效率低下.从而出现市场失灵。

2.环境管理的几点思考

2.1 环境外部性内部化。对造成外部不经济的企业,应征收环境资源税、排污费等,其数额应等于该企业给社会其它成员造成的损失.使该企业的私人费用恰好等于社会费用。 使其因此而承担污染成本从而消除外部影响。

对造成外部经济的企业,政府应补贴或实行信贷优惠、税收减免等政策,使其私人收益与社会效益相等。

无论是何种情况.只要政府采取措施使得私人费用和私人收益与相应的社会费用和社会效益相等。则避免市场失灵,资源配置便可达最优状态。

2.2 政府干预

2.2.1明确财产权

环境资源是一种公共产品,产权关系界定不清晰,这就不可避免地产生外部性问题,这种公共财产权往往给大家带来的是一无所有。将明确产权引入环境管理.可以有效地强化市场机制的运行并补充政府的干预,促进环境管理优化。作为政府,主要通过设计制度保护产权,使环境保护与私人经济主体的利润紧密相连,使环境保护成为一种自觉行为.达到生产消费与环境保护的和谐统一。 明确财财权实际上也是一种外部性的内部消化。

2.2.2加大环境保护的资金投入

环保投入的实质是对环境的一种补偿.是实现环境质量改善的重要保证。发达国家环境治理的经验表明,要控制环境恶化的趋势。环保投入须达到GDP的1.5% ,要使环境改善须达到GDP的2.5%。而我国环保投入一直以来都低于GDP的1.5% 。这从另一个侧面表明我国的环境“透支”已相当严重。因此,要使环境质量得到改善,就必须加大环保资金的投入,以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

2.2.3 加大审计部门对环保资金使用的跟踪检查

随着环境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政府部门对环境保护投入资金也呈逐年增加趋势。政府投入大量资金用于环境保护,同时又对环境污染单位执行排污收费制度,环保资金的一收一支构成环境审计的主要内容。审计部门要加强对环保资金使用情况的跟踪检查,建立环境治理项目资金使用情况反馈报告制度.对资金使用的合法合规性做出审计。通过审计,既能监督此类资金是否得到合理合法的使用,又能充分发挥环保资金的效益。

2. 3 加强宣传教育和社会监督

2.3.1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民的环保意识

加强宣传、教育,充分运用广播、电视、报纸、杂志、学校、文艺、广告牌等一切可以利用的形式,大力宣传环境保护与资源节约保护的方针、政策和法规。通过宣传,强化全民环保意识,使保护生态环境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

2.3.2建立公众社会参与社会监督制度

充分发挥公民社会能动性的参与特点。加强对环境污染单位个人和群体的监督,利用公民社会的自主力量.建立公众社会参与社会监督制度.弥补政府干预与市场机制的不足。

通过政府、市场与社会的共同努力,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篇10

都市类报纸要不断提升价值加强传播力建设

上世纪90年代中期,随着《华西都市报》、《贵州都市报》等相继创刊,国内刮起了一股都市报旋风,发展到今天,都市类报纸报不再是局限于过去狭小的范畴,而是一个庞大的群体,在传媒业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都市类报纸发行量和有效阅读率指标都是很高的,可读性也是都市报的优势。在反映民众心声,吸引市民读者这些方面,优势明显,社会影响力非常广泛。

乌兰部长在谈到媒体发展时指出,传播力决定影响力,媒体要实现长远发展,必须加强传播力建设,不断激发发展活力。

能不能拥有忠实的读者群,这就直接关系着报纸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拥有广大读者群占有较大市场份额,直接关系到报纸经济效益,关系到生存发展。同时,也直接影响到能不能发挥,更好的发挥社会效益,产生更好的社会效益。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传播都要经过市场,通过市场交换转换为市场、群众的消费。只有把文化产品变成商品,变为广大读者的消费,才能最大限度实现文化的宣传教育功能,强化它的意识形态属性。也就是说,占领市场和守住阵地两者其实是统一,没有市场、读者有什么社会效应。因此,社会效应和经济效益是一致的。也就是说,占领读者与守住宣传阵地,是密不可分的。你如果没有市场,没有一定量的读者群,你说你这个强化理论导向,守住阵地是一个空话。

只有吸引更多的读者,扩大社会影响力,才能更加有效的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坚持正确舆论导向,传播社会主义的主流价值观。

都市类报纸要担当好公共角色

媒体的公共角色是指一个媒体要有公众参与、要进行公开表达、要代表公共利益。媒体的公共角色既是一种价值的趋向,又是一种行为的方式。在我们日常的办报过程当中,既需要我们有这种意识,又需要我们去实践。

那么,如何构建好这一公共角色呢?第一,评论是媒体公共性最好的体现。因为目前都市类报纸的评论版都具有这样三个特点:一是参与多样性,二是观点多元化,三是线下和线上的互动性。第二,公共事件报道要及时准确。现在,网络的飞速发展给老百姓了一个了解公共事件的更大空间,让它更快向社会传递各种各样的声音和信息。都市类报纸怎么处理这样的公共事件?比如说在议题设置上,要为读者搭建一个公共平台,提供一个理性的空间,让大家尽快的形成一种社会共识。第三,在公共话题报道上要有权威性。公共话题的报道最近这几年也是比较热,尤其每年到两会的时候,一些都市类报纸都纷纷参与到公共话题报道,关注一些社会的热点、难点问题,把它形成一个话题,进而主动去组织一些讨论,这都是非常好的体现到公共性的方面。但是,这些讨论还没有形成一个固定的模式,都市类报纸的操作还显得比较稚嫩,因为一方面我们总是怕失去自己这种都市报的平民感觉,另一方面我们又觉得对于大的时政话题的操纵,有一些力不从心。所以,今后在公共话题报道上,我们要深入研究,因为这一类的报道,其实真正能够抓住老百姓的眼球。

面对网上正确信息即时跟进,对各种不权威信息进行求证,对非理性发泄正确引导,也是都市类报纸公共角色的体现。近期,媒体对包头“金利斌事件”及时澄清就是一个最好例证。今年4月13日,包头私企老板金利斌因债务危机自焚身亡,该事件在当地影响很大。5月下旬,网络上出现金利斌未死的消息,一时间,社会纷纷议论。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及时通过采访公安局等权威部门,澄清事实,粉碎了谣言,平息了事件。这个事件告诉我们,网络时代都市类报纸胜出的一个重要取向就是公共角色的权威性。

做好舆论监督拒绝负面炒作

乌兰部长在讲话中要求:要加强对舆论监督的指导,注重把握时机、把握角色、把握内容,防止简单化、片面化、绝对化。要严格区分舆论监督和负面炒作的界限,坚决防止打着舆论监督的幌子搞负面炒作,杜绝为提高发行量而搞负面炒作的现象,进一步提高我区新闻媒体的公信力。

都市类报纸主流化发展不能没有舆论监督。但是,我们要处理好正面报道与舆论监督的关系,科学监督、依法监督、建设性监督,要解剖问题、汇集民智、提出建议、推动工作。有人曾经说过,“在各种监督中,舆论监督是成本最低,效果最好的监督”。在运用好舆论监督这个工具的同时,要防止负面炒作。要做到这一点应该注意把握几个界限:

第一,不能以 “救世主”的姿态对党和政府的工作指手画脚,更不能对党和政府出台的政策横加质疑。任何问题的出现,都有其客观原因,应理性分析,从解决问题的角度出发,发展中的问题只能通过发展来解决。

第二,要用积极眼光看世界,报纸要用建设性的态度搞监督。社会转型期矛盾凸显,价值取向多元,各种欲望释放,都市类报纸要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守望者,不能只看到社会的阴暗面,要看到主流倾向。

第三,切不可通过搞批评报道打开市场,赢得发行量。对批评性报道,要严守新闻纪律,帮忙不添乱,适宜不炒作。恶意炒作批评报道,挥舞监督的大棒到处打人,不仅有违职业道德,报纸也会失去公信力。丧失了读者的信任和支持,也就失去了立报之本,又何谈主流媒体?